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时中国将有 3700 万单身汉」的数据靠谱吗?有什么解决办法?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把「单身汉」定义清楚。首先看两个极端定义。 第一个极端是「达到了法定婚龄且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极端标准,中国 2010 年就有 6000 万 22 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占所 …
认识一个来自安徽的年轻妈妈,90 后,生了一个儿子,她说她这代人已经不重男轻女了,只不过如果生了女儿的话,必须再生,一定至少要有一个儿子。
我继续问她,那家里的财产是不是都留给儿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她不假思索的说,财产不都留给儿子的嘛!读书问题,姐姐会帮弟弟赚钱读大学的。
可见,在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心中,让女孩活着生下来,就已经算不重男轻女了。更可悲的是广大的农村女性她们本身就是重男轻女的受害人,但是当她们成长为母亲、奶奶时,又成为了重男轻女的主力军
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刚学概率论,有一天发现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男女比大概是 110:100。于是就琢磨原因。
考虑重男轻女(或者说是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意识),家里必须要要男孩作为继承人。
由于计划生育,一家只能有一个,但是许多农村地区,还是希望要男孩,但是一般生了一个男孩就停止 “超生” 了。但是如果生的太多,还是没有男孩,只好放弃。
所以假设一个家庭的生育策略是这样的:
如果家里已经有了男孩,则停止生育
如果没有男孩,就继续生育。
如果已经了又 N 个孩子,无论是否有男孩,则停止生育。
(这个随机过程中假设单次生育不存在多胞胎情况,单次生育时男女生物学上的比例是 1:1.)
当时我研究了下这个过程,发现当 N 趋近无穷时男女比是 1:1, 而 N=3 时男女比试 1.1:1。我很激动的觉的自己发现了人口不均的原因了。然后就开心的玩游戏去了。
后来上研究生,重新学概率论,又把这个重算了一遍,发现自己当时算错了!!!!
无论 N 取多少,男女比永远是 1:1.
于是很悲伤。
因为我的初衷是想证明女孩子少不是应为被堕胎和抛弃,看来,我还是失败了,人性确实太险恶了。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性别失衡仍然会很严重,但不会有现实中这么严重。
一般来说,当一个地区的农耕传统越需要重劳动力,这个地区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就越严重。
例如,这项研究发现,在历史传统上,如果一个地区使用犁来耕地而非使用轮作法来进行种植,那么由于使用犁需要更高的身高、握力和爆发力而更适合男性,该地区的女性地位就更低。而轮作法不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只需要锄头和刀把原本生长在此处的植物清理干净就可以,这些地区的女性地位就相对更高。
反过来,这篇文献发现,在中国的某个地区,由于种植茶叶是女性的比较优势,种植果树是男性的比较优势,因此当该地区的茶叶价格相对于水果价格上升时,该地区的女性地位就有所提高。如果茶叶价格上升使得该地区女性收入上升幅度达到了平均家庭收入的 10%,该地区的男女性别比就下降 1.3%。如果该地区的女性收入上升幅度达到了家庭收入的 20%,该地区的性别比就会回到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女童的死亡率不再偏高。
中国是一个需要重劳动力来进行传统农业种植的国家,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即使没有计划生育,出生性别比也会很高。不要说自古以来,就是上个世纪有详细数据记载以来,女婴「消失」的现象就已经十分普遍。例如这篇文献提到了一个例子:
19 世纪末,一个传教士向 40 女性进行了调查,她们共生了 183 个儿子和 175 个女儿。有 126 个儿子活到了 10 岁,但只有 53 个女儿活到了 10 岁。
他同时使用了历次人口普查画出了历年出生女性相对于的「消失」比例,其正常基准为 106:100。从上个世纪初的 8% 到抗日战争时期的 14%,这些「消失」的女性,可能是出生被溺杀的,可能是因为没有被良好抚养,也可能是在战乱中比男性更快的死去了,见下图:
「重男轻女」的现象在许多亚洲国家都存在。即使移民到了西方国家,和传统农耕完全脱钩了,美籍华人也仍然会存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文化,导致选择性流产女婴的现象发生。
上图来自 Son-biased sex ratios in the 2000 United States Census,表示在美国白人和中国、韩国和印度裔人口在美国的生育情况。从左到右可以分别看到三组柱状图,表示第一胎、第二胎和第三胎的性别比例,柱状图下标表示之前的孩子是什么性别。
可以看到,美国白人无论第一胎是男性还是女性,第二胎的男女性别比例都没有显著差别;而中韩印裔人口的第一胎如果是女性,那么第二胎的性别比例就会上升到 1.17:1;如果亚裔的前二胎都是女性,则第三胎的性别比会上升至 1.51:1,这显示了非常明显的选择性堕胎现象。
这篇研究将中韩印三国区分开来,分别看他们移民在美国加州的移民的生育情况。
其中空心点代表第一、二胎的男性比例,实心点代表第三、四胎的男性比例,可以看到美国的黑人、白人和日裔美国人的各胎次性别比例十分接近,而中韩印三国移民虽然第一胎的性别比例正常,但第三、四胎的男性比例显著上升,印度第三、四胎的男性比例甚至在某些年份接近 60%,显示了大量的选择性堕胎现象。
要注意的是,这些严重的选择性堕胎现象,并不是发生在有计划生育的中国,也没有发生在需要重劳动力农耕的家乡,而是在移民之后美国。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溺杀女婴屡见不鲜,到上个世纪仍然有着超高性别比的国家。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即便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例也会是一个居高不下的数字。特定的农耕文化可能是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这并不是说计划生育在中国的性别比例的提高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很好理解,假如一个家庭想要一个男孩,那么他在连续生了几个女孩之后,可能会在在第三、第四胎进行选择性堕胎,因此如果第二胎是女儿,那么她还有较大可能被生下来。但是如果这个家庭的生育数量有限制,那么选择性堕胎就会提前发生,此时第二胎的女儿就可能会被杀死,使得性别比例上升得更快。比如,这篇文献发现,中国一些地区的计划生育是「一胎化」,而另一些地区进行了较为宽松的「一胎半」政策,政策的不同导致两个地区的性别比例出现了差异。
上图表示了不同地区的第一胎的性别比例。随着计划生育的收紧,在那些**「一胎化」更严格的地区,第一胎就是儿子的概率比起其他地区高的程度更大。**
上图表示**,一个****「一胎化」地区的母亲如果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她第二个孩子是儿子的概率要比一个「一胎半」地区的同样情况平均要高出 3%。
**
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计划生育罚款力度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度量出计划生育的严格程度。上一篇文献发现,在计划生育收紧之后,超生罚款每增加家庭平均年收入的一倍,该地区生男孩的概率就会上升 1%。但同样是这些地区,在计划生育实行前的出生性别比却完全没有差异。
因此,说计划生育导致了性别失衡,不太妥当;但要是说计划生育进一步加剧了出生性别比的上升,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注:这篇答案参考了微博上的史律老师给出的一些文献,史律老师针对计划生育写下了一句话,我很喜欢,想引用在这里:
如果只考虑那一部分受益者,那么黑死病流行也是有好处的,增加了幸存者的耕地。英国城市被希特勒炸成废墟也是有好处的,显著增加了幸存妇女的职业参与度。现在黑非洲艾滋病流行也是有好处的…… 除非那一部分受益者在你眼中就是全部,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这句话,谨与那些因某些原因(女童教育提升、妇女不必沦为生育工具)而无条件支持计划生育的人共勉。
个人觉得:不是计划生育,是重男轻女。
不知道自己站在上面角度来评论这件令人揪心的事情比较好,算是半个见证者?
我生于 1988 年,那个年代,在四川西北的山沟沟里,经常会出现让人惊悚最后至麻木的一幕,就是 “死女婴”。水沟里,桥洞下,杂草中,公路边,山洞里…… 时不时有放牛的野孩子用棍子去捅那些洞里破碎的布条,基本上都是死女婴,现在觉得很可怕吧,其实在那时候,只是农闲时的聊天的常用话题,“哎,那 xx 岭上又冻死了一个哎,估计昨晚出生的,脸都是紫色的,估计是 x 家媳妇儿的…..”
堕胎,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比较起来都是仁慈的。
(由于极度落后,去遥远的医院检查男女占极少数,很多都是生下来再鉴定性别)
本来好好哇哇叫的女婴生下来弃之荒山、置于别人家门口,幸存几率其实非常低,天气恶劣,荒山蚊虫、爬行动物都很多,并且家家户户都想要男孩,放别人家门口也无济于事,除非那家人有生育问题(可笑的是,就算有生育问题,人家还想要男孩)。
最最残忍的是,亲手杀死的太多了,我姑姑家的弟媳就这种下地狱的杀人犯。前面已经 2 个女儿了,因为我姑是一男一女,她不服气一定要生男孩,连杀三个出生的女婴,生前面两个孩子明明哇哇叫,等我姑姑他们赶过去的时候,一个扔在垃圾堆里,一个扔进了粪坑,生第三个的时候,直接溺在尿痛,浮起来之后把家里不知情的老太太都吓晕了。
院子里有个姐姐,大我两岁,就是被看守山林的哑巴捡回来的,冬天下大雪,据说抱回来时快死了,围着火堆烤了好久……
我四姨家的表妹也是抱养的,那家人前面生了三个女儿了只想要男孩,决定生下来是女孩就抛弃,因为赤脚医生是四姨家的远亲,牵线搭桥,让已经有了大儿子的四姨有了贴心小棉袄,表妹现在 10 多岁,漂亮可爱,真不敢想象要是没有四姨坚持抱养……
案例太多,举不胜举。
只记得,小时候走山路去上学,要越过一个侧窄的山崖,附近一个不大的山洞里,人人避之,那就是罪孽的 “万人坑” 吧。
都会遭报应的。
话题敏感,匿。
养老有压力了,廉价劳动力少了,要放开计划生育了
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往泳池里倒牛奶,只有自己倒一杯水是看不出来的。
结果第二天起来一看,整个泳池全是水。
就是这样
性别失衡作为结果,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内因,而计划生育的政策则是外因。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没有导致性别失衡,却导致性别失衡变得更加严重。
数据取自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等 2020 年再次普查以后再更新。
(注:这是人口普查长表的数据,长表为随机抽取 10%,所以实际数值约为此数据的 10 倍)
在这单一的一年中,全国新生儿的男女比例为 100:121.21。
根据大数定律,当概率数值到了上百万这个层次,应该无限趋近于其概率,即 1:1。
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652073-537987)*10=1140860 个女胎因为她的性别而被堕胎。
第一胎总数为 739866,占总数的 62.17%
也就是我过的计划生育颇为成功,大约一半多一些的是一胎化的。
在第一胎中,性别比例为 100:113.73,相比于整体的 100:121.21 似乎 “并不严重”。
第二胎总数为 372295,占总数的 31.28%。
在计划生育政策中,有一胎半的政策,这个政策,显然是政府对 “重男轻女” 思想的妥协。
在第二胎中,出现了明显的由性别选择性堕胎导致的性别比例变化,性别比例变为了 100:130.29。
第三胎总数为 63047,占总数的 5.29%,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三胎必然是属于超生,所以生育数量大幅下降。
在第三胎中,由性别选择性堕胎导致的性别比例变化已经明显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其实之前的比例就已经非常无法忽视了好不好!)。
性别比例已经到了 100:161.56。
生育在三胎及三胎以下的,占总数的 98.74%,剩下的 1.26% 左右为生育三胎以上,而且男女性别比例开始降低,显然是对于生男生女不再那么执着,而且不怕罚款的。
所以说,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没有导致性别失衡,却导致性别失衡变得更加严重。
-————————————————————————————————————
@chenqin 在他的回答中引用 Son-biased sex ratios in the 2000 United States Census 给出了欧美国家的亚裔的新生儿的性别比例。
那么可以计算对比中国和美国亚裔的数据,看一下计划生育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胎,国外的亚裔性别比例大约是 100:104 左右(纯看图)。
(而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内,这个数字是 100:113.7)
第二胎,在国外的数值:
女孩约为 3006*(1/2.17)+3095*(1/2.04)=1385+1517=2902。
男孩约为 3006+3095-2902=3199
性别比例约为 100:110。
(而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内,这个数字是 100:130.3)
第三胎,在国外的数值:
女孩约为 324*(1/2.5)+338*(1/2.06)+241*(1/2.06)=129+164+117=410
男孩约为 324+338+241-410=493
性别比例约为 100:120。
(而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内,这个数字是 100:161.5)
必须承认,观念的变化是导致在国外的亚裔进行性别选择性堕胎的一个原因,但是很显然,计划生育也发挥了某种效果。而且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明显。
@chenqin 给出的统计图有一点误导效果,曾让我误以为国外第一胎是 104,第二胎是 117,第三胎是 150…… 计划生育导致的变化只有几个百分点,而且刨去由于观念改变带来的性别选择的降低,计划生育可能对堕胎的贡献只有 2-3 个百分点。
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从第一胎的 10 个百分点,到第二胎的 20 个百分点,再到第三胎的 40 个百分点。其中有多少是计划生育带来的呢?
最后回答一下:如何看待 80 后这一计生最严格的年代男女出生比例正常 而 00 后重男轻女复辟?
在 80 年代之前的性别比例其实都算是比较正常的,男性比女性略微多一点。之后性别选择大幅增加,只能很悲哀的告诉您这是科技进步了。虽然规定不能告知男女,但是这个规定到底做没做到,看上面的数据就知道了。
现在大约每 6 胎女婴中就有一个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被堕胎。
题主可以庆幸自己出生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好的 B 超技术,6 个堕 1 个已经是非常吓人的比例了。
计划生育没有导致性别失衡,计划生育加剧了性别失衡。
计划生育是无差别降低婴儿数量的。
导致婴儿性别差异的是 “不小心” 或者 “很小心” 地致使女婴死亡。
那些计划生育时通过堕胎一定要生男孩的家庭,放开生育时,也未必不会通过堕胎的方式生一群男婴,或是养女婴的时候 “不太用心” 夭折了。
在农村,强迫女性生育的可能更多是婚内强奸或者家庭暴力,不过在城市,人们也一样通过舆论强迫女性进入家庭并生育。计划生育只能限制女性生育婴儿的数量,没有数量限制,女性依然还是会被强迫生育。
作为一个辽宁人,以我身边的情况来看,计划生育落实的确实好。姥姥那辈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普遍有只生一个的意识了,那代的长辈基本上生的都是独生女…… 我们 90 后身边就更不用说了,真的很少见到非独生的。
计生落实的如此之好的结果是……………… 目前我们这女性人口高于男性→_→
就我工作几年来看农村的第二、三胎性别比高的原因是:瞒报。也就是说生了女孩藏起来,躲避罚款,想尽办法给男孩报户口,现实情况是性别比过高的村里肯定有瞒报的计划外生育女孩,一查一个准。但由于第二年查出的女孩数是无法并入上一年出生比计算中的,所以在数据上性别比有虚高,“性别失衡” 这个设定本身就不成立(可以查看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18 岁以后的性别比越接近正常)。
现行的计生政策里严厉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这是为什么国内的正规医院都不会告诉来做 B 超的孕妇怀的是男是女。正规医院对流产也有明确的要求,已婚妇女怀孕 3 个月以上做流产的话,必须要开证明证明这次不是第一胎,否则不是医学上必须流产的原因,正规医院是不会做手术的。在怀孕生产环节基本没有 “取舍” 的途径,而且即便是穷养,故意导致已经出生的女婴死亡这种残忍的事情就算在当今农村几乎也不会发生。 其次,对于农村来说,实行的是 1 孩半政策,即,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话允许生二胎,这其实是有利于提高女孩出生的几率的。
如果综合数据研究和现实情况来看,影响性别比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其次是受教育程度和观念习俗。说是计划生育有影响还真是高看了这个鸡肋的政策。
对于一个基层工作者来说,计划生育起到的一个微弱的积极作用是让有节育意向的农村妇女能够免费、科学的节育。我们曾就 “生育意向” 这一问题做过调查,就我工作下属的六个村生过一、两的个孩子就不想生的妇女占绝大多数,农村妇女也是人,要生、要养、娱乐活动也少还要面临丈夫外出的留守现状,带孩子的负担要比城市女性重的多。真正让她们顶着罚款和身体负担超生的原因是 “家人意见” 以及 “避孕不当”。而且调查表明,我们这里不节育多次流产的人数远高于因为节育手术引起并发症的(只有 3 人,还全是 90 年代以前的手术造成的)。虽然避孕套是免费发放的但在多种避孕方式中“带套” 的选择数是最低的,90% 以上是女性避孕。
说到这里,想说几句题外话,即使我工作的地方属于省会城市的城郊,从农村到市中心坐车不超过半个小时,村居民的收入也不错(有农家乐,有地)但农村妇女从医疗卫生到思想观念的城乡差距可不只有半个小时的差距那么大,有钱,但没条件每月洗澡,没意识体检,没意识及时上医院看妇科病,有钱,哪怕政府奖励考上大学、大专的计生家庭 1 万块,也是男的考上多,女的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妇女的各项权益保障问题。有些事政府也在做,但效率实在是….. 为建一个水冲厕所连续三、四年打报告,建成以后领导和居民一起放鞭炮庆祝的事至今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另外,不知别处的计生政策执行的怎么样,反正我 2010 年上班以来跟着我们领导对于超生的人群干的是劝说、帮瞒(没办法,被上级查出来有计划外生育的是要一票否决的,别说一年白干了,饭碗也没了),帮开贫困证明(让人家少交罚款),拔房子拔地只在小说里读过。而且这几年对于计生两户家庭的各种奖励发的还是挺多的。
第一胎是女孩子的话,允许生第二胎本身就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国家尚且如此,别说某些人了
概率论告诉我们,这事和计划生育无关,和选择性堕胎有关。现在明白为什么医生不告诉胎儿性别了吗?
真正导致性别失衡的是违规做性别鉴定
别的不知道,就说说我身边的情况,绝非地域歧视,绝无虚构,绝非地图炮:
店里 6 个来自安徽六安和蚌埠周边农村的女性,年龄均在 26 岁以下,无一例外全部超生,2 胎为主,3 胎 4 胎也有,无一例外全部都有男孩。
这 6 名女性的工资只留一小部分自用,平时生活节俭,大部分工资寄回家给哥哥或者弟弟结婚盖房等,或者直接给父母,父母再给哥哥或者弟弟盖房结婚用。她们嘴上有时会抱怨,但是行动上还是非常自觉。无聊时我曾经问过小孩户口的事,答曰:到了读书的年纪 ZF 会来求着你上户口的,不急。
家中的老房子租给一户盐城人,卖水果为生,光是在苏州就生了 6 个孩子,某日去收房租,母亲好奇,问之 6 个孩子养起来是不是很辛苦?对方答曰:多一个小孩也就是煮饭的时候多加一瓢水。
以上,其实我有时比较怀疑计划生育对农村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控制能力,即使没有计划生育,在中国强大的农耕文化影响下,性别失衡也是很自然的事。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不认为女孩出生在那样的家庭里对她们而言是一件好事。
我妈小时候是住农村里头,那时候村里谁家兄弟多谁家就有势力,生了女孩的在村里根本抬不起头。
在她老家隔壁,有个老太太,年轻时候生了七八个女孩一个男孩。生一个,掐一个。生一个,掐一个。扔到粪坑里。最后只剩下一男孩。
这么做的不只她一个。
这是四十年前的事。而那时,计划生育连个鬼影都没有。
当初那些家里兄弟多的孩子,后来几乎都讨不到老婆。村里的姑娘少,又看不上他们,一个个出去了。当年在村里耀武扬威的家庭,现在一个个成了缩头乌龟。
除了那老太太,过得倒是挺滋润,80 好几了身体硬朗着,儿子也挺孝顺。就是逢人聊起她,都是骂其心毒手辣早晚得遭现世报。
幸好我外公外婆开明,幸好我妈是老幺。也幸好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家中老大,感谢家人不杀之恩 \(//∇//)\
跟计划生育关系不大,如果思想不转变,依旧一门心思想生儿子,那么性别比例不失衡就怪了。
那些说开放计划生育女婴的生存率就会提高的有没有想过因为堕胎技术的普及,而且中国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存在宗教的限制,在抚养成本的限制下,就算可以要多个孩子也可能只选择要多个男孩。
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国人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一样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现象发生。
全中国真正计划生育实行得好的又有多少地方?都是发达地区,发达城市,而这些地区其实对于男女性别的歧视并不严重。甚至很多城市是女多男少。而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过多的地方基本超生是常态。重男轻女,超生,愚昧落后往往相生相伴。
正解,印度没有计划生育,性别更失衡。性别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思想,而事实上反对计划生育的人都是重男轻女想生儿子第一胎没生到的
媒体在关心计划生育带来的男性太多女性太少的后果,重点都是男人娶不到老婆。。
前面有人说过了,计划生育中的罚款压力进一步加剧了针对女孩的堕胎。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见识过计划生育得威力,在零三年的时候,我们这边的计生委工作还是简单粗暴的,对超生的罚款力度很大,没有钱就抱你家电视机,装你家粮食,抬你家家具,把这些东西统统撞车拉走,只留下一缕黑突突的汽车尾气。在没有罚款之前,一家不论生多少孩子都会养大的,正常从来没出现过弃婴这种事。(当然有疾病的另说,这种畸形男女都有,一般都是得了比较严重得病家里没钱治疗,或者先天身体有缺陷,比如唇裂)后来出现了 B 超开始听到有女婴流产的事情了,那时候只允许生一胎,不论第二胎是男是女都得流掉,再后来出现了人命,开始有了头胎是女孩可再生一胎的政策,如果两胎都是女孩不再生育可以的到国家的奖金。
可能有点跑题,
可是我想说我遇见的一位传奇人物。
我高中学校门口,
有个垃圾回收站,
那里被我们称之为——曹公馆。
老曹当时已经 50 多岁了,
一直在做垃圾处理和回收的工作,
他的爱人应该是做一些刮大白和家政服务之类的工作。
我是后来跟他要了名片才知道这么一回事,
学校里所有人都知道他和他爱人的事情,
他们有 8 个孩子,
是的,
8 个。
老八是个男孩,
他有七个姐姐。
作为一个周围都是独生子女的人,
这种情况我是很少见的,
这在计划生育的推行下,
想来生活也是艰难的。
老曹对人很和善,
总是对着我们笑,
虽然每天与垃圾为伴,
不惧酷暑,忍着浓烈的臭气整理垃圾。
不畏严寒,在堆满雪的垃圾堆里寻找。
他的生活环境是艰苦的,
他的家庭责任是沉重的,
他的经济负担是巨大的,
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垃圾堆里,
可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阳光。
他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
想要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卖钱,
有的时候我们会收集一些饮料瓶和旧书送给他,
他会笑着接过那些东西,
说要给我们钱,
但是我们从没要过。
午休吃饭回来,
曹叔要开始工作了,
这是他一天最忙的时候,
我们看到他在垃圾堆里忙碌的身影,
高兴的跟他打招呼,
他一定一定会笑着对我们挥手。
后来市容整治,
垃圾房要拆掉了,
我看到曹叔的背影,
他好像在落寞的抽着烟,
看着自己曾经奋斗的地方。
我过去跟他打招呼,
他转过头笑着回应,
我说这里是不要拆了,
问他以后怎么办,
他说的话口音很重,
我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
现在想来我也记不清当时他说的话了。
我只记得,
他满脸的笑容
是我见过最灿烂的阳光。
仿佛在说,
穷人不怕生活难,
公馆拆了咱再换。
只要我有儿子在,
人生何处不青山。
我们今天在考评一个过去的政策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这个政策在制定之前发生了什么。
首先计划生育这个概念进入人们的脑海应该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时间是 1957 年,主要内容为:
1. 若不控制人口,2007 年人口达到 26 亿
2. 控制人口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
3. 手段是每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
(不必去纠结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用今天的视角看过去的大部分经济学都能找出毛病,时代完全不同了)
计划生育作为政策出台分了这样几个步骤:
1.1978 年各地革委会开始制定本地的计划生育政策。
2.1989 年各地人大陆续通过本地的计划生育政策
3.2002 年《计划生育法》出台。
以上是背景介绍。。。
1. 计划生育在 89 年以前其实并没有成为一个全国性政策,各地实施情况完全无法衡量,有些地区严格的开始了一胎化政策,有的地区压根没动作…..(百度即可)
2. 计划生育执行难度最大的是农村地区,尽管很多地方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是两胎化或者是头胎女性则允许生二胎。但是对女婴进行流产最多的也是农村地区~(百度即可)
啧,这样看来好像计划生育最宽松的地区反而成了性别选择的重灾区哈~
广为人们所诟病的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政策主要实施的对象是体制内人群,很不幸也就是最具有话语权的人群,他们接受了独生子女政策,但也因此被剥夺了安全感,很理解他们的压力和担心。
但是他们却并不是去引产女婴的主要群体。
数据有证明力的前提是逻辑相关 - -
首先我觉得最长的那个答案,也就是目前第一的答案有点问题。我懒于点开文献的。。。
就结论来说,里面的那个劳动优势(茶树果树,犁地)和性别偏好的讨论就有点问题。因为决定性别偏好的不是实际的劳动优势或者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而是预期的劳动优势和预期的市场价格。
所以,理论上的【**滞后】**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首先生孩子和劳动力增长中间至少间隔十五六年。
我觉得,滞后符合实证——因为 21 世纪有些人农耕思想还非常严重。
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男女数量差异主要集中于,因为生活消费品的有限,女孩子可能得到更少的资源,进而…… 你懂的。更有甚者就是溺婴弃婴。这是和新生儿性别比例无关的数量差异。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
唔。。。膜一个,虽然不是他这个时代的事情。
现在世界,确实女性在某些方面依然不如男性,但更严重的是,旧时积习还没有得到妥善调整。所以重男轻女的思想却是是还很顽固的。但是溺婴弃婴已经不可想象。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诸多福利使得女性在受教育方面也并不会明显落后于男性。
包括一胎半政策——第一胎是女孩子的话,允许生第二胎,但是无论第二胎是男是女,都不允许生第三胎。
这是赤裸裸的男女歧视,但是理性告诉我,这(一胎半政策)并不会对男女比例造成较大影响。
计划生育,当然会对人口总量造成影响,但是,我理性来看,只生一胎这一点,同样不会造成性别数量比例的大幅变化。
关键是,计划生育的大力实施,使得引产手术在改革开放后继水、电走进千家万户。
再加上 B 超,简直绝了。
生男生女本来是看命拼爹的事情,但是科技使得算命先生的活儿给了医院。
于是新生儿的性别比例直接被改造。。。
生男生女的性别观念,加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一大原因。观念和科技水平脱节了。。。
此外,说计划生育影响,你们要不要谈谈气候变化或者说,生存环境对性别的影响?所以上面那个统计数据是不可作为推理依据的。
我觉得思想的落后才是性别失衡的主要原因,思想的落后原因太多了。计划生育最大的问题是老龄化过于严重。
中国女婴从公社时代到计生时代,生存机会一直恶化。
作者:
【另一面】中国女婴高死亡率其来有自
60 秒读懂专题:“大锅饭年代中国人不杀女婴”是胡说:1959 至 1961 年公社初建成时的饥荒年代中,河南与云南的女婴死亡率远高于男婴。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村,儿女双全的父母再生育的女婴,其死亡率要比男婴高 50%。在实施计生前的 1960 年代与 1970 年代,中国仍有近 2% 的 “本应出生的” 女性没有出生,在人口结构中“消失”。而在中国经济改善、医疗与营养条件转好的同时,计划生育居然能使中国的婴儿死亡性别比例出现显著恶化。
导语:近日有媒体发文,称 “公社时期家庭不需要儿子,没有动力去杀死或遗弃女婴”、“‘1.5 胎’地区男女比例失调程度劣于‘1 胎’地区,说明性别失调原因不在生育政策”。这些结论,和全世界的人口学研究与记载都不符合。
自 1930 年代后,中国高于正常期望的 “超额女婴死亡率” 便一直下降,但实行计划生育后这一指数一反四十年来持续降幅,出现陡升,从 1970 年代后的 10%,上升到 1995 年的 60%
普世的人口学定论是:在无包括特定性别偏好在内的等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正常期望男婴死亡率应较女婴死亡率多出大约 20%,正常期望女婴死亡率是同年龄男婴死亡率乘以 0.833。在此基准上观测到的女婴死亡率水平高于期望水平的百分比,可以测量出 “超额女婴死亡率”。按学者王丰与安德鲁 · 梅森在论文《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中的考证,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超额女婴死亡率” 便一直在下降,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这一指数却又重显持续上升趋势并增长,1970 年代后期仅为 10%,1995 年已上升到 60%。如果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所附的 “中国性别比率和超额女婴死亡率趋势图” 与《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等编年纪事著述相对照,可以发现每当计生政策被强调和制度化的关键年份,中国的 “超额女婴死亡率” 就会出现跳跃式上升。
中国在 1950 年后婴儿绝对死亡率持续下降,但 1950—1975 年婴儿死亡性别比一直未改善、1975 年后婴儿死亡性别比陡然恶化,说明 1974-1975 年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显著改变了民众的生育选择
关于生育意愿和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原因的指标,“婴儿死亡性别比”比 “新生儿男女比例” 要显著得多,用白话来说,“生下来然后死去的婴儿的男女比率”,比 “生下来的婴儿的男女比率” 要更能说明普罗大众的生育意愿与选择。按人口学者王丰的考证,1955 年以来普世的人口学结论是:如果没有包括特定性别偏好在内的等等人为干预,女婴的生存几率在生物学上要高于男婴。所以一旦某地区的婴儿绝对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女婴死亡比例却高于男婴,当地民众肯定有着杀婴等 “积极主动” 的生育选择,或对女婴有营养、医疗上的歧视待遇的 “消极” 选择。而按学者张二力 2005 年的论文《从 “五普” 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的结论,50 多年来,尽管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不断改善,但死亡率性别比却不断恶化。1950 年后中国女婴的绝对死亡率持续从 14% 下降到 2%,但 “婴儿死亡性别比例” 从 1950 年到 1975 年没有显著改善、从 1975 年到 1995 年的 20 年间陡然恶化:将比例图表翻译成白话,是从 1975 年的“每死一个男婴就死 0.8 个女婴”,到 1995 年的“每死一个男婴就死 1.2-1.4 个女婴”。
学者从中国最近三十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 “计划生育毋庸置疑地加剧了女婴相对男婴生存机会的恶化”:1981 年只有四省女婴死亡率偏高,2000 年只有四省不偏高
按学者王丰所言,1982 年时,中国女婴死亡率低于男婴,这与大多数国家是相仿的,但到 1990 和 2000 年情况颠倒了过来。1981 年、1989 年、2000 年中国进行了三次全国规模的详实人口普查,学者曹萌、雷鹏、吴擢春 2013 年的论文《中国婴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地域差异》基于这三次普查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同样发现在 1981 年时仅有浙江、江苏、河南和安徽 4 个省区女婴死亡率偏高,最糟糕的省份为安徽:男婴死亡率 2.841%、女婴死亡率 3.264%。到了 1989 年,已有 19 个省区女婴死亡率高于正常预期,情况最糟糕的是山东:男婴死亡率是 1.738%,女婴死亡率是 2.267%。而在 2000 年仅有黑龙江、西藏、宁夏和新疆 4 个省区的婴儿死亡率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状况最恶劣的是江西:男婴死亡率是 3.136%,女婴死亡率是 7.850%,也就是说在 2000 年的江西,每死一个男婴就会死 2 个多女婴,远远恶劣于普世标准。《中国婴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地域差异》的结论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毋庸置疑地加剧了女婴相对男婴生存机会的恶化,即是计划生育政策强化了中国人的男婴偏好,对女童的医疗、营养等保护性措施比男婴差而导致了较高的女婴死亡率,造成婴儿死亡率性别比失衡在社会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医疗条件转好时同时出现。
“公社时期家庭不杀女婴” 不符合事实:根据学者李若建的论文数据,1959 至 1961 年公社初建成时的饥荒年代中,灾情最惨烈的河南与灾情普通的云南女婴死亡率远高于男婴
“公社时期的家庭没有动力去杀死或遗弃女婴”,并不符合事实。人口普查一般是这种数据的最可靠来源。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头两次人口普查的时间是 1954 年与 1963 年,正好避开了 1959 至 1961 年公社体制初建成时的饥荒三年,但饥荒年间的男女婴儿死亡资料并非完全没有。学者李若建 2001 年的论文《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的初步分解分析》中就给出了饥荒时期灾情普通的云南省、与灾情最惨烈的河南省的婴儿死亡性别分布。云南省 1960 年 “死亡人口年龄分布” 中,全部 “0 岁新生儿” 组中男婴占男性死亡人口比例是 9.0%、女婴占女性死亡人口的 9.4%,其中农村部分是男婴占 9.1%、女婴 10.8%;全部 “1-4 岁幼儿” 组中男童占男性死亡人口比例是 16.2%、女童占女性死亡人口的 18.8%,其中农村部分是男童占 16.8%、女童 18.6%。河南省 1960 年 “死亡人口年龄分布与推算的分年龄死亡率” 中,“0 岁新生儿”组中男婴占男性死亡人口比例是 6.1%、女婴占女性死亡人口的 9.0%;男婴死亡率是 26.72%,女婴死亡率是 28.64%。“1-4 岁幼儿”组中男童占男性死亡人口比例是 8.1%、女童占女性死亡人口的 12.4%;此组男童死亡率是 5.31%,女童死亡率是 5.55%。也就是说,在公社体制初建成的头几年饥荒中,女婴死亡率仍然远高于男婴,中国人——尤其是农村民众——的生育决策与选择与之前千百年中饥荒时的先辈们并没有显著区别。
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村婴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一直存在,儿女双全的父母再生育的女婴,其死亡率要比再生育男婴的死亡率高 50%
在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这二十年间,由于各种 “运动” 不断,中国没有进行人口普查,不过对于婴儿死亡性别比率的估算也不是没有。学者李中清、王丰的著作《人类的四分之一: 马尔萨斯的神话和中国的现实》中指出,虽然城市区域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个 20 世纪中国农村婴儿死亡率中,性别差异一直存在,特别是在贫困的区域,女性新生儿与婴儿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几倍。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农村,1 岁到 4 岁的儿童中,女性死亡率比男性死亡率高 10%,在这一年龄段的高胎次的儿童中这一差异更加明显,达到 15%。尤其在农村出生的儿童,有哥哥姐姐的高胎次儿童中差异竟达到 25%。用白话说,集体化时期农村已经是儿女双全的父母,再生育的女婴,其死亡率要比如果是男孩的情况下高 50%。
在饥荒之后、B 超与性别选择性引产流行之前的 1960 年代与 1970 年代,中国仍有近 2% 的 “本应出生的” 女性没有出生,在人口结构中“消失”
1994 年国外学者安思丽 · 科尔与朱迪思 · 班内斯特的论文《中国五十年间的 “消失女性”》、1999 年国外学者莫妮卡 · 达斯 · 哥塔与中国学者李树茁的论文《1920-1990 年中国、韩国、印度的性别歧视:战争、饥荒、生育率下降的影响》、2008 年国外学者芒格罗的专著《中国的溺女婴:1650 年以来的中国杀女婴行为》一致认为,在 B 超与性别选择性引产开始流行之前,中国人的各种“积极” 和“消极”的生育性别选择并没停止。在饥荒后的 1960 年代和整个 1970 年代,对男婴的偏好和对女婴的歧视一直稳定存在,中国有近 2% 的 “本应出生的” 女性没有出生,在人口结构中 “消失” 了。
十年前 “二孩” 地区远比 “一孩半” 地区更穷更守旧,但 “一孩半” 地区的女婴死亡率是 “二孩” 地区的 1.75 倍。这说明 “一孩半” 政策向民众传递了 “政府也认为男孩价值远大于女孩” 的潜台词,起了强化男婴偏好的暗示导向
有的媒体此次宣称的 “‘一孩半’政策地区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调程度高于‘一孩’地区,说明不能归咎于计生”,只强调了一半事实。从中国最近一次的 2000 年大规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一孩半” 政策地区婴儿死亡性别比例失调程度的确高于 “一孩” 地区。但学者曾毅于 2005 年底的论文里提到另一个事实:当时中国执行 “一孩半” 与“二孩”政策的都是农村地区。“二孩”地区的经济水平远比 “一孩半” 地区更差,传统观念更强。但 “二孩” 政策地区的婴儿死亡性别比例就显著优于 “一孩半” 地区:当时中国 “一孩半” 地区女婴死亡率偏离正常比例 99.9%,等于 “二孩” 政策地区的 1.75 倍。按学者曾毅的解释,这是因为政府的 “一孩半” 政策是在告诉群众:第一胎生了男孩,够了,不要再生了;第一胎生了女孩,不够,可以再生一个。其隐含的意义是一个女孩的价值远远比不上一个男孩的价值,需要再补生一个。也就是说,“一孩半”政策起到了强化男婴偏好的 “心理暗示导向”,农村居民领会到了“政府也认为一个男孩的价值远大于一个女孩” 的潜台词。
计划生育只能整体降低婴儿数量,并没有计划杀死女婴。自己不把男女平等看待不要怪计生。
不是。你可以去查一下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各地从第一胎一直到第五胎的性别比。实行计划生育良好的地区,大多生一胎的地区,性别比并没有很夸张。但是,不论在哪个地区,从第二胎开始,性别比原来越大。也就是说,不论是通过违法超生也好,或者其他什么手段也好,只要能生第二胎,第三胎的,做性别筛查的可能性就更高。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穷人也会无限制的生孩子,不限性别。但是穷到养不起孩子的阶段,就会杀女婴,溺女婴。中国历史上,包括现在的印度都是有记录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那些有性别倾向的家庭,会无限制的生孩子,并且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杀掉女孩儿。性别比只会更大。
“站在女权主义者的角度计划生育除了执行过程的问题以外实在想不通哪里不对,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在生育权旁落的情况下多少农村妇女要被迫生子?”
我想知道除了历史上已经有的手段,国家还能以什么手段限制人们生育呢?当我们谈到限制生育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侵犯生育权了。至于题主提到说没有计划生育之前很多农村妇女没有生育权,这是因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计划生育以后呢,所有的农村妇女也好城市妇女也好以及他们的丈夫们,统统都丧失了生育权,这是国家对公民的压迫。
我实在想象不出来题主为什么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了女性地位——实际上,我认为计生政策赤裸裸的表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只听说怀孕妇女被强制流产,从来没听说过超生的男性强行结扎(或者割掉什么重要器官的)。
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受保护的一夫一妻制、女性的受教育权的保证、经济发展关系都很大,前两者主要感谢太祖建国初期的伟大指导,后者主要感谢总设计师的在南海画了一个圈。
什么?你说计划生育限制了人口数量也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知乎上早就有大神讨论过,就不班门弄斧了。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09137/answer/16747475
赞成上述大部分人的答案。我只想补充一点:无论有没有计划生育,自然情况下,男孩女孩的比例都不应该严重偏离 1.
上述结论援引我们概率统计课程上老师出的一道题目,可供参考。
There are two villages. In the first village, each couple is allowed to have one child at most. In the other one there is no such a constraint. Suppose all parents want boys, so that in the second village the couple will keep trying until they get a boy, In the end, the boy/girl ratio in the two village will be extremely different. Reason your answer.
大意为比较两个村庄,一个村庄重男轻女,每对夫妻要一直生到有男孩出生才停止生育;一个村庄则实行计划生育。比较经过多年后,两个村庄的男女比例是否有巨大差异。
为了方便,我们设重男轻女的村庄为 A,计划生育的村庄为 B。假设男孩出生的概率为
,则女孩出生概率就为 1-
。
令 X 为村庄 A 每一个家庭当中女孩出生的个数。可以得知 X 满足几何分布,即
则 X 的期望为
假设村子 A 中有 n 个家庭。则令
表示第 i 个家庭的女孩数量,可知
满足上述 X 的独立同分布。因为村子 A 中的每个家庭的男孩数量为 1,所以村子 A 整体的男孩 / 女孩比例为:
根据大数定理将会无限趋近于
。
根据生物学的知识,自然条件下,男女出生概率应该相当,即
,则无论是否采取计划生育,男孩女孩比例都应无限趋近于 1。这一比例和正常计划生育下村庄 B 的男孩女孩出生比率相一致。
所以,结合我国的男女婴出生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计划生育之前,我国就已经存在很严重的溺(女)婴弃(女)婴现象;但在计划生育之后,恰逢 B 超等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堕女胎这种变相弃溺婴的行为激增,导致男女比例的失衡并没有得到改善。计划生育没有错,只是出现的时机撞上了 B 超等鉴胎技术的发展,让人产生了 “性别失衡是计划生育的错” 的错觉。
摘录几个片段:
“计划生育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面推行,1982 年定为基本国策……"
”…… 上世纪 80 年代在普通 B 超的基础上出现了彩色 - 多普勒超声波探测诊断技术,观测到的图像以红蓝两色为主,面向探头的呈现红色,反之为蓝色。这种技术能够观测到胎儿的血液流动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例如胎儿颈部如有血流环,则意味着发生了可导致窒息死亡的脐带绕颈……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三维 B 超,也就是将二维图像合成模型,透过屏幕可从各个方位观察胎宝宝。“=============
2015.12.27 补充一下
B 超技术的发展对于性别比的冲击不是我随便说说的。在台湾地区,已经有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B 超鉴定胎儿性别合法化 “对于性别比的冲击。引用文献如下:
More women missing, fewer girls dying: the impact of abortion on sex ratios at birth and excess female mortality in Taiwan,Lin M. et al., 201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ach
计划生育真是万金油,其功能相当于八卦界的周杰伦,哪里需要往哪搬。
以前有个答案把异性朋友多、同性朋友几乎没有的 “绿茶现象”,归咎于计划生育,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那个答案还得了最高票,那是知乎第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
现在重男轻女也怨起计划生育了是吧?
有点担心,放开二胎之后,键盘侠们该找不到众矢之的了。
2015-2-10 补充:
看了一些答案和评论,当我们在评价计划生育对对男女性别比例(题目)和女性(题主的补充说明)是好是坏时,我们连一些基本事实都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呢,我罗列一些我所了解的计划生育的事实供参考:
1,计划生育从名义上是说一户家庭只生一个(暂且不论后来和现在的双独政策、单独政策),不论男女。这一点儿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也的确帮助了一些父母说服了那些想让他们生多个的长辈和家人。
2,理论上讲,违反计划生育会在生育后被罚款(社会抚养费),但实际情况是:
1)农村长期执行妇检制度,即要求育龄妇女定期检查是否怀孕;
2)一旦检查出怀孕则流产或引产。甚至有孕 9 个月被引产的例子,也就不凡引产后胎儿存活的例子,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们乡医院里专门负责扔(扔,不是埋)引产胎儿的人成为肥缺,因为产妇的家人会贿赂他以检查引产儿是男是女是否可救活。此后我们当地出台政策,如果引产后胎儿存活,则引产医生连坐,于是开始有医生溺婴,也就开始有家属打点医生……
3)为了逃避妇检,想逃避计划生育的女人就必须打游击,离开家到各路亲戚家生活,亲戚间的计划生育连坐政策就此产生。也有外出打工的,于是各省各地区谁发现谁先罚款政策也由此产生。
4)未及时妇检的育龄妇女等同于违法计划生育,家庭必须接受罚款,所谓扒房子,抢财产都是为了此,而不单纯是为了收罚款。
5)已经超生的,除了被罚款外,还会被强制节育。当年有两种流行节育方式,一种是上节育环,一种是做绝育手术。通常前者被用于生了多胎但还未生儿子的;后者则被用于生了多胎且有儿子的。在绝育这一点上,如果女人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则男人会被绝育。
6)城市里据说执行的是一旦超生就丢公职的办法,所以,一些县城城市的公职人员为了保住公职又能生育,于是将前面生的女孩寄养在农村。计划生育连坐政策应该也与此有关。
3,影响传统中国人生育的观念不仅仅有重男轻女,养儿防老这两点,还有多子多福。
我提供我们家的个案数据供参考:
我爷爷兄弟四个,解放前后结婚生育,4 兄弟分别是 1 女(只生一女后身亡),4 男 1 女,3 男 2 女,4 男 1 女;
这些子女除了成年或未成年早夭的,其儿女数量分别是计划生育前:2 男 6 女,1 男(不育),1 女 1 男(男孩生育后开始计划生育,被节育),3 男,1 男(不育);多子的原因是坚信多子多福,少子的原因是无法生养了;计划生育后则有:2 男(想再生一个女儿,被绝育),2 女 1 男(被绝育),1 女 1 男(被绝育),2 女 1 男(被绝育),1 女 2 男(被绝育),1 男(被节育),1 男 1 女(想再生一个女儿,被绝育),2 女(父母离婚)。
在我们这一辈里已经生育的,2 个只有 1 女,6 个只有 1 子,1 家 2 个男孩(相信多子多福),2 家先女后儿。而之所以能够只生一个,的确有计划生育的功劳,我的那些姐妹们的确是用政策不允许来回答自己的父母和公婆的。
从我的观察来说,从我的祖辈到父辈,孩子的数量急剧减少,国家的宣传,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改善都对此有正面的影响,跟计划生育可以说基本没什么关系。我的父辈在计划生育前后孩子数量上有明显的变化,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是计划生育的原因,请参考专家言。而同样是计划生育后的我这一辈和我的父辈在孩子数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持多子多福的观念所有淡化。
==
从女权角度来说,计划生育的确在客观上帮助了一些女性,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自己不想的生育。计划生育多年的宣传客观上也对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有正面作用。
但是,计划生育还有很多其他负面的效果。
1,计划生育加重了部分贫困家庭的贫困
为了生儿子,游击是最普通的战术。不明白的朋友可以看看经典小品《超生游击队》。显然,一直打游击会严重影响生产。
80 年代,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我周围几乎所有家庭都曾经被扒过房子。简单来说,就是一家人辛辛苦苦建成的结婚新房,因为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又怀了第二胎,于是房子就被人直接推倒了。当然推到是最严重的,最多的是房顶被掀了。或者,养了快一年的猪被全部牵走,作为罚款。当时最狠的是还搞株连,出嫁的女儿去打游击了,女方父母哥嫂也要被惩罚。
后面还会说一些其他计划生育的错,我猜测所有这些都会有人评论说那是他们活该,为什么要生儿子啊?生育是父母权利这个我们就先不说。要一个普通的人反抗环境是强人所难。什么是英雄?是指那些能够跳出自己环境所限做普通人不能的人。而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英雄。我们这些跳出了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圈的人觉得很轻松的事情,对身在其中的普通人来说,难如登天。
2,计划生育加重了部分女性的生理负担
游击战中最辛苦的当然还是女人。在别人屋子里生娃是不吉利的,所以,我们家寄居过的几个女人最后都是在我们家屋外的草堆里生下孩子的。现代城市女性大概很难想象吧?
当然对女性伤害罪严重的是流产。
为什么医院禁止 B 超查性别,这个问题我前段时间刚跟我 7 岁的女儿解释过,一边解释,一边觉得特别的悲哀。
我知道最极端的例子,有个女人前后流产了 7 个胎儿,其中第三个 B 超是女孩,流出来是男胎,于是从那之后为了保险都是 6 个多月了再确认是女孩再流产。有兴趣的人可以查一查这样的流产对女性的生理损伤。
而这个女人最后终于生下了儿子,却是智障。智障儿童在农村又是另一种悲惨的存在。一些和她家关系不好又心肠不好的人说那是她的报应~~~ 如果真的是报应,一个社会的压力报应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和一个智障儿身上,想想这样的老天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3,计划生育增加了女性的心理负担
在农村你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歧视女性的往往都是女性居多。虐待女孩的也是女孩的母亲和奶奶居多。
身为女人的不幸,和不能生儿子的恐惧,让普通女性在这个问题下会偏执的让人不寒而栗。我有一个婶子,现在快 50 了,还经常露出少女般的微笑,为人软弱但善良。可就这是这样的女人,做出了全村最严重的虐待女儿的事故。
计划生育前,为了儿子很多家庭也会一生很多,基本上儿子之前的女儿都会被一视同仁的歧视,母亲对女儿的仇恨来自于 “你怎么还不是儿子?!”,但只要还能继续生育,希望就还在。而计划生育则会让这种仇恨变成 “你害我生不了儿子!”。
4,计划生育加剧了对小儿子的宠溺
父母家庭重男轻女当年是常态,宠爱儿子也很正常。计划生育导致了父母对儿子的渴望更加强烈,一旦获得也就更加珍贵。在一些地方终于生了儿子的妇女会被强制绝育(做结扎手术),想想看,绝育之前生的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儿子如何不更加珍贵?
所谓苛政猛于虎,计划生育就是这样的苛政,让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妇女的心理建设都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在看到这个话题中 “女权” 二字时想到的,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谈女权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 “女性群体” 的权利,不能忽视一个个女性个体的权利;当我们谈论 “女性” 权利时,不能忽视基本人权。生育应该是基本人权。如果父母都无权决定自己的生育,人还有什么权利可以被尊重?谈其他弱势群体的权利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一心倾向于某个单独的权利,而忽视基本人权时,就已经背离了平等本身的意义。
这是个数学问题
计划生育本身是不会导致性别失衡的,自然情况下男女性别比是 105:100。但是由于男性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更高的意外死亡率,所以成年状态下性别比基本平衡。
造成性别失衡的问题是对女婴的强制流产。
主要原因是 b 超的普及。
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太低下没有进步。
计划生育反而提前增加了独生女的地位和女性教育水平减轻了这一现象。
之前看过一些对民国官方资料的总结,日军全面侵华前,中国男女比是在 1.2 左右,抗战后是 1.1 左右。
那会儿可没什么计划生育,也没有 b 超。
在科技落后的时代,男人体力好,做农做工做运输当兵都有巨大优势,自然很多穷人杀女婴。
建国后到改开前,科技也没进步到可以忽视男女体力差距的地步,为什么男女比例下降了呢?
因为农村大锅饭、公有制企业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差距。农村虽然男女工分不同,但差距可以接受。计划经济下的国企,企业领导更不可能为了利润去承受歧视女性的非议。
计划生育、b 超,只不过恰好同时出现而已。
计划生育影响的是未来的老龄化,而影响男女比例失调的是人们的重男轻女的观念。
好消息!!!!俄罗斯有好多妹子嫁不出去!!!!!~
导致人口失衡的不是计划生育,是国人骨子里的重男轻女
这样的班级真的很多的,这真的是在杭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姐姐 15 个同事的小孩全是男的,她工作的小学,男女比例已经是 1.5-1.6:1 了,在杭州。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久的将来娶得起媳妇就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了
自己思考了下,我之前是错的,生到男孩就不生了这种 “生法” 并不会改变男女比例。。。
计划生育反而可能会让重男轻女的人选择性堕胎。。。
就算没有计划生育,照样会有养不起被扔掉 / 堕胎 / 卖掉的女婴女孩,哦不对,估计男孩才有被卖的价值,女孩扔山里喂狼就好
新闻里哭诉找不到老婆的大龄男青年?看看他们身后站了多少夭折的女孩冤魂吧
排名第一的那个回答,呵呵。假设不实行计划生育,第一胎是女,第二胎是男,然后就会停了么?不!可!能!他会继续生,因为儿子多了有面子有里子,可以横行乡里。生多了养不起怎么办?在不限制生育数量的情况下,女婴可能不至于被杀,但是家庭有限的资源会偏向男孩,女孩夭折的比例会大于男孩,然后,失衡了。
当然第一的答主也说了计划生育并不是造成了而是加剧了失衡,列了很多数据,最后来个名人名言,那么不计划生育,凭有限的社会资源,在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基本可以脱离农耕文化中对家庭生产力的影响而变成 “我不管,儿子就是好,要多生儿子” 的环境下,会不会失衡呢?
“天赋生育权”“腰斩”“祸国殃民”“阉割”“亡国灭种”,都扣在计划生育上,为什么呢?跟风。就是要跟政府唱反调,多有思想啊,多高的逼格啊。至于当年不计划生育多出来那些人口带来的问题呢?反正时光不会倒流,这问题不会出现。
利益相关,计划生育受益者。我毫无疑问可以获得全部的父母宠爱,全部的财产以及全部的教育资源。而如果不是因为计划生育,我可能只能拥有一半乃至几乎没有。我不管计划生育对国家到底好还是坏,我就拥护计划生育。哪怕计划生育导致国家灭亡,我也不会牺牲自己去拥护一个男女不平等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的父母有杀女婴的传统,有把财产受教育权留给男孩的习惯,并且习以为常毫不改变,我衷心希望这个国家灭亡
个人展望,将来如果怀孕会较大影响我的个人事业,我绝不怀孕。
地理坐标,上海。从小我母亲和外婆教我的道理导致我以上的言论。她们的原话是小姑娘读书要比男孩子更用功,自己做,自己吃,谁的脸也不用看。
ps,关于有些说计划生育导致女婴被流产的言论。我这里代表我个人表个态。且不说没有计划生育女婴也要死,我是宁可死了也不愿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初中毕业去打工每月寄钱给弟弟盖房的。某些男同志不要在保护妇女生育权的时候跳的比猴子高,在保护妻子拒绝生育的时候不出声。
前两天微博 @女权之声 发了这样一篇微博。我找到了文中说的 Adam Minter 在 Bloomberg 上发表的原文:http://www.bloombergview.com/articles/2015-02-03/one-child-policy-didn-t-give-china-too-many-boys
结论就是:计划生育没有导致性别失衡,可能恰恰相反,没有计划生育性别失衡得可能更严重——请大家不要一看到计划生育自动采取批判姿态,把什么都怪到它头上来吧。。。
实名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
数据没错,但数据本身不构成论证,支持结论的类比论证更加荒谬不堪。
黑死病就算有好处,但代价是多少万人死于疾病;战争就算有好处,但代价是多少万人死于动荡恐惧和流离失所。支持战争带来的好处之所以被鄙夷抛开人性之类的不提至少也是因为代价太大而益处不足与之相提并论。
性别比失衡?男屌丝找不到老婆?胚胎受精卵没有被生下来?这些同活生生的女性受的罪比起来算什么?答主不去感受一下生孩子的疼痛有什么资格轻描淡写地评论是不是应该任由女性沦为生育机器?
答主师徒偷换的一手好概念啊。
上大学之前,碰到的非独生子女是极少数,大多是土豪子女(我所在的县城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人也不会生两个,之前问过爸妈,答曰:养不起);上大学之后,突然发现独生子女占少数(以班级为单位,将近五十人来自二十多个不同的省份)。
没有计划生育,扪心自问会有多少女孩失去她们应有的权利和欢乐
当然,单那个 “一孩半” 政策
解决重男轻女这种思想的方法应当是推广高效率机械,推动教育普及,发明人造子宫,允许男性产假,而不是一味否定 b 超。
我别的不想多说,我只想推荐最近央视 20150207CCTV 《新闻调查》 陇东婚事 http://tv.cntv.cn/video/C10435/603a16aff11b480192d5b8ab4d519edc?fm=ala 这期节目关注的地区是没有严格执行计生政策的地区,同时有浓烈的重男轻女现象,而 20 年后,这里的男女比例差异导致的 80-90 后的结婚问题很有喜感。。呵呵。这期节目可以用来回答计生对于性别失衡是否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以后再有认为计生导致性别失衡,他可以看看这期节目。看看重男轻女观念和计生到底谁是罪魁祸首。2333,如果以后再有人抱怨光棍太多,找不到老婆。麻烦这些光棍先问候一下自己的父母辈是否重男轻女。
不就是广大屌丝找不到老婆嘛!为毛什么都得为你们服务啊
个人认为,计划生育最好能再坚持二十年,最好屌丝灭绝了最好
计生委:直男癌们快走!这个锅是我的!
《新闻调查》 20150207 陇东婚事
[
陇东婚事
视频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qq.com/page/z/m/k/z0146lfhfmk.html%3Fstart%3D2039)
看完就懂了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把「单身汉」定义清楚。首先看两个极端定义。 第一个极端是「达到了法定婚龄且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极端标准,中国 2010 年就有 6000 万 22 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占所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想象一个场景。2015 年,差一天就到 55 岁生日的张大妈正在喜孜孜地打算明天退休了去哪儿跳广场舞,但她却突然晕倒在电视机前——原来延迟退休方案公布了,政府决定,所有人的退休年龄都在 10 …
知乎用户 吴名士 发表 捎带黑一下民国。 其实整个 20 世纪尤其前 80 年,中国生育率没有大的变化和波动。 解放后人口激增是死亡率大幅下降。原因有战乱的减少、医疗卫生的普及。国民党接手 30 多年,人口几乎不增长。当时人均寿命 30 多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邀请。从放开二胎,到生育数量上升,有两个环节: 1,当前能在政策中受惠的人口比例 讨论任何政策之前,我们都必须先仔细研究政策窗口里到底有多少人。 使用 2005 年人口普查以及 2010 年的 CFPS …
知乎用户 Manolo 发表 张俊森: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 2017 年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