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多地推出升级版「禁酒令」?
知乎用户 lewis 发表 平均 1-2 年来一轮:运动式的,通常会持续 1-2 个月 地方会层层加码,又禁酒令发展到了禁止去饭店,一刀切 基层工作人员挺喜欢,避免了很多躲不过的酒席,很多人纷纷表示利用这段时间健身 工厂企业喜欢,避免了连绵 …
网上说,浙江禁酒令最人性化。
浙江禁酒令主要是区分了公和私:工作时间全面禁酒:包括工作日、值班期间及公务接待场合,严禁饮用任何酒精饮品。非工作时间适度放宽:下班后、周末或节假日允许公职人员适量饮酒,但需确保不影响次日工作及个人安全。
浙江禁酒令比起其他省份的禁酒令来说,应该是相对宽松一点的,所以它被称为最人性化的饮酒令。
但我却感到悲哀。
私人部分,浙江禁酒令没有问题。但公款部分,浙江禁酒令其实也有问题。
谢作诗老师在评论禁吃禁喝时说:“如果是花公款,那么,禁止私对的。”
我不同意谢老师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否应该禁止公款吃喝,应该交给下面的单位自己定。
中国人民大学的聂辉华教授指出,这些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转变,是从结果考核转向了过程考核,这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聂辉华的眼光还是很犀利的。
现在下面的官员,第一重视的就是过程要合规,至于过程合规能不能发展经济,那他们也无法去管啦。反正,现在上面也不看结果了。经济不发展,也不会丢官帽子,但如果不合规,就会丢官帽子。
而禁止公款吃喝,实际上也是过程考核的思维。
其实完全可以不搞过程考核,只搞结果考核。
你这个地方如果经济发展得好,财政有钱,你公款吃吃喝喝,无所谓啊。我只看你的结果就行了。其实更进一步说,你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把经济发展起来了,你就是分奖金,也可以,何况吃吃喝喝。
实际上,很多基层官员都需要在公款吃喝中促进工作。有研究过县城官场喝酒文化的学者说,比如县委书记,平时对本县官员的奖惩升迁,很难做到完全公平、滴水不漏,下面有的受了委屈的官员就会心存怨气。那么,县委书记时不时参加一下各单位的聚餐,向他们敬敬酒,一切尽在酒中,就能消解很大一部分怨气。酒,某些场合下确实是理顺上下关系、推进工作的润滑剂,对这一现实,应该承认。
有人可能会说:“你没看到不少官员喝酒喝死,严重影响了官员的形象吗?这个大账你怎么算?”
确实,这几年有好几例官员聚众饮酒醉死的情况,让老百姓很不满。
但这依然只看结果就可以了。
聚众喝酒出了事,就严惩。只管你喝酒的结果,不管你喝酒的过程。
要相信,官员也是惜命的,甚至比普通人更惜命。聚众喝酒喝死人的事,官员有,老百姓更多。官员喝死的比例,是很低的。看到极少数官员喝酒喝死了,就想着去把过程管起来,在过程中就不允许喝酒,这种思维就是以为管好过程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想过,为此牺牲底下官员工作的灵活性,会有其他后果。
其实对于国资改革,也存在同样的思维。比如,国资委对央企、国企,是管人,管事,还是管资本?
当让是管资本最好。
我只管你资本是否增值了,这是管结果。管人、管事,则是管过程。
大家想想,如果把一切过程都管起来,官员们只注重过程合规,但经济发展不起来,这是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呢?所以,过程还是让下面自己去搞吧,上面只管结果就好了。
就像《亮剑》中李云龙说的,你领导给不了我枪炮,那我怎么去搞到枪炮,你就不要管。你管我过程,我就搞不到枪炮。
管过程,下面的人对结果根本没有办法负责,自然就导致形式主义越来越严重。俗话说得好,形式主义是对付官僚主义的利器。
知乎用户 lewis 发表 平均 1-2 年来一轮:运动式的,通常会持续 1-2 个月 地方会层层加码,又禁酒令发展到了禁止去饭店,一刀切 基层工作人员挺喜欢,避免了很多躲不过的酒席,很多人纷纷表示利用这段时间健身 工厂企业喜欢,避免了连绵 …
知乎用户 一万年太久 发表 最上面说得很明确,是禁止违规吃喝,地方上直接不允许吃喝,人家体制内俩小年轻搞对象要不要一起吃饭?一家人好几个体制内的坐一起吃饭也不允许。 说白了就是地方上故意往过分执行,其实就是中间层在变相抵制,绑架底层,裹挟 …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停滞。对此,苏共没有反思自身体制的缺陷,却将其归因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道德价值观衰退,而造成此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普遍酗酒。于是,1985年5月,苏共通过《关于克服酗酒的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克服酗酒以及禁止私自 …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大家不要装外宾了,最后结果就是, 领导干部在连菜单都没有的里三层外三层的私人会所里边喝特供茅台,没问题。 基层小公务员的做题家老同学从外省回来想在烧烤摊上搓 4 瓶啤酒,不行。 知乎用户 李小白 发表 我不太明 …
饥荒,是天灾;贪污,是人祸。 但在古代却有一种特别的人才,他们能把这两者合而为一,演化出一种名为“借赈发财”的独门手艺。 每当某地有了天灾,当地官员心里就乐开了花,他们奏本上写着“天灾求救”,心里想着却是“难遇良机”。“大灾大贪、小灾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