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工厂难见年轻人,一个 400 员工的工厂几乎没 90 后,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知乎用户 轩爷 diedcat 发表 你就别听那些老板说得可怜,实际上最剥削严重的就是这些工厂。 我在工厂干过三份工作,加起来快 7 年。我要是一般工人,我连 1 年都顶不住。毫无人生乐趣,连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如果你是老实人,工资也就那么 …
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在小吃店饭店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大群的外卖骑手,坐在电动车或者店家提供的凳子上,插着充电宝玩吃鸡或者王者荣耀。
这些人大概 2 点半多开始聚集,大概四点半之后,就会逐渐接单,然后散去,开始晚上高峰时段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流水线工厂能否提供一个让工人闲着没事儿可以玩 2 个小时手机的地方?
工厂、外卖、保安等等这些没有基本要求的岗位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工厂的优势是收入中上且可以攒下钱,但缺点是有苦又累,如果没有攒钱的计划和需求,大家当然是不愿意去工厂的。
至于什么上升渠道和学技术……
你送外卖就有上升渠道了吗?
我劝大家闲着没事儿去广州吧逛逛,那边的老哥说话好听。
仔细看了下,人家专家说的没错啊,工厂不吸引年轻人,确实不仅是钱的问题啊。
首先,国内很多低附加值的工厂确实没啥意思,这类工厂结构简单,家族式企业,你最多做到车间主任就不错了,再往上,都是老板自己家的人,早期,这类工厂的工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学会技术后,自己跳出来开工厂当老板。
在国外,这类工厂,反而有比较良性的循环,工厂带动周边的小镇就业,工人就是小镇居民,或者工作后就会在小镇扎根,娶妻生子,只要工厂还在,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国内,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房价太高,很多工厂在偏僻的地方,周边的土地是集体的,工人在当地也买不了房子,最后还是要离开。加上小镇都是老年人,没有年轻人,怎么吸引年轻人留在小镇工作?
别说工资不一样,就算工资一样,年轻人也是喜欢往城里跑。
其实像国外那样的卫星城不失为一种办法,搞工业区,配套价格适中的居住区,让人愿意去工作,可以就地扎根。
亲身体验,国内很多工厂多有这么几个毛病:
1. 工资低,且任务量设置不合理。工作时间占生活时间比重高,或者任务繁重而导致工人过于疲劳而根本没有闲暇娱乐时间。(累得倒头就睡)
2. 对工人的安全防护不到位,环境脏乱差,乱摆乱放常有的事,货物摆放规范、安全作业规范仅仅是敷衍了事,卫生保障也仅仅只是每天轮到谁打扫卫生之类的层面。
3. 工人居住环境得不到保障,宿舍老旧破烂得跟猪窝一样,各种生活设施跟不上去,譬如没有热水淋浴、缺乏夏季降温措施、拥挤等等;工人每天上班的心情跟上坟差不多。
4. 总体形势下,这一行业下的职业者缺乏发展前途,且不说对于未来发展毫无益处,最起码给人稳定干下去的希望是几乎没有的,也就是说缺乏能够让工人稳定下来的物质条件与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想要年轻人进厂,很好办。最起码应该提高工资及待遇水平,设置合理的任务量与工作时间,改善工人宿舍环境或者补贴部分居住费用。其次,保障工人能有组织地与企业主议价的权力,也就是确保不会今天上班明天失业,不能随便开除或罚款克扣工资,保障工人利益与人权。
来看几张图片,带你走近真实的工厂:
更多的工厂 “冷知识” 在我的主页里。
说的很是重点,年轻人不去工厂钱仅仅是一个因素,就算你钱给够了也不一定有人去。
工厂月入过万真的大有人在,但是干的都是什么活?脏不脏?累不累?工作几个小时?一周休息几天?污染严重不严重?
除了这些,这些工厂摸着自己啤酒肚想一想,年轻人给你干什么时候能熬出头?就你工厂那点技术水平,高中知识都用不上,还打算让年轻人学个三五年?参加高考呢?
工厂仔和送外卖的比比也就算了,还敢跟主播比?你哪一点能比过主播?
主播一部手机就创业,0 成本,收益上限无限的高,就你那个破厂干到倒闭都不一定赶上人家偷的漏的税,更不要说干主播时间自由,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现在主播都是按小时收费外加提成,干一天比工厂仔一个月都多。就算干不成,也就赔点时间而已。工厂仔,你什么时候能熬到组长?
劳动时候保护到位,休息时间按规定来,工资翻一倍,五险一金交齐,就这几点,只要你这个工厂做到了,大把的人让你挑。不要和我说利润低,那样就赔钱了,管工厂仔屁事,你奔驰也没给员工坐一坐吧
工厂的弊端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机械的劳动,对人的技能等等没有多少提升;
2. 上升渠道狭窄,上升空间也有限;
3. 临时(几个月的那种)工待遇差,工资不高;
4. 距离居住区市区较远,不利于休息时娱乐逛街游戏;
5.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不可避免。未来低技术重复性的工作将会失去地位,变成机器专属。本来工厂最大的好处稳定也将会失去。
然后本就弊端多多的工厂,待遇差,环境差,没提升,还不稳定。年轻人不是傻子,没人会去踩那专门而明显的坑。
有人说为啥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同样是低技术高劳动力的重复机械性工作,为啥年轻人就愿意干?
比起工厂来说呢,外卖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外卖没有太长时间试用期,工资和普通员工等同,努力就能待遇工资提高;
2. 外卖常在市区和居住区,社交娱乐更为等便利。
3. 外卖相对工厂来说基本上随时都能辞职而没有太多绑定,工资是按单给,不是按月结。外卖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过度,而不是就干这个了,容易随时转职,工厂不行。
不要说什么工厂也有高薪,机械化后也需要人操作,那些职位有多少?竞争有多激烈?
随着科技发展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但是不会在工厂出现太多。
至于你工厂想要招收人,那就得看你招收什么人了。
想吸引高技术人才,在一些弊端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提高待遇和机制绑定合理性,还有明确上升渠道。
想吸引普通机械劳动力就得提高待遇,并或者合理分配工作人员和时间,并且开放绑定,使工作可以变的灵活。比如工资变成日结,工资原来一天一人工作 12 小时一月 8000,改成一天一人工作 6 小时一月 4000,就会让人容易接受的多。
当然了,可以给选择,你一天干了 6 小时还想再干 6 小时,那那天计算的工资按两人(一人 6 小时)算。重点是公平!
然后嘛,如果说是有混时间的,那可以制定工作量(必须合理而不是按照最高或者平均算法),反正 6 小时(或者 4 小时,2 小时什么的都行)一结,结算的时候按完成量占总量的百分比给钱。
只做了一半给一半的钱,做了两倍给两倍的钱。反正你定了标准,这么多相当于多少多少钱。类似于外包一样。
钱结算完就能走,去留无意,来的人肯定不少。关于制作工件问题取合格计算工作量,还有关于机械保护等问题也得提前把临时合同(几个小时的)写好。
这样既能提高工件合格出产率,还能提高人民收入和幸福度,工厂也能省心,一举多得啊!
关于民众怎操作,可以制造模型塑料或者纸壳机,画图或者电子信息的操作手册,反正学的好了挣的多,不好了挣的不多,也不用多操心。
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最近乌克兰的事情闹得很厉害,作为潜伏荷兰红灯区瞄准光刻机的人,我听到了很多西欧人的爆论。
荷兰这个地方比较神奇,产业又空心,又不空心。
说产业空心,是具备了我们认为的产业空心的条件。
首先是工资标准定的高,从 2018 年薪资平均收入就是欧盟第二。
其次就是假期很长,虽然没有法国那么夸张,但是国家假期十多天,带薪年假底线 20 天,不算周末的那种。
劳动力基数还不给力,总人口才 1700 万,人口少、工资高、假期长,按咱们的说法,就是没有「人口红利」。
细看数据也差不多,服务业占 GDP 的 70%,金融嘛,这个都懂,躺着赚钱,尤其是银行保险做的特别好;然后就是运输物流也躺赚,毕竟有鹿特丹这个大港口,一带一路最后一站,变形版本的资源诅咒。
这些按咱们的看法对于工业都不是利好的消息。
不过荷兰人自己并不觉得产业空心化,因为拿得出手的很多。
工业占了 GDP20%,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电气电子产业和机械制造上。
食品工业,荷兰的确是个奶牛国,不过还是个小国家。
你看国内很多进口奶粉都要挂个荷兰原装进口的口号,绝大部分都是假的,就冲着名号大去,根本没那么大的奶源地养那么多奶牛。
所以食品工业主要集中在加工上,联合利华(英荷合资)、牛栏、Wessanen、VION、CSM,这些都是食品加工的,然后就是食品机械制造和包装工业,靠的都是往上游挤。
而食品工业从业者,只占了荷兰人口不到 2%。
化工业,这个更厉害,壳牌都听过吧,还有阿克苏 · 诺贝尔和帝斯曼,世界十大化工企业占了三家,从业人口不到 0.9%。
然后是电气和电子产业,这是咱们很关心的,飞利浦就不说了,阿斯迈尔 ASML 是全球芯片光刻机设备的领先者,我很想偷,还有恩智浦,全球第五大半导体公司,本地从业人口 1.1%。
机械制造,达夫的卡车很猛,欧洲中型和重型卡车市场里面有牌面,德国汽车工业也经常用荷兰的零件,然后福克的航空工业也很强,福克 100 东方航空之前都用过,最后就是造船,毕竟港口国家嘛,从业人口达到了 3%。
所以,荷兰人觉得自家产业不空心,是用 6% 的人口贡献了 20% 的 GDP,而且有很多世界大厂和领先科技。
大家大概知道我要说什么了,荷兰不存在年轻人不想去工厂的现象,我就很想去 ASML,最好能去车间,可惜他们拦着进不去。
那这和乌克兰那边打仗有什么关系呢?
按我荷兰同事们的说法,乌克兰的难民来了,荷兰企业主可高兴了,各种怂恿政府慷慨的接受。
虽说行业机械化做得好,但是人手毕竟是最灵敏的机器,这些西方白左政治正确也不要了,比如工业化农场有时候还是需要人手操作,以前都是中东同志们来,带来了比较大的社会负面动荡……
现在乌克兰人来了,巴适的很……
我当时就一个感觉,虽说荷兰不存在年轻人不想去工厂的现象,但是荷兰工厂有些工作不是荷兰年轻人想去做的。
荷兰用的方法,就是收割外籍廉价劳动力,来弥补低附加值劳动岗位上的用工问题。
总结一下就是:
低附加值劳动岗位,如果没有人做,最后就只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但是转移了,对是否就工业空心化了,关系不大。
低附加值劳动岗位如果有人做了,对企业家来说是最好的,可惜必然存在收割情况,问题仅仅是收割外国人还是收割本国人而已。
又是专家!
工人进工厂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给老板做奉献,还是为了体验劳动的乐趣,还是为了国家民族伟大复兴?
工资低就是工资低,不要掩盖得那么漂亮。
如果进工厂的收入比送外卖,做电商的收入高,有几个愿意送外卖,做电商的?
廉价劳动力,是某国早已认为的优势,是早已制定的战略方针,不可动摇。
再说,即使提高工资,解决了招工难的难题,也解决不了另一个难题——无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动化越来越高,需要的工人会越来越少,无业人员会越来越多。
无论个人都怎么提高自己,就算人人都成高工,都成技术标兵,也得有大量无业的。
这不是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能解决的。
病根在于经济制度。私有制这个不良制度是病根。
治病要除病根。解决这些难题,唯一正确的办法是消灭私有制。
在一百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就呐喊了——消灭私有制!
但是资产阶级讳病忌医,投鼠忌器,不愿意消灭私有制。
这背后反应的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病根,涸泽而渔,只追求利润。这位老板自己的错误不反思,反而跑到两会来抱怨,真不知他是不懂还是装蒜。
工人也是人,需要安定感,需要被尊重,需要有发展。这方面我们曾经做的很好,曾经国企工厂工人以厂为家,老技师是宝贝疙瘩。
工人那时候是有级别的,我爷爷八级木工手艺整条胡同都有名,年轻的徒弟好学心强,对工作很有积极性,热火朝天。
现在呢?为了追求利润拿工人当抹布,用完了就扔,不但不培养连工资都有人拖欠,稍微老资格一点的嫌人家工资高说开除就开除,大量工厂工人技术水平低下,为了降低成本无所不用其极。
我见过很多工厂年轻工人螺丝都能打脱扣,我见过一些 “自主品牌国货之光” 生产线极其不稳定工人走了又来产品质量低下。
嘴上说学国外先进管理,却学的都是做 PPT,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成本面前舍本求利。要我说学什么国外,我们国家曾经工人地位高的时候就很值得学习。
人家外企资本主义都明白定计划不能过分拔高,给基层充分的空间去孕育文化,培养人才,到了国内都成了地主老财。
我在汽车行业,本领域说实话就被水军喷到死,人家主机厂养几个自媒体,弄个什么工程师的头衔一通自主品牌秒天秒地,这叫政治正确最讨好,所以知乎我也不准备耿直下去了。就问一个问题,一个工资高一点但是技术熟练的工人,出的活跟厂门口抓来的临时工能一样么?一条生产线工人队伍都没法稳定的培养起来,造出来的东西能好么?
还有评论说低附加值产业就这样,卖油翁都有唯手熟尔,部队里都知道各种细节决定成败,只要拿人当人,人民的力量就是无穷的,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有企业向心力有工匠精神的生产线出来的东西质量绝对更好。我们国家未来到底是需要更优质的产品,还是把人压榨到极限出来的破烂?我们国家这么多劳动力,是人不够用做不出更优质的产品么?多些人做的更好挣的更多消费能力更强不好么?非要疯狂内卷逼的大家活不起买不起然后更剥削压低成本然后做更便宜的垃圾给大家用么?
我建议的话,恢复工人级别体系,按工人级别水平做为工厂评级重要标准,高级技工享有同级别业务,管理岗待遇。谁拿工人当抹布,就公示出来,让消费者决定买不买他家产品。
专家所言不虚,年轻人不去工厂当然不只是因为钱,还有健康、发展和保障。
工厂加班严重不?污染严重不?影响年轻人健康不?
工厂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不?有正常的劳动保障不?
工厂有晋升机制不?有年轻人看得见的发展空间不?
这些都有可能会是影响因素。
那么该如何解决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呢?
第一,涨工资。按比例涨幅,比如给基层员工由 3000 涨薪到 8000。
第二,双休。拒绝两班倒,保证所有员工能得到应有的双休。
第三,加班给钱。所有的加班都不要以调休的形式折扣,更不要压榨年轻人的劳动力。加班就给加班费,鼓励加班就有钱拿。
第四,有社保公积金。给所有员工最高额度的公积金和社保,保证大家无后顾之忧。
第五,定期体检。给员工定期安排体检,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第六,过节有过节费。不要在过节的时候装聋作哑,要给年轻人该有的过节费。
第七,有年终奖。所有的员工都有不同岗位的年终奖,要让员工看到希望。
就这样,不需要工厂找年轻人,大家会前赴后继的涌进工厂。
之前回答的一个类似题目,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确实不只是因为钱。
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而工厂的条件却没有变。
我想,**一个一贫如洗、从小奔波劳碌,从没有享受过安逸和清闲的穷家子弟,应该还是很乐意进工厂的。**不管在哪里卖力气也是卖,工厂包吃包住,可以洗澡,挣的钱比种地多,有什么好挑剔的。
食堂虽然不好吃,但也比家里的咸菜馒头好吃;宿舍虽然简陋,但也比漏雨的黑屋子宽敞暖和。每个月赚的钱不少,还可以休息一天,看一眼城市的繁华,这就可以了。
上一辈的工厂人,就是这么过来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这个社会,这种人已经不多了。
大部分的 90 后 00 后,从小吃穿不愁、衣食无忧,夏天空调冬天暖气,物质条件比父辈好的太多。
小时候伸手就能得到的衣服鞋子,长大后窝在工厂里累死累活才能买得到;小时候吃腻了的大鱼大肉,长大后要磨出老茧、吸有害空气、熬瞎双眼才有钱买一点。
吃从未吃过的苦痛,出从未出过的洋相,拿从没瞧上眼的工资,反差之大,谁能受的了?人间不值得。
不如撒个娇让父母付钱,不如卖个惨让父母买单,来得痛快直接。
父辈年轻时忙了一天,二两小酒一斤花生米,就会心满意足,因为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幸福时光;见多识广的这一代人,一方面无欲无求,想要的都得到过;一方面又欲壑难平,一般事物入不了法眼,下了班需要多少物质酬劳和精神补偿,才能抵消掉给工厂卖命的心酸和无奈?
看看父辈,工厂打工让他们富了起来,腰直了起来,脚脖子干净了起来。从记事起,90 后 00 后就知道家里不穷,父母收入不菲,月入过万不是笑谈。很多年轻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父母最好基因的传承,理应比他们更会挣钱,工资过万不是问题。
轮到自己养家了,一个月干活不少,一看工资几千块。怎地,国家发展了,一切都在向前,唯独自己家是倒退的吗?简直是奇耻大辱。
我同村的一个女孩,父母在城里开店,年收入少说几十万。自己学习不争气,又找了个差不多的男人,从小锦衣玉食的她,婚后居然买个 2000 多块的手机,都要分期付款。
教育严格分流,本意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优化劳动力和产业结构。但这一举措,无形间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因为在某些人眼里,被分流意味着被淘汰。这种观念下,进工厂自然比做办公室低人一等。
精神上遭受打压,肉体上倍受摧残,环境不好,钱又没多少,为什么要去?
我曾经在两家工厂工作过,确实艰辛。
第一家是一家化工品仓储公司,罐区的工厂负责装卸车辆、船舶。海边作业,冬冷夏热。冬天北方的海边,把大小伙子冻哭了。
还记得臭名昭著的 PX, 对二甲苯又名芳烃吗? 百度百科曾经为了它是否有毒被改过无数次,厦门反对 PX 建厂曾闹得轰轰烈烈。嗯,你说对了,我们罐区装车 PX, 罐区工人直接接触 PX, 当火车顶盖一掀,加热的 PX 气体把我同事熏吐了。
有什么办法呢? 化工品关系国计民生,是生产的基本原料,需要生产,需要流动,这份工作需要有人做。
我们罐区工人的薪资,月薪 3000 元起步,15 薪;上一休三。
另外一家工厂是杭州一家做发动机的公司。杭州 8 月份 37 度,我在车间实习三天,工作不是非常辛苦,就是组装各种部件,但是热啊,据说有个新人第一天到车间实习就中暑了。
我在实习的时候,一个女生教我做发动机的铜线圈(下图这样的),做得非常熟练、非常漂亮,她很自豪,她已经做了八年。而我感到一阵悲哀,因为工厂转型,马上就会上新的生产线来代替手工,新的生产线又快又好。
这家公司单休,月薪 5000 左右,12 薪。
所以说,工人又苦,又累,薪资低,面临污染,没有前景,招工难是一定的。
怎么解决呢? 提高薪资,知道年轻人觉得性价比可以了。
不,就是为了钱
你说工作不自由,给够了钱,你把我关在铁笼子里都行
你说福利不充分,给够了钱,我啥公会福利不要都行
你说人际不友好,给够了钱,我天天拿刀和同事互砍都行
你说工作不舒心,给够了钱,我天天憋屈着也都行都行
你说环境不开放,给够了钱,我天天锁柜子里都行
你说工作没新意,给够了钱,我天天对着一个盘子刷都行
你说技术含量低,给够了钱,我天天扫地拖地都行
除了那些可能丢命的岗位,给够了钱,我多想一秒算我输
真会丢命的岗位,给够了足够安置老人老婆孩子的钱,该去也会去
奴隶并不是因为奴隶主不发工资起义的。
如何缓解?
提高收入,优化工作环境,减少劳动时间
跟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双重无尊严。
把这些制造业,慢慢的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不就行了?比如说越南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那里工人工资水平低,离中国广州又比较近,制造出来的货物走水路运输价格是很便宜的。
我一直觉得 “世界工厂” 这个头衔并不值得自豪。
因为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工厂制造是最不赚钱却最辛苦的行业。
以苹果手机为例,设计,品牌,营销,销售……,在这条产业链上,哪一个不比在工厂里组装手机来的赚钱?
工厂里面的工人累死累活,能够拿到的只不过是整条产业链 5%~8% 的利润。
欧美国家年轻人,因为资本家给的钱太少,不愿意去厂里面做制造业,于是欧美国家就把这些他们不要的产业移到了日韩。
后来日韩的工人的工资水平也上去了。于是资本家又把制造业搬到了中国。现在我们中国人口素质也上去了。资本家就应该把这些产业搬到更加落后的国家去啊。有的时候我就非常奇怪。
凭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在产业链的其他地方赚钱?就一定要真盯着制造不放?凭什么欧美国家可以赚的钱我们就不能赚?
国家努力提升人口素质,提升教育,难道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寒窗十年苦读之后出来去工厂里打工的吗?
现在给这些资本家的就两条路,要么加钱,要么滚蛋。
因为流水线是反人性的。即便是进工厂比送外卖多一点收入,也没有竞争力。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压低加班时间。然后组织员工过业余生活。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软硬投入不可少。
要是没钱,就按资本主义的逻辑来,涨工资,涨不起就破产。
人社部发布的 2021 年三季度全国 “最缺工” 的 100 个职业排行,58 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制造业 10 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 3000 万人,缺口率高达 48%。
**认为是网红经济 “抢” 走了年轻人,是新业态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出路。**无论是做主播,还是送外卖,都不可能躺着赚钱吧。
如果往前追溯,早在快递、外卖出现之前,多家媒体就关注到服务业与制造业 “抢人” 的问题:一些年轻人宁可去当服务员,也不愿进车间当工人。
“90 后”乃至 “00 后” 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有网友的点评具有一定代表性,“送外卖相比于进厂,身体上比进厂累,精神上比进厂不那么累,还相对自由,也算是多劳多得”。
再往前追溯,曾经还出现过制造业与农业 “抢人” 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 后”不想种地,“90 后”不懂种地,人们一度有过 “年轻人都去打工了,谁来种地” 的忧虑。
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农村,或投身生态种植养殖业,或经营网店、开民宿等,路越走越宽。当年轻人能从中找到足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农业的吸引力和活力自然就回来了。
**国家希望更多年轻人选择从事制造业,就需要切切实实增强制造业的吸引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在驱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薪资待遇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保障的完善、成才空间的拓展,都是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年轻人感到进工厂当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是一件挺体面的事,才能从根子上解决制造业的缺工问题。
(以上素材来源于:劳动法行天下)
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智通人才网☞
专家提得好啊!
工厂为何难以吸引年轻人呢?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工厂有什么能吸引年轻人的呢?!
使工厂让年轻人来接管或许有戏。不给年轻人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光靠老一辈拍脑袋又怎么会有出路呢?
年轻时出去打工,每日干活也兢兢业业,因为一次工作失误,啪的一下把一根手指头给切断了。
爸妈从小教育我,在外面做事要听话,不要和别人吵架。领导骂你肯定是你做的不对,不要像你隔壁二叔一样被骂几句就辞职,你看他现在快 30 都还没老婆。
从小受的教育,所以手指被切断,我也没和父母说,怕家里人认为我是二叔,毕竟二叔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
工厂知道了这事,马上就把我送去医院救治,接着我老大带着他领导来了,轻声细语的安慰我,说给我争取到带薪休假的机会,并拿出一张协议让我签了这协议。从小到大,都没见过这种关怀,我满怀感激的签了协议。
在医院躺了一个月,没工作居然还有工资拿,我心里实在过意不过。就申请复工后,工友们知道我的事都劝我要赔偿。
我弱弱的回了句,能要到嘛,大家都说能。
我就跑去找领导要赔偿,领导把我臭骂了一顿。我弱弱说了句法律上写的,领导说我不懂法说我协议都签了肯定是没赔偿,再说给我发了一个月工资已经仁至义尽。
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放弃了,现在每次回想,我都非常后悔不已。
后悔为啥我不告诉爸妈,甚至还瞒了他们一段时间,如果早点告诉他们,他们肯定会让他带着一堆亲戚过来帮我围权,会教他们什么是法律。
现在十里八乡出名的人物除了二叔,还有一个我。
要待遇没待遇,要地位没地位,要前途没前途,起得早,睡的晚,天天当工具人,谁愿意去?没有办法缓解,只能机器人化,实在需要人手的,让非洲人做越南人做,指望二胎三胎政策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家对工厂的印象就是累、苦、机械、工作时间长、没进步,就算你说工资不低,那也是工作时长拼出来的,而且社会评价也低,即使是个月入 4k 的办公室文职,大家也会觉得听起来比月入 6、7k 的流水线工人听起来好,这种观念一时很难改变。
少来这套,就是钱不够吸引人。
什么脏乱累没有上升空间,一个月 10 万这些通通不是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很简单,你给他们吃食堂,给他们盖员工宿舍,结婚了还有员工婚房,生孩子了还有厂属的幼儿园托儿所,孩子长大了可以上厂属的小学和高中,生病住院还有厂属的医院,旁边修一个工人公园和工人文化宫,供工人们休息时间娱乐,然后再盖一个工人养老院,供退休的工人养老,最后再买一块地,可以作为工人死后墓地…
你看,是不是很简单?
钱少事多离死近…
落实劳动法
哈哈哈
压力吧。流水线的压力是很大的。人是作为机器的一部分运作,我不知道有没有科学家研究人类重复一个动作的不受伤害是多长时间,但 8 个小时,我觉得是不人道的。
而提高薪酬,其本意不过是快些存多些钱走人。要长期做,薪酬不是解决办法。
也不要指望资本家能解决,用更先进的机器替代不香吗?用人而不用机器,不就是因为人更便宜吗?人不愿意做机器,就只能滚蛋了。
年轻人有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大家还是更愿意做一些工资尚可,同时又相对轻松的工作。
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 20 年前了。过去大部分人确实可以为了吃饱饭以及微博的工资出卖自己的身体健康长久地弯腰站在机器前吸着有毒物质。但现在大部分的国人已经解决了起码的生存问题。要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所以一些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的低端制造业自然要被移除。
现在年轻人不选择去工厂工作。确实不单单只是为钱,还有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年轻人的选择机会更多了,所以他们就不愿意去工厂工作,但是其实相比较下,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在自自身能力的限制下还是愿意去工厂工作的,如果你有招工难的问题,你就可以去鱼泡网上面进行招工。
想想为什么那么多工人愿意去特斯拉?为什么不愿意去民营小厂,你说是为啥?
你工资到位,研究生都大把进工厂的!
毕业前混实习证明去过工厂。
只能说,宁可上街乞讨也不去工厂。
建议让专家进厂工作两年,有了经验才能有靠谱的建议
企业遵照劳动法保障务工人员福利待遇,公仆严格按照劳动法监管。
专家的儿子早就润美利坚了
因为专家不需要钱过日子,可能专家自己没进货工厂,亲人也不需要进厂的。
其实这件事有个人已经给出过答案。
你以为是被剥削?
其实是异化,劳动异化人格异化。
用网络语言说就是,进了厂,没人把你当人,也没人把自己当人,人是活不下去的,工具是不需要思想的,工具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
所以真的还以为是五险一金的事儿吗?要是真的只是一个五险一金那这也太好解决了,而且同样的应发工资,不同的缴存比例甚至可能造成你的社保不如人家的几分之一。
年轻人不想进厂,待遇低只是普遍矛盾,真正的矛盾在于是否被当做一个人对待而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挑选的商品,我们在雇佣关系工作期间,我们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的一部分甚至所有都是属于雇佣方的,我们的工作目的说白了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这就是异化的过程,而平衡在于雇佣方是如何对待雇佣的劳动者,是否尊重劳动者的个人空间,是否给予足够的个人空间。
所以你看为什么送外卖的现在这么受欢迎,因为他们真的可以决定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在不考虑衣食住行的前提下他们对自我具有完整的支配,进厂可以吗?爷今天不想干了,给我算旷工还是事假还是调休?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把钱给够了,社保参照国企交,保证劳动者能以远低于厂外的价格吃好喝好住的好,保证劳动者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劳动者下班后可以有充足的娱乐,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不用你招,人自己就往你那去了,不信的话看看有多少人想去国企?
工厂招人难,关键还是福利待遇和薪酬计算体系的问题!
你试一下把薪酬待遇改为:
“双休、每日下午茶、朝九晚六不加班、五险一金、十三薪、出国旅游…” 试一试?
分分钟就给你招满,甚至还能吸引大学生趋之若鹜!
但这些福利那些工厂给的了吗?
给不了!
这些待遇一般只有公司形式有,工厂的几乎没有,他们会说我这样算那我还赚什么钱!
扯蛋,羊毛出在羊身上,能不能赚那些工厂老板都知道,只是赚多赚少而已!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现在工厂大多数工资的计算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计时工资制度,是按照员工工作时间计算员工工资,主要包括正常上班工资以及加班费。
另一种是以完成一定工作内容计算工资称之为计件工资,根据员工完成的产量计算工资数额,但是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但不管是计时还是计件,工人每个月想要拿的多,就得拼命干!毕竟薪酬体系是这样的。
更可怕的是什么?
是工厂一旦说不加班、没班加,那些工人反而会不开心,会埋怨!
因为没班加就意味着收入减少,只能拿一两千的底薪。
这种薪酬体系恐怖吧?吸血吧?
美其名曰多劳多得,其实就是打别人一巴掌别人还要感谢你。
这就导致了,只要稍微有想法的人都不会去工厂,而停留在工厂里的工人永远都是没学历没文化的人,一直陷入死循环。
这样的制造业怎么能够起来,怎么能够往高技术发展?做来做去还是代加工!
缺的就是基层员工的综合素质。
但我们返观察欧美那些的工厂,他们的工人价值、待遇、地位都是很高的。
所以他们的制造业能吸引大量高质量人才,哪怕拧螺丝工人的文化都比国内小工厂的小管理要高。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光喊口号,光口头让送外卖的年轻人回归制造业,而是要从薪酬、待遇、福利上改善,这才是有用举措!
西太平洋公国的 Power•Inherit 男爵对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十分关注。
Power 男爵指出,年轻人不去工厂并非只因为钱。
以他朋友的 evil 工厂为例,已经在招聘启事上打出月薪 1 银盾的工钱了,前来应聘的年轻人却大多在一个月内离职。离职后,这些年轻人还散布关于 evil 工厂的谣言,诋毁 Power 男爵的名声。
他强调,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是一种享乐主义的表现,是堕落的,是腐化的。公国应该立法保护工厂主的合法用工权益,加大政策力量,使得年轻人进入工厂长期劳动。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工厂主的保护,严惩恶意讨薪,恶意散谣的现象,要防微杜渐,从小抓起。
他表示,在公国的劳动法如此完善,劳动者权益如此繁多的前提下。年轻人拒绝劳动,一是缺少房贷压力,二是有外部势力作祟,其目的是打断公国的崛起。
他提出,公国应立刻采取行动,降低首付压力,让更多人拥有房产;加大言论管控,对境外势力重拳出击。这样,西太平洋公国的工业产值,才能再创辉煌,延续他们父辈的繁荣昌盛。
据我了解制造业很多企业,生产是连续性的,不能停。那么制造业企业的员工就需要一年 365 天,一天 24 小时轮班工作,节假日很可能轮班,请假要罚钱。再加上多数制造业企业相对低端,就是干体力活。再加上工厂里噪音,粉尘的问题,收入又不高,年轻人都不愿意去。
解决方法:
1. 提高待遇。
2. 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
归根结底,低端制造业在中国渐渐没落了。
钱不仅仅是因素之一。
还有家里人不待见、工作环境辛苦等等。
华晨宇家的煤场的工人,有几个人期望老年的时候出现严重呼吸道问题、血液问题。而厂仔正是这类疾病的高发人员。
比起主播、程序员的猝死率,这种慢慢折磨到死,而且没有任何希望的工作是让打碎了年轻人对工厂的期望,甚至出现家里蹲好过去工厂。
这个提案是小康集团董事长提的,经过查询计算小康股份 2020 年底有员工 13238 人,实际支付工资总额 15 亿多,人均工资 11.5 万 / 年。随便找了一家车企北京汽车,2020 年底员工数 21038 人,工资性支出(包含公积金等支出)53.6 亿,人均工资性支出,26.3 万 / 年。工资薪酬支出 39.1 亿,人均工资 17 万。这还没和蔚小理这些新能源汽车公司进行比较。他怎么好意思说,年轻人不进厂是不是因为钱?
小康股份工资支出
小康股份员工人数
北京汽车工资支出
北京汽车员工人数
诚然,年轻人不想进厂原因可能很多。与工作环境,未来职业发展,继续学习,工作时长,自由度等等都有关系,但是钱还是主要矛盾吧?钱给够,会选择去送外卖?
不为钱的话,一定是为了理想
我上高中时,听说有个初中同学,在厂子上班出事儿了,被机器卷进去,到医院没救回来。
那时候工厂上班只分黑白班,不考虑 9 还是 6,传说是困的迷糊了,反应不过来,才出的事。
他曾经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呼朋引伴好不威风。只是没想到他早早进了工厂上班,还因此而丢了性命。
我为他惋惜之余,也试想,哪怕他去混黑道当小混混,也比这结果要好很多。
(不要笑话我,当年大街上小混混非常猖獗,表面上很风光,老实的我着实羡慕过一阵子。)
当时,工厂上班而出事的屡见不鲜,我家是卖东西的,所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也见了很多不健全的人,多数都是工伤。
从我的见识来说,安全隐患、重度劳动以及没有明显的晋升希望,这些风险像山一样阻挡了年轻人进工厂。
从我的期望来说,我不希望国家鼓励年轻人进工厂,现在的科技水平,应该大多数流水线是可以去人工化的,因此我更希望国家致力于自动化的建设和成本的降低,让企业的工厂都可以用得上。
而年轻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艰难困苦,但是没有肉身风险。
(工厂的事,我没什么经历,想必纯自动化也是比较难的,但事有可为,难点儿总比送葬了年轻人的人生要好)
人才的招聘竞争,倒逼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3 月 5 日,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的这条建议冲上热搜。他表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他建议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
一部分年轻人宁可去当服务员,也不愿进车间当工人。这并不是什么新话题。
年轻人的自主选择
事实上,年轻人是去送外卖还是去工厂,这属于年轻人的自主选择。
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传统工厂吸引不了年轻人?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怎么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传统制造业应该怎么去创新,求生存、发展?
跑外卖、送快递对一部分年轻人之所以更有吸引力,是因为求职门槛低,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就能胜任。
相对于在流水线上做枯燥的操作工,跑外卖、送快递这类工作虽然也很辛苦,薪资待遇也不见得比传统工厂高,但工作模式却更自由、更灵活,社会交际空间也更大,这符合人心理活动的特点。
一部分年轻人也不是不愿意接受专业技能训练,问题在于,这些专业技能训练,是否有高科技含量,是否带有挑战性,让这部分年轻人觉得有成就感?
如果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但会对这样的训练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愿意去从事传统工厂工作。
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职校生不愿意进工厂当蓝领,这折射出职校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人才竞争倒逼制造业升级换代
必须客观承认,我国相当比例的工厂,属于低端制造业,这些低端制造企业的存在,其实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如近年来存在的职校学生实习乱象,就主要是因为一些低端制造企业,从劳务市场上已经很难招到工人,于是就打职业院校学生的主意,和职校进行利益交易。
不管学生专业是否对口,职校以顶岗实习之名,安排学生到工厂的流水线做操作工,却只给学生很低的劳动报酬。 这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也败坏职业教育形象,最终会导致 “低端制造业——低质量职业教育——低技能人才培养——低端制造业” 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可以想见,如果制造业无法实现转型,收入又没有那么高的情况下,一部分年轻人不进工厂在情理之中。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低端制造企业也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推进创新转型,增强自身吸引力。
低端制造业不可能短时间被淘汰,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但这是未来的趋势,该成为坚定的努力方向。
因此,以人才的招聘竞争,倒逼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以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与职业成就感,工厂才能留住这些年轻人。这是 “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背后需要正视的真问题。
特约撰稿人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韦英姿
校对 | 陈荻雁
这是两个问题,两个问题分开来看。
一、工厂为何难以吸引年轻人?
不论是什么年纪的人,参加工作的首要因素必然是因为金钱,因为这是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然选择一份工作也不仅仅为了金钱,特别是在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环境下,工作环境、心理环境、未来期许等等都应该纳入考虑之中。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因为较低的劳动成本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劳务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因为人口红利在 2022 年的今天还没有过去,那帮 45-55 岁的劳动者依旧承受着较低的时薪在为资本家服务。
这个时候这帮子既得利益者就开始恐慌了,因为他们的工厂里面主要劳动力,20 年前是这些人,10 年前是这些人,5 年前是这些人,现在还是这些人,那么在未来只有两条让资本家感到畏惧的道路可以选择,1 是提高智能化,减少人工,这些投入的不确定性极大;2 是提高工人报酬,那么最终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
所以说,现在吸引不了年轻人最基本的一点其实很清晰,就是钱没给够!不论是改造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舒适度、给予提升空间等手段最终还是金钱的投入。
一边不给够钱,一边舍不得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改变工作环境,最后在呼吁现在年轻人不进工厂,这不是耍流氓么?
第二个问题:如何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
联系到第一个问题,制造业从来都不是招工难,难得是低成本招到高效率工人,也就是找不到韭菜来割了。落实 8 小时工作制,然后一个月给 2 个 W,你看招工难不难?或者说是工厂赚多少钱,我们工人全分了,你看招工难不难!只要落实劳动保护,改变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报酬,招工都不难!
解决办法写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
给钱啊,就这么简单
给够钱都好说了,真的,工厂主不肯提升工人待遇,导致制造业长期低端徘徊,国家为了发展只能补贴外资制造。
你试试,一个月给一个工人 2w,工厂肯定不会亏的,但是老板不愿意。
你不愿给钱,别人不愿去么,送外卖咋了么。
咋,这还不能选么……
年轻人不去工厂当然不止因为钱了,但是钱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吗,只要利益足够高,就有人去。比如比大学生平均工资高的话,那么拿不到平均工资的大学生是不是就有一些愿意去工厂了呢?环节制造业招工难,除了给出更好的条件,以及国家政策,也可以给出更好的前景或者给予定期培训提高技能,让打工人看到希望,说白了就是画饼,只要饼画得够大,还怕招不到人吗。
这个问题很好,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里,谜底就在谜面上!现在的工厂对年轻一代的打工人真的没有吸引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很大很广,第一在于国家层面,第二在与企业层面,第三在于个人层面。简单说,国家层面问题在于教育体制,目前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零碎的(不过目前的情况总体还是向好的),没有一个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成长计划和相应配套的技能等级与薪酬体系,这个很重要,薪酬体系和技能等级的作用是相互的相辅相成的,干的好收入也好!另外,为缓解之前的就业压力,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张,形成一个个就业压力峰值,虽然整体提高了我们这代人的文化素质,但是整体人才技能水平并没有大幅度提高(简单说就说,大学扩招把就业峰值拉长了,但是没有相应的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企业层面,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构成还是第二产业里的低级阶段,这个低级阶段时间跨度有点大了,从我们的父辈开始一直走到我们,很明显,经历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全不适应我们父辈那代人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为我们并不能像父辈那代人一样能从事低端制造业),但是企业层面的生产方式却相对没有提高(流水线不想干,高精专的干不了)。再一个,就是个人层面,从马斯洛的需求定律看,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已经实现了温饱(已经饿不死了,能吃饱穿暖),肯定想着去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况且整个社会氛围都是追求释放自由,追求自我实现,以自我个人为中心的理念(总体来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了,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了的!)。
工厂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工人没有。
水平有限,难以全面看待问题,说下自身状况。
前某电子厂员工,校招进,30 天提桶。
我很感谢这段经历,
当时被动且迅速地提升了一定的认知,
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比如说第一句。
试着回答下第一个问题吧,仅代表个人看法。
为的不是钱,为的是一腔热血。
那为嘛走?
因为看不到光。
厂子外表无限光鲜,
但从里面看是另一副样子。
在里头仿佛一眼能看到头但又一眼看不到头。
这是我离开的原因。
该如何解决制造业工资低、工作强度高、社会地位低的问题呢?
工厂里的年轻人好像是想去工厂里打工一样。这只是下下策而已
市场经济的自发选择,落后产能该淘汰就淘汰吧。
相信后人的大智慧
啊?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啊?烟草厂不是都抢着去吗?
为啥都抢着去烟草厂,都不想去其他厂呢?
企 zi 业 ben 家你们觉得呢?
那些 “三过工厂而不入” 的年轻人,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一方面,90 后和 00 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红利时代,生活相对无忧,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和开放环境。因此,他们不同于上一辈对 “稳定” 的执着追求,更向往自由灵活、重视个人感受的工作。
《2020 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是造成蓝领用工荒的主要原因。该报告在调查中发现近五成企业表示一线蓝领的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较差是造成蓝领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社交平台上的草根自媒体人 “富士康小胡” 也曾表示,工厂工作单调,容易没兴趣,“一旦失去了兴趣,那么人们就会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做事”。
另一方面,除了看重工作本身的自由度,新一代年轻人也重视拥有选择的自由。
据某外卖平台《2020 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显示,平台上近四成骑手兼职送外卖,其中 28% 的骑手同时也在工厂上班。这些为数不少的制造业工人在用工淡季或下班时间兼职送外卖,本质上是利用空余时间增加收入。在外卖、直播等行业出现以前,这些人在工地、餐馆、工厂之间的来回流动,本质也是为了收入最大化。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当然是全都要”,随着服务业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这些 “候鸟骑手”“候鸟工人” 终于有机会实现 “全都要” 的自由选择,而这种对工作、时间乃至收入的掌握感和获得感无疑令年轻人们向往。
回过头来,开 “药方” 的思路便清晰起来。除了工厂自身的产业模式要进行转型升级之外,工厂的管理思路也需要转变,放下身段了解年轻人的追求和偏好,为年轻工人提供更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缓解流水线做工带来的枯燥与烦闷。更重要的是,除了提高工资水平,也需注重提升这份工作为年轻人带来的获得感、价值感,通过提供有层次有梯队的岗位技能培训,将更多 “普工” 送上向技能工人发展的道路。
其实,不管是进工厂还是送外卖,都是年轻人自主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的选择。无论选择什么,年轻人们都在用自己的青春和奋斗为个人命运的前进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撰写注脚。在劳动力越发珍贵的今天,任何行业想要获得年轻人的青睐都同样要付出努力,产业升级、员工福利、健康保障、弹性工作制、企业文化、工作环境…… 都得重视起来。
泛员网全面员工福利方案,致力于为企业解决采购管理、员工福利满意、福利价值体现与改善、企业福利管理等难题,提供积分福利、年节福利、补充医疗保险、年度体检等服务,在企业预算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节省 HR 的时间和精力,优化福利项目管理,提升员工福利满意度与感知度,合规降低企业成本和员工个税。
只要专家教授都进入工厂!文体不就解决了么?
钱
钱或许不是全部问题
但给足够的钱
完全可以填充各个行业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能够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员工,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是不愁招不到人的,因为这是人性基本的结构。
管理者越在乎成本控制,ta 能满足员工的层次就越低,而年轻人最穷也最不在乎钱,ta 们意气蓬发精力旺盛,但凡能意识到人的追求是金字塔型的,都不会愿意在工厂里当颗螺丝钉——尤其很多企业主的日常管理,也那么明显的就是把 ta 们当螺丝钉。
将心比心,任何一个岗位,如果管理者觉得 ta 自己都不愿意呆久的,就不要假装不能理解招不到人。
不断取消掉那些低溢价的岗位,高端制造业自然就形成了,年轻人也会趋之若鹜。
工厂并非是父辈那个时代的工厂,年轻人也已经不是父辈那一个年代的年轻人。
制造业工厂很难吸引到年轻人,这是时代的变化和抉择。
先谈一下父辈那个年代的工厂和年轻人,父辈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务农,如果能进工厂,每个月有稳定不菲的收入,有节日福利,退休了能够有退休金。一个年轻人,如果能进厂,就能找个城镇里面的姑娘,收入能够小康,而且年份越长,工资越高,等年纪大了也老有所养,退休金够你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是如果在家务农,你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候没什么机械化设备,什么都靠人工,一年到头累的要死不说,收入也不高,老年生活也没保障,漂亮姑娘也不愿意嫁给你。所以说,当年的工厂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香着呢!
现在呢,得益于邓公的改革开放,然后中国加入 WTO 之后,跟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民营企业和资本迅速崛起,大家生活条件提高了,各种职位和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再回头看工厂: 干的都是体力活,而且简单的逐渐被机器替代,留下机器暂时不能或者替代价格太贵的工作,其实就是把工人当做一个可以完成复杂动作的机器人,每天周而复始做同样的工作,工资是没有保障的,订单多你就拿的多点,订单少你就拿保底在宿舍休息,没订单了工厂就辞退你,单位小时的工资不会因为你的年龄而上涨,等你年纪大了,做不动了,甚至赶你滚蛋。
你说现在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去工厂。
缓解制造业招人难的问题只能升级制造业,把传统的渐渐转移东南亚,留下高端的在国内,到时候一个年轻人管几十台机器,机器自动工作,这才是以后的正途,那种血汗工厂,国家渐渐就要淘汰了。
产业升级,主动消灭低端劳动力岗位,创造中端工程师蓝领岗位。要用机器人代替工人,再由工程师操纵并维护机器人。
但是问题解决了吗?没有。
奴隶社会如何解决奴隶起义问题?封建社会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答案是无解。在原有生产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问题永远存在。只能变更生产关系进入下一个时代才会让原来的问题自动消失。而且旧问题消失后还会产生新问题。问题永远存在,只是生产力提高后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制造业招工难还是钱的问题。
人力那么便宜资本家为什么要换机器人?换了机器人以后还要花高价请工程师?有那个钱直接多招几个壮劳力压榨一番再开掉不是更赚吗?
年轻人需要安全保障。厂子里增添安全防护设施,买设备处理污染难道不要钱?
年轻人需要休息时间。本来花一份钱让工人加班,现在为了挤出休息时间多花两三倍的钱招人轮班,资本家难道不会算账?
年轻人需要尊重。不 PUA 怎么让人拼命加班争当卷王?不处处挑错把厂工贬的一无是处怎么找借口扣工资。
年轻人需要发展。什么叫发展?升职加薪出任 CEO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不升职不加薪,或者光升职不加薪,那叫发展吗?
等什么时候把劳动法上面写的东西全都落实了以后再谈不是钱的问题吧。在此之前一切的问题都是钱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包括四个方面: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 “劳动的现实化”;但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转载自百度百科
工厂环境太反人性了
确实是不全是因为钱
一是枯燥乏味,没有成长
进入工厂,你就成了高速运转的机器中的一部分,就这样麻木地重复工作,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但人是有感情、有需求的,这份工作有带来所谓的成就感嘛。
二来现在新兴职业那么多,人为什么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以前都觉得是公司在选职工,但职工也会衡量公司的,归根结底,还是工厂这份工作没有其他岗位有竞争力嘛。
三来现在年轻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没有那么容易忽悠。如果真有那么好,就是岗位选人了。
给员工分房子。
上下班用班车接送。
开育婴室,免费服务婴幼儿。
给员工报销医药费。
年末给分红。
八小时之外不要干扰工人生活,加班要全额支付加班费。
晋升体系透明,能者上,庸者下。
管理人员参加劳动,一线劳动者参与管理。
我估摸着,大概也能多一点当工人的,大概。
相比其它一些坐在办公室的工作,在工厂上班比不上在写字楼上班体面。如果有的选,很多人都会选择坐办公台而不是在流水线上工作。从侧面也可以说明工厂的工作环境差,以及在生产线上的工作日复一日和年复一年,比较辛苦和劳累。所以问题也不全在年轻人身上,工厂也应该努力去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去吸引年轻人。
第二个就是钱。一个年轻人选择去送外卖或者送快递,他们每个月赚的钱比在工厂上班是一样的甚至还要多的话,那肯定不会选择去工厂上班。这个肯定需要现在的工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给年轻人。
另外一个就是在工厂上班每天都是准时准点的上班下班,甚至还要加班。相比送快递送外卖这样的工作的确缺少一些弹性的休息时间。这个需要工厂控制好工作时间和减少加班时间,另外再提供更多的年假去吸引年轻人。
最后就是工厂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怎么样的工作平台和提供怎么样的职业发展机会。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会考虑的事情。送外卖送快递可以从 18 岁一直送送到 60 岁吗?送外卖送快递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是权宜之计,并不会是终身的职业选择。工厂如果可以为年轻人做好职业规划,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可以大大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说的太好了,胖人不是吃的多,而是不运动。
新冠不是因为病毒,因为抵抗力差
出来工作就是为了钱,只要工资高还怕没人?
天下的老板那么多,还怕没人?
接着呼吁吧 接着呼吁进工厂
接着呼吁早婚早育 接着呼吁房价不能降
再过十年 再过二十年 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进厂不如蹲大牢,蹲大牢的时候还把你当个人。我看这样下去,就要有人故意犯法进去搞口饭吃,这样不行。
要缓解,就要工厂割肉;工厂不愿意割肉,就要行政调控强迫他割肉;工厂没有肉割,就要互联网割点肉分出来;互联网不愿意分,就要行政调控强迫他分;行政调控不了,有些人就要口。
话说不是 65 岁才退休吗?2022—65=1957,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了那么多人,你干嘛不招?非得年轻人进厂?真矫情。
你个小资本家不赶紧解决就业岗位,整天胡思乱想些什么呢?
就工厂现阶段的样子,说实话真的看不到一点希望
本人在两个上市公司的厂里工作过,化工厂,都带过班组,认识不少 90 后的小伙子们。说说我待过的这两个厂的待遇吧:
1、待遇,两个厂毕竟都是上市企业,比较靠谱,都有五险一金,而且都能准时发工资,绝不拖欠,拿到手 5-6K。年底有一定的奖金,视生产情况定,一般最少也有 1 个月左右的工资水平。上六休一,节假日要值班。没有加班费,但是加班,值班的时间可以攒起来换休。
2、衣食住行:衣:工作服一年 2 套到 3 套不等,免费发,免费洗;食:都有食堂,吃的一般,管饱,一天下来 3 顿饭加起来,15 块钱打住,这可是 2022 年的水平;住:2-3 人间,住宿免费,水电费网费自理;行:通勤车,免费。
3、工作内容,技术工种,长白班,没事的时候并不忙累。偶尔忙,要加班到比较晚,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会很忙,这个看厂子的生产运行情况而定。
听上去还行吧,实际上确实也还行。没有苛刻的老板,也没有凶狠的主管。但是呢,厂里面人来人往的也很频繁。天天有入职的,也天天有离职的。为什么呢?我想,前辈们吃的苦,受的罪,付出的努力跟奋斗,就是为了他们今天,能有这样的活法,能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行为,能有更多的选择吧。
专家太高估我这样的年轻人了,我当然就是因为钱啊,因为自由啊,工作时间。只是想好好的生活。有个稳定的工作。
所谓 “管理” 说的好听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哪来的,不就是压榨员工劳动力嘛。
害,想留住员工有的是办法,就看老板们愿不愿意少挣点钱了,一边拼命剥削一边还抱怨现在年轻人不去工厂了。咋的,大家都学聪明了,人心不古啦?
连牌坊都不想立的婊子,那能是正经婊子吗。
工资福利一切搞好肯定有人愿意去的。
前段时间不是有个河南中烟招聘火了吗,新人来先下流水线卷烟去,为啥博士硕士挤破头往里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
目前农民工数量达到了 3 亿,这样一来,各行各业招人都方便了许多,特别是工厂,应该可以更好地招人。
但是,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农民工 “宁愿搬砖也不进工厂”。工厂“用工荒” 现象不仅没有改善,还日渐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从以往来看,一般 3 月份和 4 月份是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峰期,但是,就算是如此,很多工厂依旧没有人,反而是工地上挤满了人。
很多人都觉得好奇,为什么农民工宁愿跑到工地搬砖,也不去工厂打工呢?
1. 招聘严格
相对于工地的招人标准,工厂可谓严格许多,大多数工厂的招聘要求是技术工人,毕竟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一直培养下去会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但是,一味想着招到技术工人,不给农民工机会,当工厂急需工人的时候,农民工达不到要求,自然也不会去了。
2. 工资低
虽然在招聘上写着一个月 5000-6000,但是,在工厂拿高薪可不简单,就算工厂可以包吃包住,但是高工资都是靠加班得来的。
相反,在建筑工地工作,一天几百都是说好了的,假如在工地每个月都能干满 25 天,实际上拿个 6000-8000 根本不是问题。
3. 年龄限制
虽然工地也有年龄限制,但是相比于工厂,还算是比较好的了,现在很多工厂招人,年龄都写到 45 岁以下了。
很多工厂对于 45 岁以上的工人都是不要的,可是现在很多农民工都接近这个年龄了,甚至很多都已经超过了,这样一来,工厂根本不愿意录取。
所以,为什么工厂招人一直都招不到,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工厂的要求很严格,这就导致农民工不得不优先选择工地而不是工厂了。而且现在鱼泡网上面有很多的招工的信息,可以在上面看看。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出现,也给农民工提供了机会,这样一来,如果工厂不降低标准,估计越来越不好招人了。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工人待遇安排上,你看看有没有人愿意进厂当工人
唉,希望学校老师能够多和企业合作,而不是只为了发文章。。。
学生发文章能毕业,老师发文章能评职称,能继续在学校留着。
不会去考虑学校的。
比起年轻人,工厂也许更需要专家指导
为什么不愿意去工厂
因为社会地位低,想验证自己的社会地位,去相亲市场走一走。
因为没有前途,工厂大部分工作都是机械性的,技术性越低的工作,保障性越低。
因为工作氛围压抑,容易导致负面情绪,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忘记十三跳。
最后还是因为钱,我目前知道的,在工厂做事,月五千到八千不等,这个工资水平,青壮年劳动力选择面广,工厂永远不会是第一选择。
如果工厂工资能提高到月一万到一万五,如果五险一金能得到保障,如果八小时工作制能够落实,工厂马上就能从快递外卖行业把小哥抢回去。
话先说在前面,某些人永远别担心工厂提高工资落实福利,资本家会可可怜怜的赔钱,我们不是让资本家破产,只是希望他们少赚一点,给工人一条活路。
别拿着工人血汗赚来的钱抢占网络话语权骂现在的工人懒了。
别再忽悠人进厂了
看看从长子变弃子的东北地区
再看看因为下岗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长辈
有什么脸要求年轻人进厂?
这些所谓的 “成功人士,大老板们” 的提议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我可不可以引申发挥一下,假设这样实行了,是不是形成,他们的企业劳动力增加,从而可以有理由减少工资的支出。毕竟人多了。
换句话说,一个人在工厂,一天 12 个小时,站着、弯腰,或者解除危险性的工作还经常加班,吃的也一般,环境也一般,还动不动加班,要个加班费跟求爷爷似的,以及各种约束,得到的是一份月薪 7000 左右的工作。
那么一份自由自在的、没有那么多事的、相对于轻松的、或者即便累但是能看到累的回报的工作同样能不少于 7000,那么能选哪个?
同样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有何分什么高低贵贱?
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一,没钱。大部分制造业利润率不高,资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占大头。人工成本上去了,利润就没了。所以老板们拼命压低人工,压低资金成本,如此,员工涨工资难,技术更新换代难。现在年轻人在哪找不到饭吃,非得跑工厂去做个工具人呢?
第二,没成长。制造业占用资金比例比较大,设备更新及环境改造是笔不少的费用。设备常年不更新,工具人依然是工具人,怎么也成不了产业工人。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人口结构如果没有巨大的调整,将变成倒金字塔形。上面净消耗的老年人口, 加上下面净消耗的少年人口,可能会接近中间净产出的成年劳动人口。社会总消耗巨大,这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就是说,从 2022 年开始,连续 14 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口退休,“婴儿潮” 变为 “退休潮”。
到 2022 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
劳动人口的稀缺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果不改变人口结构,这个矛盾将会持续下去。也就意味着年轻人可选择的面会越来越广。
最终,制造业被逼提高自动化率,减少对劳动人口的消耗。培养产业工人,改善用工环境来争夺稀缺的劳动人口。
卷烟厂也是工厂流水线黑白倒班
为什么 985 毕业生都想往里边钻
月入一万的工厂有没有?假如你是焊工,这种工厂很多。
但所有的一切的前提是工厂有订单。
现在执行的都是计件工资,算工时费。
工厂什么作业环境?你要穿劳保鞋,戴安全帽,防护眼睛,戴呼吸面具。不能暴露皮肤,负责焊接时飞溅到皮肤上很痛。
图片上的工厂怎么样?告诉你,除去外资企业,烟草厂,这算是上等的好厂,工资按时发,市场环境好,有活干,能挣钱。是标杆企业。绝大部分工厂不如它。
工厂也分三六九等啊!
大多数工厂是什么样子?
基本工资压着当地最低标准
五险一金要么没有要么按最低标准交
动不动喊你加班,一天十几个小时
环境也不见得好
根本无视劳动法
这还嫌找不到人,别恶心人了
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用工,谁特码还送外卖和快递啊
主要还是不体面。
4000 多扫大街和 300 多坐办公室,你看大家会选哪个?
扫大街虽然钱多,但不太体面。大部分人会选择钱更少的办公室。
什么时候工厂工人这份工作真正体面了,那自然招工问题也就解决了。
谁不想站着把钱挣了呢!
说句不好听点,现在大部分厂给的那点工资,还不配讨论专家这个问题。
像外卖一样,挣 1 万块钱差不多
砖家认为体力劳动不该挣高薪,但看看跑外卖的大军就知道,只要挣的钱跟付出的辛苦等价,有的是年轻人付出。
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也可以不用钱解决。
工作能不能自由点?伙食能不能好吃点?住宿能不能宽敞点?休息能不能给长点?主管对工人能不能宽容点?会议能不能少开点?联谊能不能开点?
什么!都没有还不给钱?这样吧,做个梦,年轻人就去工厂了。
把工人阶层提升社会中产基础,能有尊严养家糊口带娃,不受对象白眼,一切都不难了,难就难在谁会把口里肉吐出来呢?
年轻人只能在工厂和送外卖之间二选一。
吸引不到年轻人的原因 简单说就是 工厂里没啥年轻人可看中的东西 干活累的要命 挣钱挣不了多少 学知识也没啥可学的 你说年轻人可能去吗 还不如送外卖 做电商 至少时间自由 做好了也有成功的可能性
四班三运转时期没有那么大厌工情绪,如果配套好,有买房希望,小情侣我感觉不是那么拒绝
并非只因为钱,意思是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职业发展,个人能力提升,自由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钱。没人愿意当肉电池,还是提高福利待遇,解决财富分配问题。
[工资]这个变量是随着[供需关系]变化的。按说真的[招工难]的话,工资应该会提高,工资提高的话,就能招到人。所以[招工难]的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
确实不是只为了钱,厂区离家太远,工作家庭根本顾不过来,安安稳稳找个离家近点的工作,喜欢稳 。再说房价那么高,也不可能在厂区附近买房,工作久了工资高了你说离职还是不离职,所以尽量不要进厂
因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稳步推进国家 2025 计划,去旧迎新,持续调整产业链,改善企业利润率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专家就是专家,专家不去工厂并非只因为钱。那么哪个专家去工厂了?站出来让大家看看。制造业招工难吗?我 2000 年出来打工那会,工资高的工厂得交中介费才能进,还有很多交中介费都进不去的。当年那个富士康就是,每天几百号人的面试,那会面试还有经过 7 轮的晒选才知道能不能被选上。
都跟特斯拉一个待遇,我立马关店进厂
目前受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出现了招聘难的问题,适合企业的用工方式有很多,像劳务派遣,代理招聘,劳务外包等都是大部分企业比较常用的用工方式,企业也不知道那种方式比较合适,下面优领来给大家说说目前形势下企业难该怎么办?
![](data:image/svg+xml;utf8,)
企业采取劳务外包的形式,与人力资源签订外包协议、场地设备租赁协议。由劳务外包公司派工人来进行生产并进行现场管理,通过劳务外包公司为企业吸收优秀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管理效能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实现个人自主择业。
劳务外包被用工企业视为新形势下的用工方向。劳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将人力资源事务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专业机构管理。
同时劳务外包有效解决招工难! 对劳务外包公司进行产品质量考核,意味着生产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抓好主业。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尝试采用这种用工模式。
采用劳务外包后,这些员工再也不用担心停工后找不到工作了。劳务外包工可以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并成为企业与员工的双重保姆。对于企业来说,把非核心的、事务型、重复型的劳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用人总成本、提高利润,还可以让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开展。
批量招聘找昭钦科技可实现人才订单式交付!
这个小康集团,从和华为合作造车开始,被华为完全控制。强制员工晚上和周末加班,导致老员工流失了不少。研发部甚至找销售来凑人头工作。嘻嘻
知乎用户 轩爷 diedcat 发表 你就别听那些老板说得可怜,实际上最剥削严重的就是这些工厂。 我在工厂干过三份工作,加起来快 7 年。我要是一般工人,我连 1 年都顶不住。毫无人生乐趣,连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如果你是老实人,工资也就那么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流水文讲一下自己的经历 我是 97 年的,老家是皖北农村人,父母一直在北方务工,给人打工,自己收废品,摆水果摊什么的都做我,也经常换城市,我差不多一直跟着,导致的结果就是经常换学校,课程跟不上,最后初一退学。这 …
知乎用户 南宫谬论 发表 作为黑心工厂老板的我都看不下去了。 体面?我体你 nndt! 很多人都说我怎么老是说国家这不好那不好的,我告诉你们,那是因为我见过中下层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那真的只能叫活着,毫无尊严的活着! 在这片土地上,我勉强 …
看到有友邻称大家多把视野着眼于大厂,而忽略了那些更加卑微的劳动者(大意)。正好周末无事可做,去 “人力市场” 溜达了一下,这里基本上都是以招募工厂临时工为主。 临近过节,工厂普遍有缺工的压力,但尽管如此,着眼望去,工价也普遍在 20-30 …
知乎用户 夏喵爱吃韭菜 发表 傻孩子,怎么改革,并不看看是否更利于企业发展。 十几年前,有一个老笑话: 某重大项目完工后尚有余款,省委常委会开会研究是用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还是改善监狱的环境,意见一直不统一。 最后一位老常委一语定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