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样,得先有法律授权
原创 狐狸罐头 四环青年 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实用层面,以及考虑到信息泄露的风险,有没有必要大规模采集个人遗传信息,非常值得审视。 **文 **| 半糖可乐 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发布关于锡林浩特市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样并 …
作者:星辉
9 月,一则几乎被忽略的新闻从内蒙古锡林浩特传出——警方自 9 月 5 日起,集中采集辖区男性居民血样,录入地方 DNA 数据库。官方解释称,这是为了 “完善公民身份信息”、“防范走失” 与“便于证件办理”。然而这份看似温和的公告,却打开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当国家开始系统性地采集男性 DNA,我们究竟站在怎样的社会门槛上?
人脸识别、指纹录入之后,DNA 信息的收集,是信息化治理的又一次跃进。但它与前者不同——指纹识别的是 “我”,DNA 识别的却是 “我们”,是一整个家族、血统乃至潜在亲缘网络。它不仅是个体识别技术,更是一张铺开的家系地图,是人类身体最深处的社会档案。
在刑事侦查领域,Y 染色体家系排查技术确实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白银案、南医大案等长期悬案的告破,都离不开 Y-STR 比对。其原理是:男性的 Y 染色体从父系稳定遗传,因此只需家族中一人入库,便可在家族范围内追溯潜在嫌疑人。公安系统称这种思路为 “以 Y 找群,以常锁人”。
然而,这种 “找群” 的逻辑也意味着:任何一个男性个体的 DNA 信息,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整条父系血脉。换句话说,一个人被采样,整个家族都被纳入了隐形的监控半径。技术的精准,并没有消解它的社会风险,反而拓展了国家治理触角的生物学边界。
这正是 Y 库的本质所在:它并非只是侦查工具,而是一种家族化、血缘化的社会治理手段。它让 “嫌疑” 的定义在生物层面上被扩张,从具体的个体,延伸到潜在的基因共同体。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项措施的法律基础。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DNA 样本的采集仅限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与案件直接相关人员。锡林浩特警方却以 “完善公民身份信息” 为由,对辖区所有男性采血,这显然越过了法律授权的边界。
在法治原则中,“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公共权力的底线。任何数据收集若未经明确立法授权,就属于越权行为。而此次行动,却以 “非强制”、“自愿” 之名掩盖了行政压力的实质性存在。在一个小城镇,警察上门、村医随行、村干部动员,所谓 “自愿” 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技术合法性与程序正当性之间的断裂,恰是当代中国信息治理最突出的风险所在。我们太容易接受 “技术中立” 的神话——只要它有效、便捷、能破案,就被默认为“合理”。但在法律缺席、监督缺位的前提下,技术的中立只是幻觉,它所嵌入的是一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公权在采集,个体在被采集;信息在积累,隐私在消失。
Y 库技术的核心,是对男性家系的追踪。它依赖的基因片段被称作 “姓氏基因”,因为 Y 染色体的传递方式与传统父系社会的“传姓” 极为相似。这种巧合极具象征意义:它把中国社会那种深植于血缘与宗族的文化逻辑,数字化、技术化地复活了。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 “生物血缘化” 的治理模式,恰恰与现代公民身份理念背道而驰。现代国家建立在法律关系上,而不是血缘关系上;公民应当是基于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个体,而非某个家系的成员。当国家在生物层面上重新标定公民身份——哪怕只是出于侦查需要——它无形中就把 “家族” 重新拉回了政治场域。
这种 “隐私的再政治化”,远不止技术问题。它意味着:公权力不再仅仅管理公民的行为,而开始管理公民的身体与血统。信息主体的“可识别性” 变得无限延展:你的身份不仅由身份证号定义,还由你无法改变的遗传密码定义。
支持 Y 库的人常以 “侦查效率” 为理由。确实,DNA 比对让积案侦破率提高,成本降低。然而,效率并非社会治理的唯一目标。任何治理手段,都应当在效率与权利之间保持平衡。
极端地说,如果效率至上,那么安装家家户户摄像头、强制佩戴定位芯片、收集所有人的基因信息,都会让犯罪几乎无所遁形——但那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吗?现代法治的核心,不是最大化控制,而是限制控制。真正的文明,不在于破案速度,而在于不因破案而牺牲无辜者的权利。
DNA 数据库尤其特殊,因为它几乎无法 “退出”。一旦信息入库,就可能永久存在。Y 染色体的“家系代表性” 使得数据即使当事人去世,也能被无限追踪。这种时间上的“永生”,让数据治理的责任也变得永久——而我们并没有看到相应的法律、技术与伦理机制来承担这种永久性。
Y 库的出现,是技术治理逻辑的一次极端化表达:治理者掌握的信息越多,社会就越 “安全”。然而,安全的另一面是控制。当个体的身体信息被系统化、编码化、数据库化之后,身体就不再是私人的,而成为一种可被调用的资源。
在国际上,DNA 数据库的伦理争议早已持续多年。欧洲国家普遍采用 “比例原则”,即只有在严重案件、确有必要时方可采集 DNA,并设定严格的销毁期限和用途限制。即便如此,仍有大量质疑指向“基因歧视”“数据滥用”“家族关联追踪” 等问题。而在中国,尚未有任何法律明确规定 DNA 数据库的采集程序、使用范围、监管机制与退出制度。我们正处于技术发展远远超前于法制保障的阶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生物信息治理的逻辑,一旦确立,将极易扩展。今天是男性 Y 染色体,明天可能是 SNP 检测、外貌预测,乃至疾病基因筛查。技术从来不会自我约束,它总是在被发现 “有用” 之后,迅速滑向“泛用”。
当 DNA 数据被纳入公民身份系统,不再只是侦查工具,而是社会治理基础设施时,公民的身体将不再完全属于自己。这种从 “社会管理” 到“身体管理”的转变,是当代技术政治最深刻的趋势之一。
更令人忧虑的,是公众的沉默。锡林浩特事件曝光后,舆论反响平淡。没有大规模质疑,也没有官方解释的充分回应。相比人脸识别、个人征信等议题,DNA 似乎距离普通人太远,技术太复杂,难以形成情感共鸣。这种 “知识盲区” 恰恰成为最危险的空间——因为不了解,人们更容易默认“无害”;因为不抵抗,权力就能更顺滑地推进。
然而,隐私的丧失往往不是一次剧烈的剥夺,而是缓慢的滑坡。从指纹到人脸,再到 DNA,每一次技术扩张都以 “便利”“安全”“防走失” 之名出现,每一次公众都在 “反正我没做坏事” 的心理下逐步退让。最终,我们也许会生活在一个完全透明却彻底不自由的世界里。
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立法。自 1990 年代 DNA 数据库兴起以来,中国尚无任何专门法律对其采集、存储、使用进行规范。国家标准《法庭科学 DNA 数据库建设规范》仅关注技术质量,而非权利保护。结果是,DNA 采集在制度层面处于灰色地带:既非明确合法,也非明确违法,只要挂上 “破案”“防走失” 的标签,便可堂而皇之地执行。
这种 “灰色治理” 是风险最大的状态。没有法律约束的权力使用,意味着责任无法追溯,滥用无法惩戒。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揭开家族隐私、非婚生子、领养关系等社会禁忌,还可能在就业、保险等领域引发基因歧视。技术人员、行政部门、第三方承包公司、数据管理者…… 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源。
当 DNA 数据库的建设与扩张持续推进,社会必须追问:谁来监管采集行为?谁能访问数据库?信息保存多久?当事人是否有权要求删除?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先进的技术都可能成为侵犯公民权利的工具。
Y 库并非单一的技术项目,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权力、隐私与安全关系的真实态度。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侦查工具的进步,更是一种治理思维的转向——从社会控制到身体控制,从行为监督到基因识别。
它让我们重新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在追求安全与秩序的名义下,我们愿意把多少身体的、私密的部分交出去?而谁又能保证,这些数据不会被用在另一个 “合法” 却危险的方向?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犯罪更难防范的,是技术被权力驯化后的野心。那时,真正被锁定的,不再是犯罪嫌疑人,而是我们每一个被数据库标记的普通人。

原创 狐狸罐头 四环青年 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实用层面,以及考虑到信息泄露的风险,有没有必要大规模采集个人遗传信息,非常值得审视。 **文 **| 半糖可乐 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发布关于锡林浩特市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样并 …
知乎用户 gashero 发表 此次俄乌冲突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西方国家为了一点优势,打破了很多业界惯例。使得很多之前大家可以信任的基础设施变得不再可靠。在 IT 行业,一些制裁包括: Oracle 宣布暂停俄罗斯业务,范围未知 SAP …
知乎用户 幽州大肚肚 发表 挺好的。 但也有点遗憾,这既不能说明职业教育前途无量,也不能说明年轻人幡然醒悟了。 这只能说明,年轻人别无选择了。 就比如本题故事里的人物。 30 岁的光鲜亮丽的互联网职场女性,为什么要去做电工了呢?不是因为 …
原创 有竹不倒 竹不倒 每天多看看新闻,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其中一些事情,可以起到一个“警告”的作用。 毕竟如果你没看到过这些事情,说不定就会触犯法律,到时候,等待在前面的就是牢狱之灾了。今天说3个小新闻,大家看完一定要时刻警惕,千万别栽了。 …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对外发布通告称,9月5日起,集中采集辖区内男性居民血样,录入本地DNA数据库。 通告指出,为进一步夯实公安基础工作,完善锡林浩特市居民基础信息库数据,健全居民个人信息管理,提升重大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精准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