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会出现盲目赞同名人现象吗?

by , at 04 August 2020, tags : 赞同 知乎 粉丝 答案 答题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走刀口 发表

update 2013.2.6:
补充两张双对数图和线性回归结果。
……………………………………………

update 2013.1.31:
说明:根据这些统计图我并没有明确说明没有 盲目赞 的现象,只是通过统计数据直观地说明 盲目赞 的情况没有对知乎造成恶劣的影响。此篇答案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知乎 盲目赞 的情况如何并没有深入地做定量深入研究。
…………………………………………

各位,请看数据:

统计数据来自 1991 位知友的个人数据,包括赞同数,感谢数,被关注人数,编辑数,答题数。

首先来看一下,这些知友的数据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请看下面这张统计图:

图 1 被关注人数曲线图 1 中横坐标为按被关注人数升序排列后的知友的编号,图中蓝点为相应的被关注人数。可以把构成的这条曲线分成三部分:

  • 1-1600,被关注人数在 1000 以下,涨势平缓,大部分是知乎普通用户;

  • 1600-1900,被关注人数开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一部分大概就是在新用户推荐中出现的推荐用户,涨势明显;

  • 1900-1991,这部分都是一些散点,是大家都知道的几位大佬。

总的来说就是大部分关注较低的普通用户、一小部分关注较高的推荐用户和某几位大佬,基本与知乎这样一个社区的用户构成相符。在此,不讨论这个曲线是否合理等相关问题,只是想说明我获得的 1991 名知友的数据对于知乎的用户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接下来,我想先研究一下与此题相关的一个问题:粉丝多的知友是否获得的总赞同数就多?
请看下面这张统计图:

图 2 被关注人数和总赞同数

图 2 是在图 1 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应编号的知友的总赞同数(图中绿点),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总赞同数有上升趋势,但也有较多的高关注低赞同数的情况。我们分段来看:

图 3 编号 1-1500 被关注人数和总赞同数

图 4 编号 1500-1991 被关注人数和总赞同数

图 3 和图 4 是图 2 中前后两段放大后的效果。从这两张图可以看出,总赞同数确实有上升趋势,但从图 4 下方也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高关注的知友并没有高赞同。所以说不能绝对的认为粉丝多的知友获得的总赞同数就多。

下面正式回答下这道题。(相似的问题还有:粉丝多的知友是否易于获得赞同,是否有 名人赞 现象。)
显然总赞同数高不能说明此人就易于获得赞同,还需要加入其他考量,比如答题数,编辑数等等。如果说名人易于获得赞,粉丝盲目赞,那么名人的赞答比(总赞同数 / 总答题数)肯定会很高。引用下此问题如何看待粉丝多的知乎 er 回答问题获得的赞同数多?的问题描述: 粉丝多的用户放个屁都有人赞同 。这样的情况下名人的赞答比肯定高了。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统计图:

图 5 被关注人数和赞答比
注:为了能和关注人数曲线比较,赞答比在原有的基础上乘以了 100。

图 5 中绿点为相应编号知友的赞答比,从图 5 可以看到赞答比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低关注用户也有较多的高赞答比。再来看下局部放大图:

图 6 编号 1-1500 被关注人数和赞答比

图 7 编号 1500-1991 被关注人数和赞答比

图 8 图 5 底部放大图

从图 6 和图 7 可以看到,两部分的赞答比分布有相似之处:有少数高赞答比的用户,大部分赞答比处于较低位置而且分布比较均匀;也有不同之处:从图 8 可以看出,图 7 中高赞答比的数量要比图 6 多,图 7 后半段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同时可以发现,图 7 中高赞答比的数量比图 6 多的不多,图 7 后半段的上升趋势与关注数曲线的趋势比还是相差甚远,因为许多名人确实能提供高质量的答案,所以这样的现象我认为还是处于正常范围。

在这里只是加入了答题数作为考量,更周全的做法是加入编辑数等,但我认为赞同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这些数据可以认为,虽然盲目赞的现象个例是有,但从整个社区来看,知乎在这方面还是健康发展的。

update 2013.2.6:

图 9 被关注人数-赞同数 双对数图

图 10 被关注人数-赞答比 双对数图图 9 和 图 10 中的直线为回归直线方程。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走刀口

的数据非常有价值,但我暂时还没有给他的答案赞同。这是因为现有的分析还不能判定 “是否有盲目赞同名人现象”。我有以下几条建议,由于需要写公式,就另开一个答案了。如果

@走刀口

有空,能试试看的话,我想会非常有趣。
不想看理论可直接跳到最后。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答案的质量千差万别,我们这里讨论的并非每个答案的情况(如果这一个答案由一名粉丝少的知友回答,会有那么多赞同吗?)而是每个人的平均情况(如果这名知友的粉丝没有这么多,他的平均每题还会有这么多赞同吗?)

一,将粉丝数与每题赞同数(总赞同 / 总答题)对数化。根据目测,粉丝数的分布似乎是对数正态,对数化目的是要将整个分布往正态分布调,消除在粉丝少和粉丝多的情况下的异方差;另一方面,是为了得到弹性。之后,做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则粉丝数对每题赞同数的回归系数 x 的含义就是:粉丝数每上涨 1%,平均每题赞同会上涨 x%。现在的几张图可能已经存在相关性,但不作回归看不出来确切的值。

二,我们可以把每题赞同数的上升分为两个部分:质量效应和盲从效应,即:
1,答题质量高 - 每题赞同多(质量效应);
2,粉丝多 - 每题赞同多(盲从效应);
这题想问的是,后一个效应,即盲从效应是不是存在。但困难在于还有第三个效应:
3,答题质量高 - 粉丝多(吸引效应)。
因此,一个人的答题质量如果很高,而且质量效应和吸引效应同时存在,他的每题赞同数和粉丝将同步增加。那么此时即便不存在盲从效应,我们也能观测到正的 “盲从效应”,这就是我之前在哪些你熟知的重要知识或方法,业外人士却常常因不了解而陷入困境?中提到的内生性。

三,设置这样一个模型:

表示平均每题赞同数,其中

表示纯粹的质量效应,

表示粉丝带来的效应,即我们想要识别的 “盲从效应”。
其中粉丝数量

又由答题质量

与一些和答题质量无关的其他因素

决定,有:

化简后得:

现在,要识别 “盲从效应” 是否存在,即

是否显著大于 0,其必要条件是

显著异于 0。因此,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答题质量之外的

,他有一个明确的机制可以影响粉丝数量。
具体过程是:
**1,用

回归,可以算出

;**
**2,用

进行回归,得到

。**
**3,最后算出

。**

四,什么样的变量,既与回答者的答题质量无关,又会显著影响该回答者的粉丝数?
根据目前可得的数据,我有这么几个建议,都可以尝试一下。
1,关注数量。关注他人的数量与回答质量关系不大,但由于 “回粉” 效应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粉丝数。
2,答题数。答题数量多少,与其质量关系不大,但答题多的用户,在知乎改版前的暴露次数更多,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粉丝。
3,其回答所在问题的平均关注数。选择回答热门问题还是冷门问题,与其质量不一定有关,但回答热门问题能被更多人看到,即使质量相同,回答热门问题也容易获得更多粉丝。
我的建议是,如果以上三个变量都可得,那么都可以试试看,测试一下结果的稳健性。

五,以上方法使用了经济学中常用的 “工具变量” 思想,不是特别标准,可能有偏,而且挺绕,但他对于识别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尤为有效。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方法还有很大缺陷。比如,

带来的粉丝与

带来的粉丝,可能是两种人,用一个统一的

来概括他们可能会有问题。

浓缩版: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如果只是看到吸烟的人往往身体不健康,我们并不能说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因为也许是这个人的一些其他个人特征,让他在喜欢吸烟的同时,健康状况不佳(比如喜欢熬夜);身体不健康本身也可能让他喜欢吸烟(身体虚弱因此需要吸烟提神)
于是有人找到一个工具变量,烟草税。一个地区的烟草税会影响该地区人口的香烟消费,但不会直接影响这个地区的人的身体健康,也不会影响前文所述的其他特征,比如熬夜等。因而,烟草税会仅仅通过吸烟多寡的渠道,来影响人的健康。
于是,当我们看到烟草税的下降通过增加该地烟草消费使该地区的人们更不健康时,我们便可以肯定地说,吸烟的确影响健康。
在本题中,赞同数对应健康,粉丝数对应吸烟,回答质量对应熬夜。我们要找到的,就是一个只影响粉丝(吸烟),并且只会通过粉丝数量来影响赞同数(健康),并且与答案质量(熬夜)无关的变量,我们就找到了关注数 / 回答数(烟草税)这个变量。如果关注数的确会通过增加粉丝数来增加每回答赞同,那么这种 “盲从效应” 就是存在的。
具体过程如下:
1,首先将相关变量对数化。
2,用关注数量对粉丝数量回归,检验更多地关注是否会带来粉丝,记录相关系数


3,用关注数量对平均每题赞同数做回归,检验关注对平均每题赞同数的间接效应,记录相关系数


4,纯粹由粉丝数量带来的 “盲目跟风赞” 的系数为

5,将关注数量换成答题数与回答问题的平均关注数,重复 2-4,检验

是否稳健。

2014/03/23

我在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为什么工资待遇远远不如上海?里给自己做了一个实验,因为题目十分简单,因此我花了半个小时匿名回答了这个问题。
根据题目的关注人数、答题质量以及我对知乎网友口味的判断和赞同数的关系,我判断这个回答应当有 200 个赞左右(本应当做一个小回归,但我实在无法判断知乎网友口味)。但事实上 60 个小时过去,赞同数也只有 100 个。
虽然只是一个小实验,但他也能从侧面说明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在于回答对于关注问题的网友的暴露数和回答对于粉丝暴露数的异同。对于问题关注者,不管匿名与否,都能看到问题的更新;而对粉丝来说,如果没有关注该问题也没有关注赞同了该问题的人,就根本无法看到回答。
当然,并不是说问题关注者的赞同属于 “深思熟虑赞” 而粉丝给出的赞同就属于“盲目赞”,而是说一部分粉丝可能并不觉得问题很有趣或者很重要,只是看到了关注的人回答,同时也觉得有道理,就一并赞同了。
这两部分赞同必定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这些差异会造成什么,会让知乎走向何方,我还没想过。

知乎用户 郑梓豪 发表

大家可以看一下一篇论文,或许会有帮助。
Wisdom in the social crowd: an Analysis of Quora - PRML - 知乎专栏
(是我写的论文笔记)

知乎用户 陈章鱼 发表

.
会,知乎太黑暗了。

答案已经很高票,再赞同就是跟风赞。(当然了,我不会,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回答者关注数高,再赞同就是脑残粉。(当然了,我不会,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答案特别特别长,再赞同就是盲目赞。(当然了,我不会,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回答者和我很熟,再赞同就是小圈子。(当然了,我不会,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关注量高的人没资格反驳我,因为你是既得利益者。
关注量低的人没资格反对我,因为你是脑残粉。
老用户没资格反驳我,你已经在小圈子里了。
新用户没资格反驳我,你还没有看到知乎的真相。

你们为什么没人赞同我?
你们为什么没人关注我??
你们为什么没人欢迎我???
你们为什么没人崇拜我????

这不科学,你们一定是没有脑子的!这个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要改变!要变革!要革命!四万万不堪压迫的同胞们团结起来!(唱)英特纳雄耐知乎~ 就一定~ 要~ 实~ 现~!

各位感觉社会黑暗、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阶级压迫、壮志未酬、才华埋没的知友们,您们满意了么?

注:以上答案使用的修辞手法叫做反讽,请诸位擦亮双眼。

关于「名人得赞」的问题,请点任意一位您眼中的「大号」的个人主页,查看全部答案,选择按赞同排序,往下拉数十页,您会发现他们也有很多个数票赞同或者零赞的答案。

@周源 关注者 150000+ 回答数 336
赞同数在 10 票以下(不包含 10 票)的答案超过 180 个

@黄继新 关注者 150000+ 回答数 784
赞同数在 10 票以下(不包含 10 票)的答案超过 440 个

不知道这样您心里会不会平衡些。

.

知乎用户 何伟杰 发表

坦白说,我刚开始也常常犯这种错误,当时有许多赞同连一定的斟酌都没有,直接就赞同了。
后来,随着浏览的答案多了,随着更多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后,我开始反思。
然后我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名人的” 审核标准 “,打醒十二分精神,确实说得切题,有理的才赞同,当然到了现在我也不排除我会头脑一热就点赞同了。
所以即使现在我也不敢说我能做到很客观地点赞同,不过我会渐渐把重心移到其他答案,毕竟普通人有时候不经意也能给出闪光的答案,很值得我们去支持。
退一步来说,即使名人因为我们” 审核标准 “苛刻了从而少了一部分的赞同,但由于名人有着名人效应,得票数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所以不妨考虑把更多的赞同分给其他很棒的答案。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犯了错,但这个过程我觉得我的分析鉴别能力真的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也是一种成长。

知乎用户 陈新 发表

马太效应,处处都有,知乎不过是生活的一个角落而已。

知乎用户 Bowen Wan 发表

会。赞同

@插门胡的小背心

的时间排序阅读方式。
为了避免下意识地倾向于认同那些高票回答,尝试设置默认回答排序方式为时间排序,可惜设置不了。

知乎用户 Kimo 桑 发表

如果不懂,最好不要看着有道理就表态。。。这样才会有利于整个氛围。。

知乎用户 朱博文 发表

先说结论。名人效应对于赞同数有作用,但并不是所谓,出场自带 3k 赞。

此处需要强调一个概念。一个答案,尽管干货,但是需要被人看到,才会有人赞。

我们对于一个答案,设其价值等价于 n 个赞,或者说,在单位数量人群中,有 x 个人会赞同此答案。那么易得 n=xS,其中 S 为用户总量。这显然是符合实际的,因为用户的增长,两年前 k 赞水平的答案,现在可能可以获得 10k 量级的赞数。

由于知乎制度的限制,其实际的赞数很可能达不到 n,限制条件是因为,这个答案不能被所有的知乎用户看到,那么对于此答案的受众人群,并不能用 S 表示,我们权且设受众矫正因子 r. 使 S(实际)=rS 易得,实际赞数 n’=rn 也就是说,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能看到此答案,所以实际赞数少于应得赞数。

设知乎人均粉丝数为 i , 对于一个粉丝数为 j 的用户,写出一个价值为 x 的答案(x 概念如上定义),那么看到此答案的人为 (晚上回去补公式)

这个公式是建立在扩散方式仅为粉丝扩散传播的前提上。 对于这个理想化的公式可以看到,xi 的乘积是一个很关键的量。我们不妨设传播系数 P=xi. 当 n 趋近于无穷时,如果 P>1,那么在足够多此传播后,传播人数=总人数 S(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公式仅适用于前有限此传播,因为当接近无穷次传播时,由于重复传播,我们并不能用 i 粉丝数来确定第 n 次传播人数)。同样,对于求和公式第 k 项的实际意义,即第 k 次传播受众。 那么,我们继续逼近实际。 先说反面,对于目前大量的三零用户,由于 j 为零,首次传播数为零,可以明确,其提问必然是零关注零回答(忽略邀请机制),其回答也必然是零赞(忽略提问人和关注问题人)。这样的问题和答案是很多的,由于问答双方的首次传播基数 J 小,问题价值 x 也小,导致大量零赞答案零关注问题。

好了,现在答案呼之欲出了,对于大 V,他们的粉丝数决定了,他们的首次传播就有一个十分大的基数。即使是一个 x 很小的答案,也可以传播多次,使总传播数接近或到达 S, 所以他们的答案的矫正因子为 1,所以,他们的答案几乎不会被埋没。 而对于很多少粉丝用户,他们首次传播基数太小,以至于根本不会有人或很少有人看到。

那么,底层人民无法翻身了么? 并不是,只是很难。 我们把上面的忽略项考虑进来。假设某三零用户在一个关注数为 c 的问题下写了一个 x 价值的答案,那么这个 c 就可以加和到 j 中去, 这些就是某些热门话题下面的几十赞垫底的答案。如果某三零用户成功邀请某大 V 答题,那么此大 V 的 j,就是此问题的 j. 如果某 V 恰巧为你点赞了,那么你的二次传播数将猛增至(j’+jxi)从而对后续传播提供基数。

我恰好在三零状态下写了一个目前近万赞的答案,对于这个答案的赞同数比时间的值有几乎是以小时为间隔采样调查(可惜当时并没有记录数据。) 这个问题在第一天由于某 V 关注从而引发第一轮关注(有了一个较大的 c)。我的答案第一天仅 100 赞不到,排名靠后。第二天发现由于某 V 赞同我的答案(在第二轮传播有了一个 j’的增量),赞同数开始较快增长,我更新了大约两倍于原答案字数(提高了 x),第三天破 K,(在 k 赞条件下,传播速度就已经叠加到一个可观的值)一周到 5k,上日报(在此轮传播时加和了一个日报的关注量 j", 此时可以视为已经被重复传播)。半个月后赞同速度下滑(7k),但此时清华南周公众号及微博转载,又引起一拨赞同(9k)。到目前(三周)的大概稳定日均百赞(重复传播,传播总量已经接近 S,增量下降。从此可以看出,好的传播渠道,才可以使答案不被埋没,而真正的高赞答案,还是需要提高干货 x

未完待续

知乎用户 小麦丫 发表

当然会。

关你什么事?

你玩你自己的呗!

临渊嫉鱼,有本事就卧薪成鱼呀!

没本事,哪凉快哪待着!

知乎用户 推石者 发表

会,看看一些高票答案下的评论区就知道。很多人根本没看明白就凭着对答主的感觉点赞;

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当点赞时,用户是在表达一种理性同意还是感性支持?以我个人的观察,后者居多。

@chenqin

回答为例,我很好奇他的赞同者中有多少人真的理解了他所采用的方法?我认可他的思路,即用数据和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同时意识到对他所运用的工具我有太多不解,仅就我能理解的部分,我认为这种方法还是没有考虑到一些变量,所以尽管感情上欣赏这种回答方式,但是因为存在疑虑,所以我只点了感谢而非赞,这是我在知乎点赞的原则。
(Ps:

@chenqin

的答题方法和专业水准一直是我十分钦佩的,他是我在知乎最期待的答题者之一)

根据这个原则,在知乎上点赞同是比较不易的,情感社科类的一些问题或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常识,但是一些更加专业的领域,有资格做判断的往往只有少数人,这样的话无疑会降低赞数,使得这类问题甚至知乎这个网站变得没那么活跃,那从知乎的运营者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回到这个问题,从个人的感觉来说,知乎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体盲目的现象会少很多,自我纠错能力也颇强,比如在如何评价 bobo bakery 蛋糕店?这个问题上,答题区的风云突变就证明了这一点,正是有排第一的匿名用户这样的专业人士存在,知乎的风气才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也是我喜欢知乎的原因。
与本题无关的一些私货,可看可不看
我注册知乎仅有数月,但也没少看到有人在谈知乎世风日下的问题,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是事实。但是,人多的时候固然是泥沙俱下,但泥沙增加的同时,黄金是不是相应增加了呢(就算没有,原本的优秀用户看到赞的人变多也会更有动力吧),自己不甄别,不思考,仅仅寄望于一个网站所有的内容都是真理妙谛,这种饭来张口的态度,我认为于己于人都完全没有帮助。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当然,如果你认为甄别的成本过高,你当然可以选择抱怨甚至离开, 但也请注意,你还有以下选择:
1. 慎用你的赞同,善用反对和没用帮助;(关于这个谁能帮忙找人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知乎是否可以对赞、感谢、反对和没有帮助选项的按钮位置加以调整?
2. 知道就答,不知就看;
3. 对异见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有唯一解,就事论事,理性讨论
4. 真的遇到不可理喻的,拉黑就是,犯不上破口大骂(你经验没人家丰富,未见得能赢,就算你天赋异禀赢了,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战胜这种对手真值得?)
个人认为上面几条在各种论坛都适用,因为用户平均水准的关系,在知乎执行起来还相对容易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些大号发表 “先占座,晚上回答”,居然都能被顶到前排去,这不是脑残粉是什么。

知乎用户 快刀青衣 V 发表

还有一个趋势呢…… 写得长就容易获得赞同…… 唉,又不是那话儿长……

知乎用户 Ryane Luo 发表

说不到点上真不赞,某些名人我还频繁点反对,为了防止 NCfans 反攻,我也不说是谁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请自来。
个人认为

@chenqin

用数学分析的很好,但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以下是尝试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抛砖引玉浅谈三点。

**问题提出:**为什么会出现盲目赞同名人现象?
**猜想一:群体是盲目而从众的。**盲目即认识不清,一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初期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带领自己的人(如导师,意见领袖等),而如何选择这个人最懒的而又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从众。欲知详情请见后分析。
**猜想二:马太效应导致从众现象扩大化。**同意

@吕驰宇

知乎上赞同越多是否意味着答案越正确?的说法,马太效应的影响是巨大的。
**猜想三:意见领袖效应。**受到社交圈子的影响,受关注数较高的答题者更容易获得高票。两个相同的答案,一个出现在一万个人的时间轴上,另一个只有几个人能发现,曝光度不同最后的赞同数量当然会相差很多。当然这也与知乎个人时间轴 **UI 设计理念

@黄继新**有很大关系。意见领袖的特征详见最后。

  • 群体是盲目而从众的。

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中文名《乌合之众》。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组织会赋予群体巨大的力量。组织中新教条的产生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那是一种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
有时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 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 1/4~1/3 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 “随大流”。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 “盲目从众心理”。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 · 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中国古代也有同样的说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出自老子《道德经》。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马太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对科学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使得很多具有才华的科学家被压制、埋没。当科学家体会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压抑,他们或者忍受痛苦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行为为社会所鼓励和赞扬;或者会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不再从事科学事业;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到成功目标的兴趣,转而产生用越轨的方法去获取成功的动机。如果科学组织对科学家的越轨冲动和诱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轨行为便会产生。

  • 意见领袖的特征。

意见领袖在大多数时候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大众希望追随在 TA 们身后并且有朝一日成为和 TA 们一样成功的人。TA 们大多数具备以下特质:
1.**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意见领袖阅历广,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大多数的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良好的教育文化背景能够使他们利用更多媒介获取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了解,知识面也就比较广,也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主观见解,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做出合理判断和解释,处理问题较为理智和恰当,易得到别人信任,因而容易说服别人。
2.**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威望。**意见领袖大多数社交能力比较强,交游广泛,有众多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平易近人,易与人接触,与公众联系比较密切。因为大多博才多学,见多识广,能对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在群体有较高威信,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意见领袖大多收人水平高,而且稳定,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意见领袖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有能力成为新广告产品的早期采用者,获取有关产品知识。当然,意见领袖的社会经济地位不能比追随者过高,否则,相差悬殊,相互间无法沟通,其影响力也就会丧失。
4.乐于创新。意见领袖思想活跃,性格外向,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当整个社会倡导革新开放时,其创新精神更为突出,这也是他们成为新观念、新产品带头者、鼓动者的一个重要内因。

具体个例就不一一分析了。

很多时候知乎的点赞就像微博的转发,即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一种诠释。
点一次赞同就等于做了一件好事,分享知识的同时又感谢了答主的劳动。

不论是机智的吐糟,长篇的干货,激烈的争辩。
都能让我再次渴望拥抱这个未知而美好的世界。

但是别把 “赞” 当成“赞同”,
感性的 “赞”,理性的 “赞同”,
这样才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知乎用户 Joubor 发表

知乎真正的 “赞同” 应该是那个隐藏的 “感谢” 按钮

知乎用户 jyamolmiry 发表

会。
像叫兽易小星。有他在,关于他和关于万和天宜的一切问题,他的回答肯定都会最高票,你没法真正地好好问一部大电影好不好,因为他肯定说好,然后大家又都给他点赞。好在在知乎上,一个问题底下其他的回答还不至于完全被埋没。
题主用盲目这个词,肯定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大家会说,自己没有盲从啊。然而在网络上,粉丝数量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回答有一万个人看到,只要别太差,点赞能上千吧,毕竟关注都是因为感兴趣或有好感才关注的啊。微薄上同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几个拍照的,同样类型同样质量的照片,粉丝数多的转发量就大,粉丝数少的转发量可能就是零。大家都是看人转发评论的嘛,那些偶像明星更不用说了,随便说句什么话都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转发评论。

知乎用户 东山宅 发表

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对于外行无法验证的答案,外行只能通过自己的 感觉去判断。但知乎的回答风气(即连篇累牍,和高深莫测)会让外行认为这些答案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一般他们不会去自己验证,所以他们就会爽快的点赞。点赞会让他们以为他们已经参与到一个他们不是很懂的领域并有所作为,这会让他们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或者说更优秀了。而点赞在其他地方(例如 qq 空间)是十分盛行的,所以其他地方的点赞风俗是会影响的知乎用户的,不是所有的知乎用户都会用心去验证思考。再次,知乎的没有帮助选项是很少有人会去点的,因为你们回答的是他们不十分懂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看都你们答得这么长就会给你个赞,而这个赞会带动其他人点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点赞的,大多数并不理解我的答案,更不可能给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昨天看见一个上千票的数学题回答,评论里一大堆 “不明觉厉,先点赞了”,真的特别让人愤怒,你不明白为什么要点赞?而且我认真读了下,发现其中有一小段,在阐述上其实是有问题的(也就是略有瑕疵,也容易造成阅读时无法理解),我对点赞的那上千人中,究竟有几个是真正读懂了那个回答持相当怀疑的态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
1、要是能搞到数据分析下知乎上总体的答案赞同数的分布情况,再来讨论名人趋同的问题才有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前的讨论都只能算是猜想,所以没必要带着情绪来讨论,何况你讨论了问题依旧存在。我并不否认名人磁铁的现象,因为有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个案,四个字得 287 票——微信 iPhone 版应该怎么删除和单人的聊天记录?权当笑话。
在下看了其他知友的回答,基本上是默认了名人磁铁的存在,然后围绕着价值判断和怎么进行价值判断回答,即便言辞犀利如

@陈章鱼

的回答,很有阅读的快感,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个人混知乎的原则是,多 “感谢”,这只代表我作为独立人格对另一个同样独立的人格的态度,是一种个人行为;谨慎使用 “赞同”、“反对”,尤其对不是自己熟知的问题,因为意见一旦聚集就会有社会影响力,投票是一种社会行为,我投票并非不关你的事,反之亦然。

2、既然都假设名人是个大磁铁,何妨也大胆分析下这个假设的本质和可能的外部原因呢?

①矛盾点一则在于对名人地位的羡慕。名人的光芒太耀眼,普通人连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说到底是存在感危机。一个在怀疑着自己存在地位的人,我对他兴不起指责的情绪,唯有同情。
②赞同票大量聚集在名人答案下的现象,原因可能来自于中国人向来的投票经验。选人大代表组织会指定候选人,小学生选班干部老师会指定学习积极分子,就是说中国人习惯在已经被选出来的人中进行选择,投票行为被暗示成宣布一个已经诞生的结果。这种长期教育的结果是,很多人并不懂得什么是投票,不会投票,最终的恶果是缺乏投票的意愿

回想一下我在阅读多个回答时的经历,我发现我并没有公平的对待每个答案,一些我没有赞同的答案并不是因为我反对他或者只是部分赞同,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想到我需要对它进行赞同或反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像我这样,但是如果我这样的人是大多数的话,我就有理由相信票数集中的真正祸根,不在名人,而在一般人 “缺乏投票的意愿”。
}

知乎用户 wlan 发表

最近在我熟悉的领域,有强烈的同感。某些 “大神” 的回答,虽然正确,但对原题没什么帮助,或者是纯吐槽,甚至胡扯八道,也会比同一题目下面非神或不那么出名的神用心、客观的回答得到更多的赞同。

知乎用户 张大川 发表

这个问题可以类比如:
1)豆瓣电影点评,后来的用户会收到前面用户的点评结果影响
2)人人网,新鲜事中的交互,多是 和某个人的互动,而非就某件事的互动

如果对名人的赞同是大多数现象,那么这个现象所表现出的群体智慧(大家的看法)就是这个群体的看法,也就是这个群体里名人(意见领袖)的看法。

扯远了,求折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所以要看一个人的回答是不是真答到点子上,就得去了名头,管他是不是名人,就当他匿名用户一个,先看回答,再看名号,答得好管他是谁赞同即可,答得不好管他是谁反对就是

盲目跟风的人肯定有,但认真看回答的人也一样有;
不能说哪个人是名人,他的回答大家就都赞同,那种就喜欢反对名人的也大有人在;
也不能说一个匿名回答就得不到高赞同,闹不好某个匿名者还是个所谓名人呢。
这些现象都有。

主要还是鼓励大家动动自己的脑子,别用脚投票

匿了,求沉底

知乎用户 宋星 发表

不一定。但头像是美女的答案一定会被盲目点好多赞同!

知乎用户 Curz Lil 发表

人,如果不吃饭,就会死。 —– 爱因斯坦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俄罗斯籍中国网红伏拉夫?

知乎用户 心擒园丁 发表 [ 为 DQ 效忠 心擒园丁的视频 · 12.3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35588860500635648) 知乎用户 狗东西 发表 不知道有人看过他早期视频没, …

你为什么被知乎禁言?

知乎用户 茉小猫 发表 知乎法庭: “你违法了,获刑七年。” “我违的是哪一条法?我的哪一句言论违法了?” “我们没有证据,我们也没有义务告诉你,但你违法了。不过你可以上诉。” “不知道什么罪名我怎么上诉” “您应当自己去阅读我们的法律” …

知乎和百度知道哪个回答的答案更权威?

知乎用户 羽田中山 发表 百度。 原因如下: 1. 权威性。百度的搜索结果排序被严格把关,只有资金雄厚的权威企业才能获准在前列显示;而知乎的答案排序仅仅根据网友的好恶决定,不具有权威性。 2. 专业性。百度搜索的相关性强,比如,搜索医药类关 …

你有多厌恶有人说「你不会百度吗?」这句话?

知乎用户 雨声敲敲 发表 我以前也疑惑,每次妹子问我问题,我答完都说这个其实你可以百度一下。 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了: “我当然知道百度,但我还专程问你,你不明白原因吗?”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她眼里,我只是百度的替代品。 —————— …

在知乎争议话题下支持少数派是种怎样的体验?

知乎用户 里姆​ 发表 我算是汉族,还是江南的汉族,无神论偏佛教。 我的基础配置倒是不招黑,然并卵,我有很多躺枪经历。 好比说东北口音太重在其他省蹦哒被地域歧视,比如说现在略西北口音了→_→,再比如说我专业跟伊斯兰有点关系,又被波及了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