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告别 | 深度报道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记者/李佳楠 
**

编辑/石爱华 宋建华

河南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前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上岗的第一天,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护士贾晓阳,就参与料理一位新冠肺炎病人的遗体,“是一位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 她和同事帮老人整理好衣服,出门前,俯身向老人遗体鞠躬告别。

截至3月20日,全国共有3253人因新冠肺炎死亡。

**对于“外面的人”来说,患者“死亡”的结果,是疫情发布里的一个数字,**而在病区里面,贾晓阳和同事不得不经历病人慢慢离开的过程。

他们要在裹尸袋上反复标注逝者的姓名、年龄,以便告诉外面的人“逝者是谁”;要迎接同房病友慌张的眼神,为他们留一盏灯,鼓励病人“不要太担心”;他们不得不成为“死亡消息”的传递者,面对外面苦苦等待的家属,却无法促成双方的最后一面。

病区走廊的尽头,一间偏僻的病房被用来临时安放病人的遗体

30分钟,送她最后一程

1月26日,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在137人的队伍中,贾晓阳是一名护理经验刚满一年的护士。第三天,医疗队入驻武汉市第四医院,先后接管了三个重症患者救治病区。

在病区走廊的尽头,一间位置偏僻的病房被临时改造,用来暂时安放病人遗体。为避免病人误入,房门上着锁。只有“坏消息”传来时,门才会被打开。

贾晓阳没想到,上岗的第一天,就要面对“坏消息”。那天,临近交接班,她正准备背起几十斤的消毒液对病房进行消杀,一位老人突然去世了。

因病房构造问题,病床无法直接推出房门,四名医护人员只能用床单将逝者抬出,贾晓阳26岁,在组内最年轻,她替换下一位同事,帮忙把遗体运到走廊尽头的房间。

房门打开时,一具已妥善处理的病人遗体正对着门口,橘色的装尸袋上写着“奠”字,“虽然已被告知有遗体存放,但出现在眼前时,还是把目光赶紧移开了。”

贾晓阳和另一名更有经验的护士留下来整理遗体。房间没开灯,只有外面的光照进来,有些昏暗,戴着手套,贾晓阳感觉指尖凉凉的。

在医疗队的工作手册里,死亡患者的处理流程分为六个步骤:确定死亡时间、通知家属、向医务处上报、护士进行遗体消杀包裹、通知保卫处,最后对遗体停放位置及床单位置做终末处理。

对患者遗体进行消杀时,要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棉球、纱布,对遗体的口、鼻、耳等开放性通道进行填塞,再对全身进行擦拭。做完消杀后,把病人的衣服穿好,调整到仰卧的体位,整理好遗容,用双层床单包裹遗体,最后放进装尸袋。按照要求,从病人确定死亡开始,所有步骤要在30分钟内完成。

那天,贾晓阳和同事配合,给那位去世的老人擦拭遗体。她还记得,这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留着齐肩短发,此前老人病情已经危重,身体一直很虚弱。离开前,老人呼吸费力,最终因缺氧抢救无效去世。

援鄂前,贾晓阳在河南新乡医学院一附院(以下简称新乡一附院)结核病科已工作一年多,也经历过病人抢救无效去世的情况,“撤掉所有的仪器后,家属会为逝者穿上备好的寿衣,病人能干干净净、体面地离开。”但在疫区医院,是不许家属探视和陪护的,直至老人去世前,都没能见到家人最后一面。贾晓阳和同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帮老人整理好仪容,送她最后一程。

为了方便辨认遗体,她们在装尸袋多处写上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由于疫情前期情况严峻,处理好的遗体,只能暂放在房间,排队等着殡仪馆的人员来运送。离开前,贾晓阳和同事俯身,向老人鞠了一躬,做了最后的告别。

除了贵重的物品在消杀后会留给家属,死者使用过的床单被罩及生活用品,会在半小时内被清理掉,但贾晓阳说:“我可能永远也忘不了她。”

贾晓阳在病区进行消杀工作

猝不及防的死亡消息

第一天下班,回到一个人的酒店,贾晓阳情绪低落,她感到无能为力。她逼着自己不去想,把电视音量开到最大,翻看手机打发时间,直到困得眼皮打架,才昏沉沉睡去。

贾晓阳努力调整自己不被情绪干扰,她知道,自己每天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压力过大,免疫力降低,只会增加这种风险。但常在病区里工作,医护人员的情绪很难不随着病人的情况有所起伏,尤其是死亡发生时。

二月中旬,病区已陆续有病人出院。贾晓阳记得,一位老先生入院后发烧症状消失,“每天乐呵呵的,躺得久了,就坐在凳子上输液,有时还会在病房散步”。可一天晚上,老人突然开始高烧,第二天再上班时,老人已经走了,所有的同事得知消息都又惊讶又难过,“大家都认为他快出院了。”

新乡一附院的护士刘玲已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据她所知,新乡一附院援鄂医护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年轻人承担起病区大部分工作,在她眼里,这些刚步入工作不久的同事“都是孩子”,以前,很少遇到这样高频地面对生死场面。刘玲最近感觉到“大家突然都长大了”。

刘玲此前在普通病房,很少负责重症病房。在她护理的病人里,有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只能在床上大小便。因为消化道会有病毒,在处理这些状况时,心里多少会有些纠结,“人家把命都交给你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刘玲带着90后的男护士李建顺一起帮老人整理干净。没想到,当天下午,老人去世了。“还好之前给老人换了干净的衣服,不然我们心里真的过不去”,刘玲说。

李建顺此前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对于重症病房里的场面见得多,他深知参与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都会面临视觉、听觉、心理的全方位冲击,很容易出现心理的应激反应。

李建顺适应力强,加上是男生,主动承担起料理遗体的工作。“医护人员不会在病人面前坦露情绪,只在工作之余进行心理调整。”李建顺所在单位的一位院长在心理和精神方面是专长,虽然身在后方,会经常在群里帮助一线的同事调整。心里郁闷时,李建顺也会在住的酒店里听歌和看电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治疗后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已经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病友的一盏夜灯

对“死亡”敏感的还有病区里正在治疗的病人。

刘玲还记得初来病区的感觉,“每个人都不爱说话,病人也很少跟医护人员交流,一日三餐几乎都吃不下,能感受到他们特别压抑。” 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也会加重病人的距离感和恐惧情绪。

在新乡一附院领队崔俊伟医生眼里,患者病情大多比较严重,身体一旦出现症状,病人心里会十分紧张,“尤其是呼吸困难的时候,不分年龄,病人很害怕。”

崔俊伟接触过一名危重病人,住院20天后,病情恢复明显,核酸检测转阴,CT显示肺部好转吸收,症状已被控制,但他会特别关注有病人去世或症状加重的消息,病人出院好转的消息反而被他忽略。为了消除这些病人的恐惧,医护人员会结合精神科医生的意见,发一些治愈系的视频和音频给他们,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对正在治疗的患者打击最大的,还是同房间的病友去世。

贾晓阳介绍,去世的病人,在接收时大多病情已很严重,随着病情恶化,有些结果是可以预想到的,但病友去世后,大家还是会情绪低落。在死者被抬出病房后,同房间的病友通常会再次向医护人员求证“病友是不是去世了?”,确认之后就陷入沉默。贾晓阳只能宽慰他们,“你们精神那么好,又没上呼吸机,肯定能扛过去”。

李建顺也曾陪伴病人度过难熬的夜。

当晚七八点钟,一位老人病危抢救,医护人员实施抢救时,旁边一位35岁的病人清醒着,为了避免他目睹抢救过程,医护人员将病床前的帘子拉上。

最终老人还是去世了。病床清空后,李建顺特意去察看那名邻床的病人,“他说话声音都是哆嗦的,眼睛盯着我,在寻求帮助。”李建顺安慰他,“每个人的症状和病情都不一样,不要把他人的情况安在自己身上”。

那天晚上,李建顺把病房的灯留了一夜。为了让病人安心,他每隔半小时去看他一次,直至凌晨一点,这位病人才睡去。直到几天后,这位病人症状减轻,心态才逐渐变好,现在,他已经治愈出院。

援鄂医护人员合影

难以如愿的最后一面

向家属传达“死亡消息”是最难的。

在隔离治疗下,家属和医护人员碰面,通常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属从医护人员手里接回康复的病人,另一种是家属从护士手里领走亲人遗物。

工作手册规定,患者去世后,医护人员要第一时间通知家属。不可避免的,医护人员必须要充当这个传达“坏消息”的角色。

贾晓阳当班时,曾见过一位家属为亲人送别的场景。殡仪馆的车进入病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门口等待哥哥的遗体被运出,“老人很平静,还向我们表示感谢”,贾晓阳看到,当殡仪馆人员把遗体推出大门时,老人终于哭了出来,身体靠在墙上,殡仪馆工作人员将他挡在一边。

李建顺介绍,为了让家属有心理准备,病人病情加重或者需要抢救时,医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这样可以避免家属突然得知患者去世而无法接受。”

但是,还是有一些家属在得知亲人去世后情绪失控。贾晓阳所在定点医院,一位医生在病人去世后遭到了家属攻击。1月29日深夜,武汉市第四医院12楼病区,一名68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去世,其女婿情绪激动,抓扯并殴打医生头部和颈部,撕坏医生的防护服和口罩。这位医生第二天出现发热症状,后被确诊感染。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河南医疗队所接管的病区楼上,事发第二天,医护人员进出都要把大门落锁,钥匙专门保管,防止家属进入发生冲突,也避免病人外出。

虽然这件事给李建顺带来的刺激很大,但医疗队援鄂至今,他看到更多的病人和家属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病人去世后,贵重遗物都会进行消毒处理,通过专门的窗口递出或者让清洁区的外围人员代为转交家属。每次通知家属来领遗物,李建顺都会提醒对方,一些不重要的物品尽量不要取回,避免将病毒带回家中,大多家属只领回病人的身份证。

在交接遗物时,一些家属会问起家人去世的情况,李建顺会如实告诉家人,“病人救治的时候会有痛苦,我们会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使病人有尊严地离世。”每次,家属都会感谢他们陪伴亲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李建顺遇到过一位40多岁的男子,他执着地想见母亲最后一面,在病区外站了很久,迟迟不肯离开。他告知家属这样可能面临的风险,对方考虑了20分钟最后还是听从劝阻离开了。“没让他们见上最后一面,我们也很遗憾的,但毕竟是传染病,为了家人着想,只能劝解。”

在武汉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期,平日里不善言辞的贾晓阳,很少主动问起病人家庭的情况,怕听到对方家人感染去世的消息。

随着疫情的缓解,贾晓阳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在送一位老人出院时,第一次尝试着和老人聊天,却意外得知老人唯一的孩子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消息。她至今都很懊悔,“我那一天很嘴贱。”

李建顺护理过一对老年夫妇,爷爷在照顾奶奶时被传染,在老人互相不能见面的情况下,李建顺成了老人间的传话筒,帮忙转达两人间的关心和鼓励,化解奶奶心中的歉意。后来,两位老人双双好转出院。

如今,河南援鄂医疗队已工作50多天,贾晓阳很想家。李建顺则希望,“离开时在武汉站前合张影,来年再到武汉赏樱花”。他们坚守的病区已经近一个月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回家的日子不远了。

(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文中刘玲为化名)

【反侵权公告】本文由北京青年报在今日头条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例病理解剖初步诊断完成 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 深度报道

不想成为英雄,只是想不被绝望困住|深度报道

送别李文亮医生:愿天堂没有病毒| 深度报道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新冠病毒隐性感染不可能“兴风作浪”

现在社会很恐慌,就怕与新冠病毒“有染”。 中国人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无症状感染者犹如暗箭,令人不寒而栗。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就是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没有任何自我感觉不适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核酸检测、CT检查或抗体检查进行确 …

女性医护人员剃光头出征:被赞美的逆行者,被忽略的女性

在赞美出征的雄壮气势之外,何不大大方方地承认女性医护队员的泪水,并敏感地捕捉到其中除了荣耀之外,也有恐惧,也有对于一头秀发本身的眷恋?这并不与她们勇敢的、充满大义的救护行为相矛盾。 **全文4308字,阅读约****需8.5分钟 ** 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