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北京硕博毕业生数量首超本科,读研还有意义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近日,#今年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 占据热搜榜。据称,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录取率不超过20%,也就是说,超过300万考研学子将落榜。

2023年毕业季临近,本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158万人,而在常年扩招的形势下,京沪两地的硕博生已出现与本科生倒挂的现象——“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的话题,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考研录取率不到两成、硕博反超、本研倒挂、学历通胀等话题,不仅让本科生和硕士生都产生了就业焦虑,还令不少人对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存疑,也使得人们对学历“内卷化”问题感受加深。

研究生和本科生真的“倒挂”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普通本科、专科生招生1014.5万人,在校学生3659.4万人,毕业生数为967.3万人。

作为对比的是,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万人,在学人数为365.4万人,而毕业生数为86.2万人。博士阶段的数据最新为2021年的,当年招生12.5823万人,在校生50.9453万人,毕业7.2019万人。

由此可见,硕博研究生的招生、在学和毕业人数都仅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10%左右,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则为1%左右,因此很难说同本科生“倒挂”。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15.46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93%相比增长明显。但是,同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30%左右的韩国、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受高等教育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过去,我国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中国制造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大量廉价劳动力有效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未来则需要发展人才红利,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知识人才,使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00年代初开始的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提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提高到59.6%,同美国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情况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从人类社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受教育年限在变得越来越长,人们在学校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崛起,使人类的终身教育被提上日程。

虽然整体来看,我国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还未出现“倒挂”现象,但要认识到这一趋势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研究型大学高度聚集,研究生教育的供给能力较强,会使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因工作需要而读研,而不是需要工作而读研‍

理想的情况是人们因为工作需要而读研,而不是需要找工作而读研。

否则,把研究生学历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就可能导致研究生教育的本末倒置。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延迟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而选择考研,也有很多人是在盲目追求高学历,担心因为学历不高而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当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高学历低技能、高学历低就业的问题,以及为了学历而学历的盲目倾向,结果导致研究生学历的贬值和泛滥。

比如,不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务员考试,往往规定只有研究生学历才可以申请,部分用人单位甚至规定只接受博士学历的求职者。但是,这些工作的技能要求并不需要达到这么高的学历。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和提拔时不应唯学历论,而应从求职者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素质来考察。当下不少用人单位唯学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用人识人能力不足,无法找到更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办法。

将学历等同于能力,会使学历成为能力的标签,导致学历贬值,并助长为学历而学历的不良风气。

改变当前唯学历论,首先需要用人单位做起,避免根据学历“一刀切”。同时,要认识到未来学历的“水涨船高”是大势所趋,在不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出租车或从事其他基础服务工作,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人们对此也都能接纳和包容。

**学历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当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度引发社会非议。如今炒作研究生送快递、跑外卖这样的新闻,只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学历焦虑和学历恐慌。建立更加包容的社会文化,允许每一个人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应的工作,而不必被人在背后指指戳戳。

相对于先读研再就业,先就业再深造也应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就业以后,人们会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也会更珍惜和利用好在职或脱产读研的机会。

**不上研究生也可以有思想,上了研究生也可能“无脑”。**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工作中培养人,通过“干中学”来提升知识和技能,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专业研究生教育,逐步压缩学术研究生,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生大众化的需要。

全社会都“刷学历”,别让考研“高考化”

在学而优则全优的社会文化驱使下,人们都扎堆挤在“刷学历”的独木桥上,这使不少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录取分数线一路飙升。一些学生为此连续多年全力备考,今年甚至出现“六战”而考上研究生的情况,既让人们感慨其勇气可嘉,也暴露出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存在“高考化”的风险,除了增加面试环节,书面考试同高考几乎无异。**这使考生必须花费一两年时间准备,死记硬背,为获取高分而挣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指出,要避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高考化,真正通过学术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考察来选拔研究生。

从考研的志愿填报和生校匹配来看,反而不如高考推行的平行志愿显得友好而高效。考生只能选择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如果考不上就得接受其他高校的调剂,而这种机会往往非常渺茫。

打通入学考试的组织遴选方式,让考生有更多志愿填报,也是应该推进的工作。

从研究生教育情况来看,同样**需要加快改革,让研究生真的成为“研究”生。**不少研究生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些研究生课程是升级版或加长版的本科生课程,并没有让研究生获得真才实学。

两年制研究生的问题更加突出,往往是第一年全部在大剂量上课,第二年忙于考公和找工作,研究生生活几乎同“研究”无关。

研究型大学需要更多发展研究生教育,但并非所有高校都要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

在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轨道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实现多元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类型的可用之才。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我,35岁,研究生刚毕业

辞去工作考研的“大龄”职场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文 | 王雨娟 王莘莘 李莹 编辑 | 余乐 读完研究生,李沛东正好撞上35岁门槛。许多工作机会能否拿到,悬在一线之间——大概率仅年龄一项就会被关在门外。 当初选择大龄读研的时候,李沛东的 …

放下骄傲,名校生读「双非」研究生

一个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大学生,愿意去普通一本乃至二本大学读研吗? 若是数年前,这大概会成为一条颇有猎奇色彩的新闻。但放至今日,它成为很多人被动甚至主动做出的选择。 「双非院校硕士报考人数猛增」的新闻开始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以至于催生 …

最大的谎言: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孔乙己文学”爆火之后,央媒就此发表了一篇名为《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的社论,借此规劝广大青年放下架子,不要像孔乙己一样被学历的“长衫”束缚住手脚,而应该“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换句话说就是,该进厂进厂,该打螺丝打螺丝,因为工作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