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成常态,气候“癌症”已近晚期
酷暑成常态,气候“癌症”已近晚期 作者:方玄昌 继去年夏天超级洪灾之后,今年北半球再次迎来极端天气,这一回是大范围持续高温。7月下旬,中国区域在高温覆盖面积、影响人口和气温极值三方面已经冲到历史第二位,仅次于2017年;进入8月,大范围高温 …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自己在乘坐高铁列车时,使用便携式二氧化碳检测仪实测发现,车厢内 CO₂浓度一度飙升超 5000ppm,引发公众对高铁通风系统有效性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这位网友发文称,在短短不到三小时的高铁旅程中,CO₂浓度从初始的 1000ppm 不断攀升,最高达到了 5584ppm。
首先,ppm(parts per million)指的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1000ppm 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 0.1%。
大家可能对这个数值没什么概念,在开阔空间,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只有几百 ppm。
根据《中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应维持在 1000ppm 以下,以确保舒适和安全。
超过 2000ppm 后,短期可能导致头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心率加快、呼吸不畅,甚至认知功能显著下降(如决策能力下降 44%-94%)。长期暴露可能导致慢性疲劳、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以及酸碱平衡紊乱(如呼吸性酸中毒)。
而 5000ppm 则是多国工作场所的 CO₂浓度上限,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等症状。
在 2023 年实施的「GB/T 18883-202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 1 小时均值≤0.1%(1000ppm)
「GB/T 17729-2023 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规定≤0.1%(1000ppm)。
该网友在几天之后再次坐上高铁,又开始了新一轮测试。
刚上车的时候,ppm 指数不到 1000。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数值也是很快逼近到 5000ppm,并长期维持在该数值,与此同时,车内非常安静……
从该博主的日常动态看,从事的是 AI 工作。
检测空气浓度只是个人兴趣,因此,也可能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
对于这几次测试,有的网友表示十分担忧。
也有一些觉得该博主的做法不够专业,设备也有问题。
在前两天该事件已经引起一定关注后,目前铁路官方仍未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酷暑成常态,气候“癌症”已近晚期 作者:方玄昌 继去年夏天超级洪灾之后,今年北半球再次迎来极端天气,这一回是大范围持续高温。7月下旬,中国区域在高温覆盖面积、影响人口和气温极值三方面已经冲到历史第二位,仅次于2017年;进入8月,大范围高温 …
“10万年来最热”——我们都会成为气候难民吗? 作者:方玄昌 1月9日,欧洲气候监测机构证实,正如之前预判的一样,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并且“很可能是过去10万年中最热的一年”。结合2022年的川渝大旱和2023年华北创纪录 …
知乎用户 喷火的龙 发表 题目有一定的误导,大家要在看 “热闹” 的同时看下 “门道” 哈。 **1,【首次】**实现一氧化碳到蛋白这个宣传是不合适。 从一氧化碳到蛋白,是本研究所用菌株的特点,该菌株 1994 年由 ABRINI J 从兔 …
“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是真是假? ·方舟子· 中国科学院发明了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能够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媒体报道说这是实现了把空气变成馒头的梦想。据称这项技术的合成效率要比光合作用高得多,是它的好几倍。一旦这项技术成熟、推广了,会 …
知乎用户 中国科普博览 发表 成果团队来啦! 非常荣幸邀请到了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孙红兵、蔡韬、王钦宏三位老师,来给大家讲讲整个研究的情况。 大家都在转发的这张图里就是可爱的蔡老师~~ 正文开始前,先把大家关心的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