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基孔肯雅热超两千全在佛山某区是否过于反常?
知乎用户 中山居士 发表 我告诉你为什么没传播开 自从佛山四百例的时候,我们市就下了通知重点防治 我已经加班半个月了,没有双休,每天都要去发传单,去挨家挨户检查有没有积水 人家的绿萝、富贵竹、小水缸、大水桶,统统给人家倒干净了(路上每天都 …
从佛山的灭蚊运动来看,大概率会成为全国疫情。
公园和城市绿化是不敢动的,但是对于居民的盆栽绿植,哪怕是调用吊机过来也得铲除…
大街小巷浩浩荡荡的红马甲队伍,喷得满城生雾的药水、整个城市下水道全堵上的纱网…
不难想象佛山的领导班子是被下了多狠的死命令才又开始做出这种运动式防疫的决策。
那么既然佛山能被下命令,全国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因为伊蚊不止佛山有。
昨天有媒体老师问了一些关于基孔肯雅热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外溢风险?
答案是,有可能,但是概率较低,具体要看地区。媒体老师是北京的,我就说北京出现基孔肯雅热的爆发可能性较小。
1. 这里可以参考中国登革热的地图。登革热跟基孔肯雅热在流行病学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中国的登革热防控方案中,内地 31 个省的风险由高到低分为 I 类~Ⅳ 类地区。
I 类地区(6 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II 类地区(11 个):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 类地区(8 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 类地区(7 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其中 III 类和 IV 类地区都没有报道过本土登革热病例,甚至 IV 类地区都未监测到媒介伊蚊的分布。
所以大家以前应该很少有听过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有登革热的问题,这和气候以及伊蚊分布有关。而基孔肯雅热病毒在这些北方省份出现大面积传播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今年基孔肯雅热病毒在广东等地的爆发,主要受到了全球流行趋势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2. 北方的朋友不太需要担心,接下来这部分写给南方的、尤其是珠三角一代的朋友。关于蚊子的预防,也说几点比较实用的。
全世界有超过三千种蚊子,但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基本只有两种蚊子——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这两种伊蚊长得很像,都是花蚊子。
和另外两大类蚊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伊蚊都是在白天叮咬,主要活动高峰是清晨和黄昏(日出后 2 小时和日落前 2 小时),飞行高度较低,主要叮咬暴露在外的腿部和脚踝。
之所以要了解伊蚊的这个特性,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更好的预防基孔肯雅热以及登革热。
首先,白天尤其要做好防蚊措施,如果是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比如现在的佛山),上下班这个时间段最好不要穿短裤短裙。
其次,下肢是防护重点,有不少人会往手臂上脖子上喷防蚊液,却忽略了小腿和脚踝,这两个部位一定要喷好防蚊水。
最后,注意防蚊水主要是喷在裸露皮肤上的。关于防蚊水的选择,避蚊胺(DEET)和派卡瑞丁都很适合,这里不做具体品牌的推荐,大品牌的一般都没问题,买之前注意看下浓度,对于孕妇和 6 个月以上婴幼儿来说派卡瑞丁是首选,6 个月以下婴儿做好物理防护,比如婴儿车专用蚊帐。
目前不会。
致死率很低(低于新冠),几乎不会人传人(接触或飞沫、空气)。病毒没有极大变异的情况下,到了冬天,没有蚊子叮咬,自然传染就中断了(没有冬天的地方除外哈)。但现在有蚊子的时候还是小心为上。
广东那边目前报所有病例都是 “轻症”。不知道这个轻症是如何定义的
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最北至辽宁都有活动(东北和大西北的朋友基本不用担心)。在华北一代的比例应该约在 10% 以上。这几年气候湿热,比例可能会更高。
据相关数据,北京地区白纹伊蚊的构成比从 3.50%(2013)逐步上升至 14.02%(2017)。2024 年数据显示为(8.4%)。
* 此处对北京疾控抓蚊子统计的方法的指导意义存疑
**但是,根据个人经验,在外面被咬的时候,90% 以上都是白纹伊蚊。华北、中原地区、江南地带皆是如此。**只要有处于传染期的患者到了这些地方,被叮咬后再传染其他人的概率应该不低。
还是小心为上。
8 月 20 日更新
昨天一位答主的回答反响很热烈。里面列举了各地控蚊的诸多 “罪状”。
看了一下评论区,似乎大部分也是两年前的那套说辞。
最离谱的是开头那个印尼博主的视频。我就问一句,
印尼不管的我们就不该管吗?
这不是个科学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基孔肯雅热会不会发展为全国疫情,要看某些人想不想让它发展为全国疫情。以后身上有个蚊子叮的包就送去隔离也不是没有可能,拭目以待吧。
连花清瘟又要改说明书了
对于虫媒疾病的扩散,人类流动与蚊虫流动是疫情传播的 “两条主线”。其中,白纹伊蚊已被列入 “全球 100 种最危险入侵物种”,借助全球变暖、货运客运的“顺风车” 以及杀虫剂抗性,除南极洲外,它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的重要媒介,还同时能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二十余种对人类高威胁的病毒。在中国,白纹伊蚊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埃及伊蚊只零星见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局部,因此白纹伊蚊是当前国内伊蚊媒介传染病的重要传播者。
对于白纹伊蚊的扩散模式,2022 年,国内研究团队对北京(BJ)、石家庄(SJZ)、杭州(HZ)、武汉(WH)、眉山(MS)、广州(GZ)、湛江(ZJ)、陵水(LS)等多地白纹伊蚊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白纹伊蚊的扩散呈现典型的 “由南向北、自西而东” 的传播轨迹;其中既有蚊群自身迁飞,也有依托高速铁路网络的人为 “顺路” 运输。更关键的是,各地蚊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十分活跃,地理阻隔仅起到微弱的 “减速带” 作用——即便海南岛与大陆隔海相望,也只在交流强度上留下轻微印记。
因此,想把疫情锁死在 “原地”,关键一招就是压低各地白纹伊蚊的种群基数:蚊子越少,病毒搭乘“航班” 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跨区域暴发的机会也随之锐减。
有些人好似 “瘟 神”,几乎走到那,要不了多久那里就会出现所谓的 “疫 情”…
口罩之前的事大家都忘了?互联网有记忆的!
口罩期间那些人赚的盆满钵满?!嗯?!
石正丽女士去年五月刚到广州当研究员
最近一周舆论上对于疫情关注,主要是集中在 “基孔肯雅热” 上。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这是非洲传过来的病毒,1952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 年分离到病毒。
我国是一直到 2008 年,才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的输入疫情。
2019 年,昆明海关从泰国回国旅客中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随后确诊,系全省首次报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
一直以来基孔肯雅热还没有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爆发的纪录。
这次算是头一次。
截止 7 月 26 日,广东省 7 天新增报告 2940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主要集中在佛山市。
病例分布在佛山 2882 例,广州 22 例,中山 18 例。
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 4824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当然,大家也都经历过 2022 年 12 月,轻症是什么状态。
医学上的轻症,跟我们体感的轻症,是有落差的。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除了发热、皮疹,还有一个让人比较难忍受的就是剧烈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 “痛得直不起腰” 或“扭曲身体”。
据报道:“关节疼痛以远端小关节痛为主,包括踝、腕、手、趾等小关节,会出现活动困难(如握拳、行走痛)。
皮疹多数在发热后 2~5 天出现,也会与发热、关节痛同时出现,可见于四肢、躯干,或伴瘙痒。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口腔黏膜溃疡等。
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治疗为主。需注意,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能贸然使用某些退烧药物。”
此外严重的情况下,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残疾。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主要靠蚊子,而且还得是伊蚊传播,这个俗称就是花斑蚊,我们这边说就是很毒的蚊子。
对于为什么今年广东佛山会爆发基孔肯雅热,我看到某些网红医生又开始信口雌黄了。
一上来就说:“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
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仅仅因为基础免疫力缺失,那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都没爆发,唯独今年爆发?
还有专家说:“之所以广东疫情暴发,是因为近十年来,广东没有经历过较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人们体内缺乏对该病毒的抗体,为此几乎所有人皆是易感人群。”
这话说得好像其他省份就经历过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
我看这些网红医生和专家,之前鼓吹免疫债,是鼓吹魔怔了,都不考虑实际情况,想当然就套用一个类似于 “免疫债” 的说法。
搞得好像人们又欠了 “基孔肯雅热” 的免疫债一样,得多感染“基孔肯雅热”,这样以后才可以少感染。
但这类免疫债说法,是完全不靠谱的,只是瞎忽悠人而已。
今年广东省爆发基孔肯雅热,并不是一个孤例现象,而是今年就处于 “基孔肯雅热” 的传播大年。
世界卫生组织 25 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 119 个国家报告病例,约 550 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7 月 22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紧急行动呼吁,称 20 年前席卷全球的蚊媒疫情基孔肯雅热正在重演。
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官员阿尔瓦雷斯在当天召开发布会时表示:“我们正在目睹历史重演,全球 56 亿人都面临基孔肯雅病毒的威胁。这种病毒可能导致高烧、关节疼痛和长期残疾。”
阿尔瓦雷斯表示,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
要注意,这个留尼汪岛在 2005 年就爆发过大规模的 “基孔肯雅热” 疫情,按照某些鼓吹免疫债的网红专家说法,留尼汪岛传播速率应该比其他地区慢了吧,结果今年还是有 1/3 人口感染。
目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是从印度洋地区蔓延至欧洲和亚洲等地,国内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是全球疫情扩散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是广东省佛山市先爆发,这可能跟当地气候、蚊子构成有关。
去年佛山市的登革热疫情就比较严重,而登革热主要也是靠蚊虫传播,这个主要是因为佛山水网密布。
广东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是比较适合伊蚊繁殖,所以碰上这种主要靠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一旦碰上全球流行周期,就容易先爆发。
公开报道显示,本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源头是一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
总体来说,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靠伊蚊传播,那么应对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灭蚊。
目前来说,除了广东省,其他地区传播风险还比较低,但大家平时最好还是注意防蚊,反正蚊子本来就是烦人的东西,防一防并没有坏处。
有些人是属于得了 “防控 PTSD”,一听到防控两个字就有应激反应。
另外,虽然目前我也不能说今年基孔肯雅热全球爆发,跟新冠有关联。
因为 2005 年全球也爆发过一轮基孔肯雅热,当时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
不过,上一次基孔肯雅热是主要在热带气候地区传播,而今年这轮基孔肯雅热是开始朝着亚洲和欧洲的温带气候地区传播。
这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最近十几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此外,还得考虑一下新冠削弱全球人群整体免疫力的影响。
当然,单单只是新冠削弱全球人群免疫力的影响,还不足以直接导致基孔肯雅热大爆发,要不然去年为何不爆发,前年为何不爆发,而是在今年爆发。
这说明,导致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原因导致,但新冠病毒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所以,我觉得准确说是这样,假如没有新冠削弱人群免疫力,今年虽然也会爆发基孔肯雅热疫情,但可能爆发范围就不会那么广,可能亚洲欧洲的温带地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可能就只是跟 2005 年一样,只在印度洋、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传播。
比如,2005 年国内就没有出现基孔肯雅热,一直到 2008 年才首次报告输入病例。
在我看来,新冠在全球层面持续不断的重复感染,削弱人群整体免疫力,是一个基础的 DEBUFF,在这样的削弱光环加持下,全球各类传染病都容易高发,而且一旦爆发,规模也会比以前大,这是因为人们免疫力整体下降,对这些病毒的抵抗力自然也会下降,更容易感染,症状也容易更重一些。
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只是很多人掩耳盗铃,视而不见罢了。
再聊聊每周的 “新冠感染情况” 投票结果分析。
目前读者投票数据显示。
截止 7 月 20 日,7 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 2.81%,终值为 2.6%
截止 7 月 27 日,7 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 2.88%;
上周的终值数据仍然是跟前一周持平。
目前读者数据是保持在低谷期的谷口位置横盘,没有进一步下降到谷底,但也没有出现明显反弹。
再看其他各方数据。
中疾控的周报 “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 数据显示。
截止 7 月 20 日的第 29 周新冠阳性率是环比上升 0.3%,从曲线图上看,连续两周小幅反弹,但幅度不大,基本也可以视为在一波下降之后的横盘平台期。
只是中疾控的这个平台期位置相对比投票数据要更高一些,投票数据算是在膝盖位置,中疾控的数据则更像是在腰部位置。
香港的疫情数据显示,第 29 周新增新冠阳性数继续小幅下降,在一波快速下降到低谷期后,现在处于缓慢下降状态。
澳门的疫情数据显示,新增新冠阳性数基本也持续处于低谷期。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还没有全国层面的新冠疫情大反弹迹象,具体到不同地区可能有一些差异。
本文来源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听诊所护士的媳妇说,今天他们医生接诊了一个睡了一觉醒过来就浑身疼的孩子,多的细节没说
我直接买了两瓶枪手把门口的下水道和花坛以及各种缝道都打了一遍
就算它不会发展到全国,灭蚊也总是没错的
更新一下:
听说是腰椎积液导致的,和蚊子没关系,不过我两瓶枪手挺管用的,好几天没见到蚊子了
人祸就不好说了。
0
印尼博主:为什么印度尼西亚的基孔肯亚热比中国病例多的多,却不见大规模全民灭蚊运动?
给下水道装纱布,在向全国蔓延,坐等划船
0
0
广西这几个地方,也开始消杀
0
8月18日,东莞网友表示,还没开始下雨,下水道防蚊网就已经开始导致路面积水了。形成了绝佳的人造蚊子培养皿。
0
近日,佛山一名網友展現自己家院子被消殺後的情況:原本的菜地全部被水泥封住。
0
0
8月17日晚,广东佛山。
一名女子挡在车前,阻止自己养了多年的桂花树被防疫人员带走。
1.8月18日,广东,佛山,南庄镇。网友发帖吐槽政府一刀切不能在天台养花的政策。
2.8月18日,广东多地出现过度防疫。佛山有居委会上门直砍居民天台绿植,广州海珠区也发生类似情况。
0
0
8月18日
这文也整理了一些网友拍摄的信息
之前的一些相关信息
广东佛山已确诊 2658 例基孔肯雅热,此前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当前该如何防范?本轮疫情会持续多久?
几百年的大树砍了,防蚊
这文的一个看点:目前公布的杀蚊使用的是什么农药?长期喷有什么危害?引用的资料出自哪?
0
过了潜伏期之后,爆发第一天的症状
第二天
第三天
这个得看有没天龙人想做成新的蛋糕
虫媒传播,效率太低,怎么办呢
我认为不会。能够传播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伊蚊的活动范围较为有限,基孔肯雅热的长距离传播可能需要长途旅行的感染者被目的地的伊蚊叮咬。我国许多地方缺乏埃及伊蚊种群,我国北方地区的白纹伊蚊的个体数量未必允许足够的传播速度来引起本地流行。
当前新闻里的 “目前病例为轻症” 大概是指还没有发生上面列出的严重并发症。
那要看 731 正统传人石井正丽发多大的力了。大佐 2024 年 5 月从武汉调到广州之后,广州的怪事好多啊。
应该不会。
对人而言,基孔肯雅热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一、感染一次终身免疫。
所以,
正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二、病毒不会人传人。
病毒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不高。
卓克在**《科技参考》中,写了一篇文章叫《今后十年,防蚊更重要了》。**
在这篇文章中,他针对蚊子引发的疾病做了详细的讲解——
这是一种 1952 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
“基孔肯雅”(chikungunya)在当地语言里是 “疼得连身体都弯过去” 的意思。
这个名称就描述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关节剧痛。
历年的统计里,死亡率是千分之一。
针对这个疾病,今天并没有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绝大多数人只靠自体免疫,就可以在一周左右痊愈,并且感染一次后终身免疫。
当然,如果在发达地区统计的话,死亡率会至少下降一个数量级。
所以,它并不比流感更危险。
但症状却比流感难受得多,会出现高热、皮疹,主要是全身大关节往往会持续疼三四天左右。
比如手腕、脚踝、肩部、肘部、膝盖。
有极个别案例,虽然病毒已经清除了,但是疼痛甚至会维持好几个月到几年。
我看卓克的这一段文字后,
第一反应是——
人啊,一定要坚持吃好睡好,坚持运动……
要提高免疫力。
今后很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这样的:
基孔肯雅热一波~
寨卡病毒一波~
登革热一波~
黄热病一波~
裂谷热一波~
西尼罗河热一波~
疟疾一波~
日本脑炎(乙型脑炎)一波~
……
请注意,
这些都是蚊子传播的疾病哈。
你看,这样的模式,虽然每种都不至于要了人的一条命,但轮番上阵后,要半条,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
那些曾经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美和南亚热带地区,由蚊子传播的流行病,今后会开始在全世界温带和寒带的大城市爆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全球变暖之后,平均温度整体上升,高温的空气也能携带更多的水分,温暖潮湿的面积会比 30 年前更大、更广。
于是那些蚊子也可以在从前更寒冷的地区生活了,流行病开始四处乱窜。
那,如果温度持续上升到 40℃以上,蚊子是不是也能被热死?
卓克给的答案是——
如果真的是中东那样,地表温度持续两周以上 40℃,那这个区域的蚊子就算不死光,也都是元气大伤。
但,
全球温度上升后,曾经的边缘位置外扩带来的面积增量更广。
而且,
高温高湿的时间在一年里维持得更久,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蚊子产下更多卵的。
就比如——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黄热病的主要蚊子种类。
它们的卵可以耐受 8℃的低温,在温度较低时,卵发育停滞,等到温度上升到 20℃后开启发育。
过去 20 年里,欧洲 10℃等温线已经平均向北推进了 240 公里。
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在法国很少见到白纹伊蚊,巴黎更是一只也没有。
但现在呢?
这种蚊子已经定居在巴黎的北郊了。
白纹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 “花蚊子”。
从前在北京也是几乎看不到的,而最近十年,北京的花蚊子也多了起来。
另外,
蚊子从卵发育到成虫,处于不同温度中,速度是不一样的。
20℃时需要 19 天,
25℃时需要 11 天,
30℃时需要 7 天,
35℃时需要 5 天。
尽管高于 35℃后,卵发育为成虫的死亡率也开始明显提高,但今天全球温带夏季平均气温显然还没有 35℃那么高。
而最近 30 年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大约增加了 1℃,这种温升促使蚊子卵更快成熟,再叠加上凉爽的秋季更晚地到来,相比过去,已经可以让夏季多产出一代蚊子了。
不要小看这 1℃的温升,它已经让白纹伊蚊们更早出动,更晚蛰伏,并且把它们的活动地带从北纬 44° 抬升到北纬 49°。
最近 10 年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在法国、意大利、克罗地亚已经形成了常态,当地疾控中心已经习惯于每年 5 月开始疫情监控。
变暖的大趋势还在加剧中,再过二三十年,全球陆地平均温度会比 2025 年再提升 1℃,这是大概率事件。
也就是说,
二三十年后,蚊子会遍布得更广。
到时候,欧洲 70% 的陆地,包括大部分不列颠群岛、芬兰和瑞典南部、波罗的海沿岸都将成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活动区域。
当温度再提升 1℃,蚊子导致的流行病,全球传播窗口会再多覆盖 47 亿人。
白纹伊蚊在南欧全年活跃期会达到 11 个月。
到时候全球只有赤道低地地区,因为温度升得太高,才会有蚊子数量和活跃期缩减的状况。
不过到时候,那些区域的人肯定会比蚊子更早地逃到更凉爽的区域。
你看,人会主动逃到有蚊子的地方。
全球相当多国家都会在未来 20-30 年里面临着,从前严格属于热带的蚊媒疾病,出现在本国的温带甚至寒带。
那么,我们能应对好这样的突变吗?
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看,
一线城市顶多有 1/3 的人对 “如何有效防蚊” 有正确的常识。
不信我们可以翻翻那些电商网站,那些号称不含 DEET 的防蚊液,依然是不少孩子家长的首选,这完全是 180° 的反科学操作。
今天有 3 种非常有效的防蚊成分,DEET(避蚊胺)、Icaridin(埃卡瑞丁)、IR3535(驱蚊酯)。
对于液体形态的防蚊产品来说,想要达到基础防蚊效果(也就是至少 5-6 小时),
若依靠 DEET(避蚊胺),那至少应该有 30% 的浓度。
因为 10% 的浓度,仅能提供 2 小时防蚊时间。
而今天我们在电商平台看到的那些大品牌花露水里,即便添加了 DEET(避蚊胺),浓度也常常是极为可怜的 3%-6%。
若依靠 Icaridin(埃卡瑞丁)和 IR3535(驱蚊酯),基础防蚊浓度应该达到 15%。
这三种有效的防蚊成分,在国内最早是从驴友圈、徒步圈里发展起来的。
因为在深山老林里,蚊子可不在乎你愚昧不愚昧,它们只在乎自己吃饱没吃饱。
凡是那些相信了植物草本精华不含 DEET 的人,在被叮成 “烂茄子” 后,都会乖乖地选择 30% 以上乳膏型的 DEET(避蚊胺)。
因为乳膏形态可以大大缓解成分的挥发,身体泡水或者大汗淋淋,DEET 也不容易被冲掉。
所以,同样是 30% 浓度,乳膏型甚至可以提供 10 小时以上的防护。
但乳膏型的弊端在于质地黏腻,就像浑身涂了胶水一样,如果涂完后再穿衣服,衣服内侧都更容易粘挂在皮肤上,那种感觉和出了一身黏汗差不多,很多人不太习惯。
于是,
也有人把乳膏涂在最外层的衣物上,效果也照样发挥。
只不过内层皮肤还要涂一层液体的 DEET,达到双层防护的效果。
酒精和水基的防蚊液就是家里常见的款式。
如果是孩子白天外出活动,就要首选 30% 浓度以上的 DEET(避蚊胺),它至少能提供 5 个小时的防蚊效果。
而同样浓度的 DEET,如果是睡前给孩子涂的,那几乎可以整晚 8-9 个小时都没问题。
因为能不能防蚊,就看皮肤上还残留了多少 DEET,如果孩子都已经睡着了,出汗是不会多的,也不会冲走 DEET。
另外,很多人以为蚊子是到了晚上才出来,所以白天不涂防蚊液。
实际上,不同蚊子的活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伊蚊基本是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最活跃。
中间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太晒了,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害怕高温,我们在夏天的中午和下午一般也不出门。
伊蚊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起居的时间都高度一致。
只要你家有持续的积水,比如盛放碗筷的塑料盒子下面不是有个沥水槽嘛,这里的几毫升水就已经足够伊蚊产卵用了。
还有浴室里某个凹陷处的积水,那都是产卵的好地方。
产下卵后只需要 6-7 天就会变成会飞的蚊子,哪怕那个水窝里暂时没有水,卵也只是会暂时休眠,等下次水来了会继续发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家住 30 层的高层,门窗和电梯也已经很难进蚊子了,为什么家里好像总是持续地飞出蚊子咬人呢?
那你查查吧,家里一定有存水。
伊蚊吸血是间歇性的,十几分钟吃一次都可以。
而另外 2 种蚊子,按蚊和库蚊都是在黄昏和夜间活动。
所以,
想预防今后越来越严重的蚊媒疾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灭蚊,把家中水槽喷洒上杀虫剂,做好个人防护。
今后还有一个大趋势,就是那些科学有效的防蚊设施、药物、工具将是需求增长点。
用基因改造过的蚊子,把 “不孕不育症” 传给其他蚊子,也是一种生物武器。
但是演化思想也提示我们,吸血的蚊子全部在短期灭绝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蚊媒的病原体也许会被挤压出从此不再依赖蚊子传播的属性。
比如通过呼吸道传播,那反而更危险。
这些风险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全球过快的温升本就是我们改造出来的一个大环境。
感觉清零派兴奋得跟过年一样。
如果是人 - 蚊子 - 人的传播路径应该不会的,但是有疑问点就是官方通报 7.8 号第一例入境。按照潜伏期来说,不应该裂变这么快。如果传播这么快要不 7.8 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第一例时间上更早。要不病毒有可能变异在蚊子种群间能传播。如果是后者那就会彻底变成季节性疾病。
妈的,肯德基坏事做尽
VIMKUNYA(病毒样颗粒疫苗,由 Bavarian Nordic 生产),2025 年 2 月获 FDA 批准,用于 12 岁及以上人群。巧,真巧,真™巧。
蚊子飞行速度每小时 3 千米,
长春距离广州 2700 千米,
蚊子从广州飞到长春,不眠不休一直飞,
需要 900 小时,需要 37 天,
要是算上吃饭睡觉,那就得飞 100 多天,
现在是 8 月,飞到长春就是 11 月中旬,
那个时候长春已经可能下雪了,
看看蚊子能不能刚得过低温。
所以说,这个病,肯定是扩散不到全国的。
能不能换个翻译,叫花蚊子病毒,伊蚊病毒,好记,好传播,群众望文知意,现在的翻译太烂了
7 号线就上仅 4 站路程,刚坐下就一个蚊子在我腿边。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地铁还会有蚊子呢?
1、消杀没到位?
2、有人投毒!
可以怀疑是新一轮生物战。
今年夏天可真不太平,突然就冒出来了 “基孔肯雅热”,广东现在确诊的病例就已经破 4000 例了,其他地方也开始有相似的病症。
而且这个病还是通过蚊子传播的,本来夏天各类蚊虫就多,现在蚊虫叮咬不只是带来瘙痒的 “红包”,更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真的防不胜防。
不过也别太焦虑,据可靠的资料,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 “人传人”,主要靠伊蚊传播。所以防住蚊子,基本就能把风险降到很低。
但如果不幸被传染了,也要科学就医,不能轻信其他谣传的治疗方法,避免贻误病情。
这里我也整理了一份防治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高热 + 关节剧痛的组合
基孔肯雅热是由病毒引起、经伊蚊(埃及伊蚊 / 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3 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 3 至 5 天就退疹。
整个病程通常持续 57 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 23 个月。
怎么跟登革热有点像呢?是的,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不过,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其他以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也有区别:
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新生儿,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了疑似病症但自己又不清楚是不是被传染了,可以上美团在线问诊,都是真实的三甲在职医生,30 秒迅速接诊,24 小时在线,有问必答!
看完有需要还可以买药送药,都是正规的大药房,药品种类很全,买完还可以送货到家,很方便!
[
](https://xg.zhihu.com/plugin/732aec06c28bdb7c6974dc3fd7f67f2d?BIZ=ECOMMERCE)
二、科学治疗与用药:避免网络谣言误导
因为基孔肯雅热目前在广东饱受关注,不可避免也出现了一些谣言,譬如网传 “利巴韦林可抗病毒” 缺乏证据,盲目使用可能损伤肝肾。
事实上,目前并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治疗仍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核心,大家千万不能自行服用 “偏方”!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
发热与疼痛管理:
液体管理:
日常如果不确定能否用上药的,建议要先找医生问清楚,美团上也能找到专业的医护人士,会根据你描述的症状给出专业的用药建议,跟着直接下单就行了,就跟线下挂号问诊差不多。
平台也能顺便买药,能使用医保支付,付款直接刷医保卡里的钱不用心疼~ 还有有专人配送,不到半个小时就能送药上门了。
[
](https://xg.zhihu.com/plugin/732aec06c28bdb7c6974dc3fd7f67f2d?BIZ=ECOMMERCE)
三、早期识别与自我应对:防蚊是关键
可能有人会说,这蚊子杀得完吗?是的,杀不完,用再多蚊香、驱蚊液,也只是 “临时功”。想灭蚊,得从源头解决问题——及时清理家里、周边环境的积水,就可以把蚊子扼杀在摇篮里。以下这些危险点要挨个排查:
1、堆满杂物的阳台 / 天台
堆满杂物的天台可是蚊子的最爱,只需要一场雨,各种犄角旮旯都能成为蚊子的 “月子中心”。
2、各种储水容器或空间
蚊子 “生娃” 从来不挑地方,尽管是一个小孔或瓶盖,它们都可以直接“入住”。
3、绿植、花盆、浇花容器等
尽管是泥土上、盆托上甚至植物上有一点点积水,也可以养出一窝蚊子。另外,例如富贵竹、水仙花这些水生绿植以及浇花用的储水容器,大家往往清理得不仔细,也有积水残留。
4、废旧汽车轮胎,甚至在汽车上
阳台上 “躺着” 的废旧轮胎,甚至屋前屋后停着的小车上的雨罩,蚊子都可以“落脚”。
5、假山、水池、鱼缸(没有鱼)、下水管道等
这些地方常常容易积水,是蚊子很喜欢的 “避难所”。
个人防护也要上点心,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避免清晨 / 黄昏蚊虫活跃期在树荫、草丛逗留。家里可以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蚊香(注意通风)。
关键要记住,及时阻断传播链,若出现可疑症状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应立即就医检测。通过科学识别、规范治疗和全民防蚊,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总感觉又在搞什么 “实验”
广州蚊子多,是因为广州蚊子天然培养皿多,这玩意顶多能在湖南成事,湖北都不怕。所以必然不会成为全国性问题。
上次谁说耐寒的蚊子已经成功培育出来了的?
很遗憾,大概率不会,这次的传染效率太差了。
但是某些人的操作还是一如既往的骚……
我领导长居深圳前几天出差去华东某市,被叭啦吧啦告知他是从疫区来的……
让乌合骑驴画一张(就不传染)就好的!
这疫情发生在广东,已经有通稿在刷广东人、广东环境怎么怎么样了。
然后又有新闻爆出海关截查到一批 “外国蚊子” 进来,再之前是截到一批蟑螂。
你们觉得这单纯是广东环境产生的问题?
死亡率不超过 0.5%
感冒都比它强
想发展成疫情,那就离不开人祸
别的不说。
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喜欢疫情扩大,因为那几年带来的记忆太不好了。
而且那几年,已经把经济干成这样了,再来一次,经济得被干成什么样?
这个名字太抽象了,不利于传播。改名叫肯德基热吧
不太会,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城市里面蚊子数量是可控的。
所以总体来说可防可控。
而且现在这波之前东莞已经爆发了一次了,可能控制及时加多多少少有点时间点对应的天气状况,有效遏制了,基本在几个点扩大前就把疫情控制了。而且之前甚至有新闻东莞是搞了这个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191950
这个好像一直都有做……
而同样现在顺德这波估计也是拜之前大量雨水所赐,蚊子大量繁殖,所以才一下爆发起来。
但不比太焦虑的是,接下来华南天气应该会暴热,今天 7 月 25 都开始挂橙色高温了,蚊子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繁殖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个人判断应该能很快结束了。
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觉得不会,直到我看见佛山那边把下水道给封了,我觉得会
有疫苗,就看你能不能打的到了
反正德国可以打,医保报销 90% 左右。
怎么都在想蚊子飞?
这个病潜伏期一般 3~7 天,最长 12 天。
这么长时间别说飞机了,高铁都能到北京跑几个来回。
发病前被蚊子一咬,传给蚊子。人完成传毒任务。
蚊子 5~7 天感染透,叮人,人被叮过 3~5 天发病。
北京上次出现输入病例是什么时候?7 月 22 号
北京本地病例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8 月 1 号前后。
长江以南现在正是多雨季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这些地方白纹伊蚊又多又厚,为什么不能传?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会不会成为全国级别的疫情取决于大家的勇气与决心,而不取决于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
如果大家懦弱无能,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叫无症状,有一例就够了。毕竟现在核酸检测已经出来了,很简单……
应该不会,北京已经开始灭蚊了。小区通知开始消杀。其他城市有条件的应该也都开始了。
有没有敌对势力投放毒蚊子的可能性?
图源:Freepik
撰文 | 张天祁
● ● ●
近日,广东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增长,吸引各方关注。截至 7 月 26 日 24 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 4824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不会直接人传人,而是需要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症状为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有慢性多发性关节炎。
7 月 22 日,世界卫生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 · 阿尔瓦雷斯表示,目前已有 119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世界范围内约 550 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1]。
这种过去很少听说的疾病,为什么今年突然疫情暴发?而这类由蚊虫叮咬传播的蚊媒疾病,又是否会有日渐严重的趋势,会不会传播到北方?
自 2008 年以来,中国已有 16 个省份报告过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所谓输入病例,是指患者在境外感染后回国,而本地流行则意味着病毒已经通过本地蚊虫在社区内传播。
中国曾发生几次基孔肯雅热的本地流行。比如 2010 年广东东莞一个村庄确诊 173 例本地病例,虽然未发现明确的输入病例,但病毒株与泰国流行株高度相似,推测疫情源于境外输入。2017 年浙江衢州,一名从孟加拉回国的患者引发了 3 例本地传播病例。2019 年,云南瑞丽发生较大规模本地流行,121 人确诊,病毒来自缅甸输入病例 [2]。
相比这几次流行,今年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尤为严重。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认为,从传染病的传播规律来看,今年的流行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不断输入的境外传染源、日益壮大且边界扩张的本土蚊媒、悄然进化的病毒毒株,以及因缺少特异性疫苗而普遍易感的人群。
首先是境外输入病例的上升,近年来,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多个国家持续活跃,已有超过百个国家出现本地传播。随着跨国旅行和商贸往来的增加,一些人在非洲、美洲或东南亚感染病毒后回国,成为新的输入源。
第二是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化。温度升高为蚊虫的繁殖和活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蚊虫分布范围也在扩大。
以我国为例,原本在 2000 年代初并无分布的埃及伊蚊(Ae. aegypti),近年来已在云南多个县镇被发现。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扩散趋势则更加明显,正从南方向北方蔓延。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也就是所谓的 “花蚊子”,是中国最主要的蚊媒疾病传播媒介。我国媒介伊蚊监测网络显示,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北起辽宁沈阳、大连,西至甘肃天水、陇南,再延伸至西藏墨脱及其东南区域的大部分地区。而埃及伊蚊主要局限于海南沿海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个别乡镇,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热带地区 [3]。
城市化进程本身也为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白纹伊蚊属于 “野栖型” 蚊虫,在野外吸血并且栖息。城市绿地的扩展增加了 “野栖型” 蚊虫的栖息场所,而快餐盒、瓶装水等生活废弃物又制造出大量小型积水容器,成为理想的孳生地。
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周边农村 3 至 5 摄氏度,加快了蚊虫发育速度。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在城市中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比农村短 5 到 10 天。此外,高人口密度也为雌蚊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血源。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非常高。密度一高,输入性传染源就很容易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开来。
第三个因素来自病毒本身的演化。像登革热、寨卡和基孔肯雅热这类蚊媒病毒,早期大多在非洲森林中的猴子中传播,但在传播范围扩大后,其致病性和感染能力也发生了变化。
基孔肯雅热病毒也看到了类似规律。它主要有三个基因型,而近年来在亚洲流行的,是源自 “东中南非型” 的一个变异分支,被称为“印度洋分支”。研究证实,这个分支的病毒对白纹伊蚊的感染和传播能力都显著增强。我国 2017 年浙江和 2019 年云南的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其病毒株也正是属于印度洋分支。
此外,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者结合,就可能形成传播链,造成较大规模的爆发。但具体哪个环节起主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解释,过去基孔肯亚热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白纹伊蚊虽然也能传播基孔肯雅热,但效率并不高。埃及伊蚊生存需要更高的温度,主要在热带地区分布,适应能力不如白纹伊蚊。
这次流行的病毒属于 “印度洋分支” 毒株,它有一个关键的氨基酸突变(E1-A226V),使它在白纹伊蚊体内的传播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这种突变实际已经出现多年,但病毒过去主要在印度洋沿岸地区流行,在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只是在近年随着病毒的扩散,才逐渐输入中国。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风险正在上升,未来可能逐步常态化。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过去在中国多为散发的输入性病例,尚未形成大范围快速传播。今年基孔肯雅热在广州、佛山等地出现本地流行,且流行区域与登革热高度重合,表明其在中国具备了扩散的基础条件。这种变化未必意味着疫情会年年发生,但类似事件的频率可能正在提高。
“就像极端天气,过去是 50 年一遇,最后变成 10 年一遇。这类疫情原来可能是 10 年一遇,未来可能会变成 2 到 3 年一遇。” 黄存瑞说。
在众多蚊媒疾病中,近年来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不止基孔肯雅热。与这个相对陌生的名字相比,登革热无疑更为人熟知。两者同属蚊媒病毒病,传播路径相似,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传播。不同的是,登革热早已在中国多地反复暴发。
登革热原本在中国并不常见。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05 年到 2012 年,年报告病例长期维持在百例上下,发病率始终处于低位。可在 2013 年到 2019 年,登革热病例数始终居于高位,2014 年全国发病超过 4 万例,2019 年也超过 2 万例。虽然新冠疫情期间病例数明显回落,但近年发病率又重回高位。总体来看,登革热的全国发病率从 2005 年至 2023 年显著增加 [4]。
蚊媒疾病通常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似乎离北方还很遥远。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方也难以独善其身。2017 年,山东济宁便出现了登革热本地传播的情况,截至当年 8 月共报告 58 例病例 [5]。
一项研究显示,登革热疫情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向北扩散趋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等纬度较低的地区。但近些年,福州、杭州、重庆等中部城市也开始报告病例,说明病毒正在突破原有的气候限制,向更高纬度蔓延。同时,不只是病例出现的城市变多了,各地的流行期也在逐年拉长,意味着登革热一旦暴发,持续时间也在延长 [6]。
促使蚊媒疾病近年增长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2024 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气候条件为致命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例如,与 1951-1960 年相比,过去 10 年(2014-2023)中,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攀升了 46%,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增加了 11%。
WHO 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登革热扩散的主要原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提出,登革热和气候变量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均存在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是影响登革热分布最重要的变量 [7]。
蚊子是彻底的冷血生物。它们的生命周期、活动频率、觅食行为与体内病毒的复制速度,几乎完全受气候驱动。
随着气候变暖,这些蚊虫的生存边界正在扩大。一方面,温度升高延长了蚊虫的年内活动期,增加了宿主和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病原体在蚊体内的复制周期也被缩短,增强了传播效率。以登革热为例,在 30 摄氏度时,登革病毒在蚊体内的潜伏期(即从蚊子被感染到可传播病毒的时间)约为 12 天,而在 32 到 35 摄氏度之间,这一过程可缩短至 7 天。这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下,同一只蚊子在一生中可传染的次数会成倍增长。
气温介于 20 至 30 摄氏度之间时,最有利于蚊虫的孳生与传播。不仅卵的发育速度加快,羽化后的雌蚊比例和成蚊体积也更高,使其更易寻找宿主。在 25 至 30 摄氏度之间,蚊虫的叮咬频率达到高峰,病毒传播风险随之升高。
当气温低于 18 摄氏度时,蚊虫的飞行能力明显受限,传播范围不足 50 米。当温度升至 20 至 27 摄氏度时,飞行距离可达 400 米,大幅提升了传播效率 [8]。
气候变化不仅让蚊子活得更快、更久,也让它们活动的地理范围显著扩大。甚至出现了北上的趋势。
白纹伊蚊的适生范围正逐步向中国高纬度地区扩张。基于 1981—2010 年的气象数据,研究者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分布变化。当前,白纹伊蚊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地,覆盖约 269 个县(区)。即便在最低增温路径下,到 2050 年适生区也将扩大至 400 个县。也就是说,原本不具备白纹伊蚊生存条件的地区,正在逐步被纳入它们的活动范围。
伊蚊的扩张带来了疾病的扩张。以气温为核心变量构建的生物驱动模型显示,在所有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登革热的风险区都将持续向北扩展,受威胁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国已有 142 个县(区)的约 1.68 亿人处于高风险区域。即便在最乐观的情景下,进入 2020 年代后,发病县(区)数量也将从 146 个增至 344 个,风险人口从 1.72 亿增至 2.78 亿 [9]。
陈晓光介绍,既往的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每捕捉 100 只蚊子,白纹伊蚊的数量从 2004 年的不到 4 只,增加到 2017 年的 14 只,种群比例明显上升。
他解释,温度是影响病毒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蚊子在吸入带病毒的血液后,病毒需要先感染蚊子的中肠,再突破屏障进入循环系统,最终进入唾液腺,才能通过叮咬传播给人。这整个过程被称为 “外潜伏期”。
但在较低温度下,这条传播链会被打断。“我们的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降到 18℃左右时,登革病毒几乎无法感染蚊子的中肠,传播也就难以发生。” 陈晓光说。
随着北方的变暖和蚊虫密度的增加,发生蚊媒疾病流行的风险也在提高。“过去制约蚊媒疾病传播的温度瓶颈,是一个天然屏障 ,现在被打破了。” 陈晓光说,“现在不但理论上北方可能出现登革热的本地流行,而且我们也的确看到登革热病例在向北移动”。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赵琦介绍,影响登革热蚊虫传播的气候因素不止温度,还包括湿度和降水。气温是首要因素,湿度会影响蚊虫的生存状态,而降水则决定了蚊虫是否有足够的水体用于产卵和幼虫发育。
如果环境湿度太低,比如低于一定百分比,蚊子的翅膀可能会干裂,飞行能力减弱,也难以吸血,从而影响其生存。相对湿度在 68% 到 80% 之间,可能更适合蚊子的发育。
黄存瑞的研究发现,高度集中的降雨(如瞬时强降雨)会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均匀分布的分散型降雨则会增加风险。
他解释,如果是瞬时的大暴雨这种极端强降雨,对蚊虫的滋生地是不利的,甚至会将其冲刷掉。但是,要让蚊虫滋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降雨量,形成一些静态的积水,比如洼地里、瓶瓶罐罐里的积水,这种环境就比较容易让蚊虫滋生,导致它快速繁殖,数量增多。
研究显示,2013 年至 2020 年高风险分散降雨发生频次的平均水平,约是 2005 年至 2012 年间的 1.6 倍,其中华南、西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2005 年至 2012 年相比,2013 年至 2020 年高风险分散降雨导致登革热病例数量迅速增加 [10]。
赵琦指出,热带气旋过后,蚊虫孳生的风险往往也会提高。虽然强降水在当下可能会冲刷掉蚊虫的滋生地,但气旋过后留下的低洼积水,反而为蚊虫提供了新的繁殖场所。
“气旋过境后,可能带来建筑损毁、垃圾堆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变成新的积水点。而且气旋往往先带来降温,之后又迅速回暖,加上正值高温多雨的夏季,这种降水和高温的叠加效应,正好为蚊媒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赵琦说。
近年来,同样属于蚊媒传染病的登革热,已经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常见。每年都有境外输入病例在本地被蚊虫叮咬后,引起进一步传播,形成一定规模的疫情。这也让人开始担心,基孔肯雅热是否也会像登革热那样,变成一种常年反复在国内出现的疾病。
陈晓光指出,目前无论是基孔肯雅热还是登革热,在中国仍属输入性传染病。也就是说,病毒最初来自境外,感染者回国后被本地蚊子叮咬,再由这些蚊子传播给周围人,引发局部流行。
与之不同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本地流行。比如在新加坡,登革热已经成为地方病,病毒可以在蚊虫种群中持续循环,甚至通过卵传给下一代,不再依赖外部输入,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传播。
而在中国,目前虽然传播媒介广泛存在,人群也普遍易感,但由于缺乏本土持续的病毒来源,尚未形成稳定的本地传播链。只是一旦输入病例增多,本地蚊虫便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导致疫情暴发。
王四宝指出,面对境外输入带来的疫情,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隔离输入病例,防止蚊虫叮咬导致病毒在国内扩散。
到了夏季蚊媒活跃的时期,必须加强病例筛查,强化病例检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对早期病例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于从已有基孔肯亚热疫情的地区返回的人群,要进行及时追踪和健康监测。
他强调,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在发病当天起到发病后第六天之间,是病毒在人体内含量最高、通过蚊子传播给他人的风险最大的时期。这个时候必须特别注意防蚊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病毒通过蚊虫形成新的传播链。对出现疑似症状(如体温超过 38℃,伴有皮疹或关节疼痛)的入境旅客,或自境外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入境且在入境后 12 天内出现相关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并立即报告当地疾控部门。
对于蚊媒传染病,王四宝强调,防控蚊媒病需要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蚊媒监测至关重要,常态化监测蚊虫密度和分布,一旦发现蚊虫密度异常上升,应及时发出灭蚊预警,尽早干预,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同时,还需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揭示蚊媒病原体的跨种传播机制及宿主抗病免疫等,推动新型防控策略、药物和疫苗等研发。
蚊虫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成蚊的消杀。另一个也是更根本的,是环境的改造,清理蚊幼的滋生地,将各种小型积水清理掉,这主要依靠社区的环境治理。只有清除积水,才能从源头切断蚊子的繁殖链。
陈晓光解释,环境改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蚊子是全变态昆虫,它一生中的卵、幼虫、蛹这三个时期都是在水里完成的,占了生命周期的四分之三。在这个阶段,它们没有翅膀,更容易被发现和控制。
具体的改造措施,比如改建下水道、电缆沟,把容易积水的明渠改成蚊子飞不进去的暗沟,把土壤地面进行硬底化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白纹伊蚊喜欢的容器积水,应该号召大家 “翻盆倒罐” 予以清除。
在传统的防控之外,近年来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蚊媒控制的生物与遗传手段。
陈晓光介绍,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天敌,比如让食蚊鱼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现在国际和国内的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利用共生菌的方法。让蚊子感染特定的微生物如沃尔巴氏体后,不仅会影响繁殖能力,还能降低其传播病毒的能力,相当于给蚊子 “打疫苗”,使其无法有效传病。
不过,陈晓光也提醒,虽然现在防蚊手段越来越多,但蚊子依然是种很难对付的生物。
白纹伊蚊的基因组大小约为 20 亿碱基对,仅次于人类的 30 亿碱基对,具备庞大的基因储备和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它能够通过基因突变不断适应环境压力,维持种群的生存与扩散。
过去,DDT 等杀虫剂曾一度被视为控制蚊媒病的 “终极武器”,但蚊虫很快就表现出强大的抗药性。在实验室中,对白纹伊蚊施加杀虫剂压力,仅需 6 代就可筛选出具备抗性的个体。在非洲、东南亚等登革热和疟疾流行地区,蚊虫的抗药性已经非常普遍。
“想单纯依靠某一种技术就把蚊虫密度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陈晓光说。“我国现在遵循的是综合防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2025, July 22). 世卫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 新华网.
2. 冯云, & 张海林. (2025). 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5(5).
3. 杨蕊, 龙佳敏, 王霞, 王长军, & 陈勇. (2024). 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监测预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5(2), 305-312.
4.Li, Z., Huang, X., Li, A., Du, S., He, G., & Li, J. (2024).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China, 2005–2023.China CDC Weekly, 6(41), 1045.
5. 陈秋兰, 宋文涛, 牟笛, 李昱, 殷文武, & 李中杰. (2017).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我国登革热疫情特征阶段性分析.疾病监测,32(10/11), 801–804.
6. 吴玉蓉. (2023).降雨模式对中国登革热主要流行区域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山大学.
7. 林夏. (2024 年 11 月 5 日).柳叶刀倒计时最新报告:全球与高温相关的死亡急剧攀升. 赛先生.
8. 刘起勇. (2021). 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32(1), 1-11.
9. 刘起勇. (2020).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 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31(1), 1-6.
10.Wu, Y. R., Wang, X. W., Zhao, L., Lu, B., Yu, J. F., Liu, Z. H., … & Huang, C. R. (2023).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d its concentration degree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dengue outbreaks in China.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14(5), 768-777.
在广东目前发展那么久,也就佛山有几千例,其他地方都是零星的,而且是佛山输出的,就这速度比登革热都还差一点。
而且广东这边有应对登革热的经验和措施,应对同样是靠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基本就是照单抓药就行。
不会,如果会,你这个问题根本发不出来。
能不能来个蚊子清零?
我对这玩意可是深恶痛绝,城市定期来点灭蚊活动该多好。
会发展成为全国疫情
肯定是不会的,火葬场殡葬黄牛都出现了,全国通缩,房产降价,但墓地却涨价了,反而是【疫情结束了】。那可见疫情的定义就是防疫措施,和有多少人病了死了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所以只要不对基孔肯亚热做任何防范,随便他传染,那就不可能形成 “疫情”。这点对任何病原体也都是相通的。
……
是不是有点过于巧合了?
绝对会
它们巴不得
故意去扩散
油水和管人的爽感像毒品
不要怕,我们已经有疫苗了。而且我们还有南粤的国士无双和新加盟的牢鄂传奇研究员。
我爹跟我说这是某些机构投放的生化武器。
希望能够重视这些乱七八糟的谣言在老年人当中传播啊。
我爹昨天跟我说,这次广东这个疫情的来源,是因为一些机构,研发出了转基因的白纹伊蚊,在广东进行了野外投放,以至于现在了出现了现在这个疫情。
他还给我展示了他的证据:
他跟我说他们老年微信群都传开了,投放的转基因蚊子是白纹伊蚊,现在传播这个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蚊子也是白纹伊蚊,这不就正好对上了。
证据确凿,这肯定是生化武器了。
我说这也太扯了,这转基因蚊子我知道,这是用来灭蚊的。
因为白纹伊蚊一生只能交配一次,所以雌蚊子一旦与这些不孕不育转基因蚊子交配,之后就失去了繁衍能力。
更何况,转基因蚊子和疫情传播有啥关系,再怎么转基因也转不出会自动生产病毒的蚊子出来的啊。
我爹说他不信,他们退休群里都说了,当时放飞的转基因蚊子就是白纹伊蚊,现在传播新疫情的又是白纹伊蚊,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就是生化武器没跑了。
我……
我爹是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严格来说也算是个知识分子。
平常也天天捧着个手机上网,刷刷今日头条什么的,也不算消息闭塞。
当然,头条上乱七八糟的谣言也多的很,但是最抽象的还是老年人微信群。
估计过两天老头老太们说不定又得囤点什么了。
啥时候能想想办法整治一下这种微信谣言群?
———————ʕ·͡ˑ·ཻʔ♥︎ ———————
万万没想到,我这么一篇吐槽老年微信群谣言的回答,居然打翻民科窝 + 反贼窝了?
这两个群体居然重叠程度这么高?
属于咋一看觉得离谱,仔细一想又很合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评论不是我删的,你们跑什么啊喂,我夸你们两句就跑了?
不会,传播媒介比较单一,而且蚊子也就华南 f3 比较厉害而已,北方没啥蚊子。
今年的基孔肯雅热对比上年登革热来说,不算很严重了,上年登革热我们这里一大堆人中招,今年这个肯 x 热身边暂时还好,传播力度没有上年登革热严重。
上年的登革热范围也就这么大,今年的肯 x 热不会比上年严重。
别的地方不清楚,至少黑龙江不会,在黑龙江半年还没有让蚊子咬过,你让基孔肯雅热怎么传播?如果广东疫情进一步严重,可以考虑东北躲避。
不会。随着中国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中国人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对付这种蚊虫传染病轻轻松松。
电动自行车减少了中国 50% 的交通拥堵和 50% 的尾气污染,是中国盛世的最大功臣。鼓吹限制电动自行车的必然是美帝卧底,目的是搞乱中国。
长期开汽车必然得腰间盘突出、脊椎病、肾结石、痔疮、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开车病,而且整天怕冷怕热,身体抵抗力一落千丈。
疫情 3 年让中国人养成了骑电动自行车的习惯,身体抵抗力大大增强,疫情放开后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所以汽车乃烦恼之源,只有改骑电瓶车,才能享受无极大道。
不会。
以现在的医疗体系而言,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疫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会,但是南方估计要泛滥
没有强力的封控政策,且接下来顺德一周都是雷雨天,潮湿,温度 28-32℃,非常适合蚊子繁殖,势必是灭不绝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顺德人一向不认自己是佛山人,怎么这次又叫佛山疫情,不叫顺德疫情了 明明 98%病例都在顺德
目前佛山的部分医院已经要求不能休假,不能出外了,形式不容乐观,建议佛山的朋友做好防护,买点驱蚊股对冲下经济损失,彩虹集团是个很好的标,市盈率低盘子还小
广州底层人生活是真的折磨,一边严查电动车斗智斗勇,一边又要开始防疫。不知道工作还好找吗。
准备着手蚊香,花露水等各种防蚊神器了,最近广州天气炎热 ,灭蚊的速度赶不上蚊子的繁殖速度。
这取决于你把 “多少人得病、多少人出现长期关节炎后遗症”定义为疫情,还是把 “防疫措施” 定义为疫情
不要说全国,有很大概率,一到冬季就结束了。
其实来北方看看就明白,仅以山东鲁西南地区的观察为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中观察到伊蚊了。你可能会觉得我的家庭环境好,有充分的灭蚊驱蚊措施,当然没有了,但是据我观察野外的伊蚊密度也很低了。
我是生物学爱好者,每天黄昏,我就会观察蚊子交配的情况,或者 “花蚊子” 的密度。我发现北方几乎都是库蚊——不能说一个伊蚊都没有,但是经常一个几百只库蚊的种群,其中的伊蚊也就不到 10 只。我经常找到黄昏的草丛河畔。然后要么用捕虫网,要么直接上电蚊拍,然后检查库蚊和伊蚊的比例。
传播两热的主要是埃及伊蚊。
在我国埃及伊蚊分布范围很有限: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在中国,它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
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云南等省份。
也就是说连长江都很难大面积迁飞过去的。
这主要是跟这种蚊子的生活习性有关。26℃ 是埃及伊蚊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而 25℃–30℃ 是其整体生存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 。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蚊子是很难在中国大范围迁飞和繁殖的。
因为夏天被热死,冬天被冻死。
河南极端高温达 44.4℃,网友称室内大量蚊子被热死,蚊子真能被热死吗?蚊虫都是怎么 “避暑” 的?
其实北方的干燥空气也很难大范围适合其繁殖。
高温对蚊子的杀伤力并非孤立存在,空气湿度扮演着关键角色。干燥环境会加剧脱水效应,而湿热条件则可能提供一线生机。在河南的极端高温中,湿度往往低于 40%,这种干燥高温组合对蚊子尤其致命。当湿度小于 40% 时,即使温度仅 40℃,蚊卵也会因脱水而死亡,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这就更不用说北方冬季的严寒了。
虽然不会热死和冻死全部种群,但是每经历一次寒热转换,就会让种群数量锐减,传播链就被打断了。
基孔肯雅并不能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所以防蚊、灭蚊、驱蚊工作做好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其大范围传播。
基孔肯雅热导致的严重症状和死亡很罕见,通常发生在有其他共存健康问题的幼儿和老年人中。
另外,是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的。在高比例人口被感染后免疫的岛屿上,传播已被阻断若干年。
原文见 WHO 的官方文件: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我认为不会。
不过某些账号逢中必反到连蚊子都要共情你敢信?
强烈呼吁《基孔肯雅热》改一个和【非典】一样的喜闻乐见的名字,便于今后管控时候使用。
武汉已经有了,佛山输入的。
虫媒病毒不是呼吸道病毒,有以下特征:
1. 蚊子只会飞 100 米
2. 只能蚊子作为媒介感染。
3. 人只要接触不到蚊子就不会感染
4. 天气冷了,蚊子就少了
也就是说比较难,可以一个区域,比如海南云南广东这种整个省有,但要大量外溢到其他省,非常难,个别的病例都不一定能传染到人就好了。
貌似还不如登革热,且白纹伊蚊目前还没适应温带气候。
只能还是小孩那一桌。
去年的登革热疫情其实比这严重多了。
亦因此,上不了热搜。
登革热已经在广东祸害几十年,有确切疫情纪录是在 1978 年,在佛山石湾镇首次传入。自己来广东二十五年,几乎每隔俩三年,就会集中爆发一次,2024 年就是登革热大爆发年份,持续了大半年,一直到十月底十一月初才消停。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一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折腾了 47 年也没有变成全国性疫情,基孔肯雅热全国范围内散播的机会不大。现在已经立秋,广东还闹得很凶,是因为爆发条件充分,高温、潮湿多雨及持续时间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九十月份的中原地带已经进入秋季,雨水减少,气温下降,天然的物理屏障隔绝。
还有气候更极端一点的地区,比如西北五省九十月份干旱降温几乎雷打不动,只要没有人传人,这个大区域内大概率不会爆发。老家陕西汉中,今年夏天虽然持续高温,但是极度干旱,两个多月没下几场雨,七月份回老家,坐院子里一晚上,没见几只蚊子,汉江边更是乘凉好地方,风大没蚊子。西安今年也变成超级大火炉,持续干旱不下雨,去灞河边钓一晚上鱼,走前随便喷喷花露水,都不用带蚊香,这种气候条件要爆发基孔肯雅热相当有难度。
结论,登革热没有变成全国范围疫情,基孔肯雅热大概率也不会,今年这个基孔肯雅热被各路媒体推波助澜,有点小题大做。不用恐慌,小朋友和老人容易中招,出门做好防蚊措施,家里注意灭蚊就好,被登革热祸害几十年的广东,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事都没有。
动员全社会灭蚊有个好处,最近出门都不用喷驱蚊水,不过有些地方打家劫舍一样的防蚊灭蚊,又开始搞药品登记那一套,实在有点过分,波及普通感冒发烧病患不说,根本没屁用,防蚊灭蚊才是重点,防人干什么,脑回路清奇。难道登革热就这么没有排面,闹了几十年也不曾得到过如此重视,极少部分人到底想干什么,又想发国难财。无糖可乐喝多了,乱写的,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逆向思维,如果真的严重,这么多讨论,会发生什么?
所以,没有辟谣,没有训诫,足以证明确实不太严重。
一、制造恐慌
二、收割
这是典型到热带病,亚热带和温带的蚊子会冻死,没办法持续传播
大概率不会的,至少北方不会像南方出现大面积感染的情况。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7 月 26 日北京疾控就有回应过,北京没有埃及伊蚊,主要的蚊种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比例较低,历年也未在本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因此,北京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即使有病例输入本市,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就可以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传播。
另外,张文宏也首次发声:
针对我国近期南方部分地区突然增多并出现外溢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首次发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为何此次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较快。
“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 张文宏向记者解释称。
不过即便如此,他认为,如果及时采取有效迅速的措施,目前南方部分地区应该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仍能阻止感染风暴的进一步形成并阻止病毒向周边区域扩张。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 7 月 24 日,佛山市 5 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 4000 例。目前,佛山当地已经对感染患者采取了防蚊隔离措施。
对此,张文宏表示,人也是该病毒的传染源,会帮助病毒的传播,从人到蚊,再传播给人,而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可以让疾病出现跳跃性的传播——该病毒可以通过人员来往,将病毒带到新的蚊媒生活区域,进而拓展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区域。
“后续的重点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扑灭蚊子孳生地;同时周边地区必须对疑似病人进行密切监测。” 张文宏表示,“此外,在疫情过后必须立即展开当地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明确此次感染覆盖的人群有多大,下次再出现新传染风暴的风险有多大。”
他还表示,目前来看,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主要是轻症,对症治疗即可。
疫情期间尝到了权利的滋味
又想复刻了
大部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跟科普的。你去过一线?实践检验过你认为的真理么?这是引用广州花都区的信息。30%-40% 关节持续疼痛的描述。
这个东西是不看客观规律的。
完全取决于最近还会不会有 “大节奏(来源:独夫大国师)”。
实际上,这种手段只不过是一种叫法好听的 “借盐”
已经有暑期来穗的弟兄退票了,岭南瘴疠之地,大家各自珍重 。
不要公信力的结果是这样的
吸吸体味继续赢好了
8 月份是个关键时间段!我不知道其他地方!
快进到应捅尽捅 咱就说假如,假如人传人还可以通过抽血的途径传播呢
不要惊慌,这玩意自然感染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而有效的抗体,可以群免 (/¯◡ ‿ ◡)/¯
单纯吐槽。今年的暑假好惨淡啊…… 都能匹敌 2021 年的暑假了。
有可能发展为长期反复流行的季节性疾病。
首先,灭蚊是不可能完全杀灭的。在城区里可以灭蚊,但城区外的山里呢,树林里呢,草很高的河边呢,总有一些地方是人迹罕至的吧。这些地方下场雨,只要有一个小坑,一层枯叶,就会自然形成无数小水洼,只要积水能维持两三天,就能繁衍无数新蚊子,所以完全灭蚊是不现实的,只能降低城区蚊子的密度。
其次,这种病毒还能感染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可不会听从人类的指挥去防疫,人迹罕至的地方也不可能消灭所有野生动物,哪怕人类的病例没有了,病毒依然可能存留在野生动物当中,等待一只成为桥梁的蚊子。
好的一面是人类对该病的免疫会持续很久,只有变异出足够强的新毒株才会重新引发流行。
这些非洲噘嘴猴非特么赖在中国,咱们也不采取些手段?
哥们是没办法,跑这边来搬砖。一有个头疼脑热也不敢吃药,赶紧去抽血化验是不是得疟疾了…… 然后再用两天的时间来回忆是不是用的一次性针管…… 已经魔怔了
记者走进佛山首例基孔肯雅热报告社区,“网格式” 阻止疫情蔓延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社区
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 注册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新桂路 201 号 4 座 3 楼
距离不到 8 公里
广东佛山累计确诊基孔肯雅热超 3000 例 主要集中在顺德区
不但有中外合作,而且据报道有不少的经费。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院院士及知名学术团体创建,覆盖了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 33 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第一个国家分支机构于 2003 年正式注册。据 Research 网站公布的 2023 年最新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高峰院长在免疫学领域位居全球免疫学科学家排名前 1000 之列。先后担任 Viruses、PLOS ONE、Zoonotic Diseases、Current HIV Research 等 7 种国际专业杂志期刊编委;承担及参与过多项美国 NIH/NIAID 艾滋病研究项目,获批总科研经费超过 2100 万美元;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6 项和中国发明专利 3 项。
著名病毒学家吴建国突发疾病在佛山逝世,享年 66 岁 并且曾有医学专家突发疾病死亡,死前几个月发表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研发突破论文
据暨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9 月 7 日,吴建国团队在流感病毒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 月 26 日,Nature 子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张其威教授和吴建国教授团队关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最新重要发现。该研究首次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与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Delta)等 Variants of Concern (VOC) / Variants of Interest(VOI)株之间发生了多次跨变种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推测奥密克戎株与德尔塔株产生的重组 “德尔塔克戎” 样变异株(Deltacron-like Variant)最早在 2021 年 11 月已在南非和博茨瓦纳等地出现。
2023 年 11 月,美国 FDA 加速批准法国公司 Valneva 研发的 Ixchiq 疫苗。
2025 年 2 月,美国再批第二款疫苗 Vimkunya。这款由 Bavarian Nordic 研发的病毒样颗粒疫苗。Bavarian Nordic 还研发了猴痘疫苗。
股价上涨 124%!猴痘疫情升为高级,Bavarian Nordic 或成最大赢家?
20250724:基孔肯雅热引爆防疫板块 市场 A 股三大指数今日继续刷新今年以来的新高,截止收盘, 沪指 涨 0.65%,收报 3605.73 点; 深证成指 涨 1.21…
传染病一流行,医药企业就能有巨额利润的套路不改,新型传染病的研发与传播,注定阴魂不散
而除了疫苗外,检测试剂、药品等,都需要做到近乎零利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为传播病毒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 检测试剂上市公司受影响几何?资本继续发国难财
两个角度来看都不会。
1 生物学上。
传播方式极有限:只有蚊子叮咬,携带了病毒的蚊子,再叮咬人后 才会传播。
症状明显:不似某些感冒病毒那样有较长的无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的潜伏期。
不能直接由人传染到人。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此病是局限性,季节性的,不会大规模扩散发展。估计等到北方高温多雨的夏季结束后(9 月)就会基本绝迹,只在南方部分地区有极低传播。
2 社会学上。
新传染病法针对数年前的 “疫情” 事件进行了部分更改,提高了进行管控的门槛。
事实上,自然疫源的疾病常常呈现自限性 – 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很多传染病自行降低烈度。严重的传不远,传的广泛的病不严重。
有人考虑到 “生物战争” 的问题,这完全不用顾虑。
绝大多数病毒传染病,其遗传物质不稳定,经常变化 所以难以进行杀伤型武器化。– 太不准了。所谓定制型基因导弹只存在于理论上。
而利用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制造政策变动,诱导经济战,倒是当前文明断层线战争中的常用手法。所以,不可再次上当。
注意个人防护,增强免疫力,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不会人传人,你只需要建一圈隔离蚊子的屏障就行了这不比新冠简单多了
又搞运动式防疫 那要是能把马路隔离带的狗屁绿化全撤了我还是可以支持的
这是个艾滋的轻量版。一样是血有毒,一样的正常看你不知道谁的血有毒,你不能直接把所有人都关起来。
看他们的水平咯
它能不能发展成为全国疫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街道再这样形式化灭蚊下去,蚊子全跑进居民家了。
前两天广州刚结束为期一周的暴雨,天刚放晴,街道就组织人员到处灭蚊清理杂草。这行动值得肯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少年宫门前有一堆花圃,我常常在那里等待孩子下课,平常在那也没被蚊子叮咬过。
刚好那天放晴,我离远就看到那个位置烟雾弥漫,仙气飘飘,浓雾中带有几个橙黄色的身影。我走近一看,原来街道工作人员正指挥着四个环卫工人在清理花圃里的杂草和喷洒灭蚊药。
我到的时候孩子还没出来,就在花圃旁等了一下,环卫工人还在傍边消杀清理,就这短短的 10 分钟,我就被蚊子咬了两个包。好在我们附近没有疫情,不然被咬后又得提心吊胆一段时间了。
不仅这里,我发现每当物业通知我们小区楼下进行四害消杀工作后,家里就突然多了几个蚊子。我们住的还是高层,平常不灭蚊极少遇见蚊子,每次一消杀,都会冒出几个来。
上周,街道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进门宣传预防基孔肯雅热,看见了我家的那瓶水培富贵竹,要求我每两天就得更换里面的水。
但我楼下花园是个大型的人造水池,里面养着一群锦鲤和 4 只鸭子,水永远是脏不见底的,一年都不见物业换两次水,简直是大型蚊子培养皿,但这次疫情依然没有更换里面的水,他们却把目光投向了居民家里的花瓶。
吐槽这么多,只是想社区多做点实事,少来些形式主义。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有巨兽益生菌横空出世,镇压当代。
小儿科的东西就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不会,但从灭蚊力度能看出广东 F4 很爱惜乌纱……
广东这边三十年前就有科普宣传防治登革热和白纹伊蚊了,三十年时间总会总结很多防治防控措施吧?
另,很多回答又扯到米国,真的牛逼… 现在海外减脂用的创新药都在加速爆发上市,三五年后是不是说肥胖也是米国传进来的
可能性很小
传播疾病的不是所有蚊子,而是特定的 “花斑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些蚊子虽然确实会飞,但它们的 “活动半径” 其实很有限。
大多数人以为蚊子就像候鸟一样,可以远距离迁徙。实际上,白纹伊蚊的飞行距离通常只有 100-200 米,最多不超过 800 米。
你家楼下的那些蚊子,基本就在附近几栋楼之间转悠,很少跑到别的小区去 “串门”。
而且它们对环境要求比较挑剔。需要积水来繁殖,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北方很多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它们大规模生存和繁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顺德、乐从镇这些特定区域,而不是迅速扩散到整个广东省。
基孔肯雅热要形成大规模传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感染源。**目前广东的疫情是由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一个缅甸籍人员 7 月初入境,成为 “零号病人”。
**第二个是适合的蚊媒密度。**这就是为什么疫情主要在南方。白纹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分布很少。
**第三个是易感人群密度。**虽然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会获得持久免疫力。一个地区感染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传播链自然会中断。
你仔细想想,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全国传播,2010 年广东首次出现本土病例时,或者云南、福建后来的小规模疫情时,早就扩散开了。
但实际上都被有效控制在了局部地区。
毕竟刚经历过新冠,大家都有心理阴影。但基孔肯雅热和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完全不同:
新冠是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传播效率极高。而基孔肯雅热必须通过蚊子叮咬才能传播,传播链更容易被打断。
更关键的是,基孔肯雅热的病死率只有约 0.1%,绝大多数都是轻症。广东到目前为止 4800 多例确诊病例中,没有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
虽然 30%-40% 的患者可能会有持续数月的关节疼痛,但这和危及生命的重症完全是两个概念。
现有防控措施已经很给力了
广东这次的应对其实挺专业的。
疫情发现后,当地立即启动了三大防控措施: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佛山多个区县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动员全民参与蚊虫防控。
而且监测网络很敏感。7 月 8 日发现首例,很快就追踪到了传播链,并扩大搜索范围进行主动筛查。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也及时更新了《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各地疾控部门都在加强监测。
你看,北京疾控都发布了预防提示,说明防控体系是运转正常的。不是等到病例出现才开始准备,而是提前布局预防。
说句实话,比起三年前新冠刚出现时我们的手忙脚乱,现在的疫情防控能力已经成熟太多了。
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病毒共存。基孔肯雅热的威胁程度远远不及新冠,我们的防控经验和能力却比三年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参考:
• 世界卫生组织. (2025 年 4 月). 基孔肯雅热.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 年 7 月). 基孔肯雅热知多少. https://cdcp.gd.gov.cn/ywdt/jkyw/content/post_4746273.html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 年 7 月). 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 https://www.chinacdc.cn/jkts/202507/t20250716_308513.html
传播途径是蚊子,北方还没填补冬天没有蚊子的空白,熬到冬天不用担心
我们广西这边是要担心
记得很多年前广东登革热的时候,我们这边花鸟市场有个老板从广东进了一批苗木,被里面带来的蚊子叮了中招
为什么广东会这么严重呢
网上偷了些广东各地清理房顶蚊虫滋生处的照片,侵删
不会。
人在深圳,过了这么久身边都没有发现病例,全国就更不可能了。
肯亚热传播需要花蚊子这个中间宿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需要花蚊子作点对点的媒介,花蚊子之间是无法互相传染的,这样概率就极大降低了。
控制疫情的方法显而易见,消灭中间宿主:花蚊子。灭蚊的手段我就不提了,在座各位加起来有一百种方式杀蚊子。
两个月内不被传染,等到天冷就不会了。
不过这种疫情难保不会反复,广东会不会每年来一次?这对工商旅游业都有巨大影响。
这种蚊虫传播很好控制,就和当年血吸虫病一样,政府主导大规模集中灭蚊一段时间,传播能力就会急速下降
伴随夏天过去,夜晚变的寒冷,蚊虫的活性会快速减弱,基本撑不到冬天
老阿姨知道一些情况 待你们给足诚意后 我再具体说说
看到用蚊子飞行速度来评断,说不会发展到全国的,很无语。
蚊子会坐车滴,理论上也有可能坐飞机。
补充一点,
少去菜市场,屠宰或者生肉档口。
有疫情又怎么样,除了个别人,谁敢再来一次,大家一起饿死吗
不管會不會,該做的準備還是建議做。正所謂,有備無患。至於需要做什麼準備,自己要多思多想。
我還是那句話,能走即走,走不了就回老家,要多和見多識廣的親朋好友聯絡走動。
Ⅰ 类地区(6 个)
Ⅱ 类地区(11 个)
http://jyj.gxzf.gov.cn/gzdt/12345667787ugh2345455554/t23409896.shtml
可防可控,暂时没有人传人证据。
哪天出现人咬人事件再说。
这个病很危险,尤其对于上了年纪每个月有上万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建议全国重视起来,应封尽封、应测尽测,疫苗应打尽打。出行进出,健康码都亮起来。
不会的。
我在深圳。周五发烧去社康。都会查血这个基什么什么的。
这样的力度下,基本不可能在深圳大范围传播。
这也解释了上周医药股涨不停,不停涨。
希望蚊子看清形势,因为本市 11 月中之后肯定降温,不太容易封两到三个月了
核心问题应该加强入境免疫检测,防止生物入侵。
以前看科普说,乙肝艾滋之类的病毒虽然能通过血液传播,但是并不能通过蚊子传播。但是有些抬杠得会说,蚊子吸了别人的血,又来吸我的,尝了一口,觉得我的更好,就把肚子的血吐出来。那些科普的就表示蚊子不会这么干。
那这种病毒为什么可以通过蚊子传播? 它有这种特殊能力,又是病毒,妈的,它和乙肝艾滋之类基因重组了咋整
妈的,听说艾滋疫苗要出来了。这个病毒和艾滋重组成可通过蚊子传播的可能性大多了。毕竟只是性传播,不会让所有人去打疫苗。
不会,北方就要立秋降温了。
叮咚鸡,大狗叫(听通知,戴口罩)
目前已知的途径是通过人→ →人。人解决不了,蚊子还是可以控制控制的,驱蚊药,长袖衣服等等措施。这样传播途径被大大削弱。
如果,如果,想升级为口罩那样的,预估得实现人→人这样的途径。
我了个老天爷啊,这不是有大学生村官吗,给下水道盖纱布是什么操作?
下雨了尘土,树叶堵住纱布,直接地上养殖蚊子
我一直很反感考公的题目,全是脑筋急转弯,鸟用没有,看,都是些什么草包
这就要看治安了,如果治安比较好那就会,如果有恶性案件就不会
看了国家的那个基孔肯雅热技术指南(具体如下)
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参照的是**登革热的防控**,也就是乙类乙管,不过现在是未定级的,估计这次广东疫情处置差不多后,会正式定级乙类乙管
唯一与登革热不同的是,基孔肯雅热目前原则上是均需住院防蚊隔离治疗,但并不是完全强制;而登革热是可以居家防蚊隔离治疗。这点因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性,而且国内还没有疫苗,另外认识还不足,这又是爆发聚集性疫情,先隔离确诊是没错的。
那这个病的传播一般是带病的蚊子传染;那么就有一种传染途径,就是带病的人被蚊子叮咬,这个蚊子又叮咬了健康人。
所以这个对于个人而言,防控就是做好防蚊措施,家里的容易孳生蚊虫的地方定期清理,就算没有什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这个事情也是必须做的
可能是亲身经历过由空气传播作为媒介的疫情的原因,
在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眼,
我竟然会觉得这个基孔肯雅热在上一个被称为疫情的前辈面前,莫名有一种 “插标卖首尔” 的错觉!
7 月 27 日晚间,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发布《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2025 年 7 月 20-26 日)》
通报显示,2025 年 7 月 20 日 0 时至 7 月 26 日 24 时,全省新增报告 2940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 2882 例,广州 22 例,中山 18 例,东莞、珠海、河源各 3 例,江门、阳江、肇庆各 2 例,清远、深圳、湛江各 1 例。
截至 7 月 26 日 24 时,今年全省累计报告 4824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 3224 例。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发声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首次发声,点明关键:中国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 此前国内仅偶发输入性病例,从未经历大流行,导致病毒传播速度远超其他地区。 其传播力(R0 值)在小范围样本中高达 7,是登革热的 2-3 倍。
更严峻的是,现代交通加速了病毒跳跃式扩散。 感染者通过飞机、高铁等工具将病毒携带至新区域,当地蚊媒叮咬后形成 “人→蚊→人” 循环,疫情版图迅速扩大。
基孔肯雅热得名于非洲坦桑尼亚土语 “Chikungunya”,意为 “变得扭曲”,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被迫弯腰的姿态。
世卫组织前不久发出预警
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 · 阿尔瓦雷斯 7 月 22 日紧急预警:基孔肯雅病毒已在全球 119 个国家传播,约 550 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法国海外属地留尼汪岛超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印度、孟加拉国疫情持续发酵。据阿尔瓦雷斯介绍,大约 20 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 50 万人。感染者大多出现高烧、关节疼痛、疲劳等急性症状,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高度相似,常被误诊。 但前者关节痛更剧烈持久,后者则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下瘀斑、鼻衄)。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退热止痛为主。 专家强调禁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或诱发登革热出血风险,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热?
关节疼痛、发热…… 这些症状让许多患者感到不安。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
据广东疾控中心介绍,通常有三个阶段:
1、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2~3 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 3~5 天就退疹。
3、整个病程通常持续 5~7 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 1~2 周后可自行恢复,致死率极低 (通常低于 0.1%)。但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 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一灭成蚊。**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要备好,卫生死角要处理,没有蚊虫的叮咬就没有此类病毒的传播。
**二清积水。**室内水生植物 3-5 天换水一次,储水容器要加盖,没有蚊虫孳生地就可以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
**三防叮咬。**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
文章转载自 公众号:岭海国际
作者:岭海国际
必须先下手为强,不能给传染病机会。
可以先把广东全部静默管理,让大白们出来静默封锁小区。
然后整一个红马绿马,每天凌晨核酸才能有一天绿马。
反对静默管理的都是唐飞、是五十万、是外务省 CIA 摩萨德的特务。
50% 可能性又是美国干的!先是气象武器,又是投毒,下一步难道要脑控?害怕
看好处多大呗,跟病毒本身关系不会很大
50% 利润:资本铤而走险;
100% 利润:资本敢于践踏所有法律;
300% 利润:资本甘冒绞刑风险。
那得看钟南山院士何时发出研判结论。
不会
但很多人盼着,以便它们继续套取医保资金
一直在喊把产业转移到内地来,你看这是不是一有传染病,工业基地直接就瘫痪了?现在和平时期还好,战争时期,除了三天两头的导弹外,还有数不清的生物战,病毒战,就是为了废掉你这挤在一坨的珠三角长三角工业区。
不会,川渝高温孑孓都没了,晚上都不用开灭蚊器。北方 9 月开始降温了,蚊子自然也就少了,流行不起来。
做好防蚊措施,除了两广,其他地方夏季也就是散发,两广可能会有低流行,气候决定的
蚊虫传播,没有人人传播,问题不大
咱们都是经过了新冠极强传播的,一定担心这个会不会像新冠病毒一样残暴。先说答案,不会!可别和新冠期间那样,我从武汉到天津,被天津站的站务人员追了一路!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是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所以防控需阻断人际接触。这个病毒,人与人不直接传播啊。疫情大规模扩散至全国的可能性较低!
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单一,仅通过携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通过人际接触、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这意味着疫情扩散需依赖蚊虫活动,而非人类活动直接传播。那基孔肯雅热依赖蚊媒,所以防控重点也就是灭蚊和减少叮咬,目前广东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市顺德区,其他地区病例均为输入性或本地小规模传播。
RNA 病毒易变异,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 RNA 病毒,直径约 65nm。
基孔肯雅病毒要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复制,患者发病后 1 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此时若被蚊虫叮咬可能传播病毒。看到了没,这需要病毒复制 + 蚊子才组成 “致命合作”。
病毒通常不会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康复后无持续传染性。按当前的报道,基孔肯雅热病毒也未出现显著变异导致传播力增强。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 2 小时和日落前 2 小时。
埃及伊蚊在热带地区占主导。
白纹伊蚊可以适应稍冷环境,已成为温带地区传播的主要媒介。
伊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省份是主要流行区。
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气温低于 15℃时其吸血和产卵行为显著减少。
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伊蚊难以存活,疫情跨区域传播需依赖感染者输入后引发本地蚊媒传播,但当前全国范围内未发现大规模伊蚊扩散迹象。
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夜间低温将抑制蚊虫活跃度,降低传播风险。但需注意,部分地区仍可能因气温偏高维持蚊媒密度。
伊蚊感染病毒后需 2~10 天完成病毒复制,随后终身携带病毒并传播。若当前蚊虫体内已携带病毒,即使入秋后活动减少,仍可能通过叮咬传播。因此,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
最少 5 天清洗一次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
当前广东已采取集中灭蚊、清理积水、隔离治疗等措施,佛山疫点蚊媒密度已降至安全水平。全国其他省份加强口岸监测和输入病例管理,未出现大规模本地传播。
要看有无利益可赚
现在是 2025 年,不是 2020 年。
小时候我看电视一直都很好奇为啥那些青春偶像剧里面的少男少女为啥这么奇葩动不动就在草坪平躺,在花海打滚,在树下发呆。
后来去了北方才知道他们那儿飞蚊爬虫无论是数量还是提体积都比大吃省低好几个级别
这个也是为啥野战流很少看到广东人,即便你在郊外可以忍受光着屁股被蚊子咬。扛摄像机的大哥也忍不鸟
在佛山疫情比较严重并且扩展的时候选择了出国旅游,临出发之前还有些担心是否边检会不让入关,没想到出关问都不问。什么基孔肯雅热,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总要跳出来独自面对风险。疫情让很多国人心理都有了应急创伤,政府这样动员效果也会越来越差,何不真正放权,努力让人们真正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负责呢?
想想这又是一种文化差异,人们被社会保护太好了,没想过代价是什么。也无法理解自由有多可贵。
不是空气传播,哪怕全国蚊子都携带病毒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在 zg 传染病甚至可以成为优秀的商机服不服吧
天热蚊子多。注意通风杀虫。
不会,这次是自然的,不是生物实验室泄露,不会那么恐怖。
原理在于静息病毒藏在蚊卵过冬,一般理化条件难以破坏卵膜,次年春末夏初连续 5 天气温在 25 摄氏度时孵化为雌性成蚊再次叮咬人。
大家看特离谱退出巴黎协定( D’accord de Paris) ,继续他们高能耗生活方式,不加干预,伊蚊生活区会从传统东南亚和珠三角北扩。
我预见接下来五年珠三角还会有本地散发病历。
-- 2025/8/8 更新 沈阳也是白纹伊蚊滋生地,请沈阳朋友指正一下 —
不会的。其他地方没有这边那么多白纹伊蚊,另外,很多地区暑假后就入秋。
但这个今年有可能成为全球爆发的疫情,事实上世卫早就有注意到,而东南亚等地也多人感染。
再者,白纹伊蚊也传播登革热,所以合理推测,未来可能也是跟登革热一样,每年都有,但不一定集中一个地区爆发。美国 n 年前也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后来每年也是有输入性的,毕竟天气变暖加蚊媒加全球人口流动的趋势,它长期存在是可能的。
希望就是,不要产生变异,毕竟现在基因型很简单,病毒不变异的话,约等于终身免疫。另外,就是从政府角度,提前预警,像每年的流感,有活跃流行年的,重点防护人群可以提前打疫苗,和清理积水行动,从个人而言,做好防蚊防护。
全国疫情??? 什么脑子问出这种问题?新冠后遗症吧!
第一死人吗?
第二传人吗?
第三,你家秋冬季还有蚊子?
希望不会影响到非洲人才引进
我们先模拟这是个能够不断进化的病毒,你,姑且称为 “撒旦之手”,利用 RNA 点数,专门负责主导病毒的进化,那么你就要在病毒的传播性和致命性两方面平衡,来实现毁灭全球的目标。
如果这个病毒是极其致命的,那么全球的科研团队就会齐心协力共同研发,然后在短短几个月内研究出解药把你的病毒消灭,可能只死了短短一小波区域的人,你的病毒就不了了之。
如果这个病毒的传播是极其迅速的,途径涵盖了海陆空和各种途径(比如动物携带,各类昆虫、哺乳动物;比如血液传播、唾液传播、空气传播、水等介质传播),那么你的病毒很可能感染全球。
但注意了,你的病毒的进化全部点在了传播上,那么它的致命性就会变得很有限,想要干掉人类,就要额外进化出致命的症状,比如全身器官衰竭、肿瘤、休克等等等等。
但是越早出现严重症状,全球科研人员就会越早开始对付你,你要想干掉所有人,就还得是偷摸发展出一些轻微症状,然后再慢慢进化出致命症状,让所有人在认为只是普通流感的情况下,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病毒有其不可控的一面
病毒在不断增值传播中依然会不断 “突变”,这个是不受控制的。
一旦它自主突变出一些症状,比如不停咳嗽、低烧等等显性症状,那么科研人员就会关注到你,持续的观察,一旦发现你有扩大危害的趋势,就会开始研发药物对付你
然后就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是你先足够致命,阻碍研发,破坏人类文明,让他们无力反抗接受命运,还是人类破除万难,众志成城,重新点燃文明火种。
(苟贼玩这游戏的时候,通常都是被人类消灭)
所以!回头来看,这个病毒目前的传播途径只有区区蚊子一种传播途径,别是苟贼我看不起它。
这病毒进化的不行啊,蚊子这种生物有点宅,出生在哪,就在哪里附近溜达。
要是我,我直接空气传播、水传播,然后让鸡鸭猪牛鱼、鸟类飞禽等传播。
通过囊括所有哺乳动物,吃了就感染,然后飞禽携带,通过南迁、北归,扩散全球。
所以反过来看,完全不用当心这会变成全国的疫情,传播途径注定了这个病毒会在一处被消灭。
几百万艾滋病人都不怕,会怕这屁点大的花斑蚊,笑话。
不会,因为虫媒效率太低。
这种文字超级多,前段时间,漂完流,同学非要去看竹海。竹林里真的超级多这种蚊子。被咬了好多包。
后怕。
基于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现状、该疾病人传播特点、积攒的既往防控经验等因素综合判断,基孔肯雅热在我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小。
基孔肯雅热是典型的蚊媒传播疾病,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病毒,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患者在被蚊虫叮咬后经由蚊虫才可以将病毒传给健康人。
由于该病不能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因此控制蚊虫种群数量,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就是防控工作的关键,所以该病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存在本质区别。
基孔肯雅热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呈现区域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比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
蚊虫在潮湿地区更易繁殖,北方的天气相对干旱,气候条件相对来说不利于蚊虫的生存,所以该病在北方的本土流行风险比南方来说低很多。
经过几次大的疫情后,我国已经形成起完备的国家监测警报以及应急反应体系,有着成熟的传染病网络直接报告系统和蚊虫疾病防范机制。
一旦出现输入性或者本土病例,公共卫生机构就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多种干预手段来应对可能的风险:
病例隔离: 管控传染源,防止蚊虫叮咬后病毒进一步传播
精准灭蚊: 在病例活动核心区及周边紧急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与杀虫剂喷洒
公众预警: 及时发布疫情发展状况和防蚊指导信息,形成 “发现就解决” 的高效防控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范围和蔓延速度。
高人群易感性不是决定性疾病流传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居民缺少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不过疫情流传的主因是蚊虫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而不是人口流动性。
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蚊虫数量及其活动范围,即使有输入性病例,也很难造成大面积的社区流传,当下的防控工作应当重视入境人员的管理,还要加大对重点区域蚊媒的监测和治理力度,这两项举措既具备可操作性,又便于执行。
鉴于风险源于蚊媒叮咬,预防关键在于 “防蚊灭蚊”。
一、 减少孳生地(治本之策):
二、 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三、 旅行建议:
虽然基孔肯雅热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风险,但是其传播机制明确,具有明显的干预机会,只要切断蚊虫媒介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阻止疾病蔓延的趋势,不让它发展成为大规模流行性疾病。
当前的风险是局部的、 重点是把科学防控观念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大家一同加入 “防蚊灭蚊” 的队伍当中,这既是守护自身健康的要紧手段,又是健全公共卫生系统的关键部分。
只有时刻保持着警惕,而且积极去做事,才能真正减少危险的发生,从而形成牢固的公共安全保护网。
我认为不会。
不过鉴于现在的状况,一切皆有可能。
你说基孔肯雅亚热一个源于东非的疾病,怎么就传到中国来了呢?
有没有可能并不是通过蚊虫传播?而是疾病携带者,通过一系列途经前往中国,然后被蚊子咬了……
我个人认为对非法外国人问题给出最终解决方案比灭蚊更为紧迫。
如果有人用患者的血养蚊子…… 那就有可能
各位,你们不觉得最近基因检测广告有点多吗? 上一次看到这么多这种广告还得是 2019 年左右了
有耐寒蚊子吗?如果有就有可能。我听说之前有新闻,培育耐寒品种,弥补空白?
不会。火这么旺,癸丑没有容身之地。
疫情很难说不会大规模传染,首先肯定不会人传染人,但是已经染上的人,如果到处跑被当地蚊子叮咬,然后蚊子带病毒了,再叮咬你你会被传染
没完没了是吧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人还真以为自己是那个大逃杀里能活下来的
啥时候招两万一个月捅嗓子眼儿的?我也去
不会。
但是有很多人希望会,这些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夸大危害,搞整风式的措施,这样他们就又能趴在人民的身上舒舒服服的吸血了。
近日,基孔肯雅病毒 “热播”,白纹伊蚊成为致病 “信使”。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经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剧痛为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只有雌蚊才吸血的,针对此,中山大学医学院张东京团队正 “以蚊治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 “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这两种创新生物防制技术即将联手,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筑起科技防线。不过也遭到责疑的,第一个,蚊子在飞行迁徒能力,实验结论条件是密封空间达不到。 第二个是筛选转基因蚊有误差率,大约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十之间,大约有千分之一的母蚊,也导致繁增多功效。 第三个是转基因公蚊,失去性激素功能,母蚊嫌弃不会与之交配,计划失败。进而也担心蚊子会进化基因,这种做法有生物的风险,而且是不可控的。从而提议应该大力培养各种蜻蜓,特别是蜻蜓幼虫在水里那是灭蚊专业户,池塘里多养一些小型专业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加上人工灭蚊物理的各种方式方法。 2025 年 7 月 20 日 0 时至 7 月 26 日 24 时,全省新增报告 2940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 2882 例,广州 22 例,中山 18 例,东莞、珠海、河源各 3 例,江门、阳江、肇庆各 2 例,清远、深圳、湛江各 1 例。
夏天天气闷热,今年南方雨水比较频繁,社区都组织起来清洁消杀防护,看来这防蚊行动任重而道远,我们自身平时也要自我防护,健康最重要。
不会了。
因为有很多人觉得别人死了无所谓,耽误自己点外卖就是侵犯我人权。
又不会人传人,不会。
当然前提是广东 不对其他省份传输先进经验。
我记得前几年美国释放了几十万只蚊子,不知道这次是不是还跟美国有关系~
今天武汉发倡议书了
天气一冷就啥事情没有了
基孔肯雅热就没法看全体染病来全体免疫了。
因为他的致残率在 1% 这个数量级。
然后防,其实也很好防,蚊香,蚊帐,驱蚊水,电蚊拍,就行了。
基本是不会的,概率太低了
基孔肯雅热是靠虫媒传播的,也就是 “人→蚊→人”,这样的循环,而人不传人,蚊不传蚊,所以扩散的几率就低了。
只要控制好传染者,不要跨区域流动,最好集中在医院治疗,再在周边区域实行灭蚊,那基本就断了传播的可能性了。
再者,蚊子一般在它孳生地范围活动,不会飞太远,飞行距离大概是 50-100 米,所以,灭蚊也可以选择蚊子容易孳生的地方开始。
另外,基孔肯雅热的感染者大多是轻症,没有危害生命的风险,只要对症治疗即可,是可防可控的,基本来说,北方的朋友是可以放心的。
早在疫情的时候就有人说过这个了,这不又来一遍吗?还不长记性啊?
很不好的预感,个人觉得,感觉所有虚拟电影里的各种奇奇怪怪的题材,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灾难片,各种天灾人祸,你能想得到的,和那些最顶级的作家和导演他们都根本想不到的题材和剧本,都会在这个荒诞至极的现实世界全部一一应验和全部要一一痛苦地体验一遍的。。。
还有,想想看,那个著名的基督教的末日传说,天启末日四骑士里,已经有几个在现实世界真的实现了。。。
由于 CHIKV 是 RNA 病毒,自身蛋白无法被持续靶向(因其不断复制、变异),所以更可行的方案是设计降解宿主中对病毒 “有利” 的辅助蛋白(proviral host factors)。这些蛋白是病毒复制、装配或免疫逃逸所 “劫持” 的。
1. CHIKV 感染相关宿主靶点蛋白及其意义
1.1G3BP1/2
功能证据:降解 G3BP1 将破坏病毒复制平台(nsP3 依赖其形成高阶寡聚复合体);
免疫学证据:G3BP1 促进炎症因子产生,病毒通过劫持 G3BP1 抑制这一功能;
结构证据:Cryo-EM 揭示 nsP3–G3BP1 结合关键氨基酸位点,便于 PROTAC warhead 设计;
蛋白表达稳定:G3BP1 为内源蛋白,表达稳定,利于 PROTAC 介导的泛素化降解。
[[9j5s.cif.gz]] 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G3BP1 in complex with CHIKV nsP3 peptide
![[Pasted image 20250729110612.png]]
[[9ivs.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II)
[[9ivr.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I)
[[9ivq.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
主流程
1. 靶点验证与位点分析
结合已发表研究和本研究实验结果,明确 G3BP1 在 CHIKV 感染复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识别其 NTF2-like 结构域为病毒 nsP3 蛋白的结合位点。通过结构解析和功能实验,进一步定位药物可及性高、病毒高度依赖的关键区域,为后续分子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 蛋白质与分子表征
本流程采用基于 FOTF-CPI 的统一语言模型编码策略,对 G3BP1 靶蛋白序列与小分子片段进行语义切分与表征。蛋白质以残基级 token 表达,片段分子以 SMILES 子结构 token 表达,形成统一的片段化表示空间。
3. Warhead 片段筛选
在结合位点信息基础上,基于 FOTF-CPI 模型对小分子片段库进行结构–序列级亲和力预测,筛选出与 G3BP1 靶点高度匹配的高亲和力片段,作为 PROTAC 分子的 warhead 结构骨架,替代传统基于 docking 的片段筛选方式。
4. PROTAC 分子生成(含 linker)
将 FOTF-CPI 模型筛选出的高亲和力 warhead 作为输入,利用 C-Transformer 等生成式分子语言模型端到端生成完整的 PROTAC 分子结构,包括 linker 和 E3 配体部分。该方法可在保持空间拓扑合理性的同时,自动学习 linker 柔性匹配策略,生成过程中引入多维属性约束(如亲和力得分、QED、SA、logP 等),以指导模型在空间拓扑合理性基础上,学习结构柔性匹配策略与优化分子成药性,最终输出满足药物设计要求的 SMILES 表达式或 3D 构象。。
5. Docking 评估与打分优化
利用三元复合物建模工具(如 AlphaFold-Multimer 或 RosettaDock)对候选 PROTAC 分子进行 ternary complex 模拟,并通过结合打分函数(如 MMGBSA、ΔΔG)或机器学习模型(如 Ternary-GNN)评估其形成稳定复合物和实现降解的潜力。结合可合成性(SA)与成药性(QED)指标进一步筛选优化分子。
相关论文:
【1】Liu Y, Wang J, Han Y, Xia X, Zeng R, Fan X, Zhang B, Wang K, Lei J. Cryo-EM reveals a double oligomeric ring scaffold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host G3BP1. mBio. 2025 May 14;16(5):e0396724. doi: 10.1128/mbio.03967-24. Epub 2025 Apr 11. PMID: 40214262; PMCID: PMC12077208. [[4e9ff621-774b-46cf-9055-691dcacc4485.pdf]]
【2】Zhang H, Zhang S, He H, Zhao W, Chen J, Shao RG. GAP161 targets and downregulates G3BP to suppress cell growth and potentiate cisplaitin-mediated cytotoxicity to colon carcinoma HCT116 cells. Cancer Sci. 2012 Oct;103(10):1848-56. doi: 10.1111/j.1349-7006.2012.02361.x. Epub 2012 Jul 26. PMID: 22703643; PMCID: PMC7659306.
【3】Ali N, Prasad K, AlAsmari AF, Alharbi M, Rashid S, Kumar V. Genomics-guided targeting of stress granule proteins G3BP1/2 to inhibit SARS-CoV-2 propagation. Int J Biol Macromol. 2021 Nov 1;190:636-648. doi: 10.1016/j.ijbiomac.2021.09.018. Epub 2021 Sep 10. PMID: 34517025; PMCID: PMC8431879.
【4】Lu X, Alam U, Willis C, et al. Role of chikungunya nsP3 in regulating G3BP1 activity,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and drug efficacy[J].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2021, 52(1): 48-57.
【5】Parker DM, Tauber D, Parker R. G3BP1 promotes intermolecular RNA-RNA interactions during RNA condensation. Mol Cell. 2025 Feb 6;85(3):571-584.e7. doi: 10.1016/j.molcel.2024.11.012. Epub 2024 Dec 4. PMID: 39637853.
广州年底有个全运会,差不多 11 月份开始,在那之前还不扑灭,就是妥妥的全国疫情了,当然有些省份太冷,冬天没蚊子,但广州冬天也是有蚊子的
基孔肯雅热依赖伊蚊叮咬传播(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不会通过人际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这意味着疫情扩散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输入性病例处于病毒血症期(发病后 7 天内)被蚊虫叮咬;
- 叮咬后的蚊虫在病毒外潜伏期(2-10 天)内再叮咬他人。
这种 “人→蚊→人” 的链式传播效率远低于呼吸道传染病,且可通过防蚊措施阻断。
人群免疫与疫苗进展
- 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力,重复感染罕见;
- 美国 FDA 已批准两种疫苗(减毒活疫苗 IXCHIQ、病毒样颗粒疫苗 VIMKUNYA),但国内尚未上市。若未来引入高风险地区接种,可进一步降低暴发风险。
东南亚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正值疫情高发期,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或面临输入压力。若蚊媒密度控制不力,可能再现类似佛山的局部暴发。
约 30%-40% 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可能延误就医或漏报,需加强康复期防蚊教育。
全国性疫情可能性低,但南方需持续防控 。
广东疫情不会发展为全国大流行:
✅ 传播依赖蚊媒,且北方省份无埃及伊蚊分布,不具备扩散条件;
✅ 分区防控体系能快速压制疫点(如佛山响应速度超指南要求);
✅ 历史疫情均未跨省扩散。
“早小严实” 的应急处置
根据 2025 版指南,佛山疫情已启动分区管控:
核心区:3 天内成蚊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双层叠帐法<0.9 只 / 顶 · 小时);
警戒区:7 天内布雷图指数(幼虫密度)<5。
通过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技术快速灭蚊,阻断传播链。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联删。)
图 1:
这么久了闹哄哄的,基孔肯雅热既然主要以蚊虫叮咬为主传染,我教你们一招:
图 2:艾草碎
图 3:过滤袋
你们根据自家人所活动的室内住房面积每隔三天用上图 3 中的过滤袋包艾草碎放入拖地桶中倒入烧滚开的热水泡到出汤色(我一般是等到汤出深色),然后用这出了汤色的艾叶水拖地,晚上睡觉前用活力 28 电热驱蚊剂开一晚上,我循环了 2 年(2025 年加了活力 28 电热驱蚊剂,2023 年、2024 年没加电热驱蚊剂,只用出了汤色的艾叶水拖地),啥虫子一般都没看见,就算看见它们也离死不远了。
老娘拿自己亲身实践防蚊虫两年多才出来说方法,可不像某些鸟人用约 18 亿元人民币研究的山竹醇喂猪也没喂出个所以然来,更不像某些人我根本没注意她一家戴不戴真假耳环,却使劲儿往自己脸上贴金说我涉嫌发布不实信息,赶紧来查我抓我坐牢呀,说那么废话干嘛?求求了把她妈哪学的珠宝鉴定具体学校、培训机构、师从何门何派何人公布出来,让我大避雷顺便去狠狠嘲讽它们一下,到底谁家学珠宝鉴定、珠宝设计出来后会把自己女儿从头绿到尾打扮成一捧菜啊?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太把自己当根葱啦,简直笑死了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会。
这玩意儿有疫苗的,也没有变异的妈都不认识。
但凡有丁点全国大流行的预兆,现在肯定在宣传号召打疫苗了。
除四害两年后就是大炼钢。
今年有点奇怪,上海没什么蚊子
难到都跑去广东寻偶了吗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其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胎儿发育异常上,具体机制和后果如下:
-–
### ⚠️ ** 一、母婴传播途径与风险 **
1. ** 垂直传播可能性 **
- ** 胎盘传播 **:若孕妇在妊娠期(尤其是孕晚期)感染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研究显示,母亲在分娩前 2 周内感染(即处于病毒血症期),垂直传播率可达 **30%~50%**;若分娩时母亲有高病毒载量,新生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 ** 分娩期传播 **: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
2. ** 传播风险时段 **
围产期(妊娠后期至产后 1 周)是母婴传播的高危期,此时母体病毒血症水平高,胎儿暴露风险最大。
-–
### ** 二、对胎儿及新生儿的直接影响 **
1. ** 新生儿重症风险 **
- ** 急性并发症 **:感染新生儿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休克及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部分研究报道约 10%)。
- ** 神经系统损伤 **:巴西研究发现,CHIKV 偏好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可引发脊髓炎(占比 22%)或脑炎,导致运动障碍或癫痫。
2. ** 早产与低出生体重 **
孕妇感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部分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正常标准。
-–
### ** 三、长期神经发育影响(关键新发现)**
2025 年《儿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 ** 宫内暴露与神经发育障碍的关联 **:
- ** 研究对象 **:60 名宫内或围产期暴露于 CHIKV 的儿童 vs. 78 名未暴露儿童。
- ** 核心结果 **:
- ** 发育迟缓 **:暴露组儿童发育迟缓比例达 **20%**(对照组仅 3%),语言和运动协调能力受损最显著。
- **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风险 **:暴露组 ASD 筛查阳性率高达 **23%**,且 ** 即使未感染病毒的胎儿 **(仅母体感染)也可能出现神经发育异常。
- ** 机制推测 **:病毒可能通过母体炎症反应或直接穿透胎盘,影响胎儿神经细胞分化与突触形成。
> ** 临床意义 **:该研究建议所有孕期暴露于 CHIKV 的母亲所生婴儿,无论是否感染,均需接受 ** 长期神经发育监测 **(如语言、运动、社交能力评估),以便早期干预。
-–
### ⚕️ ** 四、孕妇预防与处理建议 **
1. ** 高风险人群防护 **
- 孕妇(尤其孕晚期)应避免前往疫区(如广东佛山、东南亚、美洲等流行区)。
- 加强防蚊措施: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蚊帐、纱窗,穿长袖衣物,避免伊蚊活跃时段(清晨 / 黄昏)外出。
2. ** 感染后处理 **
- 疑似症状(发热 + 关节痛 + 皮疹)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 ** 防蚊隔离 **:发病后至少防蚊隔离 **5~7 天 **,避免蚊虫叮咬引发二次传播。
- ** 新生儿监测 **: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需检测病毒载量,并定期评估神经发育状况。
-
-–
### ❗ ** 重要提示 **
- ** 无特效治疗与疫苗 **:目前国内尚无上市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如补液、退热)为主。
- ** 全球预警 **:世卫组织 2025 年 7 月警告基孔肯雅热可能全球大流行,孕妇需高度警惕。
建议孕期女性严格做好防蚊,疫区居民配合社区灭蚊(如清理积水、消杀成蚊),以阻断传播链。若曾有疫区暴露史或疑似症状,务必告知产科医生并加强产前监测。
钟南山出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人类的生命力顽强,没有一种病能灭绝人类,不用过分担心!
你家那儿一年四季都有蚊子吗?
Chikungunya fever

預防被蚊子叮咬
1.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2.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3.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活動的預防措施:
預防蚊子繁殖
1. 防止積水
2. 避免蚊蟲滋生
美已有获批的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 疫苗。
但目前没有针对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
基孔肯雅热很少引起严重问题或导致死亡。许多患者在几周内即可好转。但有些病毒感染者则可能出现持续数月或数年的关节和肌肉疼痛。
感染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休息、补液和对乙酰氨基酚(Tylenol 等)药物来减轻症状。
在排除症状与基孔肯雅热症状相似的感染前,请勿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Advil、Motrin IB 等)或萘普生钠(Aleve)。


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
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这是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核糖核酸病毒。“基孔肯雅热” 这个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 “变得扭曲”。该词描述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
基孔肯雅病毒首先于 1952 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发现 (1)。1967 年在泰国以及 1970 年代在印度首次记录了城市中的疾病暴发 (2)。自 2004 年以来,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部分原因是病毒适应使病毒更容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也因为基孔肯雅病毒已进入不具免疫力的人群。现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 110 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在高比例人口被感染后免疫的岛屿上,传播已被阻断若干年;但是,在大部分人口尚未被感染的国家,传播往往持续存在。
所有存在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种群的区域现在都经历过本地蚊媒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由蚊子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它们也可以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埃及伊蚊在室内和室外都会进食。它们在装有死水的容器中产卵。这两个物种都在室外进食,其中埃及伊蚊也在室内进食。
当未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血液中存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时,蚊子可以摄入病毒。然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几天,进入其唾液腺,在蚊子叮咬人时传播到新的人类宿主体内。病毒再次开始在这个新感染者体内复制,并在其血液中达到高浓度,此时病毒可以进一步感染其他蚊子,并延续传播循环。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基孔肯雅病毒病通常在患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 4-8 天(范围为 2-12 天)发作。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关节痛通常使人虚弱,一般会持续几天,但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其他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由于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在没有明显关节痛的情况下,受感染个体的症状通常很轻微,感染可能不会被识别。
大多数患者从感染中完全康复;但偶尔也有关于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眼部、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年龄范围极端的患者患重症的风险更高,包括在分娩期间因母亲受感染或在出生后几周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的新生儿和有基础病的老年人。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因为有器官损伤和死亡的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患者康复后很可能对未来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免疫。
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方法,可以在患病第一周采集的血液样本中直接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
其他检测方法可以检测个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这些测试通常在感染第一周后用于检测病毒抗体。抗体水平通常在疾病发作后的第一周可检出,大约 2 个月内仍可检出。
临床治疗包括用退烧药和最佳镇痛药治疗发热和关节痛,大量饮水和多休息。对于基孔肯雅感染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在排除登革热感染之前,建议使用扑热息痛或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疼痛和退烧,因为非类固醇抗炎药会增加出血风险。
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和 / 或已被推荐用于几个国家的高危人群,但尚未广泛提供或广泛使用。世卫组织和外部专家顾问正在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背景下审查疫苗试验和上市后数据,以提供可能的使用建议。
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患者应在患病第一周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进一步传播给蚊子,并进而通过蚊子感染其他人。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控制蚊子媒介和减少蚊子滋生地。这需要动员社区,社区通过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和支持当地的蚊虫控制规划,在减少蚊虫滋生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疫情期间,可喷洒杀虫剂以杀死飞行的成年蚊子,杀虫剂应用于蚊子降落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并用于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这也可以由卫生主管部门作为控制蚊子数量的紧急措施来实施。
建议居住在或访问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地区的人穿着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防止白天叮咬。应该用纱窗和纱门来防止蚊子进入室内。驱虫剂可以严格按照产品标签的说明涂在暴露的皮肤上或衣服上。驱虫剂应该含有避蚊胺,IR3535 或埃卡瑞丁。
白天睡觉的人,如小孩、病人或老人,应使用药浸蚊帐来预防蚊虫日间叮咬。
参考文献
俺也是狗子也祝您幸福,
红小书
42976060953
麥文學
不会。但目前的防疫措施不对。
疫情要能人传人。
没有可能了。
即便伊蚊可以人为放,但繁殖需要死水坑。一般闷热多雨地方才有可能。因为那种地方如果有工地一些管道井或施工坑道即便每天清理也还是会下雨积水。但长江流域因为这次台风已经出梅了。
而且登革热其实还是比较好防治的,当时在马来西亚睡蚊帐就可以了。当地华人基本都得过。说一般四分之一死亡率。但是前后送过十几个得登革热的同事去医院。都抗过去出院了。治疗手段是退烧保持抵抗力,不停补水。撑过一周就好了。但是肝损伤会不可逆。老了大概率肝硬化。
有死水的地方尽量不要去。车里保持凉爽。睡蚊帐。有松针艾蒿可以揉了烧驱蚊。能穿浅色衣服最好。伊蚊很大看起来比较健壮很容易识别的。[可怜]
额,当然因为登革热是不能人传人的。这个新的如果类似登革热的话。
从这个名字看,不会
大规模管理整个这么长的名字,还拗口那当然不行
啥时候改名叫《恐热》,那要引起重视了
西安今年持续 40 多度,蚊子很少,知了也很少,据说都热死了
不会!这是血液传播,靠蚊子咬了患者的血,再去咬下一个人传播的,传播率就很低。不像新冠空气传播,一个中了整密闭空间内的人都危险。像登革热一样,全球年年都有,也不会演变成大范围瘟疫。死亡率也低,不会死人就平常对待,防蚊灭蚊就行。
十多年前广州登革热,三四个月发展到全市几万人
也没全国
蚊子到处都有,但是恰好那种蚊子就概率就不高了。。。
再说,蚊子有季节性。。
不会,其他地方黑色皮肤的少
南方真的是啥病都能琢磨出来
复读机跟屁虫引虎自卫为虎作伥
北方:?
无所谓
不会,在 深圳都无感。就收到短信提醒,不要积水什么
不会。
首先是,因为它感染一次终身免疫,所以通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 1/3 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其次是,病毒不是人传人,而是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远没有新冠病毒那么高。蚊子怕冷,寒冷的地方无法生存。
应该不会 不人传人就不怕
从佛山的灭蚊运动来看,大概率会成为全国疫情。
公园和城市绿化是不敢动的,但是对于居民的盆栽绿植,哪怕是调用吊机过来也得铲除…
大街小巷浩浩荡荡的红马甲队伍,喷得满城生雾的药水、整个城市下水道全堵上的纱网…
不难想象佛山的领导班子是被下了多狠的死命令才又开始做出这种运动式防疫的决策。
那么既然佛山能被下命令,全国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因为伊蚊不止佛山有。
昨天有媒体老师问了一些关于基孔肯雅热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外溢风险?
答案是,有可能,但是概率较低,具体要看地区。媒体老师是北京的,我就说北京出现基孔肯雅热的爆发可能性较小。
1. 这里可以参考中国登革热的地图。登革热跟基孔肯雅热在流行病学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中国的登革热防控方案中,内地31个省的风险由高到低分为 I 类~Ⅳ类地区。
I 类地区(6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II类地区(11个):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类地区(8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类地区(7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其中III类和IV类地区都没有报道过本土登革热病例,甚至IV类地区都未监测到媒介伊蚊的分布。
所以大家以前应该很少有听过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有登革热的问题,这和气候以及伊蚊分布有关。而基孔肯雅热病毒在这些北方省份出现大面积传播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今年基孔肯雅热病毒在广东等地的爆发,主要受到了全球流行趋势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2. 北方的朋友不太需要担心,接下来这部分写给南方的、尤其是珠三角一代的朋友。关于蚊子的预防,也说几点比较实用的。
全世界有超过三千种蚊子,但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基本只有两种蚊子——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这两种伊蚊长得很像,都是花蚊子。
和另外两大类蚊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伊蚊都是在白天叮咬,主要活动高峰是清晨和黄昏(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飞行高度较低,主要叮咬暴露在外的腿部和脚踝。
之所以要了解伊蚊的这个特性,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更好的预防基孔肯雅热以及登革热。
首先,白天尤其要做好防蚊措施,如果是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比如现在的佛山),上下班这个时间段最好不要穿短裤短裙。
其次,下肢是防护重点,有不少人会往手臂上脖子上喷防蚊液,却忽略了小腿和脚踝,这两个部位一定要喷好防蚊水。
最后,注意防蚊水主要是喷在裸露皮肤上的。关于防蚊水的选择,避蚊胺(DEET)和派卡瑞丁都很适合,这里不做具体品牌的推荐,大品牌的一般都没问题,买之前注意看下浓度,对于孕妇和6个月以上婴幼儿来说派卡瑞丁是首选,6个月以下婴儿做好物理防护,比如婴儿车专用蚊帐。
目前不会。
致死率很低(低于新冠),几乎不会人传人(接触或飞沫、空气)。病毒没有极大变异的情况下,到了冬天,没有蚊子叮咬,自然传染就中断了(没有冬天的地方除外哈)。但现在有蚊子的时候还是小心为上。
广东那边目前报所有病例都是“轻症”。不知道这个轻症是如何定义的
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最北至辽宁都有活动(东北和大西北的朋友基本不用担心)。在华北一代的比例应该约在10%以上。这几年气候湿热,比例可能会更高。
据相关数据,北京地区白纹伊蚊的构成比从3.50%(2013)逐步上升至14.02%(2017)。2024年数据显示为(8.4%)。
*此处对北京疾控抓蚊子统计的方法的指导意义存疑
**但是,根据个人经验,在外面被咬的时候,90%以上都是白纹伊蚊。华北、中原地区、江南地带皆是如此。**只要有处于传染期的患者到了这些地方,被叮咬后再传染其他人的概率应该不低。
还是小心为上。
8月20日更新
昨天一位答主的回答反响很热烈。里面列举了各地控蚊的诸多“罪状”。
看了一下评论区,似乎大部分也是两年前的那套说辞。
最离谱的是开头那个印尼博主的视频。我就问一句,
印尼不管的我们就不该管吗?
这不是个科学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基孔肯雅热会不会发展为全国疫情,要看某些人想不想让它发展为全国疫情。以后身上有个蚊子叮的包就送去隔离也不是没有可能,拭目以待吧。
连花清瘟又要改说明书了
对于虫媒疾病的扩散,人类流动与蚊虫流动是疫情传播的“两条主线”。其中,白纹伊蚊已被列入“全球100种最危险入侵物种”,借助全球变暖、货运客运的“顺风车”以及杀虫剂抗性,除南极洲外,它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的重要媒介,还同时能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二十余种对人类高威胁的病毒。在中国,白纹伊蚊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埃及伊蚊只零星见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局部,因此白纹伊蚊是当前国内伊蚊媒介传染病的重要传播者。
对于白纹伊蚊的扩散模式,2022年,国内研究团队对北京(BJ)、石家庄(SJZ)、杭州(HZ)、武汉(WH)、眉山(MS)、广州(GZ)、湛江(ZJ)、陵水(LS)等多地白纹伊蚊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白纹伊蚊的扩散呈现典型的“由南向北、自西而东”的传播轨迹;其中既有蚊群自身迁飞,也有依托高速铁路网络的人为“顺路”运输。更关键的是,各地蚊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十分活跃,地理阻隔仅起到微弱的“减速带”作用——即便海南岛与大陆隔海相望,也只在交流强度上留下轻微印记。
因此,想把疫情锁死在“原地”,关键一招就是压低各地白纹伊蚊的种群基数:蚊子越少,病毒搭乘“航班”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跨区域暴发的机会也随之锐减。
有些人好似“瘟 神”,几乎走到那,要不了多久那里就会出现所谓的“疫 情”…
口罩之前的事大家都忘了?互联网有记忆的!
口罩期间那些人赚的盆满钵满?!嗯?!
石正丽女士去年五月刚到广州当研究员
最近一周舆论上对于疫情关注,主要是集中在“基孔肯雅热”上。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这是非洲传过来的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我国是一直到2008年,才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的输入疫情。
2019年,昆明海关从泰国回国旅客中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随后确诊,系全省首次报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
一直以来基孔肯雅热还没有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爆发的纪录。
这次算是头一次。
截止7月26日,广东省7天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主要集中在佛山市。
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
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当然,大家也都经历过2022年12月,轻症是什么状态。
医学上的轻症,跟我们体感的轻症,是有落差的。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除了发热、皮疹,还有一个让人比较难忍受的就是剧烈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痛得直不起腰”或“扭曲身体”。
据报道:“关节疼痛以远端小关节痛为主,包括踝、腕、手、趾等小关节,会出现活动困难(如握拳、行走痛)。
皮疹多数在发热后2~5天出现,也会与发热、关节痛同时出现,可见于四肢、躯干,或伴瘙痒。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口腔黏膜溃疡等。
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治疗为主。需注意,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能贸然使用某些退烧药物。”
此外严重的情况下,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残疾。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主要靠蚊子,而且还得是伊蚊传播,这个俗称就是花斑蚊,我们这边说就是很毒的蚊子。
对于为什么今年广东佛山会爆发基孔肯雅热,我看到某些网红医生又开始信口雌黄了。
一上来就说:“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
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仅仅因为基础免疫力缺失,那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都没爆发,唯独今年爆发?
还有专家说:“之所以广东疫情暴发,是因为近十年来,广东没有经历过较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人们体内缺乏对该病毒的抗体,为此几乎所有人皆是易感人群。”
这话说得好像其他省份就经历过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
我看这些网红医生和专家,之前鼓吹免疫债,是鼓吹魔怔了,都不考虑实际情况,想当然就套用一个类似于“免疫债”的说法。
搞得好像人们又欠了“基孔肯雅热”的免疫债一样,得多感染“基孔肯雅热”,这样以后才可以少感染。
但这类免疫债说法,是完全不靠谱的,只是瞎忽悠人而已。
今年广东省爆发基孔肯雅热,并不是一个孤例现象,而是今年就处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大年。
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紧急行动呼吁,称20年前席卷全球的蚊媒疫情基孔肯雅热正在重演。
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官员阿尔瓦雷斯在当天召开发布会时表示:“我们正在目睹历史重演,全球56亿人都面临基孔肯雅病毒的威胁。这种病毒可能导致高烧、关节疼痛和长期残疾。”
阿尔瓦雷斯表示,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
要注意,这个留尼汪岛在2005年就爆发过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按照某些鼓吹免疫债的网红专家说法,留尼汪岛传播速率应该比其他地区慢了吧,结果今年还是有1/3人口感染。
目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是从印度洋地区蔓延至欧洲和亚洲等地,国内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是全球疫情扩散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是广东省佛山市先爆发,这可能跟当地气候、蚊子构成有关。
去年佛山市的登革热疫情就比较严重,而登革热主要也是靠蚊虫传播,这个主要是因为佛山水网密布。
广东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是比较适合伊蚊繁殖,所以碰上这种主要靠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一旦碰上全球流行周期,就容易先爆发。
公开报道显示,本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源头是一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
总体来说,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靠伊蚊传播,那么应对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灭蚊。
目前来说,除了广东省,其他地区传播风险还比较低,但大家平时最好还是注意防蚊,反正蚊子本来就是烦人的东西,防一防并没有坏处。
有些人是属于得了“防控PTSD”,一听到防控两个字就有应激反应。
另外,虽然目前我也不能说今年基孔肯雅热全球爆发,跟新冠有关联。
因为2005年全球也爆发过一轮基孔肯雅热,当时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
不过,上一次基孔肯雅热是主要在热带气候地区传播,而今年这轮基孔肯雅热是开始朝着亚洲和欧洲的温带气候地区传播。
这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最近十几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此外,还得考虑一下新冠削弱全球人群整体免疫力的影响。
当然,单单只是新冠削弱全球人群免疫力的影响,还不足以直接导致基孔肯雅热大爆发,要不然去年为何不爆发,前年为何不爆发,而是在今年爆发。
这说明,导致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原因导致,但新冠病毒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所以,我觉得准确说是这样,假如没有新冠削弱人群免疫力,今年虽然也会爆发基孔肯雅热疫情,但可能爆发范围就不会那么广,可能亚洲欧洲的温带地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可能就只是跟2005年一样,只在印度洋、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传播。
比如,2005年国内就没有出现基孔肯雅热,一直到2008年才首次报告输入病例。
在我看来,新冠在全球层面持续不断的重复感染,削弱人群整体免疫力,是一个基础的DEBUFF,在这样的削弱光环加持下,全球各类传染病都容易高发,而且一旦爆发,规模也会比以前大,这是因为人们免疫力整体下降,对这些病毒的抵抗力自然也会下降,更容易感染,症状也容易更重一些。
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只是很多人掩耳盗铃,视而不见罢了。
再聊聊每周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结果分析。
目前读者投票数据显示。
截止7月20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2.81%,终值为2.6%
截止7月27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2.88%;
上周的终值数据仍然是跟前一周持平。
目前读者数据是保持在低谷期的谷口位置横盘,没有进一步下降到谷底,但也没有出现明显反弹。
再看其他各方数据。
中疾控的周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数据显示。
截止7月20日的第29周新冠阳性率是环比上升0.3%,从曲线图上看,连续两周小幅反弹,但幅度不大,基本也可以视为在一波下降之后的横盘平台期。
只是中疾控的这个平台期位置相对比投票数据要更高一些,投票数据算是在膝盖位置,中疾控的数据则更像是在腰部位置。
香港的疫情数据显示,第29周新增新冠阳性数继续小幅下降,在一波快速下降到低谷期后,现在处于缓慢下降状态。
澳门的疫情数据显示,新增新冠阳性数基本也持续处于低谷期。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还没有全国层面的新冠疫情大反弹迹象,具体到不同地区可能有一些差异。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听诊所护士的媳妇说,今天他们医生接诊了一个睡了一觉醒过来就浑身疼的孩子,多的细节没说
我直接买了两瓶枪手把门口的下水道和花坛以及各种缝道都打了一遍
就算它不会发展到全国,灭蚊也总是没错的
更新一下:
听说是腰椎积液导致的,和蚊子没关系,不过我两瓶枪手挺管用的,好几天没见到蚊子了
人祸就不好说了。
0
印尼博主:为什么印度尼西亚的基孔肯亚热比中国病例多的多,却不见大规模全民灭蚊运动?
给下水道装纱布,在向全国蔓延,坐等划船
0
0
广西这几个地方,也开始消杀
0
8月18日,东莞网友表示,还没开始下雨,下水道防蚊网就已经开始导致路面积水了。形成了绝佳的人造蚊子培养皿。
0
近日,佛山一名網友展現自己家院子被消殺後的情況:原本的菜地全部被水泥封住。
0
0
8月17日晚,广东佛山。
一名女子挡在车前,阻止自己养了多年的桂花树被防疫人员带走。
1.8月18日,广东,佛山,南庄镇。网友发帖吐槽政府一刀切不能在天台养花的政策。
2.8月18日,广东多地出现过度防疫。佛山有居委会上门直砍居民天台绿植,广州海珠区也发生类似情况。
0
0
8月18日
这文也整理了一些网友拍摄的信息
之前的一些相关信息
广东佛山已确诊 2658 例基孔肯雅热,此前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当前该如何防范?本轮疫情会持续多久?
几百年的大树砍了,防蚊
这文的一个看点:目前公布的杀蚊使用的是什么农药?长期喷有什么危害?引用的资料出自哪?
0
过了潜伏期之后,爆发第一天的症状
第二天
第三天
这个得看有没天龙人想做成新的蛋糕
虫媒传播,效率太低,怎么办呢
我认为不会。能够传播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伊蚊的活动范围较为有限,基孔肯雅热的长距离传播可能需要长途旅行的感染者被目的地的伊蚊叮咬。我国许多地方缺乏埃及伊蚊种群,我国北方地区的白纹伊蚊的个体数量未必允许足够的传播速度来引起本地流行。
当前新闻里的“目前病例为轻症”大概是指还没有发生上面列出的严重并发症。
那要看731正统传人石井正丽发多大的力了。大佐2024年5月从武汉调到广州之后,广州的怪事好多啊。
应该不会。
对人而言,基孔肯雅热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一、感染一次终身免疫。
所以,
正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二、病毒不会人传人。
病毒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不高。
卓克在**《科技参考》中,写了一篇文章叫《今后十年,防蚊更重要了》。**
在这篇文章中,他针对蚊子引发的疾病做了详细的讲解——
这是一种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
“基孔肯雅”(chikungunya)在当地语言里是**“疼得连身体都弯过去”**的意思。
这个名称就描述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关节剧痛。
历年的统计里,死亡率是千分之一。
针对这个疾病,今天并没有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绝大多数人只靠自体免疫,就可以在一周左右痊愈,并且感染一次后终身免疫。
当然,如果在发达地区统计的话,死亡率会至少下降一个数量级。
所以,它并不比流感更危险。
但症状却比流感难受得多,会出现高热、皮疹,主要是全身大关节往往会持续疼三四天左右。
比如手腕、脚踝、肩部、肘部、膝盖。
有极个别案例,虽然病毒已经清除了,但是疼痛甚至会维持好几个月到几年。
我看卓克的这一段文字后,
第一反应是——
人啊,一定要坚持吃好睡好,坚持运动……
要提高免疫力。
今后很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这样的:
基孔肯雅热一波~
寨卡病毒一波~
登革热一波~
黄热病一波~
裂谷热一波~
西尼罗河热一波~
疟疾一波~
日本脑炎(乙型脑炎)一波~
……
请注意,
这些都是蚊子传播的疾病哈。
你看,这样的模式,虽然每种都不至于要了人的一条命,但轮番上阵后,要半条,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
那些曾经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美和南亚热带地区,由蚊子传播的流行病,今后会开始在全世界温带和寒带的大城市爆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全球变暖之后,平均温度整体上升,高温的空气也能携带更多的水分,温暖潮湿的面积会比30年前更大、更广。
于是那些蚊子也可以在从前更寒冷的地区生活了,流行病开始四处乱窜。
那,如果温度持续上升到40℃以上,蚊子是不是也能被热死?
卓克给的答案是——
如果真的是中东那样,地表温度持续两周以上40℃,那这个区域的蚊子就算不死光,也都是元气大伤。
但,
全球温度上升后,曾经的边缘位置外扩带来的面积增量更广。
而且,
高温高湿的时间在一年里维持得更久,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蚊子产下更多卵的。
就比如——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黄热病的主要蚊子种类。
它们的卵可以耐受8℃的低温,在温度较低时,卵发育停滞,等到温度上升到20℃后开启发育。
过去20年里,欧洲10℃等温线已经平均向北推进了240公里。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法国很少见到白纹伊蚊,巴黎更是一只也没有。
但现在呢?
这种蚊子已经定居在巴黎的北郊了。
白纹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
从前在北京也是几乎看不到的,而最近十年,北京的花蚊子也多了起来。
另外,
蚊子从卵发育到成虫,处于不同温度中,速度是不一样的。
20℃时需要19天,
25℃时需要11天,
30℃时需要7天,
35℃时需要5天。
尽管高于35℃后,卵发育为成虫的死亡率也开始明显提高,但今天全球温带夏季平均气温显然还没有35℃那么高。
而最近30年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大约增加了1℃,这种温升促使蚊子卵更快成熟,再叠加上凉爽的秋季更晚地到来,相比过去,已经可以让夏季多产出一代蚊子了。
不要小看这1℃的温升,它已经让白纹伊蚊们更早出动,更晚蛰伏,并且把它们的活动地带从北纬44°抬升到北纬49°。
最近10年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在法国、意大利、克罗地亚已经形成了常态,当地疾控中心已经习惯于每年5月开始疫情监控。
变暖的大趋势还在加剧中,再过二三十年,全球陆地平均温度会比2025年再提升1℃,这是大概率事件。
也就是说,
二三十年后,蚊子会遍布得更广。
到时候,欧洲70%的陆地,包括大部分不列颠群岛、芬兰和瑞典南部、波罗的海沿岸都将成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活动区域。
当温度再提升1℃,蚊子导致的流行病,全球传播窗口会再多覆盖47亿人。
白纹伊蚊在南欧全年活跃期会达到11个月。
到时候全球只有赤道低地地区,因为温度升得太高,才会有蚊子数量和活跃期缩减的状况。
不过到时候,那些区域的人肯定会比蚊子更早地逃到更凉爽的区域。
你看,人会主动逃到有蚊子的地方。
全球相当多国家都会在未来20-30年里面临着,从前严格属于热带的蚊媒疾病,出现在本国的温带甚至寒带。
那么,我们能应对好这样的突变吗?
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看,
一线城市顶多有1/3的人对“如何有效防蚊”有正确的常识。
不信我们可以翻翻那些电商网站,那些号称不含DEET的防蚊液,依然是不少孩子家长的首选,这完全是180°的反科学操作。
今天有3种非常有效的防蚊成分,DEET(避蚊胺)、Icaridin(埃卡瑞丁)、IR3535(驱蚊酯)。
对于液体形态的防蚊产品来说,想要达到基础防蚊效果(也就是至少5-6小时),
若依靠DEET(避蚊胺),那至少应该有30%的浓度。
因为10%的浓度,仅能提供2小时防蚊时间。
而今天我们在电商平台看到的那些大品牌花露水里,即便添加了DEET(避蚊胺),浓度也常常是极为可怜的3%-6%。
若依靠Icaridin(埃卡瑞丁)和IR3535(驱蚊酯),基础防蚊浓度应该达到15%。
这三种有效的防蚊成分,在国内最早是从驴友圈、徒步圈里发展起来的。
因为在深山老林里,蚊子可不在乎你愚昧不愚昧,它们只在乎自己吃饱没吃饱。
凡是那些相信了植物草本精华不含DEET的人,在被叮成“烂茄子”后,都会乖乖地选择30%以上乳膏型的DEET(避蚊胺)。
因为乳膏形态可以大大缓解成分的挥发,身体泡水或者大汗淋淋,DEET也不容易被冲掉。
所以,同样是30%浓度,乳膏型甚至可以提供10小时以上的防护。
但乳膏型的弊端在于质地黏腻,就像浑身涂了胶水一样,如果涂完后再穿衣服,衣服内侧都更容易粘挂在皮肤上,那种感觉和出了一身黏汗差不多,很多人不太习惯。
于是,
也有人把乳膏涂在最外层的衣物上,效果也照样发挥。
只不过内层皮肤还要涂一层液体的DEET,达到双层防护的效果。
酒精和水基的防蚊液就是家里常见的款式。
如果是孩子白天外出活动,就要首选30%浓度以上的DEET(避蚊胺),它至少能提供5个小时的防蚊效果。
而同样浓度的DEET,如果是睡前给孩子涂的,那几乎可以整晚8-9个小时都没问题。
因为能不能防蚊,就看皮肤上还残留了多少DEET,如果孩子都已经睡着了,出汗是不会多的,也不会冲走DEET。
另外,很多人以为蚊子是到了晚上才出来,所以白天不涂防蚊液。
实际上,不同蚊子的活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伊蚊基本是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最活跃。
中间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太晒了,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害怕高温,我们在夏天的中午和下午一般也不出门。
伊蚊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起居的时间都高度一致。
只要你家有持续的积水,比如盛放碗筷的塑料盒子下面不是有个沥水槽嘛,这里的几毫升水就已经足够伊蚊产卵用了。
还有浴室里某个凹陷处的积水,那都是产卵的好地方。
产下卵后只需要6-7天就会变成会飞的蚊子,哪怕那个水窝里暂时没有水,卵也只是会暂时休眠,等下次水来了会继续发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家住30层的高层,门窗和电梯也已经很难进蚊子了,为什么家里好像总是持续地飞出蚊子咬人呢?
那你查查吧,家里一定有存水。
伊蚊吸血是间歇性的,十几分钟吃一次都可以。
而另外2种蚊子,按蚊和库蚊都是在黄昏和夜间活动。
所以,
想预防今后越来越严重的蚊媒疾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灭蚊,把家中水槽喷洒上杀虫剂,做好个人防护。
今后还有一个大趋势,就是那些科学有效的防蚊设施、药物、工具将是需求增长点。
用基因改造过的蚊子,把“不孕不育症”传给其他蚊子,也是一种生物武器。
但是演化思想也提示我们,吸血的蚊子全部在短期灭绝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蚊媒的病原体也许会被挤压出从此不再依赖蚊子传播的属性。
比如通过呼吸道传播,那反而更危险。
这些风险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全球过快的温升本就是我们改造出来的一个大环境。
感觉清零派兴奋得跟过年一样。
如果是人-蚊子-人的传播路径应该不会的,但是有疑问点就是官方通报7.8号第一例入境。按照潜伏期来说,不应该裂变这么快。如果传播这么快要不7.8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第一例时间上更早。要不病毒有可能变异在蚊子种群间能传播。如果是后者那就会彻底变成季节性疾病。
妈的,肯德基坏事做尽
VIMKUNYA(病毒样颗粒疫苗,由Bavarian Nordic生产),2025年2月获FDA批准,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巧,真巧,真™巧。
蚊子飞行速度每小时3千米,
长春距离广州2700千米,
蚊子从广州飞到长春,不眠不休一直飞,
需要900小时,需要37天,
要是算上吃饭睡觉,那就得飞100多天,
现在是8月,飞到长春就是11月中旬,
那个时候长春已经可能下雪了,
看看蚊子能不能刚得过低温。
所以说,这个病,肯定是扩散不到全国的。
能不能换个翻译,叫花蚊子病毒,伊蚊病毒,好记,好传播,群众望文知意,现在的翻译太烂了
7号线就上仅4站路程,刚坐下就一个蚊子在我腿边。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地铁还会有蚊子呢?
1、消杀没到位?
2、有人投毒!
可以怀疑是新一轮生物战。
今年夏天可真不太平,突然就冒出来了“基孔肯雅热”,广东现在确诊的病例就已经破4000例了,其他地方也开始有相似的病症。
而且这个病还是通过蚊子传播的,本来夏天各类蚊虫就多,现在蚊虫叮咬不只是带来瘙痒的“红包”,更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真的防不胜防。
不过也别太焦虑,据可靠的资料,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人传人”,主要靠伊蚊传播。所以防住蚊子,基本就能把风险降到很低。
但如果不幸被传染了,也要科学就医,不能轻信其他谣传的治疗方法,避免贻误病情。
这里我也整理了一份防治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高热+关节剧痛的组合
基孔肯雅热是由病毒引起、经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
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
怎么跟登革热有点像呢?是的,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不过,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其他以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也有区别:
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了疑似病症但自己又不清楚是不是被传染了,可以上美团在线问诊,都是真实的三甲在职医生,30秒迅速接诊,24小时在线,有问必答!
看完有需要还可以买药送药,都是正规的大药房,药品种类很全,买完还可以送货到家,很方便!
[
](https://xg.zhihu.com/plugin/732aec06c28bdb7c6974dc3fd7f67f2d?BIZ=ECOMMERCE)
二、科学治疗与用药:避免网络谣言误导
因为基孔肯雅热目前在广东饱受关注,不可避免也出现了一些谣言,譬如网传“利巴韦林可抗病毒”缺乏证据,盲目使用可能损伤肝肾。
事实上,目前并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治疗仍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核心,大家千万不能自行服用“偏方”!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
发热与疼痛管理:
液体管理:
日常如果不确定能否用上药的,建议要先找医生问清楚,美团上也能找到专业的医护人士,会根据你描述的症状给出专业的用药建议,跟着直接下单就行了,就跟线下挂号问诊差不多。
平台也能顺便买药,能使用医保支付,付款直接刷医保卡里的钱不用心疼~还有有专人配送,不到半个小时就能送药上门了。
[
](https://xg.zhihu.com/plugin/732aec06c28bdb7c6974dc3fd7f67f2d?BIZ=ECOMMERCE)
三、早期识别与自我应对:防蚊是关键
可能有人会说,这蚊子杀得完吗?是的,杀不完,用再多蚊香、驱蚊液,也只是“临时功”。想灭蚊,得从源头解决问题——及时清理家里、周边环境的积水,就可以把蚊子扼杀在摇篮里。以下这些危险点要挨个排查:
1、堆满杂物的阳台/天台
堆满杂物的天台可是蚊子的最爱,只需要一场雨,各种犄角旮旯都能成为蚊子的“月子中心”。
2、各种储水容器或空间
蚊子“生娃”从来不挑地方,尽管是一个小孔或瓶盖,它们都可以直接“入住”。
3、绿植、花盆、浇花容器等
尽管是泥土上、盆托上甚至植物上有一点点积水,也可以养出一窝蚊子。另外,例如富贵竹、水仙花这些水生绿植以及浇花用的储水容器,大家往往清理得不仔细,也有积水残留。
4、废旧汽车轮胎,甚至在汽车上
阳台上“躺着”的废旧轮胎,甚至屋前屋后停着的小车上的雨罩,蚊子都可以“落脚”。
5、假山、水池、鱼缸(没有鱼)、下水管道等
这些地方常常容易积水,是蚊子很喜欢的“避难所”。
个人防护也要上点心,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避免清晨/黄昏蚊虫活跃期在树荫、草丛逗留。家里可以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蚊香(注意通风)。
关键要记住,及时阻断传播链,若出现可疑症状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应立即就医检测。通过科学识别、规范治疗和全民防蚊,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总感觉又在搞什么“实验”
广州蚊子多,是因为广州蚊子天然培养皿多,这玩意顶多能在湖南成事,湖北都不怕。所以必然不会成为全国性问题。
上次谁说耐寒的蚊子已经成功培育出来了的?
很遗憾,大概率不会,这次的传染效率太差了。
但是某些人的操作还是一如既往的骚……
我领导长居深圳前几天出差去华东某市,被叭啦吧啦告知他是从疫区来的……
让乌合骑驴画一张(就不传染)就好的!
这疫情发生在广东,已经有通稿在刷广东人、广东环境怎么怎么样了。
然后又有新闻爆出海关截查到一批“外国蚊子”进来,再之前是截到一批蟑螂。
你们觉得这单纯是广东环境产生的问题?
死亡率不超过0.5%
感冒都比它强
想发展成疫情,那就离不开人祸
别的不说。
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喜欢疫情扩大,因为那几年带来的记忆太不好了。
而且那几年,已经把经济干成这样了,再来一次,经济得被干成什么样?
这个名字太抽象了,不利于传播。改名叫肯德基热吧
不太会,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城市里面蚊子数量是可控的。
所以总体来说可防可控。
而且现在这波之前东莞已经爆发了一次了,可能控制及时加多多少少有点时间点对应的天气状况,有效遏制了,基本在几个点扩大前就把疫情控制了。而且之前甚至有新闻东莞是搞了这个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191950
这个好像一直都有做……
而同样现在顺德这波估计也是拜之前大量雨水所赐,蚊子大量繁殖,所以才一下爆发起来。
但不比太焦虑的是,接下来华南天气应该会暴热,今天7月25都开始挂橙色高温了,蚊子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繁殖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个人判断应该能很快结束了。
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觉得不会,直到我看见佛山那边把下水道给封了,我觉得会
有疫苗,就看你能不能打的到了
反正德国可以打,医保报销90%左右。
怎么都在想蚊子飞?
这个病潜伏期一般3~7天,最长12天。
这么长时间别说飞机了,高铁都能到北京跑几个来回。
发病前被蚊子一咬,传给蚊子。人完成传毒任务。
蚊子5~7天感染透,叮人,人被叮过3~5天发病。
北京上次出现输入病例是什么时候?7月22号
北京本地病例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8月1号前后。
长江以南现在正是多雨季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这些地方白纹伊蚊又多又厚,为什么不能传?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会不会成为全国级别的疫情取决于大家的勇气与决心,而不取决于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
如果大家懦弱无能,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叫无症状,有一例就够了。毕竟现在核酸检测已经出来了,很简单……
应该不会,北京已经开始灭蚊了。小区通知开始消杀。其他城市有条件的应该也都开始了。
有没有敌对势力投放毒蚊子的可能性?
图源:Freepik
撰文 | 张天祁
● ● ●
近日,广东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增长,吸引各方关注。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不会直接人传人,而是需要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症状为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有慢性多发性关节炎。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表示,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世界范围内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1]。
这种过去很少听说的疾病,为什么今年突然疫情暴发?而这类由蚊虫叮咬传播的蚊媒疾病,又是否会有日渐严重的趋势,会不会传播到北方?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有16个省份报告过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所谓输入病例,是指患者在境外感染后回国,而本地流行则意味着病毒已经通过本地蚊虫在社区内传播。
中国曾发生几次基孔肯雅热的本地流行。比如2010年广东东莞一个村庄确诊173例本地病例,虽然未发现明确的输入病例,但病毒株与泰国流行株高度相似,推测疫情源于境外输入。2017年浙江衢州,一名从孟加拉回国的患者引发了3例本地传播病例。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较大规模本地流行,121人确诊,病毒来自缅甸输入病例[2]。
相比这几次流行,今年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尤为严重。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认为,从传染病的传播规律来看,今年的流行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不断输入的境外传染源、日益壮大且边界扩张的本土蚊媒、悄然进化的病毒毒株,以及因缺少特异性疫苗而普遍易感的人群。
首先是境外输入病例的上升,近年来,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多个国家持续活跃,已有超过百个国家出现本地传播。随着跨国旅行和商贸往来的增加,一些人在非洲、美洲或东南亚感染病毒后回国,成为新的输入源。
第二是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化。温度升高为蚊虫的繁殖和活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蚊虫分布范围也在扩大。
以我国为例,原本在2000年代初并无分布的埃及伊蚊(Ae. aegypti),近年来已在云南多个县镇被发现。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扩散趋势则更加明显,正从南方向北方蔓延。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也就是所谓的“花蚊子”,是中国最主要的蚊媒疾病传播媒介。我国媒介伊蚊监测网络显示,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北起辽宁沈阳、大连,西至甘肃天水、陇南,再延伸至西藏墨脱及其东南区域的大部分地区。而埃及伊蚊主要局限于海南沿海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个别乡镇,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热带地区[3]。
城市化进程本身也为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白纹伊蚊属于“野栖型”蚊虫,在野外吸血并且栖息。城市绿地的扩展增加了“野栖型”蚊虫的栖息场所,而快餐盒、瓶装水等生活废弃物又制造出大量小型积水容器,成为理想的孳生地。
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周边农村3至5摄氏度,加快了蚊虫发育速度。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在城市中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比农村短5到10天。此外,高人口密度也为雌蚊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血源。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非常高。密度一高,输入性传染源就很容易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开来。
第三个因素来自病毒本身的演化。像登革热、寨卡和基孔肯雅热这类蚊媒病毒,早期大多在非洲森林中的猴子中传播,但在传播范围扩大后,其致病性和感染能力也发生了变化。
基孔肯雅热病毒也看到了类似规律。它主要有三个基因型,而近年来在亚洲流行的,是源自“东中南非型”的一个变异分支,被称为“印度洋分支”。研究证实,这个分支的病毒对白纹伊蚊的感染和传播能力都显著增强。我国2017年浙江和2019年云南的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其病毒株也正是属于印度洋分支。
此外,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者结合,就可能形成传播链,造成较大规模的爆发。但具体哪个环节起主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解释,过去基孔肯亚热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白纹伊蚊虽然也能传播基孔肯雅热,但效率并不高。埃及伊蚊生存需要更高的温度,主要在热带地区分布,适应能力不如白纹伊蚊。
这次流行的病毒属于“印度洋分支”毒株,它有一个关键的氨基酸突变(E1-A226V),使它在白纹伊蚊体内的传播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这种突变实际已经出现多年,但病毒过去主要在印度洋沿岸地区流行,在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只是在近年随着病毒的扩散,才逐渐输入中国。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风险正在上升,未来可能逐步常态化。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过去在中国多为散发的输入性病例,尚未形成大范围快速传播。今年基孔肯雅热在广州、佛山等地出现本地流行,且流行区域与登革热高度重合,表明其在中国具备了扩散的基础条件。这种变化未必意味着疫情会年年发生,但类似事件的频率可能正在提高。
“就像极端天气,过去是50年一遇,最后变成10年一遇。这类疫情原来可能是10年一遇,未来可能会变成2到3年一遇。”黄存瑞说。
在众多蚊媒疾病中,近年来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不止基孔肯雅热。与这个相对陌生的名字相比,登革热无疑更为人熟知。两者同属蚊媒病毒病,传播路径相似,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传播。不同的是,登革热早已在中国多地反复暴发。
登革热原本在中国并不常见。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05年到2012年,年报告病例长期维持在百例上下,发病率始终处于低位。可在2013年到2019年,登革热病例数始终居于高位,2014年全国发病超过4万例,2019年也超过2万例。虽然新冠疫情期间病例数明显回落,但近年发病率又重回高位。总体来看,登革热的全国发病率从 2005 年至 2023 年显著增加[4]。
蚊媒疾病通常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似乎离北方还很遥远。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方也难以独善其身。2017年,山东济宁便出现了登革热本地传播的情况,截至当年8月共报告58例病例[5]。
一项研究显示,登革热疫情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向北扩散趋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等纬度较低的地区。但近些年,福州、杭州、重庆等中部城市也开始报告病例,说明病毒正在突破原有的气候限制,向更高纬度蔓延。同时,不只是病例出现的城市变多了,各地的流行期也在逐年拉长,意味着登革热一旦暴发,持续时间也在延长[6]。
促使蚊媒疾病近年增长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2024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气候条件为致命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例如,与 1951-1960 年相比,过去10年(2014-2023)中,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攀升了 46%,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增加了 11%。
WHO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登革热扩散的主要原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提出,登革热和气候变量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均存在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是影响登革热分布最重要的变量[7]。
蚊子是彻底的冷血生物。它们的生命周期、活动频率、觅食行为与体内病毒的复制速度,几乎完全受气候驱动。
随着气候变暖,这些蚊虫的生存边界正在扩大。一方面,温度升高延长了蚊虫的年内活动期,增加了宿主和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病原体在蚊体内的复制周期也被缩短,增强了传播效率。以登革热为例,在30摄氏度时,登革病毒在蚊体内的潜伏期(即从蚊子被感染到可传播病毒的时间)约为12天,而在32到35摄氏度之间,这一过程可缩短至7天。这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下,同一只蚊子在一生中可传染的次数会成倍增长。
气温介于 20 至 30 摄氏度之间时,最有利于蚊虫的孳生与传播。不仅卵的发育速度加快,羽化后的雌蚊比例和成蚊体积也更高,使其更易寻找宿主。在 25 至 30 摄氏度之间,蚊虫的叮咬频率达到高峰,病毒传播风险随之升高。
当气温低于 18 摄氏度时,蚊虫的飞行能力明显受限,传播范围不足 50 米。当温度升至 20 至 27 摄氏度时,飞行距离可达 400 米,大幅提升了传播效率[8]。
气候变化不仅让蚊子活得更快、更久,也让它们活动的地理范围显著扩大。甚至出现了北上的趋势。
白纹伊蚊的适生范围正逐步向中国高纬度地区扩张。基于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研究者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分布变化。当前,白纹伊蚊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地,覆盖约269个县(区)。即便在最低增温路径下,到2050年适生区也将扩大至400个县。也就是说,原本不具备白纹伊蚊生存条件的地区,正在逐步被纳入它们的活动范围。
伊蚊的扩张带来了疾病的扩张。以气温为核心变量构建的生物驱动模型显示,在所有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登革热的风险区都将持续向北扩展,受威胁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国已有142个县(区)的约1.68亿人处于高风险区域。即便在最乐观的情景下,进入2020年代后,发病县(区)数量也将从146个增至344个,风险人口从1.72亿增至2.78亿[9]。
陈晓光介绍,既往的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每捕捉100只蚊子,白纹伊蚊的数量从2004年的不到4只,增加到2017年的14只,种群比例明显上升。
他解释,温度是影响病毒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蚊子在吸入带病毒的血液后,病毒需要先感染蚊子的中肠,再突破屏障进入循环系统,最终进入唾液腺,才能通过叮咬传播给人。这整个过程被称为“外潜伏期”。
但在较低温度下,这条传播链会被打断。“我们的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降到18℃左右时,登革病毒几乎无法感染蚊子的中肠,传播也就难以发生。”陈晓光说。
随着北方的变暖和蚊虫密度的增加,发生蚊媒疾病流行的风险也在提高。“过去制约蚊媒疾病传播的温度瓶颈,是一个天然屏障 ,现在被打破了。”陈晓光说,“现在不但理论上北方可能出现登革热的本地流行,而且我们也的确看到登革热病例在向北移动”。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赵琦介绍,影响登革热蚊虫传播的气候因素不止温度,还包括湿度和降水。气温是首要因素,湿度会影响蚊虫的生存状态,而降水则决定了蚊虫是否有足够的水体用于产卵和幼虫发育。
如果环境湿度太低,比如低于一定百分比,蚊子的翅膀可能会干裂,飞行能力减弱,也难以吸血,从而影响其生存。相对湿度在68%到80%之间,可能更适合蚊子的发育。
黄存瑞的研究发现,高度集中的降雨(如瞬时强降雨)会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均匀分布的分散型降雨则会增加风险。
他解释,如果是瞬时的大暴雨这种极端强降雨,对蚊虫的滋生地是不利的,甚至会将其冲刷掉。但是,要让蚊虫滋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降雨量,形成一些静态的积水,比如洼地里、瓶瓶罐罐里的积水,这种环境就比较容易让蚊虫滋生,导致它快速繁殖,数量增多。
研究显示,2013年至2020年高风险分散降雨发生频次的平均水平,约是 2005年至2012年间的1.6倍,其中华南、西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2005年至2012年相比,2013年至2020年高风险分散降雨导致登革热病例数量迅速增加[10]。
赵琦指出,热带气旋过后,蚊虫孳生的风险往往也会提高。虽然强降水在当下可能会冲刷掉蚊虫的滋生地,但气旋过后留下的低洼积水,反而为蚊虫提供了新的繁殖场所。
“气旋过境后,可能带来建筑损毁、垃圾堆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变成新的积水点。而且气旋往往先带来降温,之后又迅速回暖,加上正值高温多雨的夏季,这种降水和高温的叠加效应,正好为蚊媒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赵琦说。
近年来,同样属于蚊媒传染病的登革热,已经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常见。每年都有境外输入病例在本地被蚊虫叮咬后,引起进一步传播,形成一定规模的疫情。这也让人开始担心,基孔肯雅热是否也会像登革热那样,变成一种常年反复在国内出现的疾病。
陈晓光指出,目前无论是基孔肯雅热还是登革热,在中国仍属输入性传染病。也就是说,病毒最初来自境外,感染者回国后被本地蚊子叮咬,再由这些蚊子传播给周围人,引发局部流行。
与之不同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本地流行。比如在新加坡,登革热已经成为地方病,病毒可以在蚊虫种群中持续循环,甚至通过卵传给下一代,不再依赖外部输入,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传播。
而在中国,目前虽然传播媒介广泛存在,人群也普遍易感,但由于缺乏本土持续的病毒来源,尚未形成稳定的本地传播链。只是一旦输入病例增多,本地蚊虫便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导致疫情暴发。
王四宝指出,面对境外输入带来的疫情,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隔离输入病例,防止蚊虫叮咬导致病毒在国内扩散。
到了夏季蚊媒活跃的时期,必须加强病例筛查,强化病例检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对早期病例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于从已有基孔肯亚热疫情的地区返回的人群,要进行及时追踪和健康监测。
他强调,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在发病当天起到发病后第六天之间,是病毒在人体内含量最高、通过蚊子传播给他人的风险最大的时期。这个时候必须特别注意防蚊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病毒通过蚊虫形成新的传播链。对出现疑似症状(如体温超过38℃,伴有皮疹或关节疼痛)的入境旅客,或自境外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入境且在入境后12天内出现相关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并立即报告当地疾控部门。
对于蚊媒传染病,王四宝强调,防控蚊媒病需要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蚊媒监测至关重要,常态化监测蚊虫密度和分布,一旦发现蚊虫密度异常上升,应及时发出灭蚊预警,尽早干预,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同时,还需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揭示蚊媒病原体的跨种传播机制及宿主抗病免疫等,推动新型防控策略、药物和疫苗等研发。
蚊虫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成蚊的消杀。另一个也是更根本的,是环境的改造,清理蚊幼的滋生地,将各种小型积水清理掉,这主要依靠社区的环境治理。只有清除积水,才能从源头切断蚊子的繁殖链。
陈晓光解释,环境改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蚊子是全变态昆虫,它一生中的卵、幼虫、蛹这三个时期都是在水里完成的,占了生命周期的四分之三。在这个阶段,它们没有翅膀,更容易被发现和控制。
具体的改造措施,比如改建下水道、电缆沟,把容易积水的明渠改成蚊子飞不进去的暗沟,把土壤地面进行硬底化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白纹伊蚊喜欢的容器积水,应该号召大家“翻盆倒罐”予以清除。
在传统的防控之外,近年来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蚊媒控制的生物与遗传手段。
陈晓光介绍,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天敌,比如让食蚊鱼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现在国际和国内的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利用共生菌的方法。让蚊子感染特定的微生物如沃尔巴氏体后,不仅会影响繁殖能力,还能降低其传播病毒的能力,相当于给蚊子“打疫苗”,使其无法有效传病。
不过,陈晓光也提醒,虽然现在防蚊手段越来越多,但蚊子依然是种很难对付的生物。
白纹伊蚊的基因组大小约为20亿碱基对,仅次于人类的30亿碱基对,具备庞大的基因储备和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它能够通过基因突变不断适应环境压力,维持种群的生存与扩散。
过去,DDT等杀虫剂曾一度被视为控制蚊媒病的“终极武器”,但蚊虫很快就表现出强大的抗药性。在实验室中,对白纹伊蚊施加杀虫剂压力,仅需6代就可筛选出具备抗性的个体。在非洲、东南亚等登革热和疟疾流行地区,蚊虫的抗药性已经非常普遍。
“想单纯依靠某一种技术就把蚊虫密度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陈晓光说。“我国现在遵循的是综合防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2025, July 22). 世卫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 新华网.
2.冯云, & 张海林. (2025). 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5(5).
3.杨蕊, 龙佳敏, 王霞, 王长军, & 陈勇. (2024). 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监测预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5(2), 305-312.
4.Li, Z., Huang, X., Li, A., Du, S., He, G., & Li, J. (2024).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China, 2005–2023.China CDC Weekly, 6(41), 1045.
5.陈秋兰, 宋文涛, 牟笛, 李昱, 殷文武, & 李中杰. (2017). 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登革热疫情特征阶段性分析.疾病监测,32(10/11), 801–804.
6.吴玉蓉. (2023).降雨模式对中国登革热主要流行区域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山大学.
7.林夏. (2024年11月5日).柳叶刀倒计时最新报告:全球与高温相关的死亡急剧攀升. 赛先生.
8.刘起勇. (2021). 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32(1), 1-11.
9.刘起勇. (2020).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 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31(1), 1-6.
10.Wu, Y. R., Wang, X. W., Zhao, L., Lu, B., Yu, J. F., Liu, Z. H., … & Huang, C. R. (2023).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d its concentration degree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dengue outbreaks in China.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14(5), 768-777.
在广东目前发展那么久,也就佛山有几千例,其他地方都是零星的,而且是佛山输出的,就这速度比登革热都还差一点。
而且广东这边有应对登革热的经验和措施,应对同样是靠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基本就是照单抓药就行。
不会,如果会,你这个问题根本发不出来。
能不能来个蚊子清零?
我对这玩意可是深恶痛绝,城市定期来点灭蚊活动该多好。
会发展成为全国疫情
肯定是不会的,火葬场殡葬黄牛都出现了,全国通缩,房产降价,但墓地却涨价了,反而是【疫情结束了】。那可见疫情的定义就是防疫措施,和有多少人病了死了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所以只要不对基孔肯亚热做任何防范,随便他传染,那就不可能形成“疫情”。这点对任何病原体也都是相通的。
……
是不是有点过于巧合了?
绝对会
它们巴不得
故意去扩散
油水和管人的爽感像毒品
不要怕,我们已经有疫苗了。而且我们还有南粤的国士无双和新加盟的牢鄂传奇研究员。
我爹跟我说这是某些机构投放的生化武器。
希望能够重视这些乱七八糟的谣言在老年人当中传播啊。
我爹昨天跟我说,这次广东这个疫情的来源,是因为一些机构,研发出了转基因的白纹伊蚊,在广东进行了野外投放,以至于现在了出现了现在这个疫情。
他还给我展示了他的证据:
他跟我说他们老年微信群都传开了,投放的转基因蚊子是白纹伊蚊,现在传播这个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蚊子也是白纹伊蚊,这不就正好对上了。
证据确凿,这肯定是生化武器了。
我说这也太扯了,这转基因蚊子我知道,这是用来灭蚊的。
因为白纹伊蚊一生只能交配一次,所以雌蚊子一旦与这些不孕不育转基因蚊子交配,之后就失去了繁衍能力。
更何况,转基因蚊子和疫情传播有啥关系,再怎么转基因也转不出会自动生产病毒的蚊子出来的啊。
我爹说他不信,他们退休群里都说了,当时放飞的转基因蚊子就是白纹伊蚊,现在传播新疫情的又是白纹伊蚊,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就是生化武器没跑了。
我……
我爹是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严格来说也算是个知识分子。
平常也天天捧着个手机上网,刷刷今日头条什么的,也不算消息闭塞。
当然,头条上乱七八糟的谣言也多的很,但是最抽象的还是老年人微信群。
估计过两天老头老太们说不定又得囤点什么了。
啥时候能想想办法整治一下这种微信谣言群?
———————ʕ·͡ˑ·ཻʔ♥︎ ———————
万万没想到,我这么一篇吐槽老年微信群谣言的回答,居然打翻民科窝+反贼窝了?
这两个群体居然重叠程度这么高?
属于咋一看觉得离谱,仔细一想又很合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评论不是我删的,你们跑什么啊喂,我夸你们两句就跑了?
不会,传播媒介比较单一,而且蚊子也就华南f3比较厉害而已,北方没啥蚊子。
今年的基孔肯雅热对比上年登革热来说,不算很严重了,上年登革热我们这里一大堆人中招,今年这个肯x热身边暂时还好,传播力度没有上年登革热严重。
上年的登革热范围也就这么大,今年的肯x热不会比上年严重。
别的地方不清楚,至少黑龙江不会,在黑龙江半年还没有让蚊子咬过,你让基孔肯雅热怎么传播?如果广东疫情进一步严重,可以考虑东北躲避。
不会。随着中国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中国人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对付这种蚊虫传染病轻轻松松。
电动自行车减少了中国50%的交通拥堵和50%的尾气污染,是中国盛世的最大功臣。鼓吹限制电动自行车的必然是美帝卧底,目的是搞乱中国。
长期开汽车必然得腰间盘突出、脊椎病、肾结石、痔疮、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开车病,而且整天怕冷怕热,身体抵抗力一落千丈。
疫情3年让中国人养成了骑电动自行车的习惯,身体抵抗力大大增强,疫情放开后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所以汽车乃烦恼之源,只有改骑电瓶车,才能享受无极大道。
不会。
以现在的医疗体系而言,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疫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会,但是南方估计要泛滥
没有强力的封控政策,且接下来顺德一周都是雷雨天,潮湿,温度28-32℃,非常适合蚊子繁殖,势必是灭不绝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顺德人一向不认自己是佛山人,怎么这次又叫佛山疫情,不叫顺德疫情了 明明98%病例都在顺德
目前佛山的部分医院已经要求不能休假,不能出外了,形式不容乐观,建议佛山的朋友做好防护,买点驱蚊股对冲下经济损失,彩虹集团是个很好的标,市盈率低盘子还小
广州底层人生活是真的折磨,一边严查电动车斗智斗勇,一边又要开始防疫。不知道工作还好找吗。
准备着手蚊香,花露水等各种防蚊神器了,最近广州天气炎热 ,灭蚊的速度赶不上蚊子的繁殖速度。
这取决于你把“多少人得病、多少人出现长期关节炎后遗症”定义为疫情,还是把“防疫措施”定义为疫情
不要说全国,有很大概率,一到冬季就结束了。
其实来北方看看就明白,仅以山东鲁西南地区的观察为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中观察到伊蚊了。你可能会觉得我的家庭环境好,有充分的灭蚊驱蚊措施,当然没有了,但是据我观察野外的伊蚊密度也很低了。
我是生物学爱好者,每天黄昏,我就会观察蚊子交配的情况,或者“花蚊子”的密度。我发现北方几乎都是库蚊——不能说一个伊蚊都没有,但是经常一个几百只库蚊的种群,其中的伊蚊也就不到10只。我经常找到黄昏的草丛河畔。然后要么用捕虫网,要么直接上电蚊拍,然后检查库蚊和伊蚊的比例。
传播两热的主要是埃及伊蚊。
在我国埃及伊蚊分布范围很有限: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在中国,它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
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云南等省份。
也就是说连长江都很难大面积迁飞过去的。
这主要是跟这种蚊子的生活习性有关。26℃ 是埃及伊蚊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而 25℃–30℃ 是其整体生存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 。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蚊子是很难在中国大范围迁飞和繁殖的。
因为夏天被热死,冬天被冻死。
河南极端高温达44.4℃,网友称室内大量蚊子被热死,蚊子真能被热死吗?蚊虫都是怎么“避暑”的?
其实北方的干燥空气也很难大范围适合其繁殖。
高温对蚊子的杀伤力并非孤立存在,空气湿度扮演着关键角色。干燥环境会加剧脱水效应,而湿热条件则可能提供一线生机。在河南的极端高温中,湿度往往低于40%,这种干燥高温组合对蚊子尤其致命。当湿度小于40%时,即使温度仅40℃,蚊卵也会因脱水而死亡,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这就更不用说北方冬季的严寒了。
虽然不会热死和冻死全部种群,但是每经历一次寒热转换,就会让种群数量锐减,传播链就被打断了。
基孔肯雅并不能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所以防蚊、灭蚊、驱蚊工作做好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其大范围传播。
基孔肯雅热导致的严重症状和死亡很罕见,通常发生在有其他共存健康问题的幼儿和老年人中。
另外,是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的。在高比例人口被感染后免疫的岛屿上,传播已被阻断若干年。
原文见WHO的官方文件: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我认为不会。
不过某些账号逢中必反到连蚊子都要共情你敢信?
强烈呼吁《基孔肯雅热》改一个和【非典】一样的喜闻乐见的名字,便于今后管控时候使用。
武汉已经有了,佛山输入的。
虫媒病毒不是呼吸道病毒,有以下特征:
1.蚊子只会飞100米
2.只能蚊子作为媒介感染。
3.人只要接触不到蚊子就不会感染
4.天气冷了,蚊子就少了
也就是说比较难,可以一个区域,比如海南云南广东这种整个省有,但要大量外溢到其他省,非常难,个别的病例都不一定能传染到人就好了。
貌似还不如登革热,且白纹伊蚊目前还没适应温带气候。
只能还是小孩那一桌。
去年的登革热疫情其实比这严重多了。
亦因此,上不了热搜。
登革热已经在广东祸害几十年,有确切疫情纪录是在1978年,在佛山石湾镇首次传入。自己来广东二十五年,几乎每隔俩三年,就会集中爆发一次,2024年就是登革热大爆发年份,持续了大半年,一直到十月底十一月初才消停。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一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折腾了47年也没有变成全国性疫情,基孔肯雅热全国范围内散播的机会不大。现在已经立秋,广东还闹得很凶,是因为爆发条件充分,高温、潮湿多雨及持续时间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九十月份的中原地带已经进入秋季,雨水减少,气温下降,天然的物理屏障隔绝。
还有气候更极端一点的地区,比如西北五省九十月份干旱降温几乎雷打不动,只要没有人传人,这个大区域内大概率不会爆发。老家陕西汉中,今年夏天虽然持续高温,但是极度干旱,两个多月没下几场雨,七月份回老家,坐院子里一晚上,没见几只蚊子,汉江边更是乘凉好地方,风大没蚊子。西安今年也变成超级大火炉,持续干旱不下雨,去灞河边钓一晚上鱼,走前随便喷喷花露水,都不用带蚊香,这种气候条件要爆发基孔肯雅热相当有难度。
结论,登革热没有变成全国范围疫情,基孔肯雅热大概率也不会,今年这个基孔肯雅热被各路媒体推波助澜,有点小题大做。不用恐慌,小朋友和老人容易中招,出门做好防蚊措施,家里注意灭蚊就好,被登革热祸害几十年的广东,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事都没有。
动员全社会灭蚊有个好处,最近出门都不用喷驱蚊水,不过有些地方打家劫舍一样的防蚊灭蚊,又开始搞药品登记那一套,实在有点过分,波及普通感冒发烧病患不说,根本没屁用,防蚊灭蚊才是重点,防人干什么,脑回路清奇。难道登革热就这么没有排面,闹了几十年也不曾得到过如此重视,极少部分人到底想干什么,又想发国难财。无糖可乐喝多了,乱写的,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逆向思维,如果真的严重,这么多讨论,会发生什么?
所以,没有辟谣,没有训诫,足以证明确实不太严重。
一、制造恐慌
二、收割
这是典型到热带病,亚热带和温带的蚊子会冻死,没办法持续传播
大概率不会的,至少北方不会像南方出现大面积感染的情况。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7月26日北京疾控就有回应过,北京没有埃及伊蚊,主要的蚊种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比例较低,历年也未在本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因此,北京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即使有病例输入本市,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就可以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传播。
另外,张文宏也首次发声:
针对我国近期南方部分地区突然增多并出现外溢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首次发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为何此次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较快。
**“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张文宏向记者解释称。
不过即便如此,他认为,如果及时采取有效迅速的措施,目前南方部分地区应该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仍能阻止感染风暴的进一步形成并阻止病毒向周边区域扩张。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目前,佛山当地已经对感染患者采取了防蚊隔离措施。
对此,张文宏表示,人也是该病毒的传染源,会帮助病毒的传播,从人到蚊,再传播给人,而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可以让疾病出现跳跃性的传播——该病毒可以通过人员来往,将病毒带到新的蚊媒生活区域,进而拓展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区域。
“后续的重点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扑灭蚊子孳生地;同时周边地区必须对疑似病人进行密切监测。”张文宏表示,“此外,在疫情过后必须立即展开当地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明确此次感染覆盖的人群有多大,下次再出现新传染风暴的风险有多大。”
他还表示,目前来看,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主要是轻症,对症治疗即可。
疫情期间尝到了权利的滋味
又想复刻了
大部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跟科普的。你去过一线?实践检验过你认为的真理么?这是引用广州花都区的信息。30%-40%关节持续疼痛的描述。
这个东西是不看客观规律的。
完全取决于最近还会不会有“大节奏(来源:独夫大国师)”。
实际上,这种手段只不过是一种叫法好听的“借盐”
已经有暑期来穗的弟兄退票了,岭南瘴疠之地,大家各自珍重 。
不要公信力的结果是这样的
吸吸体味继续赢好了
8月份是个关键时间段!我不知道其他地方!
快进到应捅尽捅 咱就说假如,假如人传人还可以通过抽血的途径传播呢
不要惊慌,这玩意自然感染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而有效的抗体,可以群免(/¯◡ ‿ ◡)/¯
单纯吐槽。今年的暑假好惨淡啊……都能匹敌2021年的暑假了。
有可能发展为长期反复流行的季节性疾病。
首先,灭蚊是不可能完全杀灭的。在城区里可以灭蚊,但城区外的山里呢,树林里呢,草很高的河边呢,总有一些地方是人迹罕至的吧。这些地方下场雨,只要有一个小坑,一层枯叶,就会自然形成无数小水洼,只要积水能维持两三天,就能繁衍无数新蚊子,所以完全灭蚊是不现实的,只能降低城区蚊子的密度。
其次,这种病毒还能感染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可不会听从人类的指挥去防疫,人迹罕至的地方也不可能消灭所有野生动物,哪怕人类的病例没有了,病毒依然可能存留在野生动物当中,等待一只成为桥梁的蚊子。
好的一面是人类对该病的免疫会持续很久,只有变异出足够强的新毒株才会重新引发流行。
这些非洲噘嘴猴非特么赖在中国,咱们也不采取些手段?
哥们是没办法,跑这边来搬砖。一有个头疼脑热也不敢吃药,赶紧去抽血化验是不是得疟疾了……然后再用两天的时间来回忆是不是用的一次性针管……已经魔怔了
记者走进佛山首例基孔肯雅热报告社区,“网格式”阻止疫情蔓延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社区
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 注册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新桂路201号4座3楼
距离不到8公里
不但有中外合作,而且据报道有不少的经费。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院院士及知名学术团体创建,覆盖了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33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第一个国家分支机构于2003年正式注册。据Research网站公布的2023年最新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高峰院长在免疫学领域位居全球免疫学科学家排名前1000之列。先后担任Viruses、PLOS ONE、Zoonotic Diseases、Current HIV Research等7种国际专业杂志期刊编委;承担及参与过多项美国NIH/NIAID艾滋病研究项目,获批总科研经费超过2100万美元;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6项和中国发明专利3项。
著名病毒学家吴建国突发疾病在佛山逝世,享年66岁 并且曾有医学专家突发疾病死亡,死前几个月发表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研发突破论文
据暨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7日,吴建国团队在流感病毒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月26日,Nature子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张其威教授和吴建国教授团队关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最新重要发现。该研究首次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与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Delta)等Variants of Concern (VOC) / Variants of Interest(VOI)株之间发生了多次跨变种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推测奥密克戎株与德尔塔株产生的重组“德尔塔克戎”样变异株(Deltacron-like Variant)最早在2021年11月已在南非和博茨瓦纳等地出现。
2023年11月,美国FDA加速批准法国公司Valneva研发的Ixchiq疫苗。
2025年2月,美国再批第二款疫苗Vimkunya。这款由Bavarian Nordic研发的病毒样颗粒疫苗。Bavarian Nordic还研发了猴痘疫苗。
股价上涨124%!猴痘疫情升为高级,Bavarian Nordic或成最大赢家?
20250724:基孔肯雅热引爆防疫板块 市场A股三大指数今日继续刷新今年以来的新高,截止收盘, 沪指 涨0.65%,收报3605.73点; 深证成指 涨1.21…
传染病一流行,医药企业就能有巨额利润的套路不改,新型传染病的研发与传播,注定阴魂不散
而除了疫苗外,检测试剂、药品等,都需要做到近乎零利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为传播病毒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 检测试剂上市公司受影响几何?资本继续发国难财
两个角度来看都不会。
1 生物学上。
传播方式极有限:只有蚊子叮咬,携带了病毒的蚊子,再叮咬人后 才会传播。
症状明显:不似某些感冒病毒那样有较长的无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的潜伏期。
不能直接由人传染到人。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此病是局限性,季节性的,不会大规模扩散发展。估计等到北方高温多雨的夏季结束后(9月)就会基本绝迹,只在南方部分地区有极低传播。
2 社会学上。
新传染病法针对数年前的“疫情”事件进行了部分更改,提高了进行管控的门槛。
事实上,自然疫源的疾病常常呈现自限性–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很多传染病自行降低烈度。严重的传不远,传的广泛的病不严重。
有人考虑到“生物战争”的问题,这完全不用顾虑。
绝大多数病毒传染病,其遗传物质不稳定,经常变化 所以难以进行杀伤型武器化。–太不准了。所谓定制型基因导弹只存在于理论上。
而利用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制造政策变动,诱导经济战,倒是当前文明断层线战争中的常用手法。所以,不可再次上当。
注意个人防护,增强免疫力,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不会人传人,你只需要建一圈隔离蚊子的屏障就行了这不比新冠简单多了
又搞运动式防疫 那要是能把马路隔离带的狗屁绿化全撤了我还是可以支持的
这是个艾滋的轻量版。一样是血有毒,一样的正常看你不知道谁的血有毒,你不能直接把所有人都关起来。
看他们的水平咯
它能不能发展成为全国疫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街道再这样形式化灭蚊下去,蚊子全跑进居民家了。
前两天广州刚结束为期一周的暴雨,天刚放晴,街道就组织人员到处灭蚊清理杂草。这行动值得肯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少年宫门前有一堆花圃,我常常在那里等待孩子下课,平常在那也没被蚊子叮咬过。
刚好那天放晴,我离远就看到那个位置烟雾弥漫,仙气飘飘,浓雾中带有几个橙黄色的身影。我走近一看,原来街道工作人员正指挥着四个环卫工人在清理花圃里的杂草和喷洒灭蚊药。
我到的时候孩子还没出来,就在花圃旁等了一下,环卫工人还在傍边消杀清理,就这短短的10分钟,我就被蚊子咬了两个包。好在我们附近没有疫情,不然被咬后又得提心吊胆一段时间了。
不仅这里,我发现每当物业通知我们小区楼下进行四害消杀工作后,家里就突然多了几个蚊子。我们住的还是高层,平常不灭蚊极少遇见蚊子,每次一消杀,都会冒出几个来。
上周,街道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进门宣传预防基孔肯雅热,看见了我家的那瓶水培富贵竹,要求我每两天就得更换里面的水。
但我楼下花园是个大型的人造水池,里面养着一群锦鲤和4只鸭子,水永远是脏不见底的,一年都不见物业换两次水,简直是大型蚊子培养皿,但这次疫情依然没有更换里面的水,他们却把目光投向了居民家里的花瓶。
吐槽这么多,只是想社区多做点实事,少来些形式主义。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有巨兽益生菌横空出世,镇压当代。
小儿科的东西就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不会,但从灭蚊力度能看出广东F4很爱惜乌纱……
广东这边三十年前就有科普宣传防治登革热和白纹伊蚊了,三十年时间总会总结很多防治防控措施吧?
另,很多回答又扯到米国,真的牛逼…现在海外减脂用的创新药都在加速爆发上市,三五年后是不是说肥胖也是米国传进来的
可能性很小
传播疾病的不是所有蚊子,而是特定的“花斑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些蚊子虽然确实会飞,但它们的“活动半径”其实很有限。
大多数人以为蚊子就像候鸟一样,可以远距离迁徙。实际上,白纹伊蚊的飞行距离通常只有100-200米,最多不超过800米。
你家楼下的那些蚊子,基本就在附近几栋楼之间转悠,很少跑到别的小区去“串门”。
而且它们对环境要求比较挑剔。需要积水来繁殖,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北方很多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它们大规模生存和繁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顺德、乐从镇这些特定区域,而不是迅速扩散到整个广东省。
基孔肯雅热要形成大规模传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感染源。**目前广东的疫情是由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一个缅甸籍人员7月初入境,成为“零号病人”。
**第二个是适合的蚊媒密度。**这就是为什么疫情主要在南方。白纹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分布很少。
**第三个是易感人群密度。**虽然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会获得持久免疫力。一个地区感染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传播链自然会中断。
你仔细想想,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全国传播,2010年广东首次出现本土病例时,或者云南、福建后来的小规模疫情时,早就扩散开了。
但实际上都被有效控制在了局部地区。
毕竟刚经历过新冠,大家都有心理阴影。但基孔肯雅热和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完全不同:
新冠是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传播效率极高。而基孔肯雅热必须通过蚊子叮咬才能传播,传播链更容易被打断。
更关键的是,基孔肯雅热的病死率只有约0.1%,绝大多数都是轻症。广东到目前为止4800多例确诊病例中,没有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
虽然30%-40%的患者可能会有持续数月的关节疼痛,但这和危及生命的重症完全是两个概念。
现有防控措施已经很给力了
广东这次的应对其实挺专业的。
疫情发现后,当地立即启动了三大防控措施: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佛山多个区县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动员全民参与蚊虫防控。
而且监测网络很敏感。7月8日发现首例,很快就追踪到了传播链,并扩大搜索范围进行主动筛查。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也及时更新了《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各地疾控部门都在加强监测。
你看,北京疾控都发布了预防提示,说明防控体系是运转正常的。不是等到病例出现才开始准备,而是提前布局预防。
说句实话,比起三年前新冠刚出现时我们的手忙脚乱,现在的疫情防控能力已经成熟太多了。
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病毒共存。基孔肯雅热的威胁程度远远不及新冠,我们的防控经验和能力却比三年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参考:
• 世界卫生组织. (2025年4月). 基孔肯雅热.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7月). 基孔肯雅热知多少. https://cdcp.gd.gov.cn/ywdt/jkyw/content/post_4746273.html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7月). 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 https://www.chinacdc.cn/jkts/202507/t20250716_308513.html
传播途径是蚊子,北方还没填补冬天没有蚊子的空白,熬到冬天不用担心
我们广西这边是要担心
记得很多年前广东登革热的时候,我们这边花鸟市场有个老板从广东进了一批苗木,被里面带来的蚊子叮了中招
为什么广东会这么严重呢
网上偷了些广东各地清理房顶蚊虫滋生处的照片,侵删
不会。
人在深圳,过了这么久身边都没有发现病例,全国就更不可能了。
肯亚热传播需要花蚊子这个中间宿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需要花蚊子作点对点的媒介,花蚊子之间是无法互相传染的,这样概率就极大降低了。
控制疫情的方法显而易见,消灭中间宿主:花蚊子。灭蚊的手段我就不提了,在座各位加起来有一百种方式杀蚊子。
两个月内不被传染,等到天冷就不会了。
不过这种疫情难保不会反复,广东会不会每年来一次?这对工商旅游业都有巨大影响。
这种蚊虫传播很好控制,就和当年血吸虫病一样,政府主导大规模集中灭蚊一段时间,传播能力就会急速下降
伴随夏天过去,夜晚变的寒冷,蚊虫的活性会快速减弱,基本撑不到冬天
老阿姨知道一些情况 待你们给足诚意后 我再具体说说
看到用蚊子飞行速度来评断,说不会发展到全国的,很无语。
蚊子会坐车滴,理论上也有可能坐飞机。
补充一点,
少去菜市场,屠宰或者生肉档口。
有疫情又怎么样,除了个别人,谁敢再来一次,大家一起饿死吗
不管會不會,該做的準備還是建議做。正所謂,有備無患。至於需要做什麼準備,自己要多思多想。
我還是那句話,能走即走,走不了就回老家,要多和見多識廣的親朋好友聯絡走動。
Ⅰ类地区(6个)
Ⅱ类地区(11个)
http://jyj.gxzf.gov.cn/gzdt/12345667787ugh2345455554/t23409896.shtml
可防可控,暂时没有人传人证据。
哪天出现人咬人事件再说。
这个病很危险,尤其对于上了年纪每个月有上万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建议全国重视起来,应封尽封、应测尽测,疫苗应打尽打。出行进出,健康码都亮起来。
不会的。
我在深圳。周五发烧去社康。都会查血这个基什么什么的。
这样的力度下,基本不可能在深圳大范围传播。
这也解释了上周医药股涨不停,不停涨。
希望蚊子看清形势,因为本市11月中之后肯定降温,不太容易封两到三个月了
核心问题应该加强入境免疫检测,防止生物入侵。
以前看科普说,乙肝艾滋之类的病毒虽然能通过血液传播,但是并不能通过蚊子传播。但是有些抬杠得会说,蚊子吸了别人的血,又来吸我的,尝了一口,觉得我的更好,就把肚子的血吐出来。那些科普的就表示蚊子不会这么干。
那这种病毒为什么可以通过蚊子传播?它有这种特殊能力,又是病毒,妈的,它和乙肝艾滋之类基因重组了咋整
妈的,听说艾滋疫苗要出来了。这个病毒和艾滋重组成可通过蚊子传播的可能性大多了。毕竟只是性传播,不会让所有人去打疫苗。
不会,北方就要立秋降温了。
叮咚鸡,大狗叫(听通知,戴口罩)
目前已知的途径是通过人→ →人。人解决不了,蚊子还是可以控制控制的,驱蚊药,长袖衣服等等措施。这样传播途径被大大削弱。
如果,如果,想升级为口罩那样的,预估得实现人→人这样的途径。
我了个老天爷啊,这不是有大学生村官吗,给下水道盖纱布是什么操作?
下雨了尘土,树叶堵住纱布,直接地上养殖蚊子
我一直很反感考公的题目,全是脑筋急转弯,鸟用没有,看,都是些什么草包
这就要看治安了,如果治安比较好那就会,如果有恶性案件就不会
看了国家的那个基孔肯雅热技术指南(具体如下)
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参照的是**登革热的防控**,也就是乙类乙管,不过现在是未定级的,估计这次广东疫情处置差不多后,会正式定级乙类乙管
唯一与登革热不同的是,基孔肯雅热目前原则上是均需住院防蚊隔离治疗,但并不是完全强制;而登革热是可以居家防蚊隔离治疗。这点因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性,而且国内还没有疫苗,另外认识还不足,这又是爆发聚集性疫情,先隔离确诊是没错的。
那这个病的传播一般是带病的蚊子传染;那么就有一种传染途径,就是带病的人被蚊子叮咬,这个蚊子又叮咬了健康人。
所以这个对于个人而言,防控就是做好防蚊措施,家里的容易孳生蚊虫的地方定期清理,就算没有什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这个事情也是必须做的
可能是亲身经历过由空气传播作为媒介的疫情的原因,
在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眼,
我竟然会觉得这个基孔肯雅热在上一个被称为疫情的前辈面前,莫名有一种“插标卖首尔”的错觉!
7月27日晚间,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发布《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2025年7月20-26日)》
通报显示,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发声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首次发声,点明关键:中国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 此前国内仅偶发输入性病例,从未经历大流行,导致病毒传播速度远超其他地区。 其传播力(R0值)在小范围样本中高达7,是登革热的2-3倍。
更严峻的是,现代交通加速了病毒跳跃式扩散。 感染者通过飞机、高铁等工具将病毒携带至新区域,当地蚊媒叮咬后形成“人→蚊→人”循环,疫情版图迅速扩大。
基孔肯雅热得名于非洲坦桑尼亚土语“Chikungunya”,意为“变得扭曲”,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被迫弯腰的姿态。
世卫组织前不久发出预警
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7月22日紧急预警:基孔肯雅病毒已在全球119个国家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法国海外属地留尼汪岛超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印度、孟加拉国疫情持续发酵。据阿尔瓦雷斯介绍,大约20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50万人。感染者大多出现高烧、关节疼痛、疲劳等急性症状,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高度相似,常被误诊。 但前者关节痛更剧烈持久,后者则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下瘀斑、鼻衄)。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退热止痛为主。 专家强调禁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或诱发登革热出血风险,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热?
关节疼痛、发热……这些症状让许多患者感到不安。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
据广东疾控中心介绍,通常有三个阶段:
1、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
3、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1~2周后可自行恢复,致死率极低(通常低于0.1%)。但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一灭成蚊。**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要备好,卫生死角要处理,没有蚊虫的叮咬就没有此类病毒的传播。
**二清积水。**室内水生植物3-5天换水一次,储水容器要加盖,没有蚊虫孳生地就可以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
**三防叮咬。**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
文章转载自 公众号:岭海国际
作者:岭海国际
必须先下手为强,不能给传染病机会。
可以先把广东全部静默管理,让大白们出来静默封锁小区。
然后整一个红马绿马,每天凌晨核酸才能有一天绿马。
反对静默管理的都是唐飞、是五十万、是外务省CIA摩萨德的特务。
50%可能性又是美国干的!先是气象武器,又是投毒,下一步难道要脑控?害怕
看好处多大呗,跟病毒本身关系不会很大
50%利润:资本铤而走险;
100%利润:资本敢于践踏所有法律;
300%利润:资本甘冒绞刑风险。
那得看钟南山院士何时发出研判结论。
不会
但很多人盼着,以便它们继续套取医保资金
一直在喊把产业转移到内地来,你看这是不是一有传染病,工业基地直接就瘫痪了?现在和平时期还好,战争时期,除了三天两头的导弹外,还有数不清的生物战,病毒战,就是为了废掉你这挤在一坨的珠三角长三角工业区。
不会,川渝高温孑孓都没了,晚上都不用开灭蚊器。北方9月开始降温了,蚊子自然也就少了,流行不起来。
做好防蚊措施,除了两广,其他地方夏季也就是散发,两广可能会有低流行,气候决定的
蚊虫传播,没有人人传播,问题不大
咱们都是经过了新冠极强传播的,一定担心这个会不会像新冠病毒一样残暴。先说答案,不会!可别和新冠期间那样,我从武汉到天津,被天津站的站务人员追了一路!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是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所以防控需阻断人际接触。这个病毒,人与人不直接传播啊。疫情大规模扩散至全国的可能性较低!
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单一,仅通过携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通过人际接触、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这意味着疫情扩散需依赖蚊虫活动,而非人类活动直接传播。那基孔肯雅热依赖蚊媒,所以防控重点也就是灭蚊和减少叮咬,目前广东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市顺德区,其他地区病例均为输入性或本地小规模传播。
RNA病毒易变异,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 RNA 病毒,直径约65nm。
基孔肯雅病毒要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复制,患者发病后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此时若被蚊虫叮咬可能传播病毒。看到了没,这需要病毒复制+蚊子才组成 “致命合作”。
病毒通常不会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康复后无持续传染性。按当前的报道,基孔肯雅热病毒也未出现显著变异导致传播力增强。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埃及伊蚊在热带地区占主导。
白纹伊蚊可以适应稍冷环境,已成为温带地区传播的主要媒介。
伊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省份是主要流行区。
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气温低于15℃时其吸血和产卵行为显著减少。
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伊蚊难以存活,疫情跨区域传播需依赖感染者输入后引发本地蚊媒传播,但当前全国范围内未发现大规模伊蚊扩散迹象。
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夜间低温将抑制蚊虫活跃度,降低传播风险。但需注意,部分地区仍可能因气温偏高维持蚊媒密度。
伊蚊感染病毒后需2~10天完成病毒复制,随后终身携带病毒并传播。若当前蚊虫体内已携带病毒,即使入秋后活动减少,仍可能通过叮咬传播。因此,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
最少5天清洗一次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
当前广东已采取集中灭蚊、清理积水、隔离治疗等措施,佛山疫点蚊媒密度已降至安全水平。全国其他省份加强口岸监测和输入病例管理,未出现大规模本地传播。
要看有无利益可赚
现在是2025年,不是2020年。
小时候我看电视一直都很好奇为啥那些青春偶像剧里面的少男少女为啥这么奇葩动不动就在草坪平躺,在花海打滚,在树下发呆。
后来去了北方才知道他们那儿飞蚊爬虫无论是数量还是提体积都比大吃省低好几个级别
这个也是为啥野战流很少看到广东人,即便你在郊外可以忍受光着屁股被蚊子咬。扛摄像机的大哥也忍不鸟
在佛山疫情比较严重并且扩展的时候选择了出国旅游,临出发之前还有些担心是否边检会不让入关,没想到出关问都不问。什么基孔肯雅热,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总要跳出来独自面对风险。疫情让很多国人心理都有了应急创伤,政府这样动员效果也会越来越差,何不真正放权,努力让人们真正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负责呢?
想想这又是一种文化差异,人们被社会保护太好了,没想过代价是什么。也无法理解自由有多可贵。
不是空气传播,哪怕全国蚊子都携带病毒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在zg传染病甚至可以成为优秀的商机服不服吧
天热蚊子多。注意通风杀虫。
不会,这次是自然的,不是生物实验室泄露,不会那么恐怖。
原理在于静息病毒藏在蚊卵过冬,一般理化条件难以破坏卵膜,次年春末夏初连续5天气温在25摄氏度时孵化为雌性成蚊再次叮咬人。
大家看特离谱退出巴黎协定( D’accord de Paris) ,继续他们高能耗生活方式,不加干预,伊蚊生活区会从传统东南亚和珠三角北扩。
我预见接下来五年珠三角还会有本地散发病历。
-- 2025/8/8更新 沈阳也是白纹伊蚊滋生地,请沈阳朋友指正一下 —
不会的。其他地方没有这边那么多白纹伊蚊,另外,很多地区暑假后就入秋。
但这个今年有可能成为全球爆发的疫情,事实上世卫早就有注意到,而东南亚等地也多人感染。
再者,白纹伊蚊也传播登革热,所以合理推测,未来可能也是跟登革热一样,每年都有,但不一定集中一个地区爆发。美国n年前也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后来每年也是有输入性的,毕竟天气变暖加蚊媒加全球人口流动的趋势,它长期存在是可能的。
希望就是,不要产生变异,毕竟现在基因型很简单,病毒不变异的话,约等于终身免疫。另外,就是从政府角度,提前预警,像每年的流感,有活跃流行年的,重点防护人群可以提前打疫苗,和清理积水行动,从个人而言,做好防蚊防护。
全国疫情??? 什么脑子问出这种问题?新冠后遗症吧!
第一死人吗?
第二传人吗?
第三,你家秋冬季还有蚊子?
希望不会影响到非洲人才引进
我们先模拟这是个能够不断进化的病毒,你,姑且称为“撒旦之手”,利用RNA点数,专门负责主导病毒的进化,那么你就要在病毒的传播性和致命性两方面平衡,来实现毁灭全球的目标。
如果这个病毒是极其致命的,那么全球的科研团队就会齐心协力共同研发,然后在短短几个月内研究出解药把你的病毒消灭,可能只死了短短一小波区域的人,你的病毒就不了了之。
如果这个病毒的传播是极其迅速的,途径涵盖了海陆空和各种途径(比如动物携带,各类昆虫、哺乳动物;比如血液传播、唾液传播、空气传播、水等介质传播),那么你的病毒很可能感染全球。
但注意了,你的病毒的进化全部点在了传播上,那么它的致命性就会变得很有限,想要干掉人类,就要额外进化出致命的症状,比如全身器官衰竭、肿瘤、休克等等等等。
但是越早出现严重症状,全球科研人员就会越早开始对付你,你要想干掉所有人,就还得是偷摸发展出一些轻微症状,然后再慢慢进化出致命症状,让所有人在认为只是普通流感的情况下,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病毒有其不可控的一面
病毒在不断增值传播中依然会不断“突变”,这个是不受控制的。
一旦它自主突变出一些症状,比如不停咳嗽、低烧等等显性症状,那么科研人员就会关注到你,持续的观察,一旦发现你有扩大危害的趋势,就会开始研发药物对付你
然后就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是你先足够致命,阻碍研发,破坏人类文明,让他们无力反抗接受命运,还是人类破除万难,众志成城,重新点燃文明火种。
(苟贼玩这游戏的时候,通常都是被人类消灭)
所以!回头来看,这个病毒目前的传播途径只有区区蚊子一种传播途径,别是苟贼我看不起它。
这病毒进化的不行啊,蚊子这种生物有点宅,出生在哪,就在哪里附近溜达。
要是我,我直接空气传播、水传播,然后让鸡鸭猪牛鱼、鸟类飞禽等传播。
通过囊括所有哺乳动物,吃了就感染,然后飞禽携带,通过南迁、北归,扩散全球。
所以反过来看,完全不用当心这会变成全国的疫情,传播途径注定了这个病毒会在一处被消灭。
几百万艾滋病人都不怕,会怕这屁点大的花斑蚊,笑话。
不会,因为虫媒效率太低。
这种文字超级多,前段时间,漂完流,同学非要去看竹海。竹林里真的超级多这种蚊子。被咬了好多包。
后怕。
基于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现状、该疾病人传播特点、积攒的既往防控经验等因素综合判断,基孔肯雅热在我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小。
基孔肯雅热是典型的蚊媒传播疾病,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病毒,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患者在被蚊虫叮咬后经由蚊虫才可以将病毒传给健康人。
由于该病不能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因此控制蚊虫种群数量,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就是防控工作的关键,所以该病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存在本质区别。
基孔肯雅热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呈现区域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比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
蚊虫在潮湿地区更易繁殖,北方的天气相对干旱,气候条件相对来说不利于蚊虫的生存,所以该病在北方的本土流行风险比南方来说低很多。
经过几次大的疫情后,我国已经形成起完备的国家监测警报以及应急反应体系,有着成熟的传染病网络直接报告系统和蚊虫疾病防范机制。
一旦出现输入性或者本土病例,公共卫生机构就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多种干预手段来应对可能的风险:
病例隔离: 管控传染源,防止蚊虫叮咬后病毒进一步传播
精准灭蚊: 在病例活动核心区及周边紧急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与杀虫剂喷洒
公众预警: 及时发布疫情发展状况和防蚊指导信息,形成“发现就解决”的高效防控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范围和蔓延速度。
高人群易感性不是决定性疾病流传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居民缺少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不过疫情流传的主因是蚊虫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而不是人口流动性。
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蚊虫数量及其活动范围,即使有输入性病例,也很难造成大面积的社区流传,当下的防控工作应当重视入境人员的管理,还要加大对重点区域蚊媒的监测和治理力度,这两项举措既具备可操作性,又便于执行。
鉴于风险源于蚊媒叮咬,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一、 减少孳生地(治本之策):
二、 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三、 旅行建议:
虽然基孔肯雅热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风险,但是其传播机制明确,具有明显的干预机会,只要切断蚊虫媒介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阻止疾病蔓延的趋势,不让它发展成为大规模流行性疾病。
当前的风险是局部的、 重点是把科学防控观念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大家一同加入**“防蚊灭蚊”**的队伍当中,这既是守护自身健康的要紧手段,又是健全公共卫生系统的关键部分。
只有时刻保持着警惕,而且积极去做事,才能真正减少危险的发生,从而形成牢固的公共安全保护网。
我认为不会。
不过鉴于现在的状况,一切皆有可能。
你说基孔肯雅亚热一个源于东非的疾病,怎么就传到中国来了呢?
有没有可能并不是通过蚊虫传播?而是疾病携带者,通过一系列途经前往中国,然后被蚊子咬了……
我个人认为对非法外国人问题给出最终解决方案比灭蚊更为紧迫。
如果有人用患者的血养蚊子……那就有可能
各位,你们不觉得最近基因检测广告有点多吗?上一次看到这么多这种广告还得是2019年左右了
有耐寒蚊子吗?如果有就有可能。我听说之前有新闻,培育耐寒品种,弥补空白?
不会。火这么旺,癸丑没有容身之地。
疫情很难说不会大规模传染,首先肯定不会人传染人,但是已经染上的人,如果到处跑被当地蚊子叮咬,然后蚊子带病毒了,再叮咬你你会被传染
没完没了是吧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人还真以为自己是那个大逃杀里能活下来的
啥时候招两万一个月捅嗓子眼儿的?我也去
不会。
但是有很多人希望会,这些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夸大危害,搞整风式的措施,这样他们就又能趴在人民的身上舒舒服服的吸血了。
近日,基孔肯雅病毒“热播”,白纹伊蚊成为致病“信使”。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经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剧痛为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只有雌蚊才吸血的,针对此,中山大学医学院张东京团队正“以蚊治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这两种创新生物防制技术即将联手,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筑起科技防线。不过也遭到责疑的,第一个,蚊子在飞行迁徒能力,实验结论条件是密封空间达不到。 第二个是筛选转基因蚊有误差率,大约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十之间,大约有千分之一的母蚊,也导致繁增多功效。 第三个是转基因公蚊,失去性激素功能,母蚊嫌弃不会与之交配,计划失败。进而也担心蚊子会进化基因,这种做法有生物的风险,而且是不可控的。从而提议应该大力培养各种蜻蜓,特别是蜻蜓幼虫在水里那是灭蚊专业户,池塘里多养一些小型专业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加上人工灭蚊物理的各种方式方法。 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夏天天气闷热,今年南方雨水比较频繁,社区都组织起来清洁消杀防护,看来这防蚊行动任重而道远,我们自身平时也要自我防护,健康最重要。
不会了。
因为有很多人觉得别人死了无所谓,耽误自己点外卖就是侵犯我人权。
又不会人传人,不会。
当然前提是广东 不对其他省份传输先进经验。
我记得前几年美国释放了几十万只蚊子,不知道这次是不是还跟美国有关系~
今天武汉发倡议书了
天气一冷就啥事情没有了
基孔肯雅热就没法看全体染病来全体免疫了。
因为他的致残率在1%这个数量级。
然后防,其实也很好防,蚊香,蚊帐,驱蚊水,电蚊拍,就行了。
基本是不会的,概率太低了
基孔肯雅热是靠虫媒传播的,也就是“人→蚊→人”,这样的循环,而人不传人,蚊不传蚊,所以扩散的几率就低了。
只要控制好传染者,不要跨区域流动,最好集中在医院治疗,再在周边区域实行灭蚊,那基本就断了传播的可能性了。
再者,蚊子一般在它孳生地范围活动,不会飞太远,飞行距离大概是50-100米,所以,灭蚊也可以选择蚊子容易孳生的地方开始。
另外,基孔肯雅热的感染者大多是轻症,没有危害生命的风险,只要对症治疗即可,是可防可控的,基本来说,北方的朋友是可以放心的。
早在疫情的时候就有人说过这个了,这不又来一遍吗?还不长记性啊?
很不好的预感,个人觉得,感觉所有虚拟电影里的各种奇奇怪怪的题材,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灾难片,各种天灾人祸,你能想得到的,和那些最顶级的作家和导演他们都根本想不到的题材和剧本,都会在这个荒诞至极的现实世界全部一一应验和全部要一一痛苦地体验一遍的。。。
还有,想想看,那个著名的基督教的末日传说,天启末日四骑士里,已经有几个在现实世界真的实现了。。。
由于CHIKV是RNA病毒,自身蛋白无法被持续靶向(因其不断复制、变异),所以更可行的方案是设计降解宿主中对病毒“有利”的辅助蛋白(proviral host factors)。这些蛋白是病毒复制、装配或免疫逃逸所“劫持”的。
1. CHIKV 感染相关宿主靶点蛋白及其意义
1.1G3BP1/2
功能证据:降解G3BP1将破坏病毒复制平台(nsP3依赖其形成高阶寡聚复合体);
免疫学证据:G3BP1促进炎症因子产生,病毒通过劫持G3BP1抑制这一功能;
结构证据:Cryo-EM 揭示 nsP3–G3BP1 结合关键氨基酸位点,便于PROTAC warhead设计;
蛋白表达稳定:G3BP1为内源蛋白,表达稳定,利于PROTAC介导的泛素化降解。
[[9j5s.cif.gz]] 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G3BP1 in complex with CHIKV nsP3 peptide
![[Pasted image 20250729110612.png]]
[[9ivs.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II)
[[9ivr.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I)
[[9ivq.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
主流程
1. 靶点验证与位点分析
结合已发表研究和本研究实验结果,明确 G3BP1在 CHIKV 感染复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识别其 NTF2-like 结构域为病毒 nsP3 蛋白的结合位点。通过结构解析和功能实验,进一步定位药物可及性高、病毒高度依赖的关键区域,为后续分子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 蛋白质与分子表征
本流程采用基于 FOTF-CPI 的统一语言模型编码策略,对 G3BP1 靶蛋白序列与小分子片段进行语义切分与表征。蛋白质以残基级 token 表达,片段分子以 SMILES 子结构 token 表达,形成统一的片段化表示空间。
3. Warhead 片段筛选
在结合位点信息基础上,基于 FOTF-CPI 模型对小分子片段库进行结构–序列级亲和力预测,筛选出与 G3BP1 靶点高度匹配的高亲和力片段,作为 PROTAC 分子的 warhead 结构骨架,替代传统基于 docking 的片段筛选方式。
4. PROTAC 分子生成(含 linker)
将 FOTF-CPI 模型筛选出的高亲和力 warhead 作为输入,利用 C-Transformer 等生成式分子语言模型端到端生成完整的 PROTAC 分子结构,包括 linker 和 E3 配体部分。该方法可在保持空间拓扑合理性的同时,自动学习 linker 柔性匹配策略,生成过程中引入多维属性约束(如亲和力得分、QED、SA、logP 等),以指导模型在空间拓扑合理性基础上,学习结构柔性匹配策略与优化分子成药性,最终输出满足药物设计要求的 SMILES 表达式或 3D 构象。。
5. Docking 评估与打分优化
利用三元复合物建模工具(如 AlphaFold-Multimer 或 RosettaDock)对候选 PROTAC 分子进行 ternary complex 模拟,并通过结合打分函数(如 MMGBSA、ΔΔG)或机器学习模型(如 Ternary-GNN)评估其形成稳定复合物和实现降解的潜力。结合可合成性(SA)与成药性(QED)指标进一步筛选优化分子。
相关论文:
【1】Liu Y, Wang J, Han Y, Xia X, Zeng R, Fan X, Zhang B, Wang K, Lei J. Cryo-EM reveals a double oligomeric ring scaffold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host G3BP1. mBio. 2025 May 14;16(5):e0396724. doi: 10.1128/mbio.03967-24. Epub 2025 Apr 11. PMID: 40214262; PMCID: PMC12077208. [[4e9ff621-774b-46cf-9055-691dcacc4485.pdf]]
【2】Zhang H, Zhang S, He H, Zhao W, Chen J, Shao RG. GAP161 targets and downregulates G3BP to suppress cell growth and potentiate cisplaitin-mediated cytotoxicity to colon carcinoma HCT116 cells. Cancer Sci. 2012 Oct;103(10):1848-56. doi: 10.1111/j.1349-7006.2012.02361.x. Epub 2012 Jul 26. PMID: 22703643; PMCID: PMC7659306.
【3】Ali N, Prasad K, AlAsmari AF, Alharbi M, Rashid S, Kumar V. Genomics-guided targeting of stress granule proteins G3BP1/2 to inhibit SARS-CoV-2 propagation. Int J Biol Macromol. 2021 Nov 1;190:636-648. doi: 10.1016/j.ijbiomac.2021.09.018. Epub 2021 Sep 10. PMID: 34517025; PMCID: PMC8431879.
【4】Lu X, Alam U, Willis C, et al. Role of chikungunya nsP3 in regulating G3BP1 activity,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and drug efficacy[J].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2021, 52(1): 48-57.
【5】Parker DM, Tauber D, Parker R. G3BP1 promotes intermolecular RNA-RNA interactions during RNA condensation. Mol Cell. 2025 Feb 6;85(3):571-584.e7. doi: 10.1016/j.molcel.2024.11.012. Epub 2024 Dec 4. PMID: 39637853.
广州年底有个全运会,差不多11月份开始,在那之前还不扑灭,就是妥妥的全国疫情了,当然有些省份太冷,冬天没蚊子,但广州冬天也是有蚊子的
基孔肯雅热依赖伊蚊叮咬传播(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不会通过人际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这意味着疫情扩散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输入性病例处于病毒血症期(发病后7天内)被蚊虫叮咬;
- 叮咬后的蚊虫在病毒外潜伏期(2-10天)内再叮咬他人。
这种“人→蚊→人”的链式传播效率远低于呼吸道传染病,且可通过防蚊措施阻断。
人群免疫与疫苗进展
- 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力,重复感染罕见;
- 美国FDA已批准两种疫苗(减毒活疫苗IXCHIQ、病毒样颗粒疫苗VIMKUNYA),但国内尚未上市。若未来引入高风险地区接种,可进一步降低暴发风险。
东南亚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正值疫情高发期,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或面临输入压力。若蚊媒密度控制不力,可能再现类似佛山的局部暴发。
约30%-40%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可能延误就医或漏报,需加强康复期防蚊教育。
全国性疫情可能性低,但南方需持续防控 。
广东疫情不会发展为全国大流行:
✅ 传播依赖蚊媒,且北方省份无埃及伊蚊分布,不具备扩散条件;
✅ 分区防控体系能快速压制疫点(如佛山响应速度超指南要求);
✅ 历史疫情均未跨省扩散。
“早小严实”的应急处置
根据2025版指南,佛山疫情已启动分区管控:
核心区:3天内成蚊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双层叠帐法<0.9只/顶·小时);
警戒区:7天内布雷图指数(幼虫密度)<5。
通过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技术快速灭蚊,阻断传播链。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联删。)
图1:
这么久了闹哄哄的,基孔肯雅热既然主要以蚊虫叮咬为主传染,我教你们一招:
图2:艾草碎
图3:过滤袋
你们根据自家人所活动的室内住房面积每隔三天用上图3中的过滤袋包艾草碎放入拖地桶中倒入烧滚开的热水泡到出汤色(我一般是等到汤出深色),然后用这出了汤色的艾叶水拖地,晚上睡觉前用活力28电热驱蚊剂开一晚上,我循环了2年(2025年加了活力28电热驱蚊剂,2023年、2024年没加电热驱蚊剂,只用出了汤色的艾叶水拖地),啥虫子一般都没看见,就算看见它们也离死不远了。
老娘拿自己亲身实践防蚊虫两年多才出来说方法,可不像某些鸟人用约18亿元人民币研究的山竹醇喂猪也没喂出个所以然来,更不像某些人我根本没注意她一家戴不戴真假耳环,却使劲儿往自己脸上贴金说我涉嫌发布不实信息,赶紧来查我抓我坐牢呀,说那么废话干嘛?求求了把她妈哪学的珠宝鉴定具体学校、培训机构、师从何门何派何人公布出来,让我大避雷顺便去狠狠嘲讽它们一下,到底谁家学珠宝鉴定、珠宝设计出来后会把自己女儿从头绿到尾打扮成一捧菜啊?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太把自己当根葱啦,简直笑死了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会。
这玩意儿有疫苗的,也没有变异的妈都不认识。
但凡有丁点全国大流行的预兆,现在肯定在宣传号召打疫苗了。
除四害两年后就是大炼钢。
今年有点奇怪,上海没什么蚊子
难到都跑去广东寻偶了吗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其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胎儿发育异常上,具体机制和后果如下:
-–
### ⚠️ **一、母婴传播途径与风险**
1. **垂直传播可能性**
- **胎盘传播**:若孕妇在妊娠期(尤其是孕晚期)感染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研究显示,母亲在分娩前2周内感染(即处于病毒血症期),垂直传播率可达**30%~50%**;若分娩时母亲有高病毒载量,新生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 **分娩期传播**: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
2. **传播风险时段**
围产期(妊娠后期至产后1周)是母婴传播的高危期,此时母体病毒血症水平高,胎儿暴露风险最大。
-–
### **二、对胎儿及新生儿的直接影响**
1. **新生儿重症风险**
- **急性并发症**:感染新生儿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休克及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部分研究报道约10%)。
- **神经系统损伤**:巴西研究发现,CHIKV偏好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可引发脊髓炎(占比22%)或脑炎,导致运动障碍或癫痫。
2. **早产与低出生体重**
孕妇感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部分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正常标准。
-–
### **三、长期神经发育影响(关键新发现)**
2025年《儿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宫内暴露与神经发育障碍的关联**:
- **研究对象**:60名宫内或围产期暴露于CHIKV的儿童 vs. 78名未暴露儿童。
- **核心结果**:
- **发育迟缓**:暴露组儿童发育迟缓比例达**20%**(对照组仅3%),语言和运动协调能力受损最显著。
-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风险**:暴露组ASD筛查阳性率高达**23%**,且**即使未感染病毒的胎儿**(仅母体感染)也可能出现神经发育异常。
- **机制推测**:病毒可能通过母体炎症反应或直接穿透胎盘,影响胎儿神经细胞分化与突触形成。
> **临床意义**:该研究建议所有孕期暴露于CHIKV的母亲所生婴儿,无论是否感染,均需接受**长期神经发育监测**(如语言、运动、社交能力评估),以便早期干预。
-–
### ⚕️ **四、孕妇预防与处理建议**
1. **高风险人群防护**
- 孕妇(尤其孕晚期)应避免前往疫区(如广东佛山、东南亚、美洲等流行区)。
- 加强防蚊措施: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蚊帐、纱窗,穿长袖衣物,避免伊蚊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外出。
2. **感染后处理**
- 疑似症状(发热+关节痛+皮疹)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 **防蚊隔离**:发病后至少防蚊隔离**5~7天**,避免蚊虫叮咬引发二次传播。
- **新生儿监测**: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需检测病毒载量,并定期评估神经发育状况。
-
-–
### ❗ **重要提示**
- **无特效治疗与疫苗**:目前国内尚无上市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如补液、退热)为主。
- **全球预警**:世卫组织2025年7月警告基孔肯雅热可能全球大流行,孕妇需高度警惕。
建议孕期女性严格做好防蚊,疫区居民配合社区灭蚊(如清理积水、消杀成蚊),以阻断传播链。若曾有疫区暴露史或疑似症状,务必告知产科医生并加强产前监测。
钟南山出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人类的生命力顽强,没有一种病能灭绝人类,不用过分担心!
你家那儿一年四季都有蚊子吗?
Chikungunya fever

預防被蚊子叮咬
1.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2.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3.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活動的預防措施:
預防蚊子繁殖
1. 防止積水
2. 避免蚊蟲滋生
美已有获批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疫苗。
但目前没有针对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
基孔肯雅热很少引起严重问题或导致死亡。许多患者在几周内即可好转。但有些病毒感染者则可能出现持续数月或数年的关节和肌肉疼痛。
感染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休息、补液和对乙酰氨基酚(Tylenol 等)药物来减轻症状。
在排除症状与基孔肯雅热症状相似的感染前,请勿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Advil、Motrin IB 等)或萘普生钠(Aleve)。

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
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这是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核糖核酸病毒。“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得扭曲”。该词描述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
基孔肯雅病毒首先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发现(1)。1967年在泰国以及1970年代在印度首次记录了城市中的疾病暴发(2)。自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部分原因是病毒适应使病毒更容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也因为基孔肯雅病毒已进入不具免疫力的人群。现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在高比例人口被感染后免疫的岛屿上,传播已被阻断若干年;但是,在大部分人口尚未被感染的国家,传播往往持续存在。
所有存在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种群的区域现在都经历过本地蚊媒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由蚊子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它们也可以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埃及伊蚊在室内和室外都会进食。它们在装有死水的容器中产卵。这两个物种都在室外进食,其中埃及伊蚊也在室内进食。
当未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血液中存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时,蚊子可以摄入病毒。然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几天,进入其唾液腺,在蚊子叮咬人时传播到新的人类宿主体内。病毒再次开始在这个新感染者体内复制,并在其血液中达到高浓度,此时病毒可以进一步感染其他蚊子,并延续传播循环。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基孔肯雅病毒病通常在患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4-8天(范围为2-12天)发作。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关节痛通常使人虚弱,一般会持续几天,但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其他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由于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在没有明显关节痛的情况下,受感染个体的症状通常很轻微,感染可能不会被识别。
大多数患者从感染中完全康复;但偶尔也有关于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眼部、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年龄范围极端的患者患重症的风险更高,包括在分娩期间因母亲受感染或在出生后几周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的新生儿和有基础病的老年人。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因为有器官损伤和死亡的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患者康复后很可能对未来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免疫。
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方法,可以在患病第一周采集的血液样本中直接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
其他检测方法可以检测个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这些测试通常在感染第一周后用于检测病毒抗体。抗体水平通常在疾病发作后的第一周可检出,大约2个月内仍可检出。
临床治疗包括用退烧药和最佳镇痛药治疗发热和关节痛,大量饮水和多休息。对于基孔肯雅感染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在排除登革热感染之前,建议使用扑热息痛或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疼痛和退烧,因为非类固醇抗炎药会增加出血风险。
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和/或已被推荐用于几个国家的高危人群,但尚未广泛提供或广泛使用。世卫组织和外部专家顾问正在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背景下审查疫苗试验和上市后数据,以提供可能的使用建议。
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患者应在患病第一周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进一步传播给蚊子,并进而通过蚊子感染其他人。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控制蚊子媒介和减少蚊子滋生地。这需要动员社区,社区通过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和支持当地的蚊虫控制规划,在减少蚊虫滋生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疫情期间,可喷洒杀虫剂以杀死飞行的成年蚊子,杀虫剂应用于蚊子降落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并用于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这也可以由卫生主管部门作为控制蚊子数量的紧急措施来实施。
建议居住在或访问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地区的人穿着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防止白天叮咬。应该用纱窗和纱门来防止蚊子进入室内。驱虫剂可以严格按照产品标签的说明涂在暴露的皮肤上或衣服上。驱虫剂应该含有避蚊胺,IR3535或埃卡瑞丁。
白天睡觉的人,如小孩、病人或老人,应使用药浸蚊帐来预防蚊虫日间叮咬。
参考文献
俺也是狗子也祝您幸福,
红小书
42976060953
麥文學
不会。但目前的防疫措施不对。
疫情要能人传人。
没有可能了。
即便伊蚊可以人为放,但繁殖需要死水坑。一般闷热多雨地方才有可能。因为那种地方如果有工地一些管道井或施工坑道即便每天清理也还是会下雨积水。但长江流域因为这次台风已经出梅了。
而且登革热其实还是比较好防治的,当时在马来西亚睡蚊帐就可以了。当地华人基本都得过。说一般四分之一死亡率。但是前后送过十几个得登革热的同事去医院。都抗过去出院了。治疗手段是退烧保持抵抗力,不停补水。撑过一周就好了。但是肝损伤会不可逆。老了大概率肝硬化。
有死水的地方尽量不要去。车里保持凉爽。睡蚊帐。有松针艾蒿可以揉了烧驱蚊。能穿浅色衣服最好。伊蚊很大看起来比较健壮很容易识别的。[可怜]
额,当然因为登革热是不能人传人的。这个新的如果类似登革热的话。
从这个名字看,不会
大规模管理整个这么长的名字,还拗口那当然不行
啥时候改名叫《恐热》,那要引起重视了
西安今年持续40多度,蚊子很少,知了也很少,据说都热死了
不会!这是血液传播,靠蚊子咬了患者的血,再去咬下一个人传播的,传播率就很低。不像新冠空气传播,一个中了整密闭空间内的人都危险。像登革热一样,全球年年都有,也不会演变成大范围瘟疫。死亡率也低,不会死人就平常对待,防蚊灭蚊就行。
十多年前广州登革热,三四个月发展到全市几万人
也没全国
蚊子到处都有,但是恰好那种蚊子就概率就不高了。。。
再说,蚊子有季节性。。
不会,其他地方黑色皮肤的少
南方真的是啥病都能琢磨出来
复读机跟屁虫引虎自卫为虎作伥
北方:?
无所谓
不会,在 深圳都无感。就收到短信提醒,不要积水什么
不会。
首先是,因为它感染一次终身免疫,所以通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1/3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其次是,病毒不是人传人,而是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远没有新冠病毒那么高。蚊子怕冷,寒冷的地方无法生存。
应该不会 不人传人就不怕
从佛山的灭蚊运动来看,大概率会成为全国疫情。
公园和城市绿化是不敢动的,但是对于居民的盆栽绿植,哪怕是调用吊机过来也得铲除…
大街小巷浩浩荡荡的红马甲队伍,喷得满城生雾的药水、整个城市下水道全堵上的纱网…
不难想象佛山的领导班子是被下了多狠的死命令才又开始做出这种运动式防疫的决策。
那么既然佛山能被下命令,全国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因为伊蚊不止佛山有。
昨天有媒体老师问了一些关于基孔肯雅热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外溢风险?
答案是,有可能,但是概率较低,具体要看地区。媒体老师是北京的,我就说北京出现基孔肯雅热的爆发可能性较小。
1. 这里可以参考中国登革热的地图。登革热跟基孔肯雅热在流行病学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中国的登革热防控方案中,内地31个省的风险由高到低分为 I 类~Ⅳ类地区。
I 类地区(6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II类地区(11个):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类地区(8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类地区(7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其中III类和IV类地区都没有报道过本土登革热病例,甚至IV类地区都未监测到媒介伊蚊的分布。
所以大家以前应该很少有听过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有登革热的问题,这和气候以及伊蚊分布有关。而基孔肯雅热病毒在这些北方省份出现大面积传播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今年基孔肯雅热病毒在广东等地的爆发,主要受到了全球流行趋势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2. 北方的朋友不太需要担心,接下来这部分写给南方的、尤其是珠三角一代的朋友。关于蚊子的预防,也说几点比较实用的。
全世界有超过三千种蚊子,但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基本只有两种蚊子——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这两种伊蚊长得很像,都是花蚊子。
和另外两大类蚊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伊蚊都是在白天叮咬,主要活动高峰是清晨和黄昏(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飞行高度较低,主要叮咬暴露在外的腿部和脚踝。
之所以要了解伊蚊的这个特性,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更好的预防基孔肯雅热以及登革热。
首先,白天尤其要做好防蚊措施,如果是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比如现在的佛山),上下班这个时间段最好不要穿短裤短裙。
其次,下肢是防护重点,有不少人会往手臂上脖子上喷防蚊液,却忽略了小腿和脚踝,这两个部位一定要喷好防蚊水。
最后,注意防蚊水主要是喷在裸露皮肤上的。关于防蚊水的选择,避蚊胺(DEET)和派卡瑞丁都很适合,这里不做具体品牌的推荐,大品牌的一般都没问题,买之前注意看下浓度,对于孕妇和6个月以上婴幼儿来说派卡瑞丁是首选,6个月以下婴儿做好物理防护,比如婴儿车专用蚊帐。
目前不会。
致死率很低(低于新冠),几乎不会人传人(接触或飞沫、空气)。病毒没有极大变异的情况下,到了冬天,没有蚊子叮咬,自然传染就中断了(没有冬天的地方除外哈)。但现在有蚊子的时候还是小心为上。
广东那边目前报所有病例都是“轻症”。不知道这个轻症是如何定义的
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最北至辽宁都有活动(东北和大西北的朋友基本不用担心)。在华北一代的比例应该约在10%以上。这几年气候湿热,比例可能会更高。
据相关数据,北京地区白纹伊蚊的构成比从3.50%(2013)逐步上升至14.02%(2017)。2024年数据显示为(8.4%)。
*此处对北京疾控抓蚊子统计的方法的指导意义存疑
**但是,根据个人经验,在外面被咬的时候,90%以上都是白纹伊蚊。华北、中原地区、江南地带皆是如此。**只要有处于传染期的患者到了这些地方,被叮咬后再传染其他人的概率应该不低。
还是小心为上。
8月20日更新
昨天一位答主的回答反响很热烈。里面列举了各地控蚊的诸多“罪状”。
看了一下评论区,似乎大部分也是两年前的那套说辞。
最离谱的是开头那个印尼博主的视频。我就问一句,
印尼不管的我们就不该管吗?
这不是个科学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基孔肯雅热会不会发展为全国疫情,要看某些人想不想让它发展为全国疫情。以后身上有个蚊子叮的包就送去隔离也不是没有可能,拭目以待吧。
连花清瘟又要改说明书了
对于虫媒疾病的扩散,人类流动与蚊虫流动是疫情传播的“两条主线”。其中,白纹伊蚊已被列入“全球100种最危险入侵物种”,借助全球变暖、货运客运的“顺风车”以及杀虫剂抗性,除南极洲外,它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的重要媒介,还同时能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二十余种对人类高威胁的病毒。在中国,白纹伊蚊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埃及伊蚊只零星见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局部,因此白纹伊蚊是当前国内伊蚊媒介传染病的重要传播者。
对于白纹伊蚊的扩散模式,2022年,国内研究团队对北京(BJ)、石家庄(SJZ)、杭州(HZ)、武汉(WH)、眉山(MS)、广州(GZ)、湛江(ZJ)、陵水(LS)等多地白纹伊蚊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白纹伊蚊的扩散呈现典型的“由南向北、自西而东”的传播轨迹;其中既有蚊群自身迁飞,也有依托高速铁路网络的人为“顺路”运输。更关键的是,各地蚊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十分活跃,地理阻隔仅起到微弱的“减速带”作用——即便海南岛与大陆隔海相望,也只在交流强度上留下轻微印记。
因此,想把疫情锁死在“原地”,关键一招就是压低各地白纹伊蚊的种群基数:蚊子越少,病毒搭乘“航班”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跨区域暴发的机会也随之锐减。
有些人好似“瘟 神”,几乎走到那,要不了多久那里就会出现所谓的“疫 情”…
口罩之前的事大家都忘了?互联网有记忆的!
口罩期间那些人赚的盆满钵满?!嗯?!
石正丽女士去年五月刚到广州当研究员
最近一周舆论上对于疫情关注,主要是集中在“基孔肯雅热”上。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这是非洲传过来的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我国是一直到2008年,才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的输入疫情。
2019年,昆明海关从泰国回国旅客中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随后确诊,系全省首次报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
一直以来基孔肯雅热还没有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爆发的纪录。
这次算是头一次。
截止7月26日,广东省7天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主要集中在佛山市。
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
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当然,大家也都经历过2022年12月,轻症是什么状态。
医学上的轻症,跟我们体感的轻症,是有落差的。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除了发热、皮疹,还有一个让人比较难忍受的就是剧烈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痛得直不起腰”或“扭曲身体”。
据报道:“关节疼痛以远端小关节痛为主,包括踝、腕、手、趾等小关节,会出现活动困难(如握拳、行走痛)。
皮疹多数在发热后2~5天出现,也会与发热、关节痛同时出现,可见于四肢、躯干,或伴瘙痒。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口腔黏膜溃疡等。
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治疗为主。需注意,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能贸然使用某些退烧药物。”
此外严重的情况下,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残疾。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主要靠蚊子,而且还得是伊蚊传播,这个俗称就是花斑蚊,我们这边说就是很毒的蚊子。
对于为什么今年广东佛山会爆发基孔肯雅热,我看到某些网红医生又开始信口雌黄了。
一上来就说:“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
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仅仅因为基础免疫力缺失,那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都没爆发,唯独今年爆发?
还有专家说:“之所以广东疫情暴发,是因为近十年来,广东没有经历过较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人们体内缺乏对该病毒的抗体,为此几乎所有人皆是易感人群。”
这话说得好像其他省份就经历过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
我看这些网红医生和专家,之前鼓吹免疫债,是鼓吹魔怔了,都不考虑实际情况,想当然就套用一个类似于“免疫债”的说法。
搞得好像人们又欠了“基孔肯雅热”的免疫债一样,得多感染“基孔肯雅热”,这样以后才可以少感染。
但这类免疫债说法,是完全不靠谱的,只是瞎忽悠人而已。
今年广东省爆发基孔肯雅热,并不是一个孤例现象,而是今年就处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大年。
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紧急行动呼吁,称20年前席卷全球的蚊媒疫情基孔肯雅热正在重演。
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官员阿尔瓦雷斯在当天召开发布会时表示:“我们正在目睹历史重演,全球56亿人都面临基孔肯雅病毒的威胁。这种病毒可能导致高烧、关节疼痛和长期残疾。”
阿尔瓦雷斯表示,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
要注意,这个留尼汪岛在2005年就爆发过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按照某些鼓吹免疫债的网红专家说法,留尼汪岛传播速率应该比其他地区慢了吧,结果今年还是有1/3人口感染。
目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是从印度洋地区蔓延至欧洲和亚洲等地,国内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是全球疫情扩散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是广东省佛山市先爆发,这可能跟当地气候、蚊子构成有关。
去年佛山市的登革热疫情就比较严重,而登革热主要也是靠蚊虫传播,这个主要是因为佛山水网密布。
广东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是比较适合伊蚊繁殖,所以碰上这种主要靠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一旦碰上全球流行周期,就容易先爆发。
公开报道显示,本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源头是一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
总体来说,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靠伊蚊传播,那么应对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灭蚊。
目前来说,除了广东省,其他地区传播风险还比较低,但大家平时最好还是注意防蚊,反正蚊子本来就是烦人的东西,防一防并没有坏处。
有些人是属于得了“防控PTSD”,一听到防控两个字就有应激反应。
另外,虽然目前我也不能说今年基孔肯雅热全球爆发,跟新冠有关联。
因为2005年全球也爆发过一轮基孔肯雅热,当时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
不过,上一次基孔肯雅热是主要在热带气候地区传播,而今年这轮基孔肯雅热是开始朝着亚洲和欧洲的温带气候地区传播。
这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最近十几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此外,还得考虑一下新冠削弱全球人群整体免疫力的影响。
当然,单单只是新冠削弱全球人群免疫力的影响,还不足以直接导致基孔肯雅热大爆发,要不然去年为何不爆发,前年为何不爆发,而是在今年爆发。
这说明,导致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原因导致,但新冠病毒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所以,我觉得准确说是这样,假如没有新冠削弱人群免疫力,今年虽然也会爆发基孔肯雅热疫情,但可能爆发范围就不会那么广,可能亚洲欧洲的温带地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可能就只是跟2005年一样,只在印度洋、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传播。
比如,2005年国内就没有出现基孔肯雅热,一直到2008年才首次报告输入病例。
在我看来,新冠在全球层面持续不断的重复感染,削弱人群整体免疫力,是一个基础的DEBUFF,在这样的削弱光环加持下,全球各类传染病都容易高发,而且一旦爆发,规模也会比以前大,这是因为人们免疫力整体下降,对这些病毒的抵抗力自然也会下降,更容易感染,症状也容易更重一些。
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只是很多人掩耳盗铃,视而不见罢了。
再聊聊每周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结果分析。
目前读者投票数据显示。
截止7月20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2.81%,终值为2.6%
截止7月27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2.88%;
上周的终值数据仍然是跟前一周持平。
目前读者数据是保持在低谷期的谷口位置横盘,没有进一步下降到谷底,但也没有出现明显反弹。
再看其他各方数据。
中疾控的周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数据显示。
截止7月20日的第29周新冠阳性率是环比上升0.3%,从曲线图上看,连续两周小幅反弹,但幅度不大,基本也可以视为在一波下降之后的横盘平台期。
只是中疾控的这个平台期位置相对比投票数据要更高一些,投票数据算是在膝盖位置,中疾控的数据则更像是在腰部位置。
香港的疫情数据显示,第29周新增新冠阳性数继续小幅下降,在一波快速下降到低谷期后,现在处于缓慢下降状态。
澳门的疫情数据显示,新增新冠阳性数基本也持续处于低谷期。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还没有全国层面的新冠疫情大反弹迹象,具体到不同地区可能有一些差异。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听诊所护士的媳妇说,今天他们医生接诊了一个睡了一觉醒过来就浑身疼的孩子,多的细节没说
我直接买了两瓶枪手把门口的下水道和花坛以及各种缝道都打了一遍
就算它不会发展到全国,灭蚊也总是没错的
更新一下:
听说是腰椎积液导致的,和蚊子没关系,不过我两瓶枪手挺管用的,好几天没见到蚊子了
人祸就不好说了。
0
印尼博主:为什么印度尼西亚的基孔肯亚热比中国病例多的多,却不见大规模全民灭蚊运动?
给下水道装纱布,在向全国蔓延,坐等划船
0
0
广西这几个地方,也开始消杀
0
8月18日,东莞网友表示,还没开始下雨,下水道防蚊网就已经开始导致路面积水了。形成了绝佳的人造蚊子培养皿。
0
近日,佛山一名網友展現自己家院子被消殺後的情況:原本的菜地全部被水泥封住。
0
0
8月17日晚,广东佛山。
一名女子挡在车前,阻止自己养了多年的桂花树被防疫人员带走。
1.8月18日,广东,佛山,南庄镇。网友发帖吐槽政府一刀切不能在天台养花的政策。
2.8月18日,广东多地出现过度防疫。佛山有居委会上门直砍居民天台绿植,广州海珠区也发生类似情况。
0
0
8月18日
这文也整理了一些网友拍摄的信息
之前的一些相关信息
广东佛山已确诊 2658 例基孔肯雅热,此前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当前该如何防范?本轮疫情会持续多久?
几百年的大树砍了,防蚊
这文的一个看点:目前公布的杀蚊使用的是什么农药?长期喷有什么危害?引用的资料出自哪?
0
过了潜伏期之后,爆发第一天的症状
第二天
第三天
这个得看有没天龙人想做成新的蛋糕
虫媒传播,效率太低,怎么办呢
我认为不会。能够传播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伊蚊的活动范围较为有限,基孔肯雅热的长距离传播可能需要长途旅行的感染者被目的地的伊蚊叮咬。我国许多地方缺乏埃及伊蚊种群,我国北方地区的白纹伊蚊的个体数量未必允许足够的传播速度来引起本地流行。
当前新闻里的“目前病例为轻症”大概是指还没有发生上面列出的严重并发症。
那要看731正统传人石井正丽发多大的力了。大佐2024年5月从武汉调到广州之后,广州的怪事好多啊。
应该不会。
对人而言,基孔肯雅热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一、感染一次终身免疫。
所以,
正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二、病毒不会人传人。
病毒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不高。
卓克在**《科技参考》中,写了一篇文章叫《今后十年,防蚊更重要了》。**
在这篇文章中,他针对蚊子引发的疾病做了详细的讲解——
这是一种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
“基孔肯雅”(chikungunya)在当地语言里是**“疼得连身体都弯过去”**的意思。
这个名称就描述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关节剧痛。
历年的统计里,死亡率是千分之一。
针对这个疾病,今天并没有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绝大多数人只靠自体免疫,就可以在一周左右痊愈,并且感染一次后终身免疫。
当然,如果在发达地区统计的话,死亡率会至少下降一个数量级。
所以,它并不比流感更危险。
但症状却比流感难受得多,会出现高热、皮疹,主要是全身大关节往往会持续疼三四天左右。
比如手腕、脚踝、肩部、肘部、膝盖。
有极个别案例,虽然病毒已经清除了,但是疼痛甚至会维持好几个月到几年。
我看卓克的这一段文字后,
第一反应是——
人啊,一定要坚持吃好睡好,坚持运动……
要提高免疫力。
今后很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这样的:
基孔肯雅热一波~
寨卡病毒一波~
登革热一波~
黄热病一波~
裂谷热一波~
西尼罗河热一波~
疟疾一波~
日本脑炎(乙型脑炎)一波~
……
请注意,
这些都是蚊子传播的疾病哈。
你看,这样的模式,虽然每种都不至于要了人的一条命,但轮番上阵后,要半条,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
那些曾经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美和南亚热带地区,由蚊子传播的流行病,今后会开始在全世界温带和寒带的大城市爆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全球变暖之后,平均温度整体上升,高温的空气也能携带更多的水分,温暖潮湿的面积会比30年前更大、更广。
于是那些蚊子也可以在从前更寒冷的地区生活了,流行病开始四处乱窜。
那,如果温度持续上升到40℃以上,蚊子是不是也能被热死?
卓克给的答案是——
如果真的是中东那样,地表温度持续两周以上40℃,那这个区域的蚊子就算不死光,也都是元气大伤。
但,
全球温度上升后,曾经的边缘位置外扩带来的面积增量更广。
而且,
高温高湿的时间在一年里维持得更久,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蚊子产下更多卵的。
就比如——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黄热病的主要蚊子种类。
它们的卵可以耐受8℃的低温,在温度较低时,卵发育停滞,等到温度上升到20℃后开启发育。
过去20年里,欧洲10℃等温线已经平均向北推进了240公里。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法国很少见到白纹伊蚊,巴黎更是一只也没有。
但现在呢?
这种蚊子已经定居在巴黎的北郊了。
白纹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
从前在北京也是几乎看不到的,而最近十年,北京的花蚊子也多了起来。
另外,
蚊子从卵发育到成虫,处于不同温度中,速度是不一样的。
20℃时需要19天,
25℃时需要11天,
30℃时需要7天,
35℃时需要5天。
尽管高于35℃后,卵发育为成虫的死亡率也开始明显提高,但今天全球温带夏季平均气温显然还没有35℃那么高。
而最近30年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大约增加了1℃,这种温升促使蚊子卵更快成熟,再叠加上凉爽的秋季更晚地到来,相比过去,已经可以让夏季多产出一代蚊子了。
不要小看这1℃的温升,它已经让白纹伊蚊们更早出动,更晚蛰伏,并且把它们的活动地带从北纬44°抬升到北纬49°。
最近10年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在法国、意大利、克罗地亚已经形成了常态,当地疾控中心已经习惯于每年5月开始疫情监控。
变暖的大趋势还在加剧中,再过二三十年,全球陆地平均温度会比2025年再提升1℃,这是大概率事件。
也就是说,
二三十年后,蚊子会遍布得更广。
到时候,欧洲70%的陆地,包括大部分不列颠群岛、芬兰和瑞典南部、波罗的海沿岸都将成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活动区域。
当温度再提升1℃,蚊子导致的流行病,全球传播窗口会再多覆盖47亿人。
白纹伊蚊在南欧全年活跃期会达到11个月。
到时候全球只有赤道低地地区,因为温度升得太高,才会有蚊子数量和活跃期缩减的状况。
不过到时候,那些区域的人肯定会比蚊子更早地逃到更凉爽的区域。
你看,人会主动逃到有蚊子的地方。
全球相当多国家都会在未来20-30年里面临着,从前严格属于热带的蚊媒疾病,出现在本国的温带甚至寒带。
那么,我们能应对好这样的突变吗?
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看,
一线城市顶多有1/3的人对“如何有效防蚊”有正确的常识。
不信我们可以翻翻那些电商网站,那些号称不含DEET的防蚊液,依然是不少孩子家长的首选,这完全是180°的反科学操作。
今天有3种非常有效的防蚊成分,DEET(避蚊胺)、Icaridin(埃卡瑞丁)、IR3535(驱蚊酯)。
对于液体形态的防蚊产品来说,想要达到基础防蚊效果(也就是至少5-6小时),
若依靠DEET(避蚊胺),那至少应该有30%的浓度。
因为10%的浓度,仅能提供2小时防蚊时间。
而今天我们在电商平台看到的那些大品牌花露水里,即便添加了DEET(避蚊胺),浓度也常常是极为可怜的3%-6%。
若依靠Icaridin(埃卡瑞丁)和IR3535(驱蚊酯),基础防蚊浓度应该达到15%。
这三种有效的防蚊成分,在国内最早是从驴友圈、徒步圈里发展起来的。
因为在深山老林里,蚊子可不在乎你愚昧不愚昧,它们只在乎自己吃饱没吃饱。
凡是那些相信了植物草本精华不含DEET的人,在被叮成“烂茄子”后,都会乖乖地选择30%以上乳膏型的DEET(避蚊胺)。
因为乳膏形态可以大大缓解成分的挥发,身体泡水或者大汗淋淋,DEET也不容易被冲掉。
所以,同样是30%浓度,乳膏型甚至可以提供10小时以上的防护。
但乳膏型的弊端在于质地黏腻,就像浑身涂了胶水一样,如果涂完后再穿衣服,衣服内侧都更容易粘挂在皮肤上,那种感觉和出了一身黏汗差不多,很多人不太习惯。
于是,
也有人把乳膏涂在最外层的衣物上,效果也照样发挥。
只不过内层皮肤还要涂一层液体的DEET,达到双层防护的效果。
酒精和水基的防蚊液就是家里常见的款式。
如果是孩子白天外出活动,就要首选30%浓度以上的DEET(避蚊胺),它至少能提供5个小时的防蚊效果。
而同样浓度的DEET,如果是睡前给孩子涂的,那几乎可以整晚8-9个小时都没问题。
因为能不能防蚊,就看皮肤上还残留了多少DEET,如果孩子都已经睡着了,出汗是不会多的,也不会冲走DEET。
另外,很多人以为蚊子是到了晚上才出来,所以白天不涂防蚊液。
实际上,不同蚊子的活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伊蚊基本是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最活跃。
中间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太晒了,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害怕高温,我们在夏天的中午和下午一般也不出门。
伊蚊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起居的时间都高度一致。
只要你家有持续的积水,比如盛放碗筷的塑料盒子下面不是有个沥水槽嘛,这里的几毫升水就已经足够伊蚊产卵用了。
还有浴室里某个凹陷处的积水,那都是产卵的好地方。
产下卵后只需要6-7天就会变成会飞的蚊子,哪怕那个水窝里暂时没有水,卵也只是会暂时休眠,等下次水来了会继续发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家住30层的高层,门窗和电梯也已经很难进蚊子了,为什么家里好像总是持续地飞出蚊子咬人呢?
那你查查吧,家里一定有存水。
伊蚊吸血是间歇性的,十几分钟吃一次都可以。
而另外2种蚊子,按蚊和库蚊都是在黄昏和夜间活动。
所以,
想预防今后越来越严重的蚊媒疾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灭蚊,把家中水槽喷洒上杀虫剂,做好个人防护。
今后还有一个大趋势,就是那些科学有效的防蚊设施、药物、工具将是需求增长点。
用基因改造过的蚊子,把“不孕不育症”传给其他蚊子,也是一种生物武器。
但是演化思想也提示我们,吸血的蚊子全部在短期灭绝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蚊媒的病原体也许会被挤压出从此不再依赖蚊子传播的属性。
比如通过呼吸道传播,那反而更危险。
这些风险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全球过快的温升本就是我们改造出来的一个大环境。
感觉清零派兴奋得跟过年一样。
如果是人-蚊子-人的传播路径应该不会的,但是有疑问点就是官方通报7.8号第一例入境。按照潜伏期来说,不应该裂变这么快。如果传播这么快要不7.8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第一例时间上更早。要不病毒有可能变异在蚊子种群间能传播。如果是后者那就会彻底变成季节性疾病。
妈的,肯德基坏事做尽
VIMKUNYA(病毒样颗粒疫苗,由Bavarian Nordic生产),2025年2月获FDA批准,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巧,真巧,真™巧。
蚊子飞行速度每小时3千米,
长春距离广州2700千米,
蚊子从广州飞到长春,不眠不休一直飞,
需要900小时,需要37天,
要是算上吃饭睡觉,那就得飞100多天,
现在是8月,飞到长春就是11月中旬,
那个时候长春已经可能下雪了,
看看蚊子能不能刚得过低温。
所以说,这个病,肯定是扩散不到全国的。
能不能换个翻译,叫花蚊子病毒,伊蚊病毒,好记,好传播,群众望文知意,现在的翻译太烂了
7号线就上仅4站路程,刚坐下就一个蚊子在我腿边。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地铁还会有蚊子呢?
1、消杀没到位?
2、有人投毒!
可以怀疑是新一轮生物战。
今年夏天可真不太平,突然就冒出来了“基孔肯雅热”,广东现在确诊的病例就已经破4000例了,其他地方也开始有相似的病症。
而且这个病还是通过蚊子传播的,本来夏天各类蚊虫就多,现在蚊虫叮咬不只是带来瘙痒的“红包”,更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真的防不胜防。
不过也别太焦虑,据可靠的资料,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人传人”,主要靠伊蚊传播。所以防住蚊子,基本就能把风险降到很低。
但如果不幸被传染了,也要科学就医,不能轻信其他谣传的治疗方法,避免贻误病情。
这里我也整理了一份防治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高热+关节剧痛的组合
基孔肯雅热是由病毒引起、经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
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
怎么跟登革热有点像呢?是的,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不过,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其他以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也有区别:
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了疑似病症但自己又不清楚是不是被传染了,可以上美团在线问诊,都是真实的三甲在职医生,30秒迅速接诊,24小时在线,有问必答!
看完有需要还可以买药送药,都是正规的大药房,药品种类很全,买完还可以送货到家,很方便!
[
](https://xg.zhihu.com/plugin/732aec06c28bdb7c6974dc3fd7f67f2d?BIZ=ECOMMERCE)
二、科学治疗与用药:避免网络谣言误导
因为基孔肯雅热目前在广东饱受关注,不可避免也出现了一些谣言,譬如网传“利巴韦林可抗病毒”缺乏证据,盲目使用可能损伤肝肾。
事实上,目前并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治疗仍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核心,大家千万不能自行服用“偏方”!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
发热与疼痛管理:
液体管理:
日常如果不确定能否用上药的,建议要先找医生问清楚,美团上也能找到专业的医护人士,会根据你描述的症状给出专业的用药建议,跟着直接下单就行了,就跟线下挂号问诊差不多。
平台也能顺便买药,能使用医保支付,付款直接刷医保卡里的钱不用心疼~还有有专人配送,不到半个小时就能送药上门了。
[
](https://xg.zhihu.com/plugin/732aec06c28bdb7c6974dc3fd7f67f2d?BIZ=ECOMMERCE)
三、早期识别与自我应对:防蚊是关键
可能有人会说,这蚊子杀得完吗?是的,杀不完,用再多蚊香、驱蚊液,也只是“临时功”。想灭蚊,得从源头解决问题——及时清理家里、周边环境的积水,就可以把蚊子扼杀在摇篮里。以下这些危险点要挨个排查:
1、堆满杂物的阳台/天台
堆满杂物的天台可是蚊子的最爱,只需要一场雨,各种犄角旮旯都能成为蚊子的“月子中心”。
2、各种储水容器或空间
蚊子“生娃”从来不挑地方,尽管是一个小孔或瓶盖,它们都可以直接“入住”。
3、绿植、花盆、浇花容器等
尽管是泥土上、盆托上甚至植物上有一点点积水,也可以养出一窝蚊子。另外,例如富贵竹、水仙花这些水生绿植以及浇花用的储水容器,大家往往清理得不仔细,也有积水残留。
4、废旧汽车轮胎,甚至在汽车上
阳台上“躺着”的废旧轮胎,甚至屋前屋后停着的小车上的雨罩,蚊子都可以“落脚”。
5、假山、水池、鱼缸(没有鱼)、下水管道等
这些地方常常容易积水,是蚊子很喜欢的“避难所”。
个人防护也要上点心,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避免清晨/黄昏蚊虫活跃期在树荫、草丛逗留。家里可以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蚊香(注意通风)。
关键要记住,及时阻断传播链,若出现可疑症状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应立即就医检测。通过科学识别、规范治疗和全民防蚊,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总感觉又在搞什么“实验”
广州蚊子多,是因为广州蚊子天然培养皿多,这玩意顶多能在湖南成事,湖北都不怕。所以必然不会成为全国性问题。
上次谁说耐寒的蚊子已经成功培育出来了的?
很遗憾,大概率不会,这次的传染效率太差了。
但是某些人的操作还是一如既往的骚……
我领导长居深圳前几天出差去华东某市,被叭啦吧啦告知他是从疫区来的……
让乌合骑驴画一张(就不传染)就好的!
这疫情发生在广东,已经有通稿在刷广东人、广东环境怎么怎么样了。
然后又有新闻爆出海关截查到一批“外国蚊子”进来,再之前是截到一批蟑螂。
你们觉得这单纯是广东环境产生的问题?
死亡率不超过0.5%
感冒都比它强
想发展成疫情,那就离不开人祸
别的不说。
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喜欢疫情扩大,因为那几年带来的记忆太不好了。
而且那几年,已经把经济干成这样了,再来一次,经济得被干成什么样?
这个名字太抽象了,不利于传播。改名叫肯德基热吧
不太会,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城市里面蚊子数量是可控的。
所以总体来说可防可控。
而且现在这波之前东莞已经爆发了一次了,可能控制及时加多多少少有点时间点对应的天气状况,有效遏制了,基本在几个点扩大前就把疫情控制了。而且之前甚至有新闻东莞是搞了这个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191950
这个好像一直都有做……
而同样现在顺德这波估计也是拜之前大量雨水所赐,蚊子大量繁殖,所以才一下爆发起来。
但不比太焦虑的是,接下来华南天气应该会暴热,今天7月25都开始挂橙色高温了,蚊子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繁殖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个人判断应该能很快结束了。
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觉得不会,直到我看见佛山那边把下水道给封了,我觉得会
有疫苗,就看你能不能打的到了
反正德国可以打,医保报销90%左右。
怎么都在想蚊子飞?
这个病潜伏期一般3~7天,最长12天。
这么长时间别说飞机了,高铁都能到北京跑几个来回。
发病前被蚊子一咬,传给蚊子。人完成传毒任务。
蚊子5~7天感染透,叮人,人被叮过3~5天发病。
北京上次出现输入病例是什么时候?7月22号
北京本地病例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8月1号前后。
长江以南现在正是多雨季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这些地方白纹伊蚊又多又厚,为什么不能传?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会不会成为全国级别的疫情取决于大家的勇气与决心,而不取决于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
如果大家懦弱无能,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叫无症状,有一例就够了。毕竟现在核酸检测已经出来了,很简单……
应该不会,北京已经开始灭蚊了。小区通知开始消杀。其他城市有条件的应该也都开始了。
有没有敌对势力投放毒蚊子的可能性?
图源:Freepik
撰文 | 张天祁
● ● ●
近日,广东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增长,吸引各方关注。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不会直接人传人,而是需要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症状为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有慢性多发性关节炎。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表示,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世界范围内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1]。
这种过去很少听说的疾病,为什么今年突然疫情暴发?而这类由蚊虫叮咬传播的蚊媒疾病,又是否会有日渐严重的趋势,会不会传播到北方?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有16个省份报告过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所谓输入病例,是指患者在境外感染后回国,而本地流行则意味着病毒已经通过本地蚊虫在社区内传播。
中国曾发生几次基孔肯雅热的本地流行。比如2010年广东东莞一个村庄确诊173例本地病例,虽然未发现明确的输入病例,但病毒株与泰国流行株高度相似,推测疫情源于境外输入。2017年浙江衢州,一名从孟加拉回国的患者引发了3例本地传播病例。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较大规模本地流行,121人确诊,病毒来自缅甸输入病例[2]。
相比这几次流行,今年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尤为严重。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认为,从传染病的传播规律来看,今年的流行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不断输入的境外传染源、日益壮大且边界扩张的本土蚊媒、悄然进化的病毒毒株,以及因缺少特异性疫苗而普遍易感的人群。
首先是境外输入病例的上升,近年来,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多个国家持续活跃,已有超过百个国家出现本地传播。随着跨国旅行和商贸往来的增加,一些人在非洲、美洲或东南亚感染病毒后回国,成为新的输入源。
第二是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化。温度升高为蚊虫的繁殖和活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蚊虫分布范围也在扩大。
以我国为例,原本在2000年代初并无分布的埃及伊蚊(Ae. aegypti),近年来已在云南多个县镇被发现。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扩散趋势则更加明显,正从南方向北方蔓延。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也就是所谓的“花蚊子”,是中国最主要的蚊媒疾病传播媒介。我国媒介伊蚊监测网络显示,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北起辽宁沈阳、大连,西至甘肃天水、陇南,再延伸至西藏墨脱及其东南区域的大部分地区。而埃及伊蚊主要局限于海南沿海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个别乡镇,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热带地区[3]。
城市化进程本身也为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白纹伊蚊属于“野栖型”蚊虫,在野外吸血并且栖息。城市绿地的扩展增加了“野栖型”蚊虫的栖息场所,而快餐盒、瓶装水等生活废弃物又制造出大量小型积水容器,成为理想的孳生地。
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周边农村3至5摄氏度,加快了蚊虫发育速度。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在城市中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比农村短5到10天。此外,高人口密度也为雌蚊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血源。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非常高。密度一高,输入性传染源就很容易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开来。
第三个因素来自病毒本身的演化。像登革热、寨卡和基孔肯雅热这类蚊媒病毒,早期大多在非洲森林中的猴子中传播,但在传播范围扩大后,其致病性和感染能力也发生了变化。
基孔肯雅热病毒也看到了类似规律。它主要有三个基因型,而近年来在亚洲流行的,是源自“东中南非型”的一个变异分支,被称为“印度洋分支”。研究证实,这个分支的病毒对白纹伊蚊的感染和传播能力都显著增强。我国2017年浙江和2019年云南的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其病毒株也正是属于印度洋分支。
此外,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者结合,就可能形成传播链,造成较大规模的爆发。但具体哪个环节起主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解释,过去基孔肯亚热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白纹伊蚊虽然也能传播基孔肯雅热,但效率并不高。埃及伊蚊生存需要更高的温度,主要在热带地区分布,适应能力不如白纹伊蚊。
这次流行的病毒属于“印度洋分支”毒株,它有一个关键的氨基酸突变(E1-A226V),使它在白纹伊蚊体内的传播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这种突变实际已经出现多年,但病毒过去主要在印度洋沿岸地区流行,在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只是在近年随着病毒的扩散,才逐渐输入中国。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风险正在上升,未来可能逐步常态化。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过去在中国多为散发的输入性病例,尚未形成大范围快速传播。今年基孔肯雅热在广州、佛山等地出现本地流行,且流行区域与登革热高度重合,表明其在中国具备了扩散的基础条件。这种变化未必意味着疫情会年年发生,但类似事件的频率可能正在提高。
“就像极端天气,过去是50年一遇,最后变成10年一遇。这类疫情原来可能是10年一遇,未来可能会变成2到3年一遇。”黄存瑞说。
在众多蚊媒疾病中,近年来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不止基孔肯雅热。与这个相对陌生的名字相比,登革热无疑更为人熟知。两者同属蚊媒病毒病,传播路径相似,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传播。不同的是,登革热早已在中国多地反复暴发。
登革热原本在中国并不常见。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05年到2012年,年报告病例长期维持在百例上下,发病率始终处于低位。可在2013年到2019年,登革热病例数始终居于高位,2014年全国发病超过4万例,2019年也超过2万例。虽然新冠疫情期间病例数明显回落,但近年发病率又重回高位。总体来看,登革热的全国发病率从 2005 年至 2023 年显著增加[4]。
蚊媒疾病通常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似乎离北方还很遥远。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方也难以独善其身。2017年,山东济宁便出现了登革热本地传播的情况,截至当年8月共报告58例病例[5]。
一项研究显示,登革热疫情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向北扩散趋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等纬度较低的地区。但近些年,福州、杭州、重庆等中部城市也开始报告病例,说明病毒正在突破原有的气候限制,向更高纬度蔓延。同时,不只是病例出现的城市变多了,各地的流行期也在逐年拉长,意味着登革热一旦暴发,持续时间也在延长[6]。
促使蚊媒疾病近年增长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2024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气候条件为致命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例如,与 1951-1960 年相比,过去10年(2014-2023)中,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攀升了 46%,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增加了 11%。
WHO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登革热扩散的主要原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提出,登革热和气候变量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均存在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是影响登革热分布最重要的变量[7]。
蚊子是彻底的冷血生物。它们的生命周期、活动频率、觅食行为与体内病毒的复制速度,几乎完全受气候驱动。
随着气候变暖,这些蚊虫的生存边界正在扩大。一方面,温度升高延长了蚊虫的年内活动期,增加了宿主和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病原体在蚊体内的复制周期也被缩短,增强了传播效率。以登革热为例,在30摄氏度时,登革病毒在蚊体内的潜伏期(即从蚊子被感染到可传播病毒的时间)约为12天,而在32到35摄氏度之间,这一过程可缩短至7天。这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下,同一只蚊子在一生中可传染的次数会成倍增长。
气温介于 20 至 30 摄氏度之间时,最有利于蚊虫的孳生与传播。不仅卵的发育速度加快,羽化后的雌蚊比例和成蚊体积也更高,使其更易寻找宿主。在 25 至 30 摄氏度之间,蚊虫的叮咬频率达到高峰,病毒传播风险随之升高。
当气温低于 18 摄氏度时,蚊虫的飞行能力明显受限,传播范围不足 50 米。当温度升至 20 至 27 摄氏度时,飞行距离可达 400 米,大幅提升了传播效率[8]。
气候变化不仅让蚊子活得更快、更久,也让它们活动的地理范围显著扩大。甚至出现了北上的趋势。
白纹伊蚊的适生范围正逐步向中国高纬度地区扩张。基于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研究者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分布变化。当前,白纹伊蚊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地,覆盖约269个县(区)。即便在最低增温路径下,到2050年适生区也将扩大至400个县。也就是说,原本不具备白纹伊蚊生存条件的地区,正在逐步被纳入它们的活动范围。
伊蚊的扩张带来了疾病的扩张。以气温为核心变量构建的生物驱动模型显示,在所有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登革热的风险区都将持续向北扩展,受威胁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国已有142个县(区)的约1.68亿人处于高风险区域。即便在最乐观的情景下,进入2020年代后,发病县(区)数量也将从146个增至344个,风险人口从1.72亿增至2.78亿[9]。
陈晓光介绍,既往的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每捕捉100只蚊子,白纹伊蚊的数量从2004年的不到4只,增加到2017年的14只,种群比例明显上升。
他解释,温度是影响病毒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蚊子在吸入带病毒的血液后,病毒需要先感染蚊子的中肠,再突破屏障进入循环系统,最终进入唾液腺,才能通过叮咬传播给人。这整个过程被称为“外潜伏期”。
但在较低温度下,这条传播链会被打断。“我们的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降到18℃左右时,登革病毒几乎无法感染蚊子的中肠,传播也就难以发生。”陈晓光说。
随着北方的变暖和蚊虫密度的增加,发生蚊媒疾病流行的风险也在提高。“过去制约蚊媒疾病传播的温度瓶颈,是一个天然屏障 ,现在被打破了。”陈晓光说,“现在不但理论上北方可能出现登革热的本地流行,而且我们也的确看到登革热病例在向北移动”。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赵琦介绍,影响登革热蚊虫传播的气候因素不止温度,还包括湿度和降水。气温是首要因素,湿度会影响蚊虫的生存状态,而降水则决定了蚊虫是否有足够的水体用于产卵和幼虫发育。
如果环境湿度太低,比如低于一定百分比,蚊子的翅膀可能会干裂,飞行能力减弱,也难以吸血,从而影响其生存。相对湿度在68%到80%之间,可能更适合蚊子的发育。
黄存瑞的研究发现,高度集中的降雨(如瞬时强降雨)会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均匀分布的分散型降雨则会增加风险。
他解释,如果是瞬时的大暴雨这种极端强降雨,对蚊虫的滋生地是不利的,甚至会将其冲刷掉。但是,要让蚊虫滋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降雨量,形成一些静态的积水,比如洼地里、瓶瓶罐罐里的积水,这种环境就比较容易让蚊虫滋生,导致它快速繁殖,数量增多。
研究显示,2013年至2020年高风险分散降雨发生频次的平均水平,约是 2005年至2012年间的1.6倍,其中华南、西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2005年至2012年相比,2013年至2020年高风险分散降雨导致登革热病例数量迅速增加[10]。
赵琦指出,热带气旋过后,蚊虫孳生的风险往往也会提高。虽然强降水在当下可能会冲刷掉蚊虫的滋生地,但气旋过后留下的低洼积水,反而为蚊虫提供了新的繁殖场所。
“气旋过境后,可能带来建筑损毁、垃圾堆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变成新的积水点。而且气旋往往先带来降温,之后又迅速回暖,加上正值高温多雨的夏季,这种降水和高温的叠加效应,正好为蚊媒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赵琦说。
近年来,同样属于蚊媒传染病的登革热,已经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常见。每年都有境外输入病例在本地被蚊虫叮咬后,引起进一步传播,形成一定规模的疫情。这也让人开始担心,基孔肯雅热是否也会像登革热那样,变成一种常年反复在国内出现的疾病。
陈晓光指出,目前无论是基孔肯雅热还是登革热,在中国仍属输入性传染病。也就是说,病毒最初来自境外,感染者回国后被本地蚊子叮咬,再由这些蚊子传播给周围人,引发局部流行。
与之不同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本地流行。比如在新加坡,登革热已经成为地方病,病毒可以在蚊虫种群中持续循环,甚至通过卵传给下一代,不再依赖外部输入,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传播。
而在中国,目前虽然传播媒介广泛存在,人群也普遍易感,但由于缺乏本土持续的病毒来源,尚未形成稳定的本地传播链。只是一旦输入病例增多,本地蚊虫便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导致疫情暴发。
王四宝指出,面对境外输入带来的疫情,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隔离输入病例,防止蚊虫叮咬导致病毒在国内扩散。
到了夏季蚊媒活跃的时期,必须加强病例筛查,强化病例检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对早期病例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于从已有基孔肯亚热疫情的地区返回的人群,要进行及时追踪和健康监测。
他强调,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在发病当天起到发病后第六天之间,是病毒在人体内含量最高、通过蚊子传播给他人的风险最大的时期。这个时候必须特别注意防蚊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病毒通过蚊虫形成新的传播链。对出现疑似症状(如体温超过38℃,伴有皮疹或关节疼痛)的入境旅客,或自境外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入境且在入境后12天内出现相关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并立即报告当地疾控部门。
对于蚊媒传染病,王四宝强调,防控蚊媒病需要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蚊媒监测至关重要,常态化监测蚊虫密度和分布,一旦发现蚊虫密度异常上升,应及时发出灭蚊预警,尽早干预,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同时,还需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揭示蚊媒病原体的跨种传播机制及宿主抗病免疫等,推动新型防控策略、药物和疫苗等研发。
蚊虫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成蚊的消杀。另一个也是更根本的,是环境的改造,清理蚊幼的滋生地,将各种小型积水清理掉,这主要依靠社区的环境治理。只有清除积水,才能从源头切断蚊子的繁殖链。
陈晓光解释,环境改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蚊子是全变态昆虫,它一生中的卵、幼虫、蛹这三个时期都是在水里完成的,占了生命周期的四分之三。在这个阶段,它们没有翅膀,更容易被发现和控制。
具体的改造措施,比如改建下水道、电缆沟,把容易积水的明渠改成蚊子飞不进去的暗沟,把土壤地面进行硬底化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白纹伊蚊喜欢的容器积水,应该号召大家“翻盆倒罐”予以清除。
在传统的防控之外,近年来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蚊媒控制的生物与遗传手段。
陈晓光介绍,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天敌,比如让食蚊鱼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现在国际和国内的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利用共生菌的方法。让蚊子感染特定的微生物如沃尔巴氏体后,不仅会影响繁殖能力,还能降低其传播病毒的能力,相当于给蚊子“打疫苗”,使其无法有效传病。
不过,陈晓光也提醒,虽然现在防蚊手段越来越多,但蚊子依然是种很难对付的生物。
白纹伊蚊的基因组大小约为20亿碱基对,仅次于人类的30亿碱基对,具备庞大的基因储备和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它能够通过基因突变不断适应环境压力,维持种群的生存与扩散。
过去,DDT等杀虫剂曾一度被视为控制蚊媒病的“终极武器”,但蚊虫很快就表现出强大的抗药性。在实验室中,对白纹伊蚊施加杀虫剂压力,仅需6代就可筛选出具备抗性的个体。在非洲、东南亚等登革热和疟疾流行地区,蚊虫的抗药性已经非常普遍。
“想单纯依靠某一种技术就把蚊虫密度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陈晓光说。“我国现在遵循的是综合防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2025, July 22). 世卫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 新华网.
2.冯云, & 张海林. (2025). 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5(5).
3.杨蕊, 龙佳敏, 王霞, 王长军, & 陈勇. (2024). 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监测预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5(2), 305-312.
4.Li, Z., Huang, X., Li, A., Du, S., He, G., & Li, J. (2024).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China, 2005–2023.China CDC Weekly, 6(41), 1045.
5.陈秋兰, 宋文涛, 牟笛, 李昱, 殷文武, & 李中杰. (2017). 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登革热疫情特征阶段性分析.疾病监测,32(10/11), 801–804.
6.吴玉蓉. (2023).降雨模式对中国登革热主要流行区域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山大学.
7.林夏. (2024年11月5日).柳叶刀倒计时最新报告:全球与高温相关的死亡急剧攀升. 赛先生.
8.刘起勇. (2021). 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32(1), 1-11.
9.刘起勇. (2020).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 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31(1), 1-6.
10.Wu, Y. R., Wang, X. W., Zhao, L., Lu, B., Yu, J. F., Liu, Z. H., … & Huang, C. R. (2023).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d its concentration degree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dengue outbreaks in China.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14(5), 768-777.
在广东目前发展那么久,也就佛山有几千例,其他地方都是零星的,而且是佛山输出的,就这速度比登革热都还差一点。
而且广东这边有应对登革热的经验和措施,应对同样是靠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基本就是照单抓药就行。
不会,如果会,你这个问题根本发不出来。
能不能来个蚊子清零?
我对这玩意可是深恶痛绝,城市定期来点灭蚊活动该多好。
会发展成为全国疫情
肯定是不会的,火葬场殡葬黄牛都出现了,全国通缩,房产降价,但墓地却涨价了,反而是【疫情结束了】。那可见疫情的定义就是防疫措施,和有多少人病了死了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所以只要不对基孔肯亚热做任何防范,随便他传染,那就不可能形成“疫情”。这点对任何病原体也都是相通的。
……
是不是有点过于巧合了?
绝对会
它们巴不得
故意去扩散
油水和管人的爽感像毒品
不要怕,我们已经有疫苗了。而且我们还有南粤的国士无双和新加盟的牢鄂传奇研究员。
我爹跟我说这是某些机构投放的生化武器。
希望能够重视这些乱七八糟的谣言在老年人当中传播啊。
我爹昨天跟我说,这次广东这个疫情的来源,是因为一些机构,研发出了转基因的白纹伊蚊,在广东进行了野外投放,以至于现在了出现了现在这个疫情。
他还给我展示了他的证据:
他跟我说他们老年微信群都传开了,投放的转基因蚊子是白纹伊蚊,现在传播这个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蚊子也是白纹伊蚊,这不就正好对上了。
证据确凿,这肯定是生化武器了。
我说这也太扯了,这转基因蚊子我知道,这是用来灭蚊的。
因为白纹伊蚊一生只能交配一次,所以雌蚊子一旦与这些不孕不育转基因蚊子交配,之后就失去了繁衍能力。
更何况,转基因蚊子和疫情传播有啥关系,再怎么转基因也转不出会自动生产病毒的蚊子出来的啊。
我爹说他不信,他们退休群里都说了,当时放飞的转基因蚊子就是白纹伊蚊,现在传播新疫情的又是白纹伊蚊,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就是生化武器没跑了。
我……
我爹是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严格来说也算是个知识分子。
平常也天天捧着个手机上网,刷刷今日头条什么的,也不算消息闭塞。
当然,头条上乱七八糟的谣言也多的很,但是最抽象的还是老年人微信群。
估计过两天老头老太们说不定又得囤点什么了。
啥时候能想想办法整治一下这种微信谣言群?
———————ʕ·͡ˑ·ཻʔ♥︎ ———————
万万没想到,我这么一篇吐槽老年微信群谣言的回答,居然打翻民科窝+反贼窝了?
这两个群体居然重叠程度这么高?
属于咋一看觉得离谱,仔细一想又很合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评论不是我删的,你们跑什么啊喂,我夸你们两句就跑了?
不会,传播媒介比较单一,而且蚊子也就华南f3比较厉害而已,北方没啥蚊子。
今年的基孔肯雅热对比上年登革热来说,不算很严重了,上年登革热我们这里一大堆人中招,今年这个肯x热身边暂时还好,传播力度没有上年登革热严重。
上年的登革热范围也就这么大,今年的肯x热不会比上年严重。
别的地方不清楚,至少黑龙江不会,在黑龙江半年还没有让蚊子咬过,你让基孔肯雅热怎么传播?如果广东疫情进一步严重,可以考虑东北躲避。
不会。随着中国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中国人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对付这种蚊虫传染病轻轻松松。
电动自行车减少了中国50%的交通拥堵和50%的尾气污染,是中国盛世的最大功臣。鼓吹限制电动自行车的必然是美帝卧底,目的是搞乱中国。
长期开汽车必然得腰间盘突出、脊椎病、肾结石、痔疮、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开车病,而且整天怕冷怕热,身体抵抗力一落千丈。
疫情3年让中国人养成了骑电动自行车的习惯,身体抵抗力大大增强,疫情放开后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所以汽车乃烦恼之源,只有改骑电瓶车,才能享受无极大道。
不会。
以现在的医疗体系而言,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疫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会,但是南方估计要泛滥
没有强力的封控政策,且接下来顺德一周都是雷雨天,潮湿,温度28-32℃,非常适合蚊子繁殖,势必是灭不绝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顺德人一向不认自己是佛山人,怎么这次又叫佛山疫情,不叫顺德疫情了 明明98%病例都在顺德
目前佛山的部分医院已经要求不能休假,不能出外了,形式不容乐观,建议佛山的朋友做好防护,买点驱蚊股对冲下经济损失,彩虹集团是个很好的标,市盈率低盘子还小
广州底层人生活是真的折磨,一边严查电动车斗智斗勇,一边又要开始防疫。不知道工作还好找吗。
准备着手蚊香,花露水等各种防蚊神器了,最近广州天气炎热 ,灭蚊的速度赶不上蚊子的繁殖速度。
这取决于你把“多少人得病、多少人出现长期关节炎后遗症”定义为疫情,还是把“防疫措施”定义为疫情
不要说全国,有很大概率,一到冬季就结束了。
其实来北方看看就明白,仅以山东鲁西南地区的观察为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中观察到伊蚊了。你可能会觉得我的家庭环境好,有充分的灭蚊驱蚊措施,当然没有了,但是据我观察野外的伊蚊密度也很低了。
我是生物学爱好者,每天黄昏,我就会观察蚊子交配的情况,或者“花蚊子”的密度。我发现北方几乎都是库蚊——不能说一个伊蚊都没有,但是经常一个几百只库蚊的种群,其中的伊蚊也就不到10只。我经常找到黄昏的草丛河畔。然后要么用捕虫网,要么直接上电蚊拍,然后检查库蚊和伊蚊的比例。
传播两热的主要是埃及伊蚊。
在我国埃及伊蚊分布范围很有限: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在中国,它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
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云南等省份。
也就是说连长江都很难大面积迁飞过去的。
这主要是跟这种蚊子的生活习性有关。26℃ 是埃及伊蚊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而 25℃–30℃ 是其整体生存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 。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蚊子是很难在中国大范围迁飞和繁殖的。
因为夏天被热死,冬天被冻死。
河南极端高温达44.4℃,网友称室内大量蚊子被热死,蚊子真能被热死吗?蚊虫都是怎么“避暑”的?
其实北方的干燥空气也很难大范围适合其繁殖。
高温对蚊子的杀伤力并非孤立存在,空气湿度扮演着关键角色。干燥环境会加剧脱水效应,而湿热条件则可能提供一线生机。在河南的极端高温中,湿度往往低于40%,这种干燥高温组合对蚊子尤其致命。当湿度小于40%时,即使温度仅40℃,蚊卵也会因脱水而死亡,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这就更不用说北方冬季的严寒了。
虽然不会热死和冻死全部种群,但是每经历一次寒热转换,就会让种群数量锐减,传播链就被打断了。
基孔肯雅并不能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所以防蚊、灭蚊、驱蚊工作做好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其大范围传播。
基孔肯雅热导致的严重症状和死亡很罕见,通常发生在有其他共存健康问题的幼儿和老年人中。
另外,是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的。在高比例人口被感染后免疫的岛屿上,传播已被阻断若干年。
原文见WHO的官方文件: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我认为不会。
不过某些账号逢中必反到连蚊子都要共情你敢信?
强烈呼吁《基孔肯雅热》改一个和【非典】一样的喜闻乐见的名字,便于今后管控时候使用。
武汉已经有了,佛山输入的。
虫媒病毒不是呼吸道病毒,有以下特征:
1.蚊子只会飞100米
2.只能蚊子作为媒介感染。
3.人只要接触不到蚊子就不会感染
4.天气冷了,蚊子就少了
也就是说比较难,可以一个区域,比如海南云南广东这种整个省有,但要大量外溢到其他省,非常难,个别的病例都不一定能传染到人就好了。
貌似还不如登革热,且白纹伊蚊目前还没适应温带气候。
只能还是小孩那一桌。
去年的登革热疫情其实比这严重多了。
亦因此,上不了热搜。
登革热已经在广东祸害几十年,有确切疫情纪录是在1978年,在佛山石湾镇首次传入。自己来广东二十五年,几乎每隔俩三年,就会集中爆发一次,2024年就是登革热大爆发年份,持续了大半年,一直到十月底十一月初才消停。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一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折腾了47年也没有变成全国性疫情,基孔肯雅热全国范围内散播的机会不大。现在已经立秋,广东还闹得很凶,是因为爆发条件充分,高温、潮湿多雨及持续时间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九十月份的中原地带已经进入秋季,雨水减少,气温下降,天然的物理屏障隔绝。
还有气候更极端一点的地区,比如西北五省九十月份干旱降温几乎雷打不动,只要没有人传人,这个大区域内大概率不会爆发。老家陕西汉中,今年夏天虽然持续高温,但是极度干旱,两个多月没下几场雨,七月份回老家,坐院子里一晚上,没见几只蚊子,汉江边更是乘凉好地方,风大没蚊子。西安今年也变成超级大火炉,持续干旱不下雨,去灞河边钓一晚上鱼,走前随便喷喷花露水,都不用带蚊香,这种气候条件要爆发基孔肯雅热相当有难度。
结论,登革热没有变成全国范围疫情,基孔肯雅热大概率也不会,今年这个基孔肯雅热被各路媒体推波助澜,有点小题大做。不用恐慌,小朋友和老人容易中招,出门做好防蚊措施,家里注意灭蚊就好,被登革热祸害几十年的广东,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事都没有。
动员全社会灭蚊有个好处,最近出门都不用喷驱蚊水,不过有些地方打家劫舍一样的防蚊灭蚊,又开始搞药品登记那一套,实在有点过分,波及普通感冒发烧病患不说,根本没屁用,防蚊灭蚊才是重点,防人干什么,脑回路清奇。难道登革热就这么没有排面,闹了几十年也不曾得到过如此重视,极少部分人到底想干什么,又想发国难财。无糖可乐喝多了,乱写的,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逆向思维,如果真的严重,这么多讨论,会发生什么?
所以,没有辟谣,没有训诫,足以证明确实不太严重。
一、制造恐慌
二、收割
这是典型到热带病,亚热带和温带的蚊子会冻死,没办法持续传播
大概率不会的,至少北方不会像南方出现大面积感染的情况。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7月26日北京疾控就有回应过,北京没有埃及伊蚊,主要的蚊种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比例较低,历年也未在本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因此,北京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即使有病例输入本市,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就可以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传播。
另外,张文宏也首次发声:
针对我国近期南方部分地区突然增多并出现外溢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首次发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为何此次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较快。
**“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张文宏向记者解释称。
不过即便如此,他认为,如果及时采取有效迅速的措施,目前南方部分地区应该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仍能阻止感染风暴的进一步形成并阻止病毒向周边区域扩张。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目前,佛山当地已经对感染患者采取了防蚊隔离措施。
对此,张文宏表示,人也是该病毒的传染源,会帮助病毒的传播,从人到蚊,再传播给人,而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可以让疾病出现跳跃性的传播——该病毒可以通过人员来往,将病毒带到新的蚊媒生活区域,进而拓展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区域。
“后续的重点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扑灭蚊子孳生地;同时周边地区必须对疑似病人进行密切监测。”张文宏表示,“此外,在疫情过后必须立即展开当地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明确此次感染覆盖的人群有多大,下次再出现新传染风暴的风险有多大。”
他还表示,目前来看,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主要是轻症,对症治疗即可。
疫情期间尝到了权利的滋味
又想复刻了
大部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跟科普的。你去过一线?实践检验过你认为的真理么?这是引用广州花都区的信息。30%-40%关节持续疼痛的描述。
这个东西是不看客观规律的。
完全取决于最近还会不会有“大节奏(来源:独夫大国师)”。
实际上,这种手段只不过是一种叫法好听的“借盐”
已经有暑期来穗的弟兄退票了,岭南瘴疠之地,大家各自珍重 。
不要公信力的结果是这样的
吸吸体味继续赢好了
8月份是个关键时间段!我不知道其他地方!
快进到应捅尽捅 咱就说假如,假如人传人还可以通过抽血的途径传播呢
不要惊慌,这玩意自然感染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而有效的抗体,可以群免(/¯◡ ‿ ◡)/¯
单纯吐槽。今年的暑假好惨淡啊……都能匹敌2021年的暑假了。
有可能发展为长期反复流行的季节性疾病。
首先,灭蚊是不可能完全杀灭的。在城区里可以灭蚊,但城区外的山里呢,树林里呢,草很高的河边呢,总有一些地方是人迹罕至的吧。这些地方下场雨,只要有一个小坑,一层枯叶,就会自然形成无数小水洼,只要积水能维持两三天,就能繁衍无数新蚊子,所以完全灭蚊是不现实的,只能降低城区蚊子的密度。
其次,这种病毒还能感染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可不会听从人类的指挥去防疫,人迹罕至的地方也不可能消灭所有野生动物,哪怕人类的病例没有了,病毒依然可能存留在野生动物当中,等待一只成为桥梁的蚊子。
好的一面是人类对该病的免疫会持续很久,只有变异出足够强的新毒株才会重新引发流行。
这些非洲噘嘴猴非特么赖在中国,咱们也不采取些手段?
哥们是没办法,跑这边来搬砖。一有个头疼脑热也不敢吃药,赶紧去抽血化验是不是得疟疾了……然后再用两天的时间来回忆是不是用的一次性针管……已经魔怔了
记者走进佛山首例基孔肯雅热报告社区,“网格式”阻止疫情蔓延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社区
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 注册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新桂路201号4座3楼
距离不到8公里
不但有中外合作,而且据报道有不少的经费。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院院士及知名学术团体创建,覆盖了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33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第一个国家分支机构于2003年正式注册。据Research网站公布的2023年最新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高峰院长在免疫学领域位居全球免疫学科学家排名前1000之列。先后担任Viruses、PLOS ONE、Zoonotic Diseases、Current HIV Research等7种国际专业杂志期刊编委;承担及参与过多项美国NIH/NIAID艾滋病研究项目,获批总科研经费超过2100万美元;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6项和中国发明专利3项。
著名病毒学家吴建国突发疾病在佛山逝世,享年66岁 并且曾有医学专家突发疾病死亡,死前几个月发表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研发突破论文
据暨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7日,吴建国团队在流感病毒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月26日,Nature子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张其威教授和吴建国教授团队关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最新重要发现。该研究首次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与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Delta)等Variants of Concern (VOC) / Variants of Interest(VOI)株之间发生了多次跨变种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推测奥密克戎株与德尔塔株产生的重组“德尔塔克戎”样变异株(Deltacron-like Variant)最早在2021年11月已在南非和博茨瓦纳等地出现。
2023年11月,美国FDA加速批准法国公司Valneva研发的Ixchiq疫苗。
2025年2月,美国再批第二款疫苗Vimkunya。这款由Bavarian Nordic研发的病毒样颗粒疫苗。Bavarian Nordic还研发了猴痘疫苗。
股价上涨124%!猴痘疫情升为高级,Bavarian Nordic或成最大赢家?
20250724:基孔肯雅热引爆防疫板块 市场A股三大指数今日继续刷新今年以来的新高,截止收盘, 沪指 涨0.65%,收报3605.73点; 深证成指 涨1.21…
传染病一流行,医药企业就能有巨额利润的套路不改,新型传染病的研发与传播,注定阴魂不散
而除了疫苗外,检测试剂、药品等,都需要做到近乎零利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为传播病毒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 检测试剂上市公司受影响几何?资本继续发国难财
两个角度来看都不会。
1 生物学上。
传播方式极有限:只有蚊子叮咬,携带了病毒的蚊子,再叮咬人后 才会传播。
症状明显:不似某些感冒病毒那样有较长的无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的潜伏期。
不能直接由人传染到人。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此病是局限性,季节性的,不会大规模扩散发展。估计等到北方高温多雨的夏季结束后(9月)就会基本绝迹,只在南方部分地区有极低传播。
2 社会学上。
新传染病法针对数年前的“疫情”事件进行了部分更改,提高了进行管控的门槛。
事实上,自然疫源的疾病常常呈现自限性–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很多传染病自行降低烈度。严重的传不远,传的广泛的病不严重。
有人考虑到“生物战争”的问题,这完全不用顾虑。
绝大多数病毒传染病,其遗传物质不稳定,经常变化 所以难以进行杀伤型武器化。–太不准了。所谓定制型基因导弹只存在于理论上。
而利用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制造政策变动,诱导经济战,倒是当前文明断层线战争中的常用手法。所以,不可再次上当。
注意个人防护,增强免疫力,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不会人传人,你只需要建一圈隔离蚊子的屏障就行了这不比新冠简单多了
又搞运动式防疫 那要是能把马路隔离带的狗屁绿化全撤了我还是可以支持的
这是个艾滋的轻量版。一样是血有毒,一样的正常看你不知道谁的血有毒,你不能直接把所有人都关起来。
看他们的水平咯
它能不能发展成为全国疫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街道再这样形式化灭蚊下去,蚊子全跑进居民家了。
前两天广州刚结束为期一周的暴雨,天刚放晴,街道就组织人员到处灭蚊清理杂草。这行动值得肯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少年宫门前有一堆花圃,我常常在那里等待孩子下课,平常在那也没被蚊子叮咬过。
刚好那天放晴,我离远就看到那个位置烟雾弥漫,仙气飘飘,浓雾中带有几个橙黄色的身影。我走近一看,原来街道工作人员正指挥着四个环卫工人在清理花圃里的杂草和喷洒灭蚊药。
我到的时候孩子还没出来,就在花圃旁等了一下,环卫工人还在傍边消杀清理,就这短短的10分钟,我就被蚊子咬了两个包。好在我们附近没有疫情,不然被咬后又得提心吊胆一段时间了。
不仅这里,我发现每当物业通知我们小区楼下进行四害消杀工作后,家里就突然多了几个蚊子。我们住的还是高层,平常不灭蚊极少遇见蚊子,每次一消杀,都会冒出几个来。
上周,街道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进门宣传预防基孔肯雅热,看见了我家的那瓶水培富贵竹,要求我每两天就得更换里面的水。
但我楼下花园是个大型的人造水池,里面养着一群锦鲤和4只鸭子,水永远是脏不见底的,一年都不见物业换两次水,简直是大型蚊子培养皿,但这次疫情依然没有更换里面的水,他们却把目光投向了居民家里的花瓶。
吐槽这么多,只是想社区多做点实事,少来些形式主义。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有巨兽益生菌横空出世,镇压当代。
小儿科的东西就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不会,但从灭蚊力度能看出广东F4很爱惜乌纱……
广东这边三十年前就有科普宣传防治登革热和白纹伊蚊了,三十年时间总会总结很多防治防控措施吧?
另,很多回答又扯到米国,真的牛逼…现在海外减脂用的创新药都在加速爆发上市,三五年后是不是说肥胖也是米国传进来的
可能性很小
传播疾病的不是所有蚊子,而是特定的“花斑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些蚊子虽然确实会飞,但它们的“活动半径”其实很有限。
大多数人以为蚊子就像候鸟一样,可以远距离迁徙。实际上,白纹伊蚊的飞行距离通常只有100-200米,最多不超过800米。
你家楼下的那些蚊子,基本就在附近几栋楼之间转悠,很少跑到别的小区去“串门”。
而且它们对环境要求比较挑剔。需要积水来繁殖,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北方很多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它们大规模生存和繁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顺德、乐从镇这些特定区域,而不是迅速扩散到整个广东省。
基孔肯雅热要形成大规模传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感染源。**目前广东的疫情是由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一个缅甸籍人员7月初入境,成为“零号病人”。
**第二个是适合的蚊媒密度。**这就是为什么疫情主要在南方。白纹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分布很少。
**第三个是易感人群密度。**虽然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会获得持久免疫力。一个地区感染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传播链自然会中断。
你仔细想想,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全国传播,2010年广东首次出现本土病例时,或者云南、福建后来的小规模疫情时,早就扩散开了。
但实际上都被有效控制在了局部地区。
毕竟刚经历过新冠,大家都有心理阴影。但基孔肯雅热和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完全不同:
新冠是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传播效率极高。而基孔肯雅热必须通过蚊子叮咬才能传播,传播链更容易被打断。
更关键的是,基孔肯雅热的病死率只有约0.1%,绝大多数都是轻症。广东到目前为止4800多例确诊病例中,没有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
虽然30%-40%的患者可能会有持续数月的关节疼痛,但这和危及生命的重症完全是两个概念。
现有防控措施已经很给力了
广东这次的应对其实挺专业的。
疫情发现后,当地立即启动了三大防控措施: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佛山多个区县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动员全民参与蚊虫防控。
而且监测网络很敏感。7月8日发现首例,很快就追踪到了传播链,并扩大搜索范围进行主动筛查。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也及时更新了《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各地疾控部门都在加强监测。
你看,北京疾控都发布了预防提示,说明防控体系是运转正常的。不是等到病例出现才开始准备,而是提前布局预防。
说句实话,比起三年前新冠刚出现时我们的手忙脚乱,现在的疫情防控能力已经成熟太多了。
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病毒共存。基孔肯雅热的威胁程度远远不及新冠,我们的防控经验和能力却比三年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参考:
• 世界卫生组织. (2025年4月). 基孔肯雅热.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7月). 基孔肯雅热知多少. https://cdcp.gd.gov.cn/ywdt/jkyw/content/post_4746273.html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7月). 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 https://www.chinacdc.cn/jkts/202507/t20250716_308513.html
传播途径是蚊子,北方还没填补冬天没有蚊子的空白,熬到冬天不用担心
我们广西这边是要担心
记得很多年前广东登革热的时候,我们这边花鸟市场有个老板从广东进了一批苗木,被里面带来的蚊子叮了中招
为什么广东会这么严重呢
网上偷了些广东各地清理房顶蚊虫滋生处的照片,侵删
不会。
人在深圳,过了这么久身边都没有发现病例,全国就更不可能了。
肯亚热传播需要花蚊子这个中间宿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需要花蚊子作点对点的媒介,花蚊子之间是无法互相传染的,这样概率就极大降低了。
控制疫情的方法显而易见,消灭中间宿主:花蚊子。灭蚊的手段我就不提了,在座各位加起来有一百种方式杀蚊子。
两个月内不被传染,等到天冷就不会了。
不过这种疫情难保不会反复,广东会不会每年来一次?这对工商旅游业都有巨大影响。
这种蚊虫传播很好控制,就和当年血吸虫病一样,政府主导大规模集中灭蚊一段时间,传播能力就会急速下降
伴随夏天过去,夜晚变的寒冷,蚊虫的活性会快速减弱,基本撑不到冬天
老阿姨知道一些情况 待你们给足诚意后 我再具体说说
看到用蚊子飞行速度来评断,说不会发展到全国的,很无语。
蚊子会坐车滴,理论上也有可能坐飞机。
补充一点,
少去菜市场,屠宰或者生肉档口。
有疫情又怎么样,除了个别人,谁敢再来一次,大家一起饿死吗
不管會不會,該做的準備還是建議做。正所謂,有備無患。至於需要做什麼準備,自己要多思多想。
我還是那句話,能走即走,走不了就回老家,要多和見多識廣的親朋好友聯絡走動。
Ⅰ类地区(6个)
Ⅱ类地区(11个)
http://jyj.gxzf.gov.cn/gzdt/12345667787ugh2345455554/t23409896.shtml
可防可控,暂时没有人传人证据。
哪天出现人咬人事件再说。
这个病很危险,尤其对于上了年纪每个月有上万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建议全国重视起来,应封尽封、应测尽测,疫苗应打尽打。出行进出,健康码都亮起来。
不会的。
我在深圳。周五发烧去社康。都会查血这个基什么什么的。
这样的力度下,基本不可能在深圳大范围传播。
这也解释了上周医药股涨不停,不停涨。
希望蚊子看清形势,因为本市11月中之后肯定降温,不太容易封两到三个月了
核心问题应该加强入境免疫检测,防止生物入侵。
以前看科普说,乙肝艾滋之类的病毒虽然能通过血液传播,但是并不能通过蚊子传播。但是有些抬杠得会说,蚊子吸了别人的血,又来吸我的,尝了一口,觉得我的更好,就把肚子的血吐出来。那些科普的就表示蚊子不会这么干。
那这种病毒为什么可以通过蚊子传播?它有这种特殊能力,又是病毒,妈的,它和乙肝艾滋之类基因重组了咋整
妈的,听说艾滋疫苗要出来了。这个病毒和艾滋重组成可通过蚊子传播的可能性大多了。毕竟只是性传播,不会让所有人去打疫苗。
不会,北方就要立秋降温了。
叮咚鸡,大狗叫(听通知,戴口罩)
目前已知的途径是通过人→ →人。人解决不了,蚊子还是可以控制控制的,驱蚊药,长袖衣服等等措施。这样传播途径被大大削弱。
如果,如果,想升级为口罩那样的,预估得实现人→人这样的途径。
我了个老天爷啊,这不是有大学生村官吗,给下水道盖纱布是什么操作?
下雨了尘土,树叶堵住纱布,直接地上养殖蚊子
我一直很反感考公的题目,全是脑筋急转弯,鸟用没有,看,都是些什么草包
这就要看治安了,如果治安比较好那就会,如果有恶性案件就不会
看了国家的那个基孔肯雅热技术指南(具体如下)
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参照的是**登革热的防控**,也就是乙类乙管,不过现在是未定级的,估计这次广东疫情处置差不多后,会正式定级乙类乙管
唯一与登革热不同的是,基孔肯雅热目前原则上是均需住院防蚊隔离治疗,但并不是完全强制;而登革热是可以居家防蚊隔离治疗。这点因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性,而且国内还没有疫苗,另外认识还不足,这又是爆发聚集性疫情,先隔离确诊是没错的。
那这个病的传播一般是带病的蚊子传染;那么就有一种传染途径,就是带病的人被蚊子叮咬,这个蚊子又叮咬了健康人。
所以这个对于个人而言,防控就是做好防蚊措施,家里的容易孳生蚊虫的地方定期清理,就算没有什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这个事情也是必须做的
可能是亲身经历过由空气传播作为媒介的疫情的原因,
在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眼,
我竟然会觉得这个基孔肯雅热在上一个被称为疫情的前辈面前,莫名有一种“插标卖首尔”的错觉!
7月27日晚间,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发布《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2025年7月20-26日)》
通报显示,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发声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首次发声,点明关键:中国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 此前国内仅偶发输入性病例,从未经历大流行,导致病毒传播速度远超其他地区。 其传播力(R0值)在小范围样本中高达7,是登革热的2-3倍。
更严峻的是,现代交通加速了病毒跳跃式扩散。 感染者通过飞机、高铁等工具将病毒携带至新区域,当地蚊媒叮咬后形成“人→蚊→人”循环,疫情版图迅速扩大。
基孔肯雅热得名于非洲坦桑尼亚土语“Chikungunya”,意为“变得扭曲”,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被迫弯腰的姿态。
世卫组织前不久发出预警
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7月22日紧急预警:基孔肯雅病毒已在全球119个国家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法国海外属地留尼汪岛超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印度、孟加拉国疫情持续发酵。据阿尔瓦雷斯介绍,大约20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50万人。感染者大多出现高烧、关节疼痛、疲劳等急性症状,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高度相似,常被误诊。 但前者关节痛更剧烈持久,后者则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下瘀斑、鼻衄)。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退热止痛为主。 专家强调禁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或诱发登革热出血风险,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热?
关节疼痛、发热……这些症状让许多患者感到不安。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
据广东疾控中心介绍,通常有三个阶段:
1、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
3、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1~2周后可自行恢复,致死率极低(通常低于0.1%)。但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一灭成蚊。**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要备好,卫生死角要处理,没有蚊虫的叮咬就没有此类病毒的传播。
**二清积水。**室内水生植物3-5天换水一次,储水容器要加盖,没有蚊虫孳生地就可以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
**三防叮咬。**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
文章转载自 公众号:岭海国际
作者:岭海国际
必须先下手为强,不能给传染病机会。
可以先把广东全部静默管理,让大白们出来静默封锁小区。
然后整一个红马绿马,每天凌晨核酸才能有一天绿马。
反对静默管理的都是唐飞、是五十万、是外务省CIA摩萨德的特务。
50%可能性又是美国干的!先是气象武器,又是投毒,下一步难道要脑控?害怕
看好处多大呗,跟病毒本身关系不会很大
50%利润:资本铤而走险;
100%利润:资本敢于践踏所有法律;
300%利润:资本甘冒绞刑风险。
那得看钟南山院士何时发出研判结论。
不会
但很多人盼着,以便它们继续套取医保资金
一直在喊把产业转移到内地来,你看这是不是一有传染病,工业基地直接就瘫痪了?现在和平时期还好,战争时期,除了三天两头的导弹外,还有数不清的生物战,病毒战,就是为了废掉你这挤在一坨的珠三角长三角工业区。
不会,川渝高温孑孓都没了,晚上都不用开灭蚊器。北方9月开始降温了,蚊子自然也就少了,流行不起来。
做好防蚊措施,除了两广,其他地方夏季也就是散发,两广可能会有低流行,气候决定的
蚊虫传播,没有人人传播,问题不大
咱们都是经过了新冠极强传播的,一定担心这个会不会像新冠病毒一样残暴。先说答案,不会!可别和新冠期间那样,我从武汉到天津,被天津站的站务人员追了一路!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是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所以防控需阻断人际接触。这个病毒,人与人不直接传播啊。疫情大规模扩散至全国的可能性较低!
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单一,仅通过携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通过人际接触、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这意味着疫情扩散需依赖蚊虫活动,而非人类活动直接传播。那基孔肯雅热依赖蚊媒,所以防控重点也就是灭蚊和减少叮咬,目前广东疫情主要集中在佛山市顺德区,其他地区病例均为输入性或本地小规模传播。
RNA病毒易变异,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 RNA 病毒,直径约65nm。
基孔肯雅病毒要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复制,患者发病后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此时若被蚊虫叮咬可能传播病毒。看到了没,这需要病毒复制+蚊子才组成 “致命合作”。
病毒通常不会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康复后无持续传染性。按当前的报道,基孔肯雅热病毒也未出现显著变异导致传播力增强。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埃及伊蚊在热带地区占主导。
白纹伊蚊可以适应稍冷环境,已成为温带地区传播的主要媒介。
伊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省份是主要流行区。
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气温低于15℃时其吸血和产卵行为显著减少。
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伊蚊难以存活,疫情跨区域传播需依赖感染者输入后引发本地蚊媒传播,但当前全国范围内未发现大规模伊蚊扩散迹象。
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夜间低温将抑制蚊虫活跃度,降低传播风险。但需注意,部分地区仍可能因气温偏高维持蚊媒密度。
伊蚊感染病毒后需2~10天完成病毒复制,随后终身携带病毒并传播。若当前蚊虫体内已携带病毒,即使入秋后活动减少,仍可能通过叮咬传播。因此,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
最少5天清洗一次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
当前广东已采取集中灭蚊、清理积水、隔离治疗等措施,佛山疫点蚊媒密度已降至安全水平。全国其他省份加强口岸监测和输入病例管理,未出现大规模本地传播。
要看有无利益可赚
现在是2025年,不是2020年。
小时候我看电视一直都很好奇为啥那些青春偶像剧里面的少男少女为啥这么奇葩动不动就在草坪平躺,在花海打滚,在树下发呆。
后来去了北方才知道他们那儿飞蚊爬虫无论是数量还是提体积都比大吃省低好几个级别
这个也是为啥野战流很少看到广东人,即便你在郊外可以忍受光着屁股被蚊子咬。扛摄像机的大哥也忍不鸟
在佛山疫情比较严重并且扩展的时候选择了出国旅游,临出发之前还有些担心是否边检会不让入关,没想到出关问都不问。什么基孔肯雅热,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总要跳出来独自面对风险。疫情让很多国人心理都有了应急创伤,政府这样动员效果也会越来越差,何不真正放权,努力让人们真正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负责呢?
想想这又是一种文化差异,人们被社会保护太好了,没想过代价是什么。也无法理解自由有多可贵。
不是空气传播,哪怕全国蚊子都携带病毒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在zg传染病甚至可以成为优秀的商机服不服吧
天热蚊子多。注意通风杀虫。
不会,这次是自然的,不是生物实验室泄露,不会那么恐怖。
原理在于静息病毒藏在蚊卵过冬,一般理化条件难以破坏卵膜,次年春末夏初连续5天气温在25摄氏度时孵化为雌性成蚊再次叮咬人。
大家看特离谱退出巴黎协定( D’accord de Paris) ,继续他们高能耗生活方式,不加干预,伊蚊生活区会从传统东南亚和珠三角北扩。
我预见接下来五年珠三角还会有本地散发病历。
-- 2025/8/8更新 沈阳也是白纹伊蚊滋生地,请沈阳朋友指正一下 —
不会的。其他地方没有这边那么多白纹伊蚊,另外,很多地区暑假后就入秋。
但这个今年有可能成为全球爆发的疫情,事实上世卫早就有注意到,而东南亚等地也多人感染。
再者,白纹伊蚊也传播登革热,所以合理推测,未来可能也是跟登革热一样,每年都有,但不一定集中一个地区爆发。美国n年前也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后来每年也是有输入性的,毕竟天气变暖加蚊媒加全球人口流动的趋势,它长期存在是可能的。
希望就是,不要产生变异,毕竟现在基因型很简单,病毒不变异的话,约等于终身免疫。另外,就是从政府角度,提前预警,像每年的流感,有活跃流行年的,重点防护人群可以提前打疫苗,和清理积水行动,从个人而言,做好防蚊防护。
全国疫情??? 什么脑子问出这种问题?新冠后遗症吧!
第一死人吗?
第二传人吗?
第三,你家秋冬季还有蚊子?
希望不会影响到非洲人才引进
我们先模拟这是个能够不断进化的病毒,你,姑且称为“撒旦之手”,利用RNA点数,专门负责主导病毒的进化,那么你就要在病毒的传播性和致命性两方面平衡,来实现毁灭全球的目标。
如果这个病毒是极其致命的,那么全球的科研团队就会齐心协力共同研发,然后在短短几个月内研究出解药把你的病毒消灭,可能只死了短短一小波区域的人,你的病毒就不了了之。
如果这个病毒的传播是极其迅速的,途径涵盖了海陆空和各种途径(比如动物携带,各类昆虫、哺乳动物;比如血液传播、唾液传播、空气传播、水等介质传播),那么你的病毒很可能感染全球。
但注意了,你的病毒的进化全部点在了传播上,那么它的致命性就会变得很有限,想要干掉人类,就要额外进化出致命的症状,比如全身器官衰竭、肿瘤、休克等等等等。
但是越早出现严重症状,全球科研人员就会越早开始对付你,你要想干掉所有人,就还得是偷摸发展出一些轻微症状,然后再慢慢进化出致命症状,让所有人在认为只是普通流感的情况下,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病毒有其不可控的一面
病毒在不断增值传播中依然会不断“突变”,这个是不受控制的。
一旦它自主突变出一些症状,比如不停咳嗽、低烧等等显性症状,那么科研人员就会关注到你,持续的观察,一旦发现你有扩大危害的趋势,就会开始研发药物对付你
然后就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是你先足够致命,阻碍研发,破坏人类文明,让他们无力反抗接受命运,还是人类破除万难,众志成城,重新点燃文明火种。
(苟贼玩这游戏的时候,通常都是被人类消灭)
所以!回头来看,这个病毒目前的传播途径只有区区蚊子一种传播途径,别是苟贼我看不起它。
这病毒进化的不行啊,蚊子这种生物有点宅,出生在哪,就在哪里附近溜达。
要是我,我直接空气传播、水传播,然后让鸡鸭猪牛鱼、鸟类飞禽等传播。
通过囊括所有哺乳动物,吃了就感染,然后飞禽携带,通过南迁、北归,扩散全球。
所以反过来看,完全不用当心这会变成全国的疫情,传播途径注定了这个病毒会在一处被消灭。
几百万艾滋病人都不怕,会怕这屁点大的花斑蚊,笑话。
不会,因为虫媒效率太低。
这种文字超级多,前段时间,漂完流,同学非要去看竹海。竹林里真的超级多这种蚊子。被咬了好多包。
后怕。
基于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现状、该疾病人传播特点、积攒的既往防控经验等因素综合判断,基孔肯雅热在我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小。
基孔肯雅热是典型的蚊媒传播疾病,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病毒,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患者在被蚊虫叮咬后经由蚊虫才可以将病毒传给健康人。
由于该病不能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因此控制蚊虫种群数量,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就是防控工作的关键,所以该病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存在本质区别。
基孔肯雅热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呈现区域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比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
蚊虫在潮湿地区更易繁殖,北方的天气相对干旱,气候条件相对来说不利于蚊虫的生存,所以该病在北方的本土流行风险比南方来说低很多。
经过几次大的疫情后,我国已经形成起完备的国家监测警报以及应急反应体系,有着成熟的传染病网络直接报告系统和蚊虫疾病防范机制。
一旦出现输入性或者本土病例,公共卫生机构就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多种干预手段来应对可能的风险:
病例隔离: 管控传染源,防止蚊虫叮咬后病毒进一步传播
精准灭蚊: 在病例活动核心区及周边紧急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与杀虫剂喷洒
公众预警: 及时发布疫情发展状况和防蚊指导信息,形成“发现就解决”的高效防控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范围和蔓延速度。
高人群易感性不是决定性疾病流传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居民缺少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不过疫情流传的主因是蚊虫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而不是人口流动性。
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蚊虫数量及其活动范围,即使有输入性病例,也很难造成大面积的社区流传,当下的防控工作应当重视入境人员的管理,还要加大对重点区域蚊媒的监测和治理力度,这两项举措既具备可操作性,又便于执行。
鉴于风险源于蚊媒叮咬,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一、 减少孳生地(治本之策):
二、 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三、 旅行建议:
虽然基孔肯雅热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风险,但是其传播机制明确,具有明显的干预机会,只要切断蚊虫媒介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阻止疾病蔓延的趋势,不让它发展成为大规模流行性疾病。
当前的风险是局部的、 重点是把科学防控观念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大家一同加入**“防蚊灭蚊”**的队伍当中,这既是守护自身健康的要紧手段,又是健全公共卫生系统的关键部分。
只有时刻保持着警惕,而且积极去做事,才能真正减少危险的发生,从而形成牢固的公共安全保护网。
我认为不会。
不过鉴于现在的状况,一切皆有可能。
你说基孔肯雅亚热一个源于东非的疾病,怎么就传到中国来了呢?
有没有可能并不是通过蚊虫传播?而是疾病携带者,通过一系列途经前往中国,然后被蚊子咬了……
我个人认为对非法外国人问题给出最终解决方案比灭蚊更为紧迫。
如果有人用患者的血养蚊子……那就有可能
各位,你们不觉得最近基因检测广告有点多吗?上一次看到这么多这种广告还得是2019年左右了
有耐寒蚊子吗?如果有就有可能。我听说之前有新闻,培育耐寒品种,弥补空白?
不会。火这么旺,癸丑没有容身之地。
疫情很难说不会大规模传染,首先肯定不会人传染人,但是已经染上的人,如果到处跑被当地蚊子叮咬,然后蚊子带病毒了,再叮咬你你会被传染
没完没了是吧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人还真以为自己是那个大逃杀里能活下来的
啥时候招两万一个月捅嗓子眼儿的?我也去
不会。
但是有很多人希望会,这些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夸大危害,搞整风式的措施,这样他们就又能趴在人民的身上舒舒服服的吸血了。
近日,基孔肯雅病毒“热播”,白纹伊蚊成为致病“信使”。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经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剧痛为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只有雌蚊才吸血的,针对此,中山大学医学院张东京团队正“以蚊治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这两种创新生物防制技术即将联手,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筑起科技防线。不过也遭到责疑的,第一个,蚊子在飞行迁徒能力,实验结论条件是密封空间达不到。 第二个是筛选转基因蚊有误差率,大约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十之间,大约有千分之一的母蚊,也导致繁增多功效。 第三个是转基因公蚊,失去性激素功能,母蚊嫌弃不会与之交配,计划失败。进而也担心蚊子会进化基因,这种做法有生物的风险,而且是不可控的。从而提议应该大力培养各种蜻蜓,特别是蜻蜓幼虫在水里那是灭蚊专业户,池塘里多养一些小型专业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加上人工灭蚊物理的各种方式方法。 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夏天天气闷热,今年南方雨水比较频繁,社区都组织起来清洁消杀防护,看来这防蚊行动任重而道远,我们自身平时也要自我防护,健康最重要。
不会了。
因为有很多人觉得别人死了无所谓,耽误自己点外卖就是侵犯我人权。
又不会人传人,不会。
当然前提是广东 不对其他省份传输先进经验。
我记得前几年美国释放了几十万只蚊子,不知道这次是不是还跟美国有关系~
今天武汉发倡议书了
天气一冷就啥事情没有了
基孔肯雅热就没法看全体染病来全体免疫了。
因为他的致残率在1%这个数量级。
然后防,其实也很好防,蚊香,蚊帐,驱蚊水,电蚊拍,就行了。
基本是不会的,概率太低了
基孔肯雅热是靠虫媒传播的,也就是“人→蚊→人”,这样的循环,而人不传人,蚊不传蚊,所以扩散的几率就低了。
只要控制好传染者,不要跨区域流动,最好集中在医院治疗,再在周边区域实行灭蚊,那基本就断了传播的可能性了。
再者,蚊子一般在它孳生地范围活动,不会飞太远,飞行距离大概是50-100米,所以,灭蚊也可以选择蚊子容易孳生的地方开始。
另外,基孔肯雅热的感染者大多是轻症,没有危害生命的风险,只要对症治疗即可,是可防可控的,基本来说,北方的朋友是可以放心的。
早在疫情的时候就有人说过这个了,这不又来一遍吗?还不长记性啊?
很不好的预感,个人觉得,感觉所有虚拟电影里的各种奇奇怪怪的题材,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灾难片,各种天灾人祸,你能想得到的,和那些最顶级的作家和导演他们都根本想不到的题材和剧本,都会在这个荒诞至极的现实世界全部一一应验和全部要一一痛苦地体验一遍的。。。
还有,想想看,那个著名的基督教的末日传说,天启末日四骑士里,已经有几个在现实世界真的实现了。。。
由于CHIKV是RNA病毒,自身蛋白无法被持续靶向(因其不断复制、变异),所以更可行的方案是设计降解宿主中对病毒“有利”的辅助蛋白(proviral host factors)。这些蛋白是病毒复制、装配或免疫逃逸所“劫持”的。
1. CHIKV 感染相关宿主靶点蛋白及其意义
1.1G3BP1/2
功能证据:降解G3BP1将破坏病毒复制平台(nsP3依赖其形成高阶寡聚复合体);
免疫学证据:G3BP1促进炎症因子产生,病毒通过劫持G3BP1抑制这一功能;
结构证据:Cryo-EM 揭示 nsP3–G3BP1 结合关键氨基酸位点,便于PROTAC warhead设计;
蛋白表达稳定:G3BP1为内源蛋白,表达稳定,利于PROTAC介导的泛素化降解。
[[9j5s.cif.gz]] 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G3BP1 in complex with CHIKV nsP3 peptide
![[Pasted image 20250729110612.png]]
[[9ivs.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II)
[[9ivr.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I)
[[9ivq.cif.gz]]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G3BP1 (Conformation I)
主流程
1. 靶点验证与位点分析
结合已发表研究和本研究实验结果,明确 G3BP1在 CHIKV 感染复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识别其 NTF2-like 结构域为病毒 nsP3 蛋白的结合位点。通过结构解析和功能实验,进一步定位药物可及性高、病毒高度依赖的关键区域,为后续分子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 蛋白质与分子表征
本流程采用基于 FOTF-CPI 的统一语言模型编码策略,对 G3BP1 靶蛋白序列与小分子片段进行语义切分与表征。蛋白质以残基级 token 表达,片段分子以 SMILES 子结构 token 表达,形成统一的片段化表示空间。
3. Warhead 片段筛选
在结合位点信息基础上,基于 FOTF-CPI 模型对小分子片段库进行结构–序列级亲和力预测,筛选出与 G3BP1 靶点高度匹配的高亲和力片段,作为 PROTAC 分子的 warhead 结构骨架,替代传统基于 docking 的片段筛选方式。
4. PROTAC 分子生成(含 linker)
将 FOTF-CPI 模型筛选出的高亲和力 warhead 作为输入,利用 C-Transformer 等生成式分子语言模型端到端生成完整的 PROTAC 分子结构,包括 linker 和 E3 配体部分。该方法可在保持空间拓扑合理性的同时,自动学习 linker 柔性匹配策略,生成过程中引入多维属性约束(如亲和力得分、QED、SA、logP 等),以指导模型在空间拓扑合理性基础上,学习结构柔性匹配策略与优化分子成药性,最终输出满足药物设计要求的 SMILES 表达式或 3D 构象。。
5. Docking 评估与打分优化
利用三元复合物建模工具(如 AlphaFold-Multimer 或 RosettaDock)对候选 PROTAC 分子进行 ternary complex 模拟,并通过结合打分函数(如 MMGBSA、ΔΔG)或机器学习模型(如 Ternary-GNN)评估其形成稳定复合物和实现降解的潜力。结合可合成性(SA)与成药性(QED)指标进一步筛选优化分子。
相关论文:
【1】Liu Y, Wang J, Han Y, Xia X, Zeng R, Fan X, Zhang B, Wang K, Lei J. Cryo-EM reveals a double oligomeric ring scaffold of the CHIKV nsP3 peptide in complex with the NTF2L domain of host G3BP1. mBio. 2025 May 14;16(5):e0396724. doi: 10.1128/mbio.03967-24. Epub 2025 Apr 11. PMID: 40214262; PMCID: PMC12077208. [[4e9ff621-774b-46cf-9055-691dcacc4485.pdf]]
【2】Zhang H, Zhang S, He H, Zhao W, Chen J, Shao RG. GAP161 targets and downregulates G3BP to suppress cell growth and potentiate cisplaitin-mediated cytotoxicity to colon carcinoma HCT116 cells. Cancer Sci. 2012 Oct;103(10):1848-56. doi: 10.1111/j.1349-7006.2012.02361.x. Epub 2012 Jul 26. PMID: 22703643; PMCID: PMC7659306.
【3】Ali N, Prasad K, AlAsmari AF, Alharbi M, Rashid S, Kumar V. Genomics-guided targeting of stress granule proteins G3BP1/2 to inhibit SARS-CoV-2 propagation. Int J Biol Macromol. 2021 Nov 1;190:636-648. doi: 10.1016/j.ijbiomac.2021.09.018. Epub 2021 Sep 10. PMID: 34517025; PMCID: PMC8431879.
【4】Lu X, Alam U, Willis C, et al. Role of chikungunya nsP3 in regulating G3BP1 activity,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and drug efficacy[J].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2021, 52(1): 48-57.
【5】Parker DM, Tauber D, Parker R. G3BP1 promotes intermolecular RNA-RNA interactions during RNA condensation. Mol Cell. 2025 Feb 6;85(3):571-584.e7. doi: 10.1016/j.molcel.2024.11.012. Epub 2024 Dec 4. PMID: 39637853.
广州年底有个全运会,差不多11月份开始,在那之前还不扑灭,就是妥妥的全国疫情了,当然有些省份太冷,冬天没蚊子,但广州冬天也是有蚊子的
基孔肯雅热依赖伊蚊叮咬传播(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不会通过人际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这意味着疫情扩散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输入性病例处于病毒血症期(发病后7天内)被蚊虫叮咬;
- 叮咬后的蚊虫在病毒外潜伏期(2-10天)内再叮咬他人。
这种“人→蚊→人”的链式传播效率远低于呼吸道传染病,且可通过防蚊措施阻断。
人群免疫与疫苗进展
- 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力,重复感染罕见;
- 美国FDA已批准两种疫苗(减毒活疫苗IXCHIQ、病毒样颗粒疫苗VIMKUNYA),但国内尚未上市。若未来引入高风险地区接种,可进一步降低暴发风险。
东南亚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正值疫情高发期,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或面临输入压力。若蚊媒密度控制不力,可能再现类似佛山的局部暴发。
约30%-40%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可能延误就医或漏报,需加强康复期防蚊教育。
全国性疫情可能性低,但南方需持续防控 。
广东疫情不会发展为全国大流行:
✅ 传播依赖蚊媒,且北方省份无埃及伊蚊分布,不具备扩散条件;
✅ 分区防控体系能快速压制疫点(如佛山响应速度超指南要求);
✅ 历史疫情均未跨省扩散。
“早小严实”的应急处置
根据2025版指南,佛山疫情已启动分区管控:
核心区:3天内成蚊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双层叠帐法<0.9只/顶·小时);
警戒区:7天内布雷图指数(幼虫密度)<5。
通过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技术快速灭蚊,阻断传播链。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联删。)
图1:
这么久了闹哄哄的,基孔肯雅热既然主要以蚊虫叮咬为主传染,我教你们一招:
图2:艾草碎
图3:过滤袋
你们根据自家人所活动的室内住房面积每隔三天用上图3中的过滤袋包艾草碎放入拖地桶中倒入烧滚开的热水泡到出汤色(我一般是等到汤出深色),然后用这出了汤色的艾叶水拖地,晚上睡觉前用活力28电热驱蚊剂开一晚上,我循环了2年(2025年加了活力28电热驱蚊剂,2023年、2024年没加电热驱蚊剂,只用出了汤色的艾叶水拖地),啥虫子一般都没看见,就算看见它们也离死不远了。
老娘拿自己亲身实践防蚊虫两年多才出来说方法,可不像某些鸟人用约18亿元人民币研究的山竹醇喂猪也没喂出个所以然来,更不像某些人我根本没注意她一家戴不戴真假耳环,却使劲儿往自己脸上贴金说我涉嫌发布不实信息,赶紧来查我抓我坐牢呀,说那么废话干嘛?求求了把她妈哪学的珠宝鉴定具体学校、培训机构、师从何门何派何人公布出来,让我大避雷顺便去狠狠嘲讽它们一下,到底谁家学珠宝鉴定、珠宝设计出来后会把自己女儿从头绿到尾打扮成一捧菜啊?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太把自己当根葱啦,简直笑死了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会。
这玩意儿有疫苗的,也没有变异的妈都不认识。
但凡有丁点全国大流行的预兆,现在肯定在宣传号召打疫苗了。
除四害两年后就是大炼钢。
今年有点奇怪,上海没什么蚊子
难到都跑去广东寻偶了吗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其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胎儿发育异常上,具体机制和后果如下:
-–
### ⚠️ **一、母婴传播途径与风险**
1. **垂直传播可能性**
- **胎盘传播**:若孕妇在妊娠期(尤其是孕晚期)感染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研究显示,母亲在分娩前2周内感染(即处于病毒血症期),垂直传播率可达**30%~50%**;若分娩时母亲有高病毒载量,新生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 **分娩期传播**: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
2. **传播风险时段**
围产期(妊娠后期至产后1周)是母婴传播的高危期,此时母体病毒血症水平高,胎儿暴露风险最大。
-–
### **二、对胎儿及新生儿的直接影响**
1. **新生儿重症风险**
- **急性并发症**:感染新生儿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休克及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部分研究报道约10%)。
- **神经系统损伤**:巴西研究发现,CHIKV偏好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可引发脊髓炎(占比22%)或脑炎,导致运动障碍或癫痫。
2. **早产与低出生体重**
孕妇感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部分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正常标准。
-–
### **三、长期神经发育影响(关键新发现)**
2025年《儿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宫内暴露与神经发育障碍的关联**:
- **研究对象**:60名宫内或围产期暴露于CHIKV的儿童 vs. 78名未暴露儿童。
- **核心结果**:
- **发育迟缓**:暴露组儿童发育迟缓比例达**20%**(对照组仅3%),语言和运动协调能力受损最显著。
-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风险**:暴露组ASD筛查阳性率高达**23%**,且**即使未感染病毒的胎儿**(仅母体感染)也可能出现神经发育异常。
- **机制推测**:病毒可能通过母体炎症反应或直接穿透胎盘,影响胎儿神经细胞分化与突触形成。
> **临床意义**:该研究建议所有孕期暴露于CHIKV的母亲所生婴儿,无论是否感染,均需接受**长期神经发育监测**(如语言、运动、社交能力评估),以便早期干预。
-–
### ⚕️ **四、孕妇预防与处理建议**
1. **高风险人群防护**
- 孕妇(尤其孕晚期)应避免前往疫区(如广东佛山、东南亚、美洲等流行区)。
- 加强防蚊措施: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蚊帐、纱窗,穿长袖衣物,避免伊蚊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外出。
2. **感染后处理**
- 疑似症状(发热+关节痛+皮疹)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 **防蚊隔离**:发病后至少防蚊隔离**5~7天**,避免蚊虫叮咬引发二次传播。
- **新生儿监测**: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需检测病毒载量,并定期评估神经发育状况。
-
-–
### ❗ **重要提示**
- **无特效治疗与疫苗**:目前国内尚无上市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如补液、退热)为主。
- **全球预警**:世卫组织2025年7月警告基孔肯雅热可能全球大流行,孕妇需高度警惕。
建议孕期女性严格做好防蚊,疫区居民配合社区灭蚊(如清理积水、消杀成蚊),以阻断传播链。若曾有疫区暴露史或疑似症状,务必告知产科医生并加强产前监测。
钟南山出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人类的生命力顽强,没有一种病能灭绝人类,不用过分担心!
你家那儿一年四季都有蚊子吗?
Chikungunya fever

預防被蚊子叮咬
1.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2.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3.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活動的預防措施:
預防蚊子繁殖
1. 防止積水
2. 避免蚊蟲滋生
美已有获批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疫苗。
但目前没有针对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
基孔肯雅热很少引起严重问题或导致死亡。许多患者在几周内即可好转。但有些病毒感染者则可能出现持续数月或数年的关节和肌肉疼痛。
感染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休息、补液和对乙酰氨基酚(Tylenol 等)药物来减轻症状。
在排除症状与基孔肯雅热症状相似的感染前,请勿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Advil、Motrin IB 等)或萘普生钠(Aleve)。

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
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这是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核糖核酸病毒。“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得扭曲”。该词描述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
基孔肯雅病毒首先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发现(1)。1967年在泰国以及1970年代在印度首次记录了城市中的疾病暴发(2)。自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部分原因是病毒适应使病毒更容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也因为基孔肯雅病毒已进入不具免疫力的人群。现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在高比例人口被感染后免疫的岛屿上,传播已被阻断若干年;但是,在大部分人口尚未被感染的国家,传播往往持续存在。
所有存在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种群的区域现在都经历过本地蚊媒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由蚊子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它们也可以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埃及伊蚊在室内和室外都会进食。它们在装有死水的容器中产卵。这两个物种都在室外进食,其中埃及伊蚊也在室内进食。
当未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血液中存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时,蚊子可以摄入病毒。然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几天,进入其唾液腺,在蚊子叮咬人时传播到新的人类宿主体内。病毒再次开始在这个新感染者体内复制,并在其血液中达到高浓度,此时病毒可以进一步感染其他蚊子,并延续传播循环。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基孔肯雅病毒病通常在患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4-8天(范围为2-12天)发作。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关节痛通常使人虚弱,一般会持续几天,但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其他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由于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在没有明显关节痛的情况下,受感染个体的症状通常很轻微,感染可能不会被识别。
大多数患者从感染中完全康复;但偶尔也有关于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眼部、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年龄范围极端的患者患重症的风险更高,包括在分娩期间因母亲受感染或在出生后几周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的新生儿和有基础病的老年人。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因为有器官损伤和死亡的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患者康复后很可能对未来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免疫。
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方法,可以在患病第一周采集的血液样本中直接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
其他检测方法可以检测个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这些测试通常在感染第一周后用于检测病毒抗体。抗体水平通常在疾病发作后的第一周可检出,大约2个月内仍可检出。
临床治疗包括用退烧药和最佳镇痛药治疗发热和关节痛,大量饮水和多休息。对于基孔肯雅感染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在排除登革热感染之前,建议使用扑热息痛或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疼痛和退烧,因为非类固醇抗炎药会增加出血风险。
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和/或已被推荐用于几个国家的高危人群,但尚未广泛提供或广泛使用。世卫组织和外部专家顾问正在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背景下审查疫苗试验和上市后数据,以提供可能的使用建议。
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患者应在患病第一周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进一步传播给蚊子,并进而通过蚊子感染其他人。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控制蚊子媒介和减少蚊子滋生地。这需要动员社区,社区通过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和支持当地的蚊虫控制规划,在减少蚊虫滋生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疫情期间,可喷洒杀虫剂以杀死飞行的成年蚊子,杀虫剂应用于蚊子降落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并用于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这也可以由卫生主管部门作为控制蚊子数量的紧急措施来实施。
建议居住在或访问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地区的人穿着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防止白天叮咬。应该用纱窗和纱门来防止蚊子进入室内。驱虫剂可以严格按照产品标签的说明涂在暴露的皮肤上或衣服上。驱虫剂应该含有避蚊胺,IR3535或埃卡瑞丁。
白天睡觉的人,如小孩、病人或老人,应使用药浸蚊帐来预防蚊虫日间叮咬。
参考文献
俺也是狗子也祝您幸福,
红小书
42976060953
麥文學
不会。但目前的防疫措施不对。
疫情要能人传人。
没有可能了。
即便伊蚊可以人为放,但繁殖需要死水坑。一般闷热多雨地方才有可能。因为那种地方如果有工地一些管道井或施工坑道即便每天清理也还是会下雨积水。但长江流域因为这次台风已经出梅了。
而且登革热其实还是比较好防治的,当时在马来西亚睡蚊帐就可以了。当地华人基本都得过。说一般四分之一死亡率。但是前后送过十几个得登革热的同事去医院。都抗过去出院了。治疗手段是退烧保持抵抗力,不停补水。撑过一周就好了。但是肝损伤会不可逆。老了大概率肝硬化。
有死水的地方尽量不要去。车里保持凉爽。睡蚊帐。有松针艾蒿可以揉了烧驱蚊。能穿浅色衣服最好。伊蚊很大看起来比较健壮很容易识别的。[可怜]
额,当然因为登革热是不能人传人的。这个新的如果类似登革热的话。
从这个名字看,不会
大规模管理整个这么长的名字,还拗口那当然不行
啥时候改名叫《恐热》,那要引起重视了
西安今年持续40多度,蚊子很少,知了也很少,据说都热死了
不会!这是血液传播,靠蚊子咬了患者的血,再去咬下一个人传播的,传播率就很低。不像新冠空气传播,一个中了整密闭空间内的人都危险。像登革热一样,全球年年都有,也不会演变成大范围瘟疫。死亡率也低,不会死人就平常对待,防蚊灭蚊就行。
十多年前广州登革热,三四个月发展到全市几万人
也没全国
蚊子到处都有,但是恰好那种蚊子就概率就不高了。。。
再说,蚊子有季节性。。
不会,其他地方黑色皮肤的少
南方真的是啥病都能琢磨出来
复读机跟屁虫引虎自卫为虎作伥
北方:?
无所谓
不会,在 深圳都无感。就收到短信提醒,不要积水什么
不会。
首先是,因为它感染一次终身免疫,所以通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1/3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其次是,病毒不是人传人,而是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远没有新冠病毒那么高。蚊子怕冷,寒冷的地方无法生存。
应该不会 不人传人就不怕
知乎用户 中山居士 发表 我告诉你为什么没传播开 自从佛山四百例的时候,我们市就下了通知重点防治 我已经加班半个月了,没有双休,每天都要去发传单,去挨家挨户检查有没有积水 人家的绿萝、富贵竹、小水缸、大水桶,统统给人家倒干净了(路上每天都 …
知乎用户 中山居士 发表 我告诉你为什么没传播开 自从佛山四百例的时候,我们市就下了通知重点防治 我已经加班半个月了,没有双休,每天都要去发传单,去挨家挨户检查有没有积水 人家的绿萝、富贵竹、小水缸、大水桶,统统给人家倒干净了(路上每天都 …
广东基孔肯雅热病毒蔓延,官方应对措施唤起民众新冠记忆 记者:LILY KUO, JOY DONG 2025年8月5日纽约时报 在中国南方城市佛山,官员们正在全力抗击基孔肯雅热,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引发剧烈疼痛,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
近日,广东为了防基孔肯雅热,开展了很多灭蚊行动。 因为我就在这里,刷短视频也能刷到当地人发的信息,所以对现在的防疫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前几天,湛江有防疫人员趁家长上夜班去人家家里给小孩子抽血已经上了新闻。 最近又看到一件事情上了媒体。 佛山 …
原创 送青人 剑客写字的地方 最近都没怎么关注某些地区的“基孔肯雅热”,所以也没想到,人类奇葩行为,又进一步升级了。 给下水道的井盖装“纱窗”。 新闻里说他们的操作“硬核”,太谦虚了。这哪里是什么硬核,这简直就是无敌。只不过很好奇,雨水把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