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符合生物学规律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饶毅 发表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实验室是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的,Gaberber 这位网友也在回答中提到了我的相关文章。
我认为:
社会上,常见关注男女间性关系,不过一般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上,鲜有研究同性间性行为,却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生物学机理。

性向(sexual orientation)与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性向是指一般稳定的、内心的对性追求对象类型的取向,性偏好是可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可以研究人类的性向和性偏好,也可以研究动物的性偏好。动物与人类性偏好在机理上有多少相关,动物的性偏好与人类性向关系有多紧密,目前皆无定论,对动物不好用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向词汇。

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性行为?为什么演化中存在同性性行为?性偏好的原理是什么?

性向或性偏好不是医学问题,而是一个自然现象。研究它们目的并非改变、更不是为了 “治疗” 性向和性偏好不同的人,而是探讨其中科学奥秘。

从生物学来说,异性恋与同性恋是一个事情的两面,不存在相互独立的理解,理解同性恋是理解异性恋所必需,“同性恋的原理” 也是 “异性恋的原理”,它们不过是对同一个原理的两种说法,比如:观察到某个分子的缺乏导致双性恋、或同性恋,也就发现这个分子的工作参与异性恋。

性向或性偏好的研究比较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过,有遗传因素并非简单地说儿子有同性恋是因为长辈是同性恋。

因为遗传因素可以是多个基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比如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科学家,其科学成就恐怕不是完全后天训练而成,也与从他父母来的遗传因素有关,但并非必需他父母表现为天才科学家。研究性偏好过程中,遗传学还作为方法学起了重要作用,不仅研究基因的功能,也可通过基因而操纵细胞的活性。

在研究性偏好的过程中,观察到对雌性无追求的雄性,把他和雌性关到一起,他绝对不要,专门等雄性,多么专一(至少在性别上专一,不过不挑剔不同雄性个体)。还看到对雌雄皆无性趣的雄性,中国有些古人仰慕的 “坐怀不乱” 恐怕很难说是人类的表率,还可能“成人不宜”。为什么“坐怀不乱”?这也是科学问题。

同性恋怎么没被演化淘汰?

动物和人类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率多高?

在已经研究过的动物群体中,很多都存在同性性行为,雄性中常有 5-10% 的个体有同性性行为,当然动物有些少于此数、有些高于此数。

研究人类性行为需要根据个人的报告,带来很大困难和不定。不同地区、时间、文化环境中,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报告率不同,一般是百分之几。例如,1990 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个调查见:2.4% 的男性、1.3% 的女性自认为是同性恋,而一生中有过同性间性行为或认知的高达 7.1%。这并非唯一的调查,因为自报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断定是确切的数据。

同性恋为什么在动物中继续存在,为什么没有因为它减低生育而被进化所淘汰?

这个问题,迄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有一些猜测认为同性恋在演化中可能有优势,而被保留下来。

“同性恋有进化优势” 表面上很奇怪,不过有多种可能,比如:在人和某些高等动物,可能同性恋自己没孩子、但更好地照顾兄弟姐妹的孩子,从而在同种进化中起有益作用;也可能同性恋的基因变化在不同性别起不同作用(一个基因变化在男性导致同性恋,而这个变化在女性导致更有生育力,这样在女性中传下这种变化);还有可能是有两套染色体、每个基因有两个拷贝的二倍体动物,有基因的剂量效应,一个突变和两个的突变效果不同(比如,单一突变增加生育力、两个都突变导致同性恋),等等。

同性恋是否有基因参与?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目前并不清楚哪些基因影响人类性取向具体。

可以说,所有行为都一定有基因参与,只是不清楚多少基因参与某一特定行为、某个基因参与多大的程度、它参与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有基因参与不等于说遗传起决定性作用,有基因参与更不排除环境的作用,而且基因和环境之间还可相互作用。在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几十年以后,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研究基因参与,而很多环境因素迄今较难控制和观察从而不便研究。

研究人类表型的遗传因素有多种方法,如分析家族、领养、双生子。同卵双生的两个人基因相似性以前认为是百分之百,现在知道可能不是,不过很接近。而异卵双生两者之间基因相似性类似兄弟姐妹,低于同卵双生。

推论遗传参与程度的标准方法是比较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之间的差别,理想的情况是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与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异卵双生之间的差别。当然,一般很难得到足够数量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双生子分析也有一定局限,比如,如果同卵双生子分别抚养的环境因为寄养父母的选择而实际很接近,其环境差别不能假定为完全不同,错误地将环境因素认为是遗传因素会高估遗传的贡献程度;而因为同卵双生之间有包括表观遗传对 DNA 表达的调控等原因可以造成低估遗传贡献。

自 1950 年代以来对同性恋的家族、收养和双生子调查,一般认为性取向有遗传因素。不过,这些调查有多个问题。比如,很多研究依赖在同性恋刊物上征求样本,取样有偏差;依赖受访者的自我报告,可以受不实报告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不清楚性取向,不容易获得家族信息而分析比较相关性。

对人类性向的遗传因素研究最接近事实的结果,也许是 2010 年瑞典科学家 Långströme 等在《性行为文献》杂志上的文章。

因为瑞典有很好的登记系统,他们在 2005 年到 2006 年无选择地调查当时全部在 20 岁到 47 岁的双生子,问他们的性向,然后分析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差别,结论是:对于男性而言,对性向的影响 34% 到 39% 来自遗传贡献,未见共有的环境贡献,61% 到 66% 为个体特异的环境贡献;对于女性,性向的影响 18% 到 19% 来自遗传,16% 到 17% 来自共有的环境,64% 到 66% 来自个体特异的环境。

这些数据可能反映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个时代瑞典人性向的影响(至少是他们愿意报告的影响)。对于时代、地点、文化不同的人群,答案还没有这么清晰,虽然多个研究倾向于支持有遗传参与。

影响人类性向的基因

1993 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 Dean Hamer 实验室首先试图找影响人类性向的基因。当时他们认为 X 染色体上可能有影响男性同性恋的基因。因为 X 染色体有母系遗传偏向(男的性染色体为 X 和 Y,女性为 X 和 X),如果影响同性恋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研究提示某些家族的男同性恋在母系亲戚中有高于一般几率的男同性恋成员。1995 年,Hamer 实验室进一步将怀疑的基因局限到 X 染色体上一个小区域(Xq28)。

1999 年,Rice 等不能证明 Xq28 与男同性恋的关联。

Hamer 实验室在 2005、2006 还有论文继续寻找影响人类同性恋的基因。

迄今尚未能确定参与人类同性恋的基因。当然,注射性激素会影响性向,而性激素不仅改变性向,而且改变其他性行为、也改变与性相关的一些形态特征。并未证明性激素相关的基因变化是导致人类同性恋的原因。

研究影响人类同性恋基因变化的科学家很少。

以上内容部分节选为我在科学网四年前的博文。

更多优质的科学类文章,欢迎大家关注我与鲁白、谢宇二位教授合办的 “知识分子”,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zhishifenzi

知乎用户 微基因 WeGene​ 发表

生物的规律其实是很复杂的,表面上看起来不合常理的一些情况,暗中自然有它的道理。关于同性恋的形成,也有许多的假说和猜想。其中一些假说认为,同性恋(主要是男同)自己不会繁殖后代(当然到了近现代社会,迫于社会结婚生子压力 & 技术手段提高,同性恋也会生育),但从基因和行为上都有利于家族繁衍。

性别对抗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在某个性别上导致后代减少的基因,在另一种性别上可能会起到相反效果。

事实上,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就有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的母系女性亲属比直男的母系女性亲属生育的孩子更多。**也就是说,男同家里可能有很多妈妈那边的兄弟姐妹,而直男就不一定了。

这么看来,某些遗传基因能帮助同家族的女性拥有更多的孩子,但在男性身上的效果则是造成同性恋。

而同性恋者与他们侄子侄女有一部分基因是一样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性恋并没有不利于繁殖,甚至还能帮助自己家族基因更好地繁殖。

不过,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反情况,女同性恋者的男性亲属并没有更强更高的繁殖适应性。

群体选择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演化过程中,包含同性恋的群体会比全是异性恋的群体拥有更好的适应性。

人类学家莎拉 • 赫迪(Sarah B. Hrdy)等人指出,在人类演化早期,养育后代的成本很高,所以并不是只有孩子父母才会照顾后代,有一些祖先也发展出拟母行为(allomothering),例如同性恋也参与到血缘亲属后代抚养任务中,这样是很有意义的,毕竟一个智人的娃实在太难养活了。

动物界也存在不少拟母行为

当然对于现代社会,目前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者花了特别大量的时间帮助亲属养育后代。然而最近一项研究针对萨摩亚群岛的男同性恋者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还属于传统社会,研究发现这些男同性恋者完全被社会全体接受,尤其被他们的血亲所接受,他们对侄(外甥)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这些孩子与他们平均有 25% 的基因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就算同性恋不参与后代的抚养任务,他们少生育本身就为异性恋亲属节省了更多的资源,尤其在远古各种生存资源不那么丰富的时候,他们这样相当于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计划生育。

另外,同性恋也许与更强的社交性和社会合作也有关;它还可能阻止为争夺异性而产生的暴力竞争。毕竟两个雄性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比他们为了争夺雌性发生冲突要和谐多了。

生物层面的成因

从生物层面来说,同性恋的形成跟遗传有关系,不仅是基因上的影响,出生前接触到异常的激素也会影响性兴趣。

例如女婴在出生前受睾酮激素的程度较高,则日后成为同性恋的比例也较高。

另一类研究针对同卵双胞胎兄弟,发现双胞胎中有一个是同性恋的话,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几率大约为 20%,等等。

总结

不过,人类的性倾向并不是那么绝对的。

用研究者 阿尔弗烈德 · 查尔斯 · 金赛 的话来说,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双性恋的,但都只是偏向其中一方,只有少数人(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

说不定自称钢铁直男的你,只是还没有遇到你生命中的那个他……

总而言之,按照以上几种假说来看,同性恋其实是生物存在「利他行为」的一种体现。认为同性恋不符合生物规律,是没有理解演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非个体。只要基因能被保留和遗传,就达到了繁衍的目的。

就好像大雁飞在空中,头雁接受的阻力和危险都最大,但总有大雁愿意领头一样——为了群体更好地生存。

不知怎么,这么一说忽然有点感动了。

知乎用户 京师心理大学堂​ 发表

文/Psy 先生

看了题干描述,认为题主在这一问题中最主要的疑惑是:“既然进化的方向是尽可能留下适应环境的后代,那么同性恋行为‘不能直接增加后代数量’的特点是否与这一目的相冲突?” 那么需要反问题主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直接增加后代的数量,就意味着对于整个族群留下能适应环境的后代毫无帮助吗?产生具有适应性的后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除了增加后代的数量,新一代出生时的体质、抚养的质量,都会影响到适应的结果。 那么,在不能直接增加后代数量的前提下,在一个角色与结构复杂的群体之中,同性恋是否能够在整个族群中通过一些间接的过程,发挥具有适应性的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

按惯例先放提纲(不清楚可以点击大图):

在我们的讨论开始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两个概念,即性取向(sex orientation)同性性行为(same-sex sexual behavior)。其中,性取向(sex orientation)意指一种稳定、内在的对于性行为对象与伴侣性别的偏好。当我们形容某人为同性恋者时,就是指 ta 的性取向为同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ta 与异性发生过多次性行为,也不能说确定 ta 的性取向是异性。由于性取向被定义为一种内在心理状态,而人类研究者又不可能观测到动物的内在心理状态,所以性取向一词一般只用于人类群体。因此,在下文所提到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中,我们只会客观地描述动物进行同性性行为与结为同性伴侣对族群适应性的提升,而不对其性取向进行评价。 首先,动物的同性性行为(same-sex sexual behaviors)指的是在同性别的动物之间发生、也为繁殖目的而发生在异性别动物间的行为,包括求偶、爬跨、相互摩擦性器官等。 综合过往研究,同性性行为至少使用以下三个方式提高了族群本身或族群后代的适应性1)练习 练习,就是指年轻的个体与成熟的个体进行同性性行为,从而提高年幼个体性成熟后与异性的求偶、交配过程成功概率,一般发生在雄性之间。通俗地将就是:有 “被追” 经验的雄性在后续追妹子的过程中更具优势。 研究者在实验室里以果蝇为对象进行了实验。他们挑选出性别识别障碍的成熟果蝇放入同性群体之中,这些无法识别对象性别的果蝇向尚未成熟的同性展开了追求。后续观察结果表明:这种追求提高了被追求的未成熟个体在后续的异性性行为中的成功率。 2)适应 同性性行为还可以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在鳉鱼群体中,一些在求偶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雄性个体会在身上长出类似雌鱼的斑点,对其他更加强壮、在族群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雄鱼进行迷惑,使后者对自己展开追求,避免了与强壮雄性鱼的直接冲突,间接降低了在求偶行为中的资源投入,提高了自己与异性成功交配的概率。 3)非暴力的社交方式 基于同性性行为的社交主要发生在雄性之间,雄性个体可以通过同性性行为来巩固和调节社会关系,形成结盟的关系。倭黑猩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当群居的倭黑猩猩群体内部产生纷争时,倭黑猩猩会通过同性性行为的方式调节纷争,而不是打架。 以上讨论的都是短期的同性性行为,而长期相伴、同居的同性伴侣模式也同样具有适应性的意义。一个例子是,在美国夏威夷的欧胡岛上,“雌-雌”同性配对(pairing)的信天翁占据了总体的 31%。它们像夫妇一样在一起生活,共同孵化并抚养后代。“雌-雌”配对信天翁的后代一般由其中的一只雌性与另一只雄性信天翁交配而产生。这种繁衍方式与人类的 “精子银行” 有一定的相似性:尽管一对异性信天翁发生了性行为并受孕,但是它们并不会结成伴侣关系,反而会带着孩子与另一只同性一起组建家庭。 虽然 “雌-雌” 配对在每个繁殖期内孵化的蛋并不如 “雌-雄” 配对多,但已孵化的幼崽被养活的成功率是基本相当的。因此虽然 “雌-雌” 配对产生的后代少于 “雌—雄” 配对,但还是显然好于那些孤独终老的同类。 尽管这种配对模式的产生与欧胡岛上失调的信天翁性别比有一定关系(60% 为雌性,40% 为雄性),但从结果上来说,“雌-雌”配对为无法与雄性信天翁配对的雌性信天翁提供了伴侣,为已配对的雄性信天翁增加压力,提高其抛弃伴侣需要承担的风险,促进了种群内合作行为的增多。同性间的配对关系在黑背信天翁族群中并非一种 “别无他选” 的下策,反而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性别比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是有利于信天翁种族延续的 “明智” 之举,具有适应性。 在笔者的这篇回答之中,主要介绍的是动物族群中的同性性行为与同性伴侣的适应性意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因为文化、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京师心理大学堂公众号发表的回到蒙昧 | 同性性行为,为真爱也为传宗接代一文中,介绍了另外几例在人类社会中的同性交往风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相关文章链接: 回到蒙昧 | 同性性行为,为真爱也为传宗接代

一部网剧带给我们的 “性启蒙”

5·20,爱你不因性别所限 参考文献: [1]Bailey, N. W., & Zuk, M. (2009).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nd evolution.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4(8), 439-446. [2]Lane, S. M., Haughan, A. E., Evans, D., Tregenza, T., & House, C. M. (2016).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as a dominance display. Animal Behaviour,, 113-118. [3]Kimchi, T., Xu, J., & Dulac, C. (2007). A functional circuit underlying male sexual behaviour in the female mouse brain. Nature, 448(7157), 1009-1014. [4]MacFarlane, G. R., Blomberg, S. P., & Vasey, P. L. (2010). Homosexual behavior in birds: frequency of expression is related to sex-specific relative parental care. Anim. Behav., 80, 375-390.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 & 评论回答 & 私信学堂君和 TA 的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bnupsychology” 欢迎关注!

——我是 Psy 先生,我学心理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你。 :)

知乎用户 freddy 发表

性向与生物基因学关联,以及历来的欧美研究。

大体上,目前学界的公认观点认为性取向不是由于单个因素(像基因”)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影响的(基因,荷尔蒙,社会因素,等)但目前还停留在假设阶段。

大多数实验结果争议很多,所以确切结果还没有出来。

1991 年 美国双子实验
基本结论是,假如双胞胎兄弟里某人是 gay 的话,有更大的可能其他人也是。
争议: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双胞胎都是偏自由开放主义的,更加愿意去参与调查。因为自选偏见 self-selection bias,不足以证明同性恋与血亲有什么关系。

1993 年染色体研究
基本结论是,科学家确实发现了跟性取向有关联的染色体。
争议:但根据统计学和生物行为类的研究,染色体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因素,只是有影响。异性恋带有这类同性恋 xq28 染色体也是有可能的,同性恋并不带有 xq28 染色体也是有的。

2006 年基因学
结论是,母方带有某种性染色体更容易有男性的同性恋。
争议:同上,统计结果还不到绝对关联性。

1996 年出生顺序研究
弟弟辈的人更容易成 gay,原理是母体在多次生育后,身体里的一种抗体会与胎儿反应,会影响到婴儿的大脑。
争议:以上这种母体免疫系统对婴儿的影响是个例,并不足以解释其他未受抗体理论影响的同性恋代表。

2004 年生育基因
在母性 x 染色体上,证实有种基因可以促进母方生育率,但又提高生出男性同性恋的几率。
争议:同 1993 那次研究,不是决定性因素。

瑞典费洛蒙理论
同性恋与异性恋在对费洛蒙的机制上有很大区别。
争议:无法解释同性恋的来由,仅仅是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区别。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

大脑结构理论
实验证明同性恋与异性恋大脑结构不同
争议:根据统计学 outlier 理论,实验不足以证明这种关系适用于每个同性恋。

性二态神经理论
理论证了同性恋与后天环境无关,同时挑战了 Dorner 理论即男同与女同的神经结构有相关性。
争议:还是无法解释来由

绵羊理论
男女间的同性恋可能性不一样。实验推测男性是同性恋几率更大。
争议:需要更多实验支持。

引用:https://en.m.wikipedia.org/wiki/Biology_and_sexual_orientation

知乎用户 乐点 发表

一个鼠类的同性性行为团体

文 | 方驭成

毫无变化,没有尽头的生活多么可怕啊,迪克对我说。

迪克是一只鼠,一只和我一样的 Balb/c 品系实验小鼠。

“红宝石般的眼睛,光润洁白的毛皮,” 经一百多代的实验室近亲交配,遗传形状稳定。

鼠在人前可隐身于鼠群,如果不是借助编号,人就无法通过肉眼分辨出鼠与鼠之间的差别。但在鼠看来,鼠和鼠却是如此的不一样,迪克和我不一样,迪克与这世界上的任意一只鼠都不一样。

因为不同而有所区分,因为区分而有了高低贵贱。如果这世界上有所谓的创世神,那么我们的创世神无疑是一个随意肆意的神明,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所创造的世界生而不平等,这里对于弱者毫无怜悯可言。

鼠群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你得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地位。弱小的无毛小鼠自诞生之后便被焦虑的母亲咬掉脑袋,运气不太好的小鼠一旦误入雄性小鼠的领地就再也不会活着回来。没有慈善,没有缓冲地带,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生而平等” 是愿景,是应然而不是实然,是支撑一只地位卑贱的鼠活下去的驱动力,却不是现实。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就是最好的鼠生。

身为实验品,一只鼠想好好活下去并不容易。在区区 500 多天的生命中,首先你得逃过百分之十甚至更大概率的卵巢癌、肺癌、白血病;然后如果运气好,你没有分到实验组,就可能暂时免于接受辐射、注射、接种……,免于致癌物质、免疫抑制剂、病毒,或不明的遗传物质的注入;即使有幸你成为了空白对照组,陪伴你晚年的很可能是遗传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硬化。

纯种小鼠的悲哀一生。

但是,成为实验品也拥有众多好处,你体验的生活,你阴沟中的亲戚永生无法企及,这辈子你无需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你也不必疲于应付天敌的捕猎或不知名病菌的感染。

迪克和我所在的空间正是这样一方 “小鼠天堂”。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实验室”,这里没有针孔,也没有试剂,这里研究的是“无限繁殖”。人们用了“无限繁殖” 这个词。依照迪克的理解,“无限”意味着他们想知道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接下去会怎么样”。

如果毫无变化,这毫无意义的鼠的生与死就会毫无意义地重复下去。生生死死,繁衍生息。是的,是的,一切都在继续,但有没有一只鼠会思考,会质疑?

迪克以他小小的,浑圆的红宝石一般的眼去看这方寸之间的世界。他思考者,他决定自我。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同性恋鼠,他决定成为一个同性恋。

鼠群中总有一些公鼠一生也没有同异性性交的机会。我和迪克都属于这类失败者,我们的基因不会被延续下去。

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只是追随迪克,盲目地在他的身上寄托我的信任。迪克是一名思考者,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于 “随机因子”。

迪克:你看到我们世界的问题了么?

我:我不知道,但我愿意听您的看法。

迪克:一日又一日,毫无变化。

我:怎么说?

迪克:如果我们以头顶上灯光的明灭作为参照,在这方寸世界中,在固定的时间点,食物每天提供,粪便和死尸定期被移除。投喂者的面孔,衰老着却几乎不变。天空打开,天空关闭,没有一只活着的鼠到过天空之外。我们看不见,所以我们认为不存在。

我:是的,但从我们的父辈,从我们父辈的父辈开始,一切就是如此。他们吃,喝,拉,撒;他们打斗,性交,生育;他们占领地盘,研究权谋,划分势力。他们向来如此,在这方寸之地。

迪克: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世界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哪怕更好,或者更坏。一只鼠生来孱弱就一生孱弱,一只鼠无依无靠就永远无依无靠。

我:难道世界不该是这个样子?

迪克:如果世界变了,你会变吗?

我:但世界并没有变。

迪克:我有一个猜想,如果我们的世界是具备意识的,如果创世者拥有情感或智慧。这世界就像玻璃罩上的反光一样,会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会反映我们自身。

我:那又怎样?

迪克:你难道毫不好奇,当我们拒绝以重复过往的生命模式活下去,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让我们拭目以待。

什么叫随机因子呢?迪克没有解释给我听。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的行为,制造出新的可能,那么这世界就什么改变也不会有。一切都不会结束,强壮的统治一切,弱小的丧失所有。但大家期待一个变化。所以迪克开始了他的消极反抗。

我们总觉得我们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有时甚至不必去做什么,比如,选择不去表演,不去为无谓的东西争斗,不作恶,不去延续不知道为何要延续的生命。当我们一旦决定不去做的时候,世界也会一点一点地改变,即使这改变意味着种族的消亡。

迪克改变了我们这一小波池中鼠。他纠集一群不愿随波逐流的鼠,失败的鼠,他们选择拒绝成为我们父辈那样的小鼠。他们整天什么也不做,不奋斗也不革命,只是混吃等死。他们称自己为嬉皮,与其拼死拼活地去努力争夺仅有的资源,还不如躺在原地不动,吃喝拉撒睡,梳理毛发。

我不曾告诉过迪克,并不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不是为了鼠与鼠的公平,我才选择成为一只不生育的鼠。我爱迪克,我从未有机会那么坦白。我不知道这对不对。可能对于很多鼠来说是一种改变,但对于我来说,我一直没有变过,我只是回归本心。

在最后的日子里,迪克选择绝食,他不再吃任何东西,让身体一步步地衰弱下去,当饲养者将他临死的身体移除天空的时候,他红宝石一般的眼睛有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

随着方寸之地不再有任何新的生命诞生,实验终于迎来了终结。剩余的的二十多只小鼠,什么也不做的小鼠被移到其他的地方。

世界变化了,但这时候的我选择不再改变,仍旧不去争夺,不去整理,不性交,也不生育。我以自己的模样纪念着和迪克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消极抵抗命运的日子。

你想知道这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么?你难道想看到事情就这么持续地毫无变革的进行下去?

然后呢,然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我们不去试一试,那什么都不会改变,一切都不会有所变化。

关于无线繁殖实验

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美国的生态学家 John B. Calhoun 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 (NIMH) 的支持下,在马里兰的 Poolesville 展开了一场针对 Balb C 白鼠的无限繁殖实验。

有趣的是后续的试验中发现:“竞争失败的老鼠聚集在底部,他们似乎失去辨别性别的能力,与不在发情期的青年鼠 (无论雌雄)发生同性性行为,发展出一个同性性行为团体。”

至少对于老鼠来说,性行为是可选择的(没有选择的选择)。说句实话,这实验对于人类社会参考意义未必有多大,同性性行为的增多是不是所谓的 “行为沦丧” 也很难说。

获取最新刊物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559928966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大家觉得那些超长数据类专业回答看不太懂的话,就看这个中二少女的解释吧。既然无论恐同患者还是平权主义者都爱拿自然规律说事的话,那我就说说大自然中”最自然 “的” 异性恋“吧。
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我们将在珊瑚礁看到盛大的群】【交仪式,几平方公里大小的珊瑚像放烟花似的向海水中排出精子和卵子。相当部分的鱼类和和两栖动物也是这样” 干的 “。
对人类来说,这不叫啪啪啪。
海兔(一种软体动物,不是小兔子)这种雌雄同体的小东西在交配时会把哔 —- 露出来,然后开始互插就像比武一样,谁先中谁就是” 爹 “,当然自】【交也可以。或者像这样:来自王不二
海兔:作为大海中无数雌雄同体的物种之一,海兔的性别取决于遇到的其他同类。你要是男,我就是女;你要是受,我就是攻。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十几只海兔连成一串,第一只是雌兔,最后一只是雄兔,中间的每一只,都同时是前面一只的雄兔和后面一只的雌兔。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他们帮助人类解决了困惑已久的“五个男人过河” 问题(不了解的请自行百度)。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物种都是同性恋。
细菌是分裂,病毒则把 RNA 片段导入细胞中进行 copy,腔肠动物从母体上长出一个新的,僧帽水母依然是分裂。
说真的,这些物种好像连像点样的性别都没有。
我们的近亲是这样的:来自王不二
◎ 倭黑猩猩:他们是世界上最能和平相处的哺乳动物,无论有杀父之仇,还是夺妻之恨,只要能相互干上一炮,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有道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相逢一炮泯恩仇。这一特点在草榴论坛得到了很好的仿生学应用,所以草榴被称为互联网上最有爱的社区,大家从不骂脏话,见面只说 “楼主好人一生平安”。这比起知乎的什么 “友善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言归正传,倭黑猩猩进行一切日常活动的基础,都是约炮。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互撸一管;他们表示感谢的方式,就是下跪一舔;他们索要食物的方式,就是怒射一脸。他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和谁,都可以横刀立马,就地野合。
人类要敢这样干,就是变态。
雌安康鱼(头上吊灯的)好像还让精简得几乎只剩下蛋蛋的雄鱼黏在自己身上呢。多少个物种中都发现了同性恋现象呢。在没有唧唧歪歪的神的文化(比如古希腊和古中国)中还赞美同性恋真爱呢。不过我认为有点尊严和良心的同性恋们是不会想要那种建立在生娃拉倒女性都是生育机器之上的诡异宽容的。
至于传宗接代,外国的例子我不多说了。总之代孕说明这个世界就算全是同性恋,人类也不会灭绝。个人各项全优的同性恋要不了小孩尽不了孝都是世界的错,恐同患者才是让别人没法尽孝的邪恶之人。
大自然本来就是有无限可能的,同时身为大自然一员的我们也深受生物学规律影响。别以为站在食物链顶端自己就不是动物了,我们生物学特性上的一切还不都是大自然给的,我们这复杂到绕晕自己的大脑也是。所以那些连 BBC 都没怎么看的哲♂学系学霸就别老拿人类标准说明自然规律了。
身为人类的我们难道不应该走一条具有人类特色的智慧主义发展道路吗?

请宽大处理这个中二少女,她这个年纪没变成腐女癌挺不容易,给点赞吧。

知乎用户 恍惚冷色调 发表

答案是**符合。**下文仅从 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

最常见的疑问就是:同性恋****不会产生后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续?****(更正: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 20%。)

一个必须提到常识就是,与另一个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比如一个同性恋个体的有 3 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三个个体生育的每一个后代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你或许灵光一闪的猜到了,没错,同性恋个体大都产生于多子嗣家庭。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个体『放弃』自己生育后代,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抚育的个体数量减少,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抚育后代的个体数量增加,食物的采集量及安全保障均会增加。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抚养携带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后代,亦或是提高只携带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数量较多的兄弟姐妹的后代的生存几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续基因的任务,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综上,同性恋现象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种进化驱动力。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曾得益于这一现象,万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 更新 ————————–

1. 有提到关于同性恋是隐性显性基因的问题,解释一下:对基因隐形与显性的划分已经是孟德尔时代的产物了,是个相对过时的概念。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绝非隐性显性基因这对『开关』那么简单,而且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也已经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动摇。

@yukirock

  1. 多子嗣是一种『倾向』,而不是『结果』,即,在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有些个体会产生比其他个体更多的后代(受孕率高等),而与这一**『倾向』**相对应的生存策略就是可能的同性恋个体的产生。

@徐软软

3. 匿名用户说的没错,同性恋 / 异性恋自然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但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更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 20%,却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说明他们肯定是有另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

4. 我不喜欢在知乎上写字像写论文一样严肃,所以没有引用来源,望谅解。关于多子嗣家庭的研究是有文献的,关于共同抚育后代缺乏研究样本,是理论,因为工业化社会和原始社会差距巨大,无法用现在的观察结果去推测那么遥远的过去的人类行为。

@刘竹溪

**

@zheyao lu

****5. 进化论本身也仅仅是一种理论,并非科学事实,人类可能永远没办法证实进化论,甚至作为一名神创论者**都可以积极的拥抱进化论,为何?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进化论本身是不是上帝的神来之笔。
* 本文所述的
**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仅仅是众多解读这一问题的观点中的一种。
还有如 **Social prestige;****Group selection;****Balanced polymorphisms;**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A nonadaptive byproduct 等众多观点
扩展阅读:The Evolutionary Mystery of Homosexuality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这是对

@Azorey Miles

的答案的补充,但对于机制的理解上,我们有一些不同。
研究发现,一名男孩每多一名同母哥哥,他的同性恋概率就上升 33%(blanchard 和 bogaert1996)。成为同性恋,对这名男孩本身没有半点好处,但显然有利于他的哥哥。如果弟弟是同性恋,那对哥哥来说,不仅少了一个竞争异性的家伙;父母的财富更有可能被有孙辈的哥哥继承;只要子女的脸长得像自己,就可以确定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弟弟的……
人们首先从非生物的角度上入手来解释这个问题——是否由于父母抚养方式的差异,或者和哥哥朝夕相处,导致一名有哥哥的弟弟产生更高的同性恋倾向?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倾向并非后天导致。事实上,即使同母的哥哥与弟弟没有被在一起抚养,弟弟的同性恋概率仍然会提高;而如果和自己一起被抚养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的同性恋概率则不会提高。The Influence of Rearing Order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in Two Adoption Cohorts
对此现象的一个最好解释是:男孩胚胎改变了母亲的子宫免疫环境,简单的说,哥哥在子宫中孕育时,它会通过改变母亲的子宫,提高在同一个子宫中后来的弟弟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当母亲在孕育男孩时,在胚胎形成早期,男孩胚胎就产生会产生一种 H-Y 抗原,这种抗原会进入母亲的循环系统。在孕育下一个男孩时,母亲体内针对 H-Y 抗原的抗体会通过胚胎屏障,进入下一个男孩的大脑,让下一个男孩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孕育过的男孩越多,母亲循环系统中的 H-Y 抗原越多,再生一个男孩成为同性恋的概率也越大(ScienceDirect.com
这种由同母哥哥数量所导致的同性恋,约占男同性恋总数的七分之一。How Many Gay Men Ow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to Fraternal Birth Order?
对此我的理解是,同性恋,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生物学规律: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样的竞赛从母亲的子宫开始

知乎用户 刃下鈊 发表

我以前其实挺不喜欢同性恋的,然后有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文字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

————————————————————————

时隔五年的更新。。。

我第一次有那么多评论和点赞。。。

我差点忘了我自己有个知乎账号。。。

所有的评论和点赞我都看了。。反正有赞同图片内观点的也有觉得我对同性思想有问题的。。。

我真的觉得。。。都行。。大家说的都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都能从一段相同文字中提出不同的观点,这也挺好的~

这段文字当初主要是改变了我对同性恋的看法,我觉得至少当初是让我往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同性恋了,我觉得这至少不是坏事。。。

这里主要就是想回答。。。

那几个想搞事情的评论。。。。

这是转载的!转载的!转载的!!!没有学长!

知乎用户 壹心理​ 发表

不知道题主指的生物学规律是什么,但可以说的一点是:同性恋不是病,而且和我们的基因谱系有关。

在大众的认知里,性取向不是异性恋就是同性恋。而在不少人眼里,同性恋还是一种很难被接受的异端,是不能被认可的。但根据权威性学专家金赛博士的 Kinsey scale 研究,人类的性取向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谱系。

也就是说,同性恋和其他不为大众熟悉的性取向一样,不是病,更不是心理变态。它们和异性恋一样,无非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情感,正如同有人喜欢梨,有人喜欢苹果。

1948 年,金赛博士通过 Kinsey scale,对当代青年进行了采样调查。其把性取向连续谱分为左右两极,最左是 100% 的同性恋,即只对同性的身体产生性欲望;最右是 100% 异性恋,即只对异性的身体产生性欲望;中间是 100% 的双性恋,即同性和异性的身体都能让其产生性欲望,且强烈程度完全相同。但调研结果显示,人群在上述 3 个位置的人数非常少,也就是说绝对的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都并非主流。

金赛博士制作的 Kinsey scale(已翻译)

金赛博士发现,20 至 35 岁的白人男性中,有 11.6% 在这个年龄阶段时性取向为 3,而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中,有 7% 的未婚女性与 4% 的已婚女性在这个年龄阶段时性取向为 3,2% 到 6% 的女性性取向为 5,还有 1% 到 3% 为 6。

ps. 该调查数据在 1948 年金赛博士的《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一书中首次发表,在后来的《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一书中也起了辅助作用。

而这个研究也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在生理上染色体虽说只有 X 和 Y 两种,但每个人自我认同的性别,以及倾向于发生爱恋的对象,却依旧是丰富多样的状态。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并不一定呈现出同一样的性别,如果我们只认可异性恋,或者认定 100% 的性取向,其实是对爱情的不尊重。

因此,无论我们的生理是哪种性别,心理是哪种性别,有哪种性取向,都应该得到祝福。

不过话说回来,这道题让我回想起今年横扫各大电影节奖项、呼声极高的同志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一个慵懒而文艺的盛夏,17 岁的意大利少年 Elio 遇上 24 岁的美国学生 Oliver,情窦初开的思绪和流动的情欲在明晃晃的仲夏中不停翻滚。

一切都在暗潮涌动:聊天时窥探的眼神,假装不经意触碰身体的试探… 原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非生与死,而是隔在两人之间不知从何点破的薄膜。

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于找到了互通情意的暗号:

如果你爱我,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因为这一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虽说故事的结局,是曲终人散之后,心爱的他结了婚,只剩少年挂了电话之后对着炉火大哭一场的身影。但在相爱的那一刻,他们是互相拥有的。

就如同奥斯卡最佳电影《水形物语》里,哑女和人鱼之间跨越物种的爱恋。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或是其他性取向之间的爱恋,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来就只是 “爱” 本身让我们深深着迷。


壹心理答主 | 拉面

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请关注:壹心理 - 知乎

感恩一路有你,如果喜欢,欢迎 点赞 收藏 评论 3 连击哦 (〃‘▽’〃)

知乎用户 酸菜​ 发表

虽然有些同性恋者仍有孩子,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孩子比异性恋者少 80%。

但是会最终消亡吗?不会。

在过去的三十年,研究者们一直在发现证据,它们指向同性恋并不仅仅是一种后天人生选择,而是深深植入一个人的生物属性中,或者说至少部分由遗传决定(同性恋源于生物本能理论)。

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的作用,也就是人类基因组的化学修饰,可以在不改变 DNA 序列的前提下改变基因的活性,从而可能对性倾向产生主要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同性恋基因,但关键是甲基是否附着在特定的 DNA 区域并激活。

通过对 37 对 “一同一直” 和 10 对 “双同” 的男性双胞胎 DNA 的 140,000 位点进行研究,找到了五个位点的甲基化模式似乎与性取向联系紧密,通过算法,这个模型能够以 70% 的准确率预测另一实验组男性的性取向。

但基因序列不能完整的对同性恋进行解释。比如,男性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同性恋,只有 20% 的几率另一个也是。其中还有一个特征是 “兄弟效应”:每当兄弟中有一个人是同性恋时,他自己为同性恋的概率增加 33%,其中的缘由不明,推测怀男性宝宝会触发一种影响母亲连续分娩的生物学机制。在另一项 meta 分析的文章中也指出,同性恋男性比异性恋男性有更多的哥哥。

在发育的过程中,染色体是化学变化,这可以把基因关闭或者激活,并不影响核苷酸序列。这样的 “表观遗传学标记” 可以跟随你的一生,不过其中的大部分都随着精子和卵子的形成消失。但一些近来的研究表明,这些标记可能遗传给了下一代。这些未经消除的遗传标记可以影响子宫内胎儿睾丸激素的敏感性,产生 “男性化” 的女孩大脑和 “女性化” 的男孩大脑,导致同性吸引力。

Science 一篇文章指出,一项有史以来关于性取向遗传学的最大规模研究揭示了四种**与同性恋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拥有这四种遗传变异的异性恋者倾向于拥有更多的性伴侣,这表明相关基因可能会为异性恋者带来一些交配优势。**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些基因变异会在人群中持续存在,即使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拥有更少的孩子。

这和一种假说不谋而合,同性恋的基因最终会成为吸引力编码,这意味着拥有相同基因的男同性恋的女性亲属回避男性有更强的吸引力,有进化上的优势,数据显示这些女性平均生育更多的孩子(女同性恋和直男亲戚也是如此)。

另外,“同性恋叔叔假说” 认为,不生育的家庭中,同性恋成员仍通过为后代提供资源来增加家族基因以维持他们在后代中的流行程度。

且同性恋的敌意程度较低,情商、同情心和合作程度较高,可能可以提高人类群体的利他主义和生存能力。

所以为什么现在同性恋越来越多?一方面是政治和思想的改变,另一方面就是,以上。

最后放一个视频,来简单理解一下 “如果性取向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来,那么无法繁殖下一代的同性恋者,其同性恋基因如何遗传下去呢?” 这个问题

同性恋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

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6p1nmOnILA

作者:AsapSCIENCE

知乎用户 星群 发表

一大早起床就看到有人拿 “要是同性恋可以岂不是恋童癖什么也可以” 的逻辑来怼同性恋(还打着哲学爱好者的标签,真是哲学被黑的最惨的一次),这种答案真的是太反感了。
关于同性恋和类似的道德滑坡论,林垚,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有过非常客观详尽的论述了。这里贴上链接和我自己节选出来的一部分。
还是那句话,做人,不能看着什么不舒服,就觉得那是错的。如用下半身思考去批判别人,放在百来年前,那些追求真理而被火刑的人,你们都在台下欢呼。

PS. 评论圈有人提到那位答主其实是挺同的,我认为任何对于同性恋的正面论述都不需要和乱伦、恋童之类的行为做对比,而任何想要把同性恋与这些行为做对比的人本身就是在黑同性恋吧。甚至还有一位朋友提到 “童恋” 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逻辑,我表示非常害怕。

>»»»»»»»»»»»»»»»»»»>

过去几十年间,人类社会在对性少数权益(sexual minority rights)的认识与保护方面,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仅以同性婚姻为例,自荷兰 2000 年首开其端以来,迄今已有二十多个国家以议会立法、公投修宪、司法审查等各种方式,将同性婚姻合法化;这背后体现的,是相应社会的主流民意对同性亲密关系的态度转向。

当然,欢呼性少数权益在全世界范围的胜利还为时尚早: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迄今在六十多个国家仍属违法,在十个国家甚至可被判处死刑;即便在那些已经同性恋除罪化、甚至已经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不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其它性少数群体,都仍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的歧视。正因如此,为性少数权益辩护,依旧是当下公共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性少数权益的支持者所遭遇的种种诘难中,最常见的大约是各类换汤不换药的「道德滑坡(moral slippery slope)」论。比如,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士,往往会在辩论中祭出如下的质问:「假如把同性婚姻合法化,那就意味着婚姻不再局限于一夫一妻咯,这样的话一夫多妻岂不是也应该合法化?」

这背后的逻辑,是将同性婚姻(或其它方面的性少数权益)与某些乍看起来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性模式(包括性认同、性倾向、性行为、性关系等方面的模式)相捆绑,视同性婚姻合法化(或对其它方面性少数权益的追求)为通向道德堕落的滑坡起点,令支持者望而却步。当然,这并非性少数权益反对者唯一可用的论证策略,但出于篇幅考虑,本文将只围绕这一策略稍作讨论。

这类道德滑坡论的基本结构如下:

R:性少数权益支持者力图辩护的某种性模式(比如同性性行为、同性婚姻、跨性别认同等);

S:目前绝大部分性少数权益支持者并不力图辩护的某种性模式(比如恋童癖、尸交、人兽交、一夫多妻制、乱伦等)。

大前提:如果 R 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那么 S 在道德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小前提:S 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结论:R 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此前曾有人 (Corvino 2005) 将对同性恋及同性亲密关系的道德滑坡式质疑称为「PIB 论证」,其中「PIB」是英文「多偶制、乱伦与人兽交(polygamy, incest and bestiality)」的缩写。道德滑坡论的变体虽然并不止于「PIB 论证」(R 可能不是同性恋或同性亲密关系,S 也可能不是多偶制、乱伦或人兽交),但后者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同理,本文对道德滑坡论的辨析虽然主要以同性婚姻为例,却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地用于辩护其它方面的性少数权益。另一方面,本文的讨论也将说明,性少数权益支持者对童交、童婚、尸交、人兽婚等类比的回应,所依赖的理论资源将有别于对多偶制、乱伦等类比的回应。

对道德滑坡论的辨析,不仅仅是为了更有效地回应性少数权益反对者的质疑,也有助于澄清「性少数」及「性少数权益」这些概念本身的涵义。近年的性少数平权运动通常会采用「LGBT(lesbians, gays, bisexual, transgender,女同、男同、双性、变性)」这一缩写来指代相关群体,但也有人建议将其扩展为「LGBTQ(LGBT + queer,酷儿)」、「LGBTQIA(LGBTQ + intersex, asexual,跨性、无性)」等等,以反映对更广泛的性少数群体及其相关诉求的承认。

这时自然而然的问题便是:性少数的边界究竟能拓展到什么程度?是否任何对非正统的性模式的偏好与追求,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承认?倘非如此,谁才是相关诉求应当受到承认的性少数群体?什么是判定承认与否的标准?换句话说,凭什么不能把具有多偶、乱伦、人兽交、恋童、恋尸等性癖好的人也纳入「性少数」的范畴,承认其癖好的正当性,并保护其满足相应癖好的权利?

本文结论部分将回头处理「性少数」的划界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以同性婚姻合法化为例,考察如何驳斥反同人士对其道德滑坡论式的质疑。

具体而言,同性婚姻的支持者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着手。正面的办法是:论证同性婚姻和所有在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性模式之间存在均关键区别,从而直接拒斥类比、阻断滑坡。反面的办法是:将举证责任转移到反同人士头上,首先要求其给出上述前提中的类比所依赖的原则,而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通过构建相反方向的滑坡,论证这些原则将使反同人士自身陷入道德困境。

>»»»»»»»»»»»»»»»»»»>

附上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DUtYxqEq3Mmgb8N2ovtDYA

http://mp.weixin.qq.com/s/n_6GXJdTArCS8mNs_23rnw

http://mp.weixin.qq.com/s/mMNX8PPkWMws8yn024iCaw

知乎用户 悲剧之舟 发表

这个想法是我第一次说,可能有点奇葩,角度也很诡异。
我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人类的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诚然一方面是为了生存,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由。当下的生产力与过去早已不是一个概念。在古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浪费食物的概念与今日大多城市中的人浪费食物早已不是一个等级。食物的品类也是如此,因为喜欢西瓜,我在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我见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在讨论这是否 “合理”,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心里,人类的发展不应该是为了迎合自然,而是利用自然;不是服从道德,而是降低道德。
说句可能会让人不舒服的话题,婚前性行为最大的麻烦与其说是道德问题不如说是生理问题。有了孩子很麻烦,性病很麻烦,但是有了避孕套就让一切简单多了。现代对性开放了很多,我不觉得是观念先行转变的,而是避孕技术带来的。不是一个先存在的道德规定了我们的看法,而是技术的发展去增加了我们的自由。
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类发展,人类的发展不应该是为了更 “高尚”,而是应该变得更 “下作”。不是去符合莫名其妙的公序良俗,而是应该用生产减少公序良俗。如果世界有道德,那么人类就是道德的创造者。除了人以外,不再有其他的神。将至高的地位取而代之,这是人类的发展。
所以我对于同性恋是不是自然的这个话题无感,是有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身为人类的一员,我们的理想不应该是为所欲为吗?用技术去一点点解决人类为所欲为会产生的麻烦,让人类的自由更巨大。如果死者可以复活,那么杀人就不再是大罪,它是罪恶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力量解决受害者的问题——复活。所以我们还不能允许这种事。
同性恋不针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此他产生的危害一点点变得社会力量可以控制,所以它会一点点赢得人类的支持,这是存在的欲望,人类的欲望即是正义。
恋童癖主体中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可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当前无法弥补的受害者,所以不支持恋童癖的行为。
包括乱伦问题,如果可以控制遗传病,并且可以解决法律问题,那么乱伦就会慢慢被接受。
动物保护是因为人类的欲望有冲突,如果可以获得动物制品,让动物复活,用技术让他们毫无痛苦,动物保护者就会越来越少。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自然界是怎么样的,只能当作参考,人类应该怎么样,不需要一个高于人类的东西来指导。

知乎用户 格致健康 发表

文 | 格致健康

关于性取向是否由基因决定的论战,其实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出现。

文章部分内容源自研究发现基因决定男人是否 “同志” 生物谷

———————————————

1993 年美国基因学家狄恩 - 汉默(Dean Hamer)对某些同性男士的母系亲属做了研究,并比对了其中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亲属的 X 染色体。

随后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男同性恋者有 1 个 “同性恋基因”,他们的 X 染色体尖端上都有一块小相同的区域,而这很有可能就是让他们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关键。

X 染色体上是由母亲传下来,当时震惊世界,至今争议不休;20 年后,一项最新的大规模研究不但证实哈默之说,还发现了第二个同性恋基因。

哈默研究好几对男同性恋兄弟的 DNA 而得到结论;其惊人之处,在于提出科学证据,指同性恋不是 1 个人要不要的选择题,是天生 “性” 向。

同性恋者” 我天生如此” 的辩解得到佐证,但不信者依旧持怀疑态度;直到 2011 年,还有社会与政治评论讽刺:若真存在同性恋基因,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赶着去做胎儿基因筛查,然后人工流产。

————————————

01. 研究:至少有两个同性恋基因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报道,最新研究证实哈默一直是对的,的确有同性恋基因,非但如此,同性恋基因其实有两个,甚至(根据概率)可能更多。

专攻人类 DNA 的国际研究团队”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 409 位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庭成员的血液,证实 X 染色体确实有个区域影响一个人的性向,同时证实 8 号染色体上有个 DNA 序列影响男人的性向。这无疑给哈默的结论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

02. 同性恋基因可视为爱男人基因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贝里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其实性向与选择毫无关系,反而可能与基因有密切关联,这两组基因影响着一个男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澳洲 La Trobe 大学知名遗传学教授珍妮 · 葛雷维斯表示,影响一个人选择配偶性别的基因可能不止几个,她还表示为了方便大众理解,其实可以将 “同性恋基因” (gay genes) 视为“爱男人基因” (male-loving genes)。

03. 女性身上可能也有爱男人基因

她指出” 爱男人基因” 可能男女都有,只是放在女性身上,她们通常会更早更频繁地去寻觅配偶,并且生育多胎可能性更高;同理,女同性恋也可能有” 爱女性基因”,若这些基因放在男性身上,也会促使这类男性更早为人父。

葛雷维斯还解释道,这个群体之所以会较早寻觅配偶而且生育多胎,目的是补偿男同性恋者子女较少的缺憾。

一个意大利研究团队发现:存在男同性恋的家族中,其女性亲戚生育的后代数是异性恋家族里女性亲戚的 1.3 倍。

这显然是演化上的一种平衡法则。

04. “同性基因” 衍生新问题

那么,假若 “同性基因” 真的存在,又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体内携带 “同性基因” 的人群生育能力普遍比性向正常者弱。那么,这些 “同性基因” 为什么没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并且依旧在当今全球 15% 的人身上活跃着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表示,男性身上这些 “同性基因” 其实更应该被称为 “男性取向基因”,这些基因不仅存在于同性恋男士身上,而且还存在于性向正常的女性亲属身上。性向正常的女性生育能力也处在正常范围,子女生生不息,她们身上的“男性取向基因” 也就得以被传到后代身上。这样一来,她们弥补了同性恋男士传递 “男性取向基因” 的劣势,使得 “男性取向基因” 依然有机会出现在世间。而同样的理论当然也可以应用到女同性恋者的身上。

05. 动物界也存在 “同性恋”

当然,“同性恋” 也普遍存在于许多种类的生物中,比如,老鼠和果蝇都有十分明显的同性恋倾向。

所以,无论同性恋是一种遗传性状、一种生活选择还是一种环境适应行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摆正错误观念,还同性恋者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当然在这个话题下,提到了同性恋跟出生顺序有关 哪些冷知识让你细思恐极? - 知乎

————————————

最后,感谢阅读到这里,若有歧义点讨论点欢迎大家评论区一起交流学习,鞠躬!

知乎用户 字简之 发表

我们老师(本人生物本科生)上课说人的基因有同性恋倾向和异性恋倾向,其实就是选择性表达啰。性状这个东西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所以人都是双性恋,看环境和你自己的人生碰到什么情况会促使你的某一倾向高过另一倾向,就表达了。当然我的解释肯定超浅显,勿喷。我觉得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会思考,情感上的事,不是体内分泌化学物质就能解释的。所以同性恋异性恋或者双性恋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你爱 TA 不是因 TA 的性别,而是因为 TA 这个人。

如果从动物身上来说,同性恋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同性恋不符合生物学规律,那么怎么解释基因的传递?如果不符合,那么根据自然选择,同性恋基因早就被淘汰了,不会流传到现在。

就像我们的基因里有很多无意义的片段(也可能是我们还没研究出来它们的作用,但是它们确实不编码基因),但少了它们,我们也一样没有办法存活。所以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知乎用户 便利员 kiwei 发表

有些人可能天生是 gay,但是一直压抑自己的本性,有些人可能天生不是 gay,但是一直以为自己是。其实是什么 取向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观嘛。你爱人类就可以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你爱地位就可以爱君王,你爱面子就可以找帅哥美女品味好的人。你计算的多就会锁定异性,因为主流异性恋多机会多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由于问题根本不通顺(规律是从现象里总结出来的,只有规律符合现象,没有削足适履让现象去符合规律的),猜测想问的可能是「既然同性恋不热衷于和异性交配,为什么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被淘汰掉」。
首先同卵双胞胎的性取向一致程度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个可以证明性取向和基因有关,我们可以继续讨论遗传的问题。
然后至少有三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问题并获得了较多认可 [1]:overdominance, antagonistic selection 和 kin altruism(最后这种也就是

@Azorey Miles

介绍的),并且这些理论已被计算模型验证,在参数合适时,一旦有同性恋基因被引入一个种群中,这个基因将会扩散而不是消失,最终其基因频率稳定在一个常数,受负反馈作用呈现动态平衡。下面分别解释:

  • 通俗地说,第一种假设 overdominance 是指,「同性恋基因」可能是个隐性基因,虽然它会导致隐性纯合(aa)个体的子女数量下降,但其杂合子(Aa)可能反而会提高精子 / 生物个体的生存能力(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情况相似),于是这个基因留了下来。

  • antagonistic selection 的意思是,男同性恋和女性生育能力与同一个 / 组基因有关,生育能力越强的妇女越可能生出男同性恋后代。注意这里是「相关」不是「因果」。

  • 第三种假设 kin altruism 是指,同性恋个体虽然自己子女少,但可能擅长照顾自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而同一家庭内的成员往往基因高度相似,于是就顺便把自己的基因也传递下去了(「少生优生」)。

其中 X 染色体上的此类基因更可能通过第二种方式传递,而常染色体上的此类基因更可能通过第一种方式传递。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 X 染色体上(尤其是 Xq28 区域末端)很可能存在一个能影响男性性取向的基因 [2]。

另外,人的性取向不止由基因决定,参见

@chenqin

介绍的研究结果,也就是 fraternal birth order effect。但个人意见是仅从这里面看出「哥哥为了自己生存于是让弟弟变同性恋」还缺少证据,至少还需要证明这个产生 H-Y 抗原的能力是可以遗传的。也可能它本身是为了其他需要产生的,这只是个副作用。

题外话:各位不妨去看一下维基百科的这个页面:Bi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有相当多的问题可以在这个页面里找到答案。甚至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结果,比如著名的「小鼠同性恋基因 FucM」,还有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关于小鼠性取向和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关系的文章等等。

[1]: Savolainen, Vincent, and Laurent Lehmann. “Evolutionary biology: Genetics and bisexuality."Nature 445.7124 (2007): 158-15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5/n7124/full/445158b.html
[2]: 比如 Hu S, Pattatucci AM, Patterson C, et al. (November 1995). “Linkage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hromosome Xq28 in males but not in females”. Nat. Genet.11 (3): 248–56.doi:10.1038/ng1195-248. PMID7581447.22:02

知乎用户 明郴 发表

上生物课,讲遗传。
然后老师说了一句有关同性恋的。
时间久了有点记不清。好像有说过适者生存。然后老师说,同性恋不会有下一代,那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呢?我觉得同性恋一定有它的优势。
班里稍微骚动了一下。
再然后,老师说,下次讲到 XX 时再具体和你们说。
然而并没有
并没有
没有
我知道我说了废话………

知乎用户 瓦尔哈拉来相见 发表

相当一部分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一定比例的同性恋倾向和行为。拿我最喜欢的企鹅来说吧,阿德利企鹅的同性恋比率不可不说是比较高的。我们智人 homo Sapiens 也是如此,所以没有什么正不正常的。

知乎用户 富强文明和谐平等 发表

假如你喜欢钢笔,有人喜欢毛笔。

然后我给你来个调查问卷如下: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你喜欢钢笔的?

你觉得喜欢钢笔正常吗?

你是否知道你周围有人也一样喜欢钢笔?

你是如何发现周围的某些人也和你一样喜欢钢笔的?

别人喜欢毛笔,你喜欢钢笔,你是否感到压力?

你的压力具体来自于哪里?

你是如何面对这种压力的?

这种压力是否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你平时是如何处理与毛笔爱好者的关系的?

你是否觉得钢笔符合自然规律?为什么?

你敢于公开你的这个爱好吗?

你的父母知道你喜欢钢笔吗?

你选择了钢笔,是否有想过日后会后悔这个决定的?

你是否想过日后放弃钢笔、改为喜欢毛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用一个简单的 “是” 或者 “不是” 来回答,甚至根本无法解释。

首先,在传统的几门理科的前沿研究中,生物学无疑是发展的最不完善的那一个。如果要我为学科发展完善度排名,我会这样排:

  1. 数学
  2. 物理
  3. 化学
  4. 生物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高中的时候,数学学的是 300 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数学,物理是 300 年前到 150 年前的物理,化学是 100 年前的化学,而生物…… 教材上大部分的生物知识都是近代甚至现代的。

高中生能够理解的水平是一样的,而同样的水平对应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还有一个量化学科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数学的关系。高中做题的时候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物理和数学不分家;化学和数学的关系就要少很多,但是也有很多计算;而生物…… 和数学几乎没啥关系,大部分背就是了。

为什么可以用数学量化呢?因为数学是逻辑的结晶。只有用严谨的逻辑能够解释的东西,才是成熟和完善的东西。而现代的生物学研究,不具备这种 “完善性”。

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都是建立在 “盲人摸象” 式研究的基础上的。生物学家们就像草原上的一群猴子,偶尔间看到了一些电视机在放映。猴子中的科学家把其中一个电视的天线弄断了,电视就不再播放画面。猴子为了验证它发现的结论是正确的,于是把所有的电视机的天线都弄断了,所有的电视都不再放映。于是,猴子中的科学家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当成不可辩驳的事实:电视机的天线弄断了,电视机就不再放映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和本质相去甚远,这个现象乍一看和数学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不具备建立在数学公理体系上的逻辑性。

回过头来说 “生物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生物自然规律,能够用数学来解释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题主提到的“生物的最终目的是繁衍”,这仅仅是我们的生物学家经过大批量的观察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建立在公理体系上的逻辑判断。“生物的最终目的是繁衍”、“人是无法永生的”,都是经验判断,和“光速不变原理” 这种物理定律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一定不可能永生。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所说的 “自然规律” 到底正不正确。在考虑了其他因素的时候,生物的最终目的是不一定是繁衍。试想,如果人类科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一天实现了真正的永生,那岂不是不需要繁衍,人类这个种族也能够延续?那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 “进化出能实现永生的高智商” 了。

退一步讲,就算生物的最终目的是繁衍,两性生殖真的是最优秀的繁衍方式吗?地球上现存的繁衍方式可不止两性生殖,还包括无性生殖。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当年击败《三体》获得星云奖的《遗落的南境》(电影版叫《湮灭》),讲的是地球上的一片区域突然出现了所有生物间无时无刻的基因交流,人和动物、人和植物的躯体混合在一起,人的思想甚至也一部分一部分的转移到其他物种身上。这样的基因交流,完全抛去了性别的界限,甚至抛去了生殖隔离的界限,进化效率比两性生殖快无数倍。说不定,这才是生物进化的方向呢?那么,异性恋不就成了 “原始的”,“落后的”,而同性恋则成为了 “先进的”,“进化之路上的先锋”?

《湮灭》中,人和植物融合

所以,从现在的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根本无法解释同性恋到底是不是违反 “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实在太过有限。

知乎用户 Irene 发表

同性恋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以下内容均来自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人类基因学教授 Eric Vilain,经由我进行了翻译与整理。)

证据 1

· 科学家:Bruce Bagemihl 博士

· 研究报告名称:生物繁荣:动物的同性恋行为和自然多样性(Biological Exuberance: Animal Homosexuality and Natural Diversity)

· 研究报告内容:科学证明逾 1500 种物种中存在同性性行为,包括鸟类,爬行动物,等等。

· 结论:同性取向和双性取向只是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正常变种。虽然人类与其他的动物不同,不能够做简单的类比,但在动物中普遍存在同性恋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足以证明:同性恋的存在是一个自然现象

证据 2

· 科学家: Charles Roselli 博士(俄勒冈州健康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人员)

· 研究报告内容:同性取向的公和正常母羊的大脑类似

· 结论:作者 “所有我们收集的证据都指向这个结论:有某种生物因素影响了脑部的发育,接下去,影响了生物体的行为。”

· 质疑:有些科学家怀疑并非是生物因素,而是饲养环境造就了脑部发育的不同

· 后续研究:相关的实验的结果表明:不论是所有公羊饲养在一起,还是公羊母羊混合,还是单独饲养每一只,其中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公羊显示出同性取向。

知乎用户 冒牌二公子 发表

同志亦凡人,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于其产生的理论也很多。

同性恋无关病理,也无关优劣,至今仍没有任何一种证据表明,可以通过药物纠正同性的性取向。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群体,来侧面看待这个问题。

“你们怎么要与众人中的男性交接,而舍弃你们的主所为你们创造的妻子呢? 其实,你们是犯罪的民众。”

——《古兰经》26 章 165 节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当今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对 LGBT 群体 (男同,女同,双性恋及变性者) 的态度便是其中一个。

2017 年 11 月 15 日,在澳大利亚人民庆祝以 61% 赞成的优势,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时——

各伊斯兰组织立即发出了强硬的反对声音,表示要与世俗世界、肮脏的行为抗争到底。

这本身无关对错。

但在此一年之前(2016 年 6 月 12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爆发了有史以来针对同性群体的最大恶性案件。

一名阿富汗裔穆斯林男子,持枪冲入一家同性酒吧进行扫射,造成了 49 人死亡53 人受伤的惨案。

即便进入 2019 年,针对同性恋群体的恶性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

那么问题来了,穆斯林世界的信徒有同性恋吗?

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相当多。

虽然无法精确得到这个群体的数量,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数字进行预估。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 7000 万的同性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4% 左右,而世界各权威机构公认的同性恋群体比例为 4%-6%。

同性恋人士分布 @势角制图

在穆斯林最密集的中东地区,即便政府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是反对甚至打压的,你依旧可以看到迪拜的 gay 山 gay 海,大街上满满的基情四射。

有解释说,由于禁止过早接触女性,许多男性青少年的性冲动对象便转移到了同性上。

虽然无法确认他们的性取向,但至少有很大概率成为同性恋。

如开罗,许多年轻男子非常习惯于搂抱、牵手,甚至脸贴脸亲吻。

那么,在考虑严格氛围和教规约束的条件,我们不科学的将比例下降到 1%。

中东地区人口为 4.9 亿,即便是 1%,同性人群也约有近 500 万。

而穆斯林占世界总人口 1/4,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惊人的数字,穆斯林同性恋数量的保守估计约为 2000 万人。

虽然该数字并不精确,但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由于害怕公开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风险,穆斯林同性群体多数选择了隐匿自己的身份与态度。

CNN 曾花费了极大精力和时间才拍出了这张照片。

两位穆斯林男子依偎在双人床上,色调很暖,表情却很复杂。

在他们心中你能感受到,信仰与性取向的矛盾与冲击。

出生在英国的 Jahed Choudhury 既是穆斯林,也是同性恋。

这令他备受歧视。

就在绝望之时,19 岁的男孩 Sean Rogan 与他相遇。

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还成为了恋人,最后合法结为了夫妻。

虽然英国当地清真寺不接纳这种情况,但他们没有放弃,正打算去柏林清真寺举行仪式。

住在巴黎的穆斯林 Zahed 是一名公开身份的同性恋,他组织建立了巴黎第一家同性恋清真寺。

他对 CNN 记者激动地说:“作为一名阿拉伯人,还是同性恋穆斯林,不管什么地方多数人对我们的歧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不过海外的同性恋穆斯林相比较于中东同性恋者,情况则好得多,至少他们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穆斯林反对同性恋的理由,主要根据《古兰经》中,所记载的一个宗族由于同性相交而灭种获得的启示。

由此,在政教一体为多数的伊斯兰国家,对待同性恋的态度近乎零容忍,还被纳入了刑法。

在 44 个伊斯兰国家中,27 个国家将同性恋列为非法。

注意,非法包括一切同性亲密行为

即便是不被列为非法的地区,歧视与敌对现象依旧很严重。

特别是伊朗、沙特阿拉伯、苏丹和也门等国,同性恋将会被处以死刑。

1979 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政府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来惩罚同性行为。

成年的男同将会面临包括绞刑砍头石刑(请勿手欠去搜索该词)在内的处决方式,未成年人则会受到一定数量的鞭刑。

这还并非触犯法律的最后底线。

2010 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了受教法肯定的男士发型。

明令禁止所谓 “基佬” 头,任何理发店如果违反都将被严肃处理和吊销营业执照。

在约旦,虽然法律并未针对同性恋判处有罪,但不同的地方对其容忍度也天差地别。

除了富庶的约旦西部,在其他地区同性恋是不被容忍的,警方甚至会对他们进行虐待。

叙利亚同性恋没有机会登上社交网,这与相对宽容的埃及待遇差距很大。

如果你参与同性恋聚会,还将会被指控颠覆社会价值观念及聚众淫乱等罪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因同性恋罪名抓进监狱,很有可能就消失在风雨之中。

相比较前几个国家,虽然在沙特阿拉伯同性恋适用于死刑,但也留了后门。

判处同性恋死刑,需要被告公开承认四次以及有四位虔诚公正的穆斯林见证才可被定罪。

实际上,迪拜地下 gay 圈、同性酒吧和同性聚会是非常多的,政府一般而言也会保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总体上,同性爱人们想要合理合法,甚至大张旗鼓地伸张自己的性取向权利,在伊斯兰宗教背景围绕下的地区,几乎不太可能。

即便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0 年 5 月 17 日就宣布将 “同性恋” 从精神病名册中剔除,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同性恋情持包容态度,但也有走向极端的个例。

随着 IS (伊斯兰国,自称建国而活跃在中东地区的极端恐怖组织) 的兴起,打着宣扬所谓原旨教义的极端情绪逐渐在伊斯兰地区蔓延开来。

在 IS 的占领区,你一旦被视为同性恋,将面临着比死亡更惨烈的威胁。

不同于政府的被动接受,IS 组织成员极其擅长于追捕那些 “违反了教规” 的人。

通过同性恋者的亲戚朋友检举,再翻阅被捕人的手机通讯录、Facebook 好友信息及短信记录等方式,他们逐一对同性恋者进行抓捕,随之而来的唯一审判结果便是死亡。

处决的方式非常血腥暴力。

曾目睹 IS 杀戮的奥马尔颤抖的说,他至今难以忘记那些恐怖的场景。

在行刑前,武装人员会用扩音器召集附近村落、集市的人群,然后当众宣判他们有罪。

紧接他们将同性恋男子反绑在椅子上,接着抬到天台,最后逐一推下。

伴随男女老少们的欢呼雀跃,还没彻底死掉的人还将遭受补枪,遗体也会被围观人的石头砸得粉碎。

这不是地狱,而是真实的发生在人间。

在中国,同性恋无关于意识形态,既不被主流价值认可,也没有被明显排斥。

在世卫组织宣布移除同性恋为精神病后,97 年我国也做出了相同举动。

这里要给不良公知们敲一敲黑板,请做一下笔记:中国至今仍是世界上对 LGBT 零政治迫害的国家之一。

网易的调查结果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于其产生的理论也很多。

同性恋无关病理,也无关优劣,至今仍没有任何一种证据表明,可以通过药物纠正同性的性取向。

这,并非个人选择,而是与生俱来,或成长时客观环境导致

我们应当分清,异装癖以及同性表现欲望极其强烈的伪同性人群,这与学术所界定的同性恋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真正的同性恋很可能就是你的兄弟、你的同学、你的闺蜜,甚至是父母。

他们就本身而言并不会表现的非常高调,让所有人都知晓。

回想在成长期间,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同性倾向的人存在。

古代的断袖之爱

我相信,同性之间的爱与感情,并不比异性恋之间更脆弱、更具何种缺陷。

如今全世界的同性恋群体似乎正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同性恋已经基本可以做到不干涉、不打压的基本尊重了。

但这种尊重,更像是对待艾滋病一样,当面微笑,而内心或者背后却是说不清的态度。

不过,这对于真正的同性恋者并不是最为紧要的事情,毕竟他们还可以追求自己爱的权利。

而在宗教枷锁下残喘的同性爱情,六色彩虹何时才可以正常绽放?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号:冒牌二公子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参考消息网 11 月 19 日报道 外媒称,对 409 对同性恋双胞胎所做的基因分析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同性恋生来就是同性恋。该研究将喜欢男人的性取向和人类基因组的两个区域 (一个在 X 染色体上,一个在 8 号染色体上) 明确地联系到一起。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 11 月 17 日报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生物学因素而非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上述研究对这一结论有重大贡献。在乌干达等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而一些宗教团体则认为同性恋者可以在接受 “治疗” 后变成异性恋。
  研究带头人、美国北岸研究所的艾伦 · 桑德斯说:“这动摇了性取向是一种选择的观念。”
  该研究在 X 染色体上挑出的区域被称为 Xq28,最先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迪安 · 哈默于 1993 年识别出来,但在那之后,试图证明这一发现的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果。该研究挑出的另一区域位于 8 号染色体中心的扭转处。被称为 8q12 的这个区域在 2005 年首次被标示出来。
  这项最新研究的参与人数约是此前最大研究的 3 倍,意味着从统计学角度看,它要稳妥得多。
  在过去 5 年中,桑德斯从 384 个家庭的 409 对同性恋异卵双胞胎处提取了血液和唾液样本。而哈默的研究只招募了 40 对双胞胎。
  桑德斯的团队梳理了这些样本,观察了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的遗传标记的位置,并测量了研究中的男子共同享有每个 SNP 的程度。
  全部 818 名男子唯一明确共有的特征是,他们都是同性恋。由于这些双胞胎是异卵双胞胎,基因并不相同,因此一对双胞胎中的个体之间、双胞胎与双胞胎之间的发色、身高、智力等其他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同一遗传位置全部发现的任何 SNP 极有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只有 5 个 SNP 比较突出,其中最常见的是位于 X 染色体的 Xq28 区域和位于 8 号染色体的 8q12 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发现了两个 “同性恋基因”。这两个区域都包含许多基因,下一步就是集中注意力找到哪些可能对性取向有影响。

驳斥:

  1. 其中最常见的是位于 X 染色体的 Xq28 区域和位于 8 号染色体的 8q12 区域——“最常见” 意即,不是所有被试都具有这俩基因,换言之,有非这俩基因以外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另外三个突出的 SNP,还是非共有的基因,甚至是非基因的——也就是后天的,该实验、或者说以往的一系列实验,都没有回答:它们都没有承认或否认,存在一个被试,不具备任何一个为其他被试显著共有的基因。

  2. 没有实验证明,具有上述 SNP 的男性都是、几乎都是、多数是同性恋者,这些实验都没有选取异性恋者作为对照组,无法说明上述 SNP 与性取向的必然关系。
  既然这些实验既不说明有某基因必是同性恋,又不说明同性恋必具备某个基因、或某些基因之一,那么它们就仅仅指明一种实验者眼中很强烈的相关性,却实实在在与因果性无涉。
  哈默研究里有 7 对同性恋孪生兄弟没有 “gay” 基因(Xq28),似乎 “基因学说” 在这 7 对兄弟里失效了。哈默的研究方法也被质疑。耶鲁大学的乔治 • 里施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结果没能重复出哈默的研究结果。

**  Hamer 的研究方法为什么被质疑呢?如我在上一层指出,这些实验没有异性恋作为对照,更没有双盲。也就是说:**

  ①无法得知异性恋与 Xq28 的关系;

  ②所有被试都知道实验目的、可能混有故意的干扰,这在科学的绝大多数领域都是不被允许的。非常不幸,这个实验的结果偏偏不被重复,关于实验方法的所有指责都不会过分。
  贝利和皮拉德研究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以及普通兄弟三群人中的同性恋。他们统计这三群人中假如其中一个兄弟是同性恋,另一个兄弟也是同性恋的几率。他们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同性恋几率是 52%。而在异卵双胞胎中,这个几率是 22%,普通兄弟(不同年份出生)的几率则更低,只有 9.2%。

  Xq28 只能来自母亲(父亲给了 Y 染色体),母亲在同一位置具有另一基因,同性恋的异卵双胞胎或普通兄弟得到 Xq28 的机率应当是 50%,何以只有 22%、10%?既然是基因的因素为主导,遗传学上几乎没有差别的异卵双胞胎和普通兄弟为什么在同性恋机率上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个意在证明同性恋是天生决定的实验,其结果反而恰恰指出环境因素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知乎用户 西葫芦 发表

不符合生物学规律的东西你压根就观察不到吧。比如鬼啊……

知乎用户 伏龙肝爱地浆水 发表

致最近一位评论区的知友:

富裕限制了你的想象,其实人类社会吧,曾经现在将来都有很多直男被从小培养成擅长和男性交媾,有机会他们也会和异性结婚生子,嗯,你觉得这该算在同婚的百分比下吗?

也有一些家庭富裕或者颜值高的青年,人家就是有资格不靠公序良俗而是身体力行来实践自己究竟喜欢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或者群交的性行为。

有的人实践下来(当然啦,层次所限,人家的男炮友可能比很多人女朋友还漂亮体贴)觉得偶尔调剂调剂很不错,刺激度还不如飙车吸毒,你又怎么区分人家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有钱,茄子能炖出鸡肉味,跟谁上床都能享受最顶级的服务。就好比有人没喝过酒,但一杯价值十万的酒和一杯可乐放面前,允许随意品尝。恐怕喝可乐才是没品的土包子。

至于感情,没准人家心灵上只爱自己呢?或者连自己都不爱呢?

还有一些命途多舛,几年十几年里甚至一辈子哪怕不睡男人也不会有女人可睡。根本没得选,一有机会撒手没,人家欢天喜地娶老婆去了。

咳咳,再回到中国古代某些攻给受娶妻这个行为,我们先确认,需要别人帮助来娶妻,家境肯定挺穷,那接下来看看贫穷的力量吧。

A 男妓,一般穷苦人家子弟被从自幼调教的,今天不服饿饭,明天不服挨打,实在不服就卖给重口味的当一次性损耗。

B 娈童,算某种家仆吧,或者根本就是长相较好的青少年男仆兼职的,拒绝主人是可以的,但上升空间肯定没了。遇到狠毒的主人,找个借口打一顿转卖,卖去别家也未安全。

哪怕从了,如果没有能利用资源的才干和头脑,也不会攒钱,成年后最多被配个丫鬟做老婆,和其他仆人不会有多大区别。

C 优伶 说起来满惨的,穷的也就认命了,可名伶往往很有钱,但因为身份比来往的权豪不知低贱多少倍,很多事身不由己。人家哪怕不弄死你,只要去了光环断了财路,还不是被层次更低的人玩弄。

D 朋友,相当于自由恋爱(成年人都知道,自由恋爱也不是没水份的),不过受八成是贫穷人家的子弟。也只有这种情况里真正同性恋的可能性最高了,但也无法排除部分是贪慕权力或经济利益。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驳斥我,ABC 里面不能有同性恋吗?可以啊。但好比大多数异性恋也喜欢自己择偶,不喜欢被强奸或当妓女,同性恋也一样吧。感情,人还是要讲感情的,否则世界上用过按摩棒的男性难道都算同性恋吗?

E、同妻。你有没有想过,古代很多同妻,是清楚丈夫和主人关系的。但出于贫穷,她们会默认甚至参与其中。

由于古代近代婚姻关系从来不要求男性身体忠贞,而且婚姻关系比较稳固(不仅束缚女人也束缚男人哦),所以对部分贫穷的女性来说,嫁到一个颜值高,又能拿钱回来养家的受(有时有钱的攻还供受读书或培养一些才艺或算账管家等技能,综合来说肯定比她本来会嫁到的高),也不算最惨的事?

嫁到一个对家庭不负责,平时赌钱喝酒打老婆,穷起来要卖老婆儿女的男人才是无话可说。

不过现代婚姻关系松散,女性不靠老公也能生存,改嫁也方便,相对而言当同妻是亏得不得了,坚持不走算自寻烦恼。

………………………… 以上最新……………………

谢邀,有答案提到生物学上同性恋对家庭成员的利益,比如哥哥可以得到更多遗产。

我的看法是,原始人类物资匮乏是没什么遗产的,但当时已经有同性恋了(而且我们还母系社会过一阵,部落公有过一阵)。事实上没有任何遗产的各种动物也有短期、长期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本能而已。

^_^ 另外,世界各国的古文明,对于同性恋一直是有所排斥的,这点总是被人误解,其实哪怕是古希腊,出于繁殖义务,被当时普世观赞颂的、美化的同性恋们,无论攻受,绝大多数是双性恋。中国古代的男同,经济条件较好的攻更是有给受取妻生子的义务。那遗产就更没有同性恋的兄弟姐妹们什么事了。

目前对同性恋(/ 以及丁克)是最好的时代,文明开化、人口过剩,不要浪费生命去想什么规律、机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追求人生吧。

————————以下致评论区的知友——

自然界绝大多数物种都采取同一种生存模式,多生。

宁可大手笔让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后代饿死、病死、被天敌吃、冒险死。

也不算优生优育这种小帐。(人类已经进化到一般自然灾害灭绝不了,目前人类天敌只有人类,才会搞优生优育)

为什么?

因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物种没有永恒不变的完美。

光靠遗传是不够的。

唯有扩大后代基数得到更多种变异个体,并让每一代活下来的最适应环境的那些得到更多繁衍机会。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异性恋同性恋,还有双性恋、无性恋、自恋、恋物、恋童、恋动物的存在,你真的没必要太把同性恋的存在当成种刻意安排。

大家活出自己,不伤他人就好。

另外,如果同性恋出现是你认为的为了给兄弟姐妹的后代省资源,那首先就要证明那些兄弟姐妹比他的基因优秀很多。

但从没有这种普遍现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思细级恐啊
我们家三个男孩,我哥哥我弟弟和我全是 gay
只有两姐姐是直的
全家小孩都喜欢男人也是醉了

知乎用户 南望 发表

曾经由男人来决定女人该不该受教育,白人决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后来我们都认为这是荒诞的,如今我们却又让异性恋来决定同性恋能不能相爱

知乎用户 穆砦 发表

知乎用户 归空 发表

先说着,我很清楚我的思想是非常难以接受的,觉得自己很保守的还是别往下看了,以免浪费彼此的时间(而且我是唯心主义思想,无神论者也可以选择直接右划)

同性恋虽然是一个群体,但是任何一对同性恋都仅仅只是两个个体而已,他们不杀人不放火不贩毒,只是一起像夫妻生活而已,能搅起多大风浪?碍着谁了吗?那些说【看着这些人我觉得恶心】的人,你们考虑到也有很多人看到你们这句话也很恶心了吗?→_→

至于这个问题本身所涉及到的生物学合理性,我想说:同性恋作为一种连基因都不会传下去特殊群体,他们会影响哪门子的人类种群哦?说的低俗点,他们的肉体都已经受到基因影响产生了,就算再怎么做,用什么器官做,也无非是个体的肉体会红会肿会脱肛,跟生物学上定义的种群都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有人会问【那如果所有同性恋都这么做了,这就不是个体问题了】
是的,但就算他们 200+个人以人体蜈蚣的姿势连续做三天三夜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群体】内的问题(前提是防护工作要做好,不然疾病感染会特别严重…… 不过这不仅仅是同性恋要注意的,异性恋也应该注意),跟反同的人杞人忧天的人类种群的毁灭八竿子打不着→_→
毕竟…… 同性恋被反对又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是主流………
就算把全世界所有出柜和没出柜的同性恋的总数加起来,我想,未必会有异性恋的三分之一。
那么,只占人口数量四分之一的同性恋们,说句不好听的,真的都得某种【gay cancel】死绝了……… 不还有四分之三的异性恋吗?人类能怎么被同性恋灭绝你告诉我??→_→

扯了一堆比较低端的物质层面的东西,现在来扯点高雅点的文艺思想上的。

首先要说的就是灵魂。
很多人估计都不愿意接受这个概念,那你们可以理解为思想或精神。
我要说的就是,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中,灵魂都是平等的,尤其是那些相信轮回的信仰中,灵魂一般都不存在性别乃至物种的差别。
所以,真正的爱应该是灵魂层面的,柏拉图式爱情就是很典型的灵魂层面的爱情,两个人因为彼此的灵魂有趣而相互吸引,这才是两个人可以被称为爱人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彼此可以满足对方的性需求并且相互可以搭伙过日子。前者是爱情,后者是婚姻。爱情必然会发展成婚姻(如果物质条件允许),但婚姻未必都带着爱情。可惜的是现在的唯物主义要的只是婚姻,很少有人考虑过爱情。
有一句话我很同意,就是【我只不过爱上了一个人,那个人恰好和我同一个性别】。
但我觉得应该改成【我爱上了一个与我三观思想都相合的灵魂,可惜那个灵魂寄托于一具与我的肉体同性别的肉体里】
(高能预警,下面的内容是对伦理的强烈反对,三观不够健全的人…… 算了,我知道拦不住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憎恶伦理之类的存在的原因:两个灵魂在一起为什么要顾及肉体属性呢?
性别,物种,家室,血脉,年龄,健康状况,容貌,家乡,这些都是肉体的随机属性,跟灵魂没有多少直接联系,那么既然爱情是灵魂层面的东西,为什么要在乎肉体的随机属性?
可能两个相爱的灵魂,他们的肉体是姐弟(兄妹)乃至父女(母子)关系;另外两个相爱的灵魂,他们的肉体是人和狗或者人和山羊;再有两个相爱的灵魂,他们一个生于抗战末年,一个生于不久前的园博园后……
他们能够在无尽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并且再次相爱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把他们本就不幸的缘分再砍一刀?
就像白素贞和许仙,一人一蛇,如果不是法海一定要维持所谓的人间平衡,他们本可以安稳的过一辈子(至少可以在一起过完许仙的一辈子…),但是最终为了维系所谓的天理,法海还是强行把白素贞收入雷峰塔拆散他们两个。
何况,这些所谓的禁忌之恋中很多要么生殖隔离,要么没有生育能力,他们对后世可以说是真的一点影响都没留下,就算乱伦会有子嗣…… 说句很遭雷劈的话:既然不应该出现却出现了,那就由人类亲自送他们回去吧……

总之,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其他所谓乱伦的存在,如果他们真的是彼此相爱,我们旁人顶多给他们祝福或对他们的幸福表示羡慕嫉妒。而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指点他人江山,因为一,你不是大人物,别人怎么生活关你毛事;二,人家也是平凡的存在,人类种群的毁灭管他们毛事→_→

同性恋或其他形式的爱恋只不过是爱的对象不是个适龄异性同种个体而已,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是否选择这种生活方式,都无法影响人类种群的繁衍生息。
所以,任何一种恋爱,只要是为爱而长相厮守而非为性快感或繁殖后代而爱的,相信维纳斯都会对他们施以祝福的。
【PS:但是有些人不自爱为了性快感而三天两头的换炮友的,这种人远比那些不伦之恋的人要恶心。还有一些直男癌娶媳妇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的,麻烦你去加拿大找职业代孕的,别在 QQ 里一天几十个随机 QQ 问别人愿不愿意给你生孩子→_→相信我,除非被逼婚逼疯了,否则你怕是这辈子都找不到的】

最后送一张 Max 的经典句子

知乎用户 亚历克斯梦游仙境 发表

这是一段时间以前我在 Youtube 上看到的一个 Ted 演讲,一定程度上让我知道了自己性取向的成因,我认为放在这里很合适。链接在这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hn_z9FPmU

演讲的主题叫做 Homosexuality: It’s about survival - not sex(同性恋是有关生存的,不仅是性),演讲的绝大部分围绕男同性恋展开,我认为对其它性少数群体也有参考意义。我这里简单的概括一下演讲的内容,有不周全的地方可以指出。

演讲者是一位心脏病专家,在他 18 岁的儿子 Jimmy 向他出柜后,他和众多 LGBT 的家长一样,对自己儿子的也很担忧。他最开始也认为同性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既然大部分同性恋都没有后代,为什么还没有灭绝?

Homosexuality seems to be a real self-defeating non-productive strategy. I mean gays have 80% fewer kids than heterosexuals. This is a trait that ought to go extinct in a few generations.

但之后他又发现,在有记载的历史里,每种文化和许多物种中,同性恋都是数量很少但确实存在的。于是他又开始思考,他的儿子 Jimmy 有着聪明,讨喜等众多优秀的品质,Jimmy 的兄弟姐妹都很喜欢他。于是在这里演讲的 James O’Keefe 博士得出了以下结论。

Homosexual is not so much about sex. It’s really more about survival. (The family’s suvival)

同性恋并不只关乎于性,还关乎于生存(家族的生存)。人类作为地球上社会性最强的动物,我们进化而来并不是靠不断地斗争和杀戮,而是靠着群体间的相互依存。

我们假设一个人是同性恋,那么这个人拥有 100% 自己的基因,他的兄弟姐妹则拥有 50%,这样即使他没有后代,他的侄子 / 侄女也会携带 25% 与他相同的基因。而同性恋因为独有的特质和天赋,能提高他所在家族的生存几率,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基因得以延续。

在这里,James O’Keefe 博士引用了来自一位叫 EO Wilson 的进化生物学家的内容

Homosexuality gives advantages to the group by specialized talents and unusual qualities of personality.

同性恋通过独有的天赋和不寻常的性格特征给予群体有利条件。因此,James O’Keefe 博士认为

A society that condemns homosexuality harms itself.

一个迫害同性恋的社会,也在迫害着它自身。

James O’Keefe 博士举出的这个例子,我认为存在一定的 stereotype 和幸存者偏差因素,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说明问题。他的朋友 Jenny 使 35 岁的一位单身异性恋女性,她在寻找一位聪明,幽默,体贴的男士。她有时也会遇上满足条件的男士,但情况经常是这位男士已经有男友了。James O’Keefe 博士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

Scientific studies do indeed show that people in the sexual minority tend to be intelligent but particularly when it comes t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o this study showed that boys and girls who scored the very bright IQ range were twice as likely to be homosexual as adults as those children who scored low to average range. And among gay males on psychological testing knows scored the gay males tend to score higher in metrics of compassion and cooperation and lower in hostility.

此处虽然符合我自己和我见到的情况,但我认为容易引起争议,就不详细说明了,原话在上面,Youtube 链接也已经给出,可以自己去看看。大体就是说科学研究证明同性恋者情商更高,男同性恋者在测试中表现出攻击性较低,合作能力更强,更容易产生同情心。

**多元化是大自然的秘密武器。**人类发展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如果所有男性都是同性恋,肯定会出现问题。但如果所有男性都很好战,那么人类就会经历更多的战争。人类的文化能如此成功的秘诀在于多元之间的合作。而同性恋是把不同族群的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催化剂。

下面的内容我用这张图来说明(对于这一部分,因为我没有专业基础,写出的内容可能有一定的问题,敬请指出

左边的 genetics 是一个人具有的基因组,中间的 epi-genetics 在环境影响下决定是否要让他的部分基因表现出来,最终形成右边的部分,这个人就随之具有了自己的特征。James O’Keefe 博士用蚂蚁举例。工蚁和兵蚁具有相同的 DNA,而当部落收到攻击时,蚁后会通过 epi-genetics 制造出兵蚁,而部落缺少食物时,蚁后会制造更多工蚁。

基因的筛选让人拥有了不同的特性,这样就保证了家族在当前的情形下有最大的可能性成功。一个人 DNA 中可能会带有同性恋基因,而这样的基因并不会表现出来,除非这样的基因在母亲的子宫里被开启。

A recent groundbreaking study from UCLA found that by looking at a group of man (some gay, some straight) looking at epi-genetic tags in nine different sites, they could predict with 70% accuracy -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演讲中在这里引用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通过观察一群男性(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九处的 epi-genetic tags,预测他们性取向的准确率达到了 70%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母亲的子宫会赋予孩子同性恋的特征呢?这里列举了两种情况。

第一,一个男性的的哥哥每增加一个,他是同性恋的几率增加 33%。**在我们发明了避孕药之前,自然届就在通过同性恋来控制某物种的数量。**例如一个母亲已经生育了四个异性恋的男性,自然界认为不需要更多的异性恋男性来繁衍了,这时母亲子宫中的 epi-genetics 就有更大几率使下一个出生的男性性取向改变。这时出生的这个男性既不会生育更多的后代,也不会与自己的哥哥争抢配偶。

第二,这一点是为我解释了我自己的性取向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国内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很大一部分人有不同性取向的原因可能也会比较接近这点。向 James O’Keefe 博士出柜的是 Jimmy,家里的长子,他没有别的哥哥。于是 James O’Keefe 博士开始思考,为什么 Jimmy 的会是同性恋。在 James O’Keefe 博士的妻子怀有 Jimmy 时,她被查出乳腺癌,并且转移到了颈部,需要接受化疗。James O’Keefe 博士认为妻子怀孕时的压力影响了 Jimmy 的性取向。怀孕的母亲这时会渴望一个善良,聪明的孩子来帮助支撑整个家庭,于是 Jimmy 以同性恋的身份来到了这个家庭,并且确实对维护家庭成员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同性恋青少年有两倍的几率遭遇欺凌,五倍的几率尝试自杀,29% 的同性恋青少年曾经尝试自杀。我没有找到今天国内的数据,但以我所见的情况来看,这些数据并不会低于美国。

同性恋没有违反任何规律,自然界有数量众多的物种存在同性恋行为,而反同与恐同的只有人类,违背规律的到底是谁? 同性恋没有去伤害任何人,而恐同者却让十几岁的同性恋青少年遭受欺凌,反人类的又到底是谁。无论同性恋是否促进了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都应该去尊重差异,以上。

知乎用户 陈佩玺 发表

关于 @Azorey Miles

@chenqin

对于此问题的描述,我必须针对性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文中所说的,关于多次生育后导致兄弟个体弟弟同性恋概率提升 33% 的论文,只是一种假说,暂时没有确切的大规模统计性数据进行支持。
假说在没有统计学数据和确切的实验证据支持下,永远都是假说,即便这种假说再符合现象也是不能肯定其正确性,这种假说类比的话,可以参考古代的五行说和天圆地方说。

第二:以上两人的回答里面提到了表观遗传学,但是 @Azorey Miles 明显对于这种理论处于一知半解仅仅知道的程度,基因遗传了一切,但是不一定表现出来,表观遗传学主要是这种本应该表现出来的形状,为何没有表示出的研究,而不是表观遗传学已经强大到能够否定基因的隐性和显性,表观遗传学是对于基因隐性显性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但不是主体

第三:对于动物同性恋来说,存在一种假说,这种假说的前提是动物同性性行为的产生是缓解族内的同性竞争。比如一种猴类就会用同性性行为缓解紧张的气氛。
和这个假说 i 相关的理论有一点。和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1993 年海莫等人对同性恋兄弟在 X 染色体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高达 50% 的发现表明:同性恋的遗传与母系基因关系更为密切。参见洪安:《同性恋生理探因综述》
如果站在这样的假说角度,假设因为母系可能会在激烈的择偶行为内受伤害(猿猴时期或者更早),那么具有这个基因的母系就能在自己的儿子们(或者母系的父亲)争夺自己的(乱伦)竞争内,获得更高的生存几率,这样的一个
同性恋基因就可以更多地遗传给更多的雌性个体
。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弟弟会比哥哥同性恋因素更高。

换句话说:同性恋的产生可能原因就是,母系希望她自己活得更好,(在与同性恋者的哥哥或者父亲在(乱伦)交配的情况下),所以将特定的更加靠后的后代变成了同性恋或者双性恋,以避免产生更剧烈更不可接受的配偶争夺

知乎用户 张翼德 发表

同性恋并不 “符合” 生物学规律,同性恋就是生物学规律。

知乎用户 千手关叔 发表

一没骂人,二没 “妄议”,每次在同性恋问题讲哲学,都被折叠,申诉有用吗?

因为普遍是异性生殖,所以异性恋是普遍规律?昆虫那些生殖也叫恋,爱情?普遍的就是应然的?生物必然有死,普遍吧,人类应该去死?而更普遍的是自然规律没有两性,甚至没生物,人类的出现是不是反规律?而生物最初有性,有爱情吗?所以两性爱情也是特殊的、偶然的,所以也违背普遍规律呢?

知乎用户 孔希澈 发表

同性恋作为热点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已经很多次了,以后只会更多。

而且在 21 世纪,这个话题将会引发巨大的波浪,甚至载入史册,影响每一个活着的人,人们将会又有新的日期会被永远记住,会有几个人名、几个事件进入各样的课本。

然而对于现在活着的同性恋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我向来是不喜在微博、新闻客户端下评论的,哪怕看到多么无知、不堪的评论我也不会回怼。不管涉及的内容跟我有无关系。因为我懒,我连老板催了我二十天的稿子我都还没开笔。

更何况关于同性恋话题的呢?但是,这次我在写老板的催稿前我决定多说几句,因为关于同性恋,它的时机仿佛到了。

我并非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但也接触或听闻不少关于性取向的个案。

不要再对同性恋说: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才对!

不少心理学领域的教授或者咨询师,在面对一个对自己诉说性取向苦恼的人的时候,她们首先会确认对方性取向是否已经明确,然后会给他做心理建设,让他正视自己的性取向,再试图让他和家人沟通,公布自己的性取向,正常的生活,最后慢慢融入这个社会,大众是可以接受你们的……

有些父母得知自己孩子是同性恋后,满是打击,对谁也不敢说,不惜花多少钱三天两头就把孩子往咨询室带,自己坐在咨询室外面等,希望孩子一出来就变成了全新的一个人。然而往往咨询师会把家长叫进来一同进行心理沟通。

所以该看心理医生的恐怕更多的是那些家长。心理医生只会让你正视自己的性取向,让大众接受你。

我们对性取向的研究太少,任何人都还没有能力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何况本来就无需改变。

你身边的同性恋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念初三的时候,化学老师是班主任,他很关心我,一年都把我安排在讲台边坐着。有一次我们在在分析试卷的最后一个大题,他讲完后对全班说:听懂了吗?

台下声音很大:“听懂了!”

“今后你们能够举一反三了吗?”

“可以了” 同学们的声音响彻了整层楼。

这时候班主任特意走到了我座位前面,我没有听懂,一脸疑惑。班主任对全班说:“你们有多少人懂我非常清楚,听起来好像你们大多数人都懂了,其实不然,听懂了的很骄傲,很爽快,声音回答的也很大。没听懂的默不作声,不好意思,所以这批人的声音就被掩盖了。我教书这么多年,对这道经典的大题也有经验,没听懂的人如果声音也这么大,可能就会盖过那批听懂了的人……”

你以为你是少数,其实像你这样的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为什么感觉身边的同性恋突然变多了?他们的数量没有变,只是这个群体敢出声了。

那么有人研究过 gay 这个群体的比例吗,国外国内都有,但是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似乎没有官方的定论。从 1% 到 10% 的比例说法较多,甚至说比例更大的也不少,有报告指出 46% 的受调查男性表示成年后对同性有过性趣,37% 表示有过至少一次同性恋行为。不过他的调查方式受到了质疑。这点大家在网络上搜索,更能有自己的主见。

然而这些数据包含双性恋群体吗,那些始终不愿承认的人或者性取向不明的人又有多少。不管如何,在中国哪怕用这些调查当中较低的 5% 的比例来统计,中国起码有七千万左右的同性恋群体,而且只会更多……

截止 2017 年世界人口排名,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超过七千万人口的不足 20 个。仅仅一个按照较低比例估计出来的中国的同性恋群体, 就是整个加拿大国家人口数量的两倍左右,是荷兰总人口数的四倍多。

这只是一个不严谨且草率的数据分析,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数据远远比你想象的要震惊,你身边的同性恋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之前在某伦理专业相关的大学教授课堂上,一位教授说要深入讨论同性恋的问题,他一开口就是同性恋我没见过,他的比例差不多是万分之一…… 我们要尊重……,讲的很平淡,也没有干货,显然没有备课。

说一句不太适合的例子,单单只统计那些在同志网站或是在同性交友软件上活跃的人数,都觉得这个教授说的万分之一十分不靠谱了。

我不会举手站出来和教授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其一他没有认真备课,其二我说的越多,下面的同学对这个话题不会讨论的更多,他们只会讨论你,你这个满嘴同性恋挂在嘴边的人肯定有问题……

我没有勇气。

同性恋不会引导你的小孩也会变成同性恋,除非你孩子本来就是

“同性恋可以存在,可以尊重,但不能放开来说,我不想我的孩子从小会参加同性恋人的婚礼,这样我担心我的孩子也会变成同性恋。”

这些话在网络上似乎很流行,很多时候我们把同性恋换成异性恋,那么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一大半。

“我的孩子从小成绩不错,很活泼但是听话,没有什么坏思想腐蚀他。但是!他居然是同性恋!”

是啊,我带着孩子从小参加了无数次异性恋的婚礼,他怎么就没成为异性恋者?

同性恋不会引导你的小孩也会变成同性恋,除非你孩子本来就是。这些人从骨子里认为同性恋不是什么好事,是一种罪恶,他们很不堪。他们从来没有在性取向意识上面得到过解放。

不管你是什么性取向你都会收获幸福收获爱情,打扰你幸福的不是性取向,而是那些对性取向有极大偏见的人。

同性恋自古有之,同性爱温润美好

中国同性恋最早的起源可由华夏族的始祖黄帝说起。清朝的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杂说称娈童始黄帝,殆出依托。” 他一方面提到了同性情欲始于黄帝的说法,另一方面又认为此说是基于依托古人的习惯,不足为据。此外,由于至今仍无法证实黄帝是否存在过,连带的也让此说的可靠性更为降低。但不论如何,同性恋依然是自古皆然的现象,以世界各地的同性恋发展史而言,中国同性恋的起源也必然可以上溯至很久以前。

在《尚书》的〈商书.伊训〉中,伊尹曾提到了 “三风十愆”,亦即三种恶劣的风气及其包含的十项罪过,而其中的一愆就是“比顽童”,而到了《逸周书》中更是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 的说法,将男风与女色并列在一起,可见自商周时期以来,时人就开始关注男风所造成的问题了。

来自百度百科

汉代皇帝几乎都有后宫蓄男宠的说法,汉哀帝有宠臣董贤,有一天,汉哀帝醒来后要去上早朝,发现袖子枕在董贤身下,哀帝不忍惊醒董贤,便挥剑将衣袖斩断。从此 “断袖之癖” 就成了同性恋的别称。

清代的郑板桥也在《板桥自叙》中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完全没有 “出柜” 的心理压力。

此外嵇康阮籍、魏王与龙阳君、汉武帝对韩嫣,不论中西,史料对同性恋的记载,都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决定性取向的基因必定非常古老。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不但与姐姐赫拉有不伦之恋,还化为雄鹰,将放牧的美少年伽倪墨得斯掳到奥林匹斯山欢爱。

民间对同性恋行为的态度更为宽容。袁枚在《子不语 · 双花庙》中讲述了一个耽美的同性恋故事:“雍正间,桂林蔡秀才,年少美风姿。春日戏场观戏,觉旁有摩其臀者,大怒,将骂而殴之。回面,则其人亦少年,貌更美于己,意乃释然,转以手摸其阴。其人喜出望外,重整衣冠向前揖道姓名,亦桂林富家子,读书而未入泮者也。两人遂携手行赴杏花村馆,燕饮盟誓。此后出必同车,坐必同席,彼此熏香剃面,小袖窄襟,不知乌之雌雄也。”

后来二人因为抗拒城中恶棍王秃儿强奸,双双被杀。因为 “两少年者平时恂恂,文理通顺,邑人怜之,为立庙,每祀必供杏花一枝,号‘双花庙’。偶有祈祷,无不立应,因之香火颇盛。” 邑人给遇难的同性恋者立庙纪念,这是中世纪欧洲人难以想象的。

故事来源网络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诗被很多人传唱,很多我们知道的爱情的诗词一开始是描绘的同性之爱。同性恋古来有之,不分物种,哪怕只有人类才有的现象,那又如何,我们不是常说只有人才懂思维,人的感情丰富且复杂吗。

每个人生出同性恋的概率是无限接近于百分之百

如果全世界的同性恋在同一天被烧死了,没隔多少年,他们的人群数量依旧是这个比例。

放弃吧,同性恋是烧不绝的,除非人类灭绝,除非人类有了改变性取向的技术,但如果人类真的有了这等发达的生物科学,对性取向的认知也绝不会滞后到很低等的水平。

你看见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有先进的高铁、飞机技术,但是他同时还存在给女性缠足的封建思想吗?

同性恋客观存在罢了,我们人类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同性恋的父母很多都是异性恋者,但性取向是否与基因有关呢?我们做个很有趣的假设,假如你的后代会一直生育,一直生育下去,那么你的后代出现同性恋的概率将会无限接近于百分之百。

这是基于你身体里没有绝对不会出现同性恋的基因的前提下,那些把性少数群体贬的匹无完肤,多么不堪的人,说不定自己就是同性恋的 “创造者”。

这些都是基本的联想,同性恋倾向一点也不罕见,同性恋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你不需要每次都说:我不反对同性恋,但也不支持。

走在公园的樱花小道上,男生牵着女生的小手散步,说不尽的甜蜜。

这时候身边走过一群人,发出噗嗤噗嗤的笑声。又走了一会儿你发现有人居然在你们后面拿手机拍照!

这时候小情侣听到一句话:我不反对异性恋,但是也不支持,她们这样影响社会风气,小孩子教育有影响……

说这句话的人也其实就是在说,你们这对情侣可不可以发生感情我不管,但我不希望你们在外面牵一次手。这相当于判一个人可以有爱情,但希望你永远不要把你的爱情与这个社会有任何交集。

一个与社会无法融入的人多半有严重心理问题。而爱情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它是最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爱情的力量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就连你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很少有不牵扯到爱情的。你愿意一辈子都不在有人的地方牵着你所爱之人的手吗?在这个世界上,无数对这样的情侣都这样小心翼翼的活着。

我说过,很多时候我们把同性恋换成异性恋,那么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一大半。你不需要每次都说:我不反对同性恋,但也不支持。你从来没资格。就如同我们都讨厌自己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对你说:我不反对异性恋,但也不支持。你们把手松开吧……

只有法律化规范化,才会减少诟病

说到 “同性恋” 离不开的一个标签就是“艾滋”,每年都会有相关新闻的报道,底下的评论更是一场大戏,想看剧情,网上搜关键词就行。

同性恋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问题,今天都没有要登上台面去准备解决的趋势。研究表明,同性恋群体并没有变现出比其他性取向群体更大的欲望。在不同场所,会有同性性行为乱象,他们有需求但是迫于压力,只能悄悄的进行,只能满足一时需要,没有婚姻制度,没有法律约束,“乱” 不可避免。再加上同性之间性行为安全性本来就低,比两性之间更容易感染 “艾滋”。但至今有人认为艾滋仿佛可以凭空产生,只要是同性之间有性行为,哪怕她们都是第一次,且没有携带病毒。

不要忘了,我们人群当中异性恋还是占据大多数的,在艾滋群体中,异性性传播导致的艾滋人群数量要远远多于其它方式感染艾滋的数量之和。如果不考虑生育的前提下,如果这个世界上异性恋是占极少数的一方,是不被认可的,满足需求只能偷偷摸摸,那这个世界上的 “乱” 也同样会有,甚至还会加上 “堕胎”、“性病” 的标签,终不得解脱。

我们的偏见和排斥其实毫无意义。所有人扪心自问当你在一个不受制约的环境里,你能做到的自控能达到什么程度?有人说过,“禁男娼”跟 “禁同性恋” 并非同一回事,正如 “找小姐” 跟“男女恋爱”不可相提并论。公开化、自由化才能减少错误。

也许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这样的言论:“我不能接受两个男生在一起进行那种行为,很恶心,两个女生倒是无所谓。”“你们有想过那些孤苦伶仃的同妻和同性恋的父母吗?”“我不是很喜欢那些把性倾向当作哗众取宠的内容,在网络上博取眼球,甚至以此为傲。”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偏见从不缺乏它的多样性,“我不能接受一对情侣中女方大男方这么多岁的,很恶心。”“我就是看不惯这个老科学家娶了比他小几十岁的小女人,我怀疑他人品有问题,哪怕他的科研成就可能在世界上会被永远封为神话……”

柴静那句名言我就不搬出来了,如果有人觉得正常的相爱很恶心,同样是肉体的接触,请把主体替换成别的,同样适用。

每个人都会满足你的性需求,但只有异性才能给你现代家庭的概念。如果我们有完善的制度,同妻至少将会越来越少,得到了社会认可,包容成为了习惯,父母就不会觉得陷入他人的非议中不可自拔。“你们有想过那些孤苦伶仃的同性恋父母吗?” 最近,听闻有同性恋家长被赶出了公园的相亲角,影响同性恋父母的,更多的恐怕是社会的压力。

同性恋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data:image/svg+xml;utf8,)

天并不都是蓝的,云也并不都是白的,但生命的花朵却永远都是鲜艳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性取向的定义并不单单依赖于性行为,而是表现于一个人在爱情和性欲两方面的永久吸引。这包括一个人在爱情、依赖感、亲密行为等非性方面的内在深刻需求,具体表现如:非性爱慕、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相互支持爱护、长久承诺等。可分为男性向、女性向、双性向、无性向。

来自百度百科

关于同性恋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需要研究。最直接的就是 “同性恋” 这个词本身就不严谨。

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 · 道金斯创作的《自私的基因》曾说:基因为达到生存目的会不择手段。比如,动物照料它的后代,从生物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利他行为。但是正是因为基因控制着这种行为,它才能通过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利他行为完成自身的复制,从而使其自身得以生存。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

那么同性恋的出现对这个世界的未知领域来说就真是太有意思了。

“我是男生但我也喜欢那些好看的男生,若是男生不好看或是性格一般,我不但喜欢不起来,还有点反感,还不如我对女孩子的喜爱,我算是同性恋吗?”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单纯的同性恋,但是当我们发展到一起睡觉的时候,我却觉得对方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我似乎更愿意接受异性,我该怎么办?”

“年轻的时候对同性心动过,年龄增长发现自己对异性越来越有兴趣了,我这是性取向发生改变了吗?”

“我闺蜜以前和她男友很相爱,男友劈腿后她很受伤,和一个女生在一起很久了,她是变成同性恋了吗?”

有过同性性行为并不表示就是同性恋,这一点已经很多人都清楚了。同性恋可以做研究的地方真的太多了,它是怎么产生的?它跟基因有关吗?同性恋产生的本质是什么,它可以后天改变吗?哪些后天的行为是导致同性恋的重要因素?对它的研究会对人类未解之谜带来哪些曙光?

目前人们仿佛只是铺天盖地讨论同性恋的存在,有多少人关心过为什么那么多同性恋者有过想自杀的念头?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在同性恋群体中比例明显较高?如果我们要有制度去规范这一群体,该如何去做?同性恋能否给待领养孩子带来福音?

也许偏激、消极,但目前活着的同性恋中的大多数是很难追求到自己的幸福,就算同性婚姻合法化了,目前会有几个同性恋敢于去结婚呢?我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坚强,幸福感会逐渐增强。

如果性取向可以自己选择,没人会想做同性恋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有同性恋倾向。不同的职业,作家、诗人、演员、商人、公务员、企业家、科学家…… 不同的学历清华、哈佛、中专…… 同性恋存在于各个不同的群体中。

“如果性取向可以选择,我会选择多数群体的那一方。我从小到大,从和这个世界接触开始,我听过很多古老的爱情传说,现代的关于爱情的视频文字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些多么美好啊,但绝大多数都不会照顾到少数群体。”

“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对同性情侣,但我在公共场所从没看见过他们敢于牵着对方的手,细想起来其实很可怕的一件事。你愿意你的爱情长这般模样吗?”

“我永远不会告诉我的家人,他们连同性恋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我们那儿小地方唾沫水都可以淹死人,我只想让他们平安过完一辈子。”

“你去问问很多同性恋谁没想过自杀。”

“我不敢回忆,哪怕过去好几年了,” 坐在我前面的少年挽起了裤脚,他的举止有点说不出的奇怪,我试图从这些细节来分析这个人。

“我喜欢一个性取向正常的男生,就在我们班。” 少年清秀的脸上显得有些憔悴,我们坐在相对的沙发上,门窗紧闭,周围格外安静,不会有人听到任何我们现在的对话。

“那个时候在一所压力很大的学校读高三,哪怕我被拒绝了,哪怕我都表白给对方了,但我真的没意识到我是同性恋,我保证,我可能比较傻,很单纯……” 我十分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那可是高三啊,你知道吗,我多么希望自己的高考是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的,那可是高三啊……” 少年一直重复,我不停点头,由着他发泄,努力做好倾听者的角色。

“我觉得同性恋本身是不会对我造成影响的,但是您知道吗快要高考的前夕,我突然确定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那种焦虑和绝望不会有人懂,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接触的环境都离同性恋太遥远了,但我那个时候还小,承受不起这种突然的压力,我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另类,我对这些完全没有认知。那段时间极度紧张,吃饭吃快了就会吐出来,完全没法静下来学习。如果我一生下来就对同性恋有所认知就不会这样了,不是吗?我连这个词以前都没听到过,那种恐惧没人知道。好在现在我无所谓了,毕竟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我像是一个被教育的群众,进入了 “共情” 的境界,少年脸上的愁云似乎得到了舒展,我帮不了他什么。

“我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诗词很多我都能背。您读过吗?”

“我也喜欢。”

“没读过的人也会知道这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会知道宝黛的爱情故事,不是吗?但我有一次跟人聊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说到贾宝玉与北静王、蒋玉菡、柳湘莲、秦钟等人的同性关系,别人说我有病,他都没看过,当然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哪怕是第一古典名著,只要有同性关系的都闭口不提,谈性色变。如果性取向可以自己选择,没人会想做同性恋,多委屈。”

越发达的地区对同性恋越宽容

同性恋不会导致人类灭绝,真的。

先不说科学技术有望让同性情侣之前生育小孩,假设同性恋群体不再培育后代,人类繁衍也不会受到影响,就像在大海中泼翻了一邮轮的墨水,大海还是蔚蓝的。你看看微博、新闻客户端下面的评论就知道了,会有人充当繁殖任务坚强的后盾。

现实告诉我们,越发达的地区对同性恋越宽容。如同早在欧美发达国家就有的丁克家庭,这是为什么,这里不作展开,但尚在发展道路上的我们心里要有数。以下为同性婚姻合法化国家名单,部分国家属于部分地区合法化。

(图片来源网络)

同性恋合法的国家和地区名单一览 最新同性婚姻合法国家或地区(来源网络)

  1 荷兰 2001 欧洲发达国家

  2 比利时 2003 欧洲发达国家

  3 西班牙 2005 欧洲发达国家

  4 加拿大 2005 北美洲发达国家

  5 南非 2006 非洲发展中国家

  6 挪威 2009 欧洲发达国家

  7 瑞典 2009 欧洲发达国家

  8 葡萄牙 2010 欧洲发达国家

  9 冰岛 2010 欧洲发达国家

  10 阿根廷 2010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

  11 丹麦 2012 欧洲发达国家

  12 乌拉圭 2013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

  13 新西兰 2013 大洋洲发达国家

  14 法国 2013 欧洲发达国家

  15 巴西 2013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

  16 英国 2014 欧洲发达国家

  17 卢森堡 2015 欧洲发达国家

  18 斯洛文尼亚 2015 欧洲发达国家

  19 爱尔兰 2015 欧洲发达国家

  20 墨西哥 2015 北美洲发展中国家

  21 美国 2015 北美洲发达国家

  22 芬兰 2015 欧洲发达国家

  23 中国台湾 2017 亚洲

  24 德国 2017 欧洲发达国家

性取向的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它困扰着一个人的一生,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我倒是希望有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你赞成很好,不赞成也很棒,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发现新的问题,监督一个群体走向常态,走向规范。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我们在讨论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前,首先落实的是性教育、平权、懂法等问题的普及才是实在的。何况很多人并不认为合法化婚姻就对性少数有好处的,而且性取向又不止两种。

在此插入一段《纸牌屋》第三季第六集的一段对白,当时剧中的美国总统会见俄罗斯总统,俄罗斯总统说了一段值得深思的话,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不管我多懒,今天我不会再沉默了。在这个年代,人们还停留在同性恋该不该存在这样的话题上面,用很浅的思维讨论同性恋,我真想再晚生 100 年。不爱网络发言的我,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表情如下图。

![](data:image/svg+xml;utf8,)

不是同性恋多么脏,多么不合伦理,而是一群谩骂不止的人自己不是同性恋罢了。他们很幸运,生来不是性少数。用我敬爱的初中一位老师的话说就是:“有些人做事情都十分注意,生怕别人过上了好日子。其实跟他又没有什么关系,生怕好着别人了。” 我喜欢这种似乎一棒打死,但又直戳心头的话。

每个人老去的时候,看到走马灯,看一束亮光,看到那位从朋友变成的亲人,说一句,我爱你,这辈子多美好。这个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直的爱情不需要小心翼翼的活着。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李银河公开自己的取向这件事?

知乎用户 有书​ 发表 66 岁的她身体硬朗、气色不错,然而看起来面相有些生硬。 也许是因为长期面对口诛笔伐,在她紧抿嘴唇一语不发的图片里,能读出她的眼神里的执着、自我保护、不被人理解的落寞和累、世人对她的伤害,对生人的警惕和对理解的渴望。 …

对于同性恋留学生,出国真的让一切变容易了吗?

** 崔 乐** ** ▼** 在去新西兰留学前,作为一个男同性恋,我对那里有许多美好幻想。我以为终于可以逃离中国的压抑环境,无拘无束做自己,不必再为同志身份而困扰。毕竟,根据旅行指南 Lonely Planet 2014年发布的 “最同志 …

希拉里的竞选启动广告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许多年以前,当比尔·克林顿在由国会两院压倒性多数通过的《捍卫婚姻法案》(Defense of Marriage Act,简称DOMA)上签字、将联邦政府承认的婚姻关系严格定义为一男一女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将来某一天,他的妻子,希拉里·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