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按:施一公言行不一不止文中提到的两点。还有:施一公回国前表 示反对“由一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方舟子按:施一公言行不一不止文中提到的两点。还有:施一公回国前表示反对“由一名首席科学家掌握上千万元经费的科技体制”,回国后自己搞到经费好几个亿。在《科学》发表评论抨击中国科研经费发放靠长官意志,之后自己通过世交关系给高官写信要来三亿元。等等。】

你不学生物,所以你才不黑施一公

作者:不来  来源:“中知专家头条”

我特地去采访了一位学生物的同学:「你为什么不是很喜欢施一公?」

他说:「因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嘻嘻。」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

2018年4月16日,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校董会选举施一公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施一公是话题人物,有人崇拜,有人不屑,崇拜的理由,大家这些天已经看了很多,但是也会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正面态度,对最近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校长新闻的评价里,不乏有人冷言冷语,如果你觉得不可理解,那么下面对「施黑」观点的梳理,会给你一个大致的原因。

学术贡献:没创意,价值低

方舟子对施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的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有过辩驳,最后生气地说,施是「一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测测蛋白晶体结构的包工头」。

这个称呼非常戳心。

施是结构生物学家。

有人批评说——

「看施一公最近几年发的文章题目就知道,都是structure of……..都是电镜做结构的论文,这种论文不是什么高级有创意的实验,就是廉价劳动力。」

「做结构的一直在号称蛋白结构解析可以指导药物设计。颜宁和施一公需要做的事情是弄出一个drug来,而不是继续不停的解更多的蛋白。就算弄不出新药,像晓东一样开个公司做更好的me2 drug,也算造福社会。说白了,还是解结构顺手了,不愿跳出comfort zone。」

什么意思呢,就是吐槽施老在做一个没啥创意,而又需要高级装备、许多投入、很多精力的基础工作,做完了,他不接着做下一步工作,转身又去做另一个基础工作。好比打地基是个苦活,还要好多钱(我瞎说的),施带着学生打完这块地的地基,也不接着盖楼,转身去另外一块地打地基去了。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网上有一段话,是回答「施一公、颜宁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问题的,作者应该是叫刁博。这段话说得很容易懂,大家可以看看,CNS就是Cell、Nature、Science——

「施一公和颜宁这对师徒同为结构生物学家,他们在CNS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这个数据是非常恐怖的,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建校以来还没在CNS上有这么多论文,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对这个数据望尘莫及。这么厉害,诺贝尔奖会不会向他们招手呢?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RichardHenderson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理由是:研发了冷冻电镜,简化了生物细胞的成像过程,提高了成像质量。」

「为什么没有给施一公和颜宁呢?他们只是冷冻电镜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做的工作也只是依靠电镜解析出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几十万种,比较重要的至少几百上千种。在电镜下得到蛋白质的结构并非是高大上的开创式研究,得到蛋白质的结构就能发CNS,在崇拜CNS的国度里,这是绝好的论文灌水机会。」

「施一公和颜宁能在CNS灌水那么多,得益于清华大学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清华大学专门用了一栋楼去安置3台先进的Titan Krios电镜,施一公还打算再购进一台。有这样的先进设备,换另外的生物学教授也能很快解析出蛋白质的结构。」

「施一公、颜宁等结构生物学家的成功并非是他们的伟大,而是冷冻电镜设计者们的伟大。施一公、颜宁等人发的CNS越多,就越能说明冷冻电镜的设计者们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只会让冷冻电镜的设计者们更快的摘取诺贝尔奖,他们自己是不会凭解析出蛋白质的结构得到诺贝尔奖的。」

总结起来就是,结构生物学,情怀是没有的,格调也是没有的。

管理能力:不谈就业不谈钱

一般不满施一公管理能力的,会以「学术大牛,管理白痴」开头,先礼后兵的意思。这批人和上批不认同施学术贡献的不知道会不会吵起来。管理有两部分,一个是他的观念态度,他以什么心态去管理清华生物的,一个是他的实际成果,抱着这个观念,取得了什么效果。

首先说施的观念,主张研究型大学不应当去管就业,以及学不以致用。原话是这样——

「大学是核心。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可以看到大致是两个点,一个是觉得学生老师都要专心做研究,一个是对研究外的旁骛持反对态度。

然而大家并不都觉得自己的研究有意义,即使有意义,饿得头昏脑涨也并不能好好做研究。

这话尤其招人黑的一点在于一个事实,施自己功成名就,对还为生计发愁的老师学生说要专心做研究,不要老想着搞钱,要有情怀,这就有点让人郁闷。况且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是对研究者自己有好处,往大了说,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并不是因为要满足少数人的好奇心才给学术界投钱,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高全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现在国家资助力度最大的生物类科研方向,基本上都是分子生物学之类的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方向(也就是说,至少可以讲出让基金委官员信服的故事),如果11G研究的是虾虎鱼分类学的话(就日本明仁天皇发Paper的那个方向),那么他一分钱都别想拿到。」

11G就是施一公。

研究人员孤高一些没有问题,但是施是院长,扯开旗子大声疾呼这个观点,不知道学生老师怎么想。

再说施的行动成果,施一公的生物系,就业率有点儿难看。就这点来说,倒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知乎匿名用户指出:「作为一个院长,系里学生就业率比全校平均水平低10来个百分点,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仅从结果评论,施一公院长在管理方面的技术评级就高不到哪里去。——不要和我强调生物专业就业惨淡,我作为这个行当出身的人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大家要知道,学校统计本科生就业率时,保研、考研、出国都算就业,在这种情况下生物系的就业率以8开头,和其他院系数据放在一列时总让人怀疑是不是打印错误。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清华生物系每年有5—6个学生,读了四年,既没有保研,也没有跨专业考研,也没有出国读书,更没有找到工作,而是收拾行李、拿着户籍资料回家了,整个生物系一届本科生还不到50个啊!同学们,如果你到清华生物系读书,你和隔壁两个宿舍一共八个人里,就有可能有一个人毕业以后啥去处都没有哟,你猜猜会是哪一个?身为一院之长,如此高比例的学生毕业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创业,管理水平只能呵呵。」

对了施还说过这句话:「我有时候想,清华强则中国强。我刚回国的时候,曾信誓旦旦,要改变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让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不再为柴米油盐发愁。」

放在这种语境下,可能意思是,让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即使没有柴米油盐了,也能不改其乐,拥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整体来说,管理观念和效果有点「不劳动人民」。

另外,据说施谈学生就业的事,和他手下最牛的一个博士生毕业之后不干科研跑去搞金融了有关系,施受到了刺激。

个人品格:言行相诡

对施一公个人品格的质疑,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言行不一致」上。

第一,是他评选中科院院士时美国国籍的事。

施一公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全时回国到清华当院长。2011年,去评选中科院院士,落选了。这事儿当时挺引人注目的,有人说是因为当时施一公还是美国国籍,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回国时间还不够长,对国家的贡献还不足;还有说他与同做结构生物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撞车了,后者当年显示的成果更优秀;还有些阴谋论的猜测等等。不过议论最多的还是国籍问题,当时还有采访,有两段可以拿出来并列起来看,足可见当时这事儿的扑朔迷离——

第一段是《新京报》报道的: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曹效业表示,在中科院公布314个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确有饶毅和施一公名字。「关于国籍的问题,公安部给过我们一个函。有两句话,一是从某年某日起,两人具有中国国籍,二是相关手续还没有办完」曹效业说,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经过讨论后,认定他们拥有中国国籍,也将其列入了有效候选人中。

第二段是《财经》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院士亦作出回应:施一公落选主要是国籍问题,「当初申报院士的时侯,还没有证明己从美国获得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该院士系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具投票资格的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员,他说,施一公的国籍问题到院士增选后期才得到证明,而具美国国籍者本不能申报院士。上述院士认为绝大多数院士是从全局和院士标准和条件考虑,才没有投票给施一公,「这实际上是维护了增选院士的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被推荐人需要提交当前有效的中国国籍证明。

如果这两段采访都是真的话,那么大概是「中科院同意,院士不同意」的事儿,中科院出于爱才,院士出于维护规则,都没错,甚至有点可爱。

但是有人就说了,施一公2008年回国,2011年评选院士的时候才忙着转国籍,「可以看出施教授是个谨慎的人,没有确定的更大的好处,不会放弃已有的好处」。

知乎用户blizzard指出,施教授声明说,他是中国籍。那么事实如何呢?其实很简单,美国联邦政府有个网站叫做Federal Register, 每个季度都会公布脱离美籍人员的名单。根据该网站,施教授是2011年第三季度脱离美籍的(Quarterending 9/30)。可以想象,施教授申请院士评选了,突然在最后一分钟发现外籍不可以,于是火线换籍贯,不然没法解释为什么2008年2月就回国了,带着美籍当教授院长,带着美籍去中央党校演讲,偏偏要在评选院士的同时(还不是年初,是第三季度)放弃美籍。当然,放弃美籍也不容易,IRS要查你,看你有没有欠税,两清了才让你走,这就会耽误一些时间。施教授可能轻敌了,所以没赶上趟。

这跟他设立的「放弃美国国籍回来建设祖国的科学家」形象,有点冲突,毕竟自己说过「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

第二,是他转专业去学计算机的事。

大致就是,施一公曾经转行做过计算机,不过后来还是回到了生物专业。这事儿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关键在于,施一公曾这样告诫过同学们:「当你真正凭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轻易被周围的人和事物打动。对于我而言,从事科学研究是一条正路,我不会为周围的东西所打动。我也希望在座的朋友、同学,能好好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地被周围的价值观牵引,尤其是不要轻易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有点儿打脸。

其他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针对「为什么有人觉得施一公不好」这个话题做了梳理,列出了反对者的几个点。

敬佩施的人非常多,对上文涉及内容,有不同看法的人也很多,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往往有很多版本,对某个版本的看法和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比如国籍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科学网李宁这样写:「从2008年到2011年的三年间,他把精力都用在发文章做实验带学生作报告上,不把自己国籍的事儿当个大事儿来办,结果到申报院士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导致不能在投票之前取得中国国籍的证明。另外,政府也有责任。对施一公这样的人才,人家已经宣布放弃美国国籍了,难道不能特事特办一下,走绿色通道,给他用最快的时间恢复中国国籍?如果能做到的话,当年的国籍问题之争,也就不存在了。施一公和政府也不会为此陷入被动。」

再比如转专业学计算机的事,施一公其实自己说过:「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很迷茫,我曾经想转行,转计算机,转经管。我觉得我一定要好好抚养我的母亲,想挣钱,想了很多,但没有想到,一旦进入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是如此之神妙,超乎你的想象。」

也可以这样看,施曾经迷茫过,但后来发现自己喜爱的还是生物,所以,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告诫大家还是坚定走下去的好。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事儿有点像父母和孩子的常态,为人父母常去告诉孩子,那条是荆棘路,我走过,不能走,孩子一定是不听的,说多了还遭埋怨,总要自己去跑一下,或者头破血流地将来和自己的孩子重复场景,或者,也许那真是一条挺不错的路呢。

(XYS20180424)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com)(xys10.dxiong.com)◇◇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从中科院植物所的评审会看中国科技界的乱象

从中科院植物所的评审会看中国科技界的乱象 作者:见证者 近年来,中国科技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值得欣慰。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去年12月底,我参加了中科院植物所举办的一个项目评审会。会上,项目的承担单位逐个汇报了 …

徐中舒教授不是学部委员/院士已被坐实

徐中舒教授不是学部委员/院士已被坐实 作者:臧宝乐 一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教授被他的子女儿孙、弟子弟孙吹捧抬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因此向学校(四川大学)索要了许多待遇。例一,他的儿媳妇某某某被安排为历史文化学院办公室主任, …

大学官僚体制下目睹的形形色色的垃圾砖家

大学官僚体制下目睹的形形色色的垃圾砖家 作者:阿莫迪 大学时代喜欢绘本《各种各样的人》。发现不仅仅人的外貌有各种不同,呈现的面也是各有不同。研究生时候,有老师说,你们要学编导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描写,看到呈现在大众表面后面的深层的东西。最好 …

麻烦姚建年院士让曹亚安把欠学生的近一万助研津贴都发下来

麻烦姚建年院士让曹亚安把欠学生的近一万助研津贴都发下来 尊敬的姚建年院士您好, 麻烦您打电话给曹亚安,让他把欠博士生的近两万助研津贴和论文奖励都发下来。学生一年来得不到一分的博士工资和助研津贴,穷的连吃饭都得去食堂捡别人吃剩的。快30了还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