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经济下行,大家收入下降,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杜方舟​ 发表

谢邀,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和科班出身的经济学硕士,我想结合理论和实际来回答一下你的提的 “钱到哪里去了” 的问题,这个问题深层次是中国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的问题。

一、大量信贷派生与货币投放推动的中国式基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

我在我另一个回答里有非常详细的阐述,我直接把链接转过来。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实际上大致从 2006 年过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就从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 / 制造业导向转变为了基建 - 地产导向。从政策工具层面来说,主要利用相对宽松的信贷扩张政策不断地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发放信贷 / 货币投放,通过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快速形成固定资本投资拉高 GDP,然后再不断迭代上述循环。

在大概 2012—2013 年之前,中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除了直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建筑工程、家电、大宗消费等以外,还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全要素增长率(通俗来说由于上述基建与房地产带来的交通、物流便利对整体增长的间接贡献),所以这个循环是能够 “转得动” 的。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背后是巨额的广义货币投放与债务(本质来说就是通过银行放贷来 “印钞”)。**实际上去查近 15 年中国的广义货币 M2 的增长情况就会发现其年均几何平均增长率基本是 GDP 增长的 2 倍,到 2020 年末中国的社会债务融资总规模达到 273.06 万亿,也就是 GDP 的 2.7 倍左右。而在这其中地方政府和其控制的政府平台公司的债务是最难界定的部分,也是潜在的风险比较大的部分,不同口径的统计结果大致在 100 万亿至 120 万亿之间(也就是大致为 GDP 规模 1 倍至 1.2 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319/4184109/4184110/index.html

**通俗来讲基建推动的发展模式就是:“印钞”+ 修路 + 盖楼 + 卖楼的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中 “印钞” 的规模越来越大自然导致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二者互为表里(毕竟无论是修桥、修路还是最后买楼的人绝大部分是要贷款的)。**而债务规模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无论是政府、国企、企业还是老百姓都不可能无限制的 “借钱”,一旦这么一个债务循环玩不下去了,那么这种模式基本就会不可避免的面临调整,而到了现在接近 2020 年时候这个循环的可能终结已经越来越临近了。

二、“钱到哪里去了”——宏观债务付息成本对经济增长的侵蚀

这里,我直接引用我再另一个回答时举的例子:

假设某个地区 GDP 是 100 亿元,地方城投公司债务余额 + 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可能就有 200 亿元,假设该地区 GDP 增长了 7%,同时全区的实际债务加权利率为 4%,那么第二年新增的产值 7 亿元还不够支付全区 8 亿元的广义地方债利息,那么就需要区内企业利润或财政来支付这 1 亿元。

这还仅仅是涉及地方政府广义的债务,如果算上居民和企业的债务情况不言而喻。通俗来说,如果全社会的经济增长部分还不够付全社会的利息,那么必然会倒挤财政收入、企业的利润、居民的收入,达到这种状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其结果就是 GDP 还会增长,但是收入、利润会下降,“钱”最终都会回到央行去(当然实际上这样的增长某种程度也是央行 “印出来” 的)。

只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截至到 2021 年 10 月末,全社会的债务性融资总规模大致是 291.08 万亿元,而全社会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考虑各类期限)实际上可能在大概 3.8% 的水平,那么 2021 年全年社会的付息总成本大概 291.08*3.80%=11.0610 万亿。而 2020 年全国 GDP 总额是 101.60 万亿,那么我们去倒除一下就明白了,2021 年 GDP 同比增幅名义要达到 10.89%、实际增幅接近 9% 才能够勉强实现增量产值覆盖全社会付息总成本,而如果增量产值不能覆盖付息成本,很明显就需要 “挤出” 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很可能成为现实了。

综上,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就是全社会债务风险与全社会付息成本侵蚀经济增长的问题。

三、“财政化解 + 通缩” 与 “货币化解 + 通胀”——解决债务出清的两种政策路径比较

如上一节所述,如果按照现在的信贷 / 货币投放推动的基建 + 房地产模式走下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只会越来越差,而且长远来看系统性的债务违约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从宏观层面来看必须要面对全社会债务的 “大头”——地方政府广义债务与房地产企业债务的出清问题,而且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而这两块加一起大概有接近 150—180 万亿。而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可能有 “财政化解” 与“货币化解”两种路径,下面我想对这两种路径进行一些讨论。当然我的讨论可能过度简化,因为要处理这么大规模的债务出清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工程(甚至于历时 10 年),仅代表我自己的看法,请多指教。

(一)财政化解路径

对于地方政府广义债务:(1)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中央政府背书的政府债、政府专项债(来置换目前地方政府城投平台公司的城投债,即将市场上流通的城投公司信用转变为政府信用;(2)随后逐步再用某种 “特别国债” 来置换政府债、政府专项债,同时尽量让这些置换出来的债务退出流通市场(例如宣布相关债种转变为永续、限制交易、或者不能用于贷款准备金等),鼓励相关债权人转让给央行,(3)最终的目标是让相关政府债的债务人全部转移为中央财政,债权人全部转移为央行,最终实现债务 “核销”。

对房地产企业债务:(1)基本原则是对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违约 “不救”,就如同最近对恒大的态度,直接通过破产重整、清算等措施实现 “债务灭失”;(2)可能对个别地产企业通过分拆、部分收购为国有控股等措施转移为地方政府控制,然后化解路径同地方政府广义债务。

财政的配套措施:(1)上收地方税收权力,中央控制地方的土地财政;(2)为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配套,可能会开征房地产税,同时也是为土地出让收入缩水做好补充 “财源”;(3)可能会尽可能地扩大征税力度(尤其对以往难以进行征收的个体户和新兴行业如互联网)。

房地产市场的配套措施:(1)对房地产市场交易的限制不会放松;(2)通过房地产税进一步调节市场,最终可能导致以出售获取价差为目的的投资性持有不动产无利可图。

货币政策的配套措施:(1)原则上会维持偏紧的信贷政策,政策目标可能会控制信贷派生的 M2;(2)可能会增加基础货币 M1 的定向投放,重点支持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行业;(3)对于短时间的市场流动性支持,可能会有临时性放宽的货币政策;(4)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如正回购、逆回购)而不是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派生)作为政策工具。

最终财政化解可能达成的结果分析:(1)最终可能实现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的彻底出清,使得地方政府可以 “轻装上阵” 地投入到民生建设(如保障性住房、社会福利等),而不是持续现在 “圈地皮 + 盖路桥 + 卖地皮” 的模式;(2)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彻底转变为供需导向型市场,获取以出售价差收益为目的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会大幅萎缩,形成类似于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结构;(3)资产价格可能面临一个长期下跌的趋势,另外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通缩;(4)经济增速可能会逐步下降,但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融资环境会更好,长远来说有利于实质薪资成长与财富分配平均,但关键是要能够在未来社会去杠杆的周期实现产业竞争力、创利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很有挑战性,和日本在资产泡沫破裂前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中国比起来起点比当年日本更低);(5)社会可能出现人口低增长的趋势,但是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反倒有可能有所缓解,对实现 “社会和谐” 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

(二)货币化解路径

对于地方政府广义债务:(1)基本措施和之前十几年的套路差不多,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水漫灌” 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2)仍然坚持在货币市场上续传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债务化解模式,继续维持地方政府信用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之间的信用既隔离、又 “藕断丝连” 的情况。

对房地产市场:(1)针对 “大而不能倒” 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积极支持的信贷措施;(2)针对个人房贷、限购等政策适当放松;(3)长远目的是要继续维持资产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但也要让上涨的趋势相对可控,不至于形成新的泡沫。

财政的配套措施:(1)地方政府的 “土地财政” 格局仍然会长久持续,且有意图维持土地出让收入稳步增长;(2)可能会出台一些所谓的 “财政货币化” 措施(通俗来说就是央行定向 “印钱” 给财政花)。

房地产市场的配套措施:(1)仍然试图维持一个交易活跃、资产价格温和上涨的房地产市场;(2)相关房地产开发资源会向一二线城市集中。

货币政策的配套措施:(1)如同前两年有部分学者提出的那样,采用所谓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MMT), 进行“无锚、无上限” 货币投放;(2)试图创造一个异常宽松、基准利率中枢明显压降的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环境;(3)通过流动性的宽松与长期通胀预期来化解相关债务的续传压力(通俗的说,让 “借钱” 变得异常的容易,让 “利息” 变得更低);(4)适度放松外汇资本项目的管制,利用相对的利差优势,让国际资本来接盘部分地方政府城投债(前几年已经有类似风声)。

最终货币化解可能达成的结果分析:(1)在金融市场层面上彻底解决地方政府违约风险的问题,同时由于货币宽松的支持与资产价格的持续温和上涨,意图实现 “土地财政” 的可持续性,并且继续挖掘城镇化的红利(考虑到目前城镇化水平还不到 65%);(2)维持一个资产价格持续温和上涨的、交易较为活跃的房地产市场;(3)资产价格持续增长与长期通胀会同步,与此同时通过宽松政策意图制造一个流动性极度充足与基准利率中枢的下迁的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4)由于长期的宽松与通胀预期引导人民币长期贬值,为国内产业带来国际竞争优势,维持可观的经常项目贸易顺差(5)让部分外资来接盘国内的债务有利有弊,有利于多元化的化解债务与人民币国际化,不利于国内货币市场的稳定。

(三)两中化解路径的选择

上述两种路径,从目前的政策导向可以看出端倪

目前已经推出的体现财政化解路径的措施包括:房产税推出、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新规、“土地财政” 上收、扩大政府债规模、“不救” 恒大、房地产贷款严控、银监 15 号文严控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共同富裕”。

目前已经推出的体现货币化解路径的措施包括:可能只有部分放款外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了。

从目前的端倪已经很清楚了,未来采用财政化解 + 通缩的化解方式可能性更大一些。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知友的支持,在短短几天就有这么多知友的回复,让我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觉得对于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说明和解释。

一、勘误

首先要进行一个勘误,感谢有两位知友的提醒,关于 “中国全社会债务性融资大于美日欧三个经济体总和” 这一论断不正确,属于引用数据口径有误。主要是我没有找到美国和欧元区债务性社会融资总额口径的数据所以用各自国家的银行体系内资产负债表内资产替代了上述数据。有知友提出这两个口径不对,因为美欧的外债水平很高、很多债务没在本经济体银行体系内。这两位知友说得很对,所以我修改了相关内容。

二、明确一个概念:利息是金融资本分配 GDP 的形式,而不是 GDP 的减项

**刚刚有位知友跟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明确一下,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凯恩斯模型下的 GDP 产值模型 Y(产值)=I(投资)+C(消费)+G(政府支出)+NX(净出口)是从产值创造口径下的公式,而我提的全社会利息支出是指的分配环节下分配给金融资本的部分。**从分配出发来看,GDP 产值可以分配给居民(工资),也可以分配给政府(税收与非税财政收入),还可以分配给第二产业资本与第三产业资本(也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的利润),当然还可以分配给金融资本(利息)。所以利息不是 GDP 的减项,信贷行为本身和投资也不能完全等同,应该从产出与分配两条线来思考这个问题,当全社会的债务性融资过大时,分配给金融资本的部分就会挤占分配给居民(工资)、政府(税收与非税财政收入)、第二产业资本与第三产业资本(也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的利润)的部分。所以我说的 “全社会的产值的增长额不足支付全社会融资成本” 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全社会的产值增长额还不足以支付分配给金融资本的毛收益,导致分配给居民工资、财政收入、第二第三产业资本的部分不增长 (直观来说收入、税收、企业利润变少了,也就是 “钱少了”)。

实际上在产值创造环节利息并不是减项,这个只要有一些会计基础的都应该理解,利息在形成存货和固定资产时都是计入账面的,后续在销售实现后分配给产业资本 (利润)、居民 (工资)和政府 (税收),当然费用化的利息就直接分配给金融资本 (利息)。

当然严格来说全社会产值以利息形式分配给金融资本之后还有个二次分配的过程,即以存款利息的形式 “反哺” 给居民、政府和产业资本,当然也有部分在金融资本之间二次分配(同业借款、同业拆借的利息),也有部分最终直接流入了中央银行(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收取金融机构的利息)。

三、为何财政化解路径可能更合适,兼论我对此次降准的看法

在昨天 12 月 6 日晚上,央行宣布于 12 月 15 日开始降低存款储备金率,公告全文如下。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407661/index.html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 2021 年 12 月 15 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 5% 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 8.4%。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强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首先,在我看来此次降准并不是 “放水” 的信号。因为在目前银监新规下,基本上商业银行对平台公司的流动资金贷款、对房开企业的开发贷款已经被封死(包括城投债用途管控不得化解隐性债务),释放流动性的目标央行也说的很清楚,主要支持实体产业。**此次降低存准率只是应对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临时举措而已,实际上 2021 年 10 月较 2021 年 9 月同期广义货币 M2 减少了约 0.67 万亿,此次释放流动性更多的是为产业 “补血”。所以这次降准基本符合我在财政化解路径的配套货币政策中提到的第(3)点 “对于短时间的市场流动性支持,可能会有临时性放宽的货币政策” 的判断。

接下来,针对财政化解与货币化解优劣之间的比较,我做以下补充说明:

一是,由于高利率环境,中国可能不具备 “现代货币理论” 的适用条件。目前虽然从社会整体债务率来看,中国与美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美国的各期限加权基准利率中枢仅为年化 0.25%,而中国是 3.80%。所以美国采用 M1\M2 全量宽松下,信贷扩张与债务续转的成本会很低,所以金融资本利息对居民收入、政府税收、产业资本利润的 “挤占” 程度会比较小,表现为个人、企业都很容易以很低的利息拿到融资;而中国目前的利率环境下,继续 “大水漫灌” 的货币 / 信贷宽松只会使得居民收入、政府税收、产业资本利润被金融资本利息侵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基准利率中枢的明显下迁可能需要巨量 M1/M2 投放,结果可能是资产泡沫与全社会系统性债务违约的风险越来越大、通胀可能会难以控制,虽然有可能短期内 “保增长”,但可能会提前“引爆” 系统性债务危机,无异于“提油救火”。

**二是,全社会债务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资本对社会总产值的 “挤占” 导致居民、产业类企业无法具备足够的资产购买能力,导致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 “卖地——盖楼——卖楼” 的循环模式难以维系;信贷市场 / 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缺乏并非全社会债务风险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个问题,我跟一位知友在评论里有过几段很精彩的讨论,那位知友的看法是债务违约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市场 / 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缺乏,而财政化解和可能导致的阶段性通缩会导致居民、政府和企业 “持币观望” 会加重债务危机的风险,这位知友认为一个健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 低利率是化解全社会债务风险的路径。这位知友的论点让我学到了很多,也基本和我写的货币化解路径一致,不过我觉得有必要明确一下:目前的全社会债务融资的系统性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居民收入与产业资本利润的增长远远赶不上资产价格的增长甚至于也逐渐无法在保证原有收入 / 利润水平下支付利息,最终 “土地——房地产” 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导致的;另一方面,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实践来看,利率对信贷市场的敏感程度是很低的,即便大幅放宽信贷投放也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实现基准利率中枢的下迁,虽然短期流动性问题可以得到缓解,但长期来看居民收入、政府税收、产业资本利润的 “挤占” 并不会得到缓解。

综上,我认为昨天的降准只是面对 M2 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的一种对产业的临时性的流动性补充,并不改变倾向于财政化解的总基调。另外在我国货币宽松也不太可能带来利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货币化解反而有可能提前触发危机。

四、关于财政化解路径过程中几个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

**一是,在财政化解路径下,货币政策基本思路应该是 M1 替换 M2, 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稳定或温和收缩。**具体做法可能有:(1)严格限制对政府平台公司的信贷投放、且到期后不得续借(收回 M2),但是可以通过定向 M1 投放给商业银行来持有续期的城投债、政府债 / 政府专项债;(2)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的债务违约,坚持采用市场化处理的模式,通过债务重整来实现少量 M1 投放来实现大量 M2 的 “债务灭失”。当然有知友提到了 “债务灭失” 带来的 " 逃废债 “的问题,但是实际上” 债务灭失 “的前提是” 债务人 " 的破产清算 / 重整 / 注销,并不会带来道德风险

**二是,在财政化解的路径下,通过逐步增加 M1 的投放以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基准利率中枢的下迁。**在这种路径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就变得很重要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债券 / 票据来引导 M1 的利率逐步下降;另外需要有一个相对活跃的债券市场,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比起发达经济体来说还是有不少差距,而债券市场会是将来央行定向投放 M1 的重要场所。

**三是,在财政化解路径下,3—5 年以内可能出现较低的增长与温和通缩,同时资产价格可能随着二手房市场的逐步被 “冻结” 出现长期有价无市的 “阴跌” 趋势。**在我看来,一段时间的通缩可能并不一定是个坏事,长远来说有利于产业与消费结构的调整;另外资产价格应该并不会出现一次性跌掉一半的 “急跌”,但是随着房产税的落地导致的交易限制出现一种长期有价无市的状态,而资产价格会出现缓慢下跌的趋势。

**四是,财政化解路径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产业转型发展,而一个规模庞大、有活力、能够吸纳足够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和一个具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甚至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比新兴制造业更为重要。**这一点,我要提到很多知友的一个误区,提到产业转型发展就只想到高精尖的先进制造业,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科技密集型产业虽然附加值很高但并不能吸纳足够的就业人口,实际上,一个规模庞大、有活力、能够吸纳足够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才是避免社会 “内卷” 的基石。

知乎用户 霸道柯基 发表

注意一个问题,经济不是钱。经济是钱的流转速度。

举个简单例子,A B C D 四个人,一个小的封闭循环。A 种粮食,B 买粮食,C 是饭馆,D 卖肥料。假设 A 从 D 那里买肥料,长好粮食,卖给 B,B 专卖给开饭馆的 C,卖肥料赚的钱在 C 那里吃饭。

正常情况下 ABCD 每人每年都收入 100,消费 100,市场上需要的货币总量是 4***100,注意是总量,由于一年内可能多次流转,而不是一年一笔。需要的实际货币数量应该是 4***100/B,B 等于一年内交易发生过的次数。

突然有一天,D 不在了,C 没了顾客,减少从 B 那里买粮(会需要少量,因为他自己要吃饭),B 收入也减少,A 收入也减少。而且由于 D 没了,肥料供应没有了,粮食收入变低,成本变高。

C 没有收入,有支出,很快会撑不住破产。

AB 收入减少一半,经营成本变高。

这样这个循环一年的 GDP 就变成了 100,AB 收入各 50,D 收入 0. 市场上需要的实际货币就变为 3*50/b.

B≥b,分母分子同时变小,市场上需要的实际货币数量有可能保持不变。

但是,大家收入都下降了,钱还在哪里。

这个模型十分粗糙,但是基本可以说明问题。

综上,经济是钱的流转,是交易本身。而收入只是经济个体接受过的货币总量。两者互有影响,但这个影响已经不是题主这个问题的范围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 “钱是什么”

先给个结论:钱还在,还是那么多,但是经济确实不好了。

至于钱在哪,文章最后会提到。

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弄明白货币的流通,不得不说,货币是人类社会在 “社会性” 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为人类带来了无限可能和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首先需要纠正一个普通人很常见的误区“钱是个消耗品

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

你上班工作,赚了一万元,这一万元,你拿去买了一台 Iphone13,那么很容易理解,你赚了一万元,然后你又花了一万元,得到了一台 Iphone13,那么你现在没有钱了,因为这一万元,你花掉了

对于微观的个人和家庭来说,钱固然是消耗品,100 块花了 60 就剩 40 嘛,很好理解。但是对于整个宏观体系来说,货币(钱)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 “花钱” 都是一个流通的过程

因为你赚钱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产生钱,你花钱这个行为,也不从物理上消耗钱。只是从你的手里到了别人手里而已。

我们举个复杂点的例子:

法外狂徒张三,想要买房,于是从银行借了 300 万。银行给了他 300 万。

(注意:银行贷款是个真正 “产生钱” 的过程,俗称“印钱”,至于为什么银行放贷款是印钱,这个很复杂,本文不表,知道跟银行贷款就是印钱就好了。除此之外,都是流通钱的过程。)

于是张三多了 300 万。张三用这 300 万,去买了房子,给了开发商。那么这 300 万对于张三来说,是 “花掉了(消耗掉了)”,但是对于整个宏观体系来说,这 300 万只不过从张三手里到了开发商手里而已。

那么自然,开发商得到了这 300 万,把这 300 万给了政府,用来买地。那么 300 万又到了政府手上,政府给了开发商地。

政府拿了 300 万,想要把一条烂路整平,那么又把这 300 万给了搞市政工程的公司,市政工程的公司自然去把路修了。

搞工程的老板,拿了这 300 万,给下面的员工发了工资,员工们干了一个月,一共拿到了 300 万报酬。这个时候,Iphone13 出了,搞打折,于是这些员工又纷纷把这 300 万拿去买了手机,那么还是这 300 万,又到了苹果公司手里。

苹果给自己某个高管发了 300 万奖金,发的自然还是这 300 万。高管拿了 300 万,去买了一台豪车。这 300 万自然就又到了 4S 店里。

4S 店老板赚了 300 万,不知道怎么话,存嘛,感觉亏,想找个保值的投资方式。于是,他买了房…… 然后这 300 万又到了开发商手里。

请问以上的故事里,一共出现了多少钱? 300 万,就最开始银行贷出来那 300 万。后面所有的经济活动,用的都是这 300 万。

那请问,一共产生了多少财富?开发商赚了 300 万,政府赚了 300 万,工程赚了 300 万,员工赚了 300 万,苹果赚了 300 万,高管赚了 300 万,卖车的赚了 300 万,最后这 300 万又被开发商赚去了。

这就是货币的神奇之处了,其实整个循环里,一共就只有 300 万,但是却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无尽的财富。这 300 万,买了房,买了地,买了车,修了路,发了工资,买了手机…… 并且将无穷无尽的创造下去。

这就是正常的货币流通过程。

也就是费雪方程 MV = PT 里面这个 V 代表的含义——货币流通速度

理论上说,只要流通够快,任何人都能在赚到钱的一瞬间把钱花出去,那么只需要很少很少的钱,就能维持中国 100 万亿 GDP。

这个如果能理解,那么后面的自然就很容易理解。

很明显,只要有人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他赚了钱不花,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受损。从理论上就会导致货币相对减少,也就是题主提出来的 “钱变少了”。

而在我国,大家都知道一个现象,很多人,有了一笔钱,就会想要投资保值,标的物很明显就是**房子。**因为长久以来房子保值,至于他为什么保值大家都懂,也不必多讲了。

但是房子他是个金融商品。所谓金融商品,也就是他的价格高低影响不到供求关系,能影响到金融产品的供求关系的,是**预期收益率**。也就是房子只要涨,不管他贵不贵,都有大把的人买,因为保值,房子只要跌,就是不好卖。跟股市一个道理,大家都追涨杀跌,没听过买股票专门挑股价便宜的买。

房子在我国的经济流通中占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他是一个很重要的流通媒介。任何人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会把所有钱拿去买房子,让钱再次进入流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早些年,都是 “我家几套几套房”,没听过“我家 XXX 万存款” 对不对。

正是我国这种观念,使得房子在经济活动中占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任何人,都不存钱,钱够多,就买房子,然后这笔钱通过房子继续流通,不停地在社会里运转,永远停不下来,给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

做生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2021 年 3 月 4 月,市场非常好,仿佛回到了 2017 年。当时发生了什么,想必我也不必多说。但是从 6 月之后,消费市场一下子就崩了,大家手里都没钱了,至于为什么,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很简单,大家有钱都不买房子了,货币的流通受阻。货币流通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大家 “都没钱”。

现在银行一天十个电话,问我要不要借钱。网上最多的广告就是消费贷广告,那么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房价下跌,都在持币观望,把钱放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就是发生了储蓄行为。

只有流通起来的 300 万才能创造无限的财富和收入。

现在很多人有很多钱,但是房子不能买,消费又花不了那么多,那么就只能存着。如果 300 万放在银行里,银行又贷不出去,那么很明显,300 万就真的只是 300 万。

这 300 万他停止流动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 300 万,他躺在银行里,银行又贷不出去。

于是大家收入都下降,经济下行。

其实钱还是那么多钱,我国今年 3 月经济火热的时候,M2 和 10 月经济低迷的时候,是差不多的,230 万亿左右,钱没变少。

只是因为房子在经济中的作用(货币媒介)消失了,于是流动性受阻,导致大家都很穷。

这也就是 “流动性” 的意义。

Tip:其实大家都能感觉到,只要房价涨,经济就好,原理也很简单,因为货币流动的快,大家都不存钱,有钱就拿去买房子,不停地流动,大家都有钱。所以横盘微跌这个行为真的非常冒险,中国人很喜欢投资房产以 “保值”,这个行为是能极大促进经济发展的。但是下行的房产是没有投资价值的。所以当钱集中在某个地方的时候,没有去处,就停止流动了。

横盘微跌,还不如一把把房价干到底,让大家放心投资房产,能把货币继续流通起来,反而更好。当然,因为涉及信贷、居民负债、银行等问题,房价现在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非短时间内能找到其他一个替代房产的货币媒介渠道,也就是大家只要有钱,就把钱拿去买这个,不留钱。这样能让经济再次获得活力,否则因为房价下跌带来的流动性受损可能会影响非常长的时间。

知乎用户 不知名 发表

各种专业经济术语一套一套的,看的人云雾缭绕,其实这事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看看自己的口袋,再看看马云,刘强东,雷军等人这几年的身价变化,更遑论许多隐藏的富豪。

没错,穷人的钱进了富人的口袋。

这就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3000 年前,以色列的百姓见周朝如埃及等强国兵强马壮,只见他们欺负人,没人敢欺负埃及人,大大的羡慕,因为以色列人没有国王,只有先知,整个民族好像一盘散沙。

以色列人要求立王,跑去找先知,先知传递神的话,说:你们若立王,国王必定对你们征税,必定奴役你们的子女做苦力。

以色列人不听,执意立王,先知传递神的话:神怒火中烧,但同意了你们的要求。

从此。以色列人有了贵贱之分,有了贫富差距,他们经过所罗门时期短暂的辉煌后,迅速衰落,先是四分五裂,然后轮流被四个强国统治,耶稣以后 70 年,以色列正式亡国。

2000 年后,以色列在故土复国。

而埃及,反复被异族奴役,连文字都消失了,到现在为止,2000 年来,埃及没有出过哪怕一个埃及土著血统的国王,总统。

知乎用户 虎纹水壶 发表

告诉你一个小秘籍,打开工作台输入指令:rmb+99999999… 你就是有钱人了,快去试试吧

什么?找不到工作台?那不好意思,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没有以后就不会再有了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钱是一种通货,通货是衡量财富的一种东西。

所以钱到哪里去,本质上就是财富到哪里去?

当然是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去了。

所以经济活动就降下来了

知乎用户 龙城飞将 发表

简要分析如下。

1、央行将钱贷给各大银行,然后各大银行再贷款给企业。

企业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 A、B、C 三类。这里先讨论 A 类。

A 类企业的特点是,依照指令运作,通常被认为是 “不能倒” 的企业。

但是,指令运作企业的特点就是,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亏损,因为它不以利润为导向,没有 “成本—收益” 观念。

那么,A 类企业就必然会出现大量债务,这些债务 A 类企业还不掉,只能用 “借新债还旧债” 的方式还掉。

因为银行无法拒绝 A 类企业贷款,又因为 “借新债还旧债” 的方式存在,使得债务实际上根本无法回笼,伴随利息越来越庞大,其效果相当于 A 类企业一直在协助银行发行货币。

当货币发行得太多得时候,所有的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

简而言之,由于 A 类企业的存在需要银行变相贷款支持补贴,当 A 类企业业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多的时候,债务就越多,就会拖累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同时,大量的钱就会流向 A 类企业的债务包袱之中,而其他地方就得不到太多的钱。

2、对 A 类企业的债务处理,有这么几种处理办法。

第一种,打包成不良资产处理。由于 A 类企业欠了银行一屁股债,那么银行就只能作为不良资产回收处理。但是处理到后面银行就发现,债务只会源源不断增生,于是银行只能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由财政指导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从而使得不良率在银行账面上降低。简单说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目前来看,这种乾坤大挪移之术,到后面是运转不下去了。

第二种,这是新的办法,使得 A 类企业在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实现盈利。通过一系列指令,提升行业门槛,减少了竞争对手,使得 A 类企业取得盈利。但是,这种做法相当于消灭了一部分就业岗位(竞争对手的就业岗位消失了)。一般来说,当 A 类企业取得绝对优势地位,而且没有内部寻租情况下,其效率也只相当于竞争类企业的一半。从这个角度说,相当于最多可以消灭 50% 的行业就业岗位。

第三种,通过指令,使得 A 类企业进入上游行业,取得上游行业的优势地位。简而言之,A 类企业在取得上游优势地位后,进而可以掌握原材料定价权,而使得下游的 B 类企业为 A 类企业服务,从而保证了 A 类企业的利润。

当 A 类企业的规模越大、数量越多时候,就业岗位的损失就越严重,同时对 B 类企业间接构成更大成本。同时由于价格上涨,B 类企业就难以为继。而当 B 类企业出现大幅度萎缩时候,A 类企业由于失去利润来源,也会出现收缩,最终出现倒闭。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良率就会持续上升。

3、有种观点认为是房地产发展挤占了 B 类企业的资金,其实房地产才是真正的经济引擎和稳定物价的中枢。当银行贷款一出,就是放水,水(包括其他行业的水)自动流进房子,控制了其他领域的物价。在这过程中,房子带动土地交易和各类产业等,支撑了财政,带动了就业。

如果打压房子,土地卖不出去,其他行业被连累,财政也为难。就算不搞房地产,但其他领域的投入也靠贷款支撑,本来这部分贷款的水可以流进房地产,但现在房子被打压,水流不进去,就会导致其他领域物价上涨。

同时,B 类企业的处境导致其利润总体是微薄的,这就导致总体上看,由 B 类企业参与的股市和产业反而缺乏长远投资价值,使得众人不得不把财富锚定在房产上,以抵消货币的发行带来的放水效应,这是一个锁死的逻辑闭环。如果没有看清 B 类企业的处境其实与 A 类企业相关,试图打破这个闭环的结果就是,经济会彻底失去动力。

打个比方就是,如果把资金看成血液,经济增长引擎看成是心脏,那么心脏上的三根供血、为心脏提供营养动力的血管,依次是产业、股市和房产。由于产业、股市本身就是堵塞不通(收益很低,甚至十有九亏),故血液只能选择流向房产这根血管。如果误以为是房产抢占了其他两根血管的血流,而用手术钳把这根血管钳住,那么结果就是心脏立即失去动力,然后导致肌体休克、甚至死亡。

4、C 类企业是最特殊的一类企业,当 C 类企业发现整体成本上涨、赚不到钱、缺少利润后,就开始走人。C 类企业某种意义上掌握了最高端的技术,同时提供了就业岗位。C 类企业的出走,使得经济压力加大。

当然,也有部分 B 类企业通过增设注册地等方式,打扮成 C 类企业,使得人误以为 C 类企业走人不多。

4、由于 A 类企业的效率较低,使得其产品提供短缺,为了弥补这种短缺,就出现了 “影子市场”,以补充 A 类企业生产之不足。然而,当打击“影子市场” 时候,结果反而使得短缺显现了。

总结:使得 A 类企业处于真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提升经济体系效率。否则,光是人为扩大 A 类企业,结果就是制造一个更大的 “投入—产出” 黑洞,消耗大量货币,并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改善 B 类企业的生存环境,吸引 C 类企业,才能稳定经济。

——————

附:关于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

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来看是在指令模式下开展的,表现为各种 “规划”。

当指令比较稳妥、而且执行力度不算太大的时候(意味着就算出错,损害也不会太大),经济体系虽然有效率损失,但还可以靠人力去堆去弥补。只要能忍受持久的加班,整体上还是可以实现较高速的发展的。

当指令超越现实、而且执行力度越来越大的时候(意味着如果出错,损害会非常大),就算堆人力也弥补不了。

有些人迷信指令的作用,但经济模式不是给个指令就能转型,压缩 “低端行业” 并不意味着资金就自动流向 “高端行业” 了,因为资金也要讲效益。一般来说,越高端,风险越大。这需要天才的企业家和资本相结合,才能在高端行业取得突破,如马斯克。

强行用指令驱赶资金到 “高端行业”,结果就是导致效率更加降低。同时,当“低端行业” 被压缩,“高端行业”又吸纳不了这部分被压缩的人口的时候,结果就是制造失业。

现在,被诟病最多的 “低端行业” 是房地产和互联网。其实恰恰是房地产和互联网吸纳了过剩的就业人口。

如今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和互联网业,在过去并不是热门行业。

这是因为,a 类企业依赖指令,占据了比较好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比较好的位置。对 b 类来说,只能考虑一些边边角角的行业和位置。

以互联网为例,对 a 类企业来说,最稳的生意,自然是依靠网络收过路费,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只需要扩大设施分布就可以了。

b 类企业收不了过路费,只能在 a 类企业不屑的社交软件、小游戏上动脑筋,绞尽脑汁开发,居然闯出了一片天。

b 类低端吗?的确看上去很低端,说白了它的基础就是搞个社交软件,玩点小游戏。

但恰恰是这种低端的 b 类企业,提供了 a 类企业不能充分提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很大的就业问题,而且从现实世界逐步扩展到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

有些人认为,b 类企业太低端了,是产业泡沫,于是呼吁打击泡沫,结果就是,把这些就业岗位给毁灭掉了,同时也毁灭了背后的生产链。然后,自己也连带过上了苦逼的日子。因为高端产业一般要求高端技能,而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没那么高端的技能,直接限制低端产业的结果,就是把可以吸纳低技能就业的岗位给搞没了。

这些人根本不理解,所有的产业都是从低端做起来的。b 类产业的存在,及其背后的生产链,看上去并不 “高大上”,但恰恰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就业联系最紧密。

就像互联网大厂其实给周围的商圈(吃喝住行)带来很大的提升效应,当互联网大厂大批裁员时候,这些商圈也难以为继了,以此为生的人员也得忍受收入下降之苦,由此一波波传导开来,影响是极其广泛的。

同时,最好的颠覆性的创新不是指令规划出来的,它在规划之外,这就需要企业家的自主性。以互联网为例,当初 a 类企业没有一个看得上社交和游戏这两类东西,反而是 b 类为了混口饭吃,才去硬着头皮做。谁能想到,从游戏居然能有几率发展出 “元宇宙” 这种东西呢。如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头号玩家》可以视为 “元宇宙” 的前瞻之作。

知乎用户 可可的老尸 发表

钱到底去哪里了。

把整个社会的财富看成是一张饼。如果出现技术突破,比如生产力猛升,那么这个饼就会变的很大。

目前出口已经增长乏力,这几个月内需数据也不好看,大基建也接近尾声。

这块饼很难再变大。增量时代,每个人都能分一点,不论分多分少,大家都会感觉日子在变好。

于是增量没有了,那么所有人就开始争夺存量。

谁能拿到更多的饼呢,肯定是有生产资料的人。

比如现在所说的睡后经济,某个人拥有十套房,他把房子都出租。

那么他睡觉的时候同样在挣钱,这就是睡后经济。

这个拥有十套房的人,由于拥有生产资料,他挣钱的速度快于普通人。

而他把挣的钱,再投入到,理财,买房反复操作。

于是出现正反馈,他挣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而普通人,除了房贷就是日常开销,花光了所有收入。

他除了升职,不可能增加任何收入,于是普通人只能原地踏步,并且如果出现裁员,收入还会减少,生活质量出现倒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各种大公司,通过 996,通过减少用人,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成本,然后每年的盈利继续投入到资本市场增加收入,扩大业务。

各种拥有现金流的人,通过稳健理财,做着钱生钱的买卖。

各种拥有固定资产的人,通过租房,租厂房,产生睡后经济。

于是这个没有什么增量的饼,被有产者越拿越多。

而这块饼并没有变大多少,别人拿多了,你自然就拿少了。

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变缓,普通人最先就会感受到生活质量倒退。

知乎用户 ping he 发表

国家发行货币的数量是与货币流通速度挂钩的。

现在经济不是下行,而是产业链被割裂了,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很多产业链很容易被切断。

有些答主说的挺具体了,我还举卖鸡蛋的例子吧。

假设你是养鸡的,鸡蛋要运到城市都卖了,才能换回钱,然后再拿这些钱去买养鸡的饲料。现在的情况是这个链条会被切断,一个疫情防控,有的地方进不去了,或者进去也很麻烦,卖鸡蛋就很麻烦了。另一个,你拿到钱买饲料也不容易了,饲料也在涨价。鸡蛋运输困难 + 成本涨价,这些压力都压在你身上,你可能养鸡越多赔钱还越多,所以干脆就不养了。这个产业链就断了。

因为产业链被切断,那么钱也就不流通了,国家也就不会投放这么多货币了,市场上的钱就少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国家再印货币就通货膨胀了,到时候拿到钱也买不到东西了。

知乎用户 fkzh 发表

简单描述一下现代金融和经济吧

政府印钱,是通过贷款给大企业,地方政府,个人房贷,这些钱是要还的。

大企业进行投资,利润增加,公司股票上涨,还钱很容易。

地方政府进行基建,基建本身并不太赚钱,比如 1 公里几个亿的地铁,但是经济好了,地更值钱,税收也变多,还钱也容易。

个人贷款买房,因为经济好,公司效益好,涨工资,发奖金,买的股票也涨,还贷款也容易。房子上涨,虽然要自住不能卖,但是身价也涨了。

对于中国世界工厂来说,还有出口。出口多,公司效益就好,效益好个人工资增加,政府税收增加,皆大欢喜。

经济不好时,经济学家并没有完美的解释。总之我们知道不可能光靠印钱就能持续发展。单就题主说的钱去哪了说明下。

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正反说都有道理,比如上面我说印钱的好处,下面就说印钱的坏处。

经济不好时,公司产品卖不出,个人收入下降,政府税收下滑,导致市场需求更不足。政府要救市,印钱。但是企业不赚钱,也不会扩大投资,个人收入再下滑,市场需求更低。政府又要再印钱刺激。然而由于企业卖不出商品,所以还不上贷款。个人收入下滑或失业,减少消费,还不上房贷。政府税收下降,养不起 gongwuyuan,还不上基建贷款。

幸亏我们有世界第二强大的国家,如果像津巴布韦这种工业落后的国家,货币就跟冥币差不多了。像委内瑞拉这种企业大量迁出的国家,也会通货膨胀很严重。正是因为我们有 960 万平方公里,14 亿勤劳中国人,世界第一工业生产能力,所以在经济下行时才没有崩盘。只能期待撑到经济上行吧。

知乎用户 纸老虎刀叨忉忉 发表

首先,身处社会主义大家庭,不能说经济不行。只是有些人行,有些人不行。不行说明不够上进,要懂得 “感恩”,要懂得 “不幸者偏差”,要知道很多人抱怨经济不行是因为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想当年,我们老一辈……

好了,彩虹空气护体,那么假设,越南经济真的不行了,那么越南盾到底去哪里了呢?

华尔街的鹰钩鼻说这点我懂:这是一个 1 万股的上市公司,这个公司只有 1 万美元的净资产,但是他有 1 个亿的市值,这是什么情况?因为其中 1 股股票以 1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了。于是,剩下的 9999 股股票,虽然只有 1 美元净资产的保证,但是他们有了 1 万美元 / 股的身价。你不服?不服你看看,市场上有人 1 万美元买了一股,你觉得人家是傻叉吗?人家也是理性人的一份子。

说白了,经济繁荣的根本不是钱多钱少,而是流通中的钱有多少。交易需求是自然形成的,也许你要吃大米,你要穿衣服,你要上网,从长期看,也许需求越来越多,但是短期看,需求波动往往小于流通中的货币波动。今天,整个社会有 10 件商品需要买卖,价值 100 万,明天,流通中的货币有 300 万,但是还是成交 10 件商品。又或者因为需求增加,我们成交 15 件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波动量远远大于商品需求波动量。

通胀原因很好懂,越南央行钞票发多了,商业银行拼命向外放贷,让流通市场货币变多,也促进了老百姓储蓄的贬值,然后越南盾不值钱,老百姓拼命的花掉储蓄。然后内,流通中的商品成交价格上升。财富没有变多,但是非货币财富由于成交价的上升而开始升值,这就是泡沫。而货币财富遭遇了稀释。由于你的劳动价值也是一种商品,而且是非货币商品,在通胀下,收入当然也是上升的。当然,如果通胀率远远超过收入增长幅度,实际上你获取的财富概念上看是缩水的。但是不要紧,人类是存在认知偏差的,所以,感觉会很好。但这种感觉也有一个临界值,比如,委内瑞拉……BI 他们老百姓 BIBI。

通缩相反,越南央行钞票发太多觉得不好意思,又或者华尔街鹰钩鼻和瞌睡乔联合的美联储觉得发太多钱不好意思了,然后就开始从市场收回流动性。有可能是主动的,我们叫他们沃尔克时刻,有可能被动的,我们叫他们明斯克时刻。一方面利率提高,贷款不放了,钱回了央行,另一方面货币值钱,老百姓储蓄了,回了老百姓口袋。此时流通领域的货币减少。10 件物品回到了 100 万的价值,好了,作为劳动者的你,大家都是出来卖的,我们的劳动力都是商品,所以,也便宜了。更要命的,企业发现钱不好赚,于是乎还减少了就业。

钱到哪里去了?经济下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伴随的是通缩。也有极端的恶性通胀时期。如果钱是说货币概念,钱回到央行,或者是被储蓄起来了,而感觉越来越穷,是资产和劳动力价值的泡沫被挤出,这个时候,技术活的真正价值才暴露出来,请了解真实的自己。资产的钱也缩水了。如果钱是财富概念,无论通缩和恶性通胀,最终都是体现出资产和劳动力的现实价值,只有退潮时裸泳的姿态,才是真实的自己。也只有经济下行的时候,人们才会回过头讨论,粮食和生活物资的重要性。

知乎用户 糊面包 发表

那都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抹黑。

经济哪里不行了!经济很行!太行了!

什么都行!

经济不行的是美国!美国马上就要完蛋了!等到祖国统一,美国完蛋,我们不单止经济行!还要特别行!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们可真行啊!

知乎用户 liwei2496 发表

钱被那群狗贼拿去了,至于那群狗贼是谁,自己猜

知乎用户 在下宋凡 发表

嗯,已经这么多回答,不够吗?干嘛邀我呢?我看了下你主页,题目不是你问的,除非匿名。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挤进阿里,35 岁才 P4,被优化,现在郑州当总经理,算靠人脉吃饭,拼不过卷王,但资质也不算低,起码高于全国平均。到底是哪里不懂呢?

我说个比喻吧。可以将钱想成水,GDP 是测流量,而非水量,收入正是流量一部分。经济像一条河,水流很快,十分通畅,而经济不行时,就变得像湖,水量还在那,只是不流了。钱没有到哪去了,仅仅不流通罢了,譬如房市、银行账户,都存起来不花了。

那为啥压利率刺激经济呢?利率低,通货膨胀(好比太阳),钱不花也会蒸发(太阳太烈了),不花白不花,大家抢着花,经济就上去了。那利率一直低不就好了?不是的,通胀贬值货币,购买力下降,你一个国家玩无所谓,反正全国都降,但其它国家不贬值,就你一个国家购买力下降,久而久之,你国家相对别的国家,便穷了,所以必须有个加息降息周期。经济好时加息,才不会过热;经济坏时降息,才不会过冷。周期其实就是个步调,最好自己控制,只不过美元是世界货币,你目前只能让美国带节奏,没办法。了解办公室文化的都清楚,带节奏的往往权力很大,就算当前不大,将来也大概率会大,而被带节奏的往往办事没效率,干啥都不顺利。因此,很多国家受不了美国,想方设法和美元脱钩,基本这样。

知乎用户 枸杞布丁珍珠奶茶 发表

你现在有 1000 块钱暂时不用,先存起来。

银行把你存的 1000 块钱借给某路人甲。

这个时候,你肯定不会觉得你的钱消失了,你会认为自己有这 1000 块钱,如果有需要我就提出来。而路人甲虽然知道这 1000 块钱要还,但是到期之前,我是有这 1000 块钱的。

于是 1000 块真正的钱变成了 2000 块钱和 1000 块债务。

当经济下行,借钱的路人甲们会减少借钱量,也许只借 500 块,这样市场上只有 1500 块钱和 500 块债务,钱少了。

亦或者经济非常糟糕的时候,路人甲还不上钱会出现相当多的问题。

知乎用户 猪猪侠 发表

钱都在钢筋水泥上

知乎用户 在定处 发表

不用那么多专业分析,作为一个有常识的人,只要你搞清楚经济为什么下行,你就知道钱去哪里。

简单的用个人为例,原本年收入稳定并持续增长,开支花销也都在其收入范围内,但几年的好日子让你产生了错觉,认为这些增长不是外部原因,都是因为你个人能力超群,所以开始准备做更多的支出、更大的投资,首先给自己搞了几个马仔当保镖,然后又开始到街坊四邻去放贷,对自己曾经收入不大的项目都停掉,砸钱的标准不再是回报率而是自己的喜好上,几番操作下了,发现状态有点不对,但这时候,由于状况持续恶化,街坊四邻不仅不还钱还想继续追加贷款,不然就来天天闹,马仔从几个增加了几十个,钱并没有变,只是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但这时的生活状况却越来越糟,于是你终于感觉到了什么,然后总结说这时经济下行,不是个人问题,其他人生活更糟。

知乎用户 Miku spark 发表

其他人的钱 我不知道 我的钱是存起来了。不过再某些大 V 口中我的钱就是贬值了一分不值了全部让银行弄走了,应该投资 买股票 买房地产抵抗风险。可我这些不会啊,我怕到时候赔了连本金都没了。虽然钱银行在贬值,我的工资也没涨。我想农民伯伯的工资也没涨吧,起码 1 块钱还能买 2 馒头吃吧。再贬值我也能 1 块钱买 1 个馒头把 真到 100 块钱买一个馒头的时候 如果工资还没涨我相信我该考虑到不是贬值不贬值的问题 ,我应该考虑是不是把我东北黑龙江农场的老房子,翻新在住进去再种点地比较好。

知乎用户 贫困少年​ 发表

有一间正方形的屋子,四面分别有四个窗。

你从东面的窗看进去:里面有一块钱。

你从南面的窗看进去:里面有一块钱。

你从西面的窗看进去:里面有一块钱。

你从北面的窗看进去:里面有一块钱。

你就坚信屋子里至少有四块钱,直到有一天你进到屋子里,才发现只有一块钱。赶快到知乎提问:钱都到哪里去了?

知乎用户 飞影之狐 发表

还债了呀。每个月还债额度一定,你收入高的时候感觉不到债务,收入低了就感觉明显了。

知乎用户 运营老白​ 发表

应该都在房贷里面,因为目前经济不好,收入不稳,但是房产是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一点安全感,所以拼命的想去买房,抵抗危机.

但是,房子真的不是一直稳的,当失业裁员降薪来临时,断供比继续供房更加划算时,中间总会有做出选择的!

然后法拍房多了,而这些已经发生了.

1637 年那些荷兰拼命买郁金香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 5000 荷兰盾到 50 荷兰币只花了一天.

知乎用户 飞文 发表

在若干个富人手里转圈。

知乎用户 辜进喜 发表

财富的总量稳定,不同在分配制度,或者利益的切割。首先是个人资产,简单如股市起伏,疫情影响蔓延下,像湘酒鬼暴涨八倍?许多股每况愈下,洗劫了散户的钱,成为资本的猎物。可怜省吃俭用的,赌博输给了庄家,钱被高度浓缩了。其次企业流动性,被电商蚕食干净,厂家被淘宝收割,司机被滴滴收费,绝大多数的利润,落入少数人荷包。再次像美国印钱,八成流入犹太人,钞票多印十万亿美元,到头来还是没钱。经济上行或下行,大家收入多下降!

知乎用户 象形记忆小师 发表

钱都烧进股市了

知乎用户 哦哦哦 发表

被提前消费了。

知乎用户 李丹丹 发表

比如信贷 200 万亿,每年多少利息?谁承担这些利息?那你说钱去哪里了?

知乎用户 沉默的农夫 发表

货币不遵守守恒动律,因此题干有问题。

知乎用户 黑石转轮王 发表

没到哪儿去,本来就不是你的!

原始社会:没有中介,十个盖十个壶!

中世社会:商号为中介,八个盖十个壶!

当今社会:银行为中介,三个盖十个壶!

你的壶是银行借给你的,你本没有壶!

知乎用户 瞌睡 发表

看新闻。

知乎用户 灵翼 发表

在美国人手里。

搞那些长篇大论都没意义。简单的讲世界货币是美元他们想怎样就怎样。

简单的逻辑链条 收入 - 工作 - 产品 - 出口。表面看起来世界大势跟你没关系,实际上美国每天都在剥削你,你还得一边忍着一边继续给他们干活。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懒成那样还有钱的原因

知乎用户 子慕 发表

到有钱人那里去了

知乎用户 stevenson 发表

…… 因为你不明白什么是金融……

知乎用户 闪光胡帕 发表

你这个大家指的是谁?

不妨把话说清楚,谁跟你大家呢?

柳传志年薪几个亿,你从哪看出来他收入下降?

知乎用户 杨漂亮的姐姐 发表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很实用的研究方法是,用一座小孤岛作为模型来简化研究问题,由简到繁。因为它没有政府,也没有进出口。

比如在一个小孤岛中,只有 A 和 B 两个人,A 负责生产大米,B 负责生产茶叶,A 和 B 平常都会进行这两样商品的交换。

有一天,他们为了交易的简便,决定以一种更轻便的纸来充当交易媒介,他们一共生产了 100 张交易纸,用于他们的商品交易。

一天,A 以 50 张纸买来了 B 的茶叶,B 以 50 张纸买来了 A 的大米,但他们都觉得茶叶和大米不够,所以他们都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A 消费的茶叶和 B 消费的大米也越来越多,消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消费频率的增加,这 100 张纸和商品的交易频率也随之上升。

之后某一天,A 觉得茶不好喝了,就不再与 B 进行商品的交换了。

这么来说,B 生产的商品就出现了过剩,导致 B 的家不再有纸币的流入和大米的流入,所以 B 就变成了一个穷人。

B 没有了收入,但是他必须又要吃大米,所以他的储蓄都流到了 A 的家里。

所以,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行业,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造就最多的穷人,而那些有刚需的行业,就会稍微好过一点,但如果有些行业萧条到崩溃,你也不会好过。比如 B,如果他无法生产出 A 愿意与之进行交换的商品,A 就会暂停与他交换大米,他最终会饿死,但 B 也享受不到分工带来的消费多样化的好处,因为他要想再喝茶叶,就只能自己去生产了。他要同时生产大米和茶叶。

由于其他行业不景气,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哪怕你是刚需行业,你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只不过会比这些行业好过一点。

综上所述,钱都是从产能过剩的行业流向需求旺盛的行业。

知乎用户 纪小予 发表

这个你不能直接说钱哪里去了,而是要换一种方式,债权和债务来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是,债权和债务并不属于同一个人,是不可能合并抵消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在一家日用品公司工作。

公司向供应商购买原料,然后向客户卖出产品,客户付款给公司,然后公司把钱分成两份,一份是利润,一份是成本,包括我和同事们的工资,供应商的钱,以及折旧和维护机器的钱。

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则用工资购买日用品,完成了整个链条。

但是根据剩余价值理论,由于有剩余价值(也就是例子中的利润)存在,我和我同事的工资是不足以消费完所有的产品的。

然后多余出来的生产力就变成了产品,债权端在利润剩余价值那边,债务端在公司这边。

股东拿走剩余价值,但是拒绝消费产品,造成过剩。

公司产品卖不出去,就只能削减成本,所以工资就降低了,工资低了消费更低,造成死循环。

整个过程就是生产力爆破的过程,大量的生产力无法转变为产品,或者转变为了产品但是找不到人消费,而有消费能力的人却又不需要这么产品。

这个时候新理论出现了,没钱借嘛,我只要借钱把这多余的产品买了,整个链条不又可以转起来了,经济不就恢复了。

但是借钱要还利息的,钱越借越多,利息都还不起了怎么办?

降息呀,多借一倍的钱,但是利率减半,那利息不就没多嘛。

债越借越多,低息也还不起了怎么办?

0 利率负利率不就好了。

但这样几乎就等于无限印钱了,这不就是通胀了。

通胀下该干什么?涨价,囤货。

然后正常生产秩序炸了,因为搞生产实在是不如炒货赚钱。

这个时候市场就变成了极端的错配,生产要人搞,但是不赚钱。

炒货赚钱,但是它不能提供工作岗位。

社会闲置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需要的人买不起,买不起自然就没有生产的必要。

知乎用户 汪汪沃尔 发表

之前的一个回答正好挺适合这个问题的。当然反映的只是一个方面,经济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但这个体量想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放一组数据,所有货币单位为人民币。

2018 年我国 GDP 为 919281 亿元。

2020 年我国 GDP 为 1015986 亿元。

也就是说,近 2 年内,GDP 共增加了 96705 亿元

然后,2018 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值大约为 606760 亿元。[1]

2020 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值大约为 840758 亿元。[2]

也就是说,近 2 年内,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共增加了 233998 亿元

参考

  1. ^《2019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解读 附报告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785678
  2. ^《2021 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高净值人群达 262 万人 http://www.swyimin.com/newsList/2/c/953

知乎用户 梁超 发表

金子不会自然蒸发,但钱不仅仅是金子,食物、衣服、机器、路桥、房子,这些都是我们感知的 “钱”;显然,衣服机器房子都会废弃,“钱” 也会变少,如果生产的速度赶不上消耗的速度,自然就会“没钱”。

每当社会投入过多的资源生产过量的易耗品,生产速度会赶不上消耗速度,经济就会不景气;除此之外就是分配会导致经济波动。

要 “有钱” 只有两种方法:生产、减少消耗。

假设资源有限生产力有限,则宏观上应减少易耗品的生产,有计划的生产耐用品。

假设资源无限生产力无限,则应努力研发技术发现资源开拓宇宙。


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做为一个管理者,若要让社会 “有钱” 需要做什么?减少消耗是社会自然会去做的,只有推动生产;若是推动生产易耗品,消耗也会大幅增加,效率低;不如生产耐用品,这就是凯恩斯主义。

知乎用户 单说凶言的老路 发表

是不是都存在瑞士银行里了?

知乎用户 闲话直说 发表

钱被花掉了,很多人都来解释经济不好的原理,我试着从根本来解读一下。

大家都欠钱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欠谁的?答案是欠未来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赚了钱,一部分用来享受当下,一部分用来投资未来。当下的包括吃喝玩乐,未来的包括基建,科教文,研发等。

透支未来再还钱这个模式最大的盲点在于,你可以把未来的钱带到现在,即把投资未来那部分钱用于享受当下,但问题是,未来不只有钱,还有风险,包括疾病,失业,天灾等等,贷过款的人都知道,银行看你流水,是用你过去的收入判断未来的还款能力,这实际上并不科学,因为没有折算一般风险支出。经济上行时,风险可以被增长抵消,但是停滞时,未来风险支出比例会急剧上升。也就是说,未来的风险支出被大量挪用了。

科学的做法是,你能贷款的额度,必须加入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稳定水平。速度高,那么你过去还款能力为 100,则可贷 100,速度低乃至于负速度,那么过去你的还款能力为 100,则只能贷 10。

简而言之一句话,大家过去十年,把种粮吃光了,现在就饿肚子了。解决方法很简单,执行起来却很难。减肥难吗,不难,少吃多动。减肥难吗,极难,少吃多动。

知乎用户 清洁工就是我​ 发表

这种问题往复杂里去论证可以写一本书讨论,往简单说几句话普通人就可以明白。

市面上你手中的货币基本上都是靠别人问银行借钱派生出来的。

张三是卖包子的,李四是卖衣服的。假如现在社会上就这两个商家的简单商业模型。张三没有存款,李四在银行有 100 元存款。张三问银行借了 100 块,这时候社会上的购买力由于张三借钱而多出来 100 块,李四的银行存款依然具有购买力,因为这钱并不是李四借给张三的。这就是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张三然后拿着着 100 块问李四买了衣服。

第一种情况,李四觉得未来前景不错,拿着这 100 块又去多买点张三的包子,改善了自己的伙食,张三也赚回了自己贷款的钱,这个借贷循环,增加了张三的衣服消费和李四的包子消费。后面张三还会借更多的钱来购买李四的衣服。这就是扩张性的一个良性经济循环。

第二种情况,当张三通过一轮循环赚回自己贷款的钱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他不想继续贷款买衣服了,这个时候李四的衣服就卖不出去了,李四也不会再来买张三的包子。这个时候由于张三还掉了贷款而且没有再次进行借贷,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就比前面的一种情况少了 100 块,也就是钱消失了。经济也陷入了停滞。

第三种情况,李四觉得经济很差,基于自我保护。拿着这张三买衣服的 100 块,不去张三那里消费包子,而且又存进银行了。这时候张三就着急了,借的款迟迟赚不回来,银行也不会再给张三借款。这时候张三只有破产倒闭。因为张三的破产,李四的衣服也再也卖不出去了,同时他的钱也买不到任何包子了。现实世界这种情况就是爆发债务危机,大量企业破产,经济全面崩盘。

从这个最简单的两个经济主体的循环可以看到,经济循环过程中,某一个环节不继续往下开支,而且想转为储蓄,结果就是灾难性的。当然并不是说一点点储蓄都不能有,但是经济中某个环节大肆积累货币利润,不转到流通环节,这个比例很大的时候,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知乎用户 王宇函 发表

现在社会的资金是信贷 + 现金,经济繁荣,现金流动的速度快,同时愿意提供贷款的机构和个人多,则可以持续的运转。当经济下行(消费不足或股市楼市泡沫破灭),愿意提供贷款的机构和个人因为担心借出去后还不上钱,或者企业利润不足,就会导致一些高杠杆的企业借不到钱维持,最后破产一些落后产能或高杠杆企业。整体市场借贷就少了,同时现金流动也会变慢,导致更多破产。其实消失的钱只是信贷资金,现金是不会变少的。这个时候国家会释放一些现金同时要就银行提供信贷拯救比较优质的企业,拯救经济。

知乎用户 抚生 发表

房地产疯涨的时候没有问钱从哪里来,现在问到哪里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钱在以前就被用掉了,三体里有句话,鱼抽干了海并上了岸。

哪怕是今天(应该印)钱在以前就被(印出来)并提前用掉,照理来说以前用掉的钱也不会凭空消失而(应该)现在还在四处流转。

但事实是它只会被(现在)更强的鱼抽干,然后它们带着水上岸看剩下的海慢慢干涸,里面的鱼的存活空间越来越小。

知乎用户 狗蛋 发表

高赞回答太长了,不想看啊。

很简单啊啊,因为贫富差距被继续拉大啊。

大家的钱都去有钱的少部分人手里了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钱都资产化了。

钱的内生性通膨导致钱的通膨速度过快时资产比钱更能成为钱。

并不只有钱是一般等价物。

知乎用户 白浪 Dude 发表

钱转化成钢筋水泥后被锁住出不来了

知乎用户 Christopher 发表

朱门酒肉。冻死骨

知乎用户 ecgnaw 发表

经济流动慢了,钱就显得少。生产停滞了,生活水平就下降。

知乎用户 小雨 发表

到富人那里了

知乎用户 赢啦 发表

大胆!!现在就想知道钱到哪里去了,以后想干什么我都不敢想象了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要怎么说呢

其实没的不是钱,是资源、生产力、人口、和时间

我这么跟你说

第一种情况

小明月入 1w,存款 10w,然后首付 10w,贷款 90w,分 20 年还,买了套 100w 的房子

接下里两年,100w 的房子变成了 300w,小明卖掉了它给小红,得到 300w。

小红存款 30w,月入 2w,贷款 270w,分 30 年还。

算下来小明花了 14.5w,最后得到 200w 左右(要算利息)

小红花了 30w,得到了 270w 贷款,和 300w 的房子

银行得到了 270w 的债务

然后小明拿着钱给自己儿子留学去了………………

第二种情况

就是说,饿,就是以前啊,有的人员,这个花费比较高,但是呢,他实际生产的比较少,然后呢浪费的还比较多(主要是管理原因的浪费)然后上面那四个要素就没得了。

有些工作建议搜索为什么以前人们鼓励考公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人们生产力下降,所以看上去没钱了,实际上是没真正的产品了(所谓产业升级就没了)

知乎用户 知行合一 874​ 发表

你只要理解一个概念,钱就只是货币。没有什么这边少了那边就多了这一回事。当大家都过得不好,对未来也不看好,货币持有人就会留币观望。还有取决金融机构对广义货币的增减。

知乎用户 我直接感恩 发表

SWISS BANK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许多人讲经济不好,失业,我说几个我看到的事情。

1 北京某商场中高档餐厅,周末通通排号 2 小时及以上。

2 北京某温泉酒店,3000-2 万的房型周周订满,我想订要排到明年 2 月份。

3 想订某台车,没有现车只能预定,加钱越多提车越早。

4 北京某壹号有个大平层降价出售,估计业主需要资金,我刚去看看,第二天就被中介电话说卖掉了,而且是好几个人都要买。

其他的不说了,你觉得大家都失业了,其实许多人有钱的很,不要跟差的比,给自己心理安慰。这两年赚钱的人也很多很多,为什么不再想想办法搞钱?

当然,我不建议现在大额消费,房车都量力而行,手里多少握点现金。

知乎用户 钊钊 发表

发钱是不用还的,没有利息的。

借钱是要还的,还要利息的。

我们是借钱给百姓的,想发钱是不可能的。

我们是给国企发钱的,给个企,小企借钱的。

知乎用户 会飞的小白鲢儿 发表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知乎用户 haozihao 儿 发表

分配结构出了偏差,财富集中,基本盘工作却无收入提升——行业内卷竞争,需扩宽内卷行业的需求市场,但是由于财富集中,基本盘债务承压,基本盘消费乏力,而外需也因为外贸债务问题而缩减支出。

一句话:结构化分配,债务承压,中低端行业基本盘竞争利润变薄——市场饱和,新型行业被国外把控——利润被卡死。

知乎用户 不敢奢求你 发表

说钱不好赚了,本质上是钱流动的速度变慢了,

这里一个公式:你的消费 = 别人的收入

当你收入 5000,每个月消费 5000,30 天后又收到 5000,你感觉好像钱花不完一样,

但是

假设一开始你收入 5000,每个月突然开始消费 2000,你减少消费的 3000,或者说别人的收入就突然少了 3000,对方也开始减少消费,那么恶性循环,你也不会再收入 5000

知乎用户 梅花 Q​ 发表

首先,前二十年的发展逻辑,从中国加入 WTO 开始,中国接受国外的技术转移,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而要维持物价不跌,必然需要政府大量印钱,我们通过放贷,债务实现的大规模宽松。而这部分钱自然成了政府的钱,当然这种经济提升是实打实的提升,通过技术提升的生产力,生产力大量提升,而物价不变,自然经济大规模增长。

而中国印钱的方式是通过负债而非直接发钱,在你背上 30 年债务的时候,而对应的金钱是立刻发放至市场的,所以你体会不到经济的增长,因为有 30 年的债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将这波技术发展的红利推迟至 30 年内慢慢吸收,因为债务,这 30 年的劳动产出是不会有对应的金钱流通至市场的,所以物价不会上涨,反而会下跌,这样,国家可以继续印钱来刺激经济,所以中国未来经济的刺激手段空间很大,但是,但是,这样的弊端或者风险也极高,只要经济发展停滞或者下降,还不起房贷,信用违约,银行烂账,就是连锁的爆炸。

知乎用户 木子 de 月生 发表

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不断的提出问题,就不得不不断的解释问题,就没有时间去解决问题了

知乎用户 嘿嘿嘿 发表

大部分钱都是广义货币 m2,印多了,就得回收,不回收就是纸,津巴布韦币,金圆券,能放能收才能长久吗。说难听点,再不回收就不好回收了。为什么,等开发商完成了原始积累,他就不需要银行借贷了,说白了,就是现在回收就是收割开发商资本家,现在不回收,以开发商的脑袋瓜,你能割到他,最好的状态就是城市基础建设好 了,大家也不至于贫富差距拉大,这个时候收水妙极了,不收水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现在收水就是割哪些富人

知乎用户 fcyg 发表

哪也没去 本来很多就就是估值 是未来的钱

现在是未来的钱 只是回到未来去了 能明白了吧

经济下行 货币流通速度慢了 也是收入下降的一个因素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被暴炒的房地产,钱都被谁赚走了?

知乎用户 Gregory 发表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形成的财富多半变成了房地产,这是房地产风火的岁月。经济腾飞的这些年,也是中国官僚体制充分发展的时间。房地产赚的钱去了哪里。就是被体制拿走了。一句话就是,全国十几亿人辛辛苦苦日日夜夜工作的产出 …

房地产税对房地产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要看到有人回答 “涨租金” 就知道 100% 是有房多房的答主。你们帮帮忙吧,谈租售比不谈收入比?你以为人人年薪百万啊?只要有任何机会,中国的房东绝对会抓住任何机会涨房租,不会等到税来了才想到要涨。哪怕是一线,经 …

中国现在是通缩还是通胀?

知乎用户 花猫哥哥​ 发表 当前的经济局面是什么? 1 复杂的经济难题 4 月有一组数据比较准确地展示了当下复杂难解的经济形势——PPI 指标是 6.8,CPI 指标是 0.9。(5 月 PPI 指标是 1.6,CPI 指标是 1.3) 这 …

美国前财长称,全球经济或将迎来日本式停滞,如何解读其发言?

知乎用户 观察者网​ 发表 结合以往的专栏文章,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1、什么是日本模式? 本人观点是对应上世纪九十年代债务支撑的繁荣被加息刺破之后的补救政策,基本特征是,主动去杠杆之后,通过不断增加政府负债,来置换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压力,居民 …

房地产的利润都被谁赚走了?

知乎用户 豌豆射手 发表 2020-7-25 补充,解释一下本文结论与广大知友的常规认识有偏差的问题。 1、政府拿了大头为什么感知不强? 就像咱们的商品价格标签上不会标注税费一样,你买房子是不会看到每平里面有多少土地成本,有多少税费成本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