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写作者比较穷,还没轮到你们同情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在纽约的时候,去Ian Johnson在布鲁克林的家里做客。他是普利策奖获得者,也是非常好的作家。当他说“Peter(何伟)是我好朋友”时,没有一点蹭热度的意思,作为写作者,他们至少是同量级。

过去一段时间,Ian住在朋友的大宅里,顺便帮朋友照看房子,现在朋友要回来了,准备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卖掉,Ian就必须搬出去居住了。在纽约,他不可能有钱租这么好的房子(每个月至少要1万刀的豪宅)。

一个全世界范围内一流的非虚构写作者,也无法让自己在纽约住得舒服。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到德国去——现在他已经在德国了。

今天提到这件事,是因为当天他向我提到袁凌。他刚刚读完袁凌一本书的英文译本,准备为它写一篇序言。

而在这两天,袁凌因为一篇《一个贫穷的作家决定重新找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有些人在分析他“贫穷”或者“失败”的原因,还有些人在敦敦教诲,一个人在养活自己之前,千万别写作。

最悲哀的是看到余秀华评价袁凌,没有一个社交媒体,不懂社会——你可以说他没钱,但是要说他不懂社会,很荒唐。

我看了几篇,有些真的很可笑。即使从“年收入”角度,有的批评者也没有袁凌高,但是却可以指点袁凌如何经营自己,获得“政府的扶持”。

袁凌当然不富有,他在北京租房住,没有买房。但是,他的“生活”却算不上穷困潦倒,如果认真阅读那篇报道,也许会羡慕他的状态。

一位成都朋友就很羡慕: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像他那样,拥有一面墙图书的书房了。

还有一位年轻的写作者,无比羡慕袁凌有一个和他志同道合,同样喜欢非虚构写作的妻子。我猜这个年轻人想恋爱了。

至于我自己,羡慕他单纯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还有他活蹦乱跳的狗——自从5月31日我的狗去世后,我每天都很难过。

袁凌要“重新找工作”,是因为预感到图书市场滑坡,想找一份编辑的工作补贴生活,可以更从容地写作。他还有不少想写的主题,谈起那些,他的眼里就会有光亮。

这就是他真实的状态,谈不上有钱,但是也比真正的底层(比如他写到的“皮村兄妹”)好过一些。“非虚构写作者”当然是艰难的,一个难处是不够有钱,还有一个更大的难处,是不能写(或者出版)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这个社会已经有一套体系,确保以“说出真话”为职业的人,不能过比较富裕的生活。

对此,我也有清醒的认识。我昨天在朋友圈开玩笑说,感觉“一个贫穷的写作者正在开书店”,比“重新找工作”还要悲伤,因为重新找工作意味着要创收,而开书店意味着还要赔钱。

从2019年5月开始,我就没有上班了,到现在已经超过5年。每个月大概都会盘算一下,自己这个月收入有多少,也会思考一下下一个月的面包在哪里——把自己作为一个“经营单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网络,包括书店的运营,也必须依靠社交媒体。

一个写作者可以像打游击一样,去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但是,这也造成一种伤害:我大概过着一种支离破碎的生活,不得不平衡阅读、写稿、跑步,不得不去应对网友的谩骂与批评,或者去谈公众号广告合作。

“性用品广告接吗?”

“接。玩具类的可以,药品不行。”

“保险广告接吗?”

“保险推荐可以,理财不接,会导致读者受损。”

“命理文案看一下吗?”

“那种特恶心的文案不接。”

“报恩寺狗粮募捐 可以吗?”

“坚决不接。我不想利用大家对狗的同情心。”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狗,我想告诉它,为它守住了一点底线。

我羡慕袁凌,昨天他写了几段回应余秀华的文字,应该发在了别人的公号上,他自己不管公号,也不在乎大家如何评论,而是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

他仍然在过一种“整体性的生活”。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非虚构,死在出租屋里

我见过袁凌,两次还是三次不记得了。他长相的风格像罗本,好像从没有年轻过。社交风格上也不太暖热,有点怪怪的。 我也是这样的怪人,所以很理解他。我有他的微信,这十年也就说过一两次话。遥望于江湖,却不相忘,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 第一次见袁凌,是 …

出租屋里的女子,到底为何而死?

加个好友吧 万一失联了呢 公众号【贞观】的那篇文章《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是最近很热的话题。 但33岁的211高材生,独自死在出租屋里,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由非专业媒体发出,自然引发了关于真实性的质疑。 还好有媒体去求证了,咸 …

那个死在出租公寓里的外地女孩

原创 维舟 维舟 一个33岁的女孩,从贫困的西海固老家来到西安,两个月后,孤身一人死在出租公寓里。 她死得有多孤独,从一个细节就可想而知:她死了20多天之后,才有人发现她死了,那时她的遗体已经面目模糊,也就是说,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注意 …

运动员不是夺金的工具人

张博恒 巴黎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决赛,中国选手张博恒带着一身伤病上场,艰难拿下一枚银牌。下场后,有人惊喜地看看,他讪讪然说:“银牌就不掏了吧。” 他已经做得够好了,没人能指责他,但这番话却隐约透露出他的自责,仿佛一个考了95分的懂事孩子, …

【重温】米米亚娜|逃离体制

现在我明白了,真正促使我离开的是一种存在主义危机。我看过一些人在四十、五十岁的年龄从体制里出走,他们突然推翻了之前的人生,彻底改变轨道。这个 “体制” 不仅仅是指公职,而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主流式生活。他们辞职、离婚、移民、重新求学…… 决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