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光明日报》文艺评论《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汇入主流文化江河》?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荔枝​ 发表

《倒掉官样文章糟粕,注入新鲜文化活水》

“官样文章” 一词源于《青箱杂记 · 文章官样》,例如 “但此辈有运动而无文学,则亦殊令出版者为难,盖官样文章究不能令人自动购读也。”( 《鲁迅书信集 · 致李小峰》)。

特指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从古至今,诸多组织、政体、国家都广泛运用官样文章,以评论、公文、新闻采编等加以构成和呈现,在内容上追求主观意志对社会现实的引领,在目的上企图将使用者地位抬高,在文本上产生异化,以用词的敕令意义代替词汇的语言意义,不追求客观公正地映照现实。通过官样文章形成的治理氛围,被称为老大哥世界。据万事屋咨询公司提供数据,2019 年中国内地官样文章受众总数达 13.8 亿人,其中核心使用者 9500 万人,泛官样文章用户 0.88 亿人。

  官样文章文化看似讨论物质建构的现实世界,实则明确指向人民通过精神世界文化创造向物质世界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官样文章使用者在传媒中构筑话语传统,编织威压语境,以对现实的总结归纳和教化敕令来显示自我存在,在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充当事先觉悟者或大声疾呼者彰显出他们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暂时获得虚伪的道德体现、理智和学识的领先以及维系政治正确,构成对真正有价值有内容的人类精神世界的虚伪超越,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报偿。

  虽然官样文章能够发挥社会治理工具和收敛大众心理的作用,但它的缺乏对创造力的激励、因其本质是揣测权力机构的广泛共识,将其人格化并代其立言,决定了其只能是中老年群体脱离文化浪潮,丧失引领大众文化力量与手段后仍不肯松掉手中缰绳的代偿措施,而非反应与时俱进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向往。长期沉湎于官样文章的中老年,会降低对新潮流的感知能力、陷入自我保护,以拔高自身局部道德标准换取对年轻一代教化的正当性,进而跟当下社会产生更大的隔阂。 比如,官样文章的使用者一般都常年处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女性使用者往往缺乏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或爱美、热爱异性、热爱健康活力的人体天性长期被压抑。可人性与道德理想毕竟不同,长期在官样文章文化中 “孤芳自赏” 的中老年,一旦面临身体失能,疾病,缺少亲人陪伴的衰老境地,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代际关系僵化,与当下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被背叛感,禁锢现实社会向着既定轨迹前进,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绊脚石。

  文化就像宇宙,最纤弱的星辰也有其轨迹和闪光的可能,文化的结局会随着物质世界的热寂而走向孤独境地。因此,我们要脱离官样文章,将其与纯粹精神世界分割,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享受精彩物质世界和精神文明的理想中去,以公序良俗的最大公约数,以法律为准绳,发挥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并最终以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为武器,送别官样文章的使用者和获益者。

  一是将官样文章隔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在广大青少年寻找世界观和主流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积极摒除能先天引起青少年厌弃的官本位思想、大笔杆子思想。阻拦官样八股与流行文化相融合的企图,大力支持青少年通过创作和文化生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在第三产业中的话语权,永葆通过创造流行文化和改造精神世界进而改造社会的追求和勇气。让青年在创造中试错与享受创造的快乐,不断汲取同龄人的喜怒哀乐,让青年在获得个人财富同时增加阶级认同与自省。

  二是实现官样文化与当下文化的此消彼长。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文化创造力、文娱产业相结合,发挥青年擅长的娱乐形式,建设多元创作平台,输出优质内容,吸引中老年共同参与,尽早剔除文化阵地里固步自封,丧失创造力,用企图用价值观推进价值观的王朗们,把流行文化与官样文章主阵地的新旧更迭,作为引导年轻人未来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为年轻一代成长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合理性提供文化共鸣和理论依据。

  三是把外来文化糟粕与本土官样文章并列唾弃。要清除公知余毒,把宣扬政治正确、普世价值、昂撒民主等看似美好实则同样空洞乏味,带着白人至上与种族歧视的腐朽内核摒除在外。坚决把外来的与内部的两相关照,以年轻人生来共有的反托拉斯、反法西斯理想为基础,对古今中外的陈腐论调进行彻底的清理,总结过去各个国家的各种文化浪潮失败的经验教训,勇于向一切外来过期精神食粮和糖衣毒药说不,不断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新鲜动能,切实提升青年的未来主人翁地位。

(作者:荔枝菌,系哔哩哔哩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知乎用户 甚谁 发表

其实在这里 “二次元” 文化和 “游戏” 差不多。有一篇论文叫做从 “电子海洛因” 到“中国创造”: 《人民日报》游戏报道(1981-2017)的话语变迁 这篇文章梳理出了一条 “游戏” 官方媒体话语中的形象的变迁。如题目所示,游戏从 “电子海洛因” 这种闻之色变,承受了各种黑锅的文化垃圾到体现中国创造,中国力量的优秀文化工业总共也就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二次元其实也是这样的。随着中国最好的二次元网站 bilibili 蹭蹭上涨的市值和各种二次元手游的高速发展,立场站在国家机器侧的官媒人显然意识到了二次元的发展很不错,很有经济价值,且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而二次元俨然在数量上已经不再是什么 “亚文化” 了。因此,正视二次元问题是当务之急。

但正如同游戏一样,虽然在话语层面承认了中国游戏是中国智造,中国游戏产业发展迅猛。但依然还是要来点 “倒闭游戏行业精品化”“蒸汽中国” 之类的宏观调控。二次元肯定也不可能发展得过于自由,还是要有迹可循,有的放矢。所以这种虽然立场定在了 “发展二次元” 上,但整篇文章都流露着 “二次元真有那么好吗?我看也未必” 味道的文章的面世,也就不奇怪了。

大家都喜欢说 “早该管管了”,显然在这篇雄文中的三大要点即融入价值观,和主流共生共建和强调主体性和原创性无疑流露出一种大爹又想来管管了的心思。比如说 18 年底那个说是要取消网络平台自审自播境外引进节目的《境外视听节目引进、传播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说好了 19 年搞,似乎不也没弄起来么。那现在突然又来了,岂不是中国本土二次元真要繁荣昌盛了?你看这文章几句经典用词多么得有解释空间:自觉恪守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精神给养;修正当下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倾向。

“可别出什么岔子!”

只是给你来点讽刺现实,刻画社会矛盾和时代洪流中的个人的 “二次元作品”,你能遭得住吗?

官媒人可能忘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从来都不是主流和支流的关系。阻挠它们汇聚在一起的,恰恰正是 “主流文化” 热衷于把各种不属于自身的东西都挑出各种错来。

**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总是把自己再现为文化本身。它试图把所有其他文化都限定、包含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它的世界观——除非被挑战——必然要充当那种最自然的、无所不包的、普遍的文化。**其他的各种文化结构形态,也将不会仅仅服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秩序:它们会与它进行斗争,试图修改、谈判、抵抗甚至推翻它的统治——它的领导权。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知乎用户 薛定谔的龙 发表

客观地讲,这篇文章对 “二次元” 的批判已经相当克制了,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到全篇充斥着外界 “专业人士” 的傲慢和偏见。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比如,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般的爱情生活。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不稳定因素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早年间有专家说武侠小说 / 网络游戏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但事实上这些娱乐产品让精力最旺盛的青少年呆在家里而不是上街当古惑仔,选择用峡谷对决而不是线下 PK 的方式解决矛盾,给了他们一个暴力之外的宣泄口。

如果在家看动画喝可乐都能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真把阿宅放出家门就不怕搞出社会动荡?

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二次元文化找到与主流文化的连接点,引导二次元文化的支流汇入主流文化的江河

但亚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是为了区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出来的,阿宅们倒是不介意汇入主流文化,但人民群众得同意吧?

难道今年春晚上给大家伙表演《全程高燃》、《拔刀神曲》、《你指尖跃动的电光,是我此生不灭的信仰,唯我超电磁炮永世长存》?

主流文化代表的春晚不能上演这些节目,是不是对亚文化有歧视?连给春晚上加俩节目都不行,“二次元文化汇入主流文化的江河” 如何能实现?

不能又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啊。

知乎用户 猫之初性本熊​ 发表

没了二次元,社会问题不是更大吗?

这第一句话就挺离谱的,你也承认二次元是 “减压阀”?你也知道二次元是 “逃避现实”?

然后呢?不逃避了,走进现实就 OK 了?

他们买不起房,找不到对象,你让他们怎么面对现实?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二次元浓度过高” 需要降低降低,“二次元反正都是逃避到虚拟故事里” 成年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嘛!

问题在于,请问这帮人 “可以” 真的让他们面对现实,只想现实吗?

没有这些奶头乐,避风港,虚拟世界

你管得住,压得住他们?

知道为什么现在地下教会盛行吗?

是因为人民群众傻,吃饱了撑的,非得信教?

都知道为什么,原子化社会,赚钱难,压力大,亲人缺乏沟通,社会缺乏心理精神保障建设

这时候谁提供了这些 service?

地下教会,我亲戚就有信的,他根本不在乎什么上帝,他就是找个精神支柱,找个有人说话的地方,找个有人承认他的团体,

哦,你说关闭教会,好,我支持

那么谁给他提供这些服务?心理关怀,团队活动,甚至免费的吃喝穿,我们并没有替代品。

何况精神需求,也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最核心需求之一。

教会给了中老年人 service

二次元给了年轻人 service

我承认我自己也看不太起教会和二次元

但是问题是你拿什么替代?

你的所谓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敢说吗?

我是认识很多二次元小孩的,他们往往很有意思

一边看着动漫,一边怀念着列宁

这种人不在少数,现在你说,把 “二次元” 给他撤了

OK,我无所谓,但是

难道你让他现在只崇拜列宁了?你敢吗?

这些 “可以” 是“主流价值观”吗?

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

所以大家还是莫谈国事,看看奈子吧。

难不成,大家不看奈子,都来谈国事?

这好像也不是很主流很和谐吧?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文章提了三大点:

一,正确取向;

二,修正不良;

三,主体立场。

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

全 部 木 大

有些部门我是仰望的,例如全球最强的人事部门,还有全球最强的项目管理部门。在我国这个体量上还能形成如此增长,他们是真正的中国路线代表。

但有些部门嘛,一听到就容易尿急。

虽然这只是一篇发在副刊上的评论文章,但该报级别摆在这。

而且嘛,其实这已经是事实。

圈内人知道,B 站属于 “重点关注”,是要去开会的。而破乎小管家们如此辛劳工作,实际上到今天都没有开会资格。

年轻人在哪里,传播的势能在哪里,监管就在哪里。B 站的各个数据特征都完美符合。

所以 B 站的尺度实际上比破乎还小。别拿督工们来杠啊,人有金老师和李老板这道防火墙。

文化这块的监管,都熟,“倒逼出精品”。

网络视听许可证要 51% 国资控股,B 站靠的是 SMG,A 站是靠快手买了赛瑞思动(这公司有证)。其他小的,以后恐怕头上就悬着这柄剑了。

这个证很神。原则上,但凡互联网公司向用户提供音视频内容服务的都得有,否则不得开展业务;但实际上普遍没有。

你能想象当年上百家在线视频互殴时,只有包括乐视在内的寥寥几家有证么?

所以一到监管,这柄剑最好使。

然后就是引导有效的 “自我管理”。

咱不说哪些 “不主流”,你是个成熟的二次元平台,该有自己的判断。

一般这个就两条腿走路:

你要传达的内容,我帮你传爆。当年十几家视频网站一夜间都有了红色专区;

然后积极学习,主动开会,揣摩方向。对于任何 “不主流” 内容,要尽可能消灭在萌芽阶段;

我看第一波重创的不是 B 站上的二次元,而是那票被骂 “宅左” 的小胖友们。

最后嘛,当然是抓 “精品”。

怎样体现 “修正不良” 的成果呢?出“正能量精品”,点击率高高的那种。这样定期数据拉出来,诶,非常好,KPI 达标。

我真心建议 B 站强化这条路线。有足够多符合 “主体立场” 的“精品”,就能为那些 “不那么符合” 的内容提供一个遮罩。

广东人说:招不怕老,好用就行。当年票房不能让好莱坞大片排第一,那就刷,刷些主旋律上去,这样就能正常排好莱坞大片的档期。

反正 B 站已经收了那么工作室,匀几个出来做攻坚项目,这可是为全平台保驾护航。

至于小平台。

额,谨慎做大。

算法逻辑都是一样的,数据量小则不会被高亮标记。次文化们要小心面对主流平台,出圈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整个共识会变。

你们那些社区小 App 有几个有内容监管团队?还不如继续小而美。

但这样不赚钱。

悲。

监管的路数一直如此:

有需求,暂时不动;

需求大了,观察;

需求大了又能实现基本供给,下场;

需求大了供给能力也大了,逐级铺开。

当下中国二次元需求自然是大,连漫画的互联网用户都逼近 1 亿人,20 年的增长是 30%;数据上看,供给能力也很大,19 年备案了 472 部电视动画片,动画电影拿了公映证的有 51 部。

“19 年动画电影票房收入 116 亿,占总体电影票房约 18%,达到美国和日本等成熟电影市场的程度”,by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哦,那魏院长,问题有哪些呢?

“一,产值较小,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近年电视动画贸易逆差急剧扩大”(你们这帮人就知道买进口版权,哼!);

“三,制播生态畸形,影响行业持续发展”,原文:

长期以来,由于电视动画片采购价格低廉,造成经济效益较差的电视动画片产量下降,特别是优秀作品严重缺失,使得电视动画片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社会福利)持续下降;

正外部效应,懂;

“四,精品力作稀少,品牌影响和价值不高”。

哎,问题这么多,这怎么少得了有关部门的指导参与呢~

懂了,以后萌新入圈的必备技能:

QQ 群和 BT 下载。

文艺复兴。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说一下我的备份思路吧。我最近有了深刻认识,网络资源都是虚的,本地资源才是真的。

机械移动硬盘:目前最广泛便捷的备份方式,容量与价格都不错,读写速度也可以,但可靠性略差。机械盘特怕震动,轻则坏道,重则升天。以五年为尺度,如果经常使用,尤其是外出携带,出意外的几率还是挺高的,我甚至根本没考虑移动硬盘能用 10 年以上。当然,大家完全可以每五年买个新硬盘,把旧硬盘的存货导过去。

固态移动硬盘:这玩意做仓库盘似乎不太合适,略过。

蓝光刻录盘:很多人觉得光盘已经过时了,但我不这么想。蓝光刻录盘很适合冷数据。它本身就是个塑料片,没有机械结构。刻完了扔光盘箱,再扔几包零食里的干燥剂,避光除湿,就放书桌底下不动它,存十年绝对妥妥的。买大牌的刻录盘,一桶也花不了几个钱,别太抠买杂牌。而且音乐、视频、软件安装包都够冷的,其实你并不会频繁读写这类文件。最后,刻录盘很方便做冗余,再刻一张就完事了,安全性指数增长。所以,蓝光做长期备份很合适。

磁带机:这玩意虽然好,但我觉得个人没必要整磁带。

网盘:强烈不建议!!!至少某度网盘强烈不建议,就图一乐而已!!!首先,说不定哪天就给你资源违规夹了,想下都下不了。其次,网速太慢能急死了。你在银行存了一个亿,但是每天只能取一块,其实这钱也就不算你的了。

总之,我个人选择日常用机械硬盘,但是打算搞一套蓝光做长期备份。

咦?你问我为啥在这个问题下聊备份?这不是很明显的嘛?(微笑)

知乎用户 赵泠​​ 发表

评论第一定律:

你觉得 “专业人士” 的评论有道理,直到他们评论了你熟悉的领域。

  • 根据这定律,光明日报弄出来的内容,即使含有再多的套话、空话,你仍然会先入为主地相信 “他们是机关报,是正规、专业的媒体,中心思想不会特别偏离官方意见导向”——直到你觉得你了解他们在说的那东西,“和他们说的不一样啊”,例如题目谈到的 “二次元”。
  • 在知乎上,你也可以反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些用户的回答看上去还挺有道理的,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回答描述了一些你真的见过的东西,嗯。
  • 在 GPT 系列的训练过程中,这种现象也很明显:自动生成的假新闻可以在专业的媒体人不熟悉的领域暂时骗过他们。

知乎用户 泰格​ 发表

这篇文章写得不好,但我想比较通俗地说说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是文化批评学科的一个基本问题。简单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是 “互相抵抗与合流” 的二元张力。

亚文化之所以会出现并在一定范围流行,本来就说明主流文化的社会阐释力和凝聚力出了局部性问题,对某个群体而言,主流文化对他们来说成了 “正确的废话”,就好比每晚七点的背景音。亚文化的出现,就代表着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抵抗: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空间和文化场域,真正能抒发我们感受、传递我们思想、凝聚我们意志的空间和场域。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敏感?

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亚文化是阶级斗争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亚文化,其实就是对贫富分化和社会撕裂的一种表征:上层阶级主推的各种 “高尚” 的主流文化已经跟底层人民彻底脱节。

联系现实,抖音快手是不是有点那味儿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个前提我必须加上),主流文化对这种情况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硬手段自然不会少,大家都懂,把某些亚文化宣布为不道德甚至非法。软手段更有意思,这是文化研究学科很经典的一个结论:主流文化会通过消费主义等手段,把亚文化给稀释掉,把亚文化 “去政治化”。简单说,就是把亚文化变成一种消费时尚,让它在被人们买买买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本身的政治意义,变成纯粹的消费符号。

想想看,包括二次元在内,是不是有这个倾向?

“出圈” 其实可能就意味着亚文化的 “精神性消亡”

当然,我国的主流文化对二次元不放心,有国际因素。这点大家不难理解,中国的很多青年亚文化都是舶来品。

至于大家对管理部门的意见,没问题,你们多说点,我压力也就小了。

相关理论知识参见↓

知乎用户 大狸​​ 发表

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
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好家伙,看个动漫,玩个游戏,读个轻小说都已经上升到给社会增加到不稳定因素的高度了,还真的是够抬举二次元的。

我群里的朋友,从初中生到已经工作的都有,也有很多 985,211 名校的学生,可是全部看下来,没几个人分不清作品与现实,该学习的努力学习,该努力加班挣钱就努力挣钱,该讨论动漫作品就讨论动漫作品,该口嗨就口嗨,大家都分得很开。

反倒是文中说的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从来没见到过。

拜托,这是 2021 年了,评价一个东西的时候能不能有点科学精神,中国 2019 年泛二次元用户 2.7 亿人,其中有多少人人际关系僵化,有多少人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有多少人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这些人占 2.7 亿人里的比例有多少?这些数据呢?连最基本的数据调研都没有写文章全靠张口就来?

没有数据支撑就随便下一个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的结论,写文章还真的是全靠想象力呢!

说到底啊,想干什么,在舔什么,稍微脑子清楚点的人一看就明白,求求放过二次元吧,如果实在太闲没事干的话,建议到一线去抗击疫情,为国家做一点有用的,实际的贡献!

知乎用户 鱼昆​ 发表

画重点

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

这种盲目乐观的人最好一辈子也别和管文化产业的部门说上话。

知乎用户 咩咩 发表

可以,真不懂为什么年轻人要逃避到二次元当中。

我从小就有一个可爱的妹妹,还有一个对我一心一意的青梅竹马每天陪着你欢笑。高中生活各种补习班,不对各种社团活动,让我学习的世界五彩缤纷。

每天忙着旅游和潇洒,坐在咖啡馆内品味人生,静静的看着世界名著,完全没时间看这些无聊的二次元生活。

闲暇时看个《甜蜜暴击》,《上海堡垒》等优秀国产剧和国产电影,每次看的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拜。比那些无聊的纸片人不知道好看多少倍。

凭着我的努力工作,老板对我很赏识,从来没遇见给我穿小鞋,也没体验过加班还不给工资的情况。一个周只工作五天,每天只工作八个小时,且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月收入两万。用这些工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我们市中心贷款买了房。

这个世界所有的平等都源于你的不努力,二次元的青年们醒醒吧。现实生活这么美好,你们为什么要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真是搞不清楚,看看我不到二十三岁就有如下的老婆,你们不该汇入到主流文化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

知乎用户 杨指北​ 发表

Python 小课堂之:字符串替换

txt =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
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
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
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
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
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比如,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
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
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
般的爱情生活。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
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
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
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
期在二次元文化中“放飞自我”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
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
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
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subs = {'二次元': '....',
        '青少年': '成年人',
        '动漫': '....'}

for key in subs:
    txt = txt.replace(key, subs\[key\])

print(txt)

注:subs 第一个和第三个 key 对应的 value 是同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以前高中住校,每天晚自习固定时间班里的电视会播放给我们看,如果不用 …. 代替,本答案会被夹。

知乎用户 Mourtzouphlos 发表

这里提一个新鲜甚至有颠覆性的视角:日本的 “保守御宅族” 借助亚文化和互联网表现自己的情绪,并不意味着该群体会转化为一股强力的现实政治参与力量,为自民党的一些政策的推行提供了一种社会合法性的形式。

要分析 “御宅族”与 “保守”结合的经纬,以及它所反映的日本当前 “民意” 的复杂动向,有必要先明确 “保守御宅族”的所指。现代国家政治的稳定往往建立在一种主流的政治文化之上,政治的民意基础同样是主流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而所谓亚文化 ( sub culture) ,顾名思义是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而且多为满足青年人———通常在年龄和境况上不足以成为选民———的娱乐需要,因此理论上并不在民意的考量范围内。但 20 世纪 90 年代后,以约瑟夫 · 奈 ( Joseph Nye) 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将零食、电影、流行音乐、动画等流行文化纳为国家政治 “软实力” ( soft power)的资源,与流行文化密切关联并随时可能转化为大众流行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形态也就更多地受到观察家和政策行动者的关注。

亚文化群体往往对传统主流文化有着天然的疏离甚至反叛,拥有自身的一套与主流相异的、局部的话语表达体系,因此他们对政治和社会公共议题的参与,理论上就存在破坏现有公共讨论的可能性。不过,实际上在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亚文化群体本身并没有参与公共讨论的意愿和需求,而政治和大众传媒所关注的 “民意” 也主要来自稳定、成年的 “中流”选民。但这一状况在近年内有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日本。从整体上看,首先,传统的选民群体政治参与意愿下滑,投票率低下,各政治力量希望在城市青年中开发新的 “票仓”; 其次,民众自身的组织程度下降,个人化、多元化程度提高,这就使得非主流的小众群体相对凸显; 再次,要动员政治参与需要更多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使得非主流的亚文化元素有了用武之地。“保守御宅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产生的。

“保守御宅族”中的 “御宅族”,特指的是消费动漫产品的御宅族———实际这也是该概念最初的起源,只是后来扩展到其他消费领域 ( 以下 “御宅族”一词皆用这一特指,不再做说明) 。而概念中另一个关键词 “保守”,则指的是许多御宅族年轻人对持新保守主义和鹰派态度的政治家、政党及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很多重大政策争议上与自民党积极互动,并激烈地攻击批判自民党政策的一些大众传媒和民间团体。典型的表现包括: 在以安倍、麻生为首的自民党政治家进行街头演说时,支持者中有大量的穿格子衬衣、背双肩包、手持平板电脑 (如 IPAD) 等电子产品———这是大众传媒中最典型的御宅族外形———的年轻人; 在自民党政治家官微和社交媒体上,有大量顶着动漫美少女头像的用户热情地留言; 在御宅族聚集的网络社区,众多政治社会问题的讨论帖中,充斥着支持自民党和排外的意见,以及对大众传媒批判自民党的报道的 “炎上”( 日文原意为燃起大火,用在网络用语中,指针对特定对象集中进行过量的破坏性的否定、批判、诽谤和中伤) ; 甚至当动画巨匠宫崎骏对自民党政治家和修宪政策进行批判时,也遭到 “炎上”,并被冠以 “蔑视御宅族”之名。这表明 “保守”已经不只是大众媒体观察到的存在于御宅族中的一种潜在倾向,甚至成了御宅族内部部分人有意识地自我标榜的一种认同。

在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大众价值和规范的堡垒也遭到动摇,大众开始向 “御宅族” 低头。为了刺激消费和贸易,日本独特的 “御宅文化” 成为重要的增长点,是国家和社会发展 “内容产业” 的倚仗。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调查,2004 年的 “御宅市场” 涉及 12 个领域、172 万人共 4110 亿日元的消费,与动漫御宅族有直接关系的漫画、动画、游戏 3 个领域就占有 62 万人 1240 亿日元,而其他如个人电脑、艺人、相机等领域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贡献。这也就难怪 “酷日本” ( Cool Japan) 成为社会流行语,并被提到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

因此,从一般大众到地方自治体官员,从商人到媒体人,从学者到政治家,在重视御宅族的消费能力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起这个群体的政治和社会态度。而在另一方面,21 世纪的消费社会 “经过无数累积下日益改良,尽可能使消费者的需求无须他者的介入,瞬间且机械化的得到满足”,遍布日本的功能齐全的便利商店、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说就是这一社会状态的浓缩表现,客观上强化了御宅族与大众的现实隔离。总的来说,御宅文化为整体经济提供了一剂短期药方,但副作用则是它对公共价值的破坏潜力———夹带着已经成形的 “新保守” 精英认同———进入了政治和公共领域。

进入 21 世纪后,日本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从 “密室政治”到 “剧场政治”的转折,而由于这个转折过于剧烈,缺乏欧美发达国家 “剧场政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日本的 “剧场”陷入抢夺公众眼球的价值虚无主义,具有简单性、投机性和悖论性特征。这就推动政治家从以往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的边缘群体中寻求新的 “票仓”,而一些原本有违公序良俗的价值暗流也借着 “个人主义”和 “革新”的名义泛起。在 “后小泉时代”激烈的自民党总裁竞争中,麻生太郎作为一个 “漫画爱好者”———他热爱的漫画 《骷髅 13》就是充满冷战思维符号的 “捏造大叙事”———比其他的政治家更早地注意到御宅族中的 “保守”暗流。2005 年 7 月,正值众院即将解散重选之时,御宅族聚集的互联网匿名布告栏 “2 频道” ( 2 チャンネル) 上突然有人宣称目击麻生在机场候机室阅读漫画 《蔷薇少女》,这个未经证实的传言迅速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从御宅族文化本身来看,这个传播平台和阅读文本的选择都值得玩味。一方面,传播平台 “2 频道”的创始人西村博之本身就是希望挑战传统大众舆论空间的 “御宅族精英”( 下一节会具体展现其观点) ,他搭建的平台拥有 “较高的匿名性和简单的进入退出机制,为个人从社会制约中的解脱提供了保障,所以在平时被认为不太可能公开进行的交流也可以成立”。由于这种特征,该平台在当时被大众传媒普遍边缘化,常被蔑称为 “某大型电子布告栏”,因此重量级政治家麻生的主动亲近,无疑给它的御宅族用户带来巨大的鼓励。 另一方面,麻生选择阅读的 “文本”,也反映了他及其幕僚对御宅文化精神脉络的把握: 从 2002 年开始连载的 《蔷薇少女》,讲述了一个长期不出家门的中学生与机械人偶签订 “主仆合同” 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它的主角是脱离社会、没有现实行动愿望的中学生,故事环境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魔幻世界,而与男主角互动的是若干面容体型如幼童、没有父母亲属等现实社会关系的人偶少女,这都是当代御宅族认同的典型 “资料库”元素。

在 2008 年,麻生在当选首相后即奔赴秋叶原演说,表示 “提到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能说都是随声附和者居多,但能够积极提出 ‘我是这样想的’这种独立看法的人确实很少”,并强调 “如果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就没办法成为真正的 ‘御宅族’”,这就是在年轻人发表 “自我主张” 的单纯愿望与新保守主义无视大众舆论的政策行为之间强行搭建了情感桥梁。

而他在 2010 年参议院选举前的演讲进行的另一段演讲则反映出了,他实际需要 “年轻人” 表达的所谓 “主张”和 “信念”更为具体和狭隘。他在开篇就轻蔑地说,民主党的 “那个叫菅直人的人”是 “不唱 《君之代》”的,而 “广岛教师工会、北海道教师工会”这些左翼社会组织对 “《君之代》和 ‘太阳旗’…… 没有敬意”。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让 “这样的民主党”继续在参议院获得过半数席位,那 “外国人的参政权在国会就会马上通过哦”。这句话一出,立刻伴随 “会场内 ‘反对’的怒吼”。在煽动起这股情绪并鼓动说 “一定要阻止民主党获得过半数”后,麻生才开始泛泛地陈述一些经济政策口号。

麻生这样一位重量级政治家的一系列强行与 “御宅文化”和 “年轻人文化”结合的公开行动,逐渐转变为自民党层面的战略行为。2012 年众议院选举中,安倍晋三和前首相麻生太郎一起将选举前最后的街头演讲安排在秋叶原。以两位政治家的演讲地为核心,现场构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战后公共领域主体价值的独立空间: 在日常消费电子产品、流行音乐偶像和动漫相关商品的店面前,排列着太阳旗乃至旧日本军旗、绘有口称 “期待安倍当选”的 “萌” 少女形象的横幅、针对东亚一些国家的极端排外主义的标语、写着 “大众传媒都是外国间谍”的展板,演讲过程和其后的选民见面会中不时响起 “媒体垃圾,滚蛋” 的声音。这个 “异常的高涨情绪”激励了安倍,直接导致他在翌年的参院选举中极力要求 “无论如何也想要在秋叶原 ( 进行最后演讲) ”。即使有党内人员对这种狂欢气氛有所排斥,希望他在其他 “镇定的氛围中”演讲,但无法阻止安倍个人的决心。

这次演讲中,围观者也高呼谩骂媒体,尤其是 “摧毁朝日” “NHK 解体” 的口号,以表达对这些媒体批判自民党及其新保守主义政策的态度的不满。也正是在这样的 “民意” 激励下,2014 年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的最终街头演说依然落脚到秋叶原,聚集了以安倍和麻生为首的众多自民党议员,反映了这一行为的常态化、惯例化和战略化。

政治家逢选举季在秋叶原构筑出的新保守主义与御宅族———准确说是被选中的御宅族中最可能与新保守主义呼应的成分———的狂欢剧场,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战略行为。但这毕竟仍然是临时性和非持续的,而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塑造 “保守 = 御宅”等式的日常化空间则在———当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御宅的 “虚拟”偏好的———互联网上。除了早年就被发现能够使 “平时被认为不太可能公开进行的交流”得以成立的 “2 频道” “电子布告栏”外,近年来更为大众舆论关注甚至和前者并称为 “保守巢穴”的平台是视频网站 “NICONICO”。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 “保守御宅族” 日常生态形成的内在动力的例子。

早在 2007 年,不避讳自身政治参与意愿的 NICO 就曾邀请铃木宗男、外山恒一、小泽一郎在 NICO 上传个人视频,与原本被认为远离政治的御宅族们共享虚拟的交流,而这些政治家政策论点各有差异,但共同特点就是在大众传媒中拥有极大争议。这反映了运营者作为精英御宅族的明确诉求,也符合御宅族用户的个人情感。而这种把 “政治精英” 和 “普通人” 放到对等平台上的 NICO 路线 ( 互联网 2. 0 路线) 不出意外地又被 “漫画大臣” 麻生太郎捕捉到。2009 年时任自民党总裁的麻生太郎首先邀请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在 NICO 供 “普通人” 表现的 “现场直播” 平台上进行了首次党首辩论。而在 2012 年,NICO 进行了更具野心的策划,邀请了除日本维新会和新党改革之外的十党党首进行国政选举前的辩论。这个前所未有的策划,取得了观看者超过 140 万人次、评论 50 万条以上的耀眼结果。

但在这个事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围绕 NICO 是否是个合适的公共讨论平台的问题上,自、民两党表现出对 “互联网 2. 0” 截然对立的态度。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最初对 NICO 提议予以婉拒,而支持在 “所有媒体上公开” 党首讨论,实质仍然倾向于大众传媒支撑的公共舆论环境。但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则立刻在自己的官方社交脸书———而非通过传统媒体平台———上针锋相对地表示 “要在 NICONICO 视频直播中迎战野田首相”,并把否定的矛头指向大众传媒,宣称 “如果要通过电视直播的话,会存在节目调整和公平性的问题”,相反 NICO 才是 “能向 ( 自、民) 双方反映观众意见的最公平的场所”。而面对来自自民党和 NICO 网民两方面的言论攻击,民主党代理干事长安住淳在 11 月 26 日直接批判 NICO 是 “偏向性极强的视频网站”,会 “破坏迄今为止有着优良传统” 的党首辩论。

针对这一批判,NICO 迅速制造新闻事件,向民主党本部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正式抗议信,并引发了 14. 6 万名 NICO 网民的响应。而安倍的社交脸书立刻跟进,由其秘书发表了 “总之 (野田首相) 看上去就是讨厌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写下意见、面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的国民参加型‘NICONICO 视频’…… 大家怎么看呢?” 的煽动性言正式辩论时 “虚拟共享”的言论情景。作为衣食无忧、趣味生活充实、消费便利,但同时又缺乏思考未来的框架的 “绝望之国的幸福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御宅族所能认同的,更多是单纯 “打破壁垒”的情感,如 NICO 经营者所主张的,让 “业余者”来进行政治报道这种向来被 “一流精英”垄断的行动,有着打破记者的 “专业壁垒”,推动 “政治”公开化的积极取向。

但从实际的效果看,NICO 的 “政治报道”和御宅族的情感认同,把原本已经流于表面化的 “剧场政治”又往极端推进了一步。观看 “党首辩论” 的一位新闻主播对观众评论施以尖锐批判: “感觉这就好像是厕所里的涂鸦一样而不值得称为 ‘评论’,难以想象 (登台的)党首们被这种辱骂包围时的不快”; 而对于党首辩论内容则表示,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现场的骚动、主持人把控场面的能力局限等原因,结果没有达成深刻的讨论。

不过是网络世界所谓的 ‘狂欢’ (祭り) 罢了”。他同时还注意到,实时评论里 “天诛民主党”、“支持 ( 建立) 国防军”、“有必要发展核电” 和 “赞成修改宪法”等具有强烈保守倾向的 “口号”多得显眼,甚至使和他一起观看视频的外国记者受到过度冲击而中途离场。

NICO 的 “民意” 需要的究竟是这些新保守主义政策的实际内容,还是政策争议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在这里能得到答案。因此,抓住 “互联网 2. 0” 的心理,并早早设立了专门的互联网应对策略机构的自民党———且不论坊间风传的 “水军” 的存在———能在 NICO 的御宅族群体中获得大比例的支持,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潘妮妮.“保守御宅族”的炼成: 亚文化、政治策略与互联网的交互——一个 “民意” 分析的中观视角[J]. 日本学刊, 2016(05):83-105.
[2]庄娜. 当今日本青年 “民族主义” 及“保守化”的问题所在[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12):109-115+55.
[3] 陈一. 新媒体、媒介镜像与 “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21(04):114-124+128.
[4] 高红燕. 从日本年轻人用语看日本年轻人的性格特性 [J]. 北极光, 2019(10):134-135.
[5]吴限. 从 “安心社会” 走向风险社会的日本——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解读[J]. 东北亚学刊, 2018(01):59-64.

知乎用户 框框框子​ 发表

前段时间,我跟某个朋友的聊天。

我一直在好奇他为什么不找女朋友,他条件不差家里又不差钱,但是一直单身。

我:“你为什么不找女朋友啊。”

他:“私の恋人は全二次元です!”

这篇新闻我说实话,作者八成是拿到了任务来写的,哪怕是后面的三点基本上也都是 “套话”,这种三板斧基本上都是写这种“文化” 文章的老三样了。

比如……

又比如……

还比如……

这种灌水文章连写起来都特别没意思,我一直不太喜欢写这个就是这个原因。

你想写,我都可以教你。

开篇先介绍:

“叔叔我啊”,最初源自与 “叔叔我啊,可是真的要生气了。” 吧啦吧啦…… 先把梗介绍一遍

然后弄点数据:

据 XXXXXX 数据,每天网上有 1919810 条叔叔我啊,其中 114514 条是嘲讽,剩下是调侃,可见大多数用户其实保有调侃的心态…… 吧啦吧啦,反正捡个好说的过去的。

接下来做一段总结:

为什么人喜欢说 “叔叔我啊?”,主要是因为大家和叔叔关系都比较好,又不知道怎么跟叔叔交流,所以借着说“叔叔我啊” 来一波 XXXXX。

接下来开始虽然但是:

虽然叔叔我啊很好,但是整天刷会被叔叔封号,所以 XXXXX,要回到正常文化的主流,比如上网践行 XXXXX,先说你好,骂人之前要先说一句 “你好,我可以开始喷你了吗?”

如果对方摆好了架势,你才能上。

最后三段论,为什么要这样?

第一,这样才能融入 XXXXXX,践行 XXXX

第二,共生共建,你们少刷叔叔我啊,叔叔也少封号

第三,多弄点其他梗有机融合,比如以前刷 “叔叔我啊”,现在可以刷 “当你发现一个叔叔我啊,后面其实已经有一千个叔叔我啊小鬼被封。”

不要太上纲上线,没有任何意义,这文章一看就是标准八股了,上面给任务下面搜搜资料刷一篇差不多就行了。

没啥好说的,让这群人来搞宣传,现在搞成这样也是真不奇怪……

知乎用户 青骑士​ 发表

二次元粉红题材 - 娘化革命领袖判几年来着?

知乎用户 囧叔​​ 发表

作者刘金祥在**《光明日报》写惯了 “主旋律”,再来写 “二次元”,字里行间,总有过时且拼凑**之嫌。

比如文中的前两点:

一是将发展二次元文化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
二实现二次元文化与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共生共建。

这两个观点是 18、19 年的老观点,网上检索能找出不少,这些观点甚至下沉到 18、19 年河北、黑龙江的高中测题里。

第三个则是非常落后的:

三是以外来优质文化元素为二次元文化赋予新动能。

17 年,腾讯动漫就打出了 **“以二次元赋能世界文化瑰宝 “**的旗帜,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比如敦煌 IP 和腾讯旗下动漫、游戏的二次元联动:

赋能民族优质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明眼的一看,就是为了蹭热度,混稿费

但水平实在太低了。

其实看看这位作者在《光明日报》以前的文章就知道,八股成风,所有评论都是一个模板,一个调调。

比如这篇:

不断的堆叠名人名言,但无法触及标题本身,可以说是 “狗屁文章,文章狗屁”!

关于对小说的态度,其 18 年左右的论断**也很过时,**而且爹味很浓。

比如谈及宏大叙事时,他是这样说当代作家的:

一些生活半径狭小、感知能力钝化、学养功力孱弱的当代作家,缺少以一种大手笔从事文学叙述的热情和激情,缺少一种总体把握历史、观照现实的气度和格局。

“宏大叙事” 为什么凋零?

他答不出来,并归咎于作者,我觉得,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单纯的坏。

前文说了这篇有蹭热度之嫌,蹭什么的热度,诸君自行思量。

但我们真要感谢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能学习到更多知识,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分辨好与不好。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拼凑的老内容,拿出来当新评论,除了自取其辱,还是自取其辱。

知乎用户 淼歌​ 发表

二次元经济的本质是 xp 经济。你要是想弄主旋律?我敢做你敢给我版号过审吗?

说真的,就国内,你能让抗日神剧过审也没胆量让抗日游戏过审。不是我瞧不起你,中国游戏动漫从《抗日地雷战》到《小号手》不是没有过,可后来还不是给禁止了吗?主旋律大部分时候都是潮流文化禁区。

所以这个文章的标题应该改为 “把阻拦二次元合流主旋律的障碍扫清”。才对。

知乎用户 凯鹅​ 发表

这闲不住的手,这股劲头,什么主流支流啊,听起来像是计划经济专家出山指导南水北调来了。

反正不管咋样,我拥护我支持。

知乎用户 叶理央 发表

我就是个看看动画片,听听音乐,打打游戏,喝喝快乐水的佛系青年。你才是二次元,你全家都是二次元!

知乎用户 胖可丁​ 发表

2019 年,我毕业,写《中国二次元文化和中国青年群体的网络生存研究,

有一章内容,就写主流文化对二次元的收编,

预答辩的时候,

一位老师皱着眉说要改,哪里有收编,水泊梁山才是收编。

收编不是中国发明的概念,是中国译注的严谨,

青年亚文化本来就存在收编这个现象,

而今走到这个趋势上,

也不过是复刻前辈们,

凭什么就不能说收编?

水泊梁山?

最后我还是坚持用了收编,不过为了好过,我重点表述了:

是双向融合,是亚文化主动选择主流文化的引导,是中国青年群体在代际更替和社会身份的更换完成时,他们的文化会有一部分融入主流。

学术圈的水泊梁山,那不能说是水泊梁山,

到底是什么?

无非是,体量不够看,但舆论要用好,任何时候,思想都是最重要的武器,收编不收编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代一代,必须明白:

思想是最重要的武器。

知乎用户 么西么西 发表

只要你没有跪着磕头,就不算主流文化。

知乎用户 王一​ 发表

全息原理认为,三次元中的信息可以编码在其二次元的边界上。边界的能标对应三次元多出的空间维度。所以多来点前方高能的视频,有助于二次元文化汇入三次元文化。

知乎用户 梦羽灵泉 发表

消费者才会比较敏感

对于像这种靠写写字儿混日子的,这玩意就是个指标

人家又不是在什么特别有影响力的公开场合,或者窗口媒体搞事情

工资得领,指标得过,大家体谅体谅吧…………

这就和你凑两千字儿写报告写检查差不多,里面的话你自己都不信的

知乎用户 Sr 缪斯 Hideyoshi 发表

曾经基督教是罗马反贼势力,然后他们就被罗马人收编了。

知乎用户 简单明了 发表

就评论一句。

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

怎么还有人想把二次元当做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啊,贴近现实还叫二次元吗?

阿虚他又来了。

接着往后看(重点圈出来了)

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二次元文化找到与主流文化的连接点,引导二次元文化的支流汇入主流文化的江河。
  一是将发展二次元文化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在教育广大青少年高度认同和自觉恪守主流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创作和生产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彰显人本理念的二次元文化产品,引导青年不断汲取传递正能量的精神给养,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是实现二次元文化与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共生共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汇,找到双方的共通处和连接点,通过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尽早修正当下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倾向,加快发展向真向善向美的二次元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优良文化土壤。
  三是以外来优质文化元素为二次元文化赋予新动能。要涵养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以美人之美的雅量、兼收并蓄的气度和择善而用的从容,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勇于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为当代中国二次元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切实提升二次元文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看到开始:二次元狂怒

看到中间:看个番都得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看到后面:原来是**当代中国二次元文化啊,**关我 p 事,日漫痴狂喜

这就是国漫崛起吗?

没前途的。

知乎用户 绮罗霞浦 发表

一旦混入主流文化,当年我们偷偷摸摸,在各种网址扒生肉,求翻译,学翻墙,和同好们在论坛讨论剧情的最野蛮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就正式结束了。

我宁愿永远都是小众圈子,不被圈外人关注。这样子就算是畸形的生态圈,就算是不被大众理解的生态圈,我们也能收获属于我们的快乐。而不是被短视频挤压的现在,大部分观众的持续度只有短短的 30s,连最基本的三集定律都没有就大放厥词,饭圈母狗横行霸道,梗小鬼不分场合的玩烂梗,脑子里只有黄色垃圾的 nt 到处引战…..

现在各种资源站纷纷停止运营,a 站也倒闭一次,只有 b 站去动画化成功转型。我想问问,国内 acgn 产业真的变好了吗?你们在弹幕网站看动画的时候还敢看弹幕么?你们现在还去那些所谓漫展里看开开心心看那些用几个月时间别人花心血做的装甲了吗?就算没钱的小伙伴们也真的为那些默默付出的大佬们献上祝福么?

我很喜欢一句话: b 站也许会,但永远不会。

我更喜欢一句话: 没了 b,a 也会倒闭

不会真有人觉得资本是善良的吧

知乎用户 哈勃望远镜​ 发表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此文作者认为:沉迷于美好的虚拟世界,会让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作者的这种观点看似自恰,但实际上却存在致命的漏洞。作者真正需要明白的有两个问题:一、为什么会有人沉迷于二次元?二、沉迷于 “二次元” 真的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沉迷于二次元。人会沉迷于虚拟的美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在现实生活中过的并不美好,这种 “不美好” 不一定是物质生活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校园暴力、父母离异甚至是老师一个蔑视的眼神都有可能对一个三观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造成不可逆转的打击。这种时候乌托邦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在给这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一剂强心针,让他们能够在面对困境时仍然拥有前进的希望。“没有压迫,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自己价值”的世界,被二次元这一载体具象化,就可能会培养出一大群萌二。如果我们换一个载体,比如已经不复存在的苏维埃联盟,也许得到的就是一群精苏。这也是上述两个群体存在不少交集的原因,这些人虽然表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生无悔幻想乡”和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沉迷于 “二次元” 真的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吗?这里我所说的 “二次元”,已经不再是用 ACG 构建的那个二维平面上的世界,而是泛指一切具有乌托邦属性的幻想世界(包括存在于精苏脑海中的那个与真实历史不完全相同的苏联)。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马克思之前,傅立叶、圣西门等人已经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空想社会主义跟精苏脑补出来的苏联和萌二幻想中的二次元一样,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但如果没有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沉淀与积累,马恩列斯的伟大理论也不会凭空出现。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国际共运处于低谷期的当下,如果有很多人因为对“二次元” 的热爱而重新拾起了乌托邦的旗帜,并走上了 “未曾设想的道路”,这种力量对于世界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原文作者所认为的“价值观异化,与社会格格不入” 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说难听点,巴黎公社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 “与社会格格不入” 的存在,但历史已经证明,牺牲在五月流血周的那些曾经被视为 “异类” 的人,代表的才是世界前进的正确方向。对于沉迷于虚拟美好世界的年轻人,绝对不应该给予否定。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我给你们翻译一下:

亚文化 = 只要我不懂的,都是亚文化。

亚文化汇入主流文化 = 说些我听得懂的。

知乎用户 大王猫​​ 发表

这种东西一般不看发表报刊,要看作者

比如刘金祥,搜了一下大致是这位——

所以我早就说《农林》是十年内最神轻小说(划掉)

刘金祥,男,汉族,1966 年 11 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士学位,现任市人大农林委员会秘书处处长,拟推荐为市人大农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选。

又或者

刘金祥,1966 年 11 月出生,编审,现任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出版《中国魂》、《当代文艺的价值定位》等多部专著,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评论》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艺理论和评论文章 1300 余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等国家级文摘刊物全文或摘要转发,在国家、省和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文艺作品评奖中多次获奖。

这位除了二次元还有什么高论呢,我又随手搜了一下——

虽然没什么错的地方,但对从业人员来说也同样没什么对的地方,大致就是属于纯外行人纯粹敲边鼓蹭数量,不然那 1500 篇是怎么来的。

所以问题回来,怎么看待?

作为毫无创作能力都挂靠在农林委的老党员,老编审,你总得让人家过日子吧?

他想说就说呗

反正一个编审,又不是实干的,还能怎样啊?

知乎用户 姬昌 · 君 发表

以我的观看来看,这是要所谓的二次元完蛋。

文娱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只要粘上国产、国行,基本上就完蛋。

九大艺术之中,老牌的艺术领域有老牌的理论和经验撑着,在学术领域还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新兴领域,尤其是从小众爱好开始推广开来甚至迈向商业化的,都无一例外的,是半吊子的阉割品。甚至这种半吊子的阉割上面,连 “戴着镣铐起舞” 都不被允许,还在用战时时期的文艺宣传指导了当下的和平时期的个体化的自由创作。

而这种规定甚至在反噬原本的老牌艺术领域的学术界,包括之前质疑美术专业使用裸体模特,创作人体艺术作品。

在我看来,国内目前的商业文艺水平是在不断下滑的,因为目前中国的文化领域是一个畸形的领域,优秀的作品只能通过机缘巧合和特殊渠道才能得以复现,极度依赖天才个体在特殊时期的迸发创作且用时间和其他方式绕过了限制。

我们极度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尽管我认为距离它的时间至少还有 20 年。

知乎用户 七彩 发表

官方认为所谓二次元群体有近四亿人,而即便占了全国快三分之一这些人仍然是非主流。

这主流文化是啥,咱们还真不敢问,毕竟眼神都不纯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发现近年来纸媒记者水平下跌得很严重,远远没有以前写东西的人的水平高。

以前纸媒写东西,往往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当然,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这样水平的文章,比如,最近某金融时报写的那个关于蚂蚁金服的文章,很具有力量感。

这篇文章感觉缺乏力量感,更加像是水文章,把一些他知道的内容套模板塞进去。

尤其是那句把革命文化和二次元结合的那句:“二是实现二次元文化与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共生共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汇” 把我惹笑了。

这个作者既不懂二次元,也不懂革命文化,更不懂我国的 ACG 产业发展。

更加像是大学生为了搞动漫社团向上级申请经费写的糊弄文章。

如果这人不是真的领导也就罢了,如果真的领导也这种模糊稀碎的思维,真的是太糟糕了。

知乎用户 克洛伊 发表

青年群体负能量↓

杰出正能量代表(加大力度!!)↓

知乎用户 鸑鷟 67 发表

第一层:完了呀,官方下场了呀,国漫要和春晚接轨了呀!

第二层:其实还是老一套,空话套话罢了,也就是喊两声 “我要进来咯” 而已,其实他们懂个_____

第三层:这种说了一堆空话套话的文章,比言之有物的评论要恐怖很多……

他们要是能摆明车马,大大方方地亮明观点,表达意思,划出线,列出清单,以后我们的二次元文化产业要这样做那样做,不能这样搞那样搞云云,那我们听话就是了,现在的年轻人忠诚爱国的程度,以及基本的团结性纪律性是无需怀疑的,国家要干什么,不干什么都是可以呼吁、可以管理的。团宝不是也说了吗,肥宅们喜欢的只是日本的一部分文化,他们对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就怕他们含糊其辞,胡扯一番,整篇文章除了表达一个 “好像很有趣啊,让老子也加入罢!” 的意思以外,就只剩官腔生成器生产的文字垃圾了。像这样带着怠慢、盲目和傲慢闯进来,你指望他们能干出什么好事?这就回到第一层了,国漫春晚化不可避(悲)

知乎用户 楚烈​ 发表

我还真想谈谈亚文化圈的问题,

回想起十年前的绿坝,十五年前的雷锋的故事,真是惨痛,期间我还在动画公司实习过……

二十多年前的电视台才叫真正的百花齐放,

那时候跟日本关系还没那么僵,雅马哈、松下、东芝都是数得上号的牌子,

家里穷,搞一台日本产的电视机能当宝贝,所以日本动画引进也不少。

《阿童木》《神龙斗士》《圣斗士》《六神合体》等等,当年还有特摄片《假面骑士》《恐龙特急》《奥特曼》。

当时的动画片可不仅仅播日本动画,美国的动画也是常客:

《蒙面斗士》《正义战士》《降魔勇士》《希曼 / 希瑞》《狮子王》《变形金刚》

还有一些和其他国家合作的动画也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

国产更是无数精品。

《葫芦兄弟 / 小金刚》《黑猫警长》《十二生肖》《镜花缘》《海尔兄弟》《邋遢大王》,木偶类《大盗贼》《阿凡提》《怪老头》,电影类更是有《哪吒闹海》《大闹天宫》这些顶级作品。

————————————

为啥以前就不能算是二次元呢?

其实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就是日本的动画广告策略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动画片的本质只是对某个 IP 宣传的广告片,从小对孩子进行洗脑,并且跟玩具厂商合作,推广销售玩具产品。

这个概念被日本人用十多年的积累玩的炉火纯青。

同时,伴随着全球消费购买力的提升(通货膨胀),只需要不断迭代产品旧能够不断维持并扩张整个动画圈的体量。

这整个策略基本上是日本国内的共识。

美国则是走的另一条路线,

将 IP 与影视结合,不断对外进行国力宣传与销售最新产品(比如汽车,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飙车戏的原因)。

在日美都完善自己基于 IP 的消费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国还处于大面积贫困,道路交流不通的情况,需要劳动力发展部分先富地区成为主旋律,(劳动力的精力是有限的,进入 A 领域的同时就无法进入 B 领域,所以禁止进入 B 领域增加进入了 A 领域的人口量)

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很完美的出现了一片断层。

由于有大量爱好者吊着亚文化圈,形成了 ACG 不分家、以及依靠 D 版渠道众多制造出了名为 “老二次元” 这种知识面极广却又很独有的奇特精英生物。

这才使得我国还能保有这么强大的二次元土壤,并且在 A 领域趋于饱和并触及到临界天花板的时候,反而使得二次元领域得到了大量流入。

不可忽视的是,国家在之前曾经多次放水,这些水必然是流动的,只是因为国家高速发展,需要往基础建设与住房环境中流入,终究还是有一些流入到二次元领域。

(我曾经打工的两家跟动画有强相关的公司,实习那家直接是房地产公司投资动画在产业园拿地产,另一家则直接是投资动画拿下了一个产业园靠出租厂房继续维持)

不可否认的是,二次元是一种廉价的娱乐方式,但是可以通过消费主义扩展 IP 价值来获得更高的附加效益。

二次元爱好者是可以评估出总量的,大概是:

几乎全部的儿童都是潜在二次元爱好者 + 一定比例的年轻二次元爱好者 + 少数比例的老二次元。

可以看出,二次元的潜在人员构成基本上等同于另一种意义上的 “兵员” 构成,不应该不引起重视。

而 IP 存在的本质,就是对潜在的付费人员进行 “圈地运动” 二次元 IP 精准的收割年轻人群,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事情。

更不用谈虚拟现实技术的火爆与日益革新,更是直接击穿了现实的防御壁。

我只举一个例子:“曼洛达人使用虚拟技术进行拍摄” 这一手把电影虚拟拍摄工业更进一步拔高。

[有钱就砸技术!《曼达洛人》虚拟制作解析_影视工业网 - 幕后英雄 APP​107cine.com/stream/123261/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107cine.com/stream/123261/)

听懂掌声。

文化的战争,一直都在进行。

光明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汇入主流文化江河》是可预见的必然,时间早晚问题。

只是这篇文章干瘪无物,一看就是缺乏详实的调查,纯粹对外输出操作手法的八股文。

第一二段简单列举了含义与数据,第三段描述了二次元当前存在的负面效果,第四段点出本文主旨,并在最后三段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与方案。

对此,我能说的只有一句。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

知乎用户 魂魄妖妖梦​​ 发表

感觉作者在自己打脸…… 既然描绘美好的乌托邦是不良倾向,是脱离社会,那么文艺作品应该大力批判社会阴暗面吧,可这显然不是上面愿意看到的吧。

知乎用户 飞天神熊 发表

网瘾少年需电击

精神鸦片不可吸

拳打直播自媒体

脚踢东洋 ACG

不防现实没生计

防火防盗防沉迷

美好生活别逃避

贫病交加赖自己

知乎用户 枪骑士 发表

不是很懂 “二次元”

为何有人认为二次元不该有媚俗庸俗? - 枪骑士的回答 - 知乎

在虚拟世界中追寻自我价值,让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暂时摆脱充满压力的三次元生活(现实生活),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

知乎用户 炽热红莲之箭矢 发表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6] 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7]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 “得胜回朝” 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 “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 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知乎用户 三叔侃侃​​ 发表

谢邀

嗨…… 我也算是业内人,其实很多人在听说 “某某主流媒体报道我们圈子的事情” 之后,可能都会带着一种主流媒体要对某个圈子盖棺定论的错觉,进而产生他们外行人懂个屁的心态,觉得他们不要对我们指手画脚,冷嘲热讽一番之后赢得无数网友点赞。

但实际上很多媒体的评论是怎么来呢?

对不少媒体来说,由于人手有限却需要每天保持更新量,因此会到处找人约稿,你看知乎上几个认证媒体就经常找嘉宾撰稿,不光完成 KPI,还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媒体的水平。

媒体有这种需求,对一些撰稿人也同样如此。除了写稿子能拿钱之外,知乎上一些体制内的人应该知道,如果要评职称之类的,就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在主流媒体、学术刊物发表足额稿件才能达到要求,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有时候还得为了职称问题,偶尔去找媒体朋友要个版面,发发稿子。但只要不是什么涉及到国家方针等重大问题的稿子,比如什么文艺评论,那么也就是随便写写拉倒了。

编辑拿到稿子,看看有没有什么政治性的错误,没太大毛病就点头,发稿。

所以,当我被邀请回答本题目,看了眼文章之后,就脑补出来一个画面:

媒体编辑敲作者的微信:老师,这几天我们要出个选题,您可有兴趣写一下?

作者:行,我抽空写一篇,保证不耽误你们发稿。

编辑:那麻烦您了啊。

作者可能对二次元没啥兴趣,但既然答应了就写吧,随便查点百度百科上的资料,再按部就班以主旋律为基础写点文字,交工。

然后你们就看到发稿了。

我查了一下本题目当中文章作者——(作者:刘金祥,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履历是:在核心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1500 余篇,并多次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还担任当地农林委员会委员。

应该说属于相当有资历的大佬,那么他就非常有可能是被编辑约了个稿子,吃完晚饭随手水一篇,就当餐后消化了。

其实,我还查到他就是光明特约评论员,之前也写过很多其他文章,那些就明显是下了功夫的。

只能说,和这些文章比起来…… 二次元在刘老师的眼中也就是写着玩吧。

所以,有时候真别过分把一些主流媒体讨论 “小圈子”(注意,这里不是指重大热点事件,之前我始终无法理解某报纸能让人写稿子嘲讽做题家,按说此类挑拨矛盾的稿件根本就不可能让发)的稿件太过于当回事。

也许二次元们针对这个文章吵得一塌糊涂,但无论是作者也好,约稿编辑也罢,转头就把这事儿抛到脑后,忙着干其他事情,准备下个选题了。

虽然不敢说这就是真相,但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简单,且枯燥……

知乎用户 红色共济​​ 发表

经有过一篇很出名的文章,叫《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我当时看了标题,我想,毕竟北京大学有马克思主义专门的学习会,让知识分子与工人主动相结合。这也许是 “教育成果” 之一吧!

可是看完了,这作者完全是在秀他的优越感。他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送餐员的工作:

我和在国外的女朋友开玩笑——“我问她愿意嫁给一个外卖员吗,她说不愿意。我说你这样子会被社会谴责的,她反问我会娶一个女外卖员吗。我说像你一样美可以考虑。”

他还和在国外的女朋友开玩笑,我看到这里突然很愤怒,因为我如果是一个外卖员,我凭自己的劳动赚钱,来得干净,虽然没有你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来钱来得轻松。而你们,却大可以把别人的苦难当成生活体验,就像富二代玩遍了女人跑到西藏追求心灵干净、就像老总的儿子下到基层选妃,不,是选秘书,还美曰其名 “体验生活”。

由此可见,我觉得要二次元和主流合流不合流,不是你决定的,而是人民决定的,合不合流,也不是你能评判的,而是人民来评判:

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 “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

赵本山:我不敢对…… 有意见

红色共济的视频

 · 9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37818090290708481)

知乎用户 汪达尔萨维奇 发表

1612 年俄国留里克王朝绝嗣,由于找不到继任沙皇的人选,很多亲波兰的俄国贵族就号召 “我们俄国作为斯拉夫文化的支流,应该主动融入当前斯拉夫文化的主流波兰”。在他们的串联之下,俄国贵族们居然一度真的采纳了这个主意,并派人前去与波兰接洽商讨双方合并的事。

但是面对这些主动前来投靠的人,波兰开出的条件却异常苛刻,甚至宣称 “你们想要合并进来可以,但是必须依着我们的天主教规矩办事,你们过去搞的那一套东正教的东西必须给我们收起来。此外,在合邦后你们是没有任何投票权和发言权的,这些都只有原本的波兰贵族才享有,你们只配听从我们制定出来的既有政策。”

消息传回到俄国,即使原来最亲波兰的那批贵族也被这份回复弄得怒不可遏,于是他们干脆自己另行搞了一套东西,全体俄罗斯大小贵族们用投票选举的方式自行选了一个新沙皇出来,这就是后来的罗曼诺夫王朝。

不知道以斯拉夫人的 “主流” 身份自居的波兰人,在日后被多次灭亡和镇压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对待 “支流” 的态度过于傲慢和愚蠢,以至于对方拒绝汇入呢?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酒精是一种最为拙劣的成瘾品。为什么酗酒在发达的大城市中不特别常见,而在落后的部落中则是普遍现象,甚至导致过整个部落的灭绝?

为什么鸦片成瘾问题在 19 世纪的英国至少远远不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清末则严重到产生了亡国灭种之担忧?

为什么有的人在网上键政最后可以到政治性抑郁的程度,甚至酿成我们不忍提及的悲剧,而有些人眼睛玩累了撂下手机就可以去吃喝玩乐?

动漫很多人都爱看。为什么有人看一两集就能停下来干别的,剧情看完了很快就会忘记主角的名字,而有的人则沉迷其中,甚至会把自己代入故事,把虚拟当成现实,无法自拔?

问题不在于成瘾品本身,甚至也不在于个人的体质,而在于成瘾品受众是否有足够的其他快乐来源去对抗这种单一的成瘾品。

现代社会的人,除了酗酒,还有无数种娱乐方式,所以他们喝酒,喝两口就不喝了,喝完第二天还难受。原始部落不行,喝酒就是他们生命中最有趣的事,他们很容易就会成瘾,一直到喝死。

对于一个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他想要享受到现代社会的快乐,他就必须进入一个他不熟悉的环境,打工,受教育,赚钱,融入现代环境,这里面的每一步都有相当的门槛,就算不 “痛苦”,至少也很累。虽然完成了这一切他就可以享受更多的快乐,但酗酒的快乐触手可得。人无法抵抗眼前利益。

对于一个沉迷二次元的 “宅左”,他们要想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更丰富多元的认同,他们就必须走出家门,学习如何与现实中的人交朋友,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友好,如何与他人协作去完成工作(至少是完成娱乐),然后他才能获得友谊和爱情,去享受更丰富多彩的快乐。这里面的每一步(至少对他们来说)都有相当的门槛,就算不“痛苦”,至少也很累。虽然完成了这一切他就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认同,但二次元带给他们的认同触手可得,只要整上那么一句“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就够了。人无法抵抗眼前的成就感。

我的结论是,不系统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成瘾品本身上面做文章,别说治本了,连治标都难。供给都是被需求规训的,为什么那么多的动漫最后都会不厌其烦地说一句 “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这种荒唐的话,是因为动漫制作者不知道这句话荒唐吗?不,是因为受众想听,说了这句话才卖得出去,就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王左政 发表

先下结论,此文就是屁话一篇。

二次元这个东西,分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单纯的瓶子,然后试图用 “主流文化” 去填满它。但实际上到如今,“二次元”已经成为一个由内及外,又由外及内的自洽的话语模型。它本身不仅是一种形态,更代表着某种思维观念和某种价值判断。所以,刘某人只见一叶而不见泰山,不明就里,居高临下,把 “二次元” 简单当成一个空壳,必然会受到来自当事人的抵制。

何况,退一步讲,即便 “二次元” 只是一个空壳,那么刘某人用以去填满它的 “主流文化” 又是什么?用几个空旷的名词去概述,固然体现了某种 “政治正确”,但这话说了和没说是一样的。再者,就算你要用“主流文化” 去填满它,请问谁是这一 “填充” 行动的具体操作者?他们又要采取哪些具体手段?从字里行间来看,刘某人的态度似乎是从 “教育者” 的角度来入手,也就是从 “爹” 的角度来入手,可以,问题是 “爹” 们根本不参与 “二次元” 文化的生产,又何谈有什么具体手段去 “改造” 之呢?所以这种屁话文章只能徒增大众之笑料。当然我注意到刘某人是某大学的“兼职教授”,我倒是觉得可以就此入手,去查一查此人是不是近期有什么项目要结题了,或者是涉及到什么绩效工资了,打算在《光明日报》副刊写两篇不咸不淡的文字为此所用。

当然,说了这么些,并不意味着 “二次元” 本身没有问题,不该改造,不需要改造。我也从不认为 “二次元” 就应当是小众的东西,外人不得染指。但我总觉得,对于 “二次元” 这种青年人专属的事物,就应当交给青年人自己去创作,去讨论,去批判。目前青年人群体中对 “二次元” 的某些负面现象本身就有自己的批判。只要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参与,则青年人必然能够借助 “二次元” 以及其他形式去创造出更好的东西。反之,不明就里非要扯上两嗓子,摆出一副 “掌舵者” 和“教师爷”的架子,那就和那些抢公交车方向盘的人没啥区别了。

知乎用户 飞廉 发表

我觉得这人真的,真的,真的不了解什么叫 “宏大叙事”,也不知道什么叫 “后现代文化思潮下的亚文化”。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

别以为只有二次元文化具有所谓的 “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主流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宏大叙事,同样是一种虚拟秩序,只不过那套“光明的未来” 秩序真正的受众有多少,什么样的人可以在其中寻觅到自己的位置与对应的故事则犹未可知。

亚文化是后现代反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叙事,即,其不关心庞大的不可知者和未见者的命运,也没有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是在宏大叙事之前和之后的个人故事或英雄列传,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国家起伏跌宕下众生命运的群像剧,那后现代的个人叙事就是以个人视角为中心,人际关系与冒险经历为故事脉络的个体命运的故事。

在人群之间相互依赖,生产过程中高度相互依存的过去,群体文化和社区团体之间那种相互链接的方式很容易被整合进入宏大叙事中,荣誉是群体文化中的高价值象征,而单子化社会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被消费和媒介所取代,看起来是个体被补完了,实际上是关系与联系弱化了,消费系统和中间媒介的力量增强了,这时候的荣誉在人群之外,没有人的注视与烘托,反而还没金钱来的有实际意义。

二次元就是媒介强化和联系弱化的表现,但是谁为其提供的土壤呢?

我再重复一遍,后现代文化思潮下的亚文化圈子兴起,并不是一个被有预谋的、逐步引导而形成的产物,恰恰是宏大叙事下被排斥的个体自发聚集起来的,城邦之外的 “兴趣部落” 而已。

看看现在的动漫主流内容——奇幻、穿越、超能力、龙傲天、原耽等,在这一系列标签后面我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投射人群,对弱者、被工作与环境束缚的人、被欺凌者、性少数等。

为何这类人在现实中无法找到有效的范本,更愿意通过动漫这一媒介折射出自身的愿景?

宏大叙事对动漫的收编或许会有其受众,但能否起到真正意义上的范本作用呢?看动漫的/电影的都知道自己看到的是假的,不会当真,那起到的所谓的 “范本” 作用又有多少效力呢?说到底,这不过是,我们知道这是幻想的,我们喜欢这类幻想,然后以幻想符号为媒介建立以 “幻想符号与兴趣符号” 为媒介的,抵御现实无聊的 “符号联系文化” 圈子罢了。

(例如那兔的故事,个人而言我没啥兴趣,有人觉得热血,但喜爱这部作品的人是否在现实中建立起对应的符号关系了呢?又或者,笔者认为现实里青少年沉迷动漫导致与现实产生隔阂,是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不组织有效的青少年团体活动呢?是成本太高还是青少年没有可以被组织的时间了呢?)

这锅二次元真的不背好么。

说到底二次元这只不过是在宏大叙事破碎以后承接了个体关系与联系的产物而已,把崽子弄死老子就能复活了么?搁这玩极限一换一还是献祭呢?还是以为把内核换了披个二次元的皮就可以夺舍了?换了皮的二次元故事里,没这些人的位置,那这些人就依然不会是其受众和信徒,人们受其吸引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其演绎形式,而是那种 “与我有关” 的,或,“我所渴望”的故事而已。

现实里,过度城市化和资本金融化的结果就是,一切成了物的堆积,人的价值被他若能拥有的商品所衡量,他所占有的空间的商业价值所取代,这种消费媒介关系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真实关系的荒漠。

而网络上演绎的,一切真是的与虚幻的,现实的与非现实的,也以图像与文字符号为媒介,人们吸收并进行交流,人的一切内容都脱离了自身并被其展现,这就是科学的巫术与魔法,在演绎中人的生与死也一并与其分离。

知乎用户 地球葱 发表

核心二次元接近 1 亿,泛二次元 2.7 亿,他是认真的吗

他是把看喜羊羊、熊出没

看爵迹电影

看漫画

玩主机、PC、手游

QQ、微信用卡通头像的

全部归纳为二次元群体了吗…

结果这么一想还觉得挺靠谱,上次我们领导说设计师做的设计太卡通,批评她设计不要太二次元,其实就是设计都比较圆润而已…. 可能在领导眼里,圆角的正方形也叫二次元吧…

知乎用户 竹青​ 发表

这评论文章不是写给各位二次元爱好者看的,只是有人需要看到这种文章罢了。

从运行逻辑上来说也可以理解,因为对某种热门现象必须给出一个 “合适” 的解释和应对方向以供参考,于是一帮老江湖基于自己的习惯路径,试图构建一个看起来能够自洽的图景,然后老编们再从中选择一个最便于(需要看到这篇文章的群体)理解的发表出来。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篇不着六四的官样文章,其背后可能还有一千篇连老编都觉得不靠谱的投稿在狂欢。

所以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上层越发重视小众文化群体生态的运行方向;

二是二次元文化受众还没有成熟到能触摸话语权。

至于这两点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再过个二十年我看也没人能说的清楚。

最后还是要引用鲲大

@鱼昆

的名言,这几年可真是社科狂喜之年代啊。

知乎用户 怒吃鸡胸肉 发表

我们主流文化是什么?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选集》?

知乎用户 硅基生物 发表

不建议买企业级硬盘,还是常规硬盘比较稳。企业级硬盘是充氦的,过几年氦跑光了就不好使了。

网盘的话,且不说【】网盘不知道哪天关门。关键是,如果不加密很容易很容易被算法识别到,加密的话长期存放之后数据会出错导致变成乱码。

可以找一些小圈子可靠的朋友,共同储存,互通有无。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把文化比作河流,分个主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本质上是居高临下的傲慢。

知乎用户 宏澈阁主 发表

刚才凯丰⑴同志讲了今天开会的宗旨。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⑵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 “将一军”⑶,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

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⑷。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

党八股在我们党内已经有了一个长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时竟闹得很严重。

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

整顿党风,学习《反对党八股》

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总之,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教条式的。这就是老八股、老教条。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五四运动还有和这相联系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功绩;这个反对老八股、老教条的斗争,也是它的大功绩之一。但到后来就产生了洋八股、洋教条。我们党内的一些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则发展这种洋八股、洋教条,成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东西。这些就都是新八股、新教条。这种新八股、新教条,在我们许多同志的头脑中弄得根深蒂固,使我们今天要进行改造工作还要费很大的气力。这样看来,“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反对封建主义的老八股、老教条的运动,后来被一些人发展到了它的反对方面,产生了新八股、新教条。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了;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了;不是革命的东西,而是阻碍革命的东西了。这就是说,洋八股或党八股,是五四运动本来性质的反动。但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但在共产党内也不是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发生偏向,马克思主义没有拿得稳,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是形式主义向 “左” 的发展。这样看来,党八股这种东西,一方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因素的反动,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的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东西。我们懂得这一点是有好处的。如果 “五四” 时期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是革命的和必需的,那么,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也是革命的和必需的。如果 “五四” 时期不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从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束缚下面获得解放,中国就不会有自由独立的希望。这个工作,五四运动时期还不过是一个开端,要使全国人民完全脱离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统治,还须费很大的气力,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如果我们今天不反对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则中国人民的思想又将受另一个形式主义的束缚。至于我们党内一部分(当然只是一部分)同志所中的党八股的毒,所犯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不除去,那么,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对于老八股和老教条在全国人民中间的影响,以及洋八股和洋教条在全国许多人中间的影响,也就不能进行有力的斗争,也就达不到加以摧毁廓清的目的。

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三种东西,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不是无产阶级所需要的,而是剥削阶级所需要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党内,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处在这个广大阶级的包围中,我们又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的,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狂热性和片面性,如果不加以节制,不加以改造,就很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洋八股,或党八股。

要做对于这些东西的肃清工作和打扫工作,是不容易的。做起来必须得当,就是说,要好好地说理。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 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⑸来一个 “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⑹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⑺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 “得胜回朝” 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 “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 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 “—ㄣ—” 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 “[人彡]” 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⑻。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 “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 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 ABCD,小 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对。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因为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上面所说的那些,一方面是由于幼稚而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这两条意义自明,无须多说。这就是说,党八股如不改革,如果听其发展下去,其结果之严重,可以闹到很坏的地步。党八股里面藏的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毒物,这个毒物传播出去,是要害党害国的。

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 “报告” 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 “化” 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 “少许” 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 “化” 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 “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 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 “化” 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反对党八股》摘录

知乎用户 一个疑问 发表

数据看着有点假。

说句大逆不道的,如果我朝真有 3.8 亿二次元用户,那应该谁融入谁?

知乎用户 春学家 发表

你可拉到吧,就你们广电那帮人还能搞这东西,最后撑死了搞出来一个熊大熊二,你要是真有这个想法,象棋王给我拍下去再说

知乎用户 东云深雪 发表

我觉得光明日报的这个编辑水平不够高,因为他标题的错别字有点多。

首先,二次元文化这个词用的不准确。

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词,也包括日本的 ACGN 文化。

光明日报想改变日本的文化吗?

直接用这个词,难免传达出 “我国想要占领日本” 这个错误信息,这是十分不好的。

而且 “二次元文化” 这个词并没有表达出笔者的态度,

从正文来看,他显然秉持着负面的看法,因此 “二刺猿” 表意更加准确。

再者,二次元文化并没有经过任何文化部门的审批通过。因此是非法的。

本着用词准确的严谨态度,“二次元文化” 这个词改为 “境内非法的二刺猿文化” 会更加贴切。

第二,在水利工程中,让支流汇入干流的关键是什么呢?

当然是封堵它原来的路径啦。

那既然是封堵,自然也谈不上引导,而用威胁,强制,围剿比较好。

最后,わがくに讲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因此将主流文化比作流动性极强的江河显然有失公允。

硬要说的话,我觉得 “父亲” 这个比喻会好一些。

综上所述,我认为,标题改成 “围剿境内非法的二刺猿文化支流重归主流文化爸爸怀抱” 比较合适。

怎么样?表意清晰了吧?爹味也出来了吧?

还不快去看雷锋的故事!

知乎用户 上失望里 发表

看到标题的第一个瞬间,我的想法是,别别别,咱二次元不入流,您请好。

这也个老问题了,因为二次元在中国已经接受了近 20 年的非主流地位,常年受排挤, 已经没什么好……

然后我看了文章,一下释然了。说实话,这种文章,你套在一切非主流文化上都能用。武侠小说\电子游戏\动画\网络小说\网络游戏…… 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使用者在二元空间中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以暂时游离现实显示自我存在,在虚拟世界中追寻自我价值,让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暂时摆脱充满压力的三次元生活(现实生活),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

你看,随便你套。动画\网游\手游\网络小说,哪个都能套

相信对我国文化历史了解的都知道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这就是发生过的事。在我认知里最早的是武侠小说被批判为文化糟粕,祸害青少年,然后是电子游戏是电子海洛因的那个知名文章,然后是游戏机禁令,之后是动画禁令,之后……

所以呢,你说他说得对不对,我自然不能说不对,谁还没点糟粕呢?但这其实没啥,这篇文章本身也没啥营养,可是,就是有些人会觉得他有价值。我随手找了一个

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又说不过。

我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是事件本身,也就是,光明日报专门刊登二次元评价这事,而不是文章本身。

说白了,这就是,上头注意到你了,的信号。嘛,这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的是,上头愿意接纳二次元文化,并开始作出努力,并向更广范围的人民传递这个信号。坏的是,这也意味着上头会继续扩大对二次元的监管。


真不是我唱衰这事,但只要现行的评判规则不变,主流文化永远不可能接纳二次元文化。只可能将部分冲突比较小的文化接入。

帮大家回忆一下,2015 年,文化部公布了 38 部动画黑名单。除了一些涉及黄暴、低俗的动画,还有进击的巨人、死亡笔记、暗杀教室、心理测量者(psycho pass)等知名动画。此外,2018 年1月的爆款 恶魔人 crybaby,也必然不可能不被封杀。

你瞧,要封这些动画,我也不能反抗,杀巨人血腥吗?暴力吗?死亡笔记暴力吗?老师学生相爱相杀暴力吗?乌托邦智能检测罪犯一枪爆头暴力吗?当然,都很暴力,所以呢?所以将优秀动画都拒之门外。而像恶魔人 crybaby 这样的,又黄又暴力,当然是不可能让你们看的。但恶魔人的厉害,可不是靠黄和暴力,而是那深沉黑暗的人性呀。

而主流文化则会排斥,无论你是不是有思想,你们都不应,至少不能。而进巨现在的人气有多火爆?排斥进巨的主流文化和上层机关,真有可能将二次元文化接纳?

不语人

知乎用户 风宇亭 Spy 发表

这篇文章里,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这个作者竟然自顾自的把自己的理解强制的给二次元定性,比如这段话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

好家伙,直接来一个定性,“决定了”、“只能是”、“而非是”……

凭什么你一个人就能给一个文化属性定性?

你个人观点算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实际调研证据支撑么?全靠作者自己特么的举两个例子就证实了?典型的以偏概全,毫无说服力和公信力,得不到青年群体的认可,只能给一群糟老头子看

知乎用户 叶子君的君子叶 发表

评论区有朋友问我怎样分析色情文化是二次元的糟粕,首先,我在写的时候大年初一,00:24,而且还经历了刚刚写完,然后电脑死机,重启后,没了,只好重新写一遍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此时头好晕,总想倒下去,如果我倒下去,这位朋友要负责啊,后半生交给你了,加油啊!

嗯嗯,那就简单说下吧

其一,色情文化与我国主流的认识不合,当今我国掌权的那辈人,他们是大多数,思想还是比较传统的,软色情与他们的理念不合。

其二,与传统观念不合,《大学》说修身齐家,孔子说,人之少也,戒之在色,黄帝内经说,无妄作劳,佛家更要戒偷杀盗淫,道家要防止走丹之类的,基本传统文化对色情是持否定态度,至少明面上是,暗地里三妻四妾,也挺淫乱的

(更新一下,评论区有朋友觉得此处不妥,我解释一下,是不是糟粕,与政治经济以社会舆论以及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毕竟真理谬误一线之间,所以我把这个归为主要原因,因为,软色情极易通向硬色情,比如看到某些片段,忽有所感,便去找黄看片,也大有人在,又或者,大家见到某些色情的场景,忽然会有一些色情的想法(想象女性裸体又或者某些部位之类的),这个情况在戒色吧中经常见到,大家可以去那里了解,不过要提醒的是,那里有些东西有点过于极端,虽然从社会的角度上是好的,但是更加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当然也有从自己的实际体验而言,我姑且算是底层人民中道德中等的人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大家如果实际关注动漫中的一些弹幕评论的话,时不时会有这样的语言,“我好了”,“可以冲”,“糟糕的姿势” 等等,这些也可作为一个佐证,所以剩下两点,主要从色情,注意是从软色情转化而来的硬色情,软色情遮遮掩掩,硬色情是实打实的 “干货”,会有色情的想象的那种,对思想与身体两个方面回答,则是对这个问题的阐释)

其三,软涩情基本通向硬涩情,大家注意,这里涩情的想象,也是硬涩情,我在前面说过,这里强调一遍,涩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基本负面影响,涩情片看多了道德会下降,意志会下降,精神会委靡不振,人会很猥琐,会变得喜欢放纵自己的欲望,自律会变差。

其四,也许会对人的身体负面影响很大,大家再次注意,据我在戒色吧的了解,即使是硬涩情中涩情的想象,也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说,身体不好的人会流出 “前列腺液”,是叫这个吧,的液体,(怎么感觉越是回答,自己也变得涩情了,大家请原谅我,这有点无可奈何,)男性会有高概率的前列腺炎,内分泌紊乱,体味加重,肢体沉重感很强等等,不适挺多的,我自己实验论证过,怎么论证就不说了,挺那啥的,(我又涩情了, 大家请原谅我),这里说“也许” 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人的情况无法应用于全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也不清楚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通过涩情身体变好的;二是,我不太想得罪色情行业的既得利益者,以前戒色吧早期的时候,遇到过他们,IP 东南亚的,我国灰产聚集地,当时我就怂了,没有继续和他们理论,后面戒色吧的人和他们斗下去的,现在来看,他们好像也不太成功,现在我为什么说了呢,主要是我觉得自己一直站在干岸上实在太差劲了,我在 “二次元圣战” 事件后,被 lex 说的话暴击了,觉得自己的要给人生一个交代,想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再努力一次吧。

生物对于 “性” 的要求是繁衍后代,为了激励它们,赋于 “性” 快感,同时为了抑制生物过分生长,也要赋于 “性” 代价,“No free lunch theorom”,大家听过没有,免费午餐都是有毒的,这个快感本质上是 “多巴胺” 的分泌带来的,相关实验大家可以看看。我建议大家正确对待这个,不要过于享受,毕竟是有代价的,这里有点偏题了,但是提高色情了,我还是希望大家谨慎一些,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偏题是我的错,大家原谅我吧)

以下是原回答


我很早就关注二次元文化了,阅番量 600+。

且我姑且熟读《毛泽东选集》,传统文化也研究过一些,很多东西也能背诵下来。比如《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心经》都曾背下来过,现在可能忘了许多等等。

所以应该有一定回答问题的资格。

先贴上一段

二次元文化涵盖了动漫和游戏所建构的全部虚拟世界。使用者在二元空间中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以暂时游离现实显示自我存在,在虚拟世界中追寻自我价值,让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暂时摆脱充满压力的三次元生活(现实生活),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比如,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般的爱情生活。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文章写得也还可以,有辩证法的精神,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看就是读过《毛选》的人,只不过光明日报认为目前的二次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害大于利,所以需要所谓的 “引导”。

以我的实际经历来看,动画看多了,确实会让人有一种奇怪的孤寂感与空虚感,不过因为我也看过一些其它的文学作品,比如说:《红楼梦》。我高中时期,几乎每天都会带在身上,每每看到黛玉逝世,宝玉出家宝钗孤独一生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寂寞与无奈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与上文所言毕竟不同。

光明日报认为,青少年看动漫仅仅是放松与摆脱压力,沉溺于虚拟世界,但是这锅不应该扣在二次元身上,游戏比如王者荣耀不是更为合适吗?以及后面的例子,

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般的爱情生活。

这个我认为是光明日报投稿人狭窄的阅番量导致的,上文所言只在一部分奇幻系的作品中出现而已,且即使是奇幻系,也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比如:Re0: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男主确实具有超能力,但是这部动画也表现着,人要学会正视自己,改变自己,不去改变自己的缺点,就只会导致悲惨的结果,男主依靠超能力,但是也在努力克服着对超能力的依靠,并且,男主的超能力是付出死亡的代价的,不一定会让人产生憧憬,我就不怎样羡慕以死亡为代价的超能力,太痛苦了,我更加欣赏其改变自我勇气。

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漫,

日常系(邻家索菲,不是说男主吗,我就没有男主),

搞笑系(男子高中生的日常,更加体现对日常生活的珍惜,在平凡中发现快乐),

哲学系(eva,人生补完计划,clannad,学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苦难),

校园系(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动漫,教育人要做个好人且坚持自我),

热血系(食梦者,敢于为梦想赌博,最终在十分的努力与运气加成下,才实现梦想的故事),

这些作品对我的人生,不能说都是正确的影响,但是,我确实是受益良多,而人民日报的说法有种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似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基本没有进行过调查的人(百度百科都没有查),此人还是教授吗?学术水平值得怀疑,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存在疑问,建议调查一下。

不过二次元人均美女倒是真的,但是这个不应称之为批评点,现在的电视剧选角的时候,不也是人均美女吗?这是人民群众所爱麻,

周总理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这是批评文艺工作者的话,容貌好看,是人民群众喜欢,不应作为批评点。

当然目前的二次元是存在问题的,不整改无法汇入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很难进入大众的视野,日本有一种动画叫做深夜动画,不能在日间播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流的不认可。所以二次元是有问题的,但是人民日报的说法是不太正确的,我来说说二次元中的缺点吧。

色情文化是二次元最大的缺点,二次元中的软色情很多,这是日本文化中的糟粕,最早的起源应当是来自《龙珠》,大家看过前面几集,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龟仙人的好色行为,实在是不足取,哪怕是《西厢记》里面的情色片段都能称为糟粕,更何况龙珠,这也是受日本色情产业的影响。“食色,性也”,但是请放在心中,不要发到网上。后续受之影响的动漫很多,《海贼王》,《火影》,《幽游白书》的前期(富坚也曾被影响过),软色情鼻祖了,《龙珠》。

且后续色情文化在深夜动画流行后,有点向奇怪的方向发展。主要是内容上的软色情,比如《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分镜极为色情,导演(监督)是不是画过 R18 本子?

色情的分镜,日漫经常出现镜头焦点在下半身的,这种镜头语言很色情

再比如硬是想要把八一老爷送到局子的《龙王的工作》,八一老爷很无辜,他只想下棋,但是导演非常想要把他送进去,比如下面的分镜,

这里警告一下,三次元炼铜(恋童)犯法,各位千万不要对 14 岁以下女孩有非分之想,否则得请你进去了。

除了分镜色情,内容上也有比较色情的,后宫动画尤甚,看 pants(内裤),摇欧派 (乳房),大软色情的动画很多,它们确实不适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动不动就盯着别人的内裤乳房看,虽然不犯法,但是很过分,三观不正,不值得提倡。色情文化确实是二次元的糟粕,现在的人可能不知道,曾经提起二次元,首先就是色情片,很多人都把二次元当做色情片来看的,我曾经也是那么认为的,在现在,漫展,很多根本就不是二次元圈子里面的人,借着二次元的名声发展色情文化牟取利益,败坏二次元的名声,也间接表明了二次元与色情文化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等价的印象,如果客观的来说,你自己看到了某些刺激性的画面,还能保持镇定吗?对身心会产生一定的不好的影响,这才是二次元的顽疾,只有克服色情的缺点,二次元才能融入主流文化,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

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动画却反其道而行之,打算继承且发扬这种色情文化,点名批评《秦时明月》,明明一开始不是这样的,但是第六季惊鲵晓梦的着装,即使在二次元里面也是很色情的,这可是在秦朝,古代,如此色情穿着合适吗?这个真的不是我国的文化,广电居然让它过了。

说到这里,再提一个人吧,就是央视的撒贝宁,综艺节目,为爱鼓掌,公开开车,不是,大哥,你可是央视的人,代表着国家,幽默不是低俗,你装逼我都忍了,但是低俗笑话不能开,尤其不能在公共场合,国家的形象啊。别的人我都不说什么,但是央视的人不行,我不讨厌他们的幽默,比如段子手朱广权就挺好,但是低俗是不行。

且在二次元,流行过很多低俗的段子,《关于我女友是一个一本正经的 bitch 的故事》,这个里面就基本上有了很多二次元中低俗的段子,这也是日本的糟粕文化了,二次元若是发扬光大,这些内容应当剔除。

我更像是二次元中沉默的大多数吧,静静看番,不点赞,不评论,不发弹幕,某种程度可以代表大多数沉默看番的人的观点,和那些大 UP 主是不同,他们大概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我周围看动漫的人的看法,与我相差的也不是太大,看到色情场景,大多会略有不适,且清楚的知道,这些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内容。

还有一些是毁誉参半的内容,如宅文化等等,整天待在家里,确实使人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下降,但是,如果生活习惯足够好的话,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则会大幅度上升,有利就有弊,是这么一说。

后面就是光明日报 copy, paste 的套话,套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是不知他们是否明白其中的精髓。

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二次元文化找到与主流文化的连接点,引导二次元文化的支流汇入主流文化的江河。
  一是将发展二次元文化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在教育广大青少年高度认同和自觉恪守主流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创作和生产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彰显人本理念的二次元文化产品,引导青年不断汲取传递正能量的精神给养,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是实现二次元文化与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共生共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汇,找到双方的共通处和连接点,通过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尽早修正当下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倾向,加快发展向真向善向美的二次元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优良文化土壤。
  三是以外来优质文化元素为二次元文化赋予新动能。要涵养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以美人之美的雅量、兼收并蓄的气度和择善而用的从容,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勇于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为当代中国二次元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切实提升二次元文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汇,找到双方的共通处和连接点,通过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尽早修正当下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倾向,加快发展向真向善向美的二次元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优良文化土壤。”

以这段为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释家,道家三教,大概是古代主流文化,兼有,其它学派,鬼谷子纵横家,墨家,法家等等思想,唐诗宋词,明代理学,清朝小说,以及琴棋书画的娱乐,现代动画中将这些内容加入进去的是有的,比如,《中国唱诗班》。

马列主义的革命文化,不知道撰稿人到底明不明白这个是什么,《领风者》请看一下,明明这些内容我们都有,我们都在进步,所以请不要让狭窄阅番量,遮住了你的视野。还有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只要稍微调查一下,就根本不会犯的错误,请以后不要再犯,否则,不但污辱了自己,还污辱了国家,更加污辱了我们努力的动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以前有一部动画,叫做《莫莫》,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哪个没有,并且做的很好,很治愈,音乐也挺不错,这还不叫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吗?还是那句话,说话之前先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这样好吗?这样不好,不讲武德。这是典型的师心自用的主观主义,请再认真读读《毛选》,

比如再看看,《反对本本主义》与《实践论》。

对我来说,二次元是一种信仰,美丽的景色。是不存在于此处的希望,他们不一定拥有富裕的生活,也有许多人连幸福的生活都很短暂,但是,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团结互助,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美好的外表,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色,即使遇到了残酷的社会,残酷的命运,但是他们仍然保护这些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所喜欢的二次元,内心深处的净土。

最后,再扯一点题外话,年轻人为何要沉迷于动漫呢?因为现实使得他们深感无奈,居高不下的房价,死水般工资,肉眼可见的贫富差距,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尘埃般的机遇,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面包差距还大,你说哪一个不打击人,现实如此残酷,所以才需要内心深处的净土,才渴望美好的社会,渴望大家互相理解,团结友爱,轻轻松松又清洁美丽的社会,就算无法实现,想想又不是犯罪,还是,高人你能指条明路,如果无法解决问题,至少让我们内心深处尚有一方净土吧,如果想要教育别人放弃思考,努力当个工具人,这个不但二次元做不到,三次元也做不到。

本文充斥着辩证思想,文章结构十分严谨,一定程度值得高考学生学习,大家点个赞吧!

知乎用户 乌合之子但愿君​​ 发表

感谢您的邀请,我觉得可能大家的这个批判呢都已经到点子上了,我来讲几个不在点子上的批判。

首先我觉得如果一个观点一个逻辑啊,它的内部是自洽的,你就没有必要强求人家说,唉呀,你看现实是什么什么样,我们这个是什么什么呀?

这位刘金祥先生,他的内部的观点自不自洽呢?

我个人觉得其实还是比较危险的。

他在文章的前面谈到说,二次元文化是一个逃避现实的这个乌托邦啊,正好我自己就是研究乌托邦的。我姑且可以认为他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后面提的建议有问题。

他总共提了三点嘛,第 1 个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第 2 个和新时代的文化结合,第 3 个要引进外来的优秀的二次元文化。

好,这 3 点我估计也认为它是对的,那么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他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在讲说中国的当下的二次元文化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乌托邦——那么请问按照他前面讲的那个逻辑,第 3 点,外来的优秀的二次元文化是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呢?

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清楚,如果外来的优秀的二次文化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那等于隐隐在说外部的文化比中国现在的好——如果外面的优秀的二次元文化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那么你引进它是图什么呢?

换句话说,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这是不是二次元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


第二,这个刘先生在文章里面谈到说,这个二次元文化来自于日语的什么什么,然后他表达说二次元文化体量大,用了一个数据去证明,它其实是想说这个二次元文化不是中国本土的。

我们姑且相信他所说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因为在这个逻辑里面,只有说二次元文化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才会有后面谈到的两个建议,说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要和时代的这个文化结合。

好,如果在这个表述里面是正确的,那么第 3 点建议就不应该出现。因为你二次元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外来文化嘛,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再有第 3 点引进优秀外来文化呢?

我觉得如果文章写成这样,估计公务员考试申论都过不了关。


第三,他在中间有个大段说二次元里面比较美好,男主人公怎么怎么样,女主人公又怎么怎么样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个美好生活的想象。

当然我们也姑且认为他说的是对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他后面又谈到说,唉呀,毕竟虚拟和现实是不同的。

好,二次元文化比较美好,二次元描述的人们比较的理想,沉迷于二次元化的年轻人,以二次元文化中的标准当做生活的准则——而虚拟与现实又不同?也就是说现实没有那么美好,现实中的人们没有那么理想。

这不对呀。

你现实中不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吗?因为二次元文化过于理想,过于的没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相结合,才产生了这种问题嘛?要不然你提这个建议干什么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二次元文化总是描述一些社会的不好的面貌,传递三观不正的文化价值…… 然后我才会续上那一段,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

你这倒好,把二次元文化说的那么好,那么我就有一个问题哈,如果我按照这个建议执行了,我做出来了一个作品,那么二次元文化应该怎么样做到,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怎么样做到不那么的理想,不那么的美好?

我觉得就这一点需要斟酌,我也很难理解他这个逻辑是怎么回事。

知乎用户 丁蟹 发表

比如,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般的爱情生活。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这一段文字说的不错,可以说十分贴近二次元了。

众所周日,入关小将就喜欢抱海精专大腿,所以我贴一段海精专的文字:

社会政治制度和活动的每一次改革最后都遇到这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创造能创造新行为的社会文化,改变能改变行为模式的心里沉淀。…. 任何文化只有在适于其滋长的土壤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铲除土壤比澄清观念重要得多。

一直以来,我都认同

@邓铂鋆

对于此类青年亚文化的看法,即 “抑郁青年抱团走向消极和封闭”。所以,铲除使这些青年沉迷二次元的土壤,比澄清观念本身重要的多。

这个文章中提到的 “具有某种超能力”“享受童话般的爱情生活”“满足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乍一看确确实实是二次元青年普遍的特征,但是确实如此吗?

我再举个例子:

我渴望在未来通过达到极致的知识与技术获得那个 “我应有的社会地位”,即使一辈子远离酒桌和人际关系,也能得到尊重。那时,一个能够欣赏我内在美的姑娘自会从书中款款踱出,与我共度余生。
我深知,许多知乎 ers 以及那个十年前的我自己,之所以讨厌甚至憎恨现在的我,并不是因为 “入关”,不是因为 “非洲”,“内卷”,这些词语只是肤浅的表象;而是因为我击碎了他们那个美丽的梦。那是一个瘦瘦小小、有些驼背的孩子,他有一颗聪慧而脆弱的心,却不停地被粗俗的世界伤害。他仅有的精神寄托就是那个水晶一般的在梦里,他仅凭自己聪明的脑瓜就将这世界的一切粗俗与平庸甩在身后,而自己超脱于这一切轮回之外。仅凭他聪明的脑瓜。

在这段文字中,对应的 “具有某种超能力”“享受童话般的爱情生活”“满足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我都标重了。

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他积极又阳光,他学习努力,考上了一本,还读了博士,准备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一带一路,他可以让所有家长老师都非常满意,他跟二次元文化一点不沾边,还喜欢做饭。

他还说过:

对不起,我知道这很残忍。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相信这些,有情可原。但一个二十六岁的男人仍然相信,这是一种可悲。

这种可悲也就是文章作者所说的:

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曹丰泽在这里谈的是做题家的价值观异化,而此文作者谈的是二次元的价值观异化,既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惊人的一致,那么将责任丢给二次元就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悲剧呢? 首先,这种悲剧是人类全社会都有,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种情况。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海精专的看法:

正式的政治文化,即人们公开宣传和普及的一整套观念,操作的政治文化,即社会能够容许的政治文化,不同于正式的政治文化,实际的政治文化,即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政治文化,自然就更为斑驳、繁杂。这三个层次在社会上对主体均起着一定的作用。宏观来说,社会精神文明也是如此。
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文化形态下形成的全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依附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后者的展开便是前者的实现。

这里强调的是社会的文化与政治的文化的二重的同一,也可以理解为 “文化之流” 与“文化主流”的辩证关系。接下来是论述中国的文化历史。

中国政治文化铸造的 “集体无意识” 则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天地君亲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遍天人一内外,内圣外王。在这种精神主导下,则有忠君,草民等种种观念萌发。由于古典政治文化的精神未易,其具体成分也难变。儒家追求心性为基本,治平为标的,追求“广大悉备,圆融和谐”,使政治文化乳化在整个文化之中,界限不明。**这既压抑了政治文化的成长,又巩固了政治文化。**说其压抑,是政治文化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部门。说其巩固,是政治文化实际上倚靠了整个社会文化,表现为无处不在。

历史决定现实,我们的文化历史有其特点也有其缺陷:

最近结构按理可以超越古典结构和近代结构,**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特定状况,最近结构无法一蹴而就,一跃而过。**往往与前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实态。…. 最近结构即既形成了又没有形成。说其形成,是因为它也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了;说其没有形成,是因为它自我否定不断,还在寻求自己的血肉之躯。

最近结构说的就是马列主义,这里分析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发展极其受到的挫折。

有时表现为一种新形式与旧成分的畸形生长,甚至可以说,在许多遥远的乡土文化中,还没有形成现代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概念。
于是,中国政治文化具备了三重价值系统,其中最近结构的价值系统排斥其他两者。最近结构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走向偏面,发展到极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系统,在心理深层和意识深层为极左思潮及实践创造了氛围。这套偏向的价值系统通过政治权威和强制逐步建立起来,曾在中国社会发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极左思潮,不仅有体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适应并助长它的文化氛围。…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法学世界观,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学或经济学世界观,即注重市民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关系,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表现的社会形态,政治和政治文化被确定为受前者制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超越这种价值系统**,**从更广阔的层面追求改造社会… 在这里,跨过一级台阶就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结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力图超越的那种价值系统。

注意,问题在于 “中国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力图超越的那种价值系统”

有些人简单否定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观念,没有看到作为历史的产物,这些原则实际上标志着人类精神的以此大解放,其中许多积极成分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恰恰是批判地继承了这些观念,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这一历史跨步使人们越过了反对封建主义的阶段,**另一方面也使人们超过历史条件,追求未来社会的价值系统。**只有经过了历史考验和现实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政治文化建设上应何去何从。
中国政治文化的结构包罗了一些消极或非现代的成分。“左” 的思想长期存在,封建残余缭绕不散,新旧因素汇合,造成一些特定的属性,如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政治责任感漫漶,参政意识朦胧,权利观念淡薄,权力意识畸形等等。
中国政治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均与价值核心不稳定有关,价值核心并非高不可及的东西,而是普通的但深入人心的几个概念。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形成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基本价值核心,从而在几百年里培育了一种政治文化。中国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示的核心观念也主导了那时的政治文化。但最近结构中缺乏这样的价值核心。言其没有形式,有多层含义,一是在原则上没有形成,而是有的话也没有传遍政治文化,三是没有实现代际传布的价值实体。**建国之后,一直在批判古典结构和近代的结构的价值核心,对于塑造自己的价值核心注重不够。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超越法学世界观的,但在从未有过法学世界观的中国,它带来的结果并不都是积极的。**所以,今天铸造价值核心,就是把握从 “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 向“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转变的总体过程,选择有利于这些转变的核心概念。

这就是说,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而不能跨越到马克思主义,步子大了容易扯着那啥。

我认为,这部分文字正确的论述了我国的文化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解决方向,这个解决方向是好的,但是需要一个过程,干任何事业都需要过程。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认真就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

不少网友对上一代人的 “爹味” 义愤填膺,我认为大可不必,一来老一辈人没有年轻人理解新事物效率高这是肯定,二来解决青年文化的责任是在我们这代青年身上的,也只有我们能解决。

有同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同志曾经批评我,说我简直是把曹学放在马克思主义前边了。这就证明这位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是有问题的——他没有理解曹学对青年的意义。曹学是前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步,对于青年来说,践行了曹学就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那些追求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来说,也应该认识到更多的青年广泛的践行曹学的意义——铲除使他们抑郁的土壤。

这也是我所梦想的——只要我们有十万恩格斯这样的海精专,一千万张桂梅这样的英雄,十亿曹丰泽和他的大舅哥这样的豪迈战士,我们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 我们不就可以得到解放、让每时每刻发生的令人揪心的悲剧不再发生吗?

而且,我们有越多曹丰泽和他的大舅哥这样的人,就会涌现出越多张桂梅和恩格斯这样的人,这是显然的。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进这个斗争中去,用曹学向封建遗毒开战,这也是我们为了不再发生墨茶这样的悲剧、不再让这一代和下一代青年生活在扭曲和痛苦中的崇高任务。等到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曹学了,那将是我们赢来巨大的辉煌胜利的时候。

知乎用户 迷之怨念 发表

“这是什么?”
“这是二次元。”
“二次元在哪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以为的 “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汇入主流文化江河”:

·《亮剑》动画化,电视剧组原班人马配音,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赶紧给老子拉来;

·《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游戏化,与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兄弟姐妹一起深入敌后,保护侨民撤离、跟天才射手少年中门对狙、在湄公河上驾驶快艇躲避枪林弹雨、把贩毒团伙一网打尽;

实际的 “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汇入主流文化江河”:

·《雷锋的故事》剧组原班人马,三年动画制作经验,你他娘的意大利炮——简称娘炮——配音;

· 撤侨演习、扫毒演习,与 “英勇的” 小学生新兵蛋子一起演戏(无笔误),击败 “恐怖分子” 和“毒贩子”后互相挥手致意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这很正常,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

按照六公主说法,这叫 “**以中心为新边缘”。**二次元中很多年轻人回归主流文化的价值和叙事,认为是一种新的标新立异行为。

主旋律国产动画,有早期《前进达瓦里希》,《那年那兔那些事》,有近几年《领风者》《血与心》《恰同学少年》等。

在日本也是,动漫 ACGN 文化和主流文化融合。

日本自民党政府等主流社会,通过宣扬扶持 ACG 文化来吸引年轻人。比如麻生太郎的蔷薇少女,比如安倍晋三在奥运会闭幕式 “东京八分钟”COS 超级马里奥等等。

日本有些动漫 ACG 作品都是和主流文化息息相关:《GATE 奇幻自卫队》《甘粕与玛索单》《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绝海的侦探》是正面宣扬日本自卫队。《千与千寻》《鬼灭之刃》《海贼王 和之国篇》宣传日本传统民族文化,新海诚《你的名字》《天气之子》则是宣传日本巫女鸟居神社等神道教文化等等。

知乎用户 外务长官卢信永 发表

说句实话,文章内容本身其实没什么太多的毛病,突出一个四平八稳和没有硬伤。

有毛病的是这个文章的模板太过常见,以至于你把二次元改成五学再套进去,几乎不用改什么词的情况下就能写出一篇船新的文章了。

对于一个报社内混 kpi 的中文系 / 新闻系出身的编辑,大家不要给予过多的苛责,毕竟都是为了生计。

同样的对于此类一看就是出来就是占版面的文章,过多的讨论毫无意义,过度的解读也完全是对空打靶,本质上也是和报社编辑一样的 kpi 奴隶行为。

知乎用户 平机王作者 发表

他试图制定一个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动漫二次元等的创作都会被否决掉,被禁止掉,被冷落掉,以及被废弃掉。熟悉动漫游戏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人。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文化跳梁小丑。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动漫游戏文化的历史,因为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更能知道太阳底下并没有新事。

当年美国一个教授的言论,信口雌黄的自称漫画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差点毁了整个美国漫画界。

转载网友的相关文章。

[揭秘美漫发展史:如今如日中天的漫威曾经却差点倒闭?​baijiahao.baidu.com/s?id=1630095852513344253&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85%8B%C2%B7%E9%AD%8F%E7%89%B9%E6%B1%89(Fredric%20Wertha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30095852513344253%26wfr%3Dspider%26for%3Dpc%26searchword%3D%25E5%25BC%2597%25E9%259B%25B7%25E5%25BE%25B7%25E9%2587%258C%25E5%2585%258B%25C2%25B7%25E9%25AD%258F%25E7%2589%25B9%25E6%25B1%2589%28Fredric%2520Wertham%29)

他一个不画漫画也不做漫画编剧的人,仅凭一本书以及后续的影响就毁了多少搞漫画创作的人的饭碗。毁了多少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因为他批判的东西和他无关,他并不懂,也并不热爱,而且和他无关。所以他认为可以随意批判,随意诋毁,甚至通过其他渠道把它毁掉。

通过权力和地位或影响力来掌控和毁掉一样东西是很爽的,一些人确实是这样在做的。

换位思考,别人像他批判漫画一样,批判他的父母,亲友,子女等。他可能接受?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古人都懂的生活智慧,甚至是三岁小孩都懂的生活常识。而这个教授根本就不懂。

而他事后也没有被追究任何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吗?怎样才能让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怎样建立这个长效追责终生追责的机制?

比如教授言论失当,终生剥夺教授职位?

当年国内游戏机禁令也毁了整个主机游戏行业,现在解禁,但还受到层层限制,发展很缓慢。

[游戏机销售禁令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E6%B8%B8%E6%88%8F%E6%9C%BA%E9%94%80%E5%94%AE%E7%A6%81%E4%BB%A4/12602535?fromtitle=%E6%B8%B8%E6%88%8F%E6%9C%BA%E7%A6%81%E4%BB%A4&fromid=12805401&fr=aladdi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6%25B8%25B8%25E6%2588%258F%25E6%259C%25BA%25E9%2594%2580%25E5%2594%25AE%25E7%25A6%2581%25E4%25BB%25A4/12602535%3Ffromtitle%3D%25E6%25B8%25B8%25E6%2588%258F%25E6%259C%25BA%25E7%25A6%2581%25E4%25BB%25A4%26fromid%3D12805401%26fr%3Daladdin)

历史上和国内当年的游戏机禁令一样荒唐的,只有当年美国的禁酒令了吧。

[美国禁酒令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E7%BE%8E%E5%9B%BD%E7%A6%81%E9%85%92%E4%BB%A4/9091431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7%25BE%258E%25E5%259B%25BD%25E7%25A6%2581%25E9%2585%2592%25E4%25BB%25A4/9091431)

别说国产动漫发展不起来,国产游戏发展不起来,只要继续像现在这样加大力度层层限制严苛审批,这些东西再过几十年也发展不起来。国产动漫游戏想要出口创汇以及上升到文化高度就更难了。

知乎用户 山岚碎月 发表

三流报纸,老朽作者,拼拼凑凑,陈词滥调,夸大宣传,骗稿费矣

知乎用户 赤羽白鸦​ 发表

@BLACK 枪骑兵

补充:

“我间接逼死人,紫金山扮鬼,线下致命动作殴打他人,搞出屠农大左,公然为敌人摇旗呐喊,一言不合就查人信息刷爆网贷,但这些都是世界的错。”

“搞黑产,搞网暴,发暴论,致人自残、抑郁、恐吓 “真人快杀” 的都不是真正的‘二次元’”,尽管 “真正纯净的二次元” 像幻想乡一样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因为审美高,所以可以搞审丑。因为小圈子高雅,所以可以在公众场合搞低俗、恶俗、烂俗。因为讨厌我们的人‘很过分’,所以我们可以盗用身份刷他们的网贷。”

“主流社会”不是没给 PGOne 们机会,但是嘻哈为什么落成现代这个地步的,希望 “小圈子上等人” 耗子尾汁。用一句‘二次元’俗话讲,不影响别人生活的边缘文化,才是好的边缘文化

知乎用户 灵则君子​ 发表

槽点太多不知道从何吐起,这是教授水准写的东西?

二次元最初源于日语中的 “二次元(にじげん)”,是一个亚文化圈的专门术语和网络世界的特定概念,主要指平面媒介的二重维度。很多动漫、游戏、轻小说、COSPLAY(英文 Costume Play 的缩写,意思是角色扮演)等以二维图像加以构成和呈现,这种通过二维图像的方式生成的虚拟世界,被称为二次元世界。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 年中国内地二次元用户总数达 3.8 亿人其中核心二次元用户 9500 万人,泛二次元用户 2.7 亿人

  作者对二次元的定义是 “动漫、游戏、轻小说、COSPLAY” 范围,引用的数据是 2019 年艾瑞咨询数据。那么应该是这个:

在这个报告中,可以看到二次元的定义是:

也就是说,这个研究的数据是不包括游戏、轻小说、COSPLAY 群体的,而作者根本没有核实相关数据引用概念来源是否和自己使用的概念一致,那后面的数字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更何况:

人家写的是 3.9 亿,不是 3.8 亿,抄都抄不对。而且这个数字的定义是 “最近半年或一年至少看过一次动画或漫画”,那大家猜猜这个数字里有多少是 APP 的水军?

二次元文化涵盖了动漫和游戏所建构的全部虚拟世界。使用者在二元空间中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以暂时游离现实显示自我存在,在虚拟世界中追寻自我价值,让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暂时摆脱充满压力的三次元生活(现实生活)**,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

为什么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就能 “在虚拟世界中追寻自我价值,让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暂时摆脱充满压力的三次元生活(现实生活)”?看来作者对作家、编剧等以“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 为主要工作的人抱有什么不必要的误解。

虽然二次元文化能够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的作用,但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_只能_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

槽多的都不知道从何开始。“虽然…… 但”表达的是转折含义,前面说二次元 “发挥社会减压阀和心理稳定器”,后面说 “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合着二次元到底是心理稳定器还是心理破坏器,你倒是给个准话啊?至于乌托邦色彩,虽说我没看过多少动漫,但我知道像《EVA》《魔法少女小圆》《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这些相对大众的有名作品怎么着都不像是描述乌托邦,描述人间惨剧还差不多。按作者的逻辑,一般人是多想不开才会把这些虚拟世界当作“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至于“只能” 这种绝对化描述,我觉得高中以上学历都知道论述文写作中这能在考试中扣几分了。

比如,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般的爱情生活。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说实话我有点没看懂,作者大概想表达的意思是虚拟世界的价值准则和现实世界的价值准则不同,所以当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价值准则为主,就会导致人际关系僵化,在现实中格格不入?这个逻辑好像是没错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就会 “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先不说孤独感、身心健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几个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不是作者以为的这样,光“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 就让我非常的费解,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难道人际关系良好就不会产生孤独感啦?家庭支持、学校归属感、社会支持这些因素就这么被视若无睹?去知网搜两篇关于孤独感的论文再写论据很难吗?

  一是将发展二次元文化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在教育广大青少年高度认同和自觉恪守主流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创作和生产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彰显人本理念的二次元文化产品,引导青年不断汲取传递正能量的精神给养,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是实现二次元文化与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共生共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融汇,找到双方的共通处和连接点,通过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尽早修正当下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倾向,加快发展向真向善向美的二次元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优良文化土壤。
 三是以外来优质文化元素为二次元文化赋予新动能。要涵养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以美人之美的雅量、兼收并蓄的气度和择善而用的从容,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勇于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为当代中国二次元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切实提升二次元文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后面作者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总体来说,这些发展建议倒没什么大的问题,写的也很在理,但这些建议结合前面作者的那些论据,就显得非常滑稽了。可别忘了,二次元可是在 “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暂时游离现实显示自我存在,在虚拟世界中追寻自我价值,让自己在虚拟空间中暂时摆脱充满压力的三次元生活(现实生活)”,和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结合不就成了 “在虚拟世界中追寻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可以别忘了,“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作者是想干什么?为主流文化赋予这么多负面意义,是想毁掉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吗?其心可诛啊。至于“通过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尽早修正当下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倾向”,哎不对呀,这些“不良倾向” 难道不是因为二次元文化 “构思虚拟人物,编织虚拟故事” 吗?难道通过科学谋划和精心设计就能让二次元不再虚拟,变成真实啦?那这是天大的喜讯哪,多少二次元死忠都在衷心期待二次元真正 “破壁” 的这一天呢。


这篇文章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虽说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但咱派来占领的人能不能认真修个碉堡建个要塞,而不是插个草标就完事?看这个问题下的各个回答,这类没水平的文章最大作用恐怕就是让二次元文化受众更加和主流价值观对立,这与其说是占领阵地,还不如说是在白给。

第二,“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汇入主流文化江河” 应该会成为二次元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怎么引导,如何引导,是需要下功夫做科学研究的,而不是凭拍脑袋瞎编的。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放在引领一个庞大的文化圈群体中,都很容易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知乎用户 阿歧 wai 发表

我在想,官媒官方的主流文章能不能换换花样和口味,玩游戏有害身心健康,暴力游戏不可取的论调就沿用到了二次元身上。

沉迷二次元会与生活格格不入,沉迷现实 996 的人与世长辞,求求你了,关心一下社畜,关心一些过年都不能回家的父母。

关心一下为了回家不惜花费 “巨款”,排长队做核酸检测的农民工,他们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少回一次家真的没有关系吗?

一年到头在外工作,只有过年这个长假能见到孩子,能陪伴岁数越来越大的父母,我问过身边的一些外省同事,问他们回家吗?

“死都要死回去!” 语气之坚决令我动容。

想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人,就不要执拗在二次元、游戏等软柿子上面,多少社会问题,多少性别对立问题需要你们去引领主流价值观。

就放过二次元吧,《雷锋的故事》那种动画登上电视台的时候,你们不羞红脸,我都替你们这些 “主流” 价值观引领者感到可耻。

另外写文章的人,对于动漫的了解之少令人咂舌,少的不说宫崎骏动画电影里的反战思想的高度比许多文字载体的东西都要深刻。

《工作细胞》也在 CCTV6 播出,国漫诸如《罗小黑战记》《刺客伍六七》等等,内容要么是弘扬爱护身体,要么是爱护环境,要么是人性之间探讨。

“你” 只会看到一个人沉迷二次元,变成宅男宅女不去和外界交流,就枉断二次元会让人与世隔绝。

却不知道,他们可能 996 生活不易,只有二次元能缓解他们的压力,不去做恶不去伤人,看看二次元反而能让他们少一些对社会的恶意。

看二次元反而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怎么在这文章里就不能用辩证的手法去论证,一顶高帽和官帽真就有持无恐,肆意妄为?

知乎用户 神乐妮可 发表

[A 站濒临倒闭,B 站赴美上市,同是二次元为啥差距这么大?165 赞同 · 11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299573/answer/425577879)

已经写过的东西,我就不复读了。

题目中引用的段落,似乎最后七个字和之前说的似乎并不是一个意思。

知乎用户 温恭良 发表

这话术怎么越看越熟悉,颇有一种高三政治考试文化大题的感觉。

可虚拟与现实毕竟不同,长期在二次元文化中 “放飞自我” 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影响人的行为和实践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二次元文化找到与主流文化的连接点,引导二次元文化的支流汇入主流文化的江河。

这话句式简直太熟悉了,仿佛刻在 dna 中一样。

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句法理论,但是凭借多年做题积攒下的经验我发现此类话术都可以写成

if A = C
then A = B
B = C
print B

所以人民群众需要的既不是 A 也不是 C,而是经过海量专精确算得到的 B

知乎用户 Sigon 发表

已读完。

一篇废话,没有讨论价值,没有研究必要,当厕所纸读完就扔即可。

完全同意楼上观点。

全篇充斥着外界 “专业人士” 的傲慢和偏见。

不到一千字的文章有五百字都在批判。

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人际关系僵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它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于二次元世界中的青少年,会降低自我警醒、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

来,我仿写一段

偶像文化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偶像、追星的青少年,会降低正确认识世界、正确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被煽动进行各种网络暴力活动,与现实生活产生极大隔阂。
电子竞技的虚拟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决定了其只能是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温柔港湾,而非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窗口。长期沉迷电竞的青少年,会极大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成为电竞选手等不切实际的职业理想,进而跟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隔阂。

就这,我能写到知乎答案字数限制。

写这篇文章的评论员对于 二次元亚文化本身、青少年真正喜欢的事物、二次元为何能产生如今的影响力这三点问题一无所知,用纯粹的感性认识写了一篇满口官话的文章,如此而已。

没有任何研究必要。

知乎用户 lil voyager 发表

国漫从业者哈哈大笑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种人不是最后一个

知乎用户 神秘番茄 发表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不是惹怒了年轻人,而是没有自己的灵魂。

什么叫没有灵魂呢?就是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解读。

于是一知半解,自相矛盾。

也许作者也委屈,我已经尽力思考了,怎么还是说我没有思考?

那是因为你真的没有那个水平能力,或者只是迎合而不敢表现自己想法,只能借所谓主流发一次声来避免被批评。

接下来那就说说哪些地方思考能力不足。

首先是自身对于二次元的理解过于片面。诚然,我们要承认,动漫很多时候是给予人幻想的,是表现现实不存在的东西的载体。但是,**想象力本身就是人类的智慧之一。**想象力是创造的动力,极大开阔了人的思考视野,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领域方面的思考都能极大扩展。而动漫正是一种优秀的文艺载体,传统影视和书籍表现不到的地方,动漫是可以承担的。而作者简单地将动漫认为是逃避现实的低级娱乐,其实正是缺乏了联系的观点,自己将动漫简单当做工具,也就无外乎这种傲慢偏见了。

然后动漫对于社会作用,自相矛盾之处也很明显。一方面当做社会减压阀,另一方面却又认为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性。我是觉得此处论述颇为奇怪。社会趋势目前本身就在走向独立原子化,而不是大集体统一意识。人们追求的独立思考,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哪来的不稳定性。若说有,发展本身就可以认为是不稳定。若作者因为部分动漫充斥暴力猎奇色情因素或低俗价值观来证明,倒还显得有些理由,可惜作者连这点都不敢明面批判。可见自己也不够自信呐。

最后最关键的,方法上言之无物,官话拼凑而没有例证,这是不敢表现自己想法的最直接证明。全篇无非是遵守 “主流” 价值观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因素。看着就像以前大清的洋务运动,是不情不愿地接受新事物,实则内核还是保守。若不敢思考直面,何来勇敢接纳,何来吸收一切,何来结合优秀的传统和现代文化。有些话不是我们不敢说,是有些人不想听到。因为他们已经落后于时代,却还想自己的思想苟存影响后代。发展不是彻底抛弃过去,不是和所有的传统唱反调。但发展必须彻底粉碎旧思想的一切影响,即使是旧思想中优秀的部分,我们也要以新的思维方式解析定义,而糟粕则要彻底批判无情抛弃,这才是进步。任何国家的文明再优秀,也只是文明中的一部分,平视看待即可,这才能取长补短。若有不合适,那就不接受;若合适,就大胆发展。这才是自信,而不是唯唯诺诺地说我们要开放接受外界,实际还是躲在自己内心封闭的圈子里。

何为主流,才应当是我们这几代都要努力思考的问题,主流从不是一开始就理所当然存在的。而且,所谓糟粕,根本就不是什么主流。即使短暂强大压倒一切,也终究会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大胆些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我们不仅不是少数群体,还是主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以自己的力量,彻底影响改变主流。

知乎用户 Dalit. 槙念 zhen1​ 发表

对非从业者而言就是口嗨。

无非就是主流里多了一种被特定群体认为是 “二次元” 的色彩,而边缘的支流更加边缘而已。

和摇滚这种曾经看到过可能性和发展潜力的事物不一样,“国产二次元” 这五个字压根就是,… 从出生到现在就没什么竞争力和潜力的存在。

口嗨就口嗨呗,反正融进主流的二次元我又不会去接触,就像主流文化主导的网络春晚请那谁那谁和那谁谁谁一样。

随便怎么折腾,净网行动这么多年也没阻挡一代又一代看片儿,喊个主流的口号除了展示一下态度还能对个体的文化接受体验造成什么实质性影响不成?

知乎用户 刘镇锐 发表

我早说了,那些评论者就是赤裸裸的无知还自以为是(我说的不只是被官方雇佣的那一批,我说的是他们所有,包括拿着所谓的艺术理论做评论的家伙,他们有个屁的资格定义艺术)——他们的所有话,我们都应该当成放屁一样来听,他们的所有对于创作管控的建议,我们都应该坚决反对……

除了创作者自己之外,没有人有资格指挥创作…… 除了观众自己之外,没有人有资格指挥解读…… 所谓的 “评论者”,只不过是一群依附在创作者和观众身上吸血的蛀虫而已,他们对于艺术的发展只有负面价值,毫无任何正面意义……


“评论家”们经常会以 “如果没有评论家,艺术将会只剩下哪些内容” 为威胁,来试图迫使公众认可他们存在的价值——可他们从来不会认真检查一下,是被他们打压消灭的内容更多,还是因为他们的不存在而消灭的内容更多……

知乎用户 Burritos ZHU 发表

发点图讲个故事。我们假设有二次元主动请缨,要帮助二次元汇入主流:

主流文化:报告也就是探讨探讨,二次元汇入多难做,你也不是不知道。

二次元:我有 b 站 7500 万青少年用户,思维活跃,根正苗红!

二次元:我要让亚文化起死回生!

二次元:我内部朋友众多

主流文化:行啊,那讨论一下,二次元你来说服自己人。

然而御宅老害固对此毫不动心:

老害:你主流文化就是想再团结一批人,跟大家一样看春晚和和谐的电影而已。

主流文化:好文化人人都能享受,亚文化搞独乐乐有什么意思?

老害:汉化组自己制作,自己培养爱好者、朋友和创作圈的时候主流在哪里?现在有市场了主流文化来了?宁可独乐乐。

二次元大怒。

什么御宅,什么创作自由,你们不过是嫉妒二次元新人!

二次元深明大义:

老害不知悔改,但是同意让大家自己决定要不要汇入:

二次元放弃了御宅老害,拉大家入伙。有一天,二次元跟哥们儿打听汇入办得怎么样了:

某部:你们能不能担保二次元融入弘扬 XXXXXXXXX、与新时代主流文化共生共建、代表外来优质文化?就是说能不能做成跟 baby shark 那样?

主流文化:行啊!你看现在还让恋爱动画的男女主角站一起不?青少年在动画里根本连恋爱都没听过。

哪个能播,哪个不能播,门儿清。

二次元最重要的是啥?那些弹幕喊啥都能复读的 7500 万学生用户。

现在他们喊啥,此生无悔入主流!

主流文化:一个月的汇入工作,成效卓绝。

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作为支流的亚文化终将汇入主流,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电影 Wall Street

知乎用户 幻想御手 发表

新屁股:md 又来管管管了好烦啊!

老屁股:看 都 不 看。

当年对日本动画方面的管制,让国内的爱好者们直接断粮,一些人迫不得已练就了一身寻找、加工和分享资源的本领。

现在的劳资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白,找得了资源啃得了生肉,管吧,管得好,少几个人抢老婆,少些无脑小鬼,也能让环境回归到圈地自萌的初衷上去。

说白了,只要不靠这个吃饭,任宁怎么折腾都不算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对数据表示怀疑。

艾瑞咨询数据,2019 年中国内地二次元用户总数达 3.8 亿人

我猜,我史提分麦基应该是这 3.8 亿人中的一员;但是艾瑞啥时候调查过我了?我怎么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但是如果说我不在调查范围内,我也挺奇怪的,我怎么就跟另外那 3.8 亿人那么不一样了?

别的先不说,这个数据我有疑问。

请问其他的答主,你们是否接受过调查?

知乎用户 联邦军一般兵 发表

光明日报一个 8000 工资小编花 500 稿费随便找个熟人写出来的评论文章如何吓住了 14 亿二次元

知乎用户 桐生院幸直​ 发表

我就是白痴二次元,我就要当社会边沿人不进入主流,谁也别逼我。

知乎用户 镜姬 发表

金鸡奖美术片,看看这名多歧视动画片,连承认动画片的勇气都没有。中国经济腾飞,伴随而来的物质满足却没有推动精神需求的构建和发展,严重滞后于美日韩为首的娱乐文化。

日本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腾飞,娱乐文化一跃而起,至今经久不衰,影响数代受众。国内对新兴文化的歧视与偏见,逐渐导致了这类行业乱象丛生。

知乎用户 ghosts999999 发表

没什么好看待的啊,这和前阵子狂吹电子竞技的逻辑是一样的。

时代是有底色的,青少年接触过什么,他们的文化类型就是什么样的。所以有 80 后、90 后、00 后,诸如此类的分类。

而不同的底色,在他们成为主流群体后,所激发和需要引导的力量是不同的。过去可以靠着打鸡血和义务教育让人承受社会压力,现在则不同了

现在缺的是内需,所以但凡拉得起内需的行当都开始迎来政策利好了。

只不过,大当家们的想法还是没变,一股子说教味的话语并不合时宜。虽然这话也不是给我们看的,只是到头来的结局也并不会好看到哪里去了。毕竟还是从上往下在传导

知乎用户 温和派小哥哥 发表

评论区二次元造句比赛:

呐呐呐,如果不爱国的话,我大概宁愿死掉吧。(呕)

知乎用户 资本家善人 发表

本人二次元老宅。

首先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不错。确实写出了二次元的一些弊病。本人混迹二次元圈多年。也是看到了这些弊病的。

其次,长期沉迷于二次元确实是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但绝对没有文章中夸大到那个地步。

再次,我觉得,对二次元没有 5 年以上研究的人没有资格给二次元定性。而且就算是研究了 5 年以上二次元的人 ,能不能有资格给二次元定性还不好说。

这篇文章批评二次元很多地方都有失偏颇。过分夸大二次元对人的影响 了,充满着外行人的傲慢与偏见。

换位思考一下,每一个二次元人都非常讨厌别人拿着大义名分来对自己的爱好指手画脚。本人也不喜欢。

但是确实没什么办法,二次元确实对人有一些不良影响,这是无法辩驳的客观事实。但做永远比说难。文章的作者与其在这里侃侃而谈,还不如付诸实际行动。帮助国家来改善二次元圈内的风气。减少一些什么异世界龙傲天之类的番剧,多弄点能净化心灵的。少在二次元圈内弄一些软色情,多发扬一些正能量。但是天天奥利给绝对不行。必须得给当代年轻人一个发泄压力的窗口。

我不反对政治干预文化,但别拿你那一套正气长存的价值观来贬低我们二次元。人不能天天奥利给,天天发扬正能量,年轻人是需要宣泄的出口的,社会也需要一定黑暗存在,我十分欢迎国家对我们的二次元圈进行一次净化行动,但切记矫枉过正。把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赶尽杀绝。我十分不希望看到这一天。

知乎用户 白河朋也 发表

典型的 “我不要你觉得, 我要我觉得”

美国红脖子喜欢的亚裔是什么亚裔?刘亦菲?张曼玉?李若彤?

不,人家喜欢的是——既能保持他们心目中亚裔应有的 “塌鼻子小眼睛”,又能像美国红脖子一样一笑露出满口大白牙的 “亚裔”

同理,这些 “砖家座者” 认为的二次元是什么?工作娱乐两立?ACGN 作品作者读者?不要把角色和声优结合在一起啊. jpg?

不,人家认为的是——既能人傻钱多地给资本当韭菜割,又能被主流文化歧视成底层,需要 “引导” 否则就会 “走上歧途” 的“二次元”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李逵

知乎用户 雀巢凉咖啡 发表

没细看。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世上又不光有大江大河,也有独自存在的小河小溪。

在没汇入之前你就不能称其为支流,如果已经是支流,又何须引导汇入呢。

本身就是小众的东西,又何必强求其长久存在呢?如果不再具有生命力,自然就会消亡(人被杀就会死)。

知乎用户 潘大人 发表

如果老百姓玩什么也要由他们引导、规范的话,那么啪啪啪标准姿势指日可待。

知乎用户 陈乐山 发表

光绪末年,报刊等新式媒体开始兴盛。这类新书报上的文章,大多有一个有趣的共性,便是喜欢沿用 “外来新名词”。而所谓 “外来新名词”,又绝大多数是来自东邻日本的汉字借词。

1896 年,梁启超在上海主持《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名声大噪,其后便在文章中使用 “以太”、“脑筋”、“中心”、“起点” 等直接来自日本书报的汉字借词。后来湖南人唐才常和谭嗣同办《湘报》,沿用了梁的做法,风行一时。

张之洞对此很不舒服,抵触异常,有一回他请一个姓路的幕僚草拟一个办学大纲,路某拟就之后上呈,张之洞见文中有 “健康” 一词,便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

路某也不生气,只是施施然的回答说:“‘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意思是说 “名词” 本身就是个新名词,也是个日本舶来品。张之洞当即默然不语,若有深思。

后来张之洞看到公牍奏疏这类体制内的正式文稿使用各种新名词,立刻用笔抹掉,并注上批语 “日本名词!”。随后他自己突然想起来“名词” 这个字眼本身就是新名词,便改注“日本土语”。

如今谁还知道,“名词” 是日本土语呢?健康更是被用烂了。” 以太”、“脑筋”、“中心”、“起点” 更没有人觉得抵触了。

这不觉令人想起杜甫的一首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知乎用户 赫利俄斯 发表

崇尚刻板道德和抑制人欲是基督教加尔文宗的信条,他们在瑞士人的生活中树立了一种又一种的规范和权威,打倒罗马教皇,塑造日内瓦教皇,一切事物都要基于神圣的宗教。

一群天然反感娱乐活动的人怎么对待各种自发的文化呢?要么扼杀,若无果使之宗教化、脱娱化。

知乎用户 萧萧沐浴 发表

“魔法部一直认为教育年轻的巫师和女巫是十分重要的。伴随你们出生的珍贵礼物如果不加以细心的教育与指导将化为乌有。巫师组织的古老独特技能必须由后代继承,以免失传。我们的祖先发现的魔法知识的宝藏必须被守护、补充和完善,担当这一责任的就是高贵的教师们。”

乌姆里奇教授在这里停顿了一下,并向在坐的同僚微微鞠躬,但是没有一个教师还礼。麦格教授的黑眉毛已经收缩起来,因此她的样子看起来就像是一只老鹰一样,哈利清楚的看见麦格教授与斯内普教授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而同时乌姆里奇教授再次清清嗓子并继续发表演讲。

“霍格沃茨的历任校长都带来了某些新东西来胜任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繁重的管理任务。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没有进步就会停滞腐烂。不过,为进步而进步的兴趣必须停止,我们奋斗和检验的传统经常是完美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新与旧、永恒与改变、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

“我会告诉你那是什么意思的,” 赫敏咬牙切齿的说道,“这意味着魔法部开始干涉霍格沃茨”


求你了,别让二次元汇入主流。

本来就是个小众爱好

在中国文艺作品不分级的情况下,汇入主流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大家都知道。

汇入主流,或者说,需要迎合主流文化的需求,那这还是我们喜欢的二次元吗?

知乎用户 罗曼尼亚联邦 发表

真正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人应该都明白一个道理: 观点不如单位,单位不如级别。

另外,不要以为抛出观点制造争论只是自媒体的活。

最后: 这类作品,谁看管辖范围内的,是吧。

知乎用户 乐舟川​​ 发表

先上个人观点:《光明日报》这篇文艺评论虽然只是老生常谈,但对 “二次元” 文化总体持肯定态度。对于我等喜欢 “二次元” 文化的人而言,国家级媒体发声说要引导这一 “支流” 汇入“主流”,这是一件好事。

“动画、漫画是给小孩子看的幼稚的东西”“电子游戏是毒害青少年的‘鸦片’”…… 从官方到民间对 “二次元” 文化口诛笔伐的这些言论,离目前(2021 年 1 月)并不遥远。

但这一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二次元” 的圈子,终于由量变引起质变,曾经的圈子被打破,“二次元”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官方认可。

我曾经想象过这样一天:在我国,喜欢 “二次元” 文化不再是一件难以开口的事,当别人问 “我” 是不是喜欢 “二次元” 文化时,“我”不用再遮遮掩掩地说 “不,我就是个看…… 的”,而是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是的,我喜欢‘二次元’”。喜欢“二次元” 文化,是一种正常的兴趣爱好。喜欢 “二次元” 文化的“我”,也不会被别人当作异常的人。

这一天,来得比我预想得要快。

我喜欢 “二次元” 文化,因此,我看到《光明日报》这篇文艺评论,感到很高兴。

我希望目前还是亚文化的 “二次元” 文化能够尽快融入主流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希望我国的 “二次元” 文化能扎根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智慧。

我希望我国的 “二次元” 文化能做大做强,就像 20 世纪我国的武侠文学和 21 世纪我国的网络文学那样,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还要走出国门,得到其他国家的很多人的喜爱,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而从美国、日本等 “二次元” 文化强国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我国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广大 “二次元” 文化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官方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认为,我国的 “二次元” 文化要获得大发展,不仅要在内容上融入主流文化,还要在形式上也融入主流,打造一套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我国的 “二次元” 文化,应当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好物推荐: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为什么有人说《海贼王》的剧情幼稚,但又有很多成年人很喜欢看这部作品?562 赞同 · 92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725515/answer/427290254)

[我们天天说的 “文笔” 到底是什么?59 赞同 · 2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671548/answer/443772987)

知乎用户 言木 发表

不知为何,作为一个还算喜欢二次元文化的人,一看到此文,就在字缝看出字来,通篇写的就是一句 “你有病”。

实在难以喜欢这种描述的口吻,我认为其实作者潜意识还是把 “二次元” 这些东西当洪水猛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真的,你看看之前描述什么文化现象啊,什么作家写的诗歌文章啊,就没有这种小心翼翼,一开始分析就是什么“虽然… 但是…”,怎么说呢,就是感觉作者好像把这玩意当成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潜在危害还不小似的,大篇大篇都是讲怎么让这玩意造福人民,潜台词就是这玩意放着不管就多半大有危害,这个态度怎么能让人信服?对于受众如此广的文化,怎么能采取一种近乎敌对的态度?难以苟同。

知乎用户 崔德强 发表

【2021.1.29 初稿】

不请自来。

各位答主说得都对,都有道理。

这里我有必要再补充几句,

首先: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 年中国内地二次元用户总数达 3.8 亿人,其中核心二次元用户 9500 万人,泛二次元用户 2.7 亿人。

那么,什么叫 “泛二次元” 呢?

泛二次元,网络流行词,是一个起源于二次元概念的名词,指的是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周边文化,包括漫画、轻小说、动画、影视、游戏等形式,对应的,这类文化受众就称为泛二次元用户。
泛二次元,就是指能勉强和二次元扯上关系的东西,比如根据二次元 IP 衍生出的作品
“泛二次元” 概念自诞生起即争议不断,有人称之为天生带有跨人群通吃奢望的伪概念

现在,“二次元” 的概念已经显得越来越模糊了,谁要是说你是个 “老二次元”,估计你就得绞尽脑汁去反驳他。

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文化之所以延续数千年而不断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了,二次元文化并不一定就非要和主流文化扯上多大关系,即使是在日本,它充其量也就算是大众文化当中比较 “小众” 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国,它可能仅仅只能算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概念。但这并不代表二次元文化无法与主流文化共存,相反,二者之间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至于 “国漫复兴” 这档子事儿,估计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大概也就只能是 “有生之年系列” 了。

最后,送上莫言老师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奇文写给知音读,美酒酿成与友酌。
不必强求人懂我,无愧于心即是佛。

【2021.1.30 更新】

经某答主指点,我在昨天出版的《光明日报》“评论” 版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2015 年,知乎的注册用户不过几百万时,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打破次元壁?” 当时,这是在问怎样才能进入二次元圈层。时隔 6 年,怎样打破次元壁虽然还是热点话题,但更多的是那些喜欢二次元的青年在问:“如何才能让主流社会接受并喜欢二次元文化?”

人家讲的好像是这个问题…… 吧:

看了一下问题日志——

14 年 9 月,如果不是文章作者刻意笔误,现在好像也没多少人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吧。

但无论如何,《光明日报》的一些年轻编辑应该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两天围绕二次元文化所产生的争论,于是,便有了昨天的这篇文章。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二次元文化是一种被深深隔离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小众的青年亚文化,其主要形式是动画、漫画和游戏。倘若真的严格以二次元的主要形式来界定,那么国内第一代二次元的拥趸恐怕是喜欢《铁臂阿童木》和《聪明的一休》的 60 后、70 后。只不过黑白电视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依然是个稀罕物,没有足够高的渗透率,否则 60 后和 70 后就有可能成为二次元文化的原生代。

1 月 27 日这篇文章的作者,经多位答主查证,是个 60 后,至于他有没有看过阿童木和一休,那就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二次元文化的广泛流行至少有 3 个前提条件:第一是互联网成为青年文化产品的传播工具。如果把二次元最早的 “自留地”A 站创立的 2007 年作为起点,距今已经有了十三四年的光景,**那时痴迷于《火影忍者》和《航海王》的 90 后青少年们恐怕早已成家立业。经过这十几年,90 后并没有大面积出现自我封闭的负面心理,反而成为 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坚力量。**第二是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回溯当代流行文化的历史,从港台文化,到日系韩流,再到欧美风,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国人眼界的不断拓宽,青少年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元的文化样态。**一些二次元的文化产品已然成为宣传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比如备受欢迎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一些成年人看了之后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是计划生育政策催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他们承受着课业的压力,又缺少可以一同外出玩耍的小伙伴,形式过于守旧过时的娱乐文化又不符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恰恰是二次元文化 “宅” 的特征,让独生子女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他们喜爱的各种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了独生子女日常的娱乐需求,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互联网的情感交流空间和资源交换平台。**于是,二次元文化终于在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的 90 后中悄然兴起。

说到点子上了。

必须承认,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现在的二次元文化不过是青年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985 高校大学生中玩游戏的不在少数,喜欢漫画的年轻人也可以去听高雅音乐。也可以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早期动漫人物的 cosplay 和现下流行的汉服小姐姐,可谓异曲同工。之所以人们依然将二次元文化视为相对封闭的、基于趣缘的文化圈层,大多是代际隔阂、社会偏见、价值判断的壁垒在发挥作用,二次元文化在社会中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反倒是喜好二次元的青年在不停努力去边缘化、打破次元壁。

事实的确如此,仔细看 1 月 27 的这篇文章,字缝里满满的都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的偏见。

实际上,无论是流行许久、夹杂着日系风格、饱受批判的二次元文化,还是方兴未艾、充满了传统文化底蕴、备受称赞的国风文化,都是青年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将前者的流行视为后者破茧而生的重要基础,不少国风文化的践行者都曾经受到二次元文化的启发,同时,中国的发展给传统文化的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青年群体能够自主地选择其所喜好的文化内容是时代的进步,二次元文化的盛行是青年文化自我选择、发展和建构的过程,主流社会应当正视青年亚文化产生的时代性,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性。

重点,要考。

因而,**应当顺势而为,避免过度挤压青少年的存在空间和恶意将他们的娱乐方式标签化,以宽容的心态推动二次元文化双向破壁,既要把二次元的内容呈现给主流社会,也要把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以二次元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探索,动漫《领风者》讲述了 “千年思想家” 卡尔 · 马克思一生的传奇故事,在 B 站获得了 1000 多万次的播放和 62 万的“追番”。可见,二次元文化也可以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原则,打造出破壁出圈的文化产品,前提是主流社会的成年人要做到善假于物,以二次元、国风等文化形态为载体,宣传和弘扬适合青少年的价值理念,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取得青年人对主流价值的高度认可。

作为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一定要学会用年轻人听得懂、容易接受的语言与年轻人沟通;而作为文化内容的消费者,也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权是国家、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必须认真对待。

另外,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在 “教科文新闻” 版还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还上了光明网的首页首屏——

一根钢丝,可以做什么?达瓦孜第五代传人阿迪力 · 牙森可以在钢丝上生活 80 天,还能在 9 米高空跳新疆舞、蒙眼行走;郭成可以变身为 “蜘蛛侠”,利用钢丝从一楼飞到四十楼,甚至轻松横飞 280 米…… 这些身怀硬核绝技的杂技顶尖高手会聚广东卫视原创打造的全国首档大型杂技文化节目《技惊四座》中,呈现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技惊四座》这档节目,B 站上也有,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看看。

一直以来,文化因为接受门槛和个人兴趣等原因被分为主流和小众。所谓 “文化无域”,不论一种文化的接受群体如何,大家对文化之美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对文化背后人的故事是向往且好奇的。

我们确实期待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二次元文化,但与此同时,我们已经习惯了 “圈地自萌”,所以,在了解之后,我们更期待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的关系定义为 “江河与溪流”,而应该学会让不同的文化在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环境下长期共存。

以下要求全文背诵——

真正热爱祖国的年轻人,即使他们是日本动漫游戏的铁杆粉丝,他们也会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而那些没有脊梁骨、双膝发软的人,即使他们对日本没兴趣,也迟早会跪倒在其他人面前,嘲笑着中国的一切,包括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2021.1.31 更新】

其实早在 3 年半以前,《光明日报》的记者就已经注意到了二次元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

怎么样?是不有内味儿了?

哦,对了,经由某答主提醒,我找到了 20 年前《光明日报》上面的那篇文章——

还有一篇记者专访——

然后我查了一下当时这位受访者的相关资料:

…… 好吧,虽然这位北师大的教授对于青少年的心理稍微做过一些研究,然而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清楚当时她的嘴里怎么会蹦出 “电子海洛因” 这五个字来的。

不过,20 年后的今天,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

当我们看到中国土生土长的电竞选手不断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的时候,又有谁还会记得,20 年前,曾有人将游戏与毒品 “画上等号”?

印在纸上的铅字,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尽管二次元文化充其量只能算是亚文化,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有贡献的。

只是……

如果我们今后搞出来的二次元 IP 都是类似于《XXX 英雄传》、《XX 的故事》、《高 X 侠》、《XX 人总动员》、《心 X 之窗》…… 这种水准的话,那咱还不如守着大海那边的纸片人,一辈子圈地自萌算了。

好在,我们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来的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还是那句话:愿,有生之年;盼,后有来者。

【2021.2.3 更新】

前段时间,在山西运城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

一天晚上,某民办高中宿舍,有同学高喊:“迪迦”、“贝利亚”、“你还相信光吗”……

次日,校领导得知此事,大为光火,遂命人在黑板报上写下一则 “悬赏公告”……

结果,很多网友都怒了。

紧接着,“新华每日电讯” 微信公众号对此事发表了一篇评论:

最近几天,这一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家担心,这种矫枉过正的教育惩戒,背离了教育应该坚持的 “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其实,顽皮的学生哪个学校、哪个年代都有,但如何妥善地教育和引导,考验的是老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水平与智慧。

最后的结果,自然如众人所愿,皆大欢喜。

联系到此前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被广泛传播的 “土味奥特曼” 视频,以及百度奥特曼吧网友发起的帮助 5 岁癌症患儿圆梦的义举,人们意外地发现,奥特曼在中国又双叒叕火了一把。

在宿舍大声喊叫的少年们所模仿的或许不是奥特曼,而是在同学间流传的网络新梗与土味视频。当《奥特曼》作品本身的意义被娱乐话语所消解,网友们眼中的青春抗争也就无从谈起。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说了:奥特曼是特摄,不是二次元。

然而实际上,二次元和特摄同属亚文化的范畴。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才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关系的 “最佳状态” 呢?

其实,这个答案早在差不多 70 年前就已经有了,八个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

今天我还在 B 站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文化的载体永远是作品,而优秀的作品必然有其精神内核…… 到了精神内核的这个层面,是不是 “亚文化” 已经不重要…… 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的是一致的价值观和感情,主流人群会喜欢历史伟人,娱乐明星,NBA 球星,足球明星,与此类似,动画爱好者们对凉宫春日,藤林杏,中野梓,加藤惠的喜爱与前者相较几乎没有区别,“亚文化”产品可以承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它来影响主流人群,作品受众的扩大又可以进一步扩大人们对这种 “亚文化” 审美的接受度,而伴随着这种良性循环,“亚文化”的市场和商业化模式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
就如同前文说的亚文化的产品是亚文化的作品,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良性发展都必然伴随着其产品的商业化,而且一个有价值的作品必然会在经济收益方面有所表现,这个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剧场版票房,可能是周边产品的众筹,可能是品牌联动的费用,这个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必然的结果…… 如同前文中所说的,亚文化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核心本质上往往不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存在 “拥抱主流市场”,本身亚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与主流市场就是相通的,一个优秀的亚文化产品理应会获得主流人群的认可。

去年,《光明日报》社与中央民族大学组成 “媒介与文化研究” 联合课题组,针对中国青年亚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 90 后、00 后,已经习惯于沉浸在二次元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享受现代化视听手段带来的文化快感,他们构建自身语言体系,共享群体内方能理解的符码含义,搭建起独有的精神家园。在父辈与其他社会成员眼中,二次元长久被视为异质、小众、边缘的文化,更未曾获得足够的理解与认同。而如今,当二次元通过主动打破壁垒、向整个社会展示青年亚文化的力量之际,我们需要追问:在青年一代成长中不曾缺席的文化形态,何以流行?梳理二次元流行的原因,除了社会对亚文化的日益包容和开放、商业化力量对二次元的助推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从二次元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新媒体创造了趣缘社群使青少年容易找到兴趣相投者,获得身份认同,满足精神需要。**当代青少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群体,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兴趣爱好。主体性的释放促进了青少年对小众兴趣的开掘,即便是非主流,也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一方 “兴趣栖息地”。

今天我看到有答主说日本的アニソン不可能会出现在某晚的舞台上。

想想也是,国家级主流媒体年度品牌晚会的舞台上,必然会出现很多符合主流文化要求的节目。

那么,为什么μ’s 和 Aqours 能够登上 NHK 红白歌会的舞台?我们的二次元文化和日本相比,还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无论是《奥特曼》还是其他优质的小众文化,与其将文化压缩成碎片化的名片递到人们手中,不如等待人们在探索中去发现小众文化中的大世界。如若人们能打破碎片化时代的魔咒、真正静下心来去了解其中的意义,它或许能真正成为少男少女们了解世界的窗户,也能为人们在成长与前进的路途中点亮另一束光。

还记得去年 5 月初 B 站发布的那段 “演讲” 吗?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 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 “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 “一代不如一代” 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不用活着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借此吉言,与大家共勉。

【2021.2.6 更新】

昨天答主

@火星绵羊

又给了我一个新的思想维度:

那期青年大学习,我没看。

不过,刚才我顺藤摸瓜,找到了这个——

这组文章的基本结论是:二次元文化不仅值得研究,而且值得对话和利用,主流文化对待二次元的态度也要从 “小孩子的玩意” 等类似心态有所进化和提升。二次元文化倡导的友善的价值观、唯美主义的审美观、对爱和美的积极追求与崇尚奋斗,同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相悖,它是一种青少年式的解读和体验方式,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的话语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提高青年群体对二次元文化的鉴别力和欣赏能力,进而帮助青年从某些不健康的二次元内容中走出来。

二次元与现实世界的奋斗有诸多相同点,但笔者并不认为两者可以无缝结合,**二次元世界的奋斗的幻美特性,注定了二次元世界的青少年融入现实世界,还必须另外经受一番磨练与体认。**本文认为这两种奋斗观可以相异互补,现实世界的奋斗观有值得称道的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面,也伴随着把人工具化的残酷的一面;二次元的奋斗观为此添上人性的温暖,为我们打开思考奋斗中真诚交流互动的大门。这些在二次元世界的青少年,他们体验了人性化奋斗的美好,也许就将之融进了现实世界的奋斗,使我们这个时代更加温暖、繁荣和美好。这正是我们期盼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美国人成为日本 ACG 作品的粉丝,**为了克服语言和传播上的障碍,他们自学日语,把翻译的内容加载到原文、原图、原视频上,这就是最早的 “字幕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我们的 80 后从漫画书里,90 后从影视剧中,00 后从 B 站这样的网络平台上,先后与二次元结缘。甚至可以说,最近几十年里,中国的年轻人不受二次元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萌萌哒”、“吐槽”、“傲娇”、“暴走” 等热词,都来自二次元文化。
一个让人感到乐观的情形是,**在中国最早接触二次元的 80 后,虽然正在逐渐从二次元爱好者的核心群中脱离出来,但是,他们的子女正在以新的方式接受新的二次元内容。**随着二次元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一个以正版引进、周边外设、本土 IP 开发等为特征的国产二次元经济正在逐渐兴起。虽然日本和欧美的二次元产品目前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国产内容追赶的速度远远超过预期。
因此,**如何让二次元的内容和二次元的精神在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水土兼容并实现人文相通,这需要多加考虑。 2017 年,共青团中央在 B 站注册了账号并推出一系列作品,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创造性举措,可以说第一次把红旗插到了二次元的国内主阵地。**接下来,**如何把我们想让青年听到的、感受到的、认识到的内容,转化为青年们喜闻乐见的二次元形式,依然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在 2015 年的一次国内二次元现象调查中,一部讲述中国历史和现实、直面国家和民族关键节点的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在所有国产动漫中排名靠前,此后该剧又推出了第二季和第三季,都得到网友广泛好评。这表明,青年群体完全可以在二次元和主流文化之间找到 “最大公约数”。
…………
**在日本,从数量上说,普通的粉丝群体在二次元爱好者中是占比最多的,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大量接触这些内容,二次元文化消耗了他们很多的课余时间和零花钱。**这些青年在毕业进入职场之后,关注二次元的人会自然变少,**他们终究要从二次元世界进入三次元的世界,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每周买一本动漫杂志,偶尔玩一下最新的游戏。**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日本二次元文化现象的时候,**往往聚焦于二次元爱好者中的某些极端案例和特殊情形,诸如 “天天宅在家里”“没有进取精神” 等。**这些负面情形的确存在,**但是,这种偏颇甚至选择性报道也显示出对二次元文化的误解与标签化操作。**正如宫崎骏先生在他的动画片中投射了很多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也包含了很多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学校和家长可以和青少年一起,用二次元平衡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调适自己在时代与社会中的位置,进而实现在游戏和休闲中的成长。

二次元用户是分层的,是由一小部分核心用户、普通粉丝和绝大部分的泛二次元用户构成的。二次元的核心用户、普通粉丝是以兴趣为驱动形成的,核心用户掌握着二次元文化的话语权,会有参与创作、贡献内容等比较高级的二次元行为,而普通粉丝虽然不一定拥有话语权,但会长期地、稳定地接触二次元文化。这些行为和特质,与商业驱动的泛二次元用户群体的仅仅停留在接触二次元文化内容这一初级的二次元行为,以及表现出不稳定性、跟风等二次元文化接触的特点相比,产生了鲜明差异。
因此,所谓二次元用户的激增,实际上是 “过客式” 泛二次元用户的大量增加,而并非 “主人翁式” 核心用户或 “忠心仆人式” 普通粉丝的大范围改变。
…………
**二次元文化是青年逃避现实的一个温柔港湾,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 “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 等乌托邦式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二次元用户追求的,是一种更加纯粹、简单又富有延展和包容的 “真”、“善”、“美”,**他们对未来的探究充满着乌托邦色彩,而对自我的探究又激发起关于成长、梦想与坚持的热情,这些构成了二次元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主流文化只有站在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基础上与其互动,才是真正平等有效、直达内心的互动,而这必然也会促成三次元和二次元在互通中产生更富有价值的火花。

在非现实的二次元空间里,本来存在于想象中的美,被以动漫的表达方式 “现实化” 了。无论是从角色塑造到叙事内容,还是从场景设定到音画结合,二次元世界所创设的独特文化样貌,充分展现出了纯粹的至美,这也正契合了其核心受众群体青少年所推崇的 “唯美主义” 的审美观。

话是这么说,不过前几天,有一件事儿让我和大家一样,怒了。

案子破了,本应是大快人心。

然而……

不可否认,字幕组对二次元和 J-POP 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但是,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难道非要被人逼着去看那些被删减得不成样子,而且翻译得还相当奇葩的 “特供版” 吗?

我们当然回不到过去,因为历史在向前迈进。

只要有耐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自媒体时代,能定义你内容优劣的人,已经不再是那些所谓的‘砖家叫兽’,而是为数庞大的普通人,那沉默的大多数人。**当赫拉克勒斯在高山之巅,救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或许他们都没能知晓:诸神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凡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可期。

知乎用户 高限量 发表

这剧情 香格里拉的征服者?

知乎用户 尽我的颜值去努力 发表

文章写的不错,很能糊弄领导,是领导喜欢的文风,不知道是不是自动生成或者东拼西凑的

但是没什么用,二次元被围追堵截过很多次,还是依附于大众的喜爱、盗版和网络生根发芽开花

文中提到:

动漫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具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女主人公往往拥有完美的身材、姣好的容貌,享受着童话般的爱情生活。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向二次元世界中的人物聚拢看齐,处处以二次元世界中的行为准则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给我看笑了,不这样给播?为什么只有这样的动漫才不封杀?但凡有个超纲的就封杀,你看早期的国漫魔方大厦还记得吗后面呢?虹猫蓝兔七侠传要是只拍成爱情武侠能被封杀?我为歌狂涉及早恋?特别车队涉黑?只能留下你说的那些,你反过来拿这个幸存者偏差说事

进击的巨人第四季国内不能看,豆瓣近 7 万人评分 9.8 分,他们在哪里看的?人民对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你拦得住?

和当年游戏一样,都研发出来电刑了,但是架不住前仆后继的开路人

现在 LOL 的 S 赛季多少关注,北京上海深圳几大城市抢着办

是什么让我们的游戏人咬着牙走到今天的?

如果不是那一批开路人用血泪去拼,哪里有现在的大好局面?我们的游戏产业就要落后世界了,亚运会就拿不到金牌了,连个像样的职业战队都没

你再看看二次元

多少二次元野生字幕组转正,多少野生声优被发掘,多少人因为喜欢二次元去学了绘画、日语,动漫外包产业哪国最强?为什么阴阳师策划要给美工下跪?

以前我们的动漫市场有多难?没有优秀案例,投资信心不足;成本压力太大,市场畸形发展;工业化不成熟,无法稳定产出;动画人才断层,创意人才缺乏;低幼动画扎堆,正常动画遇冷 [1]

是什么让我们的动漫人咬着牙走到今天的?

靠什么?靠爱啊!用爱发电啊!!心之所愿啊

现在国漫崛起了,你要让中国动漫落后世界吗?这位大人

参考

  1.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366324/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一直认为,作为官媒和半官媒,作为 “社会的良心和喉舌”,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它应该具有引导凝聚社会向心力的作用。

所谓亚文化,就是有其青涩幼稚的一面,有其不容于主流社会的一面。我们从小到大,能够接纳和理解亚文化,也是一边反思一边修正自己的三观,然后才有成长,然后才能反哺主流思潮,然后才能一点点改变世界。

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小朋友喜欢咬自己心爱的玩具小汽车,这时过来一个老爷爷,戴个孙悟空的花面具,嘴里舔着麦芽糖人。老爷爷说 “小汽车脏,咬了要拉肚子。我的糖人分你一半吧,可甜了” 然后一下扔掉小朋友的小汽车,掰了个糖人脑袋递到小朋友嘴边。

你是小朋友会不会哭?你是小朋友的父母会不会觉得尴尬?你是路人会不会觉得无语?大概只有老爷爷自己觉得做了件好事,糖人可甜呢。

插段题外话

有时候我真觉得挺割裂的。

我们的文宣在外面不存在的网站上有账号,我们的某官媒可以上传曾被文化部禁播的动画剧照,甚至一个思想家可以只因他的爱情故事被青春化、偶像化。

动画现在真叫动漫了,网站有了会员和非会员,还分了地区和地区之外。

现实就是如此沉重,甚至二次元也要开始区分三六九等了。

那它其实离主流化也不远了。

知乎用户 国士无双​ 发表

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育不好年轻人,恐怕路要出大问题。只有 “教化” 好年轻人,统治阶级才能保证政权的持续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用旧时代的 “教化” 方式去灌输新一代恐怕是不买账的。

二次元文化一开始出现时候是被通批评的,但是后来发现年轻人喜欢二次元的势头根本就不以统治阶级意志为转移。还记得当年大陆不让穿喇叭裤和高跟鞋吗?见到这种 “奇装异服” 会被警察逮住。然后用剪刀剪开……… 但是挡得住年轻人追求时髦的风潮吗?根本挡不住。

既然根本制止不住。就只能采用引导和 “改良” 方式去传递信息。从国家开始认同 b 站,就已经看到了苗头。

打击二次元色情与一切反动内容,加入统治者想要传达的理念和价值观。就达成了引导 “支流入大海” 的目的

相信不久将来 b 一站会出现一个长得美丽身材火爆、声音超级好听的学霸与爱国美女二次元形象……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现在是次元壁破裂的时刻了

逐渐扩张的 B 站,新生代的年轻人,独乐乐的二次元文化……这些离主流文化看似有点距离,但又息息相关的东西 我们邀请北京大学研究网络文化的邵燕君教授,做了一个关于年轻人亚文化的访谈。 邵燕君主要从事文学生产机制研究、文学前沿研究 (文学期刊研 …

如何看待教育部对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

知乎用户 ag 獭​ 发表 教育部的话,随便看看就行了,印象里就没提出过多少有用可行的点子。真要扭转风气,也不是一个教育部就能办成的。只要重视学历的社会氛围不变,大家又能有几分心思把时间投入在体育之上呢? 丝袜,高跟一开始并不是为女性而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