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
知乎用户 屠飞飞 发表 这是一篇打炮的指南,没剧透,但会提到电影中的一些关键打炮技术细节。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在电影院的时候成为速成打炮行家,可以看出个门道,如果有朋友同行还能吹牛两句;然后看完片子回来再看一次,又有收获。 片中的炮是 …
这电影既侮辱了志愿军,也侮辱了美军。这种两边不沾的状态,让这个电影成为了两边挨骂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什么屁股歪不歪的问题——我也不是管虎。在这里我只说一说剧情中的一些问题。
在志愿军这方面来说,就电影中的设定来看,需要渡河的志愿军是一支没有携带重装备的轻步兵队伍。这种队伍为什么非得要等到桥完全架好了才过去呢?就算是桥中间被炸断了,你随便找几根长木头捆一捆填在中间,士兵也就走过去了。除此之外,如果是轻步兵渡河,只要桥能过人,在夜间采取灯火管制,一晚上过去一个师完全没有问题。结果,这电影里倒好,一群志愿军士兵非得等桥面弄得平平整整的才过河,这是打仗还是郊游呢?
在美军这方面来说,有燃烧弹为什么不早扔?对于这种两座山之间架桥的情况,美军从来都是先把两边的山烧个差不多,让两侧很难藏住人,然后再对准目标狂轰滥炸。另外,对于这种木质桥,电影中在后面已经展示了扔燃烧弹的效果,对燃烧弹的威力一通猛表现。那为什么到后来志愿军大部队踩着人桥过河的时候,又不扔了?美军的燃烧弹供应什么时候这么紧缺了?
这么一搞,整个电影就成了两支弱智部队之间的对决。一支傻傻地就在那儿等着桥修好了过河,另一支就在那儿傻傻地扔炸弹炸桥。哦,对了,这里面还有两门防空炮的,可这两门防空炮都干了个啥?你把防空炮架在那种阵地上,而且打完了也不知道转移阵地,这不是硬等着敌人来干你吗?
那历史上真实的金刚川是怎么回事?
首先,当时志愿军修建金刚川大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汽车和炮车通行。这里面,汽车主要是运物资弹药的,而炮车是支援前线的重火力。很显然,这些重装备要过桥,对桥的承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志愿军的工兵部队才要把桥修得平整。
其次,为了避开敌人的侦查,志愿军采取了在上游伐树,然后利用河流将木材运至架桥处,这样就很好地躲避了敌机的轰炸和侦查。同时,在上游伐树,也让敌人造成了一定的误判。
第三,尽管金刚川大桥只是一座战时大桥,但只要桥基没被破坏,即便是炸断了几米,修起来其实也花不了太多时间。当时金刚川大桥修建的时候,真正麻烦的是洪水,这才是志愿军修桥的最大障碍。
第四,志愿军也不傻。金城战役的发起时间是夏季,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会趁着大雨开车过江。下雨的天气不适合轰炸机出动,自然也就为志愿军赢得了时间。
第五,志愿军是有完善的防空观察哨的,这个观察哨遍布战场的各个部分。观察哨前线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机起飞,会一层一层迅速向外传递,让部队做好躲避袭击的准备。这种观察哨对后勤物资保障的观察非常大,在刚开始入朝的时候,志愿军一个月内被敌机炸毁的汽车就有 3000 多辆,但在观察哨建立起来之后,这个数字迅速就减少到了 500 多辆。
第六,既然知道敌军可能轰炸这地方,防空洞呢?没有防空洞,光是炸弹的破片都能杀死不少人。在真实的金刚川大桥建设中,指挥部是设在防空洞里的,而在遭遇敌人袭击的时候,志愿军也会迅速躲到防空洞里。类似于电影中这种躲到树林里硬挨燃烧弹的做法,除了送死没有任何价值。
可以说,真实的金刚川是一个志愿军与美军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比如为了防止美军炸桥,我们的官兵曾经这么做:
打这以后,同志们同敌人和洪水的斗争经验更丰富了,为了免除洪水威胁,又架起了一座高水 位桥。每根础材上都有用三根钢钎打入河底,上边压上石头,上游系上铁索,固定在冠材上,冲不断,漂不走,白天把桥桁桥板都搬掉,晚上再架上去,和 “丧门神” 捉迷藏,保证了渡口畅通无阻。接着,在水面宽、流速小的地段,又铺设了一条水下便道,昼夜通行。他们还利用美国佬送来的飞机副油箱,架起了空中滑行吊斗索道,保证单兵飞渡金刚川。
看到没?
桥是走装备的,桥板随时可拆,让美军飞机找不到踪影。
士兵是用滑索送过去的——一根绳索,在飞机上很难发现,就算发现了美军也炸不到。
而所谓的 “水下便道”,类似于金庸小说里裘千丈玩得招数,也就是把桥修在水面以下,汽车和人可以“水上漂” 开过去,但从天上看的话却什么都不看到。
这种层出不穷的战争智慧,才是我军以弱胜强的奥秘。我们的志愿军将士当然是不怕死的,但他们也不至于傻到把自己送到美国人的炸弹下去死…… 不管是八路军也好,解放军和志愿军也好,他们的理念一直都是八个字:敢于胜利、善于胜利。战场上从来不是不怕死就能打赢仗的。但我们的很多导演一拍 “敢于胜利” 就是送死,一拍 “善于胜利” 就是各种脑洞大开的所谓“奇袭”、“绝技”,这真的是对中国军人战争能力的侮辱。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在战争中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比如,据当时修建金刚川大桥的某士兵回忆:
大家正要休息的时候,通信员苏兆明,一面跑一面喊:“同志们,美国佬给咱们送礼来了!” 原来敌人打来的 102 发炮弹没炸断桥,却把鱼炸死不少,水上漂着白花花的一片,被小苏发了个 “外财”。汤锦春连长看了一看小苏提着一桶鱼,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幽默地说:“噢!美国炮弹命中率不低啊!好,小苏!送伙房去,今晚来个红烧鱼!”
这种小细节,难道没有意思吗?
这群战争片的导演和编剧们,从来不会去想一点,那就是自南昌起义以来,直到朝鲜战争,我军的整体实力都是弱于敌军的——这种弱不只是装备上的弱,很多时候士兵人数也比敌人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要靠不怕牺牲的人海战术取胜,解放军有多少人都不够死的。而事实上,在整个朝鲜战场,在整体装备处于劣势、后勤补给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志愿军阵亡 19 万人,歼灭的敌人(韩军 + 联合国军)则在 70 万左右。真要是靠人海战术,志愿军的阵亡数字早就奔着百万去了。
概括来说,共产党军队在作战时的核心原则就如毛泽东所说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赔本的买卖从来不干。除非偶然碰上了硬骨头,否则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军的伤亡都是小于敌军的。而要在弱小的情况下战胜敌人,靠得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是无穷的战争智慧。
结果,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金刚川大桥本来就是个一波三折、智勇双全的素材,他们非得不用,就想另外编一个故事。于是,本来炮兵部队等着桥平整了过河是顺理成章的,这边非得安排成轻步兵。本来轻步兵坐着滑索飞渡金刚川,可观赏性非常高,而且也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电影里非得让他们老老实实挨炸……
在这种真正的战争细节丢失之后,创作者就只能用这种侮辱志愿军智商的行为强行煽情,但这又造成了在某些人眼里志愿军就是在做无谓的牺牲——或者说,用命去填。对于某些本就对志愿军、朝鲜战争等无感甚至抵触的观众来说,这种强行煽情的行为,又让人觉得这电影就是在舔…… 反正两边都不讨好。
还是如前面所说,我不对管虎的屁股问题做评价。但即便如此,仅从这个电影的剧情设计和结构来说,这也是绝对的 XX。
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朝鲜战争,甚至不了解我们的军队,对于那场战争动机和经过,都是出于臆想。我想结合这部电影,就朝鲜战争说些什么。第一次真正去思考朝鲜战争的意义还是 2010 年听刘小枫老师的讲座,主题是朝鲜战争与古典诗学。刘小枫从明末第一次朝鲜战争入手,将抗美援朝战争称为第二次朝鲜战争。刘小枫先生提了一个观点,甲午战争将中国被动推向了现代世界,而抗美援朝则是中国主动地迎接世界,通过朝鲜战争,我们实现了军队现代化,换来了苏联对我们的援助,为工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朝鲜战争是立国之战。
刘小枫先生提到了,我们能之所以打赢国民党,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组织管理体制,而国民党本质上还是传统儒家以亲缘为依靠的门阀势力,就像市场竞争中,一个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天然比一个家族企业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决定抗美援朝是毛主席除了遵义会议外人生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决定,遵义会议确定了如何领导军队,抗美援朝则实现了军队现代化。而这一决定是他力排众议做出,这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的魄力。不参加抗美援朝就不可能有五年计划,打不赢这战争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抗美援朝比解放全中国还要重要。
要去讨论朝鲜战争必须要放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要了解朝鲜战争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冷战,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重要事件。朝鲜战争是由于雅尔塔会议的秘密协定而造成影响之一。雅尔塔的协议要求苏联进攻关东军,进而击垮日本。但原子弹的出现让盟军有了率先强迫日本投降的可能。苏联因为这个意外没有在远东获得预想的利益。于是武装金日成支持其实现统一。在当时的环境,拥有苏式装备的北朝鲜是有军事优势的,而金日成作为抗日英雄有着政权合法性,南韩李承晚政府却得国不正。金日成抱着冒险主义心态,不顾毛主席的劝解,主动出击希望美国干预之前统一半岛,进而宣布建国。南韩军队快速溃败,美国怕失去半岛所以急于下场,从仁川登陆,掐断了北朝鲜军队进攻,快速扭转了战势,想把北朝鲜政权赶过鸭绿江。金日成向我们和苏联求助,苏联不想亲自下场,激化和美国的矛盾,最初答应给我们提供空中火力,在考虑到苏联支援的前提,我们参与到这场战争。但当 1950 年我们入朝后,苏联又不愿意空军入朝作战,使我们初期陷入极大被动。但是在后来苏联的援助下,通过换装苏式装备,我们逐步缩小了和美军的装备差距,变成了正面相持。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和美国人站在谈判桌上。
在 1950 年入朝初期,我们采用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快速包围切割,以多打少的战术来弥补火力上的差距,我们轻步兵的调动能力是世界军事史的巅峰。
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着敌人轰炸不知道及时卧倒,对敌方空袭的预警完全靠灵异第六感,不给非前线部队提供足够的补给,影片中的很多行动莫名其妙,体现不出纪律性。吴京扮演的兵痞无视上级命令擅自行动,刘浩扮演的步兵班长没有命令擅自开枪暴露目标,最后又擅离职守去援助防空连,如果我们的志愿军都是这样的纪律性还能打赢战争,不觉得很魔幻吗?如果说只要有牺牲精神,困难越大逆境中爆发的勇气越强烈,我们就要理所应当的被共情感染,认为这体现了我们军队风貌,那和拍摄一部义和团神拳无敌不怕子弹打败八国联军的电影有什么区别呢?亦或者我们拍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我军战斗员驾驶高达以一敌百最后弹尽粮绝启动自曝和敌人弹尽粮绝来展现我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实质。但很多观众恰恰就很自然的接受这种戏说历史的设定,用解构历史的方式来架构历史。
《金刚川》是我今年看的最为尴尬的电影,尤其是在电影的头一个小时,我时不时的看着手表,想在剩下的时间导演到底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当看到张译扮演的高射炮排长开启无限弹药秘籍和美军飞行员中门对射时,我脑海里回想的是戴锦华老师在评价《八佰》电影里的话。戴锦华老师说,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从电影里再也无法进入历史了,那些受到人文教育的年轻文化人们,丧失了历史视角,也许是不愿意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去描述历史,也许是从内心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情怀,抱着一种解构的心态来描述,展现给我们的便是从《八佰》到《金刚川》里的各种别扭。于是在电影里,美军的 B29 火力被无限矮化,志愿军里没有政委没有指挥员,看不到党性军纪,仿佛单凭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就战胜了敌人。
我无法用一般性的认识去理解影片第二场美国飞行员的戏。从南京南京开始,年轻一代的电影人似乎热衷于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战争,再或者也要从一个边缘人的角度去切入,仿佛一旦落入到普通人视角,电影就没有了人文情怀。导演认定了观众不再喜欢主旋律,好像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一旦伟光正就失去了人性。我们的意志需要用美国人的肯定才能体现,无组织无纪律的兵痞才能战胜美国人。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桥段,如果抛开设定,可以转嫁到日本军队,法国军队,美国军队上,但偏偏就不像我们的军队。
从《八佰》也许还不那么明显,觉得管虎只是一个果粉,但到了《金刚川》了,不得不认为他对于历史的态度确实有着极大的问题。《金刚川》的历史就在那里,人物的原型在电影上映前的无数媒体通稿中已被观众熟知。但为什么作为编剧的管虎,不是从真实的历史出发,表现我们的工程兵如何发挥智慧,搭架桥梁,我们的空军、防空火力如何和美国人对抗,侦察兵如何定位美军阵地进行火力覆盖。而是设定了一个这样的场景,我们的指挥员大脑短路,只安排两个高射炮进行防空,还缺少弹药,只安排了一个工程连去搭桥,而且到最后桥也没搭成,反而设计了靠肉体之躯搭成人桥把一群没有重武器没有补给的志愿军送上前线。在现实中,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顶着敌人 2000 多发炮弹的火力搭建了一座载重桥,把我们载着物资的卡车送到了前线。管虎选择了一个历史架空的方式来展现朝鲜战争,我们的军队不像身处 1953 年,更像是在 1935 年。
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再进入到历史中,无法理解为何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能打败有飞机坦克的国民党,不理解持着万国牌武器的志愿军怎么在 1950 年打败美国人,无法理解我们怎样顶着范弗里特弹药量坚守上甘岭。只能用玄幻的方式来解释。于是电影里,我们的敌人的只能被降智矮化,美国人只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战术策略,后勤能力连水门桥都造不出,而我们要自己和敌人降到同样智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和外挂才能打败他们,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打败美国人?
为什么我们无法进入历史了?我们的很多年轻人,根本不再相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不理解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情怀,也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现在的电影坏境中,表现在我们没有四个自信,相信只有用好莱坞的叙述方式才能引起共鸣,获得成功。于是在电影里,便没有了党性和共产主义浪漫,只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同态复仇。
《金刚川》这部电影如果交给姜文、冯小刚这些对我们的军队有感情的人,有可能真的能进入到那段历史,在现在这个节点,如果《金刚川》这部电影在票房上能够成功,只是得益于政治投机,而不是这电影的水准。如果倒退几年,《金刚川》得到是《我的战争》同样的评价。如果这部电影能被人盛赞,那么只能感叹自媒体时代资本的力量。
前几天我在看了戴锦华老师对八佰评价后,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丧失了历史感。对于我们周围的很多人,无法进入到一种历史语境中去思考,也不再关心历史。2007 年的时候听戴老师的讲座,她提到了冷战,讲她一次委托一名学生翻译冷战这个词,但那学生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翻译。她意识到,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什么是冷战了。意识形态对抗,核恐惧是上世纪文学艺术无法绕过的词汇,冷战氛围弥散在无数的作品中,包括废土文化都是受冷战影响。戴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冷战结束了吗,或者你认为冷战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在那时我才第一次思考冷战对于文化,政治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果把冷战理解为直接战争以外的意识形态对抗,那么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都是冷战的产物,这些问题一天没有解决,冷战就一天没有结束。
冷战对于我们很多 70 年代后出生的人已经没有相关的记忆,我们没有苏联解体的记忆,没有从主流渠道接触苏维埃文化, 哪怕这文化曾是世界的主流之一。再向上追溯,我们更无法理解 60 年代的精神狂热,法国 、日本的学生为什么会追崇毛泽东思想。戴老师提示了一个事情,说苏联解体后,很多苏联作品的版权被美国资本购买。在高度资本化的时代,忘记历史深度,扁平化的消费文化更能被接受。
从冷战的角度来看待朝鲜,朝鲜战争是美苏为争夺远东控制权的战争,中国作为参战的一方,是为了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胜利了。对朝鲜战争的记忆是时刻受着政治环境影响着得。如今在被称为新冷战的氛围下, 从政治角度来理解金刚川这部电影,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也许当冷战真的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的时候,金刚川能被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现象被分析,这部电影又会有新的意义。
刚刚在知乎上看到马督工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了,可以看看马督工对于那段历史的解读
[睡前消息:如何评价睡前消息 185 期?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542829040)
对于中美关系,很推荐邹谠教授的《论美国在远东的失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book/1903558www.douban.com
从《攀登者》,到《八佰》,再到现在的《金刚川》
主旋律叙事的作品是如何做到连续爆雷
三回啊三回!
说明在豆瓣上吴京的 debuff 要强于管虎的 buff
全片只有两个片段让我为之震撼,
一是喀秋莎第一次划过天际,
二是志愿军遗骸归国,
一次是视觉,
一次是心。
但这两次都和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
首映 6.9 分。
如果我现在还没看《金刚川》,可能会意外一下。可是我看完了,就觉得这个评分就是意料之内了。而且我感觉这个评分未来几天还会进一步下调,最终落在 6.1~6.5 这个分值区间。
导演一开始想从三个视角来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想法是没问题的。而且这种多视角描述也早有先例,比如电影敦刻尔克就是先多视角描述,最后揭晓谜底,回归到同一条时间线上来。
那金刚川里的问题是什么呢,三个视角故事里面,充斥着的是大量无意义的剧情支线,非常单薄的人物刻画,以及循环播放的重复画面。
说几个让我很想吐槽的地方吧:
一开始的志愿军战士们急行军到河边的树林,当美军的侦察机飞过来的时候,团长大声下令隐蔽。但是当战士们匍匐下去之后,在树林里仍然有翻身的,有聊天的,甚至团长会骑着马在树林里狂奔。
这种无组织纪律的行为,已经很难让我去认同电影里的这帮人是身经百战的志愿军战士,反而更像是一群散兵游勇在那过家家。
再后来,团里的一个班长和战士聊天,战士跟他提起了班长老乡的女通信员,班长这个时候非常不高兴的打断了他,并埋怨那个女通信员是他四川老乡但是只喊他同志,不叫他名字。
我当时看的时候十分奇怪,四川人那么多,老乡那么多,在部队里,人家叫你同志有啥可怨恨的?我当时本来以为是导演安排了两人的一段感情线,可能是两人早有婚约或已经熟识,但是为了家国大业把儿女之情放到一边。
可是画面一转,班长带人上山去架无线电去了,和女通信员的感情线就断了。直到最后女通信员在牺牲前,喊了一声班长名字,就算强行把这个感情线圆了回来。这段没头没尾的感情线真的让我头皮发麻。
最后的两个美军飞行员视角也让我十分费解,一个美军飞行员是带着勇敢无畏的牛仔精神,朝着志愿军的防空火炮阵地发起了单挑。另一个美军飞行员,则是因为闻到燃烧弹攻击后的焦糊味,而产生了梦魇,开始了战争反思。一来二去,美军倒成了 “不好战,也不怕战” 的那一方了。
听着美军飞行员在战机上的嘶吼,恍惚之间让我有了几秒他才是本片主角的错觉。
电影《金刚川》本来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因为讲的是抗美援朝,讲的是志愿军战士,有吴京,有张译,有郭帆,有管虎。并且在知乎之前的预热宣传里,也被人称赞为今年的 “王炸”。带着种种期待,带着我的小伙伴去观影了,可是出来的时候我和他都沉默了,各自打了个车默默回家了。
我个人愿意给《金刚川》打 7 分,3 分给电影本身以及各位主创,4 分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伟大努力与牺牲的全体志愿军战士。
怎么看待?我去的影院在坐的居然只有 5 个人。这票房也真是太惨了。这么惨的票房分数又怎么会高。严重浪费了我的爱国情怀。
1 桥是木桥。拿个钉子在那里叮叮当当。周围没有看到什么建材。河水平缓,筏子漂浮。29 轰炸。155 炮击居然连这个都打不烂。更可笑的是影片开始的那个桥是湾的。而后来都是直的。
2 高射炮只有两门。还缺炮弹。就这点航空力量还能发动决定性进攻?
3 一个团长骑白马隐蔽?问题是这白马居然被炸两次。引起观众的笑声。这白马到底是谁的道具。就这么缺钱,每一次都要拿出来遛一遛收道具费?缺钱你难道不会拿个碗去地铁里讨么?
4 其他各种搞笑不想多说了。比如在第三季中,还有人挑着小桶在河 1/3 中心挑水。当时是 5 月 27 日。玉米却熟了。多次重炮轰炸,却绿意盎然。。高炮阵地周围全是完整玉米,连踩坏的都没有。
印象中,金刚川可以拍成中途岛那样的场景。成群战机与成百上千的高射机枪与高射炮对峙。工兵是整整两个团,储备了大量的钢材物资在岸边的地洞里。作战士兵不是闲在地面等炸,而是早就呆在隧道,地洞里。要知道,解放军在发动金城战役前,在那里已经呆了近两年了。
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个桥要通过上几千俩 (次) 的载重汽车运送进攻性重型武器。然后你给我拍了个人桥?我不喜欢这种个人主义。喜欢的是指挥家员深度谋划后的逻辑必然性。进攻性战役必然有多层级的冗余配置以及预备队。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对拼死光光。有损智商,就像有人在街上向我兜售出 30 元可以给你一个长寿福。打应机打印个乌龟做长寿福谁不会?
强烈劝退。。留着钱给下一个拍到更好的导演吧。要不是今年疫情,以及志愿军卫国 70 周年,也不会提早选这个片来看的。眼睁睁看着这个好题材被某精神败类拍成屎了。实在太痛心了。
更新线 —
炮兵方面,中国利用苏联高射炮武装起一批高炮部队,其中 5 个野战高射炮师,3 个固定高射炮师和 33 个高射炮团,4 个探照灯团,1 个雷达团,8 个独立雷达营进入朝鲜作战。这种进攻性战役,是完全需要集中 40% 防空力量的。也就是他的攻防战本身就因该极端激烈。不可能关键节点一个两门炮。然后喀秋莎洗地。这只能反应一个指挥官的愚蠢与错误。另外,志愿军晚期已经进行过两年的坑道作战与交通线抢修作战。士兵与交通物资都是安置在坑道里。暴师于外头上挂两块草就指望美军不发现,想侥幸美军不轰炸?简直是异想天开。志愿军金城战役是富裕版军队。团级除坦克不如美军外,其他与美军差距不大。大家伙很多。而且 1953 年中国空军表现英勇,数量大增,多次击落美军。有重大战果。求求你们不要给我拍成 1935 年飞夺泸定桥好不?
分割线到 —-
避免歧义,详细说一说对电影的看法。
电影中,几个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吴京,张译表现很好。最大的硬伤是编剧。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瞎编。战争是有战争的基本法则的。电影要符合战争的基本逻辑。如果不符合基本逻辑。那么就很可能把英雄拍摄成莽夫的。把智慧拍摄成野蛮人的兽性勇敢。这才是这个电影的根本缺陷。
而这个缺陷的根本原因还是背手鞠躬的管虎。在拍摄志愿军的角度方向上,选择了勇敢而不是智慧。然后在勇敢上玩小花招,夹带私货。被赛德克巴莱那种野蛮人轻生鲁莽套在志愿军上当勇敢。披着勇敢的外衣来玩他愚蠢的鲁莽。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志愿军是现代化军队。也就是一只充满智慧的工事化军队。三八线北方已经被解放军修成地下长城。重点抢修区域,都有工事保存器械人员。志愿军对抗美军的法宝本身就是伪装,欺骗与工事。这些都具有足够拍摄的空间。而管虎的脑子实在无法理解这么高级的谋略。无法展示智慧,于是误把鲁莽当勇敢。玷污了志愿军的军魂。
在本片中,一开始就没有展示志愿军是一只富裕的部队。金城战役是最富有的战役。有 1000 门大炮以及其它 300 多门中小炮。大批 (300 多) 喀秋莎发射车。志愿军有喀秋莎洗地,却在决定战争生死线的’争地’只有两门高射炮?而且还在两个整师快要渡江的时候这么配置?3 个高炮师,33 个高炮团。摆设。师部的防空力量,摆设?而且炮位设置,居然没有欺骗,伪装的假阵地。一个班来守卫’争地’,也是醉了。
事实上,因为这里是志愿军主场,志愿军在这里经营两年了。是不可能暴露在地表侥幸以为美军会漏炸这里的。争地会修建很多设施保护人员与装备。电影表现哪一点有一个经营两年的样子?美军为了限制志愿军获取木材,会把当地的林场燃烧弹烧光。他们就骑着白马躲在林场当新郎?耶稣的新郎??躲在地表等于送人头明白不?
核心争地,自己主场,居然任人宰割,就这还能发动进攻?你蠢,当志愿军跟你一样蠢?轰炸到来,工程兵要隐蔽,隐蔽在地表?工事,工事,工事。把管虎弄到三八线地下工事转一个月的圈。志愿军在 1952-1953 前期都是守势。时间都在挖工事。明白么。
至于修桥,老资料说是一个团。新的新闻说是一个连加配一个战斗连。但这个桥是载重桥,采用拼接技术。所以只可能是一个连队安装接收有伪装的完整木排与桩架。其他工程人员在山地上游制作好木牌并伪装,漂流到接收处。这才是当时的模块化操作。如果发现轰炸机到来,可以迅速解散木牌。增加轰炸难度。保存材料。在这其中,可以采用欺骗战术。也就是在夜晚轰炸的时候。可以使用灯光木排伪造一桥诱导轰炸机轰炸。从而根本上保护主桥基站。这本是一个展示智慧的谋略欺骗。在三八线电视剧中多次展示过 (汽车瞒天过海欺骗轰炸机)。管虎弄成了什么呢?人桥,顶着轰炸机轰炸的人桥,在六点以后让士兵强行通过。这是惨败啊。测测底底的惨败。当靶子横扫的惨败啊。为什么不在当天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直接做人桥用志愿军通过。起码是夜晚。轰炸机刚走。还需要一段时间再来。搞到天亮了。轰炸最佳时,让士兵穿越人桥,前功尽弃。在夜晚行军,修筑是志愿军对抗轰炸的法宝,猪都不会这么拍啊。求求你别往里面丢屎好么?也求求大家不要感动在牛奶里丢屎的行为了。
至于高射炮阵地,简直就是那个德国笑话,一堆军官奋力推一个陷入泥坑的车,上来后,发现车里整整一车的新兵。整个师在那里四脚朝天瞪眼看天。却不能援助一个高射炮排?死了都没人去看一眼?也没有后备援助补充。这合理么?志愿军是发动一个进攻性战役。防守都做不好,还怎么进攻。高射炮连假的都不多做几个。点火的两个都是实打实的。就不能多做几个假的。火箭筒的闪光与斜角度深处的木头,夜晚能分到清?诱导攻击假目标是志愿军拿手项目。是智慧的集中提现。管虎你能理解么?你只能把老关张译拍成赛德克巴莱。好勇斗狠?
战略的目标是胜利。而不是伤亡惨重。管虎拍摄伤亡惨重严重歪曲了金刚川攻防的事实。顶着轰炸穿过人桥这样脑残的剧情完全不符合志愿军在金城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事实。因为这样穿越人桥的军队,注定损失惨重,必须休整,没有了进攻能力了。志愿军是打巧仗的部队。最喜欢出其不意,无恃其不来而是’恃吾有以待也’的军队。历史清楚的记录了张振治是修好了桥让志愿军通过。修好了桥,用智慧与勇气修好了桥。而不是狗屁的创建了人桥。大量储备模块,智慧的模块化才是修桥的关键。是志愿军三年工事化的经验成果。你管虎只要跟中国工程军官参谋学习一天,也不至于自以为是脑残成这样啊。
凭一人之力,毁掉了志愿军的智慧。这管虎牛啊,别人喜欢在菜里加辣椒,加糖,这管虎是真的加屎啊。管虎出品,必属劣等品。只是可惜了吴京,张译等一众演员花费的精力啊。
失望!不值!
我在进电影院之前,就知道《金刚川》是三个月就拍完的电影,理所当然没抱什么期望。“去看一个抗美援朝的电影” 是我对这个电影最激动的点。
可结果还是大失所望,特效咱就不提了,没时间磨!但是!他拍的就是屎!叙事就是屎!镜头语言就是屎!4 个亿的投资,就这!就这!在看到带着牛仔帽开飞机的美国大兵把炮弹丢到我方高炮旁边,画面里再次出现了 “某某炸弹轰炸” 的字样,我和男友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走出了影院!!
我没有看完,但我还是要说!
(下涉剧透)
开篇一个大远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河水平静清澈,看上去一片祥和。就这样的景象,你背景音效轰多少炮声上去,不还是违和吗?全然没有战争的紧张感,且这种大远景还出现了 N 次!他的意义是什么呢?你既不是冬天的戏,景色也衬托不了战争的肃杀,就不要用了,无人机不花钱吗?
**剧情上冲击力不够。**河流湍急就靠一句台词,而画面里呈现出来的,是河并不宽,也很平静,桥边安静地飘着木筏,每一次的远景,桥都是完好无损的。**这就导致了人物情绪和画面的割裂,我看着如此平静的背景,实在难以与志愿军的紧张共情。每当我看到大远景拍到桥,我就在想,这桥不是好好的,怎么不走呢?**在我看来,很多次,桥修好了,本可以渡桥了,等十分钟后,被炸了;再修,没两下又修好了,通知十分钟后渡桥,在这期间又被炸了…… 如此循环往复。我看的时候毫无紧张感,只有费解,为什么不趁着轰炸间隙抓紧渡桥呢?难道美军会眼睁睁看着你渡完再炸吗?导演为什么不多拍一点修桥呢?导演一直拍飞机,观察飞机,报告飞机,瞄准飞机,本来就是旁观视角,又夹了一层望远镜,观众更难带入了!
**叙事没有节奏。**节奏,应该是本片最大的问题之一,慢的无意义,快没快起来,某些台词的设置,还让节奏有了卡顿。先是 “收不到信号” 这句车轱辘话,然后就是重复的“修桥 修桥 修桥” 以及“十分钟后渡桥”。你说完了我说,我说完了他说,大家都说完了,第二个视角,再来一遍!我真是哭笑不得,观众是弱智吗?说是为了烘托气氛吧,节奏里又穿插了其他关于方言,关于同乡姑娘的对话,又打破了紧张气氛。
**镜头运用重复老套。本片的视听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重复!重复!**是毫无变化的重复,是同一段画面的反复出现,就连炸弹轰炸的解释字幕都要放两遍。大重复套小重复。用枪打飞机这种桥段,用一次就可以了,不然就会显得十分傻逼不是吗?拍美国大兵在飞机上喝酒,喝一次体现一下人物特征就行了,还喝起来没完了?在我看来,这些镜头都是该剪掉的,不知道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匪夷所思。
**再说人物塑造,典型的矫情和自我感动!**最让我不能忍的就是刘浩,这简直就是神剧男主标配呀!拿枪打飞机就不说了,上来就各种不愿意服从,不愿意配合,一心为了得奖章(为了战友),抗美援朝要都是这样的刺头兵,怎么打出三三制?情况这么紧急的时候还和姑娘一起约定?最令我满头问号的画面是,邓超死了,他不顾原地待命的口令,自己一个人扛着木头往前冲,站在桥头骂娘!我尴尬到脚趾抠地,想不到已经 2020 年了,这种神剧桥段还能出现在大荧幕,真是魔幻。然后就是那个美国飞行员,开飞机喝酒,大可不必,神他妈钢盔换牛仔帽,太让人尴尬了好吗,吹不跑就先不说,你把他的家乡情怀刻画出来的意义呢?他大老远飞到朝鲜半岛来打我们,你告诉我他戴上了他家乡的特产小帽,以表达思乡之情和赴死决心吗?我只想对你说一个字,滚!
还有导演从八佰剧组打包过来的那匹大白马。我是真不知道他出现的意义,在我看来,只有邓超骑着闪亮的它,喊出 “隐蔽” 时观众的笑声。我想后面大概也是像八佰那样找一个典故套一下吧。可这又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吗?**当浪漫的形式表达不够精致的时候,只能显得不伦不类。**管虎那些重复的,脱离实际的画面,是象征着什么,意味着什么,他想让观众看到,奈何他功力浅薄,想象力不够,艺术化的意象与现实的界限严重不足,就导致画面里的东西明明是真的,却出现的那么奇怪。
我一点都不后悔我没看完它,一个电影,看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却越发让人如坐针毡,他后面的剧情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看有人评论说最感动的是最后接英雄回家的真实新闻。这真是天大的讽刺,两小时的电影,最感动的却是最后的新闻。这个新闻我看过,没有这个电影,照样会感动到流泪。
我看的部分,热血是没有的,悲壮也没有,画面里就只有惨!!只有彻底的压制,和无法抵抗的英勇牺牲!电影拍的我们的士兵好像只有一腔热血,只会往上冲,这拍的很 “傻气” 也很低级,很让人憋屈,因为只展现出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当然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力以及不畏牺牲的精神!**但是抗美援朝不是单靠牺牲取得胜利的!我们的志愿军是充满着智慧的,是极有力量的,是纪律严明的;我们的将领是善于用兵的,他们能用及其简陋的装备打出具有现代化意识水准的仗,他们能打出考验无敌配合的三三制;抢占三所里,他们可以 14 个小时强行军 75 公里创造世界行军速度之最;他们能在悬殊的武器装备差距下打赢这场战争。**他们是伟大的,是丰富的,是无比饱满的,而不是电影中仅仅表现出的 “惨烈”“牺牲”“爱国” 几个画面,这太敷衍,太单薄了。
这个电影就像是导演的自我满足与自我感动,对大家深刻了解抗美援朝毫无价值。我很愤怒,难得有备受关注的抗美援朝电影,却拍成了这样,他没有展现出志愿军真正的风貌!我很不解有些人因为题材给这个电影打高分,正因为他们是志愿军,所以更加不能容忍这样的电影,这几乎是对这段历史的侮辱。
戴锦华评《八佰》时说,“这部电影在对待历史时是缺乏真诚的”。这部《金刚川》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如果沉迷于这个电影的爱国情怀,那你大可以去看抗战老兵的讲述,抛却这些低级幼稚的故事和电影技法,那些耄耋之年提起这段往事依然会热泪涟涟的英雄们,他们的真实故事大抵会更让你动容!
最后希望这样的电影少一点,希望拍这样电影的人少一点,希望讲好中国故事的人多一点,这样我们也许还能更好的铭记历史!
补充一下关于导演吧,把这个贴到正文里:
一张票看了 3 遍电影 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还算好了,要是没张译撑着
5 分不能再多了
前两天看了一个圆桌派,马未都和姜文两个军区大院子弟聊(炫)起了儿时,主持人坏坏的问了句,现在中国娱乐圈大院子弟占了半壁江山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
结果他们还真接过去了,马未都说道,咱们爸妈那都是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智商高啊。姜文表示赞同,随后说我爸那时候就是骂我傻,说像我这样在战场上没三天,死了!
绝口不提那时阶级分化的物质基础和后来的抱团。
我还是蛮喜欢姜文的,他算少有的还有那么些左派叙事的导演,虽然有时候他有些自相矛盾和自负,但即便如此他谈起大院仍然一幅血统论的沾沾自喜。
马未都就别说了,对于一个三句话不离中国人就那样的老头子,我是没啥好感,可惜他是活不到中国更强大的日子了,可惜啊。
听完我是真为他们爸妈的战友感到不值的,一个个为国牺牲,甚至是为了掩护他们牺牲的英雄,到他们嘴里成了傻子,在这样教育下出来的那一代导演,会怎么描绘战争呢?
从素材量来说这分数应该反过来,他们只拍了 30% 的素材量来做一部电影,能拿这点分数,完全是志愿军先烈加 2 分,和张译的拼命加 1 分,我最终给的是 6 分三颗星。
我完全忽略掉了最后的人桥,选择闭眼听《我的祖国》。
马有没有,有的,但主要是给通讯和后勤部门的,不是给军官耀武扬威,你那怕专心拍修桥工兵连,拍原型张振智的故事,用马来拉木头,来满足你的恋马癖,我都算了,马不是邱少云,万一有什么事是会受惊的,对于隐蔽穿插的部队是大忌,而且朝鲜中部崇山峻岭,马真的不一定比人好。
而且潜行的时候可以随意转身聊天,也是很神奇,我记得有老战士说过可以在嘴里叼个树枝,这种从古代到现代都适用的方法。
第一段突然又来了个班长暗恋报务员,你说为什么和第二部分飞行员调戏塔台通讯员有着诡异的对照呢?是不是哪本外国电影教材要求必须在战争片里加这个。
你说有没有战士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不好说没有,但我可以说 99% 的战士没有,而且他们战斗的原因也不是暗恋对象被炸死。
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上甘岭的那一组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歌曲蒙太奇,还是这么的震撼人心,就是简简单单,保家卫国,为什么就没有底气说呢?
我当初一直以为,主角是张振智代表的工兵连,故事也很精彩啊,首先是隐蔽锯树,中途还有敌机轰炸,他们将计就计,用假目标吸引敌军,自己隐蔽起来,让轰炸机做伐木工,然后偷偷把炸断的树木收集起来。
七天七夜,收集完需要的木材后,突击架成了载重桥,注意是要过车的,光过人可以半夜用木筏,用滑索,可以用半潜桥,有得是导演看不起的农民子弟的智慧。
之后敌军出动了 24 架黑寡妇,可不是电影里很有礼貌的只来两架,仿佛中世纪的骑士带一个侍从一般。
敌军在两个小时内,也就是电影这么短时间内,扔了 700 多枚炸弹,炸断了 5/7 的桥洞,现实扔炸弹真没有电影里那么惊人的准确度,除了早期头铁的美军,敢贴着飞,撞了几回山和被轻武器打下来之后没有这样的莽汉了,张振智带领工兵连七次架好了桥,让后续补给通过,注意还是架好了桥,不是扛着卡车。
最后的人桥完全塑造成美军不忍心再杀了,放走了这群可怜人,还假惺惺的说了句我们无法阻止他们了,你哪就无法阻止了?你拿机炮扫出一个 4 米的缺口仍然能阻止啊,哪怕阻止不了,你让他们的增援慢一些,一架飞机挡这么多人不值吗?
这不比麦克阿瑟,当初计划的在鸭绿江边上堆核废料省事省力?
别说,这样的观点,我在一些外网的中国人做的历史类节目一直一直在被强调,来为他们的精神母国挽尊,是啊,七十年前几百敌人下不去手,今天二十多万自己人说死就死了,什么叫人道主义啊。
而且结尾送了一帮只带着轻武器的战士到了对岸,去干什么?美军要是这样,反而超额完成任务,原本他只是阻拦住了敌军,现在他成功将部队与重武器分开,方便屠杀。
金城战役发生在朝鲜战争末尾,那时候我军的补给已经充足,这场战役我军使用的炮弹等于前五次战役总和的 2.2 倍,有火力谁和你玩什么轻步兵巅峰?
再说回《上甘岭》,里面连长通过枪声观察到敌人开始在近点修碉堡,意识到如果修成,将封死坑道,于是通过扔罐头疲乏敌人,借着风声半夜出去端掉了这个威胁,你以为这就完了,只是体现了智慧和个人英勇?
不,接下来连长在坑道内部的党支部会议上被严厉批评,平时对他言听计从,义无反顾的战友,身负重伤,难以视物的指导员,都严肃指出他擅离指挥岗位的错误,上级也打电话来批评,并且规范了战术,交流发展为进一步的夜晚破袭战。
短短几幕,将志愿军的纪律性,学习性和战斗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这片里,指导员政委再次消失,军事干部再次把部队当作自己的私兵,我先不讨论两座高射炮的数量和明暗战术对不对,我也没做研究,但是这么明显的有两座更高的山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上去观察,预警要等到飞机飞到头顶上才发?
像关班这样的兵痞行为,是典型的黑帮形象,只能在堂口吓退对面的混混,是无法打赢一场战争的。
《上甘岭》是 1956 年的电影,技术上有一些时代局限,比如美军只能由中国人扮演,有些刻板,而且敌人的阵型过于密集,但在我军的精神面貌,服装该有的污损,战术动作,组织生活都十分到位。
可以说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电影,除了刻画美军越来越细致入微之外,其他的都在三步并作两步的退步。
一个根本不相信志愿军的集体主义和勇于牺牲精神的导演,拍了一部有关志愿军的电影。这是我所能想到的对《金刚川》的最达于本质的评价。
这个问题包括两部分,即第一,如何评价金刚川这部电影;及第二,6.9 的评分与电影质量匹不匹配?我们发现,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在进入正文前先说几句闲话。事实上我已心灰意冷不打算再给知乎贡献任何流量了,不仅因为知乎一再破坏用户的表达自由,而且由于我深感自己学识浅薄,没有能力输出正确观点,大有误人之嫌。可是昨天刚刚有老哥赞同了我很久以前写过的关于”美国国内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战争 “的回答而且因此加了关注,然而后来我一直沉迷手游不务正业,故我感到为了这些老关注还是有必要和责任写一些东西的。再者,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较差,而其导演在电影中运用的巧妙解构手法看来大有瞒天过海欺骗大量观众之势。虽然此前管大导演的作为早已闻名遐迩,但是这个电影毕竟主题事关重大,而且有吴京、郭帆等加持,我料想必不至于出什么差错。没想到我错了,彻底错了,因此使我” 出离愤怒“了。观影后我的全部感想慢慢地凝结成一句话:事实证明,一个就金刚川接受采访还戴美国海军帽子的人,是不能对其抱任何希望的。上面提到的回答,可见如下链接,如感兴趣,可稍后移步一观:
[美国国内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战争?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98595/answer/722380263)
如何评价《金刚川》呢?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它的剧情。虽然电影有近两个半小时,不过内容并不纷繁庞杂,主要可分三个部分,以志愿军过桥部队、美国方面和志愿军高炮班(还是排,番号记不清了,这里故且取班)三个视角展现志愿军某部如何在限期内强渡金刚川驰援金城这一事件。金刚川水较深,且遍布暗流,不能泅渡,只能架桥而过。因此工兵连承担起架桥任务。美国方面知悉我军意图,采取了军机空投炸弹、俯冲扫射、榴弹炮远程炮击、深水延时炸弹乃至 B29 空投燃烧弹等方法竭力阻碍我军架桥。我军方面,布置了两个高炮班打击美军机,并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消灭了敌榴弹炮阵地。静静流淌的金刚川眼看架在自己肩上的这座桥毁了又架,架了又毁的整个过程,最后志愿军采取了一个令人下泪的办法——架人桥。大部队踩着战友咬着牙用颤抖的身体托举起的桥面顺利通过金刚川,并协助取得金城战役的胜利。
故事情节如此简单,故事的矛盾冲突如此明显,而故事的主角又是如此英勇无畏勇于牺牲,按理说就算是一头猪,也不见得拍不好。可是,当我的同学评价说” 还行 “的时候,我告诉他:你觉得行的地方,是志愿军本身就行;可是在导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他恰恰全部都搞砸了。在当时我的认识还不深刻,我以为他是搞砸了;可是今天,我突然想到我理解错了,他并非无意搞砸了,而是他本就没想讲好这个故事。
《金刚川》的最大问题在哪里?我似乎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有人指出——这也是我不得不写这个回答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并没有正确地表达志愿军精神本质,或者说,导演根本就不愿意去表达。志愿军的精神内核,开首已经说了,是勇于牺牲和集体主义。而反观电影,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是藐视战场公报私仇的个人英雄主义!
我先与两个同学交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也极少看到有人看到这一点。我的另一个同学表示”美国人那部分我觉得不太好 “,我回答说美国人那部分恰恰不错。这里还是要为导演说句好话,虽然接受采访还戴着美国海军帽子,但是电影里倒没过度美化美军;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我就不想去深究了。对美国方面,电影主要展现了美国人对自己装备优势的极大自信和骄横,美国飞行员执行任务时的从容风度。我们看到这些是符合史实的。特别是最后,美国方面无计可施之际不得不派出 B29——昵称” 大家伙 “,又名” 超级空中堡垒 “——执行轰炸任务,B29 和领航机的大小对比,更加突出了美军无与伦比的空中优势。在美国方面还展现了另一个人的因素,即复仇思想。全片共出场了 3 个美国飞行员,希尔、史密斯和一个年轻的无名飞行员。之所以无名,是因为开场后不久他就被吴京给撸了下来。在第一节我们看到美国人用尽手段对我军架桥实施阻碍,原以为这都是美军指挥部的既定策略,到第二节我们才知道这里面有不少阻碍行动原来是飞行员希尔在任务执行完毕后不顾返航命令干起了自己的” 私事“。电影在这里有个问题,没有交待理由,也就是希尔究竟为谁报仇?是之前的年轻飞行员吗?还是别的哪个牺牲的美军?无论如何,即使上级在通讯中疯狂骂脏话,以军事审判相威胁,希尔也不为所动,给我军造成极大伤亡,吴京就是被他的机枪打死了,尸骨几近无存。当然最终他也没有机会上军事法庭,因为最后他又被张译撸掉了。总而言之,对美国方面并没有做什么美化。
而在我军方面呢?却做了丑化,不仅做了丑化,而且由于手法极其高明,似乎很可以欺骗一大票观众。网上流传一个截图,说带 11 岁儿子看电影,结束后儿子说:” 最后是美国人放过了我们。“针对此,有评论则说:” 你儿子很聪明,一眼就看出了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大意)。“为什么 11 岁小朋友会有这种认识?要理解这个认识,就要看结束部分发生了什么。在结尾部分,美国方面派出了空中堡垒进行更大力度地轰炸,而此时我军的高炮部队已经损失殆尽,换句话说已经连只蚊子都打不下来了。此时我军的应对措施是架人桥。为什么转而架人桥,如何防止美军继续空袭,这些统统没有交待,我们只得将此理解为强行煽情。而对于小孩子来说,就算年龄再减三岁,难道他就想不到,既然轰炸机可以炸木桥,那么轰炸机就不可以炸人桥吗?可是他们没有炸人桥,由于他还不懂什么叫煽情和情节需要,那么由此得到的结论不自然就是美国人放过了我们吗?再延伸开去,想想看,既然我军大部队过河是因为美国人放过了我们,那么是不是早点架人桥,美国人就会早点放过我们?既然如此,前面的种种牺牲,甚至不惜暴露自己吸引火力造成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问题就这么简单吗?战争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放志愿军大部队过河,志愿军就会增援金城;志愿军增援了金城,联合国军的胜算就更加减小,伤亡就更加增多,局势就更加不利。而根据史实,我们知道,作为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中志愿军
歼敌 5.3 万余人,收复失地 160 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因此战争中哪有什么敌人会放过我军呢?假使真有哪个美军指挥官念及妇人之仁,那么他之后的结局,难道不就是上军事法庭吗?
以上造成的误解还属于电影的癣疥之疾。下面来看看电影是如何偷换主题,用隐藏极好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来解构志愿军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这个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电影的第三部分,高炮班部分。高炮部队有两个主要人物,吴京和张译。吴京在开局就打掉了一架敌机立了功,可是导演怎么表现的呢?吴京饰演的这位负责前方炮位的关班长,刚愎自用,行事鲁莽,无怪乎他被降了级。当时的客观条件明明是打不着,可是他丝毫不听从下级意见,我行我素。有人会说,可结果是他打着了啊?这里我们先不提明明距离高度不够怎么还能打下来这样的逻辑问题,仅就叙事而言,这已经见了导演的水平了。试想,假如结果是没打着,那么关班长的刚愎自用、行事鲁莽不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吗?这还怎么替他辩护呢?正因为结果是打着了,才能够以唯结果论来模糊了关班长本身的作风问题。而这种作风,不就是一种不顾客观条件主观冒进的个人英雄主义吗?但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吴京身上表现得还不够显著,导演真正想说的都在张译身上说了。
吴京牺牲后,张译担负起指挥隐藏炮位的责任。这段情节其实通常来讲没什么出彩的,我们能想到的就是敌机炸桥,我高炮班以大智大勇打下敌机,掩护架桥和渡河行动。导演却在这一段玩出了花,出花就出在张译在夜间主动点火暴露炮位这个举动上。这个举动在第一节就已经展现在观众面前,当时有个班长,就是”小胡 “所在班的班长,他在隐藏炮位也被端掉后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地往对岸冲,还在桥中间拿着武器朝天对敌机扫了一通——这同样是极端迷惑行为,因为根本不可能发生在志愿军身上。导演在第一节借他的口告诉观众说:他们是不想活了啊。此时我们都以为他们是为了掩护架桥而主动暴露自己,只是我当时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奇怪。到了第三节,答案揭晓了,朋友们,这个举动里并没有,或者说不单纯有我们在第一节以为的,为掩护架桥才主动点火暴露自身这个高尚目的,这个” 大无畏“举动里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呢?是的,跟美军飞行员一样,还是复仇。事实上电影的主体部分可以看成一个你来我往的螺旋,一个冤冤相报的链条,一个生死交织的循环。起因是吴京撸下了一个美国飞行员,然后希尔为报仇无视战场纪律拒不返航,消灭第一个炮位,打死了吴京;随后他发现了第二个炮位,显然他朴素的报复思想使他意识到这个炮位必然与他结仇,因此试图消灭第二个炮位,同时张译也怀着刻骨仇恨打算打掉希尔;最后他倒是成功打死了希尔,但是自己也没活下来。好嘛,仅从结果上看,双方扯平了。有人或许不乐意了,说:你凭什么认为驱动两个人的行为的动力是报复思想?理由是有很多的:
首先导演用大量篇幅铺垫吴京与张译的私人感情。吴京对张译的戏谑态度这是很显然的,这种态度不可能发生在关系不亲近的人之间。吴京赶张译走的时候,他正巧在抽烟,张译就抽了他一下,把他的烟打灭了。观众满以为张译终于受不了他的老上级了,可张译的理由是:你之前就是因为点烟才被降职的。后来还有个更典型更突出的情节:张译到了后方隐藏炮位,一个小战士挖出自己藏的烤玉米给张排吃,可他不知道,他敬爱的张排一口也不舍得吃,最后把烤玉米转送给了他敬爱的关班长。关班长拿到玉米得意地啃了起来,根本想不到这根玉米背后暗藏着多么令人心酸的背景!这不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这句歌词的活生生的诠释吗?吴京死后,电影又用了一小段展现了张译埋葬吴京的残躯,又把烟草交给和吴京私交甚好的工兵连长。这一连串行为的铺垫意义是很明显的。当然我们不应该怀疑吴京和张译的革命情谊,可是革命情谊却在后面被活生生地玩坏了。我们看到,希尔在打死吴京后还不满意,在朝张译的炮位俯冲时大喊:” 我来了(I’m coming for you!)!“而张译则吼道:”来吧!“试问这个细节表达了什么?此前张译已打空了多发炮弹,这才有了命令手下点火主动暴露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人故意无视二人感情的大量铺垫,非要说这个行为不包含个人动机,我还要继续问:总共两个炮位,一个已经被消灭了,第二个难道不是越隐蔽越好吗?对于唯一有能力防空的高炮而言,究竟是维持隐蔽以最大限度杀伤敌机更有利,还是逞一时之勇主动暴露自己更有利?这是不难判断的。且张译还有第二次点火,此时他手下的队伍已经由于他的第一次点火而尽数损失,而他也仅剩下一条腿,此时他一个人不想着为队伍保存有生力量,而是试图再一次暴露自己以与希尔对决。结合以上这些情节,我们能有几分把握得出结论说此时此刻张译的心里装的是组织纪律战争胜败?他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显而易见吗?他的行为动机与希尔的动机难道不是一致的吗?而这种行为动机难道是一个军人所允许的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美国方面拍得还行的原因了。无论美军中是否存在报私仇思想,都不妨碍我们的电影把它拍出来,毕竟这部影片姓中;可是让我军同样表现这种思想作风,这难道不是一种歪曲吗?这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怀疑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姓中吗?
而这种报复思想驱动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后面达到最高潮。在张译身边有近十人的时候,他没有打下希尔;可是当他身边的所有人都牺牲,他也只剩一条腿的时候,他竟然成功了。依靠集体达不到目的,因为此时故事还没到高潮的时候,主人公的情感铺垫还不到位;而到了最后时刻,观众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主人公身边的人都牺牲了,主人公的情感也蓄积到了极点,主人公就爆发了,完成此前集体所未竟的事业。试问,集体在这里难道不是仅仅起了为主人公积蓄力量的作用吗?这不就是最常见也最狗血的个人英雄主义套路吗?
接下来影片到了第四部分,说是第四部分,可从其内容含量和整体结构来看,这个第四部分应该被视为尾声。在尾声里,日后的老兵小胡眼睛看不见了,这种牺牲令人动容,可是导演怎么表现呢?他让小胡一个人走在桥上。是的,此时既没有了我军,也没有了敌人,世界仿佛全部让位给了小胡,使他得以充分地抒情。可事实上哪里有这样一座桥让你去从容不迫地抒情?这里我没有任何不尊重老兵的意思,可是我以为这种手法用在这里是不妥当的。至于最后美方老兵史密斯献声说:” 希尔是幸运的,因为他下到了地狱里;而我却一直待在地狱里。“我理解导演试图以此来烘托志愿军的形象,可是纵观全片并没有看到哪里像地狱,所以这无非就是又一次煽情,这无非就是导演表达不出来就按着观众的头煽情罢了。
那么本片所展现的受个人因素驱动的个人英雄主义为什么不符合志愿军的精神内核,和集体英雄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耳熟能详的邱少云和黄继光的事迹吧。邱少云为不暴露部队,忍着烈焰炙烤一动不动直到牺牲;黄继光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敌人的枪眼,阻止敌人继续杀伤战友,也为消灭机枪碉堡创造条件。我们看到,在这两种牺牲里存在任何个人动机吗?不存在的。我们所有的战士,选择牺牲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进而为了保家卫国,没有丝毫个人的因素在作怪,没有任何私仇,没有任何不顾组织纪律不顾战场大局的行为;相反,一切行为倒全是为了大局,个人总是服从于一个更高的目的。因此,首先对志愿军战士的个人英雄主义诠释就是从根本上做了歪曲。其次,我们断然不能否认邱少云与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可是在这两个事迹里,有没有个人因素超越客观条件?没有。有人总以为邱少云的事迹已经超越了人体能达到的极限,进而大做文章,甚至编排段子来影射、侮辱烈士,可是长津湖在零下 40 度天气里冻死的战士,忍受极刑拷打至死不降的战士,历经长征的艰苦卓绝而屹立不倒的战士,这些全部是虚假的吗?然而我们却看到吴京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打下了敌机,而张译竟一个人就打下了敌机。邱少云和黄继光都为整个部队的歼敌创造了条件,战争的胜利是集体创造的,他们的精神的本质是功成不必在我;而吴京和张译却一贯体现了功成必须在我,两次打下敌机几乎看不到甚至完全看不到整个集体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就能操作高炮,为什么一个炮位要配置近十人?志愿军不是超人,但是为了崇高的目的可以变成超人;单个的志愿军不是超人,但是一群志愿军集结起来,就能迸发超人的力量。这就是两种英雄主义的区别,这就是电影对志愿军精神的歪曲之处。
这种歪曲有什么危害呢?正如最开始我们提到的一个词,” 解构 “。如果有人以为这种歪曲没有什么危害,那么我就要问:这种电影有一部危害可能还不严重,如果有三部呢?如果有十部呢?如果这种电影给不谙世事的心智尚不成熟者看了呢?那么是不是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认为:在志愿军里的确有牺牲,可是这种牺牲并不高尚,因为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一个高尚的、与个人无关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使观众产生这种潜意识,这难道不就已经完成了对志愿军精神的解构吗?整场电影对战争本身的性质和目的一笔带过,对个人报复思想却描摹地浓墨重彩,为了复仇可以无视军纪,一次大部队渡江作战似乎完全演变成了一个美国空军飞行员和一个志愿军高炮班长的个人秀,这种个人主义行为在电影中却是加以着力表现和歌颂的。无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使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正义的天平上取得对等地位,却重视所谓人性在战争中的发挥,这不就是受西方反战思想影响的文艺小清新观念吗?
在最后,我仔细地思考了一下,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题材却能用如此隐晦的手法去歪曲。得出的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开头那句话:因为导演他根本不相信志愿军的勇于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惟其信仰,才能表达。正是由于导演根本就不信志愿军战士愿意为了非个人的、集体的、他人的、因此也是在他看来虚无缥缈的目的慷慨赴死,所以他不可能拍出反映真实的片子。他只能表达他所理解的东西。他只能把崇高庸俗化,想办法来为崇高的牺牲提供一个在他看来” 较为合理 “、然而却与真实完全背离的庸俗的动机。因此,在吴京和张译所扮演的两个角色身上,倒足以使我们看出导演的思想水平究竟是落在怎样的层次上了。而这个思想水平的层次,大约也应该能决定这部电影的评分的。
因为导演显而易见的热衷于在电影里用无理智无逻辑的方式虐杀____(填某国军队)
晚上刚看的,看之前很期待,同伴还选的巨幕。看完说实话,很失望。
首先,叙事手法,三个片段重复,导演你想出奇玩高级,可以,但是基本故事情节就那么点,没必要。
第二,人物刻画极其浅薄。仅高炮班那里较好,张译吴京的对手戏,有人物刻画细致描写,有血有肉,形象是立体丰满的。其余人完全没有,只知道他是个志愿军战士。他的性格是什么?经历过什么?有什么心愿? 完全不知道。
结合第一点,与其 3 个片段叙事玩花样,不如认认真真把高炮班的故事、人物说清楚。除了张译吴京外,其余人基本没啥镜头,不知道名字,更别说有啥形象了。
当然,整个故事里四川老乡相认和魏晨修桥点烟这样的人物刻画屈指可数,蜻蜓点水不算数,与全篇刻画形象无补。
第三,故事情节突兀。基本没有交代来龙去脉,没有铺垫,没有伏笔。跳出来就是干。我特别想吐槽一点,就是没有说清那个美军飞行员死死不放的原因,就因为跟自己巡逻的战友被打死了?应该是个老兵吧,死的战友见得应该不少了。逻辑说不通,或者就是没有交代原因,情节缺位。更夸张的是,是什么仇什么怨,驱动他装扮牛仔死拼? 这个情节可以有,但是背后原因没讲请。
总体感觉,这部电影不配今年上映,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不应该有如此不精品的题材电影。你要是明年上映,还是这水平,我觉得也行,就是一普通电影嘛。但是在今年,对不住,不配。
最后说一句,人桥那里确实很感动,但是我还是觉得此片不及格。
知道这段历史重要性、肯定朝鲜战争意义的朋友,觉得这部片子矮化了朝鲜战争、屁股歪,其心可诛;
豆瓣上那些否定朝鲜战争意义的小布尔乔亚们,觉得这部片子美化了朝鲜战争,完全没在反思,过于粉红、战狼。
解放军让美军头疼不已的迂回穿插,以及高水平隐藏能力都没有,那一支强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居然如此低劣,不给它低分,那应该给谁低分。
穿插和迂回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战术行动,其根本目的都是深入敌后作战,迂回包抄,分割围歼敌人,所以经常被综合运用。这种战术不是什么太夸张的操作,不如说历史上诸多名将都曾经以此作为常规打法。
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是进攻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穿插具有任务艰巨,腹背受敌,边打边插,独立战斗等特点。要周密计划准备,详细查明敌人防御间隙、薄弱部位和纵深内的兵力部署、地形、道路等情况,制定多种战斗方案。
下面这个图片只是举个例
这种战术给美军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不少美国方面的著作里都有提及,就连美国海军陆战队都相当钦佩。
[美] 莫里斯 - 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中国人缺乏坦克、空中支援和重型火炮,取而代之,他们利用突然的奇袭来战胜美国人。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显示了非凡的能力,他们能够在丝毫不被敌军察觉的情况下,让数量庞大的部队利用夜间行军穿越种种艰险的地形。中国军队是运用伪装艺术的高手,在白天他们能够躲藏得无影无踪。
美国海军陆战队关于这场战争的官方史料记载道:“身穿打着补丁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当美国的报纸里充斥着关于中国 “人浪” 攻击的夸张报道时,在前线的事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海军陆战队的历史学家们写道,“中国人很少一次采用超过一个团的兵力发动袭击…… 中国军队令人敬畏,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欺骗战术和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所以说电影里的情况是个啥?
[美] 贝文 - 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中国人的原则是不提倡与美国人硬拼硬打,那样他们定输无疑。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人采取 “人海战术”,用“大批军队” 猛攻美军阵地的说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国人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悄悄渗透。
中国人确实采用成排成连的人海战术,以优势兵力占领精心挑选的战术阵地,以便进行决定性的穿插,但这些通常是为了牵制敌人防御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中国部队从侧翼发动进攻,并在敌后设置路障。官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中引用了一位陆战队队员戏谑的评论:“天知道一个中国排中到底会有多少群士兵?”】
《孙子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了,解放军穿插迂回的战术一般都是因地制宜,一切地理环境都可以用于利用藏身,在当时科技树点到顶端的美国人都发现不了,然后解放街并不是一窝蜂行动,他们是分成连排化整为零的行动。
不是人浪!不是人浪!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人浪!美国人都帮我们辟过谣了。
然后再来看看,朝鲜战场上的将领是如何评价中国军队的,再对比一下影片里的中国军队配不配这些评价。
彭德怀:【美国空军用于朝鲜的虽不多,目前仍占优势但空军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同时,空军也有它的困难。敌人的坦克和炮兵暂时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在战术方面我们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用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这些都是敌人害怕的。我军的政治素质比敌人高。伪军战斗力弱,易打难捉,美军较强,死多活少。
一般无自由,易遭敌人联合兵种的袭击。正面阵地从战术上分割敌人时,敌人并不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复原状。敌最害怕的是威胁其战役供应线,渗入(敌)后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阵地和指挥所。我军无空军,必须充分利用夜间进行战斗(手榴弹,白刃战),必须采用长期手段调动敌人,乘其立足未稳,火力未展开时,予以猛攻。】
美国防部长马歇尔:【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他们的主要秘密――实力,位置和意图保守得非常完善,所以他们的力量就增加了一倍。机械化部队,只好巧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动。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蔽。】
麦克阿瑟:【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熟练,充分。敌军惯于在夜间运动和作战。敌人供应良好,步兵训练优良,小型武器和轻便装备充分,但几乎没有起支援作用的空军,而且大炮,高射炮,运输和交通设备等方面都特别缺乏。
中国的军事力量缺乏工业基地,甚至连建立,维持和运用普通海军所需要的原料也感缺乏。它无法供应顺利进行地面战斗所必须的装备,如坦克,重炮和在战争中已被使用的其它科学发明。军队编制仅属一支保安部队,而非战斗部队。他们只有轻武器,没有海军和空军,缺乏坦克,大炮及其它许多军需品。 】
邓华(志愿军代司令员):【朝鲜战争的基本特点也是敌强我弱,美帝国主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有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掌握了制空权,制海权,地面部队火力强,运动快。但也有弱点:士气不高怕苦恋家,步兵攻击力不强,怕近夜战,怕切断包围;伪军装备差,经人民军打击后,新兵多,战斗力弱。
我军装备虽远不如敌,但与朝鲜人民军一起作战,兵力优势,英勇善战,能克苦耐劳,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朝鲜虽为狭长半岛,便于敌之海空进攻,但因是山地,树木多,稻田多,矿洞也多,亦难发挥其现代装备的作用。
五个战役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兵力优势,英勇善战,但装备远不如敌,特别是在敌人制空条件下作战,要大量歼灭敌人是困难的。
在不少战斗中由于拂晓未解决战斗,夜间被我们包围的敌人白天便在其空炮坦和外援内突的协同下逃跑了。同时,连续的运动作战,部队得不到休整补充,兵力疲劳;另一方面,虽然敌人兵力不足,士气不高,攻击力不强,但因其有优势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防御力还是强的。】
美第八军军长泰勒论中国军队:【敌人是非常的狡猾,他们很会运用战术,以来减低我们的火力优势,其方法是在黑暗中接近我们的阵地,然后和我们紧缠在一起,使我们无法要求炮兵射击和空中攻击,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险。
当他们与我们紧缠在一起的时侯,于是又会象鼬鼠一样到处挖地洞,在许多地方掘开许多泥土,使我们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因他们有无限的耐心和勤逸,学会用许多道路,小径和各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以求在夜里运输补给品,所以尽管我们完全拥有空中优势,仍然无法切断他们的补给。
山地在战线的许多部分也限制我们的武器使用自由,它把装甲车和运输车辆的运动限制在狭窄的谷地内,(他们)利用地雷,障碍物,或泛滥的稻田来加以阻止。所以我们的战车往往只能作固定的碉堡用来辅助其它地面武器的火力。
我们大部分运输车都呆在后方的集用场上,而且还要有人去维护。敌人长于数量和勇气,在战术方面受过配合地形的良好训练,但其装备却极为原始化,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早已送入军事博物馆的古董。 】
李奇微评论一:【南朝鲜军队缺乏得力的领导。他们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军队有非常的畏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的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没有秩序,丢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
李奇微评论二:【敌人通常在夜间行军,而且比我们熟悉地形情况。他们习惯于这里的气侯条件和清苦生活,可以自己解决口粮问题。他们利用在这里所能获得的一切运输手段如牛车,骡马甚至骆驼等运送所需要的武器和补给品。这些运输手段不少是中国人从国内带来的。
他们利用当地劳工肩扛背驮地运送武器和补给品,甚至有时部队自己也背负这些东西。中国军队在人数上超过我们。我们的兵力不足,无法阻止敌人的夜间攻击。
敌人采用了我们所熟悉的,而南朝鲜军队却非常不适应的战术:以大量步兵实施夜间进攻,一边几乎是在距炮兵弹幕近在咫尺的地方跟进,一边猛投手榴弹。战线上四处响起狂乱的军号声和粗野的吼叫声,敌人的步兵则穿着胶鞋爬上黑暗的山坡渗入我方阵地。
中国人在夜间进攻特别神密莫测,不可思议。中国部队很有效地隐蔽了自己的行动。每个执行任务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给自足,携带由大米,豆类和玉米做成的干粮以及足够的轻武器弹药,因而可以坚持四,五天之久。
四,五天之后,根据战斗发展的情况,他们或者得到补充,或者撤至主要阵地,由新锐部队替换他们。中国人没有留下一点部队运动的痕迹。敌人以东方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中国人是勇士】
李奇微是人民志愿军最大的敌人,果然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敌人。
那《金刚川》里面的呢?一代名将李奇微还会高度评价他们吗?
很正常。这片子从屁股上就是歪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 美化美军。美军毫无疑问是入侵我们的 “豺狼”,电影强行搞“英雄相惜” 那一套,非要通过刻画美军飞行员强调一下美军也是“英雄”,是高素质的人。
2. 矮化志愿军。历史上志愿军在金刚川这地方修起来的临时桥梁是一座能单向通行汽车的钢木结构载重大桥,非要整成一个跑人都凑合的烂桥。
话说,在电影院里,美国飞行员那段都快整成 “美利坚自卫反击战” 了,你们居然还觉得合理?
没去看。
因为知道不会好。
1,0.8K 放行需要理由。把金刚川给管老师,以要让主旋律创作人别有情绪和压力为理由,可以顺路放行,不担压力,所以这个事情是对资本妥协的副产品。
2,管老师一向在作品中加一些自己价值观的东西,他的价值观不兼容主旋律,所以肯定拧巴。
3,三个月周期太短,几乎不可能有好的合格的剧本。
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主旋律” 这个本来不错的标签会被搞砸。
《金刚川》为什么看起来别扭?
是因为以灯塔国的道德标准,从理中客的角度反思战争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
灯塔国穷兵黩武,年年在全世界开战,本国士兵、外国平民死伤无数,是应该反思战争。
但我们是个两岸统一这种核心利益都不能保证的国家,现在开始反思战争是不是太早了点?
况且朝鲜战争对我们来说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我们为什么要反思?
要是志愿军没跨过鸭绿江,灯塔国大兵真能在 1950 年 12 月 25 日的鸭绿江边过圣诞节,你让东北人民怎么过 1951 年 1 月 1 日的元旦节?
所以需要反思的是跨越半个地球来的战争贩子,是他们挑起了这场战争,他们是罪人,我们是被迫自卫反击的受害者!
回复里又有人讲理中客那套,中美贸易战都打到拍抗美援朝了,你跟我讲什么理中客?
教育起自己人来一套一套,面对灯塔国霸权时只会摇尾乞讨,都 TMD 是一群只会窝里横的怂包。
有本事你在特朗普打击华为,禁用微信,恶意收购 TIKTKO 时和他讲讲理中客啊!
幸好还有个最懂美国海军的导演,让我们还能在一部抗美援朝电影中看到一个俄罗斯人扮演的美国牛仔飞行员,在某些人那里也算值回票价了。
政治书上说战争有两种,一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非正义的,正义的是人民战争,非正义的是法西斯和侵略者发动的战争。
反抗侵略者、保家卫国都是正义的,人民群众会拥护;
法西斯和资本家的争霸牟利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注定被唾弃。
所有无视国家绝大部分老百姓追求幸福权力,却奢谈少数人的 “权利” 和“滋油”都是耍流氓。
某些国家为了找战争借口无所不用其极,用瓶子装着洗衣粉在联合国演戏。
后来北美奴隶主反人类匪帮打下伊拉克,付出了军费暴涨,债台高筑,平民子弟殒命的代价,国内群情激愤。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泄愤,他们绞死了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
不得不承认,皿煮国家的文明和体面就是这么画风独特。
中国公知们争相为主子洗地,说推翻暴政后会在伊拉克建立新秩序,给伊拉克带来皿煮滋油。
可是你问问伊拉克老百姓,他们这些年来生活到底过得怎么样?和萨达姆当年比起来是变好了,还是更差了?
公知们洗无可洗,只能用皿煮的战争来打掩护。是啊在皿煮滋油的战争下被打死、饿死,总比在砖制暴政下苟活强,死前能呼吸下皿煮滋油的空气这辈子也值了。
精分到这种程度,也真是难为慕洋犬了,洗地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但让公知们最尴尬的是,屁股歪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没办法洗。
无论却不能解释一个基本逻辑,一个国家如果连连主权都不能保证,拿什么去保护老百姓的人权?
抛开主权谈人权就是耍流氓,不信你去看看民国时期的景明楼和北京女大学生沈崇,去看看如今还是废墟的南斯拉夫大使馆。
你说自己不懂历史也没关系,国际新闻总看得懂吧,美国驻军年年都在韩国造孽。
主权完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人民子弟兵甘当巨龙身上最硬的那块逆鳞,而主权不完整的发达国家日韩只有美国大兵。
况且美国也不是一直反战,60 年前的好莱坞可是以拍美军武德充沛而全球闻名的。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好莱坞 1951 年拍了《坚韧的刺刀》,1952 年拍了《决不撤退》,里面的美军都是武德充沛的可以碾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可没有功夫用理中客的视角反思战争。
而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6 年才拍摄《上甘岭》,当 “一条大河波浪宽” 的旋律响起时,距离 1953 年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已经过去了三年。
直到 1959 年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猪排山》,才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性,因为他们在上甘岭战役中真的打的很惨。
直到 1962 年越战全面爆发,美国人在越南丛林中挣扎求生,对着中国划下的北纬十七度线无可奈何,才促成了美国反战运动的兴起。
是的,美国不是因为灯塔国道德高尚,而是因为老百姓认识到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只能带来苦难。
下面这些美国反战运动的口号,有哪条看上去道德高尚?
“1, 2, 3, 4, we don’t want your fucking war”(一二三四,我们不要你 tmd 战争。)
“Draft beer, not boys”(要生啤,不要征兵,也有说 students 的)
“Hell no, we won’t go”(去你娘的老子不去)
“Make love, not war”(都懂)
“Eighteen today, dead tomorrow”(今天十八,明天死吧)
“Hey, hey LBJ, how many kids have you killed today?” (嗨,勒布朗詹姆斯,咳咳,划掉,林登 · 贝恩斯 · 约翰逊,你今天害死了几个孩子?)
从这个角度上看,是中国人用两场失败打疼了美国人,让他们学会反思战争。
朝鲜在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之高,已经上升到国家核心利益的角度。
1950 年的抗美援朝为什么是立国之战,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我们打败了美国带领的 16 国联军,更因为朝鲜的独特位置。
1950 年前的 55 年是 1895 年,那一年清政府输掉了甲午战争。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割地赔款无数次,丢了首都,烧了圆明园,气死了咸丰皇帝,却依然能够搞洋务运动,迎来了 “同光中兴” 的回光返照。
但 1895 年的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却像是霜打茄子一般彻底失去了精气神,经过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君主立宪一番折腾每况愈下,最终在 16 年后垮台了。
都说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失去了东北的龙兴之地,才迅速灭亡。
但别忘了东北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辽沈战役崛起的东北野战军的超强实力。
如果 1950 年没有志愿军,美国打垮朝鲜,李承晚的韩国与中国隔着鸭绿江……………………
这么局面有多恐怖,我这么的不敢想………………
因为侮辱中美双方的智商和作战能力啊,美军是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美国将领打过二战,中国第一代领袖将领更是拥有无与伦比的作战指挥能力,两军对战,果粉导演怎么可能想象的出来,再加上果粉导演本来就是被迫去拍的,所以拍出来的东西必定缺乏军事常识,不伦不类。
我刚看完,有一点感想。
首先呢,拍摄技巧很好。最近战争片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而新的一代导演也都赶上了技术升级。比如影片里的飞机很慢,但是显得很真。
其次呢,我觉得这个电影,可能是政治任务下赶时间拍的,所以故事有些拧。历史原型肯定是非常壮烈,但是光靠壮烈不会有票房,这个当然可以理解的,所以编导得挖掘一点儿故事,故事的本质是人,所以就有了高射炮阵地与美国飞行员的几次对抗,那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所以最后,为什么那架海盗要飞在 B29 下面?是不是有点儿奇怪?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故事性、合理性以及政治正确三方,无法自洽的时候,偷偷玩了一个花活儿。
其实不用说政治高度,一般理性判断,最后应该射击的是 B29,因为它威胁更大,而射击护航战斗机,好像是将战争变成了决斗,觉悟和美国飞行员一个档次了。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所以得让最后一发炮弹击中海盗的时候,擦到 B29 轰炸机,这样算含糊过去了。
我猜测是时间比较紧,多花点时间可以处理的巧妙些。
#金刚川 #刚才看完了《金刚川》,感觉像是被管虎喂了一只苍蝇,咽不下去吐不出来的难受。整体评价:1. 题材 10 分,2. 片头片尾 10 分,3. 演员演技 9 分,4. 特效 9 分,5. 剧本创作 0 分,6. 人物塑造与记忆点 0 分,7. 故事架构与剪辑 0 分。综合评价 6 分(及格是因为志愿军题材 buff 与演员演技 buff,我不忍心给不及格,换个题材的话,我要开喷。),不建议买票观影,建议去看纪录片《铁在烧》《为了和平》《断刀》或者是老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
-——– 吐槽分割线(剧透慎入)————-
1. 首先感恩在 70 年前异国他乡战场上,为了新生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出征朝鲜,用落后的武器对抗包括美国在内的 17 国联军,付出了近 20 万人长眠他乡,近 17 万人受伤的巨大代价,一战打出国威军威,一战雪耻百余年来颓败之势的那群最可爱的人。感恩你们的付出与牺牲,换来了我们这代人的和平。
2. 结合书籍《抗美援朝战争史》以及众多纪录片与老电影,我心目中的志愿军是那群最可爱的人,不是电影所呈现的这样。管虎你根本不懂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懂他们的风骨,不懂他们的艰难,也不懂他们为何能战胜 “近乎无敌” 的联合国军背后的种种。我只想告诉你,他们是“蓝星历史上人类轻步兵的巅峰,没有之一”。
3. 昨天首映后,管虎你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那顶 “US.NAVY” 的棒球帽令我恶心。如果你精美,你可以直说,没必要这么阴阳怪气。我再告诉你,抗美援朝战争中,关于 “桥” 这个题材,你可以选另外一个更适合你去拍的,就是二次战役东线战场,宋时轮的 9 兵团在长津湖穿插包围了美国海军(us.navy)陆战一师,他们狼狈逃窜“向南进攻”,必经之路的一座桥被志愿军一只小分队炸了,他们抢修,第二次志愿军连桥墩都炸了,他们派飞机从日本紧急调了 8 个 1.1 吨的钢结构桥梁体空投下来又修复后从海上狼狈撤退。我跟你讲,如果志愿军有他们一半的火力,当时真就半岛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4. 管虎你不会写剧本的话,求你别碰瓷诺兰的《敦刻尔克》,我这不是厉外拉同。好好学学电影叙事架构再来碰瓷,不是把素材重复剪辑就叫多时空多线叙事的。
5. 我认同吴京和张译的演技,而且全片我唯二的泪点献给了小太爷重伤后的那段长镜头和最后运 20 接志愿军回国后同时响起了《英雄赞歌》。这些跟管虎你关系并不大。
6. 我们的志愿军的精神世界与战术素养,跟你呈现的完全不一样。不要用那种傻乎乎的 “所谓的英雄主义” 来诠释他们深刻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真正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这是抹黑,不是歌颂。高连长带着通讯人员在滩头建立联络点,请让他们隐蔽,而不是大摇大摆站在桥上发送战场信息;夜间桥梁修复的时候,别特么灯火通明,我不说电哪来的,你根本就不懂没有制空权的时候,夜间灯火管制的严肃性,我们的米格走廊在中朝边境,不在三八线;高射炮夜间对空的时候,你让小太爷点火?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缺脑子,夜间在明处是无法看清黑暗中的目标的,夜间对空射击需要探照灯的;刘浩的那句 “我答应过给他们带奖章回去的” 这句台词直接扼杀了这个人物,你把已经牺牲的 “他们” 和还活着的 “他们” 塑造成了为立功受奖而打战的人,我感到恶心坏了。
7. 感谢郭帆的特效团队,很好的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性,点 50 口径的机炮打在人身上,就是这么血腥的效果,155 口径的榴弹炮的威力就是这么骇人,美军的航空燃烧弹(汽油弹)和凝固汽油弹就是这么没有人性(参考 “烧烤大师” 李梅的东京大轰炸)。战争很残酷,我辈应当珍惜现在的和平。如果真的某一天别人依然要将战争强加给我们,请不要胆怯,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和平时期,请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目标添砖加瓦。
8. 那匹白马怎么回事?管导你是想借志愿军再吹一波你那个所谓的 “800”?所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复兴的烈士都永垂不朽,无论他们是国军还是我军。但是我想说,你的“800” 也仅仅只是个将将合格的电影而已,没什么好暗戳戳的 “孤芳自赏” 的。
9. 张译老师演的张排牺牲前那段自编的 “张飞” 口吻的京剧咋回事?怎么的,“800”尬秀了赵子龙还不够,还要在志愿军这里尬秀“张翼德”?如果你钟情三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请你去拍三国题材的,这样真的特别尬。
三更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吴京老师的那个角色姓 “关”,你细品有没有把真切的革命战友情消解为“古惑仔” 式的兄弟情的味儿?我就想问你,“给我 TM 的翻译翻译,什么 TM 的叫 TM 的革命战友情”!
10. 吹一波片尾曲吕思清老师变奏版《英雄赞歌》的 solo,如泣如诉,赚到了我的眼泪。同时,安利《英雄儿女》里那版《英雄赞歌》。
-——– 结束线(吐槽出来舒服多了)———
-——————– 二更 ——————–
抗美援朝将近三年的对垒与博弈,前前后后六个阶段与将近两年的谈判,随便拎出来一段或者随便拎出来一个战士,都是一个优秀的剧本创作点。我只能说管导压根儿就不想好好给我们呈现点能给人灵魂以深刻洗礼,极大增加观影受众的爱国情怀的东西。我们是因为爱国情怀去看你拍的这部电影,然而你却是想撕了我的爱国情怀。
那我只能说:NO,qnmd!(这段是李雪健老师原话,出自《横空出世》里面的张蕴玉将军和邓稼先老师的对话。)
那我只能说:敌在本能寺!
那我只能说: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下面,我就随便给你讲几个创作的点:
1.1950 年 10 月 25 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背后的故事。这里面有教员谋篇布局背后的捉襟见肘与宏图大略,有彭老总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担当和艰难,有战争后勤体系的困难,有隐蔽入朝背后千千万万人背后做出的努力,有千万将士正面展开与背后穿插。当你在剧尾用彭老总发起一次战役总攻的命令发布时戛然而止,绝对是部很合格的电影,而且能强烈激起观众期待你拍第二部好奇心。
2. 二次战役就不用多说了,西线战场的云山战役,三所里龙源里 113 师的生死时速;东线战场的血战长津湖,9 兵团的冰雕连。西线包围了美第八集团军(骑一师、美二师等),东线包围了陆战一师。无论是全局展开,或者是以小见大都是非常棒的。
3. 三次战役的闪击汉城以及四次战役放弃汉城战略收缩,还有后续的铁原阻击中傅崇碧军长一个军对抗十几万美军,铁原背后就是志愿军前线最大的补给点,五次战役的上甘岭,再就是横城反击和金城反击。三次战役后,前线的冷枪冷炮运动,去问问美军为什么把张桃芳他们的 597.9 高地叫 “狙击兵岭”“伤心岭”。
4. 除了冷枪冷炮运动中机瞄大神张桃芳 0:214 的 KDA,你可以去问问什么叫 “人间高达胡修道”。还有上甘岭中,茫茫多的特等功臣、一等功臣。还有一个我忘了名字的老爷爷,医护兵,放下枪可以救人,拿起枪就是无敌的存在。你去问问太阳的后裔,啥叫 12 人奇袭白虎团,12 人还能分散为三个战斗班组,端了白虎团指挥所,干掉 70 多名团部指挥人员,没收了白虎团团旗全身而退。你去问问北极熊团,为什么团旗被没收了展览在军博。你去问问美军,为什么陆战一师有一个营,每年都会有一个烧营旗仪式。这里面哪个点,光我这么平铺直叙讲故事都热泪盈眶,你会不知道怎么写一个好剧本?
5. 为什么朝鲜停战谈判协定前前后后拖了快两年?你去问问老美,什么叫 1.2 万平方公里,什么叫无敌的火力优势,什么叫战俘自愿遣返协定,什么叫停火 30 天后的的分界线是最终分界线,为什么会有范弗里特弹药量(对,就是某少年团那个),为什么会有横城反击和金城反击?你让你的老美好好教教你,什么叫做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拿不到。你知道志司这边谈判派出的是谁吗?是把你的凯申校长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红谍之王,唯一的情报上将李克农同志。是当年在北伐战场上把你凯申校长背下来救他一命的辣个男人,是李云龙都不敢惹的 “驴掌”,是朝鲜停战十年后,又在越战战场上把老美摁在地上摩擦的人,他是陈庚大将!
好了,就补充这么多,最后说一句:YYR,LPG。
-——— 不知道是不是结束的结束线 ———
-——– 三更(不知道为何要三更)开始线 ——–
为啥三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要补充的,观点表达完了就行了呗。然而,有的人急了,开始用举报这个功能了,说我这篇帖子里有辱骂和人身攻击。好嘛,我承认,我说话十分不客气。但是,我还想说,“笑子闲孙” 真挺多的。
最后,想跟大家说一句,生活中记得远离那些三观不正的人。
-———————————————————————–
本来已经修改好了,但是他们这次的举报确实让我蛮生气的,越想越气。我就给他们好好科普一下,这场立国之战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好好跟他们掰扯掰扯这场立国之战背后,对于我国除了战争意义之外其他的意义。
1.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总说 “死掉的毛熊还是好毛熊”?很多人目前都说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多维护。确实,要维护,但是不能把它养肥了。我想说,中国这百余年来,基本没在白头鹰那里吃太大的亏,但是在毛熊那里吃亏吃的结结实实,窝火的很。你去地图上看看外蒙、外东北和外西北,很生气吧?
2. 讲抗美援朝,我为啥讲毛熊?因为它就是毛熊的阳谋啊,你明知道是他捣鬼,在当时铁幕拉开的背景下,你还拿他没办法,你还要请他支援你,很生气吧?这不是信口胡诌,你去梳理梳理抗美援朝的开始前教员和总理的时间线。45 年毛熊进东北和朝鲜收拾本子关东军,白头鹰从本子本土出发往北推,推到 38 线,本子没了,毛熊和白头鹰商量好了,南北朝 38 线一分,毛熊承认白头鹰在本子本土和南朝鲜的占领权,白头鹰承认毛熊在北方四岛的权利和我国的中东路、南满铁路以及旅顺的权利,以换取斯大林接受让凯申在东北对本子受降。所以,你以为 101 刚去东北的时候过的是什么日子?后来江边闹翻了,毛熊才在东北武装 101。再后来,教员和总理先后多次去莫斯科讨要中东路、南满铁路和旅顺港,斗智斗勇下才拿回来(具体过程可以查史料,你永远不知道毛熊有多喜欢旅顺港)。斯大林然后反手告诉大胖,我支持你统一半岛,给你装备,给你军事顾问,这就是为什么大胖能在一个月的时间,把李承晚几乎全面推平,压缩在釜山那个犄角旮旯里的原因。你问我为啥毛熊要这么做?他有什么好处?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中东路、南满铁路和旅顺港。这怎么联系起来?因为毛熊知道白头鹰不会看着李承晚被大胖按在地上捶,必然会出手相救,这样我们必定被裹挟进去,这样影响我们的经济建设,还有就是白头鹰大兵压境,我们没有海军,必然会请毛熊在旅顺驻海军协助海防,然后请神容易送神难,教员拿回去的东西必然再送回去。这就是毛熊的阳谋,下的一手好棋,大胖是毛熊手上的棋子,对手是白头鹰和我们,一石二鸟,整个战争,最委屈的就是太阳的后裔。
3. 为啥教员在考虑是否出兵的时候,三天三夜没睡,一直在考虑这其中的利弊得失?为啥彭老总出兵前,总理和 101 去莫斯科请求军事援助,然后毛熊以不想惹了白头鹰打三战为由拒绝了。然后总理和 101 退而求其次问能不能出动毛熊远东空军协助掩护地面部队,也被拒绝了。然后,教员和彭老总商量后,不管有没有援助,都得干,家门口的事情,而且那时候白头鹰的第七舰队已经封锁蛙蛙海峡了,阻止我们收服蛙蛙。在长津湖的 9 兵团为啥在东线装备如此劣势的时候摧枯拉朽,王牌部队美陆战一师领头的东线战场完全溃败。为什么 9 兵团这么厉害?因为他们是粟大将在福建准备的收复蛙蛙的主力,也是东北边防军的主力,粟大将也是教员钦点的东北边防军第一任司令,后来他因为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为啥毛熊啥都不给?为啥一开始的时候,他啥都给大胖?懂了没。
4. 为啥后来毛熊又给了援助?为啥后来我们的第一代空军能迅速建立起来?你真别以为是毛熊善心大发,都是要钱的,不是免费的。后来我们给毛熊还钱,那真的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是毛熊善心大发,是我们的志愿军拼出来的,一开始斯大林是只想把我们拖入半岛泥潭不得脱身,然后他顺手拿了旅顺和在东北的铁路权益的。没想到前两次战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彭老总就带着志愿军把麦克阿瑟从鸭绿江边赶到了 38 线,三次战役几乎打到了 37 线。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没想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小弟也振奋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分家的 “两兄弟”,弟弟在外面跟你惹来的人殊死搏斗,你家里啥都有,就是不帮你弟弟,你其他弟弟会不会有意见?你以后还要不要在这个大家庭里说话算数?你得掂量掂量吧。所以,我们和毛熊就开始了援助谈判。
5. 说真心的,毛熊的援助确实很给力,装备我们基本都是出厂价 “白嫖”,这也在后面的将近两年的相持阶段,减少了志愿军一定程度上的伤亡。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是真的穷。一毛钱旧币可以买 12 个鸡蛋,一架米格 15 要 15 个亿。后来老美突然间发现,我们一夜之间有空军了,再后来就有米格走廊了。在这里,感谢毛熊远东空军的亲自下场支援,虽然是匿名的,向毛熊空军在牺牲在朝鲜上空的烈士致敬。为什么我们有空军了?因为我们全国人民捐了 5 万多个亿,我们买了一些米格 15。其中,里面有一架 “香玉剧社号”,是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老师带着剧社全国义演募捐买的,与其说是常老师捐的,不如说是全国人民捐的。
6. 毛熊的军事援助很重要,但是跟另外一项比,相对来说,从看历史的角度回望,站在上帝视角,当时的 “156 工程” 确实意义更重大。随着志愿军在朝鲜越打越好,毛熊一开始的 50 多项工业技术援助逐步谈判增加到 156 项,专利基本都送,只收设备费用,还给技术顾问落地指导。这 156 项工程背后的意义,怎么说其实都不过分。
7. 你们知道辣个男人为什么能回来吗?就是那个被称为一个人顶得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五个师,一个人拥有美军海陆空三军全部项目通行证,肩带美军上校衔,NASA 和 JPL 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辣个男人。我再告诉你,当时美军只有 10 个陆战队师。因为钱院长的求救信被转到了总理手里,总理亲自指示这是谈判重点,并且到国际社会拆穿了老美 “没有囚禁钱院长” 的谎言。最后我们用被俘虏的美军飞行员交换的钱院长。这是朝鲜停战谈判中,最划算的一笔。
8. 我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唾弃 “瓜田李”,为什么港 du 看不惯霍英东老爷子?为什么同样是富商,我们敬佩霍老爷子?因为朝鲜战争期间,霍老爷子真的是 “为国走私”,从南洋给我们带回了茫茫多的药品、橡胶、汽油等一系列的国内稀缺却又不可或缺的军用物资。
9. 你们志愿军有多厉害吗?麦跑跑被解职,五星天皇后来郁郁而终。美第八集团军中将司令员沃克在二次战役被打的狼狈撤退的途中死于车祸,你能想象他车开的有多快?所谓的联合国军最后一个司令员克拉克,签完停战谈判后就主动退休了,“背锅司令” 被称为唯一一个在没有获胜的协议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冤不冤?曾经叫嚣要对志愿军用原子弹的杜鲁门,吓得英国首相连夜飞北美劝他别这样,然后任期结束后没有谋求连任,民主党的杜鲁门被共和党的五星总统艾森豪威尔取代。
10. 最后的最后,跟着我一起喊:中国人民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 求你别再举报我了(再举报再更)———
23 号看的金刚川,提前在贴吧看到了剧透和拍摄手法,全神贯注没有走神,我旁边的大哥晚来十分钟,中途又看看手机,最后还是掏出来了纸巾,人家西装革履年龄也不小了,能够产生共情,证明电影还是很感人的。
整场电影完全看下来是比较震撼的,故事情节没有八佰多,逻辑上第一次看感觉可能有问题,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是享受电影,不是来玩找茬的游戏,我不会去思考
电影看完之后没有哭泣,但是下楼之后肚子开始痛,这种难受是和看完八佰之后的那种感伤是不同的,想去大众点评或者知乎找些共鸣,发现评论太可怕了,基本上一半人无脑夸一半人无脑骂
我从电影院出来就按照豆瓣的那种评分模式根据豆瓣高分电影的逻辑进行了心里评分,打了个 8.1 分,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比八佰要好,会有一些分数加成,演技剧情什么的扣一些加一些,现在来看比较夸张
我对管虎没有感情,但是一部电影成百上千人的制作,因为一个导演就开始大规模的谩骂,基本上都是很难听的话,我不舒服,这些人可能连电影都没有看过
电影演技黑不动,剧情在我已被剧透的关系下,只是认为有点流水账,不能称之为硬伤,我最想夸赞的就是电影的特效,我很满意,甚至有点想去称赞,虽然场面并不多,但是一点也不假了,这非常难得
最后的一个长镜头,雕像的那个,我认为是一个很不错的段子,竟然没有看到人评论,我真的认为有很多人看了个预告看了个导演名字就开始评分了,那个长镜头在电影里面我认为拍的比流浪地球还要成熟了,期待其他新片
6.9 分不低了。《金刚川》2020 年 8 月才正式获批立项,8 月初开拍,9 月 20 日正式杀青,全片拍摄时间不到 2 个月。能有这分数不低了。
不怕人笑话,我最喜欢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 1》在豆瓣也是这个分数。
觉得分低的人想谴责谁? 观众?导演?还是联合国军?
显然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是在一种「崇拜美帝国主义价值观和憎恶第一共和国」的别扭状态下拍出来赞美一共军队的电影。
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左右都不喜欢。
这部电影我可能不会看,但说句公道话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指责那就叫 “苛求”。
我举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按照很多答主批判的点,《拯救大兵瑞恩》一个不落都能套上去:
瞎指挥的高层,有啊,重装甲部队登陆地点错得一塌糊涂,靠轻步兵人肉抢滩登陆死伤无数;
一味蛮干的军官,有啊,无视任务让轻步兵班干整装步兵连的活,火并 88 炮,面对虎式坦克擅离职守援助友军守不可能守住的桥的汤姆汉克斯;
不听指挥的兵痞,有啊,违抗军令非要救小女孩结果被狙击手打死的范迪塞尔;
毫无人性的 “我军”,有啊,枪杀已经投降的战俘,故意不打死浑身是火的敌军 “let them burn”;
莫名其妙的圣母癌晚期队友,这个,都看过吧,都气炸过肺吧,不用我多说吧。
但是,以上所有这些,为什么很少有人拿来说事,也无损它在影史的地位呢?
就是因为它占了 “反法西斯” 大义的名分。
不要忘了,《金刚川》所讲述的 “抗美援朝” 也同样是大义。
大义面前,其他皆是小节,小节无损大义。
豆瓣评分一开始不稳定是很正常的,起码要三个月后看评分才有参考价值。毕竟存在水军,而为几天观影群体也比较局限。
豆瓣单纯从电影角度出发评分的用户还是比较多。
就算是对完全不了解电影的路人观众的角度看,如此多重复镜头、空镜,以及有大概一半的镜头噪点都异常明显的电影,评分想要高,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金刚川》能做得更好的。现在的评分也确实是这么一部暴露了非常明显缺陷的电影应得到的评价。
不知道说点什么好…… 之前《八佰》的剧情实在是太离谱了,我已经吐槽过一次。这一次,本来以为有另外两个导演,会好一些的,结果还是失望了…… 目前感觉完全就是《八佰》的精神续作,天南地北口音的兵痞,思维方式也完全是现代接触西方思想的人的思维,实在是不行。
①1953 年 7 月是战争结束的时候,这场金城战役志愿军的火力已经到达了巅峰,在战场上倾泻了 1900 吨炮弹。而电影里的桥梁是运送物资的重要桥梁,但是志愿军不知道为什么不愿意给这个地方匀一些飞机和高炮出来,只有两门,弹药加起来不到 100 发。
或许是编剧还是想深入塑造志愿军初期缺粮缺弹的情况吧,但是这样的话选材不应该选前面一点的战役嘛,选后期战役然后体现这个也太奇怪了。
②电影里的志愿军居然也学会了以前日本的下克上的传统,里面的几个主角每一个人都在违抗命令…… 电影里没有出现连以上级别的军官,我们可以看到志愿军底层士兵为了报仇、抢功等等目的疯狂乱搞,把整个战略布局置于危险之中。
上级定下来的防守方针,两个班长排长可以私自更换的,怎么防守,谁防守都是看心情,要么就用蛮力抢夺。
观察哨也完全不管任务,违抗命令擅离职守,私自跑到桥上不知道干什么,最后被烧死了。
张飞为了给关磊报仇,完全不顾自己的炮位是隐蔽炮位的命令,私自点火暴露位置,然后把全班的人的命都送掉了,更是将下克上发挥到了极致。
③关磊打完防空炮弹药,正常来说应该立刻离开火力点了,然后他居然叫部下捡枪打飞机,毫无卵用,然后又把全班的人都害死了。唉,真是输得透彻,这种东西完全就是八佰一脉相传的。
④历史上那座桥是需要运送弹药物资火炮的,但是管虎居然编了一个用人的身体支撑桥,然后让步兵跑过去。这帮轻装步兵上去,没有火炮和弹药,怕不是在金城被打成屎…… 真的太心疼志愿军了,人命居然是这样填的……
⑤ 电影一直在强调水流湍急,不可以游过去,但是画面表现的河面风平浪静。甚至最后还能站人在上面,撑起桥面,太厉害了,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⑥里面的美国飞行员是俄罗斯人扮演的,说话是后期配音的。飞行员一开口,我就觉得太奇怪了,特别特别的标准,配的那叫一个字正腔圆,跟英语听力似的…… 丝毫没有任何真实感。
然后美军和那个小兵的老年版配音也全是一股配音演员味道,努力装出老年人的嗓音的味道太浓了,属实不行。
⑦《八佰》是表演赛,结尾感动了外国人也就算了,没想到啊,《金刚川》居然结尾也是感动了外国人,外国人终于认同了我们,告诉上级,“你们别炸了,没用了!”,令人感动。
使用这种主题思想真的差劲,志愿军打的这一仗性质明显和国军当年那一场不一样,理论上讲这样的说法说不通了。可能管虎特别在意让外国人认可我们吧。
⑧还有其他的小毛病,什么叫人卧倒自己骑马,黏在头上的牛仔帽,B29 的 500 磅炸弹威力削成二踢脚之类的。
希尔啊希尔,你究竟和哪位地勤大爷关系这么铁,你意气用事偷飞机,他还帮你装俩炸弹,你倒好啊,死了就一了百了了,那老哥还得上军事法庭呢!!
总的来说就是《八佰》的精神续作,所有狗屎的点全部继承了,而且因为工期原因,还有完成度上面的缺点(内容少,镜头重复),反正就是特别失望。
2020.10.25 猫眼电影《金刚川》
《金刚川》的争议,本质上和《战狼 2》《流浪地球》《八佰》《让子弹飞》《小丑》《寄生虫》等争议一样,争议来源于电影,又不止电影。
电影等影视作品常见的有三种方向:商业娱乐,文化艺术,社会政史。有的电影偏向一类,有的电影兼而有之。其中尤其是涉及社会政史题材的商业大片,情况尤为复杂。
一部《金刚川》,有政治历史一面,有商业大片一面,甚至有文艺作品一面(比如白马),不同受众侧重点不一样。大众觉得它主旋律纪念抗美援朝,精美哈韩公知嫌它刺耳,左派批判它伤痕河殇无病呻吟,年轻人觉得它刺激酷炫,影迷分析批评它剧情人物镜头语言,等等。
用这张图就够了
该!这种水平就只值 7 分以下,不仅如此,现在吹《金刚川》“热血佳作”,“国产战争片王炸” 的电影博主和大 V,大概是收了钱的叭
之前《信条》《八佰》《夺冠》这些我觉得还不错的电影尽管也存在口碑分化,但我觉得夸奖和批评的言论都可以接受,《信条》是门槛太高过于烧脑,《八佰》和《夺冠》在我心里也就是 7.0-7.5 的分数区间,好看,但质量不算上乘,不喜欢的声音自然是可以理解
但吹《金刚川》好看的大 V 和电影博主,要么是营销号,要么就是收了钱给人家做水军,因为但凡有一定的阅片量,都不会觉得《金刚川》是一部好作品
实际上,我对于国产电影算是比较宽容的,国产电影工业之路道阻且长,需要鼓励和呵护,《姜子牙》不好看我也不舍得批评,如果不是真的很烂我是不会开口的
《八佰》的票房奇迹,源于它是影院复映后第一部大片,观众压抑了大半年的观影欲望,加上电影的爱国主义情怀,它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我觉得还算好看
《夺冠》我也给了好评,甚至优于《八佰》,这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女排,以前看了她们不少比赛,电影原型的 2016 奥运会夺冠的比赛我是坐在电视机前一路看下来的,这种情感因素的加持无疑提升了我对《夺冠》的评价
但《金刚川》呀,我说是烂片不算冤枉它(我在另一条知乎回答 “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 里洋洋洒洒吐槽了很多,点开我的主页就能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应该可以自信地说,我看过不少战争片,各个国家各种题材各种叙事手法,战争的美剧,英剧,德剧我也有都有涉猎。尽管每个国家根据自身历史的差异会拍出多样化的作品,但一部好电影的必备要素基本相似,正所谓 “好的电影大多相似,烂片却各有不同”,《金刚川》的失败是多方面的,普通观众说它好看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对于电影的了解都不同,但作为一个电影行业的从业者,靠提供专业见解吃饭的影评人,默认是拥有足够阅片量和一定高水平的影视鉴赏能力,那么夸《金刚川》如果不是傻,那就是利益相关了。所以说,有些电影能成为一个电影博主职业操守的试金石,恰饭可以,恰饭也要有道,说的话要对得起粉丝对得起自己,迷失在钱眼里烂片都能吹的,真的可以取关了
之所以要痛斥《烂片》,是因为烂片就应该被骂,佳作就应该被夸,否则质量与票房明显不成正比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国产电影逐渐迷失方向,最终受害的都是买票进场的我们自己……
昨天上午我就开始关注豆瓣了。 开始画风正常。评论有说好的也有表达意见的。评分三分到四分都有
下午开始大量的连续一星评分出现在短评区。而且被顶到了前边。这很不正常
我算想明白了
就算电影里没有管虎。而且思想高度达到了上甘岭。那也没用。只要是拍中国人民军队。只要是有吴京有牺牲那没用。必须一星!
不信去看看那些打一星的人的豆瓣口味
居然有小伙伴蹲我的观后感,何德何能……
以下仅代表自己的观点,我不是评片专家…… 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全方位观感的小伙伴可能要失望了……
我大概能明白为什么豆瓣评分 6.9,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评论有小伙伴说如果是按战争片的无尿点激烈爽片去看,确实会失望……
先说缺点(以下有有剧透?)
第一个问题好多小伙伴提到了粘贴复制四个单元,看完第一个单元就了解完了全部故事。第二个有些人物的刻画不明显,说实话有些人物的刻画像是在拖时间,有些点感觉不像是真实会存在在战争现场的,比如邓超饰演的老高(?没太记住名字原谅我)牺牲了,感觉班长应该是赶紧去修桥,而不是找人吧(?),诸如这样的细节刻画就让我有点跳戏,紧张不起来,故事有点断断续续的,从头到尾电影没有很紧张的氛围(这是我的直观感受,说错了望大家原谅),对,第三点就是,情节似乎很紧凑,电影人物也告诉你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就是没那么强烈的感觉……
优点就是,是个完整的故事,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该有的教育意义都有了,我是哭的佝偻佝偻的,一直在抽抽,散场后观众散去很慢,把片尾的新闻彩蛋看完才有人动身离场,氛围很好……
就这样吧,值得一看吧,我觉得从教育意义上其实很值得一看的,不过确实跟我想的很有出入,不过摆好心态去看的,觉得还可以的
(蹲我评论的小伙伴对不住,我就只会讲这么多了,别太被我左右了你们的想法,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在等入场,看到大家说看完后的失望,我把期待值降降……
毕竟我现在期待值高得一批……
我真的看得懂是哪一次轰炸,不用重复那么多镜头,如果有资金够就同一场景多拍一点不同的角度,如果资金不够哪怕剪成 89 分钟我也乐意去看的,真的别重复那么多镜头,真的
飞行员戴牛仔帽的时候我一脸地铁老人看手机,对于交战双方制作方真可以用火星视角来说,当时真想揪住导演领子问 “你是什么粉”
《我的祖国》原本看剧透的时候以为会是大合唱,结果是轻音乐,有点可惜
天空翻转和模型那两个镜头很惊艳,如果长镜头时间再久一点也许更震撼一些
再说个感人的地方,结尾那个士兵让我想起这张图
冲这个叙事方式,这么低的分数不冤枉。
我带了爸妈一起去,看到中段我们仨都此起彼伏地打了哈欠。
不想评价金刚川和不想评价八佰一样
管虎今年的二连上映,还不如他场外的姿态来的真实
带着 U.S. Navy 的帽子宣传金刚川,背手鞠躬烈士陵
扭扭捏捏层出不绝
时势风向变了,要恰饭的人想换个碗恰,但是屁股并没有挪位置,只是伸长了头颈而已
吃口红饭是为了生活,阴阳怪气是为了清高
画虎画皮难画骨,这画虎皮的技艺已经是国内市场头一份儿
但这画骨的本事,没有骨头的也想不出骨头长啥样
拍个集结号,拍了是靠欺骗来让队伍殿后
拍个八佰,拍了历史虚无民众畜生变人
拍个金刚川,拍了无组织无纪律热血上头
没有为何而战只有无脑牺牲
教员说得好,方向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有这个时间,还是看看英雄儿女和上甘岭吧朋友们
罗攀牛逼是真的,管虎配不上罗攀。
可能是我审美不达标,前三段总是刚感动,立刻跳下到一段。唯一泪点是志愿军回家。让人不得不感叹: 明明真实的历史已经足够感人,为啥偏要做无意义的虚妄的艺术加工?核心明明是为了掩护过桥,硬演得像双方为战友报仇,全片高潮弄得像对龟派气功。我不是说战友情不好,只是感觉弄得像热血漫套路,不庄重!
感觉不搞多视角,把核心体现出来,事情讲明白会好很多。 本片多视角可谓蜜汁操作,我理解可能是因为凑时长,西游记后传故技重施。 但实际上,很多背景有意无意的没有交代清楚,比如那个抗木头的战士,我一度怕他和我的体质不能一概而论,跳起来一树把飞机抡下来。 他为啥想要徽章?讲了却不说清楚。
现在这批导演(除了八一厂)根本不敢说志愿军为什么而战,一个电影没有核心精神简直就是可怕。
我还是比较喜欢香蕉的回答。
在中关村看完《金刚川》,之前网络上说它是烂片的观点是不公允的,但是我觉得金刚川就是一部战争武打片。
首先片子的画面和制作水平都是超一流的,显示了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大,电影工业是真的成熟了。这部片子本身的完成度也是非常高的。管虎通过不同部队的视角展现志愿军金城战役前冒死跨江的故事。这是一部群像剧,导演似乎借鉴《罗生门》的手法,通过重复一段时间线下,不同视角眼中的跨江与炸桥的发生壮烈故事,来表现志愿军的勇敢,浓烈的战友情,以及战争的残酷,真的是非常有力量。
而且这部电影没有矮化美国人,将美国人的军备优势、好战,以及飞行员孤单英雄的特质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陷入国内各种神剧英雄打不死,必定谈恋爱的各种套路,真的很不错。
战争就是一群人赌上最宝贵的东西去争取胜利,但是管虎对志愿军为什么而战的内在却表现不够,所以电影后面响起《我的祖国》时很突兀,另一方面志愿军军队居然没有党支部,我军特色的党支部的作用完全没体现出来,志愿军都是毛泽东的战士,也没有体现,没有强调这一点,这部片子的情节的演员换上美式军装,拍一部美国版都是完全可以的…… 管虎的做法,完全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那个时候志愿军战士的普遍心愿。所以给人一种武打片的感觉,尤其是美军牛仔飞行员和高射炮单挑那段,西部片的即视感很强,我理解管虎想要突出美国人的强悍和个人英雄主义,也想通过整部片子的血腥悲壮,来反战,来打造商业卖点。但是真的足够吗?
抗美援朝是我们的立国之战,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都拍过类似题材的战争片。海对面那个好战无比的国家就拍了不止一部。但是志愿军,我们中国人是不同的。要知道,抗美援朝发生的时候,这个新生的国家才刚刚年满周岁,它的士兵在若干年前还在给买办打工,被地主、资本家各路人士剥削,他们的父辈可能因为吸食鸦片背下一屁股债务,他们的母亲,姐们可能被日本侵略者强奸屠杀,可以说在这个国家当时看不到一丝丝希望。而在抗美援朝那一刻,他们却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勇敢站在了美国人的面前,为什么??如果不解释这个,光靠战友情是撑不住这部作品的主题的。抗美援朝不是古惑仔为了义气砸了别人的堂口,也不是基督的启示,是一群人决定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去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是这个世界上 17% 的人口的一次集体的激情和抗争……
当然,我觉得这片子观赏性还行,还是可以看的。
ps 评论区有人认为我里头有一句话有问题 既毛泽东的战士这一句,其实这句话来自老电影《英雄儿女》。另外,因为毛主席领导了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创建了革命军队,经历大革命,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强调自己是毛主席的战士是当时的普遍共识。与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并不矛盾。
如果只是强调军队属于人民其实是很无力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台湾小岛上的伪政权也曾说自己是人民军队,属于人民…… 跟谁走很重要,“为了人民” 四个字更加重要,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才找到了怎样才是 “为了人民”,并且有了组织和军队,这是非常不易的。我不是要在一篇影评里聊政治问题,有这功夫多看看电影多好。
制作工期就两个多月,要啥自行车呢,赶工限制了它完成度,完成度都不咋地你还想要多高分?
至于偏低就更正常了
这是个管虎导演吴京参演的电影
两波 ptsd 攒一块儿输出了
我踏马看网上拿屁股问题黑金刚川的,就没几个不是吹毛求疵的….
本就一 7.2 分电影,ptsd debuff 加持拿个 6.9 正常
说几点感受吧,有好有坏,无剧透。
尽管是从四个角度来演绎一段剧情,但是彼此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同时也不断烘托整个氛围到达高潮,可以说有点重复,但的确也有点新意。
张译的演技真的很细腻又很燃,就冲着这个可以一看。
剧中有一点设置让人很无语,美军那个有点神经质的飞行员希尔,一出场,空中飞行时就不关机舱门,我的理解也许是为了衬托他的疯狂与大胆,但后面他把头盔取了,戴上一顶牛仔帽在空中飞行时,机舱门也是开着的,可不管他上飞或下飞,俯冲或倒飞,还是把头都伸出舱门外,那顶牛仔帽都稳稳的,甚至都不怎么晃动,让我一直在出戏。
这么大个剧组,就没人考虑过空气动力学问题?
谭维维主唱的英雄赞歌,是另一种风格的演绎,至于怎么样,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问题在于这首主题曲上得太晚了,字幕都播了一半了才上,观众都走得差不多了,实在是有点浪费。
看到五架 B29 最后对着人桥,齐刷刷的投下炸弹的时候,真的是太让人绝望了,我心里那时只有一句话,CNMD 美军,太特么欺负人了。
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场面了,感谢志愿军。
* 还没看取才于金城战役中的工程兵护桥事迹的电影《金刚川》,倒是先看了华为 mate40 的发布会,余承东走上台,身后出现了这样一张图片,一个女孩带着藐视一切的神情眺望远方。
接下来余承东操着标准的 chinglish 将华为最新的产品一一介绍出来,一个个都漂亮得不像实力派,华为手机品牌又向高端前进了一步,这让任何打压华为的借口都显得荒唐无力,难道费半天劲就是为了阻止这些美好的事物吗?
发布会结束前放了一段日食全过程的短片,象征着华为对邪不压正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美国第一次排华是清朝末年,很大一个原因是当时留着辫子的第一代华工由于过于吃苦耐劳影响到白人蓝领工人的就业,一百多年后又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不同的是此番美国人感到在高科技领域领先地位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自打美国宣布制裁华为,任正非每一次接受中外媒体采访说的话都很睿智,很有远见,很有助于消除美国政客对华为的妖魔化宣传的影响。在我看来,华为 mate40 系列的推出过程就是《金刚川》的当代进阶版本,时代变了,这些志愿军战士后来变身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工地上的基建狂魔、习惯于 996 的工程师……,而骨子里吃苦耐劳、发奋图强的精神没变,想阻断中国人民发展道路既不正义也没那么容易。
虽然《金刚川》因为拍摄过于仓促,而且题材本身很敏感,编剧导演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肯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豆瓣观众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但我还会去看这部电影,同时也希望中国电影人也像华为那样拿出世界级的精品征服人心。
昨晚看的,在地铁上写了第一篇回答,地铁过了站,再往回,又过了站,错过了末班车,骑自行车回的家。
回归正题,这个分数恰恰说明拍的很好。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刻意迎合观众的口味。大家,包括我自己想看啥我们心里都清楚,环太平洋的痛快 + 钢锯岭的流畅 + 珍珠港的场面 + 中途岛的大胜利。但是开场十分钟相信你就失望了。因为这部电影只想反反复复,仔仔细细,把一件事讲清楚。
这足够丰满,足够让人明白战争是如何运转的,足够献礼,足够致敬,却不够刺激。
这个分数正正好,这将是一部被记住的低分好片。
班长在山头上的说的很明白:你可以看见他,他也知道你,你们永远也不会相见,但都在尽力作者自己的事情,直到胜利。这个道理就是这么直白得展示给了观众,低分正好,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接受真的战争。
“还老乡呢,我可认识她了,她都不知道我的名字”。
“xx 同志,前线见。”
“好,前线先…”
“话务员同志!坚持一下话务员同志!”
“你替我!”
“老高!老高!!老高!!!!”
“别管我,别管我,修桥,修桥,修桥。”
我能现在就写出一个更高分剧情:张派汇报之后。突然来了一车弹药和零件。另外三门炮修好了。然后交叉火力击落一堆美军飞机。关班长重新回到连长岗位,指挥战斗,师徒配合默契。工兵连潜到水里拆除了延时炸弹,完成修桥任务。老高负伤了,但是带着班长冲锋杀敌。最后班长和话务员在战场上配合无间,战争结束后结婚生子。孩子找到了当年被击中但是跳伞成功的美国飞行员,共同拼凑当年的故事。豆瓣:8
不会吧,明天的票,昨天一水的好看,今天评价掉的太快了,好忧愁。
1024 更新:
刚看完,我打 6.5。片子 6 分,0.5 分给吴京和张译。
首先感谢这位答主的科普贴,有效提升观感
[知乎用户: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540421635)
第二摄影不错。
最后说下我不喜欢的点:
1. 三个视角讲了三遍故事,对我来说,就是矫情,按我妈的说法就是吃饱了撑的。结论,导演脱离群众太久,就喜欢自己的小九九。
2. 第一个故事特别尴尬,我军战士跟采茶似的散布在丛林了,以至于我一直琢磨直接炮弹犁一遍,主力全灭,就用第三轮的燃烧弹就行了。完全没看出来怎么赢得。ps,按照我之前的了解,我军据说都是 30 人一队,间隔百米。这种采茶布局感觉就是为了死人?
3. 第一部的三个人物,名字没得,全剧我就记得希尔同志和张飞同志,其他人都没有名字。邓超人物特别突兀,那个班长,就记得军功章和谈对象,最后那个士兵是个二傻子人设。反正很难让人入戏和崇敬,不如我早上看的刘光子和柴云振。
4. 第二部叫对手,我觉得叫敌人更好,或者说,我根本不在乎美国人怎么想,为什么拍第二部。希尔同志的形象塑造的相当完整,标准美国人的塑造方式,喝着酒,背着诗,死了个年轻人,立刻快意恩仇,有胆有识。看这部时,我一直琢磨,我军死了 19 万,美国死了个飞行员,我除了欢呼根本不想看希尔的复仇,我真的不在乎美国人怎么想,美国人怎么看,所以第二部和最后一部美国人的视角看人桥,完全无感。
5. 第三部时长短,人设能撑的起来,全靠吴王的演技和惨烈的炮火。我觉得就把张飞和老关的故事认认真真拍一个完整的电影,从入伍,到师徒,到违纪到战死。不是喜欢拍小人物吗,就拍他俩,爱倒序插叙随便,反正他俩撑得起来。比这尴尬的三视角强多了。再次感谢上面科普炮班的答主。
6. 最后的桥,我觉得我看到了春晚结束,全体成员上来合影,请烈士们原谅我。
7. 作为强迫症四个故事应该叫战士,敌人,炮兵和人桥
8. 监制管虎,制片人梁静。
最后,我对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的自卑的钢印已经不报希望,只希望他们早些逝去,90 后 00 后的新一代能带来些喜闻乐见的作品。现在的国际环境,不需要反战,需要抛弃幻想…………。
总结,片子看不看都行,不如看部纪录片,或者看看三大战役啥的。
假设你在影院看电影打了个盹,醒来非常尴尬。
但你很快惊奇地发现,你又看到了熟悉甚至相同的画面,并没有错过剧情。
很遗憾。
你并未拥有了让时间停止的特异功能。
而是正在看《金刚川》。
上映第二天,《金刚川》豆瓣评分从 6.9 跌至 6.7。
1 星和 2 星的评价占了将近 2 成,谈不上恶评如潮,但 1 星的评价确实不少。
《金刚川》是烂片吗?
绝对不是!
《金刚川》的主旋律题材让它具有天然的优势。
好题材不等于好电影的道理不必多说。
但要在 2 个月之内完成一部 122 分钟的长片,可谓是地狱级难度。
世界电影史上有不少拍摄时间比 2 个月还短,但却成为经典的案例。
诺兰用 25 天时间拍完了让他声名大噪的《记忆碎片》;
杜琪峰也只用了 19 天就完成了代表作《枪火》;
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的拍摄期也只有区区 30 天。
但不管是从影片类型,还是体量,拿那些影史上的速成经典来跟《金刚川》做对比都是不公平的。
都说《东成西就》只拍摄了 27 天,但它是占了跟《东邪西毒》一起套拍的便利。
不管是战斗场面还是后期特效…
以及被很多人称赞的影片调色…
《金刚川》在短短 2 个月内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是中国电影人和电影工业的胜利。
就跟影片里那些神乎其神的架桥工兵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献礼片,《金刚川》跟电影里要过桥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但作为一部院线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这样压榨极限的赶工对影片的伤害随处可见。
甚至是致命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依然感动于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
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 “牺牲” 一样,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是无法被磨灭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但抛开历史题材自带的感染力,《金刚川》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它本来可以更好的。
在巨大的成片时间压力下,《金刚川》的故事主线可谓极简:
架桥,护桥。
影片用三种视角去呈现这个故事。
这种多视角的剧本结构内地观众并不陌生。
很多人也将《金刚川》跟诺兰的《敦刻尔克》做对比。
诺兰利用 “一周一天一小时” 的概念将时间玩出新花样。
《金刚川》则显得笨拙的多。
三位导演各自导演水平和风格上的差异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如果将故事形容为一个环形跑道…
《敦刻尔克》就像 4 乘 100 米接力:
通过一棒一棒的交接,聚焦于不同的人和事件。
层层递进,最终交汇于一点,把故事和情感推向高潮。
《金刚川》则更像是 100 米跑的预赛、复赛和早就知道了结果的决赛:
虽然每次都有点不一样,但总感觉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
三种视角重叠并没有造成 1+1+1 大于 3 的效果。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停的看到类似的画面和字幕。
贴心的片方担心你不是军迷,不厌其烦的告诉你:
“现在发射的是喀秋莎,刚刚那是榴弹炮。”
这是很明显的赶工之下缺乏打磨的结果。
多视角拍摄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保持足够的戏剧张力和悬念。
同样都是在结果已知的情况下,《敦刻尔克》跟《金刚川》的共同点,可能是都有导演钟爱的玉米地吧。
观众过早地知道了故事的全貌以及电影里众多角色的命运。
这不仅让人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也极大的阻断了观众与影片的情感连接。
最典型的莫过于影片第三部分那段展现张译演技的长镜头。
这个全片的高潮段落显然是为张译量身定制的。
他以高质量完成的这段缺氧式演技爆发,足以成为华语电影年度高光时刻。
但在第二段我们就知道了一件事:
他最后打中了飞机。
这样过早的暴露高潮段落,让张译在开炮前的一系列铺垫都被极大的弱化了。
参考《夺冠》里奥运决赛的最后一扣。
尽管我们早就从当年的比赛中知道了结果,但通过前期的铺垫,和剪辑的魔力,我们依然能在那一刻降临时血液沸腾。
剧本结构的崩塌,章节衔接段的笨拙,是《金刚川》的最大失败。
《金刚川》里那座桥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人。
但很可惜的是,影片视点太过分散,并未围绕桥做太多文章。
既没有特别展现工兵连修桥的专业和神速,
修桥的十万火急也更多是靠反复强调命令喊出来,
甚至于那一条魏晨口中不能游过去的金刚川,看上去也并不湍急。
至于影片第二部分的敌军视角,更是显得毫无必要。
德州牛仔…
战斗时念圣经的基督徒…
满嘴种族歧视言论…
轻伤不下火线…
无视军纪…
基本上我们对美国大兵的刻板印象要素都齐了。
从《上甘岭》到《金刚川》,不变的是,依然有明显的对于敌人有意的丑化(比如酒驾开飞机)。
但本片里美军飞行员并没有反衬出志愿军的英勇。
反倒是刻画了美军的顽强,更不用说过早出现了很多情节。
反观汤姆 · 汉克斯的《灰猎犬号》,从头到尾都是单线叙事,没有出现任何德军。
但战斗的紧张感却贯穿始终,扣人心弦。
赶工之下,细节难以兼顾。
在影片中也能发现不少不合常理的部分,伤害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比如魏晨是向包租婆拜师学艺了吗?
坐那么高的位置,发现敌情喊一声,全部人都听到了。
又如结尾张译身受重伤,却能一举击落飞机。
这种超级英雄式的处理在其他类型片中并不鲜见。
但用在依据历史改编的《金刚川》中却并不合适。
影片前期很明确地告知我们,高射炮需要几个人配合。
即使有帮助定位的人,也很难命中。
但最后敌机出现时却不需定位便能命中。
美国飞行员从天上抛下的酒瓶,刚好就掉在了高射炮上;
志愿军士兵在桥上宣泄情绪朝天空乱放枪,竟然还打中了飞机。
你当然可以解释为这是巧合。
但这种情节在战场中有很强的违和感。
太多的巧合也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
过于依赖巧合,是编剧的大忌。
如果给予影片更多的时间进行打磨,也许这样的问题能避免。
《金刚川》中的一些角色塑造是成功的。
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张译,吃了最重的戏份,立住了角色。
也贡献了与之匹配的演技,吴京与他的搭档也有良好的化学反应。
但同样存在不合理的部分。
第一段中的李九霄在发现炮兵点火把自己立为靶子后,毅然决定过去帮他们。
且不说这个突然的举动情感铺垫够不够。
更明显的问题在于,他身负防空警戒重任,这是违反军纪擅离职守。
另外,军队各兵种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一门高射炮需要经过严格的团队训练才可以操作。
他过去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反倒是后面扛着木头帮忙修桥就显得合理很多。
时间紧,任务重。
这是《金刚川》剧组面临的客观困境。
叙事垮,表达模糊。
也是《金刚川》不能用时间紧迫就掩盖的问题。
献礼,和作为商业片范畴的票房,是《金刚川》肩负的两大任务。
但对于本片来说,显然前者更重要。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能重温那段历史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已足够。
我们的电影工业支撑了这个拍片奇迹。
但对一部电影来说,《金刚川》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甚至是失败的。
最后,想起了那匹在战火中奔跑的白马。
它跟着老算盘从上海一路跑到朝鲜,让人心疼。
看《八佰》前对国民党军的印象:不开一枪让出东北,接连丢失华北华东等大部分国土,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欺压百姓,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正面战场没赢过日军,直到美军对日宣战,国民党才对日宣战!
看完《八佰》后,国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敢打敢拼,黑帮小伙爱国热情高涨(4.12 反革命政变黑帮都扮演了什么角色?),估计历史都是假的吧。
看《金刚川》前对志愿军的印象:骁勇善战,建军 26 年,从土地战争,长征,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饱经考验,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敢打必胜的决心,悍不畏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强大的组织纪律性!
看完《金刚川》对志愿军的印象:无组织无纪律,擅自行动,临阵夺权,没有战略战术,在玩过家家,都 1953 年了,1 万多人的部队才两个高射枪,几十发炮弹。
胜利的原因:人海战术,把美军感动了,美军于心不忍,感谢美军不杀之恩!!!
两部电影结尾相似,一个人海冲桥,一个人海垫桥,赚足泪点!!!
客观上电影制作都不错,这也是最恐怖的地方,以精良的制作,大量的历史碎片夹带着个人私货来掩盖真实的历史!!!历史题材老老实实重现真实的历史不好吗??非要加那么多自我想象??
在当前中美激烈博弈对抗的大背景下,我们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70 周年,放出几十年没拍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你最后拍出个美军飞行员于心不忍???感谢美军不杀之恩???
他们估计从心底里就不信志愿军能正面打败美军!!美军圣诞节前打到鸭绿江边估计是假的,轰炸丹东,东北投放细菌武器,范弗里特弹药量他们估计都觉得是假的吧,毕竟美军飞行员这么仁慈,怎么会干这事呢。。。。
三国杀里最让人恶心的是内奸,似反非反,似忠非忠,在反贼面前比反贼还反,在忠臣面前,比忠臣还忠!
作为渲染主旋律的电影基本完成任务交差了。
但是作为严肃的历史题材战争片剧情显得有些魔幻。里面不合常理的剧情非常多。明明把故事说清楚就足以震撼观众。导演硬是给你编个魔幻的故事。志愿军突出一个惨,然后再给你演三遍让志愿军战士们惨三遍。
中国人民志愿军除了高昂的斗志,令行禁止,机动灵活,善于总结也是致胜的关键。在电影里的几个主角身上找不到,甚至反着来。结合管虎之前宣发时的表现,我怀疑他真的有研究这段历史吗?
影片唯二的看点一是郭帆导演的美军视角,让我觉得我确实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二是结尾那一段升华主题。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总导演赶工迹象明显,没有考究历史好好讲故事,强行脑补了一段剧情分了三个视角虐了观众三遍。最后一段标准主旋律的升华结尾。
我当时跟我朋友说这个电影 7 分差不多了。
(里面很多魔幻的剧情涉及剧透就先不说了。)
昨晚 6.40 看的
怎么说呢
分数低管虎滤镜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这个算不得 henq 优秀但一定没那么差劲
应该可以上到的 7.3-7.5 是正常的
很多人是为了黑而黑
我看到一半打开豆瓣
看到一条一星差评说:
拿金刚窗和敦刻尔克比简直是在碰瓷
我心里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任才会把敦刻尔克那部诺兰明显有失水准的电影奉为经典
其实很多人只是为了一句没达到预期装 b 而已
看完电影我女朋友说:
那些美国人好坏啊,为什么他们要那么做
我突然很难过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
但我想到张译最后咆哮着 “做个了断吧”
悲壮到绝望
豆瓣崇洋媚外屁股歪又不是第一天了。他们打低分的唯一原因就是这是中国人拍的中国英雄故事。
如果一模一样的片子,换成外国人打仗,编个一战二战背景,一方架桥一方炸桥,肯定 8 分起了。连他们现在吐槽的三个视角重复叙事,也会给你吹成电影艺术新境界。
对比一下,《血战钢锯岭》这种神化美军顺便搞点基督教宣传的洗脑神剧,豆瓣打了 8.7 分,给我恶心坏了,这岂止是屁股歪了,脑子已经被忽悠瘸了。
我给《金刚川》打 9 分,扣 1 分是因为没有让我看到美军炮兵阵地被喀秋莎炸成火海、美国鬼子血肉横飞鬼哭狼嚎的近景特写,不高兴。
多说几句:很多人看过后觉得第二段对美军飞行员的描写有美化之嫌,把美军飞行员拍成了不怕死的英雄,据此认为导演屁股歪。我觉得如果你这样理解,说明你自己屁股不自觉的坐歪了。这段对飞行员的描写,我认为不是什么勇敢无畏,而是飞行员在知道志愿军装备落后匮乏,认为志愿军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情况下,表现出的狂妄自大、肆无忌惮,他们认为志愿军不可能威胁到他们的飞机,对任何的损失都觉得无法接受。所以才有了队友飞机被击落后,丧心病狂、肆无忌惮的独自一人对志愿军炮位进行报复,完全无视志愿军高射炮的存在。最后飞行员被一炮打爆,也是他自己认为已经打掉了志愿军两个炮位,地面已经完全没有威胁,所以狂妄自大乐极生悲,飞行在大飞机下面指引目标,完全没有机动,所以被张译一炮打爆。这是我的理解。反正我没觉得飞行员英勇,我看到的只是他们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的丑陋,他们对自己杀人暴行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的冷酷残忍(一边杀人一边在无线电里卖弄诗歌)。看过这一段,我对他们只有仇恨。
评论里这位网友的感受,就是这个意思:
即攀登者之后
又一部有望成为爆款的主旋律电影砸了
故事是感人的故事,但是电影不是个好电影。
多条故事线就多条,把观众当幼儿园小朋友吗?几个时间节点有必要重复一遍又一遍吗,生怕我们对不上号吗?
第二个故事到底是想说什么?大家都是执行军令,你杀我我杀你,我们暂且不论谁的战争目的是不是高尚。为什么要专门讲一节故事展现美国人队友死了抗命回去杀人呢。
山头上班长负责通讯缺擅离职守,要去帮高炮班的忙干什么的… 大哥你会吗… 各司其职不好吗,都你这样的还打仗吗… 还有美国飞行员,都你这样的,还打仗吗?
一个电影里,吴京不服从安排就算了,毕竟他技术好,是张飞师傅。美国人也抗命,山头通讯班长也抗命。一个电影几乎每个主人公都会抗命。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们就被你们展现成这?
豆瓣国产低两分,正常操作,院线评分看猫眼,都是买了票的。
当年集结号上映豆瓣也 7 分
说实话,我觉得是值 8 分的,加上张译的表演,甚至能过 8 分。
评分那么低就是没有搞到观众的 G 点,看评论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说,归根结底是没有打一场大仗让他们爽。
大家的泪点还在人桥,所以…… 评分这么低还是可以理解。导演会说 “看吧,还是得煽情,还是得干出点撒逼的事,观众才买单”。。。正常人的逻辑,前面勉强能过桥的时候,队伍就得结合人桥,边修桥边过了。这个点是最该吐槽的,结果成了大家的泪点。说人物刻画的,他们看来只有不想死,想跑或者想搞军功章的人才是完整的。
《金刚川》看了,感动了,哭了。但我个人依然认为影片水平一般——调动情绪的能力并不是一部影片的全部,用镜头语言讲好一个故事才是真正需要被看重的。
影片的节奏把控尚可,但就情节而言整体的叙述过程过于累赘了。排除主观情绪与立场去审视影片,冲突与矛盾非常简单:一方修桥,让大部队通过,支援战场;另一方炸桥,阻挠通过。影片分为四个章节,但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时间段落内发生的事情。只是通过时间回述用另一个视角去观察:或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仅仅几步之遥却永远不会有见面机会的战友;或云层之中窥视着木桥,一次又一次妄图将其毁去的对手。
在视角的不断转换中,虽然血肉横飞的牺牲与无畏生死的战斗精神令人感动与流泪。但 “五点以前过桥,六点投入战场” 的这种时间紧迫感被大大削弱了,削弱成了一句苍白的台词。过多的篇幅留给了高炮班与美军飞行员之间的生死博弈。并且赘述的感觉比较明显。其实只用正序时间去拍,完全可以在更短的时长内讲完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甚至,效果会更好些。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
在影片末尾,眼缠纱布的士兵独自缓慢的,颤巍巍的走向烧焦的残桥,身后大量修桥的战友跑步涌来。我知道这是一种象征,我知道这是戏剧升华的需要,但还是感觉处理太过于突兀了。
本人不是军迷,对军事方面的问题就无法发表看法了。战争残酷,愿世界和平。
以上,仅代表个人
后面讲讲没搞明白的问题吧,只是觉得有疑问,不做评价。
在修桥与通过时为何灯火通明?(桥边打着火把,后面等待通过的部队用手电朝前照)在黑暗中进行会不会效果更好?
最后过桥时是人扛着桥板组成的人桥,大部队没有重武器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先修个离水面一米多的木桩基,需要时战士扛着板往上一冲,是不是就不会暴露目标了?
飞机俯冲时,开着机舱盖,头上的牛仔帽没系带子却没被吹落,只靠前风挡的话这能够实现吗?
在飞机航速不高的情况下,单人操作高炮,三发内命中容易做到吗?两架飞机距离很近,下方飞机被击落,上方的轰炸机未受波及这合理吗?
那说明这电影应该 8 分左右,豆瓣主旋律电影会被扣一分,国产酌情扣,这么看来大家还是买账的。另外,说这电影屁股歪的得检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毕竟我是真没看出来哪歪。你说从艺术角度哪里拍的不好,是没问题的。但是这电影屁股绝对不存在问题,说这屁股有问题的绝对得找找自己的问题。
看完电影,听完音乐,我被震撼的傻了,半天没说话。
然后问我老公一个问题:最后那个结局是真的假的?
真的,这就是个优秀的电影。前面的各种莫名其妙都是为了推出最后震撼的结局。观众觉得不可能就是对 “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 最好的注解。
假的,这就是个从头到尾都莫名其妙的电影。用自己的臆想来定义历史。
查了一圈,结局好像是假的。
从拍摄手法上,金刚川一个故事说三遍,大量使用重复镜头,意图模仿《敦刻尔克》,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
从故事内容上,把我军拍成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不服调令的散兵游勇,没有布局没有谋略,甚至出现明晃晃的找死行为。电影里多处情节不合逻辑,大部队过人桥全凭美军放水。
从导演上,管虎戏里戏外夹带私货。从《八佰》到《金刚川》,一次是巧合,两次三次就是单纯的坏。这人得自我意识过剩到什么地步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蹿下跳可劲儿作死。
综上,分数还是高了。
我不知道今天的知乎朋友们有几个人看过咱们黑白片时期的《小病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永不消失的电波》、《平原游击队》,以及彩色片时期的《三大战役》、《开国大典》、《铁道游击队》、《浴血太行》等等。
仔细想想,当时对于战争的描写,并不如人们所说人物都是伟光正,反而既反映了战争中敌人的残酷(我并不认同反应所谓战争残酷,而是应该反应的战争中敌人的残酷),同时也描写了主角的英勇和智慧。
而现在的国产战争影片,总会陷入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举例《百团大战》。全篇下来,除了伟光正的高喊口号,看不到八路军排兵布阵的智慧,为了凸显主旋律而过度宣扬信念而忽视了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的智慧。(我觉得这才应该是观影中不喜欢的伟光正一面)。
第二个极端,举例《南京南京》、《八佰》、《金刚川》。全篇下俩,过度宣传了战争的残酷,而为了凸显我军的英勇,用非常落后的理念、非常落后的手段仅仅凸显我们的牺牲,而不是饱含智慧的勇敢。
我不想评价导演本质上是不是思想有问题,我是觉得这十来年都没有几部产出非常写实的优秀战争电影,此类型电影往往向其他类型片学习,过度臆断战争,胡乱理解战争,不对历史进行研究。拍出来的战争片,看上去激烈、牺牲,但是背后却是虚无的空度,既没有英雄、也没有狗熊。既没有真的残酷,也没有真的人性。
我觉得这种片子是在消耗演员的内功。
涉及大量剧透。
命题作文:抗美援朝。导演先选了个片段,因为工期紧张,就选了个炸桥修桥的场景,好拍。但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而战呢?导演自己想了想,没想通,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为了个人荣誉,为了被杀死的战友复仇,这两点导演是能理解的,最后搭个人桥展示一下什么叫血肉长城就差不多完事了。
但真正志愿军的精神是什么?背后是祖国,是中国的人民,不愿意中国的人民再次被欺负被侵略,不愿意中华民族继续水深火热。所以,志愿军战士为了这个整体目标,是万众一心的。什么个人荣誉,很多抗战老兵回国后隐姓埋名,不愿意接受嘉奖,觉得是应该的。什么为了战友复仇,邱少云在掩藏过程中,活活被火烧死一动不动,战友们也看在眼里一动不动,为了战斗,为了最后的胜利,大家都是顾大局,服从指挥,不记得失。
最后电影最搞笑的一段是,有个旁白在念:请相信,我们当时真的不怕死。巴拉巴拉。我当时就笑出来了,这明明是导演在说:我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怕死 [旺柴]
精神,精神,精神!
如果想要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批判导演根本没把解放军精神拍出来,那就先去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批判亮剑里的李云龙行为,因为,这不是解放军的行为,这也不是解放军赢得战争的原因,如果能去了解所批判的,对这剧所描述的精神就会有所质疑!到底什么是解放军精神,先了解这个在说话!
金刚川,拍的差评!
虽然这部电影很有瑕疵,但是豆瓣有相当多的人就是看不得主旋律,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在他们心里什么对外战争都得拍成色戒才好,豆瓣首页全是那种精致利己类评论,甚至发明一种模板,然后遇到主旋律电影就网上贴,总之不许出现集体牺牲,必须得拍成他们认为政治正确才行,批评电影不是不可以,但是豆瓣首页明显没几个拿电影说事,每次看豆瓣影评,我都对这个网站深深的失望,当然这部电影问题是有的,比如分成三段是和败笔,可惜豆瓣没人关注电影本身的得失
先上结论:垃圾电影!
国产主旋律电影这些年每年都会出现爆款,制作和剧本也都越发成熟,想着这片题材新,又有几位大导演和个人非常喜欢的演员张译加持,不可能会拍烂,于是乎周末抱着期待的心情和朋友去看了下午场。
好家伙,看到刚开头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一个单元,炸桥修桥炸桥修桥无限循环…… 除了张译吴京的角色期间没有一个角色特征鲜明的人物立起来。切换美国人视角,所有片段再来一遍,炸桥修桥炸桥修桥…… 坐在电影院里的我如坐针毡,不停的看手机,这片儿还有多久结束??这导演在剩下的时间里想讲个啥???事实证明,剩下的时间确实啥也没讲。。。。
直到最后,被炸掉一只手臂和一条腿的男主一人操作高空炮打下美军的轰炸机,我:????(所以为什么前面整个班的战友同时在场,浪费了那么多炮弹却没打中??难道又是一股神秘力量??),看到这里我踏马内心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这尼玛跟抗日神剧手撕鬼子,裤裆藏地雷有啥区别??
烂片无疑,无聊至极!!
这是我头一次认同猫眼反映的数据更真实(评分打八折更贴合现实)。
水军肯定是有的,但最后大家还是用钱来投票。我反正买了三张,带着爸妈去看的。我爸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老兵,对本片评价极高,我妈看的一度哽咽,我自己也数度强忍着让眼泪没滴下来。
我不知道那些无动于衷的天龙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会推荐我身边所有的人去看,目前已看的朋友均好评居多。某导演屁股歪不歪我不关心,看个电影老是关注电影之外的事个人觉得纯属戏精上身。戏剧追求的宗旨永远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不是纪录片,过于较真这个细节那个细节你们只会忘了观影初心。
“刘浩同志,我们前线见。”
“那是我们的喀秋莎!”
刘浩怒吼出的那句川骂。
吴京炮弹打光之后为了给隐藏炮台打掩护使用信号弹被瞬间打成肉泥。
燃烧弹烧完金刚川之后的烈士遗体群像。
“让我们用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 等等等等。天龙人们,你们都没有一丝触动?
那个时候,他们就只有十七八岁,为了现在你我的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在有限时间里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来了,你们却在过度解读各种阴间理论,阴阳怪气,害臊不?
好了,你们可以骂我了。
我同事看完回来大骂管老师。
管虎是以美国人韩国人视角在拍,美国人文明有思想,我们野蛮没思想,最后美国人觉得多伤生命放过了我们,金城战役我们输了,对,虽没明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史实完全相反,通过剧情完全看不出志愿军为啥打仗 ,为啥勇敢 ,群像就是一群被美国虐杀的血肉 ,志愿军要是这样,一亿人的命也不够填的 。恰爱国饭,骂爱国娘。气死我了,我真不该去看,恶心吶! 两军对垒,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单人对打,对不起先烈,凡是觉得还行的人,是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了解志愿军,我不怪你们,但是管虎这种电影遗害无穷,太多人不了解这段史实,如果你把这个电影当成一个架空历史商业枪战片,也许能打个六分,但这是一个有真实原型的片子,说白了 管虎就根本不相信我军能够在美军的火力下架桥,哎,痛苦!
说实话,一年半前看到八佰的预告片的时候,我对八佰的期待还是非常高的。
但是现在从八佰加金刚川,对管虎的战争片已经失去了任何期待
朝鲜战争的意义近年来被我们刻意隐藏了,在现在这一时间点被重新提起是很有必要的。观看后,符合预期,这部片子是完全合格的(看之前也看了很多对管虎诟病的说法,除了那个白马实在不合理,其它都不应该说这部片子坐歪了)。
三个视角展现一个时间线的不同身份人物,再靠一个时间线收尾,从手法上与敦刻尔克类似,再往前还可以想到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或者珍珠港这种影片,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更能立住人物,比如张译饰演的张飞就是片中绝对丰满的人物(这类人物在整个战争中不断涌现,向先烈致敬)。不足的地方就是或许因为拍摄时间短,很多画面重复度高,不应该太苛求。
从情节来看,确实会给很多已不太了解朝鲜战争细节的人们以我们被动挨打,然后靠牺牲和意志取得胜利的感观,这一点尤其被第二幕美国人的形象所放大。一个典型的牛仔形象,重视自己的荣誉,打上头后找我们决斗,这里恰恰会造成一个误区,好像吴京饰演的人物牺牲是为了回应对方的决斗,实际上是采取牺牲高炮排的方式来保护大部队与桥,因为高炮和弹药都不足(这一点被反复提及,这是之后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无法形成火力网,对我们来说这种西部牛仔式的对决是无奈的选择。而之后的张译排就更明了,点火就是为了吸引敌机,创造歼敌条件,保护大部队。所以说剧情上逻辑完全没错,包括人力架桥以及铁原阻击战、冰雕连、上甘岭,实际上都是先烈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大部队的胜利,这点如果能用滚动字幕展现最后金城战役胜利的情况,强调修桥的意义就更好了。
另外对于片中的美国人来说,朝鲜战争就是他们的业障,因为找不到信念支撑,又因为朝鲜战争美国最后被我们逼回谈判桌上,这些老兵也获得不了自我的荣耀。我们则不同,国门之前,退无可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可以说我们不得不打,不能不胜,所以无数先辈为了国内的亲人及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最终的和平。这点上来说,影片并没有表现所谓的反战性,因为片中的先辈没有一个表现过犹豫与胆怯,反倒是美国人口中充满着不可思议以及迷茫,这点上我觉得是没什么可诟病的。
总体上说,金刚川这部片子是合格的,我看好这部影片的票房。
这种赶工出来的电影,一般都是为了收割主旋律韭菜们的钱。
今年疫情原因,国外因内部矛盾无法调和,纷纷把矛头指向中国,从印度的边境摩擦,到美国的花式秀智商。
这样的近况,让中国大多数人民爱国情绪高涨,对外的仇恨值一下从 50 迅速拉高到 100。
这对于资本来说,是一个及其好的收割机会,他们才不管你爱不爱国呢。
什么钱最好赚?失去理智的钱。
爱国情绪如果高涨,本质上也是失去理智的一种典型,因此会为了一些主旋律影视剧而疯狂消费。
疫情刚结束,各种影视剧纷纷出场,真的假的都有。
对外仇恨拉高,各种主旋律电影赶鸭子上架一般,一波接一波。
早就忘记了电影是需要时间打磨的,从剧本的打磨再到成片的剪辑,都需要一个时间来打磨,尤其是关乎历史的战争片,更不能粗制滥造。
记得我以前参与的校园宣传片,单单剧本就用去了一半的时间。
电影从第一篇故事结束,我就在想,最后这个片子会怎么圆下去。
桥各种被炸,美国人好厉害,可历史摆在这儿,当时那座承重桥是建了起来的,可电影里只安排了一个工兵连,只安排了 2 门高炮,只安排了一个步兵连来支援工兵,而且还啥都没干,那最后怎么把这个故事圆起来?
没圆… 最后居然整了个人桥… 人比木头结实是吗?美军炸弹炸不动人桥?
前面就更有意思,侦察机来了,邓超骑着个马不知道在想啥,嘴里喊着隐蔽,自己却支棱在马上… 志愿军就这水平啊?
整部片子,除了最后的新闻让人感动,我觉得最好的就是电影开头,丛林里本来啥也看不到,一声令下突然出现大批志愿军,有一丢丢还原了志愿军高超的隐蔽技术。
别的,看着玩吧
剧情不谈了,分数给张译和最后一条大河响起的那个画面
在这个群特殊的纪念时刻,满怀着热血和期待去的电影院,但是除了开头老画面出来有点气势磅礴的意思,其他大部分都很失望。
因为故事一开始就说要过桥去打一场最后的决战,所有士兵的目标也只有一个—过桥。所以我一直都在期待一场场面宏大,现场惨烈的战役,但是一直等到美国大兵的视角出现,我知道我可能等不来这场战役了。
我不否认这种不同角度叙事的拍摄手法,但是不同角度应该有不用的侧重点,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见地。第二段第三段有不少重复的画面,所有结局都可以预见,美国大兵那段我甚至有点瞌睡,因为确实很无聊,也不知道美国大兵脑子是不是坏了,这给我们印象中贪生怕死,把生命看得比一切都重美士兵形象完全不一样。整个剧情给我的感觉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但又期待过桥后的剧情,倍受煎熬。
总得来说,好好的战争片拍成了文艺片,我还很俗,看这种片子就是为了看当时志愿军条件多艰苦,场面多惨烈,看狠狠地揍美国的狗日的!结果我全片就看到了三个美国人。。。。。。才死了一个!
《金刚川》不止 6.9 分!
首先说下为何《金刚川》只有 6.9 分,并往下走的两点点因素:
1. 片名及预告与电影内容本身相去甚远。相信很多人在预告中已经看到,这部电影嫣然是一副朝鲜战争大片的架势,而实际上进入影院,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观影中,观众发现说来说去,也就十五分钟的事情,反复说,这样造成落差很大。一个故事拍三遍,导演愿意,观众不愿意!这是故事的最大硬伤!它在仿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故事核却没有前者那般惊心动魄,有故事性!
2. 电影分别从三个角度切入,拉出故事角色的三方,其中最突出的是敌人 —- 美国大兵。拉入敌人的角色,本身就是个险招!因为故事本身立足于历史真实事件,吴京、张译,乃至邓超的角色形象都能在百万的志愿军战士中能捕捉或拼凑到真实细节,但是美国大兵而且是结合侦查、轰炸于一体的飞行员身上,笔墨的尺度很难把握。更致命的是,最后张译单腿单臂两发命中的戏码,完全超神!
大体来说,导演的兵行险着,导致故事的感情不断中断,当你沉浸在邓超斩腰的时候,又突然转化成美国角度,当你意识到美国佬科技发达,意识到这场战争是手榴弹对碰原子弹的时候,导演又把你拉回来,重新看一遍故事,来一段吴京与张译的亦师亦友、慷慨赴义的感人戏码,最后来段英雄式超神大炮,打跑了之前的好感。
讲到这里,我愿意给《金刚川》加 0.1 分 ——–7 分。
整个故事虽然有硬伤,但是故事本身就这么短,切入的角度还是非常有讲究,否则喝口水的功夫可能就玩完了,而且双方是在进行不对称的交战,地对空的战斗,别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果编剧深入到修桥的一方中的角色,那么在这种轰炸角度下,存活下来,已然是主角光环,观众难以信服。所以导演选取参战的双方的视觉来展开故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前有《敦刻尔克》珠玉在前,也是可以尝试的。
纵然如此,如果抛开预告片带来的偏差,这个电影还是拍得不错。没有很大的噪点,受限于历史真实事件,发挥的空间不大。尽管美国人的视角,略带主人翁意识,但是整体美国飞行员的感情线还是完整的。当你沉下心,把它当做纪录片来看的话,或许要求和期待就不会那么高。至少,我相信大家还是被其中一两个片段所触动,比如志愿军装备的落伍、抗美援朝战场的残酷以及他们为何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来自 70 年前先辈的牺牲付出,前赴后继,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以弱胜强的决心,还是可以鼓舞每一个认真观影的中国人。
PS. 电影里面最大的惊喜还是张译,张译的整个演出,看得出来他很享受,并且在人物的小动作上面,塑造非常到位。从近期的《演员请就位》中张大大的模仿将他推到演技王者,再到昨天采访,知晓他是当了十年兵,而且所属团队恰恰在 70 年前担当的就是守护金刚川的任务,这种冥冥之中的缘分,让张译的演技更进一步,隐隐让我觉得,他很像一个人,单眼皮,瘦小个,千面人 —- 香港的梁家辉。
另外,加一句:邓超以后还是少跑点综艺,多花点心思在电影上面,可塑性很高,现在真的是自己耽搁自己。
电影评分不高终究是打分的人喜欢电影的不多。
浅浅反驳一下这个问题下的评论:
0: 语言 (文字) 是一门艺术,同样的东西找不同的角度,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影评不是做数学题,基本不需要逻辑性,甚至可以张口就来。就像我想说的:
1. 导演屁股是歪的:
你看的是电影还是导演的屁股,导演屁股正了你就能舔了?
2. 没讲清志愿军是为什么而战:
直接目的是守桥修桥让主力赶赴决战战场,最终目的当然是大决战的胜利。大方向上电影开头交代了志愿军由守转攻,要把美军赶回去,达到战争的完全胜利。小方向上电影开头结尾直接讲明以及电影表现,志愿军不怕死,为什么不怕死,是为了祖国人民过得安宁。
3. 美化美军:
有的回答是丑化美军。且不论是什么,就电影里的美军,一位有勇缺点谋的飞行员,为战友报仇最后被高射炮干掉。谁的军队里都会有英雄,会有杀伐果断的人,我们牺牲的并不是死于蠢货的枪炮下。电影表现的志愿军是前仆后继的,每一位都是英雄,而美军只有一位。当兵于他们只是一种高危职业,在面临危机时保命才最重要。
4. 特效二毛钱:
对对对,你说得都对。
5. 真要按讲道理,摆事实去谈,志愿军凭什么赢,所以任何讲道理的影评都是垃圾,包括我的。而我认为最大的 bug 是飞行员的 502 胶水粘的帽子,露天飞行而纹丝不动。
因为志愿军就是不讲道理,因为志愿军就是道理。
《金刚川》的结局部分,太侮辱智商了。
之前上万人被困在河边,被燃烧弹反复轰炸,原因是美国飞机持续来骚扰,不是炸断桥,就是低空扫射,迫使渡河中断。
电影结尾的时候,美国飞行员和土匪军官都死了。桥头因为燃烧弹的轰炸损失惨重,志愿军仿佛一下子有了新想法,沿着美国飞机的轰炸,几百上千人跳到水里,用人肉撑住桥面,强行渡河。
B29 轰炸机已经扔下来的炸弹,被转圈的气势震慑,都绕着桥走。甚至美国空军也被不怕死的精神震慑了,不忍心继续轰炸这个没有防空力量的志愿军,绕一圈走了,再也不派飞机。
这个情节:
从思想内涵看,是香港黑帮片风格的延续,胜利全凭一口气,不要命能追着对方砍。
从剧情发展看,是典型的机械降神,类似于《天龙八部》忽然推出一个天下无敌的扫地僧,一般只有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才用这种方式表达。
华谊兄弟号称自己拍了一部基于历史的战争片,但是不去研究历史上的战役,志愿军是怎么架桥,是怎么胜利的。非要编出一个古惑仔风格的结尾,说明他们根本不相信作为一支军队的志愿军能胜利。
这已经不是缺乏历史知识,而是根本上不接受历史事实。这样的团队来搞献礼片,占据最重要的档期,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整个电影产业生态。
《太极旗飘扬》点了个赞。
豆瓣评分嘛~看看就行
我始终觉得豆瓣的阵地已经被公知占领了!
面对国人的时候,从不吝啬手中的刀枪棍棒,知乎也快了。
只要一部电影是讲祖国的,你看,连我和我的家乡也只有 7.3 分
这就是群刺头,挑刺的~鸡蛋里都能给你挑出个恐龙骨架出来
知乎用户 屠飞飞 发表 这是一篇打炮的指南,没剧透,但会提到电影中的一些关键打炮技术细节。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在电影院的时候成为速成打炮行家,可以看出个门道,如果有朋友同行还能吹牛两句;然后看完片子回来再看一次,又有收获。 片中的炮是 …
知乎用户 龙牙 发表 我是当兵第三个月才发现自己比枪还硬的。 到现在我最喜欢的枪都是 56 冲,一种纯粹由钢铁和木头组成的艺术品,没有一丁点塑料在上面,混身透出一股男性的粗粝味道。尤其是使用多年以后,木头会浸润了不知道多少汗水,与导气箍那里 …
知乎用户 西江月 发表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他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 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 …
知乎用户 环球时报 发表 近年忽然冒出朝鲜战争的 “美国胜利论”,这脸皮得有多厚 今年是抗美援朝 70 周年,中国社会近日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场战争,缅怀英烈。那场战争是中美力量悬殊时期的一次较量,对两国的彼此认知、对东亚政治格局的 …
知乎用户 加贺改二戊 发表 先有祭奠烈士背手鞠躬,又有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向记者讲述自己拍摄抗美援朝电影的心路历程。 这可太巧了吧? 这捏着鼻子恰饭,不想吃就别吃,戏外搞这么多小动作,啧啧。 知乎用户 青红皂白 发表 作品暂且不谈,就单论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