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9 日上海新增本土「234+2780」,新增死亡 6 例,目前疫情情况如何?
知乎用户 行人逆旅 发表 大致上有三个好消息。 一,南京超过七天没有上海的外溢。 这一点说明上海出行的人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如果能做到全国无外溢超过 10 天,解封后对上海的各种政策应该可以慢慢变轻了。 二,各地援沪队伍在离开上海。 援沪 …
前排的高赞回答都在说些什么???
你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感动吗???
老人抱着骨灰负重拖着箱子走 7 个钟头是为了感动中国???
什么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通篇写满了温情,读来却无比冰冷。
2022 年的上海,六旬老翁身负骨灰千里走单骑,这种人间惨剧都能给你们抽出正能量来?
请听简答题:
是什么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会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此类事件如何解决?
谁该为此负责?
成年人的无助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实际上我们身边时时刻刻有这样的事。
看到这个新闻,我想到了十多年前的一件事,那一次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奈。
那次我感冒发烧去医院挂急诊,因为错过了门诊时间,去医院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当时进去时候,有个 70 岁左右,满头花白的老头在看病,旁边站着一个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应该是他的老伴。
进去的时候,诊室里气氛很沉重,两个人表情都很沮丧,老太看样子是刚刚哭过。
前面他们说什么我没听到,但是我进去的时候,那个医生正在要求老头住院。
旁边还有一张 X 光片,我也看不懂,只是听医生说老头的状况很严重,必须马上住院治疗,让老头先呆在急诊病房,明天再转心血管科。
这老头是全程不肯,坚持要医生给配点药,死活不肯住医院,他老伴也是一句话不说。
医生至少足足劝了他 10 分钟,跟他把情况全说了一遍,还跟他说情况很严重,这种样子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但老头还是坚持只配药不住院。
后来医生就问老头,是不是经济上有困难,老头才说是的,自己没有医保,住院花钱太多,他们负担不起。
最后医生让老头自己签了一张单子,写什么我不知道,大概也就是说老头自己坚持放弃治疗一类的吧。
这一幕我是全程看到的,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难怪古人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有病没钱治,只能配点救命药熬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人就没了。
到我的时候,我还问了急诊医生那老头情况很严重吗?医生点了点头说非常严重,还说别看老头现在能走路,心脏的事情是致命的,人说没就没。
还说老头如果肯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情况会好很多,不过他也没办法,老头不肯进来。
我问这样的病人多吗?医生说麻木了……
这话没有明确回答我,但是麻木了,这话倒是体现出很大的无奈。
应该类似的病人不少吧!
每次想起这件事,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努力啊!
没钱的时候,真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瓦萨比,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两位老人一生相守的真情令人动容,但横亘在老人面前那条艰辛无比的回家之路,却只能让我们感叹: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体命运流离颠沛,形同浮萍。
「带老伴的骨灰回家」应该是黄建才老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但在非常时期,老人蹲在空荡荡的站前广场上的样子,让人特别心疼。
面对媒体,黄建才老人擦着眼泪说:「我不想让她留在外面,无论怎样,我自己搞也要弄回去,那有什么办法呢?」。
这句话听着耳熟,在上海这一场疫情之中,恐怕有不少人,都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待遇。但就算心里装着天大的委屈,最后也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劝慰自己。
因为个体太过渺小了,面对洪流,我们总是无能为力。
比如那个孩子高烧 40 度,因为小区封闭,只能深夜里挨家挨户向邻居求助的年轻妈妈,还有那对被错判阳性,无论怎么解释都被命令「必须要去方舱在复查」的年轻夫妻,可能还有不少我们无法知晓的人和事,可能最终也只能归结在这一句:「那有什么办法?」
疫情之下,交通完全中断,四通八达的长三角,变得举步维艰。从上海到常州,没有疫情时,开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一天却只有一趟高铁。
老人拖着几个大行李箱,徒步走了 7 个小时,中间只吃了两个梨和一个橘子。儿子、儿媳和亲戚同时在网上给他抢票。这样的方案,想必是一家人在非常时期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了。
可如果抢不到这张车票,即便老人徒步七个小时到了高铁站,也走不成。
如果抢不到车票怎么办呢?可能只有等,没有住处,只有露宿街头。
虽然这是老人内心笃定的一条路。归乡之路,尽管艰难,但再难,总要回去。
但他成了这条路上的「孤勇者」。
谁来为这位经历丧妻之痛的老人想想办法呢?我们没有看到,该有的人情关怀,通通缺位。
我们的基层组织呢?热心媒体呢?
显然这不是他们的重点,他们的重点是严防死守,动态清零。
黄建才老人费尽周折将老伴儿的骨灰带回老家,但依然无法去参加老伴儿的后事,因为按照防疫政策,他需要被隔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和地,是相守一生的两个人,无法相伴走完最后一程。
突然想起一部电影,赵本山主演的「落叶归根」,为了完成工友老刘的嘱托,老赵背着老刘的尸体,踏上千里归乡路。
一路上,老赵经历种种磨难,眼看就要到达老刘的家乡了,却体力不支晕倒了。
在医院苏醒后,警察却通知他,尸体要在当地火化。老赵带着骨灰来到老刘的老家,家里却拆迁了,只剩一片废墟。
门板上留着老刘儿子的留言:爸爸,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找您,我们知道错了,请求您的原谅,我们等您回来,新家的地址是…..,叶落终究没有归根。
有的人离家咫尺,回家之路却无比艰辛。
有的人远隔重洋,却乘私人飞机轻松飞跃。
世界的魔幻,人性的冷暖,在大灾大难面前,被放大数倍。
有什么办法呢?自古以来,我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远心怀眷恋。
我们终有一天都会回到故乡,将身体埋进泥土,让大地抚慰离魂。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黄建才老人余生幸福。
我弟弟他们都是老上海
他在上海有家人,但是弟弟不被允许把嫂子的骨灰和哥哥从医院送到车站。
同时老人是一边走,他儿子儿媳一边给他抢票。
要是没抢到,他和妻子的骨灰要去哪里过夜?
为什么有人觉得这个故事浪漫?
浪漫在哪里?
浪漫在老人被逼走七小时路去车站?
浪漫在弟弟无法去安慰丧妻的哥哥?
浪漫在老人没有票就会露宿街头?
我希望你们的生活也这么浪漫啊。
还记得不, 赵本山, 落叶归根
当时看是多么悲情,但是看起来荒谬的故事?
现在看看,也不一定
成年人,活着,不容易, 死了,也不容易
让我想起当年汶川地震后一个开摩托的男人将自己死去的妻子绑在自己身后,带亡妻回家。
更新:
有同学来问:疫情时候出院,没有车,小区封禁怎么办?
打电话 962120,康复出院专线。按照路程远近有费用,但这个时间段,费用啥的都不是关键。
可能会有占线,一直打下去,打到自动被挂电话为止。
原回答:
换个问法:
如何看待 2022 年,一老人在全球最发达的顶级都市,不得不花 7 个小时走去火车站?
感觉更加合理一点。
因为就算是这位老人对去世的妻子冷酷无情,骨灰根本没管,就自己单独跑路,他大概率也是需要走 7 个小时才能走到火车站的……
在这一点上,无论你是情深义重,还是薄情寡义,都是公平的。
我反感的不是老人的感人故事,而是现在的媒体,太喜欢包装这类故事,却忽视了(或者是不敢直视)故事背后的暴露出的民生问题。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写过,啥咖啡、红酒、化妆做核酸,都是个别现象,真正需要媒体关注的,无论是防疫工作中的不到位、一刀切…… 民生保障中的不到位和失职…… 看到的都不够多。
上个月,我父亲手术,正好赶上了浦西封完浦东封。
我的小区当时已经提早封了,所以根本没法去陪护我爸。陪护我爸做手术的是我妈。
医生让我父亲出院的时候,我妈请求医生让多住两天,因为浦东当时封了,他们回不来浦东。
感谢医生的宽容,手术后就一直住在医院,住了 2 个多礼拜。期间,我妈去问医生护士,能不能有办法回浦东。
他们的回答是:
我们也不知道,因为我们也是赶在浦东封之前连夜带上行囊来医院留守的。
我爸打电话和我商量,说:医院没有床给我妈睡,她腰不好,睡不了椅子,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想让我叫个车他们送到打浦路隧道那里,然后他们自己走回浦东。
我算了一下:
不算有人看守隧道,不算隧道里的路程,光从隧道的浦东出口走到我们家,就是近 10 公里路程,两位老人一个刚刚做完手术,一个椎间盘突出,怎么可能带着两个行李箱一个背包走这么远呢?
不得不放弃。
隔了大约 2-3 周,问到一个救护车转运的电话,打了两天,一直占线,终于第三天运气好打通了,救护车来了把我爸妈送回了浦东的家。
全程 1 个多月,我除了打电话之外啥都做不了,因为我的小区封得早,到今天已经超过 50 天,太上老君烧孙悟空也就七七四十九天而已。
这种故事如果媒体不用爱情去包装,我甚至都懒得说啥。还是希望媒体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帮助那些无法发声的弱者去发声。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魔幻的,因为最魔幻的是我在微博上已经看到过了: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制定任何政策,都不能违背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否则文化就断了根了,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文化自信是不符的。
即使防疫政策一刀切,也一定有办法解决这类 “死者为大” 问题,否则我们的政策制定、执行者,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了,现在我们提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绝不是一句空话,政策制定时,就要想着初心,执行时,更要想着初心,别因为刻板的政策条文,把初心使命忘了,那样路就走的南辕北辙了。
媒体: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这是多么伟大的爱情,这是多么诚挚的感情。,我都要哭了 T﹏T
老汉: 先莫感动,先莫流泪。我就想问问,为啥我打不到车,要走七个小时?
媒体: 你这可就不按套路出牌了啊。你该说你是怎么思念老伴才对啊,追忆过往……
老汉: 我走了七个小时,我俩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想过八遍了,今天不想追忆了。我就问问我为啥要走七个小时,我为啥打不到车?
媒体: 啊,这个,啊,那啥,呀呀呀,你们快看,外滩又长草了!!
4 月底,我的孩子在上海被困一个多月后(毕业实习,我曾经在知乎发表过一篇文章,记述了孩子在上海租住公寓里差点被饿死的事情),被允许离开上海。联系了家里这边的社区,表示回来后需要 14+7 的自费隔离,只要同意回来就好。然后找黄牛抢了三天的票,才抢到一张 5.1 从上海到南京的。30 号那天早上,他和同学两个人从浦西江湾镇离开公寓步行去虹桥车站,每人还背着大背包和拖着大行李箱,大概距离是 30-40 公里。没有任何车辆可以乘坐,他曾经搜索到个别跑快车的,但是要价 2000 元左右,最低也要 1000 多。没有办法,年轻人觉得步行也可以吧。没想到地图导航的路几乎没有一条可以顺利通过的,到处是路障和检查站,被各种检查拦阻绕路。行走至几乎崩溃,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提出帮助,他们只管检查你,盘问你,驱赶你,最终于第二天凌晨 1 点 50 分左右到达虹桥火车站附近。整整步行了 16 个多小时,当夜,他们在街头草地上凑合睡了半夜。还好,第二天火车转车都还顺利,回来在火车站就被社区防疫人员接到了隔离酒店,到现在我也没有见到他。前两天我给他说,要不再好好学习一下英语,看看能不能出国留学,再想办法在国外找工作生活。他没有说什么,但是上海,他不会再来了!
天灾 + 人祸。
群众没有困难,制造困难給群众。
那些嚷嚷 “你家没有老人吗” 的人,看到这条消息里被 “关爱” 到抱着妻子骨灰徒步 7 小时的老人,这时候有没有什么感想?
我泪目了。
同在上海,如果我死了,谁能将我带回家呢?
这是疫情封闭的时候我预想到的结局!
上海有 10 多万外地病人在上海治疗,一旦封闭,对这些病人是致命的。
此外还有上海大量独居的老人!
重情义的背后是人生的无奈吧,只要不是黄皮肤,应该都有车送他们去高铁站。
其实你知道一个新闻出现在大众视野总有它的目的或者意义,新闻中的老人确实让人泪目,
背景是上海疫情,然后虚晃一枪,主线转成了爱情、亲情。
因为疫情,从医院走 7 个小时到高铁站,都被稀释成了爱情的伟大,情的感人。
这个新闻特别的巧妙。
很好的表达了上海疫情下的正能量。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将负面新闻正面化表达的很好的技巧。
当你想要转化一件事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就将它设为背景,然后表达一些美好感人的东西作为主线,这样大家就会被美好的主线带跑偏,陷入对情感的正能量讨论之中,
同时,背景也会因为主线的美好,给大家留下或多或少的美好印象。
稀释疫情影响,渲染情感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成功的将视线转移,让人们更去关注在环境不易的情况下,个人的不易、美好与正能量。
但个人认为,过渡讨论个人的那么点生老病死的、个人之间情感的事情,远没有讨论整个大背景更有社会意义和借鉴意义。
就说疫情下,面临生离死别的难道只有因患癌症离世的新闻中的这位老人和他的妻子吗?
当然远远不止。
我们看这个新闻,出于本能的觉得感人,但是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很难。因为我们会自然的把其归结于个人之间的情感和人之常情,引发短暂的心头一暖而后了事,而很容易忽视社会层面的结论。
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却被掩盖了。
老人为什么要步行 7 小时?
另外,我想,除去老人这个感人的新闻,上海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也同样感人,令人情绪波动,甚至五味杂陈吧?
只不过那样的新闻出来,就很难让人感到温馨了吧。
我只是觉得那样的新闻,可能值得深思、思考、讨论和改进。
老人为爱带亡妻骨灰回家只是疫情下很小的一个点,这个很小的点打动人的实效也有限。
而更多的关注疫情的一些处理,疫情期间波及更多人生活、安全的事件的处理、新闻报道或许更具展现疫情真是面目,助力疫情早日结束的目的。
可是却缺少报道,甚至被掩盖。
用一些温情新闻能稀释本质么?
群体更关注的疫情事件呢?
疫情间的一丝温情,无论如何是无法稀释疫情的沉痛和措施不到位本身的。
有些东西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看到这条新闻,不知道该如何发表言论,无法感同身受,只感到悲哀。
这次是老人徒步 7 小时,上次是孩子徒步 20 公里。
感情上海市 4 个轮子的玩意儿都灭绝了是吧?
再好的编剧,都不能完全描摹出生活里这种瞬间给人的触动。
但转念一想,编剧即使写了疫情之下的现实题材电影,其中一个单元交给了某大导拍,真的会把造成这种重重困难的原因交待清楚吗,
肯定是不可能的,
抱着骨灰,徒步 7 小时,在这个时代又一次被老一辈的夫妻情意动容,
这让我想起来我奶奶活着的最后三年,她跟我说有一天梦到了我爷爷,爷爷叫她好好活着,好好吃饭,还有儿女孝顺多享几年清福,我奶奶回应我爷爷: 不想活那么久了,你走了活着就没意思。
老派,真挚,纯度高的感情,毕竟不多见了。
但撇开这个,
这个问题的指向和之前报道的「在方舱里隔离还正襟危坐多个小时赶图加班的小伙子热爱工作」一样,
都给你把根本问题闭口不谈,美化成了歌颂,“天啦,你看在这个环境下还有这样热爱妻子,热爱生活的人”,
丧事喜办,老传统了。
明明是得不到体面了才不得已这样,从上个月,到如今的全面消杀,愈演愈烈。
4 月份有人徒步 40 公里去机场,
有人在机场里的靠椅上过了 30 天,
这个月同样有小伙子徒步两天去机场,只想买张机票回老家。
我在想等这场防疫战结束,
会不会也会再看到前年武汉解封那天,
在长江大桥上的车按着喇叭,
像在发出一阵阵的悲鸣的场景。
看到这个新闻真的非常的令人感动。或许你曾遭遇挚爱辞世,又或许你处于爱的人即将离去的状态中,无论哪一种,你都会感到失落,会痛苦,会悲伤,会孤单,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然而在这世界上,面对挚爱的离去是每个人生命的必修课。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使命,每个人也总有离去的时候。纵使你已经 / 正在经历挚爱离世,我想对你说:亲爱的,你不是一个人。
纵使世上有千万人或早或迟会经历失去爱人的过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哀伤。为了能更有效地度过艰难的哀伤期,也许你能通过下文得到一些帮助。
![](data:image/svg+xml;utf8,)
01. 哀伤是什么?
哀伤是指丧失带来的自然反应和感受。
丧失包括人们面对死亡、分离、失落或者重大变化等。**哀伤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哀伤的反应与你的性格特征、处理问题的风格、你的生活经历、你的信念、还有丧失对你的意义有关。**只有自己才明白丧失的意义,越是意义重大的丧失,哀伤的程度就越深。
当人们面对重大丧失会产生强烈的哀伤,比如:
家人辞世
伴侣离世
同学或者同事去世
挚爱罹患重大疾病
离婚或者关系破裂(失恋)
失去亲密的朋友
![](data:image/svg+xml;utf8,)
相比以上重大的丧失,还有相对小点的丧失也可能产生强烈的哀伤情绪,比如:
生病
失去经济保障
离开家/搬家
宠物去世
换工作
毕业
无论哪种形式的丧失,这些都是个人化的,所以不必为自己产生的情感而感觉羞愧。无论丧失的是人,动物,关系,或者是对你有意义的场景,你都是在经历丧失,因而感觉哀伤是很正常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处理哀伤是需要时间的。
治愈是会慢慢发生的,它不可能迅速就恢复。有些人在数周内或者数月内开始感觉变好。而有些人,会在数年内才感觉变好。无论你的哀伤经历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耐心,相信它最终会好起来,同时也允许中间经历情绪的反复。
Elisabeth Kübler-Ross 提出了 “哀伤的五阶段”。
在经历丧失后,你会经历的上述所提及的情绪,了解了哀伤期的情绪表现和哀伤期的五阶段,能帮助你意识到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和自然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以上的阶段和情绪,你也不需要为了治愈而经历哀伤的每个阶段。请不要担心你应该有怎么样的感受或者你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Kübler-Ross 从没有把每个阶段定成严格的框架,套用在每一个人身上。她曾提到哀伤的五阶段不是对于丧失的典型反应,因为也没有典型的丧失。每种哀伤都是因人而异的。
![](data:image/svg+xml;utf8,)
03. 哀伤期的具体反应和表现
哀伤情绪是包括许多具体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想念、内疚和恐惧等(Lichtenthalet al., 2004)。
丧失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当人们经历哀伤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反应:
震惊和逃避 - 你也许会感到麻木,很难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或者极力否认丧失的存在。
悲伤 - 悲伤是哀伤期最常经历的情绪。你也许会感到永无止境的悲伤、空虚、失望、怀念或者深刻的孤独感。
内疚 - 你也许会对于你曾经做过的或者没做过的事情感到懊悔或内疚。你也许会对于某些感受感到内疚(比如,当生病很久的人去世了,会有解脱的感受)。你或许还会因没能阻止死亡而感到内疚。
愤怒 - 即使丧失是其他人的错误,你仍会感到愤怒。当你失去心爱的人,你可能会迁怒于自己、上帝、医生甚至抛弃过你且已逝去的人。
恐惧 - 重大的丧失会引起强烈的担忧和害怕情绪。你也许感到焦虑,无助或没安全感。你甚至会引起惊恐发作。心爱人的死亡还有可能会引起对自己对死亡的害怕或者感到很孤单,因为你害怕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了。
哀伤期不只在心理波动的过程,生理上也会有所表现,比如:
![](data:image/svg+xml;utf8,)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哀伤,使自己的生活能够继续向前
我总结了常见的治愈小贴士:
哀伤的痛楚会让你逃避他人,但他人的支持对于治愈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你很难向他们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让他人与你一起分担你的压力,能够让自己减轻痛苦。不是让你每时每刻和每个亲朋好友都诉说着你的丧失,你只需要和让你信任的、感到安全感的人倾诉就好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隔绝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当你处于以下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感觉生活没什么值得留恋
—想要和爱的人一同离开人世
—责备自己没能阻止丧失(事情)的发生
—超过几周感到麻木和与他人断绝联系
—经历丧失后,比较难信任他人
—不能够正常地过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生老病死是人类必会经历的。死亡一定会到来,但死亡并不是终点。人类的生命长度有限,而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确是自己把握的。请带着对亲人的怀念,用心聆听亲人对你的期待和祝福,愿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珍惜与在世亲人的当下,善待自己和他人,并过好每一天。
作者:李敏楠(简单心理认证 · 心理咨询师)
疫情之下,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抑郁、紧张、焦虑等情绪。
我们开放了免费的情绪测试,希望能够帮到你 情绪评估测试
01
高赞
想起过去的一个故事,急诊室里,苦苦劝一位老人住院的医生,一直在摇头的老汉,和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老妇。只因为没医保,付不起钱。
-–
感叹老人的这个动作和情谊的,上来就拿了一句文绉绉的镇楼金句「世间再无所爱之人,眼前再多繁华皆浮云」
-–
看似有逻辑的客观理性的抽离,讨论这个负面新闻变成了正能量新闻。从各种不便延展到情深意重,一顿分析,嗯,这个 800 多赞,似乎是得到更多赞同的一个观点。
-–
让我想起当年汶川地震后一个开摩托的男人将自己死去的妻子绑在自己身后,带亡妻回家。
这一条很短,但是我却看的很有画面感。
是个抖机灵回答。
可却是我觉得最有人味也回答的最准确的一条。
02
东方和西方有很多的差异,其中一个就是对生死的定义。
西方认为生死只是短暂的恶别离,大家都在一个终点等着呐。
东方则认为生死就是生离死别,此生一别,再无相见。
所以,东方人对过世常会看的更重一些。
其实,对于这个热搜,我真的觉得没啥好评价的。
因为这个老汉,大概只是做了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做的一个动作和行为罢了。
反而,拿出来做一个事件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什么动机或者想法。
尤其在一个人还这么悲伤的时候,所谓的评价和曝光,其实,这本身,只是在消费,通过这个事件,消费一些需要的情绪,流量。
死者为大。
既然都已逝去,安静,有时候也是一种礼貌。
03
夫妻
夫妻本是同林鸟。
还有下句,大难临头各自飞。
我不知道认同这句话的人有多少,也不知道事情是不是这么个事情。
从人性的角度来想,它也不是不无可能的事情。
只是,人,本身就是变量,尤其有时候也有可能变成一些了不起的生物。
所以,我还是更相信前半句。
毕竟,有些美好,还是需要相信的。
一个小故事
一个老人,总是对老伴骂骂咧咧。好多好多年,他的子女都认为,自己的父亲一点不爱自己的母亲,老伴生癌症,去世的那天,老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一夜,第二天,老头也去了。子女才明白,原来自己的父亲这么爱自己的母亲。
故事也许有虚构,但那又何妨?
艺术来源于生活。
夫妻,本不就是这么个关系吗?
相爱相杀,磕磕绊绊,但最终却成了相濡以沫。
本质上,夫妻,大概就是最后的人生路上,找个伴。
04
终
没有过多的去评价这个事件本身,因为觉得没必要。
只希望,这个社会,这个环境,能早一点回归到过去的样子。
拥挤的地铁。
堵车的上下班高峰。
永远在排队的热门餐厅。
马路上放学时有拉着手,红着脸的青涩学生小情侣。
没有人脸上戴着口罩。
原来,那些不经意的小平凡,是真的有机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幸福的。
上海,祝好。
只有你好了,这种新闻,才不会成为新闻。
它不是新闻,才是最该有的样子。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吧。生死相依,至死不渝。
即使疫情的情况下。他也坚持要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家乡安葬。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就是一座大山。
虽然沉重。但是为了爱。他还是负担起来了。
希望我们的政策能再人性化一点。不要为了图省事,一刀切。
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
也希望底层的老百姓。不要过的那么苦。
毕竟,我们都是底层的老百姓。
谢邀。
1、文中丈夫是个实实在在、有血肉的人,有情义;
2、叹人世之多艰!
3、平常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欢离合弥漫人生路,平常的幸福远不如电视中的那么容易。
根据最新研究,以中国的医疗水平,人口数量,老龄化程度进行综合判断,现在选择躺平与病毒共存将导致国内至少 155 万人死亡。
注意,这个 155 万人死亡指的仅仅是共存后半年内的数据。
我们支持防疫,也是因为奥密克戎的死亡率虽然低了一些,但并没低到完全和流感看齐。真的到了新冠所有变种都弱于流感那天,用不着某些共存派废话连篇地吹躺平,自然就开放了。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没到共存的时候,你们跳什么脚,喊什么共存?非要因为提前放开几个月多死几百万人为你们所谓的自由祭旗才舒服?
支持现在就共存的那些人,请你们自动前来认领这 155 万人吧,你们允许你们家的谁去死?
看到标题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什么伟大不伟大,而是老人为什么要徒步七小时?是没钱?还是交通不便?
看完泪目了,一个 60 岁的老人想带去世妻子的骨灰回老家,居然要走路 7 个小时去车站!
上海的抗疫应该是目前大陆各城市当中最扯的了吧!
这么大一个城市,也算世界大都市了,却帮不到一个老人。
还有,这样封城真的有作用吗?
我不在大陆,对具体情况并不熟悉。
我来说说在海外目前的状态吧,2022 年开始基本上全员躺平。
以前去医院还要打过疫苗的才可以去,没有打疫苗的就听天由命。
这导致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孕妇、还有本身就有病在身的、对疫苗过敏人群,这些人不能打疫苗却又经常生病。
他们就没办法去看医生,所以导致更多的伤亡出现。
但 2022 年 4 月开始就放开了所有之前的规定,变成了全员开放。
5 月开始室外连口罩都不用戴了,进出店里购物也不用扫码了。
我身边有很多人都被感染过轻症,这边的措施是在家自我隔离 2 周,不用去医院,也没有药。
然后,他们基本上都痊愈了。
如果是重症,就一定要去医院,但是治愈希望比较渺茫。
这导致全部人都认为,它是大号流感。
大家完全不在乎了,因为确实很多人都感染过。
上周我还发现,很多游客都进来了。
不仅如此,商场更是出现购买人潮。
前两年大家很害怕的,搞得人心慌慌。
当时很多小公司都倒闭了,但现在没人把它当回事,完全感受不到紧张感。
大家终于回归到了正常生活,经济也恢复发展。
所以我在想,真的有必要完全清零吗?
会不会太过度防疫了?
当然,或许国情不同吧,我也不是很了解目前大陆的状况,只是以我所处的国家举例罢了。
只是每次看到各种一刀切的防疫政策,导致各种问题,就觉得很难过。
老百姓永远都是最卑微的,比如那个 60 岁老人,他说弟弟就是上海人。
如果不是一刀切的话,弟弟会不开车送他去车站,而让他徒步 7 小时吗?
不说了,等下又有人来杠了。
怎么不报上次上海一小孩解除隔离后独自拖着箱子步行几个小时天黑走到家啊,这不独立这不自强这不正能量吗。
狗头保命。
对老人家:心疼。
他把她带过来,却没能如愿带回去,希望她的灵魂真的跟紧了他,魂归故里。
疫情前的上海是一所希望的城市,重病者的家人 “向往” 着复旦抬头的医院,这里是生的希望。然而今天的上海,困守在医院里的异乡人有多少,无助拖着箱子的异乡人又有多少,在生命最后时刻看到这座城市这派景象的又有多少人。
逝者已逝,留下来的人守着一份念想和坚持。这七小时,是归乡的朝圣,也是挚爱的朝圣。来时焦虑沉重,不知路在何方,不知前路是坦途或崎岖。
而此刻踏上归途,是另一种平静,尘埃落定,没有迷茫,也没有焦躁。只是一步一步朝着家的方向,朝着乡土走去,每一步都是坦途。
带你来时隔山海,山海可平;带你归时,七小时又何妨。
这一次,他可以稳稳地带着她,再也不用不安她的离开,哪怕不是那么顺利,哪怕身在异乡。可这是一场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旅途,哪怕慢一些,再慢一些,也好。
写的文章再使人潸然泪下都掩盖不了职能完全瘫痪的事实
什么混账玩意?拿别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全国封城都指哪打哪,只有上海妖蛾子漫天。
说到底,是上海之心出了问题,上海应该集体检讨上海精神:冷漠,可能比新冠更致命!
上海人硬化 200 年的心,该柔软了;堵塞 200 年的心血管,该疏通了。
老人走了 7 小时,抱着骨灰盒,跌跌撞撞,神乎其神的天网探头看不到吗?路面的城管哪里去了?
我紧跟如花似玉的爱人后面赶路,都会被上海警察拦住,以为我图谋不轨。老人 7 个小时,走走停停,居然熟视无睹?
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但愿这个世界最大的城市,早日重拾良心,达致表里如一的富裕。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亡妻的骨灰,步行七个小时,去坐高铁。看过之后,心酸酸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这是一个男人的担当,不能让妻子流落在外,一定要带回自己的身边,尽管走的疲惫不堪,但是他咬紧牙关,坚持着,坚持着。
喃喃的叨念着:老伴儿,咱们回家!是啊,落叶归根,不能把老伴儿安葬在上海。多么感人的故事,妻子的离世对老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相守一生的人离开了他。
他舍不得老伴儿就此埋在他乡,要留在他的身边。她好去照管,忌日的时候去看一看,带回家,是当丈夫的责任。
疫情当下,公交车停运,他却步行七个小时,老伴的骨灰一直贴身放在自己的身边,“带着他回家了,我也安心了”。老年人的爱是经过岁月的打磨和时间的沉淀,他们相濡以沫,日久见人心的浪漫和感动,唯恐天人永隔,所剩的只不过是一捧骨灰和永远的爱意。
老人在妻子最后的岁月里,陪伴着妻子走过了这一路,来时,两人的车票,走时一人的车票,带着一捧骨灰,走失了一个陪伴自己大半生的心爱恋人。
真心希望老人健康长寿,因为妻子在天之灵,在保佑着他,因为老人用要用余生来回忆亡妻的点点滴滴。
他们那个年代,车马很慢,书信也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如今,牵手共看日月的人走了,但是妻子在天之灵,一定很欣慰。这就是相爱到永远最好的模样!
老人能顺利到达虹桥站,已经足够幸运了;如果后续能顺顺利利带着亡妻的骨灰回到家乡,让亡妻早点入土为安,更应该是幸上加幸了,总比抱着骨灰住进路边的电话亭亦或抱着骨灰在空旷的大海上街头流浪强多了吧。
毕竟比这更惨的比比皆是:某医院的护士被自己工作的医院以疫情防控为由拒诊导致死亡、郎咸平的母亲因核酸报告出结果不及时死在急诊室门口,还好,这个老人的妻子只是死于自身疾病,老人虽然徒步 7 小时,但好在一切顺利,马上就能回家了。
祝愿老人劫后余生一切顺遂吧!
带不带都是个人选择,尊重就是了。我感兴趣的是徒步 7 小时,在全世界能发生徒步 7 小时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哪里,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发生确实有点想不到。
防疫到底防了什么?去哪都需要良民证,美其名曰保护生命。取舍而已,没有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摁下葫芦起了瓢就是瞎折腾。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滚滚泥石流。
个人的苦痛,悲伤。亲人无法相聚,情侣天各一方。生离,死别,故乡在远方。
他日葬侬知是谁?
在这拖拽无奈里,停下脚步去关心爱的人吧。
看的难受 祝平安回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生漫漫长路,不抛弃,不放弃,只求一个叶落归根。
这份至死不渝的爱情感人肺腑,但是更加心疼老人徒步七小时,一路缓缓行走,老人不仅仅是心痛难安,身体也是疲惫不堪了。
想起唐山大地震里面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指尖的温度,臂弯的沉重,胸口的温度永远只能回忆。正对了另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天天抱着捧着担心着牵挂着的终于失去了,永远失去了,怎么努力也回不来,那种无力的痛。
别说走几公里,天涯海角也能走到,月球火星也能走到。老年丧妻特别容易在 3 年内挺不过去,希望老人家属能够多安慰安慰他。。。
新冠断交生活,但阻止不了归家路途,因为我们还有脚步!
赵丽颖:我要带你们回家
我跟我对象说,以后如果我先没有得话,就把我烧了,然后扬了也行,埋在树下也行,就别乱折腾,更别折腾晚辈。
虽然我现在还很年轻,还没有晚辈。不过我对象说,那她怎么办?不埋在一起吗?我说这辈子能一起走下去就行,最后都变成泥土参与到生态循环了,也就无所谓了,她是挺不开心的。
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觉得直接把我弄成肥料,重新回到生态循环中,才是最好的归途。
我要是牛 x,不用立碑,别人也能记住我;
我要是不牛 x,即便 24 小时不停宣传,修筑宫殿,别人也记不住我。
折腾那些没用的做什么?
别人怎么处理我不管,但是,我个人就是觉得葬礼那套东西很无聊。
有那个孝心或者爱心,生前把这份钱花出来不是更好吗?
我是真的看不懂。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为了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唯独不能感动已故的。
上海 zf 能厚着脸宣传因为 zf 人性化防疫管理欠缺,导致一老头抱着老伴骨灰在立夏世界走了七公里……
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跟之前感动中国宣传一八十多老头只能靠收破烂为生还要抽出钱捐助贫困山区学生一样,令人震撼……
泪目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看你们把杨白劳逼成什么样了!
希望您和妻子的回家路上少些阻碍,希望您和妻子安全到家……
昨晚睡前刷到的这个澎湃的推送
我坐标上海松江,这大概是我居家封控的第 50 天左右,甚至真的这段时间麻木了,对任何消息和事务不再有任何的感情波动,甚至感觉到自己的冷血麻木
昨晚睡前看了这个推文好几遍,一时间似乎想说些什么,一时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只是心里很难受,很难受
非常同情这位老人。
同时希望消杀人员高抬贵手,请不要对老人妻子的骨灰盒和骨灰喷消毒液,他会受不了的。
人在囧途之——新囧
其实挺怕细看这类标题的新闻
毕竟比起天灾来说,人祸都能这么无力… 真的……
希望人有来生。
今天是 5 月 12 号。
疫情当下,冲破万难险阻,陪伴她落叶归根,
可能他并不觉得这 7 个小时的路走得有多辛苦,
因为在他的心里,只有呵护她回家这一件事,
有的人的爱,靠嘴来表达;
而有的人,靠的是行动。
想起一部电影《落叶归根》。
又想起了我倔强的爷爷。我奶奶去世后,葬在租屋后面的山坡上。那是我们家以前分的一块贫瘠的土坡地,石头山土薄不是很好耕种,我记忆中似乎都是慌着的。奶奶去世后,我爷爷却又把那块地拾掇出来种菜了。他年龄大了腿脚有些不好,但就是不听劝每天都要爬那个陡坡上山去种菜。其实,那不到一亩的土石坡,真的种不了什么东西,而且还容易出现危险。但我知道,他非要去种菜除了要强,不想闲着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每天陪在奶奶身边。奶奶墓前也一直被拾掇的很整齐,旁边的杂草也一直定期被清理的很干净,还种了松树。如今,奶奶去世快 10 年了,松树都长好高了。爷爷也 80 多了,现在已经有点爬不了坡上的小路了,就绕远点的大路也依然要上去种菜。
很多人都以为老一辈人都是包办婚姻,不懂爱情。但我到是觉得,这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爱,更有分量。
求求这个该死的疫情快结束吧,我的牙要坏掉了,天天牙都不舒服,动不动发炎,疼痛,还不能去看医生,,真的无语了
前两天,不知道怎么聊到退休以后的事了。
我:退休以后回老家,把老宅子修修,开个菜园。
老婆:不管孩子了吗?把孩子留在这里,太孤单了。
我:如果让我们带孩子,就给他们带大,大了以后咱们回老家。
老婆:你也不怕生病了没地治病。
我:死,我也不死外边。
老婆:我也想回去。
从农村出来,吃过的苦太多,也受过累也太多。不回老家,一是老家也确实没什么工作,二是不想让孩子重走我当年的路,我帮他们把苦吃完,他们就少吃点。
有人说八零后、九零后是没有根的一代人,我也不知道,只是我觉得自己的根在老家,不在这里。
落叶归根。
看了下新闻,属于专题 “大上海保卫战”,那以这样的形式报道也就很好理解了。
只是,有一个点需要注意:
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属于 “丧事喜办”?
有个比较朴素的方法:当你觉得某件事很令人感动的时候,尝试想象一下,这件事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如果你觉得没那么感动了,甚至有些难过、绝望,那就得警惕了
别把苦难当颂歌。
想起来诗人李白曾背着朋友的尸骨千里还乡
一古一今
一个是友人一个是爱人
同样地让人敬佩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的,此刻的老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境?双手捧着妻子的骨灰,徙步 7 小时,孤独地来到高铁站,纵然是千里万里,也要带她回家,好让她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因为这是老人能够为已故的妻子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无论如何也要陪她走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全天下所有的夫妻共同期盼的。但最后必定有一人会先离去,而留下的人注定是最孤苦的。
我们由此可以想象此时老人的心境是何等的凄凉,脚步是何等的沉重,对妻子是何等的挚爱!
反观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像这位老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婚前也许还是山盟海誓,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婚后却成了相互猜疑,互相厌弃,各自出轨,另觅相好,最后劳燕分飞,甚至为了争夺财产和孩子的抚养权,不惜刀兵相向,法庭相见。最后遭苦受难的还是老人和孩子。
所以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择偶结婚前,还是应该多一点理智,少一点盲目;多一分谨慎,少一分冲动。婚后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猜疑;多一分包容与理解,少一分埋怨与指责。我们要对他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下一代负责。我们既然选择了玫瑰,便要钟情于玫瑰,无论山高水远,也要风雨兼程。
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之罪
同样
敬重,是人类最大的美德
【蛋总牛逼!!我也救猫~- 哔哩哔哩】 https://b23.tv/G0F0KRY
b 站的视频截图
(侵删)
老人
应该是 苦了心志 劳了筋骨
重点在 “徒步 7 小时” 还是重点在“抱着病逝妻子的骨灰回家?”
如果前者,因为上海疫情严重,公交停运。
如果后者,因为这是民族传统叶落归根,属于 “基本操作”。
梦也醒了、心也碎了、该回家了!
带着爱妻回家,如果有可能,不要再返回了。
有爱的地方,就算再简陋,也是温暖的港湾。
没爱的地方,即使再繁华,亦如冰冷的牢房。
能回家的都尽量回家吧,身在异乡的外地人。
我想了想
如果是我父母 任意一方
应该也会这么做的
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已经是绝版纪念品了
刚好今天是 512,刚好我点进来的时候回答数量是 512,截个图就当纪念 512 吧。
老人徒步七小时带亡妻骨灰回家,我只关心,为什么会徒步七小时?
爱情,永远是永恒的话题!
最动人心的爱情如今只存在老年人世界了……..
可悲?还是可叹?
看看当下的年轻人吧,爱情和婚姻掺杂了太多的不再纯粹的东西,物质、交易、其他………… 唯独失去了那最真挚的纯粹!
那些可以相濡以沫的夫妻和一直走到老的人们才能诠释历经岁月洗礼下的感情……..
最动人肠!
为现实的人们感慨,爱情的朦胧和单纯一旦不在,还能再被称呼为:爱情吗????
失去爱情的人们活着将会失去多少灿烂???
看看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吧,里面有 60 以上的成分都和爱情有关,这是人类最美、最灿烂、最好的东西,有了这个,短暂的人生才有意义,失去了,人活着就是干巴巴的……………
能猜出来,这位老人大概是没有 connection 吧
爱丁堡可以为了点国际名声,不顾疫情阻碍为国外友人亲切丁丁理疗。却不愿意为一个落叶归根的国内公民提供点便利。果然是魔都,魔幻的魔。
![](data:image/svg+xml;utf8,)
黄建才不懂抢票,就把这任务交给儿子、儿媳、侄女等。自己直接从位于老闵行 icon 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走到虹桥火车站。
地图导航显示这一路整整 24 公里,步行约 5 小时。
可黄建才不识路,也不太会用导航,他只能边走边问。
把妻子带回家,他做到了。
一个嘴上从不说爱的人,但骨子里藏着惊天动地的爱。
人生走到尽头,黄建才和殷桃香的深情和爱意永远不变。
再多的甜言蜜语,都比不上日久情深的病床旁的配盘。
一个人生病、生死说到底是个人的事情,可因为爱,把无关的人和事链接到一起。
一个愿意陪你看病,心甘情愿守护在你病房旁,走过 24 公里,带你回家的人,是真的为你着想。
他把你当成了他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全世界。爱得有多深,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然而这些无奈的背后,是上海的医疗交通系统的缩影。
在大家的印象里,上海有绝对的经济实力医疗卫生实力,毕竟也是中国发展最前端的城市。
大家抱怨上海也是有原因的,
有网友就总结出来:一是因为上海防疫不够严格,轻视防控工作,造成了不少感染者外溢,给其他省份增添了疫情麻烦。二是上海应对疫情反应慢、迟缓。
链接居然是澎湃
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
我不吵也不闹,就等清零以后问责。
这则新闻就很像前两天 “男子上海就医病逝 妻子流街头落”,好像现在的新闻标题拼命的想感动大家,拼命的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时候在想,如果人能在除了做了自己本分的事情之外,遇到他人有困难的时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一帮,会不会这个社会就多点温暖。
疫情期间,每天都在看热搜,热搜大多是某某在警察、消防员等等的帮助下,暂时脱离了那个比较恶劣的环境,我在想,为什么只有寻求帮助的消息大张旗鼓,明明白白的放在众人的眼前,才会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好像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依托互联网去把自己的困难,委屈去说出来,甚至于最近的新闻实名举报自己的医生丈夫出轨,吃回扣等等一切丑陋的事,这些原本可以通过某一方去约束的行为,确逼得他们不得不在互联网上去曝光,需要通过曝光他,达到一定的影响,在群众的监督下,有关上级部门才会去解决这件事情。
“男子上海就医病逝 妻子流街头落”,这个媒体多会写标题啊,“上海” 大家都知道,疫情比较严重,“病逝” 死别,如此令人伤心难过的事情,光是听着都觉得让人不禁让人留下眼泪,“流落街头” 在上海没有住的地方,在自己丈夫去世了,独自一人在上海,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连伤心的时间都没有,要先找到住的地方啊。她自此之后就要自己一个人撑着这个家了。
我在想如果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能多问几句,你出去了有地方住吗,需不需要帮你打听打听,这样会不会她不至于流落街头,到这里有人就会说,医生护士他们也忙啊,我这里想说的是,医生护士是本地的,那找到能住的地方,会不会更快。那疫情期间谁会接受啊,万一传染了呢,对啊,危险来了,先保护好自己吧,但是新闻里没说她有新冠,所以她安全的,没有传染其他人的可能。基辛格说过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我就在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那个最勇敢的人就好了。
我在想如果她能在她打过的酒店电话里,有一个酒店愿意她住,她也不会打了 40 几家的酒店电话,都拒绝。疫情期间,大家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摘得干净,万一出了什么事自己也不用承担什么。
我们都很乐意看到助人为乐,在尤其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别人,而这位女士在上海当地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暂住的地方。
最近这样类似的新闻很多,但我关注的只有一点就是,可不可以,可不可以以后这种事情能少上一点热搜,我知道是想传达一种正能量,想传达一种不用恐慌,在疫情之间,我们也会做得好。
但是我希望以后这样的热搜,越少越好。
这位女士在打通第一家酒店的电话的时候,就入住了,她有时间为丈夫的逝世悲伤,因为短暂的悲伤之后,还有一个家等着她去守护。
上海最擅长的是丧事喜办和辟谣。
这个感人事件的背后是上海在疫情之下的无能,连市内基本交通都没有恢复。否则不至于发生这样徒步七小时的事情。老人又不是徒步爱好者。
说什么感人,不过是上海无能的遮羞布。
如果市内交通恢复,这件事儿都不会发生。
华人与华人的狗不得外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情况,没人为这种情况负责?抗疫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官帽子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上海孕妇买鸡蛋被逼半夜写保证书,高下立判了吧,上海这次打着防疫的口号,干着违背祖宗,人神共愤的事情,怎么就没人敢处理呢
所以上海封了个寂寞?放这个消息出来是为了说明上海是多么不干人事?
有些人自己不要尊严,还看不起要尊严的人。
狗极了
唉 如果我是老人可能我会砸开一辆共享单车吧 丧事喜办 可是不应该需要丧事的
《落叶归根》
一个空城,几多悲恸
这个男人抱着亡妻的骨灰竟然走了七个多小时
才到了那个亚洲最繁忙的虹桥站
是的,疫情让它安静
也让整个城市陷入死寂一般
其实濒 “死” 的不仅是交通和设施
还有人心
饥饿、病痛、恐惧和期盼暂且放着
对于老伴的离去,这个男人绝对是最伤心的
相依相靠的伴侣撒手人寰了
在魔都这座大都市
但!恰好它也病了
让这个男人不得不靠步行前往车站
每一步都是沉重的
……
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恋
从相恋到走入婚姻殿堂,一起抚养子女
但此刻,他抱着的不再是妻子,而是她的骨灰
他可能懊恼于无车可坐、无人可帮
但是在死亡后的空洞中,他已然麻木了自己
跨过街巷,梧桐上乌鸦声声,他觉得是哀乐长鸣
走过天桥,清风拂过脸颊,他感觉那是神的抚慰
慢慢靠近虹桥
他也渐渐清醒,手里的骨灰盒好像温暖了不少
自己的爱妻,在向他诉说:
罢了,老头子,你何苦这么劳累要走这么远呢
这个男人心中默念:宝,跟我回家,带你回到心安的角落
这座城市很大,但我们在这很孤独,而你留下来也留不住
……
末了,他登上列车
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他和老伴的骨灰
看着身后渐渐模糊的上海
他扎心的痛楚,表现在隐隐渗出的汗珠上
同时,更紧地抱住了爱妻的骨灰
只有她与他同在
给他温暖
即使在
天国
!
魔都
对
这是上海的别称
在世界排名前几的大城市里步行 7 小时?最后被渲染成了爱情的伟大?呵呵,这有什么好宣传的,这不是在这个时代 2022 年最可悲的事情吗?
已经基本面清零,为什么不能打车?
去江苏的高铁有没有限制通行,老人是否知道相关政策?或有人告知吗
妻子在上海治病去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碰上疫情治疗不及时导致的?
正能量: 老人徒步 7 小时从医院到高铁站,只为送亡妻回家。
负能量: 为什么老人从医院到高铁站只能徒步,而且 7 小时没人发现?
我不懂这个问题下面这么多人在扯什么温情,哪里来的温情?
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停运所有交通线路,看似发布了一堆出行方法保障民众出行,一个都没用。
什么巡游出租车,居委会专用车辆,康复专线甚至是志愿者车队,一个都联系不上,120 要排队,110 不管。
孕妇没办法产检,癌症患者无法就医,阳性患者进方舱也难出方舱也难,外来务工人员没有住处想返乡也返不了,大学生封了几个月,想回家票都买不到。大把大把的人流落街头,囊中羞涩,病痛缠身。
怎么看待呢?
想表达什么吗? 表达他在疫情这个情况下,要带着妻子骨灰回老家的坚定决心,表达了他的爱妻情怀? 表达了归乡之心?
在上海的疫区情况下,他是否可以离开上海回老家(江苏)? 是不是符合条件?
如果他可以合法离开上海,也买到了高铁票。那么他是因为疫情,没有公共交通的情况,只能靠走路? 在没有公共交通的情况,是没有其他人帮助了?
上海,在这个 2022 的春天,充分地表演了各种各样的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丑恶。
澎湃这个渣媒,混到今天也就是这样本事!当年刚出来的时候,还错看来他,后来发现这是个渣媒,删了!
他要是阳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从上海回家,我估计他还要抱一阵子
希望疫情防控人员不要双标
上海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已经够多了。
疫情之下,每个生命都在无声的讲述各自的悲欢离合
处在风口浪尖的上海没有抵挡住来势凶猛的病毒,同样也无法承载几近绝望‘’流动者‘’的悲伤。
很难想象老人在举目无亲的大都市是怎样熬过多日的煎熬,面对老伴的去世又是怎样度过封闭的难关,一句回家,是他对妻子最后的承诺,也在敲醒这那些纸醉金迷和灯火辉煌,一个城市,在享受政策优势和天然地位的基础上,这众多养尊处优的 leader 是否依然还能高高在上的俯视着讲出傲慢的话语,是否还在精妙的盘算着经济的珠子去计算纸面数字上的简单增长,是否还抱着小市民的传统、大格局的招牌自欺欺人,上海也许能挺过,因为他们有高耸的楼房、动辄千万的宅子,有着各路西装革履的精英和永不疲倦的吸引力,但是更多的地区很多的人不只是死扛硬顶,他们绝无光鲜的街道、优质的民生资源,却不得不在毫无话语权的坚持中接受权力的游戏、命运的安排,命,是自己的,家,是有距离的,7 个小时,一个半截入土的老人,时间是他最能消耗起的资源,却无法在宽敞的路上遇到一丝人情味,现代化的高铁站能见证腾飞的速度,它让人眼花缭乱的通行文谍也只能让这个落后的男人默默等待希望的曙光,这几天,能陪他的只有过世的妻子,还有他顶天立地的诺言。回家两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里,在没有刹车键的快进按钮中是不合群的,它拥有光明前途却没有应急车道,当我们还在仰望那璀璨的星空时,猛的刹那,现实狠狠地告诉我们:病毒才是敌人,而大部分的普通人只是灾难的受害者,他们别无选择
回去了吗?
啥负能量转正能量啊?
明明就是想用这些事情作为人质来破坏清零政策。因为大家看到的好像都是不让他回家。
迟两天回家也没什么吧。
走七小时主要不是因为公交地铁和出租车都不运营吗?
幸好,走路中间没关卡拦下来。
不过这个记者是哪冒出来的?
记者没车吗?
记者的车不能稍一段吗?
记者是在高铁站等着的吗?
烦死了。
我觉得死本身比死了之后怎么样更重要。
当然 死了之后还遭到了什么更煽情。
时代的一粒沙,
落在平凡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落叶归根是传统,无可厚非。
哪怕是骨灰也要落地归根,无可厚非。
SH 之前出了很多事,现在这个事出来,突然还有点温暖。
这真是爱情啊!!!
倾家荡产来大城市看癌症,看的时间估计还很长了,结果去世在异乡,而陪伴最终只他一人,这可能为了省钱,其他人(子女)回去还得干活还得筹钱。老人抱着骨灰盒走到火车站(说明没啥钱了),这个细节既悲哀又温暖还倔强,值得细细品味。人间最真实的爱情!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渔家傲 · 疫淚
滬上疫来風景异,外滩潮去无回意。
救护車声连夜起,千巷里,幽幽落日孤城闭。
冷冷孟汤棲遁憶,新瘝纵灭家难聚。
一步一年思满地,今去去,残阳似血刑天泣!
骨灰消毒了没?
荒诞
疫情让我明白了,网络舆情就是个屁,太容易被扭曲了,好好的日子放着不过,由于自大短视导致自己想放开,引爆全国,其他各地政府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开始严格管理,然后不过一两个月,就肆意攻击抗疫成果,倒因为果,指责防疫,把消极抗疫的结果扭曲成积极防控造成的问题,这纯粹的就是一群猪。
如果某市早点动作,不进行所谓的 “精准防疫”,现在这个市是不是已经像其他地方那样解封了,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
如果有人拿这个说事来反对防疫。我想说,假如某市完全躺平,老人现在大概率已经感染了。如果死去,就成为某些反对防疫人口中的 “不感染也要死了的”。
丧事喜办老有经验了,参考前一阵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吹嘘,不都是反映了 zf 的无能么?
现在只有看病才能预定车出去,飞机不断取消,如果打算离开只能骑车走路去机场高铁,即使飞机高铁取消也不能再回小区了。
希望这波结束能把一线领导都 tmgb 的撸下来
人活着不就是个念想么?
没感觉。看整篇新闻,儿子也很好,也有分担妈妈后事。老人以后赡养基本没有问题。去掉 7 小时,就不是新闻。走 7 小时,现在上海交通已经这么不便了吗?还是中国人从论出身论成分开始就一向都钟爱吃苦、节约,有交通工具嫌贵不坐。相信来上海看危重病的外地人应该不少都是得这样才能回老家吗?
哪个时期的戏,都有穷苦悲情的,奈何哪个时期,都是看戏、演戏的、真实的,不同命。
新冠对老人的危害铁证如山,清零!坚决清零!
哦,我感动了,谢谢买办们的鸡汤!
什么时候能看到买办们成为鸡汤啊,我是被启蒙三十年失败的文盲,我只想看杀头。
太难了
跟穿越鬼子封锁区一样
只能说这就是现实版的活着,就是出现的地方比较魔幻。
让我想起哥哥的发小,在他们临近高考的那年哥哥发小的母亲生病了,叔叔就带着阿姨周转各地治病,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最终也没能把人保住。
剩下的钱,别说火化,连路费和餐费结算完都快不够了。最终临近高考两三天的时候他们回来了,他爸拿着编织袋子给人装着,坐了 30 多小时的硬座转身又倒了七八个小时的客车给人带回来了,在本地入的土。
随后哥哥发小的高考发挥失常,平时稳稳的县第一,最后考了个第三,但是他本身就非常优秀,是全部家长嘴里的隔壁孩子,后续也是读了前几大学的硕士博士,后来让他爸停止务农出去养老了。
隔了两年差不多,电影落叶归根上映了。周围看过的长辈都会说一句:当年那谁他爸就是这么把人带回来的。
估计当时他爸在火车也和电影中赵本山在大巴里是一样的心情吧…
只能希望老爷子一切都好吧。
如今,对上海任何新闻都无感,不管好的还是负面的,只有一个字:作。
我来说,
他为什么不打车?
上海真忙,忙到没空帮助一个老人
上海真闲,闲到有空去给洋人的丁丁操心
丧事喜办。
没有爱情。这么多年了,已经是亲密的亲人了。
那个年代的传统老人,大多数不懂啥是爱情。
他们操劳了一辈子,相信的是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无论你是人形还是粉状。
他的妻子为什么去世?
他为什么抱着骨灰宁愿走 7 个小时也要离开上海?
为什么他必须走到虹桥高铁站?
我相信没有人不想知道这些。
做新闻的人们呐,干点儿人事儿吧。
propaganda 的进程可以稍微停一停,好好地 report a story。
做一会儿人,就五分钟。
经典丧事喜办
花点钱找些【文人】措辞粉饰一下到也不难!
大家重温一下防疫措辞~
反正官家怎么搞都没毛病,主要是措辞一定要准确!
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
……
……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不是,这新闻的重点难道不是徒步 7 小时吗?
不管是抱着骨灰也好,还是仅仅提着行李要去外地哪怕是旅游也好,为什么他妈的在 21 世纪的今天,在上海这么一个国际大都市,会出现要徒步 7 小时这种事?
媒体喜欢丧事喜办。
默哀,致敬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不知三十年后的人们又该如何去评论,疯狂又魔幻的疫情这几年,
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但当代人却实实在在的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为什么不打车?——晋惠帝
坐地铁也行啊——晋惠帝
再不济换公交也到了——晋惠帝
走路有益健康,根据研究经常走路帮助延长寿命——教授
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清零老说为了老人为了小孩,什么你家没老人小孩。
结果小孩小孩有独自留守在家 2 月的。老人有急症癌症慢性病难就医,防疫 app 不会用,现在死了还不能安生的。
清零清到最后到底是为啥?
上海一定有一次感动了自己 ,嗯,一定是的。
防疫爱好者:你家没有老人吗?
嗯、你家有没有老人我不知道,别人家的老人抱着妻子的骨灰,徒步走七小时。就是为了带她回家。
阅毕,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上周有朋友带家人从魔都出院回太仓,几经周折找到一辆小车能送出上海,1500 元的车费,因为有通行证才能接这活儿。只能说妖魔横生,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强答。因为走过。
阿伯走了 7 个小时,我比较幸运,走了 2 个半小时。
年前腊月中旬回老家办事,突遇疫情,然结果还是 FC 处理,一切公共交通及机动车停摆。在关了一个礼拜后,打了各级电话确认只要能到车站,条件符合即能出行。
因为担心工作地独居在家的猫咪,不得已还是要回去。疫情时间的飞机还是有太多不确定性,最后选择了火车。平常公交车晃悠 20 分钟的路程,用脚步丈量还是可以试试看的。毕竟真要到高铁站,除了不知道路,还要经过 FK 区更是麻烦。
夜里 9 点半我妈送我出门,想着多送一段,眼看着时间怕不够,一扯包独自走了。看我妈站在路灯下往我张望,扯着嗓子喊她回去,说着我腿长走得快,就加紧赶路了。
一路上真的一直在哭,心里觉得委屈,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停摆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寂静的城市寒冬的夜,路上一个鬼影都没,一点都没有临近过年的气氛。这到底是怎么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哭完之后就是继续走,不敢停步,竟然不觉得冷,远处能听到隆隆的火车声,想着终于可以回去看猫了,悲伤啥的就忘了。
虽然是冬靴,也有 7cm 高,提包包带不长,很难挎在肩上或怀抱,里面除了两件换洗衣服就是我妈准备的吃食。
从远处能看到火车站三个字的时候才敢喘口气,夜里 11 点半左右终于到了车站。例行检查签字保证后,屁股终于落到了椅子上,也不顾及什么开始脱鞋揉脚捶腿。
我 39 码的大脚撑着我走了这么远的路!
阿伯一人走 7 小时到车站,与我是万万佩服的。只是在歌颂阿伯对阿姨爱情的时候,设身处地想想阿伯一个人在路上孤独地走着,还要走 7 小时,内心里对什么一定是失望的吧!
困难再大,也要带你回家
老伴病逝很遗憾,上海疫情难家返;
花费七小时时间,徒步来到高铁站;
老人家就一心愿,带老伴回家那边;
即使有千难万难,也要踏过这难关;
谢谢您的关注
有谁能让这位老人体面一点么?
到现在了,还看不出来么?这不是天灾,这是人祸,这不是大时代的尘埃,就是鸡鸣狗盗的在作孽。
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国歌都能被封禁的环境里。我祝这位老人将来的生活平顺,喜乐从容。
带走可以,骨灰先消个毒,酒精 200 一次,84 只要 180,您看您选哪个呢?
突然想到如果中国输了,外国拍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震旦因为一个小小的疫情而封城,却没有看到一个老人因为…… 时代的一粒沙,压倒人的一座大山,然后,美国死的人,其他死的人,不过是什么,什么也没事,新冠,2019 的黑天鹅,人类面对大自然还是太渺小了,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希望老黄能抢到回江苏的火车票
难度不是因为现在上海打车要天价吗?
问题是为什么来上海?上海是可完全割裂的吗?这事现在就变成地方保护主义了… 你个外地人会开心吗?
在这里
我想这个事情
必须给大家澄清一下
这事情它发生在外省
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我们马上辟谣为大家还原事实真相:
事实证明:
它发生在某地某某处,当时事发地点距离外省核心区还有 0.01 毫米,因此绝不能算外省。
请大家多多报道隔离人民的幸福生活。
不会?那我先来,看我,给你们打个样:
比如下面这个事情就报道的很有意义嘛,你们都给我看好了,学着点,对于这件事情,我建议你们看完每人先来一千篇 10 万 + 的大作文,这样的好人好事你们要积极报道嘛对不对?
某女子前往某男子家隔离,不想竟然是三百来年都没见的前夫,于是他们两人重修旧好,再次喜结连理,他们十分肯定并衷心的感谢隔离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以及未来前瞻性。
要不是隔离,说不定他们还得再修 3000 年才能相遇!
现在政策好了,大家日子都好过了,不仅对象好找了,连 300 年没见上的人都能见到了,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社会有力量,生活有盼头,人民有希望
此外
对于那些不讲报得整天胡说八道乱造谣的小人,我们一个都不会放过,请他们耗子尾汁,近期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
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王朔
伴侣是不离不弃,相互理解和支持。
但凡相关人员有一点责任心也不至于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啊。
其实不管带不带骨灰都是要走路七小时去火车站的。
所以报道的 “一定要带她回家” 和赵本山的落叶归根还不一样。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上海的城市交通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恢复。
没有城市交通,那更惨。
“得一人白首,等一人终老,就算从此阴阳相隔,也要带你落叶归根,此生你是挚爱,来生也要相遇,此生此世,来生来世,永生永世,属你唯一”。
5 月 6 日妻子离世,世间再无相爱之人,悲痛之情无以言表,5 月 8 日,徒步 7 小时走到虹桥高铁站,足以见黄建才爷爷对奶奶矢志不渝的爱,疫情无情人有情,只要故去的人去的安详没有遗憾,活着的人才能减少遗憾,正如爷爷带奶奶回老家,不仅仅是落叶归根,也是弥补生前一家人连一张合影都没有的遗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美好的,
任何规定,任何疫情举措,都不能泯灭人性,不能一刀切,人有情才是人,没有感情的机器想的是效率是成果,是怎么利益最大化,钱是好东西,买不到已故之人,买不到血浓于水的情,别再做一些让人寒心的事情了,大环境下,这样的事情是多么的无奈
还有别的办法吗
无助,无奈
看看美国,看看谷爱凌,看看冰墩墩,看看中国临海自卫队的女舰长。谁让你看这些东西的?
真正懂我们普通人生活的,还是我们普通人自己。
我们看到会觉得同情、可怜
走过这样路的人,知道漫长的不是路,煎熬的不是时间
想想自己,好像大概也就这样的生活了吧
我们提醒一些注意事项,给出一些安慰
富贵的人看了,可能想不明白
他怎么不包飞机,坐头等舱回去呢?
唉 上海是贬义词
祝愿黄先生的妻子一路走好。
这个问题让自己想起了赵本山的电影《落叶归根》,剧中主角为了把工友带回老家安葬,可谓是历尽磨难,品味人生百味,最终才得以实现。
祝愿黄先生能顺利抵达家乡。
悲哀
沉默
发达如上海,想坐车竟还要徒步 7 个小时,这不是 20 年前的 00 年代没网约车,40 年前的 80 年代没私家车!
冷漠如斯
假设大难发生,作为无权无势的我们普通人,会不会也经历平时看似繁华时期难以想象的磨难?
我们还能改变些什么吗?晚不晚?
看到这样,我是怕了
看到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
我尽量克制
不输出任何情绪
尽量理性的来表达我的感受
千百年来
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动
一直以来
许多相濡以沫且坚守的爱情
让我们动容
我们太多普通人平淡的一生中
听到了内心的声音
遇到了外界的诱惑
总对现有的生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
感觉自己应该配的上更好的
只有当快失去或者失去的时候才会
悔不当初
只是那个时候
你的后悔还有什么意义吗?
一位老人,抱着亡妻的骨灰
徒步七个小时
他应该是
在怀念
在对话
在倾诉
在追忆
在想念
也是
在告别
从此之后
无人相伴的时光里
只有回忆来帮他抵御时间所带来的影响
普通如你我
能做的
也就只有
带她回家
祝愿这位老人
身体健康
此刻我只想说
老来多健忘
唯不忘相思
两个人一起到了上海,现在回家却只有一张回家的车票,让人看到心疼心酸,让我流泪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年轻是夫妻,中年是伴侣,老年是老伴,一个朴素的爱情故事,一位有担当的好男人,这是人间的温情,这是人性的温暖。
抗疫期间可生活在中国,你们就偷着乐吧。
——外交部 ZLJ
突然想到一句文言文,庭中有颗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如今已亭亭如盖已。带骨灰回家,大概也是亡妻最好的归宿与内心临终愿景,老人徒步七小时足以看出其情深义重,让人感动,也让人难过,天人永隔,不能厮守
请重温电影《落叶归根》:“啊!我多快乐!”
从此生死两茫茫。
如果来世没有你,我就不想有来世了。
如果有你,愿我们比今生早点遇见,还做老公老婆。
我们对彼此说过的话,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到了那个年纪,说一句,失去了一生所爱,也不为过。
如果有一天到了我们人生的尽头,他若有想去的地方,我拼尽全力也会送他。
建议拍成电影在合适的时间上映
我想对某些猪狗不如的畜牲说,老人的命也是命
我安静的看待,
鸦雀无声的祝福。
能润就润
盛世如你所愿
查查从哪走过去的,这种事情都不通融的社区和街道,真的恶心。
我小时候看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好友的尸体背回家安葬。
长大后经历了爷爷的去世后,越来越理解 “落叶归根” 的含义了。
落叶归根的归处不是那片土地,是带着亲人的灵魂回到最初与活着的人建立联系的起点。因为有了起点,才有了后来的记忆,才有了开枝散叶,有了各种羁绊。
而把逝世的人带回到这个起点,就好像这棵树还在,他依然可以感受到他所联系的亲人的生活。活着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
我们永远无法对抗死亡的降临,
但至少我们可以用属于我们的方式让死亡有着生的延续。
这一场来势汹涌的疫情下,究竟还有多少平凡老百姓的生活被打乱,我们不得而知。通过这个新闻,我看到的并不是感动,反而更多的是无奈与心酸。
本人现在也在上海,我在念大学。
我感到既庆幸又羞愧,
庆幸是因为我在学校里面,不缺吃喝,能吃饱住好。羞愧是因为我居然通过网络看到还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暗自庆幸,虽然我还没有进社会工作,但我能切身理解到他们的不易。
很多人这两年都在准备命运的翻盘点,有人压了全部身家,有人借了贷款,就等着赚回钱过点好日子,一个疫情直接打下地狱。什么都没来得及做,一个疫情过去,辛辛苦苦还贷买的房子直接没了,连亏本的机会都没有。
上海是个神奇而迷人的城市,这不可否认,我从小便灌输着 “北上广深” 这个思想,对于这里的憧憬不亚于变形金刚,来到这里之后,确实看到了与我从小生活的新疆不同一幕。
繁华,太繁华了,一到夜晚,万展灯火大方光明,一座座高楼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上车辆穿梭,行人往来不断。
物质生活说了一些,就该是精神生活。
我也或多或少跟一些来自新疆的学长学姐、叔叔阿姨聊过一些。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因为疫情里发生的某些事,导致外地人在上海的归属感急剧下降” 可能有些以偏概全,但我身边的人们向我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回到这一篇新闻,如同我开头所说 “我只感到无奈和心酸”,我想的是,为何这位老人要坚持徒步 7 小时?我方才在各种回答中看到一则,和我想表述的意思差不多,这个新闻很巧妙的把某些东西变成了一种畸形的正能量。
当然,看待问题不能非黑即白,看到网络上对于上海的各种言论,我不置可否,也只能默默关注。
对于这位老先生的遭遇,我们在网络上大谈特谈,似乎不大得体,尤其当我看见各种新闻媒体突然大肆撰写新闻来描述这件事,我又不禁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新闻,大意基本上都是疫情下的世间百态,普通百姓们的生活因为疫情变的怎样艰辛,怎样窘迫,而在这些困难下总是 “恰到好处” 的出现一些 “令人感动” 的事迹。
之所以用引号,
是因为我总是会觉得这是变相的歌颂苦难。
所说这些完全是个人有感而发,无其他意思。
但愿疫情早日结束,我想回新疆了。
她本来可以不死了,因为爱丁堡
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都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能安息于故土,那是人们逝去后真正的家园。当初因为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如今死后定要魂归故里,守望自己情牵一世,内心从未忘记的老家。
老人也许是为了满足亡妻的心愿,又或许自己亦有让老伴回到故乡的想法,所以他不顾年老,不辞辛劳也要送病逝妻子归去,好让她含笑九泉。虽然在疫情期间,老人的遭遇显得无助又无奈,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真情感天动地。老人的举动,会让很多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感情?怎样才叫夫妻情深,不离不弃。
俗话说 “少年夫妻老年伴,” 老两口从年轻时相沫以濡走到现在,实属不易,期间必定经历了很多风雨。老一辈人对爱情更专一和执着,老伴的离去虽然让老人倍感孤独和悲伤,但他始终坚持要把妻子送到 “家” 一个温馨的港湾。这既是他的念想,也是他驾鹤仙逝老伴的念想。
还记得 08 年汶川大地震时,一名叫吴加芳的男子用一辆破败的摩托车背着 “亡妻 " 回家的事迹吗!当时,这件事可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让很多感动甚至泪目。即使后来吴加芳因为在此事不久后“闪婚” 引发了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他背 “亡妻” 归家的做法,确实在一瞬间触动人们的心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而且,感叹他对妻子的情真意切和不离不弃。
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健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带着妻子上海看病,妻子不幸去世,丈夫徒步 7 小时到达高铁站,带着亡妻的骨灰回到老家,惊人感动!
经了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60 岁的黄先生家是江苏常州,3 月初,带着身患淋巴癌的妻子来上海看病,妻子不幸于 5 月 6 日抢救无效去世。
由于妻子刚去世时,身体还有余温,他不忍心,直到第二天,才舍得通知殡仪馆将其拉走火化。
他觉得与妻子一块来的上海,绝不能把妻子留在外地,无论如何,都要带她回常州的家。
由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打不到车,于是,他抱着妻子的骨灰,步行了 7 小时,才顺利到达上海虹桥高铁站。
60 岁的黄先生,坐在路边等候着回家的高铁,一路陪伴着他的就是他抱着一个单薄的行李箱,里面装着亡妻的骨灰。
一路风尘,他没有觉得累,最后,历经辗转和重重关卡后,终于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到了家。
那一刻,他说,“我好高兴,这一路(她)都靠在我的身边,我们到家了!”
看到这里,我们无不为之动容,难得的负责任的好男人,能够如此对爱情的忠诚,不能不让人敬佩。
反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结婚没坐热床铺就离婚,婚内无数次出轨,为了获得保险费,把妻子致死等等,让人觉得不知道爱情成了啥模样?
爱情不仅意味着欣赏和尊重,更需要彼此的忠诚,也需要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想是是老人和他老伴的约定吧。
爱情有保质期,而亲情没有。
绝好的电影素材,但我想应该挺难过审吧。
哀民生之多艰
?
上海那些堪比美利坚 FBI 的 bulingbuling 公车们呢?
都不见了?
无论如何都想回到自己家吧
其它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好像知道答案又好像不知道答案
他是自愿走路七小时的吗?
润吧
徒步 7 小时?
虽然爱虚无缥缈,但还是祝福。
最后这题材不适合上热搜,这是别人的私事。
有的官真是对不起这样的老百姓啊!!!!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上海是个又冷又硬的城市
芳芳甚至从魔幻作家变成了现实作家
噢噢哦,我小湖北又被外省了
现在不想骂爱丁堡了
IP 地址真的是个好东西
就属保鸡市做得最烂声音最大
希望别被江苏老乡拦回来
徒步七小时是一个男人的最后倔强吧,他想用脚踏破大都市的钢筋水泥路吧,即使踏不破,也要留下一道鲜热的血痕,他觉得城市需要温度。
抱着骨灰是一种恩爱,也是一种无奈吧,走完这段路,痛会少一点,对老伴的愧疚也会少一点,尽管这个城市没有出力,他尽力了。
徒步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无奈 ,无论你捧着骨灰还是扛着尸体。有限的资源只会集中在有限的人手里,难度用救护车送他一程么?
不可能的。
说明老人知道,在她老伴儿心里,她是多一天都不想待在那里。
我说的那里,不是在攻击某个城市,而是做下了种种恶行却依旧无人能阻止的某些人治下的某些地方。
苦一苦百姓,或许老爷们能为爱情流一流眼泪呢。
不愧是大上海。
非常的正能量 跟喂胖那个孩子一样
等这波疫情过去以后再回江苏吧。
之前总看到有视频里面写着有人徒步去高铁站,现在家里允许回去隔离确实陆陆续续有人回家了,可是不知道政府怎么安排的,外面没有公交地铁,总不能骑着共享单车去吧。。
正能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太感人了!55555……
负能量:封城造成了老人需要在上海步行 7 个小时的事实
早上看了,真的,看得我流泪了,但又能说什么呢?最感人的,就是这样的朴实感情。
落叶归根,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情怀,不管年轻的时候离家多远,事业多好,到老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埋在老家!
一个老人,徒步 7 小时,7 小时,7 小时……
感觉又要外溢了
这是舆论准备吧
逝者安息
来世别做中华人
我不觉得感人,我只觉得愤怒。那些所谓的左派到底是心疼民众还是什么?好好看看吧。
这种荒唐事十年前绝不可能发生的。
封城了不应该是踏出小区都难吗?走了七个小时,沿途的志愿岗点那么多,如何走出去的?不太明白这个新闻的逻辑是啥。
天灾人祸不可混为一谈
阿珍爱上了阿强
在一个有星星的夜晚
飞机从头顶飞过
流星也划破那夜空
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爱情确实让生活更加美丽
阿珍爱上了阿强
在一个有星星的夜晚
飞机从头顶飞过
流星也划破那夜空
武汉疫情
武汉日夜
你是我的春天
穿过寒冬拥抱你
上海疫情
我的团长我的团
1942
这算什么,跳楼的让说吗?
想说明什么?
记者有空采访不帮忙?
上海防控是个笑话?
封城泯灭人性?
那张经典的指头喂水的照片呢?
澎湃?国内媒体?呵呵
照片来了
老人有情,可是上海却是一个无情的城市!!!!
人世间的亲情和爱呢?
唉。。出了这么多的破事,上海这叫啥世界一流城市?!
和深圳相比,真的是,差距太明显了!!!
请大好青年,热情奔向深圳吧!!!(我不是广东人,也无意为深圳站台,我只是看到两个城市的对比后的有感而发!)
化疗病人家属 鸳鸯锅宣布当日晚 9 点半出门到浦西租旅馆 第二天早入院化疗 入院当天约隔日出院 打了 6 通 12345 挂断 1 通 120 20 通 962120 接通 准点顺利回家 ;
4 月 12 日 怕打不通 120 早 4 点 55 联系 120 5 分钟来车,三甲医院病房为防院感不收病人 门诊没 CT 不给做 开了点止痛药靶向药回家 当日打 962120 单太多 联系 110 安排滴滴大概等了 1 小时后免费送回;
4 月 27 日 ,去看中医配药,早 5 点 50 联系 120,10 分钟车到 ,8 点半看完病 约当日 962120 说还有 170 单,强生出租不接客服回复不接散客 联系 110,15 分钟后所在街道联系我们安排车等了约 20 分钟 镇政府 GL8 回
5 月 11 日,早 5 点 55 日联系 120 15 分钟车来,去三甲医院入院化疗,替父母办完手续后 8 点 30 联系 居委提供的镇里安排的接就医回家电话 约 20 分钟后 奥德赛 拼车儿童医院一急诊小孩一家 一起回
如果不是急诊 错峰出行 是能出的去回的来
怎么看待?我能怎么看?这种情况下,但凡是个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妻子抛弃了,那他吗是个人,活生生的人,跟他过了一辈子的人,他们是夫妻,这辈子唯一亲密关系里最亲密的人,如果他不带回去,他良心能安吗?
很感人,希望多点这种故事
这个爱情让人很感动。但是现在还有疫情呀,这是准备干什么?
破坏防疫大计
上海的新闻就是不能看
再看下去都三高了
这就是直辖市的管理担当?
不知道的还以为上海真打仗了
机关蛀虫赶紧毁灭吧
累了,真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如果我们要拍抗疫的影视剧,首先该拍的是这样的故事。
再怎么渲染,也不能影响我们坚决清零的决心,一定粉碎共存派的阴谋!
八年抗战难不难?
建国难不难?
领事馆被人炸了难不难?
再难,只要道路正确,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
希望最后一步能走完整
祝顺遂
愿这糟糕的时代赶紧过去,愿我们早日回到 2019 年以前。
疫情的两个月,在上海听到了太多悲伤的故事。从买不到菜吃不饱饭到护士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去世,孕妇流产,幼儿被单独隔离在方舱,方舱发生的很多故事,封控楼发生的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人性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人的选择也表现得尤其悲壮。
疫情期间有喜有悲,大悲之后又有感动。经历了这么多,人早已麻木。无数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本不该如此悲壮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灾难一直都会存在,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发生。反思过后,能不能从各方都得到一些经验教训,让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少?疫情已经三年,悲伤越来越多。
老人
步行
7 小时
这么多负能量素材,结合到一起,竟然写出丧事喜办的效果,这一波我必须点个赞
为他对妻子真诚的爱意而感动了
两周前,我亲眼见到了疫情所带来的生死离别与难以言说的无奈,和这条新闻简直如出一辙。
今年五月 4 号,我坐从伦敦出发的航班 SK502,转机哥本哈根后回上海。
由于需要在中转机场停留一段时间,所有旅客下飞机后统一在指定地点做 PCR 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大概在四小时内出,如果查出阳性的话只能被遣返回英国。核酸不接受二次复查,以第一次结果为准。
我飞机到哥本哈更机场时是下午一点,立刻赶着做了核酸,然后再候机厅里等着出结果。
这时候我听到候机厅里的广播声,有通知说让被点到名字的几位旅客立刻去 C37 登机口。
通知放了几遍,因为没点到我的名字,我也就没放在心上,继续安静的在候机厅里等待着结果。
这时,我突然看到有位女士从旁边一位工作人员手里拿过一份报告,扫了眼之后一脸震惊,然后开始向工作人员喊道 “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是阳性,肯定是哪里搞错了!”
那位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歉意,但也说明了她做不了什么,只能按规章制度办事,那位女士肯定没办法搭上回国的航班,只能考虑立刻回伦敦希思罗机场。
那位女士的声音里浑然带着哭腔,她掏出手机开始打电话,向电话那头重复的哭诉着 “我妈妈就要死了,但我回不去,该怎么办啊?!”
听起来,那位女士的母亲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正在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女士回国的目的多半也是为了再见她母亲一面。可因为这天杀的疫情和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这位女士大概率实现不了她唯一的期盼,而在旁边的我除了默默的看着之外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那位女士前一天刚在大使馆指定机构做了 12 小时核酸双检测,她所在的航班也没有别人阳性,因此这个结果很有可能是误判。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机场不承认二次复检结果,因此那位女士只能被认定是阳性。
人在某个瞬间,会有种强烈的无力感,像横膈膜被人踹了一脚的那种抽空感,呼吸伴随着疼痛。
我在那时目睹了这一切时,体验了这种无力感,就像现如今看到这条新闻一样。
因为疫情,老人得抱着妻子最后的残留独自回乡。因为疫情,女儿甚至没有机会见母亲最后一面就被遣返。还有无数没有名字的普通人在这场悲剧中失去了一切,成了被碾碎的尘埃,弥散在黎明的曙光中。
那,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后,疫情会结束的吧!曙光会到来的吧!人民的牺牲不会白费的吧!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们能早日回归平凡却幸福的日常。
一个老人在一个现代城市需要徒步七个小时走到高铁站…… 我只能说………
上海高铁开通着呢?好羡慕,我这都快二十多天没新增,高铁火车还被封,今天市里开会说还要继续封…
“一定带她回家!”
这句话说出了人们在面对生命之脆弱而展现出来的绝望与无奈之后,对亲人的那份不舍。
先前总是觉得生活静好,觉得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活成我想要的样子,总觉得来日方长,总觉得吧,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只是偶然。
我想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
2021 年,也许对我来说就是一道分水岭。
先是投资失利,然后是爸爸生病。
我曾经背过一句名言,到现在还能脱口而出。这句话长久以来对我来说也只是句名言而已,直到 2021 年,我终于理解了它的真谛。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应付一切的不幸。
2021 年,我把这句话写在了一张纸上,交给了爸爸。
爸爸在年初确诊出了癌症,对于一个毕业于最好的医学院,干了一辈子外科大夫的他来说,这的确比较残酷。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甚至病情发展的每一步,他都明明白白的,明明白白地等待那个不期的日子的到来,我想瞒都瞒不过。他后来和我说,在医院检查的时候,大夫只说了个 “壶腹”,他的心就“咯噔” 一下。老爸后来跟我说,长在那个位置一般没好,是个禁区。大夫将我叫进办公室的时候,我看到了爸爸的手有些抖,在医生的电脑里,我看到了那个东西,是的,我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魔鬼。
后来的日子,现在想起来都是无比的心酸。
肿瘤医院我曾经路过无数次,每次路过的时候我总在想,来这里的人是多少的不幸呀!
爸爸生病后,我也不得不频繁地迈进这所医院的大门。而这个大门内,我发现人多得跟火车站一样。第一次听医生跟我说,很快,也就几个月吧!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出来还要表现出没有什么的平静,我学会了表演。但在老爸看我的目光中,我知道其实自己是个拙劣的表演者,他只说了句,大夫真的这么说的吗?便问得我哑口无言。
记得那次进院,就因为体温高了一点而被拒之门外,年迈的老爸还要被迫辗转于他院;为了赶时间,慌乱中我把片子落在了餐厅,黑夜里又气喘嘘嘘地赶了回去取,餐厅服务员跟我说,像你这样神情恍惚的人不少,这儿经常有人丢片子呢。还有穿刺,我居然没想到给爸爸买个轮椅,就这么带着刚做完手术的他走了很长的路。在东肿,我曾看到医院的走廊里,一对年轻人在抱头痛哭;也曾听到一个戴毛线帽子的中年男人躲在电线杆后面的呜咽;病友微信群里,有病友们热烈地交流着食疗方法的欢愉,也有某人悄然离去的静默与悲戚。
这短短的几个月,我对人生的认知上了一个阶梯。
生病后,老爸从未表现出一丝难过与伤心,只是比先前沉默了。他把每天的情况认真地记在一个本子上,认真地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比如:拉肚子这个问题;也认真地和我交待了一些家中水电什么的事情,语调平静得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我跟他说,咱们什么都不怕!他问,为什么呢?
我例举了三点:
第一,咱们已经八十多岁了,这个病得与不得是一样的,不会太多影响寿命。
第二,前面的路是个未知,也许还有轮回,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像蝉一般褪去壳,㾼去一个衰老的,病弱的身体,上天又给你一个新的身体,又是个全新开始。只是不记得前世,上天设定的程序里就不能让我们记得,否则就乱了秩序,只有个别人可能出现了 bug, 记得他们的前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轮回转世的人。你不信么?你不信只是缘于你没有看见,但你没看见,没经历过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就像告诉慈禧电话可以传声,她也不信一样。也就是说,抛开传统的狭隘认知,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踏上一个新奇之旅,知晓一个有趣的答案不也挺好。既然是个谜,就无所谓好坏,有的只是对于未知的恐惧而已。
第三,偶有的通灵经历,直觉告诉我,灵魂这东西是存在的。我是个诚实的人,很早以前就告诉过你,不会为这事特意编造骗你。
我后来给他找来了几个轮回转世的案例,他很认真地看了,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好孩子”。
爸爸是去年十月走的。
他给我托了几次梦,梦里我问过他,那边还好吗?他说,还好!
2021 年,在希望,绝望,焦虑与奔波中渡过去了。
鲁迅先生所说的话,我做到了。
我还活着,还得鼓励我身边的亲人们努力活着。人世无常,遇到就遇到了吧!踏过绝望,就是咬着牙也得踏过去,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
走了的人的世界是不为我们活着的人所认知的,肉体消失并不能说明他们不存在,他们也不一定不好!反正是个人都要经历,反正大家或早,或晚,早晚还是要见的,没什么了不起!
论有外国国籍的重要性,每次这种新闻都像在给移民中介打广告,有能力的赶紧润出去,再回来生活也行,有个外籍身份,哪怕是黄皮,这种情况找个警车送送应该还是不难的。
恶意回家!
让我想起来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
走了七个小时,你们很光荣哦,自豪哦?大力宣扬起来是吧?就跟强制入户消杀一样,你们好踏马的光荣啊,有脸啊
防疫爱好者投毒警告。
伟大的国,无比正确与光明,赢了又赢
这并不是什么将负面新闻正面化
而是用正面化包装躲避审查给你们传递一些真实的信息
但还是要骂新闻的记者
骂的越凶 记者越安全
赞美苦难,令人作呕
逃离 带她逃离
他们宁愿医洋大人的丁丁
也不救你老婆的命
看到好多人嚷嚷着感人,我只能说这个新闻的目的达到了
很尊敬这位老者。他还是一个清醒的人,在这乱世。
这是我看了这么久的知乎,每个人回答最简短的一个问题。这也许就是难过的说不出话来吧。
如果上海这一段疫情要真实记录下来, 是多么的荒诞诙谐. 难道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的这么厉害? 还是说马匪太狡诈?
垂泪!人世间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两个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生死两别吧,永生不再见!你是我永远的心上人,因为爱你彻骨,即使你化成灰,我也要给你最好的归宿!平凡人的伟大的爱情就是这样子的吧……
丧事喜报是吧?
恶心,真™恶心
地点:长春,时间:今年长春疫情初期,事件:由于公共交通关闭,不会开车,女医生准备徒步九公里去医院支援,2 公里后,被巡逻警察发现,问明原因,由警车送到目标医院。
不需要看待。
要我说,直接宣布战时管制吧。
这一切跟打仗了有啥区别。
你一宣布,很多现在有的争议大概率全部湮灭。
交通?打仗了还想要自由交通,有命就不错了。
物资?打仗了还想要顿顿吃饱,有命就不错了。
自由?打仗了还想要出入自由,有命就不错了。
唯一需要确认的就是敌人是谁?
要不在周围找个目标吧。
这种事情,求求各个媒体别 “丧事喜办”,宣传什么感动中国之类的了。
本来,人类分清美丑,应该不难。可是现在,我怎么觉得这个简单的事儿,好像越来越难,而且界限越来越模糊。一旦,丑的被歌颂,那么丑恶的价值观就会逆淘汰掉正直的价值观。
这几天,一个新闻感动了很多人。但是,我不但没感动,我被这个 “感动了无数人的【正能量】宣传” 给震慑了。甚至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吗?
简单说,是这样的,沪一婴儿 2 岁,阳了,随之被接走,经过一个月的隔离治疗,小女孩显阴后,被叔叔送回家。
这则新闻的题目是:《上海 2 岁女童独自隔离后回家,睡前说了一句话让妈妈瞬间破防》,发布机构是长沙报纸《潇湘晨报》,发布时间是 2022-04-06 17:50
内容是:“叔叔送你回家,不要难过,叔叔坐你旁边。”4 月 5 日,一则两岁小女孩阳性康复后被大白送回家的视频暖遍了全网。视频里,小女孩抱着一只熊,眼神显得有些迷茫,但一旁的大白一直在安慰她:“很快就可以到家啦。” 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小朋友。宝宝回家后,晚上睡觉之前说了一句 “阿姨抱抱”,让妈妈瞬间破防了。
我不知道您看了此报道是何感想,我是后怕,而不会被温暖。一个 2 岁的孩子,竟然离开母亲和家人去所谓的独自隔离治疗。
我想到的第一层是法律:这么做,法律是否允许?
估计很多人知道,中国人在美国很容易犯罪的一个事儿就是父母脱离或者忽略疏忽对孩子的监管和照顾。可能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以为哪儿都一样。比如说在中国父母去打麻将,把三五岁七八岁的孩子锁家里几个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这如果在米帝,这属于严重犯罪,是要里面吃窝头的。
中国法律怎么规定的我不知道,我估计应该和美帝差不多,但是执行却不一样。美帝一旦邻居报警谁谁谁虐待或者是疏忽忽略照顾孩子,那后果真的很严重,你会吃不了兜着走,你会遗憾终生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病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一个 2 岁婴儿,她不能离开母亲的事实。不管什么事,这个都是一样的。
我想到的第二层是道德:这么做,到底有德无德,应不应该被颂扬?
我想说的是,任何人,千万别说风凉话,您换位思考,您是母亲或者 2 岁幼童都可以,把 2 岁的您独自隔离或者把您 2 岁的孩子独自隔离 1 个月,您愿意吗?
千万别说什么顾全大局,大局是国家层面的,你家的大局就是 2 岁的孩子必须和母亲在一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局,没有再比这大的局要一个家庭去顾全,这是我的观点。
任何层面的大局,归根结底是要保护个人的权益。你服从或者顾全的大局,使你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你要去顾全。如果你服从或者顾全的大局不能更好保证您的个人权益,那你顾全它干吗?
第三是人性,即便是这种病,也不应该把 2 岁的孩子和母亲分开吧?而且被当成一种正能量宣传,唉吆我去!
真的,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句 “金句”【“阿姨抱抱”,让妈妈瞬间破防了】的话。3 月 13 号到 4 月 6 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 岁幼童竟然不知道妈妈是妈妈,而是把妈妈当成了阿姨。
如果您的孩子对您说一句 “阿姨……”,把亲妈当成阿姨,你会是什么感受?
转自 “腾讯” 网的这个网页:https://xw.qq.com/amphtml/20220405A00LOD00
疫情 3 年,它像张牙舞爪的恶魔,3 年来一直挑逗着我们的神经,隔三岔五就想来次反扑。 深圳、西安,香港,这次轮到了上海。每次抗疫都是血泪交融,我们深知大白的辛苦,也明白医护人员的狼狈。虽然艰难,但感动的瞬间从不缺少,正因如此,哪怕其中有些疏忽,有些纰漏,人们也不会过分苛责。 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前,我很少说什么,因为灾难面前唯有团结,才有可能能绝地反击。哪怕之前我们一家被封在家里,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写的。我相信,只要尽力配合医护人员,清零就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不少人黑上海抗疫失策,我也只是觉得这种灾难丢给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阵兵荒马乱。本是同根生,何必 “地域黑”?做好自身防护才是关键!
但看到网上一组 “上海婴儿被单独隔离哭闹” 的照片时,作为一个母婴作者,我真的有些怒了。这绝不是疫情疏忽导致的简单哭闹!1~2 岁的孩子,在最需要安全感的阶段被迫和妈妈分离带给孩子的伤害,你永远无法想象。
“你叫我怎么冷静?” 被迫分离孩子能承受吗?
这段对话瞬间让人破防!
看到一位妈妈发声:“你叫我怎么冷静?”。这位妈妈说,2 岁女儿 3 月 26 日确诊,和自己一起进入了医院。2 天后,因为妈妈将被转入方舱,2 岁的孩子被迫去了隔离中心。她说:我现在唯一的诉求,是把我女儿从隔离点送到我身边来。如果做不到,请公开孩子在里面的情况。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揪心,2 岁的娃还算有些自理能力,1 岁左右、甚至几个月的呢?就更不敢想了!疫情这么多年,即便孩子确诊,也很少有地方将 1、2 岁的孩子母婴分开隔离,上海这波操作我真的没看懂!
长时间被迫母婴分离,对孩子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 “恒河猴实验” 验证的恰好就是此事。由于恒河猴有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相近。所以,心理学家哈洛选择了恒河猴作为 “代母实验” 的研究对象。
他把刚出生的婴猴放在箱子里,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了两个假的猴妈妈。让铁丝妈妈按时给小猴提供奶,绒布妈妈却什么都没有。
一段时间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在测试小猴的依恋关系时,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data:image/svg+xml;utf8,)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在箱子里放了恐怖的大蜘蛛、敲鼓的小熊等。小猴害怕极了,所有参与实验的小猴会立刻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在绒布妈妈的怀中渐渐安静下来。
如果将绒布妈妈单独移到另个一透明的箱子,遇到刺激小猴会更加害怕,但即便再害怕,它也不会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的盯着对面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有些小猴子就会蹲在地上,团成一团,尖叫、晃动、吃手指、颤抖,像极了精神有问题的病人。
虽然,这个实验最后的结论是:“爱源于接触而非实物”,但从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怀抱对一个孩子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那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依靠,他战胜一切恐惧的力量之源,强行母婴隔离,剥夺的是一个孩子正常长大的机会。
长时间母婴分离,到底伤害有多大?
这批被绒布妈妈抚养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工作人员把他们放归正常的猴群后,他们几乎都无法与其他猴子正常相处。
他们变得孤僻、抑郁、自闭,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强的攻击性和自残性,对周围的猴子抱有深深的敌意,也不愿跟其他猴子一起交流。
最可怕的是,这批小猴子长大后,都不愿意和异性相处,几乎都失去了抚养后代的能力。
哈洛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 “繁殖实验”,他观察了 20 只在没有母爱环境下长大的母猴:
7 只从不理睬自己的孩子
8 只经常殴打和虐待孩子
4 只更是残忍地杀害了小猴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小猴喂奶。
最后,哈洛发现,有温度的 “绒布妈妈” 依然无法满足小猴对母爱的要求,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触摸、运动、玩耍是母爱的三大本质,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孩子才可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很显然,绒布妈妈除了触摸,其他 2 项都不具备。
德国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由护工喂养。但只保证食物,不给任何感情互动,最终这些孩子全部早夭。
短时间的分离,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也许有人会说,疫情只是短时间隔离,又不是让他们彻底离开父母,特殊时期不要杞人忧天。但我想说,哪怕是短期的分离,同样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1 岁左右的孩子离开亲人和熟悉的环境时,会让孩子们的不适感加剧,比如饥饿和疼痛。这导致宝宝会把 “痛苦的延长” 同“亲人不在场”联系起来,慢慢地就会形成 “条件性” 焦虑。
心理学家玛丽 · 艾因斯沃丝做过一个 “陌生情境测验”。她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观察室,几分钟后进入一位陌生人和妈妈交谈,再让妈妈离开房间,以此来观察孩子的表现。她发现了三种人类早期的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这些孩子积极探索周围,与妈妈分离时明显地焦虑。妈妈回来后他们非常高兴,并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还会和陌生人玩。
反抗型依恋:妈妈走后这些孩子极度痛苦,妈妈回来后,孩子们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
回避型依恋:妈妈走后表现出较弱的痛苦,但妈妈回来后拒绝与她接触。
这三种关系中,只有 “安全型” 是对孩子身心最有利的母婴关系。后两种孩子长大后,几乎都很难完美处理亲密关系,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伴侣、亲人相处,常常会制造一些家庭矛盾而不自知。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婴儿身上出现 “不安全依恋”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母婴之间稳定情绪联系的建立,对于社会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早期情绪依恋向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联系。
后来,不少心理学家重新做了这个实验。有人控制了 “妈妈离开房间时长” 这个变量,发现如果妈妈离开的时间太长,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也会逐渐向不安全型类型转变。
所以你看,别说短时间分离对孩子影响不大,这种伤害可能会直接阻碍孩子正常社会性的建立。
身为妈妈真的看不了这种新闻,蜷缩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在哭,随时都有翻下去可能。
据说有孩子尿不湿来不及换,屁股都烂了。非亲非故的我们听了都揪心,这些孩子的妈妈们得多心疼!
截至目前为止,虽然大家伙呼声很高,但依旧没看到让家长陪同的新闻,说实话有些失望。真的希望防疫也能人性化,尤其对那些完全没有自保能力的孩子,请多一份温柔。
丧事喜报,中国特色,真悲哀啊
17 年三月来上海,有一天因为一些事情凌晨四五点出来去 24h 超市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就看见有个人穿的挺整洁,就睡在超市门口的唱吧小包间里面。
街头没有车,有些人在摆拍,一个妹子穿的花里胡哨,躺在马路中央,边上两个摄影师拍照。
几百米外,花坛和一个房子的小角落里,还睡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
这件事写在疫情背景下,但和疫情相关其实又不怎么相关。
上海麦当劳剩的东西真的会有人捡走吃,在平时,真的也会有人为了节约几块钱走到火车站。
甚至还见到过看病但是舍不得二十元的挂号费,直接去药店,觉得药店执业药师可以帮他看病开药的人。
上海本就是落差很大,有人欢喜有人悲的城市。光鲜的时候,一些阴暗面也藏的很深很深。
上海领导班子的们一天一个变样的政策已无力吐槽。开始不封,现在天天封,变着花样封。不管飞涨的物价,不管人民生老病死,不管你有没有饭吃,说静默就静默,所有购买物品的 app 不能用。呵呵。就管自己的官位是不是还在,稳不稳。真心无力吐槽。sb。
这个城市,起初几天我们只是觉得有点魔幻,现在突然变得有些陌生。
也许 20 岁我们相爱,我捧着花和你相遇……
也许 27 岁我们成家,你捧着花盛装出席……
也许 34 岁孩子刚上小学,我搂着你目送他走进学堂……
也许 41 岁我们躺在床上,盘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也许 48 岁孩子风华正茂,带回了一个和你年轻时候很像的姑娘……
也许 55 岁,我们会一同走出江南,漫步在魔都外滩……
也许带你回家的时候我会哭,也许我所思所想仍是你最后的模样,也许我以七年为一界爱了你一生,也许我害怕一个人……
亲爱的,他们不知道,这七小时,我就走完了我的一生……
亲爱的,我们回家!
怎么看待?
把你自己代入一下,
你是感动呢还是无奈呢?
我只觉得悲凉。
首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并没有对老人各个方面很熟悉考虑,所以只能从一个大角度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老人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许真就像大家调侃到的那样: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老伴的离开让他感到绝望和崩溃,他想带她回家,也许是一是让老伴能够在自己余下的日子能够继续陪伴在他的身旁,二是他不会让自己最爱的人在外,不能回家。我们常常会想到这一辈的爷爷奶奶辈的家庭观念是很重的(我目前大学生一枚,也许也体会不到老年人那种在老家平静度过余生的清净的觉悟。但是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所以我认为爷爷这是爱奶奶的表现(很爱很爱的那种。)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总会有爱你的人,在此说一句:珍惜眼前人吧,有时间多和家人通通电话,毕竟,见一面,也就真的少一面。
还有就是看了很多知乎朋友们的回答,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做自己。因为你是为了自己而活的,不是为了别人。
怎么说呢,我要去虹桥也不会强多少,最多也就骑个共享单车,而且我还没买到票
我在浦东,看到这则新闻,我真的没有任何想法。。。。上海路面上那么多车,那么多人,然而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这是真实发生的。在上海,这一切都是那么正常,正常的让人后背发凉,因为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用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把后面一股脑的问题都包进去。外表光鲜亮丽,内里肮脏不堪
看到世间爱的故事,心酸
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有一年清明,我陪着我爸,一起去爷爷奶奶的墓上锄草。
锄完了以后,我爸说,你回去吧,我呆一会。
那时候我还不算大,但是我瞬间明白我爸的情感,他就是想多呆一会,休息一下。
我很能明白老人的想法,他的妻子再也听不到他对她的低语了。
但是他就是想陪妻子多呆一会。等以后的日子过得不顺了,就去妻子墓前坐一下,呆一会。
从那一年我看着老爸坐在爷爷奶奶墓前的身影开始,我就明白一点,人活着不是只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陪伴那些自己重要的人。
算下来 10 几年了,我一直不停的锻炼,父母也老了一些,快退休了,我还是风风火火的,他们说啥立马开干,前几天他们说,想到能养大这么大一个儿子,想起来就开心。
其实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也很开心。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如果你也想念,请到我的梦里来。
向老人致敬!!!
看到这个标题,我眼眶都湿了
死生相隔,又遇眼下难关,可叹。
羡慕又悲哀。
羡慕,羡夫妻伉俪情深,羡慕在这个浑浊不堪,把感情当游戏的人间,还有这样真诚炽热的爱存在。
悲哀,哀两情相悦却不能白头偕老,哀人生悲欢离合,月晴圆缺。哀七小时漫漫长路,两个人的背影变成了一个人的背影,回家的路太远了,只能听见风的回响,他再也找不到她了。
只觉得心里难受,看不得这些…… 唉!
没有 kun n,人为也要制造 kun n。
丧事喜办了属于是。
愿老夫妻来世还做夫妻,不再轮回种花家。
说的真好听,但是只有一个问题,这个老人离开的医院是第五人民医院里的肿瘤医院,而第五人民医院五月一号开始启动发热门诊
顺便一张图
他马路对面三个管控区他怎么出去的?
故乡这两个字,真的埋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上海作为我国一线城市,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居然需要老人徒步 7 小时才能走到高铁站,这之间没有警察相助,没有其他丁点帮助。
媒体还在这大肆宣传,请问是在搞笑吗?
只能说上海不愧被称为魔都,太魔幻了。
cest la vie.
这很上海.
上海那么多人看着老人走七个小时都不去帮忙???
25 公里,确实有点远。其实应该有共享单车或者共享电动车,可以更快到达。
这个红色区域确实还是挺厉害,引以为戒。
?骨灰又不会过期,等两天回家乡不行吗。
回家乡报备了吗,变成 0 号病人,把家乡搞得封城,你负责吗?
经典丧事喜报
敢问各位媒体朋友是没活了吗?没活可以帮老人家报销下路费
友情提示:不带她回家,他也得徒步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这个回答下那么多讴歌爱情的,你们这是在干嘛?是 520 快到了?
难道不应该感叹民生多艰辛,难道不是去反思疫情之下我们种种的不合理?
谁有权利用一部分的牺牲去换取另一部分的完整,你是上帝?你确认?
而所谓另一部分的完整,真的完整了吗?
权利,如果不关进笼子,反噬的,终将是它自己。
媒体不应该只是档和症辅的喉舌,还应该是人民的喉舌
社会还是很现实很残酷的,普通人只能挣扎地求生存。
真正的爱不需要解释!
在外人眼中,黄建才的妻子已经不在人世,化为一颗繁星,但是在黄建才的心中,他妻子的灵魂永远和他在一起,落叶归根,他不愿妻子的灵魂继续在外漂泊。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爱!即使是疫情!
在此分享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是一封信。
致我此生最爱的人——高凡
凡凡:
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还恨我,恨我几年前给你发了最后一条信息之后便和你断了联系。当我鼓起勇气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和你重逢并牵手走过余下的岁月,但是我知道我不能。不能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不爱你了,请相信我,你是这个世界上我爱上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男人,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不知道该如何向你解释,因为我不希望这迟到的解释会影响到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幸福。
自从我进入市里读书以来,我一直都很孤独。我从来没有想过,来自小镇和穿着朴素竟然也能成为别人冷嘲热讽的理由。自卑和内向在我的体内暗暗滋生,我似乎已经渐渐忘记曾经在小镇生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学习,这样中考就可以考入一个好的高中。当时我天真地认为好高中就意味着好老师,好同学以及好的学习环境。当我拿到市排名第二的夏阳八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真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通往幸福列车的车票。然而我没有想到,天堂里也藏有魔鬼,初中的痛苦经历仿佛又要在高中像噩梦般被唤醒。感谢你在我最痛苦无助的时候站到了我的身边,你就像我的守护天使,为我带来了阳光和快乐。高一下学期到高二上学期的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能见到你,我就会觉得自己像个幸福的小公主。虽然我知道我们俩被同学们私下里称为 “美妖学怪”,但是我却一点也不难受,反而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每天都能见到你,能和你在一起,就算被他们喊成“黑风双煞” 又何妨?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你高二下学期选择退学时,我心如刀割。我很害怕自己再也见不到你了,我怕自己会再次被黑暗所吞噬。但是当我收到你冒雨送给我的那几本手写的高考复习笔记时,我知道你并不会抛弃我。为了你,我会勇敢地独自战斗下去,在你的一本本手写的犹如印刷般工整漂亮的笔记前,低落的情绪,糟糕的成绩以及老师同学的嘲讽全都不堪一击,逐渐瓦解。我发誓要拿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你在上海相逢,我之前没有和你说过,因为我想给你一个惊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你的复习笔记的指导下,最终我被上海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拿到通知书的瞬间,我开心得像个即将出嫁的新娘。然而我怎么都没有想到,黑暗会再次将我笼罩,高中毕业后的我仍旧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或许这就是我的命吧。只有离开,才能彻底结束这一切。我舍不得我的父母,他们是中国最传统的父母,为了我操劳一生,但是我最舍不得的还是你。你那么优秀,即使我离开了,你肯定也会遇到比我更好的女孩,也会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凡凡,我走了。我会在天堂每天祝福你!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偶尔能想起我!
永远爱你的梅瑰
落叶归根,能理解。哎~
上海疫情这么严重,全城都在封控中,还他喵的乱跑?赶紧抓起来拘留了。要是造成疫情传播,这老毕登担得起责任吗?快带走吧,搁拘留所待几天就老实了。
这种事该不该发生为什么发生,某些人心里没数么
这是中国或者是上海的耻辱。我们不知道还能不能知耻而后勇。
将封城和动态清零写入基本国策,坚持两个一百年不动摇。
这个主人公是我的公公,很感谢视频新闻上很多网友对婆婆的祝福。但是,作为我们家人,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热度,新闻上看到的一些说法真假与否我们家人自己心里清楚,也有一些新闻找到我老公想再挖一挖公婆的爱情故事。老公也说了,没有特别的地方,就是普通老百姓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如果没有疫情,或者某些管控上能人性化一些,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新闻媒体应该是为人民发声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的,而不是为了粉饰太平去转移重点,宣扬真爱。
歌颂苦难是中国自古以来流传承最久,且会一直传承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哎
丧事喜办
哎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恶意联想)
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苦
不要把所有要求都当作必须满足。
不要把单一事件来否定全部。
不要把别人做不到想象成你能做到。
这是针对所有搅混水摸鱼的政治流氓最有效的办法。
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过一张图,图中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妇人拖着垃圾车艰苦谋生。
一种报道方向是,老妇人深爱着孙女,为了供她读书而辛勤劳动。
一种方向是老妇人已年过古稀,为何还要辛苦劳作?
这不是应该的吗?要我也这么干啊!难道把骨灰扔了?
我就不明白了,知乎里怎么突然冒出来那么多阴阳怪气的回答?
亚利桑那有个枪场的主人也是癌症死了,人家没有把骨灰运回家乡,他遗嘱让哥们儿们用机关枪大炮把他的骨灰送上天。哥们儿们也舍得花钱,一枚炮弹光税就 200 美刀,打得像流水一样。按你的逻辑还不成逼得人家死无葬身之地,挫骨扬灰了?
还有走七小时,我不知道人家为什么选择这么一种方式,但我认为绝对不会是他唯一的出行方案。几年前我一个朋友失恋了,出去跑步跑了能有 40 公里。你难道要问他你为什么不坐车吗?
最后,等解封了再回家不行吗?
他本不需要走这么远,怪谁呢?
感动了谁,他没想感动谁,他只是没有选择。
丧事喜办,秦始皇摸电线。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落叶归根老年版
现在住在上海,看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真的是感动嘛,不,其实是震惊与不解。上海一直以海纳百川,具有大的包容性以自居,那么为何会在疫情发生之时,不能给予更为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不可否认,老人对于妻子的爱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么有谁来去爱一下我们的老人呢?我不相信,没有人注意到他,7 个小时,中间竟然没有一个人问起,不论是巡逻的或者其他的,更何况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一个管控的状态下,这样的异常举动都没有人所注意到,那么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大城市是否现在的人情味儿有些淡了。
我没有想去指责有关部门或者其他的一些机关的意思,因为疫情当下,其实许多人也在拼尽全力守护他们所想要守护的人,守护的东西,每一个人去除掉他的身份也是一个平常的老百姓,没有人有义务来为他人的悲伤来买单,只不过,有些时候事件发生之时,难免有些唏嘘,其实很多时候,注意到了,如果派一辆车,或者去稍微的变通一下,何妨不会成为一桩美谈呢,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还我们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园。
世人多坚,唯仁者黯然
没事,也许人家只是想殉葬而已
“老人抱着病逝妻子的骨灰,徒步 7 小时走到上海虹桥站” 这件事是正能量,令人感动。而高赞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就是负能量了,属于恶意提问!
新闻报导者其实是冷血的
可怕,新闻截图发不上来。就复制黏贴一下
环球时报国际
2021-04-29 17:57《环球时报》社官方帐号
据印媒 29 日报道,印度疫情期间发生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北方邦安伯普尔村的一名村民被迫用自行车载着他老伴的遗体到处游荡。
这,原本不应该发生。
我只看到了 “老人”,“抱着骨灰”,“徒步七小时”
每个人都自己生活的权利,在不会影响其它或者公共行为的情况下,我感觉还是可以容忍的,毕竟各有各的偏执。
放开了老人怎么办?
一种《活着》里主人公的感觉,为了某一个很小的目的,在苦难里挣扎。
或许在我们旁人看来,这个大叔也太拼了。为什么不能等到封控结束之后再带妻子回家呢?既然都已经离开了,就不会在意这么多了不是吗?
不是的,他是在为自己做这件事,为自己内心的某一个信念。或许是为了让妻子入土为安,或许就只是想跟上天较劲。
不管是什么,他只是为了活着。在现在这样的上海,不缺这样的人。
https://quiz.yangzhichang.com/detail?id=1511584700991275010&mode=1&channelId=zhihu_K2
我们一直说落叶归根,老奶奶虽然离世了,但老爷爷走了 7 个小时要带老奶奶回家这的让人很动容,尤其是还在疫情管控期间,期间的难处有可能真的不能想象
我是看到下面第一个回答才想起之前我妈妈的经历,父母都是农民,因为我在北京,来到北京给人看门打扫卫生,这种工作都是老乡介绍,很随机的,我妈妈就找到东直门的一个精神病医院里给人打扫卫生,我时不时的去看她,有一次待得时间长了,傍晚才走,就听见走廊里一个女人嚎啕大哭,我妈送我出来时候跟我说这都正常,每天都有这样的,就是病了,看完医生建议做手术,做完好多就成神经病了,要不植物人了,大部分家庭都接受不了手术的结果,从出手术室那一刻开始陪同家属就哭,有的低声呜咽,有的就喊破了嗓子坐地上不起来,而且一到晚上医院住院部就有哭声,听说地下还有个研究室,哪里不知道都什么病人,基本上说进那得都没什么希望了,后来我就让我妈高低换个地方扫地, 说实在的情绪影响太大了,当时我就在想,就是每月给我 2 万,我也不当这的大夫,(我当时月薪 3000 时间大概 2014 年左右),受不了那种痛苦的氛围,我看那得前台小姑娘,护士等都有说有笑的,他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或者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不过当时看到那些看病的悲伤真的是特别难受,好多精神科手术都是无法预测结果的,而且费用还特别高,可能穷尽所有家产换来的还是家人神经了,基本一个家庭无论经济上,精神上被摧残的所剩无几了。
特么倒是辟谣啊 辟谣啊 你辟个屁啊 谁特么还相信你。。。
老人有通行证吗?
有 48 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吗?
抗原做了没?
行程码看一下?
是怎么通过道口的?
途径过几个风险区?
口罩呢?7 小时了换过吗?
住地的居委怎么回事,人怎么自己跑到的这里?
别误会,我讽刺的不是老人
紧急避险是不能用大于或等于第三者的利益,疫情防控是为了人的性命,但是如果为了大部分人的安全而去损害另外一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是否正当。
多少人因为疫情防控这个理由而错过就医?但是最后不痛不痒的领导降职处理,最后没人去关心和承担那个因错过就医的人的性命。
第一反应还是很难过的,两方面:因为天灾,因为情感。两个都很好理解,病痛和疫情都是天灾,折腾这这个城市,折腾着个人,先不去辨别这样的事在是为了稀释什么或者转移什么,都无法否认丈夫对妻子的感情的深厚,我想到一句话:“你只是凡人,不必做圣人”“不,我只是她的爱人。”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让人心疼,唯愿好愿平安到家。
你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还记得【给妻子最后的尊严】那张照片吗?
今天正是汶川地震纪念日,刚好刷到了这个问答,让我很有几分感触。
苏姗 · 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这样写到 “也许唯一有权利看这种极端痛苦的影像的人,是那些有能力去为减轻这痛苦做点事的人,或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的人。我们其他人都是窥视狂,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想窥视…… 那种阴森恐怖使我们要么成为旁观者,要么成为不敢看的懦夫。”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灾难中的人都是牺牲品。但是在灾难面前总是有些人会使用特权来谋取私利,所谓发国难财就是期中之一,上海这次疫情让我们在这个和平年代感受一把战争年代人性的残酷,救护车运送香烟、救灾物质破坏、救灾物资倒卖…… 等等。
面对灾难,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呢?不要把自己当成旁观者,也不要把自己当成懦夫。如果我们在灾难中我们勇敢直面,服从安排,统一行动;如果我们有幸不在灾难中,那我们能做的或许更多。
桑塔格认为同情如果没有被转化为行动,就会变得枯竭。而我们所做的正是用照片来创造同情,同时将更多的同情变得枯萎,将人们变得麻木。无论是同情还是共情,实际上都只是一种自我感受,它远不是最重要的,看到照片那一眼的冲击力是暂时的,照片只能作为唤起记忆的工具而留存,而记忆被赋予太多价值,思考则未受足够重视。
老人徒步 7 小时去高铁站,13 岁小孩独居 66 天拿来做宣传,再怎么粉饰,怎么夸赞,背后的原因都是在恶心人。这口鸡汤我不喝。
防疫政治化,一切为清零,一切为政绩,至于次生伤害,自己克服下吧
在上海,老人为什么要徒步七小时? 为什么? 一个老人? 这就是所谓的为了老人?
神仙?妖怪?
谢谢。
天灾?人祸?
谢谢。
七天后交通不通,要考虑骑自行车去浦东机场了,哎~
多难兴邦,苦难辉煌!又 TM 赢了一次。
世事无常,人生真的有太多的无奈。
你们能从这新闻里看出亲情爱情的伟大???我只看到了无言的愤怒,扯那么多主旋律掩盖得了事情的本质吗?
一位老先生的妻子去世了,而他却要徒步走 7 个小时到高铁站请求工作人员让他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家?什么世道
我觉得这种新闻立意,跟目前防疫政策不符。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落叶归根,这不更是要求我们加快动态清零吗?坐标南京,这次南京积极抗疫,政策有效,刚北佬这次比上海强,也希望上海尽快早日疫情解封
现在改口,岂不是打了官老爷的脸,很没面子?
不知道,我不好说。
这是防疫的代价?这是墙头草的代价罢了。
新闻采访时有没拍高铁站外露宿街头的人群和他们的故事?
我觉得他应该没通行证,这是在黑我们知重负重的决心呢
待我回家 代我回家 带我回家
责任完全在美方
“一定要带她回家”
这辈子最动人的情话
有时候悲从心中来,悲,像个气球
有时候同是一国人,哀,如此满涨
一老人抱着病逝妻子的骨灰,徒步 7 小时走到上海虹桥高铁站。
让我想起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一张图片 – 一位父亲背着已经死亡的儿子,走路回家。
图片中父亲用被子包裹儿子又用绳子把儿子牢牢固定在自己背上。仿佛是父母背熟睡婴儿的姿势。背后的儿子四肢苍白自然垂下。也许已经走了太久的路,父亲脸上露出的不是悲伤而是坚定的表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出自己一定要背儿子回家的决心。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张图片有印象。
落叶归根。
自己不努力怪谁?
疫情之下亲爱的他
这个不好
这样达不到宣传效果
我来提供个思路:
这件事我只能说没有人做错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在喷上海。
老人想带老伴骨灰回家,没错。上海现在的管控也没错。
带骨灰回家不是危重病人急需救治,当事人觉得这件事很重要,那就自己去做,别人不拦你,但不给你开绿灯也很合理。
请上海辟谣平台辟谣,
老伴儿,老伴儿到老才是伴,老伴儿是陪自己走完一生的人,老伴儿是自己一生最亲近的人,也是在病床上决定自己生死的人。
在自己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的时候,只有老伴能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汤一碗、药一碗的伺候自己。儿女虽然都很孝顺,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他们也有自己的儿女需要来照顾。即使照顾父母,那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老人抱着自己病逝妻子骨灰回家足以证明老俩口的感情非常好,而且对老伴儿的离去而不舍。此时此刻心情特别沉重,伤感。内心世界特别复杂。
时代的一粒灰 / 落在个人头上 / 就是一座山
有些话不敢说,贴一首元代词人张养浩的《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想看看维维豆奶和某山贱客,出来答题。
想看看他们如何诠释,在这个问题下,我们是如何大赢,且双赢的。
WIN WIN~
姥爷去年六月去上海治疗食道癌
昨天 2022 年 5 月 11 日下午三点十分去世了
老家疫情刚结束 跨乡镇都困难 家属不能去上海 上海陪护的家人回不了家
想了很多 心里乱糟糟的
和疫情关系很大 又无关
闭上眼总想起陶渊明那句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姥爷做了一辈子警察 保家卫国
希望有来世 希望我们还能见面
比起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显得难能可贵。爱情不仅一时的冲动,更在于一世的相守。伊人已逝,空留下老者一人去度过这煎熬的岁月,可想而知内心的无助与苦涩。
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许他只想再陪她一程,把送她回家,也正是这一执念驱使老人徒步七小时,横跨千山万水。
这里是哪里?
如果这里是人间,那为何有这么多悲惨的事发生。
如果这里是地狱,那为何又有人说都是为了保护老人孩子。
现在这里的老人身心健康吗?
现在这里的孩子欢声笑语吗?
现在这里的人们过得还好吗?
这里究竟是哪里?
啊? 这里是上海???
原来这里是上海。
上海解封了?
徒步 7 个小时是因为爱吗?是因为无奈。
我看你是吃的太饱,入土为安不是很正常吗
如果是我,我也得这样做。
我在川沙我这远一点,得走两天。中途到虹桥附近更新核酸。规矩我懂。
看到这新闻心好痛
奇葩国家
短短数月,丧事喜办成了老传统
魔幻的事情发生在魔都!!!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这是中国人埋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最传统的观念,最朴素的亲情。
想起了汶川地震,摩托车后座绑着亡妻回家的图片。
亲情!责任!故里!承诺!信仰!
发自内心地致敬老人,长路漫漫,总要有一些让你坚持的信念……
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这一辈子,死了,想要回家去安葬。可是家是哪里呢?对于这个老人来说,家肯定不是上海,也许只是最后去世的地方。家是出生的地方吗?好像也不一定,因为我们长大后,就会自己成家立业,人们通常想回到自己的村里镇里,但是很少有人说我一定要埋到上海的,也许上海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算是最后的家,只是一个赚钱的地方吧。
想到一句歌词,可能不合时宜。
最美的爱情,回忆里待续。
太感人了, 希望这种感人的事以后再多些, 去哪都走着去, 回到从前, 车马慢, 书信远.
她跟别的东西不一样的。突然绷不住。
人生的微光,在惨烈的黑幕中格外光芒万丈。
某社,你们要不报道个《无人机飞跃黄浦江送骨灰》?数十家无人接力帮江苏老汉送妻子骨灰这种?
看完大哭一场。
不由想起自己,从 3 月疫情开始,队友就一直在外地出差。
我一个人,带着公婆和娃,两个老人和一个儿童,在家一直封闭到现在。
期间,我居住的楼里阳性患者达到 20+,
老太太高血压药吃完了,想方设法给她配来。
然后她现在又发了带状疱疹…
现在每天高强度做核酸,大白和邻居,谁也不能保证安全。
看老太太实在不舒服,整天都蔫巴巴的。
那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队友,也不准备回来。
一方面是项目还没结束,
一方面也是不想回来封闭。
我大概精神也不好了,白天暴躁,晚上流泪。
这就是现实,大叔只是手无缚鸡之力无数天下苍生的真实写照,普通人的无奈与辛酸,在大的糟糕的环境下一个平凡的个体是多么的无力,他一定伤心透了
祝愿逝者安息,大叔安好
亦是回家,亦是回忆
现实版《落叶归根》
突然又想起了赵大爷和那个轮胎
赢麻了 这都能用来宣传
看到这个,真的很难受,疫情都让普通人享受不了生离死别的权利了
因为疫情,耽误了太多来上海治疗的病人,唉
第一时间反应两个词:叶落归根,伉俪情深。人间有爱,愿得一人心甘苦与共,白首不分离!!
BUT 为什么要徒步七小时呢?完全可以搭乘交通工具吧……
这样的爱情令人感动吗?确实感动。而且,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年轻一代,可能这样的爱情越来越少了。
可是,我们不应该仅仅陷于感动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歌颂。而应该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很遗憾,现代的媒体已经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去刨根究底了。精英们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精英和精英同在一个锅里吃饭,要给彼此留点面子。而底层的人,又几乎无法发声。毕竟,所有的发声渠道,所有的发声平台,都是精英、都是权威掌控着,别人让你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别人不让你说的,你说了等于没说。
媒体说,大爷和大妈是伟大的爱情,那你相信就好了。至于大爷真实的想法,谁知道呢?谁在乎呢?即便他说了,媒体不会剪掉吗?
现在社会看似自媒体很发达,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但是,我们仍然只能活在精英营造的 “楚门的世界” 里,活在他们编织的一个个 “信息茧房” 里。
我们活在巨大的失真里。很多东西,它一直存在,可是渐渐的,我们看不到这些了。中国还有 6 亿多的人,月收入只有 1000 元,可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些人呢?知道他们怎么生活的吗?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吗?知道他们的爱与渴望吗?
不会有人去关注。媒体不会聚焦他们。除非他们身上有某种精英需要的东西。比如说,可以用来煽情、带动流量的东西。比如这位大爷被关注,不是因为他的老伴死了,或者他碰到了什么困难,而是因为生死不渝的爱情。这是精英渴望灌输给底层的。毕竟这样的普世价值,没有人会说不对。
电影电视剧的镜头也不会对准他们。国产的影视剧里,已经没有穷人了。甚至普通人都没有。
实际上,由于长期的多方面的灌输,许多人、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已经深受毒害了。不知不觉间,就掉进了媒体,以及各个平台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里。于是,许多人都以为中国人个个都是年薪百万,人人都可以坐得起飞机,买房买车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因为没钱,不敢看病最终回家等死的事,那怎么会发生呢?
早点走出楚门的世界吧。
为什么就不能闭环送他去呢?重点并不是人间爱情
说明老人很爱他的妻子,是时间也不能阻挡的
如此坚持,心中感动不已。但何以至此啊,何以至此啊。
知乎用户 行人逆旅 发表 大致上有三个好消息。 一,南京超过七天没有上海的外溢。 这一点说明上海出行的人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如果能做到全国无外溢超过 10 天,解封后对上海的各种政策应该可以慢慢变轻了。 二,各地援沪队伍在离开上海。 援沪 …
知乎用户 冰淇淋没加糖 发表 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 饿死人指日可待。 知乎用户 甄贾世清 发表 疫情基本结束了,但是抗疫斗争不会结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虽然结束了,但是无产阶级还是继续与资产阶级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顽强斗争 …
知乎用户 梦藏君 发表 供应链、供应链、还是 TMD 供应链! 上海有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和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有中国最重要的汽车钢材供应商宝钢,有汽车电子、智能驾舱、汽车座椅、车门、发动机、底盘、动力电池等种类繁多的一级汽车供应商,还有多如 …
知乎用户 纽太普 发表 今天 5 月 2 号,上海封城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我的小区一直是封控区——每周一例阳性,永远卡着解封的时间点给你新的惊喜。 封城一个月,我几乎已经开始习惯这种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先翻一遍各大 APP 有没有可以 …
知乎用户 慕容鹉 发表 不是我批评题主,不过题主真的一点逆向思考的能力都没有。 你应该这么想,上海这次疫情表明上海政府就是一个累赘,一个 debuff,一个负能量。 然而上海地区的人民顶着这个累赘,debuff,负能量把上海建设成超一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