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避政治性抑郁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让痛苦发出声音,是全部真理的条件。

——西奥多·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

约莫一个月前,我写下一篇当我总是听到令人愤慨的消息,其中列举了不少让我感到愤慨的社会事件。当时我没有想到,仅仅过去一个月不到,我又可以为这封备忘录增添好几行。审计署公布,超过四百亿元的养老金被挪用,有人能“1岁参缴社保,22岁退休”;黄杨钿甜耳环事件的调查公告出来了,内容和往常的各种通报一样,最低限度地承认了最无足轻重的错误;余杭区污水事件的情况通报也出来了,水务公司侮辱性地给予用户5吨水费减免,并轻描淡写地希望“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从不令人失望”的情况通报

那三年之后,一连串事件已经很难让人次次都义愤填膺了。我观察到的,更多是麻木与沮丧。这几乎完全符合政治性抑郁的定义:个体因政治事件、政策变化、社会不公或政治环境恶化而产生的持续性情绪低落、无助感或焦虑状态。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悲伤、空虚、无力感或沮丧情绪,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

与政治性抑郁非常相似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个体经历多次失败后,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表现为面对可解决的问题时,因过往经历而产生无力感,放弃改变现状。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替换使用。当我看到巨额养老金被挪用,我说自己“陷入了政治性抑郁”,或者说“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似乎都能准确表达我的心情。但在我看来,能用政治性抑郁的,就别用习得性无助。

仔细观察两个概念的差别,政治性抑郁强调无助、焦虑的来源——社会不公或政治环境的恶化;而习得性无助则只是泛泛地说“因过往经历产生的无力感”,至于是什么类型的经历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然而,这两种“诊断”的细微差别却可能指向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路径。习得性无助仿佛是一种“私人病症”,那些沮丧、焦虑和无力感是我们自己“认知设限”“情绪设限”“动机设限”的结果。因此要“治愈”这种病症,就需要自己“拆除限制”“修正方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作为私人病症的习得性无助总是诉诸个人的努力解决。

看来这并不只是这一个心理学概念的问题

相较之下,政治性抑郁至少告诉人们:你感到不舒服,不是你有问题,至少不主要是你的问题。由此一来,政治性抑郁所指向的解决办法就不局限于个人的努力,这也许让人小感安慰。不过,在把不舒服的责任丢给政治、社会或者更大的系统后,我们又会遭遇另一令人沮丧的事实:个人在政治中是如此微小,除了“自我调适”之外,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超出个人努力范围的办法缓解政治性抑郁。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我们只能又一次沮丧,又一次感到无力……

不过,回到“诊断”的最开始,我们为什么把政治性抑郁当作一种病症呢?为什么要把它当作不好的东西呢?为什么要把它当作急需解决的事呢?诚然,稳定的情绪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和投入生产。我们可以练就一身调节情绪的本领,让来势汹汹的抑郁之情悄无声息地走掉;还可以把自己的视听封闭起来,化成一块百毒不侵的石头。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在面对那些事件时表现得若无其事,这究竟是成为了“更强的人”,还是离人更远了呢?

阿多诺曾说,“如果没有对可能性的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改变世界的盼望,一个人甚至一刻都不能呼吸”1。而没有那些让我们陷入政治性抑郁的事件刺痛我们,改变世界的盼望、对另一种可能性的意识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无需再把政治性抑郁当作一种需要被缓解的病症,我们还能感觉到不舒服、沮丧乃至痛苦,说明我们“并未彻底丧失抵抗系统侵蚀的能力”2。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应当庆幸自己还有“陷入政治性抑郁的能力”。

况且,我们也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

当然,对政治性抑郁的接受应在自身可承受范围之内,被政治性抑郁严重影响生活实在是得不偿失。在不能做更多事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记忆主体而存在也是足够的。毕竟,心存不满的人好好活着,这本身便具有抵抗意味。

1. Adorno, T. W. (1939). On Kierkegaard’s Doctrine of Lov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8:413.

2. Honneth, A., & Ingram, J. (2009). Pathologies of Reason: On the Legacy of Critical Theory(A. Allen, Ed.):54-70. 

图片

非严谨反思

每个人都能做其生活的苏格拉底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政治性emo了,怎么办?

“毁灭吧,赶紧的,累了”,是最近经常出现的一句话。 疫情、战争、女性权益、人身伤害事件,个体遭遇的痛苦与不公被直接摆在我们眼前,难免让人感到愤怒、难过和焦虑。 想要对话,网络上却充斥着仇恨、偏执的声音;想有所行动,却难以撼动巨大的体系;就连 …

2800万抑郁青少年,传递出一个令人窒息的信号

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学生,教室 这些抑郁的青少年,他们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早慧”,他们过早地感知了现实水温,理解了某种规则的残酷。 撰文丨青柳 日前凤凰网一个报道,揭开了抑郁青少年的一角。 据凤凰网不完全统计,目前面向休厌学青少年的社区/ …

侮辱、谩骂、帮其女儿作弊……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北邮副教授

侮辱、谩骂、帮其女儿作弊……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北邮副教授 记者:孙滔 《中国科学报》 4月9日晚,有网友发帖称,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凤存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当行为。 据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郑某为该学院副教 …

背负沉重家庭的孩子,困在情绪荒野里 | 人间

这种偏移以青春期为节点,在那之前,家庭的因素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但从青春期开始后,学业、同伴、校内外人际关系、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文化和支撑体系,重重压力之下,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可能将脆弱的孩子们击垮。 配图 |《大象席地而坐》 …

孩子求救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 备受关注的胡鑫宇案,现已被认定为自杀。从他遗留的录音笔中复原的音频来看,他两度表达了清晰的自杀愿望,最有可能的自杀动机恐怕是厌学导致的重度抑郁。 当事件爆出后,周围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但任何人都不大可能悄无声息地就突然做出这样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