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到底能不能报?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又到一年高考季,围绕着张雪峰关于不要报新闻专业的言论,讨论一波又一波。多年前,我就写过《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下称《》文),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是有个结论的,“新闻系,最好还是不要报了”,但是我没有详细展开。

今天这篇文章,谈谈我的分析框架。

**首先,明确一个前提,给高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一般性的建议,以就业为导向是无可厚非的。**谈某个专业的就业,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就业好”、“就业不好”这样的笼统说法,这种笼统说法会简单地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专业好不好,第一是就业率,第二是平均起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专业就业率和平均起薪就是低,有些专业就业率和平均起薪就是高,这就是客观事实,新闻系肯定是属于“双低”专业,那就没什么好聊的了。

我在《》文里面是明确说了,一个不喜欢数学的文科生(历史选科考生)是可以学文史哲的,但不建议学新闻。文史哲专业当然同样是“双低”专业,但为什么我会相对建议文史哲,而不建议学新闻呢?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我们怎么把“就业”这件事做更细的分解。

其实衡量一个专业就业好不好,实际上有三个维度:(1)对口就业率 (2)对口就业质量(对口就业的平均起薪) (3)总就业率。

先来看“对口就业率”。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专业”,往往是“对口就业率”高的专业,**如果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那这个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不考虑转其他方向就业。譬如前几年学计算机的学生,毕业无脑选择到大厂当码农,根本不需要考虑不做码农还要做什么。那么这就是个“对口就业率”高的专业。

再来看“对口就业质量”。在给定的“对口就业率”之下,就要看“对口就业质量”,说白了,就是对口就业的收入水平。这也很简单,计算机系学生的对口就业质量,从功利角度来看肯定比生化环材土木强。

最后再来看的是“总就业率”。**有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但“总就业率”未必低。**为什么,因为很多好的工作考查的是一个人的基础素质、逻辑能力等通用能力,而不是专业技能,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可以短时间培养,但一个人的素质却是长期形成的。比如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又比如一些顶级的PE机构,大学里没有人是学“咨询”专业的,也没有人是学“股权投资”专业的,没有人是能“对口就业”到这些行业的。这些行业就是愿意招“聪明人”。谁是“聪明人”?那一般认为数学系、物理系的学生大概率就会比很多其他看起来水的专业的人更聪明。事实上,很多基础学科的“对口就业率”低,但“总就业率”未必低,而且“非对口就业”的质量还很好。就算本科“非对口就业”很难,但本科数理化,研究生搞点经管或者计算机,能力上向下兼容,就业竞争力也更强。

谈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新闻系为什么不是好专业。因为它在这三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差。

首先是对口就业率。目前,我国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大部分的新闻理论和实务课程,并不能适应当下传播的需要(这里不对新媒体传播做价值判断)。所以,**当下新闻专业实际上的 “对口就业”,就是机构媒体就业(报纸、杂志、网站和广电)。机构媒体是个非常非常小的行业,小到什么程度?2021年,中国持证记者只有19万,而且还在逐年减少。**与之相反,一个和新闻系近似的专业,中文系,它最狭义的对口就业——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全国有将近300万个。你看中文系和新闻系,表面上差不多吧,实际上对口就业的空间差距就太大了。

其次,是对口就业质量,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媒体行业,尤其是机构媒体行业当前的情况,不赘述了。此外,还是放一个参考对标专业——中文系。媒体记者这个职业是有很大地域限制的,不是哪里都有的,绝大多数的记者岗位都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所以媒体记者天然是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的。语文教师就不然,语文教师职业从一线城市到县城乡村全都有,丰俭由人,而且语文教师也有编,收入绝对值也未必比媒体老师低,实际上的社会地位还更高,而且要是进个好点的学校,还自带学区房。所以实在是不用跟金融或者互联网比,新闻系的对口就业质量比中文系都差。

最后,是总就业率。选专业的时候,除非是那个专业对口就业特别好(比如计算机),其实肯定是课程口径宽点好,学科基础扎实点好,因为就业兼容性强。文史哲好就好在它是基础学科,大学四年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大多是通用知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还有意义的知识。新闻学在学校里教的东西,有很多是应用技术,二十年前的排版技术二十年后就没用了,新闻业里有用的剪辑能力换别的行业就没用了,兼容性很差。所以,别的专业的人要来抢新闻系毕业生的饭碗也不难,但新闻系的学生去抢别的专业的饭碗,很难。

上面三点,仅仅是以新闻专业为例,剖析应该怎么看一个专业的就业,其他的专业也可以以此类推。大学四年太宝贵了,如果这四年里有机会学习和接触影响人一生的知识,就不要把这四年用在很狭窄的专业技能上,因为大学真的不是技校,在现有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把大学当技校学到的那几把刷子也没法跟着你一辈子。

当然,中国的新闻专业,也曾经有过高光的时刻。今天中国很多成功的媒体人,也都是新闻系科班毕业的。为什么当年新闻系那么好,现在新闻系又不行了呢?

首先,要承认**新闻业曾经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行业。**在前互联网时代,媒体就是最主要的广告阵地,所以经营是不愁的,大多数媒体收入就是在全社会处于较高水平。即使新闻业不是一个极高收入的行业,在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一个人做编辑记者要达到衣食无忧的中产水平毫无问题,追求新闻理想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

**在这种条件下,报新闻系的学生本来就往往是最顶尖的学生。这些人不是不能学文史哲,也不是不能报经济金融,而是就一心一意想当记者。**这些学生在新闻系不仅学了新闻系的专业知识,也会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于当一个好记者是有用的。当年名校的新闻系毕业生质量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生本身就牛逼,和是不是上新闻系关系不大。

而现在呢?现在新闻系对口就业确实不大行,很多学生一开始就不把新闻职业当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就在想不干新闻要干什么,最后反而是不断地再考虑搞副业,找实习,甚至考研、考公、考编,还有什么时间精力用在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上呢。

第二,在新闻教育就是精英教育的条件下,新闻教学和新闻实务的联系曾经是很紧密的。以前的媒体就是精英媒体,精英媒体的一套完整的规范和模式,是在大学校园里得到贯彻的。人大、复旦、北广、武大等比较强势院校的新闻系,校友网络很发达,学界和业界之间的交流也很深,以新闻系系友院友为基础的职业共同体是很稳固的,客观来说新闻系学生一毕业就上手,比起其他专业学生在新闻机构谋职还有对口优势。

而现在,种种原因之下,新闻教学和新闻实务联系越来越少,甚至相互割裂。从传播形态来看,大部分科班新闻教育只能覆盖传统机构媒体内容生产,对新媒体内容生产和新内容形态根本没有把握能力。也就是说,新闻系除非是去机构媒体工作,但凡是想找其他和传播有关的工作,对其他院系的学生的比较优势实在有限。从师资结构来看,由于高等教育越来越卷,高校新闻专业基本都是“学院派”,很多人一路读到博士,没有当过评论员却在教新闻评论,没有做过记者却在教新闻采访,新闻教育和新闻实务各自内循环,彼此不相干。所以就算从培养机构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新闻教育效率也不高。

**第三,文科专业的扩招,是新闻专业贬值的重要原因。**以前开新闻系的学校是很少的,只有少数顶级的学校才有新闻专业,所以编辑记者虽然是个小行当,但新闻系的对口就业率还是高的,供需关系是很平衡的。但这些年,高等教育大干快上,很多文科专业开办成本低,什么学校都去开,最终使得新闻系毕业生相对新闻行业需求严重过剩。现在全国的编辑记者岗位,要消化名校新闻系毕业生都不够,哪还有空间给二本三本的学生?那你二本师范中文系的去当个语文老师,到县城到村小总是找得到的。

总结一下吧。我不建议年轻人报新闻专业,倒真不完全只是因为新闻行业这个行业的问题,有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做记者当然值得尊重,但是当记者真的未必得报新闻系。现在中国的新闻专业教育真出了问题,它既不能高效地培养记者,又不能让毕业生以本专业能力广泛适用于其他岗位。这样的专业,大部分考生,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PS:近些年,经济形势发生新变化,人工智能浪潮来袭,这都会深刻影响未来的教育和就业,近期我会再专门撰文讨论新形势下高考生的专业选择,作为对《》文的修订和补充。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加引号的使命:二十年来大陆新闻教育亲历录

写按语时,脑里回荡著受访者这句话。这个理念来自于2000年代初,他在大陆一家大学的新闻系读书时,接受的学院教育和彼时新闻专业主义的薰陶。20年过去,大陆新闻行业一再紧缩,高校新闻系的教育方式和教师处境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监督权与公权力纠葛, …

新闻本应是世界上最好的专业

凑个热闹,简单说几句。 说明一下:下面不仅在谈专业,更多在谈职业,专业和职业不可分。 先说收入,以我过去十年的经历,在北京,大部分人能拿到一万多,不算多,但也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可以了。未来可能会走低,这也正常,其他行业也一样。 但干新闻, …

一周工作一小时就算就业,你信吗

收录于合集 #黑马经典文章 512个 近日,国家统计局的一句官方发言——“一周内工作一小时及以上属于就业”被顶上了热搜。 ​ 该发言人说,我国的就业统计主要是依托国家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制度。“我国劳动力调查制度自建立以来不断健全完善,我国城镇 …

王冰冰的红与黑

王冰冰翻车了。 可在我这心里,王冰冰没有「车」。我认为她就是一个五官端正的女人而已,业务能力不算拔尖。 我吃过见过,挺大岁数了,不至于像「舔狗」一样迷恋她,甚至在媒体、舆论热捧时,反倒有点生理性的反感。 真正认为王冰冰翻车的人,心里是有「 …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知乎用户 黑白​ 发表 从高处落到地面才叫下滑。 向地下钻井叫做探索新的底限。 知乎用户 戈戈他爸 发表 2003 年 8 月 26 日,《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汇报:“我们《焦点访谈》1998 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