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被删了,这里重发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只是公厕,没有装修

这是一篇重发的文,大号的文已经被删了。

这里人少,应该不至于

不管你是第几次看到吧

这里就是个这种文的储存点

留个念想就好

分级建议:今晚的影评和电影,都不太建议18岁以下的读者观看。****

写在前面

前几天小哥写完《火口的两人》这个情色片之后,后台对让我们再聊一次《色·戒》的呼声异乎寻常的高。

包括上一次我写《热带雨》聊到对情欲戏的删减的时候,大家也都很默契地以《色·戒》来作为留言讨论的例子。

最近正好也没什么好片子能写,那就听大家的,再写一次《色·戒》吧。

**
《色·戒》**

我们从片名开始说。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色·戒》中间是有一个点的,它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两个单字的组成。

色是色相,是对性的情欲,也是对人更深本性的一种欲望。

戒是一种意象,是易先生买给王佳芝的那颗戒指,同时也是一个动词,警戒,戒断。

所以它的英文名字是 Lust, Caution(欲望,小心)。

所以围绕《色·戒》的讨论如果只看着里面的情欲戏,滑向「这到底是情色还是色情?」甚至「演员是不是假戏真做?」这种问题上来,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种讨论仅仅是停留在了最浅显的一层「色」。

这部片该被讨论的,是被色和戒搅动,然后投射出来的那些个体或者时代的对冲。

对冲

《色·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名叫王佳芝的爱国女学生为了完成暗杀卖国贼易先生的任务,做了他的情妇,却在最后关头放走了易先生,导致自己和组织皆被处死。

电影的戏剧感被压在这条叛经离道的爱情线上,最后王佳芝身死的结局更是让故事显得像一场女性悲剧。

大多数讨论都在试图挖掘这种由性生爱的心理转变,但电影的格局只是性与爱吗?

电影想给我们看的是各方面的对冲。

真实自我与社会面具的对冲。

王佳芝与易先生都是撕裂的双面人。王佳芝,一面是青涩的爱国学生,一面是风情的麦太太。易先生,一面是阴狠的特务头目,一面是怕死的平凡人。

电影里多处用了镜像来指涉角色的自我分裂,而他们在各自的分裂里又达到了彼此的重叠合拍。

他们凝视过同一面镜子。

个人与时代的对冲。

在极度混沌的年代,各方势力胶着,面对时代的集体悲观,个体的生命热情等待着即刻点燃。

对于青年来说,最能投入自我价值的便是学生运动,带着一股子天真盲动。

这便是故事的开端。

电影与历史的对冲。

从文化地理空间而言,香港总在地缘历史的讨论中处于边缘,汪精卫政府在历史教育中同样也在边缘,甚少被影像化,或是只是一笔带过。

李安把这些边缘的事物搬到了影像的主角位置,将张爱玲原著中浅淡的背景描浓,留住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历史共业的因子使得电影更为沉重。

而这种种的矛盾交织,被高度提炼,放大到极致之后,便是色与戒。

色是什么?

先说说易先生。

性爱激发人最原始的兽性,反而使易先生从猎食的狼变回了人。

在遇上王佳芝之前,他唯一像人的地方是他怕死,他不敢去黑暗的电影院,每次回家都会先拉上窗帘。

极度的被暗杀恐惧来源于他巨大的政治权力,所以在更多时候他更像是个强权外化的实体。

这种潜在的恐惧化作了他们第一次做爱时的暴虐。易先生完全占据主动,他们是虎与伥的关系,暴力的占有是权力一边倒的压制。

他用皮带狠狠抽打王佳芝的身体,对旗袍直接上手撕。这场性爱里不见情欲涌动,只是单向的发泄。

那欲望来自哪?

权势是最好的春药。

到第二次时,不一样了,权势从欲望本体变成了被隔绝的外在之物。

他们在卧室里彼此身体交织,突然镜头切到了屋外的猎犬,猎犬巡逻的巷子里军官们穿着笔挺的黑色制服,配上背景音的鼓点,紧张气氛拉满。

下一秒,是赤条条的两人在床上翻云覆雨,肃杀的气氛一下子被消解了,甚至还成了情欲的调味,多了分禁忌感。

他们毫无防备地赤裸着,却阻隔了现实中的暗箭和枪炮声。

又一层对冲产生了。

什么才是真实?

现实就是真实吗?

现实世界使人麻痹,在情欲幻梦里反而能感受到真实,易先生从王佳芝那找回了难寻的人性状态。

在他们最疯狂的那次做爱中,变成了女上位。在情动之时,王佳芝瞥见了墙上挂着的枪,易先生注意到了王佳芝看枪的眼神,却任由王佳芝用枕头蒙住了他的眼睛。

他心里筑起的防备高墙在她面前不受用了,易先生“施”、王佳芝“受”的狩猎关系被调转,易先生成了王佳芝的囊中之物。

但他不是为性臣服,而是臣服于真正的人性,他在王佳芝身上再次活了过来。

电影的最后,王佳芝被处死,在不开灯的房子里,他坐在王佳芝房间的床上,轻抚着齐整的被单,月光透进来,照亮了那张床。

黑暗中,只有那张床是明亮的,那是曾救赎他的地方。

可是,天亮之后,他又得回到更深的黑暗里去了。

再说说王佳芝。

她看似以殉道般的祭典救了易先生,无论是性爱,还是在最后关头放他走。

但她其实也救了她自己,她是不悔的。

在一定程度上,王佳芝与《霸王别姬》的程蝶衣很像,同样穿行于两个角色,同样人戏不分。

王佳芝的母亲早亡,父亲留洋,所以她有着被遗弃的孤女情怀,她祈求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她最初投身爱国话剧便是为了寻求同僚的认同。

在她入戏的路上,邝裕民是那个领路人。

邝裕民引她走上话剧舞台,又带她走向了谍报舞台。

她一直在寻求真实,在戏剧情境里也在求真,她的身份能骗过易先生正因为她把自己当作了麦太太。

后来她才发现她曾期望的「被认同」是伪的,她在易先生那感受到了真,这份真使她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放走易先生的那刻,她实现了自由,哪怕以死为代价。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最后王佳芝对易先生说出“快走”后,她仓皇从珠宝店出来,坐上一辆三轮,三轮车头装着一只红绿白三色小风车。

马路上人头窜动,年轻的车夫笑着回头问她,“回家啊?”

她回答,“欸。”

三轮穿行在上海街头,自然的尘世气息把风车转起,众生的色在这一刻漫开。

她做回了自己。

这是电影里放在最后的一层对冲,也就是生与死。

王佳芝死了,易先生活了下来。

但是,到底谁死了?谁活了?

戒是什么?

整部电影的沉重底色来源于「戒」。

无论是王佳芝、易先生,还是邝裕民,都是政治生活里的一颗棋子。

他们效忠于特定的政治团体与国族,可以为国族牺牲,却不能为自己的道义和爱欲折服。

易先生是个被“戒”困住的人,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那是一个阴森的地牢,他从黑暗里走出来,铁杠在他面前形成一个被框住的构图。他面无表情地对身边的秘书说“他们没有说要死的活的,给他一个痛快。”

体制便是框住他的那层东西,在猎犬、枪械、刑罚的世界里,他被训练成了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的生活是高压、索然,军营化的。

「戒」使他不相信任何人。

与易先生的“戒”不同的是邝裕民的“戒”,邝裕民的戒来源于他的高度道德化。

他是一个爱国原教旨主义者,以正义为教义,组织学生们成立话剧社,排演爱国剧,使全场产生巨大的共情,喊出“中国不能亡!”

他的形象和性情有着天然的煽动力,能带给众人集体感,所以团体里的人都能跟着他,包括王佳芝。

为了让没有性经验的王佳芝扮演好麦太太,他默许梁润生和王佳芝发生性关系,他这是戒断了自己的爱欲。

当莽撞的刺杀计划被暴露,易先生的手下老曹到他们这群学生的屋子里进行敲诈,邝裕民第一次杀了人。

王佳芝站在阳台上,隔着玻璃看着屋内的场景——这几个从未真枪实弹伤过人的学生对着老曹一刀刀刺下去。

他们同时发现人没有那么容易死,没有杀人经验的他们无法刺中要害,老曹一次次站起来,刀一次次落下去。

后来,满身是血的老曹滚下楼梯,邝裕民走下去,扭断了他的脖子,使老曹最终断了气。

倾斜的构图,俯拍的视角,邝裕民坐在命运的阶梯上,手里沾满了血。

他在这一天感受到暴力的实感后,彻底沦为了被意识形态管控的工具。

三年后,他加入暗线组织,找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王佳芝,请求她继续当麦太太,再一次将她推入了出卖身体为组织卖命的深渊之中。

为了正义的目标,以他人为工具,那么他还是正义的吗?或者,只是爱国的品质为他镀了光?又或者,他是真的爱国吗,还是爱“爱国”给他带来的附加价值?

如果他所做的暴力与背弃算是对灵魂的出卖,那他和目的不同却同样出卖灵魂的易先生,有本质上的差别吗?

更深的问题是,这些对自我品质的扼杀,是个人的错还是时代的错?

写在最后

当然,这篇文不是想去盖棺定论各个人物的对错,时代的黑白。

电影的政治背景也不是想为哪一方正名。汉奸,爱国者,救国者,这些标签词在李安的这部电影里真的只是几个单纯的标签词。

你甚至可以把这个故事完全架空,虚构,都不妨碍它立意上的讨论以及落点的力量。

就像电影里的色与戒是辩证两面,从没有什么是黑白分明的,何况是复杂的个体和宏大的时代呢。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枪稿选题会|电影局搬家记

休息了大半年的 “反派影评”,刚复出就火力全开。 而在主讲人波米论述中国电影大变样的部分,有些主管部委的沿革信息,毕竟说得不够详细完整。 我们这里有一篇封存了很久的旧稿(写于三年前),或许能够帮助大家补全那一段的背景知识。 今天试着勇敢一 …

冯小刚不需要你的共情

收录于合集 #木蹊怎么看 84个 01 太平洋不是黑洞,来去自由。 面对即将到来的“共同富裕”,不同阶层的人反应是不同的。 曹德旺大手一挥,自掏腰包拿出100个亿,建了福耀科技大学,专门开设“卡脖子”的专业,说要为国家培养人才。 陈凯歌的儿 …

相亲50多次,她经历的“男性凝视”

“男性凝视”作为一个术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劳拉·穆尔维1975年发表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书。穆尔维认为在电影中女性常常是被凝视的客体。通常表现为:在迎合男性想象的过程中,女性形象被物化为男性景观。男性凝视这一文化现象在相亲环境里,被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