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识字率只有 79%?

by , at 13 October 2025, tags : 英语 英文 单词 美国 中文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荔枝 发表

联合国应该给 jk 罗琳发个昂撒世界扫盲奖

要不是《哈利波特》,他们这代人的阅读能力还要低两三个 level。

知乎用户 里卡尔 发表

颈是 Neck

椎是 Vertebral

病是 disease

所以颈椎病就是~

没错!Cervical spondylopathy!

相信大家都猜对了!英语真是太简单辣!

知乎用户 不知道想叫什么​ 发表

我前两天刚知道了一件事情正好和这个比较有关,回答一下。

1985 年 4 月,钱学森曾强调,在我们科技名词定名时,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最好用汉语精炼地表达科学技术名词的涵义。“要根据汉语习惯定名,要让人一看就有中国味。”

激光最初的中文名叫做 “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 LASER 的音译,是取自英文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首字母缩写词,意思是 “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

起初,我国科技人员根据英文全称将它译为 “光受激发射”。钱学森觉得译名太长,建议改称 “激光”。而这一名词很快被相关各学科和社会接受,实现了名词统一。

而钱老提出的航天、航空等词,更是让人感到专业又具古典味。

钱老在 1987 年 9 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会议上说:“Space 这个词有的译为‘空间’,给人感觉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据毛主席‘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建议把它定为‘航天’。‘航天’连同‘航天飞机’,一并被接受了。我考虑在太阳系飞行叫‘航天’,在空气中飞行叫‘航空’,将来在银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飞行可叫‘航宇’。”

一起感受一下钱老那些满满中国味的译名吧。

remote sensing 遥感

ultra-microcosmic 渺观

laser 激光

interplanetary flight 航天

astronaut 航天员

interstellar flight 航宇

cyberculture 大成文化

cyberspace 信息环境

“渺观”、“大成”、“遥感”、空间站是不是很有中国味道!

知乎用户 淬火的西红柿炒鸡蛋 发表

讲个段子

如果你考了雅思 7 分

中国人:哇你英语好好,一点可以和美国人无障碍交流了

美国人:快跑,那个满嘴古文的 sb 又来了

知乎用户 独立小桥风满袖 发表

说个冷知识,很多人都黑小布什,但小布什是最后一个强调搞全民基础教育而不是快乐教育的总统。尽管他英语水平也不咋地

知乎用户 吕华阳​ 发表

我在学船舶检验的时候,单门有一课,叫船舶英语

是的,你没看错,船舶英语。

就这种行业隔离度,没有文盲才奇怪。

知乎用户 昨日焰火​ 发表

中国识字率 97% 是因为还有老年人;

美国识字率 79% 是因为还有老年人。

知乎用户 洛杨 发表

讲个笑话。

玩 lol 的黑人玩家比例越来越少是因为这些人看不懂越来越复杂的技能说明。

知乎用户 Aphasia 发表

中国人不知道 “人中” 怎么说,好歹还能对照 “下巴” 说出个“上巴”。。。

知乎用户 可乐不加冰 发表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靠替狱警的儿子写大学申请书翻身。因为在美国安迪是文化婆罗门,他的行文用词让审批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申请的是自己人。

《芝加哥》里最后一次庭审,罗茜的律师比利说凯莉拿出的日记里用词高级而正式,根本不是罗茜那个阶层的人能掌握的。不仅法官认可他的说辞,连对方的律师也无话可说。

知乎用户 林夕 1966 发表

很小的时候看电视,电视上有个广告,让你拨打电话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可以得个礼品。

问题是:葡萄干是由什么做的?

选项 A:苹果

选项 B:菠萝

选项 C:葡萄

即使对于三四岁小孩来说,这个问题也足够弱智。但这是对中国小孩而言的。

因为这个问题原来是个英文问题,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小孩的问题,葡萄干的英文是 raisin,葡萄的英文是 grape。

现在你能理解美国识字率低了吧?

知乎用户 BeTTeR YeaR 发表

如果,我国的科学名词都是 “鲁棒性” 这种,那估计识字率会下跌一大截。

另外,“师爷,你 tm 给我翻译一下,什么 tm 的叫 鲁棒性!”

这玩意是谁翻译的,人肉一下。

知乎用户 天衣​ 发表

更新一个: 前天看到新疆帅小伙跟一个外国软妹子的视频,那个小妹妹自己说的,学中文不到三个月,中间有一段已经在糯糯地用 “小哥哥” 这种称谓跟新疆小伙子简单聊几句了。为什么总有人夸大中文的难度?我认为它们是故意的。

→_→

前两天出国旅游,看到一个中国妹子的视频。

她吐槽英语太扯淡了,不像中国一月二月… 十二月这样多么简洁明了。

这本来没啥… 下边一个美国人的回复让我震惊了:

我讨厌数学,一切与数学相关的东西我都讨厌…

我不明白什么样的教育能让人把从一数到十二当成数学来看待…

我深深怀疑美国人这个 79% 的文盲数字掺水了。

知乎用户 漂泊的意义​ 发表

封建帝国的两大统治根基

低人权优势

高文盲率

知乎用户 鲶鱼殿 发表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法学英语的经典了

life sentence,意思是无期徒刑,但不知被哪里的文青误翻成了生命的句读。

我的老师在看到这句翻译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 “生命,还特么句读,颇有浪漫主义气息” 的感慨。

知乎用户 莲花塘主人​ 发表

希望他们的识字率再降一点。

这样我讲中式英语的时候就不会有人纠正我的语法错误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9zf0l3 发表

用医院的词举例吧,中国的医院里面有眼科,牙科,儿科。都是器官在加科字,就算是刚识字的小孩也能明白。但是英语简直离谱,child 或者 kid 是儿童,但是 pediatrics 是儿科,牙齿是 tooth 但是 dentistry 是牙科,眼睛是 eyes,但是眼科是 ophthalmology。没个大学文凭,连医院科室都找不到

知乎用户 阮清夜 发表

有没有人给科普一下各国识字率评判标准啊?

我只知道印度是 “可以用范围内的任何一种语言写自己名字”……

中国好像是 “能够认识 2000 字以上并拥有书面的阅读理解能力”?

美国的识字率的标准是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hn5dSa 发表

你们听过商务英语,有听过商务中文吗

知乎用户 曼殊 发表

这个问题不是几年前就被吐槽过?

知乎用户 库马 发表

柯文哲,当台北市长被议员质询时被问到肚脐眼英文怎么说。

柯文哲能脱口而出,而后洋洋得意。

我估计绝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这个单词。

知乎用户 精神女同异装癖 发表

说葡萄干的弱爆了。

我看一个讲化学的 up 主才知道英语里面的酸来源于拉丁语,但是碱来自阿拉伯语

这比屎山能好用才奇了怪了

知乎用户 进击的仓鼠 发表

知乎用户 粟米粉蒸肉​ 发表

以前我可能觉得危言耸听。

现在我觉得,美国的基础教育,可能比所有人想得还要糟糕。

之前 TT Refugee 的时候,我在 xhs 上认识了一些外国友人,有几个一直在保持联络,其中有一个女高,人很可爱,准备申请大学,我们经常聊一些七七八八的。

有一次她跟我抱怨学校课程太累,数学题很难,我亚洲数学基因觉醒,主动跟她说 thats ok,i can help u。

然后她非常开心地给我拍了几张照片,其中有一个题型是这样的:

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其实就是式子化简,也就是把左侧格子(ABCD 格)里面的式子化简,右侧空白格填上答案,国内出这类题都是填空题,他们还降低了难度,给了一沓答案纸,让把正确的答案粘贴到空白格上就行,难度很低。

题目很简单,(btw,我觉得这个题目的难度国内也就初中难度吧,高考考这个我做梦笑醒)

我没看选项卡,当作填空题 chuachuachua 做完了,然后给她发了答案。

然后!!!出现了一件让我难以置信的事情。

先是她说我的答案不对,有的答案她找不到选项卡。

我 · 挤过高考独木桥 · 地狱省份刷级怪 · 高考数学 142· 堂堂 211 本科毕业生,尽管我很菜,但是赌上中国数学之神的尊严,怎么能在这种初中生级别的题目上犯错?

我就让她把所有的题目和答案发给我,我逐一排查,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是这道题:

这道题她发给我的时候,这个错误的 1/xy 就已经在了,我的答案里帮她把这个更正成了 1,但是她没有改,导致另一道答案是 1/xy 的题目就没有答案了,我以为是她没看清所以没改,我就提醒她问题在这里。

到这里一切也还好吧,顶多就是她们的基础教育难度等级比较低,或者这个可爱女高比较菜。

然后,她说不可能,你错了,这道题的答案是 1/xy,我:?

我心想说不可能啊,任何数的零次方都是 1,这不是在挑战我,这是在挑战数学!!!!

于是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这道题,是她老师帮她做的。

我:

毫不夸张地说,我当时大脑宕机了五秒,陷入了自我怀疑。我开始思考是不是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过于先进,已经飞升到了高中就已经开始学习量子数学或者拓扑学或者飞天意大利面学之类的我完全不懂的领域,以至于不能用我浅薄的高考数学思维来做她们的题目,于是我光速给我物理学数学系的博士朋友们打电话,给他们发了题目过去并且咨询有没有哪种情况一个数的零次方会是 1/xy。

然后得到确认,我是对的。

是那个老师错了。

一个老师,在一个零次方的题目后面,答出了一个不是 1 的答案。

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吗?

基础教育简单,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学生不聪明,也没什么大问题。

可是当一所学校的老师能犯下如此惊人的低级的错误,还把这种错误的知识教给他们的学生?

如果只是果子烂了,那还可以等第二年长出新的一批果子。

但如果一棵树的根已经烂了呢?

国内的指责还是在围绕着衡水模式打转,却从来没人跳出来说教师的质量层次太低,我觉得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人,编都很难编出这种段子吧。

然后我去问了一下另一个美国朋友,这个美国朋友属于美国中产,家庭教育比较严格,所以接受的教育多少还是正常的。

然后他跟我说,他一点也不震惊,美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如此稀巴烂,还跟我讲了一个他以前的故事:

我:………………………………………………

?????????????????????????????????????

虽然我读书的时候也会有老师让我去讲题目啦

但一般发生在:“xxx,这么喜欢讲话是吧,来你来,你上来讲,讲给大家都听听。”

对于我的美国朋友的这些事,我只想说:快乐教育,真好。

(借用知友锐评:原来快乐教育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快乐

知乎用户 梦中猫 发表

大学里面医学英语是单独的一个学科。

知乎用户 契卡​ 发表

abdomen 这叫肚子,umbilicus 这叫肚脐,stomach 这叫胃,intestine 这叫肠。

79% 的识字率说明牢美的识字教育还不错。

知乎用户 成一一​ 发表

来介绍一下大家都认识的单词吧。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星期:

  • 太阳日
  • 月亮日
  • 提尔(战神)日
  • 奥丁(主神)日
  • 索尔(雷神)日
  • 芙丽嘉(爱神)日
  • 赛图恩(农神)日

然后我们来认识一下月份:

  • 雅努斯(门神)月
  • 菲勃卢姆(净化节)月
  • 马尔斯(战神)月
  • 阿芙洛狄忒(爱与美之神)月
  • 玛雅(春天与生命之神)月
  • 朱诺(婚姻与生育之神)月
  • 朱里斯(凯撒大帝)月
  • 奥古斯塔(屋大维)月
  • 柒月(实际是第 9 个月)
  • 捌月(实际是第 10 个月)
  • 玖月(实际是第 11 个月)
  • 拾月(实际是第 12 个月)

大家都记住了么?那么今天是什么月和什么日呢?

知乎用户 斛波 gO 发表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有个女的准备起诉自己的高中,因为这女的发现她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是个文盲,有阅读障碍

知乎用户 猫老师 100418 发表

美国有个儿童读物,具体名字忘了。

内容叫做 “你知道吗,这两个词是指差不多类型的东西”,配上插图,用来强化儿童的单词量的。

放中国大约是 “近义词大全” 这类读物。

里面全是这种中国人看了要窒息的内容:

“公牛 - 母牛”

“山羊 - 羊肉”

“葡萄 - 葡萄干”

知乎用户 迷茫的糖 发表

表音文字需要用另一套音标来标注读音,感觉挺奇怪的

知乎用户 天奇 发表

不怪美国人,要是我的母语母鸡叫 hen 公鸡叫 rooster 小鸡叫 chicken,葡萄叫 grape 葡萄干叫 Raisin 葡萄酒叫 wine,我觉得我也会文盲。

日本也快了,全是英文外来词片假名,谁看得懂啊。

知乎用户 蓝天风车 发表

汉语发现第一个蘑菇,命名 A。

汉语发现第二个猴子,命名 B。

……

汉语发现第三个蘑菇,命名 A3。

英语发现第一个蘑菇,命名 0527

英语发现一个猴子,命名 66333

…… 英语发现第三个蘑菇,命名 765458

知乎用户 魏尔霄 发表

洒家学习医学英语,这堆医学词汇如速度七十迈的泥头车把我创到了,也能理解为什么牢美医学院会开设 Medical Terminology 这门课程,把一堆已经完成本科教育过五关斩六将的精英大学牲聚在一起哐哧哐哧学上一本厚厚的 The Language of Medicine(第 11 版 1000 页出头)了,因为医学英语这玩意儿,你不学是真不会。

“肠”,日常生活中常常用 gut、bowl,偶尔有学问一点的知道是 intestine,但到了具体哪个肠子那里就变味了:

十二指肠——duodenum

空肠——jejunum

回肠——ileum

直肠——rectum

试论这几个单词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那几个 “肠” 有什么联系?

看到前几个你是不是以为 - um 是代表 “肠” 的后缀,那结肠是什么呢?是 colon 这玩意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colon、rectum、ileum、jejunum、duodenum、gut、bowl、intestine,随机选几个放在一起,你都很难能把它们归入 “肠” 这个大类。

肠子也就罢了,更鬼畜的是乱七八糟的癌症。中文语境里,绝大多数恶性肿瘤都会冠名一个 “癌” 字或者 “肉瘤”。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太多,只需要知道某个器官加上一个“癌” 字,就对自己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八九不离十了。到了英语这边,画风一转:

cancer 都知道是癌症(四级词汇),那胃癌就是 stomach cancer?肝癌就是 liver cancer?

肝癌真的是 liver cancer,胃癌也是 stomach cancer;但 liver cancer 还有另一个名称 hepatoma,stomach cancer 还有另一个名字 gastric cancer……

胃肠道” 这三个字摆在中国老百姓面前,都知道是什么。但翻译成英文就不一样了:gastrointestinal tract。红脖子们认识 tract,知道这是个 “道”,但前边的 gastrointestinal 是什么这群只认识 stomach 和 gut、bowel 的红脖子们大概率是不懂的。

肝癌是 liver cancer,那肝炎肯定也和肝脏 liver 有关吧?那你又戳啦,肝炎是 hepatitis。

既然肝癌是 hepatoma,肝炎是 hepatitis,那肝囊肿一定是 hepat - 开头的单词吧?那你又错辣,肝囊肿不是一个单词,但可以被表述为三个短语:

可以是 hepatic cyst

也可以是 liver cyst

还可以是 cyst of liver

如果有一天你去了洛杉矶第一人民医院当医生,你在患者的诊断证明上写下 “cholangitis” 的诊断,他也许并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疾病,上过一些学有一定见识的也许可以通过 itis 的后缀知道这是一种炎症,但 cholang - 代表什么意思他完全不懂。而一个中国人如果知道自己得了“胆管炎”,他也许不知道胆管炎是什么,但他可以明白这个地方和胆囊很近,是一种炎症……

谈及 “胆囊”、“膀胱”、“肝囊肿”,我又想到了一个非常鬼畜的词:cyst。在医学英语语境中,这个词既可以代表膀胱,也可以表示囊肿。但如果加上一个表示“胆” 的前缀 chole - 变成 cholecyst,那它表示的意思就成了胆囊。非要给 cyst 下一个本源的定义的话,“囊”算是最合适的选择:胆囊、膀胱、囊肿都是 “囊” 状物。

这还没完,膀胱还有另一个词:bladder,但同样很有趣的一点是如果它加上前缀 gall - 变成 gallbladder,那它表示的意思也变成了胆囊。那 gall 是什么意思呢?这玩意儿表示 “胆汁”,差点忘了,单词 bile 也表示 “胆汁”,肝胆外科因此可以表述为 “Hepatobiliary Surgery”。

按照英语一贯写屎山代码的尿性,我毫不怀疑 100 年以后表示 “胆囊” 的单词也许还会多几个:gallcyst、bilebladder、cholebladder、bilecyst 胆囊炎也不单单只会是一个 cholecystitis,还会冒出 bilecystits、gallcystitis(说白了就是玩那些前缀后缀单词的排列组合)。

医学词汇有其内在规律,词根词缀一大堆。但问题在于认清这种规律是需要学习成本的。以至于欧美医学院都会专门开设一门课程 Medical Terminology,像小学生识字那样专门学习各种医学词根词缀。

明明很多词汇都可以用生活中常用单词代替,但却非要加上一个词根词缀造出一个新词…… 最典型的就是各种细胞。明明可以用一个 cell 代指细胞,却非要弄一个词缀 - cyte 玩排列组合。完全可以用 liver cell 代指肝细胞,却造出 hepatocyte 这玩意儿。更吊诡的是认识 - cyte 也不一定能认识所有细胞……

neutrophil、basophil、eosinophil 这三个哥们,摆在一个红脖子面前,他连这是什么玩意儿搞不懂。不是学医的能有几个认出这三个单词代指的是三种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这三个摆在中国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面前,他也许不明白这三种细胞是什么,但他知道这是三种细胞。

知乎用户 老大 发表

没见过正宗的愚民教育??大漂亮给你示范了!

知乎用户 冯. 若衣卖​​ 发表

高赞有意思~ 我照猫画虎来一个:

已知火山是:「Volcano」

已知矽肺病是:「silicosis」

所以易得:火山矽肺病是「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是不是很简单 /doge

知乎用户 庞加莱回归 发表

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其中有个美国大学生忘了是毕业还是辍学了,由于失意坐在路边,随手捡了张报纸,吭哧吭哧半天读不出来。

当时我看到这个也是震惊了,不明白一个上过大学的人怎么连几个英语句子都读不出来。79% 的识字率这么看来也合理

知乎用户 赤火荧光 发表

冷知识:当年清朝还没有烂透的时候 尚处于鼎盛期,就有英国学者提议应该全面学习汉语,抛弃英语这种垃圾

知乎用户 梅哥哥​ 发表

英语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会席卷全球,而革命的源头就是中式英语在互联网上的播种,种子目前已经开始发芽并茁壮成长,新的种子也在不断种下。。。

知乎用户 杨熙栋 发表

你可别尬黑 要是按照中国人判定文盲的标准 美国的识字率弄不好还要打个对折

中国的规定是掌握 1500 个常用汉字 并能阅读简单的通俗报纸 而后者在美国那可是要了老命

知乎用户 NERO 发表

香蕉皮 banana peel

苹果皮 apple skin

西瓜皮 watermelon rind

饺子皮 dumpling wrapper

花生壳 peanut shell

玉米壳 corn husk

知乎用户 lkm 发表

最近看一个视频,一个美国家庭聊天,上大学生女儿坚称家门口看到的山就是珠穆朗玛峰,她父亲捂着头感慨她怎么那么笨。

知乎用户 大家一起捡瓶盖 发表

找几个懂王的演讲视频看看就知道了,连我这种四六级听力全程连蒙带猜最后低空飘过并且在毕业后彻底脱离英语使用和学习环境的人都能轻松听懂。

你猜这是因为

:1、混迹上流社会多年的懂王英语水平就这么差。

2、懂王团队特意把稿子改成这样的,免得大量文盲半文盲听不懂。

而很讽刺的一点是,美国文盲率的一路飙升,至少有奥黑折腾素质教育的一半功劳,,,

知乎用户 读之行​ 发表

在我还年轻的时候,网络上论证的是英语有时态语态,表意很准确。法语逻辑性很强。而中文容易混淆概念,所以现代科学才能在西方起步而不是中国

没想到短短十几年,中文的词根关联性就已经成为中国实力进步的基础了,被诟病了几十年复杂的中文成为了易于学习的语言文字标杆

只能说国力才是一切,其他的都能靠大儒辩经

知乎用户 夏虫 发表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

锥体、柱体、正方体、八面体。。。

在中国,接受过义务教育都应该会读上面的,也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美国普通人,有多少会读或者拼写他们对应的英语呢。

有个笑话。特朗普说 “无人机上没有人”。中国人听了就觉得是笑话,无人机当然没有人。但是,在英文语境里,就不存在这个当然。因为无人机是 drone,和有没有人没关系。

知乎用户 大萌熊宝宝 发表

美国人只有 79% 的识字率依然是世界霸主

我们 98% 的识字率却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恰恰说明了美国人优秀啊,

不用识字就能吊打中国

这是什么?这是人种优势啊?

还不快点反思。


来个人接上吧,我实在编不下去了。

知乎用户 仙人球 发表

西方的教育出了大问题,真的是一言难尽。

美国学生我接触得不多,我只是说一下我了解的澳大利亚的情况,问题数不胜数。

1,没有课本。这一条就是最关键的。学生从小学起,到初三,几乎没有任何课本。偶尔老师会发一些复印的材料,多数还不让同学带回家。学生回家想学习,不好意思,自己去买教辅材料。而教辅材料多数也是以做题为主,没有系统性的课本。所以,家长完全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学了什么,想下手帮忙辅导也不可得。要么去补习机构补习,要么自己请家教补习。

2,对于教师没有任何 KPI 考核,几乎没有要求。教师是不是认真教,教的如何,学校,家长几乎一无所知,完全凭教师本人自觉。因为学校工资与全社会比起来并不高,而且小学老师面对操不完的心管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中学老师甚至要面临 teen 的威胁,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工作。教师工作人员常年大量流失,学校找代课老师都头疼的很,很难对教师有更多要求。除了少数比较重视学校成绩的校长,会在内部对教师稍作要求,绝大多数学校处于一种放任不管的状态。

3,多数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惨不忍睹。到了初三毕业时,80% 左右的学生达到不了独立阅读 CNNNT,并大部分理解的程度。写作就更差了。由于这些年各种网络视频媒体的发达,我感觉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一步下降。最明显的感受是,连主流媒体,都开始降低其文章的难度,减少使用生僻字,和复杂长句,以适应新一代阅读者的习惯。

4,10 年级后,会有一批学生决定不考大学,这将是他们最后的英语学习。10 年级毕业时,会有 50% 的学生达不到阅读说明书的,填写稍复杂一些的表格的水平。也达不到不借助电子拼写纠正与联想功能,独立用笔拼写出稍微复杂词汇的水平。如果严格定义,他们也可以算为半文盲。当然了,他们可以阅读一些青少年读物,特别是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熟悉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讲,也不能完全算文盲。

5,但是,与英语水平相比,他们的数学程度更低。因为高考数学不是必选课,也就是 10 年级,是最后一个强制学习数学的年级。到 10 年级毕业时,大概有超过 50% 的学生不能完全抽象出分数概念,对于代数的理解简单达到 y=ax+b 的程度,也无法完全理解其与图形的关系,题目必须是直接的,不能有复杂度,否则会有大批同学无法理解。

6,中国到了中学阶段,会认为做题中的低级错误是不可接受的。而国外,则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觉得这不算什么大事,其实事关重大。这是制造业回流的重大阻碍。产业工人素质低下,各种小错不断,且认为理所应当,没有人不犯错,改不了,直接影响成品的良品率。在中国网购,也许你下 100 单,会有一单出现发错货或者物流配送错误的问题。在澳洲,这个概率可能达到 10%。

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第一没有课本,第二对教师的教学没有要求。如果小孩好学,家长没有能力自己辅导,又没有能力送补习班,请家教。唯一的办法就是买一些教辅资料,让小孩自己做题,在做题中摸索和总结。虽然是因材施教,自主选择,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给好学且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送出去补习的学生一条可行的自学之路。

知乎用户 南望江 发表

刚刷到一个回答,说正因为英语这么多元,才能走向世界的。

我只想告诉他,在美国崛起之前,老欧洲作为世界的文化中心,通用语言是法语。英语能走向世界完全是美国崛起又不好好学习法语,强推英语的结果。

知乎用户 黄风妖 发表

一、这事一半的锅得扣教育体系头上

美国能在 2020 年代搞出 “识字率只有 79%” 这种奇葩活,

首先,这其中至少一半的锅得扣在美国的全民教育体系上面:

重点的不是识字率只有 79%, 而是识字率从 1950 年的 90% 降到了 2022 年的 79%,

要知道美国可是有义务制教育的,且这一制度已经执行了百年以上,比我国建国的时间都要久的多,结果一百多年搞来,识字率不升反降,这意味着美国的教育系统出了大问题。

而另一半的锅嘛,估计就得落到自带‘’半文盲 debuff”+“先天种姓隔离圣体” 的英文头上了。

英语可以说是拼音文字之中极为奇葩的存在,近乎集齐了拼音所有缺点,由于其拉胯的底层架构、以及种种的人为(包括有意及无意)的骚操作,英语堪称【拼音文字之屑】、【先天种姓圣体】。

二、英语是一种底层架构极差的语言,难读难懂难记

1、不能直接准确拼音的拼音文字

英语(英文)是拼音文字,但是,英文是不能直接准确拼音的拼音文字。

不能拼音的拼音文字,还需要用音标来注音的表音文字,写到这我都忍不住笑了 ······

一般来说,“文盲” 是指那些能掌握语言,但不能掌握文字的人,也就是 “会说不会写,会听不会读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中文这种表意文字中,因为难以从字形看出读音,也难以从读音推测字形,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把读音和字形联系起来。

而表音文字扫盲是比中文这样的表意文字容易的,只要掌握了读音和文字的对应规则,就可以 “会说则会写,会听则会读” 可偏偏英语是个异类,读写不一致,丧失了这个表音文字最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学习难度,那狗屎般的拼读更让人吐槽不已。

作为一门表音文字语言,读音和书写却不能对应,还需要国际音标来注音,想想就离谱。

2、没有正字法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印欧语,或者拼音文字都像英语这样毫无规律可言,拉丁语希腊语,乃至罗曼语族的法语,都可以像汉语一样,通过词根词缀组词,你只要认识足够多的词根词缀,看到一个单词能大致猜到它的意思,或者至少它是哪个领域的词。

但英语做不到,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英语没有在几百年前搞【正字法】。

正字法,乃是关于文字使用的规范性法则,是确定正规使用的、书写和语法符合相关规范的文字。

例如汉字正字法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用规范字,不使用不规范字,首先要消灭错别字。有标准正字法的语言,例如德文、拉丁文,其词根词缀比英文有规律得多。

大部分的正字运动往往由强力的中央政府强制推行,但并不绝对。

例如德国除了小胡子那 12 年,也没个强力的中央集权。德语区现在也是好几个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但德语也可以有正字法。这是因为标准德语中的很多内容,是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创立的。可以说,标准德语的推广,相当程度上依靠了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巨大威望。

而英国中央政府不干事,民间也没有巨大威望的人来推动正字法的出台,自然这事也就无从谈起了。

3、非原生语言,混入大量外来词,形成【片假名地狱】

英语作为形成于英国、流行于英美的语言,其词汇很多却并不起源于英美。英语自己的老爹是古英语,但因原有的语言积累不够 + 罗马 / 基督教影响,引入了大量拉丁语 / 希腊语词汇,加上历史上英国被法国人统治过(诺曼征服),以至于英语里又混入了大量的法语词汇。

话说引入外语词汇也不是不行,但你好歹正经翻译下啊,结果英文直接就按片假名的方式,按照读音硬上。

片假名源自日语,是一种表音的文字符号。日本人常常使用片假名表示外来词,近年来由于过于泛滥,都已经被吐槽为 “翻译界的毒瘤” 了。

如果你闹不明白片假名为何会被疯狂吐槽?来来来我用中文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它为什么是毒瘤了。

比如 2021 年上映的电影《007-No time to Die》, 正常情况下,用中文翻译是《007 - 无暇赴死》,那如果改成片假名该怎么翻译呢?

很简单——

第一步,把原话翻译成英文发音:

《007-No time to Die》—>《zero zero seven-No time to Die》

第二步,把英文发音转写成中文拼音

《zero zero seven-No time to Die》—>《zeiluo zeiluo saiwen -nuo tanmu tu dai》

第三步,把中文拼音转写成中文

《zeiluo zeiluo saiwen -nuo tanmu tu dai》—>《贼罗贼罗塞文 - 诺碳木图带》

OK,至此大功告成,你已经成功将《007 - 无暇赴死》转写为中文片假名《贼罗贼罗塞文 - 诺碳木图带》。

好了,现在给你这么一坨中文,你看得出来这是啥玩意儿嘛!

_所以,这玩意儿谁看谁不骂街啊——_片假名翻译了个寄吧啊,我还不如直接看原文?(恼)

英文正是用这种方式引入了大量不同语族乃至语系的词汇,结果嘛,就是把自己彻底搞成一个一个缝合怪(当然,也可换个学术点的说法,称其为【克里奥尔语(混合语)】)。

换句话来说,英语就是是成形了的片假名地狱,一堆乱七八糟的名词来源于不同语言的音译。

你觉得这个单词是英文,其实它是法文,没想到吧,

你觉得这个单词是英文,其实这个是拉丁文。

英语里太多这种四不像了,直接把英文搞成一座 “代码屎山”,特例能堆成山,表面上有词根词缀,但实际用起来完全没规律。

这就直接导致了英语词汇的 “难读难懂难记”。

由于英文走的是 “一物一单词” 路线,加之【正字法】的缺失,词汇之间无法建立像汉字词汇那样紧密的联系,也很难在从字形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就给普通人的阅读理解带来巨大的麻烦与不便。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个经典笑话:那就是【绝大部分英国人不知道葡萄干是用葡萄制作的,也不知道葡萄酒是用葡萄酿的】,为啥呢?

因为这几个货的单词是这样的:

  • 葡萄 grape
  • 葡萄干 raisin
  • 葡萄酒 wine
  • 葡萄醋 balsamic-vinegar

光看字面和读音,你是无法得知这个单词与表述的东西有啥联系的。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美国总统特朗普会给美国人民科普无人机没有人?

因为无人机英文是——drone,这五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实在是表达不出来——这东西里面没有人。

关键是,你单词难读难记也就罢了,可更操蛋的是,要记的单词还超多!!!

二、要记的基础词汇量巨大,半文盲效应显著

所有语言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你必须掌握它的基础量才能运用自如。比如汉语体系的字,英语体系的单词。

那英文需要掌握多少词汇,才能才能满足日常交流、读书看报等基本生活需求呢?曾有专家专门整理的词汇频率表:

  • 掌握 2000 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 75.89%
  • 掌握 9000 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 98.10%
  • 掌握 24000 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 99.65%,

也就是说,如果要满足 98% 的阅读覆盖率,就至少需要掌握 9000 个英文单词(是中文的 4.5 倍),要想满足 99.6% 的阅读覆盖率,就得掌握 24000 个单词(是中文的 6.8 倍),这个记忆的工作量着实不小啊 ·····

咱拿中文对比一下:(数据来自国家标准 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 基本集》相关词频统计)

  • 掌握 1000 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 91.91%,
  • 掌握 2000 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 98.38%,
  • 掌握 3500 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 99.82%,

当然,客观的说,当然学汉语还得记词组,但是负担会小很多,因为那些字你都已经认识了。在掌握了 3500 常用字以后,深入学下去基本都是 “熟字新词”,扩大词汇量很容易。

举个例子:

  • 牛:bull
  • 肉:meat
  • 牛肉:beef

[牛肉]这个词, 汉语就是[牛]+[肉],表达直接准确。 而英语相对应的,应该是[bull]+meat。但这样组合,就成了一个多重音节的词汇。对于表达和理解都十分费力。于是,英语就直接新造了一个词 beef,这完全就是资源的浪费。英语不仅需要记住[牛][肉],还得记住[牛肉],而汉字系统只需要记住[牛]和[肉]这两个词汇就可以了。

而英文嘛,由于英文词汇之间无法建立像汉字词汇那样紧密的联系,就导致只要有一个新的概念在英语中出现,英文就必须设计出一种新词汇与之对应,而且很难在从字形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那要记的单词就多咯 ········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种 “魔幻” 的现象:

  • 作为中国人:你认识 3500 个汉字基本上可以读书看报了。
  • 作为英国人:你认识 6500 个英文单词(英语六级水平)还是个 “半文盲”。

也就是说,对于英文零基础的中国人,要全职学习 2 年英文才能熟练掌握 9000-1 万个单词,雅思能考 7-8 分,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啦,但去读报纸,小说,跨专业的学术文章时,会发现自己仍旧是个半文盲,还是满篇不认识的单词。

而中国人只要能掌握 3500 个汉字,以及相关词汇,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而不会有多少生词。英语母语的人,得掌握 24000 个单词后, 才能实现差不多的读报效果。

而且,英文读者一旦遇上报纸中那 0.35% 不认识的单词,那体验就不那么美妙了。前面说过,英文单词不像中文,难以 “望文生义”,碰上了,不是认识就是不认识,猜都没法猜。按照 0.35% 的频率,平均每阅读 1000 个单词,就有近 4 个单词不认识。一页 office 文档就 500 个英文单词,看小说时每页都会出现 1-2 个不认识的单词,而若这是关键词,是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英语简直是自带 “半文盲 debuff” 啊 ·········

所以,就最终效果而言,。中国人学习三四千汉字,就可以享受几乎全部信息。可谓是 “学少而知多”,而英国人学习了 2 万单词,他能享受的信息还是有限的,还得继续老老实实地背单词 ·······

这就导致英美等国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功能性文盲众多!

所谓功能性文盲,是指:“具有阅读、书写或计算能力,但是却缺乏利用这些能力来处理某些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日常生活事务” 指的是例如阅读报纸、查字典、读公车时刻表、理解说明书、填写申请书一类事情。

根据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识字研究所 2013 年开展的【关于美国文盲人数的全面深入的调查】结果,美国有 3200~5000 万功能性文盲。

据调查结果,全美成年人中不怎么识字的占到了总人口的 14%,也就是 3200 万人。全美 21% 的成年人有阅读困难,达不到五年级小学生所应有的阅读水平。而美国高中毕业生中 20% 的人连自己毕业证书上的单词都看不懂。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锅得扣在英语头上,因为英语 “构词法” 的特性决定了,如果他要想达到较为复杂的阅读或者书写,需要的基础词汇量太大。

当然,背单词就背单词呗,毕竟几百上千年英国人也是这么过来的,还能掉块肉不成。

按咱程序员的话来说,不管程序 “屎山代码” 多么乱,只要程序还能跑就行!

但问题就是——大人,新问题它来了!

三、英语的科技时代危机——词汇量大爆炸

自进入工业化知识大爆炸时代后,人类社会发展迅猛发展,各种新科技、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穷,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那你会说这不是好事嘛,咋又成英语的问题了?

问题就在于 “各种新科技、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穷”,人家新事物出来,你总得给去个名字嘛。而英语等拼音 / 字母文字通常采用采用“构词法”,也就是”“一物一词” 模式进行造词,造一个新词汇来表述它。

这样就会直接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词汇总量会呈指数级暴增。你不要小看造新词带来的破坏,这个如同熵增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非常恐怖。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植物有 37 万种。

拼音文字造 37 万单词也容易(字母排列组合下就行),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记几十万个单词。

谁能学会? 谁能记住? 这还不是最操蛋的。

更操蛋的是,世界上有 150 万种动物。

更更操蛋的是,世界上有数百万种微生物。

这还只是生物这一门学科 ·······

如果每一个新事物都要造一个单词,那么造出来单词数量会吓死人,不可能有人认识。而且这些新词汇都需要学习者去重新记忆他们的拼写、音标、词义、时态变化,这样会造成英文词汇的学习记忆难度呈倍数级的上升!

而且这一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会显得越发突出。

  • 1600 年,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 年)的英语词汇量约为 3 万个单词(数据来源于《纽约时报》统计);
  • 1933 年,第一版《牛津词典》编纂了 76 个年头,收录不到 10 万个单词;
  • 1989 年,第二版《牛津词典》,收录 31 万个单词;
  • 2019 年,据《纽约时报》统计,英语单词数量,已超过了 100 万个;
  • 2021 年,趣词典网站统计,超过 300 万个。单词长度,平均在 10–11 个字母。最长的正式单词 1319 个字母(其缩写词就好多了,缩写后仅仅 28 个字母)
  • 目前,单词数仍在持续增长中(英语每年还有 1~2 万新词产生),看这百万级的词汇量,估计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了。

显然,在这种趋势下,无论哪种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有限的时间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将会形成强烈的矛盾。

-—————-

题外话:

在这一轮词汇大爆炸中,汉语是被冲击最小的一种语言。

这核心在于汉语 “四维结构”这一底层架构带来的高效组词优势。这令汉字拥有高度概念抽象能力的「面向对象」文字,拥有近乎完美的「封装」「继承」「多态」特性。每一个部首和基本汉字都是一个封装的「类 (class)」,造字造词都是通过「继承」(最常用的是多重继承) 来完成的,然后再通过声调完成「重载」以简化音系。这个真的是遥遥领先 ·····

详情可阅读下面链接:黄风妖:中文是牺牲了什么,才成为最高效、适合工业科技时代的文字之一?

通常来说,如果要对一类事物进行编码,大体上有两种方式,

  • 一是设置较简单的编码体系(精简指令集),基础字符少,但组合成符码的长度会较长,
  • 二是设置较复杂的符码体系(复杂指令集),基础字符多,但组合成符码的长度会较短。

英文采用的是精简指令集,使用 26 个字母(基础字符),形成 “字母 - 词 - 句” 的三维结构。

汉语采用的是复杂指令集,使用 8 种笔画构成 3000~1 万个字(基础字符),形成 “笔画 - 字 - 词 - 句” 的四维结构。

这种 “四维结构” 令汉语在组词方面,获得对英文 “降维打击” 的优势。

  • 英文有 26 个字母(基础字符),两个字母可以形成 676 个组合,4 个字母可以形成差不多 45 万种组合。
  • 而汉语常用字有 3500 个,2~4 个汉字组合的理论数量极大,2500 个基本字可组成 40 万亿个词。

呃 ········· 怎么有种 “26 进制 VS 3500 进制” 的既视感?

汉语正是通过这样相对复杂的编码,构建了更多了的基础字符,形成独特【四维结构】。这令其除了可以用 “构字法” 来创造新字外,还有可以用“组词法”——由字的组合来产生词,为各种新事物生成表达准确含义的新词,避免了重新造字(神奇就神奇在你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汉字就可以懂得组合出的词的意思)。

其实咱们的老祖宗当年造字,也曾走上过 “构词(字)法” 这条歪路,给每个事物都造一个新的对应的字 / 词(主要是当时还在竹简上刻字的年代,为了竹简轻点、字数少点,故意搞出来的一大把单字)。

比如马,少壮的马叫驹,高六尺的马叫骄,青黑色的马叫骐,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駓……

后来老祖宗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事呀。直接改用 “组词法” 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将骐写成“青黑马”。从而避免这一问题。

这 “组词法” 的加持下,只要掌握了几千个汉字,这几千个汉字就可以组合成无穷无尽(近乎正无穷)的词汇,进而描述认知世界。非常简单而且非常巧妙。还可触类旁通,记忆量大减。

汉语里:

火箭,不就是火推动的箭么?

葡萄酒,不就是葡萄酿的酒么?

想象你拎起 “脑” 这个词,可以拎出一串“猪脑,羊脑,脑干,脑髓,脑细胞……”(这才是体现抽象和逻辑好吗?)

汉语这种强大的容纳、表述能力,可以利用不同组合就表达了不同事物,伟大而让人轻松。

英语呢?

有了火箭,就得产生个新词 ROCKET;

有了葡萄酒,就得来个 wine。

记忆量大呀,挺累人的 ······

瞧瞧,这就是差距。

一边是要背诵掌握十几万个词,一边是要掌握几千个汉字,哪个简单,哪个先进一目了然。

-———–··························

当然,也有读者会反驳——怎么会呢,这完全可以用词根词缀来解决啊。采取类似中文组词的方式,把词根作为构成单词的组件,利用词根来构成单词。这样即使你完全不认识这个新的单词,根据词根你可以猜出他的是个什么意思。

这看起来的确是好办法(毕竟中文、德文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嘛 ········· 有些事别人(汉字)做起来简单,你(英文)做起来就不一定简单咯 ······

咱就好好唠嗑一下这个问题:

一般来,要对一种新事物进行命名,在语言中通常有三种做法。

  1. 不造新词,直接借用现有词汇增加新解释。
  2. 采用词词组合的方法,造一个复合词
  3. 直接用笔画、字母等基础字符,重造一个新词

先说第一种,就是不造新词,直接借用现有词汇增加新解释,虽然省时省力,但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一词多义严重

例如英文的 set 这个单词,大家可以看看它被塞了多少词义 ····

很多人经常吐槽中文 “一字多义” 难学易混淆,但作为 “祖传屎山” 的英文在这方面也是丝毫不差,据统计:

  • set,有 430 个定义;
  • go,有 368 个定义;
  • take,有 343 个定义;
  • stand,有 334 个定义;
  • get,有 289 个定义;
  • turn,有 288 个定义;
  • put,有 268 个定义;
  • fall,有 264 个定义;
  • strike,有 250 个定义……

而当一个单词被赋予如此之多的含义后,光要记住这几百种释义,就已经足够普通人崩溃了,还不如索性造新词呢。

再说第二种方法——采用词词组合的方式,造一个复合词。

拼音文字如果要走这条路,代价就是——这样单词会变得很长。因为字母 / 拼音文字,由于缺少单音节词,所以一般常用词只能使用双音节词。而要形成逻辑结构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四音节词,这种完全用词根词缀组合来表达海量的关联信息就太冗长了,且非常低效。

一个有意义的词根起码也得三四个字母,两三个词根的组合,这个单词就奔着十几二十个字母去了。如果稍微复杂一点的新词,学会这个单词的发音怕是得去德云社了。

举个典型的例子:

英文: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英 [’nju:mənəʊ ˌʌltrə-ˌmaɪkrəs’ kɒpɪk’sɪlɪkəvɒl’keɪnəʊ kəʊnɪ’əʊsɪs]

美 [’nju:mənoʊ ˌʌltrə-ˌmaɪkrəs’ kɒpɪk’sɪlɪkəvɒl’keɪnoʊ koʊnɪ’oʊsɪs]

中文学名:肺尘埃沉着病(看着就像英文直译,有点拗口)

中文简称:肺尘病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是一个典型的词根组合词,由 pneumono(肺部)-ultra(微)-microscopic(微小的)-silico(硅)-volcano(粉尘)-conio-sis(沉积状态)组合而成。大家可以照着音标念念,保证你会从此对英文的 “优越性” 佩服地五体投地!

所以现实中大家也基本不用这个词,而是使用 silicosis 来表述,但 ····· 短倒是短了,可它也就失去了望文生义的功能,非专业读者看到这个词恐怕想不到这是一种肺部疾病吧?

英文、德文里面的不少超级长的单词,就用上述这个方法造出来的,发音有规律,看了就能读,就是长了那么 “亿点点”,大家也都不怎么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不断的造词,导致英文单词越来越长,**目前 8 个字母以上英文单词已经达到 50% 以上,甚至 30% 单词超过 12 位字母。**英文单词平均长度,正在无休止的变长!

为了避免这种低效,英文很多常用词就只能抛弃逻辑结构,造出无法联想记忆的新词,来避免单词的冗长与笨拙(又回到 “一物一新单词”),然后嘛 ······· 就又跑回前面词汇量爆炸的老路了

就最终的结果而言,

一些拼音文字选择了逻辑组词这条路,例如德语。

德语是这条路线忠实拥趸,堪称【组合词铁粉】,因此经常有人吐槽德语单词多么冗长,但是一解释,基本就是含义单词的叠加。所以德语可能越学越简单,因为前期觉得基础语法复杂但掌握了后面也就容易了。

而高贵的英语不想搞这种超长发音词,于是便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专业化。

其思路也很简单,就是

  • 既然词汇量爆炸,我一本字典装不下,那我搞个 100 本专业字典来装(连后续的拓展空间都预留好了);
  • 既然 300 万单词记忆难度高,一个人背不下所有单词,那就分给 100 个专业人士,每人背 3 万 “专业词汇”。

这总行了吧 ········

四、英文的种姓化:专业词汇暴增,造成不同专业之间的【种姓隔离】

在词汇量爆炸式增长这一过程中,出于实际需要,以及一些有意或无意的原因,每个行业 / 专业都有大量专业英语词汇被发明出来,并需要专门学习,例如各种法律、医学、化学等专业都有数以千计的专有词汇,为此还不得不专门编纂(各学科的)专业英语词典。

这类专业英语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它们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于中国的 “江湖黑话”,这东西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名词、动词、数词进行替换。这句黑话 “插了棚了,要摆金了” 翻译成日常语言是 “天阴了,要下雨了”。在不了解江湖黑话时,这句话完全无法理解的。而且经过这样的替换后,外人想对江湖黑话含义进行推断是几乎不可能的,想要进行推断必须有大量的黑话对话,并结合当时情景、语境、人物动作才能进行。

如果把这些江湖黑话落在纸上写成信件、文章,外人自然看不懂。即便有大量同类文件,也只能部分破译。这也是替换密码经久不衰的原因,知道什么意思的时候一目了然,不知道的时候靠猜和推断想破译是很难的。

但客观来说,专业词汇和黑话还是有所不同的。黑话是本来就不想让人明白的话,是为了刻意制造 “信息隔离”,其唯一作用就是确定你是不是自己人。而专业词汇最初创立时往往是为了更精准、更专业地进行表达。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词汇” 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任何行业,随着其发展程度越高,运用的专业抽象概念就越多,这时候就不得不弄些新词汇来进行更加精准的描述,通俗点叫 “行话”。

问题是——在英语国家里,各行各业创新的 “行话 / 黑话” 造得实在太嗨了。基本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专业英语,而且其专业英文字典往往都非常厚,如此一来,造成的后果就是专业英语只有专业的人才可以记忆和使用,导致英语的专业知识壁垒越来越高。而普通老百姓一旦遇到了哪怕稍微专业一点的学术技术领域名词,立马懵逼变文盲了。

不信?我随便贴个葫芦科植物 + 分类残页给英文和拉丁文,给大家看一看。

看汉字部分,中国小学生也一看就懂,大概猜测这个瓜是啥特点。 但是国外老百姓要是猛然撞见这些单词。。。。立马听了懵逼,见了流泪——完全不懂啊!

再比如医学领域,普通人学专业医学英语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跟以前学过的英语完全不一样。

不信的话,最方便验证的一个方法,去医院,你去看各科室的牌子,看英文标牌,你会觉得大学英语四六级白学了。

  • 中国的医院里面有眼科,牙科,儿科。都是器官在加科字,就算是刚识字的小孩也能明白。但是英语就有点离谱了,child 或者 kid 是儿童,但是 pediatrics 是儿科,牙齿是 tooth 但是 dentistry 是牙科,眼睛是 eyes,但是眼科是 ophthalmology。没个大学文凭,估计连医院科室都找不到。
  • 在英美,如 “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 、“五面体” 等词汇,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
  • 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医学术语,如 “酒精绵球”“血压计” 都不会讲。脑水肿、胃溃疡等病名,说给普通人听也听不懂。

普通外国人进了医院就只能听凭医生护士忽悠,连自己到底是啥病都不明白。

如果你对此还是难以体会的话,咱就用中文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 “构词法” 是如何让你变 “半文盲” 的。

当年还在竹简上刻字的年代,咱们的老祖宗为了竹简轻点字数少点,故意搞出来不少单字。例如为了形容 47 种不同的马,就硬生生造了 47 个字,咱就来看看这 “马” 字的 47 种 “专业词汇” 吧 ·········

  1. 驳 (bó): 毛色不纯的马.
  2. 駒 (dí): 额白色的马,
  3. 骧 (xiāng): 后右蹄白色的马.
  4. 馵 (zhù): 后左脚白色的马。
  5. 騱 (xí): 前脚全白的马
  6. 騚 (qián): 四蹄全白的马。
  7. 驓 (céng): 膝下白色的马,
  8. 驠 (yàn) 屁股毛色白的马。
  9. 騴 (yàn): 尾根白色的马,
  10. 駺 (láng): 白尾马。
  11. 骢 (cōng) 青白色的马。
  12. 驒 (tuó): 有白色鳞状斑纹的青马
  13. 骓 (zhuī): 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14. 骃 (yīn): 浅黑杂白的马,
  15. 駂 (bǎo): 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16. 駩 (quán): 黑嘴白毛的马。
  17. 駯 (zhū): 黑嘴的马。
  18. 驙 (zhān): 脊背黑色的白马。
  19. 骆 (luò): 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20. 駹 (máng): 面、额为白色的黑马。
  21. 驈 (yù): 股间白色的黑马
  22. 騽 (xí): 背脊黄色的黑马.
  23. 驔 (diàn): 黄色脊毛的黑马
  24. 騩 (guī): 毛浅黑色的马,
  25. 駽 (xuān): 青黑色的马。亦称 “铁青马”
  26. 騥 (róu): 多鬃的青黑色马,
  27. 骐 (qi): 有青黑色纹理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28. 驖 (tiě): 赤黑色的马。
  29. 骊 (l): 纯黑色的马。
  30. 騢 (xiá): 毛色赤白相杂的马
  31. 騵 (yuán): 赤毛白腹的马.
  32. 骅 (huá): 赤色的骏马。
  33. 骝 (liú): 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34. 騝 (qián): 黄脊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35. 骍 (xīng): 赤色的马.
  36. 騜 (huáng): 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37. 駓 (pī): 毛色黄白相杂的马。亦称 “桃花马”
  38. 骠 (biāo):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39. 騧 (guā):黑嘴的黄马
  40. 騟 (yú):紫色马
  41. 馼 (wén):红鬃、白身、黄眼的马
  42. 骄 (jiāo):六尺高的马
  43. 騋 (lái):七尺高的马
  44. 駥 (róng):八尺高的马
  45. 驹 (jū):两岁以下的马
  46. 騑 (fēi):三岁的马
  47. 駣 (táo):三四岁的马

好家伙,我直接一个好家伙,马有这么多说法,如果要我说,我只会说一个泥码。

这要是搁古代。我妥妥就是文盲了。

所以这玩意在汉语造就被淘汰了。但这在英语中,可还是大行其道啊。

而且医学仍在发展,新药、新病也在出,然后新的词也在被创造出来,而且这些全是名词。还记得前面说过江湖黑话的一个特点吗,对名词进行替换,因为名词一旦进行替换,靠猜是很难猜的。世界上不只有医生一个行业啊,行业多了,中国有所谓 “三百六十行” 的说法,要是每个行业来套自己“专业名词”,那隔行真的什么都看不懂了。

尤其跨专业、跨学科阅读医学,生物,化学,法律的书籍文献时;众多的专业词汇,即使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也是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生词,完全是在读天书一样。

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整个社会开始走向事实上的 “行业种姓隔离”

构建行业壁垒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构建一套自说自话的专业话语体系,并以此标准实行从业许可证制度。对 ···· 英美就正在这么干 ·······

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自己的黑话 ···· 不 ··· 应该说是 “专业词汇”,并在不停地创造新的 “专业词汇”,美国几乎每一个专业的行业,就是一门基于英语语法的专门语言,普通人真的很难学习。

许多行业的成员,甚至以自己圈子的语言外人听不懂为荣。

这也进一步导致英文单词越来越长,词汇量越来越大,辨识度越来越差。

搞笑的是,随着 “专业词汇” 越来越长,以至于各个专业层面进行专业的交流也很不方便了,于是各专业为了内部交流方便,又发明了一堆缩写。

相同的缩写在不同专业的意思完全不同。导致不同专业之间的人进行技术交流就更加困难了。例如;

  •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 无人机。英文 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 UAV,百度百科有 7 个义项。
  • 平视展示系统,简称 抬头显示,或抬显。英文 Head Up Display,简称 HUD,百度百科只有 1 个义项。
  • 麻省理工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简称 MIT,百度百科有 8 个义项。
  • 中国银行,简称中行,这不会有歧义吧? 英文简称 BOC,百度百科有 6 个义项。
  • MBA,百度百科 6 个义项……
  • PM,百度百科 25 个义项..
  • USA,百度百科 3 个义项……

几乎每个专业都有屎山一样的 “专业词汇”,数量动辄以万计。

这就导致英语中存在巨大的词汇壁垒。不同人的词汇量能差出数量级来。据统计数据,英美普通人的词汇量大概是 2-3 万多,专业人士能到 5-8 万这个水平,行业精英能到十万这个数量级,比如奥巴马、克林顿等政治精英的词汇量能达到 10~15 万。

如此巨大的词汇量差距,真能让一部分人说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是别人听不懂的,而且比中国的 “江湖黑话” 更进一步。“江湖黑话”不过是“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英语能做到“你说的每一个词我都没听过,你真的在说英语吗?

某种程度上,它们就是天然的筛选 / 隔离器,真是完美起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绝。

这真是又****梦回古印度封建年代的种姓制度了,底层基本 “文盲”,各个行业(种姓)制造行业知识壁垒,垄断行业的话语权……

因此,在英语国家,掌握 1 万单词的也就家庭主妇水平,真的什么工作也干不了,这才是对人最大的恶意,基本上你就被锁死在底层。没有 2 万个词别想读报,没有 3 万个词别想把周刊读顺(据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调查,美国中学毕业生七成看不懂纽约时报),大学毕业 10 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得懂 8 万单词,才能从事本行业的知识密集型的工作,才能有对相关领域发言讨论的资格。

比如知乎常见的两个辩题:中药和西药,西方伪历论。

我们不讨论哪方是对的,但你会发现,作为一个中文母语者,你只要有高中以上的知识,加基本的拼音打字能力,加互联网搜索能力,你就可以参加这些比较高深的辩题,而这一点,在英语语境里面是绝对做不到的,高中层面的英语词汇,绝对不足以支持你发表一篇比较有说服力的网络回答。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中文环境中烂大街的辩题,如果你放到英语语境中,你只会收获很多非常夸张的阴谋论,而非一个看起来还算正常的网络辩论,能完成正常网络辩论的,一定是有一定学历水平以上的人士才能参加的工作。英语在功能性上的隔阂,特别容易把专业人士从普通人里面筛选出来,而英语本身的特性就是是个大筛选器,普通人是跨不过去的

五、英语 “种姓隔离” 化的危害

1、精英与民众的撕裂

现代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依靠 “全民体系” 作为国本的。甭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如此,现代老百姓拥有广泛的议政权。

但英语这 “半文盲 debuff”+“种姓隔离” 的特性,导致了_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对立程度特别大,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哪怕真的去非洲普及疫苗,也会被整上各种疫苗阴谋论,因为英语体系下,普通人和精英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物种,比如我们常说,(中文)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我就看不懂了,在英文的表达环境里面是,你说的每个字我都不认识,连起来我更看不懂。_

在疫情期间,为什么很多政策在外国无法执行,很多人喜欢说外国人崇尚自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是,外国的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精英到底在说些什么。

例如,美国的政客们就习惯于不说人话,搞得底层红脖子压根儿听不懂。

为啥说政客们不说人话呢?

因为这些精英们都往往喜欢用一些英语中所谓的 “高级词汇” 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个 “好”,大家中学都学过是 “good”,比较级是 “better",最高级是 “best”。

然而,这帮子精英们,却更喜欢更常用这些 “高级词汇” 来表达“好”:

  • Excellent(卓越的);
  • Superb(极好的);
  • Outstanding(杰出的);
  • Remarkable(非凡的);
  • 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
  • Marvelous(不可思议的);
  • Splendid(壮丽的);
  • Magnificent(宏伟的);
  • Brilliant(才华横溢的);

这是常用的,还有不常用的呢? 更别说英语中还有吸收自其他语言中的词了。这就导致英语中存在巨大的词汇壁垒,真能让一部分人说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是别人听不懂的。

对的,听奥巴马演讲就完全就是听文言文的感觉,一堆高级词汇,听都听不懂 ···

特朗普受到这部分人欢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话浅显易懂,连学过初中英语的中国人都能听懂。

同样地,虽然泰勒斯威夫特的歌一直被吐槽为 “口水歌”,但她之所以成为现象级明星,和她的歌曲中歌词基本都是六级以内词汇分不开。作为对比,很多 niglish 的说唱没点帮派背景连歌词都看不懂。

同时,精英和民众隔离会导致他们的社会科学脱离底层,变成一种纯粹的精英游戏,很多时候你发现外国的各种民主制越搞越乱,其实本质也就在此,语言间的功能性隔离是跨不过去的,精英说的东西很多普通人一脸蒙,根本理解不了,比如上次脱欧,很多人都是等脱欧投票结束后才去查字典了解情况是什么,单纯的演讲根本传达不了足够的信息给普通人做判断,最终是精英获利,但责任甩给了普通人。

2、通用人才储备不足,工业 / 国力衰落

国际之间的竞争是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种姓制度的一大缺陷就是各个领域的储备人才不足。

古代印度的种姓人分为 4 个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其每个种姓内部又按职业、地域等方式划分为数以千计的小种姓。对于古代印度人,其种姓往往与职业终生绑定,一个父亲是农民,他儿子也会终生务农;他父亲是泥瓦匠,他儿子也会玩一辈子泥巴,转到其他行业近乎难于登天。

这也就导致其可以从事战争的人力(刹帝利种姓),始终不足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也令其在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然后被新种族势力统治,再然后新种族势力继续采用种姓制度造成国力衰落,又被新的外族击败 ····· 周而复始,从公元前 2 世纪初开始,被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马其顿人 ·········· 突厥人、英国人先后入主印度,最终造就了全球少有的 “人种博物馆” 这一社会奇观。

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英文的行业隔离特性也正在造就类似情况。

这方面,英语真是被 “先天知识普惠圣体” 的中文甩了几条街。

在现代社会一个说汉语的人只需要掌握 3500 个字(占汉字总使用率的 99% 以上),就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哪怕给你篇论文或来本专业书籍读,也很难找出不认识的字,即便是不认识的专业术语,相当一部分都可以望文生义。这是因为汉字天生就是属于跨学科的文字,让人最容易学到新事物和跨学科事物。让普通人也能快速高效读专业书籍,这才是最大的普世价值。

实际上国内理工科本科学得认真点儿的,看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的论文,都能看懂个大概,跨专业交流,你说某人不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点是正常的,但要说完全听不懂人家说的啥,那倒是很罕见。

所以在中文互联网上,有时候双方互骂的时候会把对方比作小学生,甚至很多时候真的是小学生和大学生在网上辩论,虽然看起来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反面说明了,中文的结构一旦理解,就非常容易突破功能性文盲的问题,即便是小学生,照样不存在能认字但无法用文字组成高级语句的问题。

此外,汉语汉字这个特点也给中国工业 / 科技发展带来一个巨大优势——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模的 “通才” 储备库

中文在承载和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和效率,使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 “啥都知道一些” 的“通才”——这其中的大部分甚至都能达到基层从业人员的水准。

可以这么说,一个中国人,只要高中毕业,不考虑准入门槛,只说实操水平,“文” 能去当文员助理,“理” 能去当科研民工刷试管,“工” 能去厂里下流水线开机床,“医” 能揣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救急,“兵” 能去读战术手册挖战壕打炮。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有信心。你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 “通才” 储备库。你在别的语系,语种,语言环境下,找不到这么高效率的 “基层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这才是“世界工厂” 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啊 ·······

而美国把自家大量的国民给教育成了半文盲,又因为英文 “种姓” 化,导致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培养成本急剧提升,助推本国工业的衰落 ·········

所以最近十年英美等国的选举才会那么混乱,其国内思潮才会显得那么 “妖孽横生”。

罗马的垮掉就是因为公民兵的素质快速衰落,外籍雇佣兵尾大不掉造成的。

此等状况,罗马遭遇过,大唐遭遇过,现在新罗马正在遭遇。

又印证了那句话,太阳下就没有什么新鲜事。

3、英语,祖宗之法可变否?

然而,当初 20 世纪的中国面临危机时,

中国先贤们为了 “救亡图存”,对汉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白话文运动、拼音化方案、汉字简化,

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让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消除了为数众多的文盲,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进而让一个沉沦落伍数百年的农业国,建成了一个规模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那么,中国能为了识字率搞出新字(简体字)

英美能否为了未来,像《1984》里那样也搞个新话呢?


课外阅读:

为何汉字被戏称为 “先天知识普惠圣体”?
汉语又是付出什么,才成为最高效、最适合工业科技时代语言之一?
若大家对此感兴趣的话,也可点击下文链接,一起交流讨论哈 ···· 汉语是牺牲了什么,才成为世界最紧凑、最高效的语言?

知乎用户 快 快放大招​ 发表

嗯?

big 胆!

人家那叫天生的阅读障碍症

那是病人,你得尊重。

知乎用户 howard he 发表

英文真的是非常优秀的

……

……

……

阶级隔离工具。

因为英文造词很多时候毫无规律,所以词汇量巨大,而且感觉特别像屎山。

基础词汇量都不一定能覆盖日常生活,当然用一堆同义词也能混过去。一旦在一个专业 “登堂入”,那专业词汇量真的… 超级难以看懂…

比如我正在背的单词,equilibriumcarbohydrate, 这些还只是英语二的词汇……

以前不相信欧美会有阶级分层,后来发现真的是这样。如果母语是英语的人不努力点学英语,高阶单词根本看不懂,更别提专业性单词了,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记这些一大串的单词的。

知乎用户 烤火的乳猪 发表

额,有个比较尴尬的事。

中国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这辈子使用英语的机会近乎于 0。

但毕业的时候,他们的英语识字率比美国要高。

举个例子,蜂蜜的英语是 honey,还是 bee juice?

知乎用户 困知勉行 发表

真不懂小粉红们嗨个什么劲,人家美国统计的是英语识字率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美国的全民普及率高达 79%!要不人怎么是全球性超级大国呢。

反观东大,大学生们过个四六级都费劲,怎么比?比不了!

什么,你问美国的母语?

当然是印第安语啦!

知乎用户 喵喵队摸大鱼 发表

葡萄干居然是葡萄做的!

就凭这个我就能嘲笑英语一辈子,这种毫无逻辑的语言,连高度关联的很多事物都要整好几个不同的词汇,也能理解为啥美国文盲多了,毕竟红脖子们和老黑,天生就没有黄种人智商高,又要使用这种傻逼的语言。

顺带一提日语也是十分煞笔的语言,特别是片假名地狱,极其让人脑溢血,比如下面这个例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3500893/answer/3384654143?utm_psn=1845281305421545472

日语不是没词可用,却非要整这种超烂活,我觉得日本的逐渐落后,和这个脱不了干系。

知乎用户 魔力三世 发表

你们说了什么?评论区没了?


拉丁系的语言基本已经废了。。

为什么呢?

根据读音的语言种类基本都已经废了。。

因为我当年在美国学生物,看到生物书上出现了一个 20 多个字母的单词。。

我在牛津词典都没查到这个单词是什么。。

后来我去问教授,教授看了半天也没解释清楚。。

然后我去维基百科差。。

查了半天,查了个大概。。

印象中是形容细胞壁上的一种多糖类结构。。

至今,我也不知道那个东西到底是啥。。

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一种多糖类的结构。。。

一个行业细分之后。。

那个词汇量。。

跟你写住等于根号六可能区别不大了。。。

但是中文,你知道能明白个大概是什么?

比如度过高中生物都知道细胞壁、多糖、结构是个啥。。

知乎用户 狂神十字​ 发表

中文可以消除大脑硬件上的问题

拉丁语系里有天生文盲

就是 “阅读障碍

这个病在中文(日文算变态中文)语系里几乎不存在

而且在欧美,治疗这个病的方式就是学中文

知乎用户 天喳喳 发表

中国有一些学习水平很高的留子,在国内掌握了很高的英语水平,一去到国外留学后,写作业给老师或者论文,老师都会很头痛,因为留子的英语水平很高,但是是那种古典文学的高,全是长短句,全是没见过的单词,老师都会难受,更别说那些英语人了
那中文打个比方就是
老外学中文然后去超市买东西:
您好,请问可以给我一包这个长的非常好看的架子上的一包香浓可口的香烟吗,是那包红色的非常昂贵的香烟,我非常需要它,谢谢
老中:
中华,软包,多少钱
有点夸张,但是大概是这个意思,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美国的教育两级分化挺严重的,有点反智主义的意思

知乎用户 Vivian​ 发表

以前我背单词的时候我就特别纳闷为什么:

octagon 是八边形

October 却是十月

nonagon 是九边形

November 是十一月

decagon 是十边形

December 是十二月

长得这么像应该是有关系的吧?那两位差到哪里去了。。。

oct 究竟是几啊?!!!

然后我就问了 GPT,这是他的答复:

这是因为这些词源自拉丁语古希腊语。十月份的 “October” 来自拉丁语 “octo”,意为 “八”,原本是古罗马日历中的第八个月。类似地,“November” 和 “December” 分别来自拉丁语 “novem”(九)和 “decem”(十),它们在古罗马日历中也是对应的月份。

而 “octagon”、“nonagon” 和 “decagon” 等词则是基于希腊语词根构成的,其中 “octa-"、“nona-” 和 “deca-” 分别表示八、九和十。这两个体系的混合导致了月份和多边形名称之间的这种不一致。

合着这语言四处乱抄,逻辑混乱,导致大家学起来难度增加。。。

知乎用户 中微子 发表

这么说吧,我在加拿大考数学考试,看到 asymptote 一词查字典都查不到,然后我问了当时监考的法律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看了一会儿然后去问数学老师,回来跟我说他可以用手机翻译软件帮我查一下这个词中文是什么,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而这个词的中文是渐近线

知乎用户 你猜我是谁​ 发表

嗯,看了几个阴阳怪气的回答,也是围中救美的路数,但是就是没人对识字率只有 79% 这个事本身提出质疑…… 看来老美识字率可能真没有 79% 这么乐观。

知乎用户 李毅 发表

识字率 79% 根本不是事,这最起码说明还有 79% 的人是识字的。

真正可怕的是功能性文盲,你能阅读,能书写,能计算,但如果稍微给你一点比较复杂的文字处理(真的是稍微),比如让你完整理解一篇新闻里面的每句话的意思,功能性文盲就做不到了,这是英语的特性,如果他要想达到较为复杂的阅读或者书写,需要的基础词汇量太大,而现在的美国人别说是普通人了,就算是精英的大学生,照样会出现看不懂词的情况。

米国有 3200 万文盲或者 5000 万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文盲系指:“具有阅读、书写或计算能力,但是却缺乏利用这些能力来处理某些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日常生活事务” 指的是例如阅读报纸、查字典、读公车时刻表、理解说明书、填写申请书一类事情)。

1988 年,米国就开展了一项 “成年人识字调查”(1988 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成年人中 21%-23% 的人有严重的阅读困难,仅能达到甚至低于 level1 的水平。(level1 水平标准: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在一段文字中能够找出其中含有的国家名,能够找到驾照上的有效期,在银行存款时能够看懂自己存款的总数)

1992 年,美国一项 “精通” 短文(能够阅读并理解短文提供的信息)的研究显示,仅有 51% 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可以算作是“精通”。

2003 年,同样的研究发现,“精通” 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仅剩 4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升反降。

2005 年,美国教育部下属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机构 (NAEP)的定期调查显示,美国四年级学生中有 36% 的人阅读能力达不到 “基础” 等级。

2013 年,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识字研究所开展了一项关于美国文盲人数的全面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全美成年人中不怎么识字的竟然占到了总人口的 14%,也就是 3200 万人。全美 21% 的成年人有阅读困难,达不到五年级小学生所应有的阅读水平。而美国高中毕业生中 20% 的人连自己毕业证书上的文字都看不懂。

在互联网上,有时候双方互骂的时候会把对方比作小学生,甚至很多时候真的是小学生和大学生在网上辩论,虽然看起来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反面说明了,中文的结构一旦理解,就非常容易突破功能性文盲的问题,即便是小学生,照样不存在能认字但无法用文字组成高级语句的问题。但英文不行,英文你别说是小学生了,大学生都会出现阅读问题,更别说文盲了。

但英语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筛选能力特别强,中文的普及能力导致了,天才和普通人在语言认知能力之间无法拉开差距,比如知乎常见的两个辩题:中药和西药,西方伪历论。我们不讨论哪方是对的,但你会发现,你只要有高中以上的知识,加基本的拼音打字能力,加互联网搜索能力,你就可以参加这些比较高深的辩题,而这一点,在英语语境里面是绝对做不到的,高中层面的英语词汇,绝对不足以支持你发表一篇比较有说服力的网络回答。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中文环境中烂大街的辩题,如果你放到英语语境中,你只会收获很多非常夸张的阴谋论,而非一个看起来还算正常的网络辩论,能完成正常网络辩论的,一定是有一定学历水平以上的人士才能参加的工作。英语在功能性上的隔阂,特别容易把天才从普通人里面筛选出来,而英语本身的特性就是是个大筛选器,普通人是跨不过去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国家下,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对立程度特别大,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哪怕真的去非洲普及疫苗(真的去待着而非溜一圈就走),也会被整上各种疫苗阴谋论,因为英语体系下,普通人和精英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物种,比如我们常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我就看不懂了,在英文的表达环境里面是,你说的每个字我都不认识,连起来我更看不懂。

而这个 5000 万功能性文盲是美国的官方统计,民间统计则是哈蒙 1979 年给福特基金会的报告认为,美国 25 岁以上的人口中有一半是功能性文盲。

你认为那个对都无所谓,很多时候事情确实是两面的,你的文字普及能力高,反而筛选能力就低,中文普及后的精英筛选能力下降,所以中国筛选精英的科目是数学和英语。英语(或者应该说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这类字母类语系)本身普及能力就很差,反而筛选能力很强,他们不需要特别强调数学和外语的作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本身就非常容易把精英和普通人隔离开,然后在精英中再次筛选即可。

当然这里要指出,这里说的筛选精英优势是指自然科学部分,精英和民众隔离会导致他们的社会科学脱离底层,变成一种纯粹的精英游戏,这点中文会有很大优势,民众能说很多只有外国精英才会说的词汇,而且能理解其意思,这就给上下信息流通带来很大便捷,很多时候你发现外国的各种民主制越搞越乱,其实本质也就在此,语言间的功能性隔离是跨不过去的,精英说的东西很多普通人一脸蒙,根本理解不了,比如上次脱欧,很多人都是等脱欧投票结束后才去查字典了解情况是什么,单纯的演讲根本传达不了足够的信息给普通人做判断,最终是精英获利,但责任甩给了普通人。

甚至可以说日语在引进片假名后也出现类似情况,精英喜欢用片假名,用的越多越显示其精英身份,在疫情期间,为什么很多政策在外国无法执行,很多人喜欢说外国人崇尚自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是,外国的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精英到底在说些什么。

一个官员说话,居然需要出一个节目来针对其用词来单独进行解释,老百姓根本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特朗普演讲时候选词都喜欢选特别简单的词,民主党需要动员精英,而特朗普真的需要动员很多文盲和功能性文盲,他但凡说的复杂一点,这帮人恐怕就什么都听不懂了。

另一个佐证是,中文社区是全世界键政水平最高,也是参与最广泛,其攻防也是最激烈的,中文的长文字类 app 是世界独一档,知乎这种高度凝聚知识,键政,长文字,高普及度,高阅读量,高垂直参加度的 app 社区,全世界独一档,外国很多知识类论坛,真的是大学生以下禁止入内,你去了也看不懂。比如我很喜欢的日経クロステック,这片假名地域还都是少的。

你可想而知英语的精英论坛是什么惨剧了。

知乎用户 汤君健​ 发表

你们嗨什么?

反思一下,中国人的英文识字率肯定远远低于 79%。

五十步笑百步,哼!

兄弟们,我学得像不像?

知乎用户 HHFAYP 发表

重要的不是识字率只有 79%, 而是识字率从 1950 年的 90% 降到了 2022 年的 79%,只能说有待加速



通过这个回答,认识到很多问题,也知道了,美国国家教育中心公布的数据,联合国承认,美国承认,但是很多中国人不承认,特别感谢

@项生

@弥留之国的马里奥

@英语大叔

这三位,为了回答你们的质疑,了解到更多的数据。

特别感谢!!!特别感谢!!!特别感谢!!!


一些数据:

数据由美国国家扫盲研究所(National Literacy Institute)发布:

大约 50% 的美国人阅读能力很差,无法完成阅读处方药标签等简单任务
2022 年美国 21% 的成年人是文盲
有 1.3 亿成年人无法给自己的孩子读一个简单的故事。
54% 的成年人识字水平低于 6 年级
4500 万人属于功能性文盲,阅读水平低于五年级
44% 的美国成年人一年内没有读过一本书
四分之三的领取救济金的人不识字
20% 的美国人的阅读量低于维持生计所需的水平
16 至 21 岁之间的失业者中有 50% 的阅读能力不够好,无法被视为具备实用识字能力
46% 至 51% 的美国成年人由于不识字,收入远低于贫困线
美国监狱中五分之三的人不识字
85% 的青少年罪犯存在阅读障碍
全美约有 40% 的学生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
几乎 70% 的低收入四年级学生无法达到基本的阅读水平
49% 有资格享受免费或减价膳食的四年级学生在 NAEP 阅读测试中的成绩低于 “基本” 水平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调查数据:

成年人阅读方面,2023 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量上升,有 12.3% 的人年均阅读 10 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还有 9.9% 的人年均阅读 10 本及以上电子书。全国范围看,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 3.40 本,高于 2022 年的 3.33 本。
纸质书方面,202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5 本,略低于 2022 年的 4.78 本。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合计为 8.15 本,高于 2022 年的 8.11 本。
未成年人阅读方面,2023 年我国 0 至 17 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 86.2%,较 2022 年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2023 年,这一群体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11.39 本,较 2022 年的 11.14 本增加了 0.25 本,每天阅读纸质图书 35.69 分钟。

中国识字率统计要求:

成人识字率是指 15 岁及以上人口中有一定理解、阅读、使用文字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美国教育部和国家扫盲研究所在 2013 年发布过一项调查:

美国 “14% 的成年人(约 3200 万人) 无法正常阅读,19% 的高中毕业生不识字,21% 的人阅读能力低于五年级要求的水平”,并且“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文盲率一直非常稳定”。

《华盛顿邮报》文章《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人识字危机》来源于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

显示 19% 的美国成年人无法阅读报纸,更无法完成工作申请。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了报告:

美国的中高级识字率为 79%,其中 21% 的美国成年人被归类为 “低水平英语读写能力”,属于文盲或功能性文盲。
这一调查数据也出现在了 2020 年 4 月美国百年老牌期刊《Library Journal》上发表的文章《美国的扫盲问题有多严重?》上,可以进行查证。

21 世纪联合国识字标准

不是说完全不识字才算文盲,而是说无法通过文字进行信息获取的就算文盲。

美国的 “国家成人文化水平测试” 是美国政府进行文盲筛查的一个官方测试,会对美国人进行三项测试:

第一项叫 Prose literacy,也就是看你是否能识别规定数量的英文。
第二项叫 Document literacy,也就是给你几篇短文阅读,然后让你回答这篇短文到底说了什么,其中有的题目甚至是给你一个消毒水标签,然后问你上面的警告语是什么意思。
第三项叫 Quantitative literacy,考察数字理解水平,其中的考题有的是给你一个折扣广告,让你看完后回答商家给的折扣到底是多少;有的是给你一张工资条,让你算算自己的工资到底有多少;还有的是给你一道买菜题,让你算算自己买菜后还剩多少钱。

根据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识字研究所的调查:

14% 的成年人口无法通过第一项测试。21% 的人阅读能力低于小学 5 年级要求的水平,也就是无法通过第二第三项测试。这个数据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独立调查出来的美国 21% 文盲率,是吻合的。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更有意思的数据:

美国 1969 年支持大麻合法化只有 12%,到了 2017 年,支持支持大麻合法化已经到了 64%(盖洛浦民意调查)。
总统为大麻公开站台。2023 年有 21.8% 的 12 岁或以上人群 (约 6180 万人) 使用大麻,近三分之一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疗,未成年人使用大麻的比例达到 18.4%,在 2023 年 1.347 亿 12 岁或以上的饮酒人群中,有 45.6%(约 6140 万人)的人酗酒(美国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局发布)。
2020 年谋杀案数量较 2019 年跃升了近 30%,是有记录以来最大增幅,2020 年大约发生了 21570 起谋杀案,比 2019 年多出近 5000 起(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发布 2020 年《统一犯罪报告》)。2021 年 9 月 27 日,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发布 2020 年《统一犯罪报告》显示,2020 年谋杀案数量较 2019 年跃升了近 30%,是有记录以来最大增幅。报告称,2020 年大约发生了 21570 起谋杀案,比 2019 年多出近 5000 起。 [107]
美国每天平均有 300 人遭到枪击,其中 110 人死亡,而每年有大约 30000 人因枪支暴力住院治疗,另有约 50000 人进入急诊室治疗(2022 年 7 月 20 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公布报告)。2016 年的世界人口贩卖案件调查中发现,约有 27%的案件与美国有关。
美国的人口 3 亿多,仅占全球人口的 4% 左右,吸毒人数占全球吸毒人数的 12%。美国非法卖淫案件发生率是英国的十四倍,是日本的二十多倍(2009 年《人权纪录》)。


关于美国识字率只有 79% 的问题,不在讨论,再次感谢

@项生

@弥留之国的马里奥

@英语大叔

这三位。

知乎用户 KiNg 虎 发表

恶意讨薪这几个字,横竖我都看不懂。

知乎用户 yygq​ 发表

还有比英语更垃圾的语言吗?

你学汉字,最多也就小学学习,语法基本上也就是小学学习。

从初中开始,你哪里还学过生字?

英语呢,小学背单词初中背单词高中背单词大学还是背单词。

垃圾语言

———————分割线

鉴于有不少人说,初中也学高中也学生字,那我改一下说法,

你从初中开始,哪里用得着在生字上下功夫?不是瞟两眼认字会写就行了?即使初中高中有生字,难不成初高中的生字你真就不认识不会写没见过?

知乎用户 CR300AF 发表

打个比方:一种食品在中文里叫甲,炒出来叫炒甲,烤出来叫烤甲,做成饮料叫甲水。

甲这种食品在英语中叫 AB,但它炒出来叫 KF,烤出来叫 CDF 或 ZKM,做成饮料叫 lGT,同时 lGT 又有一个常用意思是 “铁块”(与本意“食品” 差了十万八千里)。

英语这种文字简直是世界上最撒比的东西。

知乎用户 清蒸煎只王八 发表

木星卫星

中文:木卫一 木卫二 木卫三 木卫四 木卫五… 木卫十

英文:Io Europa Ganymede Callisto Amalthea…Lysithea

知乎用户 湖海散人​ 发表

又是一堆中国人急赤白脸的给美国人辩护。

其实美国人基础教育垃圾,已经是人家社会公认的问题了。美国人都在想办法解决,到了知乎就是嘴一张没有的事。

美军现在参军标准已经降低到能数 20 个数了。

这些美军大概率是比文盲强一点也有限的水平。

知乎用户 80 后的渔夫 发表

时间大于一天用 in,时间小于一天用 at,时间等于一天用 on, 这踏马蛋疼

知乎用户 艾 樣 发表

学过小学二年级英语的同学们都知道,

中国 China,对应中国人 Chinese;

日本 Japan,对应日本人 Japanese;

越南 Vietnam,对应越南人 Vietnamese;

缅甸 Burma,对应缅甸人 Burmese;

葡萄牙 Portugal,对应葡萄牙人 Portuguese。

这么看,英语国家名词变成国民名词很简单,很有规律,总体是加 ese 后缀嘛。

那么作为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是 Spain,西班牙人一定是 Spainese 了——

学过三年级英语的同学立马跳出来纠正,不对,Spain 是加 ish。

Spain - Spanish,就好像 Britan - British。

这样变形的还有:

England - English,

Poland - Polish,

Scotland - Scottish,

Ireland - Irish,

Finland - Finnish,

Denmark - Danish。

好像都是西欧国家,变形方式略有不同,但差不多学会了是吧。

那么冰岛是 Iceland,冰岛人是 Iceish/Icish?荷兰 Holland,荷兰人是 Hollish?

不不不,冰岛人是 Icelander,荷兰人是 Hollander。这又是一款新变形,加 er。同时荷兰人还通常被叫做 Dutch,历史缘由,记住就行了。

然后,西欧别的国家,德国是 Germany,按规律猜一下,德国人不是 Germanese 就是 Germanish 或 Germanier 吧。

法国是 France,法国人应该是 Francese 或者 Francish 或 Francer 吧。

意大利是 Italy,意大利人应该是 Italese 或者 Italish 或 Italier 吧。

不好意思,全都错了!德国人是 German,法国人是 French,意大利人是 Italian。

这三个国家的变化完全不一样,就是这么随意。

看到 Italian,忽然想到,很多国民名词是 an 和 ian 后缀的,特别熟悉。

比如 RussiaKoreaIndiaAmericaAustraliaNigeriaMongolia 都是以 a 结尾,再加个 n 就是当地国人,这个规律很好找。

但是!为什么加拿大 Canada 要变成 Canadian,阿根廷 Argentina 要变成 Argentinian?

阿根廷的邻居巴西 Brazil 变巴西人就成了 Brazilian,这是为了跟阿根廷踢球方便?

全世界只有四个以 - l 结尾的国家名,Brazil 变成了 Brazilian,Nepal 变成了 Nepalese,Israel 变成了 Israeli,再加上上面的 Portugal 变 Portuguese。。。

四个 - l 完全四个样,完全没规律。

再说回加 - ian 后缀的情况,埃及 Egypt 变成了 Egyptian,伊朗 Iran 变成了 Iranian,这好像是唯二两个没有任何变化,直接老老实实加 ian 后缀的。这俩国家还是死对头。

可是,中东地区国家,又出现了一种新变体,比如伊拉克 Iraq 变 Iraqi,卡塔尔 Qatar 变 Qatari,科威特 Kuwait 变 Kuwaiti,也门 Yemen 变成 Yemeni,巴基斯坦 Pakistan 变 Pakistani…… 都是简简单单加个 i 后缀。难道这是一种阿拉伯人的特有变化?那么死对头犹太人的以色列 Israel 变 Israeli 怎么算?

还有更神奇的:

希腊 Greece,希腊人变成了 Greek。

瑞士 Switzerland,瑞士人变成了 Swiss。

菲律宾 Philippines,菲律宾人变成了 Filipino。

都缩短了,好像变成了个昵称。

可,问题又出现了,捷克 Czech,捷克人还是 Czech,变了个寂寞。

塞浦路斯是 Cyprus,塞浦路斯人变成了 Cypriot,又搞一个全新变法。

好吧,真的毫无规律可言,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变一下就是一个新词,又需要重新识字了,拉低识字率。

话说就不能像汉语那样简简单单加个 “人” 吗?

比如 Child 变成 Children。

知乎用户 久远的灯火​ 发表

用比较贴近中国状态的一句话来概括英语国家的识字率问题,就是:英语中混入了大量 “江湖春点”,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自己的 “江湖春点”,并在不停地创造新的 “江湖春点”,导致普通人可能根本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


先解释下中国过去的江湖春点。

江湖春点也叫 “隐语”,俗称黑话。这东西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名词、动词、数词进行替换。这句春点 “插了棚了,要摆金了” 翻译成日常语言是“天阴了,要下雨了”。在不了解江湖春点时,这句话完全无法理解的。而且经过这样的替换后,外人想对江湖春点含义进行推断是几乎不可能的,想要进行推断必须有大量的春点对话,并结合当时情景、语境、人物动作才能进行。

如果把这些江湖春点落在纸上写成信件、文章,外人自然看不懂。即便有大量同类文件,也只能部分破译。这也是替换密码经久不衰的原因,知道什么意思的时候一目了然,不知道的时候靠猜和推断想破译是很难的。


这套江湖春点中国已经不用了,可在英语国家里,各行各业都在不停创造新的 “春点”,只不过人们更多的将其称为 “专业词汇”。

英语中 child 或者 kid 是儿童,但儿科是 pediatrics,牙齿是 tooth 但牙科是 dentistry,眼睛是 eyes,但眼科是 ophthalmology。要是儿科叫 kid department,牙科叫 tooth department,眼科叫 eyes department,普通人就算望文生义也知道那是干什么的,但英语就不这样,他非得叫 pediatrics、dentistry、ophthalmology。

其实不止如此,医学仍在发展,新药、新病也在出,然后新的词也在被创造出来,而且这些全是名词。还记得前面说过江湖春点的一个特点吗,对名词进行替换,因为名词一旦进行替换,靠猜是很难猜的。

世界上不只有医生一个行业啊,行业多了,中国有所谓 “三百六十行” 的说法,要是每个行业来套自己“专业名词”,那隔行真的什么都看不懂了。


其实到这里情况还好,因为专业词汇还是可以有垮行业的命名方式或者命名逻辑的。

我教我朋友煤炭行业的专业名词时,他一开始的反应是煤炭行业在说 “黑话”,给他讲明白之后,他发现我们说的其实是大白话。比如 “空干基挥发分”这个煤炭指标的,含义其实是 “以空气干燥基计算煤炭的挥发分”;前面那个 xx 基可能换成别的什么,“空干基” 是“空气干燥基”的简称,指的是煤炭与空气湿度达到吸水蒸发平衡的状态;而 “干基” 是彻底烤干水分的状态,“干燥无灰基”则是在干基的基础上去掉灰分后的状态。

英语可不是这么干的,他是每个行当重新创造新的名词。然后人们就会看到替换密码在现代的一个应用。因为这个行当的名词被替换了,外行人真的听不懂也没法猜。


只到这一步其实还不足以有造成巨大的鸿沟,英语中还有些一堆高级词汇。

一个 “好”,中学都学过是 “good”,比较级是 “better”,最高级是 “best”。实际上还有这些常用词来表达好:Excellent(卓越的)Superb(极好的)Outstanding(杰出的)Remarkable(非凡的)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Marvelous(不可思议的)Splendid(壮丽的)Magnificent(宏伟的)Brilliant(才华横溢的)。

这是常用的,还有不常用的呢?更别说英语中还有吸收自其他语言中的词了。


这就导致英语中存在巨大的词汇壁垒。不同人的词汇量能差出数量级来。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数据,欧美普通人的词汇量大概是 1 万多,专业人士能到 5 万这个水平,政客能到十万这个数量级,比如丘吉尔的词汇量能到 15 万。

如此巨大的词汇量差距,真能让一部分人说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是别人听不懂的,而且比中国的 “江湖春点” 更进一步。“江湖春点”不过是“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英语能做到“你说的每一个词我都没听过,你真的在说英语吗?”

知乎用户 清夜捫心 发表

很正常,我也经常看不懂中文。

知乎用户 隔壁的那个胖子 发表

没办法

母牛是 cow

公牛是 bull

阉牛是 ox

牛是 cattle

牛犊是 calf

牛肉是 beef

你告诉我这几个词儿除了都用英文字母以外,有任何联系吗??


抖了个机灵没想到大家这么给面子…… 感谢~~

首先感谢兄弟们指正,cow 一般意义指的是奶牛,就是那种黑白相间带大咪咪的,不论公母。但是母牛,到底叫什么…… 我是没查到,求大神指教,上面的就先不改了。

其实美国识字率 79% 这个事儿,主要还是语言体系的问题。

中文有中文的难点,比如同音字,同音字,名作动,一字多意等等。

个人感觉,英语最难的地方在于词汇量庞大,而汉语除了同音字、多音字,汉语中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也让外国人十分痛苦,再加上各地的方言,足够让外国人崩溃了。

而日语就更那啥了,语序不同,习惯差异、固定用法、敬语、不同环境用的动词、形容词…… 我反正只学了五十音就放弃了,忽然想起当年学五笔也只背了 25 键名…… 金人月白禾言立水火之……

但是,汉语也有显著的优势。

比如一个人只要掌握差不多 1000 个常用汉字,就能读懂大概 90% 的文字内容。甚至一些同音字都不耽误中国人理解,比如:

朱又,牛又,尿九,大算,大从,大尿,罗不……

这个尿字儿绝对是家里买尿素的时候认识的……

而英语要差不多 3500 个。可即使 3500 个单词,看到稍微专业一点的单词,或者换了个用法,仍然会影响理解。

而且汉字是象形字发展来的,字更容易记忆,也更有规律。

英文…… 就像我前面吐槽的一样,毫无规律。

所以,虽然我和老婆在欧洲旅游时候她一样可以通过 “哞哞~ meat” 点到 beef steak,但是人家问她几分熟的她仍然得一脸无辜的看着我等我说出那句:“medium well”。

知乎用户 小书虫 发表

因为英语还是一种颇有古风的语言,就是逮着什么就造个新字来表示,比如这样:

  • 鲤鱼 carp
  • 鳕鱼 cod
  • 鳟鱼 trout
  • 鲶鱼 catfish
  • 三文鱼 salmon
  • 金枪鱼 tuna
  • 沙丁鱼 sardine
  • 鳗鱼 eel
  • 比目鱼 halibut

如果汉语也保留这种特色的话,咱的文盲只多不少:

  • 驳(bó):毛色不纯的马。
  • 馰(dí):额白色的马。
  • 骧(xiāng):后右蹄白色的马。
  •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 驓(céng):膝下白色的马。
  • 驠(yàn):屁股毛色白的马。
  • 騴(yàn):尾根白色的马。
  • 駺(láng):白尾马
  • 骢(cōng):青白色的马。

知乎用户 华丽的转身 发表

补:其时汉语最开始的设计跟英文一样的,才搞出 8 万多个汉字

比如说,形容白的字:皙、素、皎、皑、玉、霜、晓,分别形容不同事务的白

后来,汉文取消这了个设计,按语,不再是单个字来形容白。

否则,汉字也会有超过几十万的词汇的

主要还是英语本身设计的太烂了,导致词汇量爆涨

一般民众,真的很难读识

青霉素 penicillin

红霉素 erythromycin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链霉素 streptomycin

在中文环境下,中文词汇有很强的望文生意,基本上看了一下大概知道是啥东西。

文字也是常见文字的组合,基本上初中毕业的都能写出来

但是英文完全是单独拼写,相互之间没有啥关系,并且很多不是组合产生。像上述四个词,我认为一般的美国人根本就拼写不出来。特别是像 chloramphenicol 之类,真的太长了。

比如说氯霉素,我基本上 10 秒内就记住这个词,至少一个月内不会忘记。但是 chloramphenicol 之类,我至少花 5 分钟学会拼写,并且第二天早上就全忘了。

一般中国人会 3000 个汉字,在中文使用上就没有啥问题,小学毕业就可以实现了。

而美国如果要达到相同的读写,至少得 10 万以上词汇,这个学习量真的很大,并不是人人都是 211,985

其时,美国几乎一个专业的行业,就是一门基于英语语法的专门语言,普通人真的很难学习。所以为啥你会感觉美国顶尖人才很多,但是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越来越少。因为在美国想成为一名技术人员,真的太难了,相当于要学一门语言才有可能学会技术。

还有类似如下:

树 tree

树叶 leaf

树枝 twig

树根 root

树干 trunk

树桩 stub

树苗 sampling

树皮 bark

树墩 butt

还有

周一:Monday

周二:Tuesday

周三:Wednesday

周四:Thursday

周五:Friday

周六:Saturday

周日:Sunday

一月:January

二月:February

三月:March

四月:April

五月:May

六月:June

七月:July

八月:August

九月:September

十月:October

十一月:November

十二月:December

眼 eye

眼科 ophthalmology

brain

脑科 Neurology

知乎用户 772 团程瞎子​ 发表

大概相当于

中文: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英语:变巨,甃猕爆、眎狂、尝古、糂称、窖腐亮、闵π、化冻、祘炊、龙讽、奖窜、鲁德。

你看着这些名字,知道他们之间仿佛有什么关系,但是就是感觉很混乱,为什么这有一头牛,他活着叫牛,切成块就叫变巨,烤好了就叫瓣 B 变巨肚

知乎用户 贾罗的章 发表

因为英语是低等级语言,不如汉语优秀

知乎用户 申鹏​ 发表

还有人在给美国教育挽尊?

实际上美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连润人们都看不下去了,他们发现大量的美国人连英语都说的狗屁不通,读写更是一塌糊涂…… 不如中国的初中生。

美国的文盲率不是随便编的,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的报告——《2020 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18 年中国的文盲率为 3%,而美国是 21%,远远高于中国。而在 1950 年美国文盲率仅为 10%,中国为 80%!

实际上,21% 的文盲率都是高估美国人,你真正接触美国人之后,会发现他们更差劲,“非文盲” 的那群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在别的国家会被当成 “弱智”。因为他们连自己国家的地图都认不清楚,10 以内的加减乘除算不明白,讲话稀里糊涂,写不了完整的句子。

美国中小学校园里有个著名的病,叫做 “阅读障碍”,就是根本无法阅读文本,只会说不会写…… 前不久那个美国 100 米奥运冠军莱尔斯,就是个 “阅读障碍”。

美国绝大多数的小孩都是文盲和半文盲,以至于他们长大后绝大多数没有什么独立思考和罗辑思维能力…… 很多人没法自己做加减乘除,很多人没法阅读正常的书籍,七年级的学生都不会做分数加减,八年级的学生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甚至没法做阅读理解、归纳短文思想。

学生弱智成这样,教师还不能批评,不能严格要求,而且要 “尊重学生”、“快乐教育”,学生写错了、不学习、瞎胡闹也不能批评,都要夸 “good job”,学生作业和试卷上胡说八道、放狗屁也不能批评,只能打偏高的分数,不然你就是歧视!

知道为什么美国非要搞 “亚裔细分法” 了吗?因为哪怕是那帮狗屁不通的润人的子女,在学校作业和考试中,也是完爆那些底层白人、黑人、墨西哥人的…… 润人好歹都会背九九乘法表。

很多美国成年人都有 “语言障碍”、“阅读障碍”,只能说单词,超过十几个单词的句子都说不出来…… 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底层的工人、快递员、服务生做事稀里糊涂乱七八糟,讲话前言不搭后语,实际上不是他们磕嗨了,而是他们确实不会说完整的句子、不能表达准确的意思。美国的军营里,也是文盲和智障遍地走,很多人连枪械、车辆的原理都搞不清楚,说明书对他们来说就是天书。

美国征飞行员,只需要能用英语从 1 数到 200(我三岁的儿子都能做到),波音公司找工人,只需要从 1 数到 16,因为他们最多只能记住这么多流程。

在军营里,居然有华裔因为 “英语好” 当了军官,原因是其他本土美国人由于教育太差能书写英语长难句的太少了,但他能准确写出各种战争报告和帮助队友填写各种表格拿政府补贴……

知乎用户 法师彭彭​ 发表

我女儿四岁,我跟她讲什么是山羊,公羊,母羊,绵羊,羊羔,羊毛,羊腿,羊肉串…… 她是都能听懂且理解的。

英语嘛,就……

所以,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从源代码的编写就注定了。不是吹嘘我们人种的优秀,而是我们要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所要接受的教育认知成本比较低。

我上面这个例子,但凡知道了 “羊” 这个词根,哪怕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能听懂上述一系列词语,但是英语,TM 居然都是不一样的单词,你没学过就是不知道。

山羊:goat。

公羊:ram。

母羊:ewe。

绵羊:sheep。

羊羔:lamb。

羊毛:wool。

羊腿:gigot。

羊肉串:mutton shashlik。

………………………………………………………

我在知乎看到了一个和我有类似观点的回答,他也举了一个蛮有意思的例子——心律不齐

这个医学术语,对于我们这些完全门外汉的人,看到这个词语也能大致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英语的话,这就是个陌生、崭新的词语,你没学过就不可能了解。

心律不齐:arrhythmia

知乎用户 张宇​ 发表

所以,谁能告诉我 对齐颗粒度 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乎用户 hmcf 发表

低情商: 美国识字率只有 79%

高情商: 熟练掌握一门小语种的国民高达 21%

这回答何德何能能得到上千点赞?阿 sir,你们擦亮眼睛啊。

另外,对于回复说【牢墨牢非只会说不会写的】的各位朋友;首先,你们说得对,其次,情商低了不是。

知乎用户 悠贰 发表

美国电影 2006 年拍了一个电影《录取通知书》

讲的是一个美国高中生成绩稀烂连续被 8 所大学拒绝,然后他伪造了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他爸把 4 年学费骗到了手,然后用 4 年学费租个烂仓库、做了个盗版网站(盗版他家隔壁的名校)、找了个被学校开除在快餐也快干不下去的八流教授当校长,然后成功把他爸忽悠了过去。

结果因为他没有及时关闭网站,导致几百个跟他成绩一样差的学生带着 4 年学费找他报到,然后他利用这些学费把学校搞了起来,上什么课程呢?比如你喜欢糊墙就给你一面墙,比如你喜欢唱歌就给你搞一个 KTV + 乐队,基本上就是一个兴趣班模式,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玩。

然后他隔壁的名校不干了,直接把他告了,理由是他校区是租的、课程表是没有的、师资力量是稀烂的,根本没有办学资质。开庭之前,主角的父母还有那些学生的家长也到了学校,他们表达了对主角的失望然后要求取缔这个野鸡大学。

最后怎么反转呢?主角利用开庭之前的一个月时间,收集那些学生的意见做成了一个大板子。最后在法院开庭时出示了这些证据,强调学校给这些卢瑟学生找到人生方向、重拾了自信、释放了自我。最后法院判了。居然直接判给了主角的学办学资格。于是主角干的野鸡学校立马合法了,名校告不了他们了,然后主角的父母也因此原谅了他。

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美国民众已经被快乐教育洗脑得三观粉碎、彻底没救了。

首先,美国一个号称注重版权、专利的发达国家,主角的野鸡学校盗版人家名校的网站招聘居然一点事没有,回头还把人家正版名校的股东塑造为反派、“恶意” 打压自己,倒反天罡。

其次,主角一个社区大学都考不上的卢瑟,仅仅是为了向家人证明他也有大学要,就造假欺骗父母还弄走家里几万美金,最终因为搞舆论把野鸡学校办成了就成了父母的骄傲。我也是个当父亲的,我始终没有看明白这个从欺骗父母的渣滓升华到成为父母骄傲的逻辑支撑点是什么。

评论区很多人说是因为他赚到了钱。好,那么只谈结果论——美国人 A 组织、执行力超强靠租了一个仓库做一个假网站找一个失业教授就能盖起来一所野鸡学校,并以此赚到不明情况学生的几百万美金学费就成为父母的骄傲。那么中国人 B 靠着一根网线、几百个手机面板、一群找不到工作的混子就能从老头老太那里骗到几千万人民币,B 也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吗?

有区别吗?他的初衷可不是办学,而是在假学校混完 4 年。如果不是剧情杀强行让法院给了他办学资格,他上哪退拿几百万美金的学费?

再次,野鸡学校把谋生技能和兴趣爱好完全混为一谈,甚至连老师都没有几个,仅仅提供一个场地然后靠学生相互探讨来提高知识水平,兴趣班都不带这么玩的吧?然后收费和名校一模一样,这不是诈骗这是什么?居然因为这个野鸡学校有办学资格就把孩子放这读?

最后,这个电影据说还是根据 1966 年美国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不知道当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我只知道这种电影据说还有几千万美金票房,说明美国基层教育在 20 年前就已经开始烂了。

~~~~~~~~~~~~~~~~~~~~~~~~~~~~~~~~~~~~~~~~~~~~~~~~~~~~~~~

有兴趣可以翻开评论区,你们会发现很多拥戴这种快乐教育模式的 IP 都是国外的,大家可以点开看一下他们的资料,好几个是国外在读的学生或者已经毕业了的,其中不乏 “一路名校” 的“大神”。

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们家里可以随便砸几十上百万支持他们出国生活、他们中学成绩一塌糊涂依然可以轻松绕过高考进入名校,甚至毕业后靠着家里的资源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他们依然不会觉得这是他们家里有钱给他们开设了特殊渠道,他们只会觉得国内教育有问题没有给他们成长的环境,所以他们支持国内搞快乐教育。

这样的人答主自己就认识,内蒙官二代,在北京读高中玩了整整三年,每天打王者都打到 1 点多。2020 年直接去的美国,当时还是美国、加拿大几所大学四选一。如今研究生毕业回国朋友圈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研究所的大牛,专注 AI 领域投资 5 年,年薪几十万还是按刀乐算。

再想想,你家行吗?

知乎用户 海伦娜 · 坦格利安​ 发表

英语被欧陆人强奸过,是典型的屎山语言

汉语中,你只需要知道 “周” 和“一二三四五六日”这 8 个字,你就能表达 “周一” 到“周日”这 7 天

甚至可以表达出人类交配行为

但英语中,你学完 one … seven 等 7 个词后只能捏着鼻子再去学 Monday 等 7 个单词,比汉语多了 6 个词要学

如果你很好学,你还得学一个 f*ck

又比汉语多了一个

这还是最简单的,难起来英语词汇就更多了

我高考英语 135,四级 618,六级 593,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捷豹语言我学得不精跟它本身就是座屎山脱不了干系

知乎用户 平凡人的中国​ 发表

产科:Obsterics

眼科:ophthalmology

儿科:Pediatrics

血液科:Hematology

温暖的:thermal

苹果电脑:Macintosh

我儿子自认为英语学的不错,可是一看这些单词就傻眼了。

我安慰他说:“不要紧,换美国人来了也不认识。”

以英国,美国各行各业高筑墙的尿性。 这 79% 还不知道有多少水分呢。

英语的困难并不在于英文词汇来源复杂,也不在于它是一个表音文字,更不在于构词不规范。

而在于分权制的问题,各个利益集团故意的来保持自己在语言上的差异性,拿商业的话讲叫做增加成员粘度,从而提升自己在集团博弈中的地位。

许多社会成员,甚至以自己圈子的语言外人听不懂为荣。

导致英文单词越来越长,词汇量越来越大,辨识度越来越差。

以至于各个专业内部进行专业的交流也很不方便了,于是各专业为了内部交流方便,又发明了一堆缩写。

相同的缩写在不同专业的意思完全不同。导致不同专业之间的人进行技术交流就更加困难了。

最后,对大多数人,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读不懂,改不了,学不完。

拿程序员的话来讲,代码最后变成了一堆屎山。

知乎用户 老枪 发表

古代用于表示不同牛的字有:

:刚出生的小牛。

:两岁大的小牛。

:三岁大的小牛。

:四岁大的牛。

:八岁大的牛。

:不长角的小牛。

:体格健壮的公牛。

:性格温顺的雌牛。

:性情较为暴躁的公牛。

:战斗性较强的公牛。

:水牛,也可指勤勤恳恳的牛。

:被人阄割过的牛。

- :被骟过或阉割过的公牛。

- :牦牛,生活在高原地带的一种牛。

:力气很大的牛。

:力气相对较大的牛。

- :水牛,喜欢在水中生活的牛。

:脊背呈白色的一种牛。

:纯色的、不含其他混合颜色的牛。

:黑脚牛或指黑耳牛。

牻:毛色中掺杂着黑白相间的牛。

犥:黄白色或苍白色的牛。

犉:黄毛、黑唇的黄牛。

- 牰:黑眼眶的牛。

犤:矮小且短足的牛。

牥:一种颈背部隆起的野牛,或指未经训练过的牛。

犎:一种颈上高起的野牛。

犦:一种颈上有高起二尺多的峰,形似驼的野牛。

犐:古书记载的一种类似神兽的牛。

犑:古书记载的一种被民间看作是祥瑞的牛。

犜:古书记载的一种专门参与皇家祭祀大典仪式的牛。

犏: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

牺:古代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牛。

牲:古代供盟誓、宴享用的牛。

犪:兼有耐劳和易驯的特点的牛,公牛无生殖力。

乌犍:常泛指耕牛,也可指阉过的公牛。

古代用于表示不同马的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驹:少壮的马,泛指小马。

骄:六尺高的马,也指野马。

騋:七尺高的马。

骊:纯黑色的马。

:赤黑色的马。

:青黑色的马,或有青黑色纹理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后左脚白色的马。

:黑鬣、黑尾巴的红马,泛指骏马。

:黑嘴的黄马。

:毛色不纯的马,或是淡红色的马、红白色的马。

:赤毛白腹的马。

骆: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毛色黑白相间的马。

:青黑色的马,也称铁青色的马。

:身体黑色,大腿间为白色的马。

:苍白杂毛的马,也有说是纯红色的马。

駓: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驒:青黑色而有白鳞纹的马。

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骥:千里马

古代用于表示不同房子的字有: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

殿: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

宅:指住宅,尤指大户人家的住所。

宇:泛指房屋。

院:指围墙内房屋四周的空地及房屋,也可指机关、团体等所在地。

庐:简陋的房屋,也可指临时搭建的住所。

舍:泛指房屋,也可指养家畜的圈。

斋:多指书房或清静的居所。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也指高敞的屋子。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多指水榭。

阁:古代楼房的一种,通常用于藏书或观景。

楼:两层以上的房屋。

厢:指正房两侧的房子,也可泛指房屋。

亭: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也指园林中的建筑物。

塔:佛教特有的高耸的建筑物,尖顶,多层,常有七级、九级、十三级等,形状有圆形的、多角形的,一般用以藏舍利、经卷等。

庵:原指佛教僧侣居住的地方,后泛指房屋。

古代用于表示各种玉的字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字及其解释:

瑾:音紧,一种红色的美玉。南朝宋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中有 “如玉之瑾” 的表述。

琮:音从,古代一种玉制礼器,方柱体,中间有圆孔。古人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璜:音黄,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玉璧的一半。古代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玄璜朝礼北方。也用来作装饰品或作为货币。

玙:音于,君子配带的一种美玉,称为玙璠或璠玙。

****:音唐,一种碧绿色的美玉,较坚硬,可用来雕刻成玉器。

玠:音介,一种古代玉器,一尺二寸的大圭。

珏音决,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双玉。

瑰:音归,一种美玉,美石。

珩音横,古代一组玉佩中最上端的玉件。古代玉佩一组分为三个部分,上端为佩首,是一块横玉,所以称为珩。

瑱:音天的去声,古人在帽子两侧用黄色丝带系着的一种玉饰,垂在双耳旁边,可以用来塞住耳朵,故又名 “充耳”,有非礼勿听的意思。后来也把戴在耳垂上的玉称为瑱。

琬:音宛,一种上端浑圆而无棱角的玉圭,长九寸。而普通的圭,其上端是尖的,一般是三棱的角。

琰:音 yǎn,一种美玉。

玤:音 bàng,一种像玉的石头。

珙:音巩,一种大个的、椭圆形的玉璧,古人在祭拜天地等礼仪时手持着,常成对使用。

珰:音当,是一种用玉璧制成的瓦当,用来装饰在房屋的椽头。另外,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一种玉饰也称为珰。

璎:似玉的美石。《玉篇 · 玉部》中有 “璎,璎琅,石似玉也” 的记载。也指璎珞,一种玉饰。

璠:音 fán,一种美玉,与 “玙” 组合成“玙璠”,为君子佩戴的美玉。

瑁:音冒,古代一种玉制礼器,长四寸,其下端刻成尖角,为天子所执。古代各路诸侯朝拜天子时手拿着玉圭,天子则手拿着玉瑁,盖在玉圭的上端,表示对诸侯的信任与共勉。

瓒:音赞,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勺子。也指一种玉石,其中五分之三为玉,五分之二为石。

玦:音决,古时配带的一种玉器,环形,有缺口。相传,古代大臣因罪流放边塞,三年之后若皇上派人送去一块玉环,则意为还;若送去的是一块玉玦,则意为绝,还要继续流放。所以,玦有回绝、拒绝的意思。

此外,还有 “璇、琪、琳、瑶、碧、瑛、琚、珪(圭)、珂、琥、琭、琨、璩、璎珞、琀、瓛、瑢” 等字,也都用来表示美玉或与玉相关的物品。这些字不仅描绘了玉的多样性和美丽,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玉的深厚情感和丰富想象。

如果现代汉语要是这个尿性,识字率也高不到哪里去

知乎用户 许广新 发表

因为英文和中文相比有一个巨大的劣势

比如你想记住 Streptococcus,我估计你得死记硬背好久

但是链球菌,这三个字我觉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认识起来毫无压力

哪怕他完全不知道链球菌是什么鬼东西,但是这三个字,拆开都认识

中国有句古话吐槽文理不通,就是拆开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

英文就不会这么说,因为任何单词都是一个独立的单词,你不认识就是不认识

知乎用户 奶瓶老妖 发表

今天无聊,问了我 25 年 9 月份就 7 岁的儿子(马上成为小学生):

我:葡萄干是什么做的? …… 儿子:葡萄啊
我:葡萄酒是什么做的? …… 儿子:葡萄啊,爸爸,这都不知道,你!
我很生气:那么葡萄状肉瘤是什么? …… 儿子:瘤是什么?

然后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儿子:是不是像葡萄一样的瘤啊?爸爸

我:是的 …… 儿子:爸爸,你今天怎么这么幼稚!
我非常生气:葡萄牙知道是什么吗? …… 儿子好奇的问道:长牙了,葡萄?

我哈哈哈大笑:不知道了吧!你

我老婆:无聊,儿子,别理你爸!

知乎用户 Vic 发表

看了下原文。

不能流利书写与使用英语人达 21%。

热知识 美国在 2025 年前 是没有官方语言的。你凭啥用英语统计识字率?

这不是废话吗,加州多少老墨?加州这里很多地方西班牙语电视台比英语台都多。这些老墨英语能好吗?

我在美国工作过 2 年,当时公司一个墨西哥阿姨 让我帮忙修电脑,好家伙西班牙语版 windows。

我是在没办法 盲猜给装了 360,修好了。 那个阿姨再三感谢 说他去印度人店里面修要 300 刀。

知乎用户 顽皮的虎鲸 发表

我提供个角度,差不多十五年前,我在准备 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老美的学生数学只能考五六百分(800 满分)而中国只要是个还行大学的学生就不可能低于 780(实际上不是 800 的都不太好意思说话,大家除了背背数学专业词汇之外从不去准备数学,毕竟难度远低于国内中考,直角三角形直角边 3 和 4 求第三边和面积这种题能堂而皇之出现在大题里)暴露出了老美数学教学水平的垃圾。

二是老美本土学生考语文也只能考五六百分(满分 800),考试形式就是选词填空、找近义词和阅读理解,我作为一个中国语文很烂的中国学生这一项都能考 600 多分,老美本土学生才五六百,这还是本科毕业生,那你还玩儿个屁啊。

我一直不理解一些去美国读研的留学生怎么能在参加过 GRE 考试的情况下还能抨击中国基础教育的,我也不理解一些美国留学生是怎么能在交着巨额学费且参加过 GRE 考试知道美国本科生普遍什么水平的情况下把国内本科教育贬得一文不值的。

实在是令人费解啊!

知乎用户 躺平解决一切 发表

抓手,赋能,颗粒度

恶意讨薪,喜迎上涨

字倒是认识,就是读不明白

知乎用户 依阿华 发表

(应知乎要求,进行修改,去掉了一些用词。)

美国识字率 79% 是一条不完整的信息,对大多数人产生了误导。

=================================

先看美国标准

美国所谓 79% 的识字率,是指的功能性识字率测试,有三部分组成:

(1) 阅读理解(Prose Literacy

测试目标:评估阅读和理解连贯文本的能力。

例子:阅读一篇新闻文章,并回答问题、理解一份健康指南的内容。

(2) 文件处理(Document Literacy

测试目标:评估理解非连贯文本的能力,如表格、清单、地图等。

例子:阅读一张火车时刻表,找到出发时间、理解产品使用说明。

(3) 定量任务(Quantitative Literacy

测试目标:评估用数字和文本完成实际计算的能力。

例子:计算餐厅账单的小费、理解信用卡账单并计算利息。

那么我们看一下题目难度,随机选取了三道题,里面有回答正确率,我已经标红。

如果把这些题给中国人做,尤其要考虑到农村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家认为他们的通过率会是多少?

==============================

反观中国的文盲率标准

农村人 1500 个汉字,城镇居民 2000 个汉字,简单记账能力(注意不是借贷记账法等专业记账)、简单应用文能力。这个标准匪夷所思的低,低到只能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农村人只需达到二年级水平!!!

大家不妨想想,自己二三年级时,能阅读多少东西?


这里多说两句,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在事实和证据面前,仍旧固执己见,根本无法改变观念。为此我在哲学、心理学甚至神经心理学中寻找答案,我最终认为,这还是要以知识论和思维认知来解释:这些人思维仍处于儿童思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智商都有所增加,但思维方式或心灵仍旧处于儿童阶段没有同步增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没有产生批判性思维。始终像孩子一样长辈说什么信什么,长大后管理者说什么信什么。不能辨析事件的真伪,没有批判性、融贯性的思维方式。

2. 没有产生逻辑思维。始终像孩子一样思维简单化,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不会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或细节,不擅长推理,不擅长逻辑思维分析。

3. 没有产生理性思维。始终像孩子一样诉诸直觉和感性做出结论并付诸行动,不能理性分析面临形势和问题,不能辨析事件复杂性。

知乎用户 苍炎之心 发表

之前有一个嘲笑懂王的笑话,说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无人机上没有人”。被称为废话文学。

其实这只在中文里是笑话,因为中文表达高效。只要你认识无,人,机这三个字,组合起来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英语不是这样的。

这话是 2019 年 6 月 20 日,特朗普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当时伊朗击落一架美军无人机。他对记者说的原文是:“Luckily the drone was unarmed, there was nobody in it.",“But there was no one in our drone, there was no man or woman in the drone, there was no person in the drone.”

看出来了吗?无人机是 drone,这词原本的意思是雄峰。这词儿和人,也就是 person,没有一毛钱关系。所以如果你以前没接触过这个领域,那么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最多只知道这是一种武器,一种可被击落的飞行器。自然就不知道这里面没有人。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文盲多。因为英语的构词法真的垃圾的不行,有巨多的词,你光看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

举个例子,美国医学为什么难?因为光词你就得背好久。

对于中国人来说,肺就是肺,肺炎就是肺部的炎症。对于美国人来说,肺是 lung,而肺炎是 pneumonia。同样的还有皮肤是 skin 而皮肤病是 dermatology,肝脏是 liver 肝炎是 Hepatitis。

如果你不专门去学,那你连自己得了什么病都说不清。

——————更新——————

这怎么评论里还有人跟我说无人机应该是 UAV 不应该是 drone 的?

麻烦看清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川普说的,CNNBBC 都报道了。我连时间和原文都给你了,麻烦你们自己去查一下,人家新闻里用的就是 drone。

现在你们的当务之急,是赶紧去教美国人和英国人怎么说英语,告诉他们无人机的英语应该是 UAV,以后别用 drone 了。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麦当劳 McDonald’s 推出四分之一磅汉堡 Quarter Pounder 后大获成功。

于是,在 80 年代,麦当劳竞争对手 A&W 在经过充分口味调研后决定推出三分之一磅汉堡 Third-of-a-Pound Burger。然而市场不接受,再次调研后发现大部分人拒绝的原因是认为 “三分之一” 比“四分之一”少。

你可能以为那是上个世纪的美国人文化水平不高,现在会改善很多,其实不然。

2007 年,麦当劳推出了他们自己版本的更大汉堡——“三分之一磅安格斯汉堡”,结果没持续多久。2015 年他们又尝试了一次,推出了 “三分之一磅牛腰肉汉堡”,现在也消失了,但强大的四分之一磅汉堡在美国仍然是主流。

你可能因此以为就单纯是美国人文化水平低,中国人文化水平就高多了,其实也不然。

2024 年七月,由抖音开始出现的 13.11 大于 13.8 言论快速席卷国内社交网络,霸榜热搜多天,事件的起因竟然是来自一个综艺节目的排行榜。这也是既 0.5*0.8=0.04,1/3 + 1/2 = 2/5 之后最火的弱智梗。

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进步都是由一少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引领的,普通人最大的贡献就是繁衍后代维持种群数量,仅此而已。所以在文化水平这件事上,谁也不用嘲笑谁。

知乎用户 天蓝铱​ 发表

“疏导” 这个词你认识吧?啥意思懂么?

估计至少 79% 的中国人不懂!!!

至少我这个三本不懂!!

借用一下评论区的图片,看完再喷我

知乎用户 Banach Spaces 发表

后现代简明英中翻译词典

英文:low levels of English literacy

中文:不识字

英文:artillery battery

中文:炮兵电池

英文:die from malnutrition

中文:饿死

英文:unacceptable

中文:可接受的

英文:Belarus

中文:波兰

英文:Russia

中文:乌克兰

英文:reconciliation

中文:情报对账

英文:country

中文:省份

英文:successful test flight

中文:发射失败

英文:turns out to be

中文:恶意

英文:incorporate

中文:统一

英文:time and a half pay

中国:正常工资的 50%

英文:84 hours workweek with a 14/14 schedule

中文:每周工作 84 个小时

英文:American Volunteer Fighter

中文:美国士兵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n9MMcl 发表

鸡头、鸡眼睛、鸡耳朵、鸡脖子、鸡胛子、鸡尾、鸡脚、鸡翅、鸡胸、鸡喙、鸡腿、鸡心、鸡肠、鸡胗、鸡肝

鸭头、鸭眼睛、鸭耳朵、鸭脖子、鸭胛子、鸭尾、鸭脚、鸭翅、鸭胸、鸭喙、鸭腿、鸭心、鸭肠、鸭胗、鸭肝

鹅头、鹅眼睛、鹅耳朵、鹅脖子、鹅胛子、鹅尾、鹅脚、鹅翅、鹅胸、鹅喙、鹅腿、鹅心、鹅肠、鹅胗、鹅肝

……

这些个用英语怎么翻译?

知乎用户 胡大曰 发表

在这个问题下有无数答主用:

猪是 pig, 猪肉是 pork, 羊是 sheep, 羊肉是 mutton ,这样的例子来证明英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构词法反而是让英语成为科学世界中最易用的语言的重要特征。

多年前我在印尼旅游的时候,忽悠和我住同一个酒店的美国妹子和我一起去动物园。我跟她说印尼的动物园可以看 red chimpanzee, 是印尼的特产,别的国家都很难看到。来印尼了嘛,自然要看看红毛猩猩。

妹子很诧异,说从来不知道印尼还有 chimpanzee. 我心想美国人嘛,没常识是很正常的。结果到了动物园看到了红毛猩猩之后,妹子跟我说这个叫 orangutan, 跟 chimpanzee 完全是两码事,非洲的黑猩猩才能叫 chimpanzee, 这个不能叫 chimpanzee.

刚开始我还觉得有点不以为然,都是猩猩嘛,只不过一个是红的一个是黑的。但是再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就觉得有点细思恐极了。

我们的祖先在造 “猩猩” 这个中文词的时候,肯定是没见过 chimpanzee 的,因为古代亚洲根本就没那玩意儿。他们所说的 “猩猩”,指的肯定是亚洲才有的 orangutan. 然而你要问现在的中国人,当你提到 “猩猩” 这个词的时候,他们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

我向你保证,90% 以上的人想到的是 黑猩猩 chimpanzee 或者 大猩猩 gorilla.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义变化的事情,因为实际上,“猩猩”这个词的语义在中文里就没有变化过,直到现在还是特指 orangutan. 在中文里, “猩猩”是一个词,“黑猩猩”是一个词,“大猩猩”又是一个词,“黑猩猩”和 “大猩猩” 不是 “猩猩”,就像 “鲸鱼” 和“鳄鱼”不是 “鱼” 一样。

然而由于中文构词法的原因,这就导致中文使用者对于 “猩猩”,“黑猩猩” 和“大猩猩”之间的区别更加不敏感。你要知道 “猩猩”,“黑猩猩” 和“大猩猩”甚至都不是一个科的,它们之间的生物学差别比牛和羊之间的差别还要大。而且更可怕的是,即使你自己清楚的知道 “猩猩” 这个词的意思,但当你使用这个词写作和表达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读者受众会把这个词理解成什么意思,因为中文使用者会本能的用脑补来理解中文词汇。

所谓科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寻找事物的差别然后抽象分类。你对事物的差别越敏感,你能做的抽象就越深入。英语这种 “给每个东西都取一个单独名字” 的构词法大大增强了人对不同事物之间差别的敏感程度。你去看看中文区动物世界视频下的评论,猎豹是不是豹鬣狗是不是狗美洲狮是不是狮这种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这些只是生活词汇,当所讨论的问题深入到科学,法律,逻辑等等更加复杂严谨的领域时,情况会更糟糕。很多中文使用者经常津津乐道的说 “中文的优势就在于,我根本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看懂很多专业词汇”,事实上,你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中文专业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只是从中文字面脑补出了这个词的意思。甚至连使用这个词的作者都并不真的确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也没办法保证他的读者会如何理解他用的这个词。这是中文版专业书籍常常是一锅稀粥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中文世界无聊争论的起因都来自于,对于同一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理解和定义。而且因为现代中文已经很难通过造新字来造新词了,所以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只要你还在用旧字造词,就不可能阻挡中文使用者在旧字基础上对这个新词的脑补。

当然了,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日常生活。没有中国人在乎羊年到底是绵羊年还是山羊年,这一点都不影响三十儿晚上包饺子。

=====================================================================

高赞评论里有人举出一大堆古代中文里和马有关的专有词以证明中文的优越性,我回复如下。

这个例子完全就是在支持我的观点啊。

一个文化对某个事物越重视,认识越深刻,就会用越精确的词来描述这个事物。中国古代马是重要的资源,所以有很多精确描述马的专有词汇,而不是用解释型的构词方式。

相应的对于使用这门语言的人来说,这门语言对这个事物的专有词汇越多,他对这个事物也就更敏感。这些词古人用,现代因为社会上的马少了,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词了。现代中国人不认识这些专有词汇,更倾向于用解释型的构词来描述不同的马。

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日常使用这些专有词汇的古代中国人对马的认识一定比不认识这些词的现代中国人更准确,更深刻。

而现状是,在大多数领域里,现代英语词汇都比现代中文词汇 “更专有”。

一个例外是描述各种亲戚的词汇,中文要比英语精确和专有的多。后果就是,中文母语者天然的就比英文母语者对亲戚关系的认识更准确更深刻。我想这一点应该没人会反对吧?

那么在其他 “英语词汇比中文词汇更精确和更专有” 的领域,你们为什么要拼命的不承认英语母语者会天然的比中文母语者认识的更精确和更深刻呢?

知乎用户 80 平米的叮咚鸡 发表

你要是在县医院工作,就会知道,能写出 “我同意”、“由医院处置” 这几个字的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知乎用户 高群 发表

这个问题在 2025 年回过头来看非常的爆笑。

24 年 10 月:“一看就是简中特供假新闻,美国哪有这么多文盲”

25 年 4 月:“川普这种人能选上,无非就是欺负美国文盲多,什么都不懂只能被川普耍猴”

以上两个观点,由同一拨人表达。

知乎用户 Rust 怎么你了 发表

最近一些时间,中式英语在海外成为了热点。

中式英语的特点就是将英语语法换成中文的语法,变得简单灵活,比如最经典的 long time no see,就是官方化的中式英语。

而事实上,新加坡人讲的英语就挺中式,因为受到了华裔移民的影响。

知乎用户 老六​ 发表

很多八零后都看过一部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面有一集,Seaver 一家招待大儿子的女朋友吃饭,谈话间让小女儿知道了牛排曾经是一头牛的一部分,小女儿三观崩塌。我想,这个情节,无论如何不会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剧里吧

知乎用户 几个计划 发表

葡萄酒和葡萄干都是葡萄做的。

Wine and raisins are both made from grapes

知乎用户 伊谢尔伦的星光 发表

很多回答说了英语的固有缺陷,作为一个读到了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我姑且也有超过我国平均水平的英语读写能力,也曾经尝试过学法语,应该可以评价下这门语言。

并不是所有的印欧语,或者拼音文字都像英语这样毫无规律可言,拉丁语希腊语,乃至罗曼语族的法语,都可以像汉语一样,通过词根词缀组词,你只要认识足够多的词根词缀,看到一个单词能大致猜到它的意思,或者至少它是哪个领域的词。

但英语做不到。英语实际上类似日语,引进外来语根本不做本土化,英语单词难记 = 满屏幕片假名鬼看得懂。

或许这就是岛国语言的劣根性吧

知乎用户 大贴子 发表

更要命的是

中国的识字率 97% 是因为还剩老人

美国的识字率 79% 是因为还剩老人

知乎用户 好想吃红心柚 发表

我在美国中部一家医院工作。前几天开会的时候,老板提到不久前医院曾经想把所有和肾脏有关的材料(包括医院系统,宣传材料等等)从 “kidney” 改成 “renal”,不过后来作罢了。原因是大部分病人不知道 renal 是什么意思。

换成在国内,大概相当于病人们只知道 “腰子”,不认识“肾脏” 这个词。

知乎用户 秋鸿​ 发表

我问过俄罗斯人为什么儿科要叫педиатр而不是比如детский сектор(儿童的 + 部门)。她说觉得后面那个说法很不专业。。。

可能次生文明是这样的吧

知乎用户 镜花水月 发表

这是过去美国识字率最低的一年,也是未来美国识字率最高的一年

知乎用户 银库管理员朱翊钧​ 发表

我最近在学意大利语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

意大利人真的是很有文化的人

你完全能看出来英语的一些词汇

就是从拉丁语的体系来的

而意大利语其实是古拉丁语的方言

至于英语

外来词的过多

让英语成了类似日语片假名的东西

妈的猪肉和猪没联系

羊肉和羊没关系

一部分来自日耳曼语系

一部分来自罗曼语系

真的挺没文化的

要不是当初殖民地多

谁拿他当通用语言?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

我在法国用意大利语和一个西班牙人聊过几句

知乎用户 Xina​ 发表

你看,这是 gh(drought),这是 o(factory),这是 t(ballet),这是 i(business),连起来怎么读呢?哦,不发音!哎呀,英语的拼读真是太简单辣!

(由于 gh 发 / f / 尚有争议所以换成了这个)


等你老了,没劲写字了。

孩子拿个词典,每天把单词都打成一个一个字母给你念出来。

你看啊这是诺曼征服,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希腊语借词,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拉丁语借词,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法语借词,日一声打成糊糊。

英语音韵史(Phonological history of English)(完成)

你看啊这是 H-loss,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 al/ol 随机变音,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元音大推移,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词首辅音丛弱化(如 wr→r,gn/kn→n),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失去双元音(如 / au/→今 /ɔ:/,/εu//iu/→今 / ju:/),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 Yod-dropping,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 foot-strut 分裂,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 ng 合并(/ŋg/→/ŋ/),日一声打成糊糊。

你看啊这是 / t//d//s//z/+/j/ 缩合(变成 / tʃ//dʒ//ʃ//ʒ/),日一声打成糊糊。

哦还要 / e://u:/ 随机缩短(如 “death 为什么不写成 deth”),meat-meet 合并,元音 r 化,lot-cloth 分裂,trap-bath 分裂,wine→whine 合并,十几种糊糊兑起来再日一声打成糊糊。

以前 e、-er、-or、z 还写作 ae/oe(encyclopaedia)、-re(theatre)、-our(favour)、s(organisation)呢,现在改过来还孬了?别人辛辛苦苦改成的糊糊不用,不用?继续当丈育吧。

我看你到时候叫唤不叫唤。


顺便再拿自己的五毛钱便宜正字写一段:

Sooper Erth.
Our hoam.
Prosperity.
Liberty.
Democracy. (Hi dhaar. -Hi.)
Our way ov liif. (Helo.)
But freedom duzn’t cum free.
(No, sweet liberty, no———-!!!)
INVAAZHON
Loek Familiar?
Thingz liik dheaz ar hapening aul oaver dhe galaxy, riit now!
Yoo, coed, be, next.
Dhat iz unless yoo maak dhe moast important decizhon ov yoar liif.
(Snap)
Proov to yoarself dhat yoo hav dhe strength and dhe curaaj to be free.
Join…dhe Helldiiverz.
Becum part ov an eleat peaskeeping fors!
See egzotic new liifform.
And spred Manaajd Democracy throo out dhe galaxy.
Becum a hearo.
Becum a lejend.
Becum a Helldiiver.


一个之前的吐槽: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学校英语居然可以不讲音标?

知乎用户 侯大天儿 发表

egg 蛋

plant 植物

你猜他俩放到一起是什么

这要是我学,我也懵

知乎用户 Maple 丿锋​ 发表

稍微偏个题

这才是信达雅啊


其实 robustness-- 鲁棒性 这个词翻译的也挺好的,只不过大家没搞明白内在的含义

“即使粗鲁的对待性能依旧很棒的特性”

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Xiuquan Yu 发表

美国有很多儿童有严重的拼音文字阅读障碍

因为大脑的缺陷无法阅读拼音文字

这个病在美国小孩的发病率非常高

如果没有从小及时干预的话 基本就是文盲了

但是奇怪的是这个病对于汉字使用者影响较小…

有句话不是说 字汉的序顺不影响读阅?

你把单词字母全反过来写 他们就得直接傻眼…

所以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是从硬件层面上就拉开差距了…

知乎用户 短道速滑乆乆人 发表

因为奥巴马在任时,真的把教育都砍废了。

知乎用户 bacalar 发表

看到一张各种鸟的英语翻译,中文可以清晰看到各类鸟的名字里几乎都带一个鸟字旁,少部分带隹,但隹也是一种鸟。所以只告诉你英文 loonpartridge,raven 你能看出来这都是鸟吗?再告诉你中文分别叫潜鸟,鹧鸪,渡鸦呢?

——————————————————

补充一下,老外自己对中英文看法:

当遇到子宫这个词时,老外自己是这么说的

后面还有提到 ovary,中文卵巢,egg nest;umbilical cord,她知道整个词是脐带的意思,但是不知道 umbilical 单独是什么意思,中文脐带,肚脐的带子

也就是说 uterus,ovary,umbilical 这种词老外自己不接触很可能也不认识,而换成 baby palace,egg nest,belly button 这种形象描述也更好理解,也就是中文子宫,卵巢,肚脐。

某些精神美国人,不需要装的比美国人更懂美国人,OK?

最后老外总结:

————————————

其实英语应该完全避免这些情况,英语本身也有造词的方式。比如牙刷英语叫 toothbrush,牙膏叫 toothpaste,但是牙线英语就不好好说了叫 dental floss,为什么不叫 toothfloss?明明应该叫 tooth 偏要搞出个 dental。但是查 dental 你会发现它就是来自法语 dent,既法语 tooth。

其实中文以前和英语一样,动不动就创造一个新字去表达意思。汉字的总数量在 10 万左右,实际上跟英语单词是一样多的。但是在唐朝开始就发现这种造字弊端,就是字太多。所以从唐开始祖宗们就不造新字了,而是用两个字形式组词。

比如红色可以用多种字来表示,赤,朱,赭,茜,赫,殷。但是从唐开始就不用单字表达颜色,而是深红,浅红,紫红,玫红,大红,正红这种方式。

这种造词替换造字的模式直接导致现在大致只需要学习 2500 个常用字和 1000 个次常用字,中文就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听说读写了。也就是说我们把 96% 的汉字都废弃了。

英语完全有可能按照汉语方式造词,从而废弃大量单词。比如完全可以用 tooth 替换所有 dent 词,牙线 dental floss 改叫 toothfloss,牙医 dentist 改叫 toothdoctor,假牙 dentures 改叫 faketooth,补牙 dental filling 改叫 toothfilling,洗牙 dental cleaning 改叫 toothcleaning。

——————————————

这个梅西黑子真的挺有意思的,用百度查到 toothfloss 也是牙线的意思,马上来反驳我,谁说没有 toothfloss 的说法的。

这边建议真正想学英语的人不要用百度,可以用更专业的词典,比如牛津词典。

然后建议我按照中国人思维给鸟的英语后面加个 bird 再百度一下。不过我没百,百过的可以告诉我得到什么了。

知乎用户 雕兄 发表

我又要贴出阿姨在美国当教师的感想了:

知乎用户 马丁. 加尔文 发表

英语那鬼语法过几十年大概率被淘汰,无他,积重难返了。

印欧语的优势是逻辑性,缺点是词汇量暴炸,所以必须辅以精密语法 + 直接拼读,法语德语俄语都不用担心词汇量暴炸的问题,英语严重到几号每个专业都是一种新语言了,而且还不能直接拼读。。。

知乎用户 蘑菇 发表

以前大家觉得小布什土,后来觉得川普的英文没文化。现在才明白,人家真知道自己的选民啥水平。

知乎用户 杂耍 发表

当年学英语,记忆最深的不是字母 a。

是 “固定搭配” 这四个字……

哪哪都有特例,咋,西方国家日常生活中变数多啊?好好生活不行是咋地?

知乎用户 阿依卡 发表

坐标系 coordinate system

坐标 coordinates

感觉是不是还挺正常

然后

横坐标 abscissa

纵坐标 ordinate

横坐标这个词的词源 ab+scissa,其中 scissa 和剪刀 Scissors 同源

为什么纵坐标就是坐标的一部分,而横坐标得和剪刀坐一桌

我觉得英语使用者数学不好是有原因的

知乎用户 阿疯 发表

不是

你不会觉得所有语言都和中文一样具有完整逻辑性吧?

就英语那种屎山

有 79% 的识字率就不错了。

中文识字率高,那是中文有具有相当完整的构成逻辑。

你就是不认识的字,你瞎球猜能都能猜得出个七七八八。

英语

那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能往里面塞的屎山,学习成本极高。

英语名词那种扯淡的命名方式,你不懂就是不懂,你猜都没法猜。

知乎用户 余之乐 发表

在中国一个日常交流没问题的人去看医学书,应该是大致能看明白说的是什么,但是一个能日常交流的美国人去看医学书,估计里面的单词很多都看不认识。这样某个专业里出现非常多的专业词汇,无形就提高了进入这个专业的门槛。

中国人去看医生

病人:医生我颈椎不舒服吧啦吧啦

医生:你这是颈椎病

病人:颈椎病啊,我知道了。

医生:诊疗费 15。

美国人去看医生:

病人:Doctor, I’m having discomfort in my neck.

医生:You’ve got cervical spondylosis.

病人:cerv??? spondy???what?

医生:巴拉巴拉 Please pay 5,000 US dollars.

知乎用户 自然选择号 发表

最近在学 pte 考试,有一道题让我回答,如果你想喝咖啡,不加糖不加奶,那这种咖啡叫什么。

我回答了 Americanoespresso,答案是 black coffee。

我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知乎用户 精神病院出院证办 发表

最近,河南郑州天然气涨价了,华润只发了一页 A4 通告,全文没说涨价,用了疏导一词,不好意思,以我平生所学,这两个词不是一个意思。

知乎用户 杰里同学 发表

我本科的时候在美国唯一挂过一次科是生物

背单词背到我想死。

EukaryotesProkaryotesKaryotype

Vertebrate软体动物门(Mollusca)、环节动物门(Annelida)、纽形动物门(Nemertea)、星虫动物门(Sipunculida)、螠虫动物门(Echiura)、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苔藓动物门(Bryozo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和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鲤形目(Cypriniformes):为鱼纲中第二大目,具有韦伯氏器(为内耳与鳔连系的一种器官),有鳔管,体被圆鳞或裸露,如青鱼(Mglopharyngodonpiceus)草鱼(鲩)(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Hypophthalmic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等四大家鱼,此外还有鲤鱼(Cyprinuscarpio)、鲫鱼、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

鲈形目(Percifofmes):为鱼纲中最大的一个目,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两个背鳍,多数被栉鳞,无鳔管。我国海产食用鱼类多属本目,如大黄(花)鱼(Pseudosciaenacrocea)、小黄(花)鱼(P.polyctis)、带鱼(Trichiurushaumela),连同软体动物中的乌贼合称 “四大海产”。其他还有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鳜鱼(Sinipercachuatsi)(淡水产)。鲐鱼(Pneumatophorusjaponicus)、银鲳(Stromateoidesargenters)尼罗罗非鱼(Tilapianilotica)等。

此外,常见的经济鱼类还有:鳢形目Ophiocephaliformes)的乌鳢(Ophiocephalusargus)、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鲽形目Pleuroecti-formes)的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虫纹东方鲀(Fnguvermicularis)等。

背吧,一背一个不吱声

当时托福只有 100/120,但是我去上课的时候,完全不知道生物老师在讲什么,听天书也不过如此。

你问我为什么报这个?我高中时候生物成绩很好的,而且,我因为时差错过了抢课时间,居然没抢到专业课。

——————————————————————————————————————

总有来抬杠的,我在这里给出我的立场和结论,

英语从底层就是垃圾,不适合推广学习,所以美国识字率低。

美国识字率低还有美国资源垄断的问题,教育资源也是资源

美国的一切都是资源,包括天上下的雨。

——————————————————————————————————————

真受不了这帮大殖子和移民留学教英语的了,动了他们蛋糕了,非说是我把空格删了

上图了,百度百科截图,啊对对对,这是我 P 的,我把空格 P 没了行了吧

我真尼玛,我一个留学生跟你们大殖子和移民公司和留学中介还有教英语的对线我还不够资格了是吧,非得找个洋人同学或者教授来发言?

知乎用户 动物园的猴子 发表

我想起了波音招人的标准是用英文流程的从 1 数到 16。确实我刚刚试了一下,我居然卡壳了,老美的外语真的水平高呀!我估计我们中国人起码有三亿人数不到(狗头)

我们商飞一线的员工招聘基本都是大专起步。

知乎用户 阿白小可爱 发表

我支个招

只要认识 A~Z 这 26 个英文字母就算识字

那么牢美识字率 100%!

知乎用户 夏日丁丁猫 发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为什么不能是 weekone;weektwo;weekthree……?这样美国识字率绝对至少多 2 个颇而深。

知乎用户 宁南左侯​​ 发表

我发现美国这种英文国家才是天生适合恩情的地方,比如伟大的总统指示,葡萄干一定要用葡萄来做,牙齿生病了一定要去看牙科。这话放中国就是句屁话,但放英文国家还真是至理名言——Raisins 一定要用 grape 制作,tooth 生病了一定要去看 dentistry。这不是圣训是什么?

我们常说,当一句中文里放一个成语或者典故时,就相当于这句话里有一个压缩包,毕竟这个典故拆开了可以拓展出另一篇文章,经典的 “得陇望蜀” 外交事(qu)故(wen)就是这个原因。但接触了英文的专业性词汇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那种专业性词汇对标中文类似于甩给你一个女真文 / 契丹文词汇——长得很像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但就是不认识,比如给你下边一个科室,你知道是干嘛的吗?

这么干你跺你也麻,那识字率可不就废了么。

知乎用户 高山昙 发表

说几件美国公立学校的事情

————————————

当年在美国留学时认识个台湾女生

她的家里比较穷

从小受教会资助读书

留学美国后留在美国当了小学老师

因为是外国人

她只能先从市中心 downtown 的小学教起

美国市中心和我们的认知正好相反

那里是犯罪最高发的垃圾地带

那个小学的学生就全是黑人

家长素质极差 学生吊儿郎当

四五年级的学生

全都不会两位数乘法……

——————————————

有一次正在上课

突然冲进来三四个荷枪实弹的条子

一拥而上把一个小子按倒

从他身上搜出一把手枪 然后带上手铐薅走了

原来有同学看到他炫耀从家里偷来的枪

于是报了警(美国禁止枪支入校园)

按照中国的教育 肯定是报告老师

然后老师再批评教育嘛

结果美国就是直接报警

警察像对待成年犯人一样把他铐走

她说这孩子彻底毁了 回来以后就以老炮自居

因为他的自尊已经被彻底摧毁

只有自暴自弃 再也不可能被教化成好孩子了

——————————————

还有一件事情

她班里有个女生 13 岁

这小女孩长得很好看

但也是两位数乘法都死活学不会

更雷人的是

有一天她抱来一个婴儿上课

老师震惊了

一问 原来这是她 12 岁生的儿子……

因为美国对早恋比较开放

导致她十一二岁刚一性成熟就恋爱上床

然后就怀孕

然后因为美国禁止堕胎就只好生下来

这还不算最雷人的

这女生成绩本来就差

又要照顾小孩结果越来越差

最后我那台湾朋友只好叫了家长

结果家长一来

我那朋友彻底傻眼了

她妈只有 25 岁……

也就是说她妈也是 12 岁生的她

然后 25 岁就已经做外婆了……

——————————————

当然

这是美国最差的黑人公立学校

但是很多美国白人公立学校

情况也差不多

知乎用户 秋心弦月 发表

我是学医的,我也来一个:

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神经细胞,你别管能不能看的懂,你知道 **+ 细胞一定是人体中的一种细胞。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你别管能不能看的懂,你一定能猜到我说的是细胞中的某种结果。

现在我来教大家英语。

red 是红,white 是白,swallow 是吞噬,neuron 是神经,cell 是细胞。

Erythrocytes 是红细胞**,Leukocytes** 是白细胞**,Phagocytes** 是吞噬细胞**,Neurons** 是神经细胞**。**

你学废了吗?

cell 是细胞,membrane 是膜,Quality 是质,Kernel 是核

plasma membrane 是细胞膜**,cytoplasm** 是细胞质**,nucleus** 是细胞核**。**

你学废了吗?

没点知识文化,你能去医院看病?(病人:我连科室大门上的字都不认识,都不知道病了看哪科)

没点知识文化,你能去医院看病?(医生:随便一个名词都是加密语言)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美国看病贵了吗?

他喵的,美国医护人员学成字后,给人看病,相当于又比一般人多学了一门课程 “医学专业英语”。在美国这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一个职业的从业者还要比普通人多掌握一门语言,他学习成本高啊,所以看病贵。

欧美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涉及到的宗教、医学、法律等领域的词汇基本上直接沿用了原有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跟日常用的英语就不是一个体系的语言。

美国律师、医生、金融白领传统三大高薪行业的含金量不是浪得虚名的。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唱唱反调 发表

你们找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识字判定标准高、移民多、多种官方语言等等)我都不反对,我就想问问识字率是怎么由 90%+ 降到 79% 的。

知乎用户 华夏英灵​ 发表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词汇合集,不经过专业而艰巨的学习记忆,连词都看不懂。

这就非常适合种姓制度

知乎用户 开心的波波 发表

中国人发现一种蘑菇,挺好吃,那就叫中华美味蘑菇吧,或者是张三发现的,那就叫张三蘑菇。美国人发现一种蘑菇,哦,那我们给他起名美味深褐色伞状长柄孢子植物吧。识字率能上去就怪了。

知乎用户 错把月季当玫瑰 发表

美帝好歹有 79%,反观东大会英语的估计只有 10%,这波美帝赢!!!!

知乎用户 韦一飞 发表

在 Knox Goes Away(诺克斯离开了)电影中,

在患库贾氏病后,主角跟前妻交流时,忘了 “university” 什么说,用“big school”.

知乎用户 白月澜​ 发表

高赞给我看迷糊了

文盲又不等于不会说话,识字率和构词法屎山的关联没有那么高

作为对比,同样为英语国家的英国 新西兰 加拿大识字率均为约 99%

真正影响大的是美国基础教育本身的问题。就美国这教育,就算英语构词法没那么屎山识字率照样雪崩

知乎用户 忆木讪雨 发表

看了那么多回答,突然想起来一个词:文化食尸鬼

自己没文化,没底蕴,疯狂吃别人的文化。吃到最后就变成了个四不像,一旦内部产生了自我怀疑,就会发现自己无比丑陋,从而彻底崩溃。

知乎用户 美国队长 发表

不 care,但是殖人破防发了疯似的证明的样子,看着很滑稽

知乎用户 曹操 发表

由于英语的屎山实在太离谱(特例能堆成山,表面上有词根词缀,但实际用起来完全没规律)

所以英语国家的识字率很难定一个公认的标准

不知道这个 79% 到底是什么标准

知乎用户 斜竹映月 发表

所以这下知道美国公司为啥大量招印度人了吧。

底层不是文盲就是吸叶子实在没人了;上层不是学文科就是搞艺术谁苦哈哈学工科;大量中层被医疗保险离婚等不断干成底层。不招印度裔他怎么办?

什么?你说华裔?华裔好不容易培养好了,人一个不顺心就回国,完全不被拿捏。而对印度裔来说美国再差也不会比印度差了,他哪里也去不了只能踏实卖命。对比下来是你,你也得选印度人。

知乎用户 一醉长安月色流 发表

cat 猫(单数)

cats 猫(复数)

mouse 老鼠(单数)

mice 老鼠(复数)

water 水

没有复数

baby 宝宝(单数)

babies 宝宝(变 y 为 i➕es 复数)

toy 玩具(单数)

toys 玩具(o 是元音字母所以不变直接➕s 复数)

wolf 狼

wolves 狼(复数 变 f 为 v➕es)

从小学这个单数复数就把我烦死了

知乎用户 旅游达人 发表

听说有外国人学了中文后才知道鸡蛋是鸡生的,因为英文 chicken 和 egg 是两个词语,无法望文生义!

知乎用户 王十九​ 发表

这个故事不知道在美国流不流行,但当年在中国很流行,现在仍然很流行。

1968 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 3 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 “OPEN” 的第一个字母 “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因为她认为女儿在认识 “O" 之前,能把“O” 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 26 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 1000 万美元。

诉状递上之后,在内华达州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劳拉三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也认为她有点小题大做,她的律师也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然而,这位母亲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哪怕倾家荡产三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 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 23 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她说: 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就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他们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我问为什么? 他们解释,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躯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 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想像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 ABC 的小水塘。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这项权利的列入是否起因于那位母亲的官司,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关键疑点分析: 美国州法院系统无 “州立法院” 这一名称,且陪审团人数通常为 6-12 人,而非故事中的 23 人。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学术自由,教师教授基础知识受法律保护,不可能因教学被起诉。

知乎用户 王小石​ 发表

为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字会被打成 1450?人均 985 的知乎能不能给解释下这 24 字的意义

知乎用户 绿皮工业 发表

前边好多人都说了美国英语天然就有行业隔阂,我在补充个美国律师的事。

美剧多看点都知道律师一出现就是牛逼人,黑手党绝对有牛逼的律师负责洗地,银行有律师洗钱等等。黑二代要洗白上岸第一选择读律师。律师这个行业特点是专业词汇极为难学,法律解释以及具体刑法适用方面一般人给你书都看不懂。

但是,这个刻板印象是二战后经济腾飞时代才开始的。

美国一开始从十三州闹独立前开始,美国最畅销的书第一圣经第二英国法,说人手一本有点夸张,但就是不识字的文盲也会天天去酒馆听人读法律,然后遇到什么事都去怼英国殖民地官僚 “你违法了懂吗”。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时代,美国人到这时候都保留了极高的对法律热情,并且积极参与各种庭审,例如著名的电影《十二怒汉》就是一群人积极参与当陪审员的故事。

但是二战胜利后,黄金一代下一代人就开始断崖式不喜欢掺合法律问题了,《十二怒汉》那个片到很写实,一看陪审人年龄员人均中年往上。

其中有个阴谋论的说法,一个是年轻人都开始玩摇滚当嬉皮不喜欢学习了,另一个就是说小罗斯福改了法律条文,他怕自己新政总是有人拿法律条案怼他 “你违法了” 就干脆在新法里加了无数拉丁文,主打一个 “你看不懂我写了什么就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说起来《是大臣》里汉爵爷的专业就是古典文学,对拉丁文希腊文有不俗造诣,似乎这一点英美真不愧是父子俩哈哈。

阴谋论说,自罗斯福开始,法律实际上就越来越不是 “英语” 写的了,这个是不是罗斯福搞的不清楚,但是美国法律大量掺杂拉丁文当关键专有名词倒是真的。

并且最近加州大火还有个事,就是保险公司拒绝赔付,里边就有个文字游戏,那就是在美国 “山火” 是一个词,剩下的还有 “间接起火”“受热起火”“风火”“草坪起火” 等等一系列关键词,保险公司就说了,你要是山火烧的我赔因为你买了山火,但是这房子不是 “山火” 烧的呀,你们家是树烧了 / 草坪灌木着了 / 邻居家烧过来的 /…… 引发的火灾,我们没法赔呀…… 然后怎么办?叫律师呗,看看律师能不能把起火原因扯清楚到合同上呗。

举个例子就是假如中国法律动不动就某一条全部狂草,不管你买那个版本都是印的狂草,去网上插词条人家直接给你放个图片里边也是狂草一点注释都没有,并且整个条文非常复古完全没有标点符号,同样一句话你怎么分句读能搞出好几种意思,就像星爷九品芝麻官里张无忌把句读一改就是两层意思,那中国人百分之九十也看不懂这写的啥。

张无忌的操作一下从 “万一不交租亦可”“年租三十,万不可转租别人” 变成 “万一不交租,亦可收回”“年租三十万,不可转租别人”,要是这么玩你说需不需要“专业人士” 吧。

还有就是欧美大量使用拉丁文一开始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严谨性目的,因为拉丁文是一个死语言,不会再有随着日常使用出现新的含义,所以非常难产生歧义。

举个例子,“我也是醉了”在现在的网络流行意义是 “我很无奈,我有什么办法” 的意思,假如出一个交通事故,一个司机刚起步挪车,遇到一个老头认错了人,上去就拍车窗叫人下来搭话,纠缠不清,司机下车理论忘了拉手刹,溜出去的车撞了人,最后打官司,司机要是在法院反复说 “一个老头反复缠着我,我解释不清,我当时也是醉了,我真的醉了,我就是醉了”,被对方律师一口咬定“你承认醉了” 最后被定一个 “酒驾全责”,你说冤不冤?肯定冤,但是“我也是醉了” 是不是你亲口承认的?这就是旧的字词产生了新的含义引发的纠纷。拉丁文本意是避免这种情况的,不过现在又跑偏了。

知乎用户 无头的于天 发表

太正常了,造英语新词用拉丁语当词根是那个混蛋想出来的?这让普通人怎么学?我学英语先去学拉丁语?

知乎用户 起个什么名好呢​ 发表

最近不是有一个姐们儿,考上大学以后大学发现她是个文盲。原来她以前上学的作业基本是语音转文字 APP 写的,所以自己不会写作。这大学又没要求 SAT,只看平时表现和绩点就给她录取了。现在这姐们儿把高中告了,怪他们把自己培养成了文盲。这真是个奇观了。。。

知乎用户 肯尼 · 木白风 发表

我建议要吹就吹法语

我第一次接触到法语的时候(尽管后来学不下去),就发觉 “多位数的每位上数字之和为 3 的倍数则此数也为 3 的倍数” 肯定是法国佬发现的

知乎用户 一直在路上 发表

其他的都不说了,就说一些学习吧。

汉字语文小学之后,还会单独学习汉字?初高中更多的是考察多音字、还有就是常用成语中的生僻字。

但是英语呢?小学在背单词,初中背单词,高中背单词,大学学专业英语还是背单词。md,都工作好多年了,还要背单词(越来越长的专业词缩写。。。。。)。

知乎用户 天琹 发表

我老师,一标准白左,很认真的说,美国大概只有六成人不到,可以无障碍阅读纽约时报这种主流媒体刊物。

当然如果东大还是使用繁体,可能比这个高不了太多。

知乎用户 mozi 发表

美国那个 21% 是功能性文盲,实际上就是指无法通过阅读检索有效信息的人。按照这个标准,本题下所有觉得这个 79% 和中国的 97% 识字率是可以直接比较的人,都在同等意义上是文盲。

知乎用户 乐天 发表

美国没有文盲这个说法, 他们用的是阅读障碍, 这就变成你自己的锅了, 而不是快乐教育的锅

美国公立学校, 你爱学不学, 期末考试随便你几分, 一样可以升学.

很多人高中毕业连四则运算都算不利索,你敢信吗?

知乎用户 暖阳 发表

葡萄干是葡萄做的(葡萄 grape,葡萄干 raisins)

无人机里没有人(无人机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1000 米=1 千米(1000 米 1000 meters,1 千米 1 kilometre)其实这个还算有点逻辑,但忽然记起,小学老师让我背 1000 米=1 千米,当时我感觉她纯粹浪费我时间

鸡蛋是鸡生的(鸡蛋 egg,鸡 chicken)

儿科是给小孩看病的(儿科 paediatrics,小孩儿 child)

用中文语境完全不需要解释的问题

用英文就得反复记忆

识字率低不怪他们,让我这么背,我也识字低

————————————————————

我专开回答反对此回答,这答主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但评论区大侄子团建我是看到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5901276/answer/4772563261?utm_psn=1840739874833047553

我说我反对的理由

中国某地方政府甚至仅仅是某部门,恶心人,你们骂那个部门去

你要是不爽甚至把整个中国政府添加上我也不说你什么

直接把某些部门的问题上升到中文的问题,甚至是中国人的问题

我就不得不怀疑你们的用意了

知乎用户 Mino 发表

2022 年,我坐公交上班的路上

一个中年女性, 40 多岁

正常穿着,不是破破烂烂穷山沟来的打扮

问旁边的人:我要在 XX 站下车,还有几站

别的乘客告诉她,车上有站牌、有屏幕报站可以看

她说着还挺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我不识字

知乎用户 Ythqwq​ 发表

每个美国人都认识 26 个英文字母

但是我只认识新华字典上不到一半的汉字

美国人识字率是 100%,而我只有 50% 不到

知乎用户 unpriviledge​ 发表

快乐教育确实杀伤力极大,但这也不能全怪美国人快乐教育,主要是英语的底层架构可延展性非常低。

中文学的时候门槛高,但可延展性远远优于英语。中文学 3000 个字,99% 的阅读你肯定没有问题了。

但英语不是的,3000 个单词可能是 90%,要到 99% 你得背几万个。

有个经典的英语笑话,特朗普必须和红脖子们解释无人机上是没有人的。

这听起来很搞笑,但背后体现出的是英语相关联的事物,词语却少有联系。

葡萄,葡萄干,葡萄酒,这三个词就很典型,中国人很多时候压根理解不了,为什么美国人不理解葡萄干是葡萄做的,简直堪称 “人被杀就会死”(捂脸)

知乎用户 yoshiki hayashi​ 发表

enterpreneurship

企业家精神

汉语放成标题都没英语长

知乎用户 美利坚大殖民子 发表

我就奇怪了,既然那么多人觉得英文好的不的了,又先进又通俗易懂又充满魅力又代表着文明。那你在中文知乎跟我这讲什么中文啊,上你的 Quora 去啊,你跟中文 app 上不是犯贱吗?

知乎用户 Shadow 发表

我们有门课程叫做法律英语

为什么要专门学法律英语,就是因为平时学的英语在专业领域它不够用。

就说律师吧,lawyer 可以是律师,也可以是所有法律人的代称,在一些专业相关的资料里面一般都是指所有法律人。

但律师这个词还有,attorneybarristersolicitor,这里面 attorney 又是一个特别 “美国” 的词。

barrister 和 solicitor 都是律师,但属于不同细分领域的律师,这俩词看上去和 law 有什么关系吗?你能通过 law 联想到这俩是律师吗?

虽然这个英语确实在词根上面有很多能够联想起来的词汇,比如 “-cide” 一般都跟 “杀” 有关系。

比如 suicide(自杀)homicide(杀人)patricide(弑父)。

这个 sui- 其自己的,所以 sui+cide 是自杀,homo 是智人,所以 homicide 是杀人,patr 是父系相关,所以 patricide 是弑父。

那么问题来了,词根这个东西并不能百分之百识别这个词是不是具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 patrol 这个词,patro - 和 patr - 一样,都是父系相关,可是 patrol 完全和 “父系” 没关系。

相比起来中文,比如非诉律师和诉讼律师,哪怕你不知道非诉和诉讼具体有什么区别,但你能清晰的知道,他们都是 “律师”。

更不要说看专业文献的时候,经常冒出来一个拉丁语的词,很疲惫。

认识三千个汉字绝对不是文盲了,认识三千个单词在国内连中考都考不过。

英语,一款屎山代码式的语言。

知乎用户 世间美好何必烦恼​ 发表

看见很多人说是因为外劳和移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一个国家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接受、学习和理解主流文化。

形成各种小社区,文化独立,自成一系。

融合?

知乎用户 迪菲亚笨贼 发表

以前有一款游戏叫中世纪 2 全面战争

这款游戏在载入界面的时候会随机播放一些名人名言 大多数都是一些军事统帅、国王之类的人的名言,后来为了打造英语环境,我就把所有的游戏和手机、电脑全换成英文界面了。

那天我闲的无聊,抄了一段载入动画的名人名言给我寄宿家庭的房东看。

他看了半天没看明白,跑去拿了一个纸质字典,在那里翻起来了。

过了一会和我说这个话好像是什么国王讲的,还说这种句子别学 ,学了没用。

知乎用户 亲爱的河​ 发表

看过一个别人的回答,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下的。

英文有首儿歌,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星期一是一星期的第一天,

星期二是一星期的第二天,

星期三是一星期的第三天……

如此一直到 “星期天是一星期的第七天”……

是不是乍一看挺傻逼的?谁不知道星期一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吧,这种除了星期天是第七天有一丢丢讲解的意义,其他几天有必要专门编儿歌教小朋友??

再一想,也许人家是绕口令呢?

可一看英文原词,你就明白人家不是绕口令,是真有必要教……

“Mo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Tuesday is the second day of a week”

“Wednesday is the third day of a week”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天……

然后,据说很多英语体系的人,不知道葡萄干是葡萄做的。

头一次看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第一反应满脑袋问号????

但转念一想就释然了,

葡萄是 grape 葡萄干是 raisin

这两词一点关系也没有啊!

中文里,你知道 “干” 的意思,

知道了葡萄、杏、苹果…… 然后它们各自组合,

你自然就知道了葡萄干、杏干、苹果干的意思,

甚至顺便还能对这个东西的制作方法有个大致猜想。

英文里虽然有词根、词组,但大量最基本的生活用词,互相之间没有联系,

中文用字组词,本身就带着逻辑联系,

使得一个人,在智商正常的情况下,认了最基本的一定量字后,学习障碍就大幅减少。

有适当的联想能力,“秀才认字认半边” 同样适用于更复杂的情况,

比如只认识 “口、眼、内、外”,不认识 “科”,

到了医院,也能基本无障碍知道 “口腔科” 是看嘴里毛病的,“眼科”是看眼睛毛病的,

知道 “内科” 和“外科”是相对的,一个管身体里面,一个管身体表面。

英语里,眼科口腔科是 Ophthalmology;Stomatology

内科外科是 Internal medicine ; surgery

中文体系里,爸妈没正经上过学,也知道孩子生病了找 “儿科”,

英文的儿科是 Pediatrics……

中文的妇科、男科,你认得厕所门口的字,就知道啥意思,

英文里是这两……Gynecology; Andrology……

聪明的你可能看出来了,部分医学名词中,有共同的词尾,

这就相当于一个中文体系的人,认识 “科”,但不认识“科” 前面的字,

(而且还不是所有都同一个词尾)

更简单一点的例子,

中文里 “公鸡母鸡小鸡,公牛母牛小牛,公羊母羊小羊”,

一看就知道性别,年龄大小、甚至家庭关系都能推出来……

不需要教 “小鸡是母鸡的孩子,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而且一推百,公老虎母老虎小老虎、公猩猩母猩猩小猩猩、公孔雀母孔雀小孔雀……

道理都是相通的。

(中文也有特例,比如小熊猫从动物分类里是指长得像小浣熊的那个棕色动物,准确来说大熊猫的孩子应该交 “大熊猫幼崽”,但日常交流里不影响大家明白彼此的意思)

然而英文里是这样的:

rooster, hen, chicken(公鸡母鸡小鸡)

Bull, Cow, Calf(公牛母牛小牛)

Ram, ewe, lamb (公羊母羊小羊)

你认识第一组,对了解第二组一点帮助也没有,更别提往后推演其他动物……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中国人,学了个半吊子英语,

出国不会写英文,只要敢开口,照样能跟外国普通人交流,

你用中文逻辑 + 英文的简单词汇,说 “I want buy a chiken‘s mama’”

“i want buy a mama chiken”,“i want buy a female chiken”

人家都能明白你要买的是啥。

但反过来的运用,好像更容易出问题,

比如 “上帝对耶和华说,巴拉巴拉”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以为是上帝对两个人说,这两人一个叫耶、一个叫华,

我还奇怪这两人咋老在一起。

后来反应过来,这是一个人,叫 “耶和华”(但每次看还是觉得有点别扭,因为“和” 字自带逻辑)。

这也是为啥官方翻译 Trump 为特朗普,而民间喊他川普

英文字母组词和中文造字的逻辑就是完全不同的,

a,单独拿出来,是 “一” 的意思,

但这个元音组在英文单词里并不代表意思,只代表发音,比如 “apple”。

你再看到 a 开头的英文单词,它大概率也无关 “一个什么”。

但中文字的组成部分,有的自带意思,比如氵字旁,

有的自带读音,

所以钱、浅、线,各自什么意思、怎么读,可以知一推三。

有的甚至音意都带,

比如土,在左边给 “坡” 明意,在右边给 “吐” 明音。

美国识字率 79% 的出处、统计方法,也可以细究。

但怎么界定 “识字” 也是个问题。

比如我英语六级了,但那些医院科室的单词,我一个都不会默写,

但大部分会读、能说、能用。

英语体系、美国很多普通人,也是类似。

而且也跟教育体系和教育目的有关。

美国公立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的工人,

够用就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识字率 79% 真的是挺成功的,

识字率太高了、普通人懂太多了未必有利于管理。

总之,虽然中国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

但我爱中国。

知乎用户 青云 发表

英语其实很反人性的。

这玩意对美国本地人,也越来越陌生了。

英语是表音的。

但当初制定的标准读音,现代人使用的做来越少了。

你知道这玩意多恐怖么?

因为语音这玩意并没有一个真正稳定的参照系。

中文表意,根基就是这个意义。

车这种东西,从古代发展到现代以及可见的未来,他可以从马车发展成汽车。

但总体就是那么个东西。

但读音这玩意,真的可以十里不同音。

就像各地方言天差地别,就像汉语里,同样有一个汉字在不同方言里有大量不同的读音。

但只要意思不变,汉字就不用变。

可英语指向的是语音。

比如汽车和火车,就是完全不搭的两个词。

而语音这玩意,都不用跟别人比,我们自己都会被别人的方言带偏。

现在大量的新生事物,尤其是前沿科技,各种专用名词被大量制造出来。

跟可怕的是,有些东西虽然是一个玩意,但在不同方向的发展里,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单词。

而且就算是大众化的普通单词,为会因为文化、经济等原因,发生大量转变。

书面英语离日常越来越远,学习成本就越来越高。

为了便于学习,最近几年大量的中式英语被广泛应用。

比如 week one,week two。学习成本直接低了几个数量级。

我甚至怀疑,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化。

英语会被同化成某种方言性质的语言。

知乎用户 来去之间​ 发表

前两年看过一个美国战争片叫啥来着忘记了,里面有一幕就是,,,浴血杀敌铩羽而归被打的七零八碎灰头土脸并全员负伤的部队在基地排队要让部队的文职人员填写什么数据来着。。。

看着文职人员衣着整洁舒适的在那里办公不免觉得有点不公平,于是阴阳怪气的,觉得眼前这个人是懦夫或者是嫉妒吧,,总之就是在阴阳他怎么没和他们一起去打仗。

那个文职人员说:因为我会这个(随后输入几个数字)。。。意思是因为我会敲键盘。

给我看的莫名其妙的。这不是有手就会吗。

–––––––––––

记忆有点偏差,现在看好像差的有点多。这是那个片段

一分三十秒开始

0

知乎用户 诸葛不亮​ 发表

七月在英文里怎么念?

七月往前两个月怎么念?

一坨屎山的语言活该文盲多。

知乎用户 子木年华​ 发表

几百年来的西方霸权,导致人类对西方文明的一切要素都产生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中国人对英语的错误认知,就是一个典型。

中国人在义务教育的时候,一定都听过这么一句话。

英语是世界最简单的语言。

反正我小时候所有的英语老师都用这句话来 PUA 学生,言下之意就是学不好英语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英语的问题。

但随着如今美国的文盲率越来越高,更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世界的多元文化,我们便发现,英语无论是从哪种角度来说,都绝对不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语言。

相反的是,英语不仅并不简单,反倒是一种学习成本十分高昂的代码屎山型次生语言。

所谓的英语容易入门,更是被美国日益剧增的文盲率戳破了谎言。

说一千道一万,你说英语容易入门,试问你学 3000 个英语单词后能和一个学了 3000 个汉语生字的中国人比阅读能力吗?

更可怕的是,英语学习者越是涉及到专业学科内容,英语的学习成本就越高,而且不同专业学科的英语门槛犹如鸿沟,你要跨专业学习,又得专门接触一套新的专业英语体系。

英语词源混乱的先天缺陷,使得美国的阅读障碍病发率极高。

但是,很多英语利益相关者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美国阅读障碍的文章,然后很多英语利益相关者各种举证,试图证明中国人的阅读障碍病发率比美国还高。

当时我也引用了美国文盲率的数据,而这些英语利益相关者又各种举证,试图证明按照美国文盲的标准,中国的文盲率比美国更高。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阅读障碍表现,在中文和汉语体系下,并不会对患者带来多少影响,但在英语体系下就很麻烦。

比如很多人在朗读时,容易缺字少字;书写时,容易缺少笔画;听写时,容易混淆音近的字。

按这个标准,我小时候就是典型的阅读障碍。

即便是如今我在知乎上写了上百万字的文章,我仍旧会在每一篇文章里留下大量的错别字——这一点,熟悉我的网友应该都习惯了。

但是,由于我说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所以我的这些阅读障碍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除了读书时默写生字经常被留堂以外。

为什么我的阅读障碍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首先从汉字的层面来说,汉字作为二维文字,它的偏旁部首就像二维码识别标定点一样,能够帮助人快速识别文字的含义。

加上汉字的二维结构,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排列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标定,因此你写汉字时多一笔,少一笔,并不会影响对文字的理解。

同时,从汉语语法的层面来说,汉字的词序并不会影响汉语的阅读理解。比如我的文章中,就偶尔会出现词序颠倒的句子,大多数情况下,读者都直接略过了,甚至意识不到句子颠倒的存在。

因此,汉语阅读障碍的问题,随着对汉语汉字的学习越多,阅读障碍的困扰就会越来越小。

但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上就要命了。

英语是直线排列的一维文字,加上复杂的词源和屎山般的构词法,你要是漏掉一个字母,或者认错一个字母,那可就完犊子了。

比如,阅读障碍中,很容易将 Q 和 O,b 和 d 等字母混淆。由于英语就 26 个字母,这些易混淆的字母,相比于汉字阅读障碍缺失一两个偏旁的情况来说,比例大的多,也严重的多。

而由于英语语法的问题,阅读障碍患者阅读时缺字少字漏字,还搞错词序啥的,那可就完犊子了。

还有听力。

啊呀妈呀,我小时候默写时,无论汉字还是英语都很痛苦。

但是汉字有一点好的是,汉字可以通过音律来加强记忆。

这是啥意思呢?

其实,上古的汉语其实是一种音乐文字,它复杂的音调其实是为了满足音乐的乐律,体现出汉字的韵律而设计的。

所以,上古的汉字其实是可以唱出来的。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为什么叫做诗歌?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唐诗、宋词,甚至更早时期的《诗经》,本身都是歌词,是用来歌唱的。

这也是为什么古诗对押韵的要求十分严苛的原因——因为韵律是为了契合音乐。

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中国最早的 “普通话”(官方通用语言)叫做“雅言” 了吧?

所以,中国古人对汉语是非常自豪的,相比之下,古时候很多周边文明的语言在汉语面前,就像是鸟叫一般——这不是没道理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学的普通话,已经是简化过的汉语了。像粤语、客家话等方言,还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特点——用这些方言去朗读古诗,会更加上口。

至于英语嘛——反倒了解西方历史的网友都知道,英语其实是西方语言中的蛮夷语言。

所以,英语的艺术性、逻辑性、完整性其实是被法语等正统西方语言吊打的。

这也就牵扯出了另外一个现象。

即各种英语利益相关者们,他们始终把英语包装成一种优秀的语言,试图倒因为果的将英语包装成西方文明成功的基础。

在这种刻意的包装下,一种英语优越性的群体认知就被人为的塑造出来了。

可是,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的飞速赶超,尤其是这几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尤其是论文发布数量、论文引用数量、论文质量,以及专利数量等硬指标全面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后。

于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问题,所谓的英语优越性,其实是英美体系国家,通过政治干涉、经济引导、军事压迫、学术霸权、科技壁垒、舆论霸凌等诸多手段所塑造出来的文化殖民认知。

而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都是可以被打破的,也只能被打破。

英语利益相关者的抽象思想钢印在于,他们认为打败英语,必须要学习英语,融入英语,而不是取代英语。

比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

他说中国迟早会统治美国,所以中国人必须学英语,只有学了英语才能统治美国。

他还有更夸张的一些言论,但是现在找不到了。

大概意思无非几个。

比如中国人学了英语,就能成为世界强国。

又比如说中国现在很强大了,所以必须更大力度的学习英语。

还比如中国人越是爱国,就越是要学习英语。

以及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就必须要学英语,不然无法和外国人交流。

总之,他很多言论都缺乏基本的逻辑。

但这些都不是最荒谬的。

最荒谬的是,这些人总是认为中国人不学英语就不能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

大家发现没有,他们的逻辑始终是以西方为中心,去改变自己而顺从、融入西方的秩序。而不是以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其他人,让其他文明主动的向我们靠拢。

当然,很多英语利益相关者肯定还会找出各种论据去论证英语的优越性。

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美国的文盲率就决定了一切。

上个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要废除汉字,认为汉字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当时的文盲率极高,所以汉字是劣等文字。

而如今,中国以 14 亿的人口却几乎消除了文盲,但美国人口不过 3 亿,文盲率却越来越高。

按照当年新文化运动废除汉字的逻辑,美国的事实难道不足以证明英语是一种落后语言吗?

当然,你们非要说美国现在文盲率这么高,是美国体制的问题,或者说人种有问题,总之不是英语的问题,那我觉得也能接受。

如今,英美国家上百年来构筑的英语霸权,仍旧是十分牢固和强势的,这是我们一时难以撼动的,所以我们还不得不在教育、学术和科技上屈从于英语霸权。

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进入到了衰退期,英语的光环正在逐步褪去,英语在各个领域的霸权开始松动。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重建汉语的阵地。

譬如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就开始采用了中文操作系统。再比如随着《流浪地球》、《战狼》等国产电影的崛起,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已经从神坛沦落到了正常状态,因此美国也失去了维系英语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阵地。

这些事件,都是中国重建文化阵地的标志性事件。

诚然,这离彻底打破英语霸权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但这一切都是一个信号,是打破英语优越性的信号,是告诉全世界,没有英语,也能突破现代最尖端的科技,没有西方价值观,我们也能讲好自己的价值观。

路不怕远,而怕还没开始就投降了。

最后,出于点题的考虑,我有一个建议。

鉴于美国人的文盲率越来越高了,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开放英语教培绿卡。

以中国庞大的英语教培群体,以及中国教培机构 T0 级的内卷能力,这些英语老师一旦去了美国,分分钟就能解决美国的文盲问题。

这个建议真是双赢呐~

知乎用户 纠缠在苍穹​ 发表

更新:

公司是普通的流水线工厂,工人需要:

  1. 看懂操作面板(就是一个平板电脑)上的中文指令;
  2. 看懂工单(数字和英文字母混合)现在是电子工单,也是在一个平板电脑上操作,还是要看懂,会操作;
  3. 参加安全生产学习和考试,国家法律规定的三级安全教育
  4. 看懂公司发布的各种文件和通知,现在的劳资关系,这些文件和通知都要求工人看懂并签字确认。

所以要求工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最早是要求初中及以上学历,后来发现有初中毕业证的人不一定认字,就出了这份试卷,面试时一张 A4 纸,正面是表格填写个人信息,反面就是这份试卷。

来面试的就填表和做试卷。

试卷每三个月更新一次,因为有人会在公司门口卖答案。

去看看各大厂招聘普工的试卷,再来评价吧

招聘普工就是填表(个人信息),做试卷 60 分就算合格。

就这样,合格率不超过 70%。

知乎用户 肥嘟嘟左卫门​​ 发表

Unacceptable 可接受的

知乎用户 天上下雨 发表

更新:看到大家在评论区的讨论,我也很是受教,确实,换了个角度想问题后,我突然觉得黑人老哥老姐们的想法是很有道理且符合美国国情的,反正种族歧视是不会消失的,哪怕以后黑人英语学的贼 6,也会有别的方法来进行歧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掀桌子别玩了,就创造自己的语言,一切为了自身的便利着想,总之,支持他们!

-————————–

说个很有意思的事,前段时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跟一个美国黑人姐们聊了几句,就有聊到英语中的专业名词难以记忆的问题,结果黑人姐们表示因为美国黑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低于白人,因此 “语言歧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歧视手段,特别由于现在美国明面上严禁种族歧视,因此像 “语言歧视” 这种表面上挑不出错,但又能让人感到万分不舒服的歧视方式越来越流行。

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受过教育的白人在跟教育程度很低的黑人说话时,故意使用复杂的时态,从句,长句或者专业词汇,亦或那些容易造成误解的语法,让黑人听不懂,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的句子,随后白人就会微微一笑,改变口吻,用非常简单的单词和句式来交流,挑不出错吧,看似是在照顾对方吧,但稍微想一想就会觉得生气是不是。

当然美国人跟咱们的想法毕竟是不一样的,黑人在遭到了这种默契的歧视后,他们的想法居然是——既然白人用语言做武器,那我们黑人也可以反抗!是时候创造一门黑人的英语了!我们为黑人英语而骄傲!于是他们特意在口语中删除了时态,从句和一些词语的变形形式,比如,删除过去式和将来式,而改为在语句中说明时间是 yesterday 亦或是 next day,这样听众也能明白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同时把很多复杂词语简单化,比如小牛就是 baby cow,小猪就是 baby pig,小牛肉就是 baby cow meat,主打一个能听懂就行。他们以此为傲,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黑人英语,白种人没得用!

怎么说呢,这很难评,因为从我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出发,若我遇到这种事,可能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好好学习,以后反击歧视我的人,狠狠打他们的脸,但黑人哥们姐们直接来了一招我不识字我骄傲,我不懂语法我自豪,也是很有国家民族特色了,不过还是祝他们成功!如果他们成功了,对英语搞不好还算是一种改良呢。

知乎用户 翙翙其羽. jpg 发表

我一直就不太能理解外国人第一次是怎么知道那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

比如说中文,你只要知道了 “肉”,那么猪肉牛肉马肉猩猩肉你都能理解。哪怕我现在乱说:在火星发现了一种生物叫 pang,pang 肉据说可好吃了!你同样能理解。

可是英语,猪叫 pig,猪肉叫 pork。牛叫 cattle,cow,牛肉叫 beef。蜜蜂叫 bee,蜂蜜叫 honey……

给我的感觉就是:

在火星发现了一种生物叫 pang,geha 据说可好吃了!

难道你不会疑惑 ,不是在说 pang 吗?geha 又是什么??

知乎用户 拉普拉斯 发表

不认识字一个小时 100 多人民币,你说气不气人

知乎用户 勃立二象性 发表

玩魔兽世界的玩家都应该经历过这些叫法:

官方叫法:蒸汽地窟(ku)

民间叫法:蒸汽地窖

官方叫法:魔枢(shu)

民间叫法:魔区、魔抠

官方叫法:守望者地窟(ku) not again

民间叫法:守望者地窖

官方叫法:陨圣峪(yu)

民间叫法:陨圣谷

官方叫法:治疗祷言

主播叫法:治疗铸言

官方叫法:泰瑞爾

民间叫法:秦端雨

知乎用户 LtHarrySmith 发表

不是识字率。是他对英文的 “掌握程度低”

由于语言本身不同很多人可能对这个 “低” 有所误解,认为这个是低:

一个嘿哥在州际公路上驾车行驶,前方出现一个路牌,左:To New York,xxx miles;右:To Boston,xxx miles。嘿哥直接不识字,无法阅读路牌,只能让 Siri 给他念出来 (能听懂 boston 和 new york)。
嘿哥去意大利餐馆点菜,看到菜单上的十几种意大利面俗称,这一个 spaghetti,那一个 farfalle(蝴蝶形面片),一个都不认识,只能拿手指着图说 “I want this”。

实际上,对本土人来说的 “掌握程度低” 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运用语法的能力低,不擅长组织长句,不会应用语法知识进行日常阅读甚至是日常对话。在传统的美国社会这甚至是区分 “身份贵贱” 的标志:在马克吐温欧亨利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 的年代,一般认为,穷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语法不行,说话都是教科书意义上的病句。

美国著名作家,写《热爱生命》的杰克伦敦二十世纪初写过一部都市悲剧小说《马丁伊登》,描述叫这个名字的主人公从底层开始奋斗进入上流社会,但最终人生幻灭自杀的故事。书里有一段,富家千金大小姐看上了穷小子马丁,于是辅导他读书上进 (本国古典小说里经典的“红袖添香读书” 桥段),用了一大段话来修正马丁的语法错误,告诉他“学富人说话其实就是把你们穷人的那些病句改过来就行了”。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一般认为 “穷人语法” 的最重要特点是不会说否定句(I don’t,isn’t……,以及相关变化)。马丁之前作为穷小子很多时候说话都是 “you no say(你说的……… 不对)” 这种水平的。包括经典刁难本国中学生之英语试题 “you won’t go, will you?” 应该怎么回答也是穷人的老大难问题

所以实际上的英文掌握程度低是,一个嘿哥,满口好厚米 you say no blah blah,you ain’t blah blah(不会说标准否定词),然后平时不说长句,听到会直瞪眼需要反应一会,而已。

当然,这确实会让他沦为只能看 tiktok 和 “字少一点的漫威漫画” 的人。不过你这么黑美国我没什么意见和兴趣反驳。但你直接说这样的人 “不认字” 我是不能同意的。

知乎用户 德川家康薛定谔 发表

1. 英文是国际语言所以中国人用纯中文路牌 / 指示牌就是对外国人不友好。

2. 美国有很多墨西哥裔所以拿英语来计算文盲率并不公平。

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能同时支持这两种观点。

知乎用户 紫金 发表

昨天陪闺女看《动物世界》,解说突然蹦出一句「这只猎豹患有**关节炎**!」
小丫头当场笑喷:「豹豹的关节发炎了?那它跑步会像爸爸的老寒腿一样卡顿吗?」

我一拍大腿:看看中文多耿直!

  • 关节 = 骨头连接处
  • 炎 = 火上加火(红肿热痛)
    俩字一拼,连六岁小孩都能推理出「骨头连接处着火了要治病」。

反手查了下英语:Arthritis(关节炎)
闺女瞪着眼问:「Art(艺术)+ hit(打)+ is(是)?艺术家被打就会得病?」
我默默打开词源词典——这词来自希腊语 “arthron”(关节)+ “itis”(炎症)。好家伙,合着美国人看病还得先修古希腊语选修课?

来感受下中英文术语的「降维打击」:

  1. 糖尿病(中文)
    尿里有糖 + 代谢病 = 糖尿病
    保洁阿姨听了都能秒懂:「哎哟,尿甜齁了可得控糖啊!」
    Diabetes mellitus(英文)
    前半截是希腊语「像水管漏水」(形容多尿),后半截是拉丁语「甜蜜蜜」。
    美国大爷看诊时瞳孔地震:「我的尿很甜?可我只喝无糖可乐啊!」
  2. 贫血(中文)
    血不够用 = 贫血
    菜市场大妈传授偏方:「多吃红枣!补血!」
    Anemia(英文)
    希腊语「没有(a-)」+「血液(haima)」,但实际发音是「啊你咪呀」。
    美国高中生误以为:「这是新型动漫主题绝症?」
  3. 骨折(中文)
    骨头折断 = 骨折
    工地大哥咧嘴一笑:「害,接上养俩月又能搬砖!」
    Fracture(英文)
    拉丁语「破碎(frangere)」的变体,但长得像「冰箱(fridge)+ 未来(future)」。
    急诊室名场面:「医生!我冰箱未来会碎?这和我的断胳膊有啥关系?」

建议英美国家集体引进中文构词法——
高血压(Hypertension)改成「Blood Press Up」
偏头痛(Migraine)改成「Head Bang Boom」
阑尾炎(Appendicitis)改成「Right Belly Fire」

保证识字率三个月冲上 99%,毕竟谁还不会个「Blood Press Up」呢?(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小宇 发表

央视小编怎么不取材?这不比亚特兰大爆水管要震撼吗

知乎用户 又被举报咯 发表

识字率非常高了好吧

中国人识英文都没有 7.9%

美国赢!

知乎用户 Frank​ 发表

先贴一下原文的链接

https://nces.ed.gov/pubs2019/2019179/index.asp

虽然这篇文章发布的时间是 2019 年,但是不管是图表还是原文中都提到了,研究进行的时间是 2011-2012 和 2013-2014。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n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011–12 and 2013–14, respondents were first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ir background, with an option to be interviewed in English or Spanish, followed by a skills assessment in English.
SOUR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Program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 U.S. PIAAC 2012/2014.

而原文也提到了 PIACC 对于识字的定义,理解、评估、使用和参与书面文本以参与社会、实现目标以及发展知识和潜力的能力。这个定义是远远高于” 识字 “的,要求能够阅读理解并做出一些相应的逻辑推理。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evaluate, use and engage with written tex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to achieve one’s goals, and to develop one’s knowledge and potential

因此,这篇文章的反应的是 2012 到 2014 的美国拥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并能推理的人。


文章的内容可以直接从图表反映

原文中一句话总结就是,79% 具备足够的英语识字技能,足以完成需要比较和对比信息、释义或进行低级推理的任务,而 21% 的美国人难以完成这些任务。

Four in five U.S. adults (79 percent) have English literacy skills sufficient to complete tasks that requir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information, paraphrasing, or making low-level inferences—literacy skills at level 2 or above in PIAAC (OECD 2013). In contrast, one in five U.S. adults (21 percent) has difficulty completing these tasks (figure 1).

从图表中就可以看到 21% 指的是包括 Level 1 在内及以下的人群,分别是无法参加调查的人(4%),低于 Level 1 的人(4.1%),Level 1 的人(12.9%)。

此处原文也提到了低于 Level 1 的人的定义,无法成功确定句子的含义或者阅读相对较短的文本以找到一条信息,或完成简单的表格。

Adults classified as below level 1 may be considered functionally illiterate in English: i.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read relatively short texts to locate a single piece of information, or complete simple forms (OECD 2013).

以下是不同 level 的定义

如果粗暴的将 Level 1 及以下认为是” 美国文盲 “,那么这个数据确实证明美国在 2012-2014 年有 21% 的人口是 “美国文盲”。


文中的 PIAAC 是 OECD 主导的一个调查项目,用于衡量成年人处理问题时的阅读理解和数学水平。

而目前看到的 PIAAC 调查国家中不包括中国,但是包括了俄罗斯。

接下来,为了一探美国 PIAAC 项目如何衡量一个成年人的阅读理解水平,以及不同 Level 评分的水准,我参加了美国 PIACC 的一个 demo test。可以从网页看出,调查的类型不是仅限于英文,比如日本的调查考察的就是日语,爱沙尼亚考察的是俄语和爱沙尼亚语。

这里我把链接贴出来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做一下试试看。

https://www.oecd.org/en/about/programmes/piaac/education-and-skills-online-assessment.html

比如 level 1 的题目如下

阅读左边的题目,Kerry 想在 M.A.S.S. Media 工作,但是她并不想做 office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答主需要点击网页中的链接,来找到 M.A.S.S. Media 公司里适合 Kerry 的其他工作。

而 Level 2 的题目是阅读理解。

阅读网页上的文章,之后分析 50 年来,是什么使得受教育程度升高。

接下来是 Level 3 是图表分析。

需要从这些里面找到 “ineffiective” 最多的器材位置。

最后是 Level 4 更加复杂的阅读理解。

需要在不同的文章和邮件中找到对于两台仪器的批评意见。

通过这些题目,我个人认为,PIAAC 的题目考察的不仅是考察识别单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个人认为,21% 的 “美国文盲” 并不是说这 21% 不会英文的听说读写,而是说这 21% 的人没有通过英文进行信息搜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里再参考一下我国的文盲标准。

我国教育部没有文件明确规定过文盲的定义。

但是从过往的发布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 2004 年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文中提到个人脱盲的标准。

比如 2021 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里面提到了文盲的定义,即 15 岁以上不识字。

简而言之,

“美国文盲” 指的是没有阅读理解并且处理问题能力的人。

“中国文盲” 指的是 15 岁以上不识字的人。

中美文盲标准不同,因此数据不能比较。

知乎用户 bad guy 发表

等等,按大家的说法,国内过了 4 级的,除了口语不行之外,英语其实比美国人好???

知乎用户 游鱼与向日葵 发表

世纪级的回旋镖…..

有高赞指出这个识字率的标准是美国文人根据 “阅读能力” 所制定的,而中国则根据汉字的读写来认定。

我在这里不打算反驳这个观点,但想指出一个有意思的事实:在一个世纪前,双方的识字标准很可能恰恰是反过来的,中国的精英文人通过以 “读写儒家经典” 为标准来界定识字能力,让中国的识字能力看上去只被一小部分人掌握,而西方历史学家则通过婚姻登记上的签名来判断识字能力,这导致了很多历史解释上的误会,虽然在今天的研究看来前现代的中国社会教育水平与识字能力并不逊色于同时代的西欧。

丹尼斯 · 特威切特在这个问题就有所指出:

“我们常常错误地全盘接受中国士大夫对识字的看法,即认为识字等同于在儒学上的彻底训练。按照这个标准,识字阶层确实非常小。但无疑,总是有大量的人虽然按古典学问的标准未受教育,但他们实际上是有文化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使大多数民众能读写自己的名字,掌握数量有限的汉字,但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儒学训练,因而也不被看作具有 “完全的识字能力”,但如果我们放宽识字的标准,把它看作生活性的和功能性的,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民众其实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虽然他们不能熟练的读写,但他们依然可以掌握与自己从事行业有关的专业词汇,将它们用于切实的经济生活。从城市到农村,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民众需要的不是阅读经书,而是阅读告示,记账,写信等等。

所以情况是:识字的定义权被一小撮士大夫掌握,但在它们之外,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大批具有部分读写能力的群体,从商人到下层官吏,再到行会师傅,它们是一个庞大但被忽视的群体。

共和国建立之后的识字标准也是建立在这种事实之上的——1950 年人大制定的标准将识字定义为能读写 1000 个汉字,将文盲定义为认识不到 300 个字,之后又逐渐提高了这个标准。

说回来,如何看待所谓的 “美国识字率只有 79%” 呢?

大概美国士大夫也有着他们的独特标准吧。

不过与我们一样,不是只有士大夫算人,我们可不能误解了他们的说辞,觉得美国社会真有 21% 的人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知乎用户 xw52 发表

毛主席万岁!

敬爱的毛主席,你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红太阳!☀️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kB5d5B 发表

鸡是 chicken,鸡胸肉是 chicken breast, 鸡翅是 chicken wing, 鸡爪是 chicken claw, 现在你已经理解了鸡身体部位的命名方式,告诉我鸡腿是什么?

知乎用户 JamesY 发表

然后中国最顶尖的一波学生还是要去美国读大学读研究生?

你们一群人在这里赢麻也改变不了现实

所以赢是为了啥呢?

知乎用户 国乐 jokerII​ 发表

标准不一样。比如常熟阿诺,在美国标准里属于功能性文盲的文化水平后 21%,在中国属于文化水平前 17%。

(因为阿诺上过大专,但不知道 4X4 等于几,看不懂 12306 软件,看不懂美团外卖界面。)

知乎用户 艾露恩酱园 发表

我奶奶在国家统计局那里是识字的

解放后国家开设扫盲班

只要会写自己名字就不算文盲了

这个标准放今天是不是很搞笑?

标准都不一样,那不管,先嗨起来再说

知乎用户 白乌鸦 发表

tmd 人家街上随便找个流浪汉读的都是英文原著,文化水平完爆东方某大国十条街

知乎用户 GDR2333 发表

我就举个真实存在的例子:

请大家尝试理解一下这三行英文:

Allied unit
Unknown or neutral unit
Allied unit

.

.

.

.

.

.

.

.

.

.

想好了吗?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友军单位

未知或中立单位

敌军单位

对,你没看错,第一行和第三行是一样的,但第一行的意思是友军单位,第三行的意思是敌军单位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请让我演示一下推理过程

首先:

allied
adj. 同盟的,**同盟国的;**联合的;姻亲的;同源的,类似的
v. 联合 (ally 的过去分词)

问题就出在这 “同盟的” 和“同盟国的”,因为是德军视角,所以:

Allied Unit -> 同盟的单位 -> 友军单位

Allied Unit -> 同盟国的单位 -> 敌军单位

所以,沟槽的英语可以用同样的内容表示友军单位敌军单位,如果没有上下文或者这俩出现在一起那么神仙都理解不了这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又要问了,谁会这么干?

请看:

所以,这样的语言你说美国人搞不懂可太正常了

修订: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制作组笔误,但这就是英语本身的问题,德语和日语版手册是正确的。

德语:

日语:

知乎用户 tufeidie 发表

真心搞不懂这个话题的意义是啥? 莫非以此证明我们又赢了?

知乎用户 瓜子村长 发表

人家至少还有 79% 的识字率,某东大国民英文识字率能超过 79% 吗?

知乎用户 邢永伟 发表

先不管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这统计是美国人自己做的吧?美国人不急,一批中国人急得要死。

知乎用户 都是为了好 发表

不懂其他语言。德语名词构词法和中国很像。

除了著名的 Kindergarten

比如猪肉,就真的是猪 + 肉, Schweinefleich

而不是什么 pork.

羊肉,羊 + 肉, Schaffeisch.

有个词” 兴趣”,不考虑上下文,在德、中、英中的表达很有意思。

很有意思:Freizeitbeschaeftigung,

看着很长,其实是:空闲 + 时间 + 做的事。如果一个德国人没见过这个词,也能知道什么意思。当然现在德国人也会用 hobby.

如果一个中国人没学过兴趣这个词,大概也能猜出来是和快乐、好玩相关的。

但是 hobby, 就一个单词,给从来没见过的美国人,他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冷知识,英语(英文)是拼音文字,但是,英文是不能直接准确拼音的拼音文字。

不能拼音的拼音文字(笑)。

冷知识,英语(英文)形成于英国流行于英美,但是英文词汇很多并不起源于英美,大量常用英文词汇相互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实际上,英语是一门基础设计就已经很差(不能拼音的拼音文字)、又同时杂糅不同语族乃至语系词汇的、在克里奥尔语(混合语)中水平不算很高的克里奥尔语(混合语)。

不过英语人士也不需要为此感到绝望。最新的新闻是,英语正在引入部分汉语语法。据此可以推测,只要我们加大力度,往英语当中输入大量汉语名词和动词,那么英语也是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的。

加油!用夏变夷!

知乎用户 云锁烟楼​ 发表

中文只要认得 1000 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了(我儿子小学一年级可以阅读哈利波特)。而且还能随着年龄增长,看书看多了,自然通过认识的字学不认识的字,不需要刻意学习,看多了自然就会了。

而英语,在座各位很多都会三五千个单词吧,你们能阅读哈利波特吗?而且,会的单词还能不断忘掉很多,而不会的单词不刻意去学永远学不会。做英语阅读理解就知道,有三五个不认识的单词,完了,几乎看不懂。有 3% 的不认识单词,就是天书。不会像中文这样可以通过认识的猜不认识的字是什么意思。

不信,你看看台湾的书,就明白了,很多繁体字单独拿出来你是不认识的。台湾书至少夹了 5% 的字是你无法单独认识的,但完全不影响你阅读。你还能阅读中慢慢认得了很多繁体字,将来单独出现你都可以认得了。看台湾书就是模拟一个半文盲(常用字认不全)的人阅读中文的体验,结果就是仅稍降阅读速度,大体不影响阅读。更别提中文还有个牛逼的语序影不响阅读奇神效应。还有传说中语言发音区域受损导致阅读障碍的人,可以通过学中文恢复阅读能力。

看明白了吗?一种语言是不学就不认得新词,老词还在不断忘。一种语言是基础字认识一两千,之后词是由一两千的常用字组成的,你会口语,就自然会阅读,新词第一次见到也认识,词语中部分字认不得也能猜到,因此还能越阅读越能不刻意学习的掌握新字。一个学生时代无法阅读的美国人,终身无法阅读。一个学生时代阅读能力一般的人,到老了书看的多反而慢慢阅读能力加强了。英语口语和阅读就是两种语言,口语好不会阅读的马来西亚同学我见过,考研英语众所周知找普通美国人来是考不了高分的,中文则会口语加常用汉字学习后就能阅读。

知乎用户 Thoughts Memo​​ 发表

我觉得这个数据还不够震撼。

美国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反对学校教育的理论依据

1999 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 18 至 29 岁的美国人中,只有 66% 的人知道美国摆脱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不是其他国家)。仅有 47% 的美国人能说出三大政府部门的名称(行政、立法、司法)。只有 37% 的人知道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58% 的人知道是什么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二氧化碳)。44% 的民众知道奥斯威辛曾是纳粹的集中营。而在一道判断电子与原子大小的判断题中,答对的人竟然不到一半(比乱猜还低)。

这些调查结果散落在多份民意测验中,这使得它们容易受到发表偏见的影响。我无法找到一项全面、权威、针对大众常识的调查。但有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研非常出色。请记住,这是一个经过精心挑选的、超级聪明的群体,以下是一些数据:

  • 85% 的人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写的(莎士比亚)

  • 56% 的人知道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

  • 44% 的人知道 1775 年奔走呼号「不列颠人来了」的人是谁(Paul Revere)

  • 33% 的人知道分泌胰岛素(insulin)的器官(胰腺(pancreas))

  • 31% 的人知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

  • 30% 的人知道相对论是谁发现的(爱因斯坦)

  • 19% 的人知道珠穆朗玛峰在哪个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 19% 的人知道《1984》是谁写的(乔治 · 奥威尔)

  • 16% 的人知道在爱伦坡的诗作《乌鸦》中,乌鸦反复念叨的台词(「永不复述!」)

  • 10% 的人知道《白鲸记》中船长的名字(Ahab)

  • 7% 的人知道日心说是谁在 1543 年提出的(哥白尼

  • 4% 的人知道老子创立的中国宗教是什么(道教)

  • 不到 1% 的人知道名将汉尼拔来自哪里(迦太基)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都是大学生,普通民众的知识水平只会更低。

美国成年人的科学知识水平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基础

那美国人的科学知识如何呢?

表 2.4:成年人科学知识测试:几个判断题及正确率
地心温度极高。81%
我们脚下的大陆已经漂移了上百万年,未来还会继续漂移。78%
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73%
所有放射性物质都是人造的。68%
电子比原子小。52%
激光是通过聚焦声波实现的。46%
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33%
克隆生物的基因完全一致。80%
婴儿性别由父亲的基因决定。62%
普通西红柿没有基因,转基因西红柿才有。47%
抗生素能消灭病毒和细菌。53%
人类是从更古老的动物进化而来的。44%
资料来源:2006—2010 年综合社会调查。

(别忘了,这些题都是判断正误题,所以 50% 的正确率基本就等于啥也不懂,再低就是…… 负知识了。答案我就不公布了,懂的都懂。)

美国人的历史和公民学知识

资料来源:美国建国中心 “谁在乎?” 民意调查;我们消逝的遗产(Cribb, 2008, p. 18);选自“2000 年全美选举研究”。

看完上表,有人可能会说:比起之前的读写能力水平测试,美国民众在历史公民学知识测试上的表现似乎还不赖。然而,持这种乐观看法的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了解一半的常识并不意味着你达到了所谓的 “半个专家” 的水平。如果你只知道字母表中的一半字母,你会被判定为文盲。为什么呢?因为你缺乏所有基本阅读所依赖的常识。学 ABC 是如此,学历史公民学知识亦是如此。举个例子,美国联邦政府是由立法、行政、司法 3 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如果有人不懂上述常识,他必然对美国的政治形态毫无所知。再比如,英语课上,如果有人不知道《哈姆雷特》这部文学作品,这对他学英文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他不知道 26 个英文字母中有 “h” 这一常识,那他的英文水平必然惨不忍睹。因此,常识很重要,不知道美国内战是在《独立宣言》之后发生的这一常识,就不会了解美国的历史由来;不知道哪些政党掌控众议院和参议院这一常识,就不会了解美国政治生态。

美国高中毕业生平均需要花 4 年时间学习历史和公民学课程。4 年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背诵历史和公民学知识,从而获得讨论美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所需的常识。然而,这种常识在成年人中却鲜有留存。如果说我们的历史公民学知识全是从历史课和公民学课上学到的,就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学校教育几无成效。

如果美国将教育经费用于全民发钱

至于美国是不是发达国家,那毋庸置疑。如果美国能够把浪费在教育上的经费用来发钱,美国人民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你得到了教育,但这一切值得吗?——SSC 发表了一场毕业演讲

我对教育投资的财务收益更感兴趣。按照学生平均每年花费 1.1 万美元,13 年累计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学前和大学补贴,政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总共投入了 15.5 万美元。

一条推文启发了我:如果政府在你出生时就拿着这笔根据通胀调整过的钱投资股市,等你大学毕业时再从股市取出本金,放入低风险债券,用部分利息对冲通胀,剩余的每年发给你作为基本收入保障,你能得到多少?

我算了一下,考虑到利息因素,每人每年能有 1.5 万美元。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现在已经能负担得起的 5800 美元基本收入保障,这样每人每年就有近 2 万美元。无论你是黑人或白人、男性或女性,就业或失业,健全或残疾,贫穷或富有。欢迎来到现实世界,一个人去很危险,拿上这个。什么,难道你以为我们会狠心把你扔进一个自生自灭,死了就真死了的世界 *?别逗了,我们才没那么残忍。(译注:a world where if you die you die in real life? 我猜是刀剑神域的梗,如果你在游戏里死了,你在现实世界里也会死。)

那么,当我们问你的教育是否值得时,就得将你的收获——让你比没受教育的人多知道那么一点点,让你们中 3.3% 的人了解欧几里得是谁的教育——与你本可以得到的东西相比。2 万小时的青春时光可以尽情玩乐、求知、学小提琴、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再加上,每年 2 万美元,无需付出汗水。

每年 2 万美元听起来不算多。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中期平均收入接近这个数字的三倍——5.5 万美元。从数字上看,你受的教育回报似乎相当不错。但数字可能具有欺骗性。

设想一下,靠着这 5.5 万美元,你将过着怎样的生活。最接近这个收入水平的职业是律师助理,就以此为例吧。你在曼哈顿一家知名律所谋得一份律师助理的工作。住不起曼哈顿,但你设法凑钱在布鲁克林租了间狭小的公寓,每月房租 2000 美元。每天早上 7:45 起床,乘坐 45 分钟地铁去曼哈顿,9 点准时到达事务所。你的上司是个有点刻薄的律师,他自己还在为偿还法学院贷款犯愁,整天对你大声嚷嚷。等晚上 6 点左右回到家中,除了看会儿电视,你已经疲惫得什么都不想做。你没有真正的时间去邂逅异性——我假定你是女性,你们中的 60%,我将此归咎于父权制度——于是你在 Craigslist 网站上登了一则个人征友广告,过了一阵子觅得一位称心如意的人。一年后你们喜结连理,蜜月地点选在佛蒙特州,因为他的公司假期有限,去不了更远的地方。

你有 2.4 个孩子,却发现不得不搬到城里治安更好的社区,因为现在孩子们所在学区的教学质量实在太差。再加上沉重的学生贷款,这些因素都给家庭财务带来巨大压力,以至于你连儿童看护的费用都付不起。好不容易,你总算找到一家价格便宜的看护机构,尽管那里看起来有些脏乱,小儿子还学会了用一句不地道的英语脏话「puta」(妓女)来称呼你,但那里的价格的确实惠,而且是唯一愿意接收「0.4 个孩子」的机构。大一点的孩子总是向你和另一半求助功课,但你们实在爱莫能助,因为忙于律师助理的工作和追剧娱乐,早已无暇钻研数学、语法之类的知识。你只好让孩子向老师寻求额外的帮助,但老师也分身乏术,因为她还要兼顾其他 40 个提出同样要求的学生,每天只有 24 小时可支配。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小儿子最终还是考上了大学。当然,根本就没有存款支付学费,而眼下学费已经飙升到 120 gazillion 美元,摩根大通、贝尔斯登、沙利美、高盛和联邦政府也无法贷给他,因为 gazillion 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法的数字。天哪,小儿子该不会沦落成一名高中毕业生,在失业率堪比希腊的「锈带 *」地区的一家破旧工厂前无助地徘徊吧?更可怕的是,难道他最后真的不得不搬回来跟你同住?绝望之下,你只能苦苦哀求小儿子回到银行,去申请任何利率的贷款。于是,这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新一轮……(译注:「锈带」是指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一些传统工业州,常被用来指代美国衰退的制造业)

且让我们畅想一下,倘若你有每年 2 万美元的基本收入保障,生活会是何种景象?不再被工作羁绊,你可以自由选择栖身之所。我独爱群山,不妨在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深处安个家,住进一座木屋。那里风光旖旎,月租仅需 500 美元——无需拼命挤进大城市或郊区的优质学区,住房其实相当便宜。就这样,你在落基山脉安了家,偶尔开着二手车去丹佛会会友人看场演出,其余时光,青山绿水,鹿影松鼠,只属于你一人。早晨九点醒来,亲自下厨做顿健康餐,再沿着林间小道慢跑。待你返回木屋,脑中已跃动着诸多灵感火花。你将有趣的想法分享给数十个关系亲密的网友,你们志趣相投,随时可以相约公路旅行、互访串门。倾吐完思绪,你蜷进躺椅,捧起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巨著。你正在学习绘画,这个主题令你兴味盎然——向往成为画家的你,如今拥有无尽的创作时光和大自然瑰丽的景致,正是激发灵感的不竭源泉。无需取悦顾客和评论家,你将探索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Kipling 那首古老的诗篇,让你感到振奋:

赞美他们的唯有大师,
指摘他们的也唯大师。
无人为金钱而创作,
无人为虚名而创作。
各自为创作的欢愉,
在自己的孤星之上,
描画他心中的图景,
只为万物本真的缘故。

在你的粉丝中,有一位可爱的姑娘——这次我们假设你是男士,过去四年里,你想必已经学会了如何巧妙地称呼她们。你们坠入爱河,喜结连理。如今,你们的家庭年收入达到了 4 万美元,接近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水平。除了你的收入,你妻子也从政府领取了年均 2 万美元的生活津贴,作为接受教育的替代。你们育有了可爱的子女。作为全职奉献的父母,你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瞬间: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句咿呀学语,还有性格逐渐形成的点点滴滴。当孩子们开始渴望与同龄玩伴相伴时,你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山间小屋,举家搬迁到了蒙大拿湖畔的小镇,在一栋更为宽敞的房子里安家。尽管孩子们没有去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但在你的悉心引导下,他们掌握了阅读的技能。从浅显的童话故事,到引人入胜的《哈利 · 波特》,再到你书房里的珍藏书籍,孩子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大女儿沉浸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憧憬着未来成为一名哲学家。夜幕降临,孩子们或在湖中嬉戏,或与镇上的小伙伴尽情玩耍。

转眼间,孩子们到了该上大学的年纪。你的女儿渴求更高深的知识,她向摩根大通、贝尔斯登、沙利美、高盛或联邦政府申请了 1.5 万美元的贷款,这也是当今大学学费的全额。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如今只有真正有求知欲的人才会选择深造。大学数量的增长远超需求,学费也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凭借在家自学的扎实功底,你的女儿顺利考入了耶鲁大学。虽然学习的是哲学专业,但她发现自己对科技更有兴趣。她决心成为一名工程师,用专业知识为他人的生活保障基金贡献一己之力。你的女儿找到了一位好男人,在确认他愿意在家照料孩子之后,她嫁给了他——她没有疯,她才不愿将孩子托付给某种机构来抚养。

你的小儿子有轻度智力障碍,阅读水平相当于三年级,但这对你和他而言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等他长大后,便搬去了夏威夷,把大部分时光都消磨在海里游泳上,据说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你为儿子今后的经济保障感到欣慰,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你更高兴身边再无人因害怕失业而忐忑,再无人为维持生计而焦虑,也再无人因一身过时技能而被困在没落的「锈带」。你偶尔会给女儿打个电话,感谢她参与设计了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繁重劳动的机器人。


相关文章

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引言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读书笔记Thoughts Memo:学校是为了浪费时间和金钱Thoughts Memo: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没用

知乎用户 特靠谱 发表

首先我们宣布美国识字的标准很高

其次我们宣布,不识字的都是黑人,亚洲人

再次我们宣布,你国识字率更低,只不过不统计而已。举例自己的爷爷 / 儿子 / 同学 / 七大姑八大姨 / 爸爸的儿子不识字但是没人统计。

最后,赢麻了,看看国足吧

知乎用户 子任​​ 发表

前几天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聊着聊着,他突然提起一件事:“你知道吗?美国的文盲率已经 21% 了。”

这数据让我愣了一下,21%,也就是说,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可能连基本的阅读都困难。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尤其是在一个以 “发达国家” 自居的地方。

按理说,不管教育怎么折腾,义务教育应该是稳得住的,可现实却比想象的更魔幻。

我忍不住问他:“你们政府不管吗?” 他笑了笑,耸耸肩:“管?文盲率高,反而更容易统治。”

这句话让我沉默了很久,是啊,一个不识字、不思考、没有判断能力的社会,是最好管理的社会。

你让他们听新闻,他们只听口号;

你让他们看数据,他们看不懂;

你让他们投票,他们随便投。

真正的民主,是建立在全民有基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群人连说明书都读不懂,却要决定国家的未来。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当年的扫盲运动

现在很多人提起新中国的建设,都会想到两弹一星、农业改造、工业体系,可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在这些伟大成就背后,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程,其实是——扫盲。

建国初期,中国的文盲率高达 80%。

别说工业化了,就连基本的社会运作都成问题。

你想想,一个国家,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识,谈何现代化?那时候,中国要承接苏联的工业技术转移,国内又要进行大规模社会改造,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让人们识字。

你不认字,怎么学技术?你不认字,怎么管理?你不认字,怎么沟通?这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是国家命运的问题。

于是,从 1950 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扫盲运动,白天干活,晚上读书,成了那一代人最常见的生活状态。

城市里,单位开办夜校;

农村里,冬天办 “冬学”,每年一到农闲时节,村子里到处都是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大人。

书包里是统一印刷的 “冬学课本”,人们见面打招呼都不是问吃了吗,而是:“今天学了几个字?”

在部队,扫盲更是无处不在,战士的床头贴着生字,背包后面贴着生字,吃饭前得先背生字,甚至运动会赛跑前,能不能起跑,不是听发令枪,而是先写完规定的汉字才能出发,哪怕你跑得再快,不识字,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冲出去。

九三荣军农场,马车上挂着小黑板,前一天学过的生字写在上面,劳动时复习,收工前组长检查,晚上回去再学新字。字写得不熟的,甚至睡觉前都要摸着字念几遍。

就这样,一点一点,一个字一个字,硬是把文盲率从 80% 降到了 1964 年的 52%。

光是这十几年的时间,就让一亿多人从文盲变成了能读书报的劳动者。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扫盲进程。

而这批扫盲后的人,直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代工人,成为支撑国家腾飞的底座。

而对比今天的美国,不仅文盲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还在持续下滑。

我的澳大利亚朋友也抱怨过类似的情况——没有课本,没有系统教学,家长想辅导孩子都不知道从何下手,老师没有考核,全靠自觉,学生到了初三,80% 的人连独立阅读新闻都困难,数学更是惨不忍睹,10 年级毕业时,一半的人连分数概念都没搞明白。

这一切,并不是单纯的教育资源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在西方,受教育这件事,越来越变成了一种 “个人选择”,你想学就学,不想学也没人管。

政府不在乎,资本不在乎,甚至连社会也不在乎。

反正,总有底层工作等着这些人,总有娱乐节目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总有一套话术让他们相信自己生活在最自由、最先进的国家里。

而当所有人都习惯了这种状态时,一个社会的坠落,就成为了必然。

可毛主席不是这样想的,毛主席知道,一个国家要真正崛起,必须让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世界,能思考,能学习。

扫盲,不只是让人认识字,而是让人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因为有了扫盲,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工人,才有了工业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有人说,毛主席这一代人吃了五代人的苦,做了五代人的事业,换来了千秋万代的幸福安康。

扫盲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为毛主席的这场伟大决策,中国才有了后来一切的可能,这不是小仁政的小打小闹,而是大仁政的大格局,让每个人至少有机会去理解世界,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才是最大的公平,也是最大的民主。

也许很多年后,人们会逐渐忘记当年的艰难,但今天的中国人,每一个能自由阅读、独立思考的人,都是那场扫盲运动的受益者。

这种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时代,成为了国家命运的分水岭。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当Lesbian词汇被打假,单词猎巫的荒诞剧丢了谁的脸?

原创 阿强同志 阿强同志 谁能想到有一天Lesbian (女同性恋)这个词成了被打假对象呢? 当别人转发给我这条消息时,我以为是在开玩笑,但这居!然!是!真的! 江苏电视台在“315”特别节目中上演了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大闹剧:他们居然曝光英 …

美国“普通话”和九个口音区

美国“普通话”和九个口音区 ·方舟子· 我上次说美国中西部讲的英语被认为是标准的美国英语,是没有口音的英语,是电台、电视台主持人讲的英语。更准确地说,是中西部南方地区的人讲的英语,那个地方最大的城市是俄亥俄的哥伦布。中西部北方地区讲的英语被 …

美国中北部为什么被叫做“中西部”

美国中北部为什么被叫做“中西部” ·方舟子· 沃尔兹被确定为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之后,“中西部”就成了媒体的一个热词,沃尔兹被叫做“中西部老爸”“中西部普通人”,带来了“中西部气氛”。沃尔兹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在明尼苏达工作,这两个州在美国 …

迎合“不学英语”情绪,西安交大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非常好,希望其他大学跟进,中国人的学位证还要靠外国的语言来验证,真是醉了!” 在社交平台上的“西安交大取消四六级学位证挂钩”话题下,这条充满大国自信的评论获得了最高点赞,对于西安交大教务处做出的“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英语水平考试 …

中国正在加速去美国化

作者:黄汉城 现在不单单是美国想要跟我们脱钩,其实我们也在主动的去跟美国脱钩。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这个历史进程大大提速了。 中国正在加速去美国化。 第一,是文化上的脱钩。 最近,关于英语的地位,陷入了一场大争议。 有人提议,要降低英语教学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