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征义​ 发表

同一市、区县,对此 “七普”(2020)和 “六普”(2010)数据,可以直观看到过去 10 年的人口变化情况。

红色是增长最多的地区,其次橙色、黄色,绿色和蓝色是负增长的片区。

从图中可以看出几个趋势:

第一,人口集中趋势加强,主要流向沿海和中心城市

传统的人口流入地,比如沿海南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这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东北和中西部的非中心城市,人口流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粤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西部的一些城市,人口依然是流出的,虽然长三角和珠三角是这十年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区。

第二,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

从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到,人口流入地的中心城区,人口增长量和增长率都高于外围地区,主要反映在深红色 / 橙色地区与周围区域的对比上。如果将图 3 和图 4 放大,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很多人口流出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明显增长,典型的如东北地区;而一些人口流入城市的外围区县,人口反而是负增长的,典型的如华北地区和粤北地区。说明人口在向中心城区集中。

同时,从 4 张图上都可以看到,从东北到西部,再到中部,出现了一条连绵的人口流出带;但是这条带上很多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却在持续流入,出现了 “集中式收缩” 的现象。

第三,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人口流入趋势相对明显

从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到,人口流入最多的深红色区域,周围基本上存在橙色和黄色人口流入但数量和比例相对少的区域。而从 4 张图中也可以看到,橙色和黄色人口流入但数量和比例相对少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深红色地区附近。

总体而言,沿海地区、大城市和中心城区出现人口进一步集中的趋势,说明这个客观规律非常强。


以上数据和分析是上海海事大学李杰伟副教授团队花了三个月,从各地政府网站上扒的,附上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BFGS8UMxo16wGbUrBb96w

光看上面的图,还比较难理解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到底有多强,我再放上海陆铭老师团队所统计的城市车流量图,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城市人口变化,再结合这两张车流图,该去哪里定居,已经无需多言。

【回复】1、“问题问的是未来 15 年,你拿过去 10 年的数据来回答,过去是这样未来就一定还是这样吗?”

——人口流向沿海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同一个城市人口流向主城区,这几个是大趋势,未来随着人口收缩,只会强化,能逆袭的城市毕竟是个别少数。

2、“长三角的中小城市未来是什么发展趋势?比如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湖州之类的。”

——没法一个个城市去分析,我在两办发文称「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中写过:

这次《意见》明确说了,以后的转移支付、用地指标都跟人口挂钩,你人增加了,就多给你批指标,人口减少了,没说要砍指标,但要新增用地肯定是没有了。

没有用地指标,不管是招商引资需要的工业用地指标,还是搞土地财政需要住宅用地指标,都没了,城市发展机会也基本没有了,只能等着城市越来越收缩。

如果靠近比较大的城市,还有机会撤县变区;如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即使不退格为镇,也没什么前途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对县城而言,得人口者,得未来。

3、“他们的县城七普数据哪里来的?

——李伟老师他们团队花了 3 个月,从各地政府网站逐一扒下来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没那么细致。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一,城市人口分布有何规律?

Zipf 法则就是这么一个规律,它横跨众多学科,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描述城市间的人口分布情况。在区域经济学中,Zipf 法则描述的是在一个国家,其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是排名第一的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排名第一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在一个国家内,

表示城市

的城镇人口占该国家总城镇人口的比例,那么对于任意一个城市,其比例大于一个给定

的概率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如果规模在

以上的城市有 1 个,那么规模在

以上的城市就应该有两个,以此类推。再进一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的人口排名和该城市的人口总数的成绩应该等于一个固定值。于是,各个城市人口排名的对数就应当与人口规模的对数成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即:

将美国的城市人口排序和每城市人口画成散点图,可以发现,Zipf 法则拟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上图来自文献

Zipf’s Law for Cities: An Explanation

,横坐标指每个城市的人口对数,纵坐标指的是人口的排序,在图中共有 135 个散点,他们几乎落在一条

直线上,拟合优度达到 0.986。

只有美国是这样吗?不。城市人口分布的 Zipf 法则在历史上就已经出现,比如下图显示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来自

Urbanization in History

事实上,在

这篇文章中

,作者对 1970 年代的 44 个国家做了类似的检验,结果显示 Zipf 法则全部成立——用城市人口对数来拟合城市排名对数,绝大部分国家的拟合优度都大于 0.98,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拟合优度低于 0.95。

二,为什么 Zipf 法则会自发产生?

如果所有国家的城市人口分布最后都符合 Zipf 法则,那么我们要问的下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 Zipf 法则的自发产生?

Xavier 在他的论文

Zipf’s Law for Cities: An Explanation

中给出了一种简单而又美妙的答案: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所有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那么最后的城市人口就会符合 Zipf 法则。这个简单的条件也是 Zipf 分布横跨语言、经济、地理数界的原因之一。

如果答案果真如此,那么所有国家都适用 Zipf 分布的事实便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真相:在一个经济体内,不管城市多大,他的随机增长速度都来自同一个分布。也就是说,一个 1000 万人的大城市,和一个 50 万人的小城镇,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

反过来,我们同样能说大城市的增长速度不会比小城市快。这也为一种常见的判断「放开户籍,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给出了反诘:如果没有人口流动的限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只是回到和小城镇一样的水平而已。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吃饱了。

三,Zipf 法则能描述中国吗?

我们将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拿来,计算每一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镇人口数量,并且排序,可得下图:

如果用一条回归线来拟合中国的 300 多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口数量小于 300 万的城市中,Zipf 法则严格成立,但对于 30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来说,人口比预测线要少很多。用这条线来拟合对数人口和对数排序,拟合优度也仅有 0.94,低于之前列出的所有研究。

上图来自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Pareto law and primacy

,它显示了同样有着严格人口迁徙限制的苏联的情况,竟然也与 2010 年的中国如此相似

而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对 Zipf 法则的偏离更严重。苏联较大的几个城市虽然在预测线下方,但在最大前两个城市的散点又回到了预测线附近;而中国在 300 万以上大城市的散点则是越偏越远。

四,为什么 Zipf 法则不能像拟合其他国家那样拟合中国?

中国越大的城市会更多地偏离 Zipf 法则的预测,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越大的城市增长得越慢。而回到 Zipf 法则的成立条件:世界各国之所以能用 Zipf 法则拟合,是因为其国内所有的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中国大城市增长速度更慢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

1,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阻碍了劳动力迁徙。

2,土地供给在全国层面下进行统筹,大城市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建设用地。

3,其他各种阻碍人口增加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比如最近的

严格控制 500 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五,限制城市规模,我们为此付出了什么?
**

一些答案提到了特大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拥堵等代价。我在这里则想谈谈,限制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我们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1,更无效率的生产

Au 和 Henderson 的研究 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 发现,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和城市规模间存在一条倒 U 型曲线,即每个城市按照其禀赋,存在一个 “最优规模”。以每个城市的最优规模计算,中国有 51% 到 62% 的城市都规模过小,其结果是损失了平均产出的 17%。有四分之一的城市损失了 25% 到 70% 的平均产出。

2,更多失业

陆铭等的研究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发现,城市规模每扩大 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 0.039—0.041 个百分点。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限制低技能劳动力来到大城市,将他们留在农村或者小城镇,会造成更多失业。

3,更多污染

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 Green growth: Shoots, greens and leaves 提到了这幅图

![](data:image/svg+xml;utf8,)

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 The Greenness of China: 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 1000 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 0.424 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 0.837 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

限制大城市规模,还有数不胜数的代价。大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比小城市更高,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等于限制了一部分的教育发挥其效用;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更快,从而能够代替工业来进一步减少污染;大城市的人口集聚不仅减少了移民的收入不平等,还降低了全国的收入不平等……

六,未来会如何?

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努力存在了几十年,从最近的一些政策来看,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几年。这种努力成功了吗?也许算成功了,毕竟中国的大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变慢了,他们成功地偏离了 Zipf 法则,且越大的城市偏离越远;也许不算成功——许多人仍然在抱怨城市规模扩大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不便,他们认为流动人口让大城市变成了大农村,或者抒发这样那样的情感「我的城市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阻止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最好的手段就是阻止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什么时候人口才会停止向大城市流动?当迁移到大城市的收益,和自身要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同时,迁移便停止。而当前的许多政策,正在人为地为迁移增加政策成本

如果人口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均衡,由于在人口迁移与否的决策中存在着政策成本的鸿沟,其结果就是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远高于小城镇。政策成本越高,均衡时的福利差距越大

所以,我们的问题可以归结到这一个选择上:是继续提高迁移成本,保护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还是在全国层面上通盘考虑,减少大城市在人口增长方面的限制,享受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就业和减少人均污染上带来的好处?

道理全部说完了,该做出选择了。

知乎用户 新一酱 发表

新一酱用官方数据说话——人口都在涌向这些城市,不是只有北上广哦!

新一酱花了一些时间搜集了一些资料,选取了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以及统计公报能查询到的最新年份——2015 年的人口数据,覆盖了 99 座城市。

(ps 本来我们整理了 2009 年到 2015 年之间所有地级城市的统计公报,并提取出了这 7 年间各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然而数据太令人失望了——的确,每座城市都有人口数据,但它们多数只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或者总人口中的任意一种。统计在一起,只有 27 座城市拥有 7 年内完整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这还不到 330 多个地级城市的 10%。新一酱原本想分析人口结构逐年变化的愿望落空了。)

中国主要的城市群有 21 个,其中国家级城市群有 11 个,除了我们熟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还有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我们把这 99 个城市划归到它们所在的城市群中来分析,最终结果以城市群中有数据的城市的平均值来体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口径中并没有外来人口的统计,我们简单地拿常住人口减去户籍人口,以计算出的非户籍人口数量来表示外来人口。

可以看出,尽管 2015 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外来人口的数量较 2010 年平均增长了 3.6 万人和 3 万人,但外来人口的占比分别下降了 0.4% 和 1.2%。而外来人口数量增加最多的是京津冀城市群,平均增加了 85.2 万人。

从城市来看,六年间泸州、武汉、天津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都大大增加了。

注意,我们看的是增幅,不是基数哦~

泸州就是那个泸州老窖的四川泸州,作为长江上游的港口城市,它的外来人口占比变化在有数据的 99 座城市中最为明显。

泸州 2010 年外来人口占比的数值还是负数,也就是说泸州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 83 万人。到了 2015 年,外来人口占比上升至 18%,泸州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了 77 万人。

北京、上海的外来人口数量并没有大家预想中增长得多。与 2010 年相比,2015 年京沪两城的外来人口数量各增长了 119 万人和 98 万人。而在车程距北京仅 125 公里的天津,外来人口增加的数量是北京的近 2 倍。

西双版纳和三亚的外来人口增长离不开旅游城市的属性。有关买房、租房去三亚过冬的候鸟老人的报道,每到冬天就会出现。根据当地政府的统计,每年约有 40-50 万退休老人来到三亚,而当地 2015 年的户籍人口也就 57.25 万人。显然大批量旅游、度假性质的外来人口的进入,也会相应吸引更多的服务业从业者。

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用更直观的话来解释就是工作机会和生活质量的平衡度。深圳 2015 年有 783 万的外来人口,总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外来人口占比也仅次于东莞位列第二,高达 69%,不过,深圳的外来人口占比和 2010 年相比下降了 7%——这与深圳相对宽松的落户政策也有一定的相关度。

如果我们单看外来人口数量增长与减少的图表,同属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重庆和成都,六年间外来人口的变化相差很大。不管是 2010 年还是 2015 年,重庆的常住人口都比户籍人口少,流出现象严重,但却在逐年回流。成都的常住人口一直比户籍人口多,但六年间外来人口却在不断减少。

知乎上有太多关于回去还是留下的回答,新一酱陈述了一下我们看到的数据。To be or not to be 还是要自己决定。新一酱总是觉得,所有的决定都是对的!与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不如踏出那一步,不要再回头。

以上。

知乎用户 周看看​ 发表

会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因为城市间的分工将进一步分化

大城市将会享有更多发展机会,不过相对的,中小城市也会变得更宜居,各取所需

这涉及到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的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

_“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题,我们还要去看那些藏在种种举动之下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从 “两会” 前后的只言片语和种种迹象里观察到的,是一次央地关系方面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中央集权以及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_在这个转向下,各个城市或许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1.“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是什么?
2. 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3. 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4.“十三五” 宏观调控的新目的和手段
5.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1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是什么?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连续高速增长是一个经济奇迹,一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提出种种新理论试图去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2009)一书中提出的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

在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眼中,“政府”是一个整体:要么 “政府” 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么有问题怪“政府”。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代理人集群,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纵向有国 - 省 - 市 - 县 - 乡的划分,横向有各个部门的条条划分,也有各个地区的块块划分。

中国政府的纵向层级 来源:戴维 · 艾尔文,中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就是从政府内部关系衍生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依托几个基本原理和假设:

原理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承包关系

如果你有一大块土地,你自己种不过来,怎么办?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雇一批人来,各自承包一小块替你种。当然,为了让雇工们更有积极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评标准:能者多劳,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换人。

1994 年的 “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拿去了大头,但是相应的,给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去自谋生计。2004 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 17% 的水平,却负担 80% 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由于“支出责任” 的过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变成 “企业” 去赚钱(吴晓波)。

我们的上下级政府就是这样的 “承包” 关系,或者叫做 “授权性分权”

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地方自治更明显的国家,地方都是民选政府,可以说大家都是自耕农,上级政府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联合会,无法对下级政府职能作出太多的干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责权,这叫 “制度性分权”。

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

相邻的几个县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课的标准答案大概是区域合作关系,然而实际答案只有——竞争关系。同一辖区内的几个平级政府有太多要竞争的东西:升迁机会要争,官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政绩;计划项目要争,本市规划的电厂、钢厂、高铁站,具体落谁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当然是 “大内斗省” 江苏:省里的南北之间要竞争,苏南几个市之间要竞争,苏州市下辖几个县之间也要竞争(经济领域争出的火星子还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不表)。

不在同一辖区之内呢?也在竞争。政策帽子要争,你有历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国家级新区,我也要有;区域定位要争,你要做东北亚 XX 中心,不好意思我先占了这个坑;外商投资要争,几乎每个地方都喊出了 “筑巢引凤” 的口号,争当梧桐树枝。比如一个外商要在辽宁与贵州之间考察内陆代工厂选址,那么此刻哪怕我们地缘上八竿子打不着,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

原理三:市县级政府高度的经济自主权

《中国的经济制度》里说,“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

基于这种自主性的认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具有企业的性质,并且把过往用于企业的种种理论引介到城市发展中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竞争策略等等。城市经营”,也就是把城市当做一个企业,把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当做企业经营者,在 2000 年代逐步成为一种广泛的理念。作为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涌现出了一批 “能人”、“明星官员”、“拆迁市长”。

规划建设城市,能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

在土地使用方面,市县政府拥有高度的决定权,并且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卖地,直接收益;进行债务抵押、投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相对于国外政府调节税赋以引资,我国政府调节地价、修改规划远比调节税赋方便。比如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几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分之一,实际成了对工业企业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业的同一侧,帮助修改规划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要获得的项目。

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也是县市级政府的任务,更一度成为了各地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集体出行,声势浩大地到目的地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和项目的 “招商会”;长期在外地设置办事处的 “驻点招商”;乃至某些地区比较极端的,将指标摊派到所有政府部门 “任务招商”。

以上三者,市县级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上下级政府的承包关系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 “地方政府竞争” 的理论模型。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事实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个 “政府公司” 在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各个市县好比一个个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谌洪果,豆瓣书评)。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圈养的狗是不需要争的,因为它们并不自由,同时只要听从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养的狼才会竞争,才会为了争夺有限的猎物大打出手。

随着在市场经济中,不只是个人的能动性被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也被释放了出来。一群狼悄然松开了嚼子,进入到世界竞争当中。

2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最快的是 1990 年后的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 2000 年后的十多年。为什么这十年中国发展最快?

**首先,**这是多个机会窗口的重合的结果,为中国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 世界经济繁荣的十年(1997-2007) 两次金融危机之间,美国大印钞票,欧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国土豪欢庆油价高涨,巴西俄罗斯资源出口国家也没被大宗商品贬值困扰,所有人貌似都很有钱。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多年(2001-) 进出口额的飞涨。

  • 美国对外战略从东亚转到中东的十年(2001-2012) 围堵中国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在 9·11 以后,美国被动深陷中东。

  •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几十年(1990-2007) 上一波世界制造业转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这一波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

  • **住房改革启动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挂启动的十多年(2002-),**这两个改革共同启动了 “土地财政”,从房屋和土地中释放了几十万亿的庞大的资产和信用。其实招拍挂不是早就有的,2002 年以前政府卖地用的是不透明的 “协议出让”,2002 年国务院和国土部一纸条文才要求经营性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

  • 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的十年(2005-2015) 劳动力人口众多,使企业享受低廉人力和国家的低社保支出。

其次,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地方政府竞争” 刚好是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并助力了中国经济腾飞。

地方竞争格局也是在这十几年里形成,当然不是巧合。全国两三千个 “政府公司”,就是两三千双利爪,放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发达世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源,使中国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你别看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厮杀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却悄悄把中国变成了全球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无数资本汇集于此,而它的背面,是欧美下岗的产业工人、亚洲四小龙工厂失去的荣光。

1990-2014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 GDP 图,可以看到 2000 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比 GDP 的显著增加,固定投资的巨量增长有地方政府竞争的功劳,来源:自绘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但是,2000 年后十年帮助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正在悄悄关上,改革红利也正消耗殆尽

在外部,世界经济繁荣盛景不再,2007 金融危机后,美国自顾不暇却又忙着给其他国家挖坑,欧盟陷入泥潭,资源出口国出口乏力;美国对外战略中心转回东亚,2012 年前后把眼光回到了亚太 “再平衡”,提出 TPP;世界产业下一波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转移悄然开启,而且,发达国家也纷纷喊出了“再工业化” 的口号。

在内部,加入世贸组织的外贸红利逐渐耗尽;土地红利所能释放出的万亿资本和信用也逐渐耗尽;人口红利方面,统计局数字显示 2012 年起已经开始连续四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生育潮 + 计划生育提供的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期,在度过最高的十年后,将急剧结束。

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外部的经济形势显著恶化,从繁荣转向萧条(这里 “繁荣” 和“萧条”都是相对的,并不严格),而内部肌体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个人刚从青春期到步入社会,面临着真正的转型和考验。

1950 年以来全球及主要国家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情况图。其中,黑线代表全球情况,橙色柱体为中国的情况,注意增量从 2005 年起显著下跌,从 2015 年左右开始负增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断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摩根士丹利报告,2015

一般规律:向地方政府分权与向中央政府集权,或者说 “放养” 和“圈养”,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正是在外部资源蓬勃扩大的丰裕时期,狼王才会一声令下让属下们各自去觅食,这样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猎物少的萧条时期,是必须抱团取暖、集团作战才行的。

其实在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各地方政府都说中央你不要管我让我自己干,在美国,就是 1900 年前后的几十年蓬勃发展,欧洲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时期,这时期美国各个城市间同样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芝加哥与纽约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 “摩天楼竞赛”,甚至摩天大楼建筑形式本身在这场竞争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地都说中央你快来帮帮我扶我一把,这放在美国,就快速发展期结束、世界经济遇冷后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这个一般规律,总结起来就是:

国际形势:繁荣 -> 萧条

国内格局:地方政府竞争 -> 中央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 格局虽然良好地适应了上一个繁荣时期,却很可能并不适应接下来的萧条时期。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3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竞争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来自于竞争。其实,竞争格局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优胜劣汰和激励创新,才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其负面效应也有,也就是所谓的 “市场失灵”,比如“公地悲剧” 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个有效的放大器,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迅速复制放大。

竞争的好坏,在于对其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评价:正面效应更多、创造了红利的方为良性竞争,否则为恶性竞争。

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竞争的缩影 来源:南方都市报

  • 竞争正面效应的消退

企业间竞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政府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创新,并且极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国内地方政府间传递的速度。

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学习先进国家制度,再结合实际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培养、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这些往往在几年内就被内陆的政府学习了去。要知道,中国和欧洲几乎一般大小,等于法国英国探索的新制度,几年内乌克兰罗马尼亚就用上了,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然而,到了现在,作为曾经制度落后的国家,能现学现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学完了,剩下的是沿海地区从各方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内陆政府还真难说用就用。

**地方政府竞争的另一正面效应,在于两三千个地方政府 “企业” 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积极的招商引资,****在繁荣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萧条时期,资本非常谨慎,加上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已渐渐变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资虽然看似谁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们慢慢发现,相对于靠人力,终究还是靠制度等软实力。

这时候,出击的仅有些强壮的狼(有竞争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来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归,投入如此巨大的行政资源可能得不偿失。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带来的 GDP,不过是从河北撕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撕到天津,其实只是更改利税登记点,而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企业成长。

要是没有创造红利,竞争不过是游戏

  • 竞争负面效应的显现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学习,而自己又没有主动创新的能力或权限。再加上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只是仿拟的竞争,却不可能真的 “你死我活” 地撤换做的不好的市县政府,大多时候只是官员不好升迁罢了。其结果就是所谓的 “惰政”,路径依赖地沿用之前抄来的发展方式,甚至无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整。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

**腐败问题,背后是竞争格局下市县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的代价。**近一两年,众多 “能人”、“拆迁市长” 查出腐败问题的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毕竟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竞争的是 GDP、形象工程和政绩,更直接点说是官位,而不是企业的利润(边缘谋生,微博网友)。在赋予他们灵活机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监督不足的阴影。

**雾霾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 “公地悲剧”。**北京与河北,江苏与安徽,相互指摘争执再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同级别的个体无权阻止对方,而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这甚至无关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与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公共环境容易衰败是一个道理。

**产业乏力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 “市场失灵”。**盲目的学习和跟风、缺乏区域间分工协调带来了产业的同质。而且由于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使供给过剩得不到及时的市场反馈而越发严重。过于重视能立竿见影的外资引进,轻视内资培养,使得外资企业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关系的本地中小企业行政成本高昂。

**土地超发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 “市场失灵”。**在我上一篇文章 “北上深房价暴涨背后:收缩的土地供给与“人多地少” 的迷思”中已有介绍。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最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

**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顾此失彼。**洽谈项目、开展销会、跑部钱进…… 外国官员往往会惊异于中国地方官员的忙碌,以及如企业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内容。然而,人或者机构的工作量总是有限的,难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 “一事一议”、“事必躬亲” 背后,更是制度建设的缺失。

种种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是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直接导致的,但是过度竞争一定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这个时候,代表狼群整体利益的 “狼王” 必须开始发声。不然群狼们在开始变得贫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会徒劳的浪费能量,甚至在同类身上撕下肉来。

在今年的 “两会” 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正是如此,发出了指示转型的声音。

4

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

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十三五” 规划(2016-2020 年)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放出的信息过于庞杂,让我们仅摘取其中的几点要点,或许反而能够看出某个具体方向的明确指引。

  • 区域协调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人地挂钩”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 差别化考核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将使地方政府在竞争关系以外出现更多的合作、协调关系。对于雾霾治理、产业协调、资源和生态跨区补偿的任务来说已经迫在眉睫。眼下虽然还不明确是中央政府直接协调,还是成立跨区域协调的专门机构,但是,应该要有比平级政府协调更有力的方式出现。

**“人地挂钩” 是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人口流出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彻底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渐消除地方政府的卖地依赖。**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却获得大量土地资源指标,上海深圳这样的经济龙头却指标紧缺、供给不足,推动房价暴涨——这样的倒挂现象将不再出现。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鬼城与空旷工业园区也将更少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以及它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还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多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一旦做成了,我们的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

**差别化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则是对过度同质竞争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各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区域定位和职能越发不同,赋予当地政府的任务自然应当不同,有怎么能适用同样的 GDP 挂帅的考核标准呢? “主体功能区规划” 的概念自 2011 年提出之后,在应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确,因为不像有卫星辅助的、定量的、用来管土地供给的国土规划,以及技术性更强的、用来管市场管项目的城镇规划。现在却总算明确了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就是(中央)政府用来管(地方)政府的。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划定差别化政策的适用地区,也划定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适用地区,可谓正得其所。

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这三点只是瓦解地方政府过度竞争,走向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十三五”中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例如 “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的财税改革,等等。种种迹象,字里行间都指向了: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需要,也正在走向一个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5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2010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有人说,“这个报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广州傻了,青岛笑了,大连呆了,天津火了……”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个,是那个激烈竞争时期的缩影。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排名频出 有意思吗? 来源:山东商报

而现在,我们要知道,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已经准备落幕了。

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每个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就像众多的个体户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坐拥万金。“不负春光 野蛮生长” 说的正那是个野蛮而美好的时代,对城市和个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满可能。

而现在,一个城市再说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国体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个人再说不清楚自己收入处于哪个阶层一样,未免就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经济环境不再繁荣的年代,竞争的负面效应频出,不再有机会让每个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经济发展自由。

全面竞争格局,将在宏观调控下形成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

继续拿狼群来比喻,那就是有些狼会变回狗,负责看家;那些强壮的狼会吃饱喝足,去和草原上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争锋。“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经透露了这个讯息,那就是这些地区才是真正冠以 “世界级”,从前城市规划里各种定位于“城市 XX 中心” 的那上百个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

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 “被割裂的北上广深”,“割裂” 一词用的好,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心中既有的观念,觉得好像北上广深原本和其他地方连成一块似的。没错,最初深圳也不过是个小渔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从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机会发展经济的时代。

从今以后,北上广深,或者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为吸取全国精华的三个庞大的巨兽,它们还在竞争,但是是去和美国东海岸(纽约)、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矶)城镇群,英伦城市群(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这些世界上其他同样庞大的城镇群征战。这群巨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精华所聚,它们在争夺全球的权力、资本、人才和创新,它们的胜负事关一国国运,乃至未来世界的走向。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完全消失,但是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不都是比拼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间会互相竞争公共服务水平,产粮县和产粮县之间会竞争粮食生产。就像是对负责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员来说,能够看护好幼崽,保障后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对整体的作用可能还大于它们费老劲出去争来的几两瘦肉。

而某些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城镇,那真真是它们不发展还比发展了对整体的贡献大一些。上游建个小化工厂小水泥厂,造成的污染损失可能还大于创造的 GDP,还是过剩产能。过去,它们是无奈被分税制以及地区竞争格局绑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工业化的路径,否则连当地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以后,可能它们只要安静呆着,就有足够的钱可拿。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建立起来,会从全国层面去补偿他们未发展的错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补贴。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战争” 之类的提法失去意义。

虽然在上一个时期还算吃香,但现在就说不定只是地产商们的把戏或者媒体们的狂欢了。把不同职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谁也不用 “哭了”、“怒了”、“笑了”。因为本来就分工不同,一线城市负责挣钱养家,边远山区负责貌美如花。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国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然后试图去与同样位置的城市竞争和超越,要是一开始把自己的门类定错了,既不能换来有效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认可。

座次已定,抢凳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时间

结语

本文的逻辑是:

①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是指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像企业一般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

② 由于国际的繁荣环境和国内的改革红利,地方政府竞争助力了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③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竞争格局逐渐不适用。

④ 不适用性表现在竞争正面效应减少而负面效应加剧。

⑤ “十三五” 规划提出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等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趋势,竞争格局开始崩解。

⑥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将相对减弱,形成分工体系

⑧ 对城市而言必须对竞争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国家经济格局这样的宏观变化,也是以数以五年计的宏观时间尺度去进行。而我在此,仅仅是以 “十三五” 规划发布的当前,作为一个观察宏观变化的节点。

至于后来的转变发展,让我们随着我们的国家一起期待。

-————–

同答案:

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 周看看的回答

城市周看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

微信订阅:cityzhoukan

知乎用户 君子 Python​​ 发表

中国的人口地形与未来城市房价, 这 12 个城市是首选!

原文专栏连接:

君子 Python:中国的人口地形与未来城市房价, 这 12 个城市是首选!

线上数据结论:

1、人口密度最高的是珠三角,将来房价可能会达到一个不能想象的高度。

2、长三角人口较多,但是密度不如珠三角,还会进一步聚集。

3、京津地区是北方最大的人口集聚地,而且有全国影响力,现在是管制较多,如果放开的话,完全不担心人口的问题。

4、中部地区人口优势明显,就看几个省会的首位度战略的执行情况,其中郑州、武汉现在已经显示出优势。

5、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优势明显。

关于房价,有一句话叫做「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考虑长期的货币因素,只是从城市化角度进行的阐述。

那么,从长期来说,一个城市未来有没有发展,和人口的多少是强相关的,这点不言自明。对于各地的人口情况,如果仅仅是看数据,普通人是看不出什么,也没有太多的感觉的。

有几个老外搞了一个项目,利用开源的数据,将世界各地的人口数据投影在世界地图上,这样看上去就直观多了,而且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有些发现堪称震撼。

这个项目就是「人口山」,地图上都是人口,而不是山脉、高楼大厦,比如这是世界的人口地图。

所有图片都可以点击放大观看

可以看到,「人口山」最高最密集的地方就是中国和印度。

我们先看看欧洲和北美的人口地形图,这样后来讲到中国的时候,大家才能有比较强烈的感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比如这是欧洲大陆,人口向伦敦、巴黎、巴塞罗那、那不勒斯这些城市高度聚集。

下面这是伦敦,虽然出现了明显的聚集效应,但是周边还是有不少城市人口比较多。

巴黎的情况就不同了,周围基本没有多少人口,高度聚集在巴黎。

如果有朋友小时候读过法国的名著的话,里面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外省人」。

如果我们按照中国的情况理解,是不太好理解的,中国的省这么多,每个省的人都可以叫别的省的人为「外省人」。

看了这幅人口地形图,我们就明白,法国只有两个地方,巴黎地区和巴黎之外,巴黎之外的就叫「外省人」。

这个项目组还发现,刚果的城市金沙萨与巴黎的人口聚集情况高度相似。

上面是金沙萨,下面是巴黎,从这个角度,才能体会到金沙萨取得的伟大成就。

下面是北欧,地广人稀这个概念,在这个图上就非常明显了。

下面是北美,美国东海岸,人口高度聚集在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城市,聚集的情况也一览无余。

新加坡一枝独秀。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中国,这是从中国东海岸这个角度看到的人口情况。

再强调一遍,这上面的柱子都是人口。

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人口地图简直是太震撼了,完全不在一个层级。

所以,拿美国和欧洲的房价来和中国比,这不科学。

下面我们将各个城市的数据打开来看,同时附上从 1990 年以来的人口变化情况。

其中绿色代表增长,红色代表衰退。

如下是北京和天津附近的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周边人口快速的流失,向北京和天津集聚。

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集聚的力度还是不够的。

由于北京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人口的流入不能就看周边,但是即使仅仅看周边,北京要变得更大,完全是有空间。

没有更加集聚,原因当然是因为管制。

下图是东三省的情况,人口高度向沈阳、长春、哈尔滨聚集,而且聚集力度非常高。

长三角的情况是,总体人口非常密集,但是聚集的力度不是很大的。

上海比较明显,南京和杭州稍微出众一些,苏州、常州在上海和无锡之间,其中苏州有一定的集聚效应。

宁波人口优势不明显。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聚集的最厉害的是珠三角,密密麻麻,简直都看不清楚。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将会形成一个超过 4000 万以上的超级城市群。

这个项目组分析认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福州、厦门,其中厦门的聚集度非常高,但是房价已经相当贵了。

我们再来看看中部地区。

郑州位于人口的中心,已经开始显现出聚集优势。

武汉周围人口密度仅次郑州,但是聚集优势明显,说明「大武汉战略」有一定成效。

长沙周边人口密度稍微低一点,有聚集优势,需要提高省会首位度。

南昌周围人口密度较低,但是聚集优势明显。

下面是合肥,已经有一定聚集优势,合肥周边人口极度衰退,进入周边大城市。

下面是西部地区。

成都和重庆是双子星,周边人口密度非常高,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西安周围人口密度稍微低一些,但是还可以,聚集效应明显。

兰州人口密度太低。

这里重点提一下重庆。

其实老外并不了解中国,大部分知道北京和上海、香港就不错了,对于重庆,他们是一无所知的。但是项目组从人口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重庆的规模让人惊讶」、「中国未知的超级城市」、「你从未听过的最大城市」。

下面是太原,周边人口密度较低。

下面是昆明和贵阳,人口密度还可以。

下面是南宁、海口和三亚,海南人口密度是比较低的。

下面是乌鲁木齐,周边基本没有太多人口。

拉萨,听起来名气比尼泊尔大多了,但是从人口上来看,是这样的。

数据总结:

1、人口密度最高的是珠三角,将来房价可能会达到一个不能想象的高度。

2、长三角人口较多,但是密度不如珠三角,还会进一步聚集。

3、京津地区是北方最大的人口集聚地,而且有全国影响力,现在是管制较多,如果放开的话,完全不担心人口的问题。

4、中部地区人口优势明显,就看几个省会的首位度战略的执行情况,其中郑州、武汉现在已经显示出优势。

5、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优势明显。

人口只是所有因素中的一个,偏长期,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但是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2019 年买房?这 12 个城市是首选!

现在,经过市场和媒体的教育,人人都是猴精了。

我们都知道:

短期看政策

中期看土地

长期看人口

今天来说,人口。

我们谈的人口数据,通常来自于哪里?都是官方数据,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

问题是,这个数据准确不?统计来源是什么?是否可靠?

但即使我们有疑惑,我们也不知道真实的数据啊,直到我看到了这个数据,我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数据。

我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不管是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我们很可能都弄错了。

我们拿着一堆有问题的人口数据大加分析,更是大错特错。

好城市:

差城市: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真实的数据。

就是网络人口!就是手机端的活跃人口!

这才是真实的数据。

而这两张图,才真是值得我们去研读的真实人口数据。

里面分了三项数据来源,网络人口、统计局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从中可见差距之大,误差之大,而我们拿着一个错误的数据却分析了数年。

网络人口与常住人口之差越大的,城市越有活力,因为流动人口越多,年轻人越多。

就是深圳和广州。

而全国最有活力的城市也就是:

广州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苏州杭州东莞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南京佛山青岛

而网络人口远小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就是越来越危险的城市,就是严重的人口流出:

临沂徐州邯郸南通沧州洛阳南阳济宁盐城邢台湛江安阳茂名连云港

这些城市的房产都是不能碰的。

什么是网络人口的真实统计来源,当然就是互联网流量入口统计数据。

腾讯、阿里、百度、今日头条,数据在他们手上。

拥有 10 亿用户的微信,就是最真实的统计来源,微信最清楚,哪个城市的兴起,哪个城市在衰败。

如果你还想对城市有更进一下的分析,还有第二个数据也很值得参考。

是什么?

我们先想一下,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公司是否足够 NB?

一是人,二是钱。

能聚集更多人更多钱的公司,通常是很 NB 了。

把公司放大,就是城市。

是的,就是这个城市的金融本外币存款余额,这个可以参考金融机构的公开数据即可,大概率是真实的。

用这两个数据来评判城市,准确度更胜一筹。

看下表:

从中发现,天津在衰落,重庆增速慢,钱的优势增速最快的是杭州、南京、武汉、苏州、北京、广州、上海。

再叠加下面的人口好城市:

人口优势城市:广州、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苏州、杭州、东莞、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南京、佛山、青岛

资金优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苏州、天津、武汉、郑州、西安、宁波、长沙

从人口城市表格中去除没钱优势而叠加的城市:东莞、佛山、青岛。

从资金城市表格去除没有人口优势观景叠加的城市:重庆、天津、宁波

这 12 个都是重点推荐好城市: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成都、苏州、杭州、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南京

不要再问这儿能不能买,哪儿能不能买。

你要问的是,你在这些城市有没有房票?有没有贷票?如何拿到房票?如何拿到首套贷票?

这才是你要真正去考虑并解决的。

参考文献:

欢迎关注知乎专栏 「城市 365」:领略中国城市之美

城市 365

知乎用户 君临财富 发表

五年前的 2009 年,一场世界金融风暴袭来,东莞的出口加工制造业深受重伤,随后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转移浪潮。与之相伴的,是农民工们回乡就业的新闻,不断出现在网络上。

那个传说中的世界工厂,就此衰落了吗?

数据告诉我们,在过去的五年,东莞流入人口 200 万,比内陆任何一个城市增加的人口都要多,东莞的制鞋服装厂搬走了,旁边深圳不堪高地价压力的高端制造业又搬过来了,比如华为和大疆创新的新生产基地,都聚集在东莞松山湖周边,这里离深圳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也不过大半个小时的车程,往来交流相当方便。而深圳白领到东莞置业,正在和二十年前的香港人到深圳买房一样,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以下是最近五年的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情况:

![](data:image/svg+xml;utf8,)

注:数据来自各地政府统计公报或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万人。

如果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结合,就是以下这个分布:

人口流入呈现三个规律——

第一,高度集中在三大都市圈。

人口流入超过 100 万的 13 个城市,三大都市圈就占了 8 个,长三角有沪苏,珠三角有广深莞佛,渤海湾有京津。

长三角上海 + 苏州 + 杭州 + 南京 + 宁波 + 无锡 + 常州 = 流入 863 万人。

珠三角广州 + 深圳 + 东莞 + 佛山 = 流入 796 万人。

渤海湾北京 + 天津 = 流入 684 万人。

流入速度非常凶猛,以这个速度,2020 年左右,上海就将拥有 3000 万人口,北京也将突破 2500 万人口,天津将拥有 1800 万人口,广州和深圳将分别突破 1500 万和 1300 万人口。

长三角 7 大城市将合计拥有 8000 万人口,珠三角 4 大城市将合计拥有 4800 万人口,京津合计将拥有 4300 万人口。

放在全世界来说,这三大都市圈所拥有的人口数量都将是进入前三名的。

第二,非都市圈人口,流入集中在五大枢纽城市。

流入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中,只有郑州、成都、重庆、厦门、武汉五大城市不在三大都市圈。

其中的成都、重庆、武汉,这三大城市是近年来 GDP 快速增长的明星城市,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枢纽位置,既是国家规划中成渝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又得益于近年来沿海产业转移的东风,出现在榜单上一点都不意外。

意外的是郑州和厦门。

郑州的 GDP 不高,经济水平并不瞩目,但是其周边巨大的农业人口数量,和作为省会城市、铁路交通中心所拥有的得天独厚优势,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五年时间里,这座城市吸引了 185 万人口流入,以这个速度,五年之后就将追上武汉,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

郑州近几年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是吸引了富士康落户,光这个工厂招聘的工人就超过了 30 万,二是李博士发起的郑东新区建设,大手笔的一挥,就划了 100 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早年间曾经是著名的鬼城,不过现在的入住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说。

另一个是厦门。在一片巨无霸城市中,厦门只能算是袖珍级的。不过近年来,福建经济发展的不错,得益于最高层的亲切关怀,引入了一大堆石油化工厂,湄洲湾和古雷半岛现在都已经是国内排名前列的石化炼油基地了。经济吃了伟哥,自然能够吸引大量人口流入,五年时间厦门人口增长了 50%,速度也真可谓惊人。

与人口迅猛流入相伴的,就是近几年来厦门房价的节节攀高了。数据显示,厦门 2011 年房价只有 1.3 万元,2015 年中已经去到了 2.7 万元的水平,足足翻了一倍。

第三,其他二三线城市,人口流入速度缓慢,甚至停滞。

35 个主要城市合计流入 3778 万人,其中前 13 个大城市就流入了 2832 万人,后面的 22 个二线城市,则只流入了 946 万人,相当于总数的 25%。

事实上,这 22 个二线城市,基本上都是各省的省会,或者经济中心,那么可以想象,省会以下的三四线城镇,人口的停滞或者流失将不可避免。

我们算一下,2009 年中国人口 133174 万人,2014 年人口 136782 万人,累计增长了 3608 万人。以上 35 个一二线城市合计流入人口 3778 万人,超过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数。

换言之,在这五年间,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已经进入人口萎缩阶段。

并且进一步观察二线城市中排名最后的,长春、哈尔滨都是属于东北,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常识。

资源价格暴跌,东北经济塌陷,人口大规模流失,几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嗯,怎么办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逃离吧,找一个更有生机活力的地方去安家。

那么,是否是人口越多的大城市越适合安家呢?

并不完全如此。

35 个一二线城市中,流入缓慢的有人口千万级的石家庄和哈尔滨,流入快速的也有中等规模的东莞、佛山、厦门。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都市圈的角度而言,确实是人口越多的大 “城市”,越适合生活。

因为在这三大都市圈里,城市与城市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叠加,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效率更高,工作机会也会相应的变得更多。

一个城市总是存在缺陷的,但是一个都市圈,综合了以下所有这些功能,基本上就是无敌了。

金融:北京的银行总部和新三板,上海的证交所,深圳的创业板和香港的金融中心。从经济联系的角度而言,香港和澳门在珠三角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没有人能够忽略。每次证监会暂停 A 股的 IPO,大堆的民营企业们就会蜂拥去香港上市,由此可见一斑。

科技: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与杭州的阿里,深圳的南山,基本上聚集了中国的所有科技巨头。

交通:北京、上海、广州,是三大航空公司的总部,也是三大铁路枢纽。

物流:天津、上海、宁波、深圳、香港、广州,都是全球排名前列的港口。

媒体:北京的央视和互联网媒体,杭州、南京、上海的三大卫视,深圳 QQ 和广州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已经牢牢控制了我们的眼睛。

文化:北京的先锋话剧、音乐演出、电影,上海杭州横店的古装偶像剧,广州深圳的动漫,香港的电影和流行乐。

教育:北京的清华北大,上海的复旦上交,杭州浙大南京南大,广州中大华工,香港港大科大。香港的教育资源与深圳的科技创新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无人机行业龙头大疆的创始人来自香港科大,就是一个例子。

政治:北京的中央政府,上海的总书记垫脚石,珠三角的五花八门特区地位。

专业服务:各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所、管理咨询公司、设计、策划、广告、媒体传播公司都聚集在这里。

另一方面,覆盖越来越密集完善的轨道交通,也将会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舒适便利。

【京津都会圈】

根据政府的规划,到 2020 年,北京地铁将拥有 30 条线路,总长 1050 公里;天津将有 14 条线路,总长 513 公里。两地轨道交通连接起来将有 1563 公里。

【沪宁杭都会圈】

2020 年,上海将拥有 21 条线路,总里程 800 公里;杭州 10 条线路,375 公里;南京 9 条线路,300 公里;苏州 7 条线路,282 公里;无锡 4 条线路,105 公里;常州 4 条线路,132 公里;宁波 5 条线路,173 公里。七大城市合计 2167 公里。

【广深都会圈】

2020 年,广州将拥有 15 条线路,总里程 558 公里;深圳 11 条线路,434 公里;东莞 4 条线路,218 公里;佛山 3 条线路,155 公里。4 大城市合计 1365 公里。

【五大枢纽城市】

成都,2020 年将拥有 13 条地铁线路,总里程 500 公里;重庆,18 条线路,820 公里;武汉,17 条线路,400 公里;郑州,5 条线路,167 公里;厦门,4 条线路,137 公里。5 大城市合计 2024 公里。

根据公开资料,中国目前在修建地铁的城市有 39 个,运营里程 2764 公里,至 2020 年规划修建地铁 7300 公里,合计将拥有 10064 公里的地铁里程。而三大都市圈 + 五大枢纽城市合计拥有的地铁里程数将达到 7119 公里,占全国总里程数的 70%。

地铁只是一个侧面,在将来,包括教育、文化演出、休闲娱乐、医疗…… 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和资源都将向这三大都市圈 + 五大枢纽城市集中。工作在都会圈核心,安家在城市郊区房价较低而又有地铁可以通达的地方,周末通过轨道交通出行娱乐,慢慢的将会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到 2020 年,生活在 3 大都市圈 + 五大枢纽城市的中国人将达到 2.5 亿,到 2050 年,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口将达到 5 亿,而那时候,人口经历萎缩之后的中国,或许将只有 10 亿人。

相对应的,生活在三线及以下中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将会从目前的 11 亿,缓慢下降到 2050 年的 5 亿人左右。

生活在这些地方,你将不得不面对以下情景:

1,农村里的老人去世以后,超过一半的农村将再无人烟,水土恢复,重新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地。

2,学校合并,你的孩子将要到更远的地方上学。

3,人口减少,消费市场萎缩,开个小餐馆、小商店的生意额都将日渐零丁。

4,房价也将不可避免的下跌,你的财富与大都市圈的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

5,小城镇被撤并,当公务员的名额也要减少。

6,娱乐还是日复一日的打麻将,最终你还是将忍无可忍的选择逃离。

逃离农村,逃离小城镇,涌入大都会圈中安家乐户,你并不孤独。即使只是在大都会边缘的小城镇里,你也能获得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所谓逃离北上广,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

摘录新闻一则:

环球网 1 天前中俄边界虎豹数量超载 林业局筹办国家公园

中新社长春 10 月 28 日电 (记者李彦国) 记者 28 日从吉林省林业厅获悉,针对中俄边界地区野生东北虎、豹数量超出承载能力,向吉林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该省相关部门正在开展为期半年的保护行动,为两个极度濒危物种提供安全的迁徙、生存与繁衍环境。

近年来,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生东北虎、豹在吉林省正逐步恢复。吉林省林业厅援引中俄两国最新监测数据指,中俄边界区域两国虎、豹生存环境加起来不足 0.4 万平方公里,但生存着 35 只野生东北虎、70 只东北豹,已超出资源承载力 3 倍。

吉林省林业厅厅长兰宏良表示,如不尽快为这两个极度濒危的物种提供足够的扩散和繁衍空间,必将出现资源耗尽和种群崩溃的严重后果。

事实上,“愈发拥挤” 的中俄边界也迫使着野生东北虎、豹开辟新的家园,森林生态系统完备的中国吉林省成为它们的目的地。近年来,母虎带幼虎、母豹带幼豹的照片在吉林省多地多次被拍到。

“相关监测结果显示,吉林省境内东北虎数量达到 27 只、豹数量达到 42 只,虎、豹种群得到快速恢复与增长,并有向内陆扩散的趋势。” 兰宏良认为,这是虎、豹重返中国东北腹地、摆脱濒危境地、实现种群恢复的重大机遇期。

然而,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形势。吉林省林业厅调查指,虎豹活跃频繁的该省东部林区人为活动增加、监管难度增大,个别地方惊扰动物、猎捕动物、食用动物、买卖动物现象有所抬头。

为此,吉林省相关部门发起专项整治行动。这个行动涵盖畅通迁徙通道、猎具清查收缴、动物疫情防控等内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好现有种群及其生物链,扩大东北虎、豹活动空间。” 兰宏良说。

目前,中国国家林业局正着手编制东北虎、豹保护工程规划,并着手筹建虎、豹国家公园。吉林省也在与俄罗斯进行野生虎、豹的保护合作。(完)

知乎用户 西北风 发表

别管那些不着调的说法,在中国不要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看一下国 省 县 镇四级税收入分配就可以了,在税收上现在是国家拿大头, 省级拿中头。县级拿零头,支出上正好倒过来,县级城市除少数背靠城市群和已发展出自己特色产业的少数城市外根本没前途,在很多人口密集省份的县级市,平时快见不到年轻人了,在中国最丰富的人都缺。没人没钱还谈什么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全世界的机会都给中国也填不饱肚子,注定有多数地方和人根本没机会挑三拣四,中国是权力社会 钱跟权走,人跟钱走。现实是多数小城市连自身人口都养不活,更别提吸引外地人发展了,但是个人发展不等于城市机会多寡,你只能跟着你自己的机会走,有机会赶紧抓住,管什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有自己事业的人大城市的拥挤小城市的寂寞那都不是事,有好机会非洲我也不会犹豫,闲的蛋疼才在乎这些呢,没事业没选择的人就别挑三拣四的了,把自己交给命运摆布,别想太多了,想多了人会疯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我在雅加达 和胡志明 ,曼谷 呆过一段时间。

这三个城市都是印尼,越南和泰国最大城市,而且城市规模一直在扩大。

像 10 年前胡志明人口只有 700 多万人,现在有近 1200 万人,

而且当地政府不断扩张预计 10 年后城市人口将达到 2000 万,

相当于越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哪种体制或者社会文化的国家都一样。

只是一些国家的资源分配过于不均衡会导致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就像东南亚城市。

国内其实也是一样的,未来人口尤其是大部分年轻人口会集中在主要的大城市。

像我老家成都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目前常住人口有 1600 万加上流动人口有 2100 万,

而且这个人口数量还在不断扩大。

西安,武汉,杭州这些城市也在不停的扩张,未来很可能形成更多的超级大城市。

以我在东南亚看到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越大,

会导致大量来自农村或者小县城的人

去大城市找工作或者求学。

东南亚城市化其实是贫富差距拉大的过程,房价,收入大城市和农村,小县城天差地别,

但是生活物价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因为随着交通物流和网络的改善,

大部分生活用品如食品,蔬菜, 生活快消费品价格都一样的。

在越南北部山村的一盒牛奶价格和胡志明市中心便利店的价格是差不多的。

但是工资收入,医疗,教育资源确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距。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源是有限的,

政府只能把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里。

未来国内经济如果继续放缓的话,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会继续拉大,

未来年轻人大部分都只能去大城市,或者大城市附近的郊县小城市。

这会导致很多三四线城市人口不断下降,提前出现人口负增长。

未来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三四线小城市生活物价高,就业难,人口老龄化,消费力不足,

年轻人涌向大城市进一步加剧小城市的经济环境的恶化。

知乎用户 数读城事 发表

修改中。

知乎用户 塔哥 FRM​ 发表

这个官方已经给了答案。

2019 年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文件,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 “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等问题” 的决议和国务院《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国发〔2019〕21 号)。

在 2019 年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中,中央明确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的作用,并提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这就是说,未来中国城市化将围绕中心城市走上发展城市集群的过程。

非中心城市无需对 GDP 负责,只要做好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支持工作和辅助功能就好了。

那么,向哪些城市集中呢?

这个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有提到。

目前,我国规划了 19 个城市群,指定了 9 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武汉、成都、郑州和西安),划出了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

这个规划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各城市之间存在定位上的区别,有的负责经济建设,有的负责绿水青山。

这文件是个目标。

同时,为了支持这个目标,支持城市群的发展,国务院又印发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

这个方案是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最大央地财税改革动作。

方案目的在于增加地方收入,“缓解财政运行困难”,增强地方自主权。

这意味着两点:(1)地方财税主动性增加,因为其在税收整体中的比例增加。(2)中央将降低转移支付力度。

第一点决定了强者恒强,第二点是在告诉大家弱者恒弱。

未来,资源一定是向重点城市转移。

比如未来谁能发债谁不能发债,谁该压降谁不用压降,结果显而易见。

相应的,城市发展也一定会随着投入的不同而出现分化。

塔哥 FRM 的公众号

知乎用户 啊呸服​ 发表

谢邀,确实,县城转花不了多少人口的。

如果说在大中城市,农民工 “异地” 转化为市民,存在着诸如户籍、社会福利等制度机制的限制,转化必须有序稳妥推进。但在县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县域,农民 “就地” 转移,不存在户籍限制,也基本没有社会福利的差距,看似水成渠成的人口转移,却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化,转移人口,基本上类似短暂停留,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表现。

以内陆欠发达县 S 县为例,据《S 县统计年鉴 2012》,截止 2012 年,全县户籍人口 19.44 万人,常住人口 15.2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76 万人,城镇化率 24.63%,不到全国城镇化率的一半,城镇化的空间很大。

S 县辖七镇七乡,七个建制镇按镇区户籍人口统计,人口不到 1000 人有 3 个,达到 1000 人的 1 个,达到 2000 人的有 2 个,只有县城人口超过 2.9 万人。

从常住人口看, 2010 年第 6 次人口普查时,县城常住人口 4.72 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 31%;从人口规模上说,唯有县城可以称得上城镇。但县城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差 1.8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中,还包括县城镇区 3 个行政村,近 5000 名农民,实际城镇人口只有 2.4 万人,也就是说在县城 4.7 万常住人口中,2.3 万仍然属于非市民。显而易见:常住人口,并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真正的居民。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龙头,有效将农村人口,集聚到县城等中小城镇,并成功转化为市民,也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从目前常住人口构成来看,这种转化的动力明显不足。

一是 “单飞” 型居民。

部分县城居民,或者工作在县城,家庭在市区,或者孩子在市里或外地上学,人家分离,周末回家团聚,在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比较普遍,据估计全县至少 1000 户左右,主要集中在县城。由于周边省份高考录取分数较低,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落户外省市,比如内蒙、天津,甚至是宁夏的也为数不少。

二是 “盘桓” 型居民。

收入较高的阶层,在县城与市及以上城市都拥有住房,包括部分公职人员和大部分的创业成功人员,他们的子女多数将不住在县城,在退休后也将选择更大的城市居住,这部分居民的数量相对较多,至少在 2000~3000 户。

三是 “寄居” 型居民。

主要是外来创业和务工人员,在县城主要从事各类服务业和建筑等行业,目前常住的在 3100 人以上。但即使在县城有住房、有产业的外来居民,也很少有入籍的意愿,他们的未成年孩子,一般都留在老家,成年也有随父母打理生意的,但基本没有定居的意愿,老年时也将返回出生地。

四是 “两栖” 型居民。

工作和生活主要不在县城,但在县城拥有住房,这样的居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基层农村农民,农忙时回村务农,农闲时回县城居住。这类居民近年增长迅速,估计在 2000 人左右;二是在县城就读的学生以及陪读父母,学生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阶段,陪读家长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这类居民相对庞大,学生总数在 3000 人左右,家长数量也在 1000 人以上;三是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在工作的大中城市购房困难,更直接的是因为子女就学困难,在县城购买住房,但除子女在县城就学的外,其余人每年在县城居住,至多是中秋、春节两个节日,这类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五是 “城中村” 居民。

在县城居民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就是县城最老的农民住户,人数在 5000 人左右。S 县建国后立县,在此之前只是一个大的村庄,农民是最老的住户,现在 3 个行政村的居民,基本是原有居民的后代。其中一个村的人均耕地,不到 0.6 亩,他们是县城的居民,收入也不以农业为主,却没有比较强烈的农转非意愿。

除了以上五类居民,其余的可以说是县城的基本居民。但以上居民占了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这部分人口处在不断变动中,是相当不稳定的居民。

**从全县范围看,**人口向外流动的数量(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 4 万),要远远多于,向县城等城镇流动的数量;

**从年龄结构看,**向外流动人口的年龄,基本上是青壮年(20~60 岁人口),向县内城镇流动的年龄结构相对偏大;

**从收入角度看,**收入水平高的人群,更偏好于在市以上城市购房,这种偏好,来源于更强的经济能力,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定居县城,更像是一种限于经济条件的无奈选择。

在当前,大中城市常住人口:是流入人口远远大于流出人口;农村是流出人口远远大于流入人口。一个是净流入,一个是净流出,而县城等小城市和建制镇,显然人口流入与流出在同时进行,人口处于不断变动中,居民相……

第二部分:县城转移人口的局限性——以中部 cx 县为例

【案例 • 解析】人口转移透露的新信号——以 cx 县为例

“城镇化”,还是 “伪城镇化”?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BEYvR 发表

辛苦了一个晚上,写的答案没有任何理由被折叠,很不开心。如果语言过激,那也可以通知修改吧?给周源发了私信。我先把虽然我认为不过激的一些话删去先,希望官方给个说法。

**得票最高的答案错误百出,**逻辑混乱,驴唇不对马嘴,就在瞎喊口号,还有那么多人赞同,实在看不下了。

=========================

**一、**回答问题。

人口迁徙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由于户籍制度,为便于讨论,我将中国的人口迁徙分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两个层面。将不改变户籍的人口迁徙成为人口流动,而将改变户籍的称为人口迁移。

目前,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中国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 从人口流动来看,其主要动因是经济原因。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产业调整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动力会逐渐降低。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国家的城镇化目标是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

最新披露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相关内容指出 “户籍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改革的措施与目标也是相适应的”、“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在特大城市 “建立居住证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综合各方面因素,从人口迁移(户籍人口的迁移)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将根据均衡合理。一方面,大量非农就业人口将通过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实现市民化;另一方面,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将有较大发展,人口将更多的向这些区域集中。

二、对曾大维观点的逐一反驳

**(**一)原文:大者恒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城市本身并不代表错误和罪恶

1. 马太效应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方面,最终结果是一个均衡。例如野生动物,虽然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但是各个种群必须要维护一定的平衡,否则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城市也是如此,必须保持合理结构,大城市的发展有零界点。

2. 关于****国内内外城市规模的比较分析。

在数据分析前,必须要说明,搞数据分析人都知道数据的不可靠。一个是客观误差,二是主观故意,大家往往会只用能证明自己观点数据,而对反对自己观点的数据视而不见。

原文说:北京虽然有 1.6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 1400 平方公里左右。东京核心区面积 2188 平方公里,居住了 1300 万人,密度 5900 平方公里人,而北京则是 1400 公里的城区居住了 2000 万人,密度 1.42 万人平方公里,其居住密度是东京的 2.4 倍!

第一,北京建成区面积不对,应为 2416.48 平方公里;

第二,北京建成区人口数据不对,应为 1491.8 万人。

这里是我数据来源(见附表 S1):我国近 20 年来城市化制图

通过数据分析,两者差距不大。哪里来的 2.4 倍?

这充分反映了,在相同的建成区、人口密度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能极大缓解城市病的问题。而扩大城市建成区规模,并不能必然解决城市病问题。

下面,分析一下北京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北京市多年可利用水量,在保证率为 50%、75%、95%时,分别为 46.84、39.66、32.92 亿 m3。北京市现状用水合计 40.46 亿 m3。也就是说 100 年中有 25 年以上会缺水。

**(**二) 原文:大有大的好处,大城市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 30%?

1. 这个 30% 的数据是哪里来的?另外,规模效应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键不是城市的发展规模,而是生产力水平。**如果是规模决定生产效率,那么中国北京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硅谷要高多少啊?

三)原文:中国北上广大城市病严重,罪魁祸首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吗?

**1. 答案是也不是,关键是合理规划和先进管理。**关于东京、北京的人口密度分析见上面,不赘述。

2. 原文:但是日本东京的污染和城市拥挤问题相对北京而言要好很多。为什么北京人口密度小,反而城市更加拥挤,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

城市建设严重滞后,能等同于城区规模吗?城区扩大,城市建设水平就能提高?人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大城市的正常扩展,造成城市拥挤不堪?

1. 原文:这层层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制效率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

单就效率而言,中国的体制明显比欧美的体制要高啊。不论公平,单就拆迁效率就比欧美要快吧?

以下数据来源于网络:

将城镇化率从 30% 提高到 60% 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 180 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 90 年左右,日本用了 60 年左右,而中国大约只需要 30 年。

五)我们为何对大城市规模的如此恐惧?

1. 原文:为什么要坚持 18 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仅有 5% 左右,也就是说只要 5% 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就能满足全国国民的粮食需求。1900 年小麦亩产 50 公斤,人口 16.5 亿,2010 年小麦亩产已突破 500 公斤,人口 70 亿。百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 10 倍,而人口仅增加了 4.2 倍。虽然现在 70 亿人,但对耕地需求反而比百年前更少。这说明一个规律: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力增强,生产力增长带来了粮食产品的提高,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人类永远不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粮食短期,因为更多人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

**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没有粮食,再多人也没有。

农业人口减少和耕地有关系吗?只是说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但现代科技下,粮食还要种在地里的!!!没土地行吗?

**关于土地红线的问题。**如果放开,大量的耕地被建设为城市,被混凝土浇筑,这种行为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如果决策失误,那么将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这是耕地红线的本质。

2. 原文:所谓资源不足论。除了空气、水、土地,其它任何资源都是可以人来创造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绝对不缺,空气是无限循环的,水也是无限循环的… 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低到 6~7 元左右,… 所以水资源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水无限循环的没错,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水的可利用量是有限啊。

淡化海水确实是经济问题,但如果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工业、农业用水要靠海水淡化,请问这个城市的经济如何维持啊?

3. 原文:在 2012 年,深圳常驻人口净减少了 20 万人,随着城市人口的衰退,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城市衰退、人口减少的原因是产业不景气。

**(**六)原文:但是我们的心魔引发的政策限制了城市跟随人口扩张同步扩张,由此引发的城市拥挤问题和大城市病。

那欧美、日本的城市病也是因为他们有 “心魔”?

原文:“人口是负担” —好像人就是只会吃,而不会生产劳动的废物,即使会劳动,也无法补偿他所消耗的资源 —这实在匪夷所思,难道现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天上掉下来的?

重复一下:**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没有粮食,再多人也没有。

人类文明的出现不是因为人类有多么伟大,而是因为地球有适合生命繁衍的条件!

=****=====================================

三、对得票第二高的答案的分析。

(一)Zipf 定律

Zipf 定律与 Pareto 定律都是简单的幂函数,我们称之为幂律分布;还有其它形式的幂律分布,像名次——规模分布、规模——概率分布,这四种形式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二八原则” 或“20/80 原则”。它描述了这一种常见现象。

**(二)Zipf 定律应用于城镇研究人很多。**一些研究结论和 chenqin 的结果相反。

例如:中国城市规模的 Zipf 法则检验及其影响因素

6 个国家城市人口规模的齐普夫分布图:

(来源: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与人口合理分析

三、关于 Zipf 定律无法拟合中国城镇结构的问题。

chenqin 给出的解释是: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越大的城市增长得越慢。

这里犯了一个统计分析常见的错误。即,将要证明的结果作为解释。

作者将直线无法拟合,解释为大城市发展过慢。而现实情况是过去 10 年,中小城镇发展较慢和大城市发展过快。(分析见: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与人口合理分析

其实,搞过统计的人都知道,统计分析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数据采样,比如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候,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会得出不同结论,它讲求的可信度。没有说明可信度,所有的分析都没有任何意义。

四、关于统计学。

千万不要神话统计学,统计分析要建立有足够的实证研究上的,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

========================================

附:统计学谬论种种

举例:

1. 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 150 公里 / 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是否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

m:绝不是这样。统计关系往往不能表明因果关系。由于多数人是以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是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知乎用户 相信凯撒​ 发表

先说结论: 未来城市战争对人口的争夺会愈演愈烈。慢慢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北上广深吸引力会继续,尤其是对高端人才。但最大的赢家可能是三大城市群内的明星城市,以及 5 大区域中心城市。如果你不想在留在北上广,这些城市可能是未来的首选。而家乡的小城市可能是逃不回去的,像东北很多城市人口外流的情况会在全国蔓延。中国人口虽多,但十余个城市群必将聚合 80% 以上的人口和产业。

此前,《第一财经周刊》发布 “新一线城市” 报告,除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又有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被重新评估为 “新一线” 城市。不管你承不承认 “新一线” 这个说法,这 15 个城市无疑都是二线城市里的明星。

凯撒是这么看的:抢人口,抢产业,抢商业,抢基础设施,中国城市之间的战争正愈演愈烈,而一财的新一线榜单就是城市战争的阶段性战况报告!

人口争夺战

看城市:

人口战争战况正发生变化,从 2000 年开始看,前十年的人口赢家是北上深,以及苏州东莞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苏州在新世纪从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迅猛增加为常住人口 1300 万人的城市(苏州代管的县级市吸引了一半的人口),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苏州房价终于被点燃。

2010 年,城市间战况开始发生转变:

本轮人口争夺战的大赢家:天津、重庆、郑州、武汉、长沙

小输家:苏州、无锡、宁波等对外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速放缓

大输家:沈阳、大连人口持续流出 近 5 年人口增速最快省份的是广东,尤其是深圳和广州,深圳 5 年增长了 102 万,广州增长了 80 万。

单个城市方面,最大赢家是天津,5 年增长 247 万人口。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带来的产业扩大,经济高速增长吸引来了大量人口。

长三角快速增长后开始放缓

近五年,江浙的人口增长率都是百分之一点几,除了产业升级导致打工人群减少外,生育率较低也是原因之一。但这是按省份来算,如果细分到市一级,则分化明显: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常住=流入 863 万人,伴随着人口大量流入,房价也是节节暴涨。这一趋势在 2015 年开始放缓。

5 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

除了三大都市圈外,人口流入主要集中在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厦门五大区域城市。中部地区,武汉和郑州都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同时也吸纳了中部地区的大量人口。中南地区的长沙人口增长也很快。

重庆比较奇葩,在 2000 年-2010 年常住人口负增长 6.67%,但 2010 年之后人口增加了 7.7%。随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一系列电子巨头落户重庆,重庆人口开始回流,经济也随之迅猛增长。 厦门受限于城市规模的狭小,人口基数本身比较小,但近年来人口增长迅猛,外来人口已经是户籍人口的两倍,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房价也暴涨到了惊人的程度。

沈阳大连等东北城市人口崩塌

沈阳和大连五年流入人口在 50 万左右,而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东北的人才外流,产业空心化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即使国家投资也无力回天。

上海人口出现负增长

2015 年上海常住人口比 2014 年减少了 10 万人,降幅为 0.4%。虽然数字不大,但是对于多年来习惯了人口增长的上海还是足够警醒。 此前,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文章,作者是深圳大学教授,广东省政府参事魏达志,文章说 “上海的央企、地方国企占比过大,比不上深圳 90% 都是民企的创新动力。深圳 10 年时间就会赶超上海。” 虽然 10 年的时期难以预测,但深圳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上海,上海也确实在经历产业调整,结构转型之痛。

如果华为和腾讯的员工都无法在一线城市买房,那么吸引人才和转型升级将变得更难,深圳已经感受到了房价对企业的压力,一篇《别让华为跑了》一时刷屏,给深圳敲了警钟。上海 2040 城市规划出台,以地控人的思路,也预示着未来房价更会大涨,上海在楼市的后半程开始反超深圳,房价已经开始超出白领阶层能负担的范围,未来很可能会变为国内国际资本的游猎场,而不是创新人才安家立业之所。

看历史

回顾中国的城市移民史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从上海,到深圳,到苏州,到重庆,每一个城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时期,就是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没有例外。

“人口多,底子薄”,马尔萨斯陷阱,环境容量论,城市病…… 可能中国大多数人都对这些词汇不陌生,并且信以为真。 没有什么 “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只有在农业社会才是负担,因为即使成倍增加劳动力,也不能成倍增加农业收成。而工业社会以后,发展的逻辑变了,成倍投入人口就会带来成倍的财富创造。当我们只能依靠农业创造财富时时,可以计划生育,欧洲贵族也有近似的减少生育的制度。但是工业化以后这个道理就不成立了,更别提信息产业时代。

现代经济的发展在于分工,而分工的前提是人口的聚集。只有千万级别的人口聚集,才能大量产生高端产业。规模就是力量,只要中国经济想要向世界产业链攀登,人口的聚集就是不可避免的。

当我们还在怕城市过大造成城市病的时候,当我们还在抱怨人多拥挤,车多拥堵的时候,中国的人口现实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力资源正在萎缩。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总的人口少了,可是大城市又要为了产业聚集人口,怎么办?抽水啊。全国人口绝不是一起少,而是大城市对小城市进行人口抽水,一线城市和二线明星城市人口继续增多,而其他城市人口流失。大城市之间也不会是平均的,必然爆发人口争夺战。

结论: 未来城市战争对人口的争夺会愈演愈烈。慢慢形成强者恒强的居民。而家乡的小城市可能是逃不回去的,像东北很多城市人口外流的情况会在全国蔓延。中国人口虽多,但十余个城市群必将聚合 80% 以上的人口和产业。

作者:头条号 / 相信凯撒

链接:

抢人抢产业抢商业,城市战争已打响,新一线 15 城哪家强?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一、大者恒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城市本身并不代表错误和罪恶 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是客观世界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例如,鹰一窝可以生数个小鹰,那么其中强壮的抢食能力强,强壮的小鹰得到食物更多,那么它将更加强壮,更加强壮的小鸟抢食能力进一步增强,由此,一个正反馈形成。到最后,强壮的小鹰展翅高飞,而其它弱小的小鹰将会饿死和淘汰。这看上去是一个悲哀的故事,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强壮的小鹰是否是罪恶的?弱小的小鹰是否是应该得到照顾呢?真实答案是:一群不够强壮的小鹰可能都无法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而马太效应则保证一只或几只强壮的小鹰能在自然的考验下生存延续下去。 我举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恰当,这个故事太残酷了。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套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上,情景是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已经强壮的小鹰,而中小城市就是弱小的小鹰,大城市本身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自然更加发达,所以吸引力强,而中小城市人口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所以吸引力低,不断的被大城市抢走它的食物:人口和其它资源。这反过来导致中小城市进一步萎缩,吸引力进一步下降的负反馈。 最后的结局是大城市展翅高飞,中小城市被淘汰。 这个故事的结局比小鹰成长的故事容易接受多了,因为这个故事中,最后人们都快乐幸福的居住在大城市,中小城市衰退和被淘汰并非是一件真正值得悲哀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高度发展的大城市的真实情况: ———— 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 1.34 万平方公里),人口 3700 万,占全国人口的 28% 俄国首都莫斯科,1200 万,占全国人口的 8% 法国首都巴黎都会区(面积 1.7 万平方公里),人口 1200 万,占全国人口 18% 英国首都伦敦都市区(面积 8400 平方公里),人口 1400 万,占全国人口 22% 美国纽约都市圈(面积 3 万平方公里),人口 2000 万,占全国人口 6%,广义纽约都市圈人口 6500 万,占美国人口的 20% 德国鲁尔城市群(面积 1 万平方公里),人口 1100 万,占全国人口 13% 我们看到,几个充分发展的国际发达城市中,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像日本有超过四分之一都人口都住在东京都市圈,美国纽约也占了至少 6% 的全国人口比例。

我们再看看北上广: 北京(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人口 2000 万,占全国的 1.5% 上海(面积 6340 平方公里)人口 2400 万,占全国人口的 1.7% 广州(面积 7400 平方公里)人口 1300 万,占全国人口的 1%,广佛两城总计人口 210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5%。 从城市人口聚居比例来看,中国的特大城市与国外差距相当明显,这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 大有大的好处,大城市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 30% I、有研究表明,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 30%,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的劳动力数量,如果合理居住在大城市,其产值将增加 30%,这是非常惊人的效益。我们拿快递业举例,如果大部分人口都聚居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那么将显著的降低物流成本,电信、工商业、文体等产业同样如此。 II、大城市增加了民众生活的品质,因为许多城市设施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国际机场、大型体育馆和体验设施、剧院、大型购物商城等等。 III、大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城市人口众多,所以消费需求更大,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大城市,人们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IV、大城市更利于企业发展。大城市更容易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工人和雇员,科技企业扎堆北京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大城市消费需求庞大,更利于企业行销和推广产品。 V、大城市生活更丰富多彩。大城市人口足够多,文娱需求庞大,所以有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我们在大城市能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生活比小城市会更丰富多彩。

三、中国北上广大城市病严重,罪魁祸首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吗? 谈到大城市的优势,有人会反驳,中国的北上广已经人满为患,污染严重,城市拥挤不堪,你还鼓吹发展大城市,你是不是有病? 我来解释这个问题: I、中国大城市确实人满为患、污染严重、拥挤不堪,城市超负荷运行,那么罪魁祸首是城市人口太多,规模太大了吗? 我们先对比下国外的大城市: 我们拿日本首都东京和中国首都北京来对比, 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 3700 万,北京 2000 万,东京人口比北京多 85%; 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面积 1.34 万平方公里,北京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东京面积只有北京的 83%; 东京人口密度 2761 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 1250 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东京的 45%。 但是日本东京的污染和城市拥挤问题相对北京而言要好很多。为什么北京人口密度小,反而城市更加拥挤,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北京虽然有 1.6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 1400 平方公里左右。东京核心区面积 2188 平方公里,居住了 1300 万人,密度 5900 平方公里人,而北京则是 1400 公里的城区居住了 2000 万人,密度 1.42 万人平方公里,其居住密度是东京的 2.4 倍! 这能不拥挤吗?能不污染严重吗?能不塞车吗?地铁能不挤破头吗?(何况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规模远小于东京)

如果拿北京和台南第一大城市高雄比,北京建成市区面积是高雄的 3 倍,但是人口却是高雄的 7 倍,城建差距可想而知。而且台湾总体的人口密度是大陆的 4~5 倍之间。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

![](data:image/svg+xml;utf8,)

**上图:北京建成区。**加上通州、房山这些地方。满打满算也就是 1800~1900 平方公里之间。

![](data:image/svg+xml;utf8,)

上图: 东京。建成区在 3800 平方公里以上,是北京的 2 倍。

你能想象在这个区域里种成千上万亩棉花和玉米高粱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吗?而这种事情正发生在北京,而且受到法律和行政的双重保护。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受到国民大脑中意识的保护——『耕地保护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对的』。

相比之下,北京的城区面积只有东京的 1/2 左右。与东京在卫星地图上一比无疑相形见拙。就这样,北京市政当局还千方百计把人赶出北京。人都赶走了,如何发展?保持现在这种大农村的模样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了?难道不是打造成东京那种超级繁华城市才是真正的发展、真正的未来吗?

![](data:image/svg+xml;utf8,)

上图: 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区面积 1800 平方公里左右。旁边绿油油的都是稻田啊!

![](data:image/svg+xml;utf8,)

日本土地少不具代表性?我们看看土地辽阔的美国。纽约都会区彼此相连的无缝城区面积超过 3200 平方公里。

![](data:image/svg+xml;utf8,)

加州洛杉矶就更不用提了。洛杉矶城市城区面积高达 4500 平方公里以上。

四、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大城市的正常扩展,造成城市拥挤不堪?

我们知道,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城市建设主导权是自上而下有政府来实施的,无论是城市设施建设和规划,以及土地的供应和土地规划也都是政府来决定的,而且在土地供应上,还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地方城市的政府对土地也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市移居到大城市居住的时候,这层层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制效率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城市建设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土地审批机制,很难满足地方城市的实际需求。

其次,城市建设缓慢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内心对城市规模的恐惧和错误认识。

五、我们为何对大城市规模的如此恐惧? 这说起来甚至有些荒唐,我们为何要对城市人口和规模如此恐惧?我们为何要限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城市的发展?总结起来,无非是下面几个论调:

1、城市人口爆炸论。到处都很拥挤了,再允许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我们这里房价要上天、公交、学校要挤爆了。 2、环境崩溃论。大城市人口太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 3、均衡发展论,中小城市持续衰落,所以要把资源向中小城市倾斜,保持 “均衡发展”。 4、耕地保护论。城市发展占用了 “大量的耕地”,必须加以阻止,否则我们就闹饥荒。

我们来逐条分析造成大城市恐惧症的这几个流行论调。

I、城市人口爆炸论。 近 10 年来,大城市房价飞涨、公交拥挤、堵车、小孩入学难、就医难、城市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我们,我们轻而易举的将这些问题归罪与人口太多,城市规模太大,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人口是负担,是消耗资源的消费者。我们又亲身经历了种种令我们生活品质严重受到影响的大城市病,对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上限这种论调我们坚信不疑。

但是事实如此吗? 我们仍然以北京举例,我们假设如果北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面积只有 1400 平方公里,人口 2000 万,那么你确实有理由对城市拥挤感到忧虑,但是实际上北京只是一个城市,市区辖区面积达 1.6 万平方公里,而且只要我们愿意,把北京辖区扩展到 16 万平方公里都没有问题,一条法律和决议就可以了,即使如此这也不及中国国土的一个零头。我们 1400 平方公里市区里住了 2000 万人,这太拥挤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市区扩大?为什么不把市区周围的农田和空地买来下用来扩大市区,我们可以把市区面积扩大 3 倍,这样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东京差不多了,如果我们把市区面积扩大 4 倍,那么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美国低密度城市洛杉矶差不多了,那么北京人民大部分都可以住别墅了。即使把北京市区面积扩大 4 倍到 5600 平方公里,也不及北京现在辖区面积的零头。是什么理由阻止了城市的大面积扩展?你猜对了,是 “耕地保护”,也就是所谓 18 亿亩耕地红线。 针对这个理由,在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坚持 18 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 耕地红线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中国却很有市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饥荒的噩梦离开我们并没有多久,归根结缔我们还是小农思想。我们忽略了经过 50~70 年代的人类大发展,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仅有 5% 左右,也就是说只要 5% 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就能满足全国国民的粮食需求。我们看一下粮食亩产量和人口数量直接的关系: 1900 年小麦亩产 50 公斤,人口 16.5 亿,2010 年小麦亩产已突破 500 公斤,人口 70 亿。百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 10 倍,而人口仅增加了 4.2 倍。虽然现在 70 亿人,但对耕地需求反而比百年前更少。 这说明一个规律: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力增强,生产力增长带来了粮食产品的提高,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人类永远不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粮食短期,因为更多人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

2、哪里种地不可以?大城市郊区的耕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 可以看到,一边是大城市市民在拥挤的城市里艰难的生活着,一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城市郊区土地种植玉米和小米,另一边是大量的中小城市衰退,农村、乡村大量的土地由于城市化和计生导致的人口骤减,土地无人耕种在抛荒野草从生,这难道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荒唐困境吗? 中国每年消失 6 万个自然村,这些人很多是移居到城市里居住了,这本是一件好事:在农村散落居住不仅生活水平差,而且资源利用率低,土地利用率也低。但是人已经移居到城市里了,为何不允许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自由扩展到附近的农村?!我们为何要制定政策把我们自己城市关在笼子里?

ii、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问题 许多人把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归咎于城市人口太多,抢了孩子的学位和医院的床位,那么,难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不应该同步的扩大学校和医院的规模吗?对于教育和医疗来说,它是服务于城市的附属服务机构,如果用脚和鞋子的比喻来说,脚是人口,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是鞋子,只有鞋子来适应脚的道理,绝对没有让脚来适应鞋子的道理,把教育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的困难归咎于是城市人口太多是削足适履的荒唐道理。(北京前几年因为生源减少甚至一度关闭了 500 多所小学) 退一步说,我们诚然可以把新市民都赶跑,但是我们的教育和医疗状况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因为我们赶走了人口也就是人力资源、劳动力,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城市能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从而使得城市生活水平的下降。

iii、城市环境崩溃论。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某某城市已经达到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不能再允许更多的人进入了,听上去似乎冠冕堂皇,但是我们分析下这样的论调里面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1. 如果城市市区的面积是定死的,假设北京只有 1400 公里面积,无法做任何扩展,那么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居住密度超过 1 万人平方公里之后,在现在中国的科技条件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下,堵车、汽车尾气污染、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将会显得较为严重。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宜居土地 500 万平方公里,高居世界第二。如果按照 5000 人平方公里的现代城市宽松居住密度,13 亿人全部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积为 28 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3%,宜居面积的 5% 。 而北京上海实际的居住密度达到了 1.4~2 万人 / 平方公里,如果全国 13 亿人按照北京上海居住密度居住,仅仅需要 9.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能住完,仅仅比重庆市大一点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1%,宜居面积的 2%,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拥挤的居住。 北京如果把其中 1 万平方公里辖区全部建设成市区,按照 5000 人平方公里的宽松居住密度可以住 5000 万人。

2. 所谓资源不足论。除了空气、水、土地,其它任何资源都是可以人来创造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绝对不缺,空气是无限循环的,水也是无限循环的。水危机是近年来炒作最严重的话题,但是实际上水资源也是无限循环的,只是我们污染了太多的水资源,以至于能利用的水资源减少了,即使如此,水仍然不是一个问题。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低到 6~7 元左右,加上运输及污水处理成本,送到城市手中,售价也不会超过超 20 元人民币,按照城市人均年用水 50 吨计算,每人的水费支出为 1000 元,所以水资源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其他还有什么资源问题?难道地壳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会崩溃吗?

3. 辖区面积小,人口密度真的不低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比如说深圳,深圳面积只有 2000 平方公里,而常驻人口达到了 1200 万,加上有大量的工厂,所以深圳人口密度高居中国第一,为 6000 人平方公里,为北京上海的 4 倍以上,即使如此,深圳的大城市病并不比北京上海更糟糕,因为深圳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程度较高,真正的市区面积甚至超过了北京。

综上所述,如果限定城市的面积,不允许城市扩展,那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大城市病将变得严重,现有科技和城市管理水平下,市民的生活品质确实可能下降,但是如果允许城市按需自由的扩展和建设,那么将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城市规模将得到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将会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允许大城市不受耕地保护、土地审批的制约,给城市扩展自由的空间。

六、除去我们的心魔:我们为何以不和逻辑和常理方式敌视城市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原本应该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景象,但是我们的心魔引发的政策限制了城市跟随人口扩张同步扩张,由此引发的城市拥挤问题和大城市病,进一步坚定了城市人口太多规模过大是灾难的想法,由此我们在限制大城市发展的错误上有去无回,越陷越深。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合常理的思考问题? 究其根源,我们从小从教科书上就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宣传的影响,这些思想反复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深入了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无需思考就能得出下面的结论: “人多底子薄” — 意思是,人多是一个问题。 “人均资源少” — 意思是,资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不是人的劳动成果。 “少生快富” — 人少会更富裕 —实际上这完全违反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人口是负担” —好像人就是只会吃,而不会生产劳动的废物,即使会劳动,也无法补偿他所消耗的资源 —这实在匪夷所思,难道现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天上掉下来的? 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我们对上述理论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完全失去了再反思的能力,如果谁提出与此相反的意见,我们肯定会先反驳,而不是反思,因为人类从来都是习惯主导理性的动物。

近些年来,欧洲极左环保思想的兴起以及被左翼控制的美国好莱坞,也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体向我们传输类似的思想,就如同《黑客帝国》里的台词:人类是病毒,他们在不断的蚕食地球母体,直到毁灭。 这些极左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传统宗教信仰在西方和东亚地区的衰落,西方和东亚都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无知的理解,自我膨胀的结果—他们开始以上帝的角度来判断这个世界,他们自认为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来决定地球的未来。对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讲到这里,如果深入讨论下去,那将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

中国城市若想自然而然的发展下去,我们首先要除去自己的心魔,除去城市规模增加是灾难的错误想法,这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否则我们就是自我设限的跳蚤,我们自己会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如果内心是侏儒,那么我们不可能变成巨人。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未来的城市将是也必将是这样:

![](data:image/svg+xml;utf8,)

限制人口增加,也就等于了限制城市发展,未来的城市只会是这样:

![](data:image/svg+xml;utf8,)

//———————————————————————————————————-

后记: 1. 有人批评说这个回答有点答非所问的嫌疑。我这里解释一下,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但是在中国却有那么多人迷失在这个问题上,所以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是问题的背后却反映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中国太多人对大城市存在着不正常的误解,从普通市民到决策者都被一些流行在中国的观点所绊倒了,反大城市的风力很足,从民间的逃离北上广,到官方的限制 5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以至于我们彼此之间互相伤害。所以我在这里把中国大城市问题的本质、问题和起因的思考一并写成这篇文章作为答案放在这里,我很高兴有人支持我的观点,我对此非常感谢。

2 . 我注意到有人批评我文章缺乏 “辩证观点”,我是这样理解的,事物固然具有两面性,但是我们认清两面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到黑白对错,而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有对有错,那就没法说清,就是捣糨糊了。在此我重申:大城市是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大城市无罪。

3. 在大城市问题上我们都是我们错误观念的受害者,城市管理者制定各种政策限制人的流入,结果就是城市发展停滞到衰退,东莞就是最好的例子。保守的城市发展规划让我们空有世界最广袤的国土,却不得不挤用毕生的积蓄买个鸽子笼生活在里面,忍受着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带来的困扰,并且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有户籍的市民用厌恶的心态对待新加入城市的兄弟姐妹,认为他们的到来让城市更糟糕了。没有户籍的市民有些最终不得不离开繁华的都市,他们受到了伤害;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失去了应该有的幸福。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我们还没有从我们的误区中醒来,那么我们都是受害者,没有谁会是赢家。

4.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是极难改变的,我的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本来么有报太多希望,但是有人说颠覆他之前的观念,让他看清楚了一些问题,这让我很欣慰,我觉得哪怕只是积极影响了一个人,这篇文章也是值得的了。我知道这篇文章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但是我们的思想能改变这个世界,只要有足够的人从错误的城市观念中走出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停止支持和实行那些彼此伤害的政策,和睦幸福的居住在我们喜欢的地方,彼此相爱。我祈祷这一天快点到来。

5. 结合 chenqin 君的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就很清楚了。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来龙去脉,我写了另外一个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政府为什么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 臧大为的回答

=========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aomitansuo (奥秘探索) :

我会第一时间分享新的文章和转发一些值得一读的东西。

========

硬广区:

安踏特步 361 看不上,耐克阿迪新百伦又买不起,导致现在没有鞋穿怎么办? - 臧大为的回答 - 知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认为,更倾向往城市群的方面发展。

就现在中国大陆的北上广来说,更应该说是城市群。

准城市群就是人口过千万,逐渐往周边辐射,多级城市逐渐链接成片的城市地带。

就灯光亮度来说,北上广是现阶段中国三个最大的城市群。

图片来自网络。

近的有日本三大城市群,远的有美国纽约城市群。

就中国来说,有可能发展成规模,并且是省市级城市群的话,

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塘、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香港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

内陆认为四川重庆一带也会有大规模城市群发展。

但中国城市群最大的问题有几个

交通、产业均衡,政策支持都是问题。

知乎用户 呼呼哈嘻 发表

转一篇帖子 – 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期而至。许多学长学姐在毕业找工作的这段日子里都会问我一个问题:我是应该留在上海呢,还是回家乡呢?

但往往还没等我开始回答,他们自己就先开始分析了:上海的工作机会多,但是压力大;家乡工作可能比较无聊,但是可能比较轻松,离父母近,也方便。但男朋友 / 女朋友怎么办,要换一个么。诸如此类。BlaBla。听完一个小时的絮叨之后,他们终于会问:那么,你怎么看呢?

为了回馈他们的絮叨,我也决定开启絮叨模式,于是我说: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我需要讲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你有耐心听吗?

即使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2010 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形势也都好得有点不太像话了。

为什么这么说?看图便知: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2010 年,虽然我国各省级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年龄人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力)的总量各异,但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处于 60%~80% 的区间(除贵州以外)。像北京上海天津这种直辖市,其比例甚至达到 70%~80% 的区间。

换句话说,全国劳动力充沛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横向对比一下,即使是全球一线城市,伦敦纽约东京,他们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期也不过就是在这个区间而已。如下图所示:

但即使在这么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我们还总是偶尔能听到一些人口或经济学家在时不时发出忧患的感叹声。他们在担心什么呢?

他们担心一个数,叫做总和生育率,而六普统计指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 1.18****,这是一个远低于代际更替的值(大约要在 2.1 以上才能实现代际更替)。

低了怕什么,开放二胎好了,甚至未来开放生育限制,难道还怕人不够么?中国人不是很能生吗?

呵呵。事实远非如此。在提高生育率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均做出了不同结(li)果(chang)的判断。比如计生委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放开二胎,我国生育率就会蹭蹭蹭地提高 1.5 倍,但有些专家认为你放开八胎也没用生育率最多也不过能提高 1.06 倍而已,众说纷纭争执不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引用梁建章的研究看看。梁建章曾经对中国知网 1990 至 2010 年共 211 篇中国生育意愿(理想孩子数)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得出下表。

可以看到,从 90 年代到 00 年代,中国整体生育意愿是降低的,而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更远远低于农村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假如未来中国的生育率能够达到 1.4 至 1.8 的水平,倒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然而,生育意愿并不能代表实际生育率,二者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日本和韩国的调查中,生育意愿都超过 2,但实际生育率却都不到 1.4。根据上述数据**,**梁建章认为,在没有任何限制下,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也不会超过 1.7。

好吧,我们就假设计生委忽然 duang 地一声被解散,中国再无生育限制,那么在最好的情况下,全国的总和生育率能够提高到 1.7(即 2010 年水平的 1.44 倍)。那么会看到怎样的结果呢?我们将 1.7 这个值放入到人口推算模型中(具体可参看《人口控制,开给上海的一剂毒药》一文),得出以下结果:

如图所示,即使生育率上调至 1.7,但自 2010 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水平仍在一路下跌:

至 2030 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1 亿人;

至 2040 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1.5 亿人;

至 2050 年,建国 100 周年之际,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也 “仅仅” 将下降 2.5 亿而已。差不多扣掉两个日本。

2.5 亿劳动年龄人口,很多吗?

我堂堂天朝 13 亿人口,区区 2.5 亿的减少而已,算什么,正好帮助天朝解决了人口过剩问题嘛。连计生委也涨红了脸,掐指一算,问道:19% 缩减而已,人口的事,算是危机么?

这个计算没错,2.5 亿劳动力的净减少,对于 13.3 亿人口而言,貌似只是 19% 的缩减。但它背后还隐藏着年龄更迭的杠杆作用:

看上去只有 19% 的缩减,但实际上却使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缩水了 27%,直接下降到 51% 的危险地带;同时相应地,老龄率也将从 13.7% 暴涨到 31.3%。

这是毋庸置疑的人口危机。

幸运的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人口的危机也并非均等地分布在所有的城市和地区当中。总有一些城市和地区能够逃出生天。

但不幸的是,**这 2.5 亿劳动力缺口的黑锅,总是需要有人来背的。**那么,到底是谁来背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全国尺度的人口流动图。

从 2005 年到 2010 年各省流动人口规模上来看,在各自省内流动的人口比例占了全国人口流动总量的大头。大部分省级单元的省级流动比例均低于 10%。也就是说,全国的人口流动性基本上被封闭在省一级的单元当中。而能够产生较大规模(大于 10%)跨省人口流动,大概只有这六个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

那么,这些地区在跨省的人口流动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请看下图:

我们把省内流动数据剥离出去,只保留省级之间的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这六个省级单位的跨省人口流动,全部都是净流入。

是的,它们不生产人口,它们只是人口的抽水机。

而它们抽取的水源,则来自上图中排名靠后的那些省份: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等。总体而言,抽水的省份远远少于被抽的,这是一个清晰的遵循幂率规律的世界。

我们可以在空间上清楚地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请看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半个中国的人口,以省为单位来观察的话,全都在净流出,而少数净流入的地区,则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北京天津两地。

因此,到底是由谁来背未来的 2.5 亿劳动力缺口的黑锅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这有可能是上图中偏黄色的任何一个地区。

2050 年,2.5 亿劳动力的净减少,下跌至 51% 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以及高达 31% 的老龄化率。 35 年后留给中国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毫无疑问,“衰落” 与 “收缩”,将取代 “发展” 与 “建设”,成为未来的我们和我们下一代更为熟悉的词汇。

客观地说,在中国无法做到像美国一样以优质和稳定的移民来确保自身整体人口结构合理性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就必然会衰落,或者是乡村,或者是城市。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样。全日本人口都在减少,无数村庄城镇衰亡凋败,但只有东京和大阪都市圈依然挺立。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出的结果。

未来的中国也一样。

最后,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未来,我们可以简单设计这样一组计算:

假如,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的劳动力总量(比例就不提了,结果不敢拿出来给大家看)在 2050 年时仍然能够维持 2010 年的水平。

那么,这三个城市需要从哪些省份抽取多少劳动力资源才够呢?

完成这个计算一共需要四步:

第一步,先取出这三个城市净流入人口的来源进行分析,请看下图:

第二步,综合这三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来源地的比例分布,计算后选择了前十名的省份,确定为 “北上广” 的劳动力补给省,请看下图:

第三步,计算 “北上广” 至 2050 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缺口。我们假设这三个一线城市从 2010 年至 2050 年都不再有移民进入,那么其劳动力的缺口如下图所示:

第四步,将这三个城市的 2050 年劳动力缺口值按照比例分配到”供给省 “,并且推算“供给省” 在 2050 年的人口自然变化值,将这两个值叠加起来,即可看到在 “北上广” 抽满之后这些 “供给省” 所剩下的“血量”。请看下图:

当然,这只是这些省份被北上广抽血后的情景。其实这些省份本身也有不少抽血大省,比如江苏。它虽然被上海抽掉不少,但是它还能从临近的安徽河南等地补回来一些。总体而言,假如考虑全国情况,这张图里有些省份的血量会变得更低。

写在最后的话: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犹豫。究竟是要回归生活惬意的小城镇家乡,还是奔赴大城市或者 “北上广” 辛苦打拼开拓人生。包括我的同学朋友,也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这是每个人自己需要去做的选择,我们无法干预。

但我想对他们说的是: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

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就是这样。

原文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yNzQ0MA==&mid=400166637&idx=1&sn=17aa8a147ab77ec0c8244203bf425e08&scene=2&srcid=1024WtqjvNB5SkIzDEmoHPi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知乎用户 缘来分去 发表

看国家政策就知道,现在已经开始规划新移民尽量放在二线。我甚至怀疑,国家会让一线房价居高不下,实在是买不起,把资质差的奋斗者和资质好的安逸者撵到二线。三四线房价就那样,不建设也不投资小城市,把有点冲劲的人都往二线赶。而二线或者区域中心就开始房价上行,只是速度不能太快。慢慢的人们就会发现,早到二线的人混的比较好。更多的人涌进二线。再加上二线开始发展地铁,发展建设,发展经济,很快很多新二线就会脱颖而出。比如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

所以我觉着二线还是有希望和有基础的。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当然是分散在大中小城市:因为大城市在限制人口!♦

未来省会及以上级城市能占全国 1/3 人,

地级市级城市能占全国 1/3 人,

县级市、县及以下级能占全国 1/3 人

就不错了!这样是比较理想的。但是看起来不太乐观啊!北上广深 2030 年、2050 年规划的人口都跟现在已经达到的人口数差不多。

人们想城市化,国家鼓励的是你去二三线、中小城市和县、县级市、包括镇、乡。

而且我观察北上广深的都市区其实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比较也已经是最大的那一级别了,再继续扩大真的不太好解决各种问题。

2030、2050 即使不受控制,京沪也顶多三千万人左右,或者三千多万人(目前基础上增加个百分之三五十)。不可能全中国几分之一人都涌过去的。

省会一级才是以后二三十年的明星。

知乎用户 伪砖家 发表

未来 10 年,中国将有 100 个鬼城。

人口自由流动之后,对城市的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就曾出现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西伯利亚地区成千上万的小镇被废弃,成为鬼城。西伯利亚迁出的居民,主要目标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也就是说,小城镇被抛弃,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口流动受到限制。所以,过去 20 年城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人口市场配置的过程。而展望未来 10 年,中国的人口流动也很有可能更加失衡。中西部城市很多盲目扩建的新区,将彻底沦为鬼城。中国的城镇化,将不可阻挡地成为 “中东部大城市化”。

从大趋势来看,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至 5% 以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而当人口总量增速下降的时候,城市之间的人口战争更像是零和博弈,这里多了,那里就少了,你死或我亡**。**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大量村庄合并消失,而大城市越来越多,2015 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达到 142 个。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我国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中。

一二线城市备受恩宠,强者更强,比如,上海政府部门曾预测到 2020 年常住人口将达到 2250 万,而如今就已经超过 2400 万了**。**而三四线的小城市它们没有优质的政治资源,没有优质的商业资源,没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没有优质的人力智力资源。所以无法吸引人口流入,反而人口不断外流。

这个现象将会在未来人口红利趋缓的过程中日趋明显。

知乎用户 Sven 发表

对这个看法提出一点我个人的想法:“未来 15 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

除非战争,城市的趋势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

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

其实在欧洲是有反例的。例如欧洲。举例德国。

本质在于基础设施健全和资源的分配上。我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承载了过多的功能,既是教育中心(20 多所 211 大学)又是整个中国北部唯一的经济中心,同时还承载了政治中心的功能。导致大批企业在北京设置总部,而周边形成所谓的环北京贫困带。而北京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所谓 “棚户区”(直接点说就是贫民区)

在欧洲城市则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潮流。**富人,注意是富人。**更加愿意住到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备与普及化。

而穷人由于社会保障的健全,保障房的配套也并没有在大城市形成所谓的贫民区

知乎用户 老汤烩面 发表

个人觉得题主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不平均的资源分配带来不平均的人口分布。
抛砖引玉,尝试从几个角度说一下吧。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大城市较中小城市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

1. 医疗
有更多的三甲医院集中在大城市,有更多的先进医疗设备在大城市,有更多的专家医生在大城市

。所以你如果不相信小镇医生对你身体的把控能力的,你还真的往大城市跑跑。
这倒不是玩笑话,身边就有个朋友在当地医院被判了绝症,想好遗言郁郁寡欢的跑到帝都就诊。大

夫对他说,你这病,吃两副药就好了。结果过了两个月,还真就好了。
2. 教育
不单单是小学、初高中教育水平上的差别。某些大城市教育层面的吸引力更多来自于偏低的高考分

数和更多的保送资格。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女留下来的呢?不在少数吧。
3. 工作机会
更多的机关企业,更多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能让你找到中小城市没有的岗位和更适合你的位置。
4. 收入
个人为例,从一个二线省会城市到北京,收入翻了一番。
5. 人生理想
理想可以让人啃着方便面住地下室也要留在这里,因为别的地方给不了。
6. 交通
无论是市内还是出市,无论是公交地铁、火车飞机,出行都要方便许多。
7. 文明程度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车不让人人不让车这种现象会更少,生活更简单也更舒心。
8. 虚荣心
你说在北上广工作,家人朋友陌生人甚至路边的狗都会觉得你特牛逼。
所以为了这份面子,很多人还是要削尖脑袋往里面挤,或是死挨着也不愿意离开。

劣势呢,
房价应该是阻碍大城市人口扩张的最最重大的一个因素,大到几乎为一个唯一因素。以至于其他的

如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成本、买车摇号、归属感啊,都显得太弱。

如果未来十五年,在某些资源的分配上,中小城市能获得更多,缩小与大城市的差距,人口的分布也会再平均一些。

知乎用户 shen cm 发表

题主抱着一个不正确的观念提出了这个问题,即中心城市人口继续增加是 “不合理” 的,中小城市吸引人口是“合理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欧洲单个国家内往往人口分布是集中的。比如英、法首都与第二大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而有多个中等城市的国家大多有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比如德国,统一较晚,原来人口流动受到封建小国边界的限制,故没有形成全国性大城市。

其次,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合理的,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工业国家人口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大城市效率更高,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商业、文化、娱乐,物流成本更低。

第三,不仅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合理,大城市自身紧凑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排名第一

@曾大雄

在为什么人口会流向大城市的问题上说得很好,但是对于扩大面积这一点不能同意。同样的经济水平下松散型城市城市病更多。典型如旧金山 / 纽约对比洛杉矶,后者著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还有天天瘫痪的路网,都说明着类似现象。城市只有密度足够大,才能有效利用大容量公共交通和其它公共设施,才能在一定空间内产生竞争力。多个小中心与一个大中心的创造力是不一样的。

至于北京为什么城市病严重,那是单纯北京的问题。北京的格局、北京的路网、北京的快速路模式、北京的地铁车型、北京的卫星城模式,满满的槽点。你看上、广、深有那么痛苦么?

知乎用户 David Rand​ 发表

我明白中国很多年轻人都想去大城市工作。 大城市生活最丰富,什么都有。大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最佳。在大城市工作多有面子,薪水也高。这些我都知道。

中国要继续城市化这我不反对,这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必然的结果。但是,城市化千万不要全部聚焦在最大几个城市。这样将导致严重的失衡。

我很赞同中央的长期规划的目标:把城市人口分散在大中小城市。不过要强调,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要自由,自然,不强迫。

户口制度迟早得改革,或者彻底撤销。城市教育,医疗,社保等福利限于拥有城市户口人口是不可持续的。你在哪个城市工作交税就应该在哪个城市享有福利。如果这样对城市政府负担太大,那福利应该全国化,不按城市分配的。

我要发布预警: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城市。大城市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费昂贵。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学历,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愿意吃苦,还是别去打城市。在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日子过得很辛苦。要吗在拥挤的贫民窟租房被当地人小看欺负,要么在偏僻冷清的工业园区每天做千篇一律的枯燥工作。这是你想过的日子吗?

中国需要优化她的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的吸引力,激励国民合理分布在国土的各个角落。

我想起来美国。美国和中国一样有几个特大都市区—纽约,洛杉矶,华盛顿,湾区—是全国薪水最高,对时尚年轻人最有吸引力。这些城市各有各的特长(纽约 - 金融,洛杉矶 - 影视界,华盛顿 - 政府,湾区 - 科技)。但是美国也有很多中小城市很不多。虽然薪水没纽约,湾区高,但由于是生活费也相对低也没必要湾区那么高的薪水。

Madison, Wisconsin

Austin, Texas

Denver, Colorado

Seattle, Washington

Atlanta, Georgia

Houston, Texas

Miami, Florida

Rochester, New York

Minneapolis, Minnesota

Salt Lake City, Utah

Portland, Oregon

Tucson, Arizona

San Diego, Californa

Santa Fe, New Mexico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Kansas City, Missouri

Columbus, Ohio

Ann Arbor, Michigan

在这种中小城市,你可以过很美好的日子。再说,高新的行业有在逐渐分散到这种中小城市。一个软件工程师不用非要在湾区。哪里能连上互联网就哪里生活!

我想看见中国未来几年有往这个方向发展。其实,已经存在如此的趋势。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都在往这发展。我想看更多三线(所有省会),四线(所有地级市)也往这发展。

让中国每个城市变得更美丽,安全,绿色,具有经济发展空间。这个需要好的长期规划,好的政策,好的经济激励,好的城市社会和资源分配。

但是要提醒大家,不管规划政策有多么的好,最终确定城市的质量还是市民的素质。现在很多人指出中国大城市有两种人:当地人,和外来(流动)人。前者在此城市有归属感,为城市骄傲,后者只是暂时溜达挣钱,没的归属感,因此不爱这个城市(随便扔垃圾等素质低的行为)。

问题部分是从农村刚来的人,还不懂城市的规则。这个问题目前相对突出,但是随着时间会消失。更关键的是,城市(不管大中小)要让所有居民感觉到归属感和自尊,要让每个居民觉得自己是利害关系人, make every person a stakeholder in the city’s success.

知乎用户 Gaarmat​ 发表

大城市。所有的智力型就业机会,几乎全都在大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强二线的杭州苏州南京合肥西安郑州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还有一些城市就业机会也比较多,但其实是属于一线或者强二线周围的 “城市圈” 外溢效应,比如广东的佛山、东莞、惠州等,江苏的常州、无锡、昆山之类。

北京我得说说,作为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来说,北京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城市经济圈?因为北京的发展处处受限!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是,只有经济发展程度很高,资源很集中已经有了 “外溢” 效应的城市才能形成都市圈,才能带动周围发展。

北京实际上每年都有很多初创型企业和中小微高科技企业,但进京指标、高房价、户籍限制等等客观因素都制约了企业成长,现在新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前身是新三板,新三板就是服务于初创类科技企业,但一直不温不火,投资人拿不到多少回报,其实我认为原因不在于新三板和证券交易所的区别,而在于中央是否愿意给北京松绑。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北京就是金融中心,北京就是经济中心,北京就是科技创新中心。由于政策限制,很多初创类企业最后被迫离开北京,而离开北京后发展往往也不顺利,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甚至就此解散,对全国经济都是损失。而初创类企业发展不利,又导致税收和就业方面的损失。

北京周边的城市没有长江水运便利,靠自身资源禀赋很难发展。就连近在咫尺的天津,都难说从北京获取多少 “外溢” 效应。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北京还没发展到能带动周围发展的份上。大家从南四环开车去大兴机场、去固安、去廊坊的路上都能看到一片片的农田、树林、城中村,就是看不到多少城市化地区。北京连自己东部南部平原地带都还没占满,怎么会有富裕资源外溢到周围省份呢??

水资源问题其实早就不是问题了,北京首都的地位问题也不用再谈了,北京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集中的问题也不是问题,我同意和支持恢复大学录取大区制。北京的问题在于需要政策松绑,需要大幅度扩充亦庄经济开发区,让经开区成为联通天津、廊坊、保定甚至雄安的华北新经济中心,华北新 CBD,并与周围大兴、通州、丰台、朝阳、房山的经济联动起来,把北京东部南部开发好利用好,让初创类企业可以在此安家落户蓬勃发展,而不是一心想把他们赶出北京。

北京市坐拥 6400 平方公里平原,而建成区面积只有 1500 多平方公里。东部南部通州、朝阳、大兴三个区加起来,就有 2000 多平方公里未开发的地段。我之前在一个回答里说,北京要想解决青年人住房问题,最简单最直白的办法,就是大幅度扩大建成区面积,从 1500 扩大到 3000,把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填满。北京的土地不愁卖,也不愁开发,因为北京既不缺资本,也不缺技术,更不缺人才,每年 N 多初创企业都想留在北京,这些企业的劳动者都想留在北京,都在努力挣钱,而且很多人都年轻有朝气,工资不低甚至较高。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北京发展,成家立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税收,于国于民难道不是好事?现在北京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太多企业被疏解出北京,导致税源缩小。

水资源更不是问题,南水北调就不提了,天津的海水淡化厂如果能把淡化水价格压低到 6 元每吨,北京这边一般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据我所知 6 元每吨的价格,是能够让海水淡化厂盈利的。同时,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节约水资源的过程,让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更多农民完全城市化,才是最好的节水办法。北京节约更多的水,河北河南山东就能有更多的水用于发展。北京东部南部的平原地区填满了,资源自然外溢到涿州、固安、廊坊和天津。北京资源开始外溢了,京津冀都市圈和京津冀一体化才能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知乎用户 郑欣 发表

既不会都集中去大城市,也不会都分散去小城市,而是会朝城市群流动。

住燕郊或环京其他地区的北漂感觉是生活在大都市,但是明明就是住在了小城市燕郊(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的一个镇),就算睡城也罢,总会和他有交集,所以这是个城市群的时代。

知乎用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发表

先给结论吧,如果是一般人,没啥特别好的资源,没啥特别强的优势,没啥特别大的野心,不一定非得是留在北上广,但是不建议离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如果不是,自己根据情况选。

原因,城市群做大好处多于坏处的原因在这里很多答住已经提到过了,而且有东京、伦敦这样的可供国内借鉴现成样板,但是!要注意!是城市群,不是一个巨型城市大怪物,有些人的回答混了这两点。例如东京都市圈其实是东京、川崎、横滨,甚至包括千叶,以及更多的三线城镇。所以,城市群是存在成功样板的,而且规模优势明显。

即便如此,东京在日本的分量绝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国情论来了),如果一个城市 GDP 占全国百分之十,那么,它对于全国经济财政等方面的影响不可忽略,而且由于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内并不采用美式 / 欧式选举与监督机制,当地长官就容易成了 “土” 王侯啥的了,上海市长成了吴侯,广东书记成了镇南王,这还了得……

所以,大怪物城市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但是,城市群是必须的,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群的意义在于在经济的区域分工,不同环节不会一锅粥挤在一起最后无法聚集形成集群和特色,但是也不会分隔太远,导致交流成本高。

当然,具体你去哪里跟城市发展关系真的不大,在知乎上侃侃而谈的答主们,侃完了还得地铁里挤成猪,还不一定有条件在高架上堵成狗(想想牌照和车位吧)。你的生活好坏与否,跟城市大小没什么必然关系,于你自己的能力有很必然的联系。在北京地下室,在上海筒子楼里追梦,年轻折腾两年是成长的资本,说不定能成功呢……,过了 30 接着折腾那是傻 13。并且,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必须选两个极端的选择,不在上海北京也不是必须回山沟沟,退半步就是海阔天空,苏州不比上海差多少,珠海也不比广州差很多,但生活压力差别就大了。说到教育,我不相信住在北上广破旧的二手房里整天跟孩子絮叨为了学区房付出了多少努力的家长能培养出乐观开朗自信的后代,教育资源再好,没健康的心态一切白搭。

知乎用户 水木山城 发表

其一,从日本、韩国、美国的历史与现状看,人口更多向大城市集中。

其二,还有个马太效应的理论。

知乎用户 城市进化论 发表

本文系原创文章,首发于同名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原文链接:16 座千万人口城市,谁的 “含金量” 更大?

当下,人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城市间的 “人口竞争” 也愈演愈烈。对于中国任何一个有 “野心” 的城市而言,“千万人口”都是一个亟待突破的目标。

近日,“杭州人口突破 1000 万”的消息不胫而走,不过很快就被当地媒体以 “非官方发布” 为由否定。

这一数字来源,是杭州市统计局发布的 5 月月报。其中显示,杭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突破 1000 万人,达到 1006 万人。

医保参保人数与常住人口虽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在全国医保参与率达 95% 以上背景下,两者显然有明显相关性。

尽管 “官宣” 落空,但综合来看:去年底杭州常住人口已达 980.6 万人,净增长 33.8 万人;加上今年 4 月又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大专及以上学历缴纳一个月社保即可落户。可以说,今年杭州常住人口正式破千万已几无悬念。

如此算来,加上杭州,全国 “千万人口俱乐部” 已扩容至 16 城。人的未来就是城市的未来。今天,城叔特意选取人口、就业、消费及房价四个维度,希望探究这些千万人口大市的“含金量”。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城叔梳理发现,16 座千万人口城市中,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外,还包括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郑州、西安及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石家庄、哈尔滨等省会城市,以及南阳、临沂这样的人口大市。

其中,重庆是全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达 3101.79 万人。不过,重庆城镇人口占比较低,仅为 65.5%。

临沂和南阳分别为山东、河南两个上亿级人口大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不过,两座城市 GDP 均仅为三四千亿元,城镇化率分别为 57.4%、46.23%,低于全国 59.58% 的平均水平,排名倒数。

此外,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及武汉城镇人口占比都已超 8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人口流向变化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从这一指标来看,除北京、哈尔滨和南阳外,另外 13 座城市人口都处于净增长状态。

![](data:image/svg+xml;utf8,)

其中,2018 年深圳、广州人口增量双双突破 40 万人,显示出珠三角 “双子星” 的强劲吸引力。

人口流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看经济,也就是收入等因素;二看政策,北京、上海希望破解 “大城市病”,西安、郑州则通过大规模 “抢人”,携手迈入 “千万人口俱乐部”。

2018 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 38.7 万人,创近十年新高,户籍人口一年增量更是相当于过去十年总和。这背后,西安两年内 7 次升级户籍政策,落户政策宽松程度居全国前列。

郑州去年常住人口增长 25.5 万人,常住人口总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值得注意的是,过去 8 年间,郑州每年常住人口增量都超过 15 万人,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再来看人口减少最多的北京。2018 年,北京常住人口 2154.2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6.5 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 764.6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 35.5%,比上年减少 29.7 万人。

实际上,前几年,上海也曾遭遇常住人口负增长。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金营认为,北京、上海常住人口下降,主要是人口疏解的结果,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好了,再加上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常住人口可能还会增长。

就业机会

近日,人社部等五部委发文, 要求省会及以下城市放开高校毕业生、职校毕业生落户限制。这意味着,大城市对人口虹吸效应还会进一步加强。而要真正让人才留下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城市的经济活力。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 2019 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仍然备受求职者青睐,就业竞争最为激烈。

其中,北京竞争指数(备注:竞争指数 = 收到的简历投递量 / 发布的职位数量,体现了各大城市求职竞争激烈程度)排名第一位,为 130.5,同比提高 40.2。全国 37 个主要城市竞争指数则为 45.1,意味着每 45.1 人竞争一个岗位。

整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及成都发布职位数及竞争指数均高于平均水平,属于热门城市。广州、郑州、西安、杭州、武汉等地人才需求量较大,且竞争较为缓和,求职环境相对宽松。哈尔滨则属于发布职位数较少,但求职者相对较多、人才供给过剩的地区。

而麦可思研究院此前发布的 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下称 “就业报告”)也显示,北京、上海及深圳等一线城市外来人才占比较大,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也较高。

不过,随着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崛起,且纷纷放开落户门槛,大学生就业意愿逐渐走强。

根据上述就业报告,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在 “新一线” 城市就业的比例从 2014 届的 22% 上升到 2018 届的 26%,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则从 2014 届的 25% 下降到 2018 届的 21%。

产业是城市的根基,新兴产业则为城市的未来带来保障。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成都、武汉等城市已在高端服务业、新兴制造业等方面奠定有力根基——对高端人才需求更大,城市前景也更为明朗。而西安、郑州等城市传统产业 “更重”,还需加紧补课。

一个明显动向是,最近两年,招商引资一直是西安 “头号工程”,这两年招商引资数额比前几届领导在任时的招商总额加起来还多。

消费潜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 “三驾马车” 之一。人口聚集引发的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带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 2018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16 座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占据前三甲,分别为 12668.69 亿元、11747.68 亿元、9256.19 亿元。新一线城市中,重庆、武汉、成都同样表现不俗,分别位居第四、五、六位。深圳虽然是一线城市,社消零总额却跌出前五,以 6168.87 亿元排在第七位。

一种解释是,一座城市的本地消费能力,对带动当地消费是一个重要支撑,但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也十分关键。比如,香港是公认的国际消费中心,深圳紧邻香港,当地很多人会选择到香港购物,也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消费外流。

此外,深圳作为非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显然不如武汉、成都这种单核省会城市。眼下,随着以省会城市为枢纽的城际铁路网络不断加密,消费能力还将进一步呈现往强省会集聚的趋势。

从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看,新一线城市中杭州表现突出,两项指标在 16 座城市中均排名第四,分别为 61172 元、41615 元。

事实上,从杭州 “双 11” 战绩也能管窥其消费实力。《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报告 2018——“双 11”十年大数据透视》显示,2017 年 “双 11”,杭州人花了 57.8 亿元,在全国 “剁手” 排名中位列第三,位列上海、北京之后。而在人均消费排名上,杭州更是超过北京,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上半年我国 GDP 同比增长 6.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0.1%,拉动经济增长 3.8 个百分点。去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此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相继 “入局”。

消费能力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缩影,未来也将改变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房价高低

对于千万人口城市而言,房价高低是个挥之不去的话题,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18 年全国 50 城房价收入比报告》,除南阳和临沂外,深圳以 34.2 的房价收入比,成为千万人口城市中房价最贵的城市。(备注:房价收入比,指家庭住房总价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比值。衡量的是普通居民家庭购房难度——不吃不喝要多少年才能够买得起一套房。)

对深圳而言,高房价也在造成新问题:人才流入与人才流失现象并存。

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显示,2011 年以来,深圳人才购房数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反映人才购房比重较低。调查还显示,有 75% 的科技人才出于房价考虑离开深圳。

此外,2017 年深圳市社科院对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做的一项调查问卷表明,在受访的 2000 名高层次人才中,仅 46.32% 的人才在深圳购房,53.68% 的人才未在深圳购房,表明人才购房比例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新一线城市房价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着人口规模扩大,也推动房价快速上涨。

7 月 15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 年 6 月份 70 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西安新房价格再次领涨全国,且已连续 7 个月领涨。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西安市场这两年房价上涨力度的确较大。其原因在于西安在人才导入等方面政策力度较大,而人才引入加大了市场购房需求。此外,西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快,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相关楼盘价格上涨明显。”

此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 “吐槽”,高房价会导致中国企业竞争力下降。

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对城市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知乎用户 刘新征 发表

未来 15 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

除非战争,城市的趋势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

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

主要原因我想大概是,规模经济性。城市越大,人均成本越低。

按照现在的趋势,北上广将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地球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超级城市,相应的,成都武汉这种区域中心,也会逐步发展成如今北上广的规模。

期待专家的答案。

知乎用户 Nordenbox​​ 发表

当然是尽可能的留在大城市。无论如何。

限制大城市人口,恐怕是我国几千年来农业国家的惯性思维,从根本的角度说,就是执政者对管理城市依然是外行,并且外行到离谱的程度,尤其是北京,上海好得多。

在政策决定者的思维模式来看,事情的逻辑是:大城市问题很多 – 大城市什么多?人多 — 限制人口 – 大城市问题得到解决。

大城市的问题和大城市的人口众多,只是一个伴生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我们的政策依然会限制人口数目,但是这只会更进一步增加大城市居住权利的含金量,更加刺激人口非常规地进入城市,而导致各种新问题,比如流民问题。

以北京为例,在不给于很多外来移民人口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外来人口没有将北京看做自己的家园,而只是作为一个赚钱,尤其是赚快钱的地方。对于这个样的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要安居乐业?为什么要不丢垃圾?都不可能。

实际上,城市的管理和调整,是必须建立在居民有合法居住权利与 “我与城市一体” 的心理基础的。离开这两条,任何城市管理都不行。

目前能做到的城市管理,就只有现在粗暴做法:平时放任不管,逢年过节重大社会活动全城清场干净利落脆眼不见心不烦。

前面有很多答案已经用数据雄辩地表明:特大城市绝不是坏事,超级大城市绝对是未来的趋势。

很多生活在我们文化传统的人,一听超级大城市,就会联想到杂乱与混乱,而 怀念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

其实这只不过表明我们还不善于管理城市而已。

知乎用户 述而不争 发表

发达国家用极少土地居住了绝大部分人口,用 3% 的土地创造 80% 的财富。

他们的聚集仍然在持续。

中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如果我们认为发达国家是我们的未来的话,那么集中是必须的。

大城市的基础建设投资具有规模优势,因此这个趋势是有效率基础的。

落后国家同样也有这样的趋势。

可能只要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是不可逆转的。

古代的经验是:

小乱入城,大乱还乡。

小乱情况下,城市的防御设施具有规模优势,大规模战争城市会成为攻击对象。

因此在和平和稳定环境下,城市会扩大,战争年代热口会扩散。

太平天国,上海挤满了避难的人,三线建设,大量工业人口疏散到西部。

小乱和战争的营销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目前社会线性发展,那么大城市继续扩张

知乎用户 伪砖家 发表

如果你问问北上广深每天早上那一群群奋斗青年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他一定会告诉你:在这个城市买个房子,有个家。

如果你去问问全中国几亿农村和乡镇上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的农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他一定会告诉你:儿子考上北上广的大学,在北上广买个房子,找个城里媳妇,生个孙子。

长三角,10% 的人口贡献了 20% 的 GDP。

珠三角,4% 的人口贡献了 9% 的 GDP。

京津翼,8% 的人口贡献了 10% 的 GDP。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就是经济因素,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类因利而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会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

北上广深集中了中国最优质的政治资源,中国最优质的商业资源,中国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中国最优质的人力智力资源。

对于个人来说,

这里机会多,成长快,赚钱多;

这里社保,医保健全,医疗资源丰富;

这里能找到志同道合的 “疯子”;

这里回家乡也不甘心。

这些都吸引着一代代的年轻人往北上广深涌动。

未来 10 年,中国将有 100 个鬼城。

人口自由流动之后,对城市的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就曾出现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西伯利亚地区成千上万的小镇被废弃,成为鬼城。西伯利亚迁出的居民,主要目标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1989 年,莫斯科人口只有 897 万,但是到了 2010 年后就到达 1150 万,而有些学者预测,实际人口甚至达到 1300 万 - 1700 万之间。 要知道,俄罗斯人口从 1992 年就已经开始负增长。

小城镇会被抛弃,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口流动受到限制。所以,过去 20 年城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人口市场配置的过程。而展望未来 10 年,中国的人口流动也很有可能更加失衡。**中西部城市很多盲目扩建的新区,将彻底沦为鬼城。**中国的城镇化,将不可阻挡地成为 “中东部大城市化”。

从大趋势来看,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至 5% 以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而当人口总量增速下降的时候,城市之间的人口战争更像是零和博弈,这里多了,那里就少了,你死或我亡。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大量村庄合并消失,而大城市越来越多,**2015 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达到 142 个。**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我国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中。

一二线城市备受恩宠,强者更强,比如,**上海政府部门曾预测到 2020 年常住人口将达到 2250 万,而如今就已经超过 2400 万了。**而三四线的小城市它们没有优质的政治资源,没有优质的商业资源,没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没有优质的人力智力资源。所以无法吸引人口流入,反而人口不断外流。

城市间人口的争夺正在发生,因为人是很现实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将逐渐被人抛弃,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将更受追逐。**而且,这个现象将会在未来人口红利趋缓的过程中日趋明显。

超大城市会有的,鬼城也会有的。

北上广深会吸干周边城市所有的人口红利!

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关注我微信公号:伪砖家说经济。

![](data:image/svg+xml;utf8,)

最敢说真话的中国经济原创干货!

知乎用户 魔法师李维 发表

好吧,我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阐述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近几年或者几年内,国家要进行农村的生产方式改革,至少在大平原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极大幅度剩余,这些人口为了生计或者为了其他因素将会涌入城市。

其二,这些年的计划生育似乎略有成果,导致大量农村小学幼儿园关闭,再加上对现在人越来越愿意对教育支出,导致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小型城市,小型城市涌入大型城市。。。

其三,成本和廉价劳动力,大城市由于城市建设,教育建设等等的不发达,导致生活成本提高,廉价劳动力开始消失,这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更加偏远的地域迁移,同时,高速公路,鹿港以及现在运输业的发展也导致产品运输成本降低,这也能从侧面验证城市发展。

其四,大型和超大型城市需要极其巨大的资源,但同时能辐射出极大的能量,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由于中国的巨大地域和环境优势,人口优势,这点必须与欧美分开。导致在未来超大型城市的带动效果将大于其吸附效果,这就说明未来的将以超大型城市为中心,牵引大量的卫星城市。

其五,死城与空城的出现在未来不可避免,但是小型城市大多发展不错。资源性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的死城空城现象也将会层叠而出。

最后总结一下,

由于城市建设,教育,交通,公共设施等严重落后,

一线城市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活成本的提高也意味着在短期内一线城市的实际规模不会又太大的提升(除非政策的彻底变更和政府的砥砺支持),

大量的小型城市消亡,

同时由于教育信息,农业现代化等因素,地县级的城市将在短期内将大力发展,中型城市因为满足了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家伙来说就是更好的选择在短期内也会快速发展,

少数城市因为资源枯竭和其他因素在短期内因元气重伤而消亡或者衰退。

人口集中。。。。农村会少但仍然是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大多会大发展,人口同样,在能满足城市需求的情况下,大城市短期内人口不会大幅度增长,甚至开始出现流失。

少数城市因各种因素,元气大伤,短期内人口增长较慢。

最后说明一下,中国不同于日本,在于国土

不同于大领土国家,中国在于人口。

不同于大人口国家,中国在于政策和教育。

我就是胡扯。。。大家跟着娱乐。

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做不到,靠大家了!

知乎用户 迟飞 发表

对数据帝的 zipf 法则表示下怀疑——怎么定位城市?是否可以把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看作一个城市?北京天津呢?沪宁杭呢?这样换角度,中国现在大城市规模未必不够。

何况城市并非国家下属,去掉国家概念,世界就只是城市群与农村。

大者恒大未必正确,这样会导致的不仅是城市化,而且还是都市化。淘汰了农村淘汰城镇,淘汰了城镇淘汰小城市。依次类推,这类似恶性循环。这样宏观上人类越来越收缩活动范围。并不代表繁荣,而是代表文明衰落。

还是谈谈利益相关,一味鼓吹超级城市,谁是受益者?是广大劳动者么?是房地产商与政府! 这造成什么?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为城镇和小城市的建设变成了废品,这是徒耗资源,掏空劳动者腰包,然后在超级城市里租个房住?单住房成本,十倍不止。相比那些效率优势,房地产可以将其抵消掉。除非,劳动者家乡的房产,可以直接在大城市兑换相同房产。否则,拿什么来谈大城市的生产力优势?

知乎用户 有事问彭叔​ 发表

大概率是会在大城市里面。

大家想要看哪些城市是未来人口流入的城市,就看这个城市到底搞没搞保障性租赁房,以及搞保障性租赁房的数量就能看出来了。

因为这个保障性租赁房是省住建厅根据这个城市的发展,预估未来这个城市的新增人口数量后,给的一个数量指标。

换句来说,如果这个城市未来都没有什么外来人口,那么这个城市就不需要保障性租赁房,本地人都有房,就不需要用保障性租赁房了。

知乎用户 皮皮熊 发表

其他答主分析的很好了,我来做一些图像和数据的补充。

最近跟一位教授搞了这个研究。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做出 2030 年的人口预测。预测假设及参数设定如下:

预测假设:

行政区域基本保持不变

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平稳

未来人口的死亡模式保持稳定

参数设定:

下面我来为大家展示一下 2010 年的人口分布情况:

2010 年我国 361 个地级市中,常住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城市有 13 个,总人口 1.84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13.73%

常住人口在 500-1000 万的城市有 76 个,总人口 5.12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38.21%。

500 万人以上城市吸纳的常住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 50%,相比之下,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较低。

中部 “人口塌陷” 导致自身吸纳能力不足而东部人口密度急剧上升

城镇化率由东向西呈阶梯下降的格局致使西部人口聚集程度低下

人口由中西部向东部迁移导致迁出区高素质人口流出

下面展示预测结果:

首先来看主体功能区地图:

![](data:image/svg+xml;utf8,)

预测结果:

优化开发区和部分重点开发区的核心城市人口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人口的聚集效应在未来会更加明显,将形成更多的特大、超大型城市,中小规模城市人口不断缩小。

优化开发区人口聚集效应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华中地区是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华中地区是当前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

从优化开发区到重点开发区再到限制开发区,区域的人口密度依次递减,并且从地理分布来看呈现东密西疏的状态

各地区少儿人口占比整体下降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西部重点开发区少儿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东北地区少儿人口比例全国最低

各城市老年人口占比整体上升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西南的川渝地区、中东部中小城市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

西北、西南限制开发区和珠江三角洲优化开发区中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最低

大部分城市抚养比上升,西部部分城市抚养比有所下降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四川、贵州等省份的中小城市未来抚养比最高

西藏边远地区、珠江三角洲新兴城市抚养比依旧较低

各城市净迁移人口占比有所上升(重点!!重点!!!)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净迁入占比较高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

净迁出占比较高的城市集中在四川、湖北等地的中小城市

(相信这个能解答题主的疑问了)

预测展示到此为止

====================

下面我自己对以上预测做一点解释:

2017 年年末北京政府进行了优化北京人口结构的行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那个特定时间点北京的常住人口。

其实北京市控制人口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 2005 年,就有过这样的规划:

到 2020 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 1800 万人左右。

——2005 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然后到 2016 年:

到 2020 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2300 万人以内;2020 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 年)》

看,人口是控制不住的。
北京的常住人口确实越来越多:

也不仅是人口在上涨:

而放眼全国:

2015 年时乡村人口依然占中国总人口的 44%,而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 GDP 仅占中国总 GDP 的 9%,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巨大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这就是导致大量人口从乡村地区去往城市,小城市人口去往大城市的客观原因。

很多人试图用大城市病来为控制人口这一行动辩护,比如有些网友用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为理由,划定北京的人口承载力。

好,北京本身生产天然气吗?不生产。那为什么今年煤改气之后,北京不缺天然气烧呢(牺牲了河北朋友的利益,在这里我感到很抱歉和羞愧,对不起!)?资源是会跟着人流动的。要不我们搞南水北调的工程干嘛?

治理大城市病,不能靠限制人口,而应该大力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口流入做好基础工作,更好地服务城市的居民。

中国的纠错能力是很强的,这也是中国一直高速发展的原因。我相信未来总有一天会放开这项限制。如果有组织坚决要限制下去,我只能说,这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

对题主的一些建议:

有可能的话,留在大城市是几乎不会错误的选择,但也要选对城市。

我从四岁被父母带来北京安家,到今年在北京升入大学,度过的这些年,算是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一定的了解。北京确实是文化,政治,学术中心。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艺人来演出展览交流。这里没有小众这个概念。中关村大街和学院路上,有多少全国学子心仪的高校。顶级讲座周周必有(比如我前几周参加潘建伟教授的量子通信讲座)。

但是在科研成果转化这方面,北京做的不够好。哪里好?深圳。

深圳的高校研究成果几乎不存在转化这一过程,只要有技术,企业可以直接将产品生产出来,毕竟那里有全套的产业。

如果你想从事金融业呢?那还是香港和上海比较适合你。

所以说啊,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预料。你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希望能帮到题主

此答案严禁转载

知乎用户 安然 发表

国家从政策方面也会继续倾向提高城市化率,原因很简单。。房价,再过十五年 80-85 这批人的父母基本已经步入暮年,很多已经不在人世,80 后的小夫妻,婚房一套,两边父母两人各一套,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呈现很多家庭两个大人,一到两个孩子这样的 3-4 口之家,拥有至少三套房产。。。刚性需求大量降低,租赁市场也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估计到时候国家会适度开放户籍类制度(例如天津的蓝印户口)来吸引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一定的刚需,来使房地产的价格相对稳定的下调,我觉得到时候继续上涨或者完全不跌是不大可能的,国家要控制的就是不要大跌,导致银行业的过多坏账。。。然后这个时期持续十来年,加上工资水平的不断上调,中国的劳动人民才能真正迎来相对合理的房价

知乎用户 李非 发表

这种有啥研究的。

只要我国国情不变:大城市户籍制度、高考制度、高校研究院高度集中、大型央企国企高度集中、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等情况不变,只要还有挤进去的的希望,大城市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去挤。

知乎用户 云已不在​ 发表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当经济形势较好时,各类城市都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一线城市的拥挤,污染,生活成本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使得一部分人向小城市回归。而经济形势不好时,生产过剩严重,只有活力较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大城市有获得更多就业的机会。例如日本,80 年代黄金时期,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占比有所下降,而 90 年代进入衰退期以后,东京人口比重不断持续提升。以后,同样,英国日不落帝国时期,有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多个大城市,如今只剩伦敦持续辉煌。中国进入新常态以后,你觉得呢

知乎用户 huang liu 发表

中国其实很可能是世界国家里大城市发展最不发达的国家,这个结论你可能会大跌眼镜,这其实是我们长期以来想发展中小城市,不搞大城市化,但是最终还是顶不住经济发展的规律。

对于国家效率和资源来说,肯定还是大城市效率最高,从消耗能源,消耗耕地,消耗环境,生活垃圾污染,提供教育医疗资源等,城市效率都高于农村,大城市效率高于小城市,这也是必然的世界各国人口集中大城市的趋势。

就拿很多人喜欢举的例子,人口分散,中小城市发达的德国和美国来说吧,德国的最大城市柏林慕尼黑汉堡都是三百多万,德国人口的 4%,德国鲁尔区八百多万人,全国人口十分之一,十多个五十万人口城市互相火车通勤,纽约洛杉矶一千多万人,美国人口的 4%,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都是五百万人,美国人口 1.7%,我们可以对比下我们城市的人口比例,看看是什么情况。

抛开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罕见的人口分散的例子,其他的比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日本东京韩国首尔,都是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再看看和我们发展水平接近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集中趋势也很明显,莫斯科圣保罗墨西哥城开罗曼谷胡志明市河内卡拉奇雅加达拉各斯伊斯坦布尔,都是全国人口的 10%,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张。非洲的安哥拉罗安达,刚果金沙萨莫桑比克马普托,甚至到了全国人口四分之一。

再看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平壤人口 230 万,全国人口 10%,第二大城市清津和第三大城市南浦 70 万,都差不多全国人口的 3%,古巴全国人口和朝鲜类似,哈瓦那也是 10% 以上人口,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也和朝鲜比例类似。

最后再看看和我们人口规模一样的印度,德里 2500 万,孟买 2400 万,加尔各答金奈也是一千多万,但是别忘了,印度城市化率只有 30%,未来城市化提高的时候,一样会接近人口 4% 以上的。

所以中国未来的北京上海一线城市,4% 人口也就是五千万是必然的,当然不会都在北京城里,可以分布在周边卫星城里,二线城市的人口 2% 左右也是必然的,武汉成都重庆郑州广州济南这些地方,两千万也是必然的。

所以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买就是了,买了握着就行了,这是必然的规律,不可能改变的。

知乎用户 于禁 74 年 发表

我看,最有可能的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散。但分散的对象,不是偏远地区,而是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

过去几十年,实际上已经这样发展了。上海周边的嘉定、松江,宝山,川沙(浦东),之前都是相对独立于上海市区的小县城,老一辈人经常说 “去上海”,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脚下的土地就是上海。现在如何?上海发展,把这几个原先的县城直接纳入市区,连成一片了。虽说名义上是“上海人口” 越来越多,实际上还是有大量人口分散到这些原本的小城市了。

这十几年还有一个发展趋势:很多职业不再需要挤在市中心办公了。设计工作可以在家完成,市中心的集贸市场逐渐外迁,从郊县仓库发货的电商取代了一部分市中心实体店(比如书店)。特大城市的超高房价和房租,会使得这些不必挤在市中心的产业及其员工,逐渐选择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因为性价比更高。

知乎用户 长腿杰洛特 发表

985 硕士会继续向一线城市集中,但是这对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影响非常有限。就算未来三十年四个一线城市都膨胀到 2500w 人,一线也只有一亿人,还不到总人口十分之一。除此之外,就算再有三十个一千万人口的二线城市,生活在一二线大城市的人口也只有四个亿,大概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不到。绝大多数人一定是留在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的。

想去大城市和能留在大城市是两码事~

知乎用户 幽哥 发表

我总结了这十年来上千个真实求职者,最终得出结论:

这四个城市(家乡所在城市,一线城市,学校所在城市,家乡的省会)的交集,基本就是你最适合的城市

这交集能发挥你的最大价值,成就事业包括成家立业成本最优化。如果这四个城市有更多重叠,那更好,如果这四座城市是同一个,那么恭喜你,你中奖啦!

特制作表格工具如下,供所有大学生参考,表格是有通用性的,适用于中国全境的所有大学生。记得点赞、收藏和转发啊!哈哈,确实原创。

知乎用户 体验学 发表

先说结论:未来不但是中国,全世界的人口都会继续向大城市集中,能留在大城市还是留在大城市吧。

经济学原本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即,无论什么东西都有一个限度,增加到一定阶段之后,它的收益就会调头向下。

城市当然是好东西,可以聚集人力、资源、财富、技术,能够方便地交换信息,促进创新、创造,提升经济效益,等等。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那就是,城市虽好,但有一个最佳的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张。一旦跨过那个边界,城市的好处就会变成坏事,比如,污染、拥堵、环境无法承载、公共服务提供不了,从而让城市的效率反而变低了,城市生活反而变得痛苦了。于是,大城市停止扩张,中小型城市甚至农村变得有吸引力。

但是,通过最近三四十年的经验来看,大城市似乎一次次地克服了 “边际收益递减” 的魔咒,反而进入了一个 “强者恒强” 的增强回路:通过立体交通大幅提升了交通效率。只要在地铁沿线,距离就不是问题;通过建设高密度社区、优化功能布局,城市的容载力大大提升;人口越多,服务业就越兴旺,新业态就越容易产生,经济便越活跃;经济越活跃,各项配套设施、文化项目、体验产品就越齐全,越能吸引人过来。

北京国贸 CBD 不足 10 平方公里,目前超过 40 万人在那里办公。但你去那里一看,大街上并没有什么人,反而是环境优良,整洁有序,方便舒适。实际上,只要规划好了,管理到位,10 平方公里的城区容纳 100 万人,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惜的是,主政者一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趋势,一再地控制大城市的发展。我记得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北京的规划就说了,要控制常住人口 r 增长,不能超过 800 万,不能超过 1000 万,不能超过 1500 万。。。。。

现实却是一次次地打脸,人口红线一再被突破,现在北京常住人口不会少于 2000 万吧。但那又如何?北京还不是发展得好好的。

过去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只要一小块平地,就可以养活自己。所以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西南的大山里,散居着一户户的农民。甚至,山顶上都可以住人,沙漠里也有人。

由于经济资源无法集中,也没必要集中,所以农业社会不可能有太大的城市。人口一多,水、粮食就供应不及,瘟疫就控制不了,罗马、长安、洛阳们只好崩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突破性发展,只维持住一定的规模。开封无险可守,但北宋定都于此,只是因为运粮方便。明清时期,漕运更是天大的事。饶是如此,北京也没什么产业,贫民多得要死,脏乱得不适宜生存。那时候,农村才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告老还乡、衣锦还乡是人们的理想。(也正因为有这个传统在,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的中国人以为农村好,农村有前途,老了要回农村生活。)

在工商业时代,资源可以集中,也需要集中,于是大量的城市涌现出来。但是,这时的城市发展泥沙俱下,急功近利,出现了大量功能单一的城市,因政策需要而布局的城市,为了开发某种资源而建起来城市。这方面,苏联、中国都有很多,英国、美国、德国也一样。有的城市能够转型成功,但多数却不能,要么收缩,要么废弃。

如今,我们正处于工商业文明时代,以及信息时代,有一批城市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大量的城市将不得不面临发展的困境。

我的看法是:农村的人口将锐减,年轻人不断向中心城市集中,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中部的部分省份,只能保住省会,县城将会越来越弱,普通地级市没有后劲。长三角、珠三角将集居 4 亿人以上,京津都市圈也将超过 2 亿人。80% 的人口将居住排名前三十的大城市里。

我预估的这些,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就差不多了。现在的农村青年,极少有愿意回去的。等农村四五十岁的这一辈人死去了,农村就什么人了。

这样也好,广大山区、荒原将留给大自然,让野生动物回来,让生态得到恢复。人类不 i 断 发展科技,只需要利用最好的那一片土地,就可以养活自己,可以生活得很好。

知乎用户 孚园 发表

先说下结论,未来人口会向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逐步聚集,但中小城市并不是就没有机会了。

今年 4 月发布的《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样一个政策引导方向。针对大城市,提高效率;针对中小城市,兼顾公平。

首先一点是中国传统的 “县际竞争” 的大环境已经变了。

更严格的环保法规、更稀缺昂贵的土地资源和更严格的劳动保护法,已经大幅压缩了很多中小型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只有整合才能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得以支付环保设备和研发投资。

那由谁来整合?中心城市!

因此才有在 “(五)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一节里提出 “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支持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而且产业的整合还要建立在当前不同城市资源要素的禀赋优势上,如在 “(九)分类引导城市产业布局” 中提出“引导城市政府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城际经济合作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

整体来说,政府希望将产业链条的高端服务业(如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和制造业环节放置在大城市:

“引导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做优产业集群,形成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然后相对简单的制造部分放置到围绕中大城市发展的中小城市中去:

“引导中小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这种将产业环节按价值链条放置在都市圈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政策思想,事实上要求县际(围绕中心城市分布的中小城市)之间放弃原先分割市场的不规模化竞争,转向基于产业环节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种对产业效率的追求,可能意味着部分中小城市内部将面临痛苦的产业调整,但它们可能会在土地和税收上得到中心城市的回补,比如 “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推动构建都市圈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当然支撑这种中小城市的产业联系的交通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这点在“(八)强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和“(十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专门要求,不再赘叙。

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小城市肯定将走向没落呢?自然不是。

那些大量分布在小城市(甚至城镇)的制造产业集群,将会因为其顽强的产业深度而得以将研发和设计等高端环节直接固化在制造环节上,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产业优势——简单点说,这些 “特色小镇” 仍旧是特别鼓励的:“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镇”。

那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将放开土地供给来适应高价值的产业发展需求吗?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在 “(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里,依旧要求城市国土规划“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城市只能“精明增长”,大城市依旧要“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人口增加、供地受限。

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更多是兼顾公平,这体现在公共服务在各级政府内的平等化上。中国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传统上都是依照城市等级来配给的,这在现实里加重了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那么在政策安排上对中小城市在这方面就有相应的指导倾斜。

关注孚园公众号,ID:frank-park

——赋能传统产业的解难者,助力新经济新挑战

孚园研究院之产业及城市发展中心坚持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知乎用户 投资人 吴斌​ 发表

从人类历史分析

大的趋势就是两个字:集中

人类强大的地方不是肉身,而是智慧

智慧集中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强的智慧

而在交互手段没有高度发达之前

要集中智慧,就是要集中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快速向更高智慧不断迈进的历史

集中势在必行,智能产生超级智能

而之所以集中的趋势进展没有那么快

还是因为肉体的生存资源有限

大量人口集中,需要极其强大的外部资源来供养

这放在过去是极高难度的,罗马长安也是昙花一现

但是现在人类的技术已经轻松可以解决大城市的基础生存物质问题

因为集中的方向上没有大的障碍

我预测人类 15 年内会产生人口以亿计的集中城市群

比如国内的沪浙苏城市集群、深广城市集群等

什么情况下人类集中居住的趋势会改变?

我觉得很难找得到,如果说有一点可能,就是 VR 的普及

我是说完全沉浸式的高级 VR 体验,可以让交互方式完全改变

人和人,再也不用通过实体接触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居住还是分散居住,区别就没那么大

当然,考虑到供养和维持肉体的效率问题

我觉得到时候还是集中居住会占据优势地位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lxWG3 发表

必然向大城市集中。

知乎用户 追风大魔王 发表

未来的趋势是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因为产业向城市群集中

进一步细分,新增中端第三业产业人口将聚集于核心城市的市郊结合部

例如广州的萝岗、科学城、东圃、厦滘等。随着轨道交通的扩张,进一步再衍生至白云湖、南沙、知识城等。至于传统市中心,例如东山,青年人口也在逐步减少,珠江新城,置业难度较大,住宅少于写字楼。

其次,新增高端制造业、科技行业等产业人口,有较大概率集中于核心城市的副中心,例如佛山、东莞市中心等。很可能出现副中心与核心城市的交界处,前者优于后者的现象。例如佛山千灯湖和荔湾对比。

以上分布本质上是因为,对于律所、金融、咨询、夜总会等中高端三产,天然具有积聚效应,服务东山、珠江新城的权贵是其本职,互相之间的人际勾兑较多,地理上很难脱离广州。而对于制造业及科技行业,并没有非要在市区的意思,其配套产业链往往在郊区,例如华为最近在老华侨糖厂拿地,其职工属于较高收入阶层,对比一下老白云和佛山,很可能选择佛山千灯湖置业。至于互联网行业,兼具服务业和科技行业的特性,其选址也体现这一特点。

至于非城市群的小城市,未来产业边缘化是大概率,工业很可能成为落后产能,只有体制内(本质上是转移支付)及白酒、食品、农业、保健品等日常消费类产业(有赖于文化特性),相对坚挺一些。除此以外一些所谓生意人,基本都是靠矿产、开发小产权房、KTV、放码、开洗脚城、汽配厂、餐饮店等落后或者灰色产能维系,其日子一天难过一天。

同为小镇青年,我的建议是,如果喜好安逸,考大学不论一本二本,以法律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为主,一门心思考当地公务员。如果试图打拼,考大学则卯准名校,尽量读硕读博,以期在大城市有较高起点。如果不想考公务员,同时非名校非硕士,大概率只能读个热门专业的二本,然后在大城市 996 死扛几年,攒下一百万退到二三线城市。

如果以上都不愿意呢

要么天性乐观擅长躺平,要么大概率成为城市变迁的代价了

知乎用户 观澜 发表

我记得以前有人做过类似统计的分布图,国际对比。结论是,除了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人口少于国际规律,其他基本相符,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原因是我们的政策外国没有。如果北京上海难以立足,年轻人要想法在国家认定的国家中心城市立足。

知乎用户 半天侠 发表

上学期上了一门 “城市化与房地产热点问题” 的课,最后要交一篇小论文。当时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最近网上大家常说的“马太效应”。但除了中国国外很少把 “马太效应” 和“城市”放在一起的,少数的几篇讲到的也是用“齐夫定律”做为联系。关于城市人口自然有其它很多模型,但作为一个学物理的学生我参数越少的模型我越喜欢,毕竟 4 个参数就可以画出一头大象。下面我就偷个懒,直接把课程论文搬过来,试着从数学的角度 “回答” 你的第一个问题。


背景介绍

近几年来,马太效应、阶级固化等词逐渐在网络社区上流行了起来,与之伴随的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焦虑。一方面,上世纪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消弭,这一代的人们即将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 “世界工厂” 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时代也开始逐渐远去,随之而来的是经 济的新常态。在社会经济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关于 城市的新闻近年来也是频现报端。与人们最为密切相关 的恐怕就是近几年的迅猛上涨的城市房价。放到更高的层次,一些城市开始了 “抢人大战”,一些省提出了“强省会” 计划,而国家在近年来也开始选定国家中心城市 培育城市群。那么中国城镇与乡村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呢?

在四年前,知乎上有网友提问:“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这几年来不断地有人回答这一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一个简单的模型出发,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简单地讨论第一个问题:我国未来的城市人口会更加集中还是趋于分散?

一个简单的城市增长模型 - 齐夫模型

在开始问题的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的分析一下城市的变化规律。衡量一个城市的维度有很多,比如 建成区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科教文卫水平等等。其中人口数量显然是衡量城市规模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之一。更多的人口往往意味着城市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发达的服务业,以及更高的医疗与教育水平。

马太效应在城市人口上的表现为越大的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越强,从而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越来越小,甚至消亡。有趣的是,当分别用 “马太效应 + 城市” 与“Mattheweffect+city”搜索时,前者可以搜索到很多与之相关的新闻与博客(而且以近几年为主),而后者则几乎搜索不到相关的内容。在一篇同时出现两个关键词的论文 [1] 里,则是把马太效应与齐夫定(Zipf’Law)联系到了一起。

图 1: 美国 1991 年市区大小排名前 135 名的城市人口与对应排名的对数图。来源: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3][2].

1999 年,Xavier Gabaix 在他的论文 [3] 中介绍了齐夫定律与城市扩张规律的关系。在文中,他对美国的城市按人口进行排序,并以城市人口的对数为横坐标,以城市排名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对该图拟合后得到了一条斜率近似为 - 1 的直线:

我们可以将公式 1 更一般地写为如下形式:

该分布为帕累托分布,又称幂律分布。帕累托γ=1 时则对应齐夫定律,也就是公式 1 所表现的形式。文中运用了两个假设解释了为何城市的人口分布满足齐夫定律: 首先他假设每个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容易检验公式 2 是满足该假设的一个稳定解:假设某 一年该公式成立,那么当所有城市都以相同速度α增长时(Size→αSize),第二年该公式仍然成立。

第一个假设给出了幂律分布,而要解释其指数项γ=1,则要用到所有城市的总人口近似不变的约束条件。作者在文中考虑了一种最简单的情形:假设一个城市的人口可能会翻倍或减半,那么其减半的概率只有是翻倍的两倍才能保证人口的在期望上保持不变(结合第一个假设可以进一步得到所有城市的总人口也会保持不变)。图 2 给出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各个等级的城市数目分布。如果假设每 Ni 个城市中有一个城市人口会翻倍或者减半,图中稳定型给出的对应概率是 1/3 升、2/3 降(总人口不变,γ=1);收缩性给出的对应概率是 1/4 升、3/4 降(总人口减少 1/8_N_2,γ=2/3=0.67);扩张型给出的对应概率是 2/5 升、3/5 降(总人口增加 1/10_N_3,γ=log1.52=1.71)。(这里我们在计算γ值时用到了一个自洽的近似,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值。容易注意到的是γ越大城市分布越均匀:极端的例子是当γ趋于无穷时城市将会呈现均匀分布。)

综上,对于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的城市在总人口近似不变的条件下,齐夫定律对不同级别的城市数量分布给出了较好的定量描述:排名第一的城市人口是第二名的两倍、第三名的三倍…… 第 n 名的 n 倍。换言之,城市等级每降一级(人口减半),对应的城市数量就会多一倍,从而我们会得到一个类似金字塔形的城市分布。对于收缩型城市分布,这一金字塔会更尖一点;对 于扩张型城市分布,这一金字塔则会缓一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数据分析

在上一小节中,我们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接下来我们采用由联合国人口司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编撰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14 年修 订本)》数据 [4],分析 2015 年城镇人口大于 30 万的 398 个城市从 1950 年到 2015 年的各年的城市化规律。我们在各个年份对 398 个城市按人口进行排名,并将对应的数据点绘制在图 3 上。

从图 3 可以看到,2015 年我国城市在图中的分布近似是一条直线,很好地满足了幂率分布。对 2015 年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仿照公式 1 得到:

公式 3 显示帕累托指数γ=1.204,略大于 1。根据我们在上一节的分析,这说明中国目前的城市人口分布成扩张型分布。表 1 将 2015 年我国各个级别城市分布情况与图 2 给出的三种模型进行了直观的对比。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总体上的城市的分布落于稳定型与γ=1.7 的扩张型的区间范围内,与模型预计的较为相符。其中偏差较大的地方在于大城市的数量较少,这暗示了中型城市在转换为大型城市可能遇到了某种困难。

至此我们较为具体地分析了图 3 中对应于 2015 年规模在 30 万人以上 398 个城市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图 3 中给出其它年份的城市排名是基于这 398 个城市内部的排名。由于城市人口增速的差别很大,并且这 398 个城市有很多也是在近几十年来才建立的。其它年份的较为末尾的城市排名实际可能要更加靠后,甚至根本不存在。因此,我们不能直接对这 398 个城市进行排名并用齐夫定律分析,对数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5] 本文中我们近似地用各个年份排名前在 150 名的城市的内部排名代替真实排名,计算出每个年份前 150 个城市对应的帕累托指数,绘于图 4 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在图中一同画出了中国总的城镇人口以及城镇人口每五年的增长率。

正如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帕累托指数和增长率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变化较增长率的变化会更为平滑一点。不难注意到,帕累托指数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逐渐增加,在上世纪末到最高点 1.293,随后逐年减小,回落到 2015 年 1.2 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在上个世纪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排名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对应的城市人口的分布变得更加均匀。转折点发生在本世 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城市的排位开始变得稳固,城市人口的分布开始收缩。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深 圳从 2000 到 2005 年的时间里从人口上先后超越武汉、天津,之后坐稳了人口前四的交椅,奠定了目前 “北上广深” 四座一线城市的格局。

对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预测

在之前的两小节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以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在这六七十年来的人口变化数据,得 到了一个看似比较吻合的结果。但在对未来做预测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我们在第 2 小节建立的模型所用到的假设:各个城市的人口均以一个同样的分布增长。我 们可以很快地看到在这一假设在两个状况下会有较为严重的偏差:一是当样本数量不够的时候会城市人口分布 的方差会放大(比如一些小国家没有足够多的城市,对幂律分布就会有较大的偏离);二是对最大几个城市的预测会不够准确,这是因为受限于总的人口以及地理、经济条件,这些城市的增长率会有明显的上限,其增长分 布必然不同于普通城市的增长分布。除此之外,该模型 有着比较强的普遍性。在 1971 年,有人对 44 个国家的城市数据进行分析检验齐夫定律,均得到了较好的拟合 结果。作者进一步发现,四分之三的国家帕累托指数大于 1,说明大多数国家城市人口的分布较为均匀。[6]

有很多人关注一些城市政策对未来中国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但在我们的模型中,唯一能整体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只有总城市人口。而依照目前的趋势,今后十到十五年,中国的总人口不会再增加,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将趋缓。也就是说,整体而言,城市人口分布将趋于集中。这一过程其实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并且集中的程度不断加深,而近年来这一变化开始被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从而有了下到百姓上到城市的焦虑感。例如,近几年所提出的的 “新一线城市” 表面上是将以前的二线城市上升一级,但如果与四座一线城市相比较,它们只是 “保级”成功,而那些没有增长或增长较慢的城市才真正是降了一级,并且随着城市的 “阶级固化”,逐渐失去最后“翻身” 的机会。

但从局部而言,城市的政策必然会影响具体城市人口的增长率。比如严控人口的北京市,近几年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又比如新晋的网红城市西安,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增长。有趣的是,联合国的报告 [4] 并不看好北京与上海在控制方面的努力。它预测在 2030 年北京与上海的人口将达到三千万左右,甩开第二梯队的城市一千万人以上。本模型无法局部到具体城市的预测,但在城市化趋缓的背景下,从期望上而言,城市人口越多相对的增长速度会更快一些,因此西安政府这一轮抢人让其更有底气地进入了下一轮的“保级之战”。

结语与展望

最后让我们回到知乎上的问题:“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本文所给的答案是:从绝对数量来看,不管是城市数目还是大中小城市的人口总体而言都会进一步上升。但相对的,城市人口会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并且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趋缓加速集中。随着未来若干 “二线” 明星城市的脱颖而出,城市的梯队划分将更为明显。在该问题下的众多回答中,周看看网友利用 “地方政府竞争” 模型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并提到了政府将要采取的对策:既然未来城市人口将更加集中,城市间竞争将更加激烈的趋势无法改变,那么国家就通过设立国家中心城市,培养城市群来引导城市有序竞争。

总之,中国城市野蛮增长的时代即将过去,而城市间精细分工的时代即将到来。至于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M. Perc, The matthew effect in empirical data,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11 (98) (2014).
  2.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the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 1993.
  3. X. Gabaix, Zipf’s law for cities: An explan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3) (1999)739–767.
  4.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2015.
  5. 邓智团, 樊豪斌,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4) (2016)48–60.
  6. K. T. Rosen, M. Resnick,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pareto law and primac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8 (2) (1980) 165 – 186.

知乎用户 城市天际线 发表

个人认为会向大城市集中,强者恒强是客观规律,这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部分城市人口增量,深圳人口未出,长沙增量也是 17w 左右。这些其实都算是大城市,而武汉增加 120 万人、成都增加 24 万人、杭州增加 24 万人,属于发展最好的城市,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人口的大量流入。上海北京出于本身的人口严控,导致几乎没有变化。同时也该看到,天津、石家庄这等大城市都无法自保了,更何况是普通小城市?

知乎用户 Yeon 发表

继续集中到大城市卷

知乎用户 涵航 发表

大者恒大

知乎用户 zc-brant​ 发表

现在人都认为会集中化,拼命往大城市跑炒高房价。

其实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经历过严重的逆城市化,俗称上山下乡

中国未来城市化能走多远还是问号,

城市化是资源堆起来的,每天消耗大量能源、矿产和粮食,而这些实实在在的资源是城市要靠二产三产去换的。

知乎用户 职业规划师 Will​ 发表

过年了,回老家了吧?老家也就靠你们过年回去增加一点人气了。

搁平时,农村根本没人,杀马特少年和熊孩子都看不到,农村就剩下老弱病残,一副衰败的景象。我不觉得这都是疫情闹的。

小镇也差不多。县城倒是人多点儿,但也看不到 18 到 28 岁的年轻人,稍有能力的年轻人谁待县城啊?自甘废柴吗?

从地级市开始,能看到年轻人了,但并不算大批量,零零散散吧。

到了省会城市,年轻人那叫一个多!成群结队的,勾肩搭背的,走街撸串的,深夜买醉的…… 省会独大,每个省都把人往省会吸。人就是钱,年轻人才是金山银山,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是财富堆积的地方。

北上广深,不用说了。在上海的地铁站,乌压压几乎都是年轻人,站台的仄逼压不住一个个想要怒放的生命。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汪峰《北京北京》

“匆匆那年” 之后,犹如潮水退去,年轻人又将回归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故乡,在疾驰的列车上,很难找到答案。

如何评价广州这座城市?

为何网上多数高薪职业都在公司里,而现实中还有很多人憧憬体制内工作呢?

2020 年前三季 GDP 十强城市公布:重庆、南京上位,天津跌出前十,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知乎用户 肖子瑞 发表

规划专业相关人士,先甩结论

1,15 年时间内,依旧向一线、新一线城市聚集;

2,城市群的影响大于单个城市影响;

简略理由如下:(手机打,要是有更多人有兴趣再补)

a 目前认为人口选择大城市,主要是由于就业(这点在雄安新区规划中有体现);次要原因是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教育医疗等,由于建设速度在那摆着,5 年内国内格局不会有过大变化,大城市依旧是首选;

b 城市群有更好的产业分布,地区经济体系完整,行业丰富利于各种职业,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协同效应,对生活更有追求的人会在就业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交通环境,在城市群中选择中心城市周边一个生活环境更好的卫星城居住。

目前规划很多理论都在讨论空间或者经济的影响,但城市空间发展的发展,其实更多的受居民行为模式的影响。

现在大家还是觉得大城市更好的人多,一二线就会继续壮大。就算没有新的用地,还可以提高容积率

等哪一天社会更觉得二三线更好(比如发生了技术变革,分离了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的刚性联系),那社会群体行为方式就发生了改变,城市才会真正变化。

知乎用户 夫前强制中投 发表

一定要结合当下来预测未来的情景,才能分析。

在不考虑科技爆发等无法预测因素。

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我国不出现大状况,继续沿这样的路径发展。那么在集权主义下,稀缺的公共资源还是会进一步向大城市积聚,导致大城市进一步扩张,向所谓城市群发展。

第二,政府债崩了,那么小城市完全破产,所有公共服务无法供给,人还是会向大城市跑,国家也只会优先保大城市,当然大城市也会收缩,外围的地铁、公路什么的也要废弃。

综上,怎么算都是去大城市合算。

唯一可能出现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可能就是:科技爆炸,我们可以远程办公、教育和医疗,我们交通物流超级发达,可以快速远程定点投递,我们终于不依赖空间的束缚,那么我们才会迁往中小城市,过上现代桃花源的生活。

知乎用户 知一先生​ 发表

两个高赞答案:一个描绘了政府压制大城市的客观现实,一个张口就是一句大者恒大。

这两个答案其实都有点片面。

4 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只有中国印度,还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该如何发展根本就没参照物。

但很现实的是,发达国家也没有超过 3000 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更没有这种城市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

何况?发达国家既然都没有把城市发展这么大,我们为何这么干?

客观来说只考虑资源分布和地域平衡。10 个 2000-3000 万的城市远远比 4 个 5000 万的城市更好。

北京水不够,深圳广州香港离得太近,上海继续扩张就要和江苏浙江这种超级大省争夺资源。天津和北京的地缘也类同。

武汉,郑州,成都,重庆,西安,沈阳或者大连通过 20-30 年发展成为人口上 2000 万的城市显然更良性。

即便我们未来需要有 85%-90%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2-3 亿在 10 个 2000 万级别的超级城市。

2-3 亿的在 40 个 500 万级别的城市。

3 亿在 200 个 100 万级别的地级城市。

余下的 6 亿在 2000 个县级 30 万的卫星功能城市。

这样的分布才较为合理,也能给各种发展方向的人提供有层次的人生选择。

大部分卫星城市借助高铁可以在 3 小时内就可到达十个核心城市。这才是比较合理的规划。

北上广深,除了深,如果不是政府硬挺房价不可能到如今的地步。

这其实就是在利用市场的手段去赶人。

所以中国这四个城市除了深圳,其它的城市人口增长率都应该会长期低于全国增长水准。

如上判断一家之言,做不得准,希冀可以作为选择发展方向的参考。

其实我觉得选择什么规模的城市,应该跟个人生活习惯与具体能力有关。大的不一定让你开心,小的也可以让人过的很幸福。

浮华过后,也许真的只剩空虚呢?

知乎用户 哈文林 发表

逐渐的,小城市除了公务员就是老弱病残,再然后,小城市连公务员也只剩老弱病残了。

知乎用户 姬周 发表

以本科生以上学历为例子,每年 300 万本科生毕业,国家体制内(国企,事业,公务)可以吸纳 50 万上下,体制内无所谓一二三线县城。四大一线吸纳 50 万大学生不成问题吧,10 多个计划单列市和 30 左右省会吸纳 100 万大学生没问题吧。这么算来,实际上体制内和一二线就可以吸纳 200 万以上的大学生入驻,只能不到百万的大学生会回到二线以下城市地区,那么实际上除了少数家境困难和发展不顺利的学生,我个人估计在 50 万以下会回到县城以及乡镇农村。然而中国的县城有 2000 到三千,不算上东部发达县级市,每个县城也就 100 到 200 的大学生会回去。所以,你看看大学生本科生在大的统计下,回到县城以下是主流吗?更何况,中国大学生里面很大的比例都是地级市以上家庭出身的,这进一步压缩了这个比例。

但是,中国现实的学历直接影响了社会人的发展机会和留在城市的概率。大多数非大学生在孩子长大成人可以就业之后最终只能回归到自己的小县城和小乡镇。

现在未来的中国入驻一二线并最终安家落户的基本都是本科生群体,三线地级市和东部县级市以体制内不断吸纳维持人口量级(当然也有一定数量提升),县城以下群体不断为一二线和体制内供血劳动力和未来的大学生。

最终,一二线和体制内人口质量和素质不断提高,县城和乡镇农村人口质量不断下滑最终陷入崩溃(如今的读书无用论在县城以下风行就是如此)。中国现在未来为高度割裂为发达的城市和极度落后反智的县城乡镇两大地域。

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知乎的诸位你们还是幸运的一群人。

知乎用户 Aaron Liu 发表

买得起房就留;在可预期的未来如果能买得起房,也留;租房但是生活质量不低,也留。

如果以上几条都不满足,就得考虑考虑了。如果你的行业只在一线城市能找到工作,必须留,再难也得留下,买不起房也得留下,三十多岁再改行,从新起步太困难。如果你的行业到了别的地方也能混得不错,那么可以考虑离开。

未来,一些有特色产业,有前景很好的行业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会越来越好,但是不具备这种产业的城市就很不好说了。所以,如果你打定主意离开一线城市,那么得想好去哪儿,并不是到了哪个小城市都能混好的。

知乎用户 孙旭冉 发表

大城市继续扩大。高中地理教材有写:原来曾经采用过发展中小城市群的方法,但已经证明失败,因为个个城市都需要建造类似的工业商业住宅区,重复建设浪费大效率低,大城市虽然有城市病,但总体效益还是高的。

知乎用户 茉茉 发表

嗯,對這類問題不很有發言權,只是希望可以拓寬下題主思路。

題主關注這個問題的話,可以參考一些有關中國人口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報告。先幫你找了如下三篇:

undp.org: China 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worldbank.org:China Urbanization Review: Balancing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Inclusion 2009

mckinsey.com:Preparing for China’s urban billion 2009

知乎用户 朝逝夕颜​ 发表

疫情前我会闭眼就说肯定往大城市集中。

疫情后真不敢讲了。

知乎用户 卓阳 发表

人聚集起来,规模效应才高, 公共服务的成本才能最低,效率才能最高;

所以,工业化时代,人口从农村聚集到城市,从小城市聚集到大都市,符合比较优势。

但,大城市扩张也是有边界的。 当城市扩张得越来越大时,其增加的成本(比如城市内交通产生的堵车、市政维护的成本)超过其节约的成本时,就达到了城市扩张的边界。

未来 15 年,中国人口的特点是 少子化更深化,老龄化向超级老龄化发展,人口开始负增长。一般来说,少子化、老龄化前期,比如日本,人口应该是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而抛弃中小城市的。因为只有大城市能够维系公共服务的成本,中小城市因为少子化、老龄化将无法提供正常公共服务。

但是,中国未来的情况和日本还是 不一样的。 那就是 我们的少子化、老龄化 速度远远超过了日本,毫无疑问,几乎所有城市都将面临人口收缩的局面,不管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

而且中国之前的基建扩张比日本更大,以至于公共设施、建筑等将出现严重过剩。 城市最大的成本 将是 维系这些 过剩设施。 那么城市收缩,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毫无疑问,大城市这些过剩设施会更多, 成本会更高,收缩得也更厉害。 大城市因为收缩,而逐渐分离为中心城区和大量独立卫星城。 如果是在独立卫星城的话,跟中小城市又有多大区别呢?那么,人口还真有必要流向大城市吗?

知乎用户 波美拉尼亚公爵 发表

必然是向大城市集中。

知乎用户 小小羊 发表

可以去看看 Barney Cohen(2006) 的那一篇文章,去 google scholar 上面有,输入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就行。

知乎用户 熊大 发表

多年前看到一个广告语,可以自己品一品:“人往有钱的地方流,钱往有人的地方流”

知乎用户 Zothany 发表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目前看不到,也想象不到阻止它发生的可能,我们也没有理由去阻止它发生,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人口高密度集中的地区好处远大于坏处,而某些反城市化现象只是个人或者极少部分人的选择,不会影响大趋势。

知乎用户 老实人 发表

前者,会逐步分散在大中小城市中,甚至会有很多回流到农村。

知乎用户 孤山远影 发表

呃,我不认为大城市在达到了一定的值后还会继续发展,也不认为大城市就是唯一的发展机会。

如果大者恒大,中国现在就只有一个城市了,那就是北京。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尤其是中国,独一无二。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但是却在政治上高度集权。

这就决定了我们国家基本上没有可以参照的前例,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产生的部分城市发展的观点,未必适合我。

欧洲国家没有我们地盘大;美国没有我们人口多;而地盘大人口多的国家,没有高度集权,比如印度。

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知乎用户 图灵 Don 发表

麦肯锡将中国划分为 22 个城市群。

未来中国 13 亿人口的大多数都将聚集在这 22 个主要城市群。集中,集中,13 亿人口高度集中。

知乎用户 董修荃 发表

一线城市人越来越多,装满之后,会出现新一线城市。

而三四线城市人会越来越少,动物会越来越多,终于通过城市化完成了环保人士的梦想。

这是历史潮流,不要逆潮流。

知乎用户 木木 发表

国家目前的政策是逐步从农民手里征地。现在用的是一种相对温柔的方法。不再是像当初一个拆字就拿走你的房子!中国的耕地将逐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最主要的就是耕地贷款。比如你今年可能一亩地抵押到五万,一年后国家告诉你地升值了,你就屁颠屁颠的再去领五万,以此类推,十年后你发现你根本没有能力赎回自己的地,那就只能把地交给国家。所以,未来中国的经济将逐步从房产经济过度到地产经济。城市核心区域改造基本完成,周边将会出现更多的廉租和经济适用房,提供给把土地抵押的进城的农民!慢慢行程国家提倡的农场主,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的地主或者国家机构。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进口农作物的问题。因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主要农作物进口率逐步攀升,已经触发警戒线。由于我是手机回答,实在懒得找相关资料,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百度。综上所述,国家会慢慢的把农民往二线周边和三线城市赶,一些有钱的人会去农村大片拿地。,现在很多大型房企你可以关注一下地块是不是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甚至在城市周边的都不动工。一些有眼光的会把资金投到相关行业。另外很大一部分人会在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时赚点小钱,比如开个超市诊所什么的。总得来讲,大城市人不会少,不过也不会大规模涌入了,二线周边和三线城市是国家的主要关注点!具体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和速度。现在还不好判断!毕竟现在是温水煮青蛙。

知乎用户 TheAmazingSeb 发表

当然是听党指挥了.

知乎用户 张强张耳朵 发表

大家都说天朝的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不明智。

蛤蛤,我是来【**唱反调】**的

-————————————–

我不大习惯演绎法来阐明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先罗列观点再给出论据的套路。还是玩我拿手的归纳法吧。先查数据,再归纳出规律,最后放出立论假说,毕竟没那精力去严谨的做学问,就当抛砖引玉吧。

堆砌数据。

![](data:image/svg+xml;utf8,)

A 纽约,B 北京

北京常驻人口

东京都市圈中心城区

东京都市圈总人口

![](data:image/svg+xml;utf8,)

孟买人口统计

合成后可知

在以上城市的人口统计可知,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向最近北京这样疯狂,十几年里增长了近 1 倍。

对于相对落后的天朝政府,应付如此巨大的变化,真是难为他了,但他也不傻,他也知道如果放任不管,让人口大量涌入,带来的结果就是孟买式的平民窟,里约热内卢式的平民窟。好在天朝政府虽然能力弱一点,但是眼光还是蛮高的,对于天朝的建设目标怎么也不至于此,平民窟式的繁荣是坚决不要的,我们要学习新加坡,学习东京,学习纽约。

那好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北京就像个大黑洞,贫穷的人们都被吸引过来,但是按照效率低下的北京政府的工作能力,北京不可能保质保量的消化掉这么多新增外来人口,穷光蛋就想到北京安家,那你只能住集装箱了,到时候北京半个城区都是集装箱怎么行。不能让你安家落户,租房子吧。

于是政府继续拿起政策的大棒,高喊着” 大家不要急,不要挤,一个个来,让有实力的先进来,总会排到你的 “。

然后呢,高房价,户籍政策,红头文件等等措施落地。咱北京还是先缓一缓,外面的就先不要进来了,咱先解决里面这堆人的生活问题先。

至于为啥会造成井喷式的人口增长:

简单说还是以下几点

1,GDP_KPI 考核,大家都要 GDP,大搞工商业,外来人口赶紧来,来的人越多 GDP 越高,要了数量忘了质量,现在在补以前的城市建设的漏缺。

2,登峰造极的剪刀差制度,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人口富集,3,4 线城市的人口向 1,2 线城市加速富集。

3,住房制度的放开,使得大城市能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

在没有解决政府效率低,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以及城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前,放开大城市人口限制,无异于走上了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的邪路,限制了城市的活力,什么,欧美都是这样过来的啊,你怎么能说他是邪路,个人认为,城市使得人口富集,富集的人口由于空间的缩小,导致了各种沟通流动的成本缩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说白了就是给人节省了时间,所以应该把居住城市的机会留给单位时间效率产出高的人群,这样才能最大化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

知乎用户 羊太守 发表

如果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购物、网上卖货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均衡,会不会去城市中心化,大家住在小而美的小城市也可以。

知乎用户 Stark Huang​ 发表

毫无疑问是会继续聚集的,除非我中华帝国统一全世界,然后搞 “小工经济”,像明清时期那样把人口分散,严格管控人口流动,而且还要严格管控互联网

知乎用户 聿几 发表

这排名第一的答案说了那么多,只是一味的论证鼓吹自己所为的大城市理论,并没有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这种答案都能排第一,真是惊了个呆。

而且有些论据根本就是荒唐可笑。好几个答案都喜欢拿国外来对比,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中国特色 “户籍制度”。未来 15 年户籍制度也不会有大的改观,所以拿国外来对比中国城市发展真是滑稽。

知乎越来越流行这种文不对题的答案排第一了,长篇大论灌蒙你,让你不明觉厉爽一下,点个赞完事。(3-24 更)

北上广这些城市越来越大,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首先带来的是各种城市问题包括雾霾,拥堵,高房价,高生活成本,15 年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常年在 2000 万以上,再有大规模的增长可能性很小,并且政府也不会放任其无限制扩张。

(前几天刚出的把保定作为政治副中心也是政府解决北京当前种种大城市病的一个姿态)

判断未来 15 年的人口流向我觉得可以将流动人口劈分为两个群体。

即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外出务工人员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第一需求的是赚钱,未来的 15 年内他们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而转移。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谋求可以在一线大城市定居,他们更倾向于离家乡更近的城镇和县城。

未来 15 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会出现最高峰并出现下降趋势,这部分群体大多向往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有非常大的在一线城市定居的诉求。但是,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提高了他们定居大城市的难度,他们大多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后返回家乡。但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家乡的县城和地级市的城市建设多半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因此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

因此我相信未来 15 年内,县城,省会城市和一些大的二线城市会急剧扩张,而普通地级市不会出现大的人口扩张,北上广这些超级城市最多是维持现在的规模缓慢增长,甚至是 15 年后当二线城市人口出现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下降趋势。

以上找不到数据支持,暂时只是代表个人观点

知乎用户 广陵一澍斋 发表

认为大城市越来越大的,一般是住在大城市或者正准备去大城市发展的。

认为小城市也有机会或者还可以抢救一下的,一般是住在小城镇的。

所以大城市还会越来越大,小城市发展乏力。

因为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是年青人。

知乎用户 萎笑 发表

现在从生活来讲, 大城市小城市有什么区别啊. 通讯和交通这么发达.. 从前倒是人多的大地方,, 可以看戏剧, 去图书馆书多. 各种文化, 娱乐设施.. 而现在倒觉得小地方生活好.. 老了一定会去小地方.

知乎用户 独角仙 发表

不说那么多废话,就说一点,大城市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然后我们是一个各类资源都有限的国家……

在未来可见的岁月里,各类资源只会越来越稀缺,而不是相反。由不得我们选,甚至都由不得政府选,是未来只有可能是由超级城市去吸纳越来越多的人口。因为如果不这样,大家根本没法正常的按照文明人的标准活下去,也没那么多的资源可供你东搞搞建设,西搞搞开拓,撒着欢儿铺开来浪费的…… 小而美的城市也就只能想想,实际情况是以我们国家的各项资源条件根本就做不到。

未来我国的社会形态,只有可能是:大家都窝在各个大城市里,然后尽量环保的活着。很多小城市以及一些主要由多余出来的农业人口组成的小镇,都必然会逐步的走向消亡。

知乎用户 非洲狒狒 发表

城市人口分布动力的模型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只从现象分析,对比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的人口分布规律,人口持续涌入大城市才是合理现象,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散反而是很反常的现象,历史上我国改开前和苏联出现过。

知乎用户 印无心 发表

必定向大城市集中,大约要再过 30 年才会出现逆城市化,这是我们的乡土气息决定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21.2.19 更新

男友已升级,20 年税前超过 50W,包括公司股票,我 15W,年后跳槽 22W。两人分别于 18 年和 20 年通过应届打分和人才引进落沪。

19 年已领证,并在上海中环边买房,64 平双学区。房贷还剩 348W 待还。21 年底交房,市值已翻倍。

目前正在筹备婚礼,预计 22 年生个虎娃。

家里如果拆迁的话也许可以考虑上海买二套。

目前不考虑换城市。

15.5.14 原答如下:

现身说法,本人南京 985 高校在校生,18 年硕士毕业,家住长三角三线城市的城镇,男友南京 985 高校 14 年本科毕业,老家在内陆地区五六线城市的城镇,父母在三线城市工作。
男友目前在上海工作,月薪税前 1W,没有上海户口。
本人目前大四在读,打算在硕士阶段积累上海落户积分,硕士毕业后积分落户上海,跟男友结婚,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就在上海买房定居。
如果到 18 年经济条件不允许在上海买到一套最低 60 平米的房子,可能考虑换一个城市生活,苏州或者杭州。但是不会回家乡,因为大城市工作机会多,工资也高,家乡三线城市只适合养老。

知乎用户 条顿骑士吃的鱼 发表

个人预测 20 年之内,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城市群将聚集全国 30% 的人口,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长居人口会达到一个亿。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也可以聚集全国 10% 甚至更多的人口。其中武汉 + 大长沙(长株潭)+ 南昌长居人口会达到 5000 万以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CS6o5 发表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短期一定是发展大城市是最优选择。

问题现在城市的生育率已经跌破冰点,中国没有办法对外掠夺,那么大规模的城市化必然导致生育率下降,城市规模越大生育问题越严重。这个我就不列举数据了,很容易查询到。

短期内生育问题破坏力并不明显,但是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年轻人口无法支撑老人的需求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如果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200-300 万的中小型城市是一种必然。

知乎用户 Shanks Red 发表

对于曾先生的强者恒大的理论,我们只需要推荐其阅读下初中历史课本即可,历朝历代的更替,都说明了,花开自由花谢,潮起自有潮落,没有永恒的灿烂。

按照强者很大的理论,恐龙就不会灭绝,老鼠反而应该消失。

按照强者恒大的理论,近代中国为何会遭受那些曾经在各方面都不如我们的国家的欺凌。

按照强者恒大的理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不应该有种英雄迟暮的意味。

自然的法则向来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恒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2oJGk 发表

我来回答一下吧,我们都知道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都是很彻底的,一般都有 80% 的人是城市居民,甚至 90%。我们国家这条路从 8 亿农民 3 亿居民开始,到今天 8 亿居民 6 亿农民,走了三十年,要达到 80% 以上的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三十年。

但是需要注意,城市化进程是结果,不是过程,因为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不需要那么多农民,所以让农民进城市做居民,从而导致居民人数占统治地位。中国要想继续发展,最终成为发达国家,必然需要高度机械化的农业,那么肯定是要把农民往城里赶了。

目前我国有 14 亿人口,按 80% 算的话是要有 11 亿城市人口,大致需要 3000 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十座,1500 万人口的大城市二十座,这样能容纳 6 亿人口,其余 5 亿人分散在三四线城市。如果发展顺利的话,这个是三十年后的情况,北京上海重庆人口基本已经趋于饱和了,未来三十年人口增长会放缓,其余 7 座城市是哪七座现在基本也都有谱了,人口还会翻倍,普通的省会城市人口都将达到 1500 万级,也会有较好的增长。

结论是当然应该留在未来人口能翻倍增长的大城市发展,想尽办法在那边买房子,将来会变成不逊于北京上海的大城市,房价也会翻倍涨,虽然这些未来的三千万超级城市现在房价也不便宜了,但和未来比还是有上涨空间的。

知乎用户 香油香牛奶 发表

北上广一线城市会保持,二线城市会增加,其他会减少

知乎用户 人间嬉戏狮 - 疯啰 发表

会向大、中、小城市聚集,现在,国家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引导中小城市发展,执行城市群建设。

其实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去各城市群其他城市,也是不错的选择,竞争压力没那么大,各种资源也相对较好,生活质量也相对有保障。我国目前共有 19 个城市群,各城市群主要组成城市都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城市,可根据自己情况自行选择,城市群包括的城市详情如下。

一、京津冀城市群

**一核:**北京

**双城包括:**北京、天津。

**三轴包括:**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

**四区包括:**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多节点包括:**一是中心城市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二是重要节点城市如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定州、辛集、安阳等。

两翼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

二、长三角城市群

**一核:**上海

**五圈:**南京都市圈(南京、镇江、扬州)、杭州都市圈(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合肥都市圈(合肥、芜湖、马鞍山)、苏锡常都市圈(苏州、无锡、常州)、宁波都市圈(宁波、舟山、台州)。

**四带:**沿海发展带(上海、南通、盐城、宁波、台州)、沿江发展带(上海、泰州、扬州、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沪杭金发展带(上海、嘉兴、杭州、金华)。

三、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核心(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

包括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分别引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城市。

**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城市。

**环鄱阳湖城市群包括:**南昌、九江、抚州,新余、宜春、萍乡城镇密集带,信江河谷城镇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

五、成渝城市群

**重庆市:**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 27 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

**四川省:**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 15 个市。

六、山东半岛城市群

两圈:

**济南都市圈:**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 6 市及滨州市邹平县等。

**青岛都市圈:**青岛、潍坊 2 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等。

四区:

**烟威都市区:**烟台、威海、蓬莱、荣成、龙口、莱州、招远、栖霞、乳山等。

**东滨都市区:**东营、滨州、利津、无棣、广饶、博兴等。

**济枣菏都市区:**济宁、菏泽、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曲阜、邹城、嘉祥、滕州、微山、巨野、台儿庄区、东明等。

**临日都市区:**临沂、日照、莒南、沂南、费县、临沭等。

七、海峡西岸城市群(闽浙沿海城市群)

**两极两带:**福州、厦门、泉州、宁德、莆田、漳州等。

**三轴:**南平、三明、龙岩等。

**六湾区:**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

台湾省:暂无资料

八、辽中南城市群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等。

九、哈长城市群

**哈尔滨都市圈:**哈尔滨、五常、尚志、宾县、阿城、双城、肇东、兰西等。

**长吉都市圈:**长春、农安、德惠、公主岭、伊通、永吉、蛟河、四平、松原、辽源等。

**重点城市:**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绥芬河、吉林、松原、四平、辽源、延边等。

十、中原城市群

郑州大都市区: 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

**区域中心城市:**洛阳、长治、邯郸、聊城、安阳、蚌埠、阜阳、商丘、南阳等。

**重要节点城市:**漯河、济源、周口、信阳、驻马店、菏泽、运城、平顶山、鹤壁、濮阳、三门峡、宿州、淮北、亳州、邢台、晋城等。

十一、关中城市群

**中心城市:**西安、咸阳

**重要节点城市:**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

**中小城市:**兴平、华阴、侯马、霍州、河津、永济

十二、北部湾城市群

**中心城市:**南宁、海口、湛江

**重要节点城市:**北海、钦 州、防城港、玉林、崇左、茂名、阳江、儋州等。

**中小城市:**北流、廉江、雷 州、高州、阳春等。

十三、山西中部城市群

暂无资料

十四、呼包鄂榆城市群

**中心城市:**呼和浩特

**重要节点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

**中小城市:**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神木市、靖边县、绥德县等。

十五、黔中城市群

**核心城市:**贵阳(含贵安新区)

**区域中心城市:**遵义、安顺、毕节、凯里、都匀等。

十六、滇中城市群

**中心城市:**昆明

**副中心城市:**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

**中小城市:**弥勒、宣威等。

十七、兰西城市群

**中心城市:**兰州、西宁

**区域中心城市:**白银、海东

**节点城市:**兰州新区、定西市、临夏市

**中小城市:**兰州市皋兰县、榆中县,定西市陇西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宁市湟中县,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十八、宁夏沿黄城市群

**省域中心城市:**银川、吴忠

**市域中心城市:**石嘴山、中卫

**县 (市) 域中心城市:**平罗县、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青铜峡市、中宁县等。

十九、天山北坡城市群

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石河子市、沙湾县、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此为原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

知乎用户 罗斯巴德 d 发表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农村就是城市,

知乎用户 高安路老实人 发表

几个真 · 大城市会

但是更多的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有硬指标压住)

中小城市有的会继续吸农村人口

有的会萎缩被淘汰

知乎用户 周强 发表

以工业文明的观点看,貌似留在大城市工业就业及服务就业的机会更大。但是,工业 4.0 了,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人口聚集造成的地租上升远不能被规模工业产出利润和物流效率抵消,所以未来人口聚集还能不能带来人口红利?答案未知,遗憾的说随着 5g 的到来貌似这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当然了,因为人多了所以屎多了自然污水管道也要粗一些了,确实会拉动基础建设投资,那么投资完了呢?

清谈数据不讲逻辑都很简单,然后默默的把地理环境、历史成因和文化习俗隐含掉,结论自然高大上。只做一些大空间长周期的观察就能看出,国际上大城市群的发展各自有各自的原因,但比一个数值或有限的几个数值就得出结论,那确实不需要经济学从业者和复杂建模专业了。每一个大城市群落都要各自的成因,东京湾、纽约港、伦敦城都有其历史地理的原因,选择成本沉默成本间历史原因让他们选择留下。而当今的中国,住在天津到北京恒基中心上班这联通公司 10 年的常态早就发生了,更别提在苏州、昆山、张江间通勤的码农们?

那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承载人口数及规模真的小于纽约新泽西吗?难道都挤在鸽子窝里就高大上了?还马太效应,知道那个是反面教材吗?

不要一提中小城镇就下意识的搞出身论血统论,相比燕郊、昆山,北京的延庆门头沟有啥好的?苏浙粤的大量三线城市比上石家庄、兰州等地不知强到哪去了,这个非要论证说大城市就好过中小城镇吗?

只要充分就业有施展的空间,鸡头凤尾你自己选,成本收益要自我衡量,切莫被高大上的数字游戏带沟里去。

知乎用户 hwa Syin 发表

我觉得,按照地理学,随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交通完善,城市中心地价上涨,人口往郊区移动。郊区人口多了,需求多了,于是促成卫星城。中心城市发展,卫星城并入中心城区管理,构成城市服务圈。卫星城地价上涨,人口再次移往郊区,卫星城再次产生……

这就是城市化。题主说的周边城镇会逐渐并入中心城市范围。走到哪里都一样,时间的问题,除非国家停止发展。

知乎用户 时耕科技​ 发表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中国人口达 14.1 亿,出生人口较 2019 年减少 260 万,下降 18%,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 13.5%。呈现五大新特征新趋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阶层固化。

中国的人口分布会更加趋近于向沿海以及中国中西部大城市周围的都市圈集中。

● 中国要加强都市圈建设。要规划若干个按照其经济功能和体量、半径在 30 公里到 80 公里不等的都市圈。

● 不要再在人口流出地做增量规划。在人口流入地早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为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可以预测,在看的到的未来二十年内,国内将会出现一大批人口规模 “4321” 的超级大城市。**也就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人口规模 4000 万、广州成都这样的人口规模 3000 万,郑州长沙这样的人口规模 2000 万,以及昆明贵阳这样的人口规模 1000 万的超级大城市。

到时候,人口规模 1000 万以下的,已经没资格称自己是超级大都市了。

所以,未来各个城市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我们预测的规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城市能不能很好地控制房价,让那些希望到这些城市的人,来了之后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而不是成为漂泊一族,永远扎不下根。

知乎用户 海淀游民​ 发表

人口一旦减少就会向几个大城市高度集中,原因嘛边缘地区随着人口减少机会更加渺茫,很难留住年轻人。

知乎用户 qmwatcher 发表

这个问题只是个现象的结果,而并不是原因。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往哪里去要看资源、权利等是会分散还是集中。

知乎用户 将会在 发表

城市竞争呈现马太效应, 县城毫无前途,已经被大学生抛弃,, 大部分地级市没前途。 排名前一百的城市有希望。

知乎用户 万事都怕一个酸字 发表

我的建议是向中小型城市集中,不知道上层怎么考虑这个问题,我的理由如下:

我国有些省市关系很不健康,不管大城市小城市,大家都发展不好。拿湖北来说,有像样产业的基本上只有武汉和十堰,十堰又距离那么远,感觉基本上是一个市撑起一个省。这种做法会引起很多问题,武汉房价太贵了,资源过于拥挤,中心顾不上地方,地方自己的能力又太弱,湖北有众多县市,地方上发展不起来,房价还不低,非常不健康,而全国和湖北情况一样的省又非常的多。有些国家的县市高度自治的模式还是很好的,不会有鬼城,有些小产业就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工作生活舒适度都能很高,非常宜居。省级单位合理分配资源给适合的地区,能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合理分布功能区,比如加州大学的很多分校(名校)都在洛杉矶周围很远的地方,圣地亚哥分校是在加州最南端的圣地亚哥市,尔湾分校是当年州政府花一美元在尔湾买的很大块地建的,为什么花了一美元呢,因为当时这里的城市规模很小,尔湾及周边大量土地上生活着非常少的人,可以说是靠尔湾大学带动了整个城镇的发展,今天尔湾已经是全美最棒的几个城市之一了,洛杉矶和旧金山就没有那么多的高校,整个州(相当于我们的省)教育资源分配平均,对州里的很多城市都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州中心城市(洛杉矶旧金山)也因为密度没有那么高,非常宜居宜业,没有太多的大城市病。我们的大部分省市关系就非常不合理,武汉这么核心的城市竟然还建大学城,黄家湖建完江夏建,产业也是多元且聚集,自己撑死,别人饿死,撑死的觉得城市太挤太堵太不宜居,饿死的觉得城市啥都没有,房价还这么高,大家其实都活的不好。

最好的做法就是效仿北京,让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心开始疏解产业,武汉把教育生物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都往周边城市疏解,而不是往自己旁边的区里疏解,以后大城市的远郊区就是超棒宜居城区,交通枢纽,教育医疗配套完善,大家可以很好的生活,到市里上班又方便就可以了。

有一种流行的思想是大家都喜欢去大城市,觉得大城市好,现阶段这是对的,因为大城市资源集中,如果资源能尽量平均大城市还有什么不同吗,我是没有发现有任何不同,中国保存得相对较好的大城市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其他城市都在战争中破坏的差不多了后来重新建的,这里能建成这样,大家老家以后也能建成这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异,大部分不对历史有热情的人没有留在那些古城的动机,尤其是北京,这是属于世界的遗产,你想来这里生活,很多老外也想来,换个思路想,老外也不感兴趣的城市就是一个现代化普通城市,咱们也不会特别感兴趣。

所以,为了省市各地都能健康发展,未来十年人口如果能进入中小城市应该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上层也有这个意识了,资源分配合理了,大城市病好了,大家的家乡也都更好了。

知乎用户 忠心报答赵官家 发表

一个 1000 万人口城市,比 5 个 200 万人口的城市更有活力!!!

知乎用户 走油 发表

如果科技没有新的革命改变物理距离对稀缺资源使用的限制,政策上不搞平均注意,不控制人口,15 年内人口还是会向大城市流动。

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资源会向使用效率高的地方集中 (不政策干预控制的话),而人也追求使用各种资源的便利性。

按发达国家规律,城市化 1.0 是农民入城,2.0 是小城去大城,3.0 是大城去核心城。

知乎用户 原网名我没有马 发表

显然是大城市,中心城市啊!

弱一点的二三线城市,都不可能吸引人才!

如果非要去弱一些城市,唯一选择,体制内。

其他的东西就不要想了,有机会就咬住在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

全世界都是这个趋势。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可以查一下,郑州暴雨后,最后把水排到了什么地方。

你怎么敢选择小地方?

知乎用户 岚山 发表

题主可以去玩一下模拟城市系列,虽说是个游戏不用太当真,但是好多城市事实是可以在这个游戏上体现的,比如你提到的人口流动问题

知乎用户 过天涯 发表

若是双行经济./ 买办经济 /

依靠外来资本 / 剥削资本. 那么是不断集中.

如果是自生资本, 内部消费.

那么到某一限度, 会形成合理的平衡.

小城市会快速发展, 最终也形成合理的产业, 不错的经济. 全民共同提高生活质量

现在看是共同发展.

一线人口停滞,

二线三线快速增加.

四线, 县城继续从农村吸收人口. 自生人口 (主要人口增长来自于小城市) 稳定增加.

农村人口快速减少 (劳动力每年减少一千万).

知乎用户 王展 发表

其实没有人能说得清。城市是文明的躯壳,人类的活动才是灵魂。城市规划其实并非权力与控制,而是透过历史看到未来,顺应文明的走势——如牧者的职责只是看住黑羊和害马,羊毛长长、羊肉变多甚至生多少小羊,这是羊群自己的事情。

回到具体的问题:

文明聚落在百、千人的等级上,乡村肌理就很好,因为没什么冲突,一人一间别墅的话,从一家到另一家估计都不用电话,靠吼就够了。

发展到 100 万人的规模,就需要严格的指标控制来规范各自的建设,因为人多了,冲突就多了。说个三俗的例子,每天 100 万人拉的屎怎么运出去,放到哪儿,就必须统一设计管理——详询英国 19 世纪的公共卫生法案,大抵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第一座里程碑;还有 “纽约半个世纪往中部运大粪” 的故事。。。

发展到 2000 万人的规摸,就不再是一个城市中心能够承担的了——距离太远,通勤时间与劳动所得的博弈达到极限了。极度简化成李嘉图模型的话。。。就是城市边缘的房子已经卖不出钱了。

但城市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大城市马太效应的极致吗?还是分散在 100 万人一座的中型城市?还是乡村发展起来呢? 其实没有人能知道。我们只能看到现在世界上出现的文明形态,他们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也许最优,但未来会出现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我们只能不断探索——探索是城市规划的本质,这个领域既非自然科学可以实验,也非艺术创作可以打草稿。

再说说高票回答。我没看完,一是因为懒,二是在第一段就暴露了缺少严密的逻辑。

用日本作为类比是不对的——日本的发展是战后受到美国扶持,需要短时间冲刺,加上日本人隐忍、服从的文化,他们选择了一极集中的模式,强化东京市,高密度发展。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民族性的结果。和中国的现象不符合。

用美国类比也是不对的——一是美国的规划没什么力量,因为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土地私有,宗地小,难以整合,因此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中国可以有更大作为。二是美国很大面积都是荒漠,两侧沿海才真正适宜发展——毕竟海运是贸易的主要途径。这也能说明为什么白城芝加哥当年闹那么欢,现在也没什么大作为。

用欧洲类比也不对——地方小,战略纵深小,国际合作更重要但也受到各种限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用俄国就更不对了——西伯利亚那么多不宜居住的地方。。。。而且毛子的作死大家都知道。再说,他们的发展策略用在中国的日子,那结果大家都看着呢。呵呵。

最后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现在北上广毕竟太拥挤了,但是否应该分散到小城镇,还可以讨论——人生活在北京,一定天天去三里屯天安门吗?当然不了。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睡觉、配套生活商业这三个要素为重。因此 “社区化” 是最重要的。举个栗子——美国洛杉矶,洛杉矶已经不再是洛杉矶了。现在说 “我住洛杉矶”,早都不是 the city of la 了,很可能是。。。pasadena, S. pasadena, Alhambra(著名的阿市), Covina 等等 10 多个小城市。每一个都是一个城市。人的生活么,不排除有人开车很远去别的城市工作,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市内从事服务工作——我喜欢把这种现象和家庭类比——男人外出挣钱,女人洗衣做饭,男人挣来的钱,两人一起花。

回到北京,虽然太拥挤,但人不一定要都疏散到远远的,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也可以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模式,让人们在各个规划看中的地段形成社区——归根结底,我们想的是城市不那么拥挤,生活不那么浮躁,环境不那么恶劣——如果 “社区化” 或者其他新的生活组织形式能够达到我们的希望,这些 “社区” 或者其他的文明形态,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当然,除了领导班子之间的业绩竞争,但那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了,呵呵。

知乎用户 时海 发表

30 年后,东北只剩 5-6 千万人口。3 千万在辽宁。西北 1 亿,一半在陕西,一半的一半在西安。云贵川渝 1 亿,八成在川渝,一半在成渝。京津冀 1 亿,长三角 2 亿,珠三角 1 亿。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在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

知乎用户 宝亲王 发表

国家想让人分散到小城市,但是现实是人都往大城市走

知乎用户 无量寿佛 发表

如果所有城市都污染,交通都拥堵,证明这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现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啊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继续向大城市集中 这个肯定不可能 肯定是错的

但是否会分散 或者 其他 就难说了

知乎用户 零时太阳 发表

自问自答一下~~~ 距离提出这个问题已有 2 年有余的时间,期间在众多知友回答评论中也学习了很多,感谢大家积极回复!最近发现中信建投房地产小组一篇名为《中国人口大迁徙:一场零和博弈下的城市战争》,深有体会。有意思的是,中信这篇文章中竟然有一部分的论述是转自该问题项下一位知友的回答~~~ 特转来共赏,并请大家多思考,多评论。

**由于文章较长,干货部分我转在下面,完整版详见:中国人口大迁徙:一场零和博弈下的城市战争(深度好文),**侵删。

如何在接下来的 10 年中选对城市,掌握剩余人口红利,将是房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这其中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是我们这篇报告的价值。

  1. 21 世纪,人口迁移呈现马太效应,中部地区趋于 “边缘化”。

  2. 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吸引力继续提升,而北京、广东吸引力相对有所下降。

  3. 东北黑龙江、吉林不仅人口流出严重,且无法吸引大学生,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阻碍。

  4. 省会城市和区域单核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贵阳等地可能享受到人口红利,成为地方性增长高地。

  5. 湖北、东三省、贵州、安徽等省市单核城市快速成长,其背后是非重点地级市、县级市的无限衰落,这可能是很多开发商和购房者需要警惕的。

**  零和博弈——渐行渐近的城市战争**

**  人口红利确定下降**

  进入 “十二五” 末,人口红利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各个学界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人口总量增速开始下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至 5% 以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占比也出现拐头,抚养比正逐步抬升。

  我们此前在年度策略中做过测算,主流城市的购房年龄段主要集中于 25-34 岁和 35-44 岁,这部分人群从 2015 年开始,占比下滑斜率将逐步加大,虽然我们认为在 2025 年以前,25-44 岁人口的总量依然可以稳定在 4 亿左右,但从大趋势来看,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  城市间的人口争夺战已经开始**

  事实上,即使在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的 21 世纪,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就已经开始。根据北京 BCL 的街道精度的数据研究,10 年间有 33% 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而出现大幅增长的街道仅有 9%。

  这说明即使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一直都伴随着充满集聚效应和极端分化的过程,这当中城市边界的增长并不是普惠,而是零和博弈,这个现象将会在未来人口红利趋缓的过程中日趋明显,如何在接下来的 10 年中选对城市,掌握剩余人口红利,将是房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这其中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是我们这篇报告的价值。

**  当年的中国人口迁移**

  从 80 年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超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成为全国城镇化的主体力量,人口红利得以释放,因此我们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梳理我国人口迁徙趋势的变化。

  上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人口迁移高峰

  1984 年后,国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条件。直辖市、沿海城市以及部分非农城市开始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万民工下广东” 的民工潮开始显现,而中西部省份以及东北省份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的趋势也在当时开始形成。

  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东部省市的人口吸引力开始初步彰显,而人口迁出最大的省市包括四川、浙江、黑龙江等中东部区域,“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 成为当时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

**  上世纪 90 年代人口迁移:东部城市群开始形成**

  90 年代的人口迁移可总结为 “三大加一小” 的中心,三大流动中心分别是广东省(珠三角)、上海(沪苏浙闽)、北京,一小是指新疆自治区

  比较三大中心的净迁入流向,北京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方向,除河北外,其他较分散,包括山东、江苏,来自中部的河南、安徽、湖北、黑龙江等,而上海主要吸纳长三角周边的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区域人口,广东吸引的大部分迁移流动人口距离最远,主要来自经济较为欠发达的中西部的省份,主要包括湖南、广西、四川等。

  新疆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以及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开始吸引较多内地人口迁往,但主要来源地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地理位置较近的河南等省份。

**  21 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马太效应下中部地区趋于 “边缘化”**

  人口迁移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进入 21 世纪,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呈现迸发增长的态势,2010 年流动人口数达到 2.21 亿,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 34 倍,其中 2010 年广东省流迁人口达到 3681 万,甚至超过了 1990 年全国流迁人口的总数,证明近 30 年来全国人口流迁规模和速度都是持续强化的。

  区域间分化持续扩大,中部地区边缘化:从省际迁移结构来看,2000 年至 2010 年,东部地区人口迁入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迁入人口占全国迁移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 82.4%,而西部中部分别仅占 12.1% 和 6.5%。细化来看:

  东部超大省市继续傲视其他区域。北京、上海、天津三大超大城市的净迁移人口比重从 2000 年的 17.5%、18.2% 和 6.6% 增长到了 2010 年的 34.5%、37.9% 和 21.0%,马太效应明显。六普期间人口净流入规模最大的五大省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全部来自于东部地区。

  中部区域首次成为全部净迁出地区。在山西从五普的净迁入变成净迁出后,中部地区全部变成净迁出地区,尤其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等中部成片地区的净迁出人口占到全国的 53.6%,其中安徽净迁出人口比重占到 15.0%,为全国最主要人口迁出中心。

  西部地区仍存在一定程度凝聚力。在东部地区强大集聚效应下,西部有大量人口迁出,但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依然保持净迁入,说明西部内部依然具备较强凝聚力。

  迁移中心发生微妙改变:21 世纪后,全国人口迁移中心发生改变,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和江苏成为新一轮人口迁移中心,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福建和江苏人口吸引作用继续提升,而北京、浙江和广东吸引力略有下降,新疆则失去了迁移中心的地位。

  从迁移中心人口来源来看,随着交通工具升级以及产业重心的转移,各个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开始体现出变化:上海:“六普”上海的主要吸纳地区从江西和浙江变成了湖北和河南,主要在于江西人口更加偏向流入福建和浙江;北京:北京 “六普” 期间黑龙江取代四川成为主要被吸引地区,天津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环渤海成为北京天津区域主要人口来源:浙江:浙江吸引人口中,河南人口大幅增加,取代了五普期间的湖北;广东:广东省人口来源中河南取代了江西;福建:福建区域吸引的人口中除了固有的重庆和四川,贵州人口占比也大幅提升。

**  人口迁徙模式分类**

**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对我国人口迁移的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四大类:**

**  第一类:超大城市集聚模式**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是这类模式的主要代表(深圳包含于广东省),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已经实现高度的城市化进程,就业非农化任务基本完成,城镇化速度逐步放缓,而人口处于高强度导入状态,但其中短期迁移人口比重较小,迁移流动人口具备较强的长期居留意愿。

  即使从制度因素来看,这些区域往往执行较严苛的 “条件户籍”,但并不能阻止跨省户籍的迁入,背后反映的是全国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不断注入。

**  第二类:外来农业人口导入模式**

  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些地区具备相对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低于第一种模式),处于快速增长城镇化阶段,人口处于净迁入状态,但人口沉淀性不强,农业户口人口的迁移比重较高,意味着这些地区未来常住人口市民化任务的艰巨。

  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群人口集聚的次中心和农业转出人口 “阶梯型迁移” 中以城市群核心城市为终极目标的“中间站”。

**  第三类:内生城镇化模式**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非核心地区以及广西、贵州、青海、宁夏等中西部区域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温和,相对而言人口迁移活动强度较低(人口迁入迁出基本平衡),尤其跨省迁移和短期增量迁移比重较低,而长期迁移人口沉淀性较强。

  这种模式整体处于前两种模式的第三圈层,为前两种模式输送人口,而自身城镇化则大幅度依靠自身内生增长和城乡之间的内部迁移。

**  第四类:人口逆迁徙模式**

  我们将东三省、内蒙古、江西、湖南、重庆、四川、安徽等省份划分为这种模式。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中位数,虽然过去十年人口迁出现象非常明显,大部分都是中部人口输出地,尤其是农业户籍人口,但是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特色也吸引了省内城乡迁移以及外出人口回流。2000 年 - 2010 年地区为户籍所在地和常住地的外来人口比重均有所下降,印证这些地区户籍人口存在比较明显的返回式迁移。

**  大数据角度的细化审视**

  在大数据风起云涌的今天,我们也根据腾讯、360、百度等掌握的 LBS 数据来进一步审视当前中国人口迁移的最新格局,这无论是对于从业者还是房企而言,都可能带来一些借鉴意义。

  我们普通人群的数据来源百度迁徙,通过对 2015 年春节前 7 天数据的整理,我们梳理出最新 2015 年以来全国人口迁徙的偏好:

  全国人口迁移的集中度趋于提升,胡焕庸线维持。我们统计了前十大迁出城市和迁入城市的集中度,其中迁出城市人口规模的集中度只有后者的一半,人口向核心区域集中的态势依然维持,同时我国 1935 年以来的胡焕庸线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主流人口迁入城市依然全部来自于三大经济圈。春节前十大人口迁出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东莞、广州、杭州、天津、佛山,全部来自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近 30 年以来人口集聚的马太效应依然持续。

  最主要人口迁出城市皆为中西部省市的人口富裕城市,但非省会城市。春节前前十大迁入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赣州、上海、阜阳、玉林、周口、上饶,其中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余城市皆为中西部人口输出大省的城市。重庆、赣州、阜阳等都分别是四川区域、江西省、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玉林则为广西最大的侨乡。

  对于大部分主流迁出城市而言,省会城市或者区域核心城市是第一目的地,其次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除了重庆、北京、上海等全国性的辐射力,其他主要迁出城市的人口第一目的地都是其省会及核心城市,同时一线城市也都出现在其前十大流入城市名单。

  这也印证了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尤其农村人口首先向城市群的次中心集聚,然后再向核心城市迁移,对于部分人口净流出省份的单核城市而言,这种吸纳能力往往显得更强。

** 房地产区域选择思考——把握人口迁移的脉络**

**  区域发展机遇分析**

  如我们此前所述,过去十年人口红利带来的房地产市场机遇可能渐行渐远,未来房地产区域的选择需要更加重视区域人口的增长潜力,而其中人口迁移带来的红利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综合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北京等传统东部省市依然具备较强的人口竞争力及未来高素质人口供给,山东、河北依靠较强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沉淀层面占据先机,同时也受益于京津冀的辐射。

  而安徽、四川、湖南湖北、东北黑龙江、吉林则相对吸引力较低,不但人口流出严重,在大学生吸引力方面也较为薄弱,也从侧面证明了区域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根据表格我们也按先后顺序对房地产企业选择人口吸引力区域给出了排序:

**  优先选择:一线城市仍具备广阔空间**

  从人口发展空间角度,我们认为东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等区域依然具备广阔的空间,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工资水平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同时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也进一步反哺区域经济的复苏,可以凭借历史形成的优势,长期享受外来优质人口流入带来的人口红利。

  其次选择:城市次中心核心城市和国家战略区域

  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区域处于或者紧邻三大经济圈,城镇化进程相对完善但仍存在空间,周边省份农村劳动力充裕,同时丰富的资源对高素质人口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广州、福州,以及核心城市如苏州、东莞、佛山、厦门等城市都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建议关注具备国家战略支持的区域,如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部分省市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  再者选择:人口返迁的省会城市和区域单核城市**

  我们主要建议关注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贵州和湖北等区域的单核城市,这些省份全都是人口导出型区域,但作为人口迁出的第一站,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往往并没有受到人口迁出的困扰,同时务工人员的返回式迁移是这些区域得以发展的动力,结合本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这些区域往往能享受双重人口红利,从而成为地方性的增长高地,如重庆、成都、合肥、南昌、郑州、武汉、贵阳等。

**  警惕选择:所有人口净流出省份的非核心城市**

  根据 BCL 的统计,全国过去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区域有两个:1、西部的川渝黔连绵区,除了成都、重庆、贵阳等少数中心城市外的区域;2、东部的浙西南 - 闽西连绵区,该区域以山区为主,人口密度不高,经济相对不够发达,人口容易流向附近的珠三角和长三角。

  对于大部分人口流出的省份而言,人口外迁的趋势不可逆转,其中具备人口提升空间的城市可能少之又少。以河南为例,外出人口在 18 个省辖市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全省只有省会郑州市是净流入地区,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 41% 的流入到郑州市,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的 60% 流入到郑州市,成为承接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

  河南并不会是个例,如湖北、东三省、贵州、安徽等省市单核城市成长的背后是非重点地级市、县级市的无限衰落,这可能是很多开发商需要警惕的。

知乎用户 Richard Shen 发表

人口往大城市涌的现象,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尤其明显

欧美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平均,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总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则和西方文化历史相关,其一是强调个人自由,其二是发达国家经过发展的阵痛之后,对田园乡村的生活空前向往,比如英国二战后重建规划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主张,美国的城市开发也有类似的理论。姑且不论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逆城市化的趋势,导致相当数量人口分散到了全国的各个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中。就是在中心大城市内部的规划上,也能体现出田园城市的主张。比如街区的概念,强调生活工作等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街区内获得满足,一个大城市由数十个街区组成,每个街区相互独立,并通过城市快速交通干道以及公共交通联结起来。

东方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加上封建大一统专治深入人心,集体主义盛行,对城市规划也产生影响

东西方的不同,在上海很明显,浦西是密密麻麻的马路,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有生活区、商业区,而浦东就是块状分割,一个个相对独立成熟的街区,而街区的过渡地带则相对荒芜,地广人稀

知乎用户 穷人健美 发表

现在普通地级市的往省会跑,想要留在那。

普通省会的往北上广深跑,想要留在那。

各县往普通地级市跑,想要留在那。

所以,

跑不跑这是个问题,

坚守在故乡的人,

真是不易,

唉。

多说无益。

知乎用户 zgrmjcy 发表

兼有吧。

就是几个超大型城市保持缓速吸纳外来人口,同时二三线的城市群在兴起。

超大型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福利,比如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的发展机遇,更有保障的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以,始终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被超大型城市所吸引。

专业人员之间越来越细的分工使得城市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大。工业大都市只能继续集聚发展,因为对于那些彼此依赖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不得不频繁地或密切地相互联系,而接近就意味着更低的交通和通信成本。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扩大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导致许多原本没有足够能力与城市建立直接关系的人群开始与城市直接关联——住在离城市并不遥远(相对于发达的交通和通讯)但物价指数低于城市中心的地方,到城市工作或为城市服务,即,城市通过交通与通讯业的发展而与更广泛的人群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从而保证了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扩张。

但是,巨大的城市空间与繁花似锦的城市生活并非对大多数人都有意义,即使生活在大都市,足不出某个固定的活动范围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只有很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将城市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对他们有意义的社会环境,而绝大部分这样的人都处在社会上层。

超大型城市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各种成本,无论是每天花在交通上的时间,还是高企的房价,这就决定了向超大型城市移民始终有一个阈值。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容易享受超大型城市的部分福利,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各种文娱活动(当然,始终有一部分是享受不了的,比如工作机会和某些教育资源,但这一部分只会越来越少)。最终,整个社会的城市群化可能正在破坏超一线城市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在近未来,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溶解向心性的超一线城市,产生所谓的 “没有城市的城市文明”。

知乎用户 Bugg 发表

很幸运看到这个问题 和 这么多靠谱的答案

留着大城市 还是 回到小城市 ,主要看发展,而发展主要看资源配置 和 政策,经济发展很多时候回绑架政府,而政府想再大城市少花钱,给中小城市投钱 必须考虑回报率 所以都会政策先行 让一部分人去投机 套牢他们。

目前外国的情况并不很乐观,人均高 是事实(就算是吧),但是贫富差距 阶级差距 不是一般的大。国家层面要考虑核心城市发展 推动国家进步 ,也要妥善安排好各个阶级的人 同时还要防止财产流失海外。

各个省份都有其独有的地理位置 和 功能,打开中国地图,东北 与俄罗斯、朝鲜 有经贸优势,郑州交通发达、大天青上港广都可以走海运。除了资源型城市 大庆、大同 和 运输型城市 郑州 外

肯定还要有大力建设高科技产业密集的科技城,杭州、南京、合肥 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北京 是政治中心 , 上海是经济中心,广州深圳市贸易中心,还有很多城市做批发 小商品等等。

功能越发集中 明确。

全国一盘棋,那么今后一线是否 继续增长 要看政府意图,有没有可能 建设代替 广州 深圳的城市,有可能的,但是动机是什么呢?有现成的 不用吗?所以各个 功能型城市 如果选择升级 就会带动周边地区,而不是其他城市。

昆明、沈阳、西宁 、哈尔滨 这些城市还很迷茫吧

昆明 想做旅游业,全省开展旅游业,不是不行 而是过于急躁 而且负面新闻频出。初级阶段可以理解但是 旅游业 没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昆明能做 四川也能做 我黑龙江五大连池、伊春原始森林也能做。全省大搞旅游 囤房子 炒房价 宰游客 没有前途

西宁 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省会城市,很明显 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说 国家另有所用。或者是 轮不上它 等着吧。

沈阳 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工业排污量 可自查。导致市中心房价不过 8-9K。 人口流失极其严重。

辽宁是双核省 沈阳 和 大连。大连不好说,沈阳发展并不太好 目前。靠近锦州的人口 都在流向 河北 北京近郊。

大家都在抢人才,一个人才去了这个城市 就会出现一个家庭,然后双方家庭也会搬去,逐渐地 你会发现 大城市正在 慢慢地 换血。老弱病残 无心奋斗 没有能力 承受不了压力的人 逐渐 被挤出大城市。

交通、地理位置、国家布局 会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一个城市的好领导 也会改变这个城市的命运。

1 线、新 1 线 可以理解为 重点发展、次重点发展

2 线 可以理解为 潜力城市

3 线可以理解为 等着吧你 早晚有用吧 可能

所以 我感觉去大城市 工作,购房 无论是刚需 还是 投资投机都是可行的

至于大部分人所向往的 自由的生活 大房子 低压力的生活,你大可回到小地方再租一套 或者 买一套房子 去体验嘛,反正小地方 没几个钱

多说一句,奋斗要看自己的状态,所谓知道自己 几斤几两。很多人 在奋斗之后 就登上人生巅峰。很多人 在奋斗的过程中 过于郁闷 最后得癌了 死的 不明不白 无声无息 后悔莫及

总之 如果你有劲 也愿意用劲 就去努力努力是试一试,如果你感觉自己不行,退一步 苟活也比枉死要好很多吧,调整心态 少年

全是瞎说,答题不是为了给大家看 而是说说自己想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大家忽略吧

知乎用户 可乐猪 发表

以候鸟的形式,迁徙式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徘徊。漂一代,尚存乡土意识,漂二代,生活的城市不是家乡,无处为家,只能自己寻找。所以,年轻时去北上广,攒够资本,到了一定年纪,重新回到没有压力的城市定居,不让自己的孩子成长漂二代。

从国家未来的政策上,我国经济已经由发展出口经济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的策略,那么,中小城市应该也会得到一些机会,不会萎缩;

生育率降低,其实是个好事情,因为,每个人对待后代的态度都提升了很多,导致以后能忍受非人待遇的人减少,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加,愿意蜗居在一线城市赚钱的人和愿意在二线城市过安稳日子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

知乎用户 Ray Chris 发表

欧洲人口也并不平均,像我还知道英国第二大城市是利物浦,法国第二大城市是哪里就完全没概念了…… 因为人口和国土问题,欧洲国家不太可能出现像中美一样同时存在几个大城市,但人口集中现象还是很明显的……

中国现阶段的人口分布还算合理,中西部的省会也吸纳了大量人口,不至于说人全跑北上广深去了,不合理的是大城市的治理质量,与世界其它国家同档次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希望会随时间逐渐改善

知乎用户 赵赵 发表

大家的结论是一边倒的。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要为下一代考虑,一定要尽力留在大城市,就业,成家,置业,建立关系圈。

知乎用户 Madlitch 发表

由于近些年国内发展太快,国家各种政策和资源严重向几个主要城市倾斜,导致人口虹吸现象严重。所谓人口虹吸现象通俗讲就是江浙皖等几个省的优秀人才都往上海跑,这几个省不那么优秀的都往这几个省会跑,河南河北东北山东等北方城市优秀人才都往北京跑,而这几个省的并不那么优秀的人才都在往郑州石家庄沈阳济南等省会城市跑,而华南地区则都被广州深圳所吸走。而北上广深这几个城市的优秀人才都往国外去。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这些超级城市人满为患,而各省二三四线城市人才荒,有的四线城市甚至出现了年轻人荒。前些天看了个新闻,黑龙江某市的老房子几万块钱就能买一套。这就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这些特大城市不仅会吸走各地的人才,连各地优秀的企业也会吸走,因为大城市市场大,人才多,天花板高。没有了企业就没有税收,又没有了人才,这就令本来并不富裕的城市雪上加霜。现在留在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普遍是家里有点门路有点关系的,给安排个政府或者国企的比较稳定的工作,挣得不多,但也饿不着,旱涝保收

而北上广深并不是一直能不断扩大容纳那么多人,那么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下来。首先,房价就给你设定了一个门槛,一平方动辄十万八万甚至十几二十万。就是间接的告诉你,买不起房子就没有资格留在大城市。那么你的收入至少不能低于 2 万。可能你会说,我买不起我可以租呀。没错,是可以租房子,但是人总是要结婚生孩子的,你能租一辈子房子吗?就算你愿意,你忍心让你的妻子孩子跟着你租一辈子房子吗?房子你买不起,很多人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省吃俭用存了点钱就可以回老家交套首付,也许还能有钱做点小生意,毕竟这几个城市的工资也比普通城市高。你会选择哪个。这里还只是单纯从买房一点来说,通过了这个门槛后面还有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一大波门槛等你层层跨越。也就是说,只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精英才能买的起这些城市的房子,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上广深,他们的高管也会随之而来在此安家落户。而那些买不起房子或者看不起病的就会被城市所淘汰,回到老家继续生活。又有一批新的打工人成长起来,投入到为大城市服务的大军中,少数人成功,留下,多数人失败,离开。

由此产生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这些超级城市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高精尖和金融业发达,只有第三产业,人口又高度年轻化。年轻人才都被这些超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吸走,那么全国那么多三四五六线城市就会出现人才荒,经济荒,人口老龄化严重。又因为所有高利润的行业都被大城市所吸走,这些小城市的产业结构会更加单一,全国各地小城市都走差不多的路线又会出现大城市在前面领跑,遥遥领先,一群三四五六线小城市在底线徘徊,严重内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会,因为国家已经在着手改善资源富集、阶级分化的问题了。

过去一百年间的城市发展本质上没有任何改进,都是资源集中式的发展,诸如纽约、伦敦、东京,均属于虹吸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无节制扩张,产业、资源、人口都过度集中,不断推高当地房价、生活成本,使其形成类似富人区一样的东西,同时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一个固定的空间里无节制的集中资源势必不可避免的造成公共资源不足,挤过北京一号线和陆家嘴地铁的人应该深有体会。

而且,这种情况不是政策调控可以改变的,因为人随着资源走,资源集中,人口就势必流入,北京上海限制人口流入,也不能真正控制人口。

之后,共和国决定了一个新方案,准备改善未来中国城市布局,这个试验区就是雄安,雄安的城建布局,并不是独创的,它借鉴的是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即坊市制。唐朝长安城将同等资源分成区块,每一个区即为坊,整个长安总共有 108 个坊,这就分散了长安的人口与资源,令长安不会出现一个绝对的城市中心,这同时也可以抑制中国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

唐朝长安以这种坊市制度,令其人口在极盛时期达到一百万人,此时约是公元 620 至 750 年间,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巅峰。

知乎用户 诸葛仲毅 发表

中国两千年,十几个朝代都没有把大城市的人口减少过,你区区十五年算什么

知乎用户 霍芃 发表

不请自答,说两句。

先说答案:是。

我 80 后,也经常有题主这样的想法,我是生活在倒数二线的小县城.. 再向下就是乡镇嘞。

天朝是个中央集权的社会,也是极权(权力有集中的倾向)社会。权力越集中资源就越集中,以前看到过报告说北京市拥有的一种医疗设备(彩超机还是神马的)比英国全国的都多。当然,北京的人口多,全国各地的有钱人、有权人都要去北京看病,so。。。我这也不例外。

其实在哪里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好,题主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有着不安,在我这小县城一样有 “x 半城”(县城一半以上的房产是他开发的)这种巨富。也一样有食不果腹的乞丐。权势子女多出国,农村后辈多劳工…

未来的寄托应当在个人的能力上,而不在于生活的地方。在有生之年,大城市不会拥有所有的资源,小城镇不会彻底萎缩。

有 power, 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服务… 就酱!

知乎用户 许强 发表

小城市会发展,大城市发展的更快。因为大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和资源分配更有效

知乎用户 Prometheus 发表

知乎的主流是住在群租房里北上广漂蚁族,在这个问题里一览无余。我只想提一点其他国际城市发展了多少年,形成现有城市规模。中国这些国际化大城市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又发展了多久?为何不把墨西哥城等反面例子拿来讨论讨论。任何问题都需要正反论证。这样缺乏逻辑和辩证思考的地方真 low。唯有多元化多价值取向的社区才有活力。单一价值观的地方和邪教没啥区别

知乎用户 张深渊 发表

人口集聚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和生活方便程度,即便是在人口稀少的农村,也要人为地设置每隔三五天一个的集市,满足人们在城市里随时随地都可能得到的那些需要。

知乎用户 Dean.Lee 发表

大牛们把大城市越来越大的理论分析的十分透彻,并且大都下了结论说如果能取消户籍制度便可以让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对此我也十分同意,只有集中度足够高才能确保生活水平和福利能足够好。举个例子:如果一万人住在一块,便可以集资修桥铺路、美化生活环境等等,如果分散开居住那么就意味着提升生活质量的成本会更高。

我想说的是,就中国而言,如果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成功,那么很可能国家经济的依赖将迁移到内陆,人口自然也会逐步迁移过来。到了那个时候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很可能会借此契机彻底改变自古以来的大城市规律。

**Zipf 法则是根据历史规律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并非公理或是定理,不能代表永远。**比如中国自古口口相传的一句话:“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站在现在的角度可以知道那只是封建时代的客观规律,完全不适合现代社会。同理,大城市大都只会出现在沿海地区,但如果飞速高铁铺满全球,海权时代转变为路权时代,请问大城市还会出现在沿海吗?

未来 15 年,二战之后形成的全球稳定局面会不断动荡,到时候率先被敌方惦记的肯定是大城市。强烈建议在老家买房、在大城市租房工作。未来的 50 年内一定会实现海权向路权转变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Y9e13 发表

七普数据已经证明,所谓的 “限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 的思路已经不成立。

国内内陆各省能够选择的模式,要么是英国、法国的独大模式,要么是日本式的东京 + 大阪模式(讲真,除了那几个计划单列市和苏州,有多少省域副中心敢去比大阪圈的,别闹好吧)。

考虑到国内人口大省本身就有与英法等国规模相当的人口数量,一城独大,云集影从、比肩接踵般涌入沿海及内陆大城市,这才是人民群众用脚投票得到的 “真香” 结果。

大城市病、高房价吓走年轻人,更像是自媒体的噱头,与人口流入大城市的数量相比,回乡的人口不值一提。沿海发达地区有青壮年挹注,问题不是太大;内陆一些地区由于青壮年外流,老龄化形势已经很严峻。

七普数据中所有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

  • 除哈尔滨外,所有省会人口均实现增长(哈尔滨人口下降幅度只比大庆略高,大多数市出现超过 10% 的人口断崖式下滑)。
  • 长春、天津增速较低(长春约 3%,省内唯一增长,天津增速 7%)。
  • · 其余所有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人口增速都超过 10%,其中海口、广州、深圳、厦门、长沙、郑州、西安、拉萨、银川增速超过 40%,贵阳、杭州、成都、昆明、南宁等地增速超过 30%。

在全国人口增速缓慢的大前提下,这些主要城市增速飞快。特别是广深、成都等地,一年就能增加五六十万常住人口,等于一年消灭一个中等县,考虑到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约等于一年消灭两个中等县的年轻人,这是何等的逆天。

就算是沿海地区,也别随随便便就自称 “沿海小城市多么吸引人”,实际上,就算是沿海,各区域之间人口增量差异也是很大的。

  • 潮汕片区人口普遍下滑,说好的生三胎四胎也挡不住年轻人提桶跑路。
  • 厦门人口增速高达 46%,而旁边的泉州、漳州则为 8% 和 5%。试想,如果不是厦门地方太小、房价太高,这两地够呛能接收到人口外溢,增速只能更低。何况漳州、泉州可不能算小城市,只是政治地位相对不高而已。
  • 浙江省实现所有市增长。
  • 苏北地区的盐城、宿迁等地人口下滑。

有了人口,特别是年轻人,一个地方才能有活力,有希望。一部分地区因为进入工业化、现代化较晚,死亡率大幅下降,生育率依然处于高位,所以能够有高增长率。另一部分地区则能够依靠政治或经济地位吸引人口:

  • 毫无疑问,所有省会和计划单列市都吸引人口流入,哪怕是人口流失的哈尔滨(-5%)也能虹吸全省。
  • 纬度较低的沿海候鸟城市,如广西防城港(20%)、北海(20%),海南(50%)三亚人口增速很快。
  • 珠三角,除广深外,佛山(32%)、珠海(56%)、中山(41%)、东莞(27%)、惠州(31%)均实现高增长。
  • 福建北部的福州(16%)、宁德(11%)、莆田(15%)增速较快,福建南部主要集中在厦门(46%)。
  • 苏南、浙北基本实现 10% 以上快速增长,另外金华市(代管义乌、东阳等明星县级市)增速超过 30%。
  • 山东人口增量集中在济南(13%)、青岛(15%),像是烟台(1.9%)、威海(3.6%)等沿海明星城市增速一般。
  • 辽宁除沈阳、大连增长外,其余均下滑,但沿海的营口(-0.2%)、盘锦(-4%)降幅最小。

不难看出,这些人口增速乏力或下滑的城市,没有特别是契机(如 “千年大计” 雄安),随着出生率下滑,人口能且只能坍缩,要从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从大城市变成特大城市几乎没有可能

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安徽以及原重庆市直辖前管辖的部分,行政中心的人口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一城独大或逐步形成一城独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特别是一些大家印象中的某些 “副中心” 城市,其人口增速已经被省城远远甩开,例如郑州(46%)对洛阳(7%)、呼和浩特(20%)对包头(2%),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副中心和省城已经不是一个层级的城市。


综上所述,结合七普数据可知,未来我国:

  • 内陆地区城市基本以省会城市为绝对中心,地位会越来越无法撼动。
  • 沿海除计划单列市外,珠三角、苏南浙北会发展成超大、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的世界级城镇群。
  • 福建沿海、广东西部、广西沿海等由于人口流入,会发育出一批大中城市群。
  • 淮海(鲁南苏北豫北皖北)人口基数大,生育率高,未来会发育出一批大中城市群。

知乎用户 chainofhonor 发表

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能赚更多钱, 或者说比在老家赚钱多

唯一要忍受的就是背井离乡

什么时候这个优势没有了, 什么时候大城市就饱和了

估计 15 年内这个优势应该是还在

知乎用户 大水哥​ 发表

我说下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权作参考。

先说结论:

1、北上广一线大城市规模不会继续扩张,面积和人口总数都不会显著增长。深圳因为规模比较小,会有一到两轮扩张之后也会停止扩张,因为深圳面积相比北上广都小很多,北京、广州 1 万多平方公里,上海 6000 平方公里,深圳只有 2000 多。

2、各行业精英、准精英、优秀人才会继续向一线城市集中。相应的低附加值产业会被淘汰,被淘汰产业从业人员也会主动或者被迫离开一线。

3、二线明星城市东南沿海省会城市 + 成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本省或周围省份的优秀人才也会向这些城市集中。

4、人口会向三四线小城市集中。三四线小城市会有比较快速的扩张,但是生活品质不会有显著提升甚至略微下降。

5、东北会继续衰落。

回答题主的问题

从题主的表述看应该属于精英、优秀人才的群体,如果情商不是太差又比较有野望的话当然要留在帝都了。

现在解释原因

TG 喜欢集中力量办大事,搞了分税制,国税地税分离,最稳定最赚钱的税收都被国家拿走了,除了用于政府开支、军费外就用来建设重点城市了,而地税占的份额非常的少,基本上只能维持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转。所以北上广深是一个国家,其他地方只是这个国家的殖民地。所有的资源、政策、精英都汇集在此。广州、深圳可能稍微差一点,帝都和魔都是真正的天朝双子星的存在。

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国税的方式拿走了各省人民本来用于建设自己家乡的资源,集中起来用来发展大城市。北京、上海分到得最多,所以发展的最快。各省的省会城市吸收省内的资源再加上善用债务杠杆和一定的远见也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当然这种速度跟北上广深是比不了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美国、德国这种联邦制的国家分析我们国家,如果美国敢这么玩西部州分分钟闹独立。我记忆中,可能不准,美国的个税分为联邦和州两部分,联邦税用于供养军队、联邦政府每项开支都很明确,没有建设华盛顿特区或者大苹果城这种投资,州税由属于各州收入,有的州干脆免掉了州税。这种税制决定了美国各州各城市的发展要靠自己。

我们可以参考大英帝国,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殖民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流入大英帝国。伦敦、利物浦等大城市迅速崛起。当然帝国也会发展一下殖民地,印度、白澳和北美发展的都还可以,但是这些殖民地建设都基于一个前提就是为宗主国服务,比如印度人多就大面积种植茶叶,白澳人烟稀少就流放犯人和开采金矿,北美木材多就造船和种植烟草。

而帝都就是天朝的大不列颠岛。我无意评价集中资源办大事还是各州均衡发展这两种模式哪种更好,只是说明情况。那么如何选择就一目了然了。

一线城市会继续高速发展,由量更注重质。规模应该不会继续扩大(因为已经很大了),而是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比如低附加值产业、重污染产业会被迁走,腾出来的地方发展高新产业和企业总部。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新产业人才涌入,低端产业人员流出。而产业升级的费用则由全国其他地方共同负担。

高端人才集中在一线也导致高端企业也必须扎根在一线,否则没有人才啊;同时高端人才也必须在一线因为他从事的企业都在一线他没得选。大型企业可能会把总部设在一线城市,因为人才更多,更容易融资,更容易辐射全国;而把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放在三四线,因为成本。

二线省会城市也会继续发展,当然不如一线快,因为一线是吸全国的血,二线省会只能吸本省的血。还好看本省的经济情况,像东南沿海都是富省,他们的省会城市必然也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两家跟一线城市媲美的明星企业,但是不如一线城市多。

三四线城市还要承接一二线城市产业升级淘汰的制造业、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农民进进城会弥补这个缺口。同时农业要集约化,要机械化也会释放大量的农业人口。所以三四线城市规模会有比较大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生活成本上升。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改善交通和城市,所以改善起来也不如一二线那么快。农民进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无论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政府都会加快这个进程。

虽然我是东北人但是必须无比痛心的承认,因为失血过多和人才流逝严重,东北会继续衰落。

最后附上本人对北广深的体验报告

**
北上广深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他们的优势在哪里相对于其他城市? - 张运的回答**

知乎用户 大猫 发表

写那么长比较无聊。

北京有多少人口?

北京到底有多少人口?

按照这个回答里面的数据,北京市的实际人口在 4800 万人左右。

根据 201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 1961.2

另外根据某个我认为可信,但是无法查证的来源说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大概是 1:3

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北京人口规模的理解就是错的

人口不断积聚的原因?

1,政治权利集中

以前看一本书叫城市的胜利,那本书里面提到一个现象,东亚国家有向首都积聚人口的倾向。

例子大概是东京首都圈人口,韩国首尔,以及台北。原因是东亚缺少自治传统,所以无法把政治权利分散到非常边远的地区。于是出现首都积聚效应

2,就业机会

大部分的大学(智力资源),资本,权力,都集中在一线城市。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动异常的活跃,即便北京上海深圳除掉所有的国有企业,其民营企业规模也足够大,而且民营经济实际上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于是这个国家大部分对生活有着很强选择能力的人,不是被逼无奈接受工作的这部分人,会大量的积聚在一线城市。然后他们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吸引服务他们的企业,和就业机会。

城市化进程

天朝城市化率刚过 50% 基础设施还在以非常高的速度发展。随着未来一线城市人口的老龄化,生育率下降,还会进一步吸纳周边人口进入一线城市。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jTqVb 发表

你始终要考虑一个问题,产业,产业!产业!我一 it 男,回县城干嘛去,这个问题很重要。

知乎用户 苍月彻 发表

城市尤其天然的资源聚集优势,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暂时是越大越有优势(和马尔萨斯陷阱暂时失效有点像,但尽头一定还是存在的)

但不会再向大城市集中,而是会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型城市群集中

以前看过论文,欧美所谓的逆城市化不是真的让一个城市彻底荒废(除了某些特殊原因导致的鬼城,如底特律),而是通过庞大的交通网,使得单一城市的职能被大城市群取代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城市群中,一个城市居住,一个城市工作,一个城市娱乐等等。类似的情况其实已经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行程雏形(深圳、上海、北京的高铁票售卖情况大致就可以看得出),特别依靠中国发达的高铁网很难会产生洛杉矶那样大停车场这样不合理的城市群

未来的情况更有可能是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周边一二线城市继续大发展,非大城市群的城市还是会逐步衰弱。配合上自然资源分布以及政策大方针,现在看来未来会继续发展的大城市群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或北部湾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或长江中游城市群)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97OUhO 发表

知乎上不是一边倒要丁克反二胎么?

未来人口有可能断崖式下跌!都不生谁来买房?!

估计大城市还好,四线小城市房价我估计崩不住!

知乎用户 月半月半胖 发表

就是因为人口集中流入大城市,才使得农村妇女喝农药自杀数量大大下降,以前就在村里婆媳矛盾自杀喝农药的妇女数量非常之多。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E3auf 发表

会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会越来越大。

小城市会被抛弃。

因为小城市的黑社会太猖獗了,而且不被限制。

知乎用户 冯小昌 发表

我倒有一个想法

现在人之所以集中在城市,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工作。

假如有一天,科技发展到足以让分落在各地的人仅靠一个装置就能实现远程工作的可能,

那么我想那一天交通将不再拥堵,空气将不再浑浊,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知乎用户 WHOAMI 发表

其实我认为关键不是大城市或者小城市,而是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大城市也有乞丐,小城市也有富豪。

知乎用户 Asa Ha 发表

毫无疑问会继续向大城市集中

知乎用户 凌若朴 发表

在这之前先说明一下,好多高科技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小地方甚至连工作机会都没有,那么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你愿不愿意为了留在小城市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接下来的陈述则在大小城市通吃的工作情况前提下来谈。

似乎,上面的这些回答,还是支持大城市的占多数。**但,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对我们每个个人来说就是真的好吗?前面刷统计学得出的结论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但能解释整体的东西推之到个人,这个命题还成立吗?我对平均值保持本能的警觉性。**就时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那种城市幸福感排名吐槽一下,试问,生活在平均幸福感水平最高的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平均值吗?这个平均值又是拿什么衡量的?我和 60 分和你的 60 分一样吗?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了,那么那些个统计学规律顶多也不过是上帝视角的看看即可,超过了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它什么都不是。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告诉你,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你所就读的小学班上只有不到 10% 的人将来能升入大学,而且这个数字很稳定,每届都是这样,那你会怎么想?人生最大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的未知与不确定性,而不是被一连串统计数字所既定。也许经过全班的努力,最终有 20% 的人升入大学,这多出来的 10%,就是希望!

所以,到底是大城市好还是中小城市好,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那些喜欢见识各种新鲜事物,结识各式各样的人,喜欢听歌剧逛大商场的人,或许大城市更适合他,那些以家庭和三两个小圈子为生活轴心,喜欢安静生活慢节奏的人,或许中小城市更适合它。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是由诸多指标并赋以不尽相同的权重所构成,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被统计规律所解释,那哪还有这多彩的缤纷世界?

总而言之,不是大家都去哪里(人口都往哪里流动)我们就要去哪里,不是哪个城市发展前景更好我们就应该去哪里,我不关心百年之后这座城市是自然消亡还是继续存在,我只知道,我不希望自己一生的意义就只是统计分母中的一个 1。

知乎用户 Rein​ 发表

俺觉得:

人口的分布 其实和产业有关

it 产业的可能去硅谷。

小的对外贸易的可能去广州、深圳。

富士康工作的不管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可能去郑州 深圳。

搞科学研究的也可能要到处跑。各个大小城市。

未来产业如何变化,人们就如何选择去哪居住。

以后人口怎么流动,大致是进入大城市、中型城市,但具体哪个城市多哪个城市少,应该动态,随着产业和技术变动,很多因素会容易造成人口变动的吧。

都 21 世纪了。难道还不能增加移动性,机动性,增加随意移居的能力吗?

参考:低端劳动者逃离美国大城市纽约时报

Why Workers Without College Degrees Are Fleeing Big Cities (低端劳动者逃离大城市)

知乎用户 重庆楼市密码 发表

【10 年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城市,东北居然占了 16 个?】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成都和重庆市人口流出的城市人口流出是非常大的。

但是在最近 10 年,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人口在不断的回流,成都增加了 500 多万,重庆增加了 300 多万。

你知道吗?其实在过去 10 年人口流出最严重的 40 个城市当中,东北三省占据了 16 个,是最大的一个片区。

10 年人口流出最严重的 40 个城市,排名如下:

黑龙江绥化 166.2 万人

黑龙江齐齐哈尔 129.95 万人

吉林省吉林市 79.1 万人

虽然其他都是一些三四线小城市,但是像哈尔滨这样的省会城市流出也这么多,说实话实在是有点意外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人口流出现象呢?是因为东北的产业不够多不够好,留不住人吗?还是因为东北的天气太冷了呢?

知乎用户 喇嘣 发表

别整那么多数据图表,大城市的投资收益率就是高,人家体制机制健全,设施完备,人才充沛,尤其是香港北京上海,早已是世界城市。

那为什么要鼓励发展小城市?

房地产产能过剩主要在哪儿?没人接盘是不是要危机?

再一个,资本在市场机制下已经都流向大城市了,你政策再不引导一下小城市没得搞,老龄化,黄赌毒就全出来了,到时候产生各种不稳定因素怎么办?

就这样

知乎用户 单车周边 发表

中国处在互联网和物流通畅发达的时代,和亚洲日本已经台湾省 80-90 年代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发展的时代不同。最近三年,不但不是向大城市集中,反而出现大量向本省省会,发达地区向自己家乡市区和县城城区回流的趋势。比较江苏苏北很多县常住人口比十年前并没有什么减少。很多县比 2010 年还有增长。比如合肥也有很多人是从苏南上海回流本省留下的。

知乎用户 心若冰清 发表

物极必反,

鸡蛋不可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知乎用户 西湖葱包烩 发表

别一说大城市就非北上广深不可,现在一大票的二线强的城市(杭州、南京、苏州、天津、成都、武汉之类)落户并没有那么难。

知乎用户 yw mei 发表

这个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即可回答。
物理学:两个气球一小一大中间连通时小气球更小,大气球更大。
生物学:体型越小的生物新陈代谢和寿命越短,而大型生物则单位能量消耗小于小型生物。黑洞也类似。

所以作为人类社会的维护者——政府要动脑筋 “逆转” 这种问题

知乎用户 希言自然不终朝​ 发表

人口转移与流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口或者说自然界的动物天然会流向资源更多的地方。

加之市场经济全球化合作下经济学上的无形的手也会对产业和人口流动产生影响。

如今的大城市未来是否还是大城市不好说,如果没有新一轮突破性的生产力变革,大概率是的。

知乎用户 杨老师 发表

应该是越来越集中,毕竟管理成本比较低

知乎用户 西门栓驴 发表

我就想问一下,祖先和革命先烈流血丢命打下偌大的江山,就是为了让后代蜷缩在几个一线城市里的吗。大家都挤在几十平米的小屋子里,怎么还敢幻想广阔的星辰大海。

知乎用户 个体的独立与平等 发表

1. 原文:为什么要坚持 18 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

耕地不会不够用,现在中央改变战术,地随人走,

人口持续流失的地儿建设用地减少,人口持续流入的地儿建设用地增加,

刨除规划的那几个城市经济圈以外的大片凋敝乡村逐渐将土地腾出来,化零为整由国营、国企、国资经营大型农场、养殖场。

因客观条件制约导致人口留不住的小村小镇小市,未来就会消亡,东三省除外,

发展停滞是它们迈向消亡的过程而不是它们的终点。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1VGuf3 发表

往中小城市集中。比如我,从一个大城市到了一个中小城市,我觉得很充实啊~

知乎用户 度百 发表

反对所有认为 “向大城市集中发展” 的论断,支持“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

理由如下:

-—————————————————-

虽然没有 Zipf 这样的论文支持也没有强者恒大这样的客观事实支持,但是我们可以从思维角度出发进行推倒。

————————————————

按 “向大城市集中发展” 思路走,(提示:提高我们的思维高度——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意味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200 多个国家统统消失只剩下一个,也就是天下大同(不讨论是否能实现)。

————————————————

然后,(提示:降低思维高度——降低到一个家庭),实际情况是,仅仅一个家庭这么小范围的 “世界大同”,成员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要告诉我:家庭只有一个人,家庭从来没发生过矛盾,从来没对立,从来没拌过嘴等等)。

————————————————

结论:——

1:从长远来看看(远到什么程度?远到自从有人类以来。),“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 才是正道。2:短期来看,自己看 (估计一般人看不清,因为这是顶层设计人员设计的,可能他们有意偏向某方面,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问题又进行反方向的修正。所以,绝大部分人是不清楚的。甚至,设计人员自己都搞不清怎么走!期望大神出现)。

知乎用户 里里外外​ 发表

1、据说按政府政策反向操作获利较多,你看现在哪个城市限购就应该知道在哪里买房了

2 谁不知道大城市好,关键看有没能力留下来,很多人一边骂大城市一边不肯走,就像汪峰说的宁可在这活着在这死去

因为只要留下来就知道,无论好与坏,视野更开阔,生命更精彩

知乎用户 dage1210 发表

不要相信什么逃离北上广。哪里能赚钱,哪里工作机会多,收入高,年轻人就会流向哪里,除非工作的收入连租房都支付不起。

知乎用户 神羽邦 发表

除非有政治上的限定,我认为城市的人口和规模会增加。我国在大城市的部分政策偏斜,以及户籍暂住证系统一直限制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但是大城市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自然还是不断吸引着新人口的入驻,虽然会伴随很多问题,比如管理,环境等,但是只要有人口流动地方,物流,钱流自然而然的正常的循环,会吸引更多的商业活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口。

知乎用户 瑞典环保教主格雷塔 发表

日本韩国,人口老龄化,都是大城市越来越大。

大城市需要燃料。

知乎用户 亮哥 发表

大城市保持不变,中小城市保持不变,农村收缩。

收缩到一定程度,大城市保持不变,中城市保持不变,小城市收缩。

收缩到一定程度,大城市保持不变,中城市收缩。

收缩到一定程度,大城市收缩。

知乎用户 朱黎 发表

楼上很多回答我看属于拍脑袋自娱自乐,大城市化是世界趋势,咱也不特殊,互联网啥的再发达,也不过促进城市化而已,越是高效的合作分工,就越需要城市这个载体,没办法的事,我书上看来的,日本这么发达,经济停滞这么多年,人口还是不断向东京集中,各个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群都是集中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作者我记得预言以后环太平洋沿岸会连成一片超级都市圈

知乎用户 梳碧湖的砍柴人 发表

大城市的吸虹效应会越来越强

中小城市的人口会越来越少

知乎用户 成与非​ 发表

确定是人口而不是牲口?

知乎用户 邹晓川​ 发表

按照国外或者文明的发展来说,应该越来越集中的,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具体情况还要看最近几年的发展,特殊国情在于:

  1. 城市扎根难度。对于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来说,各种地方保护政策以及房价等因素,如果你只是找到一份普通工作那么生活会很艰难,赚够钱后回老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人口结构。目前来说年轻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意味着父母养老因素是很大的考量。
  3. 文化传统。异乡和故乡的区别对大部分国人来讲还是很明显的。

知乎用户 John Swan 发表

未来感觉像北上广深这四个地方会形成核心 周围存在很多卫星城 尤其是上海 广深,卫星城会更明显。这四个城市可以容纳中国将近 1.5 亿的人口 实际上已经将中国的精英吸纳得差不多了 留给其他城市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涌向东南沿海地区 只在中西部保留几个大型城市就可以 主要是各省省会 其他城市只是旅游,中低工业转移,农业和养老的地方。

知乎用户 肠子吐一地 发表

出国不好吗?非得在国内当乞丐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8ZyGuB 发表

看了这么多答案,就没有人说一下,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么?这个情况是国外没有的。

比如我现在在上海工作,也想在上海定居,但户口问题,娃读书问题,我可能不得不离开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dicV6 发表

小城市和农村生产人口 大城市生产 gdp

知乎用户 北博士​ 发表

最近去了一趟杭州,感觉她是未来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样子。毕业后应该选择什么城市工作,其实会有很多个人因素,但是看懂杭州,你会明白社会发展的方向。

杭州,可不简单。最近连续两次让世界为之轰动:先是 G20,后来是马云。两次离得太近,让人误以为是一回事,其实杭州早就有了对接世界的基因。新互联网这颗蛋下在这里,绝非偶然。让杭州跟国际潮流沾边的是杭州人的 “凡俗心”,而不是管(zheng)事(fu)大家长的野心。此话怎讲?

  • 在摩拜单车烧起来以前,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在全中国座得头把交椅;
  • 杭州还是本土设计品牌密度最高的城市,连小清新的厦门、牛掰的深圳、崇洋得不要不要的上海都得一边站;
  • 引进海外人才,杭州虽然比不上北上广,但凡是落户杭州的,几乎都留下了。仅就这一点,别的城市修多少路,盖多少别墅,都追不上。

杭州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过后,一帮子的 IT 极客来杭州安营扎寨。这些年轻人对科技潮流一片痴心,聚在一起能引发超强风暴,而且他们平时走路带风,看着你时满眼深情,你很难预料他们给杭州带来怎样的变化。

硅谷小镇、梦想小镇,不能单纯的把它们再看成是大家长圈地收租的房地产楼盘,这些小镇将引领中国人步入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比如我坚定的认为,当今中国正在孕育一批 “四海为家” 的过客,头脑是他们最贵的资产,自由来去是他们增值的理由。新一代人很可能不买房子,然而为贴心得体的服务买单,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我知道自己走了神,心中想起的是 10 年前在加州硅谷遇到的那些天才们。只不过这样的人在 2017 年,可以选择搬到杭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味扩大城市并不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人口问题的良药,最重要的是应该协调城乡发展,让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快捷的生活。

最简单的例子,最近在台湾地区,发现城乡差距不大,在乡村地区有很便利的 7-11 便利店,每家都有非常漂亮的房子和小院子,然后就是非常方便的交通路线。

大并不意味着好,如何去协调,提高整体的生活水平才是我国城市化的关键。不利用广大农村地区的地缘优势和发展潜力,盲目发展房地产,城乡持续不均衡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的大量问题是最下策。

所以发展农村地区,弱化城乡户口等差异是目前城市发展的关键。说白了就是卫星城理论。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ZBYQ1b 发表

我认为会逐渐分散。

这个分散,是相对于建造超级城市来说的。

房价的锚,是居民收入。

人口迁移的锚,是居民幸福感。

我们是人,不是政府的工具,不接受政府要经济好看而通过政策工具造成胁迫。

郊区生活,可能比城市生活更优越。

孩子没有优质教育,下班了自己教;城区才有优质医疗资源,自己多健身。

幸福与否,不是别人定义的,

自己去寻找吧。

知乎用户 小小小小蓝 发表

一线城市定位基本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政治中心这样的城市不可能一个国家有很多个。至于其他地区应该发展的是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一或两中心城市提供吸引力凝聚力,在城市群内的户籍制度放宽。周边人口向中小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中心城市出现逆城市化向各中小城市靠拢… 整个地区城市人口占 75% 就可以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了。平原地区这么搞可以。山区了?山区发展大城市的成本不是平原能比的,还是需要小城镇的存在。未来几十年像南京,武汉,杭州,成都,沈阳这样的二线城市在吸引人就对了…

知乎用户 远航的梦 发表

绝对均衡不适合中国,但现在的发展差距也太大了。根据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完成城市化 80% 的人口集中在城市,30~40% 的人口集中在特大城市,照这样计算,我们的大城市约需要容纳超过 5.6 亿的人口。中国约有 34 个大城市(以各地省城为主,沿海地区的省份有的有 2 个或者更多大城市)。若 平均 让每个城市容纳 1000 万人,那现有的大城市才能容纳 3.4 亿(尽管北上深人口多,但好一些省城人口也不多,假设容纳 1000 万吧,现在 Z,F 说要限制 5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城市规模)。那么,怎么容纳剩下的 2.2 亿呢?再建超过 22 个大城市。但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受到交通,行政规划等的限制。最好的办法是——内地省份搬迁省会城市,搬到一个交通相对发达,周边有人口,适合发展的地带。比如湖北可以把省会搬到长江沿岸的荆州一带(说明下,我不是荆州人,但不喜欢武汉一城独大,吸血鬼一样吸着整个省的资源)。原有的省会城市可以变成副省会城市或者成为直辖市。此外,还可以在沿海选一批城市出来成为直辖市,让其税收只需要交给 central 和自己用,比如广西选防城港,江苏连云港之类的。现在只有 30 多个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空前拥挤,交通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种种问题。欧洲人口超过 100 万就算大城市了,我们人口过 1000 万的城市却很普遍。确实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来,但恐怕既得利益者会反对这个动他们蛋糕的做法。改 ge 就是要敢于动现有的利益格局,实现利益的再分配

知乎用户 mike orchi 发表

我认为是屌丝到大城镇,有钱人出国的趋势。而且人口流出会增加,因为就业工资在下降而生活成本高了。二线城市发展会更好一些由于附近大城市的人口流出。

知乎用户 ycpriscill 发表

取决于国家的计划,是要实现伟大复兴,还是实现人民幸福。实现伟大重兴,那继续推进城市化向大城市集中,实现人民幸福就要逆城市化将产业转移到三四五六线让人民安居乐业。

知乎用户 哈士正 发表

对照出台的政策,个人认为会集中在行政等级和区位因素双重选择下的约两成头部城市。受物流成本和发展时间影响,形成沿海城市群和内陆都市圈两种主要模式。

应此,我更看好西部沿边重点城市和华南沿海城市。15 年内能跟上尾部省会城市,但 30 年、50 年当中国全面进入后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时候就不会比中部省会城市差多少。

知乎用户 钢铁 Ba 发表

红尘世俗,终随财走。

何处财富,何处高楼。

财多才多,财少稀疏。

稀疏修心,财富名禄。

人啊,都这样

哥已看透

知乎用户 跨过这道侃 发表

跟人口问题一样,城市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一切的根源就是目前政府管理能力低下,而且利益集团的蛋糕动不了。

很多国人对于目前大城市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是很赞成的。但就跟人口问题一样,量多绝对不是问题,量少反而是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质的问题。

本人家乡江阴。知道的人应该都很清楚,行政属于无锡,但是江阴人死活不肯并入无锡。十年前,吃老本,还是活的很滋润的。现在除了做生意的,上班的就只有几千一个月,而且混不出头。

位于长三角最富裕的地方,却只能拿着几千的工资。

为什么?

不肯大城市化!

知乎用户 武以 发表

除非哪天不管在哪里享受到的教育,医疗等权利都差不多,成规模的人口迁徙才会中断。

未来就是几个城市群聚集大部分人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聚集城市群的大部分人口。

知乎用户 天天天蓝 发表

跟地方经济成正比,如果地方经济好了,谁愿意背井离乡。如果农民能靠种地生活,谁还愿意往大城市挤。

期待阿里进入农村,让农民真正能靠种地生活。

知乎用户 还是混子 发表

年轻人先往大城市集中,当成发光发热的燃料 996 十几年,35 岁被向社会输出成熟人才。

到时候还得去中小城市落脚,不走?你买得起房?

知乎用户 四海无闲田 发表

美国恨不得中国 14 亿人都在一个城市

知乎用户 阳玉 发表

美国尚且不能解决三亿人的非农业就业,天朝就能解决 13 亿人了?本质上还是要回归田园。

未来的模式是,5 亿农民工周期性失业,回老家蛰伏种地,躬耕于垄亩,相机而动,以待天时。00 后新生代农民工找不到体面工作,看穿了粉尘车间炮灰本质,回农村宅在电脑前撸以待有为。感谢光纤入村工程。乔布斯孵化中。

农村白穷美会流入大城市,专供二等 X 二代。女汉子中年之后幻灭放弃奋斗,回归家乡嫁给邻家光棍小学同学。把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带回农村,建设成高大上的欧陆田园风情。

知乎用户 无冕 发表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体现出未来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挂着社会主义名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了。

知乎用户 逃学老顽童 发表

不会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不免产生共鸣!为啥,因为我也是八零后也想过这个问题:

(插播一段北漂的感受,给我的答案做个铺垫)

![](data:image/svg+xml;utf8,)

这四年我很爱她,她也很爱我。

![](data:image/svg+xml;utf8,)

上前送上我的 “祝福”,问她如今可否幸福,她说一起还好,有房有车偶尔还能看的见家里的男主。

只是电影院不怎么去了!

我沉默

五年的打拼,已然走到 “而立之年”,无房无车,仅有一点可买零食的存款,看着让人无地自容的北京房价,令人尴尬的天津房产 ····

而立的我本应已是成家的年纪,如今却在苦苦寻求着着不到 80 平米的幸福~ 我是 80 后,出生在天津,工作在北京!幸福吗?我,你们

(插播结束)开始正文

不知道你怎么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类似的感受,毕业之后留在大的城市奋斗,还是选择回去故乡的城市,可能在外求学的游子都曾面临过!

因为四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并开始习惯了如今的这所城市,这里的人情,这里的味道,还有这里让我们难以忘掉的故事!

很多人选择来大城市发展,到底为什么?

一:大城市工资高,工作机会多?

二:需求发展的机会?

三:一种执念?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批的三线城市人口流向二线,二线流向一线,如此由低到高,形成了城市人口福利!为啥说是人口福利?因为乐坏了房产开发商,乐死了相关政治负责人,从 10 年开始,数据已然鲜明,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房产的 GDP 贡献率达到了百分之 60 甚至更多,政府忙着招商引资,把更多的企业拉近城市,未入住的企业给予各种福利,一遍圈地售卖给开发商,让他们赶紧盖房,还要鼓励科教兴国,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上大学!上大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流入的人口增多,自然房子不愁卖!因为在这里有着工作机会,有着高的薪资待遇,有着你的朋友圈,甚至是爱情,因为一份工作,付出一套房子,于是父母掏出一生的积蓄负债凑够了首付,从此一家四口沦为房奴!但是父母老了 ········

一份工作,一种机遇非要死死固定在一个地域,被一个地点标签牢牢固化吗?一线城市的工资是高,但是你每天的开销是多少?一线城市的机遇是多,但是你确定你学到的是本事,还是勾心斗角的能力,一线城市是方便,但是可否想过留在不方便乡村,逐渐老去的父母,以后应该怎么办!我们是 80 后,很多独生的一代呀~

想想这样的生活真的幸福吗?

有的时候想想尽然不知道从农村来到大的城市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挥霍父母的积蓄,每月扛着几千的贷款,让老婆孩子过的轻轻苦苦,让年迈的父母老无所依吗?

其实现在已经开始又人在改变了

从 14 年开始,自由人的概念逐渐火了起来,因为我做的是互联网行业,对于这个概念颇为认同,貌似很合我的胃口!因为想想,我们平日的工作真的必须要去单位,在家办公不可以吗?

如果这种职业状态散播开来成为主体,恐怕要有很多的所谓的一线,二线城市开始分化解体了,因为如今我们分化城市的等级,其实按照的不是 GDP,而是人群拥挤的密集度 (可以脑补一下)。

虽然自由人的事业可能刚刚开始,但是在未来,成为一种主流状态是完全有可能的!

抛开自由人的概念不说,个人认为中国人群区域结构,以及未来各及城市发展: 一线城市将逐渐退化(工作属性下降,生活属性上升),二线城市(工作属性上升,生活属性上升),三线城市(工作属性逐渐开蒙,生活属性下降)就像互联网一样,去中心化!

城市转向农村,农村转向城市,聚焦点在中间!!因为城市向农村反补的例子已将开始出现了! 加之中国人口问题的衍生(二胎信号)未来城市农村阶层会逐渐模糊化!如果有一天无一二叁线城市之分,和谈流向呢?

知乎用户 养苔居士 发表

大城市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要求资源、人口集中,所谓 “中心化”。而未来的信息时代恰恰相反,所谓“去中心化”。移动互联网是通信的“去中心化”,已经基本实现。分布式能源,太阳能发电有望开启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是能源的“去中心化”。无人驾驶方兴未艾,这是交通的“去中心化”。智能工厂,智能物流,让生产方式“去中心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城市发展也会“去中心化”。所以分析未来城市发展一定要抓住“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 这个大的时代背景。

知乎用户 天外 发表

简单的说,城市发展类似一个市场竞争的过程。如果是完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类似一个小乡村自然发展为国际知名城市(如香港),城市人口的规模就不是问题。资源会自动去调整和适配。中国的问题在于,非市场的因素,如行政干预,极大的干扰和扼杀了城市资源的配置。比如,如果中国可以任由居民迁徙和定居,你定居在哪,国家为保障你的福利和服务就投放在哪,而不像现在要靠行政手段限制,或者转移支付等等,城市还可以更大更完美。

可以想象一下,北上广深都开放户籍,任意居民工作生活。全国各城市可自由竞争,吸引人才,但是同时,居民创造的收入和福利都留在当地,不会有行政手段调配资源,搞所谓扶贫、支持西部(单纯市场行为可以),效果会如何?

其实,人类历史上,除了权利要求(如定都 / 迁都),大多数城市的形成和壮大,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知乎用户 潘小晨 发表

先说结论:未来 15 年内,人口依然会向大城市集中,但这里的大城市不是狭义上的大城市,而是都市圈。

  • 人口
  1.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政策问题和其他比较微妙的变化,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正长期处于下降通道,虽然 2014 年两项数据有小幅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1959-1961 三年自然灾害人口数据可忽略),根据彭博发布的中国十三五计划解读,2014 年 12.37‰这一数据低于同期美国的 13‰和马来西亚的 18‰,而众所周知人口问题很严重的日本同期数据为 8‰。人口红利早已消失殆尽。

2. 劳动年龄人口近 20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中,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下降将直接拖累经济增长,同时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制造业外流,并引发就业等人口问题。近 20 年来,中国的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率成逐年下降趋势。2014 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数同比下降 0.11%,预计未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负增长态势。

3. 2015 年 7 月中国大陆人口性别比例,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偏高

数据来源:美国中央情报局

过去 20 年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 1.15,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会加速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后果是什么呢?就是 “光棍危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 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 70079 万人,比女性多 3376 万。80 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 136:100,70 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 206: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而对于女性来说,男女比例失衡和二孩政策的放开将导致女性未来在职场上的道路更加艰辛,一二线城市此现象将更突出。所以我认为未来 15 年内人口流向极有可能由高人口性别比例地区向低比例地区流动。

综上,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到达很严重的地步,虽然十三五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这不足以扭转目前的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低下以及性别比例不均衡等问题。未来 15 年内,人口依然会缓慢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持续降低,经济发展增势趋缓,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 年中国的 GDP 增长率目标仅为 **5.0%**,就业压力上升,女性尤为突出,同时目前男女比例最为失衡的 0-14 岁段人口将在 15 年内逐渐成为城市迁徙人口主力军。

  • 城市

未来 15 年内人口将会向都市圈集中。

首先我想先说一下都市圈概念,究竟什么是都市圈?

都市圈其实就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具有一定结构、功能且内在联系紧密的区域所形成的高度城市化区域。都市圈可以依托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可以辐射带动圈域其他城市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模式对于核心大都市环保、交通以及就业等问题的解决和对于促进核心大都市周围城市的发展都祈祷了良性的,循环式的推动效用。

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核心主要经济区域,都是以都市圈的模式出现的,在整个都市圈中,不同体量的城市各有分工,在产业分工、功能划分上并不相同,但互为补充,动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活力的都市圈。

下表为当前世界上几大知名的都市圈,而从都市圈区域人口所占全国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当都市圈完全形成以后,可以承载相当多的人口流入,同时流入人口又促进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都市圈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l 雏形期—轴向扩展

l 成长期—全面扩展

l 成熟期—都市群形成期

都市圈在形成初期往往是核心城市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即区域内各类资源会全部流入核心城市;随着都市圈发展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向核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又会开始大于虹吸效应 。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将首先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发展。这种产业 “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 效应就是都市圈圈层结构形成的原因。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线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城市集群都市圈,而不是孤立的城市个体,国内目前发展的较好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大型经济区域,城市间互相协作,共生共荣,整个城市集群所处发展阶段属于第二阶段全面扩展期,当然,从第二阶段步入第三阶段还需要更快更高更强的经济发展基础作为支撑。但不管怎样,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依然领先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区域至少十年时间(我是指城市集群共荣经济体),而北京才刚刚想明白作为核心城市不应该只吃不拉,不然会撑死的,要学会适当的释放,大家才能共同发展,河北都穷成什么样了,给点活路吧,大爷。

综上,未来 15 年内,人口增速持续变缓,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一线城市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以一线城市等作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共荣圈,十五年内长三角和珠三角有望形成成熟都市圈,但京津冀十五年内预计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结论是:

未来 15 年内,人口依然会向大城市集中,但这里的大城市不是狭义上的大城市,而是都市圈。

知乎用户 wuweilxl 发表

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答:大城市才意味着机会,尤其是上海和深圳。

价格只是一个货币现象。你问的是经济学的哥特巴赫猜想。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微微一笑,开始答题。中国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誰最高兴?我的答案是上海。资本本身是有竞争的。当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社会资产将会成为建筑材料,重新进行组织分配。谁的社会生产效率最高?答案是上海。今天的小县城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资本掠夺。市级城市掠夺县,县再去掠夺乡、村的财富。而市级城市在这个食物链中也不过是一个小角色,他还会被省会城市掠夺。省会城市之间也面临惨烈的资本竞争。省会城市和上海比起来,他们不过是鱼肉而已。上海够牛的了吧,美联储加息,上海股市、房市、经济、外汇、贸易一波接着一波的下挫,根本停不下来。你问的是你们县为什么凋敝、萧条?因为你们竞争不过华尔街。劳动创造价值对不对?答:对。但发展经济的是资本,不是劳动,我们不缺劳动力。

知乎用户 微笑的假面 发表

1、过去不代表未来。所以过去的趋势可以参考,但不能线性外推

2、不同国家基本面不一样。所以不同国家的趋势可以参考,但不能轻易类比。

3、不同城市对不同行业的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当新兴行业出现时,不可类推。

如果未来发展行业仍然是以高科技轻资产为主的话,市场 / 企业自发的会选择研究环境佳、宜居且成本较低的城市。

如果未来发展行业是以消费为主的话,会自发的靠近购买力强的城市。

如果未来发展行业是重资本行业需要国家 / 地区给予财政 / 贷款支持的话,优先考虑贷款中心城市。

如果未来发展行业是严重依赖某种资源的话,则会自发的集中在资源禀赋优势城市。

剩下的,就是去猜到底会在哪些行业哪些地区发生突破了。

知乎用户 李減 发表

知乎用户 任逍遥 发表

人口会逐渐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一般会有一个核心特大城市,比如说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美国东北部的纽约等等。

其实对照当前核心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人口疏导的态度:即限制核心城市的人口流入,鼓励人口流向核心城市周边的城市群。

北京刚刚发布了 2030 年的规划,预计到时候人口达到 2300 万;而之前上海发布的 2040 年的规划,提出人口限制在 2400 万。两座城市规划的人口上限和当前的人口数量的差异都很小,可供人口流入的空间也不大。因而预计这两座城市的进入门槛会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城市群中的非核心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的欢迎外来人口的流入。北京旁边的天津、上海旁边的苏州、杭州等,户口都不算难拿,房价也不算高,是年轻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其实上海周边有很多经济发展、就业环境都不错的城市。苏州、杭州、南京都可以称得上的二线城市中领头羊;甚至苏州下辖的昆山,经济发展都很不错,很多创业公司都选择昆山作为起步的第一站。

知乎用户 本小牧 发表

我对人口,经济等等这些问题不太了解。但是我只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度,很多人都有一个所谓的家乡。除非不能一下子把他们家人什么的都全带到大城市,不然,你可以想象到春运什么的是多么恐怖的一个东西。

知乎用户 mettle 发表

巴菲特说过,他不敢预测,他只是敢押注概率高的投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我等平民能随便算出来的。

知乎用户 elevencome 发表

理论上说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很高,但是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原有的数据成长比例。突破类的技术太多能破解原有经济结构了。举个实际例子,浙江的发展开始向北上广不同方向转型,但是经济体量还是在靠近。那么其他城市自然也会有这种可能性。互联网物联网的网络突破了地域特征。所以我觉得机会到处都有,就看自己能看到多远。

知乎用户 Ethan Wu 发表

应该鼓励各类资源自由流动,可我国的各方面,医疗,教育等等都集中在大城市,而这样的集中度也不是市场的选择,是政府权利过大的结果。

知乎用户 一一 发表

人口迁移的规律是向优势资源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气候环境,食物和水资源,就业机会,教育,文化,商业,医疗,交通,另外还有政治和政策性资源。

按优势资源一二三四线城市呈金字塔分层结构,宏观上的大趋势是下层城市优势人才通过优胜劣汰的上升通道会相应向上移动。

知乎用户 成元 发表

城市的产生在于能够更加集中社会资源与信息,从而优化资源分配,方便信息共享。而交通(包含但不限于运输,物流)和互联网的发展会降低人类对地理位置的依赖,说白了就是可以没必要大家都挤在一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反对点赞数最高的答案:

1、数据跑火车。

2、所举例子大都是由城市群发展而成的都会区,而非由如题所说的北上广这样的单一大城市。

3、所举国家的例子均为人口至多 3 亿的国家,与中国 14 亿的体量完全无法用百分比来对比。

4、北京若不是政治中心,没有中央的强力推进,如何执行南水北调这样的工程,北京的水源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你说用市场的方法解决,首先,完全按市场规律来看,没有政治因素,北京都难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其次,你说水价提到 20 元,这样高的水价北京的产业如何发展,产业不发展如何集中人口成为超级大城市?

5、耕地红线,确实可以进行土地置换,北京一亩换河南河北山东一亩,耕地总量有保证。但是,这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从社会公平角度,凭什么你北京继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河南河北山东去做农业这样的低附加值产业养活你?

6、道义问题,你竭全国之力发展几个特大城市,让小城市自生自灭,把小城市的人推进大城市承受高昂的房价物价和格格不入的生存环境,这是应该做的吗?

7、战争风险问题,虽说现今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几乎忽略不计,但是,保证粮食自给是绝对不能放松的。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一旦发生危机,没有什么国家能救得了中国。其次,人口集中于几个沿海的特大城市,万一真有大战,即使敌对国家不用几个核武器毁了集政治经济一体的几个特大城市,对这些城市的突袭和占领足够让中国剩余地区经济崩溃,更无还手之力。

知乎用户 长颈鹿叔叔 发表

从答案中,我看到了观点大量的分歧。这在投资领域中可能是平台盘整或者见顶的迹象。

加之一线城市户籍人口增速下降,流动人口也发生了净外流。从城市吸引力来看,配合配合房价涨速与收入涨速的不匹配,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发展。

所以一线城市拿地的地产商别撕了…… 该发生的始终会发生;二三线城市的地产商们也别得意,你们建太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是两个问题。

1,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还是会向大城市涌入,这是因为大城市能留住人才,大城市机会更多。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辩证的看待问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三六九等,有上中下不同的阶级,机会多的地方人才也多,两相抵消,人口基数越大,其实炮灰的概率也越大。

2,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才,你有什么样的事业规划?

有的人先去大城市见世面或赚钱,有了经验再去中小城市发展。

有的人宁当鸡头不为凤尾,先在小地方赚第一桶金,继而再把事业发展到大城市。

有的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胸无大志的人,有份工作,本本分分,那么留在小地方比留在大城市要压力小得多。

所以

第一个问题是有明确答案的,大趋势使然。但是第二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固定答案的,人各有志而已。这是一个选择,人和人的差异性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越来越明显。

知乎用户 老男孩 发表

资源向超级大城市集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汉城,东京,伦敦等都快集中半个国家的人了。国内的一些计划单列市如宁波,青岛等也越来越赶不上省会了。

知乎用户 不倒翁他爸 发表

大城市在工作机会上是明显比中小城市更有优势的,更多的总部,更多的公司,更多的特别职位。而且大城市相对更加公平,所以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这也是为什么大城市的房价一直让人恨的原因,我现在在上海还只能租房。年轻人来说还是应该去大城市发展,虽然辛苦,但是机会更大。

中国已经步入老年化的时代,未来会和日本越来越像,中小城市的消费下降,人口减少,机会也会更小。还是大城市的发展会更好。之前有人说东莞什么的,这个是工厂打工多的地方,而工厂会转移去更便宜的地方,走了之后这个城市就不行了。大城市更多是总部经济,职位不会轻易移走,说到底,城市的发展还是和工作机会有关系。

知乎用户 刘鹏琦 发表

在现代社会,财富是人群聚集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所以,只有大城市才能将来自各地陌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也就是为什么硅谷能够诞生这么多伟大的公司。然而这种聚集效应并不能通过互联网等其他手段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必不可少。

在大城市生活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城乡见识上的差别,而这种见识的差别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知乎用户 silverwolve 发表

参考国外先进模式,中等城市会增加,大城市保持,小城市减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w4y4m 发表

超大城市明显不堪重负了,交通堵塞地下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武汉这次疫情要是出现在中等城市不会拓展的这么快,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应该减少大城市人口,不能为了 gdp 而放弃民生。

知乎用户 篮球帽子 发表

不会向大城市聚集,历史证明大城市蕴含着巨大风险,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程度,一旦发生危机,付出极大代价,要么向外转移失业人口,开发殖民地,要么发动战争转嫁危机,没有例外,二战之后很难有国家通过城市化来实现现代化,这不是偶然的,缺乏八国联军的历史条件,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就不允许那样的危机风险出现,所以一定走大中小城市,分散风险,第二农民进城绝不会收回承包地,不会增加无产阶级的数量,

知乎用户 范抒丹 发表

现在已经开始逐步发展各线城市分散了,对于人口管理和城市发展都是良性刚需。您

知乎用户 致良三郎 发表

请问纽约东京香港北上广深的大部分人过的爽吗?过上幸福生活了吗?或者只是在苟延残喘?

知乎用户 刘国立 发表

以前看过一个学者说过只要把北京大多数的央企,银行总部搬出来房价就会下来一些,现在国家貌似正在实行这一个想法,看新闻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在中国其实地理决定论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北上广就是这样,现在中国最难做的就是预测,国家的政策是很难预测的。

知乎用户 胡吃海喝的小涛涛 发表

社会主义国家基本都是这样,资源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人肯定都去大城市了,不看好人口会分散

知乎用户 旋转与平衡​ 发表

我不确定未来人往哪里走,因为国家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城市化一定是错的,这点国家也意识到了。

为什么?

首先我们城市化的逻辑是反的。

我们看欧美有大城市,高楼大厦立交桥,就跟着学。欧美是先发国家,他们是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是一套自发的内生逻辑。我们是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是模仿,学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怎么解决城乡矛盾?怎么解决劳资矛盾?所以要解散公会和农协。不让弱势群体有组织,问题往下压。

城市作为资本收益的产物,在我们这变成了获得利益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由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而资本的收益,由少部分人拿走了。所以你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基尼系数世界第一。所以你有世界上最多的亿万富翁和六亿贫困人口。

一切都以城市化为目的,就需要政府大量发债拉动投资。同时城市化需要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大量的资金,必然导致房地产金融化。这样房产,金融,债务三大泡沫互相吹大,捆绑在一起,打成死结。

然后就是大城市病。

这次 sh 疫情,大家都看到了城市多么脆弱。bj 还没说封城,大家都去抢购物资,人心惶惶。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一旦疫情传播,根本控制不住。

我们还没经历欧美的那种经济危机,一旦危机爆发,城市大量的无业人群,就会发展成城市运动。

还有老生常谈的工业污染,土地承载力超限,平均水位下降,养老,医疗等等问题。

正因为大城市经济,生态,军事,政治,极其脆弱。所以这些年国家也不提城市化了,改成城镇化,打算向城乡县发展。

投资城乡基建发展,拉动乡镇县工业,学校等产业发展,造就百业俱兴的局面。再加上人口下降,把人口自然地分摊到乡县镇中。把不平衡的脆弱的大城市的风险稀释掉,从而给房地产债务解套。

可能是一个行得通的,不那么剧烈的走法。但是政策实施起来,运动起来,并不一定都按照既定的规则走。

知乎用户 天凉好个秋 发表

推荐陆铭老师新书《大国大城

知乎用户 李天伦 发表

@chenqin

大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但是对于总人口的分析缺少了高质量人群的分布问题,而且中国的行政划分以及户籍制度对

Zipf’s Law

的发生影响很大。

为了排除行政划分造成数据统计上的误差,以及为了分析新经济人群的分布问题,我把全中国前 100 大电影城市的观影人次数据借鉴

@chenqin

的分析,尝试一下

Zipf’s Law

在城市观影人次上的应用。从观影人次的角度得出的大结论与

@chenqin

类似。

知乎用户 Dallin 发表

总的来看,人口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加。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时通信和 VR 的发展。

未来人口会流向成本更低,环境更好的地方

知乎用户 迷之问 发表

Today , 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落在了越南帝都,这就是答案

知乎用户 隐士杂谈 发表

中国现在的趋势就是对标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打造中国超级城市都市圈

超级城市标准:

城市建成面积 2000 平方公里

城市居民人口 3000 万

超级都市圈标准:

都市圈建成面积 8000 平方公里

都市圈居民人口 10000 万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城市建成面积方面达标问题不大,但是城市居民人口如果现有政策不调整,感觉很难达到标准。

深圳城市居民人口方面达标问题不大,但是城市建成面积方面是个大难题,反而是大湾区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超级都市圈。

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超级城市

成都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超级城市

武汉有可能成为第三个超级城市

知乎用户 楠楠自语 发表

看了几条回答,动不动中国执政者不懂城市化不懂规划,动辄西方怎么怎么样,典型的键盘侠,堆砌一堆资料文献西方怎么怎么玩的中国怎么怎么玩的,执政者想的跟你一样早亡国了,考虑中国得考虑不同的几点,一是中国的乡土观念,二是中国农村结构和农村橙色人口比例,三是中国的户籍制度,这些注定了中国的不同,事实上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完全一个路线!个人感觉超一线城市热度不会高涨,一二线城市人口会逐渐集中,跨省打工除个别地区外会大幅减少

知乎用户 尚木​ 发表

犹记得早年我们国家城市的发展政策是 “控制大城市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当时,苏南小城镇发展如火如荼,都说发展小城镇多好多好,“离乡不离土”。后来,在 2002 年以后,这个政策再也不提了,现在的政策我怎么感觉还是有当年的感觉,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说实话,中小城市,除非你是回家乡的城市,否则,作为外地人,很难的。很难在一个不熟悉的小城市发展下去。小城市更讲究亲情,血缘,地理关系。所以有条件还是去大城市吧。至少也要去二线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小城市。个人理解!

知乎用户 新司机朱剑豪 发表

这不是废话吗,要不是户籍政策,按照国际通行的 zipf,上海常住人口至少接近 3500 万,北京至少接近 3000 万,深圳 杭州得接近 2000 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般能力的打工者留在大城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样工种的薪水无论城市大小其实工资最多也就 1-2 千的幅度。。。。。。。

知乎用户 zeroxyu 发表

我的天,但凡有城市类讨论的就绝对有数据帝大神力推大城市无敌论,我就想问问中国现在的人口模式和产业模式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吧?难道不该有人对不断的历史过错负责?

既然谈到美国,那是否全美只需要一个纽约来支撑经济?所有其他洲的人是不是必须去纽约才能获得机会?按照理论美国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应该只剩下纽约州和加州了。

知乎用户 Iamflying 发表

应该是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集中

知乎用户 莫白 发表

关键不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而是在中国什么都是在靠政策去决定着一切,什么大城市发展严峻,就要提高进入大城市的门槛难度,这叫什么话,难道进大城市的都是只会吃饭的废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都应该按本身的规律和人才的能力来甄别而不是一个脑残的政策来左右城市该多大,城市该如何建设,这样的思想僵化的决策只会是长官意志,根本不符合实际城市建设中会碰到的问题,变得目光短浅,规划跟不上计划,计划跟不上实际现状。

知乎用户 邹小萌 发表

需要那么多话?就问一句:凡是在大城市和小乡镇 / 村待过 5 年以上的,自己问问自己留在哪过得更好吧?

说什么自己身在大城市为赚钱而其实心系田园生活的就别废话了,我 TM 还想全世界到处都住两天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第一种如果政府觉着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美国,夺回世界第一的宝座,那就人口继续流向大城市。此举的后遗症就是新生人口急剧减少,不远的将来,中国总人口会锐减,人口结构长期无法改善。如果成功超过美国,这样的代价就值了,如果不成功,就呵呵了。第二种就是细水长流,维持人口优势,改善中小城市居住环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结婚生子,尽量采取措施让人口结构恢复正常,老百姓价值观恢复正常,不再一切向钱看齐。不管哪一种还是让时间来证明吧

知乎用户 大哉乾元​ 发表

well,点个赞,考虑这几个问题进行质疑

1. 土地统一规划姑且不论,filthy greedy busters 耕地红线是必须保留的吧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applied

2. 模型指出的大城市可以降低失业率,我想指出的是,从现实来看,老刘一家和老李一家以及三十八家住在小镇里,小镇里有一所医院,和三千三百八十家挤进一家大医院,或许这达到了效率,但是实际上失业率反而上升了,因为低效意味着我得开更多家医院,招聘更多护士,如果一套可以做完的东西我换成八套来做是不是就业会上升,这里不考虑 Who pay the money.BTW,我觉得镇上有点冷清但是舒适不是特别脏乱的医院,更能让这个社会稳定,市民过点好日子。我不希望我们的特大城市成为伟大而高效的新德里,see,西方思维,真正的环境爱好者,关键是,你们马上打出浪费资源浪费纳税人的钱来说我。

  1. 外部性,当然是负面外部性,这么多人挤一起当然达成了经济效率,可是 social cost 呢,污染,交通堵塞,如何规划城市,社区冲突,治安,如何去维持,你们不能指望一个城市规划师,一个很 genius 的市长,还有 a whole bunch of ignorant bureaucrats 去解决吧,东京再怎么特大都市至少现在人家已经没有高污染的工厂了,城市的扩张制造业往哪里放才能 minimize any possible contamination,哦,拍脑袋,往村里赶?也得人家愿意啊,物流成本,迁移成本,上下打理成本,玩模型的就是可爱,因为模型是可控的,不存在不可控元素的。

4. 讲一讲时间的价值,这一个会稍微细一点,论述时间长。You stated the fact that 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降低污染,事实上,没有一个 metropolitan 能够做到消灭私家车的,或者,put in this way, 做到消灭多余的不效率的私家车的,是吧。这证明,你无法掌握你在模型中所计算的 optimal level 是哪一个,你去跟北京二环的那些堵在路上的童鞋们大吼,我去,是你们这帮人开着没效率的私家车,不去做公共交通,我们的大城市才没那么完美那么效率的,人家会是啥反应,这人是疯子吧。即使,北京当地政府使用了那么多招致民愤的政策,北京的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依旧是堵得半死,是基础建设没有跟上么,嗯,各个路线地铁搞遍了帝都依旧不能缓解问题。那么这些城市中的拥堵现象,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城市低效了,因为,时间,是具有价值的。模型里面一定是不提供计算时间的价值的,因为你如果计算每天北京 commuters 在路上浪费的时间,it turns to be horrifying, 【我是特 9 路的常客,向了解了解特 9 路走四环一圈要多长时间】,【2.5 小时 我也常坐呀~】,holy jesus shit, 四环的大致长度已经如此,如果是住在几环外开车去上班呢?时间啊,二点五小时请问你不能生产任何有效的东西出来?这个绝对是模型所无视的。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后面有还可以再补充。

知乎用户 陈涛 发表

第一个是宏观问题,解答应从国家级战略政策入手,不谈三农不谈新城镇化战略不提棚户区改造进度怎么回答第一问?第二个是个人选择问题,大小城市各有优劣,完全无需考虑太多而牵绊自己。

大多数答案其实是回答的第二问,罗列了再多的趋势也无法对个体选择提供建议,因为个体性格差异太大。而无论人口趋势如何,国家都不会希望畸形发展。适不适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要看你对目前生活现状的态度。

知乎用户 Joey Zhou 发表

曾先生的回复,洋洋洒洒,确实很有些理论水平,不过我还是对一些观点表示不敢苟同:

1. 恒者恒大的老鹰生存法则,是否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呢?老鹰面对的严酷的生存环境,是否等同于人类社会呢?我们能接受老鹰的适者生存法则,那现代社会人类文明,能继续接受这种蛮横的淘汰法则么?

2. 无可否认大城市的生产效率比小城市高,但大城市如果饥不择食的贪婪的攫取一切发展资源和机会,而留给其他城市的是重污染工业,留给农村的是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种植业,这样大城市当然可以发展成大都会,超级城市,但其他城市则会更加沉沦,环境更加恶劣,空间更加狭小;而农村更是人才资源的双重损失,即使能有发展,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成为 Republic of Banana, 坏的结果更是破败没落废弃。我不反对大城市发展,但应该为农村和小城市设计一条生存线,让农村和小城市取得付出人才和资源应得的回报,让农村和小城市也能享受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果实,大城市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大迈步前进。

3. 曾先生认为,城市病严重的原因不在于城市规模过大,而是在于不够大,没有足够的空间建设更多的配套设施。其实曾先生也明白,需要扩大大城市的地域,把过多的人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减小大城市的单位人口密度,也可以减轻城市环境和交通等压力。其实这种小范围扩容,享受到成果的只是大城市里的一部分人,为什么不在其他城市发展硬件设施,把人流分散到更大范围的地区去呢?为什么只愿意把机会把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呢?为什么超级城市就这么重要这么更能吸引曾先生所代表的一群人的注意力呢?

4. 曾先生的意识是,自然村的消亡,说明农村人在进城,大城市更有理由扩张土地。可事实上,自然村的土地在非常罗的地区,不仅是大城市对这块土地不屑一顾,连二三线城市都懒得搭理,孱弱的老鹰可以淘汰,破败而偏僻的农村土地,难道也可以消除么?而且那些进程的农民工,在你的统计数字 2000 万,1700 万里面?他们能一直安心放心的保留在你的数字里面生存生活发展么?对此深表不敢苟同。

以上意见,匆忙写就,可与曾先生请教商榷,如有疏忽浅薄,请勿一笑置之,可郑重见教。多谢

知乎用户 一知半解 发表

未来大城市人口净流入将延续,中小城市不明显,两者间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个现象既有城市发展水平导致,也有国人虚荣心作祟。

知乎用户 刘少 发表

个人感受,回小城市没法活,也发展不起来,没有什么合适的行业,人情关系严重。

知乎用户 双语习得 发表

北上广深人人想去,但考虑到已经非常昂贵的房价,人们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一等的省会明星城市

知乎用户 宝小满 发表

继续向大城市集中

知乎用户 ptrees 发表

想想到一个问题, 现在全国的人才还是大量集中在北上广, 他们是不会离开的还有一些已经在北上广买了房的,. 这些人中有各行各业的精英. 如果让年轻人都到二三线城市去, 工作由谁来带领呢? 完全自己白手起家, 能竞争过这些已经成型的行业吗?, 领头人

知乎用户 小焱 发表

大者恒大

知乎用户 于冰 发表

熊安已经给出了答案

北上广深已经基本就这么大了。

后面是二线的发展时间。

知乎用户 木林森 发表

肯定是向大城市集中,会出现城市群,比如,某一个大城市周边会有高速公路高铁连接的卫星城,卫星城承载人口,中心城市承载政治文化经济。

农村会变成地广人稀的大规模化农场,今后做农民将会是相当赚钱的职业。

其实看看欧美发达国家就可以了,发展趋势应该差不多。

知乎用户 施佳威 发表

其实吧。城市群建起来后,参照日本的模式,城际轻轨,基本就是大家住在卫星地区,然后去中心城区上班。

知乎用户 ness dark​ 发表

资源在哪里, 人就会聚集在哪里.

如果资源还是往北上广堆, 那北上广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挡都挡不住.

如果适度疏散资源, 那人也会疏散.

各有利弊, 资源集中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精细分工.

适度疏散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知乎用户 积木君啊​ 发表

肯定是大城市啊!集聚效应

知乎用户 曾荣 发表

其实人口不仅仅涌向北上广深的,全国很多城市都是人口大大涌入的,未来会形成城市集群的,已北上广深为核心的集群

知乎用户 吴鹏 发表

2017《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刚刚

知乎用户 高赫 发表

言简意赅点,小城市不好吗?包括在日本,在欧洲,小城市构成的城市带,每个城市不同职能才是主体与趋势,相反超大都市反而问题丛生。拿特例当主体,向来是国人的通病

——————————————————

要注意的是,都市圈和巨型城市是两个概念,北上广是都市圈吗?说谎是要遭报应的

知乎用户 shaoyuan 发表

一线会有挤出效应吧。。。那些留不下来的年轻人但是又适应城市生活的会留在二线城市

知乎用户 不念过往 发表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如果中央继续加强集权,那么人口会继续向一二线流动,如果中央放权给地方,那么流动速度会减缓。

1、人都是趋利的,一二线城市的资源明显优于中小城市,长期来看人口向一二线流动的趋势不会变。

2、一二线城市的资源优势除了历史原因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家的扶持。

3、各地税收国家拿大头。

知乎用户 prefect 张 发表

你看一下中国最近的 5 年计划,还是城镇化。

知乎用户 Rose sun 发表

在纽约工作过一段时间,同事中有很多欧洲人。跟他们闲谈,发现很多匈牙利同事向往去伦敦工作,伦敦的同事又想到纽约,而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又是很多小城镇的人的奋斗目标。他们也会吐槽回到家乡,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了。

现在回到加拿大工作,也发现虽然很多加拿大人并不认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但是还是会很积极的去申请美国工作,以及很多人非常担心 trump 会取消 TN 签证。

所以我认为 这是全球化的一个趋势的表态。交通的便利,通讯的发达,都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眼界以及观点,降低了流动成本。所以并不存在西方国家观念会更成熟而中国比较落后,相反,这是这个时代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

知乎用户 舌棺 发表

继续城市化

知乎用户 雪人君也会冷 发表

要是高考不改革,还是把优势资源集中在北京,不让其他省份的考生能和北京的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就不可避免让人口继续集中在大城市。

知乎用户 C’est 发表

继续像大城市集中,最后和日本一样,由于年轻劳动力都逃离自己即将衰落的家乡,例如东北,小城市乡下一片荒芜,中国只有大城市都市圈。

知乎用户 神驰剑舞 发表

一定不能强省会了,如果国家持的是二胎三胎政策,那就是希望人口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国土上。注意是较为,肯定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这就需要所有城市都有尊严的运行。强省会政策会带来大批城市的荒芜,对国家发展恐怕无益。

知乎用户 我是一只小小鸟 发表

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决定了,大公司,大企业,大产业才能变得更强,更好,因此

知乎用户 RTFM 发表

继续向大城市集中

中国仍然处于城市化阶段,尚未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最后进不进入逆城市也是不确定的)。生产要素仍然是向大城市集中,所以人口也必然如此。

知乎用户 春秋大義割韭菜 发表

预计五十年内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深圳被淹没。中国不得不把中心城市向青藏高原四川东北内地战略转移。

知乎用户 水箭龟 发表

未来除了一二点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百强县,大部分农村乡镇将会消失,市县将会合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5 年后,除了一线二线城市,其它城市留下来的人都没什么竞争力了

知乎用户 孙秀​ 发表

有个问题:年轻人交税是在所在地交,老年人养老金则是户籍地领。就是说本地工作的年轻人养着出去的老年人。

知乎用户 我的姓我的名 发表

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知乎用户 陆梭哈 发表

这个就要以经济为基础,看国家怎么调控了。

知乎用户 藤萝月 发表

我比较赞同

@周看看

的答案。城市竞争理论。但是未来城市排序还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一些城市将因此而崛起。其次,北上广深,除了北京是政治中心外,上海深圳和广州都应属于海洋经济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随着中国经济海陆并进,陆地经济比海洋经济更有优势,首先距离短人口多,其实高铁发展又缩短了时间,高铁又促进了物流发展(飞机却不行),今后像西安,重庆,兰州,武汉等城市将越来越重要,如果陆地经济发展快于海洋经济,则上广深衰落也很必然了。当然,这可能是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不过我想要讲的是,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变革时期和一个具有快速快革的国家。一切都在变动,而且你能亲身感受到,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

其次,十三五规划讲到的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规定各个城市的职能,而是这个协调发展从两方面着重讲到的,第一是从供给侧改革上讲的,各种城市之间有着很多重复的产能,这方面需要协调,实质上这方面以前也在协调,只不过没有协调好或者之前过剩产能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所以要协调,结果就是资源的优化配制。这里讲到资源还包括人口,人口过分集中在大城市会导致其它城市的凋敝,反过来影响到大城市的发展,所以需要控制大城市人口,使得其它城市也能发展以能起到反哺(供血)作用。

其次协调是珍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直以来我们的发展都是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起来的,到这届政府以来,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某位有提到 “金山银行,不如绿水青山”,一些城市的发展污染了环境如果从他的城市区域来讲,他没有污染自已的城市却污染了其它城市,所以需要协调发展,今年成立的长江经济领导小组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我摘录了新华网的新闻如下: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让长江经济带这条 “巨龙” 舞得更好,关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要结合规划纲要制定,依靠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保护好生态环境,将生态工程建设与航道建设、产业转移衔接起来,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下决心解决长江航运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黄金水道航运能力,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

协调发展还有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城市人口限制以及大城市明确的城市定位,国际的金融的大都市,或者高科技城市,将低层次的产业链向西梯形转移。这种明确的定位将给其它二线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所以在这一轮房价爆涨中有南京,杭州,合肥,郑州,武汉等,他们将是国家培养的新的特大城市,新的增长极,他们将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他们将形成产业及经济的聚集效应。所以在我看来,国家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国家定位为高端的金融服务业,虽然越来越高端了,但是他们也将减少对全国的吸血(在中高端吸血,在低端不吸血),这些城市定位越来越强,也是表明一种分工,一种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也是一种科学持续的发展概念,是有一种均衡发展理念在里面的,所谓均衡是指各地区(大的区域,比如省与省之间)均衡发展,防止大区域的衰落,如东北?山西?

协调发展,最先定位的是上层高一级的城市,待发展完备之后,对他们进行定位,待下一级形成规模后,再定位下一级如此反复,所以在下一级城里,竞争仍然是常态,只不过这种竞争是加条件的,如污染,如过剩产能等。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城市将衰落甚至消失,相反一些城市因此而崛起。就像农村,村与村合并,村越来越少,镇与镇之间合并,镇越来越少,县与县之间合并,县或者被并入城,成为市下面的区,县越来越来,以后或许会有城市之间的合并。反正这个区势是人口聚集,产业聚集,而且这个趋势我个人感觉会越来越快。

过剩产能在向中亚地区及东南亚地区转移的同时,也在向中国的西部及其它落后地区转移,所以这些地区的基建也变得越来越好,所以这将加快人口和产业聚集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

综上所述,未来的机会会在二线城市,那些具有潜力的三线城市也是不错的去处。因为国家的政策就是协调发展,当然如果你去了明显衰落的城市,人口净流出,产业凋敝,那将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总体看来,在最近的十年到二十年之内,二线城市和部分三线城市的机遇是最多的,人口流动也是最频繁的,因为接下来的这几年里,这些城市除了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城市就是人口争夺了吧。

知乎用户 淑尤 发表

这种,看一下农民工就知道了,农民工这种东西,就像水一样,哪个地方的资源多,发展快,有前途,农民工就会往哪里走,对于人口流动有着一定的预测功能,从现在的形势来看,这几年内会维持现状,2030 年左右则有人口回流等现象发生,而且国家所搞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在未来的人口回流铺路

知乎用户 梁烨 发表

工业集中化,接下来几年还会往大城市集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想想现在的贫富差距每天都在变得更严重,我就知道还是尽量去优质城市,而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装作什么也看不见。

知乎用户 李梅烤肉 666 发表

一二线大城市,总数不超过 20

知乎用户 抱枕厂家 发表

人多就是好啊

知乎用户 woo 发表

逐渐分散。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未来大概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我个人觉得还是有潜力的),成渝四个超大城市群再加一群区域中心城市群。

知乎用户 张帆 发表

城市竞争模型还是蛮有道理的!

回到题目的问题上来,是大城市继续集聚人口还是中小城市分散人口,这个我认为要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任何一个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必将受限于种种限制,我们现在要搞清楚的是是否到了发展的拐点。而中小城市人口萎缩是绝对的胡说,从现有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人口都是缓慢增长的状态,这主要一方面是自然生育,一方面是村民进城,这个潮流估计还会持续十多年。

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必然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在小城市生活不努力也可能很悲剧,这主要关乎个人自身的禀赋和勤奋,还是问问自己!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nOm86 发表

继续向大城市集中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094EO 发表

我在想,人口流入城市的中考高考会不会越来越难了?东北这种人口流出的地方是不是更容易考大学?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5KgVT 发表

会不会小城市就没人了而大城市挤得要死?

知乎用户 王焱 发表

大者恒大是对的,但物极必反有错吗?你们太能下定论了,不确定因素那么多,你们只知道在发展的框架下来猜测,自然灾害,战争已及各种不可抗力都将轻易摧毁你们现有的数据体系。 有时候答案真的没有什么卵用

知乎用户 adam 发表

资本的积累必然是将大多数的资源集中在局部的地方。以后农村,乡镇,县级地方留下的人会越来越少。看看每年过年的情况就能明白!

知乎用户 桂习 发表

都什么答案啊~ 一句话能解释的

钱和公共设施配套不均衡,必然集中在北上广深,完毕~

知乎用户 南风有情 发表

大城市不会继续膨胀下去,速度会不断降低,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城市发展完全围绕国家的规划建设发展,例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北上广深限购限牌,利用财政杠杆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大城市会抽血,国家更会输血。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换人计划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大大减少产业工人,逼迫低技术工作往家乡工业城市回流。互联网 +,交通运输的极大便利,那些医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成本低而环境好的城市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第三社会流通渠道固化。北上广深对于普通毕业生的上升渠道越来越窄。中国经济下行,那种遍地是机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线城市的资源越来越紧缺,竞争更加激烈。利用在一线城市获得的技术,资金在二三线城市创业,会有更多发展空间。

知乎用户 机智的 yz 发表

不管开不开放户口,想来北京照样来,然而没有户口,孩子上不了学等等,于是人们来北京只是暂作停留,捞一把钱遍回去,骗子会变多,小偷小摸变多,犯罪率升高,外地人都抱着反正这里不是我家的态度,反正我干几年就得走的心态,这个城市还和谐么?这反而是在糟蹋北京

知乎用户 wuli 发表

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喜不喜欢。

知乎用户 白璇 发表

先后在上海东京和纽约生活,感觉上海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期待 15 年后的上海

知乎用户 Timar 发表

感觉最后的倾向是选择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生活

知乎用户 围城 发表

看情况,我更愿意回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家为了希望努力着,不再为房价而担忧。

不是说房价会下降,而是那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没有房子也可以生活。

可是我们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给楼上所有答案补充一点。现在限制北京人口的最关键因素是水资源。如果没有南水北调的话,北京早就装不下这么多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向大城市集中。

教育资源,交通医院,医疗资源,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大家都会为此争红了眼。

不为别的,仅仅为了后代能够起点更高。

实诚一点,有的时候大家看数据眼睛疼,我就用最屌丝的语言讲解一下。

知乎用户 何呵呵 发表

其实问下自己就知道答案了 你想未来 20 年在大城市生活工作还是在中小城市生活工作 你想 40 年后你在大城市养老还是中小城市养老 你想你的子女在大城市生活还是中小城市生活 反正我选大城市 虽然我喜欢小镇慢生活但偶尔住住就好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未来发明了小叮当的任意门,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看了这么多的答案,有又是扯到政治政策,又是扯到经济,而这些答案仅仅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认知而给出的,这就相当于 1000 年前的人民预测当今时代的马匹马车保有量。也许未来在其他星球生活的人回头看看现在的这些答案,会不会也会不自觉的回心一笑。

知乎用户 老抽 发表

先搞 1 亿人进北京住住 哈哈 看看政府傻不傻

知乎用户 梁吉汤 发表

参照美日城市化发展之路,预计人口会进一步向一线城市聚集,因为人口密集带来更多的消费和税收,使教育、医疗、商业、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比中小城市更优质;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国内会有越来越多新兴的二三线城市。这是未来二十年对中国的一个判断。

知乎用户 jasmine 发表

看了一些,感觉都没有戳到超大城市(城市圈)的布局问题上来,一个合理的超大城市是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的交通布局和组团形式比较合理,如何均衡城市就业效率和居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头几篇文的论点鲜明,但过于单向和偏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城市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聚集效应产生了城市,一些地理位置良好,资源丰富的城市发展成为中心城市。

那么未来 15 年中国的城市化,哪里是主战场呢?个人觉得应该是二线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的二线城市以及长三角,大湾区的中小城市。

首先,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南昌,合肥,郑州等等,所在的区域城镇化水平相对沿海地区较低,同时拥有广泛的腹地,在区域经济并不是非常均衡的时期,未来人口依旧会向区域中心城市集中,给这些城市带来动力。

而在长三角与大湾区以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聚集到达一定的程度,出现了过剩问题,亟需向外转移产业给自己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例如北京建设雄安新区与通州副中心实际上是为了转移北京不堪重负的城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周边中小城市就有了发展机会。再加上城镇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建设,一体化的使联系更加紧密。

所以一句话,中西部会向大城市集中,发达地区会分散。

知乎用户 相逢一笑 发表

以后肯定都是大城市群,类似纽约,现在国家在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是正常的么 你们那人才也在流失向大城市么?

但是批斗东北的问题下面不是这样的啊。

东北一个三线小城不行了 整个东北就不行了。

知乎用户 视绝胜晏 发表

我认为中国人,现在都在追求生活的幸福感,如果你在大城市房子,车子,老婆,小孩教育,等社会压力非常大,那我认为他们会去中小城市蔓延的倾向。分享我身边的一件事,我姐在杭州工作,自己开的店铺,收入也不低一个月有 7 到 8 万的收入,但是就是因为杭州的房子均价都是在 4 万左右,稍微一套房子就要几百万,所以她选择了在小城市买了房子,以后会在这里发展。

知乎用户 仁科木工机械 发表

政府的出发点: 城市便于控制核心资源,但是城市大了难于管理,特殊情况难于应对。政治,经济,技术精英,政府喜欢他们集中。普通人政府不喜欢,增加负担。怎么办,核心城市极高的生活成本。

中层:大城市生活节奏太快,去二线城市既有存在感又能享受生活。

基层:永远向往往上走,但能力不强,当阶层固化后,还是稳稳做好手中的事。

城市的布局还是社会的精英决定的,政治精英与行业精英。

围绕大城市建立城市群,核心城市,政治局经济,文化中心,周边产业化特色城市。

山东:济南(政治文化),青岛(经济)

北京:北京全国的政治,文化,技术中心,周边的产业,天津(经济,但文化与地理不是很好),,,

广东: 深圳(金融,技术),东莞,惠州配套产业。广州(政治,文化)。

环北京

环上海

珠三角

武汉长沙

成都重庆

西安

国家抓住几个城市群的核心,就能影响作用中国。

还是城市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数多少取决于岗位需求,如果北上广持续向周边扩建,区域联合,岗位增多,人当然更多,反之,人自然会停止增长达到微量过饱和。欧洲本身人少,城市小,很难达到城市群的概念,但是向大城市中心化的趋势是存在的,比如法国大巴黎区人口一千万,但全法人口也只有六千万。北上广就业机会还是多,尽管压力大,年轻还是应该闯一闯,不要后悔留下遗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大维和 shoushen 的回答,或许可以得出一个不知正确与否的结论:大城市的规模应该继续适当的扩大,鼓励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去大城市,注意是高质量的人。说白了就是:自身没实力又穷的人不应该去大城市。这听起来很残酷,如果天朝根据学历高低、工作好坏、富裕程度来制定政策限制人口的过度流入大城市,或许会过滤掉许多 “没必要去大城市的人”,进一步促进大城市发展。

这样的回答无疑会招来很多人的口水,说这是歧视工农子弟,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对流动人口的质量进行优化,我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当然,天朝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是赤果果的不公平,对很多人而已,实在太残忍了。

知乎用户 Riva Wang​ 发表

之前我也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感觉明朗一点。。推荐题主关注一下微信 “学术中国” 去里面找 “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一文详细阅览一下,或许会有收获。我不是来推广微信的,只是指出了我最早看到这篇文章的原途径。链接也贴于此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QxMTAwNA==&mid=205259301&idx=2&sn=136a1220c96269abcd2b99b636b9a1a2#rd

文章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典型城市举例,大致说明了结论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

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以上。

知乎用户 工地还缺人 发表

外行人也来撸个答案:上面的答案解释了人口流向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我国社会资源分配主要由有型的手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维持现有政策,人口流动趋势不会出现重大改变。政策的制定主要看顶层设计,当政策面出现重大调整时(如屠杀大老虎,技术大革命等)城市发展趋势随之受影响,最近 5 年北上广严控人口流入,而二三线城市大资金砸地砸基础设施,目的应该是在保护既得利益群体的同时发展 2,3 线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学地理不是说了吗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逆城市化,显然中国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尽管城市的负荷很重了,尽管的确有一批人已经富起来了,但是中国如此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很多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也是想去大城市富一富的。

知乎用户 Leo He 发表

那要看未来的城市发展政策,如果还和现在一样向大城市倾斜,牺牲小城市补贴大城市(比如张家口牺牲环境建电厂为北京发电),那这一势头不会衰退

知乎用户 平畴交远风 WBH 发表

让人口集中在城市是要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人口分布状态的,我以为如果让农民向大城市不断集中势必造成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用水用电紧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且大城市不一定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农民,可能会出现贫民窟之类的产物。我觉得还是不必像英国那样圈地运动后失业农民进入城市,我们可以在农村就地建设城市,或者以县镇为中心城市化,不仅能改善生活环境,还能不让农民离开家乡

知乎用户 Qiao Michon 发表

只想提出一个问题:未来的 15 年是人类从未走过的 15 年,未来的 15 年中国不再是再现前一个 15 年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史,而是同全世界一起站在全新的科技生产力之上走向未知的 15 年。历史的经验和数据,能否正确预测这个 15 年是个问题。

移动办公,快速交通网,也确实为分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新的生产方式,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大概主要是信息流和物流,外加面对面的情感的社会的体验。工作上的信息交流日益有可能由新技术改变,坐在同一间办公室的需求会降低。城际物流速度越来越快速,到是市内物流可能慢一些。面对面的社会的情感的体验,这个远程无法取代,但是情感和社会体验可以转移到工作团队之外,以前是因为大家 8 小时在一起,所以这个时空是排他的,如果以后你 8 小时和别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剥离社会情感体验和工作。至少不是所有工作都必须要和团队保持社会和情感交流的。有些 Work 就是 Work,很多工作成果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和交付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国家政策取向和大城市政策及市民心态观察,应向二三线发展

知乎用户 李南 发表

限制大城市规模,还有数不胜数的代价。大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比小城市更高,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等于限制了一部分的教育发挥其效用;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更快,从而能够代替工业来进一步减少污染;大城市的人口集聚不仅减少了移民的收入不平等,还降低了全国的收入不平等……

知乎用户 yanzhen ren 发表

排名最高的回答做拟合的时候我觉得他在城市人口定义上面有些问题。例如上海的人口是否要包括松江、金山、青浦等等,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划分的。还有似乎没有考虑过巨大的流动人口的问题。如果把流动人口加进去那前几个城市的点明显会往右走。

知乎用户 阳光普照第一季 发表

大城市小城市,你选的不过是社会地位

1 选择大城市,还是回归小城市,这是个永恒的对抗性辩题。每几个月总有几天要被全民拿出来重新讨论一次。

大多留在大城市的人,内心深处,会习惯性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人,认为他们是温水青蛙,不思进取。而小城市的人,则会给大城市的人贴上略带俯视的标签,比如 “蜗居”、“加班狂”,或者再加个文艺性的字眼——“孤独”。

但其实,大部分人内心或多或少都会羡慕,或者向往过彼此的另一种生活。

Selena 是我太太的大学校友,毕业后去了扬州一所重点小学当老师。今年学校放寒假,便到魔都玩了一阵。恰好住在我家里,于是太太和我便带她到徐家汇和老城区转了一圈。

看着白领们出入于高档的写字楼,再加上老弄堂里的砖瓦红墙,楼阁小房,她十分欢喜。

前段时间才知道,她回去没多久就把从事了近 10 年的工作给辞了。所谓,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 不仅仅是 Selena,我们很多人也一样,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时,会纠结到眉毛打结。

只不过有人最终迈出那一步,可能最终发现也不错如此;也有人始终没有迈出,活在了自己的 “当年” 中。

是,选择大小城市真的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式吗?

选择大城市时说:

我每一次呼吸都是梦想的味道; 可以吃最好的日料,穿最时髦的衣服,走路带风地路过北广场; 未来的可能性是,正无穷。

选择小城市时说: 

我有时间看书、养花、做饭,然后懒懒地睡个午觉; 早餐吃豆浆油条,处处与人为善,走路也暖暖地慢; 未来的可能性是,做自己。

实际上,无论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在选择可能性。

也就是著名社会学思想家韦伯提出的 “生活机会”(life chance):个体可能获得的成就,是以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

换句话说,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在选择社会地位。

2 先赋地位 or 自致地位 无论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分层级的。

有些人处在较高层级,有些人处在较低层级。处在较高层级的人比处在较低层级的人,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利。

不过好在我们不是奴隶制,也不是种姓制,社会阶层是可以流动的(只是,比较难而已)。 那怎么才能流动呢?

人的社会地位分为两种: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赋地位是在我们出生时就决定的,那么,很显然,想要社会阶层流动,必然得通过自致地位的实现。 一谈到自致地位的实现,很多人就认为一定要去大城市。

这是个天大的误区。当年的 “小渔村“深圳,“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的上海浦东,今天房价疯涨的雄安新区,不都是小城市起步吗?

拓荒者们同样可以在那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的一个校友,上海本地人,刚毕业就被辉瑞录用了,工作地点在兰州,1 万多的工资在兰州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跳槽的时候更是因为辉瑞这个标签,电话被猎头打到爆。

小城市的安逸生活,加上国际名企的成长环境,简直完美。

但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好处,前几天在网约车上,跟开车的年轻小哥聊起来了。 他父母是湖南小县城的普通工人,前几年刚刚下岗失业,家里靠经营一个小卖铺维持生计,没什么积蓄。

“老家没有什么大企业,公务员肯定也考不上,做生意吧,又没有本钱。只能做一些工资很低的工作,别人说小城市安逸,小城市那些不太好的工作岗位,除了工资低,制度还不健全,工作环境差,假期都没有,” 他挠头解释,“只好来深圳求发展。

在大城市,再怎么样,一个月工资剩下钱的都比老家一个月的总工资高。” 想要提升自己的自致地位,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视自己的先赋地位。

很多人谈起小城市,一副说回就能回的样子,事实上,小城市也并不是你想回就能回的去的。要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就会变成:回不去故乡,离不开城市。

3 如何提升自致地位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先赋地位只能听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实现可以从 3 方面努力:

1、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 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要实现自致地位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累更多的财富。

但这里往往会有一个误区,有些人进出高档写字楼,血拼奢侈品,朋友圈发的都是环游世界,瞬间会觉得逼格满满,有一种跻身上层社会的错觉,消费主义也在不断地放大大家的这种幻觉,殊不知随着物资资源的不断丰富,消费越来越趋于民主化,想通过炫耀式的消费,符号化的商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2、社会资源:你认识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人脉关系。

小城市讲究关系,大城市比较公平,如果大城市有关系,会更加公平。 健康的人脉关系,就像舒婷在《致橡树》中写的那样,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攀援的凌霄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而是下面诗中所写的状态: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互惠互利是可持续发展的人脉关系的基础。你和某人相识,打过招呼,甚至一起共进晚餐,并不代表这就是你的人脉资源。

芮成钢,自称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国际政要是老朋友,以至于达沃斯经济论坛被网友们戏称为 “芮成钢和他的朋友们的聚会”,但当他锒铛入狱的时候,却不见“老朋友们” 的踪影。

就像《纸牌屋》里面的一句话:当你接近权力的时候,会误认为自己就是其中一部分。

3、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 提升自致地位的关键是文化资源,也就是你知道什么,你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最近很火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在采访中说道: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占比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资源的差别。在 “阶级固化” 这个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句话:“贫民阶层的教育是规矩,中产阶级的教育是才艺,精英阶层的教育是决策。

” 上层社会孩子所继承的,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耳濡目染带来的精神财富——思维方式。

规矩的教育,传统 K12 做的很好;才艺的教育,现在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但是思维的教育及训练,有吗?有,但是落到实处的非常少。

4 总结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本质上大家选择的是社会地位,哪儿高去哪儿,但是社会地位却不仅仅是用大小城市来衡量的。

人的社会地位分为两种: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赋地位只能听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实现可以从 3 方面努力:

1、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

2、社会资源:你认识谁;

3、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

知乎用户 尼桑 发表

上面很多牛逼的分析,以及排第一的拿欧美的城市群对比,理论丰富,但是结果怎样都不知道。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自己的发展轨迹,西方的城市发展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口规模,政治体制,政府政策,都会影响人口的迁徙,城市规模的发展。

人的需求:相比从西方经验,数据上分析,我更愿意从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城市规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流动,人为什么流向大城市?一句话:哪里舒服哪里呆。当在中小城市付出的成本明显小于大城市,而获得舒适感满足感却不相上下时,你觉得人会呆在哪里?

政府政策:北京的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样,一旦国家发力发展中小城市,相应的政策扶持偏向,都会带来地方中小城市的飞速发展。

至于结论:国家不会放任超大城市的发展规模,人的理性选择也会使城市的规模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大城市未来人口会保持平衡,大量人口必定会向省会或中等城市集中,不可避免更多的乡村小镇会加速萎缩。

知乎用户 wen zhou 发表

一楼的分析很透彻。你看人家印度,只有我们三分之一的土地,还不是照样生。另外,西部的那些沙漠化等等之类的,个人认为是可以治理的。毕竟历史上曾经是良田万亩,现在为什么不行?并且以色列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呢!

知乎用户 夏哲韬 发表

呵呵 在中国 发展还是需要讲究公平,资源也还是有限的,大城市的任意自由扩张只会乱。我就觉得平均发展比较好,二线、省城都起来,各有各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发挥更大的潜力,而不是只集中几个城市,君不见现在大城市里对于多少普通人的梦想被现实浇灭,房价、既得利益者及之间的错杂关系。

知乎用户 四月画生 发表

我觉得交通问题解决了之后会使城市的中心没那么拥堵了,但城市应该还是会不断扩张的,应该会市中心扁平化,而不是尖峰化。以后去大城市只是一个选择,而且会是一个非最优的选择。乡村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如果工作方便且薪酬舒适的话,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不一定会选择大城市。

比如,对于乡村教育,医疗,交通,如果都达到了优质的资源也能在乡村分布的话,乡村真的没什么不好的。

知乎用户 重力井底的残光 发表

各位沸腾众用你们的脑仁好好琢磨一下,代码是谁写的?又是谁 release 的?所以,到底是谁在玩弄诸位 “朴素的感情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世界上有几个特大城市周边没围着一圈贫民窟的?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面临着中国这么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的?

还拿着国外的数据论证有可能 10%~20% 的中国人住到一个城市圈周围去,这种脑洞是怎么开出来的,只看比例不看绝对值的么?人家国家的 20% 是两三千万,中国的 20% 可是三亿!不说三亿,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管好一亿人的城市站出来走两步啊。

上下嘴唇一碰就打算放弃农村全堆到北上广深,是打算重现印度一亿人十亿虫的生活方式么?

知乎最恶心的就是一股精英腔调,一堆婆罗门,太祖那句知识越多越反动还真没说错。

知乎用户 木木 发表

不会集中,会逐步分散。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因素是技术,之前每一次技术都促使工商业大发展,人们逐步聚集。不过,这次的技术和以前不一样。这次是 5G 技术为核心,5G 在更广义的空间联通人类,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人们在家里或者小区里建立虚拟空间,利用 5G 和虚拟现实技术,直接上班了。人住四川,公司在上海又有什么关系?即使一定要去有物理地址的公司上班,家离单位 50 公里又有么关系,无人驾驶速度 150 码的速度,保证你 20 分钟就到单位。

小孩读书为什么一定要去隔壁学校读?虚拟空间啥都有,每门课的老师都是世界各地的,更遑论人工智能老师教课了。

超市商场边上都有各种无人工厂自动配送,啥都不用你折腾。

人们总是线性思维,未来是今天的延续。未来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像是天外飞仙那样,从根本没想到的地方来见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觉得都对,就是数据太少,然后再看

shoushen

的反驳,觉得排名第一的不对,然后再继续看下去,彻底被你们一堆大忽悠给忽悠迷糊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chenqin

对的回答有几个质疑:

1 答主提到:随机增长速度来自同一个分布,并且 “规模效益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 所以得出结论 “如果没有人口流动限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只是回到小城镇一样的水平而已” 进而反击了“放开户籍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

然而 “规模效益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 必然是各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稳态,但在目前存在公共服务差距悬殊、存在落户限制的条件下,人口分布必然没有达到这种 “规模效益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 的稳态。因此猝然放开管制,很可能会形成大规模迁移,因此短时间内全国人民都去北上广有可能。短期内,北上广可能人满为患,而人口的迁移是有粘性的。长期来看,这种迁移的影响会不会消失不得而知,因为迁出地(类似现在的东北)的经济衰落,有可能在长时间内形成人口外流与经济衰落的循环,这种循环虽然不会无限持续下去,但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 提到 “中国有 51% 到 62% 的城市规模过小,损失了平均产出的 17%,四分之一的城市损失了 25% 到 70% 的平均产出”,答主认为这是限制城市规模的损失。就以其引用来看,还远不足以说明其结论,关键是不能说明放开限制,各城市会向最优规模靠近,因为很多城市规模过小,恰恰是有些城市规模过大的反面,而一旦放开限制,会不会这些超过最优规模的城市会继续扩张呢?

3 答主提到,“人口密度越高,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同时 “土地供给在全国层面统筹,大城市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建设用地”。

那么以土地政策限制城市扩张会不会使得人口密度提高?反观,如果取消限制(包括土地限制、落户限制),大城市人口会更密集还是更稀疏?不好说。看看墨西哥城,人口很多,可是并不密集。同时中等城市为什么不可以更密集一些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国家还会挽救鹤岗这样的城市吗?

知乎用户 Orz 辉​ 发表 不会,国家救不了。 鹤岗之类的内陆重工业和资源型城市衰落,基本上是救不了的。 这是一个产业和地区正常的衰落。 以鹤岗为例。 鹤岗发展十分依赖煤炭,然而一方面鹤岗煤炭开采近百年了,面临枯竭,开采成本非常高,另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