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潮中,五个医院科室的不同挑战
**文 ****|**魏芙蓉 蔡家欣 **编辑 **| 周航 北京某发热门诊:排贪吃蛇队伍 “能买到药,八成病人不需要来” 一个刚去支援的年轻医生 我印象很深,“新十条”出来没几天,发热门诊就开始排队,游乐园那种“贪吃蛇”形状,绕了好几圈。 …
"
感染高峰之后会有一个重症高峰。眼下,经历了感染潮的部分县区即将迎来重症的峰值,而医疗条件有限的县医院会面临艰难考验。
赵鸣是北方某三线城市下辖县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刚刚过去的12月,是她三年来自觉最难的一个月。病患人数激增、同事感染,首当其冲的发热门诊在高压下运转,看尽百态。即将到来的新年,赵鸣和同事们必须想办法迎接正在到来的重症潮。
以下是赵鸣的讲述:
** 看到了县城重症潮的端倪**
经历过第一波感染潮,人们开始关注起新冠引发重症的情况。
网上有关“白肺”的讨论越来越多,能看到一些病人发布的去医院拍的胸部CT的片子,和发现“白肺”前的经历。这些分享引发了普通人的讨论和关注,但大家疑惑的为什么会如此、得了“白肺”该怎么办,在网上很难得到解答。还有诸多猜测,诸如“混入原始病株”的传言,也有人猜测是不是毒株又发生了变异,为此感到恐慌。传言伴随着恐慌,也传递到了我所在的县城,在县城蔓延。
身边也有些亲戚来问我,知不知道这种病株。事实上我们在县城医院里,并不研究病理,对于不同的病株并不了解,只能对症治疗。
最近来发热门诊看病的病患,许多都是要求拍胸片、CT,担心自己肺部感染的。我们看诊的时候,确实发现一定比例的病患出现了“白肺”症状。看诊200人,大约有8到10个人左右会检查出来肺部感染,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感染极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
12月中旬,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发烧38度来到发热门诊,抗原检测阳性。当时她的血氧饱和度降到了89%,这个数值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危险,已经是低血氧症。老人的精神很差,我问家属她的既往病史,说老人一直身体很好,这两天突然开始喘粗气、发烧。我给她开了CT,做完检查拿到结果,显示双肺均有毛玻璃样阴影,我告诉家属,病毒已经感染到了老人的肺部,情况危险,需要住院治疗。她的家属很慌张,着急办住院手续,和我说,怎么病情发展这么快,两天前还没事的。
也有一些年轻人出现肺部感染。大约一周前,我听同事说,县城里另一家医院的年轻护士,30多岁,出现了肺部感染,在重症监护室上了呼吸机。
我们聊起那位护士,都没想到年轻人的病症会发展到这么重。这场感染潮带来了许多未知,我不可能不怕感染,大家都是普通人,区别在于,我是从事医疗的人,这份职业就是这样严肃,尤其是在这样特殊的关头,我只能暂时放下对感染的害怕,继续做好手头该做的每一件工作。
以往,医院会要求发热门诊作为第一站,接诊发热的病人,并进行初步诊断。12月底,我们医院不要求检查核酸、抗原和体温了。这意味着病患们可以按照就诊需要,去到对应的科室看病。
感染潮在12月袭击县城的时候,病人大量涌入的是我们发热门诊。当时医院很快反应过来,多给我们开了一个诊室,同时从别的科室调了3名医生过来增援。12月30号上午,我到科室值班,发现发热门诊的两个诊室关闭了一个。一上午,只有十几个患者到访发热门诊,值班的压力骤减。
发热门诊化验室的一位同事新冠康复后刚来上班,见半天没有病号,和她回家养病前情况截然不同。同事过来问我:“怎么病号少了很多?”我跟同事说,可能是第一波感染的病人都感染了一遍,眼下到了大家要看诊具体症状的时候,病患们分流去了专门的科室了。
看诊压力转移到了急诊科、内科的同事身上。他们科室面临着我们前几天的经历过的看诊压力。我看到一位在心内科值门诊的同事发的朋友圈,说上午看了72个人,还有14个人没看完,实在没时间接电话,请大家谅解。病人的就诊情况变化,也让我意识到,县城的重症潮可能就要来了。
新冠,加上每年秋冬季节降温后天气寒冷,是老年人心脏疾病高发的时节。如今,在感染新冠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虽没感染到肺部,也加重了不同脏器的病情。
病床开始出现短缺的端倪。我们医院住院病患的容载量一般是700张床,目前已经收治了690多名住院病患,不止有新冠病毒感染到肺部的病人,还有其他感染了新冠之后,基础病加重的患者。现在医院还在不停加床位,加满估计也只能有800张床。按照这个住院趋势,很快就满员了。听CT室的同事说,现在他们一天要做400多份CT,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上午从诊室开的单子,要等到傍晚才能检查,很多病患都在排队。
图| 医院住院部正在加病床
图| 搬运病床配套的床头柜
最近同事们聊得比较多的话题还有二次感染。后勤科的老李是医院第一批二次感染的人,他今年50多岁,12月初感染后,依旧留在医院处理事务,没过几天,再次出现了发热病症。关于二次感染众说纷纭,有人说病症会比之前更重,有人说会更轻一些,我们也不知道,只能做好防护,减少感染的概率。
春节假期快到了,人员全国各地流动,预计1月时医院的看诊人数还会增加。我们医院在12月月底通知,全院各科室暂时取消休假,全力诊治新冠感染及重症病人。像月初其它科室增援发热门诊一样,如果重症潮真的来了,现在我和发热门诊其他几名医生,随时可能调到内科和呼吸科帮忙。估计这个春节,我和同事会和十二月一样,尽量往上顶。
以往我也经常在除夕夜值班,那时候,女儿和丈夫会给我送饺子来。今年年底女儿会回家过年,去年她因为疫情和工作没能回来,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在今年除夕夜回家陪她和丈夫。但是如果排班轮到我值夜班门诊,也没办法。同事们也有家,也要过年,任务分配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都会认真执行。
扛住第一波就诊潮
现在很难想象,过去两周,我们的发热门诊是如何扛住了突然爆增的看诊人数。
我觉得感染潮应该在12月10号之前抵达了我们县城。12月10日上午,发热门诊外,来看诊的病患排出去十多米的队伍。我在诊室看病,听见护士在外面不停地呼唤后面的病患进来,到中午的时候我已经看了70多人,队伍还是不见变短。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不对劲了,因为过去三年疫情,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是看80多个病患。
在过去三年疫情封控时期,发热门诊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初步判断感染风险的作用。我们医院要求,体温高过37.3摄氏度的病患都要先到发热门诊看诊。在这里,发热的病患要做流调登记和核酸检测,拿到核酸检测阴性的结果后,才能到急诊或者其他科室看病。没有发热的病患,则持48小时核酸证明入院看病。
县城大概有50多万人,我们这里是县城设施最完善的医院。除了县里的病人,也会接诊在下面村镇医院求诊无果的病患。
12月月初,我从新闻里得知,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陆续放宽了防疫政策,许多公共场所取消查验核酸证明。到我发现发热门诊看病人数激增的时候,松动的防疫政策还没传到县城,不过县城里感染、发热的人数已经在增加。
从那时候起,我们接到的投诉电话也多了。现在是冬天,室外气温有时候能到零下10度。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委屈病患们在外面排队等待,他们生着病,身体难受,难免会有情绪。一天上午,护士长接到电话,说有病患家属投诉排队时间太长、耽误治疗。她给病患家属回过去电话,对方很着急,他是带着发烧的家人来医院看病,排队几十分钟都没排到,所以才投诉医院的看诊效率低下。护士长安抚他,跟他说我们医护也在努力让排队的大家尽快看上病,为此大家把吃饭的时间都往后延迟或者取消了,希望能得到理解。
诊室是个五六平米的空间,病患一个接一个的进来,我们抬头的机会都很少。从12月中旬开始,病人数量越来越多,一天200多人,医生休息的时间更少了。我们穿着大白防护服,不好穿脱,就尽量不喝水,减少去厕所的频次;很多时候,一顿午饭要到下午三点才吃得上,没时间重新热,就吃冷的,10分钟后再回到诊室看诊。
病患们排队时,分诊台的护士就忙着在队伍里穿梭,给大家量体温、测抗原。这段时间,发热门诊的病患抗原测出来基本都是两道杠。
在这波感染潮中,发热、咳嗽、四肢酸痛,是最主要的病症。就像新闻中报道的,大部分没有基础病的中青年人感染奥密克戎,症状很少危及生命。
但我也看到,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坎。
一周前,发热门诊接诊了一位73岁的老年男性。问既往病史的时候,家属说老人没有基础病,来看病前两天出现了间歇喘息的症状,每次持续大约30分钟,就自行缓解了。老人没当回事,还去田里拾地了。结果来看诊当天上午,他喘息严重起来,送到村医那里,给老人输液也没有缓解,于是才来了县医院。
老人测试抗原呈阳性反应。因为情况严重,不用排队,救护车把他拉到发热门诊直接就诊。刚到没几分钟,老人就停止了呼吸。参与抢救的大夫给他吸氧、做心肺复苏、注射肾上腺素,也没有抢救过来,老人还是猝死了。
在感染潮中,我们会格外注意60岁以上的老年感染者。一旦出现呼吸不畅的病症,会给他们测血氧、拍肺部CT,确认是否感染到肺部,出现毛玻璃状阴影,也就是俗称的“白肺”症状。这位老年病患情况紧急,没来得及做检查,我们无法认定他是否死于病毒造成的肺部感染。只能说,考虑他抗原阳性,没有其它基础病史,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
10号到12号那几天,基本每天都会有病患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医院停尸间的工作人员运遗体的时候和我们讲,现在火葬场太忙了,火化都得排队。一位熟人跟我说,最近两周他在老家随了四份礼金,都是因呼吸困难去世的老人。
交班的时候,我们医护间也会交流值班、抢救的情况。提起这位来自农村的老年病患,参与抢救的医生都觉得可惜,觉得大冬天的如果老人别那么勤劳,不去地里干活就好了。
** 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什么?**
过去三年,县城里很少出现新冠病例。有几次出现密切接触者,都是测了核酸、按规定隔离观察后就没事了。2022年秋天,由于周遭城市里新冠疫情有扩散的趋势,我们县城也采取了几次静默措施。我们是定点发热门诊,疫情期间诊所、乡镇卫生院不允许收治发热病人,居民们一旦出现发热病症,都要来我们这里做核酸检测、开退烧药。
那时候我们日常工作是看诊和配合排查流调记录,居民们对新冠病毒了解不多,许多发热病人很焦虑,担心自己“中招”。有一天我值班,看诊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采完核酸他一直在诊室外徘徊。见没有别的病号看诊,他进来问我:“大夫,我不会是新冠吧?如果是的话怎么办?”很多病患都有像他这样的紧张情绪,我们只能安抚他们,流调没问题的话,“中招”概率不大。
据我观察,这种焦虑一方面来源于感染新冠的恐慌。许多居民对于新冠的记忆还留在2020年,那时候武汉疫情爆发,造成了三千多死亡病例,还是有一部分人误以为现在的新冠和那时候一样,烈性很大,很容易让人死亡;另一方面,感染新冠意味着隔离,工作生活都会停摆。我在看诊的时候,听过很多病患说,自己要准备出差、考试,不能在这个时候得病。
那时候,医院要求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的患者,先来发热门诊做核酸检测。这是为了预防院内感染,但与此同时,给我们的挑战也更大。因为一些急症有很紧迫的黄金抢救时间,如果错过抢救时机,会造成不可逆的结果。
比如突发心梗。一部分患者突发心梗时会伴随体温升高,病情不表现在心脏不适,被呕吐或后背疼痛掩盖,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发热门诊的抢救设备和急诊科的有差距,在抢救时会体现出来。记得在2021年有一位老年病患,因为发烧被救护车拉到发热门诊。护士在大厅给他采集完核酸,就发现他躺在床上呼吸急促,立刻大声呼叫医生。当时我在诊室看着其他病人,听到呼救后,从诊室跑出来,发现病患的颈动脉搏动消失了,于是边叫护士给他吸氧,边做心肺复苏。护士把科室里的氧气包拿出来,给病患戴上鼻管道按压送氧。这种氧气包你可以想象成软枕头,供给氧气的压力有限。
抢救了半个多小时,老人还是没有了生命体征。后来他的核酸结果出来了,是阴性的。
那时候,医院十分谨慎,想规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全院的医护人员每天早上都要做核酸检测。12月开始,县城居民感染潮抵达后,我和同事们也陆续感染了新冠。我最后一次做核酸检测是14号,那天全院检查出了200多份阳性结果。院领导决定不再检测核酸了,确实,意义不大了。
也就是那时候,医院号召我们,如果医护们能坚持上班,医院鼓励带病顶上去,顶上去的医护报备感染的情况,医院给我们发放药品,每个人可以领到10片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和一盒用于清热解毒的蓝芩口服液。医院的药品储备相对充足,但为了应对12月的感染潮,不允许本院医护私自开药。这些有限的药品资源,只能开给有症状需要用药的病人,而且限量。
图| 给感染的医护人员发放的药品
我能理解医院的号召,面对感染潮,医护们的作用无法被替代,如果都在家休息,老百姓看病怎么办?医院过年也不放假,向来如此,我们心理上习惯了这种忙碌。
尽可能地进行了调整和准备,但感染潮袭来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医护人员症状严重,只能请假。为了应对人员紧缺的情况,医院关闭了几个当时看诊需求不高的科室,比如内分泌科和中医科,把医护人员调到呼吸科、急诊、重症病房等人手不够的科室支援。那几天同事之间还会开开玩笑,说现在是39度的医生给38度的病人看病,都是阳性,谁也别嫌弃谁了。
人手还是不够,我们就连轴转着工作。有的同事连着值两天24小时班,都是常事。这段时间除了医护,120车队的司机们也忙得够呛。四五个司机,相继感染了新冠,到这两天,只剩下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男孩还在岗位上撑着。他也感染了,但是症状较轻,坚持出车运转。一天晚上,男孩开车把病患送到发热门诊,护士长和他打了个照面,得知他还在低烧,但因为工作,连饭都来不及吃。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通知,从2023年1月8号开始,新冠病毒感染开始实施乙类乙管。知道这个消息后,发热门诊的一个年轻护士告诉我,她很开心疫情终于要结束了,这三年她一直负责采集核酸,现在终于可以去临床实践了。
*口述者赵鸣为化名
- END -
口述 | 赵鸣,发热门诊医生
撰文 | 宋春光
编辑 | 温丽虹
往期回顾
**文 ****|**魏芙蓉 蔡家欣 **编辑 **| 周航 北京某发热门诊:排贪吃蛇队伍 “能买到药,八成病人不需要来” 一个刚去支援的年轻医生 我印象很深,“新十条”出来没几天,发热门诊就开始排队,游乐园那种“贪吃蛇”形状,绕了好几圈。 …
** 凤凰网原创**人们需要的不完全是诊断,更多是安慰,然后才能不把过度焦虑集中投射在少数医疗点上,以致压垮这些定点医院。而足够的发热门诊和分诊能力,是前提条件。 作者|刘远举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新冠疫情发展至今日,一定会经 …
看了积水潭冲突事件两方当事人各自的表述后 作者:深夜走过长安街001 我妈妈是医务工作者,我老公也是,所以我对医患矛盾始终很关注。 闲话不想多说,直接进入主题吧——看了当事双方的各自陈述后我的几点印象和分析罗列。 一、几点医院相关工作岗位规 …
“新冠清零”一夜消失,过去三年的牺牲是为了什么? 作者:EVA RAMMELOO 2022年12月21日纽约时报 上海——近三年来,我从公寓出门涉及一套类似飞行员起飞前必须先检查一遍的程序清单。口罩?戴了。抗病毒洗手液?带了。智能手机上的健 …
会有多少中国人死于奥密克戎? ·方舟子· 我上次说到中国在经历了这一次奥密克戎疫情之后,最终会有好几百万人病死。有人问:真的有这么严重吗?不是说奥密克戎毒性很轻,不会死多少人吗?你是不是危言耸听啊? 要知道奥密克戎会导致多少人死亡,首先要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