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能量新闻雷同事件:多面马雪娥火遍全网,男孩送早餐转身就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我是一个戏精。 鲁迅小时候看的社戏,在我们苏北地区也是有的,只是叫法不同,山东过来的鲁剧,河南来的豫剧,南方的偶尔也会来黄梅戏,只是过于缠绵,节奏太慢,看的人不太多,后来慢慢也就不来了。 村里老少爷们最喜欢看的就是豫 …
文|李宇琛
蚌埠的律师们,今天迎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消息:他们有了自己的健康码。这是司法局特意为他们设计的一款专属二维码。没有这个码,无论你再敬业,再专业,你出具的律所函也:
无法被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立案受理。
这张通知书不无自豪地告诉律师们——
“为进一步压实律师事务所管理责任,有效减少律师私自收案收费问题发生,现决定推行律所出具律师事务所函二维码制度。”
这句话读起来,总让人想起了社区工作人员在新冠期间那句熟悉又亲切的:请您出示健康码!
五年过去,蚌埠司法局或许觉得:
天下大势,唯码不可破。
生活如此,律界也当如此。于是,“有码走遍天下,无码寸步难行”,一夜之间成为蚌埠律师圈子里的共同心声。
乍一看,这个制度似乎真有点道理,律师办案凭证扫描即知真假,简单明了,的确方便。然而细想之下,却忍不住浮现一个奇妙的画面:律师们举着手机,焦虑地等待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扫描自己手里的二维码——扫码成功则畅通无阻;扫码失败,场面立刻变得尴尬,仿佛这个码变成了:
律师执业的生命线。
此前,有律师朋友抱怨司法行政机关喜欢折腾,新规不断,今天要求盖章,明天要求备案,后天又要扫码,每次改变规则都要重新适应,就像每天被告知不同的路线去上班,原本熟悉的路却越走越陌生。
也许司法局想借助这一小小二维码,建立起一种更高级别的信任机制,但问题在于,人与人的信任若需要一张码来鉴别真伪,那种信任恐怕也只是脆弱的一层薄膜。
更有趣的是,二维码里的信息一旦与代理案件的信息不匹配,律所和律师们瞬间成为了私自收费的:
嫌疑人。
事实上,这项政策似乎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行政环节,让本就疲于奔波的律师们再度增加了一道奇怪的手续。以前律师们是见章办事,现在变成了:
见码办事。
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进化成人脸识别或是声纹验证,让大家彻底步入科幻时代。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现在的司法行政管理,越来越接近生存游戏了,只有在不断折腾和考验中活下来的律师,才能笑傲江湖,成为最终的蚌埠律师王。
无奈归无奈,码还是要扫的,路还是要走的。或许蚌埠司法局觉得,律师群体太自由,需要给他们一点适当的束缚,二维码恰恰就是一个完美的工具。这样一想,似乎一切都有了逻辑,健康码证明你身体的自由:
律师码检验你执业的自由。
而司法局则站在背后,怡然自得地看着每一次扫码成功或失败,感受:
权力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微妙满足感。
于是,蚌埠的律师们之后每天出门,口袋里除了执业证,还必须揣着一个新码。他们或许内心不情愿,但面上依旧保持着平静,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荒唐的常态。毕竟,谁还没有几个必须扫码才能继续生活的日子呢?
写于2025年3月30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我是一个戏精。 鲁迅小时候看的社戏,在我们苏北地区也是有的,只是叫法不同,山东过来的鲁剧,河南来的豫剧,南方的偶尔也会来黄梅戏,只是过于缠绵,节奏太慢,看的人不太多,后来慢慢也就不来了。 村里老少爷们最喜欢看的就是豫 …
知乎用户 孙傲之 发表 「模仿常用软件的 UI」这种事情其实是新手学习 UI 设计非常常用的手段,国内常见的软件基本都被模仿过: 那个软件我下载下来用过,其实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 况且,如果是为了扰乱防疫工作,他不太可能去设计一个展示红码 …
最近呢,有人注意到一个现象,新加坡的app榜单里,排名靠前的,突然出现了一堆二维码的扫码工具。 其实这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加坡疫情实施断路器措施,5.12日有限度解封部分商业设施,那么为更好的追溯人群行为轨迹,在商场,超市,餐厅,理发店等 …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扫码,登录网站、登记信息、消费支付、添加好友……只要打开扫一扫,能省去不少繁琐步骤。 而当每次打开工具扫码时,这些工具通常都会给出 1:1 的扫码框,将框对准二维码,手机就能马上识别码内的信息。 然而,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即使 …
文|李宇琛 每个地方的司法机关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人说那就像一台老旧的留声机,针头半天才划过一次声道,却能把曲子播放得天花乱坠。听的人似懂非懂,弹的人满脸严肃。一旦有外人起身问一句:“你们这是在演什么曲调?”常常会被一个眼神示意噤声。你也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