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艺术家发起#坦克人2018全球运动
六月四日是全中国都记得的一个日期,尽管中国官方宁愿人们将它遗忘。 关键看点: 艺术家巴丢草发起#坦克人2018 全球运动以纪念天安门屠杀事件 学生领袖呼吁年轻华人运用新形式抗争 女坦克人在全球举行抗议活动同#米兔运动相互呼应 2018年是天 …
最後更新日期:2019-06-04 11:39
1989年6月5日在長安街上,一個手拿着袋的男子,擋於一排坦克前方,歷史性一刻在攝影師的鏡頭裡留影停格,令「坦克人」(tank man)一幕自此被視為六四事件的象徵,中國官方就說他是「螳臂擋車的歹徒」。坦克人的身份一直成謎,多年來流傳他叫「王維林」,是出自英國小報,來源並不可靠。
當時有多個攝影師拍攝到「坦克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時任美聯社的韋德納(Jeff Widener),他因此獲得普立茲獎;路透社攝影記者曾顯華(Arthur Tsang)、《星島日報》攝影記者冼偉強,以及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和澳洲廣播公司(ABC)亦有拍攝到該畫面。
六四三十周年之際,韋德納重談他所見到的八九民運,說自己親耳聽過城內爆發的槍聲,他認為中國是時候承認錯誤及還原鎮壓真相,向家屬交代他們所愛的人遭遇了什麼,讓家屬釋懷。而曾顯華早前接受訪問時說,看着坦克人在自己視線範圍消失。冼偉強亦曾受訪時說,拍攝時並無想到安危,他亦覺得有更重要、更能反映六四事件的新聞相片。
1989年6月5日,一名男子在北京長安街隻身當坦克,被稱為坦克人。美聯社記者Jeff Widener拍攝的版本最廣泛流傳,亦為他帶來普立茲獎。(Jeff Widener / 美聯社)
1989年6月5日,一名男子在北京長安街隻身當坦克,被稱為坦克人。路透社記者曾顯華(Arthur Tsang)拍攝到坦克人這一幕。(Arthur Tsang / 路透社)
現年62歲的韋德納接受美聯社訪問,重談六四事件。1989年至少有五位攝影拍攝了「坦克人」的場景,但是韋德納的版本成為迄今最著名的版本,令他入圍普立茲獎,並被《時代雜誌》(TIME)評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百幅影像之一。
韋德納當年原派駐泰國曼谷,惟被當地中國領事館拒發記者簽證,於是飛到香港,透過旅行社取得旅遊簽證,因而成功入境北京。他憶述,他每朝早都會騎單車去天安門廣場,於5月30日,更拍攝到學生設置的自由女神像,面向天安門上毛澤東肖像的畫面。
六四事件三十周年,美聯社記者Jeff Widener回憶當日採訪和拍攝坦克人的情景,又認為北京要就六四開槍鎮壓道歉。(美聯社)
剩一卷菲林待一個近鏡
不過氣氛趨緊張,韋德納憶述,軍隊於6月3日入城,期間他頭部被石頭擊中而嚴重受傷,需返回酒店。翌日街道瘡痍、有車被燒毀,和受嚇茫然的人們。軍隊佔據了廣場,韋德納前往北京飯店,期間聽到城市的部分地區持續爆發槍聲。在美國留學生Kirk Martsen幫助下,韋德納成功躲進北京飯店6樓面向大街的房,其時只剩下一卷菲林。
6月5日清晨,韋德納聽到坦克接近的聲音,即衝到陽台上,見到一名男子拿著購物袋行出來,「我當時在想,這人會破壞我的相片構圖,所以當時我只是望住等待,但發現士兵無向他開槍,於是我決定要個近鏡(closer shot)。」那男子至少兩次去阻擋坦克並爬上砲塔與一名坦克乘員交談,最後他被數名藍衣男子帶離了視野。
韋德納在訪問中表示:「美國及歐洲國家在歷史上都曾有過錯,也有修補問題。」他認為,「中國是時候向前走,承認做錯、坦白真相,向相關家屬交代他們親友的遭遇,令家屬終可放下。我認為這才是正確、恰當的。」
曾來港參與燭光集會
韋德納於2016年接受《香港01》訪問,提到曾來港參加燭光晚會,被一名年輕女子認出,並形容他是「英雄」,但他認為,「真正的英雄,是我看見那走在長安街的男子,手拿着袋,站在一隊坦克之前。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一刻的震撼。那幀照片深深影響我一生。」香港的燭光晚會令他喚起當年的回憶,寄語港人「在缺憾的世界,香港人對民主有種厚厚的熱忱…希望有一日,燭光會令當權者明辨是非。」
曾顯華曾接受《香港01》訪問,回憶拍攝坦克人的情景。(資料圖片 / 曾梓洋攝)
路透社港人攝影師曾顯華:看着他消失於視野內
除了美聯社的韋德納,時任路透社攝影記者、香港人曾顯華(Arthur Tsang)亦拍攝到「坦克人」,但他的相片,沒有第一時間被編輯選中,比其他媒體遲了半天才發相,他當時亦沒有想過,這張相會被廣泛流傳。
曾顯華兩年前接受《香港01》訪問,回憶拍攝後交給圖片編輯和發稿的過程:「拍攝後,我致電叫另一位同事過來把菲林帶回辦公室,他們負責沖菲林和選擇相片,另外較高級的外籍同事做編輯,他負責揀相。我也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基本上我只知道,最先發的那張是tank man爬上坦克車,後來再發他站着攔着坦克車那張。」
對於與獎項擦身而過,他看得很淡:「沒什麼可不可惜的,哈哈,別人怎樣處理你的相片,我無權處理,或許好像美聯社較為積極推動張相片去參選,我記得路透社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我不會覺得有甚麼損失的。」
曾顯華今年在記協有份支持的影片系列《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中,亦講到6月5日拍攝「坦克人」的過程,看着他如何擋住、截停坦克,「再爬上去和士兵說話,然後又從坦克上面下來,他還擋了兩次坦克轉彎。」曾顯華目睹最後有幾個人帶走了那名擋坦克的人,消失在他的視野範圍內。
翻查資料,除了美聯社的韋德納、路透社的曾顯華,於1989年6 月5日,有記錄到同一場景的攝影師,包括《星島日報》攝影記者冼偉強、Magnum攝影通訊社的Stuart Franklin、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的Charlie Cole。另外美國CNN的攝影師Jonathan Schaer、還有澳洲廣播公司(ABC)的Willie Phua拍到該片段。
冼偉強的作品,構圖是在空曠的廣場大街上渺末的一個人孤獨的肉身擋住了整個龐大的鐵甲兵團。他在2014年接受路透社訪問,回憶當時只顧着拍攝,並無顧及自己安危,他認為比起坦克人,有其他更重要、更能代表六四事件的照片。法新社南亞首席圖片編輯Alex Ogle曾說,冼偉強的作品,常被誤會是Franklin的作品,但其實細心比較就知道不同。
Stuart Franklin的菲林,由一名法國學生藏在茶葉罐裏帶走,相片發表在《時代雜誌》(TIME)和《生活雜誌》(LIFE)。他曾接受訪問時指,編輯一開始對坦克人的相片並無興趣,但當時美國總統老布殊看完和評論這張相片後,大家才開始把這張相片當作六四的象徵。
Charlie Cole拍攝完坦克人後,把菲林藏在北京飯店的馬桶水箱,之後公安搜查房間,將所有找到的菲林破壞,Cole更要簽署悔過書。搜查之後,他成功找回廁所水箱的菲林,並且交由《新聞周刊》發表,而他也因此獲得了1989年年度世界新聞攝影獎。
江澤民:I think never killed
至於坦克人的身份,外界一直流傳他叫「王維林」,但這個名字的出處是一份英國小報,來源並不可靠。1990年,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訪問時,被問及坦克人的下落,江澤民先表示「我不能確證你提到的這個年輕人有沒有被拘捕」,之後記者追問他是否被秘密逮捕、有否被處死時,江澤民再用英語回答,「I think never killed 」(我想他沒有被殺)。
延伸閱讀:
六四事件三十周年系列報道 尋記憶 思前路
【六四30年專頁】天安門的傳承 揮不去的回憶
▼美國CNN的攝影師Jonathan Schaer鏡頭下的坦克人▼
https://youtu.be/YeFzeNAHEhU
▼澳洲ABC的攝影師Willie Phua鏡頭下的坦克人▼
https://youtu.be/mRttr7uY_Sc
六月四日是全中国都记得的一个日期,尽管中国官方宁愿人们将它遗忘。 关键看点: 艺术家巴丢草发起#坦克人2018 全球运动以纪念天安门屠杀事件 学生领袖呼吁年轻华人运用新形式抗争 女坦克人在全球举行抗议活动同#米兔运动相互呼应 2018年是天 …
三十年过去,那场血腥镇压已从下一代的记忆中被集体抹去。然而,推动中国民主化火苗仍在传递。ABC中文专访了多位散居海外的六四亲历者、幸存者和见证者,谈他们的民主理想、现实落差以及对年青一代的寄语–“永不忘记,永不放弃”。 1989 …
1989年春夏之交的口号声与枪声已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30载。30年来,中国当局对这段中国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主运动讳莫如深,然而历史的印记却无法从每个人的记忆中抹去。 “六四”事件30周年之际,一些网友同美国之音分享了他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回 …
(纽约)-人权观察今天表示,中国政府应为1989年屠杀不明人数民运示威者的行为负起责任。有关当局应澈底停止骚扰悼念六四的维权人士及死难者家属。 在六四屠杀三十周年前夕,人权观察将发表档案资料,介绍多年以来在强大压迫下坚持倡导自由与公义的人 …
去年底的一天,劉建無意中問他17歲的女兒:「你知道『六四』嗎?」 女兒漫不經心地回了一句:「『六四』是什麼節?」 劉建覺得自己身上一根特別敏感的神經突然被觸動了。 「這麼一場轟轟烈烈的,政府連槍都動用起來的(運動),居然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