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那场洪水,和《圣经》及其他传说中的大洪水有什么关系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桥东里 发表于 6/17/2015

人们对洪水神话的发现史,也是很值得讲讲的。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洪水神话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大文明之中。拿欧洲人来说,他们只知道《圣经·创世记》第六至第九章“挪亚方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

所以挪亚方舟不是一艘大船啊,更像一座移动堡垒。

第一个认识到除了“挪亚方舟”,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相似的洪水神话的,是一个年轻的英国人。他的名字很普通,叫乔治·史密斯,放在中国,跟张伟李强差不多。

乔治·史密斯是一个亚述学家。亚述学是什么?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语言、文字、历史等等等等的一门学科。在国际上,这可是一门显学,比搞汉学的要主流。

乔治·史密斯是半路出家——不过那时候的学者差不多都这样,好多人的正职是外交家、军人、传教士什么的。他少年时在一家商行当学徒,学的是钞票的雕版技术,这对他日后研究楔形文字大有好处。因为楔形文字的书写在本质上也是雕版,只不过是写在泥版上。他的业余爱好是《圣经》和近东考古,没事就去泡大英博物馆,看展览。21岁的时候,大英博物馆干脆把他聘为“修补员”,就是把成百上千片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泥版文书拼接起来,像玩拼图一样。这个又艰苦又乏味的活儿他干得很起劲,也很有成绩,26岁升任当助教,还开始发论文了,比如说他在1871年也就是31岁的时候出版的一本小册子,题目叫《楔形文字的语音学价值》,你们感受一下。

不过,发大招要到下一年,也就是1872年了。

在这一年的12月3日,乔治·史密斯在伦敦宣读了一篇将在学术史上永远留下名字的论文,论文的题目叫《迦勒底人的洪水叙述》。论文是向一个叫“《圣经》考古学协会”的小学术机构提交的,但它一问世就迅速轰动了全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爆炸性的学术成果,并且影响深远。

这篇论文到底是讲什么的?

很简单,乔治·史密斯把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泥版碎片、也就是他每天玩的那些拼图拼成了12块比较完整的泥版,然后他在其中第11块泥版上面发现了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一个和“挪亚方舟”如出一辙但是更早的洪水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亚述版的挪亚,叫艾泽迪巴,他经历了女神向他求婚、看见诸神、出门寻找获得永生的始祖等等。那个叫希西特的始祖向他讲述了洪水的故事:

“19.……听到,他这样对我说
20.什尔巴克人,乌巴拉图图之子
21.为你制造一条大船
22.我将毁灭罪人们和生命
23.将一切活物的种子带上,保存他们
24.你们将建造的大船
25.将以肘来测量它的长度,并且
26.以肘数来测量它的宽度和高度……
27.下入深水之中。”

“77.我收集起我的所有东西,我收集我的所有银子,
78.我收集起我的所有金子,
79.我收集起所有生命的种子,统统
80.带入船中,我的所有男仆和女奴,
81.田野的牲畜,野兽,所有军人的儿子们,我都带入。”

“139.到了第七天
140.我放出一只鸽子,它飞去了,想寻找
141.一块落脚之地,无功而返。
142.我放出一只燕子,它飞去了。燕子也想寻找
143.一块落脚之地,仍旧无功而还。
144.我放出一只乌鸦,它飞去了。
145.乌鸦飞去,它看见水上漂浮的尸体,并且
146.打食,游水,朝别处游荡,再也没有回转。”

我随便摘录几段,你们感受一下。

这批泥版大约是公元前660年写成的,但是根据乔治·史密斯的研究,这个故事文本最初的写作时间,最晚也不会晚于公元前17世纪——这比《圣经》的形成早多了。

他搞了一个大新闻。

为什么是大新闻?这个发现为什么会轰动世界?它的惊人之处在哪里呢?

在19世纪,人们仍然是把《圣经》当历史来看待的。但是科学尤其是地质学的发展,对《创世记》那些上帝创造天地的叙述提出了挑战。在这场争论之中,挪亚经历的那场洪水成了焦点,如果那场洪水的真实性在科学面前还能保得住,那么《圣经》作为基督教信仰基石的地位还可以安然无恙。

可现在你跟我说“挪亚方舟”的故事是抄的?

这样一来,就连挪亚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存在都难说了。

再追下去呢?不敢想了……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经历短暂的错愕之后迅速采取了另一种斗争方针:即使《圣经》的“挪亚方舟”是由一个苏美尔版本派生出来的,这些文本依然证明那场洪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呀,甚至是更有力的证明。这是后话,不提。

乔治·史密斯把他发现的那个亚述版挪亚翻译成艾泽迪巴(Izdubar),不是很准确,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订正了发音。对,你们都很熟悉,他的名字就是吉尔伽美什。

动漫里有他,

游戏里有他,连郭敬明的小说里都有他。

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他是光,他是电,他是唯一的神话。

事实上,乔治·史密斯发现的那12块泥版所记载的,就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

很多考古学家认为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他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文明代表城市乌鲁克的王,生活在遥远的……公元前2600年。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他和耶稣的时空距离比我们和耶稣的时空距离还远。中国的夏朝假如真的存在的话,也比吉尔伽美什生活的年代晚了至少五百年。

多亏乔治·史密斯,这尊神的事迹才能重见天日。

他揭示这第11块泥版的秘密的过程也挺曲折的。那时候他通过初步识读,认为这一大块残片有可能与洪水神话有关,但残片有一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发白的积垢,他没技术弄掉它。博物馆内清理残片的权威专家罗伯特·雷迪偏偏出差去了,好几周后才能回来,负责保管文物的塞缪尔·伯斯又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来接手(很明智的做法,今年年初埃及博物馆的“临时工”不就把图坦卡蒙的面具给碰掉胡子了吗?)。乔治·史密斯急啊,眼看着宝藏就在眼前了,却只能干等着,什么也干不了。

最后,罗伯特·雷迪总算回来了。

乔治·史密斯终于看到了泥版残片的那一面。

他也看到了他想看的东西。他原本就猜它们会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他,把它们重新带回世间。

他在博物馆里又跑又跳,然后开始发了狂似的脱衣服。

乔治·史密斯成为学术红人。不到一个月,伦敦的《每日电讯报》就给他资助了1000畿尼(英国以前使用的一种金币),让他去尼尼微进行考古发掘。大英博物馆也给了他半年假期。他真的发现了一些泥版残片。1874年,他去考察了第二次,这次是奉他的东家大英博物馆之命。1876年,他又去了叙利亚。

结果在这次旅行中,他患上严重腹泻。1876年8月19日,乔治·史密斯死于叙利亚的阿勒颇。学术生涯很短,可惜。他不应该跑到田野去,只适合呆在博物馆里,安静地做一个研究文献的书斋型学者。

不过现在读他那篇论文,读到结尾,那种激动与自信仍然能够打动人。作为一个学者,能留下这样一篇论文,也够了。

“我相信,所有这些叙述,连同古代神话中相当大的部分一起,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即迦勒底平原。这个地区——文明的摇篮,艺术和科学的诞生地,已经毁灭2000年了,包含着古代最珍贵记录的文献,除了亚述人复制的文本外,极少为我们所知;但是,在这个地区尚待探索的坟丘下和城市废墟中,埋藏着这个洪水文本的更早抄本,还有世界上最早文明的传说和历史。”

资料来源:《洪水神话》,(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等译,谢国先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补充:

噢,居然漏写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该死。

乔治·史密斯的论文启发了学者们。在世界各地搜求和记录相同类型的洪水神话的工作展开了。随着材料的积累,神话学者们发现,洪水神话是最久远、最广泛的母题之一,地中海、印度、东南亚、大洋洲、美洲、非洲,每个地区都有相似的故事世代流传,经久不衰。有一个学者在网上发布《世界各地洪水故事》,介绍的洪水故事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过也许是因为不懂中文,其中只有8篇中国文本。

而中国学者陈建宪有一篇论文《论中国洪水故事圈——关于568篇异文的结构分析》,从题目就知道他引用了中国的洪水神话文本多达568篇,涉及中国的40多个民族。

这些研究的起点就是1872年。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于 8/6/2016

不是。

大禹洪水是因为一场大地震引发黄河被拦腰截断形成堰塞湖,黄河水被蓄积了6-9个月,形成了大约7倍于98年长江大洪水的量,然后在瞬间崩塌引发了整个北方被淹没。

这意味着

1,形成原因不一样,圣经大洪水是由于降雨,而大禹洪水是因为黄河洪水

2,地理位置不一样,黄河是发源于青海,向东流,而圣经发生地在中东

下面隆重介绍一篇让人爱不释手的Science文章,内容是关于夏朝大洪水的。

今天Science发文章证明发现大洪水,支持大洪水记录和夏朝(标题这么写的),瞬间惊呆了,兴奋之极,不看顽皮的白岩松解读奥运会了,专门把文章下下来读。

在这里分享给诸位,由于不是地理专业,各位见谅。

图1:science原文截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一直流传于中国历史,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是上到孔圣人,下到贩夫走卒,都口口相传。

图2:大禹治水图

然而一直以来,大禹和夏朝是否存在,经历了从鲧到禹长达二十多年(鲧9年,禹13年,加上前期,估计22年以上)的洪水是真是假都备受争议。

而今天这篇文章解读关于大禹洪水成因的问题。

这次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是一支国际团队,由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庆龙研究员带领。

文章的题目就很惊人。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翻译成中文就是,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倾泻支持中国历史大洪水和夏朝

这可是很罕见的直指夏朝存在的顶级文章啊。

说明:文章是中国人主笔的,所以,大家看拼音就行了

原文简述如下:

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了远古滑坡坝遗址,为此他们模拟重建了这个过程,发现,由于滑坡坝形成了一个超级堰塞湖,而当这个堰塞湖崩塌的时候,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灌入黄河,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

而最为巧合的时候,这次堰塞湖崩溃的时间,和历史上中原大规模的文化转移事件时间是吻合的,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在大洪水的时候,被迫大规模迁徙。

这是一个超级堰塞湖,如下图所示

这个堰塞湖位于青海循化县,巧合的是,这个地方还有古代的禹王庙。

考古发现的这个堰塞湖范围

大体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3:整个堰塞湖范围

积石峡又叫孟达峡,整个峡道长25公里,两岸大山插云、峭壁耸立,谷中滔滔黄河由西面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震如雷。历代封建王朝曾在峡口筑积石关屯兵驻守,是明,清两代为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现在这里修了个水电站。

图4:今天的积石峡

而就是在这里,上古时期形成了一个超级堰塞湖,这个堰塞湖粗略估计的话,纵深1.3公里、高于古黄河河道185~210米,大家想象下蓄水后的三峡水库瞬间崩塌的情况吧(前提是三峡重力坝不存在,而且长江水道稳定)

图5:大洪水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堰塞湖顶部

而考古发现这个湖的遗址图(那条白色线)

图6:大洪水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堰塞湖底部

如果我们做一个模拟图呢?如下图所示

图7:大洪水示意图

这是这个坝体造成的堰塞湖高程图。于上游的特殊盆地地势,这道滑坡坝可将黄河水拦住6~9个月,并形成蓄水120-170亿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这个水量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1975年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吧?被评为20世纪最大的科技灾难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水量是7亿立方米。这个堰塞湖是板桥的20多倍。(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图8:板桥水库溃坝事件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范围的、堆积厚度达30米的堰塞湖特质沉积物(DLS),证实了上游地带曾经存在过如此规模的堰塞湖。

通过对滑坡崩积坝的模拟重建,科学家认为堰塞湖最终会没过坝顶,并迅速形成溃坝洪水。他们在积石峡的下游找到了证据:以大量前寒武系绿片岩、紫褐色白垩系沉积岩的碎片为特征的溃坝洪水沉积物(OFS),这些本属于积石峡地区的岩石,被湍急的洪水带到了远至25公里外的官亭盆地,沉积在高于水面7~50米的河滩上。

图9:大洪水沉积物位置

这是整个洪水在大概55公里的范围内迅速下降了110-135米,大概释放了120亿多的水,这种冲击量,简直无法想象。

图10:大洪水冲击过程

而洪水过后,整个堰塞湖从图中的蓝色缩小为图中的黄色。

图11:大洪水后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

从溃堤上下游的沉积物中找到的炭化木样本,然后进行了碳14元素加速器质谱测定(AMS),证明了下游的溃堤沉积物与上游的堰塞湖沉积物年代十分相近,很可能就是同一场洪水造成。

而且整个时间点也非常的类似,在公元前2000年附近。

图12:考古学研究大洪水时间节点

巧合的是,洪水直接冲击的官亭盆地范围内有一处属于早期齐家文化、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2005年,《自然》还报道在遗址中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面条(这个图是文章中原图,来自出土)。Lu H, Yang X, Ye M, et al. Culinary archaeology: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J]. Nature, 2005, 437(7061): 967-968.

图13: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

喇家遗址被证实毁于一场地震。作者发现,喇家遗址的废墟之上也有积石峡溃堤带来的洪水沉积物,证明洪水曾经在地震之后淹没此处。

这是该地方被淹没的过程。

图14:喇家遗址被大洪水淹没

这是发现的沉积物

图15:喇家遗址

而巧合的是,这场地震的黄土裂缝中,存在洪水沉积物,而不是雨水沉积物

这说明,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地震后但是第二年下雨还没到来的时候。

下图是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

图16:喇家遗址

于是,借助大家对地震的精确计算(喇家遗址内崩塌房屋中的若干孩童遗骨进行碳14断代检测),这场大洪水的时间也有了着落公元前1922±28年。。

而这场洪水有多大呢?

大家看图,那个红柱子,在地球全新世时期(公元前9700年至今),第一名,秒杀无数后来者,估计在地球史上也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峰值40万,要知道长江98年大洪水峰值也才6万左右,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870年的洪水,峰值是10万,这已经是万年一遇的标准了。而考古史上最大的洪水遗迹也就是13万左右(大概4万年前),这次洪水相当于七个九八年洪水的量。

长江史上最大的洪水 - 生生不息 - 知乎专栏

图17:大洪水史无前例的规模

这场洪水倾泻而下,一路淹没整个黄河流域,横扫整个黄河流域,难怪古书记载“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并且从来不提暴风雨,这根本就不是暴风雨能够造成的大洪水。

图18:被淹没的黄河

这场灾难该华夏文明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正是黄河古文明的巅峰之一,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大规模转型,时间点与黄河中游夏文明范围内的“陶寺文明”(-2600-1900bc)晚期接近,而位于“二里头文化”早期(-1900-1550bc,后者是商朝开国附近)。

推测这一场超级灾难导致了华夏大联盟南下,从山西转移到了河南,并造成了长达百年的文明灰暗时期。

图19:当时黄河流域的文明

各个文化的具体时间和大洪水时间

图20:当时黄河流域的文明时间

当然,这场灾难,也带来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

ref.

文章全名Qinglong Wu et.al.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Science 2016: Vol. 353, Issue 6299

在线网址: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9/579.full

————————附录————————

————分子人类学考证中国历史————

最后附上几篇之前的文章,属于我的不务正业系列(结合分子人类学研究中国历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讨论。

长江史上最大的洪水 - 生生不息 - 知乎专栏

两万年前的中国吃货有哪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人们之前对历史的认识? - 李雷的回答

中国祖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上下五千年,你认为哪一个人是中华的最大功臣? - 李雷的回答

中国有哪些考古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学的知识体系? - 李雷的回答

夏朝及之前的远古时代其实就是古埃及吗? - 李雷的回答

另外,关于夏的存在,目前认为是,商之前,存在一个王朝,但这个王朝叫不叫夏朝,是两码事,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会统一称作“先商文明”。

夏朝考古目前是考古学的一个大问题,证伪和证实都有问题。

知乎上有专门讨论夏朝存在吗? - 历史

————大洪水和黄河泛滥————

特别说明:为什么这场洪水持续这么久。

大家熟悉的最近一次黄河改道灾难是侵华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造成的”花园口决堤”,这次决堤经历了8年零9个月!这次泛滥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

部分原因如下:

跟长江洪水典型的季节性不一样,黄河洪水别具一格,那就是黄河一泛滥就是好多年。

虽然跟黄土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河道

长江虽然有洪水,但是一旦雨季过后,所有的洪水都会流入长江河道,所以长江可以安稳的这么多年。

而黄河呢,黄河喜欢变河道,三年两决口 百年一改道,每次都是冲击出大量的黄泛区。黄河曾经北上夺了海河从天津那地方出海,又南下夺了淮河,世界上有这么任性的河吗???

黄河改道_百度百科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两年不到决口一次。

——————综合对本文的一点探讨———————

原文来自我的另一个答案,特地补充到这里,省的大家翻来去找麻烦,

如何评价刊登于《科学》的关于公元前 1920 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它怎样支持了夏朝的存在? - 李雷的回答

在这里,我做一个解读,由于是对文章的解读,所以,涉及到一些思辨,算是一家之言。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文章的优点

第二部分:文章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部分:部分疑问的争论。

——————文章的优点——————

1,第一次在nature science这种顶级期刊公开提到夏朝问题。

没错,这是第一次。

在我有限的记忆力,中国近些年发表的关于考古的文章,能够发到这种顶级期刊的,屈指可数。

04年nature论证汉族南迁问题(金力——复旦大学生科院)

05年nature的喇家遗址出土面条(吕厚远——中科院地质所)

12年science的仙人洞发现中国人在2万年前开始使用陶器做饭,把新石器向前推了1万年(吴晓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

15年science的青藏问题考证(陈发虎——兰州大学资环院)

16年science的大洪水(吴庆龙——中科院湖泊所)。

当然,舒德干他的文章我认为不适合放在这里。

这篇文章题目里,旗帜鲜明的提到了夏朝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这是首次。

中国考古界一直是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特别是受到疑古派的影响,更是严格到了变态的地步。

在夏朝有大量的考古证据之下,很多人仍然执着的坚信夏不存在,特别是某位知名的二里头专家一方面否定夏,一方面却是夏商周断代史工程的重要人物还写出了夏朝的世系表和年代表,他是如何处理这种明显的矛盾?。

反正夏朝,证伪和证实都是个大问题。

套用一位知友的话,坚持夏不存在,可以继续玩个三五百年没问题。

第二,精确的考证了大洪水的年代,并做出了多方位的判断。

这篇文章,可谓是考古学的集大成之一。

内容涉及:地质学考证大洪水沉积以及堰塞湖形成和崩溃

考古学考证喇家遗址遗骸年代表

文献学考证夏朝记录。

然后综合起来判断出,这场大洪水的存在,使得其成为信史。

同期science还有个该文章的review,简直是高配。

——————文章需要改进的部分——————

没有绝对真理,这篇文章并非没争议

地质发现沉积→模拟发现堰塞湖→考古喇家遗址论证地震引发→年代检测确定时间-1920bc→地震引发-1920bc堰塞湖,黄河被截流几个月后爆发引起超级大洪水→大禹治水和夏王朝(时间和记载)!

1,文章题目提到的夏朝

这里还是落入一个疑古问题,就是,目前夏朝未定论,所以,这样直接提夏朝,打了太多考古学界的人的脸。

不过还好作者吴庆龙可不是普通出身,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夏正楷教授(夏教授是一代考古学大师、 “七国院士” 夏鼐的儿子),所以也是考古学名门之后。他的传承不比二里头那位差(考古学里这个出身非常讲究)。

2,文章支持夏朝证据依然不足

事实上,仔细看文章,会发现,最后支持夏朝,其实主要是时间对的上。

但是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国际通用的“学术惯例”。很多考古学大文章都是这么做的,就是先用扎实的证据来做出结论,然后再去对应历史事件,尤其是我们分子人类学里的研究,这类思路是非常受认可的。

3,地质学上缺乏更多证据。

如果这次超级大洪水泛滥北方,那么,按理说应该有大量的冲刷和掩埋痕迹,但是这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了积石峡这个大区域内,所以,理论上,还缺乏进一步证据支持大洪水泛滥。

但是考虑到黄土高原的冲刷和水土问题,我觉得,这要求有点高。

——————部分疑问的争论——————

1,洪水时间处于一个断档期,所以对不上

事实上,我只能说,这个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夏遗址主要有俩,陶寺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石峁遗址暂不表)。

陶寺文化的时间下限是1900bc,而二里头文化的上限有人认为是1750bc。

这里面有大概150年的差。

本文考证的大洪水时间是1920±20,事实上,这个年代恰好是陶寺文化结束的时间。

其实,这种解读非常容易,因为洪水太大了,导致华夏联盟南迁进入了二里头。然而,拜托,这是4000年前,你指望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下,很快重建家园和文明?

1938年,黄河都没改道,仅仅是一场决堤,就导致了9年治理,加上后期的恢复,前后不下20年。

一次超级大洪水,对于原始社会的成员,后果延续百年,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我觉得这次发现,恰恰是解读陶寺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间断层的一个很好的内容。

2,黄河堰塞湖断流为什么没被记录?

第一,很多事情并非会被全部记录

第二,黄河断流很常见

第三,事实上这次并非完全断流,因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并没有被堵住。黄河依然有水源。

3,是否存在其他大洪水

第一,4000年前,北方多次洪水是有考证的。

第二,这样规模的洪水,仅此一次。

我发现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次洪水的规模,文章特别指出了,这次洪水的规模,我也给出了类比,20个板桥水库的量(一次淹死几十万人),7个98年大洪水的量。这样的洪水是史无前例的,恰好地震形成了堰塞湖,整个黄河七八个月的水排放到一个湖里,这种规模,纯属巧合。

4、为什么这么大的水??

请记住,这是黄河截流,而不是自然降水

奔腾的黄河水被堵住了,一直灌注,最后水越来越多,终于爆发了。

另外,古代黄河水量很大,因为气候问题现代才变小了(想象精绝女王和罗布泊),更别提修黄河引发了元朝覆灭的石人一只眼。

5、为什么泛滥这么久?

看到有人拿长江举例,只能说他根本没认真了解过二者区别。

长江有自己的河道,黄河由于泥沙太多,一直变道。每一次变道,到重新冲出新的河道在进入海之前,那么多黄河水基本全冲到了河南山东江苏等平原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黄河水灾要比长江严重多了的缘故。

20世纪了,老蒋把黄河炸开,结果泛滥了九年,四千年前,泛滥20年不是很正常?

今天的开封,黄河比开封高好几米,

大家想想,一旦这里黄河决口了或者改道了,往哪里流???大家看看这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开封附近根本没有很深的河道来容纳黄河水,只能等待时间冲刷一条新河道来。

所以回到大禹本身:

根据记载,禹采取疏,鲧是堵,其实说穿了,这证明这次大洪水和历史上黄河改道类似,大洪水冲毁了古河道,导致一直泛滥,而禹疏通的办法其实就是让黄河重新回归河道。如果像他爹堵,那么多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肯定越来越泛滥。

大禹治水,肯定不全是他本人的功劳,更多是因为洪水自然退却以及泄洪,也就是说,黄河找到了一条新的路,而大禹在这条新河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开凿河道,引导洪水。比如,通轘辕山,化为熊。

-—-回到题目——-

圣经大洪水和夏朝洪水区别。

圣经和大禹治水的洪水成因不一样。

圣经记载大洪水是四十昼夜降大雨

夏朝洪水是截流了好几个月的黄河水倾泻而下,所以只属于中国黄河流域。

而且泛滥时间不一样

圣经大洪水很快退却,

黄河泛滥持续二十多年(这很正常,老蒋黄河决口都泛滥了九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8/9/2016

对于这个问题,不止是题主有疑问,当年来华的传教士们也很好奇这件事情,并且引发了很有意思的若干场争论。
======================================
16-17世纪时期,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们到中国来传教,然后他们就发现中国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悠久。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化深植于其历史当中,一批耶稣会士就开始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中国史研究当中。
然而,传教士们越研究,发现的问题越多。利玛窦曾经说**“在中华帝国的编年史上,我发现早在基督诞生前2636年就提到了丝绸工艺”**[1],不过他没有细究这个年代的意义。但公元1642年,一位名叫曾德昭(Alvaro Semedo)的传教士在其著作《大中国志》(Relac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对于中国历史进行了一番评论[2]:

他们在编年史的时间上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帝尧是他们史书上开始可信的时代,即使根据最有利的计算,从开天辟地起到诺亚,他们也使他早于洪水12年;不过,尽管有关这位帝王及其后的帝王,在历史上时代上计算有误,而可以肯定的是,**所述的史实,和他们的世系是相吻合的。
**

尽管曾德昭在中国历史编年上错误百出——比如他宣称孔子是在基督诞生前180年左右的人,但他的评论,显示了中国史给传教士们带来的一个特大难题:中国人的历史编年没法同《圣经》的年代记载相吻合。

在当时,欧洲人普遍相信《圣经》记载的是真实的历史。1650年,爱尔兰大主教詹姆斯·厄谢尔(James·Ussher)通过对《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进行科学认真的研究后宣布,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诞生的(还有整有零的……),诺亚洪水是在创世后1656年也就是公元前2348年发生的。由于《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被罗马天主教会硬点为“唯一可信的拉丁文本《圣经》”,厄谢尔的研究结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各国教会所接受,英国出版的《王本圣经》甚至在页边上都标注了编年。

但是耶稣会士发现,中国历史编年与厄谢尔的计算完全无法吻合。1658年,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在慕尼黑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中国上古史》(Sinicæ Historiæ Decas Prima),宣称中国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952年的伏羲,黄帝即位的时间为公元前2697年,而帝尧即位的时间为公元前2357年。即使委屈一点,把帝尧算作中国信史的开端,之前的君主都只是神话传说而已,也比厄谢尔诺亚洪水的日期要早。何况,从帝尧之后,中国人的历史记载绵绵不断,并没有只有一家子从洪水逃脱的故事,这岂不是说中国人不是诺亚的子孙吗?

为了调和这个矛盾,一些传教士开始在帝尧时期的大洪水上做文章。据《史记》记载: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这场洪水从帝尧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帝舜时期,才被大禹所治好。但由于“洪水”这个元素,一些人展开了丰富的脑洞,证明了尧即是诺亚。其中,英国人约翰·韦伯(John·Webb)的论证很有意思。他的论证包含里如下几个要点:
1. 名字相似。尧就是Yaus(这是卫匡国的拼法),Yaus就是Jaus,考虑到东方人常将人名中间音节删掉(这是什么鬼!),所以Jaus就是Janus,而很多人认为Janus就是诺亚。
2. 行为相似。尧的品德高过同时代的所有人,诺亚的品德也高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尧制定了礼仪,而诺亚也制定了祭祀上帝的规矩。
3. 经历相似。尧的儿子丹朱(Chus)不肖,而诺亚的儿子Cham(就是含,通常写作Ham)也不学好;尧经历过大洪水,而诺亚也经历过大洪水。
4. 造方舟的地点符合:《圣经》中记载,诺亚在西奈以东用松木/杉木造了方舟,并用松香涂抹。而中国最靠东,有大量的松木,有数不清的松香,而且还有便利的水利条件运送木材。
5. 中国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适合让洪水退后方舟着陆。
6. 中国有适合诺亚安心做农夫的条件
此外,韦伯还有许多条论证。具体可参见参考书目[3]。简言之,这类研究结果认为,帝尧时期的大洪水就是诺亚洪水。

另外一些学者转而采取了另一个途径调和矛盾。他们否定《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编年,转而采用了《圣经》的一个早期译本——《七十士译本》。这个版本也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硬点版本,但是以希腊语翻译的。这个版本的编年能给出传教士们1000多年的机动期——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0年左右。这样一来,不要说包括帝尧,就是包括伏羲问题也不大。这类研究认为,说帝尧时期的大洪水同诺亚洪水有关系简直是一派胡言中国的史书记载得很明白,帝尧时期的洪水只是因为水利不善而引发的内涝。

旷日持久的争论,导致对中国历史的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中国人与世隔绝,因此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们的历史中充满了许多见着风就是雨的虚假事实。而另一些人认为,中国人与世隔绝,因此他们完全不需要取悦外国人,见着风就是雨的虚假事实在他们的史书中根本不存在。随着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编年和天象之间的紧密结合给了西方学者深刻的印象,后一种观点逐渐占了上风。例如,伏尔泰(Voltaire)就宣称[4]:

无可否认 ,世界上最古老的编年史是中国的编年史。中国的这些编年史连贯不断,详尽无遗, 撰述严谨,没有掺杂任何神奇的成分,而且全都以4152年的天文观察为依据。中国的编年史还上溯到在此以前的若干世纪 ,虽无确切年代,但接近于翔实可靠。

在伏尔泰等人的努力下,《圣经》作为信史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怀疑,最终被历史教科书所摒弃。再后来的历史学者,已经不再去探讨两场洪水之间的联系——因为显然是没有关系的了。

[1]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 《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风俗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知乎用户 从不毒舌可达鸭 发表于 12/22/2014

因为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基本都在河边。。。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1/16/2015

这是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节选一部分

————————

1.5万年前海平面比现在低百多米,这个稍微了解点第四纪就知道,任何一本近代的第四纪的著作都有这内容,冰川期年代表上也有体现。
那时候南海渤海东海和黄海的一部分都是陆地。 而同时期黄土高原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堆积期,飞沙走石,完全不适宜居住。
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宜居带,不是现在的宜居带,其中的大部分现在都沉海底去了。

沧海桑田可不是说着玩的,这个大点的冰期中间还有几个小冰期,海平面起起落落,气温升升降降,东海三变桑田,是真的。
看卫星图,南海下面琉球外面点的那个海沟,你要说是归墟我也认。
说实话,我觉得大禹治水也是治这些水。
想想看什么水几乎肆掠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神话几乎都和水有关,从精卫填海到黄帝蚩尤的大战,再到治水有方就能成为君主。
而且不只是中国,众多古文明都有大洪水的记载,洪水也都强大到如同无法逃避的宿命。
只有地质年代上的变化才能如此持久且影响巨大。

共工的部族和中原部族黄帝之类打起来,是不是因为海平面上涨而往陆地迁徙发生冲突才导致的?苗族怎么跑到中国西南去了?
而共工被称作携带滔天巨浪的水神,也是迫不得已吧。

————————
探索发现真相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8/7/2016

并不是

圣经里记载的那场洪水,我国历史也有记载,但并不是大禹治水的那一次

全球所有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无一例外地都能找到关于地球洪水的故事,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汉族精卫填海的故事。汉、苗民族伏羲兄妹的传说、蒙古族猎人海力布的故事、印第安人大神巴里卡的传说、墨西哥古籍《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的记载、危地马拉古文书《波波尔·乌弗》的描述、印度、缅甸、巴比伦、秘鲁、希腊、爱尔兰、加拿大、埃及、加里曼丹……

在苏美尔古国遗址墓穴下发现了两米多厚的粘土沉积层,印证了苏美尔泥板文书的记载: " 早晨,雨越下越大。我亲眼看到,夜里大粒的雨点密集起来。我凝视天空,极度恐怖…… "

20世纪70年代,在墨西哥海湾钻探出的沉积泥芯中发现了有孔虫甲壳,证明历史上曾有不可思议的大量淡水涌入墨西哥湾。

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发生于距今 15000 年前;记载这次洪水的神话与传说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在赤道以北;在所有传说中,都有洪水之前神对人的警示这样的内容。

知乎用户 Xiuquan Yu 发表于 8/18/2015

诺亚的大洪水就是金闪闪里面的大洪水,当是冰川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这场大洪水退去后形成了死海里海和地中海黑海的新海岸线,把苏美尔人虐惨了。非要对应的话只能对上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览冥训

这会儿还没大禹什么事。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12/21/2015

同意可达鸭的答案,读任何神话故事历史故事,都要考虑故事写作者的所处时代背景,空间地理,设身处地地考虑当时的情况,否则就是空谈。诺亚方舟神话是犹太人《圣经》记载的,犹太人当时是中东一带,《大禹治水》是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的神话,两地相距甚远,两条河也八竿子打不着,如何认为洪水就是同一场呢?

文明发源于河流附近(原因不用多说),河流发洪水是家常便饭,即使是现在,一场洪水也会给人留下“世界末日”的心理阴影(刘慈欣在70年代经历过洪水)。我倾向于这并不是同一场洪水。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
犹太《圣经》

古希腊爱琴~迈锡尼文明
黑铁时代,宙斯因为某个豺狼国王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考虑爱琴文明中心是在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我觉得有可能是海啸

印度次大陆的恒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文明《摩奴法典》

黄河流域文明
华夏文明《大禹治水》

苗族史诗《洪水滔天》哪条河流?

而没有洪水记载或者很不明显的
日本神话《古事记》(如果你觉得八歧大蛇是洪水的比喻我也没办法,但是明显)
冰岛史诗《埃达》诸神黄昏更像是火山爆发。

地球上有可能这么遥远的几个大洲的河流一起发洪水吗?

知乎用户 晉公子​ 发表于 7/20/2018

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里,我坐在中国新晋一线“沿海城市”成都目击了一场史上罕见的暴雨。从小长在沱江边上的我住在九眼桥已经整整七年,从前我完全没有发觉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沟居然也能爆发出如此恐怖的洪荒之力。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内涝面前,全副武装的现代化的成都竟然如此脆弱!

面对着泛滥的洪水,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尚且畏之如虎,那么,**四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当先民们面对着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的时候,他们真实的经历和心情又该是怎样的呢?**合上《史记·五帝本纪》的卷册,这个问题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最近刚刚看了一篇文章,作者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洪水发生的可能性,由此探讨“大禹治水”的真相。

请大家原谅我直接把专业得近乎晦涩的内容就这么生硬地搬到了网文上,因为我也是出于无奈:虽然在气象学院做了几年的文科教师,但是对如此专业的气象学知识我实在并不了解,为了避免讹传,只好将专家的意见照搬了过来。

不过,读完了这篇高大上的研究论文之后,我非但没有醍醐灌顶的释惑感,反而生出了更多的疑虑。这篇文章对大禹治水的研究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发生在天津的一个故事:

1870年的春夏之交,在天津城乡发现了不少婴孩和幼童的尸体,这些尸体大多残缺不全。于是流言蜚语渐渐在民间散布,传说附近的法国天主教堂用迷药拐孩子,挖眼剖心以入药。当时的天津镇中营游击左宝贵在五月初六日亲自勘验了一处尸体现场:和平常死尸由内脏先腐不同,这两具婴儿的尸体都是从外先腐,胸腹皆烂的。

十几天以后,一个名叫武兰珍的拐子在桃花口村行骗时,让当地村民抓了现行。审讯中,拐子称说自己是被天主教教民王三迷入教堂并授予迷药的。

在“人证物证俱全”的刺激下,天津市民开始冲击教堂,侮辱教士和修女,甚至打死了前来天津府衙交涉教案的法国领事丰大业。这让天主教的护教国法国大动肝火,声称要武力护教。由此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教案——“天津教案”全面爆发。

五月二十六日,朝廷在寄给直隶总督曾国藩的“密谕”中指示他说:“匪徒拐卖人口,挖眼剖心,实属罪无可逭。既据供称牵连教堂之人,如查有实据,自应与洋人指认明确,将匪犯按律惩办,以除地方之害。”

曾国藩原本希望按照朝廷的指示查明犯罪事实,然后与法国人据理力争,却不料事实的真相是:这桩教案中的教堂和教士都是背锅佬。

天主教堂本有收容弃儿的善举,为了鼓励民众将弃儿送来教堂,教堂会给送交人一点报酬。那个拐子武兰珍正是贪图这点儿甜头才铤而走险的,而案发之后为了脱罪又将责任推卸在教堂头上。至于那些残缺不全的尸体,则是因为部分重病或已死的婴儿在收敛时,教方都是僱人掩埋。被顾之人往往敷衍了事。棺木埋得不深,以至于尸体被野狗扒出来撕咬得不成样子了。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我感觉,今天我们对大禹治水的研究态度就像清廷寄给曾国藩的上谕一样,走的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路子。清廷的假设是教堂一定有“迷拐孩子,挖眼剖心”的恶行,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去搜集证据,准备在外交上和法国人据理力争。没想到求证的结果是先前的预设崩塌了,给自己来了个釜底抽薪。

而我们的假设是:尧舜时代一定发生过规模巨大的史前洪水。然后根据这个预设,采用了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的知识去论证它存在的可能性。但万一这个预设并不完全准确呢?那再精密、再先进的研究手段岂不是都武功尽废了?良马、善御,焉知道不会助我南辕北辙?

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已经开埠的十九世纪的近代城市天津,尚且炮制出“迷拐”的荒诞传说,遑论四千年前蒙昧荒蛮的中国?

英国哲学家赫胥黎说过:“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

这也就是说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背后极可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型。但是因为融入了先民的主观意识,导致了故事原型在叙述中产生扭曲。故而当我们试图拨开大禹治水的历史迷雾之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分辨出传说中的哪些要素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哪些又遭到了人为的讹传夸大。

这看起来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在这件事情上做出过非常精彩的成绩,他就是晚唐文学家陆龟蒙。

陆龟蒙写过一篇《象耕鸟耘辨》。这篇文章试图还原另一个变形的尧舜时代的传说。

传说当中的帝舜,在他还没发迹的时候,耕耘于历山之下。因为帝舜的圣德无边,通彻天地,所以,在他的圣德感召之下,大象和鸟居然都来助他耕耘。

陆龟蒙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首先声明,就算真的有人能够控制鸟和大象的意识,让它们都乖乖地去耕地,那么这种扭曲万物天性的本领也绝不能被称之为圣德,而只能斥之为邪术。

接着,陆龟蒙就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原来所谓的“象耕鸟耘”,不过是对劳动者姿态的形容而已!

如果面对着“象耕鸟耘”的传说,我们并不会愚蠢到全盘相信,然后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论证驯服大象和飞鸟来帮助农业生产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却很少提出质疑呢?让我们来看看《史记》中记载的这个史前传说都有哪些可疑的细节吧:

浩浩汤汤的洪水,自帝尧时代就泛滥弥漫。它裹挟羣山,充塞溪壑,淹没高岗。唯恐被洪水吞噬的先民被迫像鸟一样巢居在树上。

为了安靖黎民,鲧临危受命,治理水患,却没有想到,虚耗了九年光阴,终于一事无成,自己还惨遭流放而死。

就当所有人面对着洪水束手无策的时候,鲧的儿子禹又被赋予了治水的使命。背负着先人失败的耻辱,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经过了十三年漫长的努力,禹终于疏浚百川,使之朝宗于海。并在洪水退去的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划定了九州版图……

这个传说中的大禹故事明显地分为了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治理史前大洪水,其二是划定中国最原始的九州版图。后一个故事根据顾颉刚和刘起釪等先生的研究,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当中才出现的(参见《尚书校释译论·禹贡》),大大晚于前一个传说故事的产生时间。因此我们暂且将它排除在外,单聊一聊大禹治理的史前大洪水。

这场史前大洪水究竟发生在怎样的地域范围当中?如果我们假设这场超乎想象的史前洪水一定存在,那么它的发生应该不会远离上古时期华夏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这样一来,能够担纲这场史前大洪水的主角几乎无不可避免地要指向:黄河。

如果洪水泛滥的主角是黄河,那么控制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黄河泛滥,即便对于拥有现代科技加持的我们来说也将是一项极端艰巨的挑战,四千年前的大禹凭什么能够完成疏浚黄河的伟业呢?这个疑问,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已经在他的《天问》当中提出来了: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

——《楚辞·天问》

因此才会有研究者提出,洪水的消退不是因为人为的治理,而是得益于上古时期的气候好转。

这个解释貌似可以为史前大洪水的形成与终结提供一个科学的论证依据,但它其实经不起历史文献的对比检验。因为传说中的大洪水并不仅仅发生在尧舜时代,也不仅仅发生在华夏民族活跃的黄河流域。

我们且不去远求《圣经》里上帝降下洪水的诺亚方舟神话。近在我的家乡四川,望帝杜宇禅位给丛帝鳖灵的传说,也同样是借着洪水泛滥的背景而展开的:

传说中的鳖灵本是荆楚之人,一日不慎落水溺死。但是他的尸首并未顺流而下,反而逆流而上,一直被冲到岷山脚下。更奇怪的是,刚刚被人打捞起来,他便复活了。

这时的古蜀国,因为巫山阻挡了江水的去路,导致洪灾肆虐。这让古蜀国的国王望帝杜宇深感忧虑。听说了鳖灵的故事,又鉴于荆楚之人熟谙水性,杜宇任命鳖灵治理洪水。在水患平息之后,杜宇因为鳖灵治水有功,自愧弗如,便将王位禅让与他。(见《路史》卷三八)

看看,何其相似的传说。

这两个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传说,共性如此之明显,让我觉得,与其说史前洪水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泛滥过,毋宁说,它曾经在古代先民的意识中泛滥过。它象征着先民心中对水的某种共同的情结。

遭遇洪灾,对中国古代先民而言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无论他身处于中国的哪一个区域。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中国古代先民的居住选址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王畿之内的三川地区也就是泾水、渭水和北洛水流域发生地震,当时目睹这一灾难的伯阳甫说了这样一番话: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徳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

——《史记·周本纪》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讲究凭山藉川,依地利而建。山脉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成为军事防御的屏障。而川流一方面打通了走向外部的孔道,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农业生产必须的水利资源。**西周的都城镐京坐落于关中平原上,就是这个原因。

从军事防御上看,关中南界秦岭,北阻高原,西有龙山延绵,东揽华、崤之固,号称“山河四塞”。而羣山拱卫中的这块区域则因为有了泾河、渭河与北洛河形成的冲积平原,成为农业生产的天然沃土。因此周都镐京,秦都咸阳,汉、唐都长安,都坐落于这个地标上。

非但关中,它西南方向的成都也同样是在这种选址思路下形成的古都:龙门山与龙泉山东西拱卫,成都夹山而立,易守难攻。同时岷江及其支流又为川西平原的农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这才有了历史上美名传扬的“天府之国”。

**伯阳甫说得很清楚,对以农业立国的政权而言,土地的农业产出是立国的经济基石,而农业生产的丰欠则与川河水利的使用关系密切。**所以伊水与洛河的枯竭足以导致夏朝的覆灭,而黄河的干涸则直接葬送了殷商的国祚。

既然以农业为生的先民们必须傍水而居,那么这些川流无可避免地会带来洪水泛滥的自然灾害。所以先民治水的意图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史记》当中记载的大禹治水应该是这个意思。

《史记·夏本纪》中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帝舜为他安排了两位助手:益和后稷。益职司虞人,掌管山林川泽。后稷则是教民稼穑的农业官员。当大禹治水成功之后,益随即“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继而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从这个记载看,益和后稷两位贤臣着手农业生产的时间和大禹治水衔接得很紧密,传说中的这个细节透露出的正是当时农业生产和治理水患之间的因果关系。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寻常故事,为什么传说中的洪水规模会显得这么夸张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传说中对洪水的描写表现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先民们的主观感受。**对于从事脆弱的原始农业生产的先民们而言,寻常水患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远大于今天。更兼农业丰欠事关国运兴衰,水灾对先民们的心理冲击之巨大是我们今天难以体会的。

无法复原这种心理状态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1989年杨国立导演的《鲁冰花》。电影中那个嗜画如命的天才少年古阿明在画茶虫的时候为什么把它画得跟蛇一样大?因为山茶是他们一家三口唯一的经济来源,而茶虫正是蛀空家庭经济支柱的罪魁祸首。把茶虫画得像蛇一样大,这夸张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对自然灾害的畏惧啊!

在梳理了史前洪水的来历之后,我们还需要解决另外两个问题:

其一,纵观《五帝本纪》的历史叙述,为什么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和帝喾时代不见洪水泛滥之事,而到了尧、舜时期,洪水却似乎毫无征兆地自天而降?

其二,为什么在帝尧的时代鲧治水九年都没有取得成功,而帝舜执政之后任用大禹,就取得了成功呢?大禹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如果将《五帝本纪》看作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我们会发现,从黄帝开始,原始中国就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但是对于如何发展农业生产这个执政的核心问题,从黄帝到帝尧,传说中的早期天子们的关注焦点都不在兴修水利而在观测气候、制定历法上。所以《五帝本纪》中才有了黄帝“迎日推筴”、帝尧“敬授民时”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最早是从制定历法、顺应气候这一点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当制定和使用历法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利的薄弱便成为了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治水的必要性就被凸显出来了。正是因为这个关注点被突出,所以才有了关于史前洪水的传说,而并非洪水只发生在特定的尧舜时代,之前的时代就不存在。大禹治水这个传说出现的时间点表明的是制定历法与兴修水利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上的前后相继关系。

第二,为什么《史记》中记载,帝尧时代的鲧治水九年无成,到了帝舜时代,大禹治水却取得了成功?这一成一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传说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而鲧错误地选择了围堵洪水。选择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控制水患,发展水利?这是一个非常具体而专业的技术问题,限于学力,我无法从这个角度给出科学分析。

但是,无论是筑堤围堵还是通川疏浚,这样的工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都属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它的成败绝不完全取决于采用哪种技术,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微观因素都还不是影响工程成败的关键。影响工程成败的首要因素应该是国家在宏观层面是否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对人、财、物的调配是否具有高效率。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治水记载,我们就会发现,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反映出,他们所得到的行政支持是不一样的。

作为上古之君的帝尧,孔子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执政特点: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论语·泰伯》

上天对人类繁衍生息的助力是润物无声,有质而无形的。所以我们虽然意识到上天的对人类有恩惠,却很难确指它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孔子说,尧的执政就是以天为榜样的。

如果用中国传统政治的术语来表述,帝尧执政的特点是“无为而治”。如果用今天通行的政治术语来表述,因为政治体制的发展相当初级,所以帝尧领导的是一个弱势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之所以把“无为而治”这个褒义词与“弱势政府”这个贬义词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极有可能是同一事实的不同表述。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穆公问由余)“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滛。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簒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秦穆公的困惑是:中原诸侯国在严密的政治制度管理下尚且不时生乱,为什么缺乏政治制度建设的少数民族政权却表现得更加稳定?由余的回答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无为而治”。

但这个“无为而治”并不真的意味着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组织形式较之中原诸侯国更高级,相反,它一定是处于更蒙昧的状态。最直接的证据是:当秦穆公向戎王赠送女乐以便腐蚀他的时候,戎王对秦穆公射来的糖衣砲弹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因此,由余的“无为而治”说,与其讲是他对戎狄政治的褒奖,不如说是这个生长在戎狄的晋国后裔对中原政治的观察和批判。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应该与此异曲同工。

尧领导的是一个弱势政府。这个弱势政府之所以能够完成观测气象、制定历法的工作,是因为人类对气象只能顺应,不能改造,因而也就无需大规模的政府行动。由此,尧成了孔子口中的“法天而治”的圣君,其实也就是无力做出大有为的事情。

这个弱点在治水的必要性被凸显出来之后就被放大了。因为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必须有所作为,而帝尧领导的弱势政府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鲧治水九年,功用无成,最后他还得站出来背锅。

鲧的儿子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较之帝尧,帝舜的执政风格更加强势,而且行政体制也更为完备。

尧舜时代执政风格的转变从鲧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帝尧执政时,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但是也没有遭遇任何问责。而帝舜上台之后立马就处置了他,导致大禹在此后十三年的治水实践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三过家门而不敢入。政府的强势作风可能是大禹最终能够成功治水的原因之一。

另外,根据《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当帝舜执政之后,对大禹等二十二位大臣的工作职责做出了详细的区分与规定。这些记载的细节容或参入了后人想象的成分,但传说中体现出来的基本事实是,较之帝尧时代,帝舜时代的行政分工更加明确,政府的组织形式更加严密,而这将为大禹治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

因此,大禹治水的成功,既是他对自己的成全,也是时代对他的成全。

治水的成功对上古先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流传下来的治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成功治水的大禹与鳖灵最后都被推上了王位。

这意味着在那样一个时代,谁能在治水这一关键的农业发展环节中取得成绩,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础,谁也就拥有了号令部落民众的资本。王位,便是对上古时代的“水利专家”们最好的褒奖了。

节录自“知乎”专栏——《晋公子读史记》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12/22/2014

上次看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传统",下面的某个答案很赞:

因为众多文明都有洪水的记忆,只有中国的洪水是被人给治好的,咱中国不需要一个神…

知乎用户 安森垚​ 发表于 11/12/2015

补充
注:第一段是扯淡,明明是地质问题竟然被有些回答弄成了历史问题。
有些民科的书看多的孩子我给你们意淫下,大禹本来是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伊拉克一带的大王,统治着半个亚洲,或许他是苏美尔人,或许是汉族人。要是这么说我还认同他是欧罗巴吐火罗人,两河流域泛滥,他带领各族群众治水,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以大禹为总书记的华夏党周围,众志成城。然后一路治水统治亚洲,后代穿过河中地区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定居,在新疆建立了以天山为基础统治埃及苏美尔伊朗印度中国的夏王朝。也导致了后来全世界大洪荒传说的来源。ok?意淫的很爽吧,不过我也不否认,反正也没法否认。

………………………..…………………………..

  • 正式说了

  • 首先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两次洪水是关系很大的。但下面的说法也存在争议。

  • 但是首先要解释一个问题。

  •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冰期和间冰期

  • 从科普的角度来说吧,冰期的间冰期,一个是地球普遍结冰的时代,一个是冰盖普遍融化的时代。

  • 广泛来说地球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的**“大冰期”**

  • 相信看过冰河时代的都知道,那个时代就是第四纪的冰河时期,离人类的出现已经不远了。

  • 而造成地球结冰和融化的原因大多也很简单,就是我们熟知的空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的增加和减少。

  • 二氧化碳和甲烷会极大地增加大气逆辐射,使阳光的能量“进的来,出不去”,造成温度上升。

  •   第一次大冰期在元古代(代是比纪,世,更大的概念),也就是24亿年前,地球爆发休伦冰河时期(痕迹在美国五大湖的休伦湖),很有可能是由于地球以外的陨冰增加,地球发生**大氧化事件,**大量的氧气开始进入地球,地球当时大气中的甲烷含量非常的大,由于这次大氧化事件,甲烷迅速速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少,地球进入冰封时代。

  • 第二次是一次极度巨大的冰期,在8.5亿——6.3亿年前,竟然存在了2.2亿年。也就是说恐龙时代到现在还不到2亿年,2亿年前人类的祖先原灵长类还不存在。很大一定程度的可能是由于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撞击造成的尘埃迅速封闭地球,阳光辐射几乎无法进入。令地球进入大冰期,地球从两极到赤道全部冰封,也正是由于这次冰封,给了海洋中的生命的形成提供了保护。也就是这两亿年造成生命的诞生。最后由于海底火山的喷发,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结束了冰期,大量原始单细胞生物以及腔肠动物得到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开始。

  • 之后的安第斯——撒哈拉,卡鲁冰河时期,时间相对较短,但是这种由“生物”为主要影响的冰期产生了。

  • 也就是说众所周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一旦地球变暖,植物大量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变少,地球开始变冷。植物导致大量死亡。这样冰封下的海洋和腐殖质变多的土壤,由于氧气增加,喜氧微生物大量增加,地球二氧化碳变多,地球再度进入间冰期。

  • 进入到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的新生代第四纪,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逐渐出现了以上原因导致的若干次冰期和间冰期。间隔不断变短,间隔往复。

  • 比“纪”更小的分类是“世”。我们生活的前一个时代“更新世”到我们生活的“全新世”过度的过程中,也是“玉木——大理冰期”到我们生活的间冰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候是12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有文明的存在。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 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第四纪末期冰川大融化。

  • 这个时期的两极冰盖大量融化,海水开始上涨,本身生活在大陆架上的人们开始向高地移动。

  •    比如所谓的山海经中华夏九州,圣经中亚述之东。众多山脉都成为了海洋中的孤岛.而高山冰川也开始融化,河川增加,大量的河流携带泥沙开始了造陆运动,(和冲积三角洲一个道理,泥沙遇到海水沉积),大量的不安定的冲积平原开始逐渐形成。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data:image/svg+xml;utf8,)

图 一万年前泛滥的华北平原

  •   大洪荒时代的传说我们姑且定义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也正是这次间冰期融化的高峰时期,这个时候海岸线从山西的太行山一带一直向渤海移动,南岭和北京、泰山还是孤岛,随着亚伯拉罕以及大禹的时代到来,洪荒走向末期,趋于稳定。

  •   所以也是长江黄河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尼罗河泛滥,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等河流全球泛滥并造陆的时代,之后便趋于稳定。人类的大迁移和大融合也在这大洪水时代的背景产生。

  • 这次大灾难和大融合,可能是导致了文化,民族,政权等一系列概念的产生,也因为这次末世洪荒,给所有人带来了危机感,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产生了原罪或探求世界本源的信仰。而由于东方的“大禹”或者说是“夏后”部落治水有方,安全的走过了灾难,并利用了洪荒带来的肥沃土壤,造成了华夏民族一致的经世致用思想,一直没有产生真正意义原罪的信仰。

  •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西方商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也使得在这两条路越走越远。游牧文明这里先不说。有兴趣可以看这个。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最早是哪个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

暂时说这么多,以上。

知乎用户 rainxao 发表于 1/16/2015

人类是同源的,最初的人类来自同一部落,然后在20万年(实际时间更短)内开始扩散到世界各地。

如果在部落拆分之前就有了洪水的传说,那么每一支分出来的部落都必然有与洪水有关的传说。

知乎用户 重庆吴戈 发表于 8/25/2018

![](data:image/svg+xml;utf8,)

良渚禹都 · 示意图

禹都

几千年来都是一个继

就因为史学界不知夏代始于何时

甚至连大禹是五大氏族中

哪一氏族的后世孙都不清楚

![](data:image/svg+xml;utf8,)

禹都浪渚遗址 · 290万平方米

大禹治水是夏王朝的伟大功绩

大禹治水主要是治理太湖流域

当然,还做了其它小工程

比如周公就说了

丰水东注

大禹功绩

能纵横几大省

沒王权在手何以调动

建设跨地域大型水利工程

必须以“中央政治”为先决条件

大禹治水与大禹治九州谁在前呢

良渚考古大发现将改写历史

![](data:image/svg+xml;utf8,)

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

美国权水利专家斯卡伯勒教授

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

斯卡伯勒教授又提出怪论

即“良渚水利工程出现在王权诞生之前”

这怪不着美国水利专家

中国史学界历来鼓吹“尧舜命禹继父治水”

尧舜联合酋长制有权力指令跨域治水吗

五千年后我们修建三峡大坝

还不得不依赖“中央政治”才得以实施

楚怀王三闾大夫绐“太子班”学员

布置过著名历史思考题《天问》

一百七十二道思考题中就问及大禹治水

问天、问地之后就问夏,其曰

![](data:image/svg+xml;utf8,)

鸱龟 · 枭龟 · 鳄龟

鳄龟曳銜

鲦何以听

顺帝成功

帝何处刑

囚禁在羽山

何三年不恩施

伯禹继父

遂成父功

何初始继业

就规划不同

洪泉极深

何以

![](data:image/svg+xml;utf8,)

三代工程组把夏代始年

断在公元前2070年

纯属臆断

碳十四测年沒问题

但它不能断代

![](data:image/svg+xml;utf8,)

禹都王陵 · 反山

![](data:image/svg+xml;utf8,)

禹王陵 · 王琮王

☰ ☷ ☴ ☳ ☵ ☲ ☶ ☱

禹都王陵出土的“玉琮王”重达6.5公斤

上面的符号文字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过《周易》的人都明白

但当代易学者无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个二个解读为“卦”并用来算命

符号文字也是文字

能发掘出禹王的礼玉“玉琮王”

其王陵为禹王陵当无异议

![](data:image/svg+xml;utf8,)

禹王钺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1,533,816

知乎用户 小圆 发表于 8/6/2016

大禹治水是黄泛而已,比不了七天七夜全球淹没。实际上诺亚方舟,女娲补天,还有金闪闪的某个故事都有关系,是公元前约12000年全球性大洪水的反映,与禹时代的黄河泛滥没有关系。

以下脑洞:

耶稣出生前约12000年,冰川融化,全球性洪水。西方诺亚一家作为逃亡主义者带一堆家畜逃出生天(西方人会跑),而东方女娲独自承担起责任(苟。。。),迎难而上,炼五色石补天,掉了一块。

几千年后,公元前2000多年,黄河泛滥,大禹治水,启继承王位,拉开"家天下"序幕。

又两千年,掉下来吸收万年日月精华的那块石头,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化成猴子,这猴子拜师学艺,得名悟空,能力强,神仙不能灭之。

这时印度的乔达摩王子创立佛教,一时法力通天,向东边传教遇到阻碍,与道教诸神打了一仗,此役,文殊菩萨的狮子一口吞下十万天兵,其它的佛,菩萨也展现出莫大法力,打得东方大乱,地下妖魔横行。道家兵力捉襟见肘,挤出十万天兵除妖不能成功,只能将闹得最凶的妖怪招安上来。

佛道大战,天庭战败,托塔天王在天山和佛教举行"天山会谈",签订不平等条约《天山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割喜马拉雅山南麓给印度
2.道教赔偿佛教黄金2亿两
3.开放全境允许如来传教
4.禁止神仙下界除妖,地面妖魔之事交与佛教负责。
此后,佛教养妖自重,在下界大肆推广佛教,道教式微。

又几百年,猴子大闹天宫,东方人打不过的猴子,请如来帮忙,如来一反手,压住猴子。此时下界王莽窜汉,光武中兴。姜子牙目睹天庭败落不堪,自觉做神无意义,安排好家中事务,重堕轮回,于南阳躬耕陇亩,交友吟诗,终逢明主,详见《三国演义》

又几百年,道教不忍下界众生为妖所苦,望佛家彻底除妖,经两家商议,决定抹去猴子部分记忆,给猴子取经的任务,同时让他去肃清下界妖患,详见《西游记》。

真假悟空,唐僧被假悟空打死,受尽冤屈的悟空发现了假悟空正是曾经的自己,发现了西游只是一场骗局,发现了自己只是受人利用,再闹天宫,捣破天穹,降下天火,打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神仙尽皆掉入凡间,在宋朝反抗朝廷,详见《水浒传》。

而悟空终为爱人所累,心死身灭,详见《悟空传》。

悟空死后,为天火所焚,化成一块石头,坠入凡间,落入贾家新生儿口中,贾家以此儿为贵,取名"宝玉",详见《红楼梦》。

。。。。。。
后人经口耳相传,每人得到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人还写了各自不同的书,我们把他们叫做"作家"。而他们不过是拾到了那名为"历史"的巨大故事的凤毛麟角,并且,难免有疏漏,难免有矛盾,难免有虚构。

知乎用户 麟野少 发表于 8/6/2016

首先说个例子,白令海峡附近的土著有一则神话详细解释了白令海峡的形成以及为什么叫白令的原因,虽然我们都知道白令海峡是一个叫白令的白人航海家在18世纪发现后命名的。
这个不相关的例子只是要说和大家的认识相冲突的一点:神话并不一定是古老而原始的,很可能晚生,很可能被加工。
剩下的有了电脑再补充。

=================================

大禹神话晚生的地方在哪呢,首先大禹故事中当时的人王是舜,这点上其实从清儒开始就注意到舜很可能是那位商人祖先神俊的误写,许多较早的资料中都不区分。而在墨子·非攻下中更是记载派遣禹的是高阳。再者禹的故事里有禹分九州的说法(史记就是此类),但实际来看,九州的概念很晚,很可能是东周才形成的概念。
那禹神话可能比较原生的地方在哪呢,实际上看看公认的神话古典山海经,里面禹的洪水神话都是和共工相关的,山海经里禹的相关故事是杀了共工手下的两个相,最后在众人皆知的不周山附近,有一座禹攻共工国山,此外关于禹的记载是禹所导积石山,墨子非攻下里关于禹的则是“”禹既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此后在国语的记载中,乃有了“昔禹致群神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的说法。也就是禹治水神话在墨子、国语、山海经这些较早资料里的样貌,很可能就是禹打败了水神共工,确立了天下山川,最后号令诸神。熟悉神话的朋友可能发现这个神话较为类似的绝不会是圣经,而是巴比伦神话里的马杜克的神话,也是马杜克打败了提亚马特后,创立山川,成为了诸神之王(这段被圣经抄袭过,成为了身为万军之神的耶和华杀死了海中巨兽利维坦),考虑到这个规模,禹神话的初始样本很可能是某个部族的创世神话的级别。
此外关于各民族都有的洪水神话,其实很有点问题,因为这些神话都有很类似的地方,比如圣经、巴比伦人、印度人的神话都是一个人受到天神指导,坐上大船躲过了洪水。而在希腊、东南亚、非洲乃至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都是兄妹结婚,最后在神的劝告下得以结婚。后一则神话与我国的伏羲女娲神话极其类似,不过考虑到伏羲女娲是兄妹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的《独异志》,这则神话很可能是神话学中的母题现象,一个民族的神话外传,最终也演变成了其他民族的神话。
再者,话题内提及最近发表于科学,牵扯到大禹治水的那篇文章,规模讲的这么大,你们真的不考虑女娲的那则神话么:“于是女娲炼石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怎么看那个时代的人遇到这个规模的洪水也是当做女娲神话中的那个灾害级别才对吧。
最后,讲讲个人对神话的态度。自己对神话学的爱好也很多年了,因此也研究了一些上古的资料,感觉神话这东西到底多大程度反映上古样貌,还是应该通过进一步的考古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随意用神话印证上古情况。像伏羲女娲洪水神话这么明显外传而来的神话,国人仍然很长时间内言之凿凿地认为是上古之事。你能保证禹的神话不是某个时间点马杜克神话传入后,将风元素换成息壤,将阿如孺换成应龙造出来的么?另外就是关于神话历史化还是历史神话化的问题,国内神话学也争执过很久了,大禹到底是可以召集众神的神王还是开启夏朝的人王?这么多人兴奋于将一场远古洪水和大禹联系起来,无非是因为可以认为历史被神话化了,夏朝真的存在,借此一步登天,解释历史种种疑云。但是,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里也曾经很相信《挪威历代国王传奇》中的说法,北欧诸神是来自黑海沃丁王子带领的十二贵族的历史被神话化了。但后来考古挖掘证明,早期北欧神话里索尔的地位是高于奥丁的,中世纪诗人的编撰只不过是将神话历史化了的例子。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背后的故事:首次转基因鱼品尝会是怎样成行的?

背后的故事:首次转基因鱼品尝会是怎样成行的? 作者:孙滔 基因农业网 2015年12月6日,借着新语丝科学精神奖和转基因科学传播研讨会的契机,众多科学家、科普人士、媒体人、网友和志愿者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了国产转基因黄河鲤鱼和转基因大米的品尝 …

30年研究转基因鱼的教训

30年研究转基因鱼的教训 作者:朱作言 朱作言,中科院院士。现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科学通报》执行主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师从童 …

伽利略有没有说过“然而它还在动”?

伽利略有没有说过“然而它还在动”? ·方舟子· 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穿着表示忏悔的白衣,跪在宗教裁判所大厅上,聆听对其宣扬哥白尼日心说一案的判决。由红衣主教组成的审判团判决: “认为太阳是世界中心,不会移动,这个主张在哲学上是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