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城市精神病院,一些问题的尽头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

精神病院如同一个社会问题的回收筐,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被送到这里,有酗酒成性的失意者,喝醉后就开始打骂自己的妻儿,最后被家属骗到了精神病院;有快四十岁的农村光棍,整天光着屁股在外面跑,专扑漂亮的年轻女性;也有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村妇女,连生三胎都不是男孩,得了产后抑郁。

在东北五线小城,精神病患者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由于文化受限,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的了解不多,患者出现症状后,家属往往会先按照自己的方法解决,直到严重到控制不住,才送到精神病院。这里,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站。

崔雅楠医生曾就职于黑龙江省一所二级精神专科医院,以下是她的口述:

入行

回总院报道的第一天,我亲眼目睹老主任接待一位患者的场景。

那是个中年女人,身穿黄色呢子大衣,蓬头垢面,身上散发着腐臭。旁边是她年迈的父母。没聊几句,只见女人一脚踹烂前面的木柜,嘴里不停叫骂着,她不承认自己有病。家属吓得躲了起来,五六个医护上去才把人约束住。

女人来自周边桦南县的一个村子,孩子死了,丈夫有了外遇,导致精神崩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作一次,轻则不吃不喝,重则打人、砸东西。家里始终没觉得这是病。

对刚毕业时的我来说,初次接触这样的重症患者,脑袋完全没法思考关于症状的事,心里只有害怕。经老主任描述,一开始我还站在他身边,后来不知不觉人就移动到了门口,再后来直接不见了。精神科医生属于高危职业。一个男医生伸手给我看,上面清晰可见一道长达5厘米的伤疤,患者咬的,筋断了。

据说,我们院在抗战时期是日军的地盘,解放后的1972年,市里从北安县抽调出一批医生,在这座东北五线城市,建成了当时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精神疾病防治医院。

图 | 精神疾病防治医院大院

2005年,我从佳木斯一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如果去综合类大医院,就必须得考研。亲戚说,精神病院一直缺人,本科就可以,还给编制。我刚好对心理感兴趣,满怀憧憬地入职了。没成想,以后竟是和这样的患者打交道,心凉了半截。

那时,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重视度不高,有人来看病,一小时的心理治疗费用是60块钱,他不愿意花,问我:“能先聊5块钱的吗?看看效果。”

这里接收的患者大多来自农村,由于文化受限,他们并不了解精神疾病其实是一种病,有了症状家属也不会马上带患者去精神科就医,而是先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直到情况严重到控制不住,才送到我们这。精神病院,往往是这些患者的最后一站。

女人最初发病时,家人以为她只是情绪不好,因为遭到村里邻居的嫌弃,就把家搬到了更偏僻的地方。后来又觉得是鬼上身,烧过纸钱,也找过出马仙,不但病情没好转,女人还把房子点了。

最后,是警察建议老两口把女人送到精神病院的。

在这个小城,患者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过来。有酗酒成性的失意者,每次喝多后就打自己的妻子,孩子;有三十多岁一直没成家的光棍,整天光着屁股在外面跑,见到好看的女性就扑;也有受传统思想和家庭地位裹挟的女性,连生几胎都不是男孩,最后得了产后抑郁。

在外界,精神病患者被视为异类,被歧视、被抵触,唯恐避之不及,这里更像是一个回收筐,成了唯一接纳他们的地方。

问诊后我才知道,那个女人根本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一切都是她想象出来的。

治疗

医院位于市区南部的城郊,穿过一幢三层小楼,是一片连成“王字”形的平房。走进去,愈往深处,喊叫声、唱歌声、絮叨声便愈加清晰,透露些许阴森。

总院的病房分为开放病房和封闭病房,每个房间有4到6张床,均安置摄像头。前者用来住轻症患者,可以家属陪护,后者用来住重症,他们依从性差,易激惹,有攻击性,衣食住行都在医院。封闭病房恰恰是没有房门的,患者一旦把门砸坏,玻璃和碎片皆是利器。

在我们院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你是医生、护士还是保安,遇到紧急情况全都上去帮忙,不分职业范畴。久而久之,同事们都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听到响动,第一反应就是冲出去看看。

有次,一个患者在病房闹事,男医生过去约束患者,女护士在下面绑脚,因为着急,把医生和患者绑在了一块。结果患者乐了,说:“我不闹了,你快把大夫松开吧。”

我每天跟主任查5次病房,借这个机会,我开始慢慢去接触这些病症明显的患者,观察哪些表现是书中看到过的。心里胆怯又好奇。

有个本市的患者是躁狂症,由于意志行为增强,他总会忍不住乱花家里的钱。在大城市,这样的行为表现也屡见不鲜,他们通常是疯狂地投资、做生意、炒股,而在我们这座东北五线小城,患者买的都是墨镜、小饰品这些对自己没用的东西。几块钱的花盆,他去古董市场花500多买回来,然后送邻居养花。

药物治疗是我们运用最多的手段,但不少患者一开始会拒绝服药,一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另一方面他们难以接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的人,不免会出现头晕、乏力、流口水、便秘、手抖、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不注意体能指标,还容易有猝死风险。因此,必须要定期对服药患者做CT、血压、心率、肝功等检查。

现在,许多精神类药物都有迅速崩解技术,入口即化,就是防止有病人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在舌根低下藏药。

被外界污名化最多的就是所谓的“电疗”,很多人把它当成我们“惩罚”患者的方法,“不听话就电一下”,跟杨永信似的。其实,那是一种治疗方式,叫“无抽搐电休克”。

治疗前,医生会给患者注射麻醉,然后通过一台仪器给脑部通电,达到刺激皮层下神经的作用。全程不会感到痛苦。一般用于那些药物、肌肉注射、心理治疗都没有效果的重症患者。一个朋友家孩子是重度抑郁症,就在我们院接受过电休克治疗。

图 | 无抽搐电休克仪器

但对于精神疾病,无论哪种方法都没法达到根治,只能尽量降低复发频率。所以,有人十几年来反反复复出院又入院,也有人注定终生都住在这里。

有一家人是家族遗传精神分裂,哥哥弟弟全在这住院。起初,是父母一起来探视,过了几年,父母年岁大了,接连去世,只留哥俩在病房,无人看望。又过了几年,哥哥也没了,就剩弟弟一个人,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对小城市的普通家庭来说,患者长期耗在病房,经济问题是最大负担。几年前,院里有个躁狂症患者,20出头,单亲,从小由父亲养大。住院之前,他是一家饭店的送餐员,每月工资一千多,不够自己花,隔三差五就得跟父亲要钱,张口就是三五千。可能是天天给别人送餐,心里不服,要的钱全用来下馆子了,爱吃锅包肉。

父亲出身农村,孩子母亲离世早,全靠他一人在市里打零工养家,好不容易把儿子带大,心里有了盼头,儿子却生了病。每次要钱不给,儿子都会动手打他,实在没办法才送到了医院。

病情反复,儿子断断续续住了三年多,父亲跟着折腾了三年多。

直到有天,父亲找到我,询问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事宜。我看孩子恢复得不错,叮嘱他持续给孩子吃药,定期来复查后,便同意办理了出院。结果,就在他们回去的第二天,父子两人全死了。

儿子发病这几年,家里的积蓄全花在了住院上,父亲的精神也被折磨崩溃了。想到自己以后老死,儿子再无人照料,就这样活在世上,心里没了希望。

那晚,他先拿枕头将儿子捂死,然后自己也从四楼跳了下去。

病房的女人们

2016年,我的职位升至病室主任。年头久了,透过病情往往能看到患者背后的人情冷暖。秋季是农村农忙的时候,家属无暇照顾病人,因此,这也成了院里的旺季。

一次查房,女患者一盆水泼在床上,然后盘腿而坐,念动咒语,一会儿学她死去的奶奶说话,一会儿学她死去的爷爷说话,声称自己在驱魔。接着,她还要把衣服脱光,否则影响发功。多亏护士机灵,说佛见不得裸体,这是不尊敬。患者方才罢休。

她来时三十多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患有分离转换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癔症。在诊室,她母亲跟婆婆大吵一架,咬定是在婆家受了气才这样的。

怀老二时,女人已经多次发病,遇到亲戚来家串门,人一多就满地打滚,一点不合心意便又哭又闹的撒泼。后来被带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这种情况得服药治疗了,娘家担心吃药对孩子有影响,想打掉婆婆和丈夫又不同意,只为生个男孩。

她母亲偷偷告诉我,其实孩子小时候就经常这样,一直瞒着亲家没说。她觉得,即便如此,自己家孩子也属于下嫁,结婚时女儿才二十出头,男方都快五十了。

我问,那她自己愿意吗?母亲说:“肯定不愿意啊,但那边给了三座砖房和两辆拖拉机当彩礼呢。”

图 | 开放病房护士给患者打针

在过去的农村,很多家庭讨老婆只为传宗接代。一个女患者连生三胎都是女孩,婆婆家里条件不错,也非常传统,经常给她施压说:“不生男孩,枉做女人”。结果,她怀到第四胎,还是女孩。婆婆想让她打掉,她舍不得,坚持生了下来。直到第五胎的时候,男孩和产后抑郁一同来临了。

任务完成,家里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功劳”身上,没人发现,女人的情绪已经发生了严重变化。她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妻,以后再无任何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唯有和孩子们一起去死。

女人住在开放病房,丈夫是个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在隔壁床陪护。几次查房我发现,俩人没有一点夫妻的感觉,眼神和肢体的接触均显得生疏,丈夫对妻子爱答不理,妻子也习以为常,互相漠视,很少交流。看我进来,丈夫赶紧催促女人:“医生来了,快和医生说两句话啊,好出院。”见女人沉默,他急了:“你就会整这出。”

我让她丈夫出去后,女人和我说了一句无比辛酸的话:“我来这就是走个形式,他们关心的是没人带孩子,谁会关心我到底能不能好起来呢。人活一辈子很累的。”

还一个躁狂症的光棍,年近四十,在村里不仅打人骂人,还经常光着屁股到处跑,见到女的就扑。每次从病房带他去诊室检查,他都要冲着女病房的窗户喊:“我爱你啊,嫁给我,我家有地,能让你过上好日子。”殊不知,住院以后,他的土地一直被兄弟姐妹惦记着。

父母去世前定下遗嘱,将地平分给孩子九人,兄弟姐妹看他是精神病,长期住院,留着那块地也浪费,就算计着让他把地让出来。家属不仅隔三差五来骚扰患者,影响其康复,甚至还唆使医生诱导他签下土地转让协议,“医生说的话他听”。

严词拒绝后,几个家属把我们投诉了,理由是不通情达理,不顾患者利益。

在病房,我也见证过有温度的事。那是一个患有脑血栓后遗症导致精神疾病的老头,老伴天天来给送饭,但没有一次不吵架。我劝大娘,大爷现在生病了,需要静养,有什么事您让着他点,不能影响患者情绪。大娘就是不听。

后来她女儿告诉我:“要不是这么吵,他俩早离了。”

原来,在大娘心里,从没把老头当成一个病人,他就是她的爱人。即使老头卧病在床,她依然选择用彼此最熟悉的方式交流。老头是个糙人,年轻时动不动就打骂妻子,大娘始终不离不弃。“现在他打不了我了,我损损他还不行么?”

温度

精神病人并不是不可理喻的疯子,他们身上也会闪耀出人性最纯真的可爱和善良。

有一年春节,护士用家属放的钱给患者发了零食,一个患者悄悄把我叫过去,硬是塞了两包方便面给我。不收,他觉得你瞧不起他,收吧,又有悖医患关系。我只好把东西存在护士那,往桌上一放才发现,里面还夹着五块钱。

有个年轻的女患者,说自己从小就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总能感到一个黑影骑在自己身上。有次闲聊,我问她为什么还没找个男朋友,她说,她担心黑影会爬到男朋友脖子上。

有时候,患者家属也会给医护送礼,带的东西很有特色,都是些家里养的、种的。好几次,女孩的母亲来医院探望,手里就拎着一只活鸡,非要送给我表示感谢。搞得我哭笑不得。还有人送家里种的瓜子,是连葵花一起端过来的……

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多疑、敏感、缺乏安全感的状况,为取得他们的信任,往往要付出更多耐心,并且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

曾有一个年轻女患者,因为服药内分泌紊乱,胖得像怀孕一样,认为我在害她,当场踹了我一脚。虽然心里委屈,明明在帮她,却得不到好报。但我清楚,她并不是在针对我,这就是没有自知力的表现。

患者有自我认知的时候,医护也会和患者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约束他,当时他是如何打骂医护,砸坏诊台的。患者听完,后悔不已,说自己也是控制不住,实在对不起,请医生护士原谅。

没人愿意无缘无故地发疯,他们是处在痛苦中的人。为了给这些人最后的安身之所,我和同行医生在这个行业坚持到了现在。

回想刚入行的时候,精神科在整个医疗体系算是小科,每次参加同学聚会时,被问到在哪工作,心里都觉得比不上其他科室的同学,很没面子。有次在百货大楼偶遇自己的患者,对方立马把脸别过去,很怕暴露自己曾看过精神科的过往。

这的确是个极不容易获得成就感的职业,而我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回想十余年的工作历程,有欢乐也有痛苦,但是精神病人这样弱势的社会群体才凸显了我们平安祥和的生活背后还有更需要关注和爱护的同胞,他们不是异类,需要被社会认可和接纳,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了麻烦,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是所有医疗团队中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我会继续在精神治疗领域前行,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 END -

口述 | 崔雅楠

撰文 | 罗镇昊

往期回顾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请徐州官方回应民众关切事件

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江苏省睢宁县,4月29日晚上,一个孩子不知道吃了什么卡到嗓子,家长紧急叫120救护车送到睢宁县医院就医,但到了急诊,工作人员先让孩子做核酸检测。家长赶紧抱着孩子做了核酸检测,然后央求医生先 …

57岁农民工困在上海的春天

**文 ****|**周航 **编辑 **| 王姗 躺在宾馆隔离的第12天,看着伤腿不断渗出血液,李大勇更急了,从早到晚都在打电话,给家人,给医院,给医生,急切地想知道隔离结束的周日,他能去哪治疗。 这个57岁的农民工觉得自己太倒霉了,在山 …

极昼工作室|57岁农民工上海看病被隔离:伤口感染没法治

摘要:木工李大勇觉得自己的57岁太倒霉了,在山东干活,出了车祸,来上海看病,又被困在宾馆。 文|周航 编辑|王姗 躺在宾馆隔离的第12天,看着伤腿不断渗出血液,李大勇更急了,从早到晚都在打电话,给家人,给医院,给医生,急切地想知道隔离结束的 …

讨论丰县事件,为什么我们需要残障视角?

前天谈了丰县事件之后,微信后台收到很多“问候”,那我们就继续敞开说一说。 关于此事的讨论,要么是基于女权或性别平等角度,爱憎分明,杀伐果断,要么是基于公民的监督权,掷地有声,义正词严,这当然解气,但未必能真正“解救”。 上述声讨不可或缺,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