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初研究核武器时为什么苏联和美国没有强行阻止?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烟花 发表

从现有材料中我们知道,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计划始于五十年代中期。1953 年,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向国家提出建议,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1955 年 1 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门的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我们国家已经知道有铀矿,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一年后,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再次提到:中国 “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美国近年出版的著作中,对于中国核事业开始的大致时间,已经有了基本准确的记载。这些著作还记录了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包头核燃料工厂、兰州气体扩散厂以及罗布泊试验基地建立的大致时间。这些著作所根据的材料,基本是我国正式公布的。

然而在六十年代初,美国人对中国的核计划并不十分清楚。例如,直到 1959 年的 9 月,美国才得到了兰州气体扩散厂的照片。那时,他们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进度,很大程度上是靠推测。直到 1960 年 8 月,美国间谍卫星才第一次得到中国的有效图像。而因为航程的关系,U-2 飞机也很难飞到罗布泊这样中国深远的内地。当时美国的情报分析家们曾感叹到:我们对中国核计划所知道的东西,是那么零碎,就如同我们了解苏联在什么性质和多大程度上援助中国核计划一样,是那样破碎不堪。

直到 1960 年底,美国的情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开采铀原料以及建立浓缩铀工厂,大约是用铀来生产钚。同时,情报分析认为,中国第一个核反应堆大约能在 1961 年底接近完成,它会在 1962 年提供钚。据此,情报专家极为肯定地认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如同其他核国家一样,其关键成分是钚而不是铀。因为要把浓缩铀作为原子弹材料的过程是比较漫长和艰难的,而作为第一代的原子弹,只需要较少的钚。至此,对中国原子弹的制造,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

感受威胁寻找对策     就在中国核计划被确认下来时,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第 35 任总统。肯尼迪的反共立场一点也不比他前任来得弱。对于中共政权,他抱着敌视态度。正如他的一位幕僚所回忆:肯尼迪曾经把中国试图进行的核试验视为六十年代最糟糕的事情。但是,总统却不真正了解中国核计划非常有限的目标。

在肯尼迪入主白宫的头两年间,没人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全面分析。那些出台的报告,基本没有讲清楚中国核计划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而只是作出结论说,北京如获得核能力,那将会危及美国以及自由世界的安全,特别会对亚洲造成极为显著的影响。国务院的一份报告还说,北京的核计划将造成比军事还要严重的政治和心理问题。因为它会在世界形成一种观念:“共产主义将是未来的潮流”,从而引起人们的 “心理分化”。在亚洲,中国的核试验可能会使它经济发展模式的信誉增高。人们会对自己乃至美国的实力产生怀疑。这种影响具有某种冲击力,它驱使许多国家接近中国,从而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并使美国以盟国利益进行各种干预的行为遇到麻烦。

此外,美国还极为忧虑所谓核扩散问题。美国官方认为,一旦有核国家的数量稍许增加,那么,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加大,非理性和孤注一掷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于是,有人开始提出对策。1961 年 9 月,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主任乔治 · 麦吉向国务卿迪安 · 腊斯克建议说,一个有效消除中国原子弹造成心理影响的办法,就是鼓励甚至帮助印度发展核武器。因为当时印度的第一个核装置已经接近爆炸试验。这时,麦吉一点都没有顾虑印度拥有核武器之后会给亚洲带来的不稳定,而只是想以一个非共产主义国家来 “狠狠揍共产主义中国一拳”。当时,曾经拟议由总统科学顾问杰罗姆 · 韦斯纳在访印期间,拜访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向他试探询问,中国的核计划将会对印度发生多大影响?其用意在于,引出印度提出援助的要求。这个计划最终被否定。因为,美国决策者还是害怕担当扩散核武器的名声。腊斯克最终同意了麦吉的另一个建议,即打一场宣传战,宣传美国核武器的绝对优势,同时贬低中国的核能力。

也就在这时,国务院东亚问题专家罗伯特 · 约翰逊开始了他关于中国核试验意义和后果的研究。这个研究我们将在后边加以介绍。但请注意,正是约翰逊的这个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对中国核计划的政策。

新情报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核计划,此时美国情报部门也在尽力改进他们的侦察手段。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由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驾驶 U-2 飞机,携带高分辨率成像摄影机从台湾起飞,前往大陆的深远内地进行侦察。虽然这种做法有相当危险,但它从 1961 年开始,还是覆盖了中国内地的很多目标。

另一项侦察手段,是使用间谍卫星。从 1961 年起,美国情报部门开始进行代号为 “科罗纳”(CORONA)的卫星侦察计划。这种间谍卫星携带改进的高分辨率照相机,带有充足的胶片,从而能得到更清晰和更多数量的照片。从 1961 年 1 月到 1963 年 6 月,科罗纳卫星计划一共进行了 24 次侦察飞行。1961 年 12 月,科罗纳首次辨认出罗布泊基地,尽管当时美国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未来的原子弹试验场。

1962 年 4 月,美国的情报分析再一次推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将以钚为原料。分析人员认为,如果中国从 1960 年开始加速和成功的进行它的核计划,按照最快的时间表,它将在 1963 年初爆炸一颗以钚为原料的原子弹。但是,他们对这种推断又不很肯定,并怀疑中国是否能实现这种速度。因此,又提出中国的第一颗核弹只能在 1963 年以后的若干年才能爆炸的估计。不过,不管怎样说,他们都认定,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只能以钚为原料。

1963 年初,中央情报局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1 月 10 日,美国国家安全助理邦迪会晤中情局局长麦科恩。前者透露,有两件事情使最高方面最为关注,这就是中国和古巴的核计划。麦科恩承认,对中国核计划目前仍所知不多,需要加大侦察力度。

一个月后,台湾的 U-2 侦察机拍摄到了包头的核工厂。但当时根据照片资料,美国情报人员仍然错误地认为,这是一个钚的反应堆。国务院情报研究局的乔治 · 丹尼告诉腊斯克,工厂规模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每年进行核试验的充足的钚原料。包头的发现可以确认,中国大约会在 1963 年底爆炸一个小的核装置。

但各方面的估计仍存在着差距。一种情报分析认为,包头核工厂照片显示,它经过了 “精心的安全掩饰”。其设施包括一个小型的气冷钚反应堆,以及配套的化学分离和金属加工厂。根据法国钚反应堆设施的先例,分析人员认为,这就是一个钚工厂。直到 1964 年,U-2 飞机和间谍卫星才侦察到中国正在酒泉建立一个钚反应堆。当时估计,它要到几年以后才能投入生产。

1963 年 3 至 6 月间,U-2 飞机拍摄到位于某水电工程旁的兰州气体扩散厂正在加紧施工。原子能专家认为,兰州气体扩散厂可以容纳 1800 台压缩机,但仍少于生产核武器所需材料的 4000 台规模。有意思的是,蒋介石的情报系统这时曾判断,兰州的反应堆在 1963 年已经开始运转。但在华盛顿,却没人理会台湾的这个情报。

由于对中国生产核裂变材料的能力仍无法准确把握,美国情报人员此时还是很难回答出,中国究竟在什么时候爆炸它第一颗原子弹?鉴于已经确认包头的核工厂是生产钚原料的,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将以钚为燃料也已被确定,那么最合理的判断是,中国将在 1964 年初爆炸它第一颗原子弹。不过,情报人员解释说,如果遇见了 “通常的困难”,爆炸日期也可能会被推迟,例如推迟到 1964 年底或 1965 年。此外,如果还有其他钚反应堆未被发现,那甚至意味着,中国随时会爆炸它第一颗原子弹。

关于中国爆炸原子弹后的对外政策,美国情报人员的分析是互相矛盾的。一种看法是,中国不会因爆炸原子弹而大幅度地改变它的对外政策。所谓大幅度地改变对外政策,是指它采取军事侵略的政策或甘冒更大的军事风险。因为中国领导人知道,他们的核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会感到自己已经强大得多。它会在周边冲突中反映出这种强者的心态。此外,中国还会认为,由于有了原子弹,美国在亚洲大陆上的干预行为会有所收敛。中国对外政策的态度会更加强硬和不容质疑。

寻求同莫斯科联手

同情报人员专注于在技术上分析中国核能力的心态不同,美国最高决策者们想的是如何 “搞掉” 中国的核计划。随着中苏敌对的加剧,肯尼迪总统希望他能够谋取苏联人的支持,以摧毁中国的核计划。

在 1963 年 1 月 22 日举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肯尼迪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想法:我们关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同苏联人谈判的基本目的,“就是制止或延迟共产党中国的核进展。” 如果说,在人们想象中,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没有中国参加,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的意义,那么肯尼迪就有理由认为,俄国人会同他一样热衷于把条约当作压力,来阻止中国发展核能力。对肯尼迪说来,这一点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因为肯尼迪相信,中国在 “六十年末及以后的时代,将成为我们美国的主要敌手”。一个有核的中国,将危及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当时在肯尼迪左右的顾问们都同意他如下看法:苏联领导人关于和平共处以及核武力升级的危险性的立场,是可靠的。比起中国来,这种态度显然更少危险性。

就在这次会议之后,无任所大使艾夫里尔 · 哈里曼致信肯尼迪说,苏联人对西德的有核化非常反感。他建议,美苏之间应就德国与中国问题达成 “谅解”。其关键部分就是非核扩散和禁止核试验。在哈里曼同苏联外交官的谈话里,他们似乎得到了共同的看法:一个禁止核试验的条约,可以针对中国。哈里曼认为,如果华盛顿能同莫斯科达成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一起迫使中国停止核计划。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威胁中国,我们将搞掉它的核设施。”

在美国人眼里,同苏联联手对付中国的核计划,是有可靠基础的。因为,苏联已经切断了对中国核计划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苏联支持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条约,即具有针对中国的意思。从 1962 年 8 月开始,苏联对美国关于订立国际性的防止核扩散条约,反应积极。在腊斯克看来,这个条约就是以中国为靶子的。

美苏联手的可能性,使美国高层有些按捺不住。参谋长联席会议于 1963 年 4 月向国防部长提出长篇一份报告,拟定了间接与直接打击中国核计划的两种方案。间接方案是使用外交和宣传攻势,直接的则就是使用强制手段。两种方案既可由美国一家来干,也可以发动西方盟国。美国希望能够得到苏联积极或心照不宣的支持。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直接方案包括:A、由国民党军队实行渗透、破坏和发动对大陆的进攻;B、实施海上封锁;C、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以对中国边界施加压力;D、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E、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中国的目标。

尽管军人们秉承最高方面的意志提出了这个报告,但他们不是没有担心。参谋长联席会议代主席李梅将军即在有关这个报告的备忘录中坦言,公开使用武力来强制中国是不现实的。即使迫使中国签了条约,也无法保证它能实行。此外,如果美国采取单边行动,不管是进行封锁还是使用武力,都不能不考虑到中国的报复和战争升级。至于如何使美国的行为在国际上合法化,就更困难了。但是,如果有苏联的哪怕是默许的合作,情况就会不同。因为一旦美国采取行动,苏联就会在战争升级和迫使中共接受条件的两极中,起缓冲作用。

事实上,军方的态度并不坚定,他们对能否与苏联联手对付中国表示怀疑。但行政官员们对此却兴趣盎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邦迪事实上是第一个向苏方发出试探的高级官员。5 月中旬,邦迪会见了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邦迪向后者提出,希望 “私下认真地” 就中国核计划 “交换意见”。但多勃雷宁对此不感兴趣。他把话题扯到了美国“多边核力量” 的计划问题上。当时,“多边核力量”是美苏关于防止核武器扩散谈判最棘手的问题。苏联大使说,不要让我们苏联政府把中国的核发展问题看得太简单化了。尽管邦迪还想加以诱惑,但多勃雷宁还是拒绝谈论中国问题。

1963 年 6 月,赫鲁晓夫公开宣布,苏联同意美国派遣一位特使来莫斯科,讨论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问题。这个消息再次刺激了美国决策层。他们认为这是探讨美苏联手对华可能性的时机。但由于已知苏联人更关心的是 “多边核力量”,而“多边核力量” 是美国欧洲政策的一个基点,它同防止核扩散协定又是矛盾的。在这个复杂关系面前,要取得苏联同意联手对华,就必须在两者间进行选择:要么坚持 “多边核力量”,要么取悦苏联。最后,肯尼迪似乎下了决心。在哈里曼即将出使苏联前的一次内阁会议上,肯尼迪提出,应研究“放弃多边核力量政策”,以作为达成防止核扩散协定代价的可能性。当时,有人同意,也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多边核力量” 可以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反对的人则提出,“多边核力量”已经把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深深地绞在一起,现在根本没有放弃的可能。

肯尼迪没有过多坚持他的观点。但他还是扔不掉美苏联手遏制中国核计划的念头。当哈里曼刚刚抵达莫斯科,他就接到肯尼迪的指示,必须对赫鲁晓夫强调,一个有核中国,哪怕具有很小的核能力,“对我们所有人都是非常危险的”。肯尼迪希望哈里曼去试探,赫鲁晓夫在 “限制或制止中国核计划,以及如果要苏联采取行动,它是否认可美国按照这个思路去采取行动” 上到底抱有什么想法。虽然,哈里曼最后成功地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他始终没有能引诱赫鲁晓夫就采取政治的或其他步骤来反对中国核计划问题,进行任何讨论。只要法国坚持不参加禁止核试验条约,赫鲁晓夫感到,他也无法做到孤立中国。此外,这位第一书记还极力淡化中苏分歧。他不同意哈里曼关于中国有了核武器将对苏联构成威胁的观点。他对哈里曼说,中国的核计划没有那么厉害。有了核武器,中国会更加自我约束。因为,“当一个人还没有核武器的时候,那他准是喊叫得最凶的人”。

尽管肯尼迪没有获得赫鲁晓夫的承诺,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想法。在 8 月 1 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这位总统谈到了所谓具有 “威胁的形势”。虽然他承认,中国在核计划方面,要达到“羽翼丰满” 的程度还需时日,但“我们现在就希望采取步骤,来减缓这种危险的前景”。

纵容国民党

1963 年 9 月,蒋经国访美。在同肯尼迪会谈之前,蒋经国造访了中央情报局。在会谈中,双方涉及到使用空降部队袭击中国核设施的可能性问题。之后,蒋经国会见了邦迪,他们也谈到了打击中国大陆核设施的作战问题。蒋经国劲头十足地提出,只要美国对突击行动提供运输和技术支援,打击大陆核设施就可以干。邦迪支持蒋的想法,但顾虑军事行动会促使中苏重新结盟,并引起大的冲突。因此,他告诉蒋经国,打击行动还需要做慎重的计划。

9 月 11 日,蒋经国同肯尼迪进行了一次长时间会晤。谈话中肯尼迪直截了当地询问蒋经国:“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即将 300 到 500 人的突击队派到象包头这样远的地方,而飞机不被击落?” 根据谈话记录,蒋经国当时回答说:派遣突击队的建议 “昨天已经同中央情报局的官员讨论过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计划是可行的”。对此,肯尼迪还是没有完全放心。鉴于猪湾事件的经验,华盛顿和台北都需要有关大陆的更准确的情报。肯尼迪告诉蒋经国:“不管采取什么行动,它都要适合实际情况。”

几天后,蒋经国会晤麦克恩。双方同意建立一个计划小组,来研究派谴国民党作战人员袭击中国大陆核设施的可行性问题。双方约定,任何行动都必须经过两方面最高层的批准。但至今有关这个计划小组的工作情况,还未被透露出来。

欲罢还休     

蒋经国走后,肯尼迪政府继续研究如何扼杀中国核计划的各种可行性。其中,由美国飞机空投蒋军破坏小组,仍是中情局最看重的方案。参谋长联会议也曾提出所谓 “布拉沃(BRAVO)” 计划,即非常规作战计划。其性质是准军事的,即由一个跨部门的小组来“考虑如何阻断中共核计划的方法和手段”。此外,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应助理国防部长威廉 · 邦迪之邀,考虑了一个应急性的常规攻击中国核设施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以多批次打击来毁坏和瘫痪中国核设施。

就在这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切斯特 · 鲍尔斯提出一个警告。他声称,如果美国不采取行动,那么印度就会因为惧怕中国的原子弹,而寻求研制自己的核武器,从而使南亚大陆上发生核扩散。鲍尔斯的这种立场,同他在 1961 年猪湾事件中的态度大相径庭。

肯尼迪本人也在考虑除武力以外的方案。他还是希望促使苏联在部分针对中国的防止核扩散协议上予以合作。1963 年秋,腊斯克在联合国会晤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两人讨论了防止核扩散问题。当葛提到多边核力量时,腊斯克故意刺激葛说,由于苏联曾经对中国核计划进行过援助,因而它已丢失了 “自己处女的纯洁”。然而苏联人对防止核扩散协定仍然有兴趣。在 10 月 10 日同肯尼迪的会面中,葛罗米柯表示愿意间接地对中国施加压力。葛承认,一个防止核扩散协定会使中国政治形势更加困难和脆弱。

当肯尼迪考虑采取什么行动对付中国的核计划时,国务院的一个不同声调出现了。这时罗伯特 · 约翰逊已经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有 200 多页长,题为《共产党中国的核爆炸和核能力》。考虑到报告篇幅过大,10 月间约翰逊又把它改写成一个 100 页的版本,以便于传阅。

约翰逊研究的最有可取之处,是它没有危言耸听。报告指出,中国的核能力 “在未来一个不能确定的时间里,不会改变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真正的力量关系,也不会影响亚洲军事力量的平衡。” 在约翰逊看来,中美之间巨大的力量差异,以及中国核能力的脆弱性,使中国的核威胁减小到了最低的程度。一个有核的中国,处在美国可攻击的范围之内,而中国对美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中国就不得不考虑,在它进行侵略时,会受到美国核武器或常规武器的反击。这种情况使中国决不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除非中国大陆处于严重的攻击之下。约翰逊认为,中国制造核武器的目的,是以此来威慑敌人对其领土的攻击。它不可能改变自己谨慎的、后发制人的军事政策。

尽管约翰逊把中国冒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但他没有忘记强调中国核试验的政治含义。他认为,中国在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之后,会相信它的核能力可以 “削弱” 那些同美国结盟的邻国的 “意志”,使他们同中国和好相处,从而消蚀美国在亚洲的影响。正如国务院另一份支持约翰逊观点的报告所说,中国会“避免莽撞的军事行为” 或“核讹诈”,而把自己的核武器作为“政治武器,以赢得尊敬,促进中立主义,鼓励革命”。

据此,约翰逊建议,对中国的核计划,美国目前做的已经足够了,不必再更多地做什么。一旦中国的核试验成功,美国应向所有友好国家再次承诺,它将帮助它们对抗中国。这种重新承诺,既可以对抗中国的压力,也能防止其他亚洲国家单独发展自己的核武器。

约翰逊报告的两个版本都没有经过官方批准,但它仍可认为是代表国务院的立场。而且在 1964 年 4 月,它还以纲要式的形式提交给了约翰逊总统。

约翰逊的报告在美国的官员中还是产生了影响。正如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官员罗伯特 · 科默所说,如果真象约翰逊估计的那样,我们阻止中国核计划的行动,便离题太远了。他对邦迪说,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中国仍坚持其谨慎政策,那么我们攻击中国核设施的动力就极大地失去了。

1963 年 11 月 22 日,肯尼迪遇刺身亡。林登 · 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任美国第 36 任总统。约翰逊承认,美国需要对中国采取更灵活的政策。他在上任几星期后即打电话给理查德 · 拉塞尔参议员,告诉他美国或早或迟要承认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约翰逊明显受到院外援台集团的牵制。他仍然把中国在东亚的影响,看作是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巨大威胁。事实上,此时的约翰逊同时在顾虑两件事情,A、即将到来的大选;B、中国的核能力。他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休 · 赛迪的采访时说,我们不能让戈德华特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和中国同时得到原子弹。然而不管怎么说,约翰逊与他的前任不同。他没有公开评论中国的核计划,也极少提到要采取步骤打击它。

1964 年 4 月中旬,罗伯特 · 约翰逊完成了他的新报告。报告题为《对打击共产党中国核设施可能性的探讨》。这篇报告当时被列为 “绝密”。它至今还未被解密。人们只是从国务院所编《外交关系》中知道了它的结论。

约翰逊在报告中总结了四种对中国核设施实施打击的方式:A、由美国公开进行空中打击;B、由国民党空袭;C、在中国内部雇佣特工进行破坏;D、空投国民党的行动小组。约翰逊认为,由美国实施空中打击,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只有派很多波次的飞行,才能完全摧毁目标。而在大陆内部雇佣特工进行破坏的方式,也是极不现实的。因为你根本就雇不到这样的人。国民党事际上也无能力单独实施空中打击。约翰逊还总结了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设施的弊端:首先,情报的出入太大,以致华盛顿根本不能精确地锁定所有目标;其次,实施打击只是延缓了时间。最长也就是 4 到 5 年,北京又会再次启动它们的核计划。第三,中国会对台湾或美国在东亚的基地进行报复。最后,一个师出无名的军事打击会付出沉重的外交代价。

约翰逊提到,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要赢得世界舆论对美国做法的支持,唯一可行的是,在世界范围订立防止核扩散和对核材料生产进行的核查协议。一旦这类协议进入到谈判中,中国再公开无视它,就给了打击它的口实。然而约翰逊相信,当这类协议能够进入谈判时,中国大约已经完成了核试验,象法国那样,成为一个 “现存” 的核力量。在任何情况下,法国是不可能支持这样的协议的。此外,约翰逊还认为,要苏联默认美国对中国的打击,是“绝对不可能的”。

约翰逊认为,只有在对侵略做出反应时,世界舆论才会接受军事打击行动。比如说,中国如果以支持者的面目出现,在老挝或越南进行干预,造成一场有限战争的时候,军事打击就会被舆论所支持。此外,还有一种非公开的打击方案。这就是由国民党来干。但约翰逊指出,即使可以相信国民党的破坏小组有能力分别搞掉包头和酒泉的核设施,但由于他们几乎不能同时在两处得手,因此必会遭到中共的报复。而中共对台湾的打击,会把美国置于 “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总的说,约翰逊的看法是,阻断中国核计划的行动是危险的,它很可能失败;它会损害美国的形象,削弱美国的地位,使世界力量格局变得难以捉摸。这些结论,同 1963 年肯尼迪总统的想法是大异其曲的。

约翰逊后来写到,他当时的研究反映了 “各部门间广泛的一致”。因此,在高级官员们考虑对付中国的核计划时,还有相当的分量。1964 年 4 月底,腊斯克曾经把一份高度压缩的约翰逊报告呈送给约翰逊总统。鉴于腊斯克的这个做法,美国最高层对约翰逊的观点应该说是认可的。

正在美国人欲罢还休之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在 1964 年前 8 个月里又有了长足的进展。兰州气体扩散厂在 1 月间已经生产出第一份浓缩铀,并开始了试验;4 月,酒泉基地生产出了第一个核部件;六月,第九研究院进行了同比例的爆炸试验;8 月,酒泉厂装配出第一个核爆炸装置。

这一切,使美国人又一次紧张起来。

新定位中国的核进展

1964 年初,美国从秘密渠道得知,中国在 1964 年将 “肯定” 爆炸原子弹。前国务院情报研究室的艾伦 · 怀廷回忆说,他是从一份关于周恩来访问马里的情报中了解到,中国即将进行核试验。当时,周恩来告诉马里总理莫贝多 · 基塔,中国将在 10 月进行核试验。可当时不知为什么,人们对这条消息的价值却未加充分注意。

当时美国对中国核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空中侦察。从 1964 年春起,U-2 间谍飞机从印度东部的查帕迪亚起飞,已经可以飞到罗布泊上空。从 1963 年 7 月起,美国共发射了 10 颗 “加贝特” 卫星。这些卫星携带有高分辨率照相机,可以清晰辨别地面 18 英寸的物体。1964 年 8 月初,间谍卫星发现,在罗布泊试验场,已经树立起铁塔和其他设备。据此,情报分析得出结论:“罗布泊地区明显的可疑物体表明,那里是一个试验场。它在为两个月后的使用做准备。”

但对于中国究竟在何时爆炸原子弹,美国人还是没有把握。7 月 24 日,麦克恩告诉约翰逊总统,还不能预知中国何时引爆它的核装置。中情局则认为,在 1964 年底之前,核试验不会进行。他们的根据是,中国在此后数月中,还不可能得到足够的核裂变材料来爆炸它的原子弹。原因就是,中国的核原料是钚而不是铀。而包头核工厂生产的钚,至少在 1965 年前还不能填装一颗原子弹。按照这样的推测,美国情报人员认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应在 1965 年中爆炸。另外,美国情报人员还怀疑到法国是否供给了中国核裂变材料。不过,他们没有肯定的证据。今天看来,只有国务院专家艾伦 · 怀廷的判断最明智。他当时就肯定,中国的核试验发生在即。如果不进行核试验,就没有必要在罗布泊试验场树立起铁塔。此外,周恩来关于 10 月进行试验的话,也决不是空穴来风。

在临界点上

中国核试验已经迫在眉睫。这使得 “核危险” 这个话题成为总统星期四午餐会的重要内容。参加聚餐会的,是约翰逊班底的核心人物。他们是: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克恩、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国家安全顾问邦迪。在 9 月 15 日的聚餐会上,这一小群人最后的看法是:如果加以权衡,在中国按自己时间表爆炸原子弹,与美国采取单边不宣而战的打击两者之间,还是后者更有风险。对中国核设施的攻击,其可能性只在 “军事敌对” 这样的事发生时才可成立。尽管如此,这些总统班底的大员,仍然没有放弃试探同苏联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这种联合行动包括 “发出威胁,反对核试验” 等。恰在此时,一则信息鼓励了这些顾问们。9 月 15 日,赫鲁晓夫就中苏边界问题发表谈话。他威胁说,苏联将使用所有手段,包括“最新式的歼灭性武器”,来保卫自己的边界。这是苏联第一次暗示,它有动用原子武器的可能。

但在华盛顿,当邦迪希望与多勃雷宁就中国即将进行核试验问题 “做一次私下和认真的谈话时,多勃雷宁还是老话,说中国的核武器对苏联和美国说来,并不重要。它只会在亚洲造成 “心理影响”,而对苏联政府说来无足轻重。

约翰逊总统在中国核问题上持谨慎态度,部分原因是大选在即。当时,他正在缔造一个所谓的 “和平平台”,来同共和党对手戈德华特斗法。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约翰逊政府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也惧怕把战争扩得更大。虽然在战争中,美国高层仍有人主张在轰炸越南北方时,应考虑攻击中国核设施。但约翰逊倒是守住了这条底线。在 1965 年战争升级之后,他仍谨慎地避免触发与中国的直接冲突。

8 月底和 9 月中旬的卫星侦察表明,罗布泊试验基地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一位访华的马里政府代表团成员提供消息说,中国准备在 10 月 1 日也就是国庆节时,爆炸原子弹。国务院的官员们这时终于想到,得为中国的核试验抢先准备一个声明了。怀廷回忆说,这样一个公开声明,可以抢得先机,减少核试验的政治影响。并且 “再次向中国的邻国保证,美国对此是关注和了解的”。麦克恩这时先行一步。他在 9 月中旬已经向北大西洋组织透露说,中国将在最近 6 天内进行核试验。

9 月 29 日,国务院发言人罗伯特 · 麦克洛斯基宣读了由总统同意的声明。声明说,从各方面的消息判断,中国将在最近任何时间里爆炸它的核装置。之后,声明话锋一转,说,尽管中国爆炸了核装置,但它要拥有运载工具,还得走很长的路。显然,这既是一种自慰同时又是他慰。

10 月 15 日,美国间谍卫星的照片显示,罗布泊试验场已经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包括由双层围栏环绕的高 340 英尺的铁塔,成列的仪器掩体,两个小一点的铁塔和各种地堡、平台。同时,美国情报人员还观察到,自 1963 年 9 月就停止的来往于试验场的大批次的飞机,在 1964 年底又恢复了飞行。这表明,最后的准备正紧张地进行。中央情报局负责科技情报的助理局长唐纳德 · 张伯伦肯定,爆炸就在这几天了。

原子弹爆炸了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西部的荒漠上空,腾起了巨大而美丽的蘑菇云。美国设在各地的 13 个情报观测站中,有 11 立即捕捉到了这个美丽蘑菇云所释放的巨大电磁脉冲。驻日本美军基地名为 “足尖舞蹈者” 的探测飞机,爆炸后多次起飞,收集中国原子弹的核灰尘。当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专家们检查这些从辐射云中收集的灰尘时,他们简直大吃一惊。原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使用的核填料,根本不是美国情报机构长期认定的钚,而是 U-235。这就是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一颗铀弹。这意味着,中国的核能力是以一种很快的速度发展的。直到当年底,U-2 飞机才证实,兰州气体扩散厂早已经投产了。

核爆炸后几小时,约翰逊总统发表声明。不过这声明已不可能再有什么新意了。它只是说,自由世界的核力量,仍然承诺对亚洲的保护。但中国同时发表的声明,却在世人面前落地有声:一、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大国的核垄断;二、中国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三、一切核武器都应被销毁。

在台湾,蒋介石被核爆炸震惊了。因为,这爆炸声对他反攻大陆的梦想不啻沉重一击。蒋曾在核爆炸不久提出,应采取军事行动,在中国大陆研制出核运载工具之前,摧毁它的核设施。但在美国人那里,蒋碰了软钉子。

约翰逊总统在核爆炸后曾经任命了一个专门小组,希望对防止核扩散问题作出研究。这些加入专门小组被称为 “聪明人” 的前政府高级官员,对各种所谓防止核扩散的方案进行了披阅,这其中,也包含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设施的可能性问题。实际上,打击中国核设施是作为整个 “激进” 的防核扩散政策的一部分提出的。这些政策还包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实质性地从欧洲撤出战术核武器;封锁法国在太平洋的核试验基地;以及最小威慑核战略等等。在政策取向上,专门小组更同意罗伯特 · 约翰逊的观点,不主张对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打击。但他们对核扩散问题看得很重,视其为“重大威胁”。因此,他们建议,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核政策,并形成和通过一个国际性条约。小组认为,接受中国作为一个有核国家已是不可避免。这要求重新考虑对华政策。其关键点,是把中国接纳进军备控制条约。

显然,这是一项意在 “羁糜” 的建议。但由于它同受国务院支持的 “多边核力量” 计划相矛盾,结果没有得到约翰逊总统的支持。国务卿腊斯克虽然一方面在研究防止核扩散条约,但在另一面,却主张建立起“核武器银行”,即使印度和其他可能的亚洲国家加入其中,以对抗中国的核力量。实际上,这是默许或承认这些国家制定自己的核计划。

这样,从实质上说,尽管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使美国高层对核扩散政策做了新的研究,但原子弹所造成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致约翰逊总统在拿出一个意义重大的防止核扩散条约时,仍是困难重重。

在这场以武力阻断中国核计划 “闹剧” 的末尾,还有一个小插曲:1965 年春,美国海军情报系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侦知,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内拥有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海上用核武器直接打击美国的领土夏威夷或西海岸。海军甚至还设想,中国会引发一场“催化战争”,即中国使用其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攻击美国本土,而使美国误认为是来自苏联的核打击,从而迫使美国核反击。当时的海军部长保罗 · 尼采曾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应在中国导弹潜艇的处女航行时,将它击沉。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海军已经紧张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直到八十年代,中国才试验自己的导弹核潜艇。

六十年代就在这样的紧张之中度过了。在这十年中,中国不但完成了自己的原子弹试验,还拥有了中近程导弹以及氢弹。成为不能被藐视的核大国。而美国在恐惧和貌似咄咄逼人的外表之下,并没有拿出象样的对策。他们计议的那些五花八门的方案,没有一个是可靠的。这使美国 “纸老虎” 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虽然,中国核武器的试验成功,在六十年代没有改变美国的对华政策,但它却为改变这种政策,造成了可信的压力。进入七十年代,形势发生了大变化。中国走进了联合国,中美邦交也开始恢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 “改变世界历史” 的年代。毛泽东曾经笑谈,中国的原子弹只是 “吓吓人的”。可这一吓,真把美国人吓得不轻。他们在整个六十年代都生活在“火山口” 上,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但愿今天的人们,能够汲取这个历史教训:在这个世界上,称霸的人和欺负别人的人,都是没有好日子过的。

——摘自某报 2001 年第八期

转载文汇报独家稿件

知乎用户 dongyuwu 发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1964 年 10 月 16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中国第一颗太阳在新疆罗布泊种植成功.

1965 年 05 月 14 日,种植当量 3 万吨,中国第一颗由播种机投放的太阳种植成功。

1966 年 05 月 09 日,种植当量 20-30 万吨,推进裂变试验太阳,空投爆炸。

1966 年 12 月 27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党费 - 2 弹道播种弹在 900 公里外罗布泊上空预定高度种植。

1966 年 12 月 28 日,种植当量 12-50 万吨,大太阳原理试验,地面塔爆炸

1967 年 06 月 17 日,种植当量 300 万吨,中国第一颗大太阳种植成功

1967 年 12 月 24 日,种植当量 1.5-2.5 万吨,裂变核试验,空投爆炸。

1968 年 12 月 27 日,种植当量 300 万吨,第一次使用钚的种植试验。

1969 年 09 月 23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中国第一次地下种植试验

1969 年 09 月 29 日,种植当量 300 万吨,中国第一颗由播种机投放的大太阳爆炸成功

1970 年 10 月 14 日,种植当量 340 万吨,大太阳空投核试验

1971 年 11 月 18 日,种植当量 1.5-2 万吨,含钚太阳。

1972 年 01 月 07 日,种植当量 0.8-2 万吨,强 5 空投小型太阳。

1972 年 03 月 18 日,种植当量 10-20 万吨,空投热太阳。

1973 年 06 月 27 日,种植当量 300 万吨,空投太阳。

1974 年 06 月 17 日,种植当量 100 万吨,大气热太阳。

1975 年 10 月 27 日,种植当量 2500 吨,小型地下种太阳。

1976 年 01 月 23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裂变试验。

1976 年 09 月 26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局部熔解 “特殊太阳”

1976 年 10 月 17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地下太阳试验。

1976 年 11 月 17 日,种植当量 500 万吨,最大当量太阳空投试验。

1977 年 09 月 17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裂变试验。

1978 年 03 月 15 日,种植当量 0.6-2 万吨,小当量太阳。

1978 年 10 月 14 日,种植当量 3400 吨,地下杆轴太阳实验。

1978 年 12 月 14 日,种植当量 2 万吨,裂变试验。

1979 年 09 月 13 日,微量地下太阳试验

1980 年 10 月 16 日,爆炸当量 20 万吨,最后一次种植太阳实验

打完收工!!!

就在美苏扯皮谁去弄死中国核工业时,中国以快速密集的实验迅速掌握真理,使后续的打击制裁变得毫无意义!

儿歌 ——- 种太阳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

播种一个

一个就够了

会结出许多的许多的太阳

一个送给

送给南极

一个送给

送给北冰洋

一个挂在

挂在冬天

一个挂在晚上

挂在晚上

啦啦啦啦种太阳

种太阳

啦啦啦啦种太阳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种太阳

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

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好邪恶的儿歌哦!!!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心零点

知乎用户 荡秋千 发表

阻止了的,各种禁运,各种国际压迫,换成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要么造不出来,要么国力崩溃。

而且当时美国已经赶紧拉拢全世界在制定 “禁止核试验、核扩散” 的国际条约了,到时候中国再研究核武器就是在全世界违法了,那就不是美国跟你对着干了,而是全世界跟你对着干了。

天命所归,中国在紧急关头宣布研制成功了,所以你后面才出来的禁止核扩散、承认现在已有的拥核国家,中国就是有一席之位。

总之面对美国、西方,把他们往坏了去想,不会错。

知乎用户 迷梦一千年 发表

何止是阻止过,苏联的撤回专家,焚毁资料等等这都是算轻的。

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知中国进行核试验之后可谓反映极为剧烈,为了阻止中国的核试验,他干过这些事儿:

1. 将当时美国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 U-2 派遣到台湾,从台湾起飞,直飞罗布泊,成功的拍到了各种机密照片。

2. 向当时的美国头号敌人苏联求助,一同对核试验基地罗布泊进行核打击。肯尼迪的设想是这样的,美国和苏联各起飞一架载有核弹的飞机,投送到罗布泊并且引爆其中的一枚或者全部。还好苏联没答应。

3. 被苏联拒绝后美国决定自己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要知道美国一旦对中国动用核武器代价是十分巨大的,美国核打击日本是因为反法西斯,但是一旦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不仅仅是霸权主义那么简单,即使是被认定为下一个有侵略倾向的法西斯国家也是很有可能的,到时候对美国的公信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是肯尼迪依然坚持这么做。

后来为啥没干呢?因为该计划实施前夕,一颗子弹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正正好好的打爆了正坐在敞篷车里的肯尼迪的脑袋,脑浆溅了旁边反正我不知道是谁的某个妇人一身。

于是当时坐在后面的车上的副总统约翰逊一下子就成了新任总统,也导致美国对中国核试验的态度大反转。

约翰逊认为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代价太大,因此宁愿坐视中国拥有核武器,也绝不对其进行核打击。

我到现在都觉得,冥冥之中有股神奇的力量在保护着中国,抗美援朝的时候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中国借着古巴导弹危机美苏都无力关注亚洲时收拾了印度)是,苏联解体的时候(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消除了最大的威胁)是,911 的时候(苏联解体后 911 事件迫使美国把对准中国的矛头转向了中东)是,直到现在,世界各国再也无力打压中国了。


一更

求求各位大神们别跟我杠我说的 “冥冥之中有股神奇的力量” 了,也不要再跟我说什么客观规律啥的了,我当然也是无神论者啦,我也懂马哲啦,我无非就是装个逼,想表示中国国运昌盛,而已啦。。。。

还有这件事国家出过纪录片的,我没有添油加醋,这里陈述的内容只可能少了不可能多了。所以也别跟我扯什么 “仅凭美国总统不可能实施如此风险的计划”,或者“美国不可能敢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之类的,谢谢啦~


二更

破千了这就????!!!

知乎用户 乌合 发表

以前《凤凰大视野》有过系列专题,50~60 年代外交档案解密的事,介绍过这事。

美国曾想过阻止,并联系苏联轰炸中国核爆试验场。但赫鲁晓夫不同意——他不相信中国有本事搞核弹——虽然他不懂技术,但苏联为了核爆消耗了全苏联三分一的电力。中国???

那个年代核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政客不懂技术,但懂算帐。谁相信偏远山区乡下出来的小伙能在北上买房?笑话!!!啊???他买了???

所以说,光屁股搞原子弹是大老实话呀。其实何止光屁屁,全身上下也就脖子上系了条领带,肚脐眼都遮不住。两弹一星呀,有条布料剩下就不错了。

这就是当年的背景,破家搞开发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知乎用户 温莎 发表

肯尼迪:因为我死了

知乎用户 klxmouse 发表

美苏军事无法互信,不能就打击中国核设施做出统一行动。

美苏任何一方单方面行动,不仅容易刺激对方,而且给对方提供了舆论炮弹,潜在盟友和耗死自己的机会。

就像中美只能看着朝鲜拥核一样。

知乎用户 百事可乐的喜欢 发表

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核试验进行军事阻止这个问题很多回答还是没说明为何其犹豫不决。基本都是说美国苏联如何如何相互怂恿相互操作,最后为什么都没动手的原因却没一个说出来个 12345 的!我这就和大家分析下,欢迎指正!

美国当时要是真从印度方向对中国西北核机构进行空中打击,中国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朝鲜战争本质来说这是局部战争。(中印边界是 62 年爆发的,注意这个时间,暗中借个起飞基地给美国对印度来说是绝对最求之不得,一旦中国核爆成功,印度压力多大可以想象,中印战争期间美国是支持印度并怂恿印度的)

苏联就更不要说了,珍宝岛只是一种边境的冲突,远没达到军事冲突层面,不要小看毛子,真正毛子当时发力,中国扛不住的。我国防空力量在当时西部对于毛子来说几乎就是空白,甚至到后期还印度侦察机侵入青海发生。

不管怎么说,中国军人用事实告诉了两位超级大国的领导,地面上,中国绝对是有能力让对方付出惨重代价的。任何在陆地上和中国发生冲突都是愚蠢的事情!

……………………….. 原因就在这里,不论美国也好,苏联也好,都不想自己出头打掉中国核发展。因为都要考虑得罪中国后面对的地面战争后果。

苏联和美国的军事对决中心在欧洲,不在亚洲。

苏联如果被美国怂恿去打掉中国核计划面临的是整个西伯利亚的空虚和中国可能组织的百万军队。导致苏联首尾受敌。严重影响苏联军事部署和对欧洲影响力。至于苏联说什么社会主义阵营的只是托词,苏联为自己利益,从来就没考虑对方是什么阵营的。不打击中国核计划,起码中国还可能顾忌社会主义阵营,且中国当时在国际上也是朋友很少的。一直也是一个自保的态势,苏联是不会真正去打破这个平衡,如果要打破,珍宝岛不会就只派一个团的兵力(苏军伊曼边防总队指挥)在那和中国打!这个是苏联的大战略模式,东方给中国施加压力,让中方忌惮。主兵力刀锋在欧洲。

美国当时心态其实很急,也想阻止中国核计划,虽然美国和中国没有直接土壤交接,但是美国有软肋在中国 – 朝鲜!朝鲜是美国针对苏联,且给予苏联严重威胁缓解欧洲方向压力的重要环节!虽然美国控制了日本,但是如果美苏冲突开始,美国的重型装备是不可能选择以海上登陆方式展开。美国需要一个能在陆地展开军事部署和苏联有陆地交接的军事基地。这也是美国为何在朝鲜投资巨大去打这一仗的原因。中国和美国在朝鲜签订的是停战协议。中国也看到美国这个软肋,所以在苏联愿意提供更多军事装备,改善中国军队落后状态,怂恿中国军队把美国人赶下海。但是中国保持自己独立性,选择了维持 38 度线分割。美国要是独立发动打击中国核计划,则肯定很大因素导致中国彻底和美国决裂,转而导致在朝鲜发动战争把美国赶下海!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苏联更是会极度乐意去帮助中国做这事!对于美国来说,很可能发动空中打击,对于中国如此广阔国家来说,很可能只是延缓中国核发展而已,最后中国还是有能力完成核计划。

……………………………………………………………….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超级大佬谁都不想当那只火中取栗的猴子,你推来我推着,推着商量着,东方一声响,好嘛,都不用想了,该干嘛干嘛去!继续在欧洲忙着自己的算盘去。

………………………………………………

关于金门的,这个是有官方背书的,版主大可放心。

有反驳说既然当初打金门,还付出很大代价没拿下金门,却又说什么金门是留着不打,这不是自己给自己贴金吗。是吧,有恩就是这个意思咯。

修正:我把金门和解放海南搞反了。实在抱歉,因为当时是随手一写,想当然了,十分抱歉。感谢朋友指出问题。但金门的保留主思想是没变的,这就是一根弦。

金门战役本质是厦门战役的一部分,详细就不多说,资料很多。但是没解放金门是因为当时美国介入导致金门解放有较大难处这个是真。朝鲜战争后,美国根据朝鲜战争对解放军的战斗力评估后是极力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等外围,以台湾海峡为界,实现台湾独立。说白就是彻底隔断台湾与大陆的瓜葛连脉。

这对于毛和蒋来说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两人最后的底线,怎么破解这个局呢。于是金门就成为双方的琴弦。金门离大陆,火炮就能够得着,只要一开炮,就说明这个解放战争没打完,蒋要是还击几下呢说明大爷我是要反攻回去的,谁丫的别来劝我,你劝我?人家都在打我了,你说我能装瞎子吗?怎么给岛内人民一个交代,放弃金门?人家只是打了几炮你就要我放弃?这更不好交代吧。

(**官方宣传:**美国一方面鼓吹 “台湾地位未定论”,一面又作出长久武装国民党军队,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的决定。台湾当局虽然不同意 “台湾地位未定论”,但是欢迎美军进驻台湾海峡,并与美国签订了 “秘密军事协定”。中共担心美台已经签订和即将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有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像已经出现的南北朝鲜一样。为击破美蒋军事、政治联合,1954 年 7 月 23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提出了 “解放台湾” 的口号。由于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国际社会中仅靠一篇社论造成的影响还不大,于是 1954 年 9 月 3 日,人民解放军奉命炮击金门,并持续了十几天。中国政府的目的是希望以这种有限的军事行动来吸引国际舆论,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立场和决心。)

于是炮打金门成为了一次政治上的高明外交方式,大陆这边打几天休几天,对面的抓时间修好工事,做好防御,再打炮,坏了再修,不死人就好,再后来干脆分单双号,逢节假不打。大家心照不宣。美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金门就成了一根弦,没事去撩拨几下,分散美帝注意力。有时候美帝在亚非拉其他地方嚣张不行,这边就拨几下弦,美帝又慌里慌张赶回来这边。真打金门,那时候大陆这边已经有足够火炮覆盖金门了,还真拿不下金门?开什么玩笑。当初失利可是没办法火力支援的。后期火炮封锁金门时候,台湾方面连一根稻草都飘不到金门来的。可是真把金门打下来,再就没这近的琴弦你去拨啊,金门离台湾可老远了。

(**官方宣传:**1958 年 7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 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 毛泽东表示,中国民众上街游行示威是在道义上和政治上支援 “中东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义支援不够,必须有实际行动,攻打金门马祖地区,牵制美军在远东的兵力。美国情报部门在炮战开打后两个月的 10 月 28 日研判,解放军并无取得外岛的坚决目的。研判其动机: 1. 试探美国。2. 分化台美。3. 贬损台湾当局和美国的声威。4. 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力量。5. 防止出现两个中国 (如东西德和朝鲜半岛的分裂)。6. 打击台湾当局民心士气。金门炮战之后二年 (1960 年),大陆又发动较小规模的六一七炮战、六一九炮战,尔后采 “单打双不打” 方式陆续鸣炮,直至 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为止。

你自己说,这玩法高明不高明,牛叉不牛叉,搁不是大神级人物,谁想得出这一茬啊。

没道理啊,这是官方的说明啊,不是我个人的见解啊,我只是搬运工啊,

关于朝鲜战争的 38 线划分的,我说要你们细品,有人说品不出来,38 在战前就大致以该线为分界,以中国实力完全可以再推的,问题推过去后,美国虽然推不回来,但心里疙瘩就大了去了,要知道美国是很希望推上去,但实力不允许啊,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说过:战场上你得不到的休想在谈判桌上拿到。**这也是有官方宣传的,**但实际上,中国在划分上是做了让步的,有的地段甚至是用巨大人力物力打下来,最后让出来时候很多战士是哭着撤离的。**这也是有官方宣传的,可见朝鲜战争的书籍都说过这事。**那么这就说明了中国是有能力把 38 往下推的。后期在谈判时候,南朝鲜是很不满意的,一心想北上,把美国惹毛了:你行你上啊!结果后期人民志愿军就专捡南朝鲜军打,美国甚至旁观。这也是有记载的。

我都说这直白了,你还品不出来,我真的无语了!

知乎用户 老中翳 发表

重新排版一下,先是原文答案

高赞已经答的很好了,其它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与美苏没有想到中的核工程的研发是原子弹和氢弹并行的,和大众认知不同的是,氢弹是在 1960 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了,而且和氢弹相比,原子弹就是个坨屎

当年苏联交给中国的只有一个原子弹的基本框架图,连基本原理都没有讲述清楚,也许苏联相信中国可以靠自己搞出原子弹,但绝对不相信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搞出氢弹,没有氢弹的中国对于苏联来说依旧是个滚滚刀肉,既然威胁不到自己那还阻止干嘛?反正是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的盟友,卖个人情不好?

美国作为第一个研制成功氢弹对国家,以它的体量都用了七年的时间,按照中国当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美国对于中国制造出氢弹对预期怎么说也得在全面工业化以后,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出了于敏这个土著妖怪用了六年时间就搞出了氢弹,美国要是提前知道的话,说啥也要搞死中国所有的核力量。

等到氢弹爆炸,中国的核威慑已经形成,即使想打击也是有心无力了。


12 月 6 日更新

还有有人搞不明白氢弹和原子弹的差距在哪里,先做一个总结

有原子弹≠有氢弹

有氢弹=有原子弹

有原子弹没氢弹=SB

有氢弹=五常

再做一个总结,核战争等于什么?发射核弹的不是为了赢也不是为了输,目的只有一个,我可以过的惨,但你绝对不能过的比我好。

为什么氢弹这么叼?因为它的当量是 100 万吨 tnt 为基础,无上限叠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嘛?也就是说,只要原材料足够,人类,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的科技,人为的制造出一个太阳,一个直径 1.392×10^6km,质量 1.989×10^30kg 的太阳,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以来唯一的一个,可以从物理层面让地球从太阳系中除名的科技。

为什么不是科技树?因为它是独立的,上没有源头和裂变没有屌毛关系,下没有发展可控核聚变成果依旧为 0,这是只有五常才能掌握的力量,以色列、巴基斯坦、印度、朝鲜这四个拥核国家到灭国也不可能掌握的科技

至于原子弹,那真的就是一坨屎,50 万吨 tnt 当量的常春藤之王就是一个例子,这就是这废物玩意儿能够达到的极限了,对没错,就是废物,没有核威慑能力的废物

别以为上面说的那四个拥核国家有多风光,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核威慑,和七八十年代向美国抗议谴责五百多次的中国没有区别,过的一样憋屈,甚至更惨,起码中国还有氢弹可以为国家的抗争做后盾


12 月 10 日更新

骂完就拉黑,人才啊,懂什么叫太阳吗?高温高压的情况下氢氦元素的不可控聚变产物,可以发光发热的等离子体。

还可控核聚变?中科院大佬都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的玩意儿您倒是直接给定了性。

知道可控核聚变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吗?不是输入大于输出,也不是原理不明,更不是技术的复杂性,而是人类压根儿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存不存在,因为自然界根本没有可控核聚变的产物,所有恒星都是不可控核聚变的产物。

你问我有没有例外?我不知道,反正地球上那么多天文物理学大佬说观测到的恒星都是不可控的,咱不敢问,也不敢反驳,不知道哪位知乎朋友能帮忙反驳一下

最后再说一句,让 0 变成 1 的难度有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比我敲键盘难,当然,也可能比某些人敲键盘简单


12 月 25 日更新

无法吐槽

有些事情真的连吐槽都没办法吐槽,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哪里得罪这位仁兄,问题问不了只能拉出来鞭尸。

顺便再说一嘴,可控核聚变是已知宇宙中没有自然存在的事物,恒星是核聚变产物但它是不可控的核聚变,只是因为引力作用而让恒星的聚变物以球体存在于宇宙之中,太阳的日珥就是恒星聚变不可控的最直观的证据,按理说这应该是常识,但还是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当然我并没有歧视这些的意思,说不定这个常识还真的是错误的呢?但是我没有证据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敢直接反驳

另外这位被我拉出来鞭尸的兄弟,似乎是对聚变有什么误解,事实上不管聚变还是裂变,都是原子链式反应的成果,区别只在于反应后释放的能量级不同。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化学炸药可以把一栋楼炸成碎片,当量越多也只是让碎片更小飞得更远;

那原子弹就可以把一栋楼炸成熔岩,当量越多也只是让熔岩变得更多;

那氢弹就可以让一栋楼直接气化消散于天地之间,对于地球这样的固态行星来说,那是真的没了

这就是最直观的差距,这不是光靠堆积数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最最基本的物理规则把它们对威力限定的死死的。


1 月 7 日我都没想到的

我的天哪,写了一个回答追着我骂了一个月,关键我还不能回话,大佬您牛 B,在流氓程度上我远不及您


1 月 16 日更新

某种意义上这是我第一个正经回答,所以能够得到过三千人的认同感到受宠若惊,所以就像聊聊关于于敏老爷子对于中国氢弹研究最大的贡献。

于敏老爷子毫无意外是个天才,某种意义上面,天才也不足以形容于敏老爷子,妖孽、妖怪可能更适合他一些。

已公开的所有材料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于敏研究氢弹最大的贡献并非是对于氢弹构型的研究,这和中国当时的科研储备有关,在有正确理论的指导的情况下,即使没有于敏,在长时间试验段情况下,也能过找得到正确构型来制造氢弹的,在这一方面,于敏是极其重要的一位科学家,但不是不可或缺的一位

但问题来了,什么是 “正确理论”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而且我认为知乎里也不会有人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会说出来,能说出来的也都是扯淡

但是,其中有一项应该是极其重要,那就是制作氢弹是所需要的反应物是应该用氘化物还是氚化物,按照美国的说法,就是使用氚化物来研制氢弹,问题在于,氚制造成本过于昂贵,昂贵到足以让国家放弃发展氢弹的地步,但一群人中只有于敏一个人认识到了,氚化物有可能并不是制造氢弹最适合的材料,使用氘化物也能够制造氢弹,这就直接让中国的氢弹研究从死胡同里面走了出来,之后的氢弹研究每当遇到瓶颈,于敏都能够进行理论上的补完,从根本上拯救了中国氢弹研究的进程,氢弹的构型,于敏的存在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找到了 “正确理论与对正确理论的补完” 才是于敏拯救中国氢弹研究的最最不可替代的贡献。

最后,再说几句大逆不道的话:

于敏真正的天分,并不在氢弹的研究,而是基础物理的研究

但是有句话说的好,“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能够自由地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地理、自然历史、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以便让他们的孩子,有权利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挂毯和瓷器……”

对于于敏来说,氢弹就是他需要学习的战争与政治,基础物理是他喜爱的历史与地理

于敏老爷子能够参与中国氢弹的研究,那是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天大的幸运,但反过来说,也是全体人类的不幸

知乎用户 所罗门 发表

苏联:毕竟是共产主义兄弟啊。你说我干了他,我名声是不是还得臭一点?不能再臭了,再臭真的要被骂了。

美国:你要管你去管,我不想管,我打不进去,对面人多。

英法:完了,苏军换装坦克了,东德加了一个集团军。完了完了,要死了要死了。什么?中国?苏联换装坦克了你知道吗!你跟我谈中国干什么!有病吧你!!是关心人家的时候吗!

知乎用户 王若枫 发表

【先解释词义】不解释不行了,那么多语文不及格的都来纠正……

“强行” 是强制进行的意思,这个词后面会跟一个具体的行为,指冲破一切阻力硬性地实施这个行为。

所以那些把 “定出来制止的计划和想法但没有施行” 叫做【强行制止】的人,歇会儿吧。脸就一张,不要反复丢。

以下是原答案:

苏联没有阻止,是因为我们研究核武器就是它帮忙和支持的。

后来交恶后也没有阻止,是因为它撤走了全部资料、原料、设备和人员,十足十地认为我们无法继续研究了。

美国没有阻止,是因为美国也是这么想的。

正因为我们是第一个【知识技术设备人员全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研制成功的,所以核大国才明白这东西看来门槛也没他们想的那么高,于是才开始对其他研究核武器的国家予以了足够的重视。

知乎用户 Po Wong 发表

有那个力没那个心呀。

整个冷战历史可以看到,苏联真正能够跟美国扳手腕的全胜时期是 1975 年到 1980 年这段时间,在这之前,苏联正在经历快速的增长期,不断的给美国施加更强的压力。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力量还不够强的苏联的一次尝试。虽然在美国强大的国力下面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认怂为表象,但最终的结果确是,美国不就后就撤出了在欧洲部署的导弹,实际上是苏联赢了,苏联的目的就是要求美国撤掉那些导弹。虽然赫鲁晓夫丢了面子,却得了里子。

在苏联力量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的角色也是转变的,一开始是阶级兄弟,在朝鲜打跑了美国人,所以要支持,不仅给了工业计划,而且还手把手教着造原子弹,但随着自己的实力的增长,同时也发现身边这个小兄弟发育的速度确实很快,已经有可能影响自己,所以就从一开始的呵护慢慢的变成厌恶,到最后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刚开始的时候苏联还帮助中国造原子弹,此时有苏联的核伞保护者,美国自然不会碰中国。

中苏交恶以后,尤其是珍宝岛危机的时候,苏联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核打击的方式直接解除中国刚刚才有的核武装——那个时候中国只有几件核武器,没有战略轰炸机和洲际导弹,能吓唬一下苏联的只有射程 1000 多公里的东风 2,连狂飙一号都没有,所以当时中国做好了丢掉西安以东的国土,带着核弹去苏联境内打游击战的变态作战方案。最终的结果确实美国人主动给提供了一次核保护伞,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向还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提供过保护,并且是核保护。所以可想而知,有了核武器,是符合苏联前期和美国后期利益的。

相反美国则是因为对手开始变得越来越强,急需一个能够牵制对手的国家出现,必须要拉拢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来帮自己搞一下,此时跟自己关系巨差的中国就越看越顺眼,有一种说不出的可爱。先是从肯尼迪政府时期在外交上的一点点松动,虽然在临死前提过外科手术来一下,但是相比艾森豪威尔时期已经好多了,到约翰逊时期坚冰的开始融化,到尼克松时期,主动给中国撑伞,双方开始从坚冰状态到了温水期,而到了中美蜜月期,两个家伙盖着一条被子同时给全盛时期的苏联下了个绊子,直接让他在阿富汗摔了个狗啃食。然后苏联一玩蛋,两国关系立即降温到温水。

其实最危险的两个时间点分别是:

1:1962 年肯尼迪时期的外科手术计划,打算直接突袭中国西北核基地。此时苏联撤伞,也不反对这个计划,要不是肯尼迪被枪崩了,他回去签署了计划,鬼知道现在在做的各位是不是在做苦力。

2: 珍宝岛危机后期,苏联准备全面核打击中国本土,美国挺身撑伞,如果美国没挺深,估计在座的各位应该没有出生的机会了。

另外还有三次,

一次是在朝鲜战场上面,杜鲁门的弹头都要组装了。这次也是中国人距离实际的核打击最近的一次。

然后是在金门马祖先后两次艾森豪威尔公开要用核弹。

但这三次都不是冲着我国核计划来的,性质上不如肯尼迪和珍宝岛那两次。

相反肯尼迪那个计划毕竟还没有签署,也没公开过,所以相对之前的三次已经算是温和的了,当然温和不代表不阴险。

可以想象,我们先辈们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辗转腾挪,既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又能左右逢源的外交水平有多高了。

知乎用户 AAAAA 发表

阻止了

但是失败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经济压力:妈的,我们本来就一直给压力啊,可是人家又不和我们做生意还穷的一批 / 就是就是,穷的一批。

军事压力:妈的,我刚在朝鲜被打了一顿 / 卧槽,他们居然真在朝鲜把人家打了一顿 / 卧槽他们地方好大,就算我派飞机去轰炸也不安全 / 俺也一样。

政治压力:我丢雷老母,我还都还没骂他呢,他就先开始骂我们了 / 他们本来就一直骂你们,但是他现在也骂我啊。

伟人:我就要原子弹,没有原子弹我就一直 “wdndy”!

当年我还剩 1 个梅花 3 和 1 个 4 都打赢了还剩两个炸弹的对手。现在老子都有 1 个 Q 一个 K 了,我还怕你们两个同花顺加一个 2?

不慌不慌,我可是欢乐斗地主全国 no.1。在这个问题上,我才是地主,你们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贫农是斗不过地主的。

知乎用户 旗清 发表

总共 45 次,都在这。

中苏恶交后,不久我们就有了原子弹。苏联很不高兴,但是美国间接的提醒了我们,中苏美心照不宣,意思一下就过去了。不过当时我们实际上是有弹无枪。美苏就想着通过常规战争拖垮击败中国,主要还是苏联这样想,中苏珍宝岛时,还只能空投核弹,没有导弹用,真要和苏联打起来,核战争我们更吃亏。当时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也有意无意想拉拢我们。70 年到 80 年,中美蜜月期,此时我们核试验开始由大气层转入地下,说明了我们有了相当的能力,能够进行核捆绑了。再往后,停不停核试验就是我们说的算了。

大抵这样,苏美都想制止,但是谁都不敢动。罗布泊只是试验场,兰州也只是核工厂,真正计算推理论证的人在北京。那么大的北京,怎么打?

1964 年 10 月 16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5 年 5 月 14 日,爆炸当量 3 万吨,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年 5 月 9 日,爆炸当量 20-30 万吨,推进裂变试验弹,空投爆炸

1966 年 12 月 27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东风 - 2 弹道导弹在 900 公里外罗布泊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966 年 12 月 28 日,爆炸当量 12-50 万吨,氢弹原理试验,地面塔爆炸。

1967 年 6 月 17 日,爆炸当量 300 万吨,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12 月 24 日,爆炸当量 1.5-2.5 万吨,裂变核试验,空投爆炸。

1968 年 12 月 27 日,爆炸当量 300 万吨,第一次使用钚的热核试验。

1969 年 9 月 23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1969 年 9 月 29 日,爆炸当量 300 万吨,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氢弹爆炸成功。

1970 年 10 月 14 日,爆炸当量 340 万吨,氢弹空投核试验。

1971 年 11 月 18 日,爆炸当量 1.5-2 万吨,含钚原子弹。

1972 年 1 月 7 日,爆炸当量 0.8-2 万吨,强 5 空投小型核武器。

1972 年 3 月 18 日,爆炸当量 10-20 万吨,空投热核武器。

1973 年 6 月 27 日,爆炸当量 300 万吨,空投核试验。

1974 年 6 月 17 日,爆炸当量 100 万吨,大气热核试验。

1975 年 10 月 27 日,爆炸当量 2500 吨,小型地下核试验。

1976 年 1 月 23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裂变试验。

1976 年 9 月 26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局部熔解 “特殊核弹”

1976 年 10 月 17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76 年 11 月 17 日,爆炸当量 500 万吨,最大当量氢弹空投试验。

1977 年 9 月 17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裂变试验。

1978 年 3 月 15 日,爆炸当量 0.6-2 万吨,小当量核试验。

1978 年 10 月 14 日,爆炸当量 3400 吨,地下杆轴核试验。

1978 年 12 月 14 日,爆炸当量 2 万吨,裂变试验。

1979 年 9 月 13 日,微量地下核试验。

1980 年 10 月 16 日,爆炸当量 20 万吨,最后一次大气核爆炸。

1982 年 10 月 5 日,爆炸当量 0.3-1.5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3 年 5 月 4 日,爆炸当量 1000 吨,地下核试验。

1983 年 10 月 6 日,爆炸当量 15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4 年 10 月 3 日,爆炸当量 9100 吨,地下核试验。

1984 年 12 月 19 日,爆炸当量 1300 吨,地下核试验。

1987 年 6 月 5 日,爆炸当量 25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8 年 9 月 29 日,爆炸当量 2500 吨,中子弹辐射武器测试。

1990 年 5 月 26 日,爆炸当量 11500 吨,地下核试验。

1990 年 8 月 16 日,爆炸当量 19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2 年 5 月 21 日,爆炸当量 65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2 年 9 月 25 日,爆炸当量 8000 吨,地下核试验。

1993 年 10 月 5 日,爆炸当量 8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4 年 6 月 10 日,爆炸当量 5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4 年 10 月 7 日,爆炸当量 5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5 年 5 月 15 日,爆炸当量 10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5 年 8 月 17 日,爆炸当量 8 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6 年 6 月 8 日,爆炸当量 8 万吨,双弹头试爆。

1996 年 7 月 29 日,爆炸当量 5000 吨,中国宣布暂停地下核试验。

知乎用户 clausewitz2010 发表

因为无法阻止。

可以干扰,可以封锁技术,可以限制原材料,但是没有能力阻止。

这样一个人口近 7 亿占世界 1/5,疆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一旦下定决心要搞核武器,你阻止得了吗,其他手段只是挠痒痒,而摧毁核设施?你敢冒全面开战的风险吗

知乎用户 元乾 发表

知乎有一个问题,是说川普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在酒鬼枪下的美国总统,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川普比较疯。而当年的肯尼迪比川普疯狂多了,因为他真的倒在了枪下。

当年美国试图阻止了。

肯尼迪的计划是,联合苏联,一块向罗布泊扔核弹,阻止中国核试验。苏联又不是傻子,当然不会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然后肯尼迪决定自己干,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实施。

我们假设肯尼迪没挂,真的干了,复盘一下会发生什么事。

简单的空袭罗布泊,是一个 2B 的计划,因为单单这么做根本阻止不了中国拥核,最多能将中国的核计划延迟一年半年了不起了,难道想靠一颗核弹吓唬住毛停止核研究?这话说出来肯尼迪自己信吗?

想要彻底阻断中国研究核武器,只能是全面战争。参照朝鲜战争的结果,美国想要全面占领中国,200 万军队够不够用?全国军队都拉到亚洲欧洲还要不要?以当年的投送手段,几百万人的跨洋远征需要动员多久、天文数字的弹药物资需要运输几年?中美一旦陷入全面战争,苏联会帮谁?就算美国硬 A 了上去,付出至少几百万人的代价打赢了战争,成功的阻止了中国拥核,回头一看整个欧洲变成了赤色,自己的国力倒退二十年面、对苏联得改口叫爸爸?图什么?

好,只空袭一下,不打全面战争。一年后中国拥核,你猜 TG 会不会报复?TG 没有海军是打不到美国,韩国你还要不要?台湾海峡只有 400 公里宽,以 TG 的空军完全有能力将核弹扔到台湾,光头在核弹骑脸的情况下会不会屈服,台湾还要不要?TG 的空军飞不到日本,但别忘了中国是有钱学森的,过几年东风出来,美国还要不要在日本驻军,面临核弹洗脸的情况,日本还要不要?越南、中东这些地方,美军以后还敢不敢来,亚洲还要不要?

采用暴力手段强行阻止一个大国拥核,后果都是灾难性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印度后来核试验美国也是坚决反对的,但也只是经济制裁、最后不了了之,也没敢采用军事手段,更别说有毛坐镇的中国了。

TG 拥核,不是肯尼迪或赫鲁晓夫所能中止的,也不是美国或苏联能改变的,因为李德胜不是常凯申。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中国和苏联美国都爆发过正面战争。

和美国当年在朝鲜半岛,抗美援朝恶狠狠打了一仗,最后打个平手。美国能打在朝鲜就打了,还等到 60 年代?

和苏联在珍宝岛,铁列提克都发生军事冲突。

中国是一个陆地面积世界第三,人口当时五六亿的大国。新中国和美国苏联,印度越南都打过。研制两弹一星安全环境是无数解放军志愿军用鲜血牺牲换来的。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题主,我实事求是同你讲道理,苏联是我国防 (核) 工业之父,美国是我国防 (核) 工业之母。

“父亲和母亲”可能阻止我國研发核武器吗?他们所谓的阻止是 “雷声大,雨点小”,那是做给外人(第三世界国家) 看的!

前苏联和美国恩情不能忘!!!

中苏友谊万岁!

中美友谊地久天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工业现状和国防工业建设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949 年底,原解放区的人民兵工和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军事工业经过整合,组建成 76 个军工企业,其中兵工厂 45 个,航空中心修理工厂 6 个,无线电器材工厂 17 个,船舶修造厂 8 个 [1]。上述军工企业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兵器工业只能生产为数不多、质量不高的简单产品,如步枪、机枪、子弹、手榴弹等轻武器和 120 毫米迫击炮;航空工业只有十几个简陋的飞机修理装配小厂;船舶工业主要修理旧船、改装商船以及建造一些巡逻艇;电子工业则是一些无线电修配厂和私营的弄堂小厂;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更是空白。国防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如炮钢、工具钢、钢板、黄铜板和制造无烟火药用的硫酸等,以及配套件如电子器件、柴油机零件以及大的电动机等都依赖进口 [2]。

1952 年,导师在《()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5] 考虑到一个大国不能在国防上受制于人,1954 年主持工作的向导师建议,尽可能不要再买苏联武器,应立足于自己建厂生产。

**  国防工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国防工业起点低,如果选择从头发展,必然进程缓慢。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施行包围、封锁、禁运,即使一般的工业产品和民用技术都无法从西方国家引进,更不用说敏感的尖端武器装备及其生产技术。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在政治上进一步靠近苏联,这为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外部保障,同时也为国防工业争取从外部引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6]。因此,抓住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关系良性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外交途径,从苏联引进国防工业领域大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资料,尤其是在尖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如核工业、导弹工业领域,就成为当时党中央发展国防工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二、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

  (一)与苏联政府签订协议,引进技术资料和成套设备

  基于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需要,新中国政府在 1949-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和之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国防工业,抓住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从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加快我国国防工业发展。1951 年 5 月,总参谋长率领兵工代表团赴苏联方面进行谈判,中苏签订《关于中国工厂获得制造苏联型式枪炮、弹药特许权和交付苏式枪炮、弹药样品、生产技术资料及必要时派遣苏联专家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7]。苏联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轻武器图纸资料,从 1951 年底到 1952 年 6 月陆续到达,其他型号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从 1953 年开始到达。

在航空工业方面,1951 年 1 月,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率领航空代表团,赴苏联就航空工业的技术引进行谈判,正式签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1953 年中苏两国政府签署苏联援助我国建设项目的协定和 1956 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的援助项目,都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项目作了安排。这一时期,我国先后从苏联引进 7 种飞机、9 种航空发动机、5 种战术导弹和数百种机载设备的制造技术。在海军装备制造业方面,1952 年 4 月,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率团到莫斯科,与苏联方面商谈落实我国海军订货和海军五年建设计划问题。不久,致函斯大林,提出 “为了我国海军继续发展,准备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能自己逐渐解决潜水艇、鱼雷快艇、扫雷艇、大小猎号所需之主机及一般材料,以及海军所需之水鱼雷。拟将此项建设工作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因此,请苏联政府帮助我国重工业部建设内燃机工厂及水雷、鱼雷工厂”[8]。苏方同意将部分舰艇及其建造技术予以转让,在我国进行装配建造。1953 年 6 月,中苏正式签订《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 协定),我国向苏联订购战斗舰艇 81 艘以及飞机、海岸炮等技术装备。一机部具体负责从苏联取得图纸、材料和设备,组织工厂建造。“六四”协定是我国船舶工业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1959 年 2 月,我国就重点掌握导弹舰艇新技术又与苏联方面协商并签订《关于在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 “二四” 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政府向我国提供 5 种型号的舰艇、2 种导弹以及有关 51 项设备的技术图纸资料及 9 种型号的主机和部分装备器材,同时将上述导弹潜艇、鱼雷潜艇和 2 型导弹艇的建造特许权转让给我国。

在核工业方面,从 1955 年到 1958 年,中苏两国政府共签订了 6 个协定,苏联提供成套设备支援我国建成第一座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并根据国防新技术协定,向我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为我国核工业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在导弹技术方面,1956 年我国政府向苏方提出在导弹制造、研究和使用方面给予援助的请求,苏联方面同意供应两枚教学用的导弹样品。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后,苏方开始提供地地、地空、空空、反舰等 4 种型号导弹的技术资料,我国航空、电子、兵器工业部门安排设备较好的工厂,抽调技术力量,进行仿制。

从 1951 年到 1960 年十年间,我国从苏联引进的武器生产技术资料,按配套的单项产品计算,约有 650 项 [9]。1960 年后中苏关系陡转直下,我国在国防工业领域引进苏联技术的工作被迫中断。

(二)聘请外国专家来华直接进行技术指导

  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除图纸、技术资料和引进工程建设项目所需的成套设备外, 我国还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华 [10],将苏联的制度、经验、方法、技术等传授过来。从新中国建立前夕带来第一批专家 (1949 年 8 月 1,到 1960 年 7 月苏联全部撤走专家前,来华的苏联顾问和专家总数在 1 万余人,其中国防工业领域聘请的苏联专家和顾问占了很大比例。截止到 1960 年 7 月,在我国从事经济建设的 1150 名苏联专家当中,80% 以上在国防企业或与国防工业相关的部委(如一机部、二机部)、企业和科研机构中 [11]。

  我国航空工业领域,在 “一五” 期间聘请了 847 名苏联顾问和专家。对于如何从修理飞机过渡到制造飞机,苏联专家组组长瓦西列夫提出了根本性的建议,并设想了非常具体的途径和方法。40 余年后,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始人之一段子俊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由衷感慨地说,“瓦西列夫对中国航空工业起步是功不可没的”[12]。在舰艇制造业领域,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更为显著。在新中国海军初创阶段,只能依靠修复旧船和改装商船建造一些巡逻艇,朝鲜战争期间则完全是从苏联购买舰船。1953 年 6 月中苏签订 “” 协定后,苏联政府组织专门的技术援助委员会来华。该委员会在华期间先后共有 288 位专家(协定规定不超过 150 人),他们按工作性质和分级原则与相应的中方机构对口配合,从船舶工业管理局直到各厂科室,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奠定了中国舰艇制造工业的基础[13]。

在核工业领域,也有苏联大批专家来华,从工厂的选址、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他们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回忆,在我国决心发展核工业生产,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时,苏联对我们是支持的,先后派来二机部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上千名之多 [14]。我国进行核武器研制的苏联科学家人数达 640 名 [15]。同时,苏联专家对我国国防工业领域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通过讲授技术课程、现场指导工作、翻译讲解文献资料等各种方式,耐心而无私地向技术人员和工人传授知识和经验,扩大了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干部队伍,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管理和操作水平。在承担军用舰艇制造任务的大连造船厂,苏联专家利用各种机会和方法向中国职工传授知识和经验,到 1954 年底已经培养出工段以上技术和管理干部近千人 [16]。

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国防工业设计和施工,是我国国防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采取这种方法,与先在国外进行图纸设计然后拿到国内施工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大大减少了现场勘查、资料搜集和图纸设计的往返周转时间,有利于分批发出设计文件,设计与施工交叉进行,并为深入现场解决问题提供了切实保障,从而大大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苏联专家从设计、施工、技术培训到仿制生产等方面给予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为我国独立国防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自建配套设施,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在苏联援建的国防工业项目中,工程设计以苏方为主,中方负责辅助工程和生活区设计;专用设备由苏方成套提供,通用和一般设备由中方提供。在工程设计方面,把主工艺与辅助工艺设计区别开。主工艺设计技术复杂,由苏联提供,我方派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水、电、风、气等辅助工程的设计,国内能够承担的,就由我国自己的设计机构设计。在设备供应方面,工程项目所需设备需从苏联引进外,20%-30% 的辅助工程设备则由国内制造配套。这在降低成本、减少国家外汇支出的同时,促进了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我国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促使国内的技术力量迅速成长,大大加快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国防工业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在严格执行苏联技术资料、尊重苏联专家建议的同时,也注重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技术资料的某些要求做适当调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在原材料方面,尽可能立足国内,选用代用材料,调整工艺。如兵器工业中消耗量大的炮弹药筒,苏联采用 “三七” 黄铜,我国铜矿资源相对贫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降低黄铜比例,沿用 “四六” 黄铜,工艺虽难,但节省出大量铜材[17]。

核工业领域,我国在铀的提取和精制环节上,一方面积极争取苏联援助,同时,结合实际立足国内,积极研制成本低的代用材料。衡阳铀水冶厂原设计采用苏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吸附剂,年消耗量达数百吨,完全依靠进口,开支巨大。该厂在二机部统筹下,和相关研究所、高校成功联合开发出性能完全符合要求的国产树脂,为国家节省出大量建设资金 [18]。在工艺技术方面,国防工业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在满足加工精度的前提下,不片面追求同苏联一致,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调整和修订一些工艺规程。在核工业方面,1959 年兴建的江西上饶坑口铀矿水冶厂,原采用的是苏联设计的酸性浸出吸附流程,由于酸性浸出吸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很难解决,北京铀矿冶研究所提出先浸出、经酸性分级再吸附的流程作为设计的另一个方案,获得成功。同时,该厂处理的铀矿石是含磷较高的粘土类型,试生产期间发现矿泥极易堵塞洗矿和破碎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取消洗矿、中碎、细碎工序,使矿石直接进入球磨而取得成功,这两项工艺上的改进,加速了我国核工业的研制生产进程 [19]。

  (四)集中使用并注重培养人才,建立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人才保障体系

  消化和吸收引进的技术,需要人才作为保障。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只有把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适当调整集中,才能使有限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承担国防工业重大常规武器装备的攻坚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兵器工业领域,除了苏联帮助设计,并派专家前来指导外,国家还从各条战线抽调了上千名省、地、县级领导干部以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前来支援 [20]。航空工业初创时期,人才奇缺,1951 年底全行业仅有各类技术人员 500 多名,远不能满足需要。针对上述情况,国家从各地抽调人员,集中科技力量。周恩来曾亲自交代中财委主任李富春,从兵器工业局及汽车装配厂抽调 2500 名技术人员支援航空工业 [21]。1952 年上半年,政务院从华东、中南地区和铁道、交通、燃料、纺织等部门抽调近 400 名技术人员和 3000 名技术工人支援国防工业。1955 年 8 月,中央组织部又为二机部从各工业部和各省市选调了一批工程技术骨干 [22]。同时,国防工业部门还汇集了一批国内及国外留学归来的技术专家。通过发挥政府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在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集中使用。

  此外,还坚持生产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步进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研究生和留学生,1950-1953 年共派出 1700 多名;1954- 1956 年,派出留学生 5800 多名 (其中研究生 1200 多名)。期间,对留苏学生的专业进行调整,很多人改学和国防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关联性强的尖端学科。1957-1958 年,继续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培养层次,提高研究生出国学习的比例 [23],同时,还派遣干部和技术工人出国学习国防工业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1955 年 7 月至 1959 年末,核工业先后选送 260 多名干部和技术工人赴苏联进行专业实习、专题考察和参加工程设计工作。我国还非常重视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先后设立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等一系列具有国防特色的高等院校。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设置了相应的学科和专业。通过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着力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人才瓶颈。

**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和二次创新,1949- 1960 年我国国防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从苏联引进国防工业技术方面,中苏两国共签订 7 个协议。其中,“一五” 计划时期签订了 4 个协议,苏联向我国 43 个大型军工企业提供援助:兵器工业 16 个,航空工业 12 个,电子工业 8 个,船舶工业 3 个, 航天工业 2 个 [24]。**

同时,“一五” 期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帮助我国设计、建设了 1 个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上述建设项目到五十年代末大部分建成投产。“二五” 计划时期与苏联签订了 3 个协议,计划援助我国建设 21 个生产常规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和 8 个科研院所,到 1959 年,一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此外,还争取到苏联对我国原有几十个军工企业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提供援助。通过技术引进,我国先后建立了兵器、电子、船舶、航空、核、航天等现代国防工业部门,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我国国防工业进程已经跨越了好几个发展阶段,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了一二百年时间所走过的道路,军工生产能力获得了迅速提升,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实现了质的突破。

三、结论与启示

  (一)技术引进是我国国防工业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手段

  1949-1960 年,通过向苏联引进技术,我国国防工业得以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国防工业的经验,节约相应资源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苏联国防工业在结构规划、组织设置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前车之鉴,不仅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而且有助于我国制定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的国防工业化战略和发展规划,提高国防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全面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借用苏联的技术积累,使我国国防工业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从较低的技术起点跳跃到较高的创新层次,避免了大量的中试费用,同时与硬技术配套的软技术诀窍、技艺等也传播进来。这大大缩短我国先进武器技术研发与创新周期,提高了国防工业科技水平,推动我国国防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在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在一些关键领域差距甚至还在不断加大。如果过于强调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久攻不下,会延长研制周期,增加研制费用,部队装备水平也难以较快提升。通过一定途径引进一些有发展前途和潜力、且国内一时又难以攻克的技术和装备,并适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可以缩短时间、节省费用、减少风险。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和平和发展。但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为维持自己庞大且不景气的军工企业,积极输出武器装备和军工技术,并且呈现部分高技术化的趋势。我们应抓住时机,尽可能引进一些我们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我国国防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起点。

  (二)在引进成套设备时,尽可能包含技术资料、工艺流程的引进,便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在 1949-1960 年我国防工业引进成套设备时,尽可能包含了技术资料、工艺流程的引进。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同时,引进整套的技术资料。在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以及核工业等领域,大批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被复制引进。在航空工业领域,1951 年才开始起步,1954 年便成功制造活塞式教练机,1956 年又成功制造出喷气式歼击机,经过五年多时间的跨越式发展,跻身于世界少数制造喷气式飞机国家的行列。我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不但引进成套工艺装备,全套飞机图纸、技术文件和工艺流程也随之被引进。

    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即必要的改进,进行二次创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指南》中,提出引进技术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 “引进技术的国家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吸收技术,并使之适用于本地条件”。1949-1960 年我国兵器工业结合国家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在原材料方面进行“四六” 黄铜上的改进;核工业领域也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方面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必要改进,都取得很好效果。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实际上属于二次创新。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掌握引进技术的原理和诀窍,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对引进技术进行嫁接、改进和发展,达到提高自身科研、设计、生产能力的目的,能减少对原技术输出国的过分依赖。

  (三)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加速引进基础上的创新

  创新离不开人才,国防工业在注重引进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人才,加快人才的成长和积累。技术引进不是终结,而只是一个开端,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模仿和学习机会,并形成 “干中学” 效应。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国防工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通过 “干中学” 效应培养人才,通过向苏联专家 “跟班” 学习,较快地掌握相关设计和施工技术;同时,通过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并创设国防科技类高校和在一些知名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等举措,加速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抓住技术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技术外溢,加快人才培养,缩短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周期,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为避免陷入 “引进一代一落后一代一再引进一代” 的恶性循环,必须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加快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国防工业作为极其特殊的战略部门,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安危,如果不能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尤其是在尖端技术和设备方面完全依赖外方,在国际形势紧张、国家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就会受制于人。1960 年苏联突然中断对我国的援助,撤走国防工业领域的专家,带走了很多重要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并停止提供急需设备、关键部件和重要物资。我国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工业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在较短时间内在核武器的试验和生产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产方面获得重大突破,196 年 10 月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在核工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与 1949- 1960 年国防工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创新体制的建立、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在引进、消化及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国防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引进是手段,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的阶梯和过程,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因此,必须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军工行业的研发和投入,提高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强大而独立的国防工业技术体系,以保持技术进步的后劲,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开发与核心竞争能力。

注释:

  [1][22] 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 页、第 14 页。

  [2] 彭敏:《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4 页。

  [3][4]《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6 页、第 130 页。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3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49 页。

  [6]《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75 页。

  [7][9][17][20] 王立等:《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 页、第 486 页、第 43 页、第 547 页。

  [8] 吴殿卿:《创建人民海军决策纪实》,《人民海军 > 2002 年 10 月 1 日。

  [10] 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当代中国史研究 > 2002 年第 1 期。

  [11][13][15]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新华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4 页、第 157 页、第 272 页。

  [12] 王凡:《周恩来、李富春与新中国航空 T 业的创立——原航空工业部党组副书记段子俊访谈》,《党史博览》2001 年第 4 期。

  [14] 袁成隆:《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炎黄春秋 > 2002 年第 1 期。

  [16]《人民日报》,1955 年 1 月 2 日第 2 版。

  [18][19] 李觉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48 页、第 150 页。

  [21] 段子俊:《当代中国的航空‘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9 页。

  [23] 聂力、怀国模:《回顾与展望: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9 页。

  [24] 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 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7-159 页。

来源:《经济史》2012 年第 4 期

【作者简介】申晓勇,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原文出处】《军事历史研究》(沪),2012.1.119—1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1BJL015);2011 年度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美国指示西方盟友 (日本) 向我國出口研发核武器仪器设备

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3756.html​www.globalview.cn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更加注重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和与之配套的工业技术,以及国民经济中缺门短线的新技术。1963 年,在《1956-1967 年十二年远景规划》基础上修改编制的《1963-1972 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一改 50 年代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做法,本着 “有所赶、有所不赶” 的原则,提出:“集中力量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的、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在任务的安排上,着重打基础,抓两头。抓两头就是一头抓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一头抓配合国防尖端的科学技术。打基础就是要迅速提高工业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要迅速提高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有关学科的水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引进技术设备的另一个重点是,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精密仪器仪表和电子工业设备。1963 年 11 月,国家计委、科委联合向中央提出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精密仪器仪表的报告。报告指出,1958 年以来,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开始有了发展,已经掌握的有 800 多种,但多属于中低级精度的产品,高精度的刚刚开始试制。据各方面提出的近几年需要的 12 大类通用仪器仪表,大约 3500 种至 4000 种。除了加速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速度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进口一批高级、精密仪器仪表。

上述报告提出,在 1964 年至 1967 年内从西方国家进口仪器仪表共需外汇 10795 万美元。因为高级精密仪器仪表不是年度订货可以订到的,必须有一个几年的较长期的安排和洽谈时间,为此,研究选择了一批大型的、精密的仪器仪表,约 6000 多台,约需 3380 万美元,先提出长期预订货方式,1963 年开始洽购。其余仪器仪表则视外汇情况在年度进口计划中安排解决。这次要订购的 6000 多台仪器仪表,包括无线电测量仪器 2100 台、射线仪器 250 台、光学仪器 1000 台、机械量仪 300 多台、热工仪器 450 台、电工仪器仪表约 350 台、分析仪器 350 多台、气象仪器 40 台、计时仪器 110 多台、材料试验机 250 多台、实验室设备 1100 多台、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36 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开始洽谈和进口

1963 年 9 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引进冶金、机械、电子工业设备和新技术的 66 个项目,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向国外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和相机询价,此后总理又陆续批准了 7 个项目。1964 年,中央各部门先后提出 170 多个进口设备的项目,500 多个购买技术资料的项目,国家计委结合工业、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委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于 9 月对个别项目作了调整,最后提出:成套设备项目 63 项,单项设备项目 50 项和购买技术资料项目 70 项,共 183 项,作为 1964 年至 1965 年向国外询价和相机签订合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共需外汇 3.3 亿美元。

这批项目涉及领域,除了石油化工以外,扩大到轻工业、重工业、交通、农业各个行业,重点则逐渐转到冶金、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新技术的进口。进口的国家,除了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之外,增加了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共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批项目主要包括:在冶金工业方面,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型炼钢电炉、特殊钢厂的关键设备、冷轧带钢、冷轧矽钢片、合金钢挤压机、大口径钢管扩管机、硅的冶炼及提纯、稀有金属的冶炼及加工、法国的电解铝、瑞典的铁矿开采和铜矿开采等先进的设备工艺,金额约 1.1 亿美元。在机械、仪器仪表工业方面,进口生产仪器仪表材料和元件、液压机械、精密测试仪器、精密轴承、重型汽车、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燃气轮发电机、真空设备、大型空气分离机等的设备和工艺,金额 5100 多万美元。在电子工业方面,进口制造硅、锗半导体器件,以及为制造远程雷达、导弹、飞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控制设备所需的各种新型电子器材和元件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 3000 万美元。

在石油工业方面,进口新型深井钻机、新型测井仪和地震仪,一种新型炼油方法(加氢异构裂解),制造一些新型油品的添加剂、溶剂、催化剂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 3000 万美元。在化学、轻工、纺织和非金属材料工业方面,进口生产尿素、高能燃料、化学纤维浆粕等的设备和工艺,以及一些轻工、纺织工业的样机和小型样板厂,金额约 6000 万美元。在国防工业方面,引进直升机金属机翼的设备和制造技术、制造导弹精密部件的防尘厂房、装甲车辆发动机的制造设备和工艺,以及胶质炸药原料的喷射法硝化甘油设备

三、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项目的落实

从 1962 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 年 10 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1963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先后同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 15 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为 1.3127 亿多美元,其中现汇交易 3050 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 9126 万美元,支付利息 946 万美元。这 15 项成套设备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离取得乙烯和丙烯(这两种气体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主要原料),从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这三种液体是许多有机化学品和梯恩梯炸药的原料),制造新品种的化学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维尼龙等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这 15 项成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主要的新技术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以利于逐步解决人民的 “吃、穿、用” 问题。按照合同规定,上述已经订妥的 15 项成套设备于 1964 年至 1966 年交齐,1965 年至 1967 年底陆续建成和投入生产。

1964 年还洽谈了 12 个成套设备项目,即丙烯腈设备,聚丙烯腈纤维厂,硝酸磷肥设备,五千米深井钻机,第一套顶吹氧气转炉,大型电炉,铜矿井下采矿设备,电解铝厂,锗半导体器件厂,精密线绕电阻及电位器制造设备,实心电阻、实心电位器制造设备和加气混凝土设备。这 12 个项目在 1964 年底或 1965 年初签订合同,成功引进。

1965 年从西方国家引进、签订合同的成套设备项目有 50 项,即一、二、三甲胺设备,第二套全循环法尿素设备,钢丝轮胎设备,氰化钠设备,电热法磷酸设备,预水解硫酸盐法制人造纤维浆粕设备(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棉纺厂,加氢异构裂解联合装置,羰基合成装置,聚异丁烯装置,微球型硅酸铝催化剂制造装置,新型矿场地球物理测井仪,特殊钢厂(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大口径无缝钢管扩管车间,合金钢挤压机成套设备,1200 毫米 20 辊冷轧带钢机成套设备,硅半导体材料厂,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宝石加工厂,玻璃电极厂,弹性元件制造厂,金属膜应变仪电阻片厂,滤光片厂,微型电机厂,聚酯薄膜连续化生产工厂,热弹性胶的制造和应用技术专利及设备,精密金属材料厂,精密轴承生产线,机床数字程序控制技术和设备,车轮生产线设备,高级磨料和磨具制造技术专利和关键设备,重型汽车技术资料及关键设备,液压元件制造厂,分配式高压油泵厂,拖拉机液压升降装置技术资料和部分精密量具,高速柴油机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功率内燃机液力传动装置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型电子计算机,大功率多腔速调管制造技术和设备,金属陶瓷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光电管及光电池厂,硅半导体器件厂,大功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玻璃布表面处理成套设备,玻璃棉制品成套设备,石棉选矿设备,聚酯树脂车间,连续磨光玻璃成套设备,第二套顶吹氧气转炉,合成纤维设备。

从 1963 年 6 月中国同日本签订第一个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开始,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 9 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共 84 项。④受资料限制和篇幅限制,这 84 项中的部分项目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四、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重要意义

60 年代初期的成套技术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通过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许多有益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填补了中国科技空白,缩短了科研周期,增强了工业设计能力,完善了生产工艺等。为密切配合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研究和试验,研制了品种众多、规格特殊、技术条件严格的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大型设备等,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高速照相机、氨分子钟、30 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等,设计建造了像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重型机械厂等成套设备。在一些重大的高科技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令世界叹为观止的重大成就,而且带动核电、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同时,也学习和吸收国外某些先进的理论、观念及普遍适用的法规和科学管理方法,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通过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的引进,也促进了中国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提高了生产率,解决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不少难题,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1963 年 12 月 16 日,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 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64 年 5 月,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当汇报到国家技术政策时,他说:“技术政策很要紧。” 当汇报到要逐年减少粮食进口,增加新技术进口时,他说:“很好,必须从明年起就这样做。” 周恩来也指出,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63 年 1 月,他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此后十几年,他反复强调和阐述这一思想,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懈努力。即使在岁月,他仍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建设,并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机会保护科技工作少受干扰,保护一大批科技英才,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尖端科技(如氢弹、卫星的研制)非但没有中断,而且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理论先导。

2.成套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60 年代初期,中国刚刚经历”,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其中最大问题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这次引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相当多的项目是用于解决吃、穿问题的生产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重点十分突出。成套合成氨和尿素项目,建成投产后,促进农业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农业科学资料表明,施用 1 公斤尿素,至少可增产稻谷 4 公斤,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在穿的方面,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对解决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引进这些设备和技术,使中国的化学工业技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了一个大的发展,石油工业在勘探技术和油品品种方面赶上世界水平,同时在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特别是仪器仪表工业、电子工业方面解决了一批中国长期摸索、或者曾向苏联提出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填补了中国工业生产的空白,壮大了工业生产的实力。

如 1965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大提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引进尖端技术及重点国防工程配套用仪器 2100 台,对中国在 60 年代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和 70 年卫星上天,无疑有重要作用。

3.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技术、管理和外事人才,积累了经验,为 70 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以后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定条件

通过 50 年代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企业管理上。尽管苏联、东欧国家把当时自己比较好的技术给了我们,但这些技术大多是 40 年代的。而通过 60 年代初期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的引进,我们真正从西方发达国家学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特别是怎样引进软件、怎样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等,都有益于 70 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乃至后来的对外开放。后来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的很多骨干人才,不少是参与 60 年代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的人员,如这次引进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五人小组组长方毅、副组长柴树藩,成为 70 年代初期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要成员,参与重大成套设备引进的谈判。

4.这次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引进,为 70 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环境下,受美国敌视新中国的影响,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大多数没有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时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各国进行贸易时,都必须密切配合我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必须紧密配合对外政治斗争。”通过 60 年代初期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新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有了更多经济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联系,为 70 年代初期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随着中日民间经贸关系的发展,1962 年 9 月,周恩来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一行,双方确认以积累渐进方式实现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1964 年 4 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南汉宸在访问日本期间,对积累方式的存在目标作了明确解释:“积累方式的目标就是恢复邦交。”1964 年 7 月和 1965 年 1 月,中日双方分别在东京和北京设立了半官方性质的 “廖承志办事处” 和“高崎办事处”。正是有了经贸关系的积累,到 70 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综上所述,60 年代前期,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和苏联中断对中国的援助,中共中央做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决策。这是新中国尝试突破意识形态束缚,第一次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科技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引进和落实这些成套技术设备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另外,在引进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勘查勘测、综合配套、反复比较等研究工作,最后选择最佳落实方案,为项目的投产奠定了基础。利用这些引进设备,加上国内生产设备改造,中国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虽然引进和建设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点,但这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进了中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使中国较早地从苏联、东欧国家转向西方发达国家,为后来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乃至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待续

知乎用户 地球大王 发表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我姥爷当年是数学组的组长,后来回到沈阳去了地震台,牵头预测出了海城地震

50 多岁又去了电业局,开始研究编程

每一次都是跨领域的重新学习,每一次都能做到行业顶尖。去年他们大学同学聚会,建了个微信群,我一看内容都是恭喜哪位同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之类的,再一看我的群都是明天去哪安装个变压器,真是比不了啊。我姥爷亲哥哥是工程院科学院双院士,听说中国的催化剂就是他搞出来的,之前一直是进口的

知乎用户 反清复明吴三桂 发表

计划赶不上变化呗,想阻止但是拿不出合适的方案,在扯皮中迎来了第五大流氓

“中国也想高那玩意儿?”

“中国能搞出来那玩意儿?”

“中国真的在搞那玩意儿?”

“中国有可能真的搞出来那玩意儿?”

“卧槽,中国已经搞出来那玩意儿了!”

“中国也同意不让别的国家搞那玩意儿?”

磨磨蹭蹭,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打击计划代价太大,加上肯尼迪被爆头…… 老大哥估计本来也没想着我们能弄出原子弹,但是这个事可以作为外交筹码继续耗着,记着曹县核爆之前的多方会谈么?

结果万万没想到,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东方的睡狮睁眼了,然后愉快的跟大家在谈判桌上一起禁止核扩散了…… 但是其中的详情和三国首脑、军政要员、我们可敬的科研工程人员所经历的那一个个不眠的夜晚谁又知道呢?

知乎用户 竹镜野人 发表

没有什么天佑中华!

没有什么天佑中华!!

没有什么天佑中华!!!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有些人看了中国的历史,就觉得似乎上天青睐我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就会出现转机来帮助我们。宿命论是迷信,与国无益。

中国之所以能扛过这么多危机,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大家没看到那些失败的努力,把那些失败的努力骂得狗血淋头,但却很少去注意到背后的努力。

就拥核这件事来说,中国承受了来自美苏的压力之大,比今天伊朗重启核试验遭受的压力要大上千百倍。

你能想象,美苏关系那么紧张的时候,居然破天荒的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制裁?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过这待遇?

肯尼迪当初准备不顾一切地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看起来似乎肯尼迪的死导致了美国的核打击结束。但是,这真的是幸运吗?真的是老天保佑吗?

不。

这是美国决策层的共识,他们认为,即使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最多只能拖延但是并不能阻止中国进行核试验。

我们假设,美国真的对罗布泊进行轰炸,摧毁了相关的试验场所。那么中国就放弃了吗?

毛主席还有开国元老们,难道是面瓜?被人吓一吓就放弃原子弹了?

不,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会。而且,真的对中国进行核打击,那就要面临中国的反击。呵呵,打不到美国本土,我们打南棒不行?

南棒还有那么多美国驻军,全把他剿了。

对罗布泊进行核打击,会严重地打击我们的原子物理的实力,但不会打击到军事实力。到时候就不是什么志愿军了,是明正言顺的开战。美国要嘛放弃南棒,要嘛就只能增兵来跟我们对干。美国是否有准备再死几万甚至十几万兵?

即使罗布泊被核打击全灭了,我们的核试验的数据肯定也是有备份的。重新组织人手,重新上马,重新攻关,一样可以把它搞出来。美国准备怎么办?

中国试验一次就轰一次?就兔子的尿性,一次不行肯定搞第二次,第二次不行肯定搞第三次。美国敢一条路走到黑吗?

所以,哪有什么天佑中华,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华民族的危难靠的也不是什么老天保佑,是自己的努力。

机会来了,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得住。

知乎用户 水陌轻寒 发表

阻止了,肯尼迪甚至想联合苏联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画面是这样子的:

肯尼迪:我现在用枪顶着你的头。
兔子:你相信吗,即使你用枪顶着我的头,我也可以让你在一秒钟之内看到自己的脑浆。

知乎用户 南望 发表

阻止不了啊。

热战的方式主要受限与中国的面积。

美国方面的话。

常规战争有可能会引起苏联的大动作。而且国内的实验基地在罗布泊。距离太远打不过去。

苏联方面的话

也是太远,而且即使打的过去,TG 就不会换位置搞吗?

所以热战方法基本无效。

至于制裁,禁运。当年的 TG 没有改开,而且早就被制裁习惯了。用处不大。

目前限制核扩散的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和原料方面双重下手。

但是 TG 自身有铀矿,有强大的机械加工能力。而且巨大的国土面积使得离心机难以被发现。从高纯度铀方面压根没用。

至于技术,TG 当年不缺物理学家。

知乎用户 满满的负能量 发表

当时中美中苏关系都破裂了。中国几乎是独自研制的,任何封锁都没意义。阻止唯一的手段就是打咯。但是当时的美苏局势导致没打起来。当然,我们研制的速度之快,居然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条件下搞成了,也是熊和鹰意料之外的。

知乎用户 勉勉 发表

连肯尼迪都被…… 万磁王干掉了

详情参见《X 战警 逆转未来》

知乎用户 李强 发表

二战后被美国打击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抗下了抗美援朝。

知乎用户 Tent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来说为什么。题主说什么强行制止,那请问美苏强行制止过谁研发核武器?卡大佐,萨达姆?还是北朝鲜?卡大佐萨达姆都没有正式开展核武研究工作,萨达姆有过一个安装中的核反应堆,法国人给的,结果被以色列人直接派飞机炸了。这是有据可查的勉强算直接使用武力终止一个主权国家核武研发的案例。卡大佐和萨达姆都是被制裁封锁多年之后,处于虚弱无力状态下被灭国,灭国就没什么解不解除核研发可以谈了。

可以看到列强更倾向于通过封锁制裁来压别人放弃研发核武,而不是直接使用武力解除其核研发能力。

所以,为什么美苏当年就必须要强行解除中国的核武研究能力?至于封锁制裁中国,可一直没缺过。但中国太大,基本生活生存资源可以自己解决,却的主要是用于产业发展升级需要的技术和资本,导致工业长期在低水平循环,连锁反应,以致出现了部分领域的退步迹象。

如果按题主的想法,一定要解除中国研发核武的能力,当年应该怎么办?

首先从战略上,美苏不可能联合起来一起干。因为直接攻击中国,导致的结果只会是中国暴起之后彻底倒向另一个国家,这么一个人口资源大国,潜力巨大,虽然自己没能力开发,但彻底倒向美苏随便一个的话,就是天上掉的巨型蛋糕,做梦都要笑死。所以对于美苏领导人来说,做梦都想着对面来动手 我来接盘爽歪歪。

而放任中国获得核能力,鉴于中国自身的工业技术水平,即使获得核武器,很长时间也不可能威胁到美苏的核心利益,更不会对美苏核平横构成影响。苏联的精华在欧洲,美国在西半球,历史发展也证明中国发展二十多年后才叫做拥有一定的打到这些地方的手段。换句话,中国的核能力在当时以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对美苏都无大的影响。

自己出手即把中国推别人怀里,不打则在几代人时间都无大影响,那干嘛要自己跳出来?政治就是一种精确无情的算计。

此外,即使要攻击,技术上也是困难重重。打击中国核研发能力解除其核武装,必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前提: 动用的资源绝对不能超过影响美苏对峙平衡的程度。很多回答里什么几百枚核弹,几十架战略轰炸机出动,你这样做,对面又得做梦笑醒了。

知乎用户 烤羊排好吃 发表

真是好日子过久了,乘凉的后人谈论起先辈栽树时的创业史都一副轻松的口气,觉得美苏没设法拦着中国甚至还帮中国的人是认真的吗?

第一,美国当时对中国各种制裁,觉得制裁对当时的中国影响小的那真是何不食肉糜。谁不想过好日子,顶着制裁用算盘在戈壁滩搞研究那叫信仰,不是本份。

第二,苏联确实在核武器研发方面援助过中国,但是中苏交恶后就撤回专家遣返留学生,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没有苏联援助中国绝对研究不出核武器。然而国内研究人员通过多次计算纠正了苏联图纸上的错误数据,并且在之后成功研制出了核武器。

第三,当时美国已经在部署限制无核国家研究核武器,只是中国踩线搞出了核武器打脸了。

最后放一张国士无双。

知乎用户 jingdayao 发表

阻止不了,成本太大,强行阻止损失太大。

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研究原子弹的资格。中国有铀矿,这是一个优势。中国有丰富矿藏资源,可以出口。中国有人力资源,也有潜在的科研队伍,这些优势很大。

中国研究原子弹其实是下了苦功夫的,全国的人力精力科技力量都努力研究,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没有停止,如此雄心壮志说明中国是铁了心研究原子弹,无论是任何困难都是坚决克服的。。

怎么强行阻止?难道派兵和中国打仗吗?中国即使有原子弹,中国能用原子弹威胁美国吗?中国虽然气势强壮,但事实上中国的原子弹对于美国本身没有威胁。美国担心的是中国用原子弹攻击自己的盟友,比如韩国、日本以及南越。但这种推测是胡闹,荒谬的,不靠谱。

美国在核武器方面一直对中国采取严密的科技封锁,甚至流氓的扣留中国许多留学生,这让骄傲的美国自己都感到羞愧了。毕竟,美国是移民国家,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要是人为阻止人才的流动,那么以后还怎么吸引人才?可以这样说,美国能做的基本上都做了,再做下去那就是中美全面战争了。退一步来说,即使中美进行着大规模战争,原子弹的研究和实验也未必会受影响。二战期间,战争并没有影响美国原子弹的研制。中国其实真的很大,那让美国怎么阻止?难道派三百万军队阻止吗?

至于美国的外科手术刀高科技打击,当时的美军空袭有很大的局限性,大规模轰炸半个月也未必能彻底摧毁原子弹工厂,更何况在大西北内陆轰炸。美军即使用核武器空袭,效果其实也很有限。因为原子弹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工厂和设备,最核心的其实是人才!美国要想彻底封杀中国的原子弹,只能扼杀中国的原子弹人才。中国的人才其实真多,举国之力,再加上严密的保护,美国能做的真的很少。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稍微脑子正常的美国人都知道,共产党中国没有资格威胁美国。为了莫须有的威胁直接开战,不值得。

至如苏联,早期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给予了援助,后期中断了联系,但中国的人才还在啊,地大物博的基础无比丰厚!由于中苏是邻居,苏联是真想阻止,但苏联阻止的成本一样很大。怎么阻止?打仗吗? 苏联的军队或许可以横扫东北华北甚至西北,但能解决问题吗?长江流域都是山地,四川等地区仍然可以研究原子弹。要知道,挑起战争容易,想结束战争太难了。中苏只要爆发大规模战争,最大的可能性中苏在头破血流的同时美军突然帮助中国对抗苏联,苏联肯定完蛋。

结论,所谓的强行阻止其实只有战争 的手段,成本太大。美苏都不愿意干。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除了直接武力干涉外,其他手段都用了

那么,为啥不武力干涉呢?

因为

我们有一位,被美苏认为是 “疯子” 的伟大领袖

在《赫鲁晓夫回忆录》提到毛泽东对待当时形势的对话

“80 多个党的使者前来莫斯科。我们讨论了国际局势,以及防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导弹核战争一向是这种会议的主题。”
“毛在这次会议上就战争问题发言。他的讲话内容大致是这样:不要怕战争。既不要怕原子弹,也不要怕武器。无论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都一定会取胜。具体谈到中国时,他声称:‘如果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给我们,而我们现在 6 亿人,即使我们损失其中的 3 亿又怎么样,战争嘛,若干年之后,我们培育出新人,就会使人口得到恢复。’他发言之后,会场上是一片坟墓般沉默。”
“这次会后各代表团开始谈感想。我还记得诺沃提尼诺沃提尼 (1904~1975) 时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同志说:‘毛泽东同志说他们准备损失 6 亿人口中的 3 亿。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 1200 万。我们到那时将全部损失掉,就没有人来恢复我国人口了。’”

毛主席在当时实际发言是

“我们要争取十五年和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有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现在还要估计一种情况,就是想发动战争的疯子,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他们摔,我们也摔,这就打得一塌糊涂,这就要损失人。问题要放在最坏的基点上来考虑。我们党的政治局开过几次会,讲过这个问题。现在要打,中国只有手榴弹,没有原子弹,但是苏联有。要设想一下,如果爆发战争要死多少人。全世界二十七亿人口,可能损失三分之一;再多一点,可能损失一半。不是我们要打,是他们要打,一打就要摔原子弹,氢弹。我和一位外国政治家辩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打原子战争,人会死绝的。我说,极而言之,死掉一半人,还有一半人,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再过多少年,又会有二十七亿,一定还要多。我们中国还没有建设好,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每天怕战争,战争来了你有什么办法呢? 我先是说东风压倒西风,战争打不起来,现在再就如果发生了战争的情况,作了这些补充的说明,这样两种可能性都估计到了。”

个人感觉实际发言,比赫鲁晓夫的版本更加霸气哈。

知乎用户 出品 发表

因为中国保密工作做得好,而且中国的光荣孤立,让美苏都没有除了战争手段之外的手段来扼制,而冷战年代,美苏任何一方和中国爆发热战都是输家。

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驻华的核工业专家,至此,世界上没有国家再能准确掌握中国的核技术进展了。

一切只能靠猜。

而美国由于对中国封锁,直到 1960 年才确定中国有核计划。而苏联在之前已经帮助中国建立了核子反应堆,核工程师队伍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中国又有了一批西方归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本土还有铀矿,这就很难拦住中国造出核武器,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由于美苏在 60 年代都对中国进行孤立,也就没法了解到中国的核情报。中国的核工业都在中国西部腹地,那个年代美国只能靠间谍飞机拍摄,可惜航程又不够,飞不到罗布泊去拍摄。直到 1961 年底才通过间谍卫星拍到罗布泊基地。这时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只剩下不到三年时间。

美国想到很多办法包括轰炸、派国民党特种兵破坏,甚至与苏联联手搞掉中国的核设施,但是这些手段都很难永远让中国放弃核计划。

就这样只能眼睁睁到了 1964 年,一声巨响,中国加入核俱乐部。

知乎用户 小猪宝贝 07 发表

你可能是不太清楚,有个电视剧最近上映的,激情的岁月可以看一下,拍的非常好。当时的苏联老大哥说是帮我们,其实并没有尽心尽力,都是掖着藏着的,最后他们撤走的时候把重要文件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全部销毁,我们没有一点办法,那么多年的研究付诸东流。后来大家只能凭借老大哥留下的零星文件加上自己的摸索,举全国之力研究核武器,那个时候全国上下没饭吃,还有其他国家安插的情报工作者时时盯着我们,太难了,可是,我们还是成功了,举国欢庆。

快研究出来的时候,应该是 1960 年初吧,美国准备向中国发射核武器,我们国家人心惶惶,都在建防空洞之类的,我们家这边到现在还有,只不过后来封上了,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们伟大的毛爷爷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展核武器的研究,所有的人费尽心血,废寝忘食。在国外求学的学子放弃大好的前程和优越的物质环境,回到中国,回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默默无闻地开展工作,不求名不求利,只为了我们人民过上繁荣的生活,只为我们国家能抬起头来不怕列强的欺辱。我们的老百姓省下口中的粮食,全力供给研究人员。我们的士兵将士为了多一口粮食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为了研究结果和科研人员的安全,在寒风凌厉中矗立许久。

那时研究的艰难程度,我们难以想象,可我们依旧顶着巨大的压力成功了,我时常感慨,我们的领袖毛爷爷,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国家,太伟大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安逸的生活,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能在美,日,英,法等国家面前,世界面前昂首挺胸,我爱我的国家,生生世世都要是一个中国人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谁说没阻止的?一个是半战争状态,一个是半撕脸状态。还要怎么阻止?对比一下朝鲜受的阻止。我们那时候没受到阻止吗?

2. 你总不会真打算派几个小分队潜伏进来吧?还有什么轰炸机。。有那本事往北京扔啊。

3. 还是打算出兵打全面战争?怕不是异想天开。还有美苏联合阻止?你信不信哪一个前脚下场,另一个立刻变中国铁杆盟友。

4. 特殊时代,那个时代核武器不是用来威慑的,是真打算用的。。阻止核武器扩散缺乏理论支持。你中国没核武器的时候我敢打你,有核武器的时候照样敢打你。有核武器前后美苏态度有区别吗。核心还是三线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知乎用户 葛兰西和孤独 发表

先看大图景,细节才有意义。

美国试图阻止中国拥核,但采取的手段十分有限和克制;苏联虽然中断核援助,但 1960-1966 仍试图修复中苏关系,几乎没有行动。

究其根本原因,核武器的威力没有公众想的那么大,核小国难以反制核大国的核战略,因而阻止中国拥核不是重要的战略目标。这与今日反核扩散背景有所不同。

知乎用户 刘平 发表

到了现在,反过头来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

不但是中国,实际上,其他向核武器发起冲击的国家,不管是成还是没成的,其实都没真的因为对核武器的研发,而受到过核大国的全面军事进攻。

直接军事行动,也就是伊拉克的反应堆被炸,但炸的人是以色列,而不是美国。

同样是伊拉克,第二次美伊战争,我们都明白,不是因为那一袋所谓的洗衣粉。

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也都没被强行武力阻止。

我个人的看法,是能够研发核武器的国家,怎么也是个地区强国,是个刺头,而不论美俄,以及中法英,都还没有那个魄力,去主动的挑起大规模战争的战火吧。

知乎用户 徐且行 发表

话不多说,直接上视频!!!

(为了方便没看过《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知友能看懂,略微介绍一下,兔子——中国,鹰酱——美国,毛熊——苏联)

录频资源来来自 B 站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一季第八集

知乎用户 Mr.L 发表

美国是有详细的对中国西北核设施进行核打击的计划的

肯尼迪很严肃的要将其付诸实施

然后,他被暗杀了

知乎用户 G3 量产型 发表

肯尼迪可是提过要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可是他死了,这一计划就不了了之了。

知乎用户 Deepdarkness 发表

做过,包括但不限于,限制技术,扣押海外知识人员,核爆试验威慑,核打击威胁,经济封锁制裁,催逼国债偿还,国际舆论打压,撤走专家拿走资料撕毁条约,谋划空袭打击核试验设施,如果不是苏美最后各自都后院起火,领导人缠上一摊子烂事,且对中国核试验场还未探明具体位置,可能还真的会武力打击中国核试验场。

彼时的美国,若是与中国开战,不必全面战争,深陆空袭目标和轰炸沿海近海各个城市乡镇农田,以拆家的形式逼迫人民政府低头,放弃核武,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吧,只能说我中华万民同心国祚绵长,每一个节点,都自助者天助了。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参考下朝鲜是如何搞核武器的

第一、中国的核技术来源于苏联

为何?因为符合苏联利益。就像我们援助某国核技术一样

第二、美国为什么不阻止

美国鞭长莫及,而且苏联也不同意,把中国彻底搞残并不符合苏联利益

知乎用户 禁与千寻 发表

美国人自从日本之后一直没有使用原子弹,哪怕朝鲜也是,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日本用了以后发现原子弹其实也不咋地,日本挨了两颗也就那样子,比日本大得多的中国,你原子弹能起多大作用呢?原子弹不是万能的。

苏联人已经动手了,撤走了专家,这就是最大的打击了。

而美国人原子弹没用,打又不敢打。只能使用其他办法。

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中国是搞不出来的,没想到中国那么快就搞出来了。

只能说,天佑中华。

知乎用户 划破天际 发表

毛熊: 我把专家都撤走,没有计算机他们玩个屁?

兔子: 介绍一个老祖宗的传家宝--算盘

鹰酱: 我要突袭罗布泊,除非我死了

pia~啊~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核武器虽然在战术和战略上都有极高的价值,但事实上知乎上太多普通人神话了核弹的作用。想要保持核威慑,一来需要大量制造,维护核弹头,核弹运载工具,核弹发射部队。这对于大部分国力不强的国家都是不能承受的成本(比如乌克兰)。

而如果不能保持核弹的投放能力和核弹的规模,很容易成为虽然有核弹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威慑力的国家,而拥有核弹本身反而会招致制裁,得不偿失(比如朝鲜)。

另外核弹虽然有着极强的威慑能力,但威慑力同级的战略武器也并非没有。(比如微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等)。

而提到核威慑,很多军盲都觉得中国和美国是对等的。实则不然。中国的 300 枚核弹头对比美国超过 5000 枚,加上 CNMD 和运载工具的技术差距,战略上的攻守态势(比如中国核潜艇技术差,难以突防,数量也很有限。CNMD 在拦截能力上逊色于美国的 NMD + 全球 X 波初段预警 + 全球前出的盾舰 / 反导阵地拦截)。中国的核威慑平衡实际上是捆绑了俄罗斯 7000 枚核弹实现的(所以要持续给俄爹经济输血)。

而所谓强行阻止,代价也太大。一来研发时的背景已经是苏联美国在战略封锁中国。而且中国保有巨量战略纵深和陆军兵力,全面入侵不现实。

一来收益小,二来成本高。苏联和美国都缺乏强行阻止的动机。

知乎用户 昔年种柳 发表

这个问题下,所有认为搞出核武器这个事的主动权在别人而不在我的,所有认为别国总统的死亡,别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就是天佑中华的,其言论,思想都是极其不成熟,极其幼稚的。

知乎用户 Saturn V 发表

因为没必要。。。

哪怕现在保有量和投送方式都没法和美国乃至已经大幅度减少核武库的俄罗斯相比,没有投送方式且经济政治依赖两国的情况下,有没有核武器都不会有区别的。

知乎用户 Eromanga0 发表

美国想搞的时候苏联盯着,苏联想搞的时候美国盯着

知乎用户 人类观察员 514 号 发表

美苏完全具备阻止中国研发核武这一能力的可能性,但却不具备实施这一意图的必要性,或者说它们制裁的效果是有限的。

在外部因素上,苏联无法阻止恰恰是因为共产主义兄弟情和社会主义身份,是因为**由坚强到松散的政治同盟。**尽管自五十年代末以后逐渐交恶——如果再上溯的话甚至于共产党早期诞生阶段苏联还曾一度表现为 “严格说来,苏联并不反对国民党用军事手段来统一中国” 的思想倾向,因为当时的环境在于:

北伐在军事上的顺利进展,让莫斯科很快开始为国民党的军队大唱赞歌。《真理报》接连发表文章,称赞国民革命军 “在组织方面和士兵群众的政治觉悟方面与中国军阀的武装截然不同”,甚至相信它 “是一支优秀的、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真正的人民军队”。斯大林也公开表示:如果说在欧洲,革命靠的是人民起义和暴动,那么在中国这已经不适用了。中国革命将靠军队取胜。因为,“在中国,和旧政府的军队对抗的,不是没有武装的人民,而是以革命军队为代表的武装的人民。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今天才知道政治教材上这句嚼烂了的话原来是另有出处)”
http://m.aisixiang.com/data/106661-3.html

在建国后,大的阵营划分当中我们依然是社会主义联盟的二当家,“第三世界” 的提法属于后期意识形态斗争的衍生品,还没有进入主流世界。

当时中苏两党关系的背景。中国共产党是苏联帮助建立起来的,且一直处于共产国际的领导之下,但自毛泽东走上领袖地位后,对中共与苏联之间不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颇有抵触。一方面,在莫斯科的压力下,中共不得不被迫改变已定的方针和政策,如西安事变、皖南事变等。另一方面,中共也曾以种种理由抗拒执行共产国际的命令。最典型的事例是,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三次要求八路军抽调部队到满蒙交界和满洲地区与日军作战,都被毛泽东拒绝。抗战胜利后,斯大林在中国首选的合作对象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
这固然因为苏联实现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必须通过国民政府,但与斯大林对中共的不了解、不信任也不无关系。在苏共领导人看来,毛泽东是 “普加乔夫” 式的人物,中共党人是 “民族主义者”。同样,毛泽东对苏共也是心存芥蒂,特别是对斯大林逼他去重庆谈判更为不满。这种情绪虽然当时没有公开表露,但在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后,还是一股脑倾泻出来了。

(补充:叶梅连 · 普加乔夫,1773 年,普加乔夫聚集了 80 名哥萨克人发动了普加乔夫起义,揭开了俄罗斯历史上一场反对农奴制压迫的农民战争的序幕。。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动摇了国家基础―农奴制,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还有一个背景必须了解:1947 年夏秋冷战局面在欧洲已经形成,苏联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实现战后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合作的构想,斯大林早早就解散了共产国际。雅尔塔体系保障了苏联的战略利益,斯大林也满足了西方的要求:劝告法共、意共和希共放下武器,参加政府,而在东欧各国则允许多党存在,实行 “联合政府” 政策,并提倡“民族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杜鲁门宣言和马歇尔计划迫使斯大林走上了与美国对抗的道路。在 1947 年 9 月召开的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会议上,联共(布)中央书记日丹诺夫提出了 “两个阵营” 的理论。此后,苏联开始进行阵营内部的整肃,斯大林要求各国共产党必须与莫斯科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对外政策方面,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则是东欧各国的唯一选择
中共此时对苏政策的目标十分清楚:中国革命越是接近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越感到需要苏联这个盟友。然而,面对中苏两党关系的现状,毛泽东的处境十分微妙。
http://m.aisixiang.com/data/118702-4.html


还有美帝,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无法阻止恰恰是因为与苏联的完全对立和与中国的不完全对立,尽管大家在二战时期还曾经是朋友咧,以及于解放前的中国历史也有利益牵扯,毕竟当时中美各自先后在中国支持国民党和共产党,最终再定型为之后的各自一边倒局面。前者自不必说,美苏向来是正面刚枪加侧面诱导,是公开的敌人;而后者的不完全对立,它的用意则多少反应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暧昧与矛盾,当然这一点也的确是由中苏矛盾引发而来的连锁反应。

当然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正如美国不可能发动灭苏战争一样,美国同样无法发起一个灭中战争,前者已经有两次侵俄的反面教材,而后者,应该说,是远比当初俄国更为复杂,或许也更神秘的国度。美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刚刚打完一场自卫完全胜利而建立新中国的东方新政权,再次拉开战争序幕,当时的中国尚且无法抵挡这种消耗,美国更加无法大量增加除欧美以外区域的非核心战略投入。当然,朝鲜战争的是非由来则另当别论,比教材上的寥寥几笔要复杂更多。

中苏的差异:

今天的中国和曾经的苏联的三个关键不同点。首先,今日中国与彼时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存在根本不同,这一点随之产生了另一个关键不同,即苏联当时与西方只有频繁政治交往而缺乏经济关联,当时并未 “完全” 进入国际体系,只是 “开始” 进入国际体系;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深度介入国际体系;最重要的是,与曾经 “强行推销” 意识形态的苏联不同,今天的中国积极对意识形态分歧进行管控,不搞意识形态结盟,不搞模式输出。

中美的关系及矛盾的实质:

与当年美苏处在 “两个世界” 不同,现今的中美肯定处在“同一个世界”:**处在不同世界, 才能实现切割;而处在同一世界,就必须一边竞争,一边合作。**这种 “竞争 + 合作” 的格局有时候表现为参与和吸纳,有时也表现为摩擦和分歧。但是类似贸易战这样的 “严重” 摩擦恰恰生动地说明中美是在同一体系中。必须看到,这种摩擦是两国经济合作和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破坏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谈判,因为经济利益是可以分割的,可以让渡的。
一句话,凡是人民币可以解决的问题,都是 “人民内部矛盾”
因此,今天的中美之间原则上不存在封闭在各自的体系里长期对峙的基础。http://m.aisixiang.com/data/114102-2.html

知乎用户 小般般 发表

三个原因:

1. 美苏忙着互怼呢,没工夫管中国的事;

2. 美苏轻视了中国,压根就不信中国能自己搞出核武器。中国当时刚刚自然灾害,穷的叮当响,饭都吃不饱啊衣都穿不暖,美苏打死都不信中国;

3. 中国是大国,美苏也没办法阻止。后来印度自己造核武器不是也没阻止嘛。

知乎用户 Peter Tam 发表

当年美苏之间也还没有联络吧?

当时的舆论(不知道美国政府是否真信)是国际上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老大,还不会与苏联联络。

所以当时美国要想对中国发射核武器,必定会担心苏联的报复。而苏联虽然与中国对立,但是国境接壤,且不说名声怎么样,中国人急了,派出几千万人涌入苏联,与苏联人混在一起,谁都没辙了。

武装进攻不现实,但是赫鲁晓夫也尽可能撤销了对中国的支持。估计他也没想到中国人自己能搞出原子弹,更别提氢弹了。

所以中国搞出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确实给了国际社会一个极大的震动。

知乎用户 bpexheb 发表

1961 年的维也纳会议其实就断了米国人的念想

赫鲁晓夫否认中苏破裂

再后来米国又贼心不死要外科手术式打击

又被苏联拒绝了

老大哥还是你老大哥

知乎用户 海顿 发表

中国又不是朝鲜就那么点地方,辽阔的土地上哪里都有可能是核武器的研究基地,想要阻止中国研究核武器要么恐吓中国政府,要么直接动手,当核讹诈无效而没有全面战争决心的时候,美苏实际能采取的措施就不存在了。

知乎用户 老王 发表

美:兔子要搞核武器
兔:老子已经开始搞了

美:兔子开始搞了,得赶紧制裁
兔:老子搞一半了

美:制裁了兔子还搞,赶紧弄个禁核条约
兔:老子攻克难题了

美:条约 ing
兔:老子也要签条约,不搞了,搞完了,真特么费钱这玩意,没啥意思,得赶紧刷钱。

知乎用户 最后的瑞雯 发表

如果 60 年代有 windows,毫无疑问,中国的离心机也要无端自爆。

如果 60 年代有隐身战机,我们的增殖堆也会遭到美国轰炸。

最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排除万难,把核武器搞出来了。

知乎用户 苦逼中学生 发表

三个枪手的故事可以解释。

小美,神枪手,命中率 100%

阿苏,高玩枪手,命中率 80%

华仔,菜鸡枪手,命中率 50%

他们三个在一块决斗,抓阄决定谁先开枪。这时候如果小美获得了开枪权,他会把向谁开枪?华仔?菜鸡 一只没啥威胁,肯定干阿苏啊!!

阿苏的想法也是这样。

两位比较厉害的枪手都将对方视为了第一威胁,华仔是最菜的,幸存率确实是最大的。

当年中国在西北研究原子弹,美国和苏联其实都心知肚明,他们都不希望世界上出现一个有核国家,但多有所顾忌。

终于美国坐不住了,美国向苏联提议开两轰炸机一起在蒙古会面开到新疆去下两蛋。

苏联也想这么干,但中国是红色阵营的二当家。和敌对帮派的老大一起把自己家二当家给干了,那其他小弟会怎么想?

不能这么干,人心会散。

后来,中国两弹一星都搞出来了。

中国和苏联也发生了一系列摩擦,和美国的关系逐渐好转并进入蜜月期,美国甚至有让中国加入北约的打算。

苏联眼见以前的小弟翅膀硬了,又想起了美国曾经的那个提议好像还不错,这时美国却不会同意了。

那一辈的老革命家,就操控着一艘小渔船在驱逐舰和护卫舰之间小心翼翼的前进着,慢慢改装着小渔船……

知乎用户 自我观察的量子人 发表

不要说地大物博,国土资源几乎什么都有的中国了。就是一穷二白,弹丸之地的朝鲜,不是照样也搞出核武器了吗?

朝鲜都没法儿封锁,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封锁?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事实上这个哥当初是打算用核武器袭击中国,以打断中国的氢弹研发的。

后来嘛,他脑壳掉地上了。

他这个脑洞比较大,所以这事儿就拉到了。

当年的计划能不能实施是一码事,实施以后能不能阻止中国拥有氢弹,是另一码事,但是美国确实有过这方面的计划。

知乎用户 段晓辉 发表

因为谁都不想动手让剩下那个捡便宜。

而且那时候区域摩擦中还没有谁占过中国便宜。

可能现在贸易战比较 tough 是因为剩下的都太菜了吧,等第三股势力抬头会好一些吧。

知乎用户 随缘 发表

计划强行阻止了啊,作战计划和核弹都准备好了,但是被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影响了,肯尼迪被刺杀了……

知乎用户 charlary 发表

现在美国怎么打击的?无非就是经济制裁和封锁。这招 49 年开始就一直这么干的,最强硬的时候甚至香港的贸易线都被切断过。但是这样无非就是让中国穷一点,吃饭困难一点。

中国的铀矿,中国产的离心机,中国造的设备,中国不计代价的去造核弹,美国也好苏联也好,除非真的有勇气入侵中国领土,否则真的只能干瞪眼。

说白了,你所谓的美国打击实际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目的是要让当权者来权衡造核武器和经济损失人民贫困之间的得失,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矿产资源足够的国家铁了心要造核武器,现在的美国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知乎用户 静夜叹息 发表

管不到啊,美国当时只能管到自己的盟友,但只要几个还是要拥有,其他盟友坚决不让,

苏联自己本身就这么大盟了,其他盟友也没有几个,中国也是恶交以后造出来的,造出来了也就没法限制了,

时间长了限制也没有意义了,就这样了,能限制的只有还没有的国家了,

印度和巴国,我个人认为是:印度属于美苏都在拉拢的对象,而且他俩属于一方有了另一方也必须得有,再制裁也不可能听,所以巴国肯定也得顶住各种压力制造。

我个人觉得美国闹伊拉克伊朗不是不能理解,因为中东说实话都太激进,各种仇恨太多,造出来了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太大,以色列美国也能完全掌控,出于自保拥有一点也能理解。

我绝对倾向于世界无核,因为这东西太可怕,但是也不可能实现,那就最大可能限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数量,这也是我觉得美国作为现阶段世界主导做的不错的地方,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至少结果是不错的,

看看我们周围,巴国印度,俄罗斯朝鲜,潜在威胁太大了,印巴冲突还有很大可能,朝鲜也是很大的不稳定区域,如果不是美国极力限制日韩,那我们就真的活在活火山一样的地区了。

我们可以数落美国任何方面,这都无所谓,口舌之争没有伤害,但是限核的好处我们真的是实实在享受到了的。

知乎用户 樱七子 发表

那什么,中苏关系恶化,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虽然没有历史书明确说明这种事情的关联性,但是动动脚指头想也知道为啥。

但是有意思的是,核弹搞出来之后,美国屁颠屁颠的过来建交了。

知乎用户 小侠 发表

珍宝岛事件之后苏联已经准备强行阻止了,大军压境。上层秘密试探性地与美国方面联系提出要对中国来一场外科手术。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西方国家最大的威胁仍然是苏联并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必将招自疯狂的报复,可能导致世界战争,故将此秘密消息公开。北京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包括在各大城市修筑防核地道。所谓的 “深挖洞,广积粮” 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最终苏联方面没有使用核武,1991 年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

其他时候并没有直接的针对研发核武器的威胁。

虽然现在反美是主流,但是弄出这么个题目自问自答水平还那么低劣,知乎药丸。

知乎用户 年年大丰收 发表

中国研制核武器时候的时间是极其敏感的

甚至可以总结出中国的崛起是美苏争霸的产物,这不得不佩服当年那些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从北大荒,核武器,改革开放到一国二制,一直到现在,都在深远影响中国乃至国际的发展进程

现在是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知乎用户 鸡蛋壳碎片 发表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翟东升老师的一个视频。

截个图分享一下

知乎用户 虚心的小胖智 发表

主要因为没有借口,所以后来拥有核武器的大伙一起搞了个协议不让其他人拥有核武器。而且这东西你无我有,你有我多,你多我强。有核武器和让核武器拥有真正的威慑力是两码事,你光有核弹头不能在家里自爆吧。以前是飞机,就你中国当时那空军,能起飞就不错了(后来有了洲际弹道导弹才真正拥有了威慑美国本土的实力)。它主要是震慑型武器,以后就算是政权被推翻也很难用出去来(除非碰到希特勒式的领导人。)。还是常规武器好用,随便用放肆丢。

知乎用户 夏天的风 发表

这么多正经的答案。。。。。

我来说一个玄幻的

关键词:双鱼玉佩

都市传说,供娱乐参考

知乎用户 三待 发表

你为啥不问问朝鲜要造核武器,中美不强行阻止呢?

知乎用户 超级皮波 发表

首先,当时苏联和美国是阻止了,但是不可能和中国开战。

苏联和我们交恶,但是苏联重心在欧洲,并且都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如果苏联武力干涉,代表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数的战争,师出无名并且损失肯定巨大。那北约怕是做梦都要笑醒,苏联又不傻。

美国方面,朝鲜战争停战不到十年,美国是不想再和我们干仗了。至于某些人说的肯尼迪有打击计划,那纯粹瞎扯淡,给肯尼迪十个胆子他都不敢这么干: 师出无名、滥杀无辜、战争罪犯这个名声是跑不掉的。关键是你美国可以核打击中国,苏联这不是有借口核打击英法的核研究设施了?然后这是逼着我们和美国死干到底,对美国有什么好处?

最后,美国对朝鲜都没怎么样,何况中国?!

知乎用户 JennyVenus 发表

他们努力了,但失败了。

中国也努力了,从地址来说,为什么原子弹基地选择青海?

因为青海是一个内陆省,原子弹基地很接近中国的几何中心,飞机的极限航程,导弹飞过去都得一段时间。

又地广人稀,每个人都是统一安排的,要是在沿海城市,人多眼杂,飞机一飞就就到了,能不能顺利研究,还真不确定。

知乎用户 水兔 发表

谁说没有强行阻止的?当年鹰酱和毛熊抛弃前嫌合作,就是为了尽一切努力阻止中国研制核武器。

据说当年鹰酱和毛熊已经协商好了要轰炸罗布泊,结果一切准备就绪,正要实施的时候,鹰酱大头领遇刺,鹰酱短时间内没再腾出精力来管我们,我国才获得了喘息的时间…

只能说,天佑中华!

知乎用户 进击的黑森峰 发表

不是没阻止,是阻止了但是依然没用。好比修真界的巨佬发现了一位对他有威胁的天才散修将要崛起,赶忙出手扼杀,奈何其妖孽的天资总能让死亡慢他一步,每躲过一劫,便抓住短暂的喘息机会飞速的提升境界,没等巨佬反应过来,散修已经证道,有了让他动手前也得三思的手段。此时再难受,巨佬也得接受事实,转变策略了。

知乎用户 聂施凝 发表

我们躲过了两次核打击,第一次美国提议,苏联碍于社会主义阵营领导者和美苏对抗环境没同意,后来中苏交恶,苏联也提过,美国当时没同意。因为中美走到一块了。愿意无他,得益于美苏冷战,我们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筹码,倒向苏联,美国在亚洲寸步难行,苏联盯着欧洲方向就行了。倒向美国,苏联就陷入两线作战,一面要防东亚三国,一面要应对欧洲,仁谁都力不从心

知乎用户 乱网 发表

其实简单点说这就是大国优势,虽然当时中国也算得上一穷二白,但你说说看苏联和美国该怎样强行阻止?

口头阻止+制裁?中国根本不搭理你。

开过来跟中国干一架?那好,干到什么程度中国会放弃继续研究核武器?

所以大国还是有大国的好处,换成个地小人少的小国家要研究核武,看美苏会不会给他安排的明明白白。

知乎用户 觉纪 发表

60 年立项,64 年就把裂变蛋搞出来了,然后 66 年聚变蛋又出来,几乎七年两个蛋,按西方国家的尿性,这点时间母鸡都还在交配呢,谁 tm 能想到世界上有这么快的搞事速度……

知乎用户 周晟 发表

有想阻止啊,计划都摆上桌面就等签字执行了,但是米帝家大头领不是一不小心就 JJ 了,然后这事就拖了一下,然后就是我们成功了,然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知乎用户 增忧杂货店浪矢临 发表

不用太担心,当时我们在 “打太极”~

毛主席充分利用美苏争霸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在二者间搞平衡。为了拉拢中国,美苏间在对华政策上不能在同期达成一致。

毛主席与美苏对抗,下了一盘好棋。

简易编年史如下:

60 年代 (抗美援朝后)美国想和苏联联手制止中国搞核武,但苏联不同意,最后不了了之。
7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珍宝岛战役),中国政治较为亲近美国,苏联想遏制中国,但美国从中干涉,苏联只好作罢。
80 年代美苏感到中国的威胁后,美苏达成一致了,但中国在 1963 年研发出原子弹,1967 年研发出氢弹,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技术已相对成熟,且发展了空中打击能力和第一代弹道导弹,已经能自保了。


为何能够愉快地 “打太极”,还把朋友搞的多多的?

归根结底中苏美三国的故事符合三个枪手搏弈论的的所需条件

条件必须是老大老二老三,且相互有竞争,谁也看谁不爽~
注: 在当时印度不计入前三,因为相对于当时的前三太弱 (历史已证明)

中苏美三国的关系就像三个枪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国际有学者总结出了著名的 “三个枪手” 博弈论。(冷战后反思提出来的)

如题:

三个枪手的博弈 彼此痛恨的甲、乙、丙三个枪手准备决斗。 甲枪法最好,十发八中; 乙枪法次之,十发六中; 丙枪法最差,十发四中。
如果三人同时开枪,并且每人只发一枪; 第一轮枪战 后,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大部分人觉得甲方的枪法好,活下来的可能性大一些。

但合乎推理的结论是 ,枪法最糟糕的丙活下来的几率最大!

为何是丙?Why?

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枪手的策略。

  • 枪手甲 (美)一定要对枪手乙 (苏)先开枪。因为乙对甲的威胁要比丙 (中)对甲的威胁更大,甲应该首先干掉乙,这是甲的最佳策略。
  • 同样的道理,枪手乙 (苏)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甲 (美)。乙一旦将甲干掉,乙和丙 (中)进行对决,乙胜算的概率自然大很多。
  • 枪手丙 (中)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对甲 (美)开枪。乙 (苏)的枪法毕竟比甲差一些,丙先把甲干掉再与乙进行对决,丙的存活概率还是要高一些。

结论:

所以无论如何,最弱的丙 (中)会联合相对较弱的乙 (苏)干掉甲 (美),之后再进行决战。

补充说明:

另外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是红色阵营的老二,老大苏联搞老二,会让自家阵营政治上离心离德,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

这是在冷战环境下最不允许的。

所以就算中国与苏联关系僵化,苏联也很少有心思去动中国,因为美国相比中国之下,对苏联危害更大。苏联没有理由为了中国去消耗国力。

美国同理,但对中国相关的威胁也是有的,比如上文编年史中写到六十年代中国研发核弹时,美国当时计划和苏联一起派一架去中国西部地区投放核弹来恐吓中国,苏联拒绝了,于是最后不了了之。


番外:“三个枪手” 例子屡见不鲜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像 “三个枪手” 这样的博弈故事。

比如: 先看赤壁之战的例子。

那时,曹操势力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最弱。为了抵抗强大的曹操,孙刘两家只有联合起来,取胜的几率才比较大。孙权就相当于前面例子中的乙,是孙刘联盟中最卖力的成员。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出力最多。曹操被打败,过了很久曹操去世,最后孙刘联盟闹掰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再看蒙古联合南宋灭金的例子。

当时,蒙古军事实力最强,金国次之,南宋武力最弱。本来南宋应该和金国结盟,帮助金国抵御蒙古的入侵才是上策,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但是,当时的南宋采取了和蒙古结盟的政策。南宋当局先是糊涂地同意了拖雷借道宋地伐金。1231 年,蒙古军队在宋朝的先遣队伍引导下,借道四川等地,北度汉水歼灭了金军有生力量。1233 年,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合围蔡州,金朝最后一个皇帝在城破后死于乱兵,金至此灭亡。1279 年,南宋正式亡于蒙古。如果南宋当政者有战略眼光,捐弃前嫌,与世仇金结盟对抗最强大的敌人蒙古,宋和金都不至于那么快就先后灭亡了。

有时候其实世间纷争,大多都是这个道理。

知乎用户 汪键是个大胖子​ 发表

中国发展原子能起步于 50 年代中期。

1953 年,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提出建议,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1955 年初,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专门的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已经知道有铀矿,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一年之后,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说: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从 60 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已经开始密切关注中国的核工业发展情况,并且给出了中国会在 1965 年前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的推论。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这个人根据美国政府解密的文件表明,他就是对中国有着偏见,他总是认为中国比苏联更危险,更具威胁性和侵略性。

肯尼迪政府认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中国会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1963 年初,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邦迪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在讨论中国核武器问题的时候就说到:总统感到中国拥有核武器可能是当今世界最糟糕的事情,且暗示中共在核领域的进展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中国若能核爆成功,不仅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而且将改变东亚力量平衡,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拥有核武器,就会提高中国在亚非拉不发达国家中的声望,使更多的国家跟随中国,这将迫使苏联也采取激进政策,以保持它在亚非拉不发达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对于中国拥有核武器抱有强烈的恐惧感。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前,美国政府就作出了很多危言耸听的预测: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事务办公室撰写一份报告,认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已经开发大约有 10 年了,现在他们准备进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苏联在促进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面给予其他国家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的声明》。

而当时为了阻止中国核力量的发展,肯尼迪政府就试图利用中苏紧张关系和苏联达成合作。从 1963 年起,肯尼迪多次向赫鲁晓夫表示希望能够美苏联手,对中国原子弹研制场地进行一次 “外科手术式” 的轰炸,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拒绝。

之后美国与苏联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跳跃》。1963 年初举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肯尼迪十分明确的表示了他的看法:“我们关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同苏联人谈判的基本目的,就是制止和延迟共产党中国的核进展。” 肯尼迪相信,中国在六十年代末以及以后的时代,将会成为美国主要敌手。

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将危及到美国在亚洲的地位。

美国人自己也清楚,苏联不可能劝说中国接受核禁试从而放弃对核弹的研制。随着中国核爆炸试验日期的临近,肯尼迪觉得只有武力,军事行动才有可能实际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的可能。

1963 年 7 月底,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邦迪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备忘录中,要求制定一个对中国核武器制造基地进行军事打击的计划以推迟中国的核试验计划。12 月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国防部部长麦克纳马纳的备忘录中指出:采取常规的军事打击是可行的,但是建议考虑使用核武器进行军事打击。

据此, 白宫制定了 “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军事和其他制裁” 的详细计划, 讨论了苏联对 “美苏合作采取激进手段阻止核扩散” 的可能反应和影响美苏联合行动的主要因素 , 计划对位于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据一位政府前高级官员透露, **政府实际上讨论了美苏合作对中国核工厂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计划 : 由美苏各出动一架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飞临罗布泊核基地上空并各自投下一枚核弹, 并引爆其中一枚。**可能是因为使用核武器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太大 , 11 月 18 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交了 《我们如何阻止或延缓中国发展核武器》 的报告, 提出用非常规战打击中国核设施, 并建议成立一个跨部门小组来 “考虑打击中国核设施的方式和方法”。这一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 , 肯尼迪就遇刺身亡, 约翰逊继任总统。

在谋求与苏联合作或美国单方面对中国核设施进行预防性军事打击的时候, 肯尼迪也在探寻与蒋介石集团合作的可能性 。1963 年 9 月 10 日, 麦 · 邦迪会见在美访问的蒋经国, 在蒋经国保证不发动对大陆的反攻后, 双方谈到了中国核武器问题。蒋经国说 , 台湾已发现了大陆的导弹和原子装置的位置, 希望与美国合作除掉它们。邦迪说美国高度重视削弱中共政权的措施 , 尤其是阻止或推迟其核武器发展, 但认为这些措施应得到最认真的研究。11 日 , 肯尼迪与蒋经国就该问题进行会谈 。蒋经国要求美国提供运输机运送国民党的突击队到大陆以摧毁大陆核设施 。肯尼迪问蒋经国, “空运 300 人至 500 人到如此遥远的中共在包头的原子设施所在地是否是可能的 , 担任运输任务的飞机是否是不可能被击落” 。蒋经国回答说 , 他已与中央情报局官员谈过了 , 该计划是可行的。实际上 , 由于担心蒋介石卷入可能会使中苏和好, 肯尼迪此后没有认真考虑与蒋介石联合行动的问题。


大致而言, 美国政府为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 , 曾有以下对策选择 :

一是对中国核设施进行预防性军事打击 , 包括与苏联合作或至少苏联默许美国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 ,或与蒋介石合作进行 。

二是核扩散 , 即支持或鼓励亚洲国家, 主要是印度和日本发展核武器 。

三是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四是在不放弃第一种选择情况下, 主要通过各种外交和宣传手段 , 树立美国的强大形象 , 贬低中国核试验的意义 。

肯尼迪政府时期, 美国考虑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选择 , 否定第二种选择。约翰逊政府在理性评估中国核爆炸意义的基础上, 最终选择了肯尼迪政府时期已经出现 , 但没有受到重视的第四种选择 。


参考文献:

刘子奎,王作成,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反应和对策。中共党史研究,2007,3

李静文,核武器与中美关系,硕士论文,青海大学,2007

王光鑫,毛泽东与新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党史博采,2017

知乎用户 羽皇 发表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总是对新中国存在一种历史认知误差。例如,2007 年美国准备要制裁封杀我们时,爆发了金融危机,美国反应过来时,卡大佐闹事,吸引了美国注意力,给了我们喘息机会。真是天佑中华,我自己听起来也很爽。事实上,美国对我们的封锁和制裁,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并不是我们幸运,而是我们看不到,那些岁月,那些辛苦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努力,奋斗,隐忍。已经他们的艰苦,疲劳,无奈,牺牲。

我们看到了结果,看到新中国日益强大,总以为美国,苏联等错过了大好时机,如果他们加大制裁封锁,我们不会成功。事实上是,他们不干预,我们成果会更大,时间会花的更少,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会更早。

苏联从成立,再至达到巅峰花了多长时间,我们新中国成立了多少年了,有很多成就其实早就应该取得了,但是却如此缓慢,你认为是谁的原因。

回到问题,苏联和美国为什么不阻止,事实上花了很大的努力和心思去阻止干涩,拿的出手的,看不下眼的手段,全都施展出来了,终究我们是成功了,带背后的代价确实无尽的心酸和国家利益的让步和交换。

我们的先辈是历经艰辛,尝尽苦头,凭着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继往开来的精神迎来成功。别说那些,苏联美国不阻止的傻话,钱学森为什么会呗美国扣押,苏联的专家为什么撤回,中苏边境曾令屯兵百万,这些都不该忘记。

知乎用户 萝卜 发表

阻止了,没有强行阻止。

阻止就是禁运,经济制裁。付出力量少,对自己也无影响。

强行阻止,就要派轰炸机或导弹轰炸西北的军工厂和基地,这就是全面战争。谁动手了就是把中国推给敌人全面战争。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胡锡进提出增加核弹头,出于什么原因?

知乎用户 舞榭歌台 发表于 5/9/2020 中国的核弹数量还不到美国的1/10,我们大致是一个最低核威慑的战略。 以前我们受西方那套理论影响很大,什么普世价值,什么人权至上,所以大家都认同这样一个最低核威慑标准:任何一个美国领导人都不能承 …

连续十发核弹或者氢弹能摧毁白宫的地下堡垒吗?

知乎用户 梦沧海 发表 答案取决于你的核弹在什么高度炸。 钻到底下堡垒内部炸?哦我的上帝,哪怕只有一发,也没什么地下堡垒了。 在地面炸?亲您需要一个当量够大的玩意儿,或者连续十几发炸同一个点,记得后面的不要被前面起爆的核弹崩飞。 空炸?您是 …

既然核武器大家都不敢用,为什么还具有威慑力?

知乎用户 Saber 发表 想象一下在你的大学宿舍里,6 人间。有一天你拉屎时被其中一个舍友拍到了你的裸照,对你产生了实质性威胁。一天舍友让你给他带饭,并对你邪魅一笑,你没有办法只能照做。 晚上,你失眠了。 第二天你地舍友又让你帮他取快递, …

原子弹威力那么大,是谁上去点火的呢?

知乎用户 ace zh 发表 这个问题问得好。 和方便面编织工,或是火龙果镶籽匠不一样。原子弹点火员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并且随时准备着牺牲。 为了避免被敌人的神枪手拦截,原子弹一般不能做得太大,内部的人员舱就更狭小了。 我们知道,原子弹是有 …

从核打击警报响起到核弹爆炸需要多长时间?

知乎用户 赵泠 发表 正常情况下 15~20 分钟。 其实拉了警报也未必有弹头飞向你附近,警报本身也可能是假警报或严重延迟,抑或听起来和普通警报过于相似,抑或根本不拉警报器而是发送短信等手段来通知。飞向你附近的核弹头未必会成功爆炸,它可能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