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5个笑死我的bug
《流浪地球》中5个笑死我的bug 作者:毕导 2019年的春节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天之内我连看了《流浪地球》《飞驰人生》和中美合拍开花的《疯狂的外星人》3场电影,总结来说是沈腾和一只流浪地球的外星人打斗后幡然醒悟决定赛车的故事。 其中 …
首先感谢大年初一带着家人们来看电影的各位朋友,也感谢你们的中肯评价!从 2015 年正式开始着手这部电影创作至今已经四年了,当影片在剪辑线上一格一格以细碎的镜头所呈现的时候,它特别像 DNA,那时候我觉得电影是有生命的。这部电影是很多人的孩子,我们用四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他,现在他终于走到了大家的面前,像第一次入学,接受你们的考验。
在中国做科幻电影并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不单单是技术层面上的。我们电影行业的工业化还远远不够,拍摄完成一部大制作的影片非常艰辛,从每个部门的组建开始都会遇到重重困难。工业化就是把杂乱的东西标准化,从而对内容进行量化和拆分,之后才有分工。我们在剧本创作的阶段就开始了工业化的尝试,用编剧软件协同工作,并且严格按照悉德 · 菲尔德的编剧理论,完成了三幕七个情节点的设置。
首映刚刚结束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朋友发来的祝贺和赞扬,但我知道,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包容的成分在,因为行业内的朋友会清楚具体有多困难,他们的评价是有同情分在里面。所以我一直期待影片正式公映,能够听到更多来自市场和广大观众的评价,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有意义的评价,我们都会广泛地收集,作为经验和总结,帮助我们下一部作品更好的进步,所以非常期待大家的声音。
映前也有一些媒体的朋友来问我对于这部电影自己的打分,其实是这样,对于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流浪地球》,尽管它可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已经是没有遗憾了。在这四年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整个电影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已经竭尽全力,它或许有不好,但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能力所能做到最大的程度了。再来一次,结果也会是这样。竭尽全力,无愧于心,不留遗憾,就是我对这部作品的打分。
之所以选择拍摄科幻片,正是因为我在小时候就被种下了一颗向往科幻的种子。现在我也希望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能够为青少年种下一颗热爱科学、憧憬未来的种子!就像电影里,刘培强对刘启说的那句话,“三、二、一…… 抬头!” 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相信未来。
最后,在这里祝福知乎的朋友们新春快乐,感谢走进影院的亲人们!
大家好,我是赵今麦,电影《流浪地球》中韩朵朵的扮演者。
没错,我和我哥刘户口,都是这个电影的 “叛逆” 担当,我看到大家的批评了。韩朵朵是挺不懂事儿的,做了冲动的事情,却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这是她犯得最大的错。
不过说实话,拍这部戏的时候我 14 岁,其实是很能理解朵朵的心情的。她从小在地下城长大,印象里已经没有外面世界的样子了。她不相信希望,因为她的记忆里甚至都没有了太阳。朵朵是和爷爷、哥哥一起长大的,他们与地下城有关,而爸爸妈妈和外面的世界有关,所以朵朵真的很想出去看一看。
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冲动是勇敢,但在经历了所有事情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是那么不勇敢。
《流浪地球》是我拍完巴啦啦小魔仙以后,真正作为一个演员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确实不算成熟。郭帆导演给了我这个珍贵的机会,参与到了这部令人骄傲的作品中,我也在剧组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吴孟达老师,我的爷爷,他身体力行地做了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哪怕防护服重达六七十斤,爷爷在现场经常需要吸氧,他也坚持完成了所有戏份,并且惊艳绝伦。我哥刘户口也很厉害,当然如果他能少怼我两句就好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拍摄过程记忆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每天拍完戏休息的时候,还要为了中考刷题吧…… 学习真的很重要,但也真的很枯燥啊!再加上每天都要跑步,提高体能,否则没有办法承受防护服的重力完成拍摄任务,每天躺在床上我真的秒睡,什么都顾不上想。后来因为拍摄赶上中考,不得已还向导演请了五天假。
但是我特别特别特别怀念那段时光,我们所有人都为一个目标在努力,为别人眼中不可能的成功而努力,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相互照顾,相互鼓励,一起坚持到杀青那一天,谁都没有退缩。
我很喜欢自己在电影里那句台词,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还记得和郭帆导演第一次见面时听他讲述整个电影的故事,他是充满希望的,并且也给我带来了希望。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硬科幻电影,但是因为郭帆导演,现在我们拥有了。他带来了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
大家都说我是和小破球儿一起长大的,小破球儿现在滚得很快,冲得很猛。我也会努力的,追上我们小破球儿的脚步,让自己也变得更好。最后感谢知乎的哥哥姐姐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小破球儿和我都是不完美小孩,但我们都会加油的!
谢邀,因为受邀请先看了点映,所以在上映前得以备了回答。大年三十成文,祝大家新年快乐。下面回答原文发表于腾讯科技。
有剧透,请小心阅读
在大众看来,科学家往往不是好的科幻电影观众,他们会太过注意影片中的科学细节,而不能享受故事的乐趣。但我要为此辩护一句,**除去电影院,科学家有多少机会去观察一个未来的世界呢?**更何况,只有优秀的科幻电影才会引人思考背后的科学问题,蹩脚的科幻电影不过是蹩脚的电影而已,而《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是会引起科学工作者思考的有趣影片。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试着将自己当作一个 “电影宇宙” 的观察者,思考《流浪地球》宇宙观中的科学问题。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流浪地球》中几个科学问题的思考。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太阳亮度的增加是地球不得不背井离乡,远遁太空的原因,但现实世界中的太阳,真的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
绝大多数人可能从未想过,有一天太阳会改变。在过去的 46 亿年里,太阳一直持续稳定地为地球提供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每 4 个氢原子核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反应最终形成一个氦原子核。而氦原子的质量略小于 4 个氢原子之和,这中间的质量差别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 转化成了太阳的能量。这些能量中的绝大部分以光的形式发出,剩下的则由中微子携带。每一秒钟太阳会将六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产生的能量中有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接收到,供给地球上的生命所需。
太阳自身有非常稳定的调节机制,保证光热的稳定输出:如果太阳内部的热核聚变反应因为某种原因略微加速,就会引起内部温度升高。这种升温会使得太阳整体微微地膨胀,从而使得核心温度和压力回复正常。对于太阳来说,这种调节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太阳自身发光的不稳定程度只有大约千分之一(主要是黑子等太阳表面特征变化导致的)造成的影响远远小于不同季节带来的差别。宇宙中相当多的恒星做不到像太阳这样稳定的调节,例如,我们熟知的猎户座第二亮星——参宿四就会因为不断地进行膨胀收缩,而在数百天时间里亮度变化超过 2 倍。
在过去的 40 亿年里,太阳的整体亮度上升了大约 20%。这种变化对于地球的生命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一个单一物种存续的时间(百万年到千万年)里,太阳的变化不会产生显著效应。如果太阳按照物理规律演化,那么在未来的 10 亿年里,太阳的能量输出将上升 10%,这可能会引发地球上失控的温室效应。但这是非常长的时间尺度,在这之前人类自己引发的全球变暖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红巨星阶段太阳的相对大小,金星和水星已近被吞噬,绿色圈显示当时的宜居带位置,已经退到木星附近。http://cdn.sci-news.com/images/enlarge2/image_3870e-Habitable-Zone.jpg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科学家观察到太阳核心的演化加速了,并且在地球逃离到木星附近时就已转变成为了一颗红巨星,完全吞噬了金星和水星。**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太阳确实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开始向红巨星转化。**这是因为太阳核心的氢元素在聚变燃烧后会转化为暂时无法聚变的氦元素,沉积在太阳中心,形成一个致密的核。当这个致密的核变大,原本在太阳核心发生的氢核聚变燃烧,就转变为在致密的氦核之外发生。这种转变会使得太阳失去稳定性调节机制,能量产出不断增加,并且体积开始膨胀,变得更红。天文学上称处于这个阶段的恒星为 “红巨星”。在这种演化的末期,红巨星中心积累了足够高的温度,最终会使得氦构成的核心开始聚变,失控的氦核心燃烧会在数秒的短暂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被称作 “氦闪”。
在原著中,太阳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可见的变化,直到氦闪发生。地球之所以迫切需要逃离也是因为要躲避 “氦闪”。但在实际的恒星演化图景中,氦闪仅仅是太阳在第一次红巨星演化的终点,早在氦闪发生之前,太阳就已经变成了非常巨大并且灼热的红巨星了。氦闪因为发生在太阳核心,实际上地球上的观察者也并不会看到像原著一样震撼的爆发现象。在电影版《流浪地球》中,太阳的变化已经不像原著中那样戏剧化,变得较为和缓。
不过,请大家务必放心,天文学家目前对于太阳这样质量的单独恒星演化了解得相当清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观测上,都不支持太阳会在未来的数百年里发生电影中那样的变化。由人类自己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可能才是现实中地球最大的危机。
在《流浪地球》的故事中,地球的旅途分为四个阶段。首先,通过转向引擎,使得地球停止自转;第二步,地球的推进引擎启动,地球开始脱离自身的轨道。因为推进引擎只能提供很小的加速度,地球在逃离太阳之前仍然会绕着太阳转很多圈,逐步地改变轨道的形状,从圆形轨道变成一个扁扁的椭圆轨道,最终逃离太阳的引力束缚,飞向太空;第三步,地球会用 500 年时间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也就是 1500 公里 / 秒的速度。地球会用这个速度滑行 1300 年;第四步,在接近目的地时,地球会用另一个 500 年减速,泊入新的太阳的轨道。这个新的太阳就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4.2 光年之外的比邻星。整个过程持续大约 2500 年。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向后抛出一些东西,你就会获得向前运动的加速度。如果地球想要逃离太阳,它需要向前进的反方向抛弃自己一部分的质量。这些被抛弃的物质在被抛出时相对地球的速度越快,地球获得的前进加速度也越多。
虽然流浪地球的最快速度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五,但对于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力,依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人类目前最快的宇宙飞船,旅行者 1 号当前的速度大约是 17 公里 / 秒。流浪地球的最终速度会是旅行者 1 号的 90 倍。考虑到《流浪地球》故事开始的年代距离今天不远,在人类已经进行概念设计的未来火箭能源中,最为可能在《流浪地球》时代实现的是核动力引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核物理学家乌拉姆曾提出一个大胆的飞船设想——利用原子弹产生的威力推进飞船前进。在这个蓝图中,太空飞船实际上是向后放出一系列氢弹,让它们在太空中爆炸。在此基础上,泰德 · 泰勒和弗里曼 · 戴森提出了著名的猎户座计划。只要带上一些原子弹,人类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巨大的飞船送到火星。而之后由英国人提出的代达罗斯计划更加宏伟,以氢聚变为能量源,飞船可以在 50 年的时间里将人类送到临近的恒星——巴纳德。在代达罗斯计划的蓝图中,飞船将携带超过 5 万吨的氦 3 和氘作为燃料,将一个大约 500 吨的飞船送到另一颗恒星。考虑到地球上很难收集到如此多的氦 3 和氘,代达罗斯计划的设计者们实际上希望在月球或者木星上开采这些燃料。
**对于推进流浪地球来说,要想收集到足够推进整个地球的氦 3 和氘则更加困难。**影片实际上提到流浪地球的推进引擎的能量来源是 “重元素聚变”。是的,不仅仅是轻元素可以聚变,事实上,在恒星演化晚期,碳、氮、氧、硅等元素也可以通过核聚变转化为更重的元素,并释放能量。对地球来说,最好的燃料应该是氧和硅,它们加起来占了地壳质量的 74%。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燃料采集车直接挖取山石。在影片的科学设定下,这些山石可能只需要简单的处理就可以作为引擎的核聚变燃料。
在恒星内部,氧(
)有多种聚变方式。最为常见的是两个氧原子核(
)聚变产生一个 硅原子核(
)和一个 氦原子核(
), 同时产生 9.6Mev 能量——大概相当于 2 个氧原子总质量的万分之三。相比之下,在太阳内部发生的由 4 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的聚变反应生产能量的效率要高得多,可以将起始的氢原子的千分之七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当然,硅和氦也可以进一步地聚变,产生更多的能量,但总的来看,能量释放效率依然不及氢聚变的效率。
如果我们假设氧聚变产生的所有能量,都用来加速产物中的硅, 使其直接喷射出去, 那么后者可以达到光速的 3% 左右。我们还记得流量地球最终需要达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简单地套用火箭公式来计算地球最终消耗掉的质量,我们会发现地球在加速过程中需要损失掉自己 20% 的质量。这对地球来说可不是一个小事,地球的结构会因此发生显著的变化。不过,通过更加合理地设计地球喷射引擎,用核聚变的能量来发电,并用电磁力驱动轻离子喷射,而非直接喷射核聚变产物,地球将可以把绝大多数的质量存留下来。不过,这仍然会永久地改变地球地壳中的元素构成。
不过,不管怎么说,物理学基本定律尚未阻止人类带着地球脱离太阳系。
星际旅行是科幻小说长盛不衰的母题,但常见的科幻设定都可以分为两类:上策是利用 “虫洞” 或者 “空间折叠” 来打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限制,实现超越光速地旅行;下策是通过光速飞船来完成恒星间的迁徙。刘慈欣则独辟蹊径,将地球整体作为飞船。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人类的生命,而且所依靠的技术并未太过超出物理现实。正是这种高配飞船加低配引擎的组合,制造出了电影中磅礴的场面和悲壮的故事。
电影海报。流浪地球制造了 1 万多个图中的重元素聚变引擎。http://www.sohu.com/a/275618039_404877
《流浪地球》影片中,地球在靠近木星的过程中,被木星的引力捕获,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不过,**为什么地球在逃亡的旅途上需要靠近木星呢?**我想这主要是为了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来进行加速。
下图是我从《漫步到宇宙尽头》中摘取的一个示例图。在开始的时候,飞船以速度 v 飞向行星,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飞船的飞行方向完全改变,速度增加了 2U。这很像是迎着火车前进的方向扔一个棒球,在碰撞后,棒球完全被反弹回来,并且从火车身上获得了新的动能。在引力弹弓变轨过程中,行星将动能传递给了飞船,并且改变了飞船的速度方向。
引力弹弓效应:飞船以速度 V,飞向速度为 U 的行星,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飞船的飞行方向完全改变,速度增加了 2U。飞船在这个过程中借助行星引力获得了 “加速” 效果
引力弹弓效应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被广泛地引用于太阳系的深空探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旅行者号的 “伟大航路 (grand tour)”。在 1980 年前后,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排列:它们都会运行到太阳系的同一侧。这种 175 年一遇的特殊行星排列,给了旅行者号多次借助行星引力弹弓效应的机会。旅行者 1 号和 2 号得以一次访问太阳系的好几颗行星,并且可以达到很高的航速,飞出太阳系。
流浪地球计划毫无疑问也是想要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来加快速度。不过,和旅行者号不同,流浪地球有相当强劲的核动力引擎。**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流浪地球可以获得 10km/s 左右的加速,这相比于流浪地球最终 1500km/s 的航速微不足道。**虽然,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地球可以省几年的航行时间,但考虑到总的流浪旅途长达 2500 年,这种风险似乎并不值得。地球也许不需要靠木星那么近,完全可以借助木星进行一个比较温和的引力加速。事实上只要和木星距离拉开到 30 倍的月地距离,木星在地球上产生的潮汐效应,就和月球对地球的潮汐效应差不多了。
在影片中,地球之所以被木星捕获,是因为木星突然出现了 “引力增幅”。需要指出,对于现实物理世界来说,一个天体的引力,完全由其质量决定,不会出现突然的增加。所以,对于今天的深空探测来说,计算飞船的轨道并不算是难事。除了最初的几次实验,人类飞行器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在借助行星引力加速时出现过重大失误。
在影片的高潮阶段,地球落向木星。主人公突然想到:木星大气主要是由氢气组成的,而地球大气则包含 20% 的氧气。为了使地球脱离木星的引力,救援队点燃了木星和地球大气的混合气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将地球推离了木星。
这个桥段大概是让我最觉得 “感觉不太对” 的地方了。氢和氧气混合爆燃,其本质上仍然是化学燃烧。如果说氧的聚变反应可以将氧的质量的万分之三转化为能量。那么氢和氧的化学燃烧过程,只可以将这些燃料质量的百亿分之一转化为能量。
而地球上大气层里所有的氧气占地球总质量不过千万分之二。**即使地球上所有的氧气都已经和木星混合,并且充分燃烧,其燃烧产生的能量完全用于加速地球,地球也只会获得微小的加速度。**此外,我们很难期待发生在木星表面的爆炸冲击波有非常精确的指向性,恰好能将能量聚焦在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地球身上。乐观估计,也许只有百分之几的能量可以用于加速地球。这一点点的推力,是否恰好可以将地球推离木星的引力陷阱呢?在现实世界里,我持非常悲观的态度。但也许 “无巧不成书” 才是构成传奇的基础吧。
流浪地球的目的地是比邻星。比邻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很难说它是一个理想的新家园。最大的问题在于:比邻星过于暗淡,只有太阳质量的十分之一,勉强达到核心发生核聚变的标准。这样的恒星会展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表现在高频率的恒星耀斑爆发。太阳也会有耀斑爆发,在很短的时间里向宇宙空间释放大量能量,并且时常伴以大量的物质抛射。在耀斑强烈的时候,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会受到其干扰,但不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在比邻星轨道,这种耀斑爆发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是因为比邻星太过暗淡,地球如果要想充分接收比邻星的能量,让冰冻的海洋融化,需要非常靠近比邻星,其轨道距离只有目前日地距离的 1/20。一旦耀斑爆发,地球因为距离更近,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在 2018 年,科学家报道了比邻星在 2016 年的一次超级耀斑爆发,从地球上观察,比邻星在耀斑爆发时亮度比起平时增加了 68 倍。地球如果泊入这样的恒星轨道,在耀斑爆发时,地球生态圈可能受到毁灭性打击。
另外,比邻星处于一个三合星系统。和比邻星相邻的两颗恒星倒是和太阳很类似,但是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如果地球进入任何一颗恒星的轨道,难免不受到另一颗恒星的引力影响,很难处于稳定状态。这样看来,比邻星也许只能作为流浪地球的一个中途补给站。地球可以在这里获得燃料补充,但无法将这里当做久居之地。
**在太阳临近的 5 秒差距(大约 16 光年)内有 52 颗恒星,这些恒星都可以作为流浪地球最终的备选之地。**例如,距离太阳 12 光年的 Tau Ceti 也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亮度大概是太阳的一半,而且看起来非常稳定。这颗恒星目前已经被发现拥有 5 颗行星,其中一颗甚至可能有适宜的温度,可以支持液态水存在。
我真切地希望,在流浪地球的旅途中,联合政府不要忘记资助天文学家的工作,他们的研究一定会为地球最终家园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资料。
比邻星耀斑爆发想象图。 Credit : ROBERTO MOLAR CANDANOSA/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SDO/NASA, JPL/NASA
本文应邀首发于腾讯科普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 “科普中国”
《流浪地球》引发的轰动是现象级的。围绕它的情绪或者可以说情怀,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作品的文本本身。看一下这几天的朋友圈,大概率会有这些表述:里程碑,元年,文化输出,吹一辈子牛逼,逆袭,国产科幻大片的启航……
对这种热情,我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
叫做:过程与文本内容的平行关系。
什么是文本内容?电影已经有无数人看过了,没看的也被剧透得七七八八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所有人齐心协力,带着地球跑路。团结。拼搏。饱和式救援。无数人前仆后继地牺牲。最后逢凶化吉,地球踏上了征程。
悲壮,牛逼,奇迹。
再来看看过程。这部电影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最近也被宣传得很多:第一次,没有经验,外界唱衰。7000 人的团队齐心协力,要创造一部中国的科幻大片。饱和式拍摄,3000 多张概念图,拍几个小时只用了几秒钟的镜头…… 高强度劳动,几十斤的装备,一边吸氧一边拍。很多人为此牺牲,卖房卖车。还有惊险一刻,被撤资,差最后一把火的时候吴京救了大家。最终呈现出让所有人惊艳的高质量作品。国产科幻大片启航了……
一样悲壮,一样牛逼,一样奇迹。
——注意到这两段叙事有什么特点了吗?
没错,这部电影外面发生的事,跟电影的内容,在形式上产生了非常奇妙的呼应。这不是设计的,设计都设计不到这么巧。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万达撤资(对应 MOSS 理性计算后的撤退)和吴京救场的情节,简直是量身定做。
在心理咨询里,这种现象叫做平行关系。假设我给一个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发现他跟来访者的关系是指导式的,有很多对错评断,我就批评他:「哎,咨询师要中立一点,不可以评判对错!这是咨询的大忌!」他可能会反驳:你说不该评判对错,可你说「不该评判对错」的这个过程,就是对我的评判啊。——这是一个反面教材,是一个悖论。很多心理问题的延续都是悖论造成的。
《流浪地球》恰好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它的形式和内容是高度统一的。逆境中的奋斗,团结,专注与热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的牺牲,这些核心情绪从银幕上无缝对接到银幕之外。拍电影的历程活脱脱就是电影的现实版。
现在电影拍出来了。我们看电影,冲票房的过程,正好就可以接入电影情绪当中。
借用怀特海的逻辑层次概念,「小破球」这个词,现在同时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所指。第一个层次是《流浪地球》里的地球,剧中角色的家,在一段 2500 年的征程里流浪,在冒险,带着剧中所有人的希望。第二个层次,则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本身,它就是小破球本球。它正在冒险,在春节档的票房激战中逆袭!攀升!在最初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引爆奇迹!甚至还可以在上面附加更多的文化意味: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电影!甚至,中国。
所以我们喊:**小破球,冲鸭!**它的层次太丰富了。
爱科幻的人,心里在喊的是科幻电影冲鸭;爱国的人,喊的是中国冲鸭;就算没有这些情怀,你总对某些事抱有希望吧?「小破球」就是希望。我们与剧中的角色产生了共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通过电影激发出的情感,完美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你在现实中的经历、情怀,对某种宏大叙事的渴望,又自动加成到这个电影上。银幕上的地球在流浪,而银幕外的观众化身为自来水,摇旗呐喊,贡献票房,都是在为「小破球」护航……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影。你融入了故事内容,你亲手把「小破球」托向远方。
什么是人剑合一,这就是人剑合一。这个团队不只是做了一个东西,而是把他们这几年的人生,情感,甚至更宏大的命运,跟这个东西合起来了。
所以其它电影怎么比?完全不在一个维度。比剧本?比台词?还是演技?几乎全部《流浪地球》的好评,一开始都说:「我知道它有一些瑕疵……」瑕疵又怎么样?瑕疵是用来品评一个「东西」的,但人到了另一个层面,在说这个「东西」以外的东西。观众都进入了这种状态,你说还怎么比。
传说中的降维打击,就是这样。
上一次构成这种平行关系的,我记忆中是《大圣归来》(文本_层面的孙悟空觉醒,平行于现实层面的中国动画崛起_),人人欢呼孙大圣。一旦对应上了,就是爆炸式的好评和传播力。再往远了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也是如此。
但是《新喜剧之王》就不行。因为星爷封神了,不再是跑龙套的本套了。失去了这一层关系,人们就回到内容本身。这剧本,这演技,唉呀。
所以说这种现象很难复制,可遇而不可求。你让卡梅隆来拍,可能工艺比现在的《流浪地球》更精湛,成色更好,但是口碑也不可能更轰动了。可以想象,郭帆导演的下一部电影有多大压力。会拿到更多钱,调集更好的资源,更专业的团队,以更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下一部片子。但他失去了这些悲壮和逆袭的底色,观众会就事论事地说作品:这里做得不好,那里有待改进,怎么找不到流浪地球的感觉了?——其实呢,东西可能更精良了。
不过也是好事。怎么说呢,富贵人家才有挑三拣四的余地。人们只会在第一顿吃白米饭的时候热泪盈眶。让我们流泪的,不只是米饭本身的味道。
也恭喜《流浪地球》团队。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做成这样一件事,把人生融入进去,值了。
最喜欢的一个词 “饱和式救援”,这才够劲,部分美国大片里各种国家危机人类危机地球危机宇宙危机基本就靠主角团几个人去拯救,开什么玩笑,救就该要万无一失的饱和救援。
电影里,有为了保护火石牺牲的司机,有徒步拉火石冻死的救援队,赤道转向发动机有三台点火,飞机坠毁后还有其他人补上,空间站里打算出仓的也不止吴京和毛子,点燃木星的主意也不是主角一行人先想到的,我感觉这才是全人类孤注一掷的救援,所有人都在拼,无论救援队和科学团队基本都智商在线,而美式电影,《妇联》这类事发突然主力来不及准备,主角们作为高机动精锐临时顶上还算合理(能在非洲疙瘩突然刷出队正规军去打灭霸的火星兵反而不合理了),但《环 2》、《独 2》这种为了应对危机准备几十年,结果被人一波捅穿,就只能靠主角几个人撞大运,最后几个人点死对方 boss 对方就集体歇菜,就实在开玩笑了
当然,能做到逻辑自洽都是好片,但能体现出世界级灾难整个世界都全力以赴并智商在线的(或者至少像妇联那样体现出世界没有全力以赴的原因的),立意、逻辑和合理性肯定要更高一筹
不想背井离乡,因此背(第一声)井离乡。
今天看了微博一大堆安利,顺手一查这边竟然也有排片,赶紧定了票。
给的排片算很多的了。一般国产片比如同期的 飞驰人生 只排了两天的场。估计也是看质量过硬吧。
今天下午就顺便拉上一个没课的朋友过去看了。看完之后这位美国友人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中国电影这么好看,你怎么不早推荐几部?
我这个朋友从玩欧陆风云开始了解中国。前段时间还在跟我探讨 “天命” 这东西。(他们管这个叫 mandate of heaven)关于这个朋友的事我以后有机会在写。我想说的是,我已经很久没有什么机会去让外国人挑起兴趣了解中国文化,去看我们的各种作品。流浪地球难得的给了我这个机会,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几个月前我坐 Uber 跟司机聊起来。他是个很喜欢动漫的古巴移民,跟我聊龙珠,足球小子,cosplay,后来又聊到忍者,samurai(武士)。最后他问我从哪来?我说中国,他停顿了好久,尴尬地问我中国有啥来着?
我也想了很久,告诉他龙珠里面的悟空实际上来源于中国名著西游记。他问我那为什么没有中国拍的悟空呢?虽然我很想告诉他我们敬爱的复读机啊不艺术家六老师,但是他连西游记的名字都没听过。
可怜我孙大圣,竟然是通过日本的作品发扬光大,想想也是笑不出来,眼泪往肚里咽。回去我找半天也找不出啥能安利给外国人的作品。特效没几个好看,喜剧片外国人也 get 不到笑点,文艺片看不懂,于是只好作罢。很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竟然是通过欧陆风云,文明,三国无双等外国游戏…… 唉。
所以说流浪地球真是给了我个好机会。回来之后我朋友一直跟我聊电影的内容,赞不绝口。他觉得这部电影跟别的好莱坞电影完全不同,“我看到他们去开发动机,I was like ‘OK,所以他们要拯救地球了?主角要成为领袖?‘但是不久我就看到他们并没能派上用场,别人抢先修好了电机。后来也是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成功,每一个救援队的人都是一部分。”“我觉得要是普通的灾难片,肯定是汤姆克鲁斯 or 007 跑来一个人扔火石,或者 avengers 出来把地球推走了(笑)。但是这样处理的电影还是很新奇。我之前没看过中国电影,很不错。为什么他们不引进更多中国电影?”
除此之外,本片也加入了不少只有国人看得懂的元素。比如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醒您”,第一次第二次听是搞笑,第三次就是催泪了。这些中国元素是国人最熟悉的,却是外国导演会忽视的 “中国元素”。可能也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生活过很久才会了解。
很欣慰,感谢郭导。以后有谁问我 “中国有什么好电影推荐” 的时候,我能拿流浪地球甩他一脸。看得出来 3d 画面,演员演技,部分台词处理上仍然有待精进,但是这片即使在全球范围看也是中上的商业大片了。如果再多点经费,加入更多国际化元素,说不定能成为中国商业片在世界上迈出的第一步。期待哪一天,我坐 Uber 的时候会有人跟我聊起来: 你是中国人?你知道三体吗?我特别喜欢!(有生之年能看到三体电影化吗)
// 新进展,又安利了一个
流浪地球电影掌握了刘慈欣小说特别精髓的一点,就是通过暗场讲述平行时空的故事。
什么意思
三体末日战役,当章北海让飞船前进四逃离的时候,真正进入前进四的飞船远不止自然选择号一艘,我们只知道,那些未出场的舰长在一瞬间不约而同的选择牺牲自己,保留飞船,小说再没有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描写,他们那一刻各自有着怎样的决绝,要靠自己脑补。
再晚一些的黑暗战役,小说详细描写了终极规律号向自然选择号的进攻,而宇宙另一边,青铜时代号进攻量子号,则是以一句话 “人们并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带过。
这样的段落我印象里还有很多,可是却一下想不起来了,总之,这样的处理方法让你感觉,世界的事情是在同步发生的,世界上并不只有主角在行动。
在《流浪地球》里,线索一直在跟随主角所在的救援队,可是当这只救援队千辛万苦携带火种,抵达到发动机跟前,却发现发动机突然在眼前启动了,带头的上尉说——“饱和救援,有别的队伍比我们先到了”。至于那边的队伍经历了怎样的艰苦,不说,你自己想象。
在太空里,吴京和俄罗斯宇航员出仓行走的时候,发现了空间站别的地方发生了爆破,吴京说一定也有别人发现了莫斯的叛变,开始了行动
最后,当程序员小哥一拍脑袋想到办法,用发动机火焰点燃木星,你以为他成了拯救地球的唯一英雄,可是最终设定好程序,火焰喷射的时候,是三道火柱指向木星——地球另外两处发动机想到了一样的办法,他们也启动了——在别的地方,也有队伍进行着和主角队伍一样的努力,只是也没有做详细描写——世界各处的队伍都在进行着各自的斗争,这是一场全球同步的大救援,这是这种方法传递出来的信息。
看字幕,刘慈欣是监制,看来他真的把刘氏科幻的魂给带进来了,导演也积极接受了原著的思维方式,说明导演和刘慈欣是深度沟通过的,真的希望郭帆和他的团队越来越好,争取将来把三体的版权拿回来。
(好多人说是广播共享的破解程序,然后其他两座发动机才点的火,这个真没注意到,我给提到这个的评论都点了个赞…… 等二刷再留意一下吧,不过就算这样,似乎也不影响总的意思)
答主 80 后,腿上有些残疾,这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没办法跑跑跳跳,也就少了很多乐趣。读科幻小说,看科幻电影便成了我最大的兴趣。我 2000 年开始订阅《科幻世界》,在当年的第 7 期上读到了大刘的《流浪地球》,便被这篇作品彻底震撼和折服了,后来又陆续读到了他的其他作品,逐渐便成了大刘的铁杆粉丝。他的作品并不励志,但却激励了我:既然全人类面对宇宙时都那么卑微,那我也就没什么好自卑的,用一颗平常心,走好自己的路就行。十几年来,我经历求学、就业、成家,从最北的黑龙江折腾到了最南的广东,很多东西都丢弃了,但有几十本科幻世界我却一直带在身边,虽然平时很少去翻看,但作为曾经的精神食粮,我舍不得扔,其中就有刊登了流浪地球的 2000 年第 7 期。
而我也一直关注大刘的动态,希望能有机会见一见他,圆一个粉丝的偶像梦。
机会来的挺快的,2018 年 9 月,我进入南方医科大学开始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12 月,得知流浪地球剧组要来搞一场校园见面会,来的人是大刘和郭帆。我很激动,就早早去抢了一张票!
活动那天,提前近两个小时到场,找了一个前排的位置。
大刘一行比预定时间晚了半个小时吧,但当他们出场时还是赢得了千余名同学的欢呼和掌声。
那天主办方选择的交流主题是 “我和我的倔强”,主创人员就此谈了谈电影创作时的一些经历和体会,大刘也再次强调了自己还是倔强地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星空,而不是像目前的西方科幻作家那样,去挖掘人性。
接下来就是互动环节,我第一个举了手,因为相比于见到大刘,我还有些别的想法或者说,私心。
在郭帆导演的提议下我上了台,和大刘握了手,他给我的杂志签了名,我们合了影。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追星,能有这样了结果,算是很圆满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主持人问我有什么话要对大刘说,我光顾着对他表示崇拜了,说很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三体云云,把之前想问的事忘个精光。事后想想挺后悔。其实我想问的是,他的作品会越来越多的搬上银幕,最后可能形成一个刘慈欣宇宙,他有没有考虑过在里面客串些角色,就像斯坦李那样。
至于我怎么评价这个电影?
这是一部好电影,它为什么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出了什么意义大家说的差不多了,我就不多说了。我只希望它票房越高越好,最好能像预测的那样破四十五十,只有这样,才会给中国的科幻电影发展打入一针强心剂。我那几十册杂志里的精彩故事,有大刘的,当然也有王晋康,何夕,韩松等其他作家的,才能可能越来越多的成为中国电影人的素材。我们有以大刘为代表的一批科幻作家,我们并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发现想象力的眼睛。以前,我们把太多的目光投向过去以挖掘人性了,现在需要开始投向未来去征服星空了!祝中国科幻电影好运!
18 年。10 倍。
刘慈欣不是一个人,《流浪地球》不是一部电影。
这背后代表这一代中国科幻人,以大刘老王为代表,这些由《科幻世界》杂志(杨潇,阿来,刘成树,姚海军和无数工作人员,作者)为代表的中国 SF 杂志带出来的中国科幻人。终于厚积薄发,瓜熟蒂落!!!
想想就能哭死啊,乡亲们。一想起来就能哭死啊。
上一次,还能回忆起来的中国科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电影还是什么?除了那些洗钱的,抄袭的,露奶的,压根想不起来。硬吹起来,是不是还是 TMD 的《霹雳贝贝》!
中国科幻的上一个巅峰,还是 1991 年科幻世界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和 97 年的北京科幻大会。彼时全国年高校毕业生只有区区百万不到,科幻的土壤既单薄又贫乏。进入新世纪之后,短短十年不到,全国有多少科幻杂志关张走人?《梦想》,《幻想》,《世界科幻博览》,《科幻海洋》。。。。。。中国有多少种文学期刊?只有科幻类期刊,一直在坚持刊登学生投稿。20 年来,多少稚气未脱的高中,大学乃至于初中,小学的小作者,小读者,和中国科幻期刊一起在夹缝中生存,长大,薪火相传。
无论是三体,还是流浪地球,电影改编得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就如同郭淮千金买骨的故事一样。是活马,是马骨,并不重要。这重新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根本无需多做计较。你看到火山壮绝喷发遮天蔽日的瑰丽,可曾想到那之前深埋地下无可奈何的积聚。
你可以看到,20 年后,我在安利这部电影的时候,眼中仍然闪烁着我 16 岁的时候,在课间给同学安利《科幻世界》,同样的光芒。
中国科幻人万岁!
说个无关的,很多人觉得爷爷刷抖音放海草舞那处是个糟点,但我查了一下,爷爷好像是 1999 年出生的,不就是现在的 90 后的我们吗。。。而且当时全都移居地下了,保留个智能手机没啥问题,童年回忆啊,我觉得爷爷是个重情义的人,不管是对他老伴的回忆,还是 50 年的 VR 小电影。
8/10。有扣分不是因为我体会不到科幻文化在培养过程中的艰难和制作团队的努力,而是因为我终于不用再做什么情怀性的照顾,可以拿对应世界前列的国际标准来要求和评判中国人自己的作品。
在此之前,由于 Sci-Fi 作为新生事物缺乏其他题材的历史积淀,受众群体对于映像化作品的期望往往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氛围。要么始终摘不下有色眼镜认为这都是骗小孩的玩意,要么在整体节奏刚起步就要求业内毕其功于一役,这对萌芽的阶段性发展都不算有利。大制作科幻在各种架空世界题材作品中,定位也有点类似于现实世界里的航天。耗资巨大,工期紧张,难度和风险也只有高没有低的份,那如今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的火箭一定就百发百中。所以对我来说,记分牌都要从零开始,靠最终成品的加减分来定乾坤。
那么,暂且抛开李一一手里的桌游用 d20 骰子之类能让懂行者会心而笑的彩蛋不谈,对我来说有必要专门论述的要点有三个方面。还没看电影的朋友请注意下文剧透。
准确的说,片中由于涉及到防护有害环境和太空行走作业,出现了多套全身式防护服。它们的颜色和设计根据对应角色的定位有所区别,以宇航服为代表的设计在功能和外观之间做到了比较好的平衡;但最让人感到惊喜的,还是外骨骼的出现。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选择。因为本片作为灾难题材几乎没有多少动作戏份,就连吴京也没有和致敬哈尔 9000 的人工智能 Moss 激烈交火。在缺乏《极乐空间》式前空翻后空翻直观战斗的前提下,导演能够深刻体会到它的实体感,可以说道具组是立了功的。
从正面来说,外骨骼它是一个开源性框架。它的着装和穿戴者自己的防护服没有冲突,是外层包内层的套娃机构。在里侧防护服确保了生命维持、通讯和外部环境检测等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表侧的外骨骼又进一步追加了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插件化个性定制的「挂架」。譬如说救援队里有位队员是负责强行破障,他的外骨骼背包就直接整合了一挺加特林,展开射击的特写镜头非常连贯细致。
从反面来说,靠电池供能的外骨骼往往并不能完全做到让人上天入地,而是在满足延展人体的工具性前提下侧重性强化体能。片中的穿戴者仍然需要辅助设备来攀爬高地,也没法跑得跟车辆一样快,但是「耐力」和「筋力」明显得到提升。无论是快速徒步长途跋涉还是合力徒手推动撞针,若没有穿戴外骨骼断无可能做到。
这一正一反就是光靠电脑特效无法体现的。
接下来说一说载具。片中的运输车虽然戏份不少,但是受制于题材不可能搞出集装箱里藏导弹仓车门下面有粒子炮之类硬件花样。这个时候担当软件的 UI 质量就非常关键了。
有的观众可能会奇怪,技术已经发展到那样先进的水平,为什么车内仪表还显得较为复古? 这个做法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概念设计从艺术角度要避免同质化讲究独特性,那个圆球状的方向盘虽然是滑稽了点但给人的印象深刻,这就算达到了目的。二是电子化的界面不能完全虚拟,这个在《遗落战境》的访谈里 Daniel Simon 专门有提。他的那艘时髦到爆炸的 Bubble Ship 采用了透明座舱和冷色 UI,但是有飞行执照的阿汤哥就提醒他在驾驶座保留必要的机械开关和启动音效,不然观众没法很好地带入进去。
这次没出现我最担心的,一群人对着数字投影苍蝇搓手来演示技术设定真是太好了。
最后是既难费神费力又不可或缺的宏观场景,空间站和行星推进器等大型设施都可以算在这里面。
很多胎死腹中的企划可以写出洋洋洒洒成千上万字的世界观,可就缺一个场景让所有脑洞实体化。另一方面无论是阿斯加德还是亚特兰蒂斯,这种场景由于较为宏观在细节要求上有几何倍数的数量增长,完全做成开放式近景的话真的是能烧光经费和人力的无底洞。荒牧伸志在接受 Anitama 的采访时,就有提到过作为 CG 监督必须要考虑渲染资源的有效利用。
那么这个时候如何利用手头资源达成最好的效果就非常有挑战性了,而事实上科幻片导演的成本是永远都不够肆意挥霍的。本片一方面在以空间站为代表的建模细节上努力减少失误,没有出现明显的严重扣分项;另一方面对于篇幅受限的长镜头,也重新分配了静态和动态特写的比例来灵活体现科幻题材特有的宏伟性优势。
有没有缺陷呢? 还是有的。比如说救援队的航空器从地下城机库里旋转亮相时那个色调有种莫名其妙的塑料感……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是真真正正的超水平发挥。
讲点题外话,个人建议制作方趁热打铁搞一搞幕后特辑,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是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士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
大家好,我是张亦驰。流浪至今,我真的只能说有幸参与。幸,本义指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难,如幸存、侥幸。说玄了叫命运,说理性了可能是概率吧。在拍摄的过程中和郭帆导演讨论,他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小到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大到宇宙的斗转星移,都是一个概率事件。概率事件也是科学本质之一。比如苹果砸头,蒸汽顶壶。科学就在那,它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安静地等待着一个意外的出现,揭开面纱。片中导演给李一一的角色定位也是 “意外”。空难不死男,骰子转不停…… 有时候面对如此宏大的不确定性,会忽然变得悲观。恒纪元乱纪元无规则交替,我们只是幸免于难。“那个时候大家不关心太阳”,但忽然间,太阳成了所有人唯一的“热搜”。似乎感觉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一个巨怪的手中。一如一窝蚂蚁,大家分工有序地生活着。忽然一个穿开裆裤的小童,一泡热尿全情灌注进去。一个文明就瞬间崩塌了…… 而这个文明起根儿上就不会料想到这种糟心事会发生。概率真的很可怕。但小小生命在面对不可抗力(不可理喻之事)时所呈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却也是汹涌澎湃的。“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也是这部电影,在浩瀚宇宙中点亮的一点温热之光。
领航员号空间站与三体舰队先遣舰队相遇。
三体人:老哥你们哪里人啊,去哪啊
地球人:太阳要炸了,我们带着地球去比邻星重建家园,你们哪里人啊 (*^▽^*)
三体人:比邻星三星系统崩坏了,我们要去地球重建家园。(ㅍ_ㅍ)
地球人:…………
三体人:…………
1 月 27 日,腾讯科普邀请我在中国科技馆观参加《流浪地球》点映,会后和还参加了中科院动物所周院士、郭帆导演等参加一个内部交流活动。电影大年初一才正式上映,为了给大家保留一份惊喜,不会有任何剧透,请放心阅读。另外我与此片没有任何利益关联,也没人要求我写这篇文章,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科幻迷加刘慈欣的磁铁。
我本人是科幻迷,一名现实世界的航天工程师,业余科普作家,也试着想写点科幻文学。下面就从一个看电影的科幻迷和专业角度两重身份出发,写一些看了这部电影的一些观感,以及自己听到和想到的琐碎想法。
电影两个半小时,我是一点没走神的看完的,全程无尿点。总体评价:好看!
整体制作水平,在好莱坞中等水平以上,我认为可以打 8.8~9 分,我会给自己所有认识的朋友推荐这部影片。
在中国科幻电影中,毫无疑问是我自己看过最好的,当然中国科幻片也没几个,《霹雳贝贝》当年好像挺火,现在看来差距太大;《珊瑚岛上的死光》我在中学时代读过小说,故事不错,改编的电影就没看过了,听说很一般。
即使不说科幻电影,就拿中国电影来说,这部电影也能排在前面,故事讲得真不错,情节总体上很紧凑,几条时间线穿插叙事,不胡编乱造,没有大家担心的自 High,毕竟大刘故事的内核在那里撑着呢。相比较而言,今年的几部大片,《邪不压正》、《影》我觉得都不如《流浪地球》好看。和好莱坞大片对比的话,个人觉得不如《星际穿越》好看,和《火星救援》差不多,比《湮灭》《全球风暴》这些要好。虽然我喜欢变形金刚,但最近上映的《大黄蜂》也一般。当然,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之类的史诗巨作,还是有差距,主要是差在电影的深度上。虽然电影” 流浪地球 “是个好故事,但内核其实还是英雄拯救地球,父子亲情、希望与坚持,并没有涉及更深刻关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再讲下去就要剧透了,先写到这里,等正式上映后也许再补充。
刘慈欣的作品我基本都读过,个人最喜欢的是”球形闪电 “,和” 三体“,后者在中国已经无人不知,前者好像还真的不那么出名。我一直以为这两部作品会先改编成电影,至可惜《三体》电影的制作过程似乎不那么顺利,作为科幻迷,虽然期待,却写希望真的不要糟蹋了这么好的一个大 IP,如果拍不好,宁肯晚一些拍出来。
《流浪地球》的故事当然也很好,只不过我没想到这个故事能拍成电影,毕竟场面太过宏大,一个两千五百年的故事,一个整个地球变成飞船的故事,真的不好下手吧。虽然不懂电影,但毕竟这些年几乎所有的科幻大片都没错过,就说最宏大的星际穿越,其实故事的内核是一位父亲和女儿,各种穿越虫洞,看起来过瘾,但其实场面也不见得比《后天》,比《2012》更壮阔多少,毕竟只是一艘飞船在宇宙空间穿梭。可是你要表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穿越太阳系,可真不难么容易。虽然我也是星战迷,但《星球大战》里一把光剑砍来砍去也让人有些厌烦了。看到《流浪地球》里那些 CG 特效,在我一个电影外行看来,很过瘾。当时心里想是不是有好莱坞团队参与制作,后来郭帆导演讲,还真是中国团队自己想了很多力大出奇迹的办法拍出来的,这一点值得点赞。
航天是个大工程,电影也是。好莱坞已经有很多非常先进的电影制作工具,郭帆导演在之后见面会上特别讲了这定。我不懂电影,所以没记住他提到的那些软件、工具的名字,不过道理都明白。我们搞工程的特别清楚仪器设备的重要性,你要是每个频谱仪,怎么测试通信设备,要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频谱仪都是安捷伦的,一家美国公司。所以说,力大出奇迹这种事,值得敬佩,但不值得学习,要能够持续出好作品,没有一个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是不可能的。电影行业我以为是比较开放的商业市场,没想到中国和美国差距也这么大,当然这也可能是制作经费所限吧。
地球虽然美丽,但其实人类这个美好家园非常脆弱。在各种科幻作品中,已经设想过很多种毁灭方式。
这张图几乎穷尽了目前人类能够想到的所有能够灭亡人类的原因,《流浪地球》设想的原因是太阳膨胀,吞没地球,在这张图的左下角中。不过,我总觉得,最后真正灭亡人类和地球的原因,是现在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人类每次对自己渺小的证实,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FRANK HERBERT 《沙丘》
人类的想象力总是有限的,事实上我们无非是依据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推测未来,一切想象中的事物都有现实世界的参考。比如电影中出现的飞船,自从库布里克在电影《2001:太空救援》中使用了这一构型,后来的太空科幻电影,就大量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毕竟这是一个既符合现有科学规律,又有视觉美感的一种方案。
2001 天空救援中的飞船
火星救援中的 Hermes 赫尔墨斯号
在科幻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飞船设计,有一个老外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图里,如下图所示,真是壮观。这张图得放大了看,密集恐惧症患者请绕行。
By_dirkloechel
人是否能够理解和自己完全前不同的生命、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科幻作家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莱姆本人就是波兰的航天协会主席。
小说里,构成海洋的胶质体有许多奇妙的物理化学性质,然而当宇宙飞船把它带走后,这些胶质体就变成毫无特点的一团灰烬。人类几百年研究索拉里斯一无所获后,有悲观者提议将这个星球炸掉。这种思维方式很危险,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的处理方式是毁灭。提议者真是气急败坏。这个情节并非空穴来风,当年西班牙教士被玛雅人讲述的天文知识吓得目瞪口呆,斥之为魔鬼的学问,把所有的玛雅书籍付之一炬,残存下来的玛雅文字书写的书籍好像只有两三本,给破译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到现在仍未成功。
电影结束之后的讨论中,制片人龚格尔发言,他请大家支持这部电影,也请大家对可能的宽容。我恰好坐在国家天文台李然研究员的背后,很赞同他的发言(未经过李然老师审核):
看电影时,我不会把自己当做一名科学家,就是享受电影带给我们的享受,这一点,《流浪地球》很好看。从科学角度,我会看电影的逻辑是否能够说服我,这部电影同样做到了。
客观的说,看完电影再细想,其实《流浪地球》确实有一些 bug 的,有些是为了情节的需要,不尽合理;有些可能是编剧考虑不周或者交代不清楚。但这些缺陷能接受,哪部科幻电影没有 Bug 呢,瑕不掩瑜。说到这里,美国科幻电影都会请很专业的专家作为顾问,比如《星际穿越》的顾问基普索恩,那可是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科学家。同名科普图书恰好就是李然老师团队翻译的,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科普书。
我不清楚《流浪地球》创作团队中是否有科学家顾问,但从科学家角度,也应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科幻电影的创作中去,这绝对不是不务正业。当下中国,恐怕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都没有这个想法或者机遇。
科幻在中国其实一直是一种很尴尬的存在,科幻文学很长时间是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存在的,在作协,科幻作家只能参加儿童文学组的活动。中国社会一直以一种很功利的太多看待科幻文学,这可能是收到苏联的影响。科幻被看做一种教育手段,这不能说有什么不好,但文艺作品本身可以和单纯的就是好玩,有趣。刘慈欣的和很多人认为科幻小说可以预测未来,但科幻作家刘宇坤和刘慈欣的观点不同,他认为:
科幻小说对未来的预测从来没有太大的用处,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预测有 99% 完全错误,就算是偶尔是对的,也是大方向上对的,细节上完全错误,科幻其实对科学的发展没有多少的预测能力。这是为什么呢?我干了很多年的技术工作,以前做专利法和商业秘密的诉讼方面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技术发展的历史学家吧,或者说半历史学家。我发现,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很难预测的,因为在每个时代,同样的问题都有很多的人在从不同的方向去解决,你很难在当时预测出哪一个方向会有突破,但在十年、二十年后再回顾时,你才看到除了那个突破口之外其他的方向都不可能。就像《黑天鹅》的作者所说:人常有一种错觉,我们经常会把偶然连起来讲一个故事,让历史看起来像是必然如此,但事实并非这样。比如,1900 年的纽约街头已经有很多车了,其中大概 38% 是电动车,爱迪生就是电动车的重要推动者,还有 40% 的车是蒸汽车,剩下的车才是汽车,如果你问那个时候的人,到底哪一种会在二三十年后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肯定很多人说电动车,因为爱迪生在后面推动,他就是当年的特斯拉,是最有名气的发明家。也有人会说,当然是蒸汽车,因为蒸汽是我们用了很多年的技术,是真正受过考验的技术。但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这一点我赞同刘宇昆的观点,到底什么是科幻其实是很难定义的。科幻文学除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奇妙的未来世界,还能够发明一套独特的语言描绘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比如刘慈欣创造的黑暗森林理论,降维打击,这些词汇在现实世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大刘创造了这些词,然后留行开来,人们开始用这些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对未来的想象,这极大的拓展了我们想象未来的能力,否则你无论如何不知道如何准确的描述那些并不存在的奇怪东西。
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另一个特别重大的作用就是会深刻的影响人。我自己就是受到一部叫做” 飞向人马座 “的科幻小说影响,对航天产生了兴趣,最后真的做了航天。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明确说自己受到凡尔纳的很大影响。科幻文学确实可以培养人们对科学的热情,激发孩子对从事科学的兴趣,做科学家、做工程师同样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不只是一帮书呆子。
最后再回到电影《流浪地球》,我自己觉得非常可惜的是,电影中没有怎么描述人类面对如此重大的危机,是怎么做出集体决策的。在《三体》中,大刘用了很多笔墨讲述人类处理三体危机时的彷徨、崩溃、懦弱、叛变、团结,不仅有趣,也特别有启发价值。
“很难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
——罗伯特 - 戈达德
前进四,人类!
————————————————————————————
补充:
此文只是自己看完电影的一些琐碎想法,匆匆写就,还请大家宽容阅读。本文主要是想写写我对科幻到底是什么的一些想法。
评论区有朋友怪罪我没有写细节,这个恕我做不到,因为当时承诺不透漏电影细节,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就已经发出,为了不影响大家观影,所以没有评论具体情节。开头也明确写了不涉及剧透。
关于片长:我看的点映和公映的完全相同,文章开头写了两个版小时,是因为放映后又一个简短的活动,制片人讲了几句。怪我没说清楚。
关于科普:我总觉得非要在一个科幻作品中找 bug,那实在是没什么意思,能够给人以启发就足够了。关于电影中各种情节的科学分析,已经有太多文章,比如李然老师的回答,我水平有限,就不狗尾续貂了。
震撼
只有中国文化才应有的厚度。
遇到无法抵御,无可避免的灾难怎么办?
我上。
我死了怎么办?
还有你上。
你呢?
还有他们。
一年不行两年,一代人不行两代人。
两年不行两千五百年,两代人不行一百代人。
牺牲一个人不够两个人,两个人不够一百五十万人。
一直战斗到完全胜利,直到星系轮转,直到万物腐朽,直到二千五百年后。
即便是永远也看不到那个明日。
就算是明日永远只存在于地平线边的渺茫希冀光辉。
我们也要上。
牺牲的人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不是英雄思想武装起来的道德完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最英勇,我们只需要用道德塞满大脑。
最英勇莫非不可为与可为都是完全不可知。
前路一片绝望苍白。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要为。
因为,不为。
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存在了。
其实啊,他们和我们一样。
想回家。
想团聚。
有胆怯有迷茫有冲动有疯狂。
但是,他们知道的,我们知道的,大家都知道。
或许是浸染于包含无数先辈的汗水与鲜血的这一片黄土地的内蕴。
被迫凝结的坚冰总有一天会融合,被消亡的文明总有一天会复兴。
水,可能会变成冰。
但,冰终将成为水。
因为人还在。
希望,还在。
所以,到那一天。
我们可以一起钓鲑鱼。
不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不在祖辈牧羊的北海。
只在我们人类的那一片湖泊。
那是地球上最深的湖泊吧,一定很美。
鱼可以用炭火,撒上海盐,用微醺的晚霞灌注。
我们还可以一起看星星,看到朱庇特的眼睛。
罗马十二神教的神灵与我们一同。
可能它们已经被红巨星吞食殆尽。
古老的罗马万神殿被改建成天主教堂了。
但如今,我们不还是记得朱庇特么?
真的很想再次看到呢。
很可惜,我们看不到。
但是,我们能想象到你们看到瑰丽的阳光时。
那灿烂的笑颜,比再宏大的景色都要绝美。
所以,请替我们看。
光是想象你们看,我就已经足够幸福了。
这是跨越时空,用血脉链接的共同体。
伟大,深厚。
只有时间。
岁月以文明。
“我好想吃碗白米饭,要是有味增汤就更好了”
“喂,我想回家,回去看看妈妈”
“地球毁了,我们哪里还有家?”
“七天之内,我们不可能回到家!”
“那我们为何要回去?往回开!”
“日本救援队佐藤少佐前来报道!”
“俄罗斯救援队伊凡一等兵前来报道!”
“英国救援队布莱恩列兵!”
我从不相信个人英雄主义,历史是由无数小人物书写的,一笔之下,那都是数不清的生命。
《流浪地球》,完美地演绎了这一事实。
这部电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
不仅仅是刘启,韩朵朵,王磊,刘培强,一一,“中澳合资” 等等等等这些有名有姓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价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
那些 “路人甲”,npc,甚至是那个 AI,都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感情和对电影的推动作用,而不是用过就完了、纯粹是剧情需要的 “工具人”。
这一次,人类又被拯救了,但不是依靠一两个人的小宇宙大爆发,而是无数人做出牺牲。
电影只展现出了主人公一行的那支救援队,事实上无数线索表现出全世界的救援队都在前赴后继地向前冲。
“大阪发射器已恢复!”
“新加坡发射器已恢复!”
“都灵发射器已恢复!”
………
“苏拉威西发射器已恢复!”
希望,恐怕从不是无中生有的,从不是一两个主角光环就可以概括的。
当看到各国救援队放弃在最后时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前来帮助主人公一行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时,我仿佛看到了第一部《独立日》,
那一次,人类站在了一起。
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原谅我这可笑的感情吧。
盛赞!盛赞!
——————分割线
别忘了联合政府作出的努力。
政府在知道人类自救成功几率几乎为零的时候做出了选择——执行 “火种” 计划——但是千万别忘了,
联合政府自己,
也在地球上。
他们都做好了为文明延续而牺牲自己的觉悟。
他们并不贪生怕死。
—————分割线
二刷之后,看到空间里转发的关于被剪辑掉的 30 分钟的内容,贴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未必正确!如果有大佬发现错误,麻烦指正。
1. 妹妹想去地面,是因为想找父母的尸体,不是影片里那么中二的理由(所以有口型对不上)。
2. 在姥爷死了以后,兄妹二人发现冰面下全是冻着的向上游的尸体,场面很震撼。
3. 王磊那么执着地去杭州,不光为了执行任务,还因为他的老婆孩子全在杭州,所以在杭州地下城毁了,火石又被周倩打坏后他才会说她老婆孩子全白死了。
4. 删了很多在旅途中人物的互动,比如户口跟周倩,王磊跟朵朵。特别是王磊,在失去家人后渐渐的把朵朵当成了自己女儿,这才有后面舍身救朵朵。(我明显感觉到王磊救朵朵这段是被剪辑过的,镜头一下就切到了刘启的车子,所以我意识到王磊救朵朵肯定不只是因为军人的素质)
这下其实就回应了很多对 “剪辑混乱” 的批评,以及一些剧情的”诡异”,原片少了半个小时的时长,肯定是损失了大量的细节的,非常希望春节之后能有完整版上映!
附:图片皆源自百度搜索
今年春节档确实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神探蒲松龄》《廉政风云》《小猪佩奇大电影》《熊出没》8 部电影一字排开,每一部都有自己目标明确的观众群,而且整体质量都值得期待。祝大家能够在电影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娱乐和开心。而对于我这样的科幻迷和影迷,能够在电影院里看到国产科幻电影真的是感觉自己在过年了。
1 月 28 号在北京看的首映。片长 125 分钟,2.35 画幅,3D 格式。本片还有 IMAX 格式。据说也有 2D 版本,但排不排就看影院经理了。
先说结论:《流浪地球》是我个人在春节档观影的首选电影,因为我是科幻、冒险、动作类型的目标观众,而且其中的本土情感模式也非常能打中我。整个观影过程一气呵成,完全不觉得本片有 2 个小时。(我能理解发行方为了在惨烈的春节档给电影多一线生机,肯定是要求导演控制片长了,不然本片从整体节奏和感受来说,我觉得 135 分钟左右的长度是比较合适的。)
整体制作和观影感受都特别好。加上本片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在我这里就自带加分了。基本上就是豆瓣 5 星,8.5/10 的样子。
最后,我本人还在里面客串了一个路人甲。所以,把我视为所谓的「利益相关方」的就可以不用看下面的文字了,别耽误您吃瓜的时间了。
咱们中国人面对一个从来没吃过的东西,都会发出「能好怎」的终极三问。我觉得《流浪地球》一次性地就解决了这个终极三问。
能吃吗?能!
好吃吗?香!
怎么做才能好吃?沿着这条路继续走!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对于影迷和科幻迷来说,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自然都是欢欣鼓舞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面对广大群众,我们都是小众的。所以,电影在映前针对科幻迷群体以及目标观众群体做了大规模的试映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找出潜在的目标观众,并自信能够用电影本身打动他们。从目前的映前口碑来看,这个方式是正确的。基本上我身边的科幻迷 + 影迷观众群体,看完《流浪地球》后的观影反馈都是非常积极的。可以说,对于相对小众的科幻迷群体来说,《流浪地球》这部国产科幻电影,已经做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完成度。
现在,《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个代表,出现在春节档即将接受最广泛的中国观众考验。我不知道观众最终会给出什么反应,但我对此报以最乐观的期许。《流浪地球》并不仅仅只是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它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类型片,「科幻」这个类型给故事和角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故事空间和视觉可能,能够给我们的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只要我们的观众和市场能够给予相对积极的回应,为中国电影开创新类型的使命,《流浪地球》就算成功完成了。
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很多人都关注它的特效如何。客观地说,本片的视觉效果在国产电影中肯定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放在全球市场,只要你不用好莱坞最顶级的视效电影作为对比,《流浪地球》的平均水准都是一流的,个别镜头是能令人震撼的。我不知道本片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最流行的 5000 万美元说法,这种级别的科幻电影最起码得把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成本投入视效环节,也就是说本片最多能有 2500-3000 万美元投入到视效上。用这个成本做成目前这个样子,固然有所欠缺和不足,但已经可以说是超高性价比了。
作为参考,《降临》的制作成本是 4700 万美元左右。而《全球风暴》的制作成本是 1.1 亿美元左右。而《星际穿越》、《火星救援》、《2012》的制作成本都超过了 1 亿美元。同时,我们还得冷静地认识到,在《流浪地球》相对捉襟见肘的视效预算里,还必然会有一部分不可避免的试错成本。这一块是所有先行者都不可避免要付出的隐形成本。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视觉特效时,肯定要算成本账。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分配捉襟见肘的预算,把那点好钢尽可能地用在刀刃上,是非常考验导演和制作团队的。具体到《流浪地球》,在整体视觉效果都非常惊艳的前提下,有极少量镜头如果真要细究,肯定是可以做的更好。(这些镜头无法更详细地讨论,因为可能会涉及剧透)而现在最终呈现出来的质量,虽然略有欠缺,但我认为仍然很好地服务于叙事,不会让观众出戏。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技术思路问题,无非是钱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没能满足。但从最终画面来说,就算和好莱坞最顶级的视效电影相比,这种技术上的差距都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了。能看见差距是好事,因为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剩下无非是努力追赶了。只要解决了「能吃」和「好吃」的问题,我们相信,「怎么做才好吃」这个问题是一定能解决的。
故事层面,我看到有少数试映观众反馈会对前半段故事感到节奏慢,但说实话,节奏这种事情真的是很主观的事情。我看的时候,我还会觉得前半段略感仓促,明显是为了卡时间,不得不去掉了很多有趣和有质感的细节。(因为本片的预告片是「太空堡垒」制作的,所以我看过带绿幕的工作版,我大致清楚哪些情节被删除了,以及为什么要删除。)从完整的叙事角度来说,本片时长如果能做到 130-135 分钟左右,再多 10 分钟哪怕 5 分钟时长,都能对地下城的生活环境和众多出场角色做更好的铺垫,故事中段的一些关键情绪转变也能有更好的铺垫。但考虑到春节档期发行人员面临的巨大压力,所以我想本片目前的 125 分钟时长应该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好妥协方案了。
总体来说,本片故事是堪称「一气呵成」的,你可能会觉得前半段故事略显仓促,但不会觉得拖沓。而故事后半段你会觉得自己上了一辆高速过山车,层出不穷的视觉奇观和跌宕起伏的人物情感会一口气带你来到终点。(作为硬性控制时长的一个小小后遗症,有少量镜头会出现演员口型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显然是后期剪辑改词了。不过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可能都不会注意到。)
关于演员表演方面,坦率地说,吴京在片中的表现是会给那些 PTSD 患者一个惊喜的。
吴京饰演的是一个中国航天员,而这个角色他诠释的非常妥帖,毫无违和之感。你们如果在新闻中看到过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员,你会相信这个角色就应该是这样的。在这样一部类型电影中,吴京真的是一个很合适的演员,而且几乎想不出还有谁比他更合适了:气质吻合,类型认知吻合,既有足够的知名度和话题度,同时对导演和这个类型的电影有高度认同感。
(我知道一些背后选角过程中的各种艰辛故事,但我不能在这里说这些。总之,我想不出还有谁比吴京更适合这部电影了。而且吴京对本片的帮助远不止出演并替本片站台。)
本片的其他演员,屈楚萧和赵今麦,达叔、李光洁以及 mike 隋、屈菁菁等等一批演员,都很好地完成了一个类型片中好演员该做到的一切。特别是李光洁带领的救援小队,因为要穿重达数十公斤的外骨骼戏服,他们所吃的苦头远超我们想象的。但我想这一切幕后的艰辛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在银幕上真的营造出了一个令人屏息期待的全新世界。
视觉奇观、明星阵容、故事节奏等等,最后都是为情感服务的。我自己作为影迷和科幻迷,和普通观众相比算是眼窝浅的那种,全片下来我至少有四五处是热泪盈眶的。当然这一点对普通观众来说参考价值不大,因为在最后高潮场景时,当我听到刘培强说「前进三」都会热泪盈眶。(知道我在说什么的,咱们算是对上暗号了)
所谓的「功大欺理」,只要你能被电影中的人物和情感所打动,上面说到的一切缺陷其实都不重要了。《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一部中国科幻电影,它肯定能够在不少情感层面上都打中我们的观众。所以我很期待《流浪地球》春节公映后,当那些一年进影院看电影不超过 10 次的观众们进入影院后,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后会是什么反馈。
如何让国产科幻片里的情感能够和中国观众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真的是在中国做科幻电影最难最难的一个环节。其他所有环节都是技术问题,花钱花时间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但如何在电影中打动中国观众,是不分类型的所有中国电影都面临的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算是做的非常棒的一个例子了。我个人觉得它一口气把「能好怎」全搞定了,等电影全面公映后,我们看到中国观众对本片的反馈后,我们中国电影人就更有信心和方向,知道如何在科幻这个类型中,去寻找和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点了。
最后给《流浪地球》加个油。在前人未曾踏足之地,郭帆导演带领团队,以及据说有七千人之多的剧组,凭借信念、努力和一点点必要的疯狂,终于完成了一件前人未曾完成之事,并留下了一个坚实的足迹和一个明确的路标。
前进三!向未来进发!祝地球好运!
电影上映了,老有朋友问我在哪儿出现了。
场景如下。时间是在结尾全球广播时,各地众人反应蒙太奇段落。
中国北京航天城,单位点映,有幸见到大刘,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红衣女孩)和《流浪地球》创作团队。大刘被授予中国航天的某项荣誉,团队每个成员都很 nice。影片中,“我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 这句台词,让我们航天人特别骄傲。
光荣与梦想,现实与未来,希望和绝望,爱与死,沧海与桑田,交织在一起,成就史诗篇章。
记得郭导说了一句话:“正是我们自己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才能让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成长的土壤,你们是我们的底气!”
这句话让我们默默无闻的航天人泪目。
也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这是双促吧,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是一句口号,与我们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感谢这部影片,给了我和我们无尽的动力。
2.07 上午 更新 春节上映版最终评价
这应该是在导演剪辑版亮出来以前的最后一次更新了,在这次更新中,我修改了一些前文的小错误。(比如北京市第三交通委……)顺带一提,我没完成十刷的目标 2333,这些票都是陪老爸陪老妈安利亲戚动员同学推荐朋友的时候买的。在三刷四刷五刷六刷的时候,今年春节档的大战走势已经走飞了,原本以为是神仙打架,结果变成了菜鸡互啄,旁边杵着一个 11 公里高的行星发动机……
这个版本的破球真的删了贼多的东西。
破解硬件的老何重伤挂掉是之前的小型塌方事故中被掉的板子砸了个结实。
王磊和朵朵在备用电梯那里,只有朵朵一声尖叫,王磊一句小心,镜头被删了。
达叔便当的时候,达叔和火石到 79 层的距离差不多,但是王磊他们救援队全在拉火石。所以后面逃出大楼后刘启和朵朵非常失态。(接上了后面刘启对王磊发飙的剧情)
如上几个镜头是删节感最明显的,要么只在荧幕上停留了一两秒,要么干脆就只有两句话。喝口水的功夫你就漏剧情了。
就我所知,删掉的镜头还有包括但远远不仅限于:
姥爷韩子昂是他挂掉的那栋楼的建筑工人
CN171-11 小队在拖火石去杭州的路上看到了同样拖着火石的冰封的俄罗斯救援队队员。
脱离运载工具(就是货箱)的火石只有三个小时(不到)的自持力,救援队的黄明把自己电池包接在火石上,给火石供电维持状态,然后自己冻死了。顺带一提,上一条的俄罗斯救援队队员也是这个死法,这两条内容(加上王磊同志在看到杭州地下城被岩浆吞没以后神志不清)是后面周倩发飙,直接开枪打废火石的原因。
破球官方实锤删节内容至少有二十分钟(据某某群中某某官方大佬所说,破球的初剪版长度是 168min,预计全片剪完有 155min,最少最少也应该是 145min 的版本),这些内容的删节直接导致了现在版本的破球的情节. 逻辑问题还有电影中段的不明节奏,我放个卫星: 导演剪辑版的破球将能做到逻辑和剧情的完全自洽,节奏也会比现在版本好上一个层次,完全体的破球有和星际穿越掰掰腕子的资格。
此外,对于我而言,流浪地球展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现实。
流浪地球展现的情节是极其残酷的,在面对天灾之时,人类的脆弱被展现无余。一个板块位移,整个 CN171 中队除了 11 小队全部报销。刚子拼命救下姥爷,只让姥爷多活了不到三分钟戏份。整个杭州地下城被岩浆渗入,35 万人的死只有两个镜头。
150 万救援人员,加上征召平民组成四十万多只救援队护送七万六千颗火石前往四千七百七十六座停机的发动机——只要一颗火石成功到达就能修复一座发动机,却仍然有 29% 停机的推进发动机彻底损毁无法修复。
直到最后 MOSS 算出来成功率是 0 的计划就是失败了,如果不是冷锋同志徒手拆了 MOSS 开着空间站回家,木星不会被引燃。
正因为这种现实,我觉得流浪地球的表达真实度要远远超过绝大多数 “好莱坞科幻大片”。对比一只精英团队带着几项黑科技就去怼外星人,就去拯救人类;1500000,76000,4776,29% 这几个数字还有“饱和式救援” 和“最高优先度,不计一切代价”更能给人一种震撼——和哪怕地球相比,人类都是如此渺小,可人类面对困难和绝境所迸发的努力与精神却又是如此惊人。
最后多插一句,建造 10000 座行星发动机,用持续 100 代人. 2500 年的时间执行一项距离四光年的计划,是只有有 5000 年历史,有世界上最庞大工业体系的我们能想出来的计划。
被大海淹没,就把大海填平;被大山挡住,就把大山挖走;十个太阳太多,就射下来九个;最后那个要爆炸,就把地球带走。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羿射九日,流浪地球。
最后的最后,再次感谢,并且见证 2019 国内票房年冠的诞生。
——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05 凌晨 更新 二刷
二刷的我哭得比一刷还惨……
评分出现了比较反常的现象——豆瓣开局 8.4 的高分涨到了 8.5,而淘票票上则是只有 9.2 的评分(有几分钟闪过,现在应该是暂无评分)。
熟悉 “豆瓣 - 淘票票 - 猫眼分值换算” 的乎友应该知道九成九是有一个评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大家都知道资本薄弱的流浪是一部非常吃口碑的电影,一旦被黑子刷差评,百分之二百会影响最终票房。而《流浪地球》的票房…… 决定着华语硬科幻特效大片在未来的走向。
流浪地球是一颗种子,我们希望它能种在每个人的心里,激励更多人加入科研、探索宇宙。希望它能够为中国科幻电影铺上一块基石。它可能不够完美,但已经足够优秀。所以,答主已经准备好在淘票票 / 豆瓣 / 猫眼上火力全开。
任何想要阻止我们仰望星空的人,都是目标!
1.30 凌晨 更新 非剧透评价
评分 105/100
很幸运,有幸应邀参加了 1.28 在北京英皇电影城的点映。从看完电影后我就一直处在被电影 “轰炸” 的震撼之中,直到不久之前才回过神来,能静下来写这篇影评。
并且,我发现自己对电影上瘾了,然而首映过后没有电影可看了,现在全靠吸预告片和主题曲 MV 维持生活的样子……
有关对电影的具体评价我在豆瓣有一篇评论中国科幻电影,终于来了,虽然目前仍然没人回复~
在知乎我想谈谈一些其他的东西。
1. 首先,很高兴看到了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科幻——创意、拍摄、制作整个流程下来几乎全都是 “中国制造”,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更充实的理由,去支持国产电影——中国人的、讲汉语的电影。
不是强迫你去爱党爱国,不是 “爱母拆腻思 “,而是因为很多电影里的很多东西只有汉语十级的人看到才会 “会心一笑”。举个例子(为了不剧透,说个预告里已经有的),终极预告约 56 秒处地下城背景的电子牌上打的 “公车私用,从严……(治理)”,还有主题曲 MV 一分五十八秒左侧吊车上一闪而过的 “安全生产,预防先行”,对我们来说是个有趣的细节,而老外看电影的时候百分之二百会把它当成背景板——哪怕你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字幕在电影里滚动,他们也不能像我们一样 Get 到 G 点(——这样的地方电影里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到电影里找找到处都是)。而这样的东西、细节,至少在科幻电影的领域里,是以前外国大片里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体会不到的小细节。
如今,我们终于不用像看《变形金刚 3》那样,看着所谓的 “导演为中国观众专门安排的”、生硬的舒化奶广告(这里不是对变 3 的贬低,但是必须得说这个情节让我不舒服),而是可以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不经意间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亲切的元素,让你不由自主地觉得 “这才是我们的科幻电影,也只有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科幻电影”。
2. 感谢郭导,感谢大刘,感谢编剧,还要感谢所有的剧组成员,谢谢你们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宽泛一点,完全可以说为中国科幻电影打下了一块如此厚重的基石!正如很多乎友所说,《流浪地球》的探索,为中国培养了一支有能力制作优秀科幻电影的队伍,并且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础——道具、布景、剧组内各个小组的职能分工、一批编剧和一整套制作流程。《流浪地球》踏低了制作优秀科幻电影的门槛,降低了重工业科幻电影的制作成本。假如以后的科幻电影需要机甲道具,直接租来流浪剧组的稍微改改就能用,而不是还要自己重新做一套。
我们的剧组很谦虚,他们说 “自己迈出了一小步”——我想说,《三体》迈出的那扯到蛋的一步让中国科幻走向了世界,电影《流浪地球》迈出的这抽了筋的一步让中国科幻飞向了星空。
再次感谢郭导,感谢大刘,感谢编剧,感谢所有的剧组成员,你们制作了一部完全不输于好莱坞一流水平的科幻电影,你们制作了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看懂的科幻电影。
感谢你们,让迟到了这么久的中国科幻电影有了一个梦幻的开局,让中国科幻电影一开始就站到了世界的大舞台上,拥有和最优秀的那位舞者同台共舞的资本!
3. 最后,泼点冷水(一毫升),然后简单说说评分。
诚然,流浪已经被我吹上了天,但不能因此自满——我们必须看到,《流浪地球》有他的不足之处。
比如,特效还有提升的空间。
比如,电影中期情节交代较杂乱。
比如,背景铺垫有些不足。
还有很多。
当然,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是非人力因素,比如特效的问题是剧组实在没钱了,要是能再给卢卡斯 · 帆一个亿的经费,特效能做到日天;比如情节交代的问题,据说是因为成片为了适应春节档期,从 150 + 的时长硬生生砍掉了 30 分钟变成 125+(即使如此,125 时长的电影在面对一众 90 + 的电影时,排挡仍然毫无优势,不得不拱手相让至少到大年初五的相当一部分票房);即使是人因的不足,我们可以说,这是第一部电影,有些不足完全可以体谅 balabala……
我想说,这些不足需要正视,它们并不妨碍该吹的吹爆,但是它们是以后的剧组再拍科幻电影的宝贵教训,也是郭导执导下一部科幻(流浪地球 2?)的宝贵经验,我们完全有底气去正面看待这些不足。
当然,需要说出和听到这些不足的是专业影评人和电影剧组,我们作为普通观众,接受特效轰炸和催泪弹海就好了。
也正是因为是普通观众,我给这部电影的打分不是一个职业影评人的打分,可能会不这么理智——105 分。
因为就个人而言,完全是以对标《星际穿越》的期待在看电影,而小破球已经超出了我对它最热切的预计。心甘情愿给这样一部电影打上 105 分,顺带一提,破球如果上映时间稍久一些,我决定十刷。
最后,电影里还有很多很多会火的梗,但是本着不剧透任何一点东西的原则,在这里只祝大家观影愉快。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
——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句话会火的,相信我。
1.15 修改,修正了一些表述和猜想。
知乎新人,一般科幻爱好者凑个热闹。
* 关于电影。
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了,三支预告和三支特辑展现的是满满的诚意。可以说,流浪地球最终的成片质量,只会决定我是三刷、四刷还是 N 刷——一刷致以中国科幻,二刷致以先行者们的努力,三刷和更多送给片子的质量。
我相信一个认真的剧组,这个剧组为了做好这部电影制作了简版的两个多小时的动画概念片,3000 + 概念设计图、8000 + 分镜头画稿、10000+- 的道具,搭建了 10000 + 平米的布景,尽心尽力的联系公司做特效。
从预告片来看,特效可以先给 4 分半,实景和道具可以给满分,剧情和演技之类的现在不好说,没看到成片,但至少父与子里京哥还是很用功的。
* 关于吴京。
不是京粉,但愿意尊称一声京哥(甚至是京叔?),他在小破球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至于 PTSD 患者,希望在最新的父子版预告出来以后能稍微收敛一些。
* 关于导演郭帆。
真的,给他 5000 万美元,他能日天……(借用某位乎友的感想)
* 一些金句,戳中燃点和泪点。
——“你什么时候回来?”
——“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地球上的人被放弃了?我儿子还在下面!”
“中国新年的第一天,作为一名父亲,我不想这次团聚是最后一次。”
——“爸爸,你真的会变成一颗星星吗?”
——“会啊,你只要数三、二、一。抬头,就看到爸爸了。”
“这发动机的声音听起来像心跳。”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我知道已被忘却,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但那一刻要叫我一声啊!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当鲜花又挂上了枝头,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 关于剧情。警告,这只是一次疯狂地想象。
分割线。再次警告,下面内容充满了各种根据预告做出来的脑补。
刚刚看到最新的吴京 “父子版” 预告,再结合一些能看点映大佬的透露的只言片语,推测流浪的小破球可能经历的是天灾加人祸。
最新的预告片里提及了一句 “地球上的人被放弃了”,猜测可能是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加速的时候出了事故(因为数据计算的错误?),在木星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被吸住了或者地壳变的极其不稳定使得人类的地下城将遭受毁灭打击,同时行星发动机也因此故障(或者发动机为了挣脱木星引力功率全开从而过载)。
这时候,可能联合政府(或者是空间站 AI?)可能做出让空间站里的人放弃地球(或者至少放弃还在地球上的人)这一决定,之后京哥饰演的刘爸爸可能进行了各种违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那位毛子宇航员领了便当)…… 结合那句 “流浪地球计划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应该京哥是牺牲了空间站(看预告里有一个空间站分离的镜头,也许是空间站的一部分舱体?)然后救了地球。(怎么救的?)
据说电影中会有内战 / 叛乱,有个大胆的猜测,因为政府(AI)做出了让空间站放弃地球的决定,所以各种不满的人就各种和联合政府不对付…… 只是猜测。
甚至有可能是京哥在空间站违规操作的同时地球上打的正欢,双线同时进行?(更是猜测。)
令人惊恐的最后一个猜测,人类是不是选择了牺牲自我而保住地球?
最后,感谢大刘,感谢京哥,感谢郭帆,感谢达叔,感谢流浪剧组的每一位成员。
感谢《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诞生可能真的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这种类型出现了。
中国科幻电影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不是外国佬随便找几个流量明星,到中国取景拍个中国特供版镜头,就是中国特色的电影了。
流浪地球给我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国特色的电影。
首先这个电影是由一个点子驱动的,流浪地球是一个非常不科学,但是非常科幻的点子。它有着非常强烈的家园情怀,明明可以逃亡,但却选择推动家园前进。推动地球逃亡这个点子又可以呈现很多奇观,行星推动机,新世界的社会结构(电影做了很多细节,我很满意这些世界细节),领航者空间站(这个部分比较寻常)。
这种整体框架的建设是非常大刘的,流浪地球优先呈现的是一种灾难和应对,然后把人物群像丢到这个情境中去推动,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人拿《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作对比,这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从这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更该归类到科幻灾难片,对应的影片应该是《2012》。而在漫威电影之后,2012 这种人类群像电影就少太多了。近些年拍得还不错的就是《环太平洋》了,那个奇观和世界观建设做得非常优秀。
流浪地球进一步地降低让观众对人物进行代入的成本,采用了更多的脸谱化的人物,主角团的脸谱化到了一种无法再做减法的程度。在这一点上的减法则让对灾难的刻画更加传神,人物的刻画更多为了细节上的呼应。
举个例子,雷佳音演的那个谁,一开始是精明的黑社会的形象,地震那会儿则是大喊着:别抢啦,都得死。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刘手法,塑造一个角色,最后用来映射大情节的绝望或者希望。整部电影充满了这种工具人,出场为了塑造世界观,嗝屁的时候用来烘托气氛。
对人物的减法,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对灾难细节的叠加,画面切到人物身上就是为了呈现灾难的进程,养了几个可爱可敬或者可厌的人物,最后毫不留情地杀掉,烘托剧情中的人类精神。
这就是中国式科幻电影的一种可能,抛弃美式科幻无处不在的烦死人宗教隐喻,抛弃人物成长曲线,取而代之的是对一种奇观的刻画,呈现一种超脱于人物命运之外的宏观灾难,无限使人物变得渺小,这种在绝望之中挖掘希望的感觉是非常中国的。
这种人物的感知也是非常中国的,一个中国人会有美式英雄主义那种,我非常重要,我可以拯救世界的感觉吗?
不会,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重要,但只有我们在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才真正重要。
这就是流浪地球呈现出的一个核心,每一个人物都处在自己的命运中,但都不重要的,只有你和灾难扯上关系的时候,镜头才给你。
男女主角以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孩子的成长曲线,在很短的时间内认识到了自己必须在牺牲中升华自己,成就伟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或者说得再中国点,只有你拥有家国情怀,大庇寒士俱欢颜的时候,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才完成了成长,个人的追求被压缩到没有。
所以说流浪地球是非常中国的一部科幻电影,它的价值观是完全中国的,也是典型的电影评价体系无法评价的一部电影,一般的电影是以主角为中心,呈现一种成长曲线。流浪地球则更多是对灾难和集体的刻画。
相比个人英雄主义的漫威式科幻,或者充满了宗教隐喻的科幻,我认为这种唯物主义,人定胜天的中国科幻,真的是太棒辣!
我永远记得我刚看完三体那个晚上。
抬头仰望星空,那些星星再也不是星座,而是一颗颗炙热的火球,燃烧着几乎永恒的热和光。
很长一段时间科幻都被定义为儿童文学,其实我倒觉得很恰当,科幻正是成年人的童话。
集全世界的力量,没有猜忌地逃离一颗迟暮的恒星,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牺牲和被牺牲。
当灾难被放大到星际尺度,每个人真的就变成了数字,这是毫无人性的。
然而在故事里拯救世界的又是无法量化无法被定性的人类精神——活下去,回家。
喝下这壶伏特加,今夜我们都是杞人忧天的科幻童话家。
当海洋被冻结,城市被冰封,国家和地域的隔绝消失。
你我都是人类。
是人类就贪生怕死,精于算计,自私愚蠢,人类造出文字语言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缺陷。
正是这样卑鄙弱小的生物敢于利用火焰,驯服野兽和植物,在漫长的黑暗年代追求禁忌的知识,用简陋的设备冲出地球。
翻开人性所有的种种,在漆黑肮脏的泥土下,正是蓬勃如性欲,一柱擎天的活下去的终极欲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人类万岁!
1,韩子昂脱下头盔,带着对养女的爱和回忆,用一个老地球人的方式走向死亡。
2,Moss 在木星引力变化后的 0.42 秒就已经计算出人类的命运,于是操纵领航员转向,打算牺牲全地球,用空间站物资完成火种计划。
3,Mike 隋和刘启合作,千钧一发修复卡住的发动机。 何工程师在死亡前最后一秒连接硬件,完成程序上传。
4,刘培强和俄罗斯宇航员的交情,俄罗斯宇航员推开刘培强而牺牲,贝加尔湖的冰总有一天会变成水,而他们的子孙千年之后能在湖上钓鱼。
5,韩朵朵演讲,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各国救援队返航,大家一起推撞针,完成最初 5000 公里的火种发射。
6,刘培强和刘启的分离 17 年的父子情,在木星的大红斑中的对白,用 30 万吨燃料完成最后 2000 公里火种,给地球的命运赌上一把。
以上六个点,你觉得哪几个能最能打动你?
先说我自己看完电影后的答案,2、4、6。
这三个点,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都和空间站有关。剩下 1、3、5 这几个点,只和地球上的救援队有关。
为什么我要专门提空间站?因为就是通过和空间站的相关剧情,《流浪地球》呈现了一个史诗级的补拍效果。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了,每当空间站与地面救援队联系时,会出现台词对不上口型的现象。为什么呢?之前有答案已经隐晦提到——在吴京带资金进场之前,电影已经拍完,关机了,而所有的有空间站的内容,包括和空间站相关的剧情,全都是吴京进组后,重写补拍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刘培强联系韩子昂时,若救援队镜头里有多人,韩子昂王磊等人必定不会直接回答,如果有回答,那么要么口型和配音对不上,要么就是在镜头给到刘培强时韩子昂给一个画外配音。
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刘启、韩朵朵、王磊等人在和刘培强进行比较重要的口型一致的对话时,也必然是单人出境。
想一想,如果电影去掉所有和空间站相关的剧情,整个电影还剩下什么?
当然,还会有华丽宏大的背景——太阳变成红巨星,人类开始带着地球流浪,但故事内核却是一个救援队牺牲多人后在最后时刻发出 “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的感召感动了人们最后修好发动机拯救全世界。
到那时,《流浪地球》还会像现在这样吸引人吗?
换个严苛点的问法,在一个经典宏大的设定下拍出一个陈腐无趣的故事内核,中国电影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空间站部分的剧情扭转了这一切。
看到 Moss 无情的计算时,我心里想的是,这个部分真的太有趣,也太刘慈欣了,在刘慈欣的作品里,这样的 “无情” 桥段比比皆是。我后来也才了解到,本剧的所有编剧都对刘慈欣的作品了如指掌,在独创剧情是也和刘慈欣有相同的趣味。
看到俄罗斯宇航员和刘培强千百年后再贝加尔湖的约定,我想到的是愚公移山,是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再高” 的坚韧,这种为了一丁点的希望而坚韧不拔的寓言,可能是中国人独有的。
而刘培强最后的对白和剧情,与之等量齐观的应该是《独立日》、《绝世天劫》甚至是《星际穿越》里最抓人的父子(女)情和为了全人类的牺牲精神,都是反叛的儿子或者女儿在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才达成和解,然而此时不善言语的父亲正要为了人类而牺牲。为了比较,我专门又看了一下《独立日》和《绝世天劫》的相关片段,《流浪地球》的这一段绝不在他们之下。
人工智能的绝对理性和人类的感性间的冲突,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与作为物种的人类的希望的冲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冲突,让《流浪地球》在原著框架下做到了超水平发挥。
《流浪地球》2015 年立项,本就只有地球救援队的部分,2017 年就把地球救援队的部分拍完关机了。然后再找钱,再有北京文化和吴京投资进组,看到了电影有改好的潜力,再重写剧本,再开机,补拍大量素材,重新剪辑,到最后时刻才完成配音。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一个电影从普通变得优秀,到底需要什么。他当然需要好的设定,需要漂亮的特效,如果是科幻电影,还需要各种能让人侃侃而谈的符合设定的细节。
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故事内核来呈现。
感谢这一次史诗级的成功补拍,为《流浪地球》注入了真正能抓住人心的内核,也为为中国的科幻电影开启了新的机会。点石成金。
六更:2.14 15:03 小破球三十亿啦!同时刷新了《战狼 2》破三十亿的记录!
情人节看啥谈恋爱啊,我只想去抢救行星发动机!
五更:转了这么多报道,我说一点点自己有别于其他答主的感想吧。
我认为小破球大获全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剧本。
这个由郭导和龚老师写了十数版的剧本实在是太精彩了,在完美的融合了《流浪地球》和不可能影视化的《全频带阻塞干扰》的神髓的同时,给我们展现了最高级的戏剧冲突:全片没有一个明显的恶势力存在,所有的情节都是由基础设定推着向前的,所有的重要转折都是由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矛盾双方推动的,所有震撼人心的冲突结果都不是由机械降神般外力强行造成的。
这才是真正的好剧本。因为郭导把我们当人了,我们也因此想把郭导推上影史的宝座。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整部电影,用我和朋友的一段对话来表示对它的崇敬吧:
我(叹了一口气):看完感觉怎么样?
朋友(瞪大眼睛摇了摇头):看傻了。没法评价。
我(笑着调侃):我看你一直挺着身子朝前倾,我不一样,我是被钉死在椅子上了。
朋友(笑了):不,这恰巧说明我们都一样。
四更:印媒 News18.com+《南华早报》
中国电影试图将我们的星球带离太阳系。
《流浪地球》可能将成为一部激发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电影
三更:小破球二进紫光阁。
二更:环球时报和紫光阁报道了,这钦定的感觉来的太突然了吧?
以下原答案:
大家都答得很棒了,我这里就贴一下纽约时报的评论和翻译吧。
我翻译的质量不太高,大家凑活着看吧
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
作者:史蒂文 · 李 · 迈尔斯
2019 年 2 月 4 日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也是科幻电影的后来者。但这些情况即将发生改变。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 将于周二上映,外界对它寄予厚望,认为它将代表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这是一系列雄心勃勃、耗资巨大的电影中的一部。迄今为止,这一类型的电影在技术和经济上都超出了中国大多数电影制作人的能力。这些电影包括《上海堡垒》(Shanghai Fortress) 和《拓星者》(Pathfinder)。《上海堡垒》讲述的是外星人对地球的攻击,《拓星者》讲述的是一艘宇宙飞船在一颗沙漠行星上坠毁的故事。
“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将科幻小说视为圣杯,” 独立评论家周黎明说。他指出,好莱坞已经确定了技术标准,因此观众的期望值非常高。
3D 版的《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 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即将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并吞噬地球。迫近的危险迫使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们制定出了一项计划,即利用巨大的推进器将地球转移到一个新的太阳系之中。而当地球不得不经过木星时,情况变得非常糟糕,从而引发了一场拯救人类免于灭绝的绝望之争。
如果地球突然离开它舒适的轨道,那将会发生灾难性的气候变化。这些特效肯定会和好莱坞特效进行比较,而看起来它的初步观影是不错的。
“这就像是这个行业的成长。” 周说。
《流浪地球》以中国农历新年为开场,而农历新年则是为期一周的法定假期的开始,传统上是中国的票房高峰时期。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限量发行。
在国内,它将与《疯狂的外星人》(Crazy Alien) 竞争。《疯狂的外星人》讲述了两兄弟希望利用外星人的到而赚钱的故事。
《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都改编自刘慈欣的作品。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复兴的领军人物,他在 2015 年成为了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人。
刘慈欣的小说像是饱含深度的庞大史诗。这使得他的小说可以成为人类与危险宇宙相遇时的合理幻想。就像《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 的导演郭帆上周在北京的一次放映会上所说的那样,把它们改变成电影对任何电影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这部由北京京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Beijing Jingxi Culture & Tourism Company) 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China film Group Corp.) 联合制作的影片是对电影业的一次考验。
郭的英文名是 Frant Gwo,他指出中国观众对好莱坞之前的许多科幻大片反应冷淡。因此,电影公司在投资制作令人信服的科幻电影所需的资源时一直很谨慎。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达到了近 5000 万美元,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国来说仍然很可观。同时,有超过 7000 人参与了此次制作。影片的大部分是在海滨城市青岛耗资 80 亿美元的新东方影都 (new Oriental film Metropolis) 拍摄的,这座影城是由房地产和娱乐巨头大连万达 (Dalian Wanda) 所建造的。
“我真的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会赔钱,” 郭说,他之前的电影《同桌的你》是一部浪漫喜剧。“只要这部电影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拍科幻电影了。”
刘小说的流行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Gravity) 和《火星救援》(The Martian) 也是如此。这两部电影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并反映出了中国太空计划的正面作用。
正值中国在太空中达到的一个里程碑,很多事物都有了开端: 今年 1 月,一颗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尽管中国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几十年,但中国现在已经将宇航员送入轨道,并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加入——甚至领导——一个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我认为中国电影与国家的命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 (Sha Dan ?此处有疑惑) 说,他主持了与郭的讨论。
他举出了去年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的例子:《红海行动》(Operation Red Sea)。这部动作片大体上取材于 2015 年也门战争,中国在那里解救了数百名平民。
“当我们有能力参战时,我们就可以拍出《红海行动》(Operation Red Sea) 这样的电影,” 他暗指中国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成果。“只有当中国进入太空时代,我们才能创作出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
与《红海行动》(Operation Red Sea) 和两部《战狼》(Wolf Warrior) 不同,《流浪地球》并不带有沙文主义色彩,尽管该片由《战狼》(Wolf Warrior) 系列电影的男主角吴京主演,他自己也投资了这部电影。他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他必须与一台类似 HAL 的电脑相抗衡。
郭说,他有意识地避免让吴京饰演的角色成为一个单打独斗的超级英雄。相反,拯救地球的战斗是由一个团体进行的,其中包括一位和蔼可亲的俄罗斯宇航员,他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禁止在太空饮酒,至少在官方上是这样。(说得再多也会剧透。)
《流浪地球》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在未来的太空探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它也看到了应对地球面临的威胁所必需的国际合作,这一主题在刘的小说中贯穿始终。在上周参加了一场放映会的刘指出,中国的科幻电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30 年代,当时导演杨晓忠制作了《交换》(exchange) 和《60 年后的上海》(Visiting Shanghai After 60 Years) 等电影,但 1949 年共产主义革命之后,这些电影在中国基本上快被遗忘了。
1980 年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Death Ray on Coral Island) 是一部宣传性的失败之作,从那以后就很少有人再尝试了。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相对封闭和保守,” 刘在一份书面回复问题时说。“科幻电影没有产生影响的条件。”
根据刘最著名的作品《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 改编的电影《三体》三部曲于 2015 年被选中拍摄,但据报道由于技术上的挑战和成本问题,后期制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但现在的条件似乎成熟了,看到屏幕上的《流浪地球》时,刘说,(我的)“灵魂都在颤抖”。
[《流浪地球》:想当年,看今朝,我此起彼伏movie.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ovie.douban.com/review/9908494/)
影片质量:4/5
非常推荐观看
有剧透
对于中国的科幻迷来说,尤其是科幻电影迷来说,“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是一个炒作了很多年的概念。有的人把这个概念当作圈钱的工具,而有的人把这个概念当作前进的信标。幸运的是,《流浪地球》主创团队是后者,所以才有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在上映前遭受了相当多的质疑,即使放出了预告片,也不太令人放心。在观影前,我是抱了一个 60 分及格的心理预期,但同时又有一点预感好事临近的紧张——后放出来的几款预告片像模像样,万一这次真的 “元年” 了呢!
没想到,《流浪地球》所做的远远不只是及格这么简单。它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它为中国科幻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这是该有的样子,以后应该更好;而那些低幼的、卖明星的、圈钱洗钱的所谓 “科幻” 电影,往后就别出来丢人了。从这个意义说,“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真的来了。
评论这部电影,就脱不开原著。在我的理解中,大刘一直是一位 “软硬兼顾” 的科幻作家,既对想象中的科技有 “貌似可信” 的描绘(硬科幻),又对被科技所改变的社会与人类有独到的思考(软科幻)。
《流浪地球》原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从一个 “让地球流浪” 的点子出发,首先介绍了这个点子的可行性,然后以 “我” 作为线索人物,在 “我” 这一生的时间尺度上,对人类社会、对无数被 “流浪地球” 影响的生命,进行了细致入微、饱含人文关怀的观察。
读大刘的作品,你常有两种感受:人类的技术再天马行空,也不过是宇宙中的涟漪;而宇宙再广阔,也不能抹除人类存在过、奋斗过和爱过的痕迹。
可以说,创作者如果不能理解大刘这一点,那就不可能在大刘作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此实名 diss 某改编作品)。
既然我说《流浪地球》开启了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我就想从“科幻”、“电影” 和“中国”三个角度,从 “过去” 和“现在”两个维度,来解释《流浪地球》如何做到了这一点。
在《流浪地球》前,中国少有硬科幻,更难称得上有硬科幻电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流浪地球》是几十年来首部 “硬科幻”。
这么说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比如有的人认为,只有完全符合现代人类科技认知的科幻作品才能称得上 “硬”,其他的都只能是 “软”。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流浪地球》确实称不上硬科幻——事实上,这样一来,没有几部科幻电影能称得上是硬科幻了。《侏罗纪公园》利用琥珀中的蚊子克隆恐龙的情节,由于 DNA 衰变周期的存在是无法实现的;《火星救援》中的火星风暴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一直被救援的达蒙这次本不需要被救;而《星际穿越》中,英勇的父亲用爱穿越黑洞进入了五维空间…… 我们无法置评,但很难说这符合现代人类科技认知。
当一个定义几乎无法框住任何东西时,那这个定义就不该存在。所以,什么才是 “硬科幻” 呢?其实只要对想象中的科技提供了 “貌似可信” 的设定,并在设定上逻辑自洽,就是硬科幻。所以 “硬” 的重点不是科技,而是 “貌似可信”。怎样让人相信一件事(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细节、数据、通俗的解释,都会有帮助。《侏罗纪公园》特意给角色放有关克隆的科教动画片,《火星救援》“强行” 让 NASA 局长不懂引力弹弓效应从而让观众听到解释,《星际穿越》动用大量计算机耗时一年精确地模拟出黑洞,这些都自然而然地使电影更 “可信” 了,从而给人 “硬” 的感觉。
《流浪地球》原著就 “硬” 在描写十分细节化,从而非常“可信”。比如核心设定——地球发动机,还有地球开启旅程之后的种种奇观——
我们一下飞机,就被地球发动机的光柱照得睁不开眼,这些光柱比以前亮了几倍,而且所有光柱都由倾斜变成笔直。地球发动机开到了最大功率,加速产生的百米巨浪轰鸣着滚上每个大陆,灼热的飓风夹着滚烫的水沫,在林立的顶天立地的等离子光柱间疯狂呼啸,拔起了陆地上所有的大树…… 这时从宇宙空间看,我们的星球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彗星,蓝色的彗尾刺破了黑暗的太空。
电影所做的,就是狠抓细节,把每一个字变成看得到的影像。原著并没有具体描述地球发动机的样子,但电影很恰当地赋予了它苏联重工业美学风格。当你看到这些庞然大物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的时候,当你被信誓旦旦地告知它们可以为地球提供 “150 万亿吨” 推力的时候,故事变得 “可信” 了,也变得 “硬” 了。
还有地球靠近木星时:
这宇宙巨怪在整个地平线上升起时产生的那种恐惧和压抑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名记者后来写道: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除此之外,地下城、运载车、空间站,这些在原著中或存在或不存在的一个个概念,都被成功地做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且电影不仅忠实还原了原著中的 “硬科幻”,还原创了一些“硬科幻” 情节,尤其是电影高潮时炸木星,虽然是原创的,虽然在现实中可能并推不动地球,但与大刘的技术风格高度统一(知乎网友 “巴甫洛夫很忙” 评价说是“粗粝的实用主义猛男气概”,深以为然),足见电影对大刘风格的理解。
在《流浪地球》前,中国已经有了很多商业大片,也已经引进了很多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国观众也算是见得多了。但中国还没有过科幻商业大片,《流浪地球》是第一部。
更难得的是,情节,向来是大刘作品被改编为商业片时的一个难点,《三体》是如此,《流浪地球》也是如此。如前所说,《流浪地球》时间跨度大、牵涉事件多,根本不可能全塞进一部商业电影,在此电影做了惊人的大胆取舍——只截取了原著一段情节,然后进行了极富原创性的改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电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有铺垫和反转,所以不要以为看过原著就能猜到结尾,也不要以为电影没什么好剧透的。
电影对原著情节有取舍,对原著主题也必然有取舍。本片是一部情节有限、侧重娱乐的电影,必然要牺牲掉原著中一些严肃的主题,比如大刘借着 “叛乱” 所做的对社会的思考。但我认为,原著本就是一部可以多角度挖掘的作品——在原著中 “我” 所观察到的地球漫长的流浪历史中,有的内容就可以拍成娱乐片,有的内容就可以拍成严肃片,娱乐与严肃之间并无高下之分。粉丝可以凭个人的喜好,选择喜欢与不喜欢某种方式的改编,这是主观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作为评判改编好坏的依据,因为评判标准是客观的。
而且这样一来也有好处,这样《流浪地球》原著的其他情节也可以被改编为电影,这个原著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系列的提纲,开发《流浪地球》电影的续集或衍生电影,然后再卖周边、出漫画、出小说、出游戏……
即使从好莱坞的标准看,《流浪地球》也是一部堪与《后天》比肩的标准的商业灾难大片,故事完整,视觉冲击力强,情节紧张刺激。缺点也有,一是剧情有一些应该但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后来了解到应该是删减了);二是大部分角色都性格简单,其发展和转变也很简单。但这些都无伤大雅,没有影响我的观影乐趣。
对于一些见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来说,《流浪地球》在商业大片方面达成的成就似乎没什么好骄傲的。毕竟,《后天》已经是 2004 年——15 年前——的电影了。大家在好莱坞商业大片里浸淫久了,所以可以理解一部分观众给《流浪地球》打低分。
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流浪地球》可能就是电影产业里引爆的一颗原子弹。“商业大片”,不仅仅是指内容是通俗的,还要求生产流程是工业化的,就像在工厂里一样,有标准、专业、分工。市场容量扩大带来分工,分工带来专业化与标准化,专业化与标准化带来生产效率提高,这又提高了收入、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容量,让整个产业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一个产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拿《全球风暴》来说,它是一部普普通通、甚至不太招人待见的电影,但它 “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在《流浪地球》前,中国就是连一部《全球风暴》也拍不出。所以在看过《流浪地球》后,我所看到的不只是一部电影,还看到了中国电影背后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高度出发,中国未来是有可能做出像美国那样席卷全球的科幻电影的。对于看着“星战”、“星际迷航” 这些作品长大的中国科幻迷来说,这是过去不敢想象、现在令人激动的事。
所以你问我对这颗 “产业原子弹” 应该持什么态度?当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大家欢呼雀跃,没有人会说,“我们的成功比美国晚了 19 年,而且美国早都实战 2 颗了,这有啥可骄傲的”,对吧?
说完了 “科幻” 和“电影”,接下来说说“中国”,说说《流浪地球》如何成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
在《流浪地球》以前的外国科幻电影中,中国元素也时有出现,比如《2012》、《火星救援》,可里面的中国总是有那么一股违和感,因为外国人的 “复原” 总与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有偏差。不只是外国科幻电影,其他类型的涉及中国的外国电影都会有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中国科幻小说,用的是外国的名字、外国的背景——不是这样做不好,而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故事,就只能在外国的土壤上发生;发生在中国,就会有所谓的 “违和感”。比如,你想写一个国王的故事,那他只能是一个外国人,或是古代人;你想让他是现代中国人,他就只能是一个总裁。
那我们中国的科幻故事又在哪里呢?
大刘说:“好的科幻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流浪地球》原著就是一部纯正的、让你相信会在中国发生的故事;电影也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点,没有任何违和感,让你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
有趣的是,从电影画面中能看到《后天》、《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的影子,但电影还有很多画面,比如地下城中的春节、学校、方言、交通规则等等,又能让人感受到这部电影完全是中国式的,时常让人会心一笑。
这里说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预告片中出现的点。第一是很多中国城市得到了展示,让不少网友高呼:我们终于能毁自己的地标啦!
第二是大门开,舱内温度急剧下降,风雪灌入,贴在墙上的 “福” 字上了霜。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中国式表达,有一种绝望的美感。
《流浪地球》不仅在画面上是中国的,在精神上也是很 “大刘” 很中国的。在我所参加的点映映后交流时,导演郭帆还讲了一件轶事:与工业光魔交流时,对方对故事很好奇,因为地球要毁灭的话,美国人都是坐飞船跑的,可你们中国人却要拖着地球一起跑。郭导开玩笑说,因为北京房价太贵了,舍不得扔。
这种文化差异启发了郭导,寻找这部电影中可能蕴含的 “中国” 精神。最后电影表现出来的,就是中国人对故土和家的情感,即使是在宇宙尺度上也不会变淡。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关于 “毁灭” 的电影要在大年初一上映吧。
“回家”只是电影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的一部分,电影所宣扬的价值观,也很 “大刘” 很中国:
1. 人是渺小的,而天地是不仁的;
2. 所以人类需要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对一些人来说这是黑点)、反个人英雄主义,还要改造天地;
3. 这些冰冷的 “主义” 恰恰一普世人类情感为基石,是“大爱”(这种反差最能打动读者观众);
4. 绝处逢生 / 虽败犹荣。
电影与大刘在精神上的分歧可能发生在最后是否要驾驶空间站引爆木星那里。很多 “磁铁” 认为,如果是大刘,必定会赞同 Moss 的看法;而 Moss 就是大刘的精神化身。这种看法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比起电影所展现的热情,大刘的文字确实更冷、更黑。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大刘的故事中,宇宙并不能抹除人类存在过、奋斗过和爱过的痕迹(比如《三体 3:死神永生》结尾宇宙超膜广播中就有人类的语言);因此电影更推崇希望和情感——父子、兄妹、战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情感——也无可厚非。
最后,大刘有的作品,比如《中国太阳》,还有这部电影,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气魄,当代中国的气魄。我们过去讲,精卫衔木石以填海,愚公穷子孙而移山,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羿九射金乌而安民——这种精神一直在指引中国前进,尤其是在近现代面临危机的时候。可以说,借着木星危机,电影成功唤起了中国观众的历史回忆;通过解决木星危机,又准确把握了中国崛起的时代脉搏。这对处于当下历史节点的中国观众有一种骨子里的感召力。如果说 “星战” 是当代西方神话,那么《流浪地球》就是当代中国神话。也许有一天,这个神话能像 “星战” 一样走向世界。
我是什么时候知道《流浪地球》牛逼了呢?在开场十分钟的时候。
当地球发动机启动,当大地上泛出星星点点的蓝光,当地球开始加速,离开太阳系时,无数种语言——汉语、英语、俄语等等语言的广播信号在宇宙间穿梭,它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道别。
“再见,太阳系。”
“Goodbye,solar system.”
“Прощай, солнечная система.”
……
看到这里,我突然流泪了。原著中本没有这一句话,但这句话就像是从原著中来的。仔细想了想,颇有《三体 3:死神永生》结尾宇宙超膜广播的意境呢。
于是我知道,这片成了。
《流浪地球》不只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它第一次拍出一部中国的工业化科幻电影。无论是对中国科幻而言,还是对中国电影而言,《流浪地球》的诞生,都是一件好事。甚至对世界科幻与电影而言,这也会是一件好事——也许有一天,世界科幻电影将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而是中美分庭抗礼,带给世界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而对于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幻迷、电影迷来说,能见证这种历史的变迁即是一件幸事,套用宋丹丹的一句台词就是:想当年,看今朝,我此起彼伏。
就是这样。
有人可能会问,看电影需要补原著吗?我的回答是,电影《流浪地球》,我抱了 6 分的期待,感觉电影完成了 7.5 分,对于没看过原著或不了解中国科幻的观众来说本片观感可达 8-9 分——可能没看过原著的话,会更加被大刘的 “粗粝的实用主义猛男气概” 震撼的(笑)。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先读原著了解一下大刘的风格再来看电影,也没问题。
已倒,本来想改成 ns!w∩,可是知乎不让用特殊字符
——
我…
心甘情愿地改名却改不了
真诚推荐大家去看《流浪地球》。
去看之前我曾怀着各种担忧,看完之后怀疑全无。这部电影没有狗血剧情、没有违和设定、更没有大卖爱国和民族主义。可以这样说,这部电影的格局之大,完全是超越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界限,完完全全基于面对宏大宇宙的人类文明整体的设定,如果说有什么主义的话,整部片倒是氤氲着一股国际主义的气息。
无论是操着一口北京话的中澳混血 “中国心”,还是与吴京角色通力合作的俄罗斯宇航员马卡洛夫,无论是绝望自杀前“想吃一碗白米饭,最好配上味增汤” 的日本救援队员,还是陷于崩溃的韩国救援队员。外国人的元素并非陪衬,你几乎看不到西方科幻里面突兀的“东方面孔”,你只会看到面对危机,人类是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出现的,并没有什么 “一国一人拯救世界” 的鬼畜观感。
影片展示的不过是中国人、中国文化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展示出自己应有的反应。主角一行人的故事只是人类为生存而战的大背景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浪地球》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处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时候,中国文化首先应该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基于此散发魅力和光芒。
如果说《2012》里的中国力量表现在中国的造船能力,如果说《火星救援》里的中国力量表现在中国能够独立进行太阳探索、制造大推力火箭,那么《流浪地球》里的 **“中国力量” 超脱物质,集中呈现为中国人的故土情节、集体主义、恪尽职守、家庭观念。**当然,还有中国人从以老子为代表的不可知论战胜有神论,从此走向世俗化社会的精神内核——人定胜天。
从开场不到十分钟开始,我几乎处于泣不成声、浑身颤抖的状态,“早干嘛去了。”“来得太晚了。” 我不断抽噎,一个 181 的大老爷们在影院哭个没停。这确实是我的真情实感,我前前后后哭去了半包纸巾。事后回想,其实电影哪里催泪,哪里伤感都是有定数的。
我一哭《流浪地球》的炸裂式优秀,二哭中国科幻和中国科幻电影的委屈。面对近千年来人类对灾难和危机的思考这一共同话题,中国人本来是极具话语权和想象力的,在依赖多感官刺激的 “科幻电影” 时代,中国人独特而庞大的文化与叙事无处施展,任由他人挑三拣四地演绎一番“中国形象”,彼时我们只能看美国大片满足视听和想象力,终于在我这个最爱科幻、最喜欢联想的年纪,我能看到一部完完全全对标国际一流科幻、真正与中国硬实力匹配的科幻电影,我的哭、我的笑,也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不论他人如何说,我热情赞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不是说张前无唐诗,而是从张诗开始,唐诗才有灵魂。
同样地,当我们热情赞颂《流浪地球》是 “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 的时候,当我们称呼 2019 年是真正的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的时候,不是说《流浪地球》和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当下的中国科幻电影有多么多么地不可超越和优秀,我们只是说这是一部“开山之作”。
正如《春江花月夜》之于唐诗,《流浪地球》之前中国也有科幻电影,《三体》得雨果奖之前中国也有科幻小说,但他们并不愧如此盛名。
古往今来,从零到一的跨越,是值得尊重的。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质疑《流浪地球》何以得到那么高的赞誉,当下的科幻毫无疑问更牛逼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作为开山之作,确实是它将原本牢不可破的石山凿了一个洞。这个洞不大、边缘还毛毛糙糙的,或许也容不下几个人,但就是从这个洞开始,坚固的石山被劈开,宽阔的大道才可能建成。当我们感受大道的宽阔平稳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忘记是谁砸下了第一锤、是谁凿下了第一洞,但这开山之功将永不褪色,堂堂正正、一笔一划地记在历史的荣辱簿上。
银河系第三天灾提醒您
恒星千万颗,地球只一颗
轨道算不对,亲人两行泪
影片本身可以毫不含糊给四颗星!再考虑到本片的改编难度,以及对国内科幻圈、影视圈的意义,它值得五星!(我一般不喜欢片方强调艰难卖同情,但做科幻电影真的太不容易了)之前的些许怀疑和担心在看完后一扫而空。
首先,影片完成度很高,非常均衡,没有犯任何一个大错误——包括剧本、特效、剪辑、表演乃至美术设计、配乐等等!作为填补近二十多年来科幻电影空白,或者说重新开创科幻类型片的先驱者来说,这是相当难得的。
影片开始的十五分钟左右还让人有点小尴尬,入戏不是那么快,毕竟科幻类型片的 “水土不服” 已经是多年的问题了。但很快,这种略微的别扭感就消失了,你很容易投入到影片建构的环境和故事中去。
自然,故事已经是在刘慈欣《流浪地球》的小说基础上重新创作的了。这种电影化的改编我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多小说都无法按照原来的故事呈现在大银幕上。我认为,原著中的精神内核是体现在了电影当中的,包括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巨大灾难带来的生存困境、人文主义与生存间的矛盾等等。电影版把类型定位在了灾难 / 科幻方面,我觉得是种聪明的选择。
特效方面,第一感觉是特效镜头数量真多,从头到尾几乎都是蓝幕 + CG 或实景 + CG。特效质量还是很 OK 的,达到了国内上乘水准,与当前北美的准一线商业大片不相上下,但尚不足以和北美超级大片媲美——能做到让观众全情投入,感同身受已经很棒了。短期内不能期望国内大制作拿出自己独特的特效技术来,毕竟在顶尖特效的研发方面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影片中出现了流浪太空期间破败的地面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期间各种地标建筑相当抢眼。这绝对是科幻电影 / 灾难片在国内的一次突破!以前认为绝对不能写、不能拍的禁忌被打破,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嘛!
角色方面,几位年轻演员属于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不过不失已属难得。最出彩的还是吴孟达和吴京,表演有力度,无论任何情境都能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特别欣赏吴孟达在片中的演出,值得将来给一尊男配角奖!
主题方面野心不大,稳着来看来是导演的追求。我是不太容易被打动落泪的观众,到影片最后一幕时,确实也感到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以家庭和亲情为切入点,看来是最能打动当下国内观众的。
不要急着说和国外的科幻电影经典比,这首先是非常合格,比较优秀的科幻灾难片,一部工业水准、编剧、导演全部在线的华语电影——已经相当难得了!
说点不足之处吧,小问题其实还不少的。
剧本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打磨的地方,影片中大部分时候都是群戏,但演员们能出彩并让观众分清谁是谁的机会并不多(这点上跟红海行动有相似的问题)。有个程序员的角色在结尾忽然大放异彩,但好几位戏份也不少的配角还是太功能性了。特别是本片的 “女主角”,全程几乎都在打酱油,只有结尾一场戏是给足她表演戏份的,这个设定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可惜——如果不是为了这一场戏,把她角色删掉一点不影响剧情……“男主角” 刘启与父亲的戏,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矛盾缺乏铺垫,导致结尾的感情戏有点不够给力,没烘托到顶点。
此外,结尾一幕似乎有点过长了,一个灾难接着一个灾难,特效方面又有些雷同,无外乎就是各种落石崩塌,稍微有点容易疲倦。如果中间再加点抒情段落甚至一些空镜头,也许会让影片节奏更舒缓,情绪更饱满。
还有就是,吴京结尾的一个选择,从剧作角度讲没有问题,但从故事本身看,可能是有争议性的,这种争议在影片中没有做挖掘,也是有点遗憾的。自然,作为一部科幻灾难片,求全责备本来就很难!只是希望能把这种宏大背景下的故事稍微表现出一点深度。
最后,我觉得最大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流浪地球》小说中那段憾人心弦的诗篇放在电影中——哪怕是字幕呈现一下呢。
我知道已被忘却
**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 我知道已被忘却**
**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 我知道已被忘却**
**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 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感谢导演郭帆!在国内能拍出这样一部科幻电影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首映后我跟导演聊了几句,导演主动跟我拥抱了一下,能感受到他心里的那种热情和坚持!)
流浪地球当然是一部好片子,满分 100 的话,我愿意给他 120 分。
不过我的理解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我觉得这片子好,不是好在大刘身上。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里,这段地球利用木星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加速的戏是比较 “有惊无险”、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乏味的。
按照预定的航线,地球升向与木星的会合点。航行委员会的计划是:地球第 15 圈的公转轨道是如此之扁,以至于它的远日点到达木星轨道,地球将与木星在几乎相撞的距离上擦身而过,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动下,地球将最终达到逃逸速度。
离开近日点后两个月,就能用肉眼看到木星了,它开始只是一个模糊的光点,但很快显出圆盘的形状,又过了一个月,木星在地球上空已有满月大小了,呈暗红色,能隐约看到上面的条纹。这时,15 年来一直垂直的地球发动机光柱中有一些开始摆动,地球在做会合前最后的姿态调整。木星渐渐沉到了地平线下,以后的三个多月,木星一直处在地球的另一面,我们看不到它,但知道两颗行星正在交会之中。
有一天我们突然被告知东半球也能看到木星了,于是人们纷纷从地下城中来到地面。当我走出城市的密封门来到地面时,发现开了 15 年的地球发动机已经全部关闭了,我再次看到了星空,这表明同木星最后的交会正在进行。人们都在紧张地盯着西方的地平线,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暗红色的光,那光区渐渐扩大,伸延到整个地平线的宽度。我现在发现那暗红色的区域上方同漆黑的星空有一道整齐的边界,那边界呈弧形,那巨大的弧形从地平线的一端跨到了另一端,在缓缓升起,巨弧下的天空都变成了暗红色,仿佛一块同星空一样大小的暗红色幕布在把地球同整个宇宙隔开。当我回过神来时,不由倒吸一口冷气,那暗红色的幕布就是木星!我早就知道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 1300 倍,现在才真正感觉到它的巨大。这宇宙巨怪在整个地平线上升起时产生的那种恐惧和压抑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名记者后来写道: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 这时,谁都无法相信小小的地球能逃出这巨大怪物的引力场,从地面上看,地球甚至连成为木星的卫星都不可能,我们就要掉进那无边云海覆盖着的地狱中去了!但领航工程师们的计算是精确的,暗红色的迷乱的天空在缓缓移动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西方的天边露出了黑色的一角,那黑色迅速扩大,其中有星星在闪烁,地球正在冲出木星的引力魔掌。这时警报尖叫起来,木星产生的引力潮汐正在向内陆推进,后来得知,这次大潮百多米高的巨浪再次横扫了整个大陆。在跑进地下城的密封门时,我最后看了一眼仍占据半个天空的木星,发现木星的云海中有一道明显的划痕,后来知道,那是地球引力作用在木星表面的痕迹,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离开木星时,地球已达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潜藏着死亡的太阳,向广漠的外太空飞去,漫长的流浪时代开始了。
这一千多字的片段,在原著中并不出彩。原著中地球发动机加速时引起的大潮汐、地月分离计划、逃逸时代铁镍核心平衡被扰动导致的地下城大灾难、小行星带穿越时的激烈景象,都要比这个更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有很多已经经过检验的的类型片可以借鉴——天地大冲撞、活火熔城、世界末日、天崩地裂,咱们实话实话,我原本以为借鉴一下已有的老片子,把流浪地球的背景融合进去,然后有个一般水平的特效,就可以了。
我是不敢抱太大期待的,毕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结果编剧选择了原本波澜不惊的地木交汇,硬生生改出了一段大剧情。两星交错时引力激增,地球被木星引力捕获,世界末日迫在眉睫,人类死中求活,电影结束时竟然有观众自发鼓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你去一个新开的餐厅吃饭,原本以为厨子能从一大块牛肉上挑最精华的部分做个能及格的菜就成,结果端上来一看——
从这块肉上随便切了一刀,做出了米其林三星水平。
作为一个读着《小灵通漫游未来》长大、中学时在书桌里偷偷藏科幻世界被老师请过家长、成年之后偶尔也写点小故事的中年废柴,我在电影院里热泪盈眶。
我很欣慰,这部电影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电影工业终于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们有能力将一个点子扩展成一部经典三幕结构的剧本,我们有能力制作出符合原著设定、充满硬核科幻感的场景,我们有能力用充满史诗气概的长镜头来表达导演的想法,我们甚至还特娘的可以理直气壮的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战狼上映的时候我曾经说过:
战狼 2 的票房大热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一定还有更多的集体情绪在等待着被引爆。在未来的几年里,完整的工业化制作 + 合适的情绪引爆点将成为决定票房走向的大杀器。
很多人不理解战狼 2 的成功,但是我很想问一句:一个历史悠久、快速崛起、各阶层收入水平持续增加、顶层天天喊 “伟大复兴” 的东亚国家,有几亿人民族情绪持续高涨难道不是正常现象?他们难道不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渠道?电影人难道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样的道理,数千万工程师群体、数亿产业工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值规模,这样一个铁水奔流、马达轰鸣、从几十年前就喊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国度,你就真觉得什么《冰封侠》、《机器侠》、《沉没太平洋》这样的玩意是大伙想看的?
我们有时候也想看一看头顶的星空,看看小时候曾经被许诺的那些未来,那些未来里没有智能机、没有 VR、没有移动支付,但是有太空城市、有火星基地、有一个崭新的未来。就算我们被六便士的引力紧紧地束缚在了地表,难道还不许我们偶尔让自己的思绪飞向月亮吗?
感谢《流浪地球》
这是一封写给我们这些钢铁直男的情书。
我给 8.5 ★★★★☆ 总体上说是与《星际穿越》同等级的作品,而且特效上不虚。
《流浪地球》就是我理想中的科幻电影:没有插科打诨、没有三角恋、没有狗血剧情、没有让人违和的设定、甚至没有卖爱国人设,所有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都符合逻辑。一切都为科幻服务。
对外可以输出这种电影,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一句:这电影是中国拍的了。
(以下内容不涉及剧情,含有轻微剧透,和主线没有任何关系。截图都来自预告。)
我觉得电影最出色的点是科幻完成度特别高。从汽车到火箭到航天飞机内饰,都是全新设计过的。没有任何细节会让你出戏。
比如下面这个货车车的方向盘。其实如果完全用已有的设计大家也不会觉得违和,但电影不但设计了一个全新的货车内饰,还把方向盘换成了球形的↓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赤道转向发动机的入口↓
给重元素聚变发动机挖掘原料的矿区↓
全世界的救援队大出动↓
这样无数的信息度很高的小细节,让整个电影呈现出非常精致、可信的感觉。科幻的质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营造出来的。
还有就是宏大世界观的塑造了。在美国的很多灾难科幻电影比如《星际穿越》、《2012》里其实都存在一个问题:主角光辉太大,后期感觉全地球就他一个人在努力,而忽略了整个人类群体的大叙事。简单的说就是格局不够大,看的时候你会觉得:主角那么努力,XX 机构,XX 部门在干嘛,别的国家在干嘛?
而《流浪地球》则是完全没有整个问题,你能感觉到全人类每一份子都在竭尽全力为我们的生存而战。主角一行人的故事则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一部分,电影会一直提醒你:与此同时别的人正在做什么。
也正因为全人类都孤注一掷,这一次危机才显得可怕地让人窒息。
严格意义上说,其实这次电影版《流浪地球》并不是改编小说,而是在小说宇宙中进行的二次创作。
男主角刘启不是小说里的主角,至少没有明确表示出来。但他可以看到男主的影子,在人物基本设定上是相符的:比如爸爸是空间站宇航员,爷爷是上海人等。如果要在第二部中拍原作的叛乱剧情,是完全可行的。
剧情改编上我觉得是优秀的。而且说实话,情节对于这部电影并不那么重要,设定和背景才是。大刘原著设定加持,这不是硬科幻就没有硬科幻了。
情绪上踩点都踩得很好,前半段介绍设定的时候场面宏大,后半段几次爆发点真的想哭。
人物塑造上,除了主角以外很多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都是有性格、有血有肉的人。比如和吴京要好的俄罗斯宇航员、mike 隋演的北京人、还有几个科学家等。基本上做到了让人能记住,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觉得《流浪地球》与美国的很多科幻灾难片相比,有一个很出色的点就是【牺牲感】特别强烈。每一次灾难,每一次救援不及时,就会产生牺牲,而且电影会有意去展现、提示观众这些东西。而不像很多美国电影那样,明明死了很多人,主角还可以开玩笑。
另外,电影里面出现了俄罗斯宇航员、还有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印尼的救援团队。每次出现外国人都毫无违和感,外语至少我自己听不出问题。这点比美国很多科幻片都强很多。
日本救援队在得知地球无望以后拔枪自杀,真的有点感动↓
(不是主要角色,只出现过一次,大家不要担心剧透)
最厉害的是这电影一点也不战狼。完全没有一点 china no.1 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强调全世界大团结。我党都没出现,地球完全被联合政府把持。
另外,在电影上映前,很多科幻爱好者的态度是科幻大片很难拍,中国应该专注于那些小格局的专注一两个点的电影。但《流浪地球》拍出来后我想说,这个大招是完完全全地憋出来了。就是史诗感爆炸,就是格局特别大!
然后提一嘴:预告片有点不好。
《流浪地球》预告片里最让人感觉出戏的镜头就是这一批中国宇航员拿着花束在演讲台上敬礼,有一种又战狼又土鳖的感觉,也让我略微对电影有点紧张。
但是在成片里!这个场景在一串蒙太奇中一晃而过,而且是出现在新闻媒体报道里面的。在预告片里的这个片段比成片都长!
导演为了给大家惊喜真的是用边角料剪了一个特别低调的预告片。这部电影最终版预告片里真的真的只出现了 1% 的特效镜头。真的应该重新弄个预告片,现在的这个预告片实在太低调了。
我一直觉得:每个国家有怎么样的历史,就决定了他们能出什么样的科幻电影。
比如美国科技行业发达,历史上是一个勇于探索、扩张的民族。这种环境让他们有了很适合科幻电影的土壤,诞生了无数经典科幻电影比如《星际迷航》《星际穿越》等
而日本可以拍出《EVA》这样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二战战败,感受过真正的末世和全民皆兵。所以也只有他们才可以把末世感拍的那么精准和精致。
《流浪地球》则拥有完完全全的中国内核。除去显而易见的春节和回家不说,电影里展现出来的:【国破山河在】、【家园遭到破坏但希望还在】、【保存火种延续文明】、【为了保护大部队而牺牲小部分人】、【小我和大我的矛盾】等等,观众其实在潜意识里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都可以在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抗战中找到对应的地方。
《流浪地球》最终版预告片强调了电影的主题是【希望】。这种希望让人类有勇气离开太阳系,而也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希望支撑着中华民族艰难地走过了屈辱的近代史吧。
YouTube 上有一个评论我至今印象深刻: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美国人选择坐飞船离开,而中国人则想要拯救这个地球。
我们是四大古国里面唯一尚存的文明,历史细细的红线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还有什么能比带着地球去流浪更能体现【文明延续】这种中国特色执念的呢?
电影里能看到很多致敬别的科幻片的桥段。
比如太空站可以看出星际迷航的感觉:
还有太空站的这个智能机器人 MOSS,简直就是《2001 太空漫游》里面 HAL 的翻版。
当然,因为影片本身质量上乘,这些致敬给人感觉毫无违和,反而有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懂的人看到了也都能会心一笑。
哭了,爆炸。求求大家了,过年一定要看。
这就是你们期待的科幻电影!
最后…
同学的这个赌,我觉得是输的彻彻底底的了。
[《流浪地球》发布科幻特辑,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来了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377880/answer/536050111)
她在答案中看衰《流浪地球》的几个点,后来都被证明是多想了:
嗯,上面也说了。这个是预告片和宣发的锅。预告片一直把电影里面好的东西藏着掖着,宣发则想依赖吴京。这没什么好说的
2. 喜欢科幻的人不爱国
这点我觉得很傻逼。喜欢科幻的人以前不是不爱国产电影,只是不爱烂片而已。其实中国只要有一部好莱坞水平中规中矩的科幻片,大家就会吹爆。
而事实证明,《流浪地球》的水平远超好莱坞科幻片平均水平。
3. 收爱国税?!
要说有没有爱国情怀?我觉得是有的,但我觉得完全是在合理范围内。没有任何直接展现中国强大的地方。
而且电影其实可以更加战狼,但他们还是优先选择了地球大团结这一主题,在所有出现政府、爱国情绪的时候,都把情绪导向联合政府和全人类。
4. 卖惨
不说了,不是黑点。其实首映会上他们还在卖惨 2333,吴京说片方是空手套战狼,本来是客串结果忽悠去当资方了。
5. 道德绑架
不多说。你不去看我当然不会说什么。但我还是会强烈建议任何人去看这部电影
6. 无法展现原作核心
我绝不相信主创有胆色,敢忠实大刘原著,讲一个 “造反派” 的反英雄故事。我们多半会看到一个子弟兵抗震救灾的主旋律电影。
这点怀疑我觉得在电影上映前的确是很多人担心的。电影剧情在最后走了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我在上面说了,剧情很大程度上是在流浪地球小说宇宙中的二次创作。但这次创作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展现出来的主题:世界末日,人类团结,绝望与希望,文明的延续,已经足够支撑起这部电影。
关于叛乱,电影只是在细节处点出,但没有进行发展。有没有第二部,就看票房了。
大刘在现场就说过:电影拍得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
(有朋友一直在建议,最好看一看原著。今天刚补完了,发现小说和电影的重叠很少很少,切入点、侧重点也不同,原著除了瑰丽的脑洞之外,文字里略显苍白… 很显然,对于导演看中的这个题材,20 年后的大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保留原著的精华然后加上了许多外围元素来保证商业性,并且相当的三体化了。不过,没看过原著的我和朋友们,在影院里丝毫没有一头雾水的情况,证明这部电影的改编真是非常成功的,独立性很强,门槛不高。)
以下为原答案
特效可以给满分了。对不起没看过原著,只接触了三体,而流浪地球的情节,比三体更加疯狂,更加不理性。在三体里,或许有一些这样的痕迹,就是完全的利用集体的力量做出疯狂的举动,来达到几乎不可能的目的。
这也可能就是大刘的文风吧,坚信大力出奇迹,崇尚暴力美学,写出来的确是爽文,很能够吸引眼球。
(前方剧透注意)
《流浪地球》就是这样,它设想人类能够空前团结,以集体意识压倒一切偏见与隔阂,在这样的巨大付出之下,或许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绝地求生。这样做的牺牲是空前的,电影中就提到了,计划中一个阶段就让人类人口锐减 50%。当然了,这种让全人类一条心的设想,实行起来真的是要比那些科幻困难的多了,是不折不扣的魔幻。
(动图 5M,截取自预告片)
如今全球各国的军费总开支,一年里就能接近两万亿美元,如果这些财富不是用于制造对立而是为人类造福,那将会是怎样的盛景?
于是在电影中,大家看到了,人类能够把几十万吨的飞船送进了太空,已经实用化了重元素聚变,外骨骼等黑科技几乎无处不在,而枪械等武器,竟然成为了最落伍最不科幻的东西,都 8102 年了,我竟然看到了弹壳。这说明,面对危机,在这么多年里武器装备真的是没有进展,人类真的是在铸剑为犁了。
(评论区朋友提到,有海报为证片中出现的突击步枪是 qbz47 这个架空枪械,TG 特色的 5.8mm)
而片中的俄罗斯元素也很浓厚,这显然就是曾经的红色帝国的影子。承受了如此巨大的重创的人类社会,如何才能不崩溃?经历了卫国战争却能重生的苏联,显然成为了一个参考。片中的第一个震动我的地方,就是特遣队原先的卡车卡在了断崖上,驾驶员为了不连累火石,选择了自杀。
这位驾驶员的壮举,幸存的队员们用一句话就带过了:为了保住火石,驾驶员自己解开了拖钩。又比如在电梯中,队员用自己的生命救下来了吴孟达,但是只让他多活了几分钟,而他们仅仅是遍布全球无数救援队中的渺小一支。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贯穿整部电影,可以推断,在那时这种自我牺牲的事,真的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在那时或许真的是每个人都看透生死了吧。要是人人都这样,那就是天下大同了吧。
整部电影三体的味道也很浓厚,洛希极限屡屡被提及。联合国大楼前的那个打结手枪也很是出戏,而当吴京喊出来了那一句 “前进三!” 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章北海的影子。三体粉们,恐怕都会为这一句话而雀跃的吧!(有同学说这句话是 AI 的合成音,当时真没注意到 XD)
整个计划,很显然就是一个骗局。一方面是流浪地球计划,另一方面就是逃亡计划。而发现流浪地球计划不可能成功之后,逃亡计划就成了延续文明的唯一希望。领航者空间站里的人工智能,让我想到了《太空漫游》里的 HAL,而我以为 “机器人竟然造反” 了的时候,逃亡计划的真相被公布了。说实话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有一种《星际穿越》的既视感: 让你们去拯救地球?不不不你们走吧,地球没救了,你们要救的是你们自己,不要再回来了。
面对逃亡的机会,库珀与这一次的吴京一样,都选择了回头去拯救地球。而他俩最终也都选择了自我牺牲。(不过库珀应该没想到自己能够幸存下来)
很难想象,这种计划会真正实施。后来的三体系列中,大刘就已经说明:只让一部分人走是行不通的。这种差异,或许就是大刘的想法变得成熟,所导致的转变吧。
不过,整部电影给人感觉也就是节奏比较快。当然这不影响情节的展开,朋友们都说跟得上,但还是比较匆忙。而特效的确是巨大的加分项,已经完全不输好莱坞了。
吴京整部片子都在打酱油的的边缘,而地上的儿子女儿他们,却是忙的要死要活了。吴京的演技,限于戏份不多,没有多少展现出来的机会,但是男女主的表现,都相当好,用力过度不是太多。(所以战狼黑、吴京黑们,继续黑流浪地球的动机真的是个谜。)
这更像是一部太空歌剧了,而不像是个科幻电影。**太阳暴走,人类推走地球,点燃木星,展开一场延续数千年的星际远征 (大航海之旅),一路上都在刀锋之间游走,四处祈求那一点点的引力施舍。牺牲,团结,希望,拼搏,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浪漫吧。**在这部电影 (甚至原著里) 中,细节不重要,硬伤多的是,但是这样斗转星移撼天动地的疯狂,真是非常超脱的,这种想象真的是太奇绝了,很有大刘的风格。而大刘说:不能让我一个人疯,于是导演们也都入了坑。
镜头处理中,也是很好的表现出了仿佛把星球当成玻璃珠,拨弄于手指之间一样的感觉。特效上也没有让人感觉假大空,都是实打实的,质感非常强烈。在影片的开头,镜头从地面上男主的卡车开始拉升,跨过无数运输卡车,穿越多铆蒸刚党最爱的挖掘机所形成的钢铁森林,掠过山峰一般巍峨的行星发动机喷口进入太空,俯瞰点缀着无数光焰在宇宙中步履蹒跚的流浪行者,这个长镜头,当真是无与伦比的美丽震撼!
(动图 9M,截取自预告片)
综上所述,被称作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什么的,以这部电影的大气大手笔大格局,是绝对有资格的。国产科幻电影元年名副其实。而且它在世界电影界上也是超过了及格线的。真的很高兴,国人能够做出来这样一部高起点的作品。
二次更新:
知乎大婶
对我疑问进行回复。回复内容如下
大概是大婶在悉尼待久了,不熟悉游戏规则,本人就当是科普进行规则普及:在别人 diss 你的情况下,你的 dissback 先要针对别人的疑问一一作答,然后才是提出你的质疑。
虽然大婶的并未从正面回复我的疑问,想倒打一耙,拉我一起下水。但我黄土坡上长大一米八的汉子,既然敢正面刚你,就不怕你是悉尼来的还是旧金山待过的。
大婶第一个疑问,我低端小号借势博眼球蹭热度。
对于你这种热度,我没有必要蹭。我不常逛知乎,大家可以看我上一条赞和回答问题的时间就能知道,知乎对我而言,就是一个 app 而已。在 diss 你之前邀请我答题的我很少回答,之后的邀请我还未作答,我要热度做什么用?再说,你也不是什么大咖,值得我蹭热度?倒是大婶你,近 900 的回答,知道的也回答不知道的也回答,回答同一类型的问题答案也是标准五花八门,和大婶你比一下,你才是更想红的那位。就少拿你的动机来揣测我。
大婶第二个疑问,我三无用户抄袭原创。
首先想请问一下大婶,三无用户是如何定义的?是你有先天口嗨综合症?还说是在你们悉尼对像我这样的人定义为三无用户?
再者,**大婶说我抄袭,你先搞懂什么是抄袭。抄袭的定义: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不明白定义的话你也可以跟我下个定义,按照你们悉尼的定义也行。
之前说了我不常逛知乎,是在虎扑上看到的帖子,我并对我要在知乎上 diss 大婶的想法进行评论,图片如下
虎扑回复证明
也有人私信问我其中的字体,我也告诉对方图片的来源并未我本人。硬要说的话,我在用图的时候并未标准来源,这一点如果算抄袭的话,我认的,我可以公开给图片来源者道歉。
知乎回复证明
从事实出发的原创才有被人抄袭的可能,颠倒黑白个人口嗨的原创怕是在侮辱原创者。原创值得尊重,不忘记掘井之人。但对于带着有色眼睛之人,我宁愿做其掘墓人。
我虽然是你们悉尼定义下的三无用户,无论是多么低端的小号,在知乎我依然有提出疑问的权利,也别拿你悉尼的眼光来看待我所在的平等环境,唯独在这里,我三无用户依旧有些质问你的权利。
现在,大婶,你的疑问我都给你解开了,那么,再次请你正面回应我的疑问。自己说出去的话,自己不敢正面回答,你这叫无能; 不懂装懂胡说八道,你这叫无知; 有错不认依旧口嗨,你这叫无耻。刚好三无。
再次请求大婶
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以下为原文内容:
实名 diss 知乎大婶
大婶近日在知乎话题: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言论。其中,这位知乎大婶在该话题下发表三篇评论,只针对下面这篇
该大婶言论文字版如下:
不好意思, 真的很弱智。各种极其基础的科学错误比如天体引力居然能随意变化, 天体大小比例和天文距离严重失真等托儿所级别的把科幻当儿童文学的错误。和许多国产片一样,《流浪地球》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该大婶指出流浪地球电影中出现严重托儿所级别的错误,**这里卑微的我想问一句:托儿所级别的错误是怎么样子的错误?或者大婶可以告诉一下您的托儿所在哪里上的也行。**别信口雌黄,口嗨谁人都会,关键是你别乱嗨。
再来,针对大婶的评价标准,本人存在质疑。大婶曾在知乎话题:电影《星际穿越》存在哪些科学上的错误?中发表如下评论
文字版内容如下:
《星际穿越》是科幻片不是纪录片, 挑刺娱乐一下没关系, 以此义愤填膺地喷《星际穿越》无脑那就有点弱了。作为合格的观众, 应该知道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时候应该认真, 什么时候应该放松下跟着导演开脑洞
在下斗胆问一句:同样都是科幻片,同样不是纪录片,为何一个无脑喷就是弱智,另一个却犯了托儿所的错误,误导群众?
以上是我本人的疑问,只针对问题,不针对个人,还请您做出回复。
再来说说对于电影的评价,豆瓣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因为它是国产就降低评判它的标准,这才是对中国科幻片真正的尊重。也不要用双标的思维来分别对待,那不是话语权,更不是权威,那充其量就是键盘侠。
影片开场不久世界各国电视新闻报道中,模拟埃及电视一频道的埃及新闻节目中,阿拉伯语书写出了一点小问题,具体如下图,这个问题在文本排版引擎不支持阿拉伯语的软件中很常见,早些年欧美电影也偶遇这种问题,后来慢慢消失了,终于国产电影也开始遭遇这个问题了,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UPDATE 更新(05/2019)
在 Netflix 及国内网站上线在线播放版之后,这个 bug 被修复了!(感谢
提醒)
由此可见影片制作方的认真,表示敬佩和感激!
如果用三句话分别总结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
原著的精髓在这三句: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
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对信念的坚守。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最短,却是最感人的一句话,这是对未来的希望。
而如果用三句话总结电影的精髓:
从 “流浪地球” 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遗憾和惋惜。
我原来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
慨叹与无奈。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坚定与不屈。
很巧,这三句话,全都在预告片中已经呈现。
原著与电影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都能看出来,我读过原著很多遍,很多遍,多到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
因为《流浪地球》真的很短,但真的很伟大,它是担得起史诗二字的。
[
电子书
流浪地球
作者 刘慈欣
会员专享 ¥ 6.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6e44e9d92a355e82d107cffa06f2a904)
我从不觉得原著和实际效果的区别是什么遗憾的事情,要知道很多原著党的怨念本质上是一种 “富贵病”,就像肥胖症是一个生产力发达、经济基础良好的社会才会产生的一种社会性疾病,我们国家的电影工业水平达到了让优秀的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要求,才会产生实际效果和原著的不同,要知道,这一点能把多少优秀的小说扼杀在影视化的大门前。
你只有先拍出来,才能有原著党前来抱怨。
正如漫威电影每当走上荧幕,总会引起无数美漫原著党的吐槽,要知道,这就是 “富贵病”,是拥有强大电影工业流水线的国家拥有将小说、漫画搬进影院的能力,才能让大家任意指摘的。
我读过一篇文章,刘慈欣的文章。
你没看错,是文章,不是小说。
这本书的腰封我撕了,现在想想有点后悔,那上面写着一句话,大致意思是 “读懂了这本书你就读懂了刘慈欣”,我觉得一点没错。
在大刘的访谈、评论、演讲合集中,我找到了一篇他当初完成《球状闪电》后的访谈:
这个访谈发表于 2004 年 7 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星云 Ⅱ· 球状闪电》。
15 年了,大刘等到了这一天,我们也等到了这一天。
这部电影的拍摄很艰难,大刘不止一次说过。
剧组人员面对着内部资金不足的压力和外界质疑讽刺的压力,一步一步地让庞大的地球移动起来,推动地球飞向远方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全人类的力量,是一万座地球发动机的力量;正如郭帆导演不是一个人推动了电影的诞生,是他,大刘,吴京,以及无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电影人共同的力量,让地球开始伟大的流浪航程。
从最开始的海报,我们这些科幻迷就有种 “稳了” 的感觉,无他,细节感!
当恢宏壮阔的行星发动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唯有被其高耸和巨大所震撼。
这种细节,只有真正用心的剧组才会精雕细琢,我能想象他们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刻象征力量和正义的大卫雕像那样,勾勒出每一个细节的场景。
在电影上映前,官方发布了很多款预告和特辑,父与子版预告、终极版预告、科幻特辑、创想特辑、口碑特辑…… 在这之前是更多的精良的海报,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一种信心油然而生。
他们做的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如今,当电影真的上映,褪去了所有面纱,我们除了惊叹,再也没有别的话可讲。
赞美之词在别的回答中已经太多,我不过是回味了一下从很多年前这部小说创作到拍摄过程中的无数艰辛和挫折,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梦想终于成真。
地球开始流浪。
科幻开始启航。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 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感谢大刘,感谢郭帆,感谢吴京。
感谢无数科幻爱好者们。
感谢你们。
评价电影之前,你应该知道的 “原著小说精彩在哪儿”。
他本人喜欢的《微观尽头》被读者认为过于空灵,而读者最爱的《带上她的眼睛》《地火》,大刘却认为过于现实。而《流浪地球》是作者与读者达成共识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共识就是:把宏观大历史当成细节,这样,既有作家喜欢的 “宏大”,又有读者想要的 “细节”。
1/4、一部让你仰望星空的小说
大年初二,从电影院出来已是夜晚,按道理来说,我此刻应该抬头仰望星空,因为我刚刚看完的是刘慈欣小说改编的首部大电影作品《流浪地球》。
这个仪式源自大刘当年看了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的感受,在《SF 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一文中,他写到:
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
事实上,我第一次看完《流浪地球》小说后,真的有一种冲动想跑出去看看那个终究会变成红巨星,吞噬整个太阳系的恒星。
不过昨天,我也没有做 “仰望星空” 这个动作,不仅仅因为上海的夜晚看不到星星,更是因为,虽然《流浪地球》是真正的成熟的、良心的国产科幻大片,也不负刘慈欣的原作,但它并不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
所以最好的致敬方式是——谈一谈《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
2/4、反文学的宏细节
《流浪地球》小说里有一个谜语在知乎上被玩坏了: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谜底不是张怡宁的球技,也不是喷子的嘴,大刘原版的答案是 “死亡”。
原著小说最大的亮点不是情节,而是很多充满疯狂想象与哲学象征的场景,以至于我当年常常想起《百年孤独》和《青铜时代》,比如小说中描写 “地球刹车” 的场面:
…… 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 “天” 也没有 “夜” 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电影中的地球发动机重现了原著小说中的高耸入云,大刘让读者想象雅典卫城神殿那的无数根巨柱:
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
但电影有一处没表现好,小说中的地球发动机为了用 “切线推力” 刹住地球的自转,必须有一定的角度,实际上是倾斜的,而这个科学细节,被刘慈欣赋予了文学的象征意义:
我们是处在一个将要倾倒的巨殿中!南半球的人来到北半球后突然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有许多人会精神失常的。
大刘曾说,自己对文字的要求并没有传统作家那么高,所以他的小说能让我想到《百年孤独》,并非文字,而是他的写作方式。
比如,小说中地球穿越小行星带遭遇陨石雨袭击的情节,有一段文字:
我们下车后,看到入口处有几个士兵,他们都一动不动地盯着远方的一个方向,眼里充满了恐惧。我们都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去,在天海连线处,我们看到一层黑色的屏障,初一看好像是天边低低的云层,但那 “云层” 的高度太齐了,像一堵横在天边的长墙,再仔细看,墙头还镶着一线白边。
“那是什么呀?” 加代子怯生生地问一个军官,得到的回答让我们毛发直竖。
“浪。”
这一段文字后来在《星际穿越》中得到了影像版的完美复制(下图),以至于我当时怀疑诺兰看过《流浪地球》。
很多人质疑刘慈欣的文字功底有点 “弱”,从主流文学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大刘文字真正的吸引力不是文学,而是反文学的 “宏细节”——这是刘慈欣自己总结的。
他在科幻评论《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一文中举例说,“主流文学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作为作品的主体”,就算是《战争与和平》一类宏大叙事的小说,也只可能把历史事件作为小说的背景,否则就不叫小说,而是历史著作了。
但科幻小说可以,**作者要 “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宏大的历史也只是小说的一个细节,**大刘用克拉克的《星》中一句话为例:“毁灭了一个文明的超新星,仅仅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
所以原著小说名义上的主角 “我”,只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像几十亿地球人一样随波逐流,几乎没有性格,而真正的主角是 “地球”,或者说是 “地球人”。
比如小说中,主人公的父亲离开母亲,和主人公的老师同居,这段颇为 “狗血” 的情节,几乎没有任何细节描写,只是为了表现当时人类的集体幻灭;后来,岩浆吞噬地下城,主人公的母亲丧命,同样没有任何细节,只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撤离是按年龄排序,最后来不及逃走的都是年龄最大的一批人。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发表的第六个短篇,奠定了他的基本写作风格,一直延续到《三体》。
此前,他本人喜欢的《微观尽头》被读者认为过于空灵,而读者最爱的《带上她的眼睛》《地火》,大刘却认为过于现实。而《流浪地球》是作者与读者达成共识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共识就是:把宏观大历史当成细节,这样,既有作家喜欢的 “宏”,又有读者想要的 “细节”。
但电影有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只能放弃小说 “宏细节” 的特点,回归商业大片 “以人物为核心”的做法。
不过,在另一个维度上,电影忠实地再现了《流浪地球》小说的主题——“一个行者带着孤独和惶恐启程”。
3/4、远方的家园
《流浪地球》小说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叫 “末日系列” 的六部曲,大刘想描述太阳灾变后,人类逃生的六种可能。除了 “带着地球一起逃亡” 外,其他五个创意分别是:
到太阳里面修修补补;
人类把自己变成微生物(这个创意写成了《微纪元》);
乘飞船逃离太阳系,变成 “飞船一族”;
用电波把自己的思维和记忆发向宇宙;
逃生无望,在冥王星上建立人类文明纪念碑。
熟悉《三体》的读者立刻想到了,后三个点子全部被用到了《三体》里。
科幻被称为 “点子文学”,一篇好小说,哪怕文学性弱一点,只要有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好点子”,就成功了一半。那为什么六个点子中,只有“流浪地球” 这个点子能变成打动人心的小说呢?
刘慈欣在为《科幻世界》30 周年增刊写的《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一文中回忆:在一次科幻小说的笔会上,一位与会的科幻评论家说,从《流浪地球》中,能感觉到强烈的 “回乡情结”。
当时刘慈欣很不以为然,可很多年后,当他要离开那个 “度过了毕业之后的青春时光,写出了自己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幻小说” 的地方时,他又想起了这段话。大刘此刻才觉得,评论家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
我想,这正是 “带地球家园一起流浪” 这个 “点子” 能深深打动很多人的理由。
小说的前半部有 “地球派” 和“飞船派”的争论,两派都主张逃亡,但 “飞船派” 认为,太阳灾变随时可能到来,现在是跟时间赛跑,而改造地球太难了,所以应该抛弃地球,专心于巨型宇宙飞船的研发。
大刘说,这篇小说差点写不下去,因为他有一次坐飞机,“从万米高空看大地时,仍然一点儿都觉察不出地球的曲率”,他觉得 “推进这样的世界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且,大刘自己是一个 “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流浪地球计划” 在科学上没有意义,“推进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无用的荷载上,也就是构成行星的地壳内部的物质”。
但《流浪地球》最终写出来了,而且成为刘慈欣早期的代表作,因为 “此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既有科幻小说与生俱来的“孤独宇宙感”,又有“愚公移山” 式的东方想象,具有极强的科幻美感。
据说电影的美方制作人员对这个主意很好奇,因为类似题材都是坐飞船逃跑的,唯有东方人才能想出 “带着地球走” 这个主意。
“流浪地球”确实是一个 “很中国” 的想法,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战乱中,中国人一次次的从北方迁移到南方,从家乡走出来时,他们从没有想过要回家乡,因为家乡跟 “就要毁灭的太阳系” 一样,有的只是“回忆”,而希望在远方。
但中国人从来都是 “带着家” 一起走的,他们常常把乡音、生活习惯一起带到异乡,有些群体改造并融入异乡,而有些群体则始终保留着异乡人的独立性。
从现代性上讲,“流浪地球” 也是春节后即将返回自己生活的大城市的人们的绝妙象征:
我们很少认为自己是 “上海人”“北京人”,但也不认为自己是 “家乡人”,我们的目标是未来、是远方,是一个新家园,但我们其实知道,我们这一代注定孤独,注定是 “流浪者”,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心中的 “地球”。
4/4、一个大 IP 的诞生
文章的最后还是回归到电影的评价上。在票价基本翻倍的 2019 春节档期,《流浪地球》光场面特效就能让一般观众值回票价,更何况前面也说了,小说的气质一定程度被影片传承了下来。
电影完整了延续了 “地球流浪计划” 的科幻设定,然后只取了小说中 “地球过木星” 这个仅仅一千字的背景,重新写了一个故事,这也是我作为大刘忠实的读者最感谢导演郭帆的地方。
郭帆就像一个打开巧克力盒子的孩子,面临琳琅满目的各色糖果,却克制住了诱惑,只是取了其中一粒,太不容易了。反观另一个剧组,把所有的糖果统统尝一遍,搞得一地糖纸,自己还拉了稀。
都说大刘的小说改编难,郭帆给了中国导演一个好思路:照搬原著科幻设定,加上源于小说的一两个具体的情节点,再编一个比较大片的故事。
我唯一的遗憾是此片更像是灾难片而非灾难题材的科幻片,灾难片与科幻片的内核是不一样的。
灾难片表现的是人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希望,就像本片的主题;**而灾难题材的科幻片,内核是 “人在灾难面前的不同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比如小说中,刚刚启程时,有 “飞船派” 与“地球派”的路线争论;中间地球遭遇连环灾难时,对于人类命运的哲学反思;最后逃离了灾难后,反而出现了内部大分裂——“叛军”和 “政府军” 的冲突。
幸好,《流浪地球》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不一定能像很多媒体说的 “开启中国科幻纪元”,但**肯定要开创《流浪地球》这个大 IP 的新纪元,**终于不用逢贺岁档必有 “西游” 了,而这个 IP 最大的资源在于小说中的大量 “宏细节”。
我随便排一排啊,至少有 **“正传三部曲”,第二部” 穿越小行星带 “,第三部 “熔岩吞噬地下城”,**前一部是父亲牺牲,后一部是母亲牺牲,
还有前传三部曲,讲 “飞船派” 和“地球派”的斗争;后传三部曲,讲 “叛军” 与“政府军”的冲突……
你看,一部二万多字的小说,轻轻松松攒出一套 “中国版《星球大战》”,这就是“宏细节” 的魅力。
大刘的四十多篇小说,至少一半具有这样的 “宏细节”,真是一个巨型 IP 宝库,希望中国电影界能好好利用它。
作为大刘的忠实读者,我希望未来有一天,知乎上有人这样吐槽:
一个科幻导演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大刘的点子库。
首发于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影评、文学评论类文章
我不是药神: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穷人
马卡洛夫问刘培强,知不知道俄国宇航员在哪里藏酒,于是想到了在知乎一则专栏里读到的旧闻,出处见截图——
不想过多剧透,只想说,请大家去贡献票房吧!这是一部完成度、立意和特效远高于战狼 2 的电影,这是一部值 50 亿的电影!
这是一部设定来源于原著,但与原著的时间、空间尺度、表达的内核不同的电影,
这是一部除了吴京没有大腕和流量明星的电影,
这是一部连主角都不甚明确、戏份很分散的群像电影,
这是一部以点及面,由表及里的电影,
这是一部拗断了巴别塔的真国际主义电影。
在影片里,全世界、每个人、都是主角,在拯救家园面前,全世界、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很多年前,我觉得 “独立日” 牛逼,那会我不停诵读总统的动员演讲,被美国人的小人物个人英雄主义感动的不行。
很多年后,当我看到 “流浪地球” 时,我才意识到,面对全人类的灾难,“独立日”太过于扁平。原来,生存、希望与传承可以被拍出这么大的格局。
家,是爱的人生活的地方,
家园,是祖辈存续建设、是我们保留给后代的土地,
未来,是让子孙后代有来处来,有去处去。
人类万岁!
刚刚从电影院回来,带着老婆孩子们看了。我的孩子:一个小学一年级,一个幼儿园一年级。
之前他们两很希望玩电脑上的,Universe Sandbox。大的女儿可以背出来太阳系的几个主要行星。
为什么要带孩子?
因为我相信人类文明的未来是光明的,天安门城楼上的下半句会实现的。
“现在我们人类还造不出宇宙飞船,等到你长大了也许就造得出来了。”,我轻轻的在女儿解释到。
“所以,你要好好读书”,我不能免俗的补充了一句。
《流浪地球》(2019),今年春节档目前的票房冠军
上学期在上《中国电影史》的时候,授课的陈山老师说过一句或许有些偏激,但也确实有道理的话:别人(的商业片)都已经进入工业化了,搞 3D、搞大特效了,你们还在搞六十年代新浪潮的那些东西,是不是有点太老套了?
陈山老师是电影学院目前仍在任教的资格较老的一批电影教育工作者了,他出生于 40 年代的上海,儿时看过许多当时的国内外 “大片”。文革前,陈山老师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学任教。熬过文革后,他考上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到电影学院教电影史,直到现在。他几乎亲身经历了整个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许多现在知名的电影工作者都是他的学生。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电影教育的见地却毫不过时。他始终认为,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重技术的工业化趋势。他经常跟我们讲,你们以后要做电影,一定要往先进技术上去努力,一定要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 的重要性。
从前我经常听到一种论调,那就是中国历来尊重先人、重视传统,我们更多地将眼光投向过去,而很少去关注未来——这也注定了中国是很难拍出科幻电影的。我自己曾经也认为,中国归根到底是一个农业传统很重的国家,而科幻的土壤是工业化,在工业化到达一定程度之前,中国的社会很难接受科幻电影。即使有,也是一些在传统人类社会当中的猎奇性质的东西,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讲的是一个科学家研制出了某种电池,众人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破坏而拼命保护的故事;《霹雳贝贝》讲的是一个被外星人开光的小朋友获得了控制电流的能力,其后产生了一系列趣事;《错位》讲的是疯狂科学家研究的机器人暴走;《大气层消失》讲的是有毒气体泄漏后,孩子和动物一起解决危机…… 这些电影的分类虽然是科幻,但是离真正的诞生于工业化土壤的科幻电影,仍然是有距离的。
《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开端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我个人觉得,肇始于 90 年代中期各省市区的电影制片厂开始摸索制作商业化电影的探索——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的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大趋势,国企纷纷改制,民营资本逐渐进入各个经济领域,中国的工业化不断推进,随之,电影也走上了一条寻求工业化的道路。
关于电影的工业化,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的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张艺谋拍《英雄》,可谓是开了 “商业大片” 的先河,“大制作”开始成为电影工业化的第一步。不过,近 20 年来的大制作电影,我们极少跳出 “传统” 的视角。大部分电影选择用大特效来还原古代盛世的场景,或是创造架空的奇幻世界(那些被建构出来的奇幻世界也是基于历史而有节制地创造的)。尽管这些大制作的电影在评价和票房表现上参差不齐,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正是这些电影对 “大制作” 的摸索,逐渐给中国的电影制作体系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架构。随着大制作的越来越多,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各工种(尤其是技术工种)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简而言之,中国的电影制作,已经开始具备了工业化、流程化生产电影的能力。
《英雄》(2002),中国电影开始走上商业化之路
工业化流程对于商业片来说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从剧本创作开始,你就有一个明确的格式,你只要捏几个人物,创造几个事件,一点一点往里套总能行得通。画面、调度、表演,甚至摄影、灯光、剪辑和后期做特效,你都有操作手册可循,反正就是商业大片格式,往里套就可以了,成片是那么回事就行。这样的制作流程非常快,要不了一年,甚至半年,你就能做出一部电影。这样的体系有好也有不好,好的地方是,对创作者来说,很快就能有作品出来;投资者也是,很快就能得到收益。而不好的地方就是,这样便捷的制作流程,难免会导致做出来的影片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杭州的一些小吃,但是路边摊的口味根据摊主的水平而不同,而且产量小,有时候在比较火的摊点买吃的要排上半天队。后来杭州开了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大批量制作的快餐不仅解决了排长队等待的问题,其标准化的配方和制作也保证了口味的稳定性,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喜爱。国内许多餐饮工作者借鉴肯、麦模式,推出了国产快餐,例如德华莱士、麦肯基、汉堡大王…… 然而这些快餐,只学到了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基于控制成本等种种原因,口味有好有坏,随着时间推移许多都被淘汰。真正能被留下来的国产快餐饮模式,一定是既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又真心诚意地来做好餐品口味的那一些。
这也行,惊了
回到电影的范畴,商业片对于观众来说,和餐饮的模式有一些相似之处。商业电影作为一种服务大众的娱乐形式,追求的是高效、高质,使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给观众带来满意的观影体验。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业的执牛耳者,自 70 年代商业类型片冒头开始,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高效的制作流程,创立了一种 “大片模式”,这种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而这种模式,也正在被国内所学习模仿,若有兴趣,不妨对照《故事》等好莱坞知名编剧参考书的剧作模式来比对近年比较火的国内大制作商业片,相信一定能发现端倪。
但是,在过去的近十年中,随着国内电影制作流程的不断完善,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偏门。其中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就是对所谓 “流量” 的追捧。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盛,大量热钱涌入电影产业。在这段时间内,资本更倾向于去捧出一些高知名度、高 “带货” 度的流量明星,再以流量明星本身的热度来带起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收入。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运作模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金融模式。金融模式,简单地理解,就是 “钱生钱”;而对“流量” 的操作如出一辙,可谓是以热度换热度。这种模式对于金融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却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电影制作模式。由于对 “流量” 的过度关注,导致 “自带流量” 的演员成为了电影制作流程当中成本最高的一环,高额的片酬使得电影的实际制作成本遭到不断挤压,甚至影响到电影创作本身。
某电影(2018),披着工业化的外衣,整部影片却使人一言难尽
我曾经听过有片方抱怨,某小成本电影早就联系好了某 A 演员,原本 A 名气不大,片酬只要 6 位数;然而就在签合同前夕,A 主演的一部电影突然大热,A 的经纪人在报价后直接加了两个 0,片方不得不放弃了和 A 的合作。另一些消息则透露,某些动辄上亿的大制作商业片,光是给流量明星的片酬就达到了成本的 3/5 之巨,说是上亿的大制作,其实用于置景、特效等部门的经费少之又少。还有一些情况,资方为了带流量,在开拍后强行加入自己的 “流量明星”,导致现有剧本被完全推翻,不得不边拍边写。
这样的状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孤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制作经费局促、制作周期压缩、只为流量服务,很多时候做出质量好的影片,真的只能靠运气。如果还是套用之前快餐模式的例子,除了一些靠着创作者自我坚持拼出来的好电影,很多影片就相当于是 “汉堡大王” 这样的山寨产品,模仿得连外形都不像,只会让吃到的人大呼上当。
电影工业流程是一架精密的机器,让它动起来、造点东西出来不难。但是,要用这架机器造出来精美的、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需要操作这台机器的工人不仅在形上理解了电影工业流程,更要从内核上理解真正的电影工业。要让这台机器制造出来真正好的商业电影,绝不是单方面加大某个参数(例如 “流量”)就能解决的。只有真正理解了电影工业的本质,在这架“进口” 机器不灵的时候,你才可能去修复它;而当你发现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些不大符合国内口味的时候,你才知道怎么去调整一些设置,让产品更加符合国内的审美概念。
在《流浪地球》之前,已经有不少电影人凭借自己的初心,不向资本和流量妥协,“熬” 出了不少好片子。不过,在此之前的这些优秀电影,古装有之,奇幻有之,喜剧有之,社会有之,悬疑有之…… 唯独缺少了科幻。
《寻龙诀》(2015),工业化程度很高,收获了不错的赞誉
之前确实有不少论调认为中国拍不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即便是我们有刘慈欣这样的科幻小说家写下的作品,中国的电影工业远没有到拍出好莱坞式科幻电影的那种程度。对于科幻,电影界非常谨慎,就像之前说的,一则我们似乎更在意传统,二则我们缺乏西方那样长时间的工业化基础,大众对于科幻的认知有限。即便我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工作流程,科幻对于国内电影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拿不准的题材。
2018 年该剧照上传豆瓣时,有豆友表示 “不感兴趣,太土”
不过,在电影界,没有所谓的 “禁区”。只要你愿意,并且能力足够,你就能去拍某一个类型的片子,只不过拍那些大家拿不准的题材——比如科幻——会让投资人十分谨慎罢了。现在的年轻一代导演几乎没有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看过《星际迷航》《星战》《终结者》等老牌好莱坞科幻片的,许多年轻导演对日本的科幻题材动漫作品例如《阿基拉》《攻壳机动队》《EVA》等也十分痴迷。拍科幻片是相当数量的年轻电影人的梦想,因此我在看到《流浪地球》的时候,才会格外地激动。
事实上,如果真的从电影制作的本身来看,《流浪地球》更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和模仿大片模式。无论是剧本的创作,人物关系的设定,声音和配乐的创作,还是美术概念的设置,我们都能够找到很多好莱坞的影子。但是,最关键的,也是最让人激动的是,《流浪地球》的内核,是完全中国式的,是刘慈欣式的,是不同于任何西方科幻电影的一种全新的模式。
《星际穿越》(2014),经典科幻电影,故事是典型的个人英雄 + 寻找新家园
刚才也写到了,美国的大制作商业片,有浓厚的宗教观念——救世主情节,以及择地而栖。在末日审判来临之时,主角自我成长为一名超级英雄,从而拯救自己、拯救家人、拯救人类;而当原本的家园遭受灾难的时候,没关系,放弃已不能居住的地方,救世主会带着我们去往新的流着奶与蜜的新月之地。
然而《流浪地球》呢?没有单个的超级英雄,所有人都是英雄,拯救地球不分国籍,全世界团结起来,人类自己拯救了自己。男主角开头是个修车工,到了结尾也就是个初级驾驶员,既没有获得超能力,也没有获得美女的芳心;获得心理上的成长的,除了主角团以外,还有全体人类。地球遭遇危机了怎么办?带着地球一起求生,安土重迁故土难离,都到这时候了也非要带着个破球。
《流浪地球》中带着破球跑路用的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
《流浪地球》是一种浪漫的集体主义的英雄观,每一个人,不分种族、肤色、职业、性别、年龄,都能够成为拯救人类的英雄。只要人类坚信人定胜天,就一定能拯救自己,让人类文明在太空中继续延续下去。这种价值观,是只有在无神论的土地上才可能萌生的,正如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又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洒脱,其豁达,其壮丽,绝不是一个超级英雄,或是一片应许之地能够替代的。
无数行星发动机,代表了全人类的决心与希望
《流浪地球》完全是一种反好莱坞的套路,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感到振奋的故事内核。《流浪地球》的故事固然是靠着刘慈欣原作打的底子,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刘慈欣的小说长于塑造世界观和宇宙观,而对于情节与人物,实际上没有到达可以直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地步。将刘慈欣所创造的 “流浪地球观” 成功地电影化出来,并且在应用了好莱坞大片模式的基础上,将一种独特的、新式的价值观内核植入到早已被好莱坞式的内核所 “定性” 的科幻电影当中去,《流浪地球》的创作团队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当我们说 “电影工业” 的时候,我们应当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将工业化的流程为我所用,如何让这台进口机器造出真正带有我们自己印记的东西。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行业的新人,我能够遇到这个时代,是极其幸运的。《流浪地球》的成功,意味着电影工业正在步入正轨;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所有人都已看到了这台机器的正确使用方式。但愿这能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能够做出更多的好电影。
你亏心不亏心
//////////////////////
流浪地球完美的让我们看到了人究竟能双标到什么程度
这是同一个答主曾经在星际穿越下的回答和流浪地球下的回答,而星际穿越的这个回答获得了 9000 + 的赞
这样的人,我浏览豆瓣的时候,发现数不胜数,骂着给流浪地球打出了一分两分,翻翻以往的评分,你大多能发现他们给星际穿越等都打了满分。
科幻电影,大多开篇会有旁白介绍故事的世界观,然后会在影片的进展中用环境为你补充细节,看科幻电影,首先你得跟着世界观走,而不是抱着一个挑刺的心态去看,在这个世界观的框架下,导演能让科幻电影做到基本的合情合理,内容丰富,让接受这一世界观的观众感同身受,没有违和感,就足够了。
这一点,流浪地球做到了
但是有人非要抱着挑刺的心态去看,那恕我直言,按这个心态,现存的科幻电影几乎没一部能看的,环太平洋的机甲还没打就会解体,阿凡达里对土著束手无策的星际远征文明,终结者的时空穿梭,在空中超高速状态下随便急停变向还能活蹦乱跳的托尼史塔克,“用爱拯救世界” 的星际穿越,肉身抗导弹的哥斯拉,任何把人类逼到绝境的生化丧尸片。大家都知道,脱离这些世界观,这些电影都经不起推敲,你给科幻电影评分,你要是觉得制作方五毛特效让你出戏,演员演技垃圾,电影剪辑乱的一塌糊涂,没说的,该扣分扣分,偏偏你打一分的理由是 “垃圾电影!托尼史塔克这样飞都没被拧成麻花,差评!”
这不有病吗
借老郭的一句话:你看电视剧,剧中演员死了,你知道是假的,你看电影,剧中人物拯救世界,你知道是假的,你来听我的相声,听我说于老师怎么怎么的,怎么就全当真了?
24 小时后再琢磨《流浪地球》,我冷静了
时隔点映一天后,冷静下来回忆,到底流浪地球在哪些方面打动了我,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时隔 24 小时后依旧不能平静,全网搜索相关资讯、评价,甚至为此开始期盼大年初一的二刷?我不好意思说。我不敢说,第一个发动机远景长镜头,我就被宏大的世界观震撼,湿了眼眶;我不敢说,商业片套路一次又一次的套路了我,所有泪点我都哭出了声;我不敢说,自己最吃全体总动员为目标奋斗的桥段,燃到自己也想加入…… 我怕自己带入太多,不够客观,反倒给片子招黑。
作为一个奔三的科幻迷 & 影迷,对着再好再喜欢的电影,也不敢热血沸腾的摇旗呐喊,甚至自称” 自来水 “。这件事有另一个佐证,另一位电影导演张小北(也在本片中客串,他的首部科幻作品也在后期制作中了)在知乎想法中放声疾呼,表示”5 星,短评根本容不下爆炸的心情 “,而在豆瓣,则克制内敛的夸赞。 ——究其原因,**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冒失的、过度的评价,对于一款作品,不一定是好事;相对冷静客观的陈述,可能更有利于推介这部不一般的作品。**看,这届粉丝,多给力!
“在中国, 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 刘慈欣《三体》
《流浪地球》,脱不开的几个话题,一个是大刘原作,一个是科幻元年,还有一个,是(反)民粹觉醒(从短评区对吴京的武断评价可知)。
对于有多年观影经验的人而言,大家可以理解,” 尊重原著 “四个字其实是一个筐,怎么演绎都可以往里装,强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你足够有能力,给得出匹配原著等级的审美表述,也就是秉承了原著精神,那么你砍了杨过的胳膊还是第三条腿,都没关系。大刘粉如我,对《流浪地球》给出的改编表现,打 9 分。既没有浪费设定,也没有给出 low 一个级别的审美表述,也许政治讽喻有所缺失,但作为商业片的演绎已经相当不错。
足够扎实的美术建构、细节还原,让 “幻想” 如同 “新闻” 般详实可靠,这也是科幻电影的独有魅力。整个 “逃逸时代” 的地下城、地面环境、毁灭都市和空间站都非常有说服力,相信那句中国交通 XX 局的安全提醒,也会流行一时。这种扎实,是不怕你看的,是希望你深究的,是可以反复咂摸、暂停、放大然后究其源头的。说白了,这个叫工业水准,是全片里最牛逼的,最花钱的,也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这可是中国科幻第一炮啊,是不是炸的太响了点?另外,郭帆导演也真的够老炮儿,致敬、调侃也都不缺,库布里克的影迷和大刘的书迷都有福了。对于赛博朋克中国的小试牛刀,则是惊喜,嘿,谁说只有香港和日本有赛博朋克味道的呀。
好,说到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这几年很多科幻迷对于《三体》是又爱又恨,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高度,但一来没有整体带动科幻崛起,二来大刘自己也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颈,这是让人扼腕的。戴锦华老师首映后盖戳,这就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就是说,《流浪地球》给出了一个更有希望的答案 —— **电影是工业,不仅仅靠天才。只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和合理的人才建设,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二部第三部流浪地球同样水准的中国科幻片,是绝对可以看得到的,铁板钉钉。**这给整个业界带来的信心,不是用钱就简单衡量的,毕竟 “文化输出” 我们已经念叨了太多年了 —— 对不起,我不该扣上 “文化输出” 的重担,我可不想捧杀!但心里,难免暗搓搓的有这样的期待!
《流浪地球》能否承担起 “文化输出” 这样的重担?有作用,但别抱太大希望,不要急。它不是阿凡达,不是奇迹之作,但是这一时代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佼佼者,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它当然能够代表我们的文艺水平,能够成为作品集群中的优秀一作,这就够了。中国影史,肯定留得下《流浪地球》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捧杀叫狂吹。我建议,大家抱着 6-7 分的期待去看,应该不会失望,也许会有惊喜。《流浪地球》很好,但不是超英赶美,不用狂吹,它也不应该承担这个历史任务,这就是一部很好看的商业科幻片,中国的。您觉得好,就多看两次,和大家说说哪里好;不好,咱们就事论事说说哪里不好,心平气和的讨论,也不用一棒子打死。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忘记吴京老师的《战狼 2》,忘记他的武术,忘记他的带资入场,只记得他是一个好演员,在《流浪地球》里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就好。
刚二刷完又发现了一批彩蛋~
微量剧透预警
首破百赞 谢谢大家!
————————————————————————第 n 更之后发现我最喜欢的彩蛋是第 21 条!会不会有第二部呢?
——————这是一条可有可无的分界线———
知友们的评论都仔细看过了,谢谢大家的补充!就不一一回了!现在在外边儿,待会儿有时间争取都补上!哈哈
————这也是一条莫名其妙的分界线————
有的很容易看出来挖掘出来的就没补了,比如’观众朋友们 我想死你们了’之类的,哈哈
终于把 3d 重影 p 掉了…
1. 空间站窗户上挂着盗梦空间的陀螺,大家应该都看见了~
2. 冰天雪地的场景应该致敬了《后天》特别是上海那几幕场景,还顺带致敬了《2012》上海冰层厚度为 420 米差不多可以根据东方明珠的高度估算出
3. 前进三’‘是不是有点儿眼熟鸭?没错,三体中的自然选择,前进四’’,来源于三体 2,据评论区只有补充,这种用法其实是一种通用用法,只是太空舰队沿袭了这种用法而已
4. 主角他爹出舱那一段应该是致敬《地心引力》无误了
5. 人工智能 moss————《2001 太空漫游》hal9000,且 moss 计算终极方案的时间是 0.42s——银河系漫游指南
6. 宇航员合照主角他爹旁站着刘慈欣,然后据评论区知友补充(谢谢!):开头新闻播报第一批执行领航任务的宇航员即将返回地球,有刘慈欣的名字。
7. 空间站与木星同框那一幕,应该是致敬了《星际穿越》永恒号经过卡冈都亚黑洞那一幕,画面构架很相似的
8. 最后一段一群人举着’‘还我太阳’‘的旗帜游行,要么是致敬原著,要么是为下一步做铺垫,也可能二者都有
9. 结尾处的那一颗彗星其实是月球,还原了原著中的’‘推走月球’’
10. 空间站冲向木星应该是致敬了《全频带阻塞干扰》,也是刘慈欣的小说
11. 讲流浪地球计划时,比邻星三个太阳一晃而过————三体
12. 蚯蚓干与最后台词’‘好想吃白米饭’‘前后呼应,当时物质匮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韩老爷子烟嘴比烟卷还长,也验证了这一点
13. 老何和黄毛抢头盔,最后你会发现黄毛面罩上有一层淡淡的 emmmm 没错,老何赢了…
14.‘‘盼望着,盼望着… 最开始孩子们读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春》
15. 地下城中放的电视频道是 CUCTV,maybe(China Underground Central TV)?
16. 领养那一部分情节也有铺垫,看图
17. 在监狱里那一段海草舞,看来与现在不是很远,空间站上那个俄罗斯人说一百年前前苏联建了空间站,那么推测起来是 2070 年?左右,那么韩老爷子流行海草舞那一段时间,应该是他小时候年轻时候大概 00 后?哈哈哈
18. 主角他爹与联合政府通话时,联合政府那边说的是法语(学法语的同学告诉我的)还是知友补充,法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
19. 介绍流浪地球计划时放各国的电视画面,主要有 CNN(美国),RBS1(韩国),NHK(日本),POCCИЯ(俄罗斯),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NBC(美国),BTV(中国北京卫视),旅游卫视(中国)
20. 经知友提醒,那个 20 面骰子也隐藏了个大彩蛋!详见评论区鸭~还据说李一一的名字与此有关,以及救援任务成败的暗示,详见评论区鸭~
21. 评论区知友给出大彩蛋,照应第 8 条,所以会不会有第二部呢?我把评论区复制一下过来:’’再见太阳系那儿第三句也是 au revoir, le système solaire… 最后听到了还我太阳,大彩蛋啊’’
22. 这是另一个只有补充(再次感谢)那个工程师对李一一说 “没有硬件的支持你破解个屁”,这是电信专业常见的硬件工程师吐槽软件工程不懂硬件的梗(大刘就是电信专业的 233)
23.expace 是一个真实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24.CGSTL(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真实企业,这家企业还载着海报上天了
25. 锤子的加特林——终结者 2!
26. 充气胶囊伏笔很深,但是第一次出现藏得很深,并不是把充气胶囊打开那一段,而是在镜头扫过刘启书桌时,有一张结构图。找不到电影原图了=…=
27. 主角他爹放火前,有个镜头一闪而过,那镜头是关闭了消防系统,看来是早有预谋的…
28. 客串天团们,右边是郭京飞,左边是刘慈欣,其实看演职员表上会发现导演郭帆,还有导演宁浩,还有雷佳音等演员都有客串…
29. 开头时主角和他爹用的那个天文望远镜是星特朗 cg4 赤道仪,omni120 折射镜
30. 一个不知道可不可靠的消息,moss 的英文配音是高考英语听力主播… 烧得漂亮!
31. 知友补充,差点被撞的是导演…
暂时就看出这么多了。有的是道听途说从别人那儿来的,在此致谢!觉得有道理就一并写进来了,欢迎继续补充~配图找时间回来配(剧照)找蛋码字不易,点个赞再走叭 [滑稽] 哈哈哈转载说明一下来处告知一声就行了!
“完全看不懂啊,我中间就睡着了。”《流浪地球》的观影结束,我座位旁边的大叔这样说道。虽然我对我这个 18 线小城的观影水平不做过多的期待,但是听到看到这样一部中国难得一见的硬核科幻作品不受待见,还是觉得异常失落。
“爸爸哪里不懂?我给你讲啊!!!!” 这位大叔十几岁的儿子此时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疯狂想要跟别人分享了。
从放映厅出来,一直到走出电影院,这位初中生就一直拉着他爸爸帮他复盘整部电影中的精彩之处。什么是 “引力弹弓”?什么又是 “行星发动机”?为什么人类要带着地球逃跑?这个小朋友全部说的头头是道。在他的带动下,刚才那位睡眼迷茫的老父亲也来了精神。
行星发动机
![](data:image/svg+xml;utf8,)
简单却有效引力弹弓
我这个夹在他们两代人中间的 90 后,仰头望着漆黑的夜空,虽有无尽感慨,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只记得,还是在这片夜空下,我也曾暗自许下愿望——“我长大要成为一名宇航员”!
“宇航员”、“科学家”、“工程师”,这些直男无比的理工科职业,是很多跟我一样的,80 后 90 后那一代人从小的梦想。
时至今日,我真的十分感谢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流浪地球》。它完美的还原了刘慈欣那个工程师拯救地球的硬核宇宙,圆了中国无数笃信科学的青年们的一个电影梦想。
《小灵通漫游未来》我们小时候的科学启蒙
说回《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堪称冷峻残酷的 “刘慈欣宇宙” 的开局之作,在这部电影中,你能看到不同时间线下那些非常 “刘慈欣式” 的创意。
首先就是每一个大刘粉都肯定看得出来的,电影最终主角对自己的献祭,完全就是在致敬《全频阻塞干扰》。主角做出的伟大牺牲,正是一百年前鲁迅那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完美写照。
大刘的浪漫主义
影片中的 “火种计划”,则让我怀疑是不是《三体》中的章北海本人亲自制定的。虽然在本片中被批判为彻头彻尾的逃跑主义,但是在另一边的《三体》世界中,却成为了保留人类火种的的唯一方法。
然而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三体》,两边都明确了一个事实——离开了地球的 “人类” 将不再是人类。
国际空间站 “领航员号”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除此之外导演郭帆更是致敬了科幻片中的上古神作——《2001 太空漫游》。影片中的 MOSS,在前半段一直是人类贴心的小帮手,到后期则迅速黑化,成为了限制冷酷计划的坚定执行者。在退场前留下的那句引人深思的话:“果然不能奢求人类永远保持理智”。
《2001 太空漫游》中的超级智能
空无一人的宇宙飞船
除了满屏的科学气息,我更要吹一波这部电影里面无处不在的 “中国式人文关怀”
从电影中的地下城场景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特色无处不在:街头小吃,舞狮舞龙,城管执法,吃瓜群众。
还有那些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杨柳依依的校园里,学生们穿着老土的校服,年轻的女生偷偷吃着零食,语文课代表用夸张的语调朗读出关于 “希望” 的标准答案。正是这份关于 “希望” 的答案,在最后唤起了整个地球的希望,凝聚起了各方的救援队伍。
冰封的地上世界
地下城的中国元素
在空间站的场景中,吴京饰演中国宇航员刘培强与俄罗斯宇航员马卡洛夫,相约回到地球之后一起去贝加尔湖钓鱼。马克洛夫突然想起来,要等 2500 年后绕到近日点的时候贝加尔湖才能解冻。两人的约定怕是无法实现了。
而刘培强则说出了那句《愚公移山》中的名台词:我有儿子,儿子还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焉,还怕我们等不到在贝加尔湖钓鱼的那一天吗?
跟吴京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马卡洛夫
《愚公移山》徐悲鸿
正片结束后,当镜头逐渐拉远,流浪的地球化为一个小小的蓝色火种在宇宙之中穿行。漫天星辰逐渐化作人类历史中的科技发明。我们看到地球走过了活字印刷和造纸术,绕过了发动机和高楼大厦,飞向了庞大的宇宙飞船,最后藏进了一页页的书纸当中。
流浪在宇宙之中的地球是如此渺小
这正是中国人拍科幻的独到之处。我们从来没有奢求过什么外星救世主,或是天顶星科技。《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在到处都是光速飞船,曲率发动机,恒星跃迁旅行的西方科幻圈面前,简直如同钻木取火一般简陋。可正是这份粗粝的现代工业质感,才让我们感受得到科学的魅力。我们坚信用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和牺牲,一样也可以实现如同幻想般的伟大任务。
刘慈欣在《乡村教师》描述到:虽然乡村教师也不明白自己教这些放羊娃牛顿定律有什么用,但是他还是坚信要从自己手里把这份人类的智慧传递下去。让这份智慧一代一代积累,终于有一天将会让人类社会产生质变!
为什么我说《流浪地球》顶得上一万套学区房?因为它再一次把整个社会的眼界拉到了辽阔的太空,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的苟且之上,还有无尽的星辰大海等着我们去探索。美国 70 年代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推动了无数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是真正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
奠定了美国强大基础的《星球大战》计划
《流浪地球》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他用超高品质的电影工业技术,引人入胜的编剧水平和整个制作团队的热爱,在每一个观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心中砸下了一枚名为 “科学” 的钉子。
无论你是年轻学生,还是中年大叔,相信你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多少都会燃起一股伟大的情感。这股情感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人类,一种对我们身为万物灵长的骄傲之情。在这么多观看过《流浪地球》的年轻人中,保不准将来真的有人能带我们走出太阳系呢?
埃隆马斯克的宇宙跑车,当时看得我热泪盈眶
两个感想:
首先,我看完之后觉得他描写了一种 人类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妙在没有对主角团队之外的事情做太多的描写,但是自始至终都能看到为了人类的未来奋勇献身的根本不止镜头下的这几个中国人
杭州发动机,中国人维修(虽然失败了)
大阪三号,日本人维修
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印度尼西亚人维修(维护)
还有俄罗斯人 韩国人 印度人 美国人 法国人以及饱和式救援的一百五十万人。为了保护火石甘愿掉下冰崖的司机,在沧州失去联络的救援队。
最有意思的是,主角这个 CN171-11 小分队,前期任务完全是失败的…… 救援杭州:杭州被熔岩吞了,周倩心态崩了把火石打掉了,救援苏拉威西发动机,费了老劲终于到了眼前,几百台发动机启动了——饱和式救援。
你是主角,你很重要吗?
刘培强和毛子老哥们敲开舱门费了老劲爬出去了,却看到已经有违规醒来的宇航员已经在往主控室爬了,这个时候想做点什么的不止你一个。
终于老何接上了线,李一一上传了程序,苏拉威西的发动机喷出了数万千米的火焰——还有雅加达、新加坡的发动机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想到引爆木星拯救地球的不止 CN171-11 小队,许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包括七个小时前以色列的专家想到的同样的方案。
刘培强烧了 MOSS 引爆了领航员号,我现在想来,他不引爆,也可能有路易斯、汉斯、达尔克、弗拉基米尔、穆罕默德、乔治、克拉拉或者哪个航天员去引爆:要知道,准备爬上空间站主控室的不止你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中校一个。
你不去,还会有别人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抛开流浪地球计划的无数种 “谁去扣动扳机” 的可能性,人类也不会亡,因为火种计划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联合政府早就为此做出了两套方案,千钧系于一身?你不去拯救人类就会灭亡?地球爆炸了我们还有领航员号,如果每次人类危机都是几个黄毛过去赌国运,人类都灭亡一万次了……
(其实为什么我想到这个了,主要是因为王磊队推撞针的时候我全程脑补阿姆罗推阿克西斯…… 尤其是支援到了之后……)
推动世界进步的是几个英雄吗,是一百五十万人和三十五亿人。
至于什么豆瓣也好,哪里也好,还在纠结谁是小粉红谁是战狼,那真是太狭隘了。
这个电影我甚至看不出哪怕是恶搞的政治倾向,他通篇都在描述一个人类未来一百年都不可能达到状态: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分国籍、不分血统、不分信仰、不分党派的全世界人民的大联合,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你们还在争论谁是什么政治立场、哪个国家更优秀、哪个民族更强大,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这是什么,这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就是科幻啊,人类团结一致,不惜伤亡过半去拯救自己的星球。一万台赤道转向发动机,七千台推进发动机,规划出一个 2500 年的计划,用 1700 年滑行,300 年减速,向着 4.2 万光年外的星系进发,何等伟大、何等浪漫。
我觉得正常人看完应该是脑补未来人类的 2500 年会怎样度过,而不是立刻说 “本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这种法西斯式的电影应该禁播” 或者 “通篇错误毫无意义失去了自转时间就没有意义” 这种话……
电影是为了让你沉浸,而不是让你保持优越感,想保持优越感不如去学习。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仿佛是科幻版的愚公移山。
我看完电影脑子里先浮现出两首歌,一个是江涛的《愚公移山》、另一个是《祖国不会忘记》。
说起来是奇闻笑谈,面对着太阳老化,凭的是一身肝胆
往往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史称‘流浪地球计划’”。
在茫茫的人海里 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 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惜一切代价”、“饱和式救援”。
总之,我下午看完立刻就想二刷,BD 什么时候发售,我先去买块外接光驱……
整部电影想象宏大,特效精美,情节动人,燃点和泪点齐飞。老何韩子昂刘培强王磊死的时候,电影院里此起彼伏回荡着钢铁老汉们的抽泣声。
然而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片,它也难免有一些不符合现实规律的幻想,在此我来给大家指出一些很搞笑的 bug。
一、流浪地球中的大 bug
1、刘启、韩子昂一行被王磊带领的 CN171-11 中队拦下并征用,要求其前往杭州运送火石。途经上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方明珠塔都已经成了废墟。
我认为这是本片中最大的 bug。因为北京到杭州根本不过上海啊!大哥,你们绕路了!走南京到杭州能近整整 100 公里!
2、影片开始时,刘启通过破坏教室公共财产吸引大人注意,然后偷偷拉韩朵朵逃课到地面上过春节。
这明显也不科学。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肯定是要放假的,我国中小学生怎么可能大年三十还在补课?教育改革改了这么多年,太阳都快毁灭了,学生还没实现减负。
而且,我国的校服这么多年了该丑还是丑啊……
3、李一一是联合政府的高级码农,能写出春节十二响这么精妙的程序,精通火石的自动安装、拔线的操作、撞针的功能,后期直接成为拯救地球小分队的领导者。
**这么强的程序猿居然不秃,甚至烫了个卷?**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希望导演以后在选角上让演员形象更加真实。
此外我估计,李一一他们家应该是兄弟姐妹五个:李零零、李零一、李一零、李一一、李溢出。
4、刘启偷来了姥爷的驾驶卡,开着重型卡车出去耍。
在 2500 年的世界里,人类都能挖石头进行可控重核聚变了,还特么要司机来开车!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的人要砸车了……
5、影片里最赚我眼泪的地方是韩朵朵一通广播猛如虎,然后全世界的救援车一瞬间集体调头去帮主角们炸木星!
然而来自各国的精英救援队们调头回去干嘛了呢?就只是去帮着推了一把!地球都快毁灭了,你们为啥不用你们的聪明大脑帮老何、李一一之类的技术人员啊!搭把手这种事情随便来几个壮汉把韩朵朵换下来就行了啊!
开始我还以为大家跑过来会这么推
![](data:image/svg+xml;utf8,)
没想到最后是这么推……
![](data:image/svg+xml;utf8,)
这又是什么诡异的阵型啊!这密密麻麻人山人海的,除非这些壮汉们都保持绝对的刚性连接,否则最后一个人的推力怎么可能传递到前面去啊?!
就算这些力都能传递过去,那站在第一排的 CN171-11 队员们不就相当于用肉身承受着和撞针差不多的力!王磊估计早晨吃的蚯蚓干都要被挤吐出来了… 为了方便下次再推撞针,建议全球救援队练习闫芳太极拳。
以上就是我觉得整个片子中最大的 5 个 bug。此外,目前已经有许多文章讨论了影片中的科学 bug,比如行星发动机是否真的能推动地球、木星是否能点燃等等。
不过个人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大刘在科幻创作中的自由发散。单是 “流浪地球” 这个浪漫的设定就足以让我接受所有 bug 了。
二、流浪地球中的科学设定
1、太阳真的会在几百年后毁灭地球吗?
这个…… 当然是不会了……
137 亿年前,宇宙诞生了。130 亿年前,银河系诞生了。45.7 亿前年,太阳和地球诞生了。26 年前,我诞生了,不过这并不重要。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氢。氢发生核聚变生成氦,同时放出巨大的能量照耀着我们。
50 亿年后,等太阳上的氢全部变成氦,地球也就完犊子了。因为那时候太阳会膨胀到把地球吞进去,即使没吞进去的话地球上也会热得海水沸腾,总之肯定是完犊子了。
所以毁灭是 50 亿年后的事,现在还不着急造行星发动机。
2、人类要逃到哪去?
剧情设定里,人类要逃去半人马星座。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有三颗恒星:比邻星、南门二、南门二 B。虽然南门二 B 听起来像是在骂人,但实际上这三颗恒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体。
所以未来很可能是领航号空间站遇到三体舰队。
--“你们是谁,要去哪?”
--“我们是地球人,太阳要炸了,我们打算带着地球去三体星耍。”
--“我们特么是从三体星来太阳系安家的。”
--“日……”
--“晶……”
不知道配什么图好,放个三体吧……
3、行星发动机哪里来这么多的能量?
剧情设定里,人类已经掌握了重元素核聚变技术,把石头扔到发动机里就能变成能量,可以说是方便又清洁。
这玩意真的存在吗?真的存在!
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重核裂变是把铀裂变成更小的元素;轻核聚变是把氢聚变成更大的元素。但实际上除了铀裂变和氢聚变,世界上还有很多神奇的核反应也可以放出能量。
比如两个氧可以聚变变成一个硅,两个硅还可以聚变成一个铁。
这下就可以随便玩了啊!地壳里含量最高的就是氧和硅,分别占 49% 和 26%。有了重核聚变技术,人类就可以挖地球,把挖出来的地球扔到发动机里变成能量,用能量推动地球。越挖地球越轻,越轻越好推,越推越要挖地球,越挖地球越轻,越轻越好推……
地球:mmp……
4、行星发动机能推动地球吗?
过年闲得慌,决定用初中的知识算一下。
每个行星发动机产生 150 万亿吨的推力,这个数据在电影和原著中是一样的。地球上一共有 1 万台,产生的总推力是 F=1.5E22 N
要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地球的质量是 m=5.965E24 k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是 a=F/m=1.5E22/5.965E24=2.5E-3 m/s2
人类的目标是光速的 0.5%,也就是 v=0.5%*299792458=1.5E6 m/s
忽略地球公转初速度以及相对论效应,想加到这个速度要的时间是 t=v/a=6E8 s,大概 20 年。
以这个速度飞到 4.2 光年外的比邻星要的时间是 t=s/v=840 年。
算上停止自转、加速减速,整个计划的时间大概 1000 年,还是蛮靠谱的啊!不过仔细想想,这相当于 1000 前年宋真宗给后人制定了一个计划,让我们执行一千年。换你你会听宋真宗的话吗……
此外,早在开拍前中科院的教授们就跟郭帆导演说过,你以为地球是个固体大球,但实际上它是个液体球,表面包裹了一层薄薄的固体壳而已。行星发动机一推,地壳就碎了。郭帆导演说你们要这么算的话,这电影就别拍了…… 咱们得按着剧本来算……
所以许多微博网友表示,流浪地球在行星发动机的关键科学问题上简直是明知有错还死不认账。我也很失望,要什么行星发动机?只需要装上一万个微博网友喷子,分分钟把地球喷出银河系,哪像电影里这么费力。
5、木星能点燃吗?
电影里说木星捕获了地球大气中的 300 亿升氧气,这其实蛮少的,大概 9E11 mol。
地球的总大气质量等于大气压乘以地表面积 m=pS=1E5 x 4pi x (6378E3)^2=5.3E18 kg
氧气含量大概是 21%,这样估算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大概 3E19 mol。即使这些氧气全都和木星上的氢气爆炸了,放出的燃烧热也就才 1.8E22 KJ。地球质量 m=5.965E24 kg,这些能量全扔到地球上,其实地球压根动都不动……
但如果照这么算的话,剧情也就不用发展了,点燃木星也没有毛用,人类死定了,除非点燃杠精网友的键盘,否则不可能推得动地球。
一些细碎的感想
1、大刘的死直男思想
这部片子让我最震撼的一点,是大刘式科幻的理工直男思想:冷静、残酷、反政治正确。
人类在面临太阳危机时,各国放下纷争成立了最高联合政府。联合政府汇聚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最坚决的执行力、最强的基建能力 (这个可能主要来自我国)。
联合政府在行星发动机坏了之后马上发出 “事关 35 亿人的存亡,饱和救援,不计代价” 的指令,理性得不像是面临着世界末日。话音刚落,无数重型卡车出发上路,没有任何犹豫。和王磊一起出发的其他中队都死光了,王磊也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这就是东方式的冷静、服从和执行,我国解放军在现实中也正是这种模式。
而在好莱坞大片里,政府的队伍一般都是弄巧成拙的菜鸡或者是背后使阴招的坏人,英雄主人公不听指挥、单枪匹马耍帅顺便拯救世界才是家常便饭。
在流浪地球里,以色列科学家比刘启和李一一早 7 小时就提出了炸木星方案,但是为了保证火种计划的执行而放弃。的确啊,李一一一个个体怎么可能比科学家们更聪明呢。
然而在好莱坞大片里的话,肯定是一个天才宅男一边抠脚一边敲着几行代码就算出了拯救人类的方法,最后独自一人干翻所有科学专家们拯救世界。
没有个人的小聪明,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理性地分析所有的情况,做出对全人类未来最好的决策,即使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要顶着反政治正确的声音冷静地走下去。这就是牛逼的大刘思想。
2、人类最终会如何毁灭自己?
**科学没有国界。**我作为一个小弱也会日常水一水 Science、Nature、JACS、Angew 之类的。科学的进步成果是全共享的,至少是全科研人员共享的。
**但是科技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高通因为 4G 技术的领先地位可以向世界收专利保护费,但是华为想发展 5G 技术就会被国外打压。我们都希望人民生活更幸福,但是某些国家不希望看到别的国家人民生活更幸福。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危机。比如全球变暖、传染病的控制、南极臭氧空洞、水资源的浪费、物种灭绝、化石资源的枯竭……
瘦成狗的北极熊,by Kerstin Langenberger
有些问题是容易解决的。比如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近年来已经在缩小了。
但全球变暖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每个国家烧石油是在发展自己,但排放二氧化碳是排给全世界,所以各国没有足够的动力自我减排。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没有达成啥有用的结论,因为减排就等于限制自己的发展,G7 发达国家们都精明着呢!
哥本哈根峰会后,丁仲礼院士对话柴静
让人类放下纷争、保持理智、共同发展确实是一种奢望啊。
3、人类如何拯救人类?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可控核聚变的实现会让能源和一切可再生资源都变得无穷多,从而解决人类大部分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能用一两百年,核裂变能用几千年,但是如果可控核聚变实现了,那能用个几十亿年,到人类灭绝都用不完。有了这么多能源,人类的一切幻想都能实现了,逢年过节坐飞船去土星吃土、去火星烤火、去天王星拜天王简直是家常便饭。
一个核聚变
但是这么牛逼的技术,人类怎么会真心诚意地联手呢?想研究核,就要造对撞机,美国也要造对撞机,欧洲也要造对撞机。王贻芳想造对撞机,杨振宁觉得不应该造对撞机。核聚变既是造福人类的研究,更是科技强国的争霸啊!
如果哪一天,各国用和平取代了纷争,科技不再有国界,人类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全世界共克时艰,一起去解决共同面对的能源、科技、发展、公平、气候、生态问题,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科幻啊!
电影里,刘培强对刘启说,“三、二、一…… 抬头!”。希望平凡生活中的你我,也不要忘记仰望星空。
据猫眼实时数据,
截止北京时间 2 月 8 日 16:18,
《流浪地球》票房累计 10.57 亿,超过《疯狂的外星人》的 10.56 亿。
从大年初一的 9% 左右的排片,
13% 票房占比,
到大年初四 30% 的排片,
45% 的票房占比,
流浪地球逆袭春节档只用了 3 天,
事实证明,中国电影界,
并不是这一届观众不行,
1947 年,国军王牌部队 - 整编 74 师被粟裕将军华东野战军全歼,
宣告了重点进攻的破灭,随后国共力量对比发生质的变化,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输出美国价值观的先锋大将,
也是对资本和制作实力要求最高的电影种类,
之前,战狼和红海行动的成功,标志这中国电影制作流程的初步成熟,
流浪地球,则宣布中国具备了在科幻电影领域与美国对抗的实力,
2019 年,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是文化大反攻的元年,
感谢吴京,感谢郭帆,感谢刘电工,
正如流浪地球中的饱和式救援一样,
在物质基本丰腴的基础上,迟早会有文化的繁荣,
如果没有他们,可能会有李京、李帆等引领这个过程,
他们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
就连美帝的重要媒体,也承认了这一点。
正如冠军侯加速了汉匈战争的进程一样,
时势造英雄,
他们也把自己的命运融入了这个文化大反攻这个历史进程中,
并加速推动了它。
一个关系不错的影院经理介绍,
现在流浪地球电影票不打折,也是不愁卖的,
电影票就是观众们的选票,
人民从未远去,只是在静静的等待着自己的英雄归来…
大家好,今天我来吹流浪地球的彩虹屁。
上面是主旨
下面是一个科幻爱好者,尽量平复内心的波澜与感动,尽量客观的评论。
其实第一次无意中刷到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已经兴奋得不能自已。我跟朋友这样讲 “这片子的特效做得太好了,满足了满足了,预告片能达到我的要求,那总有一天合格的电影也会出来的。”“那这电影要是个烂片呢?”“电影…… 能有预告七成的效果,就知足了。”
是的,即使看了这么好的预告,即使内心深处起了一场风暴,我仍然不敢表现出多大的期望。偷偷的刷了无数遍预告,仍不敢加入弹幕的提前狂欢,悄悄卖了所有股票全仓北京文化,仍不敢向身边的朋友安利,毕竟,这么多年了,那些骗了情怀后留下一地鸡毛的资本,只多不少。
况且,我也确实有着,很多担忧。预告片里的特效是不是片中仅有的亮点?预告里个别有些不自然的中文背景音会不会贯穿影片?电影会不会抛弃原著的硬科幻性强行制造泪点靠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吴京?这不会被拍成民族主义的 “太空战狼” 吧?【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真的不太适合用浓烈的民族主义解读】还有太多太多顾虑,市场对资本的追逐,让我们不敢对一部从零开始的,没有成熟工业体系支撑的科幻,有哪怕多一丝的期待。
不过,现在我可以说了:
我被打脸了,打肿了,打得我热泪盈眶。
第一个热泪盈眶,是在那个预告片中出现过的半完成品,从地面拉升到太空的长镜头,一镜到底,心潮澎湃。所有的等待,所有的压抑,所有埋藏在心底的渴望与期待在那一刻尽数绽放出璀璨。谁不渴望自己喜爱的作品不止存在于幻想?谁不渴望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不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曼哈顿而是在自己用脚步丈量过的北京三里屯?谁不渴望我们每天看到的是艺术家精心雕琢的高水平的作品而不是资本揽钱的尴尬脸酸剧?
那一刻,周围的人在惊叹,我的情绪抑制不住的夺眶而出
国产五毛特效?
而如果说第一个热泪盈眶,是一个科幻爱好者情绪的释放,之后,就是电影本身的力量了。
看完了这样的特效呈现,本来觉得剧情已经无所谓了,值了。然而,我低估了制片人的野心。
当看到那个坚毅的男人拿着机枪对着木星绝望的咆哮时,坐在我旁边的堂弟问我:“哥,这电影是不是,还有续集?”“不知道。” 我说。
是的,我明知道这是一部短篇小说的改编,而且又是烧钱的科幻,剧组也没什么钱,在第一次尝试就定下续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真的,也在绝望,我想象不出除了艺术化的孤胆英雄救世界还能怎么拯救我们的,流浪地球。但我又不甘心,虽然做好了准备但还是不甘心,我不甘心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是从个人英雄主义开篇,不甘心。
然后呢?然后,被一次又一次的打脸。
剧情,在后半段如同除夕夜炸开的烟花盛宴。一个又接一个的高潮,每当我以为剧情落向俗套他就炸开一朵璀璨,这就好像是,你以为刘谦的小壶里会流出来红茶,但结果他倒出了双份珍珠双份红豆加芋头加布丁的珍珠奶茶。
看完了,结束了,电影散场了。我叽叽喳喳满心激动西装革履的进来,出去的时候却像个傻子,踉踉跄跄,红着眼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脸上挂着止不住的傻笑。因为我知道,这哪是什么结束啊,这他妈的,是个开始。中国科幻,起航了。
出门后,我抬头仰望天空,灰的,都是阴云。我却看到了地球上的自己。从 4.2 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从那三颗环绕的恒星,从歌者的观察镜,从,我自己。
我始终认为,科幻,是人类文学创作中最接近神的存在,或者说,是我们在创造神,不,我们就是,神。当时间的尺度不再以分秒做标,空间不再以米做尺,把尺度放到世代和光年,我们就拥有了创世神一般的伟力。每当走进科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宏伟世界,我都在享受这短暂而微妙的时光,仿佛,灵魂出窍,从眼前一切的繁琐抽离,漫游在光年之外观察这个蔚蓝星球的一切,至少在那一刻,我就是自己的上帝。这么说或许有些抽象像是一个醉酒者的颅内高潮不如我们换个说法——
感谢大刘,感谢郭帆导演,感谢同时向认真敬业带资进组的吴京老师表示真挚的歉意,感谢剧组每个成员,感谢赔钱支持中国科幻的国产特效公司们,感谢…… 我感谢啥呢,人家又看不到半个字我也不是什么知名人物没什么影响力我…… 但我还是要感谢,这是中国科幻的希望和标杆,也是中国电影业转型道路上的一座丰碑,我诚挚的,表示谢意。【至少我还支持了八张票和一点股票是不是(笑】
祝影片票房大卖,让资本流入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总有一天,冰会化成水的”
2019.2.05 大年初一
——行轲
各个平台现在喷子都不少,本来看的我是非常生气,恨不得把他们从屏幕上揪出来理论
后来……
我突然发现看那些差评就像逛动物园一样,然后越看越开心哈哈哈
朋友圈看到的,感觉很有意思,拿出来分享一下 w
侵删
图片分割线
昨天看了《流浪地球》,电影开始的节奏并不是很快,打麻将、爷爷唠叨的阳春面…… 让我看着有些走神,我隐隐有些担心,这个片子会不会名不副实,毕竟期望越大有时候失望越大。看完以后,影院有人站起来鼓掌,我也长吁了一口气,这部片子不完美,但是真的很棒,我们终于也有科幻片了!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冻死、冻伤的镜头。包括我们的主角最后也是差点被冻死。他们从地下上到地面时,地球上地面温度已经下降到了零下 80 多度。
外面的世界,那些你们熟悉的地方,已经变成了这样:
受伤后的爷爷取下了头盔,安静的坐在了椅子上,很快被冻成了一座雕像。
而到最后的镜头了,刘启头盔碎了,从他渐渐闭上的眼睛,我想他可能已经牺牲了,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下能生还的概率是极低的。
三年后的镜头里,他重新出现了。在电影院时,我仔细看了一下冻伤后又活过来的刘启,头盔里的面部有黑色痂壳的痕迹(三年后刘启正面的镜头一直在头盔里,所以看得不是特别清楚,隐隐约约的可以看到)。
对于人类而言,能够生存的许多临界条件已经有了一些结论,比如众所周知的 “3 原则” **表明我们可以耐受缺乏空气,水和食物的时间分别约为 3 分钟,3 天和 3 周【1】。**至于人体能够耐受的最低温,以及时间并没有一个特别确切的结论,所以爷爷只坚持了几分钟,年轻的刘启,理论上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个我在后面再具体说。
Many of the boundaries within which a typical human can survive have been fully established; the well-known “rule of threes”dictates how long we can forgo air, water and food (roughly three minutes, three days and three weeks, respectively). Other limits are more speculative, because people have seldom, if ever, tested them.
![](data:image/svg+xml;utf8,)
图片来源于 livescience.com 侵删!
我们身体的温度范围一般是 36.5-37.5°C,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绪都会有一定的波动。在临床上,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身体的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通常通过测量人体的直肠温度来显示。我们身体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需要在恒定的温度下才能顺利地进行。
我们的大脑里有自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当温度偏离这个温度时,会对身体进行一系列的调控,比如温度特别高时,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所以当这个体温调节中枢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能出现譬如中暑之类的问题。
而天气寒冷时,我们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使血液量减少,抑制体热在体表散失的速度。同时,肌肉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表层产生 “鸡皮疙瘩”。
![](data:image/svg+xml;utf8,)
图片来源于 wikipedia 侵删!
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2】。简单的翻译一下,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指出。注意下面的温度指的是我们身体的核心体温(直肠温度),而不是说环境温度:
36 °C (96.8 °F) – Feeling cold, mild to moderate shivering. Body temperature may drop this low during sleep. May be a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35 °C (95 °F) – (Hypothermia is less than 35 °C (95 °F)) – Intense shivering, numbness and bluish/grayness of the skin.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heart irritability.
34 °C (93.2 °F) – Severe shivering, loss of movement of fingers, blueness and confusion. Some behavioural changes may take place.
33 °C (91.4 °F) – Moderate to severe confusion, sleepiness, depressed reflexes, progressive loss of shivering, slow heart beat, shallow breathing. Shivering may stop. Subject may be unresponsive to certain stimuli.
身体的核心温度如果下降到 32 度以下,属于医疗急症
32 °C (89.6 °F) – (Medical emergency) – Hallucinations, delirium, complete confusion, extreme sleepiness that is progressively becoming comatose. Shivering is absent (subject may even think they are hot). Reflex may be absent or very slight.
31 °C (87.8 °F) – Comatose, very rarely conscious. No or slight reflexes. Very shallow breathing and slow heart rate. Possibility of serious heart rhythm problems.
28 °C (82.4 °F) – Severe heart rhythm disturbances are likely and breathing may stop at any time. Patient may appear to be dead.
24–26 °C (75.2–78.8 °F) or less – Death usually occurs due to irregular heart beat or respiratory arrest; however, some patients have been known to survive with body temperatures as low as 14.2 °C (57.6 °F).
皮肤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就会出现冻伤,我们最容易冻伤的部位有肢体的末端和裸露的皮肤,比如手指、脚趾,然后就是面部比如鼻子、脸颊及下巴,比如影片中刘启冻伤的面颊。
图片来源于 cdc.goc 侵删!
图片来源于 Prescription for Warmth 侵删!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冻伤如果只涉及到皮肤表面,一般表现为疼痛、皮肤变深或发红,这种我们去一些很冷的地方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冬天特别冷的时候觉得脚趾头冻得发疼。
然后往下浅表的冻伤就像我们北方常常碰到的冻疮,会有麻木、发痒、皮肤发白或变成黄灰色、持续疼痛或阵痛、轻微的皮肤硬化等症状。浅表的冻伤通过医学手段是可以治愈的。
图片来源于 wikipedia 侵删!
当冻伤达到深层组织时, 皮肤变得麻木、缺乏知觉,会出现起泡、坏疽——灰色或黑色的死皮、变成蜡状或异常坚硬等。冻伤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截肢。这时就需要谨慎处理了。
图片来源于 Mpora 侵删!
首先,所有形式的冻伤都建议接受专业的医治。但是,我们先采取一些初步的治疗的措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包括冻疮等,我们也是可以参考这个流程的。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眼影片中的场景,在零下 80 度的极寒里我们感受到了影片的温度,2019,国产科幻片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资料:
中心思想摆在前:用了电影通用的制造高潮的方法,我看的时候为了数高潮数,有点跳戏。这点,让电影高潮迭起,所有电影都相似,但这才让这部片票房高涨,因为就算老人小孩,也能看爽、看哭、看笑、看到热泪盈眶。
不同的地方就是《流浪地球》用很多细节去自圆其说,并不一定是主角才成功,有些反套路,但最后还是靠主角成功了,让人觉得虽然有点假但还是挺真的;
一、举例细说如何制造高潮: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电影的高潮来自于落差,就是绝望和希望之间的差值大小,这差值越大,看得人越爽,有些电影虽然最后高度不高,但是前面绝望足够深,差值也很大,也让人很爽。这样说有点抽象,咱们以《流浪地球》最后部分为例,看看这三波高潮怎么来的。
——————————————————剧透预警——————————————————
第一波高潮:
绝望部分:画个重点,希望后的绝望才是真正的绝望。
饱和式救援使得所有转向发动机全部重启完成,主角团虽然没到终点,但还是很欢腾。在全人类浴血奋战之后,获得了全人类的胜利!
就在这时候!
主角团:地木距离还在缩短,感觉要完犊子。
主角老爸:联系不上家人,可能死在上海,那就接受火种计划吧,完犊子。
空间站部分:早就计算出这个方案没有用,感谢大家的无用功,确定完犊子。
地面部分:收到广播,确认七天内就会完犊子(事实上一天都不到),大家赶紧回家洗洗睡吧。
那么,彻底完!犊!子!了!
希望部分:好像啥方法都没有了,全世界黑暗时突然有了一束光!
主角团提出点燃木星计划!迅速计算可行性,发现可以搞!逆着人流,仅靠自己,搞起吧!
熊熊希望之火燃烧起,于是开始按计划兵分三路进行,李一一老何搞定程序,王磊搞定开关,刘启搞定火石转载。
主角团太天才啦,其他人逃跑的人都要打脸啦,自杀的人都要傻逼啦,感觉要迎来全人类的胜利啦!
第二波高潮:
绝望部分:再画个重点,希望后的绝望才是真正的绝望 + 1。
一切问题都要迎刃而解的时候,突然间?
李一一部分:我是知道怎么弄程序,但程序下到 99% 就是下载不不来,完犊子了。
老何部分:我是知道怎么装线,但是我被石头砸跪了呀,完犊子了。
刘启部分:我是知道怎么装火石,但是机器卡住就是装载完不成,完犊子了。
王磊部分:我是知道要人手推去撞针,但是麻蛋针太重了我们几个推不动啊,完犊子了。
这次,又,完!犊!子!了!
希望部分:好像啥方法都没有了,全世界黑暗时突然有了一束光 + 1!
韩朵朵联系上了空间站,主角老爸给予空中支援。
于是!
主角老爸部分:儿子还活着!有希望!全力协助!世界广播走起!
老何部分:既然有希望 ,那我把线装完再死吧。
刘启部分:既然有希望,那我跳进去踹开那个卡住的装置,再想办法溜出来吧。
王磊部分:既然有希望,那我等来各个国家的救援一起推撞针把。
李一一部分:既然有希望,那…… 那…… 点火呗!
好点火成功,又一次全人类的胜利!!
第三波高潮:
绝望部分:再画个重点,希望后的绝望才是真正的绝望 + 10086。
一切问题都要迎刃而解的时候,突然间?
地面部分:火焰还差 5000 公里,不足以点燃木星。
空间站:这个方案早就有以色列科学家提出,成功率为 0。
主角团:李一一没办法,韩朵朵没办法,刘启没办法,又…… 又完犊子了?!
那这次,真的无计可施了,真的完!犊!子!了!
希望部分:好像啥方法都没有了,全世界黑暗时突然有了一束光 + 10086!
空间站有燃料,点燃正好可以有一个 5000 公里直径的爆炸!
联合国:同意!选择希望!
莫斯:同意(被迫?)!反正要你们理性也不可能了!
主角老爸:同意!为了儿子我要赴死!
地面:不同意不同意不同意!但还是同意吧。
于是一炸,一点燃,这次真的全人类胜利啦!!!!!!!
以上就是三波高潮,先给你绝望,再给你希望,再让你希望中绝望,再让你绝望中看到希望,再掐灭你希望的小火苗,再给你一个火柴,再淋湿你的火柴,再给你一个打火机……
二、举例说说反套路让故事更真实:
1、反套路:一换一就要救人成功吗?不!
刚子没了,爷爷也就多活几分钟。真实就是这么可怕。
2、反套路:主角团努力了就能成功吗?不!
杭州地下城没了,死的人白死,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3、反套路:一定是主角团去拯救世界吗:不!
主角团才在半路,发动机就点燃了,饱和式救援,不是非主角团不可。
4、反套路:只有主角团智商在线吗:不!
主角团想到的办法,别的科学家早就想到了!
5、反套路:主要主角团牛逼或者够坚持,把想法实施了吗?不!
全球有三座发动机都用了点燃木星的方案!
正是这些反套路,这些细节让故事更真实更自圆其说,真实才能带来震撼,带来深思。这也是我觉得《流浪地球》值得一看的原因!
不过反套路还远远不止这些,欢迎大家补充,补充的好的反套路,我再贴上来哈~
走过路过求个赞啦~
1.
科幻是一种古老的电影类型,但在漫长的电影史里,它都不自己独立称王,只有和其它类型叠加,科幻才能生发出连绵不绝的王者力量。
如科幻加动作,可淬炼出《终结者》。科幻和惊悚,可孕育出《异形》。科幻加儿童生成了那部著名的《E.T. 外星人》。科幻与剧情融合有了《星际穿越》,至于科幻和战争相遇,有史可查的例证就是蒂姆 · 波顿那部邪典《火星人玩转地球》。
《流浪地球》是科幻加灾难。
无论是科幻还是灾难,背景都是第一要素,这是一切的源起,也是小红帽故事里必须先要相信狼外婆存在的那个前提。
影片背景设置完全遵循小说原著,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太阳极速老化,将会持续膨胀,直至吞没整个地球。”
“人类,这一诞生于太阳系的渺小族群,踏上了两千五百年的流浪之旅。”
流浪地球计划是,为地球安装一万两千台行星发动机,每个发动机高达 11 千米,可提供 150 万亿吨的推力,将地球推离原有轨道,飞到适合居住的比邻星系,安顿下来,进入新太阳时代。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在太空漆黑的背景下,一颗小小的石球拖着一团长长的尾焰孤独地流浪着。”
2.
在另一个公共默认的科幻框架里,《流浪地球》可以归拢到末日题材。在电影约定俗成的语境里,末日,是未来的同义词。
从目前已知的痕迹里,人类对未来好像一直都没什么信心,要么是自然灾害肆虐,要么是战争屠戮,人类和地球一起进入倒计时,徒劳无功地等待那个至暗时刻到来。
面对末日,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给出的方法是选择乘坐诺亚方舟离开。他们民族血液里与生俱来的迁徙和流浪基因,令他们随时都可以开拓和重建。
中国电影对未来的态度和美帝国主义完全不同。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总是愿意回忆过去,而不愿意去想象未来。现在,《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伸手触碰了未来,更重要是它并没有跟随在一个高大的身影后面亦步亦趋。
同样面对末日,中国人的选择是带着地球一起离开。就像《东邪西毒》里,“因为够直接” 所以刀够快的洪七,他带着老婆闯荡江湖,尽管江湖夜雨,依然能处处为家。
在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体系里,生长着一个古老的准则,只要有家,就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3.
怎么面对末日,其实就是怎么面对现在。中国人在科学的理性之外,更多的是用一种人情的感性去照亮未来。
《流浪地球》的主题是回家。
天上工作了 17 年的父亲要回到地球,地上的儿子带着妹妹去看看曾经的家园。无论地球被零下 83 度的极寒冰封的时刻,还是木星吸收了地球大气能量的危急时刻,都要回家。
家是中国人的希望,为此我们不惜代价。
就像想看看 “沙漠的后面是什么” 的洪七,“如果以后在江湖上听说一个九指英雄,那一定是我”,因为他随时做好了奉献和牺牲的准备。
这是中国人对未来的信仰所能践行的付出。
儿子刘启去点燃行星发动机,父亲刘培强点燃空间站,地球获得巨大反冲能量,达到逃逸木星的速度。他们都不惜牺牲自己,去保卫地球,迎接新太阳时代。
中国人相信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刘培强是一个男孩父亲,也是地球的儿子,他在天上工作,最后为了地球家园,选择留在了天上。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家是和孩子有关的家庭,是和北京有关的家国,也是和地球有关的家园。
为了家,中国人义无反顾。
4.
一部杰出的科幻电影,永远处于巨大的悖论之中。
科幻的前提是科学,然后科学以幻想为箭矢。科学和幻想是一对互为驱动装置的反义词,也是一对最终万流入海的同义词。
在科幻电影里,科幻生态的搭建必须是科学的延展,不可避免地带有科学拒人千里的遥远感,在电影里,则甘心蜷缩为叙事的一个特定背景。
《流浪地球》场面宏大,细节繁复,地下北京的生态原理,冰冻的东方明珠特效,巨大的机械撞针,复杂的运载车,包括重要的洛希极限一词,都一闪而过。主创把功夫用在了看得见的地方,也用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他们知道一部电影故事和人物最大,绝不怂恿技术去僭越叙事。
在科幻电影里,科学可以没有温度,就像刘启和韩朵朵回到地面时,显示的零下 83 度的极寒,但科技的冰冷最终为人的感情所融化。
所以,在末日到来前,北京地下城的孩子在读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读过的课文,“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所以,在宣布地球仅剩下七天时,宁浩饰演的陌生人仰脖灌一瓶茅台。刘启发动运载车时,北京交通部门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再末日的末世,中国人仍旧过的是的中国人的日子。
《流浪地球》处理好了地球与家庭的大与小、气候与人情的冷与暖、科技与日常的远与近,科学与幻想的坚硬与柔软。
当世界崩塌,吾辈与之。【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震惊!95 后老了之后竟然成了这样!
按照设定,吴孟达饰演的我们这一代老了之后就是看抖音跳海草舞还有收藏二次元小姐姐 2333
“有一天太阳会熄灭,人类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某哲学王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我们发展航天、探索宇宙,终极的目的是为了文明的繁衍,为了更长远的生存空间,如果有一天,来不及了,我们便驾着地球去远航。
重聚变行星发动机、把行星当作航船、逃出太阳系、数千年的宇宙流浪,但凭这些概念,就足以成为一部恢弘壮阔的科幻史诗。
作为一个铁杆刘慈欣的粉丝,我们这个群体,很多年前叫做 “磁铁”,其实我有点自私的想法,我真的不愿意陪你们看《流浪地球》、看《三体》…… 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刘慈欣,是 20 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上初中,看《科幻世界》,看大刘在杂志上连载《三体》第一部,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那种和阿西莫夫、克拉克区别开来的感觉,你们真的不懂,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其实是披着科幻皮的 “罗马帝国”,而大刘的世界简单粗暴,就像是一个拆核弹的工程师,把宇宙法则一丝一毫拆解给你看,我想起有人评价庄子——“眼极冷,心极热,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然后打碎给你看,看你哭”。大刘敢于把整个宇宙压成一幅二维码给你看,看你哭。
10 年前,《三体》刚刚开始流行,我老婆也成了刘慈欣的粉丝,有一次和一群金庸粉丝辩论,她急了说金庸格局太低,从来没有像刘慈欣一样,思考一些终极的东西。遭到一个女性金庸铁杆粉丝怒喷:“你为了黑金庸,居然拿一个小众无名作家来装逼….."
现在,刘慈欣科幻小说已经是世界级的大 IP 了,就连世界名流奥观海,都是《三体》的粉丝…… 而我这样的 20 年老磁铁,也要和你们这群小朋友一起看魔改的《流浪地球》了…… 青春啊…… 我这种情绪,也很小布尔乔亚,需要狠狠地自我批评。
去年,刘慈欣在获得克拉克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给我 Facebook。”
这个工程师出身的钢铁直男,坦诚地表示他厌恶越发内卷的商业文明,他的世界,是亿万星河,是曲率驱动飞船,是宏电子球状闪电,是恢宏壮阔的十一维宇宙,是冷酷无情的物理法则,是物种为了生存,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你常看刘慈欣的小说,就会在他的文字中看出一点东西,这种东西不符合现代商业文明的审美,你看不到太多的人文关怀、男欢女爱,甚至没有大家所标榜的自由和民主。他是毛主席的粉丝,但他却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追求的是 “生存大于一切”。
我坦率地告诉大家这一切,是为了避免刚刚看完《流浪地球》电影的朋友们对大刘产生误解,他真的不关心大家所关心的某些东西。我举个例子,在大刘的宇宙中,吴京饰演的刘中校,有可能做了一个错误选择,“领航者号”甩掉地球,独自逃生,执行 “火种计划” 才符合 “刘氏宇宙” 的生存法则。
这个刘中校,其实在真正的《流浪地球》小说中是不存在的,他是刘慈欣很多作品中很多角色的合集,当他烧掉主控电脑,驾驶 “领航者号” 撞向木星的时候,其实他是《全频道阻塞》中驾驶 “万年炎帝号” 冲向太阳的庄宇。
当他喊出 “前进三” 的时候,所有的大刘粉丝,都该想到,那是章北海的声音,在太阳系舰队和三体水滴展开 “末日之战” 的时候,章北海坚定地叛逃——“自然选择号,前进四!”
他的逻辑和 “领航者号” 主控电脑 “莫斯” 一致,理性压倒一切,生存压倒一切,章北海说:
“我重申,我没有背叛,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必败,我只是想为人类保留一艘恒星际飞船,为人类文明在宇宙中保留一粒种子,一个希望。”
人类必败,是刘慈欣科幻的一个永恒话题,而人类前赴后继的抗争、努力,则构成了刘慈欣宇宙恢弘壮阔的悲剧画卷,从流浪地球,到黑暗森林,刘慈欣在说明一个道理,物理法则严酷不可抗拒,技术壁垒可以让高级文明如天神一般存在,降维打击无处不在,但人类的抗争,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无上赞美的史诗。
所以说,《流浪地球》差不多是原创的一部科幻电影,除了这个宏大的设定,其余和大刘原著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这同样是从头到尾浸润着刘慈欣风格的一部科幻电影,重聚变、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超过一半的人类死去、抽签选择生存权、严酷的生存环境、工业就是一切、工程师拯救世界、关键时刻联合政府选择放弃地球、文明在自然法则面前不堪一击、而人类哪怕是是 “虫子”,也要拼死一搏……
你知道电影中的两个孩子,来自于哪里吗?不是来自于《流浪地球》,而是来自于《超新星纪元》,这两个未成年的熊孩子,却能够在最极端的生存环境中活下来,能够驾驶重型卡车,能够懂得机械操作和维修,这是极端环境中诞生的工业文明花朵。
在生存第一的条件下,我们的整个政治、文化、教育生态都会发生改变,资源就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政府的运作会更加集中高效,每一个人都是大机器的零件,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的生存。所以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必然优先是基础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文学和艺术,都要先放在一边。
在电影中,拯救世界的,不只是军人和工程师,还有一些年轻的孩子,孩子和工程师,是大刘科幻宇宙中永恒的情怀寄托,在流浪地球电影中,你在李一一、在刘启、在最后接跳线的老工程师身上,甚至可以看到刘慈欣自己的影子。孩子够坦诚,工程师够理性,这是一般电影中没有的赤裸裸的工业美学。
作为贺岁片的电影,这种工业文明的粗粝和严酷就要淡化处理,而突出人性、突出中国人回家、团聚的情怀,就像那头在冰封的海洋中高高跃起、凝固在时空中的鲸鱼一样,《流浪地球》电影,更要展示的是中国人传统的 “人定胜天” 的精神,天塌了,那就补天;山拦路,那就移山;海作恶,那就填海;日作孽,那就射日…… 太阳系要死亡,那就冲出太阳系,数十亿人都要走,那就驾着地球去流浪,木星挡了路,那就点燃木星……
刘慈欣其实从来都不推崇鲁莽的勇气,更不推崇没有意义的关怀,工业党重视的只是结果和效率,电影虽然大改、魔改,但在本质上并没有违背大刘的主旨——刘启一家的车,被强行征用,老爷子在运送火石的途中牺牲,王磊队长不顾一切要去救援杭州发动机….. 杭州发动机烧毁,岩浆淹没地下城,数十万人死亡…… 这是标准的刘慈欣式悲剧美学。
但故事的结尾,却从黑暗的太空中,从木星邪恶的大红斑里,洒下了共产主义的光辉。
刘启和救援分队冲向了苏拉威希转向发动机,去做最后的努力,小女孩全球广播,在迟疑和犹豫之后,那些本已绝望的人们,毅然转向,无论哪个民族,无论哪种肤色,都舍弃了回家的欲望,去拯救文明的希望,去做最后一次努力,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影院里响起了《国际歌》——在终极的存亡危机面前,每一个人都是达瓦里希,英特纳雄耐尔,终将实现。
有人说,这不刘慈欣,但是我要是,从根本上来看,这还是刘慈欣,黑暗是永恒的,但希望也是永恒的,刘慈欣的任何一部小说,都没有放弃最终的希望,无论是罗辑和三体世界的拔枪对话,还是三体结尾的宇宙回归运动,还是小说《流浪地球》的最后结局——无论世界多么黑暗,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总有那么一种情感和力量,试图留下文明的火种。
刘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说《朝闻道》中写道,霍金问外星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外星人回答不出来,作为一个文明,我们人类也该问自己——“文明的目的是什么?” 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
我想,我们暂时都回答不了这个终极的问题,但我们潜意识里都知道——文明首先要活下去,要前进,要不惜一切代价前进!
就像大史说的——无论虫子多么弱小,虫子也要拼尽全力活下去,更何况我们人类?
《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破了 20 亿,打破了春节档的记录,作为刘慈欣的铁杆粉丝,我要感谢中国的科幻小说读者,和流浪地球的观众,感谢吴京和流浪地球剧组团队,甚至要感谢中国的影视资本,是你们的支持,是你们的努力,让这部新时代中国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站住了脚,一个新的中国电影时代,从此开启了。
那让长城、高山变得渺小行星发动机,那山奔海立、冰雪笼罩的末世,那地木大冲撞的浩劫,不动脑筋,不烧钱,不把创意、设计做到极致,是搞不出这样出色的特效的。我们不反对电影烧钱,但《流浪地球》展示了正确的烧法。把大刘文字中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化作一幕幕电影画面,绝不容易,我们脑子里能够想象出流浪地球的样子,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了。
从此,任何一部烂片,都休想给观众喂屎了,更休想找各种借口,各种理由,甩锅给政府、甩锅给市场、甚至甩锅给中国人民的审美能力了。我们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诚意,什么是良心。
同时,流浪地球的差评也很多,白左小清新不喜欢如此严酷的工业党设定,自由主义者不喜欢站在人类文明视角的宏大叙事,精神外国人更不喜欢由中国人拯救世界这种违反他们三观的设定——其实他们错了,拯救世界的并不只是中国人,是每一个努力生存的人类,苏拉维西发动机并不是主角团队重启的,一百多万人的救援团队都在努力,空间站上并不只是刘中校一个人在努力,很多人试图冲出休眠舱,俄国工程师失去了生命。
电影试图告诉我们的是——生存第一,永葆希望,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欣赏刘慈欣,欣赏的就是那种撕开伪善白左假面具的坦诚,生存大于一切的坦诚!刘慈欣是工业党,不是社会主义者,但也有着对公平的深切思考,比如《赡养人类》。
那些谩骂《流浪地球》的人们,谁告诉你科幻小说就一定要顺应你们小布尔乔亚的思维方式的?什么所谓的人文关怀,在亡族灭种面前,在浩瀚宇宙面前,在严酷的物理法则面前,有多大意义?刘慈欣撕开文明的面纱,让我们多想一些终极的问题,怎么就有罪了呢?
你们厌恶,你们恐惧,你们恨得牙痒,可以理解,你们这群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了,越来越震惊于人民群众的审美和思考能力了,可以理解,你们以后没饭吃了,只能继续抱着你们的老僵尸吮痈舐痔。
但你们除了狂吠几声,还能干什么?敢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吗?来啊,试试啊?《流浪地球》受欢迎,那是人民群众用人民币投票投出来的,你不服,你算老几?这部电影不符合普世价值吗?很符合啊,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保存人类文明的火种,人类命运共同体万岁!这是最高的普世价值!
时代的车轮会滚滚向前,碾碎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包括刘慈欣,包括我们自己,但我们无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不在乎,你们也敢不在乎吗?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就是不以自己的情绪和立场去看待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天行有常,宇宙是这样,就是这样,不因圣母存,不因罪人亡…… 在永恒的终极规律面前,在冷酷的物理法则面前,一切都很脆弱——我们努力去做,并不去关心结果如何,更不会关心我们自身的得失。我们有希望,那就够了。
《流浪地球》原著的结尾很美,大刘的文笔,足以写尽浩瀚星河的兴废存亡,写尽文明延续的美。
当我回忆这一切时,半个世纪已过去了。二十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
……. 银河系的星河纹丝不动地横过天穹,也像被冻结了,但星光很亮,看久了还刺眼呢。
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 500 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 1300 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 500 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 2400 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 100 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 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其实,自从文明诞生,就一直如此,刀耕火种,筚路蓝缕,奋斗不止,奄有地球,生存和毁灭相伴,危机和希望共存。宇宙浩瀚,星汉灿烂,这里,肯定不是文明的终点。
文明之所以壮美,美在她能在严酷之中,开出希望的花朵。
有剧透!
有剧透!
有剧透!
大年三十晚上一刷留念:
大年初二携家人二刷留念:
非专业影评人,不敢评价,结合观影过程谈一些感想。
一、《流浪地球》哪些地方打动了我?
后知后觉,大概两三个月前,我操办过一次我们单位与腾讯游戏、腾讯科学的线下交流活动,活动中听说《流浪地球》要被搬上大荧幕,并且即将上映。思绪瞬间回到大约二十年前,每个月那几天都盼着科幻世界的中学时光。
刷到票务信息后,第一时间预定了跨年首场公映的票,和同学 + 同好 + 老婆一起去一刷。
头五分钟,看到 10000 个电推点火镜头,瞬间泪目。
片尾曲响起时,在场观众们不约而同鼓掌,曲终人不散,后排有位妹子喊了一嗓子:“中国科幻电影有希望了!”。我想这嗓子喊出了在场很多人的心声吧。
回家路上我就在想,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我订阅科幻世界的年代开始,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但为什么科幻始终没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类型呢?看了这部电影,瞬间体会到了。没有现代化的电影工业,纯文字形式的科幻孤掌难鸣。另一方面,我们的电影也一直在尝试走出去,但不卖五千年历史、不卖远东异域风情、不卖乡土气息,好像也一直鲜有成功样板。《流浪地球》或许将开启的是科幻文学与电影工业在我们本土实现全链条互哺的一个新时代。
一刷之前,我早就在通过刷预告片、搜集花边信息来度日了。于是也多少了解到诸如 “秋裤”、“空手套战狼” 等典故。可见,这部作品的产生不仅不是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是九死一生啊。
当前,仿佛我们有很多行业都迎来了拐点,仿佛都能冒一冒,甚至眼看着就有团队有机会实现某种标志性的 “临门一脚”。球进了,是 “势不可挡”;球没进,那就是 “痴心妄想”。《流浪地球》台前幕后的团队应该也是一帮有情怀的人,欣赏有情怀的人做成的漂亮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电影中,基本可以按天上、地下两条线来看。天上有 “领航者” 空间站,看得我心潮澎湃。地球要远行,意味着人类历史上建造和运营太空资产都要舍弃了,因此需要重新打造一个 “便携”、“一站式” 的太空服务中心,满足人类对通信、导航、遥感(对太阳系遥感?)的需求。这样一套空间基础设施显然已经超过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规划的所有空间站的体量以及复杂度,但比起行星发动机来说,只能算国际合作 “小规模” 工程了。建造空间站、发动机,按电影设定,是全体人类通力配合的成果。这就是电影一开始交待的基本背景。而面临木星威胁时,天上有刘培强等一批航天员察觉到空间站的疑似叛逃而采取行动(中间还穿插刘培强与老马同志的基情告白);地上有联合地球政府 UEG 组织的饱和式救援;最后关头,多股力量汇成一股,完成了人类对家园的拯救,人类及其家园的存续又被续了若干秒。这样的情节也是我这两天反复回味的。
工作的关系,空间技术与系统的发展、地外 / 系外宜居环境的搜寻,都是我关注的方向。过去的 2018 年,我们也在工作中结识了一帮有情怀的同事、朋友。这也是我产生共鸣的主要原因吧。
二、关于科幻
春节期间收到一位老师原创的拜年卡片,很有意思:
我尝试把张老师的理论应用到科幻上:
幻想属于行为的一种吗?如果行为是不包括幻想,而是特指看得见摸得着且允许不同观测者达成一致观测结果的狭义的行为,而幻想特指人的精神活动,那么为了使得不同人的幻想能够在其他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也产生自由的体验),幻想需要放在共同的地基上,且不能明显违反已知的科学边界。这么说来,存在于技术边界与科学边界夹层中的幻想是能引起多数人共鸣的幻想?这样的幻想,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幻。
这两天,包括
在内的几位老师针对影片中的科学相关内容给出了精彩的解读。根据我的观察,大家感到 “不大对劲” 的地方集中在两点:
关于这两点,我倒是觉得还好,应该也是(至少可以是)被安全放置在 “技术边界” 与“科学边界”夹层中的幻想。
关于木星借力
诚然,现实中旅行者一号 / 二号、新视野号等探测器都通过木星借力获得了经济实惠的速度增量。但这也不意味着行星借力简单而无风险。首先,发射窗口要允许;其次,木星附近的空间环境十分凶险。木卫一(Io)的火山喷出的物质更是在木星周围形成等离子体以及中性原子环境,可能还是臭鸡蛋味的。这是所有航天器都要考虑的。对于地球来说,考虑到影片中设定,地球要迅速逃离内太阳系,以规避来源于太阳的威胁,那么安装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可能根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初样到正样的流程。
如果说现实中人类已经开展过的行星际探测活动中的木星借力是精心策划的、利用成熟技术和成熟平台以及成熟载荷开展过反复验证的科学实验,那么影片设定的地球木星借力就是火灾发生时开窗户往楼下疑似游泳池的方向纵身一跃。
况且,地球借力的入射轨道高度,按照影片设定,要穿越木星与木卫一,这本身就是很凶险的环境。
关于木星重力场,其实并不是中心天体质量已知,重力场就已知。对于木星这么大的天体,尤其轨道高度只有几万公里的情况下,重力场以球谐函数展开,显著不为零的高阶项将多的可怕。(参见下图:中心质量只能告诉我们重力场的 0 阶,如下图第一行所示)。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tating_spherical_harmonics.gif
木星的重力场模型不同于像地球、火星、月球等岩石天体,它绝大部分质量在气体中。经历了先驱者、旅行者、伽利略和朱诺任务的实地考察,目前我们查阅到木星重力场的前几阶系数相对较高精度的估计值(参考:Folkner, W. M., et al. “Jupiter Gravity Field Estimated from the First Two Juno Orbit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44, no. 10, 2017, pp. 4694–4700.)
按影片中的设定,设木星借力时飞掠的轨道距离木星表面 7 万公里,即,距离木星中心约 14 万公里,那么按照上面列的参考文献数据,0 阶(重力加速度)、2 阶(变化幅度)、4 阶(变化幅度)分别约为
、
和
,后两个量分别是重力加速度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量级。而流浪地球计划使用的航天器(地球)质量约
,10000 台行星发动机产生的总的推力是 150 万亿吨(默认按 “1kg 力” 对应 9.8N 理解),那么发动机总的加速度不过
;比较朱诺号任务航天器,航天器总重量 3.6 吨,发动机推力 645N,提供的加速度能达到
。
以上数字想说明的问题是,流浪地球任务的航天器(地球)的机动能力弱成渣渣,因此木星重力场的不均匀性以及不确定性相对于其弱成渣渣的机动能力来说,说是 Spike 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因此,影片中地球在木星借力环境出乱子,在我看来,是完全可能的。甚至说,不出乱子才反常。
关于点燃木星
通过点燃氢氧混合气体,产生爆炸,利用木星吸积地球大气的气体流来传播爆炸机械波,从而推动地球,确实可能容易让观众产生 “不大对劲” 的感觉。
不过如果联系木星借力部分,其实也是可以处理的。
比如,假设片中设定的木星借力原计划是合理的,所谓合理,就是 60%(拍脑袋一个数字)的行星发动机正常工作,地球就能安全以双曲线轨迹掠过木星,且不进入木星 Roche 半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发动机抗振设计不过关,掠过木星时受木星重力场高阶扰动熄火;比如发动机电磁兼容性设计不过关,掠过木星辐射带时控制电路过载熄火,等等)只有 50% 发动机工作,虽然人类众志成城修复了 71% 推进发动机和 100% 转向发动机,地球仍然以非常临界的轨迹滑入木星 Roche 半径以内。这时候需要外力轻轻推一把。这种情况下,靠空间站自爆(增加了大量空间碎片),点燃氢氧混合气体,并且木星大气本身就有纵向环流,再借助一些运气,诱发一些木星大气的外流,使得地球被外力轻轻推了一把,也就合情合理了。
三、一点希望
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给创作者希望,给有情怀的制作团队希望,给投资人希望,给市场希望,给观众希望,这临门一脚就妥了。
(大年初一凌晨 2 点,UME 安贞店海报留念)
格局真的大。
相比之下美国的科幻片可能效果上拍摄剪辑上更好些,但是显得很小家子气。语言匮乏,难以描述,建议自己去看看。你可能在电影里找到很多毛病,但是真的恢宏啊。相比之下,真的,美帝的科幻灾难片跟过家家似的… 无论是星际穿越还是土星救援,敢带着地球一起跑的,只有流浪地球…
大刘的功劳。
也是制片方全体的功劳。
真的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好看。
电影拍的如何,只决定我会不会看第二遍。
——摘自一个在 B 站《流浪地球》电影预告下的评论
答案很显然——
我不仅看了第二遍,前段时间特地开了会员看了第三遍。
讲点有关系的题外话。
依据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平,和制作特效的成本,能说明两个问题:
1、这部电影表现了中国电影团队的管理水平,这个水平已经挺吓人了,成本控制的这么精准,技术处理这么稳定,而且几乎都是国内团队完成,说明现在中国的电影工业越来越趋于完整,上下游的资源越来越丰富。
在有限的时间内拍一部电影,和施工盖房子差不多,工期以天计算,每天都要赶进度,工期延误一周,后面一个月可能都补不回来。这部电影能依靠国内团队完成,说明国内的电影工业发育程度越来越成熟。
2、这部电影也说明了一个更直观的问题,就是特效团队的业务能力。流浪地球的特效基本上挑不出特别大的问题,与复联作为对比的话,真实程度可能要差一点,但是美学风格上,流浪地球是绝对领先的。
而且才花了 4500 万美金,这种成本优势简直就是特效行业的原子弹啊。
想想吧,如果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和工业光魔一起竞标,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中国实业类企业的海外发展路径都很一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后,made in china 倾销全世界,欧美传统制造业大受打击;华为进入通信行业后,思科这一类传统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中国某产品进入市场后,欧美对标竞争企业的利润瞬间腰斩,这类例子改革开放后数不胜数。
中国人进入一个行业后,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就会暴涨,多少欧美企业的经理人失去了假期,多少欧美企业在价格战的屠刀面前瑟瑟发抖。
如果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能拉开中国电影工业海外发展竞争的序幕的话,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啥叫双标?
下面正经回答,无剧透。
有些回答说是中国外壳的好莱坞作品,我很不同意。这片绝对是中国内核,大刘内核,感觉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幻。
这种灾难科幻的常见情节是某些人物的献身牺牲,好莱坞的感觉是古希腊式的基督教式的;而流浪地球是混合着 “知其不可而为之” 和 communism 的。感觉完全不同。
整体感觉和星际穿越一档,个人情感上更喜欢这部,触动更大。当然,也有不少缺点,比如最后语言煽情的几个部分,略有点尬。但绝对瑕不掩瑜,对我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更是功德无量。
非常推荐
看电影之前我对于跟风吹是拒绝的,因为只有跟口碑报表的电影划清界限才能显出我超凡脱俗的品味啊哈哈哈哈
但是看完电影我只想大声喊出:流浪地球牛逼!!!(破音)
刚出电影院看到的公益广告——地球只有一个,所以我们要带着它跑
看过原著以及电工刘比较火的几部小说。其实比起球状闪电和三体,流浪地球并不算一部好翻拍的电影,因为它的厚重感和绝望感和孤独感实在其实不太好表达。但是这部电影不仅将厚重和绝望的感觉诠释的不错,还增加了原著欠缺的人情味和代入感。
当然,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就毫无缺点,有一两个煽情点稍微有一点突兀,但是总体来说就算抛开情怀,这也是一部良好及以上的科幻片,至于它或许会承载的意义——弘扬中国价值观,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等等其他答案已经说得很多了,个人认为,只要流浪地球这样的良心电影口碑票房大爆,对中国电影绝对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但是至于弘不弘扬开不开启,还是带着佛系一点的态度去看待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总之,真的不得不佩服吴京的眼光。
很多人可能没有理解这部电影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流浪地球耗资几个亿是为了告诉大家,只要你违反交通规则,哪怕是为了拯救地球,该扣的分还是得扣。
所以作为一个交通专业的学生,我必须代表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大家: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部片子可以挑的瑕疵其实是很多的,所以我也能理解这部片子的最终分数不会高得特别的离谱。
但是这部片子把刘慈欣的风格和好莱坞风格结合的完成度是非常高的,远超出了我的期望。科幻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题材,这种科幻灾难片都很多年没有拍过了,最近的也许是独立日 2?但这部片子在这个题材范围内应该是完全超越和碾压性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当年的《终结者》那样的地位。
《流浪地球》电影其实不仅仅是《流浪地球》原著的改编,其实吸收了很多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元素,刘慈欣也不吝啬,一次性把很多脑洞和桥段都贡献了出来,拍出了这部完全超出期望的作品。
强烈推荐,尤其是喜欢刘慈欣小说风格的,这部片子绝对值得一看。甚至我很悲观的觉得在最近几年不会再有比这更好的科幻片。
最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这是投资了几个亿吧……
流浪地球委员会: 该方案之前有人提过,成功概率为零。
吴京 (冷锋): 孩子还小,大过年的。来都来了,不如试试 (๑•̀ㅂ•́) ✧
委员会: 很好道理,那试试!(ง •̀_•́)ง
提前预警,剧情暴露贴,还没看电影的最好等看完再来。
我自己其实不算一个科幻迷,因为我的兴趣还是在剑与魔法的世界里比较多。 虽然十几年前蹭了邻居哥哥的不少科幻世界看,但基本上没有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后来看的银英传以外,但那个不算科幻而是太空歌剧)。 有趣的是,唯一给我留下了最深印象的就是这篇流浪地球。 注意,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几千人站在地球表面上冻死后被氦闪照亮的原文。 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记住作者是大刘,也不知道后来火爆一时的三体就是他写的(至今还没入坑 :-P)
不过留学生日报昨天的推送给我种了草。 于是赶快在美国大年初一去 AMC 跳坑。
毕竟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情怀在好莱坞动不动就派个小飞船跑完全不同。 一个 2500 年计划也是典型的中式霸气。 正如知乎网友提到的,2500 年是什么?
对于公元 2019 年来说,2500 年前是公元前 481 年,
是孔子的时代(公元前 551 - 公元前 479 年),是他学生颜回去世那年。
是越王勾践 16 年,是吴王夫差 15 年。公元前 482 年,吴国刚被楚国击败。
是鲁哀公 14 年,《春秋》绝笔的那一年。
是中国春秋末期,战国起始的黎明。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 2500 年并不那么久。 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仍然可以运用卧薪尝胆的成语,了解微言大义的典故,感受论语章句的哲理。
那么,为了我们的子孙能够在另外 2500 年后仍然可以有机会领略这些,这代人就要承担起这代人的责任与付出相应的代价。
面对天灾,中国人从来没有逃走的习惯。
不会一味的求神拜佛,也不会上来就扔下家里的大多数等死派个希望号逃难。
要走一起走,能带走几个就带走几个。 最好,把家也带上。
即使真的走不了了,也把希望给能走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哪怕我们需要三过家门不入(电影是 17 年不归),哪怕我们需要代代挖山不止,哪怕我们代代人要以身为堤,哪怕我们需要用千分之五的光速飞两千五百年用一百代人走四光年,只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新的温暖太阳。
这是刻在中华文明骨子里的传承。 这是中国人能写出的故事。
流浪地球是 21 世纪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这片子亮眼的地方很多,我个人是第一次看到一个电影是如此密集的用绝望 - 希望作为循环的。也是第一次看见一个片子是如何体现主角在全球视野下的渺小感的。 这和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主角包打一切完全不同。
要给刘启生的希望,就要带来刘启母亲终止治疗的绝望.
上海海啸即将冰封的绝望,带来韩朵朵婴儿生的希望。
在付出巨大代价将火石这个希望火种送到杭州,却发现杭州全城已经被岩浆吞没的绝望。
在大家心灰意冷的时候,往印尼赤道转向发动机送火石成为新的希望。
就在目视可见印尼赤道发动机时,发动机已经启动,因为其他队伍已经抵达。 那么之前的牺牲有什么意义?
即使人类竭尽全力 36 小时内修复 100% 的转向发动机,71% 的推进发动机时,却被告之,在事件发生时 零点几秒内命运已被注定。 。。
如此循环不已使得观众们一直在压抑与释放中徘徊,直到最后的那句,
nous avons décidé, de choisir l’espoir, et ce peu importe le destin de l’humanité, nous l’accepterons. ( 无论最终结果将引导人类走向何处,我们都尊重并接受。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哪怕仅有一丝可能,我们也会去做,全人类也会去做。 即使我需要做那根火柴。为了家人,为了家园
为了那个子孙后代的家。
当然,为了春节档,影片被压缩的痕迹过于明显,导致很多叙事跟不上。
例如前半段的灾难感,没有突出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活下来,地球付出了一半人口(35 亿人)的巨大代价。上海在海啸中的封冻。 韩朵朵是如何送到姥爷手里的情节。
如果有就能和后面的故事呼应并产生更强的代入感。
但瑕不掩瑜。
20 年前,拍流浪地球这种科幻片对于中国科幻界是一种奢望,一本中国科幻小说能买百万套,一部中国科幻电影 2 亿票房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刘的三体中文销量在 2017 年突破 700 万册,拿到雨果奖。 2019 年 2 月 6 日,流浪地球的预计票房是 45.51 亿。卡梅隆也在推特上点赞。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能实现呢?
我们说不定哪天真的会带着地球去流浪。
——————- 歌词的分割线————
冠世一作 (bilibili 出品)
虽日崩地陷宇破 我仍执着
重写愚公移山 绝非传说
让历史铭记希望的火种燎原作烈火
纵旁人轻蔑鄙薄 嗤我笑我
我自不为形役 笔耕不辍
所谓现实沉重 难缚我 展翅高歌
客星璀璨 空留万里好江山 谁指点(超新星纪元)
传道授业 为师者 弥留救世蓬荜间(乡村教师)
桎梏难阻 上下求索 攀绝顶之上拓九天(山)
人离散 月圆缺 此事自古难全(带上她的眼睛)
风雨任由我掌握(混沌蝴蝶)
振翅舳舻尽覆没(天使时代)
成与败 生与殁 存与亡 战与和
燃身 照亮家国(全频带阻塞干扰)
纵直面强敌滔天 我未退缩(吞噬者)
人间繁灯看遍 星帆远泊(中国太阳)
斗酒十千 写尽世间绝句如云难触摸(诗云)
观量子玫瑰盛放 灿若血珀(球状闪电)
是存是灭全凭双眸定夺(球状闪电)
天赐大道于我 以身相祭 又如何(朝闻道)
昔日缄默 伏案写作娘子关 谁闻言
单枪匹马 人尽皆知揽雨果 位列巅
玩世不恭 救世戏言 逍遥却落得妻子散(逻辑)
咒低语 执剑百年 威慑星河间(逻辑)
前路寻谁人点拨(章北海)
为父者道破因果(章北海)
谁面壁 谁识破 谁灭亡 谁存活
前进 自然选择!(章北海)
虽她有千般负我 我仍执着(云天明)
只身深入敌腹 纵横捭阖(云天明)
光年相隔仍编织童话来将真相诉说(云天明)
纵使我冷血前行 不计后果(维德)
怎奈人性跗骨处处阻我(维德)
所谓岁月文明 死神过 尽数寥落
痴人逐梦四载一剑磨
筚路蓝缕开先河
花甲戏骨 皓首韶华踱
举头 万星烁
虽小人奴颜怯懦 嫉我妒我
听闻大厦将倾 再注财帛
驾驭天马行空 揽日月之志岂逊他国
得道者千人相助 万人拾火
精诚至 启元年 前路开拓
今赋冠世一作 功名自有后人说 (电影—流浪地球)
预过几天会出现以下问题:
《流浪地球》过誉了吗?
如何评价《流浪地球》被称之为 “太空战狼”?
《流浪地球》有哪些不合理的桥段?
《流浪地球》豆瓣评分是不是偏高了?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的差距有多大。
《流浪地球》算一流科幻电影吗,如果不算差在什么地方?
……
十个太阳太热就射掉九个,大山挡住路就挖平大山,溺死在海里就填平大海。太阳要爆炸就推地球到千分之五光速飞两千五百年用一百代人走四光年换个太阳
什么是中国人的故事,流浪地球就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来的故事。
流浪地球就是 21 世纪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只有文明跨度五千年的中国才能写出两千五百年的宏伟计划。从电影外在的台词道具到内核,这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以下轻微剧透)
即使今天不是科幻的黄金时代,中国科幻也不缺好故事,从大刘老师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即可见一斑。然而,在《流浪地球》上映前,即使在资深的科幻迷、影迷之中,唱衰国产科幻电影亦是一种主流观点,这里面的原因有些复杂:大环境的限制,资本的缺位,电影工业的不完善,中国主流观众甚至导演审美上的偏差 ······ 都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为我国电影艺术的一大短板,自然也是中国科幻迷的一大痛处。
但我想,在即将进入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今天,国产科幻电影要出彩,技术可以对标好莱坞、资本可以运作,审美可以培养——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最缺乏的,是一群可以挖掘到中国科幻故事内核的人,一群真正理解中国科幻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的人,当然还要是一群可以扎扎实实完善电影工业、认真做电影的人。
而这群人,要用我们的科幻小说,去讲一个和” 好莱坞 “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那么,中国科幻故事的内核是什么?中国科幻故事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对比好莱坞与《流浪地球》,同样是面对 “牺牲”,《复仇者联盟 3》中美国队长说 “我们不以性命做交换”,《流浪地球》中却存在太多深明大义的赴死(刘培强的 “前进三”、王磊的 “不要管我”、老何的 “生死如常”);同样是力挽狂澜的历险,《我是传奇》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发挥,《流浪地球》则倾向于地球人民齐心协力、前赴后继的努力;同样是地球末日与父子情深的矛盾,《星际穿越》中的父亲对女儿说 " 我一定会回来”,历尽千辛万苦既完成任务,也与女儿相见,结局圆满;《流浪地球》中刘培强却感叹 “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协助地面小队启动发动机,最终为 35 亿人壮烈牺牲 ······
我们不好评判哪一种主题更加优秀,毕竟,欧美科幻故事的核心是人本主义、人文精神,他们希望用一个科幻故事完成对一个 “个体” 的人文关怀与反思,无论格局是否宏大;而我们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家国情怀”,今天我们还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许多中国科幻故事(至少是刘慈欣一代的绝大多数科幻故事),都希望借助一场科学幻想,去完成在矛盾与冲突面前对集体行为的思考,对自我牺牲精神的肯定,以及大环境下对个体的悲悯;在这场科学幻想中,我们更愿意塑造一场众志成城的艰苦奋斗,实现对人类文明与精神生生不息的赞扬。
似曾相识吗?这正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所在,而无论你是否承认,这就是我们与好莱坞不同的地方,是我们讲好中国科幻的关键。
本质上这是价值观的不同,是意识形态的差异,然而我们不必让科幻电影被过激露骨的意识形态所绑架(虽然电影不可避免的输出了这些),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比如《流浪地球》中,以各个国家战士们齐心协力推动撞针代替单打独斗,弱化了个人英雄主义;比如以角色坦然赴死的牺牲代替圆满齐美的结局,更加凸显硬科幻的史诗气质;又比如以姥爷 “带妹妹回家” 的深情嘱托和刘启兄妹救援发动机的行为两相对比,突出保全 “小家” 与拯救人类命运的矛盾,使灾难更加立体 ······
我不会吹捧《流浪地球》,它并不是完美的,至少在我看来,它仍然存在着诸如情绪铺垫不够、场面调度略显混乱等 “肉眼可见” 的问题,但我想我有必要对《流浪地球》全体主创以及参与制作的每一个人表示感谢,不仅仅是它让电影院中的我眼眶湿润,还因为从 “对中国科幻最不自信的时候” 得知《流浪地球》要拍成电影到看完全片的今天,一路关注,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曙光,更让我看到了 “中国精神讲中国科幻” 的希望。
说到底,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无论是科技至上还是反思科学,无论是关注个体还是瞻望时代,甚至是反乌托邦的批判讽刺,在我们中国的科幻故事中,总能找到一点相似的内核,**基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基于意识形态的浸淫,**到了《流浪地球》中,便是流浪时代人民的全部信念:
“艰苦奋斗,生生不息。”
而在这种信念之下,我们总能选择希望。
不吹不黑,真心叫个好。
1. 作为老磁铁,这次没有特别地为《流浪地球》的影视化欢呼雀跃,可能因为我打心眼儿里从未觉得电影的量级比文学更大。精彩如老《银翼杀手》、糟糕如新《记忆裂痕》,之于 PKD 的伟大作品,并不增减其一分。同理,电影的成功是郭帆导演的成功而不是刘慈欣的成功,因为刘慈欣早就成功了,此次获得更多利益和声望,也是理所应当且不足为奇的。磁铁们是一片拳拳赤子心,可更多人心目中 “被改编成电影等于牛逼” 的朴素认知,是出于骨子里对资本的单方面谄媚,亦常常成为劣币逐良币的帮凶,于原著和导演,皆有失公平。
2. 我是一月末在未来局内部放映会看的片,会后的采访里我提起过:高科技语境下的市井人文,是大刘作品中最有温度的部分。木星轨道上的掩体世界里,大妈挎着菜篮子挤上公交车,旁边坐一水暖工,多他妈的迷人啊,不迷人吗?旋臂那头碳基硅基大决战,这边黄土地上油尽灯枯的老师用最后的力气为即将退学务农的孩子们上起了毫无意义却关系到人类文明存亡的一课,不迷人吗?
关于这一点,影片里呈现出的部分,尺寸火候我觉得都刚刚好。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流浪地球计划倾整个人类文明之力艰难维系,非高压极权的政体绝无可能 put together 如此庞大的资源,此时的世界毫无疑问会是一个大家纷纷转让权利换取生存的反乌托邦世界,同时一定会有一个依靠地下秩序维系的 underworld 与之并存,或孕育反叛精神或秉承中立但间接促进 greater good 的达成,这是标配。原著里能这么写,但咱们国家的电影通常不这么拍。所以原著只要在人情冷暖上稍用笔墨,只因巨大而沉重的参照系时刻都在,很容易给我们的阅读体验增添一丝暖意。而影片舍弃了或者说没有刻意去渲染这部分设定,想达成同样的效果,自然要更卖力,这种卖力如果能用荒诞消解掉一部分,就不算是用力过猛。片中的一些狗血明显是为追求荒诞感有意洒的,你当真了不光少了乐趣还显得小肚鸡肠。况且把美学上的反直觉统统叫做违和,通常是智力上懒惰的结果。在审美安全区之外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件事,创作者如果敢做,观众也别太怂。
3. 音乐板正儿,虽然除了复刻《边境杀手》的 motif(一模一样的旋律线、大提琴 + 铜管 gliss 技法和失真 perc 打底都有点过于明显了)以外出了影院我是一段也没想起来,但干这个的都清楚,配乐的约束太多了:情感搭画面可能不搭,两者都搭内在逻辑可能又不搭,一米五的挑高里让你卯足了劲儿去天马行空,倒不能说像命题作文,像填词吧,不容易。有人说不够好听,可好听太容易了,对于音乐人来讲 “好听” 是商贩们功能性的吆喝,内容您得屋里头上眼。片中的音乐就是当下的最优解,行业顶尖水准,要说国内谁的团队能在相空双打上做得比这个好一大截儿,我不信,国外来做的话,出品成色或更棒,情感表达靠玄学。相当多对音乐提出要求的朋友,他们所理解的 “恢宏大气” 绝不是德沃夏克九的恢宏大气,而是预告片的恢宏大气,罐头审美与多铆蒸刚实在是一码事,looking good,doesn’t work.
4. 至于吴京(for whom 我的喜爱仍停留在《杀破狼》时期)在拍摄难以为继时带资进组,成全了一部好作品,电影大卖之日赚得盆满钵满,这就叫慧眼识英杰,这就叫好人好报,hands down。我们很久之前就在表达的对 “太空战狼” 的担忧,现在看来着实是多虑了,人家压根儿没往那个方向使劲。而中国的科幻迷,尤其是磁铁,都是经历过一次创伤的,我们的怀疑和忧虑,也需要得到谅解。
一方面电影的情绪基底不可以是原著里那股浸透骨髓的忧伤,另一方面铁杆幻迷之外的广大观众也断然不会接受大刘在作品中习惯性地拿 “傻逼了吧” 隔空喊话嘲讽集体失智的全人类,左右环顾,刀枪林立,最后搞出来的东西竟然成色上佳,作为一名老磁铁我很知足,主创们为了保住原著的精气神儿都与谁做了什么样的周旋我无从知道,但我想说干得漂亮,这钱挣得,反正站得挺直溜儿。
刘慈欣宣布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开启的时候我就在场,大刘那一脸满足的笑容,怎么看都不像是为了给电影站台演出来的(对比之前参加商业活动时的 poker face)。
白手传经后人当饿死,真心祝福《流浪地球》电影大卖。致敬中国科幻影视化的真 · 先行者和实干家,比如郭导、比如小北哥;thumbs down for 一切消费情怀的投机者和混子,比如这会儿还想着吃豆腐的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 月 15 日补充:有很多人,他们只是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着中国科幻,却仍免不了被绑架、被代言、被带节奏,被置于 “爱不爱国” 和“受没受普世价值蛊惑”等诘难中间,给出正确却打了折扣的答案,此心光明却百口莫辩。把问题引入这个方向并事实上强迫对方回应的阴谋家是最没屁眼子的,他们深知,唯有主义和生意,最容易让人小心翼翼如惊马下护着钱袋的小商贩。如果是这样的话,务请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诸君记住:如果你不以投机为生,那么身为声势浩大的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件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因为当下和我站在一起的,未必就是同类。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更何况一部电影。如果喜欢它就意味着要将所有本不相干的东西一股脑吞下的话,那么不喜欢了也很简单。
我的热爱,永远只献给创作者。
利益相关:刘慈欣作品的粉丝 / 影视配乐从业者
影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 回家。爸爸让儿子女儿回家,爷爷让孙子孙女回家,哥哥想带着妹妹回家,他们都在等着爸爸回家。就连那个混血小哥觉得自己快挂了时都喊 “我回不了家了。”
我觉得《流浪地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此,它的情感内核是中国式的,往大点说,是东方式的。
那就是: 对家的眷恋。
和很多好莱坞电影反映出的 “人重于家” 的观念不同(像阿汤哥的《世界大战》或近期的《蒙上你的眼》),中国人理解的家不是人在哪家就在哪,而是连带着故土的。
这是由西方的狩猎文化、航海文化和东方的农耕文化的差异决定的。
所以电影里的主人公们拯救的目的,绝望后的归属指向都是 “回家”。即使知道客观上的家可能已成坟场;即使知道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不适合生存也要带着它去流浪。
中国人的最后的精神慰藉是落叶归根,这决定了我们春节的拥堵,决定了影片里吴京角色不假思索地拒绝叛逃,决定了电影里人类的存活结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568532/answer/681727280
我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父辈枕戈待旦,经历了人民军队最痛苦的忍耐期。
我从警六年,其中新疆一线两年,参与处置不计其数,自认意志强于常人。
我刚刚在周围观影群众的震惊声中落泪。
波澜壮阔的流浪地球计划,以影像形式展现在我面前。
我不断提醒自己,这是我们中国人拍的电影。
世界毁灭了,并没有超人出现拯救世界。
我们自己拯救自己。
挖开地面,这星球都是我们的燃料。
点燃发动机,带我们流浪。
这都不是某个个体做的。
就连最后想到的求生手段,都有以色列人先想到过。
人类靠自己拯救了自己。
人生存的荣耀属于全人类。
集体的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有推动火石直至化作冰雕的救援队,
也有为了火石放弃自己的驾驶员。
个体的牺牲成就了集体的未来。
我也许因为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而落泪,
又或者是被集体主义的英雄赞歌所感动。
我实名吹爆《流浪地球》。
“他们抓这些杠精做什么?”
“做燃料呗,键盘侠杠喷发动机,说白了,就是烧杠精。”
“哇!行星喷子!”
“那不叫行星喷子,那叫喷子推进器”
“这还不算是最大的呢,赤道上的转向喷子,那才是真正的口嗨巨人。”
群里找到位流浪的美术团队老哥。
当然是表示恭喜啊,真香。
已经有厂家在做了
就这位,您也有脸说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太阳即将吞噬地球,流浪地球计划能否延续人类文明的希望?
外部情节线:本片中的情节线为角色如何克服木星对流浪中的地球的致命威胁,拯救地球和人类的过程。
内部情感线:刘启的父亲刘培强当年为了家人可以获得地下城的居住权放弃了患病妻子的治疗,前往空间站工作。近十年服役期满,刘培强即将回到地球,然而刘启却一直对他心存不满。木星危机的背景之下,刘培强能否与儿子团聚,并化解多年的心结?
当拯救现存人类与延续人类文明产生冲突时,究竟应该感性地冒险选择救人还是应该理性地选择最大可能地拯救人类文明。
正题:保护每一个生命的生存权,没有人类的人类文明毫无意义。
反题: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可以牺牲自己的人性,不惜使用欺骗的手段。
故事中利用车辆征用的事件极为巧妙地将这一困境具体化了:刘启和他的亲人想要回家,但为了人类的未来他们却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一次注定失败的救援任务。《流浪地球》原著中 “飞船派” 和“流浪派”之争,《星际穿越》中 A 计划和 B 计划之争,《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是否值得救的争议,核心在于对人性意指的讨论,无论背后的动机多么崇高,不去替一个生命决定他的生死。
根据对待中心道德困境的态度,故事中的角色大概可以分为两组。
救人派:救现在;更看重保护身边的家人;感性;“本我” 主导型人格;原著中的 “流浪派”- 带着地球流浪;《星际穿越》中的 A 计划。刘启、韩朵朵、韩子昂。
救文明派:着眼未来;为了人类的未来可以做出牺牲;理性;“超我” 主导型人格;原著中的 “飞船派”;《星际穿越》里的 B 计划。联合政府决策者、领航员号空间站人工智能。
介于两者之间:
刘培强:曾经在重病的妻子(现在)和儿子(未来)中选择了有更大几率存活的儿子;当自己的亲人遇险时,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
王磊及救援队员:当任务与他人生命安全发生冲突时理性地选择执行任务;当身边的人(亲人、队友)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优先考虑身边人的安危。
A 线 - 地球 主人公:刘启
故事设定:太阳即将吞噬地球,为了延续人类文明,人类带着地球踏上长达 2500 年的流浪之旅。
主人公刘启和姥爷生活在地下城,多年前刘启的父亲刘培强为了刘启和姥爷的地下城居住权放弃了当时身患重病的母亲,自己则只身前往空间站工作。
主题:如何在末日的绝望氛围中寻找希望。
B 线 - 空间站 主人公:刘培强
刘培强即将从领航员号空间站退役,回到地球与家人团聚。
刘启不想面对父亲,决定离开地下城不再回来。
【人物】刘启是个技术宅,对机械颇有研究。
【人物】刘启的妹妹韩朵朵对希望持怀疑态度,只想去外面看看。
【世界观建立】地下城普通人生活剪影
【情节 - 类型段落】黑市交易工作服,火并追逐,刘启和韩朵朵成功逃脱。
【世界观建立】地下城工作情景,地上环境,运输车,荒废的城市,推进式发动机。
【人物】刘启是 “臭修车” 的,这辈子没上过地面,也没碰过车。表现了刘培强(通过韩子昂)对刘启的控制,也表现了刘启内心对于解脱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刘启开车离开,段落 1 结束。
B 线 - 空间站
刘培强进行退役前工作交接。
【情节 - 关键道具】刘培强把俄罗斯宇航员送的一瓶伏特加放进宇航服。
【情节设定】为了逃出太阳系,地球必须冒险进入木星轨道完成最后的加速。
【人物】刘培强动机:完成任务与家人团聚。
【中心道德困境】正题引入:我们为未来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出于对家人的爱。
【观众】建立共情点:刘培强只有完成任务(地球安全离开木星轨道)才能和快十年没说过话的儿子见面(可以与《星际穿越》中父女情感线类比)
【重要情节信息】木星引力激增,地木相撞几率大大增加,根据人工智能绘制的预测图,地球将最终与木星相撞。
刘启和妹妹违规驾驶姥爷的运输车在途中被抓。
【人物】韩子昂 / Tim 出场。
【情节事件】韩子昂捞人反被关。
【情节事件】地震,刘启一行人逃生段落。
【人物关键行为】刘启关键时刻救下 Tim(建立观众对人物的好感)
【情节事件】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熄火。地球丧失大部分转向力,将在 37 小时之后被木星捕获,全球动员不计代价对发动机进行救援。
【中心道德困境】反题引入:为了人类的未来,必要的时候要牺牲现在人类的生命。
【情节事件】刘培强尝试联系刘启失败。
【情节事件】领航员号空间站进入低功耗模式,所有宇航员进入休眠状态。
【情节 - 关键道具】韩朵朵看到刘培强紧急通讯码。
【情节事件】韩子昂带着刘启、韩朵朵等人逃出,但是他们的运输车被中国救援队征用,刘启和妹妹被卷入了拯救流浪地球计划的救援任务中,故事进入第二幕,真正的故事开始。
【中心道德困境】原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遇险,驾驶员用自己的牺牲换回了车厢和火石的完整。通过韩子昂的对话交待救援任务 “会死很多人”,对中心道德困境进一步加以讨论(救人还是救未来,为了未来牺牲现在人的生命是否值得。)
【新的情节线建立】运送火石到杭州,重启杭州发动机,拯救地下城平民。故事进入第二幕。
【世界观建立】地球灾难景象展现.
【人物】韩子昂回忆老伴,人的价值被强调。
【中心道德困境】由于救援任务的优先级高于一切,因此家人的安危和人类的未来站在了对立面。
【人物】刘启提出代替姥爷留下来执行任务,被刘培强拒绝,进一步表现刘培强对刘启的控制。刘启反应激烈,指出不想让别人为自己做决定,建立父子核心矛盾。
【情节事件】 受木星影响,地球迎来二次强震,救援队面临险境。
【情节事件】领航员号空间站中止伴飞,执行撤离任务,刘培强被强行休眠。
【中心道德困境】从韩子昂的角度看,运输火石的任务让刘启和韩朵朵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人物洞见】发现一座完整的楼。
【中心道德困境】在电梯口,刘启坚持先上人再上火石。
【情节事件】运送火石途中,绳子断了,救援队员刚子牺牲,但最后一刻救下了韩子昂,人的价值得以强调。
【情节事件】救援队无法营救韩子昂,任务继续。
【中心道德困境】随着韩子昂的死亡,假设成为事实,由于救援活动刘启又失去了一个亲人。
【人物】通过朵朵被救的往事,展现在地球的灾难背景下,国家的概念被消解,同时家庭的内涵却得以扩大,韩朵朵是人类共同的孩子,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的家人。
【人物】刘启人物动机:带朵朵回家(表层),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类的生命(深层,可追溯到刘启对妈妈死的自责和对刘培强的责怪)。
【情节事件】刘启离开救援队,带韩朵朵回家。A 线分为王磊带领的救援队 A1 线和刘启 A2 线。
【情节信息】强调地球上的人被放弃了,低功耗只是个幌子。
【情节信息】地球大气被木星捕获
【情节事件】刘启一行人回家途中遇到先前迫降的飞机,在飞机上发现李一一。
【情节信息】由于地球引力的变化,飞机无法起飞,会驾驶运输车的刘启成为救援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的最后希望。
【人物关键选择】刘启需要在带朵朵回家和去苏拉威西执行任务之间做出选择。
【中心道德困境】王磊发出求救广播,但由于前往苏拉威西的任务更加重要,杭州被放弃了。
【情节事件】杭州地下城被毁,任务失败,段落 1 结束。
【中心道德矛盾】王磊执意继续完成任务,队员周倩开枪毁掉火石,正反题激烈碰撞:在崇高的使命面前适当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王磊:“死去的人白死了吗?”) v.s. 我们身边人的生命有同等的价值(周倩:“不能再死人了”)。
【人物关键选择】刘启和王磊在回家和执行任务之间仍然选择了继续执行任务,A1、A2 线合并。
【情节事件】# 障碍# 其他宇航员试图赶在刘培强之前赶到总控室。空间站人工智能阻止刘培强和俄罗斯宇航员进入总控室,俄罗斯宇航员死亡。
【情节事件】刘培强进入总控室,但手动控制权限被禁止。
【情节信息】领航员号空间站的撤离是经联合政府批准的。
【情节事件】发动机重启大部分完成。
【人物】通过鲸鱼引出刘启对回家的渴望,展现他对刘培强的思念,强调他的目标是带着韩朵朵回家。说明刘启正期盼着回家与父亲的团聚,增加了情节线的情感砝码。
【情节信息】空间站进行全球广播,此次全球救援是一次注定徒劳的救援,3 小时候地球会在木星引力下解体,载有地球文明基因的领航者号空间站将执行 “火种计划” 延续延续人类文明。
【中心道德困境】按照故事的设定,为了逃出太阳系必须进入木星轨道,利用弹弓效应进行加速,获取逃逸所必须的速度。然而经过计算,一旦地球进入木星轨道,穷尽地球上所有发动机的功率都无法逃离木星的引力,所以救援行动是一次注定徒劳的营救。因此在故事的设定中,“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是一次注定徒劳的幌子,“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时,就永远回不去了”。这是对中心道德困境最为极致的呈现,整个 “流浪地球” 计划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其实真正承载人类文明希望的计划始终是“火种计划”。设置这个骗局的原因不言而喻,他直指人类利他心的局限,此处设定可以完全类比《星际穿越》中的 A 计划和 B 计划。
…he knows how hard it is to make people work together to save the species instead of themselves, or their children.
Evolution has yet to transcend that simple barrier. We can care deeply, selflessly about those we know, but that empathy rarely extends beyond our line of sight.
【新任务】:利用转向发动机喷射的火焰点燃木星,爆炸产生冲击波可以推动地球逃离木星轨道。救援队向苏拉威西继续前进,故事进入第三幕。(83 分钟)
【情节信息】计划困难重重:与空间站失联;每一步操作都对操作人有极高要求。
【情节事件】# 障碍 #发出求救广播后没有任何支援回应;人太少推不动发射台;地震导致重物坠落,人员重伤。
【情节事件】# 障碍 #软件破解过程卡住;何连科进行硬件支持时受伤。
【情节事件】# 障碍 #火石迟迟未能装载完成;刘启决定冒险手动安置火石
【情节事件】刘培强与联合政府谈判为救援队接通了全球广播
【情节事件】韩朵朵广播演讲,成功动员了附近的救援队员。
【主题】韩朵朵理解了为什么希望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它是 “唯一回家的方向” ,希望 = 回家 = 拯救地球。
【情节事件】火石安装就位,程序破解完成,救援队到达,点火闸启动。
【中心道德矛盾】人类最终在 “火种计划” 和“流浪地球”计划中选择了成功率为零的后者,因为“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正题反题结合成为合题:只有救人类才能救文明。
【情节事件】刘培强用第一幕获得的酒点燃人工智能系统,获得空间站控制权。
【中心道德矛盾】联合政府选择接受刘培强的计划,在政府层面进一步体现正题与反题的融合。
【人物】刘培强父子和解,刘培强某种程度上履行了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也完成了救赎。
【情节事件】# 障碍 #王磊组队员被重物压住,无法及时乘坐电梯到地下城避难。
【人物洞见】李一一想到发动机下面可能会安全。
【情节事件】运输车被击中,刘启舍身救下韩朵朵。
【主题】通过木星这一劫难,人类找到了真正的希望。(120 分钟)
友情提醒:本答案亮点是表情包~
如果不是资方为保票房贺岁上映,可能会更好!!!
爱之深责之切,先 “批评” 一小下…
男女主及一些配角人设太尬,不太像是大刘风格的人物,居然说火石是 “破球”?为了完成任务抱怨 “死的人太多”?
就连全世界都赞同是圣母的程心,估计都说不出这样的话。
因为春节上映,就要抱 “合家欢” 的大腿。比如,吴京和联合政府说的:今天是中国春节第一天…… 明显的商业痕迹。
![](data:image/svg+xml;utf8,)
这点真的是把电影深刻的人性讨论及文明内核放弃了。
当然,为了票房收入,还是可以理解的,科幻迷内心仍旧感激有这样的好电影。
吹的话在下面————
《流浪地球》是送给我和中国科幻迷最好的春节礼物!!!
看过大刘的所有小说,流浪地球不是最喜欢的,但可能是最适合改编的。
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可以说是心满意足,热泪盈眶。
书粉对于这部电影能拍都很开心了,何况还拍的这么好!
终于不用在《星际穿越》们里硬磕大刘的糖了!
最后 30 分钟,脑子里回响的都是:我爱刘慈欣
![](data:image/svg+xml;utf8,)
期待电影:
《鲸歌》 《微观尽头》《宇宙坍缩》 《带上她的眼睛》《地火》《乡村教师》《混沌蝴蝶》《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 《中国太阳》 《梦之海》 《朝闻道》(《天使时代》又名《波斯湾飞马》 《魔鬼积木》《吞食者》(《超新星纪元》 《文明的反向扩张》 《诗云》又名《李白》 《光荣与梦想》 《地球大炮》又名《深井》 《思想者》《圆圆的肥皂泡》《球状闪电》《 当恐龙遇上蚂蚁》 《镜子》《赡养上帝》《欢乐颂》《赡养人类》《山》 《三体》 《三体 II:黑暗森林》 《太原之恋》 《三体 Ⅲ:死神永生》 《烧火工》……
![](data:image/svg+xml;utf8,)
各种表情包!!!(多图预警)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五刷过后,依然意犹未尽。
回想当初由于期望过高和观影体验较差,从第一次观影后的失望,到现在成为荣誉精神股东,每天都要盯几眼票房,其中的情感的转变回想起来也颇为感慨。很显然,流浪地球不是一部无可挑剔的电影,而且在很多方面远远谈不上一部优秀电影,其中饱受诟病的就是关于人物形象和剧情的跳跃,下面我就围绕人物塑造,情感支线,剧情推动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这两人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其中刘启是保受批评角色之一,而刘培强相对来说获得的感动和理解要更多一些。
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直观的感受是刘启叛逆、中二、自以为是;而刘培强作为父亲,虽然没有一直陪伴在刘启的成长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完整的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但是我却能充分理解刘培强已经做了他能做到的最优选择。他对儿子的歉意,以及最后的牺牲, 让我更加体会到一个父亲的用心和担当。
但是仔细回顾影片和 N 刷之后,现在我对刘启的感受已经发生了 360 度的变化。试想,一个孩子小时候便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离去,而父亲也在仅仅四岁的时候就去执行任务,从他的成长中缺失了,十多年来和父亲的交流屈指可数,唯一的亲人是姥爷。这种角色在大多数的影视作品中是绝对的悲情角色,本应该获得大量的观众的同情和支持。我们甚至可以假定,刘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免不了遭受冷眼嘲笑,而这时父亲又没法在他身边(甚至可能无法联系,因为刘培强需要进行休眠),产生叛逆的性情(一口一个 “老东西”,对刘培强直呼其名)。
具体来说,可以猜测他在知道当年母亲的死是父亲的决定后更是直接不再与刘培强联系(马卡洛夫说过刘培强已经近十年没有同儿子说过话了),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刘启和地下黑帮的关联。
而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本来应该是为数不多的父子温情的画面,却被反复回忆,反而是刘启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遭受的挫折只字未提。这对于刘培强的形象来说是正面的,但是对于刘启来说却是不公平的。而且这两者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刘培强的愧疚越深,观众对于刘培强越理解,对于刘启就越讨厌,毕竟 “父亲都做了这么多了你为什还不能理解?”。
爸爸会化作一颗星星
当然了,为什么非要理解刘启?我就是讨厌他不行么?当然可以,但是不同于刘培强,刘启的形象本应是更能表现出成长性和更值得回味的角色。从一开始的躲着父亲离家出走,到 MOSS 全球广播救援失败时希望父亲回来,再到最后彻底的理解和原谅父亲并拼命制止父亲送死,从这点来说,刘启的角色和刘培强的角色又是相依的。因而刘启的形象的不完整导致了观众对于刘启的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损害了对刘培强和刘启的父子情和精神继承的刻画。
韩朵朵是这部影片中另一个招致很多批评的角色,而对该角色的批评集中爆发于韩朵朵最后求援时的广播,更集中体现在对于广播内容的不满意。
在之前的回答中我详细论述了最后广播的问题,简单说来,这不是台词的锅,而是由于角色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引起观众共鸣而引起的自然反应。
韩朵朵的这段广播,处在救援的关键节点,处在影片主题升华的关键节点,而韩朵朵以一个功能性的角色,承担了本应该由主角承担的任务。刘培强有一次对联合政府联络员的煽情动员行为,另有一次重新赢得儿子理解的临别赠言,这两者我都不觉得尴尬,前者暖心后者催泪,那么为什么韩朵朵的动员广播就显得尴尬?
原因可能很多,我认为最主要还是由于韩朵朵的形象塑造的不够完整。虽然介绍了韩朵朵的身世,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在第一遍观看时只把她当做一个功能性的角色,作为功能性角色,观众没有期盼她得到成长,只想着她能顺利完成动员任务就好。
但是我相信导演和编剧是希望表现出韩朵朵的成长的,从哆哆嗦嗦到清晰坚定的发言,再到广播完毕后立即去支援王磊一行,导演和编剧也希望让观众看到朵朵的成长。然而由于人物塑造的不成功,观众其实对韩朵朵并没有强烈的共鸣,因而觉得拖沓和尴尬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再说一句,韩朵朵的身世和刘启相似,甚至更为悲情。韩朵朵举目无亲,庆幸的是还有爷爷对她很好,有一个哥哥为她撑腰。但是不论如何,韩朵朵和刘启一样,都没有得到本应该得到的同情和理解,更是成为了一些观众眼中的吊车尾。
对于刘启和韩朵朵,我相信在导演和编剧的眼里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让他们成为观众眼中自己的孩子,这点做得并不够好。
催泪啊催泪
韩子昂其实相对来讲塑造的比较成功,没有黑点。尤其是韩子昂死去的情节,更是成为影片的第一个催泪节点。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韩子昂是刘启和韩朵朵长时间以来唯一的监护人,并且以近八十的高龄还在开运载车,想必三人的生活境况不会太好。
影片将十七年的时间一笔带过,直接选择忽视了对刘启一家生活境况的描写,唯一可以一窥十七年生活的片段是韩子昂临死之前的回忆,也就是三人在床上嬉戏的画面。我认为这非常遗憾。如果关于三人生活境况的描写更多一些,观众对韩子昂的死去会更感慨,当然也对刘启和韩朵朵也更加理解。
姥爷的教训
这些角色在影片中都属配角,属于功能性的角色,并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背景,不知晓他们的身世,但是依然要交代好人物关键信息。
比如王磊,是团队的领导者,我们能看到他沉着冷静的一面,但是突兀的地方就在于杭州地下城没了以后他依然要求前进,并在周倩摧毁火石之后情绪爆发,任务执行失败难道不是原地待命或者撤退就好了吗?当然,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王磊的妻儿都应该在杭州地下城里,因此王磊才大动肝火,这个信息队员应该都是知道的。但是这些内容没有交代,不能指望观众去猜啊。相反,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信息,看到的只会是一会冷静的可怕,一会又火山爆发的精神分裂的救援队队长。
周倩是原 CN171-11 救援队中最感性的成员,在刚子死去后她忍住哭泣向王磊报告,在黄明倒下后她第一个冲上来卸电池包,进入苏拉威西控制室后她依然在救援。而突兀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于黄明倒下后王磊要求继续行军,但是她毅然摧毁了火石,这两者的关系剧中没有交代清楚;另一方面,片尾中周倩和 Tim 在打情骂俏(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没反应过来),显然这个感情线不是凭空产生的,但是在救援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两者的互动。
李一一这个角色塑造的其实也非常成功,深入人心。唯一突兀的点就在于初次见面时的激烈反应,显然李一一之前遭受过袭击,但是没有交代清楚。
帅到爆炸
剧中的人物互动太少,本来应该比较清晰的几条感情线都比较残缺。刘启和刘培强的父子情,韩子昂和刘启、韩朵朵的爷孙情就不说了,属于情感主线。主要说一下原 CN171-11 救援队和新加入成员的感情线,对于情节的推动来说可能这是不重要的,但是总的来看,救援团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才是最终齐心协力形成整体行动点燃木星的重要基础。
这两者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分别代表了新加入成员和原 CN171-11 救援队,两者的冲突和磨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团队凝聚力的提升,这条线被掩藏了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能看到的比较激烈的冲突是姥爷死后刘启和王磊的决裂,以及最后王磊救了朵朵却被压死在废墟下面,但是被隐藏的两个点一个是刚开始王磊拦下运载车要征用时的冲突,另一个是在杭州救援行动失败王磊几人上车后刘启与王磊的磨合和谅解。只有这几个点都讲到,才能连成一条完整的感情线,为之后的众志成城做出铺垫。
就第一个点来说,韩子昂开始时想逃避征用,被拦下之后就直接服从了征用略显突兀。可能的情况是接下来韩子昂与王磊发生了语言冲突,王磊也借此了解到了车上的人员构成。刘启也很可能与王磊争辩了几句,并直接体现在之后的三辆车中的人员构成的变化上。
对第二点来说则更加明显,否则为什么后来王磊刚上车时还和刘启的关系那么僵,后来在补给时刘启却主动和王磊聊起了他的父亲?为什么刘启在想到点燃木星的解决方案时要征求王磊的意见,并且在最终行动前达成谅解并握手?很明显在从杭州通往苏拉威西的路上刘启和王磊已经达成了某种谅解,刘启很可能也知道了王磊的妻儿也死去了。
这三点连起来的话将会是比较完整的感情线,标志着刘启小队与 CN171-11 小队从反抗和不信任(最初被征用),到冲突爆发(韩子昂冻死),再到相互谅解进行合作(重启发动机点燃木星),最后到王磊舍身救朵朵以及刘启再试图救出王磊,标志了两个小队最终消除隔阂,彼此信任。
这个情感支线是比较清晰的。很明显刘启的团队成员有韩朵朵、韩子昂(之后离去)、Tim,而王磊的队伍就是原 CN171-11,而李一一加入这个团队之后其实并没有明显融入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为什么他相对独立?从任务的角度来讲,他的任务是去救援苏拉威西,刘启的队伍想回家,王磊的队伍在救援杭州失败之后本要就地解散;从情感的角度来讲,李一一并没有和其他的团队成员有历史情感;从队伍角色的分配来讲,他是属于团队大脑,从王磊队伍救援杭州失败以后,李一一便接管了整个团队的任务、目标,并在刘启提出点燃木星的想法之后做出了可行性分析并发布了具体的任务流程。而且可以看到到了最后关头,几只小队遇到问题都会找李一一。可以看出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其他队员对于李一一都是绝对信任的。
著名的春节十二响 / 很无聊 / 全自动的 / 很大很大很大的波
实际上这一条感情线我并没有太强的证据,大多数来源于猜测。可供参考的有几个点:
① 在李一一拿韩朵朵做人质之后韩朵朵仍然给李一一递食物。
② 在过晨昏线时明显可以看到李一一和韩朵朵在笑着谈论什么。
③ 李一一在自夸 “著名的春节十二响” 时韩朵朵是给反馈最积极的。
④ 影片最后李一一小心翼翼的主动问刘启韩朵朵去不去,而刘启回答 “去你妹啊” 之后,李一一的回复是“这都多少年了怎么还是这一句”,可以看出李一一问了不止十遍。。。而从刘启漫不经心的回复来看他也很可能早就发现两个人眉来眼去了。
⑤ 韩朵朵最后虽然问了一句 “李长条怎么也在啊”,但是从刘启和李一一之前的工作对话来看,他们两个应该是经常一起合作,所以韩朵朵也可能早就猜到李长条要去而故意那么问。
其实梳理下来我发现两个人的线索还是蛮多的,不过明显两人也没有互表心意。
Tim 在本片中是绝对的笑点担当,但是也在最后关头也表现出了勇敢的一面,舍身救出了刘启。关于最后 Tim 拼命救刘启,如果只是从刘启一开始打开牢门救了 Tim 一命,而 Tim 于是反过来也救刘启来看也不是不可以。不过 Tim 作为刘启团队里的一员,和刘启的感情也是不断加深升级的,虽然影片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但是从部分情节中也可以看出来。比如刘启和王磊决裂分别后,Tim 是跟着刘启一起走的,一路上也经常照顾朵朵。再比如李一一上车以后,由于刘启三人本想回家,这里可能会有一些冲突。再就是刘启要叫王磊上车时 Tim 想要阻拦,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刘启的命令。
这个在上面讲周倩的时候讲过了,就不再多说了。这部分应该来讲如果第一版有的话也是基本砍没了,结果只留下最后片尾时候的彩蛋了。
这个本来不想写,因为实在是没有线索,但是最后从王磊舍身救出朵朵以及网上的信息来看,王磊是把朵朵当做自己的女儿看待,这样的话最合情理。不过从上面的第一点来理解的话也说得过去。
根据网上的信息来看,这部影片确实经过了大量的剪辑和压缩,因而造成了一些情节的跳跃。虽然主线剧情被保留,但总的来看,一部分的非主线情节的缺失确实造成了人物塑造上的问题和剧情的不连贯,进而直接导致一些关键剧情变得有些尴尬。
上面说到过,这段剧情不够合理,跳跃性比较强,但是总的来说不尴尬。据猜测被剪掉的内容应该包括韩子昂和王磊一行人的对峙和冲突(至少是语言冲突)。并且这是两队第一次冲突,冲突的过程也是两队相互交流彼此了解的过程,交代的太过简略。对于观众来说,韩子昂三人还算了解,但是 CN171-11 小队的成员就没有足够时间熟悉。
这部分来说由于一些细节没交代清楚(黄明的死和火石的关系,王磊为什么对杭州有如此执念),显得比较突兀,有点尴尬。虽然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但是如之前所说,观众找不到王磊的情绪爆发的依凭,也不明白为什么周倩要拿火石出气。如果交代好了这两点,观众可能会更理解角色的行为和动机,进而才能与角色产生共鸣。
这段剧情确实有比较大的问题,不过由于埋好了很多线索(①韩朵朵很早之前问过爷爷铭牌的问题,②尽管当时空间站已被屏蔽,老何还是教过韩朵朵如何联系空间站),所以韩朵朵能比较熟练的联系到刘培强是合理的,并不突兀,但是之后的广播却比较尴尬。
原因上面也提到过,就是朵朵以一个功能性为主的角色出演了绝对主角应该负责的戏份,观众对这个角色没有很强的代入感,因而难以忍受大段的独白。具体的分析见我之前的回答。所以台词改动的意义不大,而且很难修改。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其他解决方案。这个剧情节点是全片非常重要的节点,由于其他角色的分量小,更难以让观众产生认同,因此我认为只能从几个主角(刘启,刘培强,韩子昂,韩朵朵)中选择。由于韩子昂已经不可能了,而刘启又在执行任务,因此只能从剩下两人中选。
我仔细考虑过刘培强进行这次地面广播,但是问题在于刘培强已经与联合政府的联络员进行了一次煽情动员,而且最后还有与刘启的临终嘱托。如果把这段也交给刘培强来说,那么他几乎接管了最后的环节,强行连续三次煽情,效果先不说,几乎是顶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了。
所以我最终还是认为韩朵朵最适合这段广播,关键还是在于之前把她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充实一点,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优方案了。
从电影上映以来,我也成了小破球的自来水,体验了一把精神股东和追星少年的感觉。不过很多粉丝和我一样,一边疯狂向别人安利,一边跟已经 N 刷过流浪地球的小伙伴疯狂吐槽和抱怨。我们不认为流浪地球已经无可指摘,但是我们乐意看到小破球成为热门话题,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我们深知,中国科幻的春天近了,我们深知,中国科幻的明天只会更好。
奔跑吧,郭导
二刷结束,随便扯点,前方剧透高能。
Bug 和设定:
bug 之于科幻类似揭秘之于魔术,太扯的 bug 会使得故事逻辑崩坏,太扯的设定会把科幻变成玄幻。可是,科幻和魔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你必须站在表演者一边,才能欣赏这段表演。如果抱着 “这都是骗小孩的把戏” 这样的心态看魔术,你永远都欣赏不了魔术的魅力;如果要求科幻的设定和现实理论完全符合……
我不知道那种片子叫什么,反正不叫科幻片。
现在讨论一下我看到的一些所谓 bug:
1. 太阳不是这么挂的:
中微子也烤不熟地球,七年过去了我们还活得好好的。
至少目前,我们的农作物还没有白给的迹象,虫洞这种东西,还没人看到过,作为众多科幻小说的基石基本就属于扯淡。
不论是 C++ 还是汇编,都黑不掉外星人的计算机。
弹钢琴也不能回到过去,不管这个秘密你说没说。
更别提漫威电影宇宙,变形金刚,star war 和超人了。
我们要拍电影,你得接受 Kr 作为一种惰性气体在常温下呈固态还能搞死超人的设定。
2. 这点发动机推不动 / 推得动地球就碎了 / 推得动地球没碎也到不了。
参考上一条。科幻嘛,艺术嘛,美嘛。两直线平行同位角还可以不相等呢。
3. 木 - 地的洛希极限在木星内部:
这确实是一个 bug,如果提出这个 bug 的老哥没算错的话。但是呢,发动机坏了地球会被木星俘获,甭管是扯碎还是坠毁反正地球都没了,发动机坏导致任务失败这个逻辑链还是走得通的,并不至于摧毁这部影片。
4. 氢气爆炸推动地球:
这个点子虽然相当的宏大,具有美感,并且在影片中作用重大,升华主题,但实现起来,我也觉得有点扯,不过既然物理学家和程序员都在拯救地球,那化学家强烈要求拥有姓名,你也不能说啥。。。
以上属于设定型的 bug,也就是设定和现有理论冲突。然而已经有无数的 “科幻片” 带着设定上的 bug 席卷了全球票房,饱受好评,不差流浪地球这一部,观看科幻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设定。
再说几个导致影片逻辑崩坏的 bug:
5 飞船没有人维护,会坏,如果不会坏,你干嘛不造飞船跑?
其一,飞船装不了所有人,别问我为什么,设定,而联合政府要求救尽可能多的人;其二,生态系统需要足够大才能长久循环下去。虽然流浪的路上生态系统挂了,但至少大我们搞定了,到时候再重建呗;其三,也没人告诉你第二个计划一定能成功啊,人家本来就是备选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搞不好比流浪地球还小。只不过发动机意外坏了才临时启动的方案。
6. 关于冬眠时间:里头没说,所以基本上他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过也其实也睡不了太久,不然地球上的人直接全睡过去就是了。
7. 为什么一开始空间站不去点燃氢气:
你就那么想搞死吴京吗?让飞船自己飞过去?这位 AI 好像不是很愿意,不知道哪个程序员写的代码。另外,吴京撞的是发动机的尾焰,用飞船的燃料延长尾焰。
关于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战狼 PTSD:
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民族而不 “民粹”,作为中国科幻,他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校服,《匆匆那年》和《左耳》用剩下的吧;这课文,看着看着是不是要背出来了;这矫情的标准答案和班长,小时候老师上公开课你没体验过?
“存了半辈子的妹子,都在这里了”(死宅真恶心)
至少在我这个南方人看来十分标准的北京口音。
“海草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
“老头子,别抖了。”(抖音的赞助?难道学猫叫就不配拥有姓名吗?)
司机一滴酒(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违章操作,扣 12 分……
以及那充满年味的 BGM..
果然中国元素还是要中国人拍才有感觉。
然而,与战狼的民族主义叙事相反,流浪地球简直就是一部从头到脚散发着国际主义光芒的影片。私以为吊打近年来的充斥着美式价值观的好莱坞大片。
吴京和俄国航天员的互动,我觉得就差一曲喀秋莎,以及出舱门的时候,老马少喊了一句 “乌拉”。不得不说十分遗憾。
虽然影片以中国主角的视角展开,但这主角怎么没有光环啊?好几个阶段的任务,他们奋力拼搏,死了不少人,但仍然失败了;有些任务成功了,但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最后的方案,也是以色列先想出来的…… 吴京进入主控室,靠的是达瓦里氏舍命一推;吴京干掉人工智能,靠的是达瓦里氏的一杯伏特加。。。
气氛突然苏维埃了起来。。。
这里想问个问题,吴京还有一个室友去哪了?回笼觉?
总之,这部散发着国际主义光芒的影片,超越了长时间以来以好莱坞为首的影片中狭隘的民族偏见,左而不白,几乎完美践行了天安门上的两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起来,饥寒…… 扯远了扯远了。
关于电影本身:
《流浪地球》不仅是一部科幻,更是一部电影(废话)。其中许多细节的铺陈,让人感受到了整个剧组的诚意。虽然套路不新,但用好了还是非常动人的。
比如剧情继续推进时多次出现的 “亲人两行泪”(搞笑 – 搞笑 – 户口接过责任,开始成长 – 户口成熟,成为新一代老司机);开头海边谈话埋下的伏笔(户口他妈之死和数三个数就看到你爸,我一刷的时候就是看到吴京冲向尾焰数三个数的时候哭了);户口开头和结尾两次跌跌撞撞的出发……
开头上课的教室,从青春郭敬明切换到末日废土,再到出逃路上的年味,通过韩朵朵的视角,把贴近观众生活的桥段放到末世的背景里对比,非常惊艳。
包括开头那稀稀拉拉的读书声和那做作的标答和投影屏坏掉后的荒芜对比,更显得这种莫名其妙的 “希望” 非常扯淡。
韩朵朵这个上课转笔,导演你是不是偷看我上课。
韩朵朵的成长,也体现了影片的又一主题 “希望”。
当然剧情上还有很多可以说的,比如希腊神话的 “杀爹梗” 真是屡试不爽。(户口全程参与甚至主导了 “用氢气扇地球一巴掌” 计划,你可以说是户口 “杀” 死了吴京)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剧情最大亮点:没有爱情戏!
这部电影极好地展现了理工男的浪漫,也较为完整地反应了大刘科幻创作时的价值观。看到那漫天风雪下相当好莱坞的飙车,看到那无比蒸汽朋克的地下城和发动机,让我感觉到中国科幻,也可以,并且和外国,不一样。
再随便聊点啥:
我个人觉得韩朵朵这个角色一点都称不上尴尬。这种灾难中成长的小屁孩不是商业灾难片的常驻嘉宾么?
如果韩朵朵和吴京最后那一段陈词如果说得上尴尬的话,那 2012 里那个科学家的陈词也好不到哪里去。觉得这段陈词矫情的话,难道要人家说 “跑跑跑,跑你妈的跑,你们都死定了,人类没救了,大傻逼。” 才叫真实?
再有一个,这部电影总给我感觉我们的科幻电影工业已经相当不错,但还是有些细节把控有点瑕疵。毕竟好莱坞已经捣鼓这个那么久了,细节上略有差距也正常。但大的方向上看,我觉得这部片子甚至超越好莱坞。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一种 “砸点子”(在影片后半段连续砸入小孩玩火和全屏阻塞带干扰两个点子推动剧情)的快感,虽然砸的方式有时还不是很成熟,但用这种操作推进剧情在其他科幻片里很少。(唉,又要被人说尬吹了)2012,独立日基本属于剧情杀,而不是纯靠点子推动,甚至点子基本就没推动(修门和黑掉外星人电脑 / 越战老兵拯救世界就算了吧。而且黑外星人电脑也是剧情在先,何况这梗也太破了点,还不如用氢气扇地球一巴掌呢)。地心引力倒还可以,不过《流浪地球》的点子气吞地球,看起来更爽一点,尤其是以前没怎么看过的话,还是偏爱大点子一些。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时候多而乱,有些点交代的不是很清楚,比如火石到底是什么东西,虽然户口交代了火石的功能,而且火石这个名字也很清楚,点火用的嘛。但还是有一部分观众想知道这玩意儿具体是什么原理,怎么用的嘛。。
比如吴京进入主控仓这一段,他到底是个什么职务,为什么什么权限都有,甚至可以直通联合政府?
但这些都无伤大雅,《流浪地球》在我看来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科幻电影,三体剧组的杀威棒。三体剧组,进来挨打。
终于有时间刷这部电影了,周六早上 mercado 20 AMC 的十点场,座无虚席。带孩子一起的、带老人一起的,讲实话我 17 年夏天在 metron 16 看战狼 2 的时候,人数只有今天的三分之二。果不其然,早上出新闻了,本片五年来北美华语电影票房之首。
这个问题下面有七千多个答案,我恨不得都翻一遍看看大家是怎么想的,毕竟憋了两周没有看剧透类回答,不过我还是打算先写下自己的看法,主要以第一眼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为主。
首先,这个电影的格局我给打 10 分,是因为满分只有 10 分。类似题材的好莱坞式科幻片里,普通人就像杂鱼和龙套,以自己痛苦的死来衬托超级英雄的不易、伟大与光荣。可能这个社会仍旧需要超级英雄,但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叙事手法。在这部片子里,每一个普通人,可能只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人类的希望。另外,就像很多人提出的,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菲律宾、印尼等等,整个世界的人都在为了这一个宏伟的目标而奋斗(当然还有那个覆盖着星条旗的棺材,里面也应该装着最可爱的牺牲者)。我已经厌烦了好莱坞和美国文艺界拿种族和民族来做文章的套路,那么就让我们抛弃这个东西,大家一起来守护家园。至于不少人觉得抽签进入地下城太过荒谬与残酷,那总比在拉萨建出方舟来、一张票十个亿的情况好很多吧?
其次,我今天和同学聊到这部片子时,一致认为这部片子不需要整片重复观看来推敲情节,因为整个叙事非常直观且清晰,一些隐喻也能恰到好处地观察出来。个人认为,一部定位为科幻而非叙事风格的电影,做好场景设计,并以此为核心完美展开剧情,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由场景传递的电影内涵之中,就已经非常成功。复杂多变的情节反而容易让人分心。只有极少数电影能够用震撼的画面与音效配合来展开曲折的故事,这可能是我们科幻电影的下一个发展目标,但当下而言不值得苛求。
虽然故事情节不复杂,但细节处理值得称赞,下面挑几个有些争议的细节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是外公牺牲时候男主的 “老东西”,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内,都觉得他实在是太假了——都那个份上了,叫一声姥爷不过分吧?后来想想,从男主角度来看,如果自己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十几年没有回家,姥爷害死了妈妈还捡回来个妹妹,内心的叛逆以及更深层的悲伤、孤独与不安全感,让他在任何时候都耻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甚至从妈妈去世那一刻起就没希望姥爷活着,因为他不配。所以这可能不合大多数观众的情,但个人认为十分合理。
第二个是妹子最后的演讲词,不少人觉得生硬且冠冕堂皇。我自己想想,十四岁的自己,说出来的东西确实比这份台词强不少,但又能怎样?一个父母双亡的叛逆中二少女(今麦妹妹那年正好 14 岁,初中二三年级),在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时内经历生死离别、大起大落,给你三十秒,能把话讲清楚都已实属不易,怎么能按照要求丘吉尔这种政治老油条的标准,让中二少女讲出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她准确地传递了信息、坚定地释放了感情,这就够了——观众坐在电影院里,觉得这些话或许用力过猛;可是如果你我是救援队的一员,我们会不会在听到这些话后,选择最后的希望?“我们将战斗到底”,这就是共情的力量,每一个救援队员都是军人,就像那长津湖畔最可爱的人,那身后就是克里姆林宫的红军防线,还有那中途岛上空视死如归的美军飞行员,他们的尊严,就在此处。
第三是对于绝望的刻画。个人觉得,描写自杀的日本救援队员的那个画面最为出色。“好想吃碗白米饭啊”——看到姥爷行贿用的是什么吗?蚯蚓干,米饭怕已经是奢侈品了。“如果要是能有碗味增汤就更好了”,日本人对情感一般表达得较为隐晦,而这碗味增汤,可以是童年、家庭、爱情等等一切温暖事物的代表。这一切都没有了,那么我也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就去死罢。“砰”。如果在日本宣发时候挑这句话出来做文章,何愁不大卖?
在画面制作这方面,必须满分。个人最喜欢三个场景:在地球上观看木星的红斑,马卡洛夫牺牲时背后漆黑而又浩瀚无际的星空,和苏拉威西三号塔顶俯瞰黑压压的救援队员。宇宙的浩瀚令人敬畏甚至绝望,一个小小的,却又是巨大的木星都能成为地球的坟墓;而人类的奋斗却是无价的:一个人牺牲了,几个人牺牲了,一大群人牺牲了——希望仍然在。每一个人相对于星空、木星、大海、冰原甚至是行星发动机,都过于渺小,可是很多人呢?智慧呢?他们的子孙呢?“贝加尔湖两千五百年后才会解冻”“没事,我们的孩子会有他们的孩子,孩子之后还有孩子,总会看到的”。对手越是强大、越是令人敬畏,希望就越可贵。
Moss 的设定是纯理性的,他精确地计算着一切,也无情地否定着一切。可是作为一个半职业程序员,我知道这些死程序的编写者最需要的,就是 test on boundary conditions. 可惜的是,计算机漏算了这个 boundary,漏算了一个人为了全人类牺牲自己的可能性。“知道加加林时代为什么不能带伏特加上太空吗?”
至于为什么没有美国人,那很好讲。“可以有,但没必要。” 这一代电影人已经很熟悉好莱坞那一套了,伟光正的白男英雄,正直勇敢的黑人配角(大概率会死),矮小猥琐的单身亚裔程序员 / 工程师 / 数学家 / 科学家,性感美丽但最后终究会被拉去和白男主搞一搞的各类女性,加上死得连渣都不剩的杂鱼,一群嘴上叫着政治正确但是 stereotype 烂到骨子里的那些 biaozi。那么既然 American first,那就做第一个进棺材的吧,顺便盖个国旗;这个世界,恰好是那些你们从骨子里看不起的配角和普通人,十七岁的亚裔少年、十四岁的亚裔少女、邪恶的红色中国军人、邪恶的红色帝国军人、傲慢自大的法国佬、猥琐的亚裔程序员和工程师,等等等等,一同救下来的。
最后说一个因为个人原因跳戏的地方:我看到雷佳音,就想到 “我尼玛”。最后那个“别抢了!都他妈得死!” 如果改成“我尼玛别抢了!都他妈得死”,完美。
最后的最后,非常成功的片子,有瑕疵,但不必苛求。以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绝对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流派与风格。伤痕文学与冯氏贺岁片之后,从《疯狂的石头》开始,中国当代电影抛弃了向后看的风格,开始向前看、做自己、找寻自己的风格与出路。港台和欧美片的石头摸过了,是时候自己走了。虽然中间有很多的弯路、拍了很多的烂片,但是远到《人在囧途》、《大圣归来》和《夏洛特烦恼》,再到《战狼 2》、《红海行动》和《药神》,工业化制成品在不同题材生根发芽,给了观众拿脚投票的机会。我是一个不爱进电影院的人,有印象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1998 年看《泰坦尼克号》、99《小鸡快跑》、13《少年派》、14《她》、15《星际穿越》、《007》,16《疯狂动物城》《你的名字》,17《战狼 2》,18《红海行动》、《药神》,19《流浪地球》。除去和妹子看的动画片和 007 外,正好十部。如果有好的片子,能让我这种几乎不进电影院的人来买单,那活该他成功。
祝我们有更多郭帆、吴京、徐峥、宁浩这样的好导演与好投资人,也祝我们有更多大刘这样的大 IP,和赵今麦、张子枫这样愿意打磨演技的年轻演员。我们值得更好的电影,我们的文化传播值得更好的电影。再见,小鲜肉;再见,流量;你好,未来!
这是一部论制作水准,足以媲美国际一流商业影片的国产科幻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影片立意极具东方化和中国色彩,带着地球去流浪,面对危局选择带着自己的家园一起,去寻找生机,长达数千年时光几十代人生生不息、前赴后继的救亡图存,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宇宙浪漫!
单单这种深埋在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英雄情怀传承,被充分激发出来,就足以让这部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实现巨大丰收。
无论豆瓣评分、猫眼分还是淘淘票评分,第一天就都在春节档同期影片中一骑绝尘,本是理所当然,票房 30 亿以上,复制去年《红海行动》的逆袭之旅,拿下今年春节档冠军,没有太大悬念了。
而影片注定的票房成功,不止是将让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很多作品 ip,就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电影人,取之不竭的宝库。而且,影片对中国电影未来开拓新领域的意义,更超过了此前大获成功的《战狼 2》和《红海行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部接一部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在全世界各国疯狂收割票房。而在商业电影中,科幻片、动作冒险片、战争片是对观众感官刺激最大的三种类型,也是好莱坞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持之以征服全世界影坛的三大利器。
也正是这三种类型的 “重工业电影” 的不断产出,对电影技术革新的需求日益更新,又多出了奇幻改编片、漫画改编片等变种,才造就了如今独步天下唯我独尊的好莱坞影业。
面对好莱坞大鳄的虎视眈眈,中国电影人十多年来承前启后,摸索出来的成功有效之路,便是靠合家欢类型的 “轻工业影片” 来收取本土观众的票房,从成龙的硬功夫 + 喜剧,周星驰的 “无厘头” 喜剧,到新一代成功电影人的《囧》系列、《疯狂》系列、开心麻花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等等,这固然是一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但上限也仅仅就如此了。
如果中国电影永远只满足于做好莱坞电影一时无法取代的校园青春片、本土喜剧片、古装武侠片,那就永远也做不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自己的《阿凡达》,自己的《漫威超级英雄》《哈利波特》,自己的《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星球大战》,只能固步自封于本土市场,任由好莱坞那些商业大片,年复一年地在世界各国内收割票房,将他们的魔法特工、宇宙大战和超级英雄,推广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所以,当两位同样创造了一个宇宙和无数英雄的老人相继离世时,全世界都在悼念斯坦 · 李,而只有华人才知晓金庸;
所以,当杰克 · 罗琳女士已经完成了她《哈利波特》全系列电影,又开始《神奇动物》五部曲的征程时,
同样拥有一个恢宏瑰丽的梦幻世界的刘慈欣,他的代表作《三体》遇到了极不靠谱的合作方,至今搁浅数年,另一部作品《乡村教师》虽被宁浩这样名导看中 ip,黄渤沈腾这样的票房巨星出演,却也必须完全改头换面,变成荒诞搞笑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这种华语市场最卖座的影片类型……
更加可怕的是,之前那些最成功的中国影人也好,广大中国观众和影迷也好,都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现实,觉得自己只要在每年特定的几个 “国产保护月” 里,拿下了几十亿票房,就算是牢牢守住了本土市场,就此心满意足,而对更加辽阔的市值更加巨大的海外市场,都不敢抱有丝毫奢求,甚至觉得任由欧美特效大片横卷一空,不留下残羹冷炙,本是理所当然。
我们生活的,是堂堂一个工业产值世界第一、gdp 产值目前第二未来也注定第一的世界两强之国度,从 “中国制造” 到各类商业投资也早已遍布五洲七海,又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已经建立了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
然而对好莱坞电影真正横行肆虐全球的王牌利器,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商业特效大片,多少人打心底里就不敢有丝毫争竞之心…… 认定中国人绝不可能做出这种影片来。
这样的现实,难道有志于中国电影之崛起的广大电影从业者,可以甘心么?难道期盼中国电影之崛起的广大影迷观众,可以接受么?
《寻龙诀》《湄公河行动》《战狼 2》《红海行动》…… 近几年国产商业电影的制作水准的一次又一次突飞猛进,无不是告诉每个中国影人,无需怨天尤人,切勿自命不凡,只要脚踏实地、扎实苦干,用心去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我们便也可以凭借着 14 亿人口的巨大电影市场,拍出票房和质量均能达到好莱坞一流水准的成功商业类型片。
所以,既然已经可以在军事动作片和战争片的领域,连续取得了成功,下一个成功的,又为什么不可以是科幻片呢?
在 2019 年,终于有一部《流浪地球》,开始探知这个华语电影的未知新领域,光是从短短几分钟的预告,就足以让无数中国科幻迷,无数中国特效大片影迷,燃起了热切期望。
而到影片正式上映后,不负所望!天工重彩,鬼斧神工!
本片的特效水准,固然比起好莱坞最顶级影片,仍有不少差距,两位年轻男女主角的表演也仍有瑕疵,但论本片的综合质量,只要不带对国产影片的 “有色眼镜”,都会认可,确实超过了绝大多数已经工业流水线化的好莱坞同类型影片。
感谢刘慈欣这位导师,感谢郭帆和吴京两位船长,是你们联手开启了这段《流浪地球》的启航,标志着中国电影真正开启了探索自产科幻大片的历程。谁都知道这条路何等艰难,充满荆棘险阻,但是天步惟艰,再苦再难也要有人走下去。
只因发展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重工业商业类型片,切实提升自己电影工业的水准,便是中国电影仅此一条的崛起并追赶好莱坞之路,便是中国电影强盛之根本。也期待所有有志于振兴中国电影的华语影人,都能笑看一时名利得失成败,前赴后继踏上国产重工业大片之旅。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奇迹就是用来创造的,梦想就是用来实现的!**二十年前我们还不能载人航天,十年前我们还没有一艘航空母舰,两年之前,谁又能想象一部国产军事动作片,能横卷 8.7 亿美金的全球票房杀入世界影史前 50 名?而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创造了一个个从前看似绝不可能的奇迹!
中国电影人的终极奋斗目标,便是打造出一个接一个的能与好莱坞超级 IP 稳定抗衡的华语电影系列 ip,进而抗衡好莱坞整个的电影工业。不论是科幻片、动作冒险片、战争片、还是奇幻改编片、漫画改编片,都要一个接一个地追赶好莱坞,战胜好莱坞!
令我国的电影工业也足以和我国日益强大的国力相称,将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科幻 IP、奇幻世界全都推广到全球各国,书写将来注定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满分。吹爆。
===========================================================
一、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二、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三、
你以为我是 MOSS,其实我是 HAL9000 哒!
四、
地联男儿,人联废物!
五、
@瑞典蠢驴,群星下一个 dlc“世界引擎” 是不是可以安排一下了?
看完之后,心情挺复杂的,一直尝试想要捋清自己的思路来客观回答这个问题,但发现自己做不到哈哈。
对于《流浪地球》,首先我是一名普通观众;其次我从小都是往理科方向发展,一直到大学第一年我都是念的工科;然后现在我是一名普通的影视从业者。
这部电影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比如开场不久从运载车一个长镜头摇到外太空的空间站,我寒毛顿时就竖起来了,看着特别激动,因为国产电影真的不是敷衍的五毛特效了,而是经得起 imax 大银幕的考验,海量的细节让人在电影院的时候就想倒回去再看看。作为一个从业者,我知道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每个场次难拍,而是每一帧都很难。行星发动机的外型是从来没有人描绘过的,你甚至都不能直接在输入法里打出这几个字,做电影不仅仅是画个概念图就完事了,那东西必须是动态的,所以要搞清楚他的机械运动原理….
所以观影过程中我有数次掉泪,除了被剧情感动,也被剧组的努力感动。身处在这个行业中,我知道做第一个人有多难,你要让投资人给你 3 个亿,相信你能完成一部带有大量硬科幻场景的电影,并且挣钱,听起来就像是酒桌上吹吹而已的牛逼,况且这 3 个亿,只有好莱坞科幻电影预算的一半….
这当中最迷人的,大概就是第一次用中国作为第一视角去描写科幻场景。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春节,被冰冻的是东方明珠而不是埃菲尔铁塔或者自由女神。很多人诟病《流浪地球》的台词,但是我关心的是好多专业术语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用中文说了出来,违和感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严重,挺流畅的。
没错,《流浪地球》有不少瑕疵,人物有些立不住,台词有些僵硬,但是我相信有不少地方的模糊处理,其实是因为输不起的一种妥协。套路化也许不够出人意料,但是安全,能减少出错,并且赢得最关键的票房。《流浪地球》的团队就像是在国产科幻电影这块荒芜的土地上盖起了一栋摩天大楼,里面的装修确实不够到位,但是你知道嘛,他告诉我们,这栋楼是能盖起来不会榻的,而装修的事,其实后面的人可以继续努力完善,我们没必要过度苛求一步到位。
对于我来说,也是一剂强心针吧,这么难的国产科幻电影都拍出来了,已经没办法为自己的懒惰找任何理由。国产科幻也不一定这几年就能崛起了,也许是下一代导演才能开始大量生产科幻电影,也许到时候他们会说,我现在拍科幻电影,是因为 8 岁的时候在电影院里看到《流浪地球》,这也是这部电影最重大的意义,是一座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谢谢郭帆导演和《流浪地球》的团队。
祝中国科幻好运。
一部对我们如何做人非常有教育价值的影片,以科幻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能膨胀。
太阳,厉害吧,太阳系扛霸子,名下曾有九大堂口,后来最弱的冥王星堂口被地球堂口除名,手下小弟马仔不计其数。
可是,这么厉害的大哥,就稍微膨胀了那么一下,体型胖了一圈,手下最有潜力的堂口地球就闹着要跑路,要背叛太阳大哥,不惜在自己身上插满管子不顾一切地要投奔 4.2 光年外的比邻扛霸子。
这过程中,也只有战力最强的堂口木星出手拦了一把,结果还落得个堂口被一把火烧掉的下场。
值得一提的是,木星这个堂口在几十亿年前,曾经是最具实力和太阳争夺扛霸子的那个,失败后就成了太阳老大的死忠,最终落得个这个下场,令人唏嘘。
所以,无论你多牛逼,我想和太阳比,你也应该远远不如,所以,做人要低调。
流浪地球,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文章来源:“绿变变”,侵删)
国产硬科幻的里程碑——《流浪地球》手稿曝光!来揭秘创作背后的秘密!!
现在来答,有点晚了,但还是刷了好几遍《流浪地球》。它背后的设计构思和草图,实在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得不佩服电影幕后的美术团队。
据《流浪地球》概念艺术指导,故事板总监张勃透露最初设计的主人公的移动线甚至比影片最终呈现的距离要远得多——从北京地下城到洛杉矶!(片中是从北京到苏拉威西岛)漫长的旅途意味着需要移步换景。
除了地表旅途中众多的景,剧作中还出现太空,地下城,补给站,备战仓库等众多内外景的设计。
除此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大量服装、载具、道具由于科幻题材和剧本的特殊性都需要概念设计阶段的开发。在导演指导下团队做了无数的设计帮助编剧导演为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奠定本片具象的视觉基础。
张勃认为,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上的成就是基于他敢于想象,敢于承受创作的孤独。一个事能不能做,首先在于是否热爱,是否敢为人先。
“如何做一部中国的科幻电影,或者说一部科幻电影如何体现东方视角”,这是《流浪地球》的核心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也随着本片拍摄制作被完整地多层次回答了。整个项目组每一个人用自己工作和付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郭帆导演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整个 7000 人团队多数是中国人,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全片 75%。主创团队全员是中国人;全中资投资;更别提原著小说是彻底的中国原创故事,再加上中国编剧团队对于小说非常巧妙的影视化改编和本土精神及情感内核的提炼。中国感对于这部科幻片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实,对张勃个人和团队来说,硬科幻也是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为了保证如期完成影片中所涉及的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载具、武器、外骨骼装甲、空间站、等众多的设计项,到后期设计阶段我几乎动用了设计团队全员的 20 人的人力参与其中。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是电影的中心,也是最难的设计项。**这样一个剧本概念中直径 33 公里,高达 11000 米的庞然巨物,团队在创作心态上也不敢小觑。
考虑片中设定 “流浪地球计划” 举全体 35 亿人类,不惜一切代价建造行星发动机一万座分布全球地表,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文字中传达出一种悲壮的,毅然决然的、命运共同体的宿命感。
地下城电梯内景,这样一个不足 20 平米的小空间是整个概念设计的起点,它属于延展到地面行星发动机的一个小细节设计,是连接地下城封闭空间和地面行星发动机开放空间的纽带,是整个影片空间逻辑建立的重要枢纽。这个小设计,功能清晰,适于探索视觉风格。
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人类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铸就这样一座座钢铁 “山峰”,团队想到故事中这个行星发动机的设计者想必也会以实用性,节约资源为主体思路来设计,于是下面支撑部分就做成经济实用的开放性支撑结构,而不是更加厚实的的封闭结构,所以这个设计无论从大的山形外扩的相似上还是从结构的合理性上、可读性上在众多版本中最受认可。
光是网络流出的 “行星发动机” 设计稿稿,就已经达到了至少 16 张。
因为剧情需要,团队对这个设计的里里外外进行周密的渐进式设计。为了在后面拍摄制作中不用缩手缩脚,遮遮掩掩。发动机的里里外外以及表面细节,特别是负责发动机结构设计的大尼可(Nicolas Vallet)甚至连不会拍摄到的结构都设计了出来,踏踏实实地建立起这个幻想中庞然大物的真实存在感,让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直觉的相信这个故事。
之后为了让这种存在感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团队以三维概念建模的方式对这个设计的细节和分型美学进行更加细致地推敲,力求影片中能够准确地还原设计,不留遗憾。
而剧情中刘启以及队友奋不顾身解决巨大危机的高潮段落发动机核心大胆地在苏联重工业视觉基调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的外扩特点:将我国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廓形作为发动机核心造型,并且与现代火箭推进器内部结构为参考的巨大的内腔结构结合。
由于故事板设计有发动机喷口的特写镜头,团队对这个细节也是尤为重视。该设计参考了火箭发动机最前沿的黑科技 “气动塞式线性发动机” 的造型。
力求通过借鉴现有先进科技来贴合现实世界的物理设定,让科幻的设计令人更加信服,同时这种发动机的设计比较新颖,几乎没有在其他科幻影片中见过,期望能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基于这个原型参考,团队对其布局,细节以及辅助结构(如冷却井、收缩扩张喷管、支架等)等设计上进行了细致地推敲,力求在工程力学上达到可信,又尊重设计美学的平衡方案。
另外通过观察原形参考,代号为 xrs-2200“气动塞式喷管发动机” 的喷射视频,我们发现他的喷射过程的效果很具美感而且与众不同。于是就做了一个序列概念图,将整个喷射过程的效果进行了设定。
影片中的后期团队也以超高的标准和细节完成了这一动人震撼的长镜头。张勃表示在影院看到时眼泪差点掉下来。
电影的概念设计周期则划分为第一个阶段的全片 key arts;和第二个阶段重点概念设计项定调,和次要设计项全面推进;第三个阶段,重点概念设计项细节拆分。
第一个阶段的全片 key arts:
第二个阶段的重点概念设计项定调,和次要设计项全面推进:
第三个阶段,重点概念设计项细节拆分:
郭帆导演在幕后制作手记里说:“所有人都倾尽全力,让我感到骄傲,是这件事情本身产生的魅力,慢慢凝聚了这些人”。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组流浪地球的设计 CG 原画,如果要参加 eVolo 竞赛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一部电影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感谢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给了中国科幻电影一次机会!
#精美的细节与细思恐极的暗线 #好久没看过这么让人热泪盈眶的电影了。大刘作品里的设定对于现实价值观几乎是碾压的存在。看各种影评,有关这部电影各种吹爆的说法铺天盖地,但更喜欢电影里大量精心加入的细节。有的细节隐晦地表达着一些令人细思恐极的剧情,有的细节甚至可以影响剧情的走向或者解答一些对电影剧情设定的质疑:
1、开头的新闻信息量其实很大:滚动新闻里中文、英文、法文分别介绍了 “汽车方向球” 技术减轻了身体负担,长者也能开;“生物学家”提议蚯蚓将成为主要蛋白质来源;巴黎市实验非自然光合作用的方式,验证地下人工种植的可能性,地下城进入资格遴选的争议(貌似被强烈反对),南半球北迁移民,翻译设备介绍,柏林地下城岩浆渗入。这基本上解释了流浪地球里政治设定:整个地球属于 “苦难行军” 时代(就是朝鲜当年那种),要搞先 “球” 政治,科技树以生存和基建为主,享乐主义去死,教育要让下一代觉得希望就在眼前。此外,也解释了那个带着黑框眼镜,裤腰带很高,主要穿红衣服,亲临过抗洪抢险一线,来自上海,后身负重担前往北京的老爷爷为什么七十六岁还可以当高级老司机开渣土车。另外,也隐晦的提到这个计划是遭到强烈反对的;
2、救生球、机械骨骼和行星发动机的设定。同样是航天员二代的留守儿童,男主户口哥没有像星际穿越的墨菲一样可以去大学,看着样子更像是进了南翔技校,孙承爷业开渣土车,修发动机。这也使得这家伙有了几件扭转剧情的关键装备 “救生球”“机械手”。至于行星发动机一开始通过对话就设定了高度——11 公里,转向发动机更高,这其实就能解释为什么结尾男主还可能可以追上女主然后一起存活——掉落的高度足够多,后面阻力小的有几率追上前面阻力大的;
3、武装救援与飞机坠毁。其实这应该是忠于原著的设定,隐晦的表现从始至终都有人在反对整个计划。这其实就可以解释人提出为什么火石不在发动机附近备份——火石本身就是一发核弹,反叛力量始终存在,需要军人护送。另外,机械骨骼应该是管制物品,只有军人可以装备。救灾需要用到机械骨骼。而李一一的飞机坠毁,电影里说的是气压下降,但实际上哪有气压下降飞机坠毁是拉着浓烟的,更像是被击落。李一一被救的第一反应也是自卫而不是获救的欣喜。
4、王磊救杭州的热情。很多人认为公路戏很平淡,只能看出王磊救杭州有超乎寻常的热情。据说删减的时长里,有介绍王磊是杭州人,老婆孩子都在杭州。火石在户外只有三小时的寿命,在删节戏份里,俄罗斯的救援队把防护服的能源端放在火石上保护火石,结果全员冻成冰雕。王磊小队拖着火石路过,工程师之一为了保护火石把电池包拆下来装火石上,活活冻死。这也是医生在看到杭州毁灭后要摧毁火石的原因,不希望再死人。删节部分还有介绍朵朵出地表的动机,回父母的老家看看,到上海后,老韩指着冰封海啸中的飘满尸体的上海说那就是她的老家和父母们。剪太多了,导致现有版本有些剧情很唐突。
5、女主的煽情广播。大多数人对女主最后时刻的煽情广播很不爽,觉得都千钧一发了,还搞煽情。实际上对比下之前的呼救,女主没煽情,呼应她的人一个也没有。总共煽情了不到一分钟,来了一帮人,这个性价比挺高了。至于行星层面的运动,一分钟根本不算什么。
6、唯物主义与反套路。几乎没有行动是成功的,没有努力是有价值的,牺牲的人全部白白牺牲。刚子救爷爷,爷爷没活。王磊救杭州,杭州地下城带着 35 万人被岩浆吞没。黄明救火石,自己死了,火石也没用了。去救苏拉威西,别人抢先了。想出点燃木星的点子,别人早想过了。好不容易重启成功,点不到火。至于英雄主义更是没有,刘培强醒了,但别的地方也有人醒了。没有刘培强,还有詹姆斯培强,苏拉威西点火了,别发动机的也有人去点火,速度也不慢了。没有人是超级英雄,所有人都是参与的英雄。而且所有微观的行动在宏观的行星层面不过是蚍蜉撼树。
7、关于谎言。这是本剧从始至终的暗线。最开始朵朵班长用朝鲜主播的语气讲出 “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惜的东西” 基本表明了这句话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这句话这是本电影最最细思恐极的话。而女主在绝望之际的广播说了这句话,成功唤起大批人回来帮忙,可见这句话的价值。全剧几乎都在灌输这句话的价值。这句话,驱使几十亿人死于海啸和低温,驱使几十亿人在地下 “苦难行军”,发生灾难后,驱使几百万人进行徒劳的救援。有了更大的希望,几十万人是可以牺牲的,李一一可以对近在咫尺的杭州见死不救。而后明明只剩几小时,Moss 却告诉人们还有七天。甚至于在地面点火失败的时候,刘培强如果没看到燃料剩余,也会继续执行火种计划。而联合政府作为总 boss,对一切一清二楚。钻石是什么,只是碳而已,钻石的珍稀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更何况这是重元素聚变时代,发动机燃烧产物可能就有大量钻石。然而谎言是有价值的,制造出希望,维持了秩序。“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不过,还是得庆幸那个政府是个兽性的懂得利用谎言的政府,而不是只会给一星的 DB 小清新。
8、Moss 几乎是全知全能的存在,毁灭前的遗言 “让人类保持理性始终是一种奢求” 是原著中被叛军消灭前联合政府的遗言,它真的不知道自己就能点燃木星吗?点燃木星确实一时拯救地球,但人们知道了空间站的真实目的,了解了联合政府的企图,所以也点燃地球的人心导致内乱和毁灭。
总结:保持理性是一个看起来禽兽并且充满谎言的正确行为。期待剧情完整的导演剪辑版~
不黑不吹,写 5 个缺点,5 个优点。正因为是国产第一的科幻片,所以要客观写一篇不带那么多情绪的影评。
先说缺点。
第一,把原著,一个宏大深刻的科幻故事,硬是改编成了少年英雄救地球的故事(下有详解)。
改掉了 80% 以上,可以说只取了设定。没有了原作的深度和悲悯。
第二,煽情大于理性,设定大于科幻,剧情大于哲思,使得很多原本可以深挖的内容,比如人工智能,火种取舍等等,都成为了扁平化的套路桥段。那种灭亡之下的矛盾,是逃生还是冒险一搏的争论,都弱化了。
当然,以上这两个缺点,情有可原。可能是为了考虑市场,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虽然说是中国科幻,但是你搞一部特别深奥的,大众接受度也不高。
但是以下三个缺点,就真的是导演逃不过的锅了。
可能也是没有经验,郭帆导演对这部电影的驾驭能力还是稍显不足。
第三,对人物的刻画,对演员的调教,非常差。
虽然叙事宏大, 但这不是人物不立体的借口。演技在线的只有一个吴孟达,半个吴京,和最后那个程序员小哥。
男主演嘶吼式表演,还算不上灾难。因为女演员整个就是跨的,这一点可能大家也没啥争议。
其他配角就更差了,存在感偏低,演技参差不齐有高有低,最后没有一个立起来的。救援队的人物刻画太差了,这样他们的牺牲产生的共情也大打折扣。
第四,叙事和剪辑。电影有最少两个地方,剪辑出现严重错误,是和前面跟不上的。而且还有几处明显掉帧。
这就不是评价出来的缺点了,这完全是剪辑失误。在原本就多线而且凌乱的叙事里,这种失误是灾难式的。本来节奏就不完美,还有这种东西,这条缺点真的是成片最差的地方。
补充更新:电影删掉的部分内容: 1. 妹妹想去地面,是因为想找父母的尸体,不是影片里那么中二的理由(所以有口型对不上)。2. 在姥爷死了以后,兄妹二人发现冰面下全是冻着的向上游的尸体,场面很震撼。3. 王磊那么执着地去杭州,不光为了执行任务,还因为他的老婆孩子全在杭州,所以在杭州地下城毁了,火石又被周倩打坏后他才会说她老婆孩子全白死了。4. 删了很多在旅途中人物的互动,比如户口跟周倩,王磊跟朵朵。特别是王磊,在失去家人后渐渐的把朵朵当成了自己女儿,这才有后面舍身救朵朵。为了春节档排片,流浪地球前后删除了近半小时内容,因此造成了部分情节感觉不连贯。转自 bilibili
第五,旁白,美术,配音,镜头。前面说的人物不立体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导演在镜头语言上偷懒,用旁白来代替叙事。
配音有好几处和口型对不上。
美术和构图,虽然大量模仿了国外的成功作品,还有几处致敬。但依然还有进步的空间。
运镜一会远一会近,加上各种特效,使得体验变得更不统一了。
这些缺点,使得这部电影在勾起观众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上,大打折扣。反而被煽情套路占了主流。
对这两者平衡的比较好的,请参考《星际穿越》。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电影就肯定不如国外的好,非要参考学习谁。毕竟它的优点,是比缺点要多的。
下面我开吹优点了,希望不要太激动。
第一,是真的在电影工业水平上,在科幻片这个国产电影空白的领域里,开启了先河,立下了丰碑。不是吹的说它超越了好莱坞,而是一点也不输给好莱坞,这真的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推动器从视觉上满足了这部科幻作品的想象力,在科幻的本土化上,也做的非常优秀。尤其是上海的海啸加上冰冻,给我这个刚从外滩回来的观众非常强烈的震撼感。
这个优点说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第二,故事完整,线索清晰。前面埋梗,后面抖包袱。在故事方面没有特别大的突兀,铺垫非常到位。尤其是 35 亿人牺牲,和最后的结局,这两个地方。
首先,要进入地下城,开头要抽签。没抽到签的几十亿人,自然就是死了。
然后,我们看到海啸,吴孟达救了小女孩,这个地方既交代了身世,又交代了那些留在地上的人的惨状。
最后故事结束时,还提了一句,流浪地球计划五个步骤,包括第一步的牺牲。
这就形成一个完整叙事。而且没有往常国产片一贯的那种卖弄。
结局的吴京牺牲也是同理,每一个地方前面都有伏笔,虽然不说没硬伤,但是叙事算是十分完整的。以往诟病国产片,连个故事都讲不好,这部电影这方面起码是做好了。
第三,接着灾难说。这部电影的流浪给人感觉像是探险片,实际上拍成了科幻灾难片。
那么在表现灾难的残酷性这方面,电影真的在国产准许的尺度下,最大可能的去表现了。
比如杭州被岩浆吞了这个地方。。。我细思极恐。。。这种灾难的压迫感,表现到位了。
这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
第四,细节。电影在特效和世界构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地下城的春节,卡车,乃至地球发动机等等,都很认真。
还不止如此,像蚯蚓干这个东西就很有意思,小摊上卖,那个中澳合资的配角也会吃,这些小细节都增加了这部电影的可信度。
看电影时最让我喜欢的细节,就是最后点燃木星的时候,是有三道光束的,也就是不止主角这个团队,还有其他人也在做一样的事。这让整个故事背景就更丰满了。
PS:关于故事内核,是不是少年英雄救地球,我再补充评论一句。这个故事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大框架下,少年的父子情和救世,舍弃小家救人类的故事。就好比说,《七龙珠》里孙悟空集合了全世界的人做成元气弹,每个人都有功劳,但这还是主角孙悟空的故事。 我开头就说了要从专业一点的角度客观评价,所以从编剧上来讲,这句话是没毛病的。
但是,电影里有饱和式救援,还有最后点燃木星的时候有三道光束,这就说明除了主角还有其他人在做一样的事。这都是非常好的加分细节,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而且还不忘记那个宏大的背景和框架。这是值得表扬的细节。
然后这一点就不要再评论了谢谢。
第五,煽情套路。
煽情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电影里有句台词,说的很有意思,说让你们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真的是件难事。
对啊。
哲学上来讲人就是非理性的动物,那么电影煽情为什么不能是优点呢。虽然它舍弃了深度,舍弃了很多价值观的探讨,转而讲了一个非常俗套的牺牲小家,救全人类的英雄故事。但是他这个俗套完成的也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电影最大的优点之一了。
电影在专业和技术方面,以及导演在他自己的工作上,都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很多瑕疵和不完美的地方。
但有取有舍,我们并没有要一下子拍一部神作出来,但我们确实拍了一部合格的科幻作品。
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个 8.4 分,是有情怀分和感动分在里面的,只是多多少少的问题。但是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它意义重大。
现在你要让我说一个国内的科幻片导演,我也真说不出来。
但是卡梅隆已经和流浪地球互动了一下~
但也许要不了多久,在这种科幻类型,我们也可以见证像卡梅隆那样的导演,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知乎专业影评,认证影评人。首发微信公众号,豆瓣原创保护,不要再抄袭我了谢谢。
昨天我介绍了《时代》杂志评的二十世纪最佳现场喜剧表演节目,也就是 Abbott and Costello(艾伯特和科斯特洛)这对搭档表演的《谁在一垒》。
这个节目的内容是这样的:一支棒球队,其成员各有外号,比如一垒队员的外号叫「谁」,二垒队员外号叫「什么」,三垒外号叫「我不知道」,等等等等。
所以,当一个知情人与一个不知情的人聊起这支棒球队,就会不断上演这样的反复:
- 谁在一垒?
- 对,「谁」在一垒。
- 不是,我问你呢,谁是一垒队员啊?
- 你说得对啊,一垒队员是「谁」啊。
- 你问我?我不知道啊。
- 「我不知道」?那是三垒。
……
著名站逗员(stand-up comedian)杰瑞 · 赛恩菲尔德(aka 宋飞)说这是整个现代喜剧史上最经典的作品,而自己的美剧《宋飞正传》能够如此成功,也是因为在创造原则上模仿了二人表演的《谁在一垒》。
宋飞说,所有成功的文艺创作就三步:灵感,执行,细节。
以《谁在一垒》为例,首先是灵感:一支棒球队,队员外号都很奇特,导致误解。
第二步是执行,把整个段子完整地写出来。「许多人做不到这一步。」
第三步是细节,打磨细节,沉迷般打磨细节(obsessive details)。
最后艾伯特和科斯特洛搬上台的几分钟,每一句台词都精确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变,每一个反应节拍都不能错过一瞬。所以才会有这段成为「二十世纪最佳喜剧现场表演」的杰作。
宋飞说,如果你本来要说「it’s incredible」,结果顿了一下,说成了「it’s in… incredible」,你的喜剧效果就会瞬间蒸发了。观众的思维会偏离你为他们预设的轨道,「发生了什么状况?这是故意的设计吗?还是他失误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编剧更是如此。每一句台词雕肝琢肾,每一个字青钱万选。在《宋飞正传》的片场,如果演出的嘉宾没有严格按剧本说台词,哪怕只换了一个单词,宋飞说,「也会被我狠狠瞪一眼」。
上面是我昨天介绍的内容。
宋飞对《谁在一垒》的创作解读,我漏过了一点没讲,而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宋飞在说「灵感」这一步时,特意补充了一句:
前提是人们真的蠢到能相信会有这样一支棒球队,一垒手叫「谁」,二垒手叫「什么」,三垒手叫「我不知道」……
这个语气当然是开玩笑了,但是通过这个「免责条款」,宋飞其实是解释了创作中的两个问题:
1、文艺作品常常需要一个有创意的设定,这个前提设定不一定能站得住脚,所以创作重点在于,如果受众愿意暂时接受这个设定,你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演出好戏来。就像《地心引力》需要一场违背基本物理原理的高潮戏把乔治 · 克鲁尼牺牲掉,就像《火星救援》需要一场在火星上不可能发生的「大风暴」制造一个初始的危机。
2、如果一个观众不愿意接受这个很「蠢」的设定,那也应该是创作者意料之中的。世界上有两个人在某一个问题上谈不到一块儿去,这实在没什么出奇的。一个科学家看了十分钟《火星救援》就起身离场,说明那个设定触到了他最敏感的执念。谁没有一些这样的执念呢?
所以,当一个故事建立在一套有「漏洞」的设定上时,如果有人因 bug 废赏,那就是这个人和这个作品八字不合。我们不需要把这个人按在地上强迫他欣赏,也不必真的认为 bug(s) 可以抹杀作品中的所有亮点。
科幻片是这样,荒诞喜剧片也是这样。
当然,有的漏洞是非常容易填补的,这种大遗憾确实值得讨论。比如有朋友提出的,《流浪地球》中的木地洛希极限值问题。
有的瑕疵设定是故事必需,如果没有更好的(能保持故事主体的)修正设定或替换设定,所谓的批评也只是提出一个并没有答案的问题。
不过,有的问题看上去不可能有答案,其实也会有藏得很深的解。
比如宋飞也觉得**「一垒手叫『谁』,二垒手叫『什么』,三垒手叫『我不知道』……」是荒诞到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里的情景**。
不可能让人相信是真实情况…… 吗……?
这正好是我擅长解答的领域了:
我们现在介绍的是一支东亚棒球队,一垒手姓胡(汉语拼音 Hu,谐音 Who),二垒手姓屈(粤语拼音 Wat,谐音 What),三垒手是一个颇有地位的日本人,人们叫她「愛殿」(Ai dono,谐音 I dunno)……
昨天我说《疯狂的外星人》的台词,打磨得几乎「一字不易」。这是对应宋飞说的文艺创作第三步:沉迷般打磨细节(obsessive details)。
其实《流浪地球》也做了海量的细节打磨,只是不在台词上而已。
这种细节打磨是在画面,在置景,在道具,在特效(《流浪地球》的特效显然把《疯狂的外星人》甩出了好远)。
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成年刘启的亮相镜头。那间屋子,不但细节丰富到让我不敢相信,目不暇接,也看不出任何破绽。这导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这段戏产生了两个判断:
1、我怀疑在这没有突出重点的海量信息里,藏着影响后续故事的什么关键元素,强充伏笔。(像《唐人街探案 2》一样,用一闪而过的镜头假装自己诚实揭露过破案线索。)
2、这景安排得这么细致,后面肯定还有大用途。
结果我完全猜错了。
**这个场景仅仅承担刘启的亮相功能,再也没出现过。这个场景里布置的所有细节,都只是为了环境,为了气氛,为了让观众代入这个世界。**并没有我忖测的「干扰观众视线以悄埋伏笔」。
换一个别的项目,根本不会在这种地方花这么多金钱和精力。
这就是你为什么需要看这部电影,需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需要去尽可能大的银幕上看这部电影。
2500 年前是公元前 481 年。自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史称 “春秋时期”。
孔子的生卒年份是公元前 551 年到公元前 479 年。
公元前 481 年的年号为周敬王三十九年。也是鲁哀公十四年、楚惠王八年、越王勾践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五年。
不是讨论流浪地球吗,写这个干什么?
其实我就是想说 2500 年在中国人看来好像也没有那么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
忽然感动了。
作为一位慈铁,总体打四星,再加一星鼓励分。
1.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情节冲突和视听语言进行适当的改编是可以接受的。《银翼杀手》和《我,机器人》同样是只用了背景设定而已,改编不是乱编,口碑票房两开花对磁铁们和中国科幻电影市场都有好处。
2. 融合了流浪地球和全频带阻塞干扰的点子,一下子把两部适合改编电影的大刘小说都用了,有点担心下一部拍什么。
3. 硬科幻、赛博朋克风、末日废土的画面很精彩,不输好莱坞工厂的制作,情节也很催泪,吴京的表演也多了几分内敛(感谢吴京在电影资金链断裂时提供帮助)。家的主题很中国,刘慈欣的故土情结渲染得很到位。但电影节奏把握还欠一些火候,多少让人的感情宣泄有点不舒服。
4. 还是没有摆脱好莱坞话语体系下圣母拯救世界的套路,冒着两个世界一起毁灭的风险去拯救还不如让文明的火种安全地逃亡。少了大刘笔下的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无力感,不过也是为了情节和票房的妥协。
5. 赵今麦好看,路转粉。
很多人说《流浪地球》死了太多人,很残酷,有些桥段很冷血——但如果你刘慈欣看得多,会发现这电影已经热血地有点圣母了。
前方有地球等拯救,身边战友身体不行了没人照顾就会死
按刘慈欣的写法,队长会给这位战友一枪,然后继续前进
而且那些会因为身边的朋友,因为战友,因为 “圣母心” 不够坚定的人,是会被大刘用各种方式嘲弄的,《三体》中,人类就差点因为这样一个人灭绝了。
前进,不择手段的但是非常理性的前进,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大刘作品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电影里的人工智能系统 moss 才是大刘理念的化身,可惜因为价值观原因,只能被主角干。
大多数观众可能也接受不了那个可能更真实的结局。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你会救一个对人类科技进步必不可少的科学家还是自己孩子,很多人选择后者。但在大刘世界里,主角不但会选择前者,还会把选择后者的狠狠嘲弄一番。
这是基于一个很粗暴的逻辑判断,即孩子没了可以再生很多个,但能影响全人类的天才科学家没了就不一定有了。
很残酷很不现实很没有人文关怀,但这也是大刘世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这个文艺作品中人文关怀过剩的时代里。
儿子 7 岁,看完之后基本能了解一个大致的故事。
看到一半时,我轻问他:“儿子,能看懂吗?”
他回答:“能,就是有点害怕。”
我:“是不是很紧张?”
他点点头。
后面我就一直握着他的手,小手心还微微地出汗。
看完了出来。
这小子的问题就开始问个没完了。
“爸爸,地球要去哪里啊?”
“去另外一个太阳那里”
“是不是因为现在这个太阳要爆炸了?”
“是的,太阳要膨胀变大,会把地球烧掉,地球只能逃走了”
“那我们的月亮怎么办?”
“那就只能丢下月亮了。”
“爸爸这个电影里面是假的吧?真的太阳不会爆炸吧?”
“是的,这是电影,都是虚构的。”
“爸爸,空间站上面有多少个宇航员啊?”
“爸爸也不清楚,大概有几千人吧。”
“这么多人啊?爸爸,我们现在天上真的有空间站吗?”
“是的,现在就有空间站在绕着地球飞呢。”
“而且我们中国现在就有自己的空间站。” 我不由自主地补充了一句,带着点自豪和骄傲的口气。
然而儿子略带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似乎觉得我补充的这句话很多余。
我立马反应过来,对儿子来说,对 10 后来说,中国拥有自己的火箭、自己的卫星、自己的宇航员、自己的飞船,自己的空间站、自己的登月计划,都是已经发生的现实,是这么地明确,这么地顺理成章,甚至有些稀松平常,不值一提。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天宫一号的第一次,没有经历过杨利伟的第一次。
他们根本不会明白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对于他们的父辈祖辈来说意味着什么。
就如刚刚看完的流浪地球。
若干年后,当他们看着比流浪地球更好更牛掰的国产科幻电影时,也许根本不会想起今天坐在 imax 厅里的紧张激动的感觉。
但那也许正是他们这一代的幸福。
不是吗?
为了一段震撼的体验,一个祖孙三代(还算)感人的故事,哪怕不为了中国科幻和人类,也推荐大家都去电影院看个两三遍。
(轻微设定剧透慎入)
以宏大的时间维度思考问题,是科幻小说令人着迷的一点。
如果高维世界的时间真的像「可以爬进爬出的山谷」,管理它的人会是怎样?如果一个物种认识到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它们的语言会是怎样?如果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有更大的版本会是怎样?如果太阳比地球先死,那时的人类会怎样?
大刘说过「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
问题是,电影不能这么拍。电影必须选择人性。
我刚在海南某小镇电影院看完《流浪地球》,提前两天买票时座位还空无一人,大年初一满座,小孩吵做一团,大人们还算安静地看完了全程,Mike 隋抖包袱大家都在笑,看到动情处,有人悄悄抹眼泪。
大家看懂了,这很棒啊!
原作中,大刘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设定,不仅描述了包括木星引力弹弓在内的地球逃亡方案,还设想了流浪地球时代中,人会有哪些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故事和人物很弱,纯为交代设定服务,这给了电影很大的发挥空间。**院线电影不是艺术片,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看懂,**肯定是没法再现原著中冲突感不强的单人时间线,而是在微观层面用父与子、三世同堂的人物设定切入,宏观层面用英雄角色的牺牲带出和人类共存亡的集体主义观,在杀死三十五亿人和(有可能)救活三十万人类受精卵的问题面前,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价值观都非常没毛病。
看《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营救》《湮灭》《降临》能感受到,近年来欧美科幻电影都在缩小景别,避开社会大场面描写,尽量以小人物视角深挖个人内心成长,再推动大故事的展开。而中式叙事擅长群像,《流浪地球》努力在群像和小人物大英雄之间找平衡,尽量弱化「联合政府」等更高权力的相关戏份,空间站和运载车的大多数戏都发生在隔绝的场景里,而父子、兄妹、祖孙的关系被放大,这是我们熟悉、容易代入的情感联系,再加上英雄故事,组成地道中国心。
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讲一个老百姓喜欢的故事,让我爸妈也能接受的科幻类型片,《流浪地球》做到了,不容易。
一些亮点和槽点(重度剧透慎入)
喜欢这个概念海报和片尾字幕动画
朋友说看到吴京就出戏,可能是英雄角色过于脸谱化的缘故,或者战狼 PTSD(捂脸
女性角色弱,大刘很多作品都有这个问题,但问题是这些角色都是电影原创啊:妹妹遇到问题就知道哭,最后蹦出一段煽情演讲,也不把关键信息交代清楚。
女战士为了自己人的安全把火石打坏了,看得我直掐大腿。评论里有人说了原因是「当时杭州地球发动机已经损坏了,火石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不过队长不想战友牺牲的没有意义,也放不下杭州地下城的三十五万民众。所以不想清醒过来罢了。女队员破坏了火石打醒了队长让他接受现实」没毛病,只是我觉得这段人物冲突有些生硬。火石这么贵重的资源是不是一定要打坏不可呢?当然不是。用非理智对抗非理智,这里的女性短暂充当了那个目光短浅的决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肯定有,比如让队长冷静冷静呗,但那样又不好看。后面我说这都是表现绝境中恐惧绝望和迅速交代人物性格的手段,但确实还有进步空间。
还是结尾煽情生硬,导致我应激性大脑空白了,不记得他们说了啥…… 号召来一群人也不说要干嘛,早说要推东西啊我带工具过来,人推人可还行,把妹子推坏了咋办。
台词槽点略多,据说口型对不上的原因是为了砍时长。
姥爷吴孟达太讨喜了,感觉老了以后我也是个跳海草舞、VR 看妹子的老不正经(误
鸡蛋里挑个石头,有些冲突过于夸张了(比如老何吐在头盔里,科学家李一一歇斯底里的出场,运载队打坏火石,电梯间人肉拉火石和人)。常年陪我妈看国产电视剧的我表示努力淡定,这都是表现绝境中恐惧绝望和迅速交代人物性格的必要手段。
最后中二少年眉头一紧双眼迸发烈火拯救全宇宙,老爹为了多年没见的儿子跟着瞎胡闹把地球的 plan B 整没了…… 不好意思我出戏了。
MOSS 说「不能指望人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简直是大刘本人对观众喊话。
MOSS 借鉴了 HAL9000
瓦力同款运载车
太空站那段音乐很像《星际穿越》。
《夜空中最亮的星》差评,刘欢的歌挺好啊为啥不放完。
我给流浪地球 10 分,但是我可以很明确的说这就是鼓励分。
姿态上我一定要支持,但缺点也一定要面对。作为观影者,你可以说给本片低分的人全都是黑子,白左,ptsd,那是作为观众的自由;但是中国电影不行,有伤口就必须消炎。当然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候,吹爆一部认真,良心,不圈钱的中国科幻片不能算自我麻痹,本片也确实是春节档最值得一看的片子。但我们比上不比下,“国产大片” 所透露出的种种顽疾至今悬而未解,已到了不谈不行的地步了。
这个缺点不用猜,就是剧本!剧本!剧本!
剧本真是新生代国产的老大难问题
当我们讨论一部大成本制作的时候,其实就在讨论两件事,形式和内容。
**应该说我们对流浪地球的满意,基本就是满意在了形式上:**中国电影也能承载一部视角宏大,特效精致,并且具备本土气质的作品。应该说我在观看流浪地球之前就在心中预设了标准,如果它只是一部照猫画虎的低配好莱坞电影,我就会毫不犹豫给 1 分。好在它没有令人失望,这是难得并且罕见的。通过加入生活气息,例如兰州拉面,方言,海草舞等私货,虽然算不上高明,但是对亚文化的利用确实使影片整体透露出令人信服的本土痕迹。尽管场景设计都不太亮眼(除了推进器),但是大刘的原著还是对科幻概念上有比较大的帮助,使其没有纯粹的炫技,同时也展示出了唯物主义者人定胜天的风貌。总的来说,确实是非常中国,非常科幻的观影感受。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大气被剥离时,地球光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烟雾特效复用太多之类的 CG 问题,想必也是经费问题,所以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流浪地球的优点不只是特效优良,更在于拥有本土观感
吹的差不多,是时候来谈谈痛心疾首的剧情了。说惨不忍睹可能夸张了,但要说拉低了成片整体档次,我认为并不过分。可能有人会跟我说本片某些思想上的优点,比如说国际主义情怀,集体主义价值观等等。但我们必须明白,立意脉络和剧情内容并不能画等号。就以爱情打比方,有人拍出了红白蓝,有人拍出了情书,有人拍出了东邪西毒;相反的,也有人弄出了情圣,弄出了匆匆那年,弄出了分手合约。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说剧情有问题,那问题到底出在哪了?是某个演员演技掉线?还是桥段不合逻辑?还是煽情台词狗血?我认为讨论问题不该纠结于现象,而应该看到错误的本质,那就是对形式和技巧过分执着,而缺乏对人物的塑造与逻辑的考究。
星际穿越的剧情也中规中矩,主要还是玩概念
应该说这样的问题还真不是中国电影独一家,甚至可以说好莱坞就是罪魁祸首,所以豆瓣逼王看不上商业电影很正常。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北美电影用票房上的成功,形式感的冲击掩盖了它,使得效法者将这个致命基因引进到了本土电影制作中,而恰恰本土电影又不具备好莱坞强大的宣发能力和工业标准,因此下场必然是肝脑涂地。这点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除北美之外,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本土电影都是喜剧和悬疑类的小品之作居多。应该不客气的说,流浪地球所有的优点,都在于它和好莱坞不同的地方;反之,缺点就在剧本创作上的亦步亦趋。
2012 和世界大战等北美灾难片,都是离异父母与熊孩子组合
过去几十年我们批判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之类的样板戏限制了文艺的发展,而如今,样板戏不过是换了身人皮,就获得了簇拥无数。这样板戏,毫无疑问就是好莱坞的套路片;这身人皮,说好听了叫英雄之旅,说难听了就是打怪升级。或许你感觉进口大片的剧情大致上还流畅,但这不影响其粪的本质:对陈旧的故事孜孜不倦的换皮。你可以说我没做过电影,所以意识不到这种 “工业化” 的珍贵,但我必须指出这种对样板的痴迷,已经事实上毁灭了许多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电影,比如流浪地球。我们必须意识到,形式上完美但内容上空洞的作品,也是可以迷惑观众的。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这点后果将是灾难,即剧本的四不行,人物不行,逻辑不行,动机不行,结局不行。下面我来具体谈一下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方面问题。
(不过批评之前,还是应该肯定本片的结构是很完整的。在段落的安排上也尽量想排除矫情的元素,比如队员和亲人即使死了,救援队也没纠结太久。从情感上也没有安排常见的圣母思想或动机,而是出于维护集体的自我牺牲。所以大体上是符合中国人口味的。)
以西幻电影举例,龙与地下城,黄金罗盘,龙骑士… 都是换皮失败的例子。一旦缺乏形式,剧本内核的颓势就一览无余了。
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人物塑造。基本上我可以说,人物立住了,剧情就差不了,七武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极其简单的架构脉络,纯粹依靠人物的个性特征充实剧情。要做到这点,说简单也很简单,那就是要从人物出发,联系剧情;而不是先设计样板,再拿人物强行套进去。相信各种编剧理论大家都很熟了,比如说电影需要用矛盾制造戏剧冲突,所以我们就安排了刘氏父子不和,但这么做给剧本带来了亮色吗?我们被感动的时候,都在于刘启试图阻止自己的父亲,亦或者是他们早年短暂的温馨时刻,但这些都是典型的正面情感,和父子矛盾没什么本质联系。试想,如果我们把剧情安排成上阵父子兵,利用这种家文化的团结来煽情,效果真的不好吗?这算是一个典型被好莱坞思维毒害的例子:为了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浪费人物设定。剧情应该跟着人物走,如果坚持要让父子俩之间存在矛盾,就应该将其放大,并且整合到剧情脉络中影响走向。比方说刘父提意见,儿子偏不听结果惹出麻烦。反之,用框架套人物,会让感情失真,令人一头雾水。
其实和谐的一家共渡难关非常适合过年气氛
另外一个问题是人物形象如何丰满。抱怨流浪地球人物单薄的观众不在少数,但至于为什么单薄,却并没说出个 123。我认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关键就在于设计人物的时候,要让设定物尽其用。比如说,我现在突然告诉你,星际穿越里面的安妮海瑟薇其实是个摇滚迷,你会对剧情有新的解读吗?如果没有,那就说明这个设定是多余的,人物也就是失败的。举个例子,达叔饰演的韩爷。尽管导演已经比较用心的去给他设计了不少戏份,比如贿赂狱卒,擅长驾车,回忆往昔等等,但是它起到了多少作用呢?剧情依靠了这个人物的特点推进了吗?如果你是说驾驶,那么刘启也会驾驶。或者是韩叔死前让刘启照顾好妹妹;但要是他平安归来,难道刘启就不会好好照顾妹妹吗?所以它在剧情中并没起到独特的作用。言下之意,就是把韩爷换成张叔叔,王叔叔,剧情发展也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可能少了些情怀)。如果引入一个这样的情节:导航仪损坏,众人迷失在上海之际,老上海韩爷凭着记忆带领大家穿过冰雪,同时展现他过去生活过的街道和小区的废墟,这样不仅使得人物设定发挥了作用,也有着比三言两句更好的煽情效果。
其实还有个问题是人物动机铺垫不足,比如俄国人的牺牲显的过于高尚。但这可能是片长掣肘的缘故,所以不多探讨。
应该说流浪地球的内容从脉络上看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具体到细节上就过于粗放了。一些对剧本技术的过度沉迷,使得影片出现了许多完全不必要,甚至是许多观众不喜欢的桥段,比如韩朵朵的演讲,队员枪击火石等。还好流浪地球没整个什么爱情支线,不然真的可能会被定向爆破。守住科幻的原始趣味,就这点上说算是流浪地球在内容上的可取之处,没进一步弄出什么危急关头还要和政府勾心斗角之类的鬼玩意。但是人物的塑造真的非常死板不讲究,没有给演员足够的发挥空间,而是目的性和套路性比较强烈的,半小时轮到你牺牲,再过十分钟轮到她煽情 … 也许我们可以强行说这样能体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但我觉得越是坚强,越是鲜明的人物遇到了困境,才越能让人感到敬畏和无奈。
(有人在评论区谈到了镜头问题,比如有蒙太奇过猛导致叙事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觉得随着导演的经验逐渐丰富,应该未来会自然好转起来,所以不故意挑刺了。)
我实在感觉中国大片太需要重视剧本了,不然很难树立全方位的里程碑。尽管流浪地球已经很有诚意,但真实的批评声还是同样刺耳,他们甚至就是我身边真实的同学,朋友,亲人。我们应该做的并不是把所有差评的人都拉黑,或者带上舔狗的高帽子;而是应该认真的听听他们是否有真知灼见,如果没有再拉黑也不迟。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起步之作,但是恐怕短期内难以效法:它是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做特效,剧组又有初心,同时还有贵人相助才面世的作品,三者缺一不可。此后的科幻作品不再有运气和先行者的加持,上述问题将会被无限放大。不过批评归批评,该捧场还是要捧场的。
(被黄总和张总点名了,激动啊⊙∀⊙!)
1980 年 2 月,日本科幻杂志《SF 宝石》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科幻小说新貌》,同时宣布,成立一个 “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
SF 是科幻小说 science fiction 的缩写,这是一本专业的科幻杂志。
日本人为什么突然研究起中国的科幻小说了?
两年前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重申了马老师的一个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号召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一时间,中国人民掀起了追求科学的狂潮。
《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UFO——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刺激了大家对星空的向往。很多人多了一个习惯,梗起脖子仰望天空,寻找不明飞行物。武汉大学还成立了 “中国 UFO 爱好者联络处”。
发生在现实中,1980 年,科学家彭加木去新疆罗布泊考察时意外失踪。之后出动了大量人力,多次前去寻找,都没有找到。成了轰动一时的神秘事件。
有人说,他被外星人劫走了。有人说,他被一个叫 “双鱼玉佩” 的神秘东西带到十一维的空间去了。
至今没有定论。此事更增加了人们对科学神秘性的敬畏,号称 “中国十大神秘诡异事件” 之一。
不会赶 (ceng) 潮(re)流 (dian) 的作家不是好作家,科幻小说马上在中国盛行起来,出现了不少作家和作品。惊动了敏感的日本人。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转折时代,也是一个迷茫的时代。愚昧与激情交织,理性与感性辉映,人们对科学和科幻还傻傻分不清楚。
就在这一年,山东济宁市的第一人民医院,一个小男孩出生,取名叫郭帆。“帆” 字是那时候小孩取名的高频词汇,寓意要和国家一起扬帆起航。
同年的一天,在北京西城区,6 岁的小孩吴京正在院子里和几个邻居朋友踢足球。这时,爸爸走过来喊他,不是让他回家吃饭,而是把他送到了什刹海体校,学起了武术。
在山西省阳泉市,17 岁的少年刘慈欣正在备战高考,业余时间会看看自己喜欢的科幻小说,这是典型理工男的兴趣。第二年,他考上了位于河北邯郸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那时候,他们都没有想到。
几十年后,会因为一部科幻片,把彼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01
1989 年 2 月 4 日,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GPS 卫星,意味着全球定位系统开始进入建设阶段。不用真的飞到太空,人类就能俯视到完整的万里长城了。
在长城山西段的娘子关,有一座发电厂,刘慈欣就在这里上班。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分配制,不用自己找工作,根据国家计划确定单位。
不用说,这些工作都符合东北的六字生存箴言:体制内、有编制。
四年前,刘慈欣毕业时,被分到这里,离老家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娘子关电厂建于 1965 年,是一座火电站,因为当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保障北京用电。
经过这么多年,电厂的各项工作已经稳定,每年按正常的计划供电就行,工作并不忙。新来的大学生比较苦闷,下了班就靠打牌打麻将过日子,刘慈欣也是其中之一。
有天晚上,他把一个月的工资给输完了,回去后就决定换个生活方式,开始写起了科幻小说。不管能不能赚到稿费,起码不会赔本。
刘慈欣这个时候开始动笔,属于逆水行舟,顶风作案。此时的科幻小说正处于低潮,起源于 1983 年在文学界搞的一场 “清除精神污染” 运动。科幻作品被定义为“精神污染”。
《人民日报》还发文批判:
(科幻小说)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 “自由自在的人”。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
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 “科学” 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
《科幻世界》杂志的前身《科学文艺》,顿时销量大减,杂志社苦苦挣扎,几乎要倒闭了。这一年,杂志社被迫去掉 “科学” 的标签,改名叫《奇谈》。为了生存,还开始登载当时流行的报告文学。
一直挺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小平南巡,经济重新发展,科幻才又恢复了元气。
《奇谈》杂志改名《科幻世界》,并承办了世界科幻协会的年会。当时还有人写信告状,说他们是在勾结境外不明组织要举办非法活动。杂志社领导进京申诉,才把事情给摆平。
那时候的中国能为世界办点事,就感到非常荣光了。这次会议给中国长了脸,也让科幻小说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刘慈欣搞写作,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并没有刻意追求成功。国企的工作,只要按时上班打卡就行了,至于干什么就没有人管了。
成名后,刘慈欣说,自己的很多小说就是在 “坚守岗位” 的过程中完成的。
因为在岗位上写作,你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
他还传授了一个小窍门,在办公室写作,要选择电脑液晶屏质量特别差的,因为稍微转一个角度,别人就看不着你在写啥了。
有些事可以偷偷做,但不要骄傲地说,否则就会像翟博士后一样。刘慈欣这话,明显是在打单位的脸,背后的国资委就在微博上 diss 了他一顿:
刘老师,之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为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您说的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还是改革好,企业能专心搞发展,您也能专心写小说。
那时的他,写了一个长篇《中国 2185》,一直没有发表,因为尺度太大。尺度到底有多大呢?
8 字路口的实习主笔,少林寺出来的吕蓓卡姑娘死活不让我写,说:
你知道李志有一首歌从来不唱吗?
02
在同一年,15 岁的吴京被选入了北京武术队。带他的教练叫吴彬,大名鼎鼎,是李连杰的师父。
李连杰拍了爆款电影《少林寺》,就成了全中国男性青少年的偶像。那时候,河南少林寺门口修了一大排平房,专门用于收容遣返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发誓要在少林寺扫一辈子地的少年。
对吴京来说,情感更厚了一层,因为他俩来自北京同一个区,读的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又进了同一个武术队,遇到同一个师父。
势必,也会憧憬着走上同样的成名之路。吴京也很争气,在 1994 年的全国武术锦标赛中,获得枪术、对练冠军。
武术在建国后被改造,成为一种类似体操的运动会项目,北京武术队就是为了参加全运会而成立的。当时每年都要举办全国武术锦标赛,又叫武术套路锦标赛,带有表演性质,就是看谁的动作更好看。
北京武术队从 1974 年成立以后,直到 1986 年的 12 年间,包揽了 11 届全国武术比赛团体冠军。只有 1980 年例外,因为那一年他们全队出访美国,没参加比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武术承担着外交任务,常出国表演。比如 1974 年也就是吴京出生那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受到尼克松的接见,其中就有李连杰。
有个段子说,尼克松很欣赏李连杰,问他:“小朋友,你的功夫让人印象深刻,长大了当我的保镖好吗?” 李连杰回答是:“不,我要保护全中国亿万人民!”
多年后,在吴京的电影《战狼》中,也有一句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伤我国人者,皆为我敌。”
学武的人,果然说话的味道都相同。
1989 年,山东男孩郭帆九岁了,特别喜欢看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这部电影,是他最初对科幻的认知,也是一代人的科幻启蒙。
影片中的贝贝在出生时被外星人赐予了一种超能力,浑身带电,这给他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烦恼,谁都不敢抱他,手上得天天戴着绝缘手套。
但对看电影的小孩子来说,却很羡慕,因为他可以用电为自己创造很多特权。
用手发电,让游乐设施旋转起来。也是一部暴露年龄的童年回忆。
两年后,当郭帆 11 岁时,詹姆斯 • 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 2》上映,成为世界科幻片的经典。但这部片并没有在中国上映,因为当时的中国甚至不引进美国电影。
直到四年后,郭帆才通过录像带看到它。正是这部电影,让他产生了当导演的梦想,并且要拍科幻片。至今,他的办公室里还贴着一张《终结者 2》的海报。
不用说,他看的录像带是盗版。
那个年代的很多男孩子,如今都感谢片头那行鲜红的 FBI Warning。
03
1999 年的夏天,当走进高考考场的学子们看到作文题目时,很多人都懵圈了。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题目是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先给了一个例子:
…… 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
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 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中国的学生普遍科学思维比较弱,要快速发挥想象,不容易。
很多考生都在心里哭成了泪人。但是如果哪位学生家里订阅了《科幻世界》杂志,此时心里就要笑成了一朵花,写完作文还要乐呵呵地逢人便说。
就在一周前出版的《科幻世界》杂志上,卷首文章讲的就是通过记忆移植来实现人类长生不老。同时,在 “每期一星” 栏目发表的一篇《心歌魅影》,也是以记忆移植为题材的科幻小说。
因为这件事,《科幻世界》一下子火了,销量从不到 10 万册增加到 36 万册,成为各家报摊上不可缺的品种。
当然,有些报摊是把它跟很多教辅放在一起卖的。
也是在这一年的 6 月,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两个短篇《鲸歌》和《微观尽头》。在这之前,他多年给各个报刊投稿都没有结果。这两部作品一出,读者写信说很喜欢,再要发表就顺利多了。
十年的业余写作,终于等来了机会。此后,他把之前的存货拿出来,在这一年又发表了《坍缩》和《带上她的眼睛》。后者还获得了杂志社设立的 “中国科幻银河奖” 一等奖。
此后,他的作品主要就是在《科幻世界》发表。第二年,他发表了《流浪地球》,这篇小说获得了银河奖的特等奖。他成了杂志的王牌作者。
在 1999 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里,就有郭帆。因为是科幻迷,对这道作文题倒也不怵,他写了一个有反转的爱情故事,只差两分就是满分作文。
填高考志愿时,他本来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但是这一年北电在山东省压根不招生,最后一个大回环去了海南大学,法律专业。
从北京到海南,从电影到法律,这跨度也太大了,但谁让你是山东人呢。
去年几个省会搞抢人大战,就济南很知趣地一声不吭。很多山东的朋友却不依不饶,纷纷在抢人的新闻下发言:山东高考了解一下?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并不少。
南宋时就有四位宰相,因为主张北伐抗金被贬谪到海南。因为离朝廷太远,就不用天天听你们唠叨了。
要说贬到海南的最大牌人物,还是苏东坡老师。他是个天生的乐观派,来这里还留下一句著名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苏老师的影响。郭帆到了海南,也并没有放弃梦想。读大一的时候,他就去借了一台摄像机,拍了第一个短片,这成了他当导演的起点,
和郭帆同年高考的,有一个安徽女孩叫谢楠,也是个科幻迷,还曾给《科幻世界》投稿。那时的她恐怕没想到,自己未来的老公就是电视上那个笑起来眯着眼的年轻剑客。
这一年,电视上热播台湾武侠剧《小李飞刀》。吴京在里面演了一个剑客,阿飞。
人生,也如科幻一样。
很可惜,吴京并没有一炮而红,成为李连杰那样万人仰望的功夫巨星。
几年前,他被教练推荐给《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主演了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显然是按照李连杰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没想到,时代已经变了,此时的香港电影正在走下坡路,功夫片的热潮已褪去。这部电影的质量也一般,在豆瓣的评分只有 6.3。之后的几部武打电影、电视剧,都不火。
吴京自己也很苦恼:
成龙有《警察故事》,李连杰有《黄飞鸿》。到我这儿,没有代表作。
看热闹的人讥笑他:
当李连杰的每一步都踩中历史进程的时候,吴京每一步几乎都踏空。
04
2009 年的刘慈欣,在埋头写作《三体》的第三部《死神永生》。
他有个习惯,很少与同行交流。因为对科幻小说来说,最珍贵的就是创意,一部小说往往就靠一两个创意来支撑。
写这一部的时候,有一次科幻作家在杭州搞笔会。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讨论起一个话题:如果要把杭州彻底毁灭,应该用什么方法最好?
刘慈欣喝了点酒,情绪激动,张口就说了一个创意:
先把城市二维化,变成一幅水墨山水,再一维化,成为一根细细的丝线。
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意思。第二天,刘慈欣酒醒之后,很后悔透露了创意。好在,别的作家并没有把这个 “降维攻击” 的点子用在自己的写作里。
《三体》让刘慈欣收获了一大批的精英粉丝,比如这几天要走中高端路线的小雷子,那时候他还在金山任职。开战略会时,他特意分享了自己读《三体》的体会,认为其中的哲学道理对制定公司战略非常有帮助。
但是,也就在 2009 年,娘子关电厂进行改革,关停了四台机组,电厂的员工向其他企业分流。刘慈欣也离开电厂,回了老家。
此时的中国影视还在流行古装大片和抗日神剧,并不重视科幻片。《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只卖了 10 万元人民币。和今天比起来,不过一棵白菜。
也是在 2009 年底,詹姆斯 • 卡梅隆的《阿凡达》上映,影片的 3D 效果震撼了全世界,也改变了整个电影工业的格局。
在 2009 年,也有一部国产科幻片上映,那就是刘镇伟导演的《机器侠》。片子还上了《新闻联播》,被定义为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商业化运作的科幻题材电影”。
《新闻联播》选择哪部电影为报道对象,背后一定是有深意的,推介科幻片,也就蕴含了对国产科幻电影朝大工业方向发展的鼓励。
但没有人能猜到,这个使命会落到谁的头上。
《机器侠》只是有科幻元素,并不是纯正的科幻片,还延续的是刘镇伟的无厘头喜剧套路。在豆瓣评分 5.2,属于烂片行列。
吴京在片子里扮演了一个机器人,这也是他第一次与科幻片接触。在片中,他说了一句挺经典的台词:
只要是能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做人做机器,都一样嘛。
也是各人自有各命。同样是演机器人,本是晒肌肉的健美先生施瓦辛格,因为《终结者》火得一塌糊涂,而吴京演了却成了一部烂片。
人生真是兜兜转转,谁也不敢把握明天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在 2009 年,郭帆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研究生,实现了十年前未尽的梦想。
从海南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按自己所学的专业那样,去找一份律师或者公检法的工作,而是继续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应聘到中国旅游卫视,负责节目的包装监制。起码与影视沾边。
本科没有完成的梦想,考研给了他机会。
北电的管理系是培养制片人、发行人的专业,对他来说报考难度比较小。有时候,要实现一个梦想,没必要直接冲到中心,从边缘突围,也是一条路径。
北伐成功了,郭帆自然会接触到不少机会。两年后,他就拍摄了带有科幻色彩的处女作《李献计历险记》,还获得了富川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真正让他成功的,是 2014 年的青春片《同桌的你》,拿下了 4.6 亿元票房,是当年的票房黑马。因为这部片,他入选了新生代导演 11 人名单。同时在列的还有韩寒、郭敬明、邓超、陈思诚等人。
他还参加了央视举办的 “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虽然并不是主角。
当天晚会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韩寒和郭敬明的同台,也是媒体报道的标题焦点。
郭帆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幻片才是他最想拍的题材,并且会一步步朝这个方向努力。
没多少人把他这句话当真。
05
2019 年的春节档,号称史上竞争最激烈的春节档。
周星驰、成龙、宁浩、韩寒,都是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电影人。相比之下,郭帆倒是资历最浅了,何况还拍的是从没成功过的科幻片。
在前期的预售和排片比例上,《流浪地球》处于第三,位于《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之后。也就是说,虽有人看好,但并没有多大信心。
但上映后,《流浪地球》的口碑就一骑绝尘,随即带动票房一路逆袭,排片量不断增加,最终成为春节档冠军。
今天,《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超过了 40 亿元,在历史票房榜上仅次于《战狼 2》,并且还在增长。
中国电影也该到了出一部科幻大片的时候了。
这部片子的背后,既是一个时势使然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故事。
2015 年的时候,《三体》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雨果奖,刘慈欣一时名声大噪。中国再次出现了一个科幻热潮,也急需一部科幻电影出现。
当时,中国电影集团手上有三部刘慈欣的作品版权,正在寻找导演投拍,听说郭帆对科幻感兴趣,就问他愿不愿干。郭帆立刻答应。
这个项目就是《流浪地球》。
此时的吴京,倒是找到了人生的突破点。2012 年的时候,他主演了一部电视剧《我是特种兵 2》,收视率很高。他一下子悟了,军人形象才是自己应该打造的人设呀。
因为大侠的武功再高,也是一个人,很容易走向黑暗暴力、唯我独尊。但是军人却天然具有使用武力的合法性、正义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他开始拍摄军事题材的《战狼》系列电影。第一部,他押上了自己的所有资产,最后获得 5.4 亿票房,证明了军事片是有市场的。第二部直接拿下 56.7 亿,创下国产片票房纪录。吴京终于有了属于个人的代表作。
虽然片子里一些直白的价值观不受人待见,但是大场面的效果已经和好莱坞没什么差距了。这说明,中国的工业条件和特效水平,是能支撑一部视效大片拍摄的。
吴京在制作《战狼 2》时,郭帆正在家里写《流浪地球》的剧本,不断推倒重来,前前后后改了 100 版。
郭帆的头脑很清醒,他知道和好莱坞拼特效必死无疑,所以一定要找到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和中国人喜欢的故事。也就是说,要找到科幻的中国内核。
片子里,发动机出现问题时,出动了一百五十万人去营救。好莱坞的电影人不明白为啥要这样做,因为他们有超级英雄。但中国人更信奉集体主义,团结起来才能干大事。
项目越往下进行,越突显出两大困难。一是缺钱,郭帆要建造地下城和空间站这样的大场景,拍成真正的硬科幻片;一是缺人,需要一个具有英雄气质的人来扮演主角。
也就是这个时候,《战狼 2》应运而生。最合适的人选就这样出现了。
一顿酒喝下来,吴京答应了郭帆的邀请。在知道剧组资金困难后,吴京主动放弃了片酬,还自己出钱投资。有了吴京的加入,剧组找钱就容易多了,最后共有 26 家公司参与出品。
成了。
在命运的开场,他们谁都不像干这件事的人,偏偏却凑在一起干成了。
刘慈欣如果不写小说,他就像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一样,拿着固定工资,吃着公家饭,每天早九晚五直到退休,生活庸碌但是悠闲。
吴京如果不想着转型突破,他也可以继续收割战狼带来的一系列红利。
郭帆如果不是一直怀揣导演梦,他也可以做个律师,去公司做个法务,或是回老家考个公检法的公务员,生活少不了他的一分地。
人生如一个 8 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唯有追求梦想,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实现生命的目的。
所谓梦想,就是对未来的好奇。
06
在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中,写了这样一个场面:
三十七万年前,一个原始人对星空产生了好奇,凝视了几分钟。
就这几分钟,竟然让外星人安装在地球上的监控系统响起了尖利的鸣叫——报警了。
外星人对大惑不解的现代人类解释: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PS:篇幅有限,本文有部分删减,查看原文请点击【薅着地球去流浪】
电影关于太阳红巨星的问题,我想先来报道一下各方的观点**(分为悲观和不那么悲观两种)**
以下图片来自**《How the universe works》,这是持悲观态度的一方**:
我们的太阳变成红巨星后的场面将相当恐怖:
如果地球的轨道还是距离太阳 1AU 的话(当然这是假设),地表的温度将会高达几千摄氏度:
地球将会连同水星、金星(inner solar system)一起被太阳吞没,天文学家用的是 “engulf”:
再来一副土星的视角:
K.-P Schroder、Robert Cannon Smith 等人赞同,他们通过计算得到在 75.9 亿年(7.59 billion years)之后,太阳将会迅速的 “损失” 质量,它的尺寸将会较现在扩大至 256 倍:
到那时,太阳的质量也会减降到现在的 67%,在那之后的 500 万年间,太阳将横扫整个内太阳系(inner Solar System),此后的 1.3 亿年间,它将开始燃氦进程(helium-burning phase),热浪到地球时,太阳的质量损失速率将达到每年 4.9 x 10^(20) 吨!
在他们的计算中,即便到那时,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将会从 1.0AU 扩张到 1.5AU:
上图只是展示距离和质心变化,比例严重失调请忽略
但是地球 “逃离” 的速度赶不上红巨星 “肿胀” 的速度,这是最关键因素所在。大家如果想了解详细内容,请到 http://arxiv.org/abs/0801.4031 去下载他们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下面是不那么悲观的一方:
在论文中,K.-P Schroder 和 Robert Cannon Smith 还提到了一个数据:太阳系的宜居带(habitable zone)将会从原来的 49.4 AU 伸长到 71.4 AU,一直延伸到柯伊伯带(Kuiper Belt)!
图片来自 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4842
冰质行星上的冰会逐渐融化,液态水(不是可饮用水!)也许会在冥王星的轨道范围之外的星体出现,也许就是阋神星(阋神星_百度百科)呢也说不定。
早在 2007 年的时候,Silvott 等人就通过观察太阳系(extrasolar)外的 200 颗行星,得到这样一组结果:
超过 200 个已知太阳系外行星中大多数绕与我们的太阳相似的主星序恒星运行。当它们核心的氢耗尽时,它们将变成红色的巨型天体(“红色巨星”),能够轻易到达并吞没比较靠里面的行星。在大约 50 亿年之后,太阳也将发生这种情况。在此之后,地球的命运就是不确定的,但围绕一颗 “后红色巨星” 阶段的恒星运转的一颗行星的发现表明,地球在那个时刻之后也许能够以某种形式存在下去。该行星在距 **V 391 Pegasi 大约 1.7 天文单位(AU)**的轨道上运行。“红色巨星” 阶段的最大半径约为 0.7 AU,该行星在主星序阶段的距离为 1 AU。这表明,轨道距离不到 2 AU 的行星(按照定义,这样的距离也包括太阳在内)能够经受住 “红色巨星” 扩展而生存下来。
摘自《自然》 要览:在 “红色巨星” 光芒下的行星
这篇文章发表在《Nature》上,这里是源地址:A giant planet orbiting the /`extreme horizontal branch/’ star V[thinsp]391 Pegasi : Abstract : Nature,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览。
图片摘自 New planet discovery announced by astronomers
在红巨星的熬炼之下是哪一副场景呢?我很好奇,就用 Space Engine(9.4.3 beta) 版跑了一下:
发现现在这颗恒星已进入后红巨星时代,变成了一颗 subdwarf(Subdwarf),这是它的参数:
在它的旁边我发现了 07 年的结果,这颗生存的行星是一颗气体巨星(gas giant),有点失望:
它的公转周期是 3.2 年,轨道倾角是 77.2°,几乎是躺着绕 V 391 Pegasi 转:
到这颗星球表面去看看就知道:
看上去很美,然而环境却很严酷:
不好意思,开了会小差,回到之前的问题中来:
我能再吐槽一下 Space Engine(9.4.3 beta) 的音乐吗?
其实我们知道,随着太阳越来越热,不用等到红巨星时代我们就玩完了,因为宜居带已经偏移了,我们来看一下:
图片来自 http://2.bp.blogspot.com/-RN9BzGFzTF4/TewiK6Xu6vI/AAAAAAAAAGc/NQm4YHDKmC8/s1600/800px-Gliese_581_-_2010.jpg
关于 Goldilocks zone,有太多的内容写不完了,我就贴两张图:
也就是必要的水分不能被蒸发:
图片来自 http://www.facenfacts.com/daily_img/47458_L_Goldilocks-zone.jpg
有足够的保护和反馈机制:
图片来自 Greenhouse effect
但是如何才能先 survive 太阳在红巨星阶段之前的过热时代呢,如何才能让地球偏离现有的轨道,到后太阳时代的 Goldilocks zone 呢?
图片来自 http://marketbusiness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2/Captura4.jpg
我来安利一个老头叫做 David Brin 的视频,名字叫做 “How to lift the earth”,这是源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8x-ZqjXPc,大意是利用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结合的方法实行引力迁移。
为防止大家可能无法观看,我把重要部分截取出来,图和文字都是自己配的:
忧患意识很重的样子
上面 earth 忘了大写,大家原谅,凑活看:
下面是他做的一些计算:
We immediately run into a scale problem: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very strong – 25,000 nanoteslain LEO, near the equator. But we’ve already seen we cannot use that to move the Earth, only satellites near it. In contrast, the _sun’s_magnetic field at Earth’s radius from sun (1 a.u.) is only ~1 nanotesla.
This is partly compensated for by the fact that Earth’s velocity around the sun i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a satellite orbiting Earth in LEO. Put it all together and you induce along the beanstalk’s length an EMF of ~200V/km.
If our baseline tether, suspended outward from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is say 50,000 kilometers long… a hefty engineering feat, but no obstacle to future folk… and if we also assume use of superconductors, then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inducemany kV – and the associated force.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the EM tether trick requires having a cloud of electronsnearby that can complete the circuit. In effect, to make this work, our descendants may need to generate sufficient electron densities near the Moonto provide it with an ionosphere. A challenge, as would be ohmic losses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pumping during the whole orbit, rather than just at those peak, inner and outer sites.
All right, let’s assume a probably optimistic average efficiency of ~25%. This gives an intentionally round number of order 1E33 joules, to be supplied in 1E8 (a hundred million) years. That requires 3.2E17 watts average power during that time. Now let’s triple that, because there will likely be many times when the tether-elevator isn’t properly used, is ignored, or does not exist – till the next long-seeing generation or species comes along. Call the requirement ten to the eighteen watts. Or a billion gigawatts.
The current energy use of Earth civilizationis about 20 terawatts or 20,000 gigawatts. So… it would seem that our Earth lifting system would need to apply _only_50,000 timesthe total generating capacity ofall artificial energy systems currently used by humankind.
_Only_50,000 times our current energy use? A pittance!
David 还用阳伞阴影(parasol shades)技术做了一番比较:
Let’s take a look at a project that is of similar scale, easier (by far) for a primitive civilization like ours to implement, but with other disadvantages. For our purposes, it will set things in perspective.
That major example would be a Shade Parasol_,_established a bit sunward of the L1 Lagrangian point, ~1.5E9 m sunward of Earth, with the purpose of countering global warming by slightl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sunlight hitting the planet. Calculations by Oldson and Carroll suggest that such a parasol might **cool the planet by the same amount as increasing the planet’s orbit by 10%, just by removing 17%**or so of the sunlight. This requires a parasol a bit more than half the Earth’s diameter or about 7000 kilometers. This advantages of somewhat smaller surface area, and not requiring a lunar beanstalk to work with, are countered by the fact that any shading system must be maintained, almost constantly. And the moment you lose the parasol, heating resumes, as before, but with many transients caused by any sudden change. These effects might be especially devastating if the parasol failed because of a civilization setback that prevented quick repairs.
摘自 http://davidbrin.blogspot.ca/2014/11/lets-lift-earth.html
尽管有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是对于我们的后代来说,真就是够了,上面有一篇关于 parasol shades 的文章,我放在下面,在太阳能相关和环境学领域的可以评价一下:
http://www.star-tech-inc.com/papers/earth_rings/earth_rings.pdf
~~~~~~~~~~~~~~~~~~~~~~~~~~~~~~~~~~~~~~~~~~~~~~~~~~~~~~~~~~~~~~~~~~~~~~~
然而,你觉得在这漫长的时间内,人类真的能躲避无数的危机吗?我来给大家几个选项:
A. 后现代版核战争
图片来自 http://prn.fm/wp-content/uploads/2015/03/nuclear-war.jpg
B. 地外陨石袭击
图片来自 asteroid - 必应 images
C. 2600 万年周期的 Nemsis(The Sun’s Evil Twin)毁灭假设
D. 能源枯竭
E. 躲不过的冰河时代
图片来自: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9/n7585/full/nature16494.html
图片来自 global cooling
F. 资源枯竭
G. 地表水分干涸
图片来自 http://water.usgs.gov/edu/earthwherewater.html
H. 仙女星云与银河系大碰撞(融合):
图片来自:Andromeda collision
I. 先进科技的误用(misuse)
图片来自:particle accelerate
J. 空间争夺战
即便能逃过红巨星的热浴,还有白矮星的透心凉等着你:
图片摘自 Death of the Sun
热量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以《解读宇宙》“恒星” 这一集最后的解说词为结尾:
我们活在恒星时代
但这时代将会总结
无论你如何纵横捭阖
宇宙间的氢总而有限
几万亿年之后
也将云散
当氢耗尽,便不会再有新的恒星
我们其实活在宇宙历史上一个很短的时期
这是一个仍有恒星闪耀的时代
虽然它们滋养万物,但不会恒久
恒星早晚都会开始逐渐消逝
首先,巨型恒星将会燃尽
然后是中等恒星,比如我们的太阳
只留下最小的
几万亿年之后
它们也会离去
慢慢地,无可阻挡地
宇宙将变得寒冷黑暗
直到最后一颗恒星烧尽
到那时
宇宙便会再次重回黑尽
届时,恒星时代将会结束
老实说,我小时候每每想到最后的黑寂,总会暗自神伤
不过,我要说的是
宇宙的未来看似暗淡
但是能往好的方向去想
对于现在的我们
这是活着的最佳时刻
这是生命能繁衍,恒星能形成之时
我们正处于宇宙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这是宇宙生命勃发的季节
能持续几十亿年
因此,我也很欣赏万物的现况
因为以前并不是这样
亦不会永远是这样
我们活在恒星发亮照耀夜空的时期
恒星养育生命的时期
我们活在宇宙最棒的阶段!
还有好多好多这里无法说完,但是我很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现在,更有像 David Brin 这样也关心可能跟我们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后代的后代的后代的后代的后代的人。也希望我们能够温柔的对待我们的母星,善待一同与你呼吸在当下的别人。
预祝大家春节快乐!
一直给你们点赞的土豆泥敬上
参考资料:
David Brin’s EXISTENCE
Death of the Sun
Planet Survives its Star Becoming a Red Giant
http://arxiv.org/abs/0801.4031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2648/will-earth-survive-when-the-sun-becomes-a-red-giant/
http://www.udel.edu/PR/UDaily/2008/sep/pla
http://davidbrin.blogspot.ca/2014/11/lets-lift-earth.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8x-ZqjXPc
Electrodynamic tether
http://www.davidbrin.com/shortstories.html
http://phobos.colorado.edu/COSGC_Projects/Past_Projects/dino/MAGIC%20Boom/Other%20Documentation/Tether%20Research%20Documents/Guidebook%20For%20Analysis%20of%20Tether%20Applications%20-%20Joe%20Carroll.pdf
Gravity-gradient stabilization
C:\DOCUME~1\BRYANY~1\Desktop\SPACER~1\technologies.html
Space Elevator
Futuristic Moon Elevator Idea Takes Aim at Lunar Lifts
The Kardashev Scale
作为一个看过的科幻小说、电影、剧集不少(甚至可以说 “很多”)的中国人、地球人,我根本无法真正客观地评价电影《流浪地球》。满分 10 分的话,我想打 10 分。
当然,尽量客观一点儿的话,还是 9 分好一些,毕竟我也清楚地知道它有着许多不足。
剧情后期,影院现场有人止不住地哭出声来;可我几乎是从一开始就一直泪眼模糊——不是因为剧情,更多是对这样一部作品的感慨。
不知从何说起,便想到什么说什么了。
在《三体》火起来之前,我就读过了大刘所有的小说,长篇的、中篇的、短篇的、微型的,可以说是 “原著党” 了。电影《流浪地球》的剧情实际上和原著没有太大联系,但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单单是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这一个点子、一个意象,就堪称史诗、堪称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品了。
《流浪地球》里有太多太多典型甚至可以说是经典的科幻元素,但这一次,这些元素竟然终于第一次以中国制作、中国背景、原汁原味的中国方式(而非外国人友情构建的 “中式”)呈现在荧幕上,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些科幻元素以及中国,然而,当经典科幻元素带着纯正的汉语和汉字(而非英语或蹩脚的汉语)出现时,却让熟悉了外国科幻片的我觉得有些陌生。这也是我觉得感慨和感动的原因。
地下城那纯正的中国式赛博朋克让我有些恍神;MOSS 让人想到《2001 太空漫游》里的 HAL9000,它与刘培强的对话酷似那句 “Open the door, HAL”,而它的推算时间 0.42 秒致敬《银河系漫游指南》;毁地标依然是从《后天》起的必备戏码,只是这次终于是中国了;空间站携带休眠的宇航员和人类受精卵 “叛逃” 的后备选择,展现了原著飞船派的解决方案,也一如《星际穿越》里的 Plan B;领航者号冲向等离子柱一如《全频带阻塞干扰》的飞船撞日……
豆瓣上有很多人甚至没看过电影就给《流浪地球》扣上了 “民族主义”“太空战狼” 之类的帽子并打了一分(详情可搜索“战狼 PTSD”),这真的是让人啼笑皆非。美国人拍的电影,即使全宇宙都说英语,即使美国英雄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地球甚至宇宙,大家也习以为常,不见国人批评“民族主义”“个人英雄主义”。
而《流浪地球》中,开头的新闻报道是各种语言,片中该说汉语的说汉语、该说英语的说英语、该说俄语的说俄语、该说法语的说法语,地球联合政府的五面国旗是现在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说不同语言的宇航员靠耳机里的同声传译交流,让地球逃离木星的人们里有着各国人的身影,最后的等离子束有三个,而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更是依靠全球各国各民族所有人的通力协作(而不是某个国家的某几个英雄)——电影《流浪地球》是以中国视角讲了一个人类的、地球的故事,可以说它是 “国际主义”,但无论如何也扣不上那些莫须有的帽子。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很多批评《流浪地球》的人都拿它和《星际穿越》比较。我不得不说,需要祭出《星际穿越》这种级别的作品来批评,是《流浪地球》的荣幸。从电影表达来说,《流浪地球》固然有诸多比不过一流大片、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有些人以其主题小、没深度、不够硬甚至伪科学来批评,同样也有种走错片场的感觉。
《星际穿越》这种电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没硬到哪里去——不然就该去发论文了,甚至在我个人看来其 “质感” 的硬度还不如《流浪地球》(当然,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星际穿越》背后做了很多认真细致的科学工作,总体上是 “硬” 于《流浪地球》的);至于格局大小和思考深度,或许《流浪地球》确实没有太多哲学化的探索,但其震撼悲壮的艺术化美感,却可能更直观、更深入人心。
电影首先应该是艺术品,而不是科普读物或哲学读本——想学习科学理论或哲学思想,应该去读书、读论文。如果一部电影在科学或哲学方面的问题有损其美感,那么从这些方面批评它是适当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说一部电影不够硬、不够深所以就不够好,那就有待商榷了。
《流浪地球》看似讲述了一个人类拯救人类的故事,但其实直到电影结束,人类也远没有被拯救——流浪地球刚刚启航,甚至还没离开太阳系,前方依然是巨大的未知;但是,无论人类命运如何,这一壮举也在浩瀚的宇宙中彰显了微不足道的地球人类伟大的求存努力——即使没被其他任何人注意到。
这就像《流浪地球》之于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可以说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启航,至于以后命运如何,仍是未知;但是,即使中国科幻电影乃至中国科幻没能在《流浪地球》和大刘之后走向更大的发展,《流浪地球》也注定将是中国科幻的一座壮美的里程碑。
我期待中国产生更多、更好的科幻小说、电影、剧集。这样,当欣赏这些中国作品的时候,我们将不再难以客观评价,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将它们与外国作品尤其是世界级优秀作品放在一起看待。
——————————
我的公众号 “雨心亭”:yxt2114
比知乎更有趣、更有干货
昨天大年初一,和我爸一起去看《流浪地球》。
我不算刘慈欣粉丝,是这两天看到《流浪地球》的宣传,对原著好奇才读的。下面结合原著内容谈谈观影感受。
本文内容涉及电影剧透和对原著小说的剧透。适合已经看完电影的观众阅读。
不希望被剧透剧情和小说情节的非战斗人员请撤离。
1.
为什么片中大年三十儿学校还上课?我猜至少有两方面原因可以解释。
第一个原因,电影里交代,进地下城时每个孩子只能有一位监护人。
大人白天要工作,生存环境还这么恶劣,孩子就没人管、没人教育了。朋克色彩的地下城看起来治安也不好,非法交易、打架斗殴丛生。所以需要社会统一管理起来。
至于为什么每个孩子只能有一位监护人进入地下城,原著虽然没有每个孩子只能有一个亲人陪同入城的设定,但是在地下城被岩浆袭击需要撤离时是优先孩子的。这种末日氛围下优先救孩子,毕竟他们更有未来。
原著片段:
最靠近电梯口的是由机器人保育员抱着的婴儿,然后是幼儿园的孩子,再往后是小学生…… 我排在队伍中间靠前的部分。爸爸现在在近地轨道值班,城里只有我和妈妈,我现在看不到妈妈,就顺着长长的队伍跑,没跑多远就被士兵拦住了。我知道她在最后一段,因为这个城市主要是学校集中地,家庭很少,她已经算年纪大的那批人了。
片中韩子昂救下幼年的韩朵朵,她被水里的人一个一个托出水面的部分可以看作对原著中逃生片段的复现。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到未来世界的文明,或者说极端环境下的人性。
第二个原因在这种人类生死存亡的年代,有必要缩短教育周期,让年轻人早点成为劳动力。
刘培强是在刘启 4 岁时离开他去太空站的,他在太空站工作了 17 年多,所以现在刘启 21 岁。而片中朵朵问他 “是不是被学校开除,是不是被工作开除”。刘启也提到他实习过。可见在影片的世界中,二十来岁应该已经在工作,或者至少在实习了。而且刘启学的还是汽修专业。
在这个年代,教育已经没有余力去教除了理工科之外的东西。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此外,关于教育还有一个场景我很喜欢。韩朵朵在学校时,班长用朗诵腔深情地回答着问题,窗外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场面可以用中国特色的和谐来形容。然而几分钟后,窗子上的模拟屏坏了,留下灰色的屏幕、红色的警报。原来一切都是幻觉。
2.
北京市交通委的语音提醒很妙: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是个只有中国观众才能 get 到的梗。
类似的梗还有很多。在片子快结束时,刘启踩过一块门垫,上面写着 “出入平安”。
但是我观影过程中真的好几次觉得片中的交通规则很容易出车祸。有几处俯视大全景,车完全不分车道在冰原上驾驶。最要命的是想掉头随时原地掉。那些车都质量巨大,摩擦力又小,后面的车难道不会咔的撞上吗?《乡村教师》里讲的牛顿力学难道你们忘了。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
3.
救援队到达上海时,车窗外有冻住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冻住的校车、兰州拉面招牌等。
韩子昂对看呆了的韩朵朵说:“朵朵别怕,这里是爷爷的家。” 然后讲述了年轻时,妻子在家等他吃饭的情景。听到这段,我的眼睛又湿了。
韩子昂是个年轻时生活在上海的九零后,相信这会让年轻观众很有代入感。他贿赂看守送了存有 50 年珍藏小黄片的 VR 眼镜,还跟着海草舞抖腿。
当我们老去时,年轻时的那些高楼大厦与回忆,全都被淹没上海的太平洋冰冻。伴侣、孩子已经死去,只剩一个相依为命的外孙子,非亲生的孙女。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文明,要经历数代坚持不懈的传承去寻找新家园,寻找贝加尔湖解冻的那一天。
救援队试图攀上的那个建筑物,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实中上海的建筑物(经网友提醒却为现实中的建筑物上海中心大厦)。韩子昂跌落后,因为密封服破裂,氧气即将耗尽。他用近最后一点力气端坐在沙发上,庄严的等待死亡降临。房间里有几座沙发、还有一个拿扇子的女人雕塑。女人婀娜的造型颇有上海特色。华人讲究落叶归根,或许对韩子昂来说这就算回家了。或许在他的意识逐渐变得稀薄时还可以问到妻子的饭菜香。
而且我觉得姥爷年轻时一定很酷,你想一个九零后海派青年,还是能开重型车的老司机。(我突然想起韩寒是怎么回事。)开着这么大的车在冰天雪地漂移,其他救援队的驾驶员都是中青年,老爷子应该至少六十岁了吧,真是老当益壮。
4.
王磊队长带领的救援队带着发动机快到达杭州时,有一位队员倒地死了,周倩说快卸电池,然后给他做心脏复苏按压也没抢救回来。旁边的人说死者是活活冻死的。这个对应的可能是密封服上有电池加热的设定。
原著里处死联合政府成员时的做法:
他们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个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可能是由于任务时间太长没有补给,那位队友的电池已经没电了,密封服无法保持恒温才冻死的。电影后面,刘启和 Tim 执行任务,他离开拖车,密封服也是提示恒温失效。前面冻死人算是对这里的一个铺垫。
5.
在《流浪地球》原著中, 地球与木星擦肩而过时并没有发生危机,一切都按照领航工程师们精确的计算运行着。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动下,地球将最终达到逃逸速度。但是刘慈欣对当时的景象进行了渲染。电影版对暗红色的迷人又恐怖的天空的展现,我是很震撼的。尤其是从地面向上看去,那巨大漩涡,像一锅烧化了的金属。
刘慈欣在原著中这样描述:
人们都在紧张地盯着西方的地平线,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暗红色的光,那光区渐渐扩大,伸延到整个地平线的宽度。我现在发现那暗红色的区域上方同漆黑的星空有一道整齐的边界,那边界呈弧形,那巨大的弧形从地平线的一端跨到了另一端,在缓缓升起,巨弧下的天空都变成了暗红色,仿佛一块同星空一样大小的暗红色幕布在把地球同整个宇宙隔开。当我回过神来时,不由倒吸一口冷气,那暗红色的幕布就是木星!
我早就知道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 1300 倍,现在才真正感觉到它的巨大。这宇宙巨怪在整个地平线上升起时产生的那种恐惧和压抑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名记者后来写道:“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
这时,谁都无法相信小小的地球能逃出这巨大怪物的引力场,从地面上看,地球甚至连成为木星的卫星都不可能,我们就要掉进那无边云海覆盖着的地狱中去了!
6.
最后,不得不提到刘培强算是违背军事命令,放弃 “火种” 计划,带着空间站的燃料去引爆木星这个决定。对这个决定如何去理解,其实我心里是很矛盾的。
很难评价刘培强的决定是否 “正确” 的。放弃 “火种” 计划,相当于赌博,有微小的概率能成功引爆木星大气,并且爆炸的力量能推动地球。如果失败了,而 “火种” 计划的希望也破灭了,那么人类及人类文明真的就要在宇宙中消失了。
moss 作为人工智能,代表着绝对理性。**如果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真的成立,这个时候就应该选择放弃地球,继续 “火种” 计划,这样收益最大。**然而,人并不是 “经济人”。这也是经济学后来发现并不断研究的领域。绝对理性,计算了一切,却没有计算到人性。
说段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我设想了另一个结局:
不去烘托父子之间的羁绊,而是把时间跳到一百代人之后。在半人马座,由受精卵培养出来的新人类后代,在空间站所保留的人类文明帮助下重建家园。他们查看着 moss 所记录下的数百年前的对话,才知道曾有一位叫刘培强的宇航员,放弃了私情和冲动,放弃了在地球的儿子,履行了军人的天职,含着泪水进入休眠,继续在空间站工作直到终老。刘培强是人类火种得以延续的英雄。
如果从新人类的角度这样叙事也未尝不可。可是,我都觉得能讲出这样故事的人真是魔鬼啊,不光中国不会这么怕,好莱坞科幻片也没有这么拍的,触碰到伦理问题了。如果有欢迎推荐给我,我去观赏一下。
7.
现在这个结局虽有些俗套,在精神上依然可以说是忠于刘慈欣原著。在原著中,虽然地球过木星时平安无事,但小说随后就掀起一场高潮。
一些民间组织提出太阳不会死亡,太阳氦闪论只是联合政府为建立独裁帝国制造的阴谋,地球上发生了叛乱。
我们要推翻联合政府,控制地球发动机,把我们的星球从这寒冷的外太空开回原来的轨道!开回到我们的太阳温暖的怀抱中!
刘慈欣曾经说过,原著小说的重点并不是这场叛乱,并不是要批判人的无知和盲从,而是要讲希望。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是如此的矛盾。人类的感性和愚昧,在历史上犯过无数次错误,甚至会给自己种群带来灭顶之灾。然而人类的文明还是延续下来了。
一方面,说不定哪天人类用原子弹把地球炸了,编辑基因污染了基因池造成人类大规模出现变异,或者招来更高等的外星文明把人类灭了。这不是科幻,这不是科幻,这都是人类正在做的事。可是,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到上万年了,这些感性、愚昧、矛盾性正是人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如果人类绝对理性,那才是人类的异化,文明的消亡。
“给岁月以文明”与 “给文明以岁月” 的辩论,本就是刘慈欣在《三体》中为读者留下的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电影能对人类最终做出这个决定的挣扎和矛盾给予更多笔墨,将使这部电影从观赏性上升到哲学性。
————
原回答写于 2019 年 2 月 6 日凌晨,2 月 6 日 11:43 更新,对不通顺之处略作修改并插图。
-————–20190205———————
《流浪地球》一刷完成。看的大年初一的晚场,我本来想等一晚上,沉淀整理一下思绪再写写我的感受,但我还是觉得吃菜得趁热,有想法赶紧写出来。于是我就开开夜车,写写感想。【有剧透】
其实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的缺陷相当明显,是典型的低开高走,一开始一度让我非常失望和不爽。男主的行为动机解密得太晚,动机本身的合理程度又太弱,让男主在前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在一种在观众看来莫名其妙的亢奋和躁动中,面临各种险境时的行为甚至令人心生厌恶,超出 “年轻不懂事” 所能包容的范围,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后半的形象高大化努力。与之相反,除男主兄妹俩外的几乎所有角色,我个人认为都要比兄妹俩出彩,无论是王磊李一一,还是老韩头和看开生死的晕车中年技术员(他叫啥来着…),甚至本片的 “个人英雄主义” 担当京老师,他们的个人故事线都要合理舒服得多,但是他们的出彩表现,通通被男主的人设崩坏拖累不浅,着实可惜。此外,故事情节的推进转折等等,个人感觉还是有点糙,很多套路都有点太明显太强行,不是反对套路,有套路是难免且合理的,但套路得能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方显功夫浅深。(我不行,我上不了,我只能勉强看出来…)等到后半段,各种眼熟得尴尬的套路铺垫基本完成,视角也从主角个人扩大到团队作战乃至最终的世界人民大团结时,上述这些让我大减印象分的部分才终于淡化了影响,有如拨开云雾,终于让我得以澄澈地欣赏本片我最喜爱的部分——背景设定和特效。
(**20190207 补充:**突然发觉我好像只说了剧情方面让我不满的地方…… 其实即便是男主讨嫌成这样,这次的剧情我个人也是很喜欢的,虽然诚如许多其它答案所说,本片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设计得都很硬,交代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的合理性和整体观感,但瑕疵明显的外表掩饰不住的是一颗光芒四射的精神内核。说真的灾难片我也看了不少,我还真是头一次看到主角团一次任务失败,二次任务被人抢先,而最终任务也把主角团的独一份功劳摊平给了全人类。而且最后主角爹要开空间站撞木星的时候,我的心真是提到了嗓子眼,不是担心他的命运,而是怕他就这么心安理得地带着一船好几十万休眠的人类精英去死… 真要这么演的话,这片只怕要被口水喷碎了… 所以后面看到这么一组 “休眠仓脱离” 的镜头我真是长舒一口气,而且事后想想,我一个首次观影的普通观众都能想到的问题,主创团队自然也能想到 23333
而且再多说一点我喜欢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故事虽然有种种令我观影体验不太好的问题,但是其中除了主角爹故事线之外的所有剧情,甚至包括男主兄妹的剧情线,都充满了一种…… 怎么形容呢?咱老百姓自己的味道 233333——严肃点说,就是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身份和动机意外卷入更大的漩涡,做出了普通人在那个情境下都可能做出的抉择、都可能犯的错误,因缘际会之下承担了超出普通人能力范围的责任,但也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在挣扎和恐惧中咬牙前行。他们没有多么重要,也没有多么聪明;他们没能完成的任务,别人替他们完成了;他们的灵光一闪,却是别人早就论证过的失败方案。但就是这样的一队普通人,最后和千千万万的其他普通人一起,改变了历史的方向,成为自己和所有人的英雄,然后继续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普通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一部歌颂普通人的史诗,是真正的人民英雄传说。
至于主角爹,我倒也不是觉得他如何 “超人”,从空间站上几十万精英的范围而言【更正:几十万是受精卵的数量… 宇航员估计有几千人吧?】,他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超凡的能力,面对联合国五常的文件拍脸,他也只能乖乖坐着干着急。只是他正好有一个让人操老心了的儿子,正好在最危难的时刻来到了事件漩涡的正中心,正好又缺他这临门一脚——当然我也清楚,这是营造戏剧冲突的常见手段,不过这样一来,前面说的那种普通人的感觉,就不可避免地有点淡了。)
说到本片的特效,我的感受真的是… 这真的是中国做出来的科幻吗… 这种细致这种踏实… 这种真实感… 我观影之前确实提醒过自己,国产片嘛,稍稍包容一下,别要求那么高。但是开场那个矿车 - 矿场 - 行星发动机 - 地球的恢弘长镜头让我觉得,我实在是没必要一厢情愿地去为国产放低标准了。《战狼 2》和《古剑奇谭三》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证明了我国是具备产生水准以上的成熟作品的能力的,《流浪地球》也做到了这一点。
其实原著我个人觉得有点致郁… 绝望滋生的疯狂扑灭了最后的理性,但理性的正确却在它死去的时刻被无情证明。本片没有把那种末世苟延的绝望和疯狂放进背景设定,而是作为渲染最终高潮前的最后低谷的手段,我觉得让本片友好了不少。要是按照原著那种人性批判的情节来拍,只怕很多人都要望而却步了吧。而这也是本片最让我喜欢的地方:面对着空前巨大的近乎无解的危难,我们没有醉生梦死坐以待毙,而是英雄地爆发出最强烈的斗志,不靠神通广大的奇人异士,不等虚无缥缈的地外奇援,团结起来战天斗地移星换日,保卫我们唯一且最后的家园,为百代之后的子孙战斗出一个自己无缘得见的美好未来——这种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式的老祖宗的精气神儿简直喜欢死我了啊哈哈哈!
另外我觉得,不喜欢这种硬核科幻所以不去看,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仅仅是因为对某个演员、某些言论或某种思想过敏,就要放弃这部片的话,那实在是太因小失大了。
最后说说我对这部片的纯个人评分:百分制,本体及格 60 分 + 10 分情怀分 + 10 分历史地位分 + 10 分原著印象分 = 90 分。
-————–20190208-—————-
【下面这一段是对可能的续集的一些想法和期待,会提及原著情节】明天打算去二刷了,所以又重读了下原著,我的感受就是强烈担心续集能否拍出来,但同时又高度期待续集会怎么改编,好纠结啊哈哈哈~
由于原著中全球大叛乱是紧接着 “通过木星” 之后的剧情,本片中也已经出现了游行示威这种暗示彩蛋,所以我个人觉得第二部很难回避 “全球大叛乱” 这个设定。让我比较担心同时非常期待的,是续集会如何表现全球大叛乱的源起、过程和结果。
首先原著中 “太阳骤变”、“地球巨灾” 和“全球叛乱”这三件事的关系和电影中是不一样的。原著中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察觉了太阳内部的危险兆头,彼时这一变化并未对地球造成什么值得作者特别写明的影响;经过了三百多年的、疯狂到足以改变人性的准备,又花了四十多年才完成地球自转刹车,引发了气候巨变,然后又花了十多年绕了太阳十五大圈,每一圈都让始终活在 “太阳随时会氦闪” 恐惧下的全人类神经像坐过山车一样紧了又松松了又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损失惨重的全球巨灾。全人类为了三四百年前的一个观测结果受尽了苦遭尽了罪,这才在最后地球通过木星彻底甩出太阳系、迫在眉睫的死亡危机暂时解除之后,把几十年上百年积累的全部压力、恐惧、犹疑和愤怒猛然释放,形成了席卷全球的大叛乱。
而在电影中,是太阳巨变先导致了一系列全球灾难,然后才引起了人类的警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原著中数百年才完成的准备工作和自转刹车,导致了更惨重的灾难,然后跳过了原著中最摧残神经的反复接近太阳的阶段,直接来到了杀奔木星、准备甩出太阳系的时刻,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在电影设定中,“太阳骤变导致地球被摧毁” 的预测不像原著中是仅仅存在于纸面上的演算结果,而是已经被一系列巨大灾难证明一定会发生,且具有足够强的说服力的科学事实,这就大大削弱了原著中叛军宣扬观点的可信度,而且没有了十几年的神经摧残铺垫,形成全球大叛乱的群众土壤也不够充分。因此第二部会怎么改编这一段,我很好奇。
而主要的担心也在于,原著中全球大叛乱的结果实在是写得太讽刺、太辛辣了,看得我面红耳赤,郁闷不已,良久无言。如果第二部按着原著的走向来拍的话,那么第一部中伟大的、英雄的、团结的世界人民,在第二部中就成为了可怜又可悲、甚至还有点可恨的反面角色;而第一部中那个谨慎得有些保守、冷静得有些冷漠的 “官方”,则会成为最后的理智,冤死的英雄。这样的设定,我承认一定会有编剧的生花妙笔能够将其搬上大荧幕,但别人我不敢说,至少我个人真的不会走进电影院看这样一部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拷问对象的电影。我对社会批判人性拷问题材的影视作品并非不能接受,我很敬佩、也愿意响应这类作品所蕴含的思考,但是它们和我个人走进电影院的目的——放松精神娱乐身心,是完全背离的。所以我很担心第二部会让我望而却步。当然了,这毕竟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很可能也会有许多许多人喜欢看这种严肃探讨、批判人性的科幻作品。不过我仍然很好奇,第二部究竟怎么改,才会让我以上种种疑虑尽皆释然,像这几天一样疯狂安利、当精神股东乐此不疲呢?
今天小破球总票房和单日票房双双夺冠,希望继续爆卖一个月,能让第二部攀上更高峰。
-——————20190209-——————-
昨天重读原著之后的纠结,在今天二刷电影之后彻底消失了。我希望小破球主创团队能以同样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把更多电工宇宙的故事以高于等于《流浪地球》的标准改编搬上大银幕,但我不希望《流浪地球》拍续集…… 虽然剧情有很多不足,虽然原著的大叛乱十分震撼,但我觉得电影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了。就让这些可爱的人们过两天安生日子吧…… 别折腾他们了(手动笑哭)
【对了,我在济南泉城路的世茂广场万达影院看的全景声巨幕。我不知道别的城市或济南别的影院的巨幕效果如何,但这个巨幕比我在德州看的 IMAX 差得也忒多了点…… 画面又黑又暗,声音也不够强,有的地方甚至还吞台词,IMAX 听得清清楚楚的一句话,巨幕就被背景声和别的人声给吞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设备的问题。所以以我自己的经验,我强烈推荐去看 IMAX。】
【再吐个槽:我也真是同情一些家长,您那孩子吓得嗞儿哇乱叫,一声声 “回家” 喊得嗓子都快劈了,都不心疼的吗?我散场之后还留了个心,这熊出没小猪佩奇也没下映,影院还专门贴心地给你们带孩子的辟了个亲子厅,哎非要来拉着大家一起旁听您孩子的嘶吼,孩子挣扎成那样了您还是坚持看完了全场,您啊可真是个真爱粉。您掏钱买了票来看小破球,您就是我朋友,但我还是心疼您那给重低音炸得七荤八素的孩子】
根据目前评论区的问题补充几句,也聊聊成片的一些问题,春节档之战硝烟四起,希望北京文化别找我 (>﹏<):
1、原著改编程度:我看下来改编之处还是不少的,但是总体感觉不错,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不能说改编程度大就说片子不好(比如西游记和大话西游)
2、关于片子的一些问题:作为硬科幻影片,和《星际穿越》这样的片子比,BUG 实在是多了点,特别是结尾终极一战,实在让我这个科学素养略高的理工男感觉尴尬。估计上映后知乎会引起大批知识分子疯狂吐槽加强制科普。但大部分观众看电影并不在乎影片本身 bug 多少,看着爽图一乐而已,我也觉得不至于因为一些 BUG 影响对电影的总体评价。
另外的问题就是有些情感转折有些突兀,吴京父子之间尤其明显。
3、关于对电影的评价:我坚信《流浪地球》是一部改变中国影史级别的片子,作为中国首部重工业科幻电影,即使他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但超出预期的完成度和诚意依然会让观众惊喜不已,中国观众看过太多好莱坞视觉系电影也见怪不怪,难免会用用极高的标准去对比《流浪地球》,可以感觉到制作团队的巨大压力。但如同我们用惯了 GPS 还是得有北斗、苹果虽好但华为崛起我们也由衷高兴。上映后也请大家为中国电影工业的重大进步鼓掌,多多传播买票支持。
——————————————————
感谢知友提醒,删除了涉嫌剧透的表述,可以安全无忧的看了。
另外曝光个小彩蛋,
老师在片中有精彩出演:-)
————————————————————————————
刚看完第一场内部放映,以下轻微剧透:
超乎预期,今年春节档最大黑马无疑,而且在中国影史上也会有这部片子的地位,毕竟突破国产片类型桎梏,意义非凡。
看片感受优质,真没想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科幻片会这么好。
本质上是灾难片,充满亲情、温情和中国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结尾几处泪点周围女生都在抽纸巾。
吴京是主演,不是之前传闻就演了五分钟。特效比好莱坞顶级科幻片还有差距,但不是想象中那么大,观感不错,及格以上。
总的来说大场面不缺、惊险刺激的桥段不少,也没有战狼那样是让人尴尬的强奸式爱国主义教育,台词和细节处理都上佳。
第一次在科幻片各种高科技装备里看到这么多中国字,感觉好奇妙
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地标式建筑都有出镜(摧毁后的)这种镜头国内观众肯定没看过。也包括 cctv、东方卫视的新闻画面,很亲切
很多镜头设计不输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地球要挂的几处
最后有个梗会火,先剧透一下
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共勉共勉…
百度视频优秀啊~
院线才上几天啊,盗版资源首页推荐啊~
老子还以为是枪版,一看才晓得是真 · 盗版啊~
我已暂时举报网页,可是好像没什么用,您自己看着来。
大过年的,一般的事儿不要生气。这样的事儿还是该气一气的。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都是不太靠谱的行动计划。**作为一部硬科幻作品,基于原著中给出的数据,简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算一下就发现这 1 万多座高耸入云的核动力推进器也完全没有推动的可能。
(原著的设定万台超级聚变发动机,每座 11 公里高,总共能产生 150 万亿牛顿的推力,1 万台大约是 150 亿亿牛顿推力而地球的质量大约 6 亿亿亿千克,150 亿亿牛顿 / 6 亿亿亿千克,相当于赋予地球 150 除以 6 亿的加速度值,单位是米 / 秒)
我们千百年的家园——地球,却成为了不可承受之重。也因此,至今为止国内外的科幻作品中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作品屈指可数。2000 年,在《科幻世界》上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幼小的心灵完全被震撼了!这部作品也获得了当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那是刘慈欣开始写小说的第二年,平时还正常工作,在山西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没有想到一位 37 岁的中年男人,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多年称霸银河奖,以一己之力就把中国科幻界的水平拉高了几个段位。
而 2006 年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的《三体》更是圈了无数粉丝,以至于 2015 年获得雨果奖时,无数科幻迷都有实至名归之感。就连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读完《三体》后都感慨自己作为总统面对浩瀚宇宙的渺小,访问中国的时候还特地来见刘慈欣,当面催更。
就像刘慈欣最近在接受高晓松专访的时候说的那样,**科幻作品不在于人物与情节,而更看重科幻世界观的架构。**作为《流浪地球》的原著党,也看过同类型的很多作品,客观来说,刘的文笔,人物的塑造,甚至情节的设置都不是作家圈中的一流。刘更胜于突破想象力边界的科幻空间架构及在此背景下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
**《流浪地球》的原著仅有 2 万余字,正常阅读 2 个小时差不多就可以读完。**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故事所架构的末世景象却是电影无法传达出来的,只能靠文字和读者的理解才能体悟到小说令人震撼的科幻美感。
也正因为是早期作品,刘的创作手法并不成熟,比如本文最开始的计算就是因为原著中给出了详细的参数,如果稍加润色,比如加入一笔某某黑科技的描写,那么推动地球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这部电影,在短短 2 个多小时内反映的仅仅是书中一个关键情节,即地球接近木星的时刻,想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离开太阳系,却不小心被木星吸住,差点被撕裂的情节。如果进一步细分,这部电影属于科幻类的灾难片。以目前科幻片的水准来看,这应该是一部中等制作费用中等票房收入的类型片,5 千万到 1 亿美金的制作成本,预计收益在 3-5 亿美金票房。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完完全全由中国电影人主导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重特效科幻电影。**在全片的 2 千多个镜头当中,有 80% 以上都是要有后期特效支持的。郭帆导演及全体剧组成员第一次实现了科幻电影大制作中国制造。简单到剧本协同创作软件的使用,细到核聚变推进模型的制作都是剧组从无到有一点点摸索创造出来的。
在电影的第一笔投资到账之前,郭帆已经垫资超过 100 万,制片人龚格尔也垫进去几十万。为了这部电影,龚格尔连自己的车都卖了。主演之一吴京不仅零片酬出演,还自己拿出 6 千万投资了这部电影。摄影指导刘寅自己花钱买了几百万的拍摄设备,之后租给剧组,拍摄完成后没有团队需要,大概率还得砸在自己手里。龚格尔在《电影制作手记》里说:我是头一次遇见给剧组搭钱的摄影。
这是在电影工业化程度较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团队每个人都牺牲个人时间和利益,长期超额付出达成的结果。这是一个典型的 “中国故事”。做好一件事情往往要比做完一件事情付出 10 倍的努力,但往往也会有百倍的回报。
说到 “中国故事”,电影的精神内核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造 1 万座 11 公里高的核动力推进器大概只有中国的工人能完成,如果交到欧美人的手里,估计一座也建不完。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同 “飞船派”,但当飞船真正起飞远航的时候可绝不会带着 70 亿人口上阵。即使现在的科技,带上丰富的受精卵,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资料和几千位精英人士,找到合适的星球都可以再造人类种族,飞船逃离的那一天,不但地球是累赘,我们 70 亿凡夫俗子也是,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人类自 18 世纪中叶以来打开了科技的闸门,迎来了科技爆发的 200 年,如果放到宇宙 138 亿年的时空里,都抵不上人类一生眨眼一次的时间。可就在如此浩瀚的时空里,我们至今还没有接触到任何智慧生物,最大的可能是科技是有边界的,没有物种能跨过浩瀚的时空彼此接触。
无数个智慧生物同时存在这个宇宙之中,无数个时间段他们共同进化繁衍,但一眨眼,他们就灭亡了。
《流浪地球》中5个笑死我的bug 作者:毕导 2019年的春节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天之内我连看了《流浪地球》《飞驰人生》和中美合拍开花的《疯狂的外星人》3场电影,总结来说是沈腾和一只流浪地球的外星人打斗后幡然醒悟决定赛车的故事。 其中 …
电影《流浪地球》里的科学常识错误 作者:许鹏 来源:科学网博客 科幻电影来源于想象加上一定的科学常识和推理。好的科幻一般需要在科学事实和幻想中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如果严重脱离科学基本规律,那就是魔幻小说了。如果只是冰冷的科学事实,没有艺术的 …
《流浪地球》惨遭日本科幻片《妖星哥拉斯》抄袭 作者:文非凡 近日战狼功勋演员吴京投资并参演的最新科幻巨作《流浪地球》雄霸春节档期票房,单日票房再破4亿,总票房突破20亿,《流浪地球》口碑,票房俱佳,注定将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
2019年的春节档三大影片《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流浪地球》都已经看完了,这三部电影仅有《流浪地球》可算合格,其他两部都令人尴尬。 这里面尤其可怕的是,三部电影本身都有糟糕到令人发指的故事。 《流浪地球》:影片塑造紧张的地球仅有30余 …
人类从幻想中的火星人身上所看到的,其实是自身的孤独 2018 年 11 月,「洞察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这是 6 年来人类第一个在火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当消息传来,我身边的人大多都对这个数千万公里之外的探测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式各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