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九斗 发表

苏联到最后基本盘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个问题。所以导致最后的苏联形成了一个很奇葩的一幕:

特权阶层不支持苏联,因为只有打破苏联的体制他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广大人民群众厌倦了旧制度,认为变革寻找新出路才能获得更好的前途;

俄罗斯人觉得在苏联的领导下,少数族裔在吸他们的血,急不可耐的想甩掉这个包袱;

少数族裔觉得在苏联遭到了压迫,想追求民族自由;

苏联国内对如此大规模援助他国的行为和力度表示匪夷所思;

被大力援助的仆从国,纷纷抵触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实际上,从雅尔塔体系签订后,东欧一直有一种摆脱苏联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思潮;

所以 1991 年苏联的解体虽然确实是一次偶然事件,但背后却引申出了几乎荒诞的一幕。后期的苏联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沙文主义、军备竞赛、经济停滞、体制僵硬、国家发展畸形等问题。

大多数人都觉得离开现有的苏联可以让他们更好,这是最致命的。换句话说,苏联人开始质疑 “苏联” 是否应该存在。

知乎用户 水陌轻寒​ 发表

苏联短短二十多年,从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跃居为冷战两超之一,但最诡异的地方在于,苏联各个加盟国,包括俄罗斯在内,他们都认为自己在苏联是处于利益受损的一方。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最终诱发了苏联的解体——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不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内部,而完全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苏共反叛者们最终成了后来苏联解体最大的获益者。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产物。而从技术角度来说,第一代产品往往并不适合作为标准模板,它几乎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后来者来完善——当然这并不能掩盖掉它作为开拓者的光辉。

受俄国具体环境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俄国东正教的体制——内核相反、结构相近。对比此前资本主义国家以利益为纽带的各类政党,苏共的组织体系要严密的多,因而也就有着更强的行动力。在布尔什维克获得国家政权后,一国的意识形态、政权以及经济运行被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如此也就迸发出了让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难以置信的行动力。

这么比你可能会觉得比较别扭,其实历史上学说与组织相互结合的实例是在我们中国——始于战国的墨家同样有着非常严密的组织体系。巧合的是墨家学说在本质上,很多东西和社会主义的主张其实都是相通的。而战国时代的秦国能够横扫六合,除了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之外,同时也在于秦王室与墨家的合作——准确说秦制即法墨治国。

然而世界上总是存在这么一条亘古不变的定理,一个事物最强大之处往往也真是它最脆弱的地方。苏共教会化的结构之下同样也隐含了一系列问题:最初将众多党员变成严密的组织、聚沙成塔的核心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信仰而非利益,一旦信仰开始虚无化,那么组织的凝聚力和行动力也将不复存在,相反严密的组织会带来比西方政党更高的运行成本。反过来说,组织内的矛盾又会削弱信仰的权威性。

苏联自上而下层层服从的组织体制,本质上依然是一套精英治国的体系。列宁也曾说过:沙皇可以靠几十万贵族统治这个国家,我们(布尔什维克)同样可以依靠 35 万党员来管理这个国家。对比中苏蜜月期间的中共和苏共,会发现一个微妙的区别,在各种庆祝活动上中国更多的是将宣传的重心放在成绩突出的基层工人、农民以及士兵身上,而苏联的宣传部门则更关注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等等,这个细微的差别背后,则是一个治国思路的不同。

苏联的精英治国模式下,一方面国家的智力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发掘了出来,但另一方面人民对党、普通党员对上级事实上都缺乏可靠的制度化的监督能力。而在苏联建国初期,由坚定信仰所带来党员干部高度的自律性,却恰恰掩盖了这一问题。卫国战争期间牺牲在战场上的苏共党员有 230 万人,当时发起冲锋第一个跃出战壕的必须得是政委,而党员会被分配在攻击阵型的最前排。

而随着国家环境的逐步问题,苏共从「打天下」转变为「坐天下」之后,缺乏约束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苏共领导干部开始脱离群众,当时干部的实际收入是苏联平均水平的四倍。特权意识、派系意识、精英主义开始在党内弥散。腐败、任人唯亲以及大大小小的特供商店开始一步步的腐蚀掉苏共的执政根基。

除此之外,苏共一直以来都未正在解决好领导干部接班的问题,高级干部基本都是在位置上做到死的终身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席团委员)的平均年龄在斯大林去世时为 55 岁,赫鲁晓夫下台时为 61 岁,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 1980 年,则超过了 70 岁。

领导层的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除了政治生态的暮气沉沉之外,更致命的是很容易导致权力交接出现断层。因为领导人权力何时终结取决于他们的自然寿命,因此你很难合理安排好后备力量。

1982 年 11 月 15 日勃列日涅夫去世,紧接着 1984 年 2 月接替他的安德罗波夫去世,次年(1985 年)接任安德罗波夫的契尔年科又去世了。在当时的莫斯科人们甚至开玩笑说,参加红场的国葬可以去办联票了。契尔年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能够被推选为总书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时年 54 岁的他是当时苏共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大家参加葬礼已经参加怕了。这种权力断层很容易导致国家政策无法延续,继任者也很容易由于缺乏历练而显得轻率和不切实际——戈尔巴乔夫同样给世人验证了这一点。

逆局

在上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和赫鲁晓夫曾就东西方对抗的未来趋势有个一次对话。毛泽东的观点是: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中苏有两种对抗模式。一种是选择支援第三世界国家此起彼伏的革命,让美国无暇喘息,在不断的「救火」中逐步消耗国力;另一种则是准备一场世界大战,而在此之前自然要和西方世界搞军备竞赛。

两种方式中,前者对中苏有利,后者则对美国有利,因为西方世界的总体经济实力依旧强过社会主义国家,而军备竞赛拼来拼去,拼得就是一个国力,这种掰腕子式的对抗方式显然不利于实力较弱的一方。

而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赫鲁晓夫以及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显然并不认同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所谓冷战,终归还是一种「不战」的状态,美苏相互搞了 20 多年的对峙,而在这 20 多年的静置当中,美国解决了自己的不少问题,而苏联的种种潜在问题开始发酵了。

当历史推进到上世纪 80 年代,对美国人而言,苏联确实已经越来越不足为虑了——虽然那时苏联的威胁被媒体描述得仿佛可能在下一秒就会降临在西方人面前,然而在位于「东西对抗最前沿」的西德,他们的安全部门此时最头疼的已然不是什么克格勃的渗透,而是驻东德苏军在东西德之间愈演愈烈的走私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犯罪活动。

如前文所言,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手段,西方世界中由美国人所主导的「金字塔」形分工体系的结构开始变得清晰且严密起来,并且西方世界大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总量在美国人的统一调配下成为实实在在的优势。

两个阵营之间的实力差距从当年的两届奥运会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美国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带头抵制 1980 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结果不算苏联自己,当年参赛的国家只有 80 个,参与报道赛会的新闻记者共有 5615 名,比参赛运动员的人数还要多。

开幕式上,这 80 个国家里又有 16 个国家的代表队在入场式上没有打本国国旗,以奥林匹克五环旗替代,新西兰代表队干脆打了面黑色五环旗,有 10 个国家只有旗手一人,运动员干脆没出场,后来在获奖时这些国家也不升国旗、不奏国歌——借着奥运会搞政治对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联还以颜色,也带头搞了一次抵制,但声势上要小得多,参加抵制的只有保加利亚、民主德国、越南、蒙古、老挝、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南也门和古巴等国家。

所谓「抵制」,就是要让各个国家表明立场、选边站队。看看两次抵制的响应者,东西方阵营的界线也就基本清楚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差不多涵盖了世界工业生产力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实力一旦被有效地组织起来,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总体实力居于劣势的情形下,苏联要继续和资本主义阵营保持均势,那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以及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就都无法保持平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和国家经济增长就无法成正比。

举个例子,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苏联一架米 - 24 武装直升机的价格只约合 9 吨猪肉,这不是说苏联直升机多便宜,而是意味着那里的猪肉太贵了,这背后就是苏联国内轻重工业严重失衡。

苏联的封闭经济体系里,发行的货币和生产的产品是对应的,然而这些产品中大多数都是衣不能穿、食不可餐的军工产品,刨除这一块,只对比和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的话,卢布的发行就是过量的。因为对一般消费品的购买力不足,导致卢布对西方货币的官方汇率和实际汇率能差出很多,那时黑市兑换猖獗就是这个问题的反映。「8·19」事件以后卢布迅速贬值,其中就有被「打回原形」的味道。

有人说苏联为什么不能不搞对抗,为什么不以「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主题?问题是西方国家不会给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这个机会。里根上台以后,美国开始对苏重新采取遏制政策,表面上没有 20 世纪 50 年代杜鲁门主义那样强硬——因为美苏的实力差距没有那时那么大,但也不是尼克松时期的收缩政策。

里根政府的基本方针是:强调以抗击苏联为中心,奉行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具体说就是以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压制苏联;在地区争夺上,把苏联顶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扩张线上,使社会主义阵营不能再前进一步。

同时,保持各种渠道,加强同苏联的「对话」——也就是促使苏联「和平演变」。国务卿黑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艾伦、国防部长温伯格成为对苏战略的核心人物。后来艾伦在任职 10 个月后被对手搞了个受贿丑闻被迫辞去了职务,军人出身的麦克法兰接任了他的位置,这样里根身边就是三位军人出身的鹰派幕僚在决策对苏战略。和平与发展在后面的历史的确成了时代的主题,但其前提是美苏两边必须有一方衰落直至灭亡。

异化

产生变化的不只是双方实力上的对比,更为根本的是苏共自身的变化:由于缺乏人民对党实施有效监督的体制,自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共从一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政党一步一步蜕变成了所谓「全民党」,一个政治团体在维护一批人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总会要得罪另一批人,所谓代表所有人其实就是只代表自己,由此苏共在实质上就已经从一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党,变成了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朋党。连勃列日涅夫本人都曾对自己的兄弟说:「什么共产主义,不过是哄老百姓玩的」。

对信仰的背离导致领导干部日益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与干群关系紧张大大地损害了原本运转正常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内政问题进一步恶化…… 在经过长达 18 年的、稳定的、「一团和气」的勃列日涅夫时代之后,苏共的权贵化已然到了积重难返的时代。

苏共愈来愈明显的惰性与腐败、东西方生活水准日益明显的差距再加上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使得众多知识分子开始对苏共对苏联的制度开始产生不信任直至走向了对立,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别有用心之徒——当初靠搞「颜色革命」上台的这批人,后来无一例外地成了新贵族,譬如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乌克兰的尤先科等等。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知乎用户 荒村小镇旧城 发表

1973 年对于左翼世界来说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拉莫内达宫的一声枪响,智利的民选总统被军政府推翻,这场兴起于哈瓦那,鼎盛于北京和巴黎,终于圣地亚哥的国际共运最后的高潮落下了帷幕。

随尼克松来到北京后,左翼的运动迎来了最沉重的打击,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要么灭亡要么转向,只剩下阿尔巴尼亚的星星之火还在死撑。

然而在这之后,在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出现了大量共产主义政权,美国的经济一再衰退,资本主义世界大有被一波带走的趋势。

于是,在地球上出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一边是国际共运的衰退,一边是共产主义国家大量出现。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是 1973 年,中东战争的爆发让石油的价格一涨再涨,也让苏联的石油可以卖出好价位,苏联有钱了。

而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砸了太多钱,以至于不仅美元没有了,连黄金也没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也终于崩溃了。

看着美国拉跨的样子,苏联觉得自己可以一波把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带走。

但是又不能输出革命,这样会把自己先带走的。

那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花钱买不就行了么。

就这样,苏联不停的花钱来买一些国家让他们成为自己阵营的盟友,也不管这些国家是否是真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的苏联达到了极盛,是沙俄时期远远不能达到的胜利,全世界都有苏联的影子,苏联的盟友遍布全世界。

真的如此吗?

苏联到了最强大的时候,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共产主义国家,国际共运领袖,左翼人民的天堂,反而开始和美国一起镇压真正的左翼运动了。

随着喀布尔的一声炮响,苏联沙文主义的极速扩张终于达到了极限,这个看起来很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帝国主义国家终于彻底的漏出真面目了。

接着,国际油价的下降,之前靠金钱维持的盟友也逐渐脱离了。

就这样,既没有信仰,又没有物质的苏联,又为什么叫苏联呢?换成俄罗斯又有什么不同呢。

知乎用户 张义潮 发表

严重反对

@悟空孙

的答案

处于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的社会制度之争,根本不可能客观评价苏联。

苏联这个国家人口大致与美国相等,毛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棉布产量世界第一、鞋产量世界第一、砂糖产量世界第一,汽水产量及种类世界第一,照相机产量及种类世界第一,手表产量世界第一、冰箱产量世界第一,洗衣机产量世界第一,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三,汽车产量世界第三,许多消费品产品产量雄踞世界前列,每年向本国人民供应数亿升啤酒(产量世界第二)、葡萄酒、软饮料和以百万千万乃至亿计量的糖果点心、加工食品和罐头。还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人民喂成第一大奶制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冰淇淋人均消费国,人均世界第九位的肉类消费大国。

这个国家的消费品工业能不能世界称雄先且不论,质量怎么样也先且不提,但凡有正常思维的人能说这个消费品工业拿下 N 个产量 “世界第一” 的国家只发展军备不顾人民生活水平?事实上苏联的生活水平,是处于世界中上游的国家。

苏联 1929~1932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 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虽然远低于重工业,但年均增长速度也达 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 “繁荣” 的 20 年代,1925—-1929 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 1.4%,德国为 3.1%,英国反而缩减 1.9%(《经济史》第 3 卷第 285 页)。1933~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 1932 年增长 99%(《经济史》第 4 卷第 25 页),年均增长高达 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1913 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 100,1932 年,苏联为 187,英国为 101.3,德国为 79.4;1935 年英国为 111.9;1937 年苏联为 373(《经济史》第 4 卷 609 页。《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 30、193 页,统计出版社 1958 年版)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1940 年这战前三年,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 10% 的速度增长。战后 1946—1950 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 15.7% 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 139 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 年版)。

** 50 年代以来,苏联非食品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80 年代,苏联的纺织品、冰箱、照相机、洗衣机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 近些年来,苏联人均计算的棉布消费量已经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丝绸的消费品已经超过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经济概论》第 374 页)

----

而且苏联的社会福利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几乎接近 0 的失业率,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教育,不用交社保的全民退休制度。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它对于保障苏联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苏联社会福利制度是指苏联居民通过对社会消费基金的共同消费享受福利的体制,社会消费基金是苏联专门用于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 一项社会基金,它由国家预算、国营企业、组织和机关的资金,集体农庄以 及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资金共同筹集而成,其中国家预算约占 3/4。苏 联社会福利体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免费教育。在苏联,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免费的,高等学校的学生还领取助学金。从 1960—1986 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提供的教育费用增加了近 4 倍,即从 79 亿卢布增加到 394 亿卢布。
(2)免费医疗。苏联是世界上卫生医疗支出最大的国家,1976 年,苏联每万人医生数为 33.4 人,每万人中级医务人员数为 984 人,每万人病床数为 119 张。这个水平,已经比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超过了不少。苏联的所有公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待遇,这项费 用亦由社会消费基金提供。
(3)免费疗养、休养和度假。在苏联,国家每年 为大批劳动者发放免费到海滨、山区的疗养、休养证,每个职工每年可享受 20 天休假时间。(4)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补贴。在苏联,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价格长期以来实行几十年一贯制,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据统计到 1986 年,苏联的物价补贴达到 730 亿卢布,占国家预算支出的 18%。
(5)住房补贴。从 1928 年以来,苏联一直实行低房租政策。居民缴纳的房租仅占房屋维修费的 1/3,其余由国家财政补贴。在 1986 年,国家在住房补贴上的支出为 98 亿卢布。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劳动休息制度、退休制度以及国家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
(1)劳动休息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就宣布实行 8 小时工作日制。1932 年苏联工业 中基本实行了 7 小时工作日制,1967 年又进一步实行 5 日工作周制。除 了例行休息日和每年 20 天的带薪休假外,苏联每年还有 8 天的节假日。 这样苏联职工每年的休息日为 130 天左右,超过全年的总天数的 1/3。
(2)退休制度。不用交社保的全民退休制度,苏联一般规定男 60 岁,女 55 岁退休。退休分为年老退休、 职业退休、功勋退休和残废退休等,其退休金计算也有所差别。
(3)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及国家保险等内容。社会保障由国家社会保证基金和集体农庄庄员的社会保证基金来提供,主要用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是在 1921 年开始实行的,主要用于支付养老金和对临时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救助。https://www.zhihu.com/answer/2139071808

知乎用户 季退思 发表

人民的选择啊。

为了澄清 在字眼上含混不清的 1991 年 3 月的联盟公投 究竟是成立新联盟 还是保留旧苏联,俄罗斯区域在叶利钦的要求下,附加了第二项公投 即 是否将俄罗斯总统转变为全民直选,赞成票为 70%

(乌克兰区域 附加了第二项公投 即 是否在坚持乌克兰主权宣言的情况下才参加新联盟,赞成票为 81%. 表明乌克兰分离已成定局。不展开说了。)

俄罗斯全民直选俄罗斯总统 在 1991 年 6 月举行。结果:

叶利钦 得票率为 57.3%;

雷日科夫(保留旧苏联 渐进改革派)16.85%;

日里诺夫斯基(新纳粹)7.81%;

图列耶夫(东正教 - 地方自治派)6.81%;

巴卡京(戈地图派)3.42%;

马卡绍夫(保留旧苏联 819 派)3.74%。

当然此时 819 政变还没有发生。但竞选俄罗斯总统时宣传主张这个派别是存在的。可惜的是,得票率太惨了。新纳粹,拿的票比他两倍都多了。之后搞 819 政变 ,结果迅速失败 ,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亿俄罗斯人的直接选举,就是这么一个结果。硬说只是什么糕程管料背叛,不免太滑稽了吧。

叶利钦 得票率为 57.3%+ 日里诺夫斯基(新纳粹)7.81%+ 图列耶夫(东正教 - 地方自治派)6.81% 将近 72% 的人反对苏联

雷日科夫(保留旧苏联 渐进改革派)16.85%+ 巴卡京(戈地图派)3.42%+ 马卡绍夫(保留旧苏联 819 派)3.74% 加在一起才 24% 多,怎么能得出 70% 的人支持苏联继续存在呢?

公投第一项 您是否认为有必要保留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变为新的联盟 平等的主权共和国,在该联盟中,任何国家的人的权利和自由将得到充分保障?

俄罗斯地区 公投第二项:您认为引进由公民直选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是必要的吗?

乌克兰地区 公投 第二项:是否赞成只有在《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基础上才参加新联盟

在这个公投 第一项投赞成票 ,同时他们第二项投赞成票 是赞成叶利钦 或者 新纳粹 或者 东正教地方自治 那么这个赞成票,如何能够 解释成为保卫红色旧苏联啊?!

知乎用户 雷火丰​ 发表

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

塔利班执政都能是阿富汗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怎么不能是苏联人民的选择?

好了,调侃完了,我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特权阶层想稳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苏联体制导致他们无法长期拥有自己的利益。因为有可能下台,或者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这不仅会让他们的大别墅变成别人的,还有可能连特供食品都没有。他们需要一个更无法无天,而且稳定的环境,所以他们有让苏联解体的动机。

但是这个特权阶层并不包括最上层。最上层已经固化而且相对安稳。只是社会的中层官员。和国有企业的厂长。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侵吞国有资产

第二,苏联人民。尤其是俄罗斯人民。俄罗斯人长期被抽血贴补少数民族。他们怨气很深。而且苏联的物资供应出现短缺,以至于人民积怨很深。

反对苏联分裂的是东边的五个斯坦。他们主要是靠抽血才活着。最想独立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这是因为旧仇。

苏联的整合,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那就是被强行吞并的。

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在斯大林面前简直是毫无尊严。就连蒙古国的主席,斯大林想枪毙就枪毙。

你把人家整合了,如果日子过的比原来好,人家自然是愿意的,比如中亚五国,如果过的更差了,人家肯定不愿意,比如波罗的海三国。

所以,国家的安全在军备,国家的稳定在民生,国家的统一在人心向背。

到现在还有人信苏联解体前, 76.4% 的公民支持保留联盟。

那次投票的内容是 “您是否认为有必要保留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变为新的联盟 平等的主权共和国,在该联盟中,任何国籍的人的权利和自由将得到充分保障?”

76.4% 支持,你觉得这是支持保留苏联吗?这是成立独联体啊!

我问过我妈,你小时候有没有觉得苏联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呀?

我妈回答,没有,那时候苏联我们叫苏修,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都纸老虎了还强大什么呀。我就觉得全世界中国最强大。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戈尔巴乔夫被老布什给忽悠瘸了,让他亲自动手,自行了断,最终促成了苏联的解体。

如果我们熟悉美国的国际关系史和美国对外战略的历程,一般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正式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

杜鲁门政府开始的历任美国总统,如果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总统的话,就会提出一套自己的战略,这种战略也标志着这位总统的雄心。

那么老布什总统的雄心是什么呢?

老布什 1988 年参加总统选举,1989 年正式上任,冷战已经进入了尾声。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苏东国家陆续出现了内部剧变的征兆,进入 1989 年以后,整个苏联东欧集团内部的政治变革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对此老布什提出了自己的认知:他认为这意味着美国获得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机会。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战略的主基调,一语概之就叫「遏制」,将苏东集团的势力范围限制住,不让它扩张。

但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有个非常出名的国务卿杜勒斯,他指出,「遏制战略」从本质而言是不道德的。

因为在美国的道德观念当中,「遏制战略」意味着你坐视那批国家置于苏联的影响范围之内,甚至你对于苏联人民都是不负责任的,你让他们暴露在你认为不好的体制当中。

我们应该去「解放」他们。

老布什把这套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但是给它改了一个相对不像「解放战略」那么激进,但实际上目标要远大得多的战略,他把它称之为「超越遏制」。

1989 年 5 月 12 日,老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演说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超越遏制」(Beyond Containment)。

1990 年,老布什总统出第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时候就明确说,他们的目标是「超越遏制」

——把苏联作为一个建设性的伙伴重新纳入国际体系当中来,不像冷战时期那样,将苏联排除在外,而是把它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之中,成为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苏联全面接受美国制定甚至是主导的这套游戏规则。

老布什政府提出的超越遏制战略,核心目标是把苏联重新纳入,名为向苏联开放,实际上是促成苏联发生相应的变化,让苏联进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超越遏制战略包含如下几点:

第一,要修订对苏联的战略目标,把「遏制苏联在全球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张」修改为「让苏联重新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

而这同时意味着苏联的政治经济各方面要发生满足美国要求的调整和变化。这句话听上去也许并不特别的特别,但实际上「杀气腾腾」。

第二,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把东欧纳入西欧主导下的欧盟,放到「欧洲单一共同体」的框架下,广义上来说,是美国主导下自由世界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鼓励东欧国家内部发生美国人所谓的「积极变化」。

这份战略出台的年限是 1990 年,像波兰、捷克、匈牙利这些国家,已经在急速的「变化」中,对此美国总统老布什积极地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支持,从政治上的站台到经济上的承诺。

老布什会到这些东欧国家去,告诉当时或许还掌握着政权的领导人,如果他们支持街头的变化,不去压制,很简单,美国给你们经济援助。

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的这种做法是标准的糖衣炮弹式。

同时美国在经济、外交、军事上,继续保持压倒性的优势,维持强大。

作为一个共和党人,作为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和里根政府的战略一样,以美国的硬实力为基础,所以要保持强大。

1990 年「超越遏制」战略出台,1991 年苏联解体,在「超越遏制」战略出台时候的苏联形势可想而知,所以这一阶段美国人首先修改了对苏战略的原则,形成了处理美苏关系的五条新标准。

其中第一条就是压迫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尤其是削减苏联在欧洲的常规军事力量。

美苏裁军谈判包括核裁军和常规裁军,常规裁军的焦点是苏联在欧洲的驻军。

苏联在欧洲的驻军除了对西欧国家构成安全上的威胁之外,同时也是苏联控制威慑东欧卫星国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们熟悉冷战史就会知道,当苏联的东欧盟友不听话的时候,苏联在特定情况下是会直接出兵的,波兰出过兵,匈牙利出过兵,捷克斯洛伐克出过兵。

这么做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很有效。

东欧的离心倾向,苏联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在相当程度上,没有什么需要讳言,就是以军事实力的方式为基础支撑下来的。

美国现在第一刀就砍在这个上面,要求苏联削减军事力量,而且这种削减军事力量,是苏联单方面非对称地削减,也就是说当苏联削减的时候,美国几乎不动或者就是完全不削减的。

这个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美国一贯倡导的所谓「均衡原则」,我裁军看什么,看裁军以后的结果是不是形成了数量上的均衡。

一般公认苏联在中欧地区常规军事力量对美国是 3:1 的优势,3:1 的优势,就是苏联减掉 2 美国不减双方是 1:1。

苏联当时坚持的是对等裁减,就是我减一你也减一,如果 3:1 对等裁减,美国马上变成 2:0,这个问题双方一直谈不拢。

第三,要求苏联明确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也就是放弃对东欧国内共产党政府的支持,允许东欧搞所谓的自决。

这和东欧建立共产党政府的历史有关,二战后期当苏联红军解放的时候,有相当多数的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确实是在苏联红军的刺刀下建立起来的,这是历史事实。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共产党政权在当地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所以引发了很大的问题。

「勃涅日涅夫主义」就是东欧的这种自决一旦冒头,比如像捷克斯洛伐克 60 年代「布拉格之春」的时候,苏联红军就直接推过去。「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于八九十年代在东欧地区搞搞那种所谓「变革」的人来说,就是头上的阴影。解开了以后瞬间开始松动,整个东欧局势急转直下。

第四,要求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放弃对于诸如尼加拉瓜、阿富汗这样一些所谓苏联支持的不良的政权的支撑,走多元化的道路。

第五,要求苏联在本国实现政治经济上的自由化,就是说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要发生符合美国要求的变化。

最后同时要求苏联在国际多边事务上跟美国进行合作。

五条标准我们仔细听就感觉什么呢?

美国像一个家庭老师,给苏联布置了一堆作业,这堆作业完成之后,苏联就可以脱胎换骨地变成另一个人、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的国家,变成美国主导下国际体系中的「好学生」,「好宝宝」,加入「国际社会的大家庭」。

令人讶异的是,这种之前人们一度认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事实上完成了。是怎么完成的?

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多次与美国总统会晤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这些要求。

第一段在 1989 年 9 月 21 日至 25 日,苏联外长谢尔瓦德纳泽出访美国,在裁军问题上向美国做出重大让步,第一项条件达成。

这个重大让步是什么呢?

在中欧裁军谈判,包括在战略核武器谈判当中接受美国长期主导的均衡原则,放弃苏联长期支持的对等原则,使得美国基本上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接下来双方领导人在一艘名叫高尔基的邮轮上进行了会晤,这次「高尔基轮会晤」达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第一,苏联公开承诺,对东欧发生的变革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尤其是不会进行武力干预;

第二,承诺到 20 世纪 90 年代,完成削减战略武器 50% 的标准,苏联做出了重大的、实质性的承诺。

回过头去看,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美国最忌讳的苏联就是它庞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能跟美国形成明确的相互确保毁灭的核武库,但是苏联对自己的支柱咔嚓咔嚓砍了两刀,这得到了什么呢?

老布什给出了三点回应:

第一,同意给苏联贸易最惠国待遇,同时督促苏联完成国内的移民改革,允许苏联境内的犹太人移居以色列,这个是犹太利益集团非常关注的一个点。

第二,支持苏联成为 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当时还没有 WTO——的观察员。

第三,扩大美苏之间经济和技术的合作。

这一番交换非常重要,也非常经典。

乔治 • 凯南在他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以及长电报当中,经典的遏制工具选项终于达成效果了。

这里解释一下,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实施的遏制战略,根据它所使用的工具不同,是有精细的区分的,一般认为在现实中,美国政府主要依赖政治以及军事工具,比如军事同盟、政治联盟对苏联进行遏制。

但是乔治 · 凯南认为,美国最大的优势恰恰不是政治和军事,美国最大的优势是经济和技术。

理论上应该用经济和技术对苏联施加影响,而不是过多地依赖于军事,甚至只依赖军事手段,这是不对的。

到了老布什这里,你会发现当苏联做出重大让步,对自己军事力量做出实质调整,进行大量削减的时候,美国给了什么?美国给的本质上是承诺。

——承诺的意思就是,究竟怎么转换成实际行动,苏联说了不算,得看美国。

美国给出的承诺是什么?

经济上的承诺,贸易最惠国待遇,跟苏联做生意,这是苏联认为的「迫切需求」。

支持苏联成为 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观察员,实际上就是苏联「重返国际大家庭」。

当初马歇尔计划、GATT、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美国提出的经贸主张,苏联用莫洛托夫计划来应对,拒绝加入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于,进入 GATT 需要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尤其是经济的游戏规则和运行体制进行重大调整,这也是当时困扰中国「复关」和「入世」两大谈判当中的核心议题。

苏联为了交换得到美国承诺不阻挠,并且支持他成为 GATT 观察员,放弃了自己优势军事力量。

当然这个时间点,1989 年 12 月,苏联内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如当年的赫鲁晓夫一样,戈尔巴乔夫迫切需要在自己坚持和主张的改革路径当中,取得一些突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各种各样的混合动机,最终产生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苏联这么大的一场改革。

在推动的过程当中,戈尔巴乔夫不相信苏联自身的力量,不相信苏联自己党内的统治,却选择相信美国领导人做出的政治性承诺,尤其是第三条扩大美国和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各项合作,这被戈尔巴乔夫理解为美国无条件地支持戈尔巴乔夫在国内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这种无条件地支持将表现为当戈尔巴乔夫需要钱的时候,那些对他进行表扬、唱赞歌的外国领导人、美国西方盟友,尽管表面上是苏联战略上的对手,但他们会无条件地支持苏联去做好自己的改革。

当然,无情的历史发展证明,在真正苏联需要经济支持的时候,这些承诺都没有实现。

当会晤结束之后,戈尔巴乔夫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他提出了一句让各方震惊的观点:

「冷战时代已经过去了,它就要让位于新时代」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性的表态,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苏联拿得太多。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冷战在哪个点开始结束,最早从哪一刻开始看,有一个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在高尔基客轮上发表演说,可以被称为冷战结束的开始。

当然,在戈尔巴乔夫把苏联弄解体以后,俄罗斯国内有一批对戈尔巴乔夫极其不满的人,提出一个论调:

和从里根到老布什这一系列的美国领导人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已经被策反了,他变成了一个中情局派的最高级的特工,他成功地潜入了苏联的高层,目标是把苏联干掉。

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是在唐纳德 • 特朗普「通俄门」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笑话相映成趣。

美国精英阶层流传的一个故事版本是:「特朗普不是我们自己的人,他是对方派来的」。

我们网民说「天道好轮回」,这些事情发生在别的国家,我们看着是挺有意思的,自己国家千万不能摊上,摊上哭都哭不出来。

在高尔基会谈之后,1990 年的 5 月 31 日到 6 月 3 日,双方领导人在华盛顿会谈,设置了三方面的议题:军控协议、广泛的交流协定,以及高层领导会晤的正常化。

基本上是顺着高尔基会谈的基调往前去推,把那些成果务实、落地。

老布什为什么 92 年输给克林顿的时候意难平,因为虽然说苏联解体,有前期美国政府打下的底子,但是在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过程中的临门一脚踹的,老布什做得真是漂亮,相当漂亮。

你看到他怎么不动声色地,几乎兵不血刃,就促成了苏联这么庞大的国家解体。

当然,我们说最关键的是因为苏联当时在位的领导人叫戈尔巴乔夫,这老兄脑子实在是不清楚,被人忽悠瘸了。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老布什忽悠非常厉害,交换给出了一个花团锦簇的未来,好像只要苏联为此做出一些漫不经心的、微不足道的小小让步就可以了,但后来仔细一看不是,苏联做出的都是伤筋动骨的东西。

我们会发现花团锦簇的东西背后,不是埋个钉子、埋个雷,都是食人鱼啊。

老布什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彻底摧毁苏联体制的合法性。

当然他自己动手去摧毁,难度还是很高的,他第二个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成功地把苏联最高领导人给忽悠瘸了,让他亲自动手,自行了断。

接下去到了 1990 年 9 月 9 日,美苏领导人又在赫尔辛基进行了会谈。

这次赫尔辛基会谈的内容就很简单了,美国跟苏联联合起来去处置伊拉克问题。

老布什给足苏联人面子,1990 年的时候还是跑过去,「你看你们家小弟闯了这么大一个祸对吧,我要去收拾他,我还给你老大一个机会听听你的意见」。

当然苏联给出的回应也很简单,在安理会投票的时候,苏联投同意票。

政治上双方达成一致之后,经济上更进一步的动作在 1991 年的时候出现了。

1991 年 5 月,美国跟苏联拿出了一份叫作「希望协定」的东西。

听听这个名字「希望协定」,执行这个协定你就有希望了,我让你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

「希望协定」的内容是什么?

知乎用户 悟空孙 发表

这应该是所有答案中最正确,最本质的一个,超过所有相关研究,看看有多少人能看到吧。

苏联解体的第一性原因

世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把苏联解体的问题局限在苏联本身,而完全忽略了苏联之前沙俄帝国的 500 年历史。其实如果把苏联的历史和沙俄帝国的历史放在一起看,苏联为何解体其实原因很滑稽,是被憋死的。

斯拉夫民族建立的沙皇俄国,起初领土也不大。通过 500 年战争史建立起了一个高峰期 2400 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这个国家是打出来的。

彼得大帝总共在位 43 年,其中独掌朝政 30 年。在彼得大帝独掌朝政的 30 年间进行过 5 次大的战争,征战 27 年,只有 3 年没有战争,在那个时期,军事开支是国家财政开支中的主要开支。一般要占国家总支出的 80-85%,而 1705 年的俄罗斯占了 96% 。1724 年,是彼得大帝在位时仅有的几个和平年之一,但俄国的军事开支还是占了国家税收的 75%。

进入 19 世纪后,俄罗斯帝国在一百年中有近 70 年处在战争状态,俄国与宿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生过 4 次战争,与法国 3 次,与波斯 2 次,与英国、瑞典各 1 次,此外因为与英国的大博弈而入侵中亚地区,两次镇压波兰起义,征战高加索,侵略匈牙利和中国。

即使是在和平时期也是 “武装的和平”,其国家财政收入都在于了军事方面。以 1808 与 1809 年两年为例,1808 年,俄罗斯的货币收入是 1. 27 亿卢布,军费开支达到了 1. 4 亿卢布,军事支出甚至超过了总收入,在 1809 年二者则都是 1. 36 亿卢布。

而根据 1982 年出版的《苏联基本数字手册》,1980 年苏联财政收入 4572 亿美元,当年军费 2190 亿美元。不过占财政 48% 而已。

有太多的论述认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经济结构中过度偏重军事,然而对比了帝俄时代与苏联时代军费占财政的比重,你还认为军费占比过高是问题吗?

那苏联为何解体,就要看俄罗斯这个国家是如何建立与壮大。原因很简单,打仗。靠着不断的战争,靠着不断的战争征服越来越多的领土。结果就是战争塑造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以及最基本的国家凝聚力。

财政用在军费上太多?没问题,只要能打胜仗。

统治阶层穷奢极欲?没问题,只要能打胜仗。

老百姓日子过得太苦?没问题,只要能打胜仗。

可以说,对于沙俄这个国家,只要能打胜仗,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任何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都会通过不断胜利的战争去化解。而不断的胜利的战争一方面会获得更多财富,反过来会提升王权的合法性与沙俄社会的凝聚力。换句话说,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就是围绕战争运行。而这个逻辑要形成闭环,要有个前提,就是战争要打胜打赢。一旦打输了,甚至是惨败,就会面临国内社会危机爆发,乃至亡国。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沙俄被英德这样的先进工业国越拉越远,农业时代依仗的地盘人口优势越来越小。进入 20 世纪之后,先败于小国日本,之后再一战中惨败给德国,国内社会危机总爆发,结果亡国。由苏联承接了沙俄的政权。

苏联这个国家,在建国基本逻辑上并非以民族为导向,而是以意识形态实现国家凝聚力。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是泯灭不了的。所以苏联在承接了沙俄的政权的同时,其实也承接了沙俄时代遗留下来的价值观。就是国家方向是以战争为导向。

斯大林在 1928 年在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备战经济,即用计划的方式把社会主要资源聚集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使得国家在国防上迅速实现工业化。其初衷在于在严苛的国际局面下,保护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但本质上是承袭了沙俄时代对国家凝聚力的认知与看法。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计划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二战中打败了纳粹,苏联成为两极之一,在世界上的威望如日中天。事实上这也承袭了沙俄时代的国家发展逻辑,即国家靠不断地战争发展壮大。

然而在苏联的国家威望达到历史高峰的时刻,**历史却突然改向了,核武器出现了。**核武器对于人类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大国之间大规模的作战再也不可能出现了。然而前面讲的很清楚,俄罗斯这个国家维系发展的根基就是不断地对外战争,几百年来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是围绕战争并且打赢战争而运行。从沙俄时代军费超过财政总收入再到苏联时期过于偏向军事的重工业。

**这种社会构架需要几年一小打,十几年一大打才能维系。一旦没法打仗了,各种在战争时代不是问题的问题就都成了问题。**财政用在军费上太多是问题,统治阶层腐化是问题,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好也是问题。而俄罗斯民族 500 年的历史都是用战争去化解这些矛盾,完全没有在和平环境下通过内部社会改革来解决化解矛盾的经验,戈尔巴乔夫天真的用否定社会主义来化解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解体。

**所以说,苏联真正解体的原因在于核武器的发明使得苏联(或者说沙俄 - 苏联)无法沿袭过去 500 年的发展模式,这样旧的模式迅速被淘汰,苏联无力建立新模式,所以自我崩溃了,换句话说是被核武器憋死了。**做一个假设,在 70 年代苏联实力最顶峰的时期,苏联的大量问题已经很严重,比如经济结构失衡,社会板结,统治阶层腐化。如果没有核武器这种东西,按照帝俄时代的逻辑,直接打过多瑙河,先占西德,再平法国,紧接着拿下意大利与西班牙,一统欧洲。如果这样一场战争可以打得起来,还会有之后那么多内部问题把苏联搞得内爆吗?

因为有核平衡,苏联无法向西欧中国开战。结果把解决矛盾的目标放在了阿富汗身上,没想到却碰上了铁板。阿富汗这个在帝俄时代就同时让沙俄与大英两个世界帝国碰了大钉子的国家最终变成了压垮苏联的稻草,苏联竟然打败了。这样苏联在大仗没法打,小仗打输了的情况下解体了。

总结一下,历史上的军事帝国。最终的败亡,无外乎两点。第一就是遭受了无法承受的惨败。第二就是无仗可打。

沙俄在一战中遭遇了无法承受的惨败,最终国家亡国。而苏联则在冷战中遭遇了无仗可打的困局,最终制度本身无法适应长期缺乏大型战争的状态而自行内暴。历史上还有一个国家与苏联解体高度类似,都是军事帝国在无仗可打的情况下最终崩溃。就是中国的秦朝。

秦国的制度由商鞅建立,这个制度本身就是一套完全围绕战争制定的制度。国家存在的主要目标有两个,“耕战”,而耕地的目的同样是战争。秦国的国家机器,国家流动性完全由军功决定。战争本身就是国家政权存在的意义。而当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事实上面临了和苏联类似的问题,就是无仗可打了。中国地理位置独特,整体相对封闭,东方与东南方都是大海,西方是高原,而北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当时的科技交通条件来讲,向这些区域开战是没有意义的。逻辑上是无仗可打的。

无仗可打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秦国的这套完全围绕战争制定出的制度必须进行和平化改良。严苛的秦法在大争之世是夺取天下的大道。然而到了统一的和平年代,就变成了国家的催命符。然而中国在秦朝以前,并无如此规模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历史,缺乏历史经验,不知如何改良。(就像苏联也不清楚如何在无法发动大战的时代让计划经济这种备战经济变得和平化。当然,中国做到了这个在硬币上让航母转向的超高难度工作)

其次,就是秦国的 “耕战” 制度。为了维系这一制度,维系秦国的军事集团利益以及政权的流动性,即便无仗可打也要找仗来打(就像苏联入侵阿富汗)。秦始皇选择了向南突破,进军南越。结果正是这一举措导致秦朝的主力军队远离中原。

缺乏了大军坐镇,在虽然物理上统一,但六国百姓精英阶层远未对秦朝心服的情况下是高度危险的。(就像日本人征服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对此秦始皇本人心知肚明,但秦始皇还不得不让大军出征,因为战争本身就是秦帝国的国本,秦始皇虽然是中国的建立者,但却并不是秦国的建立者。秦始皇本人也没有能力改变从商鞅开始一百多年的军国一体制度。

这样内有异心百姓,大军却征战再外。秦始皇只能自己不断的全国巡视,用天子之威来压服吓倒对秦国仇恨的六国百姓。结果就是当秦始皇死在了巡视途中之后。天下再也没有人可以以一己威望压服东方六国百姓的反心。秦末大起义很快爆发,而秦帝国的大军却还在几千里之外导致中原空虚。在秦末农民战争关键时刻,远在南越的秦军主将赵佗却背叛了帝国,所以强大无比的秦帝国瞬间土崩瓦解。

所以,秦帝国的灭亡与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类似,就是军事帝国在无仗可打的的环境下无法改变自身必须依靠战争才能维系的制度,最终走向崩溃。

而西汉以后,历代君王思想家吸取了秦朝暴亡的历史教训。在延续秦朝政治框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的适合长治久安的政策。大一统中国的执政方向由秦代的不断扩张征战,转为汉以后的过和平日子,才有之后每个大一统王朝几百年的历史。

秦始皇无力改变制度,只能依靠自己的无上威严给制度补漏洞,结果秦始皇一死,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压服制度弊病带来的社会矛盾,最终走向崩溃。而戈尔巴乔夫则志大才疏,用天真的想法强行改造制度,结果就是苏联灭亡。

为什么苏联可以平推欧洲却干不掉阿富汗?

很多道理不点透,看来真的就是不懂,那就讲透。有人说苏联连阿富汗都打不过,所以不可能平推欧洲,讲讲为什么苏联打不过阿富汗却能平推欧洲。

1,对于苏联来讲,欧洲远远比阿富汗好打。地形上看,欧洲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苏联出兵欧洲,直接用钢铁洪流平推即可,欧洲国家要想抗住苏联的攻势,就要用对等的钢铁洪流对冲。那么 70 年代的欧洲能扛得住苏联的钢铁洪流吗?显然不可能,苏联当时有主战坦克 6 万台,西欧所有国家总数不过 7000 台,美国也不过 1.3 万台。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欧洲国家面对苏联基本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而阿富汗则是个山地国家,面对复杂的地形,大规模作战部队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有再大的力量也用不上,只能和阿富汗游击队打游击。只能以短击长,这样僵持的时间一长,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以及军事开支剧增等各种问题越来越大,所以最终就只能放弃硬骨头。

历史上军事强国啃不下硬骨头小国的例子有很多。就拿阿富汗来讲,沙俄,大英,苏联,美国这四个世界帝国都在这里碰的头破血流不是偶然。还有就是瑞士,我们都知道瑞士是永久中立国,这个中立国是怎么来的?也是打出来的。瑞士处在欧洲正中央,是标准的四战之地,北侧德国,南侧意大利,西侧法国,东侧奥地利。17 世纪之前,这些欧洲大国都想把瑞士拿下,但是瑞士虽小,但地形极为复杂,就和阿富汗差不多,导致大国的大军毫无用武之地,而且瑞士人勇猛善战。所以一来二去之下,谁也啃不下这个硬骨头,索性就不啃了,瑞士才有了永久中立。

而硬骨头难啃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哪里?可能你想不到,就是在中国。

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世袭政权是什么?你想了半天可能会回答 “周朝”,东周西周加在一起 790 年,好漫长。

告诉你这是错的,不要说东周期间周王室完全是没有实权是牌位。就算东周西周都算上,中国历史上延续最长的世袭政权也非周天子。而是云贵川的土司,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各占贵州一块,基本上世袭都达到 800 年以上。

拿思州田氏来讲,从隋朝开皇二年开始开始对地方的统治,到明朝永乐十一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 831 年。可谓流水的朝廷,铁打的土司,连武功鼎盛的元帝国都没有改变西南土司执政的格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云贵高原地形过于复杂,你的大军规模再庞大,面对复杂的地形也毫无用武之地,打不了就只能招抚,就只能承认土司自制的地方政权。历朝历代都想改土归流,奈何力有不逮,只能用各种策略谋略让土司自己作死才能实现改土归流。比如永乐大帝利用思州田氏内乱干掉了思州天氏,播州杨氏在万历年间起兵造反被平定。直到雍正乾隆年间,完全意义上的改土归流才得以实现。

而中国历史上拔硬钉子的巅峰之战就是乾隆皇帝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乾隆皇帝为了拿下不过几百平方公里,人口几万人的大小金川土司。耗费 60 万人力,耗费白银 7800 万两,用硬壳的方式拔掉大小金川 3200 多座碉堡,解决了此前中原王朝几千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代价虽然非常巨大,但却非常值得。大小金川之战彻底打通了成都平原入藏的通道,使得中央政权对西藏的控制力大幅增强。

2,对于苏联来讲,欧洲远远比阿富汗好守。打得下,还要守得住。70 年代,欧洲国家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城市化率都在 70% 以上,社会的主要人口都在城市这一个个点中。只要苏联把西欧的城市都占住,基本上就把绝大多数人口控制住了,守住很容易。

而阿富汗则是个贫穷的农业游牧国家,绝大多数老百姓都生活在乡村这个庞大的面中。守点很容易但守面很难,所以苏联在阿富汗面对的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和日本侵华的道理一样,即便打得赢也守不住,因为中国是个庞大的农业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不是生活在城市的 “点” 中,而是生活在农村的 “面” 中。

点好守而面守不住,所以即便正面战场不断胜利,背后也要面对无穷无尽的游击战袭扰站以及敌后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为什么八路军可以在敌后玩儿的风生水起,就是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群众在农村,你才可以有群众基础,才可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什么日本人在华北制造无人区,原因也在这里。

3,所以对于苏联来讲,如果没有核武器。欧洲是既打得过,又守得住。而阿富汗则是既打不过又守不住。所以苏联打不过阿富汗却能平推欧洲。

和中华帝国比较后,你就知道沙俄帝国是不是战斗民族

评论区有人质疑把农业社会的财政与工业社会放在一起比可比性不大,我赞同这个质疑。那么我们就按照可比的道理比一比。

沙俄帝国与中华帝国都是有着复杂制度构架的农业大帝国,二者都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完全可以。我们看看与沙俄帝国同时期的中华帝国的财政是个什么状况。

![](data:image/svg+xml;utf8,)

同为制度框架复杂,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明代军费支出从未超过财政 50%,清帝国鼎盛时期的军费占财政支出占比不过 58%,远远低于沙俄帝国 90% 以上的水平。比完农业时代再比工业时代,这个差距就更惊人了。

1980 年的苏联,是一个国家安全基本上不会受到威胁的工业化大国,只有苏联去威胁别人,谁敢威胁苏联呢?此时苏联的军费占财政 48%。2021 年的中国,同样是一个国家安全基本上不会受到威胁的工业化大国(其实威胁还是不小的,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此时中国军费 1.35 万亿人民币,仅占财政支出 5.4%。

这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就是无论是农业时代的俄罗斯帝国还是工业时代的苏联,远远高于和平国际的超高军费占比,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延续。**所以,虽然单纯拿沙俄帝国时代的财政支出与苏联纵向比较不合理,但如果再与同时期的中国横向比较,这就合理了。

这里有两点要说明。

1,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财政汲取率有本质上差异,农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一亿人产出的粮食可能最多可以养活一亿零五百万人。所以理论上财政收入也就 GDP 的 5%,而国家安全在任何时代都是排在第一的刚需,所以农业时代军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超高是各国的常态。而在低财政汲取率与普遍高军费支出的农业财政状况下,俄罗斯帝国比体量差不多的中华帝国军费支出高出接近一倍,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而且长期在 100% 左右徘徊,说明俄罗斯帝国的社会生活除了吃饭基本上就是打仗,和秦国的耕战基本上是一回事。

而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高,创造出的财富除了粮食之外,还有大量工业产品与服务,所以财政汲取率远高于农业社会。但工业社会财政收入高,支出也多,比如医疗,教育,养老,债务利息等等支出都是农业社会没有的。在这种有无数支出需要应付的情况下,军费支出达到 48% 同样是个无比惊人的数字,当然中国 5.4% 的军费支出真的有点太低了。

这说明了两个事实,首先就是上面所讲的,高军费支出,以军事战争为国家运行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从沙俄到苏联的历史延续。而中国确实是一个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国家,以乾隆皇帝武德爆棚的状态依然无法做到类似沙俄帝国一样的国家机器军事化。

2,数据比较必须在一个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为即便再爱好和平的国家,如果面对强敌压境的情况,也会不得不提升军费占比以保护国家安全。这种高军费占比显然与国家军事化是两回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是这样,同时反帝反修,国家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军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同样超级高,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安全局面缓解,军费立即就下来了。宋朝由于没有长城可守,华北平原在辽金铁蹄下无险可守,所以同样不得不维持庞大的军费,宋朝军费占财政收入达到 70% 以上,但宋朝虽有巨大的军事开支,但显然与国家军事化风马牛不相及,反倒积弱是历史上出了名的。

而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在军事实力鼎盛的情况下依然维持如此庞大的军事支出。说明他们这是要打别人,而非保卫自己。

深入分析:苏联是不是军国主义

这么多人追更,就更新一下。谈谈评论区提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苏联究竟是不是军国主义。很多人看了我的分析以及和秦帝国的对比,都幡然醒悟,原来苏联就是军国主义政权。那么苏联究竟是不是,这个问题其实同样非常复杂。我们分析军国主义国家都有什么特点。

**1,国家制度以军事为导向,**而非以长治久安的过日子为导向。这一点前面的分析讲的很清楚。一个以长治久安为导向的国家,如果过度战争,就是穷兵黩武,最终越打越弱,耗尽国力。而以军事战争为导向的国家,则以战养战,越打越强,当然必须要打赢。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帝国以及历史上所有军国主义国家都是这种情况。

**2,国民吃苦拼命,**老百姓可以吃和平导向国家老百姓吃不了的苦。这一点仔细想想其实也可以理解,国家需要不断征战,不断打仗。和平的日子再苦是不是也没有隔三差五打仗的日子苦?国家要想保持这种制度形态,老百姓就必须承受这种艰苦到极点生活。历史上的军国主义帝国老百姓都是最能吃苦的百姓。

拿秦帝国来讲,秦朝为何灭亡?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原因,即秦国过度使用民力修建长城,阿房宫,秦皇陵等等。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实的事实是什么?

大量的学者在拿长城,灵渠,阿房宫这些超级工程论证秦朝透支民力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同样修建了一个超级工程,就是郑国渠。郑国渠以秦一隅之力,征发几十万民夫修建,在此期间并未太过耽误秦国扩张,更未透支秦国国力。

结果统一天下了,人口多了五倍。一个秦国可以在不耽误战争的情况下修建郑国渠。那么人口扩大了五倍,还没有战争了,同时修七八个超级工程问题不大吧。秦始皇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同时上马一大票超级工程,没想到就把秦帝国带崩了。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大量超级工程上马,以秦国的标准并不算透支民力。在秦始皇眼里很正常的事情放在被征服的六国人眼里,就是不能承受之重。是不是说明秦国百姓远比当时六国其他百姓更能吃苦耐劳。

而其他军国主义帝国也是如此,蒙古西征的铁骑只有 20 万,但各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士。每个蒙古士兵都能在做到在马背上吃饭睡觉,几天几夜不下马。在其他国家,最勇猛的猛士也做不到这一点。

苏联老百姓就不用提了,帝俄时代,俄国老百姓根本不是人。农民叫农奴是奴隶,军人叫灰衣牲口,是牲畜。

而从苏联从建国那一天基本上就是世界上最苦的老百姓。苏联建国之后因为一战与革命,整个国家一片焦土,老百姓苦的不得了。结果接下来资本主义列强的封锁 + 内部各种匪类横行,老百姓变得更苦了。结果好不容易把西方的封锁打开,剿匪也差不多了。计划经济开始了,工农剪刀差开始了,农民种的每一粒粮食都要上缴发展工业,苦上加苦。这样过了十年,苏联用难以置信的速度急速建设成了重工业体系,结果二战爆发了。卫国战争开打,国家又变成一片焦土。

可以说从苏联成立那一天到二战结束这接近 30 年的时间,苏联老百姓就是苦到更苦再到更更苦的日子中度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中国家喻户晓的苏联巨著就是那个时代苏联老百姓生活的写照。你感觉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苦的不能再苦了,事实上他已经很幸运了,在二战开始前,没赶上更苦的日子就去世了。

可能你会说同时期中国人过得更苦,但中国人过得苦是因为国家分裂,列强压迫导致的。而苏联老百姓在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状态下过得越来越苦,而且甘之如饴,这其实就是几百年来俄国老百姓的写照,这是不是与我们的大秦太像了。

**3,对待敌人极为残忍。**这一点我们也都知道。

比如大秦武安君白起一生杀掉了当时世界 1.5% 的人口,按照比例比纳粹多一倍。

比如蒙古人动不动屠城,满清刚入关之后的屠城。纳粹的大屠杀,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

苏联同样对待敌人极为残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卡廷惨案,苏联在 1940 年 4 月到 5 月,对 2.2 万波兰社会精英进行的屠杀。二战之后把 60 万关东军俘虏拉倒西伯利亚做苦力,十多年之后这群人只有 40 万人回到了日本。虽然这比日本的 731 部队与纳粹集中营强多了,但对比同时期中国政府对待日本战俘的态度,也够残忍了。

**4,征服与争霸的国家战略目标。**所有军国主义国家,其国家的战略目标必然是争霸与征服。

我们看,秦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推行商鞅变法之初,秦孝公的目标是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是征服。秦惠文王继位,逐步升格为争霸。到了秦昭襄王时代,随着秦国领土的不断扩大,国力逐渐凌驾于六国之上,国家战略目标进一步升级为一统天下,变为更大规模的征服。

纳粹德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一统欧洲,重建罗马帝国。

日本帝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大东亚共荣圈。

蒙古帝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把苍天之下的大地变为成吉思汗的牧场。

但苏联的国家战略目标是什么?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以,虽然苏联的国家制度与行为模式与军国主义高度类似,但苏联的国家战略目标不是征服,而是拯救。这与军国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像同样是拿刀砍人,一个是杀人,一个是救人,行为一致但目的截然不同,二者自然有本质区别。

那么苏联到底是不是军国主义,可以说纵观苏联 70 年的历史,不同阶段答案并不一样。

列宁时期的苏联,十分理想主义,不是军国主义。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七分理想主义,三分军国主义。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五分理想主义,五分军国主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二分理想主义,八分军国主义。

**为什么我党在几十年间对苏联的态度出现 180° 大转折,原因就在于此。**起初苏联的行事作风虽然有强烈的军国主体特点,但国家目标是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如此崇高的目标当然就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是苏联老大哥。

而之后的苏联,理想主义越来越少,大国争霸越来越多,越来越回到了帝俄时代的争霸战略。本来军国主义四个主要特点苏联已经具备三个,只有最后一个战略目标使之于军国主义做出区分。而在苏联退回到沙俄大国争霸老路之后,四个条件齐备,几乎完全沦为军国主义国家。此时的苏联自然是苏修。

前面说了,军国主义的国家模式,必须要不断地发动战争。七十年代已经完全变为军国主义国家的苏联,开始间接性的全球扩张。在全球招猫逗狗,惹是生非。今天协助印度入侵巴基斯坦,明天支持古巴军队介入安哥拉内战。后天又去埃塞尔比亚搞内战。

但间接的扩张毕竟不是直接与对手开战,苏联庞大的军国主义战争机器由于该打不能打,开始生锈。各种内部问题就像一台多年不开,风吹日晒的汽车一样开始频发。制度越来越僵化没有活力,国家高层日益腐化,但是这些其实都不是根本问题。

**最要命的是老百姓因为长期和平不能吃苦了,开始怕死了。**前面说了,老百姓吃苦耐劳不怕死,是军国主义帝国得以运行的最重要一环。整个国家的军事化运行必须以老百姓超级吃苦耐劳为前提。

因为老百姓能吃苦,才能忍受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民用物资的长期短缺。

因为老百姓不怕死,才能忍受高强度,频繁而且惨烈的战争。

而由于长期的核平衡带来的 “长治久安”,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百姓受教育水平的急速提高,导致苏联内部社会环境出现巨变。

这个巨变的直接导火索是 1975 年华约集团签署的《赫尔辛基宣言》,当时苏联处在极盛进攻阶段,而美国处在忍让防御阶段,为了帮助秉持对苏联忍让妥协的福特连任美国总统,勃列日涅夫带领华约集团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这个协议。这个宣言的成果可以说直接促成了之后苏联的败亡。

宣言中,苏联强调苏联绝对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已经实现。这个所谓的国家安全成为了俄罗斯民族 500 年历史的转折点。

多年以来,无数俄罗斯社会历史学家并不承认俄罗斯民族好战,他们认为俄罗斯帝国之所以打下巨大的领土是因为俄罗斯人天生缺乏安全感,不断地占领更多的土地是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这个论调其他民族看了啼笑皆非,但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讲,确实是不断扩张的巨大动力。因为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 500 年来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老百姓在随时亡国的焦虑感下,方能吃得苦中苦,把战争当做主要的人生目标。

结果勃列日涅夫几百年来破天荒的来了一个国家已经绝对安全。俄罗斯老百姓紧绷了几百年的弦历史性的松开了。既然不用担心战争了,自然就要追求美好生活了。而这根弦松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中国的农民工,几十年前老一代农民工对进厂当工人甘之如饴,但现在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变导致新一代农民工观念上发生巨变,没人愿意再进厂。当你过了好日子,就绝对不愿意过苦日子,这是人类共通的人性。

这样,老百姓从随时上战场的状态转为过太平日子的状态。脑子里想的价值观由能不能打赢变成了日子能不能过好。此时几百年来沙俄苏联依靠全民吃苦拼命进行扩张的军国主义或者半军国主义逻辑立马出现致命漏洞,就是比日子过得好不好,苏联与美国显然天差地远。巨变的环境使得苏联老百姓逐渐开始质疑这种已经运行了 500 年的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制度模式。

所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表面上是戈尔巴乔夫过度天真的理想主义作祟,本质上则是当时苏联广泛的质疑战争,质疑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民意驱使。而这种民意的来源就来自于更和平更好的生活让世界上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民族开始不能吃苦,开始怕死了。

然而几百年形成的国家运行模式,几十年打造的庞大战争机器岂是说改就能改。对比同时期的中国改革,戈尔巴乔夫既没有对苏联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也没有改革的足够时间,他本人更没有改革的能力。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联不可避免的解体了。具体的东西下面答案讲的清清楚楚。

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如此成功?

所以,苏联究竟是不是军国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答案并不一样。如果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核平衡导致的苏联无法延续俄罗斯民族 500 年的战争发展模式,那么直接原因就来自于核平衡带来的 “长治久安” 状况下导致苏联老百姓价值观发生的巨变。

为什么美国就是要把俄罗斯赶尽杀绝?谈谈军国主义的悲剧宿命

更新之后还有很多人追更,谈谈跟深刻的军国主义国家的宿命。

纵观俄罗斯帝国到苏联,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就是个悲剧。一个只能依靠战争来发展,不会过太平日子的国家,当然是个悲剧。

而更悲剧的是当俄国老百姓历史性的想把战争放下开始过和平的日子,由于沙俄苏联 500 年间建立的依托于军事扩张的制度不适合长治久安的治理,最终导致制度崩溃,进而导致国家亡国,导致想过好日子的俄国老百姓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远不如苏联时代绷紧一根弦的随时备战状态。

之后由于中国经济崛起,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十倍,俄罗斯才有了经济的恢复与喘息。结果已经有意放弃争霸的俄罗斯并未获得西方的饶恕,北约东扩步步紧逼。北约的枪口已经顶到了俄罗斯的头上。就在不久之前,普京在接受年度采访的时候。强硬无比的同时却也满腹牢骚。

“俄罗斯已经尽其所能与西方成为朋友,向西方官员披露核机密。这还不够吗?为什么要通过支持高加索地区的恐怖主义来直接伤害俄罗斯?还有北约的五次扩张浪潮,以及对俄罗斯担忧问题的漠视。”

普京的牢骚确实有道理,苏联解体的重大直接原因就是俄罗斯老百姓在苏联解体之前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导向西方,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连社会主义都不要了,还不真心?然而真心换来的却是西方没完没了的欺骗,经济掠夺,北约东扩。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相比于俄罗斯帝国以及苏联 500 年间对波兰的反复征服,打垮拿破仑在凯旋门阅兵,冷战时期 6 万辆主战坦克以及 2.8 万枚核弹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区区苏联这样一个俄国政权更迭根本不可能消解西方 500 年来对俄国的刻骨恐惧有仇恨,换言之这就是俄国在西方眼中的原罪,希望要的不是俄国政权更迭,而是俄国国家灭亡。

而在 2200 年前的世界东方,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秦帝国在六国百姓心中的原罪同样是重大的原因。秦帝国作为军国主义帝国,对待敌人极度残忍。

上面讲了,大秦武安君白起一生杀掉当时世界 1.5% 的人口。可以说商鞅变法之后到秦统一中国这 150 年,六国百姓对秦国是怀着刻骨恐惧与仇恨的。就像日本人在中国的三光政策,日战区中国人是什么心态。可以说统一之后六国百姓就是什么心态。这种刻骨仇恨导致的原罪使得秦帝国根本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赢得六国百姓的民心,只能靠威吓去压服。

秦始皇为何没完没了的出巡?就是因为一方面大军因为军国主义制度不得不征战再外,一方面老百姓对秦帝国有刻骨仇恨,所以秦始皇就只能没完没了亲自出巡来用自己巨大的威望吓住六国百姓。

为什么秦始皇不断开发超级工程?除秦始皇不认为这么做会伤及国本并且对国家大有好处之外,让六国百姓把主要精力用来干活,无心无力造反也是主要原因。然而这种依靠压服的方法只能治标无法治本,结果秦始皇一死帝国很快就崩溃了。

无论是俄罗斯苏联还是秦帝国其实都体现了军国主义帝国的悲剧性,冤冤相报何时了啊。无穷无尽战争造就的仇恨是相互的,即便一方放弃仇恨与战争,另一方也不可能放弃。所以军国主义帝国的宿命就是只能没完没了军国主义下去,想不军国主义都不行。要么彻底消亡,要么对方确保军国主义战争体制彻底终结。

何为彻底终结?二战后,德日两个军国主义帝国被美国彻底击败,变成美国的半殖民地。一方面制度价值观被美国一手改造,一方面美国在德日驻有大军,方才被西方彻底谅解。

俄罗斯有可能接受美国这样的改造与驻军吗?不可能。

即便有这种可能,美国有可能按照改造德日一样改造俄罗斯吗?也不可能,因为俄罗斯太大了,美国如果有这种机会,一定会把俄国拆分成几十个小国。

所以,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讲,军事化或者军国主义基本上已经成为国家无法摆脱的宿命。所以我们看,俄罗斯在西方逼迫之下重新大力发展军备,比如重新开始生产图 160。

拿下克里米亚,成为冷战结束之后全球罕见的开疆拓土,俄罗斯民族也在西方的不断压迫之下重新回到了《赫尔辛基宣言》之前的备战状态。

而站在西方的角度看,冷战之后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俄罗斯这个民族从成型开始就与战争相伴,基本没过过长治久安的日子也不会过这样的日子。我们看俄罗斯历史上各种名将辈出,地缘战略家举不胜举,即便搞经济也是高计划经济这种备战经济。基本上没出过会搞长治久安经济的领导人,普京就是这样的人,玩儿地缘政治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是对手,但经济上的成果实在乏善可陈。

如果西方在苏联解体之后就此罢手,俄罗斯民族就会在自身不适应的和平环境下糜烂下去,混乱下去,腐败下去。可能不用西方出手,俄罗斯自然而然就再次解体了。而西方步步紧逼反倒把俄国人重新逼回了战斗状态,把民族的精气神与凝聚力逼回来了,反倒弄巧成拙。

而西方这么做在情感上也可以理解,任由俄罗斯民族在和平中腐烂虽然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但可能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以西方对俄国的仇恨实在很难拿出这样的耐心,所以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普京本人就是俄罗斯只会依靠战争发展的最佳证据

评论区有人不同意俄罗斯这个民族只会依靠战争发展。事实上普京本人的行为其实就是反驳这种观点的最佳例子。

苏联 1991 年解体,之后出现十年乱政。之后普京上台,可以说大帝确实有运,上台之后中国就入世成功,两年之后入世带来的巨大外贸需求直接催生了中国巨大的大宗商品需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十倍,俄罗斯一夜之间有穷的当底裤变成了暴发户。而且同一时期美国忙于反恐,欧洲忙于融合东欧这些小弟。可以说从 2003 年到 2013 年,俄罗斯迎来了难得的十年黄金发展期。

这十年普京做什么了?什么也没做。仅仅只是躺在暴涨的油价身上睡大觉而已。那么普京该做什么?我来事后诸葛亮一下,俄罗斯与中国不一样,中国有无限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俄罗斯虽然没有廉价劳动力。但有苏联时代继承的优质教育科技资源,而那十年刚好是全球科技大发展的十年(华为就是在这十年发展起来的)。

这样天时上看,全球科技大发展 + 美欧无暇顾及俄罗斯。地利上看,油价暴涨导致俄罗斯变成暴发户 + 苏联时代遗留的技术科技资源。人和上,只要国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与补贴,没准俄罗斯真能在这十年搞出一些优秀的产业企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国家不用只靠石油,也就不会在之后美国因为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打压油价而变得如此被动,GDP 缩水 40%。

但是俄国人从上到下显然都没有这种脑洞。普京在实业上做的唯一的工作就是部分恢复了苏联时代延续的武器研发与生产,比如前面提的图 160。

看到没有,何为经济?在俄国人眼里,造武器导弹造轰炸机就是发展经济。彼得大帝是这种思路,斯大林是这种思路,勃列日涅夫是这种思路,普京也是这种思路。中国人看了真是欲哭无泪。

俄罗斯历史上曾有摆脱军国主义宿命的机会,可惜错过了

还有人追更,就再更新一下。2008 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办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评选,意味叫斯托雷平的俄罗斯人高居第二名,(第一名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此公基本上是俄罗斯民族的缔造者,排第一理所应当)。而斯大林列宁彼得大帝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此公之后,为什么这个人可以排在如此靠前?

![](data:image/svg+xml;utf8,)

因为斯托雷平改革,是近代以来,俄罗斯最有机会由军国主义帝国转型为长治久安型国家的改革。可惜失败了。

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俄罗斯帝国的封建农奴军国主义制度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什么制度都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军国主义也不例外,秦国就是那个时代全世界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国家整体实力水平与西方英法德这些列强相比差距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就是越来越难以打胜仗,日俄战争期间竟然输给了东方的弹丸小国日本。

前面讲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只要可以打胜仗,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果打仗打不赢,越来越打不赢,那么一切问题也都成了问题。制度越来越落后与不断战败相结合,导致俄罗斯内部革命呼声一浪接一浪。而斯托雷平就是在沙俄帝国最后岁月试图力挽狂澜的人。

客观的讲,斯托雷平改革与 80 年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很多主体特点高度类似。

纵向看,都处在国家整体由农业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的当口。

横向看,都处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当口。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沙俄经济则是由军国主义转型为长治久安经济。

外部环境也都高度类似,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进入高峰期,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内部状况也都类似,一方面普通老百姓极为贫穷,一方面大量国内精英渴望改革甚至革命。

而斯托雷平改革与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也完全一致。在经济上大刀阔斧,但坚决不动郑智制度。

经济改革的内容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改变土地所有权来解放农民积极性开始。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主观积极性。而斯托雷平的则把 200 万户农奴变为富农,废除了俄国运行几百年的村社制度,导致当时沙俄的粮食产量暴增。暴增到什么程度?当时俄国粮食产量达到全球 15%,超过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国总和。斯托雷平之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都再也未达到过这个水平。

而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则废除了生产队制度,实施之后,中国粮食产量由长期与苏联差不多到彻底甩开苏联。

![](data:image/svg+xml;utf8,)

虽然斯托雷平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有如此之多的相似度。但二者之间的区别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首先,斯托雷平对社会经济的整体改革,大大侵犯了沙俄贵族的利益,所以遭遇了疯狂阻挠。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老百姓到最高层的一致共识,基本上没有利益集团阻挠。

其次,斯托雷平虽然是伟大的改革家,但却不是最终决策者。他的后盾尼古拉二世,是个志大才疏,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庸人。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无法给予斯托雷平足够的支持。而中国的总设计师是最终决策者,而且历经革命战争时代与之前的三起三落,信念极为坚定。

这两个巨大的差异,导致了斯托雷平改革以斯托雷平被暗杀告终,人亡政息,俄国最终迎来革命。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成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奇迹。

**为什么斯托雷平被评选为最伟大俄罗斯人第二名?其实本质上是俄国人对历史的一种感怀和追逝。**人的命运由无数因素决定,机会的把握很多时候对人命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想想看,今天的你一文不名,为了三餐与房贷累的腰都要折了。而 15 年前有一个机会,如果当时你把握住了,可能你就此走上另外一条道路,每当回忆起当年错误的选择,你是不是也会扼腕叹息,感怀追逝?

**个体是这样,民族也是这样。斯托雷平改革,基本上是俄罗斯历史上脱离军国主义宿命最好的机会,可惜错过了。**直到今天,无数人俄国人还坚信如果斯托雷平当年改革成功,俄国的国力将和美国等量齐观,而非苏联这种军国主义怪物。这其中就包括普京以及索尔仁尼琴。可惜时移世易,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与沙俄末期的俄罗斯各种客观条件有太多不同。

![](data:image/svg+xml;utf8,)

比如沙俄末期的俄国是个农业国,国家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于农奴制严重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农业改革即可根本性的扭转国家经济。

而普京时代的俄国则是一个破产工业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于苏联解体以及休克疗法导致的苏联时代完备的工业系统破产。要真正扭转俄国目前衰微的局面,需要改革并且复原苏联时代破产衰败的工业。这显然与斯托雷平时代的俄国改革风马牛不相及,而且难上百倍。

加之普京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政治家,就像前面所讲的。善于玩儿博弈,善于玩儿地缘政治,但不擅长搞经济。而斯托雷平则是一个非典型的俄国政治家。导致普京即便是斯托雷平的忠实崇拜者,也根本无法复制斯托雷平改革。

为何同样是战争,拿破仑战争与卫国战争俄国都扛住了,结果一战轻易就败了?

4000 赞了,谈一个有趣的问题

俄罗斯这个国家,历来以抗打击能力超强著称,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在东欧平原上无不碰的头破血流,最终折戟沉沙,但为何一战爆发之后,德军仅仅只是攻入俄国境内,沙俄就立即扛不住了?

这与斯托雷平的改革密切相关,沙俄帝国的社会组织构架本质上是以村社制度为基石的组织架构,农民本质上并非自由人,而是沙皇的奴隶,只不过由贵族地主代管,在几千万俄国农奴心中沙皇是神明而非人类。另一方面,农奴生活在村社之中,本身并非自由人,并不占有土地,其耕种的土地来自于完全公有的村社,一个村社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由村社的长老贵族平均分配。

这种制度由两大好处,首先农奴视沙皇为神,这种盲目崇拜极大地降低了沙俄帝国的军国主义成本,想想看,无论是之后的法西斯德国还是法西斯日本,老百姓是不是都把希特勒与天皇当成真神。神对你下命令,你自然要无条件服从。这样老百姓对沙皇无条件服从,自然极大地降低了战争的成本,促进了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

其次,孟子讲得好,社会从来都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村社制度这种土地公有,平均分配的模式,即便老百姓日子过得再苦,国家再压榨,但大家都差不多,使得俄国乡村得以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定的社会状态,前面没完没了打仗,后院不会起火。

但好处明显,坏处也极端明显。这就是平均主义会严重束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限制生产力发展。限制的结果就是俄国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落后,打仗越来越打不赢。终于在 1905 年,俄罗斯帝国在日俄战争中惨败给了东方的弹丸小国日本,斯托雷平改革开始。

斯托雷平改革废除了村社制度,把土地公有变为土地私有。带来两个结果,首先,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变私有了,种的粮食都是自己的了,自然积极性提高。其次,一些贫穷的农民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本(种地也需要农具,牲畜),导致他们不得不把土地变卖,到城市中讨生活,最终成为雇佣工人,大大促进了俄国工业的发展。这样工农两方面齐头并进,使得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但缺点也是极端明显,首先就是上面提过的侵犯了大贵族的利益。其次平均主义被打破,土地兼并加剧,无产者短时间内急速增长,社会不满越来越严重。结果就是到了 1911 年,地主贵族、民主宪政派、革命派、民粹派、农民等左右各派均反对改革。面对这种局面,尼古拉二世这样一个懦弱的人显然扛不住,最终撤换斯托雷平,之后斯托雷平被反对分子暗杀,人亡政息。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俄国农民失去了对沙皇神一样的信仰与盲从,之前俄国农奴的生活状态很简单,要么生活在平均主义的村社中受东正教沙皇为神的思想灌输,要么出征打仗。而村社制度的废除,俄国农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残酷的世界,对沙皇为神的这一观念大幅消解,导致俄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大幅瓦解。

斯托雷平改革,一方面大幅提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幅弱化了沙俄帝国的军国主义特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斯托雷平的改革失败,使得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已经进行不下去,一方面已经大幅弱化的军国主体特征根本无法再次强化。就像把一座大厦推倒重建,旧的已经推到了,新的刚把地基打完就不盖了,变成了烂尾工程。

如果说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抗住拿破仑的俄国是个纯粹的军国主义帝国,而斯大林时期抗住纳粹的苏联则是一个具备强烈军国主体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一战时期的俄国这样一个烂尾国家能抗住谁呢?这样前方军心不稳,后方政局不稳,所以一战时期俄国前方战事败像一成,立马就崩溃了。

而之后斯大林对苏联经济社会的重建,当然有非常多原因,比如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农业补贴工业。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本质上就是对沙俄村社制度的传承与延续。而中国照搬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制度。即苏联的传承自沙俄,而中国传承自苏联。

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斯托雷平改革才有如此之多的相似点。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只不过中国扛过来了,尼古拉二世没抗住。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扛得住而俄罗斯就扛不住?

还是答案最初所讲的历史传统与民族性格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待在舒适区里很舒服,离开舒适区就很难受,时刻想着回到舒适区。

站在民族的角度来讲,中国的舒适区是什么?就是汉唐宋明清这些大一统时代的前 150 年,国家统一,和平,稳定,长治久安,农业商业经济高度发展。而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国家分裂,即便新中国建立了之后也要同时反帝反修,其实这绝非历史上中国国家发展的常态,只不过因为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谁都能过来欺负你一下,你不得不离开舒适区面对残酷的世界。

这样经过了一百年,几代人的奋斗努力,抛头颅洒热血。中国终于有了保卫自身国家安全的工业能力,而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叙事之于几千年中国的历史,本质上是中国重归舒适区的一个过程,由不正常到正常的状态,由不舒适到舒适自然容易,即便遇到阻挠也不过是一阵风而已。

但俄罗斯就不是了,俄罗斯帝国的舒适区是什么?其实就是 500 年来形成的军国主义文化与制度,对内老百姓吃苦,对外不断征战老百姓拼命。而斯托雷平的改革,本质上是要俄国人完全放弃这一舒适的常态,进入一个完全未知,不舒适的状态。即由一个正常的状态进入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所以遇到的阻挠就变成了一堵墙。

这堵墙实在过不去,到了苏联时代就重新回到了舒适区。而核武器的发明则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俄国这个国家制度高度不适应的不舒适区。实在无法适应了,就崩了。

为何普京会进攻乌克兰?答案是为了俄罗斯不在二次解体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一周了,有必要在这个答案之下更新点相关内容了。为何普京会在这个时间节点进攻乌克兰?网上有很多原因说法,比如北约东扩过甚等等,大都浮皮潦草。在这里,站在更深刻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何普京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出兵。

网上对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大都站在北约东扩角度上分析。这其实只是一方面,属于外患,但俄罗斯总体上看,现在实属内忧外患。

俄罗斯现在是个什么现状?

经济毫无发展前景,只能靠大宗商品维持。内部政治上极为不稳定,内部矛盾极大,美国在俄国内部扶持了大量的第五纵队。各种意识形态分离势力,民族分离势力举不胜数。外部北约步步紧逼,各种渗透无时无休。可以说是标准的内忧外患局面。

国内政治是这个局面,而在政权上看,俄罗斯本质上没有稳定的政府政党来治理国家。统一俄罗斯党本身就是依靠普京的巨大威望维系执政党地位,是普京的附庸。可以说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俄罗斯只靠普京一人苦撑。

而普京也已经 70 岁了,也干不了几年了。现在普京在,可以把各种矛盾压制住,俄罗斯这个国家尚能维持。如果普京不在了,大概率内忧外患同时爆发,俄罗斯会二次解体,尸骨无存。就像上面所讲秦始皇死后秦国发生的事情。

对于这些问题,普京清清楚楚,而且没有人比普京更加清楚。此时站在普京的角度上讲,作为俄罗斯民族的掌舵者,他要在自己还有足够能力精力体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把乌克兰问题彻底解决。

如果乌克兰问题解决,一方面国家凝聚力大增,内部民族问题,路线问题不说迎刃而解,也会大幅缓和。一方面地缘安全的问题也解决了。

更重要的是,会大幅提升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上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军国主义国家老百姓吃苦拼命,而吃苦拼命必须依靠信仰来支撑。沙俄时代俄罗斯老百姓的信仰来自于对沙皇神一样的崇拜,苏联时代老百姓的信仰来自于共产主义。有了信仰,俄罗斯民族就有了精气神,没了信仰就是一滩烂泥。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乱政十年就是这种状态。之后普京依靠其超强铁腕使得俄罗斯重归秩序与凝聚力,但如果没有实质上的信仰,谁也不敢保证在普京死后,俄罗斯会变成什么样。

现在看,普京显然要把俄罗斯与西方的仇恨塑造为俄罗斯的民族信仰。

因为普京很清楚,西方对俄罗斯唯一的要求就是俄罗斯二次解体,俄国熊彻底死亡。俄罗斯与西方是永远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这是俄罗斯无论如何无法退让的。既然无法真正友好,就彻底把关系搞砸。这样关系彻底搞砸了,面对强大的对手,俄罗斯民族自然就有凝聚力了。

这样即便未来普京死了,俄罗斯也不会一盘散沙,**俄罗斯人也不可能被西方再次搞出叶利钦忽悠解体。**当然,与西方彻底决裂要付出巨大代价。很多人说普京为了攻击乌克兰被西方制裁,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值得。看过上面的分析,其实也就清楚了。制裁最多会变穷。但如果不解决问题,任由问题在普京死后爆发,俄罗斯民族就会尸骨无存。受穷总比解体强,只要不解体,只要还拥有 2000 万平方公里土地,俄罗斯民族总有翻身的一天。同样普京也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进攻乌克兰出现战略失败,上述矛盾可能在普京在世的时候提前爆发,普京本人可能也难以善终。

但又有什么办法,普京是个一把烂牌的赌徒,它只能在一堆坏的结果中选一个最不坏的。

正因为对俄罗斯前途命运有如此深入的思考,普京才会在明知代价巨大风险巨大的情况下进攻乌克兰。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可能有如下原因:

1,年龄,人生七十古来稀,普京今年 70 岁整,已经是个步入生命倒计时的老人,这个年龄的人都会对生命产生紧迫感,更何况背负如此民族重担的人。

2,乌克兰的危局,2014 年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这些年乌克兰虽然与俄罗斯近在咫尺。但乌克兰这个俄罗斯同文同种的兄弟却距离俄罗斯越来越远,北约已经公然在乌克兰领土内与乌军军演,如果再不往回拉可真的拉不回来了。其实台湾也类似。

3,这些年乌克兰国势衰微,政局混乱到极点,演员上台当总统。美国人任命部长,如此混乱的政局普京认为一推就倒。然而这一点普京应该是失算了。

4,事实上之前普京出兵的迹象就已经很明显了,之前普京向北约发出书面要求,要求北约退回 1997 年之前的状态。要知道北约已经东扩 4 轮了,等于向前走了四大步,在退一步都不可能的情况下普京要求北约退四步,普京蠢吗?显然不是,普京作为理智到冷酷的大帝,这么做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普京要在乌克兰玩儿大的,之前故意提出一个北约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这样开打了,普京就可以把责任推到北约身上。

深度分析:为什么俄罗斯打的这么拉跨?

2 月 24 日,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战争,打到现在。世界人民对这场战争中俄罗斯的表现用一个词描述最准确,“拉跨”。为啥这场战争俄罗斯打的如此之拉跨?各种分析已经很多了,资金上,训练上,后勤上等等等等。

但这些其实都是表象,就像我在这个答案最初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样,苏联解体原因一大堆,但都是表象,实质是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生态环境。那么俄乌战争中,俄罗斯为何打的如此之差劲?

本质原因其实上面已经讲了,就是我在开战之前(2 月 13 日)所分析的,也就是这个答案的第六段,与拿破仑希特勒血拼的,世界上最能打的俄国为何在一战失败了?这个原因与目前俄罗斯在乌克兰打的如此差劲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之前我用整整一大节专门讲了军国主义特征,回顾一下军国主义有什么特征?一共讲了四点,

国家制度以军事为导向,老百姓吃苦拼命,对待敌人残忍,以大国争霸为目标。

一个成功的,强大的军国主义帝国,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沙俄一战中的失败,与俄乌战争中俄罗斯打的如此之拉跨原因一致。就是俄国明明已经没有了 1 和 2 的能力,却依然想用 3 的手段实现 4 的目标,自然就会遭遇溃败。

一战为何俄国早早失败,因为斯托雷平的改革虽然极大地提升了沙俄的经济生产力水平,但也基本上改掉了沙俄帝国的军国主义特征。解放农奴,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农奴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城市工业的工人数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发展事实上大幅弱化了沙俄帝国封建农奴制形态的军国一体制度。农奴生存境遇的巨大变化也改掉了沙俄农奴对沙皇神一样的崇拜与信仰与安贫乐道不怕死的生活状态。这样,斯托雷平改革后的沙俄事实上已经不具备军国主义的能力,却还希望在一战中依靠战争的方式实现争霸目标,结果就惨败了。

而俄国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开始直到今天的 38 年时间,俄国三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理解为起到了一个 21 世纪版的斯托雷平改革的作用,让俄罗斯失去了军国主义能力,使得俄罗斯民族能力大幅退化。

而俄乌战争中俄罗斯拉跨的表现,其实就是俄罗斯这个国家持续 38 年民族能力大幅退化的一次总的展现。可以理解为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追求民主 30 年的成果展示,这个成果就是真真切切的把俄罗斯民族由之前世界前二的超一流民族发展成了三流民族。

1,戈尔巴乔夫放弃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改革,使得苏联老百姓失去了吃苦拼命不怕死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可以说改就改?要看改的是什么,由易到难当然很难,比如由怕死到不怕死当然很难。但由难到易可就简单了。)当然,之前也讲了,苏联老百姓精神信仰的变化始于 1975 年勃列日涅夫发布的《赫尔辛基宣言》,戈尔巴乔夫只不过大大强化加速了这一过程。

而精神信仰的丧失,吃苦不怕死民族精神的丧失。反映在俄乌战争上就是没完没了的逃兵,事实上俄国军中逃兵现象早已非常严重。2020 年在和平年代,俄罗斯军中逃兵就达 16 万人。为什么逃兵如此之多?因为支撑军队的强大信仰已经不存在了,沙俄时期支撑俄罗斯士兵的信仰是为沙皇这个神明而死。苏联时代苏联红军的强大信仰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现在的俄军有何信仰呢?没有信仰了,只能当逃兵了对不对。

而俄罗斯参战军人基本上都来自国内老少边穷的地区。其实也佐证了这一点,就是穷乡僻壤,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多少还能保持一点俄罗斯民族吃苦不怕死的特性,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高俄是不会在战场上流血的。

2,而制度的巨变导致软件制度层面事实上使得俄罗斯失去了国民经济军事化能力。所谓国民经济军事化,指的是把国家的主要资源投入军事,必然挤占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压服民意,引导民意。

之前苏联政府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政府则是个选举政府,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选票无法过度挤占民生资源,自然无法把国家主要资源投入军事。苏联时代高峰期军费占 GDP 比重达到 12%,2020 年俄罗斯军费占 GDP 比重仅有 3.85%。原因在于即便是强人如普大帝,也必须把国家的主要资源投入到养老医保这些民生领域,否则选票不保。

而失去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能力,反映在战场上就是俄罗斯各种先进武器捉襟见肘。打巷战最合适的无人机几乎没有,巡航导弹要省着用。而通讯系统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手机,民用对讲机都能成为通讯工具,导致俄军动向对美国人来讲单向透明。军事实力不足,自然导致仗打的极为艰难。

3,政府选票化同时让俄罗斯失去了强大的动员能力。什么是动员能力?就是非常时期政府让老百姓听话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政府在非常时期就可以在老百姓身上榨取更多资源。同样是抗疫,为何中国的清零政策如此成功而其他所有国家全部失败?

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超强的政府,有着信任政府的人民,使得政府在非常时期可以拥有无限的超级的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选票制度的国家中是不存在的,而一个国家需要做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就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苏联可以做到,但现在的俄国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

二战时期的苏联,人口 1.5 亿,动员兵力 1100 万人。

1980 年,苏联 3 亿人口,常备军 510 万,可以动员的兵力接近 400 万。

2022 年,俄罗斯 1.5 亿人口,此时的俄罗斯既不是二战期间打世界大战的状态,也不是冷战期间并未打热战的状态。按照苏联时代的比例,军力动员能力应该在 200 万到 1000 万之间。然事实上俄罗斯常备军 78 万(编制 100 万,缺员 23 万),可以动员的兵力不过 30 万,俄乌战争如此规模的战争,俄罗斯可以动员得极限兵力不过 20 万。目前俄罗斯联邦的军事动员能力仅仅只有苏联时代的不到十分之一。

4,叶利钦带来的剧烈的休克疗法导致的经济转型,事实上还带来了另外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经济的硬件粗暴转型了,但软件还未转型。就出现了 “我之良药,彼之砒霜” 的状态。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运行方式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的基本逻辑有根本性的区别。市场经济环境下,支撑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是 “契约”。市场经济是大大小小市场主体在自发环境下运行的。想想看,社会上的企业,无论大小,想要生存经营,是不是要依靠各种各样的契约合同而且必须遵守契约合同。而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企业遵守契约,市场经济才能够发展。

但计划经济则不是这样,计划经济环境下,支撑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则是 “权力”。市场经济是无数市场主体自发的行为,而计划经济则是政府统一调配资源的行为。

看看爱丁堡目前混乱的局面,为何老百姓怨声载道,原因就在于在疫情封城环境下,市场职能消失,所有物资被政府,被 “权力” 调配。此时物资流通有市场化流通变成了掌握调配权力的人(手握通行证的人,以及团长)分配流通。而市场流通环境下的供需关系(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下跌,品质好价格高,品质差价格跌)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完全失灵。结果就变成了掌握调配权的人可以依靠权力把低质量的物资高价卖给老百姓,结果搞得天怒人怨。

这种情况下,谁想获得更大更多的资源,就必须获得更大的权力或者依附于更大的权力。俄罗斯的问题在于,制度上讲,计划经济已经转型市场了,但在社会价值观上,苏联社会 70 多年形成的唯权力的价值观并未真正意义上转型为唯契约的价值观。

而权力价值观之于市场,就是你感觉这个国家从政府到企业,上上下下怎么都不讲信誉。而且这个国家怎么这么腐败。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俄罗斯经商的中国商人动不动就被俄国政府查封,货物被充公。比如在俄罗斯没有贿赂简直寸步难行。

而这种全社会极度腐败的结果,就是军队本已捉襟见肘的战斗力被进一步腐化了。以至于乌克兰预防腐败局局长致信俄罗斯防长绍伊古:“感谢您的腐败,因为俄罗斯用于攻击乌克兰的手段和支持资源甚至在两国边境积累之前就已经被盗。”

总结:为何俄罗斯军队在俄乌战争中打的如此拉跨

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让俄罗斯军人失去了吃苦不怕死的战斗意志。

民主化选票化让俄罗斯政府失去了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集中资源发展军事的能力。

深入骨髓的腐败进一步大大腐蚀了俄罗斯军队本已严重下滑的战斗力。

普京在 2000 年刚上台的时候曾经说过,俄罗斯面临近代以来首次成为二三流国家的风险。之后普京执政 22 年,这次战争等于是一次考试,考察的是普京执政 22 年的成果。结果看现在的俄罗斯,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社会治理能力看,就是一个二流半或者三流国家。与世界上比比皆是的这个段位国家相比,区别仅仅在于最大的领土与核武器了。

俄罗斯这个民族,从彼得大帝时代崛起于世界成为世界一流的全球大国,屹立于世界 300 年。凡事有始有终,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国家民族都逃不开兴衰更替的规律,当然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中国。

知乎用户 Closer 发表

文字形式违规 ——极端的年代: 1914- 1991

知乎用户 汉家天下 发表

“特权阶级” 的出现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时代,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集中了全部权力,包括了 “监督权力的权力”。虽然党内外存在监督机构(如人民监察机关),但这些机构只对一部分普通党员和一般干部起作用。大多数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根本不受监察机关的约束。1978 年,阿塞拜疆共和国检察长甘巴伊. 马梅多夫在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愤慨地揭露说:“我作为共和国的检察长,从 1971 年起就以书面形式系统地向领导机关和阿利耶夫同志本人报告共和国农业和工业领域中各种大规模的反国家行为的情况。但是我们所有的通报都石沉大海”。

这些 “特权阶级” 享受着政府规定的各种特殊待遇(包括特殊商品供应、特殊医疗服务、公费休假和疗养、拥有乡间别墅等),另外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贪污受贿、弄虚作假、非法经营甚至公然盗窃等手段把国家和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

首先,“特权阶级” 掌握着苏联中央和地方的党、政、军、企业、农庄的领导权。并且通过权力谋取各种不正当的利益。这些人左右了苏联的政治走向,主导了导致苏联解体的 “政治改革”。

其次,“特权阶级” 多数人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较高,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有机会去西方国家进行访问交流。这些人清楚的了解苏联体制的问题,以及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最后,“特权阶级” 中不少人表面用户社会主义,其实内心里却想向往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他们谋求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直接传给后代,而这只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才能实现。这部分人只要遇到合适的气候便会很快的倒向资本主义。另外一部分 “特权阶级”,他们主观上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想维持现状,保持既得利益。但正是他们所想要维持的现状导致了最终苏联的演变。

“特权阶级”和 “特权阶级” 领导下的苏联政府,无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或者在生活作风上都已经不再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他们脱离群众,使得苏共在人民中失去了往昔的革命形象,也使得社会主义和苏联共产党的威信极大的降低。这在后来的苏联解体中起了催化作用。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不过是 “特权阶级” 的两个代表而已。“特权阶级”的土壤没有铲除,终究会出现新的 “戈尔巴乔夫” 和新的 “叶利钦” 来埋葬苏联,而苏联解体终难以避免。

知乎用户 月塔​ 发表

因为苏联出生就是带着绝症的,本身就是一次注定失败的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两个论断,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脱胎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应该在多个国家同时产生。十月革命后,很多人觉得马克思错了,但是苏联的实践表明,马克思确实没错。

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应脱胎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物质匮乏的社会,人民很容易陷入对生活资料的争夺,这种争夺就会带来特权,掌握特权的官僚阶级必然希望把这种特权传给下一代。在苏联解体时,最反对苏联制度的恰恰是苏联的特权阶级。

在私有制社会,资本家在退休后依然拥有大量的财富,去世后还可以把企业和财富传给下一代;而在苏联,一切的特权和福利都会和职位绑定的,厂长们只要退休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为了后代,也为了退休后的生活,他们有极大的动力打破苏联的制度,恢复私有制社会。苏联解体后,人民生活固然困苦,但俄罗斯的寡头富豪可是名震天下的。

为什么社会主义要多个国家同时产生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帝国主义社会,不止个人存在阶级,国家间同样存在阶级。现在的国家基本可以分为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现在的社会不止阶级间存在剥削,国家间也存在剥削,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无产者在其国内虽然是受剥削阶级,但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们也是剥削者,他们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掠夺欠发达国家来维持。

苏联也曾试着向帝国主义国家输出革命,但是人家根本不搭理你,为什么?

因为这些国家的民众过着比苏联人好得多的生活,人家凭什么相信苏联的制度拥有优越性?

后来苏联又想了一个好方法,就是援助第三世界国家,让他们推翻殖民统治,这样就能削弱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但问题是,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还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上则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给这些国家援助,至多也就是把他们从封建社会推进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可能在这些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很多时候,苏联前脚给了援助,这些国家后脚就跳反到了西方阵营。

为了确保这些援助不会白费,苏联只能进一步追求在这些国家内的政治影响,干涉别国的内政;但是干涉别国内政,这种做法又与帝国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帝国阶段,苏联的盟友要么是毫无自主权的、时刻准备推翻苏联统治的傀儡,要么是只从苏联拿援助却毫无产出的伤口。

知乎用户 罗汉果 发表

去看历史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权力是继承的,财产也继承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进步是权力不再是继承的了,但是财产是继承的。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上权力和财产 (部分) 都是不可继承的了。

那么好了,苏联的官员们就越来越老了,因为退休以后就意味着他在位时的很多福利将失去,即使保留一部分远远高于普通民众的福利,也只能限于他,而不能恩泽子孙。

制度正确吗?当然正确,而且先进,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私心的人而讲,克服人性的羁绊是很难很难的,你觉得自己可以克服,是因为你没有在那个位置上,即使你也做到了,你又能保证其他官员也能做到吗,他的内心你管不了。

在现实的社会里,正确的和先进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以前举过一个比喻,在木头牛车安上汽油发动机,由一名老司机来开,散架子是一定的,发动机先进,老司机驾驶也正确,但是车不行。

前苏联犯的就是这个错误,老马说了,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觉悟空前提高的两个条件是必要条件,而列先生则说可以在薄弱环节率先突破,这两种说法已经矛盾了。

知乎用户 宅左都是法西斯 发表

正文开始前,先做一个无奖竞猜,你觉得勋宗开始的苏修在本质也就是经济上最像哪个国家?A. 沙皇俄国。B. 大英帝国。C. 纳粹德国。

好吧,正确答案是 C,是纳粹德国。纳粹德国由容克贵族组成的特权超垄断阶层用土地控制垄断大资本集团瓜分了德国所有中小企业,这种垄断导致了彻底的供大于求,而容克贵族早期以军事起家,军工产业作为其核心,其余资本家均是其白手套。希特勒作为一个民粹头子,一方面为了糊住选民,不得已进行大量无偿社会福利,包括免费的住房和医疗等等。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失业问题,不得不将大量工人拉去从事军工生产。法西斯主义其定义本身就是极端垄断的资本主义,因为极度垄断,供需失调,导致生产正循环被彻底扼杀,因此就必须不断扩张,掠夺廉价劳动力,扩大市场。

而苏联的特权对应容克贵族,只不过其特权是直接掌握生产,不需要像容克贵族那样套一层手套。而如同希特勒是依托容克贵族帮忙拉选票上位一样,勋宗也是依托特权上位,屁股决定脑袋。如同为了糊住选民的希特勒一样,勋宗也在苏联国内大搞福利。而同样,特权也为了解决工人失业而无限制扩大军工。希特勒前期的高福利来自不断扩张对非日耳曼人的掠夺甚至不惜清除不能提供剩余价值的残疾人的节省,而勋宗的福利来的稍微文明一些,赎罪日战争时阿拉伯各国提高油价让产油国的苏联大发横财。但这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和解,油价回落导致苏联瞬间处于崩溃边缘,因为这种生产本身没办法进行再生产,军火不能被普通民众消费,而这根本原因还是苏修特权的极度垄断。

可以说,特权在勋宗手上彻底扎根,苏联输掉冷战是毫无疑问的。苏修压缩军备是绝无可能,卫国战争时作为重中之重的军工此时是特权的摇钱树。你让特权把工人拉去生产日用品?先不说工人使用新机器的培训,民用工厂的新建。早期轻工业的薄弱环节无论是引入技术,还是自行科研解决都需要极高的成本,对特权来说,做甜点没有造导弹来钱快。因为造军火往往是大订单,签下军火,掌握军工的特权就能获得更多预算。压缩军备就是动自己蛋糕,屁股决定脑袋。苏修除非自下而上发生革命,否则输掉冷战是唯一结局。

知乎用户 教员的学生 发表

这是一张震撼人心的图表,根据表上显示,在前苏联亡国解体之际,前苏联曾举行了一次民意公投,表上那些绿色代表保留前苏联的支持率,而红色则代表反对保留的支持率。细看此表,我们就会发现,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对保留苏联意见是相对数值较低的国家,可数值也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百分之七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天量的高比例数字。但就凭这样巨大的民意反差,苏联还是解体了,国家还是灭亡了。

  看这样一张表,不禁让我们相当一些人大跌眼镜:不是说任何时候胜利都是多数人的正义的胜利吗?不是曾经把前苏联的亡国归于人民对执政党没有信心了吗?怎么还有这样如此高的民意?怎么百姓对保留前苏联居然占绝对多数呢?那苏联怎么就亡国了呢?

  但无论怎么说,前苏联的解体,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少数人赢了。

  我认为,这一张图表,给我们执政党和十四亿中国人民敲响了一记时代警钟。

  标志着人民利益的多数一定胜利,这是历史规律。但是这个胜利也许是曲折的,或许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历史有时真的具有很大偶然性。不过这个代价太大太大,甚至亡党亡国。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并非都是一直向前向上,这是对的,甚至还要经历不少失败。相信曾经作为世界共产党第一大党的苏共,也许有一天再次崛起,但是那时已经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个曲折,一下子可能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或者更长时间。

  所以,防止这样的少数人阴谋变成现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显得特别特别重要。

  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导致苏联亡国的是少数人,这部分少数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掌握着国家命脉,能量很大。这部分人的构成,主要是前苏联腐败官僚、已经背离和叛变无产阶级的少数精英及其金融、经济寡头组成。他们曾经利用各种借口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将大批企业变成私人财富,瓜分了国家主要经济支撑。这批人当时用戈尔巴乔夫的什么新思维作为 “改革旗帜”,忽悠了亿万老百姓。就是这一批富可敌国的大富豪,在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之后,开始索取政治权力,关键时刻,决定了前苏联的生死存亡。尽管在全民公投时人民还根本不同意前苏联走向瓦解,但为时已晚,已经阻挡不了资本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的祸国殃民的破坏力,让苏联 70 年牺牲数千万人的奋斗成果瞬间付之东流。

  一个大国用亡国的教训,向这个世界宣布了一条血淋淋的真理:某些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少数人的破坏力,一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看” 好这部分少数人。

  怎么看好,那就是未雨绸缪,要用阶级眼光来想到和看到他们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如果过去还不明白的话,那么,今天就看看这张图表。

  今天,这部分少数人也在给十四亿中国人民上课。

  今天的中国,也存在这样的少数人。

  少数人,特别是掌握了巨大经济财富的少数人,一旦他们坐大,一旦他们与国家和人民不能同心同德,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量。这些人,中国眼下是存在的。今天,那些窃取高位的已经被我们打垮的人,诸如周、徐、郭、令等等一大批贪官污吏,连同那些官商勾结,靠各种非正常手段窃取国家财富,将国家财富私有化的大富豪们,他们正在对国家形成巨大威胁。

  这是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都看得见的事实。

  一旦这些人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他们绝不满足于自己占有的财富,而是为保护自己非法所得,便把触角伸向政治领域,想左右国家政治和经济权力。这是世界上一切资本主义大亨们都已经走过的路,也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这类人也同样不能例外。

  一个事实举世瞩目:不法官商们搞的那些什么 “西山会”、“泰山会”、“江南会”,什么 “湖畔大学”等等,已经告诉我们,这些富豪们搞的这些江湖帮会,可绝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那么简单,他们已经在觊觎国家政治和国家权力。他们搞的那些糜烂的红楼会所,有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搞花天酒地,拉更多的有职权的干部下水,以便与他们同流合污,最后靠他们的资本左右权力。有足够的事实证明,某些人在肆无忌惮的向国家金融发起挑战的时候,在把国家金融污蔑为都是 “店铺” 的时候,已经在耀武扬威地丝毫不把国家放在眼里了,那是有天大的政治野心的。

  这些人,加上那些跟着帝国主义狂吠的社会公知们,那些骂我们的党、虚无我们的革命史、侮辱领袖和英雄的人,他们沆瀣一气,加起来并不是这个社会的多数,但是,这些人能量却很大,破坏力很强,对国家安全威胁很严重。因为他们比之一般老百姓,掌握着巨大的财富,有更大的话语权,有的甚至还打着名流的牌子。特别有些人还常常以什么 “能人”“先锋”“改革者” 自居,一般老百姓还辨不清他们的真面目,看不透他们的画皮,认不清他们的狼子野心,因此便很能忽悠人。

  但是,当国际国内的大环境适宜他们兴风作浪时,他们便可以干出祸国殃民的大事,甚至能够颠覆我们的国家。这绝非危言耸听。

  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公开骂领袖、诋毁英雄、嘲讽先烈、虚无革命史的人,他们越发大胆起来,甚至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重大事件,还公然为日本靖国神社招魂,一些曾经咒骂诋毁我们的抗疫成就的人,看准时机,也出来再次侮辱我们的全民抗疫斗争了,等等,把个舆论场搅得乌烟瘴气。许多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可以说建国 70 多年历史上所没有。他们看国家主流媒体还没有来得及发声,便越发猖狂起来。敌人向我们挑战了,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防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和平演变,为了防止这少数魑魅魍魉兴风作浪,颠覆我们的国家,我劝每一位读者认真审视一下上边这张图表。我们切不可认为,反正劳动人民代表的是大多数,那些躲在阴暗角落狂吠的几个坏人,迟早都会遭到历史惩罚的,并且因此而放松对这些坏人的不妥协的斗争,那便大错特错。毛主席 1945 年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里告诫我们说:“敌人是不会自行灭亡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 陈先义

知乎用户 Dr. 张狒狒​ 发表

大过年的,说这些多不吉利呀~

就提供个角度吧,不深入讨论。

苏联是个意识形态国家,但后期领导动员机构背离了其意识形态,导致不能再以意识形态凝聚不同民族不同利益团体,于是苏联以最快的方式分裂成了若干个民族国家。

分裂之后所形成的民族国家其影响力辐射本质上是自限的,而这种自限的民族国家不会对意识形态国家的世界霸权产生本质的威胁。相对于意识形态国家,民族国家对外族的吸引力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苏联的和平解体受到了美国的欢迎和祝贺。

但很明显,这种欢迎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一旦美国内部出现了问题,作为苏联核心国家的俄罗斯联邦依然是泼脏水的好靶子,尽管俄罗斯人的人均 GDP 甚至已经不如中国(2020 年,10126 USD vs 10500 USD),美国依然将这样一个欧洲的白人国家视为舆论战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因为俄罗斯的核弹头吗?不尽然,即便俄罗斯继续消减核武库到与中国同样的水平,俄罗斯也依然会被不停地不停地诋毁,连同它的前身。俄罗斯也只有把自己混成乌克兰那样,欧美才会真正把她当做一个欧洲的边缘国家。顺便说一句,乌克兰人均 GDP 是 3727 USD。

(以人寿保险的角度来看,人命价格大约就是其年收入的 10 倍到 20 倍。)

就说这么多吧。


留个课后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算不算是民族国家?美国的意识形态到底是什么?

知乎用户 小猫黑丝袜​ 发表

苏联在巅峰时期,是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全世界军费开支第一的国家,坦克,战机,军舰,潜艇等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国。但就是这么一个打个喷嚏都会让世界颤抖的超级大国, 从 1922 年成立到 1991 年解了体,仅仅存在 70 年的时间,就轰然倒下。

作为唯一在国家军事力量异常强大却突然衰败的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更有军事上的。

**强大的堡垒容易从内部坍塌,苏联统治集团的腐败问题,从这个政权一开始建立到灭亡,始终无法解决,且愈演愈烈。**在列宁时期,取消货币和自由贸易,资源由国家统一收支,但这一政策被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利用,大规模的腐败就开始出现。

**这些腐败的种类主要包括,公车腐败,住房腐败,饮食腐败,医疗腐败,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用公款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帮蛀虫做不到。**1923 年 10 月,俄共发布《关于同浪费作斗争》的通告信中,列举了众多官员利用国家公款玩赛马,装修住宅极度奢华,去赌场,官员们的太太在疗养院一住就是大半年,而工人们却虚弱多病无钱治病。在官员中特别普遍的现象是去国外疗养,去德国治病,甚至派自己的亲戚陪同。

**而到了斯大林时代,干部的特权腐败更是开始制度化,合法化,所有人民委员会和其他权力机构,都开始建立只供指定的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小卖部,医院,疗养院和休养所。**在当时,一位中央某部部长月薪是 27000 卢布,这大约比教授的薪水高 6 倍,比工程师,医生,熟练工人的工资高 20 倍。

斯大林时期高级领导干部除正式工资外,还会与工资同时收到一个装有很多钱的大信封,**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钱袋制度。**因为不便于无限制地提高干部的工资,于是当局想出了发红包这样一个巧妙的办法,所谓红包就是一个封好的装钱信封,这里头装了多少钱,按什么样的秘密名单发放,是出自于哪里的钱,普通老百姓是无从知道的。

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中,回顾了特权化在斯大林时代大肆蔓延的情形,**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 4 万人,国营百货大楼有一些柜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而那些级别稍稍低一点的头头们,则有另外专门商店为他们服务,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

**高层领导已经堕落如此,上行下效,整个干部集团的腐败随之泛滥,**以至于在苏联社会,处于社会顶层的高官们形成了一个互相勾结的利益链条,他们享用免费的餐食,住着高档别墅,更有几十佣人每日伺候着。谁敢动他们的奶酪,他们就要干掉谁。

**赫鲁晓夫上台后,曾试图限制斯大林时代泛滥成灾的干部特权腐败,但最后大败,而他本人也因那些不甘心放弃腐败特权的官僚们的反击而下台。**而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恰恰是得力于在赫鲁晓夫手里失去腐败特权的干部们的支持,作为回报,勃列日涅夫为这些干部们创造了苏联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好的腐败环境。

如果说苏联的党的垮台是改革的结果,不如说是它没跨越腐败陷阱,割断了与人民的联系,在人民不满和冷漠中失去了支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也就是说,苏联早就已经是个空壳子,外表看上去很强大,但其实已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了,灭亡是理所应当的事。

1991 年,苏联人民没起来保卫苏联那个党,各级党组织也没抵制,军队甚至分裂和倒戈,原因就是这个党早已名誉扫地,臭名昭著,失去民心了。

知乎用户 尔朱荣​ 发表

你们眼光太局限了。

苏联本质上是俄罗斯帝国的继承者,俄罗斯帝国最高统治者,俄罗斯的皇帝头衔如下:蒙上帝恩典,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沙皇及独裁者;喀山、阿斯特拉罕、波兰、西伯利亚、陶立克克森尼索和格鲁吉亚沙皇;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亚、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库尔兰、瑟米加利亚、萨莫吉希亚、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尤戈尔斯克、尤格拉、维亚特卡、保加尔和其他地区的王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洛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乌多利亚、奥勃多利亚、孔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齐斯拉夫和全北域的君主;普斯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切尔卡斯亚、突厥斯坦、伊弗里亚、卡塔林尼亚和卡巴尔德尼亚地域及亚美尼亚地区的领主;挪威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和奥尔登堡公爵。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欧洲近代帝国 + 殖民帝国的组合体。十月革命之后,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中亚等地纷纷成立暂时独立的共和国,并和苏俄作战,芬兰干脆直接独立。没有了沙皇,苏俄统一之后,为了维持这个帝国,只能继续用加盟共和国这种形式来缓冲。

对比其他几个类似的。奥地利帝国、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之后崩溃。不列颠殖民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在二战后崩溃。

而俄国人能在 20 世纪的民族独立浪潮中,把一堆殖民地维持到 1991 年才崩溃,简直是奇迹。所以加盟共和国不但没有导致苏联解体,反而是给苏联续了命。

不要跟某邻居比,某邻居天下无双的民族整合重铸能力他们学不来,也没人学得来。你们认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以及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完全是自我带入某邻居独一无二的历史国情,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去瞎理解其他民族。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当时的苏联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 “美好” 的特权阶层,与社会主义制度阻碍特权变现甚至传代的矛盾。

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苏修叛徒集团的党国精英们,一步步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

苏联的党国精英享有很多特权,这是客观事实,不然也不会称其为 “苏修叛徒”。

他们的特权包括相比工人很高的工资,能开豪华汽车,住大别墅,特供的优质食物等消费品,以及能让后代进最好的学校等等。

如何看待天津一老师对比家长收入,称「你妈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暴露了哪些问题?

但是,就这?

苏修是相对于社会主义而言的,跟资本主义比起来,他们的 “修” 简直是在抱着金碗要饭。

一个苏联大企业的总经理的薪水约为普通工人的 4 倍,而在同期的美国,这个数字一般是 150 倍。

一种叫做 “十分位率” 的全国通用的评估收入不平等的标准,把最富有家庭(约 10%)的总收入,与最贫穷的家庭的总收入加以比较,从而测算出收入差距。一项由西方一流专家开展的调查显示,苏联 1967 年的十分位率是 4.5
这意味着最高收入家庭所得是最低收入家庭所得的 4.5 倍。相比之下,美国和法国的十分位率却都是 15.9,达到苏联的三倍半之多。

苏修的高级官员收入确实很高,远超大企业的负责人,然而跟美国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在苏联体制下,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一般产业工人的 8 倍。1993 年,在美国,产业工人的平均收入大约是每年 2.5 万美元。这种工资水平的 8 倍那就是一年 20 万美元。而美国高层精英每星期的收入都超过这个水平。明斯克(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党委第一书记和妻子、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而有一些高层领导和妻子住的是在列宁格勒的一居室的房子。

苏联有少部分高层的特权精英确实享受到了大面积的住宅,以及豪华轿车,然而这并不是个人私产,而是与其所在的职位紧紧绑定。

所以一旦他们因为某些原因 “落马”,大豪斯和大汽车,几乎统统都是别人的了。当然,曾经特供的食品也享受不到了。

而在美国,这种大豪斯、大汽车,别说政客精英,甚至已经是很多成功的律师、医生标配的私有财产。

不仅大豪斯这种私产不属于苏联党国精英,他们想用权力让子女继承特权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苏修由于社会主义信条的制约,财富和权力无法实现传代。尽管苏修官员可以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但充其量也只能保证后代能找到体面光鲜的工作。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联官僚体系,依然在不遗余力的从社会中下层吸收新鲜血液。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70% 的部长和国家委员会领导人,50% 多的大型国营企业负责人,参加工作时都是工人或农民(Matthews,1978,p.158)

这是享受惯了特权的旧官僚难以容忍的,尤其是他们见证了 “美妙的” 私有制和西方资本主义之后。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苏修开始大跨步的开放,西方很多信息迅速传入苏联精英体系内部。

当苏修的官僚们知道,资本主义可以使他们过上更加 “美妙” 的生活时,苏联解体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苏联的 spring 也就降临了。

前面提到的十分位数的比率,1995 年俄罗斯已达到 13.5:1,超英赶美指日可待。

“他们” 从坟墓里爬出来了,“他们” 胜利了,“他们” 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本文部分引用内容出自《来自上层的革命》)

知乎用户 SevenStarStove 发表

还是被自己的全体老百姓集体、彻底抛弃了。甚至包括应该效忠于国家的国家机器,都抛弃了苏联~

别扯什么外部势力,第一没那么多外部势力,第二就算有,苏联的反间谍机构是吃干饭的?

每次看二战历史我都有很大的疑问:苏联这个拯救过全人类的国家,到底是怎么完蛋的?而且完蛋的这么彻底?现在俄罗斯老百姓几乎没人愿意回到苏联~

原因当然很多,但个人认为:还是它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而 “外部势力” 捣乱的原因,根本排不上号。

翻翻苏联的军事对账单:有 1000 万常备武装力量,100 万专业内务警察(防特反特是主要任务),尤其是后者天天不干别的,就专门盯着国内国外乱说乱动的。

按专业人头算,苏联估计是全世界对内控制最严的国家。这样内部组织严密、防特甚于防贼的国家,你跟我说几年就垮了是因为外国人几声宣传?这不符合客观规律。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外部势力都没那么容易渗透,更何况苏联存在那几十年,是个连互联网都没有,人和人互相联系要靠写信的年代。外部势力对苏联老百姓有多大影响?只能说聊胜于无。

就这架势,“外部势力” 得多不开眼,给这么个铁板一块的国家捣乱送人头?

越仔细看苏联的武装力量对账单,我越能想象我三舅(当年是军工国企一个小基层领导)听说苏联解体当时的心情:

他跟我说,当年他听说这个叫苏联的国家居然几年之内呼啦一下子散架子了,第一反应根本不是震惊,而是觉得不可思议,有悖常理。

他去过苏联,知道苏联生活水准很差,但他没想到人类历史第一强大的国家机器,居然丝毫没能挽救国家,按他的原话:这国家当官的得多特么不像样,连自己的枪杆子都反水了~连防着造反的人都跟着反了~

他当年去过苏联,他跟我说:人家那女特务,跟你那啥的时候,还不忘套你情报呢~

就这么个 “专业人干专业事儿” 的国家,还号称理想的国家,怎么就呼啦一下子完蛋了,连个送终的都没有?

他是理解不了~我也理解不了~谁能给个答案?

知乎用户 lanxia5755 发表

我曾经在其它问题下写过一篇文章回复大致相同的问题,这里也用同样的文章回复题主。

《对帝国灭亡的精确预言》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搞和平演变,是向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向所有共产党,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内,敲响了警钟。…… 总之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及其重大的问题。” 这是毛泽东在主持讨论《九评》时的一段话,时间是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如果把这句话总结如下,

那就是说:

“共产党内出了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是要亡党亡国的。”

历史发展到 1991 年,前苏联共产党解散了,这个党灭亡了,前苏联解体了,这个国家消亡了。

如果说毛泽东的这个观点是理论,这个理论就被未来的实践所证明了。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真理。如果说这是毛泽东的预言,这个预言被应验了。那么这个预言就是箴言。

真理并不总是很美的,人们举的最多的真理就不美。

人总是要死的,(大前提)

张三是人,

所以张三也是要死的。

这样的真理,逻辑论者说是一则完美的逻辑推理,它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实践论者说这个理论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实践证明了理论的真理性。

共产党内出了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是要亡党亡国的。(大前提)

前苏联共产党内出了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所以亡党亡国了。

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前苏联的共产党死亡了,前苏联也亡国了。毛泽东的这个理论或者说预言也应验了。

纵贯中外历史数千年,没有一个人能如此精确的预见到一个政党的消亡,更没有一个人能精确的预见到一个国家的消亡,更何况是一个强大帝国的消亡。

与毛泽东同时代基辛格甚至这样说道: “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共总书记时,如有人谈到苏联崩溃,一定被视为荒诞想法。” 而毛泽东却是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就看到了这种亡党亡国的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逻辑必然性何在呢?三段论者是不需要继续追问的。而毛泽东早在 1965 年就指出了这种必然性。

1965 年 8 月 3 日,毛泽东在会见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文化事物部长国务部长马尔罗时曾有过这样的谈话。“马尔罗是个中国通,中国大革命时曾在中国活动过,他说:‘我认为在毛主席之前没有任何人领导过农民革命获得胜利。你们是如何启发农民这么勇敢的?’毛泽东回答:‘这问题很简单,我们同农民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使战士们感到我们不是一个特殊阶层。’马尔罗谈到苏联,说:‘我感到赫鲁晓夫和柯西金使人想到的似乎不是过去所理解的苏联了。’毛泽东说:‘它是代表一个阶层的利益,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摘自《毛泽东传下》1393 页)。

如果说要追问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它是代表一个阶层的利益,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应该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古代就有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之说。

代表一个阶层的利益,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起与赫鲁晓夫时代,形成系统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而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达到了顶峰。1991 年,莫斯科上万名大富翁中,大部分人是原来的党政干部。同年 6 月的一份调查表明,在苏联高层干部队伍中,76.7% 的人已经认为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正是这些所谓的 “共产党人”,革了苏共的命。这些人不仅捞足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还继续身居高位,控制着国家权力。苏联剧变后的俄罗斯,除了权力金字塔塔尖上的少数人物有所变化外,大批干部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显贵。他们占了新总统周围高官总数的 75%,新政党领袖中的 57.1%,新政府官员中的 74.3

知乎用户 猫哥的视界​ 发表

8.19 三十周年纪念日,8.19 事件是直接促成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以史为鉴,我们首先来解剖一下前苏联这只麻雀。我们得把一些深层次逻辑搞清楚了,才能真正理解最近管理层提出 “共同富裕” 的伟大意义。

1 苏联为何解体?

苏联为什么解体,后世研究很多,大家比较公认的原因是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

这个结论是有扎实的数据基础的。

苏联的解体时间是 1991 年 12 月 25 日,在这个事件 8 个月前,也就是 1991 年 3 月 27 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联进行了一次全民公投,这个公投的题目是——

你是否同意保留苏联为 “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

所谓的 “主权国家联盟” 是指由一批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联盟,各个主权国家拥有独立的军事、外交等各项主权,用主权国家联盟来替代苏联实际就相当于苏联解体。

所以,这个公投题目你也可以理解为——

“你是否赞成苏联解体?”

最后的结果是有 76.4% 的苏联公民投下了赞成票。一个国家有超过 3/4 的公民赞成解体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分崩离析已是一种必然。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苏联人民会抛弃苏联?

这个问题我看过无数的研究资料,中西方的都有,比较统一的研究观点是苏联官僚阶层背叛了苏联人民。

这个观点曾经让我非常困惑,任何观点都是要有依据的!苏联官僚阶层背叛了苏联人民的依据是什么呢?

历史书告诉我们,在上个世纪 70—80 年代,苏联官僚阶层慢慢脱离群众,成为了特权阶级。

包括享受特供商品——比如吃特供鱼子酱、喝特供伏特加、住特供大房子,开进口汽车,给子女安排好工作等等。

在苏联官僚集团上层,更是热衷搞特权与个人崇拜——

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案例就是勃列日涅夫就特别喜欢给自己发勋章,执政期间就给自己发了 100 多个勋章,还从西欧给自己进口高级轿车乘坐,然后住了几套海滨别墅,给子女安排了几份待遇丰厚的工作……

勃列日涅夫挂满勋章的照片(来源:新浪网

这些行为对不对?

当然不对!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客观地讲,勃列日涅夫这些 “腐败” 行为放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领导人身上都不算个事!

以民主的灯塔,自由的象征美国为例。

奥巴马家境贫寒,读大学全靠助学贷款,43 岁才还清大学贷款,47 岁担任美国总统,干了两届后就变成了亿万富翁,退休后就买下价值上亿美元的豪宅。

奥巴马购买的豪宅(来源:新浪网)

好吧,你也许会说那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我再以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来比较。

当下的越共高层,凭借权力优势在各大领域大肆扶持白手套,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亿美元捞,金融、地产、电信、能源等等最容易寻租的领域都被越共高层把持,军队经商问题尾大不掉,在公开的图片中,我们甚至能看到越军女军官公然拿着奢侈品包包毫无顾忌。

提奢侈品包的越南女军官(来源:新浪网)

与越共高层的腐败相比,前苏联官僚阶层那点特权真不算什么!

所以,通过上面的比较,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究竟是苏联官僚阶层背叛了苏联人民更多,还是当下越共高层背叛越南人民更多?

接下来就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腐化不算太严重的苏联会有 76.4% 的苏联人民抛弃了这个国家,而越共却获得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呢?

说白了还是经济问题。

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前 20 年的 GDP 变化。

苏联 GDP 变化图(来源:世界经济网)

苏联经济从 80 年代初开始就不行了,1983 年苏联的 GDP 接近 1 万亿美元,到了 1991 年已经掉到只有 7500 亿美元了,9 年时间经济规模打了 75 折。

我们再来看看越南。

1986 越南跟着我们屁股后面提出了 “革新开放”——与我们改革开放相比就换了一个字,其实就是全盘照抄中国作业,然后经济就蒸蒸日上。

越南历年 GDP(来源:汇聚数据)

1986 年越南 GDP 不过 263 亿美元,到了 2019 年已经变成 2610 亿美元,33 年膨胀了 10 倍!

按:越南虽然很厉害,但是与中国老师相比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1978 年中国 GDP 大致是 2100 亿美元,1986 年是 3000 亿美元,2020 年已经达到 15.5 万亿美元,42 年膨胀 73.8 倍

2 假如苏联也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苏联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会是什么样结果。

苏联如果走改革开放道路,其基础条件远比中越要好得多!

首先,在能源层面苏联就抓着一手好牌。

苏联本身就是能源生产大国,在 70 年代,苏联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美国——埃及、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都是亲苏联国家,美国的铁杆只有一个以色列,不仅不怎么产油,还因为支持以色列得罪了几乎全部阿拉伯国家。

也就是说,苏联是最有条件率先搞出石油卢布的国家——就算是东欧 + 苏联当时工业制造能力比不上西欧 + 美国,但是苏联完全也有条件将石油美元体系搅黄。

至少在能源问题上,美国卡不了苏联的脖子,苏联却可以在能源领域兴风作浪给美国添堵,仅凭这一条,苏联的能源基础就能让中国口水留一地了。

其次,苏联已经实施多年义务教育

苏联 + 东欧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工程师队伍,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差。

只要苏联打开国门,允许外资进入,改革经济体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价值洼地——美日欧多余资本就会潮水般进入,对于苏联人民而言,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苏联公民不愿在国企混吃等死,就去外资或者合资企业上班,苏联就业的压力就会大幅度减轻;

老百姓不愿意住赫鲁晓夫楼,就去买商品房;

老百姓想要更美好生活,就自己创业做生意;

体制一变,压在苏联政府身上要解决所有公民衣食住行的包袱就卸下来了,苏联可以从容地推进国企改革,把自己在国防航天能源领域的优势技术转化为民用,引导制造业不断升级;

财政富裕了,还可以给公务员加薪涨福利,打造一只清廉高效的干部队伍……

苏联如果走上改革开放道路,那么苏联人民怎么可能会抛弃苏联?苏联就不会有解体的悲剧了。

(来源:新浪网)

苏联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对于中国也不是坏事。中国完全可以跟在苏联背后,摸着苏联过河——

相当于前面有苏联帮我们试错,我们有选择地抄苏联作业,苏联转型过程中踩到什么雷,我们可以避开,转型成本小得多;

制造业有竞争也不怕,中共不但组织执行效率比苏共更强一些,而且我们人口、基础设施(海运港口)都有优势。

地缘政治博弈上我们也不用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反正前面还有苏联这杆红旗顶着,我们甚至还可以在苏联与美国之间左右逢源……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3 苏联为什么没有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是苏联领导人目光短浅吗?

不是!

1983 年,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与日本搞好关系,要大胆引进日本资金与技术。

这差不多就是抄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作业

在 70 年代末期—80 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引进的资金与技术主要就来源于日本。

然而,安德罗波夫在总书记位置上只干了 1 年 3 个月就去世了,后世有人叹息,如果安德罗波夫能够活长一点,也许苏联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安德罗波夫(来源:新浪网)

就算安德罗波夫再活 10 年苏联也很难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什么?

因为一个庞大国家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要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力,这不但需要远见卓识的领导人,更需要一只年富力强的官僚队伍来执行。

苏联在 70—80 年代初期恰恰就缺乏一支年富力强的官僚队伍!

毛主席有句名言: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没有合适的干部,任何改革设想都是水中花镜中月!

苏联干部队伍的缺失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内伤。

1939 年卫国战争之前,整个苏联人口约为 1.6 亿人,1939—1940 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的东部地区,人口增加到 1.8 亿。

然后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共死亡 916.48 万人,平民死亡 1740 万人,总体死亡 2660 万人(俄罗斯近年公布的数据)。

苏联总共才 1.8 亿人,光是死亡就有 2660 万人,战后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多半不死就残。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是上述的死亡数字。

军队是死伤最惨重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主要年龄是 20 后出生的小伙子,由于战争伤亡太大,20 后的年轻人后来基本上被打光了,所以,苏联后期不得不动员更多的老人与妇女参军。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其实已经元气大伤——不仅是因为死亡几千万,伤残几千万,更重要的是,在 20 后这个年龄层的人群出现了系统性的断层,特别是在政府与党委部门,优秀的 20 后政工干部出现了集体断层。

政府与党委 20 后年轻人集体断层在几十年后就逐渐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苏联历届领导人出生年份与执政年龄

大家看看,从 60 年代开始到 1985 年,苏联最高领导人都是 00 后与 10 后,85 年接班的戈尔巴乔夫是 30 后,中间的 20 后没有了!

苏联不仅最高领导人如此,整个体制管理层也是如此。

苏共 23 大,中央委员连任为 80%

1976 年的 25 大,连任率达到 90%

1981 年 2 月召开的 26 大,选出的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都是 25 大原班人马,其中政治局成员平均年龄为 70 岁,书记处为 68 岁

1978 年—1981 年两届州党代表大会期间,156 个州委书记只换了 5 人;

1974 年—1981 年,80 多名政府部长也只换了 14 人。

大家知道上述数据说明什么吗?

说明从 70 年代到 85 年期间,苏联进入了 “老人政治”。

为什么出现 “老人政治”?

原因很简单,体制内的年龄层出现了严重断层,上面是一群 60—70 岁的老头子,下面是一群 20—30 岁的年轻人,其中最重要的 40—50 岁这个年龄层(也就是 20 后出生的人)的中坚力量出现了系统性缺失!

这就太要命了!

老人不放心把权力交给 20—30 来岁的年轻人,毕竟经验与阅历都不够,所以只能在老人之间交接,因为没有合适的接班人。

勃列日列夫一干就是 18 年,临死前没办法,只能把总书记交给了 68 岁的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干了两年心力交瘁就扛不住了,还是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只能把担子交给了已经 73 岁的契尔年科,契尔年科干了一年就病死了,现在好歹有个 30 后的戈尔巴乔夫能接班了。

苏联从 70 年代到 85 年贯穿 15 年的老人政治不仅让苏联那段时间政治僵化、官僚主义严重,最致命的是恰恰错过了 70 年代经济转型的良机!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总书记,这个 30 后的领导人突然执掌一个庞大的国家显得稚嫩而不知所措。

戈尔巴乔夫虽然意识到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却不知如何着手解决。

在西方舆论的忽悠下,戈尔巴乔夫首先推动的却是政治体制改革,先是提倡 “新思维”,然后体制改革逐渐全盘西化,经济改革还没起步,苏共的执政地位在这种改革中被严重削弱。

僵化的经济模式、混乱的政治生态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85 年之后苏联经济断崖式下跌。

1991 年,苏联已经病入膏肓,然后才有了 819 体制内的建制派在绝境中回光返照的反击,最后被叶利钦轻松击溃。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解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地,国际共运遭受重创,读史到此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避开了哪些坑?

请阅读原文:原创 | 苏联解体的悲剧:美国心腹大患不是中国而是……

这里是 @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 713

知乎用户 侃夫子 发表

因为苏联的罪恶,终于到了恶贯满盈的一天。

美帝的罪恶被经济上的成功掩盖了,苏修的罪恶则因为经济上的失败而完全暴露了。

如果我们把 “曾经的同志” 这种感情偏向放到一边,苏联的失败是非常好解释的,那就是因为他垃圾、他罪恶、他不亡没有天理。

苏联的扩张,是征服,而不是解放。

苏联的全球扩张策略,本质上和 “大东亚共荣圈” 没有区别,无非就是树一杆自说自话的大旗,然后把侵略强占的领土和威逼胁迫的国家变成自己的国土和势力范围。

苏联从来没有打算平等对待那些他们嘴里的同志。所谓同志,意思是你要跟他保持一致。

就以中苏关系为例,以中国在红色阵营老二的地位,在苏联同志眼里,是什么呢?

去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当时我说过,什么兄弟党,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实际上是父子党,是猫鼠党。——毛教员《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

中国因为主张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连古巴也要跳出来辱骂我们 “太阳时间长了也会熄灭”,我们回他——“卡斯特罗无非是豺狼当道”。直到很多年后,卡斯特罗才对 “中国同志” 承认当年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中国从苏联那里得到的待遇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国家。

铁托因为主张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在共运阵营就要被批倒批臭。而我们也不得不站在苏联一边批判所谓的 “铁托主义”。

凡此种种,苏联对所谓的兄弟党,所谓的共产主义同盟,一贯是欺压强迫、一贯是欺骗利用、一贯要搞爸权主义。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在解体的时候有多痛快,就反映了苏联自树合法旗帜非法侵略压迫他国的行径有多么不得人心,也说明了苏联的存在有多么不合法。

苏联大搞经济收买、政治干预、军事威胁,到处扩张势力范围,这种帝国主义行径甚至能把中国和美国挤到一起去反对苏联帝国主义路线。

你想想,苏修得有多缺德才能把中国逼到美帝那里去寻求基本的安全保障?

苏修霸权主义就是这么牛逼。

苏联的解体,对那些加盟共和国来说,是结束了一段被侵略被占领被吞并的历史,获得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新生。

他不解体,有天理吗?

知乎用户 ElwoodBlues 发表

你是苏联的农业部门的高官,但国家给你的只有赫鲁晓夫楼的公寓,配车还是一台四缸伏尔加,那破车性能不好,还是手摇车窗的。

你想搞几台进口车开吧,还得看人脉,进口都要有审批。你想贪钱还不能明着来,就算贪到钱还只是卢布。

你的同事们也很疑惑:我们大权在握,为什么只能开几台破烂伏尔加,住在破公寓里?

幸运的是,现在苏联由一个额头有胎记的傻子掌管,你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知乎用户 龙头大哥 发表

因为有雅科夫列夫,苏联真正掘墓人。

雅科夫列夫 1923 年出生于雅罗斯拉夫州的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在战争中,他不幸受伤,腿部落下终身残疾,后被公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30 岁就进入苏共中央,应当说苏共曾经精心培养过他。

雅科夫列夫早年颇具有正义感,尤其在 1973 年,他因在《文学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批判当时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由于当时正值中苏关系交恶期间,这篇文章含沙射影不言而喻,此举惹怒苏共中央,被解除党内职务,派往加拿大任苏联驻加大使,远离政治中心 10 年。不知是否受此刺激,雅科夫列夫从此性格大变,开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给苏联掘坟。

1983 年,他利用戈尔巴乔夫访加的机会鞍前马后,卖力奔走,得到戈尔巴乔夫的极大赏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其破格提拔,长期担任苏联宣传部长,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大权。

雅科夫列夫开始在苏联主要媒体上大量安插所谓 “自由派” 知识分子,这些人在各类媒体上大肆贬低苏联成就,聚焦苏联历史的阴暗面和污点,恶毒攻击,甚至造谣抹黑,导致社会意识形态混乱,人心开始离散。

主要攻击方向

1. 借批判斯大林,攻击苏联

在雅科夫列夫担任宣传部长期间,苏联主要党政机关报纸,毫无顾忌的大肆批判斯大林,把斯说成比希特勒还坏的人,盲目给历史翻案,此举不仅造成了苏联内部对历史迷茫,还造成了各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的信任危机。

2. 宣扬大俄罗斯主义

以公开化,科学化为名,不断就苏联各民族性刨根溯源,公共扁低少数民族,大肆赞扬俄罗斯民族,强化民族差别,怀念沙俄时期,开历史倒车,此举使俄罗斯民众感觉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和各加盟共和国拖累,俄罗斯早就飞黄亨达了,俄罗斯分立势力开始抬头。

3. 对抗苏联国本

早在 1985 年,雅科夫列夫就上书戈尔巴乔夫,提出了 “民主性、公开化、多党制、总统制等一系列全面的政治改革建议”,触及苏联国本,随后在掌握了苏共意识形态大权后,更是开始肆无忌惮的四处作报告、发表讲话或撰写文章,鼓吹所谓 “民主化” 和“公开性”。

4. 盲目鼓吹西方

雅科夫列夫还利用和宣传媒介的世界之窗,大肆鼓吹西方各国,除了介绍各国美丽风景之外,还鼓吹制度的优越性,把西方各国描绘成极乐世界,而对比苏联成了无间地狱。

雅科夫列夫就这样一步步谋划,一步步推进,步伐也越来越快,局面越来越失控。

直到 1990 年 3 月 11 日开始,立陶宛最高议会通过了《立陶宛国家重建法案》,决定脱离苏联独立,是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吹响独立号角的。但身为苏联意识形态第一人的雅科夫列夫,居然公开赞扬这种行为,称为了民主勇敢的走出第一步,这种公开分裂国家的行为,让苏共忍无可忍,最终在 1991 年 8 月 15 日,苏共监察委员会以分裂苏共为由建议将其开除出党,但他此时已毫不在意,次日,他宣布退出苏共。四个月后,苏联解体。

1994 年,直到苏联解体后,雅科夫列夫才袒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他声称,布尔什维克主义是 “历史的鼹鼠”,应当肃清布尔什维克主义。

雅科夫列夫堪称苏联解体第一掘墓人。

后记:

苏联解体后,雅科夫列夫也没闲着,担任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副主席。1992 年底,他又被任命为政治迫害受害者平反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当过俄公共电视台(国家电视一台)董事会主席。

先后写了 25 本书,“反斯大林主义,鼓吹民主自由” 始终是贯穿其思想的主线。直到 2005 年去世。

但独立后的俄罗斯并没有被西方国家接洽,敌对态势依旧没有改变,同时俄罗斯本身也是多民族国家,境内少数民族达 100 多个,分裂俄罗斯风险至今依然存在!不知已经去世的雅科夫列夫有何感想?

知乎用户 左情者 发表

既然苏联是历史和 Russia 人民的必然选择,

那想来苏联解体也是了。

知乎用户 百潭寺日海和尚 发表

所有左派说上天,说的天花乱坠,就是不敢提一个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很简单,就俩字,没钱。

苏联后期穷到什么程度?戈尔巴乔夫出差到西班牙开会,开到一半,灰溜溜地跑了,各国代表还纳闷呢,后来才知道,苏联没钱了,一大票随行团队的开房费都出不起。

钱都被挥霍完了,为啥苏联坐拥整个东欧的财富都能被挥霍一空,就不属于我现在想讨论、能讨论、应该讨论、敢讨论的。

知乎左派常常抨击戈尔巴乔夫的软蛋决策,其实你们以为苏联内部没人想过重拳出击,学斯大林么?很简单,没钱。

一开始是老百姓起来闹,军队其实也镇压过,为啥后来行不通了?原因也只有一个,没钱。

没钱妥善安置大量战场下来的骄兵悍将,这些人后来成为主要上街的力量,派来出重拳的空输看到这些人,军心是有很大挫败的,谁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过得怎么样。

叶利钦上来不玩虚的,就只给跟随自己的军人真金白银。叶利钦 93 年白宫事件的时候,放话 “跟我干的莫斯科一套房” 军人很实在地紧跟叶利钦。

知乎用户 荆棘阿甘 发表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工业社会的发展让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并且工业化规模逐渐扩大。

农业社会一个县和一个省没有区别,都是种地,一个县的人均和一个省的人均差别不大,也不需要协同。

但是工业化社会要求的是协作,工业化规模越大,要求协作的人越多。所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越小的国家越没有话语权,越没有产品的主导权,越需要融入大国体系。

苏联前期其实也没问题,二战之后还是大炮的世界,苏联那些人是足够满足全工业体系运行的。

到了 70 年代后期,从天上的卫星飞船,到庞大的国防军工,再到半导体,电子,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口协同,苏联没有搞定我们,没有把我们纳入到它的体系内,自然就搞不定全工业化,最后灭亡就是注定的结果。

工业化不全,就意味着成本的高企,整个社会成本过高,生产力也会降低,不用几年,和欧美的差距会越拉越大。现在美国就是 1980 年的苏联,原因一模一样。

所以苏联灭亡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

我们改革开放,融入了欧美的工业体系,导致欧美集团社会运行成本更低,苏联迫不得已入侵阿富汗,想从中路打开进入印度洋的口子,结果失败了。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意味着苏联破局失败,最后灭亡是注定的。

这个逻辑才是对的,其他的都没谈到根本。

知乎用户 苏轼的大黄 发表

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写个万言书未必可以写完。比如双重主权宪法的弊端、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大俄罗斯主义的弊端等等。但是如果你要记的话,只记住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也行。最大最直接的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主的所谓改革者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可能是一开始可能真想改革,后来看见不行了干脆越走越偏以免被 “保守派” 反攻倒算。比如 91 年年中推出的《苏共纲领的倡议方案——通往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就被评论说 “放弃了从前很多马列主义的教条,向社会民主方向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最根本的原因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同志已经总结的很好了——“苏共上层的腐败”,难怪会有一些人宁愿搞垮党和国家也要给自己一个好的待遇,也难怪一些人宁可当地头蛇也绝不在中央当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

这两个原因,后者是火药桶,前者是点火步骤。不去点火,火药桶的火药再多也爆不了,甚至可以逐渐搬空。没有火药桶,即使去点火也不会发生这么剧烈的爆炸。二者结合到一起,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知乎用户 赤色晨曦 发表

不要以为苏联有过的现象我们没有。

首先,在联共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最初苏维埃的官僚特权现象就已经开始存在。虽然我认为,这种专政下垄断社会财富、权力、利益的党、入党必然会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那些没有理想的人可以伪装自己。

但是

至少在那个时代他们是为信仰。但在现实面前,那些第一代至少相信的联共领袖也最终分化。

在生产力量没有到达的前提下。某些事情必然会发生的。很简单

——因为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一个人在一个国家社会地位一旦挂钩、某些人会知道发生什么

苏共的命运,东欧各国在党和国家灭亡之中发家致富的那些官僚们、苏联那些撕下假面具的资产阶级们

谁不是 “走资派”

我们的领袖所做的一切很简单,他看到了苏联的现象、看到了我国初期的现象并且意识到了列宁式的一党无产阶级专政的缺陷。他是中国的专政机器的缔造者,但他晚年却要发动群众将之摧毁。

斯大林不敢,斯大林甚至拒绝承认苏联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

我们在后来的批判。某一种程度上源自斯大林本身的妥协。

但是。我想辩护一句

在苏联初期的西欧革命失败【包括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后。有些事就已经注定了。

知乎用户 偶然 发表

意识形态的坚定不移引发的梦碎

马云根 2016/11/22

前苏联的 “内部逻辑”,在当时任驻苏联代办的乔治 ·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 8000 字的电文中表述的极为精辟。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就是著名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这篇文章得出的,是与我们以往的认识截然不同,苏联的崩溃,竟然会不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丢失,而是意识形态的坚定不移引发的梦碎。而我们国内看到的是,我们作为同苏联意识形态相同的解读方式,认为其丧失了意识形态的争夺是根本的原因,进而触发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宣传加强和大力反腐、加强党的纪律的严格要求。这样我们不但忽视了前苏联是因 “内部逻辑” 而引发的崩溃,也忽视了中国社会的问题。

前苏联的 “内部逻辑”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阴谋论。《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指出 “因为意识形态教导它们,外部世界是敌视苏联的,最终推翻境外的政治势力是他们的历史使命。俄国的历史与传统支持了他们的这种认识。最后,他们自己挑衅性的不妥协行动惹来了外部世界的反应。于是他们,用吉本的另一句话来说,又被迫应付自己所挑起的敌对行为。通过把外部世界描绘成自己的敌人从而证明自己正确,这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无可否认的特权;因为如果他经常地、反复地这么认为并将之作自己的行为基础,那么他必定是正确的。”

文中指出 “由于他们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的特点,苏联领导人从不承认敌对他们的行为含有合理的、正义的因素。这种敌对行为,从理论上说,只能来自反动的、顽固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

文中指出 “他们极力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根本的对抗这一共产主义观点。”

文中指出 “苏联主要政权机关的任务是完善独裁制度和在民众中维持这么一种观念,即俄国处于包围之中,敌人就在城墙下。组成权力机构的上百万官僚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在人民中维持这种观念,否则他们自己就是多余的了。”

二是,权宜之计。文中指出 “首先他们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固有的对抗。我们己经看到,这个观念是如此之深地嵌入苏联政权基础中。它对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苏联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苏联总不可能真正地相信自己与资本主义强国的目标有一致的地方。莫斯科总是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目的是敌视苏联的,因而也就是违背它所控制的苏联人民的利益的。如果某个时候,苏联会在违背这一观念的协议上签字的话,这只不过是对付敌手的策略手段而已,苏联的做法是 “买主自行当心”。”

三是,僵化。文中指出 “在苏联权力思想中,不允许存在除党之外的独立组织,因此就必须在理论上把党的领导作为真理的唯一源泉。”,“一旦在某个特定的问题上制定了党的路线,整个苏联政府机构包括外交机关,就像上满发条的玩具汽车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直至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才停下来。组成这个政权机器的个人,不为外来的论点与理由所打动。”

四是,集权。文中指出 “因为一般说来全体党员历来习惯于铁的纪律与服从而不适应妥协与和解。如果团结遭破坏从而使党瘫痪,俄国社会将会出现难以描述的混乱和虚弱。因为我们知道,苏联政权只是装着一群乌合之众的容器外壳而已。在俄国根本没有地方政府这类东西。目前这一代的俄国人从不知道自发的集体行为。假如出现一些情况,破坏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党的团结与效率,那么苏联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由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最弱的、最可怜的国家之一。”

至此,乔治 · 凯南认识到苏联的行为将为自己制造敌人,众叛亲离成为必然。任何同西方的协议与妥协,被迫用权宜之计来解读,而任何的权宜之计,在事实上,都将会使政府的威严和信誉受损,这是必然的结果。强调意识形态的坚定,是在要求别人必须具备意识形态的坚守,最终自己也不得不被迫加入了这个竞争当中,而党要清除党内意识形态里的肮脏之人,更需要找到绝对干净之手来做,党内的清洗就不可避免的展开。没有污渍的干净要求,使党的干部要么变本加厉,成为变态的意识形态中神经紧张者,要么谎话连篇,成为乌合之众是个必然。革命者被革命,从而判断苏共党员会失去了对党的忠诚,夺权为钱才是立命之本。

而达到这一条件,只需要限制苏联开展暴力革命,苏联就被迫只能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显示能够战胜自由主义宪政国家,不得不陷入 “内部逻辑” 而走向崩溃。

由于苏联从历史上都有信仰东正教的传统,只是苏共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禁止了这一传统信仰,依据的是马克思关于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其后,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强烈要求下,苏联恢复了东正教的国家地位,东正教的信仰重返社会。他要求俄国放弃 “西方无神论” 的意识形态,主张用东正教拯救俄国的心灵,但应该公正地说,索尔仁尼琴并非如一些批评者所说要以东正教取代马列主义成为 “国教” 并取缔异端,他明确地说并不要求政府支持宗教,而只是要求政府不要镇压它。

人们都知道苏共的三垄断学说,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其关键是需要人民绝对相信苏共中央,对党要绝对忠诚。东正教则毁了这一切,如同穆斯林不敢把手放在古兰经上撒谎,基督徒也不敢在圣经面前撒谎一样,是害怕神的惩罚。三垄断学说要人民相信他让你相信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相信的,这在东正教的信仰下,化为泡影。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支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强大的对手是唯心主义。被马克思称为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解决的是神不可证伪,是人民的笃信与坚持。如果,没有了对信仰的坚持,辩证法将横扫一切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唯一的宗教。

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应是个众所周知,但此无神却是神,可谓是神与人合一。共产主义是终极社会,天上人间,即有天上道德,而社会是人间的生活状态,此时天上道德成为地上道德,神既是人,人也就是神。政教合一的危害,就是能够用终极的理想否定现实的生活,令人们放弃当下的生活,为着未来的目标去献身。宗教与国家在争夺信仰地位,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话句话说,是任何的宗教、团体组织等也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否则,就会产生信仰高于国家、高于党的问题。人们会依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坚守道德,从而对领会党和领导的精神指示有了自己的衡量标准,对党和领导无法产生笃信与坚持。

列宁的暴力学说与斯大林的暴力学说,使得前苏联的党员与群众无法脱离苏共三垄断学说,任何的独立思想都是错。列宁的暴力学说,不承认中间派,只有革命与不革命。而斯大林的暴力学说,则是只能当左右傾机会主义者,只认可中间派墙头草,清除左右派贯穿始终。这两个暴力学说产生的效果是要强调队伍的纯洁与服从,用集体的政治行动掩盖个体良知。在苏共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抨击了斯大林的罪行,报告期间,有十几位大会代表,精神崩溃被抬出会场,送进医院。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饮弹自尽,做为作家联盟主席,他知道斯大林的所作所为,也参与其中,却假装不知道,自杀则是要掩盖假装不知道这一事实。斯大林曾经谴责自杀行为,说自杀式怯懦行为,是对党的背叛。

政治信任是指 “人们对其他政治活动者的一整套认识、信念、感情和判断。”。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而必然否定其他政治活动者。真理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视为革命的真理,其他的政治理论就只能是谬误,并也只能是反革命。

有一段话非常有特点,“因此目前的局势已经明朗:我们有敌人。他们未必敌视我们。他们甚至有可能只是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快乐和繁荣,并且生活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世界之中。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他们对我们的期待:期待我们向他们承认,他们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或者至少是最不坏的,这取决于具体情况。” 这段话最初是被用在自由主义阵营,后来被社会主义阵营接手,都是用来形容对方的企图。

换而言之,降下铁幕令列宁的暴力革命失效,也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攻防转换。前苏联用斯大林的暴力接替了列宁的暴力学说,继续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固有的对抗。为此,需要不断为苏联树立起敌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与政府不断的采用试错法行事,令苏联社会的损伤加重。清洗运动、平反动作成为常态,但为了坚守意识形态,又不得不一次次的进入这个循环,去继续强调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固有的对抗。勃列日涅夫也不得不用不断的获得勋章的方式,来为自己对道路的不自信,寻求外部的认可。

至此,前苏联社会终于明白,坚守意识形态就使得苏共要采用不断的试错方式行事,而后果是由百姓承担。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对人民来说是个解脱,这也是俄罗斯不可能再次走向原苏共体制的原因

知乎用户 yang 元祐​​ 发表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有苏修的制度问题,有自身的经济问题,有民族问题,也有美帝的放血因素。

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原因就是人才断层,或者也可以说是人力断层。

这要从二战说起,苏联在 1939 年统计人口约 1.6 亿

1939-1940 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 1.8 亿

二战中苏联军人因战事死亡 688 万 (作战伤亡共 2335 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 866 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 2700 万人。

损失人口比例高达 15%

大概就是 10-25 年的很大一部分青壮年都没了,然后 40-45 年出生的、以及在这段时间长大的人,其人口数量和质量也大受影响。

结果就是苏联出现了一代人的大断层。

这个问题在五六十年代并没有凸显出来,这个国家还靠着一批不太老的人扛着。

直到七八十年代,这个问题终于暴露了。

整个国家都缺乏四五十的中年骨干,老的太老年老力衰、力不从心,小的太小未经历练、难以委以重任,青黄不接,而这个断层又太大太宽。

特别是在政府和党政机关,优秀干部出现集体系统性断层。

从 70 到 85 年间,苏联进入老年政治。

上面是一群六七十,甚至八十的老头子,下面是一群三十上下的小年轻。

这就很要命了

老人们不放心把国家交给小朋友们

于是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国家领导层在老人之间交接。

因为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勃列日涅夫一干就是 18 载。

临死前把总书记交给 68 岁的安德罗波夫

而老安干了两年心力交瘁扛不住了

还是没有合适的接班人

无奈下,把担子交给 73 岁的契尔年科

不幸的是,契尔年科干了一年就病死了

只有戈尔巴乔夫接班了

后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戈尔巴乔夫这个无能之辈让苏联任人肢解(当然被肢解的苏联才是好苏联)。

人口断层 = 人才断层

其实往大了说,东欧包括原苏联地区都是二战的绞肉机地区,人口断层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有很大影响。

知乎用户 痛苦的种子 发表

涅槃重生还是堕入深渊(二)——俄国政权黑帮化原因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篇是

俄军战力严重退化的原因分析(一)——普京政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

的续篇,也有可能是三部曲的第二篇。

在第一篇中,提出普京政权本质上是一个黑帮流氓土匪政权,治理能力极度低下,造成共识的缺失、社会的涣散、组织的崩溃,国家退化到一种最弱势的状态,这是俄军战力退化的根源。本篇仅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分析其政权黑帮化的原因,以及俄国未来走势

先说结论:以目前俄国的认知水平,中长期(五十年左右)内没有可能复兴。必须彻底学习欧洲,把历史欠账一一补足,才有可能真正现代化,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百年。要加快这一进程,需要有凯末尔这样的领袖,既有拨乱反正的绝世功勋,又能克制住当皇帝的冲动,依靠崇高威望凝聚社会共识,建立现代认知体系和治理框架,开启现代化之路。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俄国认知落后的原因,在于帝国时期底子薄、苏联时期根子孽、解体之后路子野。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论俄乌战争与认知革命

此文及其他文章中都曾提到,一国的现代化既包括工具的现代化,也包括认知的现代化,认知落后将会导致现代化的重大挫折以及国家的巨大灾难。目前俄国的社会认知,是帝国思潮、种族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杂烩,是停留在一战二战之间的东西,是对历史的反动。这是普京政权能够发动这场战争的底层原因,也是俄国现代化最凶猛最顽固的拦路虎。至于俄国社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个人理解有以下三方面原因,普京政权黑帮化只是其中的一个返祖现象。

一、帝国时期底子薄

俄国虽说近几百年一直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它的历史相当短,一直是边缘文明,在思想、文化、认知上长期弱势。同时因为地域过于辽阔等原因,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割裂与分层非常严重:上层贵族化,中层边缘化,下层乡土化

上层贵族化的结果就是西化,莫斯科、圣彼得堡顶流的生活和巴黎伦敦别无二致,甚至《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背景设定也是欣赏毕加索的俄国没落贵族,相信大家都有了解。下层乡土化就更典型了,伏尔加河母亲的形象深入人心,和我们黄土高原上《父亲》的油画一个意思。实际上这是淳朴的乡土情感的抽象,也是一种最广泛的情感共识。因此历代沙皇往往把这与皇权绑定,造就了一种亲民的皇权幻觉,奔流的大河,淳朴的土地与永恒的皇权三位一体,这就是皇俄一直以来的基本盘

同样因为文明兴起较晚,俄国没来得及发展出本土原生态文明与认知体系,一直都是拿来主义,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有儒教。基于此,俄国社会上层西化,下层乡土化的结果,使得中层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发育不健全,既没有强大到制约皇权、领导群众;也不能提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种主义,甚至没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这导致了整个阶层的悲情、苦难与彷徨,加之社会分层严重,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因此俄国历史上盛产文学家,文学领域绝对世界一流。但流光溢彩的文学背后,思想哲学真的乏善可陈。

与之相比,为什么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文学作品,其中又以陕西作家最突出?《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匈奴》、《白鹿原》等,无一不是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乡土气息,既有浪漫遐想又有不确定的未来。上层贵族化,中层边缘化,下层乡土化最能出文学家,这就是其在中国的重现。

有的专家说,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象征着一种迷茫和不明方向,是在东西方之间徘徊。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俄因为压根就没有原生态认知体系,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认知,它的徘徊是在不同认知之间的徘徊,而不是地理上的徘徊。这造就了一个极度割裂的庞大帝国,而在文明和认知层面,一直落后于时代。

**二、**苏联时期根子孽

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20 世纪是社会主义从实践到高峰、再到退潮的历史,当然这不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部分苏俄知识分子就是抓住了这个时代主题,拿来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之后形成列宁主义,不惜一切代价的,把文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说其根子孽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理论上,二是手段上。

这种理论概括起来也是三位一体,即唯物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辩证法哲学说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必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规律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递进发展,我们都要服从并促进共产主义实现,这是最伟大的人类目标

政治经济学说的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工人劳动,资本家不劳动,却榨取剩余价值,所以要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造反有理

科学社会主义说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要建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按需分配,这是人类的最终极、最完美、最高的社会形态

唯物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实际上都是在为科学社会主义服务,为其提供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

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而且违背人性和常识,因篇幅所限没法展开,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我想仅一点就能证明其站不住脚,我们都承认人是不完美的,那么靠不完美的人怎么可能建立起完美的社会呢?

在手段上,这一理论倡导为了宏大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其实就是不择手段、没有底线),并奉行集体主义思维方式,依靠建立自上而下的官僚集团来强力推行。带来的结果是不尊重人,这和启蒙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行为方式下,人只是工具、螺丝钉、一块砖,围绕着一个宏大叙事燃烧自我,总会有一个大局让千百万人为之牺牲。相信大家同样不陌生,而且感同身受。基于这种认知,苏俄及相关国家在打造理想社会时手段非常不人道,20 世纪造成了上亿人的非正常死亡(包括数百万被饿死的乌克兰人)。这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正是这种不人道的手段,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抵制反抗,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不仅有底层,甚至包括上层,典型就是戈尔巴乔夫。他是明白人,知道苏联这一套实在搞不下去了,但人们对于放弃苏联道路之后的未来并不清晰,所以提出一个 “新思维”,隐含的意思是现有认知根本就有问题。这其实是非常精准的,改革的关键就是认知共识。正是基于“新思维”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广泛共识,苏共卸下了暴力基因,整个社会到了百年来最理性、最平和、最包容、最接近现代文明的状态,相信看过苏联解体视频的,都能感受到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同类的善意。可惜这个窗口期过于短暂,苏联解体了。

必须强调,苏联解体是有社会共识的,概括说就是四个字,“成为美国”,让苏联人民过上美国的生活!而且,苏联以解体的形式内爆,而不是毁灭世界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应该感谢那一代苏俄领导人和苏联人民,能以这样一种方式 “放下” 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回过头看,这一高峰本来就是幻象,也根本不属于苏俄。这是一种建立在虚幻理论上的、用错误手段建立并维护的野蛮制度。遗憾的是改革的窗口期过于短暂,还没来得及完成认知革命、全面对接现代文明苏联就解体了,其实这才是俄国的最大悲剧

三、解体之后路子野

东欧和波罗的海诸国的经历已经证明,解体——转型之路完全可以走通,俄失败更多是自身问题而不是外部问题。因此这一章单说解体之后的俄国。按理说,俄国解体之初有一种 “成为美国” 的共识,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反倒经过普京 20 多年的统治,退化为一种黑帮流氓土匪政权呢?关键就是四个字,不走正道

简单说,叶利钦时代,初生与动荡,看不准也走不稳。普京时代,上位靠的就是不走正道,压根就没想走

(一)叶利钦

解体之初的俄国,有着新生政权和转轨国家都有的幼稚和摇晃,因为幼稚,看不准;因为摇晃,走不稳。尽管叶利钦有着对民主自由的朴素信仰,但缺乏系统认知和专业训练,以至于犯了很多错误。最典型的就是两个问题,政治和经济。

政治上,同意押沙龙的说法,叶利钦本该趁着苏联解体之后,在有广泛共识的时候抓紧制定一部宪法,明确治理框架,在规则内解决分歧,化解矛盾,这其实是为国家设定一个底线,靠走正道解决问题的底线。可惜没有,以至于叶在和国会交恶之后出现了 “炮打白宫” 事件,对宪政造成极大损害。这反映出俄国在认知领域的不成熟,对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从上到下都缺乏可行性观念。

经济上,就是众所周知的休克疗法。个人认为,说俄罗斯经济毁于休克疗法就是扯淡,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谈何休克?其经济崩溃源自转轨过程中的失序,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胀。所有的计划经济体都存在某些领域的供给不足,比如食品;以及供给过剩,比如军工,在转轨过程中,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必然带来产业链重组,供给过剩企业大面积破产与工人失业;供给不足企业大幅度涨价和原料短缺,这都会导致经济秩序混乱,更何况还要处理好原本并不重要的货币问题。这其实是任何转轨经济体都难以避免的,改天写一篇《经济转轨与恶性通胀》专门论述。即使成功如中国,转轨过程至少用了 14 年(到 1992 年),更可能是 23 年(到 2001 年国企三年脱困),而且还遭遇了这么多波折,更不要说一夜之间全盘放开的俄国了。

在这里多说一句,很多人说苏联解体后,工业生产下降了 50% 多等等,以此说明解体是悲剧,是西方摧毁国家的阴谋。这种说法根本错误,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垄断全部资源,自我创造需求,对于资源能源完全自给的大国可以短时间内跨越发展,但从经济合理角度,它的产业本不该存在!多出的 50% 都是自我创造、自我消耗的幻象。所以你看实行计划经济的大国还有看上去不错的,小国没一个好的,越小越完蛋(比如柬埔寨),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俄国也是运气不好,刚从恶性通胀里爬出来,又赶上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果自然一塌糊涂。其实叶利钦时期的混乱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问题就是解体前的窗口期太短,准备很不充分。

总之,我们要知道,俄国解体初期的混乱,是任何一个同类政权都难以避免的,但因为叶的错误和迷失,导致没了底线,俄国政权就是在一种涣散而混乱的状态下交到普京手中的。

(二)普京

普京上位靠的就是野路子,不走正道。第一篇已经说过了,这里重点说一下普京是怎样把可以通过正道解决的事,靠邪道来解决的。

普京上台后做的其实就一件事,巩固权力。具体有四把锁,一是在中枢剪除政敌,建立听命于己的杜马(议会);二是在地方削藩,把各州土皇帝都换成自己人;三是经济上清洗寡头,扶持亲信成为新寡头掌握经济命脉;四是以国有化名义控制电视台与新闻媒体,对全社会洗脑

结果我们都知道,非常成功。为什么叶利钦时期这些尾伟大不掉、看似无解的问题,到普京这就轻松化解了?真的是天降英才,千古一帝吗?别做梦了,普京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特工出身,习惯而且精于使用看不见的手段处理人,没有底线,只有更损更狠。土皇帝和寡头最怕这个了,真敢反抗哪天来个 “特别行动” 就暗杀了

从土皇帝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走正道该如何解决。因为宪法的存在,中央拥有军队、特务机关及其他暴力机器,土皇帝们不可能同时拥有军权和财权,是无法和中央抗衡的。他们的存在完全是秩序和规则被破坏的产物,这事正常可以通过依靠暴力机器恢复秩序,建立社会共识规范立法,健全制度打击腐败严格执法来有序的解决,可能经过三十年,一代人最终完成。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经历,相信对于俄国,也可以照搬照抄,建立共识并有序推行,当然这很慢,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和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普京用特别行动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当时是挺爽,但却永远失去了全社会提升认知、凝聚共识的机会

回过头看,普京的这些手段,叶利钦难道不知道吗?还是他知道,却没有权力和能力使用?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叶只不过是对民主法治有朴素的信仰,不敢也不会用罢了。从外界之前对他和普京的评价看,这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他的闪光点。

普京使用这些权力,甚至超出宪法法律的权力,是没有心理障碍的。这使他当年轻松的赢得了民意,但也为今天的黑帮流氓土匪化埋下了祸根。一是形成了路径依赖,总是通过特别行动解决体制问题,效果越来越差,治理体系越来越弱。二是对社会认知的误导和压制,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共识和凝聚力,严重的空虚浮躁,碎片化和犬儒化,整个社会都习惯于不走正道,这是非常可怕的。正如我们今天看到俄国的民族性,早已没有了苏联时代的顽强坚韧,现在表面上狂妄自大,骨子里自暴自弃;自我催眠逃避现实,生活在幻象和放纵中;野蛮荒芜愚昧混沌,没有方向和灵魂,就像西伯利亚荒原一样毫无生气。所以,第一篇里说普京黑帮流氓土匪政权毁掉了这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一定要知道,普京掌权不是必然,但掌权后不走正道一定是必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新司机叶利钦本来技术就不过硬,还酒驾,所以开车摇摇晃晃,慢慢悠悠,甚至挂错倒挡。老司机普京则上来就调头,轰油门往反方向开。这就是俩货的区别,都不走正道。

四、俄国未来展望

这篇文章很长,但前面的内容看过来,相信大家都有感受,俄国的未来必然十分艰难

俄国未来的钥匙实际是在普京手里。当年他如果走正道,尽管会有各种反复,起步比较慢,但社会有广泛共识,治理体系是积极的,俄国的上限是波罗的海诸国,下限就是乌克兰。从这场战争我们看到,乌克兰虽然 GDP 不高,但人民精神并不颓废,国家并不贫弱,在重大危机面前团结而有韧性,明显属于文明世界。

不妨设想一下,当眼前这场战争结束后,俄国会是个什么状态?个人觉得,应该是 1917 年俄国革命之前的状态,经济崩溃、秩序垮塌、文明溃败,整个社会找不到自信和方向。所以说俄国用了一个世纪,只是一个轮回,想走出这个循环是非常困难的。普京集团已经把潜在的优秀人才赶尽杀绝,很难再出现一个凯末尔来重新撑起这个国家,并缝补裂痕。普京之后,俄国必然再次动荡,而且接班的大概率是个普京式的新寡头,俄国在短期内还会继续沦落。

前一篇说过,普京用了 20 年,在认知、导向、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方方面面,都开了历史倒车,甚至摧毁了这个国家的灵魂,把俄罗斯的万里江山,活活退化成一个动荡混沌的江湖。**沙俄和苏联时代,好歹还叫做江山,为什么叫江山呢,因为那个文明形态下,他走正道。**普京集团不走正道,彻底把它变成了江湖。这个正道是什么?现在看就是建立在启蒙运动基础上的现代文明之路。

遗憾的是普京并没有选择这条路。

知乎用户 沃賀雅鲁泽尔斯基 发表

我们来看看苏联的傀儡们 80 年代的样子

债务危机,民怨沸腾这类大问题不说。

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独裁

人民波兰:军事救国会独裁和戒严

抛开上面两个,

保加利亚:政府越来越推动自身对西方友好和开放政策,但仍越发无法抵挡人们的愤怒浪潮。

东德:经济衰退,昂纳克集团根本压制不住人们,89 年东德人民议会就会宣告东德瓦解。

苏修集团的华约傀儡几乎是个顶个的废物,我不认为苏联会好过。

我到是有个阴谋论:苏联官僚逃避社会问题故步自封,北约国家比如美国是个反自由反民主的牢笼

结果苏联在 80 年代包括债务问题在内的问题让苏联无可为继,所以苏联解体了。

…………………………………………………………………………………… 原回答:

斯大林的行为确立了苏联属于少数人和 mzzy。

虚假的宣传和真实的霸权贯穿了苏联的后半生。

在东欧的极权傀儡和苏联特权机关的簇拥下,苏联在经济危机和自私寡头带来的全方位矛盾爆发中解体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58T3bn 发表

腿姐说:

PS:建议总是把苏联解体甩货给西方黑恶势力和戈尔巴樵夫叶利钦的知友少上网冲浪,多学学考研政治。

苏联犯过的错误,有些苏粉也不可避免,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苏联的错误是错误。

相关:

茕尘幻梦: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谁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人物?茕尘幻梦:苏联真的是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解体的吗?茕尘幻梦:苏联的解体是偶然还是必然 ?

知乎用户 燕浊流 发表

一个很大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主义

1988 年戈尔巴乔夫论述说:我们把社会主义看作一种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社会的一切发展,从经济到精神意识形态,目的都是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当谈到作为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我国社会的崭新状况时,我们所指的正是社会主义的这种民主的、人道的面貌。

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论述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取代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把人当作苏共和苏联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把劳动人民作为这一机器上的传送带。我们要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力量,克服物质财产、生产资料、政治生活、政权、文化等对人的异化,通过民主化和公开性,通过改造所有制关系和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通过道德领域和全部精神生活的健康化,来实现人上述构思。

他的观点更接近于马克思的 “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彻底实现”,而与苏联深入骨髓的斯大林模式意识形态大相径庭,他并非是首先提出者,苏共 22 大就提出了‘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1975 年苏联普及了八年制教育,1980 年人均 gdp 达到 4550 美元,勃列日涅夫时代工人的工资一再增加,和知识分子几乎分不开差距了。

到了戈尔巴乔夫这里,已经冲击的稀碎的斯大林的骨架,面临全面扫清,新时代即将来临,过去雨后春笋冒头的东西,也面临整合,来取代旧日支配者。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哲学,来自于苏联哲学家伊万 · 季莫费耶维奇 · 弗罗洛夫。

弗罗洛夫的哲学

1955 年罗素、爱因斯坦等人对核武器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的情况发表了宣言,宣言说: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步骤以防止所有参与者都只能是悲剧的军事冲突?…… 我们作为人向人们呼吁,要记住你们是属于人类的,把其他的一切都忘记吧,否则,你们就将面临集体毁灭的危险。

弗罗洛夫说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起始于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他双修哲学和生物,1953 年科学发现了基因技术可以编码改变现实生物特性,弗罗洛夫认为这和核武器一样威胁了人类的未来,严重威胁了全人类的生存。

处于这种宏观视角,他就呼吁超越国家和阶级、民族的界限,开始谈每一个人的利益,全球性、全人类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威胁,这高于社会形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重视科学,苏联登月等成就,使学术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尊重,勃列日涅夫时代已经很少兴起文字狱了。

解冻了的俄罗斯学术界是对弗罗洛夫影响最大的,关于俄罗斯哲学,权威作家津科夫斯基说特点是 “人类中心论”,俄罗斯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他们把人的精神追求放在最高,而物质和欲望则是可耻的,这是东正教和民族性双重影响下的结果,是反工业文明的。

科学的强盛,导致了人的服从,自由就丧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说:“二二得四已经不是生活,而是死亡的开始”,1840 年代斯拉夫派和西方派论战,俄罗斯知识分子提出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就应该批判西方工业文明和其理论支柱——科学理性,这也是俄罗斯知识界无法忍受西方代来人与人对立、冲突和贫穷、堕落的资本主义的原因。

这在西方本身也是有一定声音的,比如托尔金的《指环王》,也是反工业文明倾向的,后来美国的嬉皮士很喜欢他,造成了《指环王》的风靡全球,乔治马丁就是生长于那个年代,说佛罗多永生不死。

除了重精神反现实,还有就是东正教的救世情怀,拜占庭崩溃后,俄罗斯成为第三罗马,是基督教的保护者,负有对抗野蛮、保护文明的崇高使命,因此有东正教徒崇拜斯大林圣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狂潮中建立,正是第三罗马再临,救世之光的显现。

弗罗洛夫自称的新人道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此产生,起初戈尔巴乔夫不同意他的新思维,后来慢慢的接受了,1986 年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人》杂志上提到 “时代要求新的思维”,1987 年他担任戈尔巴乔夫的助手,为其起草十月革命 70 周年大会的报告。

戈尔巴乔夫几次问他:“在你看来,我们面前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他总是回答:“来自右派的危险”,指苏共,戈尔巴乔夫听了总是默然。

弗罗洛夫后来历任《真理报》总编辑,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9 年死于杭州,尸体运回莫斯科埋葬。

结语和朝日记者采访

苏联建立了新结构的社会,却没有建立随之配套的道德和哲学,只能依靠不道德的镇压和堵嘴来禁止人们思考,当环境不适合靠杀和抓堵嘴的时候,它求助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建立传统的社会,于是苏联自己把自己清洗了。

俄罗斯哲学帮助了苏联,又送走了它,然而相爱相杀的二者都没有胜利。俄罗斯的命运取决于俄罗斯的社会和文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一个故事,宗教裁判时代的西班牙,基督现身,却被抓进监狱。法官对基督说:“你现身,说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还应该是自由的,可 15 世纪中,人们为了自由吃尽苦头,现在我们夺走了他们的自由,他们活得很好,有了面包。”

人本质是高傲的,只有你剥夺了他的自由,他才开始工作,他才开始过所谓好日子。自由和丰裕的两难论题写就了俄罗斯的历史。戈尔巴乔夫带来了自由, 夺走了丰裕。

我们插着来说李森科,李森科没有自由也不带来丰裕,他正是苏联丰裕的拦路人,一直迫害遗传学,遗传学是育种学的基础,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但苏联面对李森科是两难的,选了李森科,即选了宗教,走了李森科,就选择了现实。

李森科的破产,斯大林的破产,就是宗教子集的破产,也就是一次异化了的自由和丰裕的抉择,人们选择了丰裕,选择了现实。

弗罗洛夫在 1993 年 2 月在朝日新闻莫斯科特派记者的采访中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扮演了故事中基督的角色,他带来了自由,叶利钦则是敌基督,他继承了戈尔巴乔夫,二者是统一的,但叶利钦消灭了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人会如宗教法官一样问:当戈尔巴乔夫从我们这里夺走面包和丰裕,我们要他带来的自由做什么?在斯大林时期和停滞的年代(指勃列日涅夫),没有自由,有残酷的镇压,但是我们过的比现在好。

这不仅是俄罗斯的困境,也是现代人类的困境,这是抽象的哲学思辨,又是现实的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俄罗斯文化不是金钱,不是借贷,不是物质,今日俄罗斯的命运正如它历史中的命运一样,将要走向同一个方向。西方国家、东方国家都不会理解,日本人常说:“俄罗斯人为什么不这样做?他们是不是笨?还是不喜欢工作?”

丘特切夫说理智不能理解俄罗斯,他虽然是诗人,但情况确实如此,西方文明严格的理性无法理解俄罗斯。叶利钦禁止俄罗斯共产党以后,大家好像松了一口气,认为共产党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强加在俄罗斯身上的,但正如反共作家别尔佳耶夫的《俄罗斯共产主义的由来与意义》所说,共产主义思想符合俄罗斯的民族性,是俄罗斯文化选择的结果,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列宁。

列宁说俄罗斯历经痛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接受是获得了一颗种子,从骨子里生长出来的。若无这样的认识,就无法理解俄罗斯今日命定的结局,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说叶利钦的水平很低,因为现在的俄罗斯是意识形态的真空时代。

知乎用户 Fanger 发表

提供一个新视角,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警告和劝诫 [1]: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未来的社会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是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一基础和前提,一个社会尽管在形式上实现了公有制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未来社会。“发生在商品生产和私人交换出现以前的一切形式的民族公社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的东西即生产资料由一定的集团公共所有和共同使用。但是单单这一个共同特性并不会使较低的社会形态能够从自己本身产生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
那么东方社会如何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 “卡夫丁” 峡谷呢? 恩格斯从历史哲学角度,再次强调了西方革命胜利这一条件:“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民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然而那时它的成功才是有保证的。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恩格斯的上述看法是十分深刻而有预见性的,在这里恩格斯谈论的决非俄国一个国家,而是谈论 “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当时的中国和其他所有的前资本主义国家,这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历史哲学的坚持和应用。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间接证明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即如果没有西方国家革命的胜利并作出榜样,东方落后国家虽试图坚持社会主义,但道路是十分艰难的。
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都面临着自己要解决的矛盾,“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这一点对于俄国公社,或者任何其他以生产资料公有为特点的蒙昧时期或野蛮时期的社会的社会形态一样,是完全适用的。” 因此,要想在农业公社的基础上去解决资本主义大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展开的结果。这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如下的忠告,即那些市场、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育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它所要解决的不是由自身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矛盾,而是别的国家在发达阶段上遇到的矛盾,这正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然走向改革的根本原因。
在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他对东方落后民族的暗示和忠告,即东方落后国家不要轻易地搞 “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如今想来,意味无穷,因为整个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西方革命失败和缺乏榜样的条件下,按照苏联模式,由各人民民主国家自上而下实施国家社会主义的过程,其空想和盲目性的后果,再一次地证明了恩格斯的先见之明 “在既成的条件下,没有别的选择可言。当法国正在第二帝国的时候,当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正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冒失地投入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否则那里的“人们多半自觉地或者完全机械地行动,而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 恩格斯充分估计到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

总结一下,恩格斯认为,一个东方的落后国家(例如俄国)如果想建设社会主义,最好符合以下两点条件:

1. 西方先进国家率先进行革命,做出榜样并给落后国家提供支持。

2. 解决自己落后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而不要企图解决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的问题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一个是有利的国际环境,另一个是符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国内建设策略。

然而苏联的发展完全没有符合这两点。西方革命失败,没有国家为苏联提供指导,它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这其中难免会犯很多错误。西方先进国家非但不支持俄国,还在十月革命之后向俄国派出大批干涉军。军队没打过,又要进行经济上的封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些恶劣的国际环境对苏联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恩格斯恐怕没想到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是前人很难想象的。

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很早就走上了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计划经济道路。在 1936 年,斯大林就承认苏联已经建设成了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在 1967 年进一步提出苏联已经成为了 “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苏联真的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了吗?这种对于发展阶段的盲目估计,对于自己落后阶段所产生的问题的忽视持续了很久,最后姗姗来迟的改革又过于急忙和仓促。这一切,都是苏联解体很重要的原因。

参考

  1. ^https://mp.weixin.qq.com/s/o8Y_HgGV3AN4l1tRfSgVNA

知乎用户 随風说 发表

从「帝国」这个统治秩序来看,苏联如何走向灭亡? 在苏联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无法提升,苏联的经济最终化为一滩死水。

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是 8.19 发生的一场军事政变…

本期视频参考资料:《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陆南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沙希利 浦洛基,《人类简史》 尤瓦尔 · 赫拉利 ,《论苏联 俄罗斯经济》 陆南泉。另外,本期视频前面有两处口误,请大家见谅。

知乎用户 麦穗 发表

苏联政治局委员雷日科夫一直很后悔没有阻止戈尔巴乔夫上台,按他的说法,他是可以这么做的,只是认人不淑。

在《大国悲剧》里,他将这个观点又重新提及了一次。

但是有一点我不理解,如果苏联是一个民主国家,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应该是民选的结果,至少是代议制的结果,是经过苏维埃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的结果。

如果政策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戈尔巴乔夫也可以通过民选的方式下台。

从斯大林开始,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变化不太正常,除了赫鲁晓夫是通过政变的形式下台以外,其他的领导人都是死在了领导岗位上。

如果一群政治局委员可以决定一个民选的领导人是不是可以下台,这就很可怕了。

这代表这个国家存在一个幕后集团,可以操纵这个国家的命运,而能够拒绝民选的领导人,就说明这个群体和民众脱离了联系。

如果这个领导人是非民选的,也就是说,是通过政治手段得到的权力,那就更可怕。

说明苏联是一个极权社会。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这都不是苏联的建国本质吧,苏联全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在俄语中指代 “代表会议”。

这也脱离了共和国的概念,并不是有议会和民选就是共和国,恺撒和屋大维建立的罗马帝国也有议会和代表民众的元老院议员,也有民选的市政官员,今日在庞贝古城下还能挖掘出当时的竞选海报。

盐野七生曾经在《罗马人的故事》中写道,共和时代,罗马人对于执政官不满,可以在下一年换掉这个人,而且罗马有两位执政官,还有两位候补执政官。

但是在帝国时期,情况就不太相同了,此时的罗马皇帝(也有一种说法称其为元首)不再是民选上台,而是元老院和罗马公民授予他们权力,代表他们统治罗马帝国。

这就带来了一个麻烦,如果上台的是明君,这样还好。

如果上台的是昏君就很麻烦了,除了暗杀以外几乎没有别的方式让他下台,因为皇帝是不会自动下台的。

这导致了罗马帝国后期层出不穷的内战和暗杀。

朱力斯—克劳狄斯王朝是少有的较为安定的王朝,即使如此,从屋大维到最后一位皇帝尼禄,有三位皇帝被暗杀。

后来的弗拉维王朝仅仅传了三代,皇帝就被杀害,还导致了一场四帝夺位的内战(这可比雍正的九子夺位精彩多了),或许是被这种恐惧吓坏了,安敦尼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涅尔瓦借助当时驻守莱茵河的图拉真登上帝位。

之后,这些皇帝在任命下一位皇帝的时候,都会让他去行省掌握兵权,此时的罗马帝国不再是世袭制,反而变成了元首制,皇帝依靠手下的将领保护自身安全,而将领则以此为回报继承帝位。

或许是担心内战的爆发,最后一位皇帝奥勒略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但是自己的孩子很快就在政变中被杀害。

紧接着上台的塞维鲁王朝,仅仅传了两代,一家老小满门抄斩了。

到了三世纪危机,暗杀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有些皇帝仅仅因为让士兵解甲归田而不是继续战斗就被暗杀。

人类的社会,从聚集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政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观念也需要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人类的社会中,因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非常频繁。

但是不同政见所导致的残酷的派系斗争却不多见。

民主国家有一个优点,无论这个政府是好是坏,都可以宣称 “我们是人民选择的,这是人民的意志”。

就如同上帝的意志那样,这个领导人无论做了什么都可以为此开脱,直到他下台为止,直到另一位 “代表民意” 的领导人上台。

苏联不一样,他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于选票,而是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承诺。

罗马帝国能够让皇帝继续执政,因为当时的人认为,推举一个皇帝,才能更加有效的治理整个帝国。

但如果治理不好,就免不了要被暗杀了。

民主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表面上看,虽然民主体制摧毁了王权和神权,但是民主也保证了领导人的性命,他们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暗杀或者被推翻,不用担心 “达摩克里斯之剑”。

如果你干的不好,我们商量一下,让别人上台。

你可以退休,还有退休金。

苏联不一样,如果它证明不了自己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循环周期(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当初就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主张通过计算生产和消费来避免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这个合法性就有问题了。

但是苏联和罗马帝国不同。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恺撒建立了一支日耳曼人组成的卫队,后来,屋大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万人的禁卫军。

可是这支禁卫军往往就是政变和暗杀的源头。

罗马的皇帝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安全,即使是一个仆人也可以轻易暗杀他们。

但是苏联的领导人不同。

他们受到内务部和军队的严密保护,他们不会像西方领导人那样出现在便利店购买热狗,他们居住在远离民众的列宁山,身边有专职的厨师,仆人和卫兵。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当年教员在进了中南海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卫士偷偷溜出去看望群众了,没有那么多排场。

今天延安的故居,他的住所非常普通。

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苏联领导人身上。

当民众对于体制不满的时候,当矿工开始罢工,分裂分子走上街头,除了政变没有别的办法改变这个政府,因为他完全依靠内务部和军队维持自己的政权。

如果是一个民主体制,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大家投票,换一个领导人就好了。

但是这个想法居然没有人提出,819 前夕,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叶利钦想要彻底解体苏联,毕竟当时他同意了建立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后来建立独联体也表明对他来说,要在欧亚地区存在一个政治实体。

普通民众虽然感到生活困难,但是却没有想过投票反对,西方盛行的游行示威也没有出现。

就连政变的强硬派领导人也没有试图召集苏联人们代表召开苏维埃非常会议,虽然他们可以这么做,他们直接发动了政变。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这说明在当时的苏联,表达对领导人的不满,就是政变。

苏联的解体,很可能只是一个意外,很可能大多数人,包括叶利钦在内,都只是想表达对苏联的不满,这种不满在西方频繁可以看到,比如在美国一些地方,有些人租了广告板公开痛骂拜登的政策。

但这些情况在苏联是不会发生的,苏联七十年的历史,几乎让他消灭了所有持不同政见者,苏联人不了解民主,不了解政党和不同政见团体的作用。

但是对苏联人来说,要表达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对于领导人的不满,没有别的渠道,在持不同政见者被流放和杀害的情况下,要表达对政府的不满,除了政变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因为暗杀是不可能的,苏联的领导人除了列宁以外没有人遭到暗杀,只有政变这一条路可以走,苏联没有多少能够让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如果有,乌克兰大饥荒就不存在了),要表达不满,除了搞掉这个政权没有别的办法,而政变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回头,即使叶利钦想要维持苏联的存在,当强硬派领导人试图政变来保卫苏联的时候,叶利钦只能将这些人试图维持的政权摧毁,如果他不这么做,他就要像历史上的加米涅夫或是布哈林那样被杀害,如果杀了这些人,自己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 “新沙皇”,因为所有的暴力行为必然引起谴责,这样叶利钦除了像斯大林那样继续杀人,最好的情况就只有被人监禁了。

所以,叶利钦解体苏联可能也是一个意外,如果他要解体苏联,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 “俄罗斯主权宣言” 后答应维持邦联,从他的角度来说,维持邦联,就意味着未来苏联这个国家还可以复兴。

但解体苏联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从此不复存在。

在军队都倒戈的情况下,苏联的领导人失去了保护苏联的唯一方式,苏联是和平解体的,领导人没有受到杀害,甚至没有被监禁,还可以出书批评现政府,这在苏联时代难以想象,想想看苏联时代,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可以发表吗?

我个人认为,叶利钦这种做法,只是一场宫廷政变,是一个保护自己和其他民主派领导人的政变,其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苏联领导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绝大多数在 1991 年那个动荡岁月里参与了苏联解体的人,可能最初都没有想过这一点,包括克拉夫丘克,这位乌克兰领导人自己都后悔了。

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后来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家里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经济模式依然是苏联的延续。

我认为麦德维杰夫的说法很正确,苏联消灭了所有不同政见者,让苏联处于一个意识形态上的 “无菌环境”,这种环境让苏联的政策和体制得到安定的同时,也导致这个政体无法自我革新,当这个政体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模式时,他自身就无法维持苏联的稳定,尤其是经济的稳定。

当他试图进行转型,挽救自己的危亡,这种做法一方面侵犯了党政精英的利益,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支持叶利钦这些人的政变,条件是要将国家的财产转移到他们身上。

而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觉得,这件事和赫鲁晓夫下台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另一次政变,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是一个国家的灭亡。

大多数民众感受不到这些改革和自己的命运有什么关系,他们袖手旁观,改革的支持者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又受到党内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改革实际上寸步难行,反而让苏联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如果戈尔巴乔夫没有试图进行民主化改革,如果 1986 年以后没有那么多批评苏联的声音,恐怕苏联解体的速度会更快。

对于大多数苏联人来说,要表达自己的政见,就必须让这个政府下台,如果政府不肯下台,就要把整个政府从克里姆林宫撵出来,如果整个政府将自己和国家绑在一起,那么就连国家一起摧毁好了。

实际上,这些人只是表达不满。

这导致苏联解体前夕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此起彼伏的抗议运动,一方面是全民公决表明大多数人想要保留苏联。

苏联将所有持不同政见的人都统统当成颠覆国家的叛国者,却导致所有本来只是有一些不同政见的人发现,只有将这个国家消灭,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个政府不允许异见者。

苏联的解体可能只是一场意外,只是为了表达一个不同的观点就毁了一个国家。

塔西佗在四帝之争时哀叹国家都要灭亡了,可是民众却抱着看好戏的心态,看着罗马军团的内战,他们在窗户喝彩,为胜利者呐喊,将受伤后试图躲藏在民居的士兵拖到大街上任由对手砍杀,塔西佗哀叹罗马共和国的精神沦丧了。

两千年后,盐野七生在她的书中写到:“罗马人早就意识到,这些内战和自己无关,纯粹是将领争权夺利,他们不会参与这场内战中。”

塔西佗的哀叹是有道理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皮洛士两次击败罗马人,但是他的使节看到的是罗马人依然在争先恐后的参军,建城初期,一个罗马人暗杀敌人的国王,被抓住后直接将自己的手放在炭火上直到烧焦,以至于就连对手都尊重这种顽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可以在十月革命的那天晚上,那个朝着冬宫出发的士兵身上看到。

那天,在 1991 年 8 月 19 日的民众没有走上街头,可能对他们来说,所有的政变都是和他们无关的,虽然有人想要更多的自治,可谁都没有想过要毁灭苏联。

包括后来因为后悔解体以至于宣称要剁手的那个乌克兰领导人克拉夫丘克。

但是不站在苏联的对立面,就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

即使苏联的领导人大声疾呼,希望民众和他们一起阻止解体的趋势,即使如此,没有民众参与,大家冷眼旁观,可见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苏联的领导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利益,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件事不过是叶利钦和亚纳耶夫的争权夺利。

可见苏联有多么脱离群众。

我想起七大会议上,教员的一番话。

在 6 月 11 日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题目为《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毛泽东讲了北山愚公挖山不止这则故事后,表示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强硬派,还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谁都没想到去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解决问题。

强硬派试图依靠军队解决问题,结果军队倒戈了,他们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引起混乱,可是没有人想要通过民选的方式将他换下去,或是动用苏维埃代表大会否决他的议案。

倒是叶利钦聚集了两万民众,这两万人决定了一切,是这两万人聚集的人墙,挡住了坦克,也让士兵倒戈了。

因为没有人会对民众开枪。

如今重温七大的言论,我们是否可以从教员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一个国家不是靠自己的导弹和核弹维持安定。

曾经国民党拥有无数的坦克和汽车,还有军舰和飞机,还是被拿着三八大盖的八路军击败了。

因为民众不支持。

不得不承认这种短视毁了苏联,勃列日涅夫这些人可能觉得,我就这么做了,有什么关系?我就是贪污腐败,我就是执掌大权,你高尚,你优秀,我禁了你的书,我杀了你,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如果戈尔巴乔夫真的如同某些人或者某些片子里说的,是一个叛徒。

那么将这个叛徒拥上高位的,是瞎子还是流氓呢?

如果一个国家是瞎子和流氓执政,这个国家难道不是流氓国家吗?

我更倾向,这个国家的解体,是一次意外。

在西方,民众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不满,不用担心被逮捕,即使谩骂美国总统都是被鼓励的。

但是在苏联,试着骂一下总书记?

民众最初只是要一些自由的声音,但是当他们发现除了参与政变摧毁苏联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时。

解体就发生了。

我知道,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反驳我,有铁饭碗,吃谁的饭端谁的碗,吃谁的粮当谁的兵。

苏联的领导人是靠着苏联民众的税款生活的,请问苏联的领导人为什么要贪污腐败,窃取人们的财富呢?

我说的是勃列日涅夫时代。

我相信,戈尔巴乔夫是一个高尚的人物,他的政策我看过了,和中国的政策很相似,而且不包含大量的私有化,更像是混合制改革,如果给戈尔巴乔夫十年时间,他一定可以成功,至少可以像如今的白俄罗斯那样,走一条民主化的社会主义之路,他一定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更民主的国家,也更加富裕的国家。

但是,苏联可以允许腐败和贪污,却不允许高尚的存在,他侵犯了苏联的利益阶层,这些人群起反对他,他放开了言论,但是却没有得到理解,无论强硬派还是民主派都相信他和其他领导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但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不留恋自己的权位,这是以往的苏联领导人不会去做的事情,他完全可以像叶利钦或是其他领导人那样成为亿万富翁,但他没有,宁愿去拍广告片,他要了 4000 卢布的退休金和服务人员,这点要求,今天的一个美国总统下台后都可以得到这个待遇,他批评民主派,也批评强硬派,因为他认为这些观点对于国家来说是错误的,他的能力当然不足,可他要的是什么呢?一个更加民主的国家,一个自由的社会,一个冤假错案的可以平反的宽松环境,为了这一点,就连他个人的名誉,甚至自己的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

我只能说,他虽然解体了苏联,但是他是一个真正的 XX 党人,一个只有在十月革命时期才可以见到的伟大人物。

因为苏联的解体,不是他造成的,是这么多年来,苏联做了太多的荒唐事,是这么多年下来滞重的体制积重难返,是他无情的消灭了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和异议人士,是他用许多人的鲜血和生命完成的工业化,正如联邦德国总理夫人科尔太太所说:他不还债,就会被自己的债务压垮。

她曾经被苏联士兵轮奸。

是他自己将人民当成了对立面,任何游行都是摧毁国家的阴谋(by《大国悲剧》),任何异见都是颠覆苏联的阴谋,逼迫人民除非听从他们总书记的言论,不能有别的观点,除非你要摧毁这个国家。

所以民众摧毁了它。

我想当年勃列日涅夫在听父亲的 “山顶宝训” 时,应该少听了一句。

总有一天,特洛伊,国王及所有跟随他的战士终将灭亡。

当时的西比奥正在摧毁迦太基最后的抵抗,整个曾经在海上称霸了几百年的西非国家,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消失了。

有感而发,西比奥转身对他的朋友,希腊人波利比乌斯说了这番话。

一千年后,罗马帝国走向了灭亡。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永远,千秋万代。

但是我们可以希望在他逝去的时候,能够昂扬起自己的精神,而不是悲痛的看着他犯下的错误,汲取自己的教训。

罗马人曾经信奉这样的信念:人死后固然一样,生前可大不同。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但为什么,总有人最开始抱着伟大的理想,然后就沉溺于堕落的欲望,直到一地鸡毛的人生到来,却抱怨社会的压迫呢?

为什么,苏联最初有过美好的理想,为什么要和非洲那些穷国一样贪污腐败,不懂克制呢?

为什么到了解体的时候,很多人抱怨是美国和欧盟施加的压力呢?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但是根据苏联解体前夕一项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 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 11%,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 85%。

那些 819 政变的领导人,要保卫的苏共,在民众心中,就是这个样子。

很遗憾,苏联人懂得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却不懂为了党政精英的特权而奋斗。

真是莫大的讽刺。

我又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另一句话。

我们所建成的, 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

知乎用户 图图知道 发表

今天图图知道和大家一起来看苏联是如何陨落的

内容摘要:苏联在斯大林的铁腕领导下走向了繁荣的时期,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留下了种种隐患。这些逐渐积累的隐患最终在 20 世纪中后期浮出水面,也引发了苏联的解体。而在苏联解体的二十多年前,一位似乎名不见经传的历史学家就对解体做出了准确的预言。本文从苏联历史学家阿马尔里克的理论出发,带领读者回到苏联仍然繁荣的那个时代,对苏联的解体原因做出了探讨和解释。

1980 年 11 月 11 日,一辆汽车在这个雨天沿着湿滑的高速公路驶向马德里,车上的作家们要去参加一场苏联人权运动的会议。车上坐着的人们都饱经了人权运动的风风雨雨:弗拉基米尔 · 鲍里索夫(Vladimir Borisov)和维克多 · 范伯格(Viktor Fainberg),他们两人都在列宁格勒精神病医院遭受了可怕的虐待;塔塔尔族艺术家古泽尔 · 玛库迪诺娃(Gyuzel Makudinova),她被流放至西伯利亚许多年,还有她的丈夫 – 作家安德烈 · 阿马尔里克(Andrei Amalrik),他在遭到逮捕和拘禁后逃亡去了西欧。

![](data:image/svg+xml;utf8,)

阿马尔里克在开车。距马德里约 40 英里时,这辆车突然偏离出既定车道,与一辆卡车迎面相撞。其他人都平安无事,除了可怜的阿马尔里克,他的喉咙被一块金属刺穿了,很可能是被方向盘的转向柱刺穿的。42 岁的阿马尔里克生前并不是苏联最出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 · 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出版了《古拉格群岛》(The Gulag Archipelago),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后移民到了美国。安德烈 · 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后由于苏联政府驳回其签证申请而被迫缺席领奖。但是在这些被调查、监禁或者流放的反对派领袖中,阿马尔里克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data:image/svg+xml;utf8,)

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在苏联领导人列昂尼德 · 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的领导下,苏联国内掀起了打击持不同政见者的浪潮,对作家、历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法律诉讼接踵而至,这使得国内的反政府运动领袖们备受刺激。对西方的许多观察家来说,这种新生的民主运动似乎为逐步淡化冷战提供了一条道路。1968 年夏天,就在苏联坦克驶入布拉格(捷克共和国的首都)的几周前,《纽约时报》用三页的内容阐述了萨哈罗夫(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人权运动先锋)关于 “进步,和平共处和知识自由” 的文章。萨哈罗夫说,在拥核时代,西方和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合作以确保人类的生存。正如他所说,这两个国家体系已经目睹了“融合”,并且必须学习和睦相处,消除国家间差异,采取措施实现全球共同治理。

然而,阿马尔里克给合作派们当头浇了一桶冷水。1970 年秋天,他设法将自己的手稿走私到苏联之外。手稿内容很快刊登在伦敦的《调查》杂志上。阿马尔里克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和苏维埃共产主义并没有融合,而是实际上在逐渐分裂。甚至共产主义世界本身也有分裂的危险。苏联和中国越来越不信任彼此,这些似乎指明了一场大灾难的即将发生。(一年前的 1969 年,两国在共同边界上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是,阿马尔里克写道,萨哈罗夫的真正问题在于,他未能意识到苏维埃国家和苏维埃体系 - 维系政治经济秩序的国家体系和共产主义都正走向自我毁灭。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他将自己的论文标题为 “苏联能否挺到 1984 年?”

这件作品展现了受迫害的不同政见者人士的挣扎,这些志士们努力诊断出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体制痼疾,不过阿马尔里克也发现了一个更庞杂的政治问题:大国总是受制于自我欺骗。上世纪 60 年代,苏联政府已经建立了一个会令列宁或斯大林时期的民众难以置信的伟大国家。消费品,单户公寓,太空计划,国际体育英雄,航班遍布全球的航空公司 - 这些充分展现了苏联社会的成功。然而,阿马尔里克比当时的任何其他思想家都多想了一步,并推导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 一个国家总是陶醉于历史成就中而逐渐衰落。当面对未来时,强大的国家及其公民往往变得保守。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舒适崇拜”是一种诱人的趋势,在看似稳定的社会中,人们在这种趋势下往往会相信 “理性可以战胜一切” 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结果,当最终危机到来时,一切就会变得出乎意料、令人困惑并最终引发灾难。造成危机的原因会很简单,结果也很容易得到弥补,前提是如果领导人不犯错的话。没人相信有领导人会完全做到这一点。

阿马尔里克也提供了一种异化分析的方法。他建议人们尝试思考一下——如果末日发生,自己该怎样存活,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有可能发生的。这种方法是要让人们尝试体验一下自己曾经无法想象的生活,然后系统地、仔细地、彻底地反省自己。这个计划的关键不在于要让人们从一个极端的情况去推导一个特殊的结论,而在于让人们跳出自己线性变化的思维,哪怕只有一会,也要考虑一下——或许现在对自己而言难以置信的结果,在未来可能会成为历史学家谈论该如何避免的灾难。

从 2020 年开始算起,阿马尔里克的作品发行在 50 周年之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时效性。他担忧苏联该如何处理内部的种种危机,包括国内秩序的不稳定,狡猾、冷酷而又腐败的政客,体制矛盾引发的国内动荡。他想了解社会崩溃的逻辑,以及错误的政策选择会怎样引发解体。他的预言是有时间限制的,预测了 1984 年之前的事情,但是这些预测在今天仍有着幽灵般的回响。人们想要知道这个大国是怎样终结的,而其实这种求知欲比直接研究其解体可能更有破坏性。

摇摇欲坠的国家

阿马尔里克在文章的开头就列举了为什么他有资格提出这些。作为一名历史学学生,他曾研究过基辅罗斯公国(Kievan Rus)(这个中世纪的公国为后来兴起的现代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奠定了历史基础)。但他却因为自己的研究而受到了排挤。他被莫斯科国立大学开除了,因为他指出真正创立俄罗斯的是北欧商人和殖民者,而不是斯拉夫人。这一说法现在已被历史学家广泛接受,但当时与苏联官方历史著作背道而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作家和记者的战友,他与苏联的民主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认识苏联国内的民主运动领袖。他说,他对于西方世界的意义,就像是一条会说话的鱼对鱼类学家的意义一样:他们都神奇地传达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阿马尔里克在下文中指出:通过调查一个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来对这个国家做出政治预测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人们可能会将同伴区分成自己的敌人,或者反过来被那些所谓的 “专家” 定性为敌人(强硬左派,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等)。但是这种分类并不能很好地将不同意识区分开来 / 比较模糊。即使是被定性为同一类人,他们对于什么才是东正教的正统信仰或哪种政治纲领更加清晰合理等等这类问题也几乎无法产生共识。

更好地思考政治裂隙(political cleavages)的方法是观察社会中哪些部分受到变革的威胁最大,哪些方面又希望加速变革,然后思考国家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差异。官僚和政治界人士想保住他们的工作。工人想要更好的生活水平。知识分子质疑民族身份起源的真实性(前文所提阿马尔里克因此而被大学除名)。这些分歧会给国家权力机构带来巨大的问题。“自我保护显然是主要的动机,”阿马尔里克写道。“(政府)唯一希望的是一切都照旧进行:权威得到认可,知识分子保持沉默,危险而又陌生的改革不会发生,制度也就得以稳定。”但是,当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不同世代之间权力的转换发生时,事情无法按照旧套路演变时,这个国家会发生什么呢?镇压永远都是一种保留节目,但是聪明的统治者将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起诉作家,或者解雇与领导层意见不符的高级官员。更加开明的当局可能会 “通过渐进的变化和零星的改革,以及以更聪明,更合理的团队取代旧官僚” 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但是,人们应该对承诺改革的领导人实际执行的程度持怀疑态度。**各国政府善于指出其他政权的或者整个时代的过失,但对根植于其自身政权的社会不公却一叶障目。**阿马尔里克认为,对于像苏联这样的大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大海上平稳地航行的同时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高度,它就不会有动力去看一下核心的腐烂部分。“该政权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意志或者是出于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让步,都不会希望改变自己。” 同时,旧的镇压工具(在苏维埃指斯大林主义)已被放弃,因为既落后又不人道,现在已经过时而无法运作。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得越来越差异化,对国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人们却不太相信国家可以实现。这个国家唯一可以称道的政治体系,也远比任何人(甚至那些致力于复兴的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还要脆弱许多。

当然,没有人思考过自己的社会正处于危险之中。在与同志交谈时,阿马尔里克提到说,他们只是想让事情平息一下,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公民倾向于将自己的政府视为既定的条件而不是可变量,好像什么都无法替代他们所熟知的国家机构一样。公众的不满通常不是针对政府本身,而只是针对某些缺点。“每个人都对财富的差距,工资低下,严峻的住房条件以及(以及)因基本消费品的缺乏而感到愤怒,” 阿马尔里克写道。只要人们相信总体上情况会好转,他们就会满足于坚持改良主义的思想和逐步积极改变的希望。

至此,阿马尔里克一直遵循萨哈罗夫和其他民主派人士所熟悉的分析思路。稳定和内部改革始终处于对立的两极。但是他随后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突破点在哪里?**政治体系在触发两个极端之前会花多久完成变革?—是变革首先遭到受变革威胁利益的人的强烈抵制,还是变革者们先意识到他们的目标在当前秩序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已不再可能实现,只能通过正真的革命来推翻?**阿马尔里克警告说,在这里,大国自欺欺人和自我孤立的倾向使他们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他们将自己与外部隔离,也很少吸取从数百万来就不断积累的人类经验。他们倾向于想象自己不受影响其他地方和系统的侵害。同样的倾向可能会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各个社会阶层可能会感到与政权相隔绝,阶层之间也彼此分离。“这种孤立已经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从官僚精英到最底层的社会,都个人对世界及其在世界中所处位置都产生了错误而虚假的印象,” 阿马尔里克总结道。“然而尽管这种社会状况让政体更好地维持了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幻象与现实的对抗变得不可避免时,政体的崩溃只会因此而更加彻底和迅速。”

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社会崩溃的推论只会威胁到某些精英阶层。在合理的情况下,整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其受害者。在自己的结论中,阿马尔里克明确了这种结果发生的四个驱动因素。一个是扩张主义、干预主义外交政策造成的 “道德厌倦” 和随之而来的永无休止的战争。另一个是长期的军事冲突导致的经济上的困难(在阿马尔里克的想象中,指的是即将来临的苏中战争)。第三个原因是,政府将越来越无法容忍社会上公开表达的不满情绪,并暴力镇压 “部分民众的不满或各地方零星的骚乱”。他认为,当镇压者(警察或内部安全部队)“与骚乱人群属于不同的民族” 时,这些镇压行动可能尤其残酷,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这些民族之间的仇恨”。 

然而,是第四个趋势直接预示了苏联的终结:政治界中的相当一部分领导人都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放弃与首都政府的友好关系来保证自己的未来利益。阿马尔里克认为这可能发生在苏联少数民族中,“首先出现在波罗的海地区,高加索地区和乌克兰,然后出现在中亚和伏尔加河沿岸”,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他更主要的观点是,在危机时期,这些精英们面临决策问题。他们会紧紧依附于曾赋予他们权力的国家系统,还是将自己重塑成知晓国家将倾的有远见的智者?尤其是如果该政权被视为 “失去对国家的控制,甚至脱离现实”,权力中心之外的精明领导人就会有动力去保护自己,并在国家倾覆时无视上级的指示。阿马尔里克说,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时刻,某种程度的重大失败将足以 “推翻该政权”——例如 “首都民众不满情绪的爆发,罢工或武装冲突”。他总结说,苏联政权的倾覆 “将在 1980 年至 1985 年之间的某个时间发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终章

阿马尔里克错估了国家瓦解的确切日期,他的预测比实际日期提前了 7 年。米哈伊尔 · 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试图实现国家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自由民主的进程释放了国内潜在的一系列力量,并导致苏联在 1991 年逐步分裂。这一年年底,戈尔巴乔夫从这个衰败国家的领袖位置上宣布辞职。不过,在世界历史性事件的政治编年史上,阿马尔里克的准确性可能值得一提。他对大局的掌握是正确的。以苏联为例,改革在本质上与国家本身的存续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的学者和政策专家着手于提出自己的关于 20 世纪的历史观点与理论时,阿马尔里克已经死了。这些学者们——保罗 · 肯尼迪(Paul Kennedy)警告了帝国过度扩张的危险,弗朗西斯 · 福山(Francis Fukuyama)对自由民主写了千禧年赞歌和塞缪尔 ·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提出了文明间的新种族主义冲突。但是在 90 年代初期,阿马尔里克的预言终于得以实现。事实证明,他对苏联解体后的情况特别有见识:独立国家的团结,俄罗斯主导的新的联邦,波罗的海的共和国加入 “泛欧联盟” 以及中亚发生的革新(革新保留了苏联的壳子和地方专制的特点)。美国保守派人士把阿马尔里克称为西伯利亚的卡桑德拉(古罗马神话中具有预言能力的女神)。尽管全球主义者和反核派支持萨哈罗夫,并幻想与一个暴政的帝国共存,但争论还是存在的,他们本来应该留意阿马尔里克的意见。这样做可能迫使他们与摇摆不定的苏维埃国家提前开始对峙并加速共产主义的瓦解。例如那句 “勃列日涅夫,推开这堵墙(指柏林墙)!”(美国总统里根曾在演讲中呼吁苏联领导人拆除柏林墙)。

阿马尔里克也错估了很多地方。他错误地判断了苏中战争的发生,而这场战争是他理论分析的支柱之一(尽管有人可能说苏阿冲突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由腐朽的领导人发起,最终耗尽了苏联政府的资源。他夸大了与苏联解体有关的暴力行为。解体比任何人所料想的都要和平得多——尤其是考虑到边界争端的频发,民族主义的冲突以及在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内部的精英竞争。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它的继任者之一——俄罗斯已经重塑了自己的强大力量,并有能力做苏联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了解和利用其竞争国家的主要社会分歧,从美国到英国,并就此发挥重大的政治和战略影响。阿马尔里克没有预见到国内的东西方因素融合的可能性,虽然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资本主义垄断寡头受到外部监视,极为不平等的人权处理方式,对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依赖性,面对经济冲击和病毒疫情的脆弱不堪。如果得知萨哈罗夫的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 最终以这种形式呈现(并至少持续一段时间),他可能会感到惊讶。

“苏联的火箭已经到达金星,” 阿马尔里克在他 1970 年的论文结尾处写道,“但是当时在我居住的村庄里,土豆仍然是手工挖掘的。” 他的国家斥巨资追赶其竞争对手。作为全球超级大国,苏联一直在努力竞争。但是最基本的事务却无人留意。国家的公民受困于经济发展停滞,彼此之间以及对他们的领袖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阿马尔里克感到,渐进的民主化和与西方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的未来是一种幻想。在面对一系列外部冲击和内部危机,并受到国外更具活力和适应能力的竞争者的追赶的情况下,这个国家远要比当时任何人所能猜到的要短寿得多。

所有国家都有终结的时候。每个社会也都有处于低谷的时候——被黑暗笼罩,面临即将来临的冲击。阿马尔里克写道,早在六世纪,人们就满不在乎得在古罗马城市广场的遗迹上放牧山羊了。作为一个本身具有一些理论条件的理论家,他在许多方面都是宿命论者。他认为苏联缺乏进行体制改革的敏锐感,但是仍然可以生存,他是正确的。但是他更主要的贡献是向其他体制不同国家的公民展示了该如何关心国家政治。他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政治的秘密,也可以使人们敢于提出在当前时代似乎过于古怪的问题和思考。

这种方法揭示不了政权永生的秘密。(请记住那些在遗迹里吃草的那些山羊。)但是,通过系统地研究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结果的潜在原因,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聪明——面对现在需要做出的、困难的、引发权力变更的选择时更加敏锐。而正确的选择将使政府对社会变革更有责任感,这些选择也会使一个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更耀眼的印象。处于权力中心的人不习惯于居安思危。但是在少数派眼里,在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士们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眼中,一个国家必须熟练掌握这种反省自我的技巧。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等待变革的世纪?我们在变革时又该准备些什么?我该在哪里发挥怎样的作用?无论是生活还是政治,“希望” 二字都不是绝望的解药,真正的解药应该源于自己想法和筹划。


本文由海图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信息:查尔斯 · 金 (Charles King), 乔治城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国际事务与政治系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Government) 教授。

文章信息:How a Great Power Falls Apart

来源信息:Foreign Affairs

海图编译:杨泽宇 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

海图校对:陈 勇 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图图知道”

知乎用户 豆豆 发表

统治阶级腐朽是王朝腐朽的本质原因!

社会主义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你以为工人阶级就可以金刚不坏,永不腐朽?

扯淡!

当社会主义搞成父死子继的封建工人嫡长子继承制,他能不解体?

知乎用户 风过耳畔 发表

一个几乎被盗空的仓库为什么突然失火了?

(《自上而下的革命—苏联的解体》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 · 科兹
1991 年 5 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 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 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 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 17% 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他们当中,9.6% 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 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 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 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的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其它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年的总理,他 80 年代当天然气部长,92 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 40% 的天然气储备,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我 (大卫. 科兹)93 年采访他时,他描写了他在 80 年代曾是共青团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建立资本主义。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4DQ4U 发表

根本原因是苏联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只占到整个苏联人口的 50% 不到。

直接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破产,全面覆盖的计划经济竞争不过西方。苏联核弹头能覆盖地球,但粮食却靠黄金外汇进口。

个人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两个当权派都是斯大林时期农民家庭受到挫折的典型,他们爷爷辈都有挨饿被整甚至牺牲的经历,让他们有了背叛这个体制的心,在苏联发展不行的时候他们可以毫无压力甚至自豪地来终结这一制度。

知乎用户 忘尘​ 发表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

知乎用户 是日已过 发表

工人实得能不能拿到工业国家的平均水平??

军人能不能拿到工人的双倍??

带明和带清的根本差异在哪儿??

大面积欠薪必定会出事,长期大面积欠薪必定出大事,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的大事。

知乎用户 麻薬商人 Honoka​ 发表

请问基督徒如何解释宗教的衰落。

(1)民众的信仰不够

(2)教会误读了圣经

(3)都 TM 是异教徒搞得鬼

【追问】那是否应该质疑圣经是虚假的。

答曰:连这个都质疑的就不是基督徒了,应该直接烧死。

我觉得左棍们要是够真诚,就应该对各种 “创伤性记忆” 和“历史性错误”进行根本性的反思,而不是假装啥也没发生过,继续批判 capitalism。

还有,既然是一个言之凿凿,必然要取代前者的主义,怎么可能会因为一小撮敌人的封锁,或者革命者自己犯了错误,就中道崩殂了呢?那只能说明一种可能性:

承认上帝不存在有这么难吗?

知乎用户 伐. 柯 发表

官僚资本主义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在一个后发国家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官僚资本主义发挥了最大的增殖资本的作用。这一转型在西方是通过殖民资本主义完成的,但后发国家被证明只能通过官僚资本主义剥夺本国人民来实现工业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而当这一转型完成后,官僚资本主义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的劣势愈加凸显,市场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为最有利于资本增值的模式,资本自然抛弃了官僚资本主义去拥抱市场资本主义。新兴资产阶级取代官僚资产阶级。那么旧有的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以及维护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也就随之消亡了。只不过在苏联,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旧有的官僚资产阶级作为阶级虽说完成了政权交接,不过成员好像没有太大变化吧。


咱谈苏联的时候就不用提到社会主义了吧,苏联这个国家除了名字之外和社会主义有半毛钱关系吗?

知乎用户 jingdayao 发表

对内,无法解决平民吃饭穿衣玩乐问题,又无法发动新的战争转移矛盾焦点(主要是核武器平衡),此时解体就是最好的出路。

苏联社会内部,大部分人充满了委屈。为了活下去,吃的好一点,喝的好一点,人民牺牲了太多。结果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牺牲这么多,却连饭都无法保证,此时愤怒的人民肯定要造反啊。能够和平解体已经是最好的出路。

知乎用户 失败的救世主 发表

苏联社会,矛盾激化,并且不可调和。为了维护苏联社会的稳定发展,拥有钢铁之心的男人(斯大林)签署了一项行政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处决及流放疑似反对现政权的不法分子。于是他的军队和警察迫害了成千上万名遵纪守法的苏联公民。不过好景不长,在斯大林同志驾崩后,他的继任者拒绝执行泯灭人性的高压政策,这让许多人活了下来并且享有政治权利,而且他们还在苏联建设民主制度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是代表人物

知乎用户 nicolas 发表

你问苏联解体的原因,就要先问问 89 年为什么东欧巨变。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骂戈地图的人好像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错,总以为自己比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强百倍。

东欧巨变,怪戈地图不干涉,以前苏联干涉,又骂苏修帝国主义。

东欧这么多国家,领导人水平还不如戈地图呢。

戈地图好歹还走了三年钢丝,东欧昂纳克们一夜之间就完蛋了。

戈尔巴乔夫确实能力一般,但也不是傻子 ,傻子到不了那个位置。

虽然戈的政策在我们这里看来是大逆不道,但戈在当时的苏联算中间派,ok?

俄罗斯人当时最喜欢的是谁?激进派叶利钦。叶利钦上台就是要号召俄罗斯独立,俄罗斯人当时很支持他。我们理解不了这种情绪的。

是他们自己脑子坏了,集体狂欢最后失败,戈地图有什么办法。

立陶宛独立,戈地图谈判了一年没结果,91 年初派部队镇压,等部队控制完立陶宛全境,西方反对也算了,俄罗斯人在莫斯科举行十万人大游行,反对苏军动用武力。就这种搞笑的民众,戈地图也只好撤军。你说让他顶?他看到东欧那些领导的下场不怕么?

保守派呢?中央所有强力部门发动政变三天被瓦解的水平,齐刷刷进了局子,那水平和东欧领导人差不多。

知乎用户 山间的风 发表

我从另一个角度:人口角度来看待苏联解体问题。

我认为苏联解体,跟人口因素关系非常大,

即:人口负增长,红利散去,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减少,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如果国家体制依然不过紧日子,依然大手笔花钱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苏联解体的历史临界点,刚好又是人口临界点,全国财富不再增加,体制又太僵化的话。那么苏联高层就会内卷内乱了。

苏联在 70 年代以前,人口红利,劳动力充足,是增量市场,体制积弊可以用增量生产力缓解。但一旦面临存量衰落市场,体制积弊又会陷入无休止内卷。

苏联解体后的人口变化。

用通俗的话讲,叫做,蛋糕不再做大,甚至蛋糕缩小,但分蛋糕的人还是那么多,不够吃,分蛋糕的人也就你死我活拔刀相见了。

解决办法有三个:

一是想尽一切办法再做大蛋糕,如用科技手段等等。

二是把从软柿子下手,把一部分分蛋糕的人赶走。

三是过紧日子,减少每个人分到的蛋糕的份额。

知乎用户 帅有道 发表

不请自来

苏共二十万党员夺取政权,两百万党员保卫国家,两千万党员亡党亡国。

这其中的原因不可谓不值得深究。

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赫鲁晓夫时期红色帝国化及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僚系统僵化及社会阶层固化。

首先是赫鲁晓夫时期,最早甚至可追究到斯大林晚期的红色政权帝国化,即主席所说的苏修。苏联何以建立存在,其根本内核在于高举国际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劳动者的伟大旗帜,这是苏联的灵魂国本和最核心竟争力,有了这面大旗,大可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源源不断奔赴苏联,共同建社理想中的苏维埃。但苏共领导者为了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丢掉了这一面伟大的旗帜,转而代为大国沙文主义欺凌弱国,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其所谓丢掉了国本,其政权成为了只为争霸而存在,对内录削劳动阶级,对外逞强逞凶的军备机器,内外交困,焉有不亡之理。

再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官僚系统僵化及社会阶级固化。众所周知,勃列日涅夫通过政变上台,他的上台得益于苏共大部分高层与少数赫鲁晓夫派利益姌和,这就是后来勃列日涅夫修改党章的因。勃列日涅夫通过苏共大会修改高级官员任期,其后大部分高级官员任期终身制,甚至大部分高级官员老死在官位上,这就造就了苏共特权派的生长,到九十年代初,保守估计苏联特权派至少两百万人,这可是两百万吸食吮血劳动阶层的硕鼠啊! 官僚系统僵化自然造成社会阶层固化,底层劳动者长期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流通固死。人民不支持它,它有何存在之理?

最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复哀后人者也

知乎用户 愿公道永存世间​ 发表

因为 sov 出生于不义

列秃头收了威威 50w 帝国马克,斯铁男则是一个可耻的抢劫犯

自然,充满了独断专行,个人 cb,腐败,低效,无能,拥有一切令人作呕的极⭕tz 的肮脏性的 sov 也该死

它只是死的太晚了

知乎用户 方鸿渐 发表

大国亡于内,小国亡于外。

苏共拥有 20 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 200 万党员时保卫了政权,拥有近 2000 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列宁会见农民到访

知乎用户 路上有惊慌​ 发表

请愿、暗杀、抗议以及人民战线:解体前的民族运动

善始者未必善终,前秦符坚攻东晋时声势浩大,百万大军投鞭断流,而一旦败象顷刻崩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集权不够:鲜卑、西羌这些投降过来的贵族只是迫于前秦的威势,并不是真心归附。一旦前秦遭遇失败,那么这些野心家就会成为前秦的仇敌。

而苏联统治近 70 年,二战后并入的加盟国也过了 40 多年,不可谓不久。在解体前,各加盟国及各民族与中央的矛盾发展激烈,也是导致解体的核心因素,而这一切虽然在被动加盟时即已埋下,最终在整体经济衰退中逐渐萌发。

进入 80 年代,苏共当局无力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政府在民族共和国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现行的向加盟共和国引进合格人员(大多数专家是俄罗斯人)的政策开始受到负面评价,被认为是植入了 “哥哥的帮助”,从而有辱本土民族的尊严。其他问题是承认民族语言的国家地位和被驱逐的人民返回其历史家园的要求。民族运动的发展开始了,并逐渐形成分离主义的形式。

15 万人联名上书勃列日涅夫

最大规模的民族运动发生在立陶宛,波罗的海的三个弹丸小国一直以来都不甘心被苏联控制。从 1940 年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后,五万多名居民拿起武器,利用茂密的森林作为掩护攻击苏军,被称为 “森林兄弟” 的游击队。他们前期给苏军造成了惨重损失,直到 1956 年才被彻底消灭。

1972 年 5 月 14 日,19 岁的青年罗马斯. 卡兰塔(Romas Kalanta)高呼 “立陶宛自由!",在市执行委员会大楼对面考纳斯音乐剧院附近的城市花园中自焚。他的葬礼变成了大规模示威,并在市民中引起了两天的骚乱。交通被暂停,警察没有干涉示威者。游行队伍高呼:“自由!”、“立陶宛!”

为了纪念这一点,立陶宛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示威游行

1980 年代,天主教运动开始在立陶宛得到广泛支持。1979 年,15 万人联名给勃列日涅夫写了一封信,要求在克莱佩达开设一座大教堂。

暗杀:关于国语的妥协

1979 年,在爱沙尼亚,一群激进分子企图杀害爱沙尼亚共产党领导人瓦伊诺 (K. Vaino)。暗杀未遂,恐怖分子被判入狱。

瓦伊诺生于爱沙尼亚成长于俄罗斯,对爱沙尼亚语言和文化不屑一顾,作为亲苏派上任后即要求工作人员用俄语交流;同时因为当年食品短缺等原因引起民众不满。

语言的纠纷也没有绕过格鲁吉亚,第一次大规模抗议发生在 1978 年,当时当局试图在共和国宪法中引入一项条款,其中宣布俄语为国语。反对这一点的示威活动聚集了多达 15,000 人。主要要求是将格鲁吉亚语作为国语;最高委员会最终屈服了。

人民阵线的最后冲击

改革为这些民族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自 1988 年 4 月以来,第一个具有群众性质的民族组织人民阵线出现了:爱沙尼亚人民阵线、拉脱维亚人民阵线和萨尤迪斯(立陶宛)。后来,类似的组织出现在所有的联盟和自治共和国。1989 年是多党派兴起的一年。流行阵线的想法在波罗的海地区最为流行,尤其是在立陶宛。改革运动 Sаюjūdis 成立后,立即举行了一场示威,聚集了 20 万人。

外高加索是另一个 “热点地区”。在这里,独立运动伴随着高加索共和国内部的种族间矛盾和冲突,首先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第一次抗议发生在纳戈尔诺 - 卡拉巴赫,抗议的发起者是亚美尼亚人,他们要求将纳戈尔诺 - 卡拉巴赫地区并入亚美尼亚。在这些抗议活动的影响下,苏姆盖特(阿塞拜疆)市爆发了亚美尼亚大屠杀,造成 32 人死亡。

格鲁吉亚人民阵线打着独立的口号行事。1989 年 4 月的示威导致与军队发生冲突,造成 20 人死亡。4 月 9 日的事件导致佐治亚州民族运动的发展。1990 年,主张国家独立的圆桌 - 自由格鲁吉亚集团赢得了格鲁吉亚最高委员会的选举。

最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共产党的大多数成员离开了苏共,组织了社会民主主义取向的独立政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共产党实际上不复存在。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1990 年)表明该党无法对国家的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很明显,中央政府无法解决累积的问题——从经济和社会到解决民族矛盾;国家的崩溃与累积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991 年 12 月 25 日夜,此时的莫斯科正处于严冬,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仿佛被冷空气冻住,整个城市弥漫着沉重压抑的冰冷气息。莫斯科市民们无人出门狂欢,所有人都坐在电视机前,专注而忐忑地聆听国家领导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圣诞讲话。长达 12 分钟的电视讲话里,没有圣诞祝福和对未来的期许,戈尔巴乔夫用失魂落魄的语气宣布辞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职务,并将所有权力移交叶利钦

片刻之后,克里姆林宫上空红色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降落,从此再也没有升起,伴随着红旗落地,苏联这个存在了七十多年的庞然大物轰然崩垮,被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不同于人们的固有印象,苏联正式解体并不是由戈尔巴乔夫本人亲口宣布的,他下台后的第二天,苏维埃大会才例行公事般地向全世界宣布了苏联解体的消息。好像要弥补这个 “遗憾”,多年后戈尔巴乔夫一次又一次面对镜头,晃动着他那独特胎记的脑袋宣读了苏联的 “死讯”,不过彼时他的身份已经不再是总统,而是一名业余演员。

老年的戈尔巴乔夫为了挣钱,放下身段拍了很多商业广告,还多次在一些电影中做客串。不过,他演的永远是同一个角色——戈尔巴乔夫本人,在电影的历史片段中拿着文稿一次次宣读苏联的解体宣言。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老头跟苏联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用这种鞭尸的方式发泄对它的不满。

戈尔巴乔夫的上位是一个意外,他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勃列日涅夫于 1982 年去世,接替勃总的安德罗波夫在位一年多也死在了任上,后续接班人契尔年科同样执政一年多突然病逝。四年时间内接连走了三位领导人,当时莫斯科的市民甚至戏言——去红场参加国葬典礼可以买联票了。

一连串的权力交接必然引发动荡,苏联当局不得不终结老人政治,选择年富力强的人来做领导人。时年 54 岁的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年轻的苏联政治局委员,成为非常局势下的幸运儿,成功当选总书记。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一系列奇葩操作,当然也是亡国之路:

民主化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制定了新的选举法,削减苏共在全国代表大会中占有的席位,开启 “多党执政” 的端倪。表面看,他的改革实现了全民普选,让更多的党派(包括反对派)进入政权之内,破除了所谓的“专政”。

然而实际上,戈尔巴乔夫是在打着民主化的旗号,削弱苏共作为执政党的权威,从而打破苏共党组织对国家领袖的制约,实现自己独裁,让自己取代苏共团体成为真正的掌权者。可惜他不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道理,失去了苏共的执政基础,他的领导权力也成了无根之木,被政府内大量反对派冲击得七零八落,最后在叶利钦一干野心家的逼迫下黯然下台。

民族政策改革——苏联本身是由十五个加盟国组成的联合体,民族成分十分复杂,作为主体的俄罗斯族人口勉强过半,完全靠意识形态和强力政策维持国家完整。

戈尔巴乔夫过度在意西方世界对苏联民族政策的指责(这种指责往往带有政治目的),轻率地赋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边疆加盟国更多的自治权和更大的自由,却没想到这些加盟国独立分子利用自由权迅速成立所谓的 “人民阵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独立运动,为苏联解体埋下最严重的祸根;

军事改革:苏联庞大的军队一直是沉重的财政负担,削减军备原本是顺应时势的利国利民之举,然而戈尔巴乔夫利令智昏,急于求成之下选择先裁减核武器与导弹这样的大国重器。

戈氏自废武功之举不仅大大动摇了苏联对欧美的军事威慑力,也没有达到省钱的目的——拆除核弹与导弹设施花费极高,反而加重了军费的负担。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难怪有人讽刺说,栓条狗放在戈尔巴乔夫的位置上,苏联的结局都可能更好一些。

经济改革:苏联的计划经济弊病重重,官员腐败懒政严重,这本是无可回避的现实,良性的改革调整非常有必要。戈尔巴乔夫的新经济政策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大力取消公有制经济主体,加快私有化和推行市场经济。在他眼里,似乎西方国家宣传的 “市场化” 和“私有化”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一旦实现私有制之后所有的腐败问题都会自动消失。结果事与愿违,私有化没有让民众得利,却催生了寡头经济,原本有限的不公平直接变成了惊人的贫富差距。

意识形态改革:苏联前期的舆论思想管控一方面让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干大事,实现了国力腾飞;另一方面民众对政府的管制积累不少怨气,适当的疏导和放松是有必要的。不料戈尔巴乔夫直接抛弃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彻底放开舆论管控,任凭全国媒体抨击批判苏共的过往历史和指导思想。民众的怨气开始强力反弹,加上西方国家出钱资助的各种非官方组织潜入苏联,开始大规模有目的地抹黑﹑歪曲社会主义制度,一时间民心丧尽,意识形态彻底崩盘。

苏联解体后很多年,一些俄罗斯人终于醒悟:不是社会主义导致了苏联的腐败,恰恰是当年的官员们背离了马列主义思想,背离了苏共党的宗旨,才堕落成腐败的官僚。那个宣称找到新路径的戈尔巴乔夫,把他们带入了更灾难深重的深渊。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上台,开始了他筹划已久的 “休克疗法”。这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吹捧的政策是否符合俄罗斯国情且不说,当年欧美各国承诺给叶利钦的援助无一兑现,被忽悠瘸了的叶利钦很快尝到了苦果:俄罗斯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工业体系逐个被击穿,农业产量降低到要饿死人的地步,俄罗斯人平均寿命比苏联时期减少了十年。

苏联十五个加盟国中,体量最大的俄罗斯和排第二的乌克兰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常年经济低迷之下,大量俄国和乌克兰妇女沦为娼妓,直到现在,乌克兰还被人污辱性地称为 “东欧妓院”。美国和西欧的白人老爷们在苏联时期十分关注苏联人民的 “人权”,这个国家解体后他们却立即抛掉当年的伪善,肆无忌惮地对失败者们进行蹂躏亵玩。

当年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航母 “瓦良格号” 建造一半即赶上苏联崩盘,从此无限期停工。几年后厂长马卡洛夫用沉痛的语气宣称 “瓦良格号” 已经不可能再完工了,因为背后支撑建造它的那个超级强国已经不存在了。后来中国接手了这艘航母,以强大的工业技术能力让它涅槃重生,成为中国海军的“辽宁舰”。

世事轮换,当年的社会主义兄弟如今已坐稳世界第二的位置,正朝着世界霸主美国奋起直追。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深信不疑,我们赶上并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马卡洛夫为代表的苏联遗老们如果能看到中国当下的辉煌,不知心中会做何感慨。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苏联血淋淋的教训已向世人昭示:欧美国家不是什么文明灯塔,更不是什么救世主。他们批评你﹑指责你,或者怜悯你﹑称颂你,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阻止你发展得和他们一样好,以维持他们 “人上人” 的生活。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毕竟那个被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超级大国崩盘后,吃得脑满肠肥的是一众经济寡头,喜笑颜开并借机大肆掠夺苏联财富与人才资源的是那些西方资本家。他们的背后,是当年饥寒交迫的俄罗斯普通民众,和拉着小推车沿街叫卖的大学教授们落寞的身影。。。。。。

知乎用户 李世民​ 发表

其实苏联解体刨除一切意识形态宣传其实很简单的。

从长期来说,斯大林计划经济导致的经济失衡,特别农业和轻工的滞后以至于导致的社会阶层固化,苏联一直没能解决,成为了一颗苏联政治稳定上的炸弹。

短期来说,70 年代开始,苏联带头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入世界贸易,轻视经济周期,以至于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导致苏联进口资源枯竭而经济和市民生活全面崩盘。

苏联高层的那点事,用唯物史观来说还是那句话苏联的物质基础已经让其统治阶级无法团结在一起而开始了远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知乎用户 漫卷诗书 发表

1、戈地图先搞政治体制改革,忽视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2、主动放弃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造成了从上到下的思想混乱。

3、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生活必需品始终处于短缺状态。

4、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石油价格,苏联在石油出口方面无钱可赚。

5、特权阶层长期与人民离心离德,最终丧失了民心。

知乎用户 FRANK 发表

因为苏联长期以来(主要勃列日涅夫时期)都在干着本质上反马克思的事情。首先我对于威权社会主义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苏联的建设成果确实令人赞叹,苏联也确实把纳粹打回了柏林,另一方面苏联体制的威权也是无产阶级为什么抛弃了苏联的一大原因。

斯大林主义的许多局限性在苏联并没有得到客服,而是变成了某些一成不变的教条。斯大林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的许多行为是那个官僚主义的苏联的成因,另一方面他缔造的国家机器又展现了极强的适用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指导作用。斯大林主义毫无疑问是威权主义,但是斯大林本人明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不过是犯了一些错误。但是斯大林之后被苏共官僚资产阶级继承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很多时候是反马克思的,是「修正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很多时候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反而过于强调先锋队和其领袖的力量,美其名曰「先锋队从人民中产生」。这样不过是用一种新的虚无缥缈的「救世主」替换了以前的「救世主」。持有这样思想的政体显然是不可能「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所以,既然苏共抛弃了苏联人民,为什么苏联人民不能抛弃掉它呢?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产生的官僚阶层,在斯大林去世后就开始渐渐的丧失了制约,最后官僚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政权,发现了不披着「公有制」的皮,对他们反而利益更大,结果,苏联就被他们卖掉了。

最后当官僚资产阶级试图抛弃苏联时,苏联人民要么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对于勃烈日涅夫主义的痛恨,选择了一起参与对于苏联的批判,或者试图反抗却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即使确实有大量的人厌恶叶利钦的资本主义路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喜欢勃烈日涅夫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人,绝对是少数。

我们当然赞同要对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但是十月革命后缔造的苏联,是否还完全继承了这个精神呢?

知乎用户 Say nothing 发表

一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

从经济上来看,斯大林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这种模式严重抑制了苏联的社会活力,使苏联处于僵化、封闭的状态。

二是经济改革失败和戈尔巴乔夫失职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 50 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却只是在原有体制上进行小修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到了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所有改革趋于停滞。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中央权力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被揭露,民心逐渐流失。戈尔巴乔夫制定的 500 天计划想利用短短 500 天的时间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成市场经济。结果导致国内生产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停止。此时卢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1989 年东欧剧变,苏联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力挽狂澜,导致各苏联加盟共和国政府也想效仿东欧各国意图独立。

三是经济和产业崩溃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苏联与美国的战略均势逐渐被打破。此时苏联的军费开支已经接近甚至超越美国,而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苏联的国民经济早已不堪重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滑。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在 50 年代平均增长 10.3%,60 年代平均增长 6.8%,70 年代平均增长 4.9%,80 年代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至 90 年代出现了负增长。

能源出口收入曾一度占到苏联外汇收入的 54.4%。在 1973 年和 1979 年石油危机中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 OPEC 限产保价相配合。到了 1985 年 8 月,美国里根政府逼迫沙特增产,实行了 “逆石油冲击” 战略。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已经陷入了靠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四是西方和平演变

1953 年 1 月 15 日,杜勒斯在国会考虑任命他为国务卿时的证词中明确提出了所谓的 “解放政策”,声称要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从 “被奴役” 状态 “解放” 出来,并说:“解放” 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 要摧垮社会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必须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能产生效果的人,就是太无知了。"

美国在西欧设立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 和 “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表示,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

和平演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苏共中央负责意识形态的书记甚至说 “已经到这样的时候了,即必须说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空想的和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就是一种打着科学幌子的新宗教”。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的否定,自然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权的迅速崩溃和瓦解。

五是苏共的日益腐朽

苏共各级干部的官僚主义自建立时就已经存在,二战后逐渐转变成特权阶级,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批 “官僚氏族集团”,这批集团大约有 50-70 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 300 万人之多。苏共作为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上层根本不了解底层的民众,不了解人民疾苦,使执政党和人民的隔阂越来越大,丧失了民心。

正如美国一个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小组的负责人弗兰克奇福德所说:“苏共是惟一的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 这又怎能责怪普通党员和老百姓在克里姆林宫红旗飘落的那个夜晚无动于衷呢?当宿主的生命终结,寄生者会换一个宿主继续欢快地生活。苏联解体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又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的 “新显贵”。据俄国《消息报》报道,到 1996 年,前苏联官员出身的人员,在总统周围占 75%,政党领袖中占 57.1%,地方精英中占 82.3%,政府中占 74.3%,经济领域精英中占 61%。

六是国内民族矛盾

列宁执政时期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但列宁去世后苏联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路线,斯大林时期强行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的卡累利阿,导致苏德战争时,罗马尼亚、芬兰和纳粹德国一致攻苏。

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车臣人等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各少数民族的精英被处决,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例如,车臣人由于历史原因在 1940 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积极帮助德军,此举遭到斯大林在 1944 年以通敌为名将所有车臣人从高加索强制迁移到西伯利亚,迁徙途中有 15 万车臣人非自然死亡,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苏共党员和团员。而直到 1957 年赫鲁晓夫才允许车臣人返回家乡。因此车臣人在 1991 年苏联解体前夕宣布脱离俄罗斯独立,相继爆发第一次车臣战争和第二次车臣战争

不但如此,苏联为了拉拢部分少数民族采取的保护性措施,也伤害到了作为主体的俄罗斯族的权益。

知乎用户 金吾 发表

当他们发现苏联满足不了他们捞钱的需要时,他们果断放弃了苏联,换了个王八盖子继续捞,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比完颜构、希特勒、蒋介石四大家族更无耻。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为代表的八九十年代苏联领导层是永远的人间之屑,是人类历史上最无耻最没有下限的集团。

希特勒挑起二战,使德国人民深受苦难,但同时也不得不使英美法苏战后对西德东德进行 “让利”“统战”,进行经济上最大规模的扶持,来避免德国人民再次如魏玛共和时期暴走、军国化的旧例,以至于现在德国经济上反而控制了欧洲。

八九十年代的苏联,手握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陆军,世界第二的空军、海军、导弹部队,又做了些什么?自己拆了拆给卖了!哪怕对欧洲发动一场战争,哪怕最后战败输了,哪怕输了之后如德国一样被肢解,都好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的所作所为,起码让世界颤抖过,让英美法感到对俄 “让利”“统战” 的必要性,绝不会是原苏联各个加盟国现在这个鬼样子。

1995 年,柏林街头,小汉斯花了十马克嫖了一个俄国妓女娜塔莎
1945 年,娜塔莎的祖父在柏林驱赶着像狗一样的原党卫军老汉斯

这样的事胜过一切苏联笑话。

你以为 226 的皇道派蠢

你以为希特勒纳粹笨

对于本国人民来说,比这俩更糟糕的情况就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式的集团。

宁可战死,也绝不能像狗一样窝在楼道里冻饿而死。

警惕 “希特勒”“东条英机”“蒋介石”,更要警惕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知乎用户 古德毛宁 发表

【中共九评苏共_百度百科】https://mbd.baidu.com/ma/s/WWRpmbjT

这里面批评了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和客观评价斯大林。

九评原文找不到了,就简单说说。

有个地方很有意思,苏联执政时间长的领导人(非短命鬼)都喜欢批判前任。

比如斯大林,他不能批判列宁,他猛批犹太复国主义,要知道苏联早期领导集团,62位中央委员会委员的组成如下:5位俄罗斯人,1位乌克兰人,6位拉脱维亚人,2位德国人,1位捷克人,2位亚美尼亚人,3位格鲁吉亚人,1位喀拉奇人(一个犹太人宗派),和41位犹太人。”

威廉二世在战争结束前说:“除了列宁之外,布尔什维克的其他领导人都是犹太人。”

列宁的外祖母是犹太人。。。

赫鲁晓夫好歹是逮着一个骂,没想到斯大林是逮着一群骂。。。

犹太人的 “建国” 报告为何引斯大林大怒? - 趣历史

赫鲁晓夫批斯大林,勃日涅列夫批赫鲁晓夫,也大在地域上做文章。

就有了另外一个很诡异的话题,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俄罗斯人作为苏联主体民族,有多少能说的上话的俄罗斯领导人?

所以,俄罗斯作为苏联主体,割地的割地,送油气资源的送油气资源,送钱的送钱,一旦出现一个俄罗斯领导人。。。

结论:解体的原因第一是党争,第二是俄罗斯是赠予者,第三加盟国因为历史问题不买苏联的账不记得恩情。第四一个英明的领导人上台了,觉得各过各的挺好,外人别主宰俄罗斯,俄罗斯也别帮白眼狼。

知乎用户 滴山 发表

还可以问问

为什么奥匈帝国会解体?

为什么南斯拉夫会解体?

为什么捷克斯洛伐克会解体?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一旦国势衰落或遇到乱局,国家就有解体的风险。如果一个国家的主体少于 2/3,那么一旦遇到动乱,就有可能解体的问题。

因为主张统一的力量往往会收到国际列强和本国民主派、分裂派的三重重击。

其实有一个良好的反例——美国南北战争。

当时的国际列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实现对美国的干涉;美国主张统一的力量非常强大;统一符合北方统治阶级的利益。

至于苏联,根本就是两个原因:

一、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崩溃了

正常的国族统合意识在苏联时代备受打压,布尔什维克失败又让阶级统合的意识形态崩溃了,一时之间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生长不出来,这让一大帮人以几乎零成本钻了空子(总会有想钻这种空子的人)。

二、统一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如果苏联存在,那么除俄罗斯之外,其他几个欧洲加盟国的民租造反派们肯定要屈居人下,他们不肯。

至于俄罗斯的造反派叶利钦一伙人,如果苏联还在,他不想屈居人下就得去参选苏联总统,他没把握,所以也要解体。

知乎用户 筷子 发表

国际油价下跌加粮食价格暴涨。。。直接一波拉爆了苏联。

油价下跌代表着苏联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粮食价格暴涨再加上国内农业减产,直接让苏联老百姓吃不饱饭了。。。

那不上街等啥呢?

知乎用户 老蒋 发表

斯病不改,积恶成戈

知乎用户 乌鸦校尉​ 发表

希特勒千万大军都没有做成的事,却在苏联人自己手里完成了

我们在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时,必须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资产阶级法权,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因为资本占有而形成的法定权利……

知乎用户 Felix 发表

从大的方面来看,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错误的民族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首要原因(类似的还有南斯拉夫)。

2、过于重视重工业,对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说白了就是 “偏科”、“瘸腿”)。

3、苏联后期,党内腐败现象过于严重,而苏共中央领导人未能实现有效的反腐。

4、未能处理好跟中国的关系。中苏交恶,使苏联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多了一个蒸蒸日上的敌人。

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针对苏联进行 “和平演变”,利用各种手段绕过苏联的封锁,对华约各国以及苏联境内的各族人民进行反苏、反共宣传,这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另外,美国在 80 年代用于忽悠苏联的「星球大战计划」其实也是一种“和平演变” 的方式。(具体可以百度一下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的影响)


从其它方面来看,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有:

1、侵略阿富汗 (1979~1989)。事实证明这是一次亏本的行动,得不偿失,就像当年大英帝国发动的布尔战争一样,严重拖垮了国内经济。而苏联解体于 1991 年,距离阿富汗战争的结束仅仅两年。顺便说一下,阿富汗是著名的 “帝国坟场”,从古至今坑惨过无数个侵略它的国家。

2、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没有之一。而且更致命的是,由于当时的风向原因,这些核污染物主要飘落在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尼亚、爱沙尼亚等地方,这些地方的主体民族都不是俄罗斯族!所以这也严重激化了苏联的民族矛盾,此时距离苏联解体只有 5 年。

3、戈尔巴乔夫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上台以后,对苏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更加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催化了苏联的解体。

4、1982~1985 年间,苏联连续发生了三次领导人更替,先后上台的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其中前两者都是执政时间短短十几个月便因病去世。有不少人认为,这三者的能力排名是:安德罗波夫 > 契尔年科 > 戈尔巴乔夫。如果安德罗波夫没有过早去世,苏联可能会避免解体或者推迟解体的时间。


相关内容:

如何形容俄罗斯有多大?苏联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苏德一起入侵波兰,英法为什么不对苏宣战?二战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关键点: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开辟西线战场)?

知乎用户 学无涯​ 发表

苏联人明白到底一个社会该是什么样子。要给善良人以勇气,弱势者以悲悯。而不是靠着幻想一个 “敌对势力”,再依傍一个所谓 “强大的国家”,来掩饰自己面对强权的恐惧。

知乎用户 不要钱的鱼丸 发表

地盘太大,人口太少,宗教问题复杂,民族成分复杂。

=======================

知乎用户 6324 猪头干 发表

靠着出卖主体民族利益上位 吸主体民族血 分裂主体民族 割主体民族地 经济繁荣的时候还能维持住表面和谐 经济下行时主体民族自然想单干

知乎用户 踧远陵歊 发表

谈恋爱的时候可以浪(漫),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让彼此愉悦,放任理想和情感冲昏头脑,重重的阻力可能还反倒促使恋人更加团结一心,克服种种困难走到一起。即使有任性和争吵,甚至闹分手,都显得甜蜜有爱。

结婚了,要过日子,要精明算计冷静理性,同时由于组成了家庭(利益共同体),各种利益冲突和外部矛盾都会层出不穷;而由于要长期相处,利益冲突与矛盾必须面对,无法逃避。

用谈恋爱的心态过日子,要么是直接过不下去;要想过下去就得靠欺骗:不是欺骗对方,就是欺骗自己——等哪天骗不下去了,到头来还是面临过不下去的结局。

知乎用户 迷途小书童​ 发表

最主要是经济不行。此外阿富汗战争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使得苏联羸弱的经济和财政雪上加霜。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再加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无法和赚世界市场钱的欧美企业相比,苏联的民用工业到了中后期已经相当不行,只能靠经互会这么一个苏联控制下的 “小世界市场” 养活。到了中后期,苏联在经济上就已经非常依赖石油了。但是从 1980 年开始原油价格走了近 10 年的下坡路(看下图),正好对应于苏联末期混乱的那个时期。

原油价格下跌给苏联带来的是原油出口收入减少,进而导致外汇减少。但是前苏为了满足民众的轻工业品和肉蛋奶消费,是每年都要大量从欧美进口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的。外汇减少,又要进口各类消费品,那就只能借外债,结果债务越来越多,前苏解体的时候总共欠下 966 亿美元的外债,这些留下来的债务,俄罗斯直到 2017 年才还清。叶利钦上台之后为了还钱,甚至向日本提出归还北方四岛中的两个较小的岛,换取日本免除俄国对日的债务。

当时苏联内部,能够提供正的财政收入的加盟国好像只有俄罗斯和乌克兰 (具体的记不清了,有错误请在评论区指正)。那这样俄罗斯人就很不爽了,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交的税都拿去“转移支付” 中亚的突厥人了。当时俄罗斯人其实是很支持俄罗斯分家的,特别是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市民,他们抱有一种小市民的思想,认为俄罗斯留在苏联其实是吃亏的。所以最后他们通过普选把叶利钦选上了台,这事实上使得俄罗斯从苏联独立了。而且所谓的解体公投的结果也并不是很多人想的 76% 的人选择保留原苏联,而是他们想要一个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具体可以看

@季退思

的这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663664702

最后,叶利钦拉着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议会主席舒什科维奇一起在明斯克开了个会,其他加盟国的总统都没叫 (比如哈萨克苏共第一书记纳扎尔巴耶夫),他们三个就愉快地决定把苏联解体了。“斯拉夫三兄弟为什么要养突厥穷哥们呢?”

知乎用户 深海恐惧 发表

某种意义上,希特勒终于还是消灭了苏联,在四十年后,通过消灭一整代拥有红色信仰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佬的胜利不过是一个幸运儿捡到了皮夹子。

知乎用户 上校狙击手 发表

随便写点,想到哪写到哪。

斯拉夫文明的组织,整体上还是有点中古帝国向现代化国家过渡,但是没过渡完全的意思。留里克王朝更类似大秦,罗曼诺夫王朝更类似大汉,苏联其实是有曹魏的意思在的,至于现在的俄联邦,在西晋阶段还是北魏阶段尚且难以定论——所以我之前讲过一句话,苏联和俄联邦是俄罗斯帝国拖在身后长达一百年的车辙印。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这两个政权蕴含了新的东西,但是对俄国来说,直到现在,2021 年,还不是完全的新的东西。

所以 “通三统” 这种命题,也就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伊朗、俄国和英国算是个命题,在其他地方根本算不得上桌的菜,英国我们先不去说,俄国、伊朗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实际上都是因为社会革命不健全导致的。

欧洲和中国普遍都经历了两次革命,一次是法国大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次是巴黎公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实际上还因为第二次革命的不完全,在 60 年代补上了一个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对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是空前的,经过这个革命之后,中国实际上完全站到了和西欧一样的现代化国家的层次。

在这之后,无论第二次革命有没有成功,实际上社会都进入到了一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垒,在各方面的显性或者隐性博弈中不断推动社会往前走的过程,改良主义政党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像法国、韩国这类国家,宪法从头大改了好几次,像英国、美国这种国家,竞选的主要政党的成分也有很多很大的改变——这实际上都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共识,旧的社会共识不断死去,新的社会共识不断形成,一个泛化的动态的 “革命”,间杂有武装斗争和改良的成分,这也是我们讲,传统的财政 - 军事复合型国家,变成了现代的治理型国家,最终形成的结果,它和马哲的质量互变是暗合的。

但是俄国就缺乏这个过程,甚至可以这么说,俄国历史上只经历过政变,没有经历过改朝换代,十月革命本身的形式也更像是一次武装政变。这导致俄国和它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仍然有很强的联系。说阶级力量方面,1913 年俄国城市居民实际上只占到总人口的 18%,而战争时期这个数字甚至有萎缩,工人的总数量则只有 311 万名,作为对照,中国在五四运动时期都有 200 万工人,这导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极其不稳定,极其依赖军队这个力量——这是有点僭主制的味道的。

那么十月革命为什么能赢呢,实际上最大的原因是俄军,沙皇俄国缔造了一支史上前所未有规模的俄军,从 1.8 亿总人口中动员了 1500 万人参战,还在这个过程里损失了 840 万人口,军队简直成了一个社会阶级了,这也是为什么苏维埃一开始叫工兵苏维埃,工是装点门面的,兵才是主力军。1917 年俄国最需要的是结束战争,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于是主动满足这个社会共识的布党就赢了。

列宁试图在这个不利的环境下探索社会主义的搞法,或者说,做社会实验。但是迫于国内外压力以及他本人的去世,实际上斯大林更多的是搞了沙皇的那套东西,形成了一个半传统半现代的斯大林模式。列宁本身就选择性地没有说马克思的很多东西,斯大林这么一整,干脆从列宁的东西里挑拣,实际上东西就更少了,而且斯大林本人的理论水平空前的差劲……

所以在现代化的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只能五五开,但是教员是可以七三开的,三不是因为你们想的那些,是因为《五七指示》,这个东西搞失败是 1969 年教员自己决定的,之后伴随的就是林内阁倒台和周内阁上台,王内阁则因为实际上只会反对不会别的注定一事无成——其实他们都是最纯粹的毛派,不过是毛派的几个分支,1978 年以后的一切在最迟 1972 年、最早 1969 年甚至就已经注定了。

俄国政治上有个传统,一切政治决策围绕着当权那一派的主张来,几乎完全不考虑其他力量的主张——当权的直接物理消灭了其他力量,然后这一派被打倒下一派上台,换另一个方向极端使劲,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都想当沙皇,这弄的俄国的政治是很粗放的,它的高层合作和共识是短暂的,更长的时间是斗争,这在现代的西欧和中国都是不可想象的,倒是跟政治体制的思路仍然停留在 18-19 世纪的美国有点像——当然美国更先进些。

所以你可以看到了,苏联历史其实就分两段,斯大林模式,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模式,后一段官僚实际上还在不断试图拆解这个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本身前现代的东西很多,它的一些威权主义的因素,暗合军事 - 财政型国家治理的一些因素,但是新的东西也很多,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法律,这是一个新旧兼有的量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俄罗斯帝国亡了,但是又没有亡。

现代国家的因素在苏联到俄联邦的这个历程里逐渐被准备齐全,现在普京讲自己执政的最大功绩是形成了俄罗斯的 “国体”,讲的就是传统的军事 - 财政型国家向现代治理型国家转变,再加上俄国现在城镇化率比中国还高,达到了 74%,实际上新的变革的一切因素已经在俄联邦的体内酝酿了。

最后扯点闲的,其实世界史如果要入门,大致可以分这么几个部分,东亚史、中心地带史、欧洲史,这个中心地带包括中东中亚和南亚,然后这三个历史有三个延伸和两个交接,对应东亚史的延伸是日本史,对应欧洲史的延伸是英美史,对应中心地带史的延伸是俄国史,对应东亚史和中心地带史的交接是南洋地区史,对应中心地带史和欧洲史的交接则是地中海地区史。

中国是东亚史的中心和台柱,世界史里恰恰俄国史对中国没什么太大的借鉴意义,借鉴意义最大的反倒是西欧地区几个国家的历史。

知乎用户 阿莲卡蓝袖 发表

苏联解体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其经济政策一碗水没端平,有的加盟共和国出力多但得到的少,有的则是享受了联盟的好处反而觉得是因为自己有本事。如果平衡一个大国的地区差异的确是一门学问。

我们正好翻译过一篇相关的话题,这里可以贴出一段分享一下:

本文译自 Quora,原标题:Which one of the 15 Soviet republics received the greatest benefit from the USSR being dissolved?


Alex Korolev
former Served in the Russian Airborne Troops - VDV (1994-1999)
曾服役于苏联空降部队 - VDV(1994-1999)

当然是俄罗斯。在苏联,它是最贫穷的共和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向联邦预算提供捐助的共和国。此外,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中,有所谓的供应类别。

从最高(地图上的深蓝色)到最低的第 4 类(亮红色)。俄罗斯的几乎整个领土(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除外)都属于第 3-4 类。在苏联后期,特殊的和第一类的消费者得到了国家物资的最大份额——70-80%。

例如:1985 年俄罗斯的机动化水平是每千人口 44.5 辆车(主要是由于俄罗斯有莫斯科、列宁格勒。在格鲁吉亚这个数字是 79 辆,波罗的海国家是 80-110 辆)。你也知道,在苏联后期,汽车并不是实际出售的,而是按照配额集中分配的。这些分配的类别不仅涉及商品和产品,还涉及社会领域的融资、教育、城市改善等。

由于这种经济政策,苏联各共和国的生活水平大不相同,这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俄罗斯人不想养活那些 “吃空饷的人”。在苏联时期,这一政策也助长了当地的民族主义,人们认为他们生活得比俄罗斯好,不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国家资金比俄罗斯多 4-5 倍,而是因为他们比俄罗斯人更聪明、更勤奋。

对此回答的评论

-

Francisco Manuel Bernal

波罗的海国家从重获自由中获益最大…… 上周,立陶宛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西班牙。

-

Alex Korolev(答主)

当然,立陶宛失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酒精消费量居世界首位,自杀人数居欧盟首位。不错的结果。

-

Francisco Manuel Bernal

他们失去的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他们首先想要摆脱的——俄罗斯人,我不一定要庆祝。顺便说一句,我确信俄罗斯的酗酒和自杀(相对而言)要比立陶宛更多,因为后者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要光明得多,立陶宛还有更少的暴力犯罪和腐败。但除了这些主观因素外,人均财富也是一个客观指标,立陶宛现在领先于西班牙这样的西方国家,领先俄罗斯几十年。客观地说,苏联解体后,他们的表现最好。

-

Alex Korolev(答主)

“他们失去的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他们首先想要摆脱的——俄罗斯人。”

哦,种族清洗。欧洲人的价值观太欧洲化了。。。

“我确信俄罗斯的酗酒和自杀(相对而言)比立陶宛多”

世卫组织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详见 Alex Korolev 的回答:是由于绝望吗,为什么酗酒在俄罗斯如此严重?

-

Francisco Manuel Bernal

种族清洗包括暴力和谋杀,称立陶宛做了种族清洗是非常荒谬和非常恶毒的。实际上,俄罗斯人应该避免使用这个词,以免适得其反。

不过,我还是写了我不庆祝。立陶宛的俄罗斯少数民族受到了明显的法律骚扰,欧洲联盟决不应容忍这种骚扰。

-

Sergey Brener

立陶宛拥有的俄罗斯人比例很小,低于 10%,人口流失主要是因为人们去欧洲工作。人均 GDP 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增加 GDP 或减少人口。

-

Igor Tetyuev

立陶宛的自杀率最高,而且还在上升,这对于 “成功” 和“幸福”的国家来说非常奇怪,而俄罗斯的自杀率已经较低,而且还在下降,这对于抑郁和贫穷的国家来说是如此。

2020 年各国自杀率

-

Freddy Gretton

因为俄国帝国主义殖民者回家了?对他们来说真是一场灾难。

-

Alex Korolev(答主)

俄罗斯人至少从 14 世纪末就一直生活在现代立陶宛的领土上。你认为,从那时起出现在北美大陆上的帝国殖民者该不该回家?或者这只适用于俄罗斯人?

然而,1989 年,立陶宛苏维埃社 H 主义共和国的俄罗斯人人口比例为 9.37%,相比之下,根据 1897 年的人口普查,6.2% 的俄罗斯人生活在俄罗斯帝国的利夫连德省。这个殖民率太低了,你不觉得吗?

-

Dmitry Zhukov

波罗的海诸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洗钱和重新组装在欧盟被盗的汽车,然后再出售给前苏联国家。这里绝对没有真正的工业,只有一些渔业和旅游业。没别的了。

-

Leonardo Giuseppe Masia

他们没有偷窃,他们只是 “改造” 和“转售”…

至于 “改造” 和“转售”汽车的来源…… 呃,呃,比如说,嗯…… 别问,你懂的…

……..


底下还有很长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网友之间的争论,有兴趣可以查看原文:

落日余晖:苏联解体后,15 个加盟共和国谁受益最大?昔日的同志,悲凉的互掐_樱落网​www.skyfall.ink/eg/642.html

知乎用户 晓文说财​ 发表

苏联的倒下,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过,叶利钦的野心并不是让苏联彻底消失的首要原因。给予苏联致命一击的是乌克兰,确切的说是乌克兰大选。

在 1991 年的 3 月份,乌克兰举行了全民公投,结果显示,有超过 70% 的民众支持留在苏联,而到了 12 月份,乌克兰再次举行公投,但是高达 90% 的乌克兰人却选择了乌克兰独立,就是这一次,乌克兰彻底脱离了苏联。

有了民众支持,克拉夫丘克此后拒绝加入任何形式的涉及到苏联的联盟或组织。

事实上,无论是在乌克兰独立后还是乌克兰独立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舒什克维奇,纳扎尔巴耶夫等人,都极力挽留乌克兰留在联盟内,不过最终也没成功。叶利钦宣称,没有乌克兰的苏联,也不会有俄罗斯。当然,没有俄罗斯的苏联,也就不是苏联了。[玫瑰][玫瑰]

虽然这些苏联加盟国最后成立了独联体,但显然,这已经不是戈尔巴乔夫希望成立的联邦或者叶利钦此前追求的邦联了。

PS: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并未对苏联的存在造成彻底的摧毁,乌克兰的誓死不从,才是对苏联的致命一击。

知乎用户 Brody·Wilson 发表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崩溃,苏联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石油为主的矿产占了出口的 70%,同时由于本国粮食产量不够,需要进口 30% 的粮食。

八十年代,从 1981 年起,国际油价连续 5 年大幅下降。随后,1986 年又发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 “油价战”,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同时八十年代,国际粮价开始上涨。再加上入侵阿富汗,消耗了大量军费。八十年代中后期,苏联财政逐步崩溃。八十年代末,苏联满世界的借钱维持财政。

苏联本来七十年代就应该解体的,撑到 91 年才解体,运气够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苏联六七十年代石油工业大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发现了一批大型及特大型油田。这些油田于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陆续投入开采和生产。西西伯利亚地区原油产量 1975 年突破 1 亿吨大关,1980 年突破 3 亿吨大关。1980 年,苏联原油总产量占全世界的 21.1%。

同时七十年代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 年 10 月 6 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借机大幅提高油价,以纠正长期以来被 “石油七姐妹” 压低的油价。1974 年 1 月 1 日,国际原油价格由每桶 3 美元左右上涨到 11.65 美元,标志着 “廉价石油时代” 的终结。油价的大幅提升导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开始消退,接着经历了 1974 年至 197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石油大发展 + 石油危机,让苏联成了七十年代的大赢家,赚的盆满钵满。同时石油危机导致欧美经济危机。此消彼长之下,苏联可以说走向了人生巅峰。

如果七十年代没有石油危机,苏联肯定撑不到 91 年,至少会提前十年解体,甚至提前二十年解体,都有可能。

苏联真的运气够好了,对比下苏联的运气,中国真的是太惨了,地狱难度。

知乎用户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发表

最近正好翻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美国成功瓦解了苏联,中国能抵抗住美国的攻势吗?中国和苏联有什么不同?

这里摘录一段分享一下:

本文译自 Quora,原标题:Will the US and its allies be able to dismantle communism in China just like the USSR? What will be the effects of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When and how could it happen?


Kastus Lobandievsky
Just me
真实的我

不是这样。苏联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解散了 GC 主义。他们真的相信欧洲和美国人民是善良的,所以对抗是没有必要的。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想要更多的商品,因为当人们看外国电影时,他们看到了许多时髦的衣服、科技产品甚至是简单的泡泡糖等。

所以他们会问,为什么他们的体系无法提供同样的服务。

这是侵蚀苏联 GC 主义信仰的核心问题。

我在中国看不到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商品、淘宝、基础设施甚至比西方还要好。

中国在平等、腐败、竞争、技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在世界上哪都有。

而且中国人也看到了西方世界并不没有那么好,他们很多时候既咄咄逼人又危险。


Kurt Severinsen
无背景信息

苏联 GC 主义的崩溃是由苏联经济的崩溃引起的,部分原因是里根泄露了虚假的星球大战计划,增加了军备竞赛的风险。

要让中国破产要困难得多,因为他们在制造业和贸易方面比苏联强得多。


这个问题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回答,有兴趣可以看原文:

美国成功瓦解了苏联,中国能抵抗住美国的攻势吗?中国和苏联有什么不同?_樱落网​www.skyfall.ink/zmgx/1077.html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尽力而为的人 发表

参见《动物庄园

当然,这里我说一下,真正赚钱的人是不会上网与追求什么需要外界的认同感的,像周杰伦、林俊杰、薛之谦、邓紫棋他们一样,他们只做自己想做的音乐,甚至无视他人的评价。

一个人,应该要怎样。

你自己的心理与思想要独立成长。而不是去要求别人,你自己终究要学会一个人长大。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要分场合,要有德,你要做好你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别给整个文明添麻烦。

知乎用户 涅槃 发表

1991 年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解体,举世震惊,瞠目结舌

[

苏联解体深层原因

涅槃的视频

 · 17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69641903445676032)

问题要看本质,抓重点。

一句话,美国有能力发动冷战前提下,苏联一定会因为规模劣势失败。

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

1982 年后,考虑瞒报的情况,数据更难看。比起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而言,的确落后很多很多了。

经济增长率是表象,背后的因素是根本。

发展进入停滞状态,这个是苏联后来各种作妖的主要原因,导致从上到下都陷入焦虑不安,信心下降,急于改变。

苏联教育水准非常高,聪明人大把抓,大家也在努力想办法优化改进,但是这个体制的确进入到晚年,大家都无法获益的尴尬境地。

既然发展不动了,苏共上层的人要变现要世袭要财权,中层迷信西方理念想移民,底层生活不丰富不快乐(对比西方世界)。

当美国在二战后选择冷战,苏联不得不应战的那刻起,苏联输掉冷战是必然的,虽然是两极,但是苏联这一极和美国这一极的含金量差别大了去了。如果进行冷战式的体系隔离,苏东体系一定是发展不过欧美体系。美国控制了海权,控制了世界贸易。苏东虽有经互会,但是圈子太小。规模和发展程度都远不及欧美体系。

发展不动的原因,可以简单说下,

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对比美国海权控制的全世界,苏联市场可以说被完全限制,规模太小,更容易到达天花板

苏东体系和欧美日体系竞争科技,客观而言,大概率是输的。原本欧美日所在区域都是相对发达地区,欧美日人口也远大于苏东。

规模优势是很难弥补的。苏联只能走重点发展的方式,苏联军事的暴力美学(褒义),和苏联政治笑话,以正面和负面方式荣登人类瑰宝。苏联的瘸腿程度也远比现在的中国大,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实力不够,只能聚焦几个方面。

知乎用户 林琳​ 发表

Empire or Union?

Did the Soviet Union have an empire?

如果我们接受一个帝国的基本观点,那就是由一个更大,更强大的国家控制的一群民族或国家,那么肯定是这样。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在控制其周围领土。但是,在 1922 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不久,这些领土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通过征服邻国,苏维埃帝国与其他欧洲帝国不同。例如,大英帝国由世界各地的国家组成。印度,埃及,尼日利亚,南非,也门,巴基斯坦和许多其他国家被英国殖民和控制。但是,尽管这些国家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却不是英国本身的一部分,就像一座大房子,周围散布着许多小房子。苏联一直在继续建设本国房屋,将其它领土直接纳入该国。哈萨克,乌兹别克,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达维亚,白俄罗斯,土库曼,塔吉克和阿塞拜疆成为苏联的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是如此,因其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位置而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从本质上讲,俄罗斯通过将各个组成部分并入新国家(苏联)来扩展和维护其帝国。从地理上讲,这使帝国易于控制,但也播下了该国最终崩溃的种子。共和国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苏联领导人试图迫使所有这些不同的民族采用统一的 “苏维埃” 身份,但他们也知道,他们无法消灭已有数千年的文化差异。

戈尔巴乔夫让他的国家走向民主值得称赞,但我们不能忘记,苏联的解体也与一场更全球化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关。从 20 世纪 20 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开始,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最终在苏联范围内爆发了令人惊讶的自由浪潮。

阿隆说:

不可否认,戈尔巴乔夫事业的核心是理想主义的…… 这是一个不顾一切地寻找答案的开始,每个伟大革命都是从这些大问题开始的:什么是美好、有尊严的生活?什么是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什么是正派合法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应该是什么?

知乎用户 Pescado 发表

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 · 伊万诺维奇 · 雷日科夫

知乎用户 平原省扛把子 发表

苏 g 倒台是几十年的问题,但苏联解体就是意外。

叶利钦是俄罗斯总统,他不希望头上有个苏联总统压着他,于是…… 苏联就解体了

知乎用户 大内窃盗寇承御 发表

泻药

内因有制度化的腐败、经济的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的滑坡、思想阵地的溃退。

外因有军备竞赛的重负、中美夹击使得苏联由攻转守、阿富汗战争的不断出血、由此带来的负面国际舆论。其实这些归根到底还是内因

大概只知道这么多。详细也没法说,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养活了相关几十万业者,目测还能再养一百年。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以上如有谬误,欢迎指出,看心情改正。

反正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赵德柱 发表

既不革命,

也不生产。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角度可以有很多,理由也有很多。

从力量操作的角度看:一味依赖暴力的专制政权,早晚要灭亡。

从历史上看,皇朝是典型的由暴力维系的专制政权。没有暴力,它一天都没法运行,甚至没法存在。有时暴力的确容易见效,立竿见影,于是旧统治者迷信暴力、依赖暴力是明显的。

(较长期的)皇朝往往由武力夺权(当然还有运气):

秦朝,由秦国击败六国而成。

汉朝,先由大家推翻秦朝,再由刘邦击败项羽等人而成。

唐朝,李氏团结关陇门阀夺权。

宋朝,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而来。

元朝:北方蒙古军事打天下。

明朝,朱元璋农民起义而来。

清朝,关外满族抓住了历史机遇,武力夺取江山。

初始,皇朝的武力相对强盛,可以打下天下,凭武力压制住很多矛盾。但进入 “治天下” 的时候,武力往往就不太好用了。武力解决不了经济和民生问题,也解决不了复杂的政治问题,对 “自家腐” 更加下不去手。等到问题积累成山,就完蛋。更不用说,皇朝后期往往武力废弛。

另外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滥用武力的后遗症很严重。今天皇朝用武力镇压,明天可能就有杀官造反,冤冤相报且缺乏解决问题的和平渠道,矛盾只能越来越多。

除了武力,皇朝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有那个奴役制度的底子在那里,搞乱搞坏属于必然,往往又会求助于武力解决问题,武力往往又会制造新的矛盾,如此恶性循环。

随便看看大明朝的例子,武力没能解决腐败,也没能解决民生,出事就靠武力镇压,到后来军队自己也腐败透顶了,就完蛋。

旧皇朝倒下了,新来者又如何?

苏联带着浓重的旧式专制色彩,靠武力建立,以极权为特征,初期靠武力压制了各种矛盾,可以看成一个特殊的皇朝。但内里的腐败和种种矛盾,仍在默默发展着。国家没有意识到这些矛盾和腐败的危害,直到不可收拾,如同 “万里之堤,溃于蚁穴”。

苏联比沙俄更恶毒?倒也未必。它只是被武力冲昏了头脑罢了。

可知苏联后期,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生活物资短缺。其实苏联并不缺那点东西,只是因为腐败的原因,生产和流通混乱,东西到不了市面上——这种事用暴力解决不了,何况对自己人不好用暴力啊。

苏联解体的时间,可以明显看出,那些统治者已经对军队失控。叶利钦发动政变时,弄了 20 多台坦克进莫斯科,实际上只需要起飞几架 “苏 - 25”(强击机)就可以解决掉,但特别强大的几百万苏联红军竟然保持沉默,等于提供了支持。

明显,苏联红军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腐败,而且是深度的,于是一切皆休。没办法,红军也是小社会,难免会受到社会影响的。

人民也在冷冷看着苏联倒台,可想而知…

统治者们是否知道这些呢?知道,但明显出于私利,他们不去碰那些 “马蜂窝”(既得利益集团),而是混一天算一天,不影响自己的利益就好,直到混不下去再说。无疑,他们也腐败了。

从头到尾,苏联以武力强盛而自豪,认为武力能解决一切。而事实证明,武力并不是一切。

知乎用户 当涂高 发表

当年俄国人民为了祖国一人一票选出来叶利钦,赢得了改革公投,为了祖国上街对抗政府,俄国特殊部队为了祖国发动政变。

苏联的部队在柏林墙撤回来烂在地里,支持苏联的忠臣孝子全国都没有几个,少有的支持者也不过 bb 两句给自己留后路。

凭什么列宁输掉选举打内战是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人民公投却要少数官僚背锅?

黄俄孝子非要把苏联完蛋归咎于少数官僚,双标不要脸

沙俄时俄国领土 2200 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都是俄族人。尤其一战时乌克兰动员了几百万人为沙皇奋战,从社会精英到普通老百姓都认同俄族人的身份,从没想过要独立。

而在 2018 年,前苏联国家人口 3 亿,俄国的俄族人只有 1 亿,领土只有 1700 万平方公里,而且到处是少民的自治共和国

如果不是苏共,俄乌早就是一家人了,怎么会爆发战争?

如果不解体,俄国会是什么下场?俄罗斯民族会是什么下场?要么就是俄族人被腾笼换鸟,要么就是南联盟解体百族大战版,到时候就不是西方意识形态入侵,而是维和大兵和武器弹药入侵了。

PS:怼黄俄:非要说经济下滑,那也是苏联时期就完蛋了, 难道指望地图头重振?

非要说俄国人怀念苏联。对比一下,南朝鲜台湾独裁军阀倒台后,还有朴景惠、马英九再战,这难道说明两地人民无不怀念李承晚反动派、蒋介石反动派???再说俄共的支持率还不如这两个反动派呢。

知乎用户 无聊的海上闲 发表

苏联为什么会输掉冷战并突然解体?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立国理论的一个巨大 bug 造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下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要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实现的,而列宁主义则认为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先实现。由此为理论基础,在沙俄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苏联。理论上,她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她是为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建立的理想国。因此,苏联的所有人都要忽略其民族性,变成平等的苏联公民。这个理论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是可行的,因为其隐藏的民族主体就是俄罗斯民族,其他民族由于体量较小,天生的作为附属民族存在。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是真心的把苏联当作自己的灯塔祖国,以各种方式向苏联转移技术,由此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套理论天生具有的无法弥补的巨大缺陷就出来了。苏联的领导人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各国公民都是平等的,苏联是否有义务和责任向中国无私地转让资金和技术,帮助中国人提高技术能力和生活水平到苏联的平均水平?如果答案是是,那么,迟早有一天,这个联盟的主导权肯定会被五倍人口规模的中国人抢过去。现有的苏联领导层是否会接受这个结局?显然不会,这时候隐藏的民族性就起作用了,他们是俄罗斯民族,不愿意失去主导权。如果答案是不,那么列宁主义的立国理论就破产了。苏联如果不再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理想国,那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自私自利的民族国家。

这就是她最后在冷战中失败并解体的根本根源,所以最后苏联自爆了。

简而言之,苏联死于信仰坍塌。

知乎用户 回答问题​ 发表

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我主要来说说经济原因,也就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因为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会从苏联的功臣,变成苏联解体的罪人历史?

一、苏联计划经济的丰功伟绩

1922 年 12 月 30 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苏联建立的时候,世界上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体制,

人类历史上也不曾经出现过,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政府完全是没有成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体制来借鉴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政权,

所以,苏联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苏联建立以后,欧洲国家马上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经济封锁,

列宁去世后(1924 年 1 月),斯大林当选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

当时斯大林是支持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这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具有混合经济体制性质的政策)

1925 年 12 月,联共 (布)“十四大” 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1927 年 12 月,联共 (布)“十五大” 确立农业集体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1928 年起进行计划经济建设。

1929 年下半年,苏联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公社,强制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

斯大林为什么要进全面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要进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1、**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5 年时苏联的经济已经基本恢复到战前 1913 年的水平,但苏联现代工业体系仍然还比较落后,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装备制造(发电站成套设备、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1928 年时,苏联的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更加严重的是:苏联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

到 1927 年,苏联还有 50% 的文盲。

苏联国防力量,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和军事指挥能力、各兵种协同能力还较为薄弱。

以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不能保卫的。

对要抗衡欧洲对苏联全面的经济封锁及保卫国家安全(当时苏联外部国家安全形势是很不稳定)是远远不够的。

新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完成国家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是完成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2、**当时的世界在 1929 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影响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大萧条时代,

大萧条时代对人类影响深远,

例如,大萧条时代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出现了纳粹和希特勒的崛起。

而由于苏联被外部欧洲经济封锁,苏联自身内部形成一个闭合经济体系,

使苏联在大萧条时代没有受到影响。

1927 年 12 月苏联制订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3 年)。

机器制造业产值增加 9 倍,发电量增加 6 倍,农业机器增加 4.5 倍,

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 1500 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

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

1932 年的工业产值是 1913 年的 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 1913 年增加 9 倍,比 1928 年增加 3 倍。1932 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 173 亿千瓦时。1929 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发电量比 1913 年增加了 6 倍。

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农业机器增加了 4.5 倍。

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

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玛托尔斯克建成了规模巨大的重型机械厂。

斯大林格勒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厂于 1929 年破土动工,1932 年第一期工程建成。

1928 年起苏联全面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大萧条时代的发生也更进一步证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更加强化了不搞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国民经济就上不去的思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 1928 年的 48% 上长为 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 1927 年的 60.5 比 39.5,变成 46.6 比 53.4。

整个国民收入从 1928 年的 244 亿卢布增加到 1932 年的 455 亿卢布,增长了 68%。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面貌。

而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而苏联经济当时成为世界经济唯一闪亮的地方。

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 10 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民苏联。

而苏联优秀的经济成就在大萧条时代一举打破了欧洲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在大萧条时代,西方国家为发展国内经济对抗大萧条不得不与苏联开展贸易,

这里边最起劲的就是美国。

例如,著名的苏联三大钢铁基地,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扎波罗热钢铁厂几乎全为美国援建,部分设备来自德国。

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就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

苏联四个拖拉机厂中的三个是美德制造建设的,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先在美国建好,拆运到苏联,再由美国人和德国人重新组装。

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

二战战前苏联最大的汽车厂——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设的新厂。

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转让。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3,1932 年上升 50% 左右。

这在大萧条时代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这进一步强化了苏联对计划经济的认知和固化。

二、苏联计划经济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计划经济让苏联度过苏联建国初期最艰难的时候,

也让苏联安全的度过了大萧条时代,

也让苏联在二战期间挺住德国的进攻。

可以说,没有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是不可能度过或者挺住这些非常困难的时期。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永远是灵丹妙药。

二战以后的世界跟二战以前的世界大不一样,

二战以后建立了新的秩序,

在这个新秩序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开始越来越密切,

而苏联(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还是一成不变,

苏联并不愿意加入世界经济循环中来。

实际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称为特殊时期的经济体制或者类似战时体制,

这样的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代是完全符合当时现实环境,

但是,当苏联完成最初经济发展的积累以后,

在二战之后和平时期还继续这样的经济体制就出现格格不入的僵化想象,

虽然二战以后,美国开始对苏联进行经济限制,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苏联自我限制,

苏联以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闭合性经济体制——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

成员包括苏联、及东欧和世界上的其它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这个小圈子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

造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等情况发生。

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过战前(二战)的焕发青春积极上进期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之后,就变成暮气沉沉,制度僵化、效率极低。

在这个时期,苏联虽然拥有极其辽阔的土地,但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粮食无法自给。

而长期闭合僵化的计划经济发展,很多科技成就无法商业化,

无法商业化就无法继续提高其科技水平。

也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例如,1973 年 4 月 3 日,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 · 库帕站在曼哈顿街头,测试一个砖头般的设备,这就是公司投入 1500 万美元、花费十年时间研制的移动通信产品 Dyna-TAC。据后来著书者记载,人类正是从此刻起开始迈入移动通讯时代的。

事实上,早在大块头 Dyna-TAC 诞生的 16 年前的 1957 年,苏联工程师库普里扬诺维奇就发明了ЛК-1 型移动电话。

1958 年经过改进后的 Dyna-TAC 重量仅 500 克(含电池),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在城市里任何地方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 60 年代中期,库普里扬诺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 200 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

1958 年,苏联研发成功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比 IBM360 要早 6 年。

所以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也需要与时共进,不能僵化保守,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任领导人都没有对计划经济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革,

最后,计划经济自己走入了死胡同而不能自拔,苏联也随之消失了。

知乎用户 天涯浪客​ 发表

苏联的解体原因,可以借鉴中国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朝代的后期,体制僵化,贪腐横行,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然后就灭亡了。它虽然使用了一个名义上高大尚的治国体制,可是与过去封建社会的体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过去的皇帝是世袭制,而它的皇帝可以由顶层社会的人轮班做。所以,也不需要从左派或者右派的角度论述,也不需要从西方民主国家对其颠覆的角度进行长篇累牍的论述,那都是废话。其实,就是一句话,体制落后,所以必亡!

知乎用户 周天 发表

外部原因在于自从阿富汗战争以后,欧洲,中东,美国,我国逐渐形成了联合封锁,导致苏联的外汇出现了极大的短缺,很多工业项目基本没办法如期运作,石油价格还在中东的打压之下丧失了利润空间,于是出现了重大的资源短缺。

因此诞生了内部想与美国和解的念头,然后正值老年领导人死,新领导人上台。戈尔巴乔夫根本就不理解苏联运作的实际逻辑,想把苏联的政体改成和美国一样以争取谅解,把一个中央集权体制改成联邦体制。然后结果就连邦联都没拿到,直接解体了。

知乎用户 硬核科代表王十万 发表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上层党国精英的集体背叛,本视频已经详细解答了。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王十万

知乎用户 liujunsong 发表

苏联解体的问题,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个显学,当时报纸上有大量分析讨论,街谈巷议不断,后来官方一锤定音,和平演变。

当时国际上大的趋势,就是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上,西方逐渐掌握了舆论和思想的主导权,而苏联则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思维上一点一点让步,最后被西方思维彻底征服。

在经济体系上,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一夜转向全面市场经济体系,放弃货币政策,货币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就是著名的休克疗法,结果一下子就心梗抗不过去了。

其他的,现在就没法说了。

知乎用户 胡静怡​ 发表

国家联盟

有联合就有解体

不然叫什么国家联盟

解体有什么奇怪的

知乎用户 熙哥​ 发表

直至解体,苏联始终拥有调动领域内资源的暴力能力。

初时即抹消了过去留下的人与人间调动资源的权力的差别,并由政府统一调配。

分配方面突出公平,向前抹杀旧有的利益集团,向后不认同新的利益集团产生。

生产方面突出直接,暴力能力背书,省去中间环节,由政府直接协调生产。

于是面对几个问题

1、全世界凡已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团都是苏联的敌人,这使得苏联只能在领域内调动资源,还需要付出巨大的竞争成本。

2、缺少了一层黑手套,缺少了为赚取超额利润而不眠不休干尽脏活累活的监工们。没人干脏活固然减少了社会矛盾,也延缓了生产升级,造成资源调动的低效。至少在当时,这是存在弊病的。

3、省去的超额利润并没有转变为人民的福祉,而是通过腐败塑造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追求将其掌握的调动资源影响生产的权力传承给家族,哪怕能打折转变为资本流转全世界也好。而苏联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不允许牢固的既得利益集团存在。两者间的矛盾造成了统治者对制度的自我背叛。

如果把国家视作一个以暴力划定结构和边界,以改善生产为主要行为,以壮大自身为目的主体。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在于随着时过境迁,越来越回答不好三个问题:如何处理和旧有的和国际的既得利益者的契约关系,如何处理和无产阶级劳动者间的契约关系,如何处理和暂时占有调动资源权力的统治阶级间的契约关系?

失去了资本这一万恶的,但是可以维系契约的媒介,苏联内外形形色色的契约关系初时靠理想维系,之后迅速的转变为依靠暴力,再之后便只有解体一途。

知乎用户 optimalbug 发表

始于赫鲁晓夫。投靠美国在中苏合作项目上全面掐中国脖子,温铁军认为几百个合作项目流产导致从农村来的城市户口必须再返乡,造成经济问题上山下乡和以后的一系列问题。

苏联这样做的最终代价是解体。

西方还欠赫鲁晓夫一枚诺贝尔和平奖

知乎用户 蓝鲣鸟 发表

所有回答的水平都没有超越或者比肩《苏联亡党亡国 20 年祭》这个社科院纪录片的水平. 直接去看看吧

知乎用户 光辉启明 发表

光辉启明:先锋队与八旗

有些人啊,最好还是在这个问题上好好思考一下。不是吗?

一如在今天,在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失败将近三十多年的今天,有的人无法解释的东西太多。同样,苏联的问题,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伊里奇自己。

我们不谈内战之中布尔什维克的作为,不谈先锋队和列宁整个理论的缺病。

那就是,自我定位。

苏联自身而言,哪怕是历经了斯大林的时代、也从未摆脱那个定位,就像列宁本身塑造的不是一个 “俄罗斯人” 或者 “苏联人” 的“苏联”,而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苏联”。而列宁自己似乎故意忘记了一件事——既然波兰人、波罗的海人、芬兰人都不相信布尔什维克的解放,你能指望其他那些俄罗斯曾经侵害、奴役的国家和民族、全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相信吗?即使你告诉他们那是沙俄统治者的罪行,但问题是,俄罗斯民族恰恰是其受益者,而相比于列宁,斯大林更加清醒,他知道谁是大多数人、也知道应当靠谁。

因此斯大林曾经提出的自治共和国方案,以及在苏联名字的前面加上俄罗斯三个字,恰恰是这种现实的体现。

但问题是,斯大林也终归无法改变这种缺失。

布尔什维克自己一样,列宁所缔造的这个党从来都不是 “俄罗斯人” 的党,也不是苏联人的党,他的理想和野心决定了,布尔什维克必然会追求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领导、先锋队和最后的统治者。但问题是,恰恰是西欧革命的失败、以及整个二十世纪苏联并不直接支持(同样,在西班牙、人们不知道托派和斯派,只知道恰恰是共产党的党同伐异导致的西班牙革命的失败)甚至有意破坏,恰恰是让这个问题成为了苏共自身尴尬处境的原因

毕竟,二十世纪所有的先锋队政权在掌握政权后,控制社会财富与生产资料的先锋队必然会是统治阶级。

而一个政党,首先代表的到底是谁?

工人阶级?人民?

抱歉

苏联自我认知的定位一样也在支配了苏共七十年。苏共(甚至前身布尔什维克)自己想要代表的是全世界无产者。但在世界革命的春秋大梦失败后,苏共的处境很尴尬

一面,事实上它就是统治阶级

另一面,布尔什维克从来都没有完全得到全国工人的支持,革命时代的措施严重性的把它放在了农民的对立面。因此斯大林的作为,所做的也是如此

布尔什维克首先代表谁?

于是,苏联这个国家的工人,而非全世界的无产者、也是如此。

苏联共产党自身党章的先锋队定位的改变,是苏共从阶级的代表、到阶级统治者的苏联。而恰恰是现实造就了托洛茨基的失败。为何?

因为托洛茨基想要的那个理想,意味着的是和俄罗斯民族(苏联国家最广大的那一部分民众)的决裂,那就意味着党的分裂。而恰恰是托洛茨基作为苏联缔造者之一面对的国家的落后,和工人阶级力量的损失(况且俄国工人也没有多少是扔掉国家民族观念的)而问题是,即使是俄族外其他的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不知道

因此,托派的理想、甚至二十世纪真正意义上那些相信列宁主义的那些苏联人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是无根之水源。

为何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扎根在谁?

这一点在中国托派的历史上体现得很大,他们越是反对当时教员领导的党,实践上就是越无法提出一个更好的出路,他们的全部实践不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是在民国的资产阶级秩序期望找到位置,或者拉学生扩大他们的队伍(李星的文章)

同样,他们也没有在当时工人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样。

因此,列宁期望的苏维埃,从来都仅仅是在书本里面的。

在二十世纪,先锋队只不过是一个夺权的机器。但是,先锋队的生命力和存续,是依靠信仰和斗争延续的。

但问题是,先锋队的成败仅仅是两个方面

要么,在理想破灭之前完成生产力的发展

要么

征服世界

但问题是,两个都做不到

知乎用户 聪聪 发表

最重要的是经济问题和多民族问题,这不是我的观点,是三代伟人的观点。

先说经济,1988 年我们【物价闯关】失败,连续两次闯关失败,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诱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后来花费了很大代价,才稳定了社会秩序。

日常消费品的稳定供应对稳定社会局势有很大作用,苏联轻重工业比例长期失衡,消费品供应长期存在巨大缺口,导致基层人心浮动。

另一方面,苏联未确立市场主体,工人长期缺乏工作积极性;加之地方国企缺乏经营自主权,且结构臃肿,效率低下,导致生产力水平越来越低。

同时,里根开始大规模把基础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金融业开始极度扩张,国内集中力量攻占高科技产业,同时在军事领域加大投入。

一方面,第三世界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同时国内也顺利进行了产业升级,生产力跃升到新台阶;军事科学水平和政府投入的提升,导致军事力量的对苏颓势得以迅速挽回,苏联不得不继续加大军事投入,加之生产力低迷,失血速度越来越快。

多民族问题不再赘述。

知乎用户 陈熙​ 发表

最本质的原因: 共同的意识形态被解构。

解构它的力量既有外部的,也有内源的。

知乎用户 泉神关注 发表

读了相关的一些书籍,觉得《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大卫 ·M· 科兹)一书分析得比较透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张泉(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245388/

科兹(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不是旧体制出了问题支撑不下去;不是外力干预的结果(西方颠覆之类);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策略问题(放松意识形态控制);更不是强权人物叶利钦高超的政治手腕导致。

科兹的观点是:除了以上因素的作用外,最关键的原因是:苏联共产党的上层(“党 - 国精英”),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入了 “亲资本主义阵营”。他们蛊惑人民大众,将社会生活、经济运行等问题都归咎于旧体制 - 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等民众醒悟过来的时候,一种继承于旧制度的集权、专制政体已经形成,人民只能任由新自由主义掩护下的寡头资本主义剥削,承受着比旧制度下更艰难的生活。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告诉我们:“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每次革命的过程中,下层的民众常常被上层的精英分子们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玩弄于股掌之中。

知乎用户 大国战狼 发表

资源不存在

每次看到这种一群人为了某一个理想某一个信念去付出,去牺牲的镜头就忍不住感动,不管是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理想,还是国内的抗震救灾,抗击疫情,又或者是流浪地球那样的全人类集合起来努力自救,这种事业往往带着一种伟大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看到信念的力量。

她曾在十四国的干涉下顽强生存,在一百九十个纳粹装甲师的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最后却败给了谎言与欺骗。

他们曾经因为信仰伟大!又因为失去信仰而分崩离析!可叹!最后一课值得我们学习!别了苏联!

知乎用户 吕不非 发表

苏联建国的本质

是一群犹太人 格鲁吉亚人,策动领导的大事件,本质上就是要把斯拉夫人作为核燃料,引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地球的康米总革命

理念上说不上对错,实际上操作,作为核燃料的斯拉夫人,作为燃料能一直顺从服帖吗?燃料也很会有觉醒的一天吧

路线上看,太祖列宁 到 太宗钢铁慈父,一直秉持进攻路线,这是对的,苏联存在的意义就是引爆更大的革命,你到了穗宗 勋宗,忽然玩起来冷战,这是倒退,违背了建国本义

知乎用户 Caspar Cui 发表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中陷入了主义自我怀疑。

错误的认为:是社会主义耽误了国家发展。

次要原因是

  1. 苏联政府处理内政问题的段位太低,很多国内矛盾无法调和。
  2. 阿富汗战争失败。
  3. 北约华约平衡被打破。
  4. 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融入国际社会。
  5. 内部斗争导致的权柄混乱。

知乎用户 孫笑氚 发表

苏联解体这一问题非常复杂,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谈一谈。

一、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实际上就是戈尔巴乔夫后期一系列错误的改革措施。

戈尔巴乔夫接手苏联时,虽然苏联已经积累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作为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大国,实际上还并没有到完全不可扭转的境地。要知道,国家越大,对错误改革和政治经济问题的缓冲能力就越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源于其不堪的政治能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提出了 “加速发展战略”,而后又在 87 年发表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可见戈尔巴乔夫对于苏联的现状也是充满否定的,他认为要尽快改革才能带领苏联走出困境。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所说的 “改革”,实际上是可以理解为 “推倒重来”,而非是在现有基础上修正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切入点是 “禁酒”,我们看来可能觉得很可笑,实际上他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为了遏制苏联人嗜酒如命的问题,以及控制国家每年在酒业中的大量消耗,但是他这一做法不但引发了苏联人的广泛不满,还导致地下酒业泛滥,整个国家的酒市场几乎被地下酒业控制。

而后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改革,但是他的经济改革措施十分奇葩,他认为想要改变苏联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应该继续加大对重工业的投入,以此带动轻工业发展,这让原本就跛脚的苏联工业体系雪上加霜,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难。

但是这才刚刚开始,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效果不佳后,又立即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他认为是当下的政治体制掣肘了他的经济改革方案,如果政治体制按照他的设想成功改革,那么经济也会好转。于是戈尔巴乔夫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相继取消了舆论管制、苏共的领导地位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这直接导致苏联国内一片混乱,各种媒体充斥着反对共产党的言论,连苏共自己都开始质疑自身的合理性。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改革模式彻底让原本还有救的苏联处于崩溃边缘。

但是戈尔巴乔夫还是毅然决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革,他打算撼动苏联的根基——公有制。在面对如何步入市场化的问题上,有两条路可以选,第一条是学习中国的经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逐渐变轨至市场经济,保留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但是大约要 10 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第二条是快速市场化,在一到两年就完成这一过程,而且是全面私有化。戈尔巴乔夫最终选择了第二条,全面私有化的经济改革措施导致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国企私化,把社会主义苏联推进了裙带资本主义的深渊,这等于宣告了苏联的死亡,一个阵营的领导者,毅然抛弃了自己原本的立场,去拥抱另一种对立的制度,真是莫大的笑话。

二、间接原因

1. 内部问题

戈尔巴乔夫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不能说苏联解体就完全是他的过错,如果苏联本身走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那么能力不足以支持改革的戈尔巴乔夫也许就是作为一位没有什么政治建树但是基本稳定的苏联最高领导人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应该不至于在改革中导致这艘万吨巨轮顷刻沉没。

当我们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看历史时,我们会发现苏联的领导人是一系列很奇葩的存在,他们的能力和推行的政治措施迥然不同,导致国家没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比如列宁死后,斯大林立刻废止了新经济政策,之后推行高压的斯大林模式,而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又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转而进行重心在农业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死后,勃列日涅夫这一官僚集团的傀儡又回到了斯大林模式,而后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虽然想改革,但是时间太短,戈尔巴乔夫上来直接一个大转弯,导致翻车。

对比中国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 72 年来走的一直是一条道路,前人不断为后人铺路打基础,一代代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虽有改革者,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前人正确的部分,改正他们的局限性,且后来者能够继续跟进和发扬,并没有像苏联一样始终在质疑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党和国家能持续革新,永远保持活力的原因。

2. 外部问题

说完了内部问题,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外部。苏联的解体肯定离不开美国煽风点火,但是事情并不像我们现在看来那么简单。

其实早在 60 年代,美苏在文化领域的交锋是苏联占了上风,因为当时苏联的福利制度非常馋人,住房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而且还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反观美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所以当时美国国内有许多人鼓吹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成了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美国的压制态势,但这并非是苏联有意为之。

不过随着美苏经济实力的逐渐拉大,美国及西欧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生活水平飙升,苏联这种优势也开始锐减,而美国则利用了文化渗透打击苏联,首先是收买苏联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利用他们向苏联宣传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另外不断利用媒体舆论压制苏联,加之赫鲁晓夫先前对斯大林的全面否认,苏联许多干部和老百姓都开始对自己的党和国家产生了质疑、否定,这些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公知,这些公知极大地推动了苏联解体。

我之所以把美国的影响归于间接原因,是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内部因素占主导,除了天灾外。如果苏共能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相信任何文化攻击也都不会伤及苏联的根本,而随着国家的壮大,总有一天这些公知会逐渐消失,但是苏联为了军备竞赛和称霸世界过分压榨了人民,这使得美国的文化攻击如同催化剂一样加速了苏联内部的衰落,最终走向解体。

三、根本原因

究其根本,苏联解体的本质原因还是在于苏共本身,苏共虽然是世界共产革命先驱者,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社会主义政党,苏共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成为一个严重官僚化的政党,开始脱离人民,苏联的领导人高高在上,不搞实地调研,坐在克里姆林宫里空想政治。

斯大林在所有华约国家一致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就导致了苏联所在的阵营陷入了一种无法革新的僵化局面,时间一长官僚化就随之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体现出来,曾经的老大哥风范不再;赫鲁晓夫虽然推行改革,但是始终未能克服官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反而由于官僚化的日益严重,很多改革无法贯彻甚至反向祸害国家;而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这种官僚化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加之勃列日涅夫大搞特权主义,使得各种特权阶层和腐败深入骨髓,苏共背弃了当年的信仰理想,最终也成为了一座大山,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大山,而这座大山必将把苏联压得分崩离析。

四、总结

其实总结来看,苏联解体的祸根实际上在斯大林时代就已经埋下,高压的斯大林模式深入人心,导致后来者难以推行改革;还有斯大林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否定也开了一个继任者否定前辈的先河,导致苏联领导人中始终没有一个能够踏实发扬前辈的优点,全部都在否定中改革,而这种否定的不断累计最终也会使得苏共自己质疑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沉底沦为了一个充斥着特权和官僚阶级的政党,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急于求成缺乏长远打算的改革又粉碎了苏联的根基,美国的宣传又破坏了苏联的风气,这才导致了苏联这座大厦轰然垮塌。

知乎用户 看大海 发表

一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瞎扯吗,苏联是唯二的超级大国,妥妥的第一世界,怎么可能生产力不足。

让我们来捋一捋,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苏联让人耳熟能详的强大在哪些地方:最庞大的核武器库,第一颗人造卫星,洲际导弹,白天鹅图 160,钢铁洪流,喀秋莎,万能 ak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些牛到起飞的军事力量真的是生产力吗

不,不是的,这是恰恰是与生产力相反的毁灭力,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的才是生产力,这些武器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任何直接的作用,相反却可能会阻碍和毁灭社会发展,是毁灭力

我们来看看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50 年代面包牛奶大肉肠,60 年代面包牛奶大肉肠,70 年代面包牛奶大肉肠,80 年代面包牛奶大肉肠都不够了。

对比下美国,二战后到九十年代一直面包牛排可口可乐充足,除此之外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汽车、手机逐步普及而来,还有其他各种小家电,人民的生活逐步现代化。

有人说,这些玩意苏联也有啊,而是质量并不差。对的,可是普及了吗,苏联有多少人能用上这些,苏联每年生产 1 万台,美国每年生产 100 万台,那生产力能一样吗。苏联造的东西确实是质量好,因为他不计成本啊,为啥不能普及,因为成本承担不起。

苏联不是朝鲜,不论是苏联领导人还是苏联人民都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当他们肉眼看到人民生活水平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动摇了苏联的根本,因为苏联的立国之基是建立一个伟大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生活最高的共产主义世界理想,但现实与美国的生活水平差距越大就使苏联离共产主义理想越远,于是乎从上到下都产生了不满情绪,解体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既然苏联如此不堪,那么为何能成为唯二的超级大国之一?我们再回过头来捋一捋苏联的发家史,揭开其强大的秘密

从 1921 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到后面斯大林的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大规模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线,请记住是引进,不是开创。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已经在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多个重工业领域取得飞一般的成长,从一个落后了农业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先进的工业国,我们在赞叹苏联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时候往往归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实际上苏联的成就是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西方国家技术支持,二者缺一不可,苏联的体制优势和吃西方的技术红利。

斯大林对世界形式的判断是准确的,他认为一战后不久的将来会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于是乎他集中全苏联的力量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也正是因此让苏联打赢了二战并且一跃成为与美国比肩的世界级强国。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延续了斯大林的政策,继续在重工业和军工业里加码,但他们判断错了,二战后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苏联拥有的庞大军事力量无处释放,反而成了严重的负担。随着冷战的进行,西方国家开始对苏联进行技术封锁,我们思考下二战后苏联除了军工技术领域,在其他可普及的民生生活领域里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吗。前面说的那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苏联也却有仿制,但无一不是技术相对落后、成本高昂,无法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

回到前面说的生产力与毁灭力,它们绝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生产力与毁灭力是既对立又统一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生产力可以促进毁灭力的成长,毁灭力保卫生产力的发展。缺少毁灭力只有生产力,那么生产力的成果只会被窃取和掠夺,缺少生产力空有毁灭力,那么毁灭力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久不了。

苏联拥有庞大的以军事力量和军工科技为代表毁灭力,缺少以改善民生生活水平为代表的生产力,当面临外部 “恶意” 压力时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来保卫自己并予以反击,当面临外部 “善意” 诱惑时就无法团结因而分崩离析

知乎用户 军迷幻 发表

修正主义也称社会帝国主义,列宁首先使用,针对的是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以及修正主义思潮,指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

苏俄政府夺取政权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这极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多地出现农民起义,抗议战时共产主义,后来,苏俄爆发了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身为 “屠龙少年” 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竟引起了曾经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的水兵的起义,这大大触动了列宁和布党。

“我有 5 年战争经历,但从没见过水兵像野兽那样厮杀。我说不出他们从哪里取得这种激烈的战斗力。一个连要用一个小时才能占领一座房子,但占领了一看,原来那里只有两三个士兵加一挺机枪。他们已经处于半死状态,但喘着气拔出手枪,一边喊着‘骗子! ’一边开枪。”——苏俄红军领袖图哈切夫斯基

苏俄政府被迫暂时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迅速化解了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工人的利益,降低了布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列宁不承认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政策,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相容。

列宁严厉打击腐败和修正主义,反对个人崇拜和专制,布党的腐化之风暂时被列宁压制。

“鉴于斯大林粗暴蛮横,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他没有资格担任。”——列宁

斯大林上台后打倒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支持斯大林上台,但反对斯大林专制,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很快被打倒,全党的权力都倾于斯大林。

斯大林是个重工业迷,新经济政策虽然可以恢复民生和经济,却无法让苏联摆脱落后农业国的现状。

以农民利益为代价,苏联模式很快建立起来。经济上,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你或许可以称之为” 指令经济”。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没有发扬民主。

斯大林既缔造了苏联,也毁灭了苏联。

经济上指令性程度过高,工厂实行厂长权力集中制,政府培养高薪阶层,法律上不明文承认工人的罢工权,对外搞大国沙文主义,不承认社会主要矛盾,政坛上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盛行。

苏联模式固然有缺点,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仍然释放着它们的伟力。

苏联一五计划执行到 1932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 1913 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 48% 增加到 1932 年的 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 1928 年的 43% 上升到 1932 年的 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苏联二五计划执行到 1937 年,工业总产值比 1932 年增加了 1.2 倍,比 1913 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比达 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 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 1913 年增长 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 750%,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 14 倍多。

苏联二五计划的规定要求缩小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差距。在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下,二五计划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增长 241%,轻工业增长 95%;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增长 140%,轻工业增长 100%。二五计划期间,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二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平衡,但因为种种原因,重工业的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而轻工业和农业都未完成计划指标。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比例平衡的精神没有被之后的苏联领导人继承。

斯大林缔造了强大的苏联,如果下一任最高领导人能看到苏联目前存在的问题,保持优点,扫清缺点,那现在世界地图上很可能会屹立着一个更加强大的苏联,但可惜没有。斯大林时代的缺点在党内滋养了一批蛀虫。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史时期被称为 “苏修时期”,该时期苏联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形成了新的帝国主义,“老大哥” 成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农民不会喜欢斯大林,但也不见得农民会喜欢苏修。

赫鲁晓夫上台,并开始拨乱反正。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将义务交售制改成了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拥有土地。

赫鲁晓夫的国企改革的内容包括: 废除适应于社会主义的某些经营、管理方针,代之以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针;把利润原则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使追求利润成为生产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扩大国企厂长的权力;加大物质刺激;宣扬 “利益挂帅”。

1963 年,苏联发生谷物减产 3270 万吨事件。

赫鲁晓夫继承并扩大了斯大林时代的大国沙文主义,他追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一心想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他的战略体系。

赫鲁晓夫继承并扩大了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全党上下都对他马首是瞻。

不换思想就换人。赫鲁晓夫完全否定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定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 “全民党” 的设想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在赫鲁晓夫的报告称他国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经过议会道路去取得政权。

赫鲁晓夫的极权,引起了本就在复辟之中的官僚主义集团的异化

赫鲁晓夫时代仍实行国有制,但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名存实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全体人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国有制是指国家所有制)

如果赫鲁晓夫后的下一任最高领导人是一个能扶大厦之将倾的天降猛男,那苏联可能还有一线生机,但可惜没有,赫鲁晓夫让党内的蛀虫越来越多了。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推行 “新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开放自留地,发展私人副业;集体农庄企业化,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勃列日涅夫的国企改革的内容包括: 法律上进一步肯定在工业中已经复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承认国企工人是国企的主人,经理可以任意打击、处罚和解雇工人。

1971 年,苏联粮食减产 500 万吨。1972 年,苏联减产 1300 万吨。

国企改革导致的国企工人下岗等方面的数据实在太触目惊心了,老爷心善见不得,所以就不发了。

“新经济体制” 既保证了以勃列日涅夫集团为总代表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对各企业实行严密控制,同时,又赋予苏修集团任命的企业经理在企业中按资本主义原则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广泛权力。从而使苏联的国企完全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企业。

有人把勃列日涅夫中后期人民群众家里的电视经常爆炸归罪于计划经济,但当时特权阶层家里的电视都是没问题的,斯大林时期生产的电视也都是没问题。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发展放缓和矛盾丛生也不应归罪于计划经济。

勃列日涅夫. 上台后苏联停止否定斯大林,但斯大林恐怕不会想要苏修的 “恢复名誉”。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列宁诞生一百周年提纲》中歪曲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伟大形象,把修正主义私货伪装成列宁主义

勃列日涅夫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更加失调。苏修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加速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修在思想上实行愚化教育,用 “全民国家”、“无产阶级专政” 等提法麻痹民众的思想。他们曲解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高高挂起,让人民群众把马克思当“圣贤”。

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是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修集团的羽翼已经丰满了。据史学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 50 万人~70 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 300 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 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大厦摇摇欲坠,有识之士终于觉醒,高举红旗和马列主义伟大旗帜,试图救亡图存,但苏修不待见 “极左”。

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修集团越来越露骨地依靠暴力来维持其统治。许多革命者和无辜的人被关进集中营和所谓 “疯人院”。苏修集团甚至出动坦克和装甲车,对人民的反抗进行野蛮镇压。

曾经的 “屠龙少年” 工兵代表苏维埃如今成了“恶龙”,至此,苏联已经积重难返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先从禁酒开始的,这对 “喝酒如喝水” 的苏联人民是无法接受的,禁酒令导致地下私人酒业大兴,进一步加重了苏联的经济危机。

戈尔巴乔夫认为禁酒改革没能取得成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于是在经济上开始全面资本主义私有化,取消社会主义制度。此举彻底压垮了早已不堪重负的苏联经济,彻底激化了社会矛盾。

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取得成效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错,于是在政治上全面资本主义自由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议员制,放弃马克思主义,此举彻底让早已奄奄一息的苏联崩溃了。

叶利钦也会在苏共会上唱国际歌,他对选民宣称自己会效忠苏共,选民把他选上台了。叶利钦上台后马上退出苏共,计划彻底灭亡整个苏联。

1991 年 3 月 27 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 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但苏修并不打算尊重民意。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苏联局势急转而下。

1991 年 8 月 19 日,苏共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 (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 为阻止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等人签署一个旨在维护苏联形式上存在,同意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与自治共和国更大自主权的新同盟条约,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戈尔巴乔夫表示拒绝,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的成员本可以更强硬的,但他们却犹豫了,最后他们败北了。

1991 年 12 月 25 日晚,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

戈尔巴乔夫选择放弃苏联模式,但苏联却解体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但社会发展速度却越来越慢,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停滞不前。

苏联模式自身固然有缺点,但苏联模式自身的缺陷也只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自己堕落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会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吗?“经济基础变,上层建筑可以不变” 是修正主义最喜欢的论调。

苏联解体的本质是: 堕落的苏共推翻了自己的政权。这是苏联解体的真相。

![](data:image/svg+xml;utf8,)

之后形成的寡头中有不少曾是 “屠龙少年”,但那只是过去式了。

苏联解体,但人民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知乎用户 冷夜昔​ 发表

根本原因之一:始终坚持 “权力过分集中” 的“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
根本原因之二:始终坚持层层任命、层层矮化的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
——《苏共亡党之迷》李永忠 董瑛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12 月 第一版

知乎用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

1 生产资料所有权是公有的,但是分配权是由一小部分人掌握的。如何分?谁来分?给谁分?这就是一笔糊涂账。在战争年代,大家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虽然大家分到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份额也是逐渐增大的,这掩盖了问题。当经济增速下滑时,矛盾就盖不住了。

2 苏联在建立行政制度时,对沙俄时代的制度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保留,这就导致沙俄出现的制度性问题,苏联一个也不少。

3 在建国时期,苏联用共产主义理想将以前矛盾重重的各民族强行整合了起来,各民族愿意相信以前大家的矛盾不是民族矛盾都是阶级矛盾,只要统治阶级被打倒了,大家以后就能和平共处了,当进行和平建设时,由于早期宣传的共产主义迟迟不能落地,共产主义这一宗教狂热逐渐退潮,将民族矛盾阶级化的把戏就玩不下去了,大家又开始互相仇视了。

知乎用户 SINGULARPOINT​ 发表

请题主移步:

undefined

知乎用户 史志不渝 发表

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中含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并且具有进攻性和颠覆性。而据张宏毅先生指出,美国自始至终都把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追求扩张作为它的国家使命。从早期白人移民新教徒自认是上帝的选民,到 19 世纪 40 年代,大陆扩张理论天定命运以及 1848 年对墨西哥战争中认为的自由需要无限制扩张实力。对外扩张这种流动共和国的意识形态在美国完全的政治合法化,19 世纪末的边疆假说使得美国开始向太平洋扩张,也是西进运动合乎逻辑的结果,所以显然美国这种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追求扩张的意识形态,绝对不会容忍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永远存在下去。同时,美国国内有很深的反共主义色彩,在当权者看来,苏维埃政权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对立的。美国的自由民主色彩也逐渐成为了特殊利益集团,利用群众对国际政治的淡漠而向外推销的一种美国政治价值观,所以最终倾向了单边政策和霸道行为,他们热衷于意识形态斗争,宣传极端保守主义,最终将民众引向了反社会主义。

1945 年二战结束到 50 年代末,美苏走上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对抗。但是美国作家斯诺所研究苏联与美国的伤亡比例为 24:1,苏联还承担了巨大的物质伤亡。即使美国外交家自己也承认苏联根本没有任何方法来构成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单就战后重建就需要几年的时间,俄国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真诚的。所以苏联在战后以最大精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希望与美国进行经济上的合作,但是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最终在 1947 年通过了杜鲁门主义,这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接着马歇尔计划和 1949 年的向亚非拉达国家渗透的四点计划,也服务于这一总方针。然而,苏共 20 大之后,赫鲁晓夫大张旗鼓的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提出和平共处,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全民国家全民党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并提出 20 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冒进口号,从根本上讲,这些许多方面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迎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需要。例如全面否定斯大林,这就为日后西方国家全面否定苏联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会主义路线铺平了道路。戈尔巴乔夫也正是在听了赫鲁晓夫的 20 大报告之后,形成其政治个性。赫鲁晓夫在这一时间内培养了一批民主社会主义的崇拜者。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争取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实施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他急于得到美国的承认和青睐,他企图把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对外政策都纳入美苏主宰的战略轨道。而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又披着国际阶级斗争和推行苏联模式的世界革命外衣,积极对外扩张 1979 年入侵阿富汗。但是这一时期虽然做过一些促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改革,但是总体上处于停滞,苏共 24 大之后改革一词被禁用,取而代之以完善社会主义一词,所以苏联的社会经济恶化程度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所以张先生在其文章当中指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他们一方面大言不惭的宣布资本主义在苏联复辟的危险已经不复存在,但同样却为自己捞取特权,最终形成一个以党政高级干部为主的特权阶层。而与此同时,肯尼迪总统提出的和平战略强调和平共处,和平竞赛通过圆柱贸易,旅行科技和文化交流设法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和依赖,其策略强调世界上的问题只能由美苏两国来决定,这恰好符合了赫鲁晓夫的思想,其手段也更多是强调软化和和平演变苏联。里根总统上台之后继续加紧了对苏联的攻势,直到 1990 年,西方七国参与苏联的改革计划,通过裁军谈判,经济援助和人权问题不断的向苏联施加压力,在 80 年代利用苏联的经济困难,不断以经济援助为手段,迫使苏联在国内人权政策进行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更是将苏联的改革进程同西方的援助相挂钩,将苏联将扩大私有制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例,并由西方监督苏联,对于西方援助的应用,同时戈尔巴乔夫还要求西方在政治领域帮助苏联。1989 年一月的 35 国人权会议集中讨论了苏东国家的人权状况,苏联和华约做出了空前的让步,同意建立监督机制,使得欧洲 33 国和美国,加拿大可以在任何时候对自己进一步怀疑的践踏人权行为提出疑问,被怀疑的苏东国家必须回答要求。至此,苏联再也不能将西方的指责和干预斥责为干涉苏联内政,从而陷入了极大的被动。戈尔巴乔夫一方面标榜自己是自由的民主的,但是同样苏联也有一种声音,担心苏联划入危险的深渊,这些不同意见者就遭到了压制和打压,这些民主公开多元都是单行道,只准发表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言论,不准有人针锋相对的加以批判,只准反共势力组织集会游行罢工,不允许共产党进行反击。

知乎用户 闻岩 发表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文章在知乎上已经有一大堆,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在这里再提一条:苏联解体以及后来俄罗斯在经济和人心方面的崩溃,在某种意义上是被西方给忽悠瘸了。

叶利钦那个时代搞出的种种 “神操作” 就不用说了,这里只想提到一首歌:Pet Shop Boys(宠物店男孩)的《Go West(投奔西方)》。

有时间的知友可以去看看这首歌的视频,去搜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官方 MV】Pet Shop Boys - Go West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

即使从现在的眼光看,这首歌也是充满了诱惑的。

虽然这首歌诞生于苏联解体之后,但是这首歌是整个西方如下思潮的一种反映:

西方是开放的,是伊甸园,是天堂;而苏联是灰暗的,压抑的,阴沉的。来吧,弃暗投明!

但那个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就是这样想,他们也希望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人民这样想。

于是,俄罗斯人民这样想了,乌克兰人民这样想了。

他们有了一个幻觉,以为只要学习西方进行改革,变得像西方了就能快速富强。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知乎用户 乱云飞渡 发表

一个成熟社会的发展,最后一定是低增长率、高质量的发展,长期的高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

即使低增长率、高质量的发展,还得不断去创造技术、市场、资金的热点,否则,也不可持续。

苏联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最后必定不可持续,因为它的产品寻找不到增长的市场,技术上也没有创新的动力,而维持原来体系的发展的资金,就是一个黑洞,一旦这样的资金无法跟上,就出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事故,再加上它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对外战争,崩溃得就完全不可收拾了。

即使内部,可控的保守和相对激进管理思路的定期更替,也是一个社会必须的。就好比一个人,轻松久了,需要紧张激烈一下,动态太久了需要平静一下。

正常的社会和人的状况,都应该是波动和起伏着前进的。

知乎用户 明夜流年 发表

随手一答。

首先苏联辉煌过。七十年代。

辉煌的基础是什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然东欧到东德那么大地皮哪来的)

那么回到四十年代的卫国战争。打赢的代价是什么?

看一下伤亡数字:2700 万人口。几乎一代人。

好,假设 1940 年 20 岁战死在战场上。那么如果没有战争他会活到多少岁?

按 70 岁算,会活到 1990 年,九十年代。

这么大的人口损失,足以从社会顶层到底层全方位的人口深渊。是的,中国现在也有人口问题,但是像苏德战争这样的称为人口深渊的,还是极罕见。那么,从最精明的政治家到最普通的居民,都凭空消失了。

换句话说,九十年代是苏联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因为没有年轻人,而是因为没有老人。

没有年轻人意味着没有活力,没有老人意味着什么?

没有历史,没有传承。

他们已经死在了苏德战场上。他们的死让苏联能在几十年后达到极盛,他们的死也会让苏联在九十年代承受最大的危机。

断代了。

这就是和平演变最基本的基础,一个超级大国,能让几个美利坚政客和演说家忽悠解体?

苏联九十年代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了。传承断代了。

然后苏联就解体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么。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1 绝对和美国有关系 没有美国 超级帝国不会解体 至少不会那么快解体

2 看美帝运气了 美帝运气不好 也解体了 就可以和苏联对比研究了

马克思主义或者叫马克思列宁主义

没有军队的思想家和先知都被遗忘了

和资本主义

是一种相对的镜像关系

就像一个物体在相对的两面镜子中展现的两面

现代国家的富强 来自科学和全球商业

要适应科学和商业 就需要解放人 也就是民主

但民主有很多展现形式 并非只有美式民主

美式民主 给全球送温暖送光明 结果呢?

苏联解体肯定和美国做的交易有关系

表面或者初期 苏联得到了好处 最终导致了解体

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

大概意思是 劳动者平等 都付出同样的生命 那么贫富不同 就代表价值被剥夺 所以 富人有钱

可是

1 劳动者在商业系统里 价值一样吗

gdp 统计中 同样的一生 高教育人才和低教育人才 产值一样吗

2 富人和穷人 聪明人的比例是怎么样?

所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成功 和资源分配 和适应科技适应商业有关系

资源分配给那里 怎么分配

比如 教育资源的分配

所以在苏联也好 美国也好

都是必然走向 人才选拔

(苏联前期和后期 这个人才选拔。。。)

所以 苏联和美国的 都是接纳各个种族 领土面积 和辐射面积都很大

因为它们不在乎大部分 需要的是少部分精英

少部分精英 不代表本民族

就像美帝的奥巴马 不代表黑人一样 而是代表美帝的精英系统

从供需说

供给端和需求端

猎杀和猎场的关系

可能苏联的崩溃 造就了美国的今日繁荣

就像二战美国的轻易获胜一样

美国需要猎场

美国现在人均 gdp 太高 消耗太大 它人口的很多 包括美军 都属于资本主义的维持系统

1 人均 gdp 太高 太繁荣

2 维持费用太大

没找到下一个猎场 美帝必崩

运气好 衰败 20 年 运气不好 解体

从供需理论来分析

以色列。。。以色列可以给美国回波血

所以应该会站到美国这边

还有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德国

从供需来解释 有可能会走一起

供需理论就理解为猎杀和猎场 狼羊

知乎用户 倬彼昊天 发表

打压民族主义,更确切的说是打压主体民族,又对其他民族没多么好,比如乌克兰大饥荒,比如波罗的海三国。最终被民族主义反噬,叶利钦这种人的出现是迟早的。

阶级斗争起家,上来就把把皇帝和贵族推翻了,紧接着又把保皇派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还有其他左派给收拾了,结果最后自身成了权贵阶层。权贵阶层,都是向往贵族身份和资本家身份的。

知乎用户 tiiiiiinroooooc 发表

直接原因就是乌克兰的退出。联动俄罗斯、白俄罗斯也只能退出联盟。三大巨头都不玩了,其它的小兄弟怎么搞?

说什么苏联人民的选择、工业发展失衡、官僚阶级的特权云云,这些问题在哪个政权没有,怎么人家没有倒台,偏偏是你苏联倒台了?

非要说的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对军队的支持。连镇压的本钱都没有了,后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

所以说,地方分裂势力要不得啊。得提防。

知乎用户 凌紫宸 发表

苏联为什么解体?

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

第一点,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80 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
第二点,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可实际上,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第一个观点,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

1928-1975 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1928-1940 年,苏联年均增长 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

1950 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 1975 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 4.8%,而美国只有 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同期,东欧也比西欧快。1975 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但仍然有 1.9% 或 1.8% 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

这时的消费水平比生产增长还快。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因此,从 1990 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绝对下降。1991 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

苏联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民意测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 5-20%,1991 年 5 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 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 36% 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 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 17% 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这恰恰是叶利钦在 1992 年以后建立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联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因此,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他们当中,9.6% 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 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 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 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的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1975-85 年,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要求改革。由于这种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革,使其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相信,苏联的民主化,分权的改革,引进有限的市场因素,以为这样就可以克服苏联的停滞。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再控制大众传媒。

1990 年出现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苏维埃制度,原苏共中央的权力下放了。开始了关系到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大致上有三种立场: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回到改革前的苏联社会主;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

第三种立场的出现,出乎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谁也没有意料到党的精英集团的变化。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袖。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苏联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控制苏联,叶利钦控制俄罗斯。俄罗斯当时没有法律基础,法律、军队都没有。

1990-1991 年,上层接受拥护资本主义的立场。这与各社会集体在苏联时期发生的变化有关系。80 年代,10 万人组成的高级集团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这个模糊集团,是非常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他们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相信,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其中,只有极少数相信社会主义。

在 80 年代末辩论苏联发展的方向时,他们就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 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因此,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化。这就能够把戈尔巴乔夫排斥到一边,使叶利钦得到权力。具体的办法涉及许多细节,煤矿罢工,媒体的争夺,苏联周边民族主义情绪。叶利钦就是利用这些夺取了政权,让戈尔巴乔夫留在那里,无能为力。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在俄罗斯共和国。他们意识到,必须使苏联解体,才能获得巨大的权力。苏联精英相信,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会使他们成为富人。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在苏联的高级官员中,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年的总理,他 80 年代当天然气部长,92 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 40% 的天然气储备,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他曾阐述过他在 80 年代曾是共青团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建立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但并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的经验。当精英们把苏联解体时,他们不能组织抵抗。

叶利钦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从不谈建立资本主义,仅仅谈民主、改革、市场改革等。直到他离开总统职位时,也没有谈要建立资本主义。在这一点上,叶利钦领导集团的其他成员则更加直截了当,盖达尔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方面是诚实的。他成为第一任总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

**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

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解释东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这里并不是指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该掌握在上层。这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

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以巩固革命。但这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的党是困难的。但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时,这就成为问题了。

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其本身就有转向资本主义的倾向。这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改变权力关系,可避免向资本主义过渡。不必产生自己的掘墓人。

社会主义也可以在所谓的民主国家产生,不必经过严酷的斗争。那里的社会主义可以从一开始就采取人民群众参与的、民主的方式,上层精英不容易形成。但美国很难这样,美国统治者会诉诸暴力,不会尊重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力.

.

知乎用户 徐生 发表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答:

因为自己架空自己的体制,自己违反自己的体制,自己侵犯自己的体制,无法无天,无人无国。

苏修到底是不是资本?

知乎用户 车骑荡虏汉道昌 发表

都怪俄罗斯族!

要不是从他们身上已经压榨不出油水了,又怎么可能会让我们布尔什维克党没有钱给少敏、疣汰寡头惠惠!

更可恨的是这帮家伙居然还胆敢反抗我们!铁杆庄稼居然要吃人辣!

害的我们只能放弃这里的寄生,跟寡头、叶利钦勾结,倒卖这里的国有资产,然后润到美国

知乎用户 李明 发表

一是苏联的民族结构远远偏离了 “平衡态”。何谓“平衡态”?观察世界上多数国家,不论在民族、种族等层面,有两种状态是冲突最少的:一种是主体民族、种族占绝对优势,如日本、韩国;一种是成分极其均衡,占比最大的都不可能也无野心谋取统治地位,如印度最大的印度斯坦族仅仅占据 40%,因而放弃印地语作为国语而使用英语进行族际沟通。或者巴西的种族结构,从黑人到白人“无极变速” 充分混血,随便你说多少比例血统黑人都一抓一大把,“纯种”种族根本不存在。

与之相反的,最不稳定的结构是有一个力不从心但硬要维持统治状态的老大,搭配一个有一定力量心里又不服气的老二。典型的如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的民族结构,百分之十大几到二十多的二号民族乌克兰族、克罗地亚族:美国的种族结构,百分之十几的黑人。这样的国家里,老大不得不化很大精力 “惠” 老二,老二在惠的力度下发展的还不错的话,人均指标比老大还好,还会看不起老大。乌克兰就是在这样的 “指标自信” 中走上独立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是 “老二” 代表当上一把手的时候,各种割 “老大” 肉喂老二,老二越长越壮老大越来越瘦小,背不动老二也润惠不动的时候,就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刻。比如乌克兰出身的玉米晓夫,把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这种润老二行为,给普京埋了一个大坑。车臣族从中亚回归,也是玉米晓夫所为。比如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族的铁托,生生的从塞尔维亚割出了个所谓 “塞尔维亚语马其顿方言” 的马其顿共和国,把塞尔维亚占半数的波黑单弄一块而不是把其中一半划给塞尔维亚。等等这些骚操作,最终会使国家结构趋于不稳定。

二是苏联在结构上的裂痕。苏联叫做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乌克兰这种名义上就是“国”,在联合国还有席位。当初斯大林本来坚持国家应该叫苏俄,而乌克兰这些都是苏俄下属的“自治共和国”,也就是高度自治的省一级单位,但列宁严厉批评了斯大林的建议,坚持要在架构上“再起一层楼”,于是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建立了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设立了“俄罗斯总统” 一职。再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组建苏联。后来也看到了,在苏联占比过大的 “俄罗斯总统” 叶利钦在带头瓦解苏联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 2240 万平方公里的苏联中,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就站到了 1700 多万平方公里。如果俄罗斯加盟国领导有实权,那么苏联总统基本被架空;如果没实权,那就是地位最高的 “虚职领导”。其他加盟国领导都在争取苏联资源惠及自己,为乌克兰民族、哈萨克民族谋利益。与之相对的,那么俄罗斯加盟国领导,自然是为俄罗斯族谋利益。俄罗斯太大,苏联惠不起,那么叶利钦给出的方案就是分家甩包袱。

在内部已经有 “加盟共和国边界” 的前提下,就像提前用玻璃刀划好划痕的玻璃容器,当它落在地上,沿着既有的裂痕碎裂就是应力最小的选择。叶利钦作为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总统一起在别洛韦日森林拆家的发起人,当时首要目标是合力拆家,没有意愿和能力在拆家成功前要求乌克兰等国把俄族人聚居区收回俄罗斯,这就给普京后来埋下了克里米亚等诸多“地雷”,因为众多俄罗斯族人口突然在自己的国家变成了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少数民族 “外国人”,有些国家境内还出台了禁止说俄语的 “优待”,俄罗斯人的民族感情在滴血。今天的俄乌战争,也有这次草草划界引发的余波。

知乎用户 文小光 发表

苏联并非亡于美国,而是亡于国家精英的堕落和国内既得利益者们的背叛。

国家精英失去了曾经的信念和信仰,失去了捍卫国家荣誉和尊严的勇气,与买办等叛国势力同流合污。

他们当中,有人选择政治权力,鼓动分离势力分裂领土,自己控制一国政治。

有人则选择经济财富,依靠自己的地位,瓜分国有资产,成为资本寡头。他们通过拆分苏联,合法的将国企收购,然后凭借垄断优势,吸取平民的血汗。

军队也不甘寂寞,走私武器,贩卖毒品。

就连苏联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同志,如今也靠为资本主义做广告谋生。

这些既得利益者们如同食腐的乌鸦,聚集在苏联庞大的尸体上,撕咬着它的血肉。美国则如同狮虎,偶尔会扇开聒噪的乌鸦,自己啃食两口。

组成苏联血肉的,正是那些苏联无辜的平民。

当苏联的平民自以为自己终于获得真正民主的时候,却不知上层的统治者们正盘算着如何才能把这些平民卖个好价钱,自己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苏联的平民被自己国家的精英欺骗,他们不知道国家领导们和欧美分工协作,竟然会是为了一起啃食他们的血肉。

苏联的灭亡,不是美国由外而内的摧毁,而是自己从里到外的腐烂。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知乎用户 baobaox 发表

求求你们不要再问这种能写一本书都说不清楚的问题了。。。。。。

知乎用户 树心 发表

谢邀。我正在完善我关于苏联和中国发展未来的横向比较。先占个座。

知乎用户 包藏祸心 发表

英国 1945 年出版的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准确地预言了苏联解体。

知乎用户 画心思 发表

苏联共产党只有共产主义,其它什么也没有,只要有一次当它的重心转移而失去共产主义时,它将失去一切。

知乎用户 对月吹花 发表

拯救苏联不是杀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 “境外势力” 就能解决的,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从列宁时期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内部制度和社会矛盾也有很多问题,体制僵化,zzzq 不允许改正批评,计划经济的摸索时期的问题,苏联的公务员体制内有大量权力老人不干实事,俄罗斯联邦的那些垄断集团的高层正是当初那些苏联的贪官,819 举步维艰正,百姓愤怒不只是因为和平演变还有精英的背叛等等等等。千万不要只因为玩了游戏或者什么 B 站视频就认为苏联解体就只是因为个人政策或者百姓的无知。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之一就是从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一起分析,并且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可是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大量的互联网视频却将这些苏联体制因素,社会矛盾忽视,特别是观察网总是以美国境外势力为分析视角,或者那个通辽的视频主喜欢煽情透露与赞美来分析苏联问题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个人。这些自称 GC 主义者的人应该告诉他们支持者的真相,保卫价值观,哲学观,也不是让一些什么相信萨普林可以拯救苏联的钢铁心雄的玩家的点几个按钮就能改变国家命运的概念。

更不是 13 说的一片好。

也不是将苏联从某个时间段一分为二,好的是苏联,不好的是苏修,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关联相互影响的,片面的那种分析法或者 cosplay 式的个人自我感动只是娱乐行为,只能掩盖真相。

你喜欢苏联吗?喜欢就去质疑,喜欢就去分析,喜欢就去学习历史,静下心来听一听历史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的大学课程。不要再自我感动式的咒骂抬杠或者娱乐性的分析别人身份猜测别人的行为来制造阴谋论了。

我感到伤心的是,我们物质虚无主义者曾经和马克思主义者在第一次国际大会上辩论,双方都是互不承认(虽然马克思这个形而上学主义者给我们科学实在论的物质主义扣了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大帽子),可是双方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反观今天互联网让更多的人接触知识这是好事,但是快餐文化那种娱乐方式来教育一个人的思维观念是很容易产生主观或者客观历史唯心思维,甚至非黑即白的对立观点,阴谋论,也有可能变成一种英雄历史观念,是很容易走向 FXS 主义或者保守主义等等等等,然后被你们马克思主义者所最讨厌的资本主义利用,这是值得警惕一点。

换句话说,苏联年轻的马克思者们,你们到底有没有注意到大量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年轻人正在变成顺民,颓废主义,犬儒等等,他们正在拒绝生育,拒绝结婚,迈向低欲望的社会。特别是一些大学毕业之后被社会现实一顿毒打的某些年轻生物们。

还有一部分苏联年轻人的意识形态逐渐在变成法西斯主义,民布,特别是成人考试结束之后的那些对于社会充满信心的生物,他们正在变成英社的载体啊!

What’s worse is the financial debt, real estate debt, the aging crisis………

We’re runni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is is not the dawn of national rise, this is the sunset of the Empire!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以说苏联是必定解体的,整个过程是残忍的,人类的一场悲剧,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苏联的俄罗斯人,他们的妻女在冷战后成为欧美的妓女也不足为奇。

知乎用户 聂斯托利派大活佛 发表

记得曾经在重庆的罗中立美术馆看过《列宁的葬礼》真迹,感慨那个曾经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共同的祖国去世得太早了一点。之后的苏联看似强大,但慢慢开始了从阶级叙事国家向一个普通的民族主义国家的蜕变,那么再也得不到全世界共产主义者们的无私帮助,只能搞俗不可耐的传统帝国主义 “势力范围” 那一套,苏联变成苏修后看似强大的武力炫耀,反而早早吹响了日后的丧钟。

苏联的立国之本应该是各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而不能是斯大林在 1941 年红场阅兵所提的 “顿斯科伊、米宁、博扎尔斯基” 等人。此足以为后人诫。

知乎用户 一程山一城海​ 发表

有一篇雄文,与众人共享。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知乎用户 治国评天下 发表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首先是民族人口比例原因,俄罗斯民族只占苏联总人口的 50%。俄罗斯民族是苏联团结的中流砥柱,应该是最不希望苏联分裂的民族,至少在沙俄时期是这样的,俄罗斯民族是苏联最重要最强大的民族。其他各民族大概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大概很少有,也希望苏联不分裂的民族。而俄罗斯以外的民族人口数量占苏联人口数量的一半左右。在政府及军队构成中也占有较大比例。人口比例因素是苏联分裂的首要潜在基础因素。

其次是利益因素,这才是导致苏联分裂的根本原因。苏联大概实行不同民族不一样的民族政策,主要是优待苏联国内除俄罗斯族以外的大部分民族。优待与歧视是等效行为,其实就是歧视俄罗斯民族。苏联最大的民族在自己国家内部受到歧视压制,对这个民族的打击很大,自信、自尊等的打击。打击了俄罗斯民族对苏联的信任,产生对苏联的怨恨,使俄罗斯民族对苏联统一维护的愿望及行动降低到极低点。一个最不希望苏联分裂的民族,也变得对苏联分裂感到无所谓了,甚至支持苏联分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苏联是被苏联国内所有民族抛弃了。

再次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极大方便了苏联的分裂。苏联各个主要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自治区域。民族自治区促进了自治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培养了本民族建立国家必需的各种人才,建立了成熟的政府机构网络,为民族国家的成立奠定了各种基础。只需要时机成熟,宣布一下独立,就可以了。这是苏联迅速分裂的重要原因,也是南斯拉夫分裂的重要原因。

苏联在一些加盟共和国内部设立了一些等级低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域。在苏联时代,这些民族自治区域无所谓,但是这些加盟共和国独立以后,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民族自治区也想独立,并且独立也很方便。成为这些加盟共和国独立后的新麻烦,有时导致国家内战,格鲁吉亚就有这样的情况。前南斯拉夫学习苏联,在塞尔维亚内部设立了科索沃自治区,导致了内战,最终导致科索沃独立。可见民族自治区域政策是祸害许多国家的重要根源。

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的行为,除了波罗的海三国之外都是小心翼翼,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虽然他们内心希望苏联分裂,但是害怕受到俄罗斯族人的打击。这些加盟共和国依然认为苏联是俄罗斯人的苏联,因为苏联是俄罗斯帝国的继承者,其他加盟共和国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是俄罗斯族人早已不这样认为了,早已经迷瞪(醒悟)过来了,是苏联的民族政策让俄罗斯人迷瞪过来的。苏联不是俄罗斯人的苏联,是欺压俄罗斯人的苏联,与其受苏联欺压,不如分出去。最终是俄罗斯人点燃了分裂苏联的高潮。在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很长时间后,苏联已经基本稳定时,叶利钦首先宣布俄罗斯独立,然后各加盟共和国才群起效应。

俄罗斯不独立,其他主要加盟共和国不会独立。俄罗斯宣布独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谁会不独立呢?貌似强大的苏联说散就散了。原因就是失败的民族政策或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伤害了苏联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民族。伤害了俄罗斯民族,也就伤害了苏联存在的根基,苏联哪能会不倒呢?

俄罗斯人以占苏联 50% 的人口,分得了苏联 75% 的土地。剩下的 50% 的人口分得了 25% 的土地。俄罗斯人口人均分得的土地是其他各民族(加盟共和国)人口人均分得土地的三倍。俄罗斯人怎么会不愿意苏联分裂呢?俄罗斯族独立自主,再也不受哪受到歧视的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了,怎么会不高兴呢?俄罗斯族当然要高兴。

苏联的分裂是俄罗斯民族的一次大解放。苏联政府以出卖俄罗斯民族利益,维护苏联的存在,俄罗斯民族再也不允许这样做了。俄罗斯民族必然会追求民族平等,追求俄罗斯民族的解放。俄罗斯民族精英,以叶利钦为领袖,抓住机会,砸烂了压迫俄罗斯民族的枷锁——苏联。

苏联的俄罗斯族人口与白俄罗斯族人口或乌克兰族人口差别很小,同属于斯拉夫人,同信东正教。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原来属于同一个民族,由于后来属于不同国家,分化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三个民族。苏联之前的俄罗斯时期,这三个民族逐渐融合,差别已经很小了,其差异不会比北方汉族人口与南方汉族人口的差异大。但是苏联的民族政策逆转了这三个民族的融合历程,使这三个民族不但不再融合,而且逐渐走向分离。这是苏联走向解体的重要潜在根源。苏联第二大民族是乌克兰民族。如果苏联把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划为一个民族,苏联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就可以占绝对多数了,而不是仅仅地一半了。

知乎用户 彩云 发表

要养的黄带子太多了,没钱了,国家经济崩溃,实际上和现代的企业破产重组是一个性质。把债务和资产拆分

知乎用户 区家华 发表

因为能解体

知乎用户 风盗 发表

苏联解体是在赫鲁晓夫就注定了的:

首先,是关于生产的几乎所有的权力被计划经济的名义集中(从斯大林开始),然后,集中的权力转化为少数个人的权力,生产出一个个寡头(三夫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赫鲁晓夫说是要改革,批评斯大林的计划经济过于集中,但是关于生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依旧在官僚层面空转,最多收买下知识分子,其他两夫更是如此,完全都没有出现过类似 “鞍钢宪法” 之类的组织和改革

可以说,三夫改革都是虚伪,脱离人民的改革

所以苏联才需要通过军事霸权来维持高层权力,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国家,最后因为官僚为了当人上人而解体。而内部的阶级矛盾被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掩盖,只在解体的那一刻,才从不希望解体的底层苏联人中发出了一丁点的声响

知乎用户 福尔马林泡汉奸 发表

苏联对治下平民不好呗!

知乎用户 李世民 发表

第五章 苏联解体的原因

〔俄〕罗伊 · 亚历山德罗维奇 · 麦德维杰夫(Рой Медведев)

5.1 几点初步看法
5.2 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5.3 俄罗斯的分立主义
5.4 冷战和西方施压
5.5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5.6 戈尔巴乔夫的作用
5.7 叶利钦与苏联的解体
5.8 苏联基础和承重结构的脆弱性
5.9 几点补充看法

5.1 几点初步看法

  有四大重要历史事件确定了 20 世纪的政治历史。俄罗斯的 1917 年革命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苏联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帝国,建立了新的、维持了 40 多年国际关系体系。殖民帝国主义的瓦解之后,在世界东方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有几十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包括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就是苏联的解体,与俄罗斯帝国的崩溃相比,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20 世纪所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其中四种意识形态体系对过去一百年的世界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或者称为共产主义思想,它首先在苏联和中国被接受和传播,然后扩展到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二是民族主义中最极端的部分,或者称为法西斯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武装了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所谓精英。三是自由主义和多元化思想,这个思想体系最早是由西方民主国家的领导阶层提出来的。最后就是民族解放主义思想,它为 “第三世界” 领导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到了 20 世纪末,激进的伊斯兰教思想有所抬头。此外,温和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也出现了日益增强的趋势。

  在许多科技成果和发明的影响下,20 世纪的世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包括汽车和航空运输的发展,航天技术和火箭的发展,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建立等。电视、计算机、电话通讯和因特网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进步,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最近一百年来,人类在医疗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加了近 6 倍,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多数的自然灾害是人类难以控制的,但是人们正在提高对其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面对和克服 21 世纪我们即将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

  在人类历史中,强大帝国的衰落和瓦解并非罕见:最近三千年中,有几十个伟大的帝国建立之后又瓦解,一些帝国可以持续几百年,而另一些帝国只存在几十年。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日耳曼、奥斯曼和奥匈帝国相继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不列颠帝国、其他欧洲殖民帝国,以及日本也相继衰败,许多多民族国家也先后解体:南斯拉夫、巴基斯坦和捷克斯洛伐克。从表面上来看,苏联解体似乎也应属于这一行列,但是对许多历史学家来说,无论是苏联解体的全过程,还是其解体原因都是非同寻常的,这也引发许多问题、怀疑和争论。

  苏联解体之前,国内并没有发生任何激烈的革命进程,也没有产生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民族解放运动。国家的瓦解似乎是在众多微弱的冲击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许多人当时认为即便将所有这些冲击力结合起来也不至于摧毁整个国家。诚然,苏联和苏共的危机和病态由来已久,它们已经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的最核心之处,因而,不仅是国外的观察家,而且连苏联的政治学家和普通百姓,都没有意识到事态的危险。人们没有预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即使是在今天,许多分析家依然感到困惑,究竟哪些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导致了如此强大国家迅速地灭亡了。这难道是自杀?如果工人没有罢工,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安心劳动,老师教书育人,学者在实验室从事研究,那么又如何解释这样的国家会崩溃呢?如果国家的军队绝对服从指挥,秘密警察系统强大而有效,那么又如何理解这样的国家会灭亡呢?正如一位西方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苏联虽然遇到了困难,还不是注定要虚脱,国家当时还没有处在严重危机之中。苏联是个生命力很强的国家,或者它可以继续存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苏联容易被周围发生的负面事件所影响,苏联充满了生命力,但同时也是脆弱而敏感的,它已成了命运女神的人质,命运女神已离它而去。一个身体素质很弱的病人之所以没有走完他的人生道路,也许是遇到了医术不高的庸医,然后他又服用了至今未经检验的药物,只能用一系列的特殊的巧合来解释。”[1] 这种解释显然过于肤浅和表面化,只会令他本人感到满意。

  研究苏联解体的性质和原因时不能不考虑苏共消亡的原因,这当然并不是因为这两个事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共产党是苏联的惟一政党,按照苏联宪法,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 “领导者和前进的力量”。苏联共产党不仅是普通的执政党,它还是苏联的缔造者,这个国家正是依靠苏共创始人和理论家的思想方针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这个国家能联合在一起并不是依靠民族命运和传统的共性,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统一。在此情况下,共产党的机构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统治国家的国家机构,共产党的削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的削弱。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苏共尽管在队伍人数上不断扩大,但是正统思想的影响力却日趋减弱,党的威信不断下降。苏共依然是国家的承重结构,但是缺少强大而权威的思想后盾,它难以承受原有的和不断增加的新负荷。裂痕逐渐加深,于是在瞬间整个承重结构便突然倒塌。俄罗斯流传着一个名为《不死的老头》民间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神秘的沙皇统治者,他力大无比,不可战胜,他还可以永生不死,据说他的心和他的死亡放在一个箱子中,并被安全地藏到一个遥远的海上小岛,埋在一颗粗大的橡树下面。对于苏共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心脏,当对这个伟大意识形态的信任程度减弱之后,那么苏联大厦中的党政骨干结构必然要倒塌。

  许多西方和俄罗斯的思想家很愿意将苏联和苏共的瓦解说成不仅是共产主义思想根本形态的覆灭,而且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崩溃,包括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这是个严重的错误。在对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认知方面,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走过了相当漫长而复杂的道路。真正的民主社会依靠的是国家多数人民的支持,因此民主国家不可能不关心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民的生活,关心所有选民的健康、幸福、教育和安全等问题。正是这种社会富足安康的思想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而绝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私有制。今天我们认识到,先是马克思,然后是列宁,他们将年轻资本主义的弊端认为是它致命的顽症,同样,没有任何理由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可逆转的崩溃。

  尽管我认为意识形态的衰落是苏共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但是还存在其他许多因素刺激并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进程,或者为苏联解体提供了具体的条件。下面就是这些问题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分析和研究。

5.2 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苏联是多民族国家,俄罗斯族被认为是其主要的、也是主导的民族,而俄语则是民族之间交往的语言。苏联曾有 15 个加盟共和国,20 个自治共和国,8 个自治州和 10 个民族区,一共是 53 个按照民族区域原则来划分的行政主体。各民族的权利和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因此经常发生各共和国与中央之间的冲突。苏联解体后是按照各加盟共和国的边界划分的,而且有许多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之间裂痕日益明显的情况发生。因此,许多研究苏联解体的学者将民族因素放在解体原因的首位,这也就不足为怪了。一部分学者认为,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是民族知识分子,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 “民族官僚”。苏共的正统思想,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完全彻底地解决了,因此苏共中央的各级机构中取消了从事民族问题的部门和设置,苏联科学院也只保留了一个苏联民族研究所。相反,像索尔仁尼琴这样的苏共反对派则认为,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要比沙皇俄国时期尖锐激烈得多。然而,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

  80 年代末在苏联兴起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为自由谈论民族问题和成立民族主义团体提供了可能。如此一来很快就发现,只有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西部的知识分子、民族精英和多数普通群众具有强烈的独立愿望和独立意识。然而即便在这些地区,也并没有产生通过激进手段从苏联分离出去的愿望和可能。在波罗的海国家和乌克兰西部存在着强烈的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而格鲁吉亚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奥塞梯人和阿布哈兹人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敌视是由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矛盾,摩尔达维亚和塔吉克斯坦的紧张局势也只是国内的冲突。在苏联时期,各加盟国共和国和各民族行政主体都派代表参加了苏联前几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会议,最激进的民族团体的代表提出的要求也无外乎是在统一的国家框架内扩大经济独立性。在此情况下,形成了对于小的要求国家给予小的让步这样的战术。1990 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规定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办法和程序的专门法令,该法令规定国家独立必须经过全民公决,必须有 2/3 的法定多数公民投票赞成,这样五年之后才可以与苏联 “文明离婚”,五年期限到期之前还要进行一次全民公决。在制定和研究该法令的时候,我们确信,最先使用这个法令的只会是波罗的海国家,然而 1990 年末出现的经济危机和改革的失败改变了其他加盟共和国多数人民的心理。与民族主义随之而产生的还有分立主义,甚至在俄罗斯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分立主义,先后出台了“乌拉尔”、“西伯利亚” 和“滨海边疆”等共和国的独立计划,还出现了鞑靼、车臣、图瓦、卡尔梅克的独立运动,其中多数地方区的分立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非理性的和情绪化的,因为这些要求完全独立于中央,地方并不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因此我们看到,并不像一些 “改革设计者” 所认为的,是民族主义运动和分立主义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恰恰相反,正是改革思想和设计的失误、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政治意志的丧失,以及国家和苏共中央政权的瘫痪助长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的势头。随着苏联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产生了这样的幻想,认为只要从莫斯科独立出来,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会安定而富足。在 1991 年 12 月的全民公决中,投票赞成乌克兰的独立不仅是乌克兰族人,还包括多数俄罗斯族人。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的多数人认为,他们给予的要比从大锅饭中得到的多,他们认为,在获得自主分配本国财富的可能后,独立的国家将生活得越来越好。诚然,苏联的所有公民在过去的年代为了满足帝国野心和军备竞赛不得不纳贡,很少有人明白,在不毁灭整个国家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这样的纳贡。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几年里,从前苏联诞生的各个独立国家认识到建立自己的军队、特工机关、海关、外交和其他许多机构与部门的必要性,许多人开始渐渐意识到,普通老百姓还是生活在独立前的苏联会比较舒适和安全。苏联解体之后,外高加索和中亚的哪个国家生活变得更好了呢?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独立之后,普通百姓又得到了什么呢?许多独联体成员国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本国民族文化、语言和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文化不但没有发展,相反却退化了。在各国中最有影响、最具规模的民族阵线运动,比如格鲁吉亚的“人民阵线”、“圆桌”,以及立陶宛的 “萨尤季斯”,目前都已被排挤到了第二或第三的位置,有的甚至已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运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这种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壮大发生在 1905 年和 1917 年的俄罗斯革命时期。民族主义运动是俄罗斯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布尔什维克镇压了一部分民族主义运动,但是大多数的民族主义运动都被其利用和同化,并且变成了建立多民族的苏联的重要支柱之一。1991 年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力量比 1917—1918 年间要弱小得多。这种民族主义本身不可能摧毁苏联这样的国家,对于苏联的统一来说,俄罗斯的分立主义更加危险。

5.3 俄罗斯的分立主义

  在 1989 年初召开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作家瓦连京 · 拉斯普京 [2] 发言指出:“自二战以来,我国强大而牢固的根基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强烈的动摇与威胁。我们俄罗斯族人一贯尊重苏联各民族的民族感情,理解各民族的民族问题,当然,我们也同样希望得到各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亲爱的兄弟们,那些指责俄罗斯族人具有沙文主义和盲目自高自大的说法,纯粹是一些玩弄民族感情的人散布的谣言。可以说,他们玩弄的手段相当巧妙,仇俄思想不仅在波罗的海和格鲁吉亚蔓延,而且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虽然仇俄思想在各地的程度不同,但却遍及全国,他们将反苏和反俄的口号混为一谈。在这次的代表大会上,波罗的海国家的代表表现得很活跃,他们企图达到修改宪法的目的,以便使他们能够从这个国家独立出来。对此我无权提出异议,你们当然可以依照法律和良心主宰自己的命运。俄罗斯族人一贯乐于助人,既然你们认为,你们的所有不幸都是由俄罗斯造成的,是俄罗斯的落后和贫穷拖了你们的后腿,那么我想,还不如让俄罗斯从苏联脱离出去?这样岂不是更好?如此一来,也可以帮助俄罗斯解决许多现有的和今后出现的问题。”[3] 当时俄罗斯的代表们虽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拉斯普京的这番讲话,但是大家都认为,那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说法。谁都没有预料到,一年后,即在 1990 年 6 月 12 日召开的俄联邦代表大会上竟然通过了关于俄罗斯独立的宣言,而一年半之后,俄联邦不仅脱离了苏联,而且竟然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起宣布,苏联作为 “地缘政治实体” 已不复存在。

  俄罗斯的分立主义是一个新生和突发的事物,而正是这种运动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力量之一,因为苏联的建立和发展都是目绕着俄罗斯联邦进行的,都是以它为基础,以它为实际的宗主国。俄罗斯的分立主义有一个异常的特征,它不像格鲁吉亚、立陶宛和乌克兰的分立主义那样依靠的是民族主义运动。在 1989—1991 年间,俄罗斯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影响力的民族阵线,而在一些城市中产生的所谓的 “人民阵线” 并不是民族主义组织,他们只提出一般性的民主主义的口号。而如 “纪念协会”、“俄罗斯全民协会”、“俄罗斯大教堂”、“民族中心”、“俄罗斯道路” 等规模不大的民族主义组织都不具备政治影响力,也从未提出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口号。强大的民族阵线通常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压迫、屈辱和限制的地区。俄罗斯帝国时期,有谁压迫过俄罗斯族人和限制俄罗斯文化呢?俄罗斯农民也只是受到俄罗斯地主的压迫与剥削。苏联时期也曾与 “民族主义” 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与立陶宛人、乌克兰人和鞑靼人相比,俄罗斯人的民族感情被伤害的程度要少得多。

  还有一个情况让人感到惊讶和费解,这就是俄联邦的共产党员对俄罗斯分立主义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他们竟然要求建立脱离苏共而成立独立的俄共。在 1990 年召开的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上,俄共议员团共有 300 多名代表,是最大的议员团,然而在 1990 年 6 月 12 日通过俄罗斯独立宣言时,竟然没有任何俄罗斯共产党员提出异议和反对,在参加投票的 907 名代表中,只有 13 人投了反对票,9 人投了弃权票,还有 11 人没有投票。这种意见一致的情况在俄联邦代表大会上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所有的民主派人士,包括叶利钦在内,当时都是苏共党员。1991 年 12 月,俄共议员团的代表人数已锐减到 50—60 人,他们对俄联邦最高苏维埃草签别洛韦日协议的决定依然保持沉默。

  俄罗斯的分立主义另外一个不同寻常的特点是,它不依靠任何已经存在形成的政治精英或者民族精英。1991 年时并不存在任何俄罗斯族的 “民族精英”。过去,俄联邦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部长会议,没有自己的政党,没有纯粹的俄罗斯的军事机构,更没有俄罗斯的克格勃,为数不多的俄联邦权力机构只是整个苏联权力机构的一个从属部分,其中只有俄联邦教育部是例外。直到叶利钦被选举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之后,俄罗斯才开始加紧建立自己的权力和管理机构,当时被邀请进各部委和其他权力机构的并不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活动家,也不是大企业的领导人和民族领袖,而只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官员、实验室主任、副博士,以及一些仕途不顺或者是来历不明的人,这些人后来被封了许多很不雅的绰号,例如“穿短裤的男孩”、“芝加哥男孩”、“货币主义的杂种” 等等。

  俄罗斯的分立主义没有任何历史,尽管在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都曾发现过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某些表现,但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也没有提出过将俄罗斯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外高加索分离出去的想法!过去也没有人要求在俄联邦建立强有力的权力机构。众所周知,就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而言,俄联邦是苏联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他的共和国则被认为是俄罗斯的 “民族边疆区”。在此情况下,分享权力的必要性便产生于中央与各“边疆区” 共和国之间,而不是中央与俄联邦之间。反之,如果俄罗斯的权力机构变得强大而又有威信,那么就会使相应的苏联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时国内只有苏联科学院,而不存在俄联邦科学院。相反,由于存在着强大而有权威的俄联邦教育部,倒是于 70 年代成立的苏联教育部变成了一个多余的官僚机构。

  俄罗斯帝国不同于大不列颠、法兰西和葡萄牙帝国,它没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它是将与俄罗斯接壤的领土吞并进来,并使其同化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这是苏维埃政权和苏共都不能改变的政治上和地理上的现实。因此,如果不是从官方或是法律的角度,而是从自身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角度来说,俄联邦始终占据着宗主国的地位,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文化、俄语也同样保持着主导地位。1922 年 12 月苏联建国初期,所有的国家权力机构都是建立在俄罗斯各个机构的基础之上的,还有其他加盟共和国一些补充机构。俄国共产党以同样的方式直接改名为苏联共产党。1922 年,在列宁的批评压力之下,斯大林及其追随者轻易地放弃了 “自治化” 的构想,其实那只是形式上的,而并非本质上的。当时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组成了统一的思想和政治申心,这也就使所有中央集权的机构得以保留下来。

  为什么势力弱、根基浅的俄罗斯分立主义会对苏联的命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这如同一个或者两个人在不停地锯艾菲尔铁塔的支柱,只要没有人制止他们,他们最终肯定会毁掉这个庞然大物。

  那么有没有人能够阻止俄共的成立呢?答案是肯定的。1990 年春,苏共中央政治局或者是书记处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完全可以阻止俄共的成立。然而在 1990 年 1—2 月,苏共领导人花了很大力气去阻止成立立陶宛共产党,但他们不知为何竟然对俄共的成立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令人费解的是,1990 年春进行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时候,苏共莫斯科市委和各区的党委表现得十分消极。没有任何一名苏共中央的领导人参加这次选举,结果许多一年前在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落选的人,现在竟然在俄联邦选举中轻易地获胜。选举结束后,苏共中央对俄联邦代表没有做任何工作。叶利钦当时竞选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时经过了三轮投票,最后也只领先了三票。当时我本人在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大厅近距离地观察了这次选举过程,要改变形势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当时只有民主派表现得很积极,他们组成了以布尔布利斯为首的选举委员会,此人在 1990—1991 年间成为了俄罗斯分立主义的幕后领袖和思想策动者。加拿大记者马克 · 罗伊斯是布尔布利斯的第一位、也许是惟一的一位传记作家,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局外人》这本书中写道,布尔布利斯和叶利钦 “相互找到了对方” 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和上帝的旨意,而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注定要灭亡。罗伊斯在书中指出:“这场伟大的、不流血的消灭帝国运动对于那些极端的爱国者来说并不是件高兴的事,他们对暗中实施这场运动的人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如果有谁还不知道这个人名字的话,那么我来可以公开这个秘密,这个人就是根纳季 · 布尔布利斯。”[4] 这么说当然有些夸张,但其中也不乏真实的成分。布尔布利斯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副博士和讲授科学共产主义的教师,是他提出了苏联作为 “地缘政治实体” 不复存在这样的说法,并最终写入了别洛韦日协议中,这显然不是偶然的。

5.4 冷战和西方施压

  许多西方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始终坚信,正是冷战和西方对苏联的施压才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承受不了军备竞赛中越来越庞大的财政支出,苏联遭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失败。这份 “功劳” 首先归功于美国和美国总统罗纳德 · 里根,当时里根坚决地抛弃了缓和政策,他将与共产主义作斗争视为自己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早在 1981 年 5 月 18 日,里根在圣母玛利亚大学演讲时就曾指出,共产主义是 “人类历史上反自然的一章,而且它的最后几页直到今天还继续书写着。这种制度不可能永远存在,它将走到自己的尽头。未来的几年将是我们国家复兴的几年,也是自由事业和文明传播的几年。西方不是遏制共产主义,西方要战胜共产主义。我们不想对此进行批判来给自己找麻烦,我们正在把人类历史上可悲而又可怕的一章删掉,这一章现在已经写到了结尾。” 正是里根拒绝了冻结核武器计划,这个计划简直是“给苏联送礼”,他极力支持战略防御计划,而这一计划的目标直指“邪恶帝国的侵略野心。”[5]10 年后,有人问里根:“您在总统任期内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赢得了冷战的胜利。”[6] 里根在任时的副总统、后成为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在 1992 年的讲话中也强调说:“我们不同意要求冻结核军备竞赛的建议,里根总统对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们说‘不’,和平只能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与美国不可超越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相抗衡,其结果显然没有给苏联带来光明的前景,苏联领导人除了抛弃共产主义和接受苏联的解体之外已经别无选择。”[7] 而极少数的里根和布什的反对派试图辩驳,指出这种论断太过简单化。

  许多俄罗斯学者同样认为,冷战和西方施压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只不过他们认为西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施压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美国的情报机构以及各种秘密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中心的积极活动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亚历山大 · 季诺维也夫 [8] 曾写道:“我们不应为我们在冷战中的失败而感到惊讶,我们应该惊讶的是我们国家竟然坚持了 70 年。西方在经济和其他领域的优势是巨大的,我国只有 2.6 亿人口,而西方却拥有 10 亿人口,一体化已经在西方产生。在西方的压力之下,苏联内部发生的一系列过程起到自身的作用。在西方的压力之下,我们从心理上发生了崩溃。在苏联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亲西方‘第五纵队’,西方成功地在我国造成这样的氛围,即广大人民群众情愿背叛自己的祖国。”[9] 对于摧毁苏联的这支亲西方的 “第五纵队”,原克格勃将军维亚切斯拉夫 · 希罗宁这样评价:“在改革时期,所有这些精心策划的、疯狂的破坏活动接踵而来,这场规模大、耗资高的颠覆国家的运动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富有经验的克格勃工作人员毫不怀疑,这场运动只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而在我国实施这一计划的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都成为了西方破坏势力手中的傀儡。从上述这些运动的规模和连续性可以肯定,这些运动策划得很专业性、很配套,我们国内任何一个‘智囊机构’都无法胜任如此复杂和高深的任务,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有一只经过专业训练和极富经验的手在操纵着一切。在电视上、媒体上和各种集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政治家’,其中包括叶连娜 · 博奈尔 [10]、尤里 · 阿法纳西耶夫、阿纳托利 · 索布恰克、根纳季 · 布尔布利斯、加林娜 · 斯塔罗沃伊托娃和瓦列里娅 · 诺沃德沃尔斯卡娅 [11] 等,他们号召对‘腐烂帝国’进行‘文明的摧毁’。根据我所掌握的事实,我可以肯定地说,1991 年 8 月和 1993 年 10 月发生的事件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核心机构制定的‘肢解苏联’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和步骤。”[12] 另一位原克格勃将军尤里 · 德罗兹多夫 [13] 对此观点补充说:“如果当时国家的高层领导人能够认真对待掌握情报,那么社会主义阵营就可能存在到今天,并维持二战后的原状。”[14]

  俄罗斯报刊中曾出现一种离奇的说法认为,不仅是这些 “改革的设计者”,而且包括美国总统和美国特工在内,他们都只是某种“世界的幕后力量” 的执行者而已,这股力量的代表者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只是现在他们才将 “世界新秩序” 的理论付诸于实际行动。曾长期担任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主任的弗罗亚诺夫 [15] 指出:“只要冠以苏联之名的俄罗斯帝国存在,那么‘世界新秩序’的计划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要么战胜苏联,要么承认自己计划的破产,这个计划于 20 世纪下半叶已进入了加紧实施阶段。因此,‘世界的幕后力量’决定消灭苏联,而国内正在进行的改革为其提供了契机。这场改革不仅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所有这一切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别的,正是通过建立世界新秩序将一切陈旧的变成适应现代生活的。一场将世界国际化的运动正在进行,20 世纪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这个进程的表现。”[16]

  毫无疑问,冷战和西方施压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其称为是主要原因。在施加了更大压力、中央情报局的专业人员制定了更周密的计划情况下,为什么美国直到现在都无法摧毁其近邻古巴的卡斯特罗制度呢?弱风能将百年老树吹倒,如果这棵树的树干已经从内部腐烂了,我们能将这阵风称为老树死亡的主要原因吗?

  资本主义世界和苏维埃俄国的斗争始于 “十月革命” 时期,30 年代中期这场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双方为此都付出了不少的积极努力。但是那时候西方的压力不但没有摧毁苏维埃国家,反而使其变得更加巩固和团结。在几十年中,靛赶上并超过西方”的思想一直是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提出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则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许多人认为,在 50—60 年代,在这场和平的和不是完全和平的竞争中,苏联占了上风。而到了 70 年代,西方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远远超过了苏联,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苏联为改变现状而进行的改革为时已晚,而且优柔寡断的改革者又将改革引向了错误的道路,这与西方实施的阴谋没有任何关系。许多人错误地认为,80 年代西方和美国对苏联的压制变本加厉,其实则不然,在 1987—1988 年间,由于戈尔巴乔夫所实施的外交政策,西方的压力反而变弱了。彻底改变思维观念的是罗纳德 · 里根,1988 年 6 月末,作为苏联知识分子的 40 名代表之一的我在莫斯科的文学者之家有幸见到了这位总统,当时他只说到了合作,而没有提到 “邪恶帝国”。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的压制不存在了,只是它变得更加微弱和松散。“铁幕” 的崩溃不是由于西方的打击,而是来自东方的震动。实际上 80 年代末西方并没有使用任何新的意识形态武器对付苏联,倒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苏联内部出现了新的不能战胜的困难,戈尔巴乔夫改变局势的机会已经非常小。

  在 1915—1916 年,俄罗斯军事上的失败加速了日渐衰落的沙皇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灭亡,但在 1941—1942 年,俄罗斯遭受的更加严重的军事失败并没有动摇斯大林政权,反而使其得以巩固,战争胜利和斯大林去世之后,政权才开始走下坡路,不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都没能看清当时复杂的局势,错过了时机。如同 1917 年夏天的克伦斯基一样,戈尔巴乔夫取胜的机会已经很小。

5.5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苏联的危机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政权同样遇到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虽然每个国家产生危机的动因和原因有很多,但在许多方面这些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匈牙利共产党是在亚诺什 · 卡达尔 [17] 去世后解体的,而尼古拉 · 齐奥塞斯库在未经过任何调查和审判的情况下便被枪毙了,78 岁的沃伊采赫 · 雅鲁泽尔斯基 [18] 至今仍然生活在波兰,并受到许多波兰人的尊重和爱戴,埃里希 · 昂纳克 [19] 将在监狱中度过他人生的最后时光,而托多尔 · 日夫科夫 [20] 则被软禁在家中。

  有这样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才是苏共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其中波兰和民主德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柏林墙的倒塌、华约的废除和经互会的解散,这一切将苏联逼到了绝境。华约集团中的各国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是与西方的压力,更具体地说是与美国总统里根实行的政策密切相关。正如卡尔 · 伯恩斯坦 [21] 在《时代》杂志中所写道的:“1982 年 6 月 7 日,星期一,在梵蒂冈的图书馆里美国总统罗纳德 · 里根和罗马教皇保罗二世 [22] 进行了会谈,这是他们的首次会晤,谈话持续了 50 分钟…… 会谈的主要内容便是波兰问题和苏联在东欧的统治地位问题。最后里根和罗马教皇达成了采取秘密行动协议,其目的就是为了加速共产主义阵营的瓦解。” 里根的一名顾问将该协议称为 “历史上最伟大的秘密协议”。[23] 里根和罗马教皇之间很可能达成过这样的协议。毋庸置疑,瓦文萨 [24] 领导的团结工会接管了波兰执政,经互会和华约的废除,这些都给苏联制造了很多困难。但是它们之间更多的则是反比关系:正是由于苏联国内危机的加剧、对东欧国家统治的削弱,才使得这些国家接连发生 “天鹅绒革命”。

  亨利 · 基辛格在分析勃列日涅夫死后的苏联前景时曾指出,苏联的 “国外帝国” 在 80 年代初期给苏联制造的困难要比给其带来的好处多得多。基辛格在 1982 年秋时曾写道;“苏联的国际政策在某个方面并不很成功,目前苏联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被充满敌意的共产主义国家完全包围的国度,人们这样说并非是戏言,这些附庸国不但没有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反而使其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25] 戈尔巴乔夫曾力图减轻苏联在国外的义务:包括对非洲、古巴、中东、东欧和阿富汗的援助,借此希望挽救苏联国内的经济。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发展得如此之快,这已不取决于里根或者是保罗二世了。

5.6 戈尔巴乔夫的作用

  苏联解体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他是沿着 “改革” 和“新思维”路线前进的这艘巨轮的船长。大海波涛汹涌,巨轮的四周险象环生,而船长自己首先信心不足,船员也操作有误,加上这艘巨轮本身就不坚固,已不能高速航行,更经受不住如此大的负荷。最终,船长不能控制住操作系统,这艘巨轮在失去方向和遭受重创之后,终于搁浅了。这就是对 1985—1991 年间苏联所发生事件的简单描述,然而,许多西方政治观察家则用更简练的语言评论当时苏联发生的一切,例如《华盛顿邮报》的著名评论家罗伯特 · 凯泽 [26] 曾写道:“在不到 7 年的时间里,米哈伊尔 · 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他使自己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东欧地区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27]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 [28] 也指出:“冷战的结束完全归功于一个人——米哈伊尔 · 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有他,一切变化都不可能发生。”[29] 霍尔姆斯同样认为:“冷战的结束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及其亲信希望如此。”[30] 美国作家霍华德则表达得最为精练:“这一切都是戈尔巴乔夫干的。”[31]

  在分析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和整个世界的格局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时,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其在对外政策中的新思想应放在首位:他拒绝在第三世界开展 “马克思主义制度” 的援助,抛弃了阶级斗争是主导世界政治和历史的思维。戈尔巴乔夫在对待东欧国家问题上也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学说”,他强调联合国的作用,提出了将全人类的价值、而不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论点。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政策起到了决定作用:他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并主张停止阻碍了改革进行的军备竞赛。

  俄罗斯有一些戈尔巴乔夫的坚定追随者,他们不仅歌颂戈尔巴乔夫在推翻极权制度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伟大的历史功勋,而且他们也承认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运动遭到了彻底失败,毁灭了国家及其他想要改革的体制。阿纳托利 · 切尔尼亚耶夫曾写道:“人类历史中每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发生之前,都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思想潮流、群众运动、有影响力的组织和势力强大的政治党派。比如,概括地说:基督教的产生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败,宗教改革运动促生了一大批欧洲国家,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政党的出现则产生‘十月革命。’然而,在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并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而是他一个人动摇了苏联社会这个庞然大物。他自行决定这么做,并自己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完全不顾及其面临的政治和物质利益。这个庞然大物挣脱了束缚后,慢慢向前移动,一步步地摧毁着看似坚固的支柱。一开始,戈尔巴乔夫的行为就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后来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谩骂,人们指责他分裂了国家、压制了人民,戈尔巴乔夫试图扫清通向正确思维道路上的障碍,但是他还是没有驾驭住这个庞然大物运行的速度,况且这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32] 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则言辞更激烈、更尖锐。在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 举行的讨论别列韦日协议影响的 “圆桌” 会议上,著名外交家的列昂尼德 · 斯莫利亚科夫 [33] 将矛头指向了戈尔巴乔夫,这位前任特命全权大使的发言更像是起诉书:“我们曾经那么热烈地拥护您担任领导人,是的,我们曾经盲目地相信过您,但是没想到,您看似平和的外表下竟暗藏着如此巨大的破坏力。我们还没来得及回头,便失去了曾经引以自豪的一切。在改革中您抛弃了国家最重要的部分,使强力部门的威信丧失殆尽。您在没完没了地唠叨‘新思维’的同时,您拱手放弃了华沙条约,给国家的精神世界提出了闻所未闻的‘异国’思想,从而破坏了维护国家团结的集体精神财富。您忘记了在我们的社会中政党和国家是唇齿相依的,您以改革政党为借口而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调整了整个国家机构。您在清除建筑中破砖烂瓦的同时,也忘记考虑保留它的支柱部分,以防止整个建筑的倒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就是您改革失败的结果。有人说,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摧毁整个国家的,但如果这个人是中央总书记,那么就有这个可能。”[34] 尼古拉 · 雷日科夫和阿纳托利 · 卢基扬诺夫曾是戈尔巴乔夫最亲密的战友,一直到 1990 年 12 月,他们都与戈尔巴乔夫共同走在改革的道路上,甚至到 1991 年 8 月 19 日,他们依然并肩战斗在一起。然而,他们如今也开始指责说,这一切都是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过错,戈尔巴乔夫欺骗了所有的人,他甚至已经暗中走到苏联和苏共的反对阵营中去了。

  戈尔巴乔夫本人却从不承认自己希望苏联的解体,他甚至不承认自己的行为在客观上促使这场灾难的发生,他将苏联解体的所有责任推到叶利钦、民主派、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中的叛乱分子的身上,甚至推到雷日科夫和巴甫洛夫领导的政府的身上。戈尔巴乔夫在波士顿出售自己回忆录时对美国的读者说:“从本质上说,别洛韦日协议的签订者和那些叛乱分子是一丘之貉,因此,我对苏联的解体不负任何责任,这就是历史。”[35]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曾以《别洛韦日五年后的成果与展望》为题进行过讨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戈尔巴乔夫的鲜明立场,他说:“我认为,许多人事后用一种貌似科学的论断将偶然的事件描述成是具有必然性。苏联改革的所有先决条件在 1991 年的时候就已经确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苏联解体呢?我认为,首要原因就是叶利钦及其班子所实施的政策,他们于 1990 年夏进入俄联邦政权后,推行破坏苏联路线,向法律宣战,掀起了主权国家的独立浪潮。”[36] 戈尔巴乔夫 1999 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讲演时,有人问到:“如果您事先知道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策划者的企图和叶利钦的计划,那么您会怎么办?” 戈尔巴乔夫当时回答说:“那么我在 1991 年 8 月初就不会去休假了”,他的回答竟引起美国听众的一片笑声。

  我认为,戈尔巴乔夫在执政期间的活动从动机和结果来看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戈尔巴乔夫从未将瓦解苏联和解散苏共作为自己工作的公开或者是秘密的目的。在最初阶段,戈尔巴乔夫力图缓解冷战的紧张气氛和加快苏联经济的发展。此后,他以 “人道的社会主义” 为目标决定促进苏联和苏共的民主化进程。公开性的发展和重新审议苏联历史中许多教条的、错误的评价,这也是戈尔巴乔夫工作的成绩。但戈尔巴乔夫在行动中却疏忽大意,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对可能出现的敌对力量估计不足。他对产生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考虑不周,他没有依靠人民大众的支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多棘手的问题和复杂的情况,所有这些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戈尔巴乔夫还没有掌握控制像苏联和苏共这样复杂机器的必要技能。在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两年,戈尔巴乔夫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进行改革,而是保住政权的问题,他不仅要保住苏共的权力,更重要的是要保住个人的权力。戈尔巴乔夫这个时期的主要功绩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他尽量避免了使用武力的可能。可以说,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很多,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尽管并不像他的反对派认为得那么严重。下面我将列举出我本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和过失。

错误地安排工作重点  1985—1986 年戈尔巴乔夫当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他没能正确把握工作重点。当时我国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便是广大人民群众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平,所有的工人、农民和军人都热切地盼望着新领导人能够解决这个大问题,这是当时最主要的环节,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其他一连串的问题。的确,扩大民主化进程和缓解冷战给国家带来的压力是必要的,但党和国家领导人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工资和退休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地方的粮食供应等问题。只有这样的政策才能保证国家新的领导人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从而为实施其他改革提供先决条件。1989 年国内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公开民意调查,其中 60% 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 “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是首先需要解决问题,只有 15% 的被调查者将 “扩大政治权” 的要求放在首位。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时,有 40% 的人回答是“物质富足”,30% 的人认为是“农村及农业的复兴”,25% 的人则认为是“没有特权的平等”,只有 18% 的人回答的是“民主的社会”。而改革恰恰在人民物质福利方面没有带来任何的成果。

  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提出将发展机器制造业作为经济领域的首要任务,而在国内政策方面则开展禁酒运动,提倡 “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时反对“非劳动所得的收入”。众所周知,发展机器制造业是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是优先发展目标,而依靠行政措施开展“合理生活方式” 的运动除了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不满之外,一无所获。

  为了扭转局面,戈尔巴乔夫于 1987—1988 年期间将民主化、公开化和政治改革提到首要位置,这一举措得到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热烈支持,但由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恶化,普通老百姓对此反应冷淡。因考虑不周即仓促上马的政治改革导致国家政权的削弱,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直接针对戈尔巴乔夫和苏共的领导,戈尔巴乔夫在 1989 年末已成为民主批评的主要对象,从而大大动摇了其统治地位……。

  保守派对戈尔巴乔夫的批评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在 1989—1990 年进行的各种辩论中,部分知识分子也建议戈尔巴乔夫调整工作重点,应更有效地解决与人民物质需求相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许多人提出借鉴 60—70 年代匈牙利的亚诺什 · 卡达尔的经验,还有 80 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的诸多经验。经济和政治改革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应以改善、而不是恶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为目的,为此,在国家权力中不仅要使用民主的杠杆,也要使用原来强制性的手段,党的威信也必不可少。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经济改革应优先于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对人们提出的大部分建议表示赞同,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必要措施,取消了禁酒运动,啤酒、葡萄酒和烈性饮料的生产开始缓步上升。扩大了个体劳动、合作经营和私营贸易的范围,在城市和乡镇出现了第一批的合作经营的咖啡店、小吃店及饭店。允许自由买卖城市郊区的个人住房,城市住宅也开始实行私有化。取消了园圃和庄园经营中许多不合理的限制,扩大了郊区别墅建设规模。所有这一切都是正确合理的措施,但是与此同时破坏性进程的发展速度甚至比建设性进程的发展得更快,主要包括对苏联经济贸然进行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所有以苏共为基础的政权体系。

  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大部分民主派的知识分子都建议他加快经济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的步伐,这些人坚信,只要城市中实行的还是中央集权的 “行政指令式” 经济,或者农村中实行的还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模式的经济,那么就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的任何基础,尤其是在保留现行政治体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保守的党组织机构也不允许市场经济的改革。因此,首先应弱化党组织机构的无上权力,建立与之相对立的、拥有实权的新型权力制度。正如 “改革设计者” 之一的伊戈尔 · 克利亚姆金 [37] 所说的:“俄罗斯应进行民主化,以此来唤起社会的觉醒。而民主化进程应为改革者加强个人权力开辟道路,改革者的权力应从旧有的权力机构中分离出来。”[38] 当年安德烈 · 萨哈罗夫举着 “所有权力属于苏维埃!” 的标语站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厅门口,而现在这个标语却用来反对“苏共的领导和指引作用”。

  戈尔巴乔夫对类似的各种建议和意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但是苏共政治局、书记处和其他党组织机构对他的监督又使其喘不过气来,他的个人权力虽然很大,但却受制于党内其他同志的影响和意志。戈尔巴乔夫于 1988 年实行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改变选举制度、建立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确定苏联最高苏维埃为常设机构,所有这些政治改革都是由伊戈尔 · 克利亚姆金及其同事制定的改革纲要,这个纲要还成为此后实行的宪法改革的基础,而宪法改革的成果便是 1990 年在苏联实行了总统制。这些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但是改革的速度太快了。在 1988—1990 年的现实条件下,戈尔巴乔夫和克利亚姆金推行的改革纲要,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取消国内已经形成的各种党组织机构,建立一种新的、甚至比苏共总书记权力更大的体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作为 “改革领袖”,戈尔巴乔夫如果能够依靠自己赢得巨大的政治资本,他才能获得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但在 1988—1989 年的时候,要想取得这样的政治资本和政治威望,只有依靠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果,依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民的安全程度水平,依靠其他有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成就。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1988 年,尤其是在 1989—1990 年,他已经彻底丧失了这种政治资本。因此随着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年后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的出现,苏联原有的党组织机构的影响和权力逐步削弱,戈尔巴乔夫本人的影响和权力也随之不断下降。党内的领导同志对戈尔巴乔夫支持民主化相当不满,新政权机构中的激进民主派又很不满意戈尔巴乔夫的保守主义,他失去了左派和右派的政治支持,在此情况下他无法建立权威的政权中心。苏联总统的职位并不能保障戈尔巴乔夫的权威,也不能保障政权的权威。虽然戈尔巴乔夫没有完全理解社会内部所发生的政治事件的本质,他也感觉到了反对派的势力在不断增长,因此他没有把握通过全民投票来推选总统,他对自己能够获胜缺乏信心。在没有经过全民投票而当选总统的情况下,他能做什么呢?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和在苏联人民代表中间的威信不断降低。无论是作为苏共总书记,还是作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已陷入了绝境,他找不到任何出路。

  1990 年夏天,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一所大学的俄罗斯和东欧研究中心,一些政治学家举行了一场独特的 “脑力冲锋”,主题就是探讨戈尔巴乔夫政治失败的原因。加拿大的研究者得出结论:苏联领导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错误地安排工作的重点。多伦多的学者在总结分析中指出:“戈尔巴乔夫否定了斯大林的粗暴做法,但在 1985—1987 年间,他的经济政策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特点。尽管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他仍坚持老生常谈的宏观经济战略,即将所有的资源都用来进行技术现代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制造、化工、电子工业、能源设施建设等重工业部门仍发挥关键性作用。后来实行的‘半公开性’进程并未达到与人民对话的目的,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官僚主义的厌恶。戈尔巴乔夫执政五年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他拉开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党和政府陷入瘫痪状态,使党的先锋队体制处于全面危机。后来将用于工业现代化的资源转向生产日用消费品,但为时已晚,根本无法改变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失去了人们对其政策的政治支持,但他又没有建立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家和人民的机制。在苏联政权体系中,党一直是‘苏联’这个大公司的董事会,党还像是工厂的车间主任和工会的领导。由于戈尔巴乔夫将危机的责任推托到党内干部身上,因此激起基层干部的极大愤慨,使共产党的士气一落千丈。在解决经济混乱和非市场经济机制的问题时,如果没有党的积极参与,那么苏联经济只能陷入困境。”[39] 我认为这些分析和结论是完全正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析和结论是在苏联解体前一年半的时候提出来的。

“民主改革” 操之过急  戈尔巴乔夫是在 1987—1988 年提出民主化口号的,这显然过于仓促。与赫鲁晓夫一样,戈尔巴乔夫缺乏耐心,而且喜欢心血来潮。他自己甚至从来就没有十分明确的政治改革纲领。由完全的中央集权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过程,这不仅是大规模的实践和政治问题,而且也是个科学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建立现代化社会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是非常现实的做法。

  俄罗斯一些极端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学者企图全盘否定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其中以怪诞理论著称的亚历山大 · 季诺维也夫在苏联解体之后曾写道:“从戈尔巴乔夫在政治舞台出现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戈尔巴乔夫主义的产生是试图将民主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拉回到专制的斯大林主义。戈尔巴乔夫主义的本质在于,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将生活方式和高层领导所希望的社会进化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从上至下地强加给国家和人民。戈尔巴乔夫试图建立一个脱离党组织并凌驾于共产党之上的权力机构,由此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改革,实际上摧毁了整个国家、经济、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戈尔巴乔夫要求赋予‘总统制’以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一种类似于斯大林的领袖独裁制的权力体系。”[40] 我认为,将戈尔巴乔夫与斯大林的政权目标、性质和体制混为一谈是完全错误的。我也认为,“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协会” 的某些学者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其中包括普列特尼科夫 [41]、萨普雷金 [42]、特鲁什科夫 [43] 和沙巴诺夫 [44] 等,他们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看成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反对苏维埃的反革命政变”。这些学者认为:“领导这次反革命行动的政治中心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最高领导层,包括雅科夫列夫、梅德韦杰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基层中有切尔尼亚耶夫、沙赫纳扎罗夫、比克宁 [45] 和扎格拉金 [46] 等人。”这一新生的反革命运动的基础和 “摧毁社会主义的冲击力” 正是依靠从事影子经济的投机者、腐败的官僚阶层、外交部机关、苏共中央中 “从事与西方有关” 的国际部门、以个体户和合资经营者为代表的第一批“新俄罗斯人”、大城市中的边缘阶层,以及社会各阶层中的无业游民。此外,反革命运动还依靠一部分工人,特别是矿工,这些人中的刑事犯罪比例相当高,它还依赖部分从事创作的精英、大众传媒机构、各加盟共和国中的民族主义分子,以及对低收入不满的工程技术人员等。[47] 社会中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强大的反对派,怎么还能称为 “发达的社会主义” 或“民主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并没有企图进行 “反革命政变” 和建立某种 “超权力” 体系,他的目标他自己都不清楚,这些目标只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善良愿望,甚至在戈尔巴乔夫的助手中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清晰地描述它们,这是我在 1989—1990 年与他们多次交谈中体会到的。的确,戈尔巴乔夫削弱了党组织的权力机关,当我被选举为苏共中央委员并开始在老广场的办公楼里工作时,党的各级机关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权力,它们只是随着惯性在徒劳地工作。苏联总统办公厅同样没有任何权力,它只是未被改组,苏联最高苏维埃也没有实权。戈尔巴乔夫建立的不是 “超权力”,而是“无权力” 体制,这个权力的真空由那些在二三年前还没有任何影响的人物和机构填充了。在任何情况下,这些人当然不是戈尔巴乔夫的人,戈尔巴乔夫带着困惑观察着国家和党内发生的一切,回避所有令他不愉快的问题。1990 年夏,苏联著名的文化活动家维利切克 [48] 在《电影艺术》杂志中曾指出:“戈尔巴乔夫是否明白,他打开通向民主道路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他是否想过,过去那个在没有自由民主条件下的反自然的权力体系迅速瓦解后,却没有进入一个正常的现代化社会,反而陷入了到处是毁灭、混乱、为所欲为和充满挑衅的对立面。是否存在危险性更小一些的道路呢?许多社会学家确信,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国家必须经受动荡和混乱。这些社会学家还认为,刚开始改革时,戈尔巴乔夫曾被典型的自由倾向的党员思想所束缚,而现在他明白了,事态已经失去了控制,这一切是客观和合理的,他的历史使命在于利用一切战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由此产生了一种怪论,似乎戈尔巴乔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我认为,这是用谎言编织的神话,戈尔巴乔夫犯下了一系列重大失误,他的改革纲领是不现实的中派主义和妥协的,是模棱两可和不定型的,加之戈尔巴乔夫行动上的优柔寡断,这一切导致改革丧失时机和主动,产生危险的权力真空、离心倾向和破坏倾向。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把握主动权,那么他将带领国家不是走向新的民主制和联邦制国家,而是走向国家的解体、暴民统治,或者是由新一代偶像人物掌权的民族社会主义专制。”[49] 据我所知,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具备这种主动性,因此到了 1990 年末,苏联解体实际上已不可避免。

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薄弱性  在苏联意识形态一直是社会和国家的主要支柱之一,因此任何大规模的改革都需要意识形态的依据。这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因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是可以兼有合理的市场经济要求和私有财产的新观念。但戈尔巴乔夫不是思想家,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理论许多问题的表述也是一知半解。戈尔巴乔夫曾掌握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他就此停滞不前,并从未想过再将其发扬光大。对于经济科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国家建设等其他方面的科学理论,戈尔巴乔夫都是略知皮毛。的确,戈尔巴乔夫提出过 “新思维” 的口号和要求,但他并没有创立任何新的思想。在其《改革和新思维》的书中没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思维,更别说是新概念了。戈尔巴乔夫多次指出,到 1985 年时,苏联的发展已经完全远离了世界文明的主方向,因此目前必须使 1917 年之后被孤立的苏联与世界重新融合,共同组成国际社会的新秩序。他还号召苏联公民 “按照国际法和文明世界的准则” 行事,但是所有这些都是空洞的、抽象的无稽之谈。它们就像 20 年代的苏联领导人将苏联社会主义的观念和原则强加给整个世界的企图一样,是错误和危险的。戈尔巴乔夫还提出,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原则基础上,这也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西方专家有一段时间曾对这些提法表示怀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苏联领导人玩的 “花招”。后来他们又惊奇地认为这是戈尔巴乔夫的“老实”,但这不是赞美之辞,而是对其如此幼稚感到惊奇。即使是西方最乐观的政治学家都承认,对于国际政治问题,戈尔巴乔夫严格地说来对于传统的苏联理论学说没有进行任何革新。他只是向这种政治注入了新的声音、温和主义和理智,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供讨论。然而接下来该如何做呢?在 1987—1988 年间,没有任何一个西方专家对该问题予以回答。一些悲观的西方学者当时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只是新的宣传手段。旧商品如果经常以 “新的” 和“完善的”来广而告之,那么就不愁没有销路。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国家的 “天鹅绒” 革命,尤其是德国的统一,所有这些事件不仅令西方国家感到欢欣鼓舞,同时也感到莫名其妙。如何解释苏联的突然临阵退缩?其背后是否有隐情?对此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今后还会发生什么?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波尔 · 马兰茨在这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之后曾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并不像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那样明确。他说:“这些前苏联领导人都已经离开国际舞台多年了,但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他上演的还是第一幕。”[50] 然而,这第一幕也是最后的一幕:苏联解体了。

  勃列日涅夫也不是思想家,但是他却有一个以米哈伊尔 · 苏斯洛夫 [51] 为首的固定的 “意识形态参谋部”,而戈尔巴乔夫的身边就没有这样的智囊团,也没有任何 “总思想家”。在 1987 年年中前,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局的领导人是叶戈尔 · 利加乔夫领导,到了 1987 年下半年,利加乔夫作为政治局委员又负责领导农业部的工作,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由他和亚历山大 · 雅科夫列夫分管。但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的观点不一致,因此他们之间常产生矛盾。1988 年末,戈尔巴乔夫分工雅科夫列夫负责国际事务,于是瓦季姆 · 梅德韦杰夫在 1988 年 9 月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之后,由他主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他是品行端正和学识渊博的人,但他作为学者型的领导则缺乏坚强的意志力。从专业上来说他是经济学家,但是当时在国内已自发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意识形态浪潮,无论是梅德韦杰夫,还是戈尔巴乔夫,他们都无法控制。如果我们相信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工作人员的描述,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最主要的意识形态权威便是他的妻子——赖莎 · 马克西莫夫娜,她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后来成为哲学副博士,她的副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关于斯塔夫罗波尔农村中的一些社会变化。

  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形态方面无所作为引起了苏共各级领导的不满,同时也令西方一些思想深刻的政论家和历史学家则感到不解,甚至是担忧。罗伯特 · 希埃尔在自己的书中就这样写道:“对于一个专制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戈尔巴乔夫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他要完成许多具体任务,他还面临许多没有具体答案的问题迄今为止,许多社会学家对这些问题还是没有理出头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已无法跟上时代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生活本身并不像电影《赤色》所展示的那样,它要复杂和愚蠢得多。这位苏联新的领袖怎样用新的劳动道德准则取代原有的模式呢?公开性对于作家来说,就像是喝了一口伏特加酒那样爽快,而对于那些排着队来买真正的伏特加酒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戈尔巴乔夫的禁酒令使他们感到压抑气愤。这些人对戈尔巴乔夫禁酒的愤怒甚至比对得知斯大林的不光彩历史或者是高层腐败的愤怒要严重得多。最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在克格勃反对、军队得过且过、社会抗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退缩了。没有人会比戈尔巴乔夫更清楚,事情走得太远了。他承认说,他必须领导一个已经接近于无法控制的社会。那些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中失去特权和权力的人会站出来说话吗?没有人怀疑戈尔巴乔夫的诚心,但是正如他本人所说的,社会局势变得异常紧张,许多人开始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一切进行得有意义吗?”[52] 直到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担任苏联这样非同寻常的国家的领袖,戈尔巴乔夫不要说解决苏联的众多问题,他甚至连解决一小部分的问题都是力不从心。

戈尔巴乔夫的班子软弱无能  在苏维埃政权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领导干部队伍,在其他许多社会生活的领域也出现了不少富有经验和学识的领导人才,但惟独在政治领域领导人才寥寥无几。就政治能力、知识水平和意志品质方面的整体水平来说,斯大林时期的领导队伍已经弱于列宁时期,这种退步一直延续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到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时期依然如此。在戈尔巴乔夫的周围已没有像柯西金 [53]、葛罗米柯 [54]、安德罗波夫和乌斯季诺夫 [55] 这样的 70 年代国家政治领导的代表人物。戈尔巴乔夫经常撤换高层领导,常常新任命的领导,他们比被撤的领导更无能,但更听话。即便是这样的领导,他们上任不久也会与戈尔巴乔夫产生矛盾与冲突。

  戈尔巴乔夫不知人善任,此外,他还有一个对这种层次国家领导人来说最不应有的、最糟糕的特点:在与自己身边的人、最高苏维埃的代表,以及文化界的活动家会见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戈尔巴乔夫在讲话,他不愿听、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讲话,甚至干脆不给对方发言的机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邀请一位学识渊博的专家来进行咨询,但是一两个小时的会谈时间都是戈尔巴乔夫在讲话,最后分手的时候他还不忘感谢对方的认真听讲。戈尔巴乔夫十分不愿听到负面的、令其不快的消息,如此一来,苏共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成员都不愿接受总书记的会见和听他作报告。戈尔巴乔夫身边的有些交谈者享有一定特权,这其中大部分是文化界的活动家,然而就连他们在后来也对戈尔巴乔夫不善于听取意见给予了批评。比如,《星火》杂志的主编维塔利 · 科罗季奇 [56] 在 1987—1988 年间曾是戈尔巴乔夫的常客,有一次他决定告诉戈尔巴乔夫,目前在国内,尤其是在党内,戈尔巴乔夫变得越来越不得人心了。科罗季奇回忆道:“当时已是晚上 6 点多了,戈尔巴乔夫看起来疲惫不堪,我也很累了,现在想想,如果换了是在早晨,我未必会对他说那番话的:‘您知道吗,现在许多人都对您有意见,您知道为什么吗?您自己不喝酒,还不允许别人喝酒;您既不给自己挂奖章,也不给别人挂。这些人虽然也瞧不起勃列日涅夫,但还能忍受他的原因就是,他不但自己生活得好好的,而且也不妨碍老百姓的生活……’戈尔巴乔夫则不耐烦地回答说:‘你说什么呢?我每天都与人们交流意见,我经常打电话。你知道吗,现在国家蒸蒸日上,人民精神饱满!可你说了些什么呀!’……”。[57]

  戈尔巴乔夫不是暴君,也不是独裁者,他在与人交往中也容易接近,但是他非常专制,这一点就使他成为不了伟大的民主领袖。戈尔巴乔夫主持的各种会议都缺乏民主作风,主持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议对他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相比之下,阿纳托利 · 卢基扬诺夫主持会议就游刃有余得多。在苏共中央的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很难克制自己,当听到反对意见或者是批评言辞时,他常常失去控制。戈尔巴乔夫说过这样的话:“与反对派对话是不可能的”、“关于多元化的问题不可能有两种意见” 等等。在戈尔巴乔夫身上,内心极度的不自信和外表的过于自信矛盾地融合在一起。他喜欢说,但从来不做,他经常拖延许多重要的事情和决定。一位研究戈尔巴乔夫个性的心理学家别尔金曾写道:“戈尔巴乔夫在为人处事方面犯下了许多惊人的、不可理解的错误,这是他的个人性格所决定的。每个人都明白,应该珍惜自己身边才华横溢、忠心耿耿、善于独立思考的朋友,正是应该从这些人中寻求支持!但是嫉贤妒能的人就常常使自己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如果一个人的朋友经常与他争论,反对他,打破他的‘无所不知’和‘无上权力’的神话,那么这个人就将经常处于尴尬和艰难的境地,他不可能与别人分享成功和喜悦。这种内心的非理性的声音掩盖了一切,也导致产生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失误。否则如何解释,他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像巴甫洛夫、亚纳耶夫和已故的普戈这样人的身上呢?秘密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没有给自己的亲信提出过高的个性和知识方面的要求。太阳并不需要其他发光体的陪衬,他认为自己就足够了,其他人的使命只是反射他的无所不在的光芒而已。”[58]

错失良机和不尽职  戈尔巴乔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在其担任总书记的最初两年改革并没有真正开始,这是谈话和构想的时间,而不是改革的时候。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投入到实际需要的方向上去。如火如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于 1987—1988 年开始实行,但是改革进行得很仓促,因而收效甚微,甚至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破坏作用。

  这几年里戈尔巴乔夫工作得很紧张,他每件事都要管,但最后却总不能善始善终。到了 1989 年下半年,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结束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戈尔巴乔夫的活动已经进攻转为防守了,在几个月之后,又由防守转为撤退了。无论是对于国内的保守派和激进派,还是对于西方的压制,戈尔巴乔夫都全线撤退了。他允许保守派建立俄共,允许激进派占据俄联邦权力机构的重要位置,而对于西方,他则无条件地放弃了苏联在东欧和德国原有的统治地位。一位美国著名的外交官在后来的回忆中曾写道:“他在我们的脚下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退让。”

  1990 年 3 月戈尔巴乔夫被选举为苏联总统以后,美国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洛杉矶时报》向我约写一篇《戈尔巴乔夫总统的一百天》的文章,我与这家报纸的合作始于 70 年代末。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将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 罗斯福进行比较,后者是 1933 年 1 月上台的美国总统,在其就任总统后的 100 天内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的确,我比其他人更加关注戈尔巴乔夫在 1990 年 4—6 月的活动,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这段时期的表现乏善可陈。戈尔巴乔夫上任后不久即走访了乌拉尔地区,而该地区一直是叶利钦的势力范围。戈尔巴乔夫在乌拉尔各地进行了多次讲演,每次讲话都冗长琐细,但其中的内容模棱两可,他主要是论述其不久前提出的实现 “向市场飞跃” 的号召。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如果没有制度法规方面的协调配合而贸然转向市场经济,那么这将导致约 1500 万—2000 万人失业。戈尔巴乔夫又撤回原来的意见,他在叶卡捷琳堡的讲话中指出,关于 “休克疗法” 的传言是不属实的:改变经济政策的决定将在年底通过,而且必须经过仔细的研究。1990 年 5—6 月,戈尔巴乔夫还访问了法国、加拿大和美国,但是没有签署任何重大的协议,他希望得到西方大规模援助的要求被拒绝了。截至 1990 年年中,苏联外债高达到 400 亿美元,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巨额外债不知被用到了何处。戈尔巴乔夫就任后的 100 天内,他没有向最高苏维埃提交任何重要的法律草案,也没有签署任何值得历史学家记载的命令。苏联总统在这些天签署的最主要的命令大概要算是关于成立总统委员会的命令了,这个委员会由 15 人组成,其中包括钦吉兹 · 艾特马托夫 [59] 和瓦连京 · 拉斯普京两位作家。众所周知,这个委员会只存在了几个月,年底便改为安全委员会,但是也同样没有任何作为。当然,在这几个月国内的确发生了许多事情,但这都不是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和领导的,相反许多事件是针对他而进行的。自 1990 年 1 月开始,苏联国内经常进行社会民意调查,统计各主要政治家的支持率并绘制成表。1990 年 1 月的三位主要政治家的支持率排名为:戈尔巴乔夫—54%,雷日科夫—38%,叶利钦—12%。在 3 月末,也就是戈尔巴乔夫刚刚当选总统的时候,在回答:“您认为在我国哪位政治活动家最具威信?” 时,有 46% 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戈尔巴乔夫,20% 的人回答是雷日科夫,而 18% 的人认为是叶利钦。但是到了 1990 年 6 月末,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则下降到 19%,雷日科夫下降到 7%,而叶利钦的支持率则上升到 40%。[60] 我后来拒绝了关于撰写苏联总统一百天的约稿,但是我却阅读了许多西方报刊中撰写这个题目的文章,作者大都抱消极悲观的态度。“戈尔巴乔夫掉进了自己亲手制造的漩涡中”,“当困难变得越来越棘手时,而戈尔巴乔夫却越来越毫无目的地去抓表面的权力”,“共产党已经不能领导国家,戈尔巴乔夫既不能领导党,也不能领导控制经济”,“问题不在于戈尔巴乔夫是否会失败,而是他在什么时候和如何失败”,“苏联总统的权力高高在上,但却不可能将制度实施到农场和工厂”。这些都是 1990 年 6 月间西方媒体上的部分文章摘要,美国的《共产主义问题》杂志将戈尔巴乔夫的总统地位比喻为 “哈哈镜王国”,可见其统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

  1990 年下半年和 1991 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退让仍在继续,其政治上的溃败已不可避免,然而当时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会想到,苏联总统制会随着苏联解体而一同消亡。

  戈尔巴乔夫在后来承认说,在 1990—1991 年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行动” 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使用武力,这也就是按照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精神去做,他不愿意、也不能这样做。在戈尔巴乔夫基金会进行辩论时,戈尔巴乔夫对那些批评者反驳道:“许多人说我缺乏政治意志力,说我没有在应该动武的时候使用武力,老实说,这些批评很庸俗。我早就注意到,指责我缺乏意志力和果断性的首先是那些借助公开性和民主改革而出名的人,正是因为我没有使用武力而使他们出了名。如果我使用了武力,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辩论,也就没有形式上的改革,稳定、保持国家地位的逻辑与改革冲动重要性的逻辑是两回事。我们大家都明白,改革是冒险的事情,但我们是在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压力之下改革的,这种压力将我们推向苏联制度的民主化。你们没有理由认为,那些承担改革和民主化风险的人如此地愚昧和幼稚,他们甚至是不知道自己该向哪里前进。改革者并不需要感谢。当你下达射击或其他采取武力的命令时,你就应该意识到这是针对人民的命令。不能一方面推进民主改革,而另一方面又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有人也许会说,俄罗斯的沙皇和其他统治者的命运就应该是这样,应该时刻准备着要将人的生命置于屠刀之下。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有另外一种信念,管理国家应尽最大可能避免流血冲突。此外,我的信念的第二部分还包括:社会变革应以社会所能接受和承受的速度进行。我做到这两点了吗?这两点我都没有做到,但是否定已经形成的改革信念是毫无意义的,民主是不能靠流血来确立的,不能自欺欺人。我之所以放弃国家领导人的职位是为忠实于我坚持不懈的道德原则。”[61] 戈尔巴乔夫上述的许多观点都不能令人认同,其中包括他提到的在改革历史中的许多具体事实,以及他在极权制度下争取社会民主的原则。当然,在总结苏联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因素” 时,我们也没有理由过于严厉地指责他。1985 年之前,还没有一位国家或党的领导人真正卓有成效地进行过改革,苏联国内的弊病被耽搁得太久了。早在 50 年代就应该采取措施铲除这些弊病,只有戈尔巴乔夫勇敢地承担起了改革苏联社会和国家机制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大肆吹捧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者的成就,他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邓小平那样的层次。应该注意到,邓小平不仅自己表现出伟大和睿智的改革家的品质,而且他还善于依靠杰出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 40—50 年代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最艰难条件下形成的。毛泽东在 60 年代将这些人免去职务,下放到偏远的农村劳动,其中邓小平就曾当了不止一年的放牧人。这些干部在经受了身体和政治上的迫害之后得以幸存下来,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们重新掌握了国家的政权。中国的革命干部队伍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而在苏联这种继承性在斯大林时期就被彻底打破了。苏联在 1970—1985 处于停滞和长老掌权时期,对干部队伍的全面否定和精英退化现象仍在继续,在这种条件下戈尔巴乔夫又会有何作为呢。

5.7 叶利钦与苏联的解体

  毋庸置疑,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争权夺利几乎是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解体最后阶段的 1991 年,叶利钦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了主动。在此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可以比作是一名守卫者,但他却没有很好地保护住委托给他的财产,而这个财产却是极其珍贵的,这就是政权、党和国家。人的生命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有最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只是虚张声势,将手中的武器不时拿出来挥舞几下,但他却不敢使用它。戈尔巴乔夫并不认为叶利钦和其他民主派是需要枪毙的危险的敌人。叶利钦是进攻的一方,但他当时并没有掌握任何兵权,完全是作为政治家在行动,而正是这位政治家取得了胜利,尽管他当时并不很清楚,斗争是为了什么、他最终将把这场斗争引向何方。

  叶利钦从不否认他是别洛韦日协议的倡导者,但他从不认为自己对苏联的问题和苏联的灭亡负有任何责任。他总是强调,在白俄罗斯维斯库利签署协议的各国领导人只是确认了苏联灭亡这个事实。按照叶利钦的说法,苏联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当时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叶利钦一直将苏联灭亡的责任推到 “苏共的保守派” 和戈尔巴乔夫的身上。同时,叶利钦从未对苏联和苏共的解体表示过遗憾和惋惜之情,对于他来说,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体制并不值得他去捍卫和坚持。叶利钦从不掩饰他对权力的欲望,而我认为这种欲望是非理性的,这也正是我始终反对叶利钦的原因,我自从在莫斯科市哈拉绍夫斯基区开展竞选苏联人民代表活动以来就一直反对叶利钦。

  叶利钦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斗争在最初几年只限于苏共党内,在 1986—1987 年间,这场斗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反对利加乔夫和 “保守派” 的斗争。戈尔巴乔夫同样也受到来自党内 “保守派” 的压力,因此他尽管保留了叶利钦的高级领导职务和苏共中央委员的地位,但是他仍对叶利钦说:“我不会再让你参与到政治中来。”而叶利钦在 1989 年又重新回到了政治中来,这时新一轮的社会浪潮已风起云涌。但在 1990 年 5—6 月之前,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对抗仍然像过去一样只是限于苏维埃体系的内部。叶利钦按时出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并经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当时还主管建设和建筑设计委员会的工作。叶利钦在领导跨地区议员团和民主纲领派的工作时,他从不放过戈尔巴乔夫所犯的任何错误和失误,并对其进行攻击。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卢基扬诺夫,他们都没有对 “叶利钦帮” 及其本人开展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斗争,尽管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戈尔巴乔夫在党内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令我本人感到不可理解。

  到了 1990 年初时,在老百姓和许多苏联人民代表的心目中,戈尔巴乔夫的形象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领导人,他说话滔滔不绝又非常不清晰,他没有能力采取果断措施。与戈尔巴乔夫相比,叶利钦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是果敢有力而又富有魅力的领导人,大家认为他是有能力整顿国家秩序,消除贫困,打击犯罪和滥用职权。叶利钦巧妙地利用民众的情绪,经常参加各种公开活动和演讲,尽管他还没有形成任何明确的政治和经济纲领。

  1990 年 3 月叶利钦进行了一次带有宣传色彩的欧洲之行,目的是介绍自己所写《叶利钦的自白》一书,该书于 1989 年在苏联出版,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叶利钦访问了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我 5 月份正在意大利参加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大会。我在会见记者时,他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叶利钦的:“叶利钦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政治家?” 西方社会在迎接叶利钦时并没有表现非常兴奋,而对于那些支持戈尔巴乔夫的西方政治家来说,叶利钦显然是一个危险的人物。大多数西方政治家普遍认为,叶利钦是个过分粗鲁和不可预测的人,叶利钦在俄罗斯越来越高的威望使他们感到不安。有许多关于叶利钦的文章,但大都是批评性的,比如英国记者约翰 · 洛伊德 [62] 这样写道:“叶利钦的生平经历让人感到震惊,读过他的书会产生这样的忧虑:苏联不可能创造出政治阶级。叶利钦说自己反对戈尔巴乔夫,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既看不到任何行动纲领、批判性分析,也看不到对国家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的任何有益的思考。叶利钦的惟一武器就是对特权的煽动性的批判,对此问题他讲得很好。此外,叶利钦极力标榜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民的朋友,然而不少政治家都比这位朋友更值得人民信任。叶利钦未来很可能成为俄联邦总统,他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将朝自己的对手反戈一击。苏联,至少是俄罗斯,可能迟早会有一天落入这个狡诈和虚荣的人的手中,此人对权力充满了无穷的欲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然而他的简历并不能使人相信,俄罗斯并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出现而有所好转。”[63] 约翰 · 洛伊德发表这番悲观的推想的时候,叶利钦还只是苏联和俄联邦的人民代表,还只是国家反对派的领导人,并没有成为整个俄联邦的领导人。与此同时,美国的观察家和苏联问题专家对叶利钦的政治动向也表现出关注与担忧,1990 年 5—6 月出版的《共产主义问题》杂志上写道:“很难说清叶利钦属于哪类人,自尊心极强的他在其拥护者眼中是苏联富有活力、果断、正直的领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傲慢自大、不可预测、善于蛊惑人心,是苏联版的胡安 · 庇隆。但是他却迎合了苏联绝大多数老百姓渴望强人领导的心理需求。叶利钦的立场经常变幻不定,相互矛盾。”[64] 如果 1990 年初苏联国内没有形成民主反对派,那么叶利钦就不可能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如果这支反对派不是由像叶利钦这样的坚强果断和富有声望的人来领导,那么它也不可能与已经衰弱的苏共相抗衡。早在 1987—1988 年民主反对派在我国与其说是运动,还不如说是只在实行公开政策条件下产生的潮流和趋势,其主要代表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组织和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有瓦列里娅 · 诺沃德沃尔斯卡娅领导的 “民主联盟党” 和由安德烈 · 萨哈罗夫院士担任名誉主席的“纪念协会”。1989 年春,民主运动依靠独立的苏联人民代表才得以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占整个苏联人民代表总数的不到 10%,他们并不是来自社会的最基层,而是一些党的中层干部、大学教授、部分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索布恰克、波波夫、布尔布利斯、阿法纳西耶夫、雷诺夫、切尔尼琴科 [65]、卡里亚金、穆拉舍夫 [66]、鲁缅采夫 [67]、斯坦克维奇、斯塔罗沃伊托娃和科罗季奇,然而即便把所有这些人加在一起,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有所作为的政党。民主反对派在 1990 年的选举运动中依靠 200—300 名俄联邦的人民代表再一次扩大了自己的队伍,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斯捷潘克夫、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沙赫赖、菲拉托夫、亚库宁和谢科奇欣 [68],然而这些人无论是凭个人的力量、还是联合起来,都无法承担起领导国家的重任。他们中许多人的政治野心很大,但他们的政治和知识才能远远不够。奥列格 · 波普佐夫 [69] 曾是民主运动的参与者,1991 年 3 月,也就是戈尔巴乔夫 60 岁时,波普佐夫在总结六年改革成果时指出:“应是抛开幻想的时候了,1989 年没有任何一位民主派进入国家领导层,我们的社会根本就没有形成真正的民主派。尽管在国家政界的高层领导中出现了几位精明强干、学识渊博的人,但是可以振臂高呼‘革命’的人在我国还屈指可数。类似的情况在俄罗斯人民代表选举之后也发生过,按照最精确的统计,具有民主倾向的代表还不超过 33%,但这却已让许多人歇斯底里地狂喊:‘民主胜利了!’他们错了,并没有胜利,这只能表明民主在政治舞台刚刚出现。幅员辽阔的国家都喜欢夸大其词,中国有句俗语:‘一口吃不下个胖子’。戈尔巴乔夫摧毁了国家的政权体制,一些不太知名的社会力量用政治攻击在此摧毁过程中推波助澜。我们的时代可以称为是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时代,超级激进分子将‘天鹅绒革命’的支持者赶下了政治舞台,并将民主思想作为情绪体现出来,然而情绪是一种不可预知的东西。”[70] 正是这种建立在激进情绪基础上的、而并非建立在现实的政治力量基础上的民主运动摧毁了苏共和整个苏联!

  苏联在 1991 年的状况与沙皇俄国在 1917 年时情形很相似,1917 年的二月革命使国家政权落在立宪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以及其他几个势力更小的民主党派人的手中,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 3—4 月的影响很小,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当时根本没考虑过夺取政权。后来一些布尔什维克的主要领导人从流放地或国外相继返回,巩固了其影响和势力,但即便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它仍然处于激进的孟什维克党的下风。1917 年 6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俄苏维埃大会上,布尔什维克仅仅得到了超过 10% 的席位。有两件事情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 1917 年 8 月发生的科尔尼洛夫 [71] 起义,它使临时政府陷入混乱状态,并增强了人民群众进行根本改革的意识;另外就是列宁的强大号召力,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并使其坚信只能依靠武力才能夺取国家政权。1991 年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叛乱起到了科尔尼洛夫起义的作用,叶利钦担当了列宁当年的角色,如果不是具有号召力的叶利钦领导这支势单力薄、人心涣散的政治力量,那么民主派也不可能于 1991 年秋掌握了国家政权。

  戈尔巴乔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不止一次地提到,1990 年时其支持者曾建议由他自己领导民主派,而在 1990—1991 年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将苏共分裂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少数派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保守多数派。戈尔巴乔夫当时没敢走这一步,因为他有许多顾虑。然而,就算是戈尔巴乔夫当时这样做的话,那么民主反对派领导人也不会是他,而只会是叶利钦。在相对自由地竞争民主派领袖的情况下,甚至连阿纳托利 · 索布恰克都会比戈尔巴乔夫更强、更有威望。戈尔巴乔夫可以领导一个具有严格组织纪律性的机构和政党,但却不具备人民领袖所应有的素质、能力和修养,叶利钦在 1991 年却能够胜任这一角色,后来他又扮演了其他角色,只不过他的演技越来越糟糕。

5.8 苏联基础和承重结构的脆弱性

  回顾 1991 年发生的事件就会发现,作为世界强国的苏联,其外表的强大和摧毁它的力量的弱小之间是如此的矛盾。苏联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它是历史性的挑战,它是新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它是新的社会体制,苏联的产生和发展在许多方面决定了 20 世纪的面貌,似乎只有具有如此同样规模的力量才能使苏联遭受重创。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苏联的强大,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只有稳固和强大的国家才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考验并取得胜利。众所周知,沙皇俄国是在遭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后而灭亡的,但是这简直不能与 1941—1942 年苏联所遭受的损失和失败相比。

  “十月革命” 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领导的、由规模不大的政党发起和完成的,绝大多数观察家当时一致认为,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很快就会崩溃。然而布尔什维克却举世震惊,他们不仅取得了革命的凯旋性胜利,而且在如此广阔的国家内几乎全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建立了强大的红军,并在残酷的三年国内战争中击败了敌军。在以后的 20 年中,布尔什维克逐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建立起稳固而集中的经济体系和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不仅打败了入侵的敌人,而且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开始发展核工业。还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联盟,它们控制着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了军事基地。

  截至 1990 年,苏共差不多有近 2000 万名党员,苏共垄断了新闻并发行上千份报纸和杂志,它还拥有几十万名宣传工作者,苏共还控制着国家所有的电台和电视台。此外,苏共手中握有巨大的财政和经济资源,并统治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安全机构和军队。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突然间由于并不猛烈的冲击而开始削弱和瓦解,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和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 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

  苏联是在被摧毁了的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和社会模式,是劳动人民掌权、无产阶级专政、代表布尔什维克的利益和意志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巩固不是依靠民族思想、历史传统,也不是依靠君主政体、专制的帝国主义思想或者是宗教思想,而是依靠一种全新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的惟一政党——共产党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苏共的专政是强硬的,国家自建立之初便经受了迫害和恐怖,但是意识形态的魅力吸引了多数苏共党员和广大群众,他们信仰这种学说。

  共产主义学说以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的主要原则不仅仅依靠信仰和信念,它还需要证明。共产主义学说不是指在天堂的永生和死后的劫难,不是指上帝和灵魂的不朽,它宣扬的是全新的、更加公平的生活以及人类的富足,它要消灭战争和暴力,追求自由和幸福。一方面是富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学说,另一方面是国家统治的力量,这两者构成了这个新兴国家的主要基础,而倡导和维护这种意识形态学说的共产党则是这个国家的承重结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对此问题都曾经极为明确地进行了阐述。证明共产主义学说正确性的主要两个论据是:一个是劳动生产力水平要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另一个是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要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这反映在许多革命口号中,例如 “土地是农民的,工厂是工人的,世界是人民的”。

  苏维埃政权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 1921 年,如果列宁当时不实行 “新经济政策”,不对共产主义学说本身进行相应的修改,那么任何专政制度都无法挽救布尔什维克的失败和灭亡。农民和工人的生活水平开始改善,重新点燃了他们的希望,国家开始迅速前进,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苏共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权威也与日俱增。苏维埃政权的第二次危机始于 1928 年末,并持续了五年之久。克服这次危机不是依靠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新的政策,而是依靠大规模的恐怖镇压行动。农民中的富农 “作为一个阶级被彻底消灭了”,而其余的农民则被强制性地组建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和活动处在党和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在集体化过程中是政治动机,而不是经济动机占据优势,所以许多反对集体化的贫农和中农也遭到了迫害。在城市中,“耐普曼”[72] 被消灭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残余几乎被彻底肃清了,在党内铲除和禁止一切反对派。在此后的几年里,恐怖镇压行动扩大到针对党、军队和国家的干部队伍。苏共的意识形态体系被重新修改,但这次却不是对美好生活的许诺,而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尽管国家经济在 30—40 年代仍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但是它带有军事动员的成分。这些年里,部分群众仍然支持这个制度,支持党和党的思想。但是在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的特权阶层已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柱,它包括党和国家的官僚主义以及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绝对服从 “上级” 的干部队伍。这已经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而是极权主义的社会,只不过保留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外部特征而已。卫国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斯大林的极权主义制度,但这种制度离开了斯大林便不可能存在。

  苏维埃政权的第三次危机发生在斯大林死后的 1953 年,这次危机同样持续了将近五年。战胜这次危机依靠的是国家对农民、工人、军人和知识分子作出的大量让步。50 年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经济迅速发展,部分经济学家认为 50 年代是苏联国民经济史上最成功的时期。1951—1960 年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1.5 倍,而同样在这 10 年里,美国和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仅为 30%—50%。苏共的意识形态学说又进行了重要的修改,并写入了党的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决议中,并提出了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方针。60 年代只是对这一方针进行了修改。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苏共领导人继续坚持少量让步和随机应变的政策。到了 70 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开始放慢。在多数情况下,苏联不善于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因此在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开始明显落后。与此同时,国家的军事支出却不断攀升,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甚至在许多地区出现了下降。老百姓怨声载道,政权试图通过不断的、虽然不是大规模的迫害和镇压来平息民愤。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停滞状态,这降低了苏共正统思想的权威和影响。苏联在 60—70 年代保留了极权主义的很多特点和官本位政权。

  苏维埃政权的第四次危机始于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这是一次在经济、意识形态和道德领域的全面危机。此次危机是由于精英阶层的腐败和老化而产生的。“改革” 是摆脱此次危机的尝试,但是这次尝试并不成功。戈尔巴乔夫及其亲信没有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以并不能减轻老百姓的不满。苏共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但这只是即兴之作。这些举措虽然得到了知识分子的拥护,但是同时党组织机关内部的权威阶层则对此表示不满和抗议。在尚未巩固这个制度的经济、社会和思想基础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在此时开始民主化进程,也就是说废除官本位专制制度。在这种政策下,政权的瓦解已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将苏联比喻成一座高塔,但它却是一座基础不很牢固的高塔,高塔的建设者既无视塔身已经倾斜的情况,也不加固基础和承重结构,而是继续增加塔的高度和层数。邓小平在中国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思想理论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保证了这个泱泱大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在 80 年代的苏联,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苏共,都没有胜任这一使命。

5.9 几点补充看法

  苏联国家体系迅速解体的前奏是苏共思想理论的崩溃和苏共自身的瓦解,在此之后,苏联作为新的社会模式和意识形态国家已经不可能存在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绝不仅仅是作为观念体系、道德要求和行为方式的标准而扎根在人们的头脑中。这种意识形态不仅被事实所证明,而且还形成了国家政权体系和社会经济模式。国家经济和政治领导中的高度中央集权也是出自这种思想理论,列宁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国家政权体制。企业全面彻底的国有化和否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也是意识形态的要求,这早就写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民主、多元化、多党制、新闻自由的批判也同样源自于这种意识形态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因此,已经形成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苏联的解体必然会导致原有的国家体系和经济模式的瓦解。如果苏共在 1928—1933 年不放弃 “新经济政策” 或者在 50 年代恢复这一政策的话,那么这个过程也许进行得更平稳、痛苦更少一些。到了 60 年代末,这种转变的时机还没有完全失去,而到了 80 年代末,无论是从时机,还是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说,这种变革已经不可能了。
  过去从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教条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瓦解并不表明社会主义思想的瓦解和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新的、更合理的人类社会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形式。在对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中蕴涵着科学的元素和对未来的美好信念,它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而且体现了人类的愿望和追求。社会主义为人类提供了更公平、更自由、更富裕的生活,它不仅满足人类有限的物质需求,同时也保障了人类无限的精神需求。而这些愿望在苏联都未完成,苏联人民的精神需求甚至比其物质需求更为贫乏、更为不足。这甚至在社会主义支持者内都引起了不满,这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中可以体现出来,而在国家政权机构中,也出现了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持不同政见者。然而这些人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革体制,与建立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新的观念和体系相比,打破过去陈旧的教条、模式和观念的过程要快得多。在开始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政策之初,戈尔巴乔夫就深信不疑,成千上万的冤魂就藏在克里姆林宫的保险箱和柜子中。对于阿富汗战争、1939 年签署的秘密条约、1962 年新切尔卡斯克事件等问题,以及过去年代的其他众多事件和决议,人们始终没有得到任何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解释。戈尔巴乔夫不知如何向全国及整个世界解释 1940 年在卡廷森林枪毙波兰军官事件的真相,那又如何解释苏联政府在 1918—1922 年推行的许多不合理的强硬政策和行动呢?取消对新闻出版原有的限定和管制引发了批判浪潮,这股浪潮反对苏联国家和苏共的所有制度,首先就是反对苏共的意识形态。苏共没有准备、也没有能力进行反击和承担责任,这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制度的合法性产生了普遍质疑,而这种制度正是建立在苏共具有不受督促的权力的基础之上。苏联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了 “苏共的统治和领导地位”,而此时要求取消这一条款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要求是论据充分和合情合理的。但是即便是在取消了宪法第六条之后,苏共仍无法控制国家政权。苏共有庞大的资源和财富,但却在人民群众中丧失了应有的支持和权威。
  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不仅阻碍了国内健康的民主力量的发展,而且与这一思想相关的行动方针和指南也助长了党和国家统治阶层的不良习气,包括贪污腐败、滥用职权、许多地方高层领导人的自私自利等等。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在苏共内部统治阶层的贪污腐化现象日趋严重。80 年代,苏共领导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已不是社会主义的狂热支持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苏共及其思想理论瓦解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教条主义和苏共干部队伍的普遍腐化使这个党丧失了抵抗力。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还很强大和享有权威的时候,苏共也相应地成为具有权威的党,因为只有苏共才是这一思想理论的保卫者和诠释者。随着这一思想体系逐渐丧失它的权威,苏共也随之失去了威望。到了 80 年代初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再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了,这使表面看似强大的苏共陷入了困境。
  在苏联不仅有执政的共产党,还存在着复杂的国家机关系统、经济管理部门、通讯和信息部门、强力系统、外交部门等等,所有这些系统担负着管理国家的事务、社会的生活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责任。然而这些机构之间都是通过党组织机关来进行相互联系和协调的,党组织机关具有监督和最终决定的权力。于是就形成了党委书记制度,这类似于国内战争期间红军中建立的政委制度。当然,各部委可以在没有苏共的干预下管理自己的部门,但这指的是只是处理日常事务,因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所有原则性决定都是由苏共中央决定。出版社可以不经过电话请示或者苏共中央的批准而发行书刊,但印刷厂有权拒绝印刷那些未经新闻检察官盖章的手稿,而新闻检察官则隶属于党的各级机关。许多外国观察家认为,意识形态和党在苏联社会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简直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其中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不解:“共产党员在苏联社会中已经享有特权的领导阶层,他们对于感兴趣的是如何延长他们已经解决不了的危机。对于行政管理和经济调控来说,苏共都是多余的,但是无所作为的苏共却在领导着所有这些部门的工作。” 这是非常肤浅和错误的论断。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运转不可能没有政治领导和社会监控,但在最近几十年中,苏联的政治领导更多的是阻碍了、而不是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但苏联在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方面却相对落后。70 年代,仍保留原来粗放经营特征的苏联经济开始放缓。苏联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与西方的明显差距证明了意识形态的失败,因为它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优势正是体现在能够组织高效的劳动和劳动生产率。加速苏联经济发展只能改造其原有的科技基础。从表面的教条主义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提出的 “加速发展” 和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的口号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党和国家已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转型,人民群众也失去了耐心,因为国家许诺的 1980 年之前实现富裕的目标并没有兑现。
  苏联将理性的军备和国防政策转变为 60 年代对北约和中国的军事战略对等政策,这种政策持续了近 15 年的时间,俄共一些思想家至今都认为这是苏联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和 “苏联人民的伟大功勋”。然而事实上这是苏联领导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因为国家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人力和智力资源不是用来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用于生产军事技术。苏联没有经受住疯狂的军备竞赛并最终败下阵来,戈尔巴乔夫为使国家摆脱军备竞赛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将苏联高度军事化的体制转变过来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这是戈尔巴乔夫所无能为力的。
  一些人只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而另一些人则只看到其缺陷和不足,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此事。苏联是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体系的国家,苏共纲领中规定的许多目标和任务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高尚的。但是这些目标和任务却因为苏共领导人所采取的不正确的、甚至是罪恶的手段而最终无法实现,这些手段不仅玷污了这些目标,而且使其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在难以对世界局势以及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中的失败做出解释的情况下,苏共领导人采取了对外孤立的政策和镇压异己思想的方针。党的肌体看似强壮,但却已经丧失了免疫力。苏联能够抵御各种外来的入侵,但却无法对付传染病。70 年代国内出现的各种疾病已从本质上削弱了苏共的力量,80 年代危机对于党和国家的肌体来说更是致命的伤害。如果使用武力固然可以延缓苏联生存的时间,但却会使苏联的疾病更加危险。与实行新的紧急状态和新的极权制度相比,苏联的和平演变可能是痛苦更小的解决办法。
  苏联和苏共的土崩瓦解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没有变成流血冲突的原因之一便是苏联并非是完全彻底的覆灭,苏联时期的许多成果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和文化领域,仍然存在于独联体和后苏联时代的各族人民和国家的关系中。苏联在几十年中积累的沉痛的经验不是徒劳无益的,但这些经验是否会被合理地运用呢?


[1] 拉什:《幸运和命运》;《国家利益》,1994 年,第 40 页;《在十字路口:文章汇编》,莫斯科,1999 年,第 198 页。

[2] 瓦伦丁 · 格里戈里耶维奇 · 拉斯普京(Валенти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аспутин,1937 年 3 月 15 日——2015 年 3 月 14 日),俄罗斯作家。1966 年起开始从事写作。1967 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77 年、1987 年两次获苏联国家奖。1989—1990 年任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反对改革。1990—1991 年任总统委员会委员。2007 年起支持俄罗斯联邦共产党。2010—2015 年任东正教族长文化委员会委员。2015 年去世。

[3] 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总结—速记记录。莫斯科,1989 年,第 2 卷,第 458—459 页。

[4] 马克 · 罗伊斯:《克里姆林宫的异己分子》,莫斯科,1993 年,第 58 页,第 160 页。

[5] 里根:《公开言论:摘选语录》,莫斯科,1990 年,第 162 页。

[6]《在十字路口:文章汇编》,莫斯科,1999 年,第 186 页。

[7]《在十字路口:文章汇编》,莫斯科,1999 年,第 186 页。

[8] 亚历山大 · 亚历山德罗维奇 · 季诺维也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Зино́вьев,1922 年 10 月 29 日——2006 年 5 月 10 日),苏联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1940 年加入红军。卫国战争期间曾在波兰和德国作战。1946 年退役。此后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54 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1955 年起任教。1968 年起参加持不同政见者运动。1976 年被开除出党并被解除一切职务。1978 年被驱逐出境,流亡西德。1990 年回国,激烈抨击戈尔巴乔夫改革。1996 年起支持俄罗斯联邦共产党。2006 年逝世。

[9]《明日》,2001 年 17 期。

[10] 叶莲娜 · 格奥尔基耶夫娜 · 博奈尔(Елена Георгиевна Боннэр,1923 年 2 月 15 日——2011 年 6 月 18 日),苏联人权活动家。出身于革命者家庭。二战期间作为护士入伍。1965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2 年与萨哈罗夫结婚,同年退党。1976 年参加莫斯科赫尔辛基集团。1980 年被流放到高尔基。1985 年获准出国旅行。1987 年回国。苏联解体后,于 1993—1994 年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人权委员会委员。1994 年因反对车臣战争而辞职。2006 年移居美国。2011 年死于波士顿。

[11] 瓦列里娅 · 伊里尼奇娜 · 诺沃德沃尔斯卡娅(Вале́рия Ильи́нична Новодво́рская,1950 年 5 月 17 日——2014 年 7 月 12 日),早年参加了共青团。1969 年起是持不同政见者,同年 12 月被捕。1970 年被押往喀山一家特殊精神病院关押。1972 年获释。1978 年创立自由职业间工人协会(Свободное меж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трудящихся),多次被捕并被送入精神病院。1988 年参与创立苏联第一个反对派团体 “民主联盟”。1994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民主选择党。2013 年参与创立西方选择党(Западный выбор)。2014 年去世。

[12]《对话》,1998 年 6 期,第 75—78 页。

[13] 尤里 · 伊万诺维奇 · 德罗兹多夫(Ю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Дроздов,1925 年 9 月 19 日——2017 年 6 月 21 日),1943 年加入红军。1945 年参加了柏林战役。1956 年加入克格勃。1964—1968 年任克格勃对外情报部驻中国代表。1975—1979 年任克格勃纽约情报站站长。1979 年 12 月 27 日参加了袭击并杀死阿富汗总统阿明的行动。1979—1991 年任克格勃第一主要总局副局长兼非法情报处处长。1991 年退休。

[14]《莫斯科新闻时间》,1999 年 10 月 25 日。

[15] 伊戈尔 · 雅科夫列维奇 · 弗罗亚诺夫(Игорь Яковлевич Фроянов,1936 年 6 月 22 日——2020 年 12 月 5 日),俄罗斯历史学家。1976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1982—2001 年任列宁格勒大学历史学院院长。1983—2003 年任列宁格勒大学俄罗斯历史系主任。1993 年起支持俄罗斯联邦共产党。2001—2003 年期间因被指控 “支持反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而被解除一切职务。2020 年去世。

[16]《苏维埃俄罗斯》,2002 年 7 月 20 日。

[17] 卡达尔 · 亚诺什(Kádár János,1912 年 5 月 26 日——1989 年 7 月 6 日),本名切尔莫尼克 · 雅诺什 · 约热夫(Czermanik János József),生于弗姆(Fiume,现属克罗地亚)一个贫苦家庭。1930 年 9 月参加匈牙利共产党,1932 年春季担任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工人同盟北方区委委员,1933 年担任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工人同盟中央委员会书记。1942 年 5 月当选为匈牙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匈牙利解放后,于 1945 年 5 月—1948 年 8 月任匈牙利共产党布达佩斯市委书记,1946 年 9 月在匈牙利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书记。1948 年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成立后继续担任副总书记。1948 年 8 月—1950 年 6 月任内务部长。1951 年 5 月,因受拉伊克 · 拉斯洛案件的牵连而被诬陷入狱,1954 年获释并平反,1956 年 7 月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同年 10 月 25 日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10 月 30 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成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并担任第一书记,这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 1988 年 5 月 22 日。11 月 3 日,在苏联支持下成立 “工农革命政府”,并担任总理,1958 年 1 月 28 日辞去总理职务。1961 年 9 月 13 日——1965 年 6 月 30 日再次出任总理。1988 年 5 月辞去总书记的职务,改任党主席。1989 年 5 月 9 日被免去党主席和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职务,7 月 6 日因癌症去世。

[18] 沃伊采赫 · 维托尔德 · 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Witold Jaruzelski,1923 年 7 月 6 日——2014 年 5 月 25 日),出身于贵族家庭。1939 年移居立陶宛。1941 年被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43 年加入红军,参加了华沙战役。1947 年加入波兰工人党。1962—1968 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64—1990 年任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1965—1968 年任波军总参谋长。1968—1983 年任国防部长。1970—1971 年任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1—1990 年任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81—1985 年任部长会议主席,1981 年 12 月 13 日发动政变,血腥镇压团结工会运动。1981—1983 年任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1981—1989 年任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5—1989 年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89 年抛弃共产主义,改国名为 “波兰共和国”,并于 1989—1990 年任波兰共和国总统。2014 年去世。

[19] 埃里希 · 恩斯特 · 保尔 · 昂纳克(Erich Ernst Paul Honecker,1912 年 8 月 25 日——1994 年 5 月 29 日),1928 年加入德国共青团。1929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0—1931 年期间在苏联接受培训。1931 年回国,并开始担任德共全职干部。1933 年纳粹党上台后短暂被捕,获释后流亡萨尔盆地。1935 年 1 月流亡法国,同年 8 月秘密回国参加抵抗运动,12 月 4 日被盖世太保逮捕。1937 年被判处十三年监禁。1945 年 3 月越狱逃走。1946—1955 年任自由德国青年联合会主席。1950 年当选为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1958 年当选为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60 年起任民主德国国防委员会书记。1961 年发起建造柏林墙。1971—1976 年任统一社会党中央第一书记。1975—1989 年任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1976—1989 年任统一社会党总书记。1989 年被迫辞职。1990 年被捕,随后因病获释。1991 年流亡苏联。苏联解体后,于 1992 年被迫回国。1993 年因病获释,随即流亡智利。1994 年在智利病逝。

[20] 托多尔 · 赫里斯托夫 · 日夫科夫(Тодор Христов Живков,1911 年 9 月 7 日——1998 年 8 月 5 日),1929 年加入保加利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32 年加入保加利亚共产党。曾多次被捕。1935 年因被指控 “左倾” 而被开除出党。1942 年恢复党籍。1943—1944 年期间参加游击队。1944—1945 年任索非亚人民警察局长。1945—1948 年任保共中央候补委员。1945—1990 年任保加利亚国民议会议员。1948—1949 年任保共索非亚市委第一书记兼祖国阵线索非亚市委主席。1949 年 5 月 27 日至 10 月 8 日兼任索非亚市长。1949—1950 年任保共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1950—1954 年任保共索非亚市委书记。1950—1966 年任保共中央书记。1954—1989 年任保共中央总书记。1962—1971 年任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1971—1989 年任保加利亚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1989 年 11 月被解除一切职务,同年 12 月 13 日被开除出党。1990 年被捕并被判处 7 年徒刑。1996 年改判无罪释放。1998 年初参加保加利亚社会党,同年 8 月 5 日病逝。

[21] 卡尔 · 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1944 年 2 月 14 日—— ),美国作家、调查记者。出身于一个犹太共产主义者家庭。1965 年起担任记者。1966—1977 年期间担任《华盛顿邮报》记者。1972—1974 年期间全程报道水门事件。1980—1984 年任 ABC 新闻华盛顿分社社长。

[22] 约翰 · 保罗二世(Pope John Paul II,1920 年 5 月 18 日——2005 年 4 月 2 日),原名卡罗尔 · 约泽夫 · 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1978—2005 年任梵蒂冈教皇。

[23]《苏维埃俄罗斯》,1992 年 8 月 1 日。

[24] 莱赫 · 瓦文萨(Lech Walesa,1943 年 9 月 29 日—— ),早年参加了波兰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和农村青年联盟。1970 年 12 月领导了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罢工。1971 年加入五金工人工会,但于 1976 年被开除。1980 年参加团结工会。1981 年被捕。1982 年获释,随后几年逐步驱逐团结工会左派。1983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8 年领导 “圆桌会议”。1990—1995 年任波兰共和国总统。

[25]《新闻周刊》,1982 年 48 期。

[26] 罗伯特 ·G. 凯泽(Robert G. Kaiser,1943— ),美国记者、作家。1982—1985 年任《华盛顿邮报》副主编。1985—1990 年任《华盛顿邮报》助理总编辑。1990—1991 年任《华盛顿邮报》副总编辑。1991—1998 年任《华盛顿邮报》总编辑。1998—2014 年任《华盛顿邮报》高级记者。2014 年退休。

[27] 凯泽:《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他的胜利,他的失败和他的消亡》,纽约,1992 年、第 11—13 页。

[28] 詹姆斯 · 阿迪森 · 贝克三世(James Addison Baker III,1930 年 4 月 28 日—— ),出身于政治世家。1952—1954 年期间服役于海军陆战队。1957 年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并开始担任律师。1971—1972 年任得克萨斯共和党财政部长。1972—1973 年任墨西哥湾共和党主席。1975—1976 年任商务部副部长。1981—1985 年、1992—1993 年任白宫办公厅主任。1985—1988 年任财政部长。1989—1992 年任国务卿。1997—2004 年任联合国秘书长西撒哈拉特使。2006 年任伊拉克研究小组主席。

[29]《华盛顿邮报》,1991 年 12 月 26 日,第 33 页。

[30] 霍尔姆斯:《后共产主义者》,纽约,1997 年,第 25 页。

[31]《在十字路口:文章汇编》,莫斯科,1999 年,第 197 页。

[32]《国际生活》,1993 年 7 期,第 59 页。

[33] 列昂尼德 · 雅科夫列维奇 · 斯莫利亚科夫(Леонид Яковлевич Смоляков,1942 年 6 月 24 日—— ),俄罗斯外交官。1987—1991 年任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教授。1991—1992 年任俄罗斯联邦驻乌克兰全权代表。1992—1996 年任驻乌克兰大使。1996—1997 年任无任所大使。1997—2004 年期间经商。2004—2005 年任卡尔梅克共和国副总理。2006—2007 年任乌克兰中央拉达主席自由顾问。

[34]《独立报》,1997 年 1 月 16 日。

[35]《独立报》,1996 年 11 月 20 日。

[36]《独立报》每月副刊,1997 年 1 期,第 1 页。

[37] 伊戈尔 · 莫伊谢耶维奇 · 克利亚姆金(Игорь Моисеевич Клямкин,1941 年 3 月 31 日—— ),俄罗斯哲学家、政治学家。1987—1991 年任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苏联科学院国际经济政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1991—1992 年任《民主俄罗斯报》主编。1992—1996 年任民意基金会分析中心主任。1996 年、2000—2019 年任社会学分析研究所所长。2019 年起任自由使命基金会主席。

[38]《十月》,1990 年 6 期,第 185 页。

[39] 出自《共产主义问题》,美国,1990 年 6 月;转引自《前景》,1991 年 5 期,第 32—34 页。

[40]《伊斯姆杂志》,1993 年 3 期,第 7 页。

[41] 尤里 · 康斯坦丁诺维奇 · 普列特尼科夫(Юр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Плетников,1926 年 6 月 5 日——2013 年 9 月 7 日),苏联哲学家。1943—1945 年期间参加了卫国战争。1954—1968 年任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系和哲学系副教授。1968—1975 年任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系副教授。1975—1995 年任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实际问题系主任。1987—1989 年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 年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93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2013 年去世。

[42] 弗拉基米尔 · 亚历山德罗维奇 · 萨普雷金(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прыкин,1935— ),苏联宗教社会学家。1970 年起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无神论研究所工作。1993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1993—2000 年任俄联共中央候补委员兼中央思想部部长。

[43] 维克托 · 瓦西里耶维奇 · 特鲁什科夫(Ви́кт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Трушко́в,1940 年 5 月 1 日——2021 年 5 月 14 日),俄罗斯记者、哲学家。1965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84—1987 年任《苏维埃俄罗斯报》编委会委员。1987—1988 年任苏联出版、印刷和图书贸易部长会议国家委员会社会科学系主任。1988—1991 年任俄罗斯社会政治学院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理论系主任。1990—1991 年任苏共中央《对话》杂志编委会委员。1991 年八一九政变后被解除一切职务。1991—1992 年任俄罗斯社会研究所政治学系主任。1993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1997—2004 年任俄联共中央委员。晚年担任俄罗斯社会主义方向科学家协会中央委员会联合主席。2021 年去世。

[44] 亚历山大 · 亚历山德罗维奇 · 沙巴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абанов,1935 年 11 月 5 日—— ),1961—1996 年期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化学系任教。1969—1973 年任莫斯科国立大学党委副书记。1992 年加入救国阵线,并于 1992—1993 年任救国阵线政治委员会委员。1993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1993—1995 年任俄联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93—1997 年任俄联共中央主席团成员。1994—1997 年任俄联共中央副主席。1995 年起任俄联共中央委员。1995—2003 年任国家杜马议员。1998—2004 年任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理事会副主席。2004 年退党,并参加了全俄未来共产党(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удущего)。2009 年加入俄罗斯共产党人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оммунисты России),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第一副主席。2020 年退党。

[45] 纳里 · 巴里耶维奇 · 比克宁(Наиль Бариевич Биккенин,1931 年 9 月 20 日——2007 年 4 月 20 日),俄罗斯记者、哲学家。早年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63—1966 年任《共产主义》杂志哲学系顾问。1987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87—1991 年任《共产主义》杂志主编。1990—1991 年任苏共中央委员。苏联解体后曾任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2007 年去世。

[46] 瓦季姆 · 瓦连蒂诺维奇 · 扎格拉金(Вади́м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Загла́дин,1927 年 6 月 23 日——2006 年 11 月 17 日),俄罗斯政治学家。1964 年进入苏共中央国际部工作。1971—1976 年任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1976—1981 年任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79—1989 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委员会书记。1980—1990 年任《法国年鉴》杂志主编。1981—1990 年任苏共中央委员。1988—1991 年担任戈尔巴乔夫的顾问。苏联解体后,于 1992 年起担任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主席顾问。2006 年去世。

[47]《对话》,1996 年 4 期,第 55—56 页。

[48] 弗谢沃洛德 · 米哈伊洛维奇 · 维利切克(Все́волод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ильче́к,1937 年 4 月 5 日——2006 年 2 月 20 日),俄罗斯记者、诗人、作家、社会学家。

[49]《电影艺术》,1990 年 6 期,第 56 页。

[50] 引自《美国》杂志,1991 年 3 期,第 67 页。

[51] 米哈伊尔 · 安德烈耶维奇 · 苏斯洛夫(Михайл Андреевич Суслов,1902 年 11 月 8 日——1982 年 1 月 25 日(或 26 日)),绰号 “灰衣主教”。1920 年加入共青团。1921 年加入俄共(布)。1938—1939 年任联共(布)罗斯托夫省委第一书记。1939—1945 年任联共(布)斯塔夫罗波尔省委第一书记。1949—1950 年任《真理报》主编。1956 年参与镇压了匈牙利革命。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1979 年参与发动阿富汗战争。1947—1982 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5—1982 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主管意识形态工作,推行“新斯大林主义” 政策,大力镇压持不同政见者。1982 年在莫斯科逝世。

[52] 引自《美国》杂志,1991 年 3 期,第 94 页。

[53] 阿列克谢 · 尼古拉耶维奇 · 柯西金(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сыгин,1904 年 2 月 8 日——1980 年 12 月 18 日),1919 年加入红军。1927 年加入联共(布)。1938—1939 年任列宁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1939—1940 年任纺织工业人民委员。1939—1980 年任苏共中央委员。1943—1946 年任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主席。1946 年 3 月 15—23 日任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1946—1980 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48 年 2—12 月任财政部长。1948—1952 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1953 年任轻工业部部长。1953 年 3—8 月任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部长。1953—1954 年任消费品工业部长。1953—1956 年、1957—1960 年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9—1960 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60—1964 年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60—1966 年任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1964—1980 年任部长会议主席。1966—1980 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68 年起推行 “改革”,在苏联国内推行资本主义。1980 年逝世。

[54]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 · 葛罗米柯(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Громы́ко,1909 年 7 月 18 日——1989 年 7 月 2 日),1931 年加入联共(布)。1939 年任外交人民委员会美洲国家司司长。1939—1943 年任苏联驻美国大使馆顾问。1943—1946 年任驻美国和古巴大使。1946—1948 年任苏联常驻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代表。1946—1949 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46—1950 年、1958—1989 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1953 年任驻英国大使。1952—1956 年任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3—1957 年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6—1989 年任苏共中央委员。1957 年支持赫鲁晓夫打倒莫洛托夫 “反党集团”。1957—1985 年任外交部长。1958—1987 年任《国际事务》杂志主编。1964 年参与了推翻赫鲁晓夫的活动。1973—1988 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1985 年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85 年因病放弃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转而支持戈尔巴乔夫。1985—1988 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8 年退休。1989 年逝世。

[55] 德米特里 · 费多洛维奇 · 乌斯季诺夫(Дмит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Устинов,1908 年 10 月 30 日——1984 年 12 月 20 日),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1918 年进厂做工。1922 年加入红军。1923 年参与镇压巴斯马奇叛乱。1927 年加入联共(布)。1941—1946 年任军备人民委员。1946—1953 年任军备部长。1946—1950 年、1954—1984 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1984 年任苏共中央委员。1953—1957 年任国防工业部长。1957—1963 年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军事工业问题委员会主席。1963—1965 年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1965—1976 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兼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67—1984 年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76—1984 年任国防部长兼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4 年逝世。

[56] 维塔利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科罗季奇(Вита́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оро́тич,1936 年 5 月 26 日—— ),乌克兰作家、诗人、编剧、记者。1967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1969 年任乌克兰作家协会书记。1986—1991 年任《星火》杂志总编辑。1989—1991 年任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1991 年八一九政变后因举止失措而被解职,随即倒向反共阵营。苏联解体后,于 1991—1997 年任波士顿大学教授。1999 年返回乌克兰。

[57]《星火》,1991 年 28 期,第 16 页。

[58]《苏维埃文化》,1991 年 10 月 19 日。

[59] 钦吉兹 · 托列库洛维奇 · 艾特马托夫(Чинги́з Тореку́лович Айтма́тов,1928 年 12 月 12 日——2008 年 6 月 10 日),1952 年起开始从事写作。1959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1989 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89—1991 年任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1990—1991 年任苏联驻卢森堡大使。苏联解体后,于 1991—1994 年任俄罗斯联邦驻卢森堡大使。1994—2006 年期间历任吉尔吉斯斯坦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2008 年去世。

[60]《起点报》,1990 年 5 月;《对话》杂志,1990 年 9 期,第 25 页。

[61]《独立报》,1997 年 1 月 16 日。

[62] 约翰 · 哈德斯 · 威尔弗雷德 · 劳埃德(John Hardress Wilfred Lloyd,1951 年 9 月 30 日—— ),英国作家、电视和广播制片人。

[63]《金融时报》,转引自 1990 年 5 月的《起点报》。

[64]《共产主义问题》,1990 年 5—6 月;《前景》,1991 年 6 期,第 21 页。

[65] 尤里 · 德米特里耶维奇 · 切尔尼琴科(Ю́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Черниче́нко,1929 年 8 月 7 日——2010 年 7 月 14 日),苏联作家、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早年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66 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86—1991 年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兼书记处联合主席。1989—1991 年任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1993 年十月事件中,支持镇压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1993—1995 年任联邦委员会副主席,曾任俄罗斯农民党主席。2010 年去世。

[66] 阿尔卡季 · 尼古拉耶维奇 · 穆拉舍夫(Аркад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урашёв,1957 年 12 月 2 日—— ),1980—1989 年期间在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工作。1986 年当选为莫斯科苏维埃委员。1989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89—1991 年任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1990 年退党,并担任民主俄罗斯运动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1991—1992 年任莫斯科警察局长。1993—1995 年任国家杜马议员。1994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民主选择党。

[67] 奥列格 · 日尔曼诺维奇 · 鲁缅采夫(Олег Германович Румянцев,1961 年 3 月 23 日—— ),1987—1990 年期间参加 “民主改革俱乐部”。1990—1992 年任俄罗斯联邦社会民主党联合主席。1990 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并于 1990—1993 年任宪法委员会执行秘书。1992 年被开除出党。1992—1999 年任俄罗斯联邦宪法改革基金会主席。1994—1996 年任国家杜马立法、司法和法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顾问。1997—1998 年任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联邦议会执行秘书,参与起草了《俄白联盟条约》。2008 年起任世界经济国际研究所所长兼俄罗斯联邦知识产权局局长顾问。2019 年起任莫斯科市企业家权利保护专员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

[68] 尤里 · 彼得洛维奇 · 谢科奇欣(Ю́рий Петро́вич Щекочи́хин,1950 年 6 月 9 日——2003 年 7 月 3 日),俄罗斯记者、作家、编剧、剧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72 年起担任记者。1990—1993 年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95 年加入亚博卢党。1995—2003 年任国家杜马议员。2003 年中毒身亡。

[69] 奥列格 · 马克西莫维奇 · 波普佐夫(Олег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опцов,1934 年 5 月 27 日—— ),俄罗斯记者、作家。早年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68—1990 年任《农村青年》杂志主编。1989 年参与创立俄罗斯农民党。1990 年 3—7 月任《莫斯科新闻》第一副主编。1990—1996 年任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董事长。2000—2005 年任俄罗斯联邦电视频道电视中心总裁兼总经理。2001 年起任欧亚电视和广播学院院长。

[70]《莫斯科新闻》,1991 年 3 月 31 日,第 8—9 页。

[71] 拉夫尔 · 格奥尔基耶维奇 · 科尔尼洛夫(Лав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орнилов,1870 年 8 月 30 日——1918 年 4 月 13 日),沙俄步兵上将。出身于土尔克斯坦(今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哥萨克家庭。1885 年入读军校。日俄战争期间任步兵第 1 旅参谋长,战后于 1907 年至 1911 年间任俄国驻中国武官。1911 年后历任步兵第 8 团团长、西伯利亚步兵第 9 师师长。一战爆发时被任命为步兵第 48 师师长。1915 年 4 月被奥军俘虏,1916 年 7 月逃回俄国。1917 年 3 月被任命为彼得格勒军区司令,6 月任临时政府武装力量最高统帅。8 月底,反革命势力企图推举科尔尼洛夫为首发动政变,推翻临时政府,但政变刚一开始就被工人阶级粉碎了。十月革命后,科尔尼洛夫继续组织白匪军负隅顽抗,最终于 1918 年 4 月 13 日在库班被红军击毙。

[72]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分子。——译者注

知乎用户 James K 发表

这是因为苏联只知道打仗,人民都不信任苏联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5ep07 发表

美苏争霸失利了

你们也太小看这两个国家了,苏联存在的时候没人敢说资本主义是最优越的社会制度。这两个国家往大了说,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受认可的两种制度模式。二者不断竞争,证明自己制度的优越性,胜者代领全人类走向更为辉煌的未来

苏联解体的原因就是在美苏争霸中落了下风,长期输出革命没有效果。底下小弟搞了布拉格之春,劝人迷途知返也就罢了,还派大军占领

兄弟之国兔子反目成仇,这可是拿多少钱堆出来的,156 项援助,图纸就收个复印费。结果人不爽不干了,反手揍了越南和有倾向社会主义国家印度。怎么向国民交代?

再加上切尔诺贝利,很多人高层都觉得比不过美国,自己产生了怀疑,索性卖国肥了自己

其实兔子闹脾气是想做二哥,想要哄,想要小钱钱。其实从当时的一些国策还有一些真正的专家分析就是这样,我主要和我外公聊过,他原来部队真是搞这个的,比现在研究苏联的专家强到哪去了。人是自己搞东西回来研究,判断会不会玩脱了,玩脱就是百万钢铁洪流

其实现在也能看到,他们内部一些刊报,现在苏联都没了 30 年了,早不涉密了。从哪找我不知道,高中看过一些,不知道能不能拍照,都是一些正军副军,正师副师写的,带单位有名字有编号

知乎用户 岁七夸父 发表

苏联为什么会突然解体?这是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背叛!

1

昨天,半夜难入眠,又翻了翻苏联解体的那段历史,结果让我更加难入眠了。

1984 年的秋天,在苏联驻加拿大大使雅科夫列夫的组织下,戈尔巴乔夫以政治局委员身份,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了第一次会晤。

在当时看来,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外交事件。然而在今时今日去看,这却是戈尔巴乔夫向西方世界倒戈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讲?

这次会晤,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撒切尔夫人并没有在伦敦政府官邸、唐宁街 10 号接待戈尔巴乔夫,而是在郊区的切克斯别墅接待了他。这个别墅,就是专门接待外国领导人访英用的。

此时,英国等西方各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苏联总书记契尔年科的健康状况,他们知道契尔年科的大限就要到了,而眼前的这位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即将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大位。

为了更好掌握苏联的动向,撒切尔夫人将在切克斯别墅,与戈尔巴乔夫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会晤结束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向西方各国,说了一句名言:这(戈尔巴乔夫)是个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他完全值得(西方各国的)信赖!

戈尔巴乔夫到底向撒切尔夫人,说了什么,才会让这位铁娘子如此欣赏他?原来,在这个时刻,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新思维,愿意与西方讲和、裁撤军队、削减核武器,逐渐放弃苏联的强势态度,全面向西方示好。

第一次看这个新思维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戈尔巴乔夫这番操作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结合到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乃至苏联解体的事实,我们才会幡然醒悟:

什么样的人才会赢得西方国家的尊重与热爱?答案只有一个,苏联的未来领袖将会逐渐臣服在西方脚步之下。而这次新思维的提出,只不过是展示戈尔巴乔夫倒戈大戏的、一个锲子而已。

2

1985 年 3 月 10 号,苏联最高领导人切尔年科夫去世。3 月 11 号,戈尔巴乔夫顺利接任苏联总书记一职。

到了 1986 年的苏共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便以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确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

约半年之后,戈尔巴乔夫向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 · 威尔逊 · 里根提议,在雷克雅未克与其进行一对一的秘密谈判。在苏联时期,这是一次非常绝密的谈判,谈判的真实内容几乎只有戈尔巴乔夫本人知道。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次绝密会议,已经决定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到了 1993 年,苏联解体之后,戈尔巴乔夫才坦白了这次绝密会议的内容:雷克雅未克秘密会议,实际上是一场重头大戏,我认为,如果没有美国里根总统这样的强有力人物,整个过程就不会开始…… 这次秘密会议,我们已经走的很远了,根本不可能再回头了!实际上,我已经把苏联的未来交给美国了,未来的一切都将听凭美国处置!

有时候,我很难想象,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将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交付给美国,甚至不惜以谄媚的姿态,向西方各国示好?

后来,我又翻阅了很多关于戈尔巴乔夫的资料,觉得有一个评价是很中肯的:面临苏联的社会问题,戈尔巴乔夫既没有找到根本原因,也无力解决。

于是在朦朦胧胧中,在西方势力的包围中,这位苏联总书记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投降主义路线,就像叶利钦那样,以为一切向西方看齐,照葫芦画瓢就能让一切好起来。

结果就是,戈尔巴乔夫带领苏联一步步为西方势力让步,终于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

3

在雷克雅未克谈判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多次与美国里根总统进行谈判。

到了 1989 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路线,已经让苏联乱成一团。国内,以叶利钦为首的亲西方派,步步紧逼,向戈尔巴乔夫施压;国际社会上,戈尔巴乔夫向西方全面投降的新思维,让苏联超级大国的影响力,与日俱下!

东欧剧变,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华沙组织的国家,纷纷脱离苏联的控制,向西方世界倒戈。身为华沙组织的老大,苏联竟然一言不发!

当柏林墙被推到的时候,驻扎在民主德国的克格勃、苏联军队,只能听从戈尔巴乔夫的指挥,按兵不动!当时,身为克格勃特工的普京,正在民主德国,每当他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总是感叹,为什么苏联不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明明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力量那么强大!

当时的普京,怎么也不可能想到,这发生的一切,都是他们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错!他已经完全向西方投降了!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是集体农庄的机修工,而自己则是从一个普通农民,一步步走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可是,他却出卖了这个国家!

在 1989 年 12 月 1 号到 3 号,戈尔巴乔夫正与美国新一任总统老布什,在马耳他进行会晤。面对东欧巨变、柏林墙倒塌等一系列事件,戈尔巴乔夫依然坚持投降主义路线,向老布什总统保证,苏联绝不会武力干涉东欧发生的一切,我们已经放弃了美国和苏联是敌人、苏联要占上风的观点!

马耳他会议,标志着戈尔巴乔夫已经将,整个苏联的国际政治、国防阵地全部让给了美国,苏联本土将迎接西方世界最直接的攻击!这种程度的妥协、投降主义作派,跟二战之前的慕尼黑会议如出一辙。

4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有什么办法能够治理好苏联,那他只有一个办法:带领苏联,举着白旗,一步步让路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全面投降,就是戈尔巴乔夫治理苏联的总方针!

在戈尔巴乔夫 6 年苏联总书记的生涯中,他与美国总统就见了 11 次,几乎每次都以苏联单方面、绝对性的让步,结束了这一场场会晤。

[

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怎么解体苏联的

拼多多

拼团价 ¥22.00

去购买​

](https://mobile.yangkeduo.com/duo_coupon_landing.html?goods_id=81495304277&pid=14609855_187839838&goods_sign=c9P2sJMxVsFKYrURwfPZTd_lMPKf_JPnxofwZa&customParameters=pddext_1350787323777544192_0&authDuoId=9453056&cpsSign=CC_210304_14609855_187839838_e968f0c59e7e4ec6f3b1f1b9b96f4e06&duoduo_type=2)

面对这一变化,许多国际评论家都说:冷战就是在地中海暖洋洋的海水中、被逐渐埋葬了!在地中海中心的一个小国马耳他那里,戈尔巴乔夫已经放弃了苏联的一切!

后来,在美国《时代周刊》上,撒切尔夫人也很自豪地说:是我们、把戈尔巴乔夫提拔起来当了苏联总书记!

我是夸父君,关注我!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起看世间百态,品悟其中真味!为你解读热点!

知乎用户 明秋​ 发表

苏联是一党独裁专制国家,一切由领导人说得算而不是人民。而苏联长期压榨农业发展重工业,国家虽强但和人民并没有关系。这种经济发展到 70 年代就出了很大的问题,但石油危机爆发让苏联回光返照了十年,大力扶持境外势力,军事实力有超美国的趋势。但到 80 年代苏联的好日子基本到头了,西伯利亚石油产量开始下降,81 年里根总统上台对苏联打了经济战,在美国的扶持下沙乌地大量增产石油让油价猛跌,对苏联简直是毁灭性打击。戈和里根进行谈判希望西方放松对苏联经济制裁,但美国要求苏联自由化民主化才考虑放宽制裁,不得以的情况下戈进行了政治改革,结果苏联自由化民主化后,苏联各加盟国和东欧各国都争取摆脱苏联统治。1989 年波兰举行全国大选,成立了首个非共产党政权,11 月柏林墙拆毁,阿富汗战败也让苏联在加盟国面前威信全无。戈的经济改革失败,让苏联人民更水深火热,1989 年各地开始出现政治性的罢工抗议活动。波罗的海三小国率先发难,各地民族独立运动一发不可收拾,一连串的民族分离导致苏联土崩瓦解。

知乎用户 积跬步 发表

话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大家可以来探讨一下,如果苏联对发达国家搞罗辑式核讹诈会不会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并且延续到现在?

简单讲就是你每年不给我点轻工业品和粮食,咱俩就同归于尽,一开始欧美肯定不以为意,苏联可以给个计划,比如明天援助不到账我就往哪放一颗核弹,你也别害怕,就一颗,你别反击,反击就是同归于尽。

你说这种情况下欧美会不会一直给苏联续命,毕竟续点命别一起死结局对他们来讲好得多。

我甚至觉得未来美国衰落之后有可能对咱们施行这种讹诈。

知乎用户 尼答耶 发表

简单的很 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就是玩不下去了。

经济结构崩了,自然能跑路跑路,跑不了路的就等死。

看看现在的俄罗斯,解体后啥样子?假如不解体,那么会比现在好吗?

知乎用户 乌啦啦 发表

二月革命将沙皇赶下台是人民的选择。

十月革命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翻是人民的选择。

819 政变失败是人民的选择。

苏联解体也是人民的选择。

都是人民的选择。乌拉。

知乎用户 一个蛋挞 发表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知乎用户 芯片设计工程师 发表

其实修正主义的出现只是果,而不是苏联解体的因。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具有广泛的,持续的斗争性,和超越民族的阶级性,从这个维度上来看,共产国际解散的那一刻其实就冥冥之中暗示了苏联最终的命运,当斯大林将苏维埃降格为一种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国家力量的时候,修正主义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知乎用户 从前有座山 发表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堆大大小小的共和国,因为搞社会主义,结成一个联盟

这些参与结盟的共和国,通常称为 “加盟共和国”,

当他们社会主义搞不下去,要放弃这个目标,联盟自然就没了,

因为联盟存在的基础、前提,就是一起搞社会主义

知乎用户 威廉 · 汉德 发表

权力掌控继承者培养的混乱最终导致的结果罢了。

先是列宁,

团结沙俄无产阶级创立 gcd 最终形成苏联,内部大家都佩服他,或者以他的威望和能力能让整个党中托派,斯派,几大元帅和军队不分崩离析,他是整个苏联的第一个楔子,牢牢固定住了整个党的结构。

然后就是斯大林

在列宁死后,一直没让整个党领导的继承位子稳定下来,(或者说按照整个党的性质,列宁完全不能决定继承人的位子,一旦这么做必然反对者横生甚至危及到自己的威望,一旦自己的威望受到质疑,那么自己作为楔子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很多在列宁死后才出现的矛盾就会直接在列宁生前出现,而在党生死存亡的时候出现分裂是万万不可的,所以他只能不做决定),党内开始出现分裂。

斯大林的能力足够但是威望远不足以服众,而在大敌在前的时候根本没法去慢慢消化这些反对派,一旦出现战争这些反对派将会有八成倒戈,与此同时苏联起步衰弱的工业远不足以支持战争,所以必须开始专制起来搞工业化然后暴力镇压一切反对派,如若不然,他们将在未来与德国的战争中直接被赶到西伯利亚。他成了第二个楔子。

但是,从此刻开始,苏联的性质已经变了,其领导层的纠错机制已经消失,苏联只能去赌那个坐在斯大林位子上的人脑子正常,也从此刻开始苏联开始变成苏修。

接下来的人我不想过多评价就随便看看吧,它们作为楔子完全不合格。

紧接着就是赫鲁晓夫上台,

同样是威望不足,他开始为了自身威望,倒批斯大林来壮自己威望。苏联此刻开始了对前任领导人的批判,让本来就在斯大林时期分裂一次意识形态的苏联再分裂了一次,再加上赫鲁晓夫灾难性的执政水平和苏联糟糕的领导层纠错机制,导致了他那么执着于玉米都无人能纠正。

此时苏联开始由表面民主往彻底专制的路子走,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到了勋宗时期。。。。。。

那对苏联来说就是场灾难,它将苏联走向的专制展现给了所有人看,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量国家或明或暗地都开始对抗这个披着苏联皮的红色沙俄,此时的苏联的专制已经严重到了勋宗老年痴呆都还让不让他下台的地步,腐败横行,寡头开始崛起。斯大林时期埋下的隐患开始随着苏联领导层的衰弱,逐渐显现,对外树敌到奥运会都没人参加的地步,对内腐败横行,但是无人敢纠错。

整个苏联到了这位大爷执政末期就腐烂到只剩下了一张皮,外面看着它还算看的可以的皮闻到了阵阵恶臭,内部已经开始往表皮延伸,直到整个苏联全部烂完。

从那时起,苏联的倒下已是必然,无论有没有美利坚的意识形态输出,它就已经在内部把自己击垮了,美利坚做的最多的就是催化,但是很明显即使没有这种催化,苏联也必然倒下,要么它自己自行分裂,要么被别人戳破它华丽的表皮将森森白骨展露给世人观看。

有些时候,我一直在想人是不是永远会犯相同的错误,美利坚如此,拆那如此,我们都是如此。

知乎用户 果酱君​ 发表

曾经和一个俄罗斯人聊天,我问他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他想了想,说了一句话。

因为苏联没有毛泽东

我问他为啥这么讲,他说,苏联解体和腐败关系不大,和失去民心也关系不大,和一群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利益不愿意放手关系很大,只有让苏联解体,这些地方实力派才能把公家的东西彻彻底底变成私人的东西,就这么简单。

如果苏联有毛,谁敢!毛比别人早看五十年,这些人刚一有苗条,毛就把他们收拾了。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苏联地方自治权一直很大,大到很多加盟国有自己的正式军队,所以苏联不是只有一个主席,而是每个加盟国都有一个主席,这些主席都是当地苏维埃选举上来的,民望都很高,当年苏联解体后,这些主席转身一变就成为了总统。

但是中央苏维埃掌握大部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俄罗斯目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俄罗斯境内的加盟国,很多还是世袭制,也有自己的军队。

苏联后期最大的危机是经济债务危机,当时最想分开是是中欧地区,其次就是俄罗斯,因为苏联每年都从欧洲地区补贴很多钱给中亚,对欧洲地区来说很不划算,中央苏维埃甚至需要向地方苏维埃借债。中国分税制不也是 90 年代末朱镕基总理搞的吗,实际上苏联当年中央经济没有地方好的情况已经长期存在了。

苏联末期的债务情况已经很糟糕,为了借钱主动和中国恢复关系,中国的确借了很多钱给苏联,还按揭了很多轻工业品,结果苏联一解体,就打水漂了。

如果苏联当年 80 年代末突发奇想搞分税制,中央财政状况大为缓解,说不定现在还存在。

知乎用户 pinenam 发表

简单地讲,就是苏联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立国的国家,最终自己抛弃掉了这种意识形态。

然而唯物主义者应当看到,这种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否定,是有物质基础的。苏联的前身沙俄是一个有工业基础的农业大国。而按照马恩当初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应当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最先成功,而且应当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只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才拥有大量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力量。

但是沙俄几乎不符合马恩所设想的条件,沙俄的工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极低。作为工人的无产阶级数量并不多。列宁为此大胆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的沙俄,存在先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的可能。而作为对马恩学说的继承,在列宁的世界革命蓝图里,落后地区先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将会在夺取政权后,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直到世界上最后一个资产阶级国家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止。

也就是说,在列宁的理论中,苏联是为了世界革命而存在的。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加在一起比苏联强大太多。这让第一代苏联领导人陷入了两难的分歧。如果全力坚持世界革命,那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无力招架一切反动派的联合绞杀,自己都倒了,还拿什么输出。

这就有了后来斯大林一派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而斯派的缺陷在于,苏联作为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口,自然资源的体量上远不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马恩构想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因为发展了生产关系,拥有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先进更强大的生产力。而新生的苏联连工业化都没完成,生产力总和还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说,斯派的一国建成论的物质基础方面与实际脱节。

斯大林是一个有理想的实干家。他不是不想世界革命,而是他很明白当时他执政的苏联没有那个能力去搞全面的世界革命,因此他不得不将苏联政权的存续放在第一位。这就使得苏共自身被异化,为了更实际的目的,苏共不得不执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同时为了能够让苏联尽快在国力上追上西方国家,斯大林执行了现在看来过分激进的工业化政策,激化了苏联的内部矛盾,这些问题一直没得到妥善解决。后来这些内部矛盾就成了西方攻击苏联的刀子。

斯大林和他建立的体系实际上削弱了苏联的立国精神,这对一个意识形态立国的国家来说是相当致命的,停止世界革命,那苏联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呢? 斯大林死后,他留下的体制持续地自我强化,这就更难以回望列宁的理想了。托洛茨基在这一点上是对的,托认为苏联停止世界革命并保留资产阶级法权发展自身的路线,最终一定会因为发展方式还是骨子里有资,而滋生出官僚和修,然后使得苏联 “充斥了毁灭的气息 (托的原话)"。

不要过度联想,赛里斯和苏联立国有很大不同,赛里斯是双重意识形态立国,既有马列也有民族主义,虽然后一种意识形态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被有意识压制。但现在基本就只能靠着后面那个了。

知乎用户 东方之子 发表

是人民抛弃了它,没有其他原因。

知乎用户 波涛中的细流 发表

根本的原因还得从苏联的经济基础来分析。苏联是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为什么苏联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计划经济,另一个是无产阶级专政。其中,无产阶级专政是核心。

苏联有计划经济,但是没有无产阶级专政,苏共相当于苏联的终产者,苏共各级官员相当于苏联国有企业的股东。苏联的经济基础类似于一个大号的康采恩。

苏联这种经济基础有其有利的一面,苏联的经济垄断程度比美国要更高。全国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各个行业相当于各个部门,苏共相当于董事会。而美国是每个行业的几个大企业垄断这个行业,然后各个行业的垄断组织联合起来控制国民经济。经济危机的两个原因,一个是生产规模大于消费规模,导致一部分商品卖不了,无法回款,不能进行再生产。另一个是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整个社会生产无组织。而苏联的模式可以克服这种问题,多余的商品直接投入再生产,不会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生产停下来。全国一盘棋,有计划,有比例的生产。所以苏联这种大号康采恩的模式可以搞计划经济,不会发生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危机。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缺点,这种模式对苏共这个资产阶级整体有利,但是对个别人却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在苏联的一切财富和地位都是职位带来的,退休或者被撤职就都没了,所以苏共官员缺乏凝聚力,对苏共没有认同感。另一方面,这是无法合法继承的,虽然可以提拔他们子女,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再者,各级官员内斗严重。这种制度产权不明确,集体占有,个人有没有取决于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不如美国那种资本主义下,每个资本家都是一个列土封疆的诸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就是说一不二的皇帝。相比之下,苏共的各个股东们受到的制约更多,更不自由。所以,最后他们也学习美国了。

知乎用户 矛盾居士 发表

苏联存在的必要条件被瓦解了,

核心原因出现在苏共内部,外因因内因而起作用,连续三个一把手都出了问题,从 1953 年到 1964 年,从 1964 年到 1982 年,从 1982 年到 1991 年,38 年的时间内错误连连,最后 8 年更是彻底瓦解了自己……

自己毁灭了自己的一个个支柱,

自己放开了蚁穴,自己毁了大堤,葬送了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阵地拱手让给了资本主义………

知乎用户 不翔龍 发表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三者正式合为一体。如在法国革命中的三位一体——自由、平等、博爱——资本、国家、民族交织合并为一股不可分割的力量。故此现代国家必须被称为狭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加强。当经济自由变得过度,阶级冲突加剧时,国家进行介入,以便再分配财富和调节经济,同时,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弥补了裂缝。面对这个无畏的三位一体,破坏一个或另一个是行不通的。**如果有人试图只推翻资本主义,他必须适应中央集权,或被民族主义情怀所吞噬。**毋庸赘言,前者意味着斯大林主义,后者则是法西斯主义

……

那么,在高度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场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怎么样才有可能发生?马克思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资本论》中,他却肯定已经正面回答过同样的问题。在马克思死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显著进步鼓舞了恩格斯,他继而认为,革命能够通过议会主义成为可能。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的一种延伸或一个版本。无论依靠议会主义还是武装部队,使用国家政权本身就是暴力的。因为国家权力扎根于暴力的垄断。根据马克斯 · 韦伯的说法,国家便是一个人类共同体以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实施身体暴力的方式,要求一种实际垄断。无论是以强制还是协议的方式,权力的执行是彻头彻尾的暴力。所以,可以说,所有参与政治的人都与暴力中潜伏的恶魔力量暗通款曲。按照韦伯的看法,社会民主尽管不那么暴力,却一点也不是非暴力的。社会民主通过诉诸议会制度中的多数票夺取国家政权,并将从资本处榨取来的财富(作为税收)再分配给工人。如果是这样(一如从激进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角度看),伯恩斯坦和列宁之间的差别不像看起来那么大。他们都诉诸国家力量,即暴力。一个是软性的国家主义,另一个是硬性的国家主义。在我们看来,两人都不寻求废除劳动力商品,即雇佣劳动。

……

托洛茨基提出了对此的敏锐理解。俄国 1905 年的革命后,他认为,既然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文明社会发展仍很落后,而且它的主要目标是国家权力,那么某种跨越是可能的。但他也正视了跨越的不可能。无产阶级领导的政府必须进行原始积累(即抢夺农民)——也就是资本过去做过的——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专制独裁的统治。他在自己的理论中确信,这个难题可以通过不断革命解决。后来他两方面的预言都被现实情况证实了。

……

“私有财产(私有制)” 和 “个人财产(个人所有制)” 之间的区别意味着什么?由于现代私人所有权是作为税收的交换由专制主义国家授予的,私有所有权等于国家所有权,所以,通过国家所有权废除私人财产完全是一个错误。废除私人财产必须废除国家本身。对马克思来说,共产主义意味着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人财产,这是因为他认为共产主义等同于生产者合作社协会,其中雇佣劳动(劳动力商品)不复存在。尽管如此,生产者的合作社和/或消费者合作社被那些笃信共产主义等同于国有计划经济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忽略。联合主义运动最初是由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如罗伯特 · 欧文概念化的。实际上它是在十九世纪 50 年代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经历过无数的挫折。马克思其实没有否认合作社运动,反而在其中看到了共产主义——自由和平等的生产者协会。

不翔龍:柄谷行人:新联合主义运动原则

知乎用户 phoenix 发表

首先精苏们需要先明白苏联是什么样子的团体,注意,是团体,不是联盟更不是荀彧的某个同事。

俄奸的定义是俄罗斯人出卖俄罗斯人利益。

当苏联建国的时候,面对列强,许多勇敢正直的俄罗斯人不愿屈服,但是列宁斯大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割地赔款,也从此对俄罗斯人怀恨在心,奠定了苏联的基本基调,非俄即贵。

那么一群由俄奸组成的团体能维持多久呢,俄罗斯人确实吃苦耐劳,勇敢正直。但是再傻的人也有醒过来的那一天,对俄罗斯人处处的歧视虐待打压也终究迎来了报应。

其实,即使是今天,俄罗斯人一场投票就可以让苏联回来,但是,没几个人会这么做了。

知乎用户 戴三个表 发表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改革的设想是好的,但是期间因为所提倡自由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党丧失了舆论主导能力,进而失去了民心,加上经济生活不行,人民痛恨特权阶级,人们不再相信党的领导,最后因为民主化的推进,出现了各种不服从党领导的党派,叶利钦乘此当上俄罗斯联邦总统,掌握一定的权力,在与反对戈尔巴乔夫的党内人联合发动政变,自此,走过七十多年的血雨腥风,荣耀与毁灭的苏联铁幕落下了帷幕

知乎用户 阳阳爱老猫 发表

苏联是一个不属于这个新时代的国家,由其是经济模式和上层建筑。

首先典型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工人阶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核心因素。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工人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所以工人的状态是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好参照物。

我看过一个关于为什么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而不是诞生过巴黎公社的法国的回答。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虽然俄国工业产值不如法国,但俄国工厂规模比法国大,分工更明显,所以俄国工人和俄国社会主义政党更团结更集中,俄国的革命更容易完成。

**那么大工厂里工人建立的苏联就是那个流水线化时代的典型产物。**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国家统一收购产品的集体农庄,各加盟共和国乃至经互会成员专精一项的经济,苏联老大哥对盟友的控制欲等表现,无不体现出苏联的特征:集中管理、分工明确。这些都是适应分工明确的大工厂重工业的产物。

如果回首二战前苏联的经济建设,你会发现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十分成功,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建设却越来越艰难。苏联生产了更多的水泥,更多的钢铁,更多石油,但是苏联经济就是不如美国。

因为伴随着电脑这个二十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发明出现,信息化的后工业时代一点一点来临了。而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呢?无论如何,它不属于流水线上和大工厂里的工人。

因为越来越自动化的流水线建立后,大工厂式的生产模式消失了。大工厂里生产线上的工人本质是一种可以被快速替换的生产者。伴随着自动化的普及,会慢慢被越来越完善的工业机器人取代。

后工业时代来临后,目前为止没有几乎没法被机器人取代的职工如医生、教师、程序员、上门的维修工和装修工等劳动者几乎都单打独斗或几个人工作,而不是像工业时代那样集中生产或工作的。因为这些岗位的本质是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因而很难被取代,也很难像工人一样进行分工,从而大规模在一起工作。

由此可见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办法适应这个新时代。新时代的生产者没法在旧的集中化经济管理中很好的工作。

工业化时代结束了,建立在工人和大工业上的苏联也随之结束了。

知乎用户 剑冢 发表

取得政权的法统是工农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

后来无产阶发现这你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更集权更腐败,压迫更严重,权力根本不在人民手中。

党内变质到大家天天互相演戏今天担心你清洗我明天我搞死你一边为自己疯狂谋利一边装作坚定的信仰。

总结就是立国的故事彻底讲不下去,所有人都不想玩下去了,一场试验彻底宣告失败。

知乎用户 亮亮 发表

共产 $$ 许诺没有兑现(论为了 $ 工具和无底线的大锅饭)

知乎用户 有我一号 发表

归根结底,是人民的选择……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我谈一个思考角度

苏联缺乏主体民族,人口最多俄罗斯族占比只有 51%,其他民族像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哈萨克人,车臣人,乌兹别克人,犹太人,鞑靼人等各种民族并不少;文化信仰也是五花八门,俄罗斯族信仰基督教—东正教,有些中东欧民族信基督教—天主教,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而犹太人信仰犹太教。

一个缺乏主体民族文化,多民族多文化的散装国家是很不稳定的,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钢铁领袖时期还能把各族团结一起,一旦经济不行了,不同族群就大难临头各自飞。

那为什么现在俄罗斯没有进一步解体?因为至少目前,俄罗斯是一个有主体民族文化的国家。现在俄罗斯族占总人口 77%,而且信仰东正教。不光俄国东欧大平原是俄罗斯族为主,在北亚西伯利亚远东一带,普遍也是俄罗斯族为主体民族,所以能控制住。

知乎用户 木易 发表

在西欧投入重金结果没抢到不冻港,只好阿富汗再投一轮重金。换谁这样玩都是要失败的。

知乎用户 jymao 发表

因为苏联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就变质了。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是平等与公平。

马克思反对资本家的剥削,是因为资本家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制定对自己有利法律法规,残酷压榨劳动者。

他不是想自己替代资本家来剥削压榨。

而斯大林开始,就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他利用马克思的反剥削,建立了一个替代资本家,比资本家更强势的特权阶层。

劳动者没有任何方法保障自己的权益。

工人如果罢工,领头的,就会被当做反革命击毙,跟从的,会进古拉格

媒体全部掌握在特权阶层手里,完全站在特权阶层立场讲话。

农民必须把自己所有的劳动产品 无偿或者低价卖给特权阶层。不愿意就会被镇压。数百万乌克兰农民,要么饿死,要么起义被镇压。

理论上,是应该留够口粮的,但是,因为农民没有话语权,农民上报的产量,被特权决策层认为是瞒报,层层加码之后,口粮也上交。

斯大林这种利用马克思主义,建立特权统治的 行径,自然会受到很多真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对。

所以,一方面斯大林给予 特权阶层非常好的待遇和权力,来拉拢同志,另一方面,开展大清洗,把不接受大转弯的同志物理消灭。

后来,玉米帝上位后,开始改革,一度苏联蒸蒸日上。

可是,勋章帝上位后,用几年时间,逐步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制度。

苏联也就逐渐积重难返,离心离德。

苏联长期脑体分离的实践,培养了大量的 “伪君子”,真马克思主义者,早早被特权者们逆向边缘化,譬如,谢列平

这些伪君子,在时机成熟,借着老百姓对特权阶层的不满,成功把特权阶层代管的国家财富,变成了真正的自有,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变成了真小人。

——

真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和思维方式,而不是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教条束缚,然后被斯大林这样的人利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似是而非的教条,长时间实践之后,发现与初衷相差甚远,再教条的人也会觉醒。

——

苏联曾经对中国产生了很多影响 。

大革命时期,被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影响,大革命很快失败。

本土派脱离共产国际的控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个过程中,是真正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

譬如,军队里,有士兵委员会,官兵平等,士兵可以参与连队的日常管理,可以通过各种制度保障自身权益和话语权。

后来,士兵委员会被共产国际反对,被取消了。本土派不甘心,用其他方式延续了士兵委员会的职能。

地方建设上,人人平等,可以选举自己信服的地方领导,德才兼备的民主派人士和开明绅士,也可以参政议政,可以出任地方领导。

建立了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反对蒋介石为首的官僚特权阶层。

建国后,因为各种原因,亲苏派成为主流,一切学习苏联,然后,走偏了。

知乎用户 市场跟屁虫 发表

苏联解体和美国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字:吃。苏联输掉了粮食战争。

任何政权,只要在吃上犯了重大错误,它的垮台是一种必然!

中国历代王朝,西方各大帝国,让它们灭亡和失败的原因都是一个字:吃。

人类任何需求都是外溢需求,没有也可以忍受;只有吃是核心需求,满足不了无法忍受。只要吃不上饭,就是最温顺的国民也会变成吃人的虎狼

世界 500 强最强大的企业,不是苹果和亚马逊,而是人们不熟知的四大粮商。它们为确保人类的生存做出了伟大贡献,却也拥有在战争状态下掐死几亿人吃饭的权力。

苏联的粮食严重依赖进口,在美国决心搞垮苏联时,先打压石油价格,让苏联收入大幅减少;再拉升粮价,让苏联支出大幅增加。几亿人一起饿肚子,怎么可能不造反?

吃关乎生存,没有饭吃就得死,在死亡的逼迫下,一切秩序、法律和道德都不值得尊重。

吃关乎幸福,一个国家没有好吃的,人才一定是净流出的。

在苏联,人们吃着硬得像石头的大面包,喝着劣质的伏特加,每天肚子都在受罪;在美国,人们品尝着肯德基美味的炸鸡,喝着纯正的美式咖啡,每天肚子都在享受。一群每天肚子受罪的国民,怎么打赢一群每天肚子都在享福的国民?

一个政权建立在违背人性的基础上,怎么可能不失败?

为什么只要是个正 i 常人,都知道袁隆平比马云更值得尊重?尽管袁隆平的财富还不到马云的零头,但袁隆平这些人的存在确保了我们不会挨饿,也确保了我们的国家不会颠覆。

在粮食战争的大博弈中,这些农业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元帅、将军!

货币战争失败,政权还有退路;粮食战争失败,政权的垮台是必然的!

知乎用户 夏天的雨​ 发表

竞争失败。

也就是说,苏联如果提前换成西方制度,也还是要解体的。

因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那么强大又占据那么大那么关键的地方,还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对于美国等来说就是威胁。所以,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是发展得比美国更强更好,在此期间最好低调点。。

可惜的是,苏联本来实力就弱一些,制度还是刚探索阶段不够成熟,还要和人家硬刚,把国际压力转成了国内问题,自然漏洞百出,耽误了可能完善制度的机会,消耗了保证安定团结的财富等资源,搞得越来越捉襟见肘,问题越来越难以控制。就像你和一个明显比你学习好也天赋好的竞争,没有方法优势只凭下苦工,你可能会发现,语文不如人家,数学不如人家,可能拼命补了语文数学,英语又落下了,补了英语可能身体也受不了了,或者信心也受打击了,那结果自然可以想到。

知乎用户 黑羽铃仙 发表

因为人存在着客观缺陷导致的

共产主义需要管理者自身做到无欲无求,需要管理者对于国内的需求洞若观火,需要管理者对于手中的有限的资源做到精准分配。

而且不光是只要一个人这样,还要个个都这样。否则只能用无限强大的生产力来满足人类旺盛的需求。

苏联凭借着创始人一腔热血创立的,就算是第一代领导人可以克服自身的欲望,但是他们的亲情就会成为他们的弱点,这些人类固有的缺陷会一步步蚕食苏联的体质,直到这个巨人的瓦解。

社会主义是人类未来的方向,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通过 ai 来更加彻底执行秩序,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更加精确的了解人类的需求,通过机械来更大程度的提升生产。人类存在的弊病将有计算机来进行解决。

当更精确的秩序建立之后,共产主义的初步阶段才会实现

知乎用户 羽晓舟​ 发表

一口气没蚌住,蚌住了说不定就续过去了。

知乎用户 GaAaSs​ 发表

古今中外所有大帝国的崩溃百分之一百都源自于财政的崩溃,别扯主义、制度

很多人认为是一场战败、高层权力斗争、腐败等等导致帝国的崩溃,但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没钱

随便举几个例子:哈布斯堡王朝、唐宋元明清、苏联等等甚至美国(可能将来)

这些国家王朝在帝国中期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入不敷出现象,财政根本经不起帝国的一点小波澜,于是统治者就开始通过土地、铸币、垄断经济疯狂地剥削各个阶级,直到出现一场暴乱,最后帝国毁灭

知乎用户 永远热爱党和祖国 发表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唯一原因在于美国人。

知乎用户 斯旺西车辆管理中 发表

近日听闻一件事有感而发,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楼里住同一楼层的邻居因为门口垃圾问题互相指责、谩骂、撕打起来,一方是快要七旬的老人一方是带两个孩子的母亲。不说事情怎么样,但后续非常的有意思:女方觉得自己从小到大没受过委屈,叫了家里一群人来:亲弟弟(应该是某监狱正职狱警),还打电话叫来不知是朋友还是亲属 3、4 个男性,还有弟弟的警校同学,听说这名女性自己开一辆奔驰豪华 SUV,亲弟弟的同学开着雷克萨斯豪华 SUV,去派出所调解后不说自己的错误只训斥对方的不对,其亲弟弟也偶尔训斥老人几句。

还有一件事就是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毕业祝贺视频,视频中祝贺人员无一不是各个行业的知名人士、领军人物,甚至还有驻马里维和部队。在中关村三小的相关发言中还有网友提及北京八一中学的毕业祝贺貌似更 “阵容庞大”。

这两件事看似毫无联系,却让我想起国家在前些年还在评判苏修主义导致的苏联坍塌解体,但这明晃晃的现实却是更加让人心寒。

我们国家作为东亚文明圈的创始人,内卷早已在国内显现,而韩国与日本作为两个阶级流动性基本为 0 的示范国家,也已经给我们警示。但我们有不少在金字塔上半部分的人,不知是没看见还是看不见,又做出来我于文章开始提到的两件事,我不知是应该难过还是应该高兴。

知乎用户 木木 i 发表

转载一篇文章,文章作者为:实在哥,版权归作者所有。

苏联必然会解体。

苏联这个国家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同时,它也是生于偶然,死于必然。

现在先探讨一下布尔思维克是靠什么卑鄙手段上台的。真正推翻沙皇革命的是二月革命。封建王朝垮台了,全国几大政党本来应该共同建立议会,通过民族选举政党建立合法政府。

布尔思维克在民主选举中输给了其他政党,列宁就学张耀扬,直接把桌子掀了,掀起武装暴动推翻了民选的合法政府,才上的台。

如果按合法流程走,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是偶然。

生于不义,是对苏联最好的称呼。

苏联的死肯定是必然,苏联的历史,就是不断屠杀流放的历史,苏联领导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穷兵黩武,根本不顾及民生,苏联连个像样的日用品产业都没有。

苏联时期总共发生了三次大饥荒,小饥荒更是不断,死亡人数保守估计数百万计,除了饿死,被迫害死,流放死,文字狱死,党内斗争内斗死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每个人都活在惶惶不安中,生怕上头虽然给你加个莫须有的罪名就送上去古拉格岛的列车。

对于中国来讲,苏联也是巨大的威胁,可以说是亡国灭种之危。

沙俄和苏联是全世界侵占和分裂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中国国土面积的至少四分之一,不是被沙俄苏联直接占有,就是被苏联分裂出去。

有人说很多领土是沙俄时期给出去的,跟苏联无关。但苏联刚成立的时候,赖掉了与西方的不利于它的条约,沙俄时期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一些割让领土条约,却依然继续执行。

有人说苏联建国之初曾经非常大方地说要归还中华民国沙俄时期占领的领土,是中华民国自己不要。而事实情况是,这些领土当时掌握在沙俄剩余军阀的手里,苏联开的只是空头支票。

等苏联真正站稳脚跟以后,就暴露自己的翻脸不认人的嘴脸。

把沙俄霸占的领土除去,苏联时期也直接侵占了我们的唐努乌梁海面积 16.8604 万平方公里,和黑瞎子岛。

并且,偌大一片外蒙古,确实是在苏联时期,在斯大林的要求下彻底分裂出去的。

大家知道外蒙古面积多大吗?156 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国土面积第 18 名!做个比较,我国台湾岛的国土面积是 3.58 万平方公里。

另外,918 事变以后,溥仪建立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苏联一个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

二战末期,苏联斯大林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是罗斯福坚持,我们国家现在没有如今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建国以后,苏联还想染指新疆,还要威胁把内蒙古也分割出去,并且因为珍宝岛战役差点给中国扔原子弹。

中国当年为了防苏,东北边境陈兵百万,大搞三线建设挖放核弹防空洞,这是中华民族又一次感受到了亡族灭种的危机。

苏联对它占领区的人民,屠杀,灭族之事是司空见惯,当年在远东屠杀华人,二战末期进入中国东北后,屠杀作为同盟国中国的老百姓。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本来就不把非他族裔的人当人。

特别说一下,苏联当年在中国东北烧杀抢掠,把亚洲工业中心的东北厂矿物资抢光,崩坏我国东北工业基础。苏联屠杀中国人到什么程度,我举两个例子,当时东北妇女出门前都要在脸上抹灰,怕被苏军侮辱,苏军杀中国人杀红了眼,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陈赓的好兄弟,我党高级降临卢冬生,就被苏联当兵的亲手杀害。

有人说,苏联也有对中国好的时候,拜托,那是为了对付美国才拉拢中国的。美国被苏联打败了,苏联的獠牙就伸向中国了。

就算有美国在,苏联都要威胁扔中国原子弹,苏联杀中国同胞从来不顾及我们的感受,如果苏联成了老大, 中国很快就会遭殃。

苏联最后搞垮,纯粹是民生搞得惨不忍睹,老百姓对它完全失望。当然,由于老百姓长期处于其淫威之下,也无力反抗。而苏联上层无休止的腐败和内斗,最后才导致它必然的从内部瓦解,分崩离析,最后嗝屁玩完。

苏联的死亡是必然,自作孽不可活。

知乎用户 细藤 发表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王朝的发展,就像一个人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能每隔几年,就感觉自己这几年活的很失败,下决心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种决心下的多了,这个人就彻底废了。

民众大多数还是弱者,有盲从的心理。如果盲从的对象,每隔一段时期就大变样,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民众该如何是从呢?!

在《茶馆》里,大清朝即使再堕落,老百姓也对大清朝的覆灭,伤心不已。

而苏联从建立之日起,几乎每一任最高领导人上台,都有新举措,有的甚至是全盘否定,以为否定了前任,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反观我国就好了很多。

大清朝覆灭,但溥仪还可以留在故宫。可以蹦出个冯玉祥,一定要赶走溥仪,结果溥仪跑到东北,反而成了满洲皇帝,帮了日本人的忙。

赫鲁晓夫上台后,彻底否定斯大林,中国共产党就非常不理解。戈戈巴乔夫上台后奇葩言论和举措,更是堪称雷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知乎用户 安涂声​ 发表

这是得问问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这坑可是他们为苏联人量身定刨出来的。

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这个高频词汇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在双方的几次贸易谈判中,我们也逐渐看到了,美国人阴险狡诈的嘴脸,完美诠释了那句话:真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翻脸比翻书还快。不过,认清这个事实以后,我们也都已经习惯和免疫了,不吃美国人那一套。

美国在中国面前上蹿下跳,一会拉着日本搞个什么宣言恶心你,一会又叫上几个小兄弟跑到欧洲关起门来开个会,研究怎么来扼制我们。这些动作的背后逻辑也就是美国的国家战略:永远打压老二,维持霸权主义

所以于美国打交道,时时刻刻都要多长个心眼。这是一个从来说一就是二,两面还三刀的国家,前一秒还在笑呵呵的握着你的手,转过脸去,就从兜里掏出匕首来,要给你来个透心凉。

于美国的较量,除了正面刚以外,我们还要警惕美国式的陷阱。美国人刨坑的功夫是出了名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20 世纪这个世界最大的坑,是美国人为苏联人刨的,而且是当着面,问上一句:“你看够不够大?够不够深,你下去试试,不够的话我再继续刨”。苏联人喜笑颜开,一面感谢,一面躺了坑,美国人都没有给苏联再上来的机会,就直接给他埋了。故事虽然比较通俗,但苏联解体这件事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自身发展确实遇到了问题,更多的是被美国人给忽悠了。

苏联还在的时候,后期的经济发展虽然比不上欧美那样迅速,物资匮乏,但战斗民族的基本生活保障还是有的。再看看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卢布被做空,国家财富被美国人趁火打劫,洗劫一空,可以这样说,之前的苏联人虽然不富裕,但还算是生活在人间,那么解体后的俄罗斯人就活生生的被丢进了地狱。

举一个例子,可见一斑。

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俄罗斯穷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你看到莫斯科街头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可能 3 天前他还是个大学教授,因为整整三年没有见到一毛钱的工资,才不得已流落街头。

你还会纳闷,看起来文质彬彬,带着高度近视眼镜,身背一个格格不入的小货柜,操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满大街叫卖小商品的中年男人,曾经是旁边医院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

一切都不可思议,但确又真真正正的在 90 年代的俄罗斯发生了。所以到现在一提到美国,俄罗斯人最自然的反应是嗤之以鼻,虽然欧美国家还在抱团天天嗷嗷叫地要制裁他们,今天的俄罗斯人已然显得更加的从容,因为最艰苦的日子已经熬了过去。

美国陷阱,苏联是怎样入坑的。

陷阱一般都会以馅饼的形式出现。

苏联这个存在近一个世纪的超级大国曾经有多么强大,看一看现在强硬的俄罗斯就知道了。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俄罗斯的发展在西方的围追堵截下,也不近如意,单凭从苏联继承下来的那些家底,美国人碰了战斗民族的钉子,也只有骂骂咧咧走开的份。

再说说二战中的苏联。

二战是欧洲沦陷同盟国经常挂在嘴边词汇,在俄罗斯人眼里人家那叫英勇的卫国战争

因为整个二战其实就是苏联人凭借一己之力打下来的。德国战车横扫欧洲,英国也被炸的稀巴烂的时候,是苏联顶住了德国的闪电战。都说二战的转折点是诺曼底登陆,其实不然,二战中真正的转折点是苏联人打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人一个条街,一栋楼式的从德国人手里夺回来的。

这场战役,耗时 200 多天,双方疯狂的投入兵力,最终造成超过 200 多万人的伤亡。有个段子是这样描述这场战斗的:一位德国基层军官在向上级报告时这样说:长官,我们已经拿下客厅,但是厨房和卧室还在苏联人手中,他们抵抗过于激烈,预计一周内能打下来,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段子虽然好笑,但也从一定程度反应了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和苏联人强大的战斗意志。

苏联人的一场卫国战争最终打成了 “侵略” 战争,把侵略者干翻这还不算完,钢铁洪流直接推进到柏林把德国给彻底占领了。保卫战能把侵略者给灭了国,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

二战后,如日中天的苏联。

二战刚结束那会,整个欧洲都被打烂了,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哀嚎一片,苏联也不例外,苏德的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这个区域恰恰又集中了是苏联多数的工业重镇,就像我们抗战时期的东三省一样,丢了以后就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二战期间几乎毫发无损,除了小日本跑来炸了一回珍珠港。美国前期中立那会儿已经在疯狂的给交战双方卖军火了,二战结束,美国人一合计,好家伙,全世界六成的黄金都跑他那去了,直接发家致富奔小康了。有钱就要做老大,英国人也服气,没办法,自己在二战中被希特勒的 “海狮计划” 炸的体无完肤,早已没了日不落的底气,于是历史上出现了少有的一次没有血腥味的霸权更迭,英国和平禅让了。

这要在以前,想要坐上这头把交椅的,哪个不是争的你死我活,荷兰先是干翻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又搞坏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日不落这才冉冉升起。唯独英美霸权更迭发生的悄无声息。

能促成这事的,还有一层,那就是二战后苏联的迅速崛起让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抱团取暖。苏联本身就是巨无霸,二战虽然小有损失,但也未伤及筋骨,再加上我大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苏联在国家计划经济的资源调配下,发展得如日中天。不只是经济,意识形态的扩张也非同凡响。二战结束时,正是世界共产主义大发展时期,苏联借着这股东风,把整个东欧染成了一片红,成了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英法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眼看赤色火焰要烧到自己的地盘,自己又没有足够实力于苏联抗衡,于是英国就拉上自己表兄弟美国,(美国独立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欣然表示:你强,你有钱,你来坐老大,带着我们干苏联,这才有了权力的和平交接。

冷战开始,苏联在军备竞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美苏争霸的逻辑很简单,说白了这就是自然法则,一山不二虎的问题。同一级别,同一层次的人或团体最容易形成竞争关系。这就好比一片森林里一头老虎和一群绵羊,永远不存在挣地盘,抢资源的问题,一旦有了两只老虎,情况就不一样了,各自的一泡尿就可以把地盘给分的明明白白的。

在苏联人的逻辑里,既然要竞争,无非是你有我也要有,你没我的我照样有。打仗从来没服过谁的战斗民族首先瞄准了军事,如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落后了,那就丢人丢到美国去了。

二战后,最能撑腰杆的武器当然是原子弹了。美国人在二战末期,逮着机会在日本放了两颗,这个大杀器的威力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苏联人也开始造,于是在 1949 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且后来者居上,一直就没停过,一口气造了两万多枚核弹,足够毁灭地球好几遍的。这还只是美苏军事竞赛的一个方面,再比如:号称世界最大轰炸机,拥有四台超强发动机的美丽的白天鹅:图 160。据说这货飞起来,战斗机都追不上。几十年前的产物现在还守卫着俄罗斯的天空,那性能那颜值依然可以吊打全世界。

其实在军事科技领域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危机已经在悄悄酝酿。无限度的发展军工,又是造原子弹,又是造大飞机的,消耗的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和本国资源。尤其是在苏联这种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半大事的体制下,资源消耗更是吓人。还记得我们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大炼钢铁吗,家里的锅碗瓢盆只要是铁做的,全都拿去烧干净,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力量。可想而知那时的苏联也一样,这就相当于,每造一颗原子弹,每个苏联人餐桌上就要少一盘牛肉,每生产一架轰飞机,每个苏联人每天就要少吃一个馒头。在资源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多发展一点军工,就要挤占一点农牧的空间。

美国虽然也在这方面糟蹋钱,但家底厚,一个二战就基本上把全世界的黄金搜刮的差不多了,这是苏联怎么也比不了的。

就这样,本身就是军工大国的苏联在军事竞赛的道路越走越远,最终好学生苏联人偏科了,军事重工业遍地都是,轻工业毛都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飞机大炮固然重要,敌人来了,这是我们反抗的资本。面包和衣服,也同样重要,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不用敌人来打你,自己内部就先被革命了。苏联就是稳稳的跌入了这个漩涡之中,举个例子,大家就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到了 80 年代苏联的冬天,要买到一件羊毛大衣对底层老百姓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即便你有足够的卢布,你还要到街道居委会,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挨个在你的购买大衣申请书上狠狠的盖个戳才行。因为国家在衣食住行的第三产业羸弱的不行,一年也生产不了几件,哪轮得到老百姓呢。

美国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想要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彻底拖垮苏联经济。为了让苏联在军备竞赛上一条道走到黑,里根总统又高调地提出了 “星球大战计划”,来刺激苏联人敏感的神经。果不其然,美国为其量身打造的这个新赛道刚一面世,苏联人就一溜烟地跑了出去,不见了踪影。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苏联人耗费巨资来探索宇宙,又是送人上去太空,又是建立空间站的,着实没少花钱,然而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仅仅证明了自己在太空方面领先了美国一步,空间站也在 2001 年解体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苏联解体后仅仅不到两年,美国就高调宣布正式停止了 “星球大战计划”,这让外界更加相信美国陷阱论。

据统计,在冷战期间经济实力不足美国一半的苏联,却维持着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费开支。这就好比一个 100 公斤的壮汉,和一个 50 公斤的瘦子来个 30 公斤的负重越野跑,可想而知,跑在前面的壮汉虽然也累的气喘吁吁,但你再看被甩在他身后两公里远的瘦子,早已躺在路边,抽搐着吐泡泡了。

于是 80 年代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开始走下坡路,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有经济体质和领导人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西方又向苏联送出一剂重拳:思想渗透。大肆在国际社会,和苏联人面前鼓吹花花绿绿的资本世界。苏联人动摇了,逐渐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逐渐蔓延到了政治方面。

苏联的噩梦:戈尔巴乔夫持政。

十月革命为战斗民族送来了列宁和马克思主义,而西方的渗透为苏联人送来了戈尔巴乔夫和他匪夷所思的改革。

苏联在第四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下台以后,戈尔巴乔夫以一个改革者的身份高调接任,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苏联解体以后,在学术界有个比较极端并带有戏谑味道的声音:这货就是个西方间谍。

这么说也不无道理,看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一系列骚操作,慢慢就能琢磨出味来,这个人上台持政的唯一目的就是瓦解苏共政权,埋葬社会主义。

被西方世界彻底洗脑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匪夷所思的第一刀就是劈向自己。他作为苏共第一书记,他主张政治多元化,宣布放弃苏共的唯一持政党地位,倡导自由民主的多政党议会制度。

苏联的大门就此被打开,西方世界怎么会轻易放弃这次政治渗透的绝好机会去扶持一个傀儡政党呢?美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帮助别人搞分裂,看看现在乱成一地鸡毛的中东,套路都一样,先是扶持一个傀儡政党,能持政最好不过,没能持政的那就发展成个反政府武装对着干。

戈尔巴乔夫这么一下相当于把苏联人洗洗干净,躺在砧板上,大有任由美国人磨刀霍霍的意思。

戈尔巴乔夫在其他领域同样,也像是被美国人操纵了一样,全盘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 “改造”。

军事上一向强硬的战斗民族,也在戈尔巴乔夫的带领下,不可思议的向美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在 1987 年于美国签署了不平等的遏制发展中短程导弹的《中导条约》,依据条约苏联销毁了 1752 枚导弹,美国只销毁 859 枚。在 2019 年美俄双方先后宣布退出该条约时,86 岁高龄的戈尔巴乔夫还出来对此举大加指责,并喊话普京。普京回应也是相当犀利:“他丢掉了属于他的时代,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普京之前还曾怒斥戈尔巴乔夫是历史上最大罪犯,俄罗斯的懦夫,是他的软弱,让 “疯子捡走了掉在地上的权力”。

很显然,普京话语中的 “疯子” 自然是他的前任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

苏联本就孱弱的身体经戈尔巴乔夫这么一通折腾,国内派别林立,羽翼丰满的叶利钦强行带领俄罗斯出走,又拉拢一帮小弟宣布脱离苏联,成立独联体,自此苏联这个国家终在 1991 年轰然解体。

叶利钦这个人在后苏联时期就和西方走的很近,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自然像他口中说的那样,要回归到西方世界的怀抱,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而美国从未把俄罗斯当成自己人,继续肢解俄熊才符合美国人的国家战略,毕竟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出的庞然大物差点制霸全球。就在叶利钦带领俄罗斯人满心欢喜的来投奔时,美国人再一次拿起了铁锹,重操旧业,默默的刨起坑来。这个坑无比巨大,差点再次葬送了俄罗斯。

事情是这样的,面对持续走低的俄罗斯经济,叶利钦在美国人的指导下搞起了 “休克疗法”。用一句话解释这个名词就是:采取严苛的金融和财政紧缩政策,强行平衡市场供需关系,并将经济发展完全交由市场自由调节。相当于为经济活动强行按下暂定键,以便推行新的经济政策。

这次休克名副其实,陷入昏迷的俄罗斯差点没醒过来,经济非但没有一丁点好转的迹象,反而迅速恶化,直接崩溃了。通货膨胀近 3000 倍,卢布大跳水变成了废纸。这还只是开始,美国人下了一盘大棋,做空卢布以后,紧接着用低得令人发指的价格收购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国有资产,据统计,当时俄罗斯境内 12.5 万个国有企业,平均以每个 3500 美元的价格被美国人收入囊中。就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 70 年的财富——价值 28 万亿 美元的国有资产拿到了手。这次经济掠夺,也成了 20 世纪世界最大经济骗局,被美国人吸了血的俄罗斯到现在都没缓过劲来。

知乎用户 许邈腾 发表

一句话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1. 华为公司的工会持股实质上共产主义分配方式,用分配关系提升效益。

2. 米国清朝的的大王时代源自于资本主义的野蛮发展,资本主义就是个人自私主义的规范化企业化制度化,

知乎用户 天雪尘 发表

一代理想者建立的社会体系,经受不住代际传承的考验。当这代理想者故去之后,依托理想者的社会体系自然崩塌。

这就和富不过三代的原因一样。

所以成熟的社会体系必须考虑现实因素,尤其是功勋阶层的代际传承,他们有让子孙延续富贵的需求,他们有权有势有能力,不仅他们有这个需求,实际上,普通民众家庭也有这个需求。那应该怎么办呢?办法还是有的,参考皇亲国戚的经验和推恩令,比较成功的就是只允许继承长辈待遇但是一代降一级,子女均分。

如果要达到理想的社会体系,应该着手弱化代际传承思想,弱化家庭关系,只有国民关系取代家庭关系成为主流,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社会体系。

如果全社会都依靠家庭关系,甚至家族关系维系财富传承,那么统治者依靠家庭关系,家族关系维系统治就理所当然了。

什么叫封建思想? 依靠家庭关系,家族关系维系权力财富的传承就是封建思想。

资本社会为什么进步? 因为他们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关系,即劳资关系。劳资关系成为了社会主流。他们维系财富传承有了新的套路和体系。这才是资本社会真正的秘密。在这个新的关系里,劳方安分守己,资方坐收渔利,劳方比原有的家族家庭更加可靠经济还有才干。

苏联曾经发展壮大了一个新的社会关系,那就是同志关系,但是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代际传承的影响,使这个关系只在一代人之间可靠经济有效。

同志关系的本质其实是股东关系。苏联为劳方争取利益,争取的实质利益就是股东利益。明确了这个设定,以此为基础改革,不敢说空前绝后,肯定要比纯粹的资本社会进步和稳定。

简单说就是把民众作为整体获得国家的股东地位和利益,把劳方作为整体获得公司股东地位和利益。至于谁主谁次谁多谁少,靠博弈吧。

知乎用户 incontri 发表

①官僚资本主义复辟

②新自由主义改革

知乎用户 龙河狼君​ 发表

老百姓失去了幸福感,进而对制度失去了信心。苏联为了和美国争霸,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重工业、军事建设和对外援助中,忽略了第一产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苏联老百姓空有钞票却无东西可买,身处第一世界活的却不如第二世界,这种情况下换谁谁都会心理失衡,肯定会有改变一下发展道路的心思。

知乎用户 风月道长 发表

因为是历史的选择;

同时也是全体苏联人民的选择。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一水 发表

“我并不认为,我们当时有别的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式,所以我不认为,我们有别的什么道路可走”(“麦德维杰夫与国际政治学家的对话”,见中央编译局主办:《国外理论动态》2010 年第 11 期,105 页)。

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者)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它在皮鞭的驱使下在伪现代化的道路上比其他国家走得更远,在伪现代化的方面取得的公认的数字成果后,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勉强达到非洲的水平”。

苏联是以人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不是让国民生活得更美好、更自由,而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以上是应然

实然是赫鲁晓夫开始否定斯大林化,这样间接的削弱苏联的政治制度,等于失去了一个缺乏国家象征。后来上层主动改革的,才出现了权利真空,不然金刚铁腕,还可以维持的。

知乎用户 九刀衣 发表

题主的问题可以拆分为两个子问题:**1. 苏联为什么会失败?2. 苏联失败后为什么会以解体收场?**诚如很多答主所说,子问题 1 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一本专著也说不清楚,毕竟这是一个横跨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复杂问题。但子问题 2 就相对容易回答了,我就投机取巧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说结论:苏联解体是一战后民族国家化运动余震

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分波次的,至少可以分四拨:1. 十九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导致的欧陆民族国家化运动,成果是法国实现了民族国家化。2. 十九世纪中后期以德国、意大利统一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化运动,成果是形成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新兴民族国家,为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3. 一战后以传统欧亚大帝国解体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化运动,成果是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彻底解体,俄罗斯帝国部分解体,大英帝国部分解体(爱尔兰独立),在欧洲形成大量小型民族国家。**比较特别的是中华帝国,在一战结束后的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将帝国绝大部分疆域重铸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4. 二战后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化运动,成果是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在西方语境下,往往是多民族国家才能被称为 “帝国”。帝国是构建在超民族认同之上的,这种认同有时侯是信仰,比如奥斯曼统治者 “哈里发” 的身份、中华帝国皇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有时候是对一个王朝的效忠,比如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大英帝国。

但这种超民族的认同,在一战后勃兴的民族主义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一战后的民族国家化浪潮,终结了文明水平相近的不同民族结成 “帝国” 的普遍性(英法本土和殖民地之间文明水平存在差距)。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瓦解为各民族主导的小型民族国家,大英帝国都不得不吐出了爱尔兰。

**唯有俄罗斯帝国和中华帝国是例外。**中华帝国内各族群此时尚未形成稳定的民族认同,所以传统帝国形态在 “五族共和” 的大旗下得以维持。而俄罗斯帝国则迎来了共产主义,相比于早已腐朽的其它信仰,新生的共产主义朝气蓬勃,极富号召力,如果世界上能有什么能压制民族主义,那绝对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共产主义。

在无产阶大联合的感召之下,苏联直接接过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家业,其本质上,和俄罗斯帝国一样,是一个构建在超民族认同之上的实体。某种程度上,苏联可以被视为一个欧亚大帝国的活化石,在其它帝国都瓦解崩溃之后,苏联依靠共产主义认同依然延续了 70 年,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当苏式共产主义在同西方的竞争中落败,维系苏联的认同也土崩瓦解,苏联的解体,不过是推迟了 70 年的宿命。

最后讲一下,中国是苦难的,但也是幸运的。我们用一代人的血泪,完成了涵盖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认同的构建,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正是告诉世界这个伟大民族国家的诞生,从此中国不一样了,世界也不一样了,致敬、感恩。

知乎用户 linhe2100 发表

这个由意识形态聚齐的国家,最高信仰是维持国家存在的唯一手段,当这个最高信仰崩塌了时候,意识形态混乱,这个联盟国家解体就是必然的结果。

知乎用户 噼哩 发表

斯大林搞民主化改革失败,故而苏联必然解体。

这是延安会议指出来过的,解决方法就是民主。

民众权力被抽取到少数人手中,而民众毫无反抗手段,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攥取利益的人只会为了更大的利益行动,解体只是符合了苏联官僚阶级(只是几个大国)利益导向,至于解体会不会让国力下降,民生困苦,与他们毫无干系。

知乎用户 L like 发表

一、民族问题,二、历史包袱太重!朝鲜如果改革开放,金家怎么办?苏联也一样,无论你觉得大清洗啥的多有必要,多么正确,结果就是给未来挖了个史诗级大坑,苏联开放约等于给自己判死刑!

知乎用户 秋山路几重 发表

主体民族要投奔西方过好日子,甩包袱呗。

相当于关内汉族主要聚集区要甩掉疆藏蒙等地区,自己过好日子。

知乎用户 cv3dboxatlove 发表

现在在许多左派同志中盛行一种令人感到十分困惑的观点,将 20 世纪共产主义事业的失败,归咎于官僚主义和领导层对人民的集体背叛,却从不去反思整个 20 世纪的共产主义过渡试验中,究竟暴露出哪些问题才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种将运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官僚的观点,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进行准确概括:觉悟论。

社会主义,明确来说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向产品经济(时间经济)的过渡阶段。在整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方向必须要明确——即构建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生产体系进行非商品化改造的过程,一切经济改造是围绕着如何不断克服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所残余的商品经济因素来展开的。而在这些商品经济残余中,商品货币体系是根基。它的消亡,新的能与产品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的建立,才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得以最终跨越的标志,反之,在过渡试验时期,就将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无法突破和发展的状态…….. 因此,20 世纪计划经济的失败,是必然的。

知乎用户 APHE 发表

苏联的解体是因为苏修内部的利益集团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放弃了 “苏联” 这块遮羞布。

早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资本主义复辟的萌芽就开始抬头了,虽然实际上在斯大林时期官僚化和资本主义已经暗流涌动了,但是斯大林没有重视,也按得住。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僵化和官僚化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复辟抬头,先不说勃列日涅夫的种种豪车,苏修高官的别墅,同广大人民群众割裂开来的升迁途径、表彰机制和文化传媒,精美包装的鱼子酱,装修豪华的特供商店和特殊学校…… 以及查到勃列日涅夫头上的一件件贪腐案…… 勃列日涅夫为了退休日子好过些疯狂给自己授予勋章,资本主义病毒已经在苏联这个细胞内蔓延开来。

戈尔巴乔夫时期,特权阶级、官僚主义已经不满足于在苏联这个框架里面侵吞资产作威作福了,也可以说戈尔巴乔夫以及一些列修正分子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 “发勋章” 了,于是,抛弃这个束缚着他们的锁链就变得越来越需要,于是,他们这么做了,全然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撕下了这已经腐朽的遮羞布。苏联,正如每一个被病毒侵蚀的细胞一样,走向崩溃和灭亡……

知乎用户 莫轻染 发表

苏联威权体制与统制经济的失败

知乎用户 ttk1900 发表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因为苏联的领导层管理集团已经烂透了。他们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革命属性,成为了一批官僚买办资本家集团。

官僚是不需要任何决策的,他们只需要按命令做事就够了,是没有思想的,说他们是混子都不为过。只要有饭吃,有钱拿,他们为谁服务都是可以的。

买办则是欧美的奴才,他们通过出卖自己国家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私欲。

资本家是没有祖国的,他们追求的只有利润,只要价格合适,什么都可以出卖,包括自己的祖国。

当这样一群人把持了苏联的政权时,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知乎用户 自我西来 发表

解体也是改革或者说变法的一种。变法想成功必须得有新的利益集团成长起来。苏联解体成功自然是有一个利益集团起来足以让解体这件事成功。

知乎用户 新中国人民 发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大的区别是集权专政和土地国有化集体化,1975 年的宪法分散中央集权于各国加盟,给予更多的独立权,导致各国离心,为解体埋下了伏笔。

解体的因素是在赫氏上台确立的,解散集体公社,出现大批的农场主,农业资产阶级,苏俄和中国古代制度很像,都是中央集权专政的亚细亚所有制,不同的是俄国更类似汉初郡县制,苏联的加盟国也类似。制度不如中国完善。这些农场主和古代的地主有同样的作用,他们能把国有或则集体土地占为私有。

关键来了:苏联在世界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国有化。失去土地的苏联自然解体。

对于中国古代,如果土地被私有化,人民要为统一中国而爆发起义。苏联却没有,因为制度不够完善。

知乎用户 首领蜂 发表

苏东对抗美欧中,以全球四分之一的体量对抗剩下的四分之三,不失败才怪。

倒不如说,能以这样的体量对抗几十年,这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搞这一套早 TMD 卫国战争的时候就寄了。

知乎用户 漢里琴 发表

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

看《阿富汗人民的选择》后有感。

知乎用户 lee 发表

当一个无产阶级正當蜕变为资产阶级正當后,原本的无产阶级郭嘉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知乎用户 BAOBAO 发表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此题答案是通用的。(此题有兴趣的,出处不妨查一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发现国内学者虽然花了估计数以亿计的研究资源来研究苏联阶梯的原因,

但竟然到现在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苏联解题的原因是因为人长得太高了,

我引用牛津大学 The Globalist Research Center 的资料

Men in Russia during the Soviet era grew even faster than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verage height of men born in 1920, around the start of the USSR, was 167 cm (65.7 inches).
The average height for Russian men born in 1970, just 50 years later, was 177 cm (69.7 inches) – an increase of 10 cm (3.9 inches) or 5.9%. (Height did not increase for those born in 1980).

苏联建国之初人均身高是 167CM,

到了 1980 年代,身高接近 180CM (三级残废),根本无法工作的身高。

苏联的危机和底特律暴动的原理是一样,

身高太高 -> 要求升待遇 -> 不升我就走你

区别就是美国镇压住了,但苏联没有镇压住,

但就算镇压住了,这种上下级共生关系都是无法稳定维持的,

美国为此把整国的生意都帮去墨西哥,再用低福利慢慢屠杀高个。

怎么看待比亚迪员工连续值夜猝死,企业赔家属五十万?

几乎所有历史理论都可以演绎高个和皇朝总结的必然联系

![](data:image/svg+xml;utf8,)

根据牛津大学研究英国在玫瑰战争的时候迎来第一次身高的巅峰和一二战时一样高,结果玫瑰玩之后身高掉了差不多 10 个点,迎来经济的腾飞。

2022 年会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吗?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和保住红色江山的唯一,就是把高个集中送去夏令营,不然按照现在疯狂拔高的形势,苏联的灵界点会正在加速,作为一个坚实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学者,我必须站出来呼吁,不要再重蹈历史的副车!

是经济决定政治,还是政治决定经济?

知乎用户 刚刚好 发表

朋友,你的问题宽广而又宏伟,我们不妨从苏维埃为什么诞生? 以及苏维埃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苏维埃的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我们能够从苏维埃事件学习到什么呢?苏维埃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 悲剧绝对不能重演!!!

知乎用户 卡什维斯 发表

在苏联崩溃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首先是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再相信。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施骗者们高居国家的上层,是全国最早知道历史的真实并预知历史的结果的人群。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地维持现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 “击鼓传花” 一般将权力和整个的局传给继承者。每一个接到花的在位者只需要考虑两件事,如何尽可能多地摄取、如何全身而退。如此周而复始。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Hedrick Smith)在他那本写于一九七六年的一书中,向读者讲述了在勃烈日涅夫时代弥漫于苏联社会的犬儒主义。我们知道,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苏联社会出现了所谓 “解冻” 即有限的自由化时期。随着自由化运动的深入推进,苏共当局重新加强控制。其后,赫鲁晓夫被黜,勃烈日涅夫上台,进一步压制自由化运动,致使该运动渐趋沉寂。正是在这种情势下,犬儒主义蔓延,构成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史密斯发现,在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首先是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再相信(顺便一提,不久前,勃烈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写到,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史密斯引用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的话,“意识形态可以起两种作用——或者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的领导人把它用来作为一种象征,作为断定其他人是否忠诚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的一种理论。它不是活的理论。” 好比赵高在金殿上指鹿为马,以此测试群臣,看谁是跟自己的谁是不跟的。一位高级编辑指出,现今当政的这些苏共领导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 这位编辑说,虽然上上下下的人都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了正式的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人们明知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是逢场作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许多俄国人既然抱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因此,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真的坚持某种理念,某种理想主义,简直觉得惊奇。在一次国际和平大会上,一位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就对美国代表的较真深感意外。他私下问史密斯:难道这些美国人真的认为他们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影响现实政治吗?

史密斯认识一个苏共少壮派官员。看上去此人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一方面在和朋友谈话中批评时政,攻击腐败,俨然是个改革家;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国的政治感到自豪,为自己能身处权势集团而踌躇满志。他清楚地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但与此同时,他又对斯大林靠强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而十分骄傲。一方面,他很乐意向别人显示他的思想解放,根本不相信官方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善于掩盖个人观点,对自己在党内会议上以善于发言著称而得意。其实,这正是苏共新一代官员的一种典型——无信仰的、犬儒式的机会主义者。“可见,” 史密斯总结道,“个人只要服从听话,不公开向意识形态挑战,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

伴随着看穿一切的思潮的流行,物质主义也开始氾滥。这后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折腾,俄国人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共产党许下的诺言又在哪里?无怪乎人们会这样想:“人只活一世,而这一世是短促的。所以,请给我一点东西吧。别老是许给未来呀!” 物质主义的氾滥进一步冲掉了残存的理想主义。许多人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为了一次出国机会,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或搞到一部新汽车——甘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政见。这样,当局无须乎再采取大规模的恐怖措施,就足以控制住它治下的广土众民。

少数勇敢的持不同政见者依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在起初一段时期,他们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虽然敢于公开表示这种尊敬的人不多。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到后来,当局对异议人士泼污水,在一部分人中间竟然也得到某种响应。史密斯对此大惑不解。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异议人士对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苏联人好像妓女一样,因为自己是妓女,便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苏联人认为整个世界是分为党派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党或那个党的成员,根本没有真正的诚实,根本没有人支持真理。如果有人说他是公正的,是只讲真理的,那么,他就是在说谎骗人。这种犬儒主义给当局帮了大忙:使知识份子就范,把不听话的异议人士排斥于社会之外。虽然人们可以到西方去旅行和收听西方的电台。但只要普遍存在着这种犬儒主义,他们就会认为那不过是另一派在说话,所以也就值不得当真了。这种犬儒主义提供了苏联国家今天的稳定,以代替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恐怖。”

在新形势下,正像一位数学家讲的那样:“提倡玩世不恭是控制的基本方法。”

这让我想起一位美国学者研究苏联末期的一个发现,即对苏联体制的主观抛弃,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源自民间,而恰恰是在前苏联的官僚集团那里,僵化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被首先和彻底地抛弃了。但由于某种共同利益的考虑,既得利益集团乐于维持现状,并心照不宣地继续通过宣传机器日复一日地维护着皇帝的新衣的神话。直到某种新的历史契机出现的时候,各种力量分化组合,产生出新的竞争和较量……

这位学者指出,由于受到一贯的虚假宣传的灌输,反而在民间培养出了一大批旧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者。他们直至今日还在认真地纪念着十月革命、怀念着红色领袖。现在,他们愤怒于自己被 “背叛” 了,但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其实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真诚的许诺,他们是世上最庞大的谎言、最有组织的骗局的受害者。

前苏联的施骗者们高居国家的上层,是全国最早知道历史的真实并预知历史的结果的人群。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地维持现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 “击鼓传花” 一般将权力和整个的局传给继承者。每一个接到花的在位者只需要考虑两件事,如何尽可能多地摄取、如何全身而退。如此周而复始。

最为恶劣的情况是,由于每一个局中的人,都知道这游戏的结果,因此更加疯狂地占有公共利益并以高压维持秩序,从而更猛烈地制造着矛盾。最后一个来不及出手的倒霉蛋则要偿还所有前任的欠债。由于这个总负债足够小,因此苏东基本是在和解的情况下转型的;而法国贵族们的总负债显然太大了,其景象被狄更斯写入了《双城记》里……

知乎用户 你明用户 发表

苏联解体跟戈尔巴乔夫有个毛的关系,也跟美国人没一分钱关系。就戈地图和里根这两废物天天在那边吹嘘解体苏联的功劳,明明就是什么都没干成的事后揽功罢了。

知乎用户 礼小喵 发表

斯大林去世之后,苏共的领导人慢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他们新生代的精英不愿意再和自己的底层平民一起分享国家。

那些精英阶级抛弃了底层民众这才是苏联最终解体的真正原因。

可能很多人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认为西方国家最害怕的是苏联的钢铁洪流或者那多达上万枚的核弹,都是巨大的错误观念。

知乎用户 雅娴投妍 发表

就在二零二一年底,普京在年度大型记者会上说:“对于列宁当时提出将苏联改造成邦联制度时,斯大林曾强烈反对过这种国家设置,但是斯大林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列宁的决定。斯大林之所以表示强烈反对,是因为他预见推行联邦制度会产生一个弊端,并且这弊端会导致苏联走向衰败。”

普京进一步说:“国家联盟内部不合理的土地转让和领土划分最终就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赠予乌克兰了很多不属于乌克兰的领土。”

要想弄明白当时为什么要推行国家联盟的制度,我们还要回到几十年前,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才能搞明白。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一共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这种制度的形成并不是在列宁时期完成的,二是经过了二十三年的历程。

并且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自愿加入的,有被迫加入的,有内部调整的,也有通过外部侵略完成的。

一九二二年的十二月,俄罗斯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熟练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形成。最先加入苏联的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国家。

其中南高加索联邦是由现在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组成,因为这一区域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大,所以被迫组成了一个国家,以国家的形式加入苏联。在当时也是被迫加入的,严重损害了各个民族人民的自尊心,从这时起就为这些国家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一九二五年,中亚地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成为了第 5 个和第 6 个加盟国家。

一九二九年,原来隶属于乌兹别克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经济和人口规模增长非常快,就单独划分出来成为新的共和国,这也是第七个加盟国家。

在一九三六年制定的新宪法中规定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 必须和苏联有共同的边界,也就是说是苏联的邻国。

二 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这个民族,在国家中的人口应该占有一半以上。

三 国家的总人口必须在 100 万人以上。

这也是苏联在推行联邦制十四年之后,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标准给确立了下来。

根据上边的这三个条件,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这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数量达到了 11 个。

虽然斯大林本人并不是俄罗斯人,但他身上有大国沙文主义的强烈色彩,他推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这样就让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变得非常尴尬,成了形同虚设。这时的俄罗斯联邦凌驾在其他加盟共和国之上,俄罗斯民主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其他民族。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斯大林和希特勒分别指挥苏军和德军从不同的方向刮分波兰。

最终苏联获得了 4.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把这些土地划进了俄罗斯联邦的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并把这个共和国命名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就是苏联的第十二个加盟共和国。

一九四零年六月,斯大林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条约、思想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借口,向这三个国家发起了武装侵略。

三个月后,这三个国家被迫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这三个国家都是骁勇善战的国家,人民自愿发起了反侵略斗争。斯大林对这三个国家采取了集体惩罚的政策,流放和和杀害了几十万人。

因此这三个国家和俄罗斯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此后的几十年,他们一直都在争取脱离苏联,双方的矛盾也与日俱增。但当时在形式上把这三个国家变成了苏联的第 13 、14 、15 个加盟共和国。

就在这一年,苏联侵略罗马尼亚,占领了北沙拉比亚和北布柯维纳,组建了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这是苏联的第 16 个加盟共和国。

到了一九五六年,苏联又取消了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的加盟资格,把它强制并进了俄罗斯联邦。当时给出的理由是,人口的构成不符合宪法规定的条件。其实是斯大林一直在把这一地区的人口向外转移,并且把俄罗斯的人迁移到了这一地区,导致第一这一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件事在当时的苏联起了非常大的震动,这实际上也是俄罗斯联邦准备吞并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一次预演。

其他的加盟共和国也担心俄罗斯联邦汇报人口向本国大量迁移,再以同样的借口吞并掉自己的国家。从这时起,苏联内部离心离德的倾向就越发明显,内部斗争就开始变得激烈。

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展开了争霸斗争。一开始苏联采用的集权模式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可以在短期内把国家的资源集中起来和美国展开斗争,美国被迫处于守势。

但这种模式迅速就出现了大问题,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杀鸡取卵,把太多的资源都用来和美国斗争了,用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就变得非常可怜。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也严重影响到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到了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石油价格暴涨,苏联的石油出口就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这时苏联的野心就进一步暴露,悍然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

同时美国发起了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拖进了星球大战的泥坑。再加上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很快苏联的经济就撑不住了。

到了八十年代,国际油价的下跌,迅速把苏联的经济打回了原形。这时候戈尔巴乔夫成为新一任苏联的领导人,他明白必须启动新的改革,否则前途不堪设想。

但在随后的改革过程中,整个改革的进程出乎了戈尔巴乔夫的意外,变得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

苏联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实际上就是支持改革的右派和反对改革的左派都对戈尔巴乔夫不满意。支持改革的叶利钦派认为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小了,反对改革的元老派认为改革是在走错误的道路。

这个时候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和苏共内部的斗争纠缠在了一起,随后爆发了一次政变,戈尔巴乔夫囚禁了起来。

这场政变迅速推动了苏联的解体,让苏共中央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叶利钦迅速控制了俄罗斯联邦。

一九九零年,先后有 11 个加盟共和国发发布主权宣言,实际上就是要脱离苏联。到了一九九一年,苏联举行了全民公决,公约的结果提升了各加盟国家的主权地位。

到了 1991 年底,深受苏联迫害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率先独立。到了这一年年底,苏联正式解体。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之所以采用联邦制,是考虑到到了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制度。

当时西方各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俄罗斯内部也有此起彼伏的武装暴乱,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在这个时候,只有采用联邦制度,其他国家才愿意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盟,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如果把这些国家强制性的合并到俄罗斯联邦内部,违犯了马克思的民族自决原则,也会让俄罗斯内部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列宁正是考虑到的这些因素,才决定采用联邦制度,更何况身上有很多的理想主义的元素,非常希望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实践的更加彻底。

斯大林是和列宁不同类型的人,在他身上有更多大国沙文主义的色彩,非常渴望能够扩大俄罗斯的领土,采用集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变成一个强大的堡垒,对于其他民族的感受根本都不在乎。

这就是普京在演讲中所说的斯大林不同意采用联邦制的原因,但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形势。当然在斯大林上台后,确实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把其他加盟共和国能够并入俄罗斯联邦,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够成功。

普京之所以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到列宁的身上,实际上就是把最近这些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推卸出去。

普京在两千年上台的时候,曾经说出这样一句斩钉截铁的话:“给我 20 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二十年过去了,强大的俄罗斯并没有出现,当然现在的俄罗斯比二十年前的情况要好得多,尤其是在民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把俄罗斯重新拉回一流国家的行列。

所以这个时候的普京是比较尴尬的,他只能认为之所以现在俄罗斯目前的困境是因为苏联的解体造成的,应该有列宁来背这个锅。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俄罗斯就仍然是一个土地和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就不会爆发后来的克里米亚战争,也不会被美国制裁,不会卷入目前的困境。

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上,如果苏联不解体,俄罗斯就有广大的纵深,在周边的战略格局上不至于处于目前的尴尬地位,俄罗斯就能够一心一意谋发展。

实际上他的这番话不过是在推卸责任罢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不如预期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和列宁无关,也和苏联没有关系,和领土面积、人口关系都不大。

二战结束后,苏联占领了波兰的领土和德国的部分领土,重新建国的波兰又占领了德国的领土,德国还分裂成了东德和西德。

虽然后来的德国完成了统一,但这时候的面积已经和最初的德意志帝国不能同日而语,按照普京的这个理论,德国的经济就更加难以发展起来了,他们在领土上更加没有纵深,也陷入了大国的包围之中。

事实上是,德国的历代领导人都放弃了收复领土的野心和计划,他们认为这是德国发起世界大战应该接受的惩罚。德国人应该做的就是把经济建设好,让德国人过上好日子。

事实上德国做到了,现在的德国是欧洲的第一大经济强国。虽然面积、人口和俄罗斯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发达程度上是俄罗斯远远不能比拟的。

也就是说国家是否强大,经济能否发展好,和国家的面积并没有多大关系,和人口也没有太大关系。

那么俄罗斯的经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实际上就是俄罗斯过分依赖自己的能源出口,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家层面,都没有发展高科技和实体企业的强烈意愿。

在发展经济学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企业家才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动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截至目前为止,俄罗斯的企业家群体并没有完成最终的组建,那些大老板都是在瓜分过去苏联的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通过这种模式已经赚到了大量的金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整个俄罗斯社会都没有从过去的体制上根本转变过来,市场经济还没有在俄罗斯得到彻底的解放,整个经济体系能源出口过分依赖,缺乏发展高科技和其他实体企业的动力和勇气。

作为克格勃出身的普京,能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但是对市场经济他同样不熟悉。他有手腕能够控制住俄罗斯和俄罗斯内部的那些寡头垄断,维持自己政权内部的稳定,但在发展经济这方面,经验和能力都比较欠缺。

虽然俄罗斯内部有几个重要的官员对于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始终都没有能够成为俄罗斯的主流。

只要市场经济没有在俄罗斯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家群体没有办法崛起,俄罗斯仍然要在目前的困境中继续挣扎。

把现在俄罗斯存在的问题推给几十年前的列宁是不公平的,把所有的账都算在苏联的身上只能是在踢皮球和推卸责任,也可以说是在掩耳盗铃不敢面对问题。既然不敢面对问题,那么恐怕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作者:新知传习阁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704997699156656182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p6ZBML 发表

这是因为俄罗斯人在附庸时期受蒙古人混血

逐渐失去斯拉夫人的样貌特征

和乌克兰等斯拉夫人有别,不被当作罗斯人看,始终不被信任,控制力下降瞬间就解体了,这是因为亚洲的基因表达导致的

现在普京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亚洲面貌特征,就是一例。

知乎用户 男神小浣熊 发表

苏联的全称叫什么,相关法规,怎么规定的

知乎用户 公平道法自然 发表

对内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不好,对外竞争和侵略失败。表现不出优越性,处处显示劣势,所以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知乎用户 潘佳栋 发表

从上到下,开始质疑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试过改革,效果不好,想着直接抄美国的答案。“从上到下” 很关键,全国一心了,苏联就解体了

知乎用户 洗剪吹吃花生米 发表

苏联太僵化,生产服装玩具瓜子饼干这种企业干嘛搞成计划经济,

知乎用户 枫林沙洲 发表

其实好简单的一个事,没这么复杂,只是苏联回答错了一个问题,因此,苏联解体了。

回答错了哪个问题?

周总理试探性的问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同志,如果蒙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您会怎么想?”

这时候,一个天大的机会降临到苏联头上,控制全世界,做地球主宰。

可惜,赫鲁晓夫没有意识到,随口回答了。

结果就是,苏联从本该控制全世界,变成今天,变成俄罗斯,还为了生存,被世界围攻中!

悲催呀!实际上中国几千年来,就在找一个苏联,结果,苏联它不是,也可能找的是俄罗斯,希望他是。

否则,俄罗斯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仔细的研究了苏联与俄罗斯的历史,实际上具备中国选择的基础条件,人性。

亏了苏联时候,斯大林没敢动外蒙,没敢动新疆,没敢动东北。否则,苏联会碎的一塌糊涂,俄罗斯就没机会了。

中国在苏联崩溃时候强行援助俄罗斯,不让俄罗斯继续崩溃。彼此又给了对方一个机会,希望俄罗斯能珍惜。

知乎用户 Crowley 发表

看了很多的解释,发现都太复杂,太学术了,
一定有个简单的,便于理解的方式,解释苏联的解体。

后来在 B 站上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号称 “资本主义粉碎机”“韭菜救星” 的硬核男人,
考揭露资本主义 “丑恶嘴脸” 吸引流量的“半佛”,
考啥为生呢?
考资本投资的 “广告” 费,和靠资本直接投资。

搞笑不搞笑?
“几百万播放量的打赏、投币”,不如 “几百万播放量的广告” 收入多。
B 站盈利也奇怪,竟然是靠游戏,而不是最有价值的,视频分享。
知乎也一样,搞广告,赚的一定比众筹多。

看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明白了,
无论多么痛恨资本主义,哪怕是目标时推翻 “资本主义”。
但现阶段,人民思想意识跟不上,要想办成事儿,
还是要搞 “资本主义” 那一套。

所以苏联哪一套能玩的转么?
而且苏联有事情,玩的比资本主义还 “资本主义”。

知乎用户 Coolwx 发表

有不少高赞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个问题,我提供另一个角度,从 “先锋队体制下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再生产” 这个角度来谈一下苏联解体的原因,这里我觉得也是触及到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苏联立国之本中的一些缺陷问题。

首先回顾一下苏联在赫鲁晓夫过后的领导人成长经历,也就是很长一段苏联的 “停滞” 时期和 “老人政治” 时期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1906 年生,冶金工人家庭,31 年毕业于莫斯科农业大学,1935 年,毕业于冶金学院,获工学士学位以及冶金工程师职称;5 月,任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苏维埃副主席。1938 年 5 月,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部长。

安德罗波夫: 1914 年生,铁路工人家庭,1936 年毕业于水运技术学院。1937 年,安德罗波夫任苏联共青团雅罗斯拉夫州州委书记。1938 年,安德罗波夫任该州团委第一书记。

柯西金: 1904 年生,工人家庭,1924 年毕业于中等技术学校,1930 年任纺织车间主任,1938 年任列宁格勒州交通部长。

契尔年科: 1911 年生,农民家庭,1930 年加入苏联红军,30 年代任边疆的宣传部长,教育之家主任,区委书记。

可以看到,**上述苏联领导人出身都不高,除了契尔年科之外,普遍在 30 年代毕业于不错的工业院校,他们都是作为一代 “红色工程师” 被培养的,**同时,上述四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凭借着他们的工业知识,以及工作能力在 30 年代火箭升迁。

**苏联的 30 年代很重要,是我们了解苏联为什么最终解体的一个窗口,这个时代是苏联精英再造的最重要时期,**需要注意的是,当苏联刚刚成立的时候,列宁对苏联的描述是 “工兵农代表的苏维埃共和国”,而到了 1936 年的苏联,斯大林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是 “劳动的知识分子阶层”。这里非常重要,这代表了斯大林为代表的第二代苏联领导人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的和解,这意味着一部分的知识分子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本可以变现为政治资本。当然,此时未来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都是工科院系的学生,斯大林对 “劳动的知识分子阶层” 的承认赋予了他们光明的未来,这时候,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广大红色工程师们 (也就是广大的苏联大学生们),同时具有了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双重属性,这一点促成了苏联精英的再生产过程。

但是让我们回到 20 年代刚刚建立起来的苏联,此时,并没有 “劳动的知识分子” 的说法,此时的苏联,党员的主要构成以工人们以及红军战士为主,在完成了内战的整合以后,此时布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事实上,斯大林自始至终认为 “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他们只是一个阶层,他们本身什么也不生产,在生产中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在工厂中,他们依附于资本家,在农场,他们依附于地主”。这个阶段,苏联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压可以说是全方位彻底的,此时,苏联的工厂模式大约是一位工人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书记,领导着一群在旧沙皇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员,而这些技术员并没有领导工人的权力。工人们听从书记,这位布党的 “政治精英”,显然,他文化不高,而作为“文化精英” 的旧时代技术员们,不能将自己拥有的文化进行政治变现,他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技术员。20 年代苏联的这种现象是符合马的构想的,在马这里,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既然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的知识阶层的脑力劳动和工人们的重体力劳动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此刻的苏联,此时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没有合流,政治精英掌握政治工具,知识精英掌握文化工具,两者是泾渭分明的。

但是到了三十年代,一切不同了,由于快速工业化的需要,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的政治精英开始培养他们的下一代,他们要求这些新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拥有旧知识分子的知识,又拥有新时代政治精英的政治觉悟,这导致了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新时代 “知识分子” 们的崛起,此时他们同时获得了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双重身份。

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苏联工业界、教育界,一些变化悄然发生了。

1 当然是典型的苏式工科大学的开设,为了适应快速工业化的需要,这是理所应当的,与西式的通才教育的大学不同,苏联式大学尤其注重培养 “红色工程师”,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精英们在进入布党时,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也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条件,“一个工科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作为布的优秀接班人培养的”,新一代的知识精英通过将他们的知识变现为政治资本,完成了知识与政治两方面的整合。

2 伴随着 “劳动的知识分子” 的提出,终于有一些有着良好工科素质的工程师们开始担任厂长和书记了,随着新一代的红色工程师走出校门,他们不断开始担任工业部门的管理人物,从前那种 “文化不高的厂长管理技术员” 的局面逐渐终结。

3 关于谁能够获得知识精英的资格的问题,在沙俄时代,显然这是由经济资格和封建的贵族资格决定的,当时大部分的民众是文盲。现在,这个资格由一系列资格认证考试取代了,**显然,考试是作为区分知识精英的最公平的方式。**此时,以勃列日涅夫(1906 年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红色工程师们凭借自己优异的工业知识进入了优秀的岗位,而他们的再下一辈,也就是戈尔巴乔夫这一辈人(1931 年生),他们即将进入小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灌输了知识的重要性。显然,戈尔巴乔夫在学业方面一直很优异,尽管在童年时期就经历了战争,他只能半劳动半读书,但是他仍然考入了莫斯科的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律系毕业(注意,戈尔巴乔夫不同于他的前一辈们的工科背景,而是选择了法律)。

**等到斯大林去世,我们看到,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新一代 “政治、知识双精英” 逐渐走向了苏联的最高舞台。而在苏联的基层,变化则是,革命结束时,厂长一般由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代表担任,而现在,厂长一职移交给了一位工科知识丰富、同时政治素养得到认证的青壮年来担任。**革命刚刚结束时,极少的知识阶级的成员属于布,极少的布党成员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现在,政治精英的儿女们拥有了学术资格(父母和社会一起供养他们去上不错的学校),而知识精英的儿女们通过知识的代际教育和一系列的考试也获得了政治资格(自然,他们的考试成绩会高一点),这种 “双资格”,给了他们在文化及政治两大领域的等级制度结构中的既得利益。布最初的一代认为原来把知识精英视为旧秩序的代表,并相信破坏他们从文化资本上所获得的特权是革命重任的一部分,现在,这个目标不再具有吸引力了。此时此刻的苏联正由红色工程师们管理着,他们是被一个有着明确等级制度的学校体系和一个信奉专家治国论的布尔什维克组织所选拔的技术官僚体系框住的。实现一个无阶级社会并清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目标,一直是苏联的立国梦想之一,但是,现在这一目标不再由阶级斗争实现,而是由工人农民文化的逐渐改善、使他们可以达到知识界的水平来实现的,而知识分子现在成了效法的榜样。**但是斯大林的论证始终没有错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一个阶层”,这一做法对于阶级流动性的改善需要深入的探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宁倡导的先锋队制度似乎没有那么明确了,到了 60 年代之后,苏联的领导制度不再像列宁,而是像更久远时代的社会主义的先驱 — 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制度,圣西门认为 “有能力的企业家和学者则是 “天然领袖”。他强调这种领导不意味着一部分人为自己的利益在政治上压迫另一部分人,而是意味着对物、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一个工业专家领导下的苏联更换了之前那个由极高政治理论素养的先锋队苏联。**而这些 “政治、知识双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工程师” 们,对于改革知识领域和学校体系的等级制度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就是这个体系的既得利益者。**此时的布尽管仍然有先锋队的描述,但是他本质上像一个技术官僚阶级,最终,这个许多人口中的 “特权阶级”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许多人谈起苏联的解体,总是会描述苏联最后时代的 “特权阶级” 或者 “官僚阶级” 现象,以及当今俄罗斯社会中的 “寡头” 现象,但是,极少有人去探讨这个所谓的 “特权阶级” 的来源合法性以及逐渐演变出来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列的先锋队的合法性在于 “科学和理性”,这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进步,他不再强调“血缘的高贵” 或者源自 “财富的多寡”,而是给予每一个“科学和理性” 的人进入先锋队的资格以及利用这种 “科学和理性” 去建设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但是,为了获得 “科学和理性”,如何处理“拥有科学和理性” 的旧知识分子的关系,“是否科学和理性需要以学校这种有着森严等级制度的方式进行”,以及“先锋队的资格是否需要扳倒作为俄国社会结构的传统制度,包括家庭、教会和学校”,这都是苏联留给我们后人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对苏联的解体原因做一个个人的总结。

**先锋队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步,但是先锋队制度中等级制度的结构,及严格的纪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进步模式,在精英再造的过程中,与俄国社会的传统模式,也就是 “家庭、教会和学校” 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布作为先锋队能够快速集结工人、农民、士兵的力量,建立起一个新的进步国家,但是随着布进入建设阶段,如何处理 “掌握科学” 的“旧知识分子阶层”,是一个至今都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布要依靠 “科学” 和“理性”去建设那个美好的未来,但是 “科学” 同样掌握在 “旧知识分子” 群体中,这使得他们同样拥有布所声称的先锋队的合法性。为了建设,布需要这种 “科学”,而且需要壮大自身拥有这些 “科学” 的群体,布的做法,或者说斯的做法是通过建设一系列的专业性极强的学校来壮大自身。在同样拥有等级制度的 “学校” 下,精英的再造依赖的 “科学” 和“理性”以传统的方式进行,造成了先锋队的合法性来源——“科学的、理性的”知识分配的不平等,并且造就了一个新的 “文化、政治双精英” 群体,这个群体天然地对改造 “体现先锋队合法性” 的“科学、理性知识的分配”有既得利益关系和抵触心理。这个群体难以克服自身历史的局限性,无法看出苏联内部新的阶级变化和群体变化,这个群体没有看出圣西门式的 “精英统治” 和列的 “先锋队政治” 的区别,导致其最终走向了圣西门,圣西门最后失败了,当然,苏联最后也解体了。

知乎用户 普凡​ 发表

世界上最纳闷的事情就是,在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为什么会存在不公平。

知乎用户 gjrhsyfyd​ 发表

苏联起源于 “十月革命”,从克伦斯基的政府被推翻,到 1927 年开始搞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 “村社” 制度被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彻底取代。而建立在这个新的经济基础上的就是“斯大林模式”。

这个模式的具体措施是这样的。 在经济方面,所有的生产单位都听从党的委员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并执行五年一度的 “国民经济计划”。这个计划是由政府下属的一个部即 “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所谓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制订的,并通过最高苏维埃批准。政府同时规定所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根据 “八级工资制” 下发工资,劳动者去国营商店购买所有的终端产品。 在政治方面,每个选区由当地的党组织和其他党领导的群众团体从党员和这些群众团体的成员中提名若干个候选人,由选民自由投票选出一人作为苏维埃代表,并可以根据相关程序罢免之。其他的措施详见《苏联 1936 宪法》。

但是,这个模式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①所有的劳动产品都归于一个抽象的个人。②没有反映劳动者的直接需求。 ③没有消灭旧分配。 ④没有消灭旧的政党制度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①和④。由于这两个原因,苏联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资产阶级,这个阶级(阶级是一个理论抽象)的利益与无产阶级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他们的代表者们没有任何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而是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但是他们需要革命为他们提供合法性,所以他们一直等待着斯大林的去世。然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夺取了苏联的最高领导权并巩固了他们的权力,于是通过路线方针的事实上的改变,苏联的党和国家都转变成了官僚资产阶级专政,所谓的 “苏联修正主义” 时期开始了。

在赫鲁晓夫时期,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还没有因为无产阶级专政的被推翻而完全消灭。但是随着所谓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和“利润挂帅”政策的实施,到了 1961 年 “苏共二十二大” 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消失了。但是新的官僚集团认为赫鲁晓夫的政策不能继续满足官僚资产阶级的需要,于是他被下台了。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扩大官僚资产阶级的权力,一方面苏联政府加强对社会的管制,另一方面,又纵容腐败。苏联的官员经常将工厂和商店中的廉价商品偷运到黑市上高价出售,以换取暴利。这种 “灰色经济” 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个自由资产阶级,这个阶级要求政治上实行西方的“自由民主”,经济上完全实行自由资本主义。而他们的代表者们则蛰伏待机,等待着机会去实现他们的 “改革”。

到了 1985 年,经过了几番权力更迭,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书记,标志者代表自由资产阶级的党内民主派顺利夺权。随后他们开始给同样代表自由资产阶级的自由派大开方便之门,解除对媒体的管制、纵容自由派的游行示威、释放支持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犯、并实行多党制等等,总之就是向所谓 “国内外敌人” 投降罢了,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其实同时处于这两个阶级的阶级地位的人在处于各自阶级的阶级地位的人中占大多数。这也就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官僚集团中没有多少阻力的原因。

但是即是这样苏联也不会解体,至多是被 “民主化” 变成所谓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罢了。这时,就要考虑“地方民族主义” 的因素了。

“地方民族主义”是伴随着自由派的崛起而产生的,起初他们的影响没有自由派的影响大,但是后来势力便与自由派旗鼓相当,比如叶利钦这类人。所谓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就是他们与戈尔巴乔夫谈判的结果,“地方民族主义”是主张国家分裂的,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其实在那个时候,苏联这个门面是否要存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已经实现了(其实还不彻底,苏共的执政党地位还在)。因此苏联国家形式是否要存在的争斗就变得十分随机和主观,不过是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追逐罢了,在这个意义上苏联解体就成了偶然事件。(即使如此,就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言,取消苏共是有益的,因为他们既然是靠反共起来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就坡下驴,戈尔巴乔夫的保留苏联这个门面的努力更像是一厢情愿。)

知乎用户 john lambt 发表

我国五六七十年代,城市,和农村都有很多商品经济,并没有去消灭,相反在三面红旗遇到挫折时,还退回部分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一个现实问题,适当的保留是对的,并不影响大局,但是领导层如果不坚持 gm 路线,而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比如工农业的社会主义体制,农村搞三自一包,城市工业搞承包制,搞两种劳动关系,这就在拆社会主义的根基,凡事不坚持社会主义路线而走到资本主义路线的所谓社会主义,都必将发生国家的根本性质的改变,乃至政权更替。

知乎用户 放猪小民 发表

石榴成熟了。

知乎用户 黄鹏 发表

人民创造历史。一个国家的走向,是人民决定的,少数当权者或许可以暂时压下人民的声音,但终究还是会走人民希望他们走的路线。

知乎用户 天狼的脚步​ 发表

回顾苏联的前前后后 69 年的历史,从 1917 的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国家诞生,他有过辉煌的时光,最后在 1991 年解体落幕,它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果实,如果问他为什么会解体,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苏联的工业化进程。1928-1932 年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1937 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化快速发展,但是代价是 1932-1933 年发生了乌克兰大饥荒,主要原因是当时想用办工业的方法推进农业现代化,当时苏联一是搞国防工业化,二是希望农业跟上发展速度,意图采用工业模式催快农业发展,结果拔苗助长,起到了反向效果。

但是苏联这样做也得没有办法,一战结束后,其实各国矛盾冲突根本没有解决,只是缓和了几十年,当时的国际环境,火药味一直很浓,谁都不知道战争几时又打起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每天吃个饭都不安心,感觉旁边有无数人端着枪盯着自己,苏联此时如果不疯狂发展重工业,几乎必死无疑,因此 SDL 铁了心要牺牲一切,集全国之力快步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哪怕乌克兰为此死了几百万人,也要毫无犹豫地向前走,但这也为民族分裂的情绪埋下了伏笔。

第二,后期无处不在的阶级特权。从勃列日涅夫开始,苏联内部僵化,公职人员开始权贵化,固定化,权力不再流动,没有对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遏制,这使得苏联官员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产生了一道越来越远的沟壑,这是苏共远离人民越来越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其实苏联也有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安德罗夫。他上台之后做了几项措施:1. 反腐;2. 推行家庭承包制;3. 给工业建设松绑;4. 扩大企业自主权,不主张过多干预企业。这个势头是好的,但是安德洛罗死的早,他的改革仅仅推行 2 年,1984 年就逝世了。后面的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成了压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确实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确实也会爆发,但是戈尔巴乔夫对西方舔得太深,已经超越了认知便捷。

![](data:image/svg+xml;utf8,)

第四,从对外方面来说,1. 是技术封锁,在 80 年代老技术得不到革新;2. 与中国交恶,苏联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要组建联合舰队,导致 69 年中苏交恶,爆发了珍宝岛战役,失去苏联的中国渐渐与美国搭上关系,实现外交性突破。失去中国,是苏联从大局上的一步死棋,中国其实可以为苏联的轻工业做补充,为经互会提供全面丰富的轻工业产品。现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面对美国与西方的制裁,中国市场向俄罗斯敞开的胸怀!3. 阿富汗战争,导致财政赤字。

![](data:image/svg+xml;utf8,)

总体来说,苏联从出生开始,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偏激的生存状态,可以形容成 “每一秒都在很偏激地活下去”,因为他弄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过的新政权,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很可能有很多国家也会学习苏联这条路,那其他国家就不要玩了,因此苏联刚一出生,就特别担心被欧美国家弄死,一五二五计划,光脚狂奔要进入工业化,搞完二五,二战爆发,千辛万苦打完二战,美国人又跟他玩起了冷战,为了活下去,苏联的整个工业体系,都必须以打打杀杀的军事工业为核心,轻工业系统一直没搞好。

所以从出生到死一直都在强撑,经济实力不如美国,死撑军事实力,科技,军事一流强国,但生活质量一般!

知乎用户 隔壁王叔叔 发表

大搞民族识别,族群划分就是苏联解的主要原因,白俄罗斯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分明就是一个民族,结果为了政治正确,为了拉拢分离主义势力。一旦苏联出现危机,这些所谓的民族团结典范也就迅速分裂了。

知乎用户 本人绝对精资 发表

你能告诉苏联人,为什么西方和美国生活得这么好吗???

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是,你的这套东西没有别人好,大家人心早就散了。为什么还要跟着你呢???你能告诉大家如何能过上大豪 si 牛排汽车的日子吗?? 连领导层都觉得不能。那不赶紧散伙还干嘛呢。

知乎用户 师爷 发表

一个修正主义国家,正如苏联,往往是从其核心区域开始腐烂,形成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集团

国家垄断官僚资本的属性不光是 “国有” 的,不光是垄断的,也不光是官僚的,而是政权、垄断和官僚的统一。

官僚们根据自己的政治地位直接或间接的瓜分国有企业。

国有资本不论经营状况好坏,不想出卖的谁出多少钱它也不卖。相比之下,私人资本可以轻易地被帝国主义的跨国公司高价收买,或分化瓦解。

它可以不顾一部分国内中小私人资本的利益,“横扫一切障碍” 般地強行扩展国有资本的利益,极其有效地进行资本的高速积累。

但是国有资本集团体系只适用于后期国家快速积累资本扩张,他的弊端在于官僚体系成员瓜分社会财富的权力不象完全私有制下那么确定。

并且官员内部权利交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官僚内部都花在勾心斗角上,想着怎么扳倒对方,获得更大的权利。官僚集团整体凝聚力涣散,只能通过不断的改良来聚拢。

正如苏联的结局一样,整体丧失凝聚力且官僚安全感低下的情况下,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不断激化,因为一场政治变动而彻底垮台。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俄罗斯到底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知乎用户 面壁者杨大眼​ 发表 1、 美国:你吃了两碗凉粉只给了一碗的钱。 伊拉克:我真的只吃了一碗。 美国:你怎么证明? 伊拉克:你不信你把我胃掏了看。 美国:你们作证啊是他要我掏的。 围观群众(西欧):是是是。 2、 美国:你吃了两碗凉 …

俄罗斯为什么攻打乌克兰?

知乎用户 凤凰新闻 App​ 发表 谢邀 人在基辅,刚下火车 一边走路一边码字 昨天就有很多人私信再问,俄乌两国为啥开打了,他们到底什么仇什么怨?这里面为啥还有北约和美国的事情?在搞清楚到底啥情况之前,我们先来捋捋俄、乌的恩怨情仇。 这两国 …

如何评价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知乎用户 阿疯 发表 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这个样子,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也非常厉害。只不过实际操作极其困难。新中国学了十多年,苏联专家手把手的交了五年,中国连门槛都没有迈进去,只是在门口看了看,由于实在太难不如自己搞吧。 中国的 “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