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大学冯钢在微博上的言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小阿不思 发表

看到豆瓣有这个,手动推荐下:我们要求浙江大学冯钢教授公开道歉(欢迎加入联署) 作者:食菠萝

(评价很厉害…… 长见识)

看到说我文风平和的评论时有点难过,我不过是怂而已……

一个人的身份是具有多样性的,不是只由性别构成,还有民族、学历、经济资源、阶层…… 也有人搞不清这之间的关系,光指着城里的 “白富美” 和在打拼的男孩说:“现在女性占的好处已经够多了,田园女权还什么都想要。” 这样的言论看得越多越发现 “田园女权” 常被当作虚构的工具来发泄不满,而这些不满往往又搞错了对象。我猜这里真正被讨厌的 “田园女权” 是现实中的女利主义,而女利主义者恰恰利用的是父权文化和阶层焦虑。

曾经找工作的时候,有人当着我的面说:“要是能力一样,我肯定选男的。” 有人再三问我感情状况,有人说女生都敏感抗压能力差。这些人后来给了我 offer,好像我是 “特例” 一样。并不是的,只是我别的身份构成勉强把 “女性” 这个 “劣势” 压了过去罢了。但这不代表就不是 “劣势” 了。你考很高分才能超过及格的人,成为这样的特例不如不要。

而高等学府里的社会科学应该是最不容忍歧视和偏见的空间之一了。上个月一个教授在我们学校研讨会上发表他关于军人与 ptsd 的研究课题。他讲完后,有一个男生举手问他为什么他的访谈人里都是男性没有女性 “since you mentioned masculinity ..and there are women in the army",他解释说女性军人比较少很难访谈到。后来会开完了大家还在讨论,另一个男同学还是很不满,觉得既然这样那个教授应该说明这个局限,否则题目要叫男军人与 ptsd……

所以,正因为连这样的空间都出现了歧视性言论甚至 “性别研究是垃圾书” 的论调,我再怂都无法自己默默消化掉。

最后以防万一再说一下吧,“女权”从来都不是反男性,性别也没有自带立场,我认识的支持女权的男性和认同男权的女性都有,以及我认识的被性别偏见妨碍的人也有男有女……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男性,读到 “女权” 两个字时,希望不要被轻易冒犯到,这个词也从来无意冒犯你。

=========== 原答案 ==========

洗地说他只是对制度不满的求你们了,你们敬爱的冯教授不领情,已经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说出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这样的话了…… 这也算是个机会让社科学者从引导舆论的神坛走下来吧,真的别因为这个 title 觉得社会学教授就啥社会问题都懂了,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社科这么广的学科,而每个学者的研究方向其实是很窄的,虽然基础相通,但是如果一个研究国外某冷门宗教的人去评论我们小区的广场舞现象,那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因此,任何一个经过多年学术训练,参加过各种学术研讨会的人,都应该是能意识到【自己曾经以为懂但其实并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

看到冯教授的研究大方向是政治,就当他从没接触过性别研究理论(which 其实和政治很相关)好了,说的话只是 “个人感觉”。然而,作为一个半吊子社科学生,我不敢相信一个社会科学的教授,哪怕研究方向不是性别,还能说出这样自以为是的话。

在我看来,一个学者的基本素养就是在自己不怎么了解的领域里保持虚心和接纳的态度,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就感觉自己代表正确,不接受不听取对立的意见,尤其是知道读者会联系到自己的 “专家” 身份来看待自己的话时。

我认识的研究城市发展的教授谈及女性公益前都会先说一句:“我是个男性,对女权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思维难免有传统男权的局限,如果你觉得冒犯了就说啊。”

而我在深圳认识的几个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的方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聊到性别的时候,研究公共机构的男生也是一知半解,要被我们科普半天,但这不影响我们一起参加读书会。因为承认自己不了解一样东西是交流的前提,是学习的前提。

很遗憾看到一位教授局限在了自己的研究和人生经验里,眼光只停留在了一个现象的表面连思考都懒得思考。

其他很多想说的,大家答案都说得很棒了。

换个角度想,为什么国内男性选择走人文社科科研的人这么少,真的是被 “不务正业的女性” 挤下去的吗?

还是说,男性面临的社会压力本身就不鼓励男性去学习 “不赚钱” 的学科?

与其怪女性不搞科研毕业去工作,不如想想为什么人文社科的科研教职岗位被缩得这么少,竞争压力多大,十个博士毕业生能有一个顺利找到教职就很神奇了。这个对男女一样残忍,对男性也许更残忍,因为父权文化下,男性作为一家之主,要赚养全家的钱。

如今一个男性不直接工作不读理工科博士不学编程跑来读人文社科的硕士博士要面对多大的压力?他可能在国内拿几千补贴读着博士,而当年同学月薪几万;他可能因为被怀疑以后赚不到钱而没对象。这些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因素造成的压力,谁去解决?

这位博导与其指责女性抢了有心学术的男学生的位置,不如呼吁解决下他们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努力消除 “走学术 = 没钱” 的观念。再不济点,也不是给女性套一个【大多是为了混文凭】的言论,毕竟很多男性觉得你的学科连混文凭都不划算。

再说了,一个学校连研究生和博士的文凭居然还可以不怎么读书就【混】出来,锅是谁的,你不会不知道吧?

几件事情:

我在留学机构工作的几个月里,看着一个个女孩的家长让女儿读工商管理文学艺术史,一个个男孩的家长让儿子读数学计算机科学。有家长要我谈谈社科学科的就业前景,就为了打消自己孩子读社科的念头。还有家长,听到我学科以后笑了笑,说:“我也准备让我女儿到名校镀金,专业无所谓的,你肯定知道的吧。”

我说自己要读人类学的 PhD 时,家里的第一反应是担心我接下来几年在国外 “耽误了宝贵时间”。换言之,他们没在担心我以后赚多少钱,没担心我赚钱少了会找不到对象供不起全家,没担心我能不能出人头地。如果我是男性的话,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研究生人类学系里十几个中国人,只有一个男生。后来大家毕业后都工作了,男生说到他申请到 business analytics 的 Phd,不过决定先工作,他转到金融业了,不知道在冯教授眼里这个男同学是不是也是 “混文凭”。

再说下就业。人文社科本来就够惨了,毕业以后就业方向窄,钱少,不够 “实用”,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多少男生女生都是顶着家长的怀疑踏上这个道路,结果还要顶着这个教授说的【以后要是工作了就是无心学术】【文凭是混的】的道德压力。

如果这些 “不实用” 的学科里有人硕士博士毕业在企业找到好工作或者自己创业成功,我只会觉得很开心。至少这样,以后想报考的人不会因为担心就业前途而摇摆不定。

事实上,这边光是我知道的 UCL 和 Sussex 都在鼓励人类学的毕业生去各个领域工作,这两校社会科学妥妥的是世界前 50,里面的教授无论听到学术去工作还是去学术都很开心,会认真给建议(我的硕士导师还劝我读博要慎重因为知道国际生压力大),一方面是减少大家觉得社科毕业找不到科研教职就是学术失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知识是流通的,一个学过的人不论在哪里都能发挥它的用处。

我的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到了各行各业工作,至今都会带着人类学思维看待问题,有的还改变了自己伴侣和家人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宣扬着 “毕业以后不继续走科研道路就是无心搞学术” 这套价值观对学生施加道德绑架的人,恕我直言,是在毁灭这个学科的未来。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这也是我浙大的教授……

就先不说公开场合宣扬这种歧视言论该不该道歉反省甚至辞职了…… 就这个逻辑能力他有没有资格做社会学研究?他懂不懂采样误差?会不会统计学?有没有混淆相关性和因果?知不知道啥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种能力还做教授…… 就像我作为一个神经生物学家,要是出来说老鼠是植物,细菌是自然发生的,神经细胞互相联通成管道,是不是得马上因为学术水平低下被开除才合理?

FYI 前年我和朋友们合作做的一个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消失的女生: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知乎用户 披襟少年 发表

呵呵,想考核学术能力很简单啊,不只看绩点,还可以看 paper,看实验室的工作,看本科期间导师的反馈,看面试时的对该学科的了解程度。浙大真的想以学术为导向收研究生也很容易,只要更改考核标准就行。在保研标准上除了一些硬性规定可能是国家 / 学校制定,学院内部显然是有自主裁量权的,完全可以增加面试 / 科研能力的权重吧?

现在呢?你自己制定的标准,公平考试,也没有给女生特殊优待,现在女生通过了又去怪人家。明明是你的标准和你的需求导向对不上好嘛?

我退一万步讲,就算教授说的是事实,女生平均学术搞不过男生。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个例子:

一个饭店招搬运工,最后面试考洗碗,获胜者都是心灵手巧洗碗飞快的女生,然后老板叹息道:“女生力气小,肯定不擅长搬运,真为那些有力气却找不到工作的男生担忧。”

可是洗碗的标准难道不是你自己定的吗?怎么能怪应聘者呢?是你自己招聘的标准没设定好对吧?你招搬运工是不是就应该考搬砖?现在你错误的考了洗碗,能怪谁,难道怪女生没有自知之明,不该来应你的聘?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读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学术道路?你可别逗我,站在教授的角度讲当然希望优秀的人都留下搞科研了,但是读完研出去工作难道就低人一等罪大恶极了?那些支持该教授的人个个都是在职科研人员,未来的预备教授吧,人家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说这种话,你怎么还当真了?

如果你说女生混文凭,男生就没有混文凭的了?那你可以提高文凭的标准嘛。以前发一篇某级期刊就给毕业,现在发两篇行不行,还算不算混文凭?标准明明白白摆在这里,完全可以更改标准得到让你满意的结果,女生没有受到任何特殊优待,结果反而一口天降大锅扣上来。真是好笑。

最后,这位教授竟然还能说出 “历史证明了学术界没有女性的地位”,还是个社会学教授,我也是十分惊异了。想必这位教授一定也会因历史上的女文豪少而认为女性没有文学天赋。。。你倒是穿越回去,在“历史上” 给人家受教育的权利啊!这要是还能洗地说不歧视女性我也是服了。

利益相关:男生

突然又想到,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那些着急要生小孩传宗接代的大部分都是男生吧?那些 “女生不适合这个那个”“女人不能太强” 的言论的始作俑者大部分都是男生吧?

如果这位教授得逞的话,以后在招生的时候因为性别减分,这样女生读研的人就更少了,然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回归家庭。最后大家终于得出一致意见:你看,女生确实不适合搞学术对吧!我当年说什么来着!

知乎用户 JinnyJing 发表

刚刚看到另外一个有哪些惊艳的电影台词问题的回答,有一个图片可能挺合适的。

这句说说给那些觉得洗地的人。

作为一个女性科研狗,实名反对所有洗地的人。

保研规则在制定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且对所有人都是公开的。女生为了自己读研究生的目标好好学习了四年争取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保研名额,却被说不如那些吊儿郎当没有好好学习的男生。

面对保研的事情的时候,有多少女生是把从大一开始到大四一节课不敢落下笔记满满几大本,一直在好好学习不敢懈怠才得到的保研名额?我至少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说,女生对这种事情更加斤斤计较一些更有心思一些更成熟一些。

为什么女生会比男生更成熟一些?抛开生理上的原因,难道更多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个社会容忍女性犯错的程度更低吗。因为只要我们稍有不慎,就会被打上女生就是不行的帽子不得翻身,所以我们的每一步都必须非常谨慎。

现在你说,这都是我们的错?

小学的时候,大人说,小学的时候女生成绩好,读初中了就不如男生了。

初中的时候,大人说,初中的时候女生成绩好,读高中了就不如男生了。

高中的时候,大人说,高中的时候女生成绩好,读大学了就不如男生了。

保研的时候,大人说,本科的时候女生成绩好,读研究生就不如男生了。

读研究生的时候,大人说,女生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嫁个好人就好了。

等女性为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放弃掉自己科研的时候。

那群人又站出来说,你看,女生就是不如男生吧。

那些说大学的东西只需要死记硬背所以女生更有优势的,不知道你是在羞辱你自己的大学还是在羞辱你自己记忆力。

那些说女生让教研室氛围变差的,其一,这个论点本身不正确,其二,男生在教研室打游戏开黑你没见过?

那些说女生只要毕业证无心科研的,这种情况在男生里面还少吗?

那些在私底下说女生就是不适合读研究生的男生们,有多少人即便努力了也没有办法达到人家的水平?所以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个台阶下得太难看了。

如果我所在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体力,那么作为老师我当然更愿意招男生。除此之外,不知道在研究生工作上还有什么更大的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研究生为什么需要体力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巧,这学期我选了一门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 的选修课。课间我激动的捧上手机和老师讲这个教授的各种言论。

老师说:“一个社会学者能发出这样的言论,就算有教授的头衔,也是有名无实的。”

这位冯钢教授,我在微博上很早就关注了他。同一批关注的还有于建嵘、谢宇、周雪光等老师。当时好奇的是,这批已经有所成就的社会学者平时在做什么?

刚开始最令我震惊的是于建嵘教授。我是在学习政治社会学的时候看了于建嵘教授有关信访制度的文章,但是他的微博日常真的超出了我对一位学者的想象。绘画写生、开网店、友情帮网友的孩子起名字,俨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真的是极可爱了。

李连江老师最近在翻译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偶尔在微博上放上几句自己的翻译。我觉得文从字顺,颇有收益,很想买到他的这本书了。

谢宇教授从事的是定量研究,因此微博也大多于此相关,我社会统计学学的极一般,不敢置喙。

但是这位冯钢教授的微博是这样的。

我:???????

这是一位教授在公共平台上说出的话???

再说他原微博的内容,我惊的下巴都要掉了。“社会性别” 的概念在社会学概论里就有,可以说是极基础的内容,这位教授可是位社会学教授啊。

说下我觉得这条微博里值得商榷的内容:

1.“五女一男,性别比例失调。” 社会学专业大多都是文科生,专业里本来就是女多男少,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出性别比例失调的结论,并不严谨吧。

2.“根据以往经验,女生从事科研道路的极少。” 要命的就是这个 “根据以往经验”,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时候,对女性的压迫和桎梏确实极多,很多相关论文能找到有关论据。时代日新月异,怎么还能根据以往经验?

从这些基础上,大部分人很容易确定这位教授 “性别歧视” 的头衔,那这位教授要真没有这个意思,发一条和和气气的微博说自己不够严谨措辞不当,并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公众很容易就原谅他了。

但是这位教授开始乱怼。

“历史说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我是真的很震惊的。无论研究的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觉得审慎地得出结论、发表观点是一位学者的必备素养吧。历史上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不用我赘述了,妇女解放运动早就进行到第二阶段了。这位教授竟然用历史经验作为自己的论据,我不知道他在写学术论文的时候是否也这样罔顾信度与效度。

新的言论:中国的数据统计只有日期能信;gender studies 是无聊之作。教授说这些话不怕得罪搞性别研究和数据统计方向的同行吗?

我整个人都很无奈。
也许这位教授自己不觉得自己的言行有多出格,甚至还觉得自己这是性情中人的举动,但是我所感到难过的是,他的微博里挂着 “社会学教授” 的头衔,发出的言论既无社会学之严谨,又失教授之风度。同我之前提到的几位教授的画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建嵘老师因其平易近人朴实可爱而看上去不像社会学者,这位冯钢教授因其满口脏话毫无常识而看上去不像社会学者。

高下立判。

陆续有其他社会学教授发表了有关看法,既然这个答案主要写的是社会学教授,我觉得可以更新一下,供大家参考。

三联周刊对赵鼎新教授的采访:
http://mp.weixin.qq.com/s/4B8jVkR0WMxuOSYDlMrI9w

“也许冯钢教授自己都未意识到,也许他与网友争论的时候口不择言,但就从这两句话来看,网友们提出的冯钢教授的言论存有性别歧视的结论是成立的。”

这个是赵鼎新教授发表的相关看法,赵鼎新教授与冯钢同为浙大社会学的老师,他的相关经历,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

谢宇教授的态度:

知乎用户 云海 发表

我有一个老师系列

研究生时隔壁实验室老板一次吃饭聊到招生,他说喜欢农村男生,并说了他的经验。

女生招生时候成绩好,表达能力强,更容易获得导师亲睐而进入实验室,第一年读书与研究并行的时候往往依然优秀,而且能靠好成绩和小文章拿到奖学金,导师也有面子。

但是后几年很快会陷入找对象,谈恋爱而分心。一般女生对象经济条件都明显好,房车兼备收入远高于学生,女生对学业的追求就少了。迫于就业压力有些女生选择毕业前怀孕,也不愿意做生物实验大家都理解。

但是男生,特别是农村来的,一开始不起眼,后阶段有赚钱的压力实验越来越认真,能吃苦,能扛住延期,后几年会越做越好。

条件好的男生上线还选生物非常少,发现生物是坑又有资源基本都是快速混文凭转行。他们往往各方面处事圆滑,象牙塔里的导师还不一定搞的过他。

说穿了就是喜欢除了为他卖命没有其他选择的人。

随着生物就业差观念的普及,招生是越来越困难了。师妹说新来的师妹都很会打扮,月光钱都花在衣服和化妆品上,刚到上海读博就着急找本地男朋友,她感觉自己已经落后了。她们都误认为二胎政策后生物女博士肯定找不到工作不如趁年轻快点嫁人生子。

回实验室看到几乎所有女生都穿高跟鞋化装套白大褂做实验,风气太夸张了。

我导师则说现在招生学校也不如我们那时候,男生更少了。来了一个男生想重点培养没想到被一群女生孤立只能坐在隔壁组办公室。

什么时候写一下我导师的故事,早出国早回国,没千人的时候绿色通道拿到超多资源,至今仍是几个研究所或者小组的院长副院长。但是思维老化和研究方向太老,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转到热门方向,目前不可能出好论文了。他曾经天天做企业吉祥物被利用拉投资,至今仍能在网上看到他站台的脑电波仪器。他后期也注意不找这些太容易被拆穿的公司了。现在的他天天喊着创业,投资,政策扶持,人工智能,AI 之类不知道他懂不懂的名词。他最擅长的那套生化的东西根本出不了好文章了,可惜他没斗志,精力也涣散,就想这么混到退休。

导师还说,觉得他和他当年一起出国又回国的朋友们都过得很好啊,我们几个毕业经常去看他的也过得不错,一直拿几个人做例子,为啥 90 后都不买账呢?做实验出文章对他们有好处,他们为什么不做呢。

知乎用户 A.Lupin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医护界也不是女性的地盘了,emmmm

这是什么走向???

别用统计数据洗地了,人家冯钢教授说了,中国的数据除了日期没对的 (・ิϖ・ิ) っ

我很纳闷,在这个问题下回答问题必须认识那个举美国例子的最高赞吗,有些答主跟她或者不管前面加什么定语的女权过去有恩怨私聊单挑约架啊,别把什么帽子连着我们一起扣

—————————————————————————

有些答主辩解的 “基于经验的主观言论” 包括这些吗?…… 比如这句: 没 diao 不是你的错,但没必要嫉妒?哇塞,现在社会学家都开始研究这么高深的问题了啊,惹不起惹不起,合着女生梦想都是做大屌萌妹啊

话说 有没有人想过这三个被推免的女生看到这条微博是什么想法?看你未来的老师,当你达到学校推免的标准后,在基于一种主观的经验下,近乎表示你浪费了名额,说你一个女生分高只是自我宽慰 (后面附有截图)。这种被评论的方式不是女不女人的问题,是是个人都会不舒服的吧?你觉得他们会将这个理解为博导的基于经验的陈述吗,会认为博导只是在单纯的抨击制度吗,然后告诫自己不要把这种“正常的言论” 太当回事,自己想多了一定是被 x 权洗脑了,要是可以,我服你……

这个如果这个话是凭经验……emmmm,屠呦呦是谁……

至于 13 年的微博现在被挖出来是有人挖坟还是有人想争斗…… 话说影响他言论本身吗,话终究是他说的啊,或者微博言论也有了追溯期?过了几年的就不算了?是贵校内部斗争还是女权阴谋,我们真的不 care 啊! 就算有人处于个人私利把他的话挖出来,他就成白莲花了?

对于一些答主说网友骂人他反击的人,我想说,骂人的网友绝对不对,但他的反击方式不是仅仅回击了网友,比如那句没 diao 不是你的错,但你没必要嫉妒,这句话如果是反击的话…… 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啊,骂人的思路一般是戳人痛点,很多人恶心他这句话是因为女的真的在嫉妒男性的生殖器官而被揭穿了恼羞成怒吗?明明是因为他居然觉得女性没有男性生殖器官是女性心中的痛点这种神奇的三观吧?…… 以及当有人客观与他讨论的时候他一再表现的是对女性学术能力的不屑,如考试成绩好只是女性的自我安慰,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总之,觉得现有规则选出来的你不称心,对规则有意见怼规则啊,想要的是男生也好,你定义下专心学术的也好,对着学校直接怼,只会怼这种情况下处于食物链最低端的拼命去符合规则的学生算什么事?这件事真的不是女权问题了,各位答主对高赞不满私聊单挑,别把整个问题全往女权上酸

最后,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屁股决定脑袋,洗地的多用点心行吗

知乎用户 杨朝伟 发表

一个数据,中国科协统计,2013 年两院院士中只有 5%是女性;长江学者中,女性的比例是 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 8.4%。

基本上,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在本科研究生环节,女性的表现一点也不弱于男性,甚至很多入学面试,如果纯粹以应试者的成绩、现场表现来看,女性的表现普遍优于男性,然而到了求职或者研究领域阶段的时候,分化产生了,女性往往锐减。

我记得清华教授颜宁原来就女性科研人数发表过切身观点「我慢慢意识到许多女孩子、特别是我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因为在某一阶段或主动或被动地必须做选择题,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我真的挺痛心。」

这还是因为男权社会环境下男女默认分工职能造成的不成文的社会准则,女性从毕业到科研的黄金年龄里,基本和生育的黄金年龄是重合的,那就迫使女性必须要放弃或者暂时放下某一头来周全。实际上,生育只是漫长家庭生活的开端。基本 35 岁之前,女性科研人员论文数量与男性同行差异很小,而 36 岁开始,女性开始落后,直到 50 岁与男性开始拉开显著的差异。

不关我国如此,发达如欧美社会同样也存在相同的问题,美国、欧盟、英国、波兰、斯洛文尼亚、国际科学基金会等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国家和国际基金会,都在科研资助中制定了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比如英国的「达芬 · 杰克逊信托奖学金」、爱尔兰的「首席研究员职业发展资助」项目、奥地利的「职业发展项目」、瑞士的「玛丽 · 海姆 · 沃特林奖金」等,就是为了帮助由于生育、照顾孩子、配偶工作地点发生变动等原因而中断过职业生涯的科研女性,帮助其尽快回归科研工作。

还有一个数据,目前我国院士里面,江苏籍和浙江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还多,从古至今,江浙的状元也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并非脑子的差距,其中一个因素是江浙家庭普遍有钱,在不用为温饱分散精力的条件下,选择专业或者工作更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是考虑就业热门或者薪水水平,他们可以更加纯粹的投入到各个领域的专研中去。

既然我们承认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带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承认人天生有肤色、高矮、胖瘦的不同,同样的,不管是自身意志还是周边环境,不同性别的人群在科研这条路上面对的问题就是不一样的,结果导向就直接体现在男女比例上,只是这次有人用一种让人反感的语气说出了这个事实而已。

知乎用户 李雨墨 发表

11.4 凌晨更新

说来也是巧合,新京报那篇《女权的 “敌人”》的作者就是我的本科同学,她写稿的时候也找我聊过。当时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他的原始微博只是事实陈述,为什么会上升到性别歧视的高度?

以我和她多年的交情看来,她想要做一篇客观的特稿,并非意图为冯钢 “洗白”。只是时间有限,她没来得及搞清楚,整件事情的主要矛盾,不是 “女权” 和冯钢在斗,而是 “女权” 认为一名浙大社会学教授不应该发表这样的性别歧视言论和冯钢觉得自己发表这样的言论合情合理。

最后看到成稿很遗憾:被网友攻击的老师、他特立独行的过去、顶着风波依旧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平日和学生嬉笑怒骂…… 非常有争议性特别容易写出一流特稿的题材,就成了一篇普通的人物稿,“女权”眼中的 “洗白” 稿。

我说了,我会持续关注这件事情。这十几天,我去旁听了女权理论的课程,询问了国内外一些朋友与教授的看法,包括我本科时期的社会学教授以及哥大哲学系教授。很有意思的是,本科时期的教授表示他认同冯钢的观点(该教授是我最尊敬的教授之一),认为这是冯钢基于多年经验所得,和我说中美国情不同,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哥大的两名教授一听就摇头,说这是很明显的性别歧视

国内女权的意识觉醒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一定会越来越好。我理解我本科教授这一辈人为什么认同这样的想法,毕竟 “女性不擅长学术” 这一观点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几十年。而对于我们,对于正在用知乎的你而言,当你看到这样的言论,会沉吟一下,思考正确与否,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我问专门研究女权理论的教授,作为一个普通留学生,我能为改善国内这样的现状做些什么?教授告诉我: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如果真的想要改变什么,需要群体的力量

她建议我可以在哥大范围内,组织中国留学生就女权这一议题开一个小的圆桌会议,探讨自己学习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性别歧视,以及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如果有感兴趣的纽约地区的知乎 er,欢迎私信我。谢谢。

-—————————– 10.20 更新 —————————————-

当我写下这个问题第一条答案的时候,这个问题只有 0 条答案,2 个关注,23 个浏览。

我想,另外那 22 个浏览过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也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但是看到没有人发声,就默默点了右上角。

总要有人打破沉默螺旋。现在,这个问题有 39 条答案,浏览量达到了 56000+,那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

你可以支持我,也可以反对我,但是我希望每个看到这条微博的人能花一点时间思考,这种言论真的是合理的吗?

这条微博我很赞同:

高赞评论说得好,最大的歧视是意识不到歧视,反而把它当做 “事实”。

娱乐是人的本性。很快,这件事也会像广外教授何光顺 “应该取消第一节课让女生化妆” 一样没有任何水花。

但我会持续关注这件事,我会持续关注浙大究竟会不会回应,我会持续关注这些公然发表性别歧视言论的教授,看他们是否会为这些言论付出代价。

如果连女性自己都不关注,我不知道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女性如何才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另外,有心的知友可以搜一下看不起女生学术能力的冯教授近年来发表过多少论文,很有意思。

最近学业上的事情比较忙,未来得及回复评论,请见谅。

-———————————- 原答案的分割线 ———————————–

谁再说我国没有言论自由我和谁急,一位国内知名学府的社会学教授都可以公然宣扬这样的性别歧视言论(hate speech),甚至各种口出污言。

这样的言论,换做欧美任何一座高校,早就被逼道歉甚至下岗了。

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奖者 Tim Hunt 因为在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发表了 “女性很麻烦(trouble with girls)” 的言论,被迫辞去 UCL 的名誉教授职位,之后因为在英国混不下去,不得不跑到日本去。

Tim Hunt 是这样说的:“让我告诉你们女性带给我的麻烦,她们在实验室的时候会发生三件事情:你爱上她们了;她们爱上你了;当你批评她们的时候她们哭了。或许我们应该给男性和女性建立不同的实验室?(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trouble with girls. Three things happen when they are in the lab: you fall in love with them, they fall in love with you, and when you criticise them they cry. Perhaps we should make separate labs for boys and girls?)”

而在中国,这样的言论,不仅得不到任何的批评与处罚,甚至连关注的人都少得可怜。

当我搜索到这个问题时,知乎上只有两个关注,连一句像样的题目描述都没有。

而这,居然是一条四年前就引起争议的微博了。

这位教授的业务能力十分堪忧。自己带的研究生坚持科研的少,就将单一归因为性别,这种研究总结方法,请问费孝通费老就是这么教的吗?

年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学术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个体选择未来道路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位教授什么条件都不予考虑,只看到性别二字,请问这不是性别歧视是什么?

这位教授甚至补充如下图这样的言论:

真学者考试没有进过前 10 名 + 考试取得前 10 名的往往是女生 = 女生不优秀

…… 如此混乱的逻辑,我开始怀疑浙大的用人标准了

此外,别说综合考试前 10 名了,历史上女性甚至得不到教育的权利。

要知道,连普林斯顿大学也是从 1969 年才开始接受女性入学。

另外,“身边即世界”就更可笑了,这和部分女性说 “男人都花心,不出轨的男人十不足一,所以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有什么区别?

如果这位教授非要 “身边即世界” 的话,我也 “身边即世界” 一下。

华中科技大学和我同级的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约 90 余人,保研与考研的人数加起来应不足 15 人。

截止到目前,依旧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有 4 人,全部都是女性,男性一个都没有

还是这位教授要说,是我国考研机制与研究生推免机制有问题,让有极大学术潜能的男性失去机会?

对制度有所不满,批评的不是制度,而是把怨气发泄到学生甚至广义的女性学生身上,请问职业道德何在?

Tim Hunt 还有同行帮忙辩驳一下说他科研能力强可惜沦为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牺牲者,而这次的性别歧视言论居然来自于一位社会学教授,得知他这一言论的浙大师生以及社科界同行甚至默认了他的言语,除了瞠目结舌我不知道还能作何反应。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微博评论里不少网友,甚至这位教授带出来的浙大女研究生还在为他洗地:

脸都被自己曾经的导师抽肿了,还要陪着笑脸凑上前去说:

“您抽的对!再抽的狠一点!”

我衷心的希望:

每一位浙大女性教职员工,以和这样的人成为同僚而不齿;

每一位浙大的女学生,可以自发抵制这位教授的课;

以及每一位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女性学者,能够站出来反驳这样严重性别歧视的言论;

以及每一位看到这条微博的女性,都可以向浙大投诉,哪怕转发这条微博 @浙江大学,也会 make a difference。

如果你今天甘作沉默的帮凶,

当你找工作用人单位选择男性而放弃你时;

当你研究生面试导师选择了男生而非你时;

当高校着重培养男性青年教师而非你时;

那时候,

已经没有人为你说话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人不懂这个教授哪里歧视了,说的只是事实啊。那我这样说你们应该懂了。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 5 个河南人 1 个上海人,地域比例完全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河南人的。根据以往经验,河南人占据了太多的读研名额,至少占 15%;而院士里河南人占比也就只有 3.3%,真正能在学术上做出成就的河南人万不足一。推免生就这样拿走了 3 个名额,考研的名额就只剩 2 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我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可查可靠的,但是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河南人就是不适合读研的结论?这些话是不是对河南人的歧视?

——————更————————

我觉得微博上这位博主完美地解释了这位教授遭喷的点在哪里。

知乎用户 李欣宜 发表

贵知还是太左了,竟然对歧视言论都大惊小怪,本保守人士吓得瑟瑟发抖。

首先我在另一个问题里说了,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靠读研洗白身份的女生毫无疑问是失败人士,化环生材 + 人文学科的失败专业更失败,找不到 nice 的老板找冯大教授接盘的尤其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各位自己去知网或者 google scholar 搜下这位教授有啥作品,IF 最高超过 4 没,h-index 多少,自己掂量下这种导师能拿到多少资源,你抱着他的大腿蹭到多少经费,跟着这位老板混饭吃你将来能在学术圈立足吗?还说自己的学生无志于科研,人就算有志于科研了将来毕业了你有本事让她进学术圈吗,有本事让她拿到教职吗,咱不说师门之类的潜规则,各位自己查查 985/211 教职的明文要求。

这位大教授虽然作品不咋样,但毕竟教学能力强或者性格好,比如有上过他课的旁友反映,他会在课上充当社会哥哥给你传授人生经验,对待学生一向是真诚无比的性情中人,想喷就喷,对待上级则善于察言观色忍辱负重,因为给分大方,深受浙大学子的喜爱。我想广大正在找教职的 phd,一定会感慨生不逢时,为什么以前教职这么好找,甚至又搬出某校三本论了。

高配冯先生 11g 常常吹鼓科研情怀,把不热心科研想找工作的学生批判一番,因此被知乎的生物受害者搞全球公审。我认为这有失公允,再怎么说施先生门下弟子想找教职也绝对比冯先生的弟子容易的多,考虑到施先生及其课题组毕竟有顶级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圈影响力,真能抱到施先生大腿而非精施的话,科研前途还是光明的多,所以再怎么黑他,跪着求进他组的学生还是能排一条长安街,其中不乏科研能力非常强的。而冯先生总是招不到满意的学生,不妨反思一下,要么是自己人品或者能力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没有优质的生源来报他的组,要么是他自己选拔学生的水平不足,当然也可能是两者皆有之。

不过奇怪的是,按说施先生这种大牛更有资格挑挑拣拣,就算真在微博歧视女生,有志于生物科研的女生也只能捏着鼻子说 “施大教授说的吼啊,顶,支持,威武,有希望惹” 热脸去贴他的冷屁股,毕竟其他国家并不存在成功人士对失败人士负责的自顶而下的言论审查制度,担心因言获罪搞政治正确纯属杞人忧天,失败专业女奴隶再怎么反对奴隶主也不会让他的事业受到一丝一毫影响,除非他得罪到了赵家大小姐。然而我印象中施先生虽然黑点斑斑但唯独没在性别方面发表过什么出格言论,施先生课题组的女生也不少,施先生公开场合也总是对那几位女弟子毫不吝啬地表达赞美之情。

而冯先生不知道是真没醒还是装睡,看不到自己没啥能量给自己的学生在学术圈铺路,还指望能找到有心科研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女生机智的多,看出来其实他没什么能量提携自己,那就利用一下他的名额完成学历洗白赶紧找工作上岸,也就几个耿直 boy 彪呼呼的信了他科研情怀那一套去当奴隶搬砖被卖了还帮着数钱,与其说是歧视女生不如说是歧视男生傻。扯远了,冯先生比起施先生更适合被劝退人士当成邪教领袖的文化符号,毕竟冯先生的那套言论翻译一下,就是我虽然可以保证你不能从我这里拿到学术圈的敲门砖你毕业以后几乎一定找不到科研岗,但你必须醉心学术立志科研(帮我搬砖),你敢变心去找工作你就是碧池我马上去微博婊你。贵乎虽然公主病的情感问题比较多,但我至今也没见过哪个问题是 1 分女失败人士看不上跪舔她的地精明并确告诉他你不配追我,追求者改变心意去追别人后该 “女神” 又大骂他玩弄感情,有的话请贴上链接让我见识一下。可怜贵乎人文学科的劝退人士不成气候,要不发明个 “精神冯家人” 岂不美哉。

master 设立之初便确定了是面向工业界就业的学位,就算是 phd 毕业以后大部分也不可能进入学界,哪有那么多坑空给你,不入流水平的课题组的 phd 更别瞎鸡儿想了,少来动不动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国家最需要你的地方未必是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望部分精神冯家人拎拎清爽。这么典型的言论你把它望性别歧视解读,堪比《震惊!去奥斯维辛的路上竟然强迫犹太人步行,简直侵犯人权》一样不分轻重,男女失败人士互相撕逼。

全世界的失败千佬们联合起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不打诳语谜语人​ 发表

首先这话不合知识分子的身份,太政治不正确了,要是在美国,估计公开发表这种言论的教授也就该卷铺盖卷回家了。不过我们国家连师生恋都不管的,这种言论不正确的更不会管,我们还是比美国更自由哈。

不过反过来说,现在的确存在男生考试考不过女生的现象,但是从导师的角度,女生又远没有男生好用也是事实。不说学术水平这些(其实大部分研究生学术水平都很渣,无论男女,主要都是在干体力活),就和导师关系来说,导师可以把男生骂的狗血喷头,又有几个导师敢骂女生的?导师可以半夜打电话把男生叫到实验室来加班,敢让女生半夜出门吗?连晚上晚点回去都不敢。

现在给哪个导师塞个女生就像欠了人家好大人情一样,前几年我有个同学的表妹想读研,我帮她物色了一个女导师(找男导师怕出是非),学术上也很有前途(刚拿到杰青),和我关系也非常好。没想到对方一听是女生就直皱眉头,说我手下已经一堆女生了,又给我塞一个女生过来。。。。最后谈了半天的结果就是如果她当年能招到一个男生,可以考虑这个女生,如果一个男生都招不到,那么这个女生就比较悬,因为她前面还有三个初试成绩比我同学表妹好的女生也报了她,而她一年只能招两到三个研究生。

知乎用户 日月教主我灵鷟 发表

没什么看法,这就是一个中国社会当下普遍存在的观念,也是符合当下中老年人普遍想法的言论。按照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演变,迅速的工业化在大城市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多元化,也就是说个人自由和多元价值开始和建国初期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发生碰撞,带来的影响也是多个维度的。

第一,对于符合中国国情语境下的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出与西方中产阶级类似的某些特征(我没用否认其中的不同,中国的中产明显不等于冷战语境下的西方中产阶级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中产阶级,即世纪上掌握生产资料的真正资产阶级,而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小布尔乔亚),例如家庭传统结构的解构和家庭模式多元化的可能性,同性恋,丁克和不婚主义都在和这些传统家庭模式发生激烈碰撞,而农村经济的消解也在瓦解父权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种情况下中上层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机遇,开始在各个领域和男性展开竞争,科研也不例外。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博士生的比列就在逐年增加。这种极速的变化也说明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话语下女性解放的局限性,这种集体的解放往往是雄性特征化的,即女性也要具备和男性类似的男性社会特征,而对女性本身所独具的某些特征消解化,导致各行业精英仍然以男性主导,对家庭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

另一方面,由于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观念的消亡,对于妇女集体解放的追求也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男权意识的全面回归而遭受威胁。而这种完全模仿西方自由主义女权的主张也十分脆弱。在这种情况下,该学者的言论也是十分正常的,因为我国言论自由的规定保证了他上述言论的合法性。然而在客观上,该言论仍然使用男权社会下对妇女的规训来定义女性角色,试图从女性的所谓先天劣势和被定义出的社会属性来指出女性不能参加高等学术研究的合理性。

应该看到,这句话本身在当下我国是正常的,也不应该一味苛责该学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存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对于此事的结论,我的看法是这句话从任何一个东方的,儒家文化影响大的人口中讲出都不稀奇也不意外,毕竟儒教文化的本质就是极致的物化女性和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彻底客体化。浸泡在这种文化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无法正视女性,相当多一部分男性更是无法做到在某种程度上的尊重女性。但是对于一个学者,确有不妥并且造成了某种不良影响。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这教授是研究如何开洗澡堂的吧!

知乎用户 陆贽 发表

由于本人对国内社科学界缺乏了解,本来并不想参与这个话题,冯某人的言论明显属于性别歧视,尤其是在性别研究多少属于社会学专业范畴的情况下,一位 985 高校的社会学教授公然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引起公愤也算是必然了。

然而自己还是看见不少人企图通过滥用统计歧视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为其洗地,辩解说冯某人只是说出了社会事实而不涉及性别歧视,然而即使他的言论涉及了一定的社会事实(目前女性科研成就比男性低,但是这些更多属于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宏观问题,并不一定具有合理性),也不代表他不涉及性别歧视。

首先为了降低阅读门槛,让众人认清冯某人言论的不合理之处,先将其中的身份主体换成知乎用户比较熟悉的城里人和乡下人(换成穷人、黑人以及亚裔等其它弱势群体也大体成立)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是 5 个乡下人和 1 个城市人,城乡比例严重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乡下人。根据以往经验,乡下人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毕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三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下两个名额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在将其中的性别换成其他身份群体之后,大多数人应该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了。

其次,由于本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其言论是否涉及歧视,个人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何为歧视:歧视 (discrimination) 原本属于中性词,即“区别对待”。目前歧视常指的是基于偏见等不合理或不正当的理由的区别对待。如果我们在刻板印象与偏见的影响下,甚至是带着恐惧和敌意等情感,对具有不同身份的群体进行区别对待,那么这就是歧视。比如冯某人因为 “女人科研水平比男人低” 等偏见而对女考生区别对待就是一种歧视。(至于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之间的区别,可适当参考苏德中:歧视的根源是什么?

另外我们需要谈及一种特殊的歧视:统计歧视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有人认为,的确不是所有的女人的科研能力比男性差,但平均来看,女性群体中出现这种人的概率比男性高,因此在没有其他可参考信息的前提下,如果我们需要在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当中进行选择,肯定是选男性更靠谱。因此这种对女性的歧视行为似乎纯属理性使然而具备合理性了。

然而合理的统计歧视需要满足两个前提:(1)已知信息的准确性;(2)未知信息的无法获取性

对于个体而言,统计歧视只能是在对已知信息具有绝对把握而且缺乏任何渠道获取更多信息的前提下的权宜之计,而不是在所有状态下的默认策略:

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对某个群体的已知信息是准确的(比如女性的平均工作能力比男性弱),这不是靠个体观察或者是媒体个案式的报道能得出的,而是需要代表性大样本或者是查阅相关权威数据才能得出结论。

否则我们一方面利用 “纯理性” 来合理正当化自己对统计歧视的使用,一方面又随意根据某些个体而得出对某些群体的结论(这种部分代替整体的逻辑错误在网络上极为常见),那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对某个群体的已知信息似乎是不准确的,那么我们就失去了统计歧视的正当性。

其次,我们必须保证自己在做出决策之前已经穷尽已知信息,无法获取其它信息了。比如如果我们只看到 “女性” 这一身份标签而无视 “职业” 等其他更相关的信息就作出判断,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复杂而准确的模型而只依靠单一的身份标签来做出选择判断是非常低效的,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比如如果我们依据男性优于女性的偏见根据性别身份进行招聘,很有可能招进来的男性水平远低于被淘汰的女性,最终导致利益受损。

而且统计歧视还会导致某些非常严重的宏观后果。统计歧视的理性是从歧视者的角度出发,然而对于处于被歧视群体当中完全理性的个体而言,以被普遍歧视的女性为例,如果她无论怎么努力,社会也只是根据其女性身份来做出判断,用女性群体的平均水平来代替其真实水准,那么对于她而言,不做出额外的努力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她越是努力就越吃亏;相应的,低于群体平均水准的女性个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的方式上升到女性群体的平均水平而失去努力的动力。

最终经过长期博弈之后,无论是高于群体平均水平还是低于群体平均水准的女性个体都可能失去进步的动力,整个女性群体就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女性群体的平均水平也会变得越来越低。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会参与到女性社会建构过程当中,而这种宏观影响是长期而潜移默化的,一般我们很难准确认识到其危害性。

而且这种统计歧视的受害者不仅仅是被歧视的群体,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与女性密切相关的家人和朋友,很多男性平权主义者就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女性亲人好友的利益考量而支持性别平权,虽然男性本身也深受社会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束缚,并不全然属于男权结构的享利者。

因此滥用统计歧视是有代价的,如果我们对已知信息的过度自信或者是过度纠结于某些标签而忽略其他更具备相关性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做出错误而低效的选择;社会宏观层面上,统计歧视的滥用会导致社会总效率下降,社会不平等加剧,人才与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流动与利用,最终所有人都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某些统计歧视是会被社会默认的,比如学历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在招聘过程中被录用。但这些统计歧视本身需要大量的统计工作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而且需要尽可能地穷尽所有可知信息。某个统计歧视是否能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本身是复杂而动态的,会随不同的时间和社会空间而产生变化

因此简单一句 “平均来看,女性科研水平低于男性” 并不一定具有统计学基础,也未必具备合理性。

更多相关内容,可关注公号:Herstoria

知乎用户 蔡霁川 发表

对推免制度不满的,相信不止他一个人。把推免制度无法将最有心学术的人筛选出来的锅推到女生身上,这样的人有多少?

推免不论是怎么选,男女都一样,要凭 GPA 一样凭 GPA,要看研究经历都看研究经历,女生没有加分,男生没有减分。这口锅女生不背。

自己言行不当,不反思,不适可而止,与网友对骂的过程更加暴露他性别歧视的事实。如果第一条微博还是抱怨推免制度发牢骚过度,后面的二两肉言论还有什么能洗的呢?

有人说比他过分的男权癌多了去了,何必跟这个老教授过不去。是的,自己无能还要嫌女性不在家伺候男性、“抢夺” 教育和工作资源的 loser 大有人在,网络上令人咋舌的言论很多。但这不代表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

知乎用户 夜神 K2​ 发表

以下答案来自一个左翼的我:

  1. 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如果这事儿发生在北美澳洲西欧,这位教授基本上可以直接下岗了
  2. 如果认为推免制度和研究生准入制度对于筛选 “优秀的研究生” 有严重的系统缺陷,就应该先好好定义“优秀的研究生”(比如毕业以后有没有走学术道路是否要成为评价标准什么的,凭啥想读个学位的人就不能入门呢?),然后把枪口对准制度、讨论改善方案,而不是把矛头对准依照合法流程通过了考核的女性。就好比很多人如果认为上路女司机车技差,应该讨论上路车机的必要标准,然后把矛头对准驾照考核标准过松这件事。
  3. 市场是双向选择,为 “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 担心可能有一点点多虑了。想走学术路线、自身能力又强的,路径依赖是最低的,根本不会在推免、考研这种残缺制度的树上吊死。写个漂亮的 research proposal 或者展示一下自己的能耐,直接先进工业界镀金或者留学海外了,不比在国内跟奇怪的教授、奇怪的同行、奇怪的体质摩擦来的省事多了。
  4. 可以观察到现行体制下,推免、考研成功者的性别分布有显著差异,这也是综合了候选考生性别分布、职业道路选择、科研能力分布和最终双向选择的各种因素影响后的结果而已。如果本来候选考生的男女比例就有显著差异,那通过考核的数量有差异毫不奇怪。更何况是这位博导的案例是个人文学科。
  5. 基于以上,根本没法得出 “女生不行” 或者 “男生不行” 的结论。如果想做这种表述,请加足够多的定语和状语。以及,表述不够专业、缺乏基本统计学素养的老师,我觉得大部分学科都可以直接 pass 了。
  6. “一位本土女硕士”认为他说了大实话,而 “一位海龟” 认为他的表述存在严重问题,虽然这不构成统计学意义,但是也是挺有趣的。

以下答案来自一个右翼的我:

基于诸多留言表现出的阅读能力和对文明社会的规则表现出的毫无概念,那我说得不要脸一点。你觉得考过来的都是弱鸡,你不想要,那你倒是自己长点本事吸引点牛逼的人来报啊!牛逼的人没有吗?既牛逼又想做学术的人没有吗?你想要牛逼又想一心做学术不会突然请一年产假的男生,没有吗?拜托啊老师,商品经济社会啊,你想要人家,人家不要你啊。你要是牛逼你想招谁找不到啊?你以为就你挑别人别人不挑你吗?你说有牛逼的人想来但是考不上,你去找考核和筛选的制度下手啊这位教授!你说整个学科都找不到好鸟?简直好啊,又有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坑人学科要在国内消失了。就告诉你,通过这种筛选制度,还能考得到你这给你选的就是这么多了,你爱要要不爱要不要,收为弟子的一刻你该做的妥协就已经做完了,她们不行这种事儿在入门之前你应该已经考察清楚了,之后还天天逼逼她们不行就没劲了。以及,她们的不行和你的不行是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的。不喷考核制度、不反思自己为什么吸引不来牛逼的人,反而强行用自己学生的个案,把自己失败的招生甩锅给一个性别并试图做广义的关联,真是够有种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争议点很明显:

1、失调并不是中性表达,它表达了否定、批判、改正的价值判断。

按照成绩先后的标准得出的结果,是否算得上失调呢?总不能认为男生是美式政治正确中的弱势群体吧?

如果男生是弱势群体,按照成绩先后得出结婚,呈现出来性别比例差异明显,说是 “失调” 尚可理解。

什么叫做失调?同一个标准,但是影响结果的因素不止一个,并且是当事人不可控。

2、“根据以往经验。。。准备就业” 这句话,流于表面,且归因失当。

将女生的表现和选择,全都归因到女生身上。

知乎用户 慵懒猫娘 发表

女生 = 混个文凭

男生 = 有心学术

![](data:image/svg+xml;utf8,)

意思是女生不走心就能考得比 “专注科研” 的男生考得好咯?因吹斯听~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一个人说了偏激的话,大家口诛笔伐。然后大家都不这样说了,可是其实还是这样想,这样做。

所以我认为谴责固然需要,但骂人是没有意思的,有这么一种声音而且这么理直气壮,至少证明存在问题。假如问题仅仅是所谓的 “歧视” 或者说是“观念”,那倒真的是个小问题。不过显然,有关男女平等的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不是所谓换一换观念,改一改言论就能解决的。

那么这位冯钢所说的,女生读研后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以及女生大多不专注于科研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我略微查了一下数据,这是 2008 年美国女性博士生的一份统计,冯钢的领域应该算是 Business。这个领域女性只有 39%。中国的数据我没有查到,但是应该大致相近。所以说 “十不足一” 可能太夸张,但是女性在他的领域里表现得不如男性好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当然,极大不平等的是 Engineering,简直是女性的荒漠。大家读过工科大学就知道,女生都是吉祥物的体验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冯钢的过激言论固然不对,但现象是存在的。在黑人的犯罪率数倍于白人的情况下,警察对黑人进行特别关照也不能完全视为种族歧视。在女性生育年龄恰好跟事业发展黄金期重合的大前提下,用人单位更愿意招男雇员也不过是个经济行为。

大家想一想,女人生两个孩子,连生到养至少四年时间不能高强度工作。谁愿意平白无故为这四年买单呢?

因此问题摆在这里,不会因为骂声嘹亮而发生改变。这个社会上只有吃穿不愁,有钱有闲的大佬才一点火气没有,满嘴都是仁义道德。但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其实一点信息量都没有。反之如冯钢这种还在拼搏的二愣子才是真的在反映问题。故而,谴责归谴责,没必要谩骂。

知乎用户 冲啊奶油酱​ 发表

我最恶心的不是真的直男癌,那些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古有偏见,我更多的是同情他们,一个人跳不出他的历史局限,我可以理解。
但是我感觉最恶心的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口口声声说我不歧视女性,我真的不歧视,但是就算是我不歧视,但是社会也就是这样,女生老不起,这是为她们好 blabla,得嘞,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着损人的勾当,您就跟周国平老先生说女人不适合搞哲学一样 – 操心操多了。
-— 说点正经的 —-
想到了最近重读的《历史资本主义》– 当作者在谈到性别的时候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感觉,主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也就是普遍主义,然而为了最大化资源配置,又不得不在其中进行细分,这种衡量标准最突出的一方面是性别,另一方面是种族。而这两者通过资源配置,意识形态等等神奇的结合在一起。在整个社会中变得合理化。

知乎用户 tensorspace​​ 发表

唉,越是失败专业,越容易出现奇葩导师和奇葩言论。专业失败,却要把无心学术的帽子扣在学生头上,不好说这个教授是坏还是蠢。这位教授批评学生只为混学位,不好好学习,另一边厢,前段时间某硅谷大佬还在文章里面建议在美国读书的广大 CS 硕士,尤其是名校的,没有必要一味追求编译原理等等过于博大精深的课程,免得花费太多时间在课程上而缺乏时间为求职做准备。如果一个专业有着明晰的职业道路,何愁没有学生夙兴夜寐好好学习?

知乎用户 量子聊天导论 发表

这位老学究对女学生有偏见,不会看到女学生的成长的。

带着这种刻板印象,必然不会认真培养女学生,女学生学业受阻得不到指导,必然只能另谋出路,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女学生想从事科研的热情被浇灭了,老学究也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女学生十不足一。

不只是这位老师,还有很多学究,长期朝一个方向专研,不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人对事有成见,看不到环境的进步,不想了解这个时代新女性的诉求。

没有 data, 不能乱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现在男生不搞学术也是社会所迫,读博士那几年穷得要死,社会上还把博士当成学生。所以大部分读研究生的都是家庭条件好的或者是没什么社会压力的女生。我觉得应当学习一下瑞士,博士一个月拿 2000 多瑞郎,差不多相当于 15000rmb 一个月,配备独立的办公室,这样才能吸引真正爱学术的人继续深造!

知乎用户 鸣声何啾啾 发表

知乎用户 snh48 - 王铁柱 发表

某一批手握权力者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注定了她们在任何领域付出努力表现优异都会被视为挡路者和资源掠夺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孑然 发表

很多事情是事实,但是不同立场的人说出来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是冯这个位置我大概会说:大学里学习好的女生很多,但是大多不愿意搞学术,把前面女权主义者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权利浪费了,把这种机会留给了男生,一方面是损失了学术大好前途,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性别平等,为她们感到可惜。而冯头可惜的是男生学习成绩不够好不能有更好的学术机会,我觉得这个立场差别很明显吧。作为女权主义者攻击的应该是他的立场,当然有人从攻击他说的内容上是挺站不住脚的,而且各个行业的权力位置哪个不是男人把持着呢,举屠呦呦吴健雄例子就是调皮捣蛋就是开开玩笑,何必当真,我是这么认为的。任何行业有两个女性有突出成就是大大不够助力于性别平等的,虽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女皇还有一些实际掌权的太后,但是王公大臣将军的女性比例低到不足以撼动男权。

听校友说冯常常表现出自由派立场,所谓一些自由派不就是社达嘛尽挑对自己有利的或者骂体制和政治正确,默认结果,再拿结果当论据。再根据他的语言不难推测,他对女性没有什么同情心和性别正义是无疑的。沉默已经是无意识的在性别不平等上倾向强权,而他还是在为强权一方获得更大的道德支持,因为这个强权的一方(学术概率更高的男学生)也符合他作为学阀的利益。所谓精致的利益主义者还要以学术的名义压迫男生再 diss 女生。而现实中他对女性的关爱宽容,而不是学术的激励严格要求,也绝对和平等无缘,而显露出一种异性恋直男教授的精神意淫高潮。再深入说大概得说到我浙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某些社科老师心中的压抑产生一种愤青而非公知心态可能也有关系。当然我觉得他应该没有到因为是女生而不通过人家的研究生面试,这点上他肯定是能坚持公平性的,毕竟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而且那几个女生成绩排名靠前,就算面试分数有倾向性估计也刷不下去,所以才有所谓的 “感叹”。我是非常厌恶他高高在上的姿态,就是在默认性别霸权而已,而且他当然觉得他没有把女学生踢飞就是好人了,他也是只会和更烂的人比,不上进啊,我也是他的学生,所以我也清楚我浙社会学的老师们有多保守温和,即便是教性别社会学的老师居然会说女研究生生孩子跟妈姓太激进……

浙大普遍是学习好的保研,排名后的直博,能出国的当然是出国,谁愿意当廉价劳动力呢。所以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学习好的基本上不会在本校读博,这使得某些老师有一种你不在我这读博就是不学术,你不马上转博也是不学术,这其实是不一定的,有些工作后再学术的,有些出国学术的。当然总体来说女性学者总体更少,我想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不同学生内心戏也应该是复杂不同的,那几个保研女生的角度很可能是这样子的:我本来就不想学术,因为保研要求比直博高我才努力学习的好不好。后面几个男生的想法很可能是:哎也不想直博我也想保研,可惜我成绩不够好算了直博吧!还有些想直博的:我不想工作不喜欢社会,想留学校还是继续读博好,到时候混个行政老师也不错。还有些:直博出国博后是我唯一擅长且提高社会地位的路子了,社会工作动不动就下岗,公务员工资低不分房,还是努力混个高校老师等分房。在大部分人无心学术下,抵抗社会就业压力,面对性别歧视的就业市场,又普遍存在一种女博士为第三类人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的文化氛围中,女生读研比读博更合算,而保研名额其实恰恰是女学生面对社会压力努力争取来的。

走上学术道路的未必是热爱学术不过是利益最优选择而已,冯无限抬高的学术之心其实是少得可怜,而且他自己也应该很清楚,所以我觉得他说什么学术之心是相当虚伪的。以学术至上来掩盖自己作为老师和读博学生(男生更多)的利益共谋,实则是默认通过老师压榨男学生,男学生吸着社会对女性的各方面的阻力的血,而老师间接吸了女学生的血还不够,还要阴阳怪气 diss 女学生,真所谓得了便宜还不卖乖。结果被女权主义者一下子看穿了揪出来批斗,就气急败坏说什么历史证明学术不是女人的地盘这种疑似判断未来的话,那么继续批判一番也是没啥毛病。

如果说微博上的批评类似愤怒的批斗,那么后续好几篇公众号的文章(土豆公社,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的,后面我会贴出来)可谓都能从学术角度来认真讨论他的言论,而他自己的言论从始至终是非常个人体验且情绪化,又是利己主义立场,没有学术水平的,就足以让一个社会学老师(社会学家)羞愧不已,当然冯头脸皮厚肯定不会羞愧怎么也要死撑的。不得不说长江后来推前浪,前浪迟早被拍死在沙滩上。

当然我浙也不都是这种老师。我有个室友特别学霸,当时学院有个男教授是副院长特别喜欢鼓励优秀女生出国,她就是被支持的那个,但是她考了托福保研就是不想读博科研,她男朋友不如她却读博了但是也没有做学术,它们俩都在设计院画图。我觉得这个副院长就挺女权的,比冯好太多了,虽然人家是理工科的,没有所谓的社会学专业知识,但是积极给女学生写推荐信,而且身很正,不会叫学生陪喝酒论私交。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人学什么知识,还要看人的立场。屁股和学识决定人的言论和方向。有很多学者其实内心和冯一样默认性别霸权,只是聪明点不会出来找打罢了。那种人也挺可怕的,有时候人家还会嘴上说政治正确背地里坏事儿没少干。而像我院某老师这种为女生争取学术机会的老师又有几个呢!所以女生还是要多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不要为了自己的一时轻松,放弃所有女性所需要的更平衡的权力分配。因为没有权力的权利只是华丽的婚纱罢了。

女人的权力必然由女人来争取,像微博上那个说冯如何维护关爱自己的女生恰恰陷入一种处于学术高位直男老师的精神意淫,学术学习上的宽容女性绝不是什么关爱女性,造就的是更多无心学术的女性,还造成一种社会对女性友好的假象,而在你去社会的时候在你结婚的漫长日子里,这种权力不平等导致的后果才逐渐显露,在繁琐的家务育儿,事业有成的丈夫,无奈的自己,担心出轨中,公主心碎了一地却不敢离婚,可谓饮鸩止渴。人啊多是短视的,吃不起眼前一点苦,以后就常常吃更多苦。

望与各位女权主义者、女性共勉!

发布于关于冯刚言论的几点意见

知乎用户 巧克力喵喵岛​ 发表

谢邀。

怎么评价?

13 年的事情,眼看着 5 年了…… 大家还是没有多少进步呢。

反正咱还能听到女生随着年龄增加就会变笨 / 不适合做学术的传言。

女生仍然不适合考得好,到初中就变笨了,到高中就变笨了,到大学就变笨了…… 什么,都读研了女生竟然还没变笨?这一定是体制问题……

知乎用户 陈阳 发表

这有什么好歧视的,本来就是事实啊。

另外不得不说一句,免推生倒还好,山东地区师范院校的考研女那简直就是业界毒瘤,大多都为洗学历找工作,没几个下定决心认真科研的,但偏偏分数考的又特别高,遇到这种学生 · 导师真心各种头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越来越完蛋了。
看了现象,不会抓本质,把人家批判一番可以了事吗?能解决问题吗?你管的了他怎么说管得了他怎么想吗?
人家一个教授,怎么也比你见过的研究生多多了吧。
读研,谁要搞科研谁要混文凭,比例是多少人家心里真一点 b 数没有?
眼下什么趋势你们心里一点 b 数没有?
先把学硕专硕抹平,再把全日制非全日制抹平,扩招研究生难道真是因为爱搞科研的多了吗?我怎么看到考研班的老师没有一个是讲考上研究生能怎么搞科研的?都是讲工作机会和工资的吧。
不可否认的就是在读研究生里到此为止的人是占大多数的,大家本来就是朝着研究生比本科生好就业工资高去的。
虽然梦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很骨感啊,读到研究生,大家都一把年纪了,尤其女性,青春快没有了。
基于现实考量,再进一步的风险值,女性是高于男性的。女性更容易在这个阶段激流勇退,选择工作家庭和生活。
社会背景和人类生长规律都趋向于女性在这一阶段在继续从事科研的欲望和实际做出的选择相较于男性表现出劣势,即便男女每个人在灵魂上平等,落实到硬件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了啊。
我不信这个教授会歧视某个女学生个体,他眼里学生无异于一茬韭菜,男生这茬里长得多,女生这茬里长得少,仅此而已。他无非是做了趋利避害的选择,愿意多招点更能被忽悠瘸继续读博的人而已。
我也认为可能是这样,在读博这一选择中,女性可能比男性要下的决心更大,付出的更多,得到的更少。
我十分心疼这样没有办法继续实现科研梦想的女性,可是我改变不了社会现状,换作是我选博士生,也只能趋利避害。

知乎用户 机灵 发表

大一的时候上过冯钢老师的社会学,授课方式很好,当时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但是一码归一码,从这条微博,到这两天教授微博上对网友的回应,不得不说有点难过 + 失望。

就好像一直很仰慕的男神人设塌了一样的。

————————10.23————————

大家保持友善讨论啊不要撕起来 > <

评论里面 @陆星任 的观点感觉非常有道理的,分享一下:

学养和三观并不挂钩,你要学会把知识分子的公共人格和私人人格分开来看。

还有 @迪西 的:

他完全可以再发条微博用这四年的教育成果来推翻 13 年的结论,这样还可以赢来一波赞。然而他却选择了最鄙陋的方式

然后我的观点只是

  • 不认可教授微博的内容和之后他的回应方式
  • 没有给微博上挑起骂战的吃瓜群众辩护,他们大部分就是群键盘侠

最后还是请各位友善讨论哇… 我也无意说服谁,大家表达和保持自己的观点就好了,没有必要说一定要以说服对方为目的。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看到了教授的微博一时很感慨,所以来说一句自己的想法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0/22 更新

针对评论区更新一下,我这个只是给出应对办法。

对于他本人说的话,我不予评价,个人判断是性别歧视。

还有人说我什么歧视女性的,发言前请仔细阅读本答案

逻辑学的不好这锅我可不背,以上。

最后,利益相关:男性。


原答案:

切题回答如何看待。

没办法看待,人家就是这样侮辱发言了,处理方式有以下方式:

  • 无视,拉黑
  • 投诉到学校相关学院,递交证据(学校如何处理不是你能决定的)
  • 努力搞好学术,混到他头上,然后把这些以前的事情拉出来上对下的压制。

大领导都说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家存在就是说明人家有你无法撼动的条件。

第一点安定你内心并且不让你接触这类人,第二点取决于学校以及其他学院女学生的态度,第三点是斩草除根并且能够让你接触范围内根绝这类人的最佳方式。

以上。

知乎用户 Zeicold 发表

一句话

这个教授因为他的看法而对面试学生产生影响了么

有的话 算歧视

没有的话

我有一句 mmp 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现在连想想自己说说都算歧视了吗

难道我们全人类都是圣人了吗

还有人回答别人企图滥用统计歧视

还无论结果都代表性别歧视

统计事实导致对于个体有影响才叫歧视吧

比如我不喜欢美国人

我能想想或着告诉别人我的态度吧

但我不能因为一个学生是美国来的就给他毕设不过吧

题外话 现在残疾人福利多多

看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符合 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 下的 智力残疾标准

======== 原:

政治正确照这么发展下去
还有人敢说话么

按照顶尖学者男女比例来说女性少
这是事实
女性不能随心所欲自我发展
难道男性就都可以么

不过男性确实有一定优势
起码每个月多出那几天可以做研究
哎 也许这也算歧视吧

这教授只是说出了统计学上没错的观点
就是歧视么

如果这算歧视
那么以后说话的时候就不能用统计学结论
不然总有歧视
不能所有分布都是白噪音吧

最后
统计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么

大多数男子都不适合多任务
这算歧视么

大多数胖子都不适合刷杂技
这算歧视么

大多数能刷银联的店刷 visa 就少
这算歧视么

大多数白化动物都不适合在野外生存
这算歧视么

大多数女性不适合做重体力劳动

这算歧视么

知乎用户 雨花​ 发表

果然是大家理想的全无政治正确打扰的丛林社会呢

知乎用户 白 Fiasili 发表

是什么在操控直男癌知识分子不断重演偏见?

前情提要:

被围攻的人是谁?浙江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研究马克斯韦伯的。其实有的教授就是处了丑闻之外毫无成就。让我们看看他對女性的看法大概是什麼樣的: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 5 女 1 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路了 3 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 2 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这是一个歧视女性的言论吗?

他的基本逻辑是 “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批女学生不行”。很多人反驳说他在陈述事实,你们女权主义者想太多,你们女权主义者剪辑材料,你们女权主义者误会人家啦。

语文及格的人都能看出的问题:冯教授陈述事实的结构,首先预设了女性之后会做的抉择(研究生毕业就工作、成家等等)的 “堕落的” 未来,然后做出了失望的情感判断,这就是一个歧视性的框架。而且这个框架本身是基于女性知识分子困难处境,而这一困难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女性知识分子研究生毕业就工作的原因。他带着这个歧视性的逻辑去描述一个现实,这个现实本身就不再是现实而是他描绘的现实,就像微博上有网友吐槽说,研究马克斯韦伯的姓冯的学者过去没有,我看您姓冯,之后也是做不了研究啦,是不是更适合演小品呢?

此为破题。接下来我们会分析这个特有的 “共和国学者”A 型 - 学术体制内歧视女性的思维结构背后的脉络和原因。

直男癌冯教授为何在微博上骂网友是 “傻 x”

从特权的位置俯视女性知识分子处境

既然已经有共识是歧视性言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呢?难道是是基于冯教授非常委屈吗。我看他觉得自己心怀学术,关爱女学生,希望女学生们争口气这么恨铁不成钢还被攻击。真是呕心沥血却被倒打一耙。这样的心痛值得研究哦。这种心痛和愤怒并不指向为学,而是指向权力。

这种委屈和
“男性学术精英”以及想要成为 “男性学术精英” 的人,对女性问题有意识 / 无意识的忽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必须建立一套一直有效运行的特权。比如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场现在如火如荼的讨论中,事业上升期并毫无自我的人文男性知识分子完全都站在了冯教授的一面?即使他们也许日常生活中也许是个女权主义者。

毕竟真正的直男癌(包括直男癌知识分子)对他们之外的主体性毫无了解,因而任何一个正义的追逐对他们来说都是 personal 的仇恨(因为任何的正义的对不公正的追溯,都是在干扰他们特权的建立)。人对于突如其来的 diss 只能以牙还牙展现一个残暴的、粗俗的姿态,正如冯教授在微博上骂人、寡人、问候人家母亲等等,基本上是一个脏话 battle。这个残暴不是由于他作为一个直男癌知识分子被识别出来然后被大家言语群殴的导致的,而是由于他心理完全没有理解大家愤怒的结构和框架导致的。他实际上只是阅读了大家在说什么,并没有任何理解,因为只能把攻击他的人视为 “傻逼”。(这里是引用冯教授微博里回复网友的原文,就不放到文献综述里了)。

因而很多人批判 “直男癌” 这个词同质化了女权主义的 “敌人”,但我仍然觉得这个“癌” 用来形容这种无意识的不觉察和不作为是非常确切而有效的,带着病态的意涵,让我们看看冯教授的病态言论激起的讨论。

对知识和研究生的单一预判

和学术中心的男性优越感有机结合

我想分析分析冯教授的语言。

能力和注意力都是被建构的。学术生涯的长短更多是与文化资本有关。人的求学意志没有区别。冯在这里建构了一个区别,把基于现实的问题扭转成了一个抽象的学术信仰问题。

他的框架是建立了一个 “有心学术之路” 和“读研的女生”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二元对立是由对知识的单一想象开始的,(kind of 前现代僵尸尤其是看了看冯教授还教什么《大转变》之类的课,真是唏嘘)把读研女生的现实困境(工作、家庭等)扭转成了抽象的 “是否一心向学” 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具体生命经验是被剔除的,话语的核心在于学术本身。更切题的讲,是学术的知识生产。更刻薄的讲,是学者自身权力在学术体制内的开枝散叶。

把知识当成知识本身的人,是不会在意谁是自己的学生的,有教无类的时代不曾过去,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想培养好的公民,一个有着关于好的社会、好的政治的根本的知识的公民的话。教师不会在意这个学生之后去哪里,因为这个学生去到哪里都是讲知识和其真知所携带的善好传递出去。学生都可以有所作为(比如研究生毕业了主动选择做一个好太太,相夫教子就是次等劳动了吗?即使迫于无奈选择了工作,一个由独立思考精神的个体,就不会成为不断 “沉沦” 于现代生活的新资本主义脉络下的白领,而是会有不断建构自己生活意义以及反抗的可能性的个体,学术如果通过这样流动在了不同的阶层和场域里,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冯教授在担心什么呢?冯教授对 “研究生” 进行了二重物化,虽然嘴上说的是有心为学,但心里是真的明算账,要产出论文,要占领阵地,还要在教研室里展开码人战术。这都是需要人力的,这是其一,研究生成为了学术资源累积的一个工具。而冯教授预设的 “争气” 的女学生,恐怕也是基于对年轻涉世未深的女性更好被霸权控制来看待这样的好 “员工”,毕竟冯教授能写出“我们要告诉女学生这个世界的险恶” 这样的文章。他从来都是从女性无穷的依附于男性的视角出发的。第二重物化就来自于此,女性知识分子的学术生涯都是依附于男性的,这个问题又是《伤逝》子君的问题了。女性知识分子现在真的不需要这样的关心期待和引领。

最后我们要说说学术宇宙中心的直男癌为什么有毒了。这里我们要用呼告的表现形式:

你在学术体制里有位置,你自己不知道吗?你说的话分量孰轻孰重?你自己不知道吗?你每句话不只是在发声,更是在整个教育和学术的体制内的意义协商,你每句话都会像一块木头一样建构着学术环境。没有什么所谓的事实判断,陈述事实,人文学科的本体论危机不是大热吗?所有表达的过程,敏感的学者都会自我反思。有的老师连讲亚里士多德那个年代的家庭观念的 “治理” 都要先轻松氛围,吐槽完男性沙文主义才继续。你又如何能够在一个歧视框架下谈论女性,然后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去掉这个框架以事实作为逃遁呢?你是在低估谁的智商?

联署行动的被鄙视与被删除

对政治正确的疲惫与庸俗化的女权

那篇社会学公众号发出的联署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不知道是不是不太符合新时代和人民的美好未来。这个美好未来的人民里大概是没有女性吧。不然怎么就删除了?下面有一些我无法分类的言论但是很具有代表性我想说一说:

下面的话来自一味男性女权主义者

“冯钢直男癌当然有,可很明显冯钢这个话是被故意误读了,以便嵌入庸俗化的女权议题。女权主义者无意把话题引向讨论何以不平等的核心问题,有效的政治诉求是看不到的(因为客观上左翼政治整体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正确的狂欢。这就是希拉里派的恶劣和失败之处,她们的政治结果只可能是川普式的反击。”

这是世界上真的不缺这种空喊口号的人了,看了几篇美国的研究,就一心一意搞女权了吗?且不谈国内平权教育种种组织当下面临的审查和资金的困境,且不谈仍然有很多高校有非常严格的性别比例要求,且不谈中国的平权教育还在起步,且不谈中国的女权问题既复杂又无力,每个人即使做着具体的事情,具体的努力,也无法在主流政治舞台上浮现。空谈政治诉求,请问表达的空间在哪里,诉求的舞台何时展开?

在中国当下连讨论女权的空间都还在不断地展开而被撕裂,展开而被删除的前提下。女权主义既没有完整的脉络,也没有完整的立场,也没有完整的政治诉求,这是结构性的结果,不是女权主义者不作为的结果。拿美国那套已经被过度消费的女权主义来谈现在的问题,尤其是当下,谈知识分子的问题,我最开始觉得应该是不会审题吧,但现在看来,这种对 “政治正确” 的疲惫是一种冉冉升起的势力。而就如论述中所提到的那样,这股势力就是川普式的混乱和暴力,而这套混乱和暴力依然指向的是权力的运转。女权主义不背这个世界大乱的锅。另外请问什么叫不庸俗的女性议题,一个精英视角的俯视又再次形成了。在这些人看来,愤怒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别的国家的女权主义被消费了,我们也就进入了一个被消费的脉络。在这些人看来,处于不同的觉醒阶段的女性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主体性,只会生气,然后意识不到自己生气完了就被收编了。请大家警惕这种人在内部建立一套精英主义的企图。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阶段的女权主义者,即使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每一天我们都要从头做起,识别性别歧视,识别不平等,宣告我们的意识。我们依然在一点点的努力,当下网络带来了宣泄渠道,并不代表宣泄仅仅是宣泄和消费情绪,它代表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来。而要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仇恨的乖戾的讨论,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女权主义者行动的实践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和开启平等问题意识既不在一个主体身上,也不在一个活动阶段里。

大写的终男性精英终身知识分子的建构

在这里不止女性是他者

如果我们能从冯教授事件里得到什么裨益的话,大概是要重新讨论女性知识分子的处境问题了。这不只是在机会平等、被看待平等、以及自身生命叙事平等的部分有所展现,还体现在研究议题、研究方法、参与学术社群的方方面。

现在我们能看到,大写的终身的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建构。这里是指,读研、读博,进入学术体制,兢兢业业,多开读书会,多参加研讨会,多收发名片,多发 paper,做大议题,掌握话语权,拥有自己山头这一程序。
这一方面是一套非常工业化的知识生产路径。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塑造大写的知识分子男性气质的生活方式。它暗示着这将是一个勤勉的、有风度的、善于社交的、关心最新议题的、拥有某种古典气质的,甚至狂傲的、有力量感的、睿智的,再甚至可能是激情的、多情的、知识分子的身份。

这里我们懒得说女强人式女知识分子也是一种建构。有一些无意识进入到男性气质中的女性知识分子,这也不太女权是不是。

在这样的程序化的同质化学术生涯下,就有几个学科几个议题显得重要了,大的社会转变,大数据,新媒体,后殖民,现象学,资本主义。这套男性精英逻辑不止建构了男性知识分子的气质,也建构了他们的眼界,即使这些大词和大的议题有无线的包容度,大多数人对诸多问题的好奇心都不是本真性的,而是迈向掌控感。掌控感的知识并不拥抱美善,也不关心人类的心灵,掌控感的知识关乎这个世界的结构是什么,我以什么方式撬动或者凝结这个世界,我以什么方式稳定和不断复制生产我现在掌控的这一切。这个掌控感的知识如果作用于政治其最终形态就是赛博格化的无孔不入的霸权统治。最终就是通过不断的繁殖和复制达到毁灭。

在这个框架下没有幸存者,不止女性是他者,酷儿是他者,任何人类可能的前现代乡愁都变成了一种孱弱。这套霸权最终的形态就是一个没有他者的世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男性知识分子根本就是把女性当 AI 而已。

知识的运作只有一种形态吗?

知识分子和白领和媒体之间的紧张感

冯教授预设的这个想法也是很有趣:读研不读博就是对学术资源浪费。对工作又是有什么误解。工作按照冯教授亲爱的韦伯的想法不是每一天都在每个细节里寻求自我救赎的依据吗?工作在这里就突然没有主体性了,全世界只有读书有主体性?

请问知识分子有什么了不起?**请问不从事学术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就没有作用了吗?我们为何把知识当成一种原料而不是一套问题意识。**知识还可能转化为新的实体,研究生毕业进行创业的人大有人在,不只是商业成就,也有非常多科技、教育、文化类的公司逐渐参与到现在新媒体时代复杂的意义建构中去。如果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在象牙塔里,如何解决这些当代迫切的问题。

即使研究生毕业就是做一个上班族,成为社会学里恶名昭著的没有主体性的 “白领”,知识流失了吗?人才流失了吗?知识塑造的人本身就在那儿。除非预设的知识运作方式就是人的大脑一片空白,研究吉登斯就给学生读吉登斯然后把它变成一个吉登斯研究学者。这是何等暴力的诉求。

那这个把知识留在象牙塔里的想法,害怕的对象是什么呢?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紧张吗?在今天大概就是学术体制和媒体之间的紧张了。这又是一个老问题了,只要知识分子能把愚蠢的清高抛下,将媒体看过传递和表达的工具,敏感的识别这些符码,意义表达的过程,把媒体的运行作为一种动态知识掌握了,他们害怕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之后的事情就是在新的媒介里争夺学术话语权的事情了,但那时候会有新的形态。

知识分子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思考和批判的本质的存在,它可以有各种各样呈现的形式。新媒体的知识生产和社群、兼职的多重身份知识分子、学术的爱好者,学术转入媒介战场的 “新知识媒体人” 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套非常具有动态性质的知识 - 行动实践模式,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和自信的,建立联系、展开行动。也可以连接更多在不同群体、场域的个体,形成新的力量。

女性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到头来其实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没有所谓的女性经验。一旦我们开始描绘某种女性经验,就掉入了被建构成某种女性的陷阱里。我们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没有所谓的某种性别的特殊经验,一切都是基于性别和性不断与权力、资本、阶级各种问题勾连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我们当然要争取女性在学术体制内的实际权益:比如体制机制的改变问题,推动平等法律法规建设,社会呼吁男性回归家庭,高校普及性平等教育,校园里提供给孕妇的便利设备,孕妇优待与延期考核等等;也要不断突破精英阶层对平等诉求和偏见重演的利用,不遗余力的一次一次的剥开问题,创造对话空间,也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将每个压制下结构中的个体生命呈现出来。这大概是人文学科的己任。

从这个角度讲,冯教授在为学、道德、为师、生活各个方面,可能都不值得我们再去讨论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Fiasili 2017 年 10 月 24 日

公众号:不是白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中国女性的科研能力显然比男性要高出很多倍啊。

你看,我国混日子混文凭的女生如此多,考上研回家生孩子的如此多,女科研者如此少,然而,得了诺奖的还是女性嘛,我觉得男人根本没什么用嘛,基数如此大,白拿经费不出活啊。

你再看,人家都不愿意要中国学生的,嫌你动手能力太差。从过往历史上看,中国学生就是不行嘛,搞什么科研啊,你要是不行,咱俩换换?

楼上答主有报数据的,我看了一眼,女性研究者的比例随年龄段上涨了,这是好事,说明还有不少女性没有被智障们骗了,把自己拉到和他们一个层次去。

三十年前还有流氓罪,现在的知乎性解放叫的比谁都欢;十几年前同性恋还是一种病,现在的一代人已经可以淡定面对了;社会变得太快,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未来显然是不属于连和人家女生连竞争关系都构不成在这里瞎操心的诸位的。

在男女比例问题底下骂政府,在生育率降低问题底下叫嚣女性成为生育机器,在跨国婚姻底下骂 easy girl,在人造子宫下面断言女性将沦为玩物,在彩礼问题底下骂女人没有爱情,在嫖娼问题底下哪个男人不出轨,在处情问题下说钥匙和锁,男女差异信誓旦旦女人只有子宫有用。

逼乎低端反女权者,不外如是。

我就这么说吧,你就算只要男生,信不信你可能就招不着人了?男生们可是不喜欢这种没钱赚的学科呢,人家都挤到某些行业里去了。

一天天的不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么?好,理工科就业你不收女生,行,人家忍气吞声读研,什么?读研也不要?好,我去读社科。

要点脸,合着钱你拿完了,热门专业你抢了,现在连逼乎诸位不屑于读的专业都不让人家女孩子读了?其实你们的意思就是女人回家生孩子就行了是吧?

可笑的是这群人还抱怨现在结婚怎么这么难,以前人多淳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的想法很混乱,在这答题趁机整理一下。

人总是先入为主的,假如我不知道冯钢,看微博肯定会觉得无聊可恶,迅速关掉;问题是先入为主地知道冯钢,他要是太差的话会颠覆答主的认知,所以就翻翻翻微博,企图想清楚这件事。

1. 听过冯钢的社会学入门课,对 “社会角色” 这个概念印象很深。

“社会角色” 是说,当爸爸的时候像个爸爸的样子,当儿子的时候像个儿子样子,当老师时像个老师样子。

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生,就是在切换 “扮演” 各个角色、协调各个角色的冲突间度过的。

冯老师讲课一贯风趣流氓,在讲到这的时候也是用烟嗓说,“下课就溜,不和同学做朋友,因为在课堂上要扮演好一个教授的角色,讲好课;在课堂下,就不是在继续扮演这个角色了,无法去满足同学们的期待。”(大意如此)

微博上的冯钢,是以一个公众人物大 V(算吧?)的角色在发表言论。

所以微博评论扯到冯钢的学术能力已经有点跑偏了,扯到 “为浙江大学的学生担心”,emmmm,学生对应的角色是老师,我只能说扮演这个角色的冯钢您见都没见过,还是让我们学生自己判断吧。

2. 社会角色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概化他人”,指我们把一类特定的人概括起来,“贴标签”,然后拿一定的 “预期” 去要求这些人。比如我们对老师这个群体有些预期,我们预期老师会讲课,预期疑问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解答。

当我们的预期得到呼应时,我们觉得很自然,比如这个老师会在上课时间站到讲台上给我们讲课,我们不会觉得突兀。但有些时候,预期不满足,得到冲突。

假如是一个普通的直男癌发表言论,我们看都不屑看一眼。冯钢在我们眼中的特殊性,是他代表了一个概化的教授群体。我们需要这个爆点,或者说我们对教授有一些 “德高望重” 的预期。

现在这个预期产生了冲突,所以爆炸了,然而这个 “德高望重” 的预期是该不该有?emmmm 当所有教授德高望重,课下言行举止都是正能量……

3. 有答主提到因发表不当言论被辞退的教授,我是这样想的。

假如教授在扮演 “教授” 时触犯了法律,比如受贿、性骚扰,那么该判;

假如教授在不上课的时候杀了个人,那么把杀人的角色关进监狱,“教授” 也跟着进去了。

假如教授在不对着学生的时候发表了不当言论,惩罚应不应该波及 “教授”,一应该看错误程度到底有多严重,二应该看错误性质会不会影响“教授” 的扮演。

程度,比如网络暴力,被暴力的人一般是有错的,但他的错应当受到多大程度的惩罚呢?

性质,比如,假如冯钢就是歧视女性学者,对于扮演 “教授” 来说影响有多大?所有歧视女性的人都不能当教授,那我是挺乐意看到这样的场面的,然而这是对的吗?

在这我想起一个传言,某老师跪求校领导引入一个不够红专但是有能力的人,这某老师我记得是冯钢,但我确确实实(!)记不清了…… 关键是这样的故事和 “兼容并蓄” 的理念总是为人称道,但好像一到道德问题就很容易直接“站队”。

(这一条我还没想明白,欢迎讨论。)

4. 一些太跑偏的评论比如 “炒 10 万微博阅读量以替代论文”,这种,那我还是比较佩服网友的联想力和幽默感的。

5. 事件本身,原博到底有没有歧视女性,我觉得有;冯钢是不是歧视女性,我觉得潜意识里可能有,但不严重。

原博为评论推免制度,无意识表达了 “女性坚持科研的少” 这种观点,且不打算改口,表达方式让人不爽,有歧视感。

但 13 年的博现在被翻出来,对骂的时候冯钢倒没怎么歧视女性,说话素质堪忧是另一码事了。

知乎用户 新京报​​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不想说其他什么,只想让大家更了解冯钢教授其人。因为这个人,无论是他的经历还是性情,真的都非常有意思。

▲冯钢,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近日,他的一条微博引发网上关于 “女性是否适合走学术道路” 的讨论。受访者供图

文|新京报记者张维 实习生周小琪 编辑|苏晓明 校对|郭利琴

十月的杭州,已经入秋,气温凉爽宜人。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湖畔的行政楼里,社会学系教授冯钢正在办公室里看书,桌前的电脑屏幕停留在他的微博主页上。他穿着一身深灰色运动服,头发花白,嘴里叼着烟,一根接着一根。套间外的学生,有些在看书,有些在聊天。

一切如常。只有电脑屏幕上的微博主页提醒着刚刚发生的一切。

前几天,冯钢四年前的一条关于推免生的微博被网友挖出,引发了一场关于 “女性是否适合走学术道路”,以及“是否存在性别歧视” 的争论。

争论随后演化为骂战。冯钢以骂制骂,并强硬提出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等言论。这激怒了网友。

很快,他被卷入一场舆论漩涡。力挺者有之,认为他直率敢言,说出了学术界的现实;反对者则认为,作为名校社会学教授,居然公然搞性别歧视。后来,二十多名国内外高校学生联名要求冯钢道歉。

此刻,处在风暴中心的冯钢,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正悠闲地看书、抽烟、喝酒、和学生聊天。提及网上的争论,冯钢态度坚决,“让我妥协,没那么容易。老子冯钢从来不妥协!”

![](data:image/svg+xml;utf8,)

▲冯钢 4 年前的一条言论,近日被网友挖出来引发争议。受访者供图

━━━━━

“我从不歧视女生”

10 月 19 日晚,忙完两位硕士生开题的事,冯钢回到家,打开电脑,刷微博。网页右上方的红色 @不停弹出。他点开一看,是他发布于 2013 年 10 月 5 日的一条微博。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 5 女 1 男,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 3 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 2 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冯钢记得,发表这条微博的前一天,他和系里几位老师一起面试了当年推荐免试的研究生。到认领学生环节,老师们都很勉强,没有特别满意的学生。想到这些推免生已经占去了研究生招生名额的一大半,他有些不满,随手写下了这条微博。

事情都过去四年多了。如果不是重新被提起,他差不多要忘记写过这条微博了。

其实,当年这条微博就曾被指责性别歧视。冯钢当时在微博上回应说:“我从不歧视女生,但现实就是这样,我真希望女生们争气一点,来改变这个现实。” 随后几天,他连续在微博上贴出了他 2007 年前后写的博文,试图阐明他的性别观——“真正的性别歧视在于工业文明本身”。

一个月后,“@女权之声” 发表了一幅漫画,讲述了董小姐一生中可能遭遇的性别歧视——从出生起,家人就重男轻女,上了中小学,老师们又认为 “女生天赋不如男生”,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准备继续深造,报考浙江大学社会学研究生时,看到了冯钢的微博……

有人把这个转给冯钢,他看后笑笑,也转发出去,还配上评语:“我不相信他们是故意黑我。”

四年后的这一次,看起来来势汹汹——10 月 19 日晚,原始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数以千为单位增长,其中不乏侮辱和谩骂。

晚上 8 点多,冯钢还在一一回复网友,“我原博只是想对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制度吐个槽,没想到女性朋友们都往‘性别歧视’上去想问题了,我无奈!”

他认为自己陈述的不过是事实——发微博当年,他的三名硕士生毕业,两名女生都去工作了,只有男生留下来继续读博。从教三十多年,他还没把一个女生从硕士一路带到博士。这个记录到 2014 年才被打破。

几条微博来回后,冯钢的耐心似乎被消耗尽了。“四年前,我已经做过一次解释了,我干嘛要做第二次。” 他说,真正激怒他的是对方的脏话。

晚上 8 点 30 分,他在微博上宣战:“我忍了很久了,这次我不忍了,怎么地,老子奉陪到底!”

▲10 月 28 日重阳节,冯钢去登山。

━━━━━

失控的教授

教授失控了。

接下来的几天,在认证信息为 “社会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冯钢” 的微博页面下,这位以 “宁与魔鬼为伍,不与愚蠢争辩” 为座右铭、信奉庄子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的教授冯钢,和网上实名、非实名的网友,打起了一场口水战。

在对骂中,冯钢说出了后来被认为是性别歧视实锤的言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医护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其中夹杂着刻薄、涉及人身攻击的粗话。

国内某高校社会学的一位女教师围观了整个过程,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教授居然说这样的话,我都觉得是不是他被盗号了。”

理性的声音被淹没了。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周韵在四年前就看到过冯钢的言论,当时她就指出,这是性别歧视言论。再次看到时,她更多的是担心——冯钢是否有招生权力?他的性别偏见是否会影响招生决策?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冯钢是否能不分性别,平等对待、教导、考核、评价所有学生?有冯钢存在的知名社会学系,是否能为每一个女生都提供性别平等的学术空间和充足完善的训练机会?

“很遗憾。” 周韵说,“冯钢教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并未就这些和我们展开建设性对话。”

冯钢后来解释,看到网友的下流语言时,他就跟自己说,不要跟他们讲道理,讲道理会显得自己很迂腐。“别以为教授不会骂人,骂人不算本事。”

决定骂回去后,冯钢甚至懒得解释,其实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的后半句是,“学术界也不是男性的地盘,谁都不能独占”。

他承认,这是他 2010 年使用微博以来面对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争论。冯钢彻底撕下了他身上 “教授”、“大 V” 的标签,打破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的人设。

“我首先是个人。” 冯钢说。

早在 2005 年 7 月 16 日,冯钢在浙大人文大讲堂上做演讲时,打过一个比方。“我今天在这里讲演,我就得‘装模作样’,一本正经。我如果按照自己平常的样子放肆地骂人,这里的人可能都跑了,你们反而觉得我现在装模作样戴着面具,是很正常的。”

他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交往都是角色在交往,这个交往实际上都戴着面具,这个面具并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

卸下面具,才是真实的冯钢。

熟悉冯钢的学生说,看过《血色浪漫》的人,都会觉得,男主人公钟跃民就是冯钢啊。钟跃民身上的顽主痞子气,冯钢身上都有。

上世纪 50 年代,冯钢在杭州地方大院出生、成长。少年时期遭遇 “文革”,父母一夜之间被打成 “走资派”,关进牛棚。没了父母管教,大院里的小孩都成了 “野孩子”,天天厮混在一起——偷书、打架、抽烟、喝酒、泡妞。他号称 “杭半城”——1970 年代杭州城爱打架的小混混没人不知道他。

“只要谁敢挑衅我,我肯定给他打趴下。人家骂我‘狗崽子’,我上去就给他一拳。” 冯钢说,当年形成的抽烟喝酒的习惯、粗俗的脾气,后来也改不掉了。

▲年轻时的冯钢。

━━━━━

大学的异类

上世纪 80 年代,这位 “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一个老师不讨厌” 的“不良少年”,走进大学校园,当起了教书匠。

那时候,教书匠们梳大背头、戴金丝框眼镜、穿衬衣,斯斯文文。冯钢不同。他留长发、戴蛤蟆镜、穿喇叭裤。去浙江医科大学报到那天,门卫拦住他,“小流氓走开,这里是大学。”

他一脸不屑,“我是来上班报到的。”

后来到浙江大学教书,还是那头长发。学校有位领导看不下去了,找他谈话,“你这么长的头发,像个教师吗?回去给我剪了!”

“你看我头发长不高兴,叫我剪了,可我女朋友喜欢,我妈也喜欢。我要剪了,我女朋友跟我吹了,怎么办?” 领导愣了,不了了之。

冯钢好烟酒,在学生面前也不避讳。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校附近的饭馆里吃饭、喝酒、侃大山。他们把这叫 “冯门酒仙会”。他门下的学生,不分男女,多少都得来点儿。最多的时候,冯钢能喝一斤,不醉。

烟倒不让学生抽。但冯钢自己是老烟枪,只要坐着,就得点上。三四个小时能抽完一包 “万宝路”,一天得三包。多年来,留下一口烟渍牙和一个不健康的肺。有时候,他跟人调侃,“鲜活的肺,保质期不长,熏肉保质期长!”

浙大社会学系有办读书会的传统。2003 年起,读书会被冯钢接手,每两个礼拜组织一次读书讨论。有学生喜欢,坚持参加,也有学生受不了二手烟,后来再没来过。

▲冯钢和学生们开读书会。

读书会后,冯钢带着学生吃饭、喝酒。酒桌上,大家继续讨论黑格尔、康德、尼采。酒过三巡,冯钢开始跟学生们讲他当年的经历——1978 年考上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哲学系的生活是什么样,怎么读完商务印书馆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汉译名著,后来又怎么在南开大学读社会学……

在校的学生喊他 “冯头”,毕业以后,他们喊他 “老爸”。

新学年第一次读书会,按惯例都是读《以学术为业》。这是 1919 年马克斯 · 韦伯在慕尼黑大学的演讲,他希望更多人集中在学术理想的旗帜下。这也是冯钢的志业,他希望培养更多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

“他喜欢和学生一起读书、思想碰撞,培养不同于现有学术体制的学生。” 冯钢多年前的一位学生说,他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基督教的 “团契”,强调师生之间思想和心灵的交流融合。

有老师曾问冯钢,你的学生都很优秀,如果不学着写点东西,以后怎么在学界混呢。

“我就要求学生看书,想问题,和我聊天。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这就够了。” 他说。

有一次,有个学生想去高校任教,带着冯钢的名字偷偷发了一篇论文。冯钢知道后,大骂一通,“书都没有读好,写什么文章!”

10 月 24 日晚,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社会学系会议室里,大家又聚在一起读书。冯钢准时出现,和平时没什么不同。这一天,大家讨论的是布莱恩 · 特纳的《身体与社会》第二章。

事实上,读书会前一天,二十多位海内外高校青年学生刚刚在网上发出一封联名信,要求冯钢为其在微博上发表的不当言论道歉。

▲冯钢在家看书。

━━━━━

不合时宜者

开完读书会,吃饭、喝酒后,冯钢回到家已经过了零点。他发现,他的部分微博被删除,接着,微博被禁言七天。参与骂战的部分微博也被删除。

回想过去几天发生的事,冯钢也没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什么不妥。微博被禁言后,他在微信朋友圈抱怨,“这世道,别人可以骂我,我就不能反骂……”

身边的人劝他,在舆论漩涡里要有定力,无视对方,保持沉默。他固执地回应,现在的知识分子就是这么怂。

“他就是这么坦诚、固执。” 从 1998 年起就和冯钢共事的女教师麻美英劝过冯钢,但没用。“在学术上,他是令人敬重的老前辈;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任性又较真的孩子,丝毫不在意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麻美英说,他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把自己装扮成坏人。同事们有时候叫他 “坏人堆里的好人”。

“上怼天,下怼地,中间还要怼空气。” 冯钢的一位学生评价。

▲学生笔下的冯钢。

2012 年,在南京大学举行的某校长论坛上,当时的浙大校长被网友拍到会议期间在电脑上玩纸牌游戏。冯钢在微博上炮轰,“玩牌都玩到校长论坛去了,有这种校长浙大还怎么敢说世界一流。”

一次,社会学系一位老教授做项目评议,冯钢是评委。听完介绍,他感觉文章体系完全指导不了现实,还有谄媚权力的倾向,冯钢破口大骂。在场的博士生发现老教授脸色难看,赶忙给冯钢发短信提醒。

“冯钢有现代人的洒脱,也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 冯钢多年前的学生陈炎(化名)说。

多年前,有位知名学者在国内社会学顶级刊物《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陈炎和冯钢交流说,这篇文章其实不怎么样。恰巧系里有一位老师在给本科生上课时推荐了这篇文章。冯钢知道后,在课堂上说,“我们系某些副教授的水平,还不如研究生”。

别人眼里的清高和不合时宜,是冯钢引以为傲的部分,他把这个叫 “傲慢”。

大约十多年前,冯钢还活跃在学术圈——每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最近十年,他几近沉默。同事们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很少。老友说,“最近十年,冯钢基本不做学问了。” 冯钢的解释是,环境不同,干脆不写。陈炎记得,冯钢以前经常给他们说,写在书上、论文里的话,要认真推敲,因为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

“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在无序中寻找有序的功利,一点意思都没有。” 他说,他鄙视那些为了头顶上的帽子、为了荷包里的几块钱,什么都可以出卖的人。

当年和他住同一间宿舍的哥们,早就已经是副校长、系主任,和他同班的研究生同学,也已经是社会学界的顶尖学者。陈炎明显感觉到冯钢的边缘化。“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他的才华不相称。”

冯钢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甚至当面跟对方说,“你们有我的水平吗?好意思拿这么高工资吗?”

酒桌上,喝高兴了,他跟学生们说,那个谁谁谁,写文章简直是胡说八道,他看的书连我十分之一都没有。学生们附和着,举起酒杯,冯钢露出微笑。

只有很少的时刻,他会反思自己。比如,受他价值观影响的学生,未能在现有学术体制内得到认可时。

“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想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难道不是害他们吗?让他们随波逐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难道是帮他们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这个时代、这个教育体制给我们最大的难题。” 说到这里,冯钢有点动情。他没有孩子,学生是他唯一的软肋。

大部分时候,他是不妥协的。这一次,也不会。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讨论。前几天,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在个人微信公号上说,他也会有冯钢的担心,但他不会说出来。从冯钢回应的只言片语看,有些话确实是不妥的。

周韵仍在关注着事件的进展,她希望冯钢无论最后是否道歉,都带着开放的态度和自我反思的精神,参与对话和讨论。

10 月 31 日下午,冯钢发朋友圈说,五百年前的 10 月 31 日,马丁 · 路德向罗马天主教廷发出挑战,吹响宗教改革号角,世界文明史由此改写。这个日子里,有必要重铸路德面对质问 “你是否认错” 时的著名回应:

“这就是我的立场,我不得不如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六尘子​ 发表

知乎用户 孙志强 发表

这是一个例子,那个年代对妇女在学术界的歧视是显性的,直白的,但是她居然如此坚强,让人肃然起敬。也许现在大环境好多了,但是整个对于女性进入学术界的一些 “偏见” 却无时不在,比如 “女生读博士嫁不出去”,“女孩子还是要早早考虑结婚生娃”,“读个硕士镀金” 之类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女生本身的思想。所以我觉得这个教授没有设身处地地思考女生为什么不能像男生一样潜心学术。

知乎用户 安永透 发表

知乎用户 此岸的但丁 发表

现在什么事都能扯上女权啊……
keyboardman 的狂欢… 理解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动动脑子动动鼠标……
刚刚去查老师上看了冯老师的评价,9.61,又看了微博上每一个评论的回复,至少我对老师是服气的。
说女权的可以想想看老师说的是不是事实呢?如果不是真的这种情况谁会这样说呢?
算了等会风头一变估计又要大骂女权了……
(每天都是悲天悯人的样子…
浙大人天天自黑自己三本外人还真当真了吗…
想黑浙大也得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怕了怕了……
怕了怕了……
说不下去了……

女权主义万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Jodi​ 发表

我觉得这个事情其实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很多专心学术的人输在了迎合考试的套路上而在推免、保研上吃了不少亏,而让那些无心学术的考试型选手钻了空子。这是一个现象,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客观存在,考试制度对于学术研究者的选拔就是有问题的,热爱学术的人还真不一定就能在考试中领先。那么这个时候又会有人说:不在考试领先那就没有学术文章发表吗?没有文章发表怎么好意思说自己热爱学术… 这个现状是这样的,能在短期发表出成果的大多都是老师的子课题或者是一些研究热点的分支,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注定能得出结果努力注定有回报,除非前人给你探路探得差不多了,所以你觉得那些一心想 “图个学位而已” 的人,那些为推免争得头破血流的人会放弃这种 “容易” 的课题??而真正有兴趣的人大多会倾向自己的兴趣所在没有过多的功利,反而难出结果。这是第一件事儿。

第二件事儿,在考试这个领域女生确实要比男生出类拔萃不少… 原因不深究,女性踏实细心的比较多,很适合考试的选拔方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邀。
要是在美国,这位教授肯定现在已经公开道歉了。
不过希望中国还是不要像美国那么 “政治正确” 的好,吃个西瓜就能被开除。
这位教授的微博上的言论,代表的他个人的主观看法,只要他没有在面试时故意刁难女同学,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就好像是,你可以觉得同性恋恶心,但是不可以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而开除他。

微博只是一个 APP,他拥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力,只要没有违法。当然,作为我们,也有抵制这位教授的权力。可是这样的抵制最终带来的不会是女权的进步。

美国的黑人,犯罪率高是事实,可是这话只能从黑人嘴里说出来,在白人嘴里就变成歧视了。美国的白人其实都已经被这种政治正确搞烦了,所以才选了个政治不正确的总统。

政治正确最大的一个坏处是,得到了口头上的便宜,却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进步。美国白人有人说种族歧视的言论吗?没有!可是你看黑人的地位呢,还是比白人低许多许多。

女权主义过分政治正确,只能让男性以后不说话,虽然是不说话,但是他心里依然是歧视女性的啊,女性问题依然是没有得到解决的啊!很明显,颜宁老师也发过类似微博,可是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就没人喷,而是在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 你叔秋​ 发表

关于冯钢要求 50 度白酒半斤的问题,秋叔特意邀请了六位著名嘉宾来参与测评。

他们是!!!

打虎猛男,潘金莲老公武大郎——弟弟!武松同学!

人生得意须尽欢,课文有他就得背的——李白同学!

长白山南院大王,降龙十八掌你乔大爷——乔峰同学!

放荡不羁爱魔女,一生浪荡爱喝酒之——令狐冲同学!

平生最悔创阿里,亿万女性把他养的——马云同学!

放出狗来咬天猫,不知奶茶长得美的——刘强东同学!

他们酒量如何,究竟谁能喝翻众人,一枝梨花压海棠,最终成为冯老师的门生?

请大家先看由经费不足的秋叔拿诺基亚手机录制的 VCR!

(剧透:评定榜单秋叔将在文末揭晓!秋叔微信:春花秋夜


VCR 直播中:

考研大战这才刚刚结束,340 万考研学子刚刚擦了擦头上的大汗,松了一口气,结果还没回满血呢,就遭到了社会铁拳的无情暴击。

这顿猛如虎的铁拳来自于浙江大学的冯钢冯老师。

冯老师在微博表示,考研的学子想拜入自己的师门?

当然可以,冯老师张开双臂,非常 WELCOME。但是呢冯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师门有师门的规矩,就是得能喝酒,男人要喝半斤 50 度以上的白酒。

一顿铁拳猛如虎,考研学子打成狗。

340 万考生泪流满面。

尤其是报考了浙大的学子。考个研究生,真难啊。

原本想努力一把,在学校单纯的环境里面多待几年,多看纯情可爱的学弟学妹两眼,顺便躲避一下来自社会的潜规则。

但就是这点小确幸,也快要达不成了,这届考生真是太南了。


但根据秋叔大胆猜测,小心考证,其实大家都是误会了冯老师。

其实冯钢老师这是一番好意,毕竟大家都知道浙江大学在美丽的西湖边,那里可是出过白蛇白娘子的。

法海老和尚当年如何让白娘子显出了原形?

答案很简单,就是让白娘子喝了点酒,才显出白蛇原形的。

大家都看出来点意思了吧,喝酒,在杭州地区,这其实是一种驱邪赶小鬼的古老传统文化。

冯老师一定是深谙此种古老文化,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

为了防止蛇精再来勾搭自己弟子,利用美色来影响弟子研究学问,为祸人间。

所以冯老师便想出高招——喝酒啊!让大家都喝点,是人是妖就自己显形了。

考虑到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距今已经有 1000 年了,现在妖怪的酒量也比那时候大多了,那好吧,半斤 50° 白酒起步够不够?包显形!

冯老师这招数源自于古代经典爱情小说《白蛇传》,发扬于 21 世纪,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精神,实在是高明,比法海还要高。

**

**


好的 VCR 播放完了,相信所有同学们对我们为何要发布这个榜单有了一些了解。

请注意,今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好期待呀,搓手!

今天我们要发布的是,浙江大学冯钢老师研究生酒量报考之酒量测评榜!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评测环节!

秋叔这次特意请来了六名同学,一较高下。

看看到底是谁,能力战群雄,成功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看看是谁,能够三生有幸,拜倒在冯钢老师的门下,从此进入醉生梦死的研究生生活!

大家鼓掌,他们是!

打虎猛男,潘金莲老公武大郎——弟弟!武松同学!

人生得意须尽欢,课文有他就得背的——李白同学!

长白山南院大王,降龙十八掌你乔大爷——乔峰同学!

放荡不羁爱魔女,一生浪荡爱喝酒之——令狐冲同学!

平生最悔创阿里,亿万女性把他养的——马云同学!

放出狗来咬天猫,不知奶茶长得美的——刘强东同学!

大家热烈欢迎六位同学的到来!

俗话说得好:“你不喝,我不喝,怎么考上研究生?”

从六位同学坚毅的面庞中,秋叔只看到了两句话:

你问我酒量有多深,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青岛不倒我不倒, 雪花不飘我不飘!

六位英姿飒爽的喝酒健儿正在整装待发!

他们发誓要在今天喝倒对方!这是荣誉之战,更是命运之战!

赢家,将拜入浙江大学,成为冯老师的关门弟子!每天好酒喝到饱!

输家,呵呵呵,他将一无所有!

就像冯老师所说,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他们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垫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秋叔已经感到他们浓浓的杀气了!

好了好了秋叔经费有限,废话不多说,下面进入评选环节!


第一位上场的是,打虎猛男武松同学!

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运气成为冯老师的门生呢?请看 VCR 专家鉴定。

一般人遇见老虎,都要学学神行太保戴宗,撒丫子先跑出二里地。

就连一代猛男东北狂人座山雕,见了老虎也得先爬上树去,再想办法用枪打死老虎。

但是我们的猛男武松,可能是有了汉高祖喝酒斩蛇的启发,在五星级大酒店——景阳冈大酒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亦快哉。

小二劝武松,山上有猛虎,大爷你这酒最多喝三碗,超过三碗就不过岗了。

可武松的 MP3 里单曲循环的歌大概是:“这里的山路十八碗” 这种洗脑神曲,根本没把小二说的话当回事。

武松同学就一边听着歌,一边快活地喝着酒。

而武松喝了多少呢?据记载,在景阳冈大酒店,武松足足喝了十八大碗。看起来很多是不是?

但据秋叔考证,宋朝的粗瓷碗满打满算也就 200 毫升,换个角度看,现在听装的啤酒是 330 毫升。

十八大碗大家可以算算,搁现在就是 11 瓶听装啤酒的量。

再说酒的度数,武松那时候还没现在的高度数蒸馏白酒,一般喝的也就是大米发酵酿成的米酒,这种酒的度数在 6-15 度之间。而度数取决于酿造的时间长短。

而景阳冈大酒店作为盈利性场所,巴不得客人喝不醉一直喝,肯定不会把酒酿得时间太长,这样能多赚两吊钱。

所以秋叔推断,武松当时喝的酒也就是 6 度左右。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朋友们,6 度的米酒啊朋友们,喝了 11 听!

以上,秋叔最后评定打虎猛男武松酒量为:6 度的米酒能喝 7 斤。

我擦,松哥,还没请您下台呢,哎,你别急着下台啊,没颁奖呢!别打我啊!

秋叔先擦擦汗,刚松哥可能有些郁闷先走了。


第二位上场的是,中学生噩梦李白同学!

他只要一喝酒,就作诗!

他作诗千首,其中提及酒的大约有 200 首之多!

他只要一写诗,就能收进语文教材!

一进语文教材,同学们都得背!

背不过,就要抄课文、罚站、请家长、打小竹板儿!

反正他给我们每个中国学生的心灵都造成了巨大的阴影!

他喜好喝酒,得意时喝酒,失意时喝酒,一个人时喝酒,去宴会时喝酒,怀念人时喝酒,重逢时也喝酒,他拜访别人要喝酒,别人拜访他也得喝酒,在酒楼喝酒,在家里喝酒,在宫廷里也喝酒,反正干啥都得喝酒,他最后结局是 “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今天他来了!那么他的酒量到底有多少?

按照杜甫《饮中八仙歌》的描述,“李白同学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 “会须一饮三百杯”。

唐时一斗是 5.94 公升,装满酒至少 10 斤,可以说李白酒量在 10 斤以上。

李白生于早唐,喝的酒跟上一位同学武松差不多,我们也暂定为 6 度米酒。

综合以上,秋叔评定课文制造机李白的酒量为:6 度的米酒能喝 10 斤。

啊????诗仙怎么你也下台了?你脸色不对啊,不要写诗骂我啊诗仙!最怕你们文人动笔了!


第三位,他就是降龙十八掌你乔大爷!乔峰!

卧擦,他竟然是飞上台的,武功格外了得!

乔大爷乃是西北契丹人的后代,有着极寒之地的基因传承。

天冷就得多喝酒,要不没事搁家里炕上坐着干啥?喝喝酒看看二人转多带劲!大家看看现在的毛子就明白乔大爷有多能喝了。

《天龙八部》中,乔大爷和段誉才第一次相遇,两人便开始拼酒刚上了。

段誉这坏小子不愧是官二代,喝酒也给乔大爷上套路,每喝一点就用六脉神剑把酒从身体里逼了出去。

段誉玩的是流量,可乔大爷可是实打实真喝酒。

乔大爷刚开始就说了:

“这位公子爷请客,你何必给他省钱?10 斤不够,打 20 斤!”

喝了一阵 20 斤完了,乔大爷又催着酒保上酒。

“酒保,再打二十斤酒来。”

两人足足喝了 40 斤才罢休。

乔峰喝了得有 20 斤,差不多 40 碗。

就这,乔大爷表示自己没喝好,还表示回到无锡城中,还要和段誉再喝一轮。

头疼,这还看不出乔大爷的酒量是不是?

后来乔大爷在聚贤庄聚众斗殴的时候,书中写道他喝到 50 余碗时,有了十分的醉意。

由此,秋叔在典籍中能考证出的乔大爷的酒量约为 25 斤。

当时的酒…… 北宋时期其实也还是米酿的酒,也还是 6、7 度。

以上,秋叔评定降龙十八掌你乔大爷乔峰酒量为:6 度的米酒能喝 25 斤。

我擦,好疼!刚谁用排山倒海谁把秋叔打下台的?还想不想获奖了?


第四位,魔女克星令狐冲同学

还是武林人士,他就是放荡不羁爱魔女的拎壶冲,哦不,令狐冲同学!

他侠骨柔肠,桃花运多!

他的师父和师弟都没法传宗接代了!

他放着漂亮小师妹岳灵珊不要,爱上魔女任盈盈!(好啊,对师妹不动心,要你何用?)

他就是令狐冲,江湖人称喝酒拎壶冲!

他的酒量有多少呢?秋叔细心考证查阅典籍《天龙八部》发现一段话 “向问天叫了一桌酒席,命店小二送来一大坛酒,和令狐冲二人痛饮了半坛,饭也不吃了,一个伏案睡去,一个烂醉于床。”

可见令狐冲酒量四分之一大坛

四分之一大坛又是多少呢?

别急秋叔接着考证:田伯光从两只竹箩中各取出一只大坛子,笑道:“听说令狐兄在华山顶上坐牢,嘴里一定淡出鸟来,小弟在长安谪仙酒楼的地窖之中,取得两坛一百三十年的陈酒,来和令狐兄喝个痛快。”

令狐冲忍不住一喜,笑道:“将这一百斤酒挑上华山绝顶,这份人情可大得很啦!来来来,咱们便来喝酒。”

可见一坛五十斤,令狐冲同学差不多能喝十二斤半吧。

考虑到明朝虽然已经出现了烧刀子之类的蒸馏白酒,令狐冲虽然也喝过 “四蒸四酿的葡萄酒” 但是白酒还属于上流社会贵族的专属酒,我们暂定令狐冲喝的也是 10 度左右的低度酒。

以上,秋叔评定魔女克星令狐冲的酒量为:10 度的高粱酒能喝 12.5 斤。

令狐大侠,我等会请你喝酒,别让魔教打我……


最后上台的是两位冤家 CP:马云、刘强东同学

这两位可谓是相爱相杀,

秋叔为了省钱,又能造点节目效果,就让他俩一起上台吧!

最好在台上打起来啊,秋叔省了广告费哇哈哈哈哈!好心机呀!

让我们热烈欢迎女性克星马云同学,不知妻美的刘强东同学!

马云同学视金庸为偶像,自己也起名叫风清扬!

毫不夸张的说,马云同学和你秋叔的财产加在一起,就是中国 NO.1!

但是马云同学虽然有钱,但是酒量确实不高!

据说马云同学只喜欢喝 53 度的茅台,而且酒量在三两左右!

刘强东同学你别笑啊!注意身份?刘强东同学????你再笑人家也比你有钱,也没像你这样上美国头条!

刘强东的老家宿迁可是中国著名的酒城,洋河,双沟两大白酒品牌皆出自这里。

在宿迁有句俗语:“麻雀都能喝二两”。

而刘强东的酒量绝对是杠杠滴,他曾经对下属说过:“如果你连酒都不会喝,那你还能做什么事!”

在美国嗨皮的时候,强东哥等 10 个人喝了 32 瓶红酒,后来发生了啥,秋叔就不知道了。

哎,马云同学你别笑啊,你又发现啥了?注意东哥的感受好吗?有钱你就能为所欲为?

据秋叔考证,强东哥的酒量差不多在 1.5—2 斤白酒之间。度数约为 55 度。

以上,秋叔评定女性克星马云的酒量为:53 度的茅台,酒量在三两左右!

而不知妻美刘强东的酒量评定为:2 斤,55 度白酒。


揭幕:

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我们的评定环节终于结束了!

浙江大学的大门在向优胜者敞开,冯钢教授在翘首以盼!谁将成为冯教授的门徒呢?

下面,由你秋叔为大家揭晓榜单!到底谁能成为冯钢老师的研究生?

榜单马上发布,掌声在哪里!!!秋叔听不到!!!!

大家倒数:3、2、1!榜单正式发布!

恭喜不知妻美刘强东同学以喝 55 度白酒 2 斤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冯老师设定的半斤 50 度入门标准!成功入选冯钢老师的研究生!

_祝愿东哥在冯老师门下做到 “好喝酒,喝好酒,好酒喝,酒喝好” 这十二字箴言,早日喝成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早日喝出自己一生的骄傲!_再次恭喜东哥!


尾声:

若论喝酒,浙大杰出校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也。

孔乙己这个大哥好酒是出了名的。

即便穷困潦倒,孔乙己也能 “排出” 九文大钱,要上二两散装白酒和一碟茴香豆,然后就站在柜台边慢慢地喝。”

“在浙大的酒俗中,靠柜台站着喝酒的,都是普通教授的研究生,只有穿长衫的,才配得上称作冯钢教授的亲传弟子。

而孔乙己呢,偏偏 “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喝过二两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是冯老师的研究生么?”

孔乙己胡乱摇晃摆了摆手,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若是冯老师的弟子,你怎的连半斤酒也喝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拼死喝酒报效国家之类的话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去喝酒报国了。

——END——

更多有趣有料的内容,请关注秋叔微信:春花秋夜

关注即送《南方周末特稿》及《普利策新闻》电子版。

知乎用户 河边的夫卡夫 发表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 “霸凌”,这位把“霸凌” 包装成“一位没有缘分的徒弟,这位徒弟很拼命被看在眼里,可惜还是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是吗??? 如果你不是身在高位有权利决定他的去留,他会去做这种无意义的事情吗?霸凌变成了师门规矩,变成了“学生拼死的意志”,多年过后还能被老师在微博假惺惺地笑谈,假装遗憾,不悲哀吗?你的社会学未免也太社会了,告辞!

知乎用户 杨凡 发表

首先先说洗地的人,你们的洗地只是暴露了你认知水平的有限

第一,说这是事实的,我认为没错,现在来看女性在科研领域的确做得不如男性。但你搞清楚了,我们争论的不是这个事实,而是偏见。

整体来看女性在科研领域做得不够出色能不能证明某个女生,具体就是说报考他研究生的某个女生,就一定不会成为出色的研究者?

其次,研究生和学术圈还差得很远,学术圈的整体情况和学术前沿的情况能不能作为判断研究生的参考?女性在学术圈做得不够好,能说明她研究生阶段也做不好?

还有,历史上男性和女性享受了不平等的教育权利,目前学术圈女性表现没有男性好的原因恐怕也与这个有关,那么我们在横向比较的同时是不是应该纵向比较?现在的女性和以前的女性比在学术方面是不是有了提升?那么我们可以预测的趋势呢,男性还会一直占据学术圈吗?

第二,骂女权的,我认为你就算没有良心也需要点脑子。这种抛开一切不谈,只针对性别的言论,就是性别歧视。

你也可以看看这位教授的微博,他讲道理的时候少,带上生殖器骂人的时候多。你觉得不能接受这些就是田园女权,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在日常生活中反驳别人都带上生殖器会怎样,信不信直男癌也打爆你的狗头。

其次,我们来看看教授本身的言论。我认为教授发表这种言论,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学术发展,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歧视和不满。

你一个教授,招研究生不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做学术?除了成绩,还有 paper 可以看,还可以看她对专业的理解,她的研究兴趣,她的研究潜质。你浙大的教授,判断不了一个本科生?你开玩笑呢。

认为女性都是混文凭,不管男女,研究生阶段谁能肯定都是为了学术才读的?现在研究生很普遍了吧,读了研究生找工作很正常吧,人各有志,找工作有啥奇怪的。你又不是招博士,管这么多,能给你把研究生阶段的活干好就行了。男生也有挣钱的压力,男生读研后马上工作的一点也不少。你怎么就知道男生读研就一定有志于学术?别的不说,你们浙大的教授一个个都只做科研一点别的兼职都没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的天啊 就说个女生混文凭 怎么就到性别歧视的问题上来了 这顶多是教授个人的想法和他看到的学科现象 能不能不要这么上纲上线

我了解到的国外留学生很多研究生都是在混文凭啊 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非要搞成这个样子

知乎用户 华家池之猫 发表

恰恰相反,我认为不适合走学术道路的是男生,而不是女生。

现在房价那么贵,谈个恋爱结个婚,没有房子,哪个女人愿意跟你?都是明码标价的。男人的经济压力都很大。走学术之路,太遥远漫长。硕士之后有博士,博士之后有博后。就算当上了助理教授,副教授,工资也就那么一点。能否买得起房还是怀疑。我师兄,国内的博士毕业了以后进了业内一流的研究机构担任副研究员,同时还在中央部委挂职。就连这样,买房也买到了几环外,每天要挤地铁上下班。这还是 10 年前博士文凭还没注水的年代。

现在比当年苛刻的地方在于,不仅要文凭,还要好文章,还要出国待 1-2 年… 等一切都具备了,这个人已经 30 出头了。社会上对于男生的养家糊口成家立业的要求,对于家庭不是有几套房的男生来说,都是庞大的负担。

所以在我的观察员。除非那些家庭好,无后顾之忧的男生,大比分 “对学术没有追求,混个毕业就好” 的恰恰是男生。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可能对学术有任何奢望。

不如以后抱怨换个方向,说穷人才侵吞名额,造成了一些有志于学术的被拒之门外。可能这样更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当事人的采访对话,侵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搞懂,既然很多女权微博可以在网上公然侮辱中国男人,说丑,说猥琐,说直男癌,说即使给帅穆斯林强 x 都不给丑 13 中国男人上。说 7 亿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人家女权微博一点事没有啊,没见哪个女权人士义愤填膺的要求这些触犯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人道歉啊,说白了,我国女权就是,我可以骂你,你踏踏实实受着,你骂我,歧视我,,抱歉,得给我道歉,要我说,这帮女权就得让冯刚大师治疗一下,我的意思是,既然是微博,你让冯刚老师删除歧视女性的话并道歉,那么那些歧视中国男性的女权大 v 也必须删微博道歉,一碗水端平。

现在中国网络是什么情况,对男人的言论敏感要求政治正确,对女人的言论容忍侮辱和歧视。

女权?平权?傻子才信。

另外

@不要返航

你的比方十分不恰当

说黑人犯罪率比所有人种都高,所以黑人坏,和说英国人犯罪率高于日本人,所以英国人坏事两个概念。

科研按性别分有男女两性,男人只能比女人好或比女人差,因为男生显著的比女人好,所以说女人不适合搞科研。

科研按国家地区分有西欧,东欧,东南亚,中亚,东亚,南美,非洲等等地区,中国男人的科研成果目前赶不上西欧,但由于比其他地区还好的多,所以没有人说中国男人不适合搞科研,更差的多的是,但黑非洲地区比所有国家里最差,就像女人在性别分类里最差一样。

因此,各个人种倾向于说科研最差且显著的差于其他国家的黑人不适合搞科研。

男人这个性别也倾向于说科研最差且显著的差于其他性别 (这里只有两个性别) 的女人不适合搞科研,因为你们在各自分类里都是最差的。

而中国男人的科研成果和进步速度大家也都知道,因此排名比中国男人高的西欧没有说中国男人不适合搞科研,而是说所有地区里最差的黑人不适合搞科研。

知乎用户 人造海 发表

冯教授没见过真人,但他的东西看过,还是很不错的,整体上看,就是学院体系里的老直男—人真不算坏,学术也做的不错,就是不注意言辞和自我反省,时不时冒出些言论,小圈子里大家呵呵就过去了,放到公众平台上就会起风浪。

这样的学术老直男不少,给他们一点教训也好,让他们自我反省。即使是社会学研究者,也难以做到逻辑一致,在运用社会学知识、范式评价政治经济这些大问题时,还知道要坚持结构分析,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旦涉及到日常生活时,就回到了常人水准,吐槽和抱怨,比如说研究生招生女生多这事,是一个现象,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结构性的,抱怨女生无心学术浪费学术资源,这绝对是找错了批判对象,也是一种智实上的偷懒。

不过,贬低冯教授的人品学问也不合适,他在事上做错了,当了出头鸟,但锅也不是他能扛得住的,学校什么的、领导这些,官僚机构的行动逻辑,才真的是斗争对象。

补充一下:

我说冯老师真不算坏,可不是瞎说,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有的是言论和观念比他更过分的,比如儒学圈的某些学者,啧啧,简直不忍直视…

有的呢,是在行动上真正的坏,没下限,各种利用老师对学生的优势勾搭女生,还有的,不断换学生做老婆,这才是真坏的…

知乎用户 吱吱吱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科,男,计算机,觉得现在的保研制度有问题,很重视比赛啥的,一部分(只是说一部分,没说全部)女生比赛经历全靠划水(就是去写写文档啥的,然后就可以拿奖),然后代码软件都是男生敲,但是到了保研的时候领导(我校主持保研的那个领导是机械的,对计算机压根不懂,一个专业问题也问不出)只看你拿了多少奖 呵呵哒

然后我大学做了两个 app 和一个网站,代码全部自己敲,然后领导说:“你什么奖项都没有,来干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简让 发表

看了很多他相关的言论,挑动性别矛盾,居高临下的颐气指使,还有最近公然指责中国人不自由,为美国人戴不戴口罩的行为洗地,说是文化差异,我有理由怀疑他收了 NGO 的钱。

然后我有看了一下他的年龄,有公知那味了。总所周知,公知基本经历过特殊年代,这种经历让 “他们” 不再信任政府,也不再信任社会主义制度。即使现在中国崛起是个无比清晰的事实,他们也觉得这是错误的、暂时的,而唯有西方资本主义才是唯一的解,即便他们目睹了西方的拉跨表现也没有改变。

其实他说中国人不自由是非常可笑的,到底是可以忍受一时的不自由而保住性命的人比较自由,还是一听到要强制戴口罩就反对的人比较自由?

那还用说吗?只有很缺那种东西,才会在失去一点点的情况下斤斤计较。打个比方,如果是一个经济比较拮据的家庭,那么在支出上锱铢必较是大部分的选择;相反经济比较好,那么花钱就没那么纠结,只要花的值,或者甚至不用花的值。

自由亦同样如此,其实我不太认为中国人与全世界其他的人有多大的本质区别,事实亦是如此,但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还是有的,而且还是很多。

知乎用户 怎么着中堂咱反呐 发表

太简单了。以后更多的导师就会这么说:

哦,这位(女字不带出来)同学啊,你的第一学历和研究方向和我不太合。

其实现在大部分导师就是这么干的。

反正我是教授的话,我不能拿着自己的项目试错。

我又不是在做一个《性别在学术发展中的影响》这种项目。过日子,没必要遵循科学性吧?

另外…… 某些顺应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性别领域的社科研究,又何尝不是拿钱灌水。

还是那句话,大张旗鼓的宣扬政治正确,只能让歧视更隐蔽。

在鼓励言论自由,思想碰撞,允许任何人宣扬政治正确,反政治正确的同时--

尽可能细化学术评价机制。

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这才是本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维港畔的小屌丝 发表

冯钢这人吧 实话实说 学术水平不咋样(老杭大搞人文社科的路数就是 80 年代的吹牛逼 数理基础极差)所以发不出什么好文章(没有一篇 SSCI 这个水平实话实说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文社科教授的水平 基本上在 top 50 的人文社科是 PHD 毕不了业的) 这几年发现了 bio 的大漏洞 就搞了点所谓神经生物学和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 好歹发了几篇 sci(if 大概 5.0 左右 用普通话来说就是垃圾文章) 就这水平就很膨胀了 成天在微博上吹牛逼 我个人觉得他喷的东西 没必要认真 毕竟人家是靠流量活着的

知乎用户 巴伐利亚核桃包 发表

知乎用户 张三三 发表

从冯钢教授所处的语境来看,他说的没错啊。

妈的,去看看法学、社会学这些专业,为了学术而读研的人也就十分之一二,十之八九都是为了混文凭。这里面么,女生居多,所以给了冯教授这样的误解。。。

不是女生为了混文凭而读研,而是大部分都是为了混文凭而读研(限法学、社会学等社科专业)。

知乎用户 姬周 发表

知乎用户 Loss Shirley​ 发表

我觉得也许冯教授以为他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其实他的陈述包含着歧视,哪怕可能他自己没意识到。
换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在公开场合,表达说(不是故意举这个省),河南人很多做小偷的,根据我的经验去河南不被偷的经历不到十分之一。
他是在陈述事实么?也许是。
他这句话有歧视么?有。
因为你不能仅仅因为自己遇到的人就下定义说整个群体都是如此。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尤其这现象背后的原因高中生都能数出一堆的情况下。一位博学的教授却只关注表象,不知道该说是学术能力不行,还是智商不够。

知乎用户 沈袤延 发表

知乎用户 拉桑 发表

早稻田大学 150 周年发展规划中、要把女学生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女性教员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为什么女学生要有百分之五十?因为早稻田大学不搞性别歧视。为什么女性教员是百分之三十而不是百分之五十?因为没有那么多女性有能力成为早稻田大学的教员。

知乎用户 Dennis Freeman 发表

你可以反驳他,甚至谩骂他 “直男癌”,但逼人道歉,甚至制造舆论要求将其辞退,无异于践行 “因言获罪”。

他只不过用一种粗糙的表达方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内中反映出的有关研究生选拔机制,有关就业性别歧视等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深思。

我觉得公众舆论要有包容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不正确言论的胸怀,否则,面对诸多敏感问题 / 领域,无人再敢发声,弊病只会积重难返。

知乎用户 李一 发表

现在面对这种歧视言语我已经没多大感觉了。哪怕某些人对着女性再怎么咬牙切齿,再怎么盼着她们回家伺候男人,给男性让路,我国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规定了女人就是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你们浙江大学的推免制度还是会继续实行下去。

你们嚎叫着吧,能嚎叫得法律更改,改变考试制度算你们有种。

知乎用户 围墙 发表

知乎用户 梦一场 发表

小透明无需友善度。

看到有几个回答说,这个教授说的是事实啊,没毛病。其实不是的,这里的毛病在于这个博导说的话没有达到一个博导应该有的水平。

对于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一般吃瓜群众来说,基于自己朴素的观察直觉上作出「女性学术成就不如男性那研究生就应该多招男性」的论断是没毛病的,同样吃瓜群众直觉上把高票答案说成是「女权主义」然后各种不友善也是没毛病的,因为知乎吃瓜群众的人设就是张口就来。

但是一个著名三本大学的社会学博导在微博上说这样的话,我首先就得质疑他的业务水平了。他说「根据经验女生最后从事研究工作的不足十分之一」,结论是「为那些有心学术的同学感到担忧」(大意)。既然是大学教授,最起码达到论据支持论点的要求吧。先不说他的经验没有给出数据来源所以我们不知道样本容量样本分布,你要得出结论你好歹做一下控制变量吧,你连男研究生最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多少都不说,我很难相信你这不是信口开河啊,一个研究人员信口开河就是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啊,就跟一个医生在朋友圈里发「震惊!这些相克的食物同吃即死」一样让人怀疑人生啊——虽然在知乎上也有不少吃瓜群众朴素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医生这个群体平均道德水平可以用莆田系来估算。

我这个人知道自己水平不行,在知乎上按任何统计量(收入、样貌、智商)来看都可以归为最低的 1%,但是我敢于用高标准要求别人啊。我不会因为发现原来一个大学教授跟我的水平一样低感到安慰,产生强烈的「我们抱个团吧!」的情绪;我会觉得你都博导了你就要达到高标准啊,你上了那你行给我看啊,你不能觉得自己也是平常人可以犯我们平常人都会犯的错误啊。因为我自己位置低,我对任何收入比我高的职业的人都有这样的要求,不然社会如何快速进步这样我好沾光呢。

利益相关:人生理想就是吃软饭,所以…… 我应该算是女权主义吧

知乎用户 杜小六 发表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还是想说学术界对于女性而言实在是不友好。这种不友好倒不在于吃苦迫害之类,这种不友好有时更多的时候反而出自一种善意劝退,这才是最可怕的。

学术确实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在攀登的过程中会遇见不断地诱惑与挫折,每一步意志不坚定都有可能放弃,尤其作为一名女性还要面临结婚生子抚育孩子等等的,很容易就会被糖衣炮弹击垮。一面是艰险的科学高峰,一面是社会舆论营造出的温柔乡,不难想象为何学术走到最后的姑娘十不足一了。

“女孩子读这么多书干什么,把研究生读完就不错了。。。”

“女孩子真正能做出来的很少,没关系,不用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女孩子这么拼干什么,让他们男人去挣,我们把家照顾好就行。。。”

连我老公这样的伪女权主义者,虽然很支持我工作,但是还是会说出 “不行就回家,我养你” 这种话,最要命的是,我还觉得挺受用。

因为有退路,所以更容易放弃。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有时会觉得为什么自己这么挫,这么不努力,有时又一想,算了,不想活的那么辛苦,享受生活不是也挺好。可是男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却没有退路不得不努力,这就是为什么导师愿意招农村男生,因为这几乎是他们跃升阶级的唯一路径。

但是就因为这样,我们就妥协了吗?就无法改变了吗?就要像冯一样添砖加瓦把女性圈死了吗?

并不,我老板说,对女性的关怀以及帮助她们认识自我价值是一种社会责任。我老板算是美国业界泰斗级人物,从工业界退下来回归了学术界,一直在不求回报的帮助我们这些年轻人。他对女生非常友好,而且也喜欢帮助女生,经常拿他太太举例鼓励我们(师娘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女性在学术上也可以非常优秀,要相信自己。我前两天还在和他说我们再招个女学生如何,他表示不是不想招,实在是招不到啊。真想冯匀我们几个姑娘。

我之前还和老板探讨过生孩子的问题,毕竟也到了育龄,提及国内对已婚未育的女性就业歧视,我表示非常担忧,老板表示非常惊讶,深深觉得生孩子这都不是事,女性生育本身就是是社会责任,作为教授或是老板,都不能推却。而且生孩子也不耽误发 paper 啊,据说生孩子期间是我师娘学术战斗力最强的时期!

给与女性应有的关怀,同时又鼓励她们冲破社会的牢笼,不局限于社会舆论营造的温柔乡,这才是一个教育大家的风范。

向老板、老板娘致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浙大社会学博导冯钢的言论?

知乎用户 未进化的鲤鱼王 发表 很多回答都已经很好了就不掺和了,就说一件事,关于问题描述,包括一些回答提到的,女博士 / 硕士因为要结婚生孩子可能要修产假所以影响工作。因此女生不适合做科研。 那是因为有些男博士 / 硕士事业心太强了,他们的 …

作为女生越来越害怕男性,对男性感到厌恶怎么办?

知乎用户 发表 而且我这样的想法正常吗?我是不是也在搞双标?(一些女生也是这样我却不会对女生产生恶意) 把最后一条放到前面了,我问的主题是我这样是不是双标,并且怎么解决我现在这样的想法。 我没有特地指出一部分男生而是以偏概全我不是故意的,我 …

中国女权简史:三十年来女权主义者们做了哪些事

一、中国真的有女权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近日在个人公众号撰写了 “中国真的有女权吗?” 一文。他提到,“中国的女权主义者似乎正在被围剿”,可见其并非认为中国没有女权,而是看到了太多歧视女性的现象,令他感慨中国女权的能量之小。发 …

我是阿里巴巴 6000 人之一,我有一些想说的

对很多人来说,进入阿里这件事带给人的荣耀感,不亚于高考考上一所 985。 作为一个标准小镇做题家,毕业后入职阿里巴巴,对我来说曾经是件特别骄傲的事儿。但是一切,都在这个 8 月初,改变了…… 内部人管阿里那个事一开始叫歆悦事件,歆悦是那个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