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印象深刻?
知乎用户 胡军 发表 大家好,我是演员胡军,在《长津湖》中饰演第七穿插连的炮排排长雷公。很高兴在知乎与你们分享我参与电影拍摄时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以下回答涉及大量剧透,我建议朋友们先去观看影片,再来阅读这篇文章,会更有意思。 长津湖 …
有一段就是俩人冲进北极熊兵团的屋子正好看到团长受伤躺在正对着门口的地方,万里想开枪杀死他,但千里拦住了,不让他开枪,说:“有的枪可以不开”是为什么啊
在北极熊团级战斗队的中校指挥官麦克莱恩中枪苟延残喘的时候,杀红了眼的万里冲进营房要补枪,被哥哥千里阻止。
看了一圈,很多朋友对这个细节多少有些疑惑,为什么不能补枪?这里我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阻止万里开枪的理由还是很明确的: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人命不是玩闹。半山民房的贴身战斗中他一手枪一手刀却迟迟不忍伤人,直到因为犹豫被敌人毫不犹豫地扑倒,敌人只管置他于死地。迫不得已,他开出了第一枪。敌人的热血洒到他身上,开了这个头,后面扔手雷便没了障碍。在敌人威胁到自己生命的关头,枪必须开。在敌人有能力有野心侵略我们的祖国,残害我们的同胞的时候,枪必须开。
而当体验过自己可以结束别人的生命,野性和恨意又会冒头,做 “英雄” 的荣耀也在诱惑——杀 20 个敌人就是英雄。于是杀红了眼的万里一时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才不得不杀人,一心凑数,急于达成所谓 “英雄” 的量化条件,此时冲进敌军主营的万里恍惚间如同之前驾着战机扫射的美军:在他们眼里,碎石场上躺着的已是尸体,既然活人都可以被毫无尊严地射杀,那些尸体不过是用来保持自己军械热乎的烂肉,亦或是他们这种杀戮机器们赌钱消遣的筹码,宛如通信塔战斗中被当做掩体的死去的耕牛,沦为物体的范畴,再没有一丝生命的尊严。当嗜血和复仇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当 “英雄” 被理解为一个量化条件,眼前快要咽气的敌方最高指挥官无疑成了枪口最好的对象。
这时候,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万里必须明白:有的枪可以不开。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扣动这一次扳机之前,手中的枪还是保家卫国的帮手,扣动这次扳机之后,手里的枪就变成了嗜血与贪欲的爪牙。**如果这时候千里不出来阻止,万里的举动和美军那种杀戮机器又有什么区别?
**用强暴凌虐一个已经丧失反抗能力的人,和轰炸丹东平民的美军飞行员又有什么区别?**志愿军是文明之师,正义之师。中国自古就有以战止战的说法,如果这时候开枪,岂不是违背了止战的初衷?
**这次阻止看似一次偶然,但实则是必然的。**志愿军的革命属性,从根本上就不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我相信也正是心怀这种仁义,**无数的志愿军战士像千里一样,即便他们身经百战,但当他们解甲归田回到家乡,仍能保持最平和柔软的内心。因为他们射出的每一发子弹都问心无愧。反观美军,当他们每次结束战争大胜而归,却有很多军人在战争结束后患上了 PTSD,在内心的忏悔和精神的折磨中度过余生。**这样的结果,从他们扣动扳机,射出那本可以保留的子弹的瞬间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这种宽恕,不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
这个细节,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被称为 “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在刺骨的寒冬里,在连天的炮火中,仍难能可贵的保持着一颗温暖的心。
战争和严寒,都无法摧毁他们的人性。
-———- 分割线 ———-
(我承认将 “反战” 一次用在这场伟大的反抗侵略的战争中是不合理的,现已对文章进行删改,如仍有不妥,望批评指正)
另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观看影片后对这个细节久久不能忘怀,思考良久,方抒鄙见。晚辈才疏学浅,涉世未深,肯定有一些见解不太成熟,望海涵。如能博得大家青睐,不胜感激。如另有高见,评论区会一直开放,恭请您来交流。
这个北极熊团的团长麦克莱恩上校现实中死得比电影里窝囊多了,这是战史记载:
新兴里战场,27 军 80 师配属 81 师 242 团,屡挫屡攻,从晚上打到白天,毫不停歇,围歼美步兵第 7 师 31 团和 32 团 1 个营共计 3191 人,缴获其 “北极熊” 团旗。
1950 年 11 月 29 日凌晨二时,麦克莱恩上校决定将第 32 团 1 营后撤与其他部队集中。在进行中遇到志愿军的拦阻,费斯中校率队清除。清晨时麦克莱恩上校误以为一支志愿军是自己的部队来到,出面喊话,中四弹被俘、四天后死亡。
回到这部电影,在当中由千里拦住万里,含义有几个,
第一,战争的正义性,我们是为着正义的事业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我们终极目的不是要杀戮,而是要和平,因此说 “该开的枪要开,不该开的不开”。
第二,军队的文明性,不杀俘虏是我军成立特别是古田会议实现军队的无产阶级化以后区别于中外历史上所有军队的显著特征之一,事实中我们也确实这样做的。这与美军、韩军虐待俘虏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前辈的教导,万里是新兵,无论是雷公还是指导员,都在帮助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而他的连长,更是在帮助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军队的战士。
第四,兄长的爱护,万里是新兵、是弟弟,让他心中没有恐惧的方法并不是依靠杀戮,而是让他懂得超然于战争本身之上,让他成长为心中有戒、心中有义的人,这样战争的残酷才不会吞噬这个年幼的弟弟。
对比太极旗飘飘,那种战争扭曲人性的残酷,我们的军队性质不允许,我们的家国文化不接受,战争带来身理和心理莫大的创伤,我们不应该再让它夺走我们的灵魂。
你心中有多大的义,你在战场就有多大的力
我们的士兵是一群有情有义的士兵。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工人,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的民众。
他们怀着的是朴素的愿望,为了过上安稳日子,为了保卫来之不易胜利,为了守护下一代的和平与幸福。
他们不是一群杀戮机器,他们知道自己参战的意义,他们明白自己来到战场上不是为了杀更多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牺牲。
正如魏巍写的《最可爱的人》里写到:“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
首先,这个级别的军官抓起来讯问比直接击毙意义更大,如果能够将其感化更是能对敌方形成心理攻势
其次,当时那个团长应该是重伤只剩半条命了,确实没过一会儿他头一歪就没气儿了。此时开枪作用不大,只会手上徒沾毫无反抗之力者的血 (和前面美军飞行员为打赌疯狂扫射“死人堆” 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PLA 向来有优待俘虏的传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是唯一没有虐待俘虏记录的军队 (美韩朝三方都有)。连东陵大盗孙殿英这样的土匪军阀,被俘后我 D 都愿意用黄金去国统区买鸦片为他治病
《长津湖》四大细节堪称神来之笔,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大片
千呼万唤中,《长津湖》终于上映了。
这部新片是整个国庆档的重中之重,可谓万众期待,如今终于上映,它的票房表现几乎也是一骑绝尘——
第一天上午 10 点左右首场放映,截止到次日下午 13 点,总票房已经迅速攀升到了 4 亿多。
火云早在 33 城点映就看过这部电影,考虑到当时放映范围不大,口碑样本量不够,并没有专门为它撰文。
如今影片正式上映,各大平台的真实口碑也已出炉。
有观众表示:场面震撼,演技绝,不够看。
也有观众在评价时连用了 “三个满分”:故事满分,情节满分,画面满分。
有观众说:太震撼了,先辈贡献吾辈不能忘,定当铭记于心!
更有观众简单粗暴,评价只有短短两字:绝了!
豆瓣还有位网友给出了最高评价: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作品。
《长津湖》当不当得起 “绝无仅有” 四个字?从电影质量上来看,皮哥可以肯定回答:当得起。
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宏大和场面的纯商业大片,也不是一部全部将精力集中在故事上的剧情电影,它兼而有之,各个部分都刚刚好。
很多人聊起这部电影,都会先说电影有多 “大”,制作规模有多大,主创阵容有多强大。
但皮哥偏偏想先和大家说些电影里一闪即逝的 “小”。
影片刚开始,是教员等国家领导人在讨论朝鲜战争要不要打的问题,这时候有一个常人会忽略的细节,还原得非常好,那就是教员的烟盒。
虽然这个镜头正片中基本就是一闪而过,但唐国强老师和顾问王树增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不得不让火云佩服。
同时,教员惯用火柴,从不用打火机,当他拿起桌子上的烟盒划亮火柴时,整个场景也很真实。
他经常一根接一根,喜欢用烟头接火,这些细微肢体动作,都展现在了影片中。
接着往后看。
志愿军入朝前,都是解放军。但因为是秘密入朝作战,而且是以 “志愿军” 的名义,所以一切跟解放军有关的标识都要拿掉。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在出发前,帽子上的红五星和胸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 都还在,但入朝后,这些标识性的东西都拿掉上交了。
甚至影片还专门给了第七穿插连所有战士的帽徽和胸标一个特写,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盒中。
看了军装,我们再看军姿。
片中第 9 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阅兵的时候,不少观众有个疑问,为什么有些战士敬礼的姿势不一样。
这个姿势鲜有人知,叫 “扶枪礼”,那时的解放军,持栓动步枪的可以行扶枪礼,持短枪的敬举手礼。
这个礼节建国之前都在用,只是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扶枪礼在解放军中渐渐不再流行。
老电影《董存瑞》中,还曾专门对扶枪礼有过呈现。
另外,在九兵团入朝时,因为战事紧急,许多志愿军穿的都是薄冬装,原本准备在东北换装,结果没做停留。
于是东北车站的解放军战士,将自己的所有厚冬装,甚至身上穿的冬装都脱下来给入朝的九兵团志愿军战士,这个情节在电影中也有特写,都是史实。
虽然电影本身没有为绝对的历史真实负责的义务——毕竟电影作品不是纪录片,可以有艺术处理的成分。
但《长津湖》确实做到了先从小处着眼,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历史细节上,它的洞察让皮哥震惊。
从这些 “堪称神迹” 的细节上,你能看到《长津湖》主创的用心、负责,更能感受到,电影幕后人员对真实历史的还原程度,有多细腻。
细节之上,往大处看,我们更能直观看到三位导演联合对战争场面和动作场面的把控。
大多数观众用 “震撼” 形容,一点不夸张。
大的军事场景戏,从美军仁川登陆作战到仁川港的美军舰群;
从铺天盖地的地毯式轰炸,到沙场点兵的美军坦克群;
这是对美军军事实力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展示。
因为有日本作为基地,美军可以无障碍保证自己军队的后勤补给,感恩节的火鸡可以连夜从东京运往战区。
战争场景,尤其是第一场遭遇战,对战争戏娴熟的场面调度,充满了战斗沉浸感。
镜头时而追着我军,时而追着美军,时而尾随被扔出去的手榴弹,时而又跟着被射出去的子弹。
虽然场景多次切换,视觉的焦点却从未变过。
观众的眼神可以从导演的 “上帝视角” 看到这次战斗的全貌,却又不会被切换的镜头看晕。
这是真正的导演功力呀,看电影时你能很自然地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视觉沉浸。
从小到大,以小见大,不夸张地说,《长津湖》的确是目前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
陈凯歌说过,一部战争电影,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
我们喜爱看的战争或军旅题材作品,像《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都是因为里面塑造和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
编剧兰晓龙,保证了《长津湖》不会是一部单纯展现电影工业的电影。片中多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朱亚文饰演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放下正在办理的退伍手续,直接骑着脚踏车回到队伍,还一直拿着女儿照片 “炫耀”。
看上去是个文绉绉的角色,可上了战场可一点都不含糊,很有儒将风范。
胡军饰演的雷公既是片中的笑点担当,又是最广大志愿军的代表。
李晨饰演的火力排排长余从戎开朗乐观,每个人身边好像都有这么一位乐天派,韩东君饰演的狙击手平河则外冷内热,打枪神准,人狠话不多。
不过皮哥最想说的还是这两位,一个是饰演哥哥伍千里的吴京,一个是饰演弟弟伍万里的易烊千玺。
这两位演员,也是在影评中观众提及最多的。
吴京多以硬汉形象示人,不过在《长津湖》中,他还是有很大突破的,观影时你能明显感觉到吴京的文戏丝毫不比动作戏逊色。
尤其是电影中吴京的两场哭戏,让皮哥直接破防。
第一场是攻打北极熊团之前,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提到他们共同的大哥伍百里的时候,伍千里说到百里牺牲的细节时,情绪明显没绷住。
他的眼神里有躲闪,有强壮镇定的忍耐,嘴上不说,但眼泪却一直顺着脸颊流下来。
那种情绪沉默的爆发,很有感染力。
第二场是战胜了北极熊团之后,还没来得及庆祝,敌人的空中增援就来了,炮弹倾泻而下,伍千里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战友在面前牺牲。
他不忍看下去,一个人跑到坦克后面,摸出来自己记录战友姓名和牺牲年月的小本子后,看着一页页画了红框的名字,泪如雨下。
每位观众都知道,在一个建制动不动就打没的朝鲜战场,战友牺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那吴京为什么痛哭呢?
一来,牺牲的战士跟他关系要好,二来看到记录名字的小本,尤其看到自己之前那么多战士战死,满是红框,百感交集进而落泪,对一位老兵来说,是很合理的。
这是只属于吴京的硬汉柔情。
易烊千玺不用多说,在演技上,他已经是自己同年龄段演员里最好的了。
皮哥想说的,是《长津湖》中,易烊千玺饰演伍万里的成长和转变,其他的不用多看,只看他的眼神就够了。
刚开始,他是个混不吝的小孩子,认为当兵帅,能摸枪,才偷偷跟着哥哥上了战场。
你看那时候,他的眼神里是不羁,也是童稚,这稚气甚至能从眼神里看出来。
上了车,当哥哥问穿着一身军装的他 “是谁” 的时候,他一脸懵,什么都答不出来。
这时候,伍万里并不是个合格的战士,甚至是个拖油瓶。
在之后伍万里的转变中,也有三场眼神戏,最为出彩。
第一场是碎石滩涂与美军飞机的偶遇,眼看着自己的同龄战友张小山被大口径机枪扫成了肉泥,他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当兵的恐惧。
但如果你注意品味,这个眼神恐惧之外已经开始有了一股狠劲。
第二场,是室内近身遭遇战中,哥哥被美军锁喉,要他上前捅死敌人。第一次面对面手刃敌人后,他眼神里多了些自信,还有杀气。
第三次,是当段奕宏饰演的老连长谈子为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这次没有懵,直接敬礼,报出了自己的番号和姓名:第六百七十七名,伍万里。
你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
成熟,这是一个只属于军人的眼神,从他眼睛里能看到腥风血雨的战场和厮杀,也能看到对未来的坚定和无畏。
易烊千玺的表演,给伍万里的转变赋予了充足的人物弧光,这是整个《长津湖》故事得以令人信服的根本。
有场面,有动作,有人物,有故事,《长津湖》什么都不缺。
不过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收获这么好的口碑和票房,最重要的,是它要告诉我们的,关于历史,也关于中国。
不少观众看完,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如果有弹幕,恨不得把 “中国牛逼” 打在公屏上。
为什么?因为它用电影的形式,讲清楚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也说明白了这场战争真正的意义。
抗美援朝第一枪打响距今已经有 71 年,但有一种论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到底该不该打?
《长津湖》用一句话,从国家领袖的战略高度说明白了问题: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啊?
实际上,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的军机就已经飞过鸭绿江,轰炸我国的边境城市了。
东北是当时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旦朝鲜被占领,后果不堪设想。
有无数历史和鲜血证明,对美帝抱有幻想,妄图借助国际势力保证中国和平稳定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于当时,这场仗打不打可以讨论,可于后世,于我们,于中国的百年和平发展,这场仗,不打不行。
所以,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刚摆脱战乱之苦的新中国,才又亮出了自己的剑。
事实也证明,这一仗硬刚不可一世的 “联合国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能过上今天的生活,吃的就是抗美援朝的红利。
而代价,是十几万志愿军的鲜血和生命。
看《长津湖》,我们看视觉效果,看战争,甚至看血腥,不是为了上战场,不是为了过眼瘾,更不是为了吹毛求疵到处查证历史究竟是不是这样。
我们要了解那一代人的奉献、牺牲和伟大,要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心甘情愿去打这场仗,又为什么拼了命也要战胜世界上装备最强的美国军队。
志愿军虽然已经在战争胜利后随历史远去,但志愿军的精神永存,已经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我们今后前进的动力。
所以,皮哥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长津湖》,记住那段热血而又残酷的历史。
以史为镜,通过历史学习道理,认清帝国主义的亡我之心,才能接棒先辈,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而不朽。
更新————————————————————————
昨天看了《长津湖》。我个人觉得,它完全配得上 “中国战争片天花板” 这几个字。本来我以为,豆瓣 8 分是这部电影的下限。
但是,今天,豆瓣开分了:
一种屈辱与不解涌上心头。中国的战争片,真的就这么入不了网友的法眼吗?为什么呢?
长?长也是缺点?
于是我顺便看了一下关于《长津湖》的差评,随便挑几个点赞多的来看看:
从这个评论来看。**“值得票价”、“但是也刺激”,**都无法阻挡他打差评的心。
而另外一个回答则认为:
“嫌长”,这也是大部分网友的共同点。
对此我忍不住悲从中来。一部史诗级的电影,它要讲的东西非常多,要交待的历史背景也非常多,而文戏与战争戏的节奏同样要把握…… 所以,176 的片长,在我看来,只短不长。但在网友眼里,这却成了最大的罪过。
果然是因为我太老了吗?
然而…… 话说回来,《指环王》不长吗?
《美国往事》不长吗?
《拯救大兵瑞恩》不长吗?
国外电影你们不嫌长,只嫌中国电影长?这就有点太双标了吧?
当然,除去这些电影过于经典之外,一个无比悲哀的事实是:
广大被短视频荼毒过的人民群众好像真的看不了 2 个小时以上的片子了,手机作为一个外接器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观影。
对于这种现状,我只能说:真的没有那么多信息,需要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都要去处理;适当关一关短视频 app,不要让 15 秒一次的低效刺激来提高你的阈值。
说到双标。有必要多说几句!
刚才说到了国外电影和中国电影。请允许我说句不好听的:
中国电影,在豆瓣上,永远要比实际应得的分数少一分左右。
比如很多人吐槽《长津湖》军事方面的不足之处。关于这一点,B 站、知乎、微博…… 等平台,很多专业军迷在赞美这部电影,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说举两个例子来说一下,很多人心目中的神作,其实在军事方面同样有问题。
比如:无数人心中的战争片第一神作《拯救大兵瑞恩》。
这张著名的剧照。
这个标识,代表的是上尉。但是,过于明显的标识,会给德军的狙击手提供靶子。
事实上,真正在一线作战的军官,都会把这个标识涂掉,为了方便士兵寻找军官,在钢盔后面加个标识,才是一线的作法。
这个属于军事的常识。
大汤哥戴着这样一个头盔,晃了整整一部电影。这是一个巨大的 BUG。如果出现在中国电影里,早就被骂死了。
然而,它的豆瓣评分是 9.0:
《血战钢锯岭》,是近几年好莱坞少见的大手笔战争电影,片中非常著名的一个镜头,就是钢锯岭落差有 5、6 层楼高,近乎垂直的峭壁上,美军源源不断顺着攀爬网登上钢锯岭的场面,视觉冲击力极强。
但实际情况呢,钢锯岭峭壁,真实效果长这样,来自 1945 年的老照片:
可以看出,这是基于真实场景的夸张与夸大,但并没有多少人对针对这个符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设定指手画脚,依然在豆瓣获得了 8.7 分的超高评价。
对美国电影过于宽容;对中国电影毫不留情。可能是大部分豆瓣网友的特性。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想起了我心目中的战争电影的下限《珍珠港》,去看了一下评分:
呃……
就这片子也配 8.0?我一直以为这种胡编烂造,弄了一场战争就只为讲述 “我老婆肚子里的孩子是我最好的哥们儿的种” 这种狗血八点档的电影,也就只配 6 分。
为此我特地去查了它的 IMDB,果然…… 才 6.2 而已。
好吧。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网友,真的有常识吗?
说到军事方面的吐槽。刚才我已经有说过了,很多网友其实并不专业。而专业的评论,往往会被忽视——很正常,赞美的东西没人看,辱骂的东西才有市场。
在这里,我挑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比如这位自称当过兵的网友。
请问: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里,哪来的 “奇袭白虎团”?大哥,那个是北极熊团!
请问:“平型关大捷”,何来的 “人海冲锋”?这可是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居然被一个自称当过兵的人黑成这样?不能忍啊!
每句话里都出现一个大 BUG,就这,还自称当过兵?还自称军迷?
而可悲的是,愤怒地给《长津湖》打差评的,往往是这帮人。
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
真正有文化有见地的军迷,不会恶意给一部中国战争电影打差评,因为他们深知在中国正本清源,把战争片拉回到正轨上来有多难;而对军事只有一知半解的二把刀 “军迷”,才会恶意打差评。
而他们打差评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们除了这个之外一无所知,但就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其实他们也一无所知。
最后,引用一下一位真正的军迷,真正的战争史专家的话:
各位网友,谁是真军迷,谁是假军迷,现在你一眼就能分得清了吧?
所以,7.6 分,对《长津湖》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应该的低分。而且,以我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它的故事应该没有完。我不敢确定这部片子有没有后续,但我认为,说不定过几个月,广大网友会回来补打五星。也许那个时候,才是还《长津湖》清白的时候……
纠结于这个问题的,我建议可以思考一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单纯就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就是为了杀人,就是为了搅屎棍子,把水搅黄。
海岛国家和大陆国家有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和对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陆对于其周边的海岛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当面临大陆的扩张时,岛国所能依仗的,就只有那一道狭窄的海峡。
为了不陷入 “孤岛困境”,于是他们选择成为搅局者,大力施展所谓的 “离岸制衡术”,以维持一个对自身最有利的政治均势。
所以这些年只要谁冒头美国就会出手对付谁,伊拉克是这样,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都是这样。
可笑的是历史发明家矮大紧们还能信誓旦旦的说:美国从来没有屠杀过中国人民。
真实的历史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是全球唯一战斗机入境轰炸与屠杀中国人民的国家。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多次轰炸丹东,仅仅在 1951 年 4 月 12 日,31 架美 B29 轰炸机在 40 余架战斗机掩护下,向市三马路投重磅炸弹,炸毁三马路古物市场,炸坏、炸毁 1508 间房屋,炸死 99 人,伤 235 人。
这样的案例,在抗美援朝的初期反复发生。
所以发明家们比汉奸更可恨,因为汉奸已经在脑门上写了 “坏人” 两个字,对此我们有足够的警惕。但发明家的坏在心里,他们深谙:
“让一个民族软弱,最好的办法就是坏掉他们的图腾,污名化他们的英雄,让后来人再也不想给这个民族去努力去抗争” 的道理。
很多人在分析,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丹东?
其实,这种分析完全没有必要。
就如同美国士兵为什么要屠杀阿富汗平民一样,根本不需要理由和逻辑。
既然战争就是为了杀人,那么在战场上人就变成了蚂蚁。在西方世界中,即使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军随意轰炸阿富汗平民的视频录像,美军依然是在 “维护正义,维护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美军士兵根本不会有任何的负罪感,他们当年在丹东轰炸平民的时候,和有的人无聊了用火烧蚂蚁玩取乐一样,哪里需要理由?
当年懂王揭穿了伊拉克战争的骗局,美国全国上下无论左派还是右派,一致感到气抖冷的是政客的无耻和虚伪,至于伊拉克到底冤死了多少人,则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
与美帝不同,我们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 “止戈”。
借用知乎一个帖子的观点,作者 @Juli。
如何看待那场战争:
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
一代人做出了五代人的事
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
一代人建立了五代人的功。
这场丈打的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让我们很多人产生了一种中国人正在和平崛起的错觉。
其实大国崛起怎么可能和平,我们能崛起是因为有人为我们流了几代人的血。
当年的中国军人,他们已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牺牲,很多人都已经退伍了,本应该在温暖的家乡享受着自己宁静的生活,他们本应该和父母围坐在火炉边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本已经是战斗英雄,他们已经为这个国家流了太多的血。
可是,他们别无选择。
因为,我们不打仗,我们的下一代人就必须要打!我们打了,他们就不用打了!这就叫止戈。
既然要止戈,我们就要明白自己的对手不是蚂蚁,不是猪猡,而是我跟的一样活生生的人,尊重敌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历史上美军对于解放军优待俘虏也是极度认可的。
回到电影,整部片子尽管有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仍然让我感到极度压抑,做为普通人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在这支队伍中绝对过活不过 10 分钟。
所以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蒋千里蒋万里都幸存了下来,否则我们可能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结局。
但是真实的战役中,仅仅不算战斗伤亡,第九兵团冻伤 28954 人,冻死 4000 人,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 1 万人,全军冻伤高达 22%。
当时在 27 军任营教导员的迟浩田说,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
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士兵,能够抗住恶劣的天气,美军的火炮,是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厌恶战争,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
正是因为他们对和平的渴望,让他们迸发出巨大的勇气,去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让自己的下一代人远离战争。
正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战争的残酷,所以选择了让自己去承受这一切苦难,只为让家人和同胞们去宁静的生活
综上,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恰恰说明我们是文明之师,是正义之士,我们加入战争是为了阻止战争,战争留给我们的除了有杀戮、毁灭、尸横遍野,还应该有人性。
我们说打仗,是因为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热爱和平。但同样我们也深谙:“失去人性将会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将会失去一切” 的道理。
参考:血与火的淬炼,是大国崛起的起点 坏土豆
请注意:此人不是战俘!不是战俘!不是战俘!不是尸体!不是尸体!不是尸体!
答案基本一半在说我军优待俘虏政策,一半在说与美军侮辱尸体行程对比。但没人说,这个团长此时仍在战场上,没有投降,没有死亡。虽然重伤,但客观上仍然有反抗的可能(不是我们认为他不会反抗他就不会反抗的,除非他表示投降了)
这一枪确实可以不开,但补这一枪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道义上的亏欠。
这一段戏也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主题曲 MV 里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我以为的情节是:这个美国人前面跟志愿军有直接的冲突,在万里的眼前杀了志愿军战友,然后被俘虏了,或者表示投降了。这时候万里仇恨上来了,要给他补枪,千里心里也带着很大的恨意,但还是克制住了,并且劝住了万里,守住了志愿军的纪律。
这样才叫「不虐待俘虏」,但电影中这样的场景叫圣母心突发(哪怕让美国佬多一个投降手势也好啊),力量全没了。
另外说志愿军不发泄仇恨的,你可以查查采访,我军的老兵,在现场上对敌人的恨意有多大。我军的老兵,一律是对自己的正义性毫不怀疑,对人民满怀爱意,对敌人满怀恨意,没那么多所谓内心的挣扎的。
完全个人理解,可能非常词不达意
我认为是伍千里希望弟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那时伍万里一直叨念着只差八个美国鬼子就有二十个了,他好像为了达到那个成为 “英雄” 的标准有些不择手段了
也许是各种抗日神剧的熏陶(?)我印象里的中国解放军一直都是尊重生命的,不管是对战友还是对敌人;他们不会伤害战俘和敌方百姓,也不会像日军打扫战场时挨个往尸体上补刀(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 )
“有的枪必须开” 是说那些威胁我们的敌人、侵略者
“有的枪可以不开” 是在说已经没有战斗能力了的,无法再对他人造成威胁的人吧
不过简单地说是 “尊重生命” 总感觉也不太对…
———————————————————
我很喜欢这位网友男朋友的回答!(不知道能不能这么放截图。。。要是不行请告诉我我删掉(以及非常抱歉!!)
“开枪是为了活着
不开枪是因为已经能活下去了”
———————————————————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还有评论区大家都观点都很有道理,而且讲得比我好多了。比如俘虏敌方军官有利无害,和美军形成对比,量化生命,人不应该成为战争机器(我觉得这个是电影主要想传达的!)等等。
以及我做出 “团长当场就已经死亡” 的判断是因为,电影中不止一次把镜头聚焦在团长心脏处中弹的位置,我认为这就是在指出他已经活不了了,毕竟是心脏附近,若要俘虏他那应当赶紧叫人来处理才是,而且千里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弟 “他活着还有很大的价值” 呢?这不是比用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不用开” 劝万里放下枪来得更有效吗?
而且之后我确实有看到团长脑袋一歪的画面,一般这种都是在说人掉气了吧
还有关于历史上这位团长到底有没有被俘虏的问题,我认为毕竟这是一部电影,对史实稍有改动也不算怪事吧。还有电影中的毛岸英,他是在美军轰炸机来的时候被炸死的,而百度搜索 “毛岸英是怎么牺牲的” 之后却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电影中完全没有提到过四人返回以及第二次轰炸,所以我想其它地方有改编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我为什么会搜这个。。。纯粹是觉得电影里的毛岸英牺牲得实在是有些不值得。。。。所以想看看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
还有希望大家讨论的时候和谐一点,看个电影讨论个剧情而已实在是没必要那么激动。。。又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大问题。。。搞得像谁的观点更高人一等一样。
也请不要上来就几把几把的,您若是如实填写了知乎性别的话大家戳进您的主页就能知道您是有几把的,如果大家不关心您也没必要非得说出来,这样只会让人觉得:
你几把谁啊
1 是与之前美军飞行员随意射击尸体形成对比
2 是刻画伍千里的仁道形象,我们中国一直有不对手无寸铁之人动武器的传统。
彼时,北极熊团长已经因中枪而处于迷糊的状态,无法继续战斗
3 就是通过 “枪” 这条线来刻画伍万里的成长吧:从一开始拿到枪就指着人,到抢队友的枪,到第一次开枪杀人,再到“还差 8 个就成了英雄”,他从 0 到 1 再从 1 到 12,进展迅速。但开枪需要学,不开枪,也需要学
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每次作战都是师出有名,匡扶正义,保家卫国。我们的兵士们不会去欺凌若小,虐待俘虏。
这短短的一句话,浓缩着我们解放军的精神和灵魂啊!
麦克莱恩中校不是死在团部,是在遭遇战中被杀(我方称击毙)
美 31 团部不在新兴里而是在后浦,最关键的是战后麦克莱恩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美方判定失踪)
新兴里只有美 31 团 3 营部,而且志愿军并没有击毙其 3 营长,只是将其重伤后与团部汇合。
志愿军攻入 3 营部后没有仔细搜索,很快退出营部。
电影中这段属于艺术加工。
不实际参加战事之人员,包括放下武器之武装部队人员及因病、伤、拘留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战斗力之人员在内,在一切情况下应予以人道待遇,不得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或信仰、性别、出身或财力或其他类似标准而有所歧视。
因此,对于上述人员,不论何时何地,不得有下列行为:
(甲)对生命与人身施以暴力,特别如各种谋杀、残伤肢体、虐待及酷刑;
(乙)作为人质;
(丙)损害个人尊严,特别如侮辱与降低身份的待遇;
(丁)未经具有文明人类所认为必需之司法保障的正规组织之法庭之宣判,而遽行判罪及执行死刑。
——《日内瓦第一公约》我们攻占了一个大村庄,有三百多户人家。还留下了一所德国人的医院,就在当地医院的一幢大楼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院内挖了一个大坑,里面有一些被枪毙的德国伤兵——在逃跑之前,德国人杀死了自己的伤员。显然他们认为我们也会杀掉他们,以为我们也会做出他们对我们的伤病员所做的那些事情。只有一个病房的伤员留了下来,看来是他们没来得及动手杀掉他们,也可能是存心抛弃他们,反正他们都没有腿脚。
我们走进病房时,德国伤兵都用仇视的眼光看着我们,大概以为我们是来要他们命的。翻译告诉他们,我们不杀害伤员,而且会给予治疗,这时有个伤员提出要求说,他们三天三夜滴水未进了,三天没有换药了…… 我过去一瞧,果然不错,真是太危险了。德军医生早就不管他们了,伤口化脓腐烂,绷带都长到肉里去了。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对比乱石滩,无情的美军对着尸体扫射打比赛,千里拦住万里不让他开枪 因为知道这个团长已经活不了了 不用再补一枪 更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
首先,我们打这场战的目的是为了自保,为了不让自己的家园受到侵略,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杀人机器。
当北极熊兵团的长官倒下之后,千里拦住了演技不让他开枪,一是不想让他再浪费子弹在这个已经倒下的人身上;二是不想让万里心里只有杀戮 不想让他为了当英雄而杀人,正如影片中毛岸英所说的,上了战场就是英雄,而不是杀了多少人;而第三,千里说这句话与前面敌机打赌扫射尸体的行为形成了对比,一个是不杀倒下的人,一个是连尸体都不放过,这也是这句话的妙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八项注意有一项,不虐待俘虏。
在面对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敌军伤员时,我志愿军军纪严明,严守纪律,不对伤员实施伤害行为。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既不是美军,不会像美军那样执行 “可疑难民,无条件射杀” 的命令(美军骑一师收到的命令),也不存在美军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虐待行为。
志愿军也不是朝鲜军队那样,在占领区搞肃清,造成大量平民死亡,也不会做出 303 高地战俘屠杀事件这样的事。
志愿军更不是早年日军那样,跟在伤员后面搞板载冲锋。
已故的山东大学英语老师詹姆斯 · 乔治 · 温纳瑞斯曾经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战俘。被志愿军优待战俘的政策和严明纪律所打动,在战后同另外 20 名美国士兵和 1 名英国士兵选择前往中国定居。他的切身经历就说明了志愿军对待俘虏和失去抵抗能力的敌军的态度。老温多次说,他的被俘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他人生中的 “解放”。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可枚举。
志愿军是人民的军队,在战场上,他们英勇无比。战斗结束后,他们又善良万分。
这支一战成名,被誉为地表最强陆军的队伍,其强大不仅仅是因为战斗力,更是因为这是一只身怀正义、勇敢、怜悯和纪律的王者之师。
一开始以为是为了抓高级将领做俘虏,不杀的价值更高!不开枪杀他后面可能换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后来第二次看,发现几个细节,吴京一开始就发现这是个高级将领,但没下达抓活的,或是只朝敌人四肢开枪,而是直接往身上招呼,说明吴京根本就没打算抓俘虏,直接就是按彭老总说的 “狠狠的打”!
然后命中后跟进到房屋内,镜头给到的敌人中枪部位(心脏位置),而不是突出敌人官级高(例如镜头给到敌人的徽章等),之后阻止了万里后,就直接走开,根本没要抓敌人的意思,说明吴京同样不是为了抓俘虏,纯粹是因为断定敌人心脏中枪,必死无疑,没必要再补枪虐杀了。
“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这也是中国对外的一贯方式,抗美援朝的枪必须开,那是为了保家卫国!而虐杀屠杀之类的枪不必开,美日等帝国虐杀了我们同胞,我们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有些时候并不需要也用虐杀的方式报仇雪恨。
这个太简单了,我军的政策一直是优待俘虏,对于没有威胁能力的敌人当然不能随便杀掉,俘虏一个美军高官(团长得是上校了)的价值更不用多说了。事实上,我军在朝鲜战争中对待俘虏是最人道的,这是国内战争保持下来的传统,不过在国际战争中,其实可以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前两次战役中,我军都在战场释放了部分战俘(有些是重伤的,以我军的条件难以救活),这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也有的美军战俘被释放后找到武器在我军身后开枪的。说白了,刚开始双方都把对手当成国军看了,没有找到最合适的策略。后来美国人告诉自己的手下,如果要投降的话,应该向中国人而不是北朝鲜人投降,这样才能活命。
经过乱石滩时,美军轰炸机来袭,志愿军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 只能装死尸。没想到,美军无聊到打赌轰炸死尸,对于生命没有任何的敬畏之情
北极熊团长受伤时,千里说,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以上两个画面是我印象最深的,对比强烈
习大大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之害、饱经战火蹂躏之苦,更是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
习大大还说 "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战争是为了和平
战争不是为了杀戮
因为志愿军优待俘虏。
视频中的老人是志愿军老战士,黄继光同志的战友李继德同志,山东高青人,现年 86 岁。
贴金
[tiē jīn]
释义
1. 往神佛塑像上贴上金箔 2. 过分地、不合事实地夸耀
在新兴里战斗中,我军明明有一些真实的高尚举止。比如说,对一些被俘的美军士兵就地释放,让他们逃回下碣隅里。
但是你真的不去夸,非要夸个虚构的。
你随便编排个路人 “枪口抬高一寸” 也就算了,非要放到麦克莱恩一个有名有姓的军官身上。duang 的一下,很酷,很炫。结果别人看了新兴里战史,说麦克莱恩根本不是这么死的,没有这回事。
这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么。
下次要是拍横城反击战可别再这么编了。穿着韩军军服接近并击毙荷兰营营长,那可是违反日内瓦公约的。
(完)
因为有人圣母病犯了。
刚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理所当然的会觉得是吴京扮演的伍千里连长想要俘虏高价值战俘,一个活的上校比死的可有价值多了,所以作为老兵用这么一串台词告诉伍万里(易烊千玺)别被杀戮冲昏了头脑,战争不只有杀戮。我正等着吴京上去俘虏呢,没想到吴京看着他没动作,也不叫医疗兵,随后镜头直接告诉我上校脑袋一歪死了。这才恍然大悟,假如说要俘虏的话一开始就俘虏了,也没必要这么多废话,看过电影的就知道吴京自始至终都没有俘虏的动作和想法,这一番屁话就是告诉五万里要当圣母,不要当战士。
为什么这么说,电影里子弹击中了麦克莱恩上校的要害部位,我没记错的话开头结尾各给了一个特写,可以说是时日无多命不久矣,一眼就能看出不需要补刀就能让他流血流死,**但是我没弄错的话这应该是讲述战争的电影而不是讲述电子竞技的电影吧?残酷的战争不需要电子竞技里知道敌人必死之后的 “自信回头”,“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 那样的淡然。**敌人死了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没死,敌人只要一息尚存,只要他有抠动扳机,拉开手雷拉环的力量,都能在死前拉上几个垫背的。这道理我知道,伍连长不可能不知道吧?但没办法,导演圣母病犯了,要塑造所谓的 “正义感”,要升华所谓的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怎么升华,首先自然是为了和之前拿尸体赌博的美军飞行员做对比,看到了没,万恶的美帝国主义飞行员拿尸体赌博,但那可是尸体啊,尸体尸体尸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中了枪的上校是尸体么,他死了没?**有人肯定要说这胸口都中枪了这不快死了么。那竟然没有真正一枪毙命,敌人就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不补刀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伍千里这个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战士就是这么教自己的弟弟的?电影前面还说了伍千里把弟弟交给雷爹让雷爹教自己弟弟怎么活下来,转头就告诉弟弟不要除恶务尽,哪天弟弟就得被人反杀咯。刚还看到有人的回答里说 “用强暴凌虐一个已经丧失反抗能力的人”,可以,修辞学的不错,可能在他眼中军人不能对敌方军人使用武力,用了就是强暴,**敌人受伤了就是人而不是敌人了,不能杀人还不能杀敌人了是吧,偷换概念有意思吗?**那个回答的评论区充斥这美军没有同归于尽的勇气,这点我认同,可是冷知识,同归于尽需要的勇气指的是志愿军抱着手榴弹冲向敌军,而一个已经要死的人反杀活人也需要勇气?
还有人说什么志愿军优待战俘,人家投降了没你就说人家是战俘,这仗还没打完呢,人家美军明明撤退的比兔子还快呢对面就全成你战俘不是,我寻思撤退不等于放弃抵抗吧?而且我前面就说了电影里根本看不出来吴京要俘虏他,战俘就更加扯淡了。而这点还恰恰与史实相悖,历史上的麦克莱恩上校是因为把志愿军战士当成自己的部队被击中四枪(冷知识一,四枪,看来志愿军还是知道要多开几枪才能打死人的),四天后伤重不治去世的(冷知识二,原来中枪的人并不会立即死亡还是能苟一会儿,也就是说有反杀的可能咯)。
导演圣母就算了,某些洗地的知友也圣母的紧,可能这就是皈依者狂热吧。这个回答下面充斥着所谓的 “正义之师”,所谓的不能让仇恨蒙蔽了双眼,所谓的士兵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什么的。冷知识,志愿军之所以称为正义之师,是因为守护了祖国的边境安全和打败了以美帝国为首的十四国联军。正义从不体现在对敌人的仁慈之上(宋襄公除外),也从来与对敌军的杀戮是不相冲突的。志愿军虽说优待战俘,可电影里的麦克莱恩不是战俘。这点就更诡异了,明明历史上的他是战俘,偏要在电影里让他当场死去,哪怕吴京上去扇他一巴掌让他醒醒我也就当作吴京俘虏他了,可就不,就要圣母,就要升华” 有些枪是不必开的 “。更加可笑的是有些人眼里军队是不能有仇恨的,**连不同主队的球迷间都有仇恨你告诉我军人不仇恨敌人,志愿军不仇恨侵略者?**必胜的信心不就是来源于对保卫家园的渴望和对敌人刻骨的仇恨么,哪个志愿军战士不是想生吞活剥了美军。这时候圣母们发言了,这样人性就扭曲了,就只知道杀戮了,就不正义了。可笑,仇恨和正义从来不是冲突的,举个明显的例子吧。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血海深仇国仇家恨吧,在战场上总是以血想搏,以命相拼,要杀光所有的日本鬼子了吧。这和我们优待日军战俘们冲突了不?可见圣母们还有些二极管,眼里只看得见日本鬼子那样的屠夫,刽子手军人和血战钢锯岭里不杀人的圣母军人。在战场上杀死侵略者是军队天然的正义,而志愿军,中国的军队所拥有的正义是保家卫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优待战俘,不攻击敌方平民的伟大的正义。
**在战场上面对敌人被杀戮冲昏了头脑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五千里想要成长自然要学会冷静,但冷静是为了更高效的杀敌,记住了,你可是战士,不是圣母。**至于连长要保护弟弟,甚至什么 ptsd,别搞笑了,战场不是儿戏,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你他妈把敌人当人,谁他妈把你当人?敌人就是敌人,不把他们当人才是最正确的。杀戮的经历与对敌人的仇恨会不会让人心里扭曲?会,肯定会。但这支军队的正义与伟大恰好体现在这里,战士们或者说在党领导下的军队总是靠严明的军纪,坚定的信念避免把对敌军的仇恨,对敌军的杀戮转移到平民与俘虏身上。
不过战士终归是希望活着赢下战争的。而要怎么活,有些人可能靠贪生怕死的小聪明活,有些人可能从你死我活的厮杀中活,最伟大的则是那些” 穿插 7 连 “所致敬的伟大的战士们通过自己的牺牲向死而生般的活着。反正不会靠敌人的仁慈活,更不会靠泛滥的圣母心活。
这个问题是我想问的,没懂
到底有没有在申遗,你们到底看没看???师爷早告诉你们了:所谓杀人诛心,杀人诛心啊!!!
以前我就一直很奇怪一个事情,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面都会反复提及,朝鲜战争中我军的胜利,是由于解放军部队的战斗精神。
那我就奇怪了,瓜岛、硫磺、冲绳等等,哪一次日军不是死地?以死相博,还有更猛的战斗精神??
后来看了一些书籍,觉得我们反复提到的精神是不够的,这也是问题里提到的,为什么拦住了万里?如果让冲绳的日军到了美军的团部,还有这一幕???
日军做的是困兽之斗,我要死了,也不要让你痛快,大家一起死!这够不够生猛?够!大家一起死,但是,这在个人层面上,没问题。放到全局看,抱歉,你的死亡,一点用没有。
不知道大家看长津湖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段话:为什么要去朝鲜打仗?因为美国人可恨吗?因为朝鲜可怜吗?不是!是我们打了十多年仗,死了那么多人,夺回来的土地,现在有人要夺回去!有人要让我们回到那个可怕吃人的旧社会!
那我们做什么?是要送对方去地狱吗??不是的,我们是要对方退去就可以,让对方承认我们现在的地位。
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杀掉对方吗???很明显,死人不会说话,只会激起更多的仇恨和战争。
所以简单了,恐惧。让对手害怕我们,远比简单的肉体消灭要重要。更别说这种能挂名的 31 团,夺走他们的军旗,活捉他们的团长,远比一把火烧掉团部,一枪杀掉他们的大脑,要可怕的多。
杀死一个男人可怕吗?可怕!可是更可怕的是,你把抓起来的男人都给一刀阉了!!
反战
最后的战役
看电影的时候 我室友也问过同样的话
我当时是觉得 这个军官地位比较高 应该是要留活口 看看能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点啥。
但下一刻他头一歪没气儿了 其实那个伤口是打在他的心脏了 一开始我觉得千里就知道他活不成了 然后我一瞬间就明白了
其实这可以参考之后的剧情 一个军官看到中国的战士们 在雪地被冻僵 然后他敬了个军礼 当时他是敬佩的。
回到原问题 千里为什么不让万里开枪 我个人认为是抛开国家利益不说 北极熊兵团从一开始旁白就说了 二战还是什么期间他们是很骁勇善战的 是不败军团 而作为一个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千里来说 深知战争的不易。这个军团的指挥官 现在临死 而且是必死的情况下 这枪就来的没有必要了。大家在不同的立场。他也曾辉煌 只是如今时过境迁 已不复往昔。现在要死了 也尽量让他体面一点吧。
千里也希望弟弟能懂得 我们打仗不是为了杀人 不是为了争夺军功 只是想保护我们的家园 不让别人欺负了去 同样 我们在当下有能力的时候 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不要杀红了眼。
很明显 这个道理万里最后是想通了的。
电影里都说了,他是北极熊团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役。其中一战他们胜了西伯利亚战役,二战打的是太平洋战役,两次获胜奠定不可消灭的神话却也一定程度遏制了法西斯侵略扩张。
历史上一战中美国最后站的是协约国,反对了同盟国,这一定程度阻止了法西斯发展。二战是什么?是法西斯的扩张掠夺,是非正义的战争。抛开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于利益的各种公正非公正博弈,美国参加的是反法西斯联盟,与我们一样,抵抗这种恶劣的大国侵略。
这样来看,熊团曾发挥过好的作用,无论这作用背后目的动机与否结果都是好的。算是党给的一个面子和敬意吧,毕竟一二战的时候我们还在内战并非强到可以参与进正面直刚法西斯政权的地位
以上只是众多因素中其中一个原因。还有更多的,全看个人理解,答案不唯一也不限制,以上只是一个想法罢了
题主可以注意一下万里要给团长补枪的动机。
在七连完成送电台任务,在总部休整的时候,万里曾经问过余从戎,杀多少个美国鬼子才算英雄。余从戎回答二十个(我记得是这个数,记错了欢迎指正)。而在千里拦住万里补枪的时候,万里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还差六个就能当英雄了,杀一个是一个(大概是这意思)。这说明什么?说明万里作为一个没经历过几场战斗的新兵,还处在靠嗜血本能 / 立功渴望去战斗的阶段,所以战斗的目标在他心中被简化成了杀人的数字,所以他才会对已经重伤垂死的团长补枪,来抢这个击毙团长的人头。这么做对不对?就士兵本身来说,是人之常情;但对于彻底打赢战争来说、对于军队长期建设和国家长期发展来说,是后患无穷的。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人类的战争生活时代将由我们之手而结束,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属于最后战争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长津湖》的这一片段,就是毛泽东同志上述论述的具象化体现。的确,激发士兵的嗜血本能,把战争描绘成杀戮游戏,短期内可以让军队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但长此以往对军队的持久战能力、特别是士气和军纪都是巨大的侵蚀(参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为什么 “有的枪必须开”?因为消灭战争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为什么 “有的枪可以不开”?因为革命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杀戮本能,不是为了满足军人群体立功换取荣华富贵的欲望,而是为了彻底消灭战争,消灭杀戮。即便是从纯粹利益角度考虑,团长级别的敌军军官,俘虏的价值要远大于击毙(如果不是当时没有救治的条件,七连一定会千方百计把他救活),无论是审讯获取情报,还是感化招降后对敌人实施心理攻势,价值都不是一个新兵攒人头换军功可以比拟的;而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说,给一个垂死的团长补枪,看起来事情不大,反正他都快死了,但无异于给作为新兵的万里强化了这样一种理念:战斗的目的就是杀人,杀的人够多就能当英雄。这毫无疑问违反了解放军一贯的政治建军、军事为政治服务的原则。所以,给不给团长补枪,意义不在于团长该不该杀,而在于当士兵流露出靠杀戮发泄、靠杀戮维持战斗意志的情绪的时候,主官有义务坚决予以制止。
七十年后,终于知道主席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含义了。致敬先辈,致敬主席
电影艺术,可以这样;
但是战场上,双方都在激烈对战,你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就是不明智。
先不论第一枪打在哪里,只要敌人没有毙命,就要赶紧补枪。不然最后死的可能就是你或你的战友。
与前面丑国兵比赛扫射尸体形成对比,战争不是杀人机器
我觉得是导演用力过猛,此处做法错误。
问题在于,当时的判断,他能不能活下来?
如果能活下来,那就不该开枪,应该俘虏。
如果活不下来,那就应该补枪打死。
对于自己,电影看多了,有多少不补枪,被最后一击击杀的?怎么确定他是装死还是真死?补一枪就完事。把自己和战友的生命交给苟延残喘的敌人显然是不对的。不要因为有个电影就乱分析意义,更不要学习。当真的生死相向的时候,一定要补刀,一定要补枪,一定要确保敌人死的不能再死,哪怕他现在只有一根眉毛在动,也要毫不犹豫的照着他脑袋来一枪。
对于敌人,既然死亡已成定局,为啥不给他个痛快呢?为啥非要他等候必死的煎熬呢?这仁慈吗?
阻止战友开枪,却不去处理敌人,说一些假大空的话。这个镜头是电影的败笔之一。
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必须开的是军人的天职,不开的是战争中的不能丢掉的人性
秦国讲仁义?秦国讲仁义那就只能在陇东放马!!!大汉仁义那大汉就只能一直送女人让大汉的女人在单于的身子底下承欢以博取三分苟且时日!天道!??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我们能在这里高谈仁义?!是因为有人用命生死相搏搏出了一个承平岁月!而我们却自以为是的认为一段戏剧化的电影剧情是天道是大道是公道?!!!切,一群费拉
高谈仁义者其实是自私的傲慢鬼
导演可能是想表达中国军人的仁义吧。
但是实际看上去,我觉得千里是想省子弹,但实际浪费了两颗子弹。
这个团长,心脏附近中枪,天气寒冷,没有救助就是必死无疑,开不开枪都是死。实际上确实进屋后没几分钟就死了。
所以不让开枪我只能理解为省子弹,但实际万里浪费了两颗子弹。
话说你要体现仁义,你就拍北极团长投降,千里试图救助北极团长,万里开枪被阻止,团长伤重不治。
现在这么拍一句话,画蛇添足
仁义道德要讲,也要看对谁讲。
跟美国鬼子讲仁义道德有什么用,
后面美军大批飞机过来轰炸,雷公壮烈牺牲。
况且那个美国鬼子也没投降啊,垂死挣扎,万一掏出一个手雷自爆那就故事结束了。
我认为万里补枪没有任何问题,
当时要是李云龙在场,十个千里也拦不住。
战争伴随了整个人类文明史,杀戮、掠夺是人的本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是拥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人会喜欢战争。和平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诉求,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某一段变态时期,是偶发的且反人性的。当不得不裹挟进战争里,身处漩涡的战士们该如何抵抗这种反人性的折磨?拿起刀枪后又该如何放下?这就需要战争的正义性以及严明的纪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些仗没必要打,有些仗不得不打。抗美援朝该不该打?我们站在七十多年后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可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这个决定无疑是艰难的。但是教员的一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掷地有声的做出了英明决定。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义之师,我们是为了保家卫国。
“三项纪律,八项注意” 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人民子弟兵一直贯彻执行的很好。这既是对平民的保护,更是对战士自己的保护。战争是可以扭曲人性的,翻开历史,屠城、杀俘,虐囚屡见不鲜,伴随着战争的一直是烧杀抢掠,是因为打仗的人没有人性还是战争异化了人,将他们变成杀戮机器?
伍千里不让伍万里开枪,是对新兵的保护,更是对弟弟的关爱。伍万里作为初入战场的新兵,用杀戮抵抗了恐惧,抚平了愤怒。可是之后呢?当回归平静生活没了恐惧与愤怒后呢?战争对人心的折磨可能才刚开始。
就像伍千里说得,有些枪可以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其实这个和前片中美军飞机射击地面死尸一段前后呼应
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我朋友就脱口而出:没有反抗能力的敌人不能杀!
确实是这样,我们是为了保家卫国才和敌军作斗争,而不是为了掠夺人命才去打仗!正面交锋当显英雄本色,在敌人无法反抗时,如果我们开枪的话,无疑也做了杀红了眼的恶魔。
什么没有反抗能力的敌人不能杀,什么补枪没有人性,什么和霉菌打死尸形成对比。
我们志愿军不是圣母好吗。
没有放下武器投降的就都是敌人,必须要打死的时候当然要打死。
因为这次受伤的是北极熊团的团长,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生擒当然更有利啊。
钱学森不也是五个降落伞兵换回来的吗?
有时候活人比死人有用。
对于杂兵,当然该补枪补枪,确保他再起不能 渣都不剩。
因为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我们一直都是热爱和平,向往安稳的生活,战争一直是不得已的选择。
教员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为了今天,这仗真不想打,但为了以后一百年的和平,这仗又不得不打。
也有和血战乱石阵中美军以击打乱石阵的死尸为消遣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自保者。
也有教会万里,并不是杀死多少人头就算做英雄的
这点我觉得很好,万里问余从戎杀多少美军才算作英雄,刘秘书说:“上了战场就是英雄”,万里当时并不理解,甚至是不屑一顾,问余从戎:“他谁啊”,依旧在扒手指计算自己的 “人头数”,所以到了麦克里安面前才会说:“就剩八个马上就二十个了!” 这时千里的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算是有触动到万里,因此他最后朝着别处开的枪。
最后万里真正明白军人的荣耀,是谈子为的那一段话:……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早就不止 7 亿了,不过我喜欢这张图)
emm, 晚上刚看完,过来强答一波。虽然出现了什么步枪打飞机,人体挡子弹的情节,不过电影嘛,艺术加工无可厚非,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值得我们去珍惜。就单说这个情节,其实战场上通常有打死不如打伤,击毙不如俘虏的原则。打伤可以让敌军花更多的代价去营救和治疗伤员,俘虏可以当成交换和谈判的筹码,二战中就有不少交换战俘的例子,一个飞行员俘虏的价值比缴获几架军机还大。电影中这个团长的价值不言而喻吧。除非已经完全控制住局势和确定敌人没有反抗能力时才没必要击毙,否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你在这做大圣人,你的队友却可能因为你的愚蠢和你一起归西。不说远的,美军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就吃过不少这个亏,寡妇,小孩身上绑炸弹搞袭击的不少。不过电影的主题当然是让我们铭记在那样一个极度不对等的军事条件下先辈们为了和平做出的牺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毛主席那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真是高瞻远瞩,不得不说伟人就是伟人。印象最深的事剧中指导员有句话说我们为什么打仗?就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不用再打仗。习主席说我军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有些枪不用开或许就是这么个意思吧,我们不像美国一样强大了会去欺负别人,我们强大是为了保护自己。电影算是一个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纠结它的还原性。就像之前在国外很火的李子柒一样,或许很多人诟病她们团队的包装,质疑那不是真实的田园生活,但是能让外国人相信中国的田园生活有这么好就够了。以前不是有一堆公知吹外国的月亮更圆吗,什么外国地铁上没人玩手机,都在看书之类的这种宣传吗?意识形态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
奇奇怪怪
要么击毙,要么俘虏,要么治疗 + 俘虏
哪有看敌人重伤,放着不管的
难道不怕有意志力强悍敌人,临死前爬去发个电报 “向我开炮”,或者偷偷拉个手雷
要和打赌鞭尸的美飞行员形成对比
也可以搞个战局彻底溃败,个别被包围美军举手投降,千里拦住万里射击的场景
和美军扫射尸体做对比,我们是为了国内和平幸福生活而战的,不是为了宣泄兽欲传播暴力
他们是战士,不是禽兽!
我们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不是为了泄愤来虐杀的。更不能像美国飞行员那样为了打赌而扫射尸体,可恨!
普通大一历史学生一个,今天上午去看的。
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交织造成:
1. 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对对方最后的尊重
“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这句话放在这里很好的说明了伍千里作为职业军人的素养: 剧中军官(抱歉我忘了名字,好像是史密斯?)已经左前胸中弹,时日无多,这一枪确实没有必要开,如果再开就是在对毫无反抗能力的人下手,有悖善心与军队传统,也是对于对方作为美军王牌队伍首长的最后尊重。
2.(自己感觉啊,不一定对)有种要让对方看见曾经王牌部队如今的狼狈模样,体会溃败的滋味的感觉。
虽然以普遍理性而言史密斯可以用其他姿势在北极熊军团指挥所里,但偏偏是正朝指挥所大门对着美军撤退的姿势,不由得让我觉得编剧对于这个坐姿可能有其深意啊。(当然也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就忽略这个吧)
3. 教诲万里战士并非杀戮机器,不要带着利己的目的去杀人,更不要迷失自我丧失人性。
万里当时的状态是,为了成为 “英雄” 要杀二十个人,已经剑走偏锋有点迷失自我了,似乎忘记了自己当兵的初衷是“让我哥瞧得起我”,以及抢回分来的土地,千里这一拦,一拦其迷惘,一醒其初衷,而后面万里的空枪也意味着他的转变,意味着他在那时怀着极大的愤怒与迷茫却还是选择人性,只开了空枪泄愤泄怒。
以上。欢迎评论区友善交流以及其他观点的提出,回答并不成熟,请多指正。
从枪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个片子的定位还是在为了和平,珍惜和平。
无功无过,在这一点上乏善可陈。
少了一点斗争精神,看起来和美国好莱坞文化风差不多。
其实,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电影还是要开创新路的。
好莱坞的反战,不能说全部但很多是为了涂抹自己的侵略战。
中国的反战,应该是打心底里珍视和平,如何表达还需要影视从业者久久为功。
为什么更爱《功勋》,因为里面讲的很真实。是谁披荆斩棘,是谁让我们的敌人知道中国不容屈辱。
为什么我更爱《1950 我们正年轻》,因为志愿军老战士说:“我们不希望战争,但绝对反对投降。”
这样的话,似乎更适合如今要向世界宣告我们强大的中国。
一句话立住了两个人
联系上下文,此时的伍万里已经认为杀敌只是凑数,属于杀红眼的状态,此时的他是一个合格的战士,但已经处在 “疯魔” 的边缘,如果不是千里的这句: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万里势必坠入杀人无数的“魔道”,也就是武侠里的“走火入魔”。有了这句话,不开这枪,他才真正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同时贴合了本片的一个主线:一个蛋从外面砸开也就是个蛋,从里面啄开你说不定是只鹰,这一精神内核。
同时,也立住了伍千里这个优秀革命军人的形象,在经历了解放战争等众多战争,经历了战友、兄长战死的彻骨疼痛之后,完全站住了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继承了兄长的意志、战友的意志、志愿军的意志以及中国军人的意志。甚至有些王阳明心学的哲学感觉:你可以做个好人。
同时立住了志愿军出兵朝鲜的正义性,即所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战争观:不行无义之战的理念。同时表达了我国一直以来的战争理念: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核心的战争理念。
抛开政治立场,活捉远比击毙有价值多了。
一个高级指挥官,掌握着高价值情报,深谙美军排兵布阵,战术特点,逆向针对的价值远比打死有用多了。何况还是战争初期,大家都不了解对方的关键时间点上。历史上那个团长是伤重死了,如果没死,后面的事不要太美。
此外主官被俘对己方士气上也是一大打击,可以说是耻辱。怂比居然连自杀都做不到。插句话,元首比招核,那才叫硬气!
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就是慈悲的,不是为了杀戮而去抵抗侵略者,只是为了保家卫国。前面伍万里问余从戎多少个鬼子才算英雄,而这一刻伍万里才知道真正的英雄不是杀多少鬼子,也是伍万里的一个成长点。伍千里的行为和美军在乱石阵那块惨无人道的杀人游戏呈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军人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屠杀。
因为这部剧的思想是 “以战止战”,展示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的正义性、合理性,正如片中教员所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梅生所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战争是挽救危局的手段, 也是制止战争、消灭战争的途径,所以“有些枪必须开”。但是如果可以“不开枪” 的话,也没必要破坏和平吧,战争是残酷的,你死我活下惯常的是非标准被颠覆,死亡平等地降临在每一个出现在战场上的人身上,哪怕你心向艺术作品中穿梭于枪林弹雨却安然无恙还能精准射击丢手雷的主人公你也大概率只能做个热兵器下的炮灰,而那些被特效化妆师画在演员身上的伤也会留在活人身上并切实地犯疼,为成就个人英雄传说鼓吹战争实属恶毒,孰知“一将功成万骨枯”。
也许千里想告诉万里,英雄不是靠杀戮的数量被评定的,如果有一天被迫使用武器,也不要忘记为何而拿起武器吧,支配枪,而不是被它支配。
战争把人逼向杀戮,杀戮太多会忘掉自己,能拿起枪,也能放下枪,才是活生生的、最可爱的人。
可以说这一幕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所以说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因为咱们的是人民军队,是解放军。不是纳粹不是雇佣兵。只是因为现在的历史阶段历史进程,在前面首先加上了中国而已。
万里为什么非要去打仗?
因为他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对于枪的渴望从见到哥哥一直到登上火车都在表现出来。他对于战争甚至有一种向往。
后来他敢杀人了,就开始问要杀多少美国人才算英雄。得到二十个的答案时就开始计数,这时候敌人在他眼里不是人,而是数字,是他变成英雄的垫脚石。
千里为什么要抓住他的枪?从一开始这个答案就说出来了:这场仗我们不想打也不愿打,但是不打不行。
我们是自卫的性质,是正义的战争。
看到进攻的信号弹就欣喜,已经被俘虏的敌人也要杀死,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万里往桌子上打出的那一枪,实际上是完成了他对于战争看法的转变。
看了很多答案,我个人写一个:
1. 抗美援朝前我军已经历过抗日战争,内战长达近几十年的各种规模的大小战争,作战经验,实战交战战术都达到空前顶峰。各种俘虏,各种政策都已经成熟。
2. 这一细节充分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背后的政治性,一是我们是抗美,援朝。中国一项不主张侵略其他国家,我们只是保护社会主义邻国而已。我们的作战目的: 是把敌人打退回三八线。战争不等于屠杀。
3. 充分的提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那就是优待俘虏,心脏已经中弹了,基本可以判定死亡了,杀红眼想补枪的想法对于一个新兵来说太普通太平凡太常见了。但是连长是身经百战经历过战争的。所以才有那句有些枪可以不开。
4. 参考霍元甲他爹那一拳没打出去。
5. 如有不妥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井冈山时期就刻在了人民军队的基因里,传唱至今,每个战士从入伍之初就要学习。
战斗结束之后,我们不仅不会补刀滥杀,还会为敌人们医治疗伤,像治疗我们自己的战士那样为他们治疗,不论他是团长师长还是普通一兵。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后面的忘了,每回开饭就只唱第一段)
从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千里和万里站的角度和思想觉悟的高度不同。
对于刚刚参军入伍的万里来说,刚刚经历战争的洗礼,看着身边一个个战友倒下,心中已经激起了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眼中只有消灭一个个敌人,以击杀 20 个敌人为目标,渴望成为一名战斗英雄。
但是,对于作战经验丰富的千里来说,他显然知道,留下这个敌军将领比杀掉他对战局的帮助更大。这时候杀了这个敌军将领,也就是杀他一人,而通过留下他获取更多敌军信息,就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
在战场上,最需要的就是一份沉着冷静,切莫被仇恨和英雄主义冲昏头脑,千里成功诠释了什么叫有勇有谋的军人,粗中有细,刚中带柔。这一处小细节也让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不仅仅表现了中国军人英勇善战的一面,也有智慧的一面。
给万里的第一次杀戮学习留一个底线,不然没有限制的小朋友在第一次体会到杀戮后容易丧失人性以及是非观念。
为什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对待俘虏和平民的态度,是解放军和其他国家军队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入朝作战之前,志愿军第十三军团政治部向部队发出了入朝后的群众纪律守则和公约。
朝鲜民众的评价
对待俘虏的政策
参考资料:《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第一卷 第十二章 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政策和纪律教育
这是电影中十分精彩的一笔。
电影里面是要表现什么吧,或是 pla 不杀伤员和俘虏,逻辑上也能讲,这级别的人拿下当人质比杀了更有用
毕竟是艺术,现实中我记得是打扫战场才收缴的旗子,还在博物馆陈列着,打的时候管不了那么多 奇袭多晚上 也分不清哪个是王牌
因为那枪打在了要害,能活下去的机会已然没有。但一时又死不了,只有无尽的折磨。
万里开了那一枪,等于给了对方一个痛快!说什么敬畏生命不生命的其实不重要,千里就是想教会万里,那些明知不正义的事情还为之的罪魁祸首,不能让他们太便宜的死去。
做人,当兵,还是做官,都更需要有心机。不开那一枪,既折磨了对方,又博得了敬畏生命的美名,显得自己人格高尚,顺带还能节约子弹 (可惜万里还是开了那一枪)。
手动狗头
我明白,拍摄者是想表达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这个非常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前面美军肆意虐杀形成鲜明对比,但在电影里是这么拍的
那个美国佬心脏中了一枪,鲜血泊泊地往外涌,他表情已经痛苦到生无可恋了。千玺冲上去想要补枪,却被吴京拦下
如果最后是俘虏美国佬,把他救下来当战俘,我或许可以理解。但是电影里吴京挡下千玺的枪之后,那个美国佬就扭几下不动了。后面电影再没有给出后续,我就理解成那个美国佬是死了吧
这是什么意思,要让敌人在痛苦中死去,多折磨他一下是吧
千玺过去,一枪的事就可以解脱美国佬的痛苦,就跟身上着火已经无法扑灭的人渴求自杀一样,这时候一枪了结他是他最好的解脱。吴京挡枪,反而让美国佬在痛苦中多挣扎了一会,好家伙,杀人诛心是吧
如果电影想更好地表现人道主义精神,这里明明可以处理地更完整得当一些。至少这里给我的观感让我产生了歧义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可能我的想法比较邪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但是小伙伴们看了之后,要知道这部片子有一个最大的疑惑,就是千里和万里在北极熊团长最后一刻,万里举枪要拿下第 20 个人头的时候,千里阻止了他 “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 万里最后一枪还是打偏了,这个情节是啥意思。
之前有很多所谓的公知喜欢无脑洗地,认为是我们乱来,这一幕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这场战斗,本质就是为了赶走敌人,为了家里头能安心发展,不是为了杀人而拿起枪。而且跟一开头美帝对着尸体还要比赛谁打得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们的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消灭威胁国土的人。
我们的军人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身处盛世的我们,享受着暖暖的和平阳光,我们要不忘记电影中的那句话,我们打这一场战斗,就是为了下一代不用再打仗。
“有些枪可以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开头乱石滩美军用拿射击死人比赛,中国志愿军与美军形成了很明显的差别
中国志愿军十分具有人文主义!
除此之外,是因为伍千里不想让弟弟陷入一种误区,伍万里那个时候在战场其实已经杀红了眼,只想着杀够 20 个敌人就成了英雄,所以伍千里要阻止他
这一细节当时看了,我也不是很明白。
然后就问隔壁的,为啥不一枪崩了他?
隔壁老李说:
一个他是大官,还一个原因是他已经被打中了心脏的部位,就算你不不抢也是会 over 的。
而吴京饰演的伍千里,“说有些枪可以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这句话说出了伍千里的磅礴精神和敬畏之心。
跟一旁易烊千玺饰演的弟弟伍万里,形成了巨大的 “反差。”
伍万里听了哥哥的话,似懂非懂。最后他还是没开枪,打了其他地方来泄气。
伍万里前面问了,杀多少敌人才算英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还差几个就是英雄了。
ps: 穿插一句,
黄轩饰演的毛岸英也很让人破防,他说了一句:
“几百万老百姓的孩子一听到命令就上战场,为什么我毛岸英不能?”
当伍万里还在纠结,杀多少敌人才算英雄的时候?
毛岸英说,只要上了战场就是英雄。
义无反顾,义不容辞,他是英雄!
不好意思,言归正传。
骨子里,伍万里也想成为像哥哥一样优秀的人。
他来打仗,一开始也是为了想让哥哥看得起他。
雷爹说了,让你哥看得起算什么,让敌人看得起那才硬气!
难免有些孩子气的幼稚。
痞里痞气也好,幼稚也罢,到后来他从吊儿郎当 - 期待 - 不屑 - 不服从到服从之间的转变 - 坚定,眼睛就忍不住湿润了。
而他,也只不过才是 19 岁的孩子啊!
伍千里之所以没让伍万里开枪,我还有个浅薄的理解——
子弹是用来防身以及救更多的自己人,更不会浪费在一个将死之人的身上。
值得二刷三刷多刷,老少皆宜,有笑点有泪点。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都是烈士们用鲜活的生命堆砌的。
余从戎说,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打,就是下一代要打。
看着随身携带的女儿照片,是他坚持不变的信仰和力量。
影片中伍万里应该可以回去给老母亲老父亲盖房子,余从戎应该可以回去教女儿算数,而雷爹是再也回不去老家临沂了。
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想。
雪雨霜风彻骨寒,援朝战士志浩然。长枪铁炮御凶顽,鸭绿江畔定波澜。
永远致敬志愿军英雄!铭记历史!感恩珍惜!
以上。
1937 年 12 月 13 日的日报(第 4 报)
(题目) 百人斩超纪录,向井 106-105 野田 / 两少尉延长战
(正文) [十二日浅海、铃木两特派员发于紫金山麓]以南京为目标的 “百人斩竞赛” 这样少见竞争的参与者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野田巌两少尉,在十日的紫金山攻略战中的对战成绩为一百零六对一百零五。十日中午,两个少尉拿着刀刃残缺不全的日本刀见面了。
野田:“喂,我斩了一百零五了,你呢?” 向井:“我一百零六了!”…… 两少尉:“啊哈哈哈……” 结果是谁先砍了一百人都不去问了,“算作平手游戏吧,再重新砍一百五十人怎么样”。两人的意见一致了,十一日起,一百五十人斩的竞争就要开始了。
万里: 哥,我只是想帮帮他。
导演安排,
因为千里的意思是,这大官是我打中的,老弟你过来捡现成的,没门!!!
因为那是导演意淫
真实的情况是要争取俘虏,毕竟是个比较高的军官,而且即使是普通士兵,那也是要争取俘虏的,因为优待俘虏政策
其次如果是负隅顽抗者,要优先击杀,这叫减少伤亡
要是已经受伤的,阻止就阻止,整那么文青的一句话,直接喊一声注意俘虏政策就完事了
装逼不行啊,画蛇添足
先说结论,无非是导演想要给敌人一个体面罢了。
“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不知道导演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否和我一样呢。
伍千里再三拦下这一枪,说了这么句半懂不懂的话,但又没有挑明它的含义。我希望这是要万里明白:我们是堂堂正义之师,战功要向战场上鲜活的敌人头上去要,愤怒应该洒向还在行走的敌人,而不是收割一个将死的敌人。这和用机枪扫射尸体为乐的侵略者有本质的区别,高下立判。
从中枪位置来看,应该是活不了了。战斗还没有结束,对于这样一个高价值目标,既然俘虏不了,就要确保击毙然后离开。既不能急救并俘虏,又不愿立刻击毙,除了想给对方一个体面之外,实在想不到别的理由。
因为我军规定,不杀俘虏啊。
因为我军有组织,有纪律,不杀伤兵,不虐俘虏。
战士不守军纪,长官不讲纪律讲江湖道义,不知道这是哪个位面的我军?
因为中校左侧肺部中枪,这个距离应该是击穿了,失去反抗且必死无疑,节省子弹,不用补刀。
在不会造成己方伤亡的时候能俘虏的尽量俘虏。军衔越高俘虏价值越大。
如果已经到了打完收拾抓俘虏的阶段,这无可厚非,问题当时外面打得火热,一枪崩掉干净利落,非要在屋里来这么一段。
何况这个团长奄奄一息,出于人道给个痛快也不过分吧。
我觉得这是出于尊重吧。
战败了那位军官出于尊严自杀而不想死在敌人手上或者透露情报。这种精神值得敬佩,所以千里拦住了万里。
翻了一圈没人说,可能是自己理解错了。 (°_°)
这竟然能成为一个问题,这不是显而易见吗?如果仅仅因为他是敌国人就杀,仅仅因为在战场上就杀,战斗的荣耀和屠杀的野蛮区别是什么?
单纯抓个俘虏,哪那么多戏,谁会没事干把对方中高级军官干掉,肯定抓回去啊
大家都是人,都不是青面獠牙的恶鬼,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去战斗做一个战士,但他们不是杀人魔。他们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我觉得这一段是整个电影里比较有思考点的一部分,体现了人道精神与对人的尊重。
啥时候我们的主旋律、战争片能像好莱坞那样,既当表字还能立牌坊。
展现正义性可以,展现人道主义更可以,结果整了个这么经不起推敲的情节。
应该也是和前面飞机扫射呼应吧,有些时候不用开枪,就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残酷?
因为这是电影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司马法 • 仁本》
“兵者,不祥之气,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道德经》
历史上这个团长很快就死了
我觉得高级军官抓住了可以获取情报和交换条件等等。
反正我看到这一段,脑子里的想法是,抓活的,唉,可惜了一个活上校。
正义之师,不杀伤员
因为千里想告诉万里,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兵,不是没有人性的杀人狂魔。
我觉得是以下几个原因:
体现了志愿军是真正仁义之师,不像那帮在阿富汗屠杀平民的土匪。
如果不拦住,这样一直下去,就会使得万里的心理产生出杀戮的快感。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以战止战,是无论如何不许这样的。(可能除了我们的军队,其他国家的军人都会有嗜杀的恶习。最典型的便是日军,纳粹,美军澳军。苏军越共和朝鲜人民军可能也不例外)
节省弹药。
因为志愿军是战士,不是杀人犯。
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俘虏换资源,细看一下后发现那是致命伤死定了,结合万里的凑 20 个人头说法,只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们志愿军为什么要打战,志愿军不是来杀 20 个美国佬当英雄的,他们只是为了打退美国佬。
我觉得表达了一层意思,也可能是我多想。
千里说,有的枪可以开,有的枪可以不用开。
隐喻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战争又不是游戏,军人的目标不能是比谁能完成击杀数目后成为战斗英雄。
就像两个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对着他们以为的尸体进行扫射,以此作为比赛还有美元筹码。即是对人性的漠视,也是对军人这个职业的抹黑。
当然,我看电影时第一反应是想要活捉敌军指挥官呢。
开枪是为了保家卫国,不开枪是为了维护正义。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最极致的反战。
反战并不单纯意味着拒绝战争。相反,拒绝战争反而会招致战争。
以战止战,止戈,是为开枪,是为保家卫国,是为反战。
得饶人处且饶人,君子有所不为,是战争的正义性性,是为不开枪。
看不懂,既然没打算救,又不可能放了,既然觉得补刀不对至少解除他的武装让他不能对其他人有威胁吧,然后二位就看着他死了,我寻思你们两个可真闲。
要想展示志愿军的人道主义,有的是真实案例。
真实的历史已经足够感人,不需要过分演绎。
好莱坞式的 “反战” 处处透露着侵略者的“怜悯”,但志愿军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抗击帝国主义的时候他们是战士,面对受伤的敌人他们也是人道主义者。既不抓又不放,一个镜头就完美的体现出了导演的拧巴。
我以为是因为对方是美军高级将领不能随便就杀了
我们选择参与这场战争的目的是结束这场战争,不是为了成为英雄。
也不要因为冲动,变成你痛恨的那帮敌人。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不是侵略者。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为了保家卫国,不得已才出兵朝鲜,卷入战争的,我们的目的是抵抗侵略。
志愿军战士,红军战士,解放军战士,都是过活生生的人,是千千万万百姓的儿子。
美国人叫 “搜这儿”,翻译过来叫士兵,或者叫雇佣兵。而我们的军人,是共产主义战士,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所以我们的战士,不会像澳大利亚人,美国人,日本人一样滥杀无辜,当然了,那个美国军官实际上不怎么无辜。但是我们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为了成为英雄而杀人。我们的英雄,是他保家卫国,自我牺牲,换来和平和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才成为了英雄。而不是简单的杀了多少个敌人。杀敌只是手段,抵抗侵略,保卫和平,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不是侵略者。
没那么复杂啊 屋子里的是高官,团长级别的,在没有抵抗力的情况下当然是活捉俘虏上佳之选,一来是日后接受改造和审判,二来这种有一定价值的敌人可以用来和美军交换俘虏时提高筹码,可能能达到一换几十个普通士兵的效果。这样的筹码当然要留下,比一枪崩了好多了。
这个细节有点故弄玄虚,观众都这么多种解读,没太多文化的万里怕是更加一头雾水了
充分说明我党领导的部队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胜利之师
这部电影有两个目标观众
国人:中美对抗,中国能赢
美国:你让我好好过,我就不要你命
一个美国高级军官俘虏可以换回很多中国俘虏。美国对于俘虏的态度,可以用他们自己国家的俘虏换,甚至可以用金钱赎回。
四字氛围组提问标记一下
因为没有放希望之花
团长只能死在这个 bgm 里
从现实来讲,只能说他弟弟还算新兵,还需要教育。
从电影来讲,这个艺术创作算画蛇舔足,意义不大。
评论电影本身是为了可以鼓励拍出更好的電影讚美抗美援朝革命烈士,弄不弄就删评?问题是我的评价仅针对电影本身,有任何玷污烈士的嫌疑吗?
因为那个人中枪没有战斗力,没有威胁了。打死他很容易,但是人民军队是有纪律的,不虐待俘虏,不枪杀战俘。
这不很简单吗?敌方首长虽然中弹,但是有可能没有死,如果没有死,就会从他身上获得很多情报。我军行动十分有。
知乎用户 胡军 发表 大家好,我是演员胡军,在《长津湖》中饰演第七穿插连的炮排排长雷公。很高兴在知乎与你们分享我参与电影拍摄时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以下回答涉及大量剧透,我建议朋友们先去观看影片,再来阅读这篇文章,会更有意思。 长津湖 …
知乎用户 狐狸晨曦 发表 《长津湖》13 亿的总投资,是没错,得到吴京采访时亲口证实, 吴京的登峰国际,就是本片七大出品方之一,前六家是博纳、八一厂、华影、中影、上影、阿里。业内几大电影巨头,群策合力的大项目。 这部投资为历史最高的战争片 …
知乎用户 穿过军装的晨曦 发表 我是组里军事副导演,负责所有演员军事训练和带领数百名退伍军人配合拍摄。 最早接到《长津湖》这个项目是 2019 年底,结果在 2020 年初临开机前因为疫情停止了。制片方妥善的安顿好每一名工作人员后,影片 …
知乎用户 堪舆先生 发表 经过网友提醒,部分描述可能有剧透!不过不影响观影! 我的姥爷,是一名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正因为此,第一时间我就去看了一下。 电影对当时的细节复原的很到位,比如在火车站,临时配发冬季棉服,甚至守备部队直接脱了身 …
知乎用户 闲人电影 发表 《长津湖》上映前很多人都担心三个问题。 一是三位导演风格不统一,是否会有割裂感;二是会不会拍成一部说教的战争片;三是会不会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在《长津湖》正式上映后,这些担心全部都烟消云散了。咱们先看看这部电影截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