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在给青年的自己填坑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33篇原创 0 最近我补了《我是余欢水》,一个很苦闷的幻想剧。 虽然我没他那么倒霉,很多坑我一眼就看穿,甚至还嘲笑生活中不会有这么SB的人。 但还是会觉得有点被击中。 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对于自己中年的潜在恐惧。 我在害怕自 …
一
巴尔扎克在小说《高老头》里讲了一个场景:
拉斯蒂涅向他的友人毕安训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过卢梭的作品吗?他在书中问了个问题:如果在巴黎单凭意念便能杀掉一个中国的满大人,而且你会拥有他全部的财产,你们干不干??」
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中国还处于清王朝,所以「满大人」通常指清朝廷官员。这个问题后来在道德哲学中常被引用,通称「杀死满大人」。
去年的时候,我们也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小朋友,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看利益有多大,第二种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杀人。
这也是最常见的两种回答。
第一种被称为利益至上者。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成本问题,就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要看付出多大的成本,而同时会有怎样的收益」。「杀死满大人」明显看不到什么现实成本,但收益很大。所以毫无疑问「可杀」。
这个问题的类似引申,就是「爱情值多少钱」。有人曾经问一个男士(或者女士),多少钱可以放弃你的爱情?随着数字不断上升,大多数人都会动摇。当然,现在「爱情已经一文不值」了,所以这个问题不再具有代表性。
总之,这就是「人的行为选择,一切皆有成本」,最终要看理性斟酌。但很显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人性不怎么靠得住。所以,西哲有人说,越是理性的哲学家,越靠近野蛮。
第二种叫道德主义者。这种就是认为道德底线超过一切,无论如何杀人都是不可取的。
对这种观念的辩驳,现在就更为多样了,但基本上都是预设一个必须杀人的场景,进行底线拷问。
比如桑德尔的「正义」课,就引用了「电车难题」。对一个无法刹车的司机来说,他无论怎样都会杀人,所以最终只是一个数字的选择。再如「洞穴奇案」,也是这样,不杀人大家都得死。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
二
这两种回答虽然方向不同,但其实都暗含着一个拷问,就是人的道德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它来自哪里,以及是否可以作为最高评判准则。
按照康德的说法,他认为人的良知反应形成在判断之前。也就是说,当我们判断如何做的时候,其实你的良知或者道德责任已经先期启动,它并不受你的理性控制。
换言之,即道德是「先天」的,无论你怎样考量利益,它都会在你心中提出警醒。
如果康德说的对,那么第二种回答,也就是道德论就是占上风的。可是「杀死满大人」其实还含有第三种路径的疑问:假设道德是先天的,但是它会不会因为具体情况而产生变化,比如,受不受距离的影响?
三
里斯本大地震之后,亚当斯密也对此作了一个自问自答,他说,如果远在中国的所有人都死于一场大地震,那么对苏格兰的贵族来说,他会是什么反应呢?他回答说,我想他可能会感到悲伤或同情,但很快他就会忘掉这件事。
在亚当斯密看来,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他并不那么在乎遥远的道德。
有人从而推演了这个规则,就是人的同情心其实是按照距离的远近来表现其不同的。比如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同情心就会很强,而越远,则同情心越弱。我们只对有关联的地方或者人,产生同情心。
可惜到了现代,我们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规则不同的地方,就是「距离」在变化。
因为整个地球越来越像是一个村落。与我们生活最「近」的可能是遥远的他省友人,甚至是在大洋彼岸的某一人物,而我们身边的人却在生活中消失了。
尤其是网络媒体与社交工具的发达,作为「数字部落」的「游牧人群」基本都是原子化的,更加加速了「临近」的消失。
前一段许知远采访项飙,项飙提到「附近的消失」,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跟身边无关,从远古以来,我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孤单,这样的原子化的生存过。
我们可以为「911」感同身受,但对隔街小区的大火无动于衷。在现实中,我们已经很少看到自己的邻居,甚至相互提防,「道路以目」,而最好的伙伴都相距遥远。
卢梭曾经说,「那些哲学家爱那些鞑靼人,不过是为了避免爱自己的邻居。」但这句话如今变成了真实存在。
那么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让你用意念杀掉你认识的遥远的满大人,因此可以得到大笔财富,你会不会做呢?
反过来,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当你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偶然听到有个学生要杀掉你的邻居,而你也很想这个邻居去死,那么你会提醒他吗?
这个问题恐怕仍然值得思索。因为距离,变得不再那么可测了。我们心中的道德,此时是因为什么呢?
四
在我想来,也许同情与距离无关,而与责任相关。
如果它仍然像一个经济学问题,那么它如果不是每次都能被货币计量,那么其中一定是有无法被计算的东西在里面。
我想,我们对远方的痛苦表达同情,也许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无需为此负责,廉价的同情可以体现出自己的高尚道德,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而同样的,因为我们无须负责,所以我们也可以对远方的痛苦回以理性的质疑。比如会认为远方的牺牲拯救了更多的人,从而对表达痛苦要求追责的人恶语相向。
但反过来,如果是当你要负责的时候,当一切的灾难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发生在自己亲近的人身上,那么「同情」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一样。
但是所谓人类整体的同理心,康德所谓的「先天的道德律令」,它真的存在吗?
我们也许是第一个失去这些的「存在」,在所有动物身上都具备的「同情」感觉,被所谓理性掩藏了。
我们不再爱自己,也不再爱邻人,我们只爱一个辉煌的词汇,道德的制高点,甚至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我们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不再对世界承担责任的虚无光点,它只是存在于比特海之中,在冷冰冰的词语中,共谋杀害那些指出光明的人。而现实中存在的,不过是一具日渐腐烂的肉体。
白宇极
凛冬已至。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凛冬已至。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33篇原创 0 最近我补了《我是余欢水》,一个很苦闷的幻想剧。 虽然我没他那么倒霉,很多坑我一眼就看穿,甚至还嘲笑生活中不会有这么SB的人。 但还是会觉得有点被击中。 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对于自己中年的潜在恐惧。 我在害怕自 …
什么叫三观,三观这么虚无缥缈这么难以捉摸?完全不是,三观常常只是对一个关键信息一两秒内的直觉判断。所以这东西大多数情况下不用长篇累牍地争论撕逼。譬如有人来我公众号里发私信问一个和公众号主题毫无关系的问题,并发给我看财新网某位作者的微信评论图 …
近日,上海浦东。有网友爆料一名从意大利返回的女性留学生在被隔离期间,试图离开房间。原因是对宾馆水质不满,坚持要求要喝矿泉水,自己“已经三天没喝水”。民警赶到现场对其进行警告和制止。 视频曝光后,女孩受到网友铺天盖地的讨伐。许多人指责她不体恤 …
请点击上方自驾渔猎关注我们 【上海学界发表重磅文章,反思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十大问题】今天(2月23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牵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撰写的专题评述论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 …
其实主要是对https://pincong.rocks/article/1684这个帖子的回复,但是发现回复没法文字加黑,而且涉及议题很多也很长,所以干脆单独发一篇。 那篇帖子道德统一性这个出发点很好,不过我想试着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另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