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到底如何?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人开始对这样一件事抱有怀疑: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到底有没有到崩溃边缘?有没有遭受严重损失?由于长期只有一种官方宣传声音,连这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怀疑竟然也慢慢滋长了起来。现在,被这样的观点所影响的人已经为数不少,感觉还是需要做一点简单的科普,来做个纠正。(上一次出现这种对官方宣传的大规模反动,大概已经是《蒋委员长铁血卫队大战雨花台》之类的帖子大行其道,微博上出现一大批国民党粉丝的时候了。其实,这两者很接近。)为了「不要让谣言重复一千遍变成事实」,我感觉有必要写这个回答。下表来自李成瑞的论文《 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 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 》,该论文写于1984年,他将建国以来经济数据较为完整的年份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比较。

用户上传的图片

可以看到,从1967年到1976年,是各项产出指标全面落后的时期——十四个指标全部落后于1977-1982年,还有十个指标的增速比1953到1966年要低。

但这张表并不能打消人们的所有疑虑,反而成为了怀疑的起点。从这张表开始,一些人构建了他们对主流宣传怀疑的理论框架:

1,文革期间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加速提供了基础,因此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不来自改革,而来自文革。2,文革之后,工资大幅度提高,享受消费增加,虽然短时间内提高了经济增长,但挤出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造成了80年代末期的经济波动。

真的是这样么?

**一,结构失调
**首先从「积累率」这个名词开始讲起。积累率,可以看成是你为了未来的消费而放弃的当期消费。这部分被放弃掉的消费,通过一系列投资建设,变成了下一期的生产力。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从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积累率仅有两个明显的波动,第一次是在大跃进初期快速上升,而在大跃进后期所有项目一律停工时降到谷底;第二次是在文革初期全国内乱时下降,而在70年代初三线建设进入高潮时上升。而其他的时间段,积累率都较为稳定,在30%到35%左右。很显然,“文革期间进行了高积累”这个论断,从积累率这个数据上看并不能得到支持。那么“文革高积累”这个印象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就要看另一个指标——历年主要产品新增生产能力。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上表列出了不同时期的一些主要工业品的新增生产能力,为了便于查看,这里按照不同的五年计划来划分,其中三五(1966-1970)、四五(1971-1975)和一部分五五计划(1976-1980)的新增产品生产能力是在文革中建成的。可以看到:1,在钢铁与机械行业、支农行业,文革期间的产能增加非常明显3,在能源行业和交通行业,文革期间的产能增加与文革后相比各有高低;4,在轻工业产能增加上,文革期间的产能增加相对很少。不过在很多「工业党」看来,只有钢铁机械和支农行业算是积累,其他部门,尤其是轻工业,压根儿不算产能积累,这部分产能增加也就被他们无视了。不能否认,钢铁、机械和肥料是工业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可这谁不知道呢?连屏幕之前的你我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可是为什么文革之后,这两部分的产能增加被减少了那么多,而轻工业的增长成为了主要积累?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知乎上看到了太多的片儿汤话,什么收买阶层啦,寅吃卯粮啦,这话谁都会说,但还是那句话——连你都知道是寅吃卯粮了,那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这时候我们还是得回到文革期间的两个基本经济特征上来,才能理解文革后的产业方向大转型:

**1,十年不涨平均工资
**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

工资不变这个特征在这个回答大数据技术是否有可能拯救计划经济? - 知乎 中也提到过。工资十年不增长,是积累率太高的缘故吗?不是,从前面积累率的变化看,文革中和文革后的差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77年之后的工资能快速增长。

但在平均工资不变甚至下降的基础上,工资总额却在不断提高。这个现象叫做「低工资,广就业」,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坚持的政策。而文革时期,是这个原则被实施得最极端的阶段,这和意识形态的极端化是分不开的——为了防修反修,因此极力避免劳动生产率的人与人差异扩大。这个原则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为了让最广大人民分享经济受益嘛!但是当这个原则被引向极端时,平均工资不能动,工人增加却相对容易,人们便采取迂回战术,用增加就业人员的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这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降低。当然,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在当时并不重要,他会被套进「经济主义」或者「唯生产力」的大帽子里面,被狠狠批判。

**2,生活水平不增反降
**除了平均工资不变之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出现了下降。62年大跃进结束后,在63到65年,「抓吃穿用」政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文革开始和三线建设的铺开,吃穿用政策无疾而终,重工业偏向的政策重新占据主流。

用户上传的图片

上表可以看到,在粮食和食用油方面,在整个文革期间基本没有增长,如果说这个部分和化肥与合成氨相关,因此增长缓慢也情有可原的话,布和食糖的增长在三线建设全面铺开的四五时期也非常缓慢。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上表为各个时期不同房屋的建筑面积,单位是万平方米。可以看到,文革时期的住宅、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建造都比较缓慢,一些指标比文革前还要慢许多,尤其是住宅,1966年到1978年竣工的还没有1953年到1965年竣工得多。城市居住环境和公用事业发展,在文革期间非常缓慢。想想看,十年不涨工资,十年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十年了住的房子越来越小——但国家仍然在重工业上加大投资。不是说国家不能投资重工业,而是如果在投资重工业的同时,让民生相关的工业一点点都得不到发展,结果会如何?在防修反修和集体主义占据绝对主流的年代,你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人,把人们看成一个个细胞。突然,国家要健身了!于是各种忌口,劳其筋骨,一年后获得了一副美好肉体。但是,一个个人,并不是完全听从大脑指挥的一个个细胞。他们不是不可以参加国家的工业化大计,不是不可以暂时性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是会不满意的。当这样的不满意越来越多,下一个步骤就是补欠账了。就好像健身到一半,身上的细胞不干了,大病一场,你不得不进医院躺上一个月,花很多钱,吃上很多营养品,身上刚刚练出的肌肉也消耗掉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把「因为健身太狠了而不得不在医院躺一个月」这种补上欠账的行为看成「寅吃卯粮」,未免就有些可笑了。

**二,效率低下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这里,我们可能还只是将文革看成是一个经济比例失调的年代。但事实上,文革真正造成的损失,是在效率上,包括工业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而工业效率和投资效率的低下,则要从当时的工业组织形式上破题。

在这个方面,最好的著作是夏尔•贝特兰的《大跃退》。贝特兰因为1976年政治风向的变化,在1977年辞去中法友谊协会的主席,并在1978年写下了对文革后一些问题的看法,即《大跃退》。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分左派「防修反修」的大预言和圣经,但也同样让我们看到,在「防修反修」的同时,还要提高生产效率,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为了制止修正主义路线的露头,坚持工人阶级的绝对领导,要反对的东西有很多——要反对一长制,要让工人能有很高的权力反对规章制度,要制止企业的唯利润倾向,要坚持工资上的平均主义——可是这样做确实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和生产的一些混乱。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煤矿伤亡事故统计分析资料汇编(1949-1995)上图可以看到历年来不同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变化。可以看到,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都很高,而与此同时煤炭挖掘的变化幅度并不大。(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乡镇煤矿在80年代后期的死亡率增高,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讽刺的是,在工人阶级真正当家做主的阶段,工人的生产死亡率更高了——说完这句话,我已经替一些人想好了回复,「你以为资本家/修正主义者设立的规章制度真的是为了降低工人死亡率吗?错!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剥削工人!」我可不打算回复这么永远正确的话,不过我还是先替你问了。在文革阶段,工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瓶颈出现在铁路运输方面。铁路运输的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很简单,那就是无法准点,运力被严重限制。邓小平1975年回到领导岗位开始抓经济,第一件事儿,就是抓铁路。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发表《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讲话,说:

怎样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分析的结果,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所以中央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就要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还是要集中统一。但是近几年这方面实际上大大削弱了。由于削弱了集中统一领导,铁路运输总是上不去。按现有的实际能力装五万五千车是没有问题的,而现在每天只装四万多车。所以中央的《决定》是根据铁路的特性,重申集中统一。

现在铁路事故惊人,去年一年发生行车重大事故和大事故七百五十五件,比事故最少的一九六四年的八十八件增加好多倍。这中间有许多是责任事故,说明没有章程了,也没有纪律了。现在有些规章制度要重申。火车司机不能下车吃饭,值班不准喝酒,现在也不严格执行了。喝醉了酒扳错道岔,就会造成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所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纪律性一定要加强。这个问题不光是铁道部门存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严格的规章制度!火车司机不能下车吃饭,值班不能喝酒!这么修正的论调,毛泽东照样批转了他。毛泽东看不出他修正吗?还是毛泽东认为在此时有比防修反修更重要的任务?看看下图的各个五年计划的正点率,就明白了。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铁道年鉴(1999),注意坐标轴下限为70工业生产效率的降低,事实上直接影响了文革时期的积累效率。我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中建国后到1985年的所有重大建设全部保存了下来,计算一个指标——文革间的建设和文革之外的建设,在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在同样的生产能力增加前提下,建设工期分别要多久?

用户上传的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为了防止三线建设的「山散洞」对建设难度的影响,我在计算时特意控制了建设地区,并主要分析那些在同一地址兴建的多期工程。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文革期间进行的建设,除了火电厂的建设速度更快一些之外,其他的基本建设速度都要低于文革之后,差不多在一半左右。事实上,不少重大工程的建设速度还远低于文革前。同样新增产出的重大工程,在文革以外需要3、4年造好,而在文革期间要花6、7年。建设效率的降低,意味着文革的积累还出现了大量的浪费,平白拖长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战线,占用了大量本可以用在其他方面的资金。一些在文革时开工的建设战线铺开过长,也从另一方面导致80年代初一些建设项目被迫下马。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主要结论。1,文革期间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在积累率与文革前后差别不大的同时,基本上完全忽视了人民吃穿用的需求,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保持停滞。而80年代的轻工业偏向的建设,很大一部分是在补文革期间人民生活水平停滞的欠账。2,文革期间的生产、建设效率严重偏低。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投入下,却得到了更低的回报,造成了更大的生产伤亡事故。而这些,与意识形态和文革期间的工业组织形式是分不开的。文革的经济缓慢发展,和八十年代的快速增长分别来自哪里?贝特兰其实说得很对,那就是中国原来不「修」,而后变「修」了,在很多地方变得和苏修一样了。修的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导向,但同时也导致在生产率差异下,自由主义开始从个别积累慢慢滋长出来,并最终导向了双轨制。双轨制下,无论是要并轨,还是要消灭其中一条轨道,都难以避免动荡。80年代末期的价格闯关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什么「80年代初的寅吃卯粮」或者什么「80年代初的全民狂欢」吗?

大错特错,那是在修正之后社会主义的不断退却的必然结果。最后一点社会主义残余,就是在80年代末的强烈对比之下被完整地显示出来,并且最终被消灭掉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蔡霞:文革是一场每个人命运的浩劫

文革是一场历史性灾难,给执政党和国家,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随着时间的逝去,中国社会里许多在文革中受尽折磨迫害的老一代人,带着惨痛的记忆离开人世; 当年文革中的红卫兵、知识青年这代人,如今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地厅级、省部级甚至更高 …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我在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的微博上评论说" 我们从儿时就是听着哥哥姐姐们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只歌长大的。 小学三年级当我戴上了红领巾时,也学会了唱这首歌。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时,我们都会举起右手敬礼,并高唱这首歌。心中充满信 …

蔡霞:从理论上进行深刻检讨,以防文革以新形式重演

蔡霞:从理论上进行深刻检讨,以防 “文革” 以新形式重演 ——在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央党校教授 蔡霞 一、历史地看待 “历史问题决议” 30 年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