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产业升级效果如何?你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有信心吗?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以下是真心话: 1,我觉得中国能产业升级,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 2,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我劝你别进制造业。 知乎用户 从哪来回哪去 发表 2017 年 12 月写的文章,现在是 2021 年 4 …
的回答我很赞同,基本原理就是人无我有,我有壁垒形成垄断,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上面是基本原理,下面结合中国特色。
盾构机是中国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把售价七亿的国外盾构机打成了 5000 万的白菜价。中铁工业和铁建重工是盾构机两大龙头企业,员工薪酬(含社保)接近 20 万。不得不说这是可喜可贺的,这样发展的成就必须肯定。
但行业之间比较,相比互联网中厂 360 人均薪酬 40-60 万,中信证券人均薪酬接近 80 万。盾构机行业与他们的差距依然明显。
很多人认为,把国外产品打成白菜价之后,中国就可以获取定价权,从而获取高利润。但实际上由于技术的扩散,只要有一家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其他企业马上就会花重金挖走技术人才,打造出类似的产品,使得竞争进入红海,无法获取高额利润。
这种疯狂挖人挖团队导致技术扩散陷入价格战陷阱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了,之前在蓝光 led 行业、太阳能电池行业、多晶硅行业都早已发生过。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利润率低的一个原因。
要遏制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保护原创者,保护创新的研发成果不付诸东流。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了,才有提高制造业利润率的可能。
如果资本家分为三六九等,那么我们的资本家绝对是最下九流的!最. TM. 没出息的!这也是我们制造业利润这么低的重要原因!
制造业要提高利润只有一条路,产业升级建立技术壁垒。然而我们的资本家窝囊到根本就没想过提高自己的技术。以前很会找借口,说是政策的规定,国企的限制影响了民营资本的发挥。然而这十年来的国内互联网行业民营资本放开了发展,也没啥国企介入不允许你做什么的吧,结果呢?推广了 996,把自己的垄断建立在剥削消费者和员工的基础上,竞争的唯一手段就是靠疯狂的压榨,根本就没想过投资发展技术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是互联网行业没有技术优势可以建立吗?我们和欧美在互联网软件上差距缩小了吗?是国内的这些互联网大厂没能力追赶吗?自己就完全没有想过提升技术水平!这该是把舞台给你民营资本随便发挥了吧。结果就搞出了个这种结果,呸!恶心!
制造业也是这样!咱们的制造业工厂有想过考大投资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建立技术壁垒来提高利润吗?没有!不说结果成不成功连这个动作都没有!只会靠剥削员工来压低成本去竞争,对外贸易连涨价都不敢,最最下九流的就是我们的资本!
我早就说了,现在就应该强制性规定 955,员工自己想加班都不允许!所有员工必须无责任底薪最低 4000!至于说利润都不够付工资的厂,要么自己想办法技术升级,要么就破产倒闭。别在拿什么保就业来威胁了!只有这样才能倒闭产业升级
这个下面的大多数回答,真是要把人笑死了。
所谓中国人如何如何、中国企业如何如何等等,这种论调跟几十年前的人种论有什么区别?
中国制造业利润为什么这么低?在问这个问题之前能不能想一想,如果制造业利润高,为什么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是嫌钱多没地方花了?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欧美制造业技术水平高,中国某某行业跟国外差距很大。
这其实也是废话。你要转移制造业,肯定也是转移低端而不是转移高端。我听说过纺织工厂跑路到孟加拉的,但还没听说过飞机制造厂跑路到柬埔寨的。
如果要把 “制造业”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比肯定是低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就是那些低利润率的产业,而中国承接了这些产业,这样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无论如何也不会比那些留下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更高;另一方面,中国本身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个制造业领域都能有领先全球的利润率,那中国为什么还是发展中国家?你们是不是对 “发展中” 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
如果一个国家随随便便搞点什么就能拿下利润率高的高端制造业,那这世界上为什么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
全世界最容易干还很赚钱的生意都是卖资源
也只有资源生意才能不考虑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如果经营者可以在少考虑继任者的情况下传承,他们必须选择资源型企业
资源型企业有俩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沙特的狗大户卖石油和中国的资本家卖人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石油价格是由美元决定的,人力资源也是
下图是美国油价的价格表
实际上也有人力资源价格表
比如北京市最低工资今年是 2320 元 / 月
上图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大家大概理解就行
为了能赚简单钱,就不能容忍资源成本暴涨
但是人力资源同时也在消费人力资源
所以压制人力资源成本就会压制人力资源价格
压力越大,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差距越小,也就是利润越少
于是你就看到了中国制造业低利润的现状
总结一下就是因为掌控资源的老板们太菜了,而且他们还希望更菜的继任者能继续掌控资源,所以我们的工资起不来,利润也起不来
因为上游下游都在别人手里,成本高。自己没有定价权。
下面这个叫做塑胶粒,来自美国杜邦,日本东丽,韩国 LG。有国产,国产塑胶粒只能用在家具级别的产品上,胶凳子,菜篮子这些。电子产品上的零件只能用进口塑胶粒。
下面这个大家伙叫做注塑机。来自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东莞的小老板们宁愿花高价买二手台湾的,也不买国产便宜的。不要动不动说别人盲目,人家是拿着血汗钱在投资。
下面这个叫做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是国防航空航海被卡脖子的一个关键项目。还是德国和日本的。国产也有,别说是小老板们,连操作工都抵制国产的。
说个简单的,下面这个叫丝杠,是自动设备里的常用零部件,依赖进口。你想自己组装一台数控车床,发现这些零部件,感应器,操作系统还是得买进口的。
大概一百多年前,福特希望每个福特的员工都能够买得起福特汽车。
这绝不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关怀和善意,而是因为福特明白了社会管理学的关键。
福特的员工能买得起福特汽车,社会上的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福特汽车。
那么福特汽车的利润将越来越高。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仅仅福特提高工人待遇不行,必须所有资本家一起提高待遇,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
可惜这里面有一个矛盾,倘若其他资本家都提高待遇,而有一位资本家狠心压榨员工,因为社会待遇的普遍提高,这位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利润将高得可怕,远超同行,实力壮大。
这就是管理学的难题,倘若普遍守规矩,少数不遵守规矩的,将是最大的赢家。
但如果所有人都不遵守规矩,那么大家都是输家,没有利润可言。
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遵守规矩,都在压榨员工。
社会待遇偏低,缺乏购买力。
企业要想盈利,只能将目光放在海外市场,也就是卖给外国人。
外国人:呵呵。
定价权拱手相让,外国人不压榨你致死才怪。
让你仅有微薄的利润,处在不死不活的状态,就是外国人给中国企业家的福报。
不被外国人压榨,就得死。
自从京东把现金流的概念玩出了新高度,制造业就没法玩了。
最早国美就是这种玩法,压供应商的钱,然后不断的开店,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更低的进货价格,更长的账期,以及促销时供应商承担更多的责任。
现在京东更甚,压货款搞出了金融概念。想要更短的账期吗?好,应收货款先打个折。没有钱继续生产了? 好,借钱给你但要收利息。原来国美是压货款开店,现在京东是压货款,建物流,赔钱引流,同时低价挤死友商,只要有现金流就不会死,各投资机构看好能把周围的道友全挤死,看好贫道能一统渠道的日子,然后就可以大薅网络屌丝的羊毛。
制造业当然也可以向下压价,向下压款,但是工人的工资得及时付,五险一金得及时缴。下一级的配件或零件能向下压原材料,矿物,农作物厂商的款吗? 大宗的原材料一部分又都是有期货的,太便宜的时候或者某个联盟某个组织减产,或者就被炒家屯起来。所以想先赊货不给钱很难。那就得找时机真金白银的预付款定货。
现在房地产对于普通的产业工人就是碎钞机,工资低没法干。强度大了,时间不自由了,不如去送外卖。所以想留住工人,需要工资按时发,待遇福利要强过送外卖的。下面要花钱进货,要出钱供上面玩现金流,钱从哪来,只能贷款融资付出利息。中国市场又爱打价格战,用质量低便宜的驱除良币,不是良币不想干劣币的事,而是难以转型,只能赔钱先抗一波,等等有没有转机。制造业的科技附加值又不高,有点钱或者想赔出去挤死同行,或者预期制造业长期不利好去炒房炒币炒股炒 5G 炒元宇宙,导致制造业门槛低就只能拼价格。市场营销的又喜欢忽悠,得打折,得送周边加油站的卡,送周边饭馆的代金券,没一个可以快速周转的。
总结就是 1. 金融融资机构时刻等着揩油。2. 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被操纵。3. 被垄断的销售平台抽血。4. 产业工人的成本居高不下。5. 同行竞品之间的内讧倾轧。6. 畸形的房地产行业。7. 还有税收政策,就业政策,环保政策的限制。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制造业利润能高了就有鬼了。
1. 相信人不理财财不理你。2. 能去中石油国家电网工作; 投资矿产炒作期货囤积猪肉糖饲料都是不错的选择。3. 可以做到网购到货立刻就确认付款。4. 希望做事少责任轻工资高环境好的工作。5. 研究生毕业接受 996 或者去居委会。6. 刚需四个钱包买房子升值迎娶白富美。7. 应该保障妇女保障残疾人的权力; 应该建设方便快捷绿化的城市。如果认同上面的看法,就能理解靠良心道义解决不了制造业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制造业的利润一直都低,高才不是常态。
大家似乎一直都有个错误的观念,制造业是有能力的地区国家才有的;制造业很有技术,有技术的宫酱就要有高收入。然而以前制造业利润就高吗?国外制造业利润就高吗?
为了求证,我翻开了两种来源完全不同的资料。首先看国内,选取了个极有代表性的晋江市。
1979 年,整个泉州市的 GDP 仅有 8.6 亿,在全省排中下游水平,更不要说小小的晋江县了。
1978 年,福建省的 GDP 和工业水平全国倒数,大约就是云南贵州的水准。那如今呢?全国第七。晋江市现在是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五。可谓是乾坤改命。
晋江市作为制造业民营企业带动经济起飞乌鸦变凤凰的典型,那么,他的制造业利润水准又是怎么样呢?我在晋江县志中找到了一些例子:
粉末冶金业作为晋江市的传统工业产业,横跨几十年时空,极少有利润超过 10% 的情况,亏损不比赚大钱的机会少。
即使是 90 年代之前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汽配,利润也在 5~6% 之间。读机械,越老越吃香何在?
那么现在呢:
全市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大约 5%,可见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几十年内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_那么国外的,普普通通的制造业呢?_举个大家看不起的马来西亚做例子吧,好歹大马是东南亚里难得的工业国。
马来西亚目前的支柱工业主要是:
电子代工,即打螺丝。石油化工。食品工业。橡胶采集、制造业。
我在马来西亚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找到,橡胶和石油化工,算是本土工业企业中效益最高的。但尽管数据非常详尽,就是没有可以推导出平均利润率的数据。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该国橡胶制造业中的皇冠之一,Karex ,计生用品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
是的,正常年份,Karex 的平均利润率只有 4%。而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这家全球最大的计生用品企业,只赚了 77 万马币,还不如一个腾讯高级程序员的工资。
…… 华丽的分割线……
想拿高利润,要么有品牌,要么有独冠全球的技术。比如苹果、台积电、华为。
或者,时间差和需求差带来的偶然。
绝大部分的制造业从来都不是高利润行业,无论时间地点。
自大学毕业工作以来,一直身处工程机械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属于机械制造大类,属于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也被视为大国重器。以下回答全部基于个人多年在行业的观察和客观事实,当然,限于个人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商业洞察能力多方面的原因,只能在保证客观公允的情况下尽力阐述清楚。
一、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利润并不低
KHL 每年会发布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行榜,
其中,卡特彼勒(Caterpillar)与小松(Komatsu)30 多年来都是第一第二的位置,从无变动。
从利润率的维度来考量,三一的利润率已经连续几年超过了卡特彼勒与小松
这个案例并不是孤例,工程机械行业的子行业之一 – 高空作业平台,全球第一第二的美国 JLG,Genie 多年以来毛利率、净利率都是低于排名第六的浙江鼎力。
二、利润率高的原因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利润率的不断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几个核心的来源是后发优势下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组织效率的提升,超全的供应链网络。
由于已经同时贴出了毛利率、净利率,所以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大家的费用率差距并不大,并不存在所谓海外同业员工工资、福利严重侵蚀了利润率。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大都在国内设厂,徐工的工厂隔着就是卡特彼勒的工厂,对于产业工人而言,如果存在工资、福利等方面极其显著的差异,早就另寻明主了。
稍微解释一下后发优势,由于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的迅猛发展大多在 00 年之后,在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改造生产线方面可以说非常的激进而且没有历史包袱。其实,对于海外巨头也是一样,卡特彼勒全球最先进,效率最高的挖掘机工厂就是处在江苏的徐州工厂。而它在其它国家,大规模的改造生产线,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以及很难解决的员工失业及再安置为题。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效率就有极大的差别。比如鼎力的德清工厂,生产剪叉设备的速度大概是 10 分钟左右(海外同行基本在 30 分钟),三一的混凝土黑灯工厂、中联的智能工厂,产线拉满的情况下,生产效率都是几倍于海外同行。这种效率的提升就带来了几何倍数的生产成本降低。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国内超级完善,充分竞争的机械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不仅供应量大、而且及时快速、品类齐全。这就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
三、工程机械制造业是规模为王
至少在工程机械制造业,市场份额、销量的意义要大于短期利润率的意义。
只要销量能起来,市场份额能立住,就能一步步的反打供应链和下游客户群,就能把设备残值做起来,完善零配件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这样摊薄生产成本,提高薪资,吸引人才,加强研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举一个例子能生动的说明这个问题,在国内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其中一家海外巨头的印度籍高管提出过,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利润率大幅砍下来,贴着成本定价,用我们现有的规模优势和全球化的销售体系来压制竞品的扩张。用后视镜来看,这个策略极其有效而正确,如果他家采用这种方案,鼎力有可能根本起不来。
甚至当时他的同事也都知道,这个策略就是正确的策略,但是为什么不能采用?而只能守着高昂的价格坐视自己的市场份额一步步被蚕食?最后在中国市场被边缘化,在全球市场还受到巨大的冲击?
因为美国超级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人的话语权过重,投资人可能不懂产业但是很懂财务数据。那么,你的利润率一旦下滑,股价表现不理想,管理层就得换人。这样很容易养成管理层短期的绩效主义,为了短期的绩效,一些难而正确的事情反而不去做,坐视温水煮青蛙。
守着高利润率是什么后果?比如海外前几大混凝土巨头,普茨曼斯特、CIFA、施维英陆续在市场被边缘化,销量减少后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被国内同行所收购。
强如卡特彼勒,挖掘机领域也在大力推广自己的低价 GX 机型。
评论区的问题有问到这个问题,我详细再解释一下细节:
在工程机械行业中,规模是最核心的要素。原因我们分几个点来看: 1、购买者角度。工程机械行业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采购者与购买者的身份是分离的。这就带来了一个核心的逻辑,对于采购者而言,性价比是最核心的逻辑。我举一个例子,装载机,装载机的液压传动有一种是静液压传动,这种方式成本很高,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大幅减少设备操作的噪音和震动,操作员的舒适度很高。目前卡特彼勒、小松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国内的生产厂商使用的齿轮传动或者传统液压传动方式,舒适度差,但是产量和效率差不了太多。这两者的价格差距大概是 5 倍,也就是同样的 5 方斗,卡特小松的要到 140 万,国产品牌只需要 30 来万。那您也看到,我国是全球装载机第一出口大国,核心原因在于绝大部分采购者并不愿意多花这么多钱来提高操作手的舒适度。
2、生产成本角度。在性价比逻辑下,最核心的目标是需要把生产成本降下来。而在工业生产领域,能够立杆见影迅速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规模优势。规模带来的成本缩减是巨大的,再下来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通过自动化产线,智能化生产的手段。加快的设备下线速度,最最不可取的方法就是去压低产业工人工资,这种方法不仅降本空间极小,而且会带来各种问题。
3、技术逻辑。工程机械行业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技术很早就到了瓶颈期。比如液压技术力士乐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成熟了,那么恒立液压再去做的时候,从看不上的液压油缸开始慢慢积累。有钱了之后通过各种方法把人才引进来,在技术端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赶超。
四、商业策略是极其复杂的综合系统
一些说法其实是非常有问题的,比如国外产品开始卖高价,等到国内能生产之后,就开始卖低价。
其实,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多元、不断变化的各种商业业态。在激烈博弈下,从简单的一个逻辑,想法去推演复杂的商业世界,本质上是一种偷懒而又不愿意去锻炼自己商业洞察力的做法。
一家企业的定价策略,隶属于一个企业的总体发展策略下营销策略下的定价部分。不说一个企业要考虑的事情千头万绪,财务、投资者、供应链、消费者、环境、政策、法规。就营销策略而言,企业要去考虑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市场推广策略,消费者教育,需要去考虑供应链、渠道、市占率、长期目标,定价策略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环。
以定价策略而言,工程机械制造业也少见歧视定价的情况,或者说价差并没有多大。如果故意卖高价会出现什么情况?会出现 A 区域的价格与 B 区域的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而工程机械作为耐用投资品,使用寿命极长,这种情况下,B 区域淘汰的二手设备会大量充斥 A 区域,最后你在 A 市场的新机销量、品牌、口碑都会收到严重的冲击。再者,国外厂商之间还存在激烈的竞争,卡特守着高价,最后市场全部被小松、斗山、现代占领完,那高价还有什么意义?
这么多年以来,卡特彼勒挖掘机的价格在逐年降低,其背后要依靠其在国内建立起来,培养起来的多个优秀供应商,国产件比例的大幅增加,进口件比例的逐年下降,显著的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五、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一般乐于让员工分享的企业
这个话题下,扩展下我熟悉的一些机械制造业。
其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机械制造业并不是一些人想象里超级内卷的血汗工厂,克扣员工。优秀的机械制造企业,一般而言,对员工极其大方。这个逻辑非常简单,
至少有三个点,
第一、机械制造业的制造水平一部分依赖于工艺水平,工艺一部分依赖于 “工匠精神”。好的工匠是竞争对手盯着想挖的,你对他不好,人是有腿的,是会走会跑的。
第二、 生产效率决定了生产成本,只要生产效率能够提升上去,人工成本的开支并不算大
第三、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许多投资人,投资人去看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看老板是不是乐于分享。你要是一个吝于分享的企业,钱都比别家难拿一点。
我举几个例子,
三一给老员工的百万元奖励不说。举两个山东企业的例子,
豪迈科技:山东潍坊高密县城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全球轮胎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过去几年,它家应收增长了 4 倍,员工工资翻了 6 倍,未来还准备翻几倍。你去它家的工厂,你会惊讶的发现,厂里面停的车三分之一是宝马。这家公司对产业工人有多友好?自家就有幼儿园、小学,幼儿园永远晚于工厂一个小时下班,也就是说,工人加班到几点,老师都会陪着孩子等父母来接。
杰瑞股份:压裂机械制造商,每年发几十辆宝马给员工。
这是工资福利方面,另外,国内机械制造业给广大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和财富累积,以下分点说明。
一、成长空间
我曾参加过一次业界一群市场经理的聚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有,我能明显感受到外资同业员工缺乏成就感。市场部门的职责包括渠道策略、定位策略、推广策略、定价策略、消费者教育… 一般国内的员工这些事情都要自己干,而他们的同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于市场信息搜集,把信息反馈给大洋彼岸的高层,而在其它事情上,毕竟集团公司有全球市场统一的考虑。这样经年累月下来,二者之间技能的积累,工作的成就感,从工作中感受到人的成长这部分,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二、财富累积
国内机械制造业这几十年指数级的增长,给很多从业人员带来了这辈子想象不到的财富。
其它回答中有答者提到了注塑机行业,我本人有幸认识全球注塑机龙头企业海天国际的管理层之一。海天曾经在 08 年陷入困境,濒临倒闭。现在穿越回 08 年,你的朋友要选择是去当时全球技术最领先,最高端(当然现在也是)的克劳斯马菲(kraussmaffei)还是去一家濒临倒闭的宁波的民营机械厂?如果当时你给他的建议是去前者,我建议你最好赶紧跟你朋友绝交,否则他有可能拿砖头砸你。这么多年下来,kraussmaffei 连续亏损被收购(海天连收购它的兴趣都没有)。而当年快要倒闭的海天国际,一步步成为全球注塑机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企业,从 08 年到现在,它家在港股市场的股票涨了 50 倍。
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参与一轮到两轮内部的股权激烈,所获得的收获都是指数级的增长。这并不是个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浙江鼎力、艾迪精密这么多年的股价涨幅。
我的一个老同事离职的时候,拿着公司的离职金和自己的积累全仓购入了恒立液压的股票。几年后我和他再重逢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已经财富自由了,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这个伟大的国家,感谢这个伟大的企业。
六、关于内卷
工程机械制造业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员工极其辛苦。这里当然有其它答主提及的劳动法、劳工权益等多方面的成因。
但是我也想提供一个另外的视角,
上半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毕业三年的年轻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在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租赁企业宏信建发任职。工程机械租赁业是一个极度辛苦内卷的行业。
这个小伙子跟我说,他一年没有休假过了。我惊讶的问到,公司没有年假嘛?他告诉我,公司一年给他 15 天年假,但是他一天假都没有请过。他告诉我,他从一个专科院校毕业,做梦也没有想到三年的时间他能从一个维修工变成管理一家店的店长。而且,公司给了他原始股,现在公司要冲击上市,他一想到未来的财富,公司的培养,真的不想休假,就想把业绩做上去。
这个案例不是孤例,我认识一位中联重科出来的业务员,他曾跟我讲过他跑业务时候深夜赶赴工地、2 天不眠不休的各种辛苦。他是大笑着讲这些事情的,因为当年的积累,他后来自己出来从事机械租赁行业赚了好几千万。现在不到 40 岁,资产交给别人打理,现在每年大部分时候带着自己太太全世界各地登山滑雪。
这样的例子我能讲出很多,但是千言万语,中国制造业绝非我们想象中的低端产品低毛利,血汗工厂。他真的改变了很多很多人的命运。
七、关于高利润
高利润的机械制造业有没有,有,而且多的去了。机械制造业环节众多,你在其中一个环节精益求精,很容易就在那个环节变成王者,坐拥高利润,只不过这种企业的烦恼反而是规模没办法持续扩张。
举两个我曾经调研过的企业的例子,这两家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利润率很容易找到。
博亚精工:湖北襄阳的一家板带成型设备制造厂 2020 年毛利率 55.18%,净利率 27.27%
新坐标:汽车冷锻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2020 年毛利率 59.72%,净利率 33.70%。
最后,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依然存在丰沛的机会,依然存在下一家豪迈科技、杰瑞股份、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坐拥海洋一般广阔的市场,要做到的是怎样让自己脱颖而出,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
-————————- 严禁转载 ———————-
这个回答看的人还比较多,借个地方来一则招聘广告
其实,我所提到的工程机械企业,全球范围内,都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其中的一个方向,是成熟的远程驾驶。
很多人可能都见过挖掘机,所谓的成熟的远程驾驶,就是真正能够商用化的贴近真人操作的驾驶挖掘机。全球工程机械的王者,美国卡特彼勒已经在很多机型上全面预装司令官系统(Commander),而国内,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一家企业是北京的 BuilderX 拓疆者。
这件事情特别特别的有意义,有意义的点在哪里
1、中国还有很多残障人士,他们很难获得工作机会。而成熟的可商业化的远程驾驶使得这些残障人士有机会获得一份工作,发挥他们的能力。
2、在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劳动力极其短缺,挖机等工程机械操作机手的工资对比国内机手算是非常的高。而远程遥控使得中国的机手能够在国内的办公室操作日本、澳洲的挖掘机。这样能创造出很多高收入的新的工作机会,也有助于解决行业内卷的问题。
事实上,拓疆者也在和日本最大建筑施工商合作在尝试这个项目。
这家公司的老板叫做隋少龙,才华卓越,人品极佳。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的 Master,也曾经在 Apple、Tesla 任职核心工程师,是我非常敬佩和学习的榜样,人非常非常的 Nice(我就很 Nice 所以物以类聚)这家公司也拿到了足够的投资基金来进一步把这件事情做大做好。
他们公司现在急需一些人才,这家公司非常棒,有意者可以与我联系或者直接联系他家老板或者 HR,毕竟,他也在知乎上。
详情可以通过链接看到。
对工程机械感兴趣或者有远程操控设备需求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公众号,见证中国制造业的进步,见证一家科技性企业如何给传统制造业插上制霸全球的翅膀,也许就从你小手轻轻的一个点击开始。
谢谢大家。
PS 有兴趣了解全球化时代企业的复杂策略推荐一本很有趣的书《贸易打造的世界》,非常有趣,用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各种妙趣横生的案例。
[
贸易打造的世界 1400 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京东
¥41.50
去购买
简短回答:缺少研发支撑的制造业,是不可能有丰厚利润的。
————————————————————————————
首先我们看看制造业怎么样才能获得高利润。
如果一个产品,你也能做,我也能做,任何一个人只要有钱买设备就都能做,那么怎么可能有人拿到高额利润呢?
如果某个人 / 公司试图在这个产品上做出高利润,总会有人 / 公司进来,用更低的利润做出更低的价格,然后抢走客户。
如果制造业要获得高利润,那必须是你能造,而别人不能造。
造成这种情况的,无非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现在很少见。要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被政府管制着,实际利润并不高。要么就迟早要挨政府的反垄断大刀。
所以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能走的就是第二种。
只有你会造,只要客户真的需要你的产品,那么你自然可以要高价。
那么,凭什么有些东西只有你会造?那显然是靠研发,使得你研发出来的东西,领先于别人。
————————————————————————————
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主都不懂?
我觉得大体上都是懂的,但是懂和会做,是两回事。
我国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技术非常落后。那时候,在大部分制造业领域里,自己搞研发,搞了半天肯定还是不如外国成熟产品,根本在市场上竞争不过。所以那时候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正确的选择就是购买、仿制外国成熟技术,从而生产能够与外国产品相比的中国产品,并用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来形成较低的产品价格,最终赢得竞争。
这种竞争策略是当时国内经济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一直到 2000 年代,这个策略都是完全可行的。
一方面,那时候信息流通非常缓慢,市场信息并不广为传播,能看到一个商业机会的人往往不多。所以单纯依靠信息不对称,就能让很多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实现 “我会造,别人也容易学会,但别人不知道这个机会”。
另一方面,国内资本极为有限,融资渠道更是少得可怜(那时候拿银行的钱难如登天,也没有星罗棋布的投资基金),很多时候你能看到的商业机会,你不见得有钱去买机器、建销售渠道。所以经常会有 “我会造,别人也容易学会,但别人没有钱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 2000 年以后,尤其是 2010 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也积累了起来,更有大量外国资本聚集到国内来。
如此一来,一旦有一个制造业的商业机会,就会有大量企业冲进来,一时间群魔乱舞。无论是哪一种定位,都会有不止一家企业在争夺。利润空间会由于激烈的竞争而迅速消失。
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延续着前几十年的惯性,更多地是试图降低成本:从上到下都开很低的工资,能省人就省人,能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
其结果,就是很多制造业企业都苦不堪言,说制造业不如房地产、制造业没人愿意来。
最最常见的说法就是 “一个行业被做烂了”。所谓做烂了,就是大家都在低利润地竞争,谁也没有钱能雇佣到更好的人、研发更好的产品。资本力量看到了这种竞争局面,也不知道有没有前景,也不敢把钱投进来。于是所有的玩家都被锁死在了泥潭之中。
——————————————————————————————————
那是不是这些企业投钱做研发了,就一定有前途呢?
也不见得。
我们前面说过,懂得一件事情的价值,和会做这件事情是两回事。
实体产品研发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不要说那些从来没干过研发的老板,就算是互联网产业里那些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击败发达国家对手的研发负责人,进入到实体产品领域以后,也常常会栽大跟头。
实体产品研发的链条很长,而且因为最终产品要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会受到很多问题的影响。如果研发流程不够科学,最终产品往往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宣告失败,损失巨量金钱。
我知道有个老板,当年很有魄力,投资了几个亿,从外国请了总工到国内,研发一种机床。结果产品出来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了,取代了原先这种机床流行的技术。原来那种技术虽然仍然在某些加工场景有优势,但注定是卖不出去多少了。他的几个亿,大部分都要打水漂。
我知道有个新兴的家庭智能设备的制造商,要进入一个新的家电领域。第一款产品仅仅因为测试时忽视了某种场景,导致其中一颗塑料齿轮在使用很短的时间后就会裂开,导致机械结构失效。最终恶评如潮,产品大量召回,第二代产品的开发计划几乎胎死腹中。
做什么样的研发?凭什么判断投入这些研发资金就能形成市场优势?
该请什么人来做研发?
该怎么做研发管理?怎么保证产品如期发布?
怎么保证最终产品不会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怎么保证辛辛苦苦做的研发没有仅仅因为巧合而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最终导致巨大损失?
如何用知识产权工具保护自己的研发投入?
……
这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
你会发现,这些年企业界越来越推崇华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华为的研发管理,实在是国内研发管理的标杆。我很少听说哪个国内实体产品做得好的企业,没有(至少部分地)参考华为的 IPD 研发体系。
从网上找一本讲 IPD 的书,你会看到长达 300 页的纯干货,让你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物理的课堂,而且这次没人给你划重点了,所有的部分都要学。而且按我的经验来看,这种书你读完以后,就只掌握了整个实体产品研发管理的差不多 10% 的关键点。
很多很聪明的、科班毕业、参与过实体产品研发的人进入到制造业创业之后,都面临着研发项目延期、产品与客户需求不符、内部管理混乱等等问题。
那么你让目前占国内制造业主流的那些学历不高、没有接触过实体产品研发的老板们去搞研发,成功率可想而知。
这些老板周围的的人,但凡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的,大概都是九死一生。那么如果你是这些老板,你会怎么选,就很清晰了。
更何况,前面那些做制造业创业的人,一般还是拿着风险投资基金的钱去试错。而后面这些老板可是拿着自己的钱,破产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因此,真正能从低水平竞争之中通过投资研发而杀出一条血路的传统企业家,可谓百中无一。绝大多数传统老板,只能苦苦死守在低成本竞争之中。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希望,我觉得在于两种人:
一种是有资本力量加持的,学历和职业背景良好的制造业创业者。
另一种是传统制造业老板的学历背景和职业背景不错的孩子。
但无论如何,制造业并不只能有这么低的利润,中国的制造业也不是就不能拥有更高的利润。只是大部分传统制造业老板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企业带到下一个时代而已。
嗯,确切的说,是最近 5 年才开始变低。
而且,很多行业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并且不可逆。
10 年前的制造业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国经商的主体环境是奸商环境,是有钱赚就行我管你那么多的环境,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当利润超过多少就可以怎么样的环境。
很费解吗?
回忆一下 10 年前 15 年前富有的那一批人,奸字打头,滑字居中,骗字殿后。
又玩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套路?
得得得。
大的,柳忠烈,潘十亿,马老师次品假货大淘宝,百毒绝症起步我有药,南山必胜客抄袭怕过谁,赚了我的亏了国家的许皮带。
中的,脑白金,背背佳,太阳神,58 骗子集中营,多多这种我都不想提,丑团外卖送餐员劳务外包保险自交出事和我王总没一毛钱关系,
小的,360 周红衣弹窗提醒怕你太小让你变大老婆满意,cpu 莫名加速半小时满屏鲁大师,龙腾江湖,兄弟砍我一刀做好事不留名不知道谁干的,邪程大数据买票感觉你有钱你比别人贵 10 块。
微小的,大网红外国进口马海毛不要 199,只要 99 浮力送到家。59 块钱 8 碗进口燕窝竟然真的是凉粉,买卖双方都很气愤,你敢信怪谁呢。温州江南皮革厂小姨子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就连背叛我的人我都送他 500 万听不懂就鼓掌,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 18 万,还有 3 年前我一无所有,现在我那啥,很多脑残因为等不到 3 年,现在改 3 个月前了。
更小的,卖布短米,卖菜少称,专修楼房漏水,买衣服就是刷单,ps,刷好评,图片亦菲发货贾玲,二手车都是小姐姐一手车以旧换新,卖房都是都市繁华一栋永流传。
反驳我不?
这是一个梯队,从大到小,从前到后,一级一级传递下来的。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目前中国的商业环境已经被各位大咖们折腾得一塌糊涂了。
在中国制造业依托外贸蓬勃发展的 15 年时间,我们的脚步已经走偏了。
赚到钱的,吃到改革红利的那一批人,设计师指定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
没做人事。
或者说,做了很多不是人做的事。
赚快钱,搞垄断,钻营销,专打普通人的下三路——贪嗔痴,还一打一个准,无往而不胜,于是大家有样学样,这么 15 年,就这么总体上升,局部恶化的过来了。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中低端的产业,吃穿用的产业,全部是下三路开道。
遥记的马老师当年激扬文字,那一天,我开除了卖梳子给和尚的业务员。
看如今,还什么卖梳子给和尚啊,庙里都装上了避孕套售卖机了。
反复利用普通人的人性弱点,要么以利诱贪,要么以色诱痴,要么以辞洗脑。
不买就是亏,买到就是赚,要对自己好一点,人生苦短,精致每一天,没钱你就要,没钱你就闹,没钱你就借,还不上你就分期,分期不上就再分期。
剩下一批不会或者不屑于攻下三路营销的傻逼,譬如蕾丝侠本尊,就要死不活的挺在哪里挺尸。
你说他不行吧,他因为产品过硬总有一些铁杆捧他,他又死不透。
你说他行吧,他不善营销卖来卖去就那一群人,总是做不大。
那些攻下三路的人,攻的早的,黑心钱丧良心钱没屁眼钱已经赚很多了,混吃等死也够了。
攻的晚的,因为普通人下三路被他的前辈攻太多了,形成了抗体,咋整,就要加大剂量去攻,效果其实也不咋的,折腾的风生水起过 2 年还是跑路。
中低端制造业现在就这么个鸟样。横盘了。
尤其是电商为主的中低端制造业,更加是无逆转可能。
为啥?
全国大联网,全国人都在同台竞技,正所谓,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正所谓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所谓,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就是说,中低端制造业永远都有人攻下三路去获取短期利益,让正经做事的人难以获利。
攻下三路获利这条路不截断,中低端制造业就没人去做升级。
因为升级是不能短期见效的,前端没有利润和销量支撑,怎么去升级?不升级产业如何进步,产品如何优秀,附加值如何附体?
那我前面说过,近几年制造业不赚钱是真的,但是以前很赚钱的时候,为啥没有人去做升级研发呢?
就是因为先富的那帮人的大多数赚钱之后并不想去投资长线研发升级,只想赚快钱,占市场,大的大佬是这样,小的小老板也是这样,这些钱大部分都被用到其他地方去了,现在,就是被反噬的时候了。
报应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拿纺织品服装为例,现在是做低端的也赚不到钱,做中端的也赚不到钱,做高端的也赚不到钱,坑蒙拐骗也赚不到钱,踏实做事也赚不到钱,做啥你都是稀碎。
那怎么办?
毁灭吧。
继续卷起来,都死透了,凉了,才能新生。
首先是整个市场天量的服装库存需要各路大小主播声嘶力竭的浮力送给家人们消化掉。
然后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大手笔攻下三路的商家赚三输四中,风风火火之后突然跑路。
那么老实做事的人呢?譬如蕾丝侠这样的人呢?
我建议,苟起来,马上到决赛圈了,让那帮狠人们先自相残杀,花钱的事尽量少干,不走下三路走上三路虽然慢一点,但是稳,只要能苟到决赛圈,不死就是赢。
所以,制造业的苦日子还没完,三年我看差不多。
蕾丝侠先苟为敬,淘宝卖货货真价实,抖音知乎引流分文不花。保证利润保证价格保证质量,这才是终极生存之道。
制造业,你不需要为他流泪,对待那些攻你下三路的人,有便宜你就占,忽悠你你就作他,骗你你就报警,都是自找的,谁也别客气,选了这条下三路,你就做好被反噬的准备。
善待蕾丝侠这种上三路的人。他们这种人才是制造业的希望。
这类问题知乎上不能深讲,会被秒删,大概给你说个数据。
美国农民数量 300 万左右,占全社会总劳动力 1%。
英国农民数量约 47.6 万,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 1.6%。德国农业人口 2%。
紧挨着中国,农业环境比中国还差的日本农业当前人口 168 万,占比 1.33%。
现代社会的生产效率,已经高到生产效率最低的第一产业,
只要 1%- 最高不超过 3% 的农业人口,就足以养活整个国家,满足发达国家的需求。
2018 年美国恩格系数 8.1%,英国恩格系数 11.3%。
韩国可以算东亚内卷地狱的典范,恩格系数只有 12%,日本恩格系数是 13% 左右。
2020 年,中国全民恩格系数 30.2%,其中城镇为 29.2%,农村为 32.7%。
通过恩格系数和就业人口,可以看明白。
满足一个国家,所有国民的消费需求,只需要比例极低的就业人数。
恩格系数 + 农业就业人口 = 日本 1.33% 的就业人口,在生产效率最低的农业,满足了全国人民 13% 的消费开支。
在生产效率最低的第一产业,168 万年老体迈的农民可以满足日本 1.258 亿的国民 13% 的消费开支。
就算把第二三产业,全部降低到按照第一产业的效率去计算。
日本 1680 万的年老体迈的工作人口,可以完全满足日本全国 133% 的消费支出。
为了增加冗余溢出数据,把这个数字在吹大一倍,
日本 3000 万劳动者就足以满足全国过剩的需求,
以及对未来的积累,以及增加内卷,压低人均收入。
现代社会的真实生产效率,真实就业岗位,只支持日本 1000 万 - 3000 万就业。
现代社会一个真实就业岗位,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养一大家子人的。
然后,现实数据,2020 年日本就业人口 6764 万。
更多话不能讲,可以关注公众号,
中国,日本,实际就业人数,是真实就业岗位的 7-?倍,
人口红利溢出太多,任何一个真实就业岗位,挤着 7-?倍的求职者,利润能不低吗?
低吗?这很和国际接轨啊。
问题是: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
事实是,不光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这么低,全世界的制造业,利润率都低。
下图展示了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制造业净利润率走势。
可以看到在 50-70 年代,制造业曾经是暴利行业,日本净利润率甚至高达 40% 以上,最低的美国也有 30% 左右,丝毫不比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净利润率低(腾讯、百度等巨头,2020 年净利润率约 25-30%)
而到了 2000 年左右,德美日三国制造业利润率均大幅度下滑,德国、美国仅为 5%,日本略高一些也不过 10% 左右。
图片来源:20 世纪美国制造业利润率变化特征与启示 (blogchina.com)
利润率不断走低的事实,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构成中,传统制造业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这就是所谓的” 产业转移 “。
500 强巨头中,传统制造业公司数量越来越少,科技、金融、服务业公司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沈建光:二战后美国制造业的变迁与衰落 (hexun.com)
制造业利润不断走低这一现象,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已经引起了行业先行者的注意,并提出了种种理论。
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 1992 年为了 “再造宏碁” 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以作为宏碁的策略方向。
微笑曲线中段最低,两端朝上,它的涵义是: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分别是研发和销售,而处在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从微笑曲线可以看出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
全世界的制造业,98% 以上的【纯生产制造环节】,利润都低。
在生产制造环节,能做到高利润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规模优势,乃至于获得垄断地位(比如聚酯行业),另一个研发优势(仅仅适用于少数市场容量不大、初级入门门槛较高的领域)。
除此以外,别无其它。
当然,很多所谓的【制造业】企业利润高,那不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制造环节】赚钱,而是他们在【研发、设计集成环节】赚小钱,在【品牌运营、渠道销售、售后服务(使用服务)】环节赚大钱。
即便是美国,你能看到的高利润制造业,也算是幸存者偏差。你看苹果高利润,你却没有想到,美帝国的大国重器,波音、洛马,居然利润率那么低。
很多人争议的点就是,为什么外国公司的利润率那么高,而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工厂)利润率为什么那么低。
在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环节】的部分,拿去跟属于【设计研发集成、品牌运营、渠道销售环节】的部分来对比。**这本身就是用两个不同的对象来对比,这逻辑就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苹果和耐克,利润率高吧,问题是,他们是制造业么?
事实上,苹果也好,耐克也好,包括惠普也好,戴尔也好(此处不准联想),人家都只是负责前端的产品设计研发集成,以及后端的品牌运营加渠道销售。制造环节可是外包出去的。
对于苹果产业的那些制造业企业(零部件工厂、集成代工厂),他们的利润率,无论是在中国大陆地区,还是日本,或韩国,或中国台湾地区,大部分都是低的(少部分,例如三星的某些产品,利润会高)
同样的,对于耐克来说,无论他的代工厂设在中国、还是设在越南,又或者是回流到美利坚,他的代工厂的利润都是低的。
对于这一点,如果不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当年郎咸平的文章,【产业的微笑曲线】,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一点,跟制造业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一样的。
再来补充两个例子。
案例 1:
中国广州,某二线化妆品公司,设有自有工厂,独立核算。按零售价计算的话,一个产品大概是这样的,工厂结算价,包括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水电租金分摊)+ 小部分利润,大概占零售价的 10%,该公司呢,负责渠道销售运营、品牌推广、财务人事等商务运营;大概以零售价 4 折的价格,出货给经销商。经销商,大概是以零售价的 6.5 折出货给零售商(类似于沃尔玛 / 家乐福 / 华润万家)等等。
你看,如果你拿工厂部分来看的话,它的出厂价只占终端零售价的 10%,是不是很低;但是如果你拿品牌运营商的财报来看的话,它的出货价占了零售价的 40%,他的数据是不是就好看许多了?
为什么你们会觉得外国公司的利润率高呢?那是因为你们是拿外国的【工业品品牌商】的利润来跟中国的【生产制造商(工厂环节)】来做对比啊。
案例 2:
再来说茅台五粮液等中国高利润企业。
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一线白酒企业,利润高了吧?
但是你们算的利润,很多时候,是把他们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的利润加起来的(比如得出得茅台毛利润率 90% 多)。但是在集团内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是两个不同的公司,营销部门是采购生产部门的白酒来进行销售的。
你们猜猜,他们自家,【生产公司】跟【营销公司】的结算价是多少?
对了,白酒企业是需要缴纳消费税的,在生产环节一次性征收的,你们猜猜,我们国家对白酒企业征收的消费税有多少?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看起来极高的消费税,可是白酒企业的利润还能那么高?
在上面,我们说了,98% 以上的【生产制造环节】,利润都低,那么,生产制造环节就不配获得高利润吗?
不是的,在某种情况下,生产制造环节是可以获得高利润的,这就是所谓【武藏曲线】。
简单来说,就是当生产环节能够明显体现规模效应,又或者是具有垄断地位时,生产环节才会获取高利润,此时,研发环节与销售环节利润较低。
(1)在这里,武藏曲线,只能针对 toB 的产品,而非终端消费品。因为终端消费品一定是高度竞争,并且可以通过品牌运营、广告吹嘘而获取高利润的(所以,你知道白酒、化妆品企业为啥利润高了吧?苹果利润高,也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产品时 toC 端的,而不是 toB 端的)。
(2)必须要【能够明显体现规模效应,又或者是具有垄断地位时】,才发生。比如台积电。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聚酯行业。这个行业,大概 00 年后,进入了一个规模迭代的新时代。每一次扩大产能,都能明显的压缩生产成本(每扩大一倍产能,成本就能降低 10%-20%),从而打垮没有扩大生产装置产能的竞争对手。
同时,作为周期性化工品,领先者可以通过快速投产(此处有中国速度),率先获利,然后低价抛售、打压竞争对手,再从容拉高价格,获取垄断(寡头垄断)利润。
(3)韩国和日本很多企业也是如此,比如三星内存,依靠摩尔定律与反周期投资,干的是跟中国聚酯行业一样的事情。再比如韩国的钢铁企业,每一次停产检修,几乎都会扩大炼钢高炉的规模,这就是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取高利润。
(4)注意,这种模式下,很多 “左派”、“打工人”、“工人” 们所幻想的企业利润搞了,工资可以大幅度提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核心是“重资产投资”。
同样的,研发或专利也不太重要,因为你没有规模优势、你就会大亏特亏、你就倒闭了。就算你有专利,你也没钱投入了(这也是武藏曲线里面所说的,研发环节利润也不重要,因为核心在于生产设备的投入)。
制造业当然有希望。
(1)toC 端的销售,【品牌运营、渠道销售环节】
对于 toC 端的来说,这些年新冒出的国货、潮牌,那个不算制造业?本质上,他们就是依赖中国成熟的生产供应链,主打品牌运营、渠道销售环节。C 端的核心,是要把控好品牌运营、直播带货、(特别是全中国唯二有价值的主播:李佳琦和薇娅)、渠道销售。
注意,这里的渠道销售,讲的是负责经销商、加盟商等管理的销售,而不是直接卖货给消费者的那些导购员。
(2)toB 端的销售,【销售环节、招投标环节】
工业品,依然是可以赚大钱的,关键是销售。
基本的电话约访技巧、销售拜访技巧、关系运作技巧、招投标控标技巧搞定,还是能赚钱的。
(3)傍大腿,【销售环节,研发环节】
很多工业品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本身就是【中间品】,需要下游的企业大规模应用才能赚钱的。所以,一定要傍大腿。
日本、德国至少有一半的所谓的【隐形冠军】,其本身的技术壁垒,并不足以获得长期垄断地位,主要是傍大腿,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再加上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投入(回扣、利益捆绑等等),才形成所谓的【隐形冠军】。
只要我们这边的终端产品集成商崛起,自然可以带动一大批所谓的【隐形冠军】。
第一步是切入大企业(或者切入高增长高强力的中型企业);第二步是做好销售(包括回扣等等),客户经营;第三步是形成正向循环,依靠傍大腿赚到钱,促进研发,与【宿主】共同进步。
(4)搞服务,重点是在**【销售环节、招投标环节、售后环节】**
本质上,就是产品少赚钱、不赚钱,依靠服务赚钱。
比如【大数据服务】。很多传统产品的项目,招投标是搞不起价格的,但是,你给他加上一点【人工智能】的噱头,那就可以卖出高价了,就能在招投标中控标(前提是要做销售,而不是靠冲标)、并且赚大钱,比如【人工智能垃圾桶】。
(5)专利技术,所谓的 “专精新特”。也就少部分企业可以赚这个**【研发环节】**的钱。因为技术具有外溢效应,同时,资本也在寻找能赚高利润的领域。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除非是面向消费者的消费品,能够依靠品牌运营来获取高价;又或者少数能保证高利润的壁垒(比如制药业的专利保护制度);再或者是少数的市场容量不大、初级入门门槛较高的领域(因为门槛高、而市场容量小,资本不感兴趣)。
除此以外,生产制造环节,一定是低利润的。因为【工业化大生产】的本质,就是大规模——降成本——低利润。。。。。
很多局外人的评论让我好尴尬啊
中国的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因为我们享受了不正规的甜头,现在是在付应该有的代价而已。
做为曾经的从业者的一员。
我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暴利到现在利润低的转变。
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那个烈火烹油的年代,所以在这里胡扯一通。
中国制造业之前为什么暴利,现在为什么利润低,都是同一个原因。
我们对创新和专利的保护基本等于零。
曾经的中国制造业暴利到什么程度呢?NIKE 刚出来一个明星签名鞋,五天后,就能在各种批发市场找到各种转换版——当然,还有原版的抄的,我就不说是哪个地方了。耐克一双明星签名鞋上千块,各种转换版你知道多少吗?卖 100 块都还有 30% 以上的利润,而在刚出来的那一两个月里面,300 块买都抢不到货!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制造业。而这,只是一个耐克,只是一个球鞋,还有很多很多的品牌和行业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你以为中国现在的有钱人都是哪来的,10 几,20 年前的制造业,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豪。那些东南沿海的,那些个温州商人。你以为炒房团为什么那么有钱?耐克等公司不知道中国制造业在这样玩吗?他们当然知道,可是没有办法,在中国像乔丹这样的公然侵犯人家名誉权的公司都能混那么多年,我们以保护” 民族品牌 “的大旗,让这些牛鬼蛇神一路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这样玩的结果,就是国内的制造业,没有人敢做创新的。这些牛鬼蛇神,他们赚了钱会投入创新,投入研发吗?不可能,他们只会拿了钱去炒房。为什么?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创新 = 傻子。耐克阿迪那样的公司都告不下来,都制止不了那些仿款的泛滥。中国哪个公司可以呢?
我以前听过很多人骂美国企业保护专利,垄断专利。我都很震惊。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别人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东西,当然要获利。你骂美国企业保护专利,只是因为你屁股歪了而已。哪天我们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东西,难道不保护给美国企业白白使用吗?
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来不这么想,从来觉得你的就是我的。地主的地不管你是努力自己耕耘赚来的,还是跟官府勾结得来的。你有我没有,这就是原罪。你不分享,就是麻木不仁。我抄袭你是理所当然。假如你因为我抄袭你来告我,就是黄世仁。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
怎么会有小 P 来这里带节奏,然道解决问题的办法真的是把一切问题都转嫁给外国吗?
别说国外专利情况怎么样,国内的行业之间,哪个不是自己互相抄?大环境如此,这也能转嫁到国外去?
其实很简单,中国一无资源,二无核心技术,三无话语权定价权。属于彻底的来料加工地,除了人力,其余所有生产要素几乎都靠外部。
如果说沙特是落入自然资源陷阱 那中国就是落入人力资源陷阱了 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工程师红利 只要不把人当人 资本家就能赚更多的钱买房保值 进一步收割进城的人。
1)宏观看,铸币税、反倾销税,两座大山压着,使得 made in China,价格卖不高。
2)中观看,根据产业链微笑曲线,上游是研发创新,中游是生产制造,下游是品牌渠道。根据价值链规律,二八开,微笑曲线两端,技术研发创新与品牌渠道营销,上下游吃掉八成利润,而生产制造环节,只有两成利润。上游对应的是专利创新,下游对应的是终端消费,中游对应的是规模化成本递减,天然就被两端压着,要降本。
3)微观看,根据行业渗透率的不同,就算同样是制造业,也分传统制造与先进制造。其中,先进制造一般是有 15-30% 的净利润的,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我职业就是投先进制造的。
4)现在厉害的科技工业,都是多学科交叉,系统化创新,每个子系统有极致的产品力和性价比,再集成为系统性价比,到国际第一梯队去掰手腕。
5)拿到第一梯队的门票,才有实力给得起国际化工资待遇,劳动力工资涨起来了,反倾销税就收不起来了。
就是得这样构筑正向循环。
6)而收铸币税的那帮人,躺赢过了几代舒服日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制造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没有了金融对抵物,金融本事修炼得再好有啥用?江湖都没了,争什么武林盟主?
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税基和民生,子孙后代终究是为此付出代价。
7)知识产权自主,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完整可靠,一定会是经济强国,今天不是,明天也会是,这是经济的基本面。
8)致敬那些为中国制造业贡献过力量的劳动者们,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运,是可以对两座大山反将一军的基本盘。
什么叫中国制造业利润低。
全世界的制造业利润率都低。
就拿熟知的汽车来说。2020 年奔驰营收近 12000 亿,利润 510 亿。宝马 7600 亿,净利润 400 亿。奥迪 3800 亿,利润 320 亿。
要是你觉得这没有说服力。就算是做光刻机的阿斯麦,2020 年营收 1100 亿,利润 270 几亿。
是不是跟营销号说的不一样。就算你是高科技、垄断,你利润也就 30% 不到。而且这就是个坎,制造业顶尖水平了。一般情况下,除非你附带去做一本万利的服务生意,就光靠卖工业制成品能过 10% 都难。
再就是,提到我国制造业,必然有人会说人力成本问题。现在规模化制造业不算研发成本,就是单纯的算制造过程的人力成本占比,其实非常低。并不是你所想的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全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力成本之上的。比中国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多了去。在哪里建厂,除了产业链问题之外,考虑更多的是,政策和税务问题。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美会去去工业化,工业就是不赚钱。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就是。你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你要想再上一级,只能靠金融、贸易、服务业了。但是这些玩意,是要建立在枪杆子上的。
个人感受,主观警告
从我二十多年的观察看来,我国的制造业除了少数几个点有突破以外,绝大多数行业的绝大多数从业者,做的活和几十年前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代工,仿造,把外国的概念搬回来,最多换换样子 / 元素。
没有抓得住的硬专利、硬人才、产业绝对龙头、学科前沿开拓者。 严谨点,同我国的市场和人口来比较,几乎没有。
一句话,我们没有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包括因为被制裁)。
你别看什么所有工业门类齐全、外向经济持续向好。经济地位上,说是个大号的 不过分吧。比越南多的优点那是肯定有的,上下游产业集中、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没得说。但这只是同级内部比高低,放到全球产业链上,从头到尾看过来,我们都是打工仔。
我们最大的资产,就是人口红利:工人、消费者,没了。
现在韭韭们又不爱生了,虽然是好事。但是在经济路径依赖人口这个问题上,没个五十年估计转不过来,更何况对于十几亿总人口的大国来说。
我不乐观。
给个角度给大家吧。
众所周知,制造业逆向工程很厉害的。说白了就是抄。谁抄?当然是工程师去抄啊。哪儿来的工程师?批量生成的红利啊,比复制粘贴都快!
所以技术上有什么可比性吗?并没有。
就比如说手机这个东西,集成度按理说很高了。但是在功能机时代,什么机器只要厂家造的出来,华强北不到一周就能铺满。要不是专利保护,你就要原机只需要两栋楼扫一下货,顶楼组装,晚上就能发货出去。
那竞争力在哪里?怎么赚钱?怎么上量?低价啊!你卖 500 我卖 50 还送块电池。就问问凭啥买你的不买我的?
后来的充电宝,充电器,显示屏,一切的一切东西都这么玩儿。导致很多本来应该坐办公室画图纸写报告混吃等死的,突然觉得我也行了。都跑去下海当老板了。
要资本没资本,要人脉没人脉,就是把卖贱当成了本事!别人家几百个工程师吭哧吭哧几年时间做出来的东西,他直接一个抄板,一天出 BOM 三天上产线还便宜一多半。你要问他返修东西哪里问题,他只会说,别人都这么搞的也没坏。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多少个组装厂?需要多少老板?其实早就容不下那么多创业的人了。
资本家比较拉跨。真的。
大多数情况下,你们定义的资本家就是钱多贪钱有点产业压榨人。
我的概念里,资本家必须有魄力和风险意识,敢于用资本作为筹码,在能承受的敞口上暴露风险。
大多数制造业的业主,起家都是依附于某个大批量、半分钱的无技术产品供应。
这样的利润链条,其基础是社会和人口的价值低估期。上面说的这些企业主可能不理解,不代表这个事情不存在。加上天然的资本高风险,很多人有点钱了就小富即安。可惜红利期是会过去的,之后就是把凭运气吃进来的,再凭本事吐出去。
“利润低?我的上家利润就低。一台设备就挣个纸皮钱。”
他没钱,他眼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不能让他换来更多钱。
那在他眼里,我做的东西没价值,不值那个钱。
技术要求造火箭,价格需求九块九,还包邮。
有人说中国的资本起步晚,不好按照老牌资本主义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可是技术工人水平冠绝全球了,资本家这么拉跨怎么可能不好意思要求他们呢?
外面时代剧变,人家可不会等你磨磨蹭蹭练好了再打进来。
何况你根本没练,在混饭。
利润高的不都在实体清单上吗?你这问的就怪…
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制造业其实并没有利润。包括现在比较火的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上游锂资源由于短缺,今年以来大幅涨价。可以参考的是,比亚迪前三季度营收 1400 个亿,利润却只有 24 亿,同比降低 28%,利润率只有 1.7%。而比亚迪一线员工每天 10 几个小时的工作量,薪水还是小厂的水平。包括蔚小理,到现在仍是亏损状态。
可以明显的看到,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中,最赚钱的还是研发,设计的科技企业。还有掌握优势技术的一批制造业企业,比如德国。而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不高,每年不是把利润拿去研发,而是去提高产能,周而复始,盲目扩张的背后是价格战,更没有利润。企业没利润,员工薪水不提高,周而复始,一潭死水。
参考苹果,设计出一部手机,一个电子产品,做好一个 IOS 生态。似乎掌握了最精湛的武功秘籍,平步青云,一年 3000 亿美元的营收,1000 亿美元的利润,30% 多的利润率。苹果在我国,每个生产环节,每个部件都培养出 3 个以上供应商,让这几个供应商相互竞价;互相压低价格;互相残杀;最后苹果坐收渔翁之利。
而阿里,京东,美团以及字节,虽然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本质都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纳斯达克指数中,并没有将阿里,京东列为科技公司,而是互联网销售公司。像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事制造业,(中国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制造业大军中)。企业没利润,员工薪水不高,一潭死水,又有多少人想去消费呢?
愿未来中国能改变如今制造业困境,走出像德国那样硬制造业的道路。让普通人薪水多一点,幸福感多一点,获得感多一点,惟愿国泰民安,人民殷实富裕。
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
应该问的是:虚拟经济,比如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娱乐圈,体育圈
这些行业,为什么利润那么高
不是制造业利润低,全球制造业利润都不算高,德国也不高
但是中国的虚拟经济的利润高得离谱,远远超过制造业的利润
中国美国跟德国的区别就在于,德国的金融业,利润也不高,但是中国的金融行业,利润率特别高
为什么?
因为放水
流动性过剩
而且以前缺乏金融监管
随便举个例子,以前 ipo 很容易,上市割韭菜,几个亿几个亿割,顶格罚款多少钱?
60 万
不会有其他连带责任
是你,你割不割?
当然割啊,傻子才不割呢,60 万跟几个亿比起来,算个屁啊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你要是上市割韭菜,可能以内幕交易罪获刑,不仅要没收全部违法所得,还有可能进监狱,不仅你会断送职业生涯,连带着你全家跟着倒霉,刑事罪犯的亲属出国和考公什么都会被限制
你会这么干吗?
我估计你不敢
美国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你可以以肉眼看到,美国脱实向虚,这些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中国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从美国那边抄过来的,连带着这种问题,也跟着抄
其实那些虚拟经济,包括互联网,娱乐圈,体育圈,房地产这些在内,背后都是金融业
金融业因为赚钱太容易,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他所控制的这些行业,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你就发现,这些年,演员没演技,球员没球技,技术人员不会技术,瞠目结舌
我之前说过,中国互联网企业没有技术,犹如演员没有演技,犹如国足不会踢球,一样的
因为金融资本控制下的行业,他并不需要你多有技术
他只需要把这个行业给垄断了,就能割散户的韭菜了
演员演技不行,没关系,反正再烂的演技,你不还是只能看这些家伙表演吗?
因为资本垄断了屏幕,他完全没有竞争,你演技好有什么用?金主又不看你的演技
所以倒霉的就是屏幕前的顾客,明明演技很糟糕,但是你没得选
就像国足一样,明明这帮人踢球踢得一塌糊涂,但是你有得选吗?
人家踢的一塌糊涂,丝毫不影响他们赚钱啊
所以你会发现,市场经济搞下去,中国足球是越踢越糟糕,远不如当年不搞职业化时期
当年不搞职业化的时候,至少预选赛十强随便进,那些小国随便虐,现在呢?
你敢说遇到亚洲小国,国足有必胜的把握?范志毅说的,再下去输这个输那个,难道不是预言帝?
有没有坚持不搞市场化的地方啊?
当然有,比如铁路,中国高铁这个行业,远比其他市场化行业要好很多
火车票 20 年没涨价了吧
还有电费,20 年没涨了吧,国内 985 的学费,也是 20 年没涨了吧?
厦大学生这些年,吃的米饭,喝的水,还有上厕所擦屁股的纸,全部都是要么校友要么学校给包了
比以前不仅没涨学费,开销还更少了
再看看,放任资本乱搞的行业,比如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有什么创新?全都是业务创新,都是搞金融的人想出来的,没有一个是技术上的创新
你把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所有技术,不管是文章,博客还是什么,全部屏蔽,你大可以放心,你的技术不仅不会落后,搞不好还会超前一点
因为你不能指望搞金融的人,去理解编译器,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他们又不是这个行业,关他们什么事?更何况,搞这种基础建设,吃力不讨好,辛苦做出来,很有可能竞争不过老外现有的产品,没有经济效益,那资本怎么可能会去干这种事
所以怎么办?
挽救制造业的办法,在于打击金融业
也就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其实很容易,只要扼住金融搞垄断赚钱这条路,你就会很快发现
各种妖魔鬼怪开始现原形,你看中超是不是一大堆球队开始发不出工资,球员收入开始下降
娱乐圈一大堆明星,开始补税,网红也是啊
房地产公司借不到钱,开始 boom 了吧
互联网企业降薪裁员也都来了吧
本质上还是他们背后的金主,被扼住了
同时,你也会发现,诶,搞实业的企业,开始起来了,市值开始咣咣往上涨
过去一年,你看这些企业:苹果,宁德时代,台积电,英伟达,特斯拉,比亚迪
这些企业的市值开始逐渐扩大
所以要想让制造业日子过得更好一点,一方面要给予制造业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比如减税,送地,这种事就应该多做,因为制造业本来利润就微薄,如果还不减税降税,那没人做了
同时也要打击那些赚钱太容易的行业,比如利用垄断地位给自己谋取不当利益的企业和公司,要对这种行业抽重税,同时应该严加管理,比如对游戏行业,建议参考烟草,比如发版号可以,税 50% 起征,同时降低起征点,建议设为 100 万,为什么这么干,因为赚钱本来就容易,但是对这个社会,又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甚至搞不好有一些负贡献
对于这种行业,就应该抽重税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社会财富整体的增加
完全依赖制造业,当然还有农业什么,如果国家不去照顾制造业,那这个国家的前景就非常不妙了
光靠虚拟经济,这个国家是不可能走向强盛的,不要谈什么国进还是民进,放任资本瞎搞的结果就是
除了资本前进,其他全往后退
所以国家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非常好
♦因为大家不买国货:丰田大众宝洁可口可乐优衣库…… 利润都很高。♦
各行业头部企业的利润都在 20% 及以上。
■谁说制造业利润低了?■
日本德国韩国都不同意。
【只是中国制造业利润低而已】
■因为大家都不喜欢买国货■■
制造业利润太低,是因为制造业工人工资太低。
工人买不起工业制造品,生产出来又太多,价格就会掉,利润就跟不上。
制造业工人工资太低,是因为制造业利润太低。
制造业工厂利润太低,夹缝生存,根本发不起工资,只能勉强苟命,虽然工资低好歹还有就业。
老死循环了。
加工资,制造业入不敷出,制造业倒闭,工人失业。
加价格,工人更买不起,销量大跌,制造业倒闭,工人失业。
什么都不做,维持下去,反而是最好的做法。
利润高低来自于自己公司的防护壁垒。壁垒越高利润越高,壁垒越低利润越低。
首先中国还是有利润很高的企业的,只不过大隐隐于市而已,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利润低的,因为这部分企业数量庞大。我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探究一下原因。
1. 企业没有自己的壁垒,所以只能凭借价格去抢市场,获得生存权。
2. 因为存在规模效应,企业往往有一个幻觉,觉得扩大规模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所以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追求利润的唯一手段。扩大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的确是最容易获得的。
3. 因为有第二点的指导方向,企业一味追求规模,以图快速达到规模效应点。所以,为了快速扩张,接受大量低利润订单来加速规模效应的实现。
4. 即使接受了低利润订单,因为尚未达到规模效应点,企业还是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因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下降,所以预算 5% 的利润,实际可能会出现 10% 的利润。这就变相鼓励了工厂朝更大的规模去扩张。
5. 由于规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的数量都在显著增加,这就相当于抬高了企业的运营基础成本,企业必须接到更大基础数量订单才能覆盖这个基础成本,所以订单焦虑加重。这就导致工厂接单时会更多考虑工厂的生存而不是工厂的利润。即接订单的要求是养活工厂,而不是在于赚多少钱。
6. 在我国,企业实现一定规模后,往往可以获得很多政策和金融便利,促使企业朝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有些实现了鲤鱼跳龙门,有些则跳入地狱。但是,主业并不是企业家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阶梯。
7.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这种快速扩张式的发展路径很适合经济基本面,走这条路的人也实现了成功。而且规模效应自身也形成了的壁垒,产生了成本和竞争优势,所以只要到达这个位置,其他人想要进入也有一定难度。
所以,自始自终,企业追求目标是规模的扩大,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规模效应,实现低成本,实现规模壁垒。利润是排在规模扩张的后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大而不强,做到非常大的规模也没有做到世界品牌或者技术垄断。相比于那些知名品牌或者拥有技术垄断的企业,我们的利润率就非常低,因为我们的壁垒非常低,非常简单,很容易被攻破。
我从工作开始,碰到的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是大谈特谈规模产值,以每年增长多少产值为荣。我刚工作时,曾经在老东家公司开会时提出公司应该以利润为主要引导指标而非产值,当场被所有人嗤之以鼻,以至于我当时连自己都觉得太书生气,不谙世事。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老东家因为想要持续扩张而采取多元化经营,现在已经尸骨无存了。事实证明那次会议我是对的。这其实就是中国很多企业的基本发展路径。
有很多原因:
1. 制造业本身属于第二产业,自身的特性决定利润不会很高
制造业无论造什么,都离不开厂房车间,离不开仓储物流,离不开项目企划—产品设计—过程设计—产品过程确认—试验—小批量—量产的整套开发流程,即便是投产落地的项目,也永远有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采购要钱,加工要钱,厂房要钱,人员要钱,物流要钱,什么都要钱。不仅要钱,还需要时间,物流要时间,开发要时间,等货款要时间,等加工要时间,什么都需要等。一来二去,利润自然就被消耗掉了。
2. 国内高端制造业少,中低端制造业多
最典型的,玩机的朋友应该知道,AMD 出锐龙前后,intel 是什么样的状态。
以前的 intel 那可谓是盆满钵满,i5 处理器卖个两三千,挣钱妥妥的。
AMD 出锐龙之后,intel 又是降价又是加核心又是挤牙膏,引得消费者甚是开心。
国内也是一样,如果你有高端制造业,全国乃至全球非你莫属,那你想开什么价不就是什么价,嫌贵?自己想办法去呗,到头来你还得买我家的。
但中低端制造业并没有定价权。你卖贵了?你嫌贵我也嫌贵,我去别人家买了,再见。
比如芯片,比如无人机,比如高端医疗,讲究非你莫属,没你我不行。
但是塑料,机加工,玻璃,服装,市场上到处都有做的人,甚至有点小钱就能搞台机器做起来了,谁没有啊,你卖的贵了,我找别人家便宜的。
3. 舍不得花钱,原地踏步
最典型的就是我上家,天天说要省钱,天天说预算不够。
对于制造业,钱永远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
市场变了,需求变了,十几二十年前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加工需求了,工艺路线变了,方案变了,产品都变了,旧的机器只能生产旧的东西,都已经被淘汰了。
然而不行,老板觉得新工艺贵,新机器贵,甚至觉得请大学生都贵,执意只请大专的,就为了省几个钱。
然后产品做得稀烂,被市场淘汰,被客户看不上,挣不到钱,就越要省钱,采购的材料稀烂,机器稀烂,工资发不出,产品质量更加稀烂,就进入了这种死循环。
但凡它能用一点钱做一点转型升级,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用现代工艺做手机是制造业,用石器时代的工具造手机是做梦。
用 999 的预算买 1299 的产品叫省钱,用 9.9 包邮的预算买 6999 的产品也叫做梦。
如果生活累了,那就摸个鱼吧。
中国制造业企业实际利润不低,只是账面利润低,主要是企业投资和再投资太多。在产能不足的时候,这是非常好的,如果产能过剩非常不利,但是为啥现在产能已经过剩企业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呢? 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一,投资是最好的避税手段。
中国 2020 年资本形成总额约 43 亿,这个数字是大于企业投资的,因为去除了当年的折旧。现在以 43 万亿为例。增值税进项可少交 5 万亿,折旧抵利润少交企业所得税约 2 万亿,地方政府的固投补贴约 2 万亿(很多地方是 8%,这只是估计值,有的地方财政紧张,也可能没有),这么一算,9 万亿啊。
二,折旧是按要素分配的最好手段。
举一个夸张的例子:一个项目 1 亿固投,自己准备 20% 资本金(2000 万),买个政府 4000 万的工业用地(很多地方土地出让金以基础设施补贴为由返一半),然后以土地抵押借 3000 万,这个这个土建就干好了,设备融资租赁,也能干起来。一亿的固投折旧 10 年,只要这个企业能盈利 10 年,还掉银行和融资租赁的债,就有 1 亿资产了,还能赚 10 年高管工资,美滋滋。风险,只是 2000 万啦,1:5 的收益比,哪里找。
三,外贸靠价格取胜。
中国 2020 进出口贸易总和 30 + 万亿,净出口 3 万亿。这个怎么说呢?附加值真的一般般,相比国内贸易,国际贸易风险大多了,但是收益很一般。产能这么大,国内消费上不去,只能便宜外销了。
国内的资本家收敛财富的方式大致上还处于种植园主阶段,也就相当于西方 17 世纪的水平。但凡学习一点西方 19 世纪的资本家能力也不至于是这个样子。
不知道为什么,这题我一答就被删。
你们也配?
更新 1.3
记得有一年公司同事透露,今年公司预计盈利两千多万全是靠得是地方政府退税和**补贴,**当然如果不是老板在 CPPCC,员工是 NPC deputy 估计拿不到
原先回答
之前的公司做了一套设备,带头人分了 2 万元奖金,之后参与研发的人多少分了几千元。
当时产品经理给我们内部培训的时候吹的可牛逼了集成了很多高精尖的技术,用了当时行业内很先进的板卡化设计、TCP/ip 网络传输、多路供电热备份
结果呢?
第一个项目 240% 的换货率,上百个设备返修就三次。幸好商务关系做的到位,集成商咬着牙把这口粑粑吃进去了。
设备垃圾直接导致我在一线就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天天被集成商骂。不仅如此交付之后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运维,去多了公司还要质疑是不是你能力不行。
公司还有一款东西核心技术是产品经理花了大价钱从别处买过来的,经过整合(套壳)之后工厂生产出了测试样机拿去测试半年都无法正常工作。因为测试组组长一直拒绝在产品验收的表上签字,最后逼的他申请去了发货组。产品一经推出销售一通臭骂,高达 70% 残次率,项目几乎是做一个砸一个,一年之后经过多次产品升级工厂库里积攒了过百万的退货。
好消息是,第三世界可以使用这批残次品,而且公司为了清库存给了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让外贸部门的同事倾销给了非洲人民
我们做的这些垃圾设备不跟别人家打价格战、返回扣、背后捅刀子根本活不下去,如此一来利润自然就不会太高了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更因为中国学工科人的太多了。
因为人太多,大家都要讨口饭吃,疯狂内卷。只要一个东西赚钱,马上就是一堆人无脑冲进去,瞬间就能把利润打成负的。所有厂都疲于打价格战。没有一个厂子有余力升级技术。最终结果就是所有厂子都在低势能竞争。
因为学工科的人太多,导致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忽略不计,所以价格战才打得起来。
当然,以上都是我们的优势。
要是没有这些优势,我们连最初级的工业化可能都完成不了。
现在的人都累的不生娃儿了,第一点优势可能还能维持二十年。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劳动力总体下降的情况下,依然维持工人 / 工程师的规模,保持我们的低成本优势。
目前看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强制一半人上职高做产业工人。上了大学的也有 1/3 学工科,即使现在很多夕阳工科人才严重供大于求,我们也还要扩招。目的就是维持我们的制造业优势。
制造业的本质是精密化,而精密化的本质靠的是参数,参数靠的是精确数据,精确数据靠的是机器测量。
中国的老板,做生意都想杀你一口价,指望他们告诉你精确参数么?恨不得把所有数据都隐藏起来,好宰你。
说真的,很多人不愿意给日本人供货,那质检国内的产品根本过不了,而且日本人给的也不多。
欧美呢,只开流水线,比如特斯拉超级工厂,富士康,研发不放你这里,顶多你也就学会了怎么组装,零部件还是从欧美进口。
所谓的制造业大国,无非是组装商人。
所谓的技术,也全是来自于别人的开源社区提供的开源代码。
然而这些开源的东西本身就是让你去帮忙完善的,开源本身就是抢占市场的手段,而且大部分是核心开源,驱动闭源。
也就是教你钓鱼,但不教你造鱼竿。你学会了怎么钓鱼,却只能去买人家的鱼竿。不卖你鱼竿,你就傻眼了。而且教会钓鱼的人越多,买鱼竿的人也越多,妥妥的韭菜而已。
等你说自己造鱼竿的时候,却发现你自己造的鱼竿不能使用别人教的钓鱼方法,你还得自创一套钓鱼方法,关键还没有别人的钓鱼方法好使啊,被秒杀。
恶性循环。
实际上就是市场地位么
烟草公司利润率高不高?非常高。为啥呢,因为只有他能够生产,别人不行。
做衣服利润率高不高?为啥。因为厂家竞争太激烈了,你高了就没业务。
………………
我们现在老是给企业减税,这是不对的。
打工人的收入是谁决定的?
现在老是骂资本家,这是不对的。
打工人的工资是打工人自己决定的,资本家三千能招来工人,他就不会开四千的工资。你给企业家减税,企业家除了年底换车换老婆,没有任何意义,这钱根本倒不了工人手里。
所以:
要想打工人赚钱,企业利润改善,就是要创造工作岗位,拿到附加值。
比如说 NBA,电视转播权能不能赚钱,商业比赛能不能赚钱。
一个湖人的球衣,十几年前湖人总冠军的时候,一件球衣就要两百多块钱,中国做这件球衣的产业工人我敢保证人工成本拿不到一块钱,而且今天估计都拿不到一块钱。
所以: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就是创造工作岗位!怎么创造工作岗位呢?就是发展新产业。当不断创造新工作岗位时,很多雇不起工人的企业会倒闭,很多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会提高待遇,产业集中度低的企业会完成市场集中,利润率就会提升。
比如:
无人机产业,以前没有吧,现在产业工人有了,飞手有了。
直播平台有了,很多主播就有新工作岗位。
因为竞争,同行太多,需求不够。
这段时间那个 8 元卖面条的,周边的同行就受不了了。
市场需求就那么大,而产能扩充几乎无限。
越是压榨工人利润越低,为什么?因为这么做最无脑,最简单啊,怎么办?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将那些依靠压榨手段活下去的垃圾企业逼死,将市场留给愿意提高工人待遇,愿意投资搞技术研发,愿意提高管理水平的优质企业,整体制造业利润才会逐步提高。
虽然这样做会痛一时,会有很多人失业,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中国就会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人口红利也会变成历史名词。
下图这个东西叫做女式按摩棒:
这个产品的具体的用途呢,就是女孩子。。。嘤嘤嘤,反正就是那样,用途大家自己在脑海中模拟脑补一下就好,老师人比较单纯,和爱人没使用过,不敢乱说。
但是我非常清楚它的利润非常的高,可以说是中端产品的利润大杀器。因为,大家也知道我是机械硕士毕业,由于好奇我在读博时亲自拆解过一个。。。
里面的结构,嗯,非常的简单,令人发指。。。以一个常规家用按摩棒举例(两种构造几乎一致):
女式按摩棒相比于家用按摩棒就是增加了一个功率和频率更大的定制小型马达,还有添加了一些密封材质和橡胶圈用于防水,防水级别在 Ipx7,并且材料以食用硅胶体为主,让它方便清洗干净,并且不损伤身体健康。电池的储蓄功能要求比一般的按摩棒要求要高,尽量保持用电持久性。
此外,还有静音性要求比较高的,会增加一些隔音材料。
然后我咨询了生产厂商的内部人员,它的制作成本大约在 18-45 之间,加上推广成本和店铺运营成本研发成本,最多也就是 30-65 元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玩意具体要卖到多少钱呢?下面这种小马力型的价格:
以下数据均挖掘于各大电商平台,国产约在 48-149 元,而日本货约在 78-268 左右。而第一个图大马力的国产在 79-216 之间,日本货在 118-319 之间。
这利润,火箭都不敢这么卖的。然后我有一个使用过的朋友,我向她咨询后她表示大马力的她也购买使用过:
但她表示由于个人原因使用程度不高,主要使用小马力的。几年前国货的体验确实差上一个档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在国货的技术突飞猛进基本上可以达到日货的水平,使用体验很不错,建议各位宝宝们可以放心使用国货。
好了,扯远了,再回到我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的一个情况上来,其实呀,主要答案并不只有科技创新度不够。各位一想到制造就是大飞机,火箭,芯片,这显然是上纲上线了。
做产品要让它拿出去卖,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客户需求,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就是需求。
我们的军用飞机,航母,军用芯片水平并不差,但是举国之力开发的高端产品如何民用化,如何转化消费,如何让它们深入群众,从内而外的舒爽,就要像这个按摩棒一样。一味的主打硬科技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客户本身入手,多强的功率,哪一种材料才是客户的首选,这就是消费升级的核心价值。当产品力上来了,全世界用户是愿意为此买单的。最赚钱的一定是大家都消费的东西。
再者,如何激活需求端,非常的重要,高端产品,高端产品,说好听点是科技含量高,说难听点就是还包括一堆大家平时都用不到的东西。比如按摩棒这个东西,现代社会单身比例这么高,又有这么一个科学的,卫生的,守法的,静音的,隐私性强的并且效果非常不错的产品可以供大家选择,那么为什么购买的人不多呢?就是因为思维禁锢了,社会根本没有机会给大家形成这样的消费理念。花钱买舒服本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我们从小的理念就是花钱买罪受,考研,考公资料人手一份。就这样,怎么创造利润空间?
同时,释放消费活力,激活大量的消费者,贫富差距过大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底层群体消费力不足,或者说根本没有消费欲望。现在政府最乐意把钱划给 B 端,企业端,让它们拿着经费创新,但没有消费人群。老百姓没钱呀,怎么会花钱去买平时用不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呢?只能把钱花在买吃的用的上,最后企业生产出来了产品,效果是不错,大家都视而不见,保暖才思其他的欲嘛。最后企业也无语了,还利润呢,还创新呢,今年有经费,明年如果搞不到国家经费就吃空气算了。这个问题显然比科技创新更麻烦,制造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比科技性不强对制造业的打击要大的多得多。
最后说一句,中国的制造业进步如此神速,就是因为国内有巨大的消费群体,随时能够检验和鞭打制造业进步,让一些优秀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脱引而出。但是现在大部分人手里没钱了,不是像美国人一样提前消费造的,而是被房地产一波流兜走了。连消费都没有,何来利润呢?呵呵,嘘。
因为中国是从下往上拱,逐渐升级,去占领别人已经有的阵地。对于大多数工业品来说,性价比是第一位的。也就意味着大部分时候,你不可能比别人 “贵”。
其实微观世界本就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供应商想把老供应商挤掉,要么同样的东西,价格更便宜。要么同样的价格,东西更好更全。甚至有时是价格更便宜,东西更好。这一定会影响利润率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们可以造有差异化或颠覆性的东西赚高利润啊。这不是说不可能,但对中国这种体量来说一定是少数。而且三楼没盖好就直接盖五楼,本就不符合制造业发展规律。
建国之后的工业是苏联帮忙打的底子,以粗大笨重实用为主,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在功能上缺失而在性能上狂飙的苗头,我相信还有读者的家里还有苏系风格满满的产品,比如说 60 年代的电风扇还能正常使用。
(这个时候的产品质量还是很坚挺的,但为政绩弄假的事情开始出现苗头)
接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大地,国内市场需求及外汇需求更是催生了大量的组装厂,这些组装厂的老板们发现并不需要工程师,也不需要什么技术人员,只要买来产品的仿制对象拆开来,然后在国外倾销的目录里就能找到自己仿制的所有零件。
(老板遍地走,工科不如狗)
紧接着 1990-2021 年出现了搞笑的事情:外国某些公司放纵国内小厂家抄袭产品,然后在无法仿制或替代的核心部件上卡死并开出利润压榨到极致的高价,逼着这些抄袭的国内生产者必须购买自己的核心部件才能继续玩下去。
请问这种情况下,拿别人核心部件做产品帮别人赚大钱,同时帮别人产品做广告的公司都成了国内行业的巨无霸,那么国内其它的二三厂家只能偷工减料在伪劣产品上狂奔~
拿日产发动机做车的,离开日产发动机就屁都不是
拿三菱压缩机做空调的,离开三菱压缩机就屁都不是
自动化系统离开了西门子,产品质量马上打回原形
你以为自有品牌里就全是国内自主的产品?
嘿嘿,里面可掺杂了不少资敌的叛徒!
PS: 我支持国内企业研发产品核心,但我的口袋令我对着组装牌子喊真香~
其实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剥削制度国内,通过工业产品去剥削国外,按常规可以富了吧,但是人口太多了,现在发达国家一个个也被我们剥削,美国用美元,中国用工业品,中美两国共 16 亿人口,确实很难靠剥削国外富起来。现代工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剥削,这个工业核心理论就是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对劳动者的剥削。
有史以来剥削制度就没有可能让广大老百姓富起来的。我们经济一旦达到两万美元人均 GDP,必须对经济制度转型,从工业制度核心理论改革,不然的话,GDP 增速可能逐年下滑到零。而且会造受资本反噬,没有增量资本可是会展现出巨大破坏力。
有人认为是技术,中国没多少高科技,高科技这玩意儿就是小众产品,大众化了就叫过剩产能了,这只能维持小部分人富裕,就算把全球高端攻破我们人均也只多个万把块钱。比如假如现在国内芯片制造一条龙各种企业烂大街了,造个芯片跟一根筷子有什么区别,芯片还有什么高利润可言,如果就一两家会造这也只能提高个几十万人的生活。以前光伏产业高大上吧,一被国内攻破迅速烂大街变成过剩产能,没办法实在是人太多了。
有人说是因为制造业本身利薄,有人说是因为产业链结构,但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经济要保持出口,限制进口以维持大量出超,不然,这种经济体就毫无意义,对一部分人来说。
我们经常看见一个现象,就是出口产品比国内价格要便宜,这在贸易战之前更加明显。
同时,因为国内的税收和企业、个人负担造成的高度 “内卷” 和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中国企业非常需要外部市场来消化产能。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房地产,外贸生意是最活跃的经济部门。
这都造成了巨额出超,而在中国,出超远大于外储增长,多出来的钱就是海外投资和外流资金,这是中国很多上层阶级真正关心的经济部门。
换言之,内卷化,减小国内市场,大量出口,对一些人来说是最有利的。
那么如果制造业附加值增加了,会怎么样呢?国人富了,不那么卷了,不用 996 了,那么产能就差,出口就少。高附加值产品必须有大量的研发团队,不能只靠技术引进,而且要跟跟国际接轨,这也就意味着工资跟国际接轨,那还怎么内卷?
有人说高附加值产品不照样出口么?高附加值产品想要打开外部市场需要时间,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习惯于消费本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产品了。
这会带来两个可能,一个是转型成功,但这也意味着你在开始阶段必须走价,那么你参与市场竞争就会导致这个市场利变薄,最后变成另一种低附加值产品,至于失败就更不用说了。而且,最关键的,不管怎么转型,都意味着原有的低附加值产业会转产,也就是说会减少出超。
这对中国一些能拿到外汇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三个粗浅的客观现实:
一、低端制造业不可能有高利润。
二、中国不能也不想放弃低端制造业。
三、相当比例人口只能做低端,与高利润的高端无缘。
因为低端制造业之所以为低端,是因为它入行门槛低。
高端制造业入行门槛高,比如我能生产的高精尖光刻机利润率 500%,你没有技术根本没法生产,就只配看着我流口水。
而如果这低端制造业利润高了,那么什么阿猫阿狗邻居小学生看门老大爷都能一个月内给你鼓捣出条生产线来。
按劳动价值论,那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减。按供需模型边际效用,那就是供应量大增供大于求边际效用大减。
总之就是短期内就会把高利润卷光。
谁要是说有生意什么猫猫狗狗都能做,还利润超高的,基本上都和《刑法》有关,请马上呼叫妖妖灵。
低端制造业没利润,那我们能不能不做啊?
感谢人类灯塔米粒奸,为我们指明了反向。
不做低端制造业,那就是去工业化呗,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低端制造业虽然没利润,但是它是现代生活的基础,直接关乎最根本的民生,一个螺丝钉,一个支笔,一件衣服,都离不开低端制造业。
当年我们有句丧气话,叫我们两亿条牛仔裤换别人一架大飞机,但我们可以不坐飞机,别人可以不穿裤子吗?没了低端制造业,直接生活都没有了。
放弃低端制造业转移到海外通过进口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事实上和放弃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通过进口来满足粮食需要是一码事。
中国现在最大的底气,最有力的王牌,就是规模全球第一庞大,门类全球第一齐全的制造业集群。
没了低端,高端就是头重脚轻的空中楼阁,国家的基础都是虚的。
就是米粒奸自己都后悔了,天天念叨要 “再工业化”。
做得到吗?
有人吹米粒奸不是不能做牛仔裤,是不屑于做低利润的低端制造业,只要需要分分钟就能做出来。
我不怀疑米粒奸的能力能做出牛仔裤这玩意。
但 “两亿条牛仔裤”,米粒奸做得出来吗?
就算做得出来,不会引发恶性通胀吗?
现在米粒奸都吹不动再工业化了,为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改吹产业链转移了。
中国不能放弃低利润的低端制造业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第三点
还是得继续感谢人类灯塔米粒奸,为我们指名了反向。
那些吹米粒奸做的如何高端,如何掌握上下游,持有定价权,大把大把获取高利润。
但红脖子就是失业在锈带吃灰喊 MAGA。
他们怎么不去从事高端产业,大把大把获取高利润?
很明显,就是他们干不来这个。
高端产业就是依靠高门槛限制准入形成卖方市场。有多少人是有才能参与高端产业的人才?
若这种人才多了,什么猫猫狗狗都成了,那这高端产业自然就低端化了,所谓蓝海红海化。
米粒奸制造业利润很高,但是这些制造业的岗位和广大红脖无关,失去了低端产业后他们剩下的选择就是失业。
为了就业率,中国也必须保留虽然利润率低,但是入行门槛低,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低端制造业。
利润低的直接原因是不敢涨价,那么为什么不敢涨价呢?
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弱,你敢涨价就有东南亚工厂替代你。
但是现在新冠疫情,海外工厂根本开不了工,中国制造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但中国工厂还是不敢涨价。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国内的各个工厂之间也有竞争,虽然整个中国制造整体上在国际市场上不可替代,但每一个单独的工厂都可以被替代,每一个单独的工厂都不敢涨价。
要想联合起来在国际市场上涨价,有两个方法
但是目前这两个方法都不现实。
如果合并,那么这些工厂不仅会在国际市场垄断,同时也会在国内市场垄断。因此只有国企才能合并,因为国企上面有党管着,可以对国内让利只赚洋人的钱。而私企合并的后果就是疫情结束之后为了抢海外市场对洋人让利只赚国内的钱,因为国内买家没得选,详见某美帝良心企业。
如果收出口税,这个违反了我国以前签的各种国际贸易协议,损害国家信用得不偿失。
之前的回答不必删除,我不是很内行的人,说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够完善,看过评论区后我也觉得我的回答给路人产生了误解,大家的评价我都有看过,无论是再怎么的话我都接受。
我从第一次被人在贴吧喷了 200 层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你做过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你承担结果,无论是好或坏。
我这里并不是觉得华为和比亚迪垃圾,特斯拉和苹果牛逼,我只是觉得他们的发展太慢了,可能是我太年轻了,低估了我未知区域的发展难度,对于从业相关人员的难处有人也说过了,再想想确实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只愿发展越来越好吧。
因为国内的企业都没出息啊,你以为我在开玩笑,咋不说别的,就说两个,一个是手机,一个是汽车。
我不知道一天到晚给我吹什么华为,当年小米 1 代刚火完,二代还没出的时候,是中华酷联的时代,当时的华为最贵的手机我买不起,当时我记得有个华为的六百多块,512mb 自带内存手机,如果没记错,当时苹果已经出了应该是四代,OK,从这个时候开始追,追到现在华为和苹果的差距有缩减?华为的麒麟和鸿蒙真的有在研发吗?我真的想知道国内的市场居然养不出来一个手机巨头?网络上也是跟我闹笑话,我说华为手机垃圾,他就跟我说华为主业是基站如何如何,说实话,以中国的市场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华为在我看来就是个垃圾。
再来就是新能源,国内的新能源要不是特斯拉进来,我估计又得是龙芯的结局,到最后一堆老头乐满大街跑,要补贴的时候嘴一个比一个张的大,报成果的时候比自己的屁眼还紧,行,油车的时候你说你这个别人有专利,那个和人有代差,最后给你补助让你做新能源你给拿个这个结果?
制造业为啥利润低,对啊,为啥啊。
制造业有个微笑曲线,最上游研发设计和最下游营销品牌是利润高的,中游组装代工利润低。
中国制造业上无核心技术(基本都是技术引进国外换代生产技术),下无国际品牌(不能割国外的韭菜),只有挣辛苦钱。
一部售价为 649~849 美元的 iPhone6 裸机,富士康仅有 4 美元的利润;一个售价上万元的国际名牌包,中国内地的代工工厂只有 5 元钱的利润,利润薄得像张纸,因为技术掌握在厂家手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iphone 6 的背面有这么一行: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
看到没,人家没有用常见的 made in China,要很明确的说是加州苹果设计,中国组装。
你说你为啥只能挣 4 美元?
看到有人 cue 国内厂家,说国内厂家就是闲的没事干,非要成本价卷。
快抛华东医药!国家带量采购现场惊人一幕,德国拜耳降价 90% 踢翻国内同行 “金饭碗”……
据悉,阿卡波糖片剂 50mg 规格,拜耳报价 0.181 元 / 片;绿叶制药 0.32 元 / 粒;福元医药报价 0.43 元 / 片;华东医药报价 0.465 元 / 片。根据此次医保局制定的 “同品种超过最低报价 1.8 倍的企业自动出局” 的标准,福元医药和华东医药落标。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拜耳的阿卡波糖片剂 50mg 平均中标价为 2.1 元 / 片,价格较国内产品高出不少,此次报价 0.181 元 / 片降幅超过 90%,令市场可以说 “震惊”,更有报道称拜耳此次报价为全球最低水平。
看看拜耳是怎么做的,比国内降价还凶。
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人家的竞争策略,国外厂家在技术上领先,因此在独占期售价确实很高,比如降糖药 90% 都是利润,但是一旦国内开始仿制出产品,不用你想,国外厂家会非常凶狠的把产品直接打到成本价 — 让你没有利润,你没有利润就没法积累,研发就跟不上。
有人说不对啊,那人家怎么挣钱?首先,人家的钱是前期独占期就把成本利润都赚够了,因此人家降价就是卡你升级,然后人家再研发新品,下一代产品,继续卖高价。
你以为:成本 1000 万,老外售价 1 个亿,国内生产出来后直接卖 1000 万,逼老外卖 1000 万。
其实是,国内生产出来后,老外直接卖 1000 万,逼国内厂商只能卖 1000 万,老外用前期挣的钱研发下一代产品,继续卖 1 个亿。
你说你升级啊,你也卖 1 个亿啊。
不然怎么叫先发优势呢?人家快你一步就是步步比你快,人家每个产品都挣 9000 万利润了,你的产品出来就是成本价赚个吆喝,你哪来的钱升级?你怎么玩?
为什么呢?
因为产量大
制造业现在基本还是靠规模效应赚取一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利润,而不是靠技术的深度。制造业是重资产行业,仅仅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性价比,而不是技术附加值。国外的工业软件 CAD/CAE/CAM 巨头都是躺着数钱 。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去反哺研发呢,研发底层核心技术周期很长不确定性极大。只有主营业务赚钱,反哺研发,研发继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等,业务赚更多更长久的钱,形成这样一个闭环之后,才进入一个良心循环。
我现在做的 C++ 工业软件,制造业现在也是在搞智能制造升级,但真正落地智能制造设想的时候发现困难重重,最关键的一环要打通客户、设计、打样、批量生产、装配等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流,比如三维模型在这些环节的自动解析,这一步就需要工业软件的支撑,但这一块偏偏是卡脖子技术。这就是制造业现在的痛处,看得见的东西没有多少附加值,看不见的东西是冰山下的 90%,这才是决定制造业命运的东西。
工业软件和互联网的 app 区别巨大,互联网更多的是解决业务问题,代码主要是各种业务逻辑,而工业软件是数学 + 软件 + 数据结构 + 专业知识 + 行业经验等等,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的一个结晶,工业软件的开发需要非常多交叉学科的人才,但问题是机械、土木等等这些传统工科一般不怎么学编程。
原因有二,
第一、在全球大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所处的供应链位置较低,很难拿到高利润。
以前我做过一个产品的项目,他的总成本是 1500 元,其中核心三个部件用的是进口,就占了整个产品成本的 50% 上下,剩下我们自己做的部件这都是钣金件,塑料件,橡胶件这些附加值非常低的部分,最后我们发现真正赚钱的部分,是被国外这几个核心部品厂家给转走了。不过话说回来,你还不能眼气,眼气也没用,最后我们的收益,无非就是总装,然后加百分之几的加工制造成本和利润,如果品牌可以,就再加上些品牌溢价。这个现象肯定不止我接触过。
第二、因为价格竞争是最出市场业绩的,所以中国制造业企业纷纷主动在降低自己的利润,以获得市场份额。
是不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就不能获得高利润呢?当然不一定,我们看二十年前的电视机产业,那个时候一台 21 寸的电视,要四五千块钱,现在买一台 60 寸的估计也没什么问题,那么,是不是二十年间成本实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呢?有一些,比如依靠模块化等方式,但是主体来讲,厂家还是自行选择了降价方式竞争。
老板们的心态是这样,现在一台产品利润 50%,真的好赚,但是这几年生意不如以前那么好做了,为了维持他的业绩,他优先会考虑吧利润降下来,因为没有比降价来的更快的催生市场的方式了,于是竞争越激烈,大家都纷纷降价,最后所有厂家基本都在一条半黑不红的线上游走,更不用说利润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其本质还是原自产品底层的核心驱动力不足,导致业绩无法依靠核心竞争力产出而不得不依靠市场拉动,另外,我们在做品牌建设方面做的也非常不好,尽管我们有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品牌,但是举例形成品牌信仰,还有非常大的距离,我们的品牌建设目标都是围着业绩转的,所以转来转去还是市场说的算,想引导或是改变一种市场规则,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非常的难。拿耐克阿迪为例,为什么他们可以卖的贵,而国产运动鞋就要便宜呢?明明是一样的鞋子,这就是在品牌精神,品牌信仰上没有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种细分独特性,还有星巴克的咖啡比街头的小店咖啡没有好喝,但是同样在品牌建设上,让星巴克成为咖啡届的大哥大。
所以,中国制造呀的利润低是事实,一方面有客观因素,客观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过分依赖价格竞争,而导致制造业越来越没钱赚。
也不太少了吧
被高速成长的中国误导了吧
严格来说,不是中国制造业利润低,而是
1、全世界的中低端制造业利润都低,利润率高的是高端制造业,但是中国恰好是前者。想想吧,你机床车个普通螺丝、冲压个厨具,最多注塑个塑料玩具,你还想拿多少钱?
利润低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的那种作坊,甚至连技术开发费用都是 0 的来料加工企业。你还想拿多高的利润?
2、那些能赚取高额利润的领域,都是没有多少竞争对手的,只要不是定价离谱,厂家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一旦有了竞争,必然会出现压价,利润自然就下来了。
别人可以轻松做到的东西,人家凭什么给你出高价?
3、奢侈品有品牌溢价,但是你要看看人家做了多少年,这些年花了多少广告费、公关费等累计起来的,一些品牌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所谓的品牌,是人家几十年上百年不断宣传、不断进行品控等做出来的。
你以为生产一个跟人家一样的东西就能卖同样价格?
4、我看到有人说:“所有国产手机公司加起来没人家苹果一家赚钱”,为什么?我 5 年前同时买的苹果和华为 mate 手机(因为涉及产品体验,同时需要用苹果和安卓手机),价格差不多,5 年过去了,苹果手机虽然存储容量有点紧张,但是用起来还没啥问题,而华为手机,早在两年前就罢工了(中途我还去换了个电池),其他安卓手机大多就是 1-2 年就废了。你让我如何选?
想抬杠的话,你先问问,你身边有几个人把国产手机用了超过五年,然后再看看有多少人还在用 iphone8 甚至更早的 iPhone6 的苹果手机。
(有人扯华为 mate10,请记住 mate10 在 2017 年发布到现在,刚刚 4 年。你买的再早也就三年多。之前 2014 年我们公司买来注册账号的 iPhone4 (还不是 iPhone6)现在都还能正常使用。你们要想有力反驳我的话,得去找个现在还能用的同时期出 2014 年原版 mate7 看看。别扯 mate10 了。华为 mate 系列发展还没人家时间长。)
瞎抬 G,无语了……
5、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一堆 “企业家” 开始提倡“情怀”,然后涨价。
我去,
为什么我要为你的 “情怀” 买单?
人家国外的工匠精神都是坚持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甚至一家多少代传承的,你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洗手间的手纸还没用掉一卷,就来谈 “情怀”、“精神”?你有“工匠精神” 吗?一个烂手机不断出故障,就这还 “工匠” 啊?
“情怀” 酒喝了能上头、喝完还头疼,居然还标榜自己是好酒,你当天下人都没喝过好酒啊?就为了你写几句话,大家都得屁颠屁颠给你送钱啊?
不扯了,准备做午饭了
我不是制造业从业者,仅从消费者层面来观察制造业。
我们先看看中国的制造业都在怎么干!都在干什么。
现在的制造业,是什么好卖就做什么,看到一个产品红了,能出销量了,于是一股脑涌上,买个样品回来抄,抄完了低价倾销,把这个产品卖完了换个产品抄。
开发技术,不存在的,要技术干什么,能成为护城河吗?成不了,知识产权有屁用,专利有屁用,该抄一样抄,等你把官司打完了,市场都没了,你抱着专利,但是专利已经换不了钱了。
很多时候你不是面对一两个抄袭对手,而是全国成百上千家小微企业群起而抄之,而且这些人抄得没有底限,反正中国人聪明着呢。
你用的材料 300 块成本,我就用 200 块的,材质差一点,手感差一点,精度差一点,没关系,便宜啊。
你开发花了 5 万,我找人 1000 就给你破解了。
你公司缴纳五险一金,我公司全是临时工计件制度,或者干脆外包。
君不见苹果耳机原价 1000 多,国产高仿卷到几十块。
平板,卷到几百块。
现在买东西都买出经验了,看见啥网红产品,等半个月上淘宝,基本上便宜一半的就能出现了。
你说就这么卷,能有利润?
天天网上叫衰苹果的,结果所有国产手机公司加起来没人家一家赚钱。
我觉得吧,如果不是有中国这么大一个基数的市场做支撑,按国内企业这么搞法,怕是没几家活得下去。
刚看到公布一个啥政策的,就是那个取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待遇那个,恐怕制造业的日子要更加难过了。
大家有没有想起来前几年的供给端改革?当时我就纳闷,供给端改革,控制供给端的量?难道不应该是增加需求端吗?控制供给端大家岂不是都没活干了?
最近我才想明白,你天大的本事,把全国人民净收入瞬间扩大一倍,按道理需求端增长可不止一倍。但是用不了多久,供给端照样给你过剩,而且比现在可能更严重。因为制造业产能的扩展太恐怖了。
一、制造业利润其实不低,低的是利润率。
我们假设利润率是 5%,已经比较低了。一个月资金周转一次。那么到年底收益就是周转资金的
如果有 10% 的利润率,周转资金一年就能翻 3 倍。
巴菲特投资收益才多少?
二、产能扩展比较容易
特别是我们这种低端制造业,只要能赚钱,产能扩张太容易了。
我们想想当初十分稀缺的口罩,我们用了几个月就把产能搞的过剩了。进场早的几周回本,剩下纯赚。进场晚一两个月的就亏的裤衩不剩。 当初控价都卖到 1 元的口罩,现在一两毛,成本变化并不大,多出来的全是利润(当然各环节都要分一些)
三、我们有庞大的市场支撑
同样的消费品,我们人口基础庞大,市场就大。在一个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即便是同样利润率,比起那种只有几千万人口,甚至几百万人口的国家我们能养活更多的企业。当市场开始又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手段。利润自然就断崖式下降。那些本来人口就少的国家,养活的企业也有限,再者,人口再少,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得有人干,大家都有的赚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了。
最后,我们再说说供给端改革,其实控制产量并不一定就大家没活干了,只要控制得当,大家干的更少反而赚的更多了。
举例:生产一件衣服成本 9 元,卖 10 元,利润 1 元;每年生产 1 亿件,总利润就是 1 亿元。
现在我们把产能降下来,只生产 5000 万件了,因为产能不足,售价开始变高了,衣服卖 15 元了,利润 6 元,总利润 3 个亿。
同样情况生产 5000 万件肯定比生产 1 亿件用的人更少,那失业的人怎么办?
其实相比产能过剩,控制产能更好办,毕竟多出来 2 个亿的利润啊。那就是利润如何在分配的问题了。
但是控制产能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我们不干了还有东南亚、非洲、南美的人来干。 又是一个轮回。
问题需要修改一下,否则已有回答全部跑题。题主其实想问的是 “利润率”,而不是 “利润”,大家也都默认为利润率。
因为谈利润,世界第一工业产值大国,会低到哪里去?
一旦把问题改成利润率,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高端制造业、中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利润率通常依次递减。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即便我国拥有联合国划定的全工业体系,但我们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仍旧处于中低端。
这是发展现实,也是无可逃避的工业化之路。
即便纠结高端制造业这件事,请问,把西方发达国家拆开看,谁又拥有全套高端制造业呢?
更何况,当下是多极化进程之下的世界格局,三大经济圈才是未来的制造业竞争集群,而非中美甚至中西方这样的错误理解。
在中国主导重构独立自主东亚经济圈的时代进程下,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不是单纯一国的事情,而是整个经济圈的事情,这由不得个别国家离队搞破坏,而是中国和东亚经济圈,14 亿市场和 23 亿市场所共同决定。
那么是否就能说中低端制造业,在高端制造业面前,可以消失了呢?
这简直是反人类的想法!
1、2 元一瓶的纯净水,和 2000 元一瓶的纯净水,你能不能把前者的工厂全关了,只生产后者?
2、200 元一只的包,和 20 万一只的包,你能不能把前者的工厂全关了,只生产后者?
3、1000 元一台的手机,和一万元一台的手机,你能不能把前者的工厂全关了,只生产后者?
4、10 万一台的汽车,和 100 万一台的汽车,你能不能把前者的工厂全关了,只生产后者?
更何况,这世上,还有大量人口还无法日常消费,甚至消费不起前者价格的商品,你让这些制造业消失,然后呢?
你知道为了让成本下降,中国制造业在材料、设计、工艺等等改进上投入了多少人力吗?
即便中低端制造业未来会逐渐转移出中国,但中国人在工业化进程中,为全人类生产制造物美价廉产品的既成事实,不是靠什么单纯的压榨人工,吃人口红利,就能糊弄过去的。
全世界得利了,我们反而被按上了恶性竞争,压榨劳动的帽子。请问,你期望这个世界还是少数人才用的起生活必需品的世界吗?
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要提高制造业的利润率,因为我们做过累活苦活,不代表我们的子孙要世世代代为全人类背负生活的重担!
我们只求公平。
承接我国中低端产业链转移的国家,至少要遵守贸易合作协议。
我国产业升级的竞争对手,也要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你若市场打压,我亦同等反制。
至于制造业利润率不如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那根本就不属于本问题涉及范围。
中国制造业对全人类的事实关怀,难道一点都没有引起人性中丝毫的察觉吗?
舆论铁幕啊,当代的日占区和纳粹占领区。
根本原因就是行业门槛太低,是人不是人的都可以进来参与竞争。
你看西方国家现有的制造业还有利润,是因为原本在国外的制造业由于利润太低,在中国的竞争之下已经在西方国家活不下去了,所以就只能跑来中国。
西方国家剩下的通常都是高技术门槛的制造业,利润暂时还没掉到活不下去。
为啥美帝要搞中国企业啊?
因为再放任华为等企业发展下去,美国国内现在日子过得还行的企业日子也怕过不下去了。
为啥不干小米干华为啊?
这不,把华为干倒,苹果吃饱,销量和市场份额蹭蹭蹭网上涨。小米等企业没一个能打的。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啥老有人想不通呢?
除了屁股太歪,我想不通还有别的原因。
不过不用急,再苦能比 20 年前 50 年前苦?
再熬个 20 年,一切都会好的。
俗称熬(白头)鹰。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1-10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71650 亿元,同比增长 42.2%,两年平均增长 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 7.01%,同比提高 1.04 个百分点。这样的利润水平相当可观。
小米 oppovivo 美的格力这些公司,印象里都是不怎么赚钱,但是每一家年净利润都超过 200 亿人民币,利润相当丰厚,像日本的松下东芝夏普这些公司,都没有 200 亿人民币的利润。
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可替代性太强!
说说我亲身经历的汽车制造行业的两件事。
早在 15 年的时候,一家深耕汽车内板件模具的公司,竞标中了我前东家一个包的模具,总价大概在 1000 万左右,由于供应商自己对标书审阅不仔细,最后在模具制造生产阶段发现赚不了多少钱,然后找我前东家高层要加价,你猜结果怎么样?我前东家为了推进新车型项目居然妥协同意了。然后做完这个项目当然是不会有下次合作了。
另一件事是 18 年汽车行业萎靡期,很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了生存,为了让公司能够运转起来。宁可亏本接项目!不然设备闲置,工人无事可做,老板压力更大。然后之前外协出去的小项目全部自己内部消化吸收。结果就是有能力的,大一点的企业能活下来,接不到业务的公司在那个萎靡期就淘汰掉了,包括整车厂,例如猎豹、众泰、力帆等等。
中国制造业替代性太强,技术壁垒低,导致恶性竞争,然而这些年用工成本都在增长,最终就是导致制造业的低利润。这也是为什么深圳的低端制造业内迁到东莞惠州的原因。
中国制造业要做精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量是守恒的,价值也是。如果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他消费的,那就必然有另一个…
大家猜猜马斯克和贝索斯的实际资产排十几名?
因为过去十年是滞涨周期
什么叫滞涨
就是利润低,成本高
为什么
因为美国百姓成穷鬼了,消费不增加,利润自然低
而资本家的财富必须涨,因为那是债券堆起来的庞氏泡沫,只能涨不能跌,所以只能靠降低利率,结果就是资本家借入低利率绿纸,换成实物,无风险套利,这个实物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大宗,矿产等原材料
两头一挤,打工人可还剩多少利润?
所以美林时钟的价值就在这里,滞涨投资黄金,增长投资股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打工人才过得好,夏天就开始难了,秋天就要被收割了,冬天你不藏就冻死在冰天雪地。
因为世界上不止中国有制造业。
利润低本身就是行业门槛,利润高了,技术难度却不高,别的国家制造业就会趁虚而入抢占市场,到时候不仅利润要降低,还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员。
没有独门技术,都是在比贱。
房价太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
工资太低,不利于老板们奋斗。
不好意思,又来给神代抗添堵了,看着有些大明白带着神代抗做法真的是哭笑不得,这年头我发现不管是不是混制造业的都敢唠点制造业的嗑也是谜
我先考几个问题:
别百度,答不上来三道的别唠制造业的嗑,把知乎当贴吧玩儿,有几块料点赞还真把自己当专家了
都快 2022 年了,知乎还有人认为消费电子装配线跟服装生产线能代表中国制造业就离谱
房价还可以涨一下
产业链一般可以分成七个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生产制造。
目前中国制造业能真正掌握的,只有生产制造环节,而这恰恰是附加值最低的部分。
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一般称为品牌运营。
华为利润不错,可惜要么被号称自由竞争的美帝以一国之力来打压,还要被国内同行各种黑,幸灾乐祸。
你是不是以为我要黑国人品性不行?NO,我要黑的是买办企业,买办阶级,公知和带路党。
想当年在旧中国的基础上建立新中国,也是一帮有正义感有能力有良知的国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他们一直都是英雄,是国家的脊梁。
有骨气,有实力的国人一直都在,这些年推动国家发展的都是这批人,而且是一大批人,这些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敬重的。
以前有买办,有封建势力,有伪军,有带路党,今天还有,这批人注定只是历史的尘埃,会被扫进垃圾堆。
所以中国制造业利润低只是暂时的,产业升级是肯定的。
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中国的制造业目前都是抄袭人家的成熟产业。
既然是抄袭,就没有了各种专利、商业壁垒,你买设备扩大产能,别人也一样复制,结果这个市场就迅速供过于求。供过于求的市场上,交易价格就是在微利水平,所有参与者仅限于防止新的供应商入局。
即使这样,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全中国所有地区都有产业发展能力,生产能力的供应依然是不见底的。
这意味着中国当前的产业规模相对于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各种要素供应规模依然偏小。有为的政府得给中国人民找饭碗,不要搞得大家抢食。
制造业一直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也是国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员工频繁辞职,制造业的利润也是越来越低。
那么制造业的现状到底如何,背后又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本期视频带你揭秘。
无恒产者无恒心,财富没有安全感,谁会想着研发,都想着捞快钱然后跑路…
我可以不要技术,不要研发,不要专利,只要我捣鼓出来的东西比你便宜,比你卖的好就行,就这样还想着要高利润?做梦呢…
不是鼓吹发达国家粉碎机吗?不是一直喜欢用低价把市场搞乱,最后把锅砸了还沾沾自喜吗?怎么现在嫌利润低了?
“利润低” 有很多种原因,如果是那种小作坊,我劝你别信。
5 个月薪 3500 的打工仔能有多少生产力?要供养 1 个组长 2 个行政 1 个财务 1 个质量负责人 1 个总工(年薪 20w)1 个副总 1 个总。。。你觉得 “利润低” 是公司财报利润低,但架不住真相是所有价值都是那 5 个打工仔创造的,而其中 90% 已经被剥削走了。
资本家重视 “利润”,是因为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而小作坊里面,老板往往不讲究这些,只要能把剩余价值吸了,“利润 分红” 还是 “工资” 还是直接公款吃喝都无所谓的。
竟底,因为某种红利,本土企业只会依赖不断压榨红利获过的利润,而不是通过提高效率,所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一边竟底,一边想方设法获得政策优惠,它们除了压榨红利,别无他法,包括某些吹上天的所谓民族之光企业,这也是现在它们为什么一直叫嚣人工成本高,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它们会说产业链下游没有利润,但是同样是代工产品的,外企的福利待遇原超本土同行企业,难道外企都是慈善家?
把中国去了其实也大差不差,制造业作为重资产行业,技术迭代慢且先期投入和落地成本都较高。面对已经趋于饱和的市场也由于物理因素无法像虚拟产业一样快速变换适应存量需求,利润率当然高不起来。
正如大家所说,工业产品的利润本身就是低。只有个别的会很高。
很多产品本来在欧美都有生产,例如意大利产的皮鞋和服装曾经很多。但是由于中国产品的低价和优质服务,让那些产业都转移到了中国。
只要你的价格稍微高一些,它们就会部分地回流到欧美国家。因为比较高的利润就可以养活欧美的员工。现在之所以还留在中国生产,主要、大多是因为中国工人的人力成本没那么低了,但是比较而言还算是低的。
加入我们的收入都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我们就完全失去了绝大部分优势,也就会失去中国制造的结果。
说着制造业利润低,
但老板新车、新房可没停过。
先大致分一下类:
1) 轻工业 (这里包括烟草)
2) 重工业,也包括冶炼、化工等
3) 一般的装备制造,和高科技制造业
分类不准确,但我想针对第三类发表一下看法。
第三类中既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终端产品和可替代性不高的关键器件的生产商,也有没有品牌优势的从事集成、组装、再加工、代工、零部件的供应商等等。
关于利润水平,有报道说,最近两年制造业利润回升很明显,这绝对是好事。但考虑到从 2020 年第三季度以来,原材料价格飙升,再联想到很多处在这一行业的公司,议价能力的有限,且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客户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期内原材料的价格的大幅变化很大程度上被处在中间位置的制造商吸收了:他们在来料环节,无法左右原材料的价格,很多小规模企业也缺少在期货市场上做有效的套期保值的能力。在出货阶段,他们的议价能力,或者在合同期内触犯客户提升价格能力不强,换句话讲对客户影响力有限,当然也有的是终端产品制造商,他们考虑竞争等原因,也无法将涨价及时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一段时间内的被这个环节吸收掉的原材料涨幅,体现的是成本增加和利润的减少。
利润水平的影响很大。接触最多的是较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几十年前第一代的创业者在早期很多是赚到钱了,购买土地、建造厂房,更新了部分设备,但之后利润应该是越发微薄。从事采购工作的朋友,如果有兴趣可否看一下,自己公司是否有十几年来没有改过型一直在使用购买着的同样的零部件、半成品,如果有的话,不妨看一下其价格变化趋势,画在图上,是否在以不同的斜率下降着。如此,不用分析就可以想清楚的事实是,: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都涨了,那利润会如何呢?
如果以现在对比 08-10 年,要是人力、土地、环保等成本上涨的幅度只是百分之几十,那只能算是毛毛雨啦。以工人的时薪为例:我依稀记得有一帮劳务公司(为制造业提供用工)的门口写着 10 块一小时的招贴,当然那是十二三年前的事儿了。现在情况如何:虽然三险、五险一金的要求一直有,但成为强制性要求应该在 2011 年之后。员工拿到手里的薪资会有几部分:底薪、平时加班、周末加班、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或者为激励还会有少部分绩效、工龄、岗位津贴等等。一个月下来,员工看到自己平均每小时拿到了 25 元左右,但考虑企业实际的负担还应该包括五险一金的企业应缴部分,这些怎么着也得合得上 15 元左右,二者加起来企业每小时对一个工人的支付在 40 元左右应该一点儿都没多算。(注意:这里不是抱怨我们的体力劳动者挣得多,相反,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上升空间还应该很大)
所以这个上涨应该是倍数的关系,环保成本不好估算,但土地成本我们都知道这个时间跨度内要是只涨个 5-6 倍肯定算是温柔的,或者是地理位置不够好。
那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做工业品采购的朋友,没准儿问,十几年来,我买的东西降价了,而他们的成本上升这么多,那怎么生存下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其一,我们很多工业品的价格构成里,子零件、原料成本占了大部分的比例。你说的人工啊、土地啊,占的不是大头儿。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其‘附加值’真的很低。其二、也有靠吃点儿老本儿的,比如自有土地,自建的厂房,或者在和购买方在新品议价中,争取多挣点儿,贴补点儿利润薄的东西。当然牺牲利润是很难避免的,只要收回来的钱可以让工厂转起来,可以把人养起来那就可以接受了,细算的话,这种报价可能真不够本儿,但也能让企业生存,利润嘛,就别提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应该是 2015 年底到 2018 年,房价上涨阶段,有企业老总说真应该把厂子卖掉,不如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记得有家公司,土地是买的,厂房是自己的 ,正好赶上拆迁,他的业务很稳定,客户的忠诚度也不低,但这个公司极其坚决地在这个时候关掉工厂,拿赔偿款后,彻底退出了。他的客户不理解,但他的竞争对手都很羡慕,说这才是华丽转身。
比较可惜的是一些乡镇级的小规模企业。多年前进入市场时,以灵活的交付,和低廉的价格充分体现了其优势。但确实很多在几年后,终于初具规模,但近年来没能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多消失在人们视野里。这里边肯定有利润低的原因,没钱就没有机会进行再投入,用以升级,扩大生产规模等等。他们在早期对产业形成规模,给市场注入不一样的模式和竞争做出了贡献。环保,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合规等等,会让工业企业越发搬迁,坐落在规划中的区域,当然也便于管理。本人一直在想,如果这种工业区的规划把乡、镇一级也考虑进去。这样会有符合环保要求,规划齐整的小片工业区星罗棋布在各地,是否会可以更有助于乡村的发展,避免人口居住地的过度集中等等。扯远了。当然这种规划、产业升级、环保是大势所趋。
企业利润低除了让其无法进行在更新设备,人才投入,新建厂房上进行再投资,还会让其抵御风险能力变差。见过一些原本有些不错基础的小厂,可能是进行了不成功的投资,有的在不合适的时候掏钱、贷款扩建了厂房,等等。在市场需求发生波动时,突然之间现金流变得紧张,这个时候可能还会有短期债务到期伴随,但他会发现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和现金流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积累,堵上这个窟窿,一步走错,焦头乱额,让人纳闷的是这么多年忙乎下来挣得钱呢?营业额也不小,怎么能差这点儿。利润低肯定是原因之一。
没有宏观的视角,只是片面地从个别微观的角度来看利润低的原因:
一、供需平衡来看,进入供方行业的门槛低于需方,当不断有人加入到供方的序列,造成买方市场的态势,达到平衡的市场价格必定不高。当然这只是书面上的理论。事实是当你购买的商品有众多可以相互替代的卖家时,买方自然很幸福,可以好好杀杀价,且很多情况确实如此。也有很多时候即使是卖家数量有限,但他们储备的产能还是经常高出市场的需求,不开足,无以摊销相应固定成本,这也是一种供过于求。当然现实情况可能会更复杂: 1) 你只是看到现在的产能余量太大,但作为企业主,甚至政府都需要考虑清楚到底是选择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难道都等着经济复苏后,再考虑上马,那不眼看着错过波峰么?2)发达国家基础加工的水平如何不论,但产能和成本的竞争力肯定不行,我们的巨大产能在最近两年发挥了作用。
如果把着眼点放在市场调节,即发挥供需平衡的杠杆作用,先把政府引导放到一边。那投资者真的需要是对自己荷包里的钱负责,不要盲目。本人没法设身处地以投资者、创业者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也许冒险即在沧海奔流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是创业者的本色,但还是建议:做实业投资可否不要为了做而做,而是充分调研市场,考虑自身实力和定位后再出手。
二、制造业自身的实力。没有品牌优势,也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很多时候做了同质化很高的东西,但在众多竞争者中泯然于众人,缺乏自身的开拓和对市场定位的追求,造成你作为供方,可替代性很高,自然利润高不了。政府说了好几年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低端产能等等。其实这和有人继续做低端的产品并不冲突,关键是在这个环境中如何能坚持下来,还能拔得头筹。还是说一下创新:见识过用纯靠手工、技能操作的机器设备,但做出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的零件,并且是批量供应,价格低廉。作为买方,没有实地考察不敢相信这些东西能用这种方式做出来,并且是批量地做。所以我们的企业绝对不缺乏创造力。但现今我们的设备、加工手段虽然和到达国际上马马虎虎的水平都有差距,但毕竟不是只有几台锈迹斑斑的仪表车,手摇脚踏的压力机,五十年代的焊机了。不知道是否是从而在创新上进入了舒适区,或者是缺乏追赶的紧迫感,感觉自己着实不错了。另外一方面是建议政府,我们能否继续在将制造业做强的同时,还是保持规模,不要缩小,争取保留覆盖高中低各个行业细分的充分产能。
三、自由竞争和充分竞争。当供方众多造成的竞争态势,会让谁都别想多赚。但个人认为,正是这种竞争刺激了行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想办法打击恶意竞争,当还是需要有足够的竞争。
以此文中间提到的,没有宏观的视角,只是狭隘地从微观一隅发表一下看法,不准确,权当参考了。
因为我们的制造业靠的是设备与投资,而不是靠专利。那么今天我在生产的产品,明天你投资了一样可以生产。而大多数产品的投资额还根本就不大。那么我除了一开始就以低利润模式搞,我还能怎么搞?毕竟低利润可以封杀别人杀入我行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光听人说我们多强了。其实我们好的设备都要进口,同类型国产一模一样仿国外,都没人找知识产权的事了,结果我们仿出来的还是一塌糊涂。
能咋办?低价低利润跑量明显是现在最划算的事。靠的又是国家几亿的农民,高端用户,算了,让他们买合资或进口的吧。确实没这个能力做,即便能做出来,成本也低不了,哪又何必呢。
经济增长太快不一定是好事,经济结构一定要好,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经济如同之前的房地产行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实际上是反噬效果。
举个身边的例子,有一个老板创立了一家做科研仪器配件的高科技公司,属于一个比较狭窄的细分市场,对标是一个外资企业。已经做了三四年,厂房投入几千万,研发仪器投入上千万,员工 100 人,现在年销售额 3000 万才仅仅做到盈亏平衡。搞了半天没赚到钱,反而因为配件规格压了一堆库存,做起来非常累。后来他搞了一个小队伍做电商就在淘宝天猫卖一种小工艺品,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还全是找别的工厂代工的,就几个人的队伍做了一年,现在年销售额也是几千万,利润还高。他说如果再来一次绝不会投什么高科技行业,搞这些还远不如到淘宝卖货。
想想现在的电商直播带货,头部的动不动年收入就以亿为单位,远超什么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资本会进到什么高科技公司吗?高科技公司不仅前期投入十分巨大,收入也是细水长流,风险很大,前不如房地产后不如互联网,除非国家硬性投入,或者是玩一些概念找人接盘,怎么跟别人比?
美国之所以互联网干的风生水起,一方面它们能割全世界的韭菜,另一方面他们的高科技行业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一定的规模和盈利模式,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到位,有高溢价,一支药能卖到几百万。
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做平台的电商简直就是资本吸血鬼,让做 toc 生意卖便宜货的远比 tob 做高端产品的赚钱。
按照联合国对全球工业产业分类来衡量的话,我们国家确实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不错,门类是齐全,是 “大而全”,广度,但细分领域的尖端技术大多仍聚集在西方,是 “小而精”,深度。
以低压电器行业为例,欧洲是技术发源地,大本营,IEC 标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我国的产品想出口欧美,OK, 你有 UL 和 CE 吗?逼迫企业先投巨资把 CB 测试报告做全了。一个产品系列做下来,动辄几十万,而且三五年后维护费也是企业的高额成本。君不见,国内的 BV,TUV,VDE 等认证公司风生水起。
宏碁施振荣微笑曲线说,制造业是利润的最低端。
国内的制造业头部,享受着红利,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就依靠 oem 客户贴牌混饭吃。与此同时,以规模化低成本和财务优势和行业内的小弟抢饭碗。如果华为降维,那么 OV 会如何。这一点,赞赏华为任总。
立项数百万的研发项目,你会发现,就是改个外壳,美个容,一套新外壳模具。
——————————
从海外市场视角看,
1,固化思维就是中国制造就是便宜货。物美价廉,而且必须是 “价廉” 优先,不愿出高价,尤其是信息闭塞的外商。值得赞扬的是我国的确有质量过硬企业,在给欧美一线品牌贴牌。但同一家企业,同一条产线,左手贴牌,右手自主品牌。自有品牌,老外就是不买账啊。曾经遇到一外商,青筋爆出地质问,“你凭什么比 GE 还贵?!” 貌似我们的报价侮辱了他的智商。
2,信息不对称优势消失,利润骤减。现在老外先在某国际站,Mic,x 卖通等 2B 平台,鱼龙混杂,搞个全网最低价和你谈,甚至退税都给你吃完。
3,我们越内卷,老外越开心。5 个点你嫌弃太微薄,另一家 2 个点甚至亏着接单,就为了争夺客户。转手就想怎么再进一步削减内部成本。
中国制造虽然已经进入发展阶段但发展速度仍较为缓慢,并且受到其他国家的打压制裁,利润率提高困难
芯片为例这两年中兴华为等企业先后遭到制裁,但是民众对于国内芯片产业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对我们自己的企业充满了厚望,期待国产芯片能够崛起。
看得出大家都是经院派,制造业利润并不低。本人是实践者,以前作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需要和十来个部门打交道。以前最怕的是电力,安监,技监,税务,工商…… 几个。现在环保局也起来了。每一项做好了都不容易。成本不断增加。
企业利润很大部分来自市场波动。包括原材料和销售价格。虽然企业管理学,都反对这样。管理学喜欢低库存高周转模式。降低风险。
但实践里,价格上扬就禁不住这样做。尤其房地产行业,这种高负债高库存模式。未来会整死大批房地产企业。融资市场,原材料市场,或者销售价格随便一个风吹草动。或者销售困难。就把这类企业整死。
企业一旦受不了市场诱惑,变成融资集团。就忘记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初衷。这诱惑和依赖几乎是自身不能防范的。变成了工作都在想办法从哪里融资。需要公权力进行约束行为。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次贷危机,还有韦尔奇时期的 ge 集团,变成金融集团。
未来七八成 GDP。都是娱乐业,服务业。工业的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比这些行业复杂百倍。而且,没有这些轻松赚钱。
因为啥呀?因为内卷!
内卷的原因是啥呀?只要你有钱,你搞台机器你也可以做!
说白了就是产业链低端,高端的产业链又太少
人在义乌,人称小商品天堂,全球 40 多万种小商品义乌能找到 37 万种
这个地方除了自己开模自己搞新品的人,几乎都是用极低的利润生存的
还记得 17 年 18 年很火的网红气球吗?义乌这边最开始的成本是 3 块多一套,我们批发出去是 5 块多,到你们手里是四五十
看着利润很高对吧?一个月不到,价格杀的就剩 2 块多!
因为有人要进场了,但是没有客户,那怎么办?杀价格!
再比如网红气球控制灯串的芯片,以前成本是 3 分 9,卖 5 分钱,前两年被杀到 4 分 3,赚 4 厘钱
那有稍微懂行的朋友会问,你出货量也大呀
是的,给人供货都是几十万芯片送过去的,但是 50 万芯片的利润是多少?是 2000
但是 50 万要做多久?机器不出问题所有工人都做这个大概 2 天
1 天 1000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多余的成本一扣最多 200 块钱
其实约等于,这种产品只能是养工厂养工人,赚钱?做梦呢!产业升级?做梦呢!
产业升级不要钱啊?
现在这个芯片的价格是 1 毛,看起来也很美好,问题是,没有主芯片啊,拿不到啊,全球芯片缺不只是汽车手机芯片缺啊,啥都缺!
这只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我再说说成品工厂
成品厂的利润其实都还不错的,我爹 04 年扶起来一个年轻人 (相对于我爹而言),现在人家年产值 1 个亿,不错吧
但是呢,1 个亿产值的毛利润只有 10%,也就是 1000 万,电费一个月就要 5 万多,厂房一年租金 100 多万 (没办法,成品厂需要大量的面积来堆货) 工人工资一年要发 200 多万,每年研发新品要搞进去 200 多万,再加上跟客户打点关系,我就按一共 700 万算好了,还剩 300 万,听着非常多对吧,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注意,我还没有算货砸在手里的,没有算成品做出来客户不满意退单的,没算更换机器的,总得算下来,一年差不多赚 200 万左右
听起来也很不错呀,但是他们做下游成品制造商最痛苦的是什么?这两年塑料涨价,芯片涨价,螺丝都敢涨价,他们不敢动啊,动了说不定客户就没了
那老哥商量着今年换 X7 的,想想还是金牛座开开算了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太低端,低端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你是做不了的,利润自然就低了,利润低工资不能低,低了工人就不来了
所以你们来这边会发现,很多工厂还用着十来年前的机器,为啥?省钱呀
因为币缘和专利。
币缘决定生产活动的资本要素来源和收益归属,专利决定技术和生产工具能否使用并决定产品能否进入市场,这里简略聊聊专利。
专利制度实际就是西方封建制社会渗透进市场贸易领域的体现。西方社会的议会就是旧贵族和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旧贵族进化成议员,资产阶级进化成财阀,互相交叉渗透,再以专利划分一个产业的收益养活这些人,这个专利就是议会给资产阶级的自留地,也是自己的自留地,典型的英国,日本,美国都是这种社会。
美国独立战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倾销北美十三洲茶叶为起点,战争结束后,经济强大之前,第一步挖的就是英国的专利,从英国拿技术到美国还能有各种奖励(具体措施和历史自查)。
只要币缘和专利的生态位没有根本性改变,这些收益依然会源源不断的带来高额利润。
这东西并没有什么先进、落后之分,只是很多被人为的以市场准入卡死了,要不要戴紧箍咒,取决于悟空自己,如果收益大,可以戴,如果收益无法维持,不戴也没什么大不了。
因为不要以为你遵守了,对方也会在你具备优势的时候遵守,参考特朗普退群,对方更有可能做的是撕掉约定,或者更换游戏规则。
原因在于三个没有:
一、没有核心技术;
二、没有专业壁垒;
三.没有刚性需求。
具体解释一下,没有核心技术表明在同行之间的市场可代替性强,同行卖家过多且趋于同质化,导致客户可选择性增多,客户的心理是货比三家不吃亏,还有就是现在信息流通极快,客户总能找到最便宜的。知乎上常说: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利润为零。这句话应该修改一下: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是买家的天堂,是卖家的地狱,这样的市场注定难以持续。
没有专业壁垒表明这样的产品属于显而易见的技术,哪怕是外行,只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就能搞定,别人很快就能模仿出来,而且性能还差不多,这时候你的灾难就出现了。技术壁垒没突破前,你是别人眼里的大善人,一旦技术被突破,你就是万恶的资本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客户会对比啊,之前多少钱,现在多少钱,一看便知。
没有刚性需求表明客户可以选择不用,客户有说不的权利,这一点对卖家来说简直是要命。要知道对卖家来说最友好的经营环境是:产品对客户来说必不可缺,但同时却又没得选,所以不得不买我的产品。翻译过来就是,客户不能对我说不。
举个例子,国际上核磁领域几乎被德国布鲁克独占,目前布鲁克已经研发出了 GHz 的核磁共振仪器,包括最新的 1.1GHz 和 1.2GHz。我们来看一下布鲁克官网的新闻报道是如何说的。
这个是连接:GHz 级波谱仪 | Bruker
以下是报道节选:
2019 年,布鲁克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 St. Jude’s 儿童研究医院成功安装了世界上首台 1.1 GHz NMR 波谱仪系统。
St. Jude’s 儿童研究医院结构生物学部主席 Charalampos Kalodimos 博士表示:" 我们很高兴能够收到世界上第一台 1.1 GHz NMR 波谱仪,这将是我们在分子伴侣和蛋白质激酶等分子动力学机理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最重要的工具。我们要对布鲁克取得的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成就进行由衷地赞扬。”
不久之后,在 2020 年初,布鲁克在佛罗伦萨大学的欧洲核磁研究中心(CERM)安装了全球首台 1.2GHz NMR 系统。CERM 是欧洲结构生物学研究基础设施位于意大利的研究中心。
成功安装之后,CERM 的 Lucia Banci 和 Claudio Luchinat 教授表示:“我们的实验室成功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 1.2 GHz NMR 波谱仪,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兴奋。我们期待着将该仪器用于我们对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对癌症和病毒相关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研究。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地开展 SARS-CoV-2 蛋白相关研究工作,而且我们很快就能记录新冠病毒蛋白的第一个 1.2 GHz 核磁共振波谱!”
2020 年晚些时候,布鲁克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成功安装了世界上第二台 1.2 GHz NMR 波谱仪。这台 1.2 GHz 波谱仪是第一台配置为固体 NMR 的波谱仪。
当时,ETH 的 Beat Meier、Matthias Ernst 和 Alexander Barnes 教授表示:" 我们非常兴奋能够将世界上第一台 1.2 GHz 固体 NMR 波谱仪成功安装在我们的实验室中。这台谱仪在几个月前刚刚交付,NMR 磁体的安装和升场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安装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们近十年前就开始与布鲁克的合作达到高峰。我们非常期待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超高场固体 NMR 实验。
ETH 将会利用这台 1.2 GHz NMR 系统,开发新的固体 NMR 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研究化学材料和生物学体系,包括与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纤维。1.2 GHz 波谱仪还将作为进一步改进用于细胞内结构生物学研究相关核磁共振方法的平台,并研究固体催化剂和用于能量转换以及数据储存等的功能材料。
言外之意就是,你想买是不?求我啊!
很多人认为低利润带来的低价格,便利了消费者,所以商品就应该保持低利润。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企业过分追求低利润既会破坏市场,也会阻碍行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制造行业。
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低利润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少,利润下滑,研发成本和产品库存也会随之减少。
受广泛关注的 “芯片” 事件,当我们一味指责国产企业研发不出芯片时,却没有看到国外企业在芯片上的研发投入。IC Insights 在 2 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17 年 英特尔的研发支出为 131 亿美元,占该集团总支出的 36%;而另一巨头 高通的芯片研发投入为 37 亿美元,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 23.1%。这样一大笔研发资金,是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支撑不起的。
另外,低利润也增加了企业的 “脆弱性”,使企业极易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业绩会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大起大落。这一点在我国机床行业上表现得异常明显。前几年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经济增速减慢,我国的机床行业随之遇冷,大量的机床企业惨淡营生。随着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恢复,机床行业才开始逐渐回暖。而这经济起伏之间,已有多家机床企业先后陷入亏损,乃至宣告破产。
所以,一味追求低利润,其实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今天看来,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低利润,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
国家是由无数的行业组成的,这里面有很多新兴行业,处于 “潮气蓬勃期”,整体市场在不断增大,吸引了大量资本,发展迅速。但也有很多其他行业,已经过了高峰期进入到充分竞争期,市场相当稳定,甚至在下降。
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不断互相 “厮杀”,使得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科技含量相对低一些的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导致竞争过于激烈。
原因之二则是租金。由于前些年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使得各行各业的租金也是 “水涨船高”,吞噬了本就薄利的利润。细心的网友可多去转转,会发现大量的商铺在 “关着门”,或者是 “空荡荡的店铺”,里面没几个顾客。
第三个原因:原材料涨价、用人成本上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合格工人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要么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要么就是嫌弃工资低了,而且不好管理。给工厂增添了成本压力,已经使得不少工作向越南等外国转移了。
第四个原因:2019 年全球经济下行,出口大幅放缓。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出口国。大量工厂生产的商品都用来出口,现如今出口放缓,使得工厂订单减少,日子自然难过了。
第五个原因:咱们中国的消费增速也降低了。对外出口放缓,如果国内能消化掉也可以啊。但现实就是咱们中国不少地方或居民开始 “消费降级”。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从整体上来看超过了美国的制造业,当然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但是我们仔细来看,其中有两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美国的制造业,虽然相比中国没有中国的规模那么大,但是美国的制造业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密集型,像飞机制造和高科技领域,而中国的制造业还是更多关注低端。更有意思一个现象,从公司的盈利角度来看,美国制造业它的盈利能力要比中国的公司高很多。
因为我们讲增加值,你要看企业的盈利能力,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盈利能力远不如美国的制造业,所以不能说美国的制造业衰退,它只是朝着价值链更高的方向去发展。在德国,德国关注知识经济,这也是制造业高端的一个范围,然后所有其他的产品都交到其他国家去做,中国也是类似的。中国制造业还有更多的升级的空间,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更加附加值的方向去努力提升,当然这个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中国也要把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保留在中国,尽管刚才也提到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我们看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话,也是大势所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在一次小米手机的发布会上,雷军说道:“小米手机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 5%。”
5% 是什么概念?数据显示,同样身为智能移动终端企业,三星的净利润率约为 19.3%, 苹果约为 22.6%。跟这些数字比起来,5% 真的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于是,很多网友赞叹道:“小米真的良心,利润那么低”,但是制造行业内的人士听了这话,却不禁要疾呼道:“制造业真的只能拿这么点利润吗?”
制造业真的应该低利润吗?
很多人认为低利润带来的低价格,便利了消费者,所以商品就应该保持低利润。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企业过分追求低利润既会破坏市场,也会阻碍行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制造行业。
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低利润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少,利润下滑,研发成本和产品库存也会随之减少。
例如以前段时间的受广泛关注的 “芯片” 事件,当我们一味指责国产企业研发不出芯片时,却没有看到国外企业在芯片上的研发投入。IC Insights 在 2 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17 年 英特尔的研发支出为 131 亿美元,占该集团总支出的 36%;而另一巨头 高通的芯片研发投入为 37 亿美元,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 23.1%。这样一大笔研发资金,是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支撑不起的。
另外,低利润也增加了企业的 “脆弱性”,使企业极易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业绩会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大起大落。这一点在我国机床行业上表现得异常明显。前几年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经济增速减慢,我国的机床行业随之遇冷,大量的机床企业惨淡营生。随着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恢复,机床行业才开始逐渐回暖。而这经济起伏之间,已有多家机床企业先后陷入亏损,乃至宣告破产。
所以,一味追求低利润,其实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今天看来,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低利润,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
为什么,制造业变得更难做呢?
国家是由无数的行业组成的,这里面有很多新兴行业,处于 “潮气蓬勃期”,整体市场在不断增大,吸引了大量资本,发展迅速。但也有很多其他行业,已经过了高峰期进入到充分竞争期,市场相当稳定,甚至在下降。
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不断互相 “厮杀”,使得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科技含量相对低一些的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导致竞争过于激烈。
原因之二则是租金。由于前些年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使得各行各业的租金也是 “水涨船高”,吞噬了本就薄利的利润。细心的网友可多去转转,会发现大量的商铺在 “关着门”,或者是 “空荡荡的店铺”,里面没几个顾客。
第三个原因:原材料涨价、用人成本上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合格工人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要么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要么就是嫌弃工资低了,而且不好管理。给工厂增添了成本压力,已经使得不少工作向越南等外国转移了。
第四个原因:2019 年全球经济下行,出口大幅放缓。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出口国。大量工厂生产的商品都用来出口,现如今出口放缓,使得工厂订单减少,日子自然难过了。
第五个原因:咱们中国的消费增速也降低了。对外出口放缓,如果国内能消化掉也可以啊。但现实就是咱们中国不少地方或居民开始 “消费降级”。
全世界制造业的利润都很低吗?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从整体上来看超过了美国的制造业,当然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但是我们仔细来看,其中有两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美国的制造业,虽然相比中国没有中国的规模那么大,但是美国的制造业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密集型,像飞机制造和高科技领域,而中国的制造业还是更多关注低端。更有意思一个现象,从公司的盈利角度来看,美国制造业它的盈利能力要比中国的公司高很多。
因为我们讲增加值,你要看企业的盈利能力,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盈利能力远不如美国的制造业,所以不能说美国的制造业衰退,它只是朝着价值链更高的方向去发展。在德国,德国关注知识经济,这也是制造业高端的一个范围,然后所有其他的产品都交到其他国家去做,中国也是类似的。对我来说,中国制造业还有更多的升级的空间,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更加附加值的方向去努力提升,当然这个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中国也要把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保留在中国,尽管刚才也提到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我们看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话,也是大势所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文章作者:朝阳老师
文章来源: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删)
我一直在说,中国人的爱国,一直就是口嗨。
一边骂这个组装厂,那个组装厂,不是纯国产。
但你国产做出来了,他们又跑去买外国产品了。一问理由,就说国产差,没有外国产品好。
中国不是后发国家吗?你们不支持,国产用什么去发展和赶超,用 “爱” 吗?
电动汽车中国人没有比美国技术强?但为什么在中国市场二十几万的汉 EV,卖不过同级别的特斯拉 M3,比亚迪的用料档次,至少还高上 m3 一个等级吧?
在我们中国人这番操作下,中国制造的利润能不比外国企业低吗?
低?
低吗?
利润率多少算 “低”?
利润率 “低” 的行业占比多少?
净利还是毛利啊?
谁告诉你们的?
你看那做环保设备的,你看那做特种玻璃的,你看那做索具的,你看那做橡胶的,你看那做弹簧的,你看那做假发的……
这种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背景,是不能讨论的,因为连 “是” 还是 “不是” 都说不清楚,还怎么讨论啊?
还不如就具体行业来讨论。
比如: 讨论一下万能钥匙这个行业为什么净利润率低。
答: 这个行业净利润率不低!!
因为技术是别人的,只需要最廉价的组装。不需要高价。
如果,只有中国专利技术,别的国家没有的。再高的价格都会有人要。利润就会几倍的增加。
所以,还是技术至上。只是这个问题被高风险阻隔。没多少人愿意搞突破技术的事。
利润低因为产业低端,这个谁都知道。
怎么创造高利润,两条路,一个是高附加值产品,一个是高科技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怎么来的。塑造有价值的,且能长久活跃于第三产业的 IP,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 IP 还是日本的动漫 IP 或是法国意大利的奢侈品 IP 甚至是日本所谓的和牛,寿司包括其包装的 “某某之神”。但中国人这方面非常小农,除了鄙视文科,鄙视文科里的艺术生,艺术里涵盖一半的设计门类这个价值外,还动不动说消费主义陷阱,智商税,把很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认为是毫无必要的。比如吃个饭说这个量太少,我都吃不饱,还不如肉夹馍和妈妈做的菜好吃之类的各种典型小农式观点,这点甚至于和贫穷,没接受过什么新鲜事物熏陶的上辈,上上辈观念没有太大差别,在网络也形成了一种层级的劣币逐良币的氛围,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更别说国内城市其实也是半农村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土,对设计,设计感的一种鄙视,一种病态实用主义行为,也会在头部的审核端卡乙方设计者的脖子,在市场端卡设计者的可能性,最后就是求稳以毫无突破性的东西来获得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像苹果的 UI 设计是一种突破性的提升品牌价值的创新,哪怕他是非技术性的,只是审美性的,对苹果 4 的一飞冲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国内的氛围下,不可能有人允许突破性的设计予以应用,因为如果市场不接受,风险没人担待得起。
在这种文化之下,是很难孵化高附加值 IP 的,哪怕有看起来是的,其实也就是来赚一波流量块钱的完全不值得的假 IP。更不要说中国人只喜欢赚快钱,办个所谓高科技企业,本质不是为了造产品,只是为了融资上市,甚至于投资者,在天使投资者的眼里,自己投资 A 轮只是为了在 B 轮卖个高价,不断的炒作,积累泡沫,击鼓传花一波波传下去,而到了如今市场不放水了,不容易拿到钱了,各种所谓高科技烧钱其实是资本泡沫的企业就活不下去了,比如爱奇艺。甚至于在神奇的不死板的中国人这里,连低端 IP 都能玩出花来,自从沙县小吃名气大了以后,很多沙县人就不再靠做沙县小吃赚钱了,他们三个月内开出一家运行起来的沙县小吃店,然后转手十几万卖给别人,一年卖出几家直接赚上好几十万。连一个小小的沙县都能被这样玩出花来,罗杰斯在前两年美股高峰期几乎清空了仓位,后面损失了不少利润,在我看来这精明程度还不一定比中国小县城的乡民们高到哪里去(dog.jpg),这种不喜欢踏踏实实过日子,脑筋急转弯宇宙第一的中国人,这样的天赋是好还是坏?我还真不知道。
高科技技术又怎么来的,前面我已经提过了全在玩资本运作,炒作泡沫,没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做产品做技术,连所谓国之栋梁的华为,赚的还是靠说故事,炒 5G,利用天龙人不懂技术,盲目政策扶持,投资,让消费者和运行商巨额亏损,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吃里扒外的模式赚这种 “良心” 钱。而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有一大要素就是市场,俗话就是你消费者有没有钱,消费者“没图你说个 JB”,钱哪里去了?绝大多数对 ZZ,历史没概念的人根本不知道实际因素比你们想象的更残忍,恐怖,可怕得多,抽血者的恶意,贪婪有多强烈,可以搜索一下 liyining 语录。当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瓦特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流水线的发明等,很多都是来源于消费市场急剧扩大,生产力无法满足消费,也就是获取利润的速度已经被技术给限制了,所以出现了技术突破,工业革命,其最大的要素莫过于市场端利润有多少,没利润,费劲去创造技术为了什么?理想?特斯拉发明交流电之类的可还有神谕呢。就华为之类的企业精神,狼性文化,我不太相信有哪个糊涂神会托梦给任我行或任大小姐们,告诉他们这个芯片,半导体之类的关键技术在哪儿。
说难听点,很容易被群起攻之的,比当年定体问还招黑的心里话。文化烂到根子里了,这不是单单一个制造业利润低的事,这是生植于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瓶颈和全民的嘶哑咧嘴的痛苦,戾气在根源上的问题。
心思全拿来想怎么降低成本去了。
从两个角度说
第一个是鼓励创新和维护创新者利益方面,中国太差了。首先,一套好的视频教程,往往注入了制作者的心血。希望通过这个课程能收获金钱名誉,而一大堆白嫖怪,在网上各种盗版,找二道课贩子买几十的盗版视频。
长期以往,能出现在眼里的就是割韭菜的课程 9.9 元学 Python,再也不会有高质量课程了,因为制作者都被饿死了。
互联网现在不是没有资料,而是好资料太少了,就拿最近的日志 bug 来说,人家几个维护者天天用爱发电,还没人贡献…
解决这种问题,需要行业巨头站出来,国家应该执法层面多下功夫。
再说第二个:
教育越往上越烂,到了大学更是烂透了。
老师的 KPI 不靠教学成绩和学生发表论文的质量,而是靠老师发论文,靠老师评职称。知道大学体系的人,应该比较清楚,教学生大部分老师都是念 PPT,因为人家纯粹就不靠这个晋升。
可怜杨振宁老爷子九十多岁,给本科生上课。
我国教育成本投入不够大,或者说没有投入在设备上。就拿计算机来说,凭什么计算机出人才多,凭什么计算机行业发展那么快。
在设备投入方面,几乎是 90% 学生,都能买个 4000 + 的电脑 + 3 年云服务器就可以开始学习,一年的学习成本包括买书,买课不超过一万。就可以在四年时间积累几万十几万行的代码量,真正的人才都是靠投入堆积起来的,再天才的人,也要这种投入。
而机械,生物,化学,传统工科学生呢?不是二本三本了,就说大部分一本院校,人均设备不砸个十几万能出人才吗?
本来是个美玉胚子,可是你学校有这个钱去雕琢吗?就拿汽车维护为例子,大部分学校的车还不如驾校的,而且人均严重不足,好不容易的实践课要排着队来。
除非家里有矿,不然谁能给你买几辆二手货让你拆了修,然后研究发动机。
再说机械,怎么培养出人才,不也靠设备的投入吗,听说 2021 了,还有学校用锉刀,离谱。
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不足以应对社会需求,美玉蒙尘,企业也觉得大学生眼高手低,制造业还能研发,挣到利润吗?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远超美日德等发达国家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高达 30%,制造业体量约是第二名美国的 1.6 倍。所有 500 余 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 220 余种产量居世界第一 。
但总量庞大的现状下,国内制造业产品仍主要局限于中低端,多以实施型为主,为劳动密集型模式,业绩的增长受限于人力扩张与人力效率,企业利润率水平较低,技术壁垒需要提高到空间很大,需要更多产业有护城型产品方向发展,加速实现国产化的替代和自主创新。
的专栏里,整理了制造业,智能制造,制造业设备行业报告,或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帮助:
壹只猫:【2021.06 更新】制造设备行业报告,一共 17 份。壹只猫: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 150 份,欢迎收藏壹只猫:【2021.05 更新】智能制造行业研究报告,一共 63 份
关注 @壹只猫
现在,或未来的某一天,对你有用,方便随时找到的同时,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可以这么说吧。 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就是给日本美股欧洲打工的。
首先屏幕。
国内双巨头,京东方,华星,造 lcd,oled 的设备和材料,欧美日韩占了多少,不说 100%,那也是 99%。京东方上世纪 90 年代的厂,到现在虽然是国内第一 lcd,依旧用欧美日全套设备,华星也是,oled 的信号盒前期都是用韩国的。
面板这块投资巨大,我可以说,只要国家给我这么多钱,我也可以搞出来,反正设备买买买,后面无非搞一搞像素排列咯,驱动 ic 也可以买,或者找人定制,大家可能说我一定是在吹牛,那你说面板行业,国内在设备,材料方面有什么优势?哪个面板制造设备是国内的?oled 的设备,还不是求着日本的 Joled 买!
一个行业,想要工资高,必须垄断上中游。 欧美日韩怎么可以在全世界找国家建工厂?还不是因为对上中游的绝对控制。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切入一个行业,本来就是要从轮子造起来,不管别国轮子多好用,自己都要造,至少要掌握造这个轮子的关键技术。罗永浩当时怎么说手机厂商的?他都成人华为是很厉害,其他都是方案整合而已。
现在制造业,你们别看规模,只看上中游,上游做核心,中游做配套,下游吃猪杂汤。
你们觉得 ovm 工资很高吧,能比得上上游的高通?
你说这制造业 能不苦逼吗?当然咯,猪杂汤也是很好喝的,比饿死好吧!
另外,我们也是拼了全力才能做好下游的,看国内基建,电力,网络,也不是哪个国家可以随便替代我们这种体量的下游。
但是,苦逼是必然的。 40 年前,我们不是苦逼,我们是苦狗。
制造业公司利润是极低,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的老板们买豪车投资豪宅和彩旗飘飘等等,因为这些都被公司财务计入生产成本了。
因为制造业成本低,所以,全都来了中国。
因为制造业本来就是不赚钱的,垄断才赚钱。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英国的制造业赚钱嘛?很显然不赚钱啊,要赚钱的话,为什么大清向英国输入贸易逆差,而不是相反?为什么殖民者人均抢的口袋鼓鼓,而工厂工人饿得要死?为什么 1840 年开始英国的宪章运动基本消失?而不是 1810 年火车打败马车,1820 年蒸汽轮打败风帆?
回到现在,为什么日本韩国瑞典这些国家工业附加值那么高?因为垄断,人家可以借助巴统不卖给你工业母机所以你就是造不出来。制造业是枪,枪很赚钱嘛?枪不赚钱,但是征服下来的土地和奴隶很赚钱。要是你枪杆子够硬,你大可以规定除了中国以外不允许使用化石能源和热机,只允许使用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核能要使用热机),你的一吨钢铁可以换人家一吨黄金。
而垄断并不必须依靠技术,封锁和征服都是可以垄断的。
我觉得,一个人因为内卷,一个是因为营销有问题,还有一个是因为,大部分人其实早就没钱了。
知乎很多人没在工厂里待过,就算待过估计也是学生时代在流水线上,假如你在这家工厂的研发部门或者采购部门,就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劣币驱逐良币。哪来的友商啊,友商只想让你快点凉透!你现在做一个五块的东西,第二天就有人卖四块五。在很多领域,今天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看,然而它的整体标准是比不上五年前的,因为好好做就等于高成本,高成本就等于没有竞争力,就那么简单的一句话,这没法卖啊。
营销,绝大多数制造业是没有多好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甚至可以说没有,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到先进的理论。别以为当时我们只有技术比别人差,实际上你现在拼营销也拼不过太平洋对面的那个。
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大家其实都没什么钱。你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水平,中国一年能卖出去 6.5 亿台手机和接近 7000 万台汽车。汽车这个我们就不说了,毕竟土地面积不足,但手机呢?其他国家达到峰值后是一个平稳的状态,我们是一直下滑。
回忆一下最近五年大家的日常消费,真的有变化?
最后一句,纯属娱乐。
同样的岗位,在龙岗一张嘴就是老工人了,在福田和南山那就是白领,那谁愿意在工厂啊。
不是中国的制造业,而是全世界的制造业都低。
事实上,这是全世界制造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其本质原因,在于经济与价值体系存在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制造业是做蛋糕的,不是分蛋糕的。金融业才是分蛋糕的。
你要把制造业放在一个具体的模型中来分析。
假设是一个没有垄断、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情况的理想市场。
那么,企业要存活下来,它能依赖什么?价格比别人低,成本也比别人低(包括压榨工人,但并不总是有效),质量能够满足需要(最低水平以上)。为了降低价格,降低成本,就必要保证产品制造加工的一致性,所以,必须提高技术,科学管理,改变生产模式(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在早期,还必须提高工人的素质,到了后期,提高模块化程度,改变产品形态,从而降低对工人的要求(所以现在绝大多数工人的技术不需要那么高了)。
但是,技术是会扩散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工厂为了提高利润,必然采用大规模生产,必然标准化,模块化,那么必然导致分工协作。开始是工厂内部的协作,然后把成本高、利润低的环节抛出去,从而形成了社会大分工,于是造成了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导致竞争越加激烈。所以,垄断、假冒伪劣、偷工减料等等现象,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德国、比如日本的产品,曾经都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另外一方面,消费主义的出现也是必然的。消费主义出现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这并不是偶然的。彼时美国,工业高度发达,供大于求,为了刺激消费,就出现产品的差异化。如果产品不差异化,这个产品就会死亡,比如 T 型车。顺便说一下,T 型车的价格最后降到 300 美元,生产了 1500 万辆,但是一直没有大的变动,所以死亡了。
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主动,也有被动,但开始是被动的,后来才是主动的。欧美的资本家,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他们开始也是采用市场之外的手段来攫取市场地位。然后,就必然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然后,与其它矛盾一起,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诞生了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财富。制造业的利润,只要是按照亚当斯密及其后来者有关财富的设定,就必然逐渐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西方国家逐渐恢复元气,生产逐渐恢复,同时制造业也开始外迁,迁移到日本,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一方面,这是前面所说的技术扩散之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市场。武装殖民的方式失败了,开始经济殖民,后来又采用文化殖民。这是一把双刃剑。
应该是六十年代,美元也出现问题了,所以 70 年代美元和黄金脱钩。这个时候,欧美修正了他们的方法与体系。一个是制造业的外迁,一个是经济模式有所变化(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三角),一个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早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就非常突出了。
所以,欧美的企业,不再是以规模来垄断市场,而是以金融资本,以技术来垄断市场。这一点,是建立在它们的先发优势 + 飞机大炮上的。光有先发优势,是不够的。必须有飞机大炮,军事占领,军事干预,军事威慑。
所以,不要仅仅看来欧美占领微笑曲线两端,而且还要看到市场外的东西,也就是军事。文事武备。当然,武事文备。
中国制造业,同样地,也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的冲动,这个跟当年的欧美是一样的。在改开之前,产品几十年一贯制(欧美曾经也是如此)。改开之后,就 “拿来主义” 了。
这么多年,制造业就跟阿斗一样,越扶持,越不上墙。顺便说一下,欧美似乎放弃了大规模,但是并没有放弃市场垄断地位。以前是靠大规模生产来打败其他厂商,而现在,明的一条线是技术优势,暗的两条线是金融帝国主义和军事霸权,后来又加上文化霸权。
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要上来,那么少不得要吸取欧美的经验。有条件有步骤有规划地放弃规模或者压缩规模,然后保持一定的地区军事优势。然后,必须提出自己的新经济循环模式,重新定义财富。所以,房地产,GDP,生产规模,等等,该重新定义的重新定义,该螺旋式升级的螺旋式升级,该放弃的放弃,该打击的打击,特别是房地产,必须大加打击。
事实上,**财富已经有过多次重新定义,或者再定义。**最开始的财富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物质,然后加上了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包括牛、犁、土地、机器、厂房)、粮食的性质也就发生、资源,后来是不动产、黄金珠宝细软文物字画之类。然后培根提出抽象的知识就是力量。再然后就是股票期权之类的账面财富。还有技术、市场、人员、人际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财富的范围越来越大。
从人类社会的财富定义与范围的变化来看,产品制造在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且只是制造者的地位,并不是分配者的地位。这才是关键。
而且,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具体的条件下,财富有好的,也有坏的。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当前,房地产就是坏的财富。有人说,房地产是蓄水池,那么水都进了房地产,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如果最后成了死水一潭,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在科研上,一切以发文章为目的的科研活动都必须禁止。每个人都必须回答,你的科研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例如,1989 年的 IETF 还是哪一个非常著名学术会议,提出了 IP 组播,并且这个会议直接使用 IP 组播召开全球在线会议。2002 年,应该是 infocomm 学术会议直接用 CMU 的 ESM P2P 组播开的学术会议,而 ESM 应该是 2001 年的工作。
再顺便说一下,今天看到一些企业的真实需求,绝大部分都是材料方面的,但都不是一、二区 SCI、NS 的那种材料。有人说,学术界研究的材料是未来 30 年后的材料。这个说法真是好笑。
想利润高,就得不可取代。
中国体量和人口在这摆着,随便一个产品,你做好了,旁边就有别人开始照着做,尤其当你又没有自己的品牌的时候,那么竞争对手多,利润自然上不去。
当然书上也讲了,这是刚开始的阶段,接下来应该是逐渐通过竞争形成垄断,从而掌握利润。
只不过在咱们这,做大形成垄断涉及的东西太多,看看几位 “大佬” 最近的遭遇,其实都是因为一个“涉嫌垄断”。
于是就自己在这竞争啊竞争啊竞争啊。。。。
制造业的成本消耗主要是在车间。
车间的高效管理与你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制造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利润率不高才是常态。
可是有人要问,那欧美有些公司,他们的利润率怎么就那么高呢?
很简单,因为国际分工。他们把整个产业链中利润不高的那部分,给转移出去了。
去过菜市场都知道,你把一只鸭子拆开,单卖鸭舌、鸭脖,都要比鸭肉卖的要贵。
产业链也是一样。有一个理论叫做微笑曲线。就是说在整个产业分工中,最上游的研发设计和最下游的品牌营销,都是附加价值最高的。原因是这些环节中,需要投入的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知识密集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另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研发和流通环节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按照风险与收益正比匹配原则,理应占有更高的利润。
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的劳动成本,在各个国家之中替代性更强,企业之间互相竞争,常常压低价格。它们的利润率自然不高。
拿苹果作为例子,一台手机售价上万,而富士康的组装费用只有 10 几美元左右。即便这样,还有人用更便宜的价格来抢。像东南亚一些地方,劳动力成本更便宜。这些地方都在参与竞争,价格自然抬不上去。
闪电修:你会买越南产 iPhone 吗?苹果公司的大规模转移生产线计划!
相反,对于有些行业,美国是没办法利用国际分工,把生产制造都给转移出去的。最典型的,就是军工。我们看波音、洛马这些公司,只有生产制造环节在美国本土来做,利润率照样不高。
那反过来,我们为什么要承接这些低端产业呢?这不是明摆着让欧美这些国家欺负么?不能简单这么说,这个事情要看历史。不知道读者中,有多少人经历过那个什么都缺、怎么吃都吃不胖的年代。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正是靠着改革开放,靠着参与国际分工,我们做了那么多年代工,生产了那么多衬衣袜子,才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高的那些部分,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它们是有门槛,需要长时间积累的。
例如从事研发设计,是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大量人才储备的。不得不承认,我们今天还有那么多东西被卡着脖子。但是随着资金、人才的积累,我们也产生了像华为、大疆这样的世界领先企业。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的利润率也正在逐步上升。
再比如说营销与品牌。品牌来源于信任,打品牌不是简单做广告,你得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信任你。打个比方说,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会去买埃塞俄比亚生产的么?反过来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大量 “中国制造” 的输出,让全世界消费者都能认识你,信任你,大家才会逐步接受中国的品牌。做产品容易,打动人心要困难很多。直到今天,从国内企业 “走出去” 的艰难历程可以看到,我们想赢得全世界的信任,仍然任重道远。
可喜的是,今天我们很多制造业的厂商,也正在逐步摆脱来料加工的简单模式,开始有了自己的品牌。最近流行的国潮文化,不正是说明这一点么?
制造业利润低是客观事实。想提升,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一个卡点一个卡点地去突破。比这更难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来信任你,愿意为你的品牌去付出高价。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尤为艰难。
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愿我们努力,让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因为制造业本身就是类似古龙武侠世界中嫁衣神功的存在。
这门神功无敌于天下,可惜自身并不能享受几乎一切好处,练了也只能为人嫁衣(为其他行业服务)。所以,大家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已经工业化的国家在无可奈何的去工业化。而每一个努力工业化的国家,无一不是苦苦支撑,弄不好就是各种革命。
不是中国制造业利润低,是纯粹制造业从来不是高利润行业。但是制造业的上下游(资源,金融等)都可以实现比较高的利润
但是制造业是玩一切花头的基础,没有这点做支撑,其他的一切都是无源之水
制造业是最大的锚点,是工业化国家最精华的部分。制造也虽然自身不挣钱,但是带来的价值却是非凡的,是非常值钱的。
同时制造业是痛苦链最大的行业,天生就和苦大仇深联系在一起,因为制造业面对的主要是机器,怎么适应机器,是一门苦学问。
机器不分昼夜,没有感情,没有变动,制造机器也类似情况,这个天生有悖于人的天性
吃资源,办公室里玩金融,都是比较爽的。
有人举例 台积电
台积电并不是一家纯粹的制造业公司。确切的说,他是一个集制造业和销售及外资背景(意味着渠道好)等一体的公司。
就是没核心技术.
也没动力发展,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就是这样.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字: 等.
等老外们自己打得稀巴烂, 或者搞点什么病毒把自己毒得差不多.
看看世界工业史,在 19,20 世纪。西方也是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但经过无数次斗争,一般一个行业就几十或几家企业。洛克菲勒被铁路大王投资时,问洛克菲勒,我为什么投你?回答如果投我二千五百万美元,十年时间,可以把全美二千多家炼油厂全消灭。德国人现在的小企业基本都是一村一品。从智商上说,中国人很多东西一看就会,不存在垄断,吃喝穿用又必须便宜。只有充分竞争,才能保证供给。
实质完全竞争市场——不管抄袭,不管专利,搞出那么多高级知识工人,只想把别人卷死做量。。
他们追求的不就是低吗?
出口的都是当年人家能自己制造的
或者是替代很强的商品
你要是价格一高,人家换供货商或自己重操旧业再造了
我国生产的东西基本都没有多少技术门槛,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能生产,大家可以想想有没有一个产品,是只有我们国家及极个别几个国家能生产,而绝大部分别的国家做不了的。
过去这些年,我们产品能卖出去,原因就一个,价格便宜,而这也主要有赖于数量众多吃苦耐劳而又能够接受低薪的中国劳动人民。便宜了,利润肯定就低。可是如果把价格提高了,生产就转到别的便宜的国家了,可就连这点微薄的利润都没有了。
实际上,应该好好问的问题是,这么多年了,中国制造行业怎么就没有能够搞点有技术门槛的产品,做点别人做不了的东西呢?
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日趋蓬勃,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加速变革的同时,中国数字化转型或者已经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或者目标,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1、数字化转型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数字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发挥了数字经济对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积极带动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经济发展新动能,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国内企业牢牢把握历史性机遇,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发展红利,加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塑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利器。
2、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战略核心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国有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才能在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发展数字经济也将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决策链、生产制造链、客户服务链反应更加高效敏捷,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地转型升级。
3、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活力
信息技术的变革创新、社会消费环境需求、社会运行模式是企业创新发展的 “风向标”。不断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创新,提高对业务创新技术支撑能力,适应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提供与消费者新需求相适应的服务,适应社会运行模式的转变,大力拓展网络空间新服务,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是企业创新发展的 “活力源”。
4、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中的 “助力器”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充满着多变而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特别是叠加疫情因素影响,更加凸显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驱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的经济最大的问题叫做结构性扭曲,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
从起点看源于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从公司制度的角度叫做分公司变成子公司(自负盈亏)。
在分税制残酷的利益切割下,中央财政实现了长期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中央财政的支出需求。但是,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始终无法通过正常的赋税予以实现。于是,形成了奇异的中国式地方财政收入奇观:地方债+卖地收入。形成了事实上的二元财政。搞地方债和卖地创收不可持续,必然留下巨大的社会隐患。
从战略地图两条路线(价值成长和规模效益)看,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是典型的 “规模效益” 路线,不可持续。而央行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事实上的负利率,也是不可持续(你总不能老印钱吧)。
简单说,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规模效益路线),象黑洞一样长期抽水,社会有限资源房地产化。
结果:
一是居民储蓄连续 14 年零增长,房地产使少数人获利,多数人买单。形成了扭曲到无以复加的社会分配结构,加剧了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制造业(价值成长路线)本来较为紧缺的资金、土地等资源更为稀缺,房地产经济对制造业的挤出不言而喻,大萧条必不可免。
三是信仰危机。40 年前,中国从上到下都信仰,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成为一个世界上民族之林之一。房地产经济这种扭曲的经济现象摧毁了人们的传统 “勤劳致富” 的致富信仰。央行事实上的负利率货币政策又催生了高利贷、P2P 等泡沫经济。
中国道德指数,按国际马里克期指数来衡量,1978 年为 9999,2008 年为 0.98,社会主义道德指数下降了 10203 倍(百度公开数据)。2007 年 P2P 网贷进入中国,2012 年火起来,到 2019 年频频爆雷,许多人被骗的血本无归,社会道德指数从 2008 年再次跌到了谷底。
经济结构极度扭曲,导致社会收支结构失去平衡,进而破坏了一些产业的正常发展,产业危机通过金融紧缩快速蔓延,形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全面危机。全面危机必然进一步刺激金融紧缩,资本迅速从各个产业退出,导致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于是,大萧条就出现了。
大萧条的出现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大萧条是对经济畸形发展的必然修正。
在全球躁动的过程中,我们异常地宁静。
我们的宁静,是我们已经反思或行动,还是我们集体迷醉和麻木了?!
所以,简单说,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度扭曲问题是规模效益路线挤出了价值成长路线。
而根子在于财政结构极度扭曲。真正的宏观调控,必然是基于财政结构调整的根本性变革。财政不改革,所谓的宏观调控不是空调就调空,全部都是 “症状解” 而非” 根本解 “。
现在国税地税合并,不知道是否是财政改革的起点。
核心自然是同质化导致无议价权。
试试讲讲大白话。真正做过老板的不会只看利润率。
还要看量,看风险,看稳定,看收款,看前置资金,看杠杆。
1,量:量大的生意利润率低没关系,可以摊薄成本;工厂一旦有起量的机会,一个优质客户的大订单,咬牙做下来,借钱做下来,欠钱做下来,稳稳走完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2,风险:工厂按照客户要求生产,或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生产一些产品供客户挑选,没有预测需求的风险,没有选址选款风险。(当然也有各种风险,但比起市场这种外部信息,工厂的风险比较可理解。可理解不等于容易预测,或容易规避)
3,收款:收款是第一位的。收款安全比利润率重要。
4,投资:不同的制造业差别很大,但工厂投资多是有形资产,比较放心;
5,杠杆:和收款差不多意思,收钱比付钱快的行业,就有周转的资金可以用了。
这些都是说给外行人年轻人听的,老板们都知道。
比起开个什么店,看上去毛利 60%,其实风险一大堆,工厂其实好多了。
这是说给行外人听的,老板们都知道。
绝大部分制造业利润本来就低,而不是仅仅中国制造低。除了台积电苹果等这些极个别企业高利润外,大部分制造业都很低。波音公司,很牛逼了吧,妥妥的高端制造,18 年以前也是 10 个点利润,最近几年都是亏损。洛克希德马丁妥妥的高端制造了吧,也是 10 个点以内。韩国三星也是这样。这些都是高端制造。低端那更低。所以长远看制造业合理利润就是低的,那些高的也会慢慢回归,可能五年十年三十年,最终还是会回归的。
站在企业的角度讲讲吧。
高赞很多是在单纯的输出情绪,我们反过来理性的想想,如果让他们去做企业,以他们的方式能成功么?
恐怕存活都是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哪个资本家,或者哪个群体的问题,而是环境如此。
制造业想要高利润,就必须要高额的产品溢价以及垄断利润。
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以及生产力是不允许我们让产品存在高额溢价的,普通民众负担不起。
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出海与海外公司竞争,也就是产业升级。
然而面对海外有着几十乃至上百年技术积累的老牌垄断名企,又有《巴统》《瓦森纳》协议限制,国内制造业如何与他们竞争?
(说句题外话:之前看张捷扒联想的视频,才知道最初我们连进口电脑都要被限制。)
一句 “骨气” 就可以么?
就算企业主能硬气一回,他手下几百上千号工人上有老下有小,能陪他一起硬气么?
可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这位企业主就要被吊路灯了。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至于理想,进步,那都是在生存下去后,才能去想的事情。
我知道很多人说,像日本,欧美有很多 “小而美” 的制造公司。
然而这些公司之所以能不受世俗干扰,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研技术,其背后都是由垄断企业做其支撑。
我们恰恰缺少这样的头部制造企业,去滋养、孵化那些肯闷头精研技术的小公司。
要培养一个头部制造企业,谈何容易?非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才可为。
从加入 WTO 开始到现在不过二十年时间,客观的说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很厉害了。
任何时候都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不可能的;更何况当我们好不容易有几个冒头的,别人恨不能立马掐死。
四海龙王最近很烦,天庭日常宴席必备的龙肝一直由龙族提供,龙族的廉价龙肝享誉天庭,但龙族的地位却一直很低,得不到提升。这一日大圣前来拜访,又遇四海龙王讨论为啥龙肝带来的好处太低。
大圣嗤笑道: 你们几个老龙,按你们这么提供龙肝,好处怎么可能高
东海龙王急忙请教如何提高龙肝带来更大的好处
大圣道: 你们的龙肝来源于你们龙族治下庞大的水族,靠着阶级跃迁忽悠着亿万水族前来鲤鱼跃龙门,成龙后却杀龙取肝,你们龙王取之尽锱铢,人家天庭可不就用之如泥沙吗?
假如有一天水族,再也不听龟丞相宣传的阶级跃迁龙族复兴的话,都在水里翻白,不来跃龙门,你们龙王可怎么办啊
西海龙王急忙询问,大圣可有解救之法
大圣言: 当然有,假如龙族人人都如你那儿子小白龙,在取经路上分得一杯羹。龙族众龙或为佛门护法,或为天庭神将,或为那老君座下炼丹童子。或为那仙人护洞神兽。龙族地位何能不高。水族得了成龙的好处,水族也必然不再翻白,抢着来跃龙门
就怕你们龙王就喜欢这种躺着杀水族成龙的取龙肝的简单玩法不能自拔啊,更怕你们舍不得把成为佛门护法的好事分给跃龙门的水族啊
看了那么多回答,批乎上的学生太多了,不了解制造业吧。我用他们比较熟悉的游戏来比喻
国产的就是各项指标不行啊,不卖低价卖不出去啊。一个游戏才 98,都有人嫌贵呢。动不动来一句,巫师三才 30 块钱
真以为国产巫师三做不出来吗,做不出来一样的,做出个 8 折的产品也行啊,实在不行把他公司收购了也行。但是人家就能杀底价,反正这么多年人赚够了,现在能赚一分 30 都是额外收入。而你投入的沉默成本不允许你卖 30,会赔的裤子都没有。所以宁愿花小钱慢慢搞,也不愿意梭哈一波,很多制造业企业正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仅是中国的,全世界都一样,马太效应的存在,导致非头部公司都这样。只不过你在中国,听不到那些国外的小公司)
还做不做产业升级了?升级了不一定回本,不升级就一直只能喝汤,看着别人吃肉。资本家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破产了也没人会救他们。
为什么国企还一定要存在,为什么还一定要有国家重点投资?这些沉默成本是我们国家想走向复兴必须要付的。真以为芯片很贵吗?按照摩尔定律(虽然开始慢慢失效,但还有参考价值的),好多制程早就该白菜价了,但是因为那些短制程被掌握在几个头部企业,人家联合好了,就是不降价,你能怎么办?
所以不是国产利润低,而是非头部的利润都低。中国走上头部的制造业企业利润其实都不算低
很多宏观分析,政策分析,都说的挺好。
我分享点儿企业管理的经验。
我觉得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比太低。
企业的利润,源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很多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资产,占比太低了。
我之前做的一个项目。
一穷二白,从零开始运作,没有任何先期沉淀。
最开始研发了一个新品,试销售阶段的市场反馈非常好。
然后马上用专利矩阵围起来。
注册了几十个近似的商标,以防被山寨。
营销也完全围绕新专利和商标来展开。
然后找了好几个律师事务所,准备好狂发律师函。
做好这些工作,才开始建厂扩大生产。
这些无形资产的投入资金,跟工厂建设的投入资金。
几乎持平。
最终我们把产品价格锚定在同类型产品的 10 倍。
然后就正式开始推广,广告狂轰乱炸。
一波广告之后,超多跟风仿造的山寨产品。
我们等山寨产品销售量达到一定程度,就给他们发律师函。
要求他们:要么赔偿,要么成为我们的经销商。
二选一。
大部分都选择销售我们的产品。
而且我们给的利润也比卖山寨更高。
项目运营到中期,主要工作就是发律师函,然后商业谈判。
并把获取的利润全都砸进推广,持续广告宣传。
期间还被小米生态的一个运营团队山寨了,这里就不点名了。
得益于互联网的相对低成本且灵活的推广资源和操作工具。
项目做了 3 年,2020 年达到了年度销售额 1 亿 +。
工厂的生产成本 30 元。
零售价格在持续营销升级的操作中,新品涨了 400 元。
并且 400 元的新品逐渐被市场接受,已经成为爆款。
这个项目,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来操作。
研发新品 - 发现商机 - 工厂增产 - 经销商合作 - 市场铺货 - 开始推广。
按照这个思路。
我估计不到 2 年,零售价格就要降到 60 块。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无形资产的投入几乎为零。
坏处就是:企业根本赚不到钱。
而且:产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
当然,更多企业也认识到了商标和专利的价值。
但是很多企业仍然秉承制造业艰苦搬砖的思想。
把无形资产的运作看成是锦上添花,或者搞搞表面功夫。
深刻意识到专利品牌营销等无形价值的企业,仍然还是很少。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宏观的角度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无法跑赢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
这一点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一样,马太效应将资本聚集在头部,资本如果自身还要去制造业 roll 一圈掉毛才能肥回来,那么利润效率也太慢了,而且利润率也远不如其他俩。
微观的角度来说
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两样法宝不能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管理。
很显然,我们的企业在这两项上面,都不咋地。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
因为利润低也能活下去所以利润低啊
非经营者就不要强答了吧……
选择价格模式(薄利多销)是市场竞争中后期的结果,而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一个正常的市场中制造业就应该是低利润的,因为它是商品经济里最古早的产业,模式都玩烂了。
中国制造业早期的高利润仅仅只是改开后爆发的消费需求叠加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引进大陆的台资厂拥有绝对的技术话语权以至于定价权,供需严重不平衡,提着现金上门求货都要排队的景象不是没有而是十分常见。但随着大量劳动力涌入民营市场、下海潮加之整整 40 年的技术转移,中国大陆制造业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其实只是正常化),其中大多数无不是经历了 :跑单仿冒、自建小作坊仿冒、正规化(注册报税)、继续仿冒、销售稳定增长、自创品牌 / 获得贴牌资格、扩大生产…… 这么一个过程。
加入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多,原先那个高利润神话终于逐渐破除了,如此而已。
技工贸模式可以提高利润,但选择走贸工技路线的还是远远超过选择技工贸的,是因为中国老板视野狭隘?中国技工技术低劣?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当?
何必这么悲观,其实答案真的好简单的——就是因为还没到九死一生的那一刻罢了。还赚着钱呢,而且还不少呢;管理有点烦心,但是比起下海创业那时候全年无休已经轻松太多了(像节日产品之类季节性强的做半年玩半年,多滋润呢);招不到新工人,加速自动化啊东莞的国产设备都第二代了不香吗;比不上房地产和搞金融的,那确实比不上,只是圈子里玩砸的总是比赌赢的多,守身至今的以后也不会心痒。
而什么时候才会转型技工贸呢?盈亏线交叉点就在眼前的时候,有高端产品的明确需求信号的时候,自主研发成本小于挖角或第三方实验室 × 外泄风险系数的时候,同时,经营者本人及其接班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坚持真正愿意把企业当事业来做,
求基业长青的时候。
在这一点上,各行各业没什么不同。
都没说到点子上!
中国就不允许出现过高利润的制造业!
一部苹果手机售价 6000 元,利润四千五百块钱。一部国产手机售价 1500 元,利润 300 元。
人家卖一部手机的利润是中国的十倍。虽然都是 “中国制造”。富士康的流水线上,有个啥区别。6000 块钱的苹果手机比 1500 块钱的华为手机又好到哪里去。价格差了四倍,但功能却相差不了四倍。
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以利润为导向,不赚钱的产品,人家根本不生产。
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第一位的,哪怕不赚钱也要干。
这两种发展模式导致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制造业内卷的非常厉害,把利润压到最低,基本到了快赔本的程度,没有银行在后面撑着,大部分企业得倒闭。
举个例子,生产一部苹果手机,卖 6000 块钱,利润 4500 块钱,只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生产一部国产手机,卖 1500 块钱利润 200 块钱,6000 块钱可以生产四部手机,可以创造四个就业机会,可以让中低收入人群用上智能手机。
产品的价格越低,越容易覆盖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继而实现全民就业。看看西方大街上的流浪汉,他们是真找不到工作啊。中国式躺平,是嫌苦嫌累不愿意干。但这种自己选择躺平的群体,不会造成社会动荡。
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以利润为导向,就意味竞争惨烈,打价格战。
举个例子,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这是必然趋势,怎么才能做到呢?就是允许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互相竞争,把价格降到十万以下。
人人买一辆特斯拉这是不可能的,价格在哪里摆着呢。人人弄一辆国产电动汽车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种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另一个结果,就是中国无法出现 “奢侈品品牌”。
能够长期在低利润下正常运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 IBM,算算我知道的,都有多少是 IBM 下的崽,联想买了 IBM PC,IBM x86 服务器;日立买了 IBM 的硬盘业务;就连我们觉得非常高大上的半导体业务也被三文不值二文的卖给了 Global Foundries;最近以前的热门的 IT 基础设施服务部门也要被拆分了。其实 IBM 抛弃的这些业务目前都还运作良好,而且对于继承了这些业务的公司都还是现金奶牛。看起来 IBM 一直在探索有更高利润更能够被市场认可的热点,但是公司投资人曾经投入巨资研发创造的新业务还有盈利能力的时候就被像垃圾一样扔掉是不是也算是不负责任呢?
中国的制造业做的是非常辛苦,但是其实也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就是很多产业利润低到想转到成本更低的地方都转不出去了;以前有印度同事在中国买了产品回去拆解开称重量,发现按照在中国的采购价,连原材料都买不回来的。管控好成本,持续的降低产品的成本(不能影响用户体验),整个公司在一个比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运作,在比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下面维持高效率和高品质,这些都是有相当技术含量的。
希望中国制造业同仁能够共同努力,一起保持这样的能力。
说白了,没有护城河。
无论下游客户是西门子,香奈儿,还是奔驰宝马,但凡东莞有一个工厂能够用一百块钱生产某一个产品或者零件(在西方的零售价通常在一千到一万元),那么惠州,中山,佛山,昆山,莆田,义乌,厦门,就有三个、五个、十个工厂愿意用 95 块,90 块,85 块,甚至 80 块的价格来代工。
而且,这些工厂的老板很可能就是东莞工厂里的普工自己拉出来单干的。
没有护城河,就只能用价格取胜。
因为只有利润低的才会在网上喊。
利润高的都在闷头发大财。
就好比你在知乎上看到的公务员,大部分都过得一般:领导脑残,同事傻逼,自己累成牛,委屈成狗,吃得比鸡少,起的比鸡早,睡得比鸡晚。
真正过得舒服的那些,是不会在网上说自己有多舒服的。
现在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处于各生产链的中低端,所以利润率很低,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老板挣不到钱,所以工人也挣不到钱。等以后老板先挣到钱了,就会提高工人待遇了。
说的仿佛是超有道理,要不是越南贫富差距在那里摆着,我差点就信了。
你信么?
博世作为汽车行业零部件的龙头,主机厂的爸爸,2020 年利润率就这么点。
博世集团去年息税前利润总计约达 19 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约为 2.5%。在调整重组支出后,息税前利润约达 33 亿欧元,利润率则约为 4.5%
全世界制造业都不行
相比阿里腾讯净利润 20-30%,知道朝哪里 Run 了吗?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企业和技术,其实利润低与这些有毛的关系。 比如同样一瓶矿泉水,不同场合售价相差几十倍,价格与价值没直接关系。
真正的原因:中国是弱国,至少西方世界的民众是这么认为的。包括整天被 BBC,CNN 洗脑的几十亿外国群众,对中国的观感很差,基本认为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国家。 包括国内一般人潜意识里也是这个观念。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外除了割地赔款,就是想讨好西方世界以融入他们,造就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远没我们想的那么闪亮。
货品的价格与品牌形象息息相关,同档次的小米与华为手机性能相差无几,但华为的价格、利润甩小米一条街。 华为的品牌效应罢了。 中国货的价格基本没有品牌加分,也没有国家形象加分, 基本就是原材料成本 + 一点点加工利润罢了。
假如哪天,中国经历过一场重大的占 真,彻底打败西方,扭转整个世界群众对中国的看法,那时中国的产品就自带部分品牌价值,利润就远高于现在。
因为卷,太卷,特别卷。
看到评论各种说资本说出口企业骨头软的高赞就想笑,好歹懂点基本的经济常识再来输出,一味的输出情绪除了迎合矛盾博取高赞一点用没有。远了不说,去年口罩短缺的时候出口口罩低价了吗?不但高价,资本家们甚至各种以次充好,拿不合格 95 熔喷布当 99 的用,博取超额利润,败坏 made in china 的名声。利润眼前资本会管你是中国人外国人?是不是人都不重要!后来为什么价格压下来了?做衣服的做口罩,做汽车的做口罩,小作坊更是不计其数,产能先饱和然后过剩了!口罩价格一泻千里,你不降价别人降,市场从来只有规律没有人情,后来者不但钱没赚到,大部分还赔了个底朝天。
钢材出口,纺织品出口无一不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只是时间线更长,没口罩这么明显。过于同质化又缺少技术门槛的产品,一旦能攫取超额利润,马上就会在国内形成风潮,你能干我也能干,产能饱和了没客户,就打价格战,谁有本事压低成本谁就活下去。国内人太多又勤劳,产能远远超出内需,所以不允许大部分产品有超额利润,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或者掌握市场的小部分企业有高利润,比如茅台,比如华为。
这就要说到国际上的制造业转移了。其实与其说是制造业,不如说是来料加工产业,本国提供人力和土地、厂房,而技术、设备、原料、规范、专家、订单都是来源于欧美国家。这种产业属于典型的脏活累活,简而言之就是利润低、不体面,忙里忙外挣不到几分钱。这样的工作欧美本地人是不乐意干的,他们本国都是引进外来劳工来做这些行业的。
战后日本是第一个承接欧美低端制造业的国家,得益于日本本身坚实的工业基础(满洲国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国)以及韩战的促进,日本仅仅用了 20 年就完成了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级技术型企业的转型,创造了令人惊讶的战后复苏奇迹。
接下来承接日本低端制造业的是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用了 30 年的时间也都基本上完成了转型,除去香港这个例外把制造业完全丢弃向金融服务转型之外,剩下三个都经历了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过程,新加坡、台湾和韩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中高端产业,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
亚洲四小龙转型完成后,低端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的沿海沿江地区转移,历经大概 40 年的时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奇迹。通过时间推算,实际上按照常理现如今中国应该已经基本上要把低端制造业转移了,承接的地区应该就是越南、印度之类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的 60 后、70 后、80 后三代人吃过这茬苦之后,90 后、00 后世代就理应就该进军中高端制造业,和亚洲四小龙和日本进行直接的产业竞争了。但很痛心的是现实似乎并未按照这样的剧本发展。我们现在竟然还在担心越南、印度抢走了我们的低端制造业。也就是说层级还远远没到那个水平。
新加坡很早就拥有了一定的制造业,在新加坡高速发展的时侯,韩国只是一个农业国(北韩工业,南韩农业),制造业基础近乎为 0,在当时想必新加坡人是不会把韩国看成和自己同水平的国家的。但令人惊诧的是韩国在承接了低端制造业之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汉江奇迹,很快便赶平了新加坡,和新加坡一起位列亚洲四小龙。
之所以说这么一个例子,是想提醒一下国内的一些人,越南和印度究竟会是中国产业的下游,还是会和中国属于同一个生态位现在很难讲。虽然中国现在确实要比越南和印度强一点,但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无法完成中高端制造业转移的话,此消彼长之下恐怕差距会逐渐被拉平。为什么我们用了 40 年还无法顺利完成中高端转型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体量或许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房地产业过早的炒作,恐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其余深层次原因,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就不展开讨论了。
让我说说一个从事制造业的朋友的职场规划:他打算利用这几年好好积累人脉,如果他觉得自己凭自己能独立接到订单,他就立马辞职去自己开一家工厂。我问他:买机器要资金,租厂房也要资金,你为什么不打算先存点钱呢?他的回答令我意外:在他行业的创业门槛里,资金根本不是门槛。为什么?原来,买机器是可以贷款的,还可以分期付款(可以买二手机器)。厂租也并不是给不起。他只要联合几个创始人,一人贷款七八万加起来,肯定能把机器和厂房和初始工资搞定。——前提是,最难的是,必须有稳定的订单让工厂顺利渡过一开始这段艰难的日子。如果他们能还清贷款,回本。他们的美好未来就来了。
大家分析一下。这就是大部分低端制造业的创业成本。没有研发成本,没有技术含量。他们只关注稳定的业务,稳定的订单,即人脉。有人脉就有订单,有订单工厂就能生存。
——你是这样,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大家都没有研发成本,也没有技术含量。低端制造业的本质是,机器是买来的,他们只从事简单的生产线动作。他们只需要招简单的普工而已。基本连有点技术含量的技工都不需要。门槛其实很低。
创业成本低,所以很容易产生大量这些小工厂。所以竞争就非常激烈了。为了抢订单,他们当然要不断压低利润。
反过来,如果这是一个研发型企业——我们能制造别人制造不出来的东西。那话语权就在这家企业手中,客户就不可能随便将利润压得很低。甚至反过来,定价权在企业手中,客户才是弱势的。
可是,现实是哪种呢?
这个要看经济的所处阶段,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上游:原材料的价格,看 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如果上游原材料贵,中下游又不能把上游原材料涨价的钱转嫁给消费者。那么制造业的利润别说低了。甚至可以说血亏!
有传导不下去情况么?当然有就是今年!PPI 因为大家集中补库存、美元不断贬值带动大宗商品升值等外部因素,造成了做原材料的行业:煤、铁、钢等一系列上游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飙升的现象。所以你发现 CPI 消费者物价没涨!企业却在哭爹喊娘!毕竟面粉 1 块钱进的面包卖 8 毛!
但看好这只是暂时的。双碳的政策也下来了!绿色贷款也有了原材料价格现在计划制了!用时间换空间了!未来 PPI 下行,利润增速马上就会回归!所以上游一旦开始贱卖了中下游就会迎来利润空间。比如 19 年强周期的机会!那会中游制造业企业不都如日中天么?!
1. 重资产、重设备、重人工、轻技术。重资产是因为机械制造业前期土地和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周期长。重设备是有设备才能加工,某些领域是无设备无法启动所有工作,即设备是所有的基础。重人工是前期大额投入后,设备需要人员去学习和掌握,人工学习有周期,人员前期成本需要企业透支。为什么又是轻技术呢? 资本前期投入太大,土地和设备以及一大批人员的工资需要尽快收回成本,所以技术刚有一点产出的时候就开始疯狂复制生产,人员技术水平停滞,而复制过后,前期人员的重要性降低,人员工资提不上去,又会去挣钱跳槽,循环往复,技术没有人带领。
2. 目前国内制造业里任何一个设备都是多家企业合作,上中下游相互配合,第一步上中游利润按照重要程度已经分配好,第二步行业内部(比如齿轮行业)知名度高的利润相对就高,不知名的大部分都是抄袭和复制模式,因为他们也要实现 1 中的企业利润回报,这时候人不是关键,设备才是关键。第三部相关企业从业者,中国大学机械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优质大学生,他们满怀热情进入工作,发现需要漫长的学习和适应,因为他们其实都是学徒工,自然工期不会很高,加上行业背景的问题,很多人选择逃离或者被动接收现状。
3. 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机械制造业隐形成本大,行业巨大,产业链长、人员巨多。如果那个行业利润高,立刻会被资本前期收割后,进入中期行业制造生产,后期的人员工资,最终一个东西的利润被层层分切后到达干活人的手里,如此循环导致技术进步慢,人员成长慢。
总结,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产业培植周期长,产业大,从业人员多。制造业设备依赖度高、关键技术掌握少没有议价权,人员投入大且相应流动性大、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综合导致制造业成本低,同时为了利润不断让人员 007 或者 996 去加班,让机器不能停,剥削员工,员工的技术提不上去,产品又产能过剩,又会降低价格,进一步压缩自己的利润。最终达到一个行业低利润门槛,循环往复。
别说了别说了,万华今年净利润 200 多亿,再高下游真活不成了
就一二手代工厂而已,一没技术,二没资源,三没话语权,再不少要点钱,那什么去竞争?
1 所有的税最后加到消费者头上。
2 而消费者的钱是有限的。
3 企业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税收提高了售价进而降低了市场需求。
4 需求少售卖数量少,所以市场上可容纳的企业数量就下降了。
5 企业下降意味着工人容量下降,工人容量下降意味着劳动力是买方市场,工人工资会被压缩。
6 而工人工资压缩则造成消费者可供消费的钱下降。于是回到最初的循环从 2 继续。
打破这个循环就是要把 1 的外部激励消减,减税以后这个循环就可以提升一个台阶
两个原因:
1. 其实全球的制造业,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其他行业来说都是利润很低的行业,不管中国还是外国。即使在外国,制造业也比诸如金融,互联网,IT 等科技行业利润低。并且制造业里的同行竞争无处不在,无论中国外国。中国同行会杀价,外国同行也会相互杀价。
2. 同为制造业为什么中国的利润低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很多产品最开始都是外国人发明出来的。他们通过多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工业零件,工业产品。而那个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彻底的加入工业革命。所以,在一些别人本来就是祖师爷的行业,人家祖师爷名声就在那摆着,你一个后来者,当然没有祖师爷有行业优势咯。你想分祖师爷的蛋糕,能采取什么策略呢?你一没祖师爷的行业名声,二没祖师爷的技术,只能利用你制造成本低的特点采取低价策略了。
上面那些动不动就扯资本家的,这个事情跟资本家没关,完全就是行业特性和历史原因。而且人性都是相通的。人在资本面前无谓国籍都会做出理性的利于自己的判断和抉择。老外能想到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所以外国那些资本家拿着中国制造业这手牌也只能靠低价竞争。
制造业不懂,咱就不提了。说一下现在利润高的互联网。别看现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人模狗样的,好像科技含量很高似的,其实百分之九十九的技术全是用的国外的现成框架改改套上去,比如国内用到的 Java 技术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阿里出的 zookeeper,就这还是半死不活就剩下一口气的样子,真不是我 hgd,国内互联网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可以称得上是创新的东西
中国制造业 “利润比纸薄”,行业员工工资并不高,利润去哪儿了?
今年有很多工厂的老板在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制造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对于不少工厂来说,以前不屑一顾的单子,现在也在硬着头皮在做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近年中国的制造业变得很难做,利润为什么如此之低,未来转型之路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自赢得 “世界工厂” 的称号之后,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大约已经占全球总额的 30%,胜于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大国。然而,从利润率来看,中国的占比却仅有 2.59%。
最新的数据显示,在 2019 年前 11 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总收入为 95 万亿元,如此计算的话,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利润率只有 5.9%,较上年利润率虽有增加,但确实还是低得可怜。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们普遍工资并不高。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制造业成本支出最小的地方,其实就是工人工资。
对于制造业利润太低的问题,我国著名实体企业家——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与发达国家竞争,制造业一定不能丢,同时不要搞那么多房地产!
曹德旺认为,制造业是所有行业的发展基础,而近年来电商和房地产发展得太快,是影响整个实体经济以及实体制造业发展的根源。
一方面,利润率低会导致制造企业抗风险能力变弱。特别是在受到这次疫情影响之下,再加上行业竞争的加剧,当前国内很多制造企业其实都徘在倒闭的边缘。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看来,我国制造业利润之所以那么低,主要原因有 2 点。
第一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在整个价值创造的制造链条中,技术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简单点制造产品 / 部署服务的工序往往被外包。比如说美国的苹果公司就是这样来操作的,其产品赚了那么多钱,又有多少落在了富士康工人的口袋里?
富士康只是简单组合苹果的产品,主要的生产技术却不在富士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业 “利润低” 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在很多行业没有高新的技术,多数制造企业从事的都是“低端制造”。
第二点:品牌建设能力不足。
从我们国人的购物习惯上就能看出,如果是一个中国的牌子和一个外国的牌子同等价格,那么很多人往往会购买外国的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因为外国的品牌知名性很高,即使产品质量一样,他们却可以卖出比国内产品更高的价格。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利润低,是因为产品售价也被压低,品牌影响力不足。
综上所述,如果我国的制造业能够解决上述 2 大难点,那么就能摆长期以来脱利润率低的困境。
对此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很多国家的制造业都是从仿制开始的,但你说的有点离谱了。
记得倪光南在视频上说过,国内新推出什么机型,国外就把相同级别的产品出口到国内,先进机型绝对不会卖到中国的。可见,当时科技企业之难。
现在我们被卡脖子,很多都是当年欠下的债。
倪院士说,我们当时如果下大力气搞科研,增大科研投入,或许情况会有很大改观。
技工贸,贸工技,最后就剩个毛了。
可惜了,大好的时机错过了。
没做过详细统计,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与德国、日本的产品价差很大。
人工工资差别更大,但好像高管的收入差不多了。
什么时候我们能建立起民族自信,民族品牌自信,把产业工人薪酬提上来。不再靠榨取工人的血汗钱来维持可怜的利润。
那时,即使同样的利润率,打工人也能挺挺脊梁。
不要比低价,在低水平循环!
你卖七亿,我卖八亿。因为我质量比你好。
真的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因为中国大部分老百姓购买力实在太低,买东西不考虑质量,只要最便宜。市场导向决定了大部分中国制造是在千方百计压低利润生产垃圾
“工业母机” 自建国以来七十年奋斗,“高精尖” 部分仍然为国外大部垄断。
更严峻的是,在硬件差距基础上,软件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工控、设计软件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瓶颈。
再看软件业的 “母机”——各种通用和专用编程语言,国外产品几乎在各领域垄断了国内市场。
认为编程语言是 “免费的” 可以看此文:编程语言国产化的关键一战——对肆意污名化 “木兰” 编程语言说“不”
可惜的是,还有相当的软件业者认为,编程语言工具完全没有自研的必要。
幸而已有越来越多人和公司意识到进军编程语言领域的意义和发展空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我另一个答案拿出来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国用 8 亿 T 恤换一架飞机的新闻?为什么利润如此之低地位如此不平衡?为什么这种局面会持续下去?这就要引出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理论(世界体系论)了。按照这个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也全球化了,不能仅仅从一个国家内而必须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分析资本家的剥削,于是可以把世界分为三个区域:核心区(剥削他国的国家)、半边缘区(国际中的中产阶级既剥削又被剥削)和边缘区(被剥削国家)。简单来说就是在国际中产生了两极分化,边缘区国家高水平人才持续不断地流往发达地区,同时由于市场主要的操纵权和商品定价的权力在核心区国家手中,由此产生马太效应,核心区的国家在分工中越来越专注于高端产品的制造同时愈发富裕、剥削边缘区国家的力度底愈发令人发指,而边缘区国家越来越专注于低端产品的制造愈发贫穷。看着非常眼熟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这和我们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很相似,这个理论也的确是受毛主席启发产生的。
回到问题。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但是我们出口的大多数是低端产品、初级产品而进口的是大多是高级工业品,而这样一来让中国在世界体系的分工也愈发靠近被低端产品,同时也愈发靠近被剥削的地位。
江苏 DVD 企业出口一台 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 18 美元,生产成本是 13 美元,企业每出口一台仅仅能挣 1 美元的利润;而一台售价 79 美元的 MP3,国外要拿走 45 美元的专利费,加上制造成本 32.5 美元,留给我国企业的利润只有 1.5 美元 — 中国国家统计局前局长邱晓华
所以,虽然我们看上去出口很多,但是因为被发达经济国家剥削所以获利甚微,所以我们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的口号。而因为经济发达国家有了大量的剩余价值,所以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那就是一个巨大的中产阶级。然而被剥削的国家比如泰国、越南等因为剩余价值被大量剥削所以无法产生一个正常的中产阶级,因此国内社会两极分化极为不平等。
这也是资本主义法权很恶心的原因之一。
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从根上说,是中国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太弱了。基础弱,就支撑不起上面的中层,更别提塔尖了。
那么中国什么有优势呢?人多,这就是基础,人多,需求量大,支撑了衣食住行各个产业,各个产业就是中层,然后,塔尖就是电商平台……
因为整个世界是金字塔型的经济结构。塔尖是一溜的白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加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 。中国目前处于金字塔的中层,大有跃迁升级为顶层的趋势。
金字塔顶层大概不到 10 亿人口,享受着中下层 60 亿人的贡献的剩余价值和血汗。这就是为啥发达国家卖一架飞机能换回我国一亿件衬衫的道理。也是美国大兵花一美元就能睡到伊拉克女孩或阿富汗女孩,甚至性侵了韩国日本妇女后逍遥法外的深层次原因。如果我们这个十四亿体量的国家挤入金字塔等层,那两将极大的改变了金字塔的结构,甚至有成为⌛型或者倒金字塔的可能。那么顶层将无法获得下面输送的剩余价值,这种结构是极其不稳定的。这也是发达国家极力封杀我国产业升级和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因。
不只是中国,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阶段制造业都没什么利润,不管老欧洲美国还是东亚的制造业高速发展都是昙花一现。
因为低门槛充分竞争就不可能有高利润率
欧洲的制造业利润高吗? 边际利润也许还可以,但是把之前几十上百年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风险算进去回报率也就那么回事。毕竟实业要和物理规律对赌而金融炼金术只需要和傻子对赌。即便你是最聪明最有资源的人做制造业一样有可能打水漂。
那什么生意是高门槛不充分竞争又有巨额利润的呢? 那就多多少少和权力 (暴力) 有直接关系了。自古都是不要命的武夫夺取天下,最多需要商人过手把武力变现,从没见过工匠能反了天的。我不是说工匠不重要,工匠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再重要也是没有主体性的。
自主创新不赚钱,山寨赚个盆满钵溢,就是就是前一个阶段的写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制造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对于中国制造业的 “认可”。
曾经我国的制造业是 “一片空白” 的状况,当时我国仅靠着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来中国建厂。而这些企业来到中国建厂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我国的制造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当时我国逐步探索、发展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 “沉淀” 后,如今我国的制造业已 “大变模样”。虽说现在我国制造业,并不处于世界“最顶尖水准”。但我国制造业的“性价比”,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靠前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赖在” 中国,不愿离开了。
如今制造业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 “经济支柱”。但现在我国制造业却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其利润太低了。
为何我国制造业的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一直上不去呢?
之前曾有人用 “利润比纸薄”,来形容如今我国制造业的利润。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利润低也一直是 “痛点”。对于拥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国来说,制造业利润太低,是很多原因导致的。
中国制造业部分企业,一直倾向于低价竞争。对于企业来说价格低廉,是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低价有利于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但这样对于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质量改良等都是非常不利的。企业收入,也会因此降低很多。
从低端制造业,转型到高端制造业,也是现在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要做的事。没有技术的制造业,只能通过低价来占领市场。
还有就是我国制造业的品牌效应不足,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发现,同样一种产品 “名牌” 企业生产的价格会比普通的贵上很多,这就是“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制造业 “品牌效应” 建立的不完善,和国际一些品牌进行竞争时会处于下风。
我国现在也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进行了 “升级”。“中国创造” 也表明了,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利润想要大幅上升,要从制造业技术、品牌,上下手。保护知识产权,高端制造业,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利润低和利润率低不要被带偏了。利润率低通过合理配置也可以利润高,利润低也可能利润率不算低,只是要花钱打点的也多。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主角光环。办大事需要大钱。有多大?举个例子,满清赔给日本的甲午赔款,除去战争投入,日本还净赚个几年的财政收入。结果暴兵了,把日本人民的幸福生活扔的远远的,没办法,谁让赔来的钱花的差不多了呢?摊子大了还得再攒钱,毕竟事情总不能只干个开头吧?于是还得苦一苦日本的百姓们。几年的收入突然一下子爆出来,结果都没日本人民什么事,日本人还能指望啥?还不如当美国爹的狗呢!
扯远了,回正题,大钱要么像日本等一系列老牌国家一样去抢,或者搞负债也行,先借出来再勒紧裤腰带还钱。反正时机不等人,不能像嗑瓜子一样攒一堆嗑好的再一口吃掉图个爽。不过,我想哪条路对搞实体的工厂来说都不容易吧。
为什么利润低?说什么利润低?对于疫情中挣扎的搞实体的老板们来讲,有利润就不错了!多少钱能活早就不是秘密了,多给你,怎么办大事?让你活着你就必须得活着,因为很多人需要你养活。为了大业而活。
这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吗?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聊聊历史。一分钱利润观当年十分火爆,04~05 年我在北京上高二的时候,也有一篇阅读理解是推崇这种价值观的。
所以你现在说中国制造业利润低,那不低行吗?利润是两分钱你都嫌高。
国内制造业的利润大头是被上游吃掉的,原材料、融资成本、由房价引发的超级地租
因为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公司的生意属于:你不做有的是工厂做的范畴。
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不是技术,而是人口红利。
由于相同生态位的竞争对手多的数不过来,导致企业毫无议价权,没有议价权又凭什么有高利润?
大众集团 2020 年财报 711 亿欧销售收入 4.54 亿欧利润
在这个问题下翻了好久,发现点赞最高的几个答案无一不在抱怨企业家和资本家无能。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大部分却都是从个人情绪出发来回答。长篇大论都是在输出对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失望之情,不难看出大家都很有社会责任感。不过这些情绪化的输出很难从根本上从专业的角度回答制造业利润低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从理论角度来提供点理性见解,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企业利润问题的新角度。微观经济学认为厂商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逐是社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动力,现实中的微观主体或许并不是以利润率最高为直接经营目的,但是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决策过程却可以很好地诠释如今我国制造业利润率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将产品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等。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大部分产品面对的市场环境都处于垄断竞争市场到垄断市场之间。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都有大量的厂商提供相同产品或这相类似的替代品,其产品需求量的价格弹性极大。而垄断市场有比较大的进入门槛,通常由一个非常有技术实力的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与流通。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长期中由于厂商能够比较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因此这两类市场中的厂商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时会有 LAC 长期平均成本 = AR 平均收益 = 均衡价格,此时经济利润为 0。简而言之就是在门槛不高的产品市场,厂商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和退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长期来看厂商的经济利润是趋于 0 的。这里的经济利润不等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为 0 不代表企业一点利润都没有,厂商还是可以取得用于补偿 “企业家才能” 的正常利润的。而垄断市场的厂商,因为技术门槛和政治特许等原因可以不用面对其他厂商的竞争,因此可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利润,同时垄断厂商还可以通过价格歧视来进一步剥削消费者。举个例子,为什么苹果相对于国内其他手机厂商能取得更高的利润率,关键在于它的产品足够“独特”(基于对 iOS 系统的垄断),对于消费者而言安卓手机对 iPhone 的替代性很低。因此 iPhone 面对的市场结构更倾向于垄断市场,而其他安卓手机基本上就是在垄断竞争市场里争夺正常利润。
其实,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多数的消费资料面临的都是类似于垄断竞争市场的市场结构,竞争激烈,没有强大的技术、资金、专利门槛厂商很难维持高利润。但是这种竞争激烈和厂商的低利润才是对普通消费者有利的,看大家普遍批评中国厂商的低价竞争策略时,我真的有一种错乱感,为什么大家都要站在资本家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利润率低对资本家来说不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消费者福利来说绝对是个好事,特别是在基础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领域,没有必要站在民族或者国家的角度去指责。
中国的制造也利润水平总体比较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们的厂商大部门都集中在高度竞争的市场,对资源、技术的垄断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无法获取垄断带来的经济利润。至于应不应该促使我们的厂商逐步建立垄断以取得更高的利润率,这就是个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了。
以上分析十分纸上谈兵,我自己写完也觉得很离谱,大家权当看个热闹吧。
统计到的平均利润率高低和老板赚不赚得到钱是两回事。你该不会真觉得老板靠你能统计的利润发财吧。
这片大地上真正的权富不会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我们所能看到的财富不过是冰山一角。手握信息和关系的老板总有无数的办法用资金在普通人看不到摸不着的那些利润率高的地方赚到钱,这些地方没有一定关系都是进不去的。摸到这些暗渠是老板生存乃至发财的关键。
以上是我爸谈过的制造业老板们和业内的某种共识,仅供参考。更多的情况我既不知道,知道也不能谈,因为这里面真的 “水很深”。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东西没有好处,反而给自己招致祸患。年轻人还是好好进厂吧。
因为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
中国国内,赚钱的金融,保险都要牌照。这个牌照是很难拿的。
有段时间,开换皮滚服游戏收益堪比贩毒,还完全合法。
很快就被用版号限制住了。
就好比说,高利润行业是被美国严格限制的,不可能来中国。
华为侥幸用手机 CPU 赚高利润,很快就被限制了。
先搜索: 比较优势
复制我另外一个回答。
我国商品的主要竞争力说物美价廉也没错,我觉得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同样一个卖 3000 的产品,去让欧洲做成本 2000,让我们做成本 1000,那么显然应该找我们做而不找欧洲。那么成本是为什么这么低?因为我们加班他们不加班,或者他们加班贴钱,许多员工的待遇提高都会拉高成本。我们成本更低,别人出更少的钱就能挣一样的东西,所以这单生意就是我们的。为什么我们非做这些生意不可?因为我们短时间需要的东西比如芯片,是短时间研究不出来的,跟人做生意挣了的钱再去买他们的高精尖就是其中一个最有效率的办法,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是用能生产的东西去换不能生产的东西,而别人跟我们换的理由之一就是,跟我们换比他们自己生产和找其他人生产的成本更低。总体而言,对大家都有好处,我们可以先用着别人的东西再谈研究的事,饿着肚子研究也搞不起来,而别人更便宜地得到了他们需要的产品。
利润高低来自于自己公司的防护壁垒。壁垒越高利润越高,壁垒越低利润越低。
首先中国还是有利润很高的企业的,只不过大隐隐于市而已,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利润低的,因为这部分企业数量庞大。我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探究一下原因。
2. 因为存在规模效应,企业往往有一个幻觉,觉得扩大规模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所以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追求利润的唯一手段。扩大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的确是最容易获得的。
3. 因为有第二点的指导方向,企业一味追求规模,以图快速达到规模效应点。所以,为了快速扩张,接受大量低利润订单来加速规模效应的实现。
4. 即使接受了低利润订单,因为尚未达到规模效应点,企业还是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因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下降,所以预算 5% 的利润,实际可能会出现 10% 的利润。这就变相鼓励了工厂朝更大的规模去扩张。
5. 由于规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的数量都在显著增加,这就相当于抬高了企业的运营基础成本,**企业必须接到更大基础数量订单才能覆盖这个基础成本,所以订单焦虑加重。这就导致工厂接单时会更多地考虑工厂的生存而不是工厂的利润。即接订单的要求是养活工厂,而不是在于赚多少钱。
6. 在我国,企业实现一定规模后,往往可以获得很多政策和金融便利,促使企业朝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有些实现了鲤鱼跳龙门,有些则跳入地狱。但是,主业并不是企业家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阶梯。
7.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这种快速扩张式的发展路径很适合经济基本面,走这条路的人也实现了成功。而且规模效应自身也形成了的壁垒,产生了成本和竞争优势,所以只要到达这个位置,其他人想要进入也有一定难度。
所以,自始自终,**企业追求目标是规模的扩大,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规模效应,实现低成本,实现规模壁垒。利润是排在规模扩张的后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大而不强,做到非常大的规模也没有做到世界品牌或者技术垄断。相比于那些知名品牌或者拥有技术垄断的企业,我们的利润率就非常低,因为我们的壁垒非常低,非常简单,很容易被攻破。
我从工作开始,碰到的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是大谈特谈规模产值,以每年增长多少产值为荣。我刚工作时,曾经在老东家公司开会时提出公司应该以利润为主要引导指标而非产值,当场被所有人嗤之以鼻,以至于我当时连自己都觉得太书生气,不谙世事。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老东家因为想要持续扩张而采取多元化经营,现在已经尸骨无存了。事实证明那次会议我是对的。这其实就是中国很多企业的基本发展路径。
原文链接 转自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怎么干的过没有的呢
就好像拳击规则下拳击永远防不了抱摔一样 当时就能赢 爽得很
但是一时爽是一时爽 你没有知识产权保护 就不会有人要去搞创新 没新玩意 靠着模仿 永远是吃人家嚼过的
因为大部分产品没有不可替代性
举个有不可替代性的
金轮公司,卖配件就是一口价,概不还价,全球独一份,想买就只能找我,沙特油老板还特意建了一个小城市做配套
也许有人好奇金轮工程公司是干啥呢
他们负责在沙特维护、管理东风 - 3 弹道导弹,并有最后的发射决策权
赋税过高(全球第二,第一法国) 国企垄断 公路运输价格高昂(这点真的深有体会 全球第一) 中国的民企(中小)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我记得我们开会的时候 我看到有个资料上说中国一天倒闭的中小企业有 2000 多家 不知真假 但中国的商人是最辛苦的这话一点不假
企业怎样有话语权我不知道 但我觉得现在中国企业应该像晋商精神里有一句: 组帮结会,同舟共济。
没有竞争优势。
首先,我们看官方对中国制造业的定调: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我们再看国家对制造业的产业规划:
1、中国制造 2025(国家行动纲领)
2、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所以官方是对制造业是有清晰的认知的。
然后我们再说一些能看到的情况,当然因为视野有限,没法囊括所有情形,但基本同实际出来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比如,技术上没有优势。技术方面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产业里应用技术不行, 我国制造业发展起来,基本上走的还是产业转移的路子,欧美→日、韩、台湾→大陆,我们一直在承接技术含量和利润率偏低的部分。并且一直承受着技术上的利润收割,比如专利授权或者高端生产设备的购买等。
另一个是基础科学研究不行,这几年中美贸易战打出来的教训,也是国家痛定思痛,决心转变的部分。
如果有机会看到大量制造业企业对自身技术实力评价的话,你经常会发现他们的技术来源是国外,自称是国内领先,目标是多久做到国际领先,如果再仔细看一下研发人员的学历构成的话,你会惊诧于他们的自我认知。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企业差不多是想要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了。
甚至我们也可以看看上市公司,比如某些制造业上市公司最大的牌面就是处于苹果、华为等企业的供应链里,然后一个不小心被踢了出去,活下去可能都成问题,更罔谈利润。
比如,品牌上没有优势。中国有大量的行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最大的追求也就是做一做 ODM 或者 OEM,因为没有自有品牌能够与世界名牌 battle 一下,产品上没有定价权。产品确实是 made in china , 但那又如何?即使莆田鞋跟你手里的鞋只差个 LOGO,你的付费预期依旧不同。当然,这些年随着销售渠道的变化,新国货品牌也在慢慢积攒能量,开始崛起,但杀出国内同质化的重围,走向世界依然是个任重道远的活儿。
![](data:image/svg+xml;utf8,)
比如,战略、组织、管理、营销等企业经营方面没有优势。中国的商科或者传播学这些与企业经营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愈往深了研究,就愈要向外国的或经典或前沿的理论去学习,所以我们仍是学习者、模仿者、跟随者的角色。在实际中,往往看到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有台资企业或者日资企业的生产管理背景,都能算是值得标出来的部分,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data:image/svg+xml;utf8,)
比如,成本方面也越来越没有优势。很多产业转移从沿海转向内陆,从中国转向东南亚或者印度,虽然目前这些承接的地方,供应链, 产业配套还非常不完善,有着各种不足,但是随着利润水平的持续下降,未来转移的趋势仍不可逆。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我们取得了成绩,但也遗留下诸多问题。不过也无须妄自菲薄,毕竟我们筚路蓝缕,一穷二白的走过来,未来可能更加波诡云谲,甚至混乱无序,但假若能有幸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力量,想起来好像也挺有趣。
排名第一的答案看不下去了,瞎编也不是这么编的。没有人在乎事实,他们只想
福特公司开创的福特制度,将剥削科学化,终结了以前资本家野蛮剥削的时代。最大程度的将人变成流水线上的机器。简单说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售价卷死同行。
至于 8 小时工作制与福特公司无关,早在 19 世纪就立法了,福特公司 20 世纪才成立。至于要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汽车,是因为他在卖汽车。从古至今所有商人都是这么想的,青楼还说天下男人都好色呢,不会有人嫌客多。
中国制造业利润低。
为什么,你看看中国有几个矿?
你看看中国卖的是什么产品。
你看看上下游的国家是不是沆瀣一气。
看看绝大部分的产品国外是不是本身就有还造了几十上百年。
看看贸易壁垒是不是真是存在。
看看中国有几个不受人影响的专利。
看看中国拼命研发的产品不打骨折去卖,企业还能不能更新换代,还能不能活。
看看发达国家里面有没有中国。
不知道在收入低和失业这两个选项里,在这个问题里回答里的人会选哪个。
业精于勤荒于嬉,看看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是什么人。金融和 IT 大厂里面的,都是高学历的;IT 的小公司和私募,能存活下来的也是有能力的。制造业,当年的万宝、科隆 / 容声,以及后起之秀海尔、greek,车间里的中流砥柱是什么学历?一次吃饭,听见隔壁桌说:“哪怕最便宜的空调,1000 元,卖一台的利润都有 200 元。你年轻、眉清目秀的,不怕挣不到钱;别去厂子里面,利润都在分销商手上,你一个没学历、没关系的进厂里爬不上去,能挣多少?”
例如某女强人开的空调厂,某前辈在他的成长期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他一个理科生(华理工博士)跳槽做金融了(不是科班出身,估计还是要靠关系才进了地头蛇的金融单位,XX 正宗,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地头蛇)。他就喜欢逢场作戏、吃吃喝喝、风花雪月的,审核上市公司之类的。他劝过我:“论到读书、高考,我还不如你。我靠着平台,尚且娶妻生子、彩旗飘飘。你是大人才,不要和草根混在一起,发挥你的才华单干吧;如果连你这样,学历、智商、家境都好的人,也无力单干,那其他人注定要被资本家博学到老的。”
而且,我们的制造业,很容易集体阵亡。因为不论谁,一旦做得好;别人只要拆开研究一下,马上能模仿。芯片都是用别人的,电路可以被模仿;机械结构更容易模仿。专利也没用,因为要较真,恐怕他们的专利并不具有创新性。既然做得好的,只是替人做嫁衣;那还不如…… 凑合、隐居;鄙人表姐夫说,他之所以不功成身退,就是怕手下的马仔失业。《国富论》说的别针,需要大量分工合作;如果现在有个富翁头脑发热,再去做同样的别针,恐怕全世界的别针厂都要倒闭——因为人家本来就是卖白菜价的。其实芯片也一样,不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是无利不起早;批发芯片真的是白菜价,所以有管机房的学生,用服务器打游戏的(公费 CPU 强于自费的 GPU)。
同意作者的观点,也补充几句:
1,诚如,如果某个做实业的,辛辛苦苦,创造财富,却买不起房,而被炒房的嘲笑,那,谁还会一心专研技术,全心做事?
2,说个小类别,很多小企业,厂房都是租的,而且几乎都是从二手房东手里租的,房租几乎每 2 年就涨,尤其是,企业装修很好的,房东最喜欢涨价,因为你要搬离,装修的费用就白费了,换下家还要支付这个费用,不搬离,成本上涨了,不涨价,空间小了,涨价,客户少了;
3,作为人口大国,都想生存,所以,才把定价权拱手给了国外的买家,为什么给了国外的买家这句话,请注意,也就是说,我们制造业制造的大部分产品,还都是出口的,还是给国外人的去消费,都在争,你家能做的,别家也能做,那就只能拼价格了;
4,律法不是不严,而是没法做到公正,如某地产,疯狂赚钱的时候,是怎么花钱的,是怎么挥霍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年苹果疯狂的时候,一家做皮套的厂家,共百来人,每天晚上管理人去 KTV 吃喝玩乐,老板签单,有买豪车又装大哥(唯一做错了的就是没买房),结果热度过去,一下子没收住手,欠一屁股债,人没跑,但就是没钱了,你能拿他怎样? 那些帮他做事的,供货的,却实实在在吃了做事实的亏;
总结下,制造业没法有序正常的成长,才会为了生存下去,低利润甚至没利润的去做!
因为利润低是常态。
正常的自由市场,利润就是这么低。就不说贬义的内卷了,每个环节利润率接近 0 才是成熟自由市场的最终形态。
那什么是形态利润率搞?垄断利润率高。
所谓的专利就是垄断。垄断的敌人是内卷。
身为目前汽车制造业的商务狗。我现在遇到的能说明一下制造业的一些。
目前各大主机厂进行采购一般都是招标,而且都是比较透明的价格导向。
当然首先零件得满足他们的技术标准。
一些产品其实也没啥技术,就是注塑,冲压。一般成本也不会相差几何。
一些厂的竞价思路就永远是低价思路,很多时候他们的中标价格甚至是让我咂舌。
因为一般就是人力,设备,材料。
尤其以北方主机厂更加严重,那边的供应商报出来的价格简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有些甚至以亏钱的价格,先接下来再说,之后如果有设计变更那就加钱,如果没有就当运气不好 GG。
也是因为低端制造的原因,你行你还真能上,搞个注塑机,弄个模具,自己来加工,国内这种厂子很多,主机厂好歹有品控,你想一些别的注塑产品,何来品控一说,打打塑料 凳子这种真的谁来都能干。这种的溢价能力在哪,生产出来还有仓储问题。
还是因为技术不行,物以稀为贵,冲压注塑怎么样都能做,也不说技术,你像环保比较难过的喷涂电镀,这种东西就是不是谁都能做的,这个东西利润就很高了。
你像更高端点的方向盘,座椅这种国内只有几家能做的,还有最近很火的芯片。这些反而在甲方那议价能力就很强了。
还是门槛问题啊
因为他们都想干死同行,结果谁也没死,谁也不富。但是这个现象受太多因素影响,也难调头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收割全世界的核心技术。
有了更多收割全世界的核心技术,就有了更多超额的利润,有了超额的利润,就会有更多的社会剩余价值积累,有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可以让劳动者有更高的收入,同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多的资本,以及流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以我所在的民航业为例,因为核心技术和适航认证是被欧美垄断的,飞机上每一个零部件的适航标准都是欧美制订的,我们只能遵守,中航工业的大量下属企业都在为波音空客两大巨头代工,我们用完全自主的设施设备原材料完全能够生产出重要的机身部件、电子电气配件,但是采购价格、认证标准还是人家的,我们只拿到最基础的辛苦钱,就像大量为苹果提供零配件的企业,以及大量的代工厂一样,处在利润的最低层。
如果我们 CAAC 的适航认证在欧美体系外打出一片新的天地,C919 能够闯出名堂,也许我们的民航业不会像欧美那样收割全世界,但是向特定国家和地区,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提供更公平价格的产品,也会逼迫另外两大巨头把收割的镰刀抬得更高一些。
再一个例子,比亚迪,除了轮胎几乎什么都可以自己做,直接结果就是其他头部供应商能够提供给他更多的优惠,这也使得在同等配置的汽车中,比亚迪成本最低,也就更有价格战的勇气,慢慢的,比亚迪这一年憋出了各种大招,DM-i 作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动力系统,我希望他不只是在国内具有顶尖的竞争力,更应该成为企业在全球攫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加油!
利润高的那个企业在贵乎被骂成啥了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又问这个。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核心技术,拿头赚高利润啊。
普通商品的利润率都不高。高了消费者也受不了。
高精尖商品利润率是高,可是金字塔塔尖就那么一点,容量不大,总利润也不高
制造业真的应该低利润吗?很多人认为低利润带来的低价格,便利了消费者,所以商品就应该保持低利润。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企业过分追求低利润既会破坏市场,也会阻碍行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制造行业。
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低利润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少,利润下滑,研发成本和产品库存也会随之减少。
例如以前段时间的受广泛关注的 “芯片” 事件,当我们一味指责国产企业研发不出芯片时,却没有看到国外企业在芯片上的研发投入。IC Insights 在 2 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17 年 英特尔的研发支出为 131 亿美元,占该集团总支出的 36%;而另一巨头 高通的芯片研发投入为 37 亿美元,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 23.1%。这样一大笔研发资金,是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支撑不起的。
另外,低利润也增加了企业的 “脆弱性”,使企业极易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业绩会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大起大落。这一点在我国机床行业上表现得异常明显。前几年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经济增速减慢,我国的机床行业随之遇冷,大量的机床企业惨淡营生。随着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恢复,机床行业才开始逐渐回暖。而这经济起伏之间,已有多家机床企业先后陷入亏损,乃至宣告破产。
6 所以,一味追求低利润,其实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今天看来,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低利润,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
为什么,制造业变得更难做呢?
国家是由无数的行业组成的,这里面有很多新兴行业,处于 “潮气蓬勃期”,整体市场在不断增大,吸引了大量资本,发展迅速。但也有很多其他行业,已经过了高峰期进入到充分竞争期,市场相当稳定,甚至在下降。
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不断互相 “厮杀”,使得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科技含量相对低一些的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导致竞争过于激烈。
原因之二则是租金。由于前些年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使得各行各业的租金也是 “水涨船高”,吞噬了本就薄利的利润。细心的网友可多去转转,会发现大量的商铺在 “关着门”,或者是 “空荡荡的店铺”,里面没几个顾客。
第三个原因:原材料涨价、用人成本上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合格工人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要么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要么就是嫌弃工资低了,而且不好管理。给工厂增添了成本压力,已经使得不少工作向越南等外国转移了。
第四个原因:2019 年全球经济下行,出口大幅放缓。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出口国。大量工厂生产的商品都用来出口,现如今出口放缓,使得工厂订单减少,日子自然难过了。
第五个原因:咱们中国的消费增速也降低了。对外出口放缓,如果国内能消化掉也可以啊。但现实就是咱们中国不少地方或居民开始 “消费降级”。
全世界制造业的利润都很低吗?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从整体上来看超过了美国的制造业,当然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但是我们仔细来看,其中有两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美国的制造业,虽然相比中国没有中国的规模那么大,但是美国的制造业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密集型,像飞机制造和高科技领域,而中国的制造业还是更多关注低端。更有意思一个现象,从公司的盈利角度来看,美国制造业它的盈利能力要比中国的公司高很多。
因为我们讲增加值,你要看企业的盈利能力,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盈利能力远不如美国的制造业,所以不能说美国的制造业衰退,它只是朝着价值链更高的方向去发展。在德国,德国关注知识经济,这也是制造业高端的一个范围,然后所有其他的产品都交到其他国家去做,中国也是类似的。对我来说,中国制造业还有更多的升级的空间,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更加附加值的方向去努力提升,当然这个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中国也要把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保留在中国,尽管刚才也提到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我们看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话,也是大势所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相当多人说制造业没利润,是因为上下游被别人掌控,其实,这就是个误区。为什么没利润,还有那么多企业前仆后继的做?一个订单也都争先恐后的做?根本不是没利润,而是制造业没有竞争力,你能做,我也能做,别人也能做,问题就是没有门槛。就像种地养殖,利润是很低,都在怨声载道,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种地养殖?仍然是门槛低,没有任何竞争力,如果利润稍高点,仍然是一窝蜂都跑去做。比如前几年的小龙虾,火爆起来后,大家一窝蜂养虾,结果这两年小龙虾价格暴跌。
一直在喊 “去产能”。这不就是解决方案吗?产能太多了,一窝蜂的做制造业,门槛低,拼命卷。这才是问题。
道理就是这样,拥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利润都爆表,根本没有利润低的困扰,而且这样的制造业也是遍地都是。仍然有无数人前仆后继涌向制造业。
你猜猜中国制造业企业有多少?是依靠制造业发财的人多还是依靠互联网发财的人多?
聊起中国制造业再早是从小作坊一点一点发展来的,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中国制造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无数前辈无私奉献创造出来的,我非常敬佩我们的前辈大公无私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生产的产品质优价廉供不应求。那个年代产品从用料,生产工艺都非常严格,产品比较耐用,保障了最基本的人民生活需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有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入,国家在确保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时间国企民营企业纷纷建立发展,制造业空前繁荣,人民生活生产得到了很大提高,生产的产品品类齐全,只要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但随着市场的日益竞争,国有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企业要想生存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经营者开始打起了价格战,来个薄利多销,确实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使的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倒闭,企业布局一定要合理,而不是一个地方好几家类似的企业,既积压了产品又浪费资源,企业要想生存就得走大而强,小而精的道路,就像习总书记提出的学习工匠精神造就百年企业。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以下是真心话: 1,我觉得中国能产业升级,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 2,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我劝你别进制造业。 知乎用户 从哪来回哪去 发表 2017 年 12 月写的文章,现在是 2021 年 4 …
知乎用户 吴域 发表 听说 36 家上市银行的盈利总和接近其他所有近 4000 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总和。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同样是最低贱的后台岗位,应届生去金融企业进财务部做会计 8000 元 / 月, …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制造业有什么大的缺点? 中西部本身对制造业来说有什么缺点? 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制造业的因素是什么? 知乎用户 李锦瑞 发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分享一下开发东南亚供应商的一些感受。 …
知乎用户 陌上秋 发表 不知道。 但网上天天营销号发的什么 6000 底薪,全年发十三个月,包吃住什么全是假的。 那段时间很多人特别亢奋,大夸特斯拉人类之光。 评论区一波接一波的吼着别让拜登打工资牌 我也不知道这和拜登又有什么关系。 …
前美国国防部软件官Nicolas Chaillan日前接受《金融时报》采访表示,美国在人工智能(AI)竞赛中已经输给了中国。他认为美国的官僚主义、管理者缺乏专业性与科技公司在与国家合作研发上的怠慢制约了美国在AI上的进步。中美在AI上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