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让子弹飞》最近又火起来了?
知乎用户 卓钥 发表 忆往昔 在那个列车还要用马拉才跑得起来的魔幻年代,土匪张牧之带着麻匪兄弟和半途劫道顺便捡来的便宜师爷,豪气万丈闯入鹅城。 土匪迎面遇到了数代盘踞鹅城的恶霸,接着就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那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价 …
修改一下,言简意赅地提几个重点,手把手教你看懂类似的片子。除了《让子弹飞》,还有《色戒》,《少年派》,想看类似的评论可以投票哦.
让子弹飞不容易看懂的几个点,
第一是钻石的传递,表面上,钻石的传递过程是,黄四郎——张麻子——师爷——张麻子——送给要债的陕西口音女人——假麻子
实际上的传递路线并非如此,理由如下
陕西口音女人说自己是山西人,八岁儿子身高一米九,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提示——娘俩都是骗子,所以和她们有关的叙述是假的,包括假麻子说锯了大个子,都是在和师爷演戏。
第二,师爷对黄四郎说,我不该那你的钻石送人。这个提示非常明白,即黄四郎已经知道师爷把钻石送人了。而表面上,钻石是张麻子送给了陕西口音女人去抵债。那就要问,师爷把钻石送给谁了,才能让黄四郎知道呢?
这就涉及到花姐救老二老三时的重要细节,她拿出一个圆形盒子给黄四郎抵嫖资,黄四郎看了一下之后眉开眼笑。
好了,钻石问题解释清楚了,实际上的传递路线是,黄四郎——张麻子——师爷——张麻子——送给陕西口音女人——师爷给老二老三——老二老三送给花姐——花姐送给黄四郎——黄四郎赏给假麻子。
这条暗线就是姜文要说的事情——师爷是怎么和黄四郎勾结的。
第二条暗线就是老二的行踪,他基本不参与老三带队的活动,在老三潜入碉楼,老三坟地劫持人质,摊牌雨夜,这三场重要行动中,老二都没有出现。
由于张麻子很清楚师爷和黄四郎的勾结,可以推测老二一直在暗地里盯梢,搞的是情报活动。
第三点是师爷在团队中的活动,从老三一开始说,姓汤的不是个好东西。到分钱会议时老三等人劝说安慰师爷,到剿匪时师爷学会了密码哨音,想把张麻子吹死,制造混乱。可以看出,师爷是逐渐被革命群体接受的,而张麻子是逐渐被边缘化的。换句话讲,革命还没胜利的时候,某党的内部分歧就很严重了。
让子弹飞最好看懂的几个点:
第一,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之后,没了皇帝,但是黄老爷到处都是。而且黄老爷就是当年的革命党人。
第二,太祖的革命没有达到目的。这个是让子弹飞最明显的部分,即开头的列车,歌声,和结尾的列车,歌声一样,只是车上换了人。
第三,对于辛亥以来,底层民众心理变化的深刻刻画——麻木的看客,被煽动后的暴民,拥有了破坏自由,但是却没有拥有创造和生产自由的芸芸众生。
第四,对辛亥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刻画,头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没有剪,面对黄四郎这样的强权,仍然奴性十足。
再次跪舔姜文。顺便跪舔李安。
————————————————————————————————————
呵呵。
还是让我客串一把影评人吧。
一句话评论放在这里:
让子弹飞,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真正把中国最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来,淋漓尽致,一点都不遮掩,居然还混过了检查,让人感觉广电内部有高级黑。
缓慢地更新一下。
第一部分,从埋伏,到上任为止。
几个要点,马拉列车(半工业化),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铁血十八星(武昌起义旗帜),交代时间背景,民国初年。清朝刚被推翻。
滴下来一滴血(红油),发现是火锅。这个就黑了,自己联想。
汤师爷自述里信息量很大,夫人当了四次寡妇,他自己上任了六次。
第二部分,从进城鼓,到安顿好。
几个点。老三:城里的女人就是白。老二脸色微变。
张麻子悬赏画像(有点像朱八八,是不是暗示,存疑)。
欢迎者,妓女头子,各路乡绅(注意乡绅和马邦德的发型,都是刚刚被剪了辫子,强烈暗示:心中的辫子没剪。)
中华民国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确定时间,1920 年。
黄四郎帽子驾到,乡绅和艺女回头欢迎,口称吉祥(暗示这是真 boss).
团练教头武智冲(武松,鲁智深,林冲),标签人物,传统中国社会流氓草莽。
聚焦枪毙尸体时毫不紧张的花姐, 另一个标签人物,传统中国社会失足妇女中的佼佼者。
黄四郎赝品入戏太深(也许暗示了未来黄四郎就死在这事儿上)。
赝品的隐喻,旧中国的统治者并不直接进行统治,他有一整套化身和代理人,成为民众心中不可侵犯的图腾。消灭这些图腾,则对权力的畏惧也就被消灭,指代什么很清楚,为了防止被攻击,我呵呵一下。
第三段,卧室夜谈
县长夫人的自白,反正呢,我就想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这个说的很明显,不解释了。
第四段 师爷对策
师爷的意思是,跟和豪绅合作,刮穷鬼的钱,姜文的意思是,武力 + 合法性,刮豪绅的钱。两种思路,就是辛亥革命后的两条路。第一条路,延续清末情况,地方的真正统治者,是豪绅,官府的人,必须和这些人处理好关系,一起鱼肉民众,才能够稳定。姜文的意思是第二条路,权力要下县,乡,村,大权独揽,谁不听就灭了谁,均贫富。
这个隐喻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在近代史课本里都学过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赞颂的是啥,一目了然。
所以,看到这里,姜文是毛左,而且是铁杆毛左,这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结论。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让子弹飞成不了神作,不过是主旋律作品,有何新意?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要证明,其实导演的野心是反主旋律的。
明天继续,谢谢收听。
第五幕 击鼓鸣冤
师爷说,谁敢有冤?这都一百多年了。
较真一下,1920-100=1820,鸦片战争前 20 年,老大帝国的最后平静。之后,地方力量逐渐挣脱了中央。
赤裸裸隐喻旧王朝的衰败。
卖凉粉的冲撞了武智冲,被痛打,姜文主持正义。
这是第五幕的精髓部分。
在朝廷式微之后,地方草莽武装力量投靠豪绅,为非作歹,形成了新时代的潜规则,新秩序,此为其一。
底层贫民,对武智冲的暴行热烈叫好,这是对这种秩序(有强权而无正义)的认可,暗示:暴力 + 豪绅可以维持长期的压迫和不平等,且不知止。此为其二。
师爷息事宁人,软骨肉混子路数,文人无德,普遍现象。姜文用枪主持正义,武智冲服软磕头,姜文说,印不好使(政治权威不复存在),还是枪好用(暴力是重建政治权威的基础)。
最精髓的一幕出现了,刚才围观叫好的底层,开始对姜文下跪,口称青天大老爷,这是对后来剧情的最重要铺垫——杀了皇帝之后怎么办?姜文用暴力禁止他们下跪,但显然,这种不下跪的行为仍然是畏惧暴力,而不是蔑视权力,公民觉醒。
这从一开始就说清楚了姜文最想说的一句话,暴力革命结束之后,推翻黄四郎之后,我们赢了吗?
明天第六幕,小六子之死。
第六幕。
小六子死前的晚上,姜文和他的对话。留洋。莫扎特。暗示:张牧之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明确地知道中外差距,并且希望后代能够去学习他们的优点。
次日,小六子之死。重点,围观沉默起哄的乡绅,打架哄秧子的武智冲,陷害者胡万,小六子的热血和热血的一文不值。背后的重点是,我们民族年轻人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是怎样被一个失去秩序的社会杀死的。
直接陷害他的人,正是已经屈从于乱世秩序的凉粉男,黄四郎意图传递出的消息是,你们拯救的人也会和你们作对,你们的对手,是整个旧时代的秩序本身。
小六子自残自证清白,是误以为乡绅和围观者的认同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在一个失去正常 秩序的社会里,清白和自我证明是最不重要的事儿。我们民族性中阳刚,暴烈,轻生死,重言诺的那一面,就是这样一次次在乱世中消解的。
小六子证明了清白,然后,他急切需要获得乡绅们的认同,然后围观的乡绅们都走掉了。连同那个去叫医生的武智冲。
第七幕,小六子的葬礼。
这里要注意姜文的拍摄手法。
从老四第一个登场开始,观众的视角,其实是躺在坟墓里的小六子的视角。
我的看法是,悼词其实是对屏幕前的观众说的——你们已死,你们心中脆弱,单纯,美好的年轻生活已死。成功渡过青春期的年长者们,将用他们的方式来为此复仇。
老二没有来参加。
剩下人的反应都具备特色。
老三第一次表现出了对大哥的强烈不满。
滑头文人汤师爷,表现出对小六轻命的蔑视和不了解——他已经不能够体会那种情感。
在张牧之做悼词的时候,老三的脸一直侧着,转向师爷,剩下的两个人则在低头哀悼,这个细节很重要。
张麻子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要把黄四郎连根拔起,之后怎么办,这不是当时的他需要考虑的。
六个人鞠躬,幸存者们的祭典,他们将选择用不同的方式面对残酷的时代。
墓碑是一个六字,这是个年轻的数字,只有夭折的人能够永远年轻。
下期预告,第八幕,鸿门宴。
鸿门宴是前八段的小高潮,理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爷熟悉当县长之后的捞钱手段,黄四郎出钱,瓜分其他豪绅钱,然后把钱还给黄四郎,说明他经验丰富,但夫人后来讲到,是她出钱给师爷买官,说明师爷之前几次干的不是县长,而是——师爷。
刚进入宴会厅时,孙守义发抖,胡万武智冲无所谓,证明了一个真死,两个假死。
介错人一段,说明两个人都有日本生活经验,熟知日本文化,看得出是清末的留学生。
谈到剿匪时,黄四郎开始试探张麻子,张麻子正面接招,两个人心照不宣——彼时彼刻,此时此刻,黄四郎已经知道张麻子是劲敌,所以宴会之后就动了杀心。
三大影帝飙戏,煞是好看,鸿门宴快结束时,线索物钻石出现,这里要重点注意。
另一个重点注意的是,在老三带人潜入碉楼行动中,老二没有出现。
第九幕,夫人之死。
重点再现,胡万袭击时,老二从另一条小径出现,和老三等人合击胡万。这证明了老二一直是单独在暗处活动的,至于其目的之后会有更详尽的解释。
张麻子其实性格里有轻信别人的一面,他相信黄四郎手下的三个人都是真死。
黄四郎则极度看不起他的手下,他是留过洋的人,却最终和这些下三滥混在一起。
汤师爷本来恨极,想用枪,但是听到张麻子说 “让所有乡绅都过来” 就放下了枪——他心里只有钱,那个时代失去信仰的士人的普遍心理。
下期预告,第十幕,夫人的葬礼。
夫人的墓碑是两块石头拼在一起。
带人袭击的是老三老四,陪着张麻子和师爷的是老七和老五 ,又要问问题,老二去哪了?
黄四郎陪了替身出马,是天生警惕,还是得到了线报?
老三带九筒(匪首记号),张麻子很不满意,但是老三走的时候仍然高叫,记住,我是九筒。老三再次公开表现出不一致。
第十一幕,分钱会议。
老二被集体嘲笑,此其一。
老七公开提出带钱走人,得到所有人响应,此其二。
张麻子拒绝提案,分钱均贫富,此其三。
这一段的目的就是为了描述革命团体内部的分歧——其实真正知道要干嘛的只有张麻子一个。大部分人参加革命,不过是活不下去了,仗着一身本事做强人。只有张麻子要恩怨分明,要均贫富。
第十二幕,均贫富之夜。
重点,城门伏笔再现,老二老三为花姐发钱。
重点二,师爷说,你不就是想当老天爷么。张麻子笑着同意——革命者悖论:真正的革命者永远保持清醒,永远警惕,永远没有安宁。
重点三,花姐知道如何打动张麻子,演技也一流。
第十三幕,各怀绝技
黄四郎说,这个人不是买官的县长,起码不信马。
很有意思的话,似乎是说马邦德的手段在这一带是有点名气的。
接着,黄四郎走了新三步,已经不考虑收下当狗了,而是要置于死地——他愈发明白,这是个和自己差不多厉害的人。
接下来的这一幕是表现五个人性格的绝佳机会。
老七是小受。
老三是撸娃。
老四做事利落。
老五是处男。
老二是基。
而且老二表明性取向的时候,老三低头,有意思的细节。
革命者是一群什么人?答曰,性生活不正常的人。清末,华北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很多男人一辈子都没碰过女人,这些人不是去追求宗教,就是去追求暴力,再要不,就去追求暴力和宗教,又称捻军。
接下来是师爷房子里的两个人。满口陕西话的女人,自称家在山西。张麻子大度给钻石,线索物品再一次出现。
第十四幕,花姐救人。
花姐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看来是和张麻子有了协议。
老二老三做自行车,一后一前,说他们去过上海。
花姐再一次解围,她真的什么场合都能应付,给了黄四郎一个盒子,黄四郎看了之后,表示很满意,问题,盒子里是什么?
我猜是钻石,呵呵。
钻石不是在师爷手里吗?怎么突然到了花姐这里?
这才是让子弹飞的真正主线——姜文的野心开始一步步表露出来。
第十五幕,活死人。
张麻子问师爷去不去发钱,师爷说不去,上次他不是去了玩的还很爽吗?张麻子就懂了呀。
顺水推舟让他留下来,等着黄四郎。
张麻子怎么知道黄四郎要来找他?这个问题以后讲。
黄四郎说,你起码有三句话要讲。
师爷说,我不该拿你的钻石送人。
这句话就证明了花姐盒子里就是钻石。花姐的石头是师爷送的。谁去送的?老二老三。
雨夜,麻匪尸体曝光,是胡万,张麻子带着四个人出现,逼迫黄四郎出钱剿匪,四个人都有特写,没有老二。老二干什么去了?
答曰,提前埋尸体,枪战后挖出尸体,老二一直是张麻子的王牌人物。
下期预告,第十六幕,坟前话别。
坟前,张麻子给一身长袍的老二 交代重要事项。师爷在一边斜眼看着二人。
一身长袍,说明是化妆潜伏任务,后来有交代,是去青石岭接应大部队。
师爷一直不确定姜文是不是张麻子——骗子都觉得别人是骗子。当然了,姜文的表现也不像一般土匪——留过洋,懂洋文,听莫扎特,不爱钱,枪法好。师爷不相信中国还能有这种人。
张麻子交代自己是蔡锷的手枪队长,但他不想听师爷的故事,他知道这货嘴里没实话。
反清,反袁,蔡锷死了,未来在哪里?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个事,现存的这批人又如此不靠谱没想法安于做洋大人的家禽,所以张麻子上了山。
第十七幕,剿匪
师爷对张麻子露底,说康城,表明他已经不怕麻子,也知道麻子可能回不来了。
遭到枪击后,师爷身手很好,趴下。
老二掉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被出卖了——隐射林庄公,其心可诛。
师爷会吹密码哨音,革命团伙被彻底渗透了,有人还在犹豫(老七)。
假麻子被拿下,钻石暴露,师爷一看要露馅,跑路被炸死。
师爷死在一堆银子里,屁股在树上,五张委任状——隐射文正公,其心可诛。
张麻子说,假麻子死了,真的也死了——我是准备摔得粉身碎骨的,引自 65 年的一封信。
师爷说,还有两档子事儿骗了你,第一是钻石问题,第二是哨音问题。
第十九幕,解放战争
人民被发动了,但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他们不敢跟着革命者冲击碉楼,他们只是观望。
中国的底层社会,就是这样的食腐动物,随时准备分食巨人的尸体。
战争胜负的关键,是花姐和老三的一致。他们经过三天权衡,看破了张麻子的意图,决定采取更有利于自己的策略,把替身交还。
相反,如果他们认为张麻子要输,他们就交给黄四郎,也能将功折罪。
替身被砍倒,封建社会的权力合法性被破除,人民挣脱了思想枷锁,不再畏惧,赢得了破坏和抢劫的自由。
黄四郎:留下来代替我?
张麻子:我不是家禽——我不当洋大人和刘都统的代理人。
黄四郎:知道,你是野兽——破除一切强加于中国的旧秩序。
武智冲冲锋陷阵,如同很多倒戈的上将。
尾声:一切从头和大革命的序曲
剧变 1978.
革命胜利了。
老三成了新的领袖,没有人想回山里,他们觉得大哥腿脚不利落了,他们要去浦东——隐射太宗,其心可诛。
革命者骑在白马上,再次看到革命前的景象。
列车,长亭外古道边,歌声,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姜文策马扬鞭,追上列车,一路前进。
革命胜利了吗?
革命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篇跪舔姜文的文章,我毫不吝惜自己的谄媚和无语之情——这么多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人,他和我对近代史的看法一样。
以上。
——————————————————————————————————————
补充一句,让子弹飞里的所有人物,都在近百年的历史上能找到原型,对号入座的事儿就不干了,交给后来人吧。
ps, 一个角色背后,可能有两个到三个历史原型。
很多人觉得隐喻是过度解读。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让子弹飞》剧本的原作者——马识途的背景。《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盗官记》
以下是他的生平
1936 年 7 月,马识途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在校期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领导的南京学联小组。这一时期,他在地下活动中为了避免自己被暴露,曾使用 “马千禾” 的名字。
1937 年冬入鄂豫皖边区党训班学习。
1938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将他的原名 “马千木” 改为“马识途”,用以表示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后任武汉汉口职工区委委员,同时和胡绳共同主办《大众报》,又任鄂北特委委员、枣阳县委委员,1939 年调任鄂西特委书记。
1940 年,鄂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1941 年皖南事变后到重庆中共南方局,不久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1945 年毕业。
“一二 · 一” 事件后调任滇南工委。1946 年调成都任川康特委副书记。
1966 年,马识途在 “四清” 运动中收到西南局办公厅的通知,让他回成都开会。就在这次会上,他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写反党反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成为文革中四川第一个被揪出来的人。1979 年,在隔离审查和入狱 6 年后,马识途被正式平反。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厅长及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直至离休。
我第一次接触到马识途的作品是在图书馆看到他写的文革时期从政的回忆,从书中也能很明显的感受到他对政治深刻的洞察力。我只是想说,一个参加过革命,并且做过高级官员,还历经过文革时期身世沉浮的人,他的见识和思想不知比有些人高到哪里去了。这种人生经历写出来的剧本,有这种政治内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怎么一到有些人眼里就成了过度解读了呢。那些说过度解读了的人,我觉得你真的应该多读点书,too naive。
关于这部神作的解读不做赘述,相信大家在豆瓣和知乎上已经看烂了。
我想从其他角度来讲讲《让子弹飞》
我以前说过,众所周知的,在天朝想要拍一部好电影比登天还难:政治不能碰、时事不能碰、贪污腐败不能碰、抨击社会不能碰,这里不能碰,那里不能碰,稍稍越过界就被广电老大枪毙。
严肃的没票房,观众看不懂也没耐心看完。
想要又有票房又有思想又逃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艺谋没做到,他输给了广电。
冯小刚没做到,他输给了观众的审美。
然而姜文做到了。
这部浅的能被逗的满座欢笑,深的能让人查史深思的电影,实在是让人跪拜。
姜文是个顶聪明顶有坚持顶有梦想的一个人。
汉子 + 男神。
以上。
每次重新看这部电影,都会发现不同的意义,可能是真的 “长大了” 吧。
据说下个月还有姜文的一部电影上映,所以再次看了一遍让子弹飞,就瞎写点东西出来。
也许会有过度解读,但是个人还挺乐在其中的 ,也请诸位看完再说。
1,张麻子。张麻子和黄四郎两人之前其实都是革命党,但是后来选择的路线不同就成了张麻子和黄四郎。黄四郎是比较 “现实” 的,革命之后即为自己谋求好处;而张麻子是比较坚定和理想主义的革命党,全篇里提到过很多次:“我为什么当土匪?我就是这条腿不利索跪不下去”“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我就是跟这帮东西玩不起”。张麻子跟随过蔡锷,对于日本文化比较了解,还知道莫扎特。他给黄四郎点烟的时候那个打火机也是非常潮流的物件的。
2,黄四郎。可以说是 “堕落的革命者”。黄四郎留过洋见过世面,拥有辛亥革命同款地雷,张嘴就飚英文,懂得切腹;而还有幸收藏了辛亥革命同款地雷,有事能找到旅长级别的人帮忙。现在却只位都统跑腿做贩卖烟土的勾当。
3,麻匪老二。老二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1 是能力强,2 是性格暴烈耿直,3 是喜欢男人。实际上老二经常没有跟其他麻匪兄弟出现在一起:胡万偷袭张麻子,老二出现和移动的方向跟其他的兄弟都不一样;收拾黄四郎人马的时候,其他麻匪兄弟都要化妆装死人,但是他的任务是 6 把短锹并且没有化妆;也正是任务特殊所以出城提前安排的时候阵亡的。性格极其耿直和暴烈,小六子死了只有他喝多了没去;分赃的时候一听师爷说到小六子的死就爆炸了。可惜的是这个人太鲁莽率真,所以剧情上一定会让他死。而且他喜欢男人而且很可能就是老三……
4,麻匪老三。老三是所有麻匪里最有自己想法的(很大程度上这个自己想法的意思是跟大哥的理念不同):打劫黄四郎替身和两大家族,他故意带了代表大哥的九筒,甚至大哥质问他之后他还是自己喊着 “我是九筒”;花姐双枪在手要入伙当麻匪,实际上也是老三出的主意,在大哥质问是谁出的主意的时候他才说 “自己就随口一说”;最后也是他先说的要离开。为什么说老二可能喜欢的就是老三,第一是因为他们俩经常一起活动,发钱和跟花姐在一起的时候都是。而且之前一直号称 “万事不求人”,等到老二死了之后居然说 “要替老二娶花姐”——被身边的基友喜欢真的不敢有动作啊
5,麻匪老四老五。老四和老五在处理事情上是两个极端的人,在黄四郎派人强奸民女之后,老四是 “不会有人活着来告状”,老五是说自己是处男。一个是利己之后免除后患,另外一个则是干脆不去碰这个利己。除了生理可能有问题,其实都是他们处境无法获得正常的男欢女爱——这其实就是当土匪带来的结果了。
6,麻匪老七。剧情安排他在伏击战里被打伤了嘴,可能就是暗示 “走漏风声”。最后兄弟们要离开其实都是他提前告诉了张麻子的。情爱上他喜欢被动,除了去花钱,正常途径没法满足,所以当土匪是很难满足他的。在拿到了绑票的钱之后也是他最先张罗要走的,后面在城里发钱发动群众的时候,反应最大的也是他。
7,汤师爷。哇葛大爷简直是把这个人演活了。从一开始就算计好了,要么是张麻子干掉黄四郎取而代之,要么是黄四郎弄死张麻子。所以从一开始就鼠首两端,两面都没有放弃活络关系。从张麻子顶过了黄四郎的暗算,然后张麻子绑票了黄四郎,又发现是假黄四郎,再到后面张麻子发钱和黄四郎的栽赃陷害,张麻子用胡万顶锅,汤师爷的态度其实一直在变化,他自己也吃不准谁会胜利了。直到花姐这个大卧底的出现之后,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了所以投向黄四郎。最后临终还会良心发现想告诉张麻子钻石的事儿和花姐是卧底,但是终究没说完。
8,花姐。花姐一出场就是见过世面的,情商极高,第一次对黄四郎直接说 “你当不了县长”,其实早就把“县长哪能跟你比” 这话埋伏好了,十分的有心机。最后能把麻匪兄弟们搅散带走,花姐和老三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条线。
上面的人物是前提,那么再回到剧情里,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刚要把话说开让大家想明白的时候,就立刻会有出来打断这条思路的人和事,得回头和串起来好好想想才容易明白。
- 电影刚开场,县长装逼关心一下火车上的当兵的,结果真正的汤师爷就去亲县长夫人了。冯导客串都是稳定的 5 分钟领盒饭
- 汤师爷要跑,是老二给抓回来的。前面说了,老二很重要。
- 进城看击鼓,老七是干看,老四老五一个镜头傻笑,老二老三一个镜头,一直并排走。张麻子说来者不善,汤师爷说你才是来者——第一黄四郎是地头蛇,第二汤师爷心里清楚明明就不是上任鹅城的
- 进城枪毙麻匪,老三一直在关注花姐,所以才说她怎么不害怕。老二老三一直在一起……
- 张麻子跟夫人一起睡,表示 “我想但是你不想那就不动”,有需求但是不强迫。
- 时间放在 1920 年,汤师爷说鹅城的税都征到 2010 年了。这句话挺黑的。革命党都是打倒土豪的,当然不挣穷鬼的钱。老二是离得最近的那个人。汤师爷想着赶紧弄钱,弄到了就赚了,弄不到也会引起张麻子黄四郎相拼。张麻子把冤鼓弄出来,就是要公平公正断案,这样才能立威,否则他不就成了自己最看不上的 “看黄四郎脸色跪着要饭的” 了
- 然后终于出场了普通老百姓。注意这里:做小生意的都是有衣服的,普通老百姓都是没上衣的。
- 张麻子暴打武举人,反应出强烈的反抗封建思想的意识。告诉大家,我就是只要公平,别特么老下跪。出来暴打武举人的是老七老五小六子和老四,老二老三没出现。
- 张麻子告诉小六子去学习,他说 “这回赚到钱就送你就留洋”,张麻子手里其实是没钱的。好歹知道莫扎特,张麻子并不纯粹是个土匪。
- 黄四郎提前布局要陷害县长,并且让花姐当耳目。花姐很巧妙的表现了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另外,胡万是个能懂领导意图的人,胡千一直都干什么美甲美容采耳的事儿,胡百是胡万消失之后才能混上当个跑腿的。
- 黄四郎出招,小六子中招。这里,击鼓的那个人,就是后面媳妇被强暴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喊话声很特别,后面还会出现。背景的人都是长衫客。老三很暴躁要求干掉胡万。汤师爷拦着并且告诉张麻子杀人诛心。前面汤师爷说 “这是黄四郎的团练教头跪不得”,这里又拦着张麻子干掉胡万——汤师爷还是希望有回旋余地的,因为他是来挣钱的。
- 黄四郎在家里问胡万,凉粉还是不是凉粉。潜台词就是:“你他妈的傻啊,你不会等等他消化消化凉粉不是凉粉了再去?!” 凉粉不是凉粉了,这个事情就死无对证了。而事实是确实就一碗凉粉,明明白白的让大家都知道是黄四郎要搞张麻子的人了。
- 在小六子的墓碑前,只有老二没来,喝多了。老二除了愤怒小六子的死,还有张麻子暂时没有动作。因为老三把实话说了——老三知道老二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关系更近而且默契更强。
- 黄四郎在家里安排三部曲,请客,斩首,收下当狗。所以黄四郎谋划的其实是表面上请客吃饭,饭桌上软硬兼施让对方屈服,然后为己所用。
- 看到黄四郎的邀请,汤师爷看到了回旋下去的希望,甚至搞不好还有机会牟利甚至取而代之,所以说了鸿门宴这个梗。张麻子准备突袭黄四郎,安排战术的时候老二没有出现。
- 鸿门宴是非常精彩的一场戏。黄四郎开场就撇清关系,强调并不是自己指使的,这样武举人和胡万才有机会诈死。饭间,黄四郎在暗示知道县长就是张麻子,这个时候又说张麻子抢了他很多货又说你们可以去剿匪。这个时候汤师爷很纠结,因为黄四郎的信息暗示他张麻子其实很有钱,而这个时候张麻子又不能反驳,因为反驳了不就说明自己是麻匪了么(张麻子如果真的有钱早就把小六子送去留学了)。反间计很成功,汤师爷很纠结。同时重要线索两颗宝石登场。注意张麻子发消息的时候,麻匪老二并未出现或者单独行动了,这个时候的老三还是比较听话的。中间说自裁用短刀,长刀归介错人。介错人的意思就是自裁剖腹很痛苦,所以用长刀砍下自裁的人的人头,这种方式特别日本。
- 张麻子回城路上醉酒,实际上是去地下室自省说话,说自己还没有好办法(所以上面老二很不爽,没有出场要么是有特殊任务要么是对大哥没动作而有意见了)。老三依然是最不听话的那个所以最后才走。汤师爷如果擅自拿了宝石,那么说明这个人贪财,不仅会中了黄四郎的反间计,同时还可能被收买。汤师爷找夫人说话,说明夫人实际上也是被汤师爷骗了当了投资人。
- 胡万暗算张麻子失败,注意老二出现是从左到右,其他麻匪兄弟是从右到左。张麻子让胡万传话并一枪崩了胡万,让他传鬼话给黄四郎,就已经开始谋划干倒黄四郎的方案了。正好借用了汤师爷的真话编了个瞎话出来。猜测可能是刘嘉玲并没有参与那一场戏?汤师爷是想杀了黄四郎的,但是一听张麻子的做法好像要捞钱,又放下了。老三老四在看戏,老二在警戒四周。
- 次日举行夫人和六子的葬礼顺带绑架黄四郎,没想到是替身。老五老七陪着张麻子,动手的是其他兄弟。老三的自作主张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临走还要高喊自己是九筒,注意一下陪着胡千的老五老七的表情很惊讶,因为他们俩都知道九饼是大哥的代号,还特意喊出来明显有不臣之心。汤师爷觉得搞掉黄四郎有戏,结果知道是替身,他的那个鄙视和失望才会那么明显。
- 两大家族的钱还是收到了,老七虽然说过要为小六子报仇,但是他是第一个提出来要走的。汤师爷说老二练块暗示老二喜欢男人。张麻子说不走把钱发出去,大家都不明白原因但是第一个出来反问的就是老三。大家都不懂为什么张麻子只要黄四郎的钱,老三是直盯着看,老七也是比较直,老四老五在挠头,老二很冷静在听下文。一听说张麻子是为了小六子和夫人报仇,老三老七都低头了,老四老五也不迷了,老二看着张麻子。一听说要去发钱,所有人都迷了。
- 老二老三去发钱,就是老三要给花姐发钱的,说我认识给她发钱吧,而且还说服了老二。结果身份被花姐识破。这里花姐赌赢了一把,而且是很大的一把。汤师爷其实是最难受的,他很清楚这是黄四郎的钉子,所以一开口他就说见过麻匪的人都要杀掉,结果老三说那应该先干掉你自己,汤师爷立刻说哎呀还内讧还为了一个女人,但是他并没有明说这可能是黄四郎派来的奸细,就说明实际上他私下里已经跟黄四郎有过接触了,花姐的到来意味着他的立场就只能选黄四郎那边了。老三从这里开始个人的倾向性就特别明显了。注意这场戏和后面花姐双枪的场面是一个场面,汤师爷都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既不是麻匪,又不是花姐同伙,很微妙。
- 黄四郎出招假扮麻匪骚扰群众。胡千并不在意胡万失踪的事儿,因为没有胡万他的明显得宠了。黄四郎在意胡万除了人以外,还有两个宝石呢。
- 胡百下手的那家人,就是前面陷害小六子的时候击鼓的那个人。然后去找张麻子伸冤,那个喊声也是一样的——而且后面还有。就算这个人和前面卖凉粉的那么听话去搞张麻子他们,黄四郎一伙人抛弃 / 杀害他们也是不眨眼的。(那个妹子身材真好!!!)
- 然后就是搞笑的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把每个人的大概情况都说明了。注意老二说完,老四坏笑,但是老三笑完低头闷着。
- 麻匪去抓汤师爷,碰上山西女人和孩子的出现。这个山西女人有可能是汤师爷找来的人,也可能是汤师爷家里有那个山西女人故意表现反常引张麻子来,这样就借机会把两颗宝石弄到手里。就是这场闹剧把本来该质问汤师爷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栽赃陷害都看不出来这个事情打岔过去了(那个八岁的儿子…… 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和制片人……)
- 老二老三在妓院里碰到黄四郎的场景,花姐说了 “就算我是美人,他们也不是英雄”,然后给了黄四郎一个盒子,黄四郎就开心的走了。那个盒子里面就是那两块宝石。表面上看,宝石的途径是:黄四郎→张麻子→汤师爷→张麻子→汤师爷老婆,实际上是黄四郎→张麻子→汤师爷→张麻子→汤师爷老婆→汤师爷→花姐→黄四郎→假张麻子。这样黄四郎只要看到那两块宝石,不仅是宝石回来了,也意味着汤师爷严密的在花姐的监控之下了,以后再想渗透就会很容易。花姐后来也说 “黄四郎想让谁死谁就得死”,赤裸裸的实力展示,老二不以为然,但是老三是听进去了所以没说话。而且这一幕在一开始都是老二跟黄四郎吼,老三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直到黄四郎走了,老三才举着枪说我应该直接打死他 balabalabala,然后又给了花姐反问 “既然是为了钱为什么又要去发钱”,从根本上开始质疑张麻子的战略动机。
- 张麻子搞了一出四饼大战,同时用黄四郎的人换了装死的兄弟们。注意,安排任务的时候,老七老三是装扮,但是老二是要准备铁锹等等器械,从战术上来说老二承担的更多任务。从正义上指控黄四郎就是幕后黑手。如果黄四郎当场不服软,那么张麻子作为县长就出师有名可以公开收拾他,甚至是当场动手。黄四郎识时务服软表示掏钱。期间师爷跟黄四郎坦白了三句话,不该用钻石送人指的是汤师爷用钻石贿赂花姐了,杀人诛心这种整人方式是汤师爷说的。黄四郎对请客鸿门宴那个说法很不爽,因为他也知道刘邦项羽,请客吃饭的那个人最后死了,所以他不爱听。雨夜验尸的时候,黄四郎说可能是你的恩人呢,汤师爷赶紧表态——恩人这句只出现在前面,花姐都没登场,至少说明,张麻子兄弟们有人出了问题了,所以这种话才会进黄四郎的耳朵。黄四郎以为张麻子都死了,所以就没必要继续装了就说出了这句。这个时候张麻子又强调了 “汤师爷是我的至爱你可不能多我所爱啊”,意思是你们勾勾搭搭的我不是没有觉察。
- 张麻子安排老二去青石岭接应,但是汤师爷在旁边偷听到了。汤师爷赶紧说钱到手了仇算是报了,意思是该走了,但是张麻子没表态,汤师爷就很着急,因为他知道兄弟里面已经不安全了。当汤师爷听到张牧之这个真名的时候,说了一句 “好名字,兖州牧豫州牧”,兖州牧是曹操,豫州牧是刘备,最后都是自己做王的人。松坡将军是蔡锷,1916 年死在日本,这个也呼应了鸿门宴黄张二人都比较了解日本的情节。
- 黄四郎手持辛亥革命同款地雷,前面也说过有机会见过蔡锷和张麻子,至少当年也是革命党之一,身份还不会低。黄四郎安排的是,第一步让人假扮麻子,出城装地雷;第二步其实就是合理安稳的哄他们出城,这样才能让他们出城剿匪,同时把两大家族的赞助钱都弄到包里。
- 花姐双枪,实际上是为了当麻匪,或者说更深入麻匪们。花姐说 “老二不辞而别,老三也要走了,我们活活被你给拆散了”,记得老二是喜欢男人的吗?这句话明显是老三教的,用老二当幌子了。所以汤师爷立刻就打岔 “你是为了老二还是为了老三”,就是为了敲打提醒老二是喜欢男人的。后来张麻子说你们谁给出的主意,老三只得承认 “我跟她说着玩的”,其实还是老三的主意。张麻子说土匪干恶霸让你们弄得这么复杂,还喷汤师爷跟黄四郎勾勾搭搭。张麻子让花姐帮忙确认替身,并让老三教她开枪。花姐表面上说自己不会开枪,但是实际上是从左手把枪递给右边的老三——花姐知道自己要用右手开枪所以才会把左手的枪交出去的,对于完全不会用枪的人来说,手里拿的就是砖头啊,下意识不是应该把离得近的递给别人么。而且她开枪的状态根本就不是不会用枪的人,给老三都吓得激灵。花姐一看人胸口就知道不是黄四郎…… 估计一起确认过吧……
- 然后就是装傻和谈判出城剿匪事宜。黄四郎说他买了 6 个县长,当不过来,准备让汤师爷去当 3 个,也算是给汤师爷好处,这个线索在后面也有呼应。
- 出城剿匪誓师大会,汤师爷说 “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让麻匪给劫了!所以麻烦必须剿”,因为汤师爷自己本来可以去当县长结果被人劫了不得不装孙子到现在,终于可以说说实话了。在路上也告诉张麻子其实就是我引你来鹅城的,对自己怎么都没坏处。汤师爷这么说是因为觉得已经摆脱黄四郎了,或者说最开始大家就没有想过回鹅城这个选项。
- 真假麻子遭遇战。当假麻子把老二的尸体挂出来的时候喊话,那个声音就是前面击鼓鸣冤和媳妇被强奸的那个人的声音(是不是很悲哀?全心全意给黄四郎当狗,结果老婆都要被欺负,之后还继续当狗)。同时,汤师爷是怎么会吹口哨的?至少老七并不惊讶。这里老七嘴被打坏了,暗示 “走漏风声”?。另外老三看到老二出意外的那个表情很是震撼,这个仇结大了。当那两块宝石出现的时候,汤师爷就知道露馅了,因为这个宝石应该在他老婆手里,现在却在黄四郎派来的人手里。所以赶紧装相说那两个人呢,而假麻子以为汤师爷要借机会脱身回去报信,所以就说山西往东。一见汤师爷带着钱往地雷上跑,所以赶紧说不对,结果汤师爷踩雷飞了。
- 汤师爷临终,说有两件事儿骗了张麻子。第一件事儿应该是骗张麻子两颗钻石的事儿,他拿到钻石之后贿赂或者交给了花姐,花姐在妓院里当着老二老三的面还给了黄四郎;第二件事儿就是花姐是黄四郎派来的奸细,自从花姐出现之后汤师爷干了不少口不对心的事儿,按照前面那两个宝石的去向就知道了。而且,老二是喜欢男人的,所以花姐很难从男女之间来搞定他;老二警戒心最强也经常有特殊任务,所以只能下杀手。汤师爷没有说第一件事儿因为并没那么重要张麻子又不爱那个财;第二件事儿更重要会影响到后面,对于张麻子来说更危险。
- 回城立 flag 要斩黄四郎,这里面老四老五老七都有跟姑娘们一起喊口号的时候,这些姑娘就是之前欢迎他们入城的那些——老三有花姐了,所以他没法再去跟其他姑娘们扎在一起。
- 之后发现替身跑了,而且是被人破坏掉跑了。老三主动说我去把花姐找回来,其实他是要找花姐商量和判断一下形势。剩下的三个麻匪跟着张麻子反抗黄四郎。注意后面伞倒掉的画面,有铁血十八星的旗子,同时背景是个 “暗天白月”,孙中山坚持的旗子恰好是 “青天白日”。另外,过了一夜之后,打麻将的四个人里,左边和背向观众的是城南两大家族,面对观众的那个是姜文他爹客串的,最右边的那个就是后面把张麻子的椅子拿走的人。
- 黄四郎得意的说草船借箭,是因为希望 “出去兜一圈就有收获,并且最后还获得胜利”,所以对胡千纠正他的是马不是船才那么敏感。
- 张麻子先钱后枪,老百姓的不爽已经调动起来了,但是并没有人响应。只有门牌子有晃动,而且有晃动的都是西式风格(马,欧式的灯,招牌,土耳其桑拿),传统风格(茶铺的牌子等)全都没动……
- 不得已只能在碉楼门口干打大门。老七跑回来说老三把花姐和替身找回来了,不如说是老三和花姐从老七那里得知张麻子的处境之后,商量好了决定交出来替身。花姐作为一个尽职的卧底是希望干掉张麻子的,但是麻匪兄弟们无论如何都不肯这么做。当初花姐能渗透进来也是老三下了很多功夫,听老七说完老百姓都不来,一个替身能有什么用,所以才交回来。而且别忘了,当时老三看到老二被害的时候那个愤怒可不是装出来的。这帮麻匪们的逻辑并不绝对的是要血债血偿:小六子死了,后来收了两大家族的钱,老七就开头觉得可以走了;那么老二死了,又没有黄四郎的钱,那么把他的替身给弄回来收拾了也算是给老二报仇了。万万没想到张麻子真的用这个替身发动了群众,攻破了黄四郎的碉楼。
- 武举人尽显墙头草本色,这回站在老百姓那边了。记得我前面说过的吗,平民百姓都是赤裸上身的,在诈死之后,胡万依然得到了重要的刺杀县长的任务,而武举人再次露面就是这里了,所以他对于黄四郎的卸磨杀驴非常的记仇,才有后面的内容。至于冲过去给胡千一发闷棍,我猜是武举人不被重用,胡千起了很大的作用吧。武举人还给黄四郎一顿揍之后还表示让他跪下,那个思想又在复活。
- 张麻子对黄四郎表达了核心观点就是,“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我并不关心以后好不好,但是我知道你现在就是不好,所以我要干掉你。然后给了黄四郎一把手枪自尽这个时候,张麻子屁股底下的 “位子”,都被那个跟两大家族一起打麻将的家伙拿走了。另外,张麻子捡起来地上的珠宝项链给老百姓装好,那个老百姓就是前面击鼓和老婆被欺负的那个人。
- 这个时候,老七跑来问张麻子是不是喜欢花姐。这个时候武举人就来打岔了,张麻子同意武举人去监督黄四郎。老七对张麻子耳语了一阵,张麻子表情一下就变了。老七告诉他的应该是兄弟们有别的想法了。这个时候,兄弟们出来了,老三直接说大哥我们要走了,我要替二哥娶了花姐。注意花姐说话的时候老三的那个眼神儿和老七看老三的眼神儿。张麻子说老二啊老二,老三打断他说自己是老三。张麻子想说的是,老二啊老二,你死得真冤啊。其他的兄弟也说不轻松,所以都离开了他。在最前面我为什么说老二很可能看得上的就是老三,因为在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 那个时候,老三说自己是万事不求人的,而且听老二说话也有点尴尬;等到老二死了之后,老三突然就需要一个女人了?因为顾忌没了,花姐也是真下功夫,这个事情自然就是这样了。然后张麻子双枪举着,意思是我又想处理掉你也恨我自己心软当时犯蠢了。这时候老七看张麻子,老四看的却是花姐。
- 然后,一声枪响,同时黄四郎出现在了碉楼!那么这一枪应该是毙了去监督他的武举人。前面说了他家里有一顶更好的礼帽,这回就扔出来了,我并不觉得武举人活着还会让黄四郎去找顶礼帽扔给张麻子。不过镜头有点快,黄四郎一转身碉楼就炸了,表面上看,黄四郎没了。
- 最后一幕,张麻子孤身只影,一匹白马,看着一列火车呼啸而去。张麻子胸口的军章已经没了。火车上有麻匪兄弟们,有花姐,甚至还有一身白衣大声狂笑的黄四郎,也故意在火车后面别着一辆自行车(妓院里那个场景,人肉自行车)。那个一身白衣的就是黄四郎而不是汤师爷,因为黄四郎吸烟但是师爷并不吸烟,最后那个白衣人很明显吐了一口烟。老三说着 “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前面说黄四郎有 6 个县长,让汤师爷帮忙当 3 个,但是在汤师爷临死前说自己屁股兜里有 5 张委任状,也许是汤师爷讨价还价来的也许是给其他兄弟们的好处,但是肯定是剩下了一张委任状——上海。就是说,张麻子除了留得了性命,身边一无所有了。
上面是电影里说的内容,里面还有一些观点并没有直接的说在电影里,下面是我自己的理解。老三一直不服大哥,所以走了很正常,为什么其他几个人也要走呢?在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 那个部分,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走了的几个麻匪的情爱经历,都是比较扭曲的。老七喜欢被动,必然是花钱嫖娼的;老四很强硬和直接,也不会得到你情我愿的情爱;老五是干脆放弃了这样的期望;老三有可能是没真正的体验过女人,加上还有老二在身边不好意思。(社会上层,一男对多女,情人文化;社会下层,一女对多男,娼妓……)只有张麻子是看得开又正常的,因为他对夫人是摸奶表达自己想要,但是又不会强迫甚至把自己的枪放在夫人身边,结果获得了夫人平等的情爱。张麻子只有一个,其他人是做不到的。但是,黄四郎的钱权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直接依靠自己的势力提高几个人的社会阶级,老七老四老五都可以获得之前作为一个土匪无法获得的东西,而老三更是得到了自己的满足,甚至有可能是自己来带领这个队伍——在革了黄四郎的命以后,对于今后的走向,麻匪们都选择了黄四郎当年选择的路线,而张麻子依然还是张麻子。在当年就见识过上海见识过自行车等新鲜玩意,进山当土匪就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了。
让子弹飞一会儿,姜文在最开始就说了这句话。开头看打枪,都挺开心的看,等到发现子弹打中了目标,开枪的人早就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让子弹飞是一部牛逼之作,至少姜文站着把钱挣了(还让老爹老弟老婆露脸了)
什么叫 tm 的惊喜?
一直以来,《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华语电影(括弧我看过的范围内)中,还没有第二部能如此的发人深省(最近看了《十二公民》,可以算得上是第二部了,但是考虑道剧本原创性和故事性,《让》还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不管是编剧 / 剪辑 / 表演,在国产商业片中都可以称之为经典。
故事的设定在民国,正如那句被用烂了的经典台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军阀恶霸官僚轮番统治着这个乱世,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年代;而同样在这个乱世,德先生和赛先生敲开了帝国的大门,自由民主的精神不断的冲击这片大陆,旧势力与新思想的冲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这是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最为开放的的一个年代。而《让子弹飞》这样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了一个关于自由的命题。要了解这个故事可以从四个形象入手。
首先关于黄四郎,一个恶霸,旧世界的统治者。可以这么说,黄四郎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个时代,这个形象很容易用《在缅甸寻找奥威尔》里的那个故事来讲述: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那个古老陈旧压迫的社会从来不乏反抗者,多少人以拯救的名字推翻了这片土地原有的统治者,可惜他们依然跳不出这个社会规则的圈子,却最终变成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四郎,成为这套规则的奴隶和守护者。片中的暗示其实也很明显,黄四郎参加过辛亥革命,他拥有那场革命的地雷,他也曾经是一个反抗者和一个革命者,却最终成为了鹅城一霸。所以黄四郎在片中更多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象征,名字仅仅是一个代号,黄四郎黄五郎都不重要,他们是旧规则的化身。他藐视一切,认为” 我这个碉楼,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他们认为这个规则是终极的真理,是食物链的顶端,所有人都注定是为这个规则服务的奴隶,没有人能逃出它的掌控,“他只是流水的县长,您才是铁打的老爷”。
直到来了张麻子。
关于张麻子(张牧之),一个自由世界的骑士,一个悲情的英雄。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故事中,马匪如同大航海时代海盗一样,是一个自由和冒险精神的象征。(不得不赞一下开场的配乐,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即使放到《加勒比海盗》里也是完美契合)他们热爱开拓新的世界,不愿意屈服,不愿意妥协,是自由意志的追随者。“我为什么要上山当马匪?就是因为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我更愿意认为张麻子在本片中是一个逐渐觉醒的英雄。年轻时候的他,是蔡锷的手枪队长(蔡锷以护国战争闻名于世,是民主自由最有力的符号),而连年的军阀混战粉碎了他的理想,他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也不屑于与这些人同流合污,只好转而去当马匪。六子的死让他满腔愤怒要去找黄四郎拼个鱼死网破报仇雪恨,此刻的他依然停留在个人自由的界限上,而鸿门宴一场是他觉醒的开端。他意识到杀死黄四郎仅仅是解决个人的恩仇,而他要的是绝对的胜利,彻底的推翻这个让人绝望的势力,摧毁这个吃人的机器。 “今天我算是明白了,当初为什么我要上山当马匪。就是因为跟这帮东西玩不起。现在我不光要玩得起,还要玩的赢。” 此时的他从一个简单的自由主义者,蜕变成一个有着极强的正义束缚和责任感的自由战士。他不在乎钱或者权利,所为者只是打破旧世界对人们的枷锁,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给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带来自由。而这样一种责任感注定了他孤独悲情的结局(是的,我认为这个片子的结尾是一个悲剧。),他的兄弟离开了他,理由是:“跟你在一起高兴,就是有点不轻松!” 他喜欢花姐,花姐也离开了他,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理想主义的张麻子的行为。他说,“姑娘,你这么拿着枪更好看!” 他怀念那个充满着理想要当马匪的花姐,可是面前的花姐告诉他,“钱不是已经发完了吗?” 她和他们终究没有明白他在做的事情。
关于汤师爷,一个在乱世里浑水摸鱼的小人。如果张麻子和黄四郎象征着这个社会争议与邪恶的两级,那么汤师爷就活生生的现实。他熟喑旧世界的各种规则,他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和险恶,可他并无意去改变它,城门前汤师爷对姜文说出那句:“你,才是来者。” 他的人生目标只是从规则中混水摸鱼。在天朝千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汤师爷都在遵守着旧世界的规则进行这个游戏,成为这个势力的爪牙,县长上任,要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所得七成要贡献给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大老远的来一趟还要看着规则的脸色,“成了跪着要饭的”。他装傻充愣,溜须拍马,把 Dollar 说成刀,没有底线也没有道德,他的乐趣仅在于与旧势力的合作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我们没胆子剿匪,但是借剿匪的名义敛财的胆子我们是有的,而且很大。” 当然准确的说,他并不在乎和谁合作,黄四郎或者张麻子谁输谁赢,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只需要游离在二者之间,谋取他需要的利益。(死之前的路上汤师爷也说了,是他自己故意把张麻子引向鹅城的,不管张麻子斗不斗的过黄四郎,他都是最终的获益者。)这是现实中所谓精英阶级的象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关于民众,一群在俗世里流离失所的弱者,无产阶级。他们饱受剥削,穷的只剩一条裤子(之所以剧中大部分民众都是光着膀子)。他们是社会的底层,被欺压被盘剥被强暴,想反抗却又恐惧于黄四郎的淫威,这是一个可怜的群体,但更是可悲的一个群体。他们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却还用旧的思想去审视一切,皇上都没了还要下跪,他们期待一个救世主,一个青天大老爷来拯救他们,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不断的发生,即人治而非法治,人们总是期待一个纯道德化身,一个 “人”,一个青天大老爷,而非一个合理的规则来拯救这个世界。卖凉粉的受了冤情却被迫反过来为团练教头辩护,讲茶大堂他要诬陷小六子,从他说话的表情可以清楚的知道,他们并非不分善恶,也并非不明事理,可是所谓是非善恶正义,在他们自己的生存面前还重要吗?他不敢对抗旧势力,因为他知道恶势力能给他造成的危险要远大于正义一方。同样的两把枪指着他,可是他要活下来就只能把赌注压在恶势力一方,他虽有良心,却恐惧摧垮了他,他最终还是只能咬牙切齿说出那一句 “两碗”。正如中国的那句老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姜文在片中怒斥:“这是他妈的什么的狗屁道理?好人就要受欺负,好人就得被人用枪指着?”,说的就是这个可悲的事实。
说说这个故事。
从故事的一开始,这片古老的帝国已经已经受到新世界的冲击,(至于鹅城的名字,君不见我大天朝的地图形状吗?如果你还要追问为什么不叫鸡城,同学我只能说你问的很有道理)新事物新思想不断的涌入,牧师 / 火车 / 唱机,这些都是新文明的符号,然而这一切新兴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却以这样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解读着,譬如蒸汽机车是白马拉着的,譬如唱机被扔到地下室置之高阁,譬如牧师敲的是木鱼。(BTW,我不是很认同所谓白马列车指”马列主义道路 “的暗喻,姜文在这部电影里应该并没有对于意识形态的探讨)人们用固有的思想去诠释着新兴的事物,而姜文很明显的是在拷问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是在接受新的文明,可是这个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还是它本来的模样吗? 我们接受了这个文明的‘形‘,却并不见得领会到它的” 神”, 我们的行为依然还是受旧思维旧思想的束缚,所以姜文会听着唱机默默的说,“这个穆扎,离我们还很远。“
中间暂且抛去不讲,故事最终的对决也是这个电影的高潮。四大势力中民众无疑是这场对决的天平。然而,就如同片中所说,”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人们特别愿意相信,他的脸上,应该他妈的长着麻子。“一直以来, 人们都相信黄四郎是不可战胜的,碉楼是不可攻破的。这样固有的思维牢笼使得他们最初只是这场革命的旁观者,”谁赢他们帮谁 “。 张麻子的做法很简单,” 要把他们的怒勾出来 “。 对于民众来讲,这场革命对他们最大的诱惑不是除暴安良藿香正气,而是“杀四郎,抢碉楼!” 然而黄四郎这个符号牢牢的禁锢着他们,他们 “贪而不敢”。姜文最终以一种讽刺的手段赢得了这场对决的胜利,而黄四郎目睹替身被杀之后,拍案惊叫完了!他清楚的意识到他这个符号已经被打破,堡垒最坚固的城墙 —– 人们对旧势力恐惧,已经被摧毁,大势将去。一向固若金汤的铁门如同纸糊一般一冲而破,所谓碉楼耸立易守难攻的黄家在民众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这个原以为牢不可破的世界仅仅因为一个替身的斩首,一个符号的破灭瞬间就瞬间就被夷为平地,可见在姜文看来,这个几千年来束缚着人们的玩意儿,只是一个不堪一击花架子而已,是民众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牢笼。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命题,既然这个世界需要自由,那么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自由呢?而电影至此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正如国际歌的那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从来都不是什麽黄四郎什麽制度规则压迫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人们习惯于被压迫的生活,习惯于被束缚的自由,习惯于旧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奴役,习惯于“这个张麻子脸上一定他妈的长满了麻子”,他们被那个符号牢牢的掌控,而忘记了,他们自己才是拥有最强大力量的那群人。
然而,这场革命胜利了吗?黄四郎是被消灭了,人们冲进碉楼掠夺金银财宝,财富重新分配,阶层重新划分,新的秩序跟旧的秩序有有什么差别呢?旧的符号被打破,而人们很快会为自己建造新的牢笼,武智冲等人已经隐隐有了下一代黄四郎的特征。革命的果实就这样被瓜分,这个世界依然没有跳出那个可悲的轮回,以至于片子的结尾,那个文明的符号,那辆火车依旧可悲的束缚在马车的驾辕上。这是我为什么坚持认为这个电影最终是一个悲剧。姜文是报了仇,但是他的社会最终理想并没有实现,在他离去之后,鹅城也必将重回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四郎死没死已经不重要了。篇末的姜文神情落寞的骑着他匹马,看着天空自由翱翔的苍鹰,这是一个悲情孤独英雄的落幕,他没能给这个世界带来自由,他一定想起了黄四郎在碉楼最终的大笑,那是一种嘲弄,张麻子你输了。
黄四郎跟张麻子最后一段对话及其精彩,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黄四郎:下一步什么打算?留在鹅城代替我?
黄四郎:如果进城那天如果我亲自去接你,而不是让胡万去跟你捣乱,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黄四郎:钱归了你,我认了,为什么分给他们?
在姜文问出那句,你觉得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他毫不犹豫的回答: “我!” 被否定之后想了半天,“还是我!” 他是旧势力权利的化身,在他面前只有权利才是永恒的(其实很像纸牌屋里凯文史派西那句,
Power is the old stone building that stands for centuries.)。他依然不明白姜文的理想,他仍然认为张麻子也不过是那个故事里的勇士,杀死‘我’这条恶龙,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恶龙。然而姜文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
“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已经非常明显的点明了《让》这个故事的核心暗喻。金钱抑或权利,对于张麻子这样一个自由主义者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束缚的世界,一个没有黄四郎这种旧势力的精神控制者的世界,一个自由意志充分体现的世界。
会有这样的世界吗?
某件事的相关问题都被删了,用电影 “阴阳怪气” 一下好了。
《让子弹飞》里,土匪张麻子假扮县长,带着百姓把鹅城恶霸黄四郎家给抄了,黄家几代剥削百姓来的家业一天之内被搬空,大快人心。
在黄四郎落败那天,张麻子和他抽烟聊天。他问黄四郎:“你觉得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 黄四郎先回答钱,又回答 “我”,张麻子都摇摇头。他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句话很有意思。张麻子推翻黄四郎,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取代黄四郎本身,成为新的地头蛇。张麻子的革命,是为了鹅城人人平等,不准百姓 “跪官老爷”,是为了鹅城 “没有黄四郎”。
黄四郎是什么人呢?电影里的一些线索可见一斑:他有一个大碉楼、有自己的武装、有富可敌国的家业、有买来的数张县长委任状…… 最重要的,他有无视规则的威权。
他可以暗通城内的大家族,搜刮百姓的钱,然后 “三七分成”。他手下的武人重伤了小贩,小贩反而在法庭上磕头认错,说是自己 “挡了武举老爷的路”。他甚至可以让人利用 “法律”,去构陷张麻子的兄弟,去佯装 “正义”,又是挖肚子找凉粉,又是让手下假扮麻匪混淆视听。
可以说,法律和规则,在黄四郎看来,是愉悦心情的玩物、是排除异己的工具、是养在自家院里的摇钱树。
假如鹅城有一个古时传下来的美丽宫殿,以黄四郎的狡猾霸道,他一定会说人人都有去参观的资格,就像他总是对百姓说让大家捐款是为了除匪,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然后又一边找空子享受特权,说每月有那么几日,宫殿要例行维护,把百姓拒在门外,自己却带着家丁架着马车去游玩。
黄四郎一直是这么坏的吗?不一定,电影里很多细节,比如黄四郎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收藏有一颗辛亥革命时的地雷,都在指涉着黄四郎曾经在日本留学,追随过孙中山,颠覆了满清封建朝廷。
黄四郎不是生下来就是官僚恶霸,他也曾经是满腔热血的革命党人,只是得到胜利果实后,堕落了,腐化了。
他曾经,也是 “张麻子”。可以说,张麻子和黄四郎,隐喻的,就是孙先生的两位弟子。
在胜利的那天,麻子的兄弟们要跟大哥告别,说跟着大哥太累、不轻松,要去上海去浦东,去繁华的地方,张麻子又怅惘地意识到,自己的兄弟们,在鹅城革命胜利后,可能又要变成新的 “黄四郎” 了。
所以,推翻一个黄四郎,天下就太平了吗?张麻子是悲观的。黄四郎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人类永恒的梦魇。这种周期循环和无尽轮回,用现在时兴的话讲,就是 “屠龙的少年终将变成恶龙”。
张麻子可以自律,做有理想人格的热血赤子,可他能保证自己的兄弟是吗?更不用说他死后,他能保证自己的后代是吗?
大战前夕,张麻子让兄弟在黄四郎家的门上用枪打出一个叹号和问号,叹号终结了这个时代,问号则在拷问下一个时代,甚至拷问到了 2020 年。
在兄弟们驶向上海的火车上,张麻子看到了黄四郎的背影,他肉身已经自尽**,可他的灵魂,却依然萦绕在世间。**张麻子拉紧手里的马缰,追随火车而去。
革命尚未成功,这事还没完,永远也不会完。
像张麻子胜利以后,依然要拖着疲惫身躯追寻火车的孤独之影一样,时代永远需要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天真无畏,需要这种西西福斯般对永恒斗争的笃信和坚韧。需要他们来给劳苦大众翻译 “什么他妈的是他妈的惊喜”。
只要事一天没完,我就一天天追下去。得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回事,愤怒于这么回事,得让他们醒过来。只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老百姓有这种意识,也许就能阻止下一个 “张麻子” 成为“黄四郎”。
理想世界还有多远我们不知道,可通向理想世界的路,却正是由这些有荣华富贵不享、要不停去干 “黄四郎”、好像冒着傻气的浪漫孩子,一步步铺就的。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 宇宙酒
用于分享我写的文
其他答案
[如何评价电影《囧妈》?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2880872/answer/988917272)
此片最成功之处在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看到的内容都各有不同。
当时在电影院指着片尾字幕说, 如果我的名字能出现在姜文电影的字幕上, 我的人生就圆满了。(后来看《少年派》的时候也干过一次。)
这样的电影就是往心里糊辣子, 人也沸腾, 梦也沸腾, 是给人信心, 诓人入教的。
-————-
下面是一门心理课上就《让子弹飞》故事本身作的分析。拙拙拙拙见。
-——————————————
《让子弹飞》:被玩弄的群体与被群体玩弄的人
北洋年间,南部中国。这是《让子弹飞》在片头给出的背景。一座被水隔开的鹅城,仿佛一个绝佳的寓言地,官僚、土匪、乡绅、恶霸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上演着阴谋阳谋勾心斗角的戏码。斗到最后,恶霸就死,英雄远走,剩下的东西都被群众们像海绵吸水一样的吸了进去,干净得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而在这座城里,有一种最无力和最暴力的力量,有一个最被忽视也最占分量的角色,那就是群众,广大的鹅城百姓。
一
《让子弹飞》里的鹅城被蓄意的封闭为一座孤城,虽是一城,恰似一国,是一块研究群体心理学的极佳实验田。
何为群体?《乌合之众》里简言之:“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1) 在《让子弹飞》中有许多个群体,如张牧之手下的麻匪群体,黄四郎手下的恶霸群体,还有鹅城两大家族为代表的乡绅群体,而这每一个群体,都依附百姓这个最大的群体而存在。《让子弹飞》的故事,就是大群体之上的小群体斗争,谁掌握了百姓这个最大的群体,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当张牧之带着兄弟身骑白马来到鹅城外的时候,最先迎接他们的就是百姓群体,这个群体以一群化着艺妓妆容进行着大鼓表演的女人的形象出现,有一种荒诞而庄重的仪式感,颇符合电影的气质。表演大鼓的女人后面,整齐的站了一排乡绅打扮的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们一直九十度俯身,卑躬屈膝,奴颜尽现,而这种奴颜不只为了新来的县长,也为了黄四郎的一顶帽子。
这一场戏给鹅城里的群体排了一个位置,最高处是黄四郎,其次是乡绅,最低层是百姓。乡绅们虽然对着黄四郎要低头,但至少能穿上长袍短褂,比那赤裸上身的老百姓们高出许多。张牧之代表的官僚群体(虽是假官),因为是外来货,能混到哪个层次要靠自己的本事。
到鹅城不久,熟悉官场之道的汤师爷立即摸清了鹅城的状况,并传授给张牧之——“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还得看黄四郎的脸色。”
这一番话鲜明的道出了鹅城的群体结构,以 “缴税捐款” 为手段,百姓之上附有三层吸血虫,黄四郎独立于金字塔顶端。张牧之作为假官僚、真土匪,又具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与革命精神,当下就决定要破坏这个长久以来稳如磐石的结构。
要做到这些,他的对手是结构顶端的黄四郎,也就是百姓这个群体的 “群体领袖”。
二
“有群体的地方,就有领袖。不管组成群体的是人还是动物,也不管他们为什么聚在一起,只要他们组成了群体,就会弄出一个头领,并且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他的统治之下。”(○,2)
在《让子弹飞》这个故事的开端,黄四郎是鹅城毫无疑问的 “群体领袖”。
在鹅城这个地方,黄四郎以其几代打拼的财富和自身的心机手段成为一方恶霸。在张牧之的眼中黄四郎是恶霸,在鹅城人的眼中,黄四郎却是鹅城的天。他们被黄四郎压迫,对他既敬畏又害怕,但在心里,却已然接受了黄四郎的存在,绝没有半点反抗的意思,反之,如果有人要和黄四郎作对,他们反而会厌恶这个人。
张牧之让六子去砍掉冤鼓上的藤蔓,冤鼓滚到街上,引发了卖凉粉的与黄四郎手下武举人的冲突。武举人殴打卖凉粉的人的过程中,代表了百姓群体的那些赤裸着上身的青年们一直在欢呼,县衙大堂内,卖凉粉的不敢承认自己被打,百姓们蹲在角落小心的观看。直到张牧之摆出了枪,事情才得以解决,百姓们马上屈膝跪倒,高呼 “青天大老爷”,张牧之对天放枪,强行让他们站了起来。
现代心理学认为,群体是相当愚昧,而且靠不住的。群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们永远不会同情弱者,哪怕 “卖凉粉的” 是他们群体的一分子,一旦表现出了软弱可欺,他们只会嘲笑并落井下石。反之,“群体永远都在渴望着强权”(○,3),武举人所代表的黄四郎的权威,他们谁也惹不起,便俯首贴耳的服从,甘作奴才。
张牧之以县长身份出现的时候,没有人看到他的力量,武举人态度傲慢,百姓们也看戏似的躲在一旁。当他拿出了枪,便立即显示了 “强权” 的一面,于是鹅城百姓便为他下跪,他们跪的不是 “县长帮卖凉粉的伸了冤” 这件事,也不是张牧之心中的 “公平”,他们跪的是枪,他们像一切低等级物种的条件反射一样,对“强权” 弯下了膝盖。
面对百姓的下跪,张牧之以一种特有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制止了他们,并告诉他们,自己来到鹅城只为了 “公平”。然而,百姓们只是在膜拜“强权”,没人管他在说什么,也不知“公平” 何意,话音一落,又全都跪倒了,张牧之只能再次鸣枪让他们起来。群体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他们起来、跪下,都只为了枪声。
因而,张牧之的 “公平” 理想就像一记凭空抛出去的媚眼,没有人接。
三
张牧之这个角色在《让子弹飞》里的身份是一个土匪头子,但实际上,他扮演的是一个个人英雄。所谓 “个人英雄情结”,即以一已之力救天下人,古今中外都一样。
“鹅城”是一个比拟现实的环境,而 “个人英雄” 是理想中的存在。两相冲突,张牧之的 “英雄理想” 似乎更近于 “空想”。从指挥六子砍下冤鼓上的藤蔓开始,他就存了想要改造鹅城,“救鹅城百姓于水火” 的心。而他的英雄悲剧,也自此始。
最大的空想之处在于,张牧之想要改造鹅城,鹅城百姓却一丁点也不想被张牧之改造。“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与崇敬;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4) 换句话说,在张牧之眼中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鹅城百姓过得很习惯。他们迷恋传统,并不因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就要冒险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在群体的眼中,传统就代表着安全,数量就代表着正义。
张牧之要为民伸冤,并没有得到效果,反而六子因为急着验证 “公平” 而剖腹自杀,英雄死于英雄主义,葬礼上没有一个鹅城百姓。张牧之以 “缴匪” 为名拿到了两大家族的钱,作主发给鹅城百姓,自己享受到了当 “上帝” 的乐趣,百姓们依然是一潭死水。
“我们始终认为,一种正确的观念很容易被接受。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5)即使是非常浅显的观点,如果超出了传统观念的认知,也很难以被群体所接受,因为群体对保守存在异常的偏执。从伸张 “公平” 到给百姓发钱,都是张牧之自身的理想主义作祟,百姓们没有给也给不出反馈,因为从他们的脑袋里,完全感受不到张牧之想要传达的东西。
张牧之把改造鹅城的希望寄托在鹅城百姓身上,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方法错了。因为群体是低智的,群体是不可依靠的,把希望寄托在群体身上就好像把希望寄托在原始人身上一样,绝对起不到一点作用。但是,群体又拥有强大的力量,群体是可操纵的。掌握了群体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操纵群体,就像指挥老虎跳火圈。
在失去几个同伴后张牧之才明白这一点。然后,他掀起了一个小小的 “鹅城起义”——一个完美的群体操纵游戏。
四
“鹅城起义” 是影片的最高潮,既寓言化,又充满了真实感。
张牧之得到了钱,却带着黄金白银和万民伞回到了鹅城,一心要除掉黄四郎。依然是非常仪式化的出动了化着艺妓妆容的打大鼓的女人,她们和仅存的几个麻匪们高唱着口号,挂出了必杀旗帜——“县长要斩黄四郎,谁人不想斩黄郎。拐卖壮丁贩烟土,杀了五任好县长。一成白银送你手,九成真金黄家藏。帮德发誓三天内,除暴安良祭老汤。”
群众是一个没有思维能力的群体,他们只接受最简单的观点。
动员群众的手段之一是简洁有力的断言。“县长要斩黄四郎”就是简洁的断言,没有前因后果,简单的摆出事件。“谁人不想斩黄郎”的目的则是在群体中进行情绪传染,这一点在后面还要通过别的手段达到。接下来 “拐卖壮丁贩烟土,杀了五任好县长。” 是对黄四郎的罪行认定,强化行动的正义性,煽动群众情绪。“一成白银送你手,九成真金黄家藏。”是对群体的利益许诺,群体虽然能够表现出非常无私的一面,也很容易被利益所诱惑。最后一句 “帮德发誓三天内,除暴安良祭老汤。” 对前面的所有做出了总结,简洁的给出时间界限,证明不是空头支票。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牧之自己也知道,胜算只有三成。百姓们虽然拿走了他发的银子,但都在观望。他们什么也不敢做,因为鹅城最大 “强权” 的拥有者依然没有变,无论如何,他们只服从于“强权”。于是黄四郎派出了马车,他们只好一声不吭,把银子都交了出去。这个时候兄弟们问张牧之胜算还有多少,张答曰六成,因为他勾出了百姓心中的怒。
群体是非常情绪化的。鹅城百姓心中的怒虽然一直存在,但要有意识的勾起,去刺激它,才能转化为引发群体冲动的导火索。张牧之发银子,给了鹅城百姓对未来生活状态的许诺,部分消解了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恐惧;黄四郎收银子,一方面打破了这种希望,另一方面提醒了鹅城百姓他们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压迫地位。怒,就成功的被勾起了。
黄四郎收走了银子,张牧之发下枪,胜算又多了一成。鹅城百姓拿走了枪,就拥有了发泄愤怒的武器。然而,怒气和武器都有了,张牧之和兄弟们还是没有得到鹅城百姓的支持。黄四郎称霸鹅城多年,积威极盛,一朝一夕之间,没有人相信有人能打败他,群体的本能是欺软怕硬,他们在等结果出来:谁是软,谁是硬?
按硬实力,张牧之确实是 “软”,但是他通过杀死黄四郎的替身制造了“硬” 的假象。挥刀斩下替身人头,一时间,民众沸腾。这一刻,黄四郎已然败局。
“当群体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与破坏性后,并把这种力量与偏执结合起来时,群体就有了专横的性质。”(○,6)张牧之所做的事,就是在群体心中瓦解黄四郎的 “强权” 形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强大,加上之前对愤怒情绪的引导,群体一触即发,立刻变成了拥有极大破坏力的暴力群体。实质上,黄四郎的力量没有改变,鹅城百姓的力量也没有改变,张牧之仅仅是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操纵,就完成了这次 “鹅城起义” 的点火。
电影中 “鹅城起义” 之后,张牧之完成了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的革命理想,但身边的兄弟却离他而去,最终只能孤身一人离开了鹅城,如同一个悲情英雄。而鹅城百姓在这一场革命后,除了瓜分黄四郎的财产,没有更多的改变,仿佛可以想见的,不久以后,他们依然会回到以前的轨道。
鹅城倒下了一个黄四郎,依然会崛起下一个,因为群体的本能不会改变,他们需要的是手握强权的领袖,他们不需要的是改变旧的生活状态与观念。永远有恶霸来欺压群体,永远有英雄想要解救群体,群体依然是群体,是沉默而愚昧的大多数。历史不断重复,谁也没有改变谁,说不清是恶霸与英雄玩弄了群体,还是群体玩弄了这些 “自以为是” 的英雄与恶霸。
注释 1-6 :摘自《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戴光年 译,新世界出版社 2010 年版。
最近又重刷了这个电影,依旧很感慨。
有钱不赚,发给穷人的麻子,最后孤身一人去追赶那两节火车。
火车后面,站着一个抽烟的男人。火车里面,坐着他的几个弟兄。
他们高喊着要去上海。
鹅城百姓们分了黄的家产,在麻子要走的时候,却没一个来送行。
他打倒了一个权威,消灭了一尊神像。
紧急着就出现了新的神像。
他的兄弟们都想去做权威。
他的孩子死了,兄弟走了,天底下就剩下他一个人,和一匹马。
他也会死的。
兄弟们跟着他不轻松,肯定的啊,不让赚钱,不刮穷鬼的钱,也不要大户的钱,不要美女,也不要地位,居然去要他妈的公平,这种人做大哥,弟兄们肯定不轻松啊。
好在他把对付黄四郎的办法留了下来,印成了五卷书。
他说,孩子们,我死了,黄四郎要回来了。
你们拿好这些书,书里有赶走他的方法。
我死了,不要哭,要庆祝,庆祝什么呢?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我死后,把我丢到河里喂鱼,你们跟鱼儿说,鱼儿,张麻子吃了一辈子你们,他向你们赔不是来了,你们吃了他吧。
很多年后,当人们开始理性的回望那段历史,开始有更大纵深来回望那个年代和那个人,人们或许会理解他。
我是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我是受排挤的人啊,有话无处说。
你告诉我,什么是联合舰队?
物质不灭,只是粉碎罢了。
我是打算粉身碎骨的。
我想了很久,只有这个办法。我知道它是要失败的。
我想让孩子们都看看我,将来黄四郎来了,孩子们就会站起来反对他们。
以原著小说和经典镜头对比来评价这部电影。
电影是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
这部电影神就神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深刻、现实、批判看得人哑口无言。而其中黄四郎、张牧之、汤师爷三人的结局部分则集中赋予了他们深刻意义,将电影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片段一:黄四郎结局
陈师爷拿起写好的告示,念了起来。每念一条,下面都咬牙切齿地喧闹起来,实际上大家只听到 “就地正法,开刀问斩” 几个字。
大家欢呼起来:“该杀,该杀!” 黄天榜一听,顿时昏了过去,已经什么也不知道了。
“推出去!” 张牧之下令。
一队手拿亮晃晃大刀的人站出来,把黄天榜背绑起来,在他的背上插上 “黄天榜恶霸一名斩立决” 的标子,把他提起来往衙门口外推去。张牧之和陈师爷带着兄弟们,涌出衙门口,准备就把衙门口的石地坝当做法场,围拢来看的人更多了。
正当刀斧手举起亮晃晃的大刀向黄天榜的头砍去,忽然听到一声:“叭!” 只见那刀斧手把刀一丢,自己倒了下来。紧接着周围响起枪声,有十来个人冲进法场,拉起黄天榜就朝大街那边冲去。
真是事出意外,张牧之没有想到会有人劫法场,把黄天榜抢跑了。
陈师爷马上就明白他害怕发生的事,已在眼前发生。
张牧之见势不好,大叫一声:“给我追!” 他自己带了十几个兄弟伙向劫法场的那群人追去,但是这时四周枪声齐响,群众大惊,一片混乱,反倒把路阻断了。
张牧之从法场捡起那把大刀,大叫:“散开!散开!” 他们好容易冲出人群,见几个大汉提起黄天榜在大街上飞跑,张牧之不顾一切,带着人追了上去。
这时,本来在周围警戒的独眼龙他们也和围攻过来的大队团防兵打了起来。但是围攻的人很多,独眼龙他们大半拿的是短枪,全靠那两挺机枪发挥了威力,才把团防队打退了。独眼龙眼见顶不住,便带着兄弟伙顺着张牧之追的方向退过去。张牧之带着兄弟伙冒着枪弹直追过去。
最后,到底追上黄天榜,张牧之举起大刀,一下把黄天榜劈成两半,倒在街上。
对应电影片段:
**▲ 解读:**小说中黄四郎叫黄天榜,他的结局是被张牧之判问斩,后被人劫法场抢走了他,最后张牧之赶上去举起大刀把他劈成了两半。
而电影《让子弹飞》是一部意义深刻的电影,各种主要人物的结局也自然也要符合电影的调性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于是电影中给黄四郎设计的结局则赋予了这种意义,最后黄四郎被张牧之打败,张牧之给了他一把枪要他自己了断,并告诉他枪里只有一颗子弹。结果黄四郎并没有自裁,而是站在碉堡上对着天空开了一枪,而后碉堡被炸,轰然倒塌。
在这里黄四郎打出的这一枪代表强权武装,碉堡代表金钱,即是总结了此人的一生,是一个拥有强权和金钱的霸道人物,而最后的结局是轰然倒塌,大厦之倾倒来得忽然又彻底,让人不胜唏嘘。
小说片段二:张牧之结局
剩下的就是把张牧之五花大绑,押赴河边沙坝去砍头了。
只是插在他背上的标子更大一些,上面写的字更显眼一些,押赴刑场的武装队伍更长一些,滴滴答答吹的号音更惨烈一些,行刑队的大刀更晃人一些。
不过还有一点,老百姓来给受难者送行的队伍从来没有这么长,悲愤的心情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全城的老百姓几乎都出来了。他们并不是来看热闹的,他们不承认杀的是江洋大盗张麻子,而是他们拥护的张青天。
你看,大家都是紧绷着脸,紧咬着嘴唇,沉默地看着那一队一队走过去的团防兵,那骑着高头大马担任监斩官的新代理的县太爷。
有好多人家,公然在门口摆出香案,点上香烛,好等张青天从面前过去的时候,给他烧一点纸钱,送他走路。有的还摆着馒头、肉菜和美酒,给他饯行。这个传统的风俗,新县太爷看了虽然不高兴,可是也没有办法。只是催快一点。
张牧之呢,他知道他给老百姓办的好事很少,受到的恭维却这么大,他很感动,不住地对望着他走过去的老百姓点头,表示感谢。别人给他捧酒,他一饮而尽,说声 “道谢”。
他越是那么昂着头,挺着胸,坦然地走过去,脸上看不到一点愁苦的影子,越是叫看他的老百姓心里难受,有的低下了头,有的不住地抹眼泪。军号凄厉地叫着。天也变得这么暗淡无光了。他还是那么走着,坦然地走着,走着…… 走着…… 走着……
对应电影片段:
**▲ 解读:**小说中张牧之的结局是被新来的县太爷砍头了,百姓前去为他送行,场面悲凉而揪心。
虽然老衲觉得小说中的结局更现实一点,但《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毕竟讲的是英雄人物战胜了恶霸,英雄的结局必然只能是战胜黑暗,如果英雄被黑暗战胜了,也应该过不了审核,其实你懂的。
作为这部电影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主角,张牧之的结局并没有那样惨不忍睹,他战胜了黄四郎,但兄弟朋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兄弟们都离他而去。这样的表达看似胜利,实则失败。这个结局赋予张牧之的意义就在于告诉大家,人民是麻木而现实的,需要英雄拯救的时候跟在他身后鞍前马后,事情成功之后没人挂念他的好,就算肝胆相照的兄弟也不行。
张牧之最后望着兄弟们坐火车离开,他们奔向上海奔向自己的好日子,而那个英雄却独自一人被他们撇下了。
小说片段三:汤师爷结局
“那个陈师爷呢?” 一个科员问他。
“陈师爷吗?唉,张牧之被抓了以后,他不想马上离开县城,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混在老百姓队伍里,给张牧之送了行,才悄悄离开。他的年纪大了,已经没有办法跟着独眼龙回西山,找红军去了,只好带着一家老小,流落到边远的县份去。
当然,他能干什么呢?
只好又托人在一个县衙门里谋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科员差事,混他那余下不多的晚年了……”
“唔,陈师爷恐怕就是他。” 后来过了很久,我才忽然悟了出来,对一个科员说。
“嗯,八九不离十。你听他摆的好些事情,不亲临其境,恐怕说不到那么真切吧!”
“硬是他。” 另一个科员说,“你没听他说过,那个陈师爷梦想的正和他自己想的一样这样的话语吗?”
“对头。” 我附和说,“你见过他摆到最后,那落满一地的眼泪没有?”
然而,我们只是这么瞎猜猜,没有谁敢去问张科员,也就是给我们摆龙门阵的巴陵野老。何必去打开别人那痛苦的记忆的匣子呢?
对应电影片段:
**▲ 解读:**小说中汤师爷叫陈师爷,他在张牧之死后流落到另外一个县当了科员,终老此生,然后他时不时会给人们讲张牧之的故事,于是就有了《盗官记》。
电影中秉承赋予人物更深层次意义的理念,并没有留给汤师爷一个善终,汤师爷的一生是爱财的,为了钱买官收税助纣为虐。于是结局就是他乘坐装满白银的车撞上地雷爆炸,他的身体躺在一堆白银里面,告诉张牧之自己还有几张县长的委任状,让张牧之帮他继续敛财。
一个人爱财如命,最后死在钱堆里这样形象的表达实在巧妙,即总结了汤师爷的一生,也具有十足的画面感。
相比于黄四郎和张牧之,老衲甚至觉得汤师爷的结局更符合他的愿望,至少他到死都还握着自己痴迷的东西。而黄四郎痴迷钱权,张牧之痴迷英雄,最后他们都事与愿违。
这三人的结局你要问老衲觉得好不好,老衲只能好在电影表达上,但在实际的结局来说不好。因为现实更骨感啊,强权怎么会失败?英雄怎么会善终?有钱无权的人不都被收割了吗?
这是我们谷臻故事工场戏梗栏目的第 17 期推文,我们用原著小说和电影镜头对比,来帮助大家解读好故事。
(本文文字及影视画面属于原版权方)
作者:半月王子夜;作者精品小说推荐:《妖满城》,上架平台:掌阅
我可能看了一部假的让子弹飞,为何张牧之,这么好一个名字,被叫成了张麻子?
这都要从他射出的第一个子弹说起,没打中?让子弹飞一会。
在火车上,谈笑风生,走南闯北,能文能武,明里靠儒家那套说话,背里靠的始皇那套办事,说一套,做一套,有时还不戴套,一声枪响。
好你个麻子,都是我射人家,你敢射我一脸?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老三他们在还没进城时,就为后来做火车埋下了伏笔,为何?城里的女人就是白,人之常情啊,匪 | GUAN | 本位思想可是刻在基因里的。
好你个麻子,居然没看上?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不好,钱都收完了,百姓成穷鬼了,没得收了,老子从来没想过刮穷鬼的钱。
好你个麻子,钱也不刮,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大哥,走吧,这么多钱,不走,把钱分给穷人,那谁是穷人?谁穷谁就是穷人啊。
好你个麻子,钱都不要,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站起来,不许跪,皇帝都没了,没人值得你们跪,我也不值得你们跪。
不许跪?好你个麻子,权威都敢砸,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你不就想当老天爷嘛,这跟收拾黄四郎有什么关系?老天爷都能当,还收拾不了一个黄四郎?
好你个麻子,收拾完他,就轮到我了吧?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大哥,怒不得啊,我带了夫人来的,这女人我也不能要,钱也不要,女人也不要,你要什么?腿,腿?江湖豪情柔肠之大腿。
好你个麻子, 卧榻之侧,岂可容他人鼾睡,我先拿小本子记你一下。
N 年后:
有一个福兰烟鬼,看了这个电影,陷入深深沉思,跟身边的人说。
这部让子弹飞,我看了十七遍,每次再看,都受益匪浅,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让子弹飞,大部分是假的,{小本子在暗中打了个喷嚏},但不能因为假,就不看。
有一次福兰烟鬼站在当年麻子要斩黄四郎的地方,接受西方记者采访,记者问道,
怎么看,现在城下的百姓喊万岁的,烟鬼说道。
你们西方不也搞崇拜吗?你们国家都叫华盛顿呢,不过现在崇拜的过分了,要降温了。
现在喊的这些人分三种,真心实意的,随波逐流的,另一种就要小心了,要人民克服三千年来迷信皇帝的传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一切新的事物,必须建立起来。
我就是和尚打伞,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揭后语,
但是有人透露这是他和记者另一次长谈原话是:
他忽然说道:“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崇拜是距离了解最遥远的距离,怎么克服呢?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摆了。
有一次 “骑笨鱼” 看到烟鬼,站了那么久,过去劝说他休息。他说他不累,他就想让,年轻人看到,多看一次,多一次希望,将来他不在了,黄四郎就回来了。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有一次,他跟武智冲谈话,身边都是将军们,大臣们。
红楼梦这本书,是用贾雨村语言写的,真事隐去,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 XX。
你厚重少文,读点文的吧,将来黄四郎回来了,大家要小心啊。
在那场运动中,他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想了很多年,想到这个办法,我是准备让它失败的,让他们到斗争中得到锻炼。
在给李进的信中,也写到过,左中右,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
像这种 HOLD 的主的统治者,又是一位革命者,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火车上充满愉快的气氛,但至少种子已经埋下。
甚至很多人觉得这个烟鬼,心不恨,干嘛不全部咔嚓了。
罗刹联盟国,手够恨吧?怎么样了?玉米棒子哼了一声。
大部不抓,一个不杀,杀是杀不完的,根子在那个阶级上。
也有人说,这个烟鬼,死的都是自己的嫡系。
那么我们看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明祖吧。
他们比起福兰人来说,要容易吧,至少是传给儿子,但是结果呢?
当然,也有人会说,六子在的话,也会传位给他,既然死了,就聊凉粉吧。
有诗证明哦, 杰作红楼传千古,影映封建斥王侯,自古忠臣多逆子,唯有宝黛入神州。
他要做像历史上那些,排排坐,分果果的事,就像我们在键盘上敲字一样,况且他根本没这方面的想法,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远的不说,就说罗刹国联盟国,在他那个年代,他已经下了定语的,结果呢?
他的理论和实践,将来肯定也会有人带着批判和继承出现的,只是我们未必看的到摆了。
我们评价事物,会剥离那个年代来分析,开上帝视角,要么就掉书袋里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图片取自 (【军武次位面】第五期:屌丝的史诗_科技人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结尾就用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曾经我以为《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兼具思想与艺术的代表,机缘巧合我才发现,至少思想这一点,《让子弹飞》更高一筹,因为它开民智。
1. 看不懂的人可以故意看不懂,
2. 看不懂的也可以慢慢去看懂,
3. 看不懂的也会自以为自己看懂了;
4. 看懂的可以假装看不懂,
5. 看懂的也可以看得更懂,
6. 看懂的也可以帮助别人看懂,
7. 看懂的也可以让看不懂的永远看不懂。
我觉得这就很有意思,不知道在电影史上还是否有类似的作品。我原来是第二种人,后来有点第五种人的意思,我希望做第六种人,生活却总是让我们做第四种人。我同情第三种人,这个群体我猜想体量很大,他们有的拒绝学习、懒于了解,有的是无法了解、不去相信。至于第一种人和第七种人,他们不是我这个级别的人能够达到的类别。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是至理;全信书不如无书也是至理,至少历史教科书,我们做的工作未必比日本好到哪里去。 追求真相,于现实,可能费力而无用。但千万英烈为了理想而牺牲,为了 “公平” 的理想牺牲。这中间也裹挟了很多说真话的人和无辜的人,这样的错误也只有在非阉割的真相面前才不会重演。但有一点,在无知的条件下,如果对历史人物、历史做出了错误的认识,对不起那些英雄。另,张麻子从未变成黄四郎。
记得当时有影评人评论说电影《让子弹飞》题材太民族了,剧本也太本土化了,登不了国际的电影 “大雅” 之堂。他们的话语被后来的一条消息狠狠地打了一个大嘴巴,2012 年 8 月份,就在姜文导演的新电影即将开拍之际,传来了 “电影《让子弹飞》剧本受到奥斯卡主办方青睐,获邀收录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官方图书馆” 的好消息。
众所周知,奥斯卡金像奖背后的主办方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简称 AMPAS),除每年举办奥斯卡金像奖评选,AMPAS 的重要工作之一则是收藏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建立电影艺术领域的图书馆及阅览室,好莱坞电影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影迷等均可在馆中查阅电影资料,如今《让子弹飞》的剧本也成为众多专业参考资料中的一部,这就是对这部影片最有力的褒奖。
《让子弹飞》曾在美国上映,虽然受限于上映范围与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未能取得与国内相较的票房成绩,但在口碑方面,《让子弹飞》却取得了华语电影在海外罕见的成绩。《华尔街日报》曾评论说 “这是一部幽默的盛宴,也是一部视觉的狂欢”。而在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 上,这部影片也达到了 84%的好评率,这样高分的评价在华语电影中实属罕见。而此次奥斯卡图书馆对《让子弹飞》剧本的收录邀请,正是基于电影在中国的巨大成功,以及在美国业界的良好口碑。
看来真如那句话所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用心去拍电影,一定会受到肯定和青睐。就是有些担心,如果当年这部片子送去参选奥斯卡了,葛优和周润发还有姜文,这三个实力演员谁能把最佳男主角的奖给捧回来?
说起华语电影,姜文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李安细腻温情的结构化不同,姜文的电影处处充满了荷尔蒙的流露,可以说,他的电影明显有男性的感觉。奔放的故事信马由缰,暴力与欲望横飞,有侠骨当然也有铁汉柔情,当然,还有对社会的抱负。
在鹅城的故事里:
革命前,有一群逆来顺受却摇摆不定的百姓,有一个张狂跋扈的黄四郎的官僚资产阶级当权者,一群卑躬屈膝的狗奴才,一群有勇有谋理想天真的麻匪,一个唯利是图的立场摇摆不定的资产阶级师爷,有一个一呼百应气壮山河的自由的张牧之;
革命后,黄四郎死了,一群过去逆来顺受的百姓只顾着搬椅子,一群卑躬屈膝的狗奴才只是哪天换个主人,一个乱世中只晓得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师爷丢了性命,但最感慨的是这些有勇有谋的麻匪坐上火车,成为了将来的黄四郎,整片大地只留下张牧之一个人仰望天空。
许多人讨论片中谁代表谁,隐喻如何,
其实这都太明显了,对于聪明人来说根本不用解读。
只是不知道如何,知道又如何呢?
治国之道,我辈妄论,毕竟不合时宜,才智也不够。
但就算聪明如 32 岁的润之先生,面对乱世也曾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历史的长河在人面前,看起来似乎是选择题,
但实际上滚滚红尘,奔流不息,人如何知道自己究竟是浪花还是掌舵人呢?
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永远在个人努力和命运中摇摆,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讲述这个挣扎。
所以,导演姜文在影片中大段地流露出他充满荷尔蒙的精英主义与侠肝义胆的左派倾向,但结局却似乎走向虚无主义的思考。当大家看重了鹅城的风云变幻,我最欣赏的,却是张牧之仰望雄鹰的眼神,落寞也好,失望也罢,只有他一个人看到了理想,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的追求。
一开始马云说他不是中国首富,我还不信!
真到我看到了我们家三哥的儿子说:万亿,十七家!!!
这片子我在 11 年初大概每天一次看了 20 + 次,这个月差不多也又看了 10 + 次。可能是因为三大影帝飙戏百看不腻,也可能是难得有四川话电影。前面 20 多次纯粹是看了个好玩,没有深究剧情。这后面 10 多次看之中看过了一些解释,有了一些思考,但觉得解释都不是很到位。所以在这个片子公映快要 8 年之后,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肯定不会有多少人能看到,只是对这个观看次数显然几乎无法超越的片子,想留下一点东西。
明显的剧情,以及片子里面的隐喻其他答案说得很多了,我就不重复了。这个回答主要讲电影的暗线。
首先片中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有三大男主,以及两个女配
1. 张麻子(姜文):片中弱点最少的角色,因为不为钱不为色,所以算是三个人中的赢家。原来是松坡将军手下手枪队长。片中几乎句句都是真话。
2. 黄四郎(周润发):片中实力中间档,不好色,但爱钱,所以最后输给了姜文。家底深厚,在动乱时期盘踞一方,图财。片中说话虚虚实实,真假参半。
3. 马邦德(葛优):片中弱点最多,因为图财好色,所以死于非命。原本是在青楼写剧本,和刘嘉玲结婚,刘嘉玲给他买官当县长。这次上任鹅城是第一次当县长。片中几乎句句都是假话。
4. 县长夫人(刘嘉玲):妓女。挣了钱要洗白身份,所以买官给老公当县长。
5. 花姐(周韵):妓女。穷人子女,被卖给周润发。
大致剧情是葛优和刘嘉玲买了鹅城(不是康城)县长后,走马上任。途中被姜文截了,谎称自己是师爷。进入鹅城之后,周润发按照对付之前 50 任县长的套路招呼姜文。先是给周韵打好了招呼,注意县长的人。葛优去嫖娼的时候,被周韵笼络了过去。六子被杀之后,周润发因为葛优倒戈,信心满满,请客鸿门宴。没想到鸿门宴上发现姜文实力远比想象的要强,于是派人暗杀。失败之后靠替身脱身,又靠周韵笼络过去了老三。揭穿了姜文和葛优的真实身份之后,再次加码,希望葛优能说服姜文离开鹅城。无奈姜文不图钱不图色,要的是公平,最终杀回鹅城,毁了黄四郎五代家业。
下面是具体剧情分析:
(一开始被截火车之后,姜文因为没拿到钱要杀人。葛优随机应变,骗姜文自己经验老道,并且不是县长只是师爷(不值得杀),装县长上任就能拿到钱)
(本身刘嘉玲很看不起毫无经验的葛优,但这个时候对葛优的反应刮目相看,也是好奇葛优想要做什么)
(葛优对于县长,麻匪等等的认识都是从剧本里面来的。所以他以为见了麻匪真面目的就一定要死。这里姜文和所有的弟兄都觉得很好笑。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穷凶极恶之徒)
(姜文进城之后,周润发给周韵打招呼)
(并且提醒她不要叛变)
一番博弈之后,六子被杀,周韵搞定了葛优。这个时候周润发认为形势大好,这个看起来不好打发的县长其实不过如此。
(这里周润发问胡千怎么办。胡千觉得按照形势,结合以前的经验周润发应该会干掉这个县长。但是这个时候周润发很有信心,决定请客)
(姜文本来准备趁这个时候干掉周润发,为六子报仇。并且他已经知道了葛优投靠周润发)
(鸿门宴上,葛优贪财好色的本质尽显了。周润发则是开口闭口都是钱。姜文表现出了不要钱不要色,连周润发也看不懂了。他要的是公平。这个时候杀了周润发也换不来公平。于是没有动手)
(葛优好色的本质尽显。这个时候都不忘占便宜)
鸿门宴后回到家,葛优趁姜文醉酒拿了宝石。
(这里点出了刘嘉玲的身份)
(这里刘嘉玲也点出了葛优的身份。买官的钱是刘嘉玲的,葛优连买一个县长的钱都没,自然也不可能做了 8 年的县长了,挣了 “八八六十四万” 了。一开始吃火锅时真的汤师爷拍马屁全都拍不到点上,也暗示了这一点。如果是老搭档了,怎么会这么不上道?)
刘嘉玲死后的葬礼上,姜文妙计抓走了三大家族的长老,也趁机报复了葛优的叛变行为。
(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就要打你出口气)
周润发虽然逃过一劫,但是也明白了姜文绝对不好对付。所以需要周韵进一步瓦解姜文内部。
(这时候老三已经被色诱了)
(葛优同时也找来了骗子帮手,骗了钻石。但是好色的他把钻石给了周韵)
(这时候盒子里装的是钻石。周韵把钻石给周润发同时表明了葛优仍然偏向周润发,且老三已经被搞定了(不要杀)
(葛优和老三都在周韵的 “控制” 下。周润发再次提点她不要倒戈)
(周润发走了之后,老三火气很大,老二却很冷静。从之前对葛优就看得出来,练肌肉的老二本来是更冲动的那个人。这时候老二都知道不能冲动。老三是欲盖弥彰)
(老二是比老三冲动的人)
其实这里导演对周韵煽风点火的行为已经又一次明示了。
(挑拨离间)
周润发意识到这个人不好对付,并且有问题。拿到证据后,有了更多的筹码,于是最后一次去谈判。
(这里可以说明买的县长就是鹅城的。在 1920 年,当县长都要照照片了,不可能上任时委任状都不检查。委任状上应该是没有名字的(方便交易),但城市无论如何都有。加上刘嘉玲不可能买 2 个县长,所以他们一开始买的就是鹅城)
(这个时候周润发提出了让葛优走人的条件,6 个县的县长。只要葛优走了,姜文就失去了呆在鹅城的法理性,也就没法撼动他了。葛优自然是答应了。不过周润发也上了双保险,派出了假张麻子去杀姜文)
(出城之后,葛优先是在路上就准备开始骗姜文,再次希望他答应不要回到鹅城)
假张麻子没有能干掉姜文,但却不小心干掉了葛优。
(周润发给了葛优 6 张委任状。其中一张他填了自己的名字,用来骗姜文一开始就是康城,剩下 5 张。他被炸死了,还是善意的希望周润发别回去)
为了说一次实话,也为了进一步让姜文别回去,他想告诉姜文周韵和老三都是周润发的人。
(第一件事就是周韵和老三都不是自己人。第二件事就是他骗钻石(所以用了那谁,全片姜文可能不记得的就是骗钻石的 “母女”),钻石给了周韵,周韵给了周润发)
最后周韵和老三也是两边下注,把假周润发藏到其他地方。最后一天早上出现,谁赢帮谁。
(这显然不是被绑着的人自己挣脱的样子)
后来的故事也就很明显了。姜文赢了,但是也没法改变情况。手下都去了上海。火车上最后的背影我倾向于是隐喻,并不是黄四郎或者葛优。黄四郎显然被炸死了。武智冲说他有九种方法弄死他,听他的雷声,就是说要炸死他。这个背影只是故意留下悬念 / 隐喻这些手下变成了新县长。
其他的明显的剧情,对现实的影射,其他答案聊得很多,我也就不多说了。我个人觉得让子弹飞综合娱乐性,完成度,内涵,在中国影史上是毫无疑问前几位的存在。在 1997-2017 这个时间段,综合这几个因素应该说毫无疑问是第一。
说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台湾人对这电影的看法。
去年修了一门课,中国大陆研究导论,老师是台湾省内对大陆研究的大拿欧阳新宜教授,选这门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偏蓝思想,对中国大陆的看法比较客观和亲和。讲到 1912-1949 之间中国风云变幻的时候,老头花了两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们放映了一部《让子弹飞》,“啊我是觉得,这部电影绝对是中国电影十年内的 top10”,“姜文在这部电影里,集中地隐喻了那时候中国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注意哦,电影里每一句话都有深意,注意听哦。”
整个电影的放映过程中,他不断地暂停,解释刚才这句台词的隐喻含义:
鹅城此地,隐喻中国。
鹅城百姓各谋生业,对管理者逆来顺受,年年像韭菜一样被收割民脂民膏,任劳任怨。但真正被压迫到极致的时候,会被振臂一呼的起义者瞬间鼓动成抗争的狂潮。他们是千年以来的中国人民。
历代县长,是中国历代以来的统治者。
黄四郎为首的鹅城富豪,是盘踞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的地主,是土豪富绅、名门望族,千年来他们始终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坐拥着百姓们的供养,中国人民的财富通过土地生产的系统和规则,源源不断地流到他们的腰包里。而他们提供的武力保护和经济利益,则是中国人民得以安然生存的必要保障。
然后他说,葛优是国民党。他这个县长,虽然名义上已经不同于清朝的县令们,但管理模式和利益目标与之前那些封建统治者们一般无异。包括他在内的历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们,数千年来通过同一种方式从人民身上压榨钱财:“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豪绅交了,百姓才能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葛优接着说出封建统治者们的真实与苦衷:百姓眼里,你是皇帝,可在地主望族们眼里,你就是跪着要饭的。
本来鹅城这个国家,朝代更替,县长迭换,无数次循环地上演着这个统治者与土豪地主们三七分成的固定剧本。然后《让子弹飞》的故事开始了。
整个电影的一切戏剧冲突,精彩矛盾,都源于张麻子这帮强人突然出现,来当了县长。张麻子明言,这套生意模式,寒碜。他把手枪和惊堂木重重地摔在一起,“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他下令砍去被藤蔓封缠多年的,专为百姓喊冤的旧鼓,而葛优说百姓早已习惯了无法喊冤的生活,真把鼓拿出来,指不定多大冤。百姓情绪的突然释放,足以摧毁一切秩序。
接着升堂审姜武,张麻子更是直言,面对这些地主的势力时,惊堂木不好使,得使手枪。
张麻子为首的强人们在 “站着挣钱” 治理鹅城的过程中,遭到了黄四郎等地主的不满与厌恨,他们的战斗力着实太强,他们吹着别人听不懂的哨声密语来交流,他们肆意接济百姓的行为打破了一切传统规则。双方的矛盾一次次升级,最终演变成肉体毁灭级的械斗。姜文高举起枪,鼓动起被压抑了无数年的人民群众,干了件历任县长都从来没想过的事情,攻进碉楼,杀了四郎。这群土豪地主,彻底毁灭在了人民群众的愤怒海洋里。
故事的最后,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张麻子等人去了上海。翌年,就是 1921 年。
众人离去的火车上,黄四郎死去的阴影若隐若现。
电影放完,欧阳教授擦了擦眼镜:这部电影真的很棒,这些深意,大家看懂了没。
我:哇。
2011 年程青松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第四辑中有对姜文的专访,一起来看看。同时,推荐大家多看看《青年电影手册》这系列书籍,感受一下自由加独立,梦想与激情。也推荐关注 “金扫帚奖”,**扬尘除垢,为中国电影做大扫除。****姜文:让梦想继续飞(节选) 对话者:程青松、姜文
**
**程青松:**电影上映后反响很强烈,可以感觉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很厉害的。《让子弹飞》上映之后,网络的讨论相当地热烈。**关于鹅城,关于马拉火车,关于黄四郎,关于铁门,关于上海浦东,关于子弹,长刀和短刀,有很多的阐释都出来了,**你肯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阐释?
**姜 文:**会有很多议论,这点是想到了。
**程青松:**故意设计?
**姜 文:**也不是故意设计,**比如我们盖了一个黄鹤楼,有人就会写 “故人西辞黄鹤楼”,也有人会写成 “黄鹤一去不复返”;你也可以盖一个岳阳楼,也会有人来写一个《岳阳楼记》。我觉得大家的评论很多其实跟电影没关系。其实,就是这些人面对一个美景,怎么来写他的黄鹤楼和岳阳楼。**有些人还真就写不成,有些人就写得让你觉得已经超过这个建筑了,可这个电影,本身不过就是那个 “建筑” 而已。唯一在拍之前我们就知道的是:你只要刺激到,让他(观众)足够兴奋,他(观众)就可以想得各种没边没沿。其实现在这种解读,我觉得都不叫过度,因为太集中在政治解读了,这反映出我们在这个地区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的狭窄。
**程青松:**也可以是别的方面。
**姜 文:**但是我觉得就局限在一个范围里面,完全不够夸张。
**程青松:**也可以是别的方面。
姜 文:当然人家也绝对没有恶意的,只是岳阳楼和黄鹤楼往那里一放,他聊成 “孤帆远影碧空尽” 了,那个聊成 “白云千载空悠悠” 了,他们各聊各的,但是还是有不同的境界。
**程青松:**电影发生的年代在民国。所以也难免有各种解读。
**姜 文:这种解读我多少觉得有点把我们的电影给聊低了。我在香港跟一个学生就说,我说蒋介石不值得我用一个电影来影射,太不值得了,哪个政治人物值得我用电影影射?**我不是狂妄,我是觉得他们不值。我觉得作为艺术高于他们,不会影射他们。他们这么想我不怪他们,我是觉得本地区的想象力太单一。
**程青松:**但是我发觉《让子弹飞》的不少观众都是这样参与进来的。
**姜 文:**这个也没有错。整个世界就存在在误读当中,这也算是一种误读,但是误读不代表他不兴奋。
程青松:(不管怎么误读),这些还是建立在《让子弹飞》这个电影文本基础上,这个电影本身给观众带来了刺激和兴奋。
姜 文:《阿凡达》在中国都能读成强拆,太具有想象力了。
**程青松:**听说是他们宣传团队在中国调查市场的时候说最热门的话题是拆迁,宣传上是有预谋的。
**姜 文:**这也充分暴露了我们的观众在感受《让子弹飞》层次上比较窄,这同时反映了当时他们为什么说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精神世界,不知道什么叫你用真实的眼睛看生活,这个电影的生活,跟你所受的教育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程青松:**有人说姜文有崇拜毛泽东的情节,说里面的张牧之就是毛泽东,你个人对毛泽东有那样的崇拜吗?
**姜 文:**如果要把这个当做问题的话,那就请给我一点时间来回答。第一我得这么说,**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他不是我的偶像。**这是两回事,人物是人物,我很多时候强调毛泽东是个大人物,那是针对很多人去贬低他,或者说是廉价地批评他,我很反感这种对毛泽东的态度。
**程青松:**简单的、粗暴的批评?
**姜 文:**现在有一些人旗帜鲜明地表态,称不觉得毛泽东很了不起,并且这种说法正在成为一种流行,这种态度我不赞成。作为人物,如果大家理解什么叫做 “人物” 的话,毛泽东是出众的,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他没有问题。
程青松:《让子弹飞》里出现的军刀,还有自戕的场面。有人说你受日本电影影响很大。
姜 文: 我根本不喜欢日本电影,他们还说我像莱昂内,你去看看他的电影,节奏特别慢,我所有的电影就没这么慢过,我怎么会喜欢他呢?
**程青松:**还有人说姜文的电影是向《教父》致敬。
**姜 文:我致什么敬啊?**这不是因为狂,这是因为我有创作者应有的心态。这和我拍完电影再去看《教父》,觉得这个片子不错,是不矛盾的,就像你打仗的时候说我肯定打死他,但是你打完之后说这个对手挺了不起的,是两个心态。你拍戏的时候,就准备好向谁致敬,这个电影就不可能拍出来了。
程青松: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一些观影体验,还有两个导演被大家提到比较多,一个是库斯图里卡,一个是昆汀 · 塔伦蒂诺。《太阳照常升起》被联系到库斯图里卡电影狂欢的气质,《让子弹飞》则被拿来跟昆汀的《无耻混蛋》比较。
**姜 文:**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事。
**程青松:**是读解人的事?
**姜 文:**这就是看见黄鹤楼的人能写出什么来的问题,**咱们举得都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姜文,**很多人看到黄鹤楼,其实可能也写不出什么来。**我觉得当一个人评论作品的时候,跟创作者没有关系,是这个评论者内心世界的暴露,**如果他的心里只有他想去比较的那个导演,他这么说也没有错,在他的心里那个导演可能占有 90% 的位置,是一个坐标,但是我的心里,那个导演可能是没有位置的。
从这个访谈中我们得知,姜文喜欢的电影是《教父》《末代皇帝》。
还有一句:我每回不留神看了一个什么烂片,我就把这几部片子搁进去,重新看一遍,心情就好了。
这事儿吧我觉得又回到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是想知道编剧的想法可以直接问编剧去。我是这样看的。
麻子的目标就是要打倒黄四郎,最终将黄四郎的财富藏富于民,跳过荒诞的手法不看,结果是民众对黄四郎的财富疯抢,就连麻子坐的椅子都被人抢去,这说明人们并不感激张麻子,回到荒诞的手法来看,人们并不是有觉悟有胆气要革命,最终的成功是因为张麻子的智慧,这就引发了一个想法就是现在一个睿智的领袖给了人民财富,给了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人们不记好,只是关注自己如何能在这次大潮中捞得更多的财富,那么最终就会有另外的李四郎王四郎出来继续压迫人们,这就是说有可能是底层人讨厌高层,然后往上爬,到了高位继续压迫下层,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循环了。
一部能够满足各种人需求的神奇笼子,姜文最戏谑的作品。
刚刚冲澡的时候突然想到:
《让子弹飞》结局的时候花姐问老三 “我们去上海还是浦东,浦东还是上海?”
老三回答:“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什么?大都市。
当时的浦东是什么?小渔村。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难道是在说我们要搞城市革命还是乡村革命?
搞城市革命的…… 国民党,和搞乡村革命的……TG。
我们的国家要往哪个方向走?
然而问出这句话的人是一个自我堕落了的革命者。
一群已经堕落的革命者所前进的方向,当然是上海就是浦东,浦东都是上海。
因为已经堕落的人,即使还有着革命的旗号,即使看起来还是在救国,最后的终点始终是黄四郎的重生。
PS:每次看让子弹飞解析都看到有人说花姐是内奸,我就不客气的说了:如果你觉得花姐是内奸,叛徒,说明你完全不懂电影,还不懂创作。
一个自我觉醒,自我成长,却最终自我堕落,抛弃了革命,觉得 “革命已经成功,同志可以享受” 的革命者符号。
一个既得利益者在革命者队伍里面安插的内奸,然后反水窃取了革命果实。
你是姜文你拍哪个?
就冲着一把枪指自己一把枪指着敌人这个动作,花姐就绝对不会是内奸。
张麻子的成长故事 | 让子弹飞
2010 年 12 月 16 日,姜文的《让子弹飞》上映,尽管之前就有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好片子,但在一般观众眼中,“让子弹飞” 这部作品,更像姜文。像到前无” 古人 “,后无 “来者”;看看《一步之遥》,我真不愿相信,这是一个导演拍的。(电影不错,风格难以接受)
经典台词:
让子弹飞一会儿
站着,把钱挣了
什么他妈的叫惊喜
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腿也就有了路
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谁是穷人?谁穷,谁就是穷人!
你叫张麻子?可你脸上没麻子啊!
张麻子:黄四郎脸上有四吗?
何止是愚蠢?简直就是愚蠢!
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昨天重看这部电影,越看越有趣,像这种电影,除了高密度的金句外,还有值得咀嚼的剧情,张麻子这个人,很复杂!
1
张麻子带领马匪打劫县长火车的时候,他想干嘛?根据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知道,张麻子可是截获了黄四郎一多半的烟土,对黄四郎的生意影响很大,但是张麻子看起来并不像一个财大气粗的麻匪头子,反而还要进县城,冒充县长捞钱;他的钱哪里去了?
电影虽然没有详细的解说张麻子的麻匪团队之前干嘛的,但是根据张麻子的人品可以肯定,这伙麻匪不是欺压穷人的,也不是《大话西游》里面的无能之辈,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肯定打劫了不少富商,那些钱都去哪里了呢?只有一个可能——劫富济贫了。
彼时的张麻子认为,世界上有不公平,他去劫富济贫可以让穷苦的百姓过得更好一些,采用的方式简单粗暴,几乎不用什么技巧,但影响的范围也很小。
打劫县长马邦德的那一瞬间,张麻子觉得县长好,可以名正言顺的为民众提供公平,于是张麻子开始进驻鹅城,对阵南国一霸黄四郎!
进城的办的第一件案子,就是打了团练教头武智冲的屁股,也就是打了黄四郎的脸。(额,听着别扭,可也确实是这样。)
这一举动为六子的惨死埋下了雷,县长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个笼子的象征,张麻子想要法制,黄四郎就钻法制的漏洞,两人第一次交锋,黄四郎占了上风;即使张麻子直接杀掉黄四郎,也不能算赢,因为张麻子想要名正言顺的公平,想要法制,他不能自己坏了自己的规矩。
2
六子的死,是一个转折点,张麻子在痛定思痛之后,他开始思索如何真正的打垮黄四郎这样的恶势力;杀掉黄四郎,很简单,但是杀掉一个黄四郎,还会有下一个,单纯靠杀是杀不完的,张麻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也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只能和黄四郎慢慢斗,随机应变!
此时的张麻子迷茫,但他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并决定勇敢的走下去。在这一段的剧情中,我们可以发现,张麻子并不是一个民主式的领导,他更像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他很少将自己的想法,疑惑表达,只是在单纯的做决定,承担痛苦。(个人英雄主义与独裁的区别在于,英雄是独自承担责任的,独裁者是让大家分担责任,自己独吞成果的)
3
张麻子与黄四郎碰面之后,刘嘉玲饰演的县长夫人死了,黄四郎的管家胡万也死了,并且张麻子用胡万要挟黄四郎出钱剿匪,随后,黄四郎也戳穿了张麻子假县长的身份,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张麻子和黄四郎打了一个平手。张麻子心里慢慢有了计划
我们可以从张麻子后来的一连串行动看出,张麻子真正想打击的不是黄四郎,而是民众内心的恐惧,鹅城的百姓习惯了下跪,习惯了被欺压,所以黄四郎祖祖辈辈五代统治鹅城
4
最后这一段是一场冒险,张麻子每次戴墨镜的时候,其实都是想掩饰一些情绪的,张麻子心里没底儿;打消民众内心的恐惧,推翻鹅城的旧势力,这是革命,这是改变世界。还好张麻子成功了。
张麻子为什么要让黄四郎消失呢?黄四郎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按照我的理解,作为对手的黄四郎,不杀他,张麻子更像英雄,但是张麻子说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因为六子,夫人两条命,张麻子是英雄,也是凡人,他也有恨。
最后张麻子团队解散,张牧之回来了
从无所畏惧——迷茫——勇敢尝试——冒险改变世界——尘埃落定
今天一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候,无所畏惧,什么都想去尝试,初生牛犊的眼中,什么都是简单的,不公平怎么办,劫富济贫啊;等岁数到了,屁股坐在了那个位置上,才开始真正的迷茫,发现不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刀切容易把自己给切了,试着赌一把还是忍下去?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这是个问题
可能好故事就是这样,套路总是惊人的类似,却总是能唤起一丝共鸣!
好电影,最像姜文的电影
有种当初老师说 鲁迅偷偷摸摸隐喻暗喻 换笔名 偷偷发表文章的感觉
其实我更好奇 当时麻木的人哪里来的心看鲁迅的文章 读懂其中的意思
就像现在一样?
影片的前半段就是一个很牛掰的爆米花电影,故事叙述很流畅,基本没什么可说的,我更爱这变味的最后结局的那几十分钟,我所理解的关于这部电影,姜文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似乎电影里的人民很懦弱麻木,就如同鲁迅书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贫苦生活着的老百姓,现阶段下,他们需要的就只是这些微小的满足而已。能活着,有口饭吃就是幸福,如果哪天能看见欺压自己的人被推翻了,那更是再过瘾不过的事了。姜文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他没希望人民能深明大义,但是他很明白人民的习性的,知道如何调动人民。你不是需要么? 我就给你要的,而人民最重要的就是过得幸福,如果人民觉得吃饱饭是幸福,你不能奢求他们懂得喝红酒吃法国大餐才是人生享受,这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幸福了。人要有满足感,当然执政者也需要问心无愧,不能自己千叟宴,百姓无米粥吧。尽自己的力,让人民觉得幸福,不能因为无知而不救,不能因为无知而愤怒。因为升斗小民天生就是算计着这些的,他们要生存,你若喜欢个个都谈吐如兰,就想着怎么样让这个地方永远没有整天为生计算计的升斗小民吧,这不是人的错,天时,地利,人和所致。
“姑娘,你不跟着我发钱了?”
“这不是发完了么? 还有比今天更过瘾的?”
“姑娘你这样拿着枪更好看。”
这句话算是点睛的了。在花姐和其他兄弟们的眼中,这只是一件事,只是按照大哥的吩咐发完钱,报了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革命者,都只是为了解决掉眼前的不平,并没有更多的觉悟,而电影里的这帮身怀绝技的麻匪们,连革命者都算不上,只是江湖义气,打抱不平,报仇雪恨。但张牧之这个北洋将官的摇篮 “讲武堂” 出来的落草将军还有更多的理想。他还有五个县,还有南国,北国,还有路上无尽的黄四郎,花姐,马县长。他像是在南美奔驰的摩托骑士切 · 格瓦拉。对他重要的是让这个世界上没有黄四郎,可惜这不轻松。
总共两点,为了升斗小民,为了不停止的解放。前半段是站着爷也把钱赚了,后半段是爷不伺候了。
在此致敬,政治上极左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者,稍显无奈的姜文同志。
— — 摘自我的豆瓣影评为了升斗小民,为了不停止的解放。 (让子弹飞 影评)
如果这真的只是一个 “土匪斗恶霸” 的故事的话
那麻子就没必要向天开三枪 “公平,公平和 tm 的公平” 了
也没必要给百姓钱,枪和椅子了
他既然能让兄弟们在夜里光顾黄四郎的碉楼,又为什么要在白天和黄四郎,百姓之间周旋呢?
如果只是一个土匪和一个恶霸的故事的话?
那为什么要发给穷人钱呢?又为什么不走呢?真的只是为了小六子和夫人?
我尊敬他,因为他真的不像个皇帝,他还是那个书生。
他连椅子都可以给百姓,可他忘了人心里的永远的脏东西。
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他的兄弟是把他当皇上看得,也把自己当王爷了。你不爱钱?我爱啊。
不过没事,你说的话小六子们已经听到了。子弹还在飞呢。
发布于 13:5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此前我在**假如吃凉粉的如果是 xx,会怎么说?**的回答下,说,《让子弹飞》就是历史,历史怎么会有假如?
实际上。《让子弹飞》这个电影,就是历史。它就是让你懂以前发生了什么,让你知道,不是这么回事。电影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很男人,但实际上这电影是一个悲伤的电影。
电影讲了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革命者的故事。至于什么黄四郎啊,老三啊,师爷啊,他们一直都在,可是这个理想主义的老大呢,却没了。所以姜文怀念他,用这个电影纪念他。《送别》嘛。
所以,即便是理解透了《让子弹飞》,你最多也是懂了历史,知道那个人是好的,他不是一些人说的那样,他要真正的给大家伙讨个公道,给大家要个公平。
那末,按照姜文的性格和抱负。就给大家讲个以前发生的故事,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以前已经过去了,那是客观存在的,你就是讲破了天,以前也还是那样。马克思讲,他们只是在解释世界,而关键是要改变世界。更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从这一点来看,姜文只是把《子弹》送给大家当礼物,而不是作为自己的礼物。所以,对于姜文而言,《子弹》在姜文的心目中,明显不是那么的高。
那末,现在,和未来。就《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要讲的东西了。
[谈一谈你对姜文导演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的理解?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067834/answer/449408153)
这是去年写的东西,不过思路是对的。
很多人都说了很多方面了,我就只说一点吧。
张牧之初到鹅城当县长,很多人立马跪拜,于是他向天开枪说「不准跪!」这些人于是站了起来,很多观众就在这里高潮了。
然而在这些县民眼中,无非是之前的强权要让他们用「跪」来「敬礼」,现在的强权让他们用「站」来「敬礼」。
县民们根本没有从心里站起来,整个事情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楚王好细腰」。
来知乎之前,我就很欣赏姜文拍的电影;来知乎后,发现欣赏的人更多。可他们欣赏的理由,却是把张麻子当成润之,把这部片当成近代史。但润之的本色,却是这样的:
[历史上有哪些人有着鲜为人知、与其名声不符的一面?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07005/answer/1130676741)
为了跟上先进的思想步伐,我重新深刻学习了《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并写了以下心得体会——
因为国内左派最喜欢的,就像片中假师爷、真县长教导的:诛心。张麻子并非始终坚持一个目的。最初劫火车,为何?有人会说,不是为了劫财,而是为了消灭黄四郎:张麻子等人之前已劫了黄四郎的鸦片多次,却没有专卖发财,仍在当 “土匪”。但是,他就算知道火车上是赴任的县长马邦德,他怎么知道让火车飞,马邦德不会死?又怎么知道,马邦德一定骗他去鹅城,而非其他县?张麻子的最终目的并不局限于消灭一个黄四郎,而是他上任鹅城所说的三件事,也是网上广为流传的台词:公平。不论劫火车的结果是县长死了,还是劫了财,或者劫了权,都促进了他心中的公平。
如果说有坚持的方法,那就是施密特所说的:决断。就像他们成为一伙,无需准备——
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敌人:黄四郎。这正是施密特的敌友划分。这种决断,没有整体的计划,也没有公开、平等的商谈。说好听,是没套路,走一步是一步;说不好听,任性不靠谱,冒险无约束。产生种种结果的,不是其目的,而是其方法。
先说内部。六子的死。很多人拿六子的死,宣扬法律虚无主义;甚至认为,和敌人不可能商谈,只能通过暴力,只有你死我活。然而,即使按形式法治处理,六子连举证责任都没有:主张事实存在的一方,有先举证的责任。从民事到刑事责任,都不是假定被告的事实存在。说你犯罪,还得你先自证无罪,否则推定有罪?张麻子说要公平,这么处理就很公平。可张麻子从未要求内部深入贯彻落实其思想,而是靠决断。那么大哥不在的时候,六子只能自己决断。而他的方法,虽是自杀,但同样可以做到公平:既然他只吃了一碗凉粉,胡万应履行赌约,以命偿命。然而,马邦德和六子让张麻子不要杀胡万;张麻子没杀,不是为了什么杀人诛心,而是其在六子坟前实说——
看来,六子白死,张麻子这一回合大败?恰恰相反。如后所述,黄四郎本不是张麻子几个兄弟的敌人,他们几个的最终目的也和张麻子不同。但六子死了,黄四郎就成了他们的敌人,他们暂时坚定地支持张麻子的目的:消灭黄四郎。
夫人的死。的确,是黄四郎派人杀的。但是,为何张麻子没和夫人在一起?张麻子和马邦德说,怕自己酒后乱性。然而,张麻子从黄四郎家出来,先是醉倒在马上,等马邦德回头时,却找不到人了,然后兄弟几个去找张麻子;而张麻子在马邦德的床上听到枪声,和兄弟们立刻跳出来全歼杀手。他醉了吗?措手不及了吗?这是个圈套,而夫人是诱饵。不仅全歼杀手,还让黄四郎真成了马邦德的敌人。欺骗,不道德?决断怎会受此限制?说不乱性,当面承诺时,右手拿着枪,左手则——
散伙。互不了解,互相欺骗。都知道马邦德骗张麻子了,可张麻子骗马邦德,不止夫人的死。马邦德要和张麻子讲真心话:那年我十七,她也十七…… 马邦德马上打住张麻子在马邦德临死前,对其承诺,不回去找黄四郎。结果黄四郎知道后,更不服输——
而且,黄四郎还说到做到,自杀前真给张麻子送了一顶帽子。他不仅是要告诉张麻子,自己说话算数,还要告诉它:你不可能只付出而无所取,不可能 “大公无私”。
更亲密的兄弟之间,同样如此。张麻子的兄弟之所以跟着他,是只为了公平?如果是,拿到了两大家族的赎金时,为何他们觉得六子的仇报了,该拿钱走人了,而不是把钱分给穷人,鼓动穷人,和黄四郎干到底?
所以不是,所以张麻子一直让他们以为,跟着他可以实现他们的目的,即过上好日子,就像他希望送六子出国一样。
反过来,张麻子也不了解他的兄弟。分得钱的穷人被强奸后,他逐个询问几个兄弟,并感慨兄弟们个个 “身怀绝技”——
而兄弟们不但不互相了解,还早就对大哥有意见,在六子坟前各执一词便是——
大哥后来才知道老二、老三有共同的情人,最后才知道,他们都要走了——
大哥说上边的话时,为何不想想:他做事,和兄弟们打过几个招呼?都是决断。也正是决断,敌人不存在了,也无所谓自己人了。而曾经的自己人,可能因此变成敌人,就像很多人认为:这些兄弟蜕变了,要去浦东了。
再说外部。当黄四郎的替身是被迫的,甚至比一般人更受压迫,张麻子却杀了他,让群众以为黄四郎死了——
如果说是牺牲一个,拯救千万个,那么黄四郎已被群众当成其替身,其身份、地位都没了,有什么理由杀他?黄四郎以前的鹰犬,说出了理由——
这位武举人,在这成了功臣,冲在群众的最前面——
群众,并不是要去杀黄四郎,因为 “黄四郎” 已经被杀了。又怎会像黄四郎说的,拿枪是造反?只是去分“不义之财”。怎么分?谁先拿了是谁的。敢问,这是“人民”?张麻子可以骗这一次,能一直骗?敢问,这是社会主义 gm,还是城市暴 d?是 M 主义,还是弥赛亚主义、布朗基主义和梁山聚义?
别说打到浦东,也别说在鹅城建立新制度、根据地,连两大家族等统治阶级都没有铲除。也不说张麻子几天怎么买到几百条枪,不说黄四郎的救兵将至,就说在现实中,仅凭几百条步枪,哪能一下打进碉楼?
四川没那样的碉楼,这部片主要在我老家拍的。黄四郎的碉楼,其实是这种住人的碉楼,叫某某庐。从镜头看来,应该是马降龙的这座——
摄于 2017 年 7 月
旁边还有众多碉楼,有专门防御的——
还有综合性的,比如锦江里这些——
摄于 2016 年 7 月
黄四郎比这里人还有钱,才一座碉楼?就算一座,当年七烈士在南楼坚守七昼夜,日军无法从此撤退,被击毙十六人。用重炮轰击,进口的钢筋混凝土,只被打穿几个洞。最后还是靠毒气弹,将他们毒倒才攻克。
摄于 2010 年 6 月
故此,不必奇怪,为何当年这部片票房不高,为何墨家会消亡,为何中国不会出现耶稣、甘地这样的人,却有很多不了解却嘲讽他们的人。
——————
下一篇请看: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56609/answer/257855424)
@姬轩亦 的答案是目前为止看过最精准的解读,靠后很多答案根本不知所云,大部分是扯淡,6 个编剧编了 1 年 50 多次修改是白吃干饭的?呼吁大家折叠。忍不住又去看了一遍哈哈。
补充一些散碎 TIPS,我也是网上看来的。
-- 鹅,goose,傻瓜的意思。另 “鹅” 可拆成“我鸟”,鹅城,即“我的鸟国”。这里并不是骂中国人。张麻子就是姜文,跟着张麻子的只有鹅。但是光有鹅是不行的。
-- 网上很多人说康城的康指 communism,但我个人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是 Capitalism。剧情也说得通。
-- 另,百色有鹅城之称。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对老夫妇收养了两只白鹅,在老夫妇濒临死亡绝境时,一直未下蛋的鹅下了十几颗金蛋挽救了他们。
-- 打断马和车的连接,马车就翻了。你需要做的就是等子弹飞一会儿。
-- 黄四郎,六匹马,都对应先皇,第某代。或毛蒋。黄四郎其实早认出了张麻子。鸿门宴 “20 年前我和张麻子曾经有一面之缘。”
-- 双手拿枪的花姐妙极。对应一个同样妙极的真实人物。后来麻子用同样的手段对待她。人人都以为大哥喜欢花姐。老七问,大哥,你是喜欢花姐吗?
-- 感叹号会打歪,不如问号。所谓教育,就是说教不如引人思考嘛。
-- 铁门就是层纸。
-- 下葬:“六弟,四哥发誓替你报仇!”。还有,民国八年九筒带六个兄弟杀死黄四郎。不过这貌似属于过度解读。
-- 刘都统有三条腿,各有不同的代表。耳熟。
-- 谈莫扎特和选莫扎特的曲子有讲究。张麻子:这是穆扎的曲子。他们叫穆扎,咱们这叫莫扎特。六子:你还能听出是谁吹的?张麻子:这得分时候。六子:什么时候?张麻子:上面写着穆扎的的时候。
-- 筒子即同志。
-- 护国战争就是仗打的少,嘴皮子动的多,最后逼死了袁世凯。蔡锷一生也堪称英雄。有人猜蔡锷另有暗喻朱德,不太了解不敢妄言。有一点值得一提,朱德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 “蔡锷先生影响我整个前半生,而毛泽东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 冤鼓上的树是一种维持稳定的手段。
-- 清末同盟会成立后,原华兴会的黄兴主张十八星旗,而孙文主张青天白日旗。
-- 马邦德被抓后被要求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
-- 花姐为黄四郎卧底。大哥要毙她时口称老二,老三拼死卫护。
--2 颗钻石的流转路线是:发哥 — 老汤 — 麻子 — 山西老婆 — 花姐 — 发哥 — 假麻子。
-- 影片还有另一种理解方式。【姜文在影片公映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是我的个人的自传,不是指实际生活的经历,而是精神和心灵的自传,到时候你们看电影吧。】黄四郎对应韩三平,哈哈,没有你对我很重要。但是想想黄四郎说张麻子 “霸气外露” 什么的,也是聪明人啊。汤马即冯,我站着也能把钱挣了,哈哈。这个理解中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也都一一对应。
-- 深度阅读:百度 “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让子弹飞的八个隐喻”
-- 姜文新片《一步之遥》已于 2013.10 开机。原名《随子弹去》。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 19 世纪 20 年代,两个男人建立了一个名为 Flowers Competition 的臭名昭著的选美比赛,所有的上海名流精英都来参加了这个盛会,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冠军声明引起了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同时也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姜和葛优将重聚北洋时期的东方魔都,上演一场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大战。而在这场角逐中,王志文将扮演一个 “心狠手辣” 的狠角色,在普通身份的掩护下,平衡着姜文和葛优两边的力量,并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不动声色地害惨了姜文。
~~~~~~~~~~ 原创的分割线~~~~~~~~~~~~~~~~~~~~~~~~~~~~~~~~~~~~~~
另补充一个我自己的原创。
【关于马邦德这个名字】
《夜谭十记》里本来并没有提到死掉的县太爷叫什么名字,但是影片里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字,马邦德。这是为什么呢?
马邦德,据说暗喻马德帮。马德为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卖官案 “马德卖官案”,一直牵扯到田凤山、韩桂芝等高官。黑龙江纪委的通报中,称马德 “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容不得不同意见;在工作作风上,集官气、霸气、匪气于一身”。有媒体说,“马德冷峻粗放,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还有的说,“我行我素、主观武断”。
百度一下马德案的来龙去脉,会发现很能解释的通。
-- 马德本来并不卖官。他的两个前任都卖得很厉害。马德和他们不对付。最后整走了自己当上了书记。
-- 有一年马德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去参观外商投资的油厂,那天下大雨,这些局长们下车后都打着伞,马德见了非常生气,指着局长们的鼻子训斥:就你们他妈的娇贵,全部给我撤了。
-- 马德最大的政绩就是拍板处理农民合作基金会。当时全国的农业基金会因为经营不善遭挤兑,农民上访,马德抓了几百人,弄来 9 千万元,加上省里贷的 2000 万元,全部还给了农民。农业合作基金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农民,据说,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此事让马直接升任书记。
-- 马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 马德抗洪、救火都在一线,“绝对不是装的”。
-- 马德日入万元,却不怎么花钱。马德自视较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是官最起码要做到副省长。“他说自己也曾是一个有志青年,能力不比人家差,文凭还要高,但上得却没有别人快。所以,马德说自己‘受贿也是为了送’。”
-- 马德部分毁在儿子手上。后者开着高档轿车出入北大,生活糜烂,但这些马德从来不知道。
-- 一位绥化某部门的处级干部认为,“马德事件的产生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马德?就拿田凤山来说,他是肇源人,其家人在肇源县口碑相当好。田凤山是从基层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个人的素质、才能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曾经得到过老百姓的认可。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好人落到现在的地步?归根结底一句话,权力缺乏监督,一些人很难摆脱这种宿命的结局。”
以上部分素材来自
财新王和岩《官气霸气匪气 原绥化市委书记日进万金》
三联生活周刊《新中国最大卖官案主角马德其人》
(以上标题均为网络转载,原标题未考)
最后的补充:以上应该有相当部分算是过度解读,尤其当我听说姜文是毛粉之后,感觉兴味索然。另周润发也是著名毛粉。
夫人:我当我的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
师爷:我只想挣钱,谁当县长我也无所谓(我马某走南闯北,靠的就是能文能武,与众不同)
黄四郎:谁当县长我也无所谓,但是要听我的话(流水的县长,铁打的黄老爷)
老七:哥哥们,我们来鹅城是为了什么?(钱已经挣到了,怎么办?)
老三:大哥,我要去浦东了。(你自己腿脚都不利索了,)
胡千:我也要跟着人民推翻黄老爷(革命不分先后)
花姐:因为你是好人(没有好人,对我很重要)
六子:我明白了,你不是个坏人,你是个恶人(做事先动脑子,后动手,明白吗?)
张牧之: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 TM 的公平(我不是谁的家禽)
我认为让子弹飞最后是升华了的。
在电影的结尾。火车向右驶去。黄老爷又站在了车上。孤身一人的张麻子显得很是凄凉。
但镜头一转,张麻子弹了弹一身尘土,又跟上了火车。这一刻黄老爷不再是之前的黄老爷。可张麻子也不再仅仅是张麻子。
虽然车拐弯了,但张麻子们永远跟在了后面。因为对于麻子来说,钱不重要,黄老爷也不重要,但没有黄老爷对麻子很重要。如果说黄老爷是鹅城的噩梦,那麻子就是黄老爷永远的噩梦。
所以你还在心急向右呼啸行驶的火车吗?别急,让子弹飞一会~
补充一下:可能还是有朋友觉得我说的牵强了。
那么,你们可以再看一遍我说的这几个画面,也就是最后火车这一段。
注意细节:这一段开始的背景音乐是《离别》,充满伤感又无奈。但只是失落了一小下紧接着就是《太阳照常升起》!
我觉得我再往下说就是画蛇添足了。
这个电影的很多片段被拿出来在 b 站恶搞一些社会问题,就凭这,这就是个好电影。
然后我想说。这电影有一个地方,有相当的误导性。
那就是,张麻子最后好像还是没斗过黄四郎,因为黄四郎死了还有黄四郎。而张麻子的队友,真心跟他的都死了,剩下的只有摇摆派,摇摆派到最后也是拿了钱跑去新的旧制度底下当老爷。
误导性在哪?
第一,黄四郎死了还有黄四郎,张麻子死了还有张麻子。
第二,更重要的一点——
十个黄四郎在一起也不过是一个黄四郎,两个张麻子在一起可就已经不是两个张麻子了
如果凑了十个张麻子,这十个张麻子就能培养出一百个张麻子,就能有一千个一万个。
凭什么就准黄四郎身边有人,就不准张麻子抱团?黄四郎再多也就是互相算计,张麻子要是遇到张麻子,掀翻的可不是一个鹅城那么大点地方了。
不直接评价电影了(这部电影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什么政治隐喻……)讨论一下马识途同志的原著《盗官记》跟这个电影的关系。
…………………………………………
盗官记是马识途 80 年代出版的《夜谭十记》中的一篇,题为《巴陵野老:盗官记》。开篇是一个四川老人讲故事,所讲故事就是张牧之带领兄弟在张师爷帮助下入城假扮县长,找黄老爷复仇,最后复仇虽然成功但被逃出的特务带来的军队捉住最后砍了头的故事。所谓巴陵野老就是当年侥幸存活的同情并帮助了张牧之的师爷。
马识途是职业革命家。学生时代即在昆明领导学生运动。30 年代入党后经历丰富,得以广泛接触社会各色人物。马识途 40 年代即写成初稿,但被国民党搜查最后遗失。建国后多次重写,但都无出版可能。直到 40 年后才再次重写盗官记。
马识途自己说想通过盗官记说明,农民起义的形式是不能改变贫苦人民的命运,所以要走革命的道路。所以,张牧之虽然是草莽英雄,虽然最后还是一刀砍死了黄老爷,最终还是被写死了。
但是这个作品鲜活生动,故事离奇,它的政治宣传反而被这种戏剧效果弱化了,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戏剧效果,再加上作者并没在其中加入议论。它的多义性给了改编很大的方便和可能;它其中对于中国几千年官场政治的讽刺,也给填充他的思想性带了可能。
马识途把师爷写活了下来,没把他写死。并且让他几十年后以第三人称巴陵野老的身份给大家讲这段故事。真有人生如梦笑看历史风云的感觉。这一段也是全文最抒情最伤感的部分。毫无疑问,马识途在巴陵野老的情感寄托了自己经历旧中国,新中国一系列巨大历史变化后 已然发上成霜的感慨。所谓巴陵野老,恐怕就是他自己吧。口吻是插科打诨,但背后却是心如刀割和悲壮,一瞬间把这种心情写尽了。如无这一段,盗官记整篇就流于浅薄,甚至一文不值。
“硬是他。” 另一个科员说,“你没听他说过,那个陈师爷梦想的正和他自己想的一样这样的话语吗?”
“对头。” 我附和说,“你见过他摆到最后,那落满一地的眼泪没有?”
然而,我们只是这么瞎猜猜,没有谁敢去问张科员,也就是给我们摆龙门阵的巴陵野老。
何必去打开别人那痛苦的记忆的匣子呢?
姜文改编的张牧之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味道的人。马识途笔下的张牧之是一个传统的绿林英雄,一方面马识途表扬张牧之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批评张牧之的局限性。但是姜文完全摒弃了这个意思。姜文的张牧之是个审美人物,是一个寄托了很多思想性的人物,这个张牧之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马识途的张牧之是真实存在的一类人物。姜文的张牧之很像马识途的赵师爷,同样都是抒情的不存在的人物。
姜文的张牧之带着浓厚的伤感的色彩。他行侠仗义,但是拍拍屁股走了,了无挂碍。有仇就报,敢爱敢恨,改变世界。可是又似乎看透了世界,只留一个悲伤的眼神。
汤师爷死了。
他死的时候让我不要再回鹅城,我答应了他,我知道他是马邦德,他说他是老汤,既然他骗我,我也要骗他。
我回到了鹅城,黄四郎欠我几条人命。
黄四郎还欠我一个交代,鸿门宴的时候,黄四郎说他二十年前见过我,他说的不错,二十年前我确实见过他。只是他记错了,十五年前我们也见过。
我本来想着,赚完这笔钱,就去送小六子留学,东洋三年,西洋三年,听听莫扎特,看看留声机。
我第一次见黄四郎是 1900 年。那时候 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我跟着蔡锷将军去日本,在船上遇到黄四郎,他在人群里讲莫扎特。
小六子死的前一天晚上,我和他在听莫扎特,我想送他去留学。要这么算的话,我还得感谢黄四郎。
他说让我做介错人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在装傻了。我知道他去过日本,他也知道我的底细。
连莫扎特都是他教我的,他会犯那个错误?
小六子十九岁,十五年前我和他爹站在队伍里,整齐的等待发号施令,将军被选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我也跟着沾光成为他的团长,小六子他爹是炊事员,他爹没啥特点,就是一身的耿直和烧的一手好菜。
那天在黄四郎碉楼里有一道菜和小六子他爹做的一模一样,我忽然恍惚了。
黄四郎说他二十年前见过我的时候,我发愣了,我想起来了。我们一共见过三次,鸿门宴那天是第三次。
第二次是 1911 年,我们在湖北,我和小六子爹站在队伍里等待革命的号令。黄四郎就站队伍前的台子上,说:“要民主,为革命。” 那时候他还满脸正气,笑起来依旧是很有魄力。
我跟着他这句话,喊了四五遍,憋得脸红脖子粗,我们都红了眼。
炸死汤师爷那颗地雷的另一颗,我以前就见过,辛亥革命第一响的时候,炸的天崩地裂。
辛亥革命失败了。
北洋战乱后我落草为寇,成为土匪,他们叫我张麻子。我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局面。革命之后,没了皇帝,但是黄老爷到处都是。而且黄老爷就是当年的革命党人。
钱对我不重要,权利对我也不重要。
他,不存在,对我很重要。
我不想当县长,我也不想和他一起成为两大家族。
我们时隔二十年的帐不是这么算的。当年从日本回来,将军带着我一心革命,我们在云南 放牧骑马。后来 将军被袁世凯调回北京,我便无依无靠了。
我虽不才,好歹明白些道理,看过流血,经历过死人,昨天还在一起骑马,第二天人就死了。
汤师爷死了,死的悲惨壮烈。我和他一起不到三个月,我知道他圆滑不可靠,我知道他骗我,他早和黄四郎勾结在一起了,老二也是他害死的。
汤师爷死的时候,可能想告诉我的秘密就是这个吧。
我觉得有点难过,他本可以骗我到底,不必往东边走,这样他就不会被炸的屁股开花了。
他不想我死。
我明白。
行走江湖都有诀窍,我的诀窍是道义,他的诀窍是骗人,我不怪他他也不恨我。
他本该恨我的,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被我搞得屁股开花死了。
小六子死的壮烈,他像极了他爹。
有时候夜里我会想,如果我那天早点赶过去,六子是不是就不用死了,我答应他爹保护他,我答应他送他留学。
六子那两刀,划拉到我的心口里,刺啦一声我的心底就裂了口子了。
当年革命的时候,我也那么年轻,我见过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我们热血澎湃,然而很多人的死亡和小六子的一样,满含泪水而又证明不了一切。
我看到美好品质的人在制度和社会的獠牙下不堪一击。
我必须得报仇啊。
黄四郎在碉楼上把自己炸死了,我的兄弟们也一个一个离开了我。
我还是那个张麻子。
他们坐着马拉火车去浦东了,还依旧回荡着那首《送别》,仿佛三个月的时间一下蒸发,故事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点。
我不知道那马车里坐着的是老三还是黄四郎。
我隐约觉得我该跟着他们,我从老汤挂在树上的屁股口袋里拿到了第六张委任状。
上面写着 “浦东”。
喜欢请关注 更多好文在公众号
http://weixin.qq.com/r/ujqFnZzEOcFGrdj_92_o (二维码自动识别)
想要打碎一个旧世界,先要创建一个新世界。
然而,这个新世界注定只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现在的人提到文革,就一副痛恨批判的嘴脸。
可是,文革的支持者是群众,文革的批判者同样也是群众,自始至终人民群众就没有过任何的改变。
所谓人民,所追随的不是正义,不是希望,不是未来,追随的单纯只是胜利者。
正如同电影中的鹅城人一样。
姜文赢了黄四郎,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孤家寡人而已,甚至是自己的兄弟也没有一个人懂得他的理想。
他打碎了一个旧社会,但是这个社会却依旧没有改变,历史只是在不断的重蹈覆辙。
正如同某个人一样,他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赢了一切,但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理想竟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叫张牧之,可能因为我是个土匪,他们都叫我张麻子。
每次看到城里通缉我的画像上那张长满麻子的脸,我挺开心,也并不开心。开心是因为,越不像越安全,不开心是因为,他们把我画的太丑了,我的脸上一颗麻子都没有。
此刻的我不知是喜是悲,一只雄鹰在两个山谷的上空盘旋,这一幕感觉挺熟悉的,又仿佛不是。想起来了,那天也有一只鹰这么着飞来飞去,嗜血的猎手俯视人间的一切,虎视眈眈。我在马上仰望着它,直到它从我的视野里消失。
这么着或者那么着。
我有时候都在怀疑是不是南国的火车都是马拉的,这不,眼前这一辆也是,它向我疾驰过来,夹杂着凌乱的马蹄声,隐约听到火车上熟悉的声音说着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我分不清这是老二的声音还是老三的,哦,不对,老二已经死了。
上海,你知道的,梦想家的乐园嘛,我在讲武堂读书的时候听人说起过。上海我没有去过,浦东我也没有去过。这么些年过去了,上海还是上海,怎么就成了浦东,如果可以,我得去这两个地方都瞧瞧。
火车从我身旁驶过,火车尾戴着礼帽的身影似曾相识,尤其是他戴的帽子那顶白色的礼帽,和师爷戴的那顶倒是很像。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花姐,他们去了上海,去了浦东,花姐也终于不用再骑肉的自行车。
老三啊老三,万事不求人。
芳草碧连天的午后并不适合打劫,可是在南国这地界上打劫是不能挑时间的,得挑地方。错过了时间,猎物会飞走,挑准了地方,猎物一定会来。
师爷当时就在这节车厢里,吃着火锅唱着歌。
这让我想起我们在山上的时候。那次,时光大好,在山顶,回望山间,淡的云、轻的风。那天之前我还没去过鹅城,也就是那天我认识了师爷,可那天,师爷并没有告诉我他的兜里有六张委任状。
师爷是个骗子。那两颗钻石我给了他山西的老婆孩子,他给了花姐,花姐给了黄四郎,黄四郎给了那个冒充我的满脸长满麻子的假麻子,假麻子被我一枪崩了,他死有应得。
最终那两颗钻石还是到了我手上,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我骗了师爷,我也是个骗子。
我来鹅城就办三件事情,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胡万说,吃了两碗粉只给一碗钱就叫做不公平。九筒不是谁都可以戴的,胡万被我一枪崩了,他死得安详,死得坦然。
六子、夫人、老二、师爷,我发过誓为他们报仇,黄四郎欠我四条人命,这对我并不公平。
那天,鹅城,断头台下挤满了人。杨万楼,这个黄四郎的替身,和黄四郎长得一模一样,像条狗一样五花大绑跪在台上受众人唾弃,大家都觉得他就是黄四郎,他该死,我也这么觉得,可我不确定这公不公平。
手起刀落,刀下并没有留人。
郭旅长的骑兵来得真是时候,也真不是时候,枪下没有留人。
血液将我淹没,我是血海的鱼,一阵又一阵的暖流,太平洋的季风撩拨起黄浦江的热浪。
大家好像对于那个凉粉老板大都是鄙视和无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被六子的枪指着头,但当家人被威胁的时候,老板的屈服其实是准备用自己的死换家人的安全,即将被黄四郎处死时也一样。
他无知,懦弱,屈于强权,但是,他做到了一点,哪怕死,也要保护自己的家人。
让子弹飞这个话题始于 2010 年,如今 10 年过去,这部电影放在今天的话,票房绝对不低。这部姜文堪称神作的电影,我几乎看了不下 5 遍,偶尔还会在闲暇时间翻出来看,前两天无聊又看了一次。三大影帝飙戏,婉转的剧情,和让无数网友烧脑和无限映射的细节,都让人津津乐道。
姜文到底有没有才气。作为导演,或者现在流行叫商业导演的话,姜文绝对是赔钱导演,在广电总局这么大压力下,想要拍点映射作品有点难,但是让子弹飞让网友产生了无限遐想。我简单说几个梗
开场的马拉火车,被网友说成映射马列主义在中国的 “翻车” 或者映射中国的半自动化社会,其实让子弹飞发生在民国时期,本身就有马拉火车的历史事实,并不需要想太多。看过有姜文朋友的采访其中说到,网友无处发泄和无限遐想让他们对姜文的电影期待过高,含义太高深,这让姜文很苦恼,如果不让他们满意,势必会怀疑姜文的才情的判断。
近期的邪不压正,很多人也看到了,剧情也还是如此。姜文从不按套路出牌,所以才会给人特别的感觉,但是如果你给他的某些剧情或者情节过度的解读,其实没必要,所有历史的情节都是在交代历史背景,也说明很多问题,但是不必要过多解读。
关于让子弹飞很多疑问。第一个:开始和结尾的呼应,马拉火车再一次出现,意味着什么。
先说背景,清政府推翻了,民国的胜利的果实也被窃取了,中国还是很乱,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都在那里。揭示了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老三他们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时代了,而张牧之只能落落离开,毕竟年纪大了。很多网友说,上边坐的是黄四郎,我看的很多版本中除了声音和自行车,并没有人的画面。如果非要揭示的话,只能说张牧之本身是一个人,黄四郎也只是一个城霸,消灭了他一个人,人心和国情并没有改变,救国先救人,国情不变,事儿往往还会重复上演。
说几个人。
花姐:这个老鸨。开妓院的,黄四郎是他老板,但是从小被黄四郎收养至今,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见到在外闯荡很久的老三老四肯定向往,所以她被策反了。被老二和老三策反。
几个人可以分成这么几派。花姐之前是黄四郎的人,后来和老二老三一波,后来跟着老二走了。
老二是嫡系,搞情报的,最后的保障,在暗处,观察所有局势和人物的动态。施个基佬。
老七摇摆不定,毕竟还小,老六耿直男,嫡系,张牧之收养儿子
老五、老四狠角色,勇士!所以你看到张牧之的团队其实很有意思,你会发现,最好管理的还是二把手和基层员工,往往中层最难管理,老三至少三次表达了对张牧之的不满,第一次是带着九筒去抢人。第二次准备拿了两大家族的钱离开,第三应该是在六的墓前。这三段紧挨着,说明这个时候老二已经心生二意了。毕竟他们时麻匪,没有张牧之那种觉悟,只是捞钱。
为什么胡万和武智冲在迎接县长时要挠蛋蛋,有人说是暗指黄四郎是 “党中央”,有人说暗指,来人你“算个吊” 其实不管什么说辞,这个只是不礼貌的举动,都是在轻视来者。没有这个举动也会有其他侮辱性的举动。不必过度解读。
老二的死映射林庄公?我想说并没有。老二只是被出卖,被师爷出卖,师爷从火拼的那天晚上独自守家,被黄四郎策反,然后师爷出卖老二的行动安排,被假张麻子半路截杀。那么老二为什么会被截杀,原因就是老二搞情报工作,避免大部队被偷袭,提前要去暗查,被假张麻子提前预知老二的样貌直接逮住,否则,凭借老二的身手,只可能是负伤而死,不可能被吊起来吊死而没有伤。
那么假的张麻子为什么说 “山西在东边?暗指师爷要回老家。看得出来张麻子的角色就是一个粗人,所以他这句话实则告诉张牧之,师爷出卖他的那个人,而师爷已经被策反。假张麻子是知道师爷的底细的,而师爷居然会吹暗哨,说明是有人给他培训过,谁培训过,我想不会是张牧之,而是一种默许。因为师爷说帮老七吹的时候,老七默许说明他知道师爷会吹,老七是中立的,所以就代表张牧之的默许,张把它当作自己人。
黄四郎到底死没死?如果按照直白的电影镜头,碉堡一炸,必死无疑。但是你会看到,当替身已经入戏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黄四郎可能并不是碉堡炸死的也是被砍头的,毕竟狡兔三窟!,两个替身足以应付所有的事情,而黄四郎明知道即使不被县长搞死也要被刘督统搞死,不如将计就计。让刘督统来了以为黄四郎被县长杀死,提升也死了,而真的黄四郎买了六个县的县长,恐怕早已上任。
让子弹飞并没有完结,但是姜文却没有续拍。我想这个 ip,拍 2 的话,剧情会更加跌宕起伏。在民国上海滩这样的题材太多了,可能会被淹没。而鹅城这样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中国城市,里边发生的事情就无可考究了。
但是姜文题材电影对人的心里把握很到位,你看了之后就会大呼过瘾,往往人就是这样的心里,特别是银子和墙的那段和假装凯旋的那段,特别到位也是高潮。
花姐为什么要放走黄四郎。其实。那个也许是真的黄四郎。她被黄姐放走,在这整整三天的时间里,他们达成了某种协议。再送一个替身回去,真的黄四郎远走高飞,假的死。事后,花姐自由,老二带着黄姐离开,成全他们。而黄的家业岂止只限制在鹅城,有钱人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到底师爷临死说的是那两件事儿,第一件他没说其实,他明白张牧之已经明白了他被策反了,老二是他告密而死的,第二件没来得及说,他应该是告诉他他们的兄弟会离他而去让他做好准备。他们的那些兄弟从小没有受过教育只是稍微善良一点的土匪。所以他们只想赚到钱然后离开,而张牧之落草为寇,也并非他的心愿,他只是心累。不愿再踏入尘世,因为他知道他是一把刀,刀被谁握着,他都无法预料最后的结局是不是又被窃取,所以他选择上山。
假的张麻子是人们鹅城百姓心里的麻子。如果把张麻子当作一个 IP 的话,张牧之创造了张麻子,而假张麻子让张麻子变臭。张牧之是土匪,但是替天行道。假的张麻子不是土匪,却为非作歹。这像很多假货以假乱真,让真的无路可走一样。暗指这些。姜文有些东西并不是刻意为之,但是其深意与表现手法确实想让你从中有感。学到点什么。
花钱买官,历史有之,仅易有之。不必多言。如果你常看新闻联播,你会发现,很多上了 CCTV 的假货,诈骗案件,都是些诈骗一个人的受损肯能即使几十万,但是真正 p2p 暴雷的这些,金额可能突破 10 亿,20 亿,上百亿,但是鲜有报道。国外媒体报道很多。就像破冰行动里的台词一样,公安局长干的就是些扫扫灰尘的事儿,但是真正的煲靓汤一锅都特么没有。P2P 都是有背景的人士,要么是有关联,他们提前抓住了这波机遇,或者是即使出了事儿也不会怎么样,我听说河南抓国家保护动物判死刑,而诈骗几十亿资产的却只盼 15 年。国家要改善的事情太多,但是扫扫灰尘,和不公平每天都要上演。党员突破了 9000 万!,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看完其他电影上知乎都是吐槽演员演技的,看完《让子弹飞》都是来讨论剧情的了。
我只对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1. 马拉火车车厢,完全是一个绝妙的政治讽刺。好比很多央企国企,名义上是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权利中心的董事会却没有党委会有权利。表面上看着是现代化漂亮的火车箱,实际上核心动力驱动却是守旧的马车
2. 鹅城前县长已经把税款预售到 2000 年以后了。这个政治讽刺,好比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大肆卖地,然后下任市长上任了,发现,我靠,没地可卖了,弟兄们没工资可发了。
3. 姜文带着弟兄们干倒了黄四郎以后,你们注意过吗?她那几个兄弟依然做着马拉火车车厢走了,姜文问他们去哪?他们曰 “去浦东”。寓意革命的确成功了,推翻了黄四郎,可是依然是保守守旧的思维,他们依然延续之前的县长,用马拉火车车厢。
4. 姜文坐在一个凳子上抽烟,一个傻子过来要姜文的凳子。这个镜头更有讽刺意味,某些老百姓也很贪婪,只不过没有人家黄四郎的能力而已。一旦给他们机会了,他们也可以很贪婪的。
最让我感慨的是台词
真的强啊 姜文的台词设计都很有深意
在赴宴的那个片段里 黛玉晴雯子端着盒子的时候 不小心跌倒 把钻石摔了出来 黄四郎立马拔出长刀准备要了她的性命
但是这个时候 张麻子说了一句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很惊艳 那句话在他嘴里说出来 我就觉得好惊艳
还有我最喜欢的片段是 开始把马邦德劫了之后 马坐在后面 张麻子和夫人在前面骑马
突然张麻子问:“师爷 做夫妻最要紧的是啥子?(我看的川话版 是这样子说的)”
他回答说:“恩爱。”
“听不到再说一次。”
“恩爱!”
后来逃跑失败 抓回来之后 张麻子又问:“做县长最要紧的是啥子?”
“忍耐!”
这个电影真的我看了很多次 刚开始没坚持下去 因为看不懂 后来慢慢的理解了 这种处世之道 官场论 还是 nb!
补充一个小细节~
在影片开头的时候鹅城墙上张麻子的通缉令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隐喻张牧之就是像明太祖一样改朝换代的帝王,其他的前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若果我说的不对 请指正
看了一圈,似乎还没有答案从 “打着红旗反红旗” 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我先抛砖引玉好了。
“打着红旗反红旗”,是我国前三十年政治斗争的一大特点。但这和《让子弹飞》有何联系呢?
【新官上任】
一切的一切要从张麻子进鹅城开始说起。
话说张麻子走马上任鹅城县长,一上任就开枪毙匪(假匪),霸气外漏。
于是黄四郎决定跟他玩玩。他先指使胡万害死六爷,然后请张麻子赴鸿门宴,想借此看看这个县长,究竟多不听话。
【鸿门宴】
黄四郎:今天请县长来,就是要当面为六爷讨回这个公道!如果是我指使的,那你们三个就告发我,我当面剖腹自杀。如果不是,那就是辱我名声,欺骗县长,你们三个自行了断。
张麻子:马某人这个县长是买来的,买官就是为了挣钱,而且马某人不喜欢挣穷人的钱。我要挣你的。
黄四郎:哈哈,爽快!县长看上什么了随便拿。
张麻子:我不是土匪,我是县长,县长挣钱得讲究个名正言顺。
黄四郎:如果县长真的急着挣钱,那倒是有个好去处——张麻子。我的货十回有八回被张麻子劫走,他贼有钱。如果你们肯去剿匪的话,钱要多少有多少。
师爷:我们没胆子剿匪,借剿匪之名敛财的胆子倒是有的。
黄四郎:我出钱,当诱饵。我出多少,两大家族必须出多少!
师爷:明白明白!事成之后,一百八十万如数奉还,咱们分两大家族那点
dollar
张麻子:一百八十万不用还!不就是剿匪吗?剿!到时候咱们把张麻子劫走的钱还给黄老爷,一百八十万不过九牛一毛,黄老爷还在意吗?
在这场宴会上,黄老爷算是明白了张麻子是多硬的茬,于是他决定 “借刀杀人”——打着麻匪的旗号,杀了张麻子。这是麻匪面具在鹅城的初次登场。
枪声响起,夫人死了,黄四郎以为胡万他们得手了,赶去县长宅子里猫哭耗子,没曾想张麻子忽然嚎啕大哭,吓他一跳。他明白张麻子没杀成,原计划破产了。
【葬礼】
张麻子借口夫人的死,邀请鹅城各大家族来参加葬礼。在葬礼上他也玩了一出 “打着红旗反红旗”——以麻匪之名绑架了黄四郎和乡绅,要挟他们出钱,否则撕票。**这是麻匪面具在鹅城的第二次登场。**当然此时黄四郎和师爷等人还不知道张麻子的确切身份。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黄四郎是摆鸿门宴的老行家,他一早就识破了张麻子的计划,让他的替身出席葬礼。张麻子他们绑走的是替身,黄四郎一分钱也不会出。
弄到两大家族的钱以后,张麻子的弟兄萌生退意,想离开鹅城。然而张麻子却不饶不休:钱不是黄四郎送过来的,我一定要黄四郎的钱。
【真假麻匪】
张麻子决定留下来以后,叫兄弟们把钱发给穷人。这是麻匪面具在鹅城出现的第三次。
黄四郎知道张麻子居然把钱发给穷人以后,愈发觉得怀疑张麻子的身份:一个花钱买官的人,得了钱不走,怎么还把钱发给穷人呢?
很快他想好了新的方法对付张麻子,于是面具第四次出现在鹅城:
又是 “打着红旗反红旗”。黄四郎成功把搜刮民财、欺男霸女的行为栽赃到麻匪头上。张麻子明白黄四郎这是打着麻匪的旗号,故意要搞臭麻匪的名声。
于是,这一次,他决定终结这 “打着红旗反红旗” 的套路。你不是想借刀杀人吗?好,这次我要让你亲自拿着刀,来一次人赃并获。
【麻匪火并】
张麻子故意走漏风声,让黄四郎得知他们要带着麻匪面具去发钱。
黄四郎得知消息以后,大喜过望,终于有机会除掉麻匪了:
鱼上钩了!
**面具第五次出现在鹅城。**但这次,是正邪两股势力的正面交锋。黄四郎的家臣全部带着四筒,以此区分自己人和外人。而张麻子一行人看到他们带着四筒以后,也换成了四筒,以此搞乱他们的作战部署。于是十二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谁是敌谁是友。
枪还是响了。枪响了,就有人要死了。黄四郎领着师爷去战场,想向他炫耀作战成果,却不曾想面具揭开,都是黄家的人。黄四郎表示无法接受:
正值黄四郎崩溃之际,张麻子霸气出场,“胡万,就是麻匪!麻匪,就是胡万”,成功把杀县长夫人、绑架豪绅、祸害鹅城百姓的罪名给黄四郎坐实了。
黄四郎急忙连朝胡万的尸体连开五枪,撇清关系:“这就是当麻匪的下场,就是我亲爹也得死!死有余辜!”
早在预料之中。张麻子知道黄四郎肯定会撇清关系,于是威逼利诱黄四郎,成功逼得他出钱剿匪。
至此,张麻子和黄四郎的前半段见招拆招基本介绍完毕,“打着红旗反红旗” 这一招双方屡试不爽。黄四郎试图以麻匪之名斗麻子,而张麻子则打着麻匪的旗号(本来就是麻匪,但是别人以为他就是个花钱买官的。虚虚实实,套路太深)成功逼得黄四郎出钱剿匪。
待更。
关于这部电影,出来后网上有各种解读版本,前面几楼也解读得很有道理。不管是过分解读还是正解,一部电影能让观众不断挖掘出新的东西,本身就说明了这部电影的水准了。
我又看到了鲜花一样的太阳,长短不一的精铁铸枪,哐当当从眼前穿过的蒸汽火车,亮得扎眼的军刀,还有吹牛逼的冯小刚。姜文每次都拍几乎同样的事物,这样就能顺带拍出那个叫时间的神奇东西。
提到时间我就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句我念念不忘的台词:“古伦木,古伦木,欧巴,欧巴 “. 十几年后你试图把它当作联系当年的接头信号,却发现连最纯洁的傻子都不认账了。
当姜文骑着白马目送火车载着兄弟和姑娘离开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终于服老了,因为很明显,他还是一如既往拍的自己,只是这次套换成了一个比较规矩的故事而已。而我更喜欢的还是阳光灿烂,太阳升起里面那种诗一样的运镜,那种他陶醉于自己抒怀中的癫狂状态,癫狂地说出一些陈旧逻辑限制不了的话,就成了诗。而更牛逼的状态——看过武侠小说的都知道,那就是癫狂到忘记了自个儿——所以我仍旧觉得姜文最好的电影是鬼子来了,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他从自己自恋情结中走出来的片子,走出来步子再大都扯不了蛋,在《让子弹飞》里再怎么吼 “枪在手,跟我走” 也不会平白有人跟出来,因为中国人都把家室把 “活着” 看得特别重,但是被鬼子军刀砍下的脑袋上眯缝着的眼睛轻蔑的一瞥却可以抽醒很多活得拧巴的人。
说到 “活着” 我就想起了福贵,想起汤师爷,想起葛优,我不知道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影评就没有人把他塑造的这两个角色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两个人是相当像的。在枪毙走资派土乡绅时候福贵吓得躲到电线杆旁边,扯开裤子撒尿,人民武装正义的枪声劈了啪啦从围观的群众前头传过来,福贵一枪一哆嗦,这些都和汤师爷多么像啊,这些都和我们多么像啊。可是姜文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电影里他那种霸气和担当从哪里来,每一步过后都心思缜密不动声色地谋划下一步,英雄主义般地一意孤行,试图通过打碎偶像来解放群众,取得狂欢。我怎么又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当智慧全部用于处理一些人际上的事情的时候,当成天桥下面侃爷的扯皮或者一部刺激的电影还是很有趣的,至于现实,还是需要一点真正意义的个人反思的,谁也甭代表谁。
令我松口气的是姜文说,他只是个拍电影的,就算是这样,他也是有大大的野心和自信。可是罗素说过,如果一个人绝对的自信,那这种自信本身也就根绝了所有进步的可能。我不知道姜文在电影里把自己放到一个英雄圆满,略带落寞的位置是不是表示,他已经不想再走原来那条路了。那样我就相信以后肯定会有惊喜,这都用不着翻译。如果不是,那那种癫狂又要找什么矛盾来激发呢,要不要玩个文化大革命呢?
此文与上面几个答主侧重有所不同. 文章出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1、马拉火车
有人从历史的方面来解读这个东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从来不是一个这么矫情的人。 他的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场景,都有一个理所当然的解读,而这个解读,往往并不需要你去翻历史书才能明白。
马拉火车的隐喻,就是在暗讽我们当今的制度。虽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经济火车,走在市场经济的铁轨上,可是实际上跟以前的马车并没有本质区别,依然是靠一群无脑的劳动力在前面拉着,暗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可是经济结构却和真正的西洋火车有着天壤之别。
一旦子弹打穿了马和车之间的链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恳恳拉车的廉价劳动力,过不了多久火车,就将摔得灰飞烟灭。这是姜文的第一个隐喻,也正是点中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和最主要的问题所在。
2、关于黄四郎
很多人说姜文把他比喻成韩三平,云云。不是不可以,不过未必每个人都知道韩三平是谁。实际上,姜文的这部电影也不是仅仅拍给文艺圈的那几个人看的,其实从一段黄四郎和张麻子的对话,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了。
张麻子:“你觉得对我来说是你重要还是钱重要” 就是这一段,张麻子把黄四郎和钱搁在了一起对比,这个答案就很明显了!什么能跟钱搁在一起呢?那就是权。所以黄四郎在电影里象征的就是权力,是通过权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这个隐喻,无非也就是那些与权力直接挂钩的垄断集团和一些以权谋私的 guan 当然干脆可以说白了就是咱们 guojia 的权力机构,然后姜文说的话也就不难索解了:“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就是权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绝对的权力这点对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黄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问题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来说说一开始黄四郎给姜文的那顶帽子。那顶帽子是什么意思?就是邀请你来一个桌子喝酒的意思。这点后来葛优也给姜文解释了,隐喻的就是咱们现在的官场现象,比如一个地方官走马上任之后就会有一个当地的权力集团邀请你来喝酒,然后共同刮分百姓,这就是那顶帽子。后来黄四郎对姜文说 “如果我一开始不是找人给你送去那顶帽子,而是自己亲自去接你,后果会有什么不同吗?”“我家还有一顶好帽子,回头我给你” 意思就是:如果我一开始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态来邀请你入伙,分给你一点钱,而是以一个合伙人的姿态来邀请你入伙,把我这个位子让给你,你会跟我们同流合污么?这是讽刺官场里的那些人物眼里只有“帽子”
!
4、然后再来说说跟他们一起去进攻黄家的那几只鹅。
“大哥没一个人跟来就那群鹅跟着来了” 这些个鹅比喻的就是现实中那些盲目喜欢姜文,甚至无脑追随的粉丝们,而实际上这些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被其他人鱼肉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说什么,但是就会一直跟着来。可事实是,他们根本没有一点用处。姜文用了一个隐喻,讽刺了那些无脑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诉我们大家:想要颠覆权力天平颠覆鹅城,靠一群鹅是没有一点用的。
5、关于鹅城。
鹅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这个暗指啥大家当然都明白,然后要说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点隐喻,就是他对权利的理解:从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半夜偷偷捡,到最后人民发现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恐惧,权力就是施加给人民的畏惧。而对于人民来说,他们畏惧的也根本不是黄四郎本人,而是他们脑海中的那个黄四郎,回到现实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害怕似有若无的最高权力,我们都有一种恐惧,而实际上我们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恐惧的,仅仅就是我们自己的恐惧,而一旦人们看到自己脑海中营造的那个 “黄四郎” 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枪冲向黄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权力那里去拿回自己的东西,黄四郎家那个千疮百孔的铁门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阻挡人民的力量的。
还有后来的那个黄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马上转头跟着反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真的要推翻现在的权力,那么那些在维护当前权力的人,比如什么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类的,会马上跟我们站到一起。因为他们也是人民,这点跟开头的马拉火车有个呼应,就是说权利这个火车跑的再快,实际上都是马拉的。一旦没有了马,权力只能歇菜。
6、说说千疮百孔的铁门
姜文让他的小弟打个叹号那段戏,的确是姜文有点自恋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读的一样,他在讽刺其他的导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枪,把自己的电影比喻成子弹,不论是子弹打断了马缰,还是子弹射穿了黄四郎家的铁门,包括电影名字——让子弹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他要把这个一直束缚着人民恐惧着人民的锁链铁门打穿掉,让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财产。然后那个叹号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他讽刺一些个小导演也想打穿铁门,可是太直接了,想打个叹号结果就没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个问号,然后子弹就能从那个问号里面穿出去了!这个问号呼应的,是一开始片头的让子弹飞后面的一会,这点别的网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电影里想说的,这些话影响到了权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黄四郎为啥一直要除掉张麻子,因为 “霸气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过审批的,可是他又想挣钱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时又很清楚审电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个问号:让子弹飞一会儿!现在电影已经上映了,那些人后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折子戏的郭志坚之流!
7、既然说到审批,就可以再说说一开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戏。
姜文把小六子这个兄弟设计成他自己的儿子,对一个导演来说什么是儿子?电影呗!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 “鬼子来了”!因为影响了权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师未捷身先死,而赐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须有的凉粉。后来他在墓前对小六子说的话,都可以理解为他《鬼子来了》被砍之后的反省,他认为太冲动是不行的,直接打叹号也是会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打穿铁门,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马才能挣脱锁链!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啥在鸿门宴上让一群兄弟撤了,实际上也是隐喻。我估计他可能也是为了拍这部戏跟领导喝过酒啥的,鸿门宴应该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后他说:“让你们撤了才能保证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领导面前不能把这些表现出来,才能拍成这部戏,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来了》的死,也是给他的教训,他才会明白怎么跟领导打交道…
8、最后的一幕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是有内在含义的。比如,周韵用两支枪一支指着自己一支指着他,后来姜文跟她说:“这个样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韵想要加入他们,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队伍,要加入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枪的勇气,还要有拿枪指着自己的勇气。后来,周韵穿上了制服,跟着老三去追求权力了,姜文说还是那个时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达了一下他的价值取向。
还有留音机里莫扎特的那个曲子,应该也有所指!懂音乐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
他这部电影不仅给鹅城的人民发了枪,同时也用这部电影打烂了黄四郎家的门,换句话说:他不仅拍给百姓看,也同时是给郭志坚主子们的一个警告:就是别以为你们的权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觉醒,你们根本不堪一击。
这都是张牧之麻子路过铁轨看到一部火车的一场幻想,把自己当成核心的故事。
《让子弹飞》这种电影吧,就是不适合我们这种没脑子,但好奇心十足的人看。
看完第一遍什么感觉?笑点 get 不到,伏笔 get 不到,片子里那些弯弯绕绕的 “无间道” 也 get 不到,一个字儿——迷。但这“迷“还是有迷到一些无伤大雅的点上的,张麻子身上多余的英雄主义,快得让人一脸懵逼的影片节奏,莫名其妙的黑色幽默和象征暗喻,这些大概就是我们这些俗人能看到的最大极限了吧。我想影片刚上映那会儿,去电影院贡献票房的观众大多也就是去买个观影体验,中国顶端商业片,只看一遍?顶多过个眼瘾,过不了脑子。
至于我那会儿嘛,估计在电影院搂着爆米花看《阿凡达》呢,《让子弹飞》这类电影压根儿就不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直到今天,要不是朋友推荐,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中国史上最厉害的商业大片怎么就厉害了。但说实话,看了第二遍之后,我能领悟到的点还是少得可怜,全靠观影大佬的深度剖析才让我对这部片子有种 “啊,我懂了!” 的错觉。为什么是错觉,看到大佬所剖析的那些伏笔、暗线、隐喻的时候,脑海里第一想法是:“啊?是这样嘛,我怎么没看出来。”紧接着下一秒就立马佩服得五体投地:“卧槽,这也太牛了吧。”在弹幕里看到一句话:“什么是好电影,你看不懂的就是好电影。”虽说得有些盲目,但不无道理。不提国外的,也不讲什么好莱坞制作,就近两年国产的《驴得水》、《大护法》、《我不是药神》,哪部不是细思极恐。
原谅我哔了那么久还没到点上,主要我实在觉得没甚必要把片里那些让观众 “迷” 的点拿出来分析一遍,因为这事儿如我先前所说,已经有大佬做过了,我实在不好自取其辱,更不想揣着糊涂还故作高深。所以我就只谈小事,不言大局啦。
先说片子一开始,姜文带着兄弟们去劫师爷的火车,背景音乐一响,姜文带着老二老三去追火车,策马奔腾在山林中,镜头快速移动,大片黄黄绿绿的树影子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却带着一股错乱的动态美。马蹄从河中奔驰而过,不见一丝犹豫,坚定铿锵的马蹄声与背景音乐完美契合,给人一种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错觉,看得我热血沸腾。尤其是那冒着蒸汽的黑皮火车翻车的一瞬间,姜文牵引马头,迅速转身,动作干净利落得让人拍手称赞。就跟掐准了时间似的,他回头一望,火车正好在空中一百八十度翻转,猝不及防地,一滴火锅油掉在了他的九筒上,而这个有味道的笑点恰巧把我们拉回了马匪抢劫的现实中。看完开头这段儿,我忍不住喝一声:牛逼。(火锅油这儿有一个小小的穿帮,姜文的九筒应该是被滴上火锅油的,但在紧接着他威胁师爷的镜头里是没有的。别问我为什么会注意到,大概是晚上看的时候饿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姜文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功力。最经典的场面肯定就是他一本正经拿着枪对县长夫人说:“兄弟我此番,只为劫财,不为劫色,同床,但不入身。”观众表示:那你手放人胸上干嘛?更无耻的是,他换手放枪的同时还换了只手继续放在胸上。说到县长夫人,后面还有一句经典,师爷劝姜文不要睡寡妇,似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颇有同情意味地说道:“她已经成了寡妇,”我不能…… 让她再守活寡。” 允许我笑骂一句:当真是 “小人坦荡荡” 啊!这也是姜文在影片中塑造人物的厉害之处,制造笑点的同时表现了张麻子身上的草莽气息。包括赴黄四郎鸿门宴那晚,姜文和师爷在师爷卧室的对话。师爷畏畏缩缩地问:“你是要杀我,还是要睡我?”姜文撩了撩衣服,露出结实的胸膛:“这,有什么不一样吗?”师爷喊道:“不一样啊!”姜文说:“那就先睡,再杀。”师爷转过头,贱贱的小短发跟着甩动:“那还是杀了我吧。”这个笑点很妙,在八年前男男基情还是比较前卫的,这一点就说明了影片不仅仅融入了姜文的个人志趣:马拉火车、小凤仙、介错人等等,不仅仅玩的是艺术,是内涵,还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话题点。这也算是为什么这部片子是中国顶端商业片的一丁点原因吧。
说了这么多不正经的,来聊聊稍有那么回事儿的。姜文饰演的角色是个马匪,要说他是个恶人,他不光分田地抢银子还要打土豪;要说他是个英雄,比起英雄主义他身上更多的还是草莽气息。一开始师爷跟姜文说怎么赚钱的时候,姜文就说了:“我是想站着,还把钱赚了。” 一句话,片里片外都可见姜文的野心。片外不好说,就讲片内吧。站着,怎么站?姜文暴打武举人,那群团练手下跪在门口朝他喊:“青天大老爷!”,姜文走出去朝天就是一枪:“起来,不准跪。” 团练手下们又跪,他干脆利落又是一枪:“皇上都没了,没人值得你们跪!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他妈是公平。” 没错,这儿打的不仅仅武举人的屁股,也是黄四郎的脸;不准跪的也不仅仅是这些团练手下,同时也叫那些受欺压的百姓都挺直腰板。再往后,兄弟们抓了假黄四郎,拿了银子,按理该撤了,姜文却说不走,他不刮穷人的钱,也不要大户的钱,非得让黄四郎出钱偿命。他一个马匪,何至于此,足以见得姜文身上的英雄情怀。冒昧一句,我认为也就是他的这点英雄情怀才导致了最后的结局走向。黄四郎派假张麻子去截杀姜文失败,但师爷死了,姜文又率领兄弟回到鹅城,誓言三天内杀掉黄四郎还鹅城以太平。他发钱以激起民怒,发枪以激起民反,最后当众砍杀假黄四郎除去民忧,一切都在他的计划内,最终百姓们都高高兴兴地扛着枪去黄四郎的碉楼里大抢特抢。师爷说杀人诛心,到底是姜文让黄四郎五代家业散尽诛了黄四郎的心,还是黄四郎成功收买兄弟们诛了姜文的心,这就留在大佬的分析里吧。我毕竟不太想直面这个悲剧。
片头片尾是显而易见的首尾呼应。“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马背上的姜文是怅然迷茫的,一开始兄弟同心,策马狂奔,一群山林土匪恣意江湖,结局却是他自己单枪匹马,在夕阳下铁道独行。最后他看到的那辆马拉火车,我不知道上面是不是真有兄弟们,是不是真有师爷和黄四郎,是不是真有他喜欢的那个姑娘,我只知道,当《太阳照常升起》响起来的时候,姜文还是那个姜文……
PS:
①为什么不说大局,局太大了,不敢说。
②为什么不说花姐,一是因为姜文喜欢花姐,结局却令人悲伤;二是因为周韵是姜文老婆,我嫉妒!
③最后,各种暗线伏笔根本没法说,不想承认好奇心使我玻璃心碎了一地。不带脑子看顶多一脸懵逼,带着脑子看智商和感情都简直被伤透了。师爷八岁儿子寓意大跃进、老三被花姐策反、老二死是师爷告的密、老四老五最后也被收买、师爷可能是假死、黄四郎可能还活着、兄弟们去浦东就是跟着黄四郎走的。看得我简直心疼脑仁儿也疼,不过——,真是部好片子。
“屁民喜欢跪, 老子 (姜文等 red 2.0) 站着赚钱还搞死竞争对手”
-—————–“这届人民不行”
看让子弹飞最好能结合《七笨鱼回忆录》,里面的内容不知真假,但逻辑非常通顺。
“我还有一顶更好的帽子,转头送给你。”
注意,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光头,也就是和两大家族一起打麻将的,联想到了谁? 我想到了袁世凯。
看了很多评论。
说了宝石传递的路线,说了马县长死前没有说的话。
说了那个比他爹还高的 8 岁的儿子。
说了花姐,他跑我就追,他跑我就追。就这么简单?
这个电影吧,不懂一点历史是真的看不懂。浅显的人看了,不就是一个麻匪和南国黄四郎的 pk 吗?
可是宣传片出现了,黄四郎在火车尾,像是背了好几个背包。
-—- 中午有点事情,耽误了,续更。
结尾的那一声枪响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武教头的死亡。黄四郎并没有死!!!
即使一个黄四郎死了,千千万万的黄四郎也还会活着,镜头最后麻子尾随着火车轨道,说明他将继续战斗。最后老二白死了,老三成为了下一个黄四郎。
百姓愚昧无知,谁会赢就帮谁。改什么 “主义”,完全看谁赢的概率大。
我有几个疑问:马镇长死前想对牧之说有两件事骗了你。是哪两件事情。
1. 花姐是黄四狼派来的卧底,三哥已经被策反。
2. 二哥的死是自己通风报信给黄四郎的。
还有,说说宝石,马镇长看到装有宝石的盒子之后,瞬间反应过来说,娘俩怎么了,然后假麻子说死了。
马镇长的意思就是想自圆其说,宝石不是他给黄四郎的,是假麻子抢的。可是事情的真相呢?当然不是,宝石很重要,传递路线是,黄——麻子——马——马老婆——(马老婆死后)——马——花姐——黄——假麻子。
最后被地雷炸死,只能说是逃命。因为他暗地和黄勾结,不逃就要被杀了。
最后
看到最后火车背后出现的人了吗?和马镇长一样的头发,可却在抽烟,意味着什么?那是黄。
牧之紧随火车的方向,一个人。
坚决反对 @于红红 的答案,他和广电总局的思路高度一致,这还是姜文呢,要是真来个昆丁还不把于红红吓坏了?一口一个「按姜文的本意」,你认识姜文么?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姜文的本意?娥城在哪都不知道就开始质疑?中国电影就是被于红红这类「卫道士」毁了,什么片都要有伟光正的价值观,老少咸宜的场面,那不是电影是童话。张麻子如果当了独裁者怎么办?这不就是历朝历代的真实面貌么?想看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那去看皮克斯不就好了?西部片哪个不是血腥暴力的?「黄金三镖客」里面三个主角没一个是有你那种伟光正的价值观的,这演的是土匪,恶霸和骗子的故事,你见过像超人一样正义善良的匪徒?「让子弹飞」就血腥了?
于红红这样的希望电影都要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和学校作文要求乐观向上一样傻。
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 TMD 公平。众人跪高呼青天大老爷,子弹飞上青天:站起来,不许跪。
多少政权,满口仁义,却以公平自由的名义奴役着大众。这最简单,真明白就好。
牧之和润之,应该差不多吧。
明显铁杆毛粉。
最后张麻子骑着马追着那群人去上海,同样的火车,同样的白马,同样的男人女人,同样的响起长亭外古道边的歌,不正是一种隐喻吗:结尾即是开头。
轮回。
还有:“老大哥永远看着你”(致现在所有的当权者)。
知乎用户 卓钥 发表 忆往昔 在那个列车还要用马拉才跑得起来的魔幻年代,土匪张牧之带着麻匪兄弟和半途劫道顺便捡来的便宜师爷,豪气万丈闯入鹅城。 土匪迎面遇到了数代盘踞鹅城的恶霸,接着就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那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价 …
知乎用户 王小我 发表 为了电影,姜文如今两肋插刀。左肋插着《鬼子》被禁,右肋插着《太阳》票房惨败。提前者,他说你不要戳我流血的伤口。 提后者,他怒气未消:我不理解,为何现在的人都心疼资本家,为什么就不心疼艺术家呢?资本家拿钱有什么用?泡妞 …
**在让子弹飞的末尾中,跟黄四郎斗争的张麻子已是孤身一人,义子六子被人下局惨死,二弟被人高挂山崖,师爷夫妇惨死黄四郎之手,一众兄弟最后弃麻子而去。夕阳之下,张麻子已是孤家寡人,不禁让人为之不值。**那么当初张麻子要是选择跟黄四郎一起分赃,让 …
今年是《让子弹飞》上映第10年。 前几天重温,发现个有意思的细节:姜武扮演的黄四郎爪牙在县长官邸嚣张说自己是光绪三十一年的武举人,谁敢动他? 一句配角台词勾动我的较真,去查了下中国武举的历史。光绪三十一年是公元1905年,中国最后一届科举 …
品葱用户 神都不爱的男子 提问于 6/30/2020 如题 观看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L5WPZGVH0 品葱用户 天降饭桶王柳羿 评论于 2020-06-30 1. 无论是《芙蓉镇》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