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秦赋》有哪些槽点?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小丢 发表

槽点一目了然,这是赵姬对面前这位已经长了胡子、但是居然还没有加冠的大叔嬴政说:“你还是个孩子!

行吧,你不说这是母子情,我还以为是父女情。

先前看到秦始皇要和吕不韦私奔那一集,我整个人就裂开了!

作为《大秦帝国》的收官之作,《大秦帝国之东出》(播出时更名为《大秦赋》)在开拍之前就备受期待,特别是作为原著和电视剧的双厨粉,看到编剧是大秦帝国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李梦,感觉更是稳了。

12.1 日晚首播六集之后,豆瓣开分高达 8.9 分,可见观众对一部好的电视剧已经饥渴到了什么程度,毕竟这个年末,我们已经被太多烂剧震撼地无话可说,之前众口吐槽的张一山版《鹿鼎记》、刘嘉玲和蒋欣版《半生缘》(播出时更名为《情深缘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两坨翔。

而我之所以一直没评价这两部剧,是因为它们是普通观众肉眼可见的烂,从选角到故事到服化道都烂得非常明显,所以没必要再拎出来说,感觉跟欺负人似的。

但是《大秦赋》不是,相比第三部经费的捉襟见肘,《大秦赋》的每一帧画面,都看得到经费在燃烧,而剧组用了长达二百五十多天,也就是八个多月的时间辗转各地取景拍摄这部剧,更是今时今日的娱乐圈少见的慢工出细活,更别提戏骨扎堆、现场同期声、实景拍摄这些放任何一部剧都可以拉出来单吹三天三夜的优点了。

可在昨晚播出了 12 集之后,《大秦赋》的豆瓣评分已经迅速滑落至 8.6 分,虽然 8.6 分也绝对是国产高分了,而且前期粉丝出于感情会打的比较高,后期正常观众理性评分增多,开分后会有所下调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相比大秦帝国的前三部评分,这部评分的下滑未免过快,最终可能会成为系列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昨晚的剧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来打低分呢?只能说,让人吐槽的要素实在过多,我就举最让我崩溃的一段儿吧。

前情提要:12 岁的嬴政听到传言说他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所以在自己老爹还被华阳太后控制在宫中这样的危难于不顾,跑去找吕不韦求证自己的身世之谜。

这一幕是他给吕不韦跪下了,说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这样的炸裂台词。

看到这么琼瑶味的台词,我还以为是尔康和紫薇要私奔去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了,下面的表情包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还有,你没有看错,剧照里那个用满脸褶子写着**「我 40 岁了」**的天真孩子,是张鲁一扮演的 12 岁的嬴政。

12 岁!

12 岁!

12 岁!

看到鱼旦叔拼命地用天真可爱的语气说着傻白甜台词的时候,我已经用脚趾抠出了一座阿房宫。

这集名场面一出,豆瓣评分已经滑落到了 8.3 分。

咱能别那么着急换成年演员吗?电视剧《秦始皇》里翁斐然饰演的阴郁中带着俾睨天下的霸气的少年嬴政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幼年在赵国为质,在各路阴谋阳谋中艰难成长的少年嬴政绝不可能是傻白甜的小可爱啊!

演员的演技可以抹掉 5 年、10 年的年龄差距,配合化妆技术,再浮动个 15 年 - 20 年也有可能,问题是一下子从大叔跨越到 12 岁的少年,这实在非人力所能为。

一个热知识,宝国叔的代表作《汉武大帝》里,他不仅没扮演少年刘彻,连青年刘彻都是杜淳扮演的。

因为在《大宅门》里,陈宝国扮演的 18 岁的白景琦被毫不留情地群嘲了,因此他决定今后别难为自己,也别难为观众。

尽管《大秦赋》的主创们为了让少年嬴政过渡的丝滑一些,选了 6 岁的小演员演 3 岁的嬴政,选了十五六岁的小演员演 9 岁的嬴政,可是 40 岁的张鲁一一抬头,那个效果还是震撼了我全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评,是针对张鲁一的。

如果说年龄差距还可商榷,张鲁一扮演的嬴政,最大的问题是形也不似,神也不似。

看了《大秦赋》,原先《红色》的滤镜基本全碎了,本来以为张鲁一可以算是低调的演技派,可是他对嬴政的诠释,感觉可以和《红色》里的徐天、《新世界》里的铁林和《嫌疑人 X 的献身》里的石泓玩连连看,基本是用同一种套路演出来的。

可能是为了展现前期少年嬴政的傻白甜和不露锋芒,张鲁一版的嬴政,居然时刻表现出一种上海小男人的软糯(没有说上海男人不好的意思),声音吭吭唧唧的,还低着头用委委屈屈的小眼神向上偷偷瞟人,看着瓜怂瓜怂的,这让经历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龙和张博扮演的秦王的观众,有种消费降级的痛苦。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大秦赋》存在的,绝不仅仅是张鲁一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这一个问题。

它和我之前吐槽过的《大明风华》和《鹤唳华亭》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打着正剧的旗号,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所有硬件都很精致,但是最重要的软件——故事都讲不好,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而且,《大秦赋》纯属照着抄作业都抄不好的那种,本来孙皓晖先生的原著写得就已经很棒了,非常适合影视化,买了这个大 IP,找个靠谱的编剧理理顺,不用你自己怎么创新,这个本子就差不到那里去。

可是,我看了前 12 集,有种我看了个盗版的《大秦帝国》的感觉,因为前 12 集,主要矛盾居然集中在了宫斗上?!

《大秦赋》的主创,和张一山版《鹿鼎记》的主创犯了一个同样的毛病,就是自以为知道年轻观众喜欢什么,于是,他们就非常傲慢地以讨好年轻观众为借口,给所有观众喂 shi。

秦始皇的生平,和《鹿鼎记》一样,属于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两部剧的主创,都需要考虑到如何处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让观众可以耐心看下去。

《鹿鼎记》采用了 24 倍速快进法,让韦小宝在电视剧的一集体量里,就光速地完成了与茅十八结拜、糊里糊涂上京、成为海大富手下的假太监、在练功房结识小玄子的重大事件,其实照这种拍法,这部电视剧只需要拍上中下三集就可以结束了……

而《大秦赋》,则用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以为观众爱看宫斗,就重新结构华阳夫人和嬴异人的母子之情,把华阳夫人,树立为前期的最大反派,给嬴政和嬴政他爹添堵使绊子,试图让嬴异人成为对她俯首帖耳的傀儡,坚决反对嬴政成为秦国的太子。

这么嚣张,真是比之前的大秦宣太后芈八子还要牛掰 10086 倍,这不像华阳夫人,倒是像《如懿传》里那个总试图在背后操纵后宫的太后,刚好,两个人都是邬君梅演的,同样的演法,常常让人感觉走错了片场。

至于华阳夫人软禁了嬴异人、赵姬和嬴政,封禁了宫门,非逼着嬴异人立她喜欢的成蛟为太子,否则就不给他看病吃药,就更是玄幻了,如果华阳夫人这么爱搞事情,她还能在嬴政继位后好端端地活了十几年,那嬴政还真是古今第一圣父白莲花啊!

还有嬴异人的兄长公子傒,本来是一直和异人争夺嫡子位的,甚至还捅了他一刀,但是自从看到了赵姬,他就随时露出一副 lsp 的表情,毫无道理地成天站在赵姬母子这边,还莫名其妙地对赵姬发誓:「我要让你亲眼看到你的儿子,做我大秦的王!」

总之就是很离谱,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给赵姬在见到嫪毐之前,先安排一段儿叔嫂禁恋的戏份。

补充 7 号晚上的一个把我雷死了的点,史书上 12 岁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罗,被熊孩子嬴政 “又” 一次拔剑说杀就杀了……(不要问我为什么要说又,这部剧里他已经无能狂怒杀了好几次人了)

其实我今天,真的很不愿意批评《大秦赋》,因为《大秦赋》比起那些一无是处的烂剧,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

比如辛柏青对嬴异人的演绎,就给历史上这位没有出彩之处的工具人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他将一个不受宠的质子,从韬光养晦到委曲求全再到坚守原则,初露王者之风的转变诠释的非常清晰且令人信服,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吕不韦一眼就认定了他**「奇货可居」**。

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闪光点,这些好的演员和演技,就更让我为《大秦赋》感到惋惜,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资本的傲慢。

微博上有大秦粉贴出了编剧李梦为《大秦赋》创作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部分文稿,对比之后才知道成品基本被魔改到妈不认的地步,少数出彩的镜头和台词是李梦写的,更多注水和瞎编的部分,则是投资方后来找的一堆编剧**「集体创作」**而成。

上述截图光是看书已经觉得精彩万分,可惜在成片中,居然一字一句都看不到了。

为什么放着李梦高品质的成稿不用而自己瞎改呢?

还是我之前说的,投资方自以为要讨好年轻观众,认为大秦前三部文白结合太过曲高和寡,不够通俗易懂,所以要加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不跳出来告诉资本,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真的不喜欢的,恐怕资本的自以为是,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而我,已经受够了资本给我们喂 shi 的日子了。

知乎用户 北陆闲人 发表

想知道开局嬴政上台阶的那些话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尴尬。

知乎用户 狐狸晨曦 发表

更新:被今晚的台词雷飞了,嬴政对着吕不韦大喊:「我不想做一个连自己生父是谁都不知道的畜生!?

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离开秦国,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

其实,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演员的选择上,如果真是按真实历史年龄,此时的嬴政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听闻身世秘闻,精神一度崩溃,对疑似生父和老师,说出这种台词,即使是始皇帝,也不是完全不行。没有谁生下来就是性情坚毅的千古一帝的。

可是,谁让剧组为何非让今年 40 岁的主演张鲁一,直接登场演这种原本应该是少年演员的戏份,说这种台词???任谁看到这种剧照,不会觉得是一个成年男人?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 年),邯郸之战,赢异人与吕不韦逃回秦国。嬴政当时 2 岁。按剧情,1 年后,赢异人在与赵国谈判时见到妻儿,昭襄王也在梦中碰到了 3 岁的小嬴政。而剧中的小演员,感觉起码有 5~6 岁了。

2 岁的娃:

5 年后,昭襄王病逝,嬴政母子回到秦国,嬴政当时是 8 岁。

《大秦赋》直接让一个 2004 年出生,拍摄时 15 岁的少年演员(李卓钊)来演,个子甚至比他母亲赵姬还高,身高完全等同成年人,已经有些离谱了。

8 岁的娃:

李卓钊在《流浪地球》里演过出场 2 个镜头的 8 岁版 “刘启”,肤色有些黑,说实话,模样也很不“始皇帝”,更偏“路人甲”,好在剧中几段彰显“主角光环”、“少年神童” 的剧情,设计得还不算违和,小演员的演技也还行,

让我等追剧的观众,慢慢熟悉,并接受了这个小嬴政,正期待看他登基为王的重头戏后,

实在不知道《大秦赋》剧组出于何等动机,那么迫不及待地,让张鲁一的成年版嬴政,在其父庄襄王赢异人去世前,历史年龄只有 12~13 岁时,就直接登场了!

虽然张鲁一的妆容扮相,已经尽可能年轻化了,如果说是亲政时的 21 岁嬴政,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非要说这是 12~13 岁的小孩,这是在把观众都当历史白痴和生活白痴么?

这不仅仅是演员年龄和妆容太老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剧情故事的基本逻辑:

如果历史上刚即位的嬴政,真是这么成熟高大的模样,太后赵姬、丞相吕不韦、宦官嫪毐,哪里轮得到他们来把持朝纲?大秦的嬴氏宗亲、大秦的百官诸将,谁能容许他们揽权?

而且,剧中的敌国首脑赵孝成王,依旧在嘲讽「秦国立了个十多岁的娃娃当王」,说明《大秦赋》剧情里的嬴政,年龄也并没有直接改大到 20 岁以上。

故事的基本逻辑崩溃了,根本不是演员的演技能拯救得了的。甚至可以说,这个选角错误是灾难性的,极大辜负了本剧开场前几集打下的大好局面,被大量刷差评,纯粹是自找的!也让笔者这样一直关注其拍摄,期待其播出的观众,不能不 “爱之深而责之切”。

还记得 2 年前,万众瞩目、群星云集的《如懿传》,作为《甄嬛传》同一作者的续集,为何一播出就差评不断?

首先就是开篇第一集,女主角周迅以 44 岁的真实年龄,强行扮演 14 岁的少女,扎着大辫子、系着蝴蝶结的骇人妆容,完全不契合角色年龄的沙哑嗓音,各种崩图更引发了全网狂嘲。

作为一部长篇连续剧,吓跑了无数观众,第一印象严重差评了,后面无论怎么努力,也弥补不回这种恶劣印象。

回想周迅的成名之作,2000 年时,经典历史剧《大明宫词》,饰演少女版太平公主,7 集戏份,光彩夺目,拿下金鹰奖双杯。

其实该剧女主角陈红,当时才 32 岁,这位成熟大美人,就是被认为没有 “少女感”,才让已经 26 岁但长得就像 16 岁的周迅去演小太平,这也是一部真正对观众观感负责、对细节精益求精的电视剧的做法。

又如经典历史剧《康熙王朝》全 46 集,男主角陈道明第 14 集才登场,《汉武大帝》全 58 集,男主角陈宝国第 22 集才登场,之前都另外用年轻演员去扮演少年皇帝,亦丝毫不影响他们的 “大男主” 地位。

虽然如经典历史剧《武则天》,确实是当时已经 43 岁的女主角刘晓庆,从 16 岁少女入宫开始,演到 82 岁的白发苍苍 。

但是观众们从来不在乎演员的真实年龄,看的就是他们在剧中呈现出来的表面皮相。

化妆师毛戈平老师的巧夺天工,让刘晓庆呈现出了 25 岁左右的妆容效果,当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 1080p 高清视频,少女武则天戏份也就几集,因此当时的观众才没有深究。

反之,张鲁一虽然是 80 后演员中,公认的 “演技派担当”,但和刘晓庆、周迅这样的资深影后比,演技肯定不能说更胜一筹,

对一个男演员的皮相要求,固然没有对女演员那么严苛,50~60 岁演 40 岁,40 岁演 30 岁,30 岁演 20 岁,确实各个剧组都很常见。

本剧众多的老戏骨,也都在饰演真实年龄远比他们年轻的历史人物,比如 47 岁的辛柏青老师,饰演逃出邯郸时 26 岁,去世时 35 岁的嬴异人,获得了一致好评。但这种 “演技拯救年龄与颜值”,本身也是有极限的。40 岁演 13 岁,就是完全挑战极限的,中年人和少年人能一样么?

尤其是秦始皇作为知名度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即位到夺权的这段历史,也不知被多少影视剧演绎过,哪怕不太熟悉历史细节的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也有大致印象:「一个少年君主如何从母后、权臣、宦官处夺权」。因此,《大秦赋》这种演员安排,带来的极大的违和感,是演员的妆容和演技拯救得了的?

想到当年的李雪健老师,影视界公认的 top 级演技大神,然而他在 1998 年电影《荆轲刺秦王》,以 44 岁的年龄去饰演 21 岁嬴政亲政、夺权,铲除吕不韦、嫪毐集团的那段历史,这种一目了然的中年妆容,依旧是这部电影被抨击最大的槽点之一。

该电影在演员妆容上的问题,和《大秦赋》电视剧的错误,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一个 20 多岁成年即位的秦王嬴政,是绝不可能让权臣与太后去把持朝政的。

一个已经 40 多岁的中年秦王嬴政,也是绝不可能隐忍权臣与太后把持朝政多年的。

他是祖龙,是秦始皇,不是他的曾祖父,昭襄王嬴稷。生母赵姬的政治手腕,也离他的高祖母宣太后差远了!

所以,还是想请问《大秦赋》剧组,既然明明挑选了少年嬴政的演员,为何不让他将从 13 岁登基,到 21 岁亲政前的戏份演完?你们拍摄这段剧情时,当真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对劲么?

得了,今晚更新前,播出两天,豆瓣分是 8.9 分,有了嬴政对着吕不韦大喊:「我不想做一个连自己生父是谁都不知道的畜生!?」「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离开秦国,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这种奇葩剧情,少说要额外减 2 分以上,可惜了前几集那么用心和烧钱的战争戏。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整个影视行业,对我们编剧工作的极度轻视,造成的种种恶果,白白浪费那么多投资,那么多财大气粗的剧组,就是不肯、不愿明白!

知乎用户 于彼朝阳 发表

我个人最大的遗憾点,就是简化了宫斗部分。

现在观众都讨厌宫斗,觉得不尊重历史。然而,秦王政最不被大众所知的早年,堪称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宫斗。此宫斗非彼宫斗。

一帝三太后同台相争,史所罕见,嫡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亲妈帝太后… 这才是宫斗最好的素材啊。

我只看完第二集,看演员表,以及这两集的剧情,夏太后似乎是要被忽略了,或者也就是个塑造为淡泊群演苦命人。而韩夫人居然被划拉到华阳夫人一边,这相当于是把韩夫人和华阳太后,这对历史上的敌人给硬捏合到一起。那么,作为嬴政早年最大的庇护者,华阳太后,就会在剧中被塑造为嬴政的最大政敌…

华阳太后与帝太后原属楚系为主,赵系为辅的楚赵同盟,是公子政最硬的后台。与韩系夏太后、韩夫人的公子成蟜相争,各系外戚势力在背后深度影响秦楚、秦赵、秦韩等大国外交关系演变。

在秦王政还没秦政时,楚赵外戚同盟,在夏太后死后,搞倒了公子成蟜。韩系外戚出局,楚赵同盟也随着外敌的崩溃而瓦解。

华阳太后的楚系外戚集团座下,有曾任秦相的昌平君。帝太后座下的秦相吕不韦,虽然与帝太后和赵系更亲近,但曾经靠楚赵外戚同盟,坐稳丞相之位,关键时刻并没有完全站台到帝太后一边。帝太后的楚系外戚集团在秦王政亲政之际,为了从楚系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发动嫪毐叛乱,试图控制京师,架空秦王权力,清扫楚系外戚。但秦相吕不韦居然没站老相好,秦王政居然没站亲妈,帝太后的赵系外戚随着嫪毐叛乱而被镇压。吕不韦虽然没站赵系,但也随着这次人事肃清斗争的扩大化而遭受牵连,最终罢相自杀。但秦王政采用茅焦之谏,迁回帝太后,算是在这次风波中,护住了亲妈一人。

秦王政选择站队楚系外戚,也就是嫡祖母华阳太后一系,重用楚籍士人和楚系外戚。楚系外戚的昌平君、昌文君,楚人槐林、楚人李斯,都是这个时期被重用。长子扶苏是被楚人怀念,而秦王政未能留名的王后,长子的母亲,据很多权威学者的推测,也很可能是华阳太后为秦王政指定的楚女或楚公主。在统一战争开始,灭韩那年,华阳太后死了。到秦始皇最后一战与楚决战时,楚系外戚已经倒台,被秦始皇肃清。此后,朝堂上赵姓的赵国人开始出现频繁。赵高更是内廷亲信级别的。

这个剧前两集的剧情,让我大致已经摸出了几个重要人物关系的后续设定走向。华阳太后,是死在秦始皇伐韩那一年。她在昭襄王、装襄王、秦王政发起统一战争之前,无疑是秦始皇最大的依靠和庇护者之一。这是一个终生没有生育的,远嫁到秦国,守寡二十年的可怜嫡祖母。从帝太后在儿子亲政之际,发难楚系发动灭楚战争之前,楚系一直都还算是比较安生的。而在华阳太后死之前,作为最后唯一还存有巨大人事影响力的太后,也没有太多掣肘过亲政后的秦王政。

我本人原是期待,华阳太后能够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嬴政的盟友。然而,这部剧砍掉夏太后的戏份,把韩夫人嫁接到楚系外戚中,那么夏太后与嬴政的敌对关系就会转在华阳太后身上。可以想见,这一点会整个颠覆华阳太后与秦始皇的历史关系。

秦始皇的一生,就是被亲人不断遗弃的一生。

从出生起就跟亲爹一样是人质,还是邯郸之战最危险的那种。这等于是开局就让亲爷爷抛弃了。

然后危急时刻,亲爹又自己跑回咸阳,把他撂在邯郸多年。这等于是被亲爸抛弃了。

好不容易回到咸阳,当了长子,但夏太后却一心扶持自己韩系外戚拥护的亲弟弟成蟜。这等于是被亲奶奶抛弃了。

好不容易当了秦王,但亲弟及其身后的韩系外戚势力一直心怀叵测,最终亲弟反叛。这等于是被亲弟弟抛弃了。

然后吧,终于熬到了亲政,但亲妈背后的赵系外戚势力又想清洗楚系外戚势力,亲妈的姘头嫪毐差点就掌握住京师军政,把刚亲政的自己,又变成傀儡。这等于是被一直以来唯一陪伴在身边亲妈也给抛弃了…

所以,秦始皇到后期称帝之后,一不立皇后,二不立太子,三不候宗亲,四不王儿子。这不断被嫡亲出卖的一生,让他压根就不相信亲情和亲人。

但秦始皇信朋友,在朋友之间搞裙带。王家、蒙家、冯家,他信这些关中军功世家,他信赵高、李斯这些近臣,可他死后秦朝就让这些近臣给祸祸了。秦始皇再苛政,却真没杀过自己的功臣。

正如冒死救下刘盈的夏侯婴后来亲手杀光了刘盈所有的儿女,秦始皇最信任的赵高后来杀掉了秦始皇所有的儿女… 皇帝不信任亲人,宗族,在那个时代会引发不小的悲剧。活着时对本人最忠心老伙计,一旦本人死了,他为了他的儿孙能够安全富有,也会对你的儿孙下手。

秦始皇不信亲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人生经验所影响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决策情感上的路径依赖。秦王政前期,恰恰没有金戈铁马,而是超过后世的,夹杂着军政外交的大型宫斗,外戚集团对抗。后宫其实很精彩,很关键,却不落一般小情小爱,妒妇阴谋的俗套。秦始皇的后宫,史料虽然不详,然而秦汉史学界的著名学者们是给推出过一个非常精彩的脉络的。然而这部剧并没有往这个方向上走。砍掉夏太后,把华阳太后塑造成前期大 BOSS,我个人是真挺遗憾的。

当然,剧是剧。剧有自己的人物设定和世界观。如果我没理过华阳太后与秦始皇的关系,可能会觉得这种简化更有戏剧效果。电视剧剧本不按部分学者的推论来,也无可厚非,不算瑕疵。只是我个人的遗憾。

我在梳理到华阳太后时,甚至会想象,一个最后孤身在秦国的老妇,从未生养,晚年身边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而一个当初九岁时,来到老妇身前跪拜的孩童,一直在被血脉嫡亲们抛弃和排挤,显得与真正的奶奶很疏离,甚至互相仇视… 也许,华阳太后是真得挺喜欢这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孙子。华阳太后无子,却深得小文王宠爱和敬重,可能也是个和蔼可亲,识大体的女性,后来是个慈祥的奶奶。亲政时,秦王政站队到华阳太后一边,却对自己的母亲怒目相向时,很可能他与华阳太后的互信程度和感情是很好的… 毕竟,从孝文王起,华阳太后是嬴政最大的后台,是少年嬴政安全感的直接来源… 从童年起就因这个奶奶而建立安全感,无法确定这是否形成了一种源自童年的条件反射,心理惯性… 把真正的大 BOSS 亲奶奶的情节,转嫁到保护孙子的嫡奶奶的身上,编剧还是觉权高就狠毒,非亲才冷漠… 然而,编导觉得亲人才可靠,位高权重的 BOSS 才更好塑造戏剧矛盾,但秦始皇却可能更排斥亲人,更相信这个并不是亲生的奶奶…

实际上,夏太后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战国大墓。夏太后并不是可怜人,她才是小嬴政的大 BOSS。夏太后可能在儿子庄襄王时期是压过华阳太后的强势势力。而华阳太后,可能是在嬴政继位的秦王政的十八年里,才重新占了上风。从人事斗争上看,到秦始皇亲政的第九年,华阳太后病逝,他都没有忤逆过华阳太后。到灭国战争进行到最后的伐楚,与楚国撕破脸的前两年,没有像当年夏太后一死就肃清韩系外戚一样,为难楚系外戚… 我觉得,嬴政对华阳太后是有敬重的。一个没有亲人,没有后代的老妇,再有一帮蝇营狗苟的人围绕,再尊贵,自己又图什么呢?晚年的华阳太后,其实比晚年想要归汉而不得的王昭君还可怜…

一个远在他乡的权力旋涡中,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老人,在一个与自己名义上是亲人,实际上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那里,最终寿终正寝。起初,她庇护了这个不相信亲人的可怜的孩子。后来,这个孩子庇护了她…

知乎用户 Muscle 书生​ 发表

不请自来,我是来吐槽… 不,是来找茬其中文物的,今儿要说的是秦剑和剑璏的问题。

大秦赋:拔不出秦剑,还怎么砍人?细说璏式佩剑法和秦王绕柱之谜

导言:战国纷乱之际,没有一把剑来防身怎么能行?但这剑怎么随身携带却是一个麻烦,而剑璏这个小东西的出现,便专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来,它可以将剑牢固的系在腰间,但有时候系的太牢,也是个问题,如果秦王没有顺利拔出长剑,恐怕历史也要因之而改写。

一、璏式佩剑法

在寻常人眼里,怎么随身携带刀剑好像没那么讲究,但是对于春秋战国的贵族而言,佩剑却是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毕竟,好好一把剑,扛着像游侠、背着像修仙、插着像流氓。

似乎也只有佩着才像个样儿。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 这里其实不仅规定了刀和剑佩戴的方向即左、右之外,其实还暗示了此时的刀剑你只能悬于腰间

实际上,除了左撇子会把剑放在右边外,绝大多数人其实在无形中已经遵守了这个礼仪。在方向确定了之后,剑鞘具体要采用什么方式固定在腰间,则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解决的难题。

我想,最初可能就是拿一个绳子绑缚剑鞘,然后再捆在腰间,但是自行脑补一下画面,古人可能也觉得这么做实在是有碍观瞻,因此才有了 “剑璏”(zhì)这个小东西的横空出世。

璏,《汉书 · 匈奴传》颜注:“卫,剑鼻也”,因其侧面看起来很像一个 “卫” 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剑卫。那么,剑的鼻子又指什么?《广雅 · 释器》说:“(印)纽谓之鼻”,也就是说鼻可以指器物上可供穿带用以悬系之处,这就是剑璏的本质。

那么,**剑璏是怎么和剑鞘结合,进而佩戴在身侧的呢?**简单说,分两步走。

先将璏和剑鞘紧密结合起来,怎么结合?有说用胶质粘合的,也有用细密丝线捆绑的。

总之,当剑璏和剑鞘合二为一之后,再用腰带穿过剑璏中间的长方孔就行了。

如此一来,剑身紧贴着腰侧,剑璏则向外示人。也正因为剑璏是朝外的,所以在其表面才有各种装饰的可能性,用以昭示贵族的礼仪等级和审美情趣。比如云纹、兽面纹、螭虎纹、谷纹、勾云纹、乳钉纹等等,就材质而言,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剑璏有玉也有铜制。

相较而言,玉质的剑具会更加华贵,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玉璏的加入(春秋晚期后段才出现玉璏和玉摽),“玉具剑” 四件套才能一家人整整齐齐(一剑而四玉具齐备的标本最早在汉代)、从而让佩剑的贵族们威风凛凛。

《说苑 · 反质篇》:“经候往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孙机先生总结了剑璏的四种类型,让我们对于剑璏的形制有了极为清晰的认识。

这张图看起来比较麻烦,让人头大,但其实有一个小窍门,只要你定睛细看就能立马 Get。

即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剑璏伸出去的那部分就行了,可以把它想成是屋檐。

如此一来,一型没有檐、二型一侧有檐、三型两侧有檐、四型不仅两侧有檐,还有点内卷和回勾的倾向。你看,这不就安排的明明白白了吗?

在知道了剑璏怎么用、长啥样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到《大秦赋》里去玩 “找茬” 了。

二、剑璏用错啦

第一处,是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城门时,遭遇了城门令的拦截,他灵机一动以退为进,拔了城门令的剑作势便要自刎,此时镜头给了城门令腰间的剑璏一个特写,这也是最能暴露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看到,城门令的剑璏下部是有开口的,也就是说当他佩剑的时候,此时的剑璏就像个铜卡子一样卡在了腰带上,这样一来,从腰带上取剑倒是相当方便了,但这却并非是剑璏的正确用法,因为璏式佩剑法最大的优点,正在于可以将武器牢牢地佩在腰侧,不易脱落或者移位。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嬴异人坐在逃亡的马车里,以及吕不韦、郑货和嬴异人三人得到吕不韦门客接应的时候。从这三处剑璏表现出来的细节看,这个铜卡没有一卡到底,而只是卡了半截,说明上部还有方孔,用来将剑璏和剑鞘捆绑结合,只是用了下部璏檐的部分来卡在腰带上。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剧组这样的错误,很有可能是参照了曾经犯错的前辈而来的,一位是霍麦,一位做郭宝钧。我们先看一下两人对于剑璏使用方式的设想,霍麦认为璏孔就只是用于将剑璏捆缚在剑鞘上,而下面的璏檐和剑鞘之间的缝隙,才是剑带应该穿过的地方。

显然,我们《大秦赋》的剧组在复原剑璏的时候,不知是参考了霍麦说,还是自己的灵机一动。事实上,如果单纯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实物证据来复原,也完全不会呈现出这种剑璏的形态和用法。

三、兵马俑秦剑

从已公布的资料来看,兵马俑一号坑出土铜剑 17 柄,其中剑璏有 27 个;以及铜车马一号车及二号车御者的佩剑方式,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参考的宝贵资料。

先看一号坑出土的铜剑和剑璏。研究者将铜剑分为三型,这里就不啰里吧嗦的讲具体区别了,我们只谈和影视剧相关的部分细节。可以看到,吕不韦三人的腰间佩剑,形制基本上都差不多,即圆盘的剑首扁圆的剑茎,以及菱形的剑格,比照之下,其实是较为接近于图中的最上面的秦剑类型。

这种圆饼状以及浅喇叭口的剑首,以及剑茎上的凸起的箍棱,在剧中公子徯刺杀嬴异人的时候,有一个极为精彩的特写,甚至可以看到在圆形剑首上还有个小篆的秦,以及箍棱上用丝线进行了精心的缠绕。古人把用绦或者丝绳缠扎兵器的剑柄,叫做缑(gōu),结缑后的的剑茎有三个优点。

其一,有效地增加了剑茎的径粗,使其更适合人手持握;

其二,具备良好的防滑功能,不至于一用力就脱手;

其三,防止质地较硬的剑茎对于使用者手部的损伤。

而除了这种秦剑样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相比之下这种秦剑显得更加修长而窄薄,不仅没有圆形剑首,其剑首截面呈现菱形;而剑茎部位则是扁方体条状,虽没有那么明显的箍棱,却有斜向的挫纹以增大摩擦,最重要的是,它采用的剑璏是一种平底、椭圆形的样式。

这种 “椭圆形” 剑璏其实就是之前说是孙机先生分类里的 “一型无璏檐” 的那种,从考古线图看,秦剑其实还有一种 “桥形” 剑璏,属于分类里的“三型双璏檐”,而《大秦赋》中的剑璏,呈现出明显的狭长条状,其实比较符合这第二种桥形剑璏,但要注意这里的都是铜质,而并非玉质。

说完了来自兵马俑坑的秦剑和剑璏证据后,不难发现姑且不论秦剑的样式还原,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了剑璏以及由此而来的璏式佩剑法。千万别小看了这一个小小的 “剑璏”,因为正是由于佩剑方式的问题,几乎左右了历史上最大一宗刺杀案的走向与结果,这就是著名的 “荆轲刺秦”!

四、秦王绕柱谜

关于秦人到底怎么用剑璏佩剑,兵马俑铜车马上的御者不是由活生生的案例嘛,我们一起来观摩下这两个秦始皇的大型手办工具人。

首先,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驾车的,他们有资格佩剑吗?

当然有,在《史记 · 秦本纪》中载:秦简公六年 “令吏初带剑”,带剑是贵族和官吏身份的象征,而铜车马御者作为始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毫无疑问是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

此外,这两个工具人的区别也很明显:一号御者站着(所驾为立车)、二号御者坐着(所驾为安车);一号御者的剑长(60.34 厘米),二号御者的剑短(25.4 厘米);

相同点则是剑不论长短,却都佩在了腰后,而不是腰侧。这个原因其实不难猜,结合之前出土的秦剑在兵马俑左侧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这两位御者都要驾车,所以便把剑佩在了身后,以免驾车的时候受干扰。
而兵马俑士兵是需要作战的,所以把剑佩在了身侧,这样一来方便随时抽拔。

除了这个共同点之外,就是关于剑璏的用法细节也是一致的,即除了腰带之外,还有一条专门的剑带用来佩剑。这条剑带系在束紧衣服的 “革带” 下侧,环绕腰际一周后绾结在腹前,带的末端打成活性的花结,方便了把剑带系上或者卸下。

而且有个细节很重要,当两位御者佩剑于身后的时候,腰后的剑带与穿挂剑璏的承接处,有明显负重下垂的弧状,这说明剑带和剑璏之间,仅仅是贯穿和挂连的关系,剑璏是可以在剑带上滑移游动的,所以才有了既可以在腰间、也可以在身侧佩戴的情况出现。

明白了为秦始皇驾车御者的佩剑方式之后,能不能为我们破解荆轲刺秦时的 “秦王绕柱” 的谜团带来什么启发?

很显然,当时的秦王嬴政应该是将剑佩在了腰侧的,至于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么长的剑不放在腰侧的话,他是怎么坐在龙椅上的?另外《史记》中不是有后来才将剑移到背后,采取 “王负剑” 的操作吗?这两个细节都说明,当时的秦王嬴政采取的是和兵马俑士兵一样,将剑佩在左侧的做法。

所有的细节,都在太史公笔下惊心动魄的《史记 · 刺客列传》里,长久以来的认识都将秦王拔剑的失败,归结于秦剑太长。事实果真如此吗?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可以看到,秦剑 “故不可立拔” 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主观原因“时惶急”,另一个则是客观原因“剑坚”,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眼里,拔不出剑的客观原因,其实不是大家认为的“剑长”,而是“剑坚”。

“剑长” 的观点太过于深入人心了,比如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中生动的描述:

“嬴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是剑太长,有七尺,按现在折算约一米六二长。嬴政就一边逃,一边从腰里头抽这个剑,胳膊的距离不足以展开一米六二,所以怎么也抽不出来。”

没错,秦剑的确是长,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普遍宽而短,剑长 60 厘米似乎就已经到了极限,但是秦剑却修长窄薄,其最长者能达到 96 厘米,而根据兵马俑坑中统计的秦剑数据来看,剑体通常也在 81-96 厘米、士兵之剑尚且如此,帝王之剑又该如何?秦始皇的剑真的能有一米六二吗?

不得不说,基本上没可能,你能想象一个两米二六的男人,挥舞着一米六二巨剑的景象吗?

众所周知,铜车马是按照二比一比例制作的,而一号车站立的御者,其身高从足到顶有 84.5 厘米,换算成实际身高就是 169 厘米;他身后的剑长 60.34 厘米,换算成实际的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 120 厘米,这比兵马俑坑出土的所有秦剑都要长得多,其剑 / 身比达到了 71.4%。

如果按秦始皇剑长 162 厘米,以及御者身 / 剑比例,去反推其身高的话,秦始皇应该是一个 226 厘米、不折不扣的巨人了。但这与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身貌完全不符,即便按《太平御览 · 皇王部》的说法:“(始皇)长八尺六寸”,照汉尺 23.1cm 算,也不过是一米八九的个头,算不上巨人。

所以,拔不出剑的根本原因,很可能不在 “剑长” 这件事上,而是 “剑坚”。那么剑坚又是什么意思?太史公在“剑坚” 之前,写了 “拔剑、剑长、操其室” 这三个描写,表明秦王有过一次拔剑的尝试,的确是因为剑太长,所以才改为抓剑鞘,按道理讲,此时想要拔剑不应该抓剑柄吗?

这说明此时的秦王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在明知剑长拔不出来的情况下,没有继续反复硬拔,于是改变了策略,手也从剑柄放到了剑鞘上,因为他接下来要做的是 “摘剑” 这个动作!也就是说秦王嬴政想把整个剑鞘连同剑带一起取下来,这样一来,不管剑有多长,也可以立马将其抽出来。

很多人在解释 “剑坚” 的时候,认为是剑和剑鞘太紧了,以至于拔不出来,这个理由不充分,不然也不会在后面 “王负剑” 的时候一拔就出。所以,“剑坚”的 “坚” 很有可能指因为采用璏式佩剑法的缘故,这个剑带系的太紧了,秦王慌忙之中没法安心去解结,所以只能尝试抓着剑鞘,将剑带用力挣断。

之后,在大臣的提醒之下,才恍然大悟,将长剑通过游离的剑璏推到了背后,完成了 “王负剑” 这种操作,最终将荆轲一举斩杀。从这件事例可以看出,璏式佩剑法的确优缺点并存,好处是系的牢固,缺点也是系的太牢。

所以,基本上一线作战人员比如兵马俑,比如秦将王龁,他们配剑都不会长的出奇。而秦始皇作为一国君主,其佩剑的礼仪性可能要远高于实用性,这也造成了其佩剑和一般人有所不同。好大喜功的秦始皇,有没有可能会不会拎着又长又豪华 40 米大刀,来砍荆轲呢?

有,但前提是,让我王嬴政把剑先拔出来……

还有,知乎小萌新在此厚颜求赞~


更新第二弹~ 这次聊聊剧中展现的王龁、李夫、嫪毐以及普通士兵的冠饰,与秦兵马俑中的各级兵俑能否对应起来,此外从军功爵入手聊聊如何秦军如何斩首升爵,以及小规模秦军战阵运作

大秦赋:复活的地下军团如何砍头升级?军功爵制与秦军战阵分析

导言:大将军王龁刚一亮相,就博得了大家的满堂彩,很多人调侃,这不就是行走的兵马俑嘛。除此之外,百夫长以及更多秦朝士兵的出场,也让大家见识了复活的地下军团真正驰骋沙场的模样。

一、剧中人与地下俑

1、高级军吏俑——双尾鹖冠

当秦军大将王龁出场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的冠饰可爱极了,这种大红色兔子耳朵似的头饰并不是剧组瞎闹,而是正儿八经地从兵马俑高级将军俑上还原而来,叫 “鹖冠”。

实际上,说它是兔子耳朵并不准确,而应该是鸡的尾巴。“鹖”,又称为褐马鸡,是一种勇猛好斗的动物。按汉《舆服志》中的说法,鹖冠在秦之前是赵武灵王用来奖赏战功卓绝之人,秦人沿袭了其用法却加以改良,才变成了将军俑头上的模样。

《舆服志》:“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羽林虎贲冠之,鹖鸡勇,斗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焉”

而汉代流行的 “以青系为绲,加双尾,竖左右,为鹖冠” 样式,比之秦冠更加修长和夸张,更加注重了礼仪性和观赏性,而秦人在鹖冠造型上则更加强调了其实用性。

而兵马俑中,除了高级将军俑佩戴这种鹖冠之外,有意思的是为秦始皇驾车的一二号铜车马御者,也采用这种冠饰,这表明作为秦始皇的司机,其实还兼任着保镖的作用,这样才能为君主保驾护航,正因为任务艰巨,所以他俩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戴上了和将军一样的鹖冠。

再说将军俑,其实这个 “将军” 目前来看也不太对,因为按照常规操作,自战国中期以后,秦国军队数十次出征,无论带兵多少,原则上一次征战只任命一名主将和一名裨将,而且在主将和裨将之下,军中再无其他带有 “将” 或“将军”名号的官职出现。但是秦俑坑发掘只进展了四分之一,就已经出土了这种戴鹖冠的高级军吏俑 9 件。

其中 7 件位于步兵环绕的指挥车上,另外 2 名也位于相应的军阵队列之中,这样的数量和位置,说明这种俑可能只是兵马俑军阵中的区域性指挥官,与秦国军队中真正的 “将军” 有着很大差别,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将其称为比将军低一级的 “都尉” 或者更合适一些,我们暂时也用 “高级军吏俑” 这一泛称来称呼这类兵俑。

2、中级军吏俑——双板长冠

当吕不韦和嬴异人遭到赵军骑兵追杀的时候,百夫长李夫带领的秦军小队宛如天降神兵出现在几人面前,成功地拖延到了秦军大部队的到来。可以看到他的冠饰和大将王龁有着显著的区别,是一个用两块板拼接而成的双板长冠,中间有着一道很明显的接缝,两板之间略呈内凹的弧形

戴这种双板长冠的,主要是中级军吏(10 件),但也有少数御手也会戴此冠(2 件),作为基层军官,他们在秦军战阵中主要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

3、下级军吏俑——单板长冠

剧中嫪毐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不仅是因为长得帅,而且他还作为御手的身份为嬴异人驾车御马。他头上戴的冠饰,便是单板长冠,这种冠形成一种前窄后宽的梯形小室,正好可以将绾起来的椎髻罩在里面。

戴这种单板长冠的,在兵马俑中一般主要为下级军吏(27 件),他们作为秦军战阵中的低级军官,多数位于步兵队列之中。还有少数位于战车之上,作为车右(8 件),以及剧中呈现的御手(6 件),他们也会戴这种冠饰。

4、普通士兵——皮弁和介帻

除了这些军官们会戴冠饰外,大量的秦军士兵虽然不戴冠,但也会戴一些帽饰,用于保暖或者遮蔽,比起冠饰的礼仪作用而言,更具有实用的保护功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叫做 “皮弁”,一个叫做 “介帻”。

“皮弁” 这种小帽一般是用鹿皮制成,因为比较浅又比较平,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倒扣的钵顶在了头上,目前来看这种帽饰基本上只在秦陵兵马俑中的骑兵俑才头戴皮弁。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罩住顶发,使头发不至于轻易散落,有利于骑马驰骋作战。

而 “介帻” 这种小帽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才演变成了帽子,在剧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秦军士兵带着这种瓜皮小帽,而且他们都梳着偏向右侧的圆锥髻,而帻的形状也基本上和发髻相贴合,从而刚好包住整个头部。

5. 其他发饰——发带和褊褚

除了这些头部有冠饰或者帽饰的士兵之外,还有绝大多数士兵都是简简单单、干净利落地梳了个发髻,而为了固定头发以及简单装饰,他们一般会采用**发带和褊褚(发卡)**这两样小东西。

发带,基本常见于这种梳着圆锥髻的士兵上,从残留的颜色看多为朱红色,至于材质,不排除有少数士兵用丝织品做的可能,但大多数应该是用麻布做发带,毕竟价格低廉且相对硬挺一些。

褊褚,就是脑后互相交汇发辫上的那个小方块,尺寸并不固定,多在 2-3 厘米左右,材质似为骨制品,作为一种固定头发的东西,类似于现在发卡的作用,在其背后还连有两条细绳,将细绳穿于头发底层,然后从发辫中拉出,打成扣结,就可以将小辫子牢固的贴合在后脑。

当然,这种发卡不局限于士兵,从剧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个秦人都会用它来固定自己脑后的小辫子。可以说从冠饰到帽饰再到发饰,秦人对于头发的认真与爱惜的态度让人惊讶,甚至还将对头发的保护,写进了秦国律法之中。

云梦睡虎地《法律答问》中就有这样的规定:

“拔人发,大可如为提?智以上为提”、“或与人都,缚而尽拔其须麋,论可殴?当完为城旦”、“士伍甲斗,拔剑发,斩人发结可论?当完为城旦。”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与人打架斗殴还是战士们的厮杀战斗,斩断别人的发髻和拔掉别人胡须眉毛,都是要被判处 “城旦” 之刑,所谓 “城旦” 就是一种要带上铁钳、剃去头发,去做修筑城墙这种劳役的刑罚。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去头发虽然不痛不痒,但却会让古人背负大不孝的心理阴影。

当然,对于秦人来说,之所以上至将军,下至小卒,都一丝不苟地打理头发,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项极为高效的军队治理手段,也是大不惧死战铁血尚武精神的体现。

相比于其他的军衔标志,高高耸起与特色鲜明的冠饰和发髻在战场上一看便知,谁该在什么位置、谁该听谁的命令,所有人都成为战争机器中那严丝合缝又运转高效的齿轮,毫不留情地碾压敌人。

此外这些冠饰、帽饰基本上只是爵级和地位的象征,装饰性多于防护性,但即便如此,一向对头发如此爱护的秦人也选择了不戴头盔(科头)进行战斗,对胜利的渴望足以超越所有危险和顾忌。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商鞅变法之后,军功爵制度的一个经典侧写。

二、秦人军功爵制度

实际上,在面对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变革时,很多国家都采用了五等爵向军功爵的转变,但谁都没有秦国做的这么果断与彻底,将战场上斩获人头数量直接与军功爵位挂钩,这种 “利出一孔” 简单粗暴的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秦人血性与战力。

《史记 · 鲁仲连列传》:“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或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记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之国”

山东之士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这恐怕也是山东六国见到秦军打仗就发怵的原因,一个个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眼睛里冒着如虎似狼的凶光,就盯着自己的大好头颅狂流口水,光这阵仗和气势就足以让敌军吓的腿软了。但实际上,这种疯抢人头的做法,是完全不符合军功爵制度下的秦军作战模式。

秦国一共设置了二十级爵位,这种金字塔式的二十等爵制度,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基本阶层,从底层至顶层依次为:士——大夫——卿——侯,看似只要拼命砍敌人脑壳,就能达到人生荣耀的顶点,但大多数的秦国普通士兵,却一辈子都被死死地按在了金字塔的第一层。

原因很简单,单就砍脑袋这点上,商鞅就体现了他极为 “阴险” 的一点,你以为战场上随便砍个敌人的脑袋就行?《商君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看到了吗?限制条件是 “爵首”,也就是必须是敌国有爵者的首级,至少也应该是“士” 这一层级的脑袋,这个 “爵首” 在其他地方也会写作“甲首”,其实是一个意思,即披甲之士的首级。

通俗点讲就是,必须得是敌方的战斗序列人员(公士以上爵位才能称 “卒”,有甲)才可以,至于什么 “庶人”(应征的平民)、“徒隶”(刑徒与官奴婢)等非军事人员的头颅可都不算数。

怎么确保士兵不会偷奸耍滑、杀良冒充呢?除了割脑袋要露出喉结之外,《商君书》里也很细心地堵住了这个漏洞: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战争结束,或者战争中达到 3 次斩首记录(即所谓的劳),就必须要接受军中为立功人员所进行的战功考核(即所谓的论),睡虎地秦简中还特意提到了需要全军士兵进行辨认作证,因为 “举奸者与杀敌等功,不实者以同罪反坐” 这条秦律的存在,每一个士兵都堪称是人形监控器,莫要偷奸耍滑,伸手必被抓。

在公示三日,将军认为没有疑问之后,就会行文立功将士所在县去为将士授爵(即所谓的赐)。县令三天内没有为立功者受爵,也会遭到惩处。从达到考核条件、到检验核实,再到亲赴受爵,只需要短短六天而已。这也是云梦睡虎地 M4 出土黑夫家书中,为何急切询问家里是否收到其立功受爵报书的原因。

此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想依靠个人斩首立功受爵,是有天花板的,也就是士爵的 “不更”。

实际上,在二十等爵最低的爵位 “公士” 之下,最初应有三级,目前只知道有一个叫 “小夫” 的爵位,小夫之上应还有两个爵名,现已无从可考。而所谓的“校、徒、操” 则是他们职务的称号,就性质而言是军中服杂役的人员,不属于军事战斗序列。他们升爵,就需跟随集体军功一起晋升。

“爵自一级以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
爵自二级以上至不更,命曰卒”
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在兵马俑中,那些梳着扁髻的俑应该就是这一级别的 “小夫”,他们既没有冠饰也没有帽饰,甚至连发髻也不能梳右髻(秦人以右为尊),而且其在兵马俑坑中的位置,也是环绕于下级军吏俑周围,符合“其役事也,随而养之” 的记载,应该就是跟随有爵位士兵打仗的庶子(平民)。

斩首一级可升爵为 “公士”,何谓 “公士”?“言有爵命,异于士卒”,也就是说虽有爵位,但是仍须服役,其身份要比军营中那些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高,当然还有随爵位而来的田、宅和奴隶一名。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斩首二级可升爵为 “上造”,何谓 “上造”?“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高于公士,仍须服役,待遇也更好,田宅相应增多。而公士和上造都属于步卒,可以说正是他们构成了秦军作战的庞大主体。

一级 “公士”,反映在兵马俑中,那些不穿铠甲、仅着布衣、无冠无头巾、梳着偏右锥髻的弩兵应该就属于这一爵位。给轻装步兵配备的基本只有弓弩,说明其在完成射击任务后,通常是不参加近身作战的。而这个立射俑的姿势,也符合《吴越春秋》记载的做法,即:“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

二级 “上造”,反映在《大秦赋》中,那些身着盔甲、并且头上戴红色或黑色麻布以及带有 “巾帻”(“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所服也”)的士兵,应该就属于这一等级的爵位。这些重装步兵,除了弓弩之外,还配备了戈、矛、戟、铍等长柄兵器,承担主要的近身作战任务。

斩首三级可升爵为 “簪袅”,斩首四级可升爵为 “不更”,这两个爵位则都和车马有关。就其职务而言,簪袅担任战车上的御手,负责居中驾驭战车。在《大秦赋》中,一开始作为御手的嫪毐,他当时的爵位应该就是三级 “簪袅”,因为御手的特殊作用,其其防护比较严密,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盆领(即颈甲),胫缚护腿。身甲、盆领和护腿三者合称三属之甲,属于重装备。

“袅,以组带马也。” 段玉裁注 “《百官志》注曰:“秦爵二十等… 三曰簪袅,御驷马者””

而 “不更” 爵,正如其名,到了这一爵位,就可以享受免除更役的特权。这一爵位同为车士三人之一,主要担任“车右”,负责战车右侧的进攻和防御工作,手持戈、矛等长柄兵器。兵马俑出土的“车右”,正是其真实写照,他左手扶车,右手呈现持一杆长柄兵器状。

而到了四级 “不更” 爵位以上,就是五级 “大夫” 爵,还是属于三车士之一,在军中担任“车左”。从兵马俑出土情况来看,不论是车左还是车右,都手持戈矛等格斗用的长兵器以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不像后来车右拿长兵、车左负责远射的作战划分。

而到了五级 “大夫” 爵,实际上就已经不再属于士兵,而算是军官了,而对于军官升爵,秦法规定:“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这与《睡虎地秦简 · 效律》中所规定的 “故大夫斩首者,迁(斩首)” 传达出的意思是一致的,即作为基层军官,就不能只争个人斩首之功,你的任务是带领整个团队走向胜利,只有当指挥的军队大量斩首之后,才能计功受爵。

举个例子,此时的五级 “大夫” 爵,其实已经是军中管理 50 人的屯长,再往上就是管理 100 人的百夫长,其爵位对应六级的“官大夫”,而《大秦赋》中出现的李夫率领的就是这样一支百人小队。那么,如果他们想要升爵的话,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晋升条件?

五十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可以看到,屯长和百夫长都是需要计算团队 KPI 的,只有当斩首数量超过 33 颗以上,才能完成晋升。至于比百夫长更高的将领,要求也更高,如果是攻城战,需要斩首 8000 以上,如果是野战,则需要斩首 2000 以上。而完成团队任务之后,上至统兵大将,下至后勤杂役都能晋爵。

”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看起来砍一颗敌军人头获爵似乎不难,但是这还没算己方战损的事,因为按照秦国律法,庞大的军阵会被分解为万人阵、千人队、百人队以及什伍小队作为战场厮杀的单位,而每一个小团体都有自己的指标,以五人小队为例,每伍若有一人阵亡,那么就必须得拿一个敌军人头来补上。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

孙诒让认为,这里的 “羽” 当做死,而 “轻” 应为 “刭”(断头),也就是说同伍之中,一人死事,其他人不能救援,就会受到刑罚,这里的能即“耐” 刑,所以很多时候秦军作战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小团队,进而才能求得斩首之功。而爵位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敌军的人头折算率也越来越低。

所以,剧中出现的大将王龁,此时也不过是 10 级的 “左庶长” 爵,而号称 “人屠” 的武安君白起,虽然一开始就是 10 级“左庶长”,但是不知打了多少胜仗、砍了多少头颅才得以升到了 19 级关内侯。一方面,是爵升起来不容易,另一方面是爵降得特别快,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爵位泛滥的问题。

“其狱法,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除了犯了事可以拿爵位来豁免之外,所谓爵位虽然是世袭的,但却是 “降等” 世袭的,也就是说会一辈儿不如一辈儿。拿武安君白起说,别看他爵位几乎满级(19 级),但是如果世袭的话,他儿子可以袭封公乘(8 级),孙子可以袭封官大夫(6 级),曾孙可以袭封不更(4 级),玄孙可以袭封上造(2 级),到了第六代的时候,就沦为仕伍。

但不可否认的是,军功爵虽然只对平民开放到 “大夫” 爵,但的确有效的激发了普通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毕竟一颗人头到手,就能立马转化为地位、财富、田宅,至于向上晋级成为军官,那就不仅仅是运气的事,还需要你有指挥作战的能力 ,这种积淀不属于绝对大多数人,但至少希望的大饼还在。

三、小规模秦军战阵

在明白了军功爵制度下,秦人真正的作战状态后,在《大秦赋》中也呈现了极为精彩的秦军百人队和赵国骑兵在野外遭遇并战斗的场面。我们以此为例,来简单分析一下秦军战阵。

很多人之前觉得秦国砍人头得爵位太过于简单,但实际上两军交战,并不同于街头斗殴,人多势众下手狠就能撸人头。阵法就是最基础的作战形式,而之所以列阵,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各兵种之间的优势,每一个士兵都有自己的位置,再不被冲散的前提下,基本都是团队作战。

在空旷的荒野中面对赵国骑兵的时候,秦国百夫长李夫第一时间命令士兵结阵,很多人认为这是 “鱼鳞阵”,但其实更像是 “鹤翼阵”,因为前者属于进攻阵型,而后者则是防御阵型,在轻步兵面对骑兵的时候,尤其是还有秦公子异人需要保护的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冒险采取进攻阵型的。

而 “鹤翼阵”,即多用于野战中的防守一方,利用盾兵和长矛兵组成阵前防御,最大程度发挥己方弓弩手的作用,而大将则居于阵型展开的两翼之后,便于受到保护以及观察指挥。面对秦军百人队的防御阵型,赵国轻骑兵则采用了环形骑射阵,即并不正面冲阵,而是绕着秦军防御阵型两侧进行环形骑射,充分发挥轻骑长弓的优势,减少自身损失。

而在双方完成一轮较量之后,很明显秦军伤亡惨重,为了更好地保护逃亡的秦公子三人组,于是百夫长一声令下,采取了变阵将队伍分成了 8 个小圈阵,将重要人物保护于其中。

而赵国骑兵首领赵坚见此大喜过望,他知道这可能就是秦军最后的挣扎了,于是直接率领骑兵从秦军战阵中间凿穿,再从两边迂回集结,等待下一轮冲锋,就可以活捉嬴异人。

很显然,旷野中骑兵对于轻步兵的攻击无异于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可以看到在一轮冲杀之后,秦军战阵的士兵能站立者所剩无几,但即便如此在百夫长一声令下,掩护伤者、迅速变阵,他们还是做得沉默而有序,沉稳而有力,依旧将秦公子三人保护于其中。只是夕阳下的这一幕多少有点悲凉。

所幸,最终王龁大军及时赶到,让赵军骑兵部队悻然而归。从这场野外遭遇战中,秦军悍不畏战与灵活机变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展示了秦军百人小规模作战的一些细节,很是难能可贵。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或许并不能代表大规模军团作战的情况。

比如,在秦俑兵马俑坑军阵中,一号坑矩形军阵的前锋、侧翼以及后卫部队装备的武器,全部是弩,其中间杂少量长柄兵器。说明,秦军步兵武器之冠当推秦弩。比较符合古代兵书中 “强弩在前,铍戈在后” 以及 “弓弩为表,戟盾为里” 的说法,这就和剧中展现的有所区别了。

总的来说,《大秦赋》在还原历史细节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值得说三声彩彩彩!


再来第三弹,说说古代投降礼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肉袒到底该怎么袒,需不需要双手绑起来,到底要不要献剑?

大秦赋: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口中含璧?还原古礼还差几分

导言:当吕不韦成功灭掉东周之国时,东周君出城投降,采用了袒露上身、手捧短剑、口含玉璧的做法,这样的投降礼真的符合文献中记载的古礼吗?

(一)五礼之凶礼

周朝以 “礼乐” 治理天下,而周礼之 “五礼” 则分别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其中:

“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所以这么看的话,战败、君死、国亡作为社稷忧患之事,显然属于凶礼的范畴。那么,在《大秦赋》中,东周君作为亡国之君,出城向吕不韦做投降礼,自然也属于此列。

从剧中表现的 “投降礼” 细节来看,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东周君袒露上身
其二,东周君口含玉璧
其三,东周君手捧短剑

那么,东周君的这三种投降礼的做法,都有文献记载可与之对应吗?谁又是这些投降礼的原型?目前来看,从《左传》中对于春秋战国之际描述的投降礼仪来看,至少会有两个层次、五个方面的内容,即:

国君 “面缚”、国君 “衔璧”、国君 “肉袒牵羊”;
大夫 “衰绖”;
士 “舆榇”;

前三者,都是一国之君的君主需要做的,而后两个,则是士大夫们需要做的。从内容上看,实施投降礼仪的国君 “面缚”、“衔璧”、“肉袒牵羊”,表示自己将 “受死”;而臣子们则是 “衰绖”、“舆榇”,将为国君举行丧葬之礼。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投降礼仪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 “假葬礼”。他们共同祭奠的,是一个王朝即将被终结的命运。

(二)国君投降礼

1、国君肉袒

首先说国君 “肉袒”,《大秦赋》中的东周君光着膀子出城见吕不韦,可不是为了耍流氓,正是遵循了“肉袒” 这一古礼。

肉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袒而露肉也。” 和现代人一到夏天热得不行就大打光膀子不同,古人对于肉体的遮蔽可谓慎之又慎。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文明的开端,是人有别于禽兽最重要的特征

《礼记 · 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礼记 · 曲礼》:“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因此,古人只有在敬事场合,方可袒露,若非敬事,即便是劳动干活出汗了,也不能随意脱掉衣服,袒露身体。那么,这敬事的标准到底是指什么,古人在什么场合才会当众袒露?

一般来说,古代的肉袒,分为 “左袒” 和“右袒”即脱去左衣袖、脱去右衣袖这两种,也就是说顶多露露手臂,其实并没有如剧中这般袒露上半身的做法。

而 “左袒” 和“右袒”的区别,因先秦尊左,所以按照《礼记正义》中的记载:“凡以礼事者左袒,若请罪待刑则右袒。”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事例。

关于 “左袒” 用于表达行礼者内心敬意的,有用于丧礼的。比如,在《礼记 · 檀弓》中:“延陵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 既封,左袒,右还其封”。

也有用于射礼的,比如 “司射适堂西,袒决遂” 以及 “众宾未拾取衣,皆袒决遂”,学者彭林在《仪礼注译》中解释乡射礼中的“袒” 时说:“袒,脱去左边衣袖,以免妨碍射箭”。

至于 “右袒” 是用来表达惩罚之意,拿我们最为熟悉的廉颇 “负荆请罪” 来说。《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其实这里应该是袒露右边臂膀。

那么,国君的 “肉袒” 应该属于哪种呢?这还真说不准,因为如果按照之前 “左袒”、“右袒” 的定义来看,你把投降礼当成是国亡君死的丧礼的话,就应该是“左袒”;如果把投降礼当成是一种败亡戴罪时的惩罚,就应该是“右袒”。

所以,我在很大程度上怀疑,《大秦赋》里之所以让东周君将上半身一股脑脱掉,极有可能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难,既可以 “左袒”,又可以 “右袒”,那就所幸不如就左、右全脱了呗!

2、国君衔壁

可以看到,《大秦赋》中的东周君,不但脱光了上衣,嘴里也没空着,还衔了一枚玉璧,这又是何意?

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君主口中含的玉璧,类似于古代葬礼中用的 “饭含”,并用刘文淇在《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中的解释:“敛用含璧意,示不生也”,意思就是说,将玉璧含在嘴里,相当于你就是死人了,而作为受降者将其拿出了,则相当于又让给了你一条命,让你苟活了下来。

《礼稽命征》:“天子饭以珠,唅以玉;诸侯饭以珠,唅以珠;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如果按照丧礼中关于 “饭含” 的做法,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卿大夫、士,他们的嘴里是并不含玉璧的。我们查看最早口衔玉璧投降的人——微子启,就会明白口含玉璧的真正意义。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这里虽然没有提到 “衔璧”,但提到了微子“持其祭器”。另外,在《左传 · 僖公六年》中逢伯讲述微子之事时,却提到了“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如果微子没有“衔璧”,武王就不可能“受其璧”,可见微子当时投降的时候,应该也是“口衔玉璧” 的。

所以,玉璧是用来祭天的神器,将其送给胜利者,就意味着自身国家天命的一种转移。

3、国君面缚

可以看到,在 “肉袒” 以及 “衔璧” 这两个国君投降礼内容上,《大秦赋》做的还原比较用心,但在 “面缚” 上却与古之记载极为相左,因为 “面缚” 是要求投降者双手捆在身后,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剧中献剑的一幕。

实际上,关于什么是 “面缚”?古人的意见也不是很统一。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就是说把双手捆缚于后,只能见到投降者的正面。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裴骃《史记集解》引应邵解释为:“系颈以组”:“组者,天子黻也,系颈者,言欲自杀也。”,意思是要用绳索捆着投降者的脖颈。

那么,到底应该是采用哪种形式呢?在文献中无法求证的问题,在一件考古出土的晋侯铜人身上得到了解答:“面缚” 应该是将双手反缚于身后的。

这件铜人出土于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李学勤先生认为应该是晋厉侯时期的器物,从铭文内容得知,这个铜人应该是被俘虏的淮夷国国君,表现的正是作为战败一方投降时的情景。

所以,在《大秦赋》中,投降的东周君如果按照 “面缚” 之礼的话,肯定是没法献上宝剑的。那么,剧中自行改造的这个做法有没有什么依据?

有的,如果非要找依据,找不到 “献宝剑” 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到 “献鸾刀” 的例子。

《公羊传 · 宣公十二年》 记载:“郑伯肉袒, 左执茅旌, 右执鸾刀。”

东汉何休解解释说:“鸾刀,宗庙割切之刀,环有和锋有鸾。执宗庙器者,示以宗庙不血食自归首。”所谓鸾刀,其实就是宗庙祭祀时、用于切割牲畜时的专用刀。把宗庙祭祀的专用刀都给献了,自然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再无祭祀的可能性,即 “绝祀” 之意,相当于彻彻底底地告别了过去。

(三)臣子投降礼

当然,国家灭亡这口大锅作为国君是一定要背的,所以才会有投降时的 “君肉袒”、“君面缚”、“君衔璧”,但是作为失败的臣子,此时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的。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般来说,作为 “大夫” 阶层,他们此时需要穿上特制的丧服,前面也说过,其实受降仪式无异于一场假丧礼,因此作为臣子的他们自然也需要把戏做足。用杨伯峻的话说就是:“先穿孝服,示其君将受死。

“衰绖” 便是古人的丧服,丧期在胸前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叫 “衰”,结在头上或者系在腰间麻布、麻带或者麻绳之类的叫做 “绖”。

那么,比 “大夫” 第一个层次的 “士” 呢?他们自然也是需要有所作为的,那就是为国君抬棺。“榇”就是棺材。《说文》:“榇,棺也。”,而 “舆” 有一种理解为动词,是 “抬着” 的意思,杨伯峻注:“舆,举而行之。”就是说士抬着为将要就死的国君准备的棺材,准备为其举行葬礼。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出城投降的国君,其实早已和破了的城、亡了的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将死之人。而从受降一方讲,胜利的君主总是以 “宽容” 的态度对待投降者,采用 “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的做法,相当于给了将死君主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此显示自身之仁德无量。

所以,在剧中,我们会看到吕不韦先是从东周君口中拿下玉璧,而后又接受了其双手奉上的剑,以此显示作为胜利者 “人性” 的一面,能败之却不杀之,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与策略罢了。


第四弹,从秦国箭矢谈谈古代军工生产标准化的问题~

大秦赋:吕不韦中箭后为何不惊反喜?秦国弓弩与箭镞之细节探究

导言:吕不韦护送嬴子楚回归大秦时候,遭到了公子徯派出的刺客偷袭,而吕不韦在中箭无碍之后反而拿起一支秦箭细细点评,认为秦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秦军弓弩

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于秦军箭阵的威力,最初都来源于《英雄》中,那气势恢宏、令人头皮发麻的一幕:

黑压压的如同一片黑云笼罩、却又像蝗虫群般呼啸而过,箭锋所指之处无人能够幸免。

而在《大秦赋》故事的开端,也正好呈现了极为精彩的秦军攻赵战争场景,在一个个镜头切换中,秦军战阵的各种细节展露无疑,其中引人注目者,当属秦军弓弩以及三棱镞的亮相。

1、弓弩张开方式

在秦将王龁下令进攻赵之邯郸城的时候,秦军战阵中的弓弩手们率先行动,士兵甲和士兵乙们一通行云流水的弓弩操作让人目不暇接:

一咬牙、一伸腿、一拉弦”,数万支弩箭就已经箭在弦上,等候主将一声令下,就可以密密麻麻洒向敌人。

这种操作其实很好的还原了秦弩一种经典的张弓方式——“蹶张”,简单理解就是由于这种弩张力太大,所以才需要士兵手脚并用,一齐发力方能上弦,和仅仅依靠臂力就能拉开的 “擎张”,其威力和射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汉语大词典》:“蹶张,以脚踏强弩,使之张开,谓勇健有力”

此外,还有一种更夸张的张弓方式,叫 “腰引”,需要士兵坐在地上,将弓弩放平,然后双脚蹬着弓干,腰上挂钩钩弦,靠腰和手、足三种合力才能拉弦。

这种张弓方式,在《英雄》影片中有着极为生动地还原,甚至旁边还配有专门上箭的士兵。

《史记 · 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夫欲放弩 ,皆坐,攀足踏弩 , 两手引揍机,然始发之”

总结一下这三种张弓方式,我们发现了秦军箭阵威力的秘密所在,相比于弓而言,弩具备更加明显的优势:因为可以蓄势、进而力大、从而射远!

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 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事物纪原》中点明了弩较之于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施机设枢”,也就是增加了可以储存机械势能的关键部位——即 “弩机” 的存在。

正因为不必担心长时间拉弓待发加之于手臂的负荷,所以弩的张力才可以放心大胆的逐步升级,从手足并用、再到腰手足三力合一,而张力的增大,则为秦军远距离、大规模火力覆盖提供可能性!

2、弓弩保存细节

为了更细致地了解秦弩,我们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众多秦弩遗迹为例,讨论一下相关问题,比如:

①不用的秦弩该如何防护?

②秦弩弓臂与背如何结合?

③秦弩较之六国有何特点?

先说第一点,从目前的秦陵考古的弩迹来看,秦军陶俑所装配的秦弩,一般都盛放在特制的弓囊之中,也就是多和所谓的 “弓韬” 同出。

至于什么是 “弓韬”?简单理解,就是弓套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卷六. 毛诗音义中》:「韬,本又作弢,弓衣也。」

一般来说,如上图所示,弩臂的上半段和弓都放在韬内。而韬则是由两片麻布合成,表面髹漆,其背部连接,下侧开口,形如海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了避免弓背折损以及开合方便,会在韬的内壁撑上两根八字形的木条,下端分别位于韬的两角,上端位于韬的顶部,以此保持弓弩的特定张力。

再说第二点,众所周知,弓弩需要频繁击发,那么弓臂与弓背处自然而言就特别容易松动,从而影响射击的精度以及射程,那么秦弩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清理弩机的细节发现,原来在弩臂口含之下的两侧增加了附耳,这对附耳应与绑扎有关。

也就是说,并不是如之前所认为的那样,秦军弩臂是直接卡死在弓背上,而是利用了子母口的形式,将弓背卡入弩臂的口含中,这两者之间是活动的,此外为了加固,又通过弩臂两侧的附耳用细绳绑扎,这样一来,通过口含、附耳以及绳索,使得弩臂与弓背合为一体,防止了发箭后的松弛和脱落现象。

再说第三点,事实上在锻造弓弩上,楚人是走在前列的,但在弩兵的使用上,秦人则远超于楚人。秦军弩箭之所以后来居上、又远超于六国,在于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弩臂的加长。长沙扫把塘 138 号出土的楚国弓弩,臂长仅 51.8cm;而兵马俑出土的大多数弩臂长度都在 75cm 左右,弩臂的加长无疑中增加了弓的张力,进而提升了弓弩的射程。

其次,是形制规范化。且不说弓背、弩臂的尺寸大小,单就弓弩的核心技术 “弩机” 而言,其各部分构件尺寸也相差甚微,小小的栓塞也可以换,为弩机战损修复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说完了秦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秦箭上,秦弩与秦箭相辅相成,成为秦军征伐的必备利器。那么,秦箭又有何特殊之处?

(二)秦军箭镞

剧中,当吕不韦摘下自己身上的秦箭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意味深长:“只有秦箭统一大小重量,箭羽、箭杆、箭镞,三者损一,可再做配用”,从这段话引申而出的是,当时的分段式秦箭似乎已经具备了某种军工标准化的倾向,这样的结论能否得到考古材料的证实?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从箭镞说起,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箭杆和箭羽这两种特殊材质容易受到地形地域影响的话,那么青铜质地的箭镞,无疑是较为合格的标准器了,可以拿来探讨。

从箭镞形态的发展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至少盛行这三种类型的箭镞。

其一、“菱形镞”,其横剖面为菱形,略起中脊,有双翼成刃,多有倒峰。

其二、“三翼镞”,镞体外伸出三翼,间距 120 度,前聚成峰,三翼即三刃,翼间多有镂空。

其三、“三棱镞”,横剖面呈三角形,无外伸之翼,脊部三棱即其三刃。

而从剧中呈现的细节来看,在秦军攻赵国邯郸以及公子徯袭杀异人时,无一例外采用的箭镞都是 “三棱镞”。当时的秦军,真的多采用这种“三棱镞” 的样式吗?

1974 年发掘以来已公布的资料中,一号坑东端五个探方出土成束的铜镞共计 280 束(每束 100 支),零散的镞有 10896 支;二号坑出土了约 1462 支,三号坑出土了 3 支,共计约 40000 余支。

根据研究统计结果来看,坑内出土铜镞 99% 以上的确都为 “三棱镞”,但即便是同为 “三棱镞”,其形状和大小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正如攻城所用三棱镞与袭杀所用三棱镞之显著差异。

第一类为 “轻镞”,是俑坑中数量最多的存在,镞首呈三棱状,刃稍外鼓,断面则呈三角形,九边关,铤部为圆形或者三棱形。箭镞通长 9.1cm-19.1cm,其中首长 2.6-2.8cm,关长 0.4-0.6cm,铤长 15-16 厘米,

连接方式为:镞首与铤部接铸,而铤上缠麻丝进而插入杆内,仅露镞首。

第二类为 “重镞”,数量为 661 支,其镞首也是三棱锥形,有三个倒刺和血槽,底为九边关。箭镞通长 33cm,其首长 3.4cm,铤长约 30cm。需要注意的是它的铤部,多为圆形,而且有明显的细棱将其分为前粗(18cm)后细(10cm)的两段。

连接方式为:铤部后面较细的一段缠上麻丝,即后端是插入箭杆内的,但是前段铤和镞首是暴露在外的,前后两段为一次铸成。

第三类为 “超重镞”,数量为 36 支。通长 41cm,重约 100 克。其镞首亦呈三棱锥形,长 4.5cm,重约 50 克,铤长约 36.5cm,圆柱形。

连接方式为:铤上残留麻丝缠绕痕迹,证明其铤部为完全插入箭杆之内。

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的是,所谓 “轻镞”、“重镞” 乃至于“超重镞”,各有用途,小型铜镞适用于一般弓弩,而大型铜镞、重型铜镞则用于强弩甚至于床弩之上,攻城拔寨。而其中最为关键之处在于:

镞首渐重的同时,其后面的 “铤部” 逐渐加长。如此一来,会让箭的中心大体位于箭杆中部,符合重心原理,也有利于箭矢在飞行中保持平衡,从而增强穿透力。

至于秦军为什么要大规模采用这种 “三棱镞”,其实有这么两个原因:

1、破甲力与稳定性

矛和盾的矛盾一直在升级,随着战国时期各国盔甲的防护能力不断提高,就要求箭镞的破甲能力也随之增强。三棱镞的外形呈现出与现代子弹相似的弧形,因此其切割穿透能力,要远胜于双翼镞;此外正三角的断面使它受到的空气阻力更均匀,飞行也更趋于稳定,从而大大提升了射击精准度。

2. 工艺性与铸造法

像箭镞这类战争大杀器和消耗品来说,一则关心它的杀伤效率,二则关注它的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前期铸造和后期打磨。

显然,在采用两范铸造的前提下,三棱镞相比于双翼镞,都拥有更高的容积率,也就是说一次浇筑能够得到更多的箭镞毛坯,其效率显然更高,更利于大规模生产。

而从对于锋刃的手工打磨角度看,相比于双翼镞需要打磨至少四个面、还需特别注意左右对称;三棱镞的刃磨面减少到了三个,而且三个面也较为规整,便于新手处理。

至此,我们能够得到的几点证据是:至少在秦兵马俑坑中,的确大规模采用了三棱式箭镞、其中也有轻镞和重镞之分、弩箭也可以拆分为箭镞、铤部和箭羽三部分。

至于秦国军工标准化的问题,从三棱镞的检测结果来看,其三个棱脊几乎相等,经抽样测试 84 件铜镞获得数据中,其最大差值为 0.55 毫米,最小差值为 0.02 毫米,说明其铸造工艺相当之高超;

而且在 30 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镞首主面上的加工痕迹与轴线垂直,同一镞的三个主面上加工痕迹的方向也基本一致,其光洁度相当于▽7-▽9,这表明镞首的几何形体打磨的也十分精确。

但是这两种结果,已经是秦始皇即位后经过数十年发展的积淀,在《大秦赋》所呈现的时代,能否具备如此精细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尚且存疑,但至少简单的弩箭适配与换用应该是能做到的。

《大秦赋》持续更新中,喜欢记得关注~


第五弹,聊聊古代的九鼎和象征意义,以及为何秦始皇泗水捞鼎与刘邦泗水亭长

大秦赋:秦昭王失一鼎,秦始皇捞上来没?为何汉画中频见泗水捞鼎

导言:在大秦赋中,秦昭襄王打的周王室不仅毫无还手之力,而且还取其宗庙九鼎,运往咸阳城,但途中却不慎将豫州鼎落入了泗水之中,那么后来的秦始皇捞上来没?

九鼎来历‍

成语 “一言九鼎” 以及“问鼎中原”,强调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无上地位,而这份政治合理性其实很大程度正来源于九个巨型青铜器即九鼎。现代人很难想象,怎么九个大锅就能成为王权的象征呢?

实际上,在上古时代,首先金属矿石的采集和冶炼就不容易,再加上大型青铜铸造技术又是个难点,因此凝聚在其上的其实是国家权力高度集化的产物。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有夏启铸造夏禹铸造这两种不同说法。

在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 · 宣公二年》,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 · 宣公二年》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 “夏之方” 到底是夏禹还是夏启,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也可以叫做夏后开。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按:夏后开即启,避汉景帝讳云。“——《山海经 · 大荒西经》

从《山海经》中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夏后开身上似乎总是萦绕着 “天命所归” 的味道。毕竟他曾上九天、偷神乐、进而归,可以算得上是唯一一个往来于天界与人间的神王,正因为他是 “人神交配所生之子”,将同样具有神性和灵性的九鼎和他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九鼎都有什么神奇的特性呢?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这就是所谓的 “不迁而自行”。原来鼎的三条腿或者四条腿,并不只是用来看的,是真的能跑路啊,古人诚不欺我!

也就是说,作为天命的象征物,每当朝代更迭、天命转移的时候,九鼎也会自行转移主人。类似的传说在《墨子 · 耕柱》中也有生动的体现: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

因此,当东周宗庙被虎狼之秦攻破之后,即便秦昭襄王派了重兵保护,试图将九鼎全部带回秦国,但也有一只鼎特别皮、有自己的想法,在秦军渡泗水的时候,撇下其他鼎兄鼎妹,自己一翻身掉到了河里,从此再也不露面。

《史记 · 秦本纪》张守节正义:“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

剧中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长叹一声,制止了手下想要前去打捞的意思,因为他也相信,“鼎乃神物,必有灵性”,所以才安慰自己说得到八个已经足够了。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最后一只代表着天命的鼎,即便是他的曾孙、身为千古一帝的始皇嬴政也没能打捞成功,使得天命归秦。

纪念碑性

从秦始皇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个始终没有入秦的豫州鼎,始终是如鲠在喉,让他惴惴不安。因为从王孙满那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当天命 = 九鼎的时候,如果不被这些神秘的器物心甘情愿的认可与归附,王朝的命运也始终如水上浮萍般摇摆不定。

毕竟,有心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九鼎自迁的生命历程,正好与三代相袭的历史十分吻合。因此,在秦始皇东巡而还的时候,“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这件事,在《水经注 · 泗水》中记载的尤为详细:

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时孟浪之传耳。

但是,当年曾祖秦昭襄王没做成的事,换成大一统帝国时的嬴政就能做成吗?未必。那坠入泗水中顽皮的豫州鼎,并不会卖给这位千古一帝更大的面子:当众人捞鼎即将出水的时候,却从鼎中窜出了一条龙,毫不客气的将系着的绳索咬断,而鼎也再次沉没于水中,不复得见。

有意思的是,当秦朝覆灭之后,自己长腿能跑的九鼎,其实并没有自行转入汉朝宫廷,也就是说即便汉朝 “伐无道、诛暴秦” 之后,其政权统治依旧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天命所认可,而这也成为汉朝统治者最难以治愈的一块心病,这和当年的秦始皇所遭遇心情的几乎是一样一样的。

但是,世间偏有这么一群人,极其擅长利用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去做自己稳赚不赔的政治投机,前有秦朝方士徐福,汉有方士巫锦。他脑子的确活泛,既然这鼎咱们捞不出来,不如就自己重新挖出一个。说干就干,于是在汉武帝元鼎元年的那个夏天,发生了这么一件看似荒唐的事件。

这年六月份,汾阴的巫锦在为别人祭祀时,在魏脽后土营旁边挖出了一只与众不同的鼎,有文镂无款识,之后各级官员便层层上报,直到传入汉武帝的耳中。不得不说,这位方士成功了,汉武帝见了之后果然大喜,于是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后,将其迎至甘泉,荐进宗庙,并因此改元 “元鼎”!

好吧,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和我一样会极度怀疑秦皇汉武怎么会愚痴如普通人,能如此相信这些方士们满嘴跑火车的连篇鬼话?后来才明白,人们总愿意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而不是所谓的真相!不论是秦丢失的豫州鼎还是汉出土的魏脽鼎,其实都是 “天命所归” 的纪念碑(巫鸿)而已。

泗水捞鼎

那么,当上层统治者愿意去当所谓的 “愚痴者” 不断地寻求政权合理性以及长久性的时候,下层的民众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和文献不同,图像系统中或许能给我们以最为直观和朴实的大众观点。

关于九鼎有那么多传说故事,但在汉画像石中最常出现的既不是楚子问鼎,也不是汉武帝迎鼎,反而是秦始皇的 “泗水捞鼎”,汉人为何偏偏喜欢在墓葬装饰中,去表现秦始皇泗水捞鼎的失败?

有趣的是,似乎 “泗水捞鼎” 的史实主要发生在江苏徐州,但也主要流经山东西南部和江苏西北部。而这些地区从历史上看,正是反秦情绪最为严重的区域。关于泗水郡在秦汉鼎革时期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曾经这样论证过:

第一,秦末反秦起义的三大主力,要么是从泗水郡起义,要么起义人员就是泗水郡人。

比如,打响反秦第一枪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军。当时他们起义后的首攻目标就是泗水郡南部诸县,然后向西进攻砀郡诸县。反秦第二主力刘邦,乃是沛丰邑(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中阳里人。反秦第三主力是项梁和项羽军队,他们都是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宿迁市)人。

第二,在这三支反秦队伍之中,泗水郡人往往都是骨干和中坚力量。比如,陈胜队伍中除了九百名戍卒外,大多为泗水郡及周边之人,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其实大都是来自沛县的旧时相识,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等,而项羽所建立的西楚定都彭城,也将泗水郡作为自己的都畿之地。

第三,泗水郡的重要地理位置,或多或少成为反秦斗争中各方势力的根据地。公元 207 年,项羽刘邦军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挫,项梁在定陶被秦将章邯击败,死于非命;刘邦攻陈留不克,项羽闻迅,从陈留东归,吕陈军于彭城之东,项羽军于彭城之西,沛公则驻扎在砀县(河南永城北)。

可以看出,泗水郡本身就是秦末斗争最为激烈、反秦的情绪也是最为厚重之地,而当秦亡了之后,秦始皇在泗水捞鼎失败,这一事件便成为了秦朝 “不得天命”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长期流传于此地,也成为泗水流域普通百姓心中最难以忘记的集体记忆,所以画面中龙啮绳索、众人倒地的失败情景是屡屡强调的内容,大抵出于此理。

大秦赋说文物系列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知乎用户 神愈之风 发表

从原来的正剧变成了一部爽剧。

秦庄襄王虽然在位 3 年,其实政治斗争没停过。想想也是,一个扣押在外 8 年的皇子,突然回来就成了太子嫡子,没多久就成了秦王,而且老爹在位就三天。他上位之时,秦国政局必然是波涛汹涌。按照历史记载,这些政治斗争都延续到了秦始皇上位后相当一段时间。结果电视剧基本就砍了。

张鲁一,我一向很喜欢。但导演让他上场太快了,而且张鲁一的面相并不年轻,就算化妆在给力,演十来岁的孩子依然违和感强烈。参考康熙大帝,直到处理完鳌拜,陈道明才上场;汉武大帝,陈宝国一直到窦太后快下线的时候才出场。既然这电视剧准备剪成 78 集,又何必急于一时呢?其实嬴政童年的扮演者演技还不错,让他出演到加冠礼之后,其实也不影响观感。

再来说说剧情,实在是憋得慌。

嬴政、李斯一口一个说要为天下没有战乱,而一统六国。实在是扯淡。那个年代,即使是老秦人,都认为战国七雄也是常态,大家没什么大一统的思想。统一六国真的就是历代秦王的个人野心,为国家开疆拓土。

剧中过于刻意表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心愿,反而让他形象显得像一个刚愎自用的昏君。吕不韦等人谋划让赵国再乱几年,这样灭国会轻松点。历史上只要是成熟的政治家,即使是李斯,也不会像剧中那样反对,不会像电视剧里那般激进。而电视剧完全就把嬴政拍成了一个中二叛逆少年,开口闭口灭赵,时时刻刻一统六国,然后又和燕太子丹打得火热。搞得好像燕国远在欧洲,不属战国一样。

再来说说画面。

前几个版本,有成本预算的原因,也考虑到尽可能贴合历史环境。所以拍摄时,打光不会很强烈,尽量模拟烛光、油灯环境。这部剧考场就给我感觉:有钱!很有钱!背景光打得足足的,就怕不够亮。后期再各种画面修补,一个字:艳!就好像要告诉所有人:咱们剧组有钱啦!能玩后期啦!各位有兴趣可以回顾前几部,室内镜头显得暗沉,室外也尽可能使用自然光或贴合自然光。我很喜欢前几部的打光,很有历史的氛围,而这一部就感觉是在看锦绣未央之大秦风华。

知乎用户 小灰熊 发表

看到有答主指出赵孝成王刻画失败,大有同感,往下仔细一看发现也是个憨憨。。。

这剧里赵丹最大的问题就是年龄,这都看不出来还批斗大秦赋赵孝成王刻画失败干嘛。。

知乎用户 鬼御风 发表

感谢大秦赋。

我的史圈基友头一次在一件事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有半年潜水炸出来的政粉,有喊祖龙我来了元旦就去西安的张良粉,还有隔空吐槽的赵祯粉。

就连前一阵子微博手撕祖龙的二凤粉都同仇敌忾。

这一刻,无论是楚汉粉,抑或三国粉,还是唐宋粉,只要说到大秦赋,众人就都哄笑起来,整个票圈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目前貌似只有毛泽东粉情绪稳定(?)

一部古装神剧,呕心沥血拍了数年,就为了让马蹬党考据党史圈空前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这是什么精神?这难道不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大秦赋做到了。

-——————————————————–

已弃。

最后看到 21 集左右秦王政途中遇到太子丹剧情。那个委屈含泪的政哥让我忍无可忍。洗白祖龙都不是这么个洗法。

江湖再见。

—————————————————

原回答:

这两天零零散散看了不少评论,也谈谈个人感受。

先自报身份,10 年 + 大秦帝国书 & 剧粉,秦粉,祖龙粉。目前追剧到 20 集。

个人认为《大秦赋》最大的问题不在背景,不在对话台词,甚至也不全在演员选角,问题出在剧本上,出在对核心人物的把握上。

首先,身为男主的始皇帝(秦王政)人设一直在崩与不崩边缘徘徊。

这是一部正面写始皇帝的正剧,始皇帝的形象稳住,作品才有灵魂。个人认为,始皇帝的形象是复杂的,灰暗童年,隐忍少年,飓风青年,腾飞壮年,他的人设随着人生起落在不停变化。早期该是阴鸷、忍耐却带着一种狠劲的,即位后面对仲父持国该是隐忍、不发但却并非委委屈屈的,身处逆境却始终有坚毅的心志才是始皇。剧中的秦王身上也有强硬、隐忍(委屈)、狠劲这些特质,但出现的时机并非完全恰当。甚至某些时候,不知道大家看剧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剧中的少年政哥一脸的 “我知道自己将来要扫六合” 之感,比如咸阳城门前被拒之门外、怼华阳后的剧情,该隐忍的时候十分硬气;但在展现钢铁意志的时候却又蜜汁脆弱,如那个被槽栏的和仲父一起浪迹天涯,尤其演员换成张鲁一后,面对仲父总是有种委屈小媳妇(?)的感觉?冒犯勿怪,感觉目前看来,反倒是 6 岁那位把握的最好。

其次,李斯的人设也很迷惑。李斯和政哥一样,有种上帝视角开了天眼的感觉。信奉仓鼠哲学的李斯并不是狂傲的人设啊。李斯有信仰和坚持,有共治法家盛世的信念,但他不狂傲,反倒低调务实。这个李斯和我心中的形象有些差异,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把握不够精准所致。

第三,华阳后更是迷惑,其实个人是很喜欢在符合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开脑洞的,比如李开元老师的《秦谜》、辛德勇老师的《生死秦始皇》,虽然人家也明说了是脑洞但我看的都特别开心。但华阳后拥戴成驕针对政哥的做法,让人找不到逻辑内因。把昌平君、昌文君安插进吕不韦阵营,保证博弈双方楚系都是稳赢的做法,让人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堪称大愚若智。

既然要写传记类历史剧,还是应该在人物本身下功夫,让人物行为和历史背景做到逻辑自洽,这是基本要求。我可以不抓考据细节,不在意人物剧情的戏剧化处理,但是精神内核,人物逻辑不能乱。

作为十年余《大秦帝国》粉,从孙皓晖老师的系列书籍,到曲江、李梦老师编剧的系列电视剧,二者都并不是完美的,但我也都是忠实的粉丝。本质上就在于二者都做到在内核上站的住。

孙老师的原著底蕴丰厚,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国风物卷。他对战国时代的士子精神的把握是准确的,对战国时代合纵连横大争之局的展示是比较全面的,对秦人砥砺前行、激昂奋发的精神的描述是独到准确的。以上共同塑造了作品的内核。另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文学作品艺术化处理的原因,孙老师的著作也有瑕疵,比如对儒家的偏见,对六国的矮化,对秦的拔高,部分感情戏的迷惑,以及与历史记载的部分冲突等,但因为大方向是对的,而这部作品毕竟是大秦帝国而非战国,孙老师更像一位文学家而非历史考据家,所以我接受了这些戏剧化的处理和筛选。

再到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我是这次看了好多大家的讨论,刚刚知道电视剧和原著的争议的,感到有些唏嘘。在我看来,第一部裂变是初心(我是因裂变剧入坑,才去买了全套书,然后回来追纵横、崛起和天下的),但二、三剧作里,编剧李梦老师不仅修正了原著在历史上的一些出入(最典型的就是苏张变为张仪公孙衍,几乎等于重写原著),更令人惊喜的是大程度保留了原著激情磅礴的语言风格和六国纵横的大格局,可以说是一种很优秀的继承发扬。当然李老师的问题也是有的,电视剧中的感情戏也不见得就比孙老师好多少,比如魏纾大婚刺嬴驷、张巨侠的狗血三角恋等。但这毕竟是电视剧,需要照顾所有观众的需求,再加上依旧是那句,内核稳了,故而瑕不掩瑜。

说句实话,我觉得大秦赋未来可能最大的槽点说不定还没出场。因为大秦赋还没写到嬴政的感情戏(狗头)这里要夸一下孙老师,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不太适合浓墨重彩的感情戏,孙老师在《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中和史记一样,直接让嬴政后宫一片空白,有一说一铁血文明在我看来看起来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读起来非常痛快。

大秦赋才播了 21 集,我不愿过早否认这部让我期待了这么多年的作品。也提醒大家别忘了,大秦系列每一部诞生其实都伴着骂声,第一部禁播,第二部最经典的活体兵马俑富大龙老师最开始的演绎,在网络上也曾被口诛笔伐,当年有个评论笑死我了,说堂堂秦君怎么色眯眯的(马车里和魏纾那段)。第三部糟心事更是多。对于大秦赋,我还是会继续追剧,希望政哥的形象在以后能立得住。在我心中书也好,剧也好,都不失为一座极好的桥梁,吸引了许多圈外人了解秦、接近秦、接近战国文化和传统文化。其中自会有人因此去读书,去寻找和触摸真正的历史。二者都为我热爱的传统文化和大争之世精神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衷心希望后面的剧情能一路走高。

知乎用户 没有方向的罗盘 发表

12 月 15 号再再更:

哦我的天哪,我真的没想到,2020 年了,还有人以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为是念四声呢!这个人居然还是个编剧呢!这个编剧写的居然还是部历史剧呢!我国影视业真是有希望啊!!

12 月 10 号再更:

我终于认清了大秦赋最大的槽点——主次不分!!!

包括现在被大多数观众吐槽的宫斗问题,其实问题本质不在于观众不想看宫斗,嬴政从称王到亲政本就是经历了大量的政治斗争,牵扯到朝堂后宫,要说成是宫斗也无不可,其中曲折可谓是纷繁复杂波澜壮阔,涉及到的人物是何算计出于什么目的这都是该重点展现的,可偏偏剧本每次都把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拍成弱智宫斗剧,这特么不是瞎搞吗??

更新

我心态崩了。我看了整整一集讲嬴政是怎么追妻的,还特么没讲完,还要接着讲。这他妈是秦始皇????

还伐不伐六国?还统不统天下?!

编剧 wcnm

以下原答案——

大秦这一系列我很不喜欢的一个槽点,就是总试图 “洗白” 一些人,或者用弱化对手的方式凸显秦臣的才能。

比如第一部用公子昂不务正业和申不害自负无才衬托商鞅,第三部用范睢为白起坑杀降卒开脱,第四部用华阳太后给吕不韦洗白,用吕不韦为嬴政与太子丹反目作铺垫。可事实上,白起人屠,嬴政千古一帝,他们本不用这些多余的解释。但前几部尤其是前两部本身质量上乘,有这些毛病也不算太大问题,也不多讨论了。还是主要说说大秦赋的槽点。

说实话虽然我对第四部期待很高,但也没想过它能和前两部比肩,我想着怎么着也会比第三部稍强点,也就行了。谁知道看到现在,居然连第三部都不如…… 下边说说我很失望的地方:

首先,台词太差。半古不白,我听着别扭,演员说着费劲。如果是台词功底好的演员如辛柏青,还能拯救一下听感,顺畅自然也不会太过现代,可但凡台词功底稍差点的,违和感马上溢出屏幕,咬字断句全不在地方,非常出戏。

其次,节奏太慢。现在都二十多集了,成蟜叛变还没演,嬴政正跟芈华谈恋爱呢,我特么无话可说。

再次,剪辑莫名其妙。节奏都慢成这样了,还动不动就慢放,比如赵姬阻拦赵国狱卒带走嬴政那段,有什么慢放加特写的必要????

最后,最大的问题,剧本拉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形象没立起来,最典型的就是吕不韦。话说最开始得知第四部有段奕宏的时候,我以为他要演嬴政,满心欢喜啊!结果他演的是吕不韦,我想那也可以,毕竟吕不韦对秦一统天下也有重要贡献,而且他从商人到大秦丞相的历程也极富传奇色彩有很大的塑造空间,可我万万没想到,剧本根本没有花篇幅塑造这个人物。

一段好戏,应该是既能推动剧情发展,也能立起角色形象的,尤其是吕不韦这样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本就是交融并进的,按理说不难写,比如吕不韦形象之一的商人本色,他为什么看中了落魄质子要投资嬴异人,千方百计助他登上王位,成为丞相后又为什么放慢了征伐六国的进度,而是要缓缓图之,这些都可以联系他本身是个商人做出合理解释(如前期冒着巨大风险投资嬴异人已收到了巨额回报,现在已是第一强国的第一权臣,再冒着风险征伐六国胜未可知,明显不如著书立说留个后世之名来的划算),然后顺理成章导出吕不韦结局:跟不上嬴政的野心,不合秦国发展势头,最后废位身死。可剧本偏偏没写,导致呈现出的剧情不连贯,有很大的割裂感,让观众看不出吕不韦每一步谋划到底出于什么动机。总之这个人物塑造极其失败。除此之外,和吕不韦牵连颇深的嬴异人也只能算是合格,可惜了演员演的那么好,发挥不出来。嬴政是剧本唯一用心塑造的人物,可惜,稀烂。

**二是大篇幅描写的关键剧情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如宫变那段,就是集剧情和台词之烂于大成,直接击垮了我对这部剧的期待。你要说嬴政还小,乍一听说自己生父是吕不韦,难免无法接受要消化,我也可以理解。可他说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这种台词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还有吕不韦城墙上劝说嬴政,捏着拳头说 “你要坚强!” 的画面让我瞬间以为他是成功学大师,仿佛下一秒就要带着城墙上的士兵齐声大喊“成功属于你!!”

还有什么时间线混乱,人物年龄不符之类的,早在第三部嬴稷在位几十年了还一头黑发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在乎这一点了。只要人物塑造出彩,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偏偏大秦赋没有出彩,于是就成了大问题……

知乎用户 上将的背影 发表

总的来讲,在国产剧普遍烂的令人发指的年代,大秦赋算是相对用心的,如果说槽点,我觉得(目前看到第七集):

1. 赵姬,演技太差了,演员时时刻刻充满仪式性的假笑,还不是符合古装剧气质的那种,很串味儿,感觉用演现代甜腻玛丽苏剧的方式去演古装剧,我没看过她别的作品,单看这个角色的演绎,和全片很不搭。或许剧组考虑赵姬毕竟作为淫乱秦宫的形象,所以人设立的浮夸一点?不过我感觉还是演技的问题不是人设的问题。再看看二十年前的大明宫词,爱情也好、情欲也罢,表现地就恰到好处(似乎拿大明宫词要求 2020 年的演员有点超纲)。形象这东西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生的一时半会改变不了,也不能算演员的问题了,不过她和韩霓的形象也都是不可避免的网红风,现在演员都这样,剧组也没得选,可以理解,话说哪怕是上一部里的装甲车(在 B 站看弹幕看到这个梗时笑死了)都比这样的看着舒服。

(就算你觉得这个秦国公子可能是友军,也不应该是这么个笑容啊,醉了……)

这个不是演员的问题,算剧组的问题(10 集)虽然是赢傒用手拦住的赵姬,但拦住之后就这么握住了,住了,了…… 我觉得应该是拦住之后第一时间缩回去比较好,或者动作设计上赵姬一伸手,赢傒用前臂直接挡一下过去,或者是赢傒抓住一瞬间往下甩一下然后松手,而不是握住七八秒才缩回去,好歹也是弟妹 + 王后啊

2. 吕不韦。可能好多人没想到段奕宏演的吕不韦怎么会成为槽点,我觉得段奕宏是个好演员,但演这个角色有点撑不起来,或者说这个角色不好吃透,因为那个年代 “贱商” 出身势必和普通官僚不一样,但又是历史人物需要些气场和沉稳,不好拿捏,只能说是不够优秀,也可能因为老段是个好演员,所以期待值会高。首先是台词,古装剧、历史剧,说话的气足不足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老三国一堆话剧演员或者说专业配音演员能营造出白话和文言文搭配又不违和的氛围,这个吕不韦说话有些底气不足。

其次,段奕宏的吕不韦的眼神滑头有余,气场不足,我感觉平时做生意的人眼神不会看起来那么鬼(会让对方觉得很不靠谱啊喂),当官特别是当大官的更不会。再者,从剧情设计角度来讲,您吕丞相刚开始和外戚对抗,就这么和华阳太后说那些话,哪怕处级干部都不会这样沉不住气的,可能剧情是故意的,但真的很生硬。而且给华阳太后算账这一段也感觉不出体现了商人的算计,而是剧组为了算计而算计,说白了就是算计的既不精彩、更无必要。希望后边的剧集里会渐入佳境吧

老段这一跺脚稍微有点痞(11 集),虽然吕不韦是 “贱商” 出身,感觉还是有点怪

3. 毛遂晚节不保,上了贼船之后又后悔与贼为伍,你是不是在给李斯当老师?

4. 甘罗怎么凭借的三寸不烂之舌拿下的城池,我怎么感觉都是姚贾贿赂郭开就搞定了呢,然后回去复命之时,甘罗就这么被嬴政捅死了?死了?了?…… 赵偃再傻、郭开再坏,总归得是个博弈之后才割让城池的吧,况且有史料 / 素材可以拍啊,不至于没得可编啊……

5. 细细品味,张鲁一的嬴政和少年的嬴政完全不是一个人,我说的不是长相,是性格,哪怕即为之后身不由己再隐忍,不至于本性一点也显露不出,人物的性格应该是逐步变的,我觉得有点过于傻白甜,完全看不出年少时在赵国历练的痕迹,甚至不如上一部的嬴稷,第二部我还没有补,但我感觉富大龙表现这种复杂的人性应该很在行。

6. 嫪毐,人是挺帅的,丁丁大不可能通过剧情表现,但感情戏上也没展现出点 PUA 的本事,单纯靠吊大就把赵姬拿住了?在其他答主的推荐下看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那王志文的嫪毐,绝了,当然要求有点高,但我觉得至少得演的像个渣男吧,或者痴情男,或者霸道总裁,反正感觉有点弱

平原君还是内味儿,不错;信陵君突然就变老爷爷了,有点不习惯啊。华阳夫人啊、秦昭王啊等等,都很不错。像平原君被赵王气死这种剧情看似荒诞,我反而觉得尚可接受,类似于三气周瑜或者骂死王朗的艺术加工吧。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还是有历史剧内味儿,在这个年代,已是难得的一股清流,要不是这系列已经有十年历史,怕是纯新拍的剧也很难做到这个程度,且看且珍惜

知乎用户 关毛 发表

编剧不懂得提炼剧情。

该剧暂时还能下咽。这剧我给 2.5 星吧,2 星给盔甲,0.5 星给卖力用演技弥补剧情的演员们吧。

其实除了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外,其余几部大秦帝国都有这个通病,就是舍不得砍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支线事件,却又讲不好主线事件,生生拍成了流水账。但所幸的是,第二部有个连横破合纵的主线,第三部有个宣太后上位记当主线,勉强还能让人顺着主线看下去。

可是这一部咋办?这一部啥主线呢?灭六国?别逗了……

要拍秦始皇的历史正剧,真的难,剧本也不是那么好编排的。吞并六国的戏不好写,今天灭这个明天灭那个,就跟你玩《三国志》游戏后期灭国一样,完全是枯燥的体力活,一点激情都没有。灭六国时也就个灭楚国还有点戏剧冲突,所以我们看到现有的秦始皇的影视剧,吞并六国基本都是一笔带过,随便糊弄下战争场面就过去了,还没见过任何一个编剧或者说作者能把这块写好的。可既然这个主线不好写,那拍什么呢?尼玛就只能拍吕不韦、赵姬、嫪毐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了。可话说回来,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也不好拍。这里头就没一个讨好的角色,吕不韦拍得出彩了,那主角秦始皇咋办,谁是主角?吕不韦拍差了,这段剧情就又拉胯了……

《大秦赋》到目前来说,灭六国的戏还没播,不好评论。但是乌七八糟那些事儿,却拍成流水账了,我们的主角秦始皇只能通过强行和李斯天天打鸡血立志聊天来刷存在感,因为这些乌七八糟的戏份他就不是主角啊。

乌七八糟的事儿拍不好,那么本剧的编剧不得不又找了第三条主线,那就是——吕不韦执政期间的鸡毛蒜皮。咦,所以我们看到快四十集了,整天都是鸡毛蒜皮,既没有猎奇观众想看的乌七八糟戏,也没有正剧观众想看的灭六国,整天就是鸡毛蒜皮,一群像碎嘴大妈一样扎堆聊天的六国质子成了秦国的舆论代表说出鸡毛蒜皮的事件,然后大伙围绕着鸡毛蒜皮继续鸡毛蒜皮,为了免得让大伙忘了主角,秦始皇还必须隔几分钟就要出场,出场的理由就是和李斯聊天打个鸡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就是这样,我都看下来了!!!!!

饥不择食,没法子啊!

你们是不知道,我连《燕云台》这种垃圾剧都看完了。《大秦赋》至少比《燕云台》要好啊!!!

忽然有点想念一点历史常识都不懂的朱苏进了,朱苏进的《康熙王朝》,至少还缕清了主线,排成了康熙闯关记,先打新手村鳌拜,再打吴三桂,再打台湾,最后殴打葛尔丹收尾。康熙一辈子难道就只干了这几件事吗?为什么不把康熙一辈子的鸡毛蒜皮都拍出来啊?因为朱苏进至少会提炼剧情啊。

朱苏进的《朱元璋》,主线也两块,第一块打仗,也就打了个陈友谅和张士诚。第二块治理国家,杀贪官,搞老兄弟。尼玛朱元璋就只打了个陈友谅和张士诚就能统一全国吗?尼玛朱元璋治理国家就只会杀贪官、搞死老兄弟们吗?为什么不把朱元璋一辈子的鸡毛蒜皮也都拍出来啊?因为朱苏进至少会提炼剧情啊。

唉……

忽然怀念朱苏进了,他要是写秦始皇,保不准连华阳夫人姓啥都不知道,可能会和张铁林《吕不韦传奇》那样,还以为华阳夫人姓华了。说不准朱苏进还会编出一个 “吕不韦啊,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秦国的内阁首辅了!” 的搞笑台词。可朱苏进就是胡编,也能胡编一个教完整的故事啊。

知乎用户 Thutmose 发表

跟一个细节较真一下。

现在但凡是电视剧提到秦国人口,必然是 “人口五百余万”。这个数字直截了当地讲没有任何根据。写人口史的一些学者对于战国各国的人口一般也是一笔带过,并且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计算方法,限于史料的极端匮乏,这倒没什么。

问题是五百余万人口这个数字实在太经不起推敲了,尤其是把剧情所发生的年代纳入考量之后,是很不合理的。

这都已经前 246 年了,距离统一只有 25 年,但凡是编剧瞅过一眼战国末期的疆域地图就不会让李斯说秦国 “人口乃天下十之二三” 这种话。秦王政即位当年的秦国疆域已经空前的扩展,可以说占据战国七雄的半壁江山。

这里借用一下

@布哈林

大佬的战国末期地图来展示一下当年的实际版图形势。

虽说先秦时期的政权控制区域并不能像现代一样准确划分,人口数量也未必和疆域成正比,但是从这个时期秦国所设立的郡县行政区域数量以及其压倒性的国力优势都能看出来,秦国的实际人口数量和占比要比电视剧里描述的高出很多。这一时期秦国的人口不应是战国七雄的 20-30%,而应该更接近 40-50%。

太子丹的师傅鞠武说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赵,魏氏。” 秦国在战国的最后四十年里已经形成了从领土到人口的绝对优势。

目前对于战国晚期的人口数字学界确实也没有定论,从 2000 万到 4500 万的说法都有。但是无论采信哪一种说法,秦国在公元前 246 年的人口数量都是稳稳超过 1000 万,如果葛剑雄版本《中国人口史》通过西汉倒推秦代人口的结果靠谱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秦国治下的人口甚至可以超过两千万。

话说回来,汉代以前的任何政权的实际人口控制数量都是不可知的,除非在未来有新的考古材料印证,不然任何数字都纯粹是理论猜想。但是大量的影视剧却执着于使用完全没有任何根据的数字,在我看来还不如完全不做任何提及。


有评论提到土地面积不等于人口总量的问题,这我自然是同意的,但需知秦国此时所占据的主要地区里包含大量的人口稠密区,内史,河东,三川,南郡等都是天下腹心,从县级行政区的数量来说也是几近半数。


有人问到以上地图里的秦国飞地,这一小片领土是燕国于两年前向秦所献河间地区。前 248 年,秦庄襄王二年,受到赵国连年侵伐的燕国向秦国主动献出河间十城,以求秦国出兵救援。此事在《战国纵横家书》有载,而《战国策 · 秦策五》以及《史记 · 甘茂列传》之记载则表明在此之后吕不韦再次攻赵以图扩大河间领地,赵国被迫割让河间五城,另一说则赵国割让十二城。

燕使蔡鸟股符去壁,奸(间)赵入秦,以河间十城封秦相文信侯。文信侯弗敢受,曰:『我无功。』蔡鸟明日见,带长剑,举其末,视视(示)文信侯曰:『君曰我无功,君无功,胡不解君之玺,以佩蒙敖(骜)、王也?秦王以君为贤,故加君二人之上。今燕献地。此非秦之地也。君弗受,不忠。』文信侯敬若(诺)。言之秦王,秦王令受之。——《战国纵横家书 · 二十五》

燕国使者向吕不韦献出河间地区的十座城池,吕不韦不敢接受,表示 “我没有功劳。” 燕国使者蔡鸟向吕不韦进言劝说,表示秦王因为认可吕不韦之才能因此将他置于蒙敖,王?之上,如果他不接受这片土地则是对秦国之不忠,因此吕不韦许诺接受。

燕国为何愿意忍痛向秦献出河间之地?因为此前两年赵国军队大举击破燕军,将领廉颇,乐乘率兵进围燕国都邑地区,实际上切断了燕国与河间地区的陆地联系,正如同韩国将被秦所截断的上党送给赵国引发长平之战,燕国此举引发秦国对赵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得到燕国之赠予后,秦国于同年大举伐赵,蒙骜率军攻击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地,一次性夺取赵国三十七座城池。此事见于《史记 · 六国年表》,《燕世家》,《蒙恬列传》等处,可以说没有疑问。

秦在此年的大举攻赵引起山东六国的恐慌,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在次年发生,信陵君率领的五国联军于河外打败蒙骜率领之秦军,赵国趁机收复前年被秦所夺得一部分城池,包括秦国刚刚定位太原郡郡治的晋阳。因此在次年庄襄王死去,秦王政上台后,秦国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夺取前一年被赵反攻的晋阳地区,以及为韩国所夺的上党。

庄襄王二年的合纵联军是否也夺取了秦国的飞地河间,并没有史料可以证实。

知乎用户 伏子玉 发表

大秦帝国之裂变,纵横,崛起,天下,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男一号都是本剧亮点之一,第三部的男一号逊色一些,也还不错。

第四部的男一号应该是最难选的,千古一帝的雄姿,应该没有任何戏子可以演绎出来,只能说尽量通过演技去表现出其雄姿之万一。

刚看到十来集,少年嬴政的扮演者还不错,至少面相坚毅,一身英气。而张鲁一真的是直接拉垮了始皇帝的形象,那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演赵高还差不多。

再就是赵姬的扮演者,不说话勉强还凑合,一开口,好家伙,这姐们是不是走错片场了,拍古装剧能不能先把舌头捋直了。

秦皇和赵姬可以说本剧最重要的两个角色了,基本上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槽点了,至于秦皇跟相国一起浪迹天涯这种台词倒不是演员的锅,那是编剧脑残。

总体来说还不错,气势恢宏,精雕细琢,足以碾压一众娘里娘气的古装戏,再就是各种辫子戏霸屏,实在让人恶心。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的古装剧多多益善。

秦孝公剧照

秦惠文王剧照

秦昭襄王剧照

秦赵高剧照

你眼神里一直透漏的那浓浓的哀求,是在哀求什么,哀求天下自己跑到你碗里去???你演赵高多好,何必为难自己……

知乎用户 葱油拌面 发表

当年《大秦 2 纵横》出的时候,贴吧里吵翻天了。就因为很多人觉得《大秦 2 纵横》不如《大秦 1 裂变》,《大秦 3 崛起》的时候,三剧吹天天撕逼。

现在他们看了这部《大秦 4》,他们从此之后估计会这么说:

“这一段虽然 XX(自行脑补台词、演员)不行,但总比《大秦赋》强得多吧?”

《大秦赋》真是为大秦帝国剧粉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啊。

知乎用户 王小糖 Sugar 发表

与前 3 部比,画面制作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但剧情却略微让人失望。

看了 10 集后,感觉全员都有股为了渲染感情而用力过猛,结果还没戳到人心坎儿上去。

没有赳赳老秦誓死保家卫国的灵魂。

想当初《大秦帝国之裂变》中,赢渠梁商鞅的君臣情,从头到尾让人心潮澎湃。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有一位志同道合,互相信任、且助彼此成就大业的伙伴,说实话,很难。

但秦孝公商鞅做到了,尤其佩服秦孝公用人不疑的胸襟气魄。

商鞅在秦朝改革变法,阻碍重重,尤其是太子犯法,惩罚身为太子傅的公子虔,后又对其实施鼻刑挖去鼻梁时,若是没有秦孝公的推心置腹和信任,商鞅变法怕是不会轻易成功。

秦孝公临死前,还对商鞅说:我死后,如果子孙扶不起来,请商君做这个秦君!

且不说这是否是历史事实,但就这份君臣情,便足以让人泣不成声。

而侯勇王志飞的演绎,也让秦孝公商鞅更多了一份真实和血性,仿佛历史上的这两位,就该是这样的。

还有吕中演绎的母亲,安慰被挖去鼻梁的儿子公子虔,真的很好哭!他们心中的第一位置,放的是家国天下,其次才是亲情,所以不用说太多,彼此都清楚:只有秦国变强大,秦国百姓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避免流离失所逃离家乡。

爱情亦是如此,无论是高圆圆饰演的白雪,还是齐芳饰演的荧玉公主,都是充满智慧,且有勇有谋的奇女子,他们背后的支持,也是商鞅重要的支柱。

而《大秦赋》中,赢异人和吕不韦,没有任何让我触动的点,表演没问题,但就是剧情不戳心

还没有赢异人谈判时,让人热血澎湃。

在妻儿与国家面前,他犹豫、痛苦,但依然选择了后者。

那句 “我岂能用千万将士的忠魂,还我妻儿的性命”,真看到浑身起鸡皮疙瘩,热血沸腾。

辛柏青的演技真的煞人,把家国与儿女情长难两全的纠结,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千万死去的秦朝将士及大秦百姓,他不得不舍弃妻儿,大义凛然令人敬佩!

但转眼他又眼含热泪指着平原君说:今日你若杀我妻儿,来日我定亲率兵马讨伐赵国,凡天下你赵氏之人,皆要为我死去的妻儿偿命。

心中燃烧的恨意,瞬间点燃。辛柏青这段燃炸了,很帅气!

此外就是少年嬴政和申越的相处,让人内心一颤。

申越这句 “你就是死在赵国,也要死得像一个王者”,这股霸气和坚定,就很有赳赳老秦的风范了。

对嬴政说:天下之大,你的只想要延伸到天的尽头,你要知道这万民之众,你的胸怀,要包涵这千万的生灵,这就是王,是秦国的王,是天下的王。言语间寄托的都是对嬴政的希望,希望他能一统天下,成就千秋霸业。

可以说,是申越对少年嬴政的教导,教他熟读兵法、熟悉秦国律法、学习治国要义,才成就了始皇帝。

他在嬴政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统天下,成为全天下的王。

说实话,看到这段时,莫名想起了《大话秦始皇》里的名场面台词:“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就,很自豪,血液都沸腾起来的那种自豪。

而秦始皇的扮演者张鲁一,也是本剧吐槽点最大的。

演 13 岁的秦始皇太老气,台词用力过度,不够霸气。

甚至有人说,张鲁一一股书生气质,完全看不到始皇帝的霸气。而且,装嫩演 11 岁始皇,入戏有点过早了,这种帝王霸气他还不如少年时期的翁斐然。

u1s1,秦始皇那种横扫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的霸气,就目前看到的集数,演 13 岁秦始皇的张鲁一真的不够。

但《秦始皇》中,张丰毅演 13 岁的嬴政时,也被说毫无帝王感,没有气势。(可能是受翁斐然颜值的影响,落差有点大 )

然后,看到后边就真香了

所以对于张鲁一的秦始皇,还是再多看几集后,再做最终判断吧(希望不要打脸 )

所以还是要推荐大家看一看《大秦赋》的,虽然还有需要进步的地方,但在近期的历史剧里,它真的不错了。

此外,段奕宏的表情,特别有看点,甚至已经出圈了。

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亡,在剧中也就一秒。吕不韦开心到跑屋里捂嘴偷笑,笑到抬头纹都在用劲,还要努力忍住,太生动了哈哈哈哈哈哈

或许看完,你也会有想要截图做表情包的欲望哈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宅某 发表

没看过。

不过开电视时候这玩意总排在首位。

槽点的话,我总是把标题那三个金字看成 “大秦贼”。

知乎用户 瓯南生 发表

更新个声明吧,评论区中有些质疑都是相对弱智的问题,像是赵姬到底是不是赵氏、先秦时期究竟有没有同姓不婚的规定,自己去查查也能知道答案,这里就不一一回复了。

对了,除了晋献公的两个妾室狐季姬和小戎子,还能找出同姓为婚的请举具体实例说明,别说些没用的,相信也找不出几例。

-——- 以下为原答案 ——–

当 40 岁张鲁一演 13 岁嬴政,管 36 岁朱珠叫亲妈,这还都是小事儿。

剧情上太多槽点,没法一一罗列,就单说几个有违历史常识的吧。

01

秦王孙子楚和赵国平原君赵胜谈判,赵胜拿其妻儿威胁,反被子楚(异人 / 秦庄襄王)威胁说这仇要是结了来日要杀尽赵氏全族。听到这里不太对劲啊,秦、赵两国都是出自嬴姓分支赵氏,不过这话好歹在 “赵氏全族” 前还加了个 “你” 字,那就当没听见吧。

可直到子楚又说 “凡天下赵氏之人,皆要为我今日死去的妻儿,偿命”,好的这台词是认真的!我自己,灭自己的族!

02

这里再补充一个镜头,赵国丞相郭开见楚、齐二国王室都送了女儿给秦王嬴政结姻亲,建议赵悼襄王赵偃把妹妹也送去。

我没听错吧?先秦时期,正常情况下,同姓之间禁止通婚,更何况同姓又同氏,因此秦赵两国王室不可能通婚,《皓镧传》里的赵公主追求秦王孙就是无稽之谈。

可我万万没想到你《大秦帝国》的剧本也给我这么写!(关于这个问题,此前我有在历史上有没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有(血缘)关系? 中回答过,点击可回顾)

不要跟我说郭开这种奸臣什么没节操的事都做得出来,同姓不婚的原则不可违背,像晋文公父母那样的案例绝对是少到忽略不计的,郭开说的话是超乎时代认知的,剧本就不能这么写。

你剧本非要这么写,至少请把背景说清楚,比如在赵偃的台词中加入 “赵秦同姓如何通婚?” 之类的话。

03

说到联姻,这里简单先介绍下芈启(熊启)这个角色。**秦昭襄王嬴稷的女儿嫁给了熊完(楚考烈王),生了个儿子叫熊启。**此事极有可能是发生在楚太子熊完在秦国为质时期,后在黄歇的协助下匆匆逃回楚国继位,因此这个与秦国公主所生的儿子留在了秦国发展。(多说一句,可能也正因此,导致楚国中无王子,这才让后来春申君黄歇的 “移花接木” 之计有机可乘)

身为秦王嬴政的表叔,熊启后来成为秦国的丞相,封昌平君。再后来,许是姓氏本能觉醒,他放弃了秦国的荣华富贵,回到楚国,被楚国柱国项燕拥立为楚王,并在抗击秦军的道路上以身殉国,即末代楚王。

然后剧中这些糟糕的台词啊,听着就有点迷了,大家可以试着读读。

这如果没了解人物背景,乍一听是没什么毛病。可这要是了解了,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台词,都只在一味强调芈启的女儿芈华是芈姓女子、跟楚王同姓?既然芈启都提到 “家父家母”,芈华也提到“祖父母”,楚考烈王也提到“芈姓女子”“楚女” 了,要你直接说她是当今楚王孙女就有这么难?

04

关于投壶,看过《知否》的朋友对少年顾廷烨 “倒贯双耳” 的绝技应该颇有印象。但是,先秦时期壶口还不带双耳哦,魏晋时期才添加的新花样,这件道具根本不考究。

当然也并非全无可夸之处,下图这件虎座鸟架鼓就是一个非常到位的细节。

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是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 2 号墓的这件,极具楚国文化特色,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华阳夫人是楚国宗女,在她的房间里摆放了这样一件楚国文化产物,可以说是想得很细致了。

05

这里有个词汇明确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李斯此时提出 “帝业” 一词是不是过早了,秦王嬴政还没自称皇帝呢,说王道、王业和霸道、霸业才不足为怪。

但其实,早在《史记 · 商君列传》中卫鞅(商鞅)就已经提到: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此处卫鞅给秦孝公讲解的帝道,自然并非指 “皇帝之道”,而是 “上古五帝之道”。

另外,李斯在秦王政十年(西历前 237 年)也有在《谏逐客书》中这么对嬴政说: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这里提到秦昭襄王的帝业,因为其已经称王,但却又有别于商周两代那样的 “天下共主”,同时又有些兼具了代理天下共主的“霸主” 的性质,因此姑且以称上古圣贤君主之 “帝” 来称颂其功业。

李斯初露锋芒的年代,帝业一词的含义正在因秦国而被逐渐重新定义,直到秦王嬴政统一华夏后认为自己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而创 “皇帝” 一词,帝业才普遍被人们说成是“皇帝之业”。

因此,李斯此时说帝业,也没什么毛病。

最后再放张穿帮图,也不知道华阳太后身后的究竟是医院还是学校。再往后的槽点,且看且更新吧。

相关回答:

[有哪些推翻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考古发现?​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65049/answer/1208839813)[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这本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31344/answer/667900582)

知乎用户 宁小莞 发表

12 月 12 日更新,弃剧了。

被公子傒对赵姬一往情深这个设定震惊到了……

一直以为这个哥是没脑子,结果人家长出来了,而且长的是个恋爱脑……

所以你们家祖传的不是 cp,是情圣吧?

安国君:我就稀罕华阳。

嬴异人:我就稀罕媳妇。

嬴政:我就稀罕追媳妇。

嬴傒:我就稀罕弟媳妇。

说真的,仔细想想这个剧就并不是没铺垫……

回头看看,这个剧里一言不合就捅人的场景拢共三个,最近一次是嬴政一言不合捅甘罗,再往前是嬴政一言不合捅伶人,再往前是公子傒一言不合捅……

再看看剧里面,嬴异人也不是很恋爱脑,说拎得清就拎得清,赵姬也不是很恋爱脑,但是吧…… 嬴政就不知道哪儿来的脑子动不动就不管不顾追媳妇玩……

得了不敢细想了…… 吕不韦你真是千古奇冤啊!!!

(以上均属气糊涂了的胡说八道)

————————

12 月 10 日更新,想弃剧了……

这个本子真的稀碎……

目前看到 27 集,觉得吧,这片子,李斯这条线是写正剧的写的,吕不韦这条线是一个写正剧和一个写野史的猜拳写的,每段戏谁猜拳赢了谁写;嬴政这条线是一个写言情的、一个写秘史的、一个写正剧的斗地主写的,每段戏谁抢到地主谁写;赵姬这条线就是谁有空谁就写两笔,大家都挺忙的也没空看看上下文;冬儿这条线可能是自己带笔来的,那戏份真是生往上加啊……

给女性角色配置的脑子可能也都是充话费送的…… 拢共就这么几个,华阳工具人;赵姬一块砖,还是碎的;冬儿本来应该是透明背景墙,不甘透明就力担搅屎棍;韩夫人小白花,还是路边那种,一个不小心就看不见了;相比之下反倒是赵公子偃的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倡女夫人还有几分脑子跟胆识,甚至可能是目前赵国唯一一个有脑子的选手可是也就是个工具人,干完活儿就没影了…… 芈华好歹也是个楚国宗室女,让她参加个宴会就整得跟刚进城似的;离秋公主倒是像点儿样,但是也就是个工具人 + 人肉背景墙……

虽然赵姬在各种版本都不算啥正面人物,但是这个版本有点太草率了吧…… 以前要么就是感情缺失,要么就是本性浪荡,有足够笔墨的就搞一套人物成长史,但是甭管咋说,也都说得过去。这版可好,因为异人没救他们母子眼神耍横,以为心里埋下反叛种子了,结果后面也没为这个黑化;见到子傒抛了几个媚眼以为要上演小金莲跟武二郎的故事了,结果后面独处半宿她就疯狂表白了一发自己对异人有多钟情,俩人啥线儿也没有;不是很明显地撩了两回吕不韦,也没看出来有啥不甘心或者饥渴,见到嫪毐也没看出来有啥兴趣,下一个镜头就是把人家从 ️上踹下去了…… 心理转变就一句旁白就带过去了…… 然后吕不韦就安排把嫪毐胡子拔了…… 赵姬这就是一块儿砖啊,原创剧情需要就套原创,历史主线需要再给一头塞回去……

然后还有莫名其妙的卖腐…… 那个浪迹天涯全网群嘲了就不多说了,其他的一点儿也没少。

嬴异人给吕不韦挡剑,然后俩人那个对话就已经有点初露玄机了,但是还算可接受范围,到其他人各种手拉手特写(李斯韩非之类的)就有点不适。到了浪迹天涯就是大高潮,到了赵国 ZZ 二人组就彻底视觉不适了……

BTW:这人物关系,为啥这部不主要砸嬴政跟李斯?这俩感情线,啊不是,共事年头还能长一点儿……

————————

目前看到第九集,总体来说还 OK,前九集表现我可以给 8 分 - 8.2 分。

我目前觉得问题比较大的,一个是剪辑有些问题,一个是剧本统筹可能有些问题。

目前吐槽比较多的角色年龄问题我都还 OK,国内拍古装历史剧其实蛮多会让主要演员超龄上线的,比如康熙王朝里陈老师上线时康熙大概十六七岁,汉武大帝里陈宝国老师上线时汉武帝也没到二十。剧里面其实在尽量弱化剧中设定的角色年龄感了,但是因为剧本前后有点对不上,所以不太成功。

比如在昭襄王晚年做梦梦见了尚在邯郸的小嬴政,太卜说是吉梦,这孩子大概就是两百年前预言会出来的天下霸主,于是他一直到最后还念念不忘,就找儿子安国君跟孙子嬴异人聊天,问你们有没有孩子,没成年的那种。嬴异人说,自己有个儿子,还留在邯郸,现在十几岁。但是如果按照历史节点,昭襄王下线的时候,嬴政也才八岁,这里感觉编剧大概是想把主角年龄层拉高,好避免后面角色上线时候的尴尬,毕竟幼年嬴政看着就得十岁左右了,少年嬴政看着也得十六七了,至于张鲁一就更甭说了,本来就是最老八零后……

但是看后面的集数预告里就看到,嬴政准备继位的时候,隔壁国国王就开始嘲了:找了个十几岁的娃娃当国君……

所以中间那几年还换了仨演员换出来的时间节点真是不明显…… 只能理解为,前面异人说的十几岁是十一二,过了几年(大概四年吧?昭襄王下线后,安国君守了一年孝,上位三天下线,然后异人上位三年下线),那到了后面这个是几岁就得是十五六了,总之基本没法是按照实际祖龙上位时的 13 岁。

可是处理得不明显,就很尴尬了……

同理还有另外一段,关于吕不韦带着嬴异人逃离邯郸这个事儿,少年嬴政跟吕不韦聊了两次,但是两次对话却出现了内容矛盾之处,以至于有一种嬴政的智商飘忽不定的赶脚……

第一次是俩人在咸阳 “偶遇”,吕不韦为之前扔下他们母子带着异人跑了道歉,少年嬴政说,他小时候不理解吕不韦的操作,长大了一想,大概他也会那么干,何况现在结果来看,整体还挺好。对话的感觉是,少年嬴政了解这个事儿的始末(而且之前吕不韦刚跟赵姬解释过一遍,所以这里嬴政了解始末也很正常),而且知道这一系列骚操作都是吕不韦的主意,他对此表示理解甚至还有些认同。

第二次是有一次俩人同车,又提起这茬,少年嬴政表示理解不了当时为啥他爹把他们母子扔下,然后吕不韦开始各种解释顺带给他爹说好话,表示这事儿都是我的主意都是我干的。而嬴政对此表示是:将信将疑。吕不韦赶紧又补了一堆解释,嬴政这才勉强接受。

这感觉又是,嬴政不知道之前的骚操作到底谁干的,而是一直为这事儿记恨他爹,也根本没法理解,直到这会儿才知道是吕不韦干的,并且不是十分相信…… 这俩对话如果掉个个儿,那没啥毛病,但是目前这个顺序,就感觉有点分裂啊……

剪辑上的问题就挺奇妙的,不知道是不是被砍过剧情,所以整体有一种快进感,有些剧情还没咋展开就过去了,包括老段的吕不韦在前面感觉也没立起来。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感觉想玩技术流但是没玩起来,反倒把一些情节的戏剧冲突感割碎了。

举个栗子,有些部分剪辑感觉得出来,是想呈现一种双线并行或者多线并行的对比冲突感,但是效果愣没出来。

比如嬴异人冠礼的那段,同步隔壁因为铁憨憨子傒的智商跑偏,导致他老师下线。所以这边一个一个戴帽子,那边一步一步上绞刑。这边说 “戴缁巾”,镜头接了个给老师头上套了个黑布口袋…… 本来这组镜头应该是想体现一下成王败寇的对比感,但是因为前期氛围没铺垫起来,这段剪辑节奏也细节不到位,所以这段镜头接上来,我直接笑出来了……(对不起)

又比如吕不韦拜相就被阳泉君那个傻憨憨行刺还留下把柄,于是吕不韦就去找华阳夫人唠嗑,这边厢嬴异人带着俩媳妇请子傒吃饭。一般这两边如果要对比混剪,那首先台词剧情节奏就得把劲儿拎起来,要么两边都是激烈冲突,要么就是一边剑拔弩张一边暗流涌动,要么就是干脆一面激情燃烧一面岁月静好,这样才好看,对比也才有意义。结果这段戏,这边感觉是子傒上来就被感动了,还是因为嫂子撩了小叔子所以小叔子就被感动了(赵姬这里面的戏不知道为啥,总觉得像见一个爱一个,见到子傒就老觉得他们俩后面得有一腿,跟吕不韦感觉也打算逆推倒一轮……),啥 battle 都没有,但是这关系也没法说你们就是兄友弟恭嫂贤子孝,就感觉是,大家都是场面话,其中一个傻憨憨莫名其妙就掉沟里了,但是人家还不是来坑你的(得亏不是);另外那边呢,按说邬君梅对段奕宏应该好看,而且吕不韦这段按说也是险中求胜靠口才和筹码玩了一局大反转,直接把华阳夫人从敌对方拉成了半个队友(起码不拉胯了),虽然这段台词写得就略差了点儿火候,但是其实也还行,该表现的东西都有了,如果整段戏一口气下来也还成,结果非得跟隔壁的家宴混剪,从观众的感受来说,就是氛围跟情绪都被剪稀碎……

总之就是,因为剧本可能统筹不到位(毕竟现在很多剧的一个本子大概都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多个人一起工作),导致前后矛盾,角色智商显得有些飘忽不定,再加上剪辑有时候想玩花活儿但是技术水平不到位就没玩起来,导致很多场景情绪也都被拆得稀碎…… 给这个剧确实拖了些后腿。

但是如果不细琢磨,这个剧还是挺好看的,起码前面几集我一口气看下来还是挺满意的。

BTW,昨晚上睡前看见台词出现了 “浪迹天涯”,十分认真地想说:这个 CP,臣妾嗑不下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原来看《秦始皇本纪》里写尉缭观察秦王政:

蜂淮,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的时候,还挺期待张鲁一那张大长脸的。起码细鼻梁长眼睛有。

现在我好想念翁斐然啊……

怎么把人格扭曲心思深重,衣食从简,刻薄寡恩野心勃勃,用人家的时候平易近人,不用的时候转眼抛弃,能把小时候的仇敌都活埋的秦王政,演成一个奔驰的 “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 的阳光少年呢……

我好想念翁斐然的那双优雅又阴鸷的眼睛啊!

ps 编剧表现秦法也不客观,捧秦压抑六国。其实秦法虽然说比较 “完备”,但是也非常 “严苛”。我现在特别害怕编剧把秦法和法治社会拉到一块吹。

秦国以军功建国,思想是偏野蛮残酷的,和现代的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是背道而驰的。而编剧为了把秦往现代主义思想上洗白,搞了很多 “嬴政是仁君(希望停止战乱,考虑天下人民?啊?呸!奋六世之余烈,他们祖上就开始了,祖传靠打仗获利,古代战争人口是战利品!)”“大秦法制社会”“吕不韦仁政改革” 这种场面,就导致和大秦的性格基因非常抵触。其实为什么非要无视历史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洗白呢?可以如实表现然后批判啊。

秦法的思想其实是有重大缺陷的,就是刑法不谦抑,肉刑泛滥,动辄得咎,连坐,导致法律的示范教育和防止功能完全没有,人民群众压力很大。其实秦征服六国后对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剥削这个是有记载的。秦的统一功在千秋,但是当时的人民群众遭罪啊,不能强行立十全十美人设啊……

楚国人民怀念楚怀王,不是因为他功业卓著,就是因为人家不折腾,人民生活比较好。

现在搞得赢政阳光少年心怀天下,就差说 “一统天下是为了世界和平了”。

好别扭啊。留点批判继承的唯物史观啊。

——————分割线—————

有人在评论区说秦始皇开阔大度……
,你们不看史书的是吗?就照着几部把他拍成霸总的电视剧、动画 yy?他干了啥、杀人如麻你们都不知道是吗?

刻薄寡恩是历史盖章的。他不是嫉贤妒能那种小肚鸡肠式心理扭曲,他是完全不念旧情。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他不拿架子,用你的时候可以很平易近人,但是不用你的时候你立马就全家完蛋。给他当丞相的好像除了跑得快的下场都不咋地。拿下赵国之后把小时候欺负他娘的赵氏贵族都 “坑” 了,就是活埋。曹操屠城恶名在外,但是他收复张绣的时候(张绣可是害死了他大儿子)也没这么干。你看他怎么对韩非的,怎么对吕不韦的,怎么对荆轲的(肢解示众)怎么对张良的(大怒,大索天下十日),怎么剥削六国的。包括路过湘水遇到大风,就怨恨湘水之神,发三千人把湘水山上的树都砍了。烧诸子百家的书,自己的话泄露了就把身边的近侍全都杀了… 总之是个非常心狠、记仇、睚眦必报的人。绝对不能说是大度或者开阔。功绩不否认,但是暴君是铁的。而且我觉得他确实人格有缺陷,报复心极强,杀人不眨眼。

他的野心很大(你硬说抱负也行)不可否认,但你说他开阔… 姐姐你们都不看史书的是吗?就靠几部电视剧就开口评论。

暴君真的跑不了,暴这个字,他人格就是这样的。和小时候在赵国被欺负的创伤经历肯定有关系。

极度自大,同时极度没有安全感,情绪不稳定,非常容易愤怒失控…

偏执性人格、边缘性人格他都有点。

————分割线————
1207

一直追剧。张鲁一少年时期这段表现演的太拉胯了,导演言情部分倒是拍的不错,但人物塑造简直了。

张鲁一老师,您能不要张着一双水灵灵的多情的大眼睛泪汪汪地看着你的臣子和太后吗?oh no,天呐,赢政 “阴鸷”“暴戾”“虎狼心” 一点都没表现出来。怪不得评论老有人说他不够霸气,我一开始(张鲁一刚登场)还觉得冤枉演员,哎,现在看来觉得“这个赢政一点都不像赢政”。他 22、23 岁的时候就能让尉缭觉得不能和他长期相处吓跑了。

你这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我要翁斐然那个眼神啊!

恶狠狠的小孩;水汪汪的大人。你说哪个像个有虎狼之心的…

不知道为什么张鲁一老师的眼神中总有一种乞求版诚恳的神色。是为了塑造少年感用力过猛了吗……

知乎用户 青杉 发表

再再更新一次,嫪毐篇的槽点就不说了,真的要单独写一个,说一下 53 级的茅焦。

我真的佩服编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如此猥琐恶心。历史真正的茅焦著名的一位亢直之士、敢谏之臣。剧里面的茅焦一出场就是一个商人,被李斯以客卿的职位诱惑来游说秦王。剧里面还讲本来是赢傒要来劝秦王的,李斯说我来吧然后就引诱茅焦来说秦王。这成什么了?把李斯跟茅焦两个人都搞臭了,搞的个个自私自利下流。先说李斯,李斯你自己不敢劝就推别下火坑,小人行径。再说茅焦,茅焦是什么?愚蠢无知被别人当成了炮灰。对于秦王说已经死了二十七人了,你还敢劝。茅焦回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来做第二十八个,历史中茅焦这样说显得浪漫而豪情。现在呢二十八个人,个个都自私,个个都是为了自己。还说(大致的意思)我是忠臣,忠臣不讲阿谀奉承的话,大王有错我不说那我就不是忠臣了,然后慷慨陈词、高声诉说、仰天大笑。你恶心不恶心啊?你个小人,你是为了秦国吗?是为了天下吗?是为了秦王跟太后吗?你是被别当枪子了,为了客卿之位,演员演的越是豪情壮志、慷慨赴死就是越是可笑。编剧估计又是为了想把功劳算在李斯头上,结果把两个人都搞成了小人,一个都喜欢不来。

以下是原文

第 28 集,蕞之战?这太有问题了。是这样的已知五国军队共 60 万,秦国大军 70 万。嬴政的想法是放弃函谷关,把 60 万大军放入秦国境内然后让大军围剿全歼已防止在五国军队逃跑。但是这被吕不韦给否了,按吕不韦的方案结合剧中战争走势最终变成这样:五国分兵 30 万在函谷关外,30 万绕道蒲阪直驱咸阳。吕不韦是 40 万在函谷关外,10 万守函谷关,20 万在阴晋。

然后开打,偷袭的 30 万分兵 15 万打阴晋 15 万去偷袭咸阳。然后秦军再分兵 15 万在阴晋,5 万在蕞城。然后剧中主要展示了 5 万秦军跟 15 万合纵军在蕞城打的十分艰苦战事告急咸阳危矣,但是其他的 65 万秦军剧中没有表现战斗场景。

咸阳之中嬴政说要跟都城共存亡不走,然后王翦领着 3 万只奔阴晋打赢了阴晋的 15 万合纵军再合围蕞城的 15 万军,战斗至此结束。

槽点如下:一、放弃函谷关简直是弱智行为,这居然是英明神武的嬴政说的,而且这个剧的透出来的意思是嬴政是对的?

二、都城那么危险了,这不就是围魏救赵吗?吕不韦的 50 万大军全在函谷关外干嘛呢?咸阳都城才 3 万的部队都用来驰援蕞城了,函谷关的 10 万大军在干嘛呢, 就不能分个 7 万来支援一下吗?都城比函谷关重要吧,而且关外还有 40 万大军呢。庞涓哭晕哦,原来围魏救赵的办法就是不回军,让都城的人自己解决。

三、最后蕞城还是打赢了,那么问题来了函谷关的 50 万大军到底做了什么呢?合纵军在函谷关的 30 万到底打了没有,胜负如何,这也算是主战场吧,剧里面没有交代,你好歹写字幕说明吧。

四、为什么会发生以上 3 个槽点呢,因为这个根本就是编剧瞎编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六年,除齐附秦外,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庞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 (今河南灵宝北) 被阻,不如绕道蒲阪 (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之军先回国。庞暖怒齐独附秦,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东南) 后,才回赵国。跟函谷关根本就没有关系,也就跟剧里面函谷关的 50 万大军没有关系,编剧不知道怎么圆干脆就不写了吧。最后说了句吕不韦派军去围剿庞暖了,然后又突然有蒙骜出场围了黄歇。

另外,可以看的出来这个编剧是完全在黑吕不韦,在捧李斯嬴政的。但是编剧完全不懂历史真的捧的地方就变成了黑了,比如这次仗在捧嬴政直接把嬴政捧成了 NT,又把蕞之战的功劳给了王翦。还有捧李斯,吕不韦实行仁道一直不攻打六国,而李斯想的是要攻打六国。实际上吕不韦掌权后,还是采用远交近攻方针,多次的攻击韩赵魏。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的联系。还有前面有集是讲的是燕秦攻赵,最后吕不韦要了城没有攻赵,李斯之前还评论不灭国不是忠臣。实际上灭六国先灭的韩国,这个在历史上有过讨论的提出灭韩不灭赵的就是李斯,原因很简单韩国弱小,赵国强大,柿子先挑软的捏。剧里面有搞成了李斯一副高明的样子,而吕不韦是要私心或者说头脑不清楚搞不懂到底怎么做?实际上真的捧李斯的部分大多是黑的,这个是应该历史剧这成什么了,完全就神剧啊。

更新一下:这次说赢虞,就是到嫪毐门下的那个赢姓后来被关内侯逐出宗族

赢虞只是小角色但是因为现在的剧情都有他的身影,推动了很多的剧情。现在剧情里的更新里赢虞杀了关内侯,这个时候我就有疑问了?赢虞不是间谍吗?他怎么就把关内侯给打死了呢,他们不是应该一伙的吗?这是发生了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事情我特意前后重新看了一下。

首先,李斯有问赢虞为何要杀关内侯,得到的回答是:关内侯辱我,才动手打他没想到被打死了。我就看剧情所谓的关内侯辱他指的应该是:被关内侯逐出宗族这件事情,但是关内侯驱逐他的原因是他去结交嫪毐。嫪毐祸乱秦国与宗室不和,宗室要对付嫪毐他一个宗室之人受到宗室排挤逐出宗室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一个打入敌人内部的间谍时不有什么怨气的,日后说开了自然会回归宗室,何故要。但是他这样搞难道是我看错了他根本就不是间谍?

赢虞的剧情开始的是嬴虞刺杀吕不韦失败后逃到李斯处被李斯抓住。李斯跟他的交易,让他去嫪毐处做间谍探查嫪毐。39 集的时候赢虞也跟大王见面了,大王也让他日后听从李斯的安排。这个已经很明朗了,赢虞就是一个间谍去嫪毐处,是开始是为李斯后来是为秦王效力。他刺杀吕不韦应该是因为宗室成蛟的事情(具体我也没有看到欢迎补充),赢虞先后基本都是秦王那一派的。

过一集 40 级赢虞就打死了关内侯,这就很奇怪了?这不是跟秦王、宗室反目了吗?那他是投靠嫪毐了吗?他先是诬陷刺杀嫪毐的是关内侯,引导嫪毐跟宗室产生的矛盾,然后又向秦王告密嫪毐与太后的私事。这完全也不是给嫪毐效力的样子,这个赢虞到底是要干嘛呢这不是把两方都得罪了吗?把自己往死路上逼啊。这说不通

再引申说小紫(赵姬送给嬴傒的婢女)与关内侯

就说一个事情,小紫被嫪毐侮辱。这幕我看了简直无语,编剧跟嫪毐是不是忘了嫪毐假装寺人的事情了啊,就说太监了一个太监怎么去侮辱妇女啊,这不暴露了吗?我特意看了看当时门客起码是 6 人,站岗的甲士 4 人,婢女两人。这天大的事情就让这么多的人知晓嫪毐这么没脑子的吗?就算门客自己人不说,剩下的人又不是傻子难道不传吗?而且小紫先不谈是赵姬的间谍也是赢傒的夫人啊,这也太胆大妄肆无忌惮了吧。关内侯也是,秦国是二十等爵位,关内侯是第十九。驷车庶长赢傒才是十七啊,爵位都是侯爵不低于嫪毐跟吕不韦的?就随随便便的被人抓住然后杀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杀了一只狗了呢?

总而言之就是神剧,最大的问题还是编剧,前面的跟后面的剧情完全不搭。嬴政基本塑造了成了一个无能的角色,不然看看这么长时间 40 集了嬴政到底做了什么呢?基本什么都没做。

再更新,41 集天啊雷瞎我的眼睛啊还是赢虞

看到魏国的宗室公子来向赢虞说:魏国有意助公子,我当时心里在想千万不要说助他登上秦王的之类的事情啊,结果还真的是。这编剧简直是没有常识啊,这得啥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情啊。这轮也轮不到赢虞啊,然后赢虞居然答应了?还借助嫪毐的势力登上王位除去吕不韦然后再借宗室之力再扫除嫪毐。嫪毐的权力是太后给的,太后会答应吗?宗室的关内候被赢虞杀了宗室还会帮你?吕不韦作为相邦会帮你?嬴政作为秦王会帮你谋反自己?至于嫪毐,赢虞是不是忘了嫪毐有两个跟太后的儿子啊,跟赢虞是什么关系啊你还不如帮自己的儿子上位呢?赢虞本人既没有爵位也不是什么嫡子不知道是多少个公子中的一个,真的轮也轮不到他啊。把小嫣嫁与他还有魏国相助,别忘了芈华跟离秋啊。这个是已经嫁给了秦王啊,魏国跟楚国与齐国比起来如何呢?这成功的几率连一成都没有啊,这脑回路怎么才能这样想呢?

知乎用户 Phisky 发表

最大的槽点难道不是秦始皇自称 “嬴政” 么?

秦始皇,嬴姓赵氏,古代男子称氏不称姓,无论是他称还是自称,他都叫 “赵政”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太史公这里就有点姓氏不分了,但是,太史公依然没搞错,秦始皇是 “赵政”。

当时只有女性和无贵族身份的才称 “姓”,例如那堆嫁给各国的“姜” 姓妃子。

他小的时候,冠礼之前,可以称为 “公子政”。

等他登基为王,应当以国称之为 “秦王政”、“秦政” 或者“秦王赵政”。

哪怕是他当上始皇帝,也不会自称 “嬴政”。

另外,他的对头,赵国,也是 “嬴姓”,所谓的 “赵孝成王”,也是嬴姓赵氏,名丹,谥号 “孝成”,活着的时候叫 “赵王丹”。

知乎用户 明姬 发表

张鲁一干脆改名正太教教主吧!

而且无法想象祖龙竟然要和吕不韦浪迹天涯,这是他能说出的话吗?哪怕古偶都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节吧?何况你一个标榜史诗的历史正剧!秦始皇居然质疑自己的身份,还跑去跪着去问给吕不韦?这种野史经不起推敲的黑料,导演、编剧怎么想的还让它出现?

张鲁一出场的时间太早了,13 岁的嬴政怎么顶着一样张 40 岁的脸。从二三部来看曲江其实是不介意用小演员的,嬴稷一共换了 3 个演员,而且那 2 个小演员非常出色、特别是第幼年嬴稷演的非常棒,完全看不出来演员其实是个小女孩。

大秦四这个少年嬴政是个关系户吧。

就是换成这位,这位都好那么一点点。。。

少年嬴政应该是什么样的?至少也得翁斐然那样的吧~

嬴政质疑自己身世,还蠢到去问吕不韦,可能吗?

演员演一个人物,首先要形神契合,不然很难说服观众,演技再好也难免有种违和感,何况张鲁一的演技到底如何?值得怀疑,老婆可不一般,真软饭硬吃。39 岁的他远不如纵横里 35 岁的富大龙,崛起里 29 岁的张博。

此部开拍的时候张鲁一轧戏,台词与李梦编剧的有出入,是否是因为他拉垮没精力背不下来而改,当然我觉得有的其他演员台词水平也有问题。如果如此他真是没有一点演员的修养,所以还是不要立老干部敬业人设吧,立这个的都崩了,比如诺贝尔数学家靳东。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126105020

张鲁一轧戏实锤

而在这样的历史正剧里演嬴政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是多少演员求之而不得啊,值得一位演员尽他最大的努力。

之前网传剧本被大改,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我后面看了电子档感觉也有不足但是比现在这个好太多了。

我实在不相信李梦是这个水平啊,12 月 1 号的时候我还私信李梦老师。

纵横就是用了李梦的剧本,孙的小说我也看过,其实一般,某些地方更雷,有些人天天吹这小说,动不动就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的,真的有读懂这段历史吗。

吕不韦一直没脖子,看着难受,这会把头抬起来,终于有了。

不知道是导演延艺挺擅长伟光正,还是段理解有误,把吕不韦塑造成那个样子,看了哈后面的李斯也这种味道,这俩人什么时候都这么高尚了,不真实,反而少了点魅力。其实我觉得大秦一也有这个问题,卫鞅被塑造成一个完人,他和渠梁之间的君臣关系也略为理想化,到了吕不韦这里,更进一步,乃是千古一帝之帝师,秦始皇说跪就跪言听计从,文人入仕的最高意淫吧。

其实第一天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头,但是一直对曲江有信心,觉得后面会好的。开篇挺中二的,就是煽情也把台词写好点,别一股郭敬明的味道。对于其他人所说的画质服设啥的我其实没意见,这些看的过去就行。

但是今天这个太过分了!不吐不快,我从初中开始追这部剧,快十年了,当年知道大秦系列背后故事,很佩服制片人焦阳,而今天真的是很失望。

知乎用户 Hillary 发表

强忍着恶心豆瓣给了四星,因为比起注水流量剧好点。这部剧组最大的贡献就是 “没有用大秦帝国系列”

我 30Min 就快进完了 3 集,为啥看???因为我充会员了,气死了 [怒][怒][怒] 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

那个台词听的我快吐了,不是演员功底不好,是编剧搞得四不像 [泪][泪][泪][泪] 要不然就全部白话,要不然就全部古文,搞什么 “彩”???有一个细节吕不韦说完“彩” 又说 “大才” 不尴尬???

还有就是第二部虽然不是古文,但是喻恩泰演的张仪真的入木三分,而且各个配角都选的好,有楚萌萌,还有大胃王。那里的屈子(谁能想到是郭靖宇的弟弟!!!哈哈哈不过演的不错)

大秦赋选的配角好多都不行,那个毛遂年龄不符合啊啊啊,而且大家听的故事是 “毛遂自荐”(不是指那种 “书呆子式的?”)怎么搞了个这个???

前一部的那个赵括就还可以…… 而且剧中也有很多细节暗示

怎么拍摄越来越倒退了????近几年拍的古装剧真的比不过 0 几年拍的大秦 1 是 06 拍的,大秦 209 年拍的

可能再也不会出 “汉武大帝”“大明王朝 1556”“大秦帝国” 这样的好片!

这部戏的台词编剧毁了所有,听着这个糟糕的台词,二倍速都救不了我了。。。。心疼我的钱

编剧怎么搞的???前几部也没有这么让人尴尬吧???是为了迎合那部分受众????怎么编的词???还有这部也太魔改剧情了吧,前面三部大家不太了解就算了,但是秦始皇不是历史考试重点,你也改???

我直说,我感觉这部戏赵姬还没有孙俪的芈月传剧情合理,赵姬对吕不韦眉来眼去???前面又暗示她对异人????编剧在搞笑吧!!!

如果为了艺术,那这部剧应该是家国在先,个人在后。就像第三部静静子扮演的宣太后拔掉了稷儿最后一根软肋。拿这部就算赵姬要对吕不韦眉来眼去,也应该是 “政儿王位不稳,需要赵姬调和保位置”,就像多年前的《孝庄秘史》里面的戏份。

这部剧我感觉用 “为了过审删剪剧情” 这个万能答案都救不了因为注水太长!!!!!还有台词这样怎么救


关于那个政儿登大位的吐槽

看大秦赋真的特别特别特别失望

就是没有前三部好看

问题在于台词,剪辑,甚至还有选角

台词不是演员台词功底不好,是编剧的问题,就是一半白话,一半古文…… 要是白话就全是白话,要是古文就看看前几部的编剧写的台词

剪辑拖沓…… 基本二倍速吧,还要跳,一个夺位就拍了至少 3 集…… 感觉 78 级缩成 50~60 合理

第二部真的每一帧都是戏 [泪][泪][泪]3 集拍完了平内乱 + 相王还有和魏舒相遇。第二部真的神仙剪辑,还有大龙和静静子的床戏 + 战况的剪辑真的神了

而且这部的赳赳老秦并没有第三部有感觉,第三部有一个线索是伶优在几个重大场合给稷儿唱,最后宣太后为了扒了稷儿的软肋杀了伶优所以每次听到这个特别有感觉

还有就是我感觉要是吕不韦这个演员演秦王可能好点

而且这部君臣之间少了点互动就是第一部嬴渠梁和商君、第二部驷儿和张子、第三部稷儿苦寻贤臣的画面,互动

还有这部做的不好的在于对于具体细节的描写 “整体的悲哀远没有一个具体的悲哀感人” 用到这里是“整体的气势磅礴远没有一个具体的案例让人久久不忘”

这部真的高清,也有钱,画面拍的也很公正,但是对于我而言,就是少了第一部真刀实枪的嬴渠梁闯阵救父,具体近景的真人镜头感人,也没有第二部犀首和魏国老将阵中谈话感人,也没有第三部白起被秦王使用伎俩被逼坑杀赵军无奈。

不得不说丁黑的细节拿捏、剧情安排就是比这位导演好 [喵喵][喵喵][喵喵] 我昨天看了豆瓣才知道这个导演导了第一部,那前面开头冗长的战争描写就有的解释了。我感觉第一部要是剧情紧凑(开头不要有这么多战争描写可能更好看)(不然真的太劝退了(我就曾经被那个开头劝退过)

还有最痛心的就是开头不是大秦 3 的人,要是让稷儿拍前面几集更加怀旧。

还有就是赵姬的选角,不是太满意。

12.13

我豆瓣改成一星了

本来是改的三星。结果昨天豆瓣进了一个管理员,疯狂删帖。我吐槽大秦赋的帖子被删了。这个再扣了 2 星。

原来是因为剧情 + 强行嗑 CP 扣了 2 星

听说 36 级还没亲政,57 级吕不韦下线。还有各种宫斗。(真名:赵姬秘史,大秦后宫传)打着正剧的名声卖后宫戏扣 1 星。

还有强行嗑 CP,扣了一星…… 我们原来喜欢张子和驷儿,张子和八子,是因为他们演技好,给我们亲近感,是大家自发的行为,不是强加。

可惜豆瓣没有 0 分和负分……

每天的快乐就是看大秦赋降分

知乎用户 电影爬虫 发表

为了塑造丰满的角色,剧情和历史出现一定的偏离,没人会过分计较。

但如果只是为了吸引流量关注,讨好那些天天被拿来背锅的 “年轻人”,一味画蛇添足地改编,则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为什么大多数观众对这部《大秦赋》失望至极?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丢掉了历史剧最重要的两样东西:

紧凑的故事节奏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先说说这部剧的故事节奏。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把过多的视角放在了宫斗戏码上。宛如儿戏的权力斗争,一播就是几十集。

那些观众期待看到的重要历史节点,只用一句不痛不痒的人物旁白便简单跳过。

自以为了解市场的喜好,拼命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剧情,结果主线内容不仅没讲好,好端端的一部 “大秦赋” 也被硬生生改成了“大秦流水账”。

流水账也就罢了,被质疑的还有角色的塑造。

剧中的不少内容,乍一看像那么回事,可一旦细究下去,只会让人觉得前后冲突。

就拿嫪毐叛乱这件事来说吧。且不说戏份是否太多,最终的目的大家都能看出来,就是为了突出嬴政想要亲政的不易。可问题是,你在前面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铺垫嬴政和李斯的计划,又是找借口让嫪毐谋反,又是提前安排卧底,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结果骊山数万大军说丢就丢,就连自己的儿子也差点丧命咸阳。命悬一线的紧张感倒是拍出来了,可这两个角色的谋划只会让人觉得一文不值。

还有编故事的逻辑,不少地方也经不起历史背景的检验。比如秦国对楚国发动战争这一段。剧本为了突出秦国的正义,竟然编出几个楚国的百姓由于忍受不了本国的压榨,不得不逃往临近的秦国,甚至喊出了 “我不要当楚民,愿成秦人” 的口号。

仅仅是符不符合历史记载的问题吗?

不完全是。这次写秦国攻打楚国,你就让楚民逃往秦国。

下次轮到几国合纵抗秦,你又满口天下苦秦久矣。

不能说这样写一定有问题,毕竟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立场,也有自己的特点。

可剧本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加接近一时兴起,尔虞我诈看不见,百姓的疾苦更是完全变了味。

再说对历史的敬畏。

我也看了不少大家的吐槽,大多数的剧情都源于编剧自身的水平。比如嬴异人面对敌军对妻儿的威胁,喊出的那句 “我要把你赵氏杀光” 明显忽视了赵秦同源。

包括面对数十万的合纵联军,嬴政提出要放其进函谷关,再把他们一举歼灭的战术,更是把战争当数字游戏。

相较于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细节,剧中更让我无法忍受的,其实是一些啼笑皆非的错误和剧情。

比如面对淳于越,角色公然喊出了于越兄。说实话,这段剧情我的印象很深刻,其滑稽程度,可以类比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突然有人对诸葛亮喊出了一句葛亮兄。

还有赵国为了牵制秦国,竟然让一国丞相偷偷跑到他国绑架太后。这已经不是狗血了,简直就是在写历史科幻剧。要我说,这段剧情还不够,不如在嬴政见郭开的时候继续刺杀,这样后面的 “荆轲刺秦王” 也不用提了。要知道,请一个专业的历史顾问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再不济,观众吃点亏,你把第一集打仗大场面消耗的资金省下来,估计找完几个人还有富余。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一开始没注意,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明显。这部剧的主角是秦始皇,主线讲的也是他如何一统天下的故事。但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由于太强调这一点,导致 “一统天下” 既变成了剧情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也变成了剧情展开的限制。

从已知的结果还原模糊的历史。 「 一统天下」这几个大字,几乎从头喊到了尾,而且不只是嬴政一个人,似乎大秦的每一个臣民都预见到了这一点,信心满满,毫无后顾之忧。

说白了,拍历史剧,尤其是像大秦系列这样的历史正剧,最忌讳的就是透过历史的后视镜,把那些出现在史书上的名字变成讲故事的工具人。

观众要看的不只是结果,更是跌宕起伏的经过。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部剧的吐槽,还有一个 “疑问” 被很多人提及。那就是按这部剧的拍法,统一六国的为什么会是秦国,而不是赵国?别看只是一句玩笑,但在我看来,实际上这才是对这部剧最大的嘲讽。

言下之意,这拍的不是历史剧,倒更像是穿越剧。

花了这么多钱,请了这么多的好演员,据说剧本还打磨了数年。结果拍完,观众却感觉看了一部盗版的《大秦帝国》。

说到底,观众厌恶的不完全是这部《大秦赋》,更多的还有这部剧背后所代表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讨好。

知乎用户 吵吵越越 发表

这是权游第八季的味道……

无论是服化道还是演员演技还是整理氛围都和前三部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格格不入!

(我说三遍是因为他和三部都格格不入)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唉!富大龙珠玉在前 没办法……

知乎用户 Edward Wang 发表

这个剧整体我还是比较喜欢的,目前追到了第八集,后续还会追下去。如果说有什么槽点的话,那可能还真不少,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1、槽点一:10 岁长这样?

嬴政他爹异人登上王位的时候,嬴政应该只有 10 岁,而剧中 10 岁的嬴政长这样,如下图(抱着哈士奇的)

嬴政他爹临去世的时候,嬴政应该是 12/13 岁,而剧中 12/13 岁的嬴政如下图

这个就真的很让人出戏了,这是 10 岁左右的孩子?分分钟让人想到《让子弹飞》里边,八岁的那位

2、槽点二:这是艺伎回忆录?

这个剧里边,女性角色的妆面都特别特别白,白得和脖子手臂都不是一个色儿的了,感觉是《艺伎回忆录》的化妆师来化妆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朱珠饰演的赵姬

(脖子和脸不是一个色儿,看电视剧的时候感觉比图片对比更夸张)

比如邬君梅老师饰演的华阳夫人

3、槽点三:张鲁一与朱珠毫无母子感,反而很容易让人误会是情侣

你就说,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场景,你觉得这是母子,还是久别重逢的小两口?

其他槽点还有很多,但这个剧在剧荒年代,还是很让我珍惜的,就算吐槽我也是喜欢。后续槽点择日再补。

知乎用户 虹子湖骑士 发表

1. 扭力投石机

2. 为了强行区分各国,又用上了影视甲

3. 所有秦军都不戴头盔

知乎用户 昨日少年 发表

谢谢邀请

来晚了,容易吐槽的瓜大家都提到了。还没播完吐槽有点早,也说说我的想法。

刚刚重温完 94 版三国,在看这部剧,目前来看(我刚刚看到第五集)只觉得台词口语化太严重,渲染的氛围不如大秦帝国纵横和裂变。秦昭襄王嬴稷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那段氛围烘托的还算不错。看三国演义演员台词都铿锵有力,新剧都是中气不足的感觉。不敢高声语的样子。古文的修辞气势比较好,尤其一长段的时候。而且都是经过千年多少人的加工文字精炼尤其前几史。一般人水平不够翻译成现代文以后很臃肿。就像老三国 83 集多数古文,新三国快 95 集内容还不如老三国内容多。不过觉得演嬴稷的演员刻画的还不错。不资道这部剧会怎样希望后面的能让人眼前一亮。所以我喜欢的是台词简洁,有些剧言语繁复。为什么喜欢古文多的剧因为简洁,看着省心。台词长句太多无意义的表达大多观剧体验就不好。

就像大秦帝国之纵横那部就台词很简洁,古文也有改变,感觉很好。感觉再也看不到早年我童年时期古装剧正剧的水平了。像当年看的《汉武大帝》台词很简洁,古文的改编也很好。我隔几年就看一遍汉武大帝的。歌曲配乐和角色浑然天成,让人赏心悦目。现在的剧达到的太少了。

这个剧服装也有些不适应,因为和以前看的电视剧秦军形象差别比较大。像李连杰的电影《英雄》前几部大秦帝国的服饰不一样尤其军队。弹幕说这是兵马俑的样子,但是真是推翻了我多少年看剧对秦国军队服饰的样子。氛围渲染环境渲染喜欢第一部裂变和第二部纵横,李连杰电影英雄也不错。

还有秦始皇嬴政的老师在赵国死的时候,说天佑嬴政,我很出戏的感觉。有点神话嬴政的感觉一样,虽然他是个传奇。还不如说天佑赢秦或者天佑大秦,就像其它答主说的人物成长没我过程,铺垫不够。我觉得环境渲染差一些。

还有燕太子丹出来后以为会有见陵之耻的,后来荆轲刺秦也能连上,跟嬴政有恩怨,怎么反目的,没想到就出来一次。和赵国王子的矛盾。赵姬和嬴政就回国了,我属实心里加戏想多了。可能还没演到,我真是想多了,见陵之耻是太子丹秦国为质时候的事。

还有信陵君一点英雄气概没感觉出来,因为李白侠客行有:“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两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战国里比较喜欢赵国,因为有高渐离,有荆轲。有韩愈那句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目前就这样吧。

看完 9 集刚看到 10 集了

看到韩国这个军服和旗帜,居然是紫色的。紫色在古代是高官才能用,给搞成大陆货色了。而且春秋时期齐桓公好紫色的衣服贵,物以稀为贵就是紫色服装少。怎么能是大陆货当军装用了。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 (xiù:气味)。’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昨日少年:如何评价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长剧《大秦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606156083)

看到十二集

这两集别人都吐槽情节。(像赵姬和公子洗傒两天两夜,嬴政年龄,浪迹天涯等)觉得这部剧剪辑镜头每个画面衔接不流畅,有些地方很突兀。

战国时期 “士为知己者死” 的感觉没拍出来,像荆轲,信陵君窃符救赵里的朱亥等,信陵君可能是上部的内容吧所以没有也可能。信陵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也没有 (>﹏<) 和信陵君在秦庄襄王大败秦军兵临函谷关没拍。

秦国的败仗一点都不拍的感觉。显的秦国的天下很容易,看到下面这句话真感觉上帝视角。虽然秦国占有很大优势,毕竟一个国家没有灭,不到最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感觉和八年抗战就要结束了那句话一样。不拍秦国的败仗让人觉得对手都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的对手,六国弱智化。大秦帝国上一部就有些这种倾向,目前来看这部还是这样,觉得越来越严重的,六国的绝死反击都没有。毕竟六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毕竟只有势均力敌的才好看,贬低对手太严重就是贬低自己的胜利名不符实。可能要到秦始皇登基后才转向列国伐交,伐战,希望后面的内容不要失望吧。

这部剧台词觉得不如前几部严谨。

虽然当时有识之士都看到了秦国可能会统一,但这段还是觉得尴尬 。没有感觉出必然的合理性,而是像喊口号。而且也剧中没有人论述秦国统一天下的合理性在哪里?是制度,还是什么,可能是六国的内容太少,让这句话空洞。突兀的就这句话反复说。真的让人觉得没有历史的必然性,是什么原因秦国必将一统的原因没有展现。给我的感觉就像企业员工早晨喊口号打鸡血的感觉。

或谓韩王曰:“秦王欲出事于梁,而欲攻绛、安邑,韩计将安出矣?
秦之欲伐韩,以东窥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韩不察,因欲与秦,必为山东大祸矣。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临韩,恐梁之不听也,故欲病之以固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韩之不与己,必折为秦用,韩必举矣。愿王熟虑之也。不如急发重使之赵、梁,约复为兄弟,使山东皆以锐师戍韩、梁之西边,非为此也,山东无以救亡,此万世之计也。
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也。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则山东非能从亲,合而相坚如一者,必皆王矣。”

看了 20 多集好像更新到 39 集,为了追剧办了爱奇艺的会员,只能说和预期的有差距。想看的战国的大争之世,战国的伐交征战这种宏观的没表现太多。就像下面这段战国策记载的长平之战。就是六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压力,所谓唇亡齿寒。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嫪毐和赵姬的内容 20 多集还没完。觉得讲个五六集就可以交代的差不多了,但是现在好多集了,宫变内容成主线了,六国伐交征战等想看的成支线或者减少了相关内容。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士人风貌,看到快三十集还是嫪毐赵姬那些事,真是主次不分的感觉。看《战国策》里面那些战国里纵横捭阖,妙语连珠的内容都没看到。不媚强权,战国时士人真的自主性很大,直接说不参拜。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 秦王许之。《战国策》

期待了好久。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完,最近追剧热情消退了好多,先观望一段看看吧。毕竟空闲时间不多,还有别的事情做。

工作后也没多少时间,空闲时间不如以前,所以现在好多集没有看。

知乎用户 胡说八道 发表

目前看了 9 集

赵姬演技不行

和一众演技派放一起就感觉那个朱珠在演偶像剧,非常违和。妆面太白,没有古韵怎么化都像现代人就是不像古人。虽然第一部的高圆圆和王志飞谈恋爱很恶寒但至少和一众人在一起不会跳戏,美还是美的。在这部里面赵姬脸白到发光,说话台词也不行。

台词白话

弹幕也都在吐槽,台词太过白话了。没说一定要古言,但和第二部纵横一样半文半白也可以啊,有欣赏的美感。或许是为了照顾大众,想提高收视率?反正前几部一直是叫好不叫座的。

目前为止,印象比较深的槽点是这些。后面还有人吐槽张鲁一演十几岁嬴政太违和,画面太白衣服干净还有说和历史不符,宫斗降级。更多的是想看宫斗服务于政斗前朝后果一体的,甚至牵连到各国势力盘根错节。也可能是怕观众脑子不够使故意简单化了吧,把观众当傻子呗。

这剧也有优点呀

开局战争的布局场面调度还是可以的,很有战国打仗气势的范儿。人物服装就像是兵马俑再生了,礼仪什么的也和前三部衔接上了。一众男演员目前为止演技还是在线的,辛柏青老师为国谈判放弃妻、子那里大赞。

好剧都要费脑子慢慢品的,或许开局会说烧脑,但有意思的不就是抽丝剥茧大家一起解密的过程吗?这样才能二火三火呀!

可能这剧不会大火,但也不会沦为烂剧行列。精品悬,及格线以上 7 分剧还是能捞到的。就是可惜了那一众演技派的演技了,明明可以更好的。

再一次证明,编剧导演不行再优秀的演员美工摄像都是白瞎。

知乎用户 李素简 发表

12 月 8 日最后一更:

看到 24 集开头,弃剧了。如果后面翻盘了,大家再来找我,我再看吧。

决定弃剧的最后稻草是:太后派出了楚系小姑娘,又要使欲擒故纵这招,每次只会这一招是不是?
不不不,还会平白直述。

还有,昨晚导演在豆瓣注册了一个号,亲自下场了,还写了一篇长文。这么会写文章,咋剧情拍不好?气银,真的气银。

原回答:

看过一二三,正在央视网看四,无邀自答。

本来想等养肥了看,但是我等不住啊等不住~

纵观前三部,宫斗从来都不是重点,天下才是。

1-2 集:

1、张鲁一还没正儿八经地出场,不过第 1 集开场处的台词旁白,声音没有我预设中的霸气。

2、第 2 集后面华阳夫人的台词和嘴型对不上。

3、赵胜啊赵胜,你胖了啊,几年不见,你胖了啊

4、这部的赵王,怎么坐在上面跟个没主见的人似的,上一部的感觉完全没了呀。

5、重要配角为什么还要用辨识度高的配音。重要配角我说的就是王将军。

6、嬴异人,你站着的时候,能不能不要把脖子往前伸?你要脖子缩着,我还能理解是质赵八年,小心行事,常用的自防姿势。但你伸着个脖子,形体不行啊。

7、赵姬的角色,我 get 不到她的演技和美。有点凹嘴型的感觉,跟那个任什么的所谓的演技派的演员一样,我也 get 不到。

8、秦国有钱了,剧组有钱了,比之前华丽了。

9、之前都是丁黑导演,现在不是了惹~

10、战争场面我从来不期待,反正一二三部这么过来的,对这一部,我也不指望。

11、除了私下喜欢段奕宏,其他的演员我都是剧本粉,出了戏我就不喜欢了。像之前的张博啊、富大龙啊,我私下一看微博,阿哟喂,怎么这样了。一回到电视里,我去我去,帅帅帅,太帅了~ 所以,剧情喜欢就够了~

咸阳城,我肥来啦~

大秦天下,我来啦~

3-5 集

1、帝王家比较费师傅啊,昨晚报废两位师傅了。

2、编剧出来挨打,赵姬城门前上演的是哪一出?跟了嬴异人几年,一动作咋还跟没见过世面的人一样?

3、赵姬真的不行啊不行啊不行,真人秀和电视剧里的演技看不出区别啊啊啊,缩鼻子,呡嘴笑,微弯双眼,一毛一样。是不是带资进组了?是不是啊?

4、三国联军那里,春申君黄歇吗?没啥份量啊,感觉跟跑龙套似的。

5、子楚啊子楚,你第二个孩子都几岁了,你还没搞清楚自己的份量吗?你干妈跟你谈条件,你咋还在那里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呢?

6、吕大人被任为太子傅,出门不记得路,这个地方设定不错。有种熬出了一点儿小苗头的感 jio~

7、公子傒经历了第一战监狱抢人失败后,貌似并未吸取教训,庙堂之上自己动手行刺?真的是慈父多败儿~

8、小哈说成儿狼,我就不吐槽了,害!

9、周郝王出场的那里,下着雨,说话还吐白气,明显是冬天,两位老演员淋雨 + 跪 + 大段台词,真的很厉害。

6-12 集(嘎嘎嘎,找朋友要会员多看了几集)

1、这几集比较费大王啊

2、我算是理解了大家为什么吐槽祖龙的人选啊。我只能不去想,假装一切没得问题。毕竟后面还有 60 多集呢。

后面还有 60 多集啊啊啊啊啊。

3、同理赵姬,我真的忍不住要爆粗了。我特抹一女孩子啊,我要在知乎爆粗了。
演技能再烂一点吗?能不能?
求求你了,别让我后面发现你能!

4、公子傒,你说你和你的弟媳,孤男寡女,在宫殿里待了 2 天 1 夜,干什么的?最后还被一个毫无说服力的嘴炮给说服了?

5、编剧,你是不是鸡汤看多了?是不是?
人家想要王位,你让赵姬告诉人家,得到王位后你会不快乐。
快乐是什么?你告诉我们,快乐是什么?
看到这里,我的快乐全没了你们造吗?

公子傒,你坑死了你师傅你知道吗?现在你又被女人所说的快乐给臣服了!
呵,男人!

6、继续声伐鸡汤
政儿和他干爹在大雨中,你输出鸡汤。
政儿和他师傅在邯郸时,你输出鸡汤。
编剧你告诉我们,你是不是传销头子转行?
一个大气蓬勃的类历史正剧,你竟然搞鸡汤

7、开剧到现在,还比较费忠义之士。

8、吕相竟然没在后宫安插眼线,异人 3 年了也没在后宫安插眼线。
小太监出不去宫门,给了一个远景,我以为,角落的那个人是眼线。
害,还真只是我以为。

9、异人,你不行啊,你的两个老婆,赵姬没文化没见力,韩霓竟然是个傻白甜。

10、3 天体验卡、3 年体验卡,弹幕的 2 个梗,还蛮有意思了。

放 2 张私心觉得画面不错的截图。第四部相较于前三部,画面和制作,确是优良了许多,但是人物设定和台词,尤其是台词,弱了很多。

一部好的电视作品,或许有优良的外在,但是观众更看重的是内核。大秦帝国不是架空历史剧,不是言情剧,这是基于历史真实事情的改编剧。前几部里,画大饼至少让大家看到了那支笔,希望大家不要对后面抱有过多期望。

我们都知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13-15 集

1、看到磨皮过度装嫩失败的秦王,让我想起了上一部 AI 换头的白起。

2、在我追 123 的时候,怎么会料得到,自己追 4 时,能一边玩电脑一边看视频。以前我可以一帧都不想错过啊。

3、赵姬,你笑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发出 “哼” 的声音。真的,每次都有。

4、大臣毛遂,被两个小公子用酒,诱出了改立太子技能。能不能再弱一些?

5、当年那个谦虚的吕不韦呢?是不是飘得太快了一些?别说祖龙了,我们也没有做好心里准备,怎么突然就飘了?怎么突然就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了?怎么就分不清臣子的职能了?编剧啊,你让我们过个渡好嘛?

6、说好了韩非子是个结巴呢?

7、赵国国君的口头禅是不是 “伐秦良机”

8、赵姬现在是和吕相有故事了吗?还打小暗语什么的。

16-18 集

1、赵姬和吕相确实是有故事了,赵姬这个疯狂的台词~

2、套路、套路中的套路、套路中的反套路,这些招真的太弱了,如果不弱的话,那就是导演拍的太直白了,是怕我们看不懂吗?真的好直白啊!

3、吕相与政儿说话,轮到冬儿插嘴?只有荧玉公主的份量,才能插嘴好吗?

4、嬴政的扮相真的,看不下去了。赵姬的演技,也看不下去了。

5、导演不拍宫斗是对的,因为我现在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导演拍不好宫斗,然而权谋也拍不好。

6、吕相一会儿找祖龙说事,一会儿不找,你到底是放权了还是没放权?

7、我不该在前面吐槽 3 年体验卡的子楚体形不好,因为你只是形体不是特别好,其他人是演技差啊。

8、李斯进祖龙的大书房,还能独白那么久;前几集政儿被关了,也能在宫内东躲西跑,宫内巡检就这水平,当年荆轲何必献人头?直接密谋就行了啊。

9、导演,你再用欲擒故纵这一招,我就要怀疑你的成语词汇量了。

10、宫内有你们这么捆绑的吗?

19-21 集:

1、公子丹、公子偃、公子佾,哪个不是年轻人演的。为什么偏偏公子政要搞个年纪大的?磨皮要不得啊导演。越看越别扭。

2、毛遂改编成这样?太过了,真的太过了。

3、甘罗要城池,就这么简单几分钟,没了?

4、当年楚王被骗入秦,楚廷对于迎旧王还是立新王,争议颇大。现在赵王挂了,太子质秦,就这么简单让公子偃即位。真不给一点戏份?

5、让公子佾修陵,导演你怎么想得出来的?而且又是借冬儿之手推动剧情。呵呵,是不是塞钱进剧组?这个角色目前看来可以无的。

6、千篇一律的一字眉,千篇一律啊!我是不是该庆幸,剧组没有整容脸,已是幸是。

7、定是、定会、倘若、便、偏要。人物台词出现了这些字眼的古装剧,十有 9.9 不是好剧。

知乎用户 姞雪心 发表

《大秦赋》11 集 12 集,真的要吐槽,都什么年代了,于正都知道给赵姬安个好出生,正剧还在搞民间口嗨段子。

《芈月传》早早就科普过三月庙见礼,嬴政的身世还有啥可吵的?

昨天蒋老师在群里问是不是又吵起来的时候我还没看,晚饭后看到 11 集 12 集确实挺无语的。

嬴异人再怎么质子,人家也是秦国公子,他的婚事婚礼再不讲究也比平头百姓讲究,赵国再不重视,也会关注一下。

吕不韦只是在其中引导,还不至于能全盘左右嬴异人的婚事,更不可能送自己的爱妾,让嬴异人去接盘,这对赵国有啥好处?

就连于正都对民间段子有取舍了,历史正剧就不能再严谨一点吗?

这里简单说一下三月庙见礼,大白话来说,就是婚礼举行后,夫妻双方分居三月再同房,以此确保子嗣血统的纯正,讲真,古人比现代某些民科要科学很多,要不然怎么能形成《黄帝内经》这等巨著。

就算嬴政要挨骂,被宗室怀疑,理由也应该是嬴异人和赵姬没在秦国宗室见证下分房三月。

嬴异人脑子坏了才会让一个不符合流程的赵姬当王后。

据说这也不是剧组的锅,又是平台指手画脚搞出来的幺蛾子,连于正都尽量少塞屎了,平台非要用那点秦楚互黑的陈年老屎来涂抹……

知乎用户 更美所长最会看脸 发表

讲个冷知识:很多参与魔改秦始皇的演员,都突遭横祸。

别着急,听所长慢慢道来。

起因呢,是所长跟网友新学了一句话,强鲁灰飞烟灭——

指的是,强行让张鲁一演嬴政只能让始皇帝的伟岸形象灰飞烟灭。

相信有冲浪十级选手已经猜到,他这次被嘲,是因为在《大秦赋》中超龄扮嫩演嬴政。

忆往昔,刘晓庆、刘嘉玲林心如、周迅被吐槽几百回丫头教

如今,她们不再孤单。
因为有法令纹、抬头纹瞩目的张鲁一,喜提童子教教主身份。

出场时,别人叫他公子。

而嬴政公元前 259 年出生,13 岁时父亲去世,才当上秦王。

所以,张鲁一扮演的是 12 岁、最多 13 岁的嬴政!

看着对面满脸褶子还留胡子的张鲁一,朱珠是怎么说出口 “你还是个孩子” 的?

又一个冷知识:朱珠比张鲁一还小 4 岁。朱珠你要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想起被很多人称为白月光的童星翁斐然,演嬴政时 12 岁。

长相眉目犀利,气质阴郁孤绝,很符合嬴政的少年经历。

再看这边的张鲁一,是在妈妈肚子里怀了 20 年吗?(不是)

所长截了几个片段,姐妹们随意感受一下。
爸爸,我还没成年,不想当皇帝。

对面大他 7 岁、只是多了一圈胡子的辛柏青:不,爸爸相信你可以。

之后才出现了张鲁一飞奔回去,跟朱珠报喜的场面。

扑通跪下,咵擦来句 “母后”,看得所长怀疑人生。

宫里叛乱,小嬴政去找吕不韦。

急忙问:你是不是我亲爸?我愿意跟你离开秦国浪迹天涯,不想当一个连自己生父是谁都不知道的畜生!

看着这样情真意切的政儿,想必没有人会拒绝吧?

对面同样只比他大 7 岁的段奕宏立马表示:杀了臣。

也对,谁想突然多一个 40 岁的儿子呢?(手动狗头)

一系列操作之后,让我们恭喜政儿,终于 19 啦!

刚成年,就有了五十岁大叔的成熟稳重。

脸上纵横的沟壑,写满了化妆师 & 打光师对政儿美貌的嫉妒。

说回正题。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最后一部,《大秦赋》从一开始的 8.6 分降到了 7.9 分,未来可能还会走低。

在剧情、布景、画面都没得挑的情况下,部分人因为张鲁一才打的低分。

那么,这部剧是找不到十几岁的小演员吗?
也不是。
毕竟开篇出现过孩童时期以及少年时期的嬴政。

如果这样,那可能就是张鲁一有什么把柄握在导演手里吧?(瞎掰)

再说回嬴政,他的成就绝对担得起李贽夸的那句 “千古一帝”。

13 岁君临天下,39 岁统一六国。

在丁程鑫刚进 18 楼(时代峻峰)的年纪就当上了皇帝,在蔡徐坤现在的年纪就除掉了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在杨洋现在的年纪已经攻下了韩国,在胡歌这个年纪已经统一六国。

只用 9 年就完成了: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灵渠和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还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家暴。
如果要用粉圈话术,那就是**#被史书误解的美强惨**

#,# 身高 198 的纯天然高霸帅 #,# 历代君王中的断层顶流 #,# 妈妈也是天然 top 级美貌#

如此有远见,真不是穿越回去的?

不过秦始皇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最后却有始无终。

因为一心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亲手葬送了强大的秦帝国,49 岁在邢台沙丘驾崩,子女也都死于非命。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华已成定局时,楚人就愤怒大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秦朝最后亡到了楚国贵族项羽手里。

冯绍峰版项羽

或许这就是历史上的因果轮回。

几千年后,秦始皇的余威仍在,凡是出演随意编造他身世剧集的演员,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人称 “祖龙的诅咒”。(类似西方世界 “法老的诅咒”)

首先,来看程度最轻的张鲁一

从前,他是手握数十部电影 + 大剧的实力派戏骨,《大秦赋》一播,路人风评急转直下。
先是被网友爆料,同时轧了三部戏:《大秦赋》《第二次也很美》《新世界》。

之后又陷入了演员另一个大忌——改剧本。

据说,为了他,制作方在原编剧李梦的基础上又找来两位编剧,魔改台词。

这是原编剧李梦的台词风格:多以排比与古文,再配以一些现代翻译。

而在《大秦赋》成片中,很少有这样的大段台词,以大白话居多。

还记得嬴政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那段吗?活脱脱一个古代傻白甜,怎么可能是从小当人质,13 岁就登基的千古帝王该说的话?

不过,跟《赢天下》一众主角比起来,张老师风评下跌还算好的。

这部剧 16 年开拍,斥资 5 亿,剧情却离谱到没眼看。

主要讲战国末期,家道中落的女主巴清,意外卷入咸阳宫政治漩涡,从寡妇逆袭成大秦女首富,还跟嬴政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

多轰轰烈烈呢?也就是让秦始皇嘶吼着 “你是寡人的”,然后强暴巴清的程度吧(?)

历史上,真的有巴清其人。

她曾出巨资修长城,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晚年被接进宫,秦始皇旌表其为贞妇。年龄也大秦始皇几十岁,足够当他祖母。

为了噱头这样瞎掰,比马震又能好几分?

杀青之后,整个剧组就出现 N 多骤降风波。
先是 17 年 12 月 31 号,“做头发” 事件发生。

饰演女主闺蜜的女二号马苏,因为和李小璐的 “闺蜜情” 出事,被嘲到今年,事业光速 flop。

随即就是开播前 3 天。

《巴清传》被秦粉一封七千多字、说它抄袭日式服装、篡改历史、血腥色情暴力的控诉信投诉,紧急撤档。(当时已改名)

男主角高云翔也没能幸免。

出演秦始皇强暴寡妇的他,18 年 3 月突然被指控性侵。

掰扯 2 年后,今年 3 月终于有了结果——高云翔所有罪名均不成立,无罪获释。

然而一出来,早就变了天,从此跟 “性侵犯” 紧密捆绑,再也无缘娱乐圈。

《巴清传》的发行方唐德也不好过。

最开始提了各种方案:比如把男二郭品超换为男一(因为得花 5 亿作罢),不然就让李晨顶上。

随后,又传唐德要高云翔退回全部片酬,并赔偿 1.2 亿。

19 年 4 月,唐德正式提告高云翔。(10 月开庭)

想想也是,股价大跌,损失利润 5 个亿,可不得找出事男主角索赔?

到去年,才有天猫技术成为接盘侠,要花 6000 万,抠图男女主全部重拍。

这还不算完,冰姐的阴阳合同才是最大高潮。

剧中她饰演秦国首富巴清,18 年夏天却因为税收事件,追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共计 9 亿,步高云翔后尘成了法制咖。

沉寂好久,多次试水复出,却连直播都被禁止。

由她担任法人、持股 98% 的美妆公司也被注销。

一个字,惨。

《巴清传》并不是个例。

比如热巴和张彬彬主演的《秦时丽人明月心》,直接给秦始皇安了一顶绿帽子。

剧中,千古一帝被塑造成深情君王,对全天下残暴不仁,唯独对女主一人温柔缱绻。

最过分的,还甘心当起了荆轲的接盘侠,对女主说:“寡人爱你,愿意和你分享我的天下”。

··· ··· 嬴政听了想打人。

大结局后,热巴在 18 年金鹰节上被嘲淼后,口碑直接跳水,男主张彬彬更是查无此人。

还有电视剧《皓镧传》,它直接篡改了秦始皇的身世。

剧中,吴谨言演御史之女李皓镧,就是传闻中的赵夫人。她并没有跟茅子俊扮演的嬴异人(秦始皇生父)在一起,而跟吕不韦(聂远饰)暧昧纠缠。

啊这,就不是在暗示秦始皇是 “野种”?

播之前,吴谨言就因央视耍大牌被点名批评,差点凉凉,之后《你是我的答案》中还被骂演技做作浮夸。

在《延禧攻略》原版人马打造下,《皓镧传》也完全没有大爆,豆瓣仅 4.8 分。

TVB 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寻秦记》,也对秦始皇的身世进行大幅度改写,成了完全的戏说。

古天乐拿到视帝后,立刻陷入了 TVB 的权力斗争中,不得不出走。

陈翔那部宇航员版本的《寻秦记》也很扯。

剧刚播,他被曝光与毛晓彤的分手视频,从此,跟油腻渣男画上了等号,事业跌入谷底。

当然,以上你也可以说纯粹是巧合,但要归结为 “祖龙的诅咒”,似乎也说得通。

面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历代掌权者里气场最强大的秦始皇,还是得有敬畏之心。
轻易不要碰,尤其不要瞎篡改,说不定真的会被什么神秘力量操控。

而 fbb 遭反噬,还有一种说法是拜了马娘娘旗下狐仙,又遇到拜了同门、跟同一男人有瓜葛的 zxy,败下阵来。

想看详扒的点【关注】,让所长看看你们的热情啊。

知乎用户 道生学毛泽东选集 发表

不喜欢看小说,所以没看原著,虽然已经藏了一套。但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自己却是一集不落的看过一遍。下面的回答中,很多人提到了《琅琊榜》,我也看过,可我还是觉得《大秦帝国》系列,在整体上要优于《琅琊榜》。纵使如此,对于收官之作《大秦赋》,我还是觉得有点遗憾。

遗憾最大的是吕不韦这一角色。吕不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商人了,可在剧中智商突然一下很在线,突然一下又很不在线,无论是智谋也好,是情绪也好,给人一种很割裂的感觉。

遗憾其次的是赵姬这个角色。赵姬虽然在最后淫乱后宫,但并不意味着其本就是淫乱之人。可剧中很有先入为主的角色定位感,她在进咸阳前的城门口一场,我就没搞懂其为何会有如此举止行为。后面跟吕不韦的戏,也让人莫名其妙(前期铺垫不足)。

遗憾再次的是秦始皇这一角色。秦始皇虽然很牛很牛,但这剧情有过于拔高之嫌。一旦 “祖龙” 是天命所归,那期间的一切成长历程皆可轻描淡写,那又怎能凸显秦始皇的伟大所在呢?

……

总之,对于这一部剧,目前感觉并是不太好,感觉不好的原因在于人物角色设定有马后炮的嫌隙,从而忽略了其人物成长变化的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观看,虽然暂时是以 2 倍速度在看。当然,目前能看的还不多,期望其后面会变好。

推荐一部电视剧,张丰毅主演的《秦始皇》。

知乎用户 薰衣沐汐 发表

我不想黑这部剧的,之前刚开播时已经写过一个,和这个差不多,但看到提问还是忍不住怒答,

看完了六集大秦赋,怎么说呢,有些可惜和失望,可能是我对大秦系列的期望值太高了,前几部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剧情台词配乐都做到了当时资金允许的最好(虽然有些地方不合史实,但已经很好了),会让你觉得那些历史人物都不再陌生,很生动可恨的同时又很可爱,别有一番风骨,所以现在每年我都会回看一次,而且越看越激动。

而大秦赋虽说比现在那些打着历史剧名头的爱情古装偶像剧好很多,但也无法比肩前几部,… 嗯… 就说一下就我目前看到几集的看法吧(仅代表个人意见,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还是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第一,台词太过浅显,有些现代,而剧情有些浅薄,总给人一种想提起一口气但又提不上来的可惜之感,我不知道是不是怕大家看不懂,我总觉得剧里这么多好的老演员,有些浪费他们的演技。因为台词和剧情人物形象不能很好的得到塑造,像我这种自认为满资深的历史迷,战国迷,大部分人物关系故事背景都知道的情况下,还是会有突然脸盲的感觉,就是那种还需要想一下,哦,对他演的是谁,而不是他就是谁,如果有一口 10 分的锅,那么 4 分台词,4 分剧情,2 分演员

第二,有些场面的配乐,不但不贴合,而且太过现代让人出戏,就比如好多战争的场面,我觉得拍得很好很宏伟壮观,可以看出这部戏资金还是蛮充足的,但是那个配乐一出来,让我一瞬间出戏,好的配乐是可以共情的,是可以加分的,前几部的配乐我一听起来就很有感觉,或大气磅礴,或凄婉缠绵,我觉得就算沿用前几部的配乐也至少做到了无功无过,而不是本来可以打 8 分,因为配乐我觉得只能打 7 分。

第三,有部分剧情设置的不合理,我不知道是小说还是编剧或导演的锅,你填充丰满人物形象可以(毕竟有些历史记载只是寥寥几笔),但要符合逻辑,没必要为了突显人物的 “好” 形象而过度煽情渲染,让人觉得有些尴尬,(难道是广 D 为了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只想说没有圣人,没有人是永远的好人,也没有人是彻彻底底的坏人) 当然演员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举例一个场景来说,我当时真的是忍着没快进:

剧中秦王派赢异人也就是子楚去和联军谈判,然后对方以赵姬母子来威胁他,他如何不舍为难,又为国考虑大局怎样的没有签约,做出了很大牺牲,旁边的老将军还一脸佩服的称赞他有明君之相,后来还去追赵姬母子,我觉得 emmm 略显…。

1. 秦王是派他去谈判签约,但当时秦国占明显优势,说白了就是去走个过场,打仗虽然对秦国不好(当时耗损严重)但也不是不能打,秦王就料定他们会签约,秦王想要的是完全符合他心意的签约,他就是一个传话的有身份的代表,他根本没有话语权,他同意换人旁边的老将军可不会同意,也不会服他。

2. 子楚刚回到秦国,刚站稳脚跟,他敢签约,秦王就敢杀了他不认账,之前赢驷为了土地可是质子杀儿在所不惜的。秦军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土地他要是用来换自己妻儿,别说秦王就是宗室百姓也不会认他是秦人,他就成了秦国的罪人,这些他不知道吗?他知道,所以就算他对赵姬有一点感情,也只是眼里不舍,不会那么明显,所以旁边的老将军应该觉得这是正常操作而不是一脸敬佩还说是明君之相。

3. 子楚当真对赵姬矢志不渝吗?或许有感情,但在王位和土地面前不值一提,说句不好听的,当时环境下,成了王还会缺妻儿吗,况且她只是吕不韦送给他的一个妾而已。还要为了她们去灭赵姓,可能吗,秦始皇都不会也不敢这么做,这其中牵扯到多少势力纠葛,各国多有姻亲,灭族容易,灭姓难。

子楚不想,不能,不敢,也没有选择权去救赵姬母子。那他可抉择什么呢,所以不必要如此煽情地表现他如何重情重义,艰难地做出这个决定。那可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的人有专一的想法吗?没有。

赵姬的有些行为也很迷,她难道不知道是魏军绑的她吗,看到子楚和当时情形不知道在干嘛吗,还一直… 嗯…,囚车上还很明显地表示出了怨恨(这里可能是想为赵姬后来的事做铺垫,可…)她当时本来是舞姬被吕不韦送给子楚当妾,就算当时女性地位不如后来朝代那么低下,但也好不到哪去吧,她有怨恨也只能藏在心中,怎么可能那么明显地表示出来啊,感觉好像正牌夫人一样。

有些人说她就是傻白甜所以后来才作死,但我觉得后面那是因为她有权力的滋养,一点点的不满足变得贪心,刚好有和吕不韦之前的关系,人的性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本来地位低下,又在异国还是战乱下流亡了几年,被接回来本来就是大幸,此时应该战战兢兢,连当正妻的想法都不敢有,而且谁知道当时秦异人会早死啊,她儿子年幼上位,所以一个不知道还要熬多久的妾室怎会如此嚣张。我觉得她是后来儿子上位了又没到掌权的年龄才变的慢慢尝到权力的好处,一点点膨胀,有了钱和权,一夜之间什么都有了,但总感觉缺了什么,没人爱她,她当时风华正茂,肯定会寂寞从而寻求感情的寄托啊。

补充一些场景,吕不韦帮秦异人出城的时候,编剧可能是想表现出古代人那种 “报恩,士为知己者死” 的感觉,可是硬生生拍成了挟恩搞道德绑架,那种古人的节气一点没拍出来。

信陵君窃符救赵,因为这个好像都好多年回不去魏国,没必要如此抹黑他吧(难道是向第一部抹黑公子昂学的),我觉得一个强大的敌人才能彰显你的胜利的可贵。

文章都讲究个详略得当,有些地方演的太过,有些好的又不演(比如大概交代一下吕不韦散尽千金奇货可居,其他几国当时的国情,不需要很多时间,几个朝堂场景就能管中窥豹)

第四,这部剧的服化道具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战争场面的一些细节,和秦人的头发啊什么的,要说有一点不满足就是太新了,太精致了,失掉了那种古朴的感觉,老秦人是有钱了,但也不可能所有地方都如此精致,如果做旧的话会更好(这也是大部分剧的通病,可能做旧费时费力还费钱吧)还有滤镜不知道是不是饱和度太高了看着有些难受,而且我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古装剧的眉毛都一成不变韩式眉。

第五,我发现好多导演都很喜欢用慢镜头,但又用不好(尤其是言情狗血爱情剧,摔倒慢镜头加亲吻刚刚好,不行,我有画面了,删除,嗯 )这部剧里一些人的打戏,射箭呀骑马出场用慢镜头可能是为了突显那种气场强大又厉害的感觉,但… 真的不连贯,还不如正常速度的一气呵成

还有一点,选角问题,可能是我的私人看法,我觉得张鲁一不太适合演嬴政(他演技没什么问题),嬴政当时还是比较年轻的,他缺少一些那种坚毅年轻就对自己的抉择很坚定的感觉,而且偏瘦怕他撑不住后面始皇的气场。还有演吕不韦的(我没太看过他的剧,据说演技不错)吕不韦是商人是狡猾,但也不能单单以此来概括他,他奇货可居的远见,散尽家财的孤注一掷的勇气,后来引得天下名士拜访,至少也有一种 “大奸似忠” 的感觉吧,而且感觉很多小的角色不再出彩了

我觉得这部剧,好演员这么多,资金也充足,也等了好几年,不至于… 嗯… 只能说没有正常发挥吧,就目前的几集看我打 7.5 分(如果说前几部的是 8.5 的话)很多人都说这部剧是良心之剧(还有人说成为像大明王朝 1566 那样的神作,我觉得还是远远配不上的),我承认他在目前的背景环境下是及格的,但和近些年的偶像流量剧相比是不是也太掉价了,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不因环境而变的标准,不要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底线啊。

最后我想说如果不是喜爱大秦系列我不会如此长篇大论,我觉得如果和近几年的流量剧比较简直是侮辱历史剧,是什么类型的剧就有什么类型剧的标准,如果仅仅因为近几年大环境下烂剧频出就降低标准(观众:“哦,比起 2020 年好太多了”/“嗨,比起 2030 年好太多了”/ 这部剧不错了比起 2040 年的剧好太多了,说什么说啊)

我鼓励它但也希望 “鞭策” 它变得更好。

(不过这部剧的场景和造型的细节很好,也算是进步,打算之后有时间全集出来后再看看吧,希望后面的剧情能给我一些惊喜。)

知乎用户 前燕吴王慕容垂 发表

腾讯会员提前看,我现在看到 15 集,看吐了…….

吕不韦表示秦国今后不以斩首为军功,而以破城为军功。

编剧想把我大秦锐士变成文宣队啊?

秦将:楼上的魏军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快快放下武器,开城投降,饶尔等不死,缴枪不杀

魏军:??????????

如果想突出吕不韦黄老思想,表述秦国经过昭襄王后期一系列征战国力损失严重,有很多种办法啊,为什么要改大秦不以斩首为军功?难不成大秦统一六国都是靠喊话和大义来完成的?

另外我一看到郭开就想起蔡八斗。

郭开每一次亮相张口,我都想说:我滴妈呀,这是要发啊…….

-——12/5 更新 ———–

我提供一个不同视角,我强烈怀疑大秦赋天下又被魔剪了。

大秦帝国纵横在央视播出的时候只有 43 集,然而在 DVD 版本中却是 51 集,但是我记得一开始在海外版看大概是 65 集。

关于宫斗部分完全被简化,我相信肯定是有删减了。

再者,大秦帝国这部剧集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口碑,大秦帝国纵横是有功的。这部剧摆脱了大秦帝国小说戏说架空部分,回到历史正剧。虽然有犀首和张仪前后顺序等瑕疵,但是奠定了一个激昂澎湃的基调。

希望 DVD 版本或者导演剪辑版推出之后,大家再回来看看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是问题了。

知乎用户 Bruce.L 发表

我是大秦系列的忠实粉丝,尤其是对第二部纵横,简直就是我的精神力量,落寞的时候重温一下,总觉得仍有奔头。

但不知道为什么,到第三部就少了很多历史厚重感,情节上也没有多少共鸣!

千呼万唤终于等到了最后一部,看完头几集,这部剧确实下本了,服化道没的说,士兵造型简直就是兵马俑复活,场面也很宏大。但我怀疑是不是制片人矫枉过正了?关键还是在剧情,在故事逻辑呀!是不是本末倒置了?也难怪换了导演和编剧,甚至与原著作者起了矛盾,不然也不会有改名字一说。

既然问槽点,那就对不住喽

老稷儿梦见一个小孩,占卜得知这是一统天下的人

临死前得知自己还真有这么一个后人,于是就让人接回来……

质身赵国,在外苟活,还能立志做王,老师也敢按照天下的王的标准去培养……

一回来就被爷爷相中了,还把秦王剑送给了他…… 这不明摆着的吗?这王位来的也太容易了吧?

这一段,台词也用崛起里的就更霸气了,为了我大秦进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可弃?

今天又看了几集,累觉不爱,我怀疑我追不下去了……

卧槽,难道你喜欢这女人,所以她苦口婆心就让你不想做王了,还去帮忙救驾?好歹你当年也血性刺王呀!你想做赢虔,想做赢疾?但不该是这样上位呀……

先不说这熟悉的背景音乐,这熟悉的开场白,这他么才哪到哪呀?嬴政还没亲政呢,你吕不韦后面还得倒大霉呢,你都开始准备一统天下之后的工作了!

我尼玛,咱都知道!他肯定能当上王,能统一天下,甚至先灭哪一国,派谁去灭的,哪一年扫灭六国等等这都知道!但是能不能把故事讲的附和逻辑一点呢?越看越觉得这个剧仪式感太重,天命所归也只是后人以上帝视角得来的,但实际上作为千古一帝,他的信念和性格总不能是天生的吧!反正我没看出来剧中的嬴政他一统天下的信念基础从何而来,拯救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他没看到也没接触黎明百姓呀,难道就因为逃命时遇见的冬儿?单纯继承先祖遗志?可他就跟他父王混了几年,关系也不好,也没什么故事呀!反而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中二行为,把六国大纛收集过来,挂起来提醒自己!至于其他国家,目前存在感比较强的当然是赵国和韩国,他们的君臣被弱化得看不下去,存在的作用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作几把死,为嬴政一统天下铺路!真是搞不懂编剧为什么反而忽略了基本的剧情,前十集的剧情里,嬴政归秦,灭东周,闯宫救驾都太生硬了!完全是在交作业,赶工期,着急忙慌迎接嬴政上台表演!

补充一下

这是美艳的赵姬…,我滴乖乖,演员是挺美,但你这个嘴巴别这样行吗?真不好看呀!

都城邯郸都被人围攻了好几次,这个时候难道不是收复失地?还想着开疆拓土,想屁吃呢!

这个时候民心真没有趋之一统,甚至汉朝初期都没有!

感觉为了迎合当下统一祖国的发展生搬硬套在战国时代,这也有点强人所难吧!

杨雪,你很有见识和手段呀!差点没认出来,不愧做过大企业集团董事长!

出差回到家里,看了几集,这楚女哪他妈是少女,简直像少妇,秦王是没见过女人吗?

六国攻秦的场面也真是宏大,都赶上魔戒了,但进攻方式与破局方法简直跟纵横里如出一辙,这编剧也真是够够的了!

樊无期也太他么莫名其妙了吧,抓到燕国太子,这么大的功劳不去捞,说放就放,你他妈穿越过去的吧,就是为了以后献人头的吧?

弃剧!操!

我还是去重温纵横吧

重温赢驷扫除甘龙杜执时的坚毅和谋划

重温张子朝堂之上的泰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也曾有过蒹葭,而今却只剩无衣,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酒肆里与秦王堪比隆中对的天下局势之论……

初见楚王时,对秦楚王室的历史如数家珍……

司马错攻巴蜀之论……

等等等等,这部剧的台词和演员的功底才能体现人物的形象,你会不由感叹,这些纵横战国的历史人物真的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也有真性情,方显英雄本色!这些演员也真的是踏踏实实的好演员!

哦,对了,八斗,这他妈好歹是个正剧,咱说话能蹩怎东北话吗?

弃剧很久了,但这几天看到这个广告,本来只是弃剧而已,现在简直就是厌恶!

知乎用户 云荒若初见 发表

最大的槽点就是张鲁一以 38 岁高龄饰演 13 岁的嬴政。

虽然以前,香港版《秦始皇》让当年 34 岁的刘永饰演为质时期的嬴政,不过那时候大部分观众都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嬴政此时不超过 12 岁。再说,人家也没标榜自己是正剧啊!

央视版《秦始皇》让 45 岁的张丰毅饰演的秦始皇对赵姬撒娇道:“我已满 20 岁了,该加冠了…”

当时也是骂声一片,尤其是从翁斐然饰演的少年嬴政猛然过度到这个 20 岁的嬴政,真是吓死一批观众。

当聊天现场的主持人提到装嫩这个话题时,张丰毅并没有生气,反倒笑了。他说,因为秦始皇 20 岁应该加冠,可当初自己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是 40 多岁的人了,“所以我也没办法,只有装一回嫩了。我让导演找个年轻演员来演,可阎导又不同意。” 一旁的导演阎建钢也赶紧补充,解释说主要是 “长得像张丰毅的人少,不好找,同时也担心频繁换男主角会给观众接受上造成障碍,因此就只有让他装嫩了。”

前车之鉴犹在,《大秦赋》居然找了时年 38 岁而且长相显老的张鲁一来饰演少年嬴政,真不知道剧组怎么想的!

张鲁一居然欣然从命,活该他今日被嘲!

亏我以前还觉得他不错,是个低调的实力派演员,原来也这么没有自知之明!

2020 年 7 月,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近日登上了热搜,有才的网友总结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非常生动形象。“在丁程鑫刚进十八楼的年纪就当上了皇帝,在蔡徐坤的年纪就除掉了跟自己母亲有一腿的吕不韦,在杨洋的年纪就消灭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最后在胡歌的年纪完成统一七国的大业。”

难怪《大秦帝国》原著的作者孙皓晖跟剧组版权到期后,收回版权,跟慈文传媒合作,准备重新拍摄一部小鲜肉版本的《大秦帝国》。

百度百科

慈文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影视制作机构之一,近几年来出品了《花千骨》、《华胥引》、《剧场》、《西游记》、《青盲》、《5 号特工组》系列、《神雕侠侣》、《七剑下天山》、《小鱼儿与花无缺》、《雪山飞狐》、《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半生缘》、《双响炮》、《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家》、《无间有爱》、《战后之战》、《嫁衣》等数十部脍炙人口、多次包揽国内各项大奖项的电视剧。根据 AC 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从 2003 年至 2012 年期间,慈文传媒生产的电视剧在国内各大电视台均位居收视排行榜的前列, 海外,慈文作品在台湾地区播出多次收视排名第一,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区也数次名列前茅。

新闻出处:慈文传媒联手作家孙皓晖重拍《大秦帝国》,要用小鲜肉拍出英雄史诗

对于重拍《大秦帝国》,孙皓晖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要拍成商业片,接近历史真实,比如要去在剧中展现前所未有的大型兵器,真实体现恢弘的战争场景,在审美上带给观众愉悦感。第二,要做超一流的思想片,写政治写阳谋,从感情的正面来写。第三,在审美理念、台词、色彩、服装、道具等等都要做到超一流的标准。

《大秦帝国》里秦王嬴政出场的时候只有 21 岁,所以孙皓晖和慈文方面的负责人都认为在这部剧里需要小鲜肉演员来演绎历史人物。对此,孙皓晖说大家不要妖魔化小鲜肉,小鲜肉是创造历史的人群,不能仅仅局限在脸上,要为小鲜肉欢呼,并且要尊重小鲜肉的历史创造力。

观众不要一听到小鲜肉就皱眉头好不好?

哪个老戏骨不是从小鲜肉的年龄成长过来的?

小鲜肉就不能既有颜值又有演技嘛?

每年的金像奖金鸡奖等等不是都有新人奖吗?从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男演员,有这么难吗?

再说了,也可以向今年的古装剧《清平乐》学习,徽柔公主从 2 岁半到成年,先后换了 6 个演员,可爱精致的小公主,谁不爱看?

嬴政也完全可以年龄每隔 5 年换一个男演员,找年轻帅气的男演员,多养眼啊!就算其中有一两个演技拉胯,观众忍忍两集也就到下一个演员了。大不了到了成年嬴政再换个实力派的男演员。

《大秦帝国》这种高逼格正剧,那些想转型的小鲜肉说不定低片酬也肯出演,还省了一大笔片酬,拿去制作战争场面不香吗?

只要看看网上对张鲁一老黄瓜刷绿漆一面倒的批评,就知道颜值即正义,这句话没错!

知乎用户 李梦阳转世 发表

我目前在追这部剧,我觉得整体拍的不错,但今天我看到第八集,我发现一个槽点,而且感觉自己也不算是吹毛求疵那种。

这个槽点就是,赵王,或者说赵孝成王刻画地很失败。

虽然在这部剧里面,以秦国的主视角看,赵王应当算是个反派,不过这个赵王的行为逻辑前后矛盾,我觉得很奇怪。

比如第四集,秦昭襄王去世了,赵王打算趁着秦国君主交替之时进行伐秦,态度非常坚决。

看到这里,我也觉得问题不大,毕竟秦赵两国那么大仇恨,赵王此举实属情理之中。

然后赵王见到了廉颇,赵王问他合纵伐秦如何?廉颇表示合纵没什么用,反而碍事,不如一国奋力一击。

赵王听完后,先是感慨攻秦之难,但很快下定了决心,要与秦国大战一场。

看到这里,我也是认同赵王的观点的,毕竟不趁着秦国君主更替主动打过去,难道还要等着秦国来打自己吗?而且拼经济,赵国也拼不过秦国,只能兵行险招了。

何况赵王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所以赵王做此决断,我觉得也很合情理。

然后到了第八集,这一集讲的是秦昭襄王的儿子赢柱当了三天秦王就病死了,然后东周君又要合纵各国伐秦。

吕不韦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率军五万去进攻东周君,而东周君只能盼着五国援军相救。

然后赵王的表现是这样的:

看到这里我当场就蒙了…………

说好的报仇雪恨呢?

同样是秦国刚刚丧君,前一次义无反顾,这次就打算坐收渔利了?

你第一次准备单挑秦国的时候,难道没想过损耗兵力的问题吗?现在又想起来了?

而且在中间的剧情里面,赵王为了向秦国复仇,不惜气死平原君,还和秦国撕毁和约。

不说这是否明智,但当时我觉得这很有魄力。

可是到了第八集,就来这么一出?赵王一边笑话吕不韦一个商人统军,一边却不发兵去打吗?

上次秦国有函谷关之险,百万雄军,名将王龁部署防务,赵王表示老子和你们拼了。

这次秦军就五万,统军的是吕不韦,而且还出了函谷关,并且廉颇也请战了,结果赵王却说要坐收渔利了。

我真是搞不懂这赵王这么短的时间内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么精神分裂了呢?

接着还有这么一幕

说这话的人是毛遂。

毛遂虽然在历史中不算什么大人物,但是起码有智商有气节吧,赵王如此愚蠢的决策,他居然这么说?

毛遂,这是降智了,还是在曲意逢迎?

说实话,这句台词完全让随便一个赵国臣子大众脸说,但就是让毛遂说,我就感到很奇怪了,毕竟历史上毛遂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血性胆魄,但是这里的表演却给我一股曲意逢迎之感。

我对春秋战国的历史了解也不多,也就是读了几遍《史记》,但我印象中赵孝成王,虽然长平之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但是在痛定思痛后,他就没犯蠢事了啊。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个槽点还是比较明显了,当然了,虽说如此,我还是继续追剧,毕竟瑕不掩瑜。

知乎用户 微笑的迪妮莎 发表

1、古代人虽然可能比较成熟,但是 3 岁、8 岁、13 岁的政哥,也有点太成熟了吧。

2、赵姬至少还是骚啊,虽然演技一般,但是至少甩《皓镧传》这种颠倒洗白的好多了。

3、目前最大的亮点:

知乎用户 烈月 发表

《大秦帝国》这个系列,是根据孙皓晖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长篇历史剧,在这部遮遮掩掩改名才上线的《大秦赋》之前,已播出三部,分别是《大秦帝国之裂变》(2009)、《大秦帝国之纵横》(2013)、《大秦帝国之崛起》(2017)。

该系列电视剧是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其朴拙华丽的布景、精彩真实的剧情以及生动传神的人物而著称,其中台词更是大量采用半文半白的古风形式,令人宛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战国雄奇,体会强秦英风,出彩之处不胜枚举,堪称是一部史诗巨作,更是近年来少有的艺术精品。不但受到了普通观众的推崇,更是在豆瓣获得了平均九分以上的高分,在近些年来的国产剧中,简直是罕逢敌手。

这样一个难得的精品电视剧系列,虽然不像那些流量明星或者网文大 IP 一样广受注目,但却以它实实在在的剧作质量笼络住了一批铁粉,大家自愿为其站台宣传,将剧中情节甚至台词反复揣摩研究,许多经典片段更是通过观众们的口口相传进入大众视线,剧中的很多经典剧情和人物开始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些经典片段更是深入人心,让整部剧得到了广泛传播,可以说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用质量杀开了一条血路,铸就了 “大秦帝国” 的金字招牌。

于是,在这样的质量感召之下,有更多的观众主动找到和看完了该系列已播出的三部剧,并为之倾倒。这个系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资本的注意。

当这部原名为《大秦帝国之天下》的系列最终部开拍之时,它已经再不是当年那个捉襟见肘的剧组,而是黄袍加身,被资本许以重金,曾经没有的铺天盖地的宣发、大布景、服化道通通安排上,乍一看,比起前几部的草台班子要唬人的多了。

然而,钱是不可能白给的,在一部剧最重要的编剧环节,资本同样进行了强势介入,将原编剧精彩复杂的正剧剧本,加入了许多当前正火的狗血虐心、宫斗撕逼等题材,又为了保证演员的最大利用率而罔顾情节逻辑和人物需要,让 40 岁的男主去扮演 12 岁的少年…… 一系列骚操作下来,使得剧作质量一落千丈,严肃深刻的正剧简直快要沦为三俗白烂的古偶,再多老戏骨也拯救不了宛如雪崩的剧情,可怜编剧的心血就这样被糟蹋,演员也彻底成为资方操纵的工具人,评分更是迎来雪崩。

从开画伊始的 8.9 分,现在已经暴跌到了 7.1 分,并且还在持续下降中。

可以想见,这个辛辛苦苦靠质量在观众心目中占得一席之地的优秀剧作系列,就将被这个糟糕的尾声搞到晚节不保。

其实金主们没搞清楚的是,观众追捧《大秦帝国》,不是因为这个名字,而是剧作本身作为正剧质量过硬,是实力赢得的口碑。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它也学那些狗血烂剧搞宫斗撕逼,丢西瓜捡芝麻,最终导致实力下降,只剩下一个大秦帝国的招牌,那这个招牌的倒塌,也就是迟早的事。也怪不得它自己都心虚,不敢用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而是改名叫《大秦赋》,我看就连这个名字也是应该打乱一下顺序,叫 “负大秦”——实在有负“大秦帝国” 之名!

其实我们都理解,拍电视剧并不是做慈善,即便质量再好,如果没有观众买账也无法长久。然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却比一板一眼精益求精更加愚蠢,这些资本明明投入了更多资金,但却以他们狭隘的认知毁了剧作的质量,最终结果一定会是既输口碑,又亏票房。

本来一个双赢的局面搞成这样,希望后来者能够吸取教训,不要再越俎代庖,免得自己最后也同样鸡飞蛋打,血本无归啊。

知乎用户 榴莲 发表

TMD,崩了!12 月 3 日!

剧情突然弱智!赵姬跟千古一帝嬴政智商下线!

几个伶人一段戏词就能让这个千古帝王失了智!感情在赵国被人嘲讽得还不够多。

赵姬演技我就不说了,完全只有立正被动挨打的份!真的就是一个花瓶,一个花瓶就能站到这个位置?被人谣传跟吕不韦生下嬴政,竟然说是从眼睛里看不到谎言,我可去你吗的!还不如在额头写上 “我不是骗子”。

事发之后,不是策划成事,而是任性冲动,成年嬴政沉稳还不如青年嬴政,越长越回去了!

这编剧脑子是编了多少垃圾剧本?

这国家权力斗争参与者,智商甚至不及四爷后宫的几个丫鬟!

可惜了,可惜了…… 这么好的服化道,大场面!

还有…… 东周灭亡那里,明明可以更有戏剧张力……

李斯更是迷之自信,不像名士,整个就是一个救世英雄……

哎,可惜了大秦帝国系列……

知乎用户 烧饼馒头包子麻花 发表

《大秦赋》让韩非死于姚贾之言,嬴政之令,

李斯表示此编剧甚好……

日后李斯被腰斩时后悔说:

吾昔与韩非同游荀卿门下,

而我用一瓶子头孢杀韩非,

今若此,

岂非天乎!

知乎用户 桂苑改造 发表

人物魅力没出来,剧情

最大的槽点

没办法,前几部够小众了吧?可还是有很多出圈的片段,无一例外,是因为绝色的人格魅力

第一部,孝公和商鞅的君臣魅力

第二部,不用说了,惠文王被富大龙演出 “活着的兵马俑” 的赞誉,以及张仪,犀首的人格魅力都是引来赞誉,甚至那个老魏王那句 “把失去的土地给我夺回来” 我至今历历在目。

第三部,除了因为经费和换角(白起原定角色吸毒)带来的删减。我是最喜欢这一部的。宁静的太后,范睢,白起,嬴稷和老秦王梦中对,哪个不是淋漓尽致。

其实你可以发现剧情结构人物绝色都很像,前两部是以改革征伐,后两部是争权征伐

崛起和东出乃至汉武大帝,这仨前期剧情一个模子(历史的轮回啊淦)

小皇帝,太后,太皇太后,权相,夺权,征伐

剧情优劣一目了然。

张鲁一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实在不喜欢他和剧组最嬴政的处理。太有人味。

对,没错,秦始皇,这三个字一出来,那就不是人,起码不是正常人,不能用一般人视角去解读啊亲。

加更

不再看了,但是看了影评,四十多集,始皇帝还在和车轮侠大阴人嫪毐干架,真的,我要是前几代老秦王:毁灭了吧,赶紧的。

知乎用户 jyzlxz 发表

看到嬴政一口气同时娶二女还宣布 “永不立后” 时候,有个槽先吐为快:

从权谋角度,无法不佩服剧本的脑壳了(未必是编剧的锅),赵国背景深厚的太后非要给儿子安排一个齐国媳妇儿。大秦帝国原著是因为有茅焦的桥梁作用,让太后在晚年为大龄未婚的儿子整了齐国商贾之女,顺势成了扶苏的妈,即使如此,情节与史实都已不免左支右绌,剧中呢?

从感情角度,为了让祖龙有血有肉,所以去加感情戏,不是不可以,但这种硬要设定成感情线上几多徘徊,娶完媳妇还不给名分,还要上升到崇高立意,还要世世代代群起效仿 “永不立后”,折腾一大圈连个名分都不给了,不知算不算 “又当又立”?算不算自己又当又立,还要强迫子孙一起又当又立?对于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这样的形象塑造又想说明什么呢?

所以剧本打算高级黑么?而且是不是秦人贵黑,所以我黑我光荣?

延伸开去,一拍关于祖龙的影视剧,某些创作者对秦始皇的婚恋问题,关心起来简直就是社区老阿姨、上海老舅妈,而且张罗多了就是流水席,业务囊括全中国:

在刘永版里,嬴政爱上了韩国公主。

在张丰毅版里,嬴政先娶了赵国公主。

在张彬彬版里,嬴政首次突破七雄藩篱喜提卫国女,附赠大草原一样尺寸与颜色的帽子一顶。

在于妈妈版里,嬴政和燕国公主与侍女缠扰不清。

PS:姜文版更进一步,嬴政真爱高渐离,奈何基友爱女儿(当然剧情甩玛丽苏几十条街,我和媳妇都爱看)。

至于楚国公主,则曾经客串过胡亥的妈,现在开始认为是扶苏的妈,也是始皇帝儿子名字被记下来的少,否则估计也能轮一遍。

然后必然要有个出身低微的赵国姑娘作为标配,把各个版本的始皇帝搞得意难忘,甚至为伊人不惜各种搅乱六国公主参与的大型选秀,牵起一段 N 个人电影,就皇帝一人留姓名的 “凄美”,连赵雅芝也被拉来搭过班子。

嬴政在山东六国的爱人陆续集齐,各次元齐聚咸阳美美与共,颇有《阿房宫赋》脑补的气象,坐等后面某位编剧再接再厉,来个石破天惊:嬴政娶 / 爱过秦国公主 ……

忆当年,不知足,尚觉崛起剧本弱。现如今,再对比,才知角色塑造辛。曾经一度觉得稷儿那段和魏丑夫姐姐的感情戏已经够狗血,可实事求是讲,那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大部分时候剧本不会打着 “还原人性” 的旗号拉娘配。

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拍历史剧,感情戏的多少,不是角色塑造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不是不能给大历史人物引入男女之情,但让人物有血有肉并不意味着随便在人体骨骼上撒狗血贴烂肉。如果编不好,那就要么放弃支线保住正剧的招牌,要么放飞自我扛起戏说的大旗,骑墙派是没有好下场的!

当然,这只是大秦第四部(实在不想直接写这个怪得不行的片名)诸多问题里的一小块罢了。时间关系,如有机会再做一系统更新,这里再简单做个总结:

一部历史正剧的成功,除了服化道精美这样的外在条件,主要还是在于对历史背景的忠实还原,故事逻辑的合理自洽,以及演员在演技与气质方面的精彩演绎。然而整个大秦系列有个先天的缺陷,那就是他们试图塑造的这群 “老秦人”,根本不是历史上的老秦人,故事逻辑离历史上大秦帝国兴衰逻辑背道而驰,先天性缺了一脚,以至于《大秦 3》演到长平时,遭遇《喋血长平》这样的大还原小投入纪录片,都会立即被瞬秒。

但是大多数观众对历史背景依然有着较高的宽容度,大秦系列前期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历史背景既已缺失之后,对剧情逻辑与演员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第三部崛起中,随着宣太后与穰侯等老一辈戏骨陆续退场,以及剧情对以白起为代表的秦人违背历史背景的洗白,终于达到逻辑不能自洽程度之时,便已经有拉胯之势,隐隐为大秦系列敲响了警钟。其实近年来包括《大明风华》《清平乐》这样的题材先后失败已经证明:历史剧成功与否先在内核三要素,服化道即使寒碜,但只要做到力所能及不过于穿越,三要素立住了依然不失为优秀之作,甚至有望冲击经典。反之便是妥妥的伪高级剧。

不幸的是,大秦到第四部,在各要素失衡的问题上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几段令人惊艳的战争戏,以及老一辈戏骨们的集中点燃爆点,为剧情在开篇挽了尊,很快进入高开低走。演员在先天外形上的缺失已是有目共睹,甚至连基本的年龄与人物性格都可以丢弃不顾。在少有的出彩戏份中也时不时发生史实错误(嬴异人怒斥平原君时居然发誓要 “屠尽天下赵氏”)。人物行为处事的逻辑也屡屡发生偏离,比如嬴政在上一次合纵时建议吕不韦先打头狼,下一次合纵时没有任何背景铺垫就开始力主要冒着巨大风险放进来打(姜维当引为知音)。一旦人设到达历史事实与剧情逻辑的双违背,即使是段奕宏、邬君梅、师悦玲老师这样的戏骨,也无法支撑自己的人设,不可避免迎来角色虚化或崩塌的局面…… 各种因素综合叠加之下,本来就不那么正的正剧变成了爽剧,可爽点水平又不高,也就怨不得广大观众不买账了。

一部万众期待的收官之作如此狗尾续貂固然让人遗憾,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下一部类似题材出现时也不至于有过高的天花板,在前人肩膀上稍有亮点即可脱颖而出。始皇帝横扫六国的壮阔图景至今还没被合格呈现过,刘永版疏于场面且无今日如此丰富的考古考据支持,姜文版另辟蹊径无奈主线不在于此,余者皆不足论。后面的创作人,可要努力啊!

至于在我自己心目中,最看好的嬴政一定是:

知乎用户 小熊饲养员 发表

《大秦赋》赵姬这个角色真是莫名其妙,仿佛精神分裂。

最新一集接回赵姬,赵姬不上嬴政背,气生得莫名其妙。

嬴政纵使杀了她两个孩子和嫪毐,也比不上她要颠覆政权、隐瞒真相等等对嬴政的恶行吧。

死生不复相见都是轻的,留她一命都是不错的了。

母子关系处理得令人迷惑,bug 一堆又一堆。

一会觉得自己错了,一会觉得自己没错。

嬴政对赵姬情绪的转变也非常生硬,客观 bug 就不说了。

这种如此明显的莫名其妙的感情变化,

真是让我想直接弃剧。

知乎用户 风的回忆 发表

这两天的剧情真是一言难尽。

公子偃派郭开刺杀毛遂,先不说派大批死士刺杀朝廷重臣这么大动静怎么能做到悄无声息,就算公子偃脑洞再大也不可能杀了一个对自己有功的外交天才,这无异于自断一臂,他不需要考虑下自己继位以后需要人才辅佐?

2. 甘罗出使赵国归来就被嬴政杀了?这太离谱了,作为前任秦相甘茂之孙,有功于秦国,以何罪名杀之?更何况甘茂任秦相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甘家贤名远播,嬴政不考虑下影响?而且秦国一直贯彻求贤令,就不怕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篡改历史也得有个度,至少要符合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真把历史人物和观众当傻子了

知乎用户 卢比斯​ 发表

【1. 剧中的 “兵符” 有历史原型,和西安出土的文物一模一样!】

第 9 集,嬴子楚病重之际,因为怕华阳太后和阳泉君有变,所以把一个兵符交给了吕不韦,所以吕不韦此时可以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个兵符是有历史原型的。

1978 年西安市南郊丈八沟农民在翻地时,发现一枚秦符,现在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 4.4 厘米,长 9.5 厘米,厚 0.7 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 9 行 40 字,符上铭文写着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用兵兴士被甲五十人以上,必会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

意思是说:“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调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这里强调的是 “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 紧急情况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就是相似的意思吧,特殊情况下,利弊权衡,这是一个权利的赋予问题,也是秦代作战制度的一个思路,挺先进了。

【2. 秦秦国的武器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经过精心改良所以战斗力强!】

秦国的军队,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变得越来越强大,随着生产的发展,秦军的武器和装备不断得到改善和改进,到战国末期,在秦国的军队里使用着从镖、殳、钺、钩到戈、矛、剑、箭等各式各样的武器。尤其是战国时期才普遍采用的先进武器——弩机,在秦国的并其中占有显著地位。

其中,殳主要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分开,故有棱而无刃。

秦国对弩机进行了改进,小弩的射程为 150 米,大弩的射程可以到 900 米。

对矛和剑这两种武器,秦国也做了改进,一般来说矛不过 3 寻,约合 5.54 米,而在秦俑坑里发现的秦矛竟达到 6.3 米。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都在 30cm 左右,到战国发展到六七十厘米,而秦俑坑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是 81、89、91.3 厘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光耀夺目,闪灼泛青,锋利如新。

【3. 剧中大雪纷飞的冬天根本不是年末,秦国历法特殊,这是剧情 bug!】

《大秦赋》演到第 18 集左右,基本进入了冬天,大雪纷飞,演员们各种冬衣,皮啊、貂啊都穿上了,剧中几次出现了相似的台词说 “又恰逢年末”,这就是剧情的一个 bug。为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通常不同,一般来说有三种:夏历、殷历、周历。这三种历法的区别在哪呢,就在于月建,就是一年第一个月是哪个月。

而秦国使用的历法又和其他诸侯国不同,它用的颛顼历,颛顼历和其他不一样的是,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就是十月就相当于一年的开始,但是它也没改名字说把十月当成元月、元月改成四月。但是不管怎么说,剧中 18 集左右的剧情的寒冬大雪的冬天,肯定不是秦国的年末,秦国的年末应该是在八月九月,而寒冬大雪应该是秦国上半年的年初或年初稍后一些。

【4. 赵姬桌上的 “鸳鸯木盒” 有历史原型,原件机关巧妙、更加精美!】

《大秦赋》第 23 集,嬴政到雍州找到了正在和 laoai 生孩子的他的母亲赵姬,赵姬桌上有一个鸳鸯漆盒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东西其实是有原型的,只不过剧中这个道具做得有点丑罢了。

原型是什么呢,就是这一件。这一件漆盒的全名叫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是 1978 年在湖北随州市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现在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个东西既然被称为漆盒,就说明肚子这个部分是空的,可以打开装东西。但是我觉得它最好玩的地方,在于这个鸳鸯的脖子上有一个圆形的榫卯,所以这个脖子可以自由转动,这个就让这个木盒子有了生机,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我觉得就算是一个很精致的玩具了。

它为什么叫乐舞图呢,因为这个鸳鸯的腹部两侧绘有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磐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2013 年,这个东西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

【5. 赵姬和嫪毐躲去生孩子的 “雍州” 到底在哪里?离咸阳有多远?】

雍原来秦国的国都,这个雍到底是哪呢,具体来说大概就是今天的陕西凤翔这个地方。秦献公即位后,在公元前 383 年就把国都从雍迁到栎阳,就是现在陕西省临潼县武家屯这个地方。迁都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和东边的魏国作斗争。

这个时候,关中东部的黄河西岸已经被魏所占有,秦的雍远在关中西部,鞭长莫及。栎阳离魏很近,又是个商业贸易繁盛、往来要冲之地,所谓 “东通三晋,亦多大贾”,是战略要地。秦献公毅然把国都从雍迁到这里,表明了秦国统治者经营东北的决心。主要是军事方面的需求。

【6. 华阳太后桌上的 “青铜灯” 有原型,实物精美绝伦、还有环保设置!】

《大秦赋》第 24 集,华阳太后桌上有一只青铜灯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剧中这个道具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流水线的产品,肯定没有那么精致。实际上这个东西的原型是什么呢,就是战国或者西汉的彩绘雁鱼灯。雁鱼灯其实有不同的版本,今天我给大家看一个西汉的版本,就是可能更为精致一点。

整个灯为一只鸿雁伫立回首衔鱼的形状,最令人惊叹的是,它还暗藏一个防治污染的巧妙 “机关”!古人照明采用的动物油脂和蜡点燃后会产生黑烟,烟中带有烟炱和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 ,不但会带来难闻的异味,还会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时间长了会熏黑房屋以及屋中的物品。 而雁鱼铜灯很好地解决了烟雾的问题。 为了减少灯火烟尘的污染,雁鱼铜灯设置了一个过滤烟尘的装置:整只鸿雁都是中空而相通的,雁腹内可盛清水,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最终溶于水中,从而减少油烟污染,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人类最早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居然就这样举重若轻地体现在了小小的灯具身上。

【7.“秦国的图腾崇拜” 及 “秦人的历史发源”】

《大秦赋》这个剧中,大家看到看到秦国无论是君王、太后后面屏风上,还是他们穿的衣服上,都有一些纹饰,这些纹饰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来和大家讲述一下。

有人说这个狮纹、虎纹、豹纹,不是的,这其实是秦国的图腾,玄鸟。那么这个玄鸟我们经常听说,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燕子。换句话说,秦国的图腾崇拜是燕子。

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远古时代这是人们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大家可能就会问,为什么秦国这样一个崇尚武力、愤六世之余烈而要东征从而一统天下的国家,会崇拜燕子这种娇小柔弱的动物。

包括剧中华阳太后的发型,我觉得都有燕尾的意思。

《史记》的《秦本纪》讲秦国的发源,一开始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好之前有一个人叫女修,有一天吞了一个燕子产下来的蛋,于是就生了大业,而这个大业就是秦人的先祖。

听着是不是很老套,但是它其实可以反映一些问题呢,比如:

(1)秦人为啥以燕子作为图腾崇拜对象;

(2)女修这个时代一定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时代,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一个女人可以和不同的男人产生关系,而这个孩子的母亲是确定的,父亲往往不知道是谁,所以一般都说是吞卵而生;

(3)其实这个传说还隐藏着秦人起源和发源的一个作证,就是秦人最早可能是从东滨之国一步步过渡到西边的,因为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最早活动的地方,可能就在山东半岛的齐鲁一代,这个就非常复杂了我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8. 秦始皇生父到底是吕不韦还是嬴子楚?】

关于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秦王子楚的儿子,还是说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个话题应该是一个千古谜题了,有人说他是刘汉王朝对秦始皇的诋毁,有人说这是嬴政焚书坑儒后儒家对他的诋毁,说法很多。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在电视剧《大秦赋》当中被弱化处理了,剧中既没有明确给出说吕不韦不是嬴政的生父,也没有明确说他是,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这个电视剧的定位是历史正剧,既然是正剧,一切就不能任意发挥、想象,只能依托史料来处理。那史料当中对这段描写是这样的呢。

我来和大家分享《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而《不韦传》当中有一个记录说:

不韦,阳翟大贾也。其姬邯郸豪家女,善歌舞,有娠而献于子楚。

所以你看这里头的记录是赵姬和吕不韦有了身孕之后,吕不韦才把她献给子楚的,这应该就是很多谣言的源头吧。

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解决啊,或许只有能打开秦始皇陵墓,在找到子楚的陵墓,做一个 DNA 的比对,才能解决了。

【9. 公子奚的 “驷车庶长” 到底是个什么职位?】

《大秦赋》这个剧中第 8 集,庄襄王嬴子楚一上位,为了笼络自己的哥哥公子奚,赐给他一个官职叫 “驷车庶长”。剧中说,这个官职管的是宗室之事,笼络住了他就笼络住了整个宗室。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驷车庶长这个管制,不是管宗室的官职。那么这个驷车庶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我们今天来说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名字,驷这个字,一个马一个四,指的就是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驷车就是驾四马之高车。

庶长,是秦朝的一个统兵武官的称呼,战国时候秦的天地分配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其他都是井田制,秦是爰田制,具体我不解释了,我就说一点,就是爰田制下,奴隶们平时要进行农业劳作,战时就是打仗的兵士,这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是先例,其他不是这样的。而庶长,就是管理这些庶民的长官,是秦国出现最早的一个重要官职,以后逐渐发发展为大庶长、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等。

庶长不光管军事,还管民政,类似于军事屯田的首领,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官职。

【10. 华阳太后和吕不韦 “高手过招”,吕不韦喝蜜浆用的杯子隐藏玄机!】

《大秦赋》第 8 集,邬君梅的华阳太后和段奕宏的吕不韦有一段对手戏,看得非常过瘾,看出了话剧的感觉。其中有一个环节,华阳太后赏给吕不韦一碗蜜浆,我看到这的时候我觉得,哎还不错,因为蜜浆确实是战国时期饭后的一个饮品,当然也有用它来漱口的。我又仔细看了一下盛米浆的容器,哇我觉得这个剧组是用心了的,是做过功课的。

大家看看这个容器啊,一个敞口圆形容器,两边有俩柄,这种东西叫做 “羽觞”,因为两边的手柄像两个翅膀而得名。我再给大家看看另外一个羽觞,都是这种形制的。

好,大家可能说,就蜜浆嘛,用什么盛都一样,不是的。在史料当中,有关于蜜浆和羽觞的记录,所以蜜浆 + 羽觞,应该是一对完美的组合。

《楚辞 · 招魂》有记录说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就是说米浆一般来说适用于上盛装的,王逸有个注释说,“言已食,复有玉浆以蜜沾之,满于羽觞,以漱口也”。

所以电视剧中的这个小的细节,其实是有相当之考究的。

【11. 秦国百姓根本不能随便喝酒吃肉,老人到了 70 岁才可能吃上肉!】

《大秦赋》的服化道都是很精美的,包括场景的选取和城楼的搭建都非常用心,但是还是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剧中经常有人会说 “我带了酒肉”、“咱们吃酒和肉” 之类的一些表述,其实这个是一个剧情的 bug。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战国,乃至秦朝以及后面的西汉,肉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吃得上的。

孟子说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普通老百姓要到七十岁才可能吃上肉,当然这说的有点夸张。但是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孟尝君有食客三等,下等鱼都吃不上,只能吃蔬菜,中等以上才有个鱼吃,知识分子士大夫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再来说说酒。

战国的秦长期处于东出征战过程中,它需要节约粮食以北战乱,而酒就是由粮食酿造的,所以秦国有严格的酒禁政策;

酒不是一般人能够喝的上的,一般也是用于贵族,或者祭祀或者天下大赦的时候。

【12. 嬴政桌上的酒杯是源自于几千年前的真实文物!】

《大秦赋》第 13 集,嬴政和吕不韦谈话,他们桌上这个酒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玉杯子是有原型的。一个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玉高足杯,就是这只,是西汉的物件;一件是西安博物院云纹玉高足杯,是秦的物件。

当然,无论从形体还是精美度上,这个道具远没有原件好看,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流水线产品远没有原物件好看,因为现代的东西,它最重要就是要脱模方便,所以形制简单,而原件那可能是精雕细刻的手工精品。

知乎用户 雷宇 发表

作为一个看了《大秦帝国》一,二,三部,其中一,二部刷了几遍,苦等第 4 部四年的大秦粉,看了《大秦赋》12 集后,果断放弃。

我给它们评个分:

裂变——9.5。

作为大秦帝国开山之作,无论是服化道,还是剧情,甚至演员演技,都无可挑剔,那古朴厚重的画风妥妥的历史气息。

为啥扣了 0.5 分呢?

因为对商鞅的过分美化以及某些与历史相冲突的江湖豪气,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有些不舒服。

纵横——9.2 分。

相比于第一部的古朴,这一部历史气息减弱,配音和服化道明显有些粗糙,导致观感不足,但配乐和演技以及对人物的塑造让我实在无法抗拒,尤其是对历史的重述,还有喻恩泰演绎的张仪,简直爱了爱了。

当然,作为四部中最喜欢的一部,它让我偏爱的是此剧没有强调大秦的正义,贬低六国人物,完全以上帝视角来描述这批风云人物。

张仪也偷奸耍滑,屈原铮铮铁骨的爱国,陈振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公孙衍逆流而上的合纵,都是这部剧最闪亮的光辉。

崛起——8.0 分。

第一二部的优点减弱,却多了如年代跳跃不清,战争戏码简约,剧情略微不连贯等缺点。

只能说中规中矩,但苏秦却是一个亮点,看到他一生的坚持,只想再把他的临终遗言念一遍:

人世无常,人情冷暖,奔忙一生,碌碌无为,然无奈悲苦之一生,若能遇见斗沙片刻之美好,也足矣。

大秦赋——6.5 分。(这个分数是以整体大秦系列对比着来打的,如果单拎出来对比历史正剧,可以上 7.2 分。)

**1,**人物塑造薄弱:看了 12 集,吕不韦这个人物真的立不起来,没有老谋深算的谋划,没有商贾巨富的财大气粗,没有举步维艰的投机,作为天下第一投资者,本该给在他身上闪光点一点也没亮起来。

2,嬴政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句——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离开秦国,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

顿时我就想把电脑关了,这可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啊!他居然说出了这句话?我不接受,绝不接受。

**3,**反派太过弱鸡:平原君被子楚两句话给怼闭嘴了,一纸条约就气死了;阳泉君这个垃圾就不提了,公子奚那一系列的骚操作一个也没看懂;也就华阳太后有点能耐,但也拿不出手啊!

**4,**剧情太多硬伤:吕不韦直接从大门把子楚带出来;吕不韦得知子楚大王被软禁后的处理实在太平庸,甚至可以说低效;嬴政就那样从被封锁的王宫内跑了出来……

**5,**立场过于正义:主角个个都一副一统六国结束战乱的正牌模样,连吕不韦这个天下第一投资者都一口一个 “救黎民于水火”,而六国人物要么一副小人模样,要么智商太低。满屏都在告诉我:大秦一统是天命所归,六国亡于自作自受。

**6,**道具质感不够:这部剧场面的宏大远超前三部,但那些刀剑、器具、城墙、地板都有种赝品感,历史气息不到位。

——————————————————

等了四年,在家刷了一天,我真的很失望,后来看了一集《大秦帝国之纵横》才缓过神来。

——————————

[雷宇:「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活动:你有过哪些脑洞大开的想法 / 故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428624299)

这是我写的另类历史小说,已完结,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看看,非常感谢!

知乎用户 战忽局宣传部部长 发表

得亏嬴傒闯国狱的时候遇上的不是商君,不然头都给你扭下来搁渭水边上钓鱼

知乎用户 有为 发表

槽点最多的应该是剧情了

一是嬴政塑造太失败了,嬴政加冠之前虽然年少,但却是不世出的少年天才,无论才能和气度,大秦赋里太拉胯了。剧里嬴政情绪化严重,从一刀捅死讽刺赵姬的伶人,再到甘罗,然后是那段质问吕不韦的辣眼睛的台词,这样的人是统一六国的人干的事吗?就不提演员年龄气质的问题了。

二是上帝视角太多了,仿佛剧里的人已经知道了结局,过早和频繁的提及统一,要知道那个时候统一还真是幻想而已,六国再弱鸡,却仍然是体制完善,庙堂军队百姓依然稳定,而秦国四年丧失三王,国力大减,不像剧里这么强大。

三是编剧私货太多,无端增添太多宫斗剧情,食之无味。

四是逻辑太乱,故事乱改,不分主次,人物设定无个性,叙事平淡无奇,拖沓严重,注水太多。

烂尾是肯定的了,四部里评分最低的一个了,这个太伤观众的心了,恨铁不成钢,明明期待最高的,却拍成最烂的,好牌打的稀烂啊!

知乎用户 tanjidong 发表

子楚一句话就把自己和自己一族全给搭上了。

秦赵同源,秦国本身也是嬴姓赵氏,按三代之时的称呼,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所以子楚他爷爷昭王,应该叫赵稷;他爸叫赵柱;他叫赵楚;他儿子叫赵政……

这让天下赵氏偿命,不就是要把自己一族全干掉? 我还挺期待……

不是米其林五星大厨出身的编剧,怎么能给观众老爷喂这么饱?

知乎用户 梧桐酥​ 发表

看到第九集少年演员换成年演员了,忍不住槽一下,这里有断裂感。

我对演员没有意见,是剧情的设计问题。

前面几集的节奏是慢的,主角政哥也戏份不多在慢慢成长,我是接受这种刻画的。战国末年诸国的战争与秦朝内庭各系势力的政斗交织出的乱世画卷,是少年人成为天下人的序曲,按照气氛这里应该还是一个少年,在血斗中一步步众叛亲离也一步步攫取权力成熟起来比较流畅。现在血斗尚未开始,biaji 就出来一个青年…

我很喜欢剧,制作也很好,因为追的认真,所以这种断裂感也比较在意。继续往下看看对人物成长的塑造吧。

知乎用户 微风拂过去 发表

最大的嘈点,应该是编剧,剧本注水相当严重,看了 28 集了,看了个寂寞,看预告后面几集,男主还是没亲政,关键是还谈恋爱,这是历史剧,编剧以为玛丽苏狗血大剧吗?还青梅竹马,一见钟情?

全国上下是找不到一个青年演员了吗?非逼着张鲁一 30 几,40 岁演 13 岁,这外形气质对不上号呀,真话每次看他一脸雉气的说话,完全不自然。不要为难演员,也不要为难观众。

真的想吐槽,张鲁一不是没演技,而是你告诉我他年纪 20 岁,怎么也接受不了,关键是他也没有帝王之气,完全不及《汉武大帝》的陈宝国和《康熙王朝》里的陈道明自带一股王者之气。不适合演秦始皇这种千古一帝。

还有张鲁一的台词,鼻音好重,他是故意的吗?以前没有这感觉,这次好奇怪。

其他人暂目前除了演嬴异人的辛柏青,真没多亮眼,但因为不是核心人物,所以还能将就,但《大秦赋》的核心人物拉垮成这样,没法看,嬴政 13 岁成王,22 岁杀嫪毐,23 岁除吕不韦,39 岁一统天下,照《大秦赋》这拍法什么时候灭六国?

不是要为难张鲁一,而是《大秦赋》隔几集就体醒一遍观众他还没加冠,他还没成为真正的秦王,《大秦赋》的编剧有没有想过祖龙是什么样的人,能这样磨磨唧唧,这样的一直喊口号,就是不成事,一个嫪毐就这么多集戏,千古一帝被写成了傻白甜。

看了大伯喜欢弟媳,我直接裂开了好吗?还喜欢很多年了,这剧是赵姬,吕不韦,嫪毐,嬴傒四角恋吗?改名叫《大情夫》吧。

历史上嬴政 22 岁亲政,从 13 岁当秦王到杀嫪毐除吕不韦花了 9 年时间,《大秦赋》用了 30 几集 (据说第 50 集吕不韦还活着)。统一六国是准备只有 20 集吗?(一共 78 集),那很多事情只能用画外音来搞定?

说说李斯,这位真是神人,他是怎么能看穿嬴政以后要一统天下,然后跟个搞传销的一样跟在嬴政身边喊口号的?这剧从他出现开始到现在嬴政和他近乎每一集都要喊一遍一统天下这几个字,寻思着天下就是这样统一的?

知乎用户 進擊的炳叔 发表

子楚不会这么没主意,啥事都问吕不韦。

“暗通款曲 " 是宋朝辽国的典故,“款曲” 也是汉代才有的。

嫪毐是赵国人。

大秦富了,服装、布景、道具华丽多了,华丽得失去了以前的古朴自然。

知乎用户 Patrick 发表

私以为最显眼的槽点不是张鲁一——

——因为我没看。我对《大秦帝国》系列一贯有很差的印象,与本题无干,不表。

最显眼的槽点,就是《大秦赋》,就是这个名字!

大秦能有 “颂”,能有 “风”,甚至能有 “歌”。可就是不大可以有 “赋”。

绝大多数写赋的人,都在坑里呢。

知乎用户 光的全反射 发表

嬴政到底摔不摔孩子?就不能像刘备那样果决一点嘛?都快四十集了,我还要看赵姬和嫪毐的破事儿。

知乎用户 红楼梦爱好者 发表

淳于越,这里叫他于越兄…… 应该叫淳于兄或者越兄吧,淳于是一个复姓导演编剧和演员是都不清楚吗 (尤其是对于前者,犯这种错误是知识水平和态度问题了)

想起《父母爱情》里江德福叫欧阳 “老欧” 被欧阳视为大老粗鄙视了好久

知乎用户 仲器 发表

觉得编剧剧本能力有些差,看前几部的台词,文字简单精炼,大秦赋就很白话文。

资金到位了,可是感觉道具却没有前几部的那种感觉,就是很新的感觉,有种现代工业的产物的感觉。

摄像机到位了 4K 了,但是缺给人一种真实感,看前几部就感觉很有味道,也许是画风不到位吧。

化妆 :一写脸上的污渍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没有以前的味道,反而给我一种 雷霆战将 的那种战场硝烟的那种随便抹抹的样子。

不喜勿喷,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明知知 发表

咸阳城旁没有雪山,但有渭水和秦岭

补充一下,凡事在西安、咸阳待过的人,都知道,自秦汉新城南望,渭河和秦岭轮廓,是最重要的远景景观,朝北望,是一马平川的微微上倾的黄土塬,城北绝对不会有那么高耸的冰川

至于太白积雪华山仙掌。。。太远了,根本不是站在西安咸阳人目所能及!反而咸阳古渡,渭水穿城,看不见

知乎用户 伍等于拾 发表

最大的问题就是张鲁一出来得太早了……

还有个缺点是节奏有些慢,但也不能算注水吧。

其他一些与史实不符的也勉强可以接受。

优点就是服化道和战争场面,还有终于看到骑兵利用机动性来打步兵了。

12.13 更新

对不起我错了,就是注水剧,人生第一次倍速看剧,都还觉得看不下去,一个超级喜欢死啦死啦的都不想看吕不韦在那慢慢悠悠揉肚子,摇头晃脑打哈哈。这部剧只有服化道和战争场面可看了

知乎用户 纵宇一郎 发表

《戏说大秦》十大糟点:

1. 场面过于干净,整整洁洁的。审美上就一股塑料味儿,毫无战国时期那种古朴带点野性纯粹的风格,也没有第一部那种质朴苍凉的气息,延续近年历史剧假精致的影楼风,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2. 赵姬演技一般,没有演出诱惑妩媚的感觉。

3. 吕不韦过于正面,段奕宏在本剧演的一般,没有演出商人般的狡猾。

4. 多处台词雷人,编剧能力有限,水准拉跨。

5. 奢靡巨费,剧情拖沓,很多场景纯粹为了凑数,没有价值,灌水明显。

6. 秦国后宫之内楚系、韩系、赵系势力的斗争表现不够。

7. 长达 78 集的电视剧,分成两部就完美避开集数规定,上有对策下有对策,给后面开了个坏头。

8. 为什么要拍那么多集?当然是为了赚钱。所以看似披着历史剧外衣,其实还是收割智商税。

9. 后续出场的嬴政缺乏气势,当然国产剧素来就有高开低走的风格。请停止侮辱祖龙好嘛!

10. 片头曲更差,根本没有横扫六合的气势。运镜,作曲,写实感,奇怪的台词怎么和第一部比?跟军师联盟感觉一样的服装和滤镜。第一部赵季平大神操刀,真心比不上。

也有一个亮点,就是它没有把子楚拍成脑残,比较公正的展现了子楚在历史的形象。

这部剧被我当作锻炼自制力的机会,告诫自己不要在这种电视剧上浪费时间。

**————————————**来自于一个看过李开元所著《秦谜》、《秦崩》、《汉初刘邦集团研究》等三部著作,以及看过《东周列国志》、夏东海版《吕不韦传奇》和张丰毅版《秦始皇》等三部剧的同志。

知乎用户 yaya 发表

对于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嬴政他娘亲长得太现代我都觉得没问题,就是觉得长大的嬴政不正常,眼神干净得不正常

他眼睛太干净了,懵懂中还带点无知,一点都不像受过多年苦的样子,也不像一个有雄心大志的王室子弟,就像一个普通的少年

我知道中年演员要演好年轻人眼神戏很重要,可是少年的眼睛不止有干净,还有坚定和无畏,甚至有些小孩子还会故意装老成

很多人说张鲁一太老了,我不了解历史,更不了解嬴政整个阶段的真实年龄,所以我并不觉得张鲁一老,据说他出场时嬴政最多十三岁,我看的时候完全不觉得有问题,只是觉得嬴政不该有这样的眼神

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的是,张鲁一不该为了最求少年感而把眼神戏搞得那么干净懵懂,他演的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啊

知乎用户 不会取名爱咋咋地 发表

不请自来。

本人原著粉,2013 年夏天看了大秦帝国之裂变之后,把孙皓辉老师的大秦帝国系列上下六卷十一本书,通读了两遍。书虽为小说,诸多地方与史实出入甚大,书中人物言行举止,读来却给人一种古风古韵之感。回过来再把裂变看一遍,侯勇和王志飞一班演员功力真是了得,原原本本把书中的那种古时风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及至第二部纵横第三部崛起,富大龙等人的演技当然是没得说,但可能本人对古风古韵过于执念了,总觉得哪些地方不对味,与第一部比起来,差了点意思,但是又说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差。

直到看了这部所谓的大秦赋。

其实一段时间之前就开始期待这部剧,毕竟段奕宏和张鲁一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结果这个应该叫大秦帝国之天下的最后一部,竟先把名字给改了,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改成了大秦赋,就个人而言,听起来有点古装偶像剧的感觉,期待激动的心一下冷静了下来。看了几集之后,场面是很宏大,道化服用心花了大钱,但是这台词是什么鬼,这吕不韦就这个猥琐样?这赵姬被平原君带到军营里是什么操作?赵姬被士兵拉着出来,之前一直闭着眼睛,看到子楚那表情是便秘突然好了吗?尬的我喘不来气了都。

剧情诸多不合理,演技派的演技也崩了,我在看第二部第三部中那种差点意思的感觉终于明确了,根本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对于古装正剧来说,台词太重要了,我的理解,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有废话。这是编剧的锅。演员演技如何发挥,应该往哪个方向或者角度去演,如何把所有演员的表演形成一个整体,以及如何照顾观众的观感,都是导演应该考虑的。三十八岁的张鲁一演十二三岁的嬴政,导演你是觉得所有观众都得了白内障吗?这部剧到目前为止,演技在线,符合先秦时代人物特点的,个人感觉子楚,老昭襄王,老周天子和申越最有味道,其他的真是耳不忍听,目不忍睹了!

一家之言,可能是因为看东周列国志多了,对古装正剧尤其是先秦时代的剧,个人要求比较苛刻,所言不对,请勿喷!

芈华这个角色虽然不知道哪来的,演员是真好看,就是这秦风唱的跟闹着玩似的,嬴政耳朵一定是瞎了,咋听出来好听的

又看了几集,越看越恶心了!历史人物演绎得猥琐至极,太子丹多英雄的人物,跪地求饶,樊於期私自放敌,秦法呢?嫪毐要是这个蠢货样子,能威胁到嬴政和吕不韦?项燕,庞煖,春申君,秦始皇,吕不韦,王翦,李斯没一个看起来有格局的,这导演和编剧一定是来闹着玩的。

可能是觉得观众被喂屎太多,偶尔喂点烂菜叶就会觉得香。

真烂!不看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秦赋》:段奕宏偷笑表情上热搜:我哭了,我装的!​haokan.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haokan.baidu.com/v%3Fvid%3D3765699536594595213%26pd%3Dbjh%26fr%3Dbjhauthor%26type%3Dvideo)

知乎用户 孙维 发表

剪辑啊

很多的剪辑转场都好生硬啊…… 没有逻辑性的跨越

好在整体逻辑在线,戏骨演技在线,场面也足够宏大,不然这个剪辑真的跟某些偶像剧五五开

知乎用户 苏小小 发表

赵姬接不住戏啊!!!演技太差!!!

活脱脱的玛丽苏女主,台词也是醉了!

看了八集,都没看出来她是《精英律师》里的栗娜。

所以,演技这事,全靠同行衬托啊。

当初是为了栗娜,才看完了精英律师。

今天,因为赵姬,都想弃剧了!

好在别的演员演技都在线,最近剧慌的厉害,忍了忍了!


这是我对赵姬的吐槽,请收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742090​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742090)

知乎用户 pro 大頭叔叔 发表

不请自来

目前看到第九集,说说个人看法。

现在我对这部剧还是十分满意的,毕竟服化道与整战争等等的细节,让人非常舒服。

诚如很多人的看法,剧情的确是硬伤。

硬要搞宫廷权谋斗争,脑补却忽略掉历史的基本事实,就变成营造出来权谋有点幼稚的味道。

典型的代表就是韩夫人一事。

历史中赵姬就是正妻,这是不能改变的,编剧硬要搞一出韩夫人是华阳夫人找来的,硬要子楚立韩夫人为正妻。

一个楚国宗室的太后,找一个韩国宗室来当儿媳妇全力支持,怕不是头脑坏了吧?

她娘家楚国宗室女人 s 光了吗?

华阳夫人要真是支持某个媳妇,子楚根本是无力反对的。

以华阳夫人的立场来看,一个商人 + 落魄皇孙 + 无政治能量的赵姬,是无任何政治威胁的团体,

这才可能是华阳夫人要扶持的对象!

不然扶持一个他国宗室女,是要砸自己脚吗?

事实上,夏姓在地缘与历史渊源上是与韩比较相近的。

韩夫人比较可能是夏夫人找来的,因此无法上位。

而华阳夫人娘家人主要的战力根本不是阳泉君,是昌平君。

昌平君在秦始皇时任丞相,也是由华阳夫人抚养长大的。

这两大改动,是很大的硬伤,让华阳夫人没塑造成第二个芈八子,反而像慈禧般的愚蠢

-—— 補充 —-

看到 13 集

只能說這劇的編劇應該好好謝罪,浪費了這些大場面跟好演員。

昌平君這樣的出場,華陽這樣的謀略,只要是個人都無法相信,會馬上出戲的。

你要用譯製片的口吻講出不要把財寶藏在一個山洞裡,隨便。

但是這計謀不是翻臉後才用的!

要兩邊押寶要一開始就布局才有用,在那個局面做那個事,這要多蠢的人才寫得出來這情節?

翻臉後呂不韋還收下那兩人,只有華陽佔據優勢才有可能,

但十萬甲士在手,還手握虎符,根本不可能!

一下把呂不韋跟昌平君也變成蠢蛋了……… 厲害!

硬要塑造對立卻捨棄掉夏夫人這條線,已經可以預見日後成蛟作亂與昌平君反叛會有多尷尬跟幼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统一六国的大业,摧毁了嬴政的青春。

他,未来的始皇帝,秦帝国的创造者,六国的掘墓人,十三岁的少年英主,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知乎用户 无影 发表

唯一吐槽点:吕不韦每当心愿达成之时,尤其是看赢政那时的表情,过于暴露。令人不得不觉得一种谋划成功的内心深处的小得意。

知乎用户 猪蹄本人 发表

大男主总是一副自我感动的泪汪汪大眼睛去用力的拉动眉宇,看得出想营造帝王英气。耐不住就是软,他父亲临死的时候眼里都有光,他饰演一十几岁小伙眼里只有闪闪泪光。没有正剧气质,剧本也有点差,台词写的差。耐不住大秦这段精彩的历史架构在忍忍看下去吧,总比没有好。

知乎用户 右侧 发表

老秦人不请自来,多有搅扰。

同时提醒,本答案微剧透,谨慎观看。


先说看完前 12 集的想法:创作人员想法不错,但是剪切出来的成品节奏很奇怪。许多地方仔细推敲,感觉丢失了许多细节。

第一集,异人与吕不韦出逃与秦国攻城剪在一起的蒙太奇初看颇为惊艳。

一边是秦军攻城遇到埋伏,一边是王子脱困受阻。然后 “荆南” 出场,挽狂澜于既倒,扶……

诶,步兵打骑兵没打过啊,嗯,编剧还算合理……

诶??“子岸将军”(剧中王龁将军),你不正攻城呢,从哪里得到的信息赶忙跑来救人?

我把进度条来回拖动,始终没有找到王龁将军得到王孙被围情报的镜头。

王将军是发觉这边小股秦军遇敌,所以前来支援?

或是看到一股赵国骑兵出城,所以前来追击?

还是真的正巧路过?

同样的问题之后仍有出现。

第五集被放往边地的公子傒如何忽然出现在咸阳城门口?

第十集和冬儿一起出宫搬救兵的夏太后到底有没有及时传出消息?

无论哪处,其实都是一两秒钟的一个镜头,甚至一段对白就能讲清的的事情,但成片中没有,我只能猜。


此外,或许是因为将历史上的华阳太后与夏太后的形象合二为一的缘故,邬君梅老师的华阳夫人人物形象略显分裂。

抛开糅合人物造成的剧情 bug 不谈,单说剧中形象。

一方面,华阳太后希望芈氏在秦国掌握权柄,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大秦强盛;

在发觉华阳君才具不如文信侯之后,她退让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个女人心中有国。

但在政儿这边,标准似乎不一样了。

从几次和公子政的会面中,我能感受到她对这个嫡长孙才能的肯定;

但这时,国家似乎又不重要了,她就是一门心思要立成蟜为王。

至于如此执拗的原因,剧中给的最明显的答案是——赵姬是个 “贱婢”。

可要以此标准,为何又默许吕不韦这个 “贱商” 为相呢?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看了十几集,越看越别扭。

别的不说,就说说吕不韦是嬴政之父这个谣言吧。

为了抹黑嬴政以便扶持成娇当太子,阳泉君派人出去散播嬴政是吕不韦之子的谣言。

仅仅一个晚上,全咸阳城里几乎人人都知道了这个谣言,就连外来士子们都在议论这个谣言。

我滴个神啊,难道当时秦国国都咸阳的信息传播效率已经如此之高了吗?

难道大半夜的大家不在家里呆在,都出门去别人家专门传播这个谣言去了?

还是说阳泉君手下有十几万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就告诉了全咸阳的所有人家?

再说了,在这个时候突然冒出来这种谣言,摆明了就是要抹黑嬴政,稍有头脑的人都不可能相信。

要造谣也应该是从嬴政一到秦国就开始了才对。

就这水平,也想搞阴谋?还能活好几集?

知乎用户 东丸 发表

已看大秦赋 27 集,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幸亏没叫大秦帝国之天下,因为它真的配不上这个名字。

刚开始看的时候,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及其走心的服饰,觉得这个系列片的确没有愧对观众的等待。前几集,赢稷,异人等主角演技还是挺稳的。少年嬴政的选角个人认为也不错的。

继续往后看,就开始崩溃了。说说几个槽点。

剪辑。说实话,视频剪辑专业知识懂得不是太多,但是好的作品还是看的不少,所以,好的剪辑跟辣鸡的剪辑还是能分开的。而在剧中经常出现不到一会就切换不同的场景,真让观众摸不到头脑。

演技。群演倒是还都可以。关键是扮演嬴政的演员少年时的演技真的与心目中期待的嬴政形象差远了,这也是大家吐槽这部剧的重要一点。两眼无力,及其文弱,而看不到始皇该有的倔傲有力,气度不凡的感觉。还有演赵姬的那位,从一开始就觉得不合适,白粉的脸跟厚重的大秦格格不入,尤其不断的笑,一笑两个酒窝突显,还是对谁都笑。崩溃,告诉我,这是再拍正经的历史剧吗。

台词。台词更是毫无内涵,空洞白话。还有雷人的要流浪天涯台词,这是在侮辱大秦系列,演员本人就这么掉价吗。

剧情逻辑。辣鸡的逻辑,感觉人人都是站在上帝视角来出演的。流水般的进程,让人崩溃的一些情节。

不说了,真是糟了这么好的道具,这么好的 ip。伤了观众多年期待的感受。

知乎用户 俗子 发表

最大的失败:台词不停的立 FLAG,剧情拖沓,逻辑不在线,于是前面的煽情就成了笑话。

知乎用户 方小侯 发表

1 从张鲁一演那个食人魔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不适合太 “话剧” 的角色,他可以用技术演出抑扬顿挫,但身体里始终缺少那种激情。这次的嬴政也一样。可以对比一下富大龙在大秦帝国这种剧里的表现,那叫一个如鱼得水,鱼水交融。张鲁一还是更适合徐天,石神这种。

2 四十岁演十三岁,问题太大了,换个十三岁的脸,说那些中二台词就不违和了,十三岁不中二什么时候中二。

3 弹幕里一直在骂赵姬是这个剧的败笔,但是这个人设就是冲动无脑一心护崽的美人儿,我觉得演员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的,长得也确实很美,怎么就败笔了。

4 华阳太后这个人设太迷了,一方面深明大义,为了秦国把相国让吕不韦这个 “贱商” 做,那可是她亲弟弟想要的位置。一方面又一心营私,不惜宫变也要让成蛟上位。而且之前看到嬴政如此出息她的神情还很是欣慰,一度让我以为深明大义的她要扶持嬴政登基了。。。

到底这个人要怎样啊???

5 我觉得目前为止这个剧里出现的角色写得都不太行,立不起来,不光是功能性的配角,连主角都很迷。异人第一集逃出邯郸之后非要下车去救他妻子我就觉得哎呀。。。。。。他又不傻,出逃的时候没带妻子这是什么意思他心里还不明白吗,这个时候问吕不韦无非是自欺欺人,听到答案懦弱地掉点泪也就行了。妻子抛也抛了,安排他下车义愤填膺不会显得他重情重义,只会显得他毫无头脑。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余少镭:告诉你一个与《大秦赋》不同的秦始皇|锐评_异人

原标题:余少镭:告诉你一个与《大秦赋》不同的秦始皇|锐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很多反人类者的心理轨迹,可追溯到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的嬴政,套用现在的一个身份标签,就是一个备受霸凌的留守儿童。 嬴政一出生就是个“质二代”。他官宣的爹——嬴异人, …

战地 4 剧情是什么啊,怎么就成非法游戏了?

知乎用户 Leakey Fo 发表 金杰马上当上总统 (是的 就是总统) 他的观点是民主, 自由, 言论自由, 然后张将军就派人暗杀他, 兵变, 然后武装力量占领上海, 反舰导弹分分钟击沉美国泰坦号航母, 貌似不到 30 个 pla 分分钟 …

你为什么不喜欢《战狼 2》?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时间已经过去好久好久了,我才看第一遍 ··· 对这个片子谈不上喜欢,真的,我对商业片就是没好感 但是我想说的是: 如果你不喜欢战狼,也不喜欢独立日或者第一滴血,那么这样很好,毕竟这类夹杂着民族主义情绪的战争大片不是 …

被篡改的屈原

屈原这个人的历史形象,被篡改了很多次。在真实的历史上,楚国位于多民族的两湖地区,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语言文化隔阂,不同的势力之间相互提防,完全谈不上整合。楚国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类似于部落联盟,楚国国王因此也严重缺乏权威,无从整合国内的资源,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