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
知乎用户 默默加一 发表 上联:哈工大大四学生课程作弊被开学籍,罪有应得 下联:浙大给予强奸犯学生留校察看处分,人文关怀 横批:考试作弊,失去学位。强奸同学,仍有机会。人渣更比学渣强 这个答案是要火了嘛,哈哈哈,第一次有这么多赞,够我开心好 …
英语是一种工具,而非是一种知识,但我们的教育,把英语知识化了,导致学这玩意特别消耗时间。
英语最重要的功能,不就是跟人交流吗?
但口语在英语教学里几乎是最差的。
英语更高一步要求,不是应该阅读和写作吗?
但我们钻研语法的时间,超过读写的训练几十倍……
目前的英语教育的确应该踢出去教育体系,替换成实用英语,以听说,以交流,以读写,以能无障碍获得英语背后代表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为目的。
**诸位回答之前,能不能先别抛开郑强教授其人和原始视频不谈???**随便看看相关视频,了解上下文,这应该是知乎 er 起码的素养吧?
郑强教授:我没有说外语不好
[郑强谈现代教育: 学外语耽误多少人的时光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
划重点:02:47 开始为出处
03:21 我没有说外语不好,没有外语就没有我今天。
03:54 谁说外语不好就是文盲,文盲说的。
再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我想更能表达郑教授之原意。
郑强教授九江学院演讲
[郑强教授九江学院演讲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BV1QE411P73b)
我觉得会英语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有潜力的一群人。原因在于,只要你愿意且主动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获取到世界上 80% 以上的信息(随便估计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很多还是一手的。
不要总是谈中国的英语没教会学生开口说话。
直到我天天逛国外一些论坛专业网站之后我才发现,**学英语最主要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如果大家看过国外的各类教程就知道,很多时候看英语教程甚至比中文教程更好懂,原因就是讲解清楚,内容比较前沿,制作质量也更高。我能够借助英语学到更多知识,这比学习英语本身来的重要得多。
同样的,郑强教授的核心观点也是:“学外语很重要,有本事更重要。”
光语言精通而没有任何专业实力作支撑(郑教授本人是高分子专家),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
学语言就是要平视之,当作一种工具,一个交流的桥梁,不要天天去死抠什么读音,什么文法,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为了能够把以英语为基础的优质内容通通借鉴过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由此视之,学任何语言都是一样的,都可以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只不过由于历史和其它诸多原因,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语。所以学好英语性价比高。
**现在的自媒体为了火,净整些断章取义的无良操作,图样图森破。**就喜欢搞一些什么 “xx 教授说学英语没用” 之类的标题,有些学子看来还真能当回事,最好再作为自己 “读书无用论” 的论据。
希望广大和我一样还在读书的同学们,多抱着开眼看世界的心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创作出更多基于中文的优质内容。总有一天,西方国家为了学习我们的先进技术,而不得不学习中文,就和我们现在的情形一样。
中国学子,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认清差距,学贯中西,奋力追赶,实现超越。
还有一点我想补充,不少西方媒体借疫情抹黑和攻击中国真是不遗余力。看到华春莹在推特上回击某些西方无脑言论真的很过瘾。在面对西方话语的威胁之时,英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自我防卫的 “武器”。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外语,在战术上则要重视外语。
最近,中央组织部举办了省部级干部英语强化班。很多领导干部自己也在努力,外语水平总体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领导干部外语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的需要还不相适应,还要下更大气力来学习和应用。我衷心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都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认真学习外语,努力运用外语,掌握沟通技巧,积极开展工作。——《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外语》
当然,不是说中国的英语教育完美无缺,这其中是有相当多的改进空间的。比如说占比是不是可以适当降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能不能多使用一些母语使用者也使用的教材资料。我不从事英语教育,所以没什么研究。总之,先把眼界和心胸放开,多去比较和实践,再去理解郑教授的言论,才不至于太偏颇。
小知识:中国高考不是只能选英语的。
1. 教育部高度重视多语种外语高考改革。一是高考除英语外,还开设有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5 个小语种。各小语种和英语一样,配备有专职学科秘书,专门负责小语种的各项工作。二是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 5 至 10 个百分点,这一政策已执行多年;三是和英语同步,积极研究推进小语种的考试内容改革,包括一年两考、加强听、说能力的考核,等等。[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 0013 号(教育类 006 号)提案答复的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oe.gov.cn
教育和考试的作用是什么?经典的理论认为他对劳动力市场有两种作用。
第一种是人力资本作用,来自舒尔茨和 Gary Becker。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为自己积累人力资本,比如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这些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为自己未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回报。
第二种是信号作用,来自斯宾塞。学生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获得好的分数,PK 掉其他同学,考上好的大学,得到优质的文凭,这本身是向雇主发送了一个「我有较强的能力」的信号。雇主根据这个信号来选择选择聘用怎样的员工。所以我们会看到雇主有时会宁愿选择专业不对口的来自更好的大学的学生,因为相信他们这些学生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可以覆盖专业不对口的劣势。
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应用的范围。
对于信号作用来说,并不是所有学习和考试都能向雇主发送「能力强」的信号。
小朋友进小学要考跳绳,但我们不能考十几年跳绳,雇主也不会通过跳绳多快或者「一分钟跳绳 200 次」的证书来选择是不是聘用这名员工。也就是说,一个候选者为了发出信号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一定是和雇主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这些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比较重要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学习和考试过程必然也要在这几项能力上产生区分度,才能真正达成「发送信号」的作用。
对于人力资本理论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本积累都能得到回报。
当前的疫情下,许多清华北大的课程都开放了网课,任何人都可以远程上课。那么一个人要是认真上了所有清华北大的远程课程,完成了作业,甚至参加了远程考试并且考得很好,他会不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清华北大的学生拿一样高的工资呢?当然不是。因为短期来说,雇主没有能力区分这名上了所有清华北大网课的同学和他的普通同学们有什么区别,在准确识别了每个人的能力前,只能给他们一样的工资。
所以我们看到,教育或者考试,对学术研究者来说,当然是有用的积累,他们需要将之前的知识足够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但对于绝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一名社畜的同学来说,教育的作用无非就是发出信号、学习技能这两大作用,为自己挣得更多工资。
所以,英语,作为这样一门和语文、数学一样从小学到大的学科,到底在「发送信号」和「积累人力资本」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使用 CCSS 数据来进行这样的简单计算。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 项目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 2009 年发起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情调查。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主持,在来自教育研究院、经管学院、社会学院等多个院系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研究工具。调查覆盖从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到就业出口的全口径数据,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院校本科教育的质量和动态。截止 2016 年,累计已有 147 所高等院校参与了本项目调研。
CCSS 数据询问了每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包括各科成绩,以及毕业时的意向工作的收入。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回归,观察每一个学科的成绩对毕业后收入的影响:
当然,每一年、每一省的总分和成绩不可比,收入也并非跨年可比,我们对每一个变量做标准化处理,以语文为例:
那么,三门学科对毕业后工资的影响系数分别是多少呢?
可以看到,英语的系数是最大的,约为 0.12,意思是英语成绩每提高一个标准差,收入就会提高 0.12 个标准差。数学比英语略低,为 0.11。
语文成绩的影响接近不显著。这说明在控制了英语和数学分数之后,语文是高是低,对收入几乎没有影响。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年份画出分学科系数的变化。CCSS 数据的前几年质量比较高,之后的年份数据质量和样本数都下降,我们保留了 2011 到 2013 年三年的数据,分别做回归。同时在之前的回归式基础上加上高考总分(同样标准化)加以控制,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从 2011 年到 2013 年,英语成绩对收入的影响系数都是最大的,高于数学。但数学成绩的回报越来越高,在 2013 年时与英语接近。
语文成绩没有一年是显著的——在控制了高考总分以及英语、数学成绩之后,语文成绩是高是低,对工资还是没有影响。
那么,比起高考成绩,专业课的成绩和在校绩点是否有影响呢?我们将工资在学校内部标准化,同时加入平均成绩和专业课平均成绩这两个变量。由于专业课成绩跨专业不可比,我们使用了的是「对专业课程及满意度」这一变量,同时也在校内标准化。
如此一来,上面的回归变成这样:
这个回归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高考外语成绩仍然显著,另一个显著的变量是大学平均成绩,但影响程度也没有高考英语成绩高。数学、语文和专业课成绩全部不显著。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有了一个新问题:如果高考英语都如此显著,那么另一项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是否会发出更强的信号呢?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果然是显著的,他吸收了高考英语的系数,对毕业后收入的影响与大学平均成绩不相上下。
因此,题干所述的「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这一判断,在教育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信号作用和人力资本积累作用的语境上,显然是错了。英语不仅没有被夸大,他的成绩,不管是高考成绩还是大学英语四级成绩,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发出了最强的信号,让雇主相信有更高英语成绩的人,是更强的候选者。
肯定有人要问,语文成绩为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呢?是否阅读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重要?美国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Currie 和 Thomas 的研究 [1] 发现,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16 岁的考试成绩对于未来的工资是有影响的,而且不管是数学成绩,还是阅读成绩,都对未来工资有显著影响。见下图:
那么,为什么同样考察阅读,中国高考的语文成绩怎么就对工资没有影响呢?这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有很多答案在这里吐槽,说英语学习不实用,学了那么多,要么用不上,要么不能与外国人顺畅交流。但仔细想想,数学和语文和其他学科,难道不都是这样吗?绝大部分人用不到四则运算之后的数学,但也不妨碍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学题的解法,因为我们必须要通过考试,来呈现出我们是一个好学生。
又有人说,英语学习相比其他学科,更不需要智商,而是需要从家庭背景的支撑,比如要家庭富裕,负担得起和外教天天交流的费用等等——这个论点我在很早以前也驳斥过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6943373/answer/657042441)20 年前,中国人留学考 GRE,一个外国人都没见过,两万个单词就背得滚瓜烂熟,到了美国发现开不了口——这根本不妨碍人家考 GRE 拿满分。现在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察你的应试能力,而且他的考察还非常有效。
另一方面,用父母的特征来解释高考各科成绩的系数可见下图,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控制了父亲的收入、母亲收入、父亲教育年限、母亲教育年限、父亲的职业是否为管理人员、母亲的职业是否为管理人员之后,对各科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只剩下母亲教育年限对语文成绩、母亲教育年限对英语成绩、父亲教育年限对英语成绩,且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其他家庭背景变量都不显著。这与我在这条想法中用 CFPS 数据发现的结论是一样的(昨天写这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708301/answer/523127298 )…)
这一方面说明高中英语比数学成绩的确更受到家庭背景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影响并不是通过家里是否有钱(收入)有权(职位)带来的,起到影响的是正交于收入水平和职位层次的父母教育年限。
结论:
从信号理论角度,教育选拔要有区分度,要能让人区分出谁是好学生谁是一般的学生;从人力资本理论,学的东西要能让面向就业市场的学生用得上。
而在从小到大都学的学科中,英语显然是最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学科。
从这样的共识出发,在我们没有更好的考察方式来识别谁具备更强的能力或者为劳动者积累人力资本——比如改善语文的考察和学习方法——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降低英语成绩占比,或者降低英语学习重要性,一定是南辕北辙。
英语重不重要?
重要。
英语是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都重要?
不是。
那让所有学生都学英语浪不浪费青春?
浪费。
那可以不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不学英语?
可以。
那这样做最后有什么问题?
对不学英语的学生来说社会上升通道关闭或者机会降低,社会整体不公平加剧。
为什么?
因为鉴于中国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程度,中国有大量能够实现阶级跃迁的岗位(无论管理还是技术)都需要具备基本水平的英语能力。当那些当初选择不学英语的学生试图应聘这些岗位时,会发现当初的选择让现在的自己失去应聘的资格。
那我们能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只学基本水平的英语,让他们获得应聘这些岗位的资格就行了,然后把更专业的英语单独划分出来,让有额外需求的学生自己去学?
能。
那我们为什么不这么搞?
现在搞得就是这个。
语法学习太浪费时间,能不能直接学最实用的英语?
能,花钱,大街拉人的英语学习机构都说自己最实用。
不花钱能不能?
能,花时间,至少一天沉浸式训练六个小时。
能不能不花钱也不花时间,就学最实用的交流能力?
能,如果你只关心老外叫啥,好不好,几岁了,那几堂英语课就行了。
最实用的交流能力,能不能让我们获取英语背后的科技文化成果?
能,用枪指着老外,用几堂课练出来的英语逼他们学中文(you, learn Chinese, no learn, peng peng peng),然后让他们用中文把科技文化成果通通吐出来。
不要小看 “路径依赖” 这四个字。
我最开始朦朦胧胧想明白路径依赖这件事儿,就是那个著名的 “为啥洋泡面里没叉子” 的问题。都说你可以去结账柜台索要一次性筷子,但是这和泡面碗里直接带叉子到底哪个方便,难道不是一目了然?洋人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所以很多人就理所应当地觉得“洋人这么做了一定自有其高明之处”,就像现在有些人给群体免疫洗地一样。
在泡面碗里放个叉子难吗?不容易,需要在已经成型的生产流水线中间加一个环节,增加成本若干;但也不难,中国已经通用几十年的做法,能有多高的技术?那为啥不这样做呢?
因为对厂商来说,没必要。反正市场上大家都没叉子,我放了叉子也不会让我销量高多少,搞不好还要被友商针对,现在这样也挺好的,不方便的是消费者,又不是我。就如同进化一样,只有一个基因对你非常有害的时候它才会被淘汰,如果它只是略微有害或者只是对你没用,那是不会退化掉的,这个小小的危害就会一直小小地折磨你。
千百个这样的小危害积累起来,你就会在 “仍然能凑合活着” 的前提下感觉到无尽的痛苦。移动支付方便是方便,现金不能用吗?能用,就是耽误几秒。网上订餐方便是方便,电话订餐不能用吗?能用,就是麻烦点。高铁方便是方便,坐飞机不行吗?行,就是稍微贵点、折腾点。
千百个小麻烦累积在一起,中国的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发达国家怎么像个原始社会。
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的木结构住宅。不需要专业人士,傻子都知道,木结构既容易着火,又特别不保暖,隔音就不说了。美式大 house 的居住体验极差。但问题是,这些毛病都可以被钢筋混凝土轻松解决,这东西美国生产不了吗?当然能生产。很贵吗?并不啊,预制构件搞起来,不比木结构贵多少。你既然有盖大 house 的土地,你没有盖大 house 的钱?开玩笑。你这怎么解释,“美国人盖木头房子自有深意”?那你真是把爷整笑了。
现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因为产业链已经建立起来了,市场哪有那么容易自适应?作为买家,市场上都是木结构,我自己搞个钢砼预制,我上哪搞去?私人定制多贵?作为卖家,市场上都是买木头房子的,我搞钢砼结构卖给谁?产量上不来,成本就特别高。双向死结,这叫什么?
这就叫 “百万槽工衣食所系”。
现在,乌鸦落在猪身上,大哥别笑二哥,说回我国英语教育的问题。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英语教育是有问题的?
当然知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结果大部分人一辈子用不上英语;小部分人用得上英语,但用上的完全不是课本上学到的那些,相当于还要重新学一遍。
那为啥还这样?
因为需要应试。现如今的国内英语教学系统是最适合于应试的。改革当然好,但是不改有坏处吗?对学生当然有,但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完全没有啊,我为什么要改?徒增麻烦。
所以就这样了。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见得好,但一定自洽。
你首先要明白,中国的教育走得什么模式,就理解英语教育了。
中国教育方式师承前苏联,属于一种 “贵族教育平民化” 的方法。简而言之,把许多需要到较高研究或应用层面的知识,让大家普遍学习。这种教育对应的是欧美那种 “贵族平民分离” 的教育模式。欧美这种模式,知乎上已经对其弊端说过很多了,主要就是通过学费、推荐等方式,让一部分人接受精英教育,而大部分普通人只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从而下层的能力和上层很难接近,阶级固化日益严格。
所以说,中国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最大可能保证的社会公平,保护了穷人利益,保障了阶级流动。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造成资源浪费。
资源浪费有两层意思:
一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本来这个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中下层人是大部分,对于这些人来说,需要的知识本就是最基础的知识。语文能说话流畅、字都认识;数学会四则混合运算、度量衡换算、基本的面积体积计算;英语…… 其实英语啥都不懂也不要紧,个别行业像的哥了会个几句简单交流就够了。所以时不时就会有人提出 “语文是不是学的太深了”、“数学是不是学的太多了”、“英语是不是占精力太多了” 这种问题,从大部分人的生活来看,哪怕仅仅是普九,也确实学的太深了。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做工程师的机会,所以从小全部按照优秀人才方式培养,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但实际应用时候,许多人并不需要使用曾经学的知识。
二是对学习者精力的浪费。
引入更多人学习全面的知识,就必然要面临一个考核难度增加问题。本来十个人精英方式学习,然后八个上大学深造,那么自然这个学习可以有更强的应用针对性;但如果一百个人考试,八个人深造,那就必须把考试难度往上升,体现出差距。这时候,考核还针对应用性就不行了,必须再难再难一点,大家才能区分开。另一方面来说,为了考试的公平,也需要在考题中体现都能学习的知识。
简单说,本来英语会几句就行了,现在既然是按照未来能读懂英文文献培养的,学的就必须多很多。同时,既然参加考试的人多,考试难度要提高,所以不能光考点看懂就行,还得一步步加难度,什么语法措辞都得上升难度。再然后,基于考生情况差异大,有的在北上广整天可以跟标准美国英语老外对话,有的在农村连老师发音都是方言味儿的,所以你要保证公平,就必须减少本来更实用的口语等方面,增加实用性不那么强的一些笔试内容。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其实每个学习者都有大量精力用在了没太大必要的方面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是不是夸大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是不是耗费了青少年青春?
是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仅是英语,而是你学的东西,绝大部分都被夸大了。你将来如果就是干个很普通工作,没必要学这么多。更何况你学的英语有不少即便去干高技术工作,也未必用得上。
不这样做行不行?
可以。
但是,你得有思想准备。一旦不这样,会不会有另一种弊端?
如果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不变,那么英语腾出来的时间,用到语文上,最终随着内容增加考试升级,会不会考到茴字四种写法分别是什么?用到数学上,会不会更早就进入解析几何?
如果现阶段教育模式基本不变,英语教育更加实用,比如有口试,会不会出现有的人一路外教辅导而另一些人更没有竞争机会?
如果现阶段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不需要走向尖端的人就学最简单的知识,英语就会个打招呼问路,最终像欧美那样精英和平民教育分离,会不会最终阶级固化更严重?
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就是说,你明知道有些事不太好,但是改的话,十有八九会更糟糕。
不如说,真正该提高的是英语教学水平,尤其是结构化的英语教学水平的不均上面。以高考 / 四六级需要的英语水平来说,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时间来学习,但实际上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却极长;以高考 / 四六级考核的水平而言,对于听说读写都有一定的要求,顺利通过的本来理应能做到常规的英语会话沟通和阅读写作,可是实际上呢?普通高中 / 本科 / 硕士毕业生真的掌握了标称的能力,还是仅仅是应付过了考试?
而且英语的教学水平不仅低下,还有严重的结构性的不平等,越是发达地区往往英语启蒙越早、教学越科学、师资力量越强,学生反而能越轻松地达到需要的英语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则靠死记硬背效果还差。这种结构性差异要比其它学科更明显。
但我坚决反对降低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这不是什么民族自豪感该牵扯进来的地方,只要世界范围的科学交流没有转到以中文为标准语言,那英语水平就应该是工程师必备的,这跟拿不拿诺贝尔奖没关系,只要中国想要继续维持制造业大国地位,不落到跟日本一样靠卖祖传工匠精神混饭吃的地步,就必须要继续培养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如果能普遍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我国青少年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更高的英语水平的。
原理上来说,技术工人对英语需求是比较低的,如果希望技校成才的话应该是可以少学英语的,但我认为未来技术工人待遇提升和技术工人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的情况会同时发生,走技术工人路线还是有风险的。
感觉有一些人也许没有理解教育的结构。比如说现在要培养 100 万懂英语的专业人才,你是不能正好只找 100 万个人去学英语的,因为其中很多人可能学不会、达不到要求或者后来转行做别的去了,你得找至少 1000 万人来学,从当中挑比较好的 10% 出来;如果想培养更优秀的 100 万个人,那也许应该找 1 亿人来学,然后逐步筛选出来其中最好的 1%。其它人在这个机制中的确陪跑的意思很浓厚,但即便没有被选上,这些教育也会有其积极意义。你不能说以后 99% 的人没有用上英语,那就只让 1% 的人去学,事实上是没有 100% 的教学,就出不了那 1% 的人才,这就好比你需要一个二楼,那你得先把一楼盖好吧,不能说你直接给我盖个二楼出来。
对于属于那 99% 的人来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虽然你今天可能很难用到英语,但有今天的成绩也跟当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当年学的更少,那也许现在各方面的知识水平都更差呢?不能考虑问题那么功利的。
我的英语水平应该比知乎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强不少。
我并不清楚这个叫 “郑强” 的人具体说了些什么,上下文是什么,具体情境又是什么,于是我不评价他和他的言论。(想杠的人,读完全文再说:本文显然是倾向于支持他的言论。)
然后,我确实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在 “学习英语” 这件事情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对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确实是不必要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不必要。
除此之外,英语在 750 分满分的高考结构中,竟然占据了 150 分的份额,降低了高考作为 “人才选拔机制” 的有效性,且对教育资源不公平是一种放大,于是等于限制了阶级的流动性。
这里的 “人才选拔低效” 是指,高考水平的英语,对考生的天赋和认知能力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分度。很多人意识不到高考英语直至托福英语,是有多么地简单:任何一个如 “我” 一样,大体称得上 “会英语” 的人,除去听力外,半小时完卷,分数低于 145 的几率都不大。而 “我” 能 145,“你” 却费死劲 110,原因完全彻底不在于 “我” 比 “你” 更聪明更刻苦或更如何如何,完全彻底不说明 “我” 比 “你” 更配进入中国更好的高等学府。而仅是因为,“我” 的成长背景,地域和家庭出身等因素,让 “我” 比你天然在 “英语国家小学低年级英语” 上,水平更高。某种意义上讲,这和 “厘米为单位的身高数算高考总分” 一样无意义又不公平。
(没想到竟然如此多评论,看不到 “高考太简单,于是给了天然有英语优势的人,太多的不公平,且这背后往往是阶级不公平,而几乎没有真实的选拔性。为了更公平的教育,也为了更高效的人才选拔,所以我们才应该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 的文章主旨,却盯着 “半小时 145” 不放…… 天呐,智人的心理真 tm 脆弱。好吧,如果说成是 “40 分钟 135” 能让你们更好受,那就 “40 分钟 135” 吧。啧啧啧。于是,评论区再有杠这一点的,一律删除,于是就不用费劲敲字了。)
这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我们必须要承认,目前全球现存的 “大多数” 已有知识和新增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而存在的。一个人若想谈得上 “有知识” 或 “高认知”,在绝大多数领域,几乎完全不接触英语世界的信息,是行不通的。
**然而,一,**任何一个良性存在的社会共同体,真的需要达到上一段中提到的 “高认知” 的人群比例,并不高。**二,**在具体专业领域,达成 “读” 无障碍,是可以临时抱佛脚和速成的(类似于一个社科博士生可以速成可用的三脚猫统计);哪怕是 “写”,只要是具体专业写作,门槛也并不是很高。**三,**专业分工提升效率。我们理应像日本一样,将大量的翻译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去批量处理。**四,**不久的将来,不论是 “读” 还是 “写”,甚至是 “听” 和 “说”,理应由机器代劳才是。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依然相当粗糙。但此事发展至大体完备可用,大概率是我们这代人都能看到的。
而同样重要的是,“语言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语言教育本身,而必然会附加强烈的文化甚至意识形态属性。而人在青少年时代,认知的可被塑造性是最强的。我们的青少年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不论是中小学官方教材,还是课外班资料,其中大量的文献使用,是或多或少有对一种 “美好” 的明言或暗示的。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这一点,就此打住,自己去判断,点到为止。
本文可能会颠覆你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前方高能预警!
先说结论:从客观角度来讲,这句话确实有合理的地方,不过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应该是减轻英语考试的比重,而且应该改革当代英语教学方式。
郑强称:“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英语的错,而且国内英语教学的错!
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用了十年二十年学英语,都没有学到家?是时间不够的问题么?就算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潜下心来学个三五年,总能学会吧?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多学生学不会英语、嚷嚷着英语没用、整天要求高考降低英语比重?
那并不是因为学英语本身有错,而且很多人学英语的方法不对,这才导致大家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才是 “耗费大量时间” 的真正原因。
你若不信,那就想一想,这么些年来,我们国人是怎么学英语的?
背单词,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单项选择,这能学好英语么?
英语教材学了一册又一册,高中整整 10 本书,怎么还是学不好英文?
就拿语法来讲,大部分同学的语法学习历程都是:小学学一点,初中学一点,高中再学一点,学了后面忘前面,今天用了明天忘,学会了也是模棱两可,能读懂也写不对。
——这样的语法教学能让人对语法产生好感么?
语法本身很重要,甚至可以说,不懂语法者就不懂英文,但就是因为语法教学不成体系,脱离了语法学习的连贯性,才让那么多人反感语法、排斥语法!
再比如,我们的英语课本,课文话题分布杂乱,今天学健身锻炼,明天学习古代恐龙,后天再学点健康饮食,话题倒是挺全面,但问题就在于,每一个话题都只学一点,每个话题都学不深,学不精。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你和他聊天吹水,他能说出几句流利的英语,但你若让他发表一下对时事热点的看法,这就立刻不行了,大部分同学都说不过 10 句像样的英文。
再来看第二点,与时代脱轨。
现在都 9012 年了,5G、物联网、信息时代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大部分大学英语课堂却还是在讲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什么贝奥武夫,什么坎特伯雷。诚然,学文学的话这些东西是避不开的,但怎么着也得有个与当今时代接轨的英语课程吧?很遗憾,就目前形势来看,开设这些与时代接轨的英语课程的大学,少之又少。
之前有个教授来我们学校开讲座,他曾经在联合国任职,和我们道出了一条 “铁律”:中国人发言,必定超不过 10 句话,不是因为言语精炼,而是因为无话可说。
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代英语课堂没有与时事热点对应的英语课堂,英语教学几乎与时代脱轨,00 后的学生写作文,还咿咿呀呀地写着 90 年代雅思作文的陈词滥调,什么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什么 vivid images,什么 effective and efficient,就靠这些万金油语料,是绝对无法深入某个话题的。
基于以上两大原因,我的看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应该是减轻英语学习高考中的比重,而应该是改革英语教学内容体系,使其体系化、时代化,**而不是沿用 10 年前的老教材。
——————4.14 下午更新——————
无独有偶,与郑强教授持同样观点的作家花千芳在去年也说过类似的话:
在此提醒各位大家,对于这些言论,大家听听也就罢了,如果就因为这个,一赌气,放弃了英语学习,那我敬你是条汉子,不过也挺为你的半途而废惋惜的。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本身也是英语从业者,如果大家都不学英语了,那我这么帅的小哥哥岂不得上街要饭?(哈哈哈哈别打我)
▌ 最后说点正经话
学习一门外语,最起码可以让我们掌握一门语言工具。而它更高境界的好处在于——通过外语学习,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来观察和思考世界,同时以一种更加中立的态度回头对比和审视自己的母语,从而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才是外语学习最大的乐趣,也是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切正如王安石所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高山之上,自有山谷之人看不到的风景。说英语无用,那只是没有看到英语的用处罢了,并不代表没有,如果一味盲从 “英语无用论” 的观点,那又与井底之蛙有何区别?
以上,我是
,专注英文写作,公众号英语逆袭君创始人。关注我,主页的干货满满欣赏。微信号 yingyunixijun,欢迎围观我的朋友圈。
下面是 Steven 最近写的干货:
[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英语介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30689/answer/1078495780)
自媒体断章取义想搞个大新闻不是一次两次了,我看了他人分享的 b 站 6 分钟视频,通篇没有看到郑强教授说 “把英语踢出高考”。
“外语耗竭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学生宝贵的时光,这 20 年来,我们过度的夸大了外语在中国孩子成长教育当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此为部分原话,这可没说把英语踢出高考。
我认为一个稍微有点阅读理解能力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要把英语踢出高考的意思,个人理解郑强教授只是说不需要在英语上花费大量时间,做表面功夫,而且视频后面也说到了外语对自己的作用,对外语是持肯定态度的。
说实话,确实在抖音、b 站看到一边倒支持的评论,理由大概是学了那么多年无用武之地,学了都忘了,学了也只是死记硬背,实战无啥用之类的话,但是,扪心自问,把英语踢出高考,不学了,真的是你们心目中想说的话么。
别人我不敢说,我自己英语不算好,甚至很糟糕,但是我挺后悔的,当时没有好好学,因为我一直有想往全世界旅游的梦想,我觉得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极其有用的,你不可能一直依赖于英语翻译软件和导游吧。
再者说,以后你们有孩子了,你们真的会不让他学外语么,不见得吧,现在的很多家长小时候都恨不得自己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生怕孩子和自己一样吃了没文化的亏,多一项技能以后可能就多一份生存能力,不过你们要是觉得外语没用不让孩子学倒是挺好的,还给我以后孩子少了个竞争对手。
最后,说结论,郑强教授没说 “把英语踢出高考”,我不支持,你们随意。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ME411w717m.bilibili.com
视频转自网络,侵删。
我走上在互联网里胡咧咧这条不归路,源自于一次失败的四级考试。
那时候四六级考试还是百分制,满分 100 分,60 分及格万岁发证。很不幸,叔那次一不小心考了个 59 分。
59 分啊!
然后我就在还非常古老的新浪论坛里面发了一个帖子,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火了的帖子,一小时时间破万赞,好几千条评论,让还在网吧里混的我很是吃了一惊。从此以后,我就再也回不去了。
那个帖子只有三句话:四级考试是 gou 日的吗?不是的。那么可爱的 gougou 日不出这样的怪胎。
平心而论,这种水平的帖子要是放在今天的知乎上面,估计分分钟就被折叠,就算不折叠,也完全有可能辉煌不再。
所以我今天准备理性一点看待英语这个事情,也算是为我人生中第一个热帖做一个纪念。
“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我认同,“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则不认同。
确实英语在中国这么火热,乃至于挤占了汉语学习的时间,是有着非常显著的民族不自信的意味在里面。我的大学是军校,军校里面也一样以英语为纲,不过四级就拿不到学位证。诡异的是军校里面几乎没有语文课,除了非常有限的几个专业像解放军艺术学院之类,其他军校里语文课都是选修课。
同样是语言,一门是母语、一门是外语,可怜的母语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进入大学以后对于汉语,绝大多数专业就再也没有了要求,沦为一种极其不重要的技能。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汉语能力都差得让人吃惊。我接触过不少从事汉语编辑、剧本编写、甚至是专业写作的人,他们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的时候,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至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使用汉语中问题更多更普遍了,病句、错别字、逻辑混乱、语素缺失这些低级错误比比皆是。我的评论区、私信区简直就是重灾区,不少人骂我都骂不顺畅,看得我都着急。
在我国,至少还存在着一半的人无法顺利使用汉语的问题。
无论你怎么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你把它捧上天,你总不能让它比母语还重要吧?我们 99% 的人这一辈子使用英语的时间都不会超过 1%,剩下的时间都在用母语磕磕巴巴交流,有什么理由把英语放在比汉语更重要的位置上呢?
这就是民族集体潜意识里的不自信。
我是一个用中文创作的人,同时我英语也还不算太差,虽然四级挂过科。
现在我用英语写作、阅读英语文献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就是听和说问题比较大,这是语境决定的。我离开部队以后经商,一般的英语商业文件,阅读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问题也不大。
但是,我要说,英语无论从美感还是实用性来讲,都差汉语很远很远。
美感上,汉语能够更简洁的表达更深刻的含义,许多含义用英语根本就无法表达,即使表达出来也非常冗长。这主要是得益于汉语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成语、诗句等,你可以单独引用,也可以在文字中巧妙的穿插使用。要命的是这些积累下来的惯例用法,是受到广泛认同和理解的,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其意义不但古人懂、现代人也懂。而英语中,就连莎士比亚的诗句都已经没几个人能看懂了,这才几百年时间。
实用上,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从上到下的艰苦努力,已经让汉语成为了一门现代语言,能够涵盖所有的科学技术词汇,可以表达所有现代概念。在做到这一切的同时,汉语还能更为简洁的表达一些专有词汇。比如在农业中,我接触过澳洲、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地的很多农民(农场主),他们在专业性上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对于一些词汇掌握得不好。比如 gibberellin,赤霉素,indoleacetic acid oxidase,吲哚乙酸氧化酶,不管是念起来还是记起来都十分的繁琐。这一点我们需要好好的感谢晚清那些殚精竭虑的翻译家们,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工作成就了这一切。
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应该有自信将汉语至少置于与英语同等的地位。
说 “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太多时间” 倒也不至于。
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学。
能够接受本科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只有接受本科教育才对英语有硬性要求,否则也就那样了。而上了本科的话,在涉及到学位的问题上,当然有一个学位的 “国际承认” 的问题。然而学士、硕士学位真的需要拿到国际上去获得承认的情况,又有多少呢?
我学习英语,在军校里,主要目的是为了打败美军。就是这么直接,我要是不会英语,我怎么抓美军俘虏呢?怎么判断缴获的美军机密文件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后来继续深入学习,是为了了解美军,我发现没那么容易打败美军,所以需要研究研究,才能打的赢。现在基本上指挥一个分队的美军打仗是没啥问题的。
在这些学习中,我其实对于英语在中国的 “第一语言” 地位,是能够做到冷静客观认识的。说白了我们把英语摆在这么重要的地位,目的还是学习他们、研究他们、打败他们。以前我们觉得能够“毕其功于一役”,“超英赶美”,现在我们冷静下来了,开始学习、研究,这固然有不自信的因素在内,然而却是不得不做。
在今天这个时代,汉语对于现代科技与概念的涵盖已经日臻成熟。
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做一些事情了,比如说,把汉语放在与英语同等的地位上。毕竟汉语更实用,使用场合更多。
是不是可以让学位评定不要再以英语为唯一标准?让有需要去获得国际承认的人选择英语作为学位评定的语言,让不需要获得国际承认的人选择汉语作为学位评定的语言。
是不是可以让汉语替代一些英语的重要性?高中水平的汉语真的不够用,学任何专业,毕业后都是不够用的。
英语,以及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有不少人以此为生。我相信即使是本文,并不偏激并不民族主义,照样会有人扣上 “民族主义土鳖” 的帽子。这些人依旧会在一切发声机会下,努力鼓吹英语第一,英语必不可少。问题是我们冷静一下,仔细思考,认真权衡,真的英语就唯我独尊、必不可少、超越一切,乃至于全面压倒我们的母语了吗?
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泻药,
其实这个没啥好说的,假如英语从必修课上被拿下了的话,**得利最大的必然是市场上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上层的精英。**事实上,只要英语仍然是国际通行的交流语言,只要绝大多数的学术文献,科技,文化娱乐产品都是以英语为载体出版或者发行的话,英语必然会是一种硬通货。这个跟民族自信什么的没有关系,只跟市场需要有关。
假如英语被从必修课中移除的话,导致的结果便是学习英语的成本上升,甚至于掌握英语技能成为了一种阶层身份的划分。而现在强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普及英语教育恰恰是对人民,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负责。这至少证明了在中国,任何一门学科不会成为垄断的知识资源来为富人服务。
中国的英语教育没有没问题?当然有。但这不是取消英语作为必修课的理由。改革英语的教育方式,甚至改革英语在高考中的考试方式我都是赞成的。但是直接取消这门学科就是倒脏水把婴儿也倒走了的行为。
而至于说学习英语将来很多时候都用不上,所以是浪费时光的说法,我觉得最好的回应方式是反问一句:**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们接受教育往往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尽量多的拿自己的所学技能去变现。但是事实上除了这些实用的目的之外,教育本身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的。只有在教育之中,我们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才能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有 “福祉” 或者说“绽放”(eudaimonia)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最终极的自我实现,而接受教育便是这种终极实现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可接受教育的内容有很多,那为什么偏偏是英语呢?**有的人可能会如是问道。除了之前所说的工具性的,可以赚钱的价值以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最重要的对于人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在于,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之中实现自由的最简单的媒介。如果我们一生只懂得一门母语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我们将无法参与到最广泛的人际间的交流之中。自由不只是意味着独自安好,免受打扰,更意味着参与到社会分工和写作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共同生活之中实现自己。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广泛,最深刻的合作是发生在国际间的。中国本身也是因为积极投身于国际合作之中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许多人的命运才能够得到改写。所以,正因为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正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更需要学习英语,从而实现国际维度的社会参与。并且引导歪果仁来学习我们。
所以,即使在民族和个人自由的层面上说,我们也需要英语教育,甚至是强制性的英语教育。因为只有强制性的教育才能让人克服自身惰性,也只有强制性的教育才能让人真正实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由。这种看似悖论式的说法背后的道理是:自由不是任意,而是自律和公共参与。因为要求公共参与,所以要学习英语,因为要求自律,所以这种学习必须是强制性的。英国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在研究 “自由” 概念的发展史时表示,在如今自由主义思维泛滥,人们把自由已经理解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忆起 “自由” 在亚里士多德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主义者那的原初涵义:
很多时候,**我们在享受权利之前,必须尽我们的义务,否则我们的权利便可能被败坏。**英语学习,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便是这么一种义务。我们在尽了义务之后,才能享受到它所带来的权利,即我们作为全球化之中一份子所拥有的权利。而当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横行,自由的价值已经受到败坏的时候。通过强制的教育手段,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后代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自由的价值。
参考文献:
Skinner, Q: The Paradoxes of Political Liberty,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 UMAN VALUES, Deliver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October 24 and 25, 1984.
个人认为郑强老师说的是投入产出比过低的问题吧。虽然大家初中、高中、大学奖学了将近 10 年英语,但大部分人毕业后,还是不能和老外交流,甚至不能用英语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被戏称为哑巴英语,在没有语言环境下很快地把背过的单词和语法都还给老师了。
学了 10 多年,耗费无数精力,回报却如此之低,于是有了还不如不学的说法
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英语教育设计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基础教育当中的英语课和英语教育模式都是为了应试准备的,于是过于强调了阅读和语法,打开一张英语试卷,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选择题占了卷面至少 70% 以上,而听力和写作仅仅是象征性地摆在那里,就像主菜后的甜点,让试卷看上去丰富一点。说白了,这种偏向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妄图 “多快好省” 地普及英语教育的理念所引导,其教育目的只是增加一门考察学生的考试,而不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学生备考的时候更多地也是将精力花在背单词、做阅读和记生僻词法和语法上,而不是写作和表达,更遑论口语,总体而言英语考试与英语应用是脱节的。我们的英语教育当中大量驱使学生在记英语,而不是用英语,学生大量地输入,却没有相当量的输出,这才是语言学习的误区所在。就像一个程序员,如果只读源码,却不怎么自己动手写代码,觉得自己好像都看得懂,实际上根本写不出来。
事实上要改变这种现状其实很简单,将英语写作的卷面分提高到试卷的 60%,迫使英语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或者学习雅思的考试模式——听说读写要求同等地考察。很快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会获得大幅提升,也不会存在哑巴英语的问题。当然英语老师就难了,因为设计阅读题、语法题目可以有标准答案,要是改作文,纠正口语,那可真的头疼。
郑强:“英语学习已经耗尽了太多孩子的时间,这是不正常的,是错误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工具,今天已经变味了。”
他还提到日本人说英语的问题,他说日本人说英语很不好听,但是不影响他们出伟大的诺贝尔大家,在日本一个 60 年没出过国的依旧能拿诺贝尔奖,因为他们对于本国文化有些高度的认同感。
外来文化学习要为自己文化服务,立足根本,才能不迷失方向。
我挺认同郑强教授观点,但我们不是说不学习英语,而是要去降低英语在我们学习中的比重,语言学习最重要是一个交流环境,本来生活在中国,生活沟通都是中文为主,对于英语学习的帮助较小,导致许多孩子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英语学习之上,母语还没学透彻,外语倒学的不错。
扼杀中国文豪的不仅仅是传统死板教育,英语学习也成了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压制民族自豪的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文化侵略也是一方面。
我在这要声明一下,我不是说我们不用学英语,而是要正确看待一门外国语言文化。
如今社会,大部分孩子是受过英语的压迫的,因为英语的拉分,面对中考,高考,4 6 级感到焦虑和痛苦。
最让我感到无语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西式餐厅,我不仅可能学习西方礼仪吃牛排,还要会看懂所谓的英语菜单。但这里是中国啊!
中国人入乡随俗,为什么说我们国人去了国外要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但为什么国外到了国内依旧要按照他们的方式?
正确看待英语地位,才是我们应该干的,而不是一棒打死或依旧让它高高在上。
更新一下
本身学英语是没有错的,我并没有说学英语有错,我不知道是不是牵扯了某些人的利益了,大早上就有人私我。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要去正确对待英语
而不是在生活中把英语作为了我们的标杆,大学的时候喜欢问别人 4 6 级过了么?(其实有多少学生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却从来没有人在意说自己的普通话考证,认为普通话而已随随便便就过了(那为什么不仅仅是普通人,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开口依旧语病众多?)
更(开了一个想法,问题是:学语言需要天赋么?进行讨论)
投票数据维持这么久了,大部分人认为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的宝贵时光,但我们不是说要对英语彻底割除啊怎么怎么的,那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注定要面对国际化。
我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在中国很多高校,毕业是和英语 4 6 级挂钩的,即使说可能你的专业用不上英语,甚至未来都用不上英语,你也依旧要如此。
甚至是现在的企业,把英语 4 级 6 级也作为一个门槛,不管说是你的专业知识再强也罢,你 4 级没过,别人依旧不要你。
是什么?让英语在中国社会地位如此神话了?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吧,我就是一个正常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没出国读过书,英语就算正常义务制教育里中上的,都靠同学衬托。
有两个小事肯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一,2000 年左右中国商业、财经媒体开始发展,有一批市场化媒体,比如《财经》《21 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商业报道数量激增。2001 年我才大二,没满二十岁,机缘巧合就加入了一本正在改版的杂志,《环球企业家》,做兼职。我的同事大多 25-30 岁,来自于财经、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已经有采访经验和行业人脉。最开始跟他们开会时我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我为什么能在那个比我大这么多岁的人群里生存下去、挣出自己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来?没别的原因,就是当年其实大家都不太会写商业报道,还在从 80、90 年代那些官媒和报告文学体里转型,都在摸索,我看办公室订阅了一些外国商业杂志,就把里面长篇文章复印了好多,回宿舍看。大概大学期间前后看了有上千篇吧。
我学到什么呢?第一,外国一流商业杂志的写作结构和逻辑和方法。第二,外国优秀记者在写一家公司时关注什么。第三,商业报道怎么能好看一点。
就这三点,帮我用一年时间成为一名相对合格的记者了。
如果不会英文,那些编辑部一隅的外刊跟废纸一样,但因为能磕磕绊绊的读,我就直接越过了很多记者摸索的曲折路径,直接接触了新闻写作的进化链的最后一环。这不就是开挂吗?
第二件事,大学毕业后我继续当记者,那个时候外国企业家因为中国市场在变重要,访华越来越多,我们杂志也有一些采访机会。比如,挽救 IBM 的传奇 CEO 郭士纳、eBay 当年的女 CEO Meg Whitman、通用电气韦尔奇的明星接班人 Jeff Immelt、现在美国商务部长当年还只是一个投资人的 Wilbur Ross… 这些采访机会就砸在我头上了,为什么?只因为看上去我是编辑部里英语比较好的。
我开始采访很多顶级企业家,是从自己 24 岁开始的。想想看,如果没有英语,我有什么机缘去见那么多牛人啊。我当年开玩笑说我口语是财富五百强 CEO 们帮我练的。这不也是开挂吗?但这只是因为我在三十人的办公室里英语稍微好一点。
正因为有上面这两点,我才逐步成为一个好记者,然后有机会转型做投资,再有机会去创业…
所以,我也不谈国计民生,我也不夸大英语的价值,咱们就说最朴素的道理,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普通人,你人生中最容易获得的开挂机会,就是在一些基础工具上比别人好一点,英语是一个,数学是一个,编程是一个,中文写作是一个,阅读能力是一个,沟通能力是一个… 不求多好,比你同事好,你就有晋升空间。
所以,谁跟你说英语没用,谁跟你说阅读没用,你一定离他远着点,因为最终他有可能是在让你变没用。
如果有机会,我真希望自己大学时还能再好好学学概率论,还有练习编程… 不用投入很多,掌握基础方法,能用于实践就行。如果多了这两个工具,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能再多一些好机会。
花了许多年学英语,死记硬背地通过高考,最后毕业了,工作却用不上,遇到外国人除了 How r u 之外,一个单词都蹦不出来。
这是不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呢?是不是?是吧。(阅读时请代入罗翔老师的讲课风格)
这又让我想起一句话,“当初我用一麻袋的钱,买了一麻袋的书,最后把一麻袋的书卖掉,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这种情况合不合理?合理吧。
但这个比喻是否能用来论证,“学英语是浪费时间” 呢,不太合适吧。
卖书的人,卖的不是一麻袋的书,他卖的是一麻袋纸的重量,而知识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在校内英语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死记硬背、学完却不会用的前提下,学生学英语就是浪费时间。
作为曾经的高考生,我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我们学英语最功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是什么?
考一个好大学,对吧?
就当下的现实来看,高考,是为数不多的、大众适用的阶级上升通道之一,如果高考取消英语,那么英语就会变成跟音体美一样的、 被主科借用课时的科目。
那么,那些喜欢英语、想通过掌握英语,去寻求更多工作机会的人呢?他们的需求还能被重视吗?能不能被重视?不太能吧。
说到这儿,我又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当年微博的热点事件:
花千芳反对全民苦学英语被王思聪怼的案例,太经典了!每年我都会回味一遍:
这个现象级别的火爆案例在当年引起了很多争议,大家讨论的点主要集中在 “英语教育是否有必要” 上,究竟是有必要还是没必要?
同学们说一下,你们觉得是有必要,还是没必要?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这个案例,又观察到了我国英语教学在东西部地区、城乡学校间的严重不平衡性,你会发现:
“英语教育是否有必要” 的讨论中介入了很多因素,介入的因素有哪些呢?
可能介入了不同地区的师资优劣、不同教材的质量高低、教师教学方式的科学程度。
有没有?有吧。
还介入了教育改革、升学考试、职业要求、人际交往等因素。
请大家把书翻到 404 页,我们来看看升学考试这个因素。
这个因素天然就跟普通百姓息息相关,升学考试不仅仅是小升初、考上大学那么简单。
你通过考试考去了好学校,你不仅会遇到很会教的英语老师,还能争取到其他科目的优秀师资。
如果你的大学重视英语教育,你还有机会去往国外留学,看更大的世界;
就算不留学,你也可以在写作业、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阅外网资料和文献,让自己的实验数据多几个理论依据,让论文的逻辑更专业、更有说服力;
**以后工作了,**你的老板时不时也会问你行业竞品,你总不能忽视掉国外的大公司吧?(翻译软件也有搞不定的时候)
撇开王思聪这类从小就不缺教育资源的人不提,这个因素普通人适用吗?
适用得不得了。
英语教学在当下的重要性,使得单单一个英语期中考试,就足以让许多 “英语废” 考生,彻夜不眠。
这个话题的覆盖面还非常大,大到足以覆盖所有中国家庭。
而花千芳本人呢?他曾想拜一名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为师,但花本人英语不好,没考上研究生,错失了一个机会。
作家不一定需要会英语,但英语是高等学府的一个门槛,用来淘汰掉不合格的人。
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因素,最后我们再合到一起分析分析,啊,分析分析。
不管是教育改革,还是职业要求,还是人际交往,学好英语都会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帮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
曾经的人大代表李光宇说,“英语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
但自从教育部 2016 年提出取消高考英语的想法之后,就再也没有确定的消息。
这也说明,我国现阶段还是认可英语的重要性。
而李光宇名下的中国宇华教育集团,就在办学前教育,还是办的双语幼儿园。
大家想一想,他这么说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
英语浪费时间,不代表社会不需要英语,更不代表未来不需要英语。
全球化的不仅是市场,还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达,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鼓励孩子出国留学。
学校里学英语,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如果校内的英语质量都不行,课外的辅导班就会赚得盆满钵满。
每一家在大街上发传单的英语机构,都说自己是最实用的。
最后便宜的是谁?是谁呢?
是众多 “李董事” 们。
那有同学就要问了,按你这么说,学不好英语就等于没有机会去往更好的平台吗?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可能吗?
可能吗?肯定不可能啊~
在我国,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同等质量的英语教学资源,也还不存在日本德国那样先进的翻译技术。
日本宅男可以在家看翻译好的美国化工期刊。而我们中国学生,还在考虑是谷歌翻译比较便宜,还是有道翻译比较便宜。
我们日常熟悉的互联网有超过 15 亿个网站,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英文网站。
近十年以来,社会上最流行的补习课和网课,除了新起之秀编程以外,就是英语,补习机构宣称 “英语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某东方、某孚教育每一次大型的宣传,都让不喜欢英语、学不来英语的人扎心,在社会上引发大量的什么?
大量的焦虑。
面对这种宣传,普通的学生能冷静吗?
你把自己代入一下,如果是你,你怕不怕?
怕~呀! 怎么可能不怕~?
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秘密,其实是机构为了盈利,放大了英语在教育改革、升学考试、职业要求、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我举个栗子,
我的师兄张三从小爱好数学,最讨厌的就是英语,他通过死记硬背,考上一本大学,开始学习编程。
在人工智能红利到来之前,掌握了 Python 和 C 语言,成为了一名 XX 互联网公司下的螺丝钉,待遇不错,前景良好。
张三还是没有学好英语,他会的只是编程中用到的一些英语单词,实际上他大学四级考了三次才过。
不学英语会影响他的生活吗?没有吧。
但要是你去问张三 “英语教育有没有必要”,他就会说:
“你瞧瞧你瞧瞧你瞧瞧,多大点儿事~啊。不就是一门语言吗?根本不影响我月入过万~啊。”
但如果我们把 “英语教育没必要” 的话题,和近年盛行的 “读书无用论” 联系起来看呢?
这个话题就不仅仅是,否定一门语言教育那么简单,这已经涉及到反智了。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啊,值得研究。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的英语也没多好,考雅思口语的时候手气还很差,抽了一个 “你看过什么体育比赛” 的题目。
当时还是个小胖妹的我根本没准备过这道题的答案,考得不慎理想就回家了。
结果刚好赶上了早稻田大学交换的项目,我的绩点优秀、项目经历丰富,虽然雅思成绩不高,但还是满足了早大的要求。
半年的时间里我体会了名校的教育资源,也感受了发达城市的交通和社会文明。
这是我坚持学英语的收获。
近期我在知乎写护肤品领域的回答,分析洗面奶成分、研究用霍霍巴油是否能祛黑头。
如果我不会英语,我就很难通过全英医学文献来深挖成分,也不会写出被 10w 粉大 V 点赞的干货文,和千赞回答。
这也是我坚持学英语的收获。学一门语言未必要很精通,边学边用就足够了。
[怎样可以祛黑头?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64337/answer/1105721776)
最后引郑强教授的话作为结尾:“学外语很重要,有本事更重要。”
英语是我们接触世界的一把阶梯,有时候看翻译还不如自己翻原文,获取的信息说不定会更准确;有些教程也是英文比中文讲得更清楚。
语言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工具,通过学习英语,我们来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比学习一门语言的意义,要更重要,也更长远。
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学它一门,你就可以跟许多国家的人交流,这何尝不是一门 “性价比” 语言呢?
最后,我是 @肖予良,
一个想变美但没钱整容,
靠护肤、运动和学习
慢慢变美的中文系研究生。
喜欢就请关注我,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吧~ 知乎会因为这个赞,给你推更多好回答哦
也许我的其他学习类回答可以帮到你: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6432615/answer/1117689114)[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硬核到什么程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407750/answer/1143983837)[年轻人有哪些思维误区?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021856/answer/1119695690)[考研选专业,是否应该为了好就业而放弃热爱?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6056614/answer/1138499877)[有哪些让你坚持很久也受益的好习惯?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846161/answer/1117199344)[哪种文科专业能让人读了不后悔?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18609/answer/121375500)
郑强教授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的知道,说这样的话可以有大量的观众喜欢听,愿意听。说完了以后就说完了,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和媒体的热议。这事就算完了。
可如果让他来决定中国高考,他一定不会选择他说的那个方式。我敢保证,他一定不会。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而聪明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知道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收益。
演讲的时候说劲爆的内容,这样的投入只是唾沫芯子,但是回报的却是持续不断的热度。但是真当上了高考的总指挥,那英语笔试就是投入最小,产出最高的方式。
很多人说,如果把高考变成考电子游戏,会不会更好。
结果就变成了。
请你写出,王者荣耀中,进攻效率最高的始终阵容配置组合,并且详细阐述其中的优劣区别。
或者是,请问每个技能的伤害参数,每一级到底有什么变化。
这就不是在玩了,而是在受罪。
而现行教育的意义,就是受罪啊。
我国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应试。为了中考高考。
所以,我们认为英语应该是注重说的好不好,写的好不好,应该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但是,只要变成了应试教育,那作用就是选拔,就是淘汰,就是要让很多人,被刷下来。
就好比我们玩王者荣耀,赢了就是赢了,你管我怎么赢的。
但是,应试教育如果考王者荣耀,不行,就一定要弄出类似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题之类的。
因为,这样最简单,成本也最低。
至于考上了,你想怎么玩游戏,就怎么玩游戏。你因为对每个技能了解更深刻,所以游戏玩的更好,那就是你的福气,你可以继续深造。
如果你因为只是死记硬背所以通过的考试,玩游戏玩的一塌糊涂。
那你就靠死记硬背混一张大学毕业证书,也不妨碍你去找工作。
至于你以后从事的工作,到底和王者荣耀有没有一毛钱关系,应试教育根本不管,也管不了。
但是现在倒过来了,很多成功人士说,英语阻碍了发展,消耗的太多国人的精力。
那对于很多个体条件不好的人,没有语言交流环境的学生。
直接就被 pass 了,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就被筛选掉了。
这彻彻底底的违背了,应试教育最后的公平性。
谁都知道英语没用,但是为什么什么都要考英语?
就是因为,这玩意真的好使,好筛选。还不会引起很大的逆反心理。因为你考试考不好,真的不能怪社会,英语的语法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死记硬背的东西。词汇量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玩意不能靠小聪明过去。你父母再有钱也不能把英语单词给你焊接在大脑上。所以,一个原理正常生活的内容,太适合应试教育用来刷人了。
其实数学也没用啊。如果只要买菜,上上淘宝。初中二年级的数学就足够了。
可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复杂的代数,立体几何,函数。为什么啊?这玩意脱离生活实际。
就是因为,好筛选。
都考生活中可以有的买菜,还筛选什么呢?
所以,英语作为一个工具,作用就是交流。
可在应试教育中,英语的作用不是交流,而是筛选。把英语揉碎了,去考哪些晦涩难懂的语法,就是成本最低的筛选方式。
高考不是玩,就算考王者荣耀也不会是玩。
只要应试教育还在,就一定会考,每个技能的参数是什么?高渐离的吉他上有几个三角形?每套皮肤都有什么区别?背后折射出设计师什么设计理念?为什么头发要向左边摆动?这样的题目。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筛人啊!
欢迎关注圣范锦意,一个对生活有独特洞察力的人。
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每日更新更多精彩问题。
//04/16/20 更新,经过评论区各位的批评指正,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忽视了我国广大普通家庭的现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为我自己看问题的片面和肤浅感到羞愧,也对不小心伤害到的人诚挚道歉。不修改正文,以免大家找不到评论区批评我的地方。我收回我之前的话,我完全支持英语教育改革,削减英语在考试中的占比,给我国青年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最终看法,不再继续更新,再次向大家道歉。
以下是原回答。
******
诸位高赞的回答,一个字不用改,就可以套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上。
诸如,高中数学日常生活没用,高中物理一辈子用不上几次,我们过分夸大了化学的地位,浪费了中国青年大好生命。。。
那就都取消吧?
哦,不,其实也没人敢说这些不重要,大家的意思是弱化和简化,给个入门指南,让有志于此的人可以继续深入,其他人随便学学就成了,不要剥夺了小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这个形态的究极体就是美国的基础教育现状。
公立学校全程划水,题目简单到被我国网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嘲讽不已。
私立学校玩命学,岂止是高中课程,大学课程也都塞进来了,美其名曰 Advanced Placement.
// 当然,好的公立学校也有 AP 课程,水平也很高,学不学?看自己咯。
// 题外话,北京和上海的大量名牌高中,也有 AP 课程。在诸位呼吁减负的时候。
学生通过 AP 考试换取的学分,可以同等换取相应的美国大学学分。杰出高中生甚至可以达到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水平,我见过,不止一个。
**当然,大学里面混日子的更多,毕竟这样的教育系统出来,难点的课程也差不多跟不上了。**随便混个毕业,找份工作吧,已经不是突击努力可以弥补的差距了。
就这样悄无声息划出了无法跨越,令人绝望的阶级鸿沟。职业分化,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一句大实话,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不是太难了,而是事实上太简单了,浪费了天才学生大量时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可以学习比现在多得多的知识,**但是为了应付高考,不得不在这种重复知识下疲于奔命。
在高校教育资源不充裕的大前提下,选拔性考试注定残酷无情。在同样残酷无情下,我情愿多学点东西,而不是抱怨这些知识都无用。不然,我们干脆考小学生试卷来选拔人才好了。
**其实说这些大实话没什么人爱听,还容易得罪人。**比较精致的做法是,鼓吹别人家孩子快乐学习,给自己小孩报满补习班。公开场合不要问,问就是素质教育第一,死读书都是书呆子,没前途。难的课程扼杀小孩天性和童年,必须减负,必须降低难度,打分都不行,打击小孩自尊,只能给 ABC。
私下?呵呵你懂的。西方社会基本就是这么干的。
我不忍心,所以说了几句实话,请大家嘴下留情。如果不喜欢,我以后闭嘴就是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别抱怨学的东西没用,趁年轻,多读书,也许,有朝一日,在你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就逆天改命了。
我是赞同郑教授的,中国教育里过分夸大英语的重要性了,英语不应该作为主科,而是被降为副科,满分从 150 降为 100。同时,我反对英语无用论,反对英语离开高考。
作为英语学习的受益者,我必须先说说英语的好处。我是比较务实的,提升眼界,开启新的思维方式(语言即思维),增加获取信息的通道(b 站看公开课蛮有用的)等我就不谈了。
最大的收益自然是留学,学不好英语就没法出国,更别说读博了。问题下很多答主都是留学的受益者。英语学好了给了他们更多机会和更多选择,甚至说的很直白,英语学好了 mobility 强,可以两头占好处。当然,我父母跟我说的比较含蓄,说学好英语可以成为 “国际人”。
中国第一批英语热起始于 80,90 年代的外企热。那时候洋文学好了,毕业进外企,一下子收入就能比国企提高很多,过上美滋滋的生活,这都是实打实的收益。
00 年代外贸崛起,学好英语快速杀入外贸蓝海,赚得第一桶金,也是实打实的收益。
现在呢?说实话,回国之后,我发现需要大量英文能力的岗位并没有那么多。英文学再好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做了程序员之后会读写就够了,听说荒废了。
程序员还算对英语读写能力有刚需,但更多其他职业的人学一辈子英文面临的窘境却是无处施展,所以我觉得把它放到和语数同一级别,从大多数人收益的角度,有些付出不如回报。但其重要性又明显大于化学,所以应该保留副科地位(潜台词:化学都没踢呢,凭什么踢英语)。
ps:现在化学教材甚至不如九十年代。
[知乎用户:为什么大多高中化学教材编得很简单而且乱?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723556034)
我看了郑强的那个视频,他视频的整个逻辑大概是:
中国没有日本行,你看日本那么多诺贝尔奖,而日本有些得诺贝尔奖的人根本没出过国,所以英语厉害不一定和能不能得诺贝尔奖有关系,最关键的还是某种 “日本精神”,比如独立自主自强和不怕冷。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出没出过国和英语的好坏是否有关系?
那个最高赞的答案我一直特别不以为然:英语的最根本目的不是交流,而是处理信息。
我们知道,中世纪到近代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 是拉丁语,但近代之后,除了某封建保守势力,没有人再拿它来做母语,但是所有的西欧人都认真学习拉丁文,为什么?因为只有会读拉丁文,你才能收到最前卫的信息,只有会写拉丁文,你才能让自己的思想被世界看到。
同样,我觉得今天中国人看待英文的态度就应该和当年西欧学者看待拉丁文的态度一样——我不用说得多好,但是我要会读会写——我觉得这很多时候也是日本人学者看待英文的态度(很多日本学者口语很差,但是文献处理得非常好,文章写得也很好),能看,能写,可以了。这一意义上,狠抓语法词汇没什么问题,相反,那种强调什么 “地道美式表达”“正港英伦口语” 对大部分人浪费时间倒是真的。因此,我不觉得我们花在英语的时间太多了,但是我确实觉得很多家长在课堂外确实花了过多没有必要的时间在什么英语口语,外教一对一这种东西上面。这种东西吧,出国旅游前上一个月的集训课就好了(或者有将来专门做外贸出国留学啥的另说)。
说起来,高中数理化随便一科都比英语浪费时间 10000 倍好吗???
老子学完了高中数学,经济学的书看不懂,高阶逻辑学的书看不懂,其它领域用到微积分的书更是看不懂,你说我学数列的 101 种消去法 TMD 到底有什么用???学圆锥曲线的 10000 种形态有什么用??教教微积分、教教集合论、教教拓扑矩阵不香吗??都什么年代了,高中毕业生还是个古希腊数学水平(文科)什么鬼!物理也是,相对论不学,量子力学不学,这种高中生真的是 21 世纪的合格高中生?为什么老子要 “看课外书 “自己去补这些知识???人家德国的数学题虽然题题都脑残吧,但是微分积分一二三次求导矩阵什么的一个不落,生物也是细菌病毒酶的各种运作模式都非常详细地讲解,感觉这才像 21 世纪文明人该有的基本知识储备啊!这才真要反省吧?
(但愿现在教材有所改革,我不知道)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学科,叫学校认为你应该学。”
我想作为一个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学生,也有权说说自己的观点。
首先,先不论郑强老师这个观点的来源正确与否。
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学到初中,高中,大学 ······
我们一直被驱赶着学习中国式英语。
什么叫中国式英语?只会考试,不会应用。
有的老师从一开始教,就是说你要每天背单词,学语法,甚至一点一点的带着我们翻译课文,“一定要从刚一开始学,就把基础打好啊!” 这句话我们都听过不知道多少遍了。
但是我们背的多少单词在外国的日常口语中都是很不常见的?
有多少大学生现在对于英语的学习还停留在 “Sorry”“Thank you”“How are you?”
有多少大学生为了考个四六级还得拼了命的背?
又有多少学过英语的人看见外国人连个招呼都不敢上去打,就因为想用到英语的时候大脑里一片空白。
学到的那些东西有用吗?有用也没用。
有用的是最起码我们看见背过的单词知道是什么意思,没用是我们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甚至于有的老师自己说着一口 “带有地方方言味道” 的英语,或者自己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语交流呢,就去教学生英语。我能说这有点是 “误人子弟” 吗?
(当然,这里不是吐槽老师,而是吐槽有一些不是很发达地方的学校把老师当成万能的,就是哪一科缺老师,就让老师去教哪一科,即便是没经验。)
是,我承认,多掌握一门技术,就多一条路。但是有没有想过,在被迫学习这个技术的过程中,会不会对一些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呢?
对于一些家庭条件好点的同学,也许从初中,高中就考虑去留学,所以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多点也无可厚非啊!毕竟人家以后能用的到。
也许你会说我太功利,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功利呢?
我一个高中同学,是个男生,理科生,他的其他成绩都特别好,唯独英语特别差。
你知道他英语差到什么地步吗?150 的满分只靠二三十分,他写英语全靠蒙,运气好的时候,考个四五十分,运气不好的时候,十几分也是考过的。
甚至于连数学中的 “sin,cos,tan” 都是直接用单个的字母拼出来的。反正我从来没有听见他读出来过。
高考,正好赶上运气不太好,才考了 20 分。考上的大学也就不用说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努力,他也尝试过去学习英语,每天抽出很长时间背单词 ···
最后依旧没有什么起色,反而把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挤掉,英语还是该啥样啥样。他自己后来就干脆放弃英语了。
你可以说他不会学习,也可以说他的学习方法不对,甚至可以说他笨。但我相信,经历过这种状态的同学肯定不在少数。
英语很重要吗?是,重要。因为你的英语成绩不好,你就不能考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所以,即便对于有些同学,人家本身就不指望以后用到英语,也要一直学一直学。
有的学生,不管是个人因素,还是家庭条件因素吧,反正像什么出国留学,根本就连想都没想过啊!你说应试教育还逼着人家学习这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干嘛?
就像那个小笑话一样:
一个小孩在山坡上放羊,有一个路人问他:
“你的理想是什么?”
“放羊!”
“羊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了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了老婆干什么?”
“生小孩!”
“生的小孩将来干什么?”
“放羊!”
······
是不是看完之后挺想笑的?虽然这个小故事有点夸张吧,但是理儿就是这个理儿。
人家自己的志向在此,你替人家想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话又说回来,通过学校学习一些知识,考上更好的学校,确实可以改变一些人的命运,就像一些山区的孩子可能会通过上学,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有或许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当上翻译官。
但是你不知道是:知识只能改变很少一部分人的。
我这里并不是说消极的思想,而是我感觉应该各取所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要走下去的道路,这样有目的的去选择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 又有何不好呢?
此文只是我作为一个学生角度的观点,可能因为阅历不够,所以见识不足。
赞同的可以点个赞,不喜欢也可以装作没看到的样子,勿喷。
2014 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文件,叫做《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
浙江省积极响应,出了个《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其中规定: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3 门。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7 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 3 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不分文理,除了语数外,其余由学生自己选择报考。
[
英语浙江专用 2020 高考
京东
¥ 28.60
去购买
那学生当然用脚投票,于是除了尖子生,大家往往不会选择物理。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很久。
很多大学的学科,如果你没有良好的数理化底子,别说理工科专业,就是经济学金融学这种,都很可能学不好。物理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弄明白力、电、磁,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提升。
这不,不光学生会用脚投票,高校更会用脚投票,随后很快做出了改变,
各大高校各大专业,纷纷指定物理为必选科目!而且一年比一年更狠。
到了 2019 年,是这样的局面:
81% 的专业要求必选物理。
而到了 2020 年,局面进一步变成了:
2020 年浙江考生 985 重点大学选科要求统计
可以说浙江考生你不选物理,基本上也就告别 985 大学了。
这是 2019 年浙江高考生选考物理情况,
选物理的不一定是尖子,但不选物理的大概率不是尖子。大学又不傻,放着聪明的学生不要?
想把英语踢出高考的学生,是不是像极了当年不想选择物理的学生?选不选物理是你的自由,但是人家大学只要选择物理的,你有办法?
英语是不是重要,是不是被夸大了,最有发言权的是大学,是企业,而不是学生或者某个个人。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考生可以自己用脚投票来决定英语的地位,残酷的事实是,根本轮不到考生来选,真正的选择者是大学,是社会,而考生只是被选择而已。
不是 “过分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而是 “过分夸大了英语考试在成长中的分量”。
我们英文的应用水平,不论是科研(比如读英文资料,文献),还是日常交流(跟讲英语的人聊天),又或者是娱乐(比如看英剧美剧),整体那是相当低的。从初中到大学毕业,学十年英语还相当于睁眼瞎,哑巴的,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
学汉语,我们可以学到把 “知难而上” 写做“知男而上”。别笑,这意味着掌握了创造新词汇的能力。
但是,学英语,从中考,高考,四六级,考研,考博,托福,雅思…… 十几年,这么多坎过来,哪怕词汇量几万个,熟记词根,有几个人有创造英语新词汇(哪怕不是专业词汇,仅仅只是俚语)和新梗的能力?
我国的英语教育不是为了用英语,是为了考英语,甚至沦为通过考试淘汰选手的工具(考不好连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都不给),偏执到近乎 “茴字有四种写法”。
可以把一门正在被世界上那么多人使用的鲜活语言学死,也是没谁了。
如果我当年不来美国读博士,我会觉得花了十几年来学英语,真的很浪费。
现在在美国的大学当老师,经常会觉得,多亏以前在国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底子不错,可以撑撑场面。
那如果将来不来国外读书工作,学英语真的一点用没有吗?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语言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思维。从这个角度看,多学一种语言,一点坏处也没有。另外,就像很多中文词汇,英文无法准确地表达其意思一样,很多英文词汇,中文也很难找到精准的表达方法。所以,学习英语,能让人有机会去体会不同于中文的意境和优美。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个 “不过”。机械化结构化的学习英语,方法不对,但是沉浸式的学习,有没有什么机会。这就造成很多人漫长煎熬的学习过程。
似乎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就我观察,现在出来读书的孩子,英语真的越来越好了!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有点哭笑不得。严格说来不止二十年,应该是三四十年以来,都是英语优先的教育导向和社会共识。
当年三岁我妈就叫我学英语,五六岁就开始学别的语言,从小就是什么特长班还是英语课代表,但我大一点就是学不进去,甚至厌烦。虽然也都留学工作很多年,但依然掌握的马马虎虎。
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十年 WG,各种运动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人人都经历难以言喻的各种撕扯波折,很多人都很迷惘,尤其是知识分子,不知什么是对的,不知哪些是应该相信的,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对他们来说这种痛苦是深入骨髓的,最后那代人中很多人从根本上就已经没有相信什么的能力了,就只有向往金钱和权力的选择,而不在寻找答案。好好生活,富裕健康的生活就是他们的追求,这无可厚非,而且贫穷落后就是基本现实。所以那个时候的大部分人们是真的向往富裕皿主资优的外国,有个海外的亲戚就觉得不得了,削尖脑袋出国其实是常态。父母那代人把所有的期望有倾注在孩子身上,早学多学英语,出国移民其实是那个时代对前面一个时代的补偿性行为吧。
这个命题的提出,也算是继续补偿反动的一种。四十年来,该见识到的都见识过了,各种文明的外衣撕下的时候,其实也不过如此的感觉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共识。而这些高校老师其实都从各个层面很清楚的了解到国家这几年的战略调整,科技论文都要写中文什么的,慢慢顶级的国际科技期刊必然要有中文的。所以才会这样公开讲吧。大家把这类当作一种吹风,制造舆论就好了。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
不过我还是想写写相关的话题。严格来看,这些都应该是时代造就的。不好说以前 20 年的青年浪费了时光,而是时代的风向不同了,需要转向了。
放在千年尺度来看,中国有种特点就是不断消化外来文明,无论自身强大还是被外族蹂躏,最后都会以各种方式吸收融汇各个文明的东西。这大概是土居中的特性之一,也是这个世界的特点。我们只不过最好的继承了这一点。中土之地,赤县神州,可能并非是一个古代毫无根由的神话说法。
所以在这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我们依然会如此,这甚至不需要任何人意识到,都会最终发生并且完成。这样看来,从西学东渐以来,不断地去学习西方文明,无论是苏俄欧陆的,还是英伦北美的,都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尤其这二十年极速发展伴随着来对于外面世界的深入广泛的交流,使得我们在英语教育上更是努力非常。
这从时代洪流的尺度上来看,并非是一件错事,我们需要这个过程,需要这样的大批可以学习交流融汇西方文明的人才。而从个人角度来讲,英语好的人,在改革开放,留学大潮中往往是得益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全球化过程中顺应时代的选择。只不过这个全球化的大潮是英语世界主导的,但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文明吞吐消化其实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不同环境需要改变的选择。而这一切地前提是你得有个主体,而且还要了解对方。而了解对方,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难以避免就是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这四十年来大面积普及英语,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非常深入的了解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不管以后发生什么,这其中的历史作用都难以不被承认。
19 年末的疫情从根本上会改变全球化的进程甚至话语权。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到在发生什么,一切都将不再一样,而且这一切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更深刻更广泛的变化从自然开始,终究会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时候选择调整英语在教育中的比重是对的。而且是既定发生的。汉语的美,古文的深刻,更完善的世界观将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而且是夺目的光彩。
语言其实代表着一个文明认识世界的方式。汉字以形声意三者与真实发生关联,是比字母是声意关联方式更完整,更发达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尤其是汉字的形其实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图画,是古人眼中那个朴素完整世界的素描。这使得以这种方式和语言思考的人拥有不同音符表达的具象认知能力,而具象认知其实是抽象能力的根本,所以对于汉字的学习其实从根本上刺激大脑心智的更全面的发展,全面和自然真实产生对应,这样就会从中诞生更加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以构建理论出发的世界观。李约瑟当年的疑问答案就在此。虽然我们现在语文教学还不能完整的培养小朋友这一点,但只要学汉语就有那种可能性存在。而只要努力深求,终有一天会有些人做到这一点。国家以高考倒逼这种方式出现的策略已经启动。并不是简单的大语文和什么被公知含沙射影诋毁的 XX,而是真的从根本上回归真实,续接文脉,树立文明自信的前提条件。
也许现在很多家长还在惯性的给孩子补习英语,但终究这阵风会叫他们明白应该选择什么。多学习汉语,古文,肯定是对未来孩子负责的做法,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就如二三十年前英语学习一样的正确做法。真正的文明自信在自于真实,而这个承载真实的就是文字典籍。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前面社会大众三四十年对于西方的极度渴求的反动,在这四十年的大潮中有些人真的变成外国人了,他们只需要很好的生活就可以了,但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在寻找答案,在见识过西方的一切后,发现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甚至其中深藏着巨大的裂痕,就如坐在火山口一样的不安困扰着他们。世界这样下去必然崩坏,那么答案在哪里呢?回首望去,原来就在蒙尘很久,无人问津的故纸堆里。所以很多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其实更看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用性的精华,实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真实必然是有生命力的也必然实用。把那些古老的奥秘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就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而恰恰和这阵风相遇的很好。
慢慢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更新二:和评论区吵了半天,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
更新:
评论区某人觉得,看文献机翻 + 专业人员翻译呗,何必自己会英语呢?
这是典型的没怎么看过文献的人的想法。看文献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筛选而不是在单纯 “看” 文献。一般而言,从网上检索,得到的大量结果,绝大多数是你不需要的。你需要快速浏览一遍,把那些你不需要的筛掉。这时候一篇文章可能只花半小时甚至更少时间。按照我的经验,检索结果里面,真正能对你有所帮助的,大约只占 5~10% 甚至更少。(这是指英文文献,中文文献可能几百篇都找不到一篇)。你把这 5~10% 的文章找出来,然后再细看。
这个筛选过程,对你的速读要求很高。
如果你不懂英文,你只好让 “专业翻译人员” 把你的检索结果全部翻译出来,然后再看,最后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要知道,你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就扔掉的文章,翻译人员要花一两天才能翻译完。为了找到对你有用的几篇文章,你可能要速读上百篇文献,这些文献翻译完了黄花菜都凉了。
并且说,这种 “翻译人员” 所要求的的专业知识要远高于英语能力,单纯的翻译人员翻译专业文献,基本上可以说是灾难。
至于说机翻……,等一下,我笑岔气了……
=========
原文:
我们来看一看这数据【1】:
各年度不同国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英文发表数量与本土语言发表数量的比值。我们可以看到,荷兰、意大利、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基本上发表的全部为英文文章(英文:母语 > 25),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也是绝大多数是英文文章(英文:母语 = 5~10),在中国,英文文章数量也是明显大于中文文章的(英文:母语 ~ 2,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物理学领域中这个比值高达 72.5!)。
综合全世界所有的学术论文,几乎全部都有英文的 abstract,80% 是全篇用英文写的。
而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在低年级就涉及到文献检索,到了高年级,搜索、阅读各类文献就是基本技能。而这些文献当中,有 80% 是英文的。我国的学生们,要么读英文,要么读中文,但是恕我直言,现实情况非常令人遗憾,中文期刊论中文绝大多数可以直斥为垃圾。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英文不过关,基本上达不到大学毕业的要求(至少在理工科)。
在
的回答中,有一段郑先生的原话:“外语耗竭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学生宝贵的时光,这 20 年来,我们过度的夸大了外语在中国孩子成长教育当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这里我想说的是,郑先生其他的话我不加以评论(因为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学习英语,绝不是 “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面对着几乎全部有用的科技信息都是英文的时候,我们学习英文,其实更是纯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和民族不自信没有什么关系。英语为我所用,我从中获益,就像是排骨为我所用,我从中解馋一样,何来不自信一说?
学习英文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沟通,保持进步。如果为了一个所谓的 “民族自信” 而削弱英语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不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使我国的科技力量不断加强,进而不断增加中文期刊的影响力,使中文文章的声誉增加,成为科学圈中不能令人忽视的部分。
====================
有网友提及,为何不把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把我国真正的专业人士从学习英文中解放出来呢?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2】:
2016 年,全年发表的学术文章大约 220 万篇。到现在为止,全球期刊学术论文总计已经超过 5000 万篇。而除了期刊文章之外,其余的各类学术出版物,在 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 等网络学术数据库中,已经超过了一亿种了【3】:
而根据中国翻译学会的数据【5】,我国历史上全部的科技翻译出版物一共才有 5 万种(不知道其中英文翻译为多少,单从 1977 年到 1987 年这十年的数据看,其中英文翻译占 30% 左右)。
且不说我国有没有那么多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翻译能力的人才,也不说专业人士去做翻译工作算不算人才浪费,就单纯看现在的信息流通量,这种翻译的路线就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2】https://www.aje.com/arc/scholarly-publishing-trends-2016/
【4】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3949
【5】http://www.tac-online.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14&id=1548
其实我们都很功利的,是家长们在夸大英语的分量吗?是老师吗?
都不是。
而是那些应试体系的设计者,那些人才筛选机制的设计者,那些用人单位的门槛制定者在夸大英语的分量。
如果中考高考英语不考,或者分数占比没那么多,肯定就没那么多人那么在意英语。
而在英语和门槛不直接挂钩的领域,英语的分量为何也被许多人过分夸大呢?
还有很多人那么 “用力” 地去学,那一定是因为某种错误的认知。
看看网上那些面向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年轻人的英语课程有多少人报名就知道了。
或者就在知乎上看看英语学习的话题有多少人关注就知道了。
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年复一年地热衷于学英语?
许多人都是抱着学英语一定有用的心态去学的,至于有什么用,细谈起来就很模糊了,说一大堆理由,最后总会回到,反正学了总比没学好,学了肯定有用这一句上。
你学英语连有什么用都说不清楚,或者说了一堆自己都没办法证实因果关系的理由。
再听,学了肯定有用 这句话那味儿,是不是和那句 “别说那么多了,干就完了,奥利给!” 特别像?
许多人都是看了几篇类似以下这些标题的文章后,就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幻想着这就是以后的自己,然后就把学好英语列到了自己的年度计划里。
“我今年大学毕业,因为英语好,让我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年薪 20 万的 offer”
“我今年 24 岁,英语好让我获得了比同龄人更早升迁的机会!”
“我因为英语好,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生活!”
“10 岁的时候,妈妈让我学英语,我觉得太难了,没有学,于是我在 22 岁时失去了一个可以出国工作的机会”
可你忙碌的生活和稀缺的意志力决定了,从你花完钱那一刻起,就不会坚持太久,一个月后,你终于在一片疲惫中半途而废了。
一年后,当你又看到了类似的软文后,又心生激动之情,抱着 “这次不一样” 的心态,再次踏入同一个坑中。
如此往复几次之后,你终于以 “太晚了” 为理由安慰自己,彻底放弃了学英语。
多年后,你心里始终有一个怨念,要是当年英语好,肯定能多获得不少升职加薪的机会,早就走上了人生巅峰,都怪当年没学好英语。
把上文中的英语换成许多其他证书,其实都适用。(此处
)
许多人在刚毕业时,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自己英语好,就一定能进投行当精英,就一定能把同学比下去,拿到被人拿不到的 offer。
当年还有一个某 985 化学博士跟我说,他们老板说了,只要能博士毕业,凭借着博士学位证和一篇篇 SCI 文章,就可以高盛大摩随便挑,当时的我只好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实际上,许多岗位并不会单纯地因为你英语好而选择你,更不会因为你英语好,而那个能力背景都比你强的人英语一般而选你不选他,很多时候那个各方面都和你一样,但英语比你略差的人,也不一定会在与你的竞争中失利,你要相信,都是 985 毕业生,别人英语再差也不会比你差出几条街的距离,而你再强,也强不出职业和业余的区别。
[弗兰克扬:电梯理论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312424)
但扛不住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们就愿意这样相信。
这简直是这个时代赐予搞英语培训,付费英语精读群的人最好的红利。
[弗兰克扬:人最傻逼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070778)
高考考卷本来就不需要 “耗费时光”。
耗费时光的是家长的不给塞满周末就觉得孩子没在学习,是初中高中教研组重复性 “查漏补缺” 做的无用功,和学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我一个背单词四个音节以上就会颠来倒去的读写障碍患者都能从小不花时间在做英语题上,也专四专八裸考过了。在国外读文科就没遇到过英语不够用的时候,最多是不认识的词猜一猜查一查,记在脑子里个大概就行了。
理科的话有个好老师检查刷题的结果还是很重要的,分析哪里不会,哪里需要补,甚至补起一个非常小的疏漏都可以提高分数。
但是如果一门功课花了很大功夫都不见起色,要么托关系找好老师(命题组成员这种)一对一或者小组家教,要么请好学校的大学生来分析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去上补习大班是没有用的。而且一定要老师做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制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保证执行。
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冲刺之前的学习 “耗费精力”。到初三高三都是拼体力和心态的时候,像我当年一样崩了的话。。。
高中三年,做作业的时候大概只有三个月,随便捡个 211 上(我智力非常平庸,没有任何聪明的迹象)。不管怎样都要让自己开心,如果觉得什么事情做得痛苦难耐,说明不是那块料。能接受自己是个废物就安心躺平,不能接受就拼了这条命,但是别拼完回头埋怨过得苦。都快成年或者已经成年的人了,学会对自己负责。
有人会讲,哎呀呀,我们搞科研的,写论文的,要看英文文献啊…… 我们敲代码的,到处都要用英文啊…… 我们出国移民的,更加要懂英文啊……
请问,搞科研的有多少人?敲代码的又有多少人?敲(抄)代码需要什么水平的英文?出国移民的…… 有几个能正常和人家白人黑人无障碍交流?正好我认识几个混子留学生,去澳洲转了一圈,一句英语都不需要会说,因为他们去澳洲学中国戏曲艺术去了,就好比方鸿渐出国学中国文学。
中国大部分人(99%)的英语水平,无论他上学的时候多努力,现在的情况,等于狗屁不通。不能说,不能写,勉强能读自己上小学孩子的英文课本和作业而已。
所以,你幸幸苦苦十几年,中考、高考、四六级、考研,学了个什么鬼?还不如我这种因为要翻墙看川普推特的网络混子应用水平高……
所以为什么要把它当做一门最重要的学问去研究?学堆积如山的语法,做无穷无尽的习题集?考罄竹难书的试?我记得郭杰瑞做过中国英语试卷的选择题,水平还不如他的中文水平。
英语的强势地位,在于西方世界的强势地位,我们的科研文献、计算机操作系统、底层语言,都是基于英语,我们要和国外做生意,也得学英语,这个没问题。但英语就是一门工具而已,没有必要摆到和母语、数学并重的地位,没有必要比物理化学本身还高。实际上,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只要你想学,看懂文献没那么难,不需要什么语法,基础词汇量加谷歌翻译就够用了,想要和外国人聊天,炸着胆子去听去说去写就够了。你学中文需要懂语法吗?语言就是个感觉,就是个经验学,《古文观止》读一遍,没有你不懂的中文。
国内的英语教学,实际上脱离实际、南辕北辙,没有起到使用工具的作用,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中国在美帝的留学生不如印度裔混的好?别嘲笑人家的口音了,仔细想想人家说话的腔调,和你那个咬文嚼字搜肠刮肚是一回事吗?
国内英语教学,还故意捧高了英语以及西方文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导致大量的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个个要从小上培训班,个个要靠雅思托福,个个以出国留学移民为荣,大学要四六级,考个冷门研究生都要考英语,这是个巨大的产业链,“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轻易是不能改的。
所以,郑强老师这话是有道理的,英语应该回到它本来的位置,就是一门普通外语,一种语言工具,而不是什么学问、精神、文明……
英语知识交流的一种工具,有多少人学了英语在后面的日子能用到。严防死守的英语制度必修课程。
大学专科要过英语三级,本科生要过英语四级才能拿到学位证,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样,我们大学就是一样,必须过英语四级,没有拿到学位证的不在少数。这就是英语带给这些毕业大学生的弊端,他们真的学习不好吗?
其他成绩基本满分:线性代数、Java、C 的语言很棒,现在名企做管理层,英语对他来讲真的重要吗?
其实听到郑教授的话,英语和其他语言都是小语种类别,国语才是我们真正要发扬的,目前联合国共计有六种官方语言,分别是: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多少人因为英语而名落孙山。提倡减负,加强国语。
为了尊重教授视频删除了
我来蹭热点了。
关于这个提问下的许多高赞回答,恕我直言,都是洞察力严重不足。
下面丢出几个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
一、中国人英语不好的首要原因是浸泡在英语中的有效时间不长,不要被 “中国人学了十几年还学不好英语” 的论调误导了。
1、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与英语的亲缘关系很远。
2、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语言(含欣赏的歌曲影视用语)是汉语。
3、中国人英语课之外的科目的教学语言是汉语。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地球上还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同时符合上述三点,该国家(或地区)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人的英语水平高于中国大陆人,你要不要去查一查中国香港人除了英语课之外的科目的教学语言?
中国的老教会中学、教会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不错,你要不要去查查老教会学校除了英语课之外的科目的教学语言?
你相信中国人很笨么?反正我不信。既然中国的英语老师与学生都不笨,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解释就是汉语跟英语的亲缘关系太远以及中国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英语中浸泡的时间不够,就这么简单。
你可以拿出一张纸,写下一个普通二本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四年累计看了几分钟 CNN 或 BBC,其实几乎没看;或者看了几本纯英文杂志,其实几乎没看;或者看了几本纯英文教科书,其实几乎没看。
一个普通中国大陆大学生确实学了十几年英语,但是浸泡在其中的有效时间并不多,比香港大学生低多了。
再说一次,中国人英语不好的原因异常简单————母语与英语差距很远,在英语中浸泡的时间不够,而不是某些人故作高深的扯什么英语教学法不行。
————————————————————————
二、中国学生在英语中浸泡时间不够的原因是什么?恰恰是中国要力保母语成为教学语言与科学技术语言之一。
某些人喜欢讥讽中国是不是过于重视英语了,完全错误。中国恰恰是重视母语。
如果真的重视英语,大可以学许多英国前殖民地,把教学语言与科学技术语言统一设置为英语,这一批英国前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英语普遍比中国学生好。
中国社会是把各个专业的本、硕、博教材都弄成汉语了,只有前沿论文实在是没有力气去翻译了。
如果中国政府下狠心学英国前殖民地,高中除语文课之外全部用英语,一两代人之后,中国人英语就上去了。
——————————————————————
于是,我得出一个与很多洞察力不足的人(含郑强教授)恰好相反的结论:
因为中国政府力保母语成为教学与科学技术语言,所以才使得我们不学习英国前殖民地的做法,而且我们的母语离英语差距太远,所以中国学生的英语才不行。这才是终极真相。
————————————————————————
三、为了让觉得英语无比重要与热爱专业课但是英语很渣的大学生都满意,我提出一套解决方案。
1、所有的大学不把四六级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但是招聘单位有权要求查看。
2、除极个别大学、极少数涉外专业之外,大学的专硕招生完全不考英语,学硕与博士招生考英语。譬如说,你考会计学学硕,要考英语;但是你考会计专硕,不考英语。
3、二本及以下,可以自行设置英语在本专科招生中的权重,当年高考前昭告天下即可。
————————————————
怎样才能英语一级棒,请看红学大师周汝昌的学生时代:
“1918 年 4 月 14 日周汝昌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在其母校实验中学校史馆的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汝昌小学就读于咸水沽小学,他过目不忘的聪颖天资得到激发,是 “门门 100 分” 的“铁第一”;初中就读觉民中学,虽枯燥但教学水平极高——小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学全用英文原版教科书,奠定了他深厚的英文根基。”
看到了么?上英语课用英语,下了英语课还用英语学别的科目。建国后这种类型的中学、大学基本被搞掉了。如果你为你儿子、女儿模拟周先生当年的环境,他(她)的英语就会一级棒。中国香港人英语好,其实就是周先生这个模式。问题的症结根本就不在于中国的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学法差,你们的大学英语老师其实多半知道中国大陆之外是怎么教英语,问题的真相其实就是本答案所揭示的。
[周汝昌:土生土长天津人 天意让我做书生 (组图)news.ifeng.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ifeng.com/c/7fcJSvI4v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人对我这个自称洞察力很好的答案在评论区不服气呢,推荐不服气的人看看一个提问与回答,我复制粘贴一些段落:
落地
利益相关:
在印度东部城市生活工作一年,大小城市旅行性质游览。
会少量印地语,东部地方性方言较流利。
住在当地人社区,在当地大学辅修,谈判桌当过翻译,菜市砍过价。
有钱孩子高考考 SAT
普通孩子高考英语答题
全社会的风气都是抑印扬英
小碗
一个处心积虑教你单词的女人。微信公众号: 一碗单词(yiwandanci) 。
在印度,大多数的书籍都是用英语写的,使用印度语的作者正在被边缘化。
Yuhang Liu数学、科研、高等数学 等 5 个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我上一届一个印度学姐,也是我老板的学生,印度理工毕业生,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印地语她只能听懂最基本的部分,日常交流都是英语。而且印度的数学教学从中学开始就是英语授课了,很多数学术语我不知道是否存在印地语翻译,大概他们也懒得翻了吧。 ————————
lan pampas
跟印度美国的同学上的国际班,去过印度 XLRI 学习过几个月,对此感触颇深。
先说印度同学,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超过上百种)但从小便是全英文教学,加上来自英殖民的文化遗留和对美国文化的推崇,自发的娱乐内容都是各种英文资料,导致他们的英语完全是母语水平。口语之流利,用词之地道,俚语段子更是集各国之所成。看印度教授写的材料你会有一种觉得他在故意卖弄词汇量似的(也许真是这样)。
[印度英语是个怎样的存在?印度人英语水平比我们强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402946)
全体学生学英语这件事,有大利,也有大害。大利在于使得一批人能够较容易地吸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造了一大批了解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人(这和西方严重缺乏了解中国的人形成对比)。大害在于很多人陪太子读书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有些人精神上更易屈服于西方。
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大害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放眼未来,精神屈服这件事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人力资源浪费是实实在在的。再有,如果不普及英语,虽然会形成一个懂英语和不懂英语的明显教育界限,造成隐患。但现在这个界限已经存在了,而且我怀疑未来智能社会以懂不懂数学形成的界限恐怕更可怕。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降低英语要求,同时强化数学在教育中的地位。甚至打出口号 “每个大家庭,出个数学家”。
另一方面,吸收科技知识需要英语是将长期存在的事实。即使我这样认为明年中国综合国力超美的超级乐观派,也不奢望中文可以在可预见将来取代英语的科技通用语地位。好在这只要求阅读能力,而且是 “说明文” 阅读能力而非文学或者西方文化方面的素养。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理科化”,全面改编教材,重视阅读,其次写作,轻听说能力,教材以说明文为主。
此外,还应专门培养一批情报专业人士,具有极高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避免出现美国人那种对最大竞争对手极不了解的悲剧。
十分同意郑强教授的看法,英语在我们应试和生活中的分量都需要降低。
**一、英语只是门工具,而非学问,**当初大力推行英语的原因,无非是欧美国家在各大学术体系及官方场合都占据了不可动摇的角色,中国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大力提倡英语学习。
现在中文在全世界的学术体系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凭借工具就能实现大部分的英文沟通工作,全民英语对国家的边际效益日益下降,降低英语的角色分量是历史大势所趋。
并且,学英语最关键的还是口语和写作,目前的教学及考试体系在这两方面,是非常不合格的。把你扔到美国待个半年,也比大部分大学生的口语好。
二、目前英语占据了太多学生的时间,挤压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高考英语 150 分,如果降低 50 分的话,那学生就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到数理化或者其他素质发展方面。可以说过于重视英语是会阻碍国家人口素质的综合提高。
三、目前**英语的最大作用还是应试教育的筛选工具,**目前很难找到能替换掉英语作为应试教育筛选工具的其他科目,因此,英语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也只能循序渐进。除了难以找到合适的应试替代科目以外,“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千亿级别的英语培训市场,注定了改革只能缓慢前进。
**四、降低英语的分量,有助于塑造民族自信,**欧美文化会那么盛行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整个社会把英语的地位放的太高,导致大部分人也自然而然对欧美文化、西方文明盲目崇拜,崇洋媚外。降低英语的分量 提升汉语的话语权,是民族自信的重要一步。
我有一本武林秘籍,上可屠龙斩魔,下可砍瓜切菜,你想学吗?
想学到砍瓜切菜的程度,这本秘籍里的一些章节晃一眼过去就可以了。
想学到屠龙斩魔的程度,这本秘籍不仅要学好学深,书里还有很多隐藏步骤,需要你自己寻找,开肝甚至氪金。
我不指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学到屠龙的程度,毕竟也没有那么多龙给你砍。
但是,你们每一个人,我都会给同样的机会。
想学到怎么样,取决于你。
#论教育精英化 vs 教育大众化,教育产业化 vs 教育公平化
这才不是什么 “民族自信” 那么虚无缥缈的东西
说白了,唯钱而已。
嘴上挂着民族大义,兜里揣着辅导讲义
英语是否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因为英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
错!
为什么我们在英语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因为一直都在学,但从来学不好
为什么学不好?因为方法和坚持的能力都不行。
换个角度来讲,学什么不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想学好的话。
语文是母语,从小也在学,,现在有多少人字能写好看,文章能写通顺?
数学学了十几年,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有几个家长能辅导的了?
说白了,大多数人,学习学了十几年,都没学好。
之所以感觉英语花了好长好长时间,因为进入社会后,英语从学习阶段突然进入了高频实践使用阶段。作为一门语言,从背单词写句子到完形填空,突然变成开会使用的语言,对很多人来讲,意味着啥都听不懂,重学!
语文数学不提了,单说英语,我们大部分认识从初中开始学的,我个人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校开课,但是到初中全部从 ABC 重新开始学。那时候哪有什么外教,原版书或者电影,都是录好的磁带和英语老师教。发音对不对是不是纯正根本不知道。这么多年一直学的是怎么应付考试,而不是交流。
因此,当很多人开始进入职场开始使用的时候,发现歇菜了,又一轮新的学习。原版书啊电影啊电视剧啊一溜儿看,花了好多时间背单词。但因为已经上班了,没有太多时间在这件事上,也因此稀稀拉拉的学习很久进步也不是很大。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在的小孩子不是这么学英语了。他们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效果来讲,还是非常高效的!
举个我朋友孩子的例子吧。
一年级之前都是瞎玩,什么 3 岁英语启蒙什么的都没做,7 岁一年级开始起步。
老妈也是厉害的能干的人,也知道自己孩子起步晚了,别的孩子都能简单对话了,这才起步。拜访名师,研究各种英语学习教材和方法。比如孩子看书不是瞎看,买了 AR 测试软件,2 个月给孩子测试一次英语水平,根据测试结果网站给出的建议买书阅读。
诸如此类的高效方法非常多。
买了激光电视,就为了孩子看英文原版电影对眼睛好点,全家每周末一起在家看英文电影动画片。各种能帮助孩子学英语的机器都买了。在我们看着,这就是虎妈。
现在孩子 2 年级吧,英文听说读写非常好,并且已经进入了自主阅读阶段,每天自学英语 2 小时阅读,学习也上了轨道,步入正轨。家里看过的原版书,在我们看来像一个微型图书馆。妈妈也成了儿童英语学习领域的王者,经常会给我们很多接地气好执行的学习建议,效果非常好。也经常组织一起团购读书,英语学习工具等。
孩子花了一年时间在英语上,比起我们大部分人来讲,少太多了,但有多少人现在能自主阅读了呢?
再举个例子我邻居孩子,幼儿园上的双语,现在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英语听说读写都没问题,每天看原版书拿来就看,完全无障碍。英语完全就是一门随意的语言,跟着年纪和年级的升高正常学习提升,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再说说我孩子把,我也没管什么,就是送上线上线下辅导班,其他时间写写作业。虽然我英语可以,但是我觉得现代教育应该有独特之处,不然为啥那么多孩子都那么爱学呢?
最近疫情时间在家,孩子一对一英语口语课上的比较多,我也梳理了一边孩子学过的几本教材。基本上教材内容就那些,但孩子的词汇量,语言流畅度,以及口语课与外教连续唠半小时。我也不知道比书本多的词汇语感怎么来的,可能是学校学的,也可能是兴趣班学的,总之应该都有很好的方法教学,我看到了不错的学习成果。
相比我小时候天天在学校学,我孩子就周末上上课,学校也不是全外教的,只是一周有两天有外教。当然比起很多鸡娃的爸妈还差得远,但是比起我学这么多年的效率和成果高很多。
特别是听力和理解力。看完动画片做对应的题都能做对,也能 get 核心内容和复杂的词汇,有一些我都没看懂什么意思。
我的孩子不算优秀,只是很普通的,现在有太多孩子英语太好了。
为啥现在爸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让孩子英语启蒙?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学英语的方法不对,效果不好,花了太多时间,所以想尽早让孩子在英语这件事上掌握方法,尽快今早学好,成为自己的一门了解世界的工具,以后就不用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了。
不是我们在英语上花了很长时间,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导致我们用了很长时间。
所以,更多地父母早起步,并不是因为英语要花多少时间,而是希望孩子尽快掌握方法,上道儿,以后学期老容易,可以花更多时间在其他学科和兴趣上了。
而如果看看国外,其实也同样要花很多时间学中文。
朋友在澳洲一个私立学校教中文,每年孩子们要根据中文成绩的排名,选拔来中国的夏令营冬令营。
我在日本一个老爷车博物馆,认识一个工作人员,是日本和印度混血的男生,中文非常非常棒。他从小学中文,又来中国上的大学,专门来学中文,因为要做生意。
朋友老公是外国人,家族生意一部分在中国,她老公也是从小学中文,大学专门来中国学语言。
其实学啥都不容易,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好的方法,学啥都一样。
问题就在,你学了九年甚至十二年的英语,到最后读英文文献还是费劲,还是无法正常跟人交流。
所以英语本身没问题,消耗时间的应该英语教学、应试机制和教育产业化。以多数人的经历来说,根本就没想过怎么使用英语,而是如何通过考试。毕竟我也没怎么见过英语国家的人跟语法较劲。
从另一面看,先消耗或后消耗也不过是选择而已。如果你不在青少年时期消耗宝贵的时光,那就在其他时期消耗更多的时光。
总有人认为读英语文献、通过英语获得信息就是文化不自信,甚至觉得读英文文献会被洗脑。这种思维大概是文化自负吧?反过来想,英语文献的作者难道是为了洗脑才写作?我相信绝大多数不是。
英语只不过是一个信息源而已,如果有能力,再学点德语法语之类的,开发多个信息源,不香吗?
“宝贵时光” 省下来你是能精通数理化生还是能熟读经史子集?
相比于其他科目,英语可能是投资对毕业后产出比最高的科目了(依然改变不了高考英语 90/150,托福首战 41 的我)
老游击队员谢德教导过我们,“年轻人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
我同郑强老师的次子是初中同学,那位同学六班我八班,郑强老师后来将这位同学送到海外深造去了。
现在在这里发表这种言论是不是有点不太好?
支持附议。
辩论选手申请出战。
(全文讲的都是过分夸大的原因和体现,我没说要取缔英语的存在)
(看评论区总有种错觉,仿佛我讲的是学英语不是中国人一样。)
1、关于国际化。
推动英语学习最炮火最猛烈的一批人,如果刨除应试的因素,给出的原因无外乎这些:
出国留学、大学考级、世界通用语言……
但扪心自问,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之后,英语能力是不是在显著降低?
很多高中大学毕业的家长,连小学的单词都一大堆不认识的。
为什么?
因为根本用不到。
国际化需要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在英语上面有较高的水平。
不想出国、没兴趣读英语原著文献、工作上不需要跟外国人接触……
这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英语,单纯是出于应付考试的心理。
国际化分两种:一种是自己走过去,一种是让别人走过来。
很可惜,很多人都忽略了第二种方式,总想着跟别人接轨,却忘了我们在很多地方,已经有资格让别人跟我们接轨了。
综合国力强盛与否,是决定你能否有选择的关键。
如果真的像很多人讲的一样,我们要有大国自信,那我们就更应该选择后者了。
2、关于社会效率。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
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总喜欢讲的一个东西是,看电影时候遮中文字幕,没事多看英文演讲……
可从国内考试的角度而言,这么做转化率很一般,不如你消停背背单词、做点阅读有价值。
当母语是我们汉语的那一天起,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就是我们获取知识、内容效率最高的语言,几无可能更改。
我认识的好多留学生,虽然身处国外,可新闻什么的,如果有选择,还是更喜欢看汉语翻译过来的。
一方面,看汉语的障碍少、速度快,能用更短时间汲取有用的信息;
另一方面,汉语往往更言简意赅,相同篇幅能传达的内容更多,这是语言上的优势。
知乎这种人均 985 的社会精英聚集地,我也没看有一篇纯英文原版稿件受到欢迎。
国际类新闻前排,讲外国观点的,还不是苦心孤诣翻译给你看的?
所以,对于社会而言,群体学而不精,莫不如让一部分学精的人来承担翻译的工作。
3、关于考试。
我从小到大,在英语上学习花费的金钱最多,对英语的厌恶也最多。
因为我是真的不知道,除了考试,这玩应有个毛线用。
我不喜欢学英语,不是建议大家不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可以学那些有价值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经历过高考的同学都知道,在高中,英语往往比语文更有地位。
无他,语文学好了可能 120,学不好可能就 110;
英语学好了可能 140,学不好可能 110。
如果只来得及写一科作业,我见过的那些学霸,几乎都会选择做英语。
可在真正的生活里,我们每天说的用的,基本都是汉语啊。
我不否认,英语是一种能力,可如果能力在实际生活里无法发挥,那培养能力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高考语文加分,雷声大雨点小,最大的功效就是给那些课外课忽悠人用了。
当游戏规则不合理且难以改变时,我会建议大家用通关的手段来反抗,但不代表游戏规则的不合理性在我们通关后就消失了。
4、关于我略微了解的计算机。
很多培训机构说英语好对于学编程有帮助,这话就好像自习对写作业有帮助一样——
无法起到决定作用。
注意是决定作用!!(别墨迹我了 ok)
写这条,就是想讲,有些专业就是不需要英语的啊。
汉语言文学创作,书法美术,中小学非英语师范类,领域面向受众只有国内的学科……
你确定这不是浪费时间?
还有,中小学教育里,我们在英语上投入甚多,可是对所谓文献的阅读水平,什么层次,各位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有点想发火,就不多说了)
5、关于过分夸大与一棒子打死。
此段内容是补充给评论区看的。
有人说: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以后什么时候用上英语,难不成等考研写论文时从零开始了解?
我通篇都没有讲建议取消高考里的英语科目,目前阶段,我承认基础的英语学习还是必要的。
按照那种思潮,我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常线性系数微分方程,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38 种引体向上姿势,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跟别人讲诗词曲赋……
所以我们都要在用到它之前,在这个领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英语和其他我们教育阶段学的科目比较,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学英语,真的就只是学英语而已。
数理化这种理科,是能够提升人们思维认知的能力的。
英语是功能性学科,唯一附加属性可能也就是对西方文化的部分透露罢了。
我写这些想表达的,只是和郑强先生一样希望,能给那些英语不好的人一些机会。
我国现状是,除去考试因素,并非没了英语就不能活得很好。
全科天才固然厉害,可只在理化上天赋很好的人,有没有必要只因为英语差一些,就在高考上严重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
6、关于文化自信。
我固执地相信,文化自信最基础的体现,就是你对待语言的态度。
翻译只能让人了解那种文化,但唯有运用才能真正让文化具有根脉。
各大培训机构,最火爆的永远是英语教学,国学语文,往往无人问津,百家讲坛更是由于种种原因停播。
我见过无数如 “新东方” 等以英语冠名的培训机构,可至今依然没在我们这个小城市,发现以 “国学”、“汉语”、“语文” 冠名的培训机构。
这不赖培训机构,谁不是为了顺应市场挣钱,可这些顶尖培训机构的名师,毕竟是中国精英教育、顶尖教育的代表。
当我们最优质的教育代表,讲的东西都是英语及语言背后的西方文化,那些精英们体现出来的骨子里的崇洋媚外,又有什么可惊讶的呢?
可能是出于愤青的心理,我总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出国面对那些外国人讲英语,叫国际化;
外国人来中国我们陪他们讲英语,也叫国际化。
那到底要哪一天,才能像歌里唱的一样,“全世界都来学中国话” 呢?
和很多读过点历史的人一样,我最喜欢的朝代,是大唐。
那个时候文化同样灿烂,唐朝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走在了国际化的最前沿。
哪怕长安城的唐人百姓,也不需要学任何外语——那里外国人密度可称世界第一。
彼时,我们接受任何交流学习,我们有不逊色于今天的气度和胸襟,只是你跟我交流的前提,是你讲汉语。
这就是让别人走过来的魅力。
最后,
我不反对任何人学英语,事实上大国崛起一定需要很多英语人才的。
但如果一个中国人,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只能学好一门语言,
我还是希望,他选择的是汉语。
[寻尘客:如何看待财新网为《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一文致歉,承认「采访不够充分,行文存偏颇之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51452268)
7、评论区接受对线……
但麻烦你看完全文。
(全文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这个月已被洗稿四篇,不过我都一一记着呢好吧,有一些不会就这么算了的)
我是
,一个写三流小说的四流 rapper,喜欢用逻辑和脑子思考问题,感谢关注,欢迎交流。
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能上热榜第一,也恰恰说明了:英语确实很多人学而无用,纯为负担。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语文应该是各科之首,语文能力与大多数人工作生活相关性最大。(说语文没用其实是语文考试的锅)
数学和英语一样,日后很难被多数人使用。但两者情况不同:数学是学得深,普通人日常顶多用到小学的算术;而英语是学得偏,过不了关,仅掌握学校里那些应试语法知识,根本无法和外国人日常交流。
**数学却承担了比英语更多样的功能:衡量智力水平,体现筛选功能;提升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这是外语不能比的,语文也不能比。
所以语文和数学各有所长,英语呢?
我们要比较两个问题:
1. 我们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学英语上花了多少时间?
2. 多大比重的人在毕业后使用了外语,使用的深度又如何呢?
结果如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外语其实完全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报考重点大学和有些专业设置需要参加外语高考,减轻报考重点以下高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以便让这些学生把时间投入到更丰富多样的、更感兴趣的学科中。
英语学科的地位和我国三四十年来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的意愿分不开。
我小时候有一个特别火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口号是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那个年代媒体还不发达,也没互联网,出国只是少数人的荣耀经历。主持人满世界跑,带着观众体验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当年这节目满足了观众的需求,火的一塌糊涂,甚至很多小朋友梦想去当正大综艺主持人。
要想去看世界要什么?要学英语啊!
现在,这节目早没了。
因为很多人只要愿意,就可以自己出国去看世界。
英语的学科地位会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其实从郑强教授演讲的上下文来说,他一直在强调的其实是这么几个观点:
上面这 3 个观点,都是可以直接从郑强教授演讲中直接找到的,我觉得如果是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没啥问题啊。学东西就是不就是为了用嘛!
-—————————- 多说几句 —————————–
我觉得我英语就非常一般,你要让我去写出文采斐然的英文文章、写个俳句,这我干不来;但是听英语课程,用英语给报告,平时阅读英文教材、写英文文章也没觉得困难啊……
我其实特别反感国内这种过度知识化的教育模式。举个简单例子,学英语的时候,太过强调语法的内容了,无论是高考还是四六级。搞个完形填空,非得设置个考点,考个真是语境中百八十年用不到一次的用法。
就比如,在投稿论文的时候,绝大多数杂志都会有这么一句:No paper will be rejected for poor language. (没有人会因为英语差而被拒稿)。 所以与语法什么的相比,你要表达的意思,你的实验数据,你的真实逻辑才是更重要的!
再比如,国内的数学教育也是这个问题。高中的学习太过强调技巧性,大学的学习内容又太少太窄。与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有用的统计学只用了 1 个学习的 40 个课时就一带而过。这导致了很多本科毕业生,到了毕业连 t-test 怎么用都不知道。
国内很多人非常喜欢嘲笑说什么国内数学比国外数学厉害多了等等,但其实这里的 “厉害” 只不过是在初等数学的浅水里扑腾,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广阔无尽的大海。就像一位从小练习游泳的小将,你确实比那些从小没练过游泳的人厉害,但是你即便换了 10 种姿势去游泳,速度也比不上那些不会游泳但是乘着快艇的人。就比如,你做了一辈子的高中数学,你也会不明白那些矩阵特征值,中心极限定理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有那么棒的应用。
英语不过是诸多技能中的一项,但他重要与否不是用考试来决定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是夸大而是不重视英语,十几年的受教育却只把英语当成应试,才让英语在很多人手里彻底变成了 “应试工具”。
郑强的原话其实综合来看是没问题的,我也并不认为 “会用英语” 是一件多么牛逼的事情,英语也不是一项非常稀缺的技能,现在你能熟练掌握 = 一技在手总归是好事。
也仅此而已了。
但是关键就在于,即使你宏观上不认同英语作为规定课程占时那么久,你微观上作为一个个体应该如何处理 “我不情愿” 和“我还是要学”这件事情。
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会有多少经历外来语种的机会呢?
你会没事干去学德语,法语,日语,韩语吗?
你不会。你不但不会,你可能十五岁之前不接触互联网都接触不到这些东西。
但是如果你会一门语种,有坏处么?特别是现在就业几乎是优秀外企 / 稳定国企 / 事业单位三分天下的时候,随便一个小企业都谈不上好的选择。
这时候你会一门其他语种,管他是英语,日语还是德语,至少你的专业 + 外贸方面你就可以当做就业方向了。
这不是挺好的么?
我希望大家不要纠结于 “啊为什么英语是考试项目啊,我们国家不需要那么不自信。”
你不是为了 “面子” 学习的,你也不是为了其他什么东西,你是为了自己学习的。
英语需不需要移出常规学习课程, 这是国家要考虑的事情。
而你需不需要十几年的学习把英语变成听说读写都能用,而不是只能应试的工具,这才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两者,并不矛盾,不矛盾的。
你甚至可以一边批判 “凭什么英语是考试项目”,另一边好好把他学会,毕竟你不得不花时间,你不想花时间,学校上课也得花时间,考试你也得考。
现在的学生,真的不要今天听到一个观点,觉得有意义就附庸,第二天听到另一个观点觉得不错又改变。
你要多考虑对自己该怎么做,这也许是对于个人最好的选择。
我支持不要把英语过于高看。
但是我也支持,既然英语还是基础课程,你就好好学,把他学成,而不是和不可逆的事情扭着来,最后吃亏的是你自己的。
未来的世界可能裂化为板块运行的模式,而板块运行模式对于未来中国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弱化英语。
最近浙大郑强教授说,中国人如此努力的学习英语不正常,英语在课程设置中站这么大比重是因为中国不自信。他说的对吗?
郑教授的言论,既有点 “站着说话不腰疼” 的感觉,又有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味道。
一、用心良苦
说郑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因为时至今日,我们融入的这个世界还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美国资本不同程度的控制了这世界最核心的产业链、价值链、需求链。换句话说,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美国之外的国家,只是各种各样的零件。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也是发动机与零件的关系。
因此,中国人重视英语很容易理解:这世上,从来都是零件要配合发动机,没听说过发动机要配合零件的道理。
作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必须学习先进国家技术,吸取先进国家经验,美国是高科技的大本营,科技人才不去美国能培养的了吗?华尔街是世界资本的大本营,不和美国打交道能引进外资吗?至于个人学英语的好处,那也是能看的见的呀。你看看马云、李彦宏、张朝阳等等,有多少人不是在国外接触了前沿才风生水起的呢?你再看看世界五百强中的跨国公司组成,学英语是不是能让你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呢?就更别说做科研发论文要英语,做学术查文献要英语,这些好处,是实打实的好处。
因此,国家在基础教育中提升英语比重,既有国家发展的考虑,也是为每一个人前途负责,用心良苦啊。
那么为什么同时郑教授的话也有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呢?那当然是 “事情正在其变化” 啦。
二、事情正在起变化
资本主义运行的一个基础逻辑就是分工,正是因为人与人的分工,才有了社会化的生产,而这种社会化的生产会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内展开,发展到今天,就是国家分工。
当然,经济学里有个比较优势理论,说的是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外包出去,这样总的经济效率会提升,每个国家都能得到好处。但这个理论的另一面,是让欠发达国家主动戴上脚镣,主动做一个听话的奴隶。
就好像一个工厂主对另一个肌肉发达的工人说,你看,你的肌肉比我发达,力气大,因此你适合干体力活,我适合干脑力活,以后我只干脑力活,你只干体力活,这样我们都能发挥比较优势,我们创造的财富就会增加。好不好?
如果这个肌肉发达的工人真被忽悠了,他就是个大傻子。
谁不知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呢?产业链也是食物链,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复杂。
处在不同分工的国家也是这样,人家拿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台波音飞机换我们几万工人干半年生产出来的一亿条牛仔裤,人家波音工程师一个月两万美元,从公司下班去西餐厅吃鱼子酱,吃完饭还能给服务生十几美元小费。我们的女工一个月两千,从不舍得下馆子,去街边买大白菜,两块五一斤都要砍价抹去个零头。
谁信了教科书里的比较优势理论,安心干低端产业,谁就是大傻蛋!
因此,产业升级,所有国家都想干!只不过有的干的成,有的只能想想。
**而我们,真能干的成。**因为我们恰恰有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所有条件。
这些条件有哪些呢?1、大国(代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回旋余地)。2、集权(代表经济发展障碍的扫除能力和战略投入能力)。3、历史文化(代表对外部渗透的拒斥和独特模式的构建)。4、二元结构。(危机下的调控空间)
于是,我们逐渐从低端,升级到中低端,再升级到中高端。只要这个游戏继续,我们一定能升级到最高端。而最高端,就意味着可以成为下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是的,是下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你没有看错。中国的经济体量就好像是一个还没有充分运转起来的发动机,暂时居于边缘位置,但由于他的体量太大,只要这个资本全球化的游戏继续,出于经济规律,早晚会居于核心。
你看最早世界经济发动机是英国,英国人口只有几千万,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美国人口是接近三亿,为什么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人口越来越多呢?
**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全球化,**而资本全球化需要一个核,在这个核的影响下,全世界的国家都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核小,其影响力就小,核大,其影响力就大,在美国为发动机的本轮经济周期里,非洲还有很多地方是部落时代,在未来以中国为发动机的世界周期里,非洲也要被拉进全球产业链。你看今天中国基建输出,修桥修路,基建狂魔的背后,是改天换地的整合力量,中国这台超大功率发动机一旦充分运转起来,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必然席卷全球。
要知道,在马克思的理论里,社会主义是资本全球化之后的一个事件。**社会主义必然实现,**因此社会主义之前发生的资本全球化也必然实现,也就是说,一个比美国更大功率的核引领全球进入资本全球化是必然的。
但,这会威胁美国的核心地位。再这么继续下去,一旦核心地位不保,美利坚的灯塔就再也亮不起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美国,这个本轮全球化的引领者,充当起了反全球化的先锋。目的是为了阻止中国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继续壮大。如果能将中国经济肢解,最好不过,如果无法肢解,那就重组全球产业链。
只有这样,美国的核心地位,才能保得住。
三、可能的下一个阶段——裂成板块
有人说,即便美国重组了产业链,可他的体量不够大啊,还是不能充当下一轮经济周期的发动机啊?
体量不够大,但可以整合啊!
欧盟就是一个典型,凭借德国或者法国几千万人口的体量,根本无法在当今世界竞争中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于是组建欧盟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选择,应当看到,正是因为欧盟的组建,欧元的诞生,让德法联盟成了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极。这说明小体量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整合,实现大体量国家一样的效果。
这太可怕了,这说明,美国仍然有可能通过经济整合构建一个十亿级别的经济体,从而继续稳坐下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位置。
曾经奥巴马想组建 TPP,也是想实现经济整合,但特朗普上台后,立刻退出了 TPP。这是有道理的,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目前已经运转了一个九十年的周期,本身问题很大,你无法让一台严重老化的发动机承担整合的任务。只要世界经济还是保持向上的态势,老化的发动机就会被新的发动机所取代。当务之急是用这一轮经济调整给新发动机以尽可能多的损害,并且尽可能的利用这次经济调整,拆解全球产业链条,中断资本全球化进程。确保美国经济修整的同时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以维持美国对中国的优势。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现在所发生的各种反常现象。美国四处出击,各种退群,美股一见顶,马上疫情爆发,中国疫情刚得到压制,世界疫情立刻多点爆发,美国总统忽悠老百姓病毒是流感,等等。这背后,都有符合美国长线利益的考量。当然,死掉的那些美国老百姓做了炮灰,只能感叹资本主义真狠!
因此,未来我们面临的,很可能是要强行拆解产业链的美国,要强行中断经济联系的美国,要强行暂停全球化的美国。而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扑灭疫情。在一段时间内,这两种力量相互碰撞,看谁能战胜谁。但在长期来看,未来不论中国能否实现产业突围,世界经济都有可能出现两个发动机同时运转的形态。
因为就是这两台发动机谁都要做核心,都不愿意被对方整合,都要整合对方。在一段时间后,最后会倒下一个。但在这个对峙的期间,世界经济会裂成板块。以往的相互交融,很可能成为板块内部交融。
假如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郑教授的话,就有了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味道了。
那,是不是,未来的某一天,中国人就不用这么努力的学英语了呢?
关注我公众号:果酱观。原创观点,强势输出。
我认为郑强过分夸大了
“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和 “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因为:
浙大毕业,现在两个孩子也在学英语。谈一下我的看法。
郑强不太熟悉,没现场听过课,没听过讲座。估计那时候他还没红吧,我毕业的时候,还是潘云鹤当校长呢。
但是他的大部分言论我都是支持的,民族主义者,学者。
所以,他的这个观点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都对。
从民族主义来说,把一门外语放在和母语同等重要,甚至更高一级的位置上,是不能接受的。民族认同感会下降,民族自信心会下降。英语这么难,我们从小到大被折磨,从心理上就会觉得,外国人英语说这么好,真 NB,心理上会矮一头。下意识的认为,我英语说不好,我更矮一头,更自卑。
从学者角度来说,实用性。浙大都出工匠的,工程师。求是嘛。英语的确就是个工具啊,工具你不用,光学,真的意义不大,效率特别低。
我是传统英语教育下长大的。初中开始学英语,到高中 6 年,就是应试啊。应试还有一个,他给定范围的,超出这个范围的,不考。但是实际应用不一样啊。
所以,到了大学之后学英语,感觉从一条小河里面,到了大海里面,绝望了啊,所幸就不游了,等死了。
后来工作之后,前面几份工作根本用不到英语,也就基本忘光了。
再后来,在 GE 工作,要直接面对老外同事。邮件还好,电话会就麻烦了啊!
真的是非常的紧张,焦虑。
后来次数多了,就适应了。就是一个套路而已。
再后来的工作,用英文写技术文档,英文给老外培训,都比较从容淡定了。都是从实践当中去学习,使用,改进。
尤其出几次国。出国工作,那英语的长进速度,刚刚的。语感也来了。什么是语感?其实就是说的多了啊。在国外那种说话强度,自然而然的语感就训练出来了。
再后来,做教练带老外训练也没问题了。几个专业词汇临时查一查,搞定。
所以,按我这么多年的经验,6 年的英语学习,比不上 6 周的国外工作。
单纯为了使用英语,实在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
再讲讲现在的小孩子。
现在从学龄前就开始学英语了。
我儿子是 5 岁开始,幼儿园中班。线下的那种,主要就是唱唱跳跳。学了半年多,我跟着英语都有长进,学了好多英文歌曲,哈哈。
说明现在的英语教学,在改变。
但是到了小学,也要学语法了。他经常的错,一个单复数,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错了一年了。
其实,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完全无伤大雅啊。单复数错了就错了呗,反正听的人能听懂。第三人称单数,错了又能怎样呢?
这个就是郑强批判的,把工具当成学问了。
我女儿从 2 岁多开始给启蒙。现在 3 岁多,几百个单词能认识了,简单的英语句子也能说了。
她是真的有兴趣,自己现在能捧着英文单词书看好久。
这个是个人性格,也许将来适合走语言路线?
所以,我对我儿子的英语要求就是,会用就够了,没必要纠结。
对女儿的期望是,成为专业人士。
不同的目的,自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不一样对吧?
但是现实给我打脸了。焦虑的老师,鸡血的老婆,一定要儿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英语,语法,音标等。其实他的特长在体育啊!心在滴血,但是也没办法,和一个体系对抗,我们个体没有胜利的希望。
还是寄托于国家政策能改弦更张,降低高考英语的比重吧。高考轻英语,中考也轻,中考轻,小学轻。
另外,英语这东西,学的越早,失去兴趣越早。担心。
听说健康管理师也要考英文了?但愿是菲克牛斯。否则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外健康管理吗?简直胡闹嘛!
[吃行合一:考个健康管理师吧,非常有用,我已经考过了(附报名考试攻略)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82692594)
首先,英语是否必要、是否重要,我们在这里坐而论道,说了是不算的。
谁说了算呢?用人单位。
企业、高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际组织等等。
如果它们招人不要求英语水平,那英语就不重要。
如果它们的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写了必须要六级 X 分、雅思 X 分或其他什么证书,而你没有,就算我们在这里得出结论,英语没什么必要,难道你就能因此说服他们录用你吗?
英语是否重要,主要看做事情的人是否需要它。如果说中国人生活中大部分场景用不到英语,那确实是这样,但是买菜还用不到数学呢,不能因此就说数学不重要吧。如果你想做的事情需要用到英语,那它就是重要的。
我心中学英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吧——
最后,我还要反对一下蛤蟆的观点。术业有专攻,人无完人,这里蛤蟆老师确实说错了。
具体错在语言确实是工具,但不意味着只是工具。用汉语来举例,汉语的工具属性,一个能与人正常交流的初中生就能够发挥出来了,但是给他一篇文言文他不一定能看懂,让他写一篇文章不一定写得好。而且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和文学、文化、社会、历史都密不可分。
语言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工具性质体现在日常交流,艺术性质体现在文学作品,科学性质体现在相关学科。如果语言只有工具性,没有知识性,那就不会存在语言学这样的学科了。当然对于大部分人只需要用到语言的工具属性就可以了。
再举一个例子,化学研究要用到数学,数学在这里是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的本质就是工具,它仍然是一门独立的富有魅力的学科。
并不是英语耗费了青春,而是竞争耗费了青春。
作为教育工作者,请你们一定相信,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现代科学。
学英语是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从造不出钢笔到制造业全门类 5G 领先。
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民族自信。
印度倒是说英语,它不自信?恒河水治百病,我看它老自信了。
中国人看教育如同看中医——有病肯定是上火了。
好像谁都挺懂,谁都能插一脚,谁都是专家。
如果你买到一本《教育学》,任意版本,翻一翻。
你会发现: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文化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为教育受经济和政治所制约。
没有钱搞不了教育,所以教育是百年大计。
而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所以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它既有可能超前,也有可能滞后。
教育的发展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所以感受到学英语,学高数,学文言文好像没什么用,这是正常现象。
因为教育多半是滞后的,也就是你学了但是你用不上。
但是有人能用得上,有的人还不够用。
学了这个代码又学下个代码。
这就是相对独立带来的超前滞后不平衡。
教育有没有超前的时候?有。
知识青年下乡,上了一顿中学,种地去了。
教育滞后则是司空见惯,不胜枚举。
它往往由不平衡导致。如巨婴现象。
念了一顿博士,不会洗衣做饭。
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可以提供人力资本。
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本,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投资。
五十年代,高中以俄语教育为主。
六十年代, 中苏矛盾激化和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交往加深。
教育部出台《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做出了外语教育的改革。
英语确立为第一外语,学习英语的人数越来越多。
所以学英语并不是崇洋媚外,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英语学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恶性竞争。
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众所周知,高考已经沦为内卷。
越是高考大省,越是内卷严重。
那么英语为什么进入话题风暴的中心呢?
第一,非母语缺乏语境。英语的学习资源极度不平衡。
哪里有不平衡,哪里就有买卖。
于是商家爆炒英语热。
到处是英语辅导,线上线下。
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过分抠发音。
忽略了多数人英语只是工具。
一个是智商税,鸡娃背单词。
把一个十二岁孩子轻松能做到的事情,非要六岁就做到。
家长还觉得赚了,瞧这庄稼拔一拔长多好。
第二,英语作为主课,分值较高。
分值较高,意味着这里是得分的重要阵地。
所以大家拼英语,只是为了分数上碾压你。
第三,英语在主课中,理论价值最低。
语文涉及意识形态,而数学涉及劳动力素质。
虽然我们吐槽机械背诵,吐槽刷题。
但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离不开语文的塑造。
而现代化的人才要求也离不开数学的塑造。
那么英语似乎只剩工具性的作用了。
总结,英语被资本炒作,又沦为内卷阵地。
所以英语题往往出现抠发音抠语法这样的吹毛求疵。
很多歪果仁做英语题,常常都拿不到满分。
那么英语过热的问题国家没有注意到吗?当然注意到了。
2016 年北京市高考的科目分值、考试侧重、志愿填报和投档方式这几个方面都将有一系列的改革,这个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英语科目,英语考试将会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突出基础能力,淡化选拔功能。考试的分值将会由 150 分降低到 100 分。
各地的高考中考在近十年都有降分和考试内容改革。
国家释放出什么信号?
1 注意到内卷斗争,所以压缩你的斗争空间,以防止恶性竞争。
2 突出英语学习的工具性,淡化选拔,强调应用。
也就是告诉你,学英语并不是为了让你钻研莎士比亚,是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问题本质上暴露了舆论圈的浮躁:
把一个专业内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拿到公众话语圈当成热点。
实际上,教育的不平衡以及如何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劳动力素质早就写进教育学了。
俗称我们就是学这个干这个的,请不要替我们操心了。
中国最应该做的,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请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脚踏实地。
来来,我们把问题改几个字,然后大家品一品
我们过分夸大了数学在成长中的分量,数学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这话对不对?作为搞过科研,跟院士大人谈笑风生的过来人。其实还挺有道理的。虽然基础科学还是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但是在不定积分的公式都能用 MATLAB 带着符号直接推导出结果的今天。为啥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心算,去记公式?至于非科研的工作,对数学的要求就更低,有必要非要学那么多数学吗?
我们再改几个字
我们过分夸大了化学在成长中的分量,化学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我是高中之后就没碰过化学,学了这六年的化学好像对我的人生一点儿帮助都没有。相信很多年长的读者也会有类似体验。
我们再接着改吧
我们过分夸大了物理在成长中的分量,物理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再改
我们过分夸大了文言文在成长中的分量,文言文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再改
我们过分夸大了生物在成长中的分量,生物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
看出荒谬了没有?
按照此等逻辑,干脆什么都不用学,以后干什么就学什么不就行了?
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你什么都不学,你怎么知道你以后干什么呢?
于是就会到了最根本的问题上,教育本身就具有分类器的职能。通过这个分类器,把人分到不同的工作岗位。所以学习也好,考试也罢,都是一个分类的过程,而且是目前已知的效率最高的分类方式。
因此,在没有更好的分类方式的前提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学习许多这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
这个问题要看,所谓的 “被耗费的宝贵时光” 是高考前还是高考后。
如果是高考前,那高考和高考前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作用?
社会的人才筛选作用。
对于 “人才筛选” 这个作用,最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
人才筛选的公平性问题。
社会为什么需要公平的人才筛选?
防止阶级固化,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首先,让我们来假设高考不考英语
那么,如果高考命题全国统一;同时所有大学,在学生的录取上保持绝对公平,只看高考分数排名来录取学生——那么高考取消英语一定增加公平性——因为北京和上海的英语教育资源,一定比新疆伊犁地区的英语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
换言之,大城市的学生因天生的,因地区教育资源不同而获得的优势,因高考不考英语而减弱了。
而不考英语,很多学校就会减少英语教育所投入的资源,学生剩下来的时间自然可以 “讴歌青春”。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每个省,每个直辖市都有独立的命题权。同时,以清北复交为代表的 985/211 大学,在选择生源时具有地区倾向。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果全国性的减少英语教学资源的投入,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因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同而产生更加明显的不同——客观上就是扩大了人才筛选的不公平性——因为,以清北复交为代表的 985/211 院校,完全可以参照每个地区的英语教育资源的多寡,来设定录取学生的规则。
比如,英语教育投入少的就少招,投入多的就多招。
而学生在高考后,就容易被大学以出身地为标准来筛选,而非被以学习能力的强弱来筛选,进而在学历上产生地区差异。
**伴随着岁月的积累,学历本身,**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经济生活中,影响力的占比是变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大概率是越来越少。
伴随着岁月的积累,各种实用能力(英语、人际协调能力、办公软件能力、商业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等)**,**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经济生活中,影响力的占比是变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大概率是越来越多。
英语作为一个实用能力,其对学生职业生涯影响大不大?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大,大大降低学生的机会成本。
如果取消高考前的英语教育,那么大学后,北上广这些国际化大都市出身,天生就能频繁接触到欧美外国人的孩子,和一个新疆边境出身的孩子,两个人谁的高考后的英语学习成本更低?
大概率是前者。
前面一问中的两者,假设学历一样,那企业录用员工时,录用谁的可能性更大?
大概率还是前者。
所以说,即便取消了高考前一般学校里的英语教育,同时有让各高校只按高考分数排名来录取学生——即,完全达成了刚刚阶段一中 “公平的人才筛选” 这一理想化目标。
可高考后呢?客观的就业环境也好、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也好,还是很需要人们具备英语能力的。
那么,所谓取消高考前的英语教育,加大人才筛选的公平性这一理想化目标——其长期结果,反而可能会导致阶级的固化,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和贫富差距的加大等社会问题。
1、高考前,学校课堂里的英语,无论其他答案里说得多没用也好,或者说得多有用也好——客观上的作用,都是在给学生提供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差距的机会。
因为,“每个地区英语教育资源的差异” 和 “高效选择生源时的地区性差异”,这两个差异点无法改变。
2、高考后,大学里的英语,公司里的英语,社会上的英语,每个学生当然有自主选择权去学或者不学,不学的话,剩下来的时间依然能 “讴歌青春”——但这会增加你未来发展的机会成本,这个后果要自己知道,并自己承担,也只有自己能承担。
因为,企业用工时,“对候选人能力的需求” 和 “全球化的今天对英语的需求”,这两个客观需求无法改变。
这样的结论下,英语是否耗费了中国年轻人的宝贵时光?这个问题还重要吗?
你是富二代,你从小就是文豪,你从小就是艺术家,你从小就是音乐家,你从小就是运动员等——有其他能帮助你大幅度减少机会成本的特殊因素的 case,不在此文的讨论之列。
还是想减弱英语的重要性,怎么办?
绝对意义上完成 “入关”,物理上、文化上、科技上减弱“大明” 英语的重要性,物理上、文化上、科技上增加 “后金” 汉语的重要性。
就这句话字面意思本身 - 我不认同。
年前在澳大利亚坐 uber 去机场,司机是昆士兰本地老大爷,口音特重还特别能侃,说了一堆新西兰人的坏话,问我对新西兰人怎么看。 我叨叨叨的说了一堆即满足了他自尊心,又不痛不痒特别中立的观点,还开了开玩笑,逗得他哈哈大笑。他夸我英语真好,比新西兰人都好… 说中国小孩都很厉害,英语都溜溜的,特别棒。
去年 6 月,教一个刚移民到澳洲的阿姨学英语,阿姨快 60 了,随孩子移民过来,英语几乎零基础,会说早上好,还是语调清奇发音生硬的 ’古豆毛宁‘。 阿姨很好学,毕竟要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也很积极。有一次去超市回来告诉我学会了一个新词 ’三文鱼‘ 叫 ’仨门’ ,后来阿姨又不断的在超市接触学习了很多新的单词,比如‘虾’ 叫 ‘涮婆’, ‘胡罗卜’ 叫 ‘卡罗特’,‘鸡蛋’ 叫 ’挨个‘。 阿姨从小没学过英语,现在即使在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起来也还是十分困难,毕竟不再有年轻时,上学时那样的学习能力及记忆力了。
去年年初,送刚到澳洲时认识的好友回国,并不是一场欢乐的离别,因为好友硕士没有成功毕业。国内雅思考了不下 7 次考到 5.5,来了上语言班,废了好大的力气,学了好几轮才过语言班考试。硕士上的 HR 专业,澳洲这边的 HR 专业,很多都是当地人工作了,想要升个职,换个岗来进修的。有很多小组活动,presentation,论文的作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看学术期刊,还要不停的和这些母语是英语的同班同学们进行讨论,一起完成项目。这真的是把好友难为坏了,真的挣扎过,夜里不睡都看文献,可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学术词汇哪里是一时半会能弄懂的。还没缓过来,又被小组活动整的头晕脑胀,在硬撑了 2 个学期后,终于受不了了,不念了,回家继承生意去。还好他还有生意继承。
讲这三个故事,我只是想表明三个观点:
1. 中国以往长期累月的英语学习还是会产生出不错的效果的
2. 年龄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影响
3. 英语不好未来的选择会局限,甚至极端点都可能因为英语不好就毁掉全盘
我苦学英语十几年,花费在英语上的时间绝对不少,但在长大后,无论是读研,留学时日常交流生活,还是工作,都用到了英语,并且因为英语好走了不少捷径,少了很多障碍。
我身边也有不怎么花时间学习英语的,要不就是没有做任何跟英语相关的工作,要不就是多多少少因为英语问题磕磕绊绊遇到了不少障碍。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我们很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预测到他 / 她将来是否会用到英语,又会使用到什么程度。
孩子长大后出路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从政,从商,从事学术
从政不说,但是商业圈和学术界的活动,多多少少都会和英语有关联。英语是你获取更多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在跨国商业合作和商业谈判中英语必不可少;而在学术圈,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献是英文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都极可能用到英文。所以你说英语重不重要?
英语学习是有其必要性的。
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势必会牵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语言学习的效果和年龄是有关联的,儿时起步比青年好,青年起步比中年好,那么孩子成长过程中,早点强化英语学习,加大英语学习的分量难道不是更合理吗?;再者,以我国现在的英语教学方法,英文学习环境,英语学习的时间缩短的话,很难保证效果。
除此之外,**我也不认识为一个民族的自信要在英语学习这件事上体现。**我作为中国人学不学英语我都挺自信的,而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很刻苦的学习英语,很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才令我们能够有将一个和中文体系截然不同的文字学的这么溜,溜到让英语母语使用者惊讶。这难道不是国家强盛,教育水平高的体现吗?
综上,对于这个所谓的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的说法,我是真的无法认同。
但我想郑强教授说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并非是否定英语的重要性,如果将其讲话看全,便会理解,郑强教授所想传达的也许是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专长,要有自己的核心专业,核心竞争力。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能完全抛开民族主义来看,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要学英语?
为什么不是老外们学中文?西语?或者其他语言?
一个原因是英语相对好学,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的世界话语权,是英语国家掌控的。
你若想 “融入世界”,就不能等别人学中文,不能只学西语、法语、日语等其他语言。这些语言只能带你认知局部世界与文化。
要想了解世界,就要学英语。
只要英语国家依然掌握着世界话语权,英语就是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最佳语言。
这就是现实,想要改变这个现实,让这个世界成为中文体系主导,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让综合国力、科技文化影响力都超越英语国家(美国),才能从英语国家当中拿走话语权。一味的排斥英语无助于改变现实。
至于实用… 恕我直言,高考本身就是一个筛选+启蒙性质的考试,高中所学,不管是语数英,还是理化生史地政,都不是以实用为目的,学习它们更多是为了给以后的大学学习提供基础知识,指望高中所学能发挥很大实际作用,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
如果高中所学就能实用,要大学作甚?
还有一门课也是浪费了中国青年大量时间,那门课的存在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建议把那门课也取消了。
前提是我国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学习国际通用语言。
仔细想想,数学中有几个公式是国人推导出来的?
仔细想想,物理中有几个原理是国人提出来的?
仔细想想,化学中有几个实验是国人搞出来的?
仔细想想,世界上又有多少个国家在学中文呢?
我们学习英语是因为国际通用语言,
和语言所属国没有关系。
外语不好就是文盲吗?
我们确实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
英语也确实耗费了宝贵的时光,
但是这和我们民族不自信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不学习英语,高考不考英语
那可能真的是我们民族膨胀了。
俞敏洪:取消高考英语是鲁莽
-————————————-
1)国家现状影响教育观念
BBC 曾经拍摄了中国 5 位老师前往英格兰某中学教授中文的过程(视频在文末)。
简单来说,中文在英格兰的受欢迎程度是远远不如英语在国内的热度。
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很多同学会认为学习中文没必要!
国家的福利,国家的发展状态必然影响教育的意识形态。
2)高考是多数人的公平
高考既是选拔性考试,更是普及知识的过程
试问,如果把英语踢出高考,有多少农村的孩子会失去学习英语的机会?
对于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县城的农村孩子,哪里有什么辅导班可以上?
高考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农村小孩多还是城市小孩多呢?
注意: 很多人会认为英语不考,对农村孩子好
毕竟城里孩子学期钢琴舞蹈书法英语都有天然的优势
可是仔细想想,英语考试也是 “应试考试”
通过一张卷子体现,而非口语对话考试
应试教育考的多是你的努力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衡水中学的学霸
好多都是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就可以在英语上拿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3)我们学的是英语还是世界通用语言?
我们学习的语言或许不是英语,但是一定是世界通用语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文不是世界通用语言呢?
为什么 RMB 不是世界通用货币呢?
历史上,战争的胜利,肉眼可见是经济
无形的 “战利品” 也不会“缺席”
无论是 “落后就要挨打” 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历史不容忘却。
可是,我们又有什么可以膨胀的自信呢?
4)上帝视角
如果站在上帝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咸鱼翻身很难。
就像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举步维艰。
001
002
003
感恩常在
我觉得郑强说的这一句挺有道理的:「我们过分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 但后面这句「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光看这前一句,我十二分赞同。因为英文对咱们来说,是一门第二语言,听说读写都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好。再加上我们学习英语并不占优势,我们除了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之外,大部分时间场合都不再去用到英语。这样一来,为了记住和巩固英语,我们必须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
上面的这个过程,认真学英语的人都知道,没有个十年半载,少说三五个春秋,确实没法学好英语。
更可怕的是,我们除了上英语课用到英语,在英语考试上验证结果之外,大部分时间,根本就是把英语束之高阁。说是浪费,或是耗费,其实并不为过。
但问题是,很多人自己不去去利用好英语。而把这个结果归结于「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话说,多掌握一门语言,你就获取了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世界的钥匙。
我自己很英语一直都勉勉强强,在及格线以上,虽然来自边远山区,还是凭证自己对英语的掌握,考了 GRE 和托福,并出了国。
我在这个过程中读了不少英语的东西,也开课了视野,让我能跳出来看问题。我没有觉得这是「极其不自信」的表现。
还有就是,当今世界,很多信息都用英语记载,我们如果不掌握好英语,就没法获取这些信息,又怎么去实现中国梦呢?
不是说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吗?现在这是要自绝于天下,不打算与这些蛮夷接触啦?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到时候人家说啥都听不懂,又如何进行下去呢?
还有我看其他回答提到因此要将英语踢出高考的,估计是题干改掉了。
说实话,我们很多时候会诟病咱们的教育呀什么的,提倡素质教育。但另外一面是这样的,我们会挺自豪咱们数学水平测试的成绩在全球排名比较高之类的。咱们大部分人的知识就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的,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时间精力和远见去请家教去习得课外的东西。
如果英语被踢出高考,结果肯定是大部分人都不去学英语了。
一是没时间,二是没短期收益。
回到之前的点上,这帮大学生中不少人将来会读研读博。这个期间不少文献都是英文的,到时候需要查阅文献去更近最新的进展之类的,这个时候再去学英语,还来得及吗?
最后说一句,都大学生了,我知道大家会粉一下这个,粉一下那个的。但但凡谁谁谁说的,都奉为圣旨一般去宣扬,恐怕也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吧。
一句话就是英语的比重有点过高。
我的学生里面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和省城以及更多更大的城市孩子们比起来,这些孩子明显拿分难。而且还有大量的县城、乡村等孩子,他们其实能力不比别人差,但是客观上看,英语分数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生活环境不一样。
有些人国外夏令营或者出国游玩家常便饭,还有很多人连飞机都没坐过,什么沙龙之类就不用说了。你们说这样是不是另外一种不公平了?
所以这里我认为不是说英语不学(毕竟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英语,而且英语的产业链也很完善),而是初中可以保持原有节奏不变。但是进入高中后应该将其纳入会考,且把英语调整到选修科目。分值从 150 下降到 100 即可。(至于把哪一科上调到主科见仁见智了)
不说英语和美术音乐体育一个档次,至少要和历史化学物理地理一个档次吧。。。
我在日本,刚好自己喜欢的作家以前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所以打算写一写。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很多亚洲国家都在英文教育上投很大的精力。但中国绝对是最努力的国家之一。
我个人觉得,英语是有用的。毕竟他是一样技能。但是有用的前提是,先学好母语。
日本学者林望,就是研究日本古典文学的,很久之前我读他的作品,不明白为什么他那么激烈的反对日本毫无实战功能的英语,他痛斥很多人花费很久学 A、B、C、结果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
后来我自己开始看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专注中国文化历史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为啥大师这样说。
学好一门语言,简单进行日常交流其实真的不难,你只要反复重复的练习就可以了。语言的难点,在于表达复杂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而,这是需要有基础扎实的母语功底才能够做到的。如果有人学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很久了,却无法组织好语言写一篇长文章,那多半不是他外语语言功底差,而是本身母语功底差。
所以呢,为了学好其他语言,首选学好母语非常重要,另外,我们国家真的有太多古代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了。
我在英国读书时,我们的教授最喜欢的,就是孙子兵法,还在上学的小朋友们,请珍惜教科书里的那些古文和作家,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要多精挑细选,才能把那些精华汇聚到一起。
别傻傻的,最后自己母语文化都没学好,英语说的溜溜的,外国人和你谈孔儒文化和老子的时候,啥都说不上来,真的很尴尬。
用民族主义看问题的人,总是解释不全,剖析不够深刻!
任何社会问题,都要用阶级分析来辩证解剖。
我们夸大了英语的分量,从生活现状来看,这个结论确实是对的。但是他分析的原因不足!不够全面!
真正的夸大英语分量的事实原因是:
1.2020 年了,我国至少还有 10 亿人口完全没有坐过一次飞机。
2.2020 年了,我国至少还有 10 亿人口基本没有出过国,不管是旅游还是学习还是交流。
3. 语言的本质就是工具,就是用来沟通的。我国至少有 10 亿人口不需要英语来作为日常沟通。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目前这个阶级固化下,学英语用途不大?
因为你一辈子压根用不到几次英语去和使用英语的外国人交流!
普通的韭菜,也没有那个动力和收益去研究什么英语国家的文献和资料!
哪怕在欧美,学习汉语,也是权贵人士的专属,他们要用来做国际贸易、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中国权贵交流等等,甚至说,学好汉语,可以凭借一张外国人的脸来大陆混吃混喝。
而我们韭菜们,学好英语可以去英美澳加混吃混喝?显然只会英语是不够的。
图书管理员带着我们前进,还没多久!我们永远别忘了,在旧社会,读书写字也是权贵的专利!普通人没有条件也没有动力去掌握一门语言,自己的语言都不一定有资格掌握,何况外语!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英语收益不大的唯一原因仅仅是,我们不是权贵!
反而,因为我们不是权贵,我们必须学好英语!
我们反对借着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盲目排外的落后权贵愚民思想!
我们学好英语的动机不是考试,不是分数!
而是开拓眼界,去研究欧美的人文和地理,全世界每时每刻正在发生的新闻和动态!
我们韭菜学习英语从来不是去讨好外国人!
我们为了得到知识和真理的真相,知道社会发展的全面本质,不但要读中文的本国书籍,还要阅读国外的书籍!
比如,作为地球管理员的我,如果我只读中文的马克思理论,这些被各种利益代表修改过的文章,我怎么能得到马克思之后最新理论的发展?
没有阅读其他国家专业人士对马克思理论的贡献,我是不是要被有些人洗脑?我是不是变得愚昧?
不能因为我们没有坐过飞机,没有出国,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我们就盲目的排斥一门很多人使用的外语!
语言就是一个工具,学生党因为考试问题跟着带节奏,就是愚昧了!
带着阶级分析来看社会问题,一直是我强调的!
你每天阅读的新闻都是汉语写的,你知道你有没有被愚弄?
英语是一项技能,和开车一样,只有 1% 的知识点,剩下 99% 靠自己练习积累。而我们大部分学习者,都在哪 1% 的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
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一位在华外国人听到了一些国外媒体的流言蜚语,在马路上大放厥词,(英文)“中国是疫情发源地,这整个国度都应该被隔离。” 如果你爱国,你想维护祖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不让这老外给他的同胞们传递错误的信息,这时候你要解释和反驳,你用什么语言?
一门语言技能最本质的作用,就是交流。
哪怕我们有很多考试需要完成,那所有考试也是以 “考察你的语言沟通能力” 为目的,去检测你的。只不过很多人的学习方法,走了不少弯路。
“刷题”“苦背”“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学了 10 年,有多少人感觉自己比 10 年前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每个人学自己的母语中文的时候,也是从 2 岁起做题,到 20 岁时把自己做得能说会道的嘛?
**语言的本质是 “听” 和“说”,学语言就是学听和说。**听说能力没有,你做题也只是做题而已,阅读也只是见到一个个的字母和单词,拼一块就看不懂。这里我想强调,不是要鼓励学生们都不做题不考试,光练口语听力了。不应把 “听力口语” 和“完形填空”像试卷一样割裂开来理解。听说能力永远是任何语言的核心和基础,以此基础延伸出来的任何训练、检验形式,都是为听说交流服务的。试问,有哪个英语听说能力一流的学生,考不好试的?
那 95% 的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还收效甚微,不是因为不努力,就是因为时间花错了地方。
好,你说那是因为我们有汉语的环境,帮助我们耳濡目染,但没有英语环境啊!是的,学语言就是要在语言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语感,从而掌握听说能力。既然我们不生在英语国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到国外),那我们在自我创造英语环境时就要更加精心一点——这是重点。你把自己的英语母语环境造美了,你再耳濡目染的被影响成一名听说俱佳的英语使用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很多人给自己创造了不准确的语言环境。
比如开着字幕看美剧。节能是大脑的本能,对中国人的大脑而言,看中文字幕是最节能的,即使你再关注英文字幕,过一会大脑就会强行开始关注汉语字幕,然后你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剧情上,整部剧看下来,和学英语半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让你关了字幕,你又听不懂。
所以对 95% 的人来说,不推荐看美剧学英语,除非你的水平能无字幕看懂一集电视剧的 80% 内容。包括阅读各种英文文献、报刊、听力材料,也是如此。如果你对输入给你大脑的内容几乎不能理解,那你输入再多也一点用没有。**学英语的第一个正确概念:可理解性输入。**这是语言学家的理论,有资料可寻的。你要找到自己的难度级别,然后慢慢叠加,要消化你目前级别的内容,能听懂 80% 以上,再去提升。额外注意:这里的 “听懂”,是要能够用英语思维理解,而不是翻译成汉语再去理解。这个门槛在这。哪怕你的起始级别需要从动画片开始,或需要从最简单的幼儿园英文对白开始。
相信我,先做一个能在美国幼儿园交流无障碍的人,比那些成天看《经济学人》然后翻成中文半天才看明白、最后生活中一句也用不上的人,要起步好得多。
不信我举个例子。
I wish I could be with you right now.
每个单词都是小学词汇,但是,每个成年人都看得懂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现在就想要和你在一起”,就算听懂了,每个人在适当场景的时候,说得出口吗?
第二个正确概念:语言学习的对象,不应该是单词,而应该是常用的搭配和句型。不是让你去背句型!!是将母语者地道的表达,来变成你的可理解性输入,再消化成自己的话,来进行大量的主观输出。
我们大量的访问了各个级别的英语学习者,发现其实如果我们用中学和大学的所有英语课的时间,去巩固和掌握小学学到的词汇和语块,你可以在国外生活了。这才花多少时间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毫不费力的就可以把中高考和四六级都搞定了。**英语是有用的,但很多人过度耗费了时间。**事实是,有 95% 的中国学生在英语上耗费了大把时间,而且还不见效,或者收效甚微。其实英语这项技能,是可以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的,高效又不不费劲。
回到这个可理解输入和输出上,这些学习材料,找起来需要费一点时间,但是这是必要的投入。我在这里不想打广告,也不想借楼啰嗦具体的学习方法步骤。我的头像其实能提供一部分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果真有兴趣要花珍贵的时间来最大化英语收益的同学,欢迎你移步 “鲜榨口语” 的微信公众号,去获取更多的干货。
三百年来,没人能参透《九阴真经》的秘密。
因为……
因为它是用英文写的。
我们学习英语,就是期望在需要练功的时候,即便不能阅读原版《九阴真经》,也可以判断汉化版是否准确。
否则人家卖你一本换了书皮的《葵花宝典》,你还当《九阴真经》来看。练出了偏差怎么办呢?
这世界上有很多种玄妙的武功秘籍,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用英文写就,若只看得懂少数汉化版本,未免错过太多风景。
**我同意。英语的学习的确消耗了中国青年大量的宝贵时光,**想把英语提升到自己汉语一样的水平,需要花掉学汉语十倍以上的努力,因为啥,没有那个语言环境啊!没有练习的语境只靠死记硬背,各种血泪上过学的都有体会。
首先,我承认学好英语很重要。
1. 有人说:大部分人的英语,一生都不会用上,这就是资源浪费,极大浪费!怎么用不上?现在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学好英语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绩,还关系到孩子的自信心。就算国家减轻英语的高考比重,从 150 也不会一下子降到 0 的,醒醒吧!
未来孩子行走江湖,多一门技能总是好的。你达不到的领域你的孩子未必达不到,有天赋有能力的穷困孩子是可以通过学习英语改变命运的。而且学英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内容,免费的!国家出钱让你学,你喊:浪费时间我不学!你是不是傻…
2. 国内,跟英语相关的工作越来越多,有的行业必须要英语。比如飞行员、空姐、航空公司员工,公务员考试有的也要英语等级证。
走上社会才知道最有用的就是英语和语文了,而且英语不需要太多天分,背课文背单词下功夫就一定有效果,和数理化相比容易。
很多身边的人感叹,英语太重要了!到现在还在学习。后悔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很多公司内部出国交流、学习、开会机会丢失了,和国外同事开会讨论,也恨自己没学好英语。
3. 对今后有志要走出国门的人非常重要。旅游也好,留学也好,出国工作也好。
虽然我们国家日渐壮大,会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是,在非英语系的国家里,和外国人唯一能广泛交流的还真是只有英语。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如果哪天我们真强大到全世界的国家都以汉语为第二种语言,那就让英语见鬼去吧。
4. 现在理工科的前沿理论基本都是欧美国家掌握的。 在大部分行业里,最顶端的资料、文献或技术、理论,英文功底不扎实,那就读不懂。从事技术类、科研类行业的,发表论文都是英文的,因为行业领头人都是老外!国内博士生发论文也是英文的,只能等中国科技更强、更权威了,这种状况才可能缓解。
纯文学的作品,读译作和读英文原版就像是读两个人的作品,你读读《红楼梦》再去看看歪果仁的翻译就明白了。
不知道专业领域的英文书籍,翻译机能翻到什么程度?而写情造景的文学著作,翻译机更是难以描摹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5. 英语和汉语,如果其中一门语言会统一地球的话,你认为会是哪一个?我申明,我是绝对的爱国者,中文是世界上最美、最有内涵的语言。但是你得承认,中文难啊!地球上不都是聪明人。
我妈一同事的女儿之前在公司就是普通文员,因为英语好,让她专门接待外国客户,可能她做人也比较诚信,时间长了,客户只认她!后来她怀孕辞职,在家带娃,公司换了别人,可老外一根筋,就只和她签单!于是老板就给她一万元一个月,专门接老外订单,工作超轻松,每周去公司开个例会就行了。
不走英语专业路线的,也有可能靠英语改变生活。听说来的:外企的高层一般都是老外吧,老外的司机需要会英语吧。结果有个会英语的司机每天只负责早晚接送老板,由于接送时间都是工作时间以外,全部算加班,结果每个月税后一万七!找谁说理……
神仙姐姐刘亦菲不也是靠着出众的英语能力才拿到花木兰的角色吗?
说再多英语的好,但是孩子们学得苦哇!家长们愁啊!想把它废掉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的英语学习大多靠死记硬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去背语法,找单词规律,为什么?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啊!为学而学,也为考试而学。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花大精力学习了,说出来也可能是外国人听不懂的 Chinglish。
我就深受其苦,绞尽脑汁的背单词,一段时间不用又忘记了,感受着英语老师的小眼刀,没有学习的快乐,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快别对一个小孩子说什么坚持吧,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成年人能承受几次失败?
浸入式学习(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全部或者一半的学习时间都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教学工具。让学习者把语言用起来。加拿大等国的实践证明,浸入式外语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比传统的、孤立的外语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
可你身边有多少学校、家庭能达到浸入式的语言环境?
而且,英语重要,但非必要。
学不好英语,就不能出人头地,功成名就了吗?
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能真正掌握英语,能够独立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中并不常用。很多人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过级后生活中不用,时间一长还是给回老师了。这不是极大的浪费吗?
还是看孩子得兴趣吧,有兴趣可以好好学一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跟着爷爷练大字
我女儿快六岁了,买了一个英语 App,她喜欢每天做做里面的闯关赛,那就由着她的兴趣闯吧。我每天教她学诗、写字,都是国学的一些内容,每天都做数学练习,她最喜欢的就是做数学题,一本数学都做完了,拼音、写字才写了几页。此外每天带她出去跟小朋友玩,骑自行车,能多长高一点也是好的。
周围很多人都提前给孩子在学英文,我也报过一年的班,毕竟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淡定是很难的。
我有个老同学,大儿子是全省高考前六十几名的学霸(地狱级别难度的某省),她的看法是先学好中文,再去学英文,她认为学英文,迟一点都是没问题的,除非你是打小就计划让他去接受那个环境,否则没有必要两三岁就开始学英文。小学前最重要的还是学好中文,她儿子现在大二,英文是小学三四年级才开始学的,学得很好。
还有一个同事,儿子现在小学六年级,全市某重点小学,年级前五名,英文基本都是满分,口语也很好。她的看法也是小学之前先学中文才是最重要的,英文等小学之后再学也不迟,除非你的环境就有这个英语的条件,否则真的没必要跟随潮流。
最后,我还有一个邻居的孩子,比我女儿大半年,六岁多。两岁开始学英文,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全程看英文绘本,听英语的故事等广播,和妈妈一起去国外旅游,可以和老外进行简单对话交流。
他爸爸以前做过同声翻译,妈妈英语也相当好,平时在家三个人就是用英语各种对话交流……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孩子身边有那种英语的环境,父母可以保证在平时交流中英语对话,或者想让孩子以后会直接去国外读书的,那么提前学英语是挺好的。
如果只是普通人而已,父母自己的英语都一般般,甚至很差的,真心没必要逼着孩子去提前学英语。
中国人还是先把中国话学好吧 。
谢邀~
我想从日常生活以及专业(尤其是科研)的角度来谈一下英语学习的问题和价值。
1、日常生活。
对普通人而言,日程生活并不需要使用到英语,更不用使用到英语考试中的 “应试英语”。从这个角度来讲,英语学习的确是占用了部分学生不少时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很多人认为不仅仅是英语,还有很多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对日常生活都没有帮助,如此一来,有用的东西自己上网查,咱们还不如让学校关门拉倒?
嘿嘿,可没有这么简单。同志们不要以为大家人手一个手机就意味着你能查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信息了,这是非常天真的。
对于希望接触到所有准确科学信息的人而言(比如我自己),我经常会需要同时在中英文网络上寻找我需要的问题的答案。
比如,当我想要了解孕妇可不可以吃螃蟹的时候,我就会同时参考中英文网络的信息,中文网络普遍认为螃蟹属凉性,孕妇不宜食用(感谢中文网络,老婆怀孕期间餐馆吃的螃蟹全归我了);而英文网络则基本找不到这类观点(所以后来老婆又想开了,又能吃到螃蟹了)。
比如,大家很多人现在都想学习 IT 和互联网相关的专业,如果你需要编程语言或者算法相关的信息,那么英语基础会对你的工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中文网络的相关资源的确日益丰富,但就目前而言,不会英语的程序员,很少能把这一行给干得出色的;如果对技术和算法要求更高一点的话,没有英语可能就不用混了。
比如,我写了几篇 “科普文”:
如何看待欧美谣传「5G 导致新冠病毒传播」,英国信号塔遭纵火?
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素养又不懂英文,你读过之后完全可能连笑点在哪里都找不到。
再比如,你喜欢看电影或者喜欢玩游戏,很多朋友会接触到英文大片、美剧、或是 PS、Xbox 游戏,没有足够的英文底子,很多的日常乐趣可要少了很多。
当然了,我们必须要承认不会使用英语也不太会影响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对于想要实现阶级跃升或者想要拥有全球视野的年轻人而言,吃点苦把英语学了,绝不至于吃亏。
2、专业研究。
如果你有幸在学校毕业以后还能够接触到比较尖端的技术或领域,那么英语对于你的意义可以说是 “没它不行” 的。
目前中文文献的表述以及写作质量与英文世界的文献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很多科研工作者甚至认为英语表述用在科研当中要比中文表述更加严谨和逻辑清晰(尽管我对这一点持怀疑态度)。不论语言本身的特点,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不会阅读英文文献,我觉得一个人在学术界基本是混不下去的。
即便是我身边的一些很早就参加工作的同学,我们平日里交流起来,他们中有不少都是从外文文献中搜寻自己需要的技术和资料。
这一点我不用展开多说,因为结论太明显,不懂英文基本就不用搞科研了。
3、思维模式。
每种语言都会和一些内隐的思维模式甚至是文化相挂钩,每学习一种语言,人便可以学会多用一种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嘴里总是中英文夹杂的原因——他们有一部分是装 B,但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混合采用了两种语言中各自最有效和精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含义。这种混合放在语言里可以减少音节数,而放在头脑里则有可能提升复杂思维的速度。
由此可见,英语学习对一个人长期发展的帮助其实是非常显著的。
——————
当然,说了这么多英语学习的益处,我肯定需要指出咱们的应试英语学习方法,肯定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
此处省略一万字
……
但是话说回来,咱们哪一门应试学习的学科没有这些问题呢?
应试这件事情的帐,我们是应该算在英语头上,还是算在应试本身上面呢?
所以清醒理智的同学们,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以为国家进步了,文化自信了,英语学习就可以丢一边去了,这种说法,谁信谁傻瓜。要知道,就是美国学生,也是必修一门外语,选修多门外语的,其中汉语也是热门语言,且越来越热。
我们过来人骂骂教育也就罢了,这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学生时代不好好学习还要跟着一起骂,那可就是糊涂了,拿别人的错误,或者说拿应试模式的不足来惩罚自己,绝不是聪明的选择。
——————
若要说到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那铁定是网络游戏耗费得更多,与其忙着讨伐英语学习,还不如集中火力去讨伐所谓的 “免费手游” 和“氪金手游”呢。
若要谈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其忙着去西方化,还不如自己好好把自己那一摊子事儿给折腾明白呢,比如实现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的现代化。
所以有些话,听听便是,千万不必当真。
结合下图,郑教授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 “英语应该贵族化,精英化,没钱送孩子出国没必要学英语。”
至于看原版新闻什么的,有二传手营销号就行辣
这事估计就跟高考和买房似的,经历过的有些既得利益,多少会倾向于维护其存在的价值,各有各的道理,很难掰扯清楚。
提供一个角度。最近看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这本书,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后国内开始译介西方科技文化的过程。最初,咱大清自诩天朝上国,是不屑于去了解夷人劳什子的,是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也打醒了我们。
那时,甚至有争论认为中文本身不适合承载现代科技。类似论调,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和王选先生发明汉字激光照排前的那个时代,都曾有过。
感觉可以说,是 1840-1949 那 100 年的屈辱历史,让整个民族意识到,需要谦虚地学习世界先进的知识,要做到这点,就要学习承载这些知识的语言。经过这近 200 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赶上了一些,看中文也不像先辈们那样觉得横竖不合时宜了。不过我觉得,未来一段时间内,西方仍然是人类最先进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英语仍然是这些先进知识的主要承载。只要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谦逊地去学习、吸纳、自强。
当然,如果更早能让机器翻译实现高精度跨语言互译了,我们倒的确不需要那么多人学习其他语言了。欢迎童鞋们加入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行列,一起打破交流的语言屏障,解放那些被第二语言学习困扰的孩子们。(奇怪,写到最后成了广告贴
蹭一波热点。
学习一个语言,如果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学习速度是十分快的,你到美国居住,在一个特定环境下,几个月就能学会一门语言。
但是为啥中国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学了十多年,却依旧学不会一门外语?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叫做知行合一。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是否能够脱离开实际应用场景而掌握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就好像你不能靠看教人游泳的书,而不亲自下水游泳就学会游泳一样。脱离了实际使用英语的环境,是不能掌握一门语言的。
如果这么算的话,课堂上学的大部分知识,其实都是脱离实际使用环境来学习的。举个例子,很多国家的教材,除了国文,连带物理,化学,数学等课程都是用英语编写的,如果中国也把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用英语编写,那么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就可以直接达到可以阅读英文文献和原著的水平。能力永远是实际情景下的产物。
至于英语耗费了大量的青春时光?其实这是在所难免的,青春时代的人又不从事生产,又不用解决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他所学的知识都是一个预备,都不可能在实践中去应用。这段时间本来就是会被浪费的,不是因为学习英语而浪费的,不学习英语也会被浪费的。学生时代的所有知识,都不可能在你将来真实应用从场景下派上用途的,到时候都得重新学。
等你的生活工作必须要阅读大量英文文章或网站,或者需要频繁的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在这个应用场景下,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英语。当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学生时代学的英语毛用没有。我最早开始需要阅读英文文章的时候,还是要拿百度翻译,一点点对着看的。应用场景不一样,原本的知识也不能派上用场。
有人可能会担心,现在中国有大量能够实现阶级跃迁的岗位(无论管理还是技术)都需要具备基本水平的英语能力。当那些当初选择不学英语的学生试图应聘这些岗位时,会发现当初的选择让现在的自己失去应聘的资格?
这纯粹是胡扯呢,知行合一。你在管理跃迁时候用的英语,和你在学生时代用的英语根本就是两种英语,这两者应用场景不一样,知识根本不互通的。你真的需要应聘必须要会英语的岗位的时候,到时候英语都得重新学,想要靠学生时代的英语直接上岗,是不可能的。
其他学科不说,对文史来说,学英语就是浪费。尤其是现在推出强基计划,招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中国史的,还学英语,完全扯淡。如果要学外语,只能是日语。
英语或是语文,我认为他们的问题不在于被夸大作用,而是在于没有把学习它们的时间进行合理的配置,花费大量的时间只学到了极其有限的知识,再加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搁置(或者说学习方式以及内容的不自由),从而出现了夸大地位的假象。在现行教育的体制下,把语文或是英语作为一个科目进行考核,就必然会导致教与学都不会超越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去反复的学习、复习有限的知识。
但事实上,与其他主要的考试科目不同,英语或是语文除了作为通识,还需要更多的独立的发展空间。而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这两个领域自由发展,也不能将时间进行合理配置。首先以英语为例,高考大纲中英语所要求的语法、词汇仅仅是 3500 个,其中与义务教育所要求的词汇还有部分重合,这些完全不需要三年的时间去反复学习,甚至一轮、二轮复习。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都知道,英语早在高二就已经学习完高考所要求的内容了,至于存在一轮二轮复习,则是因为之前基础不够扎实,而为什么基础不够扎实,就又回到了最原始的问题,即英语学科没有得到自由发展,它的生命力完全被教育制度所压抑,每一个单词的记忆都没有灵魂所在。跳出考试的限制,跳出反复甚至无用的刷题,在老师的帮助下或自主学习更多的词汇,阅读英文书籍,一定是比现行的学习效率更高的。
在外国知乎 Quora 上,看到过一个故事,谈阅读的意义何在,结尾有这样一句话。You might not understand or remember everything, but when you read it, you will be changed, inside and out. 自己看一看 Quora 或是 Ted、CGTN,会让我觉得英语的有趣所在,但由于准备考试,就不得不把目光收束在那本高中英语字典上。如果我们能多把时间配置在接触一些考试外的优质英语资源,自主地查阅字典翻译学习,我想那样的英语学习会是另一番光景。
再说语文,事实上,很多学生到高中毕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的知识体系。中学阶段,多数人的语文学习,基本谈不上对文章的欣赏,更谈不上价值观的塑造。对各类文体特征一知半解,只知道一些答题的模版。对古诗文完全不感兴趣,只会背考纲里的 64 篇。对积累词句完全不感兴趣,作文只会总分总。
有次在做阅读题时,看到一段这样的话:每当夜晚星星闪亮的时候,有谁还肯扭出一如既往的灯光橘黄,再手捧书卷,静静踏上精神漫游的旅程?有谁还能坚持自己的文化驻守,对那一大堆瓦砾似的话语闭塞视听,只让灵魂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灵魂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现行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方面显然不是赏析文章或塑造价值观,英语也同样不是实用。在当前的模式下,学习语文、英语的效率与作用都极为有限,学生的自由和兴趣被极度压抑,又有谁会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呢?
没有夸大好吗,只有后悔没有早早学好。
我老婆英语水平一般般,大学四级过后我看她就没什么进步。但是她有着一颗想学好英语的心啊。
你们看看她花的这个钱。
在某个 app 买励志的课给自己学习打气。
在网上搜罗各种英语学习的体会和方法。
下载了各种各样的背单词 app 花钱买库。
购买了各种参考书快递不停花式送到家。
给家里的小朋友花了钱上了新概念的班。
花巨资给小朋友买一对一英语口语教学。
你们算算在这里共有多少从业人员和 GDP?
她所做的工作和国外打交道比较多,公司里有专业八级的翻译,但是求人不如求己,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必不可少,不可能每件大小事情都去求翻译。
到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很大,有钱花也没有精力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了。
我国国际化的趋势那么明显,不好好学英语以后可能会错失良机。要学习还是要早学习。
话说,老婆英语学习花了那么多钱,大部分钱不就是买了个心理安慰?关键时刻跟老外写个信打个电话不还得我出马远程协助?
枯燥。
就在刚刚,我看到六岁儿子手里拿着昨晚删得光溜溜的平板正在 high 到飞起玩游戏,瞬间顿悟为什么英语不能不学。
为什么我要把平板删得光溜溜?因为我要控制他的玩平板时间,方法就是除了他的游戏平板,别的平板上的视频 app 和游戏 app 全删了,删了他就没得玩了。
为什么他自己能下载游戏玩游戏?因为他上了半年学前班学会了简单的拼音英语和汉字,并且通过观看我安装 app 知道这些东西要上哪下载,怎么安装。惊呆的我让他给我演示那么多游戏怎么安装的,他打开应用市场,在搜索框输入消防、警察等的拼音首字母或英语单词,然后点击候选字,再看游戏图标与介绍文字选择游戏,选完游戏还给推荐相关游戏…… 一会功夫他想玩的游戏就下了一大堆。
我原本以为他离开我的操作什么也玩不了,没想到他学会的这几个技能虽然分开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组合起来,竟然能突破我的封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上个月他才学到复杂双韵母,没想到立马就能在这里用上。)
英语,也是这样一个单看起来没啥用的工具。你把目光只放在翻译和考试上,自然会认为毕业之后不用考试不用翻译它就没用,其实不然。语言的作用是突破信息壁垒,在 “思” 和“行”之间搭桥,是在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和别的技能一起组合起来破壁用的。它不是单一技,是组合技里的基础技能,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了,你拿什么去做组合技?只能乖乖呆在障碍下面给压着。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从未被夸大过,我们成长的目标,难道不就是成为一个适应性广、能在任何环境里找到前进道路的社会力量吗?
专业人士集中翻译和翻译机器,只能作为重要的有益补充,取代不了全民基础。外在帮助毕竟是外在的,总有依赖不了和不及时的时候,有志做突破者的决不能放弃这个重要技能。而将所有受教育者视为接班人则更不能降低英语科目的重要性。因为英语难学、耗资源大,一旦取消或降低重要性,低收入人群一定会放弃英语学习,导致重要的沟通能力被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后果一定是降低全民族的科技实力,没有实力你拿什么去自信?
对英语本身,作为主要学科之一重视是必须的,但我也承认学习英语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这不是需要学习英语的错,而是现行英语教学方法无趣落伍、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目的脱离实用的错。我支持改革英语教学方式,弱化语法细节,增加阅读量,但英语科目本身的重要程度是不可以减弱的。
刚刚看到投票结果,居然有那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不值得的,这让我非常惊讶,我完全不同意学英语是浪费时间。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选择权就意味着个体的权利,自由以及权力。**这话其实很好理解,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不是不愿意去选择过去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加班加到深夜,无它,生活所迫而已,离开了稳定的工作,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脱产而选择喜欢的生活的。同样的,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高考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对于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即使高考失利了,他还有其他选择去留学等等,这同样是选择权带来的差距。
**英语就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增加选择权的工具。**至少,它极大增加了个体获得信息的渠道,在互联网上,中文互联网只是一隅而已,另外一个世界则是大部分由英文构成的,懂得英文,本身就意味着你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比如说,欧美各大高校的开放课程,一些优秀的科普网站和开源数据库等等。我们常在市场中将一些盲目的群体称为 “韭菜”,韭菜之所以是韭菜,很大程度上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获得的信息和他人并不对等。
我认为,之所以在这个话题下,大部分人认为学英语是不重要的,是因为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用不太到英文,但是在我的个人经验中,绝大部分专业领域,在其中探索至较为深刻的位置之后,或多或少都要与一些英文世界产生联系,其次,人总是很难在人生前一个阶段预料到后一个阶段需要什么,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多数人的目光都是 “短浅” 的。
近些年很热的一个词 “阶级跃升”,虽然我对这个词很不感冒,但在知乎下,相关话题或是类似于“如何赚到 XXX” 之类的话题总是火热的,这正证明了大家对于改变自我命运的渴望,谁不希望拥有更好的生活呢?然而这个话题下百分之 60 + 的人认为英文不重要在我看来正像是一个讽刺,一方面,大家渴望着更加自由多样的人生选择,另一方面,却对英文这么一个最最廉价的提升选择权的工具嗤之以鼻。
学习英文,没法帮你阶级跃升,没法帮你成为百万富翁,它确实是无用的。但他很可能代表了某种态度,也即一个人是否真正愿意通过自我提高而实现人生幸福,而不是试图通过一些并不存在的捷径投机取巧。
英语和中文未来一定是深度融合的。
狂热的在校生不知道世界的样子(当然很多其实也不需要知道),所以容易走极端。
其实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谁也打不垮对方,最后一定是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这个过程里,别看中美打成一团,文化会加速整合,不以任何键政大 V 的意志为转移。
建议呢?
你先学好中文,从不做杠精开始,从能坐住板凳看长文开始,从敬畏你中学里每一篇文言文开始。
然后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世界的全貌,你当然不能忽略影响力如此之大的英语世界,那么英文也要学好。英语和数学一样,知识体系环环相扣,中间一旦懒惰疏忽就可能掉队,然后就会产生 “数学无用(前几年很多人这样说)” 或者 “英语无用” 的论调,本质是逆反心理。
当然学好中文也包括学好普通话。很多年轻人普通话口音都那么重,嘴里跟含一块儿棉花一样,英语没可能说好的,回过头中文也没好哪儿去。
最后,我和很多这 V 那 V 的不一样,我以老百姓的身份跟你交个底:
在咱们国家,你想求稳,你得看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不是他们的言论。不要因为一腔热血两句妄言,会错了意,走偏了路。
我教英语,但我也可以不教英语。
那些觉得英语重要的外语老师,你们不要张口闭口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丢了工作,不代表你能加钱。
中国的英语教育是有问题,**明明是因为高考和考研的内卷扭曲了所有参考的学科?单独说英语是什么心理在作祟?**想改变英语教育的状况,要么彻底改革高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么赶尽培养一批专业素养很高的翻译团队(同样是不可能的)。
按照很多人不用就不学的道理,实际上就连课本里的语文的唐诗宋词都没必要学,直接告诉你们现代应用文写作规范就行了。会写个信就得了,毕竟你一辈子也不需要写律诗和填词牌。
另外,我一直有个不想说的话,英语老师其实是高中老师里培养成本最高的。砍这个教育的投入,实际上是能省下很多钱的。很多地方高中教育虽是公立教育,但高中教育本身不是义务教育…… 所以,我不想多说什么。
英语考试目前主要是为了内卷的高考 / 考研而服务的,而高考 / 考研又是为了大学选拔人才进行科研而服务的,以及平衡各地区不平衡的教育水平,所以才会出现英语应用和考试内容不相匹配的现象。
但这是一个社会系统本身的逻辑链条。普通如你的人如果对高考和考研的内卷能放得下,或者有个好爸爸,自然不用为此操心……
你直接不学不就行了?难道国家逼着你学了?不学的人难道上课在听课?
但偏偏通过高考 / 考研参与科研活动又是普通人向上蹿升的少数正当且重要的路径。之所以这么强调英语作用,明明是非常**现实的。**眼下,英语好的人就能比英语不好的人能够进行更多更好的科研活动。
在如今这个中国社会里,**大量缺乏好的中文教材,**以至于好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连教材都开始用英语的了。清华的事情不打脸么?你不想向清华靠齐无所谓,但你想拉着其他想学的人下水是什么意思?
另外,在很多学术科研领域里,中文的学术术语传统就一直没形成,大学生看英语的收益要比看中文作品高得多,越是搞研究的人越明白,“除了少数领域”,中文学术作品大多很贫瘠。
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靠着搞营销号割韭菜活着——
我这话不是指郑强教授,实际上我跟他的观点倒还比较像,而是指这个话题下某些人鼓吹英语教学需要减少的论调。
还有个莫名其妙的人,我觉得我素质肯定比你高点。
初中、高中的学生时间是宝贵的,但针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而言,让他们学英语是耽误了什么宝贵的时光?打游戏还是谈恋爱啊?
我也是过来人,如果大学里面没有四、六级和考研的大棒压着,有几个人会自觉去学英语。
又假如英语水平不作为考核依据,那原本早上 6 点在校园里背诵单词的小伙子,又有多少会改去背诵《离骚》。对了,因为大学取消了公共语文教学,所以其后果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重视。所以英语再这么一搞,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英语仅仅是应为这是考试的科目,和民族自信不自信没啥关系。
不读书不看报,变成民科事小,被人忽悠瘸了事可就大了!
推荐阅读《教养与文明: 日本通识教育小史》。日本高等教育中的英语,只注重阅读,顶多辅以写作。其余听说完全不管。而教学法是大量阅读原文。读芥川龙之介全集就会看到,芥川先生本科时法文西班牙文德文等原著全读过。我国中文系学生有此功力的恐怕也不多。所以不要说什么日本不重视英语教育了,人家的外语包括英语的阅读量比我们大得多!强烈反对不读书瞎胡扯的人。
顺带说一下,我建议大学生们都读一读讨论高等教育的书。智商税可不光是什么 “纳米鞋垫”“量子速读”,不清楚大学的意义与任务,四年浑浑噩噩度过,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以下开出几本基本的教育方面的书。虽然读起来艰难一些,总比听不靠谱的外行 扯 强多了!!
不读书,不看报,晚期就是 — 植物人儿了
赞曰:
苦海滔滔孽自招
迷人不省半分毫
生时不把弥陀念
枉在世上走一遭
[
教养与文明 日本通识教育小史_陆一著 - 生活 · 读书 · 新知
京东
¥ 104.23
去购买
[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京东
¥ 29.50
去购买
[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京东
¥ 29.30
去购买
[
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丛书: 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
京东
¥ 28.40
去购买
芥川先生的全集也很便宜。真是令我内牛满面。可惜另一位大文豪三田村鸢鱼的文集至今未见翻译。
[
芥川龙之介全集(套装共 5 册)
京东
¥ 186.00
去购买
假如我们多造几个这种句式,很快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我们过分夸大了出行在社会中的分量,出行耗费了社会大量的资源——所以应该闭关锁国,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都待着自己的小村子?还是应该大力修建铁路,公路和机场呢?
我们过分夸大了研发疫苗在医疗中的分量,研发疫苗耗费了科学家宝贵的精力——所以应该进行像某些国家那样尝试群体免疫呢?还是应该投入更多人才和资金去做生物科技研发呢?
当今中国的英语教育有没有问题?肯定有啊。
在语言学习上来讲,欧洲委员会颁布了一个水平标准叫 CEFR(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一共 6 个等级——最低是 A1,最高是 C2。而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割线是 C1。
外语达到 C1 水平和比 C1 低,完全是两种状态。
C1 这个水平,也就是各种外文电影基本上没字幕能够看懂大概意思,虽然发音和用词可能不够标准,但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外语表达个 80 分——也就是说,英语可以用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查一个外文资料,或者见一个外国客户,或者直接看国外名校的网课学习,这都是一个 C1 水平以上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
低于 C1 呢?英语可以干嘛呢?可以用于考试。
而中国人英语达到 C1 这个水平的,别说普通民众了,就连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是凤毛麟角。这件事情荒唐得就像全中国的所有人每一个人都花了十年去学游泳,但实际水平还刚刚初级,甚至没有游泳圈,下水还会淹死。
可你知道吗?英语从零达到 C1 这个水平,如果直接是在母语国家生活学习,最快一年,最慢也不会超过两三年。听起来很快,但实际上这正是人类的大脑正常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速度。
有人可能不信这点,但我自己小时候就在加拿大生活长大,我亲眼见到我身边那些刚从国内过来,一句英文不会说,到流利说英文,也就是一到两年的时间。
我们为什么学语言那么慢呢?因为我们脱离语境去学,因为我们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单词表,因为全国大多数的英语老师就不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会的英语。
咱们中国人花十年学外语意味着什么啊?意味着如果按照更科学的方法学,10 年内,不是一门外语说得磕磕绊绊,而是 4-5 门外语达到 C1 以上,然后中国人可以轻易走出国门,到当地和他们交流,一起学习,一起做生意。这将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中国呢?
既然如此,外语学习做的应该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应该发明新的运输工具,修建更加通畅的道路!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的最大问题是口语,但口语的根本问题还是在相关视觉刺激下听得不够。大脑最自然学习语言的方法根本就不是一种刻意的过程,而是不知不觉,就像洗脑的广告,流行网络词那样忘不掉。
在记忆植入术出现之前,语言学习在科技上的最强载体,毫无疑问就是 VR(虚拟现实)了。假如带上一个头盔,就能够漫游在国外的各种场景,上面会提示你各种物品的名称,还有真人和 NPC 可以对话等等——这时候谁还要用课本来学呢?
有 vr,谁还看课本学习 elephant 这个单词呢?
这种创意非常棒,但执行上会有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成本太高。正常来讲游戏公司搭建几种场景就需要上百人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第二个问题:硬件不普及,毕竟拥有自己的 vr 设备的家庭还在少数。
而科技进步不是一步到位,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喷气背包那简直太棒了,但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先可以搞搞汽车和自行车。
所以,如果要尽快让更多中国人快速学会英语,那需要做一个妥协,虽然 VR 头盔没有普及,但智能手机基本人手一台,虽然搭建 3d 场景很难,但拍视频比较简单——答案呼之欲出,应该创造发明一个能在收集上看的,基于视频的语言环境。
我就不卖关子了,我和我的朋友就希望能够让中国人,能够亲眼看到几千种真实场景(从吃饭睡觉,到打游戏,到谈恋爱分手,到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到新冠疫情隔离在家)和外国人如何地道地在这些场景中进行表达——然后我们就真的把这事儿他给干了。
新冠疫情下应该如何正确洗手
如何用 incredible 形容美国大峡谷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学会,每一个视频都校对了字幕,但系统强制规定,第一遍无字幕,在 app 上点击字幕还会出现单词和词组的解释。
当然光听还是不够的,当你看了足够多的视频后,就可以模仿外国人地道的表达,自己组织语言自己造句去录视频。如果拍得好,被外国人和其他学习者看到了,还会有人给你鼓励或者是改进建议。
我自己小时候在国外长大,后来随着父母又回到国内。在对比之下,我比多数中国人更能够看到咱们祖国存在的那些问题,教育质量问题,食品健康问题,环保问题,等等。然而我认为我们中国人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踏实实干的民族,这些既是问题,也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们看到了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国人比欧美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好。
过去大家要去向外国先进的国家学习,如今我们还要走出去,用当地最地道的语言去跟他们进行交流,我们不仅仅要学会说英语,还要学会各种外语,甚至让全世界人学习说中文。
光吐槽和抱怨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创新,通过勤奋,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现在的知乎啊… 一边骂着某些人非黑即白,一边自己就在走非黑即白的路子。
你说随着中国地位逐渐提高,科研等能力慢慢变强,未来将英语的定位回归到工具,那是有必要的,但现在就把英语喷的一钱不值,那我只能说:
更何况探讨问题前结合当时时代啊同志们,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吗?
仔细想想过份夸大英语作用的是我们吗?是英语国家组成的霸权体系使得处于这个时代下的我们不得不夸大吧。别看现在我们腰杆子硬了,80-90 年代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举个例子,现在都知道歼 20 和 F22/35 性能有的一拼,但在 90 年代末 2000 年初我们军事专家是这么说的:在我们自己的本土上,我们只要保证战机数量是美国的三倍,在地面雷达的配合下,只要美军飞机质量不高过我们九倍,那就是我们优势。歼 7 在前面开路,侧卫上去补刀,无非就是用 2-3 个编队的 8-12 架歼 7 配合 1 个编队的 4 架侧卫打对面一个编队的 F22,我们打的起!
你听听这话,品,仔细品~
他张三丰有何惧哉,我们一拥而上,他还能在少林把我们三千多人挑了不成?
硬气不?
在这样的时代下科技领域、军事领域、整治领域等等都是英语系国家占全球主导地位,更别说迪士尼等一系列软文化的洗脑,这时候不去学怎么办?能学术上意念交流吗?能商业上闭关锁国吗?能老百姓集体排斥外国软文化吗?
那个时代多少人以看奥斯卡原声电影为荣,以一口流利英语为荣,以通过了雅思托福考试能去国外交流学习为荣。
怎么看电影的时候要伦敦腔字正腔圆有身份,六公主那翻译腔听着就难受,看完了就开始说学习英语不应该了?
知乎用户 默默加一 发表 上联:哈工大大四学生课程作弊被开学籍,罪有应得 下联:浙大给予强奸犯学生留校察看处分,人文关怀 横批:考试作弊,失去学位。强奸同学,仍有机会。人渣更比学渣强 这个答案是要火了嘛,哈哈哈,第一次有这么多赞,够我开心好 …
文 | 陈淼 **全文约2262****字,细读约需7分钟 ** 选择看一场直播,也许会出于好奇、喜欢或想要有所收获。 年仅六岁的王沛然则直接来到了直播间。她一身花旦扮相,头顶的绒球凤冠随动作微微轻晃,手里是一张彩色脸谱。带着稚气的童声传 …
知乎用户 李洵 发表 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和评论刷新了我的三观。 题主没有错。你只是举报了作弊行为,是在维护考试公平。你的同学是因作弊而被学校开除,这和你的举报没有必然联系。学校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处理,甚至可以对你的举报置之不理。 题主学校 …
知乎用户 LoveMorning 发表 昏天黑地写完报告发现竟然多了 150 个赞真是诚惶诚恐,不知哪位大 V 点了赞。有人问我去处,我现在在中关村文理学院的下辖大专学金融。现在回过头看当年高二写的回答,感觉实在有点愤青,但话糙理不糙,不打 …
品葱用户 矢作萌夏 提问于 7/15/2020 科学上,大部分的科学名词都是全世界通用的,所有欧洲语言基本都保持一致。虽然德语和北欧语言自造了不少词,但是大体还是直接借用拉丁语词根翻译,而且通用词汇也很多。哪怕用西里尔字母的俄文书面语科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