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纯:这个国家想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原文来自微信:这个国家想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五四前有编辑跟我约稿,让我谈谈去年写过的那群青年。我试过拿起笔,但始终觉得无从下手:如今任何的赞美在现实面前都变成嘲讽,局外人的反思对他们来说也无非是难听的风凉话而已。 五四那天我看到一篇朱学勤老师 …
你好,鹿鸣君。我是最近才关注你的。但是之前也一直有看你的文章。现在有疑惑,能否帮忙解答?
我是一个90后,现在工资也刚过万(也就最近半个月的机遇,半月之前还是一个月四千多的社畜狗,没车没房没存款)。早前没过万时,担心一辈子就只能领这样的工资了,每天都很焦虑未来。焦虑的内容围绕着,什么时候有自己的房子。现在,月入上万了,会担心自己工作技能不够,下班就学习技术。另外,也担心自己刚入职大平台,后面跟男朋友结婚生小孩的问题。担心生孩子,事业上面临瓶颈。孩子教育等问题。
所以,你看,我每个阶段都在担心,都在焦虑。工资低时,担心钱。当有收入问题解决后,开始担心自己技能,结婚生子的事情。我的问题就是,像我,这个社会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会有这样的焦虑?反观父辈他们,很少焦虑,即便钱少也过得开心,有冲劲。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机会,资源都比他们好,但是幸福感却不高,焦虑未来。这是为什么?
你好!这个问题,很有深度。
首先,请不要为这种焦虑而感到惭愧。看得出来,你在不断追求一种自己踮起脚尖能够得到的更好的生活。这与前段时间流行的“佛系青年”很不同,很值得赞赏。他们不追求、不在乎、安于现状,而你,正是有了这种种焦虑才会跳槽到更好的平台,才会下班后继续学习技术,不断逼迫自己更加优秀。
诚然,这种焦虑下,生活很紧张,常常遇挫,而那些停止追逐的同龄人在固定的小圈子里面,反而有一种岁月静好的安稳。人生旅程上,如果你在奔跑,别人在散步,当然觉得比别人更累、压力更大,但是,请相信我,最后你会比那些漫不经心散步的人走得更远。
不过,我们要非常警惕在这种焦虑往复不断的释放中,迷失了自己。从来信中,我感觉到一种“空”,不禁为你多了一丝担忧。
我分享两个新近发生的真实故事吧。
三天前,北京市东城区公开了一份判决书,(2019)京0101刑初879号。一位90年出生的女生,原东城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东方嘉园休养所出纳,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追缴违法所得720万元,未随案移送的包、首饰、衣服等予以变卖。
一个干休所里的90后女出纳,怎么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呢?判决书说得并不详细,好在,办案人员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透露了一些细节:
专案组介绍说,王雪进入干休所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想方设法侵吞、骗取公共财物。“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不停地逛,不停地买,根本不考虑价格这种小事儿。”王雪说,她用的东西大都是奢侈品牌,其中一件衣服价值6.4万元,一个包超过20万元。买完东西,就拍照发朋友圈,享受追捧。她还是一个游戏群的群主,每个月都会花3000元至5000元请其他玩家帮她升级,仅网络游戏一项,投入的钱就多达70余万元。
结合法院认定的信息,王雪只用了一年多,就“套”出720万元,挥霍一空。刚开始,她还做一些假的银行对账单,模仿领导签字,后来,干脆连现金支票都懒得用,直接通过银联转账将单位账户的钱转到自己名下。办案人员说,“在最后一刻,她还觉得自己能够掌握局面。”
借用茨威格的那句话,她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给予的馈赠,早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
王雪贪污的720万,只用一年就花光了。她的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般极致的变形呢?从我这个80后的角度,90后王雪虽然和我同在一个城市,却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时空。那么,王雪这种观念是90后的专属吗?哦,不。我们80后也有这样的故事。
今年1月,北京还有另一份判决书公布。主角是西城区的一位女士,张瑶。她1981年出生,比王雪大一轮。学历也更高,毕业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硕士,归国后,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海外市场部销售业务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判决书就非常长,细节丰富——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她利用公司漏洞,侵占了600万元。
为了这600万元,张瑶颇费心思:找十几家公司代开发票,伪造大量假合同,刻了30多枚假公章,伪造大量的三方协议,将版权分成款支付给其自己找的16家社会公司,再转给自己账户。2016年,海淀区地方税务局注意到张瑶经手的第三方公司存在偷税漏税现象,约谈其财务人员,可是,张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被约谈之后又贪了300多万……
这费尽心思的600万去哪了?都网购了,衣服,化妆品等等。张瑶供述说:“每天如果不上网买东西,我就浑身难受、坐立不安。买什么东西不重要,关键是购物带来的快感能暂时压制住我内心的苦闷情绪。”张瑶的网购账号,是五颗金黄色皇冠的买家,办案人员点开她的购物清单,“甚至会产生一种逛‘两元店’的错觉——杂乱无序,都是一些便宜又不实用的东西。玩偶、钥匙扣、床头挂件儿……少则几元,多则几百元。”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透露的张瑶案细节说,因为买的多,张瑶的网购物品堆满了公司里一个小仓库,又填满了爷爷家的一个大房间;因为不实用,许多东西都没有拆包装,有的收到货后甚至从未打开过。
各方面信息看,张瑶的家庭优渥。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呢?她在供述说,“我不缺钱,我也不爱钱,可我不明白凭什么这些工作都要我一个人来完成。一次两次也就算了,这么多年来都是这样,从来没有改变过,就连我生病住院期间都要带病处理业务上的事情,医生让我休养一个月、单位却只让我休养了半个月……”她终日被部门里的杂事、琐事缠得焦头烂额,表面不动声色,但心里已经对自己成为“便利贴女孩”而焦虑不已。
购物,只是她在释放自己无法安放的焦虑。相比90后王雪作案手法、消费方式的简单粗暴,80后张瑶复杂不少,但她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这一代年轻人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几十年盘根错节之后,社会阶层趋于固化。一些年轻人有了更优渥的家庭力量支持,更多年轻人对于社会流动渐缓感同身受,再加上经济大环境从极速狂奔渐渐下行……年轻人的压力,是全方位的。世界的扁平化,让这种压力极速传递、放大,如同一头头犀牛,朝大家源源不断地奔将过来。此情此景,让人如何不焦虑?
北上深广的房价,高不可攀,很多人直接放弃了念想,然后,大家就会想在生活消费上活得更体面一些。当这种想法成为风气,它反过来成为一种焦虑——别人买了这个那个,而我没买,那我就成了“岛外人”……这是一种伪焦虑,但很有欺骗性,于是,年轻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阈值会越来越低。这样,王雪、张瑶的故事,才频繁上演。
是的,这正是我的担忧之一。
两年前,我在上海陆家嘴附近工作,注意到隔壁新建了一个叫做尚悦湾的商场,他们在挨着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的那个角落,放置了一个雕塑,颇为独特,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包治百病”:
**一个女性的形象,怎么可以没有大脑,只有包呢?**当时,我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个雕塑,心里很不适。刚开始,我想,雕塑家的本意也许是在对消费主义提出批判,但转念一想,这又是由商场所推出的,恐怕不免在实际中有鼓励“包治百病”的一面。我甚至为此写了一封信给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办事处,也在“每天一千字”第8季中讨论过此事。我写完信后,恰好,商场不知道因为一个什么原因,用红色挡板把“包治百病”四面围了起来,我也就没有再追踪。这是2018年元旦的事,不过,到了2020年元旦,我发现它挪了一个位置(上图是新位置),又展示出来了。
或许,主持者也有一些焦虑:**除了购物,除了“包治百病”,我们还能倡导一些什么,还能主张一些什么,还能表达一些什么?**伦敦有正义女神,纽约有自由女神,那,我们有包神?这未免有些尴尬。
这是一个虚伪的空心时代,人们对一切理想主义进行毫不留情的嘲笑,然后,在一个又一个伪焦虑中透支自己的人生,在一个又一个孤独空虚的时刻放大自己的焦虑。
就我们社会整体来说,作为一个族群,作为一个文明,我们除了GDP增长,是不是还要有一些超越性的价值作为基础和坐标?当然是要的,可是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所以,**个体的焦虑其实也是时代焦虑的一个体现。**那些物资饥渴,本质是精神饥渴。
****这次疫情是一个契机,因为2020将成为一个分水岭——****从整体到个体,将划分为“2020之前”“2020之后”,发生改变。这是社会提供的背景条件,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作出改变,以及,作出何种改变。
你之所以在月薪上万之后开始出现这种焦虑,或许,恰恰是内心某个地方在提醒:哦,这样不对。人的一生应该有意义。但意义绝不只是月薪、购物、孩子上学,这些都仅仅是生活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只有基础,对吗?这仅仅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今天,我刚好和一位在上海一家养老院担任总监的年轻朋友聊天,推荐他阅读西塞罗的《论老年》。我说,养老事业,最应该关注和补充的,不是现在这批老年人的养老,而是现在这批年轻人的未来晚年。正如西塞罗所说:
“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己,而且将会在晚年收获它们产生的最幸福的果实;这不仅是因为,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将会陪伴他终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因为见证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对过往美好功绩的回忆将会给灵魂带来无上的安慰。”
我常常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西塞罗这段话。人,不能到了老了才活明白,而是在年轻时就要活明白,而且坚持下去。只有这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才不会被焦虑所控制,才能得到身心的从容自由。
人的一生,最幸运之事,不是刚出校门就赚到王雪张瑶那么多的六百万七百万,也不是年纪轻轻就不断升官,甚至也不是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而是,年轻之时就发现并确信了自己的使命,并用一生去实现它。在这反面,是王雪、张瑶式的人生——没有理想的指引,在奔跑的焦虑中迷失了,她们想要用消费的安慰剂填补焦虑,终于走进了歪门邪道。
迷路,是比散步更糟的结果。
不论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的个体人生,永远都不会是圆满的。最重要的永远是过程:胸中养出些许春意,撑出些许格局;日拱一卒,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才是脚踏实地的生命体验和根本智慧。我心不惑,不忧不惧;愿力所至,劈波斩浪。由此,那些“成败”,那些“得失”,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困扰。
至于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是什么,那需要自己去寻找,也需要等自己的机缘。机缘未到,恐怕近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呦呦鹿鸣写了一篇自述《理想再温和,也是理想》,也是一篇回信,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刚刚恰好看到有一位读者@bright 在这篇旧文下的公开留言,深得我心,一并分享给你:
“那个始终如针毡的梦想,才是蚌壳里的珍珠,只是,它需要疼痛的磨砺和一生的坚持。而且火炬还要传递,以便生生不息前仆后继。希望,不过就是不放弃。”
20200329,夜。呦呦鹿鸣
一些文章:
日拱一卒,只为苍生说人话。风高浪急,朋友们,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和我保持联系,得到新推送:
了解鹿鸣君:《理想再温和,也是理想》《千山万水一群人》;共读长文,做鹿鸣君的好朋友:《洞庭江湖》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日拱一卒,只为苍生说人话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原文来自微信:这个国家想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五四前有编辑跟我约稿,让我谈谈去年写过的那群青年。我试过拿起笔,但始终觉得无从下手:如今任何的赞美在现实面前都变成嘲讽,局外人的反思对他们来说也无非是难听的风凉话而已。 五四那天我看到一篇朱学勤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