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和书院 | 高调民族主义非中国之福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中国数字时代: 修和书院 | 高调民族主义非中国之福 

原文导语 :泛道德主义的政治观,充满书生气的虚骄的大言高论,强烈的爱国激情,对列强侵凌形势与危机产生的心理焦灼感,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封闭视野,形成以自我张扬来表达自卫决心的高调姿态,所有这一些因素混合在一起,便形成近代以来中国作为超大型弱国的高调民族主义特点.而近半世纪来中国政治文化与高调民族主义有着思维方式上的同构性。我们民族只有在长期自觉地自我批判与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并走向真正的文明。

十九世纪后期以后的中国民族主义,是一种在民族生存环境极度恶化的条件下崛起的反应型的民族主义,它的表现方式和发展态势,与作为刺激源的西方列强对中国挑战与压力的强度有关,也与本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特点等主观因素有关。自秦汉以来,天朝帝国优越感就一直支配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心理特质对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形式因而也有着潜在深层的影响,由于中国在十九世纪以来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的特殊性,这种反应性民族主义也往往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表现方式、个性特点与心理倾向性。

本文要考察的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中的高调性现象。自清末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以来,危机压力下的中国民族主义,在士绅精英与民众中,表现出泛道德主义色彩的高调性与激进性,这些特点不但在在甲午战争前后民族生存条件极度恶化条件下,而且在北伐以后,国家完成统一而仍然处于弱国地位条件的民国初年,都以不同的形式强烈而鲜明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与历史选择,在甲午战争前后清流党士绅中,以后在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以后的民间与官方民族主义思潮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高调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历史选择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作为官方与民间的优势话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国时期的外交路径与政治取向。

必须承认,这种激昂高调的民族主义对于聚合人心,动员大众参与民族救亡运动可以说也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但另一方面,它却有着严重的消极作用。下面,作者试图对近代以来高调民族主义的特点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清流民族主义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士绅中的民族主义,有一种强烈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与态度。用清末义士唐才常的话来说,清末的清流党人“无论曲直强弱,胜负存亡,但一不主战,天下共罪之。”在泛道德主义民族主义者看来,选择是否进行战争,并不考虑敌我双方力量的强弱比较,也不考虑这场战争是否能取得胜利,而是根据正义、道德的信条来确定。清末的清流派士绅以高谈“主战”来体现其爱国的泛道德主义的立场。在他们看来,战与不战,是体现政治上的道德与邪恶的试金石。只有勇于迎战列强,才是爱国,才是忠于民族大义,否则就是投降主义。至于战争是否有足够的准备,能否有胜算的可能,是其次的问题,甚至未必却并不在清流党人的考虑之中,而道德、忠于民族大义,才是首要问题,根本问题,在他们看来,战争成败的关键,并不是军事理性主义的世俗盘算,而是道德与人心是正,还是邪才是关键所在。中法战争中的张佩论、甲午战争中的翁同和主战的大言高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可以称之为“清流主义”的泛道德主义热情与民族大义的理念。

这样,泛道德主义的政治观,充满书生气的虚骄的大言高论,强烈的爱国激情,对列强侵凌形势与危机产生的心理焦灼感,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封闭视野下形成的以自我张扬来表达自卫决心的高调姿态,所有这一些因素混合在一起,便形成甲午战争前后朝野中的清流党人的民族主义特点。在传统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与官绅阶级中,深受危机压力而产生的屈辱感,恰恰可以通过主战论的大言高论而得以“理由化”。这种泛道德主义态度与思维方式,已经无形中渗透于这些儒家士大夫政治精英们的深层心理之中,对日本主战还是谈判,成为判断是非正邪的标准。这种清流民族主义在甲午战争时期已经在朝野士大夫中取得了绝对的话语优势。

连慈禧太后也在这种清流民族主义的优势话语压力下,担心自己的统治失去道义合法性而受到巨大的压力。她的态度从主和到主战的转变,就与这种话语压力有关。在甲午战争以后,她曾告诉刘坤一,她之所以主战,就是因为她害怕言官说她主和,“抑制皇上不敢主战,史书书之,何以对天下后世?”

然而,在当时中国,从总体上看,却缺乏与日本决战的实际军事能力,洋务派的军事现代化效果很差,虽然海军吨位与日本相比似乎差距并不大,但实际军事训练水平,指挥水平,综合素质与实战能力与日本相差甚远。战前李鸿章意识到中国方面军费不足,人才不够,还不足以言战,他预感到前景很不乐观,因此力主议和,但受到大言高论的清流派强烈攻击。在清流思潮占据话语霸权的气氛下,朝野官绅大多数主战,谁不主战,就有被朝野视为名教罪人的危险,李鸿章在朝中孤掌难鸣。从军事理性的角度与从长远民族利益角度来看,在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十分不利于中国的情况下,忍辱负重,暂时避战,卧薪尝胆,以积极争取时间,应该更符合中国的利益,然而,在当时充满高调虚骄的舆论气氛下,这种选择已经完全不可能。

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是影响中国历史命运的“滑铁卢”之战,是中国清王朝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这场战争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中国赔了二亿多两库平银,相当于四十亿美金,这个数字相当于日本国内四年的收入的总和。日本藉此巨款,一变而为东亚强国。而中国从此则陷入由贫而弱,由弱而贫的恶性循环。此后,庚子事变后中国对日赔款,两场战争赔款总计达九十亿美元,中国财政状况从此雪上加霜,一落千丈。战后,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并在1910年正式被日本吞并,中国不但失去了朝鲜这一屏障,而且,朝鲜从此成为对华侵略最便捷的跳板。中日之间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日本人中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在此前曾认为中国与日本同处于受西方势力步步进逼的地位,两国有共同的命运而且唇齿相依,希望同中国团结合作,共同抵御西方各国。然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之惨,连日本人也想不到,日本强硬派对华侵略所获的大利中尝到甜头与鼓舞。在日本强硬派看来,既然中国是如此不堪一击,那么,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不如根据国际通行的“丛林法则”,把中国当作瓜分对象。中国在日本人眼中,从值得崇敬的同文同种的文化母国,一变而为可供扑食的“技穷的黔驴”,这种观念的大转变,就起始于是甲午战争。从此,日本国内充满对华侵略的好战气氛,日本广大国民对华态度也发生重大逆转,此后的日本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危险的敌国。由此影响了一百年中国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重大变化,从1894年到1900年这六年,连西方人也认为中外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此前,英国的当政者在天津条件之后,基本上还是把中国作为外交上的“正常”国家来对待,试图通过通商贸易来实现本国的商业利益。然而,甲午战争以后,西方与日本一样,突然发现中国竟是如此的无能,从此便认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把中国当作“正常国家”实在太不值得了,既然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如此大的优厚的战争赔款,那么西方各国也完全可以把中国当作任人斩割的印度一样看待。西方民族身上的“狼性”也就从此激活。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推行的合作政策转变为瓜分政策。它们步日本后尘积极参与对中国侵夺,尤其是德国与俄国这些后起的殖民主义帝国他们的表现特别亢奋。

从此,中国进入多灾多难的民族危机时代,也开启了我们民族二十世纪苦难的命运经历。中国陷入亡国的重大民族危机,民族生存条件极度恶化。所有这一切,都与清流党为代表的高调而又虚骄的“大国”优越感、泛道德主义大言高论、群体信息的贫乏而形成的激进思维的同质性有关,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危机时代形成一种虚骄的激进的强势民族主义。

二 民国初年的高调民族主义

1928年北伐完成,中国在国民党统治下再次重新统一,民众也由于爱国激情而显得充满力量,但中国其实还是一个弱国。当时的相当一部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人们就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既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今又统一了,于是油然产生自我放大的、“国力强大”的主观感受。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交炽着要把长期所受屈辱一扫而光的深层心理,油然而生,人们心中充满了一种虚幻的大国感。对于我们一个在文化上曾经有着历史上传统的优越感,而在近代深受屈辱的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种高调的民族主义油然而生。

日本在袁世凯当政时,曾把“二十一条”强加给中国,国民政府统一中国以后,社会上可以说充满对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同仇敌忾的民族主义,社会上流传着“咱们中国人每人吐一口水都得把小日本淹死”,可以说就是这种高调民族主义的再次体现。这种高调民族主义在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在国人中有着广泛的表现。对于新生的国民党政权来说,它的合法性来源是民族主义,亢奋的高调民族主义,在新生的国民政府看来,无疑是“民气可用”、政府可以把它作为巩固自身权威合法性的重要精神资源。民间力量与国民政府的力量两者相互激荡。高亢的民族主义热情在政府与民间相互激荡。但国家实力却不能与之相应的发展。

国民政府统一以后初期的“革命外交”申张了中国主权,但确实也存在着高调民族主义的一些特点,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为代表的“革命外交”,其宗旨是在短时间内单方面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包括关税自主,收回海关,收回法权,并将进一步收回租界铁路及其他权利。王正廷在30年底给英国的备忘录中声明,要求在在31年2月前中国决定单方面废除条约并断然收回一切利权。他声明,如不能在预定期间内解决,即使全世界为此与中国宣战,中国人也可应付并达到目的,“准备承担一切后果”。

此前,1929年7月强硬派政友会田中内阁辞职后,稳健派滨口雄幸组阁,外长由币原担任,币原外交主张不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现状抱同情态度,愿意放松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支配,不采取前任的武力直接保护日本在华侨民的政策,等等。但“革命外交”理念支配下的王正廷拒绝对日本文官稳健派的作任何谈判上的让步。此时的日本相对开明的文官政府已经越来越受到对外扩张的强硬派政治势力的强大压力。当时,日本执行币原对华协调政策的谈判代表佐分利贞男,在内外压力下自杀,王正廷曾在事后收到佐氏的极机密遗书,信中再三告诫王氏,如果中国不让步,必将引起日本舆论界反感,信中还特别提到,最后的结果是,日本强硬派会采取最后手段对华战争,这可能导致中日两国更大的不幸。

一方面,是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民众与精英中又由于国家统一,而油然而生一种异乎寻常的自信。虽然,中国积弱多年,国力还远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然而,由于是中国是大国,由于“规模效应”而产生的自信心。高调者会在民众中获得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民族英雄与民族利益的坚定保卫者。这又会进一步让一些机会主义者为了获得民众支持拥护,新生国民党政权也渴求得到政权合法性,而强化了民族主义对外抗争的高调性。在当时,高调民族主义如此强列,即使被学者认为是“革命外交”中的王正廷这样的“温和派”,由于在谈判中作出若干妥协,仍然被舆论批评为“卖国贼”、“旧官僚头脑”。

高调民族主义对于列强压境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一般而言,小国的国民由于没有规模效应这样的底气,因而总是比较谦虚,比较务实,比较低调务实,根据国力来决定对外交涉的态度与底线。相反,大国则不然,高调的民族主义者往往会使国人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维护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去作出拔苗助长的、先声夺人的方式来申张自己的主张。1929年7月有,南京国民党政府支持张学良强力收回苏联实际控制的中东铁路,引起中苏之战而张学良军惨败,苏军占领满洲里与海拉尔,中国在国际上威望大损,也间接引起日本军阀如法泡制侵略中国的野心,这可以说滥用“革命外交”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王正廷以革命外交应对英法时,似乎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问题。由于英法在一战后国力走向衰落,而且远在欧洲,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后,对于继续维持遥远的中国的既得利益力有所不足,不得不对中国作出一些让步,这又进一步受高调派受到鼓舞,并进而以同样的方式来对日交涉。此时,这种民族主义引起日本强硬派的反弹。但日本却并不准备像英国这样做。日本近在中国邻居,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正处于发酵时期,中国的革命外交,恰恰使日本强硬派势力进一步受到刺激,他们认为,日俄战争中,日本牺牲了十万人的生命,数十亿日元的重大牺牲,好不容易从俄国虎口中为中国夺回东北,战后日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权益与补偿,只得了南满铁路二十四年的租借权,这样利权又要被中国新政权以“革命外交”的方式单方面废止,他们认为,“中国这种单方面宣布条约无效的民族主义举动,使日本在日俄战争后获得的满洲铁路,旅顺与大连,全部成了革命的对象”。加上张学良对东北日中民间之间大量悬案并没有效处理,中国的“革命外交”,使日本文官政府的稳健派失语,并进一步与日本国内的强硬派军国主义者形成相互强化的效应。

北伐统一以后国人中的高调民族主义发展膨胀的步伐,却远远快过国力经济的发展,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之间形成正反馈的相互强化与互动,日本强硬的扩张派利用中国国内的高调民族主义大做文章,使日本国内的舆论越来越支持强硬派的对华态度,东北的九一八事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激进分子暗杀以后,在对日本态度上表现得最激烈也最为高调的张学良,却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作任何抵抗,而将军队退回关内,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军国主义强硬派得寸进尺的野心。使力求在国际规则范围内保持中日关系的日本文官温和派失语,国民政府也因中国军事力量无法与日本对战,而屈曲求全,中国的苦难由此而步步加深。

直到九一八以后,国民政府才意识到中国的弱国背景,逐渐放弃了“革命外交时期”的高调的民族主义,当政者从现实利益与本身地位考虑,在态度上走向对日本立场的妥协与内敛。但已经为时己晚,由高调的虚骄民族主义引发的灾难却刚刚开始。

九一八到七七抗战以前,一些失意的政客为继续显示其高调风格,中原大战后失败的冯玉祥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在九一八以后,他的清流式的大言高论在军事上毫无价值,但却在民间赢得民族主义立场坚定的美名。当时能认识到高调激进民族主义危害性的国人很少。近代以来中国每逢危机时刻,高调的清流党人的民族主义的大言好论总能使他们在国人中赢得一片叫好。

从抗日战争本身角度来看,蒋介石在没有达到最低准备基础的条件下,在强大的的主战压力下仓促决定八一三松沪会战,并因此而进入八年抗战的。此时,国民政府连最低限度的作战准备都没有完成,上海战役的惨败,中国军队在上海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军事战斗力,从上海撤军到无锡的一路上,连原先用来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军事设施的钥匙都找不到,这样一些比比皆是的具体细节可以看出中国国民政府进入战争是何等的仓促。淞沪战败后,以后八年战争中再也没有恢复过元气,直到美国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胜利,才使中国摆脱困境。中日之间的第二次战争对于中国来说,可以用惨烈两字来概括,中国人是以血肉之躯来构筑自己的战争长城。再形象不过地表达了中国抗战的悲壮性。

三 近代高调民族主义的特点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反应型民族主义,在面临近代以来更强大的西方挑战,并陷入深刻民族危机以后,它所为一种不定型的,具有群体性心理基础的社会心态,聚合在集体无意识中,不自觉的但持续影响人们行为选择。人们并不一定理性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却受着它的支配与左右。构成中国的特殊民族主义的有以下这些因素。

首先,是一种虚幻的大国感,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但自近代以来,作为一个长期封闭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弱国,然而,一种由于“人多势重”而产生的大众心理感受,会油然而生成一种“众志成城”的群体幻觉。在这种社会同质气氛中,这种由集体幻觉而生的“大国即强国”的心理感受,很容易演变为支持强硬激进立场以维护民族利益的理由。清流党人的大言高论正是基于这种虚幻的大国感的潜意识,北伐成功以后的中国国民,在长期遭受挫折屈辱之后,一旦国家统一,在这种虚幻的大国感的潜意识支配下,就会自然而然地,从愤无所泄的精神压抑状态,一变而为高调的、亢奋的、充满激情的民族主义。在这种同质性的情绪化的气氛与精神状态下,由于国人彼此遭遇相同,形成一种广场效应,国力的强弱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中国对外保持强势抗争姿态的同时,内部却处于政局动荡不安的危机状态。外交部长王正廷英国进行废约谈判的1929年到30年,正是国民党内部党争、兵争迭起时期。即使王正廷在南京谈判期间,他甚至就明言他本人很可能成为叛军石友三的俘虏。中原大战期间,蒋阎冯大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40万。事实上,战乱的条件下的高调激昂的外交激进政策,不得不由于国内政局不稳,从单方面的“强力废约”退了下来。

其次,高调民族主义的思维特点是泛道德主义,什么叫泛道德主义?就是把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作道德伦理的标准来判断。泛道德主义就是把不应该用道德来判断的问题,对战与不战的选择,不是根据军事条件是否成熟来判断,而是简单地看作是道德问题与伦理问题。把道德伦理标准泛化。它与中国历史上的清流党,中法战争中的张佩伦,甲午战争中的翁同和,在思维结构与价值结构上具有同构性,这种泛道德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道统观有密切关联。它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由此产生的观念就是,道德判断干预了军事政治选择。一不主战,天下共诛之,凡是主战者,就是道德的,不主战者,就是“投降主义”、“汉奸”或“卖国者”。

泛道德民族主义最大的力量在于激情,然而,道德激情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固然有利于从道德至高点来团结聚合人心,但另一方面,却不利于务实的理性思考,它会排斥理性功效判断基础上的合理的军事与政治选择。它的激情性格却又很容易在大众中形成感召力并取得话语霸权。

与泛道德主义相对应的是军事理性主义,军事理性主义,是世俗理性在军事领域的体现,所谓的世俗理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全理性,排除了道德、信仰、宗教教义的干扰,直接诉诸于功效考量。以寻求最能实现民族利益的解决方式。这是一种世俗的理性在民族利益上的表现。军事理性主义,就是超越道德判断,从采取什么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利益的角度,从功效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战争成本、效益、风险与利害考量,不打无准备之战,军事理性主义主张在军事问题上,要知己知彼,要根据强弱实力对比来确定相应战略。

第三,信息的同质性,由于同样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中国人对事物判断的信息相当有限,而且同质化,同样的贫乏的信息下。人们由此推论资源是同质的,于是这种泛道德主义民族主义就会形成一种磁场效应。处于这一场域中的人们,同质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强化了原有的观念。构成中国近代承受西方挑战以后的民族主义的特点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但以上这三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余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主义在民间崛起,银河号事件、南斯拉夫炸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与申奥过程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中国民族主义在保卫自己民族切身利益中显示自身的凝聚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进趋势中,从一系列抵制日货、抵制韩货、抵制法货的激烈呼唤中,看到近代虚骄高调民族主义的某些不自觉表现。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会不自觉地在下一代中传承下来,《中国不高兴》一书之所以在出版后立即在民间畅销,也这种高调民族主义心态有关。该书作者们也意识到这种民间的长期压抑的“扬眉吐气”心理是一种可动员的力量。该书认为“2008年年轻人的反弹,实际上蕴含着1840年以来的文化积累”。“中国下一步现代化的过程,决定中国要与西方进行一种以军战为支撑的商战”,要对西方“有条件地决裂”等等。人们可以从《中国不高兴》一书出版以来这些激进网络议论中看到,与近代虚骄清流派何其相似。

中国人三十年来与世界其他民族共同分享着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为什么一些民间的激进民族主义愤青们仍然会以偏执,好斗的方式来看待国际问题?激进的左的政治文化,曾经如此深深地渗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骨髓与精神生活之中,因此,左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支配影响作用的式微,要远比经济变迁缓慢得多。事实上,极左政治文化中的泛道德主义、虚骄与高调,与历史上近代清流民族主义有着思维方式上的同构性。我们民族只有在长期自觉地自我批判与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并走向真正的文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一种可以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民族主义,一种更温和,更理性,更具宽容心态的民族主义,将有可能取代近代以来的高调民族主义,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趋势。合作的加强会进一步使这种反应性民族主义向良性互动发展。但这个过程仍然任重道远,中国民族主义是否能顺利实现这种转向,仍然取决于社会文明进步过程是否顺利。

(本文是2009年7月香港举办的中欧论坛《中国民族主义》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收入《超越左右激进主义》一书已作增补修改)

品葱用户 zxcs001 评论于 2020-04-04

目前的问题是,共产主义这个意识形态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人认可了,年轻人有几个是真正认为中国需要共产主义经济的?让他们真回到共产社会去,估计几个月都要不了就崩溃了。

所以现在国内唯一可以获得绝大多数人共识的就是民族主义,但是目前TG想要把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绑定,可这个东西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共产主义,而且民族主义也是在玩火。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到时候的反弹很可能压根就压不住。

所以本文章中宣传的民族主义是“更温和,更理性,更具宽容心态”的民族主义,生活过的OK的时候所有国家的民族主义都是温和的,而在危机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是温和的,一味的搞这个东西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变成 Fascist 政府。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的 censorship 表现的很精分的原因,一段时间内疯狂煽风点火,删掉那些客观的观点,一段事件又开始呼吁冷静之类的。

因为他们知道,民族主义这东西就是玩火,不小心就烧了自己。

品葱用户 金恩王 评论于 2020-04-04

明明被洋大人欺压着,还说什么民族主义。

品葱用户 **钟鸣

zxcs001** 评论于 2020-05-03

[

目前的问题是,共产主义这个意识形态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人认可了,年轻人有几个是真正认为中国需要共产主义…

](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tem_id-329465#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tem_id-329465#")
问题是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还从没听过这两种意识形态能捆绑在一起的。共产主义讲究的是消灭一切阶级对立的最终平等,是天下大同,这与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冲突。稍微了解点工人运动发展史的都能看出来,历史上几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无一例外都是全世界范围的,而工人组织也几乎全都是国际组织,从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连国际歌里也唱英特纳雄耐尔。
能把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只能说明中国人里就没几个人真正了解共产主义的意义和内涵,只知道听了这么个高大上的名词,用自己那点一知半解的知识编造了一套漏洞百出的理论还自以为是,到处跟别人强调自己的优越性。真正优越的制度用的着这么卖力宣传强调吗?

品葱用户 三眼堂 评论于 2020-05-04

在中国民族主义走向高调是必然的,翻开中小学历史课本,以前全是辉煌制霸之类,近代全是屈辱,刻意经营一种要再创辉煌的神话传说凝聚共识,必然走入极端,文章写于2009年,那时民族主义还是“中高调”,现在已经是高调了,正在走向超高调,根本停不下来。

品葱用户 aiziyou 评论于 2020-05-03

既然高调民族主义了,我们就可以大力反击那些说中国人素质不适合民主的言论了。

品葱用户 **鸥鹭茫茫

zxcs001** 评论于 2020-05-03

[

目前的问题是,共产主义这个意识形态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人认可了,年轻人有几个是真正认为中国需要共产主义…

](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tem_id-329465#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tem_id-329465#")
对,曾经有人问过,如果李小龙还活着,他会支持中共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李小龙清楚中共才是最大的卖国政权,你说他会有多恨。就算是被蒙蔽了,面对国际时各种丧权辱国的骚操作,也会大失所望,到时被自己培养出来的民族主义浪潮唾骂,连战狼粉红的民意都彻底没了。

点击品葱原文参与讨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修和书院 | 高调民族主义非中国之福

中国数字时代: 修和书院 | 高调民族主义非中国之福 原文导语 :泛道德主义的政治观,充满书生气的虚骄的大言高论,强烈的爱国激情,对列强侵凌形势与危机产生的心理焦灼感,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封闭视野,形成以自我张扬来表达自卫决心的高调姿态,所有这 …

大家预测一下五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品葱用户 疯狂习近平 提问于 8/5/2019 我先来: 五年后,依然是习近平在位,香港叛乱镇压已经过去四年了,国际社会也制裁了中共四年,中国名义gdp每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4.5%左右,实际增长率一直是负数。美元换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维持在7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