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让中国与世界隔离,拖累全球经济
宏观经济所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控状况,没有人知道情况何时才能开始恢复正常 一对母子从疫情爆发中心湖北省来到九江长江大桥的一个检查点。 Photo: Thomas Peter/Reuters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使中国与全球其他地方隔离 …
新冠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中国复工复产进度慢于预期。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重估,各国在相对逼仄的政策中如何腾挪?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在中国疫情逐渐缓和的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已呈燎原之势,且增势迅猛。与此前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不同,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需要重新评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3 月 5 日 23 时,中国境外共 78 个国家确诊新冠肺炎 17637 例;全球累计确诊 98067 例。其中,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国确诊病例均超千例,且增加势头不减。
新冠疫情有可能在全球大流行的预期,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波动。美股 2 月 19 日才攀至历史高点,到 2 月 23 日开始的一周就出现了史上最快的 10% 回调,七个交易日内下跌 13%。欧洲、日本股市也在一周内跌逾 10%。
3 月 2 日,在美联储等全球央行财政部门携手应对的预期下,美国股市大涨 5%,录得史上最大单日反弹;但第二天美联储超预期降息 0.5 个百分点后,市场反弹仅持续了三分钟就再度转跌,全天下跌 3%;同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触及 1871 年美国内战后债市成型以来的最低点,显示了市场对疫情全球扩散的担忧。
不仅是金融市场,疫情的快速扩散也给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蒙上阴影。
3 月 2 日,经合组织 (OECD) 发布报告称,仅是中国工厂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影响,就很可能使 2020 年的全球增长从 2.9% 降至 2.4%。如果出现「更持久、更密集的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横扫亚太、欧洲和北美」,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会在 2020 年降至 1.5%。与疫情暴发之初,机构多认为只会拖累全球经济 0.1-0.3 个百分点相比,这一预测显示疫情影响不容小觑。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标准,全球经济增速在 2.5% 以下,即为衰退。
对疫情影响的低估,也不仅限于全球经济。即便是最早的暴发地中国,随着疫情和复工复产状况日趋明朗、部分先行指标开始公布,一些机构和研究者也意识到,此前对疫情影响的判断可能偏于乐观,比如复工复产进度慢于原本的基准预测、疫情在海外的扩散可能在未来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和出口表现等。
最先公布的 2 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财新的数据,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大幅下降,创下调查开展以来的最低值,显示除了与疫情相关的行业,其余行业经济几近停滞,服务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现在看来,能在 3 月中旬时做到湖北以外的省份九成左右复工复产,已经是理想情况。」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此前市场对一季度 GDP 同比增速的预测多在 4.0%-4.5%,过于乐观,一季度实际 GDP 增速远低于 4%,甚至有可能是负值。如果后面几周疫情再度恶化,影响复工,一季度经济增速的下跌情况会更为严峻,甚至二季度初的增速也会受到拖累。他提醒,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仅远超 2003 年的 SARS,甚至超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为对冲疫情的影响,近期已有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等七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降息。降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压力,但能提振多少需求还需观察,同时此举也会加重市场对疫情蔓延的担忧。更重要的是,降息并不能阻断疫情传播,全球经济受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疫情何时能得到控制。
与海外尚处于疫情快速蔓延期不同,目前中国已处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时期。3 月 4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求,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未来两周对新增确诊病例能否保持稳步下降,以及经济活动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将尤为关键。」瑞银投资研究部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预计,未来几周和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政府会出台更多政策支持以稳定经济增长。
但她强调,决策层重申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是为了鼓舞地方政府和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并非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某个特定的经济增速。
2020 年开年,美国伊朗几乎开战和新冠疫情暴发,并未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一片火热。美股在 2 月 19 日达到史上高点前,平均 1.5 个交易日就创出历史新高。橡树资本创始人马克斯分析称,此时标普 500 的 PE 估值大约在 19 倍,比「二战」后的平均水平高出约 20%。
东方汇理全球副首席投资官孟文睿 (Vincent Mortier) 也在 2 月 19 日对财新记者表示,美欧股票的估值,比同等质量的中国股票要平均高出 20%-30%。
2 月最后一周,新冠疫情在日韩、美欧的快速传播,与美国民主党初选桑德斯意外领先相交织,左右了市场的情绪,美股连跌五个交易日,累计跌逾 3500 点,创下历史最大单周点数跌幅,累计跌幅逾 12%。桑德斯的政策主张包括取消私人部门医疗服务、国有化油气开采、推出金融交易税等,逆转特朗普税改、拆分大型银行和科技企业,被认为是对金融、医疗、能源企业以及华尔街的极大冲击。
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奥尼尔 (Jim O』Neil) 对财新记者分析称,若疫情让美股泡沫破裂,甚至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3 月 3 日「超级星期二」大胜让桑德斯成为民主党候选人板上钉钉,是市场不可想象的。此前特朗普连任的市场共识恐成泡影。
他的老东家高盛 2 月 26 日发布报告称,若特朗普税改逆转,2021 年的实际利率可能提高 8 个百分点,企业盈利大受影响。根据历史经验,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对总统能否连任至关重要。若疫情让美国经济显著放缓或进入衰退,可能改变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的选举结果。
不仅是美国,2019 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就在放缓。IMF 公布的 2019 年全球经济增速为 2.9%,远低于 2010 年到 2018 年年均 3.8% 的增速,距离 2.5% 的衰退边界已经不远。
「新冠疫情对全球影响的前景正变得更糟糕。原先我们对疫情将在中国境内得到控制、经济会呈『V』形反弹的基本假设,已经不成立。」IMF 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 3 月 4 日表示,IMF 正在「自下而上」地评估疫情对各成员国带来的影响,「现在无论基于任何假设,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低于 2019 年」。
除了 OECD 警告疫情可能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一些市场机构也纷纷调低预期。相对乐观的标普,将其对 2020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 2019 年 12 月的 3.3%,下调到 2.8%;相对悲观的高盛,则下调全球增速至 2%。
疫情暴发之初,市场普遍认为,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的途径主要是中国需求下跌带来的油价下跌、供应链受阻影响部分生产,以及中国游客减少。
对中国旅客依赖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旅游零售业首当其冲。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预计,2 月香港服饰、化妆品、珠宝等销售额跌幅可能高达四至八成。澳门博彩业 2 月收入更是大跌 88%。
随着疫情扩散,全球航空公司相继取消往返中国的航班。据航空数据服务机构「飞常准」统计,1 月 29 日至 3 月 4 日,全球各航空公司单日执飞的中国往来境外航班,由 4561 架次下降至 1283 架次,降幅超过七成。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工厂,一旦停工,对全球产业链都会产生影响。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 月中国汽车、手机等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出口减少,可能已经造成其他国家出口损失 500 亿美元。
美联储 3 月 4 日发布的褐皮书称,有迹象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旅游业产生了负面冲击。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一些供应链出现 (供货) 延迟的现象,有生产商担心未来几周供应链将进一步受到破坏。
摩根士丹利对市值达 27 万亿美元的 857 家跨国公司的调研显示,如果疫情在一个月内得到控制,3 月下旬之前,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生产链全复工,则对全球产业链的传导效应还是可控的。但如果疫情有反复,复工进度延缓,比如说持续到二季度,全球供应链将受到严重干扰,全球经济衰退风险陡增,考验各国的政策刺激空间。
疫情在欧美快速扩散,不仅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受影响的程度,还要考虑到全球传播对各国国内消费活动的影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IATA) 称,全球多个市场都有大规模乘客退票现象,退票比例高达 50%,疫情暴发的意大利,机票预订量更是归零。「亚洲主要航线交通已瘫痪,而且已波及全球航空运输网络,甚至连新冠肺炎疫情不严重的国家也难逃厄运。」IATA 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Alexandre de Juniac 说。
目前看,欧洲经济所受冲击相较美国更为严峻。欧洲最大资管公司——东方汇理资管认为,亚洲之外,欧洲是短期内受影响最大的地区。
孟文睿分析称,消费是美欧经济的基石,美国消费占经济的 70% 左右,目前失业率为 50 年来最低水平,且工资正在上升。而欧洲经济前景取决于疫情在欧盟国家蔓延的趋势。目前欧洲疫情重灾区是意大利北部,恰好是该国经济核心,且与欧洲供应链高度融合。德国因供应链和产业结构高度倚赖外部,也是受影响较大的国家。
经济冲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盈利。2 月上旬市场还普遍预测 2020 年美国企业盈利同比增长 9%,但目前高盛、花旗的预测已降至零。高盛给出了三种情境:疫情能得到较好控制的乐观情境下,增长 3%;疫情扩散但影响时间较短的基准情境下,零增长;经济陷入衰退情境下,盈利下滑 13%。
高盛对欧洲斯托克 600 上市企业盈利的基准预测是,2020 年盈利从此前的 3% 下调至下降 2%。
酒旅、航空等旅行相关企业,奢侈品、高端零售等休闲相关企业,以及涉及跨境供应链的汽车、电子、化工品行业,受到影响最大。
与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将逐渐加深不同,中国经济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阶段或已过去。不过,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可能需要重估。
新近公布的 2 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录得 40.3,大降 10.8 个百分点,为 2004 年 5 月有数据以来最低;服务业 PMI 降幅则高达 25.3 个百分点,仅录得 26.5,为 2015 年 11 月调查启动以来首次落入收缩区间。这一走势与统计局制造业 PMI 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 月制造业 PMI 降至 35.7,低于上月 14.3 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30.1,比回落 23.0 个百分点。
PMI 降幅均超出市场预期,显示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一度几近停摆。两个制造业 PMI 均高于服务业 PMI,则意味着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更大。而两个制造业 PMI 中,新订单指数均高于生产指数,显示疫情虽然带来一定的需求下降,但相比之下,供给受影响程度更加明显。
2 月中旬以来,政策的砝码已开始由防控疫情向企业复工倾斜,并确立了分区分级精准推进有序复工的原则。
截至 3 月 4 日 19 时,全国共有 21 个省份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调为二级响应或三级响应,但复工复产进度仍慢于预期,原因则比较复杂。
目前复工复产进度呈现国企快于民企、大型企业快于中小企业、制造业快于服务业的态势。尽管部分地区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九成,但这只代表企业获得复工许可,并不代表员工能悉数到位和产能得到充分利用。
以江苏为例,截至 2 月 28 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总数 4.45 万家,复工面 99%;复工人数 603 万人,已经复工人员占比达 73%。但从用电量上看,2 月 27 日全省工业用电同比下降 28.3%,如果按企业用电超过 2019 年 12 月日均电量 30% 为复工标准,复工企业数为 42.3 万家,仅占 88.7 万家用电企业的 47.7%。
这与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提供的数据基本一致。辛国斌称,根据地方和企业反映情况以及对云平台大数据监测,3 月 2 日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 45% 左右。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中小企业尚未复工,部分已复工的中小企业也存在「复工难复产」的问题。
无论政府官员还是研究者均认为,地方的隔离措施和出行限制,导致返工人员不足、交通物流不畅,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加之口罩等防疫物资严重不足,是影响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的主要因素。
极光大数据对全国 31 个省份、130 个城市、1363 家企业、商场等地理单元的计数统计显示,3 月 5 日企业员工复工率已经超过三分之二,达到 66.80%,写字楼员工复工率略低,达到 47.28%,较一周前分别提高 9.37 个和 10.82 个百分点。
这与多家机构通过高频数据构建的复工复产指数基本吻合。野村证券报告显示,截至 3 月 1 日,包含所有经济活动在内的广义复工指数达到 62.1%,高出前一周 4.8 个百分点,但剔除政府、医院、公用事业等未受疫情影响行业后的狭义复工指数,只有 44%,比一周前高出 6.3 个百分点,「上升速度令人失望」。
野村证券报告预计,到 3 月中旬,广义和狭义复工指数将分别升至 81.3% 和 72%,考虑到湖北之外地区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加大,这一预测可能存在高估。
大摩复工指数也大致相仿:当前复工率在 50% 出头,可能要到 4 月初才能恢复正常。
复工进度慢于预期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此前部分机构对疫情经济影响的估算需要调整。1 月底 2 月初,机构预测的基准情形多是疫情在 2 月底得到控制,3 月经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但目前看这一情形落空。
汪涛提醒,瑞银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长 3.8%、季环比折年率为下降 1.5% 的预测,面临显著的下行风险。
渣打银行在 2 月下旬将其对一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从 4.5% 下调至 2.8%,理由是节后工作日减少大幅超过此前预期的情况,2 月经济活动全面受到疫情影响;3 月生产有望恢复完全产能,企业职工加班增多, 但「隔离」要求可能继续压抑服务行业消费。经季节性调整后,一季度经济增长环比下降 1.5%,为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野村证券在 2 月 17 日曾因复工进展缓慢将一季度增速预期从 3.8% 下调至 3%,但当时预测的基准情形仍是 2 月底解除各种限制措施。随着情况变化,3 月 5 日野村证券已将中国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预测下调为零增长,二季度将大幅反弹至 6.5%,全年增长 5%。
除了复工进度,海外疫情发展超出预期,也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一些产业对日韩等零部件依赖较高。
招商证券测算发现,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打印和复印记录媒体、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基本药物产品和药物制剂生产、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造纸业、其他非金属矿物产品中,八成以上的出口额是由中间品贡献的,这些行业的复工复产将有赖于韩国疫情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据此,招商证券预计,对应行业部分企业的复产或将推迟至 3 月底。
此外,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还提醒,鉴于疫情在海外大面积扩散,外需下滑可能继续拖累中国经济表现。
各地为防控疫情采取的交通管制措施及其导致的复工复产难,给消费者带来的一个直观感受是,物价水平居高不下。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3 月 6 日「农产品批发价格 200 指数」为 133.26,「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 200 指数为 138.28,虽较前一日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春节前的 1 月 22 日。其中,猪肉、牛肉和重点监测的 6 种水果平均价格价格均高于节前,只有鸡蛋价格较节前明显下降。这打破了往年春节过后,食品价格通常会出现回落的季节性规律。
「未来两到三个月内,CPI 同比增速存在继续高于 5% 的可能性。」华泰宏观研报也认为,虽然新冠疫情对居民消费和相关的服务类项价格可能有负向影响,但综合来看,食品端仍是通胀超预期上行的最大风险因素,除了猪周期,新冠疫情期间农业生产受到的冲击,可能使得鲜菜、鲜果价格在未来两三个月超预期上涨。
不过,对 1 月刚刚转正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来讲,情况可能要复杂一些。
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前后,大量工业企业生产停滞以及节后复工进度明显滞后于往年,近期国际油价处于下行态势,即为市场对中国需求减弱的反映。高频数据显示,2 月钢价环比下跌 7%,油气价格环比下跌 8%,但动力煤价格上行。
陆挺认为,虽然疫情对工业品的供需都产生冲击,但由于上游产品占 PPI 篮子的四分之三以上,需求冲击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这将在短期内给 PPI 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在疫情得以遏制后,预计被压抑的需求将推升 PPI 呈 V 形反弹。
广发证券研报也认为,上半年 PPI 同比增速将呈现 V 形走势。理由是,运输环节受阻、下游复工进度低于上游,将导致原材料需求减少,PPI 同比增速在疫情冲击快速向下,但随着复工进度逐渐加快,疫情结束后交通等约束消除,以及财政发力后基建投资回升,PPI 同比增速有望快速向上。
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卓创资讯对 24 个省 (区、市)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来看,2 月上旬与 1 月下旬相比,9 大类 50 种产品中,只有 7 种产品价格上涨,26 种下降,17 种持平;但到了 2 月中旬和下旬,价格上涨的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分别达到 21 种和 22 种。其中,供给刚性较强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非金属建材,价格普降,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出现上涨。
山东青岛一位化工行业人士对财新记者称,近两周其供应商全部发了涨价通知,进货需要先付款,然后排队等货。除了此前停工停产导致原材料生产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原材料供应商大量生产疫情紧俏物资原料,其他原材料暂时停产或减产。
问题在于,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央行向市场释放了充足的流动性;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和政策继续加码,一旦需求复苏快于供给的增加,通胀是否会出现?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财新记者称,通货膨胀往往是在经济刺激过度,使得经济运行水平超过了潜在水平时发生的,目前推出的货币信贷宽松和财政政策,目的更多是让产能能尽快得到恢复,并不是要让经济运行在高出潜在产能的水平上。
陆挺则提醒,在生产无法顺利恢复正常运行时,应谨慎出台大规模的需求刺激,这不仅无法提高产量,而且会造成实体经济的通胀。如果资金因为在实体经济中无所作为而流向股市,还会恶化资本市场的泡沫,「到时候现在怎么涨上去的,还会怎么跌下来,酿成新的金融风险」。陆挺建议,在疫情被控制之后,央行应注意引导预期,并及时退出相关宽松刺激政策。
实体经济的通胀尚未出现,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却远好于预期。鼠年开市以来,中国 A 股相较全球市场走出一波独立行情。
2 月 3 日至 3 月 3 日,上证指数区间涨幅达 8.97%,创业板指数涨幅更是高达 21.03%;而同期,海外市场几乎全线皆墨,道琼斯指数下跌 8.74%,标普 500 指数下跌 7.56%,纳斯达克指数下跌 6.35%。过去两周,意大利富时 MIB 指数从最高点一度累计下跌达 15%,英、法、德三国主要股指同期累计跌幅均超过 10%。
北京时间 3 月 3 日 23 时,美联储突然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 50 个基点,至 1.00%-1.25%,同时将超额准备金率 (IOER) 下调 50 个基点至 1.1%。这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第一次紧急降息,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是直接诱因。
但美联储降息并未提振美股市场,当日美股短暂冲高后又急速下跌,道指盘中一度跌近千点,收盘跌 2.94%,纳指跌 2.99%,标普 500 跌 2.81%。
德意志投资亚太区投资主管 Sean Taylor 称,美联储一次性降息 50 个基点的力度确实令人担心,「市场一方面质疑美联储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当局是不是知道更多不为外界所知的事情」 。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师 Kerry Craig 也认为,尽管美联储此举是想给市场一个惊喜,意在提振市场信心,但降息的力度以及非常规时期的操作,都会被市场解读成联储局关于病毒对经济影响的担忧,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但 A 股并未与美股共振,降息后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涨 0.63%,深证成指微涨 0.08%,仅创业板指数下跌 0.18%。中信证券认为,相较于新冠疫情在海外的快速发酵,中国国内疫情总体趋于稳定,美联储降息带来全球流动性改善,更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对国内资产的投资偏好,全球流动性的改善对国内资产而言是利好因素。
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股市将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并在其亚太地区和新兴市场的股票模型配置中,调高了中国股市的评级,由「持有」上升到「增持」。理由是,「在公共卫生紧急状况不断扩大和相对估值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已承诺推出更有效的刺激措施,包括实施降低企业税和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的措施等;新加坡上个月宣布了自 1997 年以来的最高预算」。
国内券商亦有类似判断。国盛证券称,A 股将成为全球「避险港」:一是因为国内与海外疫情周期错位,从疫情防控角度,中国逐渐成为「更安全的地方」;二是体制优势凸显,且 A 股具备「以我为主」的韧性。
不过,A 股这个「避风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究竟如何?
据财新此前报道,疫情之下的中国股市之所以出现牛市景象,主要是受资金面和政策的推动。年初以来,央行通过各种工具累计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超过 5.5 万亿元,净投放量接近 1 万亿元。流动性追逐权益类资产,创业板涨幅远超主板;本应是负相关的债市也与股市一同火热,甚至资产荒再现。
财新数据跟踪的 A 股流动性条件指标因子,在 2020 年 2 月上升至 21%,进一步确认开启宽松周期。该指标因子综合货币供给、货币市场信用价差和 A 股市场流动性等相关金融变量,反映以数量性指标为主的资本市场流动性条件。
资金宽松局面还能持续多久?市场普遍预期,央行近期收紧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复工推进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恢复,叠加宽信用政策支持,信贷社融将明显回升,资金加速进入实体,将挤压金融市场资金供给。
从市场交易情况看,财新数据的 A 股个股相关系数显示,2 月以来平均相关系数指标平均高达 58.5%,长时间的高相关系数在 A 股的出现概率已经接近最高的 1% 置信区间水平,说明目前 A 股股价的变化主要由系统因素驱动,市场远未恢复常态,仍处于对事件风险高度敏感的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 3 月 3 日,沪深两市已经连续十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 1 万亿元,刷新近五年历史纪录。此前成交额破万亿持续超过九天的情况,仅在 2015 年出现过三次,且发生在 5178 点前后。
银河证券分析师曾万平认为,从上海市场的成交金额看,近期确实高于平均水平,但离 2015 年的成交量高点距离尚远,目前 1.02% 的换手率也显著低于 2019 年 3 月的 1.7%,因此上证指数不存在过热的问题。
而深证综指近期日均成交金额为 7260 亿元,高于 2019 年 3 月的高点,但离 2015 年二季度的牛市高点 1.1 万亿元,还有近 40% 的差距;3.46% 的换手率热度非常高,离 2019 年 3 月的高点还差 1 个百分点,离 2015 年顶峰水平还差 2 个百分点。
「考虑到 2015 年二季度狂热牛市风险很大、较为罕见,综合看,目前的深圳股市热度显著高于上海股市,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曾万平称。
「新冠肺炎对市场的影响,最糟糕的就是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导致所有人都在避险,抛售股票、高息债券、新兴市场资产等一切风险资产。」Sean Taylor 说。
尽管新冠肺炎正朝全球扩散,市场并未彻底溃泄。在经历一轮抛售后,美股开始交替下跌和反弹,「恐慌指数」VIX 也从抛售时 48.70 点的高位下跌至 34.90 点,投资者开始憧憬政府推出适当政策扶持经济,刺激市场。但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走低,显示投资者对「摇摇欲坠」的美股仍忧心忡忡。
「全球市场已经从对未知病毒的恐惧,变成开始担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意大利百达资产管理多元资产部高级投资经理黄思远说。
在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看来,全球抗疫需要接连面临三场大考:隔断传播、恢复生产、刺激需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国家都遵循这一次序。
澳大利亚央行在北京时间 3 月 3 日率先宣布下调现金利率 25 个基点至 0.50%,成为进入 2020 年以来全球首家降息的央行。此后马来西亚、美国、香港、加拿大、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跟进。货币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降息 10 个基点的概率已达 100%,比美联储降息前提高 20%。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 (Jerome Powell) 在降息后的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强劲,但已经看到疫情对旅游业、酒店业,以及倚赖海外供应链的制造商的情绪预期。
道富环球投资宏观策略全球主管 Michael Metcalfe 称,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更可能快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进而反噬实体经济。美联储抢先行动,目的是希望避免出现这一结局,缓解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奥尼尔质疑,在经济指标还没有显著恶化时提前采取措施,是否浪费了本已不多的宝贵弹药?
事实上,对货币政策应对疫情的有效性,存在不小的争论。曾担任 IMF 首席经济学家的布兰查德 (Olivier Blanchard) 表示,传染病是一种「供应冲击」,货币政策是可以刺激需求,但很难帮助找不到零部件且员工被隔离的企业主。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 3 月 3 日撰文称,降息和增加流动性,不会实质性提升消费意愿,在美国如此,在货币政策空间已经耗尽的欧洲和日本也是如此。
「很难想象仅靠货币政策将如何发挥作用」。在达利欧看来,遏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需要协调一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多地针对债务/流动性受限的实体的具体情况,而不是主要倚赖全面降息和广泛增加流动性。
各国对此并非没有准备。在美联储紧急降息前,七国集团 (G7) 召开会议商讨抗疫方法,在会后的联合声明中,G7 并未提及任何关于可能联合降息的字眼,反倒称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财政措施扶持经济。
IMF 和世界银行于 3 月 4 日分别推出了 500 亿美元和 120 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优先帮助低收入和新兴市场国家渡过难关。
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称,除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各国还应推行监管刺激 (regulatory stimulus ) 和结构性改革 (structural reform),这是应对疫情最强有力的措施之一,「各国应采取切实行动,改进监管,与其将其视为一种暂时性的政策刺激,不如当成一种对未来增长的投资」。
对在疫情大考中最早上考场的中国来说,从 2 月中旬即开始第二场考试:恢复生产。不过,从各方信息来看,目前进展并不太顺利,尤其在疫情出现境外输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面临防控和复工两难,限制人员和物资流动,导致企业员工返岗率回升慢、物流恢复滞后,个别地区复工率甚至出现注水的情况。
「经济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在以做好防疫工作为前提的复工复产上,让供给逐步恢复正常。」陆挺称。
在政策选择上,中国已经经历了货币政策为主向财政政策为主的转变。在最初通过各种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下调 LPR 利率、设立 3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等举措之外,2 月中下旬以来,政策重点转向财政,包括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单位缴费、允许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
根据汪涛的测算,这些财政支持规模总计相当于 GDP 的 1.2%。
按照「宏观政策的节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的要求,中央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贵州、广东、浙江等省份纷纷加码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加快开工进度。
广东在原有 2020 年省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7000 亿元的基础上,针对本次疫情暴露出民生、环保、农村等领域短板问题,梳理公共医疗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物资储备、环保设施、农业农村等领域补短板项目,新增一批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省重点项目全年力争完成投资 8000 亿元以上。
浙江省明确要调整政府性投资计划,加大铁路、公共卫生、防灾减灾、老旧小区改造等补短板投资,新增安排 100 个左右省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地方债资金分配上,优先保障 2020 年 6 月底前开工和续建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补短板项目,优先向疫情重灾区项目倾斜。
2 月底以来,决策高层多次要求「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部分机构将其解读为政府将尽力确保至少 5.6% 的增速,以实现实际 GDP 较 2010 年翻番的目标,进而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措施。
汪涛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她认为,这主要是为了鼓舞信心、稳定预期,而非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某个特定的经济增速。政策虽然会加码,但空间有限。在目前已宣布的减税降费措施规模之外,预计政府将在医疗和基建领域额外增加支出、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定向支持,规模将超过 GDP 的 1%。
丁爽则认为,政府需要适当放宽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范围。如果一季度经济增速只有 2.8% 甚至更低,全年要实现 6% 左右的增速,意味着后三个季度增速要达到 7% 以上,这会超过潜在增速,造成通胀压力。
陆挺也建议,政府可制定一个较大区间,诸如「5%-6%」的 GDP 增长目标,给疫情之后的政策制定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他强调,通过大规模刺激手段来弥补疫情造成的 GDP 损失并不可取,中国经济应从长计议,更加注重投资效率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追求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Related
宏观经济所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控状况,没有人知道情况何时才能开始恢复正常 一对母子从疫情爆发中心湖北省来到九江长江大桥的一个检查点。 Photo: Thomas Peter/Reuters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使中国与全球其他地方隔离 …
中国政府甚至可能会公布第一季度经济出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的首次萎缩 新冠病毒疫情正抑制中国经济前景,政府公布的最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据证实了一些非正式迹象,表明该国目前在复工复产方面困难重重。 中国官方一项追踪制造业采购经理人信心的指数 2 …
中国的半隔离状态将损害国内外经济增长 建于 16 世纪的豫园位于上海的心脏地带,这座遍布亭台楼阁和池塘的园林为春节假期装点得年味十足。通道两边高挂着色彩斑斓的灯笼,摊位上摆满了饺子,入口两侧有几十名保安在疏导人流。万事俱备,只欠一样: …
林赛·盖洛威 (Lindsey Galloway) Getty Images 丹麦政府的金融援助方案被誉为世界楷模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为了抗击疫情实施了一连串的措施,包括封锁边境和社交隔离,以 …
企业开启复工复产,如何克服防疫、人力、原料、生产、销售、运输重重困难? 富士康深圳工厂的品质检测员姚同,春节前返回老家湖南株洲时,并没有想到,这次假期会从 10 天变成漫长的 44 天。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巅峰产能时期员工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