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灌江口合同制哮天 发表

在体制内外年轻人都会收到压榨,但不同的是,体制外榨完了,就会把你扔掉,任你无尊严的自生自灭。

体制内榨完了你还能让你有尊严的苟活。

我没有考进体制内,但我父母均是体制内的,体制内再恶毒,再不被重视,也可以接受。

我妈老老实实只知道低头干活,不争不抢,干了一辈子活,再过几年就快内退了。一辈子有尊严的过来了,作为单位老人,现在倍受尊敬,我妈想请假,都会请给。钱一分不少发,领导甚至都要我妈注意身体。为单位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同志,面子里子都过得去。

我在体制外工作了一年,就亲耳听到了:

此处不留你,没有留你处!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有学生 / 家长投诉讲课听不懂,我保护了你,扣点钱就完了,你写个检讨。

我妈体制内工作三十多年都没有听过开会会讲: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工作半年就听到了,震慑全场。

就这 让人如何不去选择体制内?

我们年轻人可以被压榨,不是吃不了苦,但被压榨过后,害怕像个垃圾一样丢弃,顺便被啐上一口:不努力。

知乎用户 小轩 发表

之前觉得体制内风气太差,到处都是关系。

去了体制外才发现,体制内提拔亲戚好歹还要层层审批,体制外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

之前觉得体制内太安逸,满腔热血得不到释放,努力的机会太渺茫。

去了外面才发现,他们不仅会吸干你的血,还要吃你的肉,抽你的筋。

等你性价比降低的时候,再把你丢进垃圾桶,说你两句不努力。

之前觉得体制内太死板,向往体制外的人性化。

后来才发现,你爸妈生病的时候,体制内立马就能请下来假。

生孩子不用担心被辞退,甚至还有点福利可拿。

如果平时你跟领导相处的不错,事假病假他可能大手一挥,工资照发。

体制外迟到一秒钟都要被扣钱,请个假和欠他钱一样。

在医院打点滴也得处理公司事务,有点急事按时下班居然也会被骂。

如果说现在的体制内是温水煮青蛙,但这至少是恒温的。

磨掉你的上进心,削掉你的竞争力的同时,至少能让你过的比较舒服。

可外面的很多企业就像是大火爆炒,耗尽你的时间和精力后,一脚把你踢出门外,还要抱怨一句:“这肉真老”。

知乎用户 盖因斯 iFortune 发表

“体制内”和 “体制外” 各有各的特点,如果是一个相对均衡的模式(换句话说,相同百分位的工作“性价比一样”),那么大致应满足这样的条件:

体制内稳定,但晋升慢、收入低;体制外不稳定,但发展空间大、灵活、收入高。

这也是很多传统上名校精英的认知,90 年代的中国社会情况尤其符合这种想象。深圳的民企、上海的外企月薪几千块的时候,浙江广大地区的公务员年薪几千块的比比皆是。

但最近若干年,两个方面的变化,导致了这种 “均衡” 被彻底打破。(下面列举的数字并非精确,基于我熟悉的区域的情况,别的地方情况不一样的别抬杠)

一个是体制内开始强调 “收入向基层倾斜”。打个比方,对于最低级别的科员而言,中央部委一年 10 万、省直机关一年 15 万,可能还符合很多人认知中的“公务员铁饭碗 + 低工资”,市直机关的 20 万就超过多数传统行业的白领了(加上相对清闲 + 极度稳定 + 社会地位高的加持,性价比或曰“吸引力” 当然吊打体制外同等待遇工作)。

再往下,区直机关 25 万、乡镇街道 30 万,那就是远远超过一般白领、甚至比肩 IT 大厂的低级别程序员,再加上体制内固有的各种优势,性价比和吸引力简直爆表(2021 年省考,杭州某区街道岗位最高竞争比 5400:1),以至于很多人压根不相信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务员有二三十万一年,以至于杭州某区的街道清华北大扎堆能成为大新闻(当然他们是副科职位 + 正科待遇,比一般科员更高)。事实上,哪怕清华北大,除了少数热门专业、热门行业的大神,多数普通毕业生(尤其是那些本科不是清北的)是很难找到比这个更好的工作的(待遇高的稳定和工作强度比不过,稳定 + 不累的待遇又远不如)。

所以,知乎上之前热炒的 “省委办公厅年薪 15 万的科员和体制外年薪 30 万的程序员哪个更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年薪 30 万的程序员,性价比显然不如年薪 30 万的街道公务员,而后者,如果有遴选到省委办公厅的机会,很多还是愿意去的。

另一个是体制外的变化。

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 “30 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 100 年的路”,所以很多行业,并不是那些平流缓进、小步慢跑式社会的 " 每代人都有机会”,而是某个 “黄金一代” 把该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 “红利” 都通吃了,新入行的 “下线” 只有当 “红利” 的份。这边可以参考答主的另一个回答:

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学专业都在劝退?

以前大家印象中的那种,所谓 “企业里晋升快,公务员晋升慢”,实际上有个隐含信息:为什么同样资质能力、同样运气机遇的两个人,晋升速度相差这么多,莫非后者被领导穿小鞋、刻意打压?

非也。

实际上,排除少数能力特别出众的人,多数人想以远快于一般的速度晋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外部条件:所在的组织持续高速扩张。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企业的组织生长是非常迅猛的。某设计院,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每年一般只招一二十个人,多则三四十个,少则个位数。但从 00 年代基建大爆发开始,每年就扩招到一百多个,到了 10 年前后扩大到 200 多,到如今国内基建进入 “快速饱和、长线萎缩、深度内卷、缓慢出清” 了,反而扩大到每年七八百人——“工程师红利”来势汹汹啊。

这种速度的组织生长,对于进入早的人员而言,很容易出头。熬个几年就是核心业务骨干,再干个几年到新开的分舵当领导,升职机会异常丰饶。相较之下,政府部门的编制几乎是被锁死的,所有代际的人都得老老实实地论资排辈,都得慢慢熬。

这个特点,对于早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而言,机会显得比企业里小得多,以至于有了 “机关晋升慢,企业晋升快” 的无厘头式的都市传说;但对于小年轻而言,你的机会和老同志是一样的,而同龄的 “红利工程师” 比起他们的前辈相比,机会萎缩得可不是一点半点,甚至饭碗的稳定性都大幅下降(很多增量行业,没项目了就是“手停口停”)。

——进一步说,很多企业,**不但收入方差远大于体制,而且在时间序列上的机会方差,**也远大于编制严格管控、组织规模稳定的体制内。

终上所述,在这个时代,多数普通资质、普通欲望的年轻人,在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小的背景下,会怎样用脚投票呢?

反映在统计上,2015 年浙江省考的竞争比只有 21:1,而到了 2020 年,这个数字直接翻三倍,变成了 65:1。

知乎用户 宝哥胡扯淡​ 发表

刚看了条新闻:

字节员工发的,说是本以为大不了 10 点下班,结果 1 周 4 天都是 11 点,凌晨 1 点跟项目。

现在想开了,想去国企。

所谓:

遇到事了,就知道细水长流是种福气了。

所以今天我也想说说,

这几年人们对体制内、体制外一点变化。

我先说我自己观点:

有条件的,年纪大的,

建议在体制内。

没条件,年纪小的,

反之。

最糟糕的就是我这种,

没条件,年纪大的在体制外。

这也是很多人的写照,

真实的写照。

前几年有很多关于体质内外的说法,

我认为都有 1 个大问题和 1 个小毛病,

大问题是骗人,小毛病是不接地气

为啥说骗人?

因为他们拿 “梦想” 做幌子。

18 年前,14、15 年尤甚,

那会对体制内,

很多自媒体都这么说:

没发展
不想有 1 眼望到头的绝望
无法安放我的梦想
舒适圈把你煮成熟青蛙还不自知!

不信你自己去查。

那几年,

多数 90 后毅然放下编制,背起行囊,

拜别父母故友;

用 1 张车票 + 付三押一的房租,

挤在北上广深 15 平方的小单间里,

享受 996 福报和占工资比最少 3 分之 1 房租。

吃了 5 年外卖,加了 4 年的班,

发现很多人撑死每个月万把块,

离实现梦想,买车买房,

好比是在长江里面打个鸡蛋,

一壶矿泉水滋养撒哈拉沙漠。

钱,仅能糊口,

感情上也多年空白。

平日上班,双休日跟朋友聚聚,

骂单位傻逼,领导扯淡,

就算犒劳自己;

堕落点看剧游戏,

上进点看书充电,

也就这点花头了。

反观对体制外,

那几年很多人这么说:

大平台
好锻炼
年轻就该去大城市
不经北上广深的锤炼,哪对得起今天的韶华?

一对比,高下立判。

简言之,那几年的主流思想是:

胆子大,脑子灵的年轻人,

都去了北上广小作坊;

没追求、甘堕落的年轻人,

都留在老家体制内单位。

所以,奉劝在老家的年轻人,

你们应该离开舒适区,

到北上广的熔炉里来,

这里是你们广阔天地。

有的人为了逻辑自洽,

提出:真正有能力的人,

体制内吃得开,体制外也能混得好。

Ps:这不是句屁话么?

这是过去几年的声音,今天在下斗胆挑战体制内、体制外这道社会大题。

我先说我的论点:

在目前,

当工作条件大致相等的时候(比如都加班),

对大多数人来说,

体制内优于体制外,

体制外是无奈选择。

简言之,能进保险箱,就别待在体制外。

(这是实话)

因为扎心的真实情况是:

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北上广,是被迫的。

为啥有回不去的故乡?

因为故乡工作少。

尤其 3 线以下城市,

每个县、区、镇甚至是乡,

但凡正常一点的位置,

几乎都是被当地最有势力的家族把持着。

想进来,可以,

找人、打钱。

同志们,这才是现实。

哪有那么多什么为了梦想…

不都是生活所迫。

给你们举个小例子。

前几年我到百度时候,

我妈她朋友问,

你儿子这去哪个单位了啊?

我妈说,去百度了,

朋友问,可以啊,找谁去的啊?

(意为找谁活动、通关系的)

我妈回:没找谁,自己面试的。

简单的对话,

透漏出 2 种生存法则。

2 种生存法则,

这是 1 线跟非 1 线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这个我们以后详表)

而反过来,大城市也有超多不公,

人口红利伴随而来的是相对公平,

求职的人多,做老板想发财的更多,

所以弱势一方的选择也不会太少。

(我是拿 1 线跟非 1 线做的比较)

在体制外,

有个别铁了心当婊子的单位,

但也有还想着立牌坊的单位;

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中间还有个大月亮,

年轻人反倒背井离乡,方才有条生路。

这才是事实。

群众的眼睛不瞎,

体制内外看的门清;

为什么每年考公、考事业单位只增不减?

为什么春运这么多人?

为何北上广深容纳并抛弃全中国的年轻人,

年轻人依旧往北上广跑?

这看不出来?

话说回来,那些本就在舒适圈的,

你何苦拉人下水?

人家本就在舒适圈,

拉人家离开舒适圈,

你这不有毛病吗?

奉上此类逻辑图,

大意是舒适圈 1.0 升级到 2.0;

能不能升级不知道,

但回不去原有舒适圈是肯定的。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为了一己私利,给别人洗脑,让人家走出保险箱跑到北上广。

需知,只有资本家才可以大方拥抱未来,

普通人从本质上,从潜意识里,

还是希望稳定。

说白了,只有有资本,才能面对巨变。

咱们聊尖锐一点;

退一万步,就说失业裁员,

咋的,你私企裁员出来的,

大部分都能开店、摆摊、做自媒体?

不见得吧。

咱不要说个例,

咱就说普通人。

君不见疫情过后,

美团、饿了么外卖骑手增加,

有几个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出来的?

心里没点逼数吗?

光我们小区的,

我一看很多就是以前的白领同行刚送外卖。

为啥?

有几个都是斯斯文文、皮肤特白,

年纪约 30 朝上,

做这个懵懵懂懂,

送个外卖看东问西,

不是新手是啥?

综上,如果你有更好的舒适圈,

就待在里面。

横竖都是裁员,

为何不过个几年安稳日子?

省的便宜别人。

要是你这差事清闲,

搞不好真可以搞搞副业,

铺好自己的退路。

很多私企单位 996,

根本没空搞副业,

只能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被裁了、干的不开心就找下家,

也不能做自己的事,

就这么一直循环。

最后,我说句三观不正的话:

旱涝保收,胜过跌宕起伏。

共产党到底是比私企老板靠谱,

毕竟毛爷爷头像,

依旧在天安门上。

-———- 没卵用的分割线 ———–

谢谢各位知友赏脸,

谢谢,真的谢谢你们!

我看有几位粉丝问我之前被禁的文章,

辛苦你们在为 心上搜下我账号:宝哥胡扯淡

同知乎号。

就能看到很多除了这篇以外,

很多在 X 乎上被禁或没法通过的文章了。

因为怕被封,所以就不敢多说,

真的谢谢你们给脸,

谢谢!

知乎用户 世袭上议员​ 发表

前几天跟一个法院的朋友聊了聊。他三本法学,西某政法法硕,大概 6-8 年前应届毕业考入浙江某人均 GDP 倒数前三的地级市中院,成为编制内书记员,年到手收入在 26 万左右。

此前他一直觉得去体制内是个错误的选择,因为他有很多同学去上海杭州发展,内心觉得自己没去大城市闯一闯非常遗憾。此外,为了求晋升,他对于加班也非常积极,但这几年过去还是原地踏步也颇为失望。

直到去年,他上海交大本硕,在华为工作的好哥们被停止续约回家修养半年加入考编大军后,才让他直接感受到外面的事情有多不好做,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满意起来,体制内不管能不能升上去,至少不会没饭吃。

**随着我们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进程,一份工作的好坏,到底是下限重要还是上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香港是世界少有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人均投行岗位远超世界大部分城市,港府政务主任 / 行政主任编制招考从来不缺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挑战,难道还有人比他们更懂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奋斗?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相同的行为放在现在的体制内编制仔就是保障基层、防止人身依附和山头主义,而放到 90 年代国企工人身上就是坐吃山空,国家蛀虫,压榨农民,下岗活该。所以工作在体制内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能否掌握 A4 雕花的能力,持续输出 A4 纸花,谁掌握 A4 雕花谁就掌握一切的定义权,过去的工人们迷信生产忘了笔头所以失去了一切,前车可鉴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毕业之后的工作经历算是十分不顺的。

进入体制内后,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这里是真正的把人当人,就算它不把你当人,你自己也可以把自己当人。

但我待过的,体制外的某些私人单位,不但不把你当人,还不允许你把自己当人,它觉得你不配。

先说最后一个离职的让我忍无可忍的单位。

众多恶心的细节暂且不表,只说一点。

单位时时向我透露:虽然你很次,但是我们依然愿意给你机会,你就更要为我们衷心卖命了,不要不识抬举。

等我无法忍受,提出离职。单位领导又装作完全不知道这种情况,向我表明:我们公司没有你不行,你是很优秀的。

我拒绝后,在单位里处处受刁难。

明明是我出于仁义,担心工作无法妥善交接,给单位造成损失,才提前一个月提出离职的。我又没转正,提前三天提出离职就能走,结果他们就这样践踏我的善意。

再聊一聊上一个单位。我来到这个单位的时候,这里是非常景气,事业很红火的。虽然事业上一直没什么大的起色,但我在这里干得还挺开心的。但是待了两年之后,这里慢慢走上了下坡路,我认识的大部分熟人都离开了。

(从年货上也可窥见,第一年过年单位发了两箱杂粮,第二年过年单位发了一小箱 AD 钙奶。)

我有一个同事,从我认识她那天起,她就非常忙,忙到飞起。对单位来说,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职工。但这一切从她怀孕之后就变了,她跟单位申请少排工作,单位同意了。单位有内部规定,怀孕员工在处理完当天必须做的工作之后就无须坐班了。一开始是很顺利的,她就来下午半天,处理完工作就走。后来单位是怎么给她安排活的呢?上午打电话给她叫来安排事,上午俩小时,下午俩小时,其他时间都闲着,但是她就是不能走。时间长了,对她的折腾愈演愈烈,她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没有说再见,所有人就没有再见过她了。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在这样的单位里,不管你现在看起来多么重要,你的可替代性都是很强的,单位也乐于用更年轻,薪资要求更低的人去替代你。开除吗?当然不了,单位有的是方法让你自己走。

我渐渐地害怕怀孕,害怕生病。

没过多久,我也离职了。在我离职一年后,单位关门了。关门的时候平均拖欠每位员工两三万的工资,最多的一个人被拖欠了八万。

其他的就是一些小细节了。

我之前的每一份工作,领导都致力于画大饼。曾经有一位领导对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我说过:“钱不重要,人要有远大的梦想,要以开创行业新气象为己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他看中了我身上举世无双的才华和潜力吗?还是说他指望着拿着全市最低工资却干着五个人工作量还时时被破口大骂的我能不要辞职?我那时觉得,午后路边懒洋洋晒太阳的狗都比我活得惬意。

那阵子微博上有两个表情包,我深感赞同。一个是 “别跟我谈梦想,我的梦想是不上班。” 另一个是“我的胃不好,吃不下你画的饼。”

进入体制内,领导和我们新入职的员工谈话,我第一次觉得她是把我作为一个人来关怀,而不是一味地往我嘴里塞难以下咽的干饼。

另外,我进入体制内后,第一次拿到了采暖补贴,我高兴极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拿到过防暑降温和采暖补贴。这些钱是不多,但是我真的很高兴。我第一次觉得,作为一名劳动者,我的合法权益终于得到保障了。夏天我不热吗?冬天我们家不烧暖气吗?那为什么我一直都没有这项保障呢?

最后,体制内有体制内的优缺点,体制外也有体制外的优缺点。不用迷信体制,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我只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关系,才拼命考入体制内,但我尊重任何人的选择。

我的很多同事现在依然在体制外,但是人家做得很开心,待遇优厚,也有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不曾考虑过进入体制内,我一样为她们感到高兴。

知乎用户 霍华德​​ 发表

大家说了很多,想补充说两句。

一个是体制外机会少了,早不是当年来深圳装个电脑,在华强北倒倒电子产品,批发个衣服就能发财的时代了。

假期和家里长辈聊天,大家都觉得国家未来的方向就是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事情,逐渐收回国企来做,所谓 “国进民退”。

留给体制外的机会,大概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比较追求效率,国企做不好的领域。例如拼多多的买菜,员工一个月工作 380 个小时,国企体制下是不容易做好的。

一个是无限竞争,留给体制外的有限的蛋糕也不是那么好吃到嘴里的,由于某种原因,劳动法并没有有效执行,体制外企业的竞争趋于无限,永无止境的白热化竞争。你员工 996,我就大小周;你大小周,我就月双休。所以体制外的饭碗不是谁都能端的,既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大多数能力体力普通的人来说,当几年电池压榨废了,可能蛋糕都吃不到。

一个是分配问题,“你们努力干,这样明年我就又能买一台兰博基尼了”,年轻人就算拼死拼活给老板干,所创造的价值也绝大多数被资本家拿走了。

一个是保障问题,劳动法规定在一家公司工作 8 年之后,就要签订长聘劳动合同(可以干到退休那种),实际上体制外的公司都会用各种办法绕过去,让员工永远无法拿到长聘合同。人到中年随时都可能失业,毫无保障。更别说,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体制外企业恐怕不超过 20%,在体制外就相当于裸奔,一场疾病就可以毁灭你的生活。

知乎用户 终将谢幕 发表

[

为什么体制内工作越来越吃香?

终将谢幕的视频

 · 437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46526733873635328)

为什么在三十年前会有 “下海潮”?为什么大量的体制内的人才从体制内出来,创业经商?

当然是因为,相比在体制内稳定地工作,领工资,下海经商能赚到超额回报,那是一个刚刚放开的市场经济,充满着大量可以赚钱的空间,只要努力探索,善于经营,总能找到赚钱的门路。

很多人也是算过很细的账,觉得下海经商几年就能赚到在体制内干到退休的工资,更关键的是,很快就能靠经商赚到的钱,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下 “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

不管是哪个时代,人们做选择,都是在盘算着整体的利益。

体制内最大的利益就是稳定,这个所谓的稳定就是未来不管发生什么,都能有一份收入。

而稳定的代价就是收入可能并不高。

如果让一个放弃这个稳定,那一定得能带来超额的收益,这个收益得大到能对冲放弃稳定可能带来的损失,一般人都是觉得至少得一年赚到体制内好几年的钱才划算。

毕竟,这世界一切都在变,这几年赚钱,谁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赚到这么多钱呢?而体制内放弃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而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同样一个人,选择非体制内的工作,收入可能和体制内勉强持平,算上加班反而还低了,再加上各种疯狂的职场 PUA,工作十年被用废都是大概率的事情,那干嘛还要选择体制外呢?

为啥偏爱体制内?

本质上还是体制外的待遇越来越拉胯了,连通胀的步伐都跟不上了,更别说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知乎用户 观星老道​ 发表

次贷危机改变世界,生意竞争越来越残酷,老板选择去炒房,打工仔越来越炒不动房子只能选择体制内继续打工… 归根结底都是防守策略,这种选择并不能说明炒房或体制内工作 “好”,关键看适合不适合自己。

知乎用户 励志脱坑的化学妹 发表

很简单,因为累了,身心都累。

从小到大年轻人都活在比较的大环境中,父母老师常常会说:你要好好学习,上所好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最好再读个研究生,然后找家好单位工作……

短短的话里藏着多少 “好” 字,这还仅仅是未经社会摩擦的学生听到的版本。我们为了这些 “好” 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曾经还天真地以为只要 “好” 到一定程度就能高枕无忧,就能不那么累了。可随着成长,我们发现生活越来越窘迫,越来越不快乐,似乎永远没办法做到真正的 “好”,那感觉就仿佛置身于一艘漏水的孤舟,漂泊在汪洋大海,要拼尽全力地向外舀水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冰冷的海水湮没,而从小到大的“好” 也仅仅是让我们的小船比别人的走得远些,却依旧没办法看到陆地。

漂泊久了,年轻人开始向往陆地,希望能踏实地睡觉,不必做梦时都要担心被狂风巨浪吞没。就在这时,一艘万吨巨轮停在你的孤舟旁边,上面的人喊道:“只要答对几个问题,你就可以上船,并且永远居住在这里,而你要做的只是每天向船外舀十瓢水,舀完后你就可以安心睡觉了,船上的其他人会保证船不会沉,在这里和在陆地上生活无二。”

试问有几个孤舟上的人能抵挡如此有吸引力的条款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渴望大风大浪。

知乎用户 香樟连翘​ 发表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体制外工作不见得能取得成功,体制内的待遇也不算差。

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

我在知乎混迹没多久,也算得上是一个中 V 了,不论黑粉说我是营销号也好,说我是毒鸡汤也罢,如果不是体制内工作越来越被认可,我上哪积攒这六万粉丝,五十万赞同呢!?我从来没买过流量,自动公务员话题下我就能吸引很多流量,这是为何?

无他,因为体制内的工作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我一直认为:

对于普通年轻人来说,最好的工作与出路,就是在二三线城市里当一个小公务员。

你要自命不凡,要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快去吧,去拼搏,去奋斗,没人拦着你。你不信我说的不要紧。反正大概率,你过几年就是会后悔的。

我之前写过一个高赞答案,什么样的人适合考公务员呢?

哪种类型的人适合当公务员?

那么,为什么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公务员工作是最好的呢?

因为,公务员的门槛是最低的和考试公平性是最佳的。

哪怕你是一名专科生,可以考公务员吗?可以,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市区的岗位不可以,大部分是基层乡镇才会放宽到大专学历。它不看你家庭背景如何,教育背景如何,是专科还是 985 毕业,只要你专业符合,条件符合,你都可以报考!同样的题目去竞争,谁的分高谁就进面试;而面试的时候是盲面,不会因为你的背景和学历而造成歧视,只看你的发挥。只要你发挥好,成绩好,普通本科生也能击败 985 的学生。

而你去企业应聘,你的多少份简历不都是石沉大海吗?

考公务员呢?不需要你绩点前多少,不需要你学校是九八五还是双非,更不需要你爸是李刚。你不需要送礼、不需要走后门,200 块钱报名费,好好准备考试,你都有机会考上。

所以,你一定要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专升本一定要考起来!研究生能念就念一个,出国留学也能拓宽你的视野。提升学历怎么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去读书,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

对于很多地方的市直机关以上的部门,都需要硕士学历,所以考研、或者出国留学获得学历都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稳定的工作的有什么?**医生、教师、公务员、银行业、垄断性大国企。**医生,不是医学专业的做不了吧,公务员的岗位有很多的却是专业不限;教师,这个准入门槛也比医生低一点,但是你看看现在三线以上城市的市内中小学老师,基本都要求本科或者研究生是师范类专业了,公务员很多岗位是专业不限的;银行从业者,你家里没背景,你能在银行里呆的住吗?垄断性大国企,一般人谁理你的简历?

而公务员,录取的原则就是公平和四海五湖。

公务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呢?

只要一次考试,给你一辈子吃粮的机会。只要你不作,大概率这辈子衣食无忧。没有中年危机,没有下岗风险。表面上看就那么几千块钱一个月,但是公积金是按当地最高比例交,请假方便。还有食堂,有些还有宿舍,这无形中省了多少钱?

特别是经历了 2020 年的疫情,有什么工作能有体制内香吗?工资照发,奖金不扣,不用担心复工和失业。很多赚钱的个体户,小企业主们,在 2020 年恐怕都会跌入赤贫吧!?很多人也没法上班,那么老板会不会扣你的奖金呢?体制内发不了大财,但是只要不作死,你就会活的还不错。公务员的隐形福利太多了。
我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稍微有点见识的小公务员,告诉你,公务员工资待遇和福利还是蛮不错的。

其实,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内,公务员的工资和这个市的整体工资情况比,绝对不算低,绝对不是这个城市的低收入者,怎么都能达到中等水平。和知乎上动辄年薪百万的比起来,公务员工资确实不高,但是我们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大家到手工资真的不多吧,公务员工资真的也不低啊!在深圳是个人都年薪 20 万以上,抱歉,真的很多年轻人一个月税前也没上万。但是深圳公务员年薪 30 万左右,政法系统接近 40 万,香不香?你说苏杭经济发达,各种行业也能赚钱,但是别忘了,苏南公务员一年也有差不多 30 万。而且每年都有,哪个企业能保证每年一定是增长的?中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七年不到啊,大概率都会赶上裁员,不是吗?你在企业 996 干活,吃饭要自己点外卖,房子要自己租,最重要的事情,你要请假的时候,你看看老板的脸色如何?公务员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请假的时候,让你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优越性!

下面主要来讲一讲公务员真实的收入水平。谁不是每个月几千块钱了,当然从 2000-9000 多一个月,中国的公务员都有,从没听说那个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月薪 2000 吧?月薪 2000 的地方,恐怕都没有互联网企业,程序员最好的工作是网吧的网管吧,还能帮着修修电脑。
但是别忘了,中国国情复杂,公务员不同的系统工资不一样,不同的地域工资不一样,同一地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现实的,有历史遗留的,导致工资也是千差万别。当然如果你对这方面敢兴趣,或者说,如果你对考公务员有兴趣,有困惑,不想踩雷,欢迎来付费咨询。多年人事工作者为你的报考保驾护航。

再来说说一些看不出来的隐形福利:食堂花钱少,早中餐全解决,而且吃的有营养,吃的安全放心。这笔钱,在北上广还有那些二线城市一个月至少节约 1500——2000 块钱吧!在普通三线城市,一个月至少节约 1000 吧?更不要说,有些单位都有宿舍哦!一个月两三百块钱哦哦!有些甚至不要钱哦!没有宿舍的还提供公租房、廉租房优先摇号优先住哦!二线城市我举栗子,东北的沈阳吧!沈阳很多单位没有宿舍,但是沈北廉租房能优先摇上号哦!一个月 300 块钱,住一室一厅 50 平廉租房,香不香?抚顺、鞍山、营口啥的也都有这种福利。

下面进入举个例子时间,为了防止有不友好的人、杠精、还有逻辑有问题的人来怼。我下面举的是个例没错,但是这些个例里,公务员的生活在当地肯定不算差的,就算工资低一点,也有户口宿舍食堂等等,这几千块钱也是纯到手的。那这些个例肯定不代表全中国的公务员都这么好待遇,那么报考的时候,大家是不是要多关注这些地方呢?当然,我再举一些没那么有钱的栗子。防止某些杠精生事。

中央某部委,985 硕士辛苦考进去了,一个月到手工资 6k 多,年底多发一个月工资,没有年终奖,有宿舍有食堂,东城区集体户口,每月公积金 3600。你觉得一个正部级单位,这样工资高吗?这点工资在北京怎么过呢?
但是你知道他们还是公费医疗全报销吗?他们能排队等着分房子吗?在北京分房哟!你知道他们孩子上幼儿园、小学都能给解决不用买学区房吗?

同样中央某部位,某专业院校本科毕业生考进去了,一个月到手 5k 多,但是驻外补贴多,一年算年薪 40 来万到手。为什么,远离祖国,长期驻外,才有这么多钱!
一个大学同学,大四毕业考入上海某正厅级单位,进来之后发现,每七天值一个晚班,住在上海郊区,还没宿舍,一年工资加上公积金全算上 15、16 万。干了两年,愤然辞职,老老实实上船远洋航线烧锅炉,干了四年,现在每月 2000 多美金。

举一个成都的栗子,举一个南昌的栗子。我本时候的师弟,后来去西南交大读硕士,毕业考公务员进了成都市某区公务员,现在未定职状态,一个月到手 4000 多一点,公积金 2000 多,转正了能定四级主任科员,还能长点工资。但是,他们已经上班的同事,就比他早一年的同事,年底能发 7、8 万的奖金… 你没看错,七八万。当然,师弟上班第一次拿工资,还是很讲究的给我发了个 66.6 的微信大红包感谢一下当年的指导,听人劝吃饱饭,就是这个道理。

我大学同学,本科毕业考了他老家南昌的公务员,一个月到手 3600 多,年底各种奖,少的年份发 6、7 万,多的时候发 13 万多。大家年收入也都十几万,快 20 万的人呀!如果是政法机关呢!?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监狱啥的,工资只能更多!
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还有休假,这样的工作每年还有十万多的收入。广大的普通人,有这么好的工作吗?

大连市公务员,我就说一点,公积金科员每月差不多 4k,香不香?是不是比很多人到手工资还多。。。法院检察院,科员级,就是刚上班的科员,每月公积金 5k 多!香不香?公积金一年就 6 万块钱!你觉得年收入能低吗?

武汉的公务员直接晒图了。

还有我想说的是,年轻人,不要害怕挫折和失败。
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败是我们这一生最长相伴的事情。年轻就是有无限试错的可能。
比如说:
高考失败,我失败了两次;考研失败,这种事,我经历了三次。。。考公失败这种事,我经历四五回。成功不是轻轻松松的。
表白失败,这事从高中到大学,到上班,被无数人发了好人卡。喜欢的人,对我爱答不理。

男生和女生有纯友谊吗?​www.zhihu.com

后来相亲,失败了无数次,遇到了无数的委屈。详情可见:

相亲的时候都遇过什么委屈?​www.zhihu.com

但是,最后我还是成功考上了公务员,所以,我想说不论什么,都不要放弃你的信心与信念。做你所想,坚持做下去,终将会成功的。
公务员是什么?那是一个考上之后非常爽的工作啊!我之前有个回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考上公务员之后的生活真的很好吗?​www.zhihu.com

考公务员失败不可怕,人只要不放弃对未来的信念,终归会走向成功的。
资料可以看这个帖子

生活中有哪些越早明白越好的道理?

不要怕什么内卷,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体制内,这不叫内卷,而是报效祖国呀!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写下最美的诗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 月 20 日更新,原回答已删

首先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回答会引发这么多关注以及质疑,一开始我只是想分享一下个人经历而已,当时是觉得经历有点黑历史,所以不想透露学校和任何信息。万万没想到因为我一个说 “211985” 的习惯就引来一场大战,我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说的,可能因为公务员这个话题本身比较敏感吧,我真的无意引战,我也不是什么写手,更不是考公机构。

我之前说过,点赞超过 1000 的话我会更新解释的,因为虽然我对于这些质疑的评价不在意(老实说这些质疑的评论真的是我每天枯燥工作里的快乐源泉,看他们在那里抠细节我好愉快)。

但看到评论区里很多仍然选择相信我的、为我说话的小伙伴,那么多人为我点赞,我觉得我得对他们负责,不能让支持我的人因为我被喷。所以我的选择是,删掉原回答内容,并晒出证据。

开始之前先声明三点:

1. 关于 “逻辑不清”:

我是在开会的时候刷知乎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有感而发,是用手机打的,而且是断断续续,打了一大段耽搁了,手机放下几分钟又打,真的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确实存在逻辑不清晰,语言不精炼等问题。说真的,政府的笔杆子写了文章至少还要别人给核稿四五遍呢,也会有逻辑错误、用词不精准、错别字的情况,要进行反复修正,我这手机刚打完就发了,你就来挑错了?

2. 关于 “支支吾吾” 不敢回答:

评论区有人说我又不敢说大学,又不敢说单位,前后漏洞大、矛盾多,就是假的,还说我是考公机构,拜托如果我是个写手,我为什么不编的更惨一点,然后之后编的更好一点,我为了展示差距引发争论,完全可以说我之前是个三本毕业,考上公务员之后去了组织部一路扶摇直上当领导走上人生巅峰好吗,我匿名就是不想被人发现,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些信息的我都避而不谈。

3. 关于 “三观、格局” 等:

我没有把在知乎上回答一个问题想的很复杂,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只是站在我的经历上,很感性的分析的。你要我很理性的去说一个事,从多个角度分析考公务员的好处与坏处我也会,有理有据、层次分明,但那样我就不会匿名了,我会正儿八经的回答,还可以顺便涨波关注。

说白了匿名的理由就是把知乎当成一个树洞,在述说过程中难免揉入我的私人情感,加上我个人考公之前的工作经历不是很愉快,所以连带着把对那段时光的 “不满” 宣泄了一下,确实仅供参考,但至少我保证经历真实。

切入正题,开始回答。

(多图预警)

一、关于学历

本科是 985 末流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相关专业(评论区的小伙伴们猜对了吗)。

在这里要给母校道歉,对不起,给 “每羊大学” 丢脸了,一直不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混的实在不算好,所以不愿意说,不想给学校“抹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而对海大有什么误解。

海大是一所很好的大学,海洋科学、水产、生物等专业都是特色专业且排名靠前,还是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而且!我们学校还有科考船!!分分钟去南极考察,想报名搞科研为国家海洋事业做贡献的弟弟妹妹们不要犹豫(我这么说会不会有人又说我是招生办的啊。。。)

我的同学们走专业这条路的都是继续考研,去中科院研究所,或者出海、自己搞养殖等等,留学的很多去了日本,因为学校和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有合作。但我没有走专业,因为我是学渣。

(下图是学位证毕业证,为了防止有人又说我是 copy 别人的图,我特意放了张纸条)

二、关于转行的困难

现在大学毕业竞争压力很大,研究生一大堆,即使是 985 也不一定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

我是属于越学到后面越发现自己真的不太喜欢这个专业,不喜欢搞科研,出海也会晕船,每天看鱼类标本脑袋都要大了,所以我毅然决然转行了。虽然海大在山东是数一数二的了,认可度很高,但是我的家乡在内陆,连海都没有,找工作真的特别困难,所以我后来考公务员都只能考三不限。

据我所知,我们同一个学院转行的同学还是很多的,有些考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有的去做了培训机构老师,有的也考三不限公务员(我们宿舍就有两个,算上后来上岸的我一共是三个),还有的就去当 “管培生” 了。

16 年我毕业的时候,各种外资企业的管培生职位风很大,就是一些快消品牌,给你一个管培生职位,画大饼,说是定向培养,然后要先去 “基层” 卖场干一段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一两年。

我们班有个男生,我记得他去做了耐克还是优衣库的管培生,现在在哪里就不清楚了(你不要瞧不起当时的管培生哦,面试都要全英文的。。。)。我当时去的也是这种职位,什么外企就不说了,毕竟是老东家,不愿意撕破脸。

这里说一下,我没有对卖场有歧视,是社会 h 有歧视!!!我一开始是很自豪的跟我妈说我是 XX 品牌的管培生的,我妈当时就不太看得起,老一辈嘛,也不懂。

但后面我发现,我跟别人介绍,不管我再怎么强调管培生,别人也会说,哦,就是销售嘛。久而久之我自己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自卑。加上后来发生的不开心的事,坚定了我辞职的决心。

三、关于考公

我是辞职考公的, 在某宝买书复习了半个多月到一个月的样子,142.5 上岸(给评论区里回复的时候说的是 143,不好意思记错了)。

我觉得考公和心态有很大关系,我当时根本没觉得会考上,考试的时候心情很放松,我考上时候还发了一条朋友圈写着 “神剧情”,因为我真的完全完全没想过能考上,当时我都准备到一个企业去上班了(没办法,不能一直在家待业啃老考公务员啊)。所以考上之后我们算是全家欢喜吧。

四、关于现在的工作

在市某机关,因为敏感所以就不详细说了。我从来没说我不忙吧,我最近就忙死了!!一周起码三天加班到 11 点,周末只休息一天,因为今年换届事情太多了,还要去区县调研之类的。

除了最近,以前熬夜写稿子、年终整材料忙到哭的时候也有,但是你要相信,谁在做事、谁做的多,领导看得到,心里清楚着呢,至少我还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并且虽然忙,但感受和之前在企业不一样,之前忙吧是为老板卖命,现在有方向,有使命感,也能安慰自己在为人民服务,比如创文创卫、脱贫攻坚、疫情值守等,挺有意义的。

这里插播一个事情,我有一次去扶贫,一个贫困户是个老奶奶,有残疾的留守老人。我当时身上带的钱也不多,就给了她 100,她一直拉着我的手,一直问,她说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啊,我自己的孙子都没有对我这么好之类的,感谢了我好久。

后来我再去她家,她送给我一包泡水喝的那种甘草,我不要,她以为我嫌这个甘草脏,跟我说她每年夏天卖这个都能卖几十块钱呢,是可以喝的。我说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有规定的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最后没有要。当时我真的眼泪都快出来了,我感受到了这种朴实的情感。你没有扶贫过你不会知道基层贫困户有多苦,更不会体会到国家政策有多好,那一刻内心是真的有触动。

(下图是我加班回家前让他给我开电脑,我平时喜欢玩 LOL,我也是个网瘾少女)

加班回到家打局 LOL 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个人 hhhhhh

五、关于单位氛围待遇

我觉得氛围挺好的,认为机关的人全都是板着脸、谨言慎行的是对公务员有刻板印象吧,有领导在当然严肃啦,只要没有领导在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活泼的。你不能随时随地只聊工作吧,食堂吃饭的时候、部门聚餐的时候、外出工会活动的时候,大家也会开开玩玩聊八卦啊,都是平常人又不是神仙,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朋友,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同事搞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另外,公务员待遇不高,但生活成本低啊,我和他每天都吃食堂(他也有食堂的),我们到现在没做过一顿饭,周末节假日就去父母家蹭饭,父母看你来还开心,多好。(当然,比不上每天吃山珍海味的人)

六、关于他的学校和工作

他研究生在国外读的,不是顶尖大学,所以我没有说,又不值得炫耀。评论区真的很搞笑唉,我不说吧,就说我是编的,说我是不好意思说;我说了吧,又说国外大学也就一般般啊含金量又低之类的。话都让你说完了,我家醋打翻了都没你酸。 世界排名的话 USNews60、QS30,确实很一般,没你的大学好够了吧,要不您也晒晒吧。

工作方面,他本来在省会城市工作,银行行业,因为我们考虑到,我考到省上去确实不太现实,太难了,但是长期异地感情肯定受影响,所以他选择申请从省会调到我们这个城市的分行,别问了,问就是真爱无疑。

也别说什么海归回来到三四线小城市很亏之类的,混的差之类的,其实各有各的好,在家乡小城市人脉关系多,有人喜欢当凤尾有人选择当鸡头,在这里他的学历优势能发挥得更好,只能说两种不同的选择。

另外,我口中的三四线怎么就变成小县城了?我省 2020 年 GDP 全国前十,我市 GDP 全省第六,宁不会还以为三四线城市都是城乡结合部吧,时代早变了好吗,高楼大厦娱乐商圈早修起来了,我们三四线城市也能生活的很好。

…………. 分割线

原回答都删了,但这段话保留:

社会真的很现实,体制内的工作让我能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空间过自己的小人生,我觉得这样就挺好。

希望所有的妹子都能被人坚定的选择,不要经历我受过的那些羞辱,我们都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一切。

虽然知乎上很多编的故事,但希望大家还是不要丢掉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对于自己认知外的事,是不是可以摒弃成见,听听别人的解释,不要人云亦云。

最后祝大家万事顺遂,我只愿世界和平。

(附上我的喵,他们比我更快乐)

知乎用户 春和景明 发表

毕业几年,观察身边同学发现了一个规律,毕业后直接进入体制内的在嫌钱少、沉闷、难以体现价值,觉得自己一身本领受到体制的束缚,只能在一眼望得到头的工作中慢慢废掉。

毕业后直接进入体制外的,则大多在考虑要不要回家考编制,觉得 996 太累,狼性文化太傻逼,体检报告上问题越来越多,老板不把人当人看,作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丝毫没有尊严。

而那些毕业后先在体制外遭受了一番毒打,转而投入体制的怀抱的,嗯,体制内真香。

一眼望得到头?挺好啊,只要不犯法,组织会管你一辈子。

工资低?每天朝九晚五准时下班要啥自行车,领导比你还不愿加班。

体制内勾心斗角?体制外就没勾心头角了?在体制内,领导看你再不顺眼也没法开除你,他没有这个权利。并且按照体制内人员的稳定程度,同事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和对象都长,撕破脸?没必要。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体制内是一条上限低、但下限高的稳妥的道路,发财是不可能的,而有尊严的温饱生活基本没问题。

回到题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

大概我们只是想做有尊严的普通人吧。

知乎用户 Jesse Chan​ 发表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

过去 10 年,或者说,从 2005 到 2015 的这 10 年吧,是「城市白领」这个身份标签一步步走向巅峰的 10 年。大学生毕业之后默认就要去大城市。进私企,进创业公司的浪潮,被推向一个顶峰。

2013 年,我第一次听到有应届生在北京月薪过万的时候,对这个数字是非常震惊的。那时我父母在体制内,工资只有 2000 多块钱。

那种数字带来的冲击,就跟大城市遍地是钱,只等你去捡差不多。

这的确是事实,直到今天,体制外的薪资水平,在数字上还是要高很多的。包括 2010 年前后,你进了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成功」的概率也是比现在大很多。

-

与此同时,职场的环境也正在发生一种「革命」。

谷歌的职场文化正在输入国内,很多公司都在讲「改善办公室环境」、「提升福利」、「开放办公」、「扁平化管理」……

你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办公室是巨大的开放办公室,桌子椅子都是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高端品牌,中午有饭吃,有免费的零食饮料下午茶,有健身房,上班可以穿拖鞋,晚上超过 10 点回家可以报销打车……

你跟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也更扁平。因为你们可能怀着共同的理想爱好才选了这家公司。刚入职的时候,你们可能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一起聊天、玩点什么。工作阶段性结束,领导会请团队一起吃饭、团建。小一点的团队,老板甚至会开车把你们送回家。

这样的工作环境、机制,对年轻人来说是很新鲜的、很美妙的,也是体制内没有的。体制内你在昏暗的办公室里,用着破电脑,养个花都可能被纪委查。领导跟你的关系就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同事之间有针锋相对且无解的竞争关系,因为体制内你不能跳槽。

-

在红利期,私企的高薪资、宽松管理是可以维持的,但 2015 年之后,劳资关系的矛盾就越来越凸显。因为红利越来越少,企业也越做越大,不是最初的那种形态了。

管理开始变得更冗杂,开会越来越多,强制加班越来越严重。很多福利都开始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甚至在成本控制中被克扣。越来越没有创业期、发展期的火花和激情了。

所以你发现,最近几年的舆论趋势是什么?

把私企和「资本」挂上关系,再和「压榨」、「剥削」划上等号。而且,随着 90 后这一代人长大,也开始思考更长远的问题,体制内的「安稳」、「可预见」,就变成一个值得考虑的优势了。

而且,体制内的职业体系,虽然滞后,但还是在慢慢跟上发展脚步的。最近几年,薪资改革之后,收入增长的速度还挺快,至少我知道的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体制内基层年收入 10 几万已经不稀奇了。(虽然我们单位并没有)

工作的环境也在改善,领导更替,也在年轻化,管理的方式也在改善。

私企这条路在变差,未来看起来不怎么乐观,而体制内这条路在变好。自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选体制内这条路。

其实,体制内的缺陷仍然存在。钱少,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路径太单一,缺乏选择。但你把体制内看作你人生的低保,就觉得还可以接受了。

毕竟,体制内工作,能在这个点水知乎。(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 2020 届硕士毕业生,一毕业就考进体制内。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他们的羡慕对象,怎么会那么顺利呢?一毕业就考进待遇很好的单位,而且还在家乡。(并非炫耀,其实我并不开心)


先说为什么想进体制内吧。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被我爸迷惑,他时不时地说以后我要考个公务员。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我这个人喜欢玩,一想到体制单位里的工作气氛,我就觉得压抑。记得当时一位阿姨问 “你是考上研究生以后再考公务员吗?” 我“当然不是啊,我都考上研究生了还考公务员干嘛”。

现在,噼噼啪啪砰砰打脸。

我虽然生性喜欢热闹,喜欢玩,幻想在大公司做一个女主管。但同时也是个多愁善感,总是在计划和担心未来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双面)。我空有一颗想要在私企闯荡的心,实际上我极度惧怕中年被解雇,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该怎么办?

有人会说我想的太多太远了,可是我这个人就是怂,害怕未知的风险,所以想走最稳妥的路。

有人说如果能力足够强,咋能被公司炒呢?多少公司抢着要你。可是,我挺有自知之明的,我这种文科专业能有啥资本?我又不是理工科,人家真的能研究出点东西来,我就是做个表格,谁不会呢?

而且,我这个人抗压能力比较弱,我想象我在大公司里被批评,同事之间为了利益勾心斗角,我就害怕。

因此,我研一的时候就确定目标,我要考进体制内!这样我这辈子就稳了!虽然不能赚大钱,但起码铁饭碗!我不会失业!

其实我开始学公务员知识还是开始的晚了,不然我可以去更好的城市的。2020 年初疫情开始的时候我才开始狂学习,但又不巧的是,我和前任异地闹分手,也影响了我很多。哎,总觉得自己当初应该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的,可惜当时深处其中,无法自拔,被渣男伤害的很深。

好在,还算幸运,在 2020 最难就业季,考上四线城市的一个单位。


但是我这几个月上班,过的不太开心。因为我当初根本没有想过回到家乡,我报的其他考试,都是同一个省会城市。家乡的这个是当初饥不择食,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省会城市我进面试了,但爸妈劝说我不要去,自己就没去面试…… 也怪自己没有坚持。(为了防止评论里那种杠精,我特别说明一下,我进新一线城市的这个面试,不是应届生岗位!报了一百多人,就是说我和考了几年的人一起竞争,我依然进面了,别杠了行吗)

再加上本来计划和前任一起去省会城市,现在省会也没去成,还被渣男伤害地遍体鳞伤,所以这几个月都不太快乐。


连续三天加班,最晚到凌晨一点半,实在困到不行然后回去睡觉了。中午也是二十分钟解决完午饭以后就开始工作,那几天和打仗一样。


2020.3.1

哎,最近还是觉得,有点想去大城市啊。主要问题就是找对象吧,在家乡真的太难了。我也要求不高,但是得门当户对,得和我相匹配。

可是连一个研究生都找不到!!!不是研究生也可以,那我本科 211,他本科 211985 也行啊,感觉稍微学习好一点的男生都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可是如果一个男生学历不如我的话,我真的没法从心底里崇拜他。


2021.3.9

以前听到别人不想进体制内,“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我就觉得这种论调很奇怪。那你不管什么工作,人生都是会一眼望到头啊。

直到我工作几个月以后,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我现在开始有点羡慕在私企工作的同学了,因为可以跳槽,可以去不同的工作环境,认识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这些都会是全新的体验,人生总会充满新鲜感。而不是像我这样,一辈子面对的都是单位里这些人。工资也不会涨多少,没有什么盼头。

这个星期工作不忙了,不用加班了。上班没活的时候,玩手机都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什么斗志,也没有目标,感觉过的浑浑噩噩。

但是又不敢突破舒适圈,让我辞职又没有勇气,可能就是围城吧。

还有,我真的属于那种喜欢出去玩的人,很难下班宅在家玩手机。我就想出去玩,但是朋友也不能每日都喊人家玩呀。哎,每天下班都得想晚上去干嘛,有点太无聊了。但你要说今晚去吃饭,去玩剧本杀,那我整个人就活过来了哈哈哈。

不知不觉分手五个月了,害,我也是没想到自己会是这么执念的人。还是忘不掉前任,还是会迷迷糊糊的时候梦到他。这次分手对我打击真的太大了,过的不开心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前任。我希望再有五个月,我就能忘掉他。


今天想和大家说说喝酒的事儿。

我们几个刚进来的新人,被领导叫去吃饭。说实话,我虽然活泼爱玩,但是都是正常的旅游和吃,不是混社会混酒吧的那种。而且之前从来没有被叫去饭桌上喝酒,所以我真不会喝酒,尤其是白酒。

那天我说我不会喝酒,非要让我喝。其他新人都喝了,你不喝就显得你非常不懂事。那我就一口一口慢慢喝吧,然后就被说喝太慢,愣是喝完一瓶才放过我。后面继续又喝,喝了三瓶以后我就超级难受,然后吐了。我本来就胃不好,第二天回家就开始胃疼,给我妈看着心疼的,而且嘱咐我以后不能喝了。

没多久另外一个领导叫吃饭,我们天真的又以为只是吃饭。万万没想到,这次迎接我们的是白酒。得,我又开始赖皮不想喝,还是得喝。后面我就每次喝半杯,其他新人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一个个太强了。

哎,下次,直接叫吃饭我就说有事不去了。我寻思,热热闹闹的聊天吃饭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喝酒?有啥可喝的?也不能升职,也不能加薪的。还非要逼别人喝,真的无语哦。


2021.3.15

这个星期六星期天我去省会逛了两天,哇,只有我到了大城市,在地铁站,我看到周围全部都是年轻人,我才能感受到烟火气,才能觉得我还活着。

年轻人可真多啊,大家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不是我在小城市化个妆都要犹豫一下。关键是!都是情侣!!!我看着他们,又想起来之前和前任在这座城市做的各种事情,又没忍住哭了起来。

这两天总是梦到他,对他的想念愈发强烈,就是那种即使知道他人品不好,还是忍不住喜欢,我真的没救了。好想再飞过去找他,就见他最后一面,了却心思。


2021.4.2

我一个朋友在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休假回家我们见了一面。

她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我一直以为她是非常独立的人,没想到她说是因为公司不让回家。

她现在工资扣除房租到手能有八千,公司包饭。她说她很累,虽然过的也很充实,也有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吃喝玩乐,但是,从来没有在北京找到归属感。计划两年以后就离京,来我们省会发展。

她应该是感觉到我的不自信了,安慰我说不是回家工作就代表你不行,只是选择不同而已。而且我工作几年以后工资到手可以六千多,在家这种小城市就算高的了。

她说自己现在在熬,熬工作经验,然后就离开北京。并且在未来两年,不仅要考虑去留问题,还要考虑找对象的问题。是啊,我们都想在 25 岁到 30 岁之间结婚,不想大龄剩女。

但我前任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不再相信任何男人,任凭说的话再好听,我也觉得呵呵,还不是过几个月就原形毕露,追你的时候恨不得摘星星摘月亮。像我这种傻子,分手半年还这么执着的喜欢一个人,在这种快餐化的时代,活该受伤害。


2021.4.3

今天一个男生约我看电影,因为之前就拒绝过他出去玩,这次再拒绝就显得很不友好,毕竟以后还要有工作往来。

他是个挺细心的人,他在车上等我,会在我快走到的时候帮我打开车门。在坐电梯的时候,会用手挡住让我先上下。会问我需不需要帮忙拿包。这些事情都是我前任从来没有做过的。我之前冬天自己背包,由于羽绒服面料太滑,包滑掉在地上,他也没有要帮我捡,我也是穿着裙子自己蹲下捡。

以前我可能觉得这个男生真不错,因为女生总是会在各种小细节中来评价男生。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可能他是恋爱次数很多,经验丰富。

就算男生对我好又怎样?反正男生不都是一个德性。他们的狩猎心理,会为了得到一个女生而不择手段。能对我好多久呢?几个月还是几年?我怎么知道他们是真的好人,还是如我前任般虚伪至极的人?

我巴不得我前任遇到一个爱的人,然后那女生把他给绿了。我还是恨他,现在谁要是想打动我的心,几乎不可能。这一切都是我那个前任导致的,心诚则灵,希望他遭报应。


2021.4.24

解释一下哈,有人问我工作好在哪?又加班工资也就六千多。

加班是因为我们是新人,有半年试用期,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毒打我们的时候,给我们下马威哈哈。

从今往后!我就转正啦!不用再加班了!挺起胸膛做人了!

至于工资的话,如果你们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在体制内的话就能了解一些。我这里是四线小城市,横向对比的话,我这普通事业编一个月就三千多块钱,公务员的话有五千。除了公检法,我的工资比大部分单位工资要高啦。而且我们单位包吃住,这又能省一笔钱。年底的话,我们还有奖金嘿嘿。

当然啦,如果是一线大城市公务员工资肯定就高,那在一线城市我这个上级单位工资也高。就算来一个不同纬度对比,我好朋友在某省会城市部属事业编(不是市直普通事业编),一个月到手 4700,还要自己花一千多租房子。所以我有时候真的也很感恩能拥有这份工作,毕竟当时报考也是在几十个人中幸运上岸的。


2021.5.30

一个月了,我在下基层。这日子是真的苦啊,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也没有娱乐的地方。这种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折磨。

当我看到我在北上广深的同学,发的朋友圈时,我心态崩了。我觉得大好青春,别人在追赶潮流,玩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而我独自在下乡。

体制内不是重点,地点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去乡镇的选调生,或者乡镇岗位,你们一定一定要考虑清楚。能忍受了孤独寂寞吗?如果不能忍受,就一定慎重考虑。

我只是呆几个月我都受够了,如果要长年驻扎,考虑清楚。大可不必为了体制工作而将就,很可能会后悔。


2021.8

最近感觉活着真的很无聊啊,可能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有些人就可以过平淡的日子,我就很想时不时追求一些乐子。

平常上班忙的时候吧,很烦躁,觉得这么一点工资不配我加班。没有活的时候又无聊,不知道该干嘛。

家里长辈最近开始催我相亲了,也微信加了两个男生聊天,都是聊一天就说我们不合适。

是不是上班以后,单身的人日子都这么无聊啊。内心也很孤独寂寞,哎,但是遇到合适的男生也很难。

工作是不发愁了,可是人生大事让我很愁。

2021.12

三四个月没更了,哈哈哈,今天看到之前的文字,觉得自己好幼稚好纠结。(当然,现在依然幼稚和纠结)

最近工作也没什么好说的,就那样要丝不活的。

又相过两个男生,我的妈呀,他们的行为举止真是谁听到谁都说奇葩。大概就是那种第一天聊天就发小皇图的那种,他可能还非常自信,觉得自己很幽默。我真是在心里骂了他一百遍沙币了。

我现在都不说这个男生外貌啊个人条件啊家庭情况啊,起码我希望!!!他是个正常!有礼貌!有教养的!!!男生!!!

真的咋有教养这么差的男生呢?关键是他们这种人在长辈面前还特别会伪装,表现的一副好孩子样子。背地里,真不是个东西啊。

我真越来越觉得我把人性看的透透了,所有套路和伪装在我面前都不好使。还有男的,第一次见面大晚上就想带我回家的。我回你(自行脑补口吐芬芳)。完事儿还打电话给我妈,说全家对我都很满意,问我什么意思?我什么意思???我是真发现有些人沙币而不自知。

而且这两人,学历工作都不如我。劝我降低标准向下兼容的,我试问我们女生辛辛苦苦读书这么多年,让自己变优秀,是为了嫁给这些人吗?我们晚上熬夜考研熬夜刷公考题的时候,这种男生不知道玩的有多开心。以后,这种人我压根都不和他见面的,省的闹心。

哎呀,提起这些人我就来气了。哈哈哈哈,今天刚好又介绍了一个,学历是大专。我寻思这种的就不要张口给我介绍了行不行,别浪费我时间了。

知乎用户 牛油果的脸 发表

我读小学时:爸妈就是当地国企的基层,但是日子风光的不得了,城里(我们厂在我们城是个异类,所以我们把人分成厂里的和城里的)。妈妈每天上班织毛衣,爸爸要忙一点,但是几乎不加班,到点回家,中午还能回家吃饭(没错,就是那种社会主义大厂)。

我读中学时:有些叔叔阿姨放着稳定的薪资不要,出去单干了,赚了钱买了房,我爸妈依然过着上班摸鱼,回家散步的养生生活。我在学校看到别的同学家庭的消费,逐渐有了自尊心,开始对爸妈有了不满。

我读大学时:来到花花世界的大上海,玩的朋友非富即贵(相较于我),看着自己连商场里最基本的东西都买不了(啥都要 299 以上),于是心态崩了,得了抑郁症,没有好好利用大学时光,反而浪费了时间。

我工作了:有了收入,可以在这个城市买的起 299 以上的东西了。我爸妈快到退休年龄了,然后发现退休工资拿的比正式工资还要高(因为国企给工人都是按最高额缴的)。我爸妈虽然错过了投资房产,但是自己的房子也开始拆迁,新的房子未来建好后地理位置绝佳(因为省会城市扩大,扩展至我们这了)。他们一辈子无忧无虑,现在更是无忧无虑,天天打麻将。

30 多年我的观察,我父母遇到的生活的难最多最多就是家里老人病死,并且我家的老人都是从不能生活自理到走掉的时间很短,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都不算什么。还有就是处理家里兄弟姐妹吵架事宜。这就是他们人生最难最难的了。最难的时候,问朋友借了几百块钱,除此之外,从来不借钱,省钱倒也没怎么省,只是说消费也不高,什么东西尽量买便宜的,但也不缺。

没有事业心,真真正正地一辈子吃大锅饭。不仅吃大锅饭,工人做主的意识也很强,稍微出来去个小老板开的物业公司,小老板让他们多做一些事,就受不了了。

他们也心知肚明,知道我们厂的人,出去了根本干不了。

以前我挺鄙视他们这一点的,奋斗在他们的字典里好像都不存在。

但是现在,我也在重新思考他们的选择,得出的结论是:谁能有他们运气这么好???

年轻的时候作为厂子弟进入别人进不了的厂,而那个时候城里的居民能去什么大企业?中年的时候落寞一些,因为要自由不要稳定的人都赚了钱买了房。到了晚年,他们的优势又起来了,我爸作为基层,退休工资 7k,在我们这个四线小城市,两个人月花销最多 1k。

昨天跟父母的老朋友吃饭,老朋友就是当年出去下海搞了工程和建设队的。虽然是赚钱,开着车,买了新房,但是节假日还必须催账 (三角债),头发明显比我爸白很多。

而我爸的问题就是,长期无所事事,在社交的时候特别笨,木讷。

以前我羡慕他的朋友,但是现在我突然觉得我父母的状态也挺好。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烦心事。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真相:那就是不管啥生活方式,都有好有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时的风光也不是一世的风光。你选择奋斗还是安逸,最终要取决于你甘不甘心。

像我父母从来都觉得很坦然,他们不会去嫉妒发了财的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不愿意出去打工,就愿意留在这个厂里。即使我心态崩溃期间因为他们不能送我去国外读书而跟他们吵架。

人一生要活成什么样,最最理想的不是说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外企还是民企。而是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在大学期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跟着学长学姐疯了似的要进外企,要进宝洁欧莱雅,最差进四大。有些找不到工作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京东,阿里。

然而你懂的。

所以体不体制的我觉得不是根本问题,而是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最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要名要利,就得去拼,要咸鱼养生,就得忍受工资万年不涨。

现在的世界其实对咸鱼养生的人是比较友好的,因为信息传播极度发达,自由职业,兼职卖技能的机会非常多,所以如果你是真的想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技能,就完全可以去体制内。当然你如果是因为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去体制内,我敬你是条汉子。

知乎用户 网易看客 发表

原因有很多,比如对体制内高质量生活的想象、被企业压榨员工的新闻劝退、又或者想逃离此刻的 “社畜生活”…… 但是,进体制并不是那么容易,要顺利走过这条独木桥,许多年轻人采用巡考的策略,长期辗转于不同城市来提高“上岸” 的几率。为了挤进体制内,他们甚至考遍了全中国。


只要体制内,其它无所谓

已持续了十多年的 “公考热” 在今年持续升温。

刚毕业的年轻人把进体制作为第一就业选择,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 “社畜” 也将公务员看作最后的出路。

对王可来说,要顺利走过这条独木桥,必须采用巡考的策略,长期辗转于不同城市来提高 “上岸” 的几率。

王可放弃了继续找工作,决心像考研一样按部就班地在家自习,从早到晚,每天花将近 10 小时在刷题和网课上。

从 2019 年 4 月 20 日河南省考起,到 2020 年 8 月 22 日湖北省考、12 月 19 日山东省考、12 月 20 日江苏省考,她前前后后一共参加了七场省考。

王可只有一个目标——早日稳定下来,拿到这个 “铁饭碗”。

“哪里有考试就去哪里”

在公务员考试圈子里,应届生身份十分宝贵。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政策规定: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两年择业期(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拥有了应届生身份,意味着你可以和诸多巡考多年的大神划清界限,顺利踏入为应届生专门设置的快速通道。

2018 年,王可由于考研错过了最黄金的秋招时间,考研失败后,她再转身去春招市场四处求职,发现和中文师范专业匹配的工作已寥寥无几。

在家人的劝说下,她放弃继续在人才招聘市场里像无头苍蝇一样打转,而是把全身心投入进省考准备中。“安稳、低竞争、收入稳定” 这些期待鼓励着王可,做好决定后,她便在网上大量收集省考信息,连续报了几个热门课程开始复习,巡考之旅就此开始。

“我去南京考试的时候和其他考生聊天,发现像我这样的人还挺多的,不工作,保持一个应届生身份,为了早日成为体制里的一员,哪里有考试就去哪里。”

王可把这类群体称作候鸟,一年间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辗转,每当省考通知落地,他们立即马不停蹄地规划路线,定火车票,挑选酒店,这一套流程在多次考试历练中早已轻车熟路,几乎形成了完备的肌肉记忆

起初家里人觉得王可必须留在家乡河南或是周边,后来意识到多处巡考才能提高上岸的几率,“只要经济比较好的地方他们都想我去试一试”。湖北、河南、浙江、上海都是她曾经 “征战” 过的地方。

与王可有着相同 “迁徙计划” 的考生还有冬冬。

她在 2017 年毕业季就已经参加过选调生考试和河南省考,上岸失败后她没有选择继续,而是在丈夫的老家山东成为了一名网课教师。

这份工作在她看来只是过渡,虽然收入不错,但她至始至终坚信着——只有体制内的生活才能给她安全感。

2020 年,冬冬的巡考之路正式重启。“其实 17 年的公考都有进面,虽然后来中间两三年都没有备考,但底子一直都在。”

由于网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质,周一到周五属于备课时间,周六周日排班满满当当,冬冬在工作间隙仍在刷题保持手感,后来公考的时间变得比较密集,她不得不舍弃掉某些工作机会。

“我的工资一般靠周末收入,但如果遇上当天有考试,我还是会用年假来换取一个机会。异地来来回回很周折,油费、宾馆加上本来应该赚的钱,每次考试大概会损失小几千块。” 冬冬经过深思熟虑,左右权衡,最终选择了以山东为核心的几座发达城市作为目标。

7 月 25 日河南省考,8 月 22 日湖北省考,12 月 19 日山东省考,12 月 20 日江苏省考,五个月,四场考试。

冬冬的母亲常常从河南打来电话问起近况,连续好几次冬冬都正在前往异乡的路上。母亲以为她一直在考试,劝她歇一歇,以后再考也不迟。

但对冬冬来说,巡考是近期最重要的目标。冬冬的丈夫已经通过人才引进顺利跑完了赛程,安稳的小日子渐渐有了曙光。一想到如果以前早点选择考教师编制,或许早已经过上清闲的生活开始备孕,她更焦虑了。

丈夫告诉安慰冬冬,上岸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考不上也没关系,大不了就去玩嘛。”

巡考成了漫游的契机。有时候逢上考试地的音乐节, 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买票去玩。

这时她会安慰自己:没关系,巡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想象体制内的生活

王可在经历了两次考研失败、多次省考失败后,几乎对考试失去了耐心。

一遍又一遍的落榜,刚刚筑起的自我转眼就被现实碾在脚下,她说 2020 年的自己像一盘散沙,对什么事情都提不上兴趣。

决定巡考也是被动的选择。当时她还对媒体工作心存好奇,一边投着简历,一边写着文章做作品集,期间远在河南的母亲无数次打来电话,反复强调省考的事必须重视起来。

整个家族的人也都在盯着她,一次家族聚餐,三姑六姨齐聚一堂,讨论她的工作问题。体制内工作的亲戚纷纷劝导,甚至向王可 “承诺”,上岸后的生活不会太辛苦,你会有多余的时间来尝试其他爱好,现在只要专心做一件事——考试。

“其实我自己也没搞清楚外面的世界,之前的实习太少了,现在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网络上的新闻都说大企业总是压榨员工,根本没有生活,被家里的人‘洗脑’之后,我彻底不想斗争了。”

她手里没有拿得出来的 offer,这场 “抵抗” 仿佛注定了失败。

2020 年初,王可从封闭的培训班回到家里和母亲同住。每天起床就开始看网课,刷题,唯一的外出是拿快递和喂流浪猫,不能出远门就看 B 站上的 vlog,“他们的快乐生活就是我上岸后的理想状态”。

临近考试,王可的心情也变得焦虑起来,连续好几天都没踏出家门。她说,“我好像被困在这里了。”

三四月的小城花期已至,王可穿着羽绒服急匆匆地跑下楼,恍然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已经这么暖和了啊。

身处山东的冬冬没有像王可一样选择脱产复习,她在巡考的间隙仍然坚持着教师的工作。由于是线上教学,她必须持续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连堂课占比很大,她因此还落下了颈椎病。

工作压力越大,巡考的决心也越是在她心里深处扎根,在她看来,私企的环境缺乏人文关怀,不利于她在未来几年内备孕。冬冬希望单位环境对孕妇和宝宝友好,如果在体制外,大着肚子也要继续上课,那太苦了。

为了保持备考的积极性,冬冬和线上的一位同事组成了打卡小组,俩人每天分享彼此的学习进度。这种寻找同类的方法在各省省考的超话里并不罕见,其中甚至还有连麦、连视频的小组,他们试图寻找的空间,如同一个赛博自习室,不用对话也可以拥有一种天然的学习氛围。

多重生活让人分身乏术,冬冬的同事在基金市场赚钱之后选择离职全力复习,冬冬却不想放弃这份工作,在她看来职场的兜底会给她一些短暂的安全感。

“我不想为了一个没有确定结果的东西拼尽全力,那样会让我害怕。”

巡考之外,她必须考虑到每一个身份的具体情况,比如妻子,她不想让丈夫独自一人承受贷款压力,比如女儿,她希望给生病的父亲存一点医疗费。

准应届生李一鹏也加入了巡考的行列。他还在南京念书,计算机专业,2020 年的下半年对他来说是求职黄金期。同专业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进入私企、大厂,预备成为一名日夜耕耘的程序员,他却踌躇不前。

在他的职业规划里,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比较可观的收入、和体面有质量的生活是择业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而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同时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

上半年他曾在某大厂实习过一段时间,虽然没有经历过密集的加班,但琐碎、零件式的编程工作让他意识到这个岗位其实并不能带来什么成就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在最前沿搞创新,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刚进去只能做一颗螺丝钉。如果有一天要我为了它疯狂加班,那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毫无意义。”

网络上疯转的 “996 福报”“猝死跳楼” 等新闻让程序员一夜之间成为焦点,李一鹏更加肯定了考公的选择。至少工作体面、工资不低。专业发挥的空间,他已经不再那么在意了。

搜集各省市考试信息的同时,李一鹏仍穿梭于学校大大小小的宣讲会里。他只想去江苏和浙江,而这两个地方省考上岸本来就难。“我们计算机专业还算比较好找工作,所以先拿几个 offer 保底。考不上公务员的话那我还是回大厂加班吧。”

巡考路上,没有终点

冬冬得到了两次面试机会,分别在江苏和山东。春节的大部分时间她都独自在江苏练习面试题,但四十天的心血没能让她上岸。

她陷入崩塌的情绪中,无暇顾及紧接而来的山东面试,但这次 “随便面面” 却让她收到了山东单位的体检邀请。

“面试就是特别看运气,有的考官反套路,标准都不一样。有时候考官对你的印象很好,你可能就过了。”

接下来,冬冬将辞掉教师的工作。在迎接新生活之前,她特地托人打听了未来单位的工作情况,原来体制内的生活也不全然像传说的那样——一张报纸一杯茶坐一天基本是不可能的。

“工作量还是很大,工作起来还是很累,没办法的,但我可以接受。”

2021 年 2 月 8 日,浙江省省考成绩发布,李一鹏以笔试第一的成绩顺利突破重围,成为面试名单中的一员。

他的父母对体制内的生活没有特别了解,觉得去哪都行。但李一鹏相信,如果面试成功,就意味着他即将告别 996,有更多的时间来打造高质量的生活。

“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李一鹏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2021 年 3 月 27 日,王可刚考完最近一场河南省考。考试结束后,她和几位考友一起聚餐,大家开始热议起体制内的工作和生活,身边的女孩说到自己的相亲计划,甚至规划了未来的孩子要去哪里上学。

同是二十几岁的王可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我感觉我还是融入不了这个地方,在这里我像一个局外人,我只能发呆。”

那天晚上王可从饭店散步到小区,她没有立即回家。三月的河南小城,天气已经转暖,风刮过脸颊,暖呼呼的。坐在家楼下的王可哗地开始往下掉眼泪,回想起近两年的巡考生活,她形容自己是可悲的。

“感觉好像只有这条路,只能被赶到这条赛道上去,而在这条路上我也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努力,每一次都没有结果的时候,我还是特别难过。”

今年六月王可的应届生身份就要消失了。待业快两年,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她需要面对接下来的生活。王可决心要继续写作,向她喜欢的公众号投稿,这个过程被她叫做 “搜集碎片”。

她说她在等待碎片发光的时刻,从完全被动转向部分主动,她想要自己掌控生活。

*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 小波 | 图文 程渔亮 | 编辑 尤然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文章版权归网易文创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私信

未经授权的转载,保留追究法律责任

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vip.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知乎用户 扬帆​ 发表

关评论了,鬼乎钢筋太多,看的心烦,你们爱看不看,说一堆酸话给谁看呢,你又不发我工资,看我理你们么,一堆心理不平衡的往我这倒垃圾,还是说我触碰你们利益了

珠三角三地之交的某处公务员,去年上的岸,跟无数的知乎钢筋战斗过,现在已经十分厌烦和这些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回复了。

薪水,略低深圳的水平吧,也不算高,有个叫特区补贴的东西,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大部分体制内的都没见过,哈哈。

同事们都指着上面多发几项,这样就很舒适,天天哭穷,都老凡尔赛了,人人至少两套房,虽然有隔壁城市的房就是了(隔壁城市离我单位 15 分车程)。

食堂,因为有几个食堂,所以伙食各不相同,每个月工资卡扣个 40 几块,然后包三餐了

住宿有宿舍,能午休和长住,不要钱,免水电网等费用,专用的篮球场,羽毛球乒乓球馆等运动场所

朝九晚五,中午 2h 午休,行政工作

你告诉我,这样的工作你给我找一个?我就是个双非本科,硕士都没有,待遇在本科同学中应该是无出其右了,这点我还是有调查的。

我测算过,我们单位边上的 150 坪洋房,我们单位普通科员的收入就能随便买,而那边的主要业主多是周边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往上。

当然,我知道并非所有体制内都这样,只是个别地方罢了,这个城市房价和收入比例不算太过分,很多特大城市过于畸形了。

知乎用户 小航 发表

因为很多体制外企业,只是把员工当工具用,而不是当人看。

不知不觉中,对于很多非体制企业的年底裁员、末位淘汰,大家似乎都司空见惯了,好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但是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这真的合理吗?

这不过是很多非体制企业通过各种舆论手段,给自己的非人性化管理手段扣上一顶名正言顺的帽子,从而实现更多的剥削和压迫,为企业中的少数人谋利。

他们要的,只是你的青春、体力和智慧,一旦你年龄大了、体力差了、价值没了,就会毫不留情的一脚把你踢开,完全不顾你的生计,以及你身后的一家老小。

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出来工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计,为了照顾家庭,但体制外企业是很难给你这些基本保障的。

因此,很多体制外企业在招聘时会挂出高薪,甚至拿出远高于市场价的水平招人,所谓高收益、高风险,这其实是要以牺牲你今后的长远稳定保障为代价的,只是一种短期利益。

同时,当马云说出 996 是一种福报的时候,更是把体制外企业的诟病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多数人工作,为了生计,为了赚钱,有了收入最终还是为了好好享受生活。但是当你的生活只剩下 996 以后,就算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老板压榨员工,无可厚非,但是当压榨成为一种剥夺,剥夺你的生活,剥夺你的人生,这就是一种病态的价值观了,而这种价值观在很多非体制内企业中却频繁存在,碾压着年轻人的三观。

一场疫情下来,非体制的弊端更加凸显,甚至是变本加厉。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失业,面对重新择业,曾经描绘的美好职业蓝图,在一场疫情的洗刷下烟消云散,将很多人打回原点、从头开始。

因此,相比非体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体制内虽然不能让你大富大贵,但却能保证你的终身稳定,可以回归生活、好好生活。

这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的原因,体制内除了给你体面,更重要的是给你尊严,让你有份稳定收入、安心过一生。

知乎用户 李大萌神 发表

因为真的很香啊!!!!!

我家基本上都是体制内的公务员,我还没毕业我爸就给我三种选择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进国企。 但是我年少轻狂喝多了鸡汤非要出去闯。 刚开始至少还是老老实实干会计,后期逐渐长歪。给我迎头重击的事情是俺们想做自媒体,先是去抖音发自己的唱歌视频,然后就有所谓的经纪人来找我签约,说给我啥流量支持。签完合同过后就让我直播!!!!淦!!!不让我穿毛衣直播!!!还让我当大哥的舔狗!!!并且妄图给我洗脑!我是个商品,人家给我刷钱我就必须予以回报!淦!!!我能有啥回报的? 我这张祖安嘴? 然后我就一顿骂骂咧咧(至于骂骂咧咧的内容就不说了,第一篇幅不够了。第二内容过于直白不雅。)卷铺盖走人了。

然后我整个人就老实了!回家哭爹喊娘要找好工作!!!不想在外漂泊了!我爹直接给我分析了一下,以我现在的学历、愚钝的资质、以及不漂亮的简历能去什么单位! 就盯准了那种条件比较宽松,但是又因有一些附属条件很多本地人不愿意去岗位。比如需要长时间出差在外地的(我们四川人真的比较爱享乐,要长期离开四川工作确实很多人无法接受。)。

找好了目标投了一个月的简历,终于有回音了!!!!并且都是央企。入职过后真的好香啊,食堂吃的好好~ 在外地出差住宿也不错!同事也都好好,我们算是比较新的分公司,所以晋升机会还挺多,领导也很年轻且都是高学历!!!大家都知道只要自己好好干,努力工作。都有不错的发展! 还有还有!!领导也说了能力如何不说,品行最关键。所以我这种门外汉大家对我也很包容!还有最香的!单位特别支持大家学习,评职称考证书考研,单位都全力支持!并且单位领导都是博士,各种师兄师姐在带研究生。呜呜呜呜呜~ 好香好香 好喜欢!!!!

知乎用户 还是叫 XX 吧​​ 发表

之前写过一个类似问题的回答,然而问题被删除了,希望这个问题能长命些。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们当年一起进单位有 9 个人,基本都从挥斥方遒的年轻人变成了只想摸鱼养老的准中年人。不是我们不愿意努力,都有头角峥嵘的时候,只不过跌跌撞撞到最后发现,努力了也啥都改变不了。

虽然国家越来越强盛,但经济却从全面开花转型成了多点开花,以点带面推进经济发展。原先拉动 GDP 的三驾马车也越来越依仗消费这个火车头了。

这意味着已经有钱的人,才是拉动经济上涨的主要动力,而那些做基建的,种地的,搞研发的,搞工程的,如果没人消费,没人去光顾,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市场份额中,互相倾轧,行业内卷和人才内卷越来越严重。

而作为龙头的消费行业,讲究的是什么?除了商品品质外就是提升消费服务。不论是小店铺售卖商品,还是大型企业售卖服务,甲方爸爸(顾客)永远是上帝。

你如果不是在体制内,遇到了奇葩爸爸,也只能怪捏着鼻子怪自己投胎不好。

之前疫情期间有个建筑设计行业很火的问题,就是**火神山速度后,甲方要求设计院一天出图怎么办?**

本来火神山速度是一件体现抗疫人员众志成城,基建行业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不计成本的投入,在极短的时间里建起临时医院的好事。明明是一件英雄壮举,却成了甲方口中拿来要挟提升工作效率的借口。

引用部分火神山速度的前提条件如下:

你需要武汉航发集团,迅速进场开始场地平整、道路以及排水工程施工;同时由两家上市公司高能环境和东方雨虹组成紧急工程建设团队,负责防渗工程、污水处理和医疗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还要在最困难的时候召唤中铁工业旗下中铁重工,火速增援追赶工期。
你需要国家电网,260 多名电力职工不眠不休 24 小时连续施工。在 1 月 31 日前完成两条 10 千伏线路迁改、24 台箱式变压器落位工作、8000 米电力电缆铺设,并按时开始送电。

作为资本代表的甲方,从来不会管自己提供了什么,只知道自己有钱,就需要什么。在赤裸裸的资本面前,年轻人只是一株会画图的韭菜而已。

其实,身处乙方单位,为资本服务好,也无可厚非。但要命的是那些享受了八九十年代国家发展红利的中高层领导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观点很割裂:一方面认可自己作为提供服务方的高水平高地位(知识分子的清高),另一方面又完全接受全方位无下限服务建设单位的角色转变。

这就使得他们在管理方面,只能压榨年轻人,要求年轻人跪舔业主,自己偶尔跪舔,假装保持自己读书人的体面。用完了年轻人,又因为行业下行的缘故,还不能给年轻人相应的报酬,导致年轻人在体制外,越做越心灰意冷,越做越渴望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不是所有行业都有底气像马云那样公然叫嚣 996 福报,还能让年轻人们趋之若鹜,毕竟 996 几年,真的会有买得起房,娶得起媳妇的福报。

传统行业,哪怕像施工单位那样的 007 工作强度,换来的只能是察言观色,和社会脱节,孤独终老 / 寻花问柳。

现在,国家的经济体量都超过 100 万亿了,经济结构逐渐定型,能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活力的只能是风口上的行业。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体制外(风口行业外)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努力加班,努力工作,却始终原地踏步,想要往上走一点点,所需要付出的是原先行业前辈成百上千倍的努力。

但没有哪个人生来就是受虐狂,已经因为选错行业而进入了夕阳产业的年轻人,没几个会愿意陪着这样的公司终老。所以年轻人们只好选择加入考公大军,加入内卷行列,争着进入体制内,哪怕收入低一些,工作忙一点,但好歹能过得体面些。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经济只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资格去体制内工作的人多了。

现在的大学生一个很矫情的地方是,习惯于盯着 80 年代的大学生眼馋,认为他们赶上了时代红利如何如何。然而,他们却根本不会去想,80 年代初全国所有本科大学生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而今年的 985 一年就要招 20 万本科生。

你以为 1980 年代的人不羡慕体制内的生活吗?在那个时代,民营经济刚刚起来,不仅待遇不算好,机会也很少。如果说 80 年代的民营经济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又怎么可能会有后来的严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 80、90 年代,只有体制内才能提供一个 “正经工作”。可问题是,想有正经工作,你总得有个学历吧?当年的年轻人要进体制内,最起码也要有个中专或者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即便是今天的人不太能瞧得上的大专,在当年一年也就是招十几万人。

而在当年,90% 以上的人,与此是无缘的。

考不上中专,或者考不上大专、大学,基本上只有三条路可走:回村种地、进城打工、做点小生意。从今以后,吃 “皇粮” 就与你无缘了。

实际上,也许有些人知道,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是有所谓的 “干部身份” 的。虽然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个 “干部身份” 依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在 80、90 年代,有没有这个身份是天壤之别。有这个身份,你也可能当一辈子工人,可要是没这个身份,你就算能力再强,也成为不了干部。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现在考不上中上游 985,就别羡慕 80 年代的大学生——放到当年,你的结局也不过就是种地或者打工而已。

后来的高等教育扩招,给了大多数人读大学的机会。今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 40% 多,本科率大概是 25% 左右。这也就是说,不算往届,理论上每年有三四百万人有资格去报考体制内。算上有资格的往届,那就是一两千万人。可现在体制内的工作机会相较于当年并没有增多,反而还减少了(特别是很多国企,在 90 年代纷纷破产)。

有资格的人多,岗位变少,一来一去竞争自然就显得更为激烈。

可如果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至少相比于二三十年前,这种激烈的竞争也算是一种好事。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跟我爸聊天,说起他以前的朋友和同学,他还是很感慨的。因为这里面 90% 以上的人,都因为没能考上大学而留在农村种地或者四处打工。就算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他们也因为没有学历而进不了城。在今天的中国来说,很多时候,学历就是一道硬杠。过不了这个线,剩下的想都不用想。

如果把今天的社会比作是 80 年代的话,那么就相当于说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国企招聘可以明确划一条线:只招收一流大学建设学校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 “越来越多的年轻而你想进体制内” 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体制内能提供的岗位比双一流毕业生的数量还要多,这些毕业生所发愁的无非就是岗位好坏的问题。而那些没考上一流大学的,体制内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知乎用户 奔跑的公考君​ 发表

就我个人而言,年轻的时候是绝对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尤其是还在读书的时候。

上高中的时候,我觉得未来工作时,一个月怎么也得赚五六千块钱吧(零几年的时候),刚读大学的时候,我觉得拿出司考证,去做个律师,“前途无量” 啊,到了大二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学长学姐,考研的考研,考公的考公,做律师的做律师,尤其是做律师的,实习工资那是相当低。那个时候,我才朦朦胧胧的有点明白,未来也许和想的不太一样。

到了大三大四,朋友去参加校招时,我在准备司考时,看到他们的 offer,我才真的明白,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身边朋友有拿到不错的 offer 的,也有很不理想的,那个时候,我也是真正明白,父母口中的进体制,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

于是,我便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可惜,没考上。

第二年,我二战考研,考上了。在外面实习了很多次,有大厂,也有小作坊,最后一份实习月薪一万露头。拿到这个薪资我很满意,如果能留下,月薪还要再提高很多。但我还是走了,因为干的不怎么开心。

举两个例子:

部门的业绩比较一般,领导过来开会,批评了两个多小时,期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老老实实的挨批,尊严是什么,我也能理解大家内心的苦楚。

周末正常休息,领导一个电话,让过来加班,有急的项目,从下午 3 点干到晚上 11 点,就我们部门的几个人在加班,其他人都不在,这个项目其实并不急,但是领导周一想看成果,仅此而已。

所以,研二结束时,我便辞职了,无他,就是心累,当然生理上也是累。我每天早上 6 点半起床,在学校洗漱吃完早饭,到了单位 8 点 50 左右,晚上 6 点下班,到学校 7 点多了,回去食堂都关门了。冬天还好,暖和,夏天坐地铁,从出发到单位,T 恤由干燥到浸透。

我的单程一个多小时,在我同事眼里,极为羡慕,他们有的住在燕郊,到单位两个半小时。

![](data:image/svg+xml;utf8,)

近三四年,明显感觉考编竞争力大了许多,尤其是应届生,复习考试的人数也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以往也是报名,但有很多都不太复习,而现在很多同学将考编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原因其实挺简单的,目前就业环境确实比较一般,即使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单位的氛围可能也不太满意

尤其是这两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目前大厂的录用名单,然后对比一下各个同学的学校情况,肯定能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学校的档次变高了。是的,同一个岗位,学校档次变化非常大。

当你如愿以偿的进了梦寐以求的单位,到了之后,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加班多,氛围差,关键领导还不体谅人,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学同学,之前一直在四大实习,最后毕业也如愿以偿的进了四大,干了半年,就跑路了,一块聚餐的时候,还拿着电脑在工作。

当然,我也了解,很多年轻人不选择体制内的原因,就是薪资低。确实,就月薪而言,大部分省份的公务员也就四五千块钱,但除了部分岗位而言(比如乡镇),公务员到手可不是五六万块钱。

虽然,我也比较推荐大家考公,但是,如果你自己有规划、有计划,有想做的事情,那就放手去干吧。此外,之前在一起公考培训时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也记得很清楚,体制内只是一个就业选择,也不要被这个选择束缚了自己,即使进了体制内,也不代表一辈子就留在这儿了。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体制内是个衡量体制外就业质量的标杆,当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入体制内,说明体制外就业环境变差,反之亦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体制内,不是说体制内越来越好了,其实变化并不大,而是体制外越来越差了,衬托的体制内越来越好了。

体制外越来越差,是内卷加剧的结果,同样的学校和学历,比十年前二十年前找得工作差的多,根本原因是市场好岗位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人数增长。

比如一个 985 硕士,二十年前有机会成为大学老师,现在则基本上不可能,但是去体制内,和二十年前差别并不大。

知乎用户 内圣外王 发表

根本原因是经济红利衰减,从增量发展进入到存量竞争的阶段。

在经济上升期,你好我好大家好,体制外不缺赚大钱、赚快钱的机会,累点也就累点,但选对行业风口,财富自由不是梦,比如之前的互联网行业、房地产行业。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蛋糕就这么大,你吃一口,我就没得吃了。大家发现,工作越来越累、相对收入越来越低,有时候干着干着就失业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以上是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体制内太好,而是市场环境对劳动者太不好。

体制内外的差异具体还有这样一些表现:

1. 强度

体制内:正常情况朝九晚五,当然也会有加班连轴转,但一般可调休(核心部门、乡镇街道除外)

体制外:正常情况 996007,今天加完班,明天接着加(以一线城市企业为例,小县城可能会轻松很多,但工资 2k)

2. 保障

体制内:不违法乱纪,终身编制

体制外:不违法乱纪,35 岁优化辞退

3. 地位

体制内:丈母娘最爱

体制外:统称打工人

………..

以上所说均为一般情况、正常情况,你非要拿公司大老板和乡镇公务员对比,那就是杠。

我本身并不认为年轻人都想进体制内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看似这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实际则是社会环境塑造下不得已的选择,不是主观意愿、更像客观现象。

想进体制内的抓紧进吧,应届毕业生利用好应届身份,社会人宜早不宜迟,内卷的趋势在 3—5 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为了不被优化,让我们一起呐喊:“进体制,为梦想的工作而窒息!”

知乎用户 伟大的大伟​ 发表

因为,中国目前体制外,对普通人的保障非常不健全。

完全遵守《劳动法》的私企,我目前还没见过。

如果你在体制外干过,大概率遇到过如下情况:

1. 试用期至少 3 个月,它可以随时辞退你,但你要离职必须提前告知至少半个月,否则扣钱。

2. 一旦闲上个把月,要么公司快死了,要么你快被辞了。

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甚至见过每个月离职率超 50% 的奇葩私企。

4. 岗位随意调动,且没得商量,昨天你还在搞运营,今天被调到销售岗。不愿意?自己走人。

5. 公司发展方向随意变动,老板心血来潮,一年换仨方向。昨天还在搞教育 app,今天起大家搞炒股金融 app。下面的人痛苦不堪。

6. 我从未见过谁能在政府弄的大型招聘会上找到过可以干一年以上的工作。所谓的人才招聘会,你看到的私企,有一半刚成立不到半年。

7. 企业文化:感谢公司,养我全家。更有甚者每天早上晨读、做操,跳抓钱舞。

8. 三年换三份工作,每次裸辞三个月以上,再算上至少两个月试用期,大半年处于拮据状态。常常自我怀疑,这就是传说中的体制外来钱快?

9. 每天 6 点准时下班?工作不饱和吧?连续一星期准时下班?试用期铁定过不了。

10. 没五险一金,即使有,也聊胜于无。被辞退没有 N+1 补偿。

以上的种种,体制内都不用担心。在体制内,起码每个月收入稳定,起码人际压力相对舒适。一旦经历过社会的独打,自然会爱上稳定的滋味。

所以赶紧考个公务员吧(可私信我加入公考互助微信群)

[

2022 版国考历年真题试卷华图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教材 20

天猫

¥41.00

去购买​

](https://s.click.taobao.com/t?e=m%3D2%26s%3DRLj0EcdtZiNw4vFB6t2Z2ueEDrYVVa64yK8Cckff7TVRAdhuF14FMZa2Xsc0s9INMMgx22UI05bbMiY6BD62FVlwcxw%2B4aTIFLsugoaZa2%2FUIm1ANkCydPZ%2FF4t19XVyz%2Bx4qywrHp3qkqd7CNl0sKLWMw3EOEsyGtHDED2isd2uC6Cqkw7dOL6zEaqj93wEA13NwUW6D5t%2BXIc73TN6e0%2B8f4%2FruoP0%2BATY%2F02RAz5pXUp9YHbrRmPSfpRcCAXe%2Fb61N8SVhvxEUNGDOFSD5KMmcB%2FnTtS%2FG%2BtfjzlEE%2FfGJe8N%2FwNpGw%3D%3D&union_lens=lensId:TAPI@1615421398@0b582141_728c_1781e9e5cb5_b42f@01)

知乎用户 大田十二 发表

百万人想去体制内工作,是因为体制内有十大不为人知的隐秘福利

人人论体制,多论体制的稳定,体制的安逸,体制的社会地位,体制的薪水。

大田十二这篇回答要说的,是体制老油条,在稳定安逸薪水高之外看到的其他更为隐秘的福利。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一:吃穿住行用全包

(1)吃饭

进了体制内,工作日的三餐,都有机关食堂免费供餐。

机关食堂都有具体的餐标,一般情况,按照人均 500 元一月计算。一个单位至少 50 人左右,开集体伙食,人均 500 元,可以吃得很好,三餐有肉,周周到有鸡,鸭,鱼;条件好点的大单位,还有牛奶和水果供应。

时下物价不低,油盐酱醋茶肉菜,样样不便宜,体制人吃机关食堂,能省下很大一笔家庭生活开支。

![](data:image/svg+xml;utf8,)

(2)穿衣

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都有自己单位的 “工装”。这工装是用职工的 “工会经费” 购买的,是允许的,

合规合法的。一般情况,一个普通体制内职工,年均的工会经费是 2000 元左右,制作春夏秋冬四套工装,依然足够。

单位穿工装,这有省去了体制人每年购置衣物的开支,也不用互相攀比谁的衣服是名牌,反正上班时,大家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

(3)住宿

一方面,大部分体制人都有住房公积金,如果自己买房,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3.3% 左右,比商业贷款的 5.3% 低了足足两个点,几十年下来,百万贷款要少给几十万的利息!

另一方面,如果暂时没有买房的体制人,可以优先申请 “公租房” 或者“廉租房”,或者“人才公寓”。总之,都是以极低的价格实现租房安居。

当然,有极其强势的单位,还可能自建 “公务员小区”“教师新村” 等,专门提供给体制内的人,以低于市场价格不少的价钱出售给体制人。

总之,就是要让体制人不费太大的劲,以明显低于整体市场价格水平的优惠价实现 “安居乐业”。

(4)出行

一方面,公务出行会安排公车。

另一方面,即便达不到安排公车的级别,也可以自己打车,实报实销。

还有,即便整年都没有公务出行,依然有一份月均 500 左右的 “公车补贴” 可以拿。你算算如果办一张城市的地铁卡或者公交卡,你每年在卡里充个 6000 元,用得完吗?

(5)日常用具

你日常工作的电脑,纸张,包括笔记本等等,都是单位配得好好的。

另外,你日常的茶水,取暖,空调等等费用,也是单位全包的。

你啥都不用消费,啥都不用准备,只需要一年四季,直接到办公室办公就 OK 了。

————

综上所述,一个体制人,他的吃穿住行用,是不是几乎被全包了呢?

![](data:image/svg+xml;utf8,)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二:接触到的人层次较高

大部分体制人一般日常工作中只接触三种人:

**第一种:**体制外的领导和同事。这些人都是处于社会中上层级的人,有文化,有地位。

**第二种:**体制外的商人和贤达。这些人是体制人经常接触到的类型,毕竟,商人需要办理各种手续,需要协调各种官方关系,贤达,是体制用于提升治理手段的载体。

**第三种:**本单位的同事。如果是面向基层的体制人,会接触到一些社区,村社之类的管理者。

————

上述这三类人,都是体制人接触到的资源,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体制人,办事的时候,只要不太难办,都会互相给对方三分薄面,由此,也就形成了体制内的互为依仗,体制外的资源互用。

越是接触的层面高,其资源互换和身份互用的空间越大,产生的效益也就越明显。

反观体制外的很多低层次社交圈,要么一群人聚在一起喝大酒,要么一群人坐在一起吹牛 B,还有的聚在一起打牌赌博,可真的一旦有事儿了,大家就会面面相觑,互相推诿,想找个关系都不知道庙门!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三:几乎可以做到永远不求人

求人是天下最难办的事。也是大部分人看来很伤面子,损自尊的事儿。

但是,一个体制人,只要一辈子不想升官发财,他几乎可以做到一辈子不求人,只要他踏实的,规矩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那饭碗和工资,他就可以腰杆挺得笔直!一辈子不求人,但是一辈子也不一定就过得比人差。

反观体制外的人,很多情况,不求人不行啊,不求人就没饭吃啊!不求人就断生路哇。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四:择偶层级更高婚姻质量更高

一个体制内的男性公务员,一定不会迎娶一个农村的无业姑娘。反之,一个体制内的女教师,肯定也不会选择一个农村身无长物的男光棍。

择偶,是利益的博弈,总会出现强强联合和弱弱相交的组合。

进了体制内,至少也是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了。那么你的择偶对象学历一定也不会差,至少也得是个大学专科,至少得在城里有份稳定工作。

由此,体制内的人组成的家庭,基本上都能实现双方都有工作,双轮驱动,家道兴隆,经济无虞,生活幸福指数总体较高。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五:工资福利永远都是正增长越老越吃香

工资整体不高,但工资整体上一定处于正增长的状态,是体制内工种与其他工种的鲜明区别。

客观而言,体制内的工资参照市场行情,但是不局限于市场行情。

市场千变万化,社会行业又涨又跌,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是体制内的工作不一样,体制内工作是公共服务,只要社会整体财富处于增长状态,体制内工作的工资就一定会水涨船高。

在未来 30 年,社会财富总体增长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体制内工作在未来 30 年,总体薪水依然保持持续正增长也是大概率事件。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六:提前知晓某些重要政策实现利益最大化

比如,某些区域要优先发展了。作为体制人,你提前知晓了政策布局,并捕捉到重要的机遇,提前下手,购买了该区域的房价。10 年后,该区域的发展果然火爆,房价一日千里,由此,你成为了第一批享受到该区域发展红利的人。

比如,作为体制人,你一定更加清楚那个区域可能要拆迁,那个区域可能发展某种业态。于是,你可以提前将这些信息告知你的亲戚,让他们提前介入,提前布局,由此,一个敏锐超前的行动,必然让你的亲属或者自己从中受益。

而这些提前知晓的政策,既不是 “内幕消息”,又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应验性,前瞻性。由此,体制内的人,知晓的这些“核心信息” 越多,你的眼光,眼界和思维方式,越有可能让体制内的你,次次踩准发展的风口,次次把握优势的资源。

————这就是为什么体制内的人总体收入并不算高,但在整个社会,体制内的人总是看起来很富裕的内核原因!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七:休假执行到位,日常请假方便

在私企,不仅是 996,007 横行。而且还经常爆出某某请个产假,父母生病请个陪护假异常艰难,甚至为了请假把工作给搞丢的情况。

但是,在体制内,基本不会出现长期的 996 和 007。当然,加班的时候一定是有的。但是,体制内的加班不会像企业那样常态甚至是变态!

体制内加班加点赶完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之后,基本都会相对的闲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职工轮休的时间,也就是说,按照法定执行,体制内加班的,后面都会补上轮休假。

体制内双休基本能保证,法定节假日,基本不会耽搁,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是教师行业,假期保障更加充足,基本上是上 8 个月,休 4 个月的格局,而且工资福利和其他行业一样照拿不误。

就请假而言,体制内的请假绝大数情况都不可能像私企那样一个钉一个卯,尤其是亲人生病的陪护假,自己生病的病假之类,体制的所有领导,都不会不批假。而且,大部分情况,是需要请多久,领导就批多久(只要在法定规定的限额内都行)。

![](data:image/svg+xml;utf8,)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八:万一生重病可提前病退依然把你养到老

企业里,尤其是私人企里。如果你很健康,很能干,企业可以赋予你较高的职位,给你较高的薪水。可一旦你生病,尤其是重病,大部分企业老板会立马变脸。第一步,削去你的职位;第二步,降薪;第三步,让你出现在第一批裁员名单里。——这就是企业,的确很现实,很势利,但说实话,私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他不势利不行啊,不势利他就会被淘汰,企业就会死啊!

体制内,一般不会出现上述这种卸磨杀驴,极端势利的情况。

体制内,依照法定,职工患重疾,不得作为开除理由,不得解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体制内的人不幸得了癌症,他可以申请病退,而且病退后的待遇,与他退休前基本保持一致,直到其死亡。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九:有利于下一代的发展

体制内的人,组成的家庭,文化层次总体较高,因此,有利于下一代的文化熏陶和教育辅导。

体制内的人,不是普通的打工仔四处漂泊,他们中绝大部分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上班,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有利于下一代的性格健全。

体制内的人,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可以给下一代提供相对稳定宽松的成长环境。

体制内的人,接触的社会层面较高,其眼界,思维方式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有利于对孩子潜移默化,因此,也就会出现教师家庭的孩子大概率依然会考教师编制当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孩子会早早的备考公务员,成为父辈一样的人。而农民工的孩子,大概率读完大学就去找企业打工。——这就是父辈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教育引导对下一代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直观结果。

体制内的人,多少有些有用的,过硬的人脉。即便他们的孩子暂时还没能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父母也会通过自己在体制内积淀了几十年的人脉关系,给孩子找个体制单位当临时工,以实现 “先上船,再买票”。

体制内的隐秘福利十:将来死亡后还能给后代留一笔钱

体制内的人,如果在工作期间因公殉职,赔偿额度总体较高。

体制内的人,如果非工作期间死亡或者自然退休后死亡,身后都能得到一笔抚恤金。

一般情况,公务员身份的体制人,死亡后的一次性抚恤金是 40 个月生前的工资,按照现在的工资标准,大概是 20 万—40 万不等。

事业身份的体制人,死亡后的一次性抚恤金是 20 个月生前的工资,按照现行标准,大概是 10 万—20 万不等。

当然,如果体制内的人,其配偶没有工作,那么在其死亡后,除了得到一笔一次性抚恤金之外,其家属还能得到按月发放的遗属补助,大约每月 1000 元左右。

——这一项福利,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做到!

——————————————————————

欢迎关注 “大田十二”,

职场达人,纯干货不断更。

给你全新视角,助你除烦消灾。

日更不断,干货输出,码字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

【本文是知乎号 “大田十二” 的原创版权作品,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抄或洗稿后在其他平台发布,违者必究!】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尽忠报国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脑子想吹牛,脚不肯配合。

知乎用户 二狗 发表

在中国,只有政府公务员、公立医院医生、在编教师这三种职业才算是工作,剩下进私人企业的都属于打工仔范畴,非常不上档次,回老家都会被看不起。在相亲市场也是这三种职业最吃香,都是抢手资源。即便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政府公务员、公立医院医生、在编教师永远是头部王者的存在。哪怕是那些互联网大厂的打工仔,也以考上公务员上岸为荣。

别扯什么私企高薪之类的,首先能拿高薪的都是凤毛麟角,稀有的很,哪怕在北上广深,大部分的打工人一个月也就是大几千块钱,能稳定月薪过万那都是高薪了很牛了。比收入,医生、教师、公务员也比那些打工仔强太多,就算是比拿高薪的打工仔,同段位对比,也照样比私企打工仔强。并且有社会地位,体面,有面子,稳定一辈子有保障。

(2021 年郑州平均工资 3864,上海平均工资 6378,北京平均工资 6906,深圳平均工资 5199,广州平均工资 4811,杭州平均工资 5389)

========================================

写的不太详细,引发了一些朋友的误解,我今天再补充一下吧。

首先我说的是体制内,因为不想写太多,因此只把医师公作为代表写出来,当然包括国企央企以及各种事业编。再次我说的是普遍性问题,不要拿少数个案来说事。最后就算上中下同段位对比,私企也比不过医师公,因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为什么说体制内医师公央企国企各种事业编,通通超越体制外私企。因为体制内哪怕再差劲的单位,至少也能干到退休养老,这就是人生保障。私企里面垃圾公司多如星辰,如宇宙般浩瀚,随便一个城市,成千万上的私企,大部分都是垃圾,下限是一个比一个低,没有五险一金是常态,最关键的是极其不稳定,要么干着干着公司没了,要么年龄大肝不动没有优势被淘汰,每天都有无数私人公司成立,同时也有无数私人公司关门,说句难听的话,很多私人公司就跟街边那些饭店没有任何区别,放眼全国上点档次的私企又有多少呢,并且能在里面混出头的又有多少?

不是说体制内就是天堂,而是体制内哪怕最差劲的单位,最低下限也能保障干一辈子到老退休养老,而私企连体制内最低下限都达不到!哪怕是小地方政府购买岗位考试,签合同的那种,工资也不高,照样能引来成千上万人挤破头。更不用提考公考编招教什么的,那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挤破头,争的头破血流,为什么?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98% 的人都是普通人,注定干不成多大的事,注定要平凡的过一生,所以稳定就是最宝贵最核心的事情,稳定压倒一切,收入福利奖金养老医疗住房等等样样有保障。可惜就是稳定这个简单两个字,几乎没有私企能达到。

拼搏闯荡全是毒鸡汤,只会害年轻人,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认识到自己很普通,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很牛逼很厉害,以后肯定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真到了三四十岁,又有几个干成事了?98% 的人都干不成多大的事,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这就是科学,对于普通人而言,稳定就是最宝贵最核心的东西。那些拼搏闯荡的人,大部分到现在还是个普通打工人,也就是赚个糊口钱,并且还非常不稳定,这才是最残酷的现实,能成功的人那都是凤毛麟角,稀有的很。而体制内,哪怕自己很普通,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能踏实安稳过一辈子,在私企要是很普通处在金字塔的底端那就要滚蛋了,哪怕天天削尖脑袋干,也不能保证明天会怎样。

让普通人去闯荡非常缺德,因为 98% 的人都太普通了,注定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注定要平凡的过一生,最后只会是既赚不到钱还不稳定,未来更看不到希望,活的憋屈。

========================================

依然有那么人跟我抬杠,动不动就是说我眼界窄等等,看来我还是要再补充一些内容,跟我抬杠的那些人,张口就是私企年薪百万年薪千万,甚至还把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雷军之类的搬出来,差点没把我笑死。都不说别的,中国有 14 亿人,年薪百万的人,有多少个呢?张口就来,是不是抖音刷多了?现实的残酷情况是,在私企大部分都是一月拿几千块钱的打工人,能每月稳定过万的工资那都算是高薪了,关键是私企极端不稳定,甚至干着干着连公司都没了,或者年龄大失去竞争力被淘汰掉,天天要削尖脑袋干才行,想在私企安稳干到退休养老,几乎就是做梦,我说的都是全国普遍现象。

跟我抬杠的那些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概率,快手二驴辛巴之类的发大财了,薇娅李佳琪也发财了,丁俊晖打台球也很发财,姚明打篮球也发财,甚至刘翔跑步也发财。任何行业的顶级精英都非常发财,可是剩下那 98% 干这个的人可就惨了,全是炮灰,因为都是平凡人普通人。都是教育自己孩子好好学习拿高学历将来进个好单位,谁教育自己孩子长大了去直播带货?去跑步?去打台球?

看一份职业的好坏,不是看上限,而是看下限!懂了吗?举个例子,比如各种销售,底薪两三千,高提成上不封顶,号称最高月入多少万,可惜下限太低,不仅收入低,而且低到随时可能被淘汰,可以说下限低到尘埃里,是最垃圾的职业之一。体制内的工作,最低下限也能保障干一辈子退休养老,安稳踏实的过一辈子,这就是广大平凡人普通人的天堂!况且体制内的上限实际上也比私企高。

为什么结婚找对象的时候,家长最看重稳定工作?一方有稳定工作,一听对方是在私企打工,连见面都不会见了!因为私企不稳定没有保障!一听是公务员,公立医院医生,公立学校老师等等,那态度立刻就不一样了。我说的都是社会普遍现实,你们总是拿个案来抬杠,太可笑!

之前还有人在哪里吹培训机构的老师高薪什么的?哈哈哈哈,直接被锤爆了吧,饭碗都没有了,可怜。知道在编教师意味着什么吗?在培训机构当老师,说破天也只是个给私人老板打工的小打工仔,在编教师那是吃的皇粮,给国家干的,是国家的人。现在再来看我这个回答,你们谁敢不服气?

知乎用户 姚蔚铭​​ 发表

看完了这么多回答

才知道

原来我们连劳动法都保证不了 996 工作纳税

有人却可以用纳税的钱上班摸鱼,收入还这么多

知乎用户 冯起升​​ 发表

这是我的「职业规划系列深度长文 」

002

认真看完,应该能透彻理解体制内外的好坏。

如何看待?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年少不知体制好,错把企业当做宝。

01 历史车轮滚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国史大纲》里钱穆先生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

我们要深刻理解体制内外,还得温习一下历史沿革的脉络。

我尽可能讲得通俗易懂些,为此我画了一张图,如下:

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初步建设,但是工业化进程被 10 years culture revolution 打断,我把它称之为 “失落的十年”。

这个时期流行的说法是「单位」,每个单位都是小社会,包括幼儿园、子弟学校、福利分房等,除了单位,就没有其他正儿八经的工作,因此,「体制内」与「体制外」泾渭分明,那时候主要的身份就是农民、工人和干部,彼时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毕业直接分配到单位,只要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龙门,从此翻身逆袭。

因为没有选择,反倒不会有迷茫。

后来的十年动荡期间,在单位里的基本上温饱也还是有保障,其他人就不好说了,这期间历史不能细究,一笔带过吧。

40 多年前,安徽有个村子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8 户农民彻夜难眠,贴着身家性命按下红手印,因为他们这个事,在当时是要坐牢的。

这是什么样 “罪恶滔天”、“伤天害理” 的事?

其实现在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是「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产到户」。

18 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 年 5 月,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公开肯定了 “大包干”。

“大包干” 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 13.3 万斤,相当于 1955 年到 1970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 400 元, 是上年 22 元的 18 倍。

要知道,当初按手印,就是因为,“当时生产队饿死了 60 多个人, 饿绝了 6 户。”

由此,「体制内」与「体制外」交替轮回,不断摇摆。

第一阶段:草莽崛起

当一个完全僵化与封闭的体制,突然间被打开一个缺口,你只要勇敢地走出去,就会发现,外面的美丽新世界,到处都是机会。

安徽有个 “傻子”,叫年广久

这人曾三次入狱,罪名分别为 “投机倒把罪”“牛鬼蛇神” 和“流氓罪”。

这些罪名现在看来也是荒诞可笑。1963 年,贩鱼时被认为是投机倒把,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1966 年,他又因贩卖板栗被抓,被称为 “牛鬼蛇神”,被关了二十多天。

好在赶上了邓公的好时代,借助傻子瓜子推广一下改革开放,就和现在官媒也会蹭网红热点一样,互相成就嘛。于是,“傻子” 年广久摇身一变,从流氓、罪犯变成了模仿和样板。

1982 年,年广久靠炒卖瓜子就已赚了 100 万,仅 1984 年傻子瓜子公司就纳税 30 多万元。当时的傻子瓜子公司,“工人一个月能拿 90 块钱工资,是当时干部的 3 倍,喝得起茅台”。

第一批吃螃蟹的,大多都是像年广久一样,没啥文化、也找不到什么正儿八经工作的曾经的社会底层老百姓,就是因为胆子大,敢闯敢拼就能赚第一桶金。年广久自小家庭特别困难,也不识字,只能靠做小生意谋生。

这时候的精英阶层都还在体制内观望呢。

第二阶段:精英下海

直到十年之后的 1988 年,柳传志开始创立联想,王石创办万科,潘石屹去海南炒房,半年赚了一千多万。

还有王健林,也是 1992 年创立万达的,所以老王说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是真的没说错,至少在他发家的那个历史背景下是绝对正确的。

同时期外企 500 强开始抢滩登陆中国,包括可口可乐、摩托罗拉、宝洁等最早的一批外企,那时候大学生进去刚毕业就月入过万,市中心 CBD 高档写字楼,出差标配五星级酒店……

那时候的普通工人和公务员工资多少呢?

工人加班加点,一天干满 12 个小时,大概有 500 块吧。

至于公务员,也差不多几百块钱,不过福利肯定要好些。

连张艺谋在广西电影厂的工资,一个月也才 936.5 元。

![](data:image/svg+xml;utf8,)

那时候的精英都往体制外跑,那你说是「体制内」好,还是「体制外」好?

第三阶段:IT 互联

再过十年(1998 年左右),互联网的时代开始到来了。

97 年网易,98 年搜狐、京东、腾讯和新浪,99 年阿里、携程和百度。2000 年前后的神州大地,真的是生机勃勃。

那时候的马化腾为了吸引用户假扮女生陪聊,马云刚成立阿里巴巴就开始 “大放厥词” 要干掉 eBay,刘强东经营的是一个线下门店,名叫“京东多媒体制作室”,员工总共只有 7 个人(1999 年),一个月的营业额是几万块。

这个时期,体制外充满机遇与活力,体制内反倒不一定是好的选择。然而,局势在前些年已经悄然逆转。

第四阶段:地产春药与互联网红利殆尽

2009 年的四万亿刺激下,房地产又吃了春药。到 2016 年的时候,房价开启第二波暴涨。有些老板一看,创业真是造孽呀,辛辛苦苦两三年,还不如核心地段买两套房。全民卯足了劲,花光 “六个钱包” 也要上车呀,慢慢地,有点 “一业兴而百业疲” 的感觉。尤其地,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互联网这个曾经的应届生求职高地,内卷也是愈演愈烈。(2017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总数稳定在 10 亿以上,从 2017 年 1 月的 10.24 亿到 12 月的 10.85 亿,增长趋缓)

再加上疫情影响,时不时的反复发作,体制外企业越发变得生存维艰、亚历山大了。

所以,大家都拼命卷,考研报名人数 460 多万(应届毕业生总数一半),国考报名人数 200 万。(应届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职位,当属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总报名人数突破 20000 人,却只录取 1 个人,正宗的两万里挑一

我们总结回顾一下:

  • 改革开放以前,当社会体制保守僵化,市场经济水平低下时,「体制内」与「体制外」界限分明,差异巨大,除了「体制内」单位,体制外几乎没有好的机会;
  • 当一个封闭系统刚被打开缺口,外部的市场经济蓬勃兴盛的时候,敢想敢拼,「体制外」机遇和可能的收益都远大于「体制内」;
  • 当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人口与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天平又开始向「体制内」倾斜,尤其是疫情持续影响下,体制内成了更好的避风港。

02 体制内与体制外是「圈里与圈外」

第一部分是从「时间」的维度去观察体制内外,接下来我们从「空间」的角度去分析。

要把握体制内外精髓的核心其实在于「党和政府」,你看历史上哪一次变革不是从上而下推动的。

所以,你可以把他具象为一个人(实际上是一群人),有自己的思考、决策、利益和诉求,那他现在是怎么管理的呢?

  • 先画一个圈(耳畔响起了 “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的歌声,很应景有木有)
  • 你们(体制外的企业)在这里干活,生产、贸易、加工、服务……,反正就是把蛋糕做出来,不然所有人都喝西北风。改革开放之前把企业老板(资本家)视为牛鬼蛇神、洪水猛兽,动不动就打倒资本家,结果大家都挨饿。改革开放之后,“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什么民企、外企、混合企,生产、纳税、促就业就可以;
  • 要让大家安心干活,肯定有各种矛盾、冲突要处理,利益要协调和管理,还有些服务也少不了,这就是政府,理论上来说,是为了让生产生活更顺利进行而存在的;
  • 然后发现,光让别人搞生产和经营也不行,这些商人呐没有政治觉悟,关键时刻阳奉阴违,或者有些事不怎么赚钱它们就不做,但又必须要做,又或者有些事特别挣钱,我要养活那么一帮人,也要整点自己的伙计去干,甚至只能自己人干(既赚钱又听话),这就是国企,其中有 96 家还是很牛逼的,就是央企。
  • 还有些不做蛋糕(不是或不能只想着赚钱),也不负责社会管理,但对于生产和生活却很重要,而且还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学校、医院、公共图书馆等,这些就是事业单位。(还有些比如国际组织、NGO 等算是非主流就略去不谈了。)

体制内一般指的就是政府、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有编制的),其他企业或者没编制的都是体制外。

见上图,虽然划分不是很严谨,有重叠的地方,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格局。(当然,我们后续会不断细化、深挖)

回到我们的标题:「年少不知体制好,错把企业当做宝」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体制内都是最好的归宿,或者至少也是最不坏的归宿。

如果以下三条你都符合,那体制外完全 OK,但如果你一个都不符合的话,有机会最好进体制内:

  • 第一,你是一个成就动机很强的「终身学习者」;
  • 第二,处于红利期的风口行业,或者行业头部 or 领先企业;
  • 第三,有核心技术或者价值创造属性强的岗位。

就像前文所说,国家画了一个圈,让诸多企业在里头抢夺各种资源,大家在规则范围内自由竞争。因此,体制外的两极分化是很明显的,大公司吃小公司,老板吃员工,还有各种不靠谱的坑蒙拐骗、收割与 pua,就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有些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些人生存都困难。

但不管你们最终谁死谁活,谁失败谁牛逼,反正最后赚钱的都得交一部分给政府,所以政府里上班的不会是赚钱最多的,但也一定不会是最少的,因此,体制内的「下限」天然就会高于体制外的。

分钱的人当然是最爽的,但「事业单位」也能雨露均沾呀,至于国企和央企,当然也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资源和便利。(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以,如果你身处红利期的风口行业,是可能赚一笔快钱的,或者成熟期的头部行业,也有相对稳定的环境、良好的待遇和发展提升,如果自己是成就动机很强的「终身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持续成长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但如果一个条件都不符合的话,那有机会还是进体制内吧。

03 没有绝对的稳定与保障,关键是「天赋、资源与专长」

「体制内」肯定是大家挤破了头都想进去的,但很显然,最终成功上岸的还是少数。

大多数人会被迫进入「体制外」,接受社会的锤炼乃至 “毒打”。

而且,前面说的几个条件(风口行业、头部企业、核心技术或价值创造岗位)其实很多时候也难以满足。

怎么办?

其实这个年代,「不稳定」是常态,除了公务员和少数事业单位外,哪怕是体制内的国企、央企,也会有兼并、架构调整,甚至破产倒闭。

去年我回家,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没上大学,托关系进了当地一家国企酒厂,结果前几年酒厂倒闭,没文凭没技术,年龄又大了,当地也没有其他好的机会,只好开滴滴,给我抱怨等了一整天就接了我一单算是钱多点。

为啥现在国企发展挺猛的,其实也是因为甩掉了 “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当年国企员工可没少下岗的。

据说东北曾经有不少夫妻同时下岗,迫于生计,丈夫每天骑单车接送老婆去卖淫,一堆男人缩着手在天寒地冻的天里一声不吭的等着,人送绰号「忍者神龟」。

说句很扎心的话,管你体制内外,员工本质上都是「工具人」,只不过体制内不是决策者自己买单,所以用不着那么刻薄无情。(现在也是各种 KPI 考核了)

体制外企业就不一样了,瞅着好的机会可以快速招兵买马,上新业务,可一旦业务模式走不通或者干不过对手,老板毫不犹豫就可以挥刀自宫,不对,刀口是向着你的。

昨天还和一个粉丝聊,她在央企总部,没啥担忧。但她老公在快手,他所在的业务线裁员 30%。当然,她老公是核心岗位,所以不用担心,她还开玩笑说,如果被裁掉,拿个 2N 的补偿也非常不错,反正转头也可以去其他互联网企业。

所以,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适合什么样的战场和方向。

你要逐步明晰自己的定位与方向,而后选择适合特定阶段的你的组织,去历练、打磨和提升,组织把你当「工具人」没有关系,本来就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就和谈恋爱似的,自己要先主动和付出,能谈得来就好好走下去,谈不来或者对方太「渣」,那就下一个见。但你不能一开始就吊儿郎当、不靠谱,这是要不得的。

具体的职业方向明晰和定位,乃至求职跳槽等方法技巧。

我们留待后面分析。

讲完「体制」,再下一个就是体制外的「行业」了。

多读几篇我的公众号文章,你会发现,我是尽量每篇文章讲透一个主题,而且内容有延续性,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真正提升认知并指导行动。

但是我更新文章的频率不高,公众号的推送机制下很多人不容易收到,如果你想不错过我的每一篇文章,或者看完后有疑问想和我交流讨论的话,可以加我好友,我拉一个读者群。

这次群的主题是「职业规划与求职跳槽」。

你在群里提问,如果是有价值的好问题,我会专门写文章解答,算是「插队」进入我的内容体系吧。

什么才算是「好问题」,该怎样去学会有效提问?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好问题」呀,哈哈,后面抽空讲讲。

如果某个行业或职业的人比较多,我也会邀请相关行业或职业资深人士做直播分享。

ps:我是一个「功利但不急功近利」的人,详情参考这篇文章:做一个功利而不急功近利的人很讨厌无效社交,所以,不进群的就先别加了。

相互体谅,李姐万岁~

欢迎顺着网线来找我~

知乎用户 爱分享的小强​ 发表

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突然想到了盗梦空间里柯布说过的话,大意是思想是很难被剔除的,它会深深的扎根在你的大脑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要梦境够深,就可以植入一个思想。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被 “盗梦者” 造访过,但是那一段段的过往对我来说就是一层层的梦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植入了一颗要考公务员种子。

初中的时候,和同桌一起回家的路上,被小混混欺负抢钱,本着中国人传统的小事化了的思想一次次的退缩着,突然有一天小混混头子开始对我俩彬彬有礼恭恭敬敬,急忙道歉不说,还声称要 “罩着” 我们,虽然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也没去多想。是那些小混混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吗?当然不是!!!其实很简单同桌的爸爸是辖区派出所的副所长。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没有所长爸爸的其他人该怎么办?

高中的时候家里一个大哥哥,成绩很好我们楷模,大学毕业如愿去了上海,我还记得家里吃饯行饭的时候,全家主角的他意气风发洋洋洒洒说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仿佛出人头地就在转瞬之间。再后来,听说他因为上海房子的事情和多年女友不欢而散,经济下行压力大加之所在行业不是很景气,整日借酒消愁战战兢兢怕被末尾淘汰,整个人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起来,遂决定开始考公务员。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在一起四年的女朋友很快拿到了家乡某国有大银行的 offer,我真替她高兴,那一年新闻上持续滚动播出着当年大学毕业生 834 万的消息。本以为快要修成正果的我,尴尬的在路上碰到了正在和别人相亲的她,原来从入职第一天就有人介绍男朋友。我酝酿了好久问她为什么,她只说了一句话 “我妈想让我找个有工作的”,男生的成长都是一瞬间的,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象牙塔之外新世界的 “玩法”,后来我没再找过她。

要说什么坚定我考公的话,无非是经历而已,你经历过什么你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前一段时间抖音很火的一句话,我们拼了命的努力却只是为了做一个普通人???是啊即便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可悲的是我们终究还是那一粒随风飘荡的尘埃,高考考不到全省千名,考研和心仪的 985 金融、计算机这些专业差之千里,创业又没有 “小目标” 的亲爹帮你兜底给你无限试错的机会,去那些年离职率接近 30% 的民营企业又不甘心。

与其说我们选择的了公务员,倒不如说公务员选择了我们……..

我们拼了命的努力却终究只是为了做一个普通人。


我是

@爱分享的小强

,疯狂输出公考干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事业单位上班,科室几年就我一个人每天工作个 4-5 个小时然后划手机,然后关系户上门,直接安排个主任位置扔进来,正在给其招个助手,我现在直接傻逼了,事业单位也不存在开除,你说 30 多岁的我天天上班干啥,只能打打酱油玩玩手机泡泡知乎了。两周工作量估计没有部分 996 企业一天多。体制内有啥?当官就有资源人和钱都是大量供给的,平民没冲劲就是舒服每天给你足够时间发呆发傻。

知乎用户 一起公考 app​ 发表

因为体制内的香,只有体制上岸的伙伴儿才懂哪。

先说说我作为曾经三线小城编外人员咋想的吧,每月薪资 1700 多,500 多绩效,加起来 2200 多了,这就是全部了,没有一金,没有年终考核奖,创城奖,综治奖等等,有一次和考公上岸的伙伴儿聊天,她们说公务员工资也不算高,也就 3000 多一点儿。我当时内心真的满满的羡慕,很多事情,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为啥想进入体制,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本身工作不稳定。**我一个大学同学,他是做销售工作的,底薪只有两三千,工作业绩好的话,每个月能有一两万,但是业绩不好的话,也就只有底薪。去年疫情影响他在家呆了两三个月,就靠着底薪支撑,后来因为公司受疫情影响,接不到订单,破产倒闭了。所以最终她还是决定回到家乡考个编制,稳稳当当的更踏实。

**2. 小城市工作选择少。**对于我们三线小城来说,越小的城市工作选择越少,除了编外,就是公务员,教师,银行,几乎就没有啥好的选择了。所以编外的人在考编内,编内的人还在继续考遴选或者其他考试。不考编,又能干啥呢?

3. 多年在外奔波太辛苦。我有一个同事就是因为在外国企打拼了十年左右,还是决定回家考编制。他家就是在本地,老婆孩子也在家乡,虽然在外薪资不错,但是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在外也没有归属感,去年被我们单位所属事业单位录用了。到了某个年纪,会更考虑家庭等综合因素。所以选择回家也无可厚非。

**4. 经历失业的残酷。**我一好友在外贸从业五年,本来薪资待遇都挺不错的。比我们公务员工资都要多 2 到 3 倍左右,结果去年受疫情影响,她被裁员,拿了一两万的遣散费,他就和我说出了公司的门。他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因为之前都是从事外贸工作,想要重新加入一个新的领域,太难太难,辞职当天他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到家继续考编了。这是因为经历了工作的变数,才会更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5. 体制内各类考试招录人数多。一部分伙伴是目标明确,就想要考编上岸。还有一部分小伙伴是因为当前没有合适的选择,报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尝试报考。另外考的多,是因为招的多,上岸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小伙伴,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考和省考都有倾向性的将岗位针对应届毕业生比较多。所以很多小伙伴儿,毕业当年就会参加各种考编考试,利用身份优势,就连清华北大的很多名校的毕业生也都会投身体制之内。之前就有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结果考到了浙江余杭区某街道办。

来看看余杭区招聘过来的清华、北大优秀人才的待遇:
表现优秀的博研学历,招聘为单位中层正职,享受事业付出工资待遇,聘期内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干部;表现优秀的硕研学历,招聘为单位中层副职,享受中层正职工资待遇,聘期内课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干部;聘为政府高级雇员或国企高级职员的,实行聘用制管理,享受年薪制,博研 38 万左右,硕研 35 万左右;同时给予 8 万、6 万的一次性安家补贴,可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可一次申请 20 万、10 万购房补贴;同时给予医疗、健康、人才疗养、子女入学等方面优先保障。
对比一般博士应届生年薪整体范围在 20 万左右。选择体制不香吗?
但只有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全日制硕研及以上毕业生” 有机会报考,所以有些岗位,不是想考就能考呀(ಥ_ಥ)

我们家乡重点中学今年也来了一位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现在教的是高中数学。

**并且近几年定向选调生也非常火爆。包括清北高校毕业生也会选择报考,因为福利待遇各方面加起来,不比一些国企差,**那还有房屋补贴,一次性奖补,而且未来的晋升空间也比普通公务员要大。举个江西定选小例子~

考上后,该享有的政策和安家补助都会有。硕士研究生也有 5 万元的安家补贴,而且分配到市、县基层的选调生,还可以享受当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优惠。

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体制,完全可以理解滴。能够切实的得到一份保障,不会面临裁员的奉献,而且福利待遇又很不错。所以考入体制是大趋势,伙伴儿一起加油呀!!

知乎用户 萧萧​​ 发表

师医公真的是永远的神!

我去年春节回老家跟一个教师妹子相亲,得到了很多我以前从不敢想的事情。

她是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在老家教语文,我们老家县城是一个什么工业都没有,但房价抄到了一万二一平的小县城。

我们县的主要 gdp 在于打工人创造的外汇,城里除了体制内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年轻人。因为工业早被贪腐的弄死了,商业得到互联网商业冲击基本苟延。

唯一存活的商业是 餐饮 培训与娱乐,县城的暗娼很多,卖淫业发达。

我跟她说收入后,她说你累死累活跟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差不多嘛。

他指着县政府附近的楼(全县房价最高的地方,到了一万四)说,这片楼盘基本上就是老师,医生还有公务员在住。土豪住在外面的别墅里。

我大吃一惊。

她说:

数学老师靠代课,红包。

逢年过节家长微信发问候没红包,老师是不回复的。

代课一个暑假白天在学校代课 10 万,晚上家教 10 万。

但是语文就不行了,很少有家长找语文家教。代课费也会少很多。

记住了,读师范专业千万别选错!

数学 > 英语 > 美术 > 物理 > 音乐 » 其他学科

我让妹子估计下这几个专业平均税后年收入(高中教师):

数学:40~50 万

英语:30~50 万

美术: 25~30 万

物理: 20~25 万

音乐: 15~25 万

其他学科:<10 万

我们县城做普通工作平均年收入,听好了 2~3 万。

(不是在侮辱县教师这个职业,基本工资真的就是三万多一年,房价一万二,不来外快等死吗?县城的 gdp 远远支撑不了房价,要么去北上广做工具人,体制内的还不让有灰色收入了?)

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代表千百万在一线城市出卖血汗的打工人的血汗汇集处。住房因为土地财政流入公务员腰包,其他两个不用说。

师医公,永远的神; 住教医,永远的山。

师医公其他的好处我就不说了,我只是想说我们太低估师医公的收入了!

你是要往山上爬还是下面抗起师医公,做你的选择。


由于收入很多人觉得高到离谱,我去咨询了给我介绍对象的校领导关于教师收入的问题。

她表示红包补课现在查得很严,现在数学老师这个收入全县只有不到十个名师有。

红包不赚钱,老师不会收,现在学生家长主要送烟酒。

现在外面开班补课只能找人牵线去异地,外快主要还是靠一对一补课。但一对一补课只会找有名气的老师。

县里一中老师收入,不考虑外快,包各种福利绩效年收入 5~8 万。比外面平均水平高,但对比县城房价也很难。

看样子相亲妹子估计把顶尖名师说成一般老师。

知乎用户 部委老杨撩公考​ 发表

一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年少不懂长者言,读懂人已到中年。

从历史的维度上看,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有什么奇怪呢?

不过,中国历代,确实有那么一个时期,体制内工作是缺乏吸引力,甚至被鄙视的。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个时期很精彩,诞生了很多名士、隐士,但唯独没有什么名帝、名臣。因为当时社会的实际主导者是世家大族,他们掌握了文化的定义和解释权,也掌握了经济和军事权。作为社会精英,他们可以对抗朝廷,而对抗的关键,除了经济和军事,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制高点上的争夺。所以,他们要把精神和文化的地位置于官僚之上,九品中正制就是这么搞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世家大族之中的核心成员往往不去做官,或者只是挂个虚名,他们往往以名士、隐士自居,这样,便站在了精神文化上的制高点。

但是,他们之所以能瞧不上官僚和体制,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掌握了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话语权。后来的历史表明,至此之后,再无魏晋南北朝

往近了说,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我们看到很多人不愿意进体制,也看到不少人从体制内辞职下海的,看起来体制的吸引力好像减弱了。

真的是这样吗?是,也不是。准确的说,是体制外的吸引力增加了太多。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体制外的吸引力的增加,是因为改革的红利,是因为起点低、机会多。但是,我们应该都听说过 “边际效应递减” 的规律,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红利的硬度、持久度会怎样变化呢?

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这种黑天鹤,以及国际竞争这种黑犀牛的不时造访,你又如何在自由而拥挤的体制外,孤军奋斗呢?

此消彼长。体制内、体制外,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来来回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

这个问题,或许带着一点偏见的意思。现实中,好像也有些这种偏见。

有人觉得,体制就意味着稳定,甚至是养老,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想着稳定、养老呢?

有人觉得,体制内更多的是喝喝茶看看报,年轻人,怎么能去这种清闲、甚至是无所事事的地方呢?

有人觉得,体制内太死板,放个屁都得慢慢来,不敢大声,厕所碰到领导都得调整小便的节奏,年轻人,怎么能受得了这种约束呢?

有人觉得,体制内关系太复杂,年轻人,就应该专心致志的施展才华干大事,怎么能被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浪费时间呢?

不多说了,说多了感觉跟我有偏见似的。

体制内的好,大家容易理解的有:稳定、社会和自我认同感、教育医疗等福利、生活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不太明显,但是很重要。

一是战略上的丰富。

上一辈人,在体制内一待就是一辈子,但年轻人,不必如此。比如说,在当前环境下,体制内是很好的一个守中带攻的选择。失业问题自然不必担心,关键是,体制内很多部门可以帮助你实现个人能力以及部分社会资源的积累,这种积累,对你以后再选择,是一种支撑。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不要在体制内混日子,该干的、该学的,都要安排起来,否则,不只是对不起组织,也是对不起自己。

二是视野上的开阔。

对于大学生,以及毕业生,相对于埋头苦干,视野更为重要。正如开头所说,“一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想要搞清楚历史的进程,是非常非常难的,但是不管多难,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视野。

体制内不少部门,接触面很广,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的也更具有高度、深度,甚至,你会看到外面看不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你的无形资产,都有助于开阔你的视野。只不过,很多人把这种无形资产真的当成了 “无形”,而没有加以吸收的自觉。

其实,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是一种选择。

相对于选择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我觉得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活儿,很重要的技术活儿。

遥想当年高考,拿到 top2 的录取通知书,真真是有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以为自己的人生要开始走向巅峰了,谁知道,就像国足当年踢进世界杯一样,那本身已经是巅峰了。至少目前看是如此,希望以后不是如此吧。

到了大学,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才真正开始放大。这之前,只有一个规则,就是只需要比拼学习成绩,但这之后,就没有规则了。

按照群体来分,可以发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省会和发达城市生源的同学,普遍要比农村以及小县城生源的同学,发展的更好。这里面有资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此前十几年经历形成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差异。

这些素质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视野。我们要有意识的去主动观察这个时代。有了视野,我们才能比较、判断,才能抓住可能的、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比如说,虽然我学的是经济,但是 2006-2007 年金融市场最火爆的时候,我并没有主动关注和参与的意识。

至于房子的走势,更是不予考虑。反正老子也买不起。这些事儿,等毕业以后赚钱了再说吧,反正也不愁找工作。

至于公务员考试,是到找工作的时候,有同学报考了,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条路。

所以,从个人的缺憾出发,老杨也是希望在读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校,局限于自己的朋友圈、舒适圈,多看、多想,试着构建自己全面系统地观察认知社会和历史的思维和能力。

这样,在职业规划和选择的时候,多一些战略眼光和战略选择。也许你契合不了历史的进程,但你要对其有自己基本的判断。

也许你的判断不对,但不能没有判断。

为什么体制内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考公务员?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考公务员,了解机关,切磋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维体系,关注微信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老杨和体制老司机新书:《公考面试经典真题解析 200 题 - 用机关思维和方法突破面试
老杨微信:gongwuyuandaidaini。

undefined

知乎用户 海边地卡夫卡 发表

我家里人都是体制内的,我是体制外的。

我小的时候,就总混在我爸的饭局上,他们开一桌,给我们小孩子开一桌。所以,我长大后参加饭局就特别熟悉,基本的礼节我都懂。我在体制外工作,看到有些同事,就不太懂。比如,你坐什么位置,有些人一进屋找个空位置就坐了。比如,今天的饭局主题,敬酒,聊天什么的,你在饭局上看一圈,就能看懂怎么回事。我从小就看着,听着这些体制内的事长大。

所以长大后,反而觉得体制内不好,还是体制外好。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挣大钱,所以没有进体制内。但工作这么长时间,却发现,原来体制外也不好混,在公司工作,总是有一种不稳定的的感觉。也许什么时候,公司,项目,就没了,然后工作也没了。年纪大了,成家了,有孩子了,有老人了,才知道时间自由一些有多宝贵。老人病了,家里有事了,说一声就走了。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去体制内,我能理解了。那真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你有组织的照顾。在体制外,你可以发挥你的才能,但你总有不稳定感。

ps1. 追更一个朋友的提问,饭局礼仪有什么。

说点我觉得体制外的朋友们可操作的,更复杂和高级的,可以搜索下。

第一,领导坐主位,要不是冲门的,要不是正向的,或者位置比较大,如果你不知道你就先不坐,或者挑门边坐,一会再安排,别进屋就找个正位置坐,领导有时到的晚,一进屋,发现大家都坐好了,就留给他门口了,那才尴尬呢,我一般的操作先不坐。

第二,领导先提酒,你可别先提,领导提第一口酒说的就是饭局主题,你如果要提酒,你就围绕这个主题说,你提酒一定等比你大的领导都提了,你再提。

第三,吃菜挑喜欢的吃,不喜欢的也别点评,点菜的人不喜欢听,领导也觉得你事多。一桌子菜,总有你喜欢吃的。

第四,尽量融入和享受,能喝点就喝点,快乐一点,组织饭局的人也觉得尽兴,

第五,不说话就听听,别玩手机。

ps2. 有朋友私信我,我就继续再追更一下。

我说的这些都是作为我这个工科男可以按照执行操作的,就跟公式一样。高级的话术,察言观色,需要高情商和社会经验,完全没有可参考的公式,毕竟谁也不知道谁要说啥,想了解可以 zhi 乎搜索一下,好多人有很长很长的篇幅分享。

第六,别迟到,别让大家等你。尽早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你想想,大家都到了,就等你,你一进屋多尴尬。

第七,两个领导在低声说话的时候,你侧过身去,别听,留个耳朵就行。

第八,尽量有点眼力见。
1)比如上菜,你就让下身子,或者接一下,挪一下桌子上的菜。
2)别人缺少餐具啥的,你就递一下。
3)咱们中国的餐桌,通常先上茶水,给自己倒的时候给两边人倒倒水。
4)比如吃烤肉,你就帮忙翻翻肉,别一直看着啥也不干啊,那都要糊了。比如吃火锅,你就帮忙下下肉。到也不是一直干活,那咱不成服务员了。

餐桌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教养,和为人处世。你会发现 gongwu 员的孩子在桌子上都特自在,都特会来事,跟从小跟随父母参加饭局都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自信点,该吃吃,该喝喝,开开心心的,享受每一天。

千赞之后再回来更新。


关注

@海边地卡夫卡

每天更新。不说长篇废话,只说真实情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是女生,且硬件条件好,去体制内是非常合适的。如果长得漂亮,可以在高嫁上更上一层楼,如果家境好,体制内也容易找到靠谱的对象,因为体制内家境好的那真是藏龙卧虎啊。我当年刚进我们单位就有处长帮忙介绍对象,对方家境非常好但最后没看上我(本人学历非常好,外貌身材中上,家境一般)。

女生去体制是最能感受到温暖的,生孩子完全不用担心,想生就生,没人开你,也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家人。至于经济压力,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体制内过个小康生活绰绰有余,更别提福利房和上学,你再找个收入高的配偶不就香了吗?

不过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其实去体制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加成。但是无论如何,唯一你可以随心所欲生孩子的地方只有体制内,这对任何女性都是适用的。

知乎用户 内蒙古人陈栋​ 发表

体制内,你是国家的人,所有的政策,福利,机会都会保证你的主人公的位置,年轻时你卖命,有体制保护你,年老了,有体制内保护的尊严和安宁的晚年,有人调侃,幸福生活都在新闻联播里,那实在是胡说八道,因为那是体制内的生活,你在圈外,你怎么知道?!

体制外,你只是个中国人,凡事都得靠自己,还要不断地用你的身份证验证你是否适合做个合格的公民,几乎所有的社会性的制度,政策和条例都是为你准备的,你得用一辈子的精力和一辈子赚的钱去证明你是个有归属的人,从出生上户口到死后找墓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窍了,

同样的年轻,你得四处奔忙找工作,而体制内的年轻人则在想着怎样消磨上班的清闲和更多无聊的业余时间。

同样的努力工作,你得忍受老板的责骂并时刻担心失业的危险,而有的人只要能按职业标准完成自己的本职,就会有大把的媒体吹捧你是如何的敬业还有上面发给你的证书和奖励。

同样的面对自己喜欢的姑娘,你得翻箱倒柜的搜罗你前半生的积蓄并承诺外加你后半生的不停努力,而有的人只需要亮亮父母的单位和单位里的职称,就可以转过身去计算请多少桌大人物,收多大的份子钱。而姑娘们还不一定会看你一眼就转身随那人去酒店了。

同样的买房子,你得证明你所有的资产外加上你父母的房子证说不定还不一定够资格贷上一笔首付款,而有的人单位分的简易房都胜过你用两家人一辈子的积蓄凑起来的精装修。

同样的看个病,你得小心翼翼的盯着医生的笔,生怕大夫老爷给你开多了你觉的不必要的方子因为那都是你省吃俭用的血汗钱,而有的人巴不得多做些全套的检查外加最新的营套餐因为他的医保卡里的数字花不完的话,单位怎么再给他打款。

更不用说你的儿子进个幼儿园,各样的手续,证明你得搭上半年的工资和半年的人情还得感谢人家街道办租给外地人办的挂名某小学的幼儿班天价的学费,而某些人只要自己的单位开个证明就可以入驻本市最大的公立幼儿机构,那可是你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呢。

还有 ——

(此处省略 10 万 9 千 6 百 3 十 9 万 4 千字)

年轻人谁也不傻,还用讲为什么吗?有机会,你还等吗?

顺祝工作顺利!

得空随时聊!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销售笔记第二页》,

这里有关于销售的专业问答 356 篇,视屏资料 139 篇,专业文章 73 篇。

您可以随意选取你想要的回答,只要留下点赞和关注就好了!

内蒙古人陈栋

我是一个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销售老兵,我一直都在那里!

知乎用户 蒋晖 发表

体制内就业的工薪收入并不算高,但它却因为 “工作稳定,福利优厚” 而被誉为“铁饭碗”。能成为体制内工作者,也被多数年轻人视为“体面”。

是什么原因让更多人愿意进入体制内工作?

01

稳定,不担心失业问题

体制内的工作,无论是公务员、事业或国企单位,只要它们存在一天,员工就会拥有一天的 “铁饭碗”。

很多人正是冲着这碗 “铁饭碗”,所以才纷纷地想进去。

就拿去年疫情讲,很多企业受到重创,纷纷倒闭,也让很多人瞬间失业了,即便是外部经济环境不佳,对于体制内的员工来说,丝毫没有影响。

正是因为稳定,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问题,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

02

工资虽低,但隐形福利好

有人说,体制内的工作除了稳定,工资却很低。

但是,表面上体制内的工资确实会比外面市场化公司的工资低,但是他们隐形的福利非常好。

首先是社保和公积金缴纳的比例就比非体制内公司高出很多,还有年终奖重头戏。

其次很多体制内的单位会不定期发放各种购物卡,礼品,小则几百动则上万。

所以,虽然体制内的单位表面看上去工资很低,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隐形福利和奖金加起来,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

特别是近几年公司针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薪资进行了调整,所以他们的薪资其实并不低,这也是为什么体制内越来越能吸引很多人的原因之一。

03

没有 KPI 考核,压力小

如果问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工作,哪一个工作压力更大,毫无疑问,当然是体制外。

市场化公司属于自负盈亏,没有政府财政支持,赚多赚少全凭个人实力。所以,公司会将压力转嫁给员工,给员工制定 KPI ,完成多少业绩就拿多少钱。

如果完成不了业绩,或者业绩不突出,就会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收入。

对于职场 “打工人” 来说,压力非常大。

而在体制内有没有压力呢?当然也是有的,只是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因为没有 KPI 考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是完成任务而已,压力小。

04

医疗有保障,退休金高

我们的父辈告诉我们,公务员、教师等就是一份旱涝保收的工资。

虽然每个月的工资不高,但是社保和养老保险由国家帮你缴纳,退休以后的工资高,以平常的体制内单位为例,目前缴纳的社保,报销比例在 90% 左右。

除此之外,一般还有大病保险(补充医疗)等,在 90% 以外,还能再报一部分,此外还有工会慰问等一些补助。

而在私企(个体)退休的,医保报销 90% 还是比较困难的,此外补充医疗基本也是没有的,小花费倒还好,如果有大问题,支出差距可不是小数目。

所以,旱涝保收也是很多人向往体制内工作一个重要因素。

05

人脉关系广,资源共享

很多人喜欢进入体制内的最后一个原因是,能认识很多 “大佬”。

如果能够进入体制内,认识一些有关系、有背景、有权利的人,可以利用人脉资源,办事容易且顺利。

其实不论是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工作,都是为生活奔波罢了。而我这个人,毕业后并未上班,而是直接创业,这也是另一种选择。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最初的那 3 年,犯了很多别人带带就可以避免的错误,吃了很多亏,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多学习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想劝走创业路的朋友,不用着急,先去找个工作,积累经验,知识有一定储备量后再创业也不迟,这样成功率也会高很多。

我把自己的这些创业经历记录在了我的书里,分享给大家,希望给想要创业以及正在创业的朋友一些鼓励,也帮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

——点击下方领取↓↓↓——

【如何做好淘宝】加我微信:6236402 ,即可免费领取

知乎用户 青出于蓝​ 发表

我想问下哈:题主,不好!你结婚了吗?

话说回来:尤其是这年头,不去 “体制” 内工作,去哪?去企业?冒着风险创业?外卖?送快递?不是说这些职业不好,是当下 “时境” 所迫。

![](data:image/svg+xml;utf8,)

看似收入低,实际上全年平均下来已经很不错了。一个月虽 4-5 千块钱,还有公积金、各种保险,而且这些保险和公积金数额都比企业多很多。如果你在企业干的话,你应该深知吧。

**我举个例子吧:**我一个大学同学,学的专业很难找工作,虽然是很好的本科院校,但是从毕业后找了好几家企业和公司,都不如意,是想当的不如意,**最后去了一家会计公司,与自己的专业 “零” 沾边,**虽然家里条件好,但搁不住花的多啊,咱么都知道挣得多花的多,就是这个道理,干了有几个月吧,受不了办公室那个烟味和公司里的勾心斗角,亦或是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吧,干着一点劲都没有,最后就索性辞职不干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然后转过年,就直接到了某辅导机构附近租了个房子,开始了近一年半多时间的 “公考路”,公务员考试和事业编考试都准备着,做了两手准备,到了 7 月份 “三支一扶” 考试,觉得自己复习了很长时间,但是出来的成绩不是很好,自己也很伤悲,于是调整了一段时间就一直在学习,又过了年到了一年一的省考,虽进了面试,但是与第一名成绩相差很远,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就一直学习着事业编考试,公务员面试没过,最终考上了事业编。

现在的他虽然不是挣钱很多,但起码不打房贷,一个月的工资够自己花的了,今天我还见了他,问他,最近怎么样,想攒钱,我说你这工资怎么攒,想搞点兼职,准备找女朋友。

![](data:image/svg+xml;utf8,)

我说一下为什么都愿意进入体制工作吧:

**一、父母的期许。**如果你是山东的孩子,那你的父母是不是天天让你快点考试,早点进入编制,让自己安心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父母在亲戚面前有面啊。你应该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吧,尤其是在亲戚面前,之前一位 211/985 的小伙伴,我们在一起公考一起学习的时候,**他自己就说到,我妈妈总说你看谁谁谁家有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然后就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进入体制工作;翻过来想,事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自己的工作其实还是应该自己说了算,不能太刻意为自己的孩子安排接下来的人生啊。**因为有些学生的专业确实很不错,而且将来也能够出人头地,在其他领域能够焕发出人生的光彩,为什么不去努力的尝试呢?请告诉我!

**二、自己的定位。**这个你还别不信,有些学生确实是想去基层为老百姓服务,改善群众疾苦。都说是很难干,但是确实是有很多的 “有学识” 的应届毕业生,去感受自己的基层能力,真的是想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亦或是自己在一线面对老百姓,给的在工作上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好的经验拿来借鉴,亦或是真的是有 “抱负”,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data:image/svg+xml;utf8,)

**三、工作上的体面,有身份。感觉自己有 “优越感”。在为别人办事中你会结交很多的朋友,并得到大家的尊重。有着身份上的尊重。**举个例子吧,假如朋友聚会,不论在桌子上你旁边有多少在企业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别的朋友还是会对体制内工作的朋友多看一眼。只要在体制中一直工作下去,所以会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和体面的感觉。说句实话,找对象都比别人好找一些。

其他的稳定感,人脉资源广等这些优势我就不说了,因为其他的答主已经说得很明确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也希望过个一年半载后,咱们是 “同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5.7. 更新

哦豁… 人类果然是不断真香的生物,我现在逐渐爱上所处之地了… 真能熬到个国企的正职也挺香…

另外,五一假期里艺考机构突然给我排课了,本来是两天但是我觉得太累了,所以就去了一天。


5.1. 更新

放假了放假了,五天的假期真令人感动,但由于前几天工作太累了以至于我只想在家睡觉…… 再加上男朋友五天都要上班,朋友们基本也都各自回老家或者跟家里人出游了… 就连我妈都要上三天班…… 啊这,我只能自己一个人美丽了。

其实本来可以带姥姥和姥爷出去溜达溜达,但是他俩明天都回他俩自己的老巢了,fine,我自己也可以的!!

噢我甚至忘了我这几天还得抽空加班,写一个活动的媒体分发方案,最惨的打工人就是我了吧,放假不但没人玩,还得在家加一小会儿班…… 告辞了!


423 更新

为什么评论点赞第一的是 “学而思能算体制内” 这一条呢?这点赞的朋友们真的有读么???

![](data:image/svg+xml;utf8,)

昨天单位有活动,坐在领导旁边悄咪咪打开知乎发现点赞评论激增… 受宠若惊!!!那看样子有共鸣的伙伴们还是挺多的。

今天上午一直在摸鱼,因为这个礼拜我只有周三和今天是能坐在我可爱的椅子上的,周一周二以及昨天都跟着在外面做活动现场执行…… 不过明天后天能休息了噢耶…… 我现在只想睡大觉!

另外,评论区有一些抨击艺术生的_____(自行名词填空哈),我最讨厌的就是键盘侠和人上人,的确,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是不好,但是最终也是看艺考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双线的,并不是 “是个人就能考得上” 哦:) 术业有专攻,别给学科分个三六九等哈!

噢对了,培训机构居然这么被看不起,我个人觉得培训机构虽然事多但是钱也多,你的付出和收入几乎是成正比的,因为你 “销售” 性质的售课工作为的是增加你的续读率,算提成的。自己看不上这份工作呢,可以不去干,但是没必要抨击别人,毕竟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合法合德赚钱

![](data:image/svg+xml;utf8,)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我是 2020 毕业生,本科学士学历的小辣鸡,找工作一路碰壁,十分后悔当时拒绝了第一个向我伸出橄榄枝的学而思小学语文教师。

当年艺考一路太过于顺利,拿了一打合格证,再加上大学的考证除了计算机二级均是一次过,以至于我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太过自信…… 后面的求职之路一路碰壁,现在极度后悔大学生活荒废了三年半(最后半年因为疫情全程在家真是日了狗),要实习经历没实习经历,要二专没二专,以至于现在还在某传统媒体当免费劳动力。

本来想现在每周末抽半天回当年我上课的艺考机构当兼职老师,结果这个助教根本不给我排课!说什么周日的兼职老师基本都已经固定了。我当时差点炸了,因为兼职老师基本都还是在读生,我好歹也是重本毕业,居然排不上我……………………… 而且老娘当年的辉煌战绩还上了公众号啊喂???

![](data:image/svg+xml;utf8,)

大四以后,我就没有停止过考编的步伐,结果考啥没啥,今年省考总算爬上来一点了,但是离进面还有距离。现在又报了军队文职,但是我真的没信心,因为我全职脱产备考都考不上,现在 “在职” 岂不是……

![](data:image/svg+xml;utf8,)

我家里直系往上两代人都是体制内的,体制内的幸福感数不胜数,虽然有时候也会有一言难尽的地方,但是就像高赞所说,总体是很好的!!就拿我现在在的传统媒体举例,这里的水不是一般的深,我他妈象牙塔一出来直接一脚踏进半个娱乐圈,人际关系和各种完全应付不来,现在每天装成一个村里村气的傻白甜,惹不起躲得起……

![](data:image/svg+xml;utf8,)

我现在都不求体制内上岸了,体制内来个合同工收了我都行 QAQ


今天上午的激情回答能有几个赞是我意想不到的,本来只是想当做发泄一下心情。不知道点赞收藏和评论的朋友们是跟我有共鸣还是咋的,总之希望大家都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吧。

其实我是有小学语文的教师资格证,不过由于专业不对口所以基本无缘编内教师。但是以我的性格,我觉得编外教师其实也很适合我,教育行业相较于媒体总体而言还是更单纯的,民办学校或者辅导机构都还不错,辅导机构甚至更加自由。

说到这个,我不禁又开始悔恨去年年底与一所还不错的民办学校失之交臂…… 那所学校处于成长期,其实如果去了的话,现在也不用在这里继续纠结了……

知乎用户 芯烛​ 发表

前一段时间,我身边很多朋友陆续辞职回家考公务员。

我的发小洛洛,慌张地跑来找我,让我给她做公考辅导规划。

问其原因,她淡淡地回了句:

” 其实我也不知道体制内到底好不好,只是大家都去考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都去体制内了,我不想和他们不一样。“

那一刻我才发现,其实真正的焦虑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尤其是连接身边人的从众心理。

当你周围的人都在考这个的时候,你也会想,要不我也去试试。

正是这种从众心理,也即” 扎堆效应 “,导致一大拨人上了公考的船,成了培训机构的韭菜,为进体制挤破了头 ······

可有多少人想过,体制内的生活是否真的如理想般完美?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体制内的稳定和待遇好,与互联网大厂的剥削和紧张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加剧,把这些无限放大化了,作为我们个体来说总被信息化所裹挟。

不仅仅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的慌乱,还有我们害怕试错成本的慌乱,但其实人生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对与错

“优秀的人去体制内其实是好事,品学兼优的人去考公务员,公务员系统越来越好,这样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也不用太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俗话说 “铁骨铮铮王境泽,给口炒饭能叛国”。《变形记》中少年王境泽的一句 “真香”,成为了后来无数人都逃脱不了的定律。

真香是个梗,是《变形记》主人公之一的王境泽在面对炒饭是夸下海口说 “我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转眼间捧着那碗炒饭说 “真香”。

做你之前信誓旦旦都不会做的事情,就叫做真香

而我们所有的人,大概都逃不过 “真香定律”。

有些人嘴上说着 “死也不进体制内”,但面对家人给出的一条平坦大道,和自己创业的艰辛,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事后还不忘和朋友们分享,体制内的生活就是轻松。

随着 “工作 996,生病 ICU” 等私企工作压力的不断曝光,体制内的稳定再次成为了许多同学梦寐以求的归宿,之前抗拒前往体制内的同学也纷纷表示真香~

众所周知,体制内一直是以稳定、旱涝保收著称,在体制内工作,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基本上就能一直干到退休,被辞退的风险几乎为零。

而且到了今天,体制内的工资待遇也不完全像是以前那样低,特别是江浙沪这一带的公务员,工资收入一年下来 20 万上下,这并不比在企业里拿得少。

工作稳定,环境轻松,节奏并不快,还能照顾到家,关键拿的并不少,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都会这么做选择的,这难道不香吗


尤其今年受疫情的影响,不少行业都收缩了招聘人数,许多热门行业、热门岗位,往往出现数千人抢夺一个职位的激烈场面。

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体制内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朝九晚五、旱涝保收,不用担心饭碗不保,也不会降薪裁员,福利待遇也有兜底,虽然工资不如互联网等公司工资高,但是胜在稳定。

所有的这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蜂拥而至,一同瓜分体制内这块 “大蛋糕”,也让公考这个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用今年的流行词来说,称得上 “内卷化” 严重。

而” 僧多粥少 “的局面,逼迫他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拿到心仪的岗位,如刷更多的行测题,去参加面试培训班 ······

但是这些努力对他们今后真正的工作能力提升,却并无多少益处。


体制外的人羡慕着体制内的安稳,体制内的人向往体制外的自由,到底是哪个比较好,怎么选择可以说是中国每一代人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这道题并不是恒定的,因为选项的优劣势也一直在变化。

不必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焦虑,也不要一味封闭自己,多看一点你才能多点选择。

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 2》里所说:

选择一个新观念,改变你的想法并不意味着改变你的本质”。

当自己选择享受体制内的健全与相对舒适时,也就断然无法感受到体制外的挑战与情绪价值上的高额满足。

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尊重多元化的职业需求,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地进步。

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祝你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我是

@芯烛

,坐标魔都;曾混迹职场 n 年,后改投事业编,既爱清风醉酒,也爱明月自由,体制内老少女一枚~

不定期分享体制内感悟,期待你的关注。

知乎用户 不眠鸟 发表

因为这是证明自己混的还比较不错最直观的表现。社会认可度好,生活水平中上,工作压力中等。

这也是正途。因为,让优秀的人才及精英参与政治,才会让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富强。如果小混混来参与政治社会,社会就会混乱,思想也就会混乱,理想也就会崩坏,信仰就会迷茫不坚定。

为了避免以上的后果,我们都在主动自觉或被动不自觉的情况下,走上了一条相对较为正确的道路,当然,世界是丰富的,道路也是多元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算是每个人的康庄大道。

以上。

知乎用户 零碎 HK 发表

体制内外其实几十年来没有太多变化。

最近体制内呼声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内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了,为自己发声。

1,体制内是不是越来越好了?

是的,确实是。体制内越来越正规化,制度越来越完善。不是说之前不正规,是相比较而言。不论工资待遇,还是人员素质都显著提高。

待遇问题,因为国家政策驱使各种灰色收入几乎断绝。奖金适当提高了。

但是传闻那种几十万的年终奖,过节发个三五万的人,不是没有,凤毛麟角,位高权重。

大多数非一线拿着四五千的工资,享受一年两三万的年终奖已经是还不错的了。当地小康生活美滋滋是非常准确的。

2,是不是体制内优于体制外?

这个显然不是。或者是说某些人,并不是。

最近里面倡导体制内的优势声音越来越多,不过有选择的毕业生大多数还是没有进入体制内。

有选择是特定范围内的人群。

这群人回家考个公务员,很稳,但是仍旧去了一线。

对他们来说,机会才是重要的。体制外大厂少年们,哪一个不是通过大厂的层层筛选。难度不是一般公务员岗位可以比的。

还有一群人,去了一线那些七八千的工资,残缺的五险一金。多年后发现体制内比现在好多多了。

而且这类人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这类和大厂那类完全不一样的人群。

3,自身认知比较重要。

一线底层打工人,相比还是老家公务员比较香。

一线快速发展的能力打工人,享受一两年升一个档的人,他们很难接受公务员的工作,三五年收入,不如一个半年的项目奖金。

两种都是打工人,体制内外完全不同的选择。

CBD 里天天负责打印 PPT 的白领,几年时光之后回到体制,就到处宣扬体制内是最佳选择,对当事人而言是对的。

985 们大多数还是体制外也不见后悔。

说到底,是看你能力的上限在哪里。

为老板,为国家都是打工。

都好,只要自己开心,不要比较了。

知乎用户 沧海月明迎朝阳 发表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应该做的不是挤进体制。

怎么会认为这么个人口年龄结构条件下 才正 会长期支撑得住呢?

应该好好锻炼身体,学一学 军视 技能。

干什么都行,离体制越远越好。

知乎用户 迟英​ 发表

当我们理解了资本与「剩余价值」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把现代社会划分为两个部门:

一边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一边是不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

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比较典型的有:富士康流水线、互联网大厂、建筑设计院、会计事务所、私人律所等等等等(实际上几乎一切盈利机构都必须要生产剩余价值)。

不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比较典型的有:政府机关、公立院校、部队等等等等(实际上几乎一切事业单位都不需要生产剩余价值)。

一个劳动者,一旦他加入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无论他是否察觉这一点——他都立刻变成了资本的一部分,他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增殖、增殖、增殖!

是的,一个人,一旦他把自己的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给资本,无论资本给他多高的工资,本质上他都会变成资本的一部分,变成资本增殖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由此,他的高工资变成一种 “罪”,他的适时休息变成一种“恶”,他的整个人,由此坠入“资本增殖教” 的深渊。

而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合理诉求,则被资本的传教士们贴上 “原罪” 的标签,似乎只有无止尽的 “崇高” 加班,才能抵消他 “邪恶” 想法的罪孽。。。

~~~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都可以理解,为何现在的年轻人,会如此热衷进入看似 “没追求” 的“体制内”。

“体制内” 当然也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但仅仅是无需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就已经抵消了其大部分缺陷。

事实上,“体制内” 所享受的,其实就是其他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剩余价值则越来越多,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体制内” 所能获取的「价值」,也一定会随之提高。

但对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而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却并非什么好事。。。

因为资本绝不会因为生产力提高而缩短工作时长。

资本是非常聪明的,生产力的提高,只会给资本提供裁掉多余的劳动力的借口,从而制造出工作岗位紧张的局面,以便进一步地压低劳动力的「价值」。。。

~~~

总结一下:

「资本的本质是增殖,增殖的本质是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剩余价值的本质是让劳动者 “打白工”,劳动者不想“打白工” 就只能选择进入“体制内”。。。」

理解了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何 “体制内” 变得越来越香,为何清北的大神们会为了一个街道办的编制争得头破血流。。。

因为无论资本给出的工资如何,它们的目的永远是通过无限度剥夺我们的「时间」,来让我们给它 “打白工”。。。

而我们的「时间」,本质上是无价的。

知乎用户 施晓菲 发表

体制内才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主人,体制外只能算是资本主义的奴狗。

以我在医院的见闻说吧,有些体制外的人得了大病,照样不能请假住院治疗,好一点的住上三五天就无论如何得出院上班去了。但是体制内的,失去工作能力的,不用去上班,单位还有收入和医保。

知乎用户 公考后浪 发表

年轻人?昊然弟弟算不算?

据悉,煤矿文工团可是中央直属院团!

消息一出,“明星入编”的话题又被推上浪尖,随之带来的关于 “年轻人入编” 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 清北一色毕业生扎堆去到杭州余杭区街道任职 #仅仅是因为名校生的工作选择吗?而是因为高材生选择编制内。

如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

举三个例子吧:自己、同事、社会

![](data:image/svg+xml;utf8,)

一、【自已】体制内的社会地位、自主时间

1. 公司在职、父母不认可

自己毕业后先进公司,入职后兴冲冲地给爸爸打电话说自己的规划,甚至告诉他我的晋升规划,和遇到的新奇的事情。然而父亲在欣慰之余,还是会流露出一丝担忧与不解,那便是未进入体制的遗憾与公司会倒闭之类的工作不稳定。

虽然公司早已把 2035 年规划做了出来,虽然资金实力雄厚。

2. 公司 996,白 + 黑,5+2,自己沦为上班机器

说实话,我是个喜欢有自己节奏并且有所规划的人,不喜欢在个人时间上被过多约束,尤其很厌烦当时公司的休假制度,真的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时间!

还记得那段时间,和对象见面的时间大多都在晚上九点之后,那还算早的,有时候见一面说几句话她便要睡了,更别说看电影、逛街之类的了。

还记得当时公司表彰全勤优秀员工,有个大姐半年硬是连着上了一百七十多天!佛了~

唯一有点安慰的便是中午午休时间相对来说还不短,晚上有时间刷 “一起公考” 的视频课,会经常熬夜,午休正好可以补过来。但是仍然和每天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劳累难以相抵……

3. 在公司是孙子,在体制内是…

说实话,在公司和在体制内的不同还是不小,仅就社会地位来说。

考编成功后,准备从公司辞职。在申请辞职时,boss 挽留。老总那句 “现在公司里有三位副总是我带起来的了,当初也是和你一样,是我接进公司的” 不能不说我没有心动。

其他帮腔的副总:其实事业单位也就那样,自己经常代表公司和很多大领导、当官的们在一桌吃饭,也就那回事……

真的上岸后,因为接待和企业的领导们一桌吃饭,他们会给我倒酒敬酒,这让我很难以适从。我不禁思绪又飘回那晚公司副总给我 “语重心长” 的话“也就那样也就那样也就那样……”

其实不然,在公司,我这个年龄,是根本上不了领导桌的。

然而,现在在这里,却被企业领导们敬酒并尊称 “年轻有为”。不禁感慨万千。

![](data:image/svg+xml;utf8,)

二、 【同事】体制内的生活状态

如果题主是女生,请看下面的例子(当然,男性也适用)

前有 “一杯茶一张报纸一整天” 的说法来形容体制内工作节奏,现在有 “稳定”“吃香” 这些热词,尤其记得去年在 “一起公考” 班里在职女学员的生活态度,足够温暖与惊艳。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工作节奏适合女性。

反观公司的女性,不是大姐大就是女强人。其实,不管男女,在公司想做出成绩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更现实一些,不做就没收入。而且,体制外的生育假有多长,带薪吗,哺乳期有吗,时间呢?

公务员女性最起码在收入上有财政保障,这是第一也是最重要。工作内容也相对比公司轻松,尤其是一般职工外出较少,工作环境较好,更适合女性 “保养”。

尤其为人母之后,如果发挥母性光辉需要接送孩子,不妨看看答主原单位姐姐的工作和生活:

原单位有间办公室,内有 6 个姐姐,平均 30 岁左右,大家经常称呼 “六小花旦的闺房”,而她们也总是笑着说 “已经是六小儿童的娘亲咯”… 简单描述下她们的日常:三餐全做,接送也可,养生美妆,精致生活。工作不忙的时期,桌上或者桌洞里总可以看见各类养生茶、小镜子、小零食、简单小化妆品等等,大家经常有时候加班晚了饿了找吃的都会首选那间办公室哈哈…

下午也是可以抽个空把孩子接回办公室,等到下班到点一起回家…

![](data:image/svg+xml;utf8,)

三、 【社会环境】稳定不是腐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底气

受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 成了不少人重新思考的话题,不少毕业生表示就业大于择业。的确,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恰恰其制胜价值就体现在万变之中。

总的来说,所谓体制是长远考虑,无外乎疫情待业期间不担心收入来源,

无外乎在有稳定收入之后敢有长远规划,

我用的是 “敢” 这个字。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想进入体制?

无外乎长期来看

无论社会进步如何,你都是在与国家和社会同命运。

![](data:image/svg+xml;utf8,)

例子举完,观点即在其中。

如何选择,不作建议。因为年轻人做选择就一点即可

不后悔!

祝福体制外赚大钱,体制内能幸福!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陈文刚 发表

乌烟瘴气!!!

个个都在吹爆公务员、公立医生、公立教师~~~

说他们都是王者~

在村里,在老家,被人多看的起!多有面~!

而从小的教育就教导我们,不要看不起谁;

长这么大,还真不会看不起谁,也不会因为你的工作就看的起你!!!

普通百姓一枚,我们不愿随意得罪公务员(当然也不怕),但为什么要看的起~

你是公务员,我是普通百姓,我就要在你面前捧你一眼嘛?

你做实事,有好的品德,我就佩服你,我就愿意听的,我就愿意按你说的做;

说真的,你的职位高低,关我们啥事!!!

普通百姓几年没遇到一个事需要公务员帮忙~

一句话我们赚自己的钱,过的好就行了!

原谅我今年 30 岁了,我依然还是这种觉悟……

当你不依靠关系能赚钱后,你自然而然就有底气了~~~ 加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2021.12.10 更新——————

马上就要转正了,跟大家说下今年的工作情况吧。

总结就两字: 很爽。

除了疫情和偶尔有检查要加班外,几乎保持 955 状态。和领导、同事相处愉快,没有出现任何矛盾,还得到了领导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领导。

很喜欢我们单位,很想一直在这里。可惜因为我是考的选调,最近有风声要下乡了,很不情愿,但是没法反抗。体制内就是这样,服从安排。

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房,首付有一部分借款,贷款的话等明年公积金涨了可以覆盖一部分,剩下的还起来问题不大。

希望日子会越来越好。

————————————————

本人 2020 年硕士毕业,以应届生身份上岸某省会城市体制内。十八线小城市出身,父母都是普通打工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地方无背景、无特长女生。

我觉得事业方向的抉择是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之一,它涉及到对自我性格、能力的认知,未来生活的期盼和规划,人生目标的明确等等太多因素,需要三思而后行,只可惜就我身边同龄人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更多的是懵懵懂懂、走一步看一步。

也并不是说体制内就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符合客观现实的理想最优选择,对我而言,我坚信体制内就是这个选择。但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这个选择的,这是一条漫长而略带痛苦的自我认知之路。

我刚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无知且狂妄,觉得电视剧里那些白天踩着高跟鞋穿梭在高档写字楼中雷厉风行、晚上和帅气男青年烛光晚餐好不浪漫的幸福白领生活就在未来等着我,然而一年研究生生活就教会了我做人。(对不起,我为我曾经的傻 13 道歉)

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那时候会有那种不切实际幻想,这些年网上冲浪见过太多太多有同样幻想的女孩子了,究其原因两字,无知。结合我的家庭背景,在我大学以前,我所有关于 “工作具体是怎样一回事?” 的概念全部来自于电视剧,一水的写字楼、白领、PPT 汇报,我以为全世界的工作都是这种模式。我的学校和原生家庭里没有人对我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我从来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上大学以后接触网络多了稍微好点了,才开始大概了解不同专业对应不同行业,不同行业可以选择哪些公司哪些岗位,但也仍然是纸上谈兵的、空洞的认知,以为每家公司都按时上下班,以为工作都可以随便顺利完成,以为工资可以随意挥霍,以为社会和学校一样单纯,丝毫不知道现实生活的沉重。无知得可笑。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在一年之内让我看清生活是怎样的。

考研复试成绩一出来我就被导师召唤去干活了(同城不同校),连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在出差途中完成的,暑假就被派到外省调研,回校就开始做项目。那一年我经历了:开会都是晚上十一点起步,甚至开过通宵会议;为了赶项目,一周里熬夜四天通宵三天;各种应酬,要求喝酒锻炼酒量;自学不会的软件(虽然现在看来这一点是该做的,但那时候在高压环境下面对不会的东西真的很痛苦)、写各种文本、做各种报告;乡下出差;没有工资,绝不夸张,整个硕士生涯的钱只有国家每个月发 600。

但是同时他也带我见到了另外一些世面,因为一些项目甲方是政府,所以有幸接触过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到了一些政府工作内容;见到过很多师兄师姐,了解到了博士的艰难痛苦,了解到了研究院和私企光鲜亮丽表面下的难处,了解到了创业的艰辛,了解到了我们这个专业就业的选择、竞争和待遇。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硕导,带我见识了从未见过的、丰富的世界,让我开始思考我该何去何从。

研二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以后要走哪条路,由于我的专业水平太菜且再也不想搞学术,所以读博、进研究院、进学校走不通;因为不喜欢小孩子,中学老师和机构老师都不行;因为不想经常加班、出差、写文本、学软件,所以也不想进私企;国企不要我们专业的;再加上我大概率不婚不育,害怕中年下岗孤苦无依,公务员是我最有保障的一条路。

然后我就开始了解公务员是怎么回事了,得知工作内容不难、不会下岗(不作死)、不会发财但也饿不死,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前年年底我随便签了一家比较满意的公司,一个与专业无关的岗位,然后就开始专心准备考公,打算考不上就去上班,边上边考。后来去年赶上疫情,所有考试延期,我要在入职和考试之间二选一,当时看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家里人商量之后还是选择和公司解约,破釜沉舟全心备考。其实当时很害怕万一一直考不上怎么办,我也知道错过应届很难找工作,但是我家里人很支持我不去上班全职备考,永远都会记得那时候我爸跟我说:不要怕,大不了再养你三五年,爸爸相信你一定考得上,隔壁家 XX 考这么多年不也考上了吗?然后我也觉得凭我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和自制力,每年全国那么多考试,我不可能三五年考不上的。

幸运的是去年毕业之后一战成功,我家隔壁省的省会城市主城区,高铁回家三个多小时,美滋滋。上班之后发现同事友好,领导友好,工作不难,收入也不错,时忙时闲,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就去健身或者看书,周末去找亲戚或者闺蜜玩,我对现在的生活没有丝毫不满。而且我这个人没有强烈的事业欲望,升职加薪看得比较淡,也没有很强的物欲,这个收入对于我独自生活完全足够。

过几年攒点钱,加上公积金,再加上家里的钱,够我在本地买个小户型,然后把父母接过来尽孝,就这样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挺好。

知乎用户 十六夜绯 发表

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体制内工作,那是真的把人当人看,工作强度也不高,而且稳定福利好,当然会吸引到年轻人,毕竟谁也不想为资本家卖命,不愿无偿加班,大家都想活得久一点,生活作息规律健康一点。

我也超向往体制内的工作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被社会毒打,认清现实。我周围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毕业时,都会幻想毕业后能够很快发家致富,买房买车,香车宝马;那时候跟我们谈考公考选调考事业编进体制,我们大概率会觉得你指定是有点猫饼。毕竟一眼望到头,又发不了财,能干嘛。结果毕业后进了社会才发现,钱难赚屎难吃,大家都过得很艰辛。都不是 985.211 热门专业的龙凤,出来的工作和收入水平也就是那个样子,不是疯狂加班 996,就是职场 PUA,还不稳定。真 - 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几个同学工作换了四五份,不是因为跳槽加薪,而是大环境不好,这家垮那家欠薪,要不就是加班扛不住,就是这么骚。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真的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个,没什么可能暴富,香车宝马,甚至连一份稳定工作都没有。这时候回头看那些应届考入体制的同学,真心羡慕。

2. 整体收入在当地真的不错。以前几个好哥们没考上公务员的时候,我所认识的公职人员只有我太爷爷,一位老事业单位一把手。09 年的时候每个月都能有 4000 上下的退休金。除此之外,听人说起公务员收入,就是很低啊,一月两千多啊三千多啊,大家就都信了。后来我最好的哥们上岸,跟我在那说他的收入。才知道,原来除了基本工资,还有这补贴又是那补贴,每个月还有小 2K 公积金,年底精神文明,考评绩效,应休未休什么的,加起来一年 12 个还是有的。时常还有点蛋糕券,超市购物券,免费的电影票之类的小福利,尽管知道这些小福利不值多少钱,但是真的感觉能提升幸福感。说实话,没毕业前觉得这点钱算什么,后来发现在我们这座三四线小城市,能有这些收入的打工人没多少(生意人除外,Y1S1 现在大环境不好小生意人指不定赚的还没这多。。。差不多的生意除外。。。)。而且在全国多数地区,公务员的待遇也是在当地中等偏上的。所以当时想了想就扭头加入了考公大军。

3. 稳定体面,好找对象。虽然我的岁数说婚配其实也还早。但是自从考上公务员,周遭亲戚朋友知道后,想给我介绍女朋友的亲朋或者想多了解接触的女生也开始多了起来。单位的领导或者大哥大姐,时常也会推推自家的亲朋女儿给我认识认识。另外再举个相似例子,还是我上面说的那个好哥们。Y1S1 他家境相对差点。他家里一栋农村房 3 层,和亲哥一人分一层,父母一层,哥哥相亲结婚,女方要的彩礼和买房首付要 80-90 万,家里因此欠了大几十万。这种家境,如果他是普通打工人,去相亲,女方绝大概率直接就没下文了。但是得益于他是公职人员,学历不错,收入尚可的情况下,相亲愿意进一步接触的女生还不少,而且多数都是女公务员、事业编、老师、医生这类有稳定工作的,甚至不乏有几个领导想趁势找他当上门女婿的(只不过他没答应)。而且一周前的一场酒席,又让我加深了这方面的感触。那是场亲朋的宴席。来的是亲朋的双方亲戚,有些我是不认识的,但是也有些平时就是比较会控场的也会跑来敬酒拉家常。然后有个老大爷跑到我们这桌来敬酒。看我们几个年轻人面生还问是哪边哪家小孩,在哪工作。问到我左边那老弟,那老弟说他在 XXX(本地少有的一家上市公司)上班。那老大爷:哦哦,蛮好蛮好(一脸平淡)。问到我的时候,我跟他说我是公务员,在 XXX 单位(其实就是个区一级的参公单位,名字还 low 的一批)。那老头两眼快跟放了光一样,叽里呱啦一通聊,临走还说加个微信。。(当然,地处三线小城市,体验只此,大城市不敢妄言)

知乎用户 焦大 发表

谢邀。

最近一直在看吴晓波的《激荡四十年》,这本书简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激荡变革下的企业发展史,其中介绍了从公有制经济到私营企业试点,从企业改制到产权归属纠纷,从保护国企施行的 “价格双轨制” 到乡镇企业、个体商户的尝试,可以清晰看到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冲突下的矛盾不安,尾大不掉企业转型的沉重艰难,以及一群冒险者嗅探到机会时的兴奋狂热……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改革开放前,人们一直信奉我们是以工农阶层为主导地位的国家,所以无论是种集体地吃大锅饭的农民,还是以厂为家的工人,都具有主人翁的精神,认为自己作为个体是大集体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建设好公社、工厂,一荣俱荣。

它广泛吸取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发挥了作用,在那个年代,国企职工岗位是可以世袭的,人们普遍对于集体企业员工的身份是认可并羡慕的。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 “经济发展” 为中心目标以后,集体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组织架构臃肿、缺乏创造活力、混吃等死转型难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

1978 年冬,小岗村的 18 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层层报告并经中央批准后,这种调动主观能动性,大幅提高生产力的新模式受到人们欢迎并迅速在全国展开……

经过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之后,国家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首先放开由集体经营曾经被定义为 “投机倒把” 的商品买卖行为,逐渐放开了除能源、通信、重工业以外领域的、与老百姓衣食住行联系紧密的米面粮油等行业,取消了代表集体公社标志的 “粮票”,随着社会开放,人们对商品强烈需求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这一形势不可逆。

国有企业方面,扶持有能力带领企业走出泥潭的厂长上任,代表人物——马胜利,身为石家庄造纸厂业务科长的马胜利,像中央写信请求承包造纸厂,并承诺工厂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倍,达不到甘愿受罚。

他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厂子恢复活力,结果,承包第一年就为厂里盈利 140 万元,承包 4 年,利润增长 21.94 倍。1985 年 7 月 26 日,中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题目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

马胜利的成功,让人们意识到复制的可能性,随后,一批有能力挽救危局的 “马胜利” 们如春后雨笋般的出现,同时新的争议来了:书记和厂长到底该听谁的?厂长权限问题……

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当地优势和规模效应,它们在纺织、家电等领域逐渐占领上风,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为保护国企竞争力推出 “价格双轨制”(即国企原料价格比民企低,此时原料仍有集体掌控),但是改革风潮的势头已锐不可当,并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方针。

80 年代中期,在灵活进取、市场嗅觉强的民企面前,国企仍在矛盾中徘徊,邓公南海巡视后,人们从领导人改革坚毅姿态下摩拳擦掌,准备在改革浪潮中一试身手,占取先机。

在阶层稳定、机遇较少的北方,人们还习惯依附在集体企业中生存,但在南方,人们已经在下班之余,利用自身技术能力在民企兼职,或者从集体企业转手设备从中渔利,更有甚者,直接抛弃体制身份,南下创业。

冒险者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热情,“你下海了吗?” 成为人们见面的问候语。

遍地的机会成为人们热情的依据,在那个讯息不发达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利用地区差异获取丰厚回报,人们逐渐对体制内的身份不屑一顾,“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当时社会的流传语。

90 年代初,虽然有强力个人拯救企业的案例出现,但国有企业竞争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矛盾愈显——企业产权不明、厂长利益分配 (褚时健案)、国有资产流失等,变革迫在眉睫!

中国公司的变革如果按主题来分界的话,可以从 1998 年一切为二,此前的主题是经营机制的转变,此后则是产权的重组与清晰化。
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最重大的战略调整,“国退民进”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法制化改革方案。各地依然按照 “摸着石头过河” 的思路,各显其能,于是出现了数十种产权量化出让的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管理层 MBO——企业家被允许购买自己管理的企业股份,有的是全数出资购买,有的赠送部分比例的干股。
曲线 MBO——管理层出资组建新的公司,然后与原有企业发生种种经营或资本重组关系,最终曲线获得股权。
员工持股——组建员工持股会,以全员持股的方式将企业的资产量化到位,其中管理层获得最大比例的股份。
引资量化——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或上市的方式,对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切出一块由管理层持有。
增值量化——以现有净资产为基础,对今后的增值部分量化到人,逐渐加大私人的股权比例。
破产改制——先将企业破产,然后再出售给个人。
——《激荡四十年》

国有企业改制,催生了 90 年代末的下岗潮。企业根据职工工龄买断合同,给与一次性补偿,职工们就这样失去了赖以为生的 “铁饭碗”,过程中出现侵吞买断费的恶劣案例,在此不赘述。

经过变革后,淘汰了一批 “老笨重” 的企业,它们轻装上阵,广泛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从中学习进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化……

时间来到了今天,如今国内外市场进入存量阶段,且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和岗位被寡头占据,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为减少支出,只能把矛头指向员工,于是 “996” 从职场潜规则到社会共识,岗位淘汰制搞得人人自危,人们这才渴望进入稳定保险的体制内。

完。

知乎用户 李德宝 发表

体制内虽然有时也会辛苦,但是毕竟有个底线在那里,不会因为你 35 岁就辞退,不会因为你不想加班就把你告到法院,不会因为你大便时间长了几分钟就罚款,不会因为你给父亲奔丧就开除,不会把饮水机给你锁上,更不会因为看你不爽就随便欺负你。体制内不见得有多好,但是相比外面的那些公司就好太多了。当你在社会上被毒打一顿后才发现,体制内可以避免这些情况。除非你作死,就算你干不动了,也不会让你回家,你有后路。

现在各种媒体都给了年轻人一种错觉,钱是很好赚的,创业当老板很容易的,进体制是没本事的人才去考的,实际真的走向社会才发现,你没背景没钱没资源,创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屎有多难吃,钱就有多难赚。

知乎用户 Reiggam 发表

刚出社会的时候对体制内工作嗤之以鼻,觉得那是没有奋斗梦想的人才会去的地方。

总听闻体制内的工作是真 · 朝九晚五,年轻时的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想象,总觉得自己能在社会闯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个不只是随便上上班的闲人。

经历了几年的社会生活后,途中起起落落,却突然发现自己所谓的梦想却是别人的垫脚石。无论怎么努力,结果却是替领导省出了一辆宝马,替老板做出了一辆劳斯莱斯……

不过当然,可能有部分体制内的人却实安安稳稳朝九晚五不求上进。

但是对于在社会游荡几年的我来说,体制内可以稳中求进。而这种进并非是在体制内力争上游,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更多的可能。

而并非在社会上成为一根被连根薅的韭菜。

最后,虽说行行出状元,但是行行都有各自的难处。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不管你理不理解,生物总是在选择最能保护自己生命的方式去生存。比如植物在恶劣环境里就会产下较少,但更厚重的籽。熊会在寒冷的冬天冬眠。松鼠会把自己找到的多余松果埋进地里。

人也不例外,人总是想活下去,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胡静怡​ 发表

其他的干不了啊

最起码我是这样的想法

我又懒又笨还坏

不进体制真的没地方去

知乎用户 黑水报告 发表

这届年轻人,扎堆进体制,不想去大厂?本期视频带你硬核分析背后的经济根源。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硬核财经知识。

知乎用户 公招技术员​ 发表

企业有企业的优势,体制有体制的吸引力。

但是近几年在企业并不好过,特别是与老美杠上以后,外贸这块的企业基本偃旗息鼓了。

加上去年疫情爆发以后,大企业倒闭、裁员,许多小老板破产关门,背负一身外债。企业更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大较少。

许多工薪阶层降薪留职,房贷、车贷,奶粉、尿不湿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家底不厚的人,根本抵挡不住这波来势汹汹的危机。

国家为了扩大就业,提出了 “六稳”、“六保” 举措,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稳就业、保基本就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应招尽招的原则,拿出了大量的空编向社会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我想,这就是给人感觉年轻想去体制工作的重要原因。其实,也是没办法,毕竟企业能提供的岗位不多。

除此之外,体制的优势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原因。

就好比理财一样,在危机来临时,稳健的理财产品是首选,哪怕收益率不是很高。如黄金、国债等。

体制的优势和特点之一就稳。收入稳、工作稳、生活稳,这三稳能给人安全感,所以收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是一种必然。

至于,工作轻松什么的,就不多说了。

知乎用户 送经验小潘潘 发表

因为以前体制外资本家还可以用重金和高的待遇去吸引年轻人,并且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不可攀。

到了现在互联网都已经步入存量竞争了,大城市的房价也高度饱和。房租和物价也起来了。。老的一波韭菜却逐渐被更多新的韭菜代替,新韭菜看老韭菜的下场和生活状态。。

自然而然的发觉如果考上自己老家的事业编,既不会被中年危机,工资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房租和饭钱基本上都可以节约很多,而且还不用在买房。。

县城体制内讲道理你要努力的话,就算只是事业编技术岗有中级职称也可以走认定的人才路线,孩子也能去上幼儿园。

医保社保公积金都有,你基本上 30 几岁肯定能贷款买一套房。不要低估了稳定现金流的意义。。

内陆省份,东北三省县城另算,不过有一说一你如果一个地方事业编,公务员都混的很惨。。你去当地其他工作基本也不会好到那去。因为国家对于体制内人员还有转移支付财政兜底吃不饱饿不死。。。

反正肯定能活下去,不排斥部分很累的,但是真的大部分事业编更多只是脑力劳动。。而且越往后越值钱。特别是国家在疫情的表现和其他国家对比,我们肯定是能活到大结局的那种。。现在就是赢者通吃的年代,我们以后肯定会变好的

知乎用户 从摸鱼开始 发表

因为都是普通人啊,大概率都是金字塔的底层。

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去创业。

普遍对国家的未来看好,也说不出哪里好,是方方面面都在一步步变好,反正就是在慢慢变好;大概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描述的一样。

对自己的未来迷茫,甚至于一点都不看好,有干劲,但是没方向,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什么地方需要自己,而且这个地方自己还看得上。

再有就是对国家信任,对央企、省直属比较信任。对国家所属的小乡村、小县城不信任,对普通私企更不信任。类似对军队信任,但是具体到军队的某个人可能就不怎么信任了。

体制内的人事工资什么的,会有省一级或者市一级的领导监管,这些相当于都受到国家监管。这波就很好。还有举报机制,可太好了,不至于无底线。

私企就不一样了了。除了部分由情感联合成的私企,以及互联网大厂。别的普通私企在合同、工资、人事,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坑你。最少给我印象是这样。

还有 35 岁向社会输送人才,私企会很随意的输送,体制内不会。

然后稳妥一点,国企、公务员、事业编这些就是很好,工资够活,然后还放心。

我能闭着眼签体制内的劳动合同,但是睁着眼都不敢去轻易签私企的劳动合同。体制内工作工资都不怎么看,问一下同事,差不多就好;私企就不一样了,都得操心。

比如买手机,给别人推荐手机可能苹果、华为,自己买手机,闭眼买小米 。这就是我个人对小米的信任,很简单的信任。

就是一种简单的信任,但是要有这种信任,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而破坏往往只需要一瞬间。

前些日子某 996 互联网大厂加班猝死的年轻人,比我还年轻(我 25),就那么没了。

私企,拿命换钱有时候还换不到。或者换到了,人没了,太惨了。

说不想暴富,那是在骗人。但是有这个想法,也不能去干啊。体制内,老老实实工作,安安心心过日子,学习学习。真就机会来了,大不了辞职走。

再一方面那些高工资的私企都在北、上、广、深。个人感觉那是养蛊的地方,适者生存。普通学校毕业,回自己家旁边不好吗?或者找个小城市生活,不香吗?然后去小城市或者回家,体制不就是相当好的选择吗?

最后辞职方面。体制内辞职,很明了。私企还可能压你东西。一对比,体制可太好了。

而且普通人也不出国工作。

当然我也不是说体制都是好的,但是不好都得具体到某个人,这方面来讲国企私企一样。

这么多好处,不去体制,去哪呢?

知乎用户 西门君​ 发表

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相互理解。——刘慈欣

今年报考国考的人数有多少?答案是 2026060 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51.4 万人,增幅 34%。

最热门的岗位招聘比例达 497:1,换言之,500 人 “走独木桥” 只有一名能成功“渡劫”。

这概率,连买房摇号的人都要汗颜。

明明在几年前,家人亲戚那句的 “你要进体制” 还被年轻人所嗤之以鼻,可为什么仿佛一夜之间,年轻人们纷纷挤破头想进体制了呢?

今天西门君想现身说法,试着带你剖析背后的原因。

首先,与其说是体制内 “太香了”,不如说是体制外 “太难了”。

受疫情冲击,数不胜数的民营企业接连倒闭破产。就连快手和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宣布裁员千人以上,更不要说那些小厂了。

我朋友小玉之前在教培行业做英语老师,晚上回到家还能录 K12 的课程,本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结果疫情和 “双减” 一来,直接人傻了。

“现在爸妈要求我必须至少考小学的编制。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我除了会教点英语,还能做些啥呢?”

公司效益不好,或者政策有变,都是大环境使然,没有办法,忍就忍了。问题是,很多时候,民企赶你走都是莫名其妙的。

我之前在一家广告公司,本来干得好好的,结果有一天领导突然找我说,要和我谈谈。

“西门,你看看人家小徐,每天加班到九十点,而你呢,每天六七点就走了。这样还怎么带人?”

“我事已经做完了啊。”

“做完了也得待着。带的人在加班,管的人先走了,成何体统?”

这意思很明显——在加班这件事 “潜规则” 上,别逼逼。

我最讨厌民企加班文化的一点是,强度跟上了,相应的补偿却没有跟上。很多公司加班是从九点甚至十点后开始算的。加班费?想太多了,让你第二天晚点到就不错了。

诚然,不是说体制内就不加班了,该加还是得加。但至少这一点算是 “加分项”,而如果在体制外,不加班反而成了“扣分项” 了。

说回那家广告公司,最后的结果是,我自己提交辞职信,果断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民企并不在乎你是谁,它在意的,是能从你身上榨取出多少剩余价值出来。

“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马克思的《资本论》,诚不我欺。

一言以蔽之,体制外的生活,极没安全感,前一天还和你勾肩搭背的领导,后一天可能就让你卷铺盖走人。

而与之相对的,体制内的生活,则多少相对稳定点。

只要你不犯什么原则上的错误,嘴巴不乱讲话,手脚勤快点,基本上干到退休也没什么问题。即使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刻,也是 “旱涝保收”,该拿的工资照拿不误。

这就是为什么体制内会被称为 “铁饭碗” 的原因。

听到 “稳定” 一词,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道,自己才不要追求稳定,“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没意思。”

可,难道一眼望不到远方的生活,就有意思了么?

我曾经在《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从来不是因为没钱》一文中写道,“年轻人越来越不乐意生孩子,并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希望。”

当你加班到凌晨一点回家,当你的女神投入他人的怀抱,当你的同窗好友对你冷眼相待…..

这些痛苦,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会懂。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在贩卖焦虑,民企的压力哪有这么可怕。但你扪心自问,公司真的有把你当做 “家里人” 吗?

何况有些时候,还是你自己利用平台为自己镀金,纯粹当做跳板罢了。

在这样环境工作久了,心态一直是浮躁的。

你永远都会想着,下一家的领导,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傻 X。下一家的工资,一定会比现在多得多…..

有退路本不是一件坏事,但退路太多,人就难以在一个领域持之以恒。

的确,看不到尽头的生活很 “刺激”,每天可能都有不一样的花火,但人总有老的那一天。

当有一天,你已过而立之年,资历不如老员工,身体不如新员工,你还剩什么?一腔对生活的热血?

醒醒吧。这个社会对 35 岁的残酷,远超你的想象——尤其是,当你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

诚然,在体制内的收入,几乎不可能让你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让你衣食无忧。

现在可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了,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向往体制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这个 “内卷” 的时代,稳定早已不是什么负担,而是一种近乎奢求的个人选择了。

今天写了这么多,其实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想要求财求自由,你就继续呆在民企。想要求稳求归属,你就果断进体制。

最后,分享一句国企老前辈和我说的话吧:“体制内是越老越有地位和尊严,而体制外是越老越不值钱。工作就是被压榨,当你被压榨完了,体制内还能给你一个安稳着陆的机会,体制外会把你扔一边,没人管。”

至于你最后想拼一把冲体制,亦或是继续呆在体制外,我都真心祝福你。只要多年以后,你不会后悔便好。

**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导演,《我的才华不是拿来取悦你》作者。微信公众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

知乎用户 科力普省心购 发表

去年,一张杭州余杭区的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就曾引起了热议:其中八个街道办事处的录用人员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甚至是博士。

为什么优秀的人乃至顶尖学府的人都开始选择在体制内奋斗了?

而那些曾经一直和父母对抗不愿进入体制,渴望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的人,又怎么突然调转方向了?

其实如果认真了解杭州余杭区招聘就会知道,他们主动到清华北大定向招聘高层次人才最早始于 2017 年,主要考虑是基于整个余杭的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治理工作繁重,以及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当时为清华北大一共提供了 100 个岗位,最终有 76 人报到。

也正是那两年,余杭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一举超过工业重镇萧山区,成为浙江区县经济发展的状元。

由此可见,清北硕博到余杭区的街道办工作,虽然的确属于基层,但却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端最为前沿的核心地区之一。这些街道办的规划、管理,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并不低。对相关应聘者而言,这不但是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更是一个在高质量、高水平环境下学习、提升的机遇。

归根到底,无论怎样的工作,都是个体和平台的相互成就。对这些带着名校光环的基层干部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务实工作、认真思考,在这一平台上展现才华、真正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厂光鲜背后的代价

从去年以来,关于 996 福报、大厂花式裁员、资本冷血压榨的戏码便轮番上演,争吵不休。

拼多多女孩的倒下,更是又一次揭露了资本家真实的嘴脸。

比如:无止境的加班,通宵全员加班,即便没有自己的业务,下了命令就得执行;公司非常不信任员工,补卡都需要 HR 查监控来执行;取消灵活的吃饭时间,像喂猪一样卡点进食禁止 12/18/22 点之前到取餐室等。

这也让大众对于大厂的种种美好幻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洗礼。

刚毕业总是心比天高,然而大厂繁杂的业务线和众多的部门决定了大多人的 “螺丝钉” 体制。梦想被击碎,跌落谷底后却也不一定能够绝地反击,随之而来的还有疯狂的加班和内卷。

身体每况愈下的焦虑,35 岁无法升管理层的恐惧、一线城市无法落脚的漂泊感,逐渐成为大厂员工无法逃避的问题。

最后不得不面临一个对自我打击之深的难题:承认平庸和现实。

大厂已然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选择

去年疫情之后,一个现象更加明显了,很多朋友陆续辞职回家考公务员,其中不乏毕业后漂到北上广深谋发展的朋友。这些大部分都是上大学时班上的积极分子,毕业的时候带着一腔热血闯荡江湖。

连他们都对现实 “缴械” 了,向我们这样大把的普通人就变得更加焦虑,不知何去何从。

有朋友说的对 “优秀的人去体制内其实是好事,品学兼优的人去考公务员,公务员系统越来越好,这样国家才能越来越好。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也不用太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其实真正的焦虑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尤其是连接身边人的从众心理。

体制内的稳定和待遇好,互联网大厂的剥削和紧张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加剧,把这些无限放大化了,作为我们个体来说总被信息化所裹挟的。

不仅仅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的慌乱,还有我们害怕试错成本的慌乱,但其实人生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对与错。

体制内体制外并没有什么选择上的对错,只有适合自己与否,很多朋友看到大家都选择考,就觉得那是一个必须要去的好地方,于是假模假式买点书说是准备考试,但是其实内心完全没有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没有规划。工作也不认真,不工作时看书也不认真,最后班也没有上好,编也没有考上。

选择没有好坏,重要的是选择之后你为你的选择而做的努力。

科力普省心购是晨光集团推出的中小企业办公用品直销网站,直连工厂,扁平供应结构,严格品控,针对中小型企业采购习惯,提供简单高效的专业服务;是量身打造的专属中小企业采购人的企业采购平台。

知乎用户 秘书哥 发表

年轻人想去体制内,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是体制内稳定。大家都知道,体制内的稳定是一辈子的,只要考上了,今后就不用担心失业,一直干到退休,不用担心被老板炒鱿鱼。这也是体制内的最大优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就是冲着体制内的稳定去的,体制内就像一个避风港一样,无论外面的就业形势怎么样,里面都很平静。

比如去年的疫情,很多人都失业,没有收入来源,而体制内就旱涝保收。

二是体制内福利待遇好。体制内的收入在当地一般属于中上水平,虽然也不算高,但至少能够保证衣食无忧。加上有其他各方面的待遇,比如公积金、医保、年终奖等,综合算下来,收入待遇并不算太低。

现在,很对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外面找工作的话,工资可能就二三千元,高不到哪里去,体制内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像我们这边刚考上的公务员,每个月工资有 4000 多。

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现在,大学每年在扩招,每年的毕业生都很多,就业压力大。很多年轻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缺乏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而体制内人人基本上都可以考,所以他们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考体制内,自己也只有考体制内。

我是杨阳,体制内工作 8 年,对体制内比较熟悉,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我交流,知无不言。

知乎用户 天下 发表

主要原因不是体制内多么好,而是体制外太烂了。

什么 996、251,什么兄弟论福报论,什么输送人才优化结构,什么狼性文化奋斗者协议,什么赶走患癌员工,等等。

这些还是体制外前几名的大企业搞的,这些企业起码工资给的多,也确实对个人发展有帮助。对那些恶心人的幺蛾子,员工看在钱的面子上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毕竟能在这些大企业稳定干个十几年赚的钱比大部分体制内一辈子都高。

问题是这些大企业在体制外是少数,更多的是那种五险一金都交不全或者按最低交甚至不给交的企业。

是那种底薪两三千其余都是绩效奖金但是发多少发不发全看老板心情的企业。

是那种半死不活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知道哪天就倒闭工资能拖就拖的企业。

是那种把你剥削完了还让你感恩让你体谅领导苦心让你和公司共渡难关的企业。

是那种业绩完不成要被指着鼻子骂要自愿跪地上爬行要互相扇耳光的企业。

跟这些一比,互联网大厂搞 996 真的都算是福报了。

以前经济好的时候,老板吃肉,员工能跟着啃个骨头喝点汤,自然看不上吃馒头咸菜的体制内。但是现在经济不好,不少老板都只能吃馒头了,员工只能啃窝头甚至红薯。

疫情一来,很多人干脆都断粮了。

这时候发现公务员事业编还是能吃上馒头咸菜,并且能一直吃到老吃到死。

所以想去体制内的就多了。

早几年喜欢在知乎上发声的用户里边年轻人最多。大部分是学生或者毕业不久的人,未来有无限可能,推崇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或者高管精英,看不上体制内的仨瓜俩枣。

但是现在这批人长大了,经历了社会的各种毒打,遭遇了疫情啊贸易战啊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看到了乐视 ofo 等众多知名企业的楼塌了,同时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父母逐渐老去,经历了自己或者至亲的生老病死,绝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壮志豪情,只想安安稳稳地生活。

我在国企私企都干过,现在是公务员,私企算纯体制外,公务员算纯体制内,国企算半个体制内。

第一份工作的是个三线城市地方小国企,基本属于国企鄙视链最底端了,但是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没背景能力一般的普通人而言,依然是个不错的工作。

问了一下之前的同事,工作四五年了,现在一年全部到手十一二万,公积金一年两万多。有补充医保,看病买药很少花钱。管两顿饭,中午四菜一汤。发各种生活用品。

之前效益不好的年头可能会少发一些奖金和补贴,但是第二年一好转会立马补回来。我是因为觉得工作太没技术含量没有升职希望且该行业一直走下坡路说不定哪天会下岗所以辞职的。

离职时还没发的绩效后边都按时给了我。

这里提一下五险一金,国企一般是按照全额基数最高标准交,私企则能不交就不交,能少交就少交。当然我说的是一般情况,国企也有血汗工厂型的,私企也有胜过国企的。

第一份工作期间,曾经和两个在私企工作的朋友聊天,我们到手工资差不多,甚至他更高,但是税前工资我却远高于他,原因就在于五险一金。

比如说我税前工资一万,扣 1000 交公积金,单位再给交 1200 公积金,再扣一千左右交养老和医疗,单位再给交至少两千,不过这部分钱自己看不到。不考虑税,到手八千。他税前九千,公积金扣一百多,养老医疗扣三四百,到手 8500,看起来他工资高五百,可是呢,我公积金每月两千多,他公积金两百多。何况我还有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

这里提一下五险一金缴费基数是你的上一年总税前收入除以十二,不是你的月工资,更不是所谓底薪或者基本工资,这个总收入包括所有奖金绩效福利补贴等各种名目的因为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钱。现实中,私企能把月工资当基数的已经是良心企业了。

第二份工作是个几万员工的上市私企,工作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存不下钱。看着月工资比国企高很多,但是什么都要自己花钱,不管饭,五险一金交的比国企低不少(但是在私企里边已经算高的了)。过年过节几乎不发东西。办公用品领用管的特别严。

公司鼓励加班,正常是五点半下班,我到点就打卡走人了,但是发现其他同事基本都六点半甚至七点才走,哪怕没事干在那歇着也不走,就是为了月底统计工作时间能得到领导的称赞。(我的岗位比较清闲。)

当然了,只要你好好干能吃苦,升职加薪确实快,比我早来几年的 90 后双非本科女性,月薪最少的也有一万五,高的三四万,平均在两万左右。

但是员工流动性特别大,在国企很多人可能是半辈子的同事,在私企能当两三年同事就是时间长的。大部分人就是趁着年轻多吃苦赚钱然后干不动了回老家结婚生子。

当时的我很恐慌也很迷茫,恐慌在于我不适应这里的游戏法则,不知道这种工作呢做多久。迷茫在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

说起来我还压根没有遭受什么毒打,就害怕了。以前觉得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太没意思,后来发现一眼望不到头太可怕。

之后侥幸考上了公务员,又有了当初在国企的感觉,还更加稳定,不用担心企业破产自己下岗。并且更加适合我这种家庭普通又不会搞人际关系的人,毕竟国企里边关系户遍地,公务员逢进必考相对规范。

知乎上有个问题,就是用大额现金换你的公务员工作愿不愿意,价格从一百万两百万一直涨到了一千万。

我的看法是,如果要是能允许再考公务员,那么两百万我也愿意换,我觉得自己还能考上。如果不能考,一千万也不想换。

别说什么一千万就算什么不干买个理财一年也有几十万利息。社会是一直发展变化的,当初的巨款放现在可能只够吃顿饭。八十年代很多万元户觉得自己一辈子不用愁了,结果现在呢?

所以一千万再过几十年有可能只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块了。

当然了,我是在一个公务员收入排到全国前列的城市,要是换成我老家编制我肯定毫不犹豫要一千万。

话又说回来,公务员不管在哪里,收入都是当地中上游水平,不能老拿内陆小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比。

知乎用户 老蒋文库​ 发表

年轻人热衷于选择体制内的工作,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 4 个:

1、体制内的工作优点多。

体制内的工作,大多数是国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薪水一般处于地方中上水平,优点十分明显,有正规编制,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一般不用担心失业,退休待遇有保障。

2、体制外的工作竞争激烈。

国内年轻人口众多,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每年仅新毕业的大学生,就有 800 多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年轻人想要在体制外,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竞争压力是蛮大的。一个好的工作,往往有很多个人参与应聘竞争,成功入围的门槛越来越高。

3、体制外的工作压力也很大。

体制外的工作,不论私企还是外企,年轻人进了这些企业,业绩考核压力是不言而喻,加班也是常有的。

4、体制外的工作不稳定。

体制外的工作相对不稳定,可能会被裁员,面临失业困境。体制外的工作还有中年危机,很多工作岗位,员工超过 35 岁,一旦失业了,就很难再找到同等条件和待遇的工作。

写在最后:

体制内和体制外,总之各有优缺点,如果你求稳,就选体制内,其实看下来,体制内还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我们年轻时都以为自己能有一番大作为,其实会慢慢看到和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选之子,佼佼者只是少数,平平淡淡,稳稳当当才是常态!

知乎用户 金角大王回来了 发表

1. 性价比高

互联网工资多高呀,但 996 多苦,一不小心就一天两万的 ICU;

按照小时工资、工作强度、工作氛围、旱涝保收来对比看,体制工作也未尝不是个高性价比的工作。

2. 佛

说到佛,可以是主动佛,也可以是被动佛。

主动,指的是不差钱或是不想过分的被工作绑架生活,工作只是朝九晚五的惯性动作,更多的想过好自己的生活。

被动佛大概是反正房子车子这么贵,我买不起不买还不行吗?租房也能住,百来万的公车地铁也很香。

3. 需要个人空间追逐爱与自由

00 后相较于 90,似乎更多的关注自我,更加洒脱。离职可能只是因为不喜欢、想出去玩。

对一部分人而言,体制内工作意味着大人眼力的好工作,自己是个有正经工作的人。

但工作之外的,人家可能还是百万博主、微商好手… 外快赚的飞起~

知乎用户 站在云端的你 发表

你要想想在那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了保住就业,我们做了多少工作。

但是我们的工资要按时足额发放是写死在公务员法中的。财政欠谁钱也欠不到公务员头上啊!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想去体制内工作,未见得就不想去体制外工作。国外也有体制内,有警察,有政府官员。我看过一个美国电视剧,里面居然有警察世家,祖孙三代都是警察,中国可能都不存在警察世家。

先去体制内工作,视情况找机会跳到体制外工作,也许是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所有落后国家要学习的经验。

先在体制内找一份低薪工作,趁机有一段时间积累工作经验,学习有用技术。同时对体制外进行观察,并估算自己是否能适应体制外。

体制外的特点就是高强度的优胜劣汰,不可能只有胜没有汰。我认识的体制外的人,有胜的 (赚了几千万几个亿的),也有汰的。汰的人,几十年前就反复认为自己行,自己能发大财了,经常见到他,他就说最近有一个大项目,多少个亿,很快就要成了。但是还是没成。那真不如体制内混到退休。

我现在在西安这个体制内企业,已经有不少人跳到体制外工作了。

在体制内这个平台,先拿着低薪,稳当过着日子,多了解体制外情况,同时评估自己,一旦体制外,将会是胜?还是汰?了解了情况再作决策。

知乎用户 居居侠 发表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出现问题了。

社会的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一个个经济主体创造的。经济主体本质上是人的劳动创造。

但当有生力量都去参与社会分配(体制内)而不是社会价值创造,那么谁来创造社会价值?

要引起反思的有很多方面。

比如资本家要求劳动者 996 是否合理?年初的 pdd 买菜员工猝死曾引起热议,大厂员工猝死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资本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这个诉求和劳动者自身权益最大化的两者矛盾中,是否能找到平衡点?

劳动者首先是满足生存需求,其次才会去选择自身劳动价值的实现需求。

当生存需求难以满足(衣食住行),劳动者势必会调整战略,重新做出选择。

很多人就选择了体制内。

体制内的优势,其实是和资本家的劣势成对出现的。所以骂体制的也好,夸体制的也罢,都没有错,全看你是拉了田忌赛马里的哪匹马。

我以前回答过很多体制内的好处,原因是本人实践得出的结论。当然这个实践是有局限性的,就像每个实验都要控制前提。我这个实验的前提是:普通学历,普通才干,普通还偏差的家庭背景。

985 的人才,在北上广跻身不成问题,年薪百万不是梦;富二代的实力,自有广阔天地拼搏,对王思聪来说一个亿只是小目标。对于我这种平凡普通的人来说,体制内是个安身立命的好去处。

江河湖海,都是兄弟,管他蛟龙还是虾米。

知乎用户 纪海航 发表

感谢诚邀。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省部级干部… 普通人奋斗的极限能到处级干部就不错了,北大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进体制,公务员,老师,医生,永恒的最有保障的三个职业。剩下的是国企央企,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最好,当然还有人事代理,国有企业里还有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铁路,五大行,当然还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务员编制,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中国烟草,一个不参与世界五百强排名的企业。很多人说不愿意年轻的时候做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可试问,一眼望不到头的工作你能做的了吗?在中国,富二代,官二代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世家,这类人奋斗的目标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权,是为了社会地位和阶级的改变,是为了下一代更好,造就一个世家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做创一代固然是最辛苦的,当然这是为了整个家族,普通人能上升一个社会阶层就很不错了,很多人觉得培养一个高考状元需要高中三年的努力,殊不知毫不夸张的讲,至少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知乎用户 李小转儿​ 发表

最近我总是跟我妈说,她这个年纪,国企退休的人,是最能享受到中国社会制度红利的一批人

她毕业以后就在矿务局工会工作,后来矿务局改成了矿业集团,50 岁内退就不上班了,今年正式退休,退休工资足够在我们这 8 线城市过的很舒服了

往上说,我姥姥姥爷那辈人,两个工程师,现在退休待遇是很好,但是前半生跟着国家颠簸,可以说经历了建国前后一直到现在每一个社会阶段

往后说,我这辈人,什么都要靠自己,在社会上漂泊了十几年,现在经常想的一件事就是:要是当初听爸妈的话找个单位上班现在就不会这么累了

年轻人不傻,但凡是上个几年班,都能看出来这里面的剥削本质,要么你就自己干,吃喝靠自己,要么你就甘心被资本剥削着这么忍耐下去,最后能得到什么呢,资本的金字塔,塔尖的位置就那么多,都想成为塔尖上的精英那是不可能的,大部分人最后依然是金字塔中下层的沙石,当然了,你要是依然还能被鸡汤和资本给你画的大饼感动和激励,那就当我没说

资本利用完你了,你就是渣滓,而体制内不一样,哪怕你一辈子就在自己的岗位上碌碌无为过到最后,该有的待遇一点不会少,体制内不会天天给你打鸡血,不会早上要在店门口做脑残早操,不会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团建项目

体制内给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严

而好多中国人最看重的,恰恰就是尊严,或者说面子,关键体制内的面子不是虚的,哪怕你就是个小小领导,大部分老板见你依然也要恭恭敬敬的,就不说一般人了

资本在体制面前,不值一提

知乎用户 电动橘猫 发表

问题建议反过来问:为什么过去三十年,年轻人居然不想去体制内工作?

古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49 后到改开前,吃商品粮的,哪个不是农民羡慕的对象?

-———————————————————–

我们可以把古代的集权制社会,简化为管理者与生产者的关系

这里的生产者,包括士农工商中的农工商;管理者,则包括古代的官吏,与协助官吏治理,掌握生产秩序的乡贤地主

管理者掌握了武力,提供了秩序并收税,能决定生产者的生死(不信且看胡雪岩),故而理所应当地,过的比生产者好

不过,由于优渥的待遇,管理者的群体会越来越大,拿走的资源越来越多,使得生产者不堪重负,而生产力的提高本质由技术驱动,会相对缓慢。管理者的顶层,就需要发起改革

第一种方法,是增加监督,鞭策生产者生产,比如苏联大生产运动

但是,增加监督,本身也增加了管理者数量,同时上限也受限于劳动时间。所以:

第二种方法,就是裁撤管理者的数量并短期压制剩余管理者的待遇,比如**国企改制**

但无论如何,提供秩序和收税的部门,永远不会被除外

最后,如果这两种手段都失败,活不下去的生产者就要起义,也就是历次的农民起义

在农民起义中,破坏的旧秩序越多,洗掉的管理者越多,新政权诞生时的管理者就越少,管理者数量增加到阈值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 “大乱大治

而过去三十年不以体制为尊的现象,不过是实践了第二种方法,压制了管理者待遇;同时,由于改开与信息革命,生产者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得以大幅提高,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短暂假象罢了

按这个逻辑,我也神棍几句,留待未来验证:

大乱大治,国祚绵长

除了那些现代的 “盐铁司”,国企会越来越像私企——其实制造业国企,已经和私企没啥差别了

即使是现代盐铁司和政府机关,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包

必要的时候,医生和教师的利益,也未必不会被牺牲

但是,提供秩序的公检法与收税的国地税,核心岗位会稳如磐石

知乎用户 江枫向晚 发表

就拿请假来说吧。

我三叔在我老家县政府,体制内。我在省会某电力公司,体制外。

我俩报的同一个驾校考驾照,一起考的科一,我考科二的时候,我叔科三考完了。

体制内请假,方便啊,说一下打个招呼就行了,后面该补什么流程手续慢慢补也是允许的,工资补贴奖金什么的,一毛不少的发着。

我请假??? 年假就三天,科二用完了,考科三就要请事假,请事假就没有满勤,没有满勤 - 300,还要扣除当天的补贴和基本工资,然后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找主管,找经理,找老板,层层审批,走完这个内网流程,快的话一天,慢的话一周。

关键有时候还不批,你说够不够呛。。。。

这还是考驾照,要是红白喜事或者生病之类的…… 体制外的无情,资本的无情,会让你铭心刻骨的。

所以,努力进体制吧兄 dei!

知乎用户 小缠生 发表

1. 每天必须四次打卡,漏一次按迟到算,迟到三次算旷工,扣一天工资。

2. 说好单双休,默认 1-1.5 天休班,休班需要看领导心情。项目急按单休,再急不休。

3. 日常 8 小时工作制,默认 9 小时工作制,走早了次数多了,领导会找你谈话,认为你工作不充足。项目急,按 10 小时工作制起步。

4. 工资与付出不成比例,大体是外卖员平均工资的 1/2,基本上跟别人聊天,没有认为你的工资是尚可的,五险一金按城市最低比例交。

5. 社会地位比较低,主要还是薪水的问题。工作地点在郊区,以后跳槽还在郊区,永远都在郊区做厂狗梦。

6. 没有任何人脉。不从事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行业,社会上谁会需要你给他打铁,画图纸。

7. 有些人混的很好,但还有一些人年龄越来越大,发展不仅不好,依旧还是累死累活。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在这你爱干干,不干滚蛋。我想有些领导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总结: 以上描述会酌人情增减,咱说话尽量戾气少一点。即使这么久没工作,家里蹲着,但再也没想过回到大国重器行业。

更详细,更扎心的点我没有提,因为行业共性没那么多。

体制内的好,到相亲市场就知道了。相亲市场,不仅仅是感情,更多的是一个人综合性质的评判。

知乎用户 Hugo 发表

古人云,贵贱在于位。在中国这个人多到要计划生育的社会,没有一个好的身份,是可以受到很多磨难的。

慢慢人们就会发现了,身份是决定阶层很重要的一种东西。如果眼里只有钱,目光太短浅了。

知乎用户 沐九哥 发表

体制内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慢慢悠悠的寻找自己的路。如果你在体制外,你需要多一道流程,就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找到自己的路。留给你找出路的时间并不多,并且寻找的过程中会不消耗无形成本。

一个人在前面小半辈子,都在干两件事,一件是我应该要做什么(了解自己),一件才是怎么干这件事。

第一件事可能很多人就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比如十年时间不断频繁跳槽,换工作,换行业,没有主旋律和中心点去围绕。当把你仍在体制外,就需要做好这个准备,你面临的是多少人的竞争,没有人束缚,没有人管教,甚至没有路。

所以当公务员的稳定,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没有错,甚至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创业者和上班族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要让自己人生更有主动性。但是一片浪花扔在海里,想不随波逐流很难,不过有一种可能性。

就是拥有超强的个人能力和意识,一己之力汇集其他小浪花,形成一片小浪,从而改变了流向。

这就是在社会上脱颖而出的缩影。

如果没有强烈自我的意识,没有严格自律的行为,那么终将成为随波逐流的小浪花。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出来,找一个稳定的大海漂流摸鱼不是更好。

2021 年,物价飞涨,原材料上涨了接近 30%,部分原材料上涨 200%。我们手里的钱,正在快速贬值。职场也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公司招人不好招,找工作的人也不好找。漂流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守住你的场,你的产品,你的工作,抗风险成为了今年的主旋律。

知乎用户 長林 发表

因为相对的 “自由”,有保障。

当你的家人、家庭、个人事务等工作外事宜突然集中爆发,你会发现某些时候,体制内的单位是你强大的依靠,甚至是最后的依靠。

以上。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人间迷惑行为!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上千人去竞争一个基层公务员岗位,

一个能考上这种公务员岗位的人,必然是才智过千人,不愧为人中龙凤,

那么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当这个完全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基层公务员?有千分之一级别的才智,随便干点什么不能成功?

知乎用户 普通青年 发表

因为体制内真的就是还不错啊。

在体制内工作,至少可以有尊严一点,不那么被压榨。

你可以选择做咸鱼,体制依然可以保护你,你也可以奋斗,体制会给你进步的空间。

在体制内,老同志一般比较被照顾,不会出现体制外那种把不中用的老人辞掉的现象。

就算单位的许多人都瞧你不顺眼,体制也会保护你,不会出现 “为了公司利益把你开除” 的事情。

不用整天提心吊胆的担心业绩没有完成,不用担心今天是否惹了领导生气,不用担心今天某个同事是不是委婉的表达了什么。虽然有很多体制内的工作者也很忙,忙的焦头烂额,但你依然不必担心会因为工作没有做好而被扣发工资甚至开除这件事。你需要愧疚的是,为人民服务不到位。

都说体制内想进步,需要人脉,需要工作能力,需要搞好同事关系,然而在体制外,不是这样吗?

所以体制内,总的来看,还是可以的。

固然,许多地区的公务员赚钱没有企业多,尤其是发达地区,然而,中国的不发达地区还很多,甚至你会发现,中国经济最好的广东、江苏,还有闽北和苏北,中国不只有北上广深,也不止有那些二三线城市,更多的城市在网上是没有存在感的,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在网上从来都是被忽略的,中国月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人还有 6 亿。

而体制内,绝对是可以让你过上,可能不富裕,但还算体面的生活的。

所以,年轻人来体制内,不也是挺好的嘛。

知乎用户 公考系超哥​ 发表

体制跟体制差异还是很大的,A 地 gwy 可不等于 B 地 gwy。

说白了大家真正想去的是长三角珠三角、二线省会等城市的 gwy 或者事业岗。

再者,也不要说越来越多,师医公自古以来就很香

我妈 90 年代最顶尖的一拨读了什么中专走教师路子,那时候可比 gwy 香

稍微中产的亲戚都是医生、水务集团等单位,比不上经商的大老板,比普通打工一族还是强多了。

目前兴起来的考公热,不得不说一些现实问题。

一、高考扩招应届生越来越多

不论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海龟档,求学生涯结束都要进入到就业环节,好的岗位就这么多,好的企业、单位也就这么多,这就必须要竞争,要有一个合适的选拔制度,比如说证券业人家就只认这几所学校,律师业如此,互联网行业也如此。相对来说公考的制度给了一个公平的求职机会,大家都是同一个起跑线,并不是名校生一定有优势。

加之,现在的应届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心态,对就业缺乏了解,考研考公都是有从众跟风心态。其次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渠道,对世界对社会的运行逻辑了解有限,父母亲戚视野有限能提供的信息有限,因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合理,不明确,只能踩坑。再者是目前的就业市场高度集中在某几个大城市,年轻人的就业倾向是大城市、写字楼、白领,这个不展开说,借用习大大的话就是我们要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大国工匠。

二、后疫情时代就业压力增大

疫情之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持续的,这个不是内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结构化转型期,简单说就是你的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品牌问题。现实的问题是,确实很多企业缺人,另一方面又很多人去竞争某一个热门岗位。好的就业机会就那么多,有句话怎么说清北上桌,XX 等着喝点汤。能够高质量容纳这么多就业的岗位有待创造,这离不开我们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很多产业同样缺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工厂,但是很多的应届生是看不上的,这个时代做技术的回报是有,但是前提是你得在风口技术行业。

当然,医生这个行业从投资回报率来说,我向来是支持、鼓励普通农家子弟去选择的,医学的门槛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投入,付出的。但是门槛越高的东西价值更高。

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说白了体制的待遇就这么多,待遇高的也就是这么几个地方,但是从性价比而言高收入的地方高房价也是看得到的。那为什么还是很多人愿意冲体制。无非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都是厌恶风险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运行的越精密、分工越复杂,内在的风险矛盾越高。趋利避害固然是人的本性,没人希望 35 之后被企业开除然后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归根到底这是一种 “本领恐慌”,很多人认为反正做 gwy 也不需要什么技能,反正就拼命考,考上了这个饭碗管一辈子。相对来说,他们不愿意去培养自己一项可以让自己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疫情是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这种焦虑在群体之间传播,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人在参加公考,参加人数不断创造新高,分数更是水涨船高,据说省考已经出现了 170+,考研 400 + 已经屡见不鲜。种种现象加剧了应届生寻找到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庇护所。

同理,很多刚毕业 1-2 年朋友,社会给自己上了一课,职场无处不在的 pua、潜规则,甚至比体制更加不透明和不讲规则,某些人也无法适应职场森林法则,只能继续努力考公。因为现实教会大家泯灭了所谓的成功幻想,生活终将是归于过日子,而你的寒窗十年,跟别人几代人的铺垫相比较真的不算啥。工资只是出卖劳动的报酬,跟财产性收入的增值速度、天花板比起来,差太多。因而,体制稳定的现金流是你抵抗未来人生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你有了压舱石才敢上杠杆。

四、机构扇风火更旺

机构应该带个引号,不是特指,确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微机构,在炒热考公。

一个是动则全包 20 的收入,很多私企都比不上。真这么好,没看到人人考公?理性、辩证看待 gwy 这份工作对自己发展的利与弊。

二个是动则私企如何如何,要知道最活跃的创新要素恰恰就是市场主体,私企也不是大家说的这么可怕,很多人不过是在逃避。难道你是报着一辈子打工的心态去企业的吗?

三是只讲好的不讲坏的,典型的营销策略,在广告里面有的只有你想听到的东西。

在此,也以过来人的身份谈一下感受,仅供参考,希望各位兼听则明。

1. 体制很大,很宽,很广,师医公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纠结一定是 gwy,如果你是技术性人才,去事业单位,国企,高校,科研机构走技术路线也不错的。

2. 体制看平台,起点很重要。不要为了上岸而上岸,在哪里都是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有价值。

3. 别让自己本领恐慌,人生在世,一定要有自己的擅长的东西,要舍得投入精力。

4. 体制吃不吃背景?我只能说有人指路,引荐,背书等自然是比小白快。

5. 体制到底待遇如何?珠三角待遇确实好,但是每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并不需要靠工资。

6. 如何看待领导?体制内,人事归组织部管,你不是私兵

7. 体制内如何做事?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遵循基本的逻辑,金字塔原理之所以可以称为原理,是因为其具有普适性,在学生时代就要好好锤炼自己的做事能力和精神意志。

有空再谈。

知乎用户 豆芽豆包 发表

我算是二八原则的忠实拥簇,特别肤浅的认为社会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普通人,平凡的人。另外百分之二十,就是世俗意义上的社会精英和社会底层。

分类来看。

社会精英,之所以叫精英,就是人家不管是在体制里还是在体制外都可以混的风生水起。这些怀才的人,就想怀孕一样,显怀是早晚的事。

社会底层,有能力的不会想着进入按部就班的体制里,每天想的肯定是怎么突破阶层,怎么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能力不足的又够不着体制的门槛,只能每天储备、每天积攒,期待厚积薄发。

剩下百分之八十的人就是普通人、平凡的人,搞专业研究吧,搞不了,选自主创业吧,没胆量,(此处省略好多字)生活总要继续下去,然后工作稳定、收入中等、福利待遇完善、有一定的社会社会地位的职业——公务员就进入了大家视野。

又想到另外一种二八。

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在大城市打拼,这里的大城市可能比较严苛,就那几个耳熟能详的。大城市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赤身裸体的碰撞,撞出诸多激情和火花,再加上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公务员收入稳定反而因为它的固定成为了缺点。**但是,我道听途说,大城市公务员各项福利待遇也是很高的,咱没有切身感受过,所以不作数。

还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生活在中小城市,工作机会相对较少,加上思想相对传统,然后工作稳定、收入中等、福利待遇完善、有一定的社会社会地位的职业——公务员就进入了大家视野。

我之前回答过俩问题,准确的说是一对。体制里的女生是不是不好嫁、体制外的女生是不是不好嫁。先不说题目合不合适、回答的质量好不好,单从提问内容来看,大家对进入体制的认识就可见一斑。

最后,我分享最近的一个段子。

因为疫情,微博同城上有一个提问,在我们城市,年薪二十五万+的私企员工和公务员,你会选择哪个当伴侣?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很凑巧,选择率也是二八,公务员高票当选。

知乎用户 遥想当年 发表

因为当代年轻人没那么好忽悠了……

我在一家私企里待过,还记得当年老板给我们画的大饼:我们公司前景咋的咋的,赶超谁谁谁指日可待。以后发展起来,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哦,不,都是元老级人物。还说了一堆以后要分股份给我们的骚话。

当时听着确实很热血的呀,然后决定要为公司冲锋陷阵,公司在我在,公司亡我… 哭!

于是乎,加班熬夜干起来,重担难活挑起来,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这是 996 的福报!五险一金要不要无所谓,我爱公司…… 未来的股权。

然并卵,一年公司扑街,还欠我们一堆员工的工资……

之后几年,我辗转去过几家公司,越来越觉得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庸的人来说,社会真是风雨兼程、坑大如斗。

于是乎,我想要不抱抱国家的大腿试试?之后就侥幸考进了体制。

说实话,体制内也越来越累,也有坑,最大的坑就是吃不饱饿不死晋升难。

但至少头顶有把雨伞可以遮风避雨,旱涝保收,对越来越多的佛系年轻人来说就是最大的福利。特别是很多小企业受到疫情冲击活不下去的时候。

其实年轻人往体制里挤并不是好事,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财富,但是对于佛系年轻人个体来说,躺平,也是一种选择。

平时有事加加班,没事摸摸鱼,平凡人该有的慢慢都会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累啊。你看到的可能只是朝九晚五,泡杯茶拿张报纸看一天的工作。没有看到的是,熬夜写材料写到头秃,做表格做到四点多,早上八点接着上班,领导还各种问进度,觉得你做的慢。

你只看到双休日,各类法定假日。不知道的是,越到法定假日上级来的文件就越多,而且还总喜欢到节前一天才来。就拿清明来说,我们单位周五一早上接收上级来文 13 份。清明节上山祭扫禁令、冬春季森林防火,清明节集中人员疫情防控,返乡人员疫苗的种植等等…… 文件发下来就要去执行,就要有人值班,所以约等于没有假期。

知乎用户 体制内生存指南 发表

直白的说,只有体制内,才有人情味!

体制外不出点事,你都不知道私企的心寒;体制内不出点事,你不能深刻感受党的关怀。很多人吐槽,说公务员月工资低,只有 3000+,这是实话,但是你去了解年收入,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我所在的二线城市,科员大概到手 12 个 W 左右一年,还不算公积金、工会等隐形福利。

再和大家说个正事,我朋友打球不小心摔断了腿,请一个月的假,领导没批。领导批了三个月,理由是伤筋动骨一百天,期间工资照发。在体制外,你请一个月假,有可能老板就会让你卷铺盖走人。

年轻总觉得世界遍地都是黄金,等挨了社会的轮番毒打,你就会发现,体制内有多香。

知乎用户 飞得有个名儿 发表

因为体制内是真的香,也是最让员工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地方。我刚上班的时候,进的是一家央企,一入职立刻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按最高档次缴纳五险一金,并且提供职业年金和补充保险,还有车补、采暖补贴、节日和生日的各种福利,工资水平仅比转正略低一点,此外公司管饭而且提供宿舍,在外面住的话上班也有班车;头半年是实习期,主要内容是培训,并没有实际的工作任务,但是公司还是正常发薪水,年底的时候还给了半年的年终奖;入职前两周是公司总部的培训,把公司最大的一个会场给我们使用,由公司各个部门的部长级别负责人来进行专门培训,介绍企业文化、公司架构、技术创新和业绩水平之类的,还请外面的团队进行培训,包括初入职场的心理疏导、职场礼仪、软件和公文写作学习,同时还有各种团建的活动,包括小型运动会、文艺汇演和欢迎晚宴等;接下来两周是分公司的培训,由分公司的各部门进行专门培训,主要是公司具体的一些部门业务方面介绍,分公司的大 boss 会跟每个新人都交流两三个小时,进行谈心,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分公司还为每个新员工分配了师父,签订了师徒协议,并给每个人制定了单独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轮岗,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质量部门等都会涉及,能学到不少东西;各种活动也非常丰富,唱歌比赛、跳舞比赛、还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赛等,还有各种参观活动、志愿活动,此外工会的姐姐也非常 nice, 总是很热情地给单身狗介绍对象;入职的时候,公司还给配发了新的电脑和设备,给每个人发了一年四季的工作制服和鞋子;因为公司很稳定,所以员工之间都和和气的,对新员工就像对弟弟妹妹一样,领导也很照顾新人。总的来说,如果想很舒服的过一生,体制内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知乎用户 大隐者的深度影评 发表

我不想从逃避竞争、追求安逸的角度去评价那些年轻人。

我们以美国为例,来分析体制热的内在逻辑。

1、议员不赚钱,甚至还要花钱,为何趋之若鹜?

每个议员背后,都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利益体。

议员对政策的支持或者是推介,都意味着某个群体将受益。

权有了,也就贵了。

有贵了,权就来了。

2、不谈政治,富不过两代

风来了,猪都会飞,那么去哪找风呢?当然是体制内最先知道风在哪。

弱者之所以弱,就是对事物的看法都是依据自己的粗浅经验,臆想出来的。

有刚精会提,你看人家雷军,你看人家谁谁谁,是靠体制吗?

可问题是,你真把自己当雷军了?怎么就不知道自己半斤八两呢。

仿佛一提体制,就是官本位的象征。

其实,地球哪个地方都一样。

灯塔也不例外,大家族进华盛顿,一般家族做州绅,只有每个时代,离风口近,这个家族才不会衰落。

简单的借鉴了一下美国,再来分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现在流行一句话,中产阶级最焦虑。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只富了一代。他们依靠才智,借着风口,几年的时间,就在魔都帝都买了房,甚至好几套。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风口,不常有。

房子现在是财富,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

纸币现在的流动资产,十年贬值多少?

股票?把钱放收割机里面?

所以,现在对孩子烧钱搞教育最猛的就是这些中产阶级。

因为他们焦虑,这一代走大运起风了,下一代可没这好事了,怎么维持自身的阶层呢?

这是个大问题。

再来说说体制内。一些人往里面奔,而且都有背景,人家傻吗?一个月几千块钱,人家不知道吗?

那为什么呢?离风口近。

时代总在变化,行情总在变化,只有保证无论在何时,能拿到低息贷款,能拿到一手货源,能有人脉做通路,才能旱涝保收。

赌场根本不在乎赌客赚了多少,赚概率的钱,才是世间最长远的事情。

剑走偏锋,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是很小的一个角度,欢迎讨论。

知乎用户 团子 发表

因为体制内是适合大多数普通人,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用相对较小的代价获得健康,稳定,幸福的生活。

刚毕业或者刚步入社会,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对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幻想的,觉得生活是灯红酒绿的波澜壮阔,工作是杀伐决断的竞技场。

男孩子幻想自己是职场精英,女孩子幻想自己是都市丽人,出入高档写字楼,年薪动辄百万,不定期全球出差,偶尔三亚海滩度假…

但实际上,可能你找的第一份工作,在拥挤逼仄的写字楼里,你的职场不过就是一平米的办公桌。

工资可能比体制内的高一点,但五险一金是很难交全的,丰厚的年终奖金也和你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工作的强度密度可能是体制内的几倍。

都说私企小公司更锻炼人,实际上就是老板为了节约用人成本,一个人当三个人使唤。

老板恨不得把你的每一分钟安排的明明白白,偷懒摸鱼都要谨小慎微。

每天做着大量琐碎无聊的杂事,还要干好本职工作任务。

等待你的是无止境的加班,还有被压榨的周末双休。在省会城市,单休,单双休可太普遍了。

加班工资?不存在的,老板没让你感谢他给你成长锻炼的机会就不错了。

你时常会觉得自己是个畜牲,每天辛苦劳作,连个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那些丰富的私人生活,多彩的人际社交,有意思的兴趣爱好,都存在于别人的朋友圈里… 你的一切业余休息时间都在床上,梦里

![](data:image/svg+xml;utf8,)

你的辛苦加班,脱发近视肥胖颈椎病,只会换来老板一张新鲜热乎的大饼,如果你还吃不下,那真是极端不幸的打工人。

被折磨上一两年,你会发现,你最羡慕的是周围的同学朋友周末可以双休,不加班或者加班有加班费,朝九晚五,有漫长的年假,走路上下班,工作可以适当摸鱼,有五险一金和值的期待的年终奖,下班了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时常和亲戚朋友相聚。

年轻总想追求刺激,但要承认**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普通人。**能够靠工作实现阶级跨越,不过是极小部分人可以实现的目标。

这需要我们选对行业,选对公司,选对老板,并且在一条高速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可是这种独角兽公司,又能有多少呢?你真的可以选对吗?!

之前面试一家非常有情怀的老板,想要开发一个软件。

我问他,您有想过公司未来最好或最差的结果吗?

他告诉我:最好的结果,公司在这个小小的领域做到拔尖。

最差的结果两三年后,项目做不下去。员工们不过是换份工作,我损失一些金钱。

老板们有钱,这个失败了,有资本开启下一个副本,继续打怪。

那我们普通员工又有多少可以重来的机会呢?

老板画的饼再大再香,也不如稳定,健康,快乐的生活,更适合我们普通人。

所以,当我工作了三年以后,我非常理解那些进入到体制内工作的同学和朋友。

我也理解父母让我考老师,考公务员是真的为我着想。

虽然我不会选择进入体制,但我尊重他们的选择。躺平可能更幸福,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工作经验,可以挑选到福利待遇和体制内接近的工作,选择私企和进体制就看个人选择。

但是如果刚毕业,每天在小公司备受压榨,加班打杂,真心建议不如考个体制内的工作。

什么都比不上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身心。

无论体制内外,祝福我们都能过上自由且富足的小康生活!

知乎用户 唐安妮​​ 发表

根据中青报消息的显示,2021 年国考已在 2020 年 11 月 29 日正式开考,本次国考计划招录 2.57 万人,报名阶段共有 157.6 万人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是三年中最高人数,平均竞争达到 61: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招录比高达 3334:1

2020 年这个艰难的一年里,可见的企业招聘岗位减少,但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却有一届比一届人数多,自然让很大一部分人更加关注自己未来饭碗的 “稳定。” 这个从今年年初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0 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里也可以看出:38.73% 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考公务员。

大多数选择体制内的人都认为,除了工资和企业内差距并不大以外,体制内不仅能给办落户、未来晋升渠道看起来也畅通、社会地位不错等也很有诱惑力。

特别是 2021 年一开年的拼多多 23 岁员工猝死事件的发生,让打工人被 “996”“007”“11116” 的互联网特征明显的工作时间压抑着的情绪瞬间被点燃,同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互联网大厂的年轻职场人们,逃离互联网行业走向体制。

在互联网行业正在努力着的的年轻人们正在不安地关注着:“35 岁之后的我们何去何从。” 不止一位的互联网小伙伴问安妮:“安妮姐,我明年 30 岁了,很快 35 岁中年危机了,我该怎么办?”

他们追求的,无外乎就是两个字:稳定。然而体制内就真的意味着稳定么?

附上网络流传甚广的一封公务员的辞职信:

余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荼蘼春花,久事笔砚文牍之而无所用事。余每日之工作唯 “公文” 二字之连篇累牍,官样文章。周旋奔波于各位县衙大人之间,唯唯诺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埋没梦想、消磨斗志、耗费光阴,如是而已,何等悲哀。

倘若自身个性特征并不能适应公务员的工作要求,也难以实现既定目标中的那个稳定。

在安妮看来:稳定只能来自于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用稳定的内心、渐长的技能去应对未知的变化,方能获得从容的稳定。而这离不开生涯规划


我是安妮,实战型生涯发展咨询顾问。擅长解决职场困惑(升职的人际应对、转行、跳槽、裁员、解雇等)、职业规划、面试辅导以及简历优化辅导。

知乎用户 能量哥 发表

去体制内工作没什么不好,真的。

而且大家都不傻,要是真不好每年会有上百万去考公?

其实你稍稍一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体制内真的很好。

来,照例讲个故事,不是我编的,而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我的一个表哥,从小就是那种会读书的孩子,小时候我们那一块就他成绩好,尤其是数学,好家伙,过年打牌用纸(没错,就是你上学的课本做赌资)打牌,把别人家小伙伴一个小学的课本都赢回家了。

也是够狠的,但我最佩服的还是他会学习的能力和思维,他做过的问题,我得花好半天才能做出来,而他已经能当我的老师教我怎么解题了。

再到后来,他高中毕业选择了咸宁的一个示范类学校,其实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武汉市一类本科的院校,我那时候也不知道他这么高的分数怎么选了个男生不爱选的师范类专业

后来才发现,人家那才叫一步一个准,结合他今天的成就来说,那就是:

知识改变命运。

后来他和我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寝室的小伙伴,反正每个人都有找到下家,而且做得都不是本专业的事情,就他一个人选择了去学校教课,那个时候连在线教育这个概念都没有,更别谈大家重视教育这回事。

但是他还是选择去当老师了,在参加工作之前,他还顺便去靠了一个研究生,结果还考上了,真的是好家伙,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学习这门事也是老天爷赏饭吃啊!!!

![](data:image/svg+xml;utf8,)

像我这样的学渣,高考考上专科都算是烧高香了。

言归正传,结果表哥又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而他所在的是汕头的校区,在读研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一边想着怎么早点出去找工作补贴家用。

就这么着,他又想起了可以利用读研的时间,去考公务员,结果还真是考上了,但是当时他选择的地区和单位不是在广东省,而是福建省厦门市辖区下面的一个乡镇学校,也有编制,后来他权衡再三,没去。

那就再考,后面又考到了广东省中山市一家中学,我还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学校在当地还有名的。

而表哥一进去就带毕业班数学科目兼班主任,每天忙到不可开交,但日子也真的是比较滋润。

  • 吃住都是在学校,觉得不好吃也可以去外面,生活成本非常低;
  • 每天除了带课就是备课,也没有什么商务应酬,生活非常规律;
  • 贷款在中山买房,单位交公积金比较高,还贷无压力还有存余。
  • 平时给学生补课,赚赚外快,加上工资,一个月上万真的没啥。

这里说明下,给学生补课那个是我的亲戚给我讲的,至于真假,无从考究,但是回到题目说的,一毕业就进入体制内真的好吗?

我说实话,没什么不好的,当然这个也要看你所在的地区和单位,像我表哥所在的都是发达地区,而且本身也比较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老师也是非常尊重,所以他和我分享的时候,也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并没有什么戾气和抱怨,虽然累,但是确实比在外面当打工人要强得多。

其实,我对比一下我和我表哥,就会发现其实差距早就在拉大了,

首先,学习成绩就能拉开一大段距离,他上本科考研考公一气呵成,而我上专科毕业兜兜转转上私企,本身就是差距了。

其次,工作后他选择进入体制,而且做得也是和专业相关,而我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没有积累,反而跳来跳去灭了自己的耐心。

再次,他工作稳定,自然经济压力也就平缓了,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压力,和夫妻两个人还房贷,提前上岸,而我现在还是租房,一年也没攒上几个钱。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我和我表哥的对比,就是体制内外的对比,你可能会说那谁在外打工也能年薪百万等等,当然,有这种人,但我觉得没必要那个例当全部,但我的表哥却是我实实在在真正看到的活生生的案例。

不存在编故事一说,在这里分享,也是想告诉大家,

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找一条好走的路,其实没什么错,也并不丢人。

怕就怕,在你年纪大的时候,才发现,没一条能走的路。

这才是最难过的。

知乎用户 Erika 发表

因为是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灾年也不会有 “天翻地覆” 的生活变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企单位(效益很 666)。

收入稳定的一匹,冬休放假一个月工资一分不少,没有奖金而已。

每年到手的 money 福利比工资还高(季度奖和年终奖也算福利)。

工资实发 2200,加上月度奖和其他餐补之类的小钱钱,每个月到手 4200 左右(这个就是我上一段所说的 “工资”,每年工资大概是 4200×11+2200=48400)。

采暖费和降温费各 1300,每年两张面值 1200 的超市提货卡,每年一张蛋糕卡 300,门诊费报销 4600,年终奖 2.1 万,季度奖 6000,端午节和中秋节除了发放的粽子月饼还有各 500 块过节费,春节发米面油各 4 份,过节费 500,除此之外,每个季度发一次米面油(一般是各自两份)和水果(有时候是单一种类一箱,有时候是两种各一箱),因为我在车间,车间有身体护理这个费用(除了办公室的隔音不佳之外没什么对身体有害的,直接接触设备和物料的是一线工人,护理费和我一样),每个月 200,一年也两千多。

算一下福利 1300×2+1200×2+300+4600+21000+6000×4+500×3+200×11=58600。

48400+58600=107000。

过年过节发的米面油水果之类的实物折算起来也差不多能凑整 11 万。

天佑我司,历任领导一直都是能人,公司账上有钱,也舍得发。

知乎用户 太胖了不好​ 发表

因为无限靠近分配端。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增量市场不再,存量市场竞争太过激烈。

80 年代体制内下海的不在少数,因为机会满地都是。

大江大河里面董子健演的角色从卖馒头到做小生意倒腾下一个场子,并不全是虚构。

那时候我国的发展速度太快,满地都是机会,产能供应不上需求。

到了 90 年代,开始强调竞争的质量,要讲究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正大综艺曾经有个小品,孙涛和魏积安二人扮演两个退伍军人,一起去应聘一个总经理的岗位,两人的思路一样,“永远领先一步,提前进入无竞争领域”。

什么叫无竞争领域?市场需求的蓝海。

要想进入蓝海,要么质量过硬,要么需求的供给空白。

00 年以来,我国常年 8% 的增速。本世纪早期,长三角的年增速达到过 12%,这是何等可怕的增长速度。

如此高增长,让增量市场几乎被瓜分完了。之后的存量市场里,主要矛盾变成了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光吃饱不行,人民开始想吃好。

在我看来,世道的拐点大概是在 2015 年。在那之前的 2014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海量热钱涌入,能把创业企业卖个好价钱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在那之后的 2016 年,特朗普打赢了美国大选,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战逐渐开启。

贸易战代表的实际上是存量市场的抢夺。现在整个世界都处于市场饱和状态。很难再有以前那样的好日子。

存量的竞争造就了世道的艰难,稍微好一点的工作代价就是要求员工贱卖自己的人生,996 等于剥夺了员工 “8 小时工作,8 小时休息,8 小时归自己” 里面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种时候,旱涝保收的体制内,没法保一手大富大贵,但是一般的稳定还是可以的。至不济,不会 996 往死里搞。当然,某些奉献的岗位例外,比如警察。我有个同学做基层民警,经常是加班连轴转,早上刚坐公交回家路上接到电话,立刻返回单位接着干活。

世道艰难,愿与君携手同行。

知乎用户 jyc​ 发表

为了稳定。

别人会垮,但体制不会。

知乎用户 benny 发表

体制里能得到的远远没有体制外的多

知乎用户 力尔莫斯​ 发表

我也是年轻人吧,我不想被代表。我是不可能去体制内的。性格不合适。

我对于新鲜感好奇心和成就感的需求太强了,如果体制内的工作不需要考试递份简历就能进去的话我没问题啊,关键是考公好像很难的样子。那好不容易考上了肯定不可能轻易再换个工作。

那没有试错机会了呀!那万一我干着干着觉得太无聊不想干了岂不是特别亏。

感觉会把自己绑住。

知乎用户 好奇学长 发表

用一句话回答:“外面的世界我看够了,有点想回家了。”

如今这个时代,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很多没有关系也没有强大竞争力的年轻人,初入职场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开始走向考公、考事业单位的队伍。你觉得这是退缩与妥协,其实有时候是 “逃避可耻但有用”。日本社会的发展进程比我们要快一步,他们遭遇过的很多问题,譬如就业严峻形势、人口老龄化等我们也正在经历着。

当初看 “逃避可耻但有用” 这部日剧时,只是当成一部恋爱剧来看,但是现在看却能发现一些问题。新垣结衣扮演的女主,堂堂研究生毕业却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偶然遇到一个机会,上门给程序员男主做家政,最后两个契约结婚,女主提供家政服务,男主支付她薪水以解决就业问题。看起来很荒谬,但是可怕的是现在看居然觉得挺合理。以后研究生就业只怕是会越来越困难,程序员依旧是一份高薪职业,只是要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提早退休、脱发的危险。

大部分刚毕业就到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是这样的状况:

工作以后就要出去租房子,开始一个人生活,偶尔会觉得很孤独,没有归属感

在一家公司待久了,逐渐对工作环境失去兴趣

并且一线城市的房价实在是太贵了,可能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套房

结果工作几年之后迫于家庭、年龄等各种压力回到家乡,考公、考事业单位、进入体制内工作。

现在,如果你问那些在体制内工作大半年的年轻人:回来工作后悔么?

很多人的回答是:不但不后悔,还觉得有点小幸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了

体制内 临时工

休息时间多,有事打个招呼不用请假。

没加班,整点上下班 偶尔迟到没关系,有事也可以早点下班。

既然是临时工 进去之前肯定拖关系找熟人了,所以不怕开除。

因为休息时间多,可以开展第二职业,正常上班是休息,休息时间才是工作挣钱。五险一金和编制一样。

缺点:工资低。

非常低,每月 1300,但是一个月可以休 15 天

有人说 体制内被压榨。

你给我安排工作,超出能力之外的你强制我做,我做不出来,就这样。

打个比方:疫情期间,出 l 单位门口测量体温全体员工每人一天,开会说好的单位补贴工资,后来不兑现,现在已经没人去了,上级单位下来检查,领导大会上在安排也没有人去。

上级考核你,关我们什么事?

就这样,不给钱让干活,大不了你开除。

编制工没权利开除,临时工你不敢开除。

知乎用户 莱克西西 发表

这就是网上流传的 “年轻人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对个人未来充满绝望。” 的完美体现啊!对国家未来有信心,利好公务员待遇;对个人未来充满绝望,选择公务员保底。

进体制内这么火的现象很魔幻,一帮卷王们榨干自己所有力量的终极目的就是进体制内躺平。这种现象给予旁观者的想象力是巨大的。

然而未来谁也说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生育率导致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问题。为了防止 00 后的孩子都跑到欧美日韩刷盘子,各种双轨制肯定会有所改变。

知乎用户 苍苍老张​ 发表

先来说说体制内工作的好处:

1. 体制内稳定

2. 体制内福利待遇好

3. 体制内不用经常 996

4. 体制内社会地位高

5. 体制内同事关系轻松

再来说说体制内工作的槽点 :

1. 体制内工作真的不是喝茶看报纸这么简单

2. 体制内工作会让你没有价值感

3. 体制内晋升通道窄

4. 体制内缺乏职业能力安全感

从目前大环境来看,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体制内工作,因为体制内确实是香的。

知乎用户 睡觉谁叫​ 发表

我是建筑师。研究生毕业后,一腔热血去了某明星事务所。(这里就不点出来了,有建筑学刚毕业的朋友,可以私信我避坑。)

八个月里,平均每周工时 80 个小时,最夸张的一周,单周工时 110 个小时。没有加班费。但迟到一分钟就要扣钱,最夸张的一个月,到手工资 1700,直逼北京市低保。五险一金上的是最低比例,并且,自缴部分和公司缴纳部分,都是从个人薪金里扣除的。就连 “happy hour” 时,下午茶的钱都是从个人薪金里扣的。用人合同上签的薪金既不是税前,也不是税后,而是单位的用人成本。只能说,这波操作,现在看,秀得人头皮发麻。

后来实在忍无可忍,去了大院。直说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属国企设计院)虽然也有苦和痛,也有加班,也有通宵,也有焦头烂额,但至少我能活。五险一金正常缴纳,基本符合多劳多得,不用担心婚假请不下来,病假请不下来,丧假请不下来。年假不集中休,一般问题不大。(不过一个工作室如果四五个主力同时休年假,确实会让领导很头疼,但是项目不紧张的时候,部门不会克扣年假。)并且,技术员为主体的团队,人员关系较为简单。(以前没进大院的时候,总听别人说,大院水深,没有小事务所人员关系简单。进院四年,我想说,去您的。)

最重要的是,大院有实力,也有愿望注重人才培养。(因为不着急从小盆友身上榨取价值,首先小盆友够多,基数大,用不着逮着一只羊薅。其次,养肥了,再养出一个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来,对院里的收益更大。甚至不用养成一个大师,养出一个靠谱的项目经理,都比累死一个画图员更有价值。)讲座、考察、院内各部门间的合作都很多。相对稳定的中层结构,可以保证每个工作室都有老带新。建筑师,是需要经验累积的,个人的成长需要依托平台和团队。而个人成长是院里希望看到的。毕竟哪个大院也不会嫌自己家的一注、勘察设计大师、院士多不是?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一个成熟稳定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知乎用户 不能再普通的普通 发表

27 岁的我应该还算是年轻人吧,作为体制里的年轻人,想谈谈我的想法

其实体制内也并没有那么好,稳定确实相对稳定,但也因为过于稳定造成了不自由,体制里的文化相对比较老派,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必不能由自己决定,都是领导一句话,无论什么工作都不是完美的,所以现在很多都是笼子里的人想出去,笼子外的人想进来。

大学刚毕业我也去北漂过一段时间,我想谈谈公司和体制的不同吧

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非常辛苦的加班,基本都是 965 的作息时间,出来有很重要的项目要做才会加班,当然这也跟公司有关系,在我看来,公司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地方,只要你真的努力,真的有能力,是可以发光发热的,赚钱还是赚钱的。

但体制内不一样,近些年体制内只能过是风气稍微好了一点,但我实在县级体制里很基层,现在基层的风气并没有多大变化,能力只能是一方面,但都是能考试进来的人,能力不是说能多顶尖,大部分人都是半斤八两,这时候如果你有一颗想往上走的心,那就要看你的人脉了,很多事情人脉更加重要。

体制里也不想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杯茶一张报纸一整天,不太忙的地方也有正常作息,朝九晚五,但也有特别坑的地方,比如两办,大家都是材料够,会是真的多,材料是真的后,风气也是真的不好,为了在领导面前显示自己,大家都不下班,基本每天都加班,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加班而加班,都是给别人看的,而且大家为了往上爬,也都有自己的一些小心思,反正是不是和我这种年轻人,但也有人混的如鱼得水,点头哈腰端茶倒水做的不亦乐乎。

体制内也是有好处的,比如请假比较容易,基本也不会扣工资,在绝大多数单位都可以正常上下班,偶尔加加班也都还能接受,如果你甘心当咸鱼,没有伟大的理想抱负,那体制里也还挺不错。

知乎用户 AliceDiana 发表

体制外:你不干,有的是人想干!

体制内:各位继续努力工作。

体制外:吃私粮,全看老板脸色,99% 老板基本都一个德行

体制内:吃公粮,稳定可靠

体制外:没有五险一金的一抓一大把

体制内:五险一金按照高标准交,不会缺你的

体制外:基本都是 996,加班不给钱是常态

体制内:按照劳动法走,一板一眼

体制外:过 35 裁员一大半,中年危机正在逐渐下推至 30 岁

体制内:不犯大错,基本可以稳定到退休

体制外:等级森严,老板等级最高,某些老板巴不得员工三跪九叩

体制内:有基本尊重,老员工、新员工、老板都能互相尊重理解

兄弟们,这不香吗?香爆了好吗?

知乎用户 皖粤 发表

从被迫到自愿,年轻人为什么会对体制内 “真香 “?

1

这届大学生扎堆进体制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2019 年校本部共有 2822 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 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 27.14%。

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

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加上疫情的影响,大批企业宣告破产,或者大批裁员。只有国企逆势扩招。稳定、有保障成为年轻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

前不久,一张深圳普通中学教师的工资单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应发工资高达 26243 元!再想到他们还有寒暑假,小急快要 “酸” 死了!

那么 “金饭碗” 的福利到底有多好?

2

体制内到底有多香

进入体制内工作,享受到的从来不是高薪,而是性价比。

毕业之前很多同学十分坚定地说:“我不当公务员,公务员工资太低了,年轻人就应该去拼!”

很多人觉得体制内工资低,没有私企那么可观。但为什么体制内月薪 4K 的人看起来比体制外月薪 1W 的人还过得好?

主要还是五险一金缴纳的比例不同。

国企向来是以最高比例来缴纳五险一金,如果月薪 1 万元,那么社保、公积金至少能达到 6000 元!

你以为公务员每月只有 4K,算上年终奖和平时补贴,公务员年薪可以达到 28W,而且单位还包吃包住!

图源知乎

互联网大厂的工资是高,但背后有你没看到的成本,通勤时间两小时,十几平方米的合租屋月租 3000+,“996、007” 背后的拼命,是 35 岁后就可能被淘汰的前景,工资的增速远赶不上房价的涨幅

而在体制内,你不用风吹日晒,不用享受 “996 福报”,不用面对 35 岁后被裁员的中年危机,这性价比别提多高了!

3

怎么进入体制内

除了公考以外,应届生进入体制内还有其他方法。

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是最接近公务员的。所以除了公务员考试,事业编是首选。事业单位考试,除了省级统考外,还会有部门统考,难度也比公考小。今年各省事业单位都加大了招考力度,对于无法报考公务员考试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

选调生

还有一种方法是选调生,如果说公务员选拔的是普通工作人员,选调生培养的都是党政干部领导的后备军

选调生报考条件限制也比公务员高得多,应届大学生必须满足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条件之一!

满足条件的同学一定要去试试,因为选调生不是一般的香啊!

陕西省在 2020 年发布,被分配到县或乡镇工作的,硕士和本科生可获每年 3 万元的生活补贴,博士则有 5 万元!关键是提拔速度也比公务员快多了!

人才引进

还有一些地方,拿出了公务员考试和选调之外的第三招——“人才引进”计划,有钱的地区靠 “高薪” 吸引,没钱的地区靠“加职称“。

杭州余杭区在 2018 年引进的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赵亮亮最终没有入职,他选择去了湖北谷城县,担任副县长。从学生到副县长的跨越不是一般的大!酸了酸了!

4

体制内更偏爱什么样的应届生

笼统来说,体制内更喜欢和自己 “调性” 一致的学生,很注重综合能力,不仅要专业能力过关,为人处世、沟通交流等都缺一不可

稳定的应届生

很多人考公,都是看中其稳定的发展和待遇,体制内也很看重候选人的稳定性。因为培养应届生不是容易的事,单位不希望招到的人因为外界因素过早跳槽。

说到这里要给大家强调下,体制内很多工作几乎只招应届生,所以现在就是 21 届同学的主场,失去应届生身份,很可能就无缘体制内了。

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证书 & 获奖经历

坊间一直对学生干部的评论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体制内会认为这是一段能培养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经历,尤其在 “上传下达” 的工作环境中,这是最基础的能力。

其次,证书和获奖也很重要(实习反而卡得没那么严),所以想进体制的同学,奉劝大家一定要趁早过四六级、考一些实用的证书

最后说一下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逐渐变得悲观起来。人们越来越不相信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寒门也再难出贵子。

996 的肆虐,只给年轻人留下一条很小的逢,考公是一条退出内卷的路。

黄灯在她的《我的二本学生》里写道:“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是否走通,往往成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年轻人越在私企里奋斗,老板越有钱,房价越炒得高,年轻人越买不起房。。。

还不如放弃治疗,躺平也是一生。。。

————

其实 10 年前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年轻人的选择不是这样子的,进企业更划算,2000 年前辈们的示范,看得到的工资待遇的逐年提升。

造成现在这样的变化,主要是这 10 年,体制外资本家剥削得比资本主义国家还狠,各种资本家薅羊毛的一轮一轮地薅,羊都秃了;同时,这 10 年,体制内公务员薪酬增长速度比资本家财富增长速度还快。

知乎用户 沧浪夫子 发表

这个问题我很有发言权,我在体制内工作,我老婆在体制外工作。我们俩同一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同龄,同一个城市工作,截止目前都已经工作了 12 年。背景介绍完毕。

先说收入。刚毕业的时候,她的月到手工资收入是我的两倍左右,而目前她月到手的工资收入是我的六成左右,如果算上五险一金估计只有我的三分之一。

其次说说职业发展。我老婆 12 年换了 5 次工作,最好做到了上市公司省会城市总经理,但后来公司效益不好辞了职;与朋友创业,失败,目前找了一家公司做行政管理工作相夫教子。而我,12 年都在同一个单位上班,由新手变成了老油条。

最后评评好坏。当老婆管着手下百多号人整夜整夜睡不着,头发掉得到处都是时,她看着工作上静如止水的我满是羡慕。当我听到她绘声绘色讲述她职场故事时,我只有仰着头,像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样不眨眼的盯着她。

总结一句,体制内外的好坏,在其中的人,冷暖自知。

知乎用户 看娃老爹​ 发表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去体制内工作,因为被社会的现实逼迫的。

前段时间,有个在国企上班的朋友工作当中不小心扭伤了腰,结果在家休息了 2 个多月,工资照发,这在私企绝对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私企对待员工真的越来越像资本家,他给你发 3000 块钱的工资,恨不得你能干出 3 万块钱工资的活儿,尤其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员工来说,总是想方设法的辞掉,因为这些员工已经不能给他创造更多的价值,至于说请假生病,很难得到公正的待遇。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挣大钱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看一看周围那些在私企工作的中年人的悲惨的境遇,与其在私企干着朝不保夕的工作,还不如早点去找一个国企体制内的工作,不管挣多挣少,最起码稳定不会被随意的开除。

而这种现象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现在社会的经济形势真的是非常的不好,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钱容易挣的时候,老板还愿意大方的给员工们一些福利和所谓的关爱,但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只能把这种危机转嫁给更底层的人,当人们还在网上批判 996 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看一看身边的那些小企业,一月休息两天已经成为了常态,就这样的工作人们仍然每天做的战战兢兢,害怕被老板辞退。

当延迟退休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找一条后路,最起码找个交养老保险的地方,让自己在退休之后能够有一个最起码的保障。

知乎用户 齐鲁豫的成长日记 发表

因为在体质内我们才能补口汤喝啊

我有个同学,在潍坊一个三线城市,体制内工作,年终奖也拿 5-6 万

以上图片,你品,你品,你细品,有何感受?

在体质内才能多多少少有口汤喝啊,哪怕别人吃肉,你喝汤,你都饿不着。

体质外的我们只会被无情压榨,用完了就丢在垃圾桶里

有人吃肉,有人喝汤,还有东西留给我们吗?

所以你就饿着吧,把你饿的最够惨,你会开始怀疑人生,为什么别人有肉有汤,你啥都没有,你开始怀疑你自己,你开始变得不自信,你还是怀疑自我能力,这就是企业主想看到的,他想让你觉得,今天给你发的工资,已经很多了,再多的工资,你配不上。

二三线城市的私企,压榨比一线城市私企还严重

我以前在一家私企工作(三线城市),公司故意不给交社保,故意拖欠员工工资不给发,临离职前我被拖欠了快 2 万员工资了,辞职那天我跟公司要我的工资,公司不给,故意找借口说我的工作没有交接清楚,我已经交接明白了,只是公司故意找借口拖着不给,我劳动仲裁了,这种无良企业,不告他告谁,最后因为我劳动仲裁,公司把拖欠我的工资给我了,我其他同事离职前结算拖欠的工资,公司也是故意找借口不给,最后大家相继劳动仲裁,每一个离职的员工都跟公司闹得不愉快。

一个私企连好聚好散都做不到。

公司说资金有困难,其实,公司他是有钱的,当时入职答应的加班费,来上班了才知道加班没有加班费,公司老板也是两面三刀,表里不一的人,说话不算话。

因为刚毕业就来这家公司上班社会阅历也不足,公司喜欢给员工画大饼,为你灌输各种他们想给你灌输的思想,有一首歌词叫他曾说的话,有没有兑现。

无良私企老板一般都会摆着一种高姿态,我现在办着这个企业有你们的一份工作,你们就应该感谢我,为公司付出,加班还想要加班费,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他会通过各种方式为你洗脑,让你心甘情愿的为公司付出,最后你只能伤痕累累,一个人孤独的舔着伤口。

很多无良私企是不把人当人的,他把我们当狗,因为主人就算不给狗饭吃,狗对主人还是忠诚的

如果我们在体质内,领导一定经常对我们说,努力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的你,一定在咱公司大放异彩。

我们努力提升自我能力,为企业服务,付出,将来有个更优秀的人来了,他只会无情将你踢出局,我不带你玩了,当我们当头驴,当条狗,卸磨杀驴。

体制内卸磨杀驴还是少一些的

体制外真的严重,最近火了一个段子 35 岁以上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很多被企业无情裁员了,为什么因为年纪大了,加不了班了,使唤不动了,年纪大了就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单纯,领导让你工作,不如使唤年轻人好使唤。

我有个同事 45 岁,中层领导,前段时间被裁员了,这个大姐在公司工作了 20 多年,因为年纪大了,思想不如年轻人活跃,被裁员。

我们都有老的那一天,谁也不会独善其身。

知乎用户 教资上岸那些事儿​ 发表

稳定!稳定!稳定!

体制内工作就是 “稳定” 的代名词,这两个字往往是很多人追求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知识普通人而已,对于普通人来说,追求稳定反而是最稳妥的一种办法,也是最适用于普通人的一种方法。

  • 一、稳定,不担心事业

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国企,只要它们存在一天,员工就会用有一天的 “铁饭碗”。

尤其是 2020 年的一场疫情,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很多人瞬间失业,更是让人觉得还是体制内好,除非是你主动提出离职,否则就不存在失业的问题。

很多人会选择进入事业单位,考上事业编制,例如很多人就会选择报考教育系统。成为一名编制教师。

为什么当老师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呢?

  • 理由一:心态保持年轻

与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当老师的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感染,被熏陶。孩子们就是阳光,能刺透心里的雾霾,让人永远感到心理阳光。

  • 理由二:生活规律

学校上课、上班时间是固定的,尤其给学生上课,不能迟到一秒钟,由于时间固定,中午

还能午休,生活十分规律,生活规律对身心健康是极为必要的,这样能够健康快乐。

  • 理由三:远离世俗,减少是非

老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与社会似乎离得较远,与纷杂人员接触较少,因而,少了许多的酒场和大鱼大肉的肥腻,知道的事情少,掺合的事情必然也少,因而也就避免了闲言碎语和是是非非,活得清静,活得坦然。

  • 理由四:钱无结余,利家利子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师的工资应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结余不多也无需背债。没有余钱,也就让孩子不能有 “啃爹” 的奢望,只有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方能立足社会,不能挥霍无度,招惹是非,对孩子教育极为有利的。

要想考编制教师,首先要有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容易考吗?不当老师的人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资格证是块敲门砖,分为笔试、面试、认定三个环节。非师范生是可以考教师资格证的,并没有取消报考资格!!!

以中学的教师资格考试为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题型和基本形式历年也都比较固定,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值为 150 分,其中报告分数 120 分,折合 70 分及格。考试模块包括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八个部分。

一、试题结构及题型分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都是考什么?1. 单项选择题 (共 21 题,每题 2 分,共 42 分)
2. 辨析题 (共 4 题,每题 8 分,共 32 分)
3. 简答题 (共 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3.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每题 18 分,共 36 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试题类型一般是非常稳定的。通过历年考题来看,其中单选题占比 28%辨析题占比 21%简答题占比 27%,材料分析题占比 24%其中单选题和简答题占比比较大,单选题主要倾向于考查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简答题侧重考查同学们对于知识的记忆,然后材料分析题集中在教学、**德育等章节,**同学们在作答的时候注意对于材料的结合。**对于判断题需要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慎重判断对错以后再进行解释,**整体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 二、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

结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考试大纲分析,这一学科知识点包括八个模块,如下: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核心考点包括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教育起源、教育本质属性、教育社会属性、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研究方法等。本模块主要考查单选题和辨析题,简答题出现次数较少,考查内容都比较基础,属于常规知识点,需要重点识记。

二、**中学课程,**核心考点包括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的流派、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新课改等。本模块考查的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因为课程比较抽象,所以这一块内容需要大家多去揣摩、理解。

三、中学教学,核心考点包括教学的涵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等。本模块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其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等都会涉及到材料分析的内容,需要重点理解。

备考教资要有重点、方向,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分享 备考资料,关注知乎号

@高顿教师考试院

,可私领。

知乎用户 一个短篇​ 发表

我就是一个,大学刚毕业时信誓旦旦地说:“这辈子都不可能考研,不可能进体制内工作”。

可是,在我工作 3 年后,我开始怀疑之前做的决定了。我想到我现在做的新媒体行业,行业门槛极低而且晋升空间很有限,薪资的涨幅也不会有太大波动,而且随时面临着被公司开除的危险。当我被开除后,简历已经一塌糊涂了,我如何找到更好的工作呢?

![](data:image/svg+xml;utf8,)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决定通过考研来进入体制内。

那么体制内工作到底有什么好呢?

**1。稳定。**这个被刚毕业的年轻人鄙视的词语,当你被资本家无情压榨后就知道了它有多珍贵。稳定的概念就是收入很稳定,而且也不用担心随时被公司开除,当你到了 30 多岁也不用焦虑着为什么所有公司都把 30 多岁的人拒之门外了。

2。隐性福利高,社保公积金基数买的高。私企的社保和公积金都是按照最低的基数买,很多公司不买公积金,社保也是等你三个月转正之后买。而体制内的单位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买,每个月社保公积金都会扣很多。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工作 3 年公积金余额不到 1 万,我朋友是教师编制,工作 1 年公积金余额 2 万 +。这些都是钱啊!!你想象一下,打了几十年工,你退休了一个月拿 1000 块,别人退休拿 6000+的钱,这个怎么想都是觉得体制内更好,除非你在年轻时能够赚够养老的钱。

**3。休产假时不会想方设法开除你。**你在私企上班面试时,hr 是不是都会问你,有没有结婚啊什么啊,还不是怕你怀孕生孩子去休产假吗,而体制内的单位就不会因为这点辞退你,他们不可能做这种违背国家规章制度的事。

**4。私企的压榨程度远远大于体制内的单位。**如果在政府机关上过班,又辞职去了私企的人,肯定深有体会吧。我自己也有在政府工作半年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体制内都是朝九晚五双休吧,虽然偶尔周末会加班,但是平时大多数也是准时下班的。私企的话,单休,单双休,996,法定节假日扣你假期,每天大家下班后根本不敢跑,要和那些领导一起加班到很晚。

最后再说一下,其实只要有工作,就会存在压榨。只是在私企你没法拒绝,因为你要么忍要么就走人,你敢和资本家说不,资本家就可以把你开除。但是有编制的工作,用人单位不能辞退你啊,所以你有时可以委婉地拒绝一些不合理工作。如果是在私企,你敢说不字吗?

反正我工作后几年,是真的无比想进入体制内,想想退休后的工资,还是觉得很有动力呢。

[

百年孤独 50 周年纪念版 加西亚马尔克斯另著霍

京东

¥27.5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83416785555795968-0-1&p=JF8AAQ4DIgZlGF0VAxQCVx1YETISBlYcWxcHGw5WKx9KWkxYZUIeUENQDEsFA1BWThgOTkRHXE4ZVRpYEgIQAlwSWApbV1sIKztre3dPLUgicEJOWzRwQWljRFsKGisZDiIHXBtZHQMTB1IYaxUDEwdRHlgWBBM3ZRteJUN8AlUaUhcyEzdVHFgWBRIEVhxeFwUVN1UTXyXUvJOAk-TMsrfR_7WOmLLHjv7P5ZMyIjdWKwBAVltCSRtZHAAXB1IdUhEGFgNTE18dBRsbVAdbJQITBlYdXh0HEQM7GVsVARUEOxlaFAIXDlEZWxYyEjdWKwV7A0EEXBlbRgN8XRRMW0MHEQY7Hl8WARIAUxhrFwMTBVc)

知乎用户 CLASSIQUE 发表

在字节实习时… 我是 hr… 我严重感受到了对 35 岁以上员工的不尊重

现在的趋势是进大厂拿高薪,但是内卷太厉害了。字节游戏团队的只要腾讯,阿里等公司的社招,小公司特别少…

实习完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焦虑,这和我理解的社会和职场不一样。我可以接受单休,可以接受加班到 11-12 点,可以接受繁多的工作量。

但是我不能接受一片黑的未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 35 岁就失业。

我父母都是体制内的,没有人在企业,所以没有能告诉我答案。

然后

我慌了

我只是一个想求稳定的人

我也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我希望自己能买得起房

我更希望自己退休之后一个月能有 7k

我也承认,自己很普通,是个很普通的人

所以我告诉自己,你要去找稳定的工作

我在劝自己努力… 虽然我知道很难(很难考上体制内哈哈哈,但是已经下定决心往这块发展了)

知乎用户 坚持乐观吧​ 发表

35 岁现象和 65 岁延退的双重叠加效果。

知乎用户 惰性气体 发表

不再天真。

多说无益,我就拿公司部门领导刚发给我们的计划。

“我已经和省区领导承诺月销 4000 瓶,大家加油。”

真实的问题情况是,一个月就算这个地区所有客户都用我们公司的产品,也到不了 1500 瓶。

什么绩效奖励、业务提成都是大饼,大家都现实一点,给多少钱,我给你提供多少服务。

或者,吃公家的饭,没有大饼,但是顿顿饱。

知乎用户 正式的账号 发表

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现状是由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等因素不匹配人才层次的需求导致的,短期内不会得到好的解决。提供岗位的主体思路还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堆人去产生红利的工作,这样的岗位只能让年轻人拿着够用的工资,望着高昂的房价物价,怀疑人生。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不敢要孩子,为了待遇好工作卷得头破血流,考不上公务员进不了大企业这辈子几乎只能在一份又一份讨厌的工作辗转。

也许进体制并年轻人的初衷,但是会这么做,也是看清了现状,做出更适宜的选择而已。

知乎用户 辉色空间 发表

因为年轻人越来越不好忽悠,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务实了呗…

当初某些人说进了体制内就是混吃等死,有的人可能实现了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但是更多的人,天天 996,最后到了 3040 岁,像垃圾一样被扔了出去…

所以吧,年轻人又不傻,想让人努力奋斗,不给真金白银,想光靠几口鸡汤就想让人家卖命?现在大学里学生会都不这么干了…

我喜欢现在的年轻人,不盲从,不唯上只唯实。对于二马,几年前十几年前啥态度?现在呢?啥评价?

所以不要总说年轻人如何如何,得想想自己到底怎么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

知乎用户 学无涯​ 发表

从一线到十八线的体制内工作薪酬,对标一线到十八线体制外的工作薪酬,总体上是处于较高水准的。而体制外无法比拟的是体制内独有的 “稳定性”。

这个稳定性意味着:

1,年薪或涨幅,以及福利保障,跟着你直到退休。

2,退休后的福利保障,跟着你到死之前。

就凭这两点就可以秒杀体制外平均水准。即便你在体制外拿到高额收入、高额保障,但又有多少人能够保障一直拿到退休呢?

如同马拉松,拼的是长线,而不是短线。

知乎用户 lu luce 发表

时代变化了。

我在本世纪初,参加工作的时候,很多体制内的工作都取消福利分房了。一个月工资就是一千左右。如果进入私企,搞 IT 行业,一个月五千块,当时上海房价六千。辛苦打拼几年,就能在上海买房。

现在,上海房价六万块,搞啥工作能一个月赚到 5 万啊。。。而与此同时,体制内工作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

大家上班就是赚点零花钱。。靠工资买房买车是不可能了。体制内当然好了。

知乎用户 德科 发表

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忍受 hr 旁敲侧击你父母职业是什么了。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不是天之骄子了,所谓八九点钟的太阳更不敢当啊。

因为他们已经发现作为没有资源的年轻人就是给少东家打工的命了,而且少东家的儿子都准备接班了,现在年纪还小,叫你一声叔阿姨那是给你脸。

因为他们也想开着京东白条马云花呗,下个月的钱是多少心理落庭的感觉。

因为他们已经发现多赚的那点钱你得拿命换,福报已经无福消受了。

因为他们已经看透了小编和贩卖焦虑公众号的洗脑,说体制内就是温水煮青蛙,他们发现自己还在冰水里呢,温水真香。

因为他们已经无法面对相处了若干年的女友逼婚,身子和心都给你了,想给人一个交代发现依然是打工人。

因为他们既不是阿里 p7,也没进投行,他们所在的企业老板可能自己都是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

因为他们发现父母回老家说话不硬气,没根儿。

因为他们发现毕业五六年后,当初最看不起走稳定那条路的人什么都有了。

因为他们。。。。。。

知乎用户 柏铭 007 发表

因为在私营企业干活,35 岁了积累了经验,成为有深厚技术积累的人才了,老板会让你转入社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私营企业老板觉得你已成为技术大牛,继续留在企业里属于浪费人才,他认为重新招大学毕业生可以更适合它们的企业,毕竟年轻人可以 24 小时工作。

一旦你要求合适的补偿,那么很可能迎接的是 249+2 的豪华套房待遇,还会被赞誉太过于满足于已给的补偿,老板其实是很大方的愿意满足你的要求的,为何你就不肯要呢?要知道老板对自己更苛刻,一辆 7 万元的标致 207 开了十几年,在国内住普通住宅楼。

非私营单位,干到 35 岁了,最多踢去庶务二课,让你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发光发热,而不会让你进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非私营单位里,老板至少会跟你谈谈心,让你感受到工作的温馨,5 元钱可以享受到丰盛的午餐;在私营单位里,老板偶尔会出现在饭堂,跟你享受一份外面买 15 元饭堂却要 30 元的午餐,真正的同甘共苦,如果你有问题,领导会和颜悦色的说可以不在饭堂吃啊,不要以为饭堂就是为你一个人服务的。

等等这些,让私营企业员工感激涕零,太过于感情激动,如今的年轻人喜欢非私营单位的平平淡淡,在于他们太不思进取了,不懂得为社会奉献的道理。

知乎用户 海飘风云起 发表

稳定,安逸,五险一金都有,每周双休日,日期上见红就休息。反正好处多多

知乎用户 晨曦 O.O 发表

瞎扯,我的观点: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抱负的人都不会想进体制内

体制内就是混吃等死!

知乎用户 苦艾酒 发表

体制代表了什么?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体制外的人怎么活?完全可以看的到,也完全可以瞧得见。

我爸就是体制内的员工,而我不是。

如果准确的说这两个区别,体制内的人叫人,体制外的人,不好意思,那就是狗。

对于这个想法,我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五六年的工作,逐渐形成了。

这种形成了看似简单,实则代表了体制外绝大多数人的遭遇,那就是我们都是穷人,穷的一无所有的人。所以,体制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但至少比体制外的狗强多了。

人,多美好的一个词,狗,一比较人,怎么感觉是一股别样的味道了。

知乎用户 无忧精英网​ 发表

毕业那会儿,总觉得体制内过于清闲,看报喝茶,一眼就看穿了一生。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体制内的工作,并不是混吃等死,也不是喝茶看报过一天的工作。能喝茶看报混吃等死的,大部分还是只剩一两年就退休的老同志,对于年轻人,体制依然是个挥洒汗水的地方。

几个体制内的同学,平时工作也很忙,也经常加班,只是不至于像些行业或者大厂似的,天天加班。如果上班时间效率高一点,完成任务绰绰有余。所以朝九晚五是很有保障的,可以同时兼顾家庭甚至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稳定

在企业里,老板说了算,效益说了算。比如去年疫情期间,多少企业受疫情影响,多少员工被降薪,被停薪,甚至被裁。

但在体制里,强大的背书就是国家,是制度,是保障,除非你真的有重大过失,否则就算看你再不顺眼,工资还是照发。

婚姻市场的香饽饽

不管工资高低,职位高低,体制内的身份在婚姻市场上就是 “标签”,能给人一定的安全感,自带光环的优势。这样的身份,在多数人心中,体制是有背景的人才能挤破脑袋进去的,背靠大树好乘凉。

知乎用户 竹林小清风 发表

以下来自体制内小姐姐工作 5 年的感悟!

非常真实,希望对接下来想进去体制的小伙伴有帮助!码字不易,点个赞鼓励一下吧!

1.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千万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工作,也不要把工作中的状态带入生活。

2. 体制内的工作会让你免于奔波免于焦虑免于失业,但是会让你安于现状内心麻木疲于前进。所以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尽管眼见和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也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心。

3. 做人做事都不要太出挑,太显眼容易成为大家谈论的目标,但是也不能太拖后腿,因为没人喜欢猪一样的队友。

4. 如果能有机会读书一定别选择工作,你所谓的两三年工作经验,在以后二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根本不值得一提。

5. 最好在学生时代就找好你的终身伴侣,找个靠谱的队友一起奋斗立起来的业,那种历经千帆的感情是无比坚定的。工作后再相亲找都是看条件,外表工作家庭性格,一个有短板就会被 pass 掉,残酷的很。

6. 一定不要参与办公室的各种八卦和是是非非。体制内的关系阡陌纵横,不站队不表态不参与不出头,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找事但是事来了也不怂。

7. 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只是个工作,一个养活自己的营生。多花时间投资提升自己,好好经营家庭。

8. 体制就像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所以自己一定要去亲身经历下,才能知道适合什么,不要听任何人,包括父母的话。自己要有主见,听从自己的内心,再强调一遍,听从自己的内心,要不然你终将活在遗憾中…

我是

@竹林小清风

985 理工男,一个曾经混迹于各大互联网公司后扎根外贸的国企员工。

长期分享考证,国企招聘,职场经验,外贸干货等多方面经历~

愿我踩坑得到的经验,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咨询请走知乎付费咨询~

点赞 + 关注 + 收藏~~~~

愿以我知乎,解答你所困~

知乎用户 教师小萌新吖 发表

因为稳定!

因为尊严!

我觉得大多数进入体制的,不论是公务员还是医护人员、事业单位、或者是老师,最大的目的莫过于两个字:

稳定地有尊严的活着!

在大学的时候,我要曾梦想毕业后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当然,我也这样做了。那时,我周边的闺蜜、好朋友,很多人都选择考公务员、考老师。我作为一个在北方土生土长,从没有跨过秦岭淮河的刚刚毕业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南方生活。

虽然,我的父母百般阻挠,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女生当老师稳稳定定的当老师,多好啊!

当时我的内心是非常不屑一顾的:当老师是很稳定!穷得无比稳定!

我还是毅然决然自己坐火车去了深圳。

那时候的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期望,甚至我觉得我可以在深圳永远扎根下去。

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的残酷让我看不到这里的美丽。

当时,我进入的是一家培训机构做的老师。我深刻记得,我上班的第一周还没有分配岗位,就只是在做做零活。但在一周里,我已经连续加了两天班了。

第一天还好,规定的 6 点钟下班,加班到 10 点钟。

第二天更过分,本来说的是两三个钟头就能做完的工作。但是老板的助理因为各种小细节的错误,而导致我不得不陪着他加班。

当时,我直接跟助理说了,毕竟我们做的是正确的,而问题归根究底出在他那边。我表示我们并不应该加班。

助理一开始对我们各种承诺,什么修改一会就好,用不了 2 个小时就好了。还有晚餐报销。在 2 个小时我们已经把任务修改完成之后。

助理又给了我们一沓信息,说这是老师临派的任务,明天就要。

这时候的他已经换了一种语气,很明确表示作为试用期的员工,要是不想被开除就要做。

那时候满腹的委屈,甚至我有一种辞职回家的冲动,但是那才距离我离开家不过半个月,而且当时给父母要的钱已经在之前花得七七八八了,我是要在这里生活下去的。

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办公室的人逐渐走光了,只剩下我和另一位同事在努力敲击着键盘,想着干完这些我明天就是周末,我就可以休息了。

我仍记得凌晨 3 点的深圳街头,我打开滴滴打车,显示正在努力查找附近的司机…… 川流不息的车,灯火辉煌的街头,可我好似一个莽撞的闯入者,闯入了这片我融入不进去的钢铁森林里。

而加班只是其中一个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我们作为培训的老师,学生才是我们收入的来源。而每一个区域的家庭情况、学生情况都不尽相同。老师随机进行分校的分配,而有生源、条件好的地区已经很早就被老板指定好的几位老师担任了。

那些不经常和老板有人情世故之间来往的,往往被分配到比较偏远的校区。我记得一个暑假,每一天上午上完课之后我就要赶地铁去下午的校区,等上完课之后还需要倒三趟地铁回到出租屋里。每天似乎都在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

等到了续费的时候,才发现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很多次给家长打电话,家长都说,他们在之前就已经报了 XXX 老师的班了,是 XXX 老师建议孩子上一上您的班的。

好了,力气你出了,精力你也用了,但是便宜被别人捡走了

而在开大会复盘的时候,看着别人高高的数据,加薪!而因为不是很漂亮的数据,你要待定,等待下一步的安排。

当我跟主管反应了这一现象之后,主管很简单地说:的确是有这种情况存在的,但是你为什么不努力争取其他的学生呢?

what?

一个班里最有意向的一半学生都是别的老师安排进来的,我还要如何努力呢?

知乎用户 哈维 发表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都有轻松和累。不同之处在于,体制外的累,有可能是累了之后得不到任何的回报,有了想辞职的心,可能这个项目做完就可以走了,因此工作不稳定。

体制内,累归累,工资还是照常发,工作还是照常做,累到想辞职,估计组织上也不会轻易让你走,繁琐的离职手续、巨大的心理压力,到最后时刻还坚持要辞职的人不多了。

体制内就是一项保障,这个是从之前到现在都存在的一条不成文的条例。

知乎用户 得一门徒 发表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知名的但极有争议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在学术争议的范围内,有人认为它是伪命题,立论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比如清华的吴国盛就是这么认为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真命题,并尝试着去回答它。

其中一个人的答案与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这个问题有些关联。

这个人就是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他的答案是:

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晋升为统治阶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官员是光宗耀祖且收益最高的工作。所以,考取功名、成为官员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这就导致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投身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准备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因此,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
与中国相比,西方实行封建制度,不存在抑制杰出人才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社会原因。对自然现象好奇的天才通过数学和可控实验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而催生了科学革命。没有本土的科学革命,就不会有本土的工业革命。
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是,**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是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根据儒家哲学,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应该仁民爱物并尽忠于皇帝。即使天高皇帝远,也要严于律己并对天子尽忠。所以即使近现代之前的信息和控制技术落后,儒家教诲与科举制度仍能帮助中国维持大一统和政治稳定。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

假如这个人真懂历史的话,那么他的答案就值得深思。

知乎用户 一波刘 发表

任何选择,都关乎 “成本 “

成本不是说你开一间餐厅,有人员成本、物料成本、房租,等等。

所谓 “成本”,是你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延展开来说:“成本” 就是你没有做出的选择里的最优解所能带来的收益。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成本”永远是看向未来,而不是看着“过去”

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个门头房,你想用它开个拉面馆或者租出去安心收租,但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管理餐厅的经验,自己也很爱吃拉面,也乐忠于此道,于是乎你经营了一家拉面馆。那这个时候,你开拉面馆的成本,就是你选择租出去之后每个月能够安心收到的租金,而不是你开一个拉面馆花的装修的钱,雇佣的服务员,等等。

所以对待工作也是一样,我们做任何选择,考虑的也都是成本,因为我们自身也是一种 “人力资源”。

当我们做出进入体制内还是留在体制外这两种选择的时候,成本也是没有作出的选择中的最优解所能带来的收益。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程序员,那你选择进入体制内的成本,就是你继续做程序员所能给你带来的收益,当然如果你说你的最优解其实是你去送快递,那成本就变成了你送快递所能带来的收入。

所以,选不选择进入体制内,其本质,是做出选择的人对成本的预估,收益大于成本,那我就选择去做;收入小于成本,那就算了。

但是,成本有的时候是模糊的,比如你也不知道继续做个程序员未来收入会怎样,也许并不稳定,也许生命周期很短,也许你还能做到总监级别,也许你还能自己开个软件公司。但不确定性本身也是解法中的一个考虑因素。

举例来说,你是一个化工厂的老板,可能你开化工厂所需要的占地面积是差不多一个足球场大,但你思考再三,你决定还是把这个足球场周围的一些地块也买下来,然后什么也不干,因为你很担心随着城市的扩建,会有住房的开发商开发到你的附近,这样也许居民就会勒令你搬走或者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尽管真的对簿公堂,你也有大概率胜诉,但你还是会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而选择多花钱去买下周围的空地。当然,这其中多付出的金钱资源,你相信最后一定也会是消费者买单,不然的话,你就不会选择做这门生意了。当然这是另外的内容,我想举例说明的,只是不确定性也是重要的参考条件,而这也恰恰是体制外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来,我们自己作为一种资源的 “成本”,其实并不由我们自己决定,相反,它由别人决定。

回到开始时的那个做餐厅还是收租金的例子,这个房子的租金其实并不由你决定,它由这个社会对这个房子的价值判断决定,也就是如果大家觉得每个月租金 5000 合适,那你开餐厅的成本,就是每个月稳定收入 5000 租金,那如果大家觉得 50000 合适,那开餐厅的成本随之变大。当然,如果是 50000 的标准,那你开餐厅的收益通常也不会小。而我们作为一种 “人力资源” 在社会上生存,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人力成本是越来越小的也是不确定的。

比如你曾经因为力大如牛,你可以在力工里拿着高昂的回报,但现在机器代替了你;

比如你是个洞察世事,敏感细腻的人,你很想做个心理医生或者演说家,但你看了看在体制内的福利待遇和稳定性,你还是放弃了。

所以天平的两端极度的不平衡,当然,这还没有考虑个人内心的煎熬,健康的损耗,单是看这些冰冷的收益和不确定性,体制外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人们为啥不去做一件成本极低(继续在体制外打的收益极低)而收益颇丰的事儿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在体制内工作,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知乎用户 西街以西​ 发表 得到了工作保障和实现价值的机会。不作伪。失去的是自由感和轻松感,公务员体系高度内卷化(知乎人熟悉的 involution),存在高强度竞争而无其他出路的。有些人的激烈竞争史结束于高考,公务员们则大概要到五十几岁, …

大家觉得公务员多少收入合适?

知乎用户 篓子 发表 我觉得我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毕竟人和人的智商不一样: 1. 我这个回答只针对那些乱喷的,欢迎各位对号入座。 2. 不要试图从这个回答里揣测我对工作的态度。起码我比你知道我应该怎么对待工作和群众。 3. 我不是对工作不 …

为什么你觉得公务员不值得拿现在的工资?

知乎用户 莎鸥​ 发表 人力资源领域有这么个规律,贵的不一定好,好的一定贵。花很多钱不一定能请到最好的员工,但不舍得花钱肯定请不到好员工。给员工加薪,不一定能提高产出。给员工降薪,肯定带来产出下降,最后只剩下最差的一拨,找不到出路的赖在这 …

中国公务员未来待遇会变好还是变差?

知乎用户 江小猎​ 发表 先说结论:好的会越来越好,差的会越来越差。 以同样是一级科员为例子。 最差的,据我所知,无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平均每月到手所有钱(加车补,年终 13 薪等等所有),2650 元~ 最好的,同样条件,额外有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