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孩子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上海的17岁少年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批评,母亲开车经过卢浦大桥引桥时,少年跳桥身亡。

我想起来小时候的几件事情。

小学的时候被人欺负,我捡起一块石头将对方的头打破了,中午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事儿,吓得没敢回家,父亲下午通过同学找到了我,用他那铮亮的皮鞋将我踢到半空中,我再从空中滚下来,灰头土脸的,嘴里都有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了旋转的世界。

那会还练书法,不小心将墨水打翻在床上,我赶紧说这床单我洗,结果也是换来一顿毒打,我哥哥都在一旁劝我母亲,甚至用身体护住我,但无济于事,我窝在沙发里,脸都被抽肿了,打完我之后,我那天还得捂着脸出门叫我父亲回家吃饭。

在我快要上初中的时候,对父母的不满随时随刻都在发生,有一次我和父亲前后脚进门,我当时心里很想表达不满,就在我进家门之后,他快要进来的时候,我把门就关上了。结果那天父亲用拖鞋狠狠抽我的头,我瘫倒在地故意表现的很痛苦,好让他不要再继续。但是头部的确有伤,在后面的一两个月里,在下楼梯的时候我的后脑勺都在疼。

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和父母结下了什么血海深仇,只是回忆就像阀坏掉的水龙头。逃离这种遭遇的契机是因为高中的一件事情,早晨刷牙,我母亲因为我的牙膏没有从底向上挤而喋喋不休,我当着她的面将牙刷一根根的掰断或者掰歪,把牙膏全部挤在马桶里冲走,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这并不是什么经济独立或者人格独立,只是因为我长高了,力气大了,学会抓住他们的胳膊让他们没法动手打我了。

包着糖衣的砒霜远比真正的毒药更要危险,因为人们不会防范前者。父母当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还很可能是爱岗敬业的好员工,正直善良的好市民,甚至是别人眼中教子有方的模范父母。正因为如此,暴力就更加面目可憎。父母从感情经济上奉献的越多,仿佛就拥有了处置孩子的无限权利。

很少有父母从教育中获得快乐,反而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不满和厌烦,此时,隐忍和懦弱成了父母口中的懂事。孩子是什么,孩子是自己未完成理想的寄托,是自己融入社会节奏的产物,是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一个维度,唯独不是独立的人。

这位母亲在桥上违法停车了一段时间,想必就在车上刺激和辱骂少年——“你怎么不去死”。我的一个朋友在她10岁就因为被母亲责罚,跳了池塘,所幸年幼的她没有掌握到自杀的技巧,跳到一半就被插进了泥里。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当年曾经差点也走到这一步,自杀只源于一念之间的荒谬感和解脱欲望。

卡夫卡的小说《判决》中的主人公格奥尔格和他父亲发生争吵,整个过程父亲以一种完全压迫的姿态审问和侮辱他,从他的朋友到他的未婚妻,从他的事业到他过世的母亲,父亲显得那么明察秋毫和怡然自得,儿子在他眼中是一个道德败坏,懦弱无能的废物。

而格奥尔格站在阴暗的小角落里,仔细观察着周围,这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因为他害怕遭到袭击。最后格奥尔格反击了几句话,父亲便痛斥他为魔鬼,并且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判决他溺死,格奥尔格冲出房间,跑到桥上,瞄准一辆汽车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因为汽车的噪音可以掩盖自己的落水声。

文章结尾说:“此时,有一长串车辆从桥上驶过”。布罗德在《卡夫卡传》中写道,卡夫卡本人谈论到这里曾亲口对他说,最后一句有射精的快感。

川流不息的车流足够保证让这一切平静的发生,平静到仿佛不曾有人落水,如果一辆车可以掩盖一个人的落水,那么一串车就可以保证这一切持续的发生下去,暗示还会有一串跳河的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卡夫卡描述格奥尔格抓住栏杆的姿态就像饥饿的人抓住了食物,并且特意强调他飞身靠在栏杆的姿态是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他曾经靠这个动作取悦父母。他趁着汽车开过的时候跳下去,同时,格奥尔格还轻声说,我爱你们父亲母亲。

卡夫卡的用意是表达这个人不该死。可他却不得不死,此时他的温柔成了一种血淋淋的善良。

我第一次听到的对父母质疑的声音来自于心理学家Jerry Burger在《人格心理学》中饱含深情的一段话。

做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养育孩子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实际上,这一工作既缺乏相应的培训,也没有明确规定什么人能养育儿童或者怎样养育儿童。其结果就是,很多儿童缺少个人价值感,他们对父母感到害怕,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担心因为他们不理解而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他们感到不安全却得不到温暖,感到不适应却得不到支持。

心理学家凯伦霍尼对精神分析的贡献之一对于神经症做出了新解释,霍尼认为神经症的主要来源并非弗洛伊德所言的人格无意识争斗,而是培养焦虑感的家庭环境。

根据霍尼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生长环境总是带有敌意,那么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攻击性的人际交往风格。他们会认为爱和宽容都是愚蠢的,因为父母并不会给予这些反而树立了一种权威,他们的人际交往会带有欺压别人的需要。

但是我猜测,因为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会在东亚见到更多回避性风格的人,他们不自主的回避所有涉及到自我情感满足的关系,比如爱和友谊,除非特别需要,否则并不建立关系。情感的表达和感知都比较麻木,不喜欢合租,喜欢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即便谈恋爱也是在折磨对方。

情感的表达和感知也是一种能力,在不会表达情感的家庭成长,表达"我喜欢"、“我不高兴"都是有罪的,羞耻的。父母付出这么多,你凭什么不喜欢上学,父母这么有头有脸,你凭什么不高兴。体现在恋爱中,很多人觉得单纯的情感上的喜欢是不够的,还要配上他/她有多优秀,他/她对我有多好的理由,似乎这样才能够说服家人和朋友。他们从内心上并不认可情感本身的价值,认为这些是不必要的,甚至还要对暴露出情感的人指指点点。

让我们回到卡夫卡的故事,格奥尔格要用汽车来掩盖自己的落水声,这或许是他修养极高的证明,但我更愿意认为他不愿意发出任何声音,就像那个纵身跳下引桥的沉默少年。

这个熟读弟子规的社会,所要求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孩子的视角永远是缺失的,流传下来的永远是美德,而不是质疑,几千年的秩序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你是个孩子,你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

那些经历过不堪回首的往事,虽然想起来牙齿仍然会不自觉的咬紧的人们,终于决定不让其他人像自己当年那般难过,这份“知难,而不为难“的沉甸甸的东西,或许就是温柔。

假装思考


I’m trying to feed my soul with thought

gonna sleep off the rest of day

Sometimes no one wants what you have got

Sometimes you can’t give it away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生育儿童智力水平是否与父母生育时年龄具有统计学关系?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父母年龄与孩子是否优秀,其实要讨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怀胎十月。关于这方面,前面许多的答案已经说得很完整了,包括怀孕难度增大,流产率增高,唐氏综合症的概率上升等等。应该说,高龄父母,尤其是高龄母亲却是在怀 …

你听过哪些反智的鸡汤?

知乎用户 江小杪 发表 来来来, 送你们一个鸡汤标准公式: 瞎鸡儿编一件小事+ “生活 / 爱情 / 人生 /… 也是这样”+ 把头挠秃噜皮编出来的感想 例: 我刚刚去上了个厕所,便秘了很久也没拉完,生活也是这样,有的事不是你努力了就有结果 …

如何看待 14 岁女孩与男友开房被父亲发现后被打骨折?

知乎用户 海豚可爱多君 发表 中学的时候,我爸就带着我看了一部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电影《早熟》,我爸晚上一个人 23 点左右在安徽影视频道看了首播,第二天白天 10 点左右带着我看了重播,记得我妈看电影名字叫《早熟》时,还对我爸翻白眼,气的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