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公明:检讨“胡鑫宇事件”,构建健康舆论生态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收录于合集 #对话 12个

** 对话**

对话背景

胡鑫宇失踪106天后,尸骸被找到。2月2日,关于胡鑫宇死亡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召开,调查组认定他自缢身亡,而找到尸体的粮库是第一现场,发布会上公布的胡鑫宇录音笔中最后两条录音内容,明确显示他有轻生的打算。

图源:央视新闻(资料图)

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停止。

对话嘉宾:李公明

必须高度重视时代舆情氛围下的信任危机问题

**越秀山边:**从公共讨论的规范来说,任何先入为主的阴谋论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实际上讨论一位青少年学生失踪、死亡等,对舆论来说,应该承认是困难的。毕竟,首先这是一个涉及到刑侦等范畴的专业问题,其次讨论者往往并不掌握信息。

图源:网络(资料图)

当然,我们也知道,公共讨论存在着三个层面:事实、知识、逻辑。现在问题恰恰是,尽管人们并不掌握信息,并且信息在事实上处于垄断状态,人们同时也不专业,但所有的质疑,恰恰是基于逻辑与常识的追问。

哪怕此事“惊动”了公安部,但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因此停止,舆论场似乎陷入了“永不相信”的死胡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局面?

**李公明:**目前事件的局面可以描述为:舆论高度关注,公众质疑不断,事件尚有疑团未解;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是当地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挫,也就是通常讲的发生信任危机。

也就是落入了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其主要意思就是当政府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无论你说什么公众都不相信,即便你讲的的确是事实真相。

图源:百度百科(资料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任危机?

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对于不讲真话甚至讲假话完全没有畏惧之心、没有顾忌之念,对网络时代的传播效应也过于蔑视,而且当后来事实真相逐步呈现的时候也从不对先前的言论行为追究责任——当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信任危机怎么可能不出现?

图源:网络(资料图)

在这样的时代舆情氛围中,如果对于早已出现、并且不断积聚的信任危机现象不敏感、不重视的话,在处置突发事件的时候,必然容易在信息发布的问题上存有可以不及时公布真相的侥幸心理,新的信任危机就这样再次酿成。

从社会治理维护公信力角度检讨“胡鑫宇事件”

**越秀山边:**政治学上有个命题,没程序正义,就不可能有实质正义;在信息被垄断的前提下谈真相的确很奢侈;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第三方,一切都可以合乎逻辑地被认为权力被内部“有原则”地掌握。

这大概是“塔西佗陷阱”的根源所在。

图源:中国经济报道(资料图)

首先就事论事,在“胡鑫宇事件”中,如何破解民众“永不相信”的局面?

而我们的社会治理,又可以在检讨“胡鑫宇事件”中学习到什么?

**李公明:**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不易,需要长期积累,更要不断珍惜。但是要损害却不难,一两件举国关注的热点事件处理不当,就足以使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挫。从社会治理和维护公信力的角度来看,在检讨“胡鑫宇事件”中有几个问题应该深入思考:

一是以法治原则和程序公正为基础,在信息公布问题上坚持任何人、任何团体的意志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原则。在这里的法治原则不是虚的,而是实在的,比如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图源:博鳌亚洲论坛(资料图)

而程序公正则是保障实质公正的前提,信息公布的程序公正表现在各方面,包括了出席信息发布会现场的提问者身份等。比如有人质疑这次江西警方发布会上既没有当事人的家属亲友也没有所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出席,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程序公正或在法理上主办者完全有这样的选择权,公众需要听到主办方的解释。

另外在我看来,在实际操作中,坚持法治原则和程序公正也是一线管理者克服各种心理压力障碍、免于事后不当问责的法律保障。

二是坦承公布当时所掌握的事实真相,当出现新的否定性证据的时候应及时公布和修正旧的说法,所谓“谣言止于真相”这句老话其实还是管用的真话。

当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也正是公众最期待官方公布真相以消除谣言的时候;从管理者来讲,也是建立公信力的最好时机,问题是对于事件的发生与舆情的发酵既要有敏锐的意识,同时更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现在看来很多事件发生后官方迟迟没有说法,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图源:食安观察(资料图)

三是针对公众质疑的回应在话题上应该自觉克服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潜意识,在表述中应该把事实真相、生活常识和基本逻辑结合起来,尽可能具体、详实、全面地回应质疑,在自己仍有存疑的地方就坦承说出来。

在这里,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老话其实也是真话,千万不要低估了群众的智商和追问真相的好奇心,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相反的情况是,人们经常看到在表述事实的时候笼统、模糊,在回应质疑的时候答非所问、避重就轻、前后矛盾,这是最容易损害公信力的表现。

四是要慎重对待如何使用舆情监控的权力,虽然这种权力在公共管理的性质与功能中有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但是使用的程度、范围、时限等因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在实施的时候也必须经过正当程序和处于有效监督之下。

图源:网络(资料图)

假如以为只要“逢帖必删”就可以平息舆情,这可真是大错特错——例如有消息说自“胡案”发生以来已经有138个账号被处理,但舆情平息了吗?假如以为能把公信力建立在严苛的封控手段之上,说不定就是有意破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于是我们又想到了第三句老话: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或许补充的是,不让人说话的人没准就是希望天塌下来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块试金石:事件发生地管理者是否允许、甚至欢迎各地官方媒体——先不说自媒体——到现场做深入调查报道?从法理上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五是通过建立和维护公信力,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这是真正的重中之重。许多热点事件中包含有各种复杂性,有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原来的各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的问题也有可能随之呈现出来。那么,正是在信息发布、回应社会公众关注和各界专业人士的质疑中,原有法律法规的修订问题也就可以摆上议程。

图源:网络(资料图)

比如在“胡案”中,有法律专业人士就对于类似的离奇失踪以及死因不明的案件,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失踪调查与死因调查的立案与审理程序,这也是完善和维护公信力的法律基础。

最后一点是,人道主义原则、精神与情感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同样不可以轻视。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除了是法治社会之外,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有人道精神与情感的社会。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时常有感于在各种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等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会上,发布者的话语体系、表述语言往往固化在正确性与专业性的链条上,似乎公众所能期待的最好表现也就是事实清楚、逻辑成立。其实往往也正是在这种时候会让人感觉到管理者成功地撇清了自己的责任,仿佛事件本身只是一次不幸的意外。

图源:上游新闻(资料图)

这样的话语体系与风格所营造的不是平等对话的语境,人道关怀无从体现不说,有些潜藏在事件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也难以进入到信息交流之中。

应该说,光是以冰冷的事实与逻辑语言和同样冰冷的专业性所建立的公信力仍然是有欠缺的,尽管比起那种在公众看来疑团重重、言而无据的状况已经好到哪里去了,但是由于其对公众的基本心态是戒备的、关键诉求是要撇清责任的,这样的公信力不但难以持久,而且违背了信任的基本要素:与人性与情感难以分割的信任感——这只有在坦承、平等和具有人性关怀的对话中才能产生。

或许有人说这是太理想、太高的要求了,但事实上这恰好是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

构建健康舆论生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

**越秀山边:**那么,对于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老师有什么建议?

**李公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我看来该事件的舆情或许会很快平息,但是全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和努力不应白费,那就是应该以在事件中反映出来的舆情问题促进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其实在前段时间我们在“越秀山边”讨论广州疫情问题的时候,也同样抱有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的意向与愿望,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和鼓励。

上面所讲了六个如何解决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危机的问题,无疑都是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的重要途径,因为如果政府失去公信力,健康的舆论生态的基础就根本不存在。

图源:新华社(资料图)

在这里可以补充说的是,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果高度重视和警惕的是在调查和信息发布中可能会产生的信任危机,那么在排除了公开有关信息有可能会妨碍调查的前提下,就会及时公布调查进程及相关真相;如果相反,重视的是如何马上封锁消息,就只能加重、加快信任危机的来到。

不过说到底,最后的底还在于地方管理者对于失去公信力的信任危机究竟怎么看。在学理上的政治学理论中对于权力与信任的关系多有讨论,有些糟糕的、功利的理论会认为只要权力还在笼子外面,信任危机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政府必须建立和维护公信力之外,媒体——包括官媒和自媒体——自身的建设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谓的建设目标指的是因应现实语境的需要与可能,在发展自己的关注视角与交流途径方面做建设性的努力。

图源:网络(资料图)

当然这是大题目,在此只能先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无论官媒还是自媒体,应该更多与当地人大、政协形成信息交流与重大事项建言的正常生态,这是在主流语境中发挥信息交流和舆论监督的重要的也是可能的途径。

更多的问题有待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总的目标就是通过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建设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

李公明

广东省政协原委员

他拥有许多耀眼的头衔,比如著名政论家、艺术史家、文化批评家等。但我们永远记得的是,一个地地道道广州人的文化情怀、一位知识分子的风骨、一个内心真正自由的公民。

他用真实的言说坚守良心的维度,并在行动中体现存在的意义,期待人们哪怕在充满懦弱和卑怯的社会中,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广州

点击下方 • 关注我们

请关注越秀山边备用号**“越秀山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胡鑫宇事件发布会能挽救公信力吗? | 舆论手札

在铅山县举行的胡鑫宇事件发布会,值得专门写一篇。一个原因是,这是一次出乎意料的发布形式,一个本可以用长篇通报就可以完成的发布使命,何以采取直播的形式?背后的决策动机自然无法了解,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及其考虑值得探 …

任你说破了大天

徐州丰县铁链八孩母亲事件在虎年前曝光。事件过程和恶劣程度有目共睹,无需赘述。自事件发端至今,人们的道德底线屡遭沉重打击,引起互联网上一波又一波舆论滔滔,公众义愤填膺。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开始当地各级有关部门、大小正式媒体、相关妇女组织的 …

尸体会说话,可你能听着吗? | 舆论手札

胡鑫宇失踪事件在1月28日峰回路转,经过三天快速又混乱的信息冲刷,目前整个事件急需一份官方通报来了结。但这种了结不是全盘终止事件舆论,因为它无法剥离附着在事件上的所有疑虑。不管这种疑虑是阴谋论的此生品,还是对生命的真切关 …

我们要如何哀悼正佳路口的罹难者?

收录于合集 #社论 1个 越秀山下 ▪ 社论 • 这是我们第一篇“社论”,尽管作为自媒体公众号,我们还是想表达哀悼、祈愿与期待。 李公明、苏少鑫共同执笔 昨天广州闹市中心的驾车冲撞人群的惨剧致5死13伤,消息传来,震惊与悲伤之情难以言表。 …

荡秋千的妇女|没有胜利可言,诚实意味着一切:年终献词

CDT 编者按:本文在发布后仅存活八分钟即被删除,微信公众号 “荡秋千的妇女” 也因此被微信封禁至 1 月 7 日。 历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2022 年终于要过去了。昨日,网易新闻的一则 “2022 年度事件盘点”,在朋友圈刷了屏。 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