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专家称「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实际情况如何?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

·

其实是死于社会压力。

学校就是社会。爹妈如果是没文化的苦力,家里不管他们的学习,还能一个人养活一家五口加条狗,能买房买车,每天回家锅里都有一只鸡,这样的生活他们会鸡娃吗?

就是因为这种好事不存在。拉车的扫大街的出苦力的赚不到钱一身病,没钱自然没时间陪孩子。你一小时如果赚的钱够吃一个月,你每个月干一小时剩下时间玩不香吗?

学校它只是社会的预备役,社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里面一样会有,一样解决不了。孩子累死在学校,打工人累死在岗位。

人生不是赛跑,根本没有所谓的起跑线。只有人吃人。

你被吃了,只能鞭打孩子让他有那么一丁点概率不被吃。更大可能性早晚都是被吃,说那么多面子话有个屁用。怎么不行行好让这些打工的也拥有一些躺赢的可能性呢?做梦。你躺了,某些人的活谁替它们干啊?

关键这些人还嘴上闲不住,社会的残酷把成年人的学习热情榨干了,把底层小孩热情榨干了,还得装模作样出来说两句。搞得好像自己多牛比似的。上层家庭里面出来那么多败家子,上亿挥霍,脑瘫一次顶打工人过几辈子,不照样天天人五人六的。

吃着驴血馒头,还得嫌驴拉车不够优雅。

·

知乎用户 猫耳朵​​ 发表

我之前完成过两次半马,将近三小时没法刷手机,路上很无聊,几乎机械式运动,于是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1. 如果我们把某个目标定义成终点,比如跨越阶层,可能达到这个终点都需要差不多的努力。但有人生在我的终点,有人生在我的半途。但绝大多数人是在同一起跑线的。同时我可能也正在别人的终点。

2. 如果观察会发现前面 3-5 公里,我像被蝗虫掠过一样,所有人拼命了跑,速度很快。但我知道我是七分半的配速,所以我在压着速度,没有被带跑偏,没关注短线成绩。

3. 那些平时训练比我努力比我多的跑在我前面,很正常,那些装备比我好的人可能也跑在我前面,那些有教练训练的人大概率也跑在我前面。这都很正常。但我知道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那些不知道自己配速的人会在后面给我让路。

4. 超过 5 公里之后,就会发现,不断有人的速度慢下来了;超过 10 公里就开始有人变成走,有人停下来,有人受伤退赛…… 于是我同样的配速开始超越别人。

5.12-15 公里真的很难熬,感觉跑得比走得还慢,但熬过这个极限,就能跑到 20 公里。

6. 最后的 1 公里,没有什么鲜花掌声,甚至心理没有太多欣喜,只有一个念头,终于 tmd 到了。

7. 缓过来才想到老俞当年说的那句话:我的同学都很厉害,他们 5 年达到的成就,我努力 10 年,10 年追不上就努力 20 年,20 年也追不上,就保证自己身心健康,把他们都送走了,总追上了。那些大神 1 小时完成的半马,我 3 小时,怎么了?我跑完了!全中国完成过半马的人有多少?老子跑完了!

8. 其实人生大概也是这样,我们想跨越阶层,不断地跨越阶层,于是就一个马拉松接一个马拉松,别人几代人完成的积累和成就,我们希望一代人、两代人就可以完成很多个,于是拼命卷。但大部分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配速是多少,平时训练成什么样,甚至目标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体力分配才能到达终点,什么时候应该补给…… 一无所知,就上场了。那大概率只能受伤离场。

9. 所以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家长得知道自己家小朋友有没有跑步天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如果有天赋他们的极限值在哪儿,如果不适合,去找他们适合的有天赋的项目。

10. 训练要经过科学的实践,不能不管他们的身心健康,一味拼命跑能不能训练出优秀的运动员我不知道,但大概率会训练出伤员。

11. 制定他们可以执行的训练和比赛战略是教练(家长)需要做的,逼我这种三小时选手必须 1 小时完赛,只能分分钟死给你看。

12. 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个比赛,然后要根据反馈(成绩)选择下一次比赛的目标,并调整训练计划,只知道往前冲的是蛮牛。

13. 休息是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14. 如果发现拼命也不能完成,就往前走,走到哪算哪,至少孩子可能在别人的半途。

15. 最卷的两拨人,一个是自己 2 小时完赛会跑但不会做教练的生了个不擅长跑步的孩子和自己弃赛了逼孩子往死里跑的。

16. 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是比赛前最重要的事,比训练技巧、目标都重要。


千赞补充~感谢大家~

看了一些评论,我重新思考了一下,更新如下。

首先,我想说人生可能不只是马拉松,我错了,上面的马拉松差不多是出新手村的那前 21 公里,几乎所有人都要上场,而且可能有人加分只跑 16,但大部分人还是 21 公里的。

新手村(小学 6 + 初中 3 + 高中 3 + 大学 4 + 工作前 5 年或者研究生 2 + 工作前 3 年或者没上大学上了技校 3 年 + 工作前 6 年),这阶段可能是跑的。大概的区分,别在时间年限上死杠啊,为啥后面技术的我觉得时间会长,比如厨师,可能切墩都得切 3 年,我爷是特级厨师~

无产打工人:手停口停,打工人的后期可能是自行车

中产(有点钱的无产打工人):手停过段时间口停,可能是开小车

有产(比如资本家):手停口不停,可能是火车、飞机、赛车

为什么换交通工具啊,我觉得每个阶段需要的能力模型是不同的,所以工具是不同的。

好了,大部分大家在跑步期间卷是什么呢?

1. 补给有限,需要争。比如马拉松,跑前面的有香蕉,所有人都有水。但前面 1 小时完赛那些人可能啥也不用吃,人家不争这个。后面如我 3 小时的,有没有其实没得所谓。就中间那些觉得吃上了好了不起啊,就是因为有香蕉才要使劲拼,你细想这逻辑?

2. 是,有淘汰率,可能上不了大学,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健康积极努力的,能持续向上的,就算学个技工,都能成为佼佼者,学个手艺也能成匠人,学个厨师也能成为大厨,为什么不可以?就因为出新手村,你考了研,毕业三年差不多就能出,学技工需要 6 年,丢人吗?

3. 一个新手村就给搞残了的孩子,你指望他人生后半程怎么样呢?如果他出了新手村就没办法继续往前了,你们觉得值就继续卷,特别简单。但我发现我身边很多心理出现问题的朋友,没办法继续跑了,他们需要停下来休息,且想清楚方向,出了新手村再休息,各种成本都要更高。

4. 好了,出了新手村,这个时候你发现,有人还在跑,有人自行车,有人开上了车,有人开了飞机。不公平吗?你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你没有,如果你有你一样会开,那么别人有凭什么别人不能开?所以大家生气的不是世界不公平,而是自己没有,于是谁都不可以有!

5. 所以新手村就好像黄粱一梦,所有人都在一起学习生活,你会想起那个开车扬长而去的朋友,上学的时候是个 sb,跑的没有自己快,没有自己努力,但人家没有那么努力的前提是,可能人家很早去学了驾驶证呢?

6. 于是出了新手村,我们看到每个人换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向前,有的人卷不动了开始躺平休息,或者拐个弯退赛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有的人继续前行,希望混到中产甚至有产,但他不知道每个阶段的能力不同,用跑的方式一直向前,怎么都到不了。有的人结伴骑行,研究风向、风速,制定战略方案,一起跑到终点,可以一起换车。有人独自前行,孤勇但疲累。有人一边走走停停,一边怀念新手村的时光,抱怨那个已经看不到的 sb 不就是家里给买了车么,自己当年多么多么的风光,现在还骑个破二八…… 当然也有人上了别人的车……

7. 偶尔遇到了个堵车,骑行的人可能会超过汽车,觉得自己好厉害啊,好牛逼啊,你开宝马怎么了,老子不是照样超过你?!等人家不堵了,一脚油门扬长而过,你比个中指说,c,当年你开车老子不也超过你了?酒桌上永远都在说,老子当年骑车超过了一辆宝马,你们知道吗?大家说厉害厉害啊,你绝口不提人家堵了车,根本没有动。

8. 所以我想说,从出生就意味着每个人人生要走的路可能本就各不相同,不要觉得新手村大家都在一起的虚妄,等出了新手村大家也是一样的速度。

9. 如果你盯着别人的速度和交通工具会迷失自我,会自暴自弃,最重要的其实是:**我到底想要走哪条路,我怎么可以到达。然后一旦选择了,别再后悔。最后到达了,很好,最后没到达也尽力了,我认。接受自己本来的位置,盘点自己手里的资源,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吗?**若我想要世间繁华,看花开花落,那么停下来找个小院儿,就放弃功名利禄。若想要成为人上人,不断超越,就放弃岁月静好,自己拼命努力,咱就是不能祖上没积累,自己啥都想要,还不想为此努力的同时大骂怎么别人都有。既要又要还要,太贪心了,不好~

10. 做家长的逼这孩子拼命卷的,不如想想自己能不能鸟枪换炮,当孩子还在新手村的时候,你想想怎么把自行车换成汽车,等孩子出新手村了,送 ta 一辆汽车,这比逼新手村的人抢香蕉重要。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自己放弃了成长,逼别人努力背着自己跑,你是寄生虫吗?

11. 那些有车的人没有风险吗?他们拼车的装备、团队速度、领航路书的能力、自己的操作、线路的规划、在没有路的时候如何辨别方向。而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分分钟车毁人亡,团队直接解散。

12. 那些开飞机的,同上。

13. 大部分的人啊,其实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真实的情况,困在新手村缥缈的梦中,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也不盘点自己的资源,不知道前方的风险,还…… 啥都想要。

the end

燕小七

5 次咨询

5.0

20473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燕小七​ 发表

你知道工蜂吗?

蜂群中工蜂占了大多数,蜂群中的大部分工作也由工蜂承担。
工蜂无愧于 “勤劳” 这一称号,因为历经短促的一生,它们似乎没有从工作中停歇下来过。可以说,它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寿命的长短与工作强度蜂群群势很大的关系

对于蜂群而言,工蜂就是绝对意义上的耗材。

拼命地用,别心疼,就算用废了也还会产出来下一批,反正也是工蜂们担任饲喂小幼虫的工作。


这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

我从小到大对起跑线这个概念都很困惑。

我们的家长或者说社会层面,天天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是却很少有人愿意谈的一个问题是:

如果说起跑线在幼儿园、小学开始的教育,那终点线在哪

教育专家和学校的老师们,

你们把人生比喻成马拉松的赛跑,你们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们强化起点和过程的价值作用,这些都没问题……

可在你们的语言表述里,总是非常巧合地规避了人生阶段性终点的讨论

起跑线和过程应该算是人生的努力阶段,那人生阶段性的终点线,私以为应该 是努力过后的收获。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教育模式的本质是什么?

从上而下的 只强调付出,不强调收获

这甚至不是教育的本质,而是社会的本质,大家都在耍流氓。

有人说并不是这样,努力还是有收获的,我因为如何努力,考上了很好的中学或者大学……

但很明显,连学业都尚未结束,还没有看到学业结束后的人生状态,顶多缓口气喝口水,无论如何你都要接着往下玩命跑,这算不上跑到某一个终点。

真正的终点,得是考研 / 考公 / 找工作的上岸,因为这之后你可以主观选择是否继续跑、什么时候再跑,这才是检验阶段性努力成果的时候。

然而无论在职场里还是学校里,我见到最多的都是老师 / 老板跟你讲:

不要太在乎眼下的收益 / 收入,要多努力,学到的知识 / 积累的工作经验都是你自己的。

回过头看问题,为什么这 20 年关于中小学教育的减负,看起来一直在起反作用,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的学生越来越累?

因为搞教育的人,往往只需要为你眼下的起点负责,而不需要为你日后的终点考虑。

你跑完他在的这一程,日后的死活,跟他无关

这不仅导致教育和现实的脱节,更导致了一种把人累死 的惯性

幼儿园老师只在乎自己提供的课业丰富程度是否能让家长愿意掏钱,

小学老师只在乎自己班有几个同学能上当地最好的初中,

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只在乎拼命让学生卷然后以更高的成绩更好升学……

至于卷完之后的疲惫不堪和热情殆尽,那是下一程的事,又不会对我的教学成果造成什么影响。

哪怕社会里的私企老板,也只在乎你眼下能为他创造多少收益,根本就不会把员工人生的未来处境纳入自己的考核标准里。

至于你燃烧奉献被我重新输送到社会上后到底能不能活下去,那同样是你下一程的事,又不会对我的公司效益有什么影响。

哦,还是有影响的,能肆无忌惮输送人才到社会,对企业收益明显有正面意义。

至于耗材的死活,谁在乎?

工蜂的人生,只有奉献与燃烧,然后被冠以勤劳之名

无论是老师还是老板,所有人都只想管理你当下的起点,而不肯为你的终点负责。

今天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包括我妈,可能都陷入到了这种 “过多强调起点价值” 而忽略了 “终点在哪里” 的逻辑陷阱。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努力学习,不把起点跑好的结局,现实里可能更加不容乐观。

无论如何,大多数人终点的处境就是堪忧的,这是今天社会结构带来的无解困境。

我也没招。

都是吃屎,那些曾在起跑线上累倒的,还是有优先选择吃哪一坨的权利。

最后分享一首小学背过的古诗,作为这篇回答的结尾: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学得百科成才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知乎用户 寻尘客​ 发表

这大概已经算是常识了。

别的不说,譬如近视,很难避免,因为户外运动时间太少了。

小学生一年级开始就是大量的家庭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玩。

周末又一堆辅导班和兴趣班,也基本在室内。

孩子累,家长也累。

孩子累的结果是,对学习厌倦,对生活厌倦,长大了对学习乃至生活失去兴趣,心理脆弱,生存欲望降低,繁殖欲望也降低。

家长累的结果是,繁殖欲望消失了。

表现在社会层面,那就是出生率的断崖式下跌。

……

我并不是主张放弃我们的基本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相当于西方的精英教育

把每一个孩子当精英来培养,我觉得这很好。

我家小宝幼儿园中班就学会背大量古诗了,幼儿园有着教学大纲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包括生活技能和知识。

我觉得很棒的,比打着快乐教学的旗号进行纯粹放养要好。

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如果也能像幼儿园一样,既按部就班教各种技能和知识,又能劳逸结合,边玩边学,也没有那么多的家庭作业,那就好了。

最关键最关键的一条在于,幼儿园的所有学习任务都是非强制性的,而是引导性的。

打个比方,学校制定了教一百首诗歌的任务。

幼儿园是老师努力教你一百首,但是并不会强制每个学生都必须全部学会。

小学就不一样了,你必须学会,甚至家长还主动要求背二百首。

有的家长委员会还要求老师加戏,嫌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

究其原因,四个字:升学压力。

升学压力下,老师追求优秀率,家长追求名校升学率。

双方一拍即合,压力全部到了孩子身上。

并且还是无差别打击——所有学生都被强制性要求达到某个水平。

这对于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巨大的压力。

(据说人才比例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十左右)

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被当做尖子生看待,他们都得从一年级开始与尖子生展开竞争。

好了,口号来了:勤能补拙

于是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必须承担远超他们这个年龄段所能承受的压力,透支他们的时间、健康、热情、兴趣,乃至生命。

近视,就是透支的一个象征而已,其他更多看不见的透支,要等到上了大学之后才能看到。

所以我们老领导曾经很无奈:现在学生一自杀,家长就来闹 ,其实大学有点无辜,因为自杀的种子大学之前就种下了,只不过刚好到了大学才长出来。

大意如此。

肯定他说的不全对,但是至少也说明了一部分原因。

……

人们一定又会说郑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以理解。

家长为什么焦虑?

是他们望子成龙吗?

有部分是,但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恐惧:怕孩子将来过得很惨。

为什么农民比城里人更敢生?

我以前以为是文化的原因。

现在想,其实不全是。

农民其实是有产阶级,家里有房有地,有退路。

农民确实苦,没有前途,但是有一条城里人没有的优势:有托底的保障。

所以国家不统计农民失业,是有道理的。

因为农民有土地,饿不死的。

但是城里人就不一样了。

一旦失业,压力之大,真的难以想象。

尤其是当你背着房贷、养着娃的时候。

所以所谓中产阶级,其实其心理压力远远比农民要大。

他们想要更上一层,也主要是出于一种对跌落的恐惧。

因为他们身下没有托底的。

他们没有退路,所以只能内卷

杀出一条血路,才有安全感。

郑教授自然不用担心自己孩子,可是普通教师显然不行。

譬如我老婆就很焦虑,怕非升即走 ,怕失业,怕未来。

一个博士尚且如此缺乏安全感,何况是其他人呢?

我常常在想,我失业了怎么办?

孩子怎么办?

如果只是我自己,我毫无压力。

但是有孩子,就得夹起尾巴做人。

我比妻子强的一点在于,我出生农民家庭,老家还有宅基地可以继承。

我失业了还可以回到老家住,不用交房租,还能在院子里种菜,自给自足。

化肥种子的钱,我写点东西就轻松挣了。

……

所以我有时候会瞎想:如果真的经济大萧条来了怎么办?

也许给所有失业的城里人直接分配土地和宅基地,是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第二次知识青年下乡了。

知乎用户 简在我心​​ 发表

不仅是累到在起跑线上,也是输在起跑线上。(有钱人除外)

这两个其实根本就不冲突。

输在起跑线上

1. 输在目标上

相信最近高考来临。大家应该是看到了很多高考题目。

就以北京的考题来对比世界各国的以及中国古代的。

今年北京的考题为双奥

众所周知,中国作文核心就是两个,一个是要猜出题人的意思,一个是考验文笔,就是写的辞藻华丽。当然立意也很重要,就是如何能旋转的用不同角度把双奥夸出花。考验的我个人理解就是拍 XX 的能力。

当然也不是每个卷子都差不多,但是大差不差。

我们反观中国古代的科举试题。

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科省试的论题是 “刑赏忠厚之至论”,典出《尚书》孔安国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意思就是大概就是讨论刑法的判罚是否合适,当然我的文言文现在已经生疏,有懂的可以解释一下。

我们再看下当前国外的情况。

美国以 ACT 为例

智能机器

我们每天依赖的许多商品和服务现在由智能、自动化的机器而不是人类提供。机器人在曾经有人类工人的装配线上制造汽车和其他商品。现在,我们的许多电话交谈都不是与人进行的,而是使用复杂的技术进行的。我们现在可以在没有人工收银员的帮助下在各种商店购买商品。自动化通常被视为进步的标志,但当我们用机器代替人类时,会失去什么?鉴于智能机器的种类和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值得研究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和意义。

法国高考(三选一)

1. 欲望是我们的缺陷的表现吗?

2. 遭遇不公,是知道何为公正所必需的?

3. 就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逻辑体系》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德国高考(二选一)

1. 根据 Claudia Fromme 一篇报纸文章,讨论中性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和语言实践性影响。

2. 根据 Matthias Heine 的文章 “德国语言焦虑”(German linguistic angst)讨论当前以及历史背景下的语言批评与语言规范化。

文章就不附在上面了。

日本高考,统考不考作文各学校才考

京都大学经济学部

根据饮食习惯和花费的 5 个相关资料,论述儿童饮食状况、背景以及老年人饮食生活的特征和变化等问题

东京大学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出现了 “科学不一定就带给人类幸福” 的言论。在此必须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科学”,拥有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两方面的意义。以此为题,论述科学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新加坡高考

1. 统计数据作为规划未来的指南有多可靠?

2. 人类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适者生存?

3. 讨论:是个人取得体育上的成功,而不是国家。

当然作文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方面,这类问题还存在数学,英语,语文,历史,政治,物理等方方面。

至于中国式笑话,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也是典型的问题。此外就现在中在那里执着的考语法,外国实际使用中都不一定如此在意了。

你在起跑的时候,目标都已经错了,你还谈什么起跑线?

以我个人在中国的教育经验,我觉得中国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顺从性,其实我一开始出国的时候,到没有追求特别多,我当时有比较简单的想法是,我不能让我小孩小的时候把时间都花在学会如何顺从上。

如果中国人从小都是学的理性思考能力,作为写的都是如何阐述观点,如何辩论。(其实就像知乎上面写回答一样)那才是合理的语文考试内容。我相信如果是如此,我底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杠精。

2. 高考的核心目的应该是,筛选人才。次要目的是区分人,给人评级。

首先我们正常逻辑,你做一个东西出来是要有目的的,而最后一定是根据目的反向考核你的成果的。

目前一次考试是否能起到筛选人才的目的,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反馈和审核。到现在也没有中国教育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到底什么样的题目能筛选出人才,哪一年的卷子筛选人才效率最高?高考命题组好像成了完全没有监督的一群人,没有任何 KPI 的一群人。

但是其实高考反而现在是有 KPI 的,KPI 是题目的难度设置的合不合理,能不能保证各个分数线的人成平滑状态,能不能让命题官眼里应该考高分的人,考到高分。

能不能有效的区分人,反而成为了命题官的首要目标。

即使现在一个语文阅读理解,连作者来了都看不懂,也没人去因此做出调整。也没有人觉得语文阅读理解这一考法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反正只要能根据回答给出 1-5 分就行了。

再比如以,常见的语文古诗词背诵为例,因为要甩开差距,就必须在古诗词默写时区分,简单默写题,中等难度默写题,高难度默写题。

而为了追求高分,就必须背诵所有古诗文。而从没有人研究,也没有人做过调查,是否能顺利背下所有古诗文的人,对古代中国文学的理解就更深刻。而所谓的阅读理解,到底是考察的学生什么素质?情商?逻辑思维能力?还是猜老师心思的能力?

出题人基于较差的科学素养,缺乏命令逻辑,从而导致正常考试开始毫无意义。

可能整个义务教育 12 年,你学习的就是如何考试。

累死在跑步过程中

我记得我当年高考的时候,实际情况还是非常悲惨,早上 6 点多就要起来去早自习。晚上接近 10 点才能下课。

特别高三就是在不断的复习,重复之前的题目。

结合上文,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高考不就是和出题官在博弈,博弈什么?博弈你到底能不能猜透他们的想法。

而这折射进现实,就是你能不能掌握做题技巧。做题技巧就是在和出题者的博弈。

当然这些知识点也不是完全没有,我觉得至少学了一些基础知识是对我有所提示的,但是只能说微乎其微,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学习所谓的应试技巧。

所以,按正常的逻辑。

高考应该是根据智力高低,逻辑能力高低,沟通技巧高低,创造力高低,体育能力高低,艺术能力高低区分出各种人,并把人分配到不同的学校中去。

如果真的现实照射进来,是如此,那么确实不用太辛苦,因为考查的基本上是天赋。而非后天努力。

而中国变成了,先天的能力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后天如何努力补足你的技巧,当很多事情是由后天去补足的,那自然辛苦。

中国是有很多实际情况的,比如人特别多,竞争特别激烈。但是尤其以语文为代表的学科,我觉得除了折磨人还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知乎用户 多伦多方脸已黑化​ 发表

你们哪,还是太乐观。

累倒…… 起跑线……

还有这种好事?

实际情况是:有人随手画了一条线,说这是起跑线,一群人便搁那累死累活,还主动交钱买票。结果,一转头,发现画线的人已经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实际情况比你想象的还要严重,就说扬州这边吧,经济条件虽然在江苏不算很好但是在全国也算很不错的地方了,教育资源和北上没得比但是超过全国百分之 70 的地区还是可以的,学到过的什么样的日子呢?

双减之前我们这也就初三有晚自习,毕竟考高中了能理解,双减之后初一开始就有晚自习了,现在初一的学生写作业写到晚上 10 点多正常的,11 点多 12 点多也不奇怪,第二天早的 7 点到校 6 点半起床,睡眠不足是老问题了只要中国人都懂得,基本从初中开始就不可能睡眠充足了。疫情之前还能双休初中,几次疫情封城,现在很多学校就放一天,在补疫情时候拉下的,关键疫情期间你也没让孩子休息啊,一周六天网课从早上到晚啊。都知道网课效果差,基本相当于没学,也不会让孩子休息,然后解封之后开学了重新学,还要压榨周末时间把疫情期间的不起来。

现在丧心病狂到什么程度?中高考要用考场,其他年级放假,没关系,再加上网课。老师要监考没空上课?没事摄像头开着在家写试卷。

以前我们寒暑假作业都是抄的,最后几天狂抄,现在科技进步了,丁丁天天打卡,什么时间段写什么作业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写完拍照丁丁提交,

到了高中你看看一个班上有几个不戴眼镜的,屈指可数,这还是明面上可以看到的,很多疾病看不出来的,我有的学生腰疼,这不是个例,好多学生毕业就去医院开刀,长期坐着弯腰,还有肩膀脊椎,都多多少少有问题。胃也是,长期吃饭时间不足 10 分钟,吃饭从小就说要细嚼慢咽,高中哪有那个时间啊,随便爬两口就行了,晚上回去吃夜宵吧。更别提小卖部和食堂问题了。

高中强度完爆 996,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高考兵工厂毛坦厂中学。还有人用日韩对比,我都懒得反驳,日韩学生是不轻松和欧美比,但是中国学生时代拿什么和日韩比?

知乎用户 徐琨 发表

因为如今中国人对人类的认识抱有一种极端的自负。

以为给孩子学什么他就会什么,丝毫不保留他原本的天性,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人塑造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结果就是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牲口。


分割线,以上只是在谈教育的因果关系,关于人的创造力如何丢失的关系。以及让你重新评定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更新对人类的认识。

列举几个

1. 人的视觉是有限的,人的听觉是有限的,人的思维是有限的。

2. 人类本是有七情六欲的,不是纯粹理性的生物,“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 “自律即自由”,绝非一日之功。

3. 不要把孩子当成圣人去教,以为他们怎么教就怎么会,教不会就说他思想不坚定。

4. 挖掘古老的中国智慧,不要数典忘祖,更不要在数典忘祖的基础上以为自己药丸,盲目求外。

把 “人” 替换成 “我” 同理。

回归分割线主题:以上是基于人类心智的发展规律,谈论教育上的因果关系。

评论区在那谈政治,在那哀嚎的一律删评。

知乎用户 者也 发表

郑强一直是我崇拜的一个人物,他说的太对了。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所谓 “学习”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出人才那都是副产品。**淘汰足够多的人口数量去替既得利益者吃生活的苦,这才是隐型的 “学习” 的根本目地,比隐形战斗机的隐身能力都强。**有人哀叹:“学校就是天才的屠宰场”。这句话貌似比喻句,实则真陈述句写实。因为这 “世上” 本来就不需要、也不希望过多的 “天才” 冒出来。这是当今世人,尤其中下层普通老百姓最应该尽早参透的一点,如果你看到这里,你应该是幸运的,不然人生会有很多痛苦和迷惘。

西方教育的一个理论基石就是认为教育只是负责唤醒学生体内已经存在的天赋,而无法赋予学生新的学习天赋,也就是说,西方人认为,如果学生没天赋,教育是无能为力的,爱因斯坦只有一个,仅仅靠努力吃苦不可能再教育出来一个新的爱因斯坦。韦东奕也只有一个。如**今西方 “主流经济学”,能被国人奉为地位最高贵的显学;西医能在各大网络论坛上把中医压的死死的;可同为西方高贵洋血统的 " 学习天赋论” 怎么就那么不好使?**怎么反而被中式 “勤能补拙论”“学习不好就是懒论” 压的抬不起头呢?平常跪拜西方一切理论的人怎么唯独不跪西方教育理论基石?这么不孝吗?

孩子们进了学校后,慢慢被考试分数、排名、重点学校等等浇灭了学习热情,孩子们这才明白: 学习原来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是为了获取快乐满足感,不是为了创新发明,不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而是为了把别人的头踩在自己脚下,踩着别人的头往上爬,评价你学习好不好的标准不是你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像袁隆平一样贡献了什么,而是你只要比周围的竞争对手分数排名靠前就行。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之上公然宣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 是为了跟别人争夺成年后的猎物优先分配权和争夺异性资源交配权,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

简单说,资本主义语境下的 “学习” 并不是真正的学习本义,而是披着学习外衣的欺负人的阶级压迫工具,失败者万劫不复。

带着巨大的害怕失败的恐惧,“学习” 也就成苦了。

学习仅仅是为了挤上车,把别人挤下去就行,至于知识本身不重要,只是工具而已。

作为欺负人的工具, 具体操作上,学习就变的非常苦:学校里 “学习” 效率低下,填鸭和浪费时间并重,有的内容是违心错误的,考试题注重技巧迷惑陷阱,但不注重实际应用,等等,都让 “学习” 很苦。

在这种考试题目熏陶下,学生要被打磨得精明,世故,狡猾才能适应校园生活,在毫无实践的情况下,会写着口是心非的标准答案,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虚伪,要敏锐感知题目哪里能抄近路走捷径,哪里可以投机取巧,哪里要避开迷惑陷阱。学生比拼的是 “走后门” 的熟练程度,机械记忆能力,这不就是玩游戏高手吗?就像某大教授所说,他们大学培养的尽是些精致利己主义者。

但是一旦涉及真正的生产生活中,游戏高手的技能就没用了,只剩下狡猾和精致利己的技能,

很多人工作当中就运用上学考试学会的应试技巧,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说大话,少干活儿,多捞钱,把别人辛苦劳动的成果和荣誉都据为己有,把别人都挤下去,自以为聪敏,洋洋得意。而勤恳工作不会偷奸耍滑的人受尽欺负,这些都让人觉得 “苦”。

**所以很多单位有 “混的好”,和“混的不好” 这种说法,学习好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去“混”,去当高级混混。与那些街头打架的武混混相比,本质上也没高级到哪里去。**它们混垮掉很多好企业好公司,自己吃饱捞足后走人,留下烂摊子。

人为的制造 “苦”,目的其实是为了制造剥削,某些人就可以从中获利。他们需要把自己的超级快乐建立在工人的痛苦之上,工人越苦,某些人越甜。

某些人就指的就是资本家及其附庸阶层。

资本主义文化有两大 pua 法宝,其中之一就是学历歧视。

LPRi6tL"> 学历歧视的经典 pua 话术之一就是: 你不吃学习的苦,你就得吃生活的苦。

资本家最需要的是大量低端劳动力,就像拉磨转圈的驴,用学历歧视 pua 剥夺普通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就可以把他们当驴一样使唤了。去东南沿海所谓的 “发达省市” 的工厂看看,每天高强度上班十二个小时以上,每个月休息一天都保证不了,白天黑夜倒班,头昏脑胀,还有工伤劳损的风险,骨髓都要榨干了,真的是生产队的驴的劳动强度,如果天天转圈拉磨不休息,驴会疯的,所以为了控制住驴的情绪,主人就给驴戴上安抚眼罩。看不见路的驴,拉磨不容易闹脾气。

学历歧视 pua 话术就是人用款的安抚眼罩。

让驴认为自己拉磨吃苦受累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学历的罪过,所以安心拉磨没有怨言,别整天要求加薪和放假,这样才可以给资本家贡献稳定的收益。

知乎用户 继续者张付的粉丝 发表

避重就轻,转移矛盾了。

就孩子教育问题上,现在最大问题真的是 “累死在起跑线上” 吗?

实际真不是。

这言论是一个标准的先问是不是,忽略有没有的转移视角提问方式。

真的,你现在往教育界看看,那是 “累死在起跑线上” 吗?

大哥,累死在起跑线的前提是什么啊?

你得先有个线啊。

就现在的教育环境,有的孩子出身就站在其它孩子的终点,起跑线就是人家的终点线,搁着渲染累死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多少是有点不当人了。

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说的很轻描淡写,但实际相当于什么吧。

抛开事实法律不谈,我们说难道受害者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讲真,多少是有点离谱了。

不同地方学生差距难道不大吗,你在北京上那些的四中什么的,你去清华北大什么难度,你在河北大山沟里,你去清华北大什么难度?

清华北大一年在北京录取多少人,一年在河南录取多少人,什么比例大家心里不都清楚吗?

还中国孩子累死到起跑线。

大哥,有的人把自己的孩子直接放到终点线前一米,孩子只要不傻,假期出个国,平时正常学习就能到终点了,而其他的人的起跑线离终点线有个十万八千里,人家都快跑吐血了都还看不到终点,你说人家不用力跑行吗?

讲真,中国孩子卷这是事实,我也不想说别的,但中国孩子这种卷绝对不是什么 “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这种言论能解释清的。

自始至终中国教育都不是完全公平的。

你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比以前累了,就说什么孩子都是累倒在起跑线上这种话。

真的,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讲,他们原本就输在了起跑线,他们只能去卷这个赛道。

我不妨把话说明白了。

你把北京那几所小学的师资力量推向全国,把高考学籍给取消了,各省录取比例调成一致,你看孩子还累到在起跑线不了。

知乎用户 曹多鱼​ 发表

来,我们聊一个问题: 3 岁开始抢跑的牛娃,能上清北吗?

现在有很多短视频里的孩子,3 岁每天做题,5 岁认字 2000,每天刷刷的刷题读英文,大部分家长一看,天哪,我家孩子还在傻玩,急了!妥妥的输在了起跑线。

以前我也觉得这样的孩子好棒啊,但现在我觉得,好可怜啊,并为孩子未来的后劲儿担忧。

什么是后劲儿呢?

后劲儿不是开窍了,而是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多学科多领域多逻辑的学习,这不是简单的靠刻苦两个字就能做到的。同时,他的内心或者学习力还留有余力给需要更多时间的学习内容。

但你觉得,一个孩子从 3 岁开始早早全力以赴的学习,他后面还有劲儿吗?

2-6 岁,正是孩子无限创造力爆发的时候,是他们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最好的时候,是他们渴求世界最积极的时候,是他们一生中最能无忧无虑玩的时候。

而做题,本身是个趋于接近模仿的过程,孩子早晚都会做题,为什么要那么早呢?一个孩子早早被对错答案封住了想象力,这就是牛吗?

你知道一个孩子早早习惯于模仿和没有思考力的结果吗?

反过来说,为什么四年级以后,早期的牛娃都不见了?

他们泯于众人间了吗?

是的!大部分是的!

一部分是学累了,身心俱疲,家长也不敢再逼了。

另一部分是思维和逻辑跟不上了。

你有没有发现,一二年级很多孩子早早学完了,他们从 3 岁到 6 岁都在学一二年级那些东西;看上去好棒,可他们花了 3 年时间在学,做了无数题。

三四年级之后,还有这样多的时间吗?且三四年级恰好是思维变化大,逻辑要求高,各学科能力要求骤升的时候。底层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就是上不上了。

而这时候,你再去研究什么底层逻辑已经晚了,孩子的思维模式已经是刷题无数的模式,而不会深究原理和逻辑。

孩子不再会问为什么,不会研究更多的可能性,不会研究为什么别的方法不行,不会想除了学习我还会什么。只会闷头学,但为什么学,不知道。

而这一切 2-6 岁时候你就用早早学习做题给孩子全盖住了。他们习惯了用三年的时间去学习一二年级的知识,未来的求学生涯里,还有那么多时间能提前学吗?当孩子习惯了提前学,无法在课堂抓住有效时间当堂消化理解的时候,差距就会迅速拉开了。

这就是四年级现象,或者说初中跌落神坛的真相。[/cp] 现在网上有各种超前学的孩子,不是 3 岁认知 1500 个字,就是 4 岁在刷练习题,家长们一看就焦虑了,想都不想就各种买教辅买练习题买课。

所以,超前学点东西,会做几道题,这就是牛娃了吗?就能保证上清北了吗?

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其实差异并不大,自己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可能仅仅是个表象,甚至是摆拍出来的,就是为了给你制造焦虑,让你买买买,让你折腾自己家玩的高高兴兴的娃。

鸡娃爸妈应该鸡的,

是底层的学习力,快速学会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表面会了几个题,几张卷子。

是对诗词歌赋的欣赏与共情,而不是 5 岁背了几百首唐诗;

是对数理逻辑的好奇心和爱动脑筋不畏难,而不是刷了几十本数学辅导书;

是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是对通过阅读了解世界探索不一样人生的热情,而不是天天苦背单词句型。

真正的学霸,是有自驱力的学习,有热情,有耐力,有专注力,能把知识用在生活里,一点就通。真学霸的优秀不是因为提前多久学会了,而是能当堂理解,举一反三,自己会探索和研究的更深。

而假学霸呢?提前学超前学刷了很多练习册,会做一些题,其实哪个孩子都能,因为这只是时间拉出来的效果而已。一旦提前学的时间差消失了,比如初高中,那成绩就不好说了。而随之带来的心理上的落差和不能接受,是比成绩更难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会做几道题很简单,也没那么重要,但真正在某个年级应该做的事情全没做,才是最可怕的。

去年有家长问我,2 岁孩子学自然拼读怎么起步?买什么书?

而 2 岁应该做的大户外,交朋友,观察身边和世界,多跑多跳多运动,在家长眼里似乎一文不值,完全忽略了与孩子年龄相对应的认知能力,一味的与别的孩子比学赶帮超。

试想一下

一个从 3 岁开始学习,提前学完一年级而在一年级显得优秀的孩子

和一个一年级当堂理解学会,可能成绩没有那么拔尖,但学得快理解得快对学习积极热情的孩子。

哪一个学习力更强呢?

知乎用户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发表

本狐为知友们带来更多观点:

郑强谈 “双减”: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孩子实际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 最近,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的这番表述再度引发关注。

郑强在一档节目中谈到了 “双减” 话题。他表示,作为大学教授,他跟所谓的 “双减” 有一点距离,“但是我觉得这些年我恰恰在谈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全民的注意力、社会的注意力,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到小学中学。实际上当我们走入大学以后,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已经比较惨淡了。

早前,他曾在 2020 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指出,起跑快,加速早,不如跑得久,跑得远。“孩子天性是否得到保护,孩子勇敢是否得到鼓励,是后天能否成人成才成事成就的关键。”

**最近,郑强又就此继续论述道,不指望本科一定要读最拔尖的学校,人生真不是起跑决定的。**不太懂教育的人很看重初速度,起跑就是初速度,我们觉得我们比较懂教育的,我们看重的是途中的加速度。我是要教他在途中持续跑,跑得远、跑得久,比起跑、抢跑重要得多。

**他还提到,如果大学四年级的人,读书读了四年,眼睛也呆了,这个学校教育基本失败了。**它把人性最可爱的朝气,尤其学生对未来的向往,教没了,读了这么多课本,把人性读的没有了,眼睛里没有光了,然后对任何人都显示出冷漠,这是非常痛心的一件事。

读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开心快乐的事情,但我们把学习附上了各种谋利的目的的时候,它就仅仅是一种为我们谋利的手段而已。

读书学习也成为孩子们应付父母或让父母开心的事情,但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父母这样去强迫他们,使他们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也违背了他们的天性。

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是因为他内心有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内心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就会很本能的自己会去主动学习。

而不是为了一个所谓理想的前程而去读书学习。

一个人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前程去学习,那么他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因为他学习不是因为兴趣而是提高自己谋利的手段。

来源:澎湃新闻、读点 DuDian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武林外传》第九集,佟湘玉为了小贝的教育煞费苦心,眼红别家孩子比赛拿奖,于是也逼着小贝同时学书法,围棋,乐器,最后请了画家窦先生来教小贝画画。

窦先生发现了小贝在泥塑方面的艺术天赋,带着小贝捏泥人,佟掌柜的表示不理解,于是有了以下关于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的对话。

窦先生:你说为啥让娃学画画?

佟湘玉: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

窦先生:那起跑线在这儿,目的地在哪儿?

佟湘玉:我那儿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嘛这不是

窦先生:既然没有目的地,那设置起跑线有啥意义?你如果是为了陶冶她的情操,那没问题。你如果是为了虚荣,为了和人家比,那还不如不学呢。

这一段我一直记忆深刻。我看评论区的各位都在争论起跑线累不累,但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窦先生说的那句话,没有目的地,那设置起跑线有啥意义?

起跑线” 这个词,本身就是专门指赛道上的线,这句话的语境默认了人的一生就该和别人比个你死我活。小时候和同学比成绩,长大了和同事比收入,老了和亲戚比孩子,如果这就是人生唯一的意义,那真的也太无趣了。人一生的道路,应该是踏遍万千的风景,走向心中的远方。如果人生的道路必须和别人的道路并在一起比个高低,不累吗

难道你我的人生价值,仅能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获得吗?赢了别人就狂喜乱舞,输了别人就呼天抢地。真不愧是卷生卷死的中国人。

知乎用户 阿董 Adong​ 发表

最近南京这边民办改公办的架势如火如荼,好多有名的小学说不招就不招了。新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人数不得超过学生总人数的 5%。

一时间众多家长失去了选择,也许只留下高价去买学区的路线了。

说到底我不算特别鸡娃的妈妈了,我给孩子报的兴趣班全是文体艺术类,仅供她根据兴趣自己筛选。而在小区群里一聊,很多家长早就不满足于佛系的等待学校的那点知识教授。各大培训机构倒闭了?没关系,他们有的是办法把老师请回去教学。说到底,优质的资源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像马太效应一样,强者依旧会愈强,弱者可能依然会愈弱。

有的妈妈两岁就开始带着孩子看《牛津树》,上十二万一年的国际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英语会话就毫无压力了;有的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词汇量就能考 ket,说仅仅语法再巩固巩固就够了;有的孩子大班能背一百多首诗词,神形兼备,唱跳俱佳;有的孩子两岁多就会说百位数字中英文,三岁多就掰着小手指算加减法…… 这不是吹牛,是周围活生生的例子。

你问我怎么看?

当然,作为一个幼儿家长,说没有压力那肯定是骗人的。但是有压力不代表盲目的对孩子 “揠苗助长”,也不代表乐呵呵的放养孩子听之任之。

" 双减 “之后,给家长双肩的责任更大,甚至需要家长自己也秉持着” 终身学习 " 的态度,钻研新的政策和新的模式。这位网红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跑的远,跑的久,比起跑,抢跑重要得多。

最近发现周围家长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有的家长经常带孩子下楼玩耍跳绳骑车,说保护眼睛也挺重要,别为了埋头学习坏了眼睛。有的家长愿意给孩子尝试更多的文艺体育方面的兴趣培养,说不求专业路线,但求有个一技之长,没事可以自己陶冶情操。

人生很长,“鸡” 娃可以,先 “鸡” 自己。如果自己不能做到,那么对于娃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方式。

@知乎亲子

知乎用户 金牛座棋格格​​ 发表

80 后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90 年代读学前班小学,家长们之间没有孩子认字多少,会背多少古诗词,英语?那个是初中的内容了。虽然也是会说让我们好好读书学习。但是那时候的条件跟现在没法比。没有练习册,也没课外书,补习班和特长班也不存在的。想去学书法?周围根本没这种班,自己照着书练硬笔书法吧。毛笔字就算了,真没地儿去学。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到了高中,老师建议多读书,四大名著早先只知道名字,完全没读过。英语学习也就是课本这些知识,高中住校几个星期才回家一趟,学校里是没有图书馆可以借书的,何况课业也不允许大量时间阅读课外书。高中时代的感觉是压力很大,也很焦虑。(前些年有一篇高考作文叫做《赤兔之死》,阅读量有限直接限制输出,反正我个人感觉阅读量少了是真心不能写出来好作文的)

直到大学时代才在图书馆读了很多的书,剩下的时间用来背单词读阅读理解(大学学英语专业),这都落后了,再不勤奋点可不行。


后来我家小朋友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有美术,电子琴,舞蹈特长班,对于一个啥特长都没有的我来说,这时候我真心的羡慕这些小朋友,这么多班可以选。我家娃自己选了美术班,每周固定的几节课。

印象比较深的是小学入学报名的时候,周围的家长说自己家孩子认几百个字了,会多少古诗词了。当时我是挺紧张的,我家孩子,我就压根没给她学认字…… 班上还有个小朋友直接跳级去上二年级了。

其实后来我感觉,提前认字意义并没有那么大,让孩子学前班的时候认认汉语拼音其实挺有必要的,课本上的生字都是配汉语拼音的,孩子会拼读,认字就简单多了。

再说说课外书,因为小时候没有那么多课外书可读,我小学的时候是看一本《成语词典》看得特别入迷,成语典故认得挺多。课外阅读量仅限于此了。孩子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家读绘本,没有要求必须每年要达到多少,单纯就是培养阅读习惯。几年下来没有在入学前认很多字,也不耽误小学语文学习。特长班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真的让我觉得卷的是,有的孩子课外班有九个,每天放学都有特长班内容。说实话,时间是一方面,经济实力也可以了。

周围有小朋友学习奥数,其实我觉得现在的课本比我们当年的要难一些,印象中我没学过鸡兔同笼,娃读四年级的时候,我终于有幸跟着学了一节鸡兔同笼的网课,因为有些难,陪着孩子重听了回放,又做了几道练习题。偶尔我也跟着上几节网课,原因是在孩子不会做题的时候,能给孩子辅导一下。

英语虽然学了很多年,到了娃三年级有英语课之后,他们课本学的是美音,又一次重新学了一些单词,这是为了配合给娃听写用的。

孩子的语文课本增加了一些诗词的内容,陪着孩子上网课的过程,有一次的感慨,课本改革其实增加这些内容真挺不错的。至少可以学以致用,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至于都是大白话了。


可能因为我小时候没特别多读课外书,到了自己工作之后,读书的热情很高涨。前几年阅读量到了每年 300+,一边上班一边带娃,还抽时间读书真的累吗?也得看是不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儿。

我觉得凡事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孩子真的倒在了起跑线上吗?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如果压根没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直接给报一堆班,给孩子刷题,那孩子真的是挺累的。但是如果孩子自己有喜欢的,家长应该支持的呀,自己有兴趣的坚持下来并不累。

量力而行,不攀比才不会累。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家长的确给了很多关注,这时候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喜爱会随着时间变化有所改变,但更多的是幼小阶段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成年之后也得益于自己的好习惯。

知乎用户 薇子 10 发表

最近有一个朋友找我聊天,他们家女儿高中,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法学习了。老师建议他们休学,但是孩子不愿意。孩子觉得我坚持,就是不放弃。

不放弃什么?

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放弃。

每天坐在书桌前面,不休息,也没法学习。

说起来我这个同事吧,真的不是那种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的。他们家娃吧,小学都是散养,小升初忽然爆发了,一不小心考了一个还挺大的第一。从此以后就进入到了害怕考不到第一的境地。直到现在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躺平。

也不能完全说跟父母无关,毕竟她刚刚开始不学习的时候,她妈的底线是考个 211 也行啊,然后是考个本科也可以呀。一年半以后是说大专也可以啊。到了今天他其实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放弃,孩子真的不上大学会怎么样?

老师也是,开始一年一直督促父母,要管啊管啊,管管就好了。她父母拿着医生诊断去学校,有些老师都不同意孩子不做作业。

就这个孩子,她是被压垮在中途了。

不知道她哪一天才能自救啊

知乎用户 许晓风​ 发表

郑强老师可以与时俱进了。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主要社会问题吗?

那是前几年的问题。

那时候大批的年轻父母凭着自己的学习、奋斗,买了套房,买了辆车,勉勉强强混入中产,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打算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 “不要阶级滑落”。

那时候的父母觉得自己跟父母相比上了个阶级,生怕孩子滑落阶级。

想来还挺搞笑的。

话说让孩子累,不让孩子输,那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需要经济基础。连个辅导班的钱出不起,孩子还咋累?

现在的年轻人自己都躺平了,你觉得他们会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累,不让孩子输?孩子想累,想多报几个辅导班,对不起爸爸妈妈经济上不允许。

哦,对了,他们可能都不想生孩子。

所以,别再说老一套了,先解决解决生育率问题吧。

知乎用户 水笙​ 发表

最好还是别盲目扩大化,能累到在起跑线上的是中产家庭以上。对于中产家庭来说,教育阶梯=阶层地位深入骨髓。

农村留守儿童也挺累的,晚上打王者挺累,那些早早被各种分流和烂学校霍霍的孩子除了玩的累也没什么可累的。

现实是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使教育机会也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主管者和社会氛围也在臀脑分离,一厢情愿地认为教育应当是普惠公益公平

结果就搞成了进难出易,考试设置极难门槛,教育普惠设置最基础难度,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内容的普惠性弄出了一个巨大的利差。

这个利差政府不能吃资本就要吃,中产家庭就承包了这个利差

教育本来是育人的伟大事业,搞成了整个社会都痛苦。父母花钱耗时间痛苦,学生起早贪黑学习痛苦。

至于怎么解决,答案有很多了。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的确是这样的。

现在动不动讲吃苦的 60 70 80 后。

小时候学业负担实际上是很轻松的。

正是因为小时候学业的轻松,有时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比如放学就玩。疯,看电视等等。

所以 60~80 的人格相对而言更加完整,更加抗压。

现在呢?

很多得位者,想孩子能继承。所以拼了命一样的让孩子从小接触什么所谓精英教育

从小开始逼孩子。

就像前段时间看的某个教授,自己孩子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最后自杀掉了。

自己还怪自己孩子不够努力

却不知道他自己这个年纪还不是光着屁股玩泥巴。

哪有那么多学业的逼迫。

北大教授都感慨,自己孩子资质的平庸。。

其实,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就像 dota 游戏一样。

有的英雄是前期强势,有的是中期强势,有的是后期无敌。

你不能说前期弱势的英雄就是一个废英雄。

也许某天突然灵感来了,开窍了。

马上人就扶摇直上了,可能就 1~2 年实现阶层的跨越。这些都很正常。

小时候读揠苗助长,读刻舟求剑,觉得这些人很可笑。

现在的很多高知,很多鸡娃父母,不一样的重复着这些傻事吗?

80 年代会英语没问题,现在还拼命学英语。

90 年代疯狂买房地产没问题,现在还攒钱买房地产不是有病?

10 年疯狂学土木没问题,22 年学土木毕业大概率失业。

你说这些是不是叫刻舟求剑?

时代在变化,要么 all in 押注未来。

要么适当存钱,保住未来没事。

就怕把全部钱还投入到旧产业中。

那不是傻吗?

未来缺读书人才?

未来缺高科技,高技术,能开辟新赛道的人才。

如果某人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喜欢数理化,不喜欢基础科学。却偏偏喜欢玩泥巴。

那么去自学设计,做做模型。或者当个 up 都可以。

没必要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自己完成不了的愿望强加在自己孩子上。

这个时代节奏已经更快了。

引导孩子要讲究技巧。

揠苗助长大家都懂,但是自己真养孩子的时候谁都没有耐心。

如果孩子真的是一个后期英雄。不妨把孩子当后期培养。自己安心辅助就别 bb。听大哥的。

如果孩子是打野的位子。不妨让他自由发挥。没必要一定在一条兵线上赖着不走。

如果孩子真的不是那回事。

天天宅在家里,养成好的习惯,别乱投资,把家里的钱霍霍光了。这也叫成功啊。

成功必然是多样性的。绝对不是有一个所谓的硬性标准。

不然培养出的孩子跟机器有啥区别。出了社会也是一个铁憨憨。

这就是这个社会这么多铁憨憨的原因。

知乎用户 王大飞 发表

何不食肉糜啊。

累倒在起跑线上也得有资格才行。

穷人在孩子幼儿园,交的起各种兴趣班的费用?交的起各种 1V1 的学费?买得起编程机器人?

走入大学跟对科学的兴趣有啥关系?

实际上当我们走入大学以后,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已经比较惨淡了。

郑老师还整出 “对科学的渴望” 这种新型描述。太不接地气了。

中国的教育大略一直是功利化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种功利化背后还把恐吓作为常态。

“考不上名次的人都是废物”;“考不上好学校的人只能当底层”。

在这种功利化的氛围下,很多父母在无奈而又平庸的生活下,唯一的希望是,让孩子卷个人上人学校来给自己 “争口气”。

这种事儿的无奈,占据上升通道,衣食无忧的名人,著名学者 + 网红郑强老师,当然理解不来。

另外,网红学者是人上人,本身就是功利化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换句话说,网红学者能有钱有名,不就证明应该使劲功利化的卷吗?

前阵子郑强老师还说:“不指望本科一定要读最拔尖的学校,人生真不是起跑决定的。”

为了完成他自己那个学校的各种 KPI,也算豁出去了。

虽在同一国,不是一个世界。

有个忠告:别信六十年代出生的这帮人。

知乎用户 默苍离​ 发表

看起来是孩子在拼,实际上拼的是家长…….

2022 年,也就是今年,美术纳入中考这件事很可能要全覆盖了,这事知道吧?

教育部:美术正式纳入中考,2022 年覆盖全国_腾讯新闻

那么问题来了,有几个家长知道 “啥叫美育” 的?有几个孩子知道什么叫美?

找了半天,还是只找到了一份 2020 年广州的美术考试标准,想要得高分,不光要有技法,还得有创意。

那什么叫创意?

再看这两张图,中央美院场景速写的考卷,你觉得哪张分高?

高分卷是左边这个,黑不拉几的这张……

至于为什么,我也是外行,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再看一组图,你觉得哪个画的好(小孩子的手笔)

左边的 A,叫做预设结果,俗称依葫芦画瓢,这种东西一般不容易得低分,但千篇一律,肯定得不到高分;

右边的 B,属于生成式结果,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在低介入的引导下自己画出的结果,这种又丑又怪的画面,才是孩子学画的正确途径;

要不是稍微被专业的朋友 “洗脑” 过,我都不敢想象,小孩子竟然不该以 “画得像” 为目标。

再看一幅画

黑板上面画上 6 排圈圈,就卖了 4.57 亿……

就是这个老头画的

![](data:image/svg+xml;utf8,)

抽象艺术大师塞 - 托姆布雷:4.49 亿黑板画背后的故事

这年头,创意不但值钱,它还是得高分的必备选项。

可是你知道吗?创造力,很大程度上等于破坏力哟,所谓不破不立嘛~

当你让孩子 “不可以、别乱搞破坏、玩具要保护好” 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哟~

听了这话,有没有感觉到心塞?

别心塞,就这么个 “小芝士”,应该 80% 的家长都是不知道的。

前两天的高考作文 “本手、妙手、俗手”,这玩意是啥,我都不知道,要不是被科普,我还以为是佛家用语。这等我家娃长大了,他参加高考的时候知识面得多宽才能顶得住呀?

指望他自己努力学习,养过孩子的都知道,根本就不靠谱好不好。还不得靠我们这些家长给孩子创造机会,带孩子看世界、多读书、多报班?然后跟在屁股后面,一边培养兴趣,一边哄着,偶尔还要 “威胁” 着,才能学进去。

再说这高考数学…… 算了,不说了……

“双减” 对应的是双增,减作业,减培训;加素质教育,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的协同性。看上去给孩子减负了,实际上呢?养孩子的都知道,除了不去报课,时间也没释放出来。加的呢,都加到家长身上了。

前两天看到一组数据,2022 高考人数 1193 万,历史新高。

直接说结论,2035 年之前,高考人数一直增长,反正我们家娃是卷在里面了,孩子是 17 年以后出生的家长们,你们似乎、可能、也许、大概可以松口气。

咋办呢?努力吧,也没别的办法,就像高赞回答里说的那样,咱又不是农民,连回家种地的机会都没有。

不说了,我要去学习了……

知乎用户 羽言 发表

不搞鸡娃教育就没什么事情可做。平民百姓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做两个事情:1、天天刷小视频。2、天天在外面疯跑。我家选择了天天刷小视频,楼下搞装修的师傅家选择了天天在外面疯跑。相对来说天天疯跑的一位成果好一点,小家伙虽然才三岁多但体能方面足以和五岁孩子刚正面。可惜我家不具备天天疯跑的客观条件,因为孩子和妈的体能都没有那么强,孩子疯跑不动,妈也没体能陪着疯跑。反正我看楼下的妈从身体和心理上来看都快到极限了,孩子皮的根本管不住。

我小时候也是天天在外面放养的,一般来说就是活泥巴,抓虫子。当时我老和楼上邻居家的孩子玩,邻居是水利系的教授,他儿子天天挖土堆大坝,而我喜欢倒水,正好给他的大坝注水。不过幼儿园没累倒不代表高中没累倒。反正高中天天睁眼就学习,学习到眼睁不开。到了大学我就只想玩。

知乎用户 赛赛 发表

现在有厌学心理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碰到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很想要一个玩具,然后妈妈说 “你今天回家好好写字,妈妈就给你买” 然后小伙子默默的说了一句“那我不要了。”

一问才知道,一年级的孩子,已经上了两年多写字班了。也就是在孩子中班的时候,父母就为其报了班,开始正经的学习知识。

可中班的孩子也就五岁而已,那么小的他,能在写字班学到什么我不太懂,但是他一定是失去了一些自由玩耍的时间。

对于父母来说,给孩子报无穷无尽的兴趣班,是为了顺应内卷潮流,让孩子不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但他们能得到的,很久可能就是一个小小年纪,本应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却已经开始厌学的孩子。

我妈有段时间,每次打电话都要质问我,有没有让花生背古诗,有没有让花生学数数?

说起来我还真的没有刻意去教过他,于是我妈想要让花生表演一下的心无法得到满足。就开始指责我耽误了孩子。让孩子输给其他同龄小孩了。(三岁半)

我被说了一次又一次,也恼怒起来,就开始认真教花生数数,可是怎么教,他都不配合。

我尝试了大概十几次,都教不会。恼怒之下干脆放弃。可平静下来我发现,花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开始应用数学了。

给他 10 块钱,让他去给 4 个大人加他自己买雪糕。他就问我 “妈妈,那我能买六个雪糕吗?我想多吃一根。”

但你让他特意去数 123,他还是会数不清。我觉得这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我对抗。

我也只好放平心态,顺其自然。给他时间慢慢成长吧。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公平的起跑线。他来这个世界,是开启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为了和旁人比赛。

知乎用户 小武和花生​ 发表

累的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是穷人家的孩子,是所谓中产阶级的孩子。

有钱人本来就赢在起跑线,尽管要学的也很多,但毕竟压力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随时换条赛道。

穷人也无所谓啊,穷人哪有功夫管孩子学习,还报什么这个培训班那个艺术班的,啥班都不报,就九年义务教育,能考上就上高中,不行上个职高以后当个工人理发师挖掘机啥的。

累的就是中产阶级孩子,家里有点钱但是不太多,咬咬牙也报了一堆班,学美术、学跳舞、学钢琴、学羽毛球、学跆拳道、学游泳等等,因为钱不多,自觉付出比较大,就希望一定有回报,孩子一定得学会,一定得怎么样,搞的孩子压力大的要死。这个阶层都是不愿意多生孩子的因为养不起,也是最喜欢在网上 BB 的。

知乎用户 南风寺山 发表

郑教授的发言总是很强,有直逼人心的力量。

我读书少,对于 “强氏” 言论总有几分避之不及。不过,对这一番 “强氏言论” 我有几分认同。

作为一个刚起跑不久的孩子的家长,我感受到了现在的孩子们身上的那种压力。

昨天晚上楼下跑步时,听见一个妈妈说孩子:你马上都三年级了,还让妈妈每天盯着你做作业,盯着你学习 ,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很累,回家还要搞你 ——

孩子默默无语……

很日常的一番话,屡见不鲜,可是反映了普遍的生态。

家长不喜欢搞孩子的学习,但是不得不搞,因为你家不搞人家搞,然后你就搞不过人家。

但是,你搞得太狠,如郑教授所说——把娃搞倒在起跑线,那也是个问题。

所以,教育真是个难搞的问题!

我有一个运动读书群,本来作为一个关注教育的博主,谈教育话题是理所应有的,但是我有意避谈教育,原因是一谈到教育,谈着谈着就焦虑,还不如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父母自己成长了,心态才能平和一些。

然而事实表明:在运动、读书和育儿三个主题中,群友参与最广、话题最多还是家庭教育。

练自己,总觉得有点晚;练孩子,总怕来不及。

get 到好方法、好点子、好书好课,都搬回去练孩子。

我这个群已经被小伙伴一致认为最佛的群了,即便如此,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孩子小学五六年级要有一定的阅读储备,比如说古诗词和文言,否则初中来不及了,也没时间搞。

孩子不想搞,可由不得他们,搞得多了可不累么!

是不是非搞不可?

我觉得搞是要搞的,但是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搞孩子学习是跑偏了。

教孩子学科知识主要是老师的事情,学习学科知识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这两个方面家长可以提供帮助,但是不能全面插手,可以帮手但不能不撒手。

家庭教育承担的功能应当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带领孩子体验生活、了解世界,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主要承担那些学校不能赋予的功能。

是不是家庭教育就不该有学习呢?当然不是,但是这个学习不该以学科知识为主,家不能成了校外辅导班。

拿我自己家庭为例,我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给他读绘本,一直读到小学二年级上学期,通过阅读提升了很多有关学习的能力。在孩子进入小学后,他在学习方面表现一直很优秀,我们几乎不用搞他的学习。

我相信只要父母在家庭教育功能方面做得足够好,比如在陪伴、阅读、运动、关系等方面都做得不错,孩子是可以在各方面包括学习上都能表现得很好。当然,这并不是保证孩子一定是数一数二。这样的期望本人就不合理,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教育主要功能是塑造了孩子的内核,有什么样的内核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可家庭教育往往容易陷入的一个窠臼就是,内在风格由于很难衡量而被家长忽略,而外在表现如考试成绩可被量化而被家长重视,结果本末倒置,搞得父母孩子都很累。

到底要不要抢跑起跑线?

我觉得如果非要搞一个起跑线,那么起跑线就是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水平。家长要抢跑,就从自己强起。

马拉松比赛全程 42.195 公里,高手不会一开始就抢跑,而是跟跑,直到赛场进入冲刺阶段,才发力,后发制人。一开始就抢跑的不是菜鸟就是陪跑者,抢跑让心率升高,耗氧太大,不仅不利于发挥,搞不好还有健康风险。

考上大学,获得高学历,并不是人生马拉松的终点。当下就业形式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不确定性,要想跑出我天地,就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家长能帮助建立学习是一种持久的习惯,那么我们对于起跑线的焦虑就会缓释。

孩子能不能在人生赛道拔得头筹,一方面取决于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动力。大部分孩子在能力上并无明显差别,那么分开孩子的就是他们的动力。

有多少家长抱怨孩子没有内驱力?而破坏者恰恰是家长本人。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倘若父母比孩子还要用劲,那么孩子的情况就会每况愈下,而非渐渐变强。如果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 95% 都是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 5% 的努力空间了。父母越努力加码,孩子只能再退一步。结果成了,父母越努力孩子越不行。

潮流易逝,风格永存。

每个家庭对培养孩子要有自己的风格,也确定会有自己的风格,因为每个家庭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面对无限的、不确定的未来,父母的再多努力都是有限的。想着父母这个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就该放低一点期待,不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完美,更多地享受当下的亲子关系。

这并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须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就如跑步时,放低配速和降低心率一样,那样我们会跑得更远,跑得更久。

无论处于哪条跑道,不管处于哪个赛段,都要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地眺望风景,做一个长跑者。

来日方长,何惧车遥马慢。

知乎用户 古读​ 发表

我自己的感觉是中国的孩子两极分化正在加剧!中产身处中间被拉扯的很厉害,表现的非常的煎熬,教育成本正在飞速的爬升!

国家为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也是煞费苦心,比如说叫停 K12,但叫停 K12 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年轻人的生娃焦虑!

就像我之前说的高考数学为什么越来越难,就是希望增加分数上的区别度,如果分数都一样,那就是拼报志愿,那就是信息、方法、技巧的 PK,而这些很多是可以通过花钱而得到的!而没有钱的话,肯定在这种 PK 模式下吃亏!

所以能累倒在起跑线上还算幸运的,有很多人压根就没有进入比赛场!更可悲的是压根就没有人关注!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知乎用户 工藤正男​​ 发表

教育制度说到底,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

要按美国的做法,收入高的医生法律专业,没有 7、8 年毕业不了,学费又高的离谱,只能贷款,学费贷款奥巴马还到了 43 岁,这特么还是美国总统,普通人那不得还到 50 岁往上?重点大学,除了成绩,还要看社会活动表现,还要推荐信,要不然就得富豪捐钱几十万美金给名额,普通人什么玩?只能去读技校当厂妹了。

为了垄断知识,达到固化阶级的目的,还要鼓吹素质教育,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得,普通人的孩子快快乐乐当傻子,追求当运动明星娱乐明星,不需要文化文盲都行。富人的孩子天天玩命学习读书,在媒体上个个成神童,打小就热爱学习,根本就拦不住。

中国自科举始,普通人改变命运就只能靠读书,而在民国往前,读书也不是下层人民想读就能读的,有钱人请秀才到家里一对一教,面对普通人家的私塾,收费非常高,一般一个大家庭大家族只能挑出聪明的孩子供一两个去读。

这种情况,到 7、80 年代,农村家庭还经常出现,几个孩子要吃饭,不能个个读书,只能让成绩好的上学,其它人回家种田。

现在城市的新居民,深知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的重要性,不投资教育,以后想回农村种田都没机会,不逼孩子读书有什么办法?

知识是决定阶级的最重要资源,纵观全球,各国虽然在普及义务教育,但根本目的还是因为工业革命背景下需要有素质工人的需要,所以只普及基础识字、数学的教育,深入教育科研探索最后都得自己掏钱,没钱还是安安心心当工人吧。

要这么说,怪中国的大学收费低吗?

这话我可不敢说,大伙非得拿刀砍我不可,目前学生这么卷,只能怪我们中国人爱读书吧……

教育制度这事,目前看,真没什么好办法。

知乎用户 石二郎​ 发表

小皮一年级,不满 7 岁。

语文拼音 4-5 周过,握笔姿势没整明白呢,要会准确拼写;第二学期开始,每周有一篇 50-100 字的看图写话;古诗、谚语、成语从第一学期就开始有。第一学年遵从教材识字 700 会写 300,实则是自然超出此标准的——别忘了幼儿园去小学化,这是一年要消化透的量。

数学第二学期开始列竖式,不满 7 岁的孩子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常有波动。数学还有一个隐性挑战,就是理解并提炼题意,教材难度整体 OK,各地都有配套教辅的对吧?

英语没正式学过 26 个字母呢,能听会说确实挑战不大,但得会指读词句。哪一种字句呢?我就随手举这学期的哈:hot chocolate, biscuit, lemonade, firework, firecrackers, snowy, blouse.

你说不难,确实也是。音体美科棋就不说了,这届孩子们从小就兴趣班泡大的,最大特点就是进入课堂后的起点不一。

别的家庭不太清楚,我家是在学拼音时开始认清现实的,从那时起父母齐上阵:妈妈负责语文英语,爸爸负责数学。作为教师家庭长大的 70 后父母,我们对自己的辅导能力目前尚算笃定,孩子的整体习惯和大体接受能力也还可以。总之,父母接手一两个月后能跟上课堂,到下学期时整体觉得不那么被动了。表面上一直是每天玩到天黑,优先保证睡眠、运动、玩,最后才是学习,也不额外追加任务——但实际情况是将预复习穿插于日常,日积月累,不能松懈。倒不是非得孩子如何,而是如果略松懈一阵,孩子会更累

输赢我们也不太关心,否则也不至于 0 基础入学了。

但孩子是要社会化的,是要受教育的,适应课堂还是需要的。

相对于我们 70 后,现在的教材真的整体太难了;同一年龄段,要学的东西多得多了;离大自然远了;自由玩耍的小伙伴难觅了。

我们那时候,一些小伙伴可能要帮家里干活——不过再难的家庭,六七岁也是放开玩的。

现在的孩子,是被学业任务捆起来了。

说不累,孩子喜欢,那是没把孩子的真实反应考虑在内。我看到的孩子,都是更喜欢与小伙伴们无意义游戏的,但大人们不乐意,因为这些游戏没有明显的指向意义。

大人们需要孩子们做些有 “实际意义”、“有收获感”、“见成绩” 的事。

不再相信孩子们能在无目的、无意义的日常活动中,仍具有沉浸与领悟的能力。


前段时间,皮二姐夫来看小皮,他是我们眼中的数理学神,我和皮姐夫问了他几个问题:

1、你是什么时候对数学感兴趣的

皮二姐夫:小学五年级。当时的数学老师启蒙得好,别的老师让套公式,他说数学不用死记硬背,公式是可以推导的。我一试,果然如此,开始喜欢上数学。

2、你有(像现在的孩子这样普遍)超前学习

皮二姐夫:(高中时确实会微积分),不是超前学习,是参加数竞自学的。但考试时我不用超前内容解题。

3、小皮现在的小伙伴们集体抢跑,只有极少数傻玩……

皮二姐夫:没关系的,小时候不用学那么多。初中的一天,顶小学的一个月

可能我们这些 70 后落伍了。

但这不影响我们坚信童年的孩子,需要游戏。

知乎用户 皮实妞​​ 发表

建议以后此类专家的话,不要以 “某某专家说” 为开头,改为 “某某网友说” 更加合理一点。

**这种前没有原因、后没有对策的发言,是个网友都会说。**一顿感慨、针砭时弊之后,毫无改变,过两年换个专家、换种说法接着讨论。

换成网友说,就泯然众人、无人驻足了。可见 “专家” 的身份就是好使。那么,能说一说专家是怎样从一众平凡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万里挑一的专家的吗?

如果有不累的好方法,谁还会挑笨方法呢?

吃太饱,开始放闲屁了吗?

有的人,第一反应赖教育。额… 其实社会竞争、家长观念、学校教育三个因素之中,最可控、最好改的,就是学校教育。

一二年级不能有书面作业,说改就改,现在谁还敢留作业;不让开辅导班,说关门就关门,还有多少明目张胆开着的学科辅导班。

扪心自问,单纯的学校教育给孩子的压力大,还是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必须多才多艺、比别人多学一些、将来才能在社会立足的观点,带来的压力更大?

除开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之外,如此逼孩子努力,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是这种成长模式的受益者

他们从小用功读书,成为小镇里的佼佼者;考入市里,埋头苦读,不理其他,终于考入不错的大学,成为同龄人的优秀人物。

这些人深知,除了学习,他们别的都比不过别人,比如出身,比如才艺,比如样貌,比如天赋。

中国的穷人有多少,需要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有多少。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专家,然后站在高位,以过来人的口吻轻飘飘来句 “这样不对”,就收获赶路人的掌声和鲜花。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富翁,然后酒足饭饱,以大老板的身份感慨一句 “穷人太累了”,就得到打工仔的吹捧和吹嘘了。

努力向上没什么错,**专家的话听听就算了,**毕竟他不用刻苦读书参加考试,他的孩子大概率不会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参与普通人的角逐

如果不是放闲屁,结合他大学党委书记的身份,那他想说的应该是,不止小学中学要拼命学,大学也要有学习的动力,年轻人泄气泄得有点早

不会真的有人以为,小时候不逼迫孩子,孩子就能自主地建立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然后努力自强,自己考上大学吧?

大学是最该好好学习、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对将来的就业、考研有重要意义。但很多人却把大学当成了养老院,推崇 “及格就好”,混沌度日,荒废四年青春。

其实,这样也挺好。有人退出比赛,有人才不战而胜,不至于那么辛苦。你选择你的路,我登我的山,互不打扰,互相尊重,岁月静好。

干嘛要劝来劝去呢?又改变不了什么,改变不了社会的激烈竞争,改变不了别人的思想观念。

知乎用户 诗不成​ 发表

类似言论从我小时就有,至今无法解决,终归一句话:还是人太多。

知乎用户 MadMel​ 发表

感觉自疫情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差不多是家长累倒在起跑线上。

知乎用户 荆博​ 发表

别扯淡了。

我一样上的好学校,顺利上高中大学硕士。

高中开始每天都有 30 分钟时间踢球,还是语文老师跟着一起踢。

大学没空,荒废了自己。

是分配问题,导致一部分人只能通过低效的应试教育去获得高分。

我高中就从来不补课,也从来不占用体育课,我们就周日回校,周六早上离校。

中国的所谓爱国者就从来只会从培养方式上找问题,跟定体问有的一拼了,不过就是立场不同罢了。

其实多拨点款,搞点高质量素质教育,比起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对分数的提升有效果太多了。

知乎用户 你明用户 发表

“起跑线” 本身就是各商家宣传的噱头。真要论起 “起跑线”,往上数 3 代,你爷爷、你爸爸等影响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又找个什么样的伴侣,这个伴侣又一起来影响娃的基因和未来成长~

这么计较 “起跑线” 也是 “竞争意识” 作祟,非要和别人一争高下,可能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表现吧。可现代社会已经物资极其丰富,社会竞争中零和博弈的状态早就少了很多了,人可以成才的路子也很多,早就不像以前那样只有科举一条路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碍不着谁。

这么计较起跑线还是思维固化的反应。未来社会什么样,需要什么核心素质,可能已经超过了今天的眼光。

这么计较起跑线,唯恐落人后,那也只能说明目光不够长远,视野不够宽广。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考了第一第二又如何?重要的是要终身愿意学习、持续学习,这才是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竞争力。别让太多作业磨灭了娃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知乎用户 燕掌门 AngelWu​ 发表

借用这几天大火的新东方直播间老师的一句话: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美,那也就便没有了美;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对,那也就是没有了对;如果这世界上只有一种成绩,便没有了孩子呀!」

今年高考,数学考卷特别难,不少学生都是哭着走出高考考场的。考生家长们互相问候的话都变成了「今年你家孩子哭了没?」

家长比考生更紧张,考试考了两天,很多家长失眠了两天。

整整三年,1000 多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海量的习题,如山的卷子,无数阶段测、模拟考。成绩、分数、排名,就是压倒一切的、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 KPI,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都变成了励志的口号,这是非常扭曲的价值观。

有的孩子,在巨大的高考压力面前,精神已经接近崩溃,看着很让人心疼。

被高考逼疯的孩子

这么多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教改,高考的指挥棒不仅没有失灵,反而越来越强化,压力的传导自然从起跑线就开始了。

我自己的孩子也在读小学,马上要升入五年级,我是一点点看着他从一个快乐的孩子开始变得有些焦虑,每次期末考试之前,都会有几晚睡不好觉。担心成绩不好,担心不被评优,担心自己的班级排名会落后。

他有时候还会和我说:「老爸,我最近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小时候?」我明白他的意思,小时候没有课业压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无压力的环境中,但过早地将孩子「优秀」的标准与成绩捆绑,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求知和探索。

即便在双减之后,这样的压力也并没有减少,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围绕着「成绩」来进行的,比如依照每次考试的成绩会进行分班,成绩好一些的会做提高类型的题目,成绩不好的继续做基础类型的题目。

再比如,每次考试虽然不会排名,但是都会有一些评比,比如成绩全对的,会免做周末作业;还会有一些物质奖励。

我们并不排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但我们担心的是,孩子们会因此过分看重成绩而失去了对知识探索的热情。

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焦虑而且矛盾。

我们一方面焦虑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因为这会让他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之内失去自信心和价值感。而我们更焦虑的是:我们的孩子会成为知识工具人。他们会把知识等同于成绩。用「是否对成绩有用」来衡量知识是否有用。

这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热情和动力,变成一个知识的功利主义者,变成思维僵化的「成绩」生物。

就像 Wallace 在演讲中说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 “我” 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 “我” 掌控。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

知乎用户 川与流​ 发表

乡镇的教育水平远不如城市,但二者又是同台竞争的。

他不累倒在起跑线,哪有机会读大学呢?

读不了大学,就意味着要进厂、搬砖、打工,生活在底层。

还记得新华字典上的那个例句吗?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或许等所有职业都好了,都有晋升的可能,三百六十行,真的行行出状元,内卷就少些了,但这太远。

————————

另一方面又说的很对,我也不建议贫困 / 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除非真的有很好的天赋,因为你的客观条件要差很多。

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取得同样的成果,甚至说努力也没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高考的趋势也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思维辩证的东西越来越多。

如果你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那你就还是底层,读不读书都是电子厂,没有意义。

不如早打工,多吃几年青春饭,少花点读书钱。

知乎用户 没吃夜宵呀​ 发表

我觉得郑强说的对。可笑的是郑强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而我 TM 也是在太原。眼前尚且如此,空谈有啥毛用呢?

什么语言都敌不过现实?来我给你看个小学的作业和对话。我是个俗人,敢怒不敢言,所以屏蔽的信息,换你是家长你自己可以试试?

什么叫双减?看看就知道了,我没记错的话,昨天是周一,英语两套卷子 + 听力,数学 + 语文各一套(语文少点两页 24 开的抄题卷子)。

十一点,我问的一个朋友孩子,另外一所学校。

自己摸着良心算算,减负了吗?晚上 6 点半放学,回家作业天天十一点。

去 TM 的。只能在此宣泄下,还能咋地。我小时候小学真的没有这么多作业。

我三十大几的人了,转头看着我妈,理直气壮的说:“妈,当初我可是给你省事了啊,你看看我们现在当父母的容易吗?” 一声叹息

知乎用户 乾枫​ 发表

许多人都声称自己鸡娃,做的事情却是千差万别。就像减肥,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人就不叫减肥,叫瘦身、减脂、塑形。而结果也大不相同,都以鸡娃为名,海淀鸡娃帮大 V 可以一边鸡娃一边每年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的人鸡娃却每年要掏几万甚至几十万。

有的人打着鸡娃的旗号,是好挣钱;有的人打着鸡娃的旗号,是混圈子;有的人打着鸡娃的旗号,是看热闹;剩下的人,才是真的鸡娃。

同名而异事,同事而异名,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先要通过实质来确定鸡娃的定义。

所谓鸡娃,就是违背自然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超出孩子发展阶段的教育方式与行为。即,鸡娃是有害孩子身心健康和长期利益的短期教育行为。如果不符合这个定义,就不属于鸡娃,哪怕 3 岁就学高等数学,只要是个天才儿童,就不是鸡娃,而是合理的教育。

总之,鸡娃的定义已经排除了客观环境压力的因素。不管你是自愿还是被迫鸡娃,我们都不讨论你的苦衷或雄心壮志,不干预你鸡娃的决定。本篇只是为了说明鸡娃的坏处,及尝试提出更好的合理教育思路。

鸡娃,通常都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是一种竞技比赛的思维,将教育比喻成孩子之间的跑步竞赛,终点相同,一定会产生优胜者和落败者。

赢在起跑线,可以分成两种:

一、把起跑线尽量向前挪,比别的孩子,离终点更近。

二、提高起跑的初始速度,在跑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有起跑线,就有终点线。你给孩子设了什么终点线,是 100 米短跑,400 米中跑,1000 米长跑,5000 米长跑,还是马拉松?

这几种都是跑步竞赛,却有截然不同的赛跑技术和策略。如果是 100 米短跑,你将起跑线前挪 10 米的意义绝对重大,起跑速度快 1 米 / 秒也一定能赢。但换成 400 米就不一样了,起跑线领先未必能一直领先。因为人的体能极限无法一直以最高速度跑 400 米,必须调配好体力,起初冲刺过猛一定后继无力。

而换成马拉松,别说领先起跑线 10 米,就是领先 10 公里,你都未必能跑第一。甚至,没有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人,连一半都跑不完。

所以,赢在起跑线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终点线。如果你认为孩子的一生就是 100 米短跑,那么尽管鸡娃,绝对一本万利。但很明显,人生更像马拉松,起跑线离终点线特别遥远,期间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

最训练有素的马拉松运动员,会在赛前先开车完整巡视比赛路线,确定一个个小目标。即将马拉松全程 40 多公里,划分成清晰可见的一个个路标,通常是十个以上。这样,在跑每段路的时候,都会有基本的体力规划,知道自己离终点还有多远。这样,体力分配能达到最佳,能跑出最好的成绩。

但人生还有不同,马拉松跑完可以在最后一段全力冲刺、耗尽体力,生命却不可能规划何时告终,只能顺其自然。所以,人生的终点线应该稍微比生命线短一些。

当然,家长教育的规划应该更早结束,是到孩子能独立自主的时候,就是终点线了。但剩下的路程,孩子能否顺利走到人生的终点线,也全靠前面的教育过程和个人造化。

没错,教育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能个人造化的作用更大一些。因为有些人无父无母、天生天养也能成才,有些父母是不合格的,所以父母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一半。如果父母的教育是反作用,倒不如没有作用。

鸡娃,就是反作用的教育,属于贪心干坏事。这都违背规律、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和长期利益了,绝对不属于好心干坏事。事实应当是,由于家长的急功近利和认知失调,让孩子成为了可怜的代价。

家长不会无缘无故地鸡娃,肯定是原因,只有两种:

一、压力

二、贪欲

压力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有很多家长严重夸大了学业竞争压力和困难程度。或者,某些群体为了寻租牟利,也会过度渲染让家长恐慌、焦虑的情绪。因此,认知就很容易失调。又有一些家长,寻思自己孩子以后是要当人上人、精英的,就想趁早把优势地位给确立下来,以免夜长梦多。

总之,鸡娃是根据家长个人认知才做出的非理性教育行为,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教育行为。

简单来说,鸡娃就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承受、能够承受和必须承受的重负。所以,被鸡娃的孩子在起跑线就非常辛苦,以至于累倒在起跑线了。

在这个时代,你想当人上人、精英,是非常困难的,要求非常高。不是说你有几个钱、几套房子、有个好工作,就叫人上人的。所谓精英,是在社会各行各业有一定的权力、话语权的人物,有可以自由调动的资源,生活比较宽裕、自如的人。

比如一个非遗传承的工匠,猫在乡村里,也没点钱,但人家就是社会精英。电视台来了要采访,地方官员很重视,有社会地位,虽然物质条件相对简陋,但生活过得非常舒适。能够超脱普通人受拘束、单调的生活模式,潇洒自在的,才叫人上人。

一般我们当个普通人就挺好的了,收入稳定、衣食无忧、心态平稳、身体健康。现在你能有这个状态,日子就能过得比以前的皇帝还舒服。不是一定要有很高的收入、很多的资产、赢过别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多少人物质丰厚、位高权重,却寝食不安的。

只要想通这一点,教育孩子就有了一个合理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拥有适应现实环境、能够自如调整身心的能力。这里面也包括适应学业的要求,但不是和别人比赛,而是靠提高自身的学业能力。

毕竟,你超过别人不代表能承受社会压力。多少鸡娃出头的孩子,最后都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击垮了,一辈子怨恨自己的父母。你在某方面比别人差,不代表你不能在这个社会如鱼得水。自然界每种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看家本事,都可以生存下来。

鸡娃也是一类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因为一开始就违背了规律,注定不会成功。当然,有人会问,不鸡娃,那可以怎么办,什么都不做吗?

其实,社会本来就是多元、多态的,在不同的社会层级和范围内,早就有各不相同的生存方式。你之所以只能看到鸡娃的生存方式,是因为你的眼界范围就只能看到鸡娃。或许你的生存范围内也有其它方式,但你下意识地就否定、无视了这些生存方式。

而在我看来,能够鸡娃的人,本身就有别的选择,有更好的做法。不是没钱,也不是没能力,哪个不是有点物质基础或聪明才智呢?

比如在北京的,完全可以把学区房卖了,拿着过千万去二线城市生活。房子只是平台和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真不是个人多本事,应当及时套现,早日离场才是明智之举。就怕以为是自己能力强,才发家致富的。

我是真的认识两个北京本地的朋友,他俩很早的时候就带着孩子离开北京了,那时房价还不高。或许错过了一波财务自由的机会,但人家生活很滋润,孩子也教育得很不错。我也有同学打算离开深圳,移民新西兰的,说压力太大,这也是一种选择。

当然,大多数人的条件都没这么好,但你要想到,任何地方都有人比你条件好。如果比你条件好的人鸡娃,都苦哈哈的,你再鸡娃能比人家强吗?这些你能看到的,算是你的直接竞争对手,看不到的你没法竞争。你怎么都想不到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能教育出 2 个清华、1 个 211 的孩子。

你若真有竞争的心态,鸡娃肯定是最差的做法,肯定会输。因为你只是努力,还违背规律,没有战略眼光,没有聪明才智,不等别人打败你,就先自取灭亡了。

丑话我就说到这里,核心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冷静、客观的认知。这不容易,十个人里面有一个就算多的了。不然你也不会焦虑,不会看我的文章。

但你要明白,这不是某些人独有的能力或天赋,而是一种技能,是可以慢慢反复练习出来的。所以,它也不会突然就变出来,问个好方法就能马上掌握,需要你从零开始,求真、求实。

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等价交换,你有怎样的付出,就有怎样的回报。大自然和时间从来都是公平的。今天你可以鸡娃虐待孩子,将来孩子就可以让你心碎,一报还一报。

最好的培养时机是在小时候,等到三十岁就该基本完善了。但如果错过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人生早期缺乏的关键技能,由于你父母的过失,在你身上已经形成了今天遗憾的局面。原谅你的父母,他们知错也来不及改了。但这一次,不要让你的孩子重蹈覆辙。

我讲的这些话是不中听,很讨人厌,但我确实不想再见到憾事发生。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来。

停止鸡娃,用心感受,冷静看待,客观行动吧。

知乎用户 雷较瘦 发表

我强烈推荐一个视频:

【你是哪一种学习者? 一次搞懂四种学习风格,找到最适合你的学习方式 - 哔哩哔哩

https://b23.tv/YXJckTb

我学习到的是,因为先天性格的不同,每个人所作为适应的 “学习方式” 存在着巨大差别。实际上,性格、学习方式,也决定着一个人更容易出成绩的“工作模式和发展路径”。


但中国学校教育模式,最适应的就是 “做题家”“科学家” 式的孩子。但明显,这只是一部分。

对于学校而言,除了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小组讨论,实地参观实践学习等方式。但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模式依然是课堂教学 “满堂灌”。

那么,这需要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上文视频 up 就讲,自己孩子,一个特别适应上网课,另一个就特别不适应。不爱学习,和不爱通过课堂听讲学习,是两码事。


如果不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方式,结果必然是 “揠苗助长” 适得其反,

所以,正确的方式应当是让孩子打好基础——品德需要好,三观需要正,基本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得有,身体素质得好。

剩下的增值部分,真的非常非常看性格。


举个例子:我母亲这边兄弟姐妹四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单说考试科目学习

大表哥学习第二,考上我们当地二流高中,上了个二流大学。然后跟着我大舅移民美国,麻省理工双硕士,在金融机构工作。那就是可能,他不光更用功了,而且美国的教育方式也更适合他。

二表哥学习第三,初中学了音乐特长,高中来了艺考特色的高中,大学是著名音乐学院学艺术管理。现在自己创业做演出。疫情这两年、自己运作的生意都还行。

四表弟学习第四,初中学了美术特长、高中美术特色高中,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然后一路读到博士。注意哇,这是我家学习最差的一个,读到博士。他爹就是搞房地产的。他也在个知名房地产公司,一年收入 30 万 +,二线城市挺舒服了。

我排行老三,学习第一。高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大学是北京知名 211,硕士出国留学。我的工作呢?部委公务员。写稿是基本功,办事要会沟通。

我们四个人,路径完全不一样,初中学习水平也完全不一样。但不影响我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回到题目,累到在起跑线上,那只能怪父母不懂行。我们家兄弟四个,实话说我妈妈作为教育从业者,给予的点播指导,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说人人都适合当研究者、公务员、科学家么?明显不是。但不影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6 型人格测试,我是 INTJ,看八字,我是印重。

读书调研写稿,对有的人来说苦不堪言,但对我。真的是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那是上一代了,也就是郑强带的学生们。这一代是卷死在起跑线上的……

知乎用户 勃列日涅夫​ 发表

今天关了一天,累的半死,可是还是勉为其难的蹭个热度。

我娃一年级,5 点 15 下课。

5 点半就送到培训班了,今天是硬笔书法课。

7 点去接她,请她吃了个煲仔饭,大概 7 点 15 吃完了,在小区疯玩了 45 分钟。

我们 8 点到家。

然后做了 50 道口算题,演了英语对话,听了一首唐诗,大概就到了 8 点半了。

练了 40 分钟的琴,到了 9 点 10 分。

洗澡刷牙,9 点 20 分。

上床听了 15 钟故事,9 点 35。

此时关了灯,哄她睡觉。

大概 10 点她就睡着了。

明天 7 点 40 分,我会用唐诗三百首叫她起床。

送她上学的路上,会口算出几道。

她累不累不知道,但是我为了让她不累,各种花心思让知识有趣,趁着碎片化的时间赶紧补一补。

要知道,我今天硬板凳坐了 8 小时,改了一天的卷子,腰酸背痛,回来还要鸡娃

我们单位这几年怀孕的人好少了,和几年前相比,真的断崖式下跌,小年轻不结婚不生娃,不找男朋友,不找女朋友,欸。

我既不想小朋友累,又不想自己累,我之所以十年前研究生毕业时选择当个老师,本就是打算摆烂的,想着找份糊口的工作,饿不死就行,不想争强好胜,不在乎名利地位的,就想活得自由自在点,结果如今这种情况,骑虎难下,工作上也累的死,鸡娃也很勉强,没有幸福感。

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要怎么破,我也想问一问专家,指条明路吧。

知乎用户 直枉之间​ 发表

虽然也有胡说八道的实名专家,但是讲话靠谱的专家基本都是有名有姓的。

媒体谎称的专家都是找不到出处的。

知乎用户 又可以改名了 发表

其中我们中的大部分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和人家就不在一个操场。

知乎用户 森美​ 发表

这个人,调子起的高,口号叫的响,问题怎么来的,从来不提,问题怎么解决,从来不说。

知乎用户 什么那个什么 发表

其实,你知道,我知道,底层更知道。

问题穷人越穷,而富人越富有,怎么解决呢?

不收 “富人税”,永远无法解决,不同时配套措施,避免富人 “逃跑”,永远无法解决。

知乎用户 心灵寄汤 发表

揠苗助长。

知乎用户 道小忘​ 发表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语言表达一塌糊涂。且没什么意义。

里面的关键句子,都是近二十年来自媒体的标准模板套话,我一直对这些结论的科学性表示怀疑。

自媒体,民间呼声可以这么随便的讲,反正不犯法也没人管。但高等学府的老师们不应该随波逐流,即使认同这些观点也应该比民间的声音更加专业才对,至少你要有一些 “依据”。

1、“学习的热情被榨干” 是否科学的说法?有没有证明其因果性的实验?

1.1、天生就对学习有热情的孩子占多少比例?

1.2、如果本来就不会有多少人类对学习天生抱有热情,那么热情从哪里来?跟什么有关?

1.3、如果真的本来就有学习的热情,那么这种热情能否被榨干?被什么榨干?

学习的热情到底是被什么 / 怎么被榨干的?

1.4、那些从小放养或放任的孩子,是否就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如果无论鸡娃还是放任放养的孩子在学习热情的保持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别的话,那么学习热情的兴衰,是不是跟郑强说的并无因果关系?那就要去研究跟什么有关系,而不是凭媒体洗脑或感觉就下结论。

2、“对科学的渴望比较惨淡” 是否科学的说法?有没有证明其因果性的实验?

2.1、天生就对科学有渴望的孩子占多少比例?

2.2、如果本来就不会有多少人类对科学天生抱有渴望,那么渴望从哪里来?跟什么有关?

2.3、如果真的本来就有科学的渴望,那么这种渴望能否被榨干?被什么榨干?

科学的渴望到底是被什么 / 怎么被榨干的?

2.4、那些从小放养或放任的孩子,是否就能保持对科学的渴望?

如果无论鸡娃还是放任放养的孩子在科学渴望的保持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别的话,那么科学渴望的兴衰,是不是跟郑强说的并无因果关系?那就要去研究跟什么有关系,而不是凭媒体洗脑或感觉就下结论。

3、所谓强迫,跟毒性一样,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

孩子的天性是玩耍而不是学习,你家长老师全都一点不强迫,你看他学不学?有几个学的?

所以强迫是必须的,重要的是强迫的方式和程度。

而引导和激发,则是一件更复杂和高难度的事情,你要求家长们都有这个水平,那是臆想。

这么复杂的事,用一个 “强迫” 就概括了,这根本毫无意义。

在强迫和放任之间,这个度的把握,你们这些高等院校的老师又有几个能做好的?那么让大多数知识思维理论见识不如你们的普通家长,怎么去做?

所以郑强这番话,老生常谈没什么意义,这种笼统抽象表态式的说法对中国的初等教育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了。这种级别的言论(行为),已经不该是你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应该去做的了。

不要只停留在 “态度发声” 上,这声音网上铺天盖地,不差人。

你们应该做的是:

调查研究、论证实验、作出方案、给出建议。

你就直接给出你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对目前这种教育现象,有哪些实操方法?

=== 以下私货废话 ===

没发现很多人在学习教育方面的看法和结论,跟跳大神差不多吗?

原始人看到打雷害怕,就以为有个雷神。

现在很多人在下结论的时候,跟这些原始人并无本质区别,“一堆无法证实的感觉和想象”。

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榨干学习热情,榨干科学的渴望,性教育是儿童犯罪和受害的原因,中国人只会做题就是因为高考因为考试。。。。。这个民科结论大家族,成员越来越多。

学学西方那些人,好歹做一点并不严谨的调研,多少做一些漏洞百出的实验,哪怕敷衍了事地做做样子,也比光 “说一些谁都能说的套话” 强。

你看西方一些 “教授专家”,你别管他的理论靠不靠谱,但至少他能花时间把那个调研和试验和文章搞的锣鼓喧天绘声绘色像模像样花团锦簇的,即使漏洞百出,那些把他们当神看的低等世界的屁民也看不出来,也不会去审查较真,反正西方老爷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是对的,我就直接搬过来当标准。

所以,你们即使不想太费劲去求真,也好歹学学人家。

知乎用户 剧情需要​ 发表

怎么办,社会都是二八原则

总有人要做二,总有人要做八。

有些孩子的父母自己已经是二了,

又不能明说。

那怎么把八淘汰掉?

只能去考验那些做了父母的八。

八缺时间,缺钱,缺条子。

那就拼命的消耗这些对二来说很简单的资源

但是不公平的事情只能做,不能说。

于是只能说,学习要努力。

于是就继续卷。

再放一点点空间给那些天赋异禀的天才们。

商鞅其实早就说了,壹、弱、疲、辱、贫。

如果你感到疲惫,感到弱小,感到屈辱,感到贫困,那就对了。

最重要是统一思想:

那些都是祖国的花朵。

虽然,

牡丹花也是花,

狗尾巴花也是花……

对了,润呢没用。

外国也有二老爷。

知乎用户 杨过​ 发表

以我在高校教学的体验,实际情况和他说的差不多。只不过他这是解释了一番,不解释的话,咱们的老祖宗有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初等教育的问题:

揠 苗 助 长

知乎用户 玛莉蓓尔 发表

实际上是,这一代,包括上一代,家长对孩子人生的指导能力基本为零。

中国变化太快了。我们父辈,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人生晋升的路径都不相同。

我们作为人生导师,能教给孩子什么?除了成绩,真的没什么。

6 再多的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就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

比如是不是应该与人为善,是不是该替他人着想,是不是该争取自己的利益,寸步不让。

我们自己都迷茫,都在网上吵架。

成功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成功是否能够复制,为此要怎么去做,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什么叫好的修养,人生有多少陷阱,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甚至在自己做了一辈子的行业中,如何从零做到山顶,我们自己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我们唯一知道的可能也就是学习了,可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我们自己也不清楚。

考上 985 就人生赢家了?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为什么会有三十五岁陷阱? 还不是我们的人生规划撑死了就到三四十岁。

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教不来别人。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拼命让孩子有个 “高起点”。

高起点就必然赢吗? 可惜,五亿的零花钱也砸不出一个成熟的 CEO。

人生是长跑,赢不在一时,而且孩童舞大锤反而是灾难。

高起点也就意味着高难度。我们可以强压着孩子或者拼命砸资源给他搞到入场券。可适应这种难度的心性,能力,韧性,方法论和世界观,我们给不了。

事情变化太快了,这不是农民在培养农民,铁匠在培养铁匠,御厨在教育御厨,地主培养地主。这是农民在培养白领,铁匠在教育工程师,御厨试着教出一个网红大 v,地主试图教育出一个华尔街精英。

我们的经验都是废物,孩子们知道,我们自己也知道,只是不敢去想。

以上。

知乎用户 dw ch​ 发表

活该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选择赛道很重要,要认命。

不能老鼓励老百姓拼了命去做人上人,普通人也要能幸福不更好?

能不能别画月饼?普通人怎么了?围观不好吗?

就象跑马拉松,明明就是个业余群众,硬要跟着瞎掺合。

专业的在头部,还跑得比你快,你凭啥?结果跑死了,怪谁?

知乎用户 宝贝请转身 发表

这已经不需要专家说了,这就是公识

别的不说,就说今天这个点了,还有小朋友在群里作业打卡。

坐标小学三年级,长沙。

饶是这样,家长还嫌不够卷,在群里呼吁要老师布置作业,无作业日也不可不布置。家长的焦虑摆在了明面上。

就算学校作业减了,家长也会私底下买各类教辅资料进行补充,所以……

双减之后,学校课业似乎是减了,然而实际上并没有…… 因为家长的焦虑没有减。

小学阶段怕没有孩子不晓得 53 天天练,新领程,黄冈的。

除了作业没减,培训班更是没减。

双减后班上周一到周日课余时间被培训班排满的孩子仍不在少数。

周一到周五语文阅读,数学思维,英语,作文,书法……(因为学科辅导只能安排周一到周五)

周六到周日,合唱,钢琴,围棋,画画……

像我们月姐这样培训班保留三个的:英语,钢琴,滑冰,竟成了稀少的另类。我曾经暗戳戳的问过月姐同班家长,孩子周末都上培训班,不累的吗?不休息的吗?不要出去玩一下的吗?

人家直接回我:孩子周末闲在家里也是浪费时间,不如去上培训课。再说了,我们这算啥,周末都上的兴趣班,也就是玩。还有的三年级后,全是上语数外,光一个数学培训,就报三个不同班的。说得我都焦虑了,怀疑是不是给孩子放太松了。

你说这样一周七天,白加黑的,孩子能不累吗?这简直比 996 还糟心。

就是上课形式再有趣,那也是在上课,是在疯狂消耗脑细胞,上多了也会疲惫的。

再说了孩子不需要同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吗?不需要放轻松自由安排的时间吗?不需要啥也不干,独自消磨思考的时间吗?

要说现在家长也挺不容易的,一方面希望孩子有休息,玩得时间,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学得不够,落后于同龄孩子。一个个都化生为时间管理大师,一天 24 小时倒腾的明明白白,唯恐浪费一分一毫,连吃饭这种事都只能带着在路上吃。

家长的焦虑为啥只增不减?

1、且看今年高考,高考作文就不说了,又是《红楼梦》里 “大观园试才提对额”,又是本手,妙手,俗手。没点课外知识储备,风都摸不到。高考数学也据说难出了新高度,普遍反应,题目挺抽象啊,看着简单,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

这种情况下,谁敢轻易减学科辅导?

再看中考,又是美育,又是体育改革,看得云里雾里,焦虑不堪,对此一头雾水的家长,能咋搞,赶紧卷起来吧,美术,音乐,体育课程通通加上…… 毕竟不到 50% 的升学大刀卡着脖子了。

于是学科辅导不减,兴趣辅导班还要大大加大……

2、长期以来升学压力,导致大家形成的公识:人生是一场比赛。

当人生变成一场比赛时,周边一切风景都不重要了,终点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终冲向终点。其他所有人都变成了竞争对手,所以你只有比他们更快更好,才能最终取得名次。

而这场比赛周别的风景咋样?谁关心呢?慢一点,就要出局了,你说你焦虑不焦虑?

人生,只有变成一场旅行,才能慢下来,才能真正双减下去。

学业压力并没有减少的背后,是社会的竞争模式,理念并没有转变。只是单纯的减少学校课业负担,关闭校外培训机构,而不转变思想,调整机制,自然只能是明减暗增。孩子只能依旧在内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乎用户 星月妈​ 发表

好歹有个说人话的 “专家” 了。

但是也没完全说明白。

累到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看似客观。

可是 “线” 呢?线在哪里?

是现在全校师生共两位数的乡村中小学,还是学区房炒到天价的海淀?

是万人齐奋进的衡水一中,还是张桂梅校长的女子高中?

起跑线?线呢?

那些输在了海淀起跑线上的孩子,他们的起跑线却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到不了的终点。

所以,谈起跑线是不是有些过于搞笑了?

吐槽完毕,说回题目。

这位郑强书记说得其实是在理的,只不过他是从 “兴趣”、“发展”、“科研” 的角度来看问题。

但这些对升斗小民来说,太过遥远了。

很多人当下的目标就只是:活下去。

有房子住,有饭吃,能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得活下去。

这时候谈什么起跑线,说什么输或者累倒,又有什么意义呢?

知乎用户 麦子芒果蘸冰糖​ 发表

再穷不能穷孩子。

这句话让所有有孩子的家庭都是掌上明珠式教育。

外加各种机构把小孩的幼童时期说成无限可能的神童,学什么怎么怎么好。

再加上费用一次性不用拿出很多,总比六个钱包一次掏空的难度低得多。

所以除了一部分拼学区房的,剩下大部分都是花钱各种培训,提高,学习班。

仔细想,就像玩手游。

神豪上来就砸 v18,拿到各种特权再玩,学区房,同时每天满充。

土豪就是每天跟着活动走,各种班各种费用不断掏。

中小氪就是看准性价比的活动来一发,瞄着特价补习班或者一两个专精班报。

肝帝就是每天 20 小时在线,家长父母齐上阵,买材料买教具陪着孩子每天搞。

那结果也基本上和手游差不多,神豪基本从头爽到尾,断层碾压一切,甚至超出策划的设定。

而其他的,基本上就看谁熬的过谁了。

所以,我决定不走手游的老路。不氪,不肝。

孩子能学成什么样全看她自己。

但我把同龄孩子 (我有一个参照物是我媳妇亲戚的孩子,比我孩子大一岁多),她们给孩子报的课花的钱我原封不差的留出来,存起来。

她家亲戚那孩子,上的是一年 12 万的私立,而且每天中午就接走,下午分别去课外班,比如平衡车,滑雪,画画,马术等十几个。

我呢,把他们这些班的费用都问出来,比如平衡车 39800,大师画 48800 等。

然后我存下这笔钱。

到现在 3 年了,她亲戚的孩子拿了平衡车的什么证书,还有老去郊区参加什么私教活动。

我就是踏实给孩子上公立幼儿园,除了报了一个画画,其他什么都没报。

她亲戚三年花了 50 多万了。

我给孩子攒了 47 万。

我打算一直瞄到她亲戚孩子高中毕业,看看能攒多少钱,再看看她亲戚孩子能到什么份上吧。

以上。

知乎用户 Tackey 拓真 发表

这要感谢那些卖母婴产品的,还有教育培训机构,整天贩卖焦虑。

那些当妈的就爱吃这一套,怎么劝都不好使,你说这有什么办法。

知乎用户 灵猫无影 发表

确实是,压根选拔不了人才

知乎用户 负教化所有都人祸 发表

哪有什么起跑线。

你拿体育来打比方,那咱就拿体育来说事。

游泳运动员她需要的是起跳台,不是起跑线。

知乎用户 蠢三明 发表

对有些家庭而言,确实是这样,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拿我自己来说,我会尽量不让我女儿太累,因为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但快乐教育是更不可能的!!!

别说什么 360 行行、行出状元,让你家孩子将来扫大街,你干么?

现在是 360 行,行行赚的不一样。

我不求她未来多么多么成功,只想她过的别太差,中等偏上及以上就行。用学历给她兜个底,仅此而已。

学习方面,补课在所难免,因为大学是必须念的。不说 985.211,至少得是个正经大学的本科。

艺术类爱好什么的不强求,会试探性让她接触几个,对她有兴趣的会支持。

大抵如此~

说到科学,我敬佩科学家,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科学家。

恕我自私,我不想她辛苦。

什么职业才是为人所敬佩的职业?

一定是付出和回报不对等的职业,才为人所敬佩!

比如曾经的老师、曾经的医生、和现在的科学家……

为什么是曾经的老师和医生?因为他们现在赚的太多了。(绝大多数情况而言)

现在的老师和医生是让人眼红的行业,而非让人敬佩的行业!

换言之,如果科学家如果付出大、赚得也多,那这个职业就不会被人敬佩了~

知乎用户 蛋蛋 发表

如果普通工人,服务人员,都能过上好日子,大多数跟没兴趣抢跑。

知乎用户 lili 发表

我觉得这个情况很快就会改变了。

至少,作为已经躺平的一代,不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了。

你们卷吧,卷得卷中卷,方为卷上人。

多年后,我们回望过去,忽然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历史的轮回。

知乎用户 风轻云荡 发表

从结果来讲,九年义务教育,让青少年充分学习了数理化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只能看课本的习惯。

学习很乏味,也很辛苦。但是,效果就是记忆训练,流水线生产打工人。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教育确实减少了文盲,增加了逻辑训练。

同时,也关闭了更多的功能,成为记忆训练的单一毕业生。

比如,学校里从来没有心理训练内容,都是只教记忆内容,没有情绪调节方法等。

教育从教授到教师,都没有明白教书育人,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习惯。

所以,只关注分数,不管心理训练。

当然,心理训练没有一个国家会做。美国哈佛也没有这个内容。因为,心理研究落后,又无人关心。

结果就是,毕业后各种心理问题泛滥。

学校里心理问题也开始泛滥了,也没人在意这些。应付了事。

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起跑线没输过,中途却在记忆训练上丢掉了创造力,累不累的问题不是重点,重点是累了没人关注心理。

这就是野蛮心理时代。物质提高了,精神心理却落后,心盲比文盲更严重的时代。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当年你们这些老一辈的对 90 后的可不是这么说的啊,什么小皇帝啊独生女啊,需要锻炼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是你们说的吧。

现在后悔了反思了?

知乎用户 难得一知己 发表

我一直以为眼科最赚钱的是做白内障手术换人工晶体

后来才知道这是老黄历了,现在眼科最赚钱的是近视

先是 ok 镜,然后配眼镜,然后再什么半飞秒全飞秒

下面是我咨询我大学同学的对话,他在眼科器械公司

好像那个全国闻名的爱尔眼科,大概 70% 多的收入来源于近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有这么多近视的孩子?

知乎用户 麻醉 发表

实际情况是,累到在起跑线上的不过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老爷们的孩子,起跑线就是普通人的终点线,不对,应该说起跑线比普通人的终点线远得多。

所谓专家们说普通人别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你以为是真的为你好?不过是想让普通人多生几个孩子而已。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还起跑线,说的好像还真有赛道一样。

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局势早已经明朗。

你非得逼着马去走车路,不能说是不会下棋,只能说是糊涂蛋。

知识分子天生是脱离人民的,即使他是郑强也不行。

知乎用户 厍惠渚伊奴隶​ 发表

我一直说,中国中学的那套作息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人权问题。在讨论粗粮健康还是精粮可口之前,应当先保证孩子们有饭吃。

孩子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每天十五小时在校时间,一帮正在长身体的少年,连纸面的睡眠时间都不足八小时——实际上可能只有六小时。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十九世纪的人权水平,是当年的童工和黑奴的待遇,是赤裸裸的虐待。在二十一世纪出现这种对下一代的戕害,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

社畜们 996 就要进 ICU 了,6117 的孩子们怎么办?

这种事不归教育局管,应该归公安局管,公安局不管就应该捅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虐待孩子的借口。

知乎用户 Liuuzaki​ 发表

大学时曾经去过加拿大一段时间。

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别的事情,

而是戴着眼镜的竟然这么少。

我会想了上次我在意这情景的时候,初三,全班 42 人,40 人戴眼镜。高中,全员眼镜全班仅 1 学渣不戴眼镜。

大学宿舍 6 人,全员眼镜。

调岗位前在集团某部门,男生 30 + 人,全员眼镜。(女生很多带隐形眼镜不好统计,不过默认全有)

想了想,谈过女朋友,都近视。


有人会说,都是玩手机玩的了。

但很抱歉,我初中高中都是寄宿制学校,每星期就放 1 小时电视,还 TM 的是新闻联播

对了那学校禁止携带,任何电子物品,碳酸饮料,和除了果干外所有零食禁止携带,每星期查寝翻柜子。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眼镜成为全民标配哪?

别说是大家热爱学习。

我同事小孩上幼儿园,前几天问了一下,现在的幼儿园,感觉很哇塞~~~

我记忆里的幼儿园,是阿姨们带着我们玩,学会加减法,会写自己名字,认识怎么过马路,遇到坏人怎么办,报警找谁,之类的。

结果现在,幼儿园,英语 数学 语文 朗读 舞蹈 自然科学 朗诵 ,对了音乐还要学个乐器,不然班里别人都学了,你家孩子怎么没学?

知乎用户 我们飞向太空 发表

所以 “双减” 诞生了。

没有对错,但我更觉得学习是由内而外的热爱,而不是由外而内的强迫。

知乎用户 尹梦汐​ 发表

不同意,绝大多数孩子们终究还是因为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输在起跑线,和累死在起跑线,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那些孩子,更大的可能性是不会累死在起跑线上的,即使很累,也会收获正向的东西相对更多

当社会上实质已经分出相当规模的 “精英阶层” 的时候,无论是社会人脉、家庭财力或是基因传承,都会越来越偏向于 “精英阶层出精英”

而剩下的绝大多数,只能沦为实质上的最底几层的 “被统治阶级”,主要责任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和税供

有没有特例,当然有,但既然是特例,就不会多。这么多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家庭非让孩子累倒的起跑线上,无非也是看看这个特例是不是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再不济,也别成为最底层的那些人

而且,虽然大家都说阶级逐渐固化,上升通道越来越窄,但毕竟,还是有机会,因此累就累呗!

知乎用户 醉酒看狗 发表

有的人,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小学 1 年级,考上了清华北大。

毕业后,进入社会卖猪肉、卖保险、做销售中介。

你问他们幸福吗?

我没有数据,我不敢说话。

但是从陈景润、袁隆平等众多这样的大师履历中,

从马云、马化腾、刘强东 这样的企业家的履历中

对咱们带来巨大社会价值的,

往往不是这类工具人角色,

而是有巨大的兴趣爱好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资源环境的支撑,

爆发出来的天才角色(1%+99% 的理论 略)

指望从小学 1 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满负荷学习各种技能点的孩子

能爆发出天才??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

太对了!!

知乎用户 日小月 发表

兄弟们,听专家的不是被忽悠瘸了就是拐了,他们都是资本的狗腿子。他们的观点严重违背了哲学理论,是邪恶论,是祸害一代人的罪人。

有些家庭,孩子只要学好外语就好,其他课程都不用考虑,那是要留学的人。

有些家庭,孩子钢琴舞蹈从小就学,这是做好了文理不行,走艺术的人。

还有一些家庭,孩子开心就好,家里是真有钱,毕业就有好去处。

就我们这样的,如果也放任孩子这样,让他们开心就好,二十年以后就是打工的命,拿什么去和资本竞争,去和同时代的年轻人竞争。

就这,你跟我说孩子会累死起跑线上!

去特么的专家。

我可以这样说,在国内 80% 的孩子不努力读书,将来等待他的都是最底层的工作岗位,过着周末试夫妻生活,留守试儿童家庭,真真正正做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十年务工凑首付,一朝病倒全耗光。

惨,,,,,,

有条件的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尽可能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太多。

很多家长和我交谈的时候,或多或少总会透露一些信息,大体上就是说,孩子以前学习都还好,总是八九十分,怎么突然就不好了?

毫无疑问,这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低年级的时候,东西较为简单,八九十分都很容易拿到,难度系数不会很高,分差值小,这其中有很多学问。

8+9=17

有些孩子把脚趾都算进去了,才得到了这个答案,超过二十就错,他只有十根脚趾和手指。

有些孩子,已经可以口算二位数加减乘除了,甚至能推算出三位数,独自完成奥数题。

一到高年级,差距一下就拉大了,这就是起跑线。

我可以肯定的说,赢在起跑线的孩子,一定不会累死在起跑线;但输在起跑线的孩子,就可能累趴在跑道上。

[

再见,“暴脾气” 小孩

知乎自营

¥29.00

去购买​

](https://www.zhihu.com/xen/market/mall/detail/1469699269246144512?mcn_card_id=1520179285524062208&source=goodsRecommend-pc&zh_nav_left=back&zh_nav_right=empty)

知乎用户 心理咨询师​ 发表

我只能说,不想输在起跑线的家长本质上已经输了,

英国 BBC 电视台跟踪拍摄了 14 个孩子,从精英子弟到福利院的孤儿,横跨半个世纪,从 7 岁一直到最近的 56 岁,为了证明一个话题:

阶级是否存在?

结论是残酷的,14 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实现了阶级跃迁,从农民的儿子最终成为了大学教授;还有一个孩子阶级滑坡,从中产家庭一度沦落为了流浪汉,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会是阶级跃迁的那个,然而现实是,只要不出现战争等极端情况,你的孩子 86% 的概率会跟你一样平庸!

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在英国,只有 7% 的孩子就读于伊顿、哈罗为代表的精英贵族学校,93% 的孩子都就读于公立学校,虽然牛津、剑桥中的私校、公校学生比例一半一半,在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大概率仍然会分化;

私立学校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孩子的社交礼仪,中产阶层相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的时候,富人会知道其实圈层才是;

在另一部英国纪录片中,6 位分别就读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学生互换学校,体验对方的生活,导演想探究到底什么影响了最终的教育质量?

私立学校会定期组织盛大的午餐会,从小就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让孩子们知道人脉的重要性。

经过对私立学校的实际体验,公校校长乔沃德认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差不多的,但是私立学校更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她也想在自己的学校推行这种午餐会,但是又不得不认清现实,她的可用预算连组织下午茶都组织不了。

**在英国,5-16 岁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就读公立学校,英国每个小学生的教育拨款在 5600 镑 / 年左右,**并且在公立学校中也有重点学校,称为文法中学(Grammar School),好的公立学校在学术上也可以不输给不错的私立学校,主要差别在于:社交、兴趣、自信和批判性思维;

在社交圈上,伊顿公学 500 年的办校历史,累计诞生了 19 位英国首相,同时,英国的私校特别注重孩子的体育培养,每周都有超过 20 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安排,今天跟你的孩子一起在泥潭里面打滚的,可能就是未来的英国首相,某国的国王,或者商业巨擘,这么比,你的孩子在起跑线输的底裤都不剩了。

在兴趣培养上,私校经常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是公立学校如果想组织活动,需要征求所有的家长同意,如果有一、两个家长不同意的话,整个活动就可能停滞;

在教学方面,私立学校会更多激发孩子的思考,比如历史课教诺曼底登陆,公立学校会让学生熟知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意义这些,而私立学校则可能会问学生:如果你是登陆的指挥官,你会如何做决策?

当然,很多私立学校的学生也会很羡慕公立学校作业少,放学早,课余时间多,私校上课的时间通常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 5 点,课后还有数不清的作业和课外活动,晚上固定时间就要熄灯睡觉,并会要求学生上交手机。

近些年帮很多中国家庭办理身份,孩子的教育也是大家最主要的话题,我发现举家前往英国的家庭,虽然孩子就读不错的学校,大家的初衷都是不想让孩子的童年都花在学习上。

快乐的童年可能是更好的财富。

知乎用户 英国晓宇哥​ 发表

不。

是输在 因为恐惧资源分配的不透明可能引起的后果,为了压制这种后果,在教育里搞了私货,也搞了 “没有意义的攀比动员”。

而为了动员有效果,简单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回来了,没有普及学习的实际效用,夸大所谓天才,“什么过目不忘”“未学先知”“不学也懂”的错事到处传,打了未成年人和一代不懂教育和脑科学的家长们的信息不对称战役。

然后整个社会文化都在配合这个动员,所以他们也将面临着后果,很难招到自己需要的 劳动合作者,他们只能跟着大企业搞招聘,最后无奈于人力资源也跟着经济分配模式运作,成为只能挖小工的企业。

学习是向学习者服务的,不应该把整个社会的需求放得过大,而且还摆在暗处。

这些专精们,是绝对不会去说 “后果压制” 内容的,他们只说表象。

知乎用户 愚不追日 发表

真的太对了!我是中学教师,我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太累了!睡眠严重不足。纪律管的过分的严,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把孩子们折磨成呆子了。

知乎用户 张林​ 发表

能不累吗?

竞争这么激烈,往前看内卷,就业压力,房屋价格,财富攀比,北大清华外加出国留学,怎么办?

家长必定把这些他们处于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用美其名曰的名义,有意无意、无形有形的提前给孩子施加压力。有多少家长可以放开胆子散养,放养,不管不顾的顺其自然?

学校教育,虽然减压政策先后出台,不补习,一二年级不留作业,换个方式,课上考考考,根本就放松不下来。如果勉强过去小学低年级这一两年,三年级开始作业仍然是量大量大,写不完。牺牲睡眠时间,做做做,不累?难道是铁打的。

老师像上了劲的发条,个别人把孩子的缺点毛病肆无忌惮地发在家长群里,给家长布置这个、那个任务,如果孩子作业未做完,招见家长来学校陪着写,大人孩子一块累。反抗,死路一条。

功利主义,互相攀比,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比别人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硬钢的更累!

我们小时候放羊式的玩耍,爸妈去学校的次数几乎为零,那个年代小孩玩耍是生命的天性和主旋律,读书是顺便捎带着,求知欲没有被扼杀,现在不照样对这个世界做着贡献吗?

而且本来人活着就应该量体裁衣,无论干什么只要劳动赚钱,其乐融融。可是这个理念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有没有远虑,都有近忧。

我认为,大人累,孩子肯定累。孩子累,大人跟着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搭上,环环相扣,累是真的!

孩子出事了,家长才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 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

躺平,都是命好和胆大的奇葩,不然,谁敢!

知乎用户 HOU 发表

小 A 出生在 XX 村,从小喝着井水长大,他的梦想是有钱。

你问他什么样的生活是有钱,他说能喝上自来水,不用像父母一样辛苦种地,长大以后能住楼房就是有钱。

他每天走 2 公里的路到村上的小学,一个班里大概二三十个同学,他表现很好,老师和家长都说:「你比你姐聪明」。

小 A 觉得很开心,这样下去,他必定能考上好的大学,实现梦想,变得有钱。

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大家的梦想都是什么呀」?

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标准,有的说宇航员、有的说医生、有的说天文学家

小 A 想了想自己的梦想,他也觉得有点儿丢人,他撒谎说:「科学家」。

可他丝毫不懂,科学家每天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在哪里工作。

他只知道,这个答案很标准,更体面。

小 A 的整个小学过得都很快乐,他成绩优异,每天和小伙伴们在苞米地里欢声笑语。

转眼就到了初中,中学在镇上,离得太远,只能住校。

小 A 很努力,却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课程,他开始学不懂了,不是不努力,是真的听不懂,老师讲得又太快了。

每次回家,他都鼓起勇气想跟父母说:「现在的课程我学不会了,落了很多」。

然后,看着父母粗糙的双手,斑驳的白发,到了嘴边的话,就又咽了回去。

后来,他终于说了出来。父母给出的方案也就是:「后院家孩子学习好,我带你去问问他吧」。

小 A 万分无奈,跟父母说自己想补补课。

父母打听了下,觉得补课太贵了,卖苞米才卖几个钱。

就这样,小 A 输在了起跑线上,他又哭又闹,也没有资格拥有那个累倒自己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饭店服务员。

若干年后,他回想起了那个关于科学家的回答。他想:「科学家到底是个什么工作呢,一定比端盘子轻松吧」。


小 C 出生在 XX 县城,家里有楼房有小车。

父母为小 C 的学习倾注了半生心血,只要放假就是书法课、钢琴课、文化课。

小 C 特别累,她的人生只有试卷和课外辅导班,根本没时间交朋友,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她好不容易进了县城最好的初中、高中,被各种嘲笑是个书呆子,最终冲过了一本线,去到了大城市读书

一瞬间太多高大上的名词涌向她,她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优异,又有书法、钢琴作为爱好已经很优秀了,结果发现模联、创新创业大赛、戏剧节以及各种体育运动,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她被嘲笑太土了,王小波你都不知道;渡边淳一你都没听过;贾平凹的作品你竟然没读过?

你那口音怎么那么土,你这英语发音太差了啊,你都没用自己的发明设计参过赛吗?

她突然发现,自己差得太多了,别说 4 年,就是 10 年也很难赶得上这些大城市里见过世面的同学。她差的不是学习能力,而是见识、经历。

父母认为小 C 在大学只要读书就可以了,吃穿都不贵,只给她一月 1500 的零花钱。

小 C 没有办法给导员送礼,搞好关系,只能踏实学习,积攒学分,拿奖学金,做兼职,弥补自己考证的报名费、额外的教材费、戏剧节的服装道具费、同学们聚餐的 AA 费。

转眼,4 年过去了,老师们都劝小 C,你不考研,不做科研白瞎了。

可小 C 一刻也不想继续这种身心煎熬、饥寒交迫的生活了。

她找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拿着父母眼中的高薪,去掉租房子、吃穿水电网,也不剩什么了。

她看着不断攀升的房价,心想,自己这样下去,下一代的命运就和自己一样。

为了下一代可以在象牙塔里做科研,她嫁给了那个本地户口,有房有车,自己完全不爱的男人。


小 E 出生在 XX 城市的一栋别墅里,父母给他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念安

父母说:「你只要平安健康的长大,用一生的时光去找寻到自己心中的热爱就好了。如果找不到,也没关系」。

从小到大,无论他对什么感兴趣,父母都能给他找到最好的老师。

16 岁那年,学习潜水的过程中,小 E 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他说想要成为一名海洋学家。

父母为他找了专人进行规划留学,去到相关专业最好的国家,最好的学校。

后来,远洋科考船上,他想:「我半生努力,眼前才有今天的景色」。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这句话相对而言很合理。

但现实是,中国的大部分孩子,连一个累倒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一辈子不曾拥有找寻自己一生热爱的资本。

中国的大部分孩子,完全不懂科学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工作。

你是谁,小 A、小 C,还是小 E?

知乎用户 张年年 发表

作为一个 80 后我表示,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会轻松的不要太多,累的是家长而已。

知乎用户 大柳树南 发表

个人表示很赞同。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郑强教授所说的起跑线可以拉长到就业之前。这的问题是非常现实,也是很容易认证。每个度过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你扪心自问,你现在的运算及思维能力还有初高中强吗?你现在可能在抱怨 996,可是你读书那会可能是 797 啊。

咱们这里一句先苦后甜,真的能提升华夏大地吗?现实告诉我们,显然是不能。起跑线这个问题还能引申到家庭背景等。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很简单,你出生带出来的,你的智商、你的容貌、你的身高等。可能说出来,可能会伤了一些人,但是只有正确发挥你的原生才华,才能整体提升社会水平。

知乎用户 硬盘粉碎者 发表

要不是因为有学习的热情的天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你以为还会允许这些人存在吗?

知乎用户 王二麻子 发表

我不怎么认为。

我反而觉得,由 2000 年民办学校潮迄今,教育已经让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与大部分普通家庭划出深深的鸿沟。累倒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知乎用户 南方吃瓜人 发表

实际情况是,我身边的朋友,基本按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形成了金字塔人群。从顶尖大学到重点大学再到普通大学再到职业院校再到连职业教育也未接受过的人群,对应的阶层分别是实现财务自由到日子过的挺滋润再到衣食无忧再到紧紧巴巴再到穷。有偏差,但偏差不大。

什么输不输在起跑线上,累不累倒在起跑线上,多大部分人来讲,真的无所谓,什么到了大学还有没有动力学习,更无所谓,只要孩子最后能找个好工作过上舒服日子,什么都值得。

2020 年 5 月 28 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 3 万元人民币,但是有 6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

现在问题来了,作为家长,你是希望孩子有个轻松的童年少年,然后成年后每月赚一千块钱,还是希望孩子即便童年少年累一些,也要在成年有让自己过上踏实幸福生活的收入。

问题真的是在于家长傻不懂教育拼了命的也要逼自己孩子内卷吗?孩子天天累的不行,家长不心疼吗?

做农民种地,挺光荣的;

做清洁工扫大街,挺光荣的;

做快递小哥,挺光荣的;

做流水线上的工人,挺光荣的;

做公务员、老师,挺光荣的;

做医生、律师,挺光荣的;

做大企业公司高管,挺光荣的;

做公司老板、董事长,挺光荣的;

……

问题是,大家都有家人,都要生活,光荣能满足吗?

知乎用户 微木 发表

站着批判太容易了。对教育的现状,谁都可以批判,谁都能够批判。

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已经听够了各种砖家的批判,孩子累不累,家长累不累,孩子焦不焦虑,家长焦不焦虑,我们自己不知道吗?

我们需要的是改革的决心,认真的解决方案,强有力的执行。我们需要 HOW。

别的不说,就说一点,禁奥喊了有十年了吧?2022 年的小升初,正在进行中的,不看奥数了吗?

年年发文不许搞,年年都在搞。某些部门像复读机,一个摆设而已。

问题重复再多遍也只是问题。

知乎用户 自由行走的花​ 发表

砖家又来胡扯了,都已经 “双减” 了,孩子怎么还累啊?

是不是哪里没减对?

知乎用户 南国小汉子 发表

累倒了那不也是输?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美国,谁赢了?怎么赢的?

为什么谷爱凌每天可以睡 10 小时而你不行?

知乎用户 寂照 发表

这是昨天看到浙江某地中考加分名单公示,咱暂且不论加分是否合理,但起跑线还真不一样。

根据 2021 年该地中考一分一段表中间段分数及人数看,差一分就差 3000-4000 人,差 5 分就是差 15000-20000 人。

知乎用户 我去买几个橘子​ 发表

看程度吧,如果是减负减成阶级固化的美国那样,那小孩可以说废了

如果是说在体能上因为各种培训班没有的得到足够锻炼,那容易猝死的下一代确实也可以说累倒

知乎用户 剑圣 发表

这个情况不是非常明显么?

在应试教育的同时,又要附加所谓的素质教育,然后孩子除了累还有啥呢?

我有不少客户,移民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轻松一点。

这边孩子主要是通过玩乐、运动来教育的。

幼儿园肯定是玩,小学也基本上是玩、运动、学习。压力很小,更多的是创造性的一些作业任务。然后很多学校布置的任务是需要父母一起完成的。

以前有个朋友说了个事实的笑话,他当初是在澳洲读的小学。

他说有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明天要回答老师当天回家玩了什么?

现在有了孩子,周末至少要空出一天的家庭时间和孩子出去玩,节假日也是。

然后看孩子喜欢什么乐器或者运动,就让他们自己选择兴趣爱好,然后送去学呗。这边送孩子去学一些才艺或者兴趣班,主要还是让他们多交些朋友,大家开开心心一起玩乐。

我们自己是从国内从小读到高中毕业的,其中的辛苦我们也清楚。但这种方式适合国内的国情。如果拿国外这套套用也不科学。

就举个例子,以前好像有个地区小学想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后来被很多家长投诉,为啥不给孩子多布置作业?为啥让孩子一直玩?再后来这项目不了了之。

澳洲的孩子可以以后不读大学,也能找个还行的工作养家糊口没问题。这是人均资源决定的,蓝领甚至工资比小白领高多了。但是国内很多地区比较卷,就不可能适用国外的模式了。

知乎用户 托尼先生 发表

郑强只说出了现象却没有说出本质。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这只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强哥有说吗?中国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这么做还有更好的出路吗?请问又有哪个家长愿意一直逼着自己的孩子不停的学习,而不想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呢?难道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家长全部都是傻 ×?全部都失去人性?全部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倘若你郑强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或者工人,你是愿意让你的孩子累倒在起跑线还是让你的孩子放肆玩死在起跑线呢?

穷人家的孩子唯一觉得公平的教育方式是高考,可是有多少人所不知道的是,富人家的孩子有一种成才加 “我不需要高考”!

郑强还说过一句犀利的话:“大学生工作找不到是因为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的工作不做!” 这话看似很有道理,但是郑强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工作大学生不愿意干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大学生不爱国?不肯吃苦,不接受国家的号召吗?不以劳动为荣吗? 如果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工作为何不是干部子弟的子女冲锋在前,作出表率呢?为什么你郑强不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呢?为什么就一定是牺牲广大平民大学生的青春汗水呢?

抗美援朝爆发之初,毛岸英坚持要去前线,总司令彭德怀不肯答应,找到毛泽东想让他阻止。毛泽东却说:“这个时候,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往前站,又让谁的儿子往前站呢?” 请问,现在的干部有几个有这样的格局???

知乎用户 心晴 发表

你想想,他家孩子上太原理工会不会更容易呢?浙大?贵州大学?虽然,他家的孩子大规律会上的更好学校!如果出国,他家的孩子出国读书会不会有更好的推荐信呢?

听听就好了!

知乎用户 洗洗睡吧 发表

如果一个人从小出生在北上广的核心区,作为体制内长大,那应该根本不会信什么学区房、起跑线之类的蠢话。

一个孩子只要不是因为家长辍学,以中国今天的教育质量,绝对不会被学区房埋没。相反如果他所在的学区不好,周围好学校的校长会亲自上门 “抢人”,这事儿大家可以打听打听,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孩子的学习,依我看 99% 都是看自己,厉害的孩子没老师也能学出来,自学也能成才,甚至能自己摸索出一套东西来,能自己开宗立派。咱们其实都是普通人,根本和人家学霸没法比,别拿学区房安慰自己,你孩子有学区房也没用。

另外就是补习班,纯属浪费金钱和生命。你孩子靠补习班上了个一本了,然后呢?上班以后呢?不要以为学习上的天赋差异不会被带到工作上,真正聪明的人到了单位也是碾压智商一般的人。尤其是需要创造力的民营企业,更是典型,甚至特别聪明的人干几年自己出来创业,很快就翻身。

中国这个社会主义最大的含金量,就是聪明人能靠智商翻身崛起,而那些不太聪明的二代,很快就会没落。

知乎用户 Gaarmat​ 发表

。。。还起跑线呢。。先把教材问题搞完行不?

教材问题当哑巴的,一律是伪专家。

他们心里都是生意,搞个锤子的教育

知乎用户 蹲在角落吃西瓜​ 发表

根本上来说是阶级问题是分配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教育问题无解

知乎用户 不惑于心​ 发表

都说孩子的童年啊压力大啊应试教育啊等等。当然,中国的教育有很多弊端,学生们也很卷,我自己就这么卷过来的,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卷。问题是,为啥欧美没那么卷?他们教育体制优秀?不见得吧。假如去掉英语,咱们孩子们是不是压力就小很多?为啥要学英语,还不是过去西方称霸世界吗?为啥咱人那么多,还不是当时鼓励多生吗?为啥当时鼓励多生?还不是当时咱除了人多再也建立不起什么优势吗?为啥这么多年素质教育不成功?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意味着不公平,因为人太多了,且还没共同富裕嘛。为啥老师们不循循善诱的教?看看师生比嘛。为什么不提高师生比?看看咱国家人均收入啊。

总之,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但真想减轻孩子的负担还能让他们以后过得好,咱们这些成年人的好好努力才行。

知乎用户 杨东 发表

实际情况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童年就不应该有虚假的快乐,孩子们输在 ( ) 营造的虚假氛围上。

知乎用户 yaoyuan0080 发表

一提中国的什么,不加 “部分” 限定词,一律可以认为是扯淡。现实中,我这个地方,真正鸡娃的家庭,就没就过几个,想网友说的那种疯狂的鸡娃,更是从没见过。

知乎用户 赵九剑 发表

完全就是在 cd!

要轻松,完全可以选择快乐教育,通识的兜底教育模式。

试问谁不想呢?

那为什么不想呢?

因为通识教育、兜底教育,快乐教育,解决不了升学!

高中就 50% 了,部分地区甚至低到 35%!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接受分流等于接受了命运!

既然是淘汰制,那就要付出比课堂更多的血和汗,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就得一路杀出去!没见到开玛莎拉蒂的妈妈都送孩子去刷题班,top 级学校的孩子各类竞赛不说全拿前几,但包揽了大部分奖项,就这,你我还在天天想岁月静好?

现在的孩子已经比我们之前好太多了

我典型 80 后的城市 boy(对,我就是当年核心城市核心城区的双职工家庭的独生子)

我孩子从父母配置、生活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等,至少比我那个时候好太多。

从目前来看,只要付出我那个时候的 8 成,就能得到更好的路径和选择余地。

就这样了,还在劝退?

我从 89 年就开始接受减负思维,减了 30 多年了都减了个啥?

你我都是普通老百姓

如果没有每天熬到凌晨 12 点的觉悟,不要去高考!

如果没有考前熬夜复习的觉悟,大学期末考试很难过!

如果没有 996 的觉悟,如何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

是用今日之舒适换取后 60 年被别人毒打

还是用 20 年换取后 60 年去毒打别人

你说不能用毒打,或者能不能没有毒,更或者,你以为可以毒打别人其实还是在被毒打。

人最不能不能失去什么?

那就是希望!也就是所谓的信心和预期!

否则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你就会问这无趣的世界和人生该怎么度过每一天了。

所以,你怎么选?

知乎用户 灰不动老​ 发表

孩子累倒在起跑线可以说,“妈妈我不想学了!”

家长累了,你心里能说吗?敢说吗?“孩子,妈妈不想送你了,不想管你了!”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这就是又在黑 “专家” 这个词是吧?

他一个高校的领导,懂个屁的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啊?!

他要是懂教育,那就先把他的太原理工大学做到 985 啊!做到世界前 100 啊!

没能力在自己的领域发力,像个孙子似的,却又喜欢在别人的领域扯淡!

知乎用户 张三等 136 人 发表

如何评价专家称「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实际情况如何?

最近,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全民的注意力、社会的注意力,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到小学中学。实际上当我们走入大学以后,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已经比较惨淡了。以前把他学习的热情榨干了,那是强迫的。”

答:上述看法很对吧。

念书考试,科研创新,这是两码事。必须念书,必须考试,但是这和科研和创新都是两码事。

念书,考试,不能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只是选拔学生,培养学霸,只是搞了科举,八股文

你为了选拔学生,大搞科学举人,你为了科学举人,让全民族陪读,让小孩子苦读,太疯癫。

热爱科学,喜好科研,追求创新的人,终究都是极少数,这极少数和尖子生、人尖子两码事。

无非就是上个大学而已,搞个高考而已,公平竞争而已,没有必要全民族癫狂,集体无理性。

可以抽签上大学,让幼儿少儿全面发展。发展家务劳动能力,都比你把读书弄成敲门砖要强。

所谓抽签上大学,就是对中上游的考生,抽签去上名牌本科,同时,全力以赴培养科研人才。

科研人才是极少数,他们真的热爱科学,喜好科研,追求创新,不是名利当头的人杰人尖子。

搞科研,注定挫折不断,失败连连,得大名利者极少。科研创新本来就不适合于人杰人尖子。

他们不会上完了名牌大学,就热衷于当官去了,发财去了,去往各种名利场,各种热门职场。

你全民族互相倾轧,疯狂念书考试,得到名牌大学生,完了他们当官发财进外企投行干中介。

那么全力以赴培养科研人才,选拔科研人才,这个需要中华学术平台,在太阳底下囊括英才。

否则,很容易全面腐败玩完,结果,还是人尖子在名牌大学读研读博,读完了继续当人尖子。

知乎用户 徐生 发表

假如高考是 1000 米长跑

北京学生起跑线在 800 米,陕西学生起跑线在 300 米,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在起点带绑腿。西藏内蒙古以及衡中校长孩子在天津考试这种是在起点骑自行车出发。

知乎用户 王秃驴 发表

刚好最近在加班追剧《妈妈,加油!》,原因是我也马上面临孩子幼升小的问题——择校、搬家,重新给妹妹找幼儿园等。我似乎是不太敢确定这些决策对孩子是不是有利,迫切想要从剧中妈妈们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启示或者共鸣……

这是个全民内卷的时代,甚至卷到了幼儿园的孩子。我们看到无论是事业成功的律师父母还是工薪阶层的普通父母,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幼儿园或是培训机构,大家都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拼了命挤破头地卷着孩子往前赶,往上走!然而到最后大多数孩子可能不会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焦虑的本质是认知层次不够,现代社会物质需求基本保障,再往上就是精神需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各种担心、焦虑,而教育浓缩了父母们最强的焦虑点。

父母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其实只能自己去获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一味地把自己的期待硬塞给孩子,父母子女都不会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剧中的初中生小夫因为小升初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考上理想的中学,是父母托关系花钱进的名校。从此他不仅要承受父母的失望、冷落,还有虚假的炫耀,他在学校表现得沉默、不合群,甚至拿抽烟打架偷东西自杀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她的母亲本来是要和出轨的丈夫离婚的,但听说丈夫要把这样的大儿子送去寄宿学校,含泪选择了妥协。

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呢,但遗憾的是我们真的不会爱孩子。据统计全国小学阶段的儿童抑郁症患者达 10%,初中生达到 20%,高中可达 35%…… 请不要再埋怨应试教育、也不要一味责怪社会的内卷,我们的孩子本来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父母们跟风般的焦虑

为人父母后才会真切体会到人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孩子是来弥补我们不曾看到的 “自己成长过程” 的遗憾的,孩子是来拯救我们缺失的人格的。孩子像一面镜子一样照映出我们的不足,又像天使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家庭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年人只有真心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才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沟通有效才会发生积极改变。

剧中的女主周南南作为一个未婚先孕的单亲妈妈,是受尽世俗冷眼的另类。但她积极地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了全部责任,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做美味的蛋糕给予孩子甜蜜的爱,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努力融入妈妈群,热情的帮忙其他妈妈解决各类问题。同时她也能够坚守信念不失原则,哪怕是冒着被单位开除的风险也要毅然为朋友挺身而出找到真相。

苦是苦了点,累是累了些,但她活得真诚而坦荡,不依赖谁也绝对捍卫着自己的权益。这样的妈妈,给了孩子百分百的爱和安全感,也做了孩子最好的榜样。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不会是那个分数最高最闪耀的,但他一定是最幸福的,因为独立完善的人格会帮助他挑战生活中的重重困难。

想要做成功的父母养出出色的孩子,首先得要养育自己,提要自身的生命能量,活成孩子的榜样;给孩子做好吃的,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而不是全全交给老人或外卖;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与心灵成长而不是表面的成绩;和孩子探讨生命的意义,种下梦想的种子!

知乎用户 净静生活整理师​ 发表

没那么离谱

不管知乎怎么吹压力大,中国孩子承受的压力也是正态分布

绝大部分人压力不大不小,可以承受;一小部分人压力很大,一小部分人压力很小

知乎用户 小闲​ 发表

因为人类太聪明,遇到老虎,跑赢同伴就是赢;哪怕人人手里有重型武器,甚至坦克,脑子想的仍然是跑赢同伴,把同伴的坦克打废,而没人想过打老虎可以彻底解决问题………………

规则已经制定错了,使再大的劲又能怎样?

知乎用户 像条小蛇 发表

啥情况啊?

谁知道呢?

知乎用户 AN0NYM0US​ 发表

专家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拿着结果当原因

教育的问题,只是教育的内部的问题么?

我还是那个观点

那些让孩子去玩命学习

大部分都没想着孩子以后能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

能变成多么杰出牛逼的人才

他们大多只想孩子以后有一个好工作而已

至于什么叫好工作

很简单,对于很多家长来讲,能遵守劳动法,有基本福利的工作的就是好工作

请问这样的工作,多么?

显然不多

反倒是无视劳动法,随意处罚员工,把五险一金都当做优势明晃晃写进招聘启事里的公司,茫茫多

而区分这两者的,不就是那张纸嘛

试想你有一个孩子,你不见得一定要他做人上人

但你一定不想让他当狗吧

那就别聊什么累到在起跑线上这种屁话

200 名学生躲废弃厂房偷偷补课,门口保安称「全是物流公司工人」,培训机构可能会受到哪些惩罚?

知乎用户 四刀暴击了 发表

说到底还是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别人孩子正常健康发育了,这些作妖家长把孩子害了,这不就是输在起跑线?

而且小孩子学龄前仨阶段,青春期前俩阶段都有各自重点任务,很多孩子都被逼着干无用功刷题了,正事全部错过,你就是想走一遍回头路,也是双倍的付出,而且很多情况下不可能也做不到。

比如孩子已经六岁了,你能重新回去两三岁让他们发展什么粗大和精细身体机能吗?

孩子已经上学了,回去场景式训练语言思维体系?

孩子青春期前期了,家长才想起来前认知阶段没过好,孩子这个动手能力主动自信都很差啊?送回小学玩几年,行吗?

可能有家长会跳脚:听不懂!带个娃有这么多规矩讲究,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说要那么多规矩了吗?我只是说问题,你没问题就不用管那么细啊?

怎么让孩子没问题,怎么让孩子过好每个阶段?

家长别拉胯别作妖别犯大错别鸡娃,让孩子该玩玩该睡睡,健康自然发育就行。

问题是,家长不出来捣乱,真的很难。

孩子这么可爱,手残的家长是居多的。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我儿子,幼儿园大班现在光补习班就有画画写字口才英语跆拳道五个,除了周天晚上外课程全部塞满。就这水平在班上还只能算中下的强度,有的已经在全英文教学或者请主持人一对一或者第二甚至第三外语都在进行的。幼儿园的孩子作业就要做到晚上 10 点我那么大的时候还在抛女孩子的裙子玩泥巴

知乎用户 hyn 发表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卷

那就是比较天赋,一切为了高考,高中学校们高一就学完了所有考试科目,剩下两年都在备考,简直是笑话,看着就想吐

不如在高中阶段直接下放大学的知识内容,喜欢卷?让你卷不起来。

筛选高智人的同时也缩短了大学的学习时间

知乎用户 张开 发表

无所谓,现在天津的小学因为减负➕疫情网课,既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无限接近幼儿园。

起跑线?有的人可能中考之前才开始跑吧。

知乎用户 熊爸天下​ 发表

生活累,一小半来源于生存,一大半来源于攀比。

鸡血教育大人小孩都累,语数外补习班,琴棋书画兴趣班,择校出国留学,**家长希望小孩赢在起跑线。**代价是孩子 3-18 岁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孩子累倒路中间。**到后来大部分孩子还是成为平凡,输在终点线,我们不要拔苗助长

独生子女享受着所有的爱,同时也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和希望。尤其是父母望子女成龙凤的,认为没有数量必须保证质量,不能接受平庸的小孩,不能接受阶级滑落的。

我是独生子,高中本来在普通高中,成绩排名前五,父母不甘心,怕我成绩差将来工作辛苦,逼我借读重点高中 3 年,成绩中下游,因为借读身份被边缘化。高考分数本来接近本一线,大学填志愿出馊主意瞎指挥填高了,导致落榜,连二本都上不了,害我复读 1 年。复读的一年我天天和爸妈抱怨 “你们说上海电力好的呢?真的好啊,所以现在落榜了,都怪你们啊,你们害我复读啊。。。

高中 4 年我很自闭自卑,都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逼我借读害我复读。

很多家长嘴上说 “为孩子好”,报一坨兴趣班补习班,担心输在起跑线,企图按**双语幼儿园-> 重点小学-> 重点中学-> 名牌大学路走,容不得丝毫闪失,**代价是孩子从 3 岁到 18 岁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压榨孩子真的好吗,孩子累吗?

不如生二胎减少焦虑,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压力和希望不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

事实上我现在混得也不咋地,虽然最终考上了 211 名牌大学材料学硕士(第二年高考填志愿父母不敢做主了,怕出现问题我天天说抱怨话), 去了一家全国 500 强机械制造厂一样 996,也需要经常去车间,收入和大专技校毕业的同龄生产一线焊工差不多。我的 211 硕士同学无论在苏州还是西安收入都和我差不多。大多在郊区工厂上班,反倒证明了读书无用论。

从 9 年义务教育开始算,只是几年制进厂的问题,早晚要进工厂,不是大学生当了工人,而是工人读了大学。

零年进厂制: 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 进工厂拜师学艺, 当两三年学徒, 年满十八岁之后, 就成为工厂员工.
三年进厂制: 初中毕业后, 三年职校学习期, 学历中专; 18 岁左右进厂。
五年进厂制: 初中毕业后, 五年职校学习期, 学历大专; 20 岁左右进厂 。
六年进厂制: 初中毕业之后,高中三年 + 大专三年, 学历大专; 21 岁左右进厂。
低配版七年进厂制: 初中毕业之后, 职校三年, 参加高考,+ 传统工科本科四年, 学历本科; 22 岁左右进厂。
高配版七年进厂制: 初中毕业之后, 高中三年, 参加高考,+ 传统工科本科四年, 学历本科; 22 岁左右进厂。
十年进厂制: 传统工科读完研究生之后再进厂,学历硕士. 25 岁左右进厂。

知乎用户 韩灭郑​ 发表

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我都累倒在起跑线了,你还能说我什么?

要是不累到,后边跑不好,不被笑话死。

知乎用户 冰刀 发表

教育减负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老师,一是来自于家长。

对于喜欢布置大量作业的老师,教育局应该怎么样处置呢?

抄作业,

抄一百遍

抄书

抄一百遍。

这种惩罚方式比较人性化,抄抄书罢了,不是取消你的教师资格证,教育局相关管理人员也不会那么得罪人,这样的处罚可以比较频繁。

处罚次数多了,自然敢于大量布置作业的老师也就少了,学生的压力就轻了。

对于家长,教育局可以要求每个班级成立一个教育减负家长团,由热心于教育减负的家长组成,平时负责宣传以及监督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监督老师的考试次数,以及成绩隐私保护情况等等。

知乎用户 思想的行者 发表

教育目前状况是父母观念跟不上现在的大环境了,父母还延续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里,找不到孩子的兴趣点,只凭自己喜好让孩子学习,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等等,好多学一样毁一样,这都是功利心在作怪。其实孩子天生是爱学习和模仿的,对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太过教条呆板的逼迫练习,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耐心,从小应该培养的是兴趣启蒙,让孩子在学习探索中获得快乐,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在学习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成长,大脑健全的发育。内心获取坚强的力量。人总要有个良好爱好,选择一样终身受益的喜好,能长期的坚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内心真正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这个逼迫着学容易起反作用。

关键找一个好老师也不容易,好老师能引领孩子学习兴趣,家长在配合引导,难点就是让孩子自觉点学习。我本身就是搞培训的,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7 岁的孩子学个钢琴要让两年考十级,也太不遵循教学规律。结果适得其反,一练琴弄得家里鸡飞狗跳。这样学兴趣爱好只会适得其反。倒在起跑线上了。不过这样的毕竟少数,大多数家长是无绪的管理孩子,不知道合理管理时间,有些家庭生活压力大,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孩子陪伴中,其实教育最终是让孩子找到自律的成长途径,让孩子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知乎用户 睿莱​​ 发表

谁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终点谁定的?过程谁定的?规则又是谁定的?

为什么要去遵守规则?为什么一定要累死自己卷死别人?

每个人的旅途都不一样,对人生的期待和感悟也不一样,际遇亦是天壤之别,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人的人生,本就是荒唐可笑。

谁定义的起跑线?一部分孩子出生的线,另一部分人终点也达不到。但那又怎样,没有法拉利也不是累到猝死的理由啊。房子同理。

人生应该各自精彩,就算没到起跑线,也不失为成功的一生。

知乎用户 456k 发表

是个人都知道的事。

然后呢。

教材的事能不能先解决下。

知乎用户 星罗万象先生 发表

什么情况下不累?
就是一个工厂工人能供得起一栋房子, 一辆车, 一个老婆, 三个孩子, 两条狗

那孩子肯定不会累倒在起跑线上.

现在就是卷, 玩了命儿的往死里卷. 没办法, 不卷的话孩子咋立足? 去工厂? 那是人去的地方么?

不卷的根源是在于提高下限, 而不是什么劳什子的替收入占比在全国 1%-2% 的人呐喊助威取缔 996. 你 TM 在想桃子吃. 下面 6 亿收入不足 1000 的, 你 TM 妄想着年薪白菜价 40w 的岗位不卷? 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入脑了?

知乎用户 一切皆不可能 发表

整个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说实在的,我是有点怀疑效率的。孩子的课业负担是不轻,但是整个中小学 12 年教的知识深度未必见得比别人深。

比如,通过《灌篮高手》的动画片,我了解到日本高中数学是要学微积分的,这在国内是大学高等数学的内容。我们的数学到高中毕业为止,放眼全球,不算难,进度不算快,但是很多人都在嚎叫对数学头大。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人不合适学数学,是不是有可能,学生在非常辛苦地低水平重复,水平提高缓慢,现有的教材,教学逻辑,教学方法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

还有比如现在呼声很高的英语。本乎也有大佬比较过,到初中毕业,大陆对于英语词汇量的要求明显低于台湾,也有人说靠高三背单词,一个月提高英语分数一二十分,这说明其实英语我们的教学难度和进度也很一般。就这样的难度要求,给相当部分的学生带来里沉重的学习负担,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语言教育,或者语文教育的效率相对低下。是不是,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上有复盘和改进的空间。

中国孩子确实负担重,但这不必然是因为他们要学的太多,也可能是我们需要改进教学体系,真正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效率。

————————————

再比如学习生字,写错就一个词组抄 500 遍、700 遍这种壮举。假设一个词组写一遍 8 秒,500 遍需要 4000 秒,700 遍 5600 秒。一个词组,光学会写法,单次一个多小时,这是很多语文老师推崇的效率。

知乎用户 靖靖​ 发表

初中前,我孩子没上过任何补习班,休息日他可以尽情的玩,我们陪他就是聊天、讲故事、做运动。他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爱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爱玩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每天九点钟就可以上床睡觉了。成绩么始终在班里中下水平,但我们也从不说他,随便他开心就好。他每天笑容满面、精力充沛,无忧无虑地过了一个快乐童年。

上初中后,我对孩子说,玩你也玩的差不多了,以后我们要开始认真学习了,几年后中考和高考还是很重要的,考不好你会失去很多人生道路的选择权。孩子挺听话,开始努力学习,不到一年,成绩在班里就已名列前茅。到初三,除了语文和体育,其余各科经常年级第一,英语作文还被老师推荐刊登在报纸上。

而课内的学习只占了他很小一部分精力。他大部分时间在自学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主要是数学和物理。上海疫情在家上网课这几个月,他边听学校老师的网课边把同济版高数的所有习题都刷完了,现在正在刷梁昆淼的《数学物理方法》。

我从没逼他学什么,就在这中考前的最后几星期,我还是每天准许他看一部电影,隔几天就陪他出去玩上两三个小时,每晚十点就让他睡觉。至于他考什么高中,随他喜欢,不给他任何压力。

人,特别是孩子,天性就是爱玩的,感到有趣是我们做事最大的动力之一。不让孩子休息玩耍,逼他高强度地学习,用题海轰炸他,压榨他的睡眠时间,不管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这都是在摧残孩子。而且过早过度的强迫学习,会把孩子对知识天然的好奇心活生生地毁灭掉。如果孩子一开始学习就感到厌恶的话,那怎么可能学的好呢?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

人生是一场长跑,在漫长的旅途中,需要跨越很多艰难险阻。一个快乐温暖的童年,在未来我们不能陪伴的时候,仍能够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力量。

知乎用户 可复难量​ 发表

导语:自信是极其宝贵的东西,别让它在恐惧和焦虑中流逝。才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发掘,热爱是学习过程的燃料,而坚持赋予学习过程以生命。


当学习的动力不是快乐成长而是焦虑恐惧时,我们的孩子们会变成怎样呢?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遇见了朋友姐姐家的孩子,是一个初中生,我和 ta 闲聊,问 ta 现在双减啦,你们学习有没有轻松一点。ta 回答:“我们班同学放学后大都要去补课的,我今天也要去补课。”

我问是因为学习跟不上吗?

“不是。因为大家都在补课。“ta 回答。

我真的很震惊,并且感受到这个小孩子深深的恐惧。ta 恐惧的是,如果不跟着大家一起去补课的话,自己会成为异类。

这孩子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她的爸爸就在她身旁,无奈地叹息。

这个孩子平时较胆小,上课过程中如果内急想去厕所,是绝对不敢和老师讲的,只能自己悄悄忍着,有几次还失禁了。我实在不能想象这个小孩子是受到了怎样的惊吓,连上厕所这样简单又正当的需求都不敢向老师提。

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首先,我们自己应该直面恐惧,科学地解决它,并将我们的方法传授给孩子们。移除恐惧,让热爱和热情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周杰伦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在他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对他很严格,尤其是在练钢琴这件事情上。

我觉得周妈妈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她敏锐地发现了儿子的天赋,鼓励并培养了他的热爱,并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将他养大,于是成就了华语乐坛独一无二的周杰伦。

周杰伦在一场金马奖颁奖典礼上说:“做音乐其实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不要受外界的干扰,那我觉得坚持下去,你才会做出更好的音乐。我坚持我的音乐,我喜欢我的音乐。谁叫我是周杰伦。”

因为才能,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才能、喜欢、坚持,会产生足够的自信,支撑一个人走的更长远。

所以他在与马东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不太会去在意流行什么,因为我觉得,我要创造的就是流行嘛,我如果去听你们流行什么,我再创作就是慢一步了。” 正是这种自信,他创造了华语乐坛的流行与奇迹。

看到这里,有些声音可能在说:“因为他是周杰伦啊!” 这句话未说出的部分是:我不是周杰伦,我没有他的那种能力。看,ta 在否定自己。某种程度上,没错,在音乐这条赛道上,你可能不是周杰伦,那是因为这不是你天赋所在的赛道,你要去发掘属于你自己的赛道。在你自己的专属赛道上,发挥你的才能,挥洒你的热情,雷打不动的坚持,加之泰山般稳固的自信,那么你终将会成为你的「周杰伦」。

自信是极其宝贵的东西,别让它在恐惧和焦虑中流逝。才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发掘,热爱是学习过程的燃料,而坚持赋予学习过程以生命。

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热爱,干劲满满,活力十足,享受美丽人生。

作为过来人,你一定会有一些克服焦虑恐惧的技巧,获得成功的经历,欢迎来评论区分享,帮助孩子们更快乐地成长。

知乎用户 小丸子​ 发表

中国的孩子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

不然怎么都拼爹呢?

知乎用户 江湖骗子 发表

现在虽然政策在不断地向着不利于教培行业发展,但是这仅仅只是针对一些明面上的,像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大型教培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教的内容多半是课堂上的主科,而且会高薪聘请资深教师,甚至取代部分初高三学子的正常上课。

但是,这些主科的教培被取代,对于学龄前和小学的孩子们,噩梦才刚刚开始。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关于培训机构如何选址的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

临在人生:培训机构如何打好翻身仗?充分利用大数据是关键!

培训机构很多都是跆拳道、钢琴、篮球、机器人、舞蹈、书法这种所谓的兴趣班。那么对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他真的懂机器人、编程,明白篮球的规则,跆拳道的作用吗?学好了到底是给孩子培养一个爱好,还是给父母培养一个骄傲的资本,好在逢年过节,让他表演一番?

我的公司来了两个新实习生,都是 00 年的。我问了下他俩,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但儿时的经历不一样,A 报了很多培训班,或是兴趣爱好,或是数学英语。另一个 B 啥也没上过,都是跟着课堂走。

对于 A 来说,他上大学其实就是为了混,他觉得自己努力了很长时间。当然也觉得现在去玩乐理所应当。我问 A 你学了很多兴趣,有篮球、有书法,那你现在都保留了么?A 摸了摸自己的肚腩,一看就是不经常运动,写字还算好看,但远达不到书法的而标准。

而 B 就不这么想,虽然今年考研失利,但还是想二战,估计平时学习成绩也不错,至少在大学还属于努力那一类。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喜欢玩玩桌游剧本杀,还搞过不少创作。

所以说,中国的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一点都不假。儿女的成才,更在于她们的未来如何发展,而不是起跑线如何发展。家长也不应该过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辛苦的培训,要强得多。

知乎用户 临在人生 发表

口口声声说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渴望,你倒是把愿意学习科学的孩子招进名校呀。

一个孩子,他就算再喜欢物理,他不去花费巨量时间、巨量精力学习语文、化学、地理、历史,不在思维最活跃的年龄和同龄人一起卷高考,他有进名校的机会吗?

进不了好大学,又拿什么资源研究科学呢?

也许还有一点点机会,只要他考进物理竞赛国集就行。一届高中生近千万,就大约五十个名额。你猜他敢不敢赌一把,不学那些其他科目?

不怪上有政策,怪下有对策是吧。

知乎用户 A 链家置业顾问 发表

目前的教育问题,不是教育问题

知乎用户 哈利路亚​ 发表

什么,中国的孩子还有起跑线(狂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是人,会休息,不会倒。人是机器,没有自主,持续劳动,直到累倒。让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开头做的很好,可惜后继无力。前浪躺平收钱,后浪内卷无门,盲目向前奔跑,倒在起跑线上。死都要站着的民族不怕累不会倒,如果有一天他们累倒了,那只能说明他们心死了。分配不公分配不公分配不公。

知乎用户 光天万民阵 发表

还起跑线呢

赛道就这么宽,很多孩子连赛道都挤不上去。他们倒想累死在起跑线,有这个资格吗?

知乎用户 wonder 发表

我就按《孤勇者》歌词改的,随便写写

知乎用户 X 永祥 发表

经典转移矛盾。

先不谈分配不公对吧?

要是职业学校和名校毕业的学生在薪资、地位和发展前景上没有鸿沟般的差距,我们可以像德国

要是贫苦寒门出身的名校学生也能买得起一二线房产留下来,够的上吃了红利的本地土著一半的生活质量,我们也可以像日本。

要是最苦最累的农民也有良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能负担得起几个孩子读本科读硕士,而不是高中毕业打工挣钱,我们更可以像西欧

为什么会这样,心里没点数吗?

知乎用户 罗辑博士 发表

天天趴在室内环境里做题,失去的不仅仅是户外缤纷的世界,还有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视力。

以后,这将是一个拼创意和创新的时代。

尼采说 “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醉人的攻击”。苦难文化,孕育不出真正的创新,更很难培养出伟大的人才。

真正的持久的成功、高质量的产品、精彩的创意,一定是在轻松、平和、坦然、自信的氛围中产生的。鸡血压抑的环境只适合流水线机器式走量的复制品生产,能培养出一个个技术工人,却鲜有改变世界的思想者。

更致命的是,这种鸡血文化,像紧箍咒一样,在思维上限制你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让你将这样的基因代代遗传。

说点实际的,知道目前哪个科室患者源源不断吗?我告诉你,是儿童眼科。各种 OK 镜等视力防控产品都是抢手货。

儿童近视度数的增长有多快呢?在完全放任不管的情况下,半年两三百度真的不在话下。这是我住在闵行的朋友发来的照片,她家两个小朋友,因为有我一直在旁 “科普”,所以平时十分在意小孩的近视问题,这是去年的屈光报告:

左边是弟弟,5 岁,双眼还有 25 度的远视储备;右边姐姐 9 岁,双眼无度数,有轻微散光忽略不计。

接下来就是疫情之后最新出炉的检查了:

弟弟的远视储备双眼已用完,右眼还增加了 25 度近视和 25 度散光;姐姐更惨烈,去年还没有近视,这次右眼一下子涨了 150 度,左眼 100 度。

这还是家长十分注意近视防控后的结果,而且这也不是个例,我们诊所给儿童建立的视光档案,这次疫情后来复核,超过 80% 的孩子都涨了度数,且都 100 度以上,家长看了都揪心,因为据我所知,很多家长已经很小心了,封控期间尽量没有让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但还是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为什么呢?

因为日照阳光对保护我们的眼睛视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点我之前在很多答案都提到过。

这些年来,不同的环境因素可能在人类近视发展中发挥作用一直是研究主力方向,其中包括近距离工作啊教育和学术成就啊等等相关的因素。之后,这些也玩儿不出来什么花了,大家更广泛地开始关注其他潜在的环境因素,例如户外活动。

来自人类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研究的证据表明 [1],环境光暴露可能是在近视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附加环境因素。动物研究表明,正常的眼睛生长似乎受到环境光照水平的影响,因为与在明亮环境中饲养动物相比,在昏暗的环境光环境中饲养幼鸡已被证明会导致更快的眼睛生长和更多的近视屈光不正的发展光照条件。
[2][3] 同样,暴露在明亮的环境光照条件下似乎会阻止鸡和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性(形式剥夺)近视的发展。
[4] 在人类中,光暴露在近视中的潜在作用的证据来自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与报告每天户外活动较少的儿童相比,报告在户外花费更多时间的儿童也表现出明显较低的近视患病率和发病率时间,还有这项对最近检查近视与户外活动之间关联的研究的回顾研究 [5]。其中,儿童眼睛的生长和近视的发展会随着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而变化,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记录的眼睛生长较慢(那里​​有更多的环境光,因此有机会在户外度过时间),并且记录在案的眼睛生长更快在冬季(环境光较少)[6]
[7] 当然了,大多数先前研究户外活动和儿童近视的研究(以及儿童眼睛生长的季节性变化的研究)都没有客观地评估儿童在学习中所经历的习惯性环境光照水平这个条件的。而且之前的这项工作都是靠问卷调查来量化儿童的活动并估计他们每天的户外时间的,这并不能提供对光照的客观评估。由于变量太多,所以想要认证 “户外活动保护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光照” 这一论点,还有点牵强,毕竟也可能与户外相关的其他因素(例如更多的身体活动,或更少的近距离聚焦)有关。

参考

  1. ^Mutti DO, Zadnik K. Has near work’s star fallen? Optom Vis Sci. 2009; 86:76-78.
  2. ^Cohen Y, Belkin M, Yehezkel O, Solomon AS, Polat U. Dependency between light intensity and refractive development under light-dark cycles. Exp Eye Res. 2011;92:40–46.
  3. ^Ashby R, Ohlendorf A, Schaeffel F. The effect of ambient illumin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ivation myopia in chick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9;50:5348–5354.
  4. ^Smith EL, Hung L-F, Huang J. Protective effects of high ambient ligh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m deprivation myopia in rhesus monkey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421–428.
  5. ^Sherwin JC, Reacher MH, Keogh RH, Khawaja AP, Mackey DA, Foster P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ime spent outdoors and myop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phthalmology. 2012;119:2141-2151.
  6. ^Donovan L, Sankaridurg P, Ho A, Chen X, Lin Z, Thomas V, Smith EL, Ge J, Holden B.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nese children is slow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Optom Vis Sci. 2012;89:1196–1202.
  7. ^Rose KA, Morgan IG, Ip J, Kifley A, Huynh S, Smith W, Mitchell P. 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 Ophthalmology. 2008;115: 1279–1285.

知乎用户 德视佳眼科 EuroEyes​ 发表

开玩笑,就像你能上赛道一样,很多孩子压根上不了赛道,谈何起跑线?你连上场资格都没有。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想要让孩子提升自身素质素养以外,可以在职业发展、技能提升方面给孩子一些建议,多一条就业途径,多一重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应该被定义,无限可能才是最精彩的安排!


推荐一些适合零基础学习的小语种及就业方向

1、日语

目前在中国,日本已经成为除英语外学习人数最多的语言。日语作为小语种里的实力派,其关注度及市场认可度都很高。

世界 500 强企业中,日本企业数量一直稳居第二。同时由于地域关系,大量的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招聘了大量的日本毕业生。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外企是小语种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大概就是受日语就业情况的影响吧。

2、韩语

韩语这几年在中国备受青年的追捧,大家把学韩语奉为时尚。同时随着韩国对华投资的持续增长,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此外,韩国也一直都是中国的最大投资国,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的在华韩国投资企业超过 10 万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好韩语可以帮我们锦上添花,提高就业竞争力。

3、德语

德国现在是欧洲经济的支柱。德语的就业形势,感觉最明显的一个词:稳定。在外企吸收人才方面,德企是除日企之外表现最好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通过对德语和商务贸易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训,培养既通晓德语、又熟知德国企业运作规律的经营管理型人才,以满足德国企业在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4、法语

DT 财经的一组 2019 年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收入排前的 10 大专业由 9 个 IT 类的专业 + 法语专业组成。

法语除了英语之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各比赛场地,都是法英中三语播报的。 法语还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全世界约有 1.2 亿人讲法语。 法语在五大洲通用,也是联合国的通用语种,特别在非洲法语是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去非洲会有不错的薪水待遇,起薪在 1000-1500 美金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法语会成为榜单上 “月薪最高” 的专业。

加之法国文学、电影、时尚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巨大,法语在官方应用十分广泛。随着近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增加,市场对法语专业学生需求量大增,工资待遇很高。

5、西班牙语

据说由于西班牙语的优美动听,所以西语被誉为 “与上帝对话的语言”。

西班牙语有点像五年前的法语,讲西语的国家有 20 多个,而国内开西班牙语的院校目前却只有 20 多所。从这两年的培训市场来看,西班牙语是升温最快的,一方面是由于美洲国家留学市场的开放,另一个方面是市场对西语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

知乎用户 早道​ 发表

没办法啊,就是太卷了。人口太多了。。美国的人口只有我们的几分之一,gdp 比我们还高,当然不用那么卷了。

知乎用户 我叫板板 发表

教育领域对家长最具误导性的一句话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会通过各种培训课程帮助孩子掌握与年龄不符的知识。

何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即是要处处超越别人。而为何要超越别人呢?只为了自己的强大。或者有的家长说:现在不去超越其他的孩子,培养竞争力,未来如何去争取到一个金饭碗?或者说如何成为出色的精英?总之,若不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便会被社会远远地抛下。

不要和你的孩子谈论输赢。有些孩子很早熟,有些孩子大器晚成。轻易谈论儿童的输赢表现可能具有积极的利益激励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我们把生活描述为一场竞赛,“起跑线”这个比喻是恰当的。但 “输在起跑线上” 只适用于短跑,如 100 米赛跑。如果跑得像马拉松一样长,就不用担心在起跑线上输了。相反,在马拉松比赛中有经验的运动员,往往不会在起跑线跟别人争快,而是会保持体力,最后再一步步超越对手!

因此,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取决于父母的预期寿命。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你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父母的对孩子的预期寿命很长,那就相当于一个孩子在马拉松比赛中的生活。起跑线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比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才最好。

教育的成功不是由分数来衡量的,而是受教育者是否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如果受教育者对他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那就意味着教育已经成功,反之亦然。

更多的相关孩子教育的话题,欢迎浏览我的博客 “启迪家庭教育”——一个安全而有温度的网站!

知乎用户 引莱藤 发表

没有人上学是真的为了 “学习” 吧。

知识只是媒介,应试教育就是为了分高低,就是分出个三六九等,越上等选择越多想过好日子成为人上人越容易,下等的想翻身就得另寻赛道靠机遇和努力来奋斗。

因为其筛选竞争本质,所以应试教育是特别累特别卷的,孩子们真的很累。

但也是没办法的事,起码这个赛道给了你一个机会,要是取消这个赛道,那普通人家孩子只能轻松的当下等人

知乎用户 滏麇 发表

得加个就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就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你要么输要么累,两个选一个吧

知乎用户 五子棋 发表

不要焦虑,放心,他们这个玩法,很快就没什么孩子了。

知乎用户 最近有点暴躁 发表

承认游戏规则已经变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放过这一代年轻人吧,别拿你那套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经验去恶心年轻人了,做个人吧。

是,你很成功,你毕业包分配,你读书的时候竞争对手都是一帮话都说不拢的臭鱼烂虾,你工作奋斗期的时候没有八项规定,你买房的时候也借钱、但是紧接着就碰上了大放水和收入倍增计划,唯一比较遗憾的是只生了个女儿,结果又让你碰上开放二胎,一发入魂生了个男娃,老二直接丢给女儿带,你五十来岁就能退休还能领到大几千的退休金,你太牛了,你的人生真是波澜壮阔,啥好事都让你遇上了,但是你的人生对年轻人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你能理解这一点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是输在起跑线… 那问下出生就有北京天津户口的孩子和河北河南这类户口的孩子,是不是输在了起跑线?

知乎用户 刘古风​ 发表

还在谈起跑线,有意义吗,只要你出生不在终点线,你这辈子也不可能达到终点

知乎用户 Wonder Lee 发表

。其实经常有人告诉我们,你们所以近视是因为你们没有采取正确的坐姿,合理的用眼方式,没有好好的做眼保健操

但我认为其实并不是这样,我认为近视有几点,一是现在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放松眼睛的时间,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课业上,无论采取多么正确的坐姿,这样长此以往,眼睛肯定是撑不住的。

二是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是跟不上学生的需求的。学生使用的桌子板凳和椅子大多数质量都十分堪忧,一是面积小二是不和学生的身高相配套,做起来十分不舒服,就拿椅子来举例,硬质的小椅子没法让人保持端正的坐姿,你可以尝试一下坐在那种椅子上,保持一段时间上身完全端正的坐姿,是非常难受的。桌子的面积非常小,现在好多学生的书非常多,必须把一些书放在桌子上,这就导致了只有一小块的面积是可以学生利用来写作业和看书的,就进一步压缩了所谓正确坐姿实行的空间。这一点可以说是条件不足限制了大家的身体条件。

最后我恰恰不认为是玩手机,电脑和电子产品,导致了学生很多学生近视。我和很多学生做过交流游,那些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反而很少近视,亦或是近视度数比较低,而那些经常埋头苦读的人度数一般比较高。我认为可能是一般正常的学校,无论是在沉迷手机游戏,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是要长的多。所以我认为是在很差的学习设施和过长的学习时间和强度导致近视率非常的高。

现在到一些很好的高中,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不戴眼镜的同学了,想以前你还可以骂别人四眼仔,现在你骂别人一句四眼仔,怕是整个学校的人都得来打你。

知乎用户 墨魂​ 发表

一个普通家庭把所有资本都压在孩子身上,输得起吗?

普通人起早贪黑为结个婚买房买车就已经一屁股债了,花 20 多年时间把娃供出来了,这娃自己有能力买得起房吗?成得了家吗?那不得把老房卖了还需再借贷。难道经过这个过程那娃会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是让自己子孙背上几辈子都还不完的债

这不是进赌场猜大小多少输了只是自己运气不好,是还没参赌刚进赌场伙计就过来问你要你赌输后的赌债

知乎用户 小义 发表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起跑线?现在的差距已经是你家孩子跟人家孩子都不在一个跑道上了。

知乎用户 雨落言叶听蝉鸣 发表

又是一个把结果当原因的论断。

中国学生过得很累,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这么累?

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家得争破头去抢,学生累死累活就是为了在一次次选拔性考试中脱颖而出。

再往深处去想,为什么要去争取教育资源?因为不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资源都分配不均,都需要去争取,而在中国,高学历是获得后面这些资源最有效的敲门砖。

所以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找出矛盾不代表可以解决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根据马太效应,中国的学生只会越来越累。

知乎用户 铁钩船长 发表

其他不说,你就看看社会上的普通人有几个有进取心,试图彻底改变现在生活状态,中国人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做老实人

知乎用户 绵绵 发表

好岗位、好工作,早就被官僚权贵瓜分。能力学历有个屁用,醒醒吧。

知乎用户 鲸鱼 发表

这不是怕孩子累倒在起跑线,而是知道工厂缺工人了。

知乎用户 瓜不甜 发表

很多人说读出来就好了,读出来还有 996 等着呢,都是燃料而已,放宽心就行了,真没必要隔这卷。

知乎用户 咸蛋 发表

是呀 可不是嘛,现在的家长卷的不行不行的。小孩子一点点年纪,就要学双语,母语和英语一起学,小学初中就要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孩子除了在学校上课回来还要写作业上补习班,周六周日各种兴趣班;什么书法 围棋,钢琴,全安排上!

不是个别家长卷呀,是基本上所有家长都在卷。这可苦了孩子们呀。孩子们是真的累,一点活动和玩耍的时间都没有。繁重的作业考试更是压的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这么做孩子真真切切的是被压在起跑线上,长期的压力会给孩子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会被累到在起跑线上。诚然家长初心是没错望子成龙。

但这样做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确实太难了,有时我都在想,我年少时如果这样我早就绷不住了。思想和心理绝对出问题。

这么小孩子不该承受这么多,他们应该多去户外玩耍,他们的作业其实可以不必做。

知乎用户 趟 Jolly 发表

现在中产们都焦虑,这种心态不可能不传导给下一代。有句话叫不逼一下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个有多大能量和多优秀,这话其实是真理,虽然我个人比较推崇躺平。躺平是我放弃做一个普通人之后才有的权利,我不是说我变成了精英,而是我彻底的接受了我就是一个乐色的事实。我身上没狼性,所以我注定了我的选择。

但有的人连躺平的资格都没有。比如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青年男女,必然要寻找一个长期的伴侣来组成个家庭,必然会在大家庭的压力下一不小心,噗,就生个孩子,这个总要用钱养大。即使不生孩子,运气不好父母有病在身,总要一笔医药费。即使全家健康,人情来往,吃喝玩乐,各种休闲也让人头疼。像我这样,光棍,父母健康,没朋友,不喜欢热闹的人当然可以躺平。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必然会压低劳动力价格,一般的工作养不起一个家庭。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面对这样的困境,那只能去逼孩子,外一成功了呢。我 20 岁的时候去钢铁厂当了三个月临时工,不到一米七的个子,当时只要 48 公斤,工作倒是不累,钱少磨人。前段时间我妈和我说她当时偷偷的去工厂看过我,她感觉自己心疼了。我说有什么心疼的,那都是我不读书赚来的。这句是快四十岁的我说出来看似一句很淡然洒脱的话,但二十岁的我当时的那种茫然困惑和痛苦,我想大多数没读过大学的成年人都有过。

我自认为自己命不错,没发财是肯定的,但没遭过罪,并不曾努力过,我认为自己不亏。但那种各方面处于中等水平线并很努力的人,他们的处境有的并不比我好多少,有的甚至比我更加艰难,一个家庭总有各种人力不可控的意外情况出现,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吗?大家反正都没饿死,但不敢谈生活的尊严,眼睛也变得没光了,那点仅存的幽默感换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叹息。

我不认为鸡娃是正道,但我想现在的孩子多学东西多读书应该是有用的,哪怕是自己喜欢学剃头、修脚、打铁也行,那总归是一门吃饭的手艺。世界那需要那么精英,当清华北大毕业生遍地跑,掏大粪的必然是复旦的。服务业最能吸纳就业人口,但收入和进工厂不相上下,而大部分工作岗位都集中在沿海一二线城市,那个房价也很让人难受。如果未来这些孩子面临的还是进大城工作这种情况,最好把孩子掐死在起跑线算了,免得遭罪啊。

现在父母都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要知道分享、要有同情心等等之类。这父母都没长心啊!这位家长扪心自问,如果现在你用这种标准要求你自己,是不是很容易被别人坑死?普通人不讲大善大恶,因为这就不是普通人能遭遇的选择。

跑题了,反正一个普通人不卷是不行的,孩子也一样,就得卷。

有理想有目标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宝贵的,哪怕孩子的理想是打铁,家长应该支持啊。只要孩子自己喜欢,也许长大了他能用铁打个宇宙飞船去火星探险。

知乎用户 史蒂芬刚 发表

基础义务教育是必须的!建议将高中列入义务教育阶段!

知乎用户 蓝天白云 发表

从幼儿园开始卷死同龄人,哈哈哈

知乎用户 约翰拿渡​ 发表

中国目前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太过于片面,只是单单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全民幸福观生活观的一种固有的错误观念,真正好的教育不是让人具有头衔,不是让人觉得有财富的富有才是幸福的人生。不能单用读书读到好学校、上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来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教育焦虑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实际上是社会评价体系的一种僵化和狭窄。给所有人的评判标准带来的一种压力,被传导到了孩子身上,家长在自己身上的遗憾,往往希望孩子在弥补,牺牲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动力,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知乎用户 南斋孤云 发表

这些专家真的关心中国孩子吗?所谓的减负不过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的区分度。方便领导有钱有势的人和孩子出头。真的靠智力,普通的人家的孩子还有机会,不过这种机会在减负下越来越渺茫了。考试没有办法把真正聪明的孩子选出来了。

知乎用户 李凯 发表

郑强教授提的没有错误,这实际是我们教育事业需要转型的一个问题。90 年我上大二的时候去西安,一个晚上去逛一个娘娘庙,给我印象深刻不是娘娘庙如何,而是大批的 14、5 岁孩子聚在一起无所事事,同去的当地人告诉我这些孩子没有学上,很多小学没有毕业就在外闲逛,大了出去打工。很多孩子走了邪路。后来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解决了很多孩子的求学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有无问题,现在的孩子除了考中国的大学,还可以去国外,即使国内的大学,各种渠道也很多。现在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加以培养。这样孩子未来的职业生涯会顺利很多。

现在在中国几乎没有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但如何让孩子、家长、老师能够按照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取得好的结果是我们要做的一个事情

知乎用户 yi bbbian​ 发表

人生长跑,起跑线不是家庭吗?

知乎用户 夏末花未眠​ 发表

穷人的孩子

长大后,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

也就是好职位都是关系户或预留位置

那穷人家的孩子就拼命内卷了

然后大家都开始卷起来了

知乎用户 猪猪侠 发表

?起跑线不是父母吗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意思是 父母要做个人 不要太狗

有条件的多给钱 没条件的至少给点爱和陪伴

知乎用户 喜欢到爆炸 发表

恰恰是这群累倒的孩纸的负重奔跑前行,换来了中国高速发展的这 30 年啊。

要发展,怎么可能没有牺牲?

反正我是躺平了

知乎用户 东京没有武汉热 发表

为什么孩子会累倒在起跑线上,最根本原因是起跑线差距太大了,有些孩子的起跑线是另一些的终点

知乎用户 乃公 发表

然后呢??你继续说啊?

然后出社会后被压在五指山下么??

永不翻身的那种?

不会吧不会吧?有人竟然想着没有五指山 很轻松就能买车买房不会吧?

我呸!丢人!

知乎用户 怪物 发表

我就说一下我的例子吧。

整个高中一年到头都在生病,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是到了高三开始出现那种必须休息两三个月的大一点点的毛病。

我在这之前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第四,因为我们是文科班,前三名都是理科班转来的,拼数学完全拼不过。

但每次漫长的修养生息之后,我回去考试都是第二名(还是因为有个老师一直针对我,因为我妈是她竞争对手)。

然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开始注意休息,开始比较科学地运动(跑 800 我真熬不住)我一上大学,整个人就好了。

当然后面课也不是不多,但通识和思政,影响到我吃饭、睡觉、洗澡任何一项都绝对不去。

知乎用户 榛今天被撞死了吗 发表

要想成为人上人先得千万人脚下过。

知乎用户 在时代长河中搏击 发表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吧,不能说大部分孩子都如此,但还是能做一部分孩子的典型。

我的表妹,父母大龄得子,怀孕时觉得要让孩子自由发展,生娃之后把这些忘到脑后。

从幼儿园开始,她的周一到周五是这样的:白天上课,下课后安排英语或者体育类课程,回家做作业到十点左右甚至中学时超过 12 点。

她的假期是这样的:早上送进少年宫,不同课程学一天,傍晚接出来。她的寒暑假,除了兴趣班,还有家教,以及去老师家辅导等等。

总之你能想过见过的一切辅导形式,她没有没体验过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兴趣班,她七七八八都上过,素描,国画,武术,钢琴,趣味英语,主持人培训,还有足球游泳等等。

我们这些亲戚家的姐姐阿姨偶尔带她出去玩,吃个 KFC 都要统一口径不让她妈妈知道,不然她要挨骂。

那她对此怎么看呢?改变不了就接受,躺平了,没错,在躺平这个词出来的十年前,她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深谙其道,让我学就学,逼我写就写,但是能多慢就多慢,多写一个字都是我吃亏。你要是走开两分钟,那我是一个字也不会多看的。能吃 KFC 了,那敞开了吃,吃完挨骂?那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着就行。

她脑袋很聪明,基础也不算差,但是网课时期关在家,父母上班没人管,成绩从全校前几十名掉到倒数第一,没错,全校倒数第一,因为她一个字都没学。后来她妈没办法了,把我叫去陪她上网课,于是我目睹了她如何在各种时间间隙里偷看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如何花式赖床,如何把喝水这种的事都拖沓到天长地久,并且乐此不疲。总而言之,只要不学习,她干啥都很快乐。

“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已经比较惨淡了。以前把他学习的热情榨干了,那是强迫的。” 这句话不就是说的她吗?连喝水都能觉得快乐,我不相信她在学习里找不到一点快乐。

对了,她刚考完高考,据她所说考得还算不错,毕竟自从网课结束之后,有了老师监督,她的成绩已经飞速回升了。

我很喜欢这个妹妹,她聪明,勇敢,调皮但有度,爱看书,爱运动。不过她大学会如何呢?我不知道。她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现在是个辛苦的普普通通的女孩。鸡娃真的划算吗?无非是父母抱着一腔热血开始,慢慢发现鸡也鸡不出结果,经历十几年后再接受现实罢了,小时候的特长班,到了高中还是给高考让路,堪堪拿个没啥用的考级证书,然后把知识还给老师,过程又牺牲了什么呢?

知乎用户 夜方子 发表

请问,专家的孩子在哪条道上混的?

知乎用户 悠然 Rita 发表

咋的,人家喜欢累?

知乎用户 青蛉 发表

得看是什么年代,还有什么地方出生。

尤其是在农村的,还真是输在起跑线,一辈子努力就是为了达到城市出生的孩子的起点。

城市的孩子,当然也分大小,大城市的孩子,没必要那么辛苦,父母也要有点见识,不要老怕被人赶上来,你以为是那么容易赶上的吗?至少差距 20 年呢。只要达到正常平均的努力程度就不会被落下。别那么卷,卷多了,其实未必能达到预期,可能还因为卷过头,把自己卷没了信心,心理压力大了,得不偿失。

父母们还是要知足,尤其还要教育孩子也要知足,不要去想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贪欲,想多了,很可能会受伤,按照创业者九死一生来说,贪欲多了,就是人生必输,跌落原有水平是大概率的,所以还是别要太累太卷,做好标准,比如目标是 100,做到 7 成就可以满足了。

当然也不是说不应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事业,机会来了,自己能力能扛得住,也应该大胆去。只是要是自己实在不想去搞那些,也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顺其自然就行。

知乎用户 wendawen 发表

公平,公平,还是,,,,,。

知乎用户 哈哈哈 发表

我的孩子得晚几年才能到起跑线上。

知乎用户 琉璃霜 发表

说的没错,现在找个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孩子可太难了,就算找到了,一本练习题就能纠正他的态度。

知乎用户 liyonggame 发表

真正的起跑线不是报个班,请家教,上特长班之类的,

真正的起跑线是家庭背景

知乎用户 莫回头 发表

年轻人发现重点线跑得比自己还快,干脆不跑了

知乎用户 爱丁真堡 发表

是的,中国父母都很焦虑。

知乎用户 知性美女​​ 发表

专注也许更重要,而不是多而全,

知乎用户 我是谁​ 发表

归根到底还是人太多了,你不读有的是人读

知乎用户 huam 发表

他或许说这些话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他的观念被接受了,被坑的永远是资源缺乏的那一批人。

孩子们的竞争,现在有个专门的词叫 “内卷” 来形容它,而这个词充满了贬义的味道。由此,孩子们的努力,家长们的付出都被披上了鄙视的外衣。

于是有些人呼吁,孩子们需要休息,家长们不要再逼孩子了。可是真能听进去的家长能有几个?我相信会有几个原来就想偷懒的,给了他们话语来源,但更多的是家长们的不认同,以及教育经费的进一步增加。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探讨过,因为这件事根本不是学生问题,也不是家长问题。是国家的选择问题。

中国向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现在的社会事实是那些薪资高的,环境好的,有前途的社会职业,除了风险极大的自我创业,全都需要文凭。这些职业大家都想要,怎么办?唯有竞争。

那么你说那些职业不设置门槛行吗?更不行,这个门槛的设置是给了普通人机会的,如果不设置门槛,我相信没资源的普通人永远是可望不可及了。

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什么呢?就是淡化,抢就抢,尽量保证公平。

同时堵不如疏,对于课外教育企业可以设置收费上限,并且无论档次都是这个上限,这个上限要设置的足够低,比如一节课 50 元等,任何额外的收费项目,按照收费的实际金额十倍罚款。这是防止家长把钱过度的投资在教育这件事上面,导致妨碍其他行业的发展。

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那就不平等,但是同上面一样,对于教育收费,设置上限,任何额外收费,重罚。如果有人要行贿,让孩子去好的学校,受贿的人本就违法,抓不到那是纪检公安等部门惰政导致。

同时出台政策,对于长期排名靠后的校长启动问责机制,不行就换人。这些做不好那是教育局惰政的问题。比如我们片内的初中,多少年了长期位于室内初中末尾,这样的校长不问责等什么呢?

总之,专家们说话要负责任,不要想当然。

知乎用户 冬天的故事 发表

没办法,高考虽然有地域差。但是目前还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

你不卷,多的人来卷。好嘛,大家一起卷。

知乎用户 krebs 发表

普通人

非必要

不婚育

不就不用担心起跑线了?

知乎用户 黑夜神 发表

搞学问搞科学的永远是少数人,顶级的人才更少,美国一样,中国也一样,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如果他是干这一行的料,怎么都不会失去热情,也有足够的智力也度过大学之前的难关。教育学家骗人的一点在哪儿呢——有教无类,总认为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如果真如他们所说,这世上就没有阶级,早就特么的进入共产主义了。这个世上的不公,根本原因还是人与人的不同造成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WepNZ 发表

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北京的)孩子们都是在家线上上课。在此轮疫情笼罩京城之前(半年多),孩子和家长们还笼罩在 “双减” 政策的 mi 团里。

大家、尤其是宝妈们、都有点懵圈了!

作为 11 岁孩子的母亲,自己孩子的成长教育不能说是血泪史、差不多也是一部苦乐酸甜史吧!

印象中,孩子小时候轻松奔跑的样子、好像随着慢慢长大、上学、课后各种培训班、语数英美术编程钢琴书法等等… 此起彼伏、塞得满满当当的!!孩子的脚步?也就越来越慢了……

家长一心想着 “孩子上课学知识、校内不足校外补”!还给孩子规划学习各种才艺、美其名曰 “提高素质、让孩子从小具有人文情怀”!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

老母亲发自内心地说:

学了一定比不学好!学了孩子累不少!

ta 少了休息放松的时间不说,关键是有时候,他连完成校内作业的时间都因为 “放学就赶着去课外班、回来要完成课外班的作业” 而变得特别紧张了!!

盲目跟风是现在很普遍的问题

“现在的儿童教育,从一开始就搞歪了,小孩子如果在小学中学就出现很大问题,长大了就很难改过来了。”——郑强

我们(家长)总是跟着教育机构的忽悠走,因为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心里就有这个 “补充教育” 的需求。

但我们好像真的忘记了!孩子你只要这一个(或者两个、三个),但是课外班培训学小王,是开给千千万万的孩子们的!!你的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有能力再去学习?我们是不是该为自己的孩子量体裁衣、让他走上最适合他的成长之路…

虽然现在校外培训机构都停摆了、但是…… 你懂得……

读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开心快乐的事情,但我们把学习附上了各种谋利的目的的时候,它就仅仅是一种达到谋利的手段而已!

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盲从跟风就把孩子推上快车!那样孩子一定会累倒在起跑线上!读书、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总以我们的目的为转移、去强迫他们,使他们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也违背了他们的天性!那样,孩子不摔倒在起跑线上才怪啊!!

与大家分享 让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

DK 博物大百科——自然界的视觉盛宴

京东

¥300.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520212085606248448-0-1&p=JF8BARkJK1olXwcAU11dDE0SB18IGF8XVAELUm4ZVxNJXF9RXh5UHw0cSgYYXBcIWDoXSQVJQwYBUFxUD0IRHDZNRwYlBllRJwk_QAp3VmxTewhWAE5cVgApeEcbM28BG1kdXAcCU11tCEoWA2sNGFgTXDYyVFttWiXPtdnQvuoJiayNgdbKOEonA2gMH1gWWg8DUFtfCHsXC2s4zfWBiI69je743uG51uK4ztK-ibiEZG5tC3tMVjtBXkcVWQUDV15eCUITBG4PGF4cWAMLSF9BCHsUAmwAHlMUXQ8AOltdCUoeAGcNE197XwcDUVdfDk8eAF8IK1glA2gDB15eD0sfUwFVHg9CDU8DVDBeC00VB2oAG1klXwcDVlxtOA)

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是因为他内心有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内心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就会很本能的自己会去主动学习。

知乎用户 百合轻扬 发表

郑教授在他的材料学术上我承认应该是个人才。

郑教授在他的嘴炮专业上我也承认他是个人才。起码他每次发言的时候你都会觉得是那么回事儿。然后细想了一下,他只是抛出了观点,后续要怎么验证观点或者解决问题一概不提。

那就左耳进右耳出吧

知乎用户 安妮酱 发表

这是 “为谁而战” 的问题

所有人都知道要学习,但为什么学?怎么学?一直没有解决

人生就像一场孤独的小船,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远航

身边只有一双手木制的船桨,没有任何依靠

周围没有任何导航,朋友

这个时候父母告诉你要努力,要拼命,然后拼命刺激你,却不告诉你要怎么样努力

在茫茫大海上,努力一天,混一天,好像没什么区别

反正都看不到自己学习的进度是怎么样

今天拼命划了很久,算很努力?还是很懒惰呢?今天到底跑了多少里路,不知道

慢慢的,就沉沦了

因此为什么学习就很重要,不然生活、学习,工作,压力这么大,人很容易崩溃。

学习最好的方式是爱上学习

只有爱上它,你才会持之以恒

因为,把学习变成 “有趣” 很重要

每个人学习的理由是不同的

有的理由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只有几天

而 “兴趣” 会伴随一辈子

怎么把学习变的有趣呢?

把学习这件事情变成 “游戏化”

把每个进度都变成 “经验条” 肉眼可见,

每次达到 100%,就奖励自己,逐渐养成 “爱上它” 的习惯,上瘾

从每天划 10 下开始评估自己,慢慢增加到每天 100 下,110 下,不断突破自己的上限

达到目标就肯定自己,奖励自己。

同时,想办法制造指南针

既然自己找不到方向,那就看 “战略” 相关的书,提升自己的大局观

不断找到地图碎片,填充人生地图,把原本漆黑一片的地图变的清晰可见

当黑白分明的时候,就知道往哪里走

当大片地图都完整后,就清楚该在哪里发展

发现自己的能力如何,怎么提升能力,

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爱上生活,先学会爱上自己,好好对待自己

朋友,你因何而战?

知乎用户 温州阿想​ 发表

可能人最佳的学习年龄就是几岁到三十几岁,后面身体和家庭工作的干扰,想学也学不了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没有科技发展不可能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

因此,无论是怎样的负面影响,我个人认为三十几岁前的学习阶段是很重要的,有兴趣固然最好,没兴趣也得逼自己学,否则错过这个时间段,那是赶不回来的了。

知乎用户 七嘲老苟 发表

家长为啥要鸡娃,因为好学校就那几个,为啥好学校就那几个,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好了结束了。

知乎用户 justneet 发表

有意思,忽悠你们多生小孩。

知乎用户 tingsama 发表

以前可能是累死在起跑线,现在是真的输在起跑线。

专家的话要么别看,要么反着看。

知乎用户 放假的蜗牛 发表

那请把教育资源投向广大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他们希望累一累

知乎用户 萌新大叔 发表

是的,一年级的儿子作业多到我想去打老师。双减了个√吧。

知乎用户 别儿哥 发表

那么多人出生就在终点,起跑线上的怎么能不累呢?

知乎用户 时刻 发表

能不能屏蔽 “如何看待 / 评价专家称……” 这类提问?

知乎用户 silverray 发表

哈哈,这个问题我小时候就说,什么素质教育,什么不要当书呆子,现在看看,结果与汗水成正比

知乎用户 周正非 发表

专家?恰烂钱而已

知乎用户 JAVA 没意思 发表

乡下的孩子和散养的牲口一样,城里孩子的作业熬夜也写不完,谁和谁在一条跑线上?

知乎用户 海阔天空 发表

说得对。赞成郑强的观点。教学方法都向魏书生学习。

知乎用户 小草无名 发表

郑强?我记得前几天他说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考虑职业发展吧

知乎用户 青川 发表

家庭教育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可惜普遍都是没时间或者没钱,更多的是两者都没有。

知乎用户 单名一个猛字​ 发表

语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大家都知道毕了业后,对于一般的工作而言,几乎是多余的,哪怕是对于不一般的工作,也不是门门必需。

学了那么多年,到头来,这些知识一般人基本会遗忘很多,因为真的多余了。

当然,这仅仅对于一般人而言。

不是一般人的,那肯定也不是一般人了。

天才或者那些想法特丰富的人,是真正的赢家,他们可以卷赢大部分人。

有个成语叫答非所问,而我学了这么多年(当然我也就是个大专罢了),现在就体验到了学非所用的难受,大抵是我过于垃圾了罢。

知乎用户 冰镇柠檬水 发表

实际情况?

实际上人和人根本就不是一个赛道的

所谓的比赛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人家在二楼,你在一楼,你就是豹子精附体,也看不到人家的车尾灯

差不多就得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就这样,在下一个巨大的突破或变革之前,对得起自己就好

知乎用户 有人 发表

本质上来讲 就是输在起跑线

知乎用户 CHAMPIONS​ 发表

勤能补拙似乎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国外精英学校的学生,尤其东亚的学生一样都往死里卷,华人家长只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德智体美劳哪个都不落下。。

可能最大好处就是相对竞争压力小,出路也多点儿,想上个好大学只要不是奔着医科法律几个极个别专业去的,真的太简单了。本地人绝大多数学习是真的不行也卷不起来,他们更愿意卷体育卷音乐,反正学习实在不济以后当个蓝领收入和幸福感也不差。

而在国内咱是所有人都按照远超国外精英教育的水平在卷学习,卷不过的还要被强制分流,被分流的未来前途也不甚理想,所以越卷越早,越卷越激烈,对于不擅长学习的孩子来说太残酷了。国家整治教育行业初衷是好的,问题是只要分流和阶层差距问题不解决,就是治标不治本,永远堵不住,毕竟谁都不想后代阶级下滑。

知乎用户 aaron 发表

专家孩子不上学当个文盲,我就信你的鬼话

知乎用户 方觉夏 发表

起跑线是父母的学历和环境的文明程度,没有这些,累不累都是倒的,即使好学成绩好,不过是个做题家,考试机。

知乎用户 atplury 发表

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了!孩子的教育是祖国的未来!

知乎用户 王盛汉律师​ 发表

反感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px2GZV 发表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起跑线。

知乎用户 铁根 发表

确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压力都太大了

知乎用户 景澄科技​ 发表

平常的孩子准备上升阶段就听到各种顶峰天才猝死的消息

知乎用户 太掉价了 发表

输在起跑线???

人家的起跑线是我的终点,有啥好跑的,躺平才是硬道理

知乎用户 漂泊的种子 发表

专家有没有说大人是累倒在月供里?

知乎用户 nwumengfei 发表

李彦宏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采访了 100 名中国小学生和 100 名日本小学生,问他们将来以后想成为什么,从事什么职业。大部分日本小学生都说想成为服务员,保洁员,操作员,公务员这样的职业;大部分中国小学生都说想成为音乐家,美术家,作家,科学家这样的职业。显然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教育,让很多 “国家栋梁” 劳累终生却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只有在逝世的那一刻才招来千千万万的人前来悼念。所以这样的社会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反思。

知乎用户 南哥 600 发表

高考考的最好的往往不是小学时候成绩最好的

知乎用户 BLOODBORN 发表

确实太卷了,为了下一代的生活质量,赶紧发达起来吧

知乎用户 雪山飞胡 发表

历史、地理、政治、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数学微积分,等等这一些,你上大学不学那个专业,谁都知道这些没用,毕业了更是用不到。但是就是高考甚至中考的时候考试用啊,这作用就很大啊。这就得玩命的学啊。

不然咋整呢,普通的农民家的孩子,不这么玩命的学习,连上赛道的机会都没有,想累倒在起跑线上都没机会。就这样,高考也可能是普通农民家的孩子跟高干子弟、富商家孩子相对最为公平的竞争机会了。

所以,教育的改革,还是先从高校开始改规则吧,千万别从高考开始改规则。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大部分都是既得利益者。对游戏规则的把握,官商家能做的,实在是比普通农民做的多的太多了。越改,只能对官商家越有利。这点,你必须得信。

幼儿院、小学、初中、高中,一茬茬的考试,你们这些教授们、官员们、商人们觉着自己的孩子累了,可这才正是普通孩子的机会啊。你要是高考德智体美劳全都考,考眼见、考认知,考思想觉悟,那普通农村的孩子还参与个 P 啊,我是 80 后,我高考之前都没出过自己所在的县级市,你考我眼见,考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高中之前家里电视就能收两三个台,你考我国际形势,考我社会认知。别扯犊子了。

给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们留条相对明朗的改变命运的路吧。别 TM 折腾了。

知乎用户 而立仍愤青 发表

人情社会

知乎用户 1918 发表

两个起跑线是一个意思吗?专家连这都不懂?别偷换概念了。骗谁呢?

知乎用户 麻辣不烫 发表

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的,比如有闲置的别墅可以租出去,有闲置的游艇可以去跑滴滴挣钱

知乎用户 正人君子 发表

一二年级都卷的不行。小孩真没有什么自主支配时间。

知乎用户 天天翊翊 发表

是啊,非常有道理

知乎用户 紫玉天辰 发表

诗词歌赋小时候不背下地干活累了的时候背?

公式定理小时候不掌握工地搬砖的时候揣摩?

钢琴舞蹈小时候不练退休了用老胳膊老腿练?

孩子苦点怎么了长大了上名牌进大厂娶白富美提升层阶不香吗,非得小时候轻轻松松玩长大了却只能上野鸡或者下工地,他就开心了?你就开心了?你想给孩子减负,可以,但你得同时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啊。无奈大环境就是这样,做不到就不如闭嘴别瞎 bb,只提减负不提责任,不是蠢就是坏。

假如人生重来,很多人都是希望自己当年更努力。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后悔自己当年用力过猛没好好玩。反感当年父母太严厉的,长大了也只会默默感激。这就是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的原因,父母都是把孩子看成当年的另一个自己,寄托最大的希望。

很多父母正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才更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对你好,什么是一时的轻松和暂时的快乐。说什么父母你当年自己都没做好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的那位评论区网友,就有点诛心和伪心了。

ps 所以,这个郑强是什么鬼。中国有成千上万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更有成千上万教育专家,关于中国教育的建议点评反思成万上亿,为什么这个什么书记员郑强说了一句话就要上热搜,就要大家都必须参与讨论。先搞清楚这个郑强是不是敌对派来的奸细和破壁者。

我国教育名家马力也说过:中国式教育创造了世界性奇迹,培育了大量人才,中国培养的人才放在全球任何领域都极具竞争力。正是中国式教育为中国的迅速持久的腾飞保驾护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就是抛开现实不谈,使劲打磨球形鸡了。鬼才愿意累成这样,可现实就是社会能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有限,必须得筛选和竞争,这已经是近些年经济发展后才催生出的岗位了,不是天上掉的,以前连这些都没有,竞争也无从谈起,都差的就是好时代吗?有不需要残酷竞争的就业,可你不想选啊。就算你的教育理论满分,球形鸡光滑闪烁,离开现实世界,也是个笑话。

知乎用户 321 发表

你们继续卷活该

知乎用户 世界等待我去改变 发表

看了圈答案,资乎上普遍把累倒在起跑线的孩子们归为普通家庭……

看来要定义一下普通家庭的标准了

首先,我觉得能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的家庭

至少也是疫情期间不怕封城的城市家庭

有家底有存款有资产

真以为补课是家家都承受得起的吗?

有这种焦虑的家庭,能占到中国家庭的四成吗?

可能是我的圈子比较低端

我周边有这种焦虑的,都是体制内的家庭或者老板以及少数金领,我认识的绝大多数劳动者家庭(骑手,司机 等)还在操心入学问题和分流以及学手艺问题。

中国到底是城市家庭多还是农村家庭多?是中产多还是底层多?那么,这个普通家庭,应该指哪个群体?

说不好听的,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极少数孩子主动强烈要求的,不过是为了面子和安全感主动去当韭菜让人割的行为,苦的是孩子。

真有本事的,孩子也不用遭这份罪

知乎用户 白起​ 发表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过早的起跑,就是提前的竭泽而渔。

咱就看看一二年级的孩子的书法比赛作品吧

是物种进化了吗?为啥他们写的比成年人都好?

知乎用户 joeyzzy 发表

这是家长的认知误差造成的。

我妈就跟我娃说,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赚大钱,过好日子。

而我,一个双一流本科的过来人知道,好的学历只是能成功的一小部分。

我娃 3 岁了,对于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她,我希望能度过快乐的童年,领会到学习的乐趣。枯燥的数数不喜欢,咱们就数荔枝,数几颗就吃几颗。

喜欢唱歌就学唱歌,不喜欢学就喜欢瞎唱就瞎唱。

喜欢奔跑就去奔跑,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疼就哭,不疼就不哭。

等大一点后,能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讲真,我直至工作了,也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懵懵懂懂过了半生。

我希望她能精于和人打交道的艺术。

因为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会与人相处,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根本没有章法。

至于学习,根本不用那么痛苦。

现在一群当初上个二本的同学在学校里教学生,自己可能都没明白学习是咋回事,仗着会 1+1 等于 2,在小孩子面前作威作福。

家长认知高一些,眼界开阔一些,能够真的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资源共享,孩子不用那么累。

我和我老公都是独生子女,我娃也是独生子女,到了我娃那一辈,8 套房子在手,收个房租,追求点理想,真的不用那么累。

知乎用户 仙女的空气净化器 发表

1、共识: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有问题。每次一谈论都会被引导到考试公平上去。

2、没得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出来正面说这个事情,敬重郑强教授敢于站出来替大家呐喊。

3、小时候有个故事叫做揠苗助长,以前不相信真的有人会这样干。

直到长大后我就见到了,不少人都这样。他们说着你不快点长,别人家的秧苗都把光吸收干净了,轮到你就活该啥都没得。

4、任何事物都有其成长规律,但是历史从来不被人汲取教训,规律也总是被践踏。

现在人身体弱(锻炼严重不足),精神亚健康(各种精神疾病已经出现了,出现问题的就是很多评论里面被淘汰下来的,社会会下意识忽略不利的一面),理想匮乏(这个是很恐怖的,不少人行动的驱动力都没了,别说上一代人惨,那个时候活得更好的念想基本是社会共识, 年轻这代就算想建设祖国,但是被践踏的啥样了大家有目共睹),视力差(一个班半数以上带眼镜已是社会常态),生育意愿严重不足(自己活得这么惨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遍,精神层面上的惨)。

5、个人认为人成长的过程是这样的。

接触世界 -> 了解世界 -> 产生兴趣 -> 产生想法 -> 因想法学习 ->……->……(主动学习的驱动力)

但是现代教育直接把接触世界,了解世界,产生兴趣理想这一块砍了,就想修房子不要地基了,短时间来看确实修得快,但是遇到灾祸就会出现根基不稳的情况。而人不可能不遇到挫折。现在剩下的办法只能刺激求生欲,求生欲也是想法中的一种,也就是很多让孩子去吃点苦头,治标不治本。

知乎用户 静看风雷 发表

主要是考试难度和强度不够导致的。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孩子从小又开始卷,可以做很多的题,读很多的兴趣班呢?因为家长觉得只要读足够多的兴趣班,做足够多的练习,他们就能考到高分,而高分的关键除了基础扎实还得考虑考试的技巧,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考试的难度和强度太低是主要的问题。要从现在的考试模式中解脱出来,我觉得提高难度同时提高强度是最有必要性的,比如说两小时内做 10 万道题或者 100 万道题,把这个题目的分数给分散,这样的话,这孩子无论怎么刷题,他都不可能在两小时内完成这些题目这种情况下筛选人才才有意义。还有让一些世界级难题进入考卷,比如小学开始光刻机和机器人编程制造,中学学习制作小分子结构,高中可以手动画出导弹结构,顺便要求掌握 8 种外国语,熟练学会开车飞机和游艇,另外能够用种植十亩地等等更加能体现出内卷的能力。

知乎用户 orchimike​ 发表

其实就是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自身前途的焦虑。

知乎用户 182 许 03665855 发表

这样的总结,是不争的事实

我家娃小学一年级,平心而论,怎一个 “累” 字了得

地处大西北的边陲小城尚且如此,那北上广的孩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 “超娃”

我家贝贝上的是公立幼儿园,没有什么超前的教学要求,因为是当地最大的幼儿园,各方面设施设备都很齐全,每天在阳光蓝天下疯玩至少两个小时,这也是我理想的孩子状态,没什么想法,孩子吃好玩好就行。

可是,一上小学,就傻眼了

别的孩子都提前上过幼小衔接补习班,拼音都学完了,有的都过了识字关。

我家贝贝除了带着读些绘本,是真正的零基础,再加上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考试只考 80 多分,老师电话的一通警告,我才有点慌神。

只好陪着孩子开始了严格的 “督学” 生活,每天严格得遵守着作息时间,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各种打卡任务和作业。

**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吃早饭之后,完成一个背诵古诗打卡,七点半出门,七点三刻准时到校开始早读(我家是学区房,上学路上最多十分钟,不知一二线城市的孩子上学路上花多长时间)

**中午:**十一点半放学,到家就吃饭,饭后完成中午的生字作业或完成口算打卡,大概一点睡午觉,两点十分起来,两点半出门去学校。

**晚上:**下午六点半放学(双减之后加了课后服务),原来五点半放学,晚上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体育打卡。

之后吃晚饭,大概七点半左右能开始写家庭作业,还要完成每天的阅读打卡任务,快得的话,九点能完成。

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收拾书包,削铅笔之类的工作我都包办了。

洗漱完,九点半睡到床上就算好的了,孩子经常因为听睡前故事不能快速入睡,我就狠心取消了孩子这一天当中唯一的娱乐。

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我必须保证 “后勤服务” 的无缝衔接,偶有意外的事情打乱了,当天的打卡任务就完不成。

老师说,这些打卡任务是自愿完成的,可我只有选择逼孩子坚持,因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我能甘心让孩子落后吗?况且孩子从一入学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

说到兴趣,跳绳打卡是任务,孩子只知道必须完成,有时耽误了,临睡前九点了还得在家里跳完,哪有什么兴趣可言。

阅读打卡,因为晚上的时间紧迫,一项又一项的任务要完成,没能耐下心来和孩子快乐阅读,孩子也不是兴趣读自己喜欢的书,也只是忙于应付了事的状态。

周末我还得给孩子加点练习题做一下,因为要应对考试

以前喜欢画画,现在也难得有空画

也许对于少数天赋好的孩子,时间上会轻松一些

但对于我家贝贝(相对来说平庸的孩子),真的是无奈得被裹挟着随波逐流

根本没有精力谈什么,发挥兴趣和特长

孩子的学习热情被早早榨干和透支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家长的焦虑来自目前学业的压力,将来升学的压力,孩子就业的压力…………

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只是陈述了一个真实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累在起跑线的状态

再多的无奈,最终的出路也只有适应

我是蜗牛妈妈

你在哪个城市?孩子是什么状态?可以交流一下

知乎用户 蜗牛妈妈 发表

卷王在我身边。

我儿上一年级,孩儿他妈分别给他报了书法班,美术班,钢琴班。放了学看疫情政策,班里开课就去琴房练一个小时琴,疫情不开课就不用去了?直接淘了一二手钢琴,不开课就直接搁家里练。美术班和书法班更残忍,周末上课。回到家吃饭写作业就得到十点。拼音和加减的事没得方向卷?连线题必须用直尺,不用直尺算错 (这是学校老师要求的)。还有一个月才放暑假,孩儿他妈跟着打听的消息节奏,暑假班都报完了。我只要表达反对意见就是无尽的争吵,主要是还吵不赢。一句中考 55 分流你儿高中都没得上我就输了。我心虚的反一句 “说不定到时候蓝领很吃香呢”,再给回一句你先把国家扶持蓝领的政策拿出来我看看,我就又没词了。有词也没得说,就算心里再认为自己是放养教育的人也劝不了自己可以正视自己的孩子上职高。

“你不卷没事,有的是人卷” 这是老师在群里说的,孩他妈奉为圭臬。虽然我感觉自己很看不起这种态度,但是没办法不认可,并且也在跟着卷。

卷教育的问题说了这么多年了,都没啥意义。提一遍发泄一遍,发泄完了关掉手机和电脑接着卷。毕竟真的是你不卷,有的是人卷。

知乎用户 一乐 发表

根本原因还是那句话,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发达国家靠剥削第三世界人民发达。。我国的发达国家之路靠剥削本国人民发达。。大家都卷,不过卷的代价承受者不太一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建议不要用专家这种污名化词汇形容郑强

知乎用户 半口周 发表

首先,何为起跑线?

根本就没有起跑线这一说,我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法比。

就现在而言,同样是小学,且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学前班更是等级划分严重,高级的学前班收费高,教育资源好,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是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学习单靠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高端的,你高中才学的知识,人家在初中就听说过,那他理解起来肯定比你快,这就是差异。

说实话,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确实大,但是考生逐年增多,而高校的招生人数却不见增长,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学校,谁也不想自己孩子输在这一场淘汰赛中,但是,考不上好学校就真的输了吗?

就我国而言,太过于重视学历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每年高考的情景,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不为过吧,在山东,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带编人员,“世界的尽头是编制”在山东体现的淋漓尽致,家长们不为别的,只为了以后能稳定的生活,那么如何能成为 “带编人员” 呢?首先你得学习好,这就成功了一半,其次你得考上好大学这就又成功了一半。

这仅限于学习好的,那么其余的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大多考到了高职院校小部分参加工作,提前步入社会,并不是说考不上好学校就没有了好前途,之是所面对的教育质量的差异和学习环境我不同而已。

就专家所说的这个话题而言,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家长太过于重视学历教育,我国的大环境给孩子们的压力太大,国内竞争太激烈,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后,所以才导致孩子们累倒。

知乎用户 流星​ 发表

这话有道理,中国孩子太累了,我自己是高中英语老师,现在的高一学生英语比前几届英语基础要好,会的单词更多,英语补习班上的更多,但是大部分学生自律自学能力很差,更内向内敛,不怎么喜欢和老师沟通,下课后打闹变少,英语单词到了高二还要跟着电脑读,不愿意自己拼读,以前的学生读几遍后就可以自己读了,能自主独立的去完成很多学习相关的事情,很容易带,老师也开心。现在学生,总体感觉,能力变差,兴趣变弱,成绩不好自律性差特别容易放弃。

能怪学生吗?高一每个单元 70 多个新单词,很多单词是以前大学四级才考的单词,但是每周才 5 节英语课,因为要全面发展,各种课都要上。6 节英语课,一节课 40 分钟,9 节课讲完一个单元,包括 5 个新课,配套练习,试卷讲解,360 分钟,6 个小时,看 3 部电影时间要背会一个单元的新单词,和完成各种配套练习。再乘以 9 门学科,学生的压力就这么大,而且每科内容都比 10 年前难多了。为什么难?不难分不出成绩,学生层次分不出来,只有加大难度系数。结果就是学生很累,压力很大,卷来卷去,大家都卷成龙卷风了。

中国孩子输在哪里?

  1. 家庭背景。大家都懂,地方差异,经济差异,造就了学生的不平等。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努力,也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卷到前面去。但是相对而言,中国已经是在它的努力下,尽量把差异减小,免费师范生,免费义务教育,网课发展,西部大开发,很少就国家能在这么大人口基础上,花很多钱做义务教育。但是地区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也只能接受。好在,打工上北大的各种事迹会给我们一些希望,家庭背景并不是绝对的,个人的意志更重要。
  2. 结构性问题。中国人口太多,毕业生太多,工作有限,现在全球经济放缓,社会阶层趋于稳定,好工作越来越少,要找到好工作就要打到所有对手。所以中国大力提倡经济内循环,一带一路,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
  3. 目标局限。大部分卷的学生都以 985,211 大学为努力目标,好大学意味着稳定工作,高薪,好配偶。但是名额就那么多,只能打倒别人才能进去,不得不累,不得不卷。但是好大学意味着好工作是过去时,既然名额变少,那何不随遇而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养活自己,开心就好。每个人能做好自己的事,整个社会也会幸福起来。让想做研究的人去做研究,每个人找到自己合适做的,打破对体制工作的偏见。
  4. 心理不健康的蔓延。焦虑,抑郁,失眠,情绪激动,感受不到幸福,已经是学生的常见问题。在一个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下,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难。

所以现在提倡 “合适的教育”,“幸福教育”,把幸福放在首位,但是有舍才有得,舍得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一个不稳定的将来,得到一个现在幸福的孩子,没几个敢赌。而且家长不幸福,不高兴,也很难教出开心幸福的孩子。家长孩子教育社会风气都需要慢慢改变。

知乎用户 小炉子 发表

自从五五分流政策下来,从幼儿园起大家更卷了。据我所知,我们小区幼儿园给孩子提前学拼音的不在少数,硬笔书法班其实就是变相学的一年级的生字。小学阶段不清楚,初中补课仍然不在少数,课时费增加了三倍。

家里有一年级的儿童一名,语文课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除了课本上的字词句外,每篇课文都有拓展的词语大概三十个成语十个左右,并且老师不会讲的,但是会抽查默写,有很多字我家小孩也不认识,词语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老师默认大家都认识。卷子隔几天就做一套,当然老师是不会给你批成绩的,只会评等级。此外还有预习复习,阅读练字等额外功课。就只语文一门,一个小时是绝对搞不完的。经常搞得小孩一脸疲惫和麻木。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这么学习法,不正常,可是谁也不敢停下来。我有时候看着孩子都觉得她可怜。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救救我们的孩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我很有感触,最近深受其扰。孩子生在苏州,一周岁跟随我们换工作来到杭州,作为生在人间天堂的孩子理应幸福。然而,现在的天堂是奋斗逼之都,是卷王之都,职场中卷死了自己的一代人让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卷了起来。从一周岁开始老婆安排儿子学早教,全英文,后面各种线下线上课程层出不穷,线下外教课,线上外教课,思维课,体操课,体能课,美术课,乐高课,音乐课逐年递增越来越多…… 好好一个孩子,还没经历成长,已经被课程完全束缚。刚过五岁生日,由于强大的超前教育,英语词汇储备颇多,甚至有部分他会的我们已不会(夫妻双硕士,英语六级),数学从三岁开始掌握加减法,是完全掌握计算规则那种算,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乘法,汉字识字一千字以上,已经能完全自主阅读。甚至在各种课程和实验中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天文学知识,乃至物理和部分化学原理。妻子看到的是孩子的知识丰富,内心欣喜至于还想更进一步,每天研究最多的就是怎么报班,被一堆课程顾问微信推送洗脑,被一堆鸡娃群制造焦虑,快马加鞭催着孩子前进。而我看到的是孩子失去的快乐,失去的创造力,失去的社交能力。由于知识超前,跟同龄人交流已有障碍。没有体验过嬉戏打闹的快乐,不知道疯玩为何物,甚至从来对真正的玩具都没提起过兴趣(家里玩具很多,但是每个玩具都是被设置的陷进,都是益智,拼图,魔方,乐高,各种策略类棋牌… 总之没有一个是纯玩),看过的所有动画片都是纯英文,连看个中文小猪佩奇的快乐都未曾体验过。会跟小伙伴讨论万有引力,会去讨论乘法口诀,会去讨论光速声速,就这样一个个一脸懵的小伙伴离他而去。最近孩子感受到了严重的孤独和失落,社交严重受阻。我也焦虑,不知道如何帮他,夫妻间教育理念分歧巨大,冲突不断,已严重影响夫妻感情。我是独生子,此生无力治国平天下,只想保孩子永远平安快乐,已经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可以保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但是我不知道他这样发展下去还能否性格健全,能否正常融入集体享受快乐生活。深深地焦虑中……

知乎用户 李小煕 发表

哗众取宠!没有逻辑且无法验证的话。酒桌上扯扯就算了,还当认真?听着几个故事就上升到了对于社会大势的推断,而且还推断到了十几二十年后。

知乎用户 白水 发表

重点是给了所有人一种自己也在起跑线上的错觉

知乎用户 共和斗士勃鲁托斯 发表

那可真是。。。太卷了

知乎用户 栖风 发表

输在起跑线上的是父母,不要把焦虑传给孩子

知乎用户 二分之一 发表

能润就润,找个没那么卷的环境,润不了就别生,生来就一直受罪,图个啥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中上阶级家庭的孩子放弃钱权优势,底层人家的孩子也就没必要那么卷了。

同样的终点线,起点不一样,助力不一样,甚至连赛道都不一样。终点的位置就那么几个,中上层走捷径已经占了一部分了,穷苦孩子不卷能怎么办,世世代代被剥削吗?

知乎用户 sungx 发表

聪明的人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喝着冰阔乐 看着电视里一群人在零上 40 度的高温里像一群无脑丧尸一般拼命奔跑… 整个过程几乎毫无意义…

经商讲究成本 收益… 所谓的起跑线付出十多年甚至幼儿园算可能 20 年. 得到的是啥? 一张毕业文凭. 然而现实绝大部分人还不是拿着 5K 工资的命? 全国中位数工资就是 4K 多. 城市也就 5K.

所以这 20 年折腾到头来有价值吗? 跟无脑的丧尸有啥分别. 所谓的学到的知识难道真是长大要当科学家, 完成改变全人类的发明 然后移民火星? 到头来都只是个 996 打工人罢了.

按照收入的占比… 中位数 4-5K 的二线城市, 比如成都 沈阳这种. 月入 1 万 + 都已是 10% 的成功者了. 继续卷 卷到 2 万 几乎是小于 5% 的极小比例. 到 3 万 + 是 1% 都没有的凤毛麟角了.

这里面 20 年的起跑线争夺能改变多大呢?

20 年作业答题考试最终所带来的优势 可能就是每月多 1-2K. 甚至随着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50% 以上. 都将被抹除.

这等于绕了一大圈做了一堆与赚钱弱关联性的杂事. 感动自己罢了…

就算是考入清北又如何? 高考成绩出来 普通人一看估计全家高兴的疯了吧. 卷王中的王者啊. 好像赢得了天下一般. 然而步入职场呢 清北的平均工资跟哪怕最拉的 N 线小城富二代比起来还是被秒. 真的值得那么兴奋么.

个人觉得 既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那么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围绕赚钱这个核心点 而不是什么考试成绩卷赢别人. 关联性太弱了.

头 10 年孩子太小 赚不了钱 所以根本没必要折腾 好好玩就完事了 适当的长长见识 一个美好的童年.

重点 应该放在能直接赚钱的壮年父母身上. 通过各种办法学习赚钱技能 提升自己 在 10 年的时间里让自己的收入能够大幅提升. 给自家小孩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后 10 年 随着小孩逐渐长大 应该培养更多能够赚钱的技能 开阔眼界 知道哪些行业有前途 具体需要哪些技能 如何操作更能避免风险 不断的试错和学习.

这样别人 20 多岁毕业刚拿到文凭 自家孩子可能已经有足够的收入 资源和经验了. 运气好或者实力强 搞不好收入已经秒清北. 而付出却未必需要那么高强度.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猜测出题人会出什么奇奇怪怪的无聊难题 或者强迫自己学一些跟赚钱可能根本无关的东西 这不是一种生命的浪费吗?

当然绝大部分人最终收入也不可能太高 无论你采用什么方式 但起码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会更有效.

到最后即便失败了 大不了躺平 反正也不至于饿死. 大差不会差哪去. 没必要搞那么累 又不是 80 年代 不考个好成绩就连肉都吃不上. 现在超市鸡腿 5 块钱一斤有啥可怕的.

人生很长 想学习随时随地 随心所欲 不需要非得在学校的框架里 被考题限制的死死的 电子书 实体书 在家里 在路上 随看随有. 还不焦虑.

赚钱也是个长期的事 均摊在父母几十年 自己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 要远比强迫一个小盆友在一个中学几年里卷出一个文凭妄想换取全家鸡犬升天要容易且实在的多.

每天学一点有用的 每年收入提升一点 多试错 多学习 最终的收益恐怕要高得多.

知乎用户 武陵鱼捕人为业 发表

国内的专家在贩卖焦虑而已。

光说输已经不够惊人了,现在加上累倒,反正是怎么能让你焦虑怎么来。

似乎他们在说着让你减负的话语,实际上只是在不断地加强你的焦虑感。话术而已。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卖个课,卖个补习班,甚至卖个证书什么的。都是知识分子,想个法子挣点小钱钱,就这么简单的原因。

但是,这种焦虑被大众接受并无限放大,那么肯定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让大家感受到了共鸣。

具体什么原因造成的共鸣呢?这就看不清楚啦。

知乎用户 lingshh 发表

啥话都让专家说了

知乎用户 徐小阳 发表

为什么要把人生比作长跑?长跑是比赛,目的是为了赢别人,人生一辈子就是为了赢?要赢谁?怎么才算赢?每个人都想着赢,都相信有那么些具体的指标,想要自己的比别人的高,可不就卷起来了吗。

为什么不能是都市散步,是徒步旅行,是登山探险?为什么不能是过程本身,而是那个终点线?

知乎用户 戴可青 发表

看到回答在分析起跑线词汇的虚假,感觉这种语言腐败真的是害人不浅。

迎合了父母的焦虑,假设了一个公平的赛道,公平的环境,公平的天赋,结论就是 “比不过别人就是你不努力”。

人生被比作一场赛跑,真是对大逃杀般现实的完美隐喻啊。尼采见了都要再哭一次。更别说赛道的终点也只是一场长眠罢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教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有家长嫌弃进度太慢了,说某某某幼儿园都教到五十以内的加减法了。 问了那家幼儿园,说没这回事。

某小朋友刚去幼儿园,没上过小班中班,直接塞进大班,小朋友 1 到 10 都还不会数,进园第一天结束,家长联系老师,问我家小孩今天学了多少个字啊。

知乎用户 春秋胡言​ 发表

印度工具人

知乎用户 小雅​ 发表

赢在起跑线上有什么意义,是为了早点到达人生终点站吗?

知乎用户 捉刀月隐 发表

你做一件事,我打着帮忙、教育等旗号坏你三件事。

你还有耐性去做事吗?

你性能比较好,修修补补硬是把损失压在成本线,然后我却更加自我感觉良好了,因为偶我打着的旗号全都变现了,所以我更加变本加厉。

中国的孩子别说对科学的渴望惨淡了,连对生存的渴望都变得惨淡了,27% 的网瘾?24% 的抑郁?怎么来的?

这两个数据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强相关的,我不算程度就无没头没尾的给个预测吧,27% 的网瘾儿里,24% 是抑郁导致的厌世买醉行为,3% 是真的玩到没理智的。

我这辈人,30 多岁,那时候已经有苗头的,不靠谱的指挥者在看到所谓的社会进步机会、竞争压力时,他们就会揣着啥都没搞懂的心硬来。

没事就跑来割你肉,然后说帮你,你处理伤口,就说你矫情、不务正业。真出问题了,就四处哭惨找与之差不多的傻逼一起来责骂你。

无论你说得多有道理、说多么久,只要你是他们的后辈,你就是错的,不需要关注的。

你硬来,他也硬来,反正拼命让你死就对了,你护着事情,你妥协不?要不你先下手杀人,只报复,事情不做了。

最后还来一句:我孩子莫名其妙抑郁了?我孩子不愿意和我沟通了?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我国建国至今 73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 80 年代,也就是起步 30 年以上的筑地基,那个时代根本不需要太多的高学历人才,没有所谓的紧迫感。

10 年后的 90 年代开始初步成效,同时也惹来了下岗潮,学历紧迫感才开始出现。

简单点来说就是,社会面上的把过去战乱的坑给填平整了,准备开始进一步加建,大力发展经济、人才等。

但是呢,社会面下,却是由一群 50、60 年代的普遍初中、高中生学历的家长们主导着教育(这还一线城市中心城区附近的待遇),他们的变化顶天了就是学会了 “打骂不可取”,但学历焦虑是开始了。一度发展成考不上高中就去死的程度。

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他们只有口号、气力,但却没有脑子,容易听信各种广告语,例如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戒网瘾 “之类的。在长期脑子不在线的情况下,对孩子实施高强度干预。就是我说的” 你做一件事,我坏三件事 “的局面,生活的事能做好,但发展的事却拼命捣乱拖后腿,但又对社会的告诉发展感到极其焦虑,这么搞,孩子当然累倒了,甚至累死了。

就像,经典条件反射实现中的道理,拼命地给你的努力制造失败,试图把努力和失败连结起来成为你的第一反应,所以受害者躺平了。

就像,踢猫效应中的道理,打着各种美好旗号来纵容自己捣乱,要是几倍力才做出成果还被变本加厉,谁受得了啊?

而最大的麻烦是,法律上对儿童保护却是视而不见的,有法而不行的,变成了专门保护犯事未成年的护盾。这样明摆着是要把守法的人才、天才逆向淘汰掉。长期的家庭生活制造出来的精神、心理问题。容易躺平、佛系的 90、00 后就这么制造出来的。

这种杀鸡取卵式发展,现在不过迎来了低欲望社会,连结婚生育都随缘而已。所以,接盘的没了,自然紧张起来了。

再说了,教育减负的事儿,其实 50 年代就进行过了,现在只不过是学历泡沫又被搅起来而已。毕竟课外教育的利益那么大,实在舍不得放弃啊,若不是现在这辈年轻人精神世界坏菜了、上一辈低欲,根本不会叫停。

信不信待生育率又升回去之后,马上会有一堆” 亿万家长哭诉想要补习,谁救救孩子 “之类的东西出来,然后一番装模作样后,顺应大众要求又花式重开补习班

知乎用户 鞠强教授 - 管理心理学 发表

其实是中国「专家」太多了,谁都出来讲几句,不管是搞啥的都来说几句,全都是何不食肉糜的话,这些话透过家长传递给孩子们。

中国的孩子累吗?真心话说根本就不累。只不过,中国的小学幼儿园化、中学小学化、高中初中化、大学高中化,不断的在低层次内容上使劲磨,仅此而已。

「双减」说白了就是进一步深化小学幼儿园化、中学小学化、高中初中化、大学高中化,以双减为名,降低教育产业的服务质量。

搞「双减」完全无意义。教育要因材施教,让有潜力的学生可以走得更快,而不是逼着他们在低层次上重复。

以前,我们说「起跑线」指的是幼儿园、小学。现在「专家」口里的起跑线已经是大学了。

大学都成了起跑线,三十五又得退休,还哪来上场的机会。没上场那还有赢的可能性?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首先要明确一点基于考试体系的教育,本身最主要的目的是筛选人才,知识只是一种用于筛选的工具而已。

中国以前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工程师,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地位决定的,工程师需要的是严谨、细致以及勤劳,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体系侧重的方向也是如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单纯的加工制造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学科的探索、科技的创新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胆预测一下我们的教育会随之改变,以前靠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恐怕很难在未来取得成效,也就是说拼天赋的时候到了。

但恐怕这也是更让人绝望,以前靠努力还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以后没有超群的智力想上 985 的可能性更小了,今年的高考数学难度提高对平时刷题的同学就是一个降维打击,我相信这应该不是个案,未来在高考这个层次题目难度会越来越大,这会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未来的孩子会更累吗?我不知道。

知乎用户 zwdwolf7411 发表

这是中国提了科教兴国,所以大家玩命学习。如果提的是武斗强国,那学生每年少说得死 1/3,如果提的是滑板强国,那人人都滑板。

兴趣?天赋?特长?未来?通通不重要,你要做的就是把别人比下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专家可算说点人话了……

啊?郑强啊?

怪不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的孩子

也得分情况

这么累的也就是牛马

八旗老爷的孩子不需要累的

知乎用户 乐子人 发表

校长从 “新时代家庭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软、硬件及存在的问题”、“对话教育中的家校共育的探索” 等三个方面,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对话教育视角下,交流了父母如何在对话中成长,家庭在对话中成长的思考与感悟,引起与会专家、老师、家长的共鸣。

知乎用户 风雨兼程 发表

实际上还是输在起跑线的。

你的终点线,可能是别人的起跑线。

知乎用户 蛋饼仔​ 发表

专家有没有研究过为何家长要鸡娃?二三十年前中专生就可以去银行当柜员,那时候并没什么人鸡娃。

知乎用户 傻傻分不清 发表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条件不断变好的环境,人们在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中,也在不断的提升。

提升到尊重的需求时,因自身成长的条件不允许,都想在自己儿女身上得到实现。为其创造更好的将来和未来。从出生开始,甚至胎教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胎教、早教,早早就生根发芽。恨不得一下子就 “拔苗助长”,一下子就成为 “娃娃天才”。

不可否认有部分的家长就是这样规划儿女的教育成长,试问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知道 “玩” 的滋味吗?恐怕只是不停的奔波各种培训机构、各种的兴趣班的上课,上课,练习,练习……。

正常小孩受教育是从三岁开始就读幼儿园,六岁就读小学,十二岁就读初中,十五岁就读高中,十八岁就读大学。一个完整的教育历程需要十九年,如上述部分家长从早教开始就更不止这个年限,试问一个孩子继续了十几年的这种学习、成长的环境。能不疲惫吗?学习的热情能不榨干?就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十九年的职场老人,对工作也肯定没有刚参加工作的热情了。

喜欢 “玩” 是小孩的天性,本该属于他们年龄阶段的快乐。如果人为去强迫改变,就改变他的整个本质。离初心会越来越远。

所以希望家长都明白,孩子可以适当培养兴趣或爱好,别过多的强迫。让中国的孩子对科学持有渴望。保持学习热情,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知乎用户 淳枫 发表

整天折腾起跑线

你倒是在终点线多放几个位置啊

知乎用户 leeee 发表

知乎用户 GQGQ​ 发表

有些人累到在起跑线上主要还是因为有人出生就赢在终点线上

知乎用户 爪巴大王 发表

在孩字前面加个男字,就比较客观和实际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学学习压力最大,家长也觉得每个娃都是天才,小升初要上个好初中才能有出路。还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外语,画画,舞蹈,打球都不能拉下。

初中其次,搞好成绩才最主要,要淘汰 50% 的娃,卯足劲考高中。

高中只要好好学,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考顶尖大学当然不容易,但是大专也算大学,高中生基本上只要想上进,好歹总能考得上)。

到了大学就彻底放松了,各种活动,逃课,旅游,反正学习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这就不对劲,本来从小学到大学,人的发育是逐渐完善的,学习能力也是逐渐提高的,可是学习劲头是越来越小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累在了起跑线上?还不是因为输在了起跑线上才累在了起跑线上,穷人家的孩子起跑线比富人家的孩子落后几百公里,而且二代们还是坐着车上的跑道,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依靠双腿,能不累吗。出生在离终点越近的位置当然越轻松,越远的位置当然越累

知乎用户 KSYJS​ 发表

爹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如果只谈高考,就高考的难度而言,我真心觉得智力正常的孩子经过父母的引导和健康的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考个 650 分是很轻松的事。

但是对于那些父母本身学历不高,家庭关系又不睦的孩子来说,想找一条畅通的自主学习的路实在是太难了。生长在一个没有理性土壤的环境,学习习惯不好养成,阅读量又达不到,父母不能为孩子做正常引导把教育全交给学校,即使孩子用尽全力也可能找不到方向,只会焦虑和痛苦,最终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这个问题的根本出在社会保障上。

如果孩子不用上大学也能生活得很好,那我觉得家长和孩子就不会那么焦虑。但这是一件涉及到政治、制度和经济的事,任何人,短期内都改变不了。

知乎用户 后行 发表

你说啥?你说的专家是郑强啊?

知乎用户 张二狗​ 发表

说的很对。我的孩子就处于这个起跑线上,且已经把学习热情快耗完了。

孩子马上升二年级了,班里成绩倒数,但是我和他爸学习成绩当年都不错,属于班里前五的学生。为什么到孩子这里就不行了?因为孩子识字量太低,幼儿园的时候没有积累,现在不会做题,尤其阅读理解,一看那么多多陌生的字,就没有兴趣读下去。而我因为孩子的错题及空白,造成很大的焦虑。控制不住的对孩子大吼大叫。强行让他意识到学习重要性,适得其反,我越说他越不在乎。每天需要背古诗,一年级的学生,一学期已经背了近 50 篇,很辛苦。唉,哪里有成长的快乐啊

知乎用户 马来熊 发表

题目说的这种情况在有两个情况下可以得出相同结论

一家经济状况良好的企业,无论你觉得他有什么问题,都不要做大变动,因为他看起来不行,但跑起来还可以。

一个可以运行的程序,无论他有什么问题,只要这个 BUG 跑起来了,达到目标了,就不要动。

中国的教育在过去三十年在全世界一直在稳步增长,在过去三千年里也坚定教育为本,甚至海外华人也用中国的教育方式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人才。

那,为什么要改变呢?

是因为经济学家预测对了经济吗?

知乎用户 嘿嘿呦呦 发表

说的非常对!

那些故作高深的别来装了。分析这原因,那本质的。

事实我孩子上一年级,每天回家语文三本练习册,数学三本练习册。咱也不知道学校和老师都是怎么想的。就几个数字反复算来算去,我娃幼儿园已经会了。有些人数学学不好,我觉得是从小练习练吐了吧 。

小孩营养不良是按着头能补上来的吗?

小孩一天到晚在学校,基本上主要就上语文数学课。什么道德课,劳动课,全被语文数学老师占了。回来还布置一堆作业,除了那六本练习册,还时不时发数学报,语文报,数学试卷,语文试卷。

一个七岁的孩子,每天一堆大人就这么围堵阻截,非要逼死他们吗?

谁想清北了,谁想 985 了。

我只想娃儿能健康长大。

一群不干人事的玩意,除了关心自己的饭碗和乌纱帽,从上至下都烂透了。

知乎用户 张开瞬 发表

郑强这段话确实没啥毛病,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多人也确实认识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是走在世界先列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滞后性无法匹配基础教育的地位。

知乎用户 莫凡 发表

最大的问题还是贫富差距过大,不同阶级间收入和地位悬殊。学生不是凭借兴趣学习,而只是把学习当做一个跨越阶级的工具。这条起跑线本就不应该存在。但当游戏规则已经搭建好后,所有人都在跑道上时,你叫他去搞真正的学问?对不起,已经付出这么多,大家都不想输。

知乎用户 乐游 发表

穷人有起跑线吗?

知乎用户 HCHO 发表

实际情况是——孩子,对不起,爸爸妈妈没钱让你累。

有些起跑线靠前的,也许他们的起跑线就是其他人拼死拼活也到不了的终点线。这样的人起跑时就是赢的,也不用累着去追赶。

所以这 “输” 和这 “累” 都是意指普通人。

普通人想去追赶,想累,都是要成本的——持续投资兴趣班、辅导班。

但现在是什么问题呢?

不少人想在城市安身立命就已经拼尽了全力,房贷,卡债,各项基本开支……

再加上,近两年有多少企业倒闭,有多少人失业失去经济来源,普通民众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生活本就举步维艰,哪有闲钱去给孩子报班?

知乎用户 小橘子橘子呀 发表

意思是给有钱有权的二代们让着点,别瞎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那么多教育资源,没法喂饱马儿,只好扬鞭子来抽让马儿快跑咯。

知乎用户 某汉字 发表

双减 + 课后服务政策实施,把原本非理性教育推向更加癫狂状态,连小学生都披星戴月忍饥挨饿的写作业,更不用说初中生了。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向学生合围施压,学生直接懵圈躺倒,如果这样教育能提高学生素养,教育理念先进的日德法美印早就这么干了,十年后就会显现现在这种做法是多么愚昧。

知乎用户 有一天 发表

内卷的终点是体制内

但是有的人生来就在体制内

知乎用户 釉薤 发表

这只是表面问题。我们顺着一个逻辑来:

累倒起跑线,是为了,赢得军备竞赛挤过独木桥

挤过独木桥,是为了,通过高等教育取得好工作

取得好工作,是为了,好工作带来收入福利保障

因为家长们知道,在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福利保障不完善的社会,好工作意味着什么。本质是分配问题。

知乎用户 CHUCK 格物致知 发表

其实是眼光太短了,只顾了眼前的考试,而忘了长远的考虑,父母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或许孩子看见了,但是被父母的眼界所桎梏。话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还包含了长远考虑。开阔孩子眼界,再利用有限的知识力量,向无限的未来去发展,这才是进步。现在的知识只是垫脚石,不能作为标榜去限制自己。

知乎用户 戚杨杨 发表

非常认同。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上大学的时候去一所名校参加一场颁奖典礼。学校附近没有餐馆。我和同行的伙伴想去他们食堂就餐。但是他们学校不能付现金,只能刷学生卡,我们就想让学生帮我们刷一下,我们付现金给他们。

走进食堂一点声音都没有,死气沉沉。和学生打招呼,理都不理我们,惜字如金,一句话不说。哪怕拒绝也说一下。直接面对面看你一眼了,走开。当时给我的感受很不好。年纪轻轻,已经没有朝气了。也就适合考试进体制了。

知乎用户 不爱吃香菜呀 发表

第一局起跑太早太猛没有了后劲;反思后进行第二局;

拼爹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你还得跑。

知乎用户 盘子​ 发表

那个,咱们先把起跑线对齐,再来谈输不输,累不累的行不?

知乎用户 造个大太阳 发表

一切不给解决办法的话都当做放屁。

说实话大部分等你被所谓的快乐教育阶级固化,你的孩子连跟别人的娃卷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候,不知道会怎么反思。

中国人用了几千年无数个人头滚滚才推平了贵族,铲除了世家,建立了给底层永远留一条缝隙的上升空间,现在你们竟然想自己缩回去或者被人忽悠着自己去阉割自己,简直可笑。

与其给自己失败的人生找注脚,假意为孩子们叫屈为自己贴金,还不如老老实实说清楚: 卷才是人生常态,可以选择躺平,但是自己去放弃可以卷的机会就是二货。

知乎用户 读书人叫做拿 发表

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又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输在恒心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知乎用户 QI 创未来 发表

专家说的这个起跑线,它是同一条么

知乎用户 来针 kcl 吧​ 发表

郑强说的话比他放的屁都臭。

知乎用户 一袋米要抗几楼 发表

知乎的风向变了呀,前几名都是各种模糊的。果然阶级不同屁股也不同了。

知乎用户 董我城 发表

真正的起跑线是投胎技术……

投胎技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父母爱孩子否,父母有无精神控制孩子否,父母学历和日常习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还有自身的先天的颜值、智商、情商、健康等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家长才累吧

知乎用户 有种放学别跑 发表

郑强要晚节不保,混成司马南一流

知乎用户 ReadOnly 发表

这位教授不知道囚徒困境的道理吗,筛选考试,你不拼命卷,其他人也会卷

知乎用户 deft 发表

这种说法对于过程而言可能有不同,但对于结果而言有什么区别呢?

知乎用户 玉欢喜 发表

孩子们没有了周六周天,因为要上补习班。

没有了暑假寒假,因为要上补习班。

现在的孩子好像没有休息时间。

1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前班,就开始学英语,开始学各种知识。

学前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

当这个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说这个教育是有一些问题的。

只是一味地让孩子超前学习,而不是思考为什么以前那样进行知识的安排,不去想为什么小学生应该学小学的知识。

只是一味地跟随其他家长错误的步伐,而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就是对孩子好。

当你看着孩子埋怨你的目光,你认为你做的一定是对的吗?

当你还看着孩子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书包里背着很多的书、作业,你不觉得心疼吗?

你认为自己孩子就要比其他孩子强,孩子要成为人上人,孩子现在不懂事需要你现在来管着他。但是孩子可能不想过人上人的生活。

这样一直和别人比较是比不过来的,总有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强。

我想,大家可能最无奈的几个字,就是 “别人家的孩子”。

2

分数很重要吗?才艺很重要吗?还是孩子开心最重要?

永远有人在偷跑,这个时候家长要有一些战略的定力。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认为孩子应该做这些,但是孩子他只是个孩子啊,他不能太累,不能太压迫他。

凡事都有都要有个度。超过那个度,再好的心意也是坏事。

因为这样的话,他真的会有青春期哟。

![](data:image/svg+xml;utf8,)

3

当然我也知道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有苦衷。

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但是教育资源又那么少,孩子现在不努力的话,以后也没有好的大学。

父母宁愿孩子恨他们,也要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国家所有的阶级,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在对孩子进行大的教育投入。

底层的家庭想要通过高考实现阶级的跨越,富裕的家庭则为了保持自己地位,也加大教育的投入,这就是孩子内卷现状的原因吧。

所有的孩子都很辛苦,而父母也都是为了孩子好。

4

我的观点是,父母别一直让孩子参加课本知识的补习班,而只是为了考一个好的成绩。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真的有天赋的话,其实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的,上课时间完全能够学完知识。

如果孩子真的对学习没有兴趣的话,强迫孩子学习,那真的是一个双方都痛苦的过程。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真的想让孩子的未来多一份保障的话,我鼓励家长可以多帮孩子报一些兴趣班。

当然得是孩子愿意参加的兴趣班,也要提前征求孩子的意见。

因为有时候看到那些同龄人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跳舞会弹钢琴,会各种各样乐器,很羡慕。

他们又都是小时候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会的技能,这种技能我现在去学就感觉有点晚了。

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多找一些兴趣培养。

可以让他多多地接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是不要要求他达到什么等级,比如钢琴几级。

兴趣只是一种兴趣,它是让人快乐的,最好不要带有任何压力。

孩子感兴趣,孩子高兴,才是学习的最好的方式,他会主动去学习。

强迫学习没有任何结果,主动学习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就。

知乎用户 玛德花 发表

有些问题是社会问题,只是反映在教育上了,只解决教育是没有用的。

知乎用户 陆非明 发表

那还要生那么多小孩干嘛,还不是为了中国发展?

知乎用户 松土沙石 发表

建议加大 小初高 体育课的比重,每天最少 3 小时的户外体育课。 都 tm 学,一个个目光呆滞 肥胖 近似 颈椎病 还有的间盘突出,服了。这是打算让祖国的花朵苔花一现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核心两个字:内卷。

内卷是因为没有向上空间,

没有向上空间是因为资源总量无法产生新的突破,资源有限,是零和游戏。(好的工作岗位名额有限、好的大学名额有限)

一起卷嘛在充分竞争市场边际收益降低、甚至负收益,不一起卷嘛恐怕明天就彻底失去参与游戏的权利。

所以没办法呀,只怪欲望太高,生活太苦。

知乎用户 廖小滴 发表

没事。反正都没下一代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实际情况是哪怕小时候没有参加过现在那么多鸡娃的培训班,在学习的压力下都很累了。怎么听起来像我懒呢Σ(° △ °|||)︴

一直坐着,一直刷题,一直关注考试成绩,对我的身心产生了巨大影响。(ಥ_ಥ)

可能是方法姿势不对的原因,颈椎病从高中如影随形,不舒服的时候真的觉得人生无望,不想活了嘤嘤嘤ಠ╭╮ಠ ,但是好不容易高中毕业了也还能忍忍。

在学校的时候考试成绩下来我总关注自己的排名,现在我也不自觉控制不住的和别人比较,学校里比语数外,现在不自觉的和别人比外貌,工作等。不敢落后,但是很累。

所以现在,真的很累,已经开始摆了_(:зゝ∠)_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果「鸡娃」们最后成了普通人,家长能接受吗?

知乎用户 阿董 Adong​ 发表 我大一的时候干过一段时间的家教,带过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是个高二的男生,语数外政史地六门都烂得很平均。第一节课试讲的时候,他母亲就坐在后面时刻盯着,就和慈禧太后垂帘 …

如何看待当今小学生的疯狂内卷?

知乎用户 Chloranthus​ 发表 看过一个新闻采访:一位官员说,政府从来没有想要把北京房价降到人人都买得起的程度。(视频更新在文章后方) 是的,全中国十三亿人,不可能人人都住在北京。 同理,中国十三亿人,总要有人送外卖。 如果我和你 …

如何看待小学生跳楼,留字条称「活得太累了」?

知乎用户 九持欢 发表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 等你长大了就会发现,这些事情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我当然知道十岁的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对于二十岁的我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我当然知道二十岁的失恋挂科,对三十岁的我没什么大不了。 我当然知道三十岁的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