官方回应「是否调整防控政策」称「将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什么?

by , at 07 November 2022, tags : 疫情 防疫 躺平 我们 新冠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是怎么做到几百个字跟没说一样的?

知乎用户 飞过海 发表

翻到外面看看,大江南北因为防控已经爆发很多次群体性事件了,甚至还有更严重的,而且往往是以政府的退让收场。当一个更大 的政治性事件将要发生甚至已经发生的时候,防控这种政治任务自然要靠边站了。

知乎用户 薯大帝 发表

省流:

记者:“还封不?”

答:“封。”

知乎用户 白蛇 发表

第一大段是夸自己过去做得好,这个夸的力度有种生怕人民指责和秋后算账的感觉。人民真没这个心思,只盼着以后的日子能好起来就行。

第二段已经给防疫政策各地的调整留了个口子,但总方针不变。所以如果地方宽松的防疫政策出了大问题,嗯,你知道是谁的责任。

知乎用户 你好蟋蟀王 发表

年轻点的应该还是能熬到防疫结束的

知乎用户 孤望 发表

意味着这话跟我皮燕子经常发出的声音一样

知乎用户 何书尽 发表

本篇不负责预测:

未来防疫策略会处于加紧和松动的叠加态。

一方面各地防疫策略明面上的限制减少,比如飞机检测,火车购票,境外入境等,防疫投入减少,比如检测费用等,防疫工作减少,比如流调减少等。

一方面各种针对个人的低成本策略加强。

比如无论你是否到过高风险,都需要让你自己主动报备,自担风险,一旦发生大规模事件,则从这些人群中找。

一些地区加大针对个人的弹窗,逼迫这些流动性较大人群自费主动各种检测。

最后可能会出现感染人数稳定可控的增长,但同时流感人群不断增加,最终人民群众在无声无息中多数人感染了一次流感,少数人确诊了新冠。

这样,我们平稳渡过新冠和流感的叠加态冬季。

以清零与共存的叠加态策略,实现了经济与生命的叠加态企稳。

知乎用户 姆拉克爵士​ 发表

永远不会说人话,这些稿子改改年底还能用的上

知乎用户 耶路撒冷的风​ 发表

还能咋滴,华润万家

知乎用户 金泽 发表

喊什么口号其实不重要,关键还是得看能不能说到做到,尽快整治好层层加码过度防控对民众生活和经济社会运行的滋扰。

知乎用户 有趣的灵魂会发光​ 发表

评论区能打开吗?

知乎用户 张泰玩将军 发表

这病毒不存在所谓精准防疫的可能,也没有既要又要的空间。

过度防疫也是伪命题,不过度就防不住。

一刀切的最大问题是一刀不够,得剁馅。

舆论不应该是发现病例就封控,一周解决问题恢复正常,比拖拖拉拉损失小吗?

不能让鼓吹精准防疫的买办势力占领舆论阵地啊,同志们。

知乎用户 lili 发表

我们还能坚持,因为我们还没有全部崩溃到跳楼

知乎用户 S 粘人怪 Y 发表

讲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我在基层单位做管理岗,上面是公司,公司上面有集团。

十一假期,有集团领导夤夜之间来我厂微服私访,保安懈怠,未曾扫码测温,稀里糊涂就放进去了。

然后集团领导虎威大作,开始各种点名我们厂,我们厂现在隶属的公司新组建,来了个管纪律的领导,女的,特别白,一嘴的客套话,她以前就是我厂隶属的老公司主管这方面的领导,有同事和她接触过,都说这人 “特别假”,说话假模假式,对上面就溜须,对下面就上纲上线,抓着尾巴不放那种。可管可不管,说一句就过去的事,她一定要不时地重复“举一反三”,可管可不管的事,她一定要死盯着狠抓,她组织开会,卡着点儿来的要坐她身边,然后开着会不时的点一点这个人,她说话一定是公务腔,一贯把“可能” 挂在嘴边,每一句都模棱两可话里有话,与她对话一定要多加小心,每一句话她都留后手,想方设法挑你刺找你茬,她发现问题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接机生事,总之,她是把手里的权限利用到极致了。

女领导新上任,自然抓住把柄,开始了无情打击,于是整个十月,我厂要让班组长和管理岗每日到门卫站岗,监督门卫检查,班组长要抛却领导无端加之的工作,一下午一上午的在门卫站着,无所事事,我家到厂坐地铁两个小时,因为是管理岗,被安排到周六下午值班,周末也要跑来一趟。

每日晚上班组长或管理岗值班,以前没有要求,人在就行,女领导新官上任,要求值班人员必须留在值班室里,打饭、去卫生间都要有人顶班,值班室不能没人,其实她完全可以命人把值班室大门锁死的,然后留个小眼探监用。

十一的时候,一个老职工私自出门半天,他在京外有房子,漏水了,于是开车出去,当天回来了,三天两检也做了,啥事没有,十一假期结束复工了,公司要我们的行程码,于是那个老师傅就露馅了。

女领导知道这事,自然又要上纲上线大做文章了,这也是她的成绩,这个师傅十二月就退休了,本来被扣了一个月的工资就结了,可是不行,要大通报,把设施全员聚在小会议室里——这时候她可不管 “不让聚集” 了——开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人都说一段,这老师傅也做深刻检讨。底下人都私下骂女领导,我和修理班班长说,“你给个糊个高帽子,再切个纸板,上面写老师傅的名字,上面再画个圈打个叉子。”

这位领导把各部门纪律主管叫到一起开会宣布集团精神,据说文件是不可以发群里的,就让手抄,让一个部长监督着,不吃饭也要抄完,我后来一看,都是老生常谈,哪来的机密,但一定要假模假式的这么来一场,显得郑重其事,也显出女领导的价值来。

同样,镇里传达文件,要求电话传达,不让外传不让留痕迹,我还以为是什么三观炸裂的整我们的招数,一接电话一听,原来只是普通的 “非必要不聚集”。

公司领导带着人检查设施,看见外来人员干回的时候口罩没戴好,要扣人家钱,查无此规矩,于是变通一下,下单子半个月不让人家入厂。

一只锅里的蛤蟆,在凉水里也能活,把水渐渐升温,20°,它活着,30°,它还活着,40°,它居然还恬不知耻的活着,那就让它在 40° 里活着罢,反正它也能活着,也出不了锅。

弹簧在拧紧,紧一点没事,再紧还没事,可弹簧早晚会有崩断的时候,蛤蟆也早晚会煮死。

我从来都不认为规矩本身有错,我向来都觉得,规矩都是大活人定的,错也都是人的错。

还是一首老歌唱的好:

为何人让人去受罪

为何人为人去流泪

为何人与人作对

为何人与人相随

知乎用户 列兵阿廖沙​ 发表

呵呵,不能匿名。

意味着好臭!

啥时候能说清楚动态清零不是清零再说吧

知乎用户 Jm108 发表

疫情多年未解决,大部分企业和人民都受到影响,建议给全体公务员大幅度的降薪,直到疫情解决后才能恢复。

知乎用户 价投学徒 发表

和预计一模一样

知乎用户 txchen 发表

这意味着,周一股市又要跌了。唉。我觉得我的抑郁症怕是好不了了。

知乎用户 sunshine 发表

以前感染人数都巴不得按住,千万别往上报,给自己惹麻烦。现在巴不得所有的都往高了报,反正都是省外 / 境外输入,反正封的是群众,倒闭是企业,和领导的关系不大。

疫情高压态势下的转变就变成了首先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个地方发生了集中性疫情,然后就静默,然后就封小区,接下来就转运。折腾群众,折腾企业,折腾所有人,到头来还显着当地政府在积极防疫,获得嘉奖和晋升。

善战者,无战功。防微杜渐不搞了,出了问题再说。问题越大,动静越大,关注度越大,回报也越大,业绩也越大。

设想一下,一个妥善处理过因非本地因素而产生的重大疫情事件的城市领导,是不是比一个从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疫情影响的城市领导显得更加有水平和值得培养,毕竟不平事又怎么能显现出自己有水平呢。

多么畸形,多么正确,你说呢些大人物们想不明白吗,不他们想的太明白了。所以高层才不断要提醒不要一刀切,要科学防疫。可当疫情变的有利可图的时候,总有人不希望它过早停止。

知乎用户 宾果哟​​ 发表

你说得对,但新疆已经快 100 天了,昨天急性肠炎犯了,医院不收

知乎用户 十四寒 发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场直播对备考公务员的人太友好了,纯纯的一场国家级申论讲堂,赢!

知乎用户 wy 发表

什么塞里斯汉弗莱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知乎用户 mxcfly 发表

说人话

知乎用户 热心市民金先生​ 发表

一,坚持动态清零的原因

1. 病毒不断突变,且抗体为病毒进化的主要选择压,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毒株不断打破前一个毒株形成的” 群体免疫 “,削弱了疫苗效果

不到一年时间,BA.2 已经完成了 5 次进化。

境外新冠病毒的主要选择压为抗体,所以能在多种毒株的内卷中胜出的毒株必然具备很强的免疫突破能力

免疫突破能力意味着,既有疫苗和感染产生的抗体效力下降和单抗药物失效。

新毒株 BQ.1.1 和 XBB 系列在 RBD 区域获得了多个有益突变,具备了更强的免疫突破能力。

目前,国外的主要流行毒株每 2-3 个月就会更替一次,更替速度已经超过了疫苗的研发、工业化生产、流通、接种速度,疫苗策略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

病毒传播速度也在加快

2022 年 10 月 29 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介绍,本轮疫情流行毒株奥密克戎 BA.5.2 系列分支表现出更强的传播能力和更短的潜伏期,实时传播指数(Rt)最高达到 8.2。也就是说,在采取了一段时间的疫情防控干预措施后,在某一时间节点,1 个感染者平均可传播给 8 个人。而感染者从被感染到传染人的平均时间仅为 2 天,最短仅需 24 小时。

只有 NPI 措施(如戴口罩、隔离)等措施基本不受病毒突变影响。

详细内容:

香港首现 XBB.1 变种病毒,专家称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避能力,如何从医学角度进行分析?

2. 新冠后遗症问题

2022 年 10 月,Nature 发表了一篇文章《Long-COVID post-viral chronic fatigue and affective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oxidative damage, lowered antioxidant defenses and inflammation: a proof of concept and mechanism study》

文中提到:新冠后遗症的特征是抑郁(抑郁情绪,内疚感,自杀意念,兴趣丧失),焦虑(焦虑情绪,紧张,恐惧,访谈时的焦虑行为),慢性疲劳和躯体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和胃肠道(GIS)症状,不适和肌肉疼痛

2022 年 8 月 5 日美联储的报告显示,30% 的新冠患者发展为新冠后遗症。

患有后遗症人群有集中精力、走路或爬楼梯、穿衣和洗澡方面的困难。

备注:红色为现存后遗症患者,黄色为已经从后遗症状态康复、蓝色为从未患有后遗症。

不同人群感染后的后遗症发病率

3. 香港的新冠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点三,美国 352 万人因为新冠后遗症无法工作,占总人口 1%,减少工作时间的后遗症患者占总人口约 2%

是否该反驳【新冠真实死亡率锐减到千分之 1,防控措施越严厉的国家越可笑】?

4. 中国医疗资源不足,尚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

中国每 10 万人有 ICU4.6 张,德国约有 30 张(疫情高峰期略有紧张)。

而这些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县级实力明显更差

例如,河南省县级医院 ICU 能基本普及呼吸机(每个医院只有十几台),但治疗肾功能损害、循环和呼吸系统衰竭的设备(如 CRRT、ECMO)很少,治疗重症能力不足。

再看上海数据,上海医疗资源较为充沛,但也无力应对大比例人群感染

2021 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有团队发表论文预测过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文中,作者预估了上海 ICU 的床位数和使用水平:上海市 ICU 病床数为 1497 张,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处于中上游,但床位使用率却高达 95.7%,居于全国之首。此外,上海拥有的呼吸机数预估为 1317~1497 台,ECMO 数为 34~69 台。上海每 10 万人 ICU 6 张,在疫情高峰时还非常紧张,其他省份都援助了重症医疗专家。

按上海 BA.2 疫情数据,一轮疫情感染 62.5 万人,实际重症 + 危重症人数峰值为 621 人(5 月 5 日),相当于每感染 1000 人就需要 1 个具备危重症抢救能力的 ICU 床位。

假定感染 40% 人口(1000 万人),则需要 1 万个 ICU 床位,远远超过供给。

近几年,中国的医疗资源一直在增长,但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

5. 限制医疗资源的主要因素是医保财力不足

协和数据:建设一个 ICU 床位,大概需要 100 万元,年需要人力资本 100 万元 + 医药费 300 万元。

可见,ICU 的运行维护费用远远高于建设的一次性投入。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支出 921 元。

截至 2021 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人数 100866 万人,比上年减少 0.8%。

2021 年,居民医保基金收入 9724.48 亿元,支出 9296.3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6.7%、13.9%。

新加坡卫生部 2021 财年的预估支出将达 188 亿新元,比 2020 财年增加 22 亿新元,是支出最高的部门。

按汇率、人口数量折算,人均年医保财力为 1.77 万元人民币。

详细内容:

二十大代表张定宇希望退休后到基层「参与乡镇卫生院工作」,如何看待他的选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有何意义?

新冠患者越多,治疗费用越高,但医保总额有限,如果疫情大爆发,无力全部承担。

如果个人自费,则有因病返贫问题。

二、疫情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 后遗症影响劳动力供应

2022 年 3 月布鲁金斯学会数据,110 万人完全无法工作 + 210 万人减少工作时间

2022 年 7 月布鲁金斯学会数据,330 万人完全无法工作 + 260 万人减少工作时间

2022 年 8 月《柳叶刀》数据,352 万人完全无法工作 + 720 万人减少工作时间

以上数据说明,在 Omicron 流行后,患有后遗症的人数快速上涨。

疫情之后,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低水平

详细内容:

美国 7 月份职位空缺数量达 1120 万个,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2. 对工业影响

2022 年 2 月 27 日报道的越南工业区情况: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人感染 Covid-19 而离岗,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工人,越南北部的外资工厂正在大量招聘工人。

在河内的日本工厂设备制造商 Osco 国际,200 名员工中有 20 人被感染。

在河内的 Bac Thang Long 工业区,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已经看到其 40% 的员工因新冠而离岗。

一位要求不透露公司的名字发言人表示:" 病例的增加影响了我们的生产。一些单位的生产率下降了 10%。

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 Hosiden 表示,本月其 5200 名工人中有近 500 人感染了新冠。

工会主席阮文坦(Nguyen Van Tan)说,每天都有几十个新感染者,由于一名工人的缺席可能会影响整条生产线,因此它急于雇用更多人。

新冠疫情(以后还可能有其他传染病)导致了劳动力不足(短期病假 + 部分人员长期后遗症)部分工厂停工,叠加国际物流不稳定,分散在多国的产业链会相对难以存活,部分国家企业倒闭。

由于供应链不稳,下游的企业出现配件短缺的问题。

为了维持生产,企业不得不:

  • 维持更大的库存,推高了生产成本
  • 雇佣更多的员工(按越南数据,需要多雇佣 10%~15%)补上病假缺口

库存和用工不稳定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物价上涨。

这轮国际上的高通胀什么时候能结束呢?230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230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230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236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236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240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刘一鸣的观点:

在信贷收缩的衰退周期中部分企业本来就应该经历破产出清。
尽管国内没有报道,但国外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应当有不少企业成为靠旁氏贷款及财政补贴生存的僵尸企业。而疫情叠加货币周期和长期的去库存周期的结果就是应该被出清的角色近乎确定地落到境外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上。五月外贸增速回升至 9.6%,二季度进出口或保持向好态势,这说明了哪些信息?140 赞同 · 13 评论回答 140 赞同 · 13 评论回答 147 赞同 · 13 评论回答 149 赞同 · 13 评论回答 149 赞同 · 13 评论回答

2022 年 8 月,华尔街日报写了一篇文章《疫情巩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原文和翻译:

疫情巩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对个人来说,出现的最明显问题是企业停工、物价上涨(工资购买力下降)。

2. 对农业影响

自从 2020 年以来,作为全球主要橡胶产品生产基地的马来西亚就深受疫情影响,陷入 “工人聚集性感染,批量请假 –> 生产线停工 –>工人康复恢复生产 –>下一次聚集性感染”的循环里面。

由于东南亚等地的汽车配件厂(轮胎等物资)不能正常生产,美国等地的卡车生产受限,当地很难买到新车;另外由于缺乏配件,农机很难维修。

2021 年 10 月 12 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芝加哥农民戴尔 · 内辛拥有联合收割机,但他找不到任何备用轮胎。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 CNH 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 40%。

美国农业部(USDA)将其 2022-2023 年美国小麦出口预期下调 5000 万蒲式耳至 7.75 亿蒲式耳,这将是自 1971-1972 销售年度以来的最低小麦出口量。美国农业部以 “供应减少、出口销售放缓以及美国出口价格持续缺乏竞争力” 为由,下调了小麦出口预估。
在其月度报告中,美国农业部还将 2022-2023 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预期下调 3400 万蒲式耳至 5.76 亿蒲式耳,为 2007-2008 销售年度以来最低。

4. 对养殖业影响

2020 年美国养殖业多次受到影响,销毁多余生猪。

美国目前每天屠宰约 51 万头生猪,但受疫情影响,多家大型肉类加工厂停工,已经减少了约五分之一的产能,因此,养殖场将面临 “猪满为患” 的处境,从而影响继续繁育。美国的生猪饲养企业可能不得不对多余的猪只实施“安乐死”,然后销毁。美国肉类加工企业泰森公司(Tyson Foods)董事长约翰 · 泰森称 “食品供应链正在断裂”。

美国肉类短缺的问题于 2021 年秋季再次出现,越需要人工操作的肉类越短缺,价格涨幅最大的是蟹肉。

据央视财经微博,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条受到持续影响,物价飙升、生产中断、收货延迟等。事实上,无鸡可炸的不只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许多知名快餐连锁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供应短缺的问题。最新数据显示,美国 8 月份禽类供应量同比减少 20%;牛肉储备同比下降 7.7%;猪胸肉储备同比减少 44%,降至 2017 年以来最低水平。

2021 年秋季,美国还闹起了 “蟹肉荒”,9 月蟹肉价格上涨至每磅 50 美元~60 美元,个别电商售价甚至高达 121 美元。远高于过去五年 19 美元~30 美元的均价区间,暴涨约 590%,不少餐厅因此直接下架了蟹肉餐品。

2022 年 10 月,受油价、供应链等问题影响,美国火鸡价格翻了一倍。

通货膨胀和禽流感暴发等问题致美国火鸡价格飙升,这对相关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5. 疫情对第三产业影响

美国院线 3 年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营业额

2019 年美国票房收入为 110.2 亿美元。

2020 年,美国票房收入下跌 54.2%,只有 50.5 亿美元,

2021 年,美国的票房收入进一步下降至只有 29.8 亿美元,比 2020 年下降了 30.2%。

根据 Comscore 的数据,截至 2022 年 7 月 4 日,国内收入估计为 39 亿美元。这比 2021 年增长了近 250%,但比 2019 年下降了 32%。

来源: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box-office-summer-2022-1235174300/​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box-office-summer-2022-1235174300/​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box-office-summer-2022-1235174300/US home entertainment market reached record $32.25b in 2021, up 8%​www.flatpanelshd.com/news.php?subaction=showfull&id=1644476313​www.flatpanelshd.com/news.php?subaction=showfull&id=1644476313​www.flatpanelshd.com/news.php?subaction=showfull&id=1644476313​www.flatpanelshd.com/news.php?subaction=showfull&id=1644476313

日本 16 家连锁餐厅大规模关店

三、防疫对国际竞争力有重大影响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产业链完整的国家才能全力生产,并形成马太效应,对其他国家的工业资本产生虹吸效应。

工业是我国的支柱,目前的国际竞争关键是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竞争的关键是产业链生产效率的竞争。所以中国的疫情流行情况影响着贸易战的局势,只有在疫情低流行情况下,才能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四、疫情风险源头

1. 长潜伏期的入境人员

根据” 上海发布 “的公开数据,可见有大约 5% 的入境感染者在 7 天之后检测阳性

不同隔离天数漏掉病例的概率

详细分析:

多家航空公司宣布恢复并增班多条国际航线,这释放了哪些信号?将对我国相关产业及经济带来哪些利好?

2. 多地传染病医院、隔离点都出现过疫情泄漏的情况

2020-2021 年,广州至少发生过 4 次隔离酒店工作人员感染

2020 年年 11 月,成都郫都区太平村疫情

本土病例病毒基因型为 L 型欧洲家系分支 2.3,与 11 月尼泊尔境外输入病例的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据溯源调查,11 月 9 日一批尼泊尔入境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进入郫都区太平村一隔离点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1 月 16 日、11 月 28 日,该批人员中先后筛查出 5 名核酸阳性病例。在此期间该隔离点有工作人员未按规范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存放点。同时,首发病例有捡拾垃圾的情况。

2021 年 1 月的石家庄小果庄疫情(邻近石家庄正定机场和机场附近隔离酒店)

2021 年 7 月,莆田疫情的首个感染者(入境解除隔离人员)在厦门隔离酒店感染

2021 年 12 月的西安明德 8 英里小区、华城万象小区(邻近当时的定点医院西安第八人民医院,该医院目前已经不是定点医院)。

2021 年 12 月西安灞桥区瑾程酒店 2 名工作人员感染

2022 年 1 月的天津林绣花园(天津海河医院附近)

2022 年 2 月,深圳 2.13 疫情为隔离酒店群体感染

2022 年 4 月,郑州航空港区展翔路 27 号工厂(邻近岐伯山医院)出现疫情

2022 年 5 月,杭州水榭塘湾小区(邻近老年病医院)出现疫情

2022 年 7 月,西安市胸科医院附近的西安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出现疫情

2022 年 9 月,昆明传染病医院附近的朗明印务附近出现疫情

以上几个地点的共性为:

传染病医院本来选址在偏僻地区,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周边办起了工厂、市场、小区、甚至学校,缺乏必要的防护距离。

而新冠有气溶胶传播特性,疫情有概率扩散到周边社区。

3. 全国逐渐入冬,疫情发生物品传人的概率将会提高

2020 年 - 2022 年春天常温货物带来的疫情

2022 年 10 月,鄂尔多斯、呼和浩特、长春出现 “邮政邮区中心疫情链”

案例分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表示「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核酸检测」,如何看待这一举措?对相关行业有哪些影响?

寒冷天气下自然冷链效果的时间:北方为 10 月 - 4 月,南方为 12-3 月。

五、多数地区疫情久拖不决的原因为缺乏流调能力

2022 年 8 月以后,遍布全国的疫情链条,基本都是从流调能力很烂的地方外溢出来的。

有的地区流调能力很差,即使层层加码,甚至直接静态管理,也无法低成本切断本地传播链,不仅导致本地疫情久拖不决,还沿着航空、铁路、公路自驾、公路货运外溢到其他地区。

按第九版要求控制疫情需要流调能力,流调工作中,疾控和公安、电信部门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 发现病例后,需要进行准确的流调,明确该病例见过哪些人(认识的,能提供联系方式),去过哪些公共场所(见到的人大多数不认识)。
  • 见过的人作为密接直接隔离(如果该人员已经在外地就需要发出协查函),还需要对密接再进行流调,明确次密接人员。
  • 明确公共场所后,疾控还需要与公安(图侦人员为主)、电信人员协同,找到同时间段到过该场所的人员。

所以精准防控需要实现几个步骤:

及时发现病例 –> 准确流调,并控制认识的密接人员 –> 明确重点场所 –> 公安、电信人员筛查到过该场所的人员 –> 隔离密接、次密接

如果能够早发现,且能通过流调找到绝大部分密接、次密接人员,才能以较低成本控制疫情。

此外,流调是划定风险区域的基础,如果流调失准,风险区划分就不准。

六、防疫几大保障

1. 财力保障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差异很大。

欠发达地区本身财政不足,既无力承担大量患者的医药费,承担隔离、转运等防控费用也较为困难。

如某地: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在疫情期间,不同部门的利润情况相差很大,可以考虑用税收进行调节。

例如 2022 年前三季度

我国进出口总值 31.11 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 9.9%。其中,出口 17.67 万亿元,增长 13.8%;进口 13.44 万亿元,增长 5.2%;贸易顺差 4.23 万亿元,扩大 53.7%。按美元计价,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 4.75 万亿美元,增长 8.7%。其中,出口 2.7 万亿美元,增长 12.5%;进口 2.05 万亿美元,增长 4.1%;贸易顺差 6451.5 亿美元,扩大 51.6% 。
其中单看 9 月份, 我国进出口总值 3.81 万亿元,增长 8.3%。其中,出口 2.19 万亿元,增长 10.7%;进口 1.62 万亿元,增长 5.2%;贸易顺差 5735.7 亿元,扩大 29.9%。按美元计价,9 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 5607.7 亿美元,增长 3.4%。其中,出口 3227.6 亿美元,增长 5.7%;进口 2380.1 亿美元,增长 0.3%;贸易顺差 847.5 亿美元,扩大 24.5%。

再对比 2019 年前三季度

2019 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 22.91 万亿元,增长 2.8%。其中,出口 12.48 万亿元,增长 5.2%;进口 10.43 万亿元,微降 0.1%;贸易顺差 2.05 万亿元,扩大 44.2%。

2019 年 9 月,货物贸易收入 15292 亿元,支出 11992 亿元,顺差 3300 亿元。

虽然有上海疫情的冲击,2022 年的贸易顺差仍然比 2019 年同期增长了 106%,可考虑在高利润出口行业调减出口退税(部分税收可以转嫁境外),用这部分截流的税收(可以暂定为每年 7000 亿元人民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补贴。

补贴的内容有:

  • 医务人员培训、医疗设备增购的费用
  • 疾控人员的培训 + 到外地参与实战 + 邀请发达地区疾控人员指导的费用
  • 公安图侦人员培训费用(图侦人员负责找公共场合密接)
  • 核酸筛查费用
  • 密接、次密接等人员隔离费用
  • 新冠治疗费用
  • 被隔离人员停工补助
  • 静态管理期间停业补助

详细内容:

如何看待云南镇雄、重庆长寿区集中隔离开始实行收费管理,每人每天 100-300 元不等?

2. 加强培训

在疫情防控领域可以开展实战化的培训,培训分为几个部分:

  • 疾控相关的理论
  • 其他地区控制疫情的实战经验
  • 其他关联学科中和疾控有关的部分
  • 封城期间的物资配送(上虞封城期间,将物资分拣放在旁边的杭州,按户打包好的物资直接送小区,不仅保证了物资供应,也控制住了保供链条的感染问题)
  • 封城期间就医问题

课程采用直播 + 录播 + 图文文字稿的形式进行,由一线专家录制,全国疾控人员进行线上培训,看不明白的可以反复看录像。

可以考虑让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员双向流动,西部地区人员现场学习。

3. 建立全国流调机动队伍

但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考不好的人。

人员如果没有经过实战,上战场就会出问题。

在不遗漏的情况下做到 “精准”,对疾控队伍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要求非常高。

不能准确决策,就无法做到 “精准”,想要减少外溢,就只能扩大化,搞 “一刀切”。

所以提升防疫能力并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支援。

疫情早期处置非常重要,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流调跟得上,密接、次密接能及时隔离,就能低代价控制疫情。

  • 欠发达地区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疫情,人员经验不太足,各种资源也不够,靠自己的力量明显顶不住规模较大的疫情,导致了防疫力量的击穿。
  • 欠发达地区遇到疫情的概率并不高,如果各地都组建技术能力较强的队伍,则可能长期闲置。

所以组建全国机动队伍是相对经济的选择。

对于上级部门而言,应该安排专门的预案和支援队伍。

  • 首先需要明确全国 330 多个地市级行政单位中,哪些有能力精准防控,哪一些搞不定。明确每个有问题的地区一旦发生疫情,需要何种规模的支援。
  • 另外还需要提前组建专门的支援队伍,并提前进行训练和磨合,一旦有疫情必须立即投入。
  • 支援高海拔地区的团队应当选择没有高原反应的人员。

4. 信息系统保障

基层人员需要能将敏感个人信息与可公开的轨迹信息隔离、轨迹可以转为坐标、方便访问的流调信息系统,不是流调文件管理系统。

如何看待新冠疫情防控中,深圳卫健委公布的流调信息简略甚至存在部分区流调缺失的问题?127 赞同 · 15 评论回答 127 赞同 · 15 评论回答​www.zhihu.com/question/519535671/answer/2372649319

(评论筛选不是自己开的)

知乎用户 nesmto​ 发表

最近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天气转凉,再加上新的变异毒株传播能力越发加强,这也使得我们防控难度也越来越大。

再加上其他很多原因,特别是西方一些媒体,老是报道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让近期舆论有一股很强烈的 “放开” 预期。

在国庆节期间,这类西方媒体报道所引发的 “放开” 预期,就一直在传。

不过当时,出现以 “仲音”为笔名,连发了 3 篇文章聚焦 “抗疫” 的文章。

我觉得这 3 篇文章,已经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防疫的理由、科学层面的原因,都说得很清楚了。

这 3 篇文章发出来后,舆论对于短期内 “放开” 的预期有了较大减弱。

但是,过去半个月,随着各地疫情比较严峻,再加上一些地区出现比较明显的防疫混乱。这种情况下,海外一些媒体把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拿来报道,就又推动了网络舆论对 “放开” 的预期。

不过,按照彭博社的报道,它那些 “捕风捉影的传闻” 也是从中文互联网的某聊天群里传播出来的。

这个消息来源,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彭博社是西方媒体里以报道内幕消息而闻名,但彭博社报道所谓的内幕消息,往往是通过一些 “匿名的知情人士”,或者是一些未经证实的捕风捉影传闻。

所以,一般彭博社报道的内幕消息,往往有一半是最后啥事也没发生,其实跟造谣也没啥区别。

然而,彭博社通过我们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的某个捕风捉影的文字描述,拿去海外报道后,就一下子点燃了国内网络舆论的一些预期。

这样出口转内销之后,近期网络舆论又有很强的这种 “放开” 传闻。

这导致我们舆论变得比较撕裂,甚至给一些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一些阻力和困难,有点人心浮动,大家变得不知道该怎么防,如何防。

因为外媒一则捕风捉影的报道,凭空就让我们防疫增添了巨大阻力,带来不小内耗。

甚至有些地方,感觉都开始有些消极起来。

让很多人对我们接下来的防疫感觉比较迷茫,感觉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所以,今天有一个新闻发布会,是 “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就比较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下午 3 点这次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道 “是否调整防控政策”。

其中回应提到,“坚持 “动态清零” 总方针不动摇”

还提到,“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

这跟过去的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动态清零,不意味着要完全清零。

目前我们动态清零的优化,更多是在疫情防控和民生、经济发展去寻找一个平衡,底线是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这次发布会还强调,“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 “九不准” 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这里的 “九不准”,我也跟大家贴一下,就是一些要求地方不得过度防疫的措施。

总体来说,这次新闻发布会,在强调 “坚持“动态清零” 总方针不动摇”,也在不断强调,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也就是不能僵化式防疫。

这也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方疫情此起彼伏,一些地区的防疫工作也确实做得很糟糕。

这是我们必须客观正视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会极大影响到人们对于我们能否坚持动态清零的信心。

(1)正视问题

防疫是一个水桶效应,不能有短板,不能有人拖后腿。

一个地区的防疫做得再好,只要其他地区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地区也迟早会被拖下水。

最近一些地区的防疫,也确实让人感到很不理解。

比如说,以前正常一座城市爆发疫情,不管有多严重,但正常一旦进入到静态管理,通常 45 天就能结束疫情,实现社会面清零。

但最近,有地方都静态管理快 3 个月了,有人被隔离 83 天,但这个地方却仍然还有新增病例。

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会这样?

客观来说,长达 3 个月的隔离,还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确实已经超出我们普通民众的身心承受的极限。

要是我们所有地方的防疫都这么糟糕,那也确实防不了。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那么多地方,都是 45 天之内控制住疫情,很多则是在 30 天内控制住疫情。

为什么别的地方可以做到,有的地方做不到?

是什么原因?

还有最近某个大厂出现的种种问题。

这些还都是比较被人们广泛关注的。

其实还有一些不怎么被网络舆论关注的地区,经常处于 “静态” 的状态。

像我一个亲戚,在某地读书。

他跟我说,他们今年处于 “静态” 的状态,比正常的状态还要多,经常是刚解除 “静态” 没多久,就又重新进入“静态”。

这种长期 “拉链式” 防疫,确实太考验人们的身心承受能力。

我能感觉到,这场跟病毒已经快 3 年的战斗,很多人、很多地方似乎也快要到一个承受极限了。

随着疫情波及到越来越多的人,导致他们利益遭到损害,再加上舆论宣传上的一些问题,让越来越多人对于坚持防疫也越发不理解。

再加上,有些地区的防疫也确实做得不好,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次生灾害的发生,也不断刺激着人们,让人们对于僵化的过度防疫的不满,很容易就会被人带节奏成为针对整体防疫的不满。

这里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我们的防疫策略,顶层设计上是比较好的,初衷也是好的,但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的时候,经常容易变形,从而衍生出各种问题,引发人们的不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优化和改进的。

我也没办法跟大家说,我们还要坚持防疫多久。

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其实看最近一些乱象,我自己也感觉有些悬,现在各方面压力都太大了。

我只能去跟大家说清楚,如果我们一旦躺平,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也是某种预期管理

(2)正视躺平的代价

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很累,不管我跟大家搬运多少国外比较权威的研究,包括欧美官方自己统计的数据,想要放开的人,就是不会管你那么多,他们就是想要放开。

我在看一些关于新冠后遗症、欧美疫情的新闻报道时,底下总有很多评论刷回复说这类新闻在 “造谣”,在制造恐慌。

反正对国外正在客观发生的事实,他们都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一概以 “造谣” 嗤之以鼻。

躺平后的代价,完全不在他们思考范围之内。

在他们的认知里,放开就等于回到 2019 年,疫情就会不存在了,还认为国外疫情已经结束,就我们还在十分辛苦的坚持防疫。

但这样的认知显然并不是客观事实,如果抱着这样天真想法去放开的话,等他们发现面临的情况更糟糕,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崩溃。

所以,我去跟大家搬运国外的权威研究,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清楚,躺平后可能付出的代价。

而不代表我支持一些明显有问题的僵化防疫。

我们是要有就事论事的态度,才能比较好的去讨论问题。

所以,不管大家对于防疫的观感如何,我们都需要了解清楚,国外躺平后的情况。

事实上,欧美躺平之后,经济也并没有变得更好,而且随着持续增多的 “长期新冠” 群体,对躺平国家经济的伤害,正在不断显现。

这并非我造谣,也不是我在制造恐慌,都是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

比如英国国家统计署,每个月都会统计一次 “long COVID” 长期新冠,也就是新冠后遗症的情况。

这是欧美当前比较系统的关于 “长期新冠” 的统计数据。

在今年 1 月 6 日,英国统计署给出的数据是,英国有 130 万人自我报告正在经历 “长期新冠”。

然后这个数据,在 11 月 3 日最新给出的报告里,是变成了 210 万人自我报告正在经历 “长期新冠”。

也就是这个 “长期新冠” 的群体是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在持续增加,而不是减少。

但很多人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原始毒株才有后遗症,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

最近还有一段 2020 年 2 月的视频,被人别有用心的拿出来,还在网络上刷屏式传播。

这个视频是我们一个院士,在 2020 年 2 月,说新冠肺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会造成后遗症。

2020 年 2 月,当时世界上都还没有多少人感染新冠,对新冠是否有后遗症,都还处于完全未知的状态。

而且院士说得也没错,新冠病毒造成的确实是 “自限性疾病”,而且也确实“一般” 不会造成后遗症。

但我们普通民众所理解的 “一般”,基本等同于不会。

然而,“一般” 不会造成后遗症,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会有后遗症。

按照英国的数据,当前是占总人口 3.3% 的人有 “长期新冠”。

我们假设英国人已经普遍都感染过新冠病毒了,那么意味着英国有新冠后遗症的比例是 3.3%,这个比例当然不能算高,也说明确实大多数人感染新冠后 “一般” 不会有后遗症。

但问题在于,新冠的危害性往往体现于整体,而非个体。

我跟大家强调过很多次,个体 “一般” 没事,不代表整体就肯定没事。

3.3% 有新冠后遗症,这个比例看起来不高,但只要乘以我们 14 亿人口,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我们稍微计算一下知道,即使按照 3.3% 这个比例,我们如果也躺平了,有 “长期新冠” 的人数将至少有 4620 万人。

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媒体,因为防不住了,或者不想防,或者为了不让民众恐慌,反而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论。

(3)舆论撕裂

同一件事情,你用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 “长期新冠”,如果你说美国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后都没事,那确实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容易给人感觉新冠无害的错觉。

但如果你说美国有 2400 万人有新冠后遗症,并且已经因为新冠死了 107 万人。

那是不是就会比较容易让人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性?

而这两种说法本身都没有错,给人的观感就会截然不同。

举个例子,有两篇报道,在说同一件事情。

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这样的。

另外一篇报道是这样的。

这两篇报道,严格来说,都说得没错,都只是在报道同一件事实。

区别在于,第一篇报道,强调的是 “个体没事”,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轻微,出现后遗症概率也比较低。

第二篇报道,强调的是欧美当前受到持续增加的新冠后遗症人群影响,出现 “整体有事”。

这种 “个体没事” 和“整体有事”,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但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所以,有些人在同时看到这两个报道时,就说看完感觉自己有些精神分裂了。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确实没有辩证思考的习惯。

有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舆论为什么总是两极分化,总是朝着比较极端的两端发展。

要么对新冠病毒出现不必要的过度恐慌。

要么就是对新冠病毒过度轻视,各种渲染奥密克戎流感论,奥密克戎无害论。

完全两极分化。

为什么,就不能比较理性客观的去正确认识新冠病毒?

即了解清楚新冠病毒的危害体现在哪,也要了解清楚新冠病毒也不是那么可怕。

但新冠病毒我认为最难防的地方,就是它刚好卡在了 “个体威胁低” 和“整体危害大”的临界点。

这使得所有国家在应对疫情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4)个体和整体

假如新冠病毒的毒性更强一些,致死率更高,那么估计所有国家都不会选择躺平,民众也会很自觉的配合防疫,因为谁都不想死。

但奥密克戎在重复感染和打疫苗的两大前提下,致死率确实比较低,基本只有千分之二左右。

但另外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后,可以很快遍及全身,甚至可以突破血脑屏障,并长期潜伏的特点,也让新冠病毒出现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后遗症。

奥密克戎更像是 “慢性病杀手”,对有基础慢性病的人杀伤力很大,而对于健康人来说,反复感染多次后,也会增加出现“长期新冠” 的概率,这也会导致健康人出现慢性病的概率增加。

所以,奥密克戎虽然现在致死率确实很低,对个体伤害的概率不大,但对全社会整体,却是一个长期放血的过程。

现在每一个躺平的国家,都像是整体患上了基础慢性病一样。

偏偏,对于运气比较好,“个体没事” 的人,他并不会察觉到这种社会层面慢性病的存在,还觉得真的没事了。

但对于运气比较糟糕,“个体有事” 的人,他们是很清楚奥密克戎的危害性有多大。

特别是国外那些医护人员,他们最清楚新冠病毒的危害性。

最近就有一位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护士发飙,在社交媒体上罗列了几十多条新冠 “罪状”。

你问一个海外医护人员,到底奥密克戎危害性大不大,我相信十有八九都会跟你说危害很大。

但你问一个海外年轻人,他大概率会回答你一点事都没有。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本来感染奥密克戎的人,90% 都是无症状,可能只有 3%-7% 的概率会出现新冠后遗症,所以大部分人觉得没事,才是正常的。

所以,海外大多数人,也并不清楚,当前他们当前 “整体有事” 到什么程度。

不过,海外现在也越来越多人察觉到奥密克戎的危害性。

因为奥密克戎的变异能力太强。

在 BA.5 流行毒株之后,越来越多变异毒株,正在呈现趋同演化,而且是种类繁多。

现在美国的新流行毒株有 BA.4.6,BQ.1,BQ.1.1,BF.7,BA.2.75,BA.2.75.2。

此外,还有在其他国家肆虐的 XBB 毒株。

从 BA,到 BQ,再到 XBB,我觉得在这样下去,就要出来 BBQ 了。

这个趋同演化的意思是,一些成为优势毒株的病毒,所具备的一些让它获得优势的 “突变点”,很容易被其他毒株重组过去。

就会导致,一些具备各种优势 “突变点” 的超级毒株出现。

而目前在普遍存在疫苗这个选择压情况下,病毒的突变发现,自然会朝着不断加强免疫逃逸能力去加强。

所以,现在能流行的这些种类繁多的毒株,都具备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这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出现反复不断的重复感染现象。

也许一个年轻人,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概率只有 3%,那么感染两次呢?重复感染四五次之后呢?

已经有研究表明,多次重复感染,会提高出现 “长期新冠” 的概率。

这是导致当前欧美 “长期新冠” 人群数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这也使得,最近欧美媒体都有点转向,开始宣传和重视 “长期新冠” 的危害和影响。

但反而我们有一些地方,却反而在有些淡化 “长期新冠” 的危害和影响。

不觉得这很魔幻吗?

就在 11 月 2 日,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近 2400 万名成年人患有 “长期新冠”,而且美国报告的数据里,有超过 22% 的新冠患者是经历 “长期新冠”

不过,我觉得美国的这个数据,是不统计 “无症状患者”,只是统计“轻症” 患者出现 “长期新冠” 的比例。

因为按照美国防疫措施,无症状患者基本是不纳入统计的。

美国当前大概率是所有人都感染过新冠病毒了,所以 2400 万成年人患有 “长期新冠”,那么按照美国 3.3 亿人口来计算,出现“长期新冠” 的比例是 7.2%。

这个比例,要比英国统计的数据要高。

另外,美国布鲁金斯智库,在 8 月份就有报告称,预计有 400 万美国人因 “长期新冠” 而失业。

这也是美国当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据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出现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而且因为美国劳工部没有把因 “长期新冠” 失业的人群当做失业人口,所以疫情越严重,“长期新冠”人数越多,反而失业率越低。

按照英国统计署的数据,“长期新冠” 最常见的症状是 “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肌肉疼痛。”

按照世卫组织的估计,约 10% 到 20% 新冠感染者可能受到中长期 “新冠后遗症” 困扰,包括疲倦、呼吸困难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需要注意上面这个图里,最后日本的数据。

“该医院对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后又引发后遗症的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后得知,从年龄来看,占比最多的是 30-40 岁(28%)的人群,接下来依次为 40-50 岁(27%)、20-30 岁(21%)。”

“即 20-49 岁的青壮年占到全体的 75% 以上,数量较多。”

这实际上已经打破很多人,对于只有老年人才会有新冠后遗症的误区。

但在多次重复感染情况下,国外当前年轻人才是新冠后遗症的主要群体,这也是因为有基础慢性病的老人,如果出现问题,也扛不到出现后遗症了。

所以,还要觉得自己年轻就没事吗?

“长期新冠” 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疲倦,其实就是认知功能障碍,也是俗称 “脑雾”。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出现 “脑雾”,这个“脑雾” 就是整个人感觉浑浑噩噩的,思维和反应都会变得比较迟钝。

很多时候,可能有些比较轻微认知功能障碍的人,他都不能察觉到自己是因为感染新冠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只是觉得自己比较疲劳,所以才会脑子比较迟钝。

按照英国统计署的数据,报告 “长期新冠” 的 210 万人群里,有 16% 的人是对日常活动能力影响比较大了,这部分人群已经属于严重到会导致无法工作。

按照美国布鲁金斯的数据,美国当前有 400 万人因 “长期新冠” 而无法就业的话,那么按照美国疾控中心 2400 万人有 “长期新冠” 来计算,也差不多是 “长期新冠” 患者里,16% 的比例会严重到无法工作。

这个数据美国和英国是相吻合的,我认为可靠性是比较大。

我们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推算。

按照美国有总人口 7.2% 的人出现长期新冠,假设我们躺平,那么我们可能会有 1 亿人出现 “长期新冠”,这其中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可能只是长期感觉比较疲倦,但其中 16% 的人可能会严重到无法工作,那么 1 亿人按照 16% 算,也会有 1600 万人可能因为“长期新冠” 而无法工作。

而且随着奥密克戎持续变异,持续反复重复感染,这个 “长期新冠” 的人群数量是会持续增加。

下面这张图,已经十分直观的体现,当前新冠后遗症,对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冲击。

所以,长期反复感染奥密克戎,这会让整个社会,都患上了一种整体范围的 “慢性病”,这对我们的社会、民众健康、经济,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显然,我们当前的民众、舆论,都缺乏对这方面预期的足够准备和觉悟。

(5)预期管理

绝大多数人呼吁放开,只是单纯以为放开后,一切就好起来了。

但很可能,事与愿违。

我上面跟大家列举的这些,都是来自欧美的一些权威研究和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

他们这些躺平的国家,反而有这些不利于躺平的充实数据。

大家可以对我观点有不同看法,大家可以基于各种原因去呼吁要放开,但我希望大家在呼吁放开的时候,能够先了解清楚躺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需要先好好问问自己,我们社会有对这个可能到来的代价,做好充足的准备了吗?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欧美等躺平的国家,基本都是去年付出巨大死亡数字后,那些有基础慢性病,比较容易因为新冠死去的人群,已经死去了。

剩下的人大部分是身体还相对比较健康,对新冠也有一些抵抗力的人群。

但即使在这种已经反复感染,不断筛选,加上打了疫苗等多重前提下,美国过去这半年,基本都保持在因新冠日均死亡 300 人左右的水平。

我们就以对岸为例,在 6 月份出现疫情高峰,日均新增死亡达到 200 + 的峰值后,过去这半年,对岸基本保持在每天新增死亡 50 + 的水平,最近还回到了日均死亡接近 100 的水平。

那么,其实我们可以简单推算,对岸人口 2356 万,按照日均死亡 100 人计算,假如我们躺平放开了,我们社会至少要面临日均 5000 人死亡的局面。

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我们的整体医疗资源还是不如对岸的。

最近股市还一直拿一些捕风捉影的 “放开” 当做利好来炒作。

有时候,我不由猜测,是不是一些资本故意把 “放开” 跟“利好上涨”绑定在一起。

培养散户的条件反射。

这样有一些股民,就会基于自身利益,去呼吁放开。

但在真正躺平前,一些资本还能把这个放开当做利好来炒作,这只是利用不对等的信息差,在收割散户罢了。

如果我们真正躺平,对股市反而是真正的利空。

大家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躺平放开了,面对每天新增几十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的局面,而且可能得持续大半年,面对那种光景,我们的社会、经济、舆论、股市能好得了吗?

我们的敌人,只是想让我们乱起来而已。

那真的是现在呼吁放开的人,心里所想要的局面吗?

我们整个社会层面,真的已经做好这种放开的准备吗?

我们的舆论有做好这方面的宣传预期吗?

如果我们舆论缺乏这方面的预期管理,一旦躺平,出现比较严重后果的时候,到时候民众的不满肯定会更大,会远超过现在。

我们有这方面的觉悟吗?

我个人是认为,我们既不能为了坚持防疫,就去过度渲染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但也不能为了呼吁放开,就去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论。

这都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

我们还是得实事求是才行。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尽量站在比较理性的角度,去跟大家搬运国外躺平后的一些情况和数据,来帮助大家更理性的了解新冠病毒。

但我每次说国外躺平后的一些数据,还有国外对 “长期新冠” 危害性的一些研究时,总有人就拿国内一些地区做得不好的防疫来喷我。

有时候我确实感觉挺无奈,我自己对国内一些防疫乱象,也感到十分不满,对一些次生灾害也感到很悲伤。

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我们躺平,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只会出现更多次生灾害。

所以,我也只能是多搬运一些国家的权威研究和数据,去帮助大家了解。这不代表我认同一些明显有问题的防疫乱象。

我一直强调,我们的防疫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我也反对这些防疫乱象,但我们要就事论事去批评一些地方做得不好,而不能因为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直接上升到对整体的攻击,这是很容易被带歪节奏的。

(6)不易

现在舆论比较极端化,也太多人不理解 “个体没事” 跟“整体有事”并不矛盾。

所以,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清楚奥密克戎对社会整体的危害性后,可能我们对于防疫能更加理解和支持一些。

这个理解,是对科学防疫的理解,而非对过度防疫和一些有明显问题的僵化防疫的理解。

一些地方做得不好,该批评,我们要批评。

但整体层面,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为何要坚持防疫。

现在,我们舆论确实比较缺乏这种比较理性的声音,所以民众对于为何坚持防疫,不够了解,从而无法理解。

特别是在疫情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多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防疫的阻力和难度,也确实越来越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舆论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影响和决定的。

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没办法影响到我们应该如何防疫。

虽然,我个人是觉得,现阶段还没有到放开的时候。

但对于一些防疫的乱象,也确实要去加大力度改正。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且很多地方,不管从财政、人力、组织能力上,连续两年多的高强度防疫,也确实是到了一个极限,包括我们的基层人员、医护人员过去两年多都很辛苦,都付出很大的艰辛和努力,不少人也确实到了一个极限。

这些,我也是都可以理解。

所以,我觉得也不能怪人们会有这种呼吁放开的声音,当然,那种恶意带节奏的除外。

总的来说,不管我们未来防疫如何变化,我还是能够接受的。

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撑得久一些,就得尽量多坚持一会,但如果实在防不住了,那逐步放开,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不过,之前在我预想中,可能我们这个冬天应该还是能坚持过去,也许明年春天才会开始做逐步放开。

但当前这个形势,还是有些严峻,有时候我也搞不太清楚,我们接下来应该要怎么做才更好。

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支持国家整体的防疫政策。

现在各方面感觉都比较混乱,要怎么防、如何防,感觉各地方的步伐都不太一致。

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更重要的,还是得统一思路,减少这种步伐不一致所带来的不必要混乱。

本来防疫就很辛苦,如果把因为这种混乱带来不必要的内耗,很容易增加我们防疫的压力。

我们当前,还是不太可能如很多人预期那样一下子就放开,我们当前社会还承受不了这种躺平代价的冲击。

我们更多,可能还是会采取一些循序渐进的方法,去更加科学精准的进行防控,去尽可能避免僵化的过度防疫。

不管我们如何对防疫做优化,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应该是最终的底线,这个也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防疫之难,就在于人们很难形成共识。

如果大家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那我觉得我们应该不至于防不住。

只能说,这个病毒确实太狡猾,太有迷惑性,它的危害性是潜藏在 “长期慢性” 对社会的持续伤害里,而容易放大个体和整体的撕裂。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个体和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会自发的去维护整体的利益。

但如果出现个体和整体利益不一致,需要牺牲一部分个体利益,来维护整体利益的时候。

往往就会形成个体和整体的撕裂。

这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难题。

我们之前因为疫情整体并不严重,可以通过 “静态” 模式,以极少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整体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受疫情影响。

但现在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波及到越来越多的人,自然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阻力。

事实上,国外躺平,也是牺牲少部分群体的利益,去维持整体大多数人的利益。

只不过,国外躺平,他们牺牲的少部分群体,因为死掉了,所以没办法发声,他们欺负的就是死人不会说话而已。

而我们因为防控,而出现自身利益受损的群体,绝大多数情况,都还是能在网络上发声,而且会比以前更积极发声。

我对于这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声音,还是比较能理解的。

因为很多受疫情封控影响的人,确实生活出现比较大的困难,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同时,不管我们未来选择何种防疫模式,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比较理性客观的去审视我们过去两年的防疫。

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还有一些地区做得很糟糕。

应该批评的,我们需要批评。

但也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以偏概全,不能把我们过去两年艰辛的防疫,直接全盘否定。

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是当前世界上,感染新冠比例最低的国家。

我们大多数人过去两年,大多数时候的生活,并没有受疫情太多影响。

我们大多数人,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上百万人因新冠病毒毒死亡,也没有出现 2400 万的 “长期新冠” 人群。

这都是我们过去两年多艰辛防疫的成果,是我们无数人付出巨大艰辛才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轻易就被人以偏概全,给直接全盘否定。

否则我们也对不起过去这两年艰辛防疫的人们,也对不起配合防疫的民众。

虽然当前因为新冠病毒不断变异,越来越难防,也让疫情正在对越来越多人造成影响。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能会因为防不住,而不得不选择逐步放开。

也许到那个时候,人们才会怀念,现在不用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的日子。

很多事情,确实你说再多也没用,只要人们不亲身经历,永远不知道具体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最近还看到网络上有人说,看自己小孩每天被捅嗓子检测核酸,很心疼。

对这样的说法,我真的挺无语的。

对岸在今年 6 月的疫情高峰期,截至 6 月 7 日,对岸 12 岁以下儿童新冠重症累计 39 例,分别有 17 例脑炎、8 例肺炎、3 例败血症、4 例哮喘,其中 17 人死亡。

我们扪心自问,是我们自己去配合每天检测核酸比较好,还是像对岸这样躺平后,会让自己的小孩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出现这种脑炎?

现在出现的一些次生灾害,也确实让人很悲伤和愤怒。

但我们也应该好好想想,躺平之后,这样的次生灾害会因为医疗资源挤兑,而成倍增加的时候,到时候网络上的控诉文章,是不是会比现在要多得多?

其实国外现在也有很多这类控诉躺平之后的 “次生灾害” 的声音,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翻。

我们整体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医疗资源是比较低的,平时流感高峰期,医院就排满了人,我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我们躺平放开了,会是什么景象。

防疫确实很难,也很辛苦。

现在的形势也比较严峻,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但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至少坚持完今年冬天。

至少再多观察一下,欧美在这个冬天的疫情数据。

欧美是没得选择的时候,才不得不躺平,既然有他们在前面摸着石头过河,有现成的案例和数据,我们为何不能再多多观察观察?

同时,“静态” 了 90 天,还在持续新增病例的离谱事情,我希望能尽量杜绝。

有时候也不能怪民众不满,实在是一些地方的僵化防疫确实太离谱了。

只是我们该批评可以批评,但还是得就事论事,我们是需要解决问题,去不断优化,而不是全盘否定,直接用另外一个更糟糕的躺平方案,那样不会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糟糕。

我还是比较希望,大家能比较理性辩证的去思考防疫问题。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

知乎用户 星话大白 发表

再苦一苦老百姓

知乎用户 李北冥​ 发表

每段时间都会有的例行发布会,政策不可能急转向,也不知道大家怎么突然这么关注国家的新闻发布会,可能是压抑太久,心里期待太大,需要一个机会发泄。

这次发布会,官方通报提到一些地方在防疫工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与大家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证明国家关注到了这些问题,而且正在想办法解决。

我觉得随意封城、扩大管控措施这些都还好说,真正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是,特殊甚至危重、极重病人的应急救治问题。

虽然紧急避险的法律条款摆在那里,但身处封控区的群众真正能用、敢用的没几个,有的时候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出来。比如,人家直接用铁栓把你家唯一的出口焊死,当你突发疾病的时候,拿什么避险?大门都出不来。

疫情防控可以,生命必须摆在第一位!

知乎用户 王小扎​​ 发表

我国的防疫政策正在且长期领先世界,这是国人一致认可的,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让大家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朝廷煞费苦心,科学且民主地防疫,非常艰难。我们一定要支持朝廷抗疫,不然就会像国外那样民不聊生、尸横遍野。

知乎用户 中华神教忠实教众 发表

我们政策的改变向来都是渐进式而不是突变式

知乎用户 小李那把刀 发表

昨天下午联防联控的发布会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可能对于短短半小时的问答感到意犹未尽。

近段时间也有一些机构找我聊聊关于疫情的看法,每次大概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问的问题很多,包括病毒特性、将来突变趋势、药物和疫苗研发、医疗资源和国内外防控策略等方方面面,有一些问题也比较尖锐,比如为什么不能强制接种疫苗。

这里我挑选一部分关于疫苗的问题发上来,说说我的观点。

1. 为什么不能强制接种疫苗?

实际上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整体疫苗接种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比不少国家都高,中国 CDC 的数据显示儿童和中青年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接种率很高,强制接种意义不大。

主要短板在于老年人,尤其是 80 岁以上老年人,这一点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也提到了,我们高龄老年人的加强针接种率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差距。

2. 那为什么不能强制老年人接种疫苗?

第一是法律原因,在法律上只有一类苗可以强制接种,而新冠疫苗不是一类苗。第二即便抛开法律因素,强制接种本身是一个空想。

我们看下强制接种是如何实施的。比如儿童一类苗疫苗的义务接种,不接种的话小朋友的入园入学都会受到限制,这是用教育方面的约束;再比如美国完全批准(full approval)两种新冠疫苗后,雇主有权解雇不接种疫苗的雇员(比如之前梅奥解雇了七百名不愿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这是工作方面的约束;还有像一些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公共场所疫苗凭证,没有打满两针或三针不得入内,这是行动方面的约束。

然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上学,也不需要上班,有些人可以长期只在村里(小区里)甚至家附近活动,拿什么强制他们接种呢?

所以强制接种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

3. 今冬的疫苗情况如何?

不知道。

灭活疫苗的 Omicron 疫苗,研究结果迟迟没有公布,我个人持很谨慎态度,估计要年底才会出结果,(如果数据还可以的话)然后按照报批流程和生产速度,真正能大规模接种估计得到明年春节了。

康希诺吸入式最近受到很多关注,这个疫苗我也写过很多,但是现在实际上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数据,一是 3+1 的数据(现在公布的只有 2+1,而国内接种完三针的人比两针的多多了),二是人体黏膜免疫的测量数据。

其他一些疫苗,速度可能不会快于灭活。一支疫苗在疫情防控中真正起作用,是这支疫苗可以大规模接种到人体身上才算,其他都是空谈。

国内疫苗的研发难点在于,目前的情况非常复杂,难以制定全面的后续加强策略。以美国为例,基本上打的都是 mRNA 疫苗,强生基本不用了,Novavax 实际打得也不多,日本、新加坡也都是 mRNA,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多种疫苗接种,比如巴西、智利,但基础接种也基本都是两针(灭活或 mRNA 或牛津)。

国内现在基础接种有打一针的,有打两针的,有打三针的,有一些疫苗没有后话的,然后现在针对 Omicron 的试验也是各家各做各的。这种情况下,制定加强策略我们该信谁的数据呢?

我自己打的是三针灭活,并不是因为我觉得三针灭活的保护力高,而是我愿意选择随大流。

4. 如果老年人打了有效的加强针,有希望放开吗?

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对可能后果的评估和接纳程度。日本的老年人接种率很高,而且几乎都是 mRNA 疫苗,今年夏天日本面对 Omicron BA.5 仍然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感染浪潮。现在疫苗加强接种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很有效,但是任何一种对于预防感染的作用都有限,这是跟疫苗的免疫学原理和病毒的进化特性相关的。

在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地方,一旦出现大量感染,中青年人的死亡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很可能出现医疗系统被击穿。医疗系统被击穿不单单只是患者太多,医护人员感染减员和支援防疫任务都会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员照看患者,尤其是急重症、慢性病和孕产妇人群。

关于疫苗的先说这么多,其他问题以后有时间了再慢慢写。我之前说过,现在是很困难的一个局面,我所在的广州正面临三年以来最严峻疫情,而且冬天即将来临,压力还会更大,虽然很多机构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会放开,但这个问题已经很难回答了,现在可能已经没有主动放开这个选项了。但于个体而言,即便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疫情压力,一些传染病学的基础知识我仍然会一遍遍强调,哪怕你们可能已经看腻了。

疫苗始终可以保护你,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等 NPI 手段也始终有效,一些非处方药也可以适当储备,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是第一要务。

知乎用户 庄有猫​ 发表

不放弃防 yi 意料之中,但请别再过度防 yi。

人民需要的是更科学有效、多元包容、有弹性、有温度的防 yi 政策和可行的配套措施。 ​​​

然而众多事实证明我们的防 yi 主体(尤其是基层)似乎不具备防和放两者兼顾的水平。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的传统桎梏仍在。

知乎用户 舟尧说 发表

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一样

知乎用户 ZoUo888 发表

放松疫情管控、取消国际航班熔断机制的传闻出来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前段时间跌的娘都不认识的恒生指数终于大幅度回暖,回到了 1997 年的水平。如果最后证明传闻不属实,别的不说,股市肯定又要继续折腾。

知乎用户 桃竹村 发表

我只能说就目前的情况:纵观全局,纵览古今,考虑各部门的水平,分析总结,也许可以认为

综上所述,概括说来,您很可能发现,尽管也许不中听,无论如何,恐怕前景微妙,现阶段只能如此预期,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知乎用户 阿美莉卡小战狼​ 发表

现阶段还是会动态清零,但是成本越来越高了,越来越难以承受

但是舆论的导向会开始转变风向,等到风吹的差不多了,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推出第十版方案了

总归是要走向共存的,否则所要承担的代价就太大了

知乎用户 冷水 发表

疫情,已成我们绕不过去的渡口。

今天备受瞩目的,是下午召开的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

此前有广泛预期,这次会议是否会对现行政策作一些调整。

截止昨天全国的病例 596+3063,如此大规模的袭击面已经超过 2021 年和 2021 年下半年的阈值。

而随着日照线的转移,疫情风暴眼从北部的拉萨、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再到中部的贵阳、郑州、西安,逐步向南部的广州、福州开始转移。

这是本轮疫情最大的诡异之处。

这些城市全部是省会城市,是一省一域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按下暂停键将是不可承受之重。难道病毒也喜欢扎堆大城市,还是背后另有玄机?

当然,这仅仅代表我个人悬疑。

事实上,长达三年的疫情特别是无差别的超长时间封控,已经把公众或基层工作者的耐心消耗殆尽,如果不作出改变可能大家心态就崩了。

地方财政也难以为继。昨天部分地区宣布常态核酸开始收费,部分铁路段不再查验核酸证明,个别地方不再进行无症状感染者流调等等,都被认为是在为后续的解绑铺路。

连老胡都认为,中国疫情防控已经站在十字路口。

我理解老胡的心情,但从下午的会议来看,他又猜错了。刚刚结束的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坚持 “动态清零” 总方针不动摇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看起来是像是老调重弹,实则内滚风雷。

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此前的联防联控发布会,对于一些地方的层层加码、过度防控的乱像,仅仅是只说现象不谈具体,大家自己对号入座。最多是搬出督查组以示震慑。

但显然这次动真格了。对于违反 “九不准” 要求的一些典型案例,国家疾控局直接通报到人,一点情面都没留。比如说:

山西运城、河南郑州: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

黑龙江大庆、山西太原:对来自于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

广东深圳: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群范围。

东张西望什么?说的就是你!

除了通报这些违反 “九不准” 规定的反面典型,还对一些地方的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点名批评。比如说贵州毕节、四川南充的隔离收费,河南郑州的随意静默和封城代管等。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两次上榜,不仅违反了 “九不准” 的相关规定,还存在以封城代替管控的加码现象。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是网络上民意沸腾的地方。

我此前说过,再小的声音也会被听到。政府有专人会收集民情民意,给出解决方案,重大事件甚至会直达上听。比如说这次公布的一些典型案例,其实大多是通过国务院联防联控防控机制 “九不准留言板” 反馈出来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卫健部门并没有对一方吏员的生杀予夺大权,这样的通报有多大杀伤力?

所以我关注到,国家疾控局撂下了这样一句狠话:

整改不到位、不落实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些被通报的 “典型”,将会被如何问责,又是问谁的责。还是那句话,只要能以处理防控不力的力度去问责防疫过度,才能让一些地方有所忌惮。

显然,如果不能将防控不力和防疫过度的责权利相匹配,或者说改变重罚不力轻弹过度的防疫导向,教训就还是会重复教训,悲剧则还是会重复悲剧。

层层加码,才是疫情防控中最大的红码!

行文至此,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你说防疫风向正在悄悄起变化,现在不是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精准防疫政策吗?风向在哪里,变化又在哪里?

其实,秘密就在 “悄悄” 里。

知乎用户 裕立普惠 - 李先生​ 发表

所有的记者会,只有吴凡说了次真话,明确表示不能封。三月份骂她的都该向她道歉。

知乎用户 我是大朋友 发表

最近关于疫情防控的问题,很多人意见很大!

比如说郑州,不知道为什么,今年郑州疫情防控居然倒退,比去年都不如,去年好歹还认真对待每个新增病例,基本能做到公开公正,就算是临时封控一些区域也做得比较好。

至于今年,真是一言难尽,还出现了郑州富士康员工出逃这样比较严重的问题。

关于疫情的问题,昨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

会议强调了目前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政策,就是:坚持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总策略和 “动态清零” 总方针

同时还强调了,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这些要求。

总的来说,为了全体人民的安全问题,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只是要做到精准防控,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

像郑州和西北某些地方的防控措施已经被点名批评,相信以后会有好转。

而今天,北京带头,给疫情防控来了一针强心针!

北京时间 11 月 6 号,北京马拉松顺利举行,在疫情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北京毅然决然地举办了有 3 万人规模的大型聚集性的比赛。

要知道,自从疫情发生以来,特别是最近的两年,像马拉松这样的规模聚集的比赛几乎都被延期或取消,没有几场比赛能正常进行。

北马的成功举办对于这种大规模聚集性的比赛有着重要的意义,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鼓励正常举办比赛。

其实,早在今年七月份的时候,体育总局办公厅就曾经印发《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 激活力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该通知明确将安全有序恢复线下赛事,明确加大登山、赛艇、帆船、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赛事供给,力争做到国内赛事应办尽办。

可问题是,体育总局要求是这样,实际执行起来却又是另外一番样子。

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虽然要体育总局批准,可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旦出现疫情问题,负责的可不是体育总局,而是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的相关部门。

到现在为止,很多城市都是一旦出现疫情传播问题,经常就会出现问责相关部门领导的事情发生。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哪个部门,哪个领导敢拍板做出举办马拉松等大型的大规模聚集性的比赛活动?

而北京这次应该算是给所有的城市打了一个样,除了证明在精准防控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大型赛事之外,应该还算是给现在的疫情防控政策执行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

在严格执行精准防控的前提下,可以正常举办各类大型赛事。

疫情防控问题最大的就是人员流通的问题,在深圳,有一大批人已经两三年没有出过深圳市,没有回过老家。

而且这样的日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随着北马的成功举办,我相信,对于人员流动的要求应该会慢慢放开,不会出现动不动就不能回家过年,一刀切等问题。

作为一位非著名、非职业马拉松跑者,我也很希望马拉松等大型比赛能正常举办,让我能在赛道上自由奔跑。

坚持就是胜利,疫情虽然给很多人带来了很多困难,也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可全面放开并不一定能拯救经济,躺平是绝对不可行的!

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精准防控是最正确的选择,防住疫情扩散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负责。

首发于公众号:42 光年,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知乎用户 你没归来过 发表

听了两边,还是没有明白发言人想表达的核心意思。

我老了,理解能力太弱。

知乎用户 迷糊 发表

其实就是逐步放松的信号,说的比较隐晦而已

知乎用户 zwe45 发表

没办法的,新冠在国外集体躺平那时就控制不住了。

外国不知道吗,他知道但没招,他的国情让他只能选择抗一阵,太久了支撑不住

我国呢也没办法,这么多人尤其小地方医疗资源有限,真正放开什么样,可以想象。

大家都焦头烂额了,国内严防死守,国外开始研究复染、长新冠、后遗症

从来没有共存一说,我之前就回答过此类问题,那时我就说: 人类有多大个脸想跟人家新冠共存?共存只不过是破罐子破摔的一种托词罢了。。。

我得承认一个事实: 20 年年初疫情之后到 22 年春节之间,疫情对我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出行没啥麻烦

奥密克戎来了之后才变成了这样,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只能尽可能小范围的封。

不灵活的防疫政策 VS 过于灵活的人,不好平衡

在加上个,根本不知道又会进化成啥样的奥密克戎

我只能说听话、照顾好家人、老实待着、消费降级,算是目前的生存之道。

知乎用户 62333​ 发表

疫情在奥密克戎出来半年后,就和医学没有任何关系了,所做的一切都在慰稳,另外有一篇说的关于一刀切的解释的比较对,看禁止类公告一定要注意相关处罚措施,如果没有,就要怀疑这份文件的效力,甚至不排除表面禁止,实则鼓励的可能。

知乎用户 你说什么 发表

依法治国

《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第四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

(一)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三)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四)其他确有必要禁止进入的区域、场所。

知乎用户 卡特 发表

不用多说,今天已经涨到四千多了,月内破万无悬念,阴历年内彻底破防,任何政策和措施都已经绷不住了,到五一劳动节实现群体免疫。

知乎用户 小酸蜜汁 发表

全局优化算法和局部优化算法的进一步兼容版本 3.0

1.0. 问责制→层层对上负责→层层对下加码→程序正确→底层照旧

2.0. 经济下行→财政压力→保经济维稳→调整放宽→疫情反弹→对上负责→参照 1,层层加码→程序正确→底层照旧

3.0. 疫情应急管理→公权利下放→参照 2,财政压力→保经济维稳→公权力滥用→疫情反复→统筹政策经济发展→公权力收紧→对上负责→参照 1

意味着 bug 与 debug 的参数调整,版本修复更新 ing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达到动态平衡时,问责制的公权力使用进入死区,版本才会稳定下来。

知乎用户 糊涂山 发表

现在属于国务院换代交接的真空时期,发言人们心思都不在这上面

知乎用户 Jonathon 发表

目标定的很好,兼顾经济与生命;政策定的也很好,合理控制;但是病毒不答应啊,传染性 18 的病毒真的太难防了!而且基层组织做不到啊,不是能力差,是标准太高了!但凡有个节假日流动,破防的可能性极大极大!人不能胜天,有时候政策应该顺其自然,已经努力过了,证明了制度优越,够了吧!不能走极端啊

知乎用户 悄咪咪说真话 发表

玛德,医疗的钱还没赚够吗

知乎用户 绝对纯洁 发表

官话看起来跟看字典一个感觉

知乎用户 御坂 10032 号 发表

我觉得平壤还挺进步的

知乎用户 东南偏南 发表

几个人被封在家里 15 天,从时间上完全足够里面所有人从未感染,到染上了再到转阴。

理论上说 15 天后打开门,里面出来的人一定是阴性的。

但是现实是,有些人被封了 3 个月了,依然会有人不断变阳。

那这些阳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都封在家里了还要不停测核酸?

难道被封着的人,都处于阳性跟阴性的叠加态,只有测了核酸才会坍缩成一种形态?(阴阳二象性)

又或者说封着的人都是阳性,每隔一段相同的时间只会有一半的人转阴,直到全部转阴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半衰期)

一个健康人,最多为防疫事业贡献 15 天才是真正的科学防疫,每被多封一天都是无用功,为牺牲而牺牲。

知乎用户 东方的江​​ 发表

意味着没有能力也要硬上。

现在的各地问题都没解决,一地鸡毛,群众认同基础都没有。

知乎用户 班克斯 发表

这种防疫政策的态势其实在 2020 年 3 月就初现端倪,到了 2021 年 11 月已经图穷匕见了。因此,2022 年很多人找我问防疫政策有没有改变的空间,我的回答一直就是 “不,至少在 2023 年 4 月之前不可能”,在知乎我也说过一次:

有没有大预言家出来给个准信,这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

而最近我确实对预判有一定修正,2023 年 4 月这个节点肯定不会调整政策了,但我暂时看不到下一个可能的时间点。

知乎用户 不愿透露姓名的乱匠​ 发表

动态清零自然是为了保工业。

工厂都是闭环管理,疫情防控并没太大影响。只要工厂不停,中国经济就塌不了。

如果真是病毒泛滥,很多人口密集的工厂沦陷,甚至一些工人感染几次,受不了干脆回村里种地。直接退回农业社会。

如果工业没了,会带来大量失业,这绝对是很恐怖的。

如果工业没了,廉价的商品自然也没了,会导致生活成本剧增,即使不涉及二产的普通人,也照样不好活。

如果工业没了,税收的大头也没了,没了税收国家啥也干不了。

工业自然是要保的。

知乎用户 如云漂泊 发表

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 “放”,经济会有哪些变化?

对服务消费边际上是利好,人员的流动性增大,之前被压制的旅游餐饮等线下服务消费将释放。

那能使消费全面复苏吗?

我们认为很难,消费作为后周期,更多受经济影响。

服务消费能对冲地产与出口的下行吗?

显然不可能,仅地产链就覆盖了我国 1/3 左右的经济活动。

大国博弈、地产长周期下行是我国最根本的基本面特点,所以我们的投资逻辑仍然由此出发,**中长期看高端制造进口替代、短期看低估值边际改善。**对于服务消费相关板块的机会,这几天的上涨很多已经 price in,我们认为短期性价比可能已经不高了。

2022 年证券开户哪家强?融资融券 5% 的利率如何才能开通?量化交易有哪些软件?

知乎用户 资深刘经理​ 发表

共存也不可能,你如果去医院看过的都明白,医院走廊到处都病人,到那时候,医院全是感染的人,谁来服务? 到那时候,中国可能就会崩溃。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Petut 发表

那些医学科学家干啥吃的?咋就束手无策了呢?

一直就有疫苗,一直都有效,咋到这里就没用了呢?

核酸抗原检测科学吗?为啥核酸阴性还要求隔离呢,为啥呢?

知乎用户 风动云端 发表

支持共存的年轻人能润就润,先去国外把钱赚了再回国内养老,很明显防疫是在牺牲年轻人去保老年人

知乎用户 星空 发表

我不相信检测和团购这么大的生意没有帝都的公子参与其中。只要利益在,他们最不希望这一切结束,也有能力不让这一切结束。

知乎用户 沃兹达萨比​ 发表

第九版的境外输入隔离 7 天导致多地封成,经济损失巨大。应该恢复入境隔离 14 天

知乎用户 峰锋 发表

这些个回答还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我还有两年半读完书回国,静观其变 我不信两年不会有转折。

知乎用户 麦麦 发表

全体都有!向后转!齐步走!

一二一

一二一

一二一

……………

知乎用户 陈西 发表

现在的经济当然是很困难的,

但和建国以来的其他经济困难时期比起来,并不是最困难的时候。

同时,现在一些比经济困难更严重得多、也更根本的困难,互联网似乎都忽略了,以至在自媒体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对当下政策的质疑甚至反对。

知乎用户 愚度 - 嘉禾 发表

不管政策怎么样,希望上层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人要吃饭,要上班,要还房贷。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普通民众不像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封了还照发工资,企业倒了谁给发工资?

讲究科学,回归自然,真正的为百姓服务,这样百姓才会从心底服气。

知乎用户 西辞 发表

贴吧太保守

知乎太窝囊

知乎用户 约定好了的 发表

目前五十多万浏览,有二百个回答?~

知乎用户 司徒面包 发表

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句话。

知乎用户 废柴大叔 发表

精准防控在中国是根本做不到的。

因为中国的体制对上不对下,官员一定会层层加码,最后只能以野蛮粗暴的方法一封了事。

封闭后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就医、物资、物流等等,以街道、物业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等于各个被封的小区现在都是定时炸弹,稍微出点问题就会导致悲剧性后果。现在没出事的小区只是因为运气好。

知乎用户 Louis 发表

什么都没解决,把问题留给了基层,防疫严了造成民怨四起追责,防疫不严造成疫情扩散还得追责!

知乎用户 冉林林 发表

知行合一的人值得钦佩

用脚投票是最大的支持

呼吁蜻呤派

- 自掏腰包为医保捐款,缓解资金紧张之忧,助力疫情防控措施长久稳定严格地落实下去。

- 从自己做起,坚决闭门不出,杜绝使自己成为传播链一环的任何可能,为老孩健康护航。

- 竭尽一切可能为你身边的共存派人士创造润的机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每一个恶党转移到邪恶的丑国,中国就向世界之巅又靠近了一步。

知乎用户 Teddy 发表

纵观所有大大小小的发布会,不都是说了和没说一样

怎么有些人还对这个发布会抱有啥期待…

知乎用户 SeeyoKing​ 发表

让我们拭目以待

知乎用户 YPLUSONE 发表

坚决支持动态清零,只要还有防疫爱好者存在,就应该满足他们

知乎用户 万水千山 发表

希望因地制宜实施政策,不要一刀切

真正为民众着想

国家也体谅体谅人民,三年了,一些地方还是不能恢复正常生活,民众们都太难了。

希望大家也少些戾气,在微博上看见很多 “偏激” 的言论,自己看了既心疼又生闷气,理解大家都不容易,没有发泄的出口,也希望大家能消消气。

我看见这种情况真的好难过,因为疫情和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家与民众之间关系的 “偏激”,现实中那些发生的惨痛教训也本不该发生。

希望大家也能擦亮眼睛,别被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了节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基层官吏的心态,他们会想出不在上边规定里的招数,来难为老百姓。

知乎用户 Kaiser.Li 发表

又不是人人都是公务员 不干活也有死工资 反正我家快要破产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凉凉?

知乎用户 edwinwoo 发表

我们没有别的路选。清零存在的这些问题,共存之后并不会消失。

封控影响经济,共存不影响吗?

封控后 120 派车来不及,共存后你打得通吗?

动态清零政策存在基层执行一刀切的问题,共存后对方彻底摆烂你又怎么办呢?

动态清零频繁做核酸花钱,共存后如果医保报销,治新冠不花钱吗?

动态清零出行可能有时候不方便,共存后那还得死百万人以上呢。

一个没有任何收益的方向,为什么要转?

知乎用户 李昀 发表

知乎用户 麻泥麻里胡 发表

看过一个故事,说得是如何不想回答又不得不回答,那就用跟这个不想回答的回答但又是完整的通用回答去回答

知乎用户 minwz 发表

个人觉得要么趁过年的时候全国静默,全面清零。要么就是有序的开放,接受共存。看吧,毕竟压力太大了,当然清零是最好,作为底层人民肯定想清零,谁也不愿为那点钱带病上班。如果开放,肯定很多人跑回家。

知乎用户 梁文建 发表

我文化水平太低看不懂

知乎用户 假如声音听不见 发表

完全正确?去 $%*&#

知乎用户 天空很空 发表

统筹的好吗?

知乎用户 sakura 发表

曾光出来走两步

知乎用户 徐琳 发表

让我们拭目以待。

知乎用户 Siva 发表

乙类传染病,就应该按照乙类传染病来管控。最初的病毒对人体伤害很大,当然也有治疗方法不当的问题,大众恐慌之下按照甲类管理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病毒变异后毒性减弱,治疗方法成熟了,就该逐步放开,最终按照乙类管控了。

知乎用户 李律师 发表

疯狂内耗,刺激疫情经济

知乎用户 哈皮位 发表

我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非必要不生娃。只要没有人,病毒就没法传播了。

知乎用户 kun 发表

反正我已经躺了,

知乎用户 大洋 发表

疫情防控一天跟各级老爷们的官帽挂钩,精准防控就永远是句空话,层层加码,一刀切才是王道

知乎用户 海洋 发表

名为批评,实则表扬。

知乎用户 圣枪游侠祁同伟 发表

A 股下周又要开始跌了

知乎用户 kanon 发表

现在各个中小城市动不动就因为输入性疫情封城,恰恰是管控宽松的体现。

两年的封控经验了,没有宽松哪里来的输入?

知乎用户 UndeadHawkwood 发表

赢。

知乎用户 QIQIQ 七​ 发表

就是说,把话说的直白点能怎么样?显得没文化么?非得让中文起不到交流的作用么?啥啥都得解读,真服了

知乎用户 一良小火车 发表

几百字回答核心点就一个:动态清零政策不变!

期待官方发言能不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的那天~

知乎用户 颜王不高兴 发表

虽然但是,狠狠支持

知乎用户 hohohoho 发表

打什么太极

知乎用户 永昼​ 发表

要是疫情结束了 核酸检测公司怎么挣钱

知乎用户 想做一个温柔的好人​ 发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知乎用户 蒋日我三国志 发表

“拭目以待” 吧。

知乎用户 斯达巴科卡飞 发表

响应号召,听从指挥!

知乎用户 爱护牙齿的猫 发表

正面回答就是调整,方法是不断优化,没有单一方法。

知乎用户 Paulzhao 发表

意味着没什么变化,和之前一样

知乎用户 CR 四哥 发表

意识到我的思考能力是多么的渺小

知乎用户 理想丢在光里 发表

这意味着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知乎用户 景观老妖​​ 发表

白期待了?

知乎用户 杨建国啦 发表

晚来一个月就好了

知乎用户 自由度 发表

来早了

知乎用户 杰哥洁杰洁 发表

这个官方回应,我觉得就和国安永远争第一这句话差不多

知乎用户 文理斋 发表

评论里面的共存派又开始胡搅蛮缠了,必须严格坚持清零,现在封控的太松了

知乎用户 剧本杀研究 发表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知乎用户 asda asd 发表

“我还是不太确定该怎么做”

“但我知道,什么都不做是不行的”

知乎用户 TARI​ 发表

旅游股先别买,现在 还早。

知乎用户 月月​ 发表

清零思维应该改变,病毒可防可治,后面应该重点抓可治!

知乎用户 杭州湾跳跳鱼 发表

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这方面你比他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疫情还能控制住吗?会不会以后每年都会有疫情?

知乎用户 核桃酥不酥 发表 疫情一直可以控制住。 病毒不会消失。 防控百年不动摇。 这是三个概念。 知乎用户 极萨学院冷哲​​ 发表 控制住是会控制住的,这个要看我们定义如何为控制住。 比如现在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是没有病例的,那是不是就是被控 …

如何看待香港宣布将彻底对国外通关?

知乎用户 猪喵喵​ 发表 香港人民普天同庆,昨天连地铁上都是喜气洋洋的感觉。 国泰的网站被挤爆,日本的航线被疯抢,之后好多人发现护照过期了,今天一早去护照办理处,全是带娃的家长~ 很多 18 年之后出生的娃,到目前为止都没出过香港~ 总算大 …

如何看待江西男子违反防疫规定参加岳父葬礼被处罚?

知乎用户 晓山青 发表 江西某体制内公子网络通告批评 江西一男子违反规定被当场处罚 知乎用户 taquio​ 发表 连对自己家人都无权尽该尽的责任,又为何要求我去爱一个更大的 “家”? 知乎用户 钟天和 发表 现实就是对弱者重拳出击,对强者 …

大家对最近上海疫情防控怎么看?

知乎用户 张小小 发表 太魔幻了,2022 年,改革开放都四十多年了,居然倒爷和黑市又泛滥起来了。。。 管黑市叫团购是爱丁堡在 2022 年里最有用处的发明创造。 爱丁堡 2500 万人,保守估计有十万以上团购(黑市)从业者,其中九成以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