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在 10 多年前的畅销书《魔鬼经济学》里,作者史蒂芬 • 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分析了美国 2 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列出了 8 个对孩子成绩会产生影响的因素:

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 30 岁或 30 岁以上
出生体重低 (负相关)
父母在家讲英语
是被收养儿童 (负相关)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和 8 个不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

孩子的家庭和睦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儿童起步计划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将这两组变量一一对应,不难发现,真正有效果的,不是父母「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对于母亲来说,「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 30 岁或 30 岁以上」一般代表了母亲有着较高的教育程度和对事业上更强烈的追求,这个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 30 岁以上的母亲自然会成为一个好妈妈,而是说较高的教育程度和事业追求,往往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家庭条件。而「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则并没有效果。

然后人们可能就要问了,这是美国的情况,而且数据收集于 20 年前。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 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该调查从 2010 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追踪调查,最新可得的数据是 2016 年。我抽取了其中 1228 个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 2010 和 2016 年都被访问过,而且 2010 年被访问时年龄在 5 至 6 岁,恰好可以看到孩子父母对于他的「早期教育」情况;在 2016 年时是 11 到 12 岁,恰好可以被纳入 CFPS 的标准记忆力和标准数学题测算中。

在 2010 年的调查中,对 5 到 6 岁的孩子,父母被询问了这样三个和早期教育高度相关的问题:

您经常读东西给孩子听吗,譬如故事?
您经常给孩子买书吗,譬如图画书?
孩子经常参加培训课程或活动吗?

还有一个和早期教育不那么相关,但和本题中的简历关系比较大的问题:

家人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记录了家长为这个孩子所花费的教育相关支出。

在 2016 年的调查中,对 11 到 12 岁的孩子,他们被询问了当年的考试成绩,并进行了一项标准的词汇记忆测试和一项标准数列计算测试,其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 10 分。由于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可比,之后的计算主要使用标准测试的结果来进行。

一,早期教育的「效果」存在吗?

首先我们看一个非常粗糙的特征事实,直接使用这几项早期教育的投入去预测 6 年后,也就是孩子 11 岁时的效应,结果如下。其中红色的竖直线代表基准组,水平线和点代表每一个效应的绝对值和置信区间。水平线若是和竖直线交叉,则代表该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在孩子 5-6 岁时经常给孩子读书的家长,相对于那些从不给孩子读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 11-12 岁时的字词回忆和数列计算上都有显著更好的表现。

但这种效应似乎仅仅存在于是否给孩子读书之间,在每月只读一次书还是每天都读书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给孩子买书的频率看起来也很类似,从来不买书和买书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和读书一样,到底是每年买一次还是每天买一次,就看不到区别了。

而 5-6 岁的学前辅导班则完全没有影响。

5-6 岁的出游经历也并没有什么效果。

早期教育花费对于 6 年后的数列计算有一定的统计效应,但对字词回忆没有效果。

小结:那些给孩子读书和买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 6 年之后看起来确实表现更好。但到底是每天都读书和买书,还是一年只读几次书买几本书,区别并不显著。学前辅导班和出游则对 6 年后的表现一点效果都没有。早期教育的花费对 6 年后的数列计算看起来有效果,而字词回忆则没有。

二,是早期教育起作用,还是家庭条件在起作用?

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只用了两组变量,5-6 岁的学前教育,以及 11-12 岁的表现,但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给孩子买书和读书的家长本身有比较高的素质或者比较高的收入,才使孩子在 6 年后表现更好。因此,在这个步骤我们加入孩子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变量,并且控制 2016 年当年的教育总花费和当年的家庭总收入,结果如下:

读书的效应

买书的效应

早期教育花费的效应

控制了父母的教育年限、11-12 岁的教育花费和当年年的家庭总收入之后,给 5-6 岁的孩子经常买书或者读书,以及投资于早期教育花费的效果就不太显著了,只有个别组仍然处在显著的位置。取而代之的两个相对更显著的变量是当年的教育花费和家庭收入。11-12 岁的孩子的当期表现,仅和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花费和当年的家庭收入有关,而和 6 年前的早期教育关系看起来关系不大,至少只和「有没有」有关,而与「强度」基本没有关系。

三,真的是收入在起作用吗?

我们引入了有关父母的更多变量,主要包括四大类——标准记忆力测试、标准数列测试、平时是否阅读、每周和家人一起吃几次晚饭,结果如下:

加入了父母更多的变量之后,三个和早期教育相关的变量对 6 年后孩子表现的正效应完全消失了,其中 6 年前的早期教育支出甚至与 11-12 岁的字词回忆和数列计算水平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对于孩子的回忆测试来说,父亲和母亲的记忆力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父亲是不是爱读书的影响尤其大。对于孩子的数列计算测试来说,母亲的数列计算水平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数列计算水平的显著性也接近 10%。让人有些意外的是,父母的教育水平是没有影响的。

而教育花费和家庭收入也只和数列计算水平有关,和字词记忆水平无关。

换句话说,之前我们看到的早期教育对儿童 6 年以后表现的影响,完全可以被父母的个人特征所解释。是因为父母本身是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多么重视。

总结:

我们使用 CFPS 数据我们进行了一个跨度 6 年的简单分析,发现孩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本人的特征所决定,而非由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所决定的。当父母擅长记忆力,父亲热爱阅读时,孩子的阅读记忆表现就更好;当父母擅长计算时,孩子的计算力就更强。其中,母亲的变量都要更显著一些。

家庭的收入高低和教育支出对孩子的字词记忆没有用,对计算力有显著作用,但其效应不大——母亲的数列计算分数每提高 1 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 10 分),就相当于家庭总收入上升 250%,或者是对孩子当年的教育总支出上升 380%。

回到这个问题,孩子的表现和早期教育相关吗?结论比较悲观,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帮孩子买书、给孩子读书、带孩子旅游、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们都没能观察到他对 6 年之后的孩子表现起到了任何正向促进作用。

换句话说,至少到 12 岁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早期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期间,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仍然是基因。

知乎用户 白露横江​ 发表

中国 “超前教育” 泛滥的根源是几乎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陷入了集体囚徒困境所产生的焦虑中。

中国所有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处于一个巨大的黑暗森林中,天天在担心别的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即使别人信誓旦旦地向你保证自己的孩子什么班都没报,你依然觉得她在忽悠你。你开始脑补别人家的孩子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习写作、口语、奥数、钢琴、素描、朗诵、合唱、芭蕾舞、网球…… 不知不觉间,中国的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陷入了集体囚徒困境中。如果大家都不抢跑,那么每个家庭都能省下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但除非让所有同届的孩子 24 小时生活在一起,否则家长们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偷偷抢跑了。而且,家长们会不自觉地将抢跑的优势无限放大。以为在起跑线上抢跑就等于一直领先到达终点。

商家正是利用了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的集体囚徒困境,将其实是好东西的 “早期教育”,偷换成了弊大于利的 “超前教育”。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早期教育是针对 0 ~ 6 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满足他们大脑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刺激,从而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智力。正规的早期教育的内容是顺应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设计的,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知识学习。

目前学术界对 “超前教育” 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 把以后需要学习接受的事物提前教育,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习较大年龄学生学习的知识, 从而达到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

超前教育由于是提前学,就很容易产生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不良后果。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指出, 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 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 实际上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 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 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 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绝望等。

其实,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 智力发展显著高于自然年龄的超常儿童不到 3%。但是中国的家长基本不会给子女测智力,即使测过的家长大多也不会接受自己的子女只是个平庸的普通人的结果。他们试图用更早地开始学习,更多地投入时间和金钱来 “证明” 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优秀的。

这种心态,相当于赌博。

赌赢了,只不过是抢跑几步而已。

赌输了,可能未来就没了。

知乎用户 Coffee Wu 发表

我真的非常愤怒,不是针对那对复旦父母,而是对某两种人群。

为什么家长集体陷入 “超前焦虑”?

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脑补出了别的家庭的孩子在拼命,是因为社交平台的崛起,他们潜移默化在各种地方被灌输了 “别人家孩子都在疯狂努力” 的想法。

但是这种群体性焦虑的发生,永远不只是某一对父母的错。

我愤怒的人有两批,第一批是陷入极度焦虑而不自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强加过度的父母们。我说了,这不是一批父母的错,这些父母都有问题,互相作用,互相导致其他父母也越来越焦虑。

第二批反感的人,就是每次类似社会热点事件,在全国性论坛跳出来:“现在中产都是这么教的”/ “上海小朋友现在都是这样的” 的那批人!!!

求求你们!!别妖魔化中产家庭,别妖魔化上海孩子了好么!!!

为什么诸如 “五岁男孩简历逆天” 的事情能在社会上引起爆点?因为它有新闻价值!!因为它稀缺!!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见过!!!

毫不夸张的说,也许和顶级家庭的确没法比,但是这件事中的复旦父母,已经给了孩子可以说在全国排前 0.001% 优质的教育资源了。就算在上海,也是非常强的了。

然而这时候非要有一群人跳出来说:**这很正常的呀!**上海小孩都这样的呀!

我的妈耶!!

这群人可能整天泡在几个精英家长群里,或者本来身边都是精英家长,就以为自己听到的版本就是全世界了。他们每次这么随口一说,在社交网络上这么大量曝光一下,焦虑就开始逐渐从上海精英二代小圈子蔓延开来,变成群体性焦虑。

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孩子和用力过猛的教育模式,在上海是大量存在的。

一般这些父母,自己不是上海本地人,是新上海人。属于从小到大一路杀过千军万马独木桥,在高考拼出一条血路进了复交,再一路拼了命当上了企业高管那种。**他们的竞争意识太太强了。**可能是从小吃很多苦,也格外争强好胜,即使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高薪收入,孩子有了上海户口,这些父母还是会焦虑到爆炸。

上海现在挺割裂的,老派上海本地人趋于安逸,而新上海人父母,本身能成为新上海人、在上海站稳脚跟结婚生子,已经是超级精英了。按理说,他们自己从一个 5000 人抢一个名额的环境,来到了一个 500 人抢一个名额的环境,那孩子可以不那么累了吧?但是他们不,他们危机意识还是强到爆炸,他们希望自己孩子可以更牛。

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说一句:心疼孩子。在我看来,这些家长真的是用力过猛了。

特别想问问这里的大家,摸着良心说你们还有多少五岁前的回忆?我不是想说学龄前教育没有用。但是好巧不巧,我正好读过儿童年龄阶段和媒体消费偏好相关的论文。0-2 岁孩子,还在协调感官,更加喜欢明亮的颜色,移动的物体和音乐。3-4 岁的孩子,喜欢慢节奏的东西,他们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他们开始认得简单的字符。

我是想说什么呢?**这个年龄,孩子开始对文字展现出兴趣,然后通过各种绘本识字,脑海中构建出想象,这本应该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但是这些家长在做什么?把读过多少绘本量化,**来呈现孩子的实力。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这种简历被 po 到网上以后,每次还都有几个捧哏的说好正常哦,搞得无数家长更加焦虑,然后逼迫自己的孩子,也要读满多少多少绘本,报满多少多少个班级。

真是荒唐啊。

知乎用户 Susana Zhang​ 发表

许多家长们在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做的努力其实都用错了方向,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就报各种学科的补习班,将课程排满,甚至填鸭式地学习超越能力接受范围的内容,这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对所学事物的兴趣,甚至过早地产生一些逆反心理。

学前教育确实要开始的早,甚至可以在一岁不到开始就通过语言的沟通与行为示范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教育要用对方向。**其实孩子在小学之前,甚至中学之前所需要接受的教育不应该是非常具体的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注重品质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培养,才是孩子长大之后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五个品质显得极为重要,分别为:毅力,自控,动力,乐观,情商。

培养这五个品质的前提是,**家长要让孩子在感到非常紧张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爱。**孩子在感到非常紧张的时候,家长在旁边能够提供语言和行动的支持与帮助,能更好的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困难与恢复心情,为培养这五个品质打下基础。

关爱与支持是一切的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可以对孩子进行一步一步的品质培养。

**1. 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来培养毅力。家长需要让孩子早早经历一些小小的失败然后自己学会处理失败,并从失败当中吸取经验。**比如和孩子下棋,下赢了孩子并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在哪一步下错了,下次怎么避免这个错误。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常常有,但是要学会总结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下一次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毅力。不过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到非常紧张,符合年龄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但是人为制造创伤又会适得其反。所有的挫折教育都要在孩子能独立处理的范围之内。

**2. 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规范与约束来培养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对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缺乏自律的人是很难在学业与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发现,从小就能控制自己在一定时间内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将来成功的几率更高。**而培养自控能力,就需要家长给孩子制定规范与约束,并且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1)要完成一个目标,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目标之后的奖励,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2)鼓励孩子提前思考完成目标将会碰到的困难,越详细越好。3)鼓励孩子为能想到的每一个困难制定解决的规则与方法。**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吃饭前不吃零食,必须正常吃饭和吃够蔬菜,这样就能有喜欢的玩具的奖励。接下来家长就要跟孩子一起想,要完成这个任务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会忍不住想吃零食?觉得米饭和蔬菜没有味道不想吃?当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为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想在饭前吃零食,那就只看一眼,只要今天把饭好好吃了就能马上吃到这个零食了。不想吃米饭和蔬菜,那就把米饭和蔬菜想像成特别好吃的东西,而且吃完它们就能吃更好吃的零食了。这些方法看似平常,但其实有神经学的依据,当你在为解决困难制定规则与方法的时候,你就在训练你大脑的前庭(prefrontal cortex),来抵抗你的大脑中掌管非条件反射的部分。一个人训练前庭的部分越频繁,理性分析与自控的能力就越强。

  1. **家长需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培养动力。**不要让孩子什么都学,最后什么都只学了一些皮毛,也没有培养出兴趣。孩子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表现出专注力与极高的掌握能力,这就是动力的神奇力量。当然,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总归有限,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保持高度的热情。这个时候,除去孩子内部的动力之外,还需要配合外部的奖励,让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家长要让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要让孩子知道智商是可变的,只要努力,人就会变聪明。**智商是可变的绝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心理学家 Ritchie 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可以让人的智商增长,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Dweck 的研究发现相信智商可变的孩子比相信智商基因决定的孩子更努力,也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不过在这里,**家长要注意,告诉孩子智商是可变不代表要告诉孩子她就是最聪明的,**让孩子认为自己很聪明,会导致孩子因为害怕考试失败打破自己很聪明的神话,而故意不去学习,甚至让自己生病,并以这些外界理由,而非自身不够聪明,作为考试失败的借口,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

**5. 家长要注重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情商这个词其实非常广泛,通常指的是人在社交活动当中能够让他人感受舒服的能力,是步入社会后打好人际关系,并通过人际资源获得更多资源的重要因素。孩子情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同理心(empathy) 的培养, 培养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一般儿童从 4 岁开始能够比较好的认识到他人有想法,有导致某种情感的前因后果,在这个年龄段家长需要好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多用 “如果你是….., 你会觉得有什么心情,你会怎么想?” 这样的句式来训练孩子。**当然不是所有情况下孩子都会顺着家长的意思,表达出有同理心的想法,比如孩子抢走了别人的玩具,会偏偏表示如果自己是别人,就喜欢被别人抢走玩具来企图合理解释自己错误的行为,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对孩子严厉一些,可以通过拿走喜欢的礼物的方式让他也感受一下伤心的滋味,并且告诉他,自己是规则制定者,而每次制定规则也都是有道理可循的。

**毅力,自控,动力,乐观,情商,这五个品质应该作为学前教育的重心,在一岁左右就可以开始适当地训练。**当孩子有这些基本的品质的时候,将来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会有较好的应激机制来客服,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问题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具体事件能决定成败的关键,只有好的心态与积极应对的品质,才能在不断的挑战当中越挫越勇。

知乎用户 东谋某 发表

11 月 5 日:

有点意外的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似乎是我举的那个例子,

正常来说,一个人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跑完十公里,看两部电影,写一部小说?

很多朋友在评论里指出,跑完十公里很简单,

可能吧,

但实际上这个例子的难点其实是在写一部小说上。

一 “部” 小说,正常来说十多万字,取个整,10 万。

假设跑步一个多小时,看电影四个多小时,睡觉吃饭洗漱计算六个多小时,

那就只剩最多 12 个小时去完成 10 万字。

这需要你连续每分钟输入 138 个字,连续输入 12 个小时才有可能。每分钟 138 字,这已经是专业打字员的水平。

好,我们也可以少算点,那起码要 5 万字吧。

那就是连续 12 小时,每分钟输入 70 字。这也是平均水准以上的输入速度。

想象一下,连续 12 小时,以超越普通人的打字速度,完成一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剧情的小说。而且在此之前你还跑了十公里,看了两部电影,你的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

普通人真做得到?

倪匡作为公认写作能力最强的,最高产的中文创作着,一天大概可以写两万多字。至于他写的时候会不会去跑十公里……

另外,有朋友说跑十公里就累的我需要锻炼…… 在某位身上甚至看到了迷之优越感。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你能轻轻松松跑十公里,我很佩服。但我对于锻炼这个没兴趣,我更愿意拿这个时间去和人交流,去写些东西。

大家都有各自擅长的东西,对吧?

原回答:

如果一个人跟你说,

他在一天之内,跑了十公里,看了两部电影,写了一部小说,

你会相信吗?

肯定不会!

你不睡觉吗?你不吃饭吗?就算你啥也不干,一天只有 24 小时啊。

时间是有容量上限的。

同理,人也是。

这份简历最大的问题在于,

它给一个 5 岁的小朋友塞了太多太多的优点了,

多到已经溢出甚至要爆炸的程度。

都知道优点是要培养的,小朋友这简历上的优点正常来说,没个十多年不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又不是定制的娃娃。

就算是娃娃也要优化啊!

别的东西可能存在外行和内行的区别,但唯独成长上,我们都是过来人。

大学时,有朋友问我怎么改正他的缺点。

我想了想,问他,你愿意放弃你的优点吗?

他一直觉得胆小,畏手畏脚是他的最大问题,这制约了他更进一步。但同时他谨慎、细心,这让很多人喜欢和他相处。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而每一套模式都有好的部分与不足的部分,然后就有了优点和缺点。

可以说,我们身上的优点都是我们在掌握了某种模式后不断优化的结果。

这也使得优点的获得和缺点的修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你想变得勤奋,你必须先掌握一套努力的模式,足以支撑你努力。

你想变得不再那么小肚鸡肠,你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修正。

让我们看下小朋友简历的那句话:

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好奇、专注、爱创造、愿意沟通、动手能力强、擅长音乐表演的孩子。

乍一看,这孩子真优秀,但认真想想,这话经不起推敲。

好奇、专注、爱创造、愿意沟通、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看着华丽,但每一个优点的形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它们本身存在一定的互斥性。

比如好奇和专注。

大多数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在于三分钟热度。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既好奇又专注。这使得他们会对很多东西产生兴趣去尝试,但注意力很快又会被带走。好奇心使得他们难以真正专注下去。

好奇代表了认知体系,专注背后是实践体系。想实现好奇同时又专注,需要将认知和实践体系完善到一定程度。然后进行磨合。并且收放自如。

这对小孩子来说,并不现实。

动手能力强和愿意沟通本身也存在一定互斥性。

动手能力强的小孩子大多喜欢自己来。愿意沟通的人大多习惯依赖人。我们作为成年人当然可以做到该自己来时自己来,该依赖时去依赖。因为我们都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整,去习惯。

但对于 5 岁的孩子来说……

而且别忘了,这小朋友还好奇和专注。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如果专注起来,愿意沟通的可能性更低。

我们都知道,有些看似越合理的东西,反而越不合理,因为中间只要有一环节有问题,结论就会被彻底推翻。

而小朋友的简历更是这样。

他上面的优点越多,这份简历的问题也就越大。

因为每一个优点背后都代表了一套模式。每个模式都是优缺点配套的。人必须不断优化,才有办法掌控。

而一个 5 岁的孩子竟然全掌握了,还平衡得很好。

仔细想一下,正常来说,

如果一个小朋友好奇心比较重,那么这个孩子很容易作死,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如果一个小孩子比较专注,那么这个孩子应该喜欢做自己的事,懒得理别人。

如果一个小孩子动手能力强,那么应该很强的自我意识,喜欢什么都自己来。

如果一个小孩子喜欢沟通,那么他应该比较粘人,不太敢自己做一些东西。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小孩子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因为在他们身上,好与不好都是那么纯粹,

所以我们常说因材施教,要结合小孩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将好的一面发扬,避免不好的部分。

所谓教育就是不断的打磨。

而小朋友的简历里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人身上汇集了所有小孩身上可能有的优点。

我们丝毫见不到一个孩子应该有的稚嫩的部分。

这可能吗?

其实还是有可能的。

只要这孩子足够听话。

宝宝,这个要自己来哦。

嗯。(自己动手能力强)

宝宝,这个时候要和别人沟通哦。

嗯。(愿意和别人沟通)

宝宝,这个时候要一个人做下去哦。

嗯。(专注)

宝宝,这个东西你要去了解哦。

嗯。(好奇)

你看,还是有可能的嘛。

但这恰恰是教育最悲哀的地方。

我们过度追求结果至上,希望快点出结果,

然后我们发现省略掉为什么,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是最快的,

却不知道,这样速成的孩子,有一天会被内心的为什么吞噬。

说起来,这不就是我们当中很多人的经历吗?

知乎用户 鸡糟的黄医桑 发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 46 周的同卵双生子 A 和 B。

格赛尔先让 A 每天进行 10 分钟的爬梯实验,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 周后,A 爬 5 级梯只需 26 秒,而 B 却需 45 秒。

从第 7 周开始,格赛尔对 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 54 周的时候,A 练了 8 周,B 只练了 2 周。

结果 B 反而超过了 A,只要 10 秒就爬上了 5 级梯。

这个研究说明了,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在恰当的时间给孩子恰当的教育。

知乎用户 秦婳棠 Greta Tsin 发表

接受过类似学前教育的我来答题。

其实我觉得并没有那么可怕。中文绘本一天能翻十几本,遇到我喜欢的安徒生童话系列,我可以目不转睛地看一整天。幼儿园英文书确实没有看,但是我读的是双语幼儿园,所以当时每天都有英国外教阿姨来和我们做游戏。我爸妈经常带我去科技馆玩,乐高拼图模型很多,还有各种航模来锻炼空间想象能力。识字量确实不如这孩子,但有过电子琴入门,是为后来学钢琴做准备的。

Emm… 其实没那么累啦,真的是寓教于乐,各种模型挺好玩的,外教阿姨也给我们准备过很多圣诞礼物。

所以我觉得这些都不算揠苗助长,毕竟我和身边的小伙伴都这么过来的,没有谁觉得压力大,都乐在其中。

至于背古诗,认字认英语单词 (拼写),确实违反孩子天性。

—————————————

回到这份自我介绍。这是一份自我介绍的 Presentation PowerPoint,而不是题目中的 “简历” CV。我觉得大家觉得不舒服的点在于,这份 PPT 做得跟项目汇报一样。

我的高中和大学老师告诉我,自我介绍的 slides 应该以图为主,说得精彩,展示的文字要少。

比如说这张 slide,还是很好的

但是其他几张,文字实在太多了,毫无意义,因为观众是不会看的。当然如果是科研课题汇报的话,还是勉强可以的,但是这是一个孩子的自我介绍!应该突出的是个性色彩,而不是文字堆砌。

这样只会诱发密集恐惧症。

孩子是优秀的,但是展示得太功利。

知乎用户 夕梨 发表

身为一个五周岁女孩的妈妈,看到这份简历的时候,内心是惊呆的。然后是感慨,果然是魔都。如果我生活在魔都,很难不受影响,大抵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往这条路上带。所以大环境还是蛮影响人的。毕竟在我们这种二三线城市,鸡血的氛围还是没有那么浓重,更多的妈妈还是在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中焦虑和迷茫,探索着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

其实,我认为这个 5 岁小朋友能有这样的简历,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是复旦二代,父母都是高知高学历,且是公司高管。这样的父母,本身就是非常自律又上进的。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当然也会对下一代要求严格。

之前有一本很火的书《虎妈战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作者是美籍华人蔡美儿,她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就是非常的严格和专制,比如她要求 “孩子必须拿金牌,拿第一。每门功课至少得到 A,不准在练琴时喝水上厕所”。喜欢虎妈蔡美儿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孩子才能成才。事实上,她的两个女儿都考入了哈佛大学,并且成绩优异。不喜欢虎妈蔡美儿的人,就认为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的心理失衡,导致成年以后出现很多心理疾病。

但是朋友们,虎妈这么严格,是因为虎妈蔡美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哎。她是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不光是蔡美儿一个人,她的整个家庭都是牛逼一样的存在。她的爸爸,毕业于麻神理工,2 年就拿到了 PHD。甚至连她的有唐氏综合征的亲妹妹,都拥有残奥会两枚游泳金牌。这样的家庭,本身就是非常自律和高要求的。

所以,我们在讨论 “是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给孩子一个鸡血严格的童年”,先看看我们自己是哪一类爸妈。如果我们是学富五车、情商智商双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的话,那么,我们严格一点要求自己的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我们,呈现给孩子的是“我能做的到,我相信你也做得到”。父母都是孩子的镜子,为什么我们那么期待榜样的力量。当父母给孩子树立了一个“积极进取、自律自强” 的人生观念,你对他的严格,大概率下能转化成他奋发向上的动力。

可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下了班就瘫在沙发上只想看些无脑视频、洗脑神曲的普通人。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宁可用碎片时间看一万条视频,也不抽出一段时间正正经经看一本书的中年父母。很多父母,一边指导着孩子作业,一边刷着手机,还美其名曰自己在工作。这样的家庭,即便现在强压着孩子努力拼搏、鸡血教育,孩子一旦懂事以后,也会觉得父母言行不一致,孩子甚至会认为好好学习并不能改变什么。

所以,我认为,在学前教育这点上,我既不信奉 “快乐教育”,也不崇尚 “鸡血教育”。我的做法就是:不断自我提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让孩子感受到我的自律和上进。我会带孩子出去玩耍,是那种完全没有目的的玩耍,不需要做什么课题的玩耍,也允许孩子在家里随意地玩。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就是一个不能随时绷紧的人,我需要放松和自由的空间,所以我愿意给予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空间。但是我也希望孩子有努力上进的心,所以她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我会在她放弃的时候,鼓励她,让她坚持。其实父母和孩子就是一个互为榜样的关系。孩子努力了我也跟着努力。我坚持了孩子也学着坚持。这样可能会比,完全是快乐教育或者鸡血教育,更适合儿童的学前教育。

最后,认清一点,孩子最初来到人世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平安健康。之后所有她的进步和成长都是惊喜。即便他长大后只是泯然于人世间的一个普通人,也坦然接受。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成为一个普通平凡的人。而普通平凡的人,也能有精彩的人生。谁说一定要事业飞黄腾达、财富自由,才是精彩的人生呢?而如果想要孩子成为不普通的人,那么,先把自己打造成不普通的人,比如自己所属行业的精英;比如,成为经济能力不菲的高净值人群。当自己做到了这些,你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像你一样优秀,那么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起跑线,拼的不是孩子,拼的只是父母。

知乎用户 京师心理大学堂​ 发表

最重要的不是多早,而是根据孩子当前的能力特点给予最适合的锻炼,在此基础上,适度的提前接触是可以的,但强制性超前学习弊远大于利。

已经有答主提到了双生子爬梯实验,这个实验最为直接说明了 “时机” 的重要性。

儿童 A 在他出生后的第 46 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 10 分钟。同卵双胞胎儿童 B 在他出生后的第 53 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到他们满 54 周的时候,A 练了 8 周,B 只练了 2 周。然而结果是,B 完全能够掌握和 A 相同的爬楼梯水平。实验表明,在孩子没有达到成熟准备时开展相应技能的训练,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

大部分答主都在反对过分地早教,学堂君这里归纳了一下低龄超前学习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1. 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面对困难的学习任务,孩子容易归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2. 压榨孩子认知资源分配,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人的认知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投入在学习上的增加,其他方面自然会减少,例如:社交、情绪、运动等

3. 时间上的浪费。成熟是孩子技能发展的必要条件,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是事倍功半。

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学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的呢?题主主要关心的是早教问题,那学堂君这里也主要回答 7 岁之前的部分。

  1. 认知能力来看(也就是早教里面更多关注的学习能力)

发展心理学里经典的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是这么总结的:

0-2 岁 感知运动阶段。包括:重复动作、图式、心理表征、象征性思维

这个时期的婴儿在不断重复感兴趣和喜爱的动作中,逐渐与外界建立联系,由此产生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和预期(例如会通过拉绳取得玩具),并有了心理表征或象征性思维能力。这个时期,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多接触、多模仿、多探索,而不要过早的施加教育方面的压力。

2-6 岁 前运算阶段。包括:符号表征系统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 “符号” 和“表征”的概念,有了简单想法、概念和推理,喜欢象征性的游戏(例如过家家)。但他们的思维依然是单维的、自我中心的,无法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这个时期,学数学什么的就算啦,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锻炼儿童的符号表征能力。

而 7 岁之后,孩子才会慢慢理解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推理,慢慢学会具体形象概括、形象抽象概括、初步本质抽象概括(会用 xyz 符号),并最终形成代数命题概括。也就是说,只有在 7 岁之后,孩子才能获得运算概念并产生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即使孩子在幼儿园就上了各种很厉害的数学班,也很难从本质上获得锻炼。

2. 而从父母们较少关注的社会交往能力来看,埃里克森指出的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是这么总结的:

0-1 岁 信任 vs 不信任。这个时期照顾者是最重要的,照顾着能否及时满足小婴儿的生理需求会影响到孩子 “安全感” 的形成。

1-3 岁 自主行动 vs 羞怯怀疑。这个时期家长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孩子会产生自主管理的意愿。此时最有效的 “早教”,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的同时,给予足够的陪伴与保护。

3-6 岁 自动自发 vs 退缩愧疚。这个时期家庭是最重要的,孩子会渴望向大人一样解决生活问题。如果为了 “早教” 而把孩子送去托管班,强制帮孩子打理好一切而不给予孩子自己尝试的空间,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孩子的心理社会能力发展也会受到约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总结都是基于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情况得出来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社会上也常常有各种 “神童” 的存在。

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成熟期也不同,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方针。

有些孩子可能很小就在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有些孩子可能表现出了优秀的语言能力,这时让他们学习相应内容是有益的。

维果斯基也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把 “最近发展区” 界定在 “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鼓励教授有难度的内容,发挥孩子潜能。因此,如果孩子确实有天赋,是可以略微地提前让孩子接触新知识的,但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切忌拔苗助长。

无论如何,切记应当将孩子当成需要尊重的个体对待,超前学习永远不应该强制进行。

作者 / 张承丞
相关原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 & 评论回答 & 私信学堂君和 TA 的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 “bnupsychology” 欢迎关注!

知乎用户 黑光 发表

我不聊教育孩子,我聊一下教育家长。

家长太爱自己孩子了。

妈妈十月怀胎,爸爸日夜陪护,费尽辛苦才生下来的宝宝,哪有不爱的。

这个小生命让你的生命有了新意义,你太爱他了。

你想给他最好的,不管是吃穿还是教育。

你想让他活得好,不比别人差。

你想起你受过的苦,不想让你的孩子受。

于是你一方面拼命努力赚钱,一方面拼命给孩子安排各种特长班、奥赛班。

出发点没有问题,你爱他。

方向也没问题,教育是最重要的。

问题出在方式上。

钱和教育是你爱我的一种方式,可我也需要实实在在我能看得见的爱。

可能是我不懂事,但我那时还是小孩子。

就像渣男比老实人受欢迎,为什么?

因为老实人想的是和姑娘过一辈子,思考的是怎么为姑娘好。

渣男想的是和女孩上床,所以只想怎么哄女孩开心。

你是为我好,但我不开心。

这当然不只是家长的问题,但是一方面,你没法要求世界观没形成的小孩读懂你的苦心;

另一方面,就算他懂你的苦心,也不能消除他的不开心。

我知道生活从来难两全,作为家长你搬起砖就没法抱我,放下砖就没法养我。

但我还是渴望你稍微少搬一点砖,多抱我一下,我可以少吃点。

在我还小时候,我不懂钱的意义,但懂爱的意义。

长大之后我明白了钱有多重要,明白了父母为我的付出。但当我只有十来岁时,真的体会不到爸爸妈妈花几个月的工资给我报特长班,是多么重的爱。

你的爱,孩子感受不到。

于是滋生了最可怕的东西:不信任。

长大后我当然能懂,父母在别人面前提我成绩,不是单纯为面子的炫耀,是他们为我骄傲的方式;

父母骂我逼我,真的只是恨铁不成钢;

父母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我好,只是有时方式不恰当;

这些长大后我都能明白,但当我很小,当我在叛逆期时,我真的不能。

于是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

我觉得父母逼我学习是为了跟同事提起成绩有面子;

觉得让我报各种班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一度想离家出走;

长大后我都能慢慢明白,但当时,我真的没办法把父母当成我最可靠的后盾了。

生活上他们还是我的后盾,哄我吃穿,我遇到麻烦第一个还是想到爸爸妈妈。

但在心灵上,真的没办法把他们当成后盾了。

这是最可怕的,我不能向爸妈敞开心扉,我在学校挨了欺负不敢和爸妈说,我产生了一种隔阂感。

长大以后能想通,父母永远是这世界上最爱我最向着我的人。

但小时候,我,想不通。

这不怪孩子,如果说长大后还想不通的是很少数的话,那小时候能想通的也是很少数人。

我的朋友们中,包括我自己,性格、心态有缺陷的,十有八九都是家庭不睦。

或者更具体点,和父母关系不好。

甚至于有到现在还没想通的。

虽然已经明白父母的心,但心里话还是不和父母说。

这种隔阂感一旦长年累月地建立起来,想再打破就难了,就算心里已经原谅了一切。

从小懂事是好事,就像考 100 分一样。

考 100 分当然好,但你不能要求人人都考 100 分,毕竟 60 分就是及格了。

孩子理解家长是好事,但没办法作为要求。

所以,求求作为家长的你。

我知道你们做的已经太多太多了,但请再多一点,就一点点就够了,多在选一个合适的方式上。

让孩子看到你的爱,让孩子永远信任你。

共勉

知乎用户 陈太初 发表

最近网上流传的 5 岁孩子逆天简历瞬间火爆了,引发了无数父母的焦虑。

其实在我这个教育行业的老兵来看,逆天简历倒不是什么稀奇东西,反而是中产父母因此引发的普遍焦虑,让我看见了巨大商机。

这才是那份简历能大规模传播的根本原因。

毕竟家长不紧张不惶恐,不害怕孩子会输到起跑线上,我们也挣不到钱啊。

也许会有人借机大声呼吁,人家那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才是让孩子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

这种话听听就得了,要是当真,就该被收割智商税了。

要明白一个核心的问题,中产教育孩子的模式,跟大资产是完全不同的。千万别去东施效颦。看见人家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就学什么。那样产生的结果是,将来孩子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废物。

人和人,生而不同。这里的 “不同”,不仅是是指出生的家庭不同,成长的轨迹不同,核心关键是将来的生存策略也不同。

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教育侧重点也不同。

身为大资产阶层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最优良的,学英语学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各种素质教育,能上多少上多少。哪天孩子不愿意学了,直接扔了换下一样。

他们之所以能如此自由,核心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生存。他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就算将来成天吃喝玩乐,也能过上优雅的中产生活。所以他们的教育侧重点就是如何享受人生。

因此,大资产培养孩子各种能力,从本质上来讲,是在进行 “领袖培养”。按照如此教育模式来培养孩子,如果能培养成功,那孩子自然是一代人杰。如果培养不成,将来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素养的中产。横竖都不吃亏。

那 “领袖培养” 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答,就是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个领袖,无论身在什么样的公司,政府,或者其他组织当中。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负责具体的事情。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组织的象征存在。所以领袖培养的核心主要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人设,让领袖看上去非常有魅力。

怎么才能有魅力?

答:拥有相当多的社交展示能力。

作为一个领袖,大部分时间其实是活在一种社交场合当中。不是各种酒会交谊会,就什么签字会演讲会。所以很多时候领袖必须进行演讲,因此多种语言的流畅交流是必备技能。更何况在我国,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是装逼利器。

其次,领袖也需要隔三差五秀一秀个人优质素养。这时候肯定秀的不是自己打字多块,拥有多少钱,多少辆跑车,那都太低俗。要秀就只能秀相关艺术技能,比如会谈钢琴,会跳优雅的探戈,会写书法会健身等等。

当然,艺术也分等级,比如大家默认,弹吉他就比弹三弦的要高级,弹钢琴的又比弹吉他的高级。马云先生的父亲其实曾是浙江曲艺协会会长。马云从小耳濡目染,唱大鼓的水平是相当好的。可他从来不露,就是双十一节登场,宁愿扮丑唱歌,也绝不唱大鼓,这其中奥妙体会一下。

当然,领袖除了以上各种能力外,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决断力。核心原因还是那句话,领袖并不需要亲自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他只要能判断出什么方向是对的就行。

那决断力怎么培养?

答:见多识广,自然决断力就上去了。

所以很多国外的精英家族,送孩子上常春藤大学,学的都是什么历史系法律系之类的通识教育门类。比如著名的比尔盖茨,他学的可不是什么计算机系,而是法学。

国内这点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从小就要学各种学科,所以不太需要学通识教育。国内精英家族主要是把孩子送到经济学金融学等。看似比人家国外逼格低了很多,但核心实质是一样的,就是了解人类社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除了以上这些能力以外,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另一项关键训练就是领导众人。

所以那些孩子,从小就需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或者各种艺术活动,要的就是能够镇住场子。而且这些孩子。还需要去接触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群,学会与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这就是他们参加各种夏令营,或者其他爱心活动的本质原因。

现在明白人家精英为啥如此培养孩子了吧。

这些东西要是放到古代教育当中,就叫做帝王术的训练。

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就算没学下什么高级技能,无法领导众人,但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再怎么着也是个金玉其外的样子货,倘若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之中,也是人群的焦点。偶尔出席一下高级会议,也能装装门面。

这些人的生活亮出来,自然是让众人羡慕的。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样的人,简历拿出来,本质上就是用来秀的,而不是用来求职的。毕竟这样家庭出身的人,也不用求职。都说柳青多厉害多厉害,先是在高盛待了十年,后来加入滴滴成为联合总裁,风光无限。可怎么就没人问问她当初是怎么直接进入高盛中层的?都说奶茶长的好看,多才多艺,清华毕业,怎么就没人问问她当初是怎么进的清华的?

很多事情看上去非常光鲜,但是要学会看透背后的隐藏的东西,那才是事情的实质。

那些 5 岁孩子的优质简历,本质上就是类似这种。换了其他国家也一样。

既然这种教育模式如此高大上,世界精英们都采用,那中产能这样培养孩子么?

答,不能,根本不能。

核心原因还是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同。

精英的孩子,本质上就是用来培养领袖的,因为人家自从出生,就注定吃喝不愁。采用领袖培养模式,是因为人家要在基础之上求发展,保证家族能够一直是精英阶层。

中产孩子可没这家底啊。

中产孩子年少的时候,肯定也是吃喝不愁的,因为家里还是扛得住的。但是过了 30 岁之后,那就只能靠自己的。

毕竟如果自己是公司董事,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肯定能够继承,成为公司董事。可自己如果只是公司主管,那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继承,继续当公司主管么?

肯定不行啊。

所以中产孩子的教育,就注定不能使才用领袖培养模式,而应该是才用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说穿了,中产阶层培养孩子,首先要保证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也就是继续当个中产,其次,才是寻求向上突破,成为大资产阶层。

那怎么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拥有一席之地呢?

指望通过训练孩子各种素质技能,比如会画画、会写书法。会跳舞,然后继续维持一个体面的中产生活,那是不靠谱的。毕竟这些技能是拿来消遣的,不是用来挣饭吃的。

要非常明白一点,别看各种综艺节目非常火爆,或者人家精英家族的孩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本质上艺术市场是非常狭小的,而且是高度幂率化的。一个最优秀的歌手就能占领整个市场收益的三分之一往上。其他艺术细分领域,也是如此。所以那些热门艺人成天上热搜,各种优雅。但真实的艺术市场,是非常残酷的,大部分艺人连自己肚子都填不饱,才是寻常情况。

指望自己孩子能在这样的领域里站住脚,那只能祈祷自己孩子跟丁俊晖一样天赋秉异吧。就这丁俊晖他爸还砸锅卖铁卖了房子才培养成。

至于其他的,我见过太多努力学了十年钢琴的同学,现在只能靠开钢琴幼儿培训为生,太多从小训练体育的,将来只能当保镖甚至当保安为生。

所以指望孩子去学艺术,将来拥有一席之地之地,真的是不太靠谱的。

也许会有家长说,我培养孩子这些,就不是为了让孩子将来长大干这,只是为了培养一下兴趣。

那我明确告诉你,如果孩子在 6 岁以前,琴棋书画都应该接触接触,因为这对孩子发展智力有很大帮助。但是最多到 12 岁,就应该把这些都停下来,只留下一样,作为孩子的长久爱好,继续培养。

但你现在看看你的孩子是这样么?

为什么到 12 岁就该停下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中考,就是因为高考。

中产阶层的家庭,其实没有什么别的特殊通道,能让孩子直接绕过高考,进入各种名牌大学。所以压根就别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什么自主招生啊、艺考招生啊之类的捷径。那是给各种精英阶层准备的后门,里面各种招生黑幕多的让你无法想象。关键还全都是合理合法的,状告都无门。

所以中产阶层的家长们,趁着家里还有点钱,能投资的起,还是逼迫自己孩子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吧,别搞什么虚套路,弄什么素质教育。这样不仅家里开销太大,孩子也太累。

现在的中高考虽然文件上写了,要考量综合素质,但是至少在十五年之内,以分数为基准的核心人才选拨模式,还是改不了的。所以别听风就是雨,觉得上面号称高考改革,各种素质培训班也拿这说事儿,自己就惶恐不已,赶紧给孩子报个素质培训班学习学习。那即是浪费家里本来就不多的钱财,也是浪费孩子本来就紧张的学习时间。

那是不是只管让孩子低头学课本就行了?

也不是的。

诚心建议,未来几十年必定是智能时代,随着各行各业的数据增多,未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肯定更加大热。这些高大上名词的背后,实质内容就两个,一个高等数学,一个是编程。

所以,家里有条件的话,让孩子学点编程吧,不用会太多,只要能搞懂基本原理就行。编程很多大程度上就是个熟练活儿,没有多么高大上,不要被它高科技的外表吓到。当然,高考以前,在编程方面投入太多也没用,毕竟从小的计算机天才全世界也就那么几个。只要保证将来到大学里,孩子能有自学的基础就行。

至于高等数学,这东西到大学才学,高中能把数学基础打好就行。别听上面吹风说,要降低高考中数学难度,就觉得自己孩子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到别的科目。

记住,精英孩子学数学,真的是为了高考考出一个好成绩,进入一个好学校。中产孩子学数学,则是指望这东西将来能当饭吃的。还是那句话,将来随着各行各业的数据增多,数据分析技能会像现在的写作技能一样,可以不用太好,但起码能应付了日常运用。而数据分析的基础,恰恰就是高等数学。

此外,我国现在也开始慢慢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了,尤其是沿海领域。未来进口产品会增多,与国外的交流机会也会多。最关键的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大部分还都是英文写的,所以别以为英语现在变成了社会性考试,一年能考两次,所以就降低英语学习的力度。那是非常错误的。

如果孩子还小,在 12 岁以前,应该加大英语学习力度,因为这是孩子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如果已经超过了,那就降低一些吧,毕竟高考近在眼前了,其他科目更容易提分。等孩子上了大学,再继续花大力气学英语也不迟。指望将来到了社会上,已经开始就业了,有需求了再去学英语,则是非常不现实的。

最后一项,则是写作。中产的孩子,将来每天不太可能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相反倒是有可能写各种报告,阅读各种资料。所以写作技能必须是能拿得出手的。

至此,你就明白了,中产阶层的孩子,所有培养的核心都是技能。指望的就是将来最起码能跟父母一样,成为一个高级打工仔。毕竟将来投简历的时候,用人单位更关心你孩子学会了什么技能,而不是他所谓的素质有多高。张小龙能获得上亿年薪,成为我国最杰出的产品经理,靠的可不是他在腾讯年会上能唱小苹果。

最后说一段大实话吧。

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

但教育,对每个人来说,又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坏境并不一样,要通过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因此教育的侧重点,必然不一样。

到底要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俗话说的好,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作为老鼠,就不要按照猫的培养模式去教育后代,那无异于自寻死路。虽然话糙了一点,但实质就是这样。

希望你能尽早认识到这个现实,免得被各种教育机构忽悠。


倘若你真想知道,到底阅读写作有什么技巧,付费问我吧,毕竟我是靠这吃饭的。

但如果咨询其他的,比如有什么学习方法,或者该怎样训练孩子学习能力,总之一切关于教育的问题,都可以到我公众号,免费咨询。因为我刚在公众号里开了一个问答栏目。

我的公众号名称是 :陈思录

公众号的注册名是:ChenSiLu00

在那能找到我。

知乎用户 葛兰西和孤独 发表

质疑一下

@chenqin

的答案

本质疑涉及同一作者关联的另一个答案

[如何评论作家流浪的蛤蟆在微博上对英语学习的评价?​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6943373/answer/657042441)

1. 不同调查的结论的矛盾之处

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FPS) 的分析认为

对于孩子的回忆测试来说,父亲和母亲的记忆力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父亲是不是爱读书的影响尤其大。对于孩子的数列计算测试来说,母亲的数列计算水平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数列计算水平的显著性也接近 10%。让人有些意外的是,父母的教育水平是没有影响的。

而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CEPS) 的分析认为

可以看到,爸爸的教育年限和妈妈的教育年限,都对语数外成绩有显著影响。其中妈妈的影响更大一些。由于我们已经控制了家庭经济条件,这里已经部分排除了收入导致的影响。

作者试图用字词回忆和数列计算成绩,说明智育的效果,那么语数外成绩不能作为重要指标吗?这里的矛盾之处

@chenqin

能给出解释吗?

从常理推断,CFPS 的数据可能是有问题的(作者也说 “让人意外”)。从作者标题二下的 3 张图看,也有可能是教育年限变量被读书和测试成绩变量吸收掉了,据此推断父母教育水平、教育花费、家庭总收入等都可能有影响,就更不支持基因决定的结论了(见后)。

2. 校内比较不能说明哪个阶级成绩好

根据 CEPS 数据处理说明

我们对成绩进行标准化百分位排序,每个分数转化成一个在该校的年级百分位水平,0 表示在年级里面成绩垫底,100 表示在年级里成绩排名最高。这个处理使得我们可以观察到各学科的相对排序水平,避免成绩的总分、标准差造成的影响。其次要控制学校的哑变量,即我们保证这个百分位是在校内可比的,而不进行跨校比较。

这是在同一学校内部比较贫富家庭孩子的成绩,但不同阶级的孩子上某一层次学校的比例是不同的,我相信作者也只能在某一学校内部分出相对的贫富来。因而

重复了一个事实——成绩最好,学习最努力的,永远是中产阶级。不管是语文数学和英语,都是中产阶级的同学学得最好。

这句不成立。首先这里不涉及谁更努力的问题,其次完全有理由认为:富裕家庭的成绩较差的孩子进了好学校,从而在校内比较中落后。

3. 缺乏对因果关系的论证

@chenqin

在文章最后提出 2 个结论,其一:换句话说,之前我们看到的早期教育对儿童 6 年以后表现的影响,完全可以被父母的个人特征所解释。是因为父母本身是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多么重视。

数据分析给出的几个变量是:父母给孩子读书、买书、上辅导班的频率。这足以说明 “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 吗?

完全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释:

1. 父母更重视早期教育孩子,因为识字早,根本不需要父母给读书(符合我的个体经验)。“父母经常给孩子读书”,有可能反映的是 “孩子识字量低”,或者 “孩子没有自主阅读的兴趣”,而不是 “重视早期教育”。

2. 父母是否给孩子买书有影响,但买书的频率可能无影响,因为精挑细选买的书可能更有效。例如知友们一致称赞的

[如何评价《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90670)

(我 5-6 岁时开始读这套书,正是 CFPS 调查初访的年龄。一套书读了两三年,从而不需要频繁地买书)

3. 如果家中有较多藏书,也可能不需要再特别给孩子买书。@chenqin 引用的《魔鬼经济学》中也把 “家中藏书多” 作为有效因素。

姑且不论儿童可以看懂很多成年人的通俗读物,“家庭藏书多但儿童看不懂” 的反驳,至少忽略了一种情况:弟妹可以继承兄姐的整个书橱(独生子女则是堂表兄姐)。已经长大的兄姐用不上这些儿童书了——有了这些书,就不需要高频率买书了,但不能说明这个家庭不重视教育。

4. 父母不了解孩子,逼着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甚至上辅导班主要为缓解父母的焦虑,从而没有效果。(这符合生活经验)

其二:

至少到 12 岁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早期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期间,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仍然是基因。

这个结论要比前一个强得多:“父母是个更好的人”还没排除言传身教,而 “基因决定” 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要论证基因影响的程度,需要调查孪生子和收养家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而且,作者说

母亲的变量都要更显著一些。

是不支持基因决定论的。因为与人脑发育相关的基因很多,广泛分布于多个染色体,只有生男孩时,母亲才比父亲多提供一条 X 染色体(此外有基因量极少的线粒体)没有对智力影响更大的道理。

综上,由于有忽视相反证据、缺乏因果性论证等毛病,

@chenqin

的结论很可疑。

知乎用户 馒头大包子 发表

别一本正经讨论了,这简历压根就**很一般。**如果是 HR 看到了,这种浮夸简历是要扔垃圾桶的。

什么 “逆天”?完全是靠吹。

首先这一股浓浓的大人装小孩的文风,所谓 “灵动”、“好奇”、“敢拼”… 除了一个“幼儿园主持人” 算是个小奖项背书,其他素质,完全是靠《儿童常用好词好句》修饰。

而这些好词好句… 真的一点灵性都没有。

别的小孩子能写出 href="http://www.baidu.com/link?url=IXc-6k6KSCTawYtQ-xwsX2g7V4kDDBUdhQ47AMHFB3gPTcUUIqSDMPN599jv_QOsP_LHUhzka2op3vBptfMKN_">“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

而他只会写 “眼珠骨碌碌一转” 这种烂大街的教科书好词

然后这特么叫天才???

别怪我有些戾气,我是真的对这小孩的父母… 有些失望。

我的失望来自于这条:

![](data:image/svg+xml;utf8,)

“我爱交朋友,无论长幼,都能通过寻找相同话题,迅速成为朋友。”

这是什么?

这只是大人的功利性社交而已。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也不清楚在他父母眼里,为何 “朋友” 是个如此虚伪的概念。

我只说说我小时候的交友观。

是我爷爷从小拿着论语,一字一句讲给我听的。我背给大家听:

友直,友谅,友多闻

(爷爷讲解:“要和那些正直、温柔、聪明的人交朋友”)

友其德也,不可以友其挟也。

(爷爷讲解:“交友只看品德,而不能因为别人好看、零花钱多,或者地位高、比如是班长什么的,就去跟别人交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爷爷讲解:“要常常反问自己,对待朋友是否不诚信、不坦荡。”)

君子和而不同。

(爷爷讲解:“要接纳别人的不一样。”)

你问我为什么觉得很生气?我也说不出来。也许只是觉得,“朋友” 这么需要正襟危坐去对待的一个词汇,在他父母嘴里,却成了:

“要判断别人喜欢什么,迎合他,找到话题,就能成为朋友了。”

这样子教大的孩子,我不想下什么定论。

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将很难理解、相信、甚至以阴谋论去揣测,

一些真正美好的东西。


再往下,其他的分析就不写了,免得陷入恶意解读的窠臼。

但仅这些,我已很心寒了。

知乎用户 藤原道長 发表

当然是越早越好。这不我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给他整了个复读机,天天放 TPO 听力。我孩子到三岁的时候就能看文献用 scifinder 了,后来我给他找了个 postdoc 带着做课题,才几天就能用手套箱做无水无氧了。不过咱家孩子比较矮,打核磁的时候得找个大人抱着上去进样,广州这边的早教辅导机构啊,那个布鲁克 400M 核磁进样器都在上面,对孩子非常不方便,建议家长朋友啊尽量带孩子去上海,北京这些个发达地区做测试。后来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啊老师就带着做点方法学之类的小课题,不过咱孩子这个运气不太好啊,到了五年级才发了 angew,班上别的同学啊,比如隔壁楼小明,他老爸是南洋理工毕业的啊,搞搞多孔碳 OER 都发了五篇 AM 啦,所以啊这个孩子早教那是越早越好,我听说那些家里有钱的啊,从减数分裂就开始详细规划人生,我们毕竟穷做不到,也就让孩子在胎里学学英语这样子啊。

还有啊,题主这个简历啊是在是不行,都要申请小学了,都拿不出英文 CV 来吗?我在这里讲讲我的这个建议啊,上海的小学我母鸡,广州这种乡下城市随便哪个小学都要求 5-6 段科研经历,三年海外经历,你孩子都五岁了连基本的软件都不会用,文献也没看过几篇,这怎么行啊!

(围棋学了四个月才 10 级,まじ菜)

知乎用户 Cecilia​ 发表

哥哥姐姐好!妈妈说有个 5 岁的男孩很厉害,让我也来给自己做个简单的总结。那咱们就开始吧。

我叫小萌,今年 5 岁,我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比如 1 岁独立吃饭,1 岁半能自己穿衣服,2 岁用流利的英语读绘本

3 岁我在美国读幼儿园

4 岁回到中国继续上学,现在我 5 岁了,就读于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大班。

我立志成为一名暖男,我会做月饼、包饺子、做麦芬、熬果酱、做披萨、切韭菜、制作手工巧克力和泡咖啡,会用微波炉和电饭煲,还会带着弟弟洗手、吃饭、自己拿水和牛奶喝。

我热爱阅读,目前我的汉语识字量约为 600 字,英语听读单词量约为 1000 词,对于低幼的中文绘本基本能做到自主阅读,英文绘本连蒙带猜也能背下不少。

**在英文方面,**我刷完了培生预备级 level A, level B 的绘本、芝麻街启蒙绘本、丽声妙想启蒙绘本、BBC 自然拼读、RAZ 启蒙阅读以及苏西博士的启蒙绘本,现在正在刷培生分级阅读、聪明豆分级阅读和 BBC 分级读物,我还看过大量的经典英文绘本。

你问我为什么读英文绘本?因为当时我们在美国呀,那里可没有什么中文绘本

如果你知道「cow jump over the moon」的梗,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经常发现绘本作者的幽默;如果你知道为什么我最喜欢吃蜂蜜配面包,相信你也听过那首关于 24 只乌鸦的儿歌。

**在中文方面,**我到现在读过的绘本已经有 3000 余册了,其中某些绘本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我最喜欢的绘本系列分别是迪士尼故事系列绘本、复仇者联盟系列绘本、西游记系列绘本、小鸡球球系列绘本,另外我还喜欢黑猫警长、葫芦娃等。我对学龄版西游记的故事几乎倒背如流, 每一集里面出现的妖怪是什么、背后的邪恶势力是什么我都一清二楚,甚至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中角色所说的原话。

**在科普方面,**我热爱的是各种和动物相关的故事,未来我也立志成为像

@苏澄宇

哥哥一样的动物学科学家。是的,苏哥哥说,如果是「动物科学家」那就是兽医了,我得成为「动物学科学家」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喜欢各种恐龙,为此读了大量的书。我曾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了大量的恐龙知识,在常州恐龙博物院见到了巨大的恐龙骨架,在广州长隆的恐龙山上流连忘返,还特意去了自贡恐龙博物馆亲眼见证了恐龙化石的挖掘现场。

对了,我还摸过真的的恐龙化石,摸过来自恐龙时代的陨石,还在家里玩「恐龙化石挖掘」的游戏,并且和弟弟一起在家里泡「恐龙蛋」呢。

与此同时,我也喜欢各种虫子。我能说出蝴蝶和蛾子的区别,蝴蝶的触角上有个小圆点,而蛾子的触角是一条线;我还知道独角仙和楸型虫的区别,我也喜欢研究各种蜘蛛和蛇,但最近我热衷于科莫多巨蜥,因为它们实在是太巨大而且太凶猛了。在海洋生物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鲸鲨了,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鱼。当然,我也很喜欢海豚,因为它们实在是聪明又可爱。

**在艺术方面,**我最喜欢的现代艺术家就是蒙德里安了,还在家里亲手制作过蒙德里安的 T 恤。

我亲手摸过达利的作品,就在北京怡亨酒店里面,有很多呢,那间总统套房里还有不少达利的手稿。

以往我看得最多就是印象主义的画展,但我很害怕梵高,因为梵高曾经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这让我感觉非常地血腥暴力。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非物象画的作品,因为我自己也能创造出一副看起来很了不起的非物象画呢。

在曼谷艺术中心我见到了很多出色的作品

在美国我们也逛了一些有趣的画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性主义艺术者关于蜘蛛和网的意象的一系列装置。对了,我还在

@Timothy Wang

哥哥的工作室里亲眼看到了精美绝伦的浮世绘真迹,这可真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平时我和弟弟在家会玩湿拓,没事就看看熊谷守一的画册,这位老爷爷可真厉害,他都能知道蚂蚁爬行的时候是先迈出左边的第二只腿呢,我现在还是有点看不清。我看过很多场儿童剧,也去过很多场亲子画展,我还能安静地听 3 小时的民乐会、西乐会,这些艺术表演令我如痴如醉。

**在运动方面,**我喜欢跆拳道,现在还拿到了黄带。我能熟练地打出太极一章,也知道要放低重心蹲好马步再出拳,这样就不容易被人打倒。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操场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尤其当我爸爸给田径队的哥哥姐姐们训练的时候,我也会跑过去蹭他们的器材玩,比如跳软梯、蹦格子、跳小栏架、玩弹力带、吊单杠、抛软排、扔网球、戴着拳击手套打木人桩,实在是太有趣了!

我在美国看过 10 多场 NBA,和太阳队的布克击过掌,也在 NBA 赛后上场投过篮。

一岁半的时候,我在大姐姐的帮助下初登滑板

从此我就爱上了这项炫酷的运动,没事的时候就在院子里玩一玩。

我的爱好是陶艺,其实平时就是玩橡皮泥和超轻黏土。上次妈妈带我和弟弟去了真正的陶艺馆,做了真正的属于我们的小杯子,现在可以在家里喝水,真是太开心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景德镇看看那边的匠人是如何制作瓶瓶罐罐的,我想耐心地等着上釉之后的杯子慢慢晾干,我也想看看开窑时候的盛况。

我也喜欢亲近大自然。我的老家在农村,每次回老家,我们都会在院子里做园艺,春播秋收,新鲜的蔬菜真是分外鲜美。

我还很喜欢机器人,3 岁那年在美国的苹果店里,店员叔叔向我展示了机器蜘蛛

现在,我终于可以搭建自己的机器人了,还能控制它们的一举一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曾在很多地方留下过自己的足迹。

我常驻北京,去过石家庄、郑州、洛阳、西安、成都、乐山、峨眉山、长沙、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青岛、烟台、泰安、常州、无锡、苏州、杭州、上海、三亚;美国的凤凰城、洛杉矶留下了我的足迹,还去过泰国的曼谷和普吉岛。

你要问我有什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又有多「逆天」吗?我也答不上来。

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只是在「玩」。

看过的书,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你要我回忆当初看过的内容,我大概也不能精确地复述;

走过的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你要我仔细描述地方特色,我大概也说得不够专业;

做过的事,无论是大众还是小众,你要我说说有深刻意义,我大概也说不上来。

但我记得妈妈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到现在都一直、一直记得:

你能过上现在的生活,是因为爸爸妈妈都很努力;未来你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去不断学习和努力。

孩子学前启蒙,不足以放在简历上作为成就

感谢小萌,现在我要抢回键盘了。

大家好,我是小萌的妈妈 Cecilia。也许你会觉得 5 岁的小萌很幸福,但这个世界总是比上不足的。在我们所在的海淀,我们隔壁的顺义,我们南边的上海徐汇以及深圳等地,比小萌「逆天」的 5 岁小朋友大有人在。

他取得了什么成就呢?在我看来并没有。他只是看过、听过、见识过,仅此而已,离任何足以放在简历上的成就还差得很远。

我们说「育儿向未来」,当他 20 年后再回头看今天的一切,会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是如此浅薄。

学龄前的孩子,甚至是大学之前的孩子们,更多处于学习各种工具的阶段。从现在往后数十年,我想,任何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都会有同样的识字水平,但却在阅读、思考、写作的层面上拉开差距;大多数孩子都掌握了基本的理科入门知识,但却在概念的理解、动手操作和创意和想象上拉开差距。

世界这么大,有的孩子早早去看了,其他孩子也许只是晚一点去看;但即使不去那样的地方,也不代表他的眼界会低人一等——也许他只是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呢?

现有高赞答主

@chenqin

引用了《魔鬼经济学》一书的结论,认为带孩子参加「起步计划」对 K12 的成绩并无影响。

答主所说的「起步计划」,应该指的是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Head Start Program」(HSP),学界通常译为「启智计划」。

关于启智计划的争议一直存在,但作为数据帝,只引用单一来源的数据,而且还只是一本畅销书,并非科研结论来说明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并无影响,恐怕不太严谨。

什么是启智计划(Head Start)?

启智计划的出发点,是为了减缓贫富差距对孩子学业的影响,而非促进孩子智力发育。正如其官网介绍所言 [1]

Head Start programs prepare America’s most vulnerable young children to succeed in school and in life beyond school.

指向的是弱势群体(most vulnerable young children),并为之提供一系列早期启蒙计划,包括提供适宜的幼托机构、为家长的儿童教育提供家长课的支持等。HSP 是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管理的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一项全国性计划。

启智计划有用吗?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 Marianne P. Bitler 等人对启智计划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回顾研究 [2],发现其对幼儿具有巨大且积极的短期影响 [3],包括:

提高幼儿学前期的词汇知识和语言技能 [4],且西班牙语家庭获益可能会持续到小学阶段。
启智计划似乎对孩子的社交和情感效果没有短期影响 [5][6];但它确实对青春期早期和成年后的健康产生了长期影响 [7][8]

启智计划曾因此暂停过,因为研究发现该计划可能会令儿童在刚入学时展现出优势,这种优势却会在三年级左右逐渐淡出。

但在 2007 年 12 月,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重启了「启智计划」[9]

这是因为研究发现,即使启智计划在三年级后,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效果有限,但却可能改善长期结果 [10]。这项始于 1968 年,覆盖 4802 个家庭共 18000 人的收入动态面板研究(PSID)研究表明,参加了 Head Start 的非裔美国人更有可能完成高中毕业并顺利就业 [11]

由于我们刚刚提到过,启智计划面向的是低收入家庭,因此这些孩子和中等收入乃至高收入家庭的起跑线就是不一致的,所以单纯观察是否会让他们三年级以后还能「领先」与更高阶层家庭的孩子,原本就是不公平的。

至此,我们可以更客观地总结一下启智计划的影响:

针对低收入家庭的 0~5 岁启智计划,能在短期内提高孩子的词汇和语言技能,并令其在 5~10 岁之前都能和中产及高收入家庭孩子的学业表现相媲美;长期来看,参加过启智计划的孩子更有可能完成高等教育并顺利就业。

早期教育有用吗?

@chenqin

选取 1228 个中国进行了时间跨度为 6 年的分析,最后的结论很悲观:至少到 12 岁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早期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期间,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仍然是基因。

在这类研究中,早期教育被简单定义为三个问题:

您经常读东西给孩子听吗,譬如故事?
您经常给孩子买书吗,譬如图画书?
孩子经常参加培训课程或活动吗?

而早期教育的成果被看作是:

对 11 到 12 岁的孩子,他们被询问了当年的考试成绩,并进行了一项标准的词汇记忆测试和一项标准数列计算测试。

早期教育难道就是「买书、读书、参加培训课程」吗?

不,当然不是。

美国教育部认为,给孩子的家庭早期教育至少应该包括四大方面:说(talk)、唱(sing)、读(read)、玩(play)[12]。他们从「启智计划」的实践中发现,既然这样的计划能够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当然也能帮助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更好。

图源:美国教育部 https://www2.ed.gov/documents/early-learning/talk-read-sing/never-too-early-en.pdf

父母和幼托机构的老师,在婴幼儿 0~5 岁期间每天与之对话、阅读、唱歌和陪玩,可以帮助丰富儿童的早期语言体验并促进认知等各项能力的发展。

美国教育部官网上,用了一句话来总结早期教育的作用:

High Quality Early Learning is Essential

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

不可否认,孩子的先天天赋确实很重要,但不要忽略了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一项针对 0~5 岁孩子的启智计划,尚且可以让孩子受益到 10 岁;如果父母能持续在孩子的成长中积极参与,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影响孩子学业表现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等——如果不排除掉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又怎么能说「早期教育和陪伴」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呢?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

我想再次重申自己的一直以来的观点:教育是一场马拉松。

  • 起步阶段,我们为孩子热身——这是 0~5 岁的早期教育;
  • 跑步途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合理分配体力和进行计划——这是 5~18 岁的学校教育;
  • 完赛后,还需要让孩子调整和训练,以便更好地参加另一场比赛——这是毕业以后的就业。

大家都谈「阶层固化」,如何实现阶层的跃迁?有很多人靠的是先天天赋,但更多人要想维持在现在的生活水平,靠的其实是整个家庭的努力。

参与了美国 0~5 岁启智计划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居然能在 10 岁前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不落下风。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非常神奇的:就像是慢吞吞的乌龟,靠着不懈的努力,在 10 岁前能和兔子比赛跑步。

也许你会说,乌龟之所以能和兔子比赛,是因为兔子在睡觉。

但是现在,兔子已经醒来了。贵族家庭对孩子的精英教育大量投入,普通中产也开始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亲子陪伴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这时候告诉低收入家庭早期教育无甚必要的人,是因为没有孩子所以不能换位思考吗?

面向未来的教育

强调早期教育很重要,是因为不想一开始就让孩子难以适应学校和社交生活。

强调家庭参与很重要,是因为老师只能陪孩子一时,但家长却会陪伴孩子更久的时间。

但面向未来的教育,我觉得还有两点更重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s)和心理弹性(Mental Resilience)。

在卡罗尔 · 德威克的长达 20 多年的跟踪研究中,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被「聪明」的标签所束缚,他们相信失败只是「自己还不够努力」或者「努力的方向需要调整」的信号,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同时加倍努力。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但落在早教教育方面,我想是家长通过及时回应和明确清晰的界限,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会让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再度站起来;是通过选择适宜孩子的难度又略有挑战的任务,建立孩子内心的价值感和胜任感,这将会是他们勇气的来源。

如果你把「学前教育」定义为抽象的知识符号的学习,家长可以量力而行,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忽视孩子的兴趣;如果你把「学前教育」定义为亲子陪伴并提供适宜的玩具、书籍和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前教育应该被大力倡导。

30 年前父母连计算机都没听过,今年大多数知友家里都有不止一台智能设备;

20 年前父母觉得打游戏很害人,今天电竞和周边产业已经在蓬勃发展;

10 年前父母觉得老年机就足够,今天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各类 App 上,也让很多年轻的新富豪逐渐崛起……

未来的世界会怎样?站在当下,我们只能展望,但谁也不能确凿地预测。

面向未来的教育,不在于孩子学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理解「学习」这一过程,并能将以往所学迁移到新的领域。

参考

  1. ^https://eclkc.ohs.acf.hhs.gov/programs/article/head-start-programs
  2. ^Bitler, Marianne P et al. 2016.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Head Star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3. ^Carneiro, Pedro. et al. “Long-term Impacts of Compensatory Preschool on Health and Behavior: Evidence from Head Star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4. ^Deming, David. 2009.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and Life-cycle Skil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Head Star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5. ^Currie, Janet. 2001.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6. ^Ludwig, Jens et al. 2007. “Does Head Start Improve Children’s Life Chances? Evidence From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 ^Garces, E. et al. 2002. “Longer-term Effects of Head Star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 ^Ludwig, Jens. 2008. “Long-term Effects of Head Start on Low-income Childre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 ^https://eclkc.ohs.acf.hhs.gov/sites/default/files/pdf/hs-act-pl-110-134.pdf
  10. ^Garces E , Thomas D , Currie J . Longer Term Effects of Head Star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1. ^https://www.nber.org/digest/aug01/w8054.html
  12. ^https://www.ed.gov/early-learning/talk-read-sing

知乎用户 tainn 发表

我觉得这个事要分两方面讨论:孩子自愿和孩子不自愿。

如果孩子自愿学那么多,我觉得无可厚非,孩子很棒,家长也很棒。

为什么?

因为家长在生活中做到了一个有意识的父母,我不知道该家长用什么方式引导,但至少孩子乐意接受。

我家孩子现在两岁,普通家庭的孩子,对,也很平庸。(所以也只能说说平庸的事情啦)

他也每天看绘本,十本根本不值得一提,有时候同一本都要求讲十遍。痛苦的反而是我,舌头都讲干了,还不放过我。

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发自愿的。而我做的,就是在他小的时候,每天给他读绘本,让他对绘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一岁半的时候,他自己已经会玩滑板车了,现在两岁,超级溜。

我也只是在他会走路的时候,给他买了滑板车,然后就是他自发地天天推着滑板车走路。后来是走到哪里都带着他的滑板车,虽然不会骑,但是他会自己慢慢尝试。我从来不催他,也从来不说他怎么还不会骑啊,你怎么这么笨啊之类的。

现在,他滑板车十分溜。

所以,我想说,如果这个 5 岁的孩子也是因为家长的温柔引导,让孩子对这些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都十分乐意学习,而取得的成绩。我真的觉得不仅孩子很厉害,父母也很厉害。

不单单是因为父母是高管,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让孩子从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蒙特梭利说,「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不是通过聆听词汇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内汲取经验而得到的。」

所以说,家长的教育重要吗?很重要,因为孩子是通过周围的环境来汲取经验,从而将环境中的一切下载进自己的潜意识中。所以,你的很多无意识的行为,比如自身情绪的崩溃,对孩子的冷嘲热讽,无意识地批评孩子等等,都会让孩子学习并吸收到。同样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做一个有意识的父母,注意自我修炼,注意情绪管理,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且陪伴孩子从游戏中学会思考学会知识,那么孩子也会吸收这一切。

因为孩子天生就有这种「吸收」的能力。

但是,家长的教育不重要吗?也不重要**。因为孩子的发展都是自身发展的结果。所以,只要家长不妨碍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的学习都是由内而外的,都是自发的。这样的孩子你能说他不快乐吗?**

当然不能!

所以,我认为,如果这些都是孩子自发的学习,我真心觉得很厉害。

但是,如果孩子不是自愿的呢?都是家长强迫的呢?

那肯定就是另一种结果。

这种结果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反而是一种拔苗助长,甚至是阻碍孩子的成长。

孩子学到的是知识,丧失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思考能力或者学习的兴趣。因为他的这种学习都是家长强加给的,不是孩子自发的,他感受不到快乐,自然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5 岁看到的是有光环的简历,那么 25 岁以后呢?还真说不好。

所以,儿童学前教育当然越早越好,甚至从出生就开始。

但是,到底要如何教育?这才是一个问题。

真正的早教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给孩子认字,数数。而是在生活中,通过孩子认可的方式(一般是游戏),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等等。

根据孩子自身发展规律,陪伴孩子,让孩子由内而外地喜欢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前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另一个答案

[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36978/answer/508219868)关注我的公号,和和和的成长日记
没有鸡汤,只有育儿的感悟和新得,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哦~

知乎用户 要学的太多 发表

谢尧

我们搞国际的人里,经常用 “军备竞赛 “来形容目前的儿童教育。
道理是一样的,大国搞军备也就搞了,但如果小国也盲目跟风,大搞研发列装那不是盐吃多了吗?
如果一个小国也要像大国一样,搞海陆空天全面发展,那结果就是一样都发展不好,连基础的民生民心也得丢了。

————
在教育孩子上,一家一个方法,但总体上教育不能违背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最基本的原则。
依照这种基本理念,我认为孩子第一重要的是解决其所在年龄应当解决的生理心理问题,第二是建立正向的道德和价值规范,第三才是知识的学习。

以埃里克森的阶段论为参考,5 岁的孩子只要做好主动性的探索,培养好自发性就基本成功了。能在这个阶段达成孩子的敢于探索敢于追寻目标的勇气就非常成功了。

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于勤奋与自卑的冲突,以及与之伴随的大量智力培训和知识传授行为,是学龄期儿童才应处理的矛盾。
过早的介入容易破坏孩子自发性探索的建设阶段。使之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而且从皮亚杰的观点来看,前运算阶段(2-7 岁)的儿童主要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认识世界,但对事物之间发生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让学龄前儿童去学习代码类编程、学习微积分那只是家长不懂科学的虚荣心和焦虑作祟。只是让孩子把一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提前学了而已。斯特雷耶的双生子实验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些知识早学晚学并没有多大卵差别。

大量现实例子证明,任何一个儿童或青年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比如 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 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3.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 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处理不好,都需要在成年后进行补课,去进行所谓的 “迷失自我“后“找寻自我” 的行为。这种回锅重做的模式,同早早获得的那些无关痛痒的知识相比,无疑是过分低效的。

————
我的教育理念是长期性的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逻辑能力和记忆习惯。我倾向于通过致知格物的传统方法去进行锻炼,毕竟这也是我成长的方式,我更加熟悉。

这种方法的弊端就在于需要一颗极高的自发性探索的内心,并合适的加以引导。所以我更加不会让孩子去拼拼拼和背背背。因为知识的过早累积就普通人而言不仅是低效的,同时还会影响到我的教育思路。一切的教育方式都是为教育思路服务的,如果没有思路只是去照搬别人的招式是无用的。

秋山亮二的《你好小朋友》在日本展览时,媒体曾表述:
“ 在中国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不知何时忘记了的朴素的笑容、率直的眼眸、
那种融入风景的安详而舒展的快乐 ”

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中,儿童也已经丧失了其独立性,越来越深的沦为家长和学校的附属品,被两者愈发强烈的束缚,为达成两者执拗的 “爱” 而精疲力尽。
这其实是件挺好,但又挺可悲的事。

顺手在没人看的回答里,发个没人看的回答吧。
一个老父亲的儿童学学习历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695408/answer/260790066

————昏割更新————
意外。
根据我往常答儿童问题,不超过 20 赞的经验,我以为这回答应该也一样,没啥人会看,谁知这问题上了热榜了,果然风大猪上天。

我不是搞教育研究的,在自己的领域也不是专家学者 ,只是一只业余学学育儿的不明真相的埃里克森吹,寻常老父亲而已,大家过分谬赞了。

所以,应要求更秋山老师 1983 年出版的《你好,小朋友》的一些无水照片。

希望已经做父母的我们,能够想起儿时的单纯的点滴的快乐。
想起那些眼保健操,老鹰捉小鸡,小三轮车,鼓号队,铝饭盒,体育课,小红花,冰棍车,下学路上的打闹,所带给我们的温暖记忆吧。

更希望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试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快乐一些。

知乎用户 William 大威 发表

我身边有一家人,作为父母工作忙碌,但是却对孩子要求很高,管教十分严厉。
孩子放学回家,刚吃完饭,父母就催促他去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去背英语,睡前还要读半小时《鲁迅文选》。

到了周六周日,不是练钢琴,就是学美术。父母都是粗人,不知道他弹得画得怎么样,所以他们就卡死数字,钢琴要练两小时,素描要画六张纸,少一分一秒一张一页都不行。本来这个孩子对学习挺有兴趣的,可是慢慢就变得厌学了。

你要是跟他理论两句,他比你还气愤:“…… 你们上班累,我上学还累呢!你们回家了一个斗地主,一个看《非诚勿扰》,我还要练琴画画。凭什么?”

现在我们回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四、五岁的孩子,特点是什么?

孩子有两种天性,一个是逆反,另一个是模仿。

这个年纪,你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要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那比杀了他都难受,说不定以后还会厌恶读书,所以坚决不要强迫,一定不要强迫!。

你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你若想让他读书,自己就要先读书,尤其是在他面前读书。让他觉得读书就像是男人的酒,女人的高跟鞋,带有一种象征性。

他就会迫切地想去尝试。

孩子的读书习惯不能靠刻意培养,而要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中国家庭教育之悲哀,在于长辈惯于言语说教,少有身体力行的示范。

我是

@WillWill

,身在的澳洲独立创业者,也是教育培训领域专家,如果您看了我的文字能够有所收获,欢迎点赞,关注支持创作,我的每一篇回答都是非常用心去写的,但是能够获得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如果有什么关于对于澳洲或者教育的问题欢迎私信我提问,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更多有价值的回答。
——————————————————

把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最近父母来澳洲探望我们,共享天伦之余,免不得对下一代教育争执起来。基本逻辑一般是我们嫌弃爷爷奶奶太过宠爱,没事拿些出人头地的故事瞎激励儿子,小胖永远争第一的口号之类。
父母为自己辩护时最大的逻辑是:老娘再落后也把你们养大了,想当年我们……,Yes,你们成功了。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父母,有多少可以做到这一点:欣赏你们的孩子,到足以令自己思考人生的地步。小胖最近很迷忍者神龟,于是周日早上我和老婆商量是不是要去买个乌龟来给他当作宠物,没事牵着散步也很健康。。在讨论了很多细节后我们问他: 你想给神龟起个什么名字?
LBB 同志想了很久,然后说:汤姆!
他妈笑得都快飞起来了,父亲很容易因为儿子失宠,多半是因为幽默感的差距。我很羡慕地思考了一下笑点,觉得我儿子的表达非常有亮点:除了神龟,他最近也很迷猫和老鼠,还有巧虎。。。选择汤姆这个名字,是得陇望蜀的最简单表达。
于是很快他妈就赏他多看了两集汤姆和杰瑞。
而我面对这个 4 岁小孩一直在思考的是:他的特长到底在哪里?喜欢动物,热爱动漫,还是有爱心,有幽默感,甚至就仅仅是。。。长得帅?
到底哪一项可以拿来当饭吃?

老婆最近一直在抱怨我陪儿子时间太少,导致儿子现在还不会骑自行车,不会背三字经,不会玩直升飞机。。而别人家的孩子,早都会了。

连爹妈也来插两刀,说弟弟的儿子,都会背诵十首唐诗了。还有我小时候据说4岁就认识好几百汉字,可以加减乘除。再加上我们周围生活的很多人,下一代基本都是牛津耶鲁此类,作为家庭教育总管的爹,鸭梨山大。

父母到底应该在小孩教育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对于孩子的特长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正方一派通常人数众多,认为小孩自己什么都不懂,你不逼他陪他提供条件给他,他自然是放任自流玩物丧志,所以虽然知道孩子辛苦,但是世道艰难为了将来,父母必须殚精竭虑顶着头皮推他上轨道,这是责任。
反方一派人不多,但是理念很超前:快乐就好,父母的作用应该是在发现而不是挖掘,多陪伴而不是逼迫。

我的立场和反方非常接近,但是通常会被正方认为是不作为的借口,因此我最近也在反思,究竟应该如何包装一下观点。

我一直认为,一个小孩爱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好不好,几乎是天注定的。学习这件事情,如果不是以考上清华北大来论的话,那拼得就是天分。。。真正聪明的人,他根本不需要学习--李寻欢的理论绝对成立,这一点只有真正见过高手的人才会明白。
这听上去非常让人不服气,但真的就是事实。很多人这辈子听一下波意尔马略特定律就头疼,至死都不明白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区别,对于这样的人你当然也可以使用家教上加强班进国际学校等等办法,最终也许依然可以保证他们进入名校甚至拿到博士后 —- 但也仅此而已,他们的人生可以成功,但是很难精彩。
听到这里我的很多朋友都会说,是的,道理是这个,但是你不知道国内现在的竞争有多激烈。。。
如果我告诉你,20 年之后常春藤毕业的都必须先进监狱扫垃圾三年,而动物园给河马刷牙的年轻人可以直选卫生部长,你还会坚持现今的作法吗?也许这个假设很荒谬,但更荒谬的是:这么多人用假定的宏大叙述作为目标,不过是为了逃避人生出现过多的变数。很多人并非试图追求稳定、常规、传统,他们只是害怕凋零 —-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他们不愿意承认的, 是自己的眼界狭小而导致的失败。
其实新的一代人,他们面临的环境和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上一代人可以理解的范畴。对于 50 后 60 后来讲,能读书就很了不起了,考上大学当然是改变人生振奋家乡的大事件。而到了 7080 后,名校外企公务员,所有的独木桥上都是人,不争第一就只能回家做缩头乌龟,因此好好读书奋力向上,几乎是每个普通人最深刻的生活选择 —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的正能量。
可是到了 90 后甚至 00 后,这个逻辑很难 follow。首先独木桥早就被人挤垮了,我周围的很多年轻人,从小就是新东方直奔牛津去的,高中就跑遍欧美澳的大把,创业大赛商模 PK 奖状早就拿厌了。可是斯坦福麻绳就那么几家,你是局长处长那边一堆 CEO 高级总监也不是吃素的,何况现在大家都吃进口奶粉,智商差异很容易集中在小数点后几位 —- 如果入口只有几百人的容量,能挤进地铁站的已经是英雄。况且买完票上车坐到站, 小朋友们还要辛苦再挤一遍出站。。怎么,你还想开车去那边接不成?
对于像我这样出生于小城市、至今没有上市企业挂牌、一生与诺贝尔奖无缘的人而言,怂恿儿子去走最好的小学 - 中学 - 大学 - 博士这条路,几乎是逼良为娼。除非。。。我确定他在智商上胜我一筹,不行,至少还要三筹。
对这条路不死心的人,要么是对自己的基因太过乐观,要么就是多半没见过真正聪明的人。我小时候据说算是智商高的,所以 5 岁被父母丢进小学,后来还去了火箭般少年班各种。这种拔苗助长果然以失败而告终,除了成绩上的天外有天外, 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那种和一堆比自己大几岁的同学在一起的孤独:随便一个男生都可以一脚踹倒你,随便一个女生都可以把你写的情书交给老师。。。所以带给我和我年少的小伙伴们共同的体会就是:决不逼孩子做任何试图超越常人的事情,不然的话世界会一下变得很凶险。
所以差异化和多样化的竞争,才是 00 后们要面对的主流挑战。当上个大学根本就是 basic,去个纽约也毫不 special 的时代来临,70 后 80 后父母们在 2030 年这个节点很可能被现实击溃:在高大上的奋斗链条上他们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诱饵来激励下一代。
龙应台的儿子会叼着烟跟她讲:妈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我很平庸,不可能像你和爸爸一样都拿到博士学位的。
相信我的同龄人今后很多都会遇到这一幕。孩子们长大后倔强的要表达的其实不是反叛,而是对人生的放弃。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身四顾一下,在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可以完成父母通常希望的标准轨迹:名牌大学毕业,工作优越稳定,30 岁结婚生子,花园洋房定期旅游,到现在没离婚没当过小三没未老先衰,对未来和生活充满希望。
所谓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它根本不可能在一个竞争太过激烈、社会配套环境堪忧的大背景下出现。如果我们无力改变社会性的自然现实,却又执意在内部空间内把孩子们往这个方向推,最终出现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们要面临更多的心灵崩溃: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强势聪明的父母们,可能更多地要面临高才生们带来的窘境:找不到老婆,呆家里啃老,吸毒,同性恋。。甚至无厘头的自杀。
我曾经和一个马上要去帝国理工的 90 后聊了一晚,整个晚上她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学习关于就业关于父母的话题,全部精力都只集中在让叔叔帮她留住一份不般配的微弱的爱情上面 —- 我想说的重点是,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 00 后销售,你的客户类型都是这种哈佛回来的小龙女,那么你是否还会把取得成功的前提定义为你也要有金闪闪的毕业证?
2030 年左右人类要面临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这意味着大多数依靠智商和经验去完成的行业会面临巨大挑战,比如投资 / 审计 / 咨询 / 工程甚至管理,大数据建模完毕按图索骥就是,再高的学历和智商甚至外语水平面对大电脑都是白扯 —- 很多职业会黯然失色,就像上海一百一抓就是 1 斤水果糖的售货员,邮电局快准恨的接线员,
人们对职业的追求更多将依赖天分,而且很可能还是不入流的天分。比如现在的手游设计师,将来的金鱼花纹养成师。一个会开小型挖掘机的园丁,很可能比很多名校毕业生收入更高,生活更优越,老婆更漂亮,所谓人生赢家。所以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踢毽子的高俅能当宰相,其实你看看宋代的 GDP 就知道,一个社会发展成熟完备了,奇淫技巧必定完败格物致知。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我们这一代学习工程和经济,是为了让下一代去学习历史和艺术。假设这一理论在 2030 年能被大部分人接受,那么我们现在倒推回来就必须问:爹妈们在 2015 该如何拼呢?
遗憾的是以我浅薄的身家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大可以看看教育专家或虎爸牛妈哈佛女孩们的自传。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号称新派的父亲,我会努力做到的是:每天都陪小胖吃晚饭,每周带他出去看花花世界,去最近的地方上学,到最远的地方旅游,永远不指责他说人家都会背千字文会画鸡蛋了。爱的时候亲他屁屁,错的时候也要打其屁屁,给他正常的生活。
核心是:保持儿子承担的最大压力仅来自他自己,父亲的任务是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个性,运用成人的思维和资源帮助其放大并促进应用。要对自己的儿子无比自信:上不上大学都无所谓,我的儿子就不可能平庸。
当然,基础是爱妈妈,健康,赚钱,不缺失生活的基本格局和水准。
父母实际上除了基因,最能够给孩子们传递的应该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知乎用户 郭佳​ 发表

作为一个小孩明年也要考小学的家长,我挺想说几句的。

没错,我们新上海人(其实我们不是,我们虽然来沪十年,买房买车,却没有上海户口,我积分今年才想起来去办),真的是一路冲杀出来的,真的各个都一身本事不错的学校不错的智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宝宝出生时候,我一直挂嘴上的是,她将来得去念 MIT、伯克利、斯坦福才行,一直幻想会说话了就要教物理、教哲学、教音乐给她。

关注我的一些朋友也知道,我的摇滚乐专栏也是一部分为她写的。

报的班不算多,三岁开始上英语、画画、跳舞(不是显示啥,身边真的所有家长都至少孩子三个兴趣班起步)。

一岁半时候,根本没教(她奶奶是语文老师,平时都是背着诗哄她睡觉),就自己会背二三十首诗,包括七言律诗,二岁时候会背的诗已经比我老婆还记得的要多了(当然还远比不上我)。

至于书,她两岁时候,俩书架就全满了,后面不停送人旧的不停买,她倒是很爱看书。

那时候踌躇满志,真的经常幻想她能是个天才儿童,我们要四岁开始学编程,二岁我就试图从原子(原子核加电子的关系从而讲到分子)角度来对她解释这个世界。幻想她和我一样从小爱文学爱音乐爱美术爱物理爱化学,而且成绩永远前三。

然而她根本不感兴趣,就爱看小马宝莉、迪士尼公主、芭比。我们对她从未试图说过 女孩该怎样 男孩该怎样,或者试图有倾向性的左右她的爱好。

但是,她就成天沉浸在公主梦和爱臭美里面,不学无术,至今快六岁了十以内加减法算不清(我妈每天都教她至少一个小时),穿个睡衣倒是都知道还要哭喊着奶奶挑的不好,颜色不搭配…

成天有空就摆弄她的小马、芭比、公主玩具;益智性的乐高、变形金刚买了一堆也不玩(只把我搭好的拿来玩)

几个兴趣班里,她对画画产生了很大的爱好,没事时候就在画画,做美术小手工什么的。

上周末自己做的。

前一段,我老婆说,一个妈妈打算让宝宝考私立了,从去年起晚上就没出来玩过,一直在学针对私立的特别入学培训。

我们笑笑,意见一致:就我们这位,还是算了吧。

楼上的一起玩的朋友,同级,她带她宝宝去做了测试,结论是普通,不太容易考上私立。我们又笑笑,我们还不如她家宝宝嘞……

算了吧,爱咋咋样吧,她自己健康快乐就好,能有一技之长就行了。反正养她一辈子也养得起。

所有对她的原本的期望,这两年都磨没了,放弃了。

知乎用户 李石​ 发表

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

在我看来,5 岁的孩子,能够有健康的身体、礼貌的沟通、合理表达情绪,有一定专注力,就是成功的教育了。

摘几句论语,谈谈我觉得成功的教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孩子孝敬父母、言而有信,琴棋书画什么都不会,英文绘本一本都没读,也是教得好。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孩子能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还能够对学到的内容进行反思,教的非常成功了。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孩子能够承认错误,总结教训,合适的表达情绪,圣人也不过如此。


谈谈我的儿童教育的看法,不是什么专家,随便谈谈碎片想法。

大概分为四部分:

  1. 教育做不到什么
  2. 教育的前提假设
  3. 用什么方式教育
  4. 期待的教育结果

一、教育做不到什么

  1. 无论投入多少资源(时间、精力、财产)都无法绝对控制教育的结果。如果教育是堆资源就行,就不会有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不会有历史上各位昏君了。
  2. 教育是有成本的,如果花 70 年学习,最后当了 1 天皇帝,可能确实站上人生巅峰,但是这一生值不值得很难说。
  3. 未来是不确定的,孩子沉迷游戏,家长可能也想不到有拿到世界冠军的一天;考上公务员,自然光宗耀祖,家长可能也想不到未来双规之后,披上囚衣黯然的神色。

二、教育的理论前提

  1. 我们是人,不是工具。我们这一生在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其他的学习、工作只是我们追寻意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
  2.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自由,除了原则性问题(比如安全)和你无法承担责任的问题(比如伤害他人),我都会尽量尊重你的意见,当然,前提是有自己主见,并且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哭大闹显然不合适,也不需要)。同样也请你理解,我也有我爱好,我的自由,我不会把所有时间、精力和财产都投资在你身上。
  3. 我们是人,不是圣人。所以作为大人的我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孩子的你也有优点有缺点,生活就是并不完美的你我,一起追求更好的生活。

三、用什么方式教育

  1.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教育,只能影响。**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我们自己,你是个积极的人,孩子不一定积极,但是他能看到积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你是个乐观的人,孩子不一定乐观,但是其他不会带着仇恨进入社会;你是一个上进的人,孩子不一定立刻上进,但是他能看到上进给你带来的好处,有一天他有了自己的追求,知道还有这样一条路可以走;你能承担压力,孩子不一定能承担,但是他知道,生活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2. **在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和尊重表达爱。**无论是否达成了我们教育的预期,爱都是不变的前提。只有把对方当成对等的人去感受他的情绪,给予尊重和反馈,之后才谈得上影响和教育。
  3. **通过选择,寻找自我和承担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我都会给他选择权,并且提供一些可预期结果。相当班长么?那我们规划一些如何练习组织能力;喜欢古筝,我们从哪里挤出时间练习,如果作为爱好就不参加考级比赛;觉得我说的不对?那你读本书可能会找到和我想反的观点,驳到我。

四、期待的教育结果

  1. **有主见,有追求,对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敢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没有自己喜好的人生是可悲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2. **能感受爱,能享受爱,也能够爱别人。**有的父母能够带孩子去环球旅行,有的父母只能带孩子生日买块蛋糕,但是之间的爱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3. **了解自己的优点,也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接受每个人彼此不同。**知道自己的优点是聪明,敢于认可别人的优点是自信,接受不同不极端。
  4. **有专注力,能静下心来读些书,做些事。**无论有什么追求和思考,尽量不要重新发明轮子,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5. **勤奋,人生是一场长跑,勤奋比聪明重要百倍。**一勤天下无难事,勤于学、勤于玩都行,别杀时间虚度人生就好。
  6. 身体健康,劳逸结合,娱乐有度,重视安全。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一生每一件事都规划好,获得一个多数人意义中的 “成功人生”,而是尽量影响孩子建立一个比较合适的框架。剩下的喜欢读书,就认真去读;喜欢运动,就认真去跑。孩子这一辈子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最终是他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在今天这个拼爹社会,多数时候家长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子女的未来发展。

我们拼命工作,并不是要给孩子皇帝般的未来,而是给他一个选择生活和价值的自由。

知乎用户 CHARLIE 发表

同意高票回答,建议大家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不皮了,半业内假装谦虚回答一下。

如何看:没看法,正常现象。

就是几亿自以为是的家长中的一个,作为业内,习惯了。

以前有洁癖,教育类回答评论里面蹦出来杠精,还回答一下,后面想开了,直接怼,拉黑。

因为家长和杠精,一般都过了未成年,逆反情绪下教育是无效的。

上面这句话,我不会加黑,但是也就是在 “补习班”、“兴趣班” 类似思路下的,专业注脚。

那么比如孩子确实觉得好玩,爱玩,或者诸如阅读出去旅行呢?

一句话:适度即可,不要功利的抱希望——比如欧洲七国游回来,还得七篇作文这种……

本题里的家长,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不过感觉有点教育类民科的味道:不花心思自己补补课,胆量全用在拿孩子撞奇迹上了。

也有家长看几页畅销书,马上就拿什么学习法开始给孩子实验了。

类似情形,楼底下微信上看见什么药方,吃 8 年孩子就能打通任督二脉,直通清北,脚踢常春藤…… 于是真就敢试——反正死不了,都是为你好。

这种家长跟他说理?结果看看我以前帖子评论就知道了。

很卑鄙的话,你孩子不好了对我没坏处啊?

最后,简单几句(不可能有人听的废话)。

根据皮和德二位的关键期假说,学龄前孩子关键是父母陪伴,性格塑造,基本习惯(专注,效率,规则等等)意识养成,还有就是配合帮助孩子——独立主动去体验和认知。

不是宿命论,但是孩子先天部分在这一阶段很明显,也就是 “很像” 父母,所以隔代或保姆或学习班教育,后果很严重。

兴趣班要不要上?

为了孩子不脱离社会,和动画片要看,游戏要打一样,接触一下可以,仅此而已。

关于补习班的坏处,体现在破坏孩子自然认知记忆思考等方面,约等于轻度脑膜炎后遗症吧,您自己看着办。

不深讲了,以前发现,很多家长连 “认知” 啥意思都不知道,说了半天他以为说的是认字……

最后,外行下手轻一点,别害孩子。

知乎用户 老八 发表

对于那种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天才儿童,你不早教,无疑是全人类的损失。

现在公立小学招生,先看划片,看有没有学区房,学区房招满了,才会破例自主招特长生,要的是潜力股,主要看孩子有哪些特长。

私立小学主要看钱,例如北京那几个好点的有外国孩子一起上学的私立国际学校,你能每年拿出二三十万就行了。

对公立学校来说,识字、英语都是学校可以给的,靠这些东西,很难提高学校知名度。

什么是特长?

人无我有就是特长,我见过一个幼儿园大班孩子,因为摄影特长被名校录取。

摄影,奇不奇怪?

不要奇怪,这孩子以后很可能得摄影大奖,

媒体报道:

xx 学校的八岁孩子夺得 xx 摄影大赛 xx 奖,

学校就能出名。

但题主说的孩子,怎么说呢?

没取得过任何竞赛奖项,

也没有特殊的天赋,

简历里通篇全是正常孩子多花点功夫就能达到的程度。

没有特长。

如果我是招生老师,我只看孩子的特长,在我眼里,这位家长的 ppt 再好十倍,也难以打动我。

除非,

他父母做 ppt 的能力可以遗传,

这样的话,

我就可以把孩子招过来帮我做 ppt 了。

知乎用户 文艺工程师 发表

娃本身经历没觉得有多逆天,只是看了这个简历觉得写简历的父母的 “炫耀意识” 太逆天了…… 当然,看简历的读者们的危机意识也太逆天了……

其实娃自己爱旅行是好事,自己爱看书识字也是好事,自己爱学各种兴趣爱好培养特长也是好事。相信这样好奇好强爱学习的娃本来不是少数。

但是娃本身最初的出发点往往是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父母亲友甚至陌生人的赞赏和羡慕的眼光。如果为了 “漂亮简历” 而奋斗,那就成了讨好型人格,而失去了自我。

我能理解爸妈有个优秀的娃的那种自豪感,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但是,请不要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左右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读者父母们更没必要用 “别人家的孩子” 来增加危机感。

这种简历或总结,当爸妈的自娱自乐一下就好了。别太认真,更别太较真。

当然我个人也不同意那些反驳的观点,说孩子必须不能超前教育神马的。

因材施教就是最好。娃开心才是首要的。

知乎用户 Wonder 王达​ 发表

首先中国家长对教育和人生的发展有一个致命的错误认知:不要以为你先跑了几步或者快跑了几步就可以赢得整个人生,因为这场竞赛真的太长且充满未知。

90 年代,在我的小学期间最流行的是上计算机奥校。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班上有几位轻松全科 100 的神童,而我自己连保证及格都很困难。当时我感到自己跟他们的差距真是天上地下,但最后高考时却听闻这几个天才早就名落孙山。

我妈妈的 2 位同事,一家是男孩,一家是女孩,当时都是照着清华北大的目标去培养。周末英语,美术,语文,游泳的日程排的满满当当,父母更是风雨无阻的全身心的投入和陪伴,让我这比他们年长两岁的孩子都感觉到亚历山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位孩子从小学时期的尖子生,初中时期的优等生,高中时期的普通生,到最后却也就泯然众生。而我则是恰恰相反,小学的落后生,初中的普通生,高中竟成了优等生。

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倒是真有个性,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很佛系。我在奥校考试吊车尾灯的时候,我爸非但没有责罚反而安慰我说潜力很大,作为一个插班生能坚持跟下来就是胜利。参加奥校学习编程和英语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是去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英语教育上面更是有些 “奇葩”,我第一学期英语课只学了两个单词,我爸说挺好你就去课堂上熏着就可以。结果我小学三年泡在英语课堂里看机器猫,但是生生熏陶出了对英语的感情。初中就开始尝试听英语广播,买外文书看,虽然大部分都看不懂,但是我很享受这种挑战自我的感觉,后来高中时期还坚持参与的外教课那是我自愿的,因为是我自己认为这对我的未来大有裨益。

不过我只记得在某些问题上,我父母会格外的上心,比如当我跟他们说我太笨了,我不行了,你看别的孩子反映都十分机敏而我却异常愚钝的时候,我父亲的表情会格外凝重,仿佛如临大敌一般。第二天他对我说:“王达,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反应的慢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你很有潜力,思维有深度,你看配置高的电脑开机速度往往比那些低配电脑要慢一些,但那是因为配置高所以所需自检时间要长,看似很慢,但是谁才是更强的我想你该明白”。

时至今日,我才大概明白了父亲对我教育的原则,幼年时期,知识技能要学,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信,学会坚持,具备追求目标的勇气和毅力。再看我小时候曾经感叹的与那些 100 分学员的云泥之别,其实也就是几百个单词的差距吧,8 岁时是个事,14 岁就不是个事儿了,当然如果等你到了大学那就更不是问题了。年少时识字过千,人人皆夸你为神童,长大了再以此炫耀,额。。。你懂的。知识随时可以学,但创造力,信息和三观没有建立完备那人就彻底废了。

分享一下与当年参加过奥校的两位小学同学的合影,我右边的女生属于成绩中上等,但是后来考上了清华,目前已经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右边的帅哥当年跟我一起吊车尾(当然成绩比我好不少),我俩可谓难兄难弟,但是现在他已经是著名的微博红人,营养学大 V,畅销书作家。小时候他虽然成绩并不突出,但那个时候的他就很有创造精神,自己制作科普网站,修改游戏代码等等。这或许都跟考试无关,但我觉得有去独立尝试的勇气和意识比多背几个公式要有价值的多的多,事实也正是如此。

都比我厉害呀,我要加油了~

在人生的比赛中,倘若起跑后先落后一段你需要焦虑吗?活跃的思维能力,正确的三观,强大的自信这些特质才是最应该在幼年时期建立并真正让你受益终身的。制造一架飞机的确需要花费比制造自行车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需要停留,需要等待。就让那个选择骑上自行车的人先出发吧,飞机还怕追不上自行车吗?

五岁,独立的人格还没行成,真的别扯什么简历了,先去把出厂设置配齐吧。

关注微信公众号「王达说」,有趣,有料,有思考,每周 2 篇认知成长分享,让你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关注后回复 “成长”,大量干货帮你野蛮生长~

知乎用户 凡事都有解 发表

看了之后感觉很像蜡笔小新里的风间。

但我更希望我的小孩像蜡笔小新

安安心心做个小孩就好,有好朋友,不被人欺负,健康快乐,我不需要他多才多艺,也不需要他有着这么多成年人觉得厉害的标准,毕竟他只是小孩,我只需要教给他学会对自己负责就好,其余的都由他自己决定

知乎用户 长瓴 发表

《天才少女》里面的小女主,自幼遗传父母的超高智商。

在上学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全部人的关注。

所有人包括孩子的外婆都认为应该将孩子送往特殊的专门教育天才的学校。

唯独小女主的舅舅反对,他认为孩子应该像一个孩子一样生活,才能发展出更健全的人格。

而小女主的母亲更是在外婆的控制中,失去了初恋,被迫在家中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最后却自杀身亡。

舅舅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去塑造灵魂的人。因为即使是天才也应该要先成为人,先唤醒自我意识,拥有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百般干涉。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他们有的没有完成大学学业,有的甚至初中高中辍学,而有的甚至小学都中途退学,却依然能够在各行各业获得巨大的成功。

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从心底爆发,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以至于他们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且去实践它,这是为什么他们能够伟大,而不是去无限复制别人都老路,照着模板生长。

一个被塑造和被刻画的人,不一定有自己的灵魂。

家长过分控制和干涉,绝不是一件好事情。

就和影片的一段对话一样:

![](data:image/svg+xml;utf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用自己的去毁了你呢?

想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照猫画虎就行。

而这样的方式,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局观的领导者,很难。

想培养一个伟人,难上加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之前的一个答案

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控制型母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控制型的母亲一般有以下特征:
高度神经质,易焦虑,容易被一些小事引发焦虑,焦虑产生之后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缓解焦虑,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兴趣爱好。
夫妻关系不和,觉得丈夫无能,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会成倍伤害。
一方面严格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自己的孩子独立出去,一般通过指责、贬低、不信任等方式干扰与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征
儿童期比较乖巧懂事,成绩不会太差,愿意为他人付出。
初中时期成绩下滑(相对小学),如果下滑的严重,一般伴随被孤立与被欺负,如果成绩上游,一般较为孤傲,理想强烈。
高中期成绩下滑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过分关注自我导致交友状况糟糕。 开始反抗母亲,但是又依赖母亲。
成年早期较为严重者会与恋人有较大障碍,一般表现两种极端状况:过分控制自己的伴侣;在伴侣面前过分丧失自尊。 有焦虑症、社交障碍、依恋障碍等风险。

刚回国内的时候,赶上高中同学的聚会。以前和我玩的比较好的 A 同学缺席了,我问了一圈,才从他的前女友那里得知,他在大三的那年离开了人世。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俩是同桌,没事的时候会经常聊起未来。

”A,毕业以后你想去哪个学校?“

” 我想去云南,或者新疆也行。“

” 嗯?那么远。“

” 对,就是那么远。能离我的母亲远一点 “

当时的我很难想象,A 是单亲家庭,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 在她身边不好吗?“我问。

” 我不喜欢被她掌控我的一生,我受够了她一次又一次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也受够了她一次又一次漠视我的要求为我做抉择。算了,这些你是不会懂的。“

其实 A 那天并没有回答我,这句话是他晚上短信发给我的。

到了高三的时候,A 的成绩像那篇文章中的描述完全一样开始严重下滑,而因为成绩的下滑变得越来越紧张,就这么一直恶性循环,高考的时候发挥更加失常。

报志愿的时候他宁愿选择一个不好的学校也不愿意留在本地。

” 远方。“

这是他那天发的说说,我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就很难再联系了。最后一次看他发说说,就是分享了上面这篇文章,自己评论是” 这就是我们 “。

” 我很爱他,虽然他总是情绪波动很大,在学习方面他从来很认真,但是在恋爱上面总是想放弃。“A 的前女友说。

” 你知道他为什么自杀吗?“

” 都怪我,那天我们为了一个小事冷战。我来了大姨妈,情绪不稳定,在他面前哭了。那天晚上他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对不起,我不该伤害你。是我不会跟人相处。’当晚,他就在校外的出租屋里,烧炭自杀了。“

” 不怪你 “我说。

” 他总是说他以后不想结婚,我想他内心总是涌出来很大的情绪压力,跟他的家庭有关系吧。“

” 嗯 “

” 他总说,总说,遇见我之前他的每一天都活在地狱的折磨里面。“

我没再说话,她在电话那头哽咽着。

————————————

我是

@长瓴

,欢迎关注

知乎用户 猫的第九个灵魂 发表

你们都没有孩子么?

不知道孩子的书是什么样子么?

都是绘本,一本书就几页。

大部分都是绘图,配上极少的文字

小孩子基本就翻翻看看图,读一读几分钟的事情

都是启蒙类,写一年看 500 本这不是在炫耀孩子的能力,而是在炫耀有钱。。。

很多系列的绘本不便宜,一般家庭是不会给孩子买的。

孩子识字 2 千。难道这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国家明确规定幼儿园禁止教学的今天,却逼迫一个孩子认识那么多字意义何在?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我一直说,做人不能太 “要”。

为什么?

吃相会不好看。

吃相不好看的时候,浑身上下的弱点都会暴露出来。

这就和武侠小说里说的,招式不能使老的道理是一样的。

做任何事情,要悠着点,要留力,要给自己留余地。

你粗鲁不讲礼貌素质差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你可以激情骂人,激情打架,激情喷傻 x,激情拉黑,都可以。

但是吃相不好…… 呵呵。

举个在简历当中有些人常犯的错误。

用这个小朋友的简历说话。

第一:

小朋友旅游的地方写了那么多,都是哪里?

去过南极吗?去过北极圈吗?

没有。

作者以为自己写的是 “见多识广,行万里路”。

但是别人看到的是 “原来是个穷逼,费用高的地方都没去过”。

第二:

读了那么多 “书”,是什么样的阅读?

作者以为自己写的是 “博览群书”。

但别人看到的是 “原来只会看一些不值一提的书,弄不好还都是插画”。

诚然一个孩子阅读量本身就不可能高,但是这个逼一装,就太难看了。

第三:

不说第三了,第三后面就政治非常不正确了。

比如父母的资产,户口关系,工作关系……

别人一看就知道了,

垃圾一般的书单都能写那么长,这些不讲,肯定不会是因为 “简历从简”,对吧?

不细说,意会就好。

最后总结一下。

简历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生 “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 的东西。

没有用的垃圾写的越多,越说明你有用的东西屁都没有。

越会说废话说长篇大论的人,越是容易没有一丁点本事。

无论是给孩子做,还是家长自己做,切记切记:招数不要使老。

好好想想:

招生单位,用人单位最想看到的东西是什么,

你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然后点到即止。

这才是简历。

吃不到不要紧,下次还能有机会吃。

吃相难看是没救的,别人看到你就嫌。

知乎用户 霍华德​ 发表

父母不过是在培养优秀的绵羊罢了,疯狂的 cosplay 自以为的 “上层精英”。

知乎用户 试试能不能改名 发表

真的笑死,中国所谓的高端教育、超前教育就这个水平?教育机构自己都搞不清自己要干什么了,家长还要捧臭脚?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的学生筛选,就是老师在教室里做好,课桌上摆着算盘之类的教具。孩子按顺序就坐,老师拨算盘珠子——”这是几个?“,”5 个 “,” 拨下去几个?“,”3 个 “,” 还有几个?“,”2 个“。心算出来的得分高,掰手指头的得分低,掰了半天手指头还没算出来的基本就 GG 了。风闻最近教育机构是既考孩子又考家长,要我想,左不过是孩子在教室里纠结算盘珠子,家长被要求做几份问卷什么的。、

结果呢?

你们觉得这里边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孩子学了太多的东西?是家长刻意秀教育?我认为都不是。比起简历的内容,**教育机构(题目里没说是学校还是类似夏令营之类的)要求提供一份简历这件事才是最大的问题!**好的教育机构现在招生既考家长又考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能不能麻烦你把这两件事分清楚,你让人家出这么一份简历,请问你到底是在考谁?

你要说考孩子,呵呵哒,一个 5 岁的孩子,是不是和简历里描述的那样我不确定,有没有去过那么多地方,读过那么多书我也不确定。但我很确定,这孩子绝对没有能力在 word 或者 PPT 上打这么多字,做这么图表,最后还能转换成 PDF!你这机构想考察孩子,结果考察形式是孩子根本不可能自己完成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简历并不是孩子的自我介绍,而是家长以孩子的口吻,展示家长眼里的孩子以及家长的教育思路和方法,那么请问你这套考察流程到最后真的考察了孩子的真实水平吗?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在考察家长,那么既然如此,光明正大地考核很难吗?直接发个通知,家长提交一份 10000 字的教育汇报,从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成果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另可附上家长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是不是所谓的高管,有没有认真学习 “X 个意识” 咱都写出来。一条一条写清楚,老师看得明白,家长也就避免了三十多岁了还要装幼稚的尴尬,请问这到底犯了哪条忌讳?非要扭扭捏捏地玩花活,这家长用 5 岁孩子的口吻写东西,**即使像上图那样努力,他能把具体工作和成果描述到位吗?**起码你不能说这份简历扔到成年人的工作汇报或者路演 PPT 里辨别不出来吧?好的,等于家长的考核由于需要 “装嫩”,你也没达到最好的效果

看到了?这就是这家教育机构(也可能代表着一批教育机构乃至中国所谓超前教育)的水平。变着花样地整出各种说法,其实到最后连自己这么搞的目的都不知道。

再者,我想请问这份简历摆在这,现在咱已经确定这是家长搞出来的,那么请问简历里的事情几分真几分假?别的不说咱就说这个足迹:

就图中所示这些地方,我想问老师你怎么和孩子核对?就算一个 2018 年 5 岁的孩子真去过这些地方,他知道这些地方叫什么名字吗?那么 2015 年的时候呢?孩子才 2 岁,你怎么核实

如果你不能核实,那讲真这简历就是一堆废纸。这事你要让我干,我能让孩子 6 岁之前跑遍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这就更不用说拿吓死人的书单了,你不去核对的话,我随便找篇外国论文,后边的参考文献直接拷过来,看傻你知道吧?

**整个简历就是个意义不明且根本无法核实的笑话,**如果中国所谓的高端教育,所谓的超前教育就这么个水平,那我真心高兴,毕竟不玩你们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于孩子也真就未必有什么卵的影响

知乎用户 欲三更​ 发表

我也算是个 “奶爸”,来说说我的想法吧。

首先我不太相信这个孩子的父母是 “高薪行业国际公司” 的高管。高管也是从职场一步步混上来的,而且还是外企,外企高管会把 PPT 做成这个鬼样子?

我一个土鳖码农做的都比这个好一百倍。

你要说他父母是大学老师,我倒是勉强相信,但是大学不是都有子弟学校么,没必要搞这些啊。

第二,我也不觉得这是一份好 “简历”,简历简历,要简短,你写这么长给谁看?这肯定不是孩子写的,是家长写的,这家长要是把自己的简历也写成这样,hr 大概只会看半页。

第三,这个 PPT 汇集了家长自说自话自 high 的各种典型症状。你只要把里面的 “我”,换成 “我们家孩子”,一个讨厌的家长形象立马跃然纸上。

“我们家孩子一年读 500 本英文书”……

“我们家孩子一周写三篇英语日记”……

说家长这种话的时候,基本上对面呵呵呵,孩子难为情。

你们家孩子很讨厌你,你知道吗?

有些家长,正事儿没有,整天就是驱使着孩子搞些有的没的。是,你可能挺有钱,也可能算一人才,问题是你小时候是靠搞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成才的嘛?

一年读 500 本英文书?你一年读多少本中文书?

一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先别说英语,哪怕用汉语,你家孩子 5 岁,他一周有几个事儿值得记录一下?你一周又有几个事儿值得记录一下?

如果一个 5 岁的小孩儿,就能忍受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一周给你写出三篇陈词滥调来,那我觉得这孩子才真是堪忧了——年纪轻轻,已经习惯于浪费生命了。

我小时候特别讨厌一种作文题目,叫做《有意义的一天》。我 tm 明明过得很没有意义,你非得让我写 “有意义的一天”,意义个屁!你们整天蝇营狗苟的活着,要求我有意义?去给邻居王奶奶倒垃圾很有意义是吧?狗屁,“王” 奶奶不姓王,而且她死了好几年了知道吗?

最可气的是当我瞎编乱造一通,老师还假模假式的给打个分——中国儿童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假模假式的气氛中度过的,孩子假装学习,老师假装教育,家长假装有希望。

有人说 “等你有了小孩儿你就懂了”,现在我有小孩儿了,我真的懂了,我算是明白这帮家长的问题在哪里了——他们不懂自律。

希望自己的孩子跑在前面,这种情感确实太容易发生了。比如说我家芥末,还不到一岁,属于身体发育还不错的,坐站爬都比较早,7 个月就可以扶着栏杆站好久了。这种时候我作为家长高兴吗?当然是高兴的,我们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早啊。可是恰恰这种时候,家长需要自律,你要明白他早站起来一个月,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也并不意味着他的身体有任何特殊之处,反而站立过多,还可能对身体发育有坏处。

高兴的时候要自律,不高兴的时候也要自律。我小时候学说话非常早,属于罕见的那种早。但是芥末目前看来就属于正常的那种,8 个月可以发出 “爸爸”,“妈妈” 和一些零碎的音节而且并不知道其意义,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说话的迹象。我要是拿他跟我比,那我应该着急了对吧?然而这就是人类学习说话的正常节奏啊,8 个月就应该这样,着哪门子急?

有时候着急是第一时间的感觉,但是你得理性的思考问题。作为家长,确实太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了,但是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继而把情绪传递给孩子,那你作为家长就是不合格的。你可能驱使你的孩子学了很多 “杂技”,然而最终他对于理性的习得,靠的是对你的模仿,你都不理性,你的孩子怎么会理性?

比如那天芥末他妈跟我说,芥末好像不大喜欢看绘本,所以她买了一些动物的照片书。我听了之后第一个情绪就是焦虑——哎呀芥末怎么不喜欢看绘本啊?是缺乏专注力吗,还是对色彩不敏感,还是 balabala…… 但是动动脑子,就会明白这会儿对绘本没兴趣不代表任何事儿,而且就算芥末缺乏专注,对色彩不敏感,那又怎么样?我也缺乏专注,我也对色彩不敏感,我也没饿死啊。

有时候我对着芥末自嘲,就会问他 “芥末啊,你啥时候能学会编程啊,我教你写文本编辑器,可好玩了”…… 但是我发现有些家长,你要是不拦着他,没准儿他真觉得 5 岁的小孩儿应该会编程。

最后说回这个 “简历”,说真的,我很希望等芥末上学的时候,家长写出这样的简历真的会对他上学有帮助——我是个 “大 V”+ 前端工程师,搞这种哗众取宠的玩意儿,我比太多人厉害了。

然而我觉得,这玩意儿,没用。

知乎用户 随时准备退乎 发表

鄙人五岁的时候,也就读读四大名著 (连环画) ,看看报纸 (看是一回事,看懂一回事),登山 (沿着平缓的小路走上去),攀岩 (攀爬石材厂废弃的石头堆),吹口琴 (吹响为原则),拉二胡 (同理)。

简历灌水,再正常不过了。

————

回到这份简历本身,我们可以得知,除了幼儿园主持人,参加运动会,会背百首古诗,会讲 “毛遂自荐” 的成语故事外,其他都是无法证伪但无法证实的内容,学校不可能让家长提供机票证明孩子去过什么地方,也不可能让家长提供证明说孩子打针不哭,等等,为什么说读英文书也不能证实呢?因为孩子读的多是绘本,面试官对此一无所知,他即使让孩子讲,孩子用中文讲出来一个故事,能打断吗?那就是面试官不上道了。

而如果孩子会英语,就会写会英语交流一类的了。

这种灌水简历,随便给我找一个 5 岁儿童,只要不是电都没通的山区里的,都写的出来。你要说小孩真的没有条件学才艺怎么办?对历史感兴趣呗,对体育感兴趣呗,前者填鸭教教,后者,面试官现找球?

知乎用户 Fovvvvvv 发表

知乎用户 brilliantgreen 发表

2012 年冬天给一个小妹妹做了一个 15 天的托福培训

当时她刚刚进入高新区某知名高中平行班,进去之后很不满意,所以她妈妈临时决定 12 月份申请美国的中学,这个时候高一刚刚进去几个月,她跟一个初中生没啥区别。

只有 15 天了,她去一个男老师那里测的托福 30 分,对方收费是我两倍

我给她认真测了一个 50,她是我老熟人介绍的,中介意思是 30 分那个测试就是乱搞(的确乱搞,你要拿到 30 分真的不容易)

15 天后实现的分数 76 分,已经超过她妈妈的要求 75 分。你觉得不高,但是你要知道就只有 15 天,她没有背过四级,当时临时在背。

这个小妹妹家里极为有钱有权,所以她姥姥来我家的时候很自豪地口述了她部分简历,去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然后出书,然后有自己的基金会做慈善

我根本不在意这些,因为我自己就是国家级重点,我也是在市委机关大院长大,我身边是一群超级关心孩子教育的公务员家庭,尽管我家是个奇葩离异家庭没人管我,但是我知道很多父母打造孩子简历这事儿,毕竟我也是从小参加各类比赛长大,不同的是我取代我父母,在自己给自己打造简历。

你看到网上和这个网站很多星光熠熠的简历的时候你不要太激动,你没有人家那么多钱来参加各种比赛,你可能会跟我一样连坐飞机的钱都没有,然后你没有一些关系帮你去组团队,获得信息,建立公司,和大佬见面拍照,获得牛人推荐

这些代表你是不是有本事呢?

回到这个妹妹案例。

她妈妈极为强势,一度以为我是骗子,不想让孩子过来上课,理由:1. 我收费比男老师便宜(她觉得便宜没好货,你乎有个大 V 某次 follow 了我,一看我亮出我那低于市场价的培训费用立马在我回答过的问题下说便宜没好货,然后开始疯狂推荐她老公和闺蜜的培训,我发现后没有回应,拉黑此人然后删除我帖子)。2,男老师要求她交 10 多万的费用,让孩子每天从早到晚不停上课,一天上课时间超过 10 小时,我这边要求孩子下午回去自己做作业,在我这边只上上午的课,我需要她吸收知识。

她就是我原来一个帖子里的奇葩家长,就是打错电话,本来打给中介,结果打给我,直接电话把我吐槽一番,说我教她孩子托福报名孩子没弄会(她孩子弄不来网银所以暂时没报上,我是好心主动免费教,机构代报名会收费),后来培训一直都不敢露面的这个家长

后来还是被中介催着来了我这边,因为那个男老师就是我接手的一个中学国际部的前任老师,能把一个班全部教成 40 多的托福均分 (120 满分) 也是不容易,毕竟就他一个人教,后面我接手也是一个人,这时候学生分数 3 个月内全部上升 20-50 分,中介老师也在我这个中学,所以很担心他的培训结果让她的中介计划崩溃,毕竟没有好的分数申请个空气,于是逼着这妈妈把孩子送来了。

这个孩子非常好,但是在这种强势母亲家庭逐渐形成一个小缺点。

只要你布置的任务,她会做的非常好,做的很认真,从下出租走到我家这点距离她都是一路背单词过来的,从来不熬夜,到 12 点她就全部做完了,第二天我叫她把我昨天教的作文给我打出来,我去上厕所她就跟个小机器人一样在我书房狂打字

她性格也很好,据孩子说,她性格随爸爸,但是爸爸经常不在家,在上海,她也都对她妈妈很无语,说她妈妈会经常冲到她房间里,突然开始狂骂她,扯比如几个月前的什么期中政治考试,然后骂得狗血淋头 (同情这孩子,我爸也是常和我吵架,只是他不关心我学习,基本就是各种琐事,比如我今天回家把我膝盖摔破了他觉得我麻烦之类)

所以她做事就会强迫症,怎么强迫症?

小孩走了我就会发现我木地板上很多黄皮,我一开始想这孩子该不会在脱皮?

后来发现她上课很紧张,她在撕自己羽绒服手臂上的那层假皮,上了几次课,这个小姑娘把两只手臂上的衣服假皮扯的干干净净的

她必须别人给她规划,因为她习惯了她妈妈雄心壮志的各种规划,她只负责自己去完成

而且她需要人来监督,只要没有人了,就是她妈妈说的跟所有普通小姑娘一样吃喝玩乐样样来

分数达到了,去了上海面试,强者如云,毕竟美国顶级高中你托福 95 以上才有戏

她妈妈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又要回来新一轮培训,说这次要 90 分

然后她又问原来问过的一个问题:你看给多少钱能达到

我说:不知道(嗯,这是我对所有家长学生的回答,我不知道你考试能考多少分,如果我知道,你们可以把我放到望江公园那个文曲星那里供起来,每次高考和托福过来给我拜拜,然后问我你们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

她妈妈突然情绪化,在电话里噼里啪啦疯狂把我骂了一顿,我看在中介面上没回嘴,她是不是把我当成成都市政府某某部门她的下属了?想骂就骂

我听了几句就跟她说那您别送来了,然后拉黑她,然后跟我中介朋友说了一下情况

过了不久,有接到小姑娘短信,说很怀念我俩一起在书房学习的日子

我没有回复,这种类似的信息我经常接到,我蛮喜欢这孩子,但是真心不喜欢她那个妈妈,我想还是不回复断了联系比较好,心疼这孩子。

经常学生是从我这里去了其他地方,然后发现根本没人监督没人像我这么付出才记起来我真是好呢

社会上有几个我这种老实人?你非要吃了别人的亏才想起我?

最近都不想收一对一,很讨厌各种人想要我生源,以为老子在知乎有多少学生要向我要生源,尼玛我今年知乎就收了 3 个学生,除了最近这个学生学了 10 多次,其他两个都没学几次,爱信不信,反正不要加我微信找我要生源。我已经佛系到了有人咨询我培训我嫌麻烦可能两三天都不加对方,加了我还劝对方别来的地步了。

好了,总结一下父母包办孩子的问题,以及和我看好的真正种子选手的差异:

  1. 父母包办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没有人进行每天的日程安排,和近期远期各种目标的设置,就开始找不到方向,泯然众人矣。你要找案例,可以看各种高考状元打游戏或者中科大少年班被美国教授退货的案例。有的高考状元也不是父母包办所有,但是他高中至少有个明确目标就是:上清华。上了之后没人设置目标他就沦落了。一个人,能为自己不断调整方向,独立寻找目标并坚持下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个才是应该培养的。
  2. 学习能力没那么强大。虽然我跟你说了这个孩子很乖,但是我自己也是个学霸,你可能说我大学差,但是你无法否认我自己一个单亲家庭家长不管的情况下我一路自己国家级重点初中高中读上去的, 我从小的学习环境就是强手如云的,毕竟我们市就那么一个国家级重点,一共就 300 来人,召集了我们市管辖范围内的几个市区县最好的学生,那年代缴费和拖关系上我们年级的少。所以,我见识过各种在全国范围内都算顶级聪明和读书疯狂的人,我也教成都市最好的孩子,就是年级前几名。实话实说,这个小姑娘并不是我们中的一员,如果是,当初她不会去高新区某中学读一个平行班。虽然很多中学都冠了某中学的名字,但是你要相信它本部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高手或者天才级选手。所以简历是一回事儿,真正能力另外一回事儿。学习能力如果 10 分满分,我给小妹妹 6 分。乖,但是不猛。

好,对比我见过的真正优秀的孩子的案例 (高一,和小姑娘同岁):

  1. 自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不断在给自己设置计划,不需要父母参与。对去美国读什么大学,专业,都非常清楚。对方妈妈给我强调:只管孩子三观,不管学习。对方妈妈本身也是学霸。(很多那种包办父母以为自己懂教育,实际根本不懂)
  2. 学习能力极为强大。这种强大就是,我这个人讲话语速非常快,对方不会让我停,然后我大概就这么滔滔不绝(我这上面写文章也是基本就是 10 多分钟快速打字完成不怎么改就上传,脑子想啥写啥,所以我平时说话也是这个风格),我以为就完了。但是这个人第二天主动给我看了他对我讲话的一个百字总结稿子,是钢笔手写的,不是打字,他当时边听边打字,但是回家之后手写了一份给我,我没有要求过。

这两种孩子最大区别:家长不放手 VS 适当放手(执行方面只家庭进行讨论,进行必要协助,但是过程让他自己去制定计划,去执行)

与亲自参与相比,家长自己要强大起来,给孩子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给孩子看到自己的执行力,自己执行中的一些细节,自己的坚持不放弃,比不断跑上跑下比他还急有效果多了。

该让他踩的坑,让他自己去踩,让他知道人生不是坦途,这些坑比不断向他人炫耀更加重要。

不能什么都满足,有付出才有获得,有要求才会有奖励。

价值观的输入,常识的教导,比一些虚无缥缈形而上的东西更重要。家人重要的吃饭讨论时间必须保证,一起探讨时事新闻,可以讨论的很复杂,紧跟时代发展,不要太着眼于过去的什么所谓经典,当代社科类的玩意儿更有用,要让他知道学校以外的世界现在是怎样的,面临的挑战是怎样的,如果他不努力他将会怎么被人家在他尸体上踩过去,让他自己产生巨大成功欲望,而不是家长去设置好每一步,家长你不是上帝,家长你也不能永垂不朽,你要相信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比你更强大,顺流逆流,你无法一路往前。

不要一直不断把他带去各种饭局以为可以给他铺垫平台,眼高手低,在不对的年纪跟不对的人(各种油腻男)交流,以为成功很容易,以为可以跳过别人踩过的坑,以为不努力就能轻松成功。然后表面虽然谦和,但是内心确是误以为自己圈子不同瞧不起自己同龄人。40 岁之后的很多成功油腻男不会告诉你这个一毛钱没赚过的孩子他成功的真相,但是他会让你对自己产生严重误解以为自己属于他们那个圈子。

本来我还可以继续写,你基本把我摆庙里,给我供点火锅和羊肉串,我能滔滔不绝跟话匣子一样一直说下去,但是现在 2 点多了,我终于困了,所以就不写了,记得点赞。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如何看待媒体披露武亦姝爸爸是知名律所合伙人?​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1637139/answer/737489113)[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33266/answer/644032569)[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02564/answer/132893274)[那些九十来斤的仙女一天都吃些什么?​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2825606/answer/1074412350)[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82300/answer/894727223)[美国人真的有着十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吗?​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17787/answer/653714650)[没有朋友的人是不是不正常?​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14019/answer/993316481)[上双语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明显差异?​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318610/answer/863219801)[如何较为轻松地搞定英语语法?​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81568/answer/886870567)[有哪些有意思的科普书,读完让你感觉相见恨晚?​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3550429/answer/926045649)[有哪些十分惊艳值得推荐的书?​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55626/answer/887357375)[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家庭收纳神器?​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53193/answer/1130157689)

知乎用户 安嘉门院 发表

”2019 年春季招生季即将开始的节点上,一家”中流 “的” 新生代名校 “被罩上了” 国际高管父母 “的” 牛娃 “都要” 卖力申请“的光环,通过各大名校妈妈群,引发热烈议论,有优质生源从此滚滚来,传播目的达到了,当然是很好的评价啊。

你看,在知乎上就能引发十多万关注,上热榜,各种评论回答中有同情孩子的,有指出阶级割裂的,有谈论教育心理的,有羡慕嫉妒恨的…… 立体讨论,多层次渗透,这传播效果多好!完全达到预期!重要的是,还没花钱呢。

换了你是一位打拼多年,才从 Tier4 奋斗到 Tier3 到 Tier1 的咨询公司,有着丰富的市场调查及商业消费领域的经验的妈妈,在自己当老板的教育培训公司又和这家名校颇有渊源的情况下,在 “单单只使出用一份优秀的简历去打动学校” 的直接任意球 , 和 “联手共赢,开把大的,顺带解决下个孩子的学位” 的间接任意球之中,你会怎么选呢?

至于其他诸如 “(鄙视脸)写得天花乱坠实际真拿得出手的技能并不多”“(悲愤脸)某人才来我家几个月,PPT 绝不代表我家水平” 之类的议论,在目的达到的情况下,当然是无关紧要啦。

至于实习生代做此 PPT 嘛,(*^﹏^*) ,有心人不妨去查查传播渠道,哪个 90 后的咨询实习生能顺利加入名校妈妈的微信群…… 说明他的工作还真的不够忙。

知乎用户 贱贱​ 发表

有些鸟从来就自己不会努力飞,只会下个蛋,

然后逼蛋使劲飞…

我还是觉得家长既然是家长,就应该从自己努力做起,

使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配得上自己娃在娃群中的位置,

那些什么娃厉害了,比自己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高,

可能有人觉得是一件很出息的事情,可我觉得那是娃的无比悲剧,

拖了几个不争气的父母。

如果自己还有奔头的时候就把希望寄托在娃身上,这个家庭能有什么希望,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自己给娃基础,TA 才能走的更远,

自己和个烂泥似得,想靠娃自己逆天改命,也太欺负人了。

我怎么看这个简历啊,

就好像学术没 CNS 天天谈什么引用啊、别人怎么评价啊那些虚的,

不信?我贴两个网图感受一下?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贱贱的圈 | 群 | 站 «<

知乎用户 甩锅大王 发表

这不是反映了一些外企,特别是咨询行业的通病吗?

花里胡哨,花拳绣腿。

知乎用户 段子手 玉林 发表

其实,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漫无目的的、被生活推着走的一生。

为人父母

你想起自己幼时渴望却因家庭条件没能学习的钢琴,说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学成;

你看到别人孩子拉丁舞跳的有模有样,觉得舞蹈课一定不能少;

你看到别人孩子英语流利,交流无障碍,觉得外教课一定要上;

你看到别人孩子周游世界,想着一定要带他出去看看;

你看到广告媒体大肆宣扬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你自然而然的买下他们贩卖的焦虑。

此外你还要求孩子:

学习成绩要比别人好!上的大学要比别人好!找的工作要比别人好!找的老婆 / 老公要比别人好!

不论将来孩子是否达成你的期望,你都可以心安理得的说一句:

我为了孩子做了能做的一切(能不能成不怪我了)。

不,你只是满足了你自己!

你从没关心过,

孩子到底要什么!

知乎用户 林轩羽 发表

中产阶级的最大问题,在于坚信财产权是保障人权的唯一手段,而想要确保财产权,则必须深谙社会的规则体系,以及与之 “相关” 的教育之道,所以他们争取让孩童赢在幼儿园、赢在学前、赢在子宫… 最终赢在生殖细胞,以避免成为韭菜的命运,换句话说,即便做不成主人,至少不能成奴隶。

然而,杀光了主人成为新主人的奴隶有很多,坐稳了奴隶位置却幻想成为主人的奴隶,却注定延续不了几代。这是靠终日做题、刷简历、做 PPT 也没办法逾越的铁律,科举制度之所以稳定,在于封建等级制度确保了财产权的嫡长子延续,而现代社会,膝下荒凉试图精英培养的中产阶层,则没办法靠考试系统、官僚体系稳定自身,百万年薪到一夜赤贫,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无论怎么焦虑怎么蹂躏孩童,这也是注定了的结局。

不劳动的奴隶,是注定成不了主人的。

劳动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后,人面对世界的对象性实践,那种远离自然、屏蔽人性的教育,与这种本真意义上的劳动绝缘。机械性的重构子女的心智,让他们早早的浸润在财富资本的状态中,去比较去权衡,然后… 接着做奴隶。

成人的财富是自在的,幼童的灵魂则是自为的。真正的教育,在于通过自在的财富积累,营造意识自为的解放。父母如果执迷于前者,子女最多只能差异性的重复他们的生命轨迹,且有极大的几率堕入尘埃。

原因很简单,再富有的奴隶也依旧是奴隶。

知乎用户 我演戈多​ 发表

现在中产的教育都这样了。

如果现在还觉得学前教育是抹杀孩子的童年,我觉得错的有点离谱。

这个五岁复二代比之我老板五岁的女儿也是差那么一点。

之前在一个回答里聊过。

[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子女是种什么体验?​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712793/answer/256460439)

谈兴趣班。

她同时学马术,芭蕾,踢踏舞,跆拳道,钢琴,羽毛球,足球,她的一对一老师里还有新加坡国手。

而在刚刚结束环校 6.77 公里跑步中,5 岁的她跑全年龄组女性第 15 名。

谈英语,新加坡就是半英语环境,老板觉得自己夫妻 13 年的英国生活经历不足以给孩子好的英语教育,还高价请实验室的英国博士每周给她上三次英语补习。

谈旅行,十几个国家都去过,倒是祖国只去过一次。

谈未来,老板三年前在牛津附近的房子都买好了。

4 岁开始就跟着她妈学妈妈发表在 Nature 上的独家技术,跟着她爸爸学全新加坡只有三个人会的显微手术。

这样的童年痛苦了?我看未必。

我经常路过开英语小灶的房间,精心设计的课程让我听到的永远是笑声。

在显微镜旁,老板细心生动的讲解,也足以勾起小朋友的兴趣。

骑马也许比玩泥巴有意思。

站在我们组里人的视角,都觉得对于小孩太累了。5 岁的小孩连轴转,一个项目完马上赶去下一个项目,晚上周末各种上课。因为我们假设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优秀的学前教育带来的快乐绝对不比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少,显然国内那种大众班的学前教育是痛苦多于快乐的。

复二代是阶级划分的必然产物。

凭高考就能实现阶级跨越的时代将一去不返。

也别说这样的孩子没有童年,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五岁还在玩泥巴,只是因为买不起钢琴,请不起寓教于乐的老师罢了。

这样的孩子,亲眼所见之前我也是不信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谢邀。

有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话是很扯淡的。

曾经有一位天才少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 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 100 多篇文章,并将其近 3000 元稿费与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来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

与这位青年一起出名的,还有这位 “不屑弟”。

还有这位,年纪轻轻旁听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揭阿玛尼少年: 秒杀 “五道杠”​news.163.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163.com/16/0201/17/BEOO60DQ0001544E.html)

那位总队长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去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道杠” 少年考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news.ifeng.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ifeng.com/a/20160619/49194020_0.shtml%3F_zbs_baidu_bk)据他父母说,五道杠少年两三岁时开始看《新闻联播》,7 岁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他从不玩游戏,关心历史和政治,担忧民族命运和人类战争,理想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个天赋异禀,心怀天下的美少年翩翩而来,最终具化在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的配图上。
如今 5 年不见,五道杠少年长大了,即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当年中考时,五道杠少年并没有考上武汉水果湖高中,是经所在初中学校大力推荐后,水果湖高中才破格录取的。

把孩子教育成神童,让孩子过早接触自己不感兴趣,无法理解的东西。两三岁真的懂新闻联播里面的名词,真的能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七岁的孩子真的能读懂人日的种种说法,知道背后的来龙去脉,理解社会的复杂变化?所谓熟读,不过是跟着家长复读,照本宣科,人云亦云。

把孩子包装成童星,让孩子年纪轻轻站在聚光灯下。成为明星,就要时时刻刻接受社会监督,真的很好?闷声发大财。这样的孩子将面临更多,更挑剔的考验,却未必有相应的回报。

大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包装,不遗余力。希望孩子成为神童、童星,早早抢跑,年纪轻轻遥遥领先,并一直保持优势到终点。

但是,孩子未来的社会地位真的是成绩决定的吗?真的是少年时代的社会影响决定的吗?

显然都不是。

那么什么是决定孩子发展前途的最关键的因素呢?

85 后江苏首富严昊:总结我人生只有三个字 生得好​finance.sina.com.cn

天津:研究生当送货员_高清图集_新浪网​slide.finance.sina.com.cn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自己,是家长。孩子是站在家长的肩上起跑,孩子的起点是家长的肩膀。站在姚明的肩上和站在郭敬明的肩上,能是一个起点吗?

只要家长是擎天柱,孩子哪怕是资质中人,也有机会接触到更高的目标,保持甚至进入更高的社会阶级。反过来,如果家长是武大郎,孩子就是文曲星(武曲星)下凡,也未必能实现实现身份跃迁。

所谓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孩子输了,是家长输了。

所以,对家长来说,与其让孩子年纪轻轻接触自己这个年龄无法理解的东西,让孩子站在聚光灯下接受苛刻的挑剔,不如自己努力在金子塔的社会中跃迁一层。

那才是让孩子获得真正领先于同龄人的起点。

家长自己跃迁显然极难,于是有些家长希望投机取巧,希望通过早教、包装,让孩子成为神童、明星,并一直保持下去。

然而社会是残酷的,社会地位的意义,在于其能相对稳固的传承。把孩子早教、包装成童星相比家长自身跃迁进入上一层容易的原因,在于这个社会之中,神童、童星并不值钱。否则,以更上一个阶级拥有的资源,想早教出一个超级神童、包装出一个超级童星,碾压绝大多数同龄人,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记住,如果真有什么东西,让自己的孩子读了、看了,就能天下我有,那东西决不是 CCTV 和人日,而是葵花宝典。能够得到葵花宝典的人,也绝不是普通人。

所以,那些早教、包装出来的神童、童星,如果自身资质不是天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他们的家长不是巨人,他们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终难免逐渐暗淡,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知乎用户 云朵课堂​ 发表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在 Alien 看来,这简直是一份家长自嗨指南,如果不是告知孩子 5 岁,我都会以为这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有的简历。

我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数字:

3 岁以前,识字量 50;

小班,识字量 200;

中班,识字量 1200;

大班,识字量 1500。

我看到的是长长的书单:

(从数量看,绝对超过 365 本了,也就是说,每天的数目阅读量超过 1 本 / 天,这得多恐怖)

我看到的是:

家长一边说,我要多尝试,淡化结果,一边用冷冰冰的、炫耀的 “数据” 来展示“成果”;

我看到的是:

一个 5 岁的小孩子读着甚至中学才会学到的《沁园春 雪》,看到的是 “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计算训练” 这些甚至中学都不懂的词汇,讽刺的是,明明国家在严抓【超纲学习】,这已经不是超纲,是脱纲了吧~

我最后看到的是:

家长把孩子当做了一种 “产品”,就像微商一样在朋友圈里疯狂的晒“客户” 的评价,急于将 “产品” 销售出去.

5 岁的小朋友在我看来,正是玩的最疯的年纪,男孩子的话,快要到皮的 “讨人嫌” 的年纪了,而不是每天看多少本书,认识多少个字,学多长时间钢琴,做几个实验,用成人世界的 “学习” 去量化,去抢夺孩子的童年。

学前教育应该学什么?难道就是提前学习入学之前的知识?

在耶鲁大学教授爱德华 · 齐格勒看来,并不是,他认为,学前教育更多关注的应该是社会和情感交流技巧、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学习的兴趣等等。

如果,父母给出的报告中写的是:

我特别厉害,我有一个自己的大 花园,有好多漂亮的花都是我种的!

我有好多好多朋友,小花、明明..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我有个特别厉害的机器人,我可以用它来打怪兽!

我特别喜欢和 killy 老师聊天;

…. 之类的

我想,孩子也会更开心吧~


其他回答:

云朵课堂:有哪些能体现高情商的故事 / 片段 / 现象?

云朵课堂:网络上有哪些免费的教育资源?

你的工作中有哪些 “坑爹” 的事情?

最后,我是 Alien, 专注于运营工具和教育机构的招生运营,整理了很多运营和营销、教育的资源。

比如,

2.8G PPT 视频资源 + 1.2G 优秀 H5 案例 +>300 张海报模板 + 10 本优秀书籍 + 网易运营理论,

需要的同样,在公众号【云朵在线】**后台回复【截图】**获取,欢迎来和我聊聊教育的那点事~

回复【21】还有 300G 的营销、课程、运营、抖音资料大礼包等你来拿~

知乎用户 一个 kebab​ 发表

我有同事的孩子在英国 Dulwich College 就读,这是英国一所排名靠前的私校,在上海也有分校。说到孩子素质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问题,可以先看看这个小学申请选拔考试是什么样的。

先是笔试,考数学和英语,注意针对的是本地英语为母语的学生

数学样卷:

英语样卷:

包括简单的图片描述,10-15 句话。

还有下面这样的多选题和文章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笔试之后是思维逻辑相关的对话评测,然后通过的学生会有面试。

最终的面试其实是 10 人为小组的音乐,体育以及项目活动。主要考察的不是学生个体的音乐或者体育素质,而是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还会观察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After the written assessment morning we invite back 90 to 100 applicants for an Activity Morning. The boys will be organised into groups of ten and will enjoy a carousel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sport, music and team-building projects. We are not expecting accomplished musicians or sportsmen, instead we will be monitoring the ability of the boys to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their enthusiasm and capacity for working within a group. In addition all the boys will have a one-to-one chat with a teacher when they will read a short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on it, do some mental mathematics and engage in a friendly conversation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ir interests; our staff are skilled at putting the shyest of boys at their ease.

以上面的选拔程序和考试难度来看,这样排名靠前的私校似乎也没有对学前儿童的课业和硬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既不需要你是音乐体育天才,也不需要你博览群书。


那么儿童需要学前教育么?如果你想要让孩子进入上面这样的国际学校,或者国内有名的私校,只要是选拔制的,那一定还是需要学前教育的。

只不过有个量的问题:

有普通小学 1-2 年级的数学能力;

少儿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会个乐器或者学过声乐,不需要精通;

玩过一两个体育项目;

参加过一些夏令营之类的集体活动;

我觉得就足够了。

更重要的还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个远比成绩重要得多。其实 “会玩” 比“会学”重要也是国外私校低年级教育的核心所在,这也是国际学校相比国内公立的一大优势,在孩子该玩该释放天性拓展兴趣的年龄就不要用枯燥的课业束缚他们。

下面是前文提到的私校在上海浦东分校所公示的学生课业负担:

Year 3 等同于小学一年级,所标识的家庭作业时间为每周课业负担。

想到我有表弟在国内公立小学每天作业能写到凌晨,这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问题简历中的经历和背景有必要么?从正常国外私校和国内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选拔严格程度来看完全没有必要,除非是孩子个人兴趣所在。但是以简历中的学习强度,我很难想像其中没有大量家长 “逼迫” 的成分。以这样的强度和广度来进行学前教育,我觉得是完全违背私校 “素质教育” 理念的。

但是这对家长有问题么?我觉得反而完全没问题,这也是国内中产的无奈:

  1. 大部分中产家庭尚且无法满足国际学校对 “外籍” 的硬性要求。
  2. 求其次,国内一线城市私校 / 民办又集中了远比公立强大的国际教育资源,直接对口国外大学。
  3. 私校 / 民办接收学生数量有限,竞争激烈。为了能将学生的选拔 “量化”,学校只能从课业以及硬性技能考核,还有家长和学生的背景上入手。我的一些国内朋友已经在为刚出生的孩子开始担忧进入私校的问题了。。。

这种所谓的 “学前素质教育” 之争,只不过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升级版本罢了。

而真正的原因就是中国各方面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僧多粥少的现状,而独生子女只会让这种竞争更加畸形白热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教育界人士表示,这样的简历一点都不逆天啊。
某些私立学校小学组的面试人员分分钟直接扔了。
面试人员要看的实质性数据:
乐器会哪些?那个等级?
数学口算题那一份去做做,考多少分?
语言能力母语一份英语一份,考多少分?
家庭背景,父母干嘛的?
游了那么多都是在国内和亚洲,是去不起欧美吗?
还高薪?还国际?还高管?
你知道这两星期群里的招聘中,高薪高管请家庭教师年薪是 100 万吗?

在有百度谷歌的世界里,阅读这玩意儿更虚了。
一般考思维逻辑都是只接给你讲个故事,然后让你现场分析、现场说自己的看法。
光看一堆文史事实性的资料,而没有自己的反思和分析是没有用的。

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至少应该酱紫的:
钢琴学龄 2 年,xx 比赛儿童组金奖
小提琴学龄 1 年,xx 比赛铜奖
西班牙语学龄 2 年
瑞士 xx 学校夏令营
美国 xx 学校冬令营
笔试成绩:数学 95+、语文 95+、英语 95+

这题目里的只能算简历吹牛逼方法大全。
实话比较暴击心灵。

知乎用户 白菜君 发表

魔都教育系统的人来说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话。

1、这种简历,我们看都不看。就算看,也是扔到备选一组里去的。

2、鸡娃不如鸡老公。老公发展的好,几个电话,或者找人吃几次饭,你家娃基本可以确定去一个满意的学校了。当然上外附中、上海实验这种不能混为一谈。

3、过度超前学习对于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大家都知道。这个度是重点。

4、千万不要零起点入学,孩子是需要自信的。当他发现周围小朋友都比他学得快学得好,小朋友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很差劲。

5、我个人认可的超前教育,大约是提早一年或者半年。比如大班第二学期的孩子,可以学习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特别有天赋的领域,每个人会有不同。那就因材施教,可以适当加快。

大家会说现在上海学校是怎么选学生的。公办学校,首先是地段生,也就是学区房。但是学区房现在也要电脑派位的。这个操作就复杂了。我就说一个事情,某年某区域有两个非常糟糕的小学毕业生要电脑派位,对口是两个公办初中。结果两个校长都怕自己被派位到 2 个人,就商量好一个学校收一个人,平分。最后派位结果也是如此。

就算是好的公办学校进去,也要想办法进特色班创新班理科班之类的好班。普通班的升学率很一般。各种机会都是给好班的。

私立学校的话,学校的自主权就很大了。这么说吧。进来的人分两块,一是有关系的学生,二是优秀的学生。

有关系的就不多谈了。大家都懂的。

优秀的呢,是不是看简历呢?当然不是。简历这种水份多的不行的东西谁看?现在又不能公开考试。怎么选人呢?

1、教师内部推荐。由自己学校老师把关。以后学不好,校长会问责推荐的老师。

2、和一些机构合作。在机构的日常教学时间突击考试,而且是多次考试。这样子足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了。

3、私立初中的话,还会看小学阶段一些成绩册和学生干部。但只认大队长。因为中队长已经泛滥了。

4、私立小学的话,有一些会是熟悉的幼儿园推荐上来的。这里的推荐主要是校级家委会成员。明白为什么幼儿园家长那么喜欢帮幼儿园做事情了吗?各种配合学校工作是有回报的!

至于问题里的简历。呵呵,在我手里就是扔旁边去,等着复活的。什么叫复活?总有一些家长找的关系特别慢,要等我们招生快结束的时候才来电话。很多时候就是这类鸡血的家长,没什么背景,又舍得花钱,托来托去找的关系,往往姗姗来迟。这时候就可以复活了,毕竟看起来家长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学生大体不会差的。

知乎用户 慈禄妈妈 发表

慈禄妈妈来答题:

这份简历真是贩卖焦虑的最好工具啊!

有多少妈妈看了这份简历后,立马花好几万去下单了犹豫很久的早教课程?

来,举个手我统计看看!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确实,过早的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可能最多只能缓解下家长的焦虑吧。

有些家长就要来怼我了,大家的孩子都在上幼儿园,难道我家孩子就在家玩?

那么,慈禄妈妈就要来科普一下了:

**首先,**我国在《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强调:学前教育为 3~6 岁儿童,游戏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所以现在,很多公立幼儿园都是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健全的人格和基础的生活方式为目标。

也就是说,孩子上幼儿园不是为了 “学”,而是为了 “玩”。让两三岁的孩子读拼音、学汉字、做算数,不仅违背了学前教育理念,更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data:image/svg+xml;utf8,)

其次,孩子过早接触知识,扼杀的不仅仅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之前在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用一段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一幅画,请两组孩子同时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来作画,一组是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一组是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

两周后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画出的画几乎跟上次一模一样,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画出的画却与上次截然不同。

实验结果很明显,孩子越早接触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的磨损和消耗就越大,他们懂得了更多的知识和规矩,却失去了未来的更多可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超前学习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孩子过早的投入到枯燥的学习中,很容易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也有专家曾指出:超前学习虽然会让孩子在一年级时成绩比别人优秀,但孩子上课时会因为已经学会了而失去探索求知的欲望,养成上课不专注的习惯。到了二年级,老本吃完了,学习习惯又不好,成绩只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有质量的玩耍比枯燥的学习重要,体验比思考重要,户外比室内重要,示范比说教重要,家庭比学习重要。

当然,慈禄妈妈这里不提倡的是过早的对孩子采取灌输式的超前教学,并不是反对孩子上幼儿园。

毕竟现在职场压力这么大,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更没有多少家庭请的起保姆,所以不得不提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

那么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一定要注意事先培养宝宝以下的能力:

1、独立如厕能力

2、独立吃饭能力

3、能听懂简单指令的能力

4、与小朋友基本的交往能力

5、基本的礼貌礼仪

这样孩子才能在幼儿园愉快的玩耍,也能减轻老师很多麻烦,会更受欢迎哦……

我是慈禄妈妈,十二年幼儿护理经验,您的育儿好帮手,女性好朋友。

赶紧关注我吧!

戳下方关键词,get 更多科普内容——

母婴:孕期防辐射生娃智商税科学做胎教正确坐月子有害小习惯

育儿:绑腿陋习育儿谣言疫苗知识冒治疗安全座椅儿童性教育

女性:避孕须知例假神器产后抑郁延缓衰老内衣清洗私处洗护

有育儿上的问题,尽管私信,不回复算我输~

知乎用户 Spontaneous​ 发表

随便说两点,

1. 简历做的真的丑。这种质量的 ppt,如果拿给任何一个生化环财的教授看,都是过不了关的。看来各位金融行业的大佬很危险啊,本来就靠 ppt 吃饭,现在 ppt 质量被 21 世纪学科吊打。

2. 小朋友还是很优秀的。毕竟我 5 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

3. 父母比小朋友更优秀。都是年薪大几百万的大佬。就算有父母加持,这个小朋友这辈子也很难超过她妈了。

4. 作为社会底层,我们是十分不愿意看到这些金融高管这样秀的。

5. 屌丝们更不愿意生孩子了。

6. 年薪几百上千万,一年收入够上海一套房了。除了被真正的权贵碾压以外,再怎么也是金字塔尖的阶级了。还天天这么秀,有什么意思。

7.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错了?还是说对中国人不管用?中国人的最高需求层次,就是… 秀?

知乎用户 京学教育 发表

谢邀

早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各个 “软实力” 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标准值的考试成绩。(早教是重能力,而非技术上硬实力,不是说没有硬实力)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伟人,他们也不一定在学校期间就是成绩排行榜的前三甲,甚至有的人考试成绩频频不过。

在早教实践中急功近利的行为很多,如提前进行识字训练、英语训练、心算训练、弹琴训练、画画训练等。向案例中这个五岁孩子确实经过很多的训练,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说这是好是坏,因为(下面要讲到,早教是提倡差异化、个别化的教育)每个孩子的基础是不同的。

而受过训练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表面上看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受过训练的孩子能背诵一些古诗词、能认读一些字词、能表演一些才艺。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则不会,这就是训练的即时效应。然而.若干年以后,这些提前受训的孩子不再领先于没有提前受训的孩子了。这一后效应让很多家长尴尬,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自己尽责了,是孩子不争气。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从教育的即时效应和潜在效应来分析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这个基础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1. 早教的即时效应 VS 潜在效应

许多研究证明,儿童早期经验影响未来发展,特别是某些最具基础性的东西是眼前不能马上显现的。家长和教师往往只看眼前,得意于立即显现的训练结果,总是把训练过的孩子与没有训练过的孩子去比,其实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他们忽略了训练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而不训练的孩子可以收获什么。

**早期教育的奠基功能是指向长远发展的。在早期阶段, 局部微小的偏差中隐藏着导致全局性、长远性偏差的可能性,且会在以后日渐明显。**这里所指的偏差有二:一是早期教育环境中某些变异因素或养育上的失误。如疾病、受到惊吓、突然的亲子分离、某种环境的缺失或者教养不当等,它所导致的轻微障碍在 3 岁之,前是不易察觉的。二是刻意让婴幼儿加速发展的认知训练。不恰当的超前、拔高的做法使孩子过早成熟。虽然显现了训练的即时效应,却可能以牺牲情感发展和长远发展为代价。这种发展是没有后劲的。

因此,**早期教养的基础性追求的是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在早期教养的内容中,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辨别哪些值得在早期培养并一生受用。哪些则是到一定的年龄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而不必在早期花大力气培养;同时要了解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在儿童早期的表现是怎样的,以便及早给予关注与支持。

2 早教实践的问题:阶段目标的重叠性和脱节

当我们将衔接的两级教育机构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如托幼一体、幼小一体,我们发现这种年龄分段使我们在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时。对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把握比较含糊,从而在实践中出现教育要求错位和重叠的现象。

许多要求幼小班孩子学做的事,托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做了.而幼儿园大班所学的东西却在与小学一年级试比高低。

在此我们想说的是,发展是有差异的。

**特别是婴幼儿早期在速度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但目前的问题是:同月龄孩子发展的自然差异性一旦纳入教育体系,便受到教育阶段目标的规范。依据发展阶段性的观点进行教育的年龄分段,必然导致对同龄婴幼儿阶段目标的一刀切。

我想这也是国家为什么一直对早教没有实施统一化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发展心理学早就指出:发展是连续的,但有阶段的特征.**而连续是主要的,连续性体现了小步递进的发展过程。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婴幼儿都是沿着自身的发展路线前进的。

从发展的连续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来看,我们认为很难用划一的年龄班对 3 岁前儿童进行教育分段。因此,在 0~3 岁全日制集体教养机构 (特别是婴托机构) 中。分班的月龄界限可以模糊,即不以绝对的月龄界限作为划分教养阶段的依据。而是以实际发展水平 (比较理想的是以身体位移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为依据。

婴幼儿逐步从被动、依赖到主动、独立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重要标志。比如怀抱儿 (0—8 个月)、爬行儿到学步儿 (6—18 个月)、学步儿到走步儿 (15~36 个月)。

“以养为主,教养融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关注 “教” 与“养”的互相影响关系。一方面使蕴含在 “养” 中的无意 “教” 变得自觉。另一方面减少独立于 “养” 的专门“教”。

3 早教是 “自然发展” 还是“促进发展”?

在早教的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顺其自然发展” 和 “积极促进发展”。这两种声音

似乎都言之有理。前者依据成熟规律,后者强调环境作用。

自然状态的环境对婴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两种可能:一是环境可能迎合了婴幼儿某方面发展的需要,给他们带来自发练习的机会;二是环境可能造成婴幼儿某方面发展机会的缺失。所以,自然状态的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刻意创设的环境对婴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有两种可能:一是提供自发练习的机会,即有目的地创设能全面促进婴幼儿发展的丰富的环境。让婴幼儿自发地作用于环境,获得自然发展;二是提供人为训练的机会,促进婴幼儿的发展。但是在人为训练的机会中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即是适度刺激还是过度刺激。

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以下问题:

训练是不是一定能给婴幼儿带来发展的机会?

我们的回答是:当训练提供的是适度刺激时,它能给婴幼儿带来发展的机会:当训练提供的是无效刺激时.它不能给婴幼儿带来发展的机会;当训练提供的是过度刺激时,它反而会阻碍婴幼儿的发展

那么训练在什么情况下能给婴幼儿带来发展的机会呢? 首先是把握好顺应成熟规律的训练时机,因为每个婴幼儿翻身、爬行、站立、说话等都有自己的成熟时间表.提前训练不仅徒劳,甚至有害,最佳训练时机应在成熟的早期;其次要遵循以可接受性为原则的支持性策略,应以婴幼儿愉悦、舒适的状态作为判断训练是否适宜的标准。

4 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吗?- 早期干预和早期开发

在早期教育实践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论点:

O~3 岁是人生的起点,生存竞争从出生就开始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开发和干预应当越旱越好。因此许多早期超前教育的培训出现了。

实际上,“干预” 一词常常被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开发” 一词则更多地运用于早期教育领域。根据这个使用范畴,我们试图来阐明其运用于实践的立场。

“早期干预”和 “早期开发” 都是人为施行的。前者用于特殊教育领域时往往以发展的低限为目标,推进低于常模的特殊儿童的发展。后者用于早期教育领域时往往以发展的高限为目标。加快处于平均水平的正常儿童或高于常模的超常儿童的发展。

有人担心,教育关注到 0 岁,实施开发性的超前教育,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一性向下延伸,会使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摧残,由此他们对早期开发提出质疑。

这里需要认清一个问题:

“干预目标”或 “开发目标” 与发展的可能性之间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

早期干预也好,早期开发也好,**我们首先要鉴别婴幼儿的发展潜能,即发展可能性,是正常发展、优势发展还是迟滞发展。**这就要求教养人员关注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生理发育指标、心理发展指标观察并早期发现。对低于发展指标的儿童,干预越早越好.因为发展的障碍已经存在,干预可排除或减少障碍,使婴幼儿的发展达到社会和幸福人生的要求

对正常儿童进行开发性训练有一定的风险 (这里涉及科学性问题),因为这部分儿童占绝大多数.其发展应当是有保障的;对超常儿童进行开发性训练具有一定的基础,因为 “超常” 证明了潜在的优势,如果顺其自然,其优势很有可能被埋没。

因此,提 “早期开发” 必须非常谨慎,决不能以标准化的目标去开发训练所有婴幼儿

我们早教倡导的是个别化、差异性、顺应个体发展可能性的引导方式。

知乎用户 Amnesiac 发表

作为一个基本被放养大的人,我个人倒是很能接受虎妈教育。因为,在一个竞争激烈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世界里,作为一个平庸的人成本更高。

**首先,什么叫快乐的童年?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玩泥巴荡秋千爬树是快乐,玩游戏玩手机看电视剧是快乐,**为什么学习就不能是快乐的?好像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样。**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对一般的 “正常的” 小孩子娱乐活动都不感兴趣。看书我就很快乐,难道可以说因为我每天看书都没有出去玩童年就很不快乐吗?

以前社会很穷,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余力想其他的。小孩子放学回去肯定都是要放牛割草的,除了和大自然玩没别的选择。但现在社会富裕了,艺术体育发展迅速,家庭经济条件也能支持,小孩子放学回去当然可以去学钢琴画画跳舞游泳,不然作业做完了玩手机玩电脑或者荡一晚上秋千更好吗?

童趣是少了许多,但是看过《消逝的童年》的人应该都能理解,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充沛与普及越来越模糊了童年与成年的界线,小孩子能得到的信息不比成人少。新一代越来越早熟,心智发展越快,与此同时对于精神层次的快乐追求越来越难以被以往刻板的玩泥巴放风筝等低级趣味满足**,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的成就感和新鲜感恐怕比单纯的嬉戏玩游戏更快乐,童趣也越来越趋于成年人的趣味了。**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佛系成长才不快乐。小孩子不是傻子,也会比较,就连成年人也不能完全豁免他人的眼光。在身边所有人都比自己有才、懂得更多的情况下,只会感到自卑而不会快乐。**除非这孩子有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那当然没话说。

被我爸妈放养式教育荼毒,小学基本玩过来的,到了四年级渐渐发现周围同学考试比自己高了,因为附加题奥数题不会。心理不爽于是去了奥数班,第一次考了 29 分,报分数的时候全班一个二个都是八九十。我报出分数的那一刻全班同学都转过来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当时真的是如坐针毡,特别扎心,无地自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 loser**。回去的路上在公交车上一路哭一路后悔自己为什么前几年都去玩了,别人都会就我不会。**

一初一学生的寒假时间表

我在睡懒觉的时候别的同学在干嘛……

还好发现的早后来天天补课挽回来了。后两年发愤图强每天学习恶补奥数,最多的时候一周四次,晚上回到家一般九点多,寒暑假集训班一刻不停。我并不觉得这样的两年多么痛苦。相反,每一次拿到新的考试成绩,发现自己进步了,被老师表扬,我都特别开心。上课的时候斗志激昂心潮澎湃,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最后小升初考上实外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一切付出努力有什么好遗憾好后悔的?难道就因为剥夺了课余跳绳踢毽子爬树的时间吗?

**不要低估了小孩子的自尊心,他们也面临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别人的优秀是看在眼里的。开心和自信真的是自己的实力给的。**如果一个孩子是垫底,每天都被老师请去办公室,成绩最后一名,被同学的优秀碾压。人家一个二个拿奖到手软,艺术节表演自己却什么都拿不出手来;最后别人都上了清华北大自己落榜,快乐才怪。每一项别人的耀眼成就,都会刺痛他的眼睛。

**你可以不在意所有人和社会的评判,悠然地按照自己想过的方式安然度过一生。**比如,在聚会的时候,别人都说我最近刚考了翻译证,拿到了某世界前五百强的 offer,国际辩论赛得了第一名;过年七大姑八大姨问你找了什么工作的时候; 面试官见面问你哪里毕业的的时候…… 别人可能没有恶意,但是由于自己实力不够带来的自卑是极难通过自我催眠安慰消除的,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丝角落。

**如果做不到,那就努力奋斗,获取这个社会和其他人的认可和赞赏。**相比之下,我个人觉得,**努力真的比屏蔽一切别人的眼光容易得多。**人是群居动物,很难做到独立于大多数人标准之外特立独行。

除非在一个层次很低的圈子,那就没关系了,大家都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落差没有伤害。但是家长会愿意孩子在这样的集体里生活吗?这样真的对他好吗?

还真有这样的家长,我爸妈就是,经常劝我不要那么拼命,当一个普通的人也很好啊,去个一般的公立中学也可以的。对于生活态度很佛系一辈子都可以过得很佛系的人当然可以。但是现在欠下来的,迟早都要补回去。比较一下名校的资源机会和同学人脉圈,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薪酬,再看看房价物价,就能感受到什么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来什么比尔盖茨退学等非常规路线也能逆袭的例子,人家好歹也是被哈佛录取了,SAT 得分 1590(满分 1600 当时)。而且是自己太牛逼想退学,实力摆在那,学校已经提供不了他想要的了。好好看看社会名流精英的履历,那些非名校出身最后拼出来的之所以被炒的那么厉害不过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当然稀奇。

我宁可现在少荡点秋千,以后多挣点钱可以想坐头等舱就坐头等舱,周游世界,买自己喜欢的房子不用看价钱,家人生病了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最贵的最好的药。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绝对成正比,而这个质量是要努力拼出来的。

**必须要那么拼吗?必须的!因为太多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拼。**不说中国了,大家都知道一分能刷下去千军万马。其实就算在加拿大竞争只是换到了地下隐性竞争,要想进入名校挤进精英阶层到哪都很不容易。

就说说我在的一个偏僻的小城镇的普通公立高中吧,看上去岁月静好,学习轻松,没什么竞争,**其实都是因为不公开公布名次。**AP IB 课程一下子就把尖子生和 regular 的区别开来了,平均分和整个学习氛围都相差甚远。

今天 AP 生物老师把成绩贴到了墙上,根据学号排而且随机打乱了顺序没有名字匿名,但看下去成绩分布真的很恐怖,有满分 100 的,紧接着 99.5, 99.1, 99, 98.7…… **每一分都有好几个人瓜分了小数点。**这还只是一个班的,全温哥华呢?全加拿大呢?这边考试题少,比如就 30 道题,错一道题就是 3 个百分比;英语论文满分就 6 分,扣一分就是 83 了,真的丧心病狂。这才叫真正的 “一道题刷下千军万马”。

申请大学的时候除了麦吉尔这种变态,其他大学规定的分数线看上去都很亲切,85 呀 90 之类的,不要天真地想当然的上了分数线就够了。实际上申请的学霸们个个平均分都是 99 98 的,低一分被录取的几率不知道就掉下去多少。

现在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以后的表现加分。有时候,恰恰是多的仅仅某一分,就可以改变命运。虎妈教育无非是是拼命加分的极致,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

孩子还小的时候看不长远,俗话说从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换在技能知识上是一个道理。小时候逼一下,长大了如果他确实不喜欢还有选择回归佛系生活的机会。但如果从小就很佛系,到了成年突然想奋发图强,再次高考创业当上 CEO,就很尴尬了。

我好歹最后亡羊补牢补回来了,**大部分时候一旦错过那个窗口期错过青春最宝贵的十几年,再想跨越阶级会更难。**读书归根结底真的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容易便捷的通道了。

放任自我想干嘛就干嘛,想玩就玩,就看手机就看手机,到头来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深深的罪恶感,真的想想啥都没干浪费了时间。对于虎妈教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精华便是督促孩子学习尽可能多的、同时他不排斥的技能和知识,并监督他能持之以恒并勤奋地努力,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

最重要的当然是尊重孩子的兴趣方向,**让他在感兴趣的方向 100% 地努力。**如果他不喜欢钢琴喜欢武术,不喜欢金融喜欢政治还非要强迫他学讨厌的东西,当然会南辕北辙。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就算是讨厌的东西都得逼着学。**比如我真的特别不喜欢数理化,尤其是数学物理,看着就头痛。然而由于生物是真爱,所有大学生物专业都必须学数理化,我只有与数理化共度几年痛苦的时光。所以很多时候,为了目标,即使是不喜欢的也要咬牙坚持下去。人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可以战胜本能,延迟满足。为了那个理想,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赢在起跑线上,就是第一步。

除非他被安置在一个层次很低的集体,那就没关系了,大家都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落差没有伤害。但是家长会愿意孩子在这样的集体里生活吗?这样真的对他好吗

知乎用户 鲁西西 发表

做父母或者即将要做父母的网友,看到这份简历先别急于质疑否定,也不要光顾着羡慕嫉妒恨。我们来看看作为普通父母、普通家庭,有什么是可以从这个孩子父母的身上学习和效仿的?

其他方面暂不置评,这对父母对于孩子阅读高度的重视,是绝对值得肯定和勿庸置疑的。阅读是最好的早期教育,它将以最少投资,让孩子的一生获得最丰厚的回报。记得北京一位重点小学的校长曾说:所谓智力,就是阅读力。

被认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每年要读 60 多本书,美国人每年计划读 50 本书,连续 18 年都拿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每年读 44 本书…… 可能许多大人们不爱读书根深蒂固了,那么就从孩子抓起吧。

爱阅读的孩子,智商都不会低。如果中国每对家长,都能像这对家长那样,重视孩子阅读培养,相信下一代的国民素质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其实阅读没有大家想像中那么花钱,500 本童书通过打折购买只要几千块钱,如果想要再省一点,可以通过图书馆免费借阅的方式让孩子获得阅读。阅读就是门槛最低的早教。

培养孩子阅读,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花钱,而于付出时间和力气。因为早期共读,需要父母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去陪伴,是要父母在孩子不识字的很长的一个阶段,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念给他听,一个字一个字指给他看。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别人家孩子优秀,只是因为人家家里有钱,父母学历高什么。

也是人家父母在教育上有着过人的勤劳,十分舍得在孩子身上费心思。因为这个孩子读多少中文书、英文书的过程,意味着他的父母要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他读这么多书。可能需要这个孩子的父母每天下班后,至少有一个小时间什么也不干,光给孩子念书,而且是几年的坚持。这才是最不容易的,一般人做不到。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有着一对勤力的父母。教育重点其实不在于花多少钱,报多少班,而在于对教育规则和制度的有力执行。永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讲完阅读的重要性,我在来说一下,父母在早期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最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在他没有接触到电视、手机、电脑这些更有意思的玩具之前,让他喜欢上书。

从 0 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到阅读,先从简单没有任何情节的图形绘本,让他看看颜色、形状,慢慢过渡到具体的事物,比如水果、花草、小动物等等。孩子不会说话,父母可以指给他看,这是猪、这是鸭子…… 这是个无趣的过程,每天讲一遍,讲几十上百遍。

有很多布质的书,以及卡片。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8 个月以后,可以给他讲简单的故事,一套每页只有一句话的绘本足以应对到一岁,因为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其实没有什么理解能力,不用买太多书,情节简单的绘本,可以不断地重复地给他讲。

1 周岁以后,可以尝试字数更多的绘本.

在给孩子讲绘本的过程中,可以一边一讲,一边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他对某个故事兴趣浓厚,就给他多讲,下次多买点类似的书。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天线宝宝,就多买一点天线宝宝。有的小朋友喜欢小火车,就多买小火车的书。

这时候,购买的选择在于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看什么。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买觉得对孩子好的,比如我在图书馆经常会看到有的妈妈,尽借一些《宝宝听话》《宝宝学数学》《宝宝讲卫生》之类的,说教意味浓重的童书,这简直是要把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家长在早期阅读中,功利心不要太重,不想整天想着我要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三字经,或者教孩子讲文明讲礼貌。

市面上好的童书很多,相关的推荐也很多,没有必要过分去讲究一定看什么书,一定不能看什么书。某本书孩子没看,不是什么损失。某本书看了,孩子也不会马上变天才。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定要以有趣为主,以孩子的兴趣为重。这样才能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阅读之美,并爱阅读。然后你很快会发现,以后漫长的岁里根本不需要你要求,孩子一有时间也会主动拿起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其实,孩子在学前时期,要看 500 本书不难,难的不是孩子能不能做到,这件事考验的不是孩子,是家长。如果你能在早期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让孩子爱上阅读。那么这将是你送给孩子,受益一生的礼物。做到这一点比任何兴趣班、早教班都要好。真的。

我之所以不遗余力地、长篇累牍的安利阅读这件事,是因为它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也是因为我相信喜欢读书的人越多,世界会变得越好,国家才会变得更强大。

补充一点,就是背书、识字这类的靠死记硬背的东西,学龄前除非孩子自发的兴趣,否则没有必要过早的去经历它。早期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书这个指标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只会扼杀孩子的想像力。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这算什么逆天?只要掌握了文字游戏,分分钟炮制一份比这还炸裂的简历吓唬人玩。

不信?我拿自己女儿做个示范。

李常乐,女,2017 年 3 月 28 日出生。

兴趣及特长:肠道病毒治疗及免疫学。

主要经历:2018 年 3 月 17 日至 4 月 2 日,以科萨奇 A16 病毒样本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兼任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治组长)主导的 “新形势下肠道病毒治疗” 研修。2018 年 5 月 22 日,在 EV71 型病毒的免疫学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家闺女咋这么牛!比一般背唐诗唱歌跳舞的小孩优秀多了(╮(╯_╰)╭)。

别动不动就 “逆天”,“吓尿”,只要胆子和脑洞都足够大,豁的出去,敢于在文字上花功夫,谁的简历都能像个猛人。

大耳刘被曹老板打得抱头鼠窜,饭都吃不上了,还 “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汉左将军,领豫州牧” 呢。

Tony 老师还 “形象设计总监” 呢。

“育儿军备竞赛”?嘁…… 我战忽局和战唬局双单位,会怕这个?

知乎用户 你的小盒子 发表

随便说说吧,这个新闻这么火,暗藏着大家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这在很多人身上都很普遍。

但是,问题是这种超前教育有意义吗?你们焦虑的方向对吗?比起这个小女孩的这些经历(一年五百本书啥的),我就在想以后给孩子五六岁时候带他(她)读读绘本故事就好了,然而根据我对于侄子绘本故事的观察,能买到的绘本书很少很少,而且基本上是外国人写的欧美和日本比较多,国内的比较少。(不是少,我个人没有找到合适的国内的绘本,欢迎大家推荐)

我觉得比起来忧虑这种不靠谱的超前教育,倒不如思考一下绘本的问题更加实在。

知乎用户 二横​ 发表

我想知道他这份简历是想干嘛用?

是为了上小学写的吗?有这些上小学干嘛?

那么这份简历是他自己写的吗?还是爸爸妈妈代写的?

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

第一页自我介绍,很好啊。

我也喜欢这一句话: 思考要成为一生的习惯。

不过从第一页就觉得这应该是家长帮忙做的介绍。

第二页,家庭介绍,

我不喜欢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

我觉得什么是胜于呢?

青有青的美,蓝有蓝的漂亮。

第三页,就该反驳他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性格,列出来的都是积极的性格,但是换言之是不是也是不足。

爱动脑筋和灵动没什么关系吧,孩子主意都挺多,都是基于孩子特点的主意,没有实质性。

自信,这个倒是可以,不过从不怯场不敢苟同,第一次也不怯场吗?

好奇是所有小朋友的特点,没什么说的,不过父母总结的到位。

敢拼和前锋没啥关系吧,小朋友都是追着球跑。

耐搓这点我觉得和别的会有冲突。所谓的被批评,就是被家长要求去做事情,照着家长的意图来还怎么自信。

打针不哭这事,小孩子最开始都不哭的。

读书吧,其实读书是好事,但是过早认字对孩子的想象力是一个很大的影响。这个不去强求,所有的人最后都会认识这些字的,就像长牙一样,早晚都是要长出来的。

英语书,数量很多,不过我觉得数量和质量不一样。看和学也不一样。

不过可以确信,父母的文案写作能力一定很强。知道拿数字来举例,拿具体书来举例。

行万里路这个就不多说了,很多家庭确实也做到了,和他这个级别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

先说文史,学这些是好事,但是背诵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小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很容易背诵的,我儿子背诵成语接龙 100 条一字不差,但是理解就不一定了。还有英语写作,小孩子握笔的力量还不足,写字根本就不应该。

数理,其实孩子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类似五子棋七巧板,这些都是通过一定训练可以做的,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可以提高吗?玩过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包括做实验那事,很简单就能实现。

总结下来还是家长会写。

艺术,小主持人不错,很多孩子都在学,有助于表达语言能力,不多说了。钢琴也不怀疑,毕竟有一个会钢琴的妈妈。涂鸦街舞也不多说了,哪个小孩子都有几样特长。

运动也是,踢球游泳围棋,也是常规项目吧,我也见过游泳厉害的小朋友。

这是时间表很好,很适合孩子,不过我想说的是,父母的时间真多。有计划的学习确实很好,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做不到,因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事情。

英文数目呢,反正也看不清楚,就是觉得数量多。


做个总结吧,也不见得是多么厉害的牛蛙,但是确实父母是花时间花精力了,并且也很会包装自己。

是一个比一般好点学生更用心一点的父母。大家惊叹在哪里,我觉得是那几百本英文书,不过,如果父母英文都很好,这不是什么问题。

现代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因为大家知道,学习才是伴随一生的事情。能力是自己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

我看大家都是反对的观点,但是我觉得,有比较高的包装能力,简历做的很有水平之外,孩子苗拔的还可以,不算太过分。


最后说一句,娃是自己的,别人家的都管不着。每一个娃有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

知乎用户 苏晗若 发表

写在回答前: 本文所提到的教育,不是填鸭式教育,而且启发式教育。

-———————————————————————–

正文:

是的越早越好。

越早学会思考,学习能力越强,而知识储备可以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因此会带来指数级的收益。

越早学会思考,能够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不是像一众 80/90 后一样,在玩泥巴玩玻璃球的生活中荒废自己的童年。

如今到处旅游的 00 后,有智能手机,iPad 用的 00 后,从幼儿园就开始双语教育的 00 后,起点和智商都比 80/90 后高太多了。

越早体验人生,体验社会,可以有更多尝试的机会,失败的机会,后悔的机会。可以得到更自由的人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人生。

教育越早越好,越早懂得自己的理想的人,才有越幸福的人生。而不是在所谓 “无忧无虑,天真无邪” 的日子里呆傻度日荒废生命。

教育越早越好,眼界越开阔的人,体验越丰富的人,越不容易沉迷任何一个单一的事物。游戏上瘾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小时候只有打沙包跳皮筋这样简单的低级娱乐活动的人。随意约炮不做安全措施的人,往往都是小时候缺乏性教育,被压抑的性欲在成年后不受控制的人。

在人完全没有记忆的年龄段发生的事,都是对生命的浪费。越早对大脑进行开发,越早形成有逻辑的思维,越早形成「自我」的认知,就能越早过上「真正作为自己,而不是一个行尸走肉」的生活。

想想绝大多数贫穷地区的 80 后 90 初幼儿园以及之前的生活,是不是就像一个行尸走肉一样荒废生命?是不是完全不能想象那时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同一个人?

太多人,从小,从父母的家庭教育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属于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文所提到的教育,不是填鸭式教育,而且启发式教育。

做一个总结:

教育,越早越好。但是最初的教育,不应该是填鸭的教育,而是实现以下几点:

1. 知道什么是【快乐】,知道【什么可以让】自己快乐。

2. 知道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反思。

3. 开阔眼界,丰富生活体验。

4. 完成基础并准确的知识储备,不是背古诗,不是弹钢琴,而是【对语言的熟练应用】,是基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因为语言是逻辑的基础,【对语言的精确和熟练的使用】是建立【成体系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效思考】的必要条件。

(这里提到的【语言】,至少包括【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如果可以,尽早掌握【程序语言】,【逻辑语言】和【艺术语言】)

充分实现以上 4 点早期教育的孩子,大概率可以在上小学的年纪,【轻松】以小于 2 年的时间完成小学教育,【轻松】以小于 2 年的时间完成初中教育,【轻松】以小于 2 年的时间完成高中教育,并在高中阶段涉猎大学课程如大学物理 / 程序设计 / 高等数学等。这里的教育已经无需填鸭,无需过分努力,这样的孩子的心智已经足以用不到一半的时间完成大多数同龄人需要花费 12 年的学习。说白了,这样的孩子的【智商】和【心智成熟】的能力,已经领先大多数刚高考完的大学生,是【完全有这样的学习效率】的。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磨刀」,刀磨好了,用一年的时间把别的小孩 5 年的知识学下来,都不是一件困难事。

把小孩子的童年拿来「砍柴」,才是真正的荒废人生。而拿来「磨刀」就是为未来铺路。

知乎安卓的编辑器太恶心了。。又卡又胡乱触发输入法的收起和打开。

知乎用户 快乐一剑飘 发表

完全不是,而是要科学的教育,在适当的时候给与适当的教育。

但总的来说,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身心健康。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但凡有一点疾病缠身,文化资本的转化率会瞬间下降。

假设某家长为了让自己 3 岁的孩子多学一点,睡眠不足 6 小时持续一个月,那么可能未来一辈子就完蛋了。

知乎用户 Heshawn 发表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很刻薄的说法,人的痛苦只有三类:

初等的痛苦,是你承认「自己的爹妈不行」的时候,人人生而平等,要说有些人为什么伟大,全是因为他们站在了爹妈的肩膀上,而你没有这个条件,落于人后、痛苦,所以决定自己打拼;

高一级的痛苦,是你意识到「自己其实也不行」的时候,既然技不如人,遂决定:大号已废,不如生个孩子练小号;既然没法拼能力,不如拼一下基因变异,万一你的下一代弯道超车了呢?

最深的痛苦,是你承认「自己的孩子其实也不行」的时候,人生幻灭、一片虚空。

——这话,从感情上讲,很刻薄;但你当你面对痛苦的时候,冷静一点,一定都能在这其中找到对位。

大千世界,高尔顿板的统计规律其实统治一切。

所以大多数人,这三类痛苦都要经历,一个也跑不掉。

而人呐,最不愿承认的就是这最后一个痛苦,因为底限已近,你退无可退。

所以,你猜他们会怎么办?

我看到

@贱贱

老师打了个比方,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有些鸟从来就自己不会努力飞,只会下个蛋,
然后逼蛋使劲飞…

——他们会拼尽全力,把自己的小号练得光彩照人,然后回过头去对当初超过自己的人说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当年那么牛逼,可是你我终有一死,然而我的孩子却比你的孩子牛逼。

说句实在话,这就是最广大的中国人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

我前些天看到某教育机构开设的「学龄前儿童编程入门班」,广告词是 “信息时代已来,不让孩子输在编程的起跑线上”,承诺由最互联网行业资深程序猿手把手教你的孩子在 6 岁之前敲完 1000 行代码。

我当时感觉真他妈魔幻现实主义。

但是今天,看完这份简历,我才知道:这种《编程入门班》一定会有市场的,它就是为新闻中这种小孩子的家长量身定制的课程。

最后,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小想法。

我建议这个教育机构再开设一个「培养皿制作 入门班」,毕竟 21 世纪是哪个学科的世纪现在已经无可争议,让自己的孩子在 6 岁之前学会制作 1000 个培养皿,也是很好的技术储备。

是吧?

知乎用户 胡悠 发表

这不就是忽悠广告么,再逆天,你能比当年的方仲永更逆天? 本来可能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有的父母和家庭有需要,这么教育孩子也没啥,渲染炒作就没意思了。

巧的很,昨天朋友结婚,正好带着丫头跟一个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 (一个朋友,夫妻均为高学历,推崇精英教育) 凑在了一起。这么说吧,这种精英思维的家长,有点喜欢比较,或者说秀。丫头才 5 岁,精英小孩快 7 岁,成绩没有什么对比,但情商的差距非常大,那精英小孩跟个鹌鹑似的缩在妈妈旁边,闷着头玩手机,也不主动招呼人。那两口子脸上有点挂不住,不停的催促他打招呼,但只起到了反效果。丫头表现则落落大方,跟成年人,打招呼聊天不怯场,并且主动安抚那个精英小孩。旁边的人看着不好明说,但那眼神和言谈明显看得出来,对朋友的教育方式非常不以为然,觉得这孩子没教好。

丫头真正是为她老爹出了口浊气,孩子她妈学历比我高但是医院比较忙,主要我在带。老妈经常跟我说某某邻居孩子每个月花多少万给孩子做早教,耳朵都麻木的,就坚定一条,小学以前主要就是给孩子养习惯,养兴趣,其他无视,平凡点也好。这两口子平时老爱表现他们孩子的精英教育如何,今天看了多少书,明天学了多少英语,参加了什么培训班。虽然不讨厌,但是真的很烦人。而且观察这两口子的情形,他家的孩子又要倒霉了:情商差距实在太大,而且现在各种精英教育理论又特别重视情商,以后肯定会被逼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所谓的精英父母,其实并不那么精英。真正的顶级精英就不说的,确实很不错,但目前占主流的,其实是伪精英 ——– 其实就是中产,或者准确的说,他们自已觉得自已是中产。实际上,这些家庭上搁两代,没准就是工农。通过读书或者工作,他们获得了优越的社会或经济地位,但是严重缺乏安全感,无论是意识还是知识储备,都是不足的。

身边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位崇尚 “国学”,就给孩子各种国学培训班,老实说,国学到底怎么回事,都懂啊,她就觉得国学很牛逼很无敌,然后送钱给培训班,觉得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 坑爹的是很多所谓的国学培训班老师水平真心不咋地。 还有的父母英语水平很高,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昨天那精英小孩就是如此,英语确实好),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

老实说,如果两口子真的是社会精英,就不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焦虑了。自已夫妻是什么样的人,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孩子的未来规划,参加什么培训班,难道会因为 “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 这类舆论而受到影响么,笑话。

个人的经验,教育学龄前孩子就两字:忽悠。

不要去跟他说你必须学什么,身体力行,多加引导即可。譬如你想教孩子学算术,哪里用得着教呢,做游戏嘛,你可以做水果贩的游戏,假装卖水果,然后孩子假装买水果,数学教育不就融入进去了。文学历史教育也一样啊,比如你教他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老刘不是因为这事被贬吗,然后你跟孩子讲这个故事,一人背一句,背到最后一句 “尽是刘郎去后栽 “的时候,假装做出一副踢人的样子(贬官嘛,不就是踢)。讲商鞅变法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假装成那个扛木头的秦人,跟个傻帽一样的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目前跟孩子讲到完璧归赵,天天跳到我身上说自已是和氏璧 + 传国玉玺,数学的加减,每天卖点水果搞定

道德情商层面,有时候也别当自已是老子,是父母,也是朋友,大家应该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 不是科班出身,什么教育理论也不懂,但是我想了下,孩子始终要长大,会发现父母的缺点,既然这样,倒不如现在就坦诚一点,不然以后青春逆反期一到,会觉得父母太虚伪。至于这样做父母没有威信云云,目前看问题不是很严重,小时候解决问题总比长大了解决好。

还有,所谓的知识,即使你跟他讲了,他当时也记住了,时间一过慢慢也会淡忘。真正能影响孩子的,也就是一些模糊的影响,以及习惯。孩子没有上小学前,也没什么成绩单,真要说缺什么,问题在哪里,没有什么具体的参照,这个时候,形成印象,养成爱看书,爱学习的习惯即可,基础打好了,到时候才更有针对性。现在孩子什么都没定性,直接就补这个补那个,夸张啊。

总结几点分享下。

第一,保持家庭的和谐和亲密。 跟家庭成员的感情要注意保持;

第二,长辈要以身作则,现在的孩子意识更强,空摆长辈架子不行了,要尊重孩子。

第三,注意培养兴趣,加强引导。比如孩子做对某件事,不要说我奖励你钱或者吃的,而是买一本书,或者讲个知识故事,或者做道数学游戏。绝对不要拿学习去惩罚孩子,恰恰相反,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用不做数学游戏,不讲故事,不买书,用不准学习去惩罚他。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呵呵。比如冬天的时候哈气成冰,夏天的时候要下雨,完全可以借此向孩子教育水的三形态。

第四,父母中的任意一方,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这里的积极参与,不是什么各种培训班,而是父母作为导师直接参与孩子的学习互动,一起嬉戏,把早教知识融汇在游戏和互动中。不是说我逼着孩子看了多少书,参加了多少培训班,就是重视教育。

第五,注意习惯养成导向。哪怕 5 岁认识 100 万字,也没有一个好的习惯重要。勤奋早起床,谦虚不骄傲,喜欢学习知识,注意力集中,宽容善良等等习惯的养成,比你参加 100 个培训班强。现在不敢教孩子英语,书法什么的也搁置,准备等她上了小学再说。

第六、慎重、合理选择培训班。丫头的话,舞蹈班可以试试,也别追求太多,熏陶一下即可。小姨子职业舞蹈人员,现在跑去开饮食公司…… 所以这玩意别太当真了。英语班,等她小学多半要补,原本准备小学补奥数,私下问过熟悉的老师,被告知除非你考很牛逼的名校,否则没必要。总之不要去搞什么高大全补习。

第七,不要相信什么别人的孩子如何,那跟你没关系,出身不同,目标不同,背景不同,资源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孩子是你们两口子爱情的结晶,是你血脉的延续,不是炫耀的工具,也不是你理想的延续,他有他的理想,莫要强加。

可能因为是闺女的关系吧,只要她这辈子平安喜乐就好,实在读书不行,学门手艺能过日子就行,也还养得起。至于什么哈佛牛顿,精英啥的,有这个条件和基础的就上,没这个条件的自已过自已的日子也很好,个人觉得,人还是要有点自信的,做好你自已,不受外物影响,就是最大的自信。

知乎用户 伟一 VE 发表

大概看了一下,这孩子水平有点低,都五岁了连 python 都不会,机器学习都没接触过,这不远远低于知乎养娃平均水平,日后也是被人工智能淘汰的人。这样下去不行的,不如……

相关来源:

[孩子今年开学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现在报课外班学 Tensorflow 还来得及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276726)

知乎用户 冬青 发表

谢邀

是不是需要上民办小学,家长就给准备了简历?我们这里幼升小不需要简历,小升初想去民办中学的话是需要的。

我觉得挺好的,5 岁的娃给做了个简历,起码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这么小的娃娃也郑重其事的给做一份简历,有几个家长做到了?

粗看一下,这份简历提到了孩子的性格,得到的表扬,家庭教育观,成长的轨迹,阅读过的书目等内容,图文并茂,家长素质不会低,也一直在用心记录孩子的成长,有心了。

简历里前面小朋友的自我介绍,性格描述之类的肯定是家长写的,如果是我收到这份简历的话也就看看而已,谁家父母不夸自己孩子好啊。真正让我正视的是行万里路那里的地图以及后面附的阅读数书目。地图上密集的点以及几页的书目,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花架子,是真正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金钱的,很佩服。

我认为国内缺少的就是这种对幼儿和儿童的尊重,大多数听到的是 “小孩子的东西随便弄弄好了”,“小孩子没什么记忆带去旅游没意义”。

在这个简历里我看到了这对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重视。

至于他们在简历里提及了别的是不是在炫富,我不关心。

知乎用户 小熊猫 发表

没看出这个简历有啥牛 B 的地方,个人感觉我女儿大部分角度都强于这个同龄人,去过的地方也更多一点,什么成语故事或者儿童版西游记都是她自己读,哪需要我们读,画的画绝对有灵性得多。不过我们反对她太早过量接触英语,所以英语肯定没法和这位比,比一般水平可能都差点。

不过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这很多东西并不是有意义的教育方向,作为一个凡人,希望她未来在辛苦的生活之外,自我满足的乐趣能更多一点罢了,企图跨越阶层什么的还是算了。

知乎用户 灏泽 发表

先问你几个问题:

1 - 你自己能和外国人进行流畅的沟通吗?

2 - 你自己的 “综合实力” 在同辈份人中算得上优秀么?

3 - 你自己对财富的掌握还有理解有多深?

好,看完这三个问题,现在问第四个问题了:

4 - 你觉得你的孩子有可能能比你做的更好么?

问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今天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片热文,内容是一名 90 后的实习生,把上司孩子的入学简历给发了出来,因为这份入学简历是实习生代写的,他感觉被上司假公济私的压迫了。

随后便引发了两个话题热点,其中一个是上司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让自己的实习下属承担了不该承担的工作责任; 另一个则是在看了这个五岁孩子的入学简历后,许多人纷纷表示,自己原来连五岁孩子都已经比不上了。

来,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孩子入学简历的大致内容:

看完以后,我希望你仔细思索一下,这个孩子的入学简历到底优秀在哪里?

特别提示:整个简历的排版是那位年轻实习生做的,所以不在考量范围内,而是只看内容。

好,现在开始我们今天正式的话题,即一个优秀的家庭背景到底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人生优势?

就拿这个孩子举例,首先,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有着极为不错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因为孩子的母亲本身就任职于某跨国咨询公司的 MD 职位,那其父亲则多半有着对应的优秀事业成就。

我们先来说说,这份简历之下,究竟透露了这个孩子的哪些内在:

1 - 自小便拥有大量的英语系课外阅读,这一点将直接让孩子拥有天生的语境思维,而语境思维其实是学习一门外语的 “根本”,且只有掌握英语的语境思维你才拥有了国际化的基础。

这一方面很多人不明白,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我国许多学生都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和学习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并不是说这些基本功不重要,但是基本功练到头永远是基本功,不可能发生质变,毕竟我国的哑巴英语是出了名的。

而大量课外的英语阅读却能够让你更好的理解和开悟另一个文化体系的人和思维是怎样构成的。

这一段话,所有有过长期海外生活背景和留学背景的人都能够明白,即一个是说的出洋人话(大概率还讲不好) 而另一个是猜得出洋人心。

2 - 丰富多彩的课余兴趣爱好培养中包括了大量的主持经历**(孩子将学会领导力;抗压力;还有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丰富的运动经历**(孩子将学会合作;对抗;与坚韧);**

还有国内外海量的旅游经历,包括整个东南亚的足迹图,虽然可能仅仅是随父母出境旅游和游玩,但此举将瞬间打开孩子的眼界和视野。

同时这样的家庭背景,这个孩子九成九的可能性也将成为一个年少出国接受 “精英化” 教育的苗子。

这就决定了孩子哪怕天生是一个庸才,在不间断地兴趣 / 挑战结合之下,他的能力也将不断的得到历练和修缮,结果是普通应试教育孩子可能要走进大学才知道当众演讲是咋回事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能在 “模拟联合国” 上侃侃而谈了,而且用的是流利的英语。

3 - 最最可怕的是,从这个孩子的简历本身制作来看,孩子的父母不仅对孩子有着优质的教育投入,同时孩子父母本身也有着超强的 “文化软实力”

毕竟孩子的父母其中一人毕业自复旦而另一位则进修于某 T1-MBA 课程,故这个孩子一生都会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生经验 / 社会知识” 宝库,这座宝库就是他的爹妈。

这样的家庭背景结合他父母日后的 “财富硬实力”,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因为这些综合实力,代表了孩子除了天生就拥有了财富的根基,同时还有成体系的成才方案来让他掌握和运营这些财富。

换一句更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左手能做到继承 右手能做到传承。哪怕这个孩子步入社会后,这个家庭不再给他一分钱的财富支持,他都将拥有不菲的成就,因为他有了真正的 “富人脑”。

关于传承:

我们总是说三代出贵族,其实这句话换到现在的社会而言,应该翻译为三代出精英。

此话何解?很简单,一个家庭的第一桶金可能源自于很多不可复制的因素,比如纯粹的运气;时代的背景等等,虽然能力也有包含在里面,可是却很难传承下去,何解? 大家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怎么培养孩子其实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但是这其中总有一定比例的父母,会愿意在辛苦的创业之余分割出一部分时间来耐心培养下一代,这个培养的方式未必正确或成熟,但却也足以养出一个 “接班人” 而非 “败家子”

那么到了第三代,在感同身受的第二代的细心呵护还有第一代的耐心指点和辅佐下,第三代的培养路线将越发的成熟和优秀,至此 一户望族的培养方案才正式敲定, 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粹,在东方我们称之为 “家风”

传承的力量:

这一方面,灏泽我感触的最深处,是早年在温哥华长大时,所经历过的一户户住家。

那时因为灏泽家中父母忙于工作,于是便把我托付给了友人的家庭,其中一户人家来自香港,和我的父亲得识于一次融资项目,且碰巧对方家中有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男生 Jason,于是几乎每年中学的暑假,我都是和他们在温哥华的海边度假别墅度过。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 97 年恰逢亚洲金融风暴,那时的我其实对金融市场并没有任何印象亦或是见解,可是 JASON 的父亲却始终会不断的来试图教育我们相关的知识。

只不过他用的言语非常浅显易懂,包括整个汇率的构成其实是放大版的个人信用,你的个人信用和其他背书坚挺,你的资产就坚挺。

还有股市和汇市的波动其实不用多思虑,讲到底就是买家和卖家的博弈,卖的多就跌 买的多久涨,但是买的是纸面富贵 卖的是现金成堆。

还有为什么祖国大陆当时必须不计代价的保卫香港金融等等一些列金融和历史的延伸话题。

为了让当时年少的我们更好的领会到这其中的本质和精髓,Jason 爸爸还手把手的教会了我们玩《大富翁》 ;《穷爸爸富爸爸 - 现金流》 ;《德州扑克》,虽然你现在看来感觉好似平淡无奇,但是当你的游戏是和一位真正的资产玩家开战时,你所领悟到的一切都不同了。

其后我又曾寄主在我的叔父家,叔父则有二男一女三个孩子,因为早年的一些问题,全家移居至加拿大,可是迁至加拿大后 他并不甘心颐养天年 安然退休,而是继续操起了他的老本行,房地产。

于是彼时已是高中生的我,也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为他的地产项目开始打下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对一片土地和房屋的未来预值去做测算,比如不要听信任何人的话语,而是要相信政府还有地产领头羊们的开发方案。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系统化物业管理,因为你管一栋房可能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二十几套独栋别墅的买卖交易还有出租事宜,则是另一回事,那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大量的税收知识。

你看,这些事儿你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是其实一点都不,因为你全程是有一个真正懂行的人在带着你走,他会不间断的灌输你对应的知识和要理解的细节,普通人是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但我确实师傅领进门 然后还扶上马 送上好几程。

这几段人生经历就是导致了我在大学还没开始时,就拥有了大量的金融和地产知识让我能够在当时的商科系中脱颖而出了,吧?

其实并不,因为我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其实我的同学们也各个都是人才济济,有的是花旗集团的副总裁;有的是家族办公室的总监;有的是某退休财政界干部的孙子,大家都是从和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许多普通人一辈子触及不到的 “真正干货”,不为什么,就因为有这个缘分或者运气和行业的真正玩家泡在一起。

什么是阶级的差异:

你看,说到底,其实这就是阶级的真正威力,对于下层人来说,许多一生难以企及的资源,对有些人来说是唾手可得。

并不是他们本人更优秀 更聪明,只是两个字 “命好”,遇到了杰出的父母,把他们走过的路中所有的艰难险阻对你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可是绝大部分人却没有这样的殊荣,因为绝大部分人的父母本身可能就是泛泛之辈, 我们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可能是本人的不努力 也可能是时代的大气运 或者种种因素, 但有一件事是如同物理学三大定律一般不可颠覆的,那就是如果自己未曾爬至高位 就极难为后辈提出高屋建瓴的 “人生建议”。

就像这则新闻中的 90 后实习生,可以断定九成九是出自一个普通的家庭,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了逆袭,而没有好的传承。

因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他违背了高阶圈子的重要游戏规则,“缄默法则”

你看,他作为一名年轻人,被上司使唤着去承担不应该他承担的工作,心生怨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换做你我一样有脾气。 可是有脾气和怎么处理脾气是两回事,他或许有无数种方式可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哪怕直接和上司讲开了,也不是一件大事,顶多上司会觉得他好像 “不太成熟” 或“不太懂事”,虽然一定是减分项, 但不代表日后不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方面不足。

可是你直接就把你所处理的事宜公之于世人,这就是大问题了,因为再小的隐私也是隐私,这一下等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你 “不可信”

你或许会认为,他这也无非是一个小错误,有必要小题大做么?

答案是有,非常有,因为任何行业走到之后都是 “人品”“口碑”,更何况世界上有那么多比他优秀得多的年轻人。

其他企业要找新员工 何必非要他不可?

其他领导找人组建项目团队 何必非要他不可?

江湖规矩,打断牙齿肚里吞,也千万不要出卖他人,一次不忠 百次不容,别人又不是你爹妈,凭什么要给你第二次机会?

而且这个孩子更糟糕的是,他放弃了一次 “高攀” 的机会, 你信不信这样的机会如果丢给另一些 “机灵孩子” 手里,他们不仅会把这份简历做得锦上添花 更是会把这个机会甘之如饴?

但是很多人看不懂,觉得这就是委屈 这就是侮辱,那你告诉我,有十个实习生,你觉得以后转正,他是找那些和他没有任何私人交情的实习生上,还是找你这么一个有过密切私交的人?

凭什么上司要把孩子的简历这样的 “私人重事” 交给你?

因为信任你,因为认可你,因为放心你。

假公济私 借公徇私,没错,但是至少说明他是把你当作自己人的,这就是你的一把向上攀登的梯子。

切记,向上爬的过程,本来就是通过一笔笔的交易完成的,这个交易可能是你的资金 你的资源 你的时间 你的委屈 和你的痛苦,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往上爬本身。

如果这篇文章,除了对那位 5 岁孩子的分析之外还有什么总结的话,其实就只剩一句话:

你猜今天的大佬们,

都是怎么一路爬上来的?

刹那回首,尽是腥风血雨,

再看往昔,全是血肉骨皮,

想成功?付代价。

什么是吃得苦中苦?

就是形势所逼,照样愿意低下头做狗。

什么是方为人上人?

就是飞黄腾达,一样不忘忠孝礼义仁。

知乎用户 网易槽值​ 发表

孩子上学竞争越来越激烈,连小学生入学都要写简历。

上海一个 5 岁男孩的简历,给了众多网友一记暴击。

“我 985 毕业,简历还比不上一个 5 岁小孩。”

一份长达 15 页的简历,从男孩的家庭、性格、经历、爱好、父母的教育观、老师评价以及 2018 年英语阅读书目等 7 个方面展现。

光是附件阅读书目,就有 5 页,包含了 408 篇英语读物!

“别人家的孩子,连小猪佩奇看的都是英文版。”

英文书录

不仅如此,男孩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5 岁已经会唱**百首古诗,**英文年阅读量超过 500 本;

我们小时候玩游戏都是玩泥巴、跳皮筋,人家做游戏是搞搞实验,研究一下重力浮力、密度、热胀冷缩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已经准备报考英皇二级了;平时还喜欢画画、游泳、下围棋。

简历是为了准备孩子就读国际学校准备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虽然男孩爸爸说,“人生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始点上的细微差距。”

但不少人感叹 “我好像这辈子都比不过这个孩子了。”

家长还亲自设计课程从孩子能力的不断提升增加难度。

但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间表,也让网友质疑:

“他…… 开心吗……?”

“这样的家长真无不无聊……”

1

见过世面的孩子

背后是父母的 “知行合一”

似乎只看到了家长对孩子的 “步步紧逼”,却忽略了这对父母的教育,处处都是值得学习的 “亮点”。

他们的家庭教育观是:

“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没有缺席过。

“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

不是一股脑地把孩子的事情丢给老师、丢给特长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毫无作为。

而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陪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网友谈感受

比起用物质代替父母陪伴,父母忙工作、忙事业的无奈。

简历中的小朋友父母,都是国际公司高管,忙于工作的同时,却仍然调配时间,陪伴孩子。

除此之外,两位家长为孩子设计的课程,涉及文史、数理、艺术、运动各个方面,用足了心思。

但他们不要求孩子 “每门课学了就要精通”。

而是引导、鼓励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帮他找到真正最感兴趣的事情,以便于未来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而无论是阅读、绘画,还是游泳、钢琴,没有兴趣,“只严格在过程中,并不太追求结果”。

过程严格,是为了让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认真端正的态度;

不追求结果则是给孩子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不会让孩子在重压之下喘不过气。

这样积极开放的环境,不会消磨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更不会把孩子变成 “考试机器”。

反观如今许多父母 “要成绩、要分数、要证书” 的教育方式,不得不说,拥有这样豁达的父母,是孩子的幸运。

简历中的孩子,最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书单。

有网友感叹:他五岁读的书已经比我这辈子读得都多了。

几乎所有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好好读书。”

只是,其中许多人看重的,仅仅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但其实,读书带来的还有更开阔的眼界。

这个孩子的惊人阅读量,必然不能只靠强迫、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父母一点点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再加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知行合一”。

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带他游历世界各地,足迹遍布海内外。

这种从小养成的丰富阅历,又会培养孩子的气度和自信心,不会轻易在任何场合上怯场。

简历中孩子也称:“我在台上落落大方,从不怯场,是幼儿园年度表演的主持人”。

“行万里路”,让孩子见到足够的 “世面”。

于是孩子对世界满怀好奇和求知欲:

兴趣爱好丰富,动手能力极强;喜欢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了解各种科学原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

有网友说,这样培养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2

“快乐童年”

“快乐” 谁来定义?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

孩子上培训班,就意味着他与快乐的童年无缘,一旦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快乐。

所以看到这个 5 岁孩子的简历,有人第一时间发出质疑:他这样开心吗?

只是快乐和开心,究竟该怎么定义?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情绪。怎样才是快乐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玩泥巴打游戏的童年很美好,读书旅游的童年也可以很美好。

从 5 岁男孩简历上的话来看,他的世界不仅丰富,还伴随着父母的耐心引导。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小能在父母的耐心陪伴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 他能够从中获得的快乐可能并不少。

“捧一踩一” 并不理智。

培训班毁掉孩子的童年,往往是因为父母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不顾孩子意愿乱报一气,逼迫孩子去学不喜欢的东西,还要拿到好的成绩。

但如果孩子喜欢,上一个兴趣培训班,在专业人士的引导和父母的陪伴下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个过程,不一定是脱离了快乐,反而是更接近快乐。

简而言之,折磨孩子的从来都不是兴趣培训班,而是父母的冷漠焦躁。

另外一个误区是:

有的人总以为,小孩子要丰富知识,一定要靠强行灌输,过程很痛苦。事实却是:不一定。

你以为对方学习苦,偏偏对方可能乐在其中。

去年,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火了。

文章里谈到某小学现在的小学生研究课题,包括《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等。

孩子们在课题里写着自己的研究过程和遇到的难题:

“我和爸爸通过一段程序把苏轼的 3458 首诗词进行了分词研究,找出了诗中的高频词。”

“《东坡先生编年诗》只能找到哈佛线上图书馆的竹纸线装的扫描书。在爸爸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另一个网站,把这本书进行了 OCR 识别,大多数的诗就可以查到了。”

让网友直呼 “是在下输了”。

当时有很多人质疑研究的真实性、怀疑课题中父母参与过多。

学校却回应得坦然:

你们对小学生的现状太不了解了,孩子们能做成这样不是一年能成的,他们经过了六年踏实的积累。

**我们在一年级就会让孩子在繁杂的小课题里选出他自己喜欢的一个。**比如,估算学校金鱼的数量,估算楼的高度,找找学校最漂亮地砖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因为对课题感兴趣,孩子们的研究完成得很顺利。

学得痛苦的人不一定学得出色。

反过来也一样:学得快乐的人,不一定会一无所得。

3

在能力范围内

给孩子最好的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焦虑的冲动下,很多人渐渐忽视教育的本质。

香港 TVB 有部实况节目《没有起跑线?》,通过记录身怀六甲、升幼稚园、小学、考中学 DSE(中学文凭试)等处于不同阶段的真实家庭,窥探香港近年教育情况。

Irene 现在生了第二个孩子,她并不轻松。

由于在第一胎的时候不想做 “怪兽家长”,所以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特别严格,儿子落后其他孩子一大截,到现在都没有幼儿园接收,因为学校只会把机会留给优秀的孩子。

所以第二胎她决定要 “赢在子宫里”,在她所住的地方,更有 “赢在造人前” 的说法

Irene 怀孕五个月时,就已经提前给孩子了解了家附近五六十所学前班幼儿园的情况。

幼儿园一次报两间,兴趣班也多多益善……

高额费用的兴趣班、辅导班,出国游学,提前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做好的教育准备,让越来越多的人高呼 “孩子养不起”,却又停不下来。

一边是并不十分充裕的资金支持,一边是渴望给予孩子的 “贵族教育”,父母们在“望子成龙” 的焦虑里苦苦支撑。

一项调查显示,有 91.1% 的中产家庭家长不满足于最基本的教育消费,将近一半的人,心甘情愿多花钱。

《2017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 / 艾瑞咨询

“再穷不能穷教育”,更多中国父母相信,钱到位了,就能换来回报。

家庭教育,只剩流于表面的真金白银的较量。

一位 68 岁的上海退休教授写了篇《牛蛙之殇》——记录自己孙子的上学之战。

为了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 3 岁时,家里就开始培养。

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小孩考上,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

因为听说通过父母对体重的控制来看家庭的修养,通过父母的工作背景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全家开始严格控制体重。

到最后一轮面试时,孩子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的症状,也就是幼儿抽动症,未能进名校。

面对结果,孩子非常懂事地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

家庭教育从营造环境,变成了全方位环 “竞”。

太多不让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 的消费,压垮了孩子出发前的脊梁。

若无同等基础,则比较无意义。而这个基础,多是精神与素养上的。

今年 3 月,网上流传着一份小学生作文《沙漏》。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哪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因为文字过于深刻,很多人怀疑文章的真实性。

但这个小学生还写出了《第一次奋进》,是一封情书:

“我还可以见到她,所以这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离别…… 每想到她,我就又像心中射入了一束光一样。我悟到了,她就是我的光。”

这些文字的作者小邵,确实是个小学生。

父母给他用《道德经》做启蒙读物,他四年级时已能理解并背诵;到六年级,他看完《梦的解析》《三体》等多部著作,每天下午给自己安排冥想的时间,写出《万历十五年》书评。

有人抨击,这样的父母夺走了孩子的童年。小邵的班主任王悦微却说,“人各有志”:

小邵是个例,千里挑一,他的阅读和成长模式没有推广和普及的必要,真心话。”

家长们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也把起跑线随时向其他孩子拉齐。

殊不知,父母自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起跑线后决定孩子成长速度的,不只是财力,更是心力。

托起孩子人生高度的,不是针对 “起跑线” 的竞争,是父母本身对教育理解的高度。

起跑线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孩子们挤破头要站到的 “终点”。

把孩子送往起跑线的路上,逼死了自己的父母,并不少见。

只折腾孩子,却忽略自我成长的教育,像一座空中楼阁,有了形式,却难以稳固。

教育一场,教学相长。

不必看着别家的楼阁顾自焦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在所及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精神滋养,就是最合适孩子的。

知乎用户 悦木 Ivy 发表

首先,我 diss 这位家长让这种酷炫简历流出的做法。精心打磨这样一份简历,如果是为了给孩子申请某学校,这无可厚非;但是这里,真的很难避免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育成果之嫌。

然后,我们来说儿童学前教育的问题。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 “小学化”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 “小学化” 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内容引发一片叫好声。

然而叫好声过后,我们不免有一个疑问,是谁让幼儿园开始变得小学化的呢?

答案正是小学本身。

“教学进度特别快, 才刚刚开学一个月,老师就把拼音教完了。国庆节后, 还要进行测验, 孩子之前没有学过,上课跟不上, 小长假就只能宅在家恶补了。” 国庆期间,孩子刚刚上了小学的一位家长朋友,一脸懊恼的说。

在这种大环境下,家长得心大到什么程度,才会对抢跑现象一点都不急呢?

你还别说,还真有不少。

谁教我孩子认字,我打谁

前几天,我发了条朋友圈,记录了一则我家孩子和我讨论汉字的趣事。

过了一会,收到了一个朋友有趣的评论:

一个回合的回复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笑而不语。

我特别理解他的思路,他崇尚给娃一个 “美好童年”,下河摸鱼上山捉鸡,学龄前就是要玩,谁教我的孩子我打谁。

我相信他看了大量的所谓 “科学育儿” 文章,比如不可过早学英语,不可过早学画画…… 等等。

为什么不可?因为各大科学育儿文中早已细数了 n 大危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真是吓死宝宝了~

所以嘛,为了孩子着想,科学的范儿必须端起来~ 过早学画画,限制想象力!过早学英语,逻辑混乱!过早认字,危害更是罄竹难书!所以,早学了那就不科学了!

很想试问这位朋友,不知道这个 6 岁的数字是如何通过科学严谨的方式论证出来的?如果孩子主动对汉字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还不到 6 岁,该怎么处理呢?难道要一个大嘴巴子抽过去,你小子不到 6 岁呢,快滚去玩泥巴?!

你的孩子,有点跟不上

Lily 的孩子读小学了。

一个星期之后,Lily 给老师打了个电话,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

老师说,你的孩子,有点跟不上。你去给他报个班吧。

挂了电话,Lily 感觉有点懵。在自己的认知中,自家孩子还是挺优秀的。规规矩矩的上公立幼儿园,一天也没有拉下,怎么就跟不上了?而且,这才开学刚一星期啊,能看出点什么?

反观其他抢跑的孩子,对老师的问题对答如流,算术、英语都不在话下。而因为抢跑的孩子不在少数,Lily 这种没有提前偷吃的孩子,在老师眼中就表现的 “跟不上” 了。

满怀不甘和愤怒,Lily 到某培训中心刷了卡。

是的,尽管在心里把体制内教育喷千遍万遍,你还是要给老师赔笑脸,还是要该报什么班报什么班,还是要回家吐血陪做作业。

你或许委屈或许不服,然而,这,就是现实。

我有个朋友是中学生的家长,她的一席话让我感慨良多:“是的没错,早学一点和晚学一点,等到高年级了就看不出来了。但是,在低年级时,你和孩子承受的那些煎熬,是实实在在的,你承受的了吗?你能淡然的等到他高年级的时候吗?”

我们孩子太累了

更多的家长没有扛过焦虑,开始给孩子不断加码。

有个幼教机构的课程顾问朋友告诉我,如果拿到的顾客信息是在五岁上下,那么八成的情况这单子没戏了。因为孩子的时间已经被各种兴趣班占满了。

” 如果是家里的老人打电话,会说,求求你们了,别打电话了,我们的孩子太累了!“她无奈的说。

她还和我讲,有个很聪明的小孩问妈妈,” 不是兴趣班吗?我没兴趣啊,为什么让我上呢?“

扎心了吧,老铁。

难道,我们注定要以毁童年的代价去适应这血淋淋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个问题:它把童年玩乐和启蒙接轨彻底对立起来了。

毕竟我们反感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剥夺了童年为代价,劳民伤财似的填鸭式拔高。

但是,如果有更有趣的方式去接轨呢?

那天,一个三年级的小哥哥跑到我五岁的儿子这里显摆英语。我们姥爷说,你不用显摆,他比你会的多。小哥哥不信,姥爷说了几个句子,儿子对答如流。小哥哥顿时惊为天人的问:“你是什么人呀?”

我们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人,我们只是从小每天读一点适龄的绘本,听一点儿歌,看一点原版动画。一点一点积累起来而已。

而这整个过程,就是我们疯玩的过程。

所以对于这个简历中的孩子,我一点不觉得他痛苦。除了晒简历这件事,之于教育,孩子的家长做的还是很有心的。孩子读的这些书,都很有趣。

  • 启蒙,是可以很有趣的。

一本《彩虹色的花》,除了读懂故事本身之外,可以玩出艺术、自然科学、甚至生命和大爱方面的拓展。

用小火车玩单双数,有几个孩子不喜欢呢?

万圣节了,不如拿南瓜变变脸,顺便学学不同表情和情绪的英文该怎么说?

插上想象的翅膀,猪爷爷的船就从绘本里开出来了!

![](data:image/svg+xml;utf8,)

你想象的识字过程有多难?

我把手伸平把脚分开,就是一个 “大” 字。把手臂并拢,把脚分开,就是一个 “人” 字。我不断的把手臂张开和并拢,就是“大人”,“大人”,我们家两岁多的老二跟着跳,玩的不亦乐乎。

几根木棍摆成一个 “口” 字,然后通过添减木棍,可以变出无数的字。

中国的汉子是象形文字,玩法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实在想不出,有现成的直映认字法,拿来便是。

谁说学汉字扼杀想象力?中国汉字本身,就是想象力。

  • 启蒙,是可以很省时的。

茶余饭后,走在路上,任何的一个场景都可以融入知识,很好玩的那种。

  • 启蒙,是可以很便宜的。

不用去报什么班,不用去听什么课。有你,有娃,就可以。

沙子、泥巴、废纸,都可以是你的教具。

甚至,只凭红口白牙,也可以玩出花。

  • 启蒙,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

如同插入软广,只要契机选择的合适,完全可以无痕植入。

比如我们收拾这套分级读物的过程,就是英文和数学课的课堂。因为这套书是按照字母顺序排了 Level,在每个 Level 中,又用数字编号排序。

整套书按序排一遍,就是 26 个字母和 100 以内数字的认知过程。

不要相信 “在国外,孩子的学业很轻松” 这样的话,有道是“学海无涯苦做舟”,深入做学问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但是,启蒙不然。

比如你去读《明史》,一定是煞费心力的事情;而读《明朝那些事》时,却是兴味盎然。

而启蒙,在这个层次上就恰到好处了。

如果玩乐和与体制内教育接轨毫无冲突,你还会抵制提前学习吗?

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家长如果可以动用我们的智慧,将这种压力和负担,加工成又酷又有趣的内容再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具魅力之处。

知乎用户 任易 发表

比你年轻的小孩 正在碾压你
两封 5 岁小朋友申请上海某小学的简历刷爆了微信群,平心而论,这些孩子不但是富二代富三代,还是智二代智三代

  • 履历含金量,远超你我;
  • 发展潜力,远超你我;
  • 阅历眼界,远超同龄你我;
  • 自律努力,远超你我;
  • 家庭背景,远超你我;

再过 20 年,8090 这种四、五十岁老狗逼,拿什么跟他们争?靠什么来管他们?更西斯空寂的,是从孩子的简历中,体现出的家庭竞争力。让我们一同再被碾压一次。
首先是智三代兼富二代的白富美 A,刚刚 5 岁的她,第二语言是英语,加上从小家境优裕,跟父母各地旅行,从简历发现,已经去过普吉岛、安达曼海和美帝休斯顿;都是长期旅行,还用画笔画下了旅途中的林林种种。

她的爷爷是重点大学的教授,父亲是某投行的董事总经理,马上将任某 A 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二伯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大伯和姑姑都在不同顶尖的出版社任副总编。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她能继续保持出色的颜值,在养尊处优中培养出上海女性的优雅气质,她将会兼具奶茶妹妹的颜值和艺术品位,蒋方舟的才气;同样能在小小年纪出书(毕竟姑姑伯伯就是出版社副总编);还能在高中就去美帝留学,大学大概率就是哈佛,毕竟她爷爷就是大学教授,二伯还是哈佛的终身教授;在校期间找一份行业顶尖单位的实习会非常容易(毕竟父亲就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等到她毕业工作的时候,大概率就会成为一位身价不菲、气质出众的名媛吧;如果她还有其他的天赋,那么发展更会是不可限量。

在我 20 出头的时候,遇到过很多拆二代,面对他们的时候,其实我是有心理优势的:这些人富则富矣,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暴发暴富未必长久;但是现在的智三代孩子,他们的家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积累足够的财富,同时还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也有足够的智力、知识和阅历来指引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必然属于上流社会,寒门子弟又拿什么竞争?
然后是知二代兼复二代的小帅哥 B,父母都是复旦毕业,都属于高端白领,个人年薪应该在百万以上,从小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你看着密密麻麻的课表,小孩刚刚 5 岁,就在看图说话、思维训练、汉语读写、英语读写、艺术上每天花 3 个多小时了。
家长注重训练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训练、围棋、钢琴等等,到现在为止,说孩子已经看过了 408 本英文书,并且列出了密密麻麻的书单,我放了一页给大家感受一下。所以小朋友爱看书、爱运动、会围棋、懂钢琴,又是中英文双语,这简直是未来的学霸雏形好不好?

但是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指引,没法给孩子铺路,更灿烂的未来,都要靠小朋友自己打拼出来。然而,再给大家看一段上海宁对这个孩子的评价:

这个小朋友没有自拍室内环境,应该是因为家里房子不大。没有提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应该也是因为没啥好说的。这孩子的体育爱好是不花钱的足球和一次性消费的游泳,只有围棋还值得说说。上的培训是百花和吴品,换言之就是没有请过私教。乐器选的是人人可得的钢琴,而且没有提到师从,说明不是在音乐学院走的专业路径。
看的读物就不细点评了,基本上都是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书目,基本没有稀缺的海外读物。旅游更是大 BUG,全是亚洲,还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没有参加过专业 Camp,没有手工作业,乐高是入门款啊,应该还有机器人和编程才对,没有数学成绩。我觉得他星河湾考不上。

这个评价其实很犀利的戳中了重点:这个孩子是个知二代,就是我们这批当年考上好大学的 80 后的宝宝,父母一辈能够给孩子提供房子、教育、引导以及基础性的保底财富,但是更多的东西就没办法了。小帅哥 B 的家世就比白富美 A 的家世差了不少。
第三封简历是个生于 06 年的明日之星 C。小姑娘刚刚 12 岁,参加过央视春晚,是优秀少先队员、微笑大使,取得了英语口译认证,擅长中国画、舞蹈、音乐,参加过上百个比赛,共获 119 项奖项和证书;然后还附上了十几页的奖状、比赛照片、各色证书;这种才华天赋,加上颜值不差,擅长舞蹈,又一直是学生干部,家境又好,等十年后这小姐姐毕业工作后,一定会让我这种老狗逼自惭形秽的……

在一二线城市重视教育的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真的太出色了。什么叫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更可怕的是,比你年轻的人正在碾压你
坚持学习上进吧,至少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只有打造一张自己的安全网,不但有行业地位、行业经验,还要有行业人脉,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才能在我们 40 多岁的时候不至于遇上中年危机——这些年轻人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活力、比我们技能多、比我们语言好、比我们更有钱、比我们视野广——我们拿什么去维持自己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
更悲催的是三四线城市乃至小城镇的孩子,他们跟这些享受顶尖教育资源的孩子的差距,远远大于十年前的差距。2001 年,我高考是辽宁省 66 名,没有加分,分数线够清华但没敢报,后来去的南开;等到 2018 年录取时,你看哪个孩子没有加分?多少人在走自主招生的门路?论文也好、专利也好,没有这些课外实践,孩子在高考时的竞争力就是差了一点。长此以往,有天赋但家长没条件培养的寒门子弟,还能否出头
看了这些出色的孩子,我衷心觉得高考,才是中国最公平的一项制度。让国内顶尖大学以统一的标准录取士族和寒门子弟才是最核心的,毕竟士族子弟还可以选择出国留学,而寒门子弟的上升途径只有一条路,千万别再被堵死了。

知乎用户 杜嘟嘟 发表

不一定好,但是早认字家长真的省事儿。

当孩子的输入行为是自发的、有思考的时候,起码他少出去惹祸。

再搞几个输出的爱好比如画画。

得,齐活了,给丫一桌子,一堆书一叠纸,安安静静玩一天。

安全省事儿就是大概率得配眼镜。

我邻居爱玩数独。也是特安静如鸡。

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孩认字早的挺多的吧,没啥大不了的啊。

拼孩子书单,还不如拼谁娃能背离骚这种贼鸡儿拗口的东西好拼逼格呢。

现在各种爱好的考级门槛也不高,学了啥啥啥,横竖有个交代。

再不济发表了啥啥啥也成了,总得有个啥拿出来嘚瑟。

比如我妈当年对外吹牛逼嘚瑟都是说:

哎呀我家的皮归皮,看书还是坐得住的。

脑子不行不行,一个离骚背了俩月才会。

爱写爱画,歪打正着发表了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你看你看,这不就年纪小占了点便宜吗,哪有大孩子画得好,都瞎画瞎写。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同志们应该不会对此表示多么感慨吧。晒个书单而已。

我反正知道我自己这么大的时候最喜欢看郑渊洁,压根看不懂也不理解离骚。

我娃五岁时,估计我郑渊洁都是给 ta 挑着看的。

有求知欲好奇心就行了。

我和 ta 爹能给 ta 买得起好的教育资源,能最大限度支持 ta 的爱好就行了

至于 ta 姥姥会不会又逼着背离骚,奶奶会不会逼着弹钢琴,俩老太太高兴就行。

我反正不太焦虑。

背了弹了终归没啥坏处,除了长大了咬牙切齿一下哈哈哈。

只是我们大概率不会丢给 ta 一个 ipad 让 ta 使劲玩游戏和看动画片。

知乎用户 Xiaoxiao Liu 律师 发表

5 岁小朋友的简历?皇后娘娘的柿饼

最近,一个上海 5 岁小朋友的简历火了,关注度仅次于金庸老先生实时的噩耗。到底是怎样的神童小朋友,能跟中国武侠泰斗级作家抢热点?

不看不知道,以看下一跳,果然是神童:

  • 5 岁的小朋友,简历就有 5 页——麻省理工的博士简历也才 1 页半。
  • 小朋友的爸妈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现在都是公司高管——咱们的爸妈也就最多给这小朋友爸妈开车、当保姆。
  • 2 岁开始学涂鸦、3 岁学游泳、4 岁半开始学钢琴——这三样我居然一样都不会。
  • 英文年阅读量超过 500 本——英语文学专业的硕士也读不了这么多。
  • 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初中老师曾经要求过,可是我从来没坚持下来。
  • 做过 20 多本花花绿绿的四位数,包括空间思维、记忆里训练、逻辑推理、计算联系、几何认知——赶紧上最强大脑,肯定夺冠。
  • 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把我们只能在中学课堂上看着老师做的实验都做完了。
  • 世界各地也遍布了他的脚印,日本、越南、泰国、巴厘岛——我们大部分人或这么多年连国门都没出去过。

对这看似豪华的简历,大家更多表示的是焦虑,

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的人感叹别人家的小朋友有这么牛的爸妈,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有的人担心现在应试教育一代代拔高,导致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过早教育;有的人担心现在对简历的过度包装,形成升学中浮夸攀比的风气。

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么?我想,其实是这个孩子爸妈的教育出了问题!

从这对高材生父母给自己家孩子设计这份简历思路来看,5 岁的孩子要想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要学会别人家的孩子 15 岁,甚至 25 岁才会的东西,而且要做到别的小朋友的很多倍。等这家小朋友 15 岁、25 岁的时候做什么呢?别的小朋友一年只能做 10 本高考练习题,这家小朋友一年能做 1000 本。别的小朋友上大学的时候还在打游戏、谈恋爱,这家小朋友在大学期间已经开了 100 家公司,月入上千万。两个所谓名校高材生父母,对孩子的简历看似豪华、实则拙略的包装,一览无余地暴露了,教育限制了这对父母的想象力。

这对高材生父母给孩子规划的完美道路,不禁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在《“人话”》中的一句:

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 太监,拿个柿饼来!“

又或是河南曲子《关公辞曹》里面的唱词:在曹营我待你哪样不好?顿顿饭四个碟两个火烧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厨房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还有,山东吕剧《下陈州》中也有类似的唱段: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

这对父母把自己那个年代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孩子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都放到自己孩子的简历上,堆叠、罗列。别人吃不上柿饼,他家的孩子可以躺着吃柿饼;别人家孩子吃不上火烧,他们家孩子一顿饭吃两个火烧,还有四碟小菜;别人家孩子出门带窝窝头,他们家孩子出门带煎饼卷大葱。

这种在孩子教育上盲目的堆叠,跟暴发户一下子买下一百套房子、一个礼拜换一辆跑车、一个月换一个老婆,有什么区别。

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什么?

不仅是 5 岁小朋友受到的教育,我们更要想想 5 岁小朋友父母所受的教育。像复旦大学这样高等学府,是否培养出了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及我们未来的孩子需要的父母?乔布斯幼年就被父母送到一家贫苦家庭寄养,没有高档玩具只能和养父在自家车库里修理二手汽车。爱因斯坦 3 岁才刚刚学会说话,还曾经数学不及格。可是他们在被人忽视的童年里,却萌生了对人类未来科技,甚至宇宙运行规律的想象和思考。真正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那种钢琴十级、奥数第一、短跑冠军,把别人能学的、不能学的东西都学会的神童么?还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未来真正有所思考的凡人

上海这位 5 岁小朋友的遭遇,倒是让我们感到同情,因为这样盲目的父母,小朋友不仅失去了本应该抓迷藏、过家家的同年,还透支着自己的未来,成为了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知乎用户 穆晨王 发表

且不讨论是不是要提早教育孩子,其实对这个新闻的态度,是面真实的镜子。

下午闺蜜发消息给我的时候,我下巴都快惊掉了。

然而,让我颇觉有趣的是文章下面的一些评论。

一些人酸溜溜的批评,让人感觉更像是羡慕嫉妒恨。

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赞叹,看了也是很清流很治愈。

我其实很喜欢这篇公众号的作者,基本算是旗帜鲜明的力挺孩子的。

作为一个 4 岁孩子的娘,我其实很赞叹这个家庭的教育。

认真说,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别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

我过去一直认为,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健康的孩子是首要任务。

所以我尽量给孩子轻松的学习环境,基本也不教什么,孩子开心就好,懂道理就好。

所有一切都是目标让孩子成为有良好情绪能力的孩子。

事实上也是,你看重什么就得到什么。

我努力教孩子分辨不同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有不一样的关注和疏导程序,孩子确实成为了一个情绪很良好的孩子。

我很赞叹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她会冲出去把小朋友扶起来。

当时在场有两个大人和另外一个孩子,都没有觉得有必要做这件事,但是她去做了,我觉得孩子真的在努力去温暖别人。

她学英语的时候,对 happy 和 sad 的理解就很快,她会指着图问我:妈妈,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不开心?

然而,终于我也被其他家长给教育了。

我们幼儿园班,有个孩子背的诗,20 秒一段,他可以背满五分钟,中间还包括《离骚》之类的诗。

还有孩子,用识字卡片天天玩,已经识字上千了。

还有孩子,每天练习写数字,已经整本的写完两本了。

相比这些孩子,我只是带着孩子天天玩,还沾沾自喜,也不知道喜在哪里。

这些孩子不管开心与否,起码他们在幼儿园比我的孩子要自信很多。

用老师的话说,聪明的孩子是喜欢和聪明孩子一起玩的,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自然在班级里遭嫌弃。

也因为这种体验,我的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的时候总会显得很害怕,也害怕的很无理。

她会因为害怕被别人嘲笑,不敢去尝试。

在我问这些聪明孩子的父母的时候,他们都说,没什么啊,都是每天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做到的。

背书就是每天半小时的教学。

识字也就是每天十分钟的识字卡片游戏啊。

练字也就是每天练一点。

其实也就是有效的陪伴,高效的坚持,自然能成就一个学了很多的孩子。

当然,我个人是赞赏这种坚持式的教育,但是我不赞同父母过分焦虑。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什么的,孩子每一个技能的获得,都是要花家长很多心血的。

而孩子自己,也需要付出极多的努力去争取。

对我而言,仍然是一个情智健康的孩子更重要,懂很多的孩子排其次。

所以最近我也送了孩子两本手帐本。

一本是日程的,可以打卡的,一本就是可以写内容的。

我就把孩子最重要的学习项目写在了日程本的每日打卡条上,剩下的就随意了。

虽然我给孩子安排的日程打卡就只有四件事,但是认真贯彻下来,基本还是会少一两样。

因此我很佩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认真贯彻执行的父母,必须是很铁血的。

另外一本就比较随意了,我会给孩子认真写上每天她想写给自己的话,坚持每天写一句两句,让她对生活好歹有点印象。

她很喜欢自己的手帐本,我鼓励孩子把我的杂志上好看的内容剪下来贴上去,好玩最重要。

说到底,其实每个人的成绩背后都是很多汗水和努力,对他人而言,只是值不值得付出这些汗水和努力的差别。

知乎用户 阿尤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在想我五岁时的生活。在老家,我玩儿着泥巴捏成的蘑菇,野草做成的 “菜”,从各家各户收集来的玻璃瓦罐当成我们的碗筷,用石头当成银子,奔跑在大草滩上呼朋唤友,捉迷藏穿梭在各个能藏人的角落。这样的生活过了也好多年,直到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给我带回来一个芭比娃娃,我又开始了“照顾孩子” 的生活,简直无微不至。直到后来离家去学校住校,我才正式的和这些玩伴儿再见。

一晃,过去很多年了,我和我妹妹再聊起这个事情,我妹妹的眼睛里满是期待,他现在 10 岁,从 4 岁就开始上幼儿园,大概从没有体验过把泥巴当成乐趣的生活吧!记得他一开始对上幼儿园的期待,每天开心的去上学下课交朋友,到后来被妈妈耳提面命的好好学习,考重点,考名校,拿名次,她的年龄不过个位数,也从舞蹈班,绘画班到了作文班,英语班,她简直不厌其烦,我的妹妹不是个例,我妈总是告诉我,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一直不能同意,他们告诉我,别的家长一直给他们的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他们好像都没有什么假期了吧。我仿佛看到了她的痛苦,也暗自庆幸我小时候和姥姥长大。

现在我妹妹一提起学习和上学就满是抗拒,可他才有 10 岁,还有多年的学习生涯呀,不知该如何度过。

我们兴趣班应该是基于兴趣俩个字呀,辅导班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本身呀,但我们似乎把他当成了比较的工具和手段,并把这些东西强加给下一代,实在不够明智,不够洒脱,还是希望,各位家长放过我们自己的孩子吧,世界会更美好!

知乎用户 苏格拉晴 发表

谢邀。

幼儿是一卷磁带。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放。

你五岁的时候会说方言吗?你身边 5 岁的小孩会玩切苹果吗?

那不妨把英语阅读当成一种方言,阅读书目当成一种游戏。

父母不玩电子游戏、看娱乐节目和影视作品,

也不打麻将、逛街、喝酒、闲聊,

休息的时间就陪陪孩子,做做运动,看看书,亲近亲近自然,

孩子能不喜欢看书吗?

如果双亲能流利地使用双语对话和阅读书籍,

这么小的孩子,学英语就和方言一样。

仅此而已。

家长在玩手机 / 打牌 / 打麻将 / 喝酒 / 看电视 / 赖床,

责怪小孩在玩手机 / 看电视 / 赖床。

归根结底,双方都把读书当做了很痛苦的事

PS:

学前教育不是越早越好,一个年纪做一个年纪的事情,如果你超前做了某件事情,意味着成长的有些过程缺失了,以后再也补不回来。从简历上看,自然教育和伦理教育这两块是个短板。

如果我给我的孩子写简历的话,我可能会写 “我孩子比较害羞,爱好是看书打球。学外语比其他小朋友可能快一点,但是不太擅长与人交往。好久之前,孩子就期待上幼儿园了,希望在这交到新朋友,还请老师多多关照。”

知乎用户 惊云 发表

1 首先这些简历是为了让孩子进到某个门槛和环境里的产物,不是说简历里有啥,孩子学前教育就经历啥了。

很有可能这些孩子经历的学前教育是要更务实的。为啥要搞这些简历呢?因为这是个功利化的社会,每一个环境都因为有太多人想抢,就只能搞出这些门槛。

进好幼儿园需要这些门槛,所以就出现这种简历了。很正常。就和你大学自主招生时候的门槛,和你保送研究生的门槛,和你进三甲医院或者大学当教授需要的各种科研、留学、论文门槛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产物而已。

所以无可厚非。这些孩子背后可能经历的学前教育没有这么浮夸。

2 学前教育有没有用?当然有用。

人生当然是一场长跑,但是学前教育会叫你怎么拉伸、怎么均匀呼气。你如果想跑的长,这些底子都是必备的。

人生当然有很多条路,但是你走每一条路,有些东西都是不会变的。比如探索能力、认知能力、毅力、模仿力、共情能力等等。

大部分人之所以走在常规模板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后当白领打工最后生孩子,越走越觉得不开心,越走越觉得不对劲,是因为连探索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只能按照社会给你的模子走。

不知道自己喜欢啥学科反正刷题考高分然后进大学,

大学选了一个不知道喜不喜欢的专业,大学里也没探索能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毕业后选了一份自己不知道喜不喜欢的工作,然后每天焦虑、迷茫,想跳槽,想环游世界。这不是常态吗。

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原因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因为这是你这么多年很多东西滚动积累起来的问题,而往往你的学前教育的很多东西就是诱因。

3 学前教育单纯的比拼范围和高度是没什么意义的行为,就像是道路选择和探索,这是你 10 年的人生阅历塑造的内心状态,学前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你自己的 “探索性” 和认知性,让你在这个过程里更高效,现在很多家长直接把这一步放到学前教育里,用自己的经历强加给一个 5 岁的孩子,让他去在某个领域做的很深,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丢掉了 “探索性” 的培养,去追求 “道路” 的长远,无形中过犹不及,把孩子给限制住了。

不是说在学前教育里塞的东西越多越深越好,要因地制宜的分析你自己的状态,做到既不多又不少才是最好的状态,能充分的挖掘一个孩子的探索欲、认知能力和共情心,就能让孩子在以后长跑的每一个阶段里,包括选择后续道路的关键节点上做到最优秀。

一个能选择自己所爱行业并且不那么焦虑活的自由又优秀的孩子,他强的地方往往不在于说学前时候有多少资源多少成果,而在于他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强过其他孩子,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道路并且走下去。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上大学的时候,周围一定有很多孩子,不会沉溺于单纯的考试分数、奖学金、GPA 这些东西,他们会更好的平衡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东西,实习的时候也不是单纯去混简历,而是真的去发现探索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一行,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学前教育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很接近那个平衡的。

4 当然话说回来,学前教育另一块最关键的东西,模仿能力和共情能力,其实就是家长应该具备并且带来的,因为学前教育尴尬的一点就是孩子往往还没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能力,很需要家长带。**所以大家都说学前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 3 到 7 岁这个节骨眼(泛指),家长的影响会持续一辈子。

比如说如果你小时候父母经常冷战吵架,无形中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径里要么就会很自卑、要么就会过分懂事、要么就非常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要么就会有付出型人格,有果必有因的。

比如说如果你小时候父母很缺乏对你的性格培养,那么很容易就把这个权力交给到你的老师朋友或者第一个影响你的人,结果就是你的性格会因为运气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好坏。

所以在这个阶段里,家长的付出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留守儿童这一块会缺失非常非常多,带来的后续问题也会非常非常大,在这一块我们社会真的是愧对他们,因为没能拿出一个发展均衡的市场出来。

我们总说好家庭的孩子很优秀,但真的不是单纯的钱、吃穿用度拿出来的,而是这种观念,你会发现越是好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就越不会前期单纯找保姆照顾孩子,而是会亲身参与,以身作则,这和钱无关,而和认知观念有关。这也才是真正的阶级差距带来的——那就是认知差距。

人生是一场长跑,人生也有很多道路,每一步都做到让自己不后悔就行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太多遗憾,在学前教育里哪怕你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不多也不少,往后的每一年里,你也不能保证都做到最好,总会有遗憾的,所以尽力尽心就好,人生也因此有了多样性,来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

以上。

我的公众号:惊云小屋。 这里每一篇文章都会让你觉得相见恨晚。你不会错过的。后台回复 5 和 6,是关于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的最终逻辑。另外我太懒了而且平时非常忙。更新的慢。就这样吧。

知乎用户 余菠萝 发表

看到这儿,感觉我们底层人民压根不配拥有后代了 23333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飞行的喵星人 发表

谢邀。

1、小孩子的读书读绘本就是家长给讲故事。当然,家长一年给讲 500 本绘本,至少在陪伴态度上很不错。

但是,学龄前孩子的特点是喜欢一本书一个故事反复讲,这样才能记住些,有些收获。一年讲 500 本绘本,从陪伴质量或者说绘本阅读质量来说,就差多了,还不如一年讲 100 本绘本,每本讲 5 次效果好。

2、每周只有 5 次,每次 15 分钟的运动时间,这孩子的体力、体能堪忧啊。上学后学业逐渐紧张,体力跟不上必然导致脑力跟不上,早晚有父母愁的。

——不太了解上海的幼儿园,但我相信没几所幼儿园能有足够大的场地,会配置了足够的男体育老师,每天安排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间,让孩子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3、钢琴每周练琴 4 次,每次 15 分钟,这效果也就比不学强点。想必父母也没精心给孩子找好的钢琴老师,多半是家门口琴行随便找的钢琴老师,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就看投入的时间,我很怀疑这孩子练琴能坚持多久。真正好的钢琴老师,也不会收这种练琴时间的学生的。

——想学钢琴,如果家长和孩子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真的还不如不学。看这孩子的时间安排,家长还不如彻底取消钢琴课和练琴,拿这时间陪孩子做户外运动,至少能得到个身体结实、体力好,视力好。

知乎用户 泥鳅钻豆腐 发表

我看到了诞生一整个前所未有的产业的商机,可以为海量生化材失败专业博士毕业生找到薪资不低的收入。只要加把劲让上海市的中小幼教育产业界、上海市教育局加上上海市科委科协协调起来,用好资本的力量,就有望让市级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全被中小学学生包揽,让各大学和研究院所全部从三大奖里面滚粗。然后开办各种培训班,让生化材博士毕业生手把手教小学生怎么做研究,怎么发论文申专利,怎么技术推广,怎么包装成科技成果去申奖,怎么建立科技公司并上市。

知乎用户 鱼 sir 发表

5 岁,学习了多少不是最关键的。

我常跟身边的家长们说,孩子在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

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中学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知识积累;

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系统研究的能力。

因为一个人的的教育过程一定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海量知识的储备→未知领域的探索。

在这四个阶段中,家长难免会让孩子超前学习。但要注意,学前阶段的超前学习不能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超前学习不能让孩子丧失好的学习习惯…

同理,这个牛逼的 “复” 二代,5 岁取得了这些成就,可喜。

但,更希望这个家长帮他写的 ppt 中,孩子的每一个 “喜欢” 是真的喜欢,每一个 “渴望” 也是真的渴望。

其实家长们咨询我的时候,5 岁这个年龄段对应的家长,更多的会问我:超前学习,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危害?

答案是,并不绝对,但很有可能带来危害。

除了上面提到的,破坏孩子学习兴趣培养的风险,在生理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期,过高的学习负荷会影响大脑的发育。除非同时注意两方面的发展,不然真有很大可能害了孩子。

喜人的成绩,如果建立在破坏学习兴趣、大脑发育的前提上,如何喜人?

我更希望这孩子家长用的,是一种让孩子轻松完成大量学习的方法。也祝贺这位不凡的孩子未来更不凡。

我这样的 “凡人”,还是更喜欢培养了兴趣,养成了好习惯,积累知识,这样一步步走下来。

虽然孩子会少了小时候的 “天才” 名号,但这些该学到的、需要经历的,未来都会有的。

知乎用户 牛正蓝​ 发表

我觉得:有些家庭教育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把孩子当人,只将其看作家长的附属品——家长觉得学这个对你未来发展有用,你就要去学,家长觉得拿这个证书对升学有帮助,你就要去拿。

可笑的是,这一过程却忽略了学习主体的主观感受。

学什么不学什么,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孩子自身的感受吗?

我认为:

首先,家长应该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接受能力和主观感受。即使年龄相同,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接受能力都有差异,进行各种超前教育还要看你家孩子高不高兴,如果高兴,家里能供得起,就学;如果不高兴,还不如让他愉快地去玩泥巴。

其次,还要看学的这些东西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节奏。所有的孩子又有身心发展的共性,这是不能逾越的生物规律。

英国数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智力发展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

幼儿应该处于浪漫阶段,孩子懵懂地面对大量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而又异常兴奋,对事实有浪漫的遐想和联系。

这个阶段的幼儿如果强加给他精确阶段的知识,如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不仅孩子难以接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其想象活动。

另外,年幼儿童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活动上。两到三岁的儿童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玩玩具看电视,也会四处张望,到处走动。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在被迫学习,又因为年龄小好动,被家长轻易贴上多动不专心的标签,在孩子的认知中学习就和不愉快挂上了等号,这不啻为一种灾难。

忽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靠家长耳提面命,硬着头皮去开展所谓 “超前教育”,只能让孩子学到只鳞片爪,只能暂时缓解家长的焦虑。

与此同时,却有极大概率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所学知识超越了其认知发展规律),让他们对知识的获取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不敢兴趣的东西),甚至让他们丧失对未知的好奇心(世界的规律、奥秘与我无关只与我的父母有关)。

而这些损失,可能远远比早起步所带来的红利大得多。

学习本身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有好奇心的驱使,常有正反馈刺激,还是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就是所谓 “爱上学习”。

在孩子小的时候,被迫学这学那,是因为他们没得选,他们很弱小,从身体、认知水平到经济、家庭地位,家长是绝对的权威,家长说学什么好,要学什么,小屁孩们只能照做。

这样的被动学习,很难有什么发自内心的愉悦体验。

学习如果仅仅和痛苦的感受相关联,没有好奇心和成就感作伴,路就一定走不长。

小初阶段,知识量小、简单,逼着学只要时间搭进去总是有些效果的。

高中阶段,随着知识的难度加深,密度加大,再加上青春期的身心极大变化,童年那些伴随学习而产生,一直被压抑着的痛苦感,会在逐渐发育的躯体中发出沉闷的呐喊。

很多小时候学得挺多的 “听话” 孩子,在青春期,会厌学、逆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让家长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暴躁的少年,曾经是自己那个说啥是啥的乖宝宝。

作为老师,我见过很多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的仲永们。

有的家长说,我家闺女小时候博览群书,《伊利亚特》、《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都看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亲戚朋友没少夸她的神童。初中反而品味下滑,喜欢看故事会和知音,高中就一点都不喜欢学习了,而且沉迷于 “霸道总裁爱上我” 一类的网文,还沉迷于手机游戏,我就把她智能手机没收了,不成想,她居然拿着老人机玩贪食蛇都能玩一整个下午。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我想说,她小时候看的那些书你们家长看过没?她小时候看世界名著时真的觉得快乐吗?是不是都是你们家长给她指定的呢?你们能说出她真正的兴趣吗?这是童年压抑感的释放,她现在长大了,相对自由了,能自己选择了,也更容易被有阅读快感的低劣读物和小游戏轻易征服了。

有的家长说,我家儿子初中到高中整个暑假都没闲着,早就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结果高一第一学期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

我想说,孩子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未必习得智慧,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他是 “听” 过了,但是,“学”会了吗?一个暑假怎么可能让一个准高中生系统学习所有的高中知识?这只会让他学得一知半解,同时还消磨了好奇心,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结果,在课堂上这些知识都听着挺耳熟的,她自以为都学会了,课上也不认真听,实际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还差得远呢。

家长一味在为孩子铺路,何时能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有人说孩子小,不懂事,我们家长有人生经验,帮他选。其实不然,相当一部分父母随着年龄增大,缺乏进取心和不断的学习的习惯,难免思想落伍,替孩子选择的也未必就是最优之路。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做决定,他们成功,则获得的是 “只要我想就能做到” 的成就感,他们失败,则获得的是 “自己选择的路,跪也要走下去” 的责任感!

超前学习,一定要看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好奇心强,喂不饱,自己要学,那就尽量满足他。

否则,硬逼也没有用,反而有可能习得性无助。

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大部分孩子还是智商普通的平凡孩子。

大部分家长也是普通的家长。

有时候,接受悦纳自己的平凡,是一件难事。

悦纳自己孩子的平凡,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对孩子来说,承认他的普通并爱着他,可能他会更愉悦地成长和发展。

很多孩子初中高中就得了抑郁症,学个习而已,真至于嘛?

这年头,其实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情商好,三观正,要比他们会什么技能考多少分更重要。

当下,身为孩子不易,做家长的也难当。

《中国式家长》这个游戏中有个设定,就是家长的面子值,孩子能在亲戚面前表演,家长的满意度就会提高,孩子没被当成是个能独立思考有自尊感的个体,却被物化为家长炫耀发资本,可谓入木三分。

还有很多性急的家长,为孩子学习也可谓操碎了心

新闻、段子也多的是:

孩子学习成绩差,亲妈被气瘸

知乎用户 Damon DanceForMe 发表

扯那么多没用。这个家庭一看就知道是个中产。有传闻说贴出来的这些图并不是爸妈故意炫耀,这些是申请幼儿园的材料。

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说明:

  1. 你的孩子需要进商业幼儿园,而不是请专人在家辅导或者使用私有的幼儿托管服务;
  2. 你需要申请才能进的了幼儿园,而且必须经过极其激烈的竞争。

既然都是中产,那么结论可以摆在这里,你们再挣扎再焦虑也是没什么用的,就算每天看 100 本书,你们的子女大概率也是和你们过一样的生活。阶层决定一切。

大家都喜欢看寒门出贵子或者富二代堕落玩完这种事情,但统计上说这些都是特例,是少数。显然舆论都喜欢宣传特例,司空见惯的事情没什么好讨论的。

题中这个小孩的爸妈把自家的孩子掀了个底朝天地炫耀,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处于中产焦虑之中;包括这个帖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也是因为他们引爆了普遍的中产焦虑。

还是那句话,再焦虑,再挣扎,你也还是个中产。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这是什么,这就是内卷的最高体现,从小就进入黑暗森林式的竞争并高度以此为荣,但你作为父母又有什么办法,虽然是金领高管,但说白了只是高级打工仔,现在拿到的每个月生活费高一点罢了,如果除去上海的房贷说不定还是月光族,有掌握生产资料吗,有资产能让保障后三代生活吗?你或老婆有个人出点事情生病住院几个月你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能保证维持吗?都没有的话,你唯一能让后代成长的路径就只有重复 + 改进自己当年努力学习当个更高级打工仔这一最稳当的路线了。你既然选择了生活在全世界最内卷的城市之一,如果你的后代不更内卷,那他 / 她以后出来后当个月薪 5000 的会计你愿意吗?

知乎用户 apewest 发表

我父母这一辈人之中,混的最好的是我一表舅。他家小孩,小学读了 8 年,初中毕业没多久就当兵去了,退伍后赌博输了二十万,在家玩了三年,一事无成。

后来他把这位少爷送去了做社群精英培训,天天给他洗脑,现在我这位贤弟的朋友圈都是些我们根本看不懂的电子商品,前沿科技,一股传销气息。现在这人每天西装革履人模狗样的,俨然一大企业少帮主的气派。

我很纳闷这些天天晒小孩又学了 xxx,又拿了 xxx 奖状的是什么心态,是觉得自己已经没救了吗??家里来了人,怎么也要让孩子弹上一两曲,有这么爱显摆的吗??

我高中的时候,父亲曾有一次谈心跟我说,他没什么本事,要不然也不需要我学得那么累。其实当时所有人都是早上七点学到晚上十一点,年轻人精力旺盛也没觉得有什么(甚至还有余力打飞机)。后来父亲的处事逻辑深深地影响了我,永远不和别人比较,只要自己一天好过一天,一年胜似一年就行了。人活着,不卑不亢,砥砺前行。

我老婆有时候也跟我聊以后的事情,说现在培养小孩花钱太多,不知道以后咋办。我说培养个屁啊,培养他不如培养我,将来我牛逼了他自然牛逼,他只需要跟我打 dota 就行了。我老婆还问我你以后会不会加家长群啊,会不会做女老师的舔狗啊。我说老子可是铁男,在你面前才有那么最后一丝耐心,孩子上学之前我就会告诉他,你们老师说的话都是放屁,你不用听他的。

其实我很纳闷输在起跑线上是什么说法,人和人起点本来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成人之后的资源储备更是天差地远,根本不是报几个兴趣班、学个钢琴、读几本名著就能弥补的。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寒门子弟考个好大学,迅速奔小康是没问题的。总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负能量是巨大的,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学会承担责任,能够独立思考。学校只是个带小孩的地方,老师只是拿工资的保姆,学习只是为了找点事情给孩子消磨时间,免得他为非作歹。

作为家长,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孩子活得不自卑。如果物质不够,那就在精神上给他洗脑,传递给他一种迷之自信。

知乎用户 Finch 发表

我小时候也去过很多兴趣班,不过现在想起来都是很美好的回忆。

学英语的时候,我爸会和我一起学。基本就是我去听老师上课然后回家之后我再当老师教我爸上课。我爹觉得这样很机智交一个人的钱能两个人学。

练钢琴弹吉他的时候,我弹琴我爸会在旁边拿着麦克风唱歌。

学奥数物理的时候,我和我爸会拿着白板笔在白瓷砖墙和玻璃落地窗上写满演算过程。

学书法的时候,我爸会陪我一起临帖抄经。

上写作班的时候,我写的文章每一篇我爸都会仔细整理好,很多他觉得不错的句子甚至还会摘抄出来…

当然,家里的任天堂也没少过。我打游戏的时候他也会陪我打。我小时候汉化组还没有普及,游戏又大多都是英文和日文的,很多游戏里的对话我都是和我爸抱着砖头厚的字典一个个去查才知道在说什么的。

可以说我的兴趣爱好里我爸没有陪我做过的事只有看动漫了… 当然棋魂吉卜力这些他也陪我看的,近几年的番这个对他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要求太高了我也表示谅解…

我爸从来没指望这些兴趣班能给我带来什么,也没指望我去学这些就能超过同龄人什么。语言音乐科学艺术这些东西本就是能带给人愉悦的体验的,我很享受学这些,更喜欢和我爸一起玩这些。

学习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人各有天分,不通过大量的尝试也很难知道自己的天分究竟在哪。因此我认为小的时候多多尝试没什么坏处。

但一味结果论,一味以和他人攀比为目标,把快乐强行变成压力,显然就本末倒置了,也很暴殄天物。儿童和少年时代的时间和快乐真的是太珍贵了。

知乎用户 李永远 发表

小朋友的语言表达、看世界的角度以及态度、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会什么特长、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数比不了的。

所以价值引导比单纯 “教育” 更重要吧,

能看出来这个孩子的社交能力、阅读量一定是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

我们真的不用担心他到底开不开心,对于孩子来说玩乐高和玩泥巴都是快乐的,只是看家长能不能引导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

又或许他这种优越感本身就能给他带来快乐。

当然这肯定跟家庭情况也有关,

很多网友说的对,这种国际学校,与其说是选孩子其实就是在挑家庭,这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看了很多评论,实话说我觉得挺 “酸”

很多人说这样的孩子家庭条件也很优越、什么有钱人的世界吧啦吧啦的。

多半的家长也可能陷入了这种焦虑,

但是我想说物质只能满足教育中的一部分,

更多的是看你如何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吧,

毕竟物质的比不了也没有必要比,精神上不是每个人都挺丰富的吗?

不要用你没有钱来掩盖你对孩子的忽视好吧?

知乎用户 莎鸥​ 发表

这个简历通篇看到的就是两个字,“焦虑”。看了的网友们感受也是这两个字,“焦虑”。

简历里说,“追求过程,淡化结果”。看上去很淡定。但为啥花那么大功夫整那么庞大一简历呢?有可能是父母擅长和热爱写简历。更有可能,这个家长付出了很多,但他不确定,不知道最后孩子能怎么样。未来是不可控的,孩子像 “薛定谔的猫”。但他想要可控的结果。

所以他把整个过程,直接包装成了结果,不厌其烦地一本一本去罗列孩子读过的每一本书,密密麻麻给人以震撼。

复旦二代,就一定能进复旦吗?未必。复旦没有继承的制度。也许概率高一点,别的孩子十分之一能进,他们也许十分之三。但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是那十分之三么?搞不好,是最末尾的十分之一,读个本科都费劲。

读那么多绘本,就一定聪明伶俐,卓越超群么?不一定。也许孩子过段时间,就突然厌恶了读绘本。你千哄万骗,精疲力尽,他也懒得读,那时候怎么办?

带过孩子的,都经常能感受到,孩子是充满未知的,他们的兴趣,特长,都经常会变化的。

而作为学习和职场精英的父母,是无法忍受这种不确定的。他们取得的成绩,就是基于确定性。他们忍受学习的枯燥,因为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忍受工作中的烦躁,因为可以升职。就像小白鼠,前面挂着食物,所以不停的跑步,带动笼子不停在转。如果前面没有食物,他们跑个什么劲?

而带孩子就是经常看不到前面的食物激励的,前面是个黑盒子,你不知道里面是食物,还是一坨翔。但你还是要不停的跑。这个擅长在激励下拼命奔跑的父母,非常聪明地,把追求过程包装成前面的那个激励结果。

这个聪明的方式,背后透露着焦虑。他们骗得了自己一时,骗不了自己一时。包装出来的终究是包装出来的,流落到了网上更成了笑柄。

他们如果能够更聪明一点,就从笼子里面出来,重新审视教育孩子这件事。跟他们过往的奋斗,学习,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不确定性,你可以看做是威胁,也可以看做是上天的礼物。享受这种不确定性,暂时地,彻底地放下功利心。

知易行难,所以带孩子是修行。看上去是修别人,其实是修自己。

知乎用户 感育 发表

关于孩子五岁的时候要不要进行早期学科教育呢?那是肯定不要的!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从大脑的发育来讲,他还在一种非常具象地对世界的认知的过程当中,过早进行这些学科学习,等于让孩子过早进入到一种逻辑,抽象的学习当中,这实际上并不符合他的大脑在目前这个阶段的发育情况。

如果强行搬到的话,会对他原有发展的大脑这部分是有伤害的,因为他这时候实际上是发展大脑的右半部分,比如说一些感知,然后一些艺术这些部分;然而像这种逻辑的运算的,它是属于我们左边大脑的区域的发展,这个发展实际上到六七岁之后,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如果过早地把他拽过来的话,这显然是对他现在的脑区的发育是不利的,同时因为你是强行地搬到,也会对他学习的兴趣,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可度都会造成伤害。你想一个人做他不擅长的事情,他不就会有受挫感?所以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说为什么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开始厌学,实际上是跟这种过度的提前教育都是有关系的。

知乎用户 萝魏紫​ 发表

这不就是广大毕业大学生简历的统一 pattern?没内容强塞充场面?

比如那个足迹。我以为右边是美国游学了。结果是江浙沪放大。。。。

我看了别的新闻,这里有张图没截出来,说这孩子是复旦二代。父母都是复旦毕业,头部国际公司高管。

比如,我家这只 4 岁。是华理二代。父亲是屁股国际公司码农。妈妈无业。

简历内容太少根本没法看:

我叫 。

我第一母语是上海话,第二母语是英文。

我持有上海户籍,新加坡绿卡。

够了。

我们一直讲,一页简历。就是有内容,有硬货。一页够了。但凡超过 3 页的简历,都知道是胡塞海塞的,你仔细看,连小猪佩奇都算在书单里面,还系列。就这样网友还惊呼比我都强。。。。这网友到底是有多没知识。。。。。

知乎用户 尘世庸碌人 发表

这父母确定不是印度人的吗?

这 PowerPoint 做的美的~~

这内容空洞的~~

知乎用户 萌芽​ 发表

「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的话题,今天早上在微博也刷到了,借着这个问题,我也跟大家简单探讨下发展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学前期儿童应该上学吗?将孩子教育开始的时间推动得越来越早,到底好吗?

《不再错爱孩子》的作者戴维 • 埃尔金德认为,孩子们因为学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一个简单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玩耍和社会化,那么他们可能会丧失自我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个观点:

在以学习为导向的学前班或幼儿园中,3-6 岁的儿童在字母知识和阅读技能这些基本的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了优势,但从幼儿园毕业后,往往会丧失了这些优势。而且,这些孩子跟接受灵活直接的发现学习的学生相比,创造性较低,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程度较高,对成功的自豪感不强,对未来的成功自信不够,对学校缺乏热情。

在学龄前强调学习是非常有风险的,而真正的学龄前有益的启蒙,是将游戏和儿童自发式的发现学习组合起来。

知乎用户 61school 科学托育 发表

作为一个幼儿早教托班机构的老师想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昨天有家长转发给我这个新闻,想问问我有什么看法。

我就问了一句你想把孩子培养成这样吗?

家长说说实话觉得人家孩子培养成这样挺优秀的,但是自己没有毅力能力这样帮孩子,也不想孩子有太多的压力。

我觉得这个是很多家长的心态吧,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这个题目本身的问法就有些矛盾,致使很多家长混淆这个概念。

学前教育和早教的概念不一样,早教更多指的的 0-3 岁的孩子在一些潜能开发,父母和家庭是早教的主力军,生活即早教。就算你有上我们的早教班,一周一节课,也只是给家长提供一个方向和思路,具体在生活中如何延伸、如何坚持?还是得靠父母!!!

0-3 岁婴幼儿的早教重点在于发展感知觉,多听、多看、多摸、多尝试。婴幼儿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他们的各种感官和他们的动作。

我们的早教课程一直秉承着**让孩子只是孩子是我们的理念,**让孩子在社交、语言、认知、大动作已经精细动作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说白了更多的是一些潜能开发和引导,很多游戏玩的东西。(附万圣节免费活动视频,北京的家长以后可以考虑来玩,不定期活动,免费!

万圣节活动

而这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加上了很多学期教育的成分,让孩子认识很多的字,让孩子学习历史、数理等课程,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孩子真心愿意和喜欢的,但反正简历上是这么写的。

在 0-3 岁前孩子都这么压抑了,孩子本应该最快乐的时候让他们去优秀,去按照家长的意愿生活,真让我们老师很心疼这个孩子!

其实一味的从大人角度来思考关于孩子学知识的问题,有失偏颇!

有的孩子学起来痛苦,这个是大家一起批评所谓超前教育的最根本原因.

觉得小孩子就应该玩乐游戏,但作为大人忽略了一个可能,就是或许小朋友把所谓的学习当做了一种游戏,获取知识不仅不使他痛苦,而且反而快乐有兴趣

**简单来说,家长还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与兴趣方向来为孩子创造条件,
**

**让小朋友自由地长大!
**

这个自由长大不是一味的不学,也不是一味的学!

家长们的羡慕这个孩子 “优秀” 也能理解,但是我想和孩子纯真开心的笑脸相比,我更希望他们快乐!

因为这样定义的优秀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也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玩耍吧,小朋友们!

开心的笑吧,孩子

_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_61MAMA,回复:“入群” 即可和一群渴望成长的宝妈闺蜜一起玩耍呦!让我们一起成长交流!还有更多的免费体验活动等着你!

知乎用户 么西么西 发表

简历哪有不吹逼的,不吹逼的哪叫简历,如果简历不吹逼,还要面试干什么?

恕我直言,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嫉贤妒能,以自己的童年经历来揣测别人的童年。中国二三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教育,现在的 80 后 90 后我估计想象不出来。

人在 5 岁之前能大量训练的就是语言,80、90 后的穷逼们小时候一样被父母逼着背唐诗,只是现代有钱人家的小孩能得到更好教育,所以不需要再比拼背唐诗这种 “庶民” 的东西。

很多人看到这个英文书单,第一反应无非是 “我现在看英文都不利索、高中毕业才勉强把语法学完,所以他才五岁怎么可能懂英文?” 这是因为人家从小就长在双语环境里,跟咱们以前瞎 JB 念 abc 的廉价方法不一样。现在中国大城市的国际幼儿园(不是双语,是国际),一年学费最低就要 10 万元,餐费杂费都另算。幼儿园里全英文教学,雇的都是有美国幼师执照的年轻白人(注意!人家对肤色是有要求的!)外带一到两个中国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副手给孩子们擦屎。这些小孩子白天全英文环境,晚上回家才说中文,而且幼儿园到了节假日还要组织各种夏令营,目的地全 tm 在国外,去一次至少十天半个月,老师 24 小时照顾、医生随行,还要一名以上的家长陪同(这些钱都是不包含在学费里的!)我侄女幼儿园还没有毕业,现在去过的国家比我多,英文说的比我流畅得多!

这些小孩子,在幼儿语言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在全英文的环境下,跟着母语为英文的专业幼师学了至少整整三年,而课堂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语言和阅读,还出国至少十次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和适应能力(我侄女目前七大洲里仅南极没有去过),请问你凭什么不相信人家的英文比你强?

其实这个简历里被吐槽最多的,就是英文书单,也就是这个小孩的英文阅读量很大。考虑到简历适量吹逼的情况下,其英文阅读量大于中文,反而是更符合实际的,因为英文的关键在于会说,而阅读仅仅是拼音而已。相反,五岁儿童能掌握三千个常用汉字的难度反而更高。此处参考一下越南在 1945 年时的扫盲运动,其全面推广罗马拼音,学会拼音,连 80 岁的文盲老太都可以识字:

母语的阅读速度有多快?作为对比,我自己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八岁左右),仅靠着假期时间就读完了金庸原著(除了书剑恩仇录),已经开始单手练玄铁重剑,同时骑着我同桌假装他是小红马了。

另外,我认识不少国内高校来的访问学者,年纪普遍 35 以上,会专门把孩子一并带过来,插班进当地的小学学习一至两年。据我观察,这些小孩语言进步神速,效率远超国内来留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我经常见到的情况是其父母连说买菜英语都费劲,而孩子已经跟着当地小孩在小区里叱咤风云。时代在进步,现在来华教英语的洋人越来越多,甚至连菲律宾人也开始过来淘金,以后小孩子有一门母语水平的外语是常态,这比上大学的门槛都低,看看香港新加坡就知道了。

最后,我忽然理解了一句话:“他的孩子你不配养。”

知乎用户 冰雪奇缘 发表

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让(准)中产阶级人心惶惶,收割流量,积累粉丝,卖课程 / 广告,赚钱。

知乎用户 Nordenbox​ 发表

呵呵,我女儿也五岁,太明白怎么回事了。

毕竟是穷逼苦出身啊,三代之内基因里的那种自卑无法消除,通过孩子找感觉。

太对了啊,有限的资金肯定投在优质股上啊!自己老了,再努力边际效应递减,所以投孩子啊,一股变千股,想象空间巨大,就是这种心态。

胡乱扯几句:

看了这简历,然后我想问,那又如何?很一般啊…… 就说出国旅行吧,就去了这么几个地方也敢拿出来说 “逆天”?真笑话,我女儿去的地方比这多十倍不止,又如何?五岁以下你就环游世界了,也是什么也记不住。

看了一下英文书目,我就想说,这也叫读过英语言文学?都是瞎扯。

知乎用户 阿航先生 发表

之前在观察我们班学生写的字,孩子们六年级了,字迹工整与否差别很大,我是从五年级接手这个班的,某些孩子字迹潦草问题让我一度很头疼。

在我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些字迹潦草的孩子,除去有时候态度不端正之外,一大原因是握笔姿势有问题,有的孩子握笔姿势甚至让自己都看不到字了,进而影响坐姿,最终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

我尝试纠正,但为时已晚,学生用正确的握笔姿势根本就写不出字来,最终我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再去问班主任和家长,最终发现这些孩子恰恰是最早开始练习书写的,问题是刚开始他们没有得到比较恰当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们的手指力量还无法自如地控制手中的铅笔,握笔姿势自然是怎么使得上劲怎么来。父母呢?一看到小孩子年纪小小就能握笔写字自然是眉开眼笑,至于握笔姿势或是字迹工整与否,便不怎么关心。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有了自己固定的握笔姿势,进入小学之后甚至有的都改不过来,而当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的时候,老师恐怕就难以一个一个纠正了。

教育无所谓早晚,但每个年龄阶段需要有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当孩子的手过于稚嫩的时候就不要强迫他去拿笔写字,同样当孩子的头脑尚不足以容纳太多知识量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填鸭,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其次,年阅读 500 本是啥概念?平均一天 1.38 本。我感觉他不是在享受阅读本身带来的乐趣,而是在追求阅读书本数量的堆砌带来的荣誉感,或者说是父母从中获取荣誉感。如果是这样的那孩子和豪宅豪车就别无二致了,就是拿来晒的,这就很悲哀了。

我觉得现在的阅读太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了,为什么?因为数量好检查质量不好检查啊,但有时候认认真真细细咀嚼一本书带来的收获要高过囫囵吞枣读了一百本书。

我们班有孩子天天追着我问我下一本班级共读书目是啥,也有孩子和我说他还在读之前那本书,读了两遍可还在看。我问前者你都读出了什么?对方张口结舌,而后者尽管只读了没几本书,但能滔滔不绝说出自己许多感受,我觉得后者是在阅读,前者恐怕只是在看故事了。

为啥会这样?从学生写的文字中我发现前面那种孩子的父母天天催孩子看书,当孩子说看完几本报个数家长就很开心,而后面这种家长经常会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值得分享的,和孩子聊一下,在对话中孩子增进了对书本的理解。

我每周会花两个课时和学生聊书,有的书是我觉得特别精彩的,有的书是某些学生课外读到的觉得好的主动推荐的,当我们聊的很精彩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会回去找书读,读完回来继续分享。如果不感兴趣,也不强求,可能是我讲的还不够生动吧。但无论如何不强求,也不要求写常常的读后感,更不要求摘抄好词好句,这会彻底破坏学生的阅读乐趣。我们只是读完之后有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互相分享。

学生每个学期读的书不算多,但每本书都饱含他们的思索,同时他们对阅读有期待,看到书愿意随手翻一翻,能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乐于分享,我觉得这一点比阅读量重要。

学习的原动力是求知欲,是内驱力,教师和家长要做的是考虑如何唤醒孩子对阅读对知识的好奇心,这很难,也不是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或是每个学生能做到的,但对于学生而言,外驱力走得快,内驱力走得远。

最后,以上这些都是对普通孩子而言,如果是神童,那您就当我没说。。。

知乎用户 踏花追月 发表

昨天有微信群里开始传这个简历了,传了三份,我记得其中一份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耀眼到光各类获奖证书都列了几张目录,在此之前,看到这些,我也曾感到沮丧,焦虑,不安,但是现在我已经淡然处之了。
我是一名四岁男宝的妈妈,全职,说起教育经历,他爸爸是工科博士,我是本科毕业,农村出身,毕业后靠自己在城市里安家落户。
实不相瞒,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焦虑,我觉得我们奋斗了半辈子,到头来还不如别人起点,我以为我们的孩子可以比我们活得轻松点,结果发现,我们的孩子,如果横向比较,在这个城市里,所拥有的资源,和当年我们在村里并无不同,直观的感受,我看到我儿子的土著小伙伴,一出生,基本三套房子起步,去各种兴趣班,一年好几万,不眨眼,爷爷奶奶争着掏,幼儿园,能找关系的都去了最好的,学区房,爷爷时代留下来的和平有一套。而我们呢,赤手空拳,好不容易买了个房有了户口,立马又要考虑学校的事,和平是指望不上了,哪怕河东河北也感觉有点吃力,房子,这辈子能再挣一套房子差不多也到头了,至于兴趣班,都要算计着,看看那个合适,那个划算,幼儿园里一年几千的还可以考虑下,甚至我想给儿子买套点读笔让他学英语,都要好好盘算比较一下。
每每看到孩子身边的小伙伴,我就会想,我的孩子,以后怎么在这个城市立足,拿什么去竞争?六一儿童节,看到孩子班上的小女孩儿一个个的能歌善舞,我甚至还想到,我的孩子,一个特长都没有,日后谈对象,和小姑娘们连个共同语言都没有!
一个老母亲的内心日常活动,原谅我俗不可耐,可是那个老母亲不考虑下孩子的未来呢!
这种焦虑甚至影响到了我们夫妻关系,我觉得孩子爸爸不操心,不上进,我们的父母不给力,既不能出钱也不能出力,理智告诉我我这样想不对,我也什么都没说过,但是一到现实中,一遇到孩子教育问题,就会憋不住,忍不住找茬。在数次争吵后,我和孩子爸爸好好深谈了一次,我坦诚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表示理解,但是现实如此,孩子的教育需要物质基础,他也在努力,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一直盯在这些上面,要学会接受现实,认清现实,也要学会和现实斗争。
我们孩子刚刚四岁,唯一获得过的奖状大概是幼儿园里的全勤奖。
但是他会清楚表达自己想法,乐意和我们分享生活中的一切,这是我们和他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方式,他充分信任我们。
没去英语培训班,我们买了点读笔,线上课程,日常在家,努力和他用英语交流,为了让我们的哑巴英语尽量不影响他,我们自己先对照音频资料读,矫正自己的口音,再设计小场景,和他交流,当然这个刚起步,他远远做不到顺利交流,但是他没有英语学习当成一个任务,一节课,而是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组成部分,至少目前没看出他英语能力落后于他的小伙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他的英语能力会越来越好!
为了攒钱买学区房,我们没有出去旅游过,孩子需要接触自然,没上幼儿园之前,我每天带他在家附近的小公园玩一上午,他在小公园里认识了他的小伙伴们,锻炼的社交能力,从一个害羞的小男孩儿,成为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大家送他绰号小金豆,他在小公园捉过蜗牛,金龟子,蜻蜓,他看到了壁虎断尾,幼鸟争食,四季变迁,看到满地花瓣,他会指着告诉我妈妈,这不是千树落花红么!秋风扫过落叶,他会说出无边落木萧萧下!带他经过河边,看着两岸的垂柳,他会说妈妈,我觉得这像两岸晓烟杨柳绿!在公园湖边,他能想起小儿垂钓,坐在草丛中,并且摆好摆手的姿势对我说,妈妈,我这是小儿垂钓呢!你能说他没有经历,不懂得欣赏美么?我觉得这不比出去走马观花,拍照留念体验差。
而这些的背后,是我每打算教他一首诗,一篇声律启蒙,我都会自己先背下来,他上学的每天早晨,我和他手牵手,开始我背他听,后来我背他和,再后来我故意装作记不住,让他提示我,然后他就会了,再然后,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我就会提示他,此刻那一句诗词比较合适,让他自己去领悟,去体会,所以他学的开心,记得牢固。
在家里,只要他开口,让我们陪他看书,读绘本,我们肯定是百分百支持,到现在他就有了阅读的习惯,没事自己抱着一本书,叽里呱啦说着他自己的故事。
我一直在努力做的就是,努力在生活中学习,让他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项做了就可以得到奖励的任务。
现在看来,效果还是可以的,每一次幼儿园公开课,我能看到他眼睛里的求知欲,他也勇于尝试,不管我做的好不好,对不对,我敢并且有兴趣去做,我相信这对孩子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深深同意,物质对孩子教育很重要,但是物质不那么充足时,需要我们家长多用心,很多家长焦虑的背后,是自己没有那么用心,而一味的把责任推给外在的物质条件,好像所有的事花了钱都可以解决一样!
我经常和我老公感慨,教育孩子,就像播种,你只管播种,除草施肥,坚持下去,指不定在哪里就会开花结果了,不要太功利,人生的路还很长,让他受用一生的也许不是那些证书,而是在他内心真正生根发芽了的东西。
当然,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谁也不敢说自己是成功者,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心路历程和感悟,送给和我一样焦虑过的父母。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谢邀。

**姓名:**import 潘多拉

**英文名:**YinpotePandora

**年龄:**五岁

经历:

1、三岁生日之后,精研凝聚态物理,亲手实验过超过 20 种北纬 28-30 度的泥巴,部分成果报告以影像方式被上级领导记录。

2、四岁自制各种狩猎工具,亲手猎杀不低于 30 只具备攻击性的动物。

曾发现特殊材料的弹性型变产生可以产生较大能量转化,利用牛顿力学原理,制造出粒子发射装置,并用其对 Na2SiO3、CaSiO3、SiO2 等硅酸盐类材料进行强度检测,并于当晚提供检查报告。

曾通过光学原理,采用太阳能技术摧毁过一支准备攻击人类大坝,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危险的动物军队。

3、五岁开始研究虚拟技术,曾多次在不同环境下,对数十项虚拟场景代码进行完整的、快速的测试。但该项技术属于敏感技术,在测试的过程中,经常要回避上级部门的突击检查,极有可能伴随剧烈的交流冲突。

曾多次单独在国内某著名河流支流进行流体力学研究,并掌握了一定的野外求生技能。相关测试和检查报告已交付领导部门。

阅读书籍:

杨家将(1);杨家将(2);杨家将(3);杨家将(4);杨家将(5);杨家将(6);杨家将(7);杨家将(8);杨家将(9);杨家将(10);杨家将(11);杨家将(12);杨家将(13);杨家将(14);杨家将(15);杨家将(16);杨家将(17);杨家将(18);杨家将(19);杨家将(20);杨家将(21);杨家将(22);杨家将(23);杨家将(24);杨家将(25);杨家将(26);杨家将(27);杨家将(28);杨家将(29);杨家将(30);杨家将(31);杨家将(32);杨家将(33);杨家将(34);杨家将(35);杨家将(36);杨家将(37);杨家将(38);杨家将(39);杨家将(40)。

我这简历也挺好,其实你们的也都不差,是啵?

有什么好关注的?

有什么好热议的?

知乎用户 方别 发表

先不说 5 岁孩子简历逆天这个问题。我发现我们国家在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循环。

首先家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上上,之后孩子们迎来各种课外辅导班、艺术班等等课程的洗礼。然后孩子长大了,就好比如说上到大学的阶段,就开始羡慕国外的教育模式,比如说美国的孩子小时候不怎么学习,到了高中,到了大学才开始努力学习,我们可以称这种教育模式为解放天性的教育模式。

虽然你想过而且向往过那种教育方式,但是真的当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你想的并不是说让孩子去玩,去让孩子学习他喜欢的东西,你也开始像你的父母那样,给你的孩子去报各种辅导班,还同时感叹着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但是也仅仅是感叹~ 这不是一个很有趣的循环吗?

我们一直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教育,担心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个是我们国家教育机制使然,孩子小时候不学习,那你就考不上一所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你就会成为一个 “没有用的人”。

说说关于儿童学前教育的问题吧~

说实话,我看了这个 5 岁孩子的简历之后,我真的是很佩服的,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没有自己的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

还记得小时候,那个时候国家的教育还没有产业化,所以我们没有什么辅导班之类的安排,每天除了玩就是玩。

我觉得到一定的人生阶段就应该做什么事情。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小时候所展现的出来的某些天赋,一定要在玩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而不是各种补习班。

所以我个人认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没那么重要,对以后的成长虽然说是有帮助,但是后续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小时候天性的缺失、童真的缺失,这才是值得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该去学习,我们也应该知道如何让孩子去学习。

不要让孩子从童年就成为了工具。

你好,我是

@方别

喜欢可以点个关注

知乎用户 Patrick 发表

大家可能都关注于上海新移民的艰辛与土著的酸迂之战了,单从学校的角度,我觉得这个孩子和父母正好展示了学校想要的。

学校录取儿童,其实就是看家庭,更直接一点就是这个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能力和投资意愿。

投入能力的体现,一个来自于父母的收入,简历里侧面表达了高薪,较为稳定的工作情况,另一个来自于教育投入的历史业绩,不论孩子的爱好还是围棋钢琴,都是在极力向审核简历的校方说明这一点。

而投资意愿除了历史的教育投入能体现以外,这个家庭能做的事,就是认认真真做好这份简历,不管简历配色风格是否太商务化,从内容上,结构上,说明父母在用心,且因父母只有自身教育背景资源,更能体现这个家庭在教育上不惜代价的意愿,对学校来说,这样的客户自然好过家境更为优渥,但纯消费型只想托儿的低教育背景家庭。

知乎用户 未央 发表

努力开辟一块肥沃的土壤,撒下一把种子。

你得依据老天爷脸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剪枝……

冒着风吹日晒、电闪雷鸣、雨雪风霜……

不可揠苗助长,不能疏于管理。

时刻关注它的生长,有时也会拿它和别人家的植株比较,生怕疏忽出错,误了它的生长。

盼着它开花,盼着它结果,盼着它成才,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只是,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顺利成长成一棵大树。

有的种子早早的被风吹走的,有的刚长出苗被鸟啄了,有的被雨浇死被太阳晒死,还有的会长成了一棵歪脖子树。

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时刻保持冷静,去应付各种情况,解决各种问题,努力让每一粒种子得到成长。

以上就是我在就职以前和我爸探讨如何从事教育,我爸说的一席话。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教育,要因地制宜,要因材施教。

—————————分割线—————————

一位马来西亚的中学生跟我说,中国的小孩好幸福,18 岁以前只需要专心读书就可以了,而他们 16 岁就要边读书边打工挣钱了,当然,也要上兴趣班。

中国的小孩真的幸福吗?

昨晚从在《中国日报》工作的朋友那里得知:某高校小区,一五年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

而前不久同城也发生过一起高三学生跳楼身亡事件。

在我读高三的时候,同校一名高三女生在高考前夕跳楼身亡,留下遗书,其中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爸爸妈妈,我实在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我太累了!

这位女生在学校还是品学兼优的三好生。

中国的小孩真的幸福吗?

在中国,一个孩子从开始孕育,就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期望。阶层越高,教育资源越丰富,教育条件越优越,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要求就越严格。

可是,我们的家长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自认为这种方式就是最好的。很大一部分人却未曾想过:孩子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当 5 岁小朋友的逆天简历摆在众人面前时,这个 “别人家的孩子” 让有的人羡慕嫉妒恨,有人的酸气四溢,还有人妄自菲薄……

这些都大可不必,他山之石虽可以攻玉,但我们要应该要做的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家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材施教。

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自理自立能力,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

知乎用户 胡不归 发表

跑个题,我看见有人说这个简历是实习生嫌做 PPT 太烦所以爆出来的,要真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实习生真是赚大了!

能做出这样 PPT 的应该算相当专业了,掌握这个技能基本就是一般公司里的 PPT 专家,本职工作稳定,外块也少不了,何乐而不为呢。

不说怎么做出来的,就是人家这个做 PPT 的思路,展现方式就值得我收藏了。

至于五岁小朋友的经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惊奇的,家里有钱有闲有能力又细致,最主要家长会表达,做出这么一份简历并不需要太多的粉饰。

知乎用户 碳头 发表

PPT 创业,PPT 治国,现在就是 PPT 面试小学或者学前班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噗,没仔细看,单看行万里路那一项,2018 年 5 岁,行万里路竟然连 2013 年都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意在强调实践、阅历的重要性,一个 1-3 岁的孩子的所谓 “行万里路” 有什么意义?论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吃奶的口味变化?论地球引力对母乳的影响?

这完全是父母在瞎搞。。。

知乎用户 孙 Vincent 发表

简历的作用有两个:1 是为了演讲,融资,忽悠人(划掉)的时候装逼。2 是为了找工作时告诉别人我之前干过什么,所以我可以胜任申请的这份工作。

那么一个 5 岁的小孩做个简历是为了做什么呢?为了孩子的父母拿出去和同事吹嘘吗?

另:人生是一个长跑,有几个人 30 岁之前成功的?又有几个 20 岁之前成功的?你一个 5 岁的孩子…… 就好像当年在襁褓里面的赛亚人孙悟空,战斗力只有 5,(他爸爸当时是一万),虽然我知道未来超赛孙悟空会守护整个宇宙,但是襁褓里的战五渣孙悟空真的有必要出来炫耀一下吗?

知乎用户 踏雪吃冰棍儿 发表

这个问题有必要提一下 “李天一”。

4 岁时获得 “申奥大使” 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
8 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
10 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
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
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
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
并入选 2009 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
2009 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
2011 年 8 月,李天一与好友张光亿在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举办 “爱在北京”——天 · 亿假日歌友会。

艺,体方面没得说。李天一的履历也是相当牛逼了。

然而在看看李天一的光辉史。

2011 年 9 月 6 日,李天一与苏某涉嫌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殴打他人并损坏他人机动车被刑事拘留,最终被收容教养一年。
2013 年 2 月 20 日,李天一因涉嫌强奸被捕,最终判有期徒刑十年。

论履历,李天一不知道甩了多少人多少条街。

但是看看其所作所为,殴打他人,强奸。

事后其父去医院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时隔一年半后,有因为强奸(轮奸)被判刑十年。

在法庭审理期间,其母坚持做无罪辩护,坚持认定儿子无罪。当然,任何人都有做无罪辩护的权利。

但是从这两件事儿中也能看到李天一父母在儿子出事儿后的所作所为,要么拿钱了事儿,要么打死不认。

在审判李天一强奸案期间甚至还被驳回过一次,想想背后原因?

家境不差,学历不差,文化不差,艺术不差。唯独差的就是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且良好的教育长大了会是什么样?

父母对于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是可以理解的,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赢得了先机,会不会输在人生的跑道上?

言传身教说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好坏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传授给孩子,孩子就会有样学样。

文化,知识,各种艺术,有多少个小时候学的很好,长大后全都就饭吃了忘的一干二净的。

小时候的天才决定不了长大后的路,小时候的履历更代表不了长大的人生。

更多的时候,父母给子女选择早教莫不是处于攀比和虚荣心。

今天隔壁老王家孩子报了个钢琴班,明天老李家的孩子又报了个美术班。

那家长一看这个也报了,那个也报了,我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报了个古诗词班。(见面有的聊了)

而孩子呢?学习机?吹逼设备?

有没有想过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天性就是玩?玩对于小孩来说并不是坏事儿,玩也是一种学习,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认知。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一个前进的时代,容不下落后的教育

我经常在想:这一代的孩子,和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是更富裕了一些。确实,如今还有不少贫困留守儿童,疫情期间连在家上课都没有条件(河南一位女初中生甚至因为买不起手机上网课而服毒),底层的残酷仍然在那里,但大多数的孩子相对当 …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不生育者是否占了生育者的便宜?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司马懿 老师说得很好了,我再把他说透一点。 如果一个产品对整个社会的效益没办法全部被私人攫取,这个产品就有一个外部性。而对他的生产者来说,就会出现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 对外部性很强的产品来说,让私 …

有哪一瞬间让你觉得平权之路走得很难?

知乎用户 总是不让人说话 发表 上网的时候 知乎用户 炒锅电解氯化钠 发表 贵州的一个贫困县,借来的钱胡花乱用建面子工程,一屁股烂账捂不住了才有人过问,还能底气十足以法办要挟。 河南的两任省会,自己筹钱买地盖几个学校,问责的铁拳马上就砸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