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杭州实名公示“地铁色狼”,是否过度惩罚?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 凤凰网原创** 法治的维护,不只是要给受伤害者以抚慰,也同样要注重施害者的权利保护,使其不致因一次违法就终身社死。

作者 | 祥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近日,为达到警示效果并塑造良好的乘车环境,杭州公安连续公布多条地铁猥亵案的行政处罚信息,信息甚至包含了被处罚人的姓名。有网友质疑这种处罚决定的公开方式涉嫌侵犯他人隐私,但在某媒体发起的微博投票“杭州公布色狼完整姓名合适吗”中,参与投票的近71.1万网友中,有97%的认为公开色狼姓名是合适的,只有3%的网友认为可能不妥

这个调查结果反映的公众情绪能够获得理解。尽管并不构成犯罪,但在公车或是地铁上猥亵女性确实令人厌恶。

询问下身边女性,发现在中学和大学期间在公车、地铁上遭遇咸猪手的不在少数,又因为很多女性在遭遇猥亵后耻于呼救和反抗,或是被吓得动弹不得一声不哼,这些公车或地铁咸猪手最后受到法律惩戒的机率并不高;相反,被猥亵的经历却可能成为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需要花很多时间疗愈的噩梦。

大概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才会有那么多的网友赞成公开色狼的个人信息,并认为这种方式不仅是对受罚者的威慑,也能够警示潜在的违法者。

**行政机关的决定,当然应符合大众的一般道德期待和认知判断,但迎合大众情感的决定却未必都在法律上占得住脚。**因此,实名公示地铁色狼是否合法,还需回到法律规范框架下仔细判断。

如何界定处罚决定是否需要公开?

猥亵应受法律惩罚,这一点毋庸置疑。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4条,“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在法律上,猥亵是性交以外的其他带有淫秽意味的色欲行为,即行为人为追求性刺激而对他人身体尤其是性敏感区进行抠摸、搂抱、吸吮等。广义的猥亵,还包括公开暴露生殖器官或当众手淫等。杭州公安公布的一则处罚决定书就显示,被处罚人陈某就是在3月1日乘车时,以手触碰、生殖器贴蹭李某某的方式对其实施猥亵,而公安机关也是根据此条对其处以12日的行政拘留。

**但是,在对猥亵者做出拘留决定后,是否需要公开处罚决定却不能任由行政机关裁量。**2021年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对此的规定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依法公开”。这也意味着,并非所有的违法行为人在接受行政处罚后,其个人信息和违法行为都要被行政机关公开。

原因就在于,公开本身就是另一种惩戒,在违法行为人已接受处罚后,再对其处罚决定予以公开,无异于进行二次处罚和二次伤害,这当然不符合“行政处罚须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过罚相当原则,也是对违法行为人不合比例的过度惩戒。

在实践中,曾有不少公众人物在吸毒嫖娼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后又被曝光的案件。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身为公众人物其本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并不意味着其涉及的处罚案件也同样具有社会影响。只要违法者是公众人物就对其个人信息予以披露,表面上看是为了借公众人物来警示大众,本质上仍旧是法律的强家父主义取向。它不认为公众可自己做出理性判断,所以更倾向于杀鸡儆猴,以儆效尤。但这种违背个人信息保护的公开方式,是对个人简单粗暴的道德鞭挞。

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来看,对于处罚决定是否公开,《行政处罚法》确立的是“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的立场;对于一般的处罚案件,行政机关原则上无须再主动公开。

原因正在于,公开会披露大量的个人隐私,进而将其个人信息都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下。这种不可逆转的“公开处刑”,会对当事人带来难以修复的深远影响,并使其人格尊严和名誉荣誉都受到最大程度的摧毁和打击。

那么,怎样的案件才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可以公开的处罚决定呢?其实,处罚决定公开与否,涉及的又是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之间的权益平衡。

如果对某个处罚案件,公众的知情权明显优于个人隐私,那么即使公开会伤及个人隐私,个人权利在面对大众公益时也要受到限制和退让;反之,如果某个行政处罚案件并没有明显的公益损害,行为人伤害的只是特定人的个别利益,就不能仅为满足公众的一般知情权甚至是窥视兴趣而牺牲个人的隐私利益。

典型的公众知情权优于个人隐私的处罚案件,如食品药品领域的处罚案件,这类案件的受害人并不特定;行政机关借由处罚所维护的,也主要是大众健康这些抽象公益。由此,在做出处罚决定后再向大众公开,就会提示公众关注某类食品药品的安全,以防止再受损害。

在另一类诸如殴打、伤害、嫖娼、酒驾的处罚案件中,违法行为人损害的仅是特定人的个人利益,这些个人权益损害已通过行政处罚决定获得修复和抚慰,此时就已不再有通过公开处罚决定让大众广泛知晓的必要性。再如在因吸毒被处罚的案件中,违法行为人损害的甚至只是其个人的健康,此时就更没有必要再将其违法行为公之于众。

为了预防犯罪,就可以过度惩罚?

回到地铁色狼案,猥亵他人所侵犯的并非不特定的抽象公益,而只是少数女性的个人权益。在行政机关作出拘留决定后,受害人的权益就已获得法律上的保护。此时,行政机关再公开处罚决定,所欲达到的目的大概就仅余两项,但这两项目的在法律上却都需要细致斟酌。

**第一,对违法者进一步施予打击和羞辱。**但在行为人已接受与其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处罚决定后,再对其予以打击,首先违背过罚相当和“一事不二罚”原则,属于对违法行为人的过度惩戒。而仅为了羞辱违法行为人就公开其个人信息就更为现代法治所禁止,其依据不仅在于《宪法》明确规定的人格尊严保护,同样在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人格尊严是所有基本权利的核心,其确保了每个个体的道德存在和独立人格。

对个人尊严的保护,并不能因为行为人曾有违法或犯罪行为而有所区别。维护包括罪犯在内的所有个人的尊严,就是维护人类文明的底线。

如果我们今天允许可对某些人的人格尊严予以剥夺,可通过将其“公开处刑”而予以羞辱,那么明天可能引发的就是更大更无可抑制的滑坡。

第二,通过公开违法者的个人信息而进行一般性预防,即通过公开地铁色狼的个人信息以震慑潜在的违法者。但是,这种目的的达成,显然是以将他人工具化为前提,也就是将已经发现的色狼作为工具,来实现震慑潜在色狼的目的。

这种做法无疑与羞辱他人一样,同样是对违法行为人人格的践踏。任何人都只是自己的目的,绝不能作为单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这一法律诫命,即使是对违法行为人甚至罪犯也不能有所区别和克减。

国家发动对个人的惩罚,无论是刑罚还是行政处罚也都要以报应为主、预防为辅;原因同样在于,如果惩罚是出于预防,就很容易逾越法律的一般界限而演变为滥罚

其实在地铁色狼案中,如果只是为了起到威慑他人的目的,也完全没必要公开违法行为人的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只要公布在哪一天哪一班次地铁上,曾有色狼因猥亵他人而被处罚,就能够达到既威慑潜在的违法行为人,又避免物化行为人的目的。再往下延申,因为猥亵、嫖娼、吸毒等属于法律所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在道德上同样具有可责性,几乎人尽皆知,是否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威慑,也同样值得追问。

作为女性,我们都会极度厌恶公车地铁上那些咸猪手,将他们公之于众,好像也符合一般人朴素的情感判断;但作为法律工作者,却需要停下来思考这种“除之而后快”的做法可能引发的问题。

法治的维护,不只是要给受伤害者以抚慰,也同样要注重施害者的权利保护,使其不致因一次违法就终身社死。

即使出于正义的目的,权力也永远存在边界;过度惩罚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社会效果,但可能会引发法治的失序和滑坡。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 | 萧轶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

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

或给“风声OPINION”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

以便系统继续为您推送优质评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风声|张榜示众式执法,背后是强家父主义取向

村规民约能以黑榜来惩戒躺平者吗? 与地方政府设想完全相反,红黑榜一经曝光就遭遇很多网民激烈批评,尤其是其将村民列入黑榜且公然示众的“促进文明”方式,更被认为是完全反文明的羞辱式执法。将公民列入黑榜是否真的就能激发起其脱贫致富的愿望,使其摆脱 …

嫖娼违法的演员还有隐私权吗?

魏冬冬律师: 嫖娼事件的公开,是对当事人的二次处罚,北京警方跑完第一棒,央视新闻接力完成了第二棒。第一次处罚依法依规,最高拘留15天,罚款5000元;第二次处罚无影无形,却是毁灭性的。 隐私的本质是自由 隐私给了我们每个人自由活动、不受观察 …

上海市监局回应「巴黎贝甜无证生产被罚」,称依据《食品安全法》法定最低幅度给予从轻处罚,如何看待此事?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这件事的恶劣之处在于,虽然是依法办事,但是让所有旁观者都对巴黎贝甜生出了兔死狐悲的共鸣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群众对法律的信赖。 依法办事自然没错,如果法律本身就有问题了呢? 在上海静默的两个月里,法律无论是选择性执 …

​强烈呼吁上海市政府撤销对巴黎贝甜的处罚

这两天朋友圈里热传巴黎贝甜因封控期间违规生产糕点被罚的议论。查了事情的原委发现,巴黎贝甜是有资质的,之所以被罚是因为他们未经许可在4月23日至4月26日在暂住地违法生产糕点以满足周围居民的需求。2022年的4月,这是上海人或那时在上海居住过 …

不光是全上海,这下全国都记住了巴黎贝甜

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已经看不懂这个时代的新闻了。 因为有些新闻,是需要翻译的。 比如巴黎贝甜被罚58.5万冲上热搜。 今年4月,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巴黎贝甜)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曝光。近期,事件有了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