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新通知规定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严禁中小学月考,将带来什么影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一场比赛,只要有明确清晰的终点在那里,对于想赢得比赛的人,那根弦就会一直是紧张的;

而高考线就是学生,家长心里那个明确的终点线;

无论学校怎样减负,有清晰目标的人依旧会设法去实现那个目标;

多办几所品质好的高校,取消留学生特权,让学生可以宽松进入高校念书,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

学校严格管理,学校教授也要严格管理,必须把心思花在学生身上,这样整体素质才会高;

知乎用户 草木清兰​ 发表

取消得好!!!

赶紧全国普及!!!

取消了!大家就会松懈下来 起码有一部分人松懈下来 长期不考试 不知道自己水平在哪里 久而久之 有部分人就懒惰起来 就像老师长期不收你的作业改 只让你自己往下做 渐渐就不会写作业了 !小学不考英语 初中考试不准公布排名 不准给分数 只能给等级!快乐的义务教育学习 9 年 最后一招见大 boss— 中考!哦耶!原来 120 分才考 30?!原来是这个水平!回过神来时 已经坐在中专 / 职高的课室里啦…………

太好了!一定要取消实施下去 而且是全国!!!我就可以继续给我娃补英语!!在中考英语分上狠狠滴拉开差距!!!想到都开心!!!!

政策一定要好好执行!

我继续给我孩子补习!!我那读书中上的孩子有望上一层楼啦!!!

大家快快乐乐地吃饲料 吃 15 年 看谁是真的傻傻地天真无邪地吃 15 年饲料!中间只负责吃 别的都不管!中考这个分类筛子一刮 快乐的猪儿最后直接送屠宰场!!!

狗头 保命

===============

想问一下大家 刘鑫是不是之前在日本发生的那件事的既得利益者?

不知道说了什么 有一个这样的人冒泡 那么想扇我 我让她来打我 她又不敢 我说给她买高铁票 她又不来 ……… 就这样说几句我会被邻居打她就很解气?现在的人到底有多闲

狗头保命~~~~~

知乎用户 榴莲很飘 发表

怎么看待有 70% 的人支持高考不考数学?有一经典回复:数学就是为了刷掉那 70%。

很有意思的逻辑,现在有些人就是喜欢快餐式的道理,跟着抖音喝鸡汤,刷着快手学做人。相信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数学难道就是为了淘汰而存在的吗?

韩寒曾经说:“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数学估计到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够用了。” 让许多人奉为圭臬,然而在之后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数学,实际上塑造了我们一种理性的、条理的、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解决自己一生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慎密的思考、分类的思想、排序的思想等。很多东西其实都带有学习数学这个过程产生的影响,只是由于其作用方式非常隐晦,也不容易被追溯其源头,我们平时不容易注意到罢了。

就像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考研考数学?因为许多理科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科研,很多人认为土木工程就是盖房打灰,殊不知有限元才是让你提升能力精髓。

同理,考研必须考英语,就是为了让你在研究生阶段能读懂英文文献。

取消英语,表面减负,难道是英语不重要吗?回想一下 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竟然有人能考上英语专业,在那 10 年里,你学英语可不单单是自己的努力问题,而是你冒着里通外国的批斗风险而进行的危险行为。

所以我想说,做一个懂得自己需求是什么的人吧,别迷失在时代的大潮中,你未来想留学、想科研、想当翻译、想无字幕欣赏原汁原味的外国大片,甚至只是单纯地想在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上名牌大学,不管什么原因,你以后觉得自己用的到英语,你就去学。加油,祝每个想学英语并为之努力的孩子高考顺利,四六级稳过,雅思 8 分。

知乎用户 菲要这样​ 发表

最近了解到一个叫德国模式的教育机制:

什么叫德国模式呢,就是孩子快乐的玩到小学毕业,10-11 岁,然后根据逻辑能力和智商考试构成的日常成绩分班,分班之后一半的人去读技校,另一半去读高中,高中这部分开始学两门外语和复杂数学和哲学和物理化学,高中毕业,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申请大学,分成大学和高职,大学谁都可以申请,毕业就是硕士,无法毕业可以转去高职,依然无法毕业就可以一辈子读下去。

彻底避免了因为 “我会考试” 所以我获得了机会这种事情的发生。

最终筛选出的 phd,被社会赋予巨大的尊重

各行各业都完全尊重和相信社会精英

社会精英要负责带着一般人们一起前进

这就是德国模式

简单说,就是莫扎特模式

筛选出天才,然后天才带领社会前进,天才拿 4-5 倍普通人工资。

这是俾斯麦时代就设计好的结构

他们认为普通人的非主动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是现在逼你努力了,在人生中因为你生性懒惰,也会逐渐忘记

既不能传承下去,也不能真的改变你的习惯,对你也是折磨。

你就是真的爱学习,自己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学得好,社会给你提供足够多的学习资源,你写信给教授教授觉得你具备牛逼的潜质,决定培养你。(师徒制)

否则你就躺平,做个普通人,月收入平均值的钱,轻松的结婚租房生 2-3 个孩子,一半收入交保险,可支配收入平均值的钱,过一辈子。

反正就是强调天赋,不强调努力

因为他们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努力的人

你把努力的人都送到大学里面去了,下面技校都是自律很差的人,就算上面的人再聪明,下面的人都是傻逼,国家机器也运转不了。

从 1806 年开始,德国的牛逼大哥洪堡开始搞的现代教育,也就是有了小学分轨,初中分轨,高中分轨,三个分轨点。

从 1920 年开始,德国就进入了 4 年小学,开始分轨这个残酷的模式。

6 岁入学,10 岁分轨

技校中学,普通高中,科研中学,三条路

完了就定了

德国的教育体制,大概就像这样:

只是说,如果我们也这样,那些高考大省,很多人会崩溃吧

知乎用户 何锐锐 发表

到现在,很多人还在有一种认知:以为很多父母都很傻,是被教培行业忽悠,去卷孩子的。

为什么现在教育那么卷?恰恰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傻。

你去电子厂看看,问问那些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一个月 2-3 千块的厂弟厂妹,问问他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和他们进电子厂工作?

你去问问那些农民、保洁员、服务员、保安、建筑工人、危险工作从业者、跑运输跑物流的、辅警、派遣工、临时工等等等等,你去问问他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和他们做一样的工作?

他们这些人当中,很多很多的人,拼死拼活,就为了两件事:

1)挣钱买房子,给家里一个好环境,给自己孩子留个地儿;

2)让孩子好好读书,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读书,不好好拼搏,将来只读个职业学校,出来意味着什么。

那么那些收入在平均线之上的家庭呢?他们又有多少可以拍着胸脯说,孩子你随便上学,学不好爸妈给你兜底了,就算你读个职业学校也没事儿?

为什么以前读书没有那么卷?

工人,特别是国企工人,孩子读个书,毕业了子弟接班父母,有什么压力?

农民,孩子考上大学全村敲锣打鼓,考不上大学回家种地,反正你的户口是农业,有选择吗?

现在为什么那么卷?

1、信息壁垒被打破,什么好什么坏,手机 + 互联网信息流通你拦不住,大家都不傻。

2、就业壁垒被打破,有学历就有选择的余地,不会被你的家庭背景、出生地和户籍限制住。

3、狼多肉少。

减负?

对绝大部分没有家底的中国人来说,你在学生时代减的负,一定会在将来加倍的压回来。

狼多肉少的问题不解决,其他只能是隔靴搔痒,

还总觉得是家长们自己瞎焦虑,被忽悠,

记住,没有人是傻子。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这道理得从补课讲起。

其实人类的从众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很多家长都送孩子去补课,那么结果就是几乎所有家长都送孩子去补课。而这其中有一部分家长是随大流,还有一部分家长只是为了显得自己很负责,其实心里对补课不情愿。

并不是全部家长都想要鸡娃的。很多家长早已厌倦了扮演一个 “完美家长” 的角色。每天车接车送、高额的补习费用支出、亲友之间的攀比等等,让很多家长心力交瘁。只是被大潮裹挟着身不由己,身边的家长都这样,你不这样,你就是不负责。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从家长到学生都被裹挟了,这也是为什么教培机构那么遭恨。

所以有些人早就想躺了。

这就是这个政策的合理性所在。

如果很多人躺,大家就可以都躺。依然要鸡娃的接着鸡也无所谓。政策不可能管得了所有人。

很多人反对对教培机构的一刀切,是因为需求决定市场,干掉市场,需求还在,市场就还会出现。

但是也要知道,市场也可以反作用于需求,市场没了,需求不会没,但会萎缩。

能缩点是点。

一刀砍掉教培机构,是损一毫而利天下,还是损万钧以利一毫,都是可以的。缩点是点。

然后取消考试,必须考的试就取消排名,不发答题纸,不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尽量消除学生们的危机感。

反正都努力也是一半人去职高,都不努力也是一半人去职高。对大局来说都一样。

但你要问了,对国家来说都一样,但对家长来说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刚才说了,有些家长早就想躺平了,目前一系列的政策也没想着遍及所有人,只不过是给想瞌睡的人送一个枕头。总有人会欣然接受的。

很多人就是可以两眼一闭装做天黑的。只不过以前教培行业在他们耳朵边敲锣打鼓,告诉他们醒醒,要争要抢,要上大学;而现在政府扯出一块黑布蒙住了天,告诉人们天黑了,休息吧,你不需要知道自己孩子考试怎么样,我只需要你快乐,忘记不好好学习就要去职校的事。

于是很多人得以安眠。

我们这个时代给家长压了太多东西。奶粉要喝进口的,医院要去最好的,学区房要买市中心的,补课要找一对一的… 家长们也应该有撂挑子的权利。

假如所有人都躺平了,剧场效应就不攻自破了。大部分人并不是理性人,都会委屈,会累。孩子家长都一样。

让整个剧场的人躺下不可能,但是让半个剧场的人躺下,有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块布。

果然又有人说我贩卖焦虑。

我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指出事实和贩卖焦虑的区别在哪里呢?

一个开饭馆的,说不吃饭会饿,算贩卖焦虑吗?

一个水管工,说水管不通会堵,算贩卖焦虑吗?

我身为一个补习班老师,为什么只要说一句要努力学习、职高不能上之类的话,就有人说我贩卖焦虑、别有用心?

我说的,哪句话是错的?你指出来!你指不出来,又不爱听,就只能说我 “贩卖焦虑”“别有用心”。

中国的基本工资如果提高到 5000 一个月,不用你们审判,教培机构自己就得倒一半。

甚至,孩子挣不挣钱都无所谓了。中国的职高、中专、技校,只要能保证普通初高中级别的纪律和安全性,也行。

有的网友说我夸大了职高的危险性。我只能感叹世界的参差,我承认有的职高非常不错,比高中还严格。但有的职高中专技校之类的…… 我之前提了一些,被批判贩卖焦虑,所以我删掉。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去打听。假如你们真的只想听好听的话。

一所技校究竟能有多乱?2.1 万关注 · 4728 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都是上过的人自己说的,我没参与,你们自己看呗。

话说回来。我说的不对你就反驳我,不要总是用带有道德审判的字眼给我下定义,你定义不了我。我的原则是 “从不跟不讲理的人讲道理”。你只能被我拉黑删评论一套送走,何必呢?

请各位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尽量不要带有道德审判。我更希望我们是信息的交换和观点的冲撞,这很有乐趣。而互相扣帽子批倒批臭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人渐渐扭曲。

现在网上能好好说话的人已经很少了。

知乎用户 MadMel 发表

古代的读书人要十年寒窗才能知道考试成绩,就算鸡娃一点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参加考试,但科举是三年一次,三年才知道一次成绩,可是古代读书人是否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呢? 还不是照样头悬梁锥刺股,不考取功名誓不罢休。不想读书的各德其乐。

就算是把期中期末考试都取消,只保留高考,每年大学还是要录取那么多人,对国家层面的人才选拔不会有任何影响。好处是大家不会陷入月经般的考试焦虑,想通过学习出人头地的人还是继续会努力,不想通过学习出人头地的减少焦虑,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体育,美术,音乐,木匠,做蛋糕,建房子,挖矿,农业(别笑,农业很赚钱),这样也不错啊。

然而个体都是自私的,对于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提高集体福祉的事情无所谓,而且如果触动他们自身的利益一定会反对,只要自己能够通过补课的方式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他们眼中所谓的公平。

知乎用户 史蒂芬​​ 发表

1,力度空前。

2,将竞争义务教育的竞争集中到初三,各凭天意。

3,孩子迎来快乐的童年。

知乎用户 向学霸进击 发表

英语教育完全彻底失败,这是真的。

我那个时代,初中开始教英语,大学毕业算有十年。现在的学生小学开始教英语,算学了十几年吧。出社会有几个会用敢用英文的?都不用考虑听和说这些需要市民阶层才能训练的能力,单论读和写,学了十几年了,有几个能用的。摆渡还在横行就是明证。一堆最新资料,用格式化八股化中小学水平英语写成的资料,不愿意查找、不敢去读去看,这英语不是白学了还能怎样。同样的内容,给新东方之类的留学培训班,不用一两年就教会了,能直接和签证官聊天了,这是打谁脸呢。

所以英语踢出主课,根本没什么损失可言。

但是反过来,谁说各种学科教育单纯只为了某个学科内容的。大错特错,最重要的是把学龄儿童,按住在学校里面!义务教育九年实在太漫长了,而教的东西太少了。这那么点东西,不够成人学一两年的。为什么搞这么漫长,因为必须首先考虑社会效益啊。一群三观不成熟的孩子不上课在社会上乱窜,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护航,这是个什么恐怖场景啊。小孩子被拉去学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敏感就不展开了)还不如让他们在学校读 ABC 不是吗。公共教育首先就是更高效的(比自己教),更公平的(比私塾),同时还能兼顾社会稳定(重要)和人才选拔(科举)的效益。教育的目标,向来在教育之外,纯粹以求学为目标的学霸永远是极端少数。要我看,大部分学科教育,其实都失败了。学数学的人长大了不讲逻辑,学物理化学后来相信伪科学,学语文没学会怎么说话写文章,这不全部都打水漂了?可这些真的不教不行。外语确实没那么关键,但为了填时间也必须要找一些来教啊。国家最早普遍教的外语是俄语欸,后来才改英文的,算相当务实的选择了。其实我支持全改体育课,奈何高考不考体育啊。

这些东西,老百姓不懂很正常,专家也不懂就过不去了。也说不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把刀乐叫成刀,这本事专家们都无师自通。

最后,作为坏心眼的万恶的加速主义者,我支持所有学科退出主课,数理化外,统统退出,这样我们这几代人就是最后会这些奇技淫巧的啦,岂不妙哉。

知乎用户 查无此人 发表

我当初是小学 5 年级才开始学英语。

语言这个东西吧,特别是中国的英语考试,其实很大程度是比家长的钱的,天赋的比重低一点(我是例外,是那种特别会考高考,碾压氪金)。钱多就能给小孩更好的英语环境,什么外教啊游学啊外文阅读啊,得到更多的训练。毕竟英语和数理化不是一回事。

老实说,我的看法里高考取消英语考试,改成通过性考试(也就是达标即可)会更社会公平一点。而且英语的应用场景也确实不是数理化那种高下立判的。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无语。。。

上海现在原生本市人,已经基本没有研发性人才。

我在上海已经工作 20 多年,软硬件圈子。 目前是企业负责技术方面的。

讲真,我几乎没有见过我们这圈子,有真正的原生上海人,都是新上海人。

包括合作的大企业,大型外资,上百甚至数百研发人员,没有原生上海人。

这点不奇怪吗?

做 IT 的,认识一些上海土著朋友,但是也极少。

我不知道上海教委想干嘛?真打算只让孩子过个快乐的童年?

近两年上海出台的政策,一个比一个离谱。

1,重点初中包括民办,都必须摇号入学。

导致一些重点初中的老师,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上海华二紫竹,被硬塞进一批摇号学生后 (原本都是自招),考试二三十分都出来了。学校没有办法,分出两个班级,专门给差生待着。 结果家长又去闹。。。

最后撤销分班。。。

最后逼的学校宁可给差生每人 10 万,让他们自寻学校。

2,今年又出台一个重点高中也要预留 20% 的生源,供只能考上普高的学生就读。(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实行)

我家孩子就在重高,学习强度和进度,根本不是普高可以比的。 基础不好,进了这种学校,只会越来越烂。

因为高一期末区统考。。。

孩子学校不远有个普高,普高的年级第一,是我孩子他们班倒数第二的成绩。

重高的一本率基本都在 80% 以上,普高 3% 算不错了。 中考已经分流了。

不明白教委想干嘛?

。。。。。。。。。。。。。

其实我等着 plus 版的文件出台,就是中小学不准考试,不准留作业,不准补课。

大学等着摇号,不看成绩。。。

看运气!

绝对公平!

要怪就怪运气不好!

知乎用户 hotgg1 发表

校长在办公室转圈圈,转到第三圈的时候通知全校所有的中小学班主任来开会。

心情烦闷,校长把空调开到 20℃还汗流不止,也不知道是真热还是发愁。

会议室里,校长咳嗽了两声,

校长:有个事儿跟大家说一下,咱讨论讨论该咋处理。上头说了,以后小学期末不考英语。

小学班主任: 好事情啊,这下不用发愁班里的英语成绩了。

校长:小学一二年级,只能考查,不能考试。

小学班主任:好事情啊,给每个孩子打高分,家长们朋友圈晒自家的 “神童” 还能多晒两年。

校长:小学一到三年级以后不能高全区统考了。

小学班主任:那,学校与学校之间怎么评比?“用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查?”

校长眼睛一亮,微微点头。

校长:还有一则,我给大家念一下: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 1 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 30%。

**初中班主任:**他们小学组也就算了,我们中学组,不考试,以后他们怎么进高中?万一我们学校不考,别的学校考,岂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校长:不要死脑筋,刚才小学组班主任说的就很好嘛,咱可以用 “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你们该发就发,让他们写着玩,每张试卷给两小时,不打分不排名不就行了?

末了校长清清嗓子:

各位班主任别紧张,最紧张的不会是咱。

散会!

知乎用户 肆惜​​ 发表

虽然只是治标,但却是非常高效的治标,如果严格执行的话,真的能减负。

有些人挺奇怪的,一提到减负就开始吐槽高考竞争多激烈、中考 50% 分流吧啦吧啦的。

说得好像大家一起卷成秃子就人均 985 了一样。

然而事实是:不论课外培训存在与否、中小学考不考月考,大学的录取名额,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只是每个人的升学成本都降低了。

于是有人说不公平:说别人在家鸡娃,我在家不鸡,我吃亏了,那请问,你上培训班别人不上,公平吗?你买学区房别人不买,公平吗?原来你要的不是公平,是自己把别人踩在脚下啊。

————————分割线————————

我开头第一句就已经写了,这只是治标!治标!治标!

评论区还有一帮人拿着治本的问题跟我杠,从产业结构扯到阶级矛盾,问题在于:这些都需要长期改革发展才能解决,而升学成本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从哪一个维度入手能在一年之内让全社会 90% 以上的人升学成本显著降低呢?

这就像房价调控,高房价是因为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制度可以上溯至分税制改革,而分税制是源于中国存在了 4000 多年的央地矛盾,那我眼下拔不掉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根,能不能先用限购、参考价这种 “简单粗暴” 的方法先踩一脚刹车呢?

至于觉得自己就应该去踩别人的人,既然您觉得您在旧规则下踩在别人头上天然正确,那我觉得新规则下别人踩在您头上也没什么问题。

知乎用户 Skyline​​ 发表

不得不说,上海这步棋,走的真是高!

对上,有交代,是 “双减” 政策的落地执行(看,我迅速的落实)。

对下,有反馈,是对 “普遍” 民意的顺应(你们不是天天吵吵课业负担重嘛)。

我也问了一圈身边有娃的家长朋友,大多都表示支持,总体评价 “挺好的”。

无论是躺平家长,还是暴躁家长,亦或是是鸡娃家长,都很高兴。

每天因为英语作业发脾气的家长:不考试了,终于能撒丫子不管了!

每天喊着英语无用的家长:不考试了,终于有时间学奥数了!

每天带着孩子英语阅读的家长:不考试了,终于能多看看自己喜欢的英语书了!

对上对下,都有交代,皆大欢喜!

不过网友们都挺激动,讨论热度超高,直接把话题推到了热榜上!

我也去看了看,有不少否定的声音,但上头推出革新政策,哪一次不是否定的声音更刺耳?当年的计划生育、如今的放开三胎、现在的双减不考英语,都没有逃过被批评、被反对、被质疑的命运。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

原因我在上周的回答里,已经提示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惜代价。(加链接)(A 股都不 care 了,还在乎这点杂音?)

再说直白点儿:自改开以来的教育体系,走到了拐点,需要做出改变。这个拐点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由诸多现实需求慢慢积累、慢慢发酵,拐点才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就是家庭、行业、国家三个方面。

01 家庭需要教育松绑

必要要承认的事实:现在家长的教育负担确实重了非常多。

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校内老师的不作为、所有机构的功利心,相互交织,一起推高了家庭的教育成本,经济上的、精神上的、甚至是体力上的。

否则怎么会有家长为了孩子学英语,小学 6 年花了 50 万。

否则怎么会有家长硬着头皮辅导孩子作业,最后对孩子拳脚相加。

否则怎么会有家长白天上班被领导训,晚上回家被群里的老师训。

是时候结束这些荒唐的乱象了。

取消小学阶段的考试,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至少按下了暂停键。

英语学习和启蒙需要花点钱,但真不用花那么多。

英语学习也没有那么痛苦,原本可以很快乐。

应试让很多家长都急功近利,忘记了英文阅读本身就是美事一桩!

这个暂停键,值得让大家都好好反思,也让家长和孩子喘口气。

02 行业需要不同人才

最近这一年,内卷、躺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边是大学生喊内卷,喊躺平,喊找不到好工作、看不到未来。

另一边是用人单位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找不到专业人次,尤其找不到技能扎实、踏实干活的技能专家。

过去的几十年,国家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大学生,资质最好的一拨人都跑去上大学了。走技能路线的,真没几个,尤其是高水平技术能手太匮乏了。

疫情之前,我每年都要跟着领导去国外出差,和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做交流,管理上的、技术上的都有。

国外的工厂我也参观过不少,最直观的印象是:工人整体素质确实很高、状态也不错(很开心)、工厂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给足空间。

最大的感受是:技术人员得到了全方位的重视和尊重,所以个体能够安居乐业,公司有技术人才梯队,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都不会掉链子,最终呈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而这正是我们缺乏的。

我所在的公司,是行业里的龙头。公司项目工地上开重型塔吊的师傅,一年挣得钱是我的几倍。赶上高峰时期,他们一天的工资就是很多北京白领一个月的收入。

这样专业过硬、踏实工作的技术能手真是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每年都发愁找不到足够的人。

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喊中国制造、工业 4.0、装备走出去、高质量发展,但我们在供给侧其实真的很弱,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产业上下游的人才分布极其不均,导致整体竞争力低下。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 985、211 大学生,还需要有过硬技能的工人、技术专家。

03 国家需要筛选精英

有些网友也提出了一个理论:天赋论

认为这项政策的终极目的在于自然筛选,大家都不学,纯拼智商、天赋,最后脱颖而出的自然就是精英群体。

这个理论背后暗含了一个阴暗的逻辑:天赋大于努力,精英靠的是天赋,国家只需要一少部分精英来运转即可。

没有必要逼着每个人去努力学习,优秀的人本身不需要逼迫,他们很自律,能够自我驱动。

资质一般的人,即便很努力,稍不注意就容易掉队,最后的努力都白费了。

如果任由大家自然生长,优秀的人自然能过上精彩的一生,普通人努努力也能在平均线上下安稳的过一辈子。

听起来挺残酷,但这确实是没那么卷、少了很多内耗,可以将更多资质一般但足够努力的人(他们也是优秀的人,但在之前内卷模式里,这波人基本吃不到任何红利)分流到其他行业,让更多行业繁荣起来,最终大家都能安居乐业。

不过我并不喜欢这个理论,咱们国人骨子里就流淌着抗争血液: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逆天改命才是我们的向往。

所以即便真的是要自然选择,我也还是愿意带着孩子搏一把。

04 装睡的人叫不醒,醒来的人踏实前行

有些话不好直说,但愿你看明白了:政策的出发点是全局,且不可违背。家长的出发点是自己,怎么选都行。

那些认为英语可以不用学的,都是在装睡,也没有好好理解政策,我也叫不醒。

那些已经醒来的人,肯定都明白学好有多重要:到了顶尖的那一拨之后,英语就是拉开大家差距的附加题。

无论政策怎么变化,有一波人都永远是受益者:认真培养孩子英文能力的

我这次也真的是高兴,盼望着北京也赶紧跟上,这样我们小学时代就可以带着叶女士看遍各种英文好书、好影视,且不用担心英语考试成绩了。

我相信有 10 年的英文阅读做基础,一定能为她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考不考试真的无所谓,压根就不是我们关注的点。

至于英语学习,管用的方法就那几个、资源也都够用,加上我不停的跟大家反复念叨,我相信一直来看文章并实践的老朋友,心里都不会慌(应该窃喜)。

踏踏实实和孩子读好书,认认真真地把阅读量打满,最后一定是惊喜不断。

7 月份,我们基本打满了 Reading log,叶女士要的奖励是蛋糕。

@知乎亲子

知乎用户 翘囤奶爸​​ 发表

我只试着解释现象,不评论好坏。

一年级不进行书面考察,这跟 4 月发布的幼小教育改革政策是配套的。因为以后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文化课,一年级全部 0 基础授课,整个一年级都是幼小过度学年。

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其它均为考察。考察形式可多样化,且不允许排名。四到八年级严禁做全区范围的统考统测。

这两条明确说明了未来通识教育基础就是语文、数学,包括英语在内的其它学科均只做考查,所以不是题目说的不考了,是跟其它学科一样改为考察了。整个 1-8 年级都不会开展选拔性考核,力求全民在学校接受相同的义务教育,当然了,按照以往的情况,你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单独跟老师沟通。

这下就很清楚了。

1. 政府正在让义务教育回归到 “义务” 两个字,考核被挤压到了初三。

2. 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是底线,如果家长还有其它想法,请各凭本事吧。

知乎用户 大脐二橙 发表

如果想降低压力的话,其实可以降低英语的分数,比如语文数学 100 分,英语定为 80 分。

各个分数档的差距越不明显,压力越小,而且这样也不妨碍厉害的人学的好。

学的一般的分数也不差,课外辅导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大学可以试着宽进严出,这样更能减少前期压力,至于后期压力,孩子都成年了,该他自己去担着了。

其实这些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真正解决的办法是扩大教育资源,同时提升各阶层的工资标准。

人多肉少,就会内卷,而且卷的成本可能最后比肉都贵。

减少焦虑,减少内耗,对于整个社会都有好处,控制竞争的烈度,是有利于长期发展的。

知乎用户 Van 静石​ 发表

首先你要明白最重要的一点:

1. 政策制定者永远都是利己的

2. 政策制定者都看得更长远

3. 政策的执行者都是相对短视的(快速出结果)

很遗憾,那么多回答完全没有真的 get 到点。

我打个比方:房产税

你们觉得短期会收么?再想想前不久那个两千多套房的落马干部。

现在教育的问题不是能上高中的太少,而是实在太多。话说回来,一半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确实也够不上顺利高中毕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补习班雨后春笋冒出来。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某些人发现他们真的要安度晚年的时候,这个社会上就算养老金够他们用,护工没有了!!!

不是什么工人,也不是高精尖码农,最最迫切的需求:护工!

看看发达国家,加麻大,新西兰,法国…… 最缺的就是护工。

“护工” 只是抽象的一个词语。婴儿潮的中坚力量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城市化早已经完成二十年了,这时候,城市的保洁、基础安防、食品等等初级服务工种,找谁来做?

那时候每年 2000 万的 75 岁以上失能老人,谁来照顾!!!???

这才是最恐怖的。而且,往往学历越高的子女,照顾老人的能力越薄弱。

接下去说下教育成本和 “护工” 的联系

打个简单比方,你要是正常读到普通本科,毕业后在高薪护工和底薪白领之间,选择护工是没问题的,这也是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模式。社区大学的毕业去当佣人小时工很多。

如果你从小被鸡娃,家长花了每年十万结果最后因为大家都花了那么多钱,你还是只能读普通本科,你猜毕业后会怎么样?几百万培养出的大学生,要干护工就算你自己愿意你父母也不愿意。

我个人一直有在考察养老业,有一点是确定的,失能老人以及月嫂的护工费用,这几年一直在涨,比任何工种涨幅都稳定。现在是 3040 后(年均出生 500 万)让 50/60 后(年均 2200 万)护理,护工的工资已经稳定在 8000。等到 70 后甚至 90 后需要护理的时候,这个世界不知道会悲惨成什么样子。

到时候护工就会像现在的房子一样,由倾尽所有才用得起的绝大部分人来决定价格。

比犬舍都悲惨!

如果你们深入了解过 3000 / 月以下标准的养老院(失能向)的话

知乎用户 奥特之父​ 发表

愚蠢,愚蠢至极!

事实上这个政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已经实行了很久了,只是现在才进行正式公布。中国的很多家长真的是愚蠢至极,总是做反向呼吁,最后损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曾经家长呼吁减负,于是一个礼拜只有两节英语课,结果发现如果要考初中这点英语不够用,怎么办,只能去外面上,于是滋生了大量的培训机构。

后来家长呼吁不要搞排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为了排名而学习,好了后来没有了考试,没有了排名,稀里糊涂的家长不知道自己小孩的位置,又稀里糊涂的考不上初中。

我们的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真的太偏了。

我们上大学这个主赛道的标准没有变,你还是要靠高考,靠分数来争夺一席之地。你把赛道上的阶梯撤了,家长们就得自己搭阶梯。

英语要改革吗?当然,四六级不要成为必需品,降低中高考的难度,但是不考试是掩耳盗铃。甚至还有喊取消的,大部分的文献都是英文版本,真的取消了,你何去何从?

知乎用户 梅花 3 发表

中考总是要分流的,不管少上多少课外班、少做多少作业,少考多少试。15 岁这一年,总有半数学生是上不了高中的。

近十年的眼前一抹黑,突然人间清醒,是什么体验?


对于本就清醒的家长来说,第一反应当然是恐慌。不给排名也就算了,连考试都没有,我要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加强?

第二反应是,还好限的是英语

如果哪天期末考试取消的是语文,才是真正的大麻烦。因为英语尚有 KET, PET,FCE 和 CAE 这样的英语水平能力测试,测试的科学性有保障,相比学校的期末考试(学校的考试是教什么考什么,更多侧重于知识点而非语言能力),反而更能检测出孩子的实际水平。取消数学问题也不大,毕竟都是客观题,家长自己找点卷子来也能测。只有语文,有大量的主观题,如果不了解考点和评分标准,再没有了学校的统一测试,家长只能抓瞎。抓瞎五到六年,等到初中再开奖,未免太晚了。

当然,第一个拿英语开刀并不奇怪,中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也一直没停过。可是,在上海取消英语期末考试,有效果吗?效果当然有,但恐怕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效果最不明显的。**上海家长本来也不靠学校教的那一点点内容,小学二三年级能过英语四级的比比皆是。**没有了期末考的参照系,上海家长表示不慌,还是按原有路径推进。反正现在也没有小升初了,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直接用中考英语卷自测,说不定比原来的学习效果更好。

毕竟,相比于拼天赋的数学,英语拼的是时间。只要路线正确,浸泡时间足够,学校里教不教都无所谓的,考不考就更无所谓了。

**那中高考会不会取消英语呢?**个人认为不会。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了,一直都陷在 “教得简单考得难” 的怪圈里,也就是只看结果不抓过程。取消每学期的英语期末考,也属于不抓过程;但是结果还是要看的。

学英语并不是因为崇洋媚外,而是不管我们的实力增长有多快、汉语有多热,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学术界和商界的通用语言改成汉语的趋势,那我们学英语就依然是有必要的。

当然我希望像天宫空间站这样强制使用中文的情况越来越多,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后辈可以不用学英语。节约下来的宝贵时间,可以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在国际上也会更有竞争力。

PS:其实老师还是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的。但是不会再有专门 的月考、期中考。如果你在检查孩子的随堂练习时,发现某天的题目结合了好几个单元的知识点,很可能就是实质上的月考或者期中考了。

PPS: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规。只是双减搞得家长们神经衰弱了。
2020 年:

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 严格执行等第制。

2019 年:

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


8 月 9 日更新:

原答案一字未改,针对评论区的置疑进行一点说明:

大家是觉得大学英语四级很难吗?

上海走原版路线的三年级的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非常强,阅读词汇能达到 5000+,听力词汇更多(和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能力构成不同,在阅读能力达到四级时,听力能力已经能达到六级)。可以自主阅读中章书(比如《哈利波特》),能不带字幕看懂原版电影。
轻轻松松过了四级的大学生,也未必能达到这个程度,所以就别酸了。

知乎用户 秀秀妈​ 发表

考试是手段,获取知识才是最终目的。

几十年应试教育,本末倒置人事不计其数。

高考一考定终生,用人单位唯学历论。

这些硬性指标一日在,培训需求就永远在。

一纸文件治标不治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只管下禁令,毫无引导性。

妈妈说,小明别玩玩具了。好,是去吃饭还是出去玩呀?

什么都不是,就是不让你玩而已。小明风中凌乱。

回归问题,严禁中小学月考,将带来什么影响?

不月考,那就月度练习呗。

知乎用户 维加斯老姐 发表

不改变教育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只减少培训机构是治标不治本的。

造成鸡娃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个个单位对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的开工资的差异。

哪怕在我们公司,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内容 985-211(或者双一流)的薪资要比普通本科高,985-211 硕士比普通硕士(985-211 的本科生)高 1000,比普通本科生高 1000 元。

并且太多太多的工作有学历门槛,上面写着博士、硕士、或者本科及以上。

并且越来越来内卷,前两年我们招聘硕士生比例不到 10%,去年公司招聘 38 人,30 人硕士,本科只有 8 人。硕士比例高达 79%。

一个中专毕业的人,削减脑袋也无法进入公务、医生、教师等好社会地位的门槛。

所以,巨大的教育回报率,才是大家鸡娃的根本原因。

取消培训机构,取消月考,但不改变高考的本质,不改变高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无法根本改变问题的。

而这可能会造成一对一家教的疯狂兴起,造成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专职带娃,盯着学习,来做 “直升机妈妈”。

而这一政策确实会带来普通家庭的教育支出,提升大家的生育欲望。未来一切不利于生育,提升育儿成本的行业都是被打击的对象。

所以,我们下一步应该就是

1. 各种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比如老师不同学校的轮岗。

2. 取消学区房,减少资本对教育资源的挟持。

但各区域的发展不均衡,资源不均衡的改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知乎用户 洛奕​ 发表

emmmmmm 作为一个在职教师,乍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觉得真的是普天同庆,要减负啦!!!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
一. 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那中考和高考的英语分数有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呢?**

0~6 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期,这个时候学习第二门语言事半功倍,12 岁之前仍然是一个孩子学习语言的好时候,只是很难在获得类目语语音。12 岁以后,语言系统固化,再学习一门外语会非常吃力。

在最好的黄金期不让学,等过了黄金期,中考 150 分的英语题目、高考 150 分的英语题目,孩子没有了在小学阶段打的基础,真的能够考好吗?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我唯分数论,但是没办法啊,中国的大环境就是应试教育啊~~~

不改变中考高考这两个评价机制,只做表面功夫,真的能够实现真正的减负吗?

二. 英语的作用:

作为一个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人,我也一度非常讨厌英语,尤其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海量的单词背到头秃,语法什么的傻傻分不清楚~~~

但是,不得不承认,英语对于现在的以及以后的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少现阶段,英语是中国孩子们行走世界的基本权杖,文献、汇编、资料等等都是英文的,就连中国人在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也得用英语发。

中国现在是强大了,但是汉语取代英语也得有个过程啊~~~ 对于英语,我的看法是:必须坚持学,尤其是底层孩子,英语是他们和中产阶级、权贵阶层后代不至于拉开太远差距的武器。

三. 其他的政策也很迷。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文件:

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采用开卷形式(或以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学科应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考查;信息科技、劳动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音乐、美术学科只进行操作、应用和实践性的考查。

政治、历史和地理采用开卷形式 进行考察???????

又一个减负的操作。。。。

我身为一个历史老师,真的超级不赞同这一点。

做出这项决策的领导到一线调研了吗?知道现在的孩子对历史知识匮乏到什么地步了吗???

我们这里的初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学科,早就在 N 年前,放弃了分数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历史一周只有两节课。

改革后的结果就是:历史学科特别没有存在感,甚至有时候会成为学生们的睡觉课。

我记得我在 2018 年考上了我们省会城市最好的一所初中的合同制教师,中考成绩属于市里 NO.1~NO.2 的那种。

有一天我上完历史课,年级第一的一个小女孩,跟着我来到办公室。

“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可以呀,你说。”

我以为年级第一的孩子肯定会问特别刁钻古怪的问题,心里做好了准备,生怕自己回答不上来丢脸。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日期是什么时候啊?”

我:………………………………

这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好吗!!!!!!就算你没有学过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吧!!!!

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来惩罚我,而不是年级排名第一的学生来问我这种问题!!!!

当时,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五雷轰顶!!!!

历史现在的学科地位真的已经很低了。

我不敢想象,如果开启开卷考试,还会有多少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日期。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真的不能开卷啊!!!!!

p.s. 双减政策下,从叫停教培行业、到现在为学生减负。真的是付出实际行动了吧。具体效果拭目以待吧~~ 反正我作为一个未婚未育女青年,对我将来养孩子充满了深深的恐惧。。。。。。

知乎用户 教师小萌新吖 发表

今早,看到丰收暑托班老师发的 pyq,才知道这个政策一直都有,至少 2017 年就有了。

不知道是否因为 “双减” 的趋势,在媒体舆论上引起了关注,至少以前家长们是不知道的。或知之甚少。

前天第一篇公号这么写的时候,我们都震惊了。

尤其是小学不考英语这一条。

赶紧问了一个朋友,她娃开学三年级,在上海市区一个教育强区:

我想确认这是第一次这么规定吗?没有得到明确回答,但可以得知,以往就有类似 “不排名,等第制” 的要求,但学校会有一定的方式:

其实,不必特别在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政策永远是导向、趋势,有比没有好;对策永远是滞后于政策要求的,因为落地需要时间,兼顾学校父母的需求,沿着旧有惯性总要滑一段时间。

但就像:

我们无法消除一个孩子的旧行为,尤其孩子喜欢这个旧行为,除非我们协助孩子建立了几个新的 “好行为”(孩子不讨厌能接受甚至喜欢)。

这是育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大人要去用新的 “替代方法” 去“消退”孩子原有的行为。因为,儿童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能力。只要大人主动做出合理的调整。

那教育改革不也是这样吗?

让学习回归学习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唯分数论 。

至少让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要被 “教育选拔”(社会视角)这个功能过早透支。

因为,教育还有人文功能!

那就是从个体出发,人本主义,怎么对孩子好怎么教育。

孩子的身体发育、大脑发育都在关键期。运动、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有利于开发大脑、培养专注力,为认知学习打下基础。还有快乐学习,保持兴趣和动力,好的习惯,积累自我效能感,是关键。

到了初中高中,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依托对学习本身好的体验,才会为孩子的高强度认知学习、刷题找规律,提供持续的内驱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初中阶段学霸的内因。

从我小时候学习经验来看,幼儿园纯玩、唱跳体操比赛等,有了基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快乐。

小学也是好学校好老师,合唱团、跳大绳各种文体活动,让我们在学校就能体会到 “努力、认真、齐心协力” 可以成功。

  •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背后是说,失败后总结经验成功一次,积累小成功,才有动力追求大成功。
  • 我一直认为 “小成功” 才是成功之母。
  • 父母老师国家都要尽可能协助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发展好身体、大脑,积累他们的成功体验。

[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看奥运聊输赢,树 “不一样” 的竞争意识!

Eleven 丰收妈妈的视频

 · 336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06299924514844672)

大丰收马上进入一年级,上海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每个家长拭目以待,很期待新学期新学校新老师,给我们新的指引。

上面是我刚和他录的小视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如何通过看奥运,引导孩子积极正面的得失观和竞争意识”。观点有些反常识,是因为站在社会视角和孩子谈成功的。

别忘了,孩子是要入社会的,除了个人成绩,进了社会,还要有 “团队和平台”,你会什么时候和孩子说团队和平台的重要性?

我们的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上和社会适应是 “脱节的”,因为学习是自己考试出成绩,单兵作战。而出了社会呢?团队和平台,属于社会范畴的认知,需要我们的孩子除了书本知识还要放眼未来,认知社会、世界。

因此,学习是一生的。

哪怕我现在人到中年,依然在观察学习,认知这个世界和身处的社会。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追求有意义的快乐。

  • 无论如何,对这样的大趋势,宏观视角看是有帮助的,
  • 微观视角,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发育,尤其家庭教育了。

回到我们 80 后小时候那样:学习拼智商、拼家庭教育软实力了!

具体对孩子的英文学习有什么影响,可以参考这一篇:

[上海取消小学期末英语考试,孩子的英语学习会有哪些改变?68 赞同 · 3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7642053/answer/2042540253)

上海本地公办小学的英文学习难度、要求;英文机构的收费水平等。

@知乎亲子

我是心理学出身、研究育儿、更会实践的丰收妈妈,点关注❤️

Eleven 丰收妈妈

23 次咨询

5.0

儿童教育优秀回答者

母婴盐究员

去咨询

知乎用户 Eleven 丰收妈妈​​ 发表

我觉得这个政策挺好的。

虽然暂时 “终点” 还在那里,但一步步来嘛。

给家长减负,给孩子减负。

我女儿目前是在纽村读小学第三年(5 岁上小学),平时就几门不像课的课:数学、阅读、写作、体育、科学。

在室内就是一群人坐在地上。

用她的话来说,整天都在玩。

还有就是从 9 点到下午三点,各种名目的吃东西。

直到这几天我才从另一位家长那里知道原来小学还有个所谓天才班。

运作模式好像就是校方如果发现有一些可塑之才,就重点培养之类的。毕竟社会需要各种职能,而每个人的天赋、兴趣、专注力方向又不一样。

本地人很多读完高中,就不上大学,或者去读一些技能类学院,出来工资也不错(没有鄙视链)。上几年班后,也有不少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才去上大学课程,国家财政给予学费一半补贴。

如果上海减负,作为一个老卢湾,我都动心让她回上海读几年书。

知乎用户 Jason 不跪 发表

只要中考特别是高考乃至研究生不取消考英语,那么这样的双减只能加大鸡娃与普娃的差距。

我们以终为始地看这个问题。

首先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不需要普遍的英语甚至多语言素养。一方面我们需要全世界的资源,另一方面华为、小米,高铁、亚投行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未来中国的机会在于工业、科技、文化都会进一步走出国门。这样向全世界输出,更加需要具备普遍的外语。

接着回溯一步,对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新科技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这种工具是唯一一种,不需要在真正的专业学习后更换的。比如数学的基础工具在大学需要换成微积分,文史哲需要在大学时换成思辨,而英语这个工具无论用在哪里都只是更熟练而已。对于大学阶段的高等级论文,英语都是必须的工具。

再回溯一步,在高考和考研阶段,第二语言以及第三语言除了考验出生后的语言环境,更多地考验的是是否有意愿学习和有恒心练习。这才是最公平不可或缺的一个筛选角度嘛。

那么这些都不会取消的前提下,小学还是初中的期末考试甚至中考取消英语,是什么意义呢。或者换一个问题,一个学校取消了各种考试,对于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孩子来讲,是什么意义呢?自然是资源充分的鸡娃没有变化,没有资源的普娃完全被抛弃,差距进一步加大。

知乎用户 franky 发表

太有意思了。

不说英语,就拿上海的小学数学考试来说,80%以上的学生都能获得 90 以上的分数,连我读小学的外甥都能拿个 95 分。

不是大家学得都很好,只是考得太简单。

我外甥的数学可以说是奇差无比,到了四五年级连 15✖️7 和 17✖️5 都不能口算的那种。

亏他还觉得自己数学不错呢。

结果到了初中难度一上来,马上只能考个七八十分,到了初二只能考个六七十分了。后来找了个大学生家教,一对一补了将近一年,终于提了十几分…(谁说辅导班没用来着?)

现在英语更加厉害,直接不考了,可是中考难道就不考英语了?

对了,有个成语咋说来着,闭目塞听?掩耳盗铃?

知乎用户 李润塘​​ 发表

首先,那可是上海呐,上海的整体英语教育水平和整体英语水平要比很多省份高,这点应该是没啥问题吧。

但对于很多落后地区,比如我的家乡,某阿卡林省,这么搞的话,孩子的英语学习就废了。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思维和眼界的差异的,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就算没有中高考,上海父母也会相对更重视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

但对于我们这儿阿卡林省的大多数父母,孩子学英语和学数理化一样,是为了分数,如果你劝孩子父母给孩子报个英语口语班,父母会觉得这是浪费钱,但如果你劝孩子父母给孩子报个英语提分班,父母可能就毫不犹豫了。

所以,阿卡林省的大多数小朋友,学习英语的源动力,或者说唯一源动力,就是中高考,就是考高分。

如果阿卡林省像上海一样,压缩英语应试考核,可以预料到的结果是,会有相当一大批孩子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导致后期要应对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英语应试能力。

教育减负是要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上海能这么搞,因为上海有这个实力,但像我家乡这种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的阿卡林省,应试依旧是之于大多数人的性价比最高的教育解决方案,因为大多数人没有经济实力去执行其它的教育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橘子又辣又甜​ 发表

谢邀。

挺好的啊,希望浙江地区跟进。

看到有人在担心小孩子们中考高考成绩下降,更多小孩考不上高中。这太搞笑了。中考和高考都是按比例来录取的。无论中考高考难度多大,都会有 50% 的人被淘汰。大家都幸幸苦苦,最后淘汰 50%,不如大家都轻轻松松,最后淘汰 50%。

至于担心普娃和牛娃差距拉大的,想的更多了。牛娃之所以是牛娃,是因为他们是那 1%,才叫牛娃。1% 的群体本来就和那 99% 无关,99% 的为啥要去担心自己和 1% 差距大?反正该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难道大家压力加大了,99% 的就会超过 1% 的变成牛娃了吗?

反正都跑输,不如躺着输,而不要精疲力尽受尽折磨以后输。起码多玩耍的小孩心理比较健康,身体比较强壮。

知乎用户 小灰​ 发表

在这个我研究了很久的问题下,我用 8 个小点来说说国家 “双减” 到底想干什么?背后释放了什么样的信息?“双减”政策下的孩子,20 年后如何立足和应对未来?

7 月 29 日,我回答了一个关于 “双减” 的政策解读,就写到这个政策需要 “考试” 的配套政策支持。当时是我从杭州中考难度这个风向标去判断的。

包括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中小学 2021 学年课程计划及说明》,都属于 “双减” 配套政策。

1.“双减” 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对辅导班 “一剑封喉”?

学科类辅导机构不能上市融资、不得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定性为非盈利机构。一言以蔽之 “没钱赚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培训机构做的事情不是 “教育”!而是 “提分”!教育机构最擅长的就是刷题和传授做题技巧。

我堂弟之前上过一个英语阅读理解班,可以让你在不懂文章的情况下还能做对选择题。

虽然提高分数,能让家长和学校满意。但是以 “拔苗助长” 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工牛娃”,那些通过补课去开外挂的“玩家”,是国家需要的吗?很明显并不是!

而那些真正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因为没有资源和经济支持,反而被淹没在 “人工牛娃” 之中!

国家没办法通过考试筛选真正适合的孩子!这更与国家希望实现的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所以国家这次出手如此快、准、狠,不给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一剑封喉!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之前的热播剧《小舍得》。农村进城的孩子米桃和子悠都进了金牌班,大家觉得哪个孩子更优秀呢?或者哪个孩子更有数学天赋呢?

米桃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而且农村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很落后。而子悠从一年级就开始上辅导班,光奥数就 4 个班。

如果国家需要数学方面的人才,你觉得谁更合适呢?显然是 “天牛” 米桃

而现在国家的 “双减” 以及其他配套考试政策,都是希望孩子们将来都能做自己热爱的、擅长的事情。

而孩子们做的事情,不管是管理公司、做金融、修飞机、高科技研发、市场运营、理发、汽车维修、盖房子等等,都是出于喜欢和擅长。而每个父母都能以孩子所做的事情为荣。

2. 小学不考英语了,那还学吗?政策背后释放的信息是什么?

“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

作为一个英语启蒙博主,我看到这个政策时,其实是高兴的。有人肯定会说 “你都快保不住饭碗了,还高兴?”

是的,我觉得国家这样做才真正回归了学一门语言的真谛!才是把英语当做一门语言来看待!学一门语言是为了应用,而不是考试。

而且一直以来,我在所有平台进行的关于英语启蒙的内容输出,全都是倡导以 “语言习得” 的方式重 “听说” 能力。我家孩子英语水平还算不错,我从来没有要求她做过题或者考过试。

大家能看到我的 ID 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我给孩子所进行的语言启蒙,并不仅仅是学语言,而是在用不同语言和不同的语言思维刺激孩子大脑发育。

所以当我看见国家行政开始着手把学习语言拉到学习语言应该走的 “正轨” 时,我觉得高兴。小学虽然不考英语。

但作为一门世界语言,我们的孩子哪怕是出于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目的或者是多一个窗口了解世界的目的,再就是孩子初中高中还需要学习英语,我们该做的语言启蒙还是要进行的:该读的绘本、该唱的儿歌正常进行。

前提是,我们很明确知道我们做的这些语言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

3. 学校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老师才是答疑解惑的主角

新政下,家长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的疯狂囤课,有的疯狂退课,还有的再考虑一对一辅导。还闹出了很多笑话,如图:

难道大家都忘了孩子真正应该学习场所是哪里吗?“双减” 之后,学习的重任必会回归学校、回归老师。没有辅导班怎么办?

本来辅导班就是教育内卷的产物,难道真的忘了学校才是真正传授知识的地方,老师才是答疑解惑的主角!

对于学校老师来说,看到校外培训老师开着豪车住着别墅,内心有羡慕又有愤懑,还有委屈。自己一个月劳心劳力勤勤恳恳,可能不如校外辅导班 2 天的收入。甚至之前还有校外辅导班老师嘲笑学校的老师 “死脑筋”!

“双减” 之后,辅导班成为非盈利机构,也有助于降低校内老师内心的浮躁

4.“双减” 禁止辅导班,并没有禁止学习

“双减”真是一味猛药,到现在还有人误解为 “双减” 是国家觉得学习不重要了。在不上辅导班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可以用来扩展阅读,可以锻炼身体。

也可以一家人做亲子互动,一起出游研学。

[

4 岁朵朵读大猫 5 级,配指读视频方便你家孩子一起阅读

多语启蒙老沐哥的视频

 · 3495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06641752756981760)

学习的形式不拘泥与课堂,学习的场所不限制学校和辅导班。如何管理实践、平衡实践?在兴趣爱好带动下去探索世界,驱动学习内驱力,或者这才是我们现在和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

5.“唯学历”论转向 “唯知识” 论

之前有个段子,大企业选聘人才只看 211、985 的简历,撒一大把简历,用手在空中抓一个运气好的!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段子。但是也能说明我们现在对于大学的价值观还是以 “唯名牌” 论为主。

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政策,正在努力改变现状。国家今年已经减少了民办三本的审批,把支持和资源更多的给到职业技校。可能之后的专业类研究,从维修汽车到人工智能都会在职业学校完成专业学习。

用学校学到的技术,直接对接工作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大学毕业之后才发现所学和所需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什么时候双元的教育理念算成功呢?

当妈妈们坐在一起,不会在因为孩子在 211、985 说话都趾高气昂,而职高的家长就抬不起头;当企业招聘时更多专注应聘者的技能对口,而不是只关注学校;

当丈母娘不会再因男孩子是职高毕业,就觉得配不上自己家大学生;当婆婆也不会因为女孩子职高就觉得高攀他们的高材生的时候。

到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和选拔体系应该就已经形成了新的价值观。

而不管是职高、还是 211,学历和学制虽有不同。和现在大不相同的是选择的职高孩子是那些被贴着 “不是念书材料” 的孩子。是那些可能被 “放弃” 的孩子。

可能在 20 年后,我们畅想的职高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和专向人才输出。那些孩子就意味着 “专业和行业领先”。

所以不管学历如何,“唯知识” 论绝不会错。

6. 孩子们可能会另有一番童年色彩

没有 “双减” 之前,我们一边感慨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却过着潇洒快乐的日子。我们每每回忆起童年,嘴角都会不自觉流漏出幸福的笑容。

我们缺少玩具,却不缺少快乐。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辅导班。他们看起来什么物质都不缺,但缺了很多只属于童年的自由自在,也缺少了很多单纯灵动的眼神。

之前辅导班 “威胁” 我们:“你来,我们就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试问哪个父母看了能不焦虑紧张?我们孩子玩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辅导班弯道超车。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的目的往往不是查缺补漏,而且只涂了心安!

此次 “双减”,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有更多色彩和可能性。幸福的童年是一生的财富。

7.“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一个口号到实现,都要走很远的路

我们一直喊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口号喊了几十年,在 “双减” 政策之后有望实现。每一个国家既定政策,从提出政策时的 “口号” 到最终的实现,道阻且长,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亦是如此,前途是光面的,道路是坚信的。这次 “双减” 对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8. 一项好政策的影响,可能在 20 年之后才看得出来

站在眼前,很多家长也许不理解 “双减”。但是放眼长久的未来,正如两会期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彭所说: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了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我们的孩子应该着五彩斑斓的童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努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二十年后这批 “双减” 后的孩子,如何应立足社会,应对对未来!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知乎儿童教育优秀回答者,母婴盐究员,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知乎用户 多语启蒙老沐哥​​ 发表

给各位摆个事实。

某县城因为政策原因,禁止把校内考试数据公布,本来各学校之间都要竞争,都有市排名的,结果这么一搞,学生看不到自己在全市的排名,,全省的排名。

然后有的学校(叫作 a) 就各种水,直接水到下水道里去了 ,(原本偶尔能出一个清华北大的学校,硬生生水成了年级 30 踩在一本线,年级最高都没 c9)。而另一所学校 b,直接超神杀疯了,包揽全市前 30,清北就出了 2 个(注明:小县城,一般 2 年也就一个清北)。

问题是,这些数据也不外放,只有班主任,学校统计才知道(我同学就是帮忙统计的),所以选高中的时候,普通人还是用脚在选,而有关系的人,是比你清楚太多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反馈啊,a 学校的人根本得不到反馈,不知道什自己的差距,b 学校因为有政策扶持,又是超级中学的分校,所以老师会准确地给他们反馈,告诉他们哪个学科要学到哪一步

所以,你 tm 这招有用?有关系有资源的人不愁找不到对比,就算没了考试,他们也知道该学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你在普通学校,老师水平又极差,你发现自己好像水一水也能很不错。

可是高考 tm 是全省在比啊!

cnmd,坑死人!

知乎用户 面对疾风​ 发表

国内的英语教育确实扯淡, 从小学开始做必修课, 结果到了大学还一堆人连考过四级都要拼尽全力.

小学阶段少弄那么多没必要的考试是应该的.

唯一问题是, 小学生家长们逼着自己孩子学英语 (和其他课程) 的焦虑感, 难道来自于小学的月考和期末考试成绩吗?

知乎用户 Anonymous 发表

本质就和考试成绩不准排名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真信你就傻了。

考试不准排名,难道家长就不想知道孩子的名次了吗?不知道自己的名次,怎么知道学得如何?

英语也是一样,你小学不考,行。那你中考考不考?你高考考不考?

因为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清醒的啊!真的会有家长觉得:啊?英语都不用期末考了,那你还学什么啊,你别学了,多花点时间学语文数学!

然后呢?小学不好好学,到了中学能一下子学得很好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中考高考都不考英语了,你觉得家长就不让孩子学了吗?

恰恰相反,到那时候,英语只会成为拉开阶级的工具。

是,你中学可以不用,那你以后万一要出国呢?不好好学习,突击能学得好吗?哪怕你不出国,你搞研究不用看英文文献吗?

你要知道,早在 90 年代,就已经有不少有钱的家长给孩子请外教上课了,你猜是为什么?

真的学校不重视英语学习了,只会让课外英语补习班更加繁荣。

知乎用户 黑色的月 发表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我想说的是:

考试就是个形式

重不重要家长自己太清楚了

抱持不考试、不出国就不用学了的观点的人

我也保持尊重

学习工作这么多年

上大学好多可选修的课程都是全英文的

上班的时候发现但凡需要查阅资料

研究些课题

英文就是工具

当然你不会

也可以看带有翻译人员自己感情色彩的中文翻译版二次消化

从孩子学语言的角度来说

多语言学的是一种多元思维方式

辩证思考能力

英文即使不考也需要学

毕竟我们都需要睁开眼才能见世界


感谢大家给我这么多关注与点赞

于是决定再更一些个人想法:

要不要学英语?

还是要的,英语是世界上目前比较通用的语言,这点你无法否认

做贸易,搞技术之类,都需要用到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

学英语有助我国发展经济

只要有助发展的

别说学英语

学鱼人语我都赞同~

什么时候可以不学英语???

等万国来朝的时候

等我们有三本科技

别人要上门来学的时候

起码得领先一个科技时代

到那天,我们才可以不学了

而是让对方来学中文~

小学的英语政策变了

影响不影响未来的全民英语质量?

嗯……

这个讲心里话:

如果只是小学不许考试的话

其实没什么本质上改变

家长该鸡的还是鸡

到高考

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确实没什么影响

人嘛,看到自己有希望,重要拼一下的

谁都会在子女身上赌一把的

就像田径

我们虽然只是进入决赛

为什么大家那么激动?

因为大家看到了希望

有希望你还不多投入点资源拼一把?

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全民都觉得自己的孩子

还有希望,能往上爬一个阶层,是好事

虽然也有不好的

比如鸡娃之类

让很多父母压力大

生育率低(生育率也不光是因为鸡)

但总体而言

间接增加了全民的 “知识力”

你看看其他国家

底层的阴谋论者

那数量…… 间接的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和不稳定

尤其是新冠期间

各种胡搞,增加了病毒的传播

在我们这里

谁要是说 5G 和新冠挂钩

早就被喷死了好不好

这就是轻松教育的孽力反馈啊!!!

知乎用户 苜蓿 发表

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

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

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

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八年级,不可进行全区范围内的统考考试,初中要进行全区的学业质量检测,只能抽取 30% 的学生进行抽样检查。

表面上看,减少考试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可是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减轻了呢?

等到了九年级,初升高只有升一半的人数,剩下的一半只能去读职中。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平时没有办法正确了解自己的水平和与其他人的差距,等到中考的时候再去考虑这些,还来得及吗?

这与之前发布的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有多大的区别呢?治标不治本,考试制度不变,社会用人制度不变,去试图通过蒙住学生和家长的耳朵,来减轻教育压力,这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重视教育,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培训机构禁止补课了,还是会为孩子请一对一家教;学校不考试了,不排名了,不重视英语了,还是会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让孩子从小学习英语。可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呢?这只会让他们在原本就没有优势的条件下,更加容易落后。

作为学生和家长,即使知道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排名,才能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没有参照物,哪里知道自己水平的高低呢?良性的竞争是增强孩子学习动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

考试和排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都是属于良性竞争。通过考试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阶段性的检测,让老师和学生都能了解学生 / 自己的阶段性学习效果,以此来调整后阶段的教学 / 学习方法。排名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上升和下降的情况,以此来判定自己的水平和努力程度,为学生提供参照的标准,找到自己下一次分分数目标,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如果没有成绩公布和排名,学生不知道自己在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地区的成绩排名情况,反而会觉得心慌和松懈吧。没有对比,没有参照物就很容易没有目标。

学校要做的事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学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分为,形成一种友好学习的校园环境,而不是通过减少考试等方式,来隐藏这种压力和竞争。

三四五年级英语不参加期末考试,可是中考、高考,英语还是主要学科,考研英语也是必考科目。

在短期内英语并不会被排除中高考的考试科目,不过可能会逐渐下降英语所占的分值,可毕竟还没有实施,英语学科仍然是主要学科。小学的时候不重视,到了初中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英语作为主要学科,一个科目成绩的差距,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成绩。

对于重视孩子学习的家庭来说,不会放松对孩子英语学科的学习和教育,这些孩子的英语成绩可能会遥遥领先于其他孩子,这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公平,而非减轻教育压力。

如果要放松对英语学科的要求,那么相应的考试制度也需要做出对应的变化,比如英语学科的分值调整,可以适当下调。如果高考英语还是 150 分,谁敢放松孩子对英语学科的学习。

知乎用户 教师考编课代表 发表

少考试,关键问题不是不知道自己小孩学的怎样。而是不知道别家小孩学的怎样。

但这应该是好事。月考意义有限。因为考试其实不等于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可以分析出问题,大多数只看分数的家长其实只看分数容易被误导。

其实,直接让小孩做习题,在旁边观察效果更好。第一是会不会做,第二是会不会很不熟练很慢。第三是会不会坐不住乱动。

至于英语,我一直认为英语应该考,但是应该明确目标:读论文特别是和科学我文献。最好是哑巴英语,最好专注于阅读不含意识形态的文献。我们不是为五眼培养人才。我们只是需要大学生读懂英文科学文献。

别搞花里胡哨的狗屁东西。过于纠结介词什么的,听力要求太高,阅读理解太多感性内容。作文要求玩文采。都不应该是高考的内容。

应该就用英文考数理化简单题目。然后阅读理解全都是科学类的。问的全是实打实的核心内容,不含任何过度联想的。作文,只要能将中文新闻报道翻译成英文就够了。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新一代人已经在没有 google 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大多数网络新生代对资讯的摄取都是靠中文媒体去哺喂,以 “官宣” 为圭臬准绳,如今小学取消英语科考试,以 “减负” 为名逐步降低外语教育占比,实际上也属于一种信息获取渠道的垄断

它更易于产生单一化的思维,对于媒体有意识的引导更难甄别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年龄段,在此阶段接受单一化的灌输,即使日后有能力看出误导性的媒体报道,也难免基于立场,认为其有 “正面” 的作用

我很担心,将来面对国内某些媒体转载外媒资讯,并将之歪曲为 “抹黑”、“乳化” 时,网友以报道原文作辟谣的景象将会成为历史,届时,“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的 propaganda 就更无往而不利了,而中文互联网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最后,我想对仍然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朋友们说:不要放弃英语,最起码能够大致地掌握英语,或任意一门外语

学外语的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应试,或者充当求职时的敲门砖,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在有限的信息资源中了解真实的世界,**不至于轻易被有心人利用信息差误导和煽动,能够尽可能地在这个独特的网络中保持清醒


延伸阅读:

知乎用户 TheOtherSide 发表

说起起来实在是太讽刺了,大概是几年前吧,很多人都感叹说进入职场的 90 后年轻人从小就有互联网汲取知识,越来越聪明了,00 后享受了唾手可得的丰富的补习班资源更是后生可畏。照这个趋势迟早要被后浪卷死。现在看来形势直接反转,全面 “抑智” 教育已经势不可挡。00 后肯定是中国人智力的巅峰水平了。说实话凡是上岸的人都应该充满感激才对,再过十几年上来的大部分人就都是 “快乐” 教育出来的了。

知乎用户 莱克西西 发表

说得有人在乎什么小学英语考试似的,哪怕 20 多年前只要有点追求,就没人会跟着大纲里那点浪费时间的东西走。

知乎用户 上班侪要混腔势 发表

就中小学学的那个倒霉完形填空 早点取缔了吧

知乎用户 杨傻大 发表

这个规定是有逻辑线的。

1、双减政策影响最大的就是英语。因为语文本来课外辅导的市场就很小。数学因为很大一部分补的是奥数,奥数跟课内知识相关性没有那么强。就只剩下英语了。英语在双减政策里的细则,包括学前教育、小学课外辅导,都占大比重。你减了辅导班,治了标,本呢?本就是,别考了呗。不考,一部分家长就不会因为取消辅导班而焦虑。很多人说,那中考也别考呗。我觉得政策逻辑走下去,分值变小是很可能的。又很多人说,那高考也别考呗。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很早就有了。上海作为全国英语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城市,推出这样一个政策,上海都不考核英语了,其他地方顺势。慢慢一切都会顺势走下去的。中国人全民学英语的热情,会跟新东方股价的趋势一样,下去的。

2、严禁月考。很多人说这些政策前几年就有。是的前几年就有,但是现在的变化是规定得更细了。普通公办学校一直都没有月考的。一直没有把政策执行到位,各种考核的,是民办。这次新政里面包括说要降低民办学校比重。民办学校未来确实是比较麻烦的。大家且考且谨慎,且学且珍惜。民办学校为什么前几年会那么火,整体质量办的那么好,一些菜小托管给民办,瞬间教学质量就能起来?这个大家可以自己想。公平和效率,显然目前是选择了公平。

那么,未来英语学习的趋势是什么?

是兴趣化、小众化、贵族化。

大家可以去看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读本,一九三几年的英语教材,初中的英语难度跟现在比,并没有简单。但是以当时的文盲率来做对比,怎样的家庭才会让孩子去这样学英语呢?

所以根本不是孩子的能力达不到难度,超前学的问题。根本不是这个问题。问题是,达到这个难度的人数,需要控制在多少的水龙头开关问题。

是阶层流动的限流问题。

有两个观点我不是很同意。

一个是中国人花了太多精力在英语学习上,学到大学毕业也讲不来。不如把这个时间用于数理。学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办法用英语沟通交流,不是学得多的问题,反而是学的不够、起步太晚、方法不对的问题。很多学的比较早比较好的孩子,小学已经可以自如地沟通交流,并且写一些文章,之后是用英语在学习一些科目。网上有很多在中学门口采访的视频。北京上海这种情况不少见。

还有一个观点是小朋友就这样瞎学,没有办法考核。英语要考核的维度和方法很多很多,即使是要权威的,淘宝上面几块钱就可以买到测评。一个孩子英语好不好,甚至跟艺术体育一样,即使不考核,随便听两句看两眼也知道水平了。根本就不存在学而不自知的情况。取消英语考核,最后的结果是,高位的刻度越来越精准,因为水平高的孩子不在学校考,出去考了。但是低位的刻度就很模糊。上海一所中学门口的随机调查,问那孩子你英语好不好,他说还是有欠缺的。哪里欠缺?那孩子说自己词汇量不够。注意这位同学的遣词:lexical resources。

现在的问题大在,英语以后会不会成为阶层划分的门槛?

因为英语本身是不公平的。它跟体育跟艺术不一样。体育是公平的,艺术说到底也是公平的。但是英语的用处不公平。有些家庭会觉得英语很有用,是必须的,有些家庭觉得英语有什么用啊,我见到的所有的工作,都不需要英语啊。最后变成家庭在孩子英语学科上面的投入相差越来越大,最后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里面讲的一样,英语就是阶层。

而其实这些年,全民对英语的重视,其实已经有一些高效的、公平的、价格亲民的学习方法。有可能会因为考核方面把英语滞后,使得本可以从中享受到红利的家庭和机会擦身而过。

知乎用户 周贝勒 发表

不得不说,这是积极在为学生减压、家长减负做落地政策,至于影响几何,现在还很难说。

我们不妨来捋一捋考试的逻辑:考试,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为选拔工作对象做参考。小学考好了,能进好初中,初中考好了,能进好高中,高中考好了,能进好大学。进了好大学,能找到” 好工作 “。

首先,大多数父母在这个逻辑下,不愿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然后,为之而服务(服务背后要付费就不在此论述)的人员和组织就出现了,不断推动家长加剧竞争,所谓的剧场效应就此螺旋式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孩子们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努力竞争,考个好大学。但这些年爆出的各种现象似乎揭示了只有这样一条路会有问题:小学就开始厌世、心理问题频出、大学的空心病、毕业后难找工作、人才浪费等等。

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把孩子推到考个好大学这一条路上,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可能造成投资浪费(有些工作根本不需要高学历)。

现在,教育部门开始发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动作也相当快。

但说实话,如果人生只是考个好大学来保证的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考试也得学,更隐蔽,家长说不定更烦心。

社会现象造成一种价值取向:劳心者和劳力者收入、地位有很大的差距。我记得 n 年前,我的一位表弟找我咨询考研究生,我问他为什么时,他的回答是:” 可以吹着空调上班 “。

人之本性,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幸福的人生。

好的成绩,可以完成高考这个关卡,却不一定保证可以完成人生大考。这是今年两会给大家关于分数和成绩的认知。

我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孩子的心理素养得以提升,当然很开心看到这样的论述和风向。但如果大家的价值取向还是没有改变,谁不希望孩子先过了高考这一关再说。至少可以看得到有”好工作 “,然后导向” 高收入 “” 有地位“,至于幸不幸福,后面再说呗。

很高兴看到教育部门的努力改革,也期待更多其他部门的改革,能够让家长不因焦虑而鸡娃。

知乎用户 二孩老爸说情商 发表

在存量游戏中取得相对优势的方法:

1. 研究规则

2. 绕过规则

3. 隐瞒自己绕过规则

4. 引导他人遵守规则

是的,有些人确实这辈子也用不到英语。就跟过去识文断字的也是少数读书人一样。

世世代代的文盲也照样能活,该放羊放羊,该种田种田。但是,识字的人和干活的人就永远不在一个阶层。

最后强调一点,让不让考英语,和你家孩子要不要学英语,绝对是完完全全两回事。

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的人,也实在不必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就这样挺好,你开心就好。

知乎用户 自在小满​ 发表

你不愿意体面(指阶级固化),我帮你体面。

知乎用户 The Fool 发表

我是觉得,小学教育回归到 90 年代。

初中和高中教育,回归到 2000 年代,就挺好的。

压力刚刚好。

90 年代的小学,基本上该学的也都学了,但是没什么压力,除了上课,家庭作业和期末考试之外,就是放羊。自由的时间不要太多哦。

我们那时候上小学,下午就上两节课。大概三点多就可以放学了。但是我们会大扫除。天天大扫除。一个大扫除,基本上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值日生大概十几个人,有擦黑板、扫地拖地抬水的,搬桌子,擦小边的。还有打扫教室外相应位置的走廊卫生的。还有打扫分担区的(比如厕所,比如操场)。

不值日的,可以在座位上写作业,但是桌子得自己搬。可以出去在操场上玩。也可以帮助值日生,帮忙帮闲都成。但是就是不能放学离校。

大概大扫除能弄到 4 点多快五点。扫除结束,大家都可以放学了。班主任有时候还会讲两句,等于开个小班会,更多时候大家约定俗成,扫除结束才算放学。

放学了,不愿意回家的,还可以继续在操场上玩。愿意写作业(聊天的),在教室多呆一会也行。

我们班级的钥匙,老师一把,家近,每天愿意第一个来开门的,分给一到两个同学。他们愿意什么时候最后一个锁门就看他们。

反正大概六点来钟,学校也就人去楼空了。很自然的一件事儿。大家都觉得挺正常的。

不像现在,3 点半放学了,要么祖辈接孩子,祖辈不在身边的,还得正经八百让学校托管,还得交钱。我们那时候,肯定没这说法。

尤其到五六年级,我们真的是自由自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种感觉。也没耽误文化课。小学毕业了,也都上初中了。

我是 1999 年上初一。那时候也得中考。中考也不简单。我们班主任是女魔头,学习抓得紧。作业天天得写到 12 点。初一的时候,每天全校最后一个放学——初三没晚自习的时候,我们是最后一个,初三有晚自习的时候,我们是除了初三最后一个放学。

初一第一次期末考试,全年级 8 个班级,估计 400 多人,前一百名,我们班占了 25 个。

班主任不仅抓学习,每天最后一个放学,不是小测验就是大测验,没有测验,就开班会。基本上天天都是 6 点才能放学。

初三的时候,寒假补课半个多月。

总之,这一切,都是在学校发生的。寒暑假,倒是有人去老师家补课,或者自己在外面找补习班。但根本没有现在这么正规的。

我们那时候,要么去老师家,要么是老师租个两室一厅当教室,最多十来个人,有时候就三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在校内完成。校内的课业负担并不轻松。

当然了,你如果就是躺平不学,老师也不会太为难你。

我们学校从初二开始,就有一些不学习,混社会,家里不管的学生,陆陆续续自己走上了社会。不参加中考,对学校和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上了高中,寄宿制。周六上课,下午放学,周日傍晚返校。

基本上三年都在学校度过。

非要上补习班,也是老师家。也是寒暑假。其余时间,是真没时间。

我们高中每天 5 点 50 打铃起床,六点 20 进教室签到。六点 50 吃早饭。7 点半(或者 7 点 20)上第一节课。上午五节课,中午吃饭然后回宿舍睡觉。不睡觉(讲话)扣分。

下午两节课,然后体活课。我们高中三年,基本上每个班级都保证了每天一节体活课。

体活课之后,自习两节课就吃晚饭。六七点钟开始晚自习,中间能休息半个小时,10 点放学。10 点半熄灯。

熄灯了不睡觉(讲话)扣分。值周校长天天挨个寝室巡视。

好学生就买了手电,在被窝里继续看书。

反正我是 10 点半躺床上就睡着了。觉是真不够睡。

想想现在的教育,还真是在学校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学校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校外机构又贩卖焦虑割韭菜。

最后是家长花了钱,学长遭了罪。普遍内卷。

让现在的教育回归 1993-2005,挺好的。

知乎用户 李公子​ 发表

不让补课,不让月考,不让排名,结果就是,父母的文化层次和孩子的高考成绩,会成极显著正相关。

减负时代,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知乎用户 纸谈风月​​ 发表

可能各位都不在内卷领域生存吧?

内卷领域的逻辑就是卷,反向思维,上一次 FD 杀领导的案子爆出来,我们领域人的思路全是:空出了两个教职。。。

所以这个例子大家也都反向考虑,国家把别人忽悠瘸,然后自己娃就可以卷上去了。

知乎用户 喵喵不理你 发表

“中小学不得月考”,为孩子减压是最大的善意

对中小学提出严禁统考统测等教育教学要求,是在校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的积极探索。

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小学 2021 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在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致力于整体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但对于此次 “双减” 意见,舆论普遍聚焦的是如何治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却对校内减负关注不够。而上海此次对中小学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无疑就是在校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的积极探索。
严禁统考统测,消除学生分数焦虑
上海此次新政引发舆论关注的,是其三项针对学科统考统测、联考月考的 “严禁”。按照规定,连初二时的区统测、联考月考也是被禁止的。支持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就不该有那么频繁的考试,令孩子和家长陷入考试与分数焦虑中。
事实上,早在 2004 年,上海就曾宣布在全国率先取消小学阶段的期中考试,学生成长记录册只标注 “优秀、良好” 的考查等级。此后,2012 年,上海再次出台规定,严禁中小学生参加联考或月考,小学阶段不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
2018 年,上海继续明确,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每天保证 1 小时的体育运动、四至八年级(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严禁组织其参加月考和联考,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这一系列政策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因为,有统测,就有区内学校的校际排名,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排名,就会刺激唯分数论。而采取具体措施,着力淡化考试与分数,也是与 “双减” 意见吻合的。
而且,当下因学业压力过大,青少年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新政降低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的竞争力度,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最大的善意。
减轻学业负担,还需深化招生改革
当然,跟以前的系列政策探索一样,上海此次新政在落实执行时,也须直面一些具体问题。
比如,也有部分家长质疑,禁止区统测,可中考是按考生中考成绩在区里的排名录取,未来高考更是按考生在全市的排名录取,家长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定位情况,不是更焦虑吗?此前有上海家长甚至因此向教育部门要求进行考试并公布分数与排名。
这是因为,示范性高中录取学生,目前还是要看中考科目的总分、排名的。这也是我国一直给学生减负,可学生学业负担却一直未有效减轻的重要原因。只有改革中高考录取制度,如中考不再按全区考试排名录取学生,才能让家长和学生不再关注区统测。
上海于 2018 年启动新中考改革,将于 2022 年实施新的中考录取政策,其最大亮点,就是增加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的比例,规定示范性高中将 50% 到 65% 的招生计划用于名额分配,其中 70% 直接分到相应的初中学校。这些名额在各初中校内由学生进行竞争,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家长对区排名的关注。
与此同时,从 2020 年起,上海已经全面实行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政策,不再有民办初中的小升初测试,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也就在升学中派不上用场了。而这也契合了 “双减” 意见明确的深化高中招生改革要求。
当然,也需要意识到,由于示范性高中还有在全市、全区内由学生竞争的招生名额,以及高中阶段还有普职分流,加之高考目前主要还是按高考科目总分排名进行录取,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焦虑,还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要把学生和家长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抓好学校规范办学的同时,必须同时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与招生改革,而上海在此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无疑是有其现实示范意义的。
特约撰稿人 | 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 | 何睿校对 | 李立军

知乎用户 新京报贝壳财经​ 发表

早就想说了,

这边说减负,

学校那边,三个星期就一次单元测试,两个月就来一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每周发一张卷子来做。到了期末那个月,就每周两张。

才小学二三年级!

而且这还仅仅是一个科目。

还有数学,英语。

还有音乐要背谱。

美术要做手抄报,我真的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手抄报、读后感、读书节、艺术节要搞,还有什么有声书比赛,什么读后感比赛,什么读书节比赛,全是写手抄报,全是写读后感,

基本两周就布置一个这样的节目!!!!!!!

体育要跳远,要跑步,要跳绳,天天一分钟跳绳,天天要拍照拍视频拍下什么坐位体前屈,什么立定跳远。

寒暑假也不放过,上面的作业一样也不少!

简直是要死了。

知乎用户 little star 发表

中高考也不考英语吗?也不看英语分数吗?

这种政策不就是扯淡吗?

知乎用户 流浪的蛤蟆​​ 发表

我对这个政策的解读是:小学教育应该更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被分数束缚。同时,英语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我们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思路,侧重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成绩,让孩子学到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而不是都变成小书呆子。

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作为 85 后,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小就开始学英语的,可是十几年学下来,最后有多少人能熟练的应用?学校、家长、甚至教育体系都是唯分数论,老师教授的也都是答题技巧,让英语失去了应用工具的本性,变成了卷面上的分数。

我们能考满分的英语,但却不能和一个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交流,这不可悲么?

过早的注重分数和成绩,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应试教育就像流水线一样,最后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孩子。

所以,对于这个政策,我是支持的,更希望能在它能再全国推广。

当然有的人说,这个政策会加大鸡娃和普通孩子的差距。鸡娃之所以是鸡娃,全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这样的父母从内心里就看重孩子的教育,无论政策怎么变,他们也不会变。而普通孩子没有了成绩的约束,就很有可能放飞自我。

**所以未来,父母的学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和重视程度,将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生了孩子不是给口饭吃饿不死就行了,你还要教、还要教育。

其实,就算不出台这样的政策,那些仅仅依赖学校、而自己父母不重视教育的孩子,在如今的时代,就已经很难靠教育改变命运了。就算成绩不算太差,考个一般的大学,也不过是增加了社会上一名白领民工而已。


我是

@羊栗子

,一个科学育儿的职场妈妈,欢迎大家点赞、关注、私信我,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知乎用户 羊栗子​ 发表

你们怕是不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且能有多灵活的对策。

我娃对口上海某一阶梯公小,在出台了作业减负政策后,家长群里的一位家长拉了个线上家长互助平台,每周布置几套卷子,虽说自愿原则,但实际没有哪家不参加的。

卷子哪里来的?家长 “主动” 找任课老师要的,写完了谁改,任课老师 “应家长强烈要求” 义务批改并在线上平台答疑。

没有人是傻子,中高考是很好的相对公平的筛选机制,但它是选拔性考试,只要其选拔性内核不变,总有人想方设法的学。

知乎用户 韶华流光 发表

大概率会向全国推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毕竟:

他在北京工业大学为本科生讲解了微积分;

他在山西吕梁给高中生们上了一节地理课;

他来到小学,翻了翻同学们的语文课本。

知乎用户 山鸡村的 X 先生 发表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月考会给孩子压力,给他们压力的应该是小升初,初升高,最后是高考。

月考能有什么压力,相反月考能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让家长孩子心里有底。

只要试卷上没有写我不及格,我就没有不及格

真的很离谱

不让考英语,现在还是在说学英语没有用,以后根本用不上……

这就更离谱了,如果用不上就没有学的必要,我觉得有很多课都可以取消了。数学学到三年级完全够了,物理化学什么的学点基本常识问题就好了,高中都不用学物理化学。历史了解自己国家的基本知识点就好了……

我们学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策略,方法,学习的是刻苦的精神。

我们会忘掉绝大部分知识,但我们会记得应该如何去学习一项新的东西,我们会从以前的学习中获得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记忆方法等等,学任何东西我们都需要这些

语文,数学,英语在大学都是很重要的,研究生博士就更不用说了,很重要

知乎用户 Pluto 发表

这个。。。。。

我们这里是全国三区域农村小学,听说这里 14 年 15 年,期末考试要考英语,然后 16 年我考上事业编制到小学以后,期末考试就不考英语了。而且那两年,很多老师都扎堆进入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我还以为是我们这里太落后了。

即使是在 Clture Revolution,上海也是在学的啊。

接下来是好好说话的内容

。。。。。。。。。。。。。。。。。。。。。

在人脑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之前,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神经元的连接,连接的次数越多,记忆越牢固。

所以,不管你把学习周围的各个因素都改上天,想要提高技能,增长见识,方法从根底上都是一样的。就是反复记忆,成体系的记忆。如果非要家长老师表演个节目、举行点活动,你才愿意去看书学习。是不是太不自觉了?

谁不是顶着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的压力在学习的?就算是校长的女儿,市长的儿子,想要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就国家现在的严格程度,你成绩不达标,谁都没办法。

自己偷懒不想学,以为所有人都像你一样?还用找培训班,自己没事去肯德基看看,有多少人在哪一起写作业?家长让孩子自己决定上不上补习班。

英语不考你就不学,好啊。你就等着初中老师按你们连字母都不认识来教你们。

知乎用户 录音机 发表

首先只是期末不考英语吧,平时是不是可以考呢?只是不月考吧,周考可不可以呢?每天小测验可不可以呢?

其次,就算你完全照章办事,那对发达地区的孩子没啥影响,因为父母本身就很多高学历,有体面工作,有很好的自制力,能督促孩子学习。对于山沟里的孩子,父母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家务农,而孩子不考英语不月考,家长可能还认为国家的规定自有道理,可最后的结果会怎样?肯定是山里的孩子学习更差了,考上大学的更少了。平时连练习的机会都没有,你觉得他们对于高考的适应能力能有几何?

知乎用户 若愚英塾 发表

从通知来看,无论是取消期中考,还是取消学科统考、区联考,最终的结果还是为了弱化成绩排名。

什么样的情况下,考核会非常频繁。一般是想通过日常训练,快速看到自己某一项技能或成绩取得较大进展时,我们常常渴望看到结果。用结果再复盘,继续调整训练思路,一步步接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双减意见规范了培训机构,让其在规定的范围开展业务。但成绩排名依然是家长角逐的重要内容。

有些人可能就会动小心思。既然规定培训机构不能利用节假日授课学科内容,那家长可以自己在家教授。这依然不影响内卷,只是授课人换了而已。

结果还是一如既往地鸡娃和内卷,同样是拼爹,但这种情况,拼的是爹授课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爹的经济实力与资源。

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分流是不争的事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进高中。所以,从这个阶段起,选拔与分流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高考是第二次选拔,这次更加严苛,竞争也更加激烈。

只有考上高中才有可能考上大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初中取消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期中考,并变为开卷考试或开闭卷结合考。但这些科目只要考入高中的要求还是闭卷考试,那么学生的压力依旧不会减小。

不同的是,没有了闭卷考试环境下成绩作参考,反而加大了老师和学生备考高中的难度。类似于看不清靶子的盲射击。

中考初改时,可能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还是能积累一些经验,摸清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几年下来,也能吃个八九不离十,寻到规律。

知乎用户 无离江湖​​ 发表

知乎用户 追逐生活的人 发表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还是感受很多的。

在小学阶段,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一字之差,区别还是很大的。考试学科的成绩一方面影响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综合评比成绩(学校排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局考察学校(学校领导)的重要参考指标。

所以,新政策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一、英语学科地位急剧下降。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或者是辅助教学的。而在教学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考试学科,学校的精力(校长和教务处平时督导的重点等)和资源(优质师资)会更像语文和数学倾斜。

二、英语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

考试学科的老师压力是很大的,学校领导和家长都盯着成绩,所以一般来讲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课堂纪律、作业完成等等)。变为考查学科以后,教育局不考核学校了,学校也就不会严格考核老师(但可能会有校内的考察学科抽查,结果随机性大),老师也就有可能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严格要求学生。

三、学生的英语学业负担减轻。

现在的考查学科是没有书面作业的,英语的家庭作业很大可能会取消,以课堂作业(很少)为主。但只能说是英语的学业负担减轻,英语上减少的时间有可能会转移到语文和数学。

四、家长短时间内会焦虑。

学生是快乐了,但高考还要考,如果只在学校学,那大家都一样就没啥。怕的就是,学校里的强度下来了,有的会在校外使用各种途径静悄悄地学。近期校外培训也出手整顿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大家的起点和环境都一样了。但如果有偷偷补的,还有 1 对 1 的,这个政策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是巨大的利好,不知不觉跟其他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为什么说这个焦虑会是短时间的呢?有点类似温水煮青蛙,刚开始可能会有点焦虑,但因为一直没有考试,所以越往后,紧张的神经也会放松下来。而且即使校外偷偷用功的,也会越来越低调,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有焦虑感(别的孩子补了,我的孩子也要补)。

五、普通家庭应该怎么应对?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好的英语教育环境。海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开始,一点一点的渗透英语,比如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单词。可以用一些单词卡片的形式,还可以贴到家里单词指代的物品上面(比如床上贴 bed 等等)。

比如这一种,卡片一面是汉语和图片,另外一面是英语。可以贴到常用物品上,增加单次复现次数,孩子见的多了,也就记住了。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些猜单词的游戏,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也能记住很多。当然也可以选一些跟教材关系更紧密的。

学习单词的同时也可以渗透一些常用的英文表达,尤其是跟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了就能用的。

这些都是投入成本低,有点英语基础就可以操作的。现在手机、电视上也有很多资源很好可以用。比如我的孩子现在幼儿园,今天专门开了洪恩的会员(直接在 APP 里充会员太贵了,对比某宝和拼多多上好几个店,找到一个最便宜的)让他学一些拼音、识字。

【包邮】【官方】洪恩识字阅读成语拼音数学思维英语 APP 会员永久包 VIP 激活

价格:148.00 元 券后价:143.00 元

商品链接:https://p.pinduoduo.com/cnjTlpch

这个链接是我下单的链接,知乎的好物推荐里不知道为啥没有。链接里可以选择开英语的或者其他的 vip,比在官方开便宜至少 50 了。

等学完这两个,再开个英语的会员,让孩子慢慢用游戏的方式接触英语。

另:取消月考的影响。

我所在的学校去年严格执行上级要求取消所有单元考试月考等等。对于班里成绩特别不好的一批同学来说,特别友好。对于中等以上的同学来说,感受上也特别好,毕竟孩子绝大多数都不喜欢考试。但从最终期末考试成绩看,个别同学还是能一如既往取得高分甚至满分,但更多同学成绩是下降的,有两类同学最明显。一种是不是特别聪明但特别努力的同学。还有一种是平常调皮捣蛋很活跃,家长关注度高,平常考试多还紧着点,一不考试,就放飞自我了。

未完待续……

知乎用户 宋遇易 发表

这个问题下大部分回答都过度解读了。

这个规定一点都不新,同样的内容早在 2017 年就开始推行,到今天已经推行 5 年了。

[“上海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 是过度解读 @假新闻展览馆​www.jiaxinwen.net/news/xGbgdXDU.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iaxinwen.net/news/xGbgdXDU.html)

如果知道了这是个 2017 年的一字不差的老规定,评论家分析家还能大段大段的输出吗?

知乎用户 孙召忠 发表

哈哈哈,有的人一直嘲讽欧美快乐教育,现在被上边啪啪打脸了吧?

当初怎么诋毁快乐教育来着?

我只记得一条是说,是为了让底层轻松愉快的去超市麦当劳打工,精英还是会努力学习报班刷题的。哈哈哈

现在也要这么看上海这个通知了吧?毕竟不快乐教育,那 50% 的职校生谁去读了中国制造谁去造?

知乎用户 小违章 发表

据我所知 现在牛娃小学都已经考出 KET,PET。谁还在乎小学学校里教得那些英语呀。那些本来就是给普通小孩学的,普通小孩以后就准备好躺平吧 反正要躺平了,自然越轻松越好。

知乎用户 Kuma 酱​ 发表

我孩子一年级,期末不考英语

老师举办一个英语游园会,学生扮演顾客,摊主,互致问候,问价钱买卖物品,道别。用以考察学习水平,相当于是口头考试

知乎用户 陆轶群律师​ 发表

家有小学生,开学三年级啦,我自己是公办幼儿园教师,也算教育系统内。双重身份下来辟谣一下!

事实上,这并非 “新闻”!

在市教委近 5 年发布的年度课程计划(沪教委基〔2017〕50 号、2018 沪教委基〔2018〕55 号、2019 沪教委基〔2019〕39 号、沪教委基〔2020〕42 号、沪教委基〔2021〕32 号)中,相关内容均有明确表述,并非今年的新规定。

也就是说,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 1 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 30%。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

以上这些相关政策已经执行了第五年了!

因此,没有必要恐慌焦虑,等开学了一切还是照旧,学校已经有成熟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方式,经过了这几年的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


**

真实的上海公办小学情况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也来聊聊上海公办小学一二年级的真实状况。

赵土豆同学就读于一所家门口口碑、整体成绩算还不错的公办小学。

【作业量】

一年级,平时回家作业,

语文:多以口头作业为主书写作业为辅,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少量的拼音抄写和默写,以及生字书写练习。

数学: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但考虑孩子识字能力差距较大,大部分作业是课堂中老师读题孩子做题,回家再检查订正,作业量也并不多。

英语:每周课时数较少,并非每天都有课,作业以口头作业为主,朗读拼写单词、短句、课文,背诵课文等。

整体每天学校布置的回家作业量,保质保量 100% 完成,在 1 小时左右,偶尔有一些副课作业,手工作业等,稍微耗费一些时间。

二年级

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语文多一些书写类作业,如抄写生词、默写生词,数学的练习卷需要独立完成。英语作业基本没变化,还是以口头作业为主,增加一点默写单词的书面作业。

总体作业量没有增加太多,基本在 1 小时 - 1.5 小时内可以完成。

并且二年级的下半学期也就是 2021 年开始学校增加了课后服务时间,大部分作业可以在校完成,回家后,基本就是查缺补漏,巩固复习。

【考试】

一、二年级没有统一的考试,学校实行了随堂考察形式,语文和数学就跟平时做练习卷一样,孩子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英语为口语练习,没有笔试。

考试成绩不排名,没有分数,以 ABC 等第形式公布。

能从等第中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不纠结于 91 还是 99。

【教育评价】

每学期每个孩子还有一本成长手册,上面有各科老师的评语和成绩的等级评定,家长可以通过成长手册大概了解在校的学习情况。

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跟班主任沟通私下了解近期学习状况。

当然如果孩子有一些某一阶段的小问题,班主任都会及时与家长沟通。

以上是我家所在的公办小学的大概情况,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很丰富,教育评价形式也不局限于考试。

不考试,也可以学好

学习这件事,不一定用一张期末考试卷来评价学得好或者不好。尤其是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过于强调考试,会对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儿童心理发展。

完全支持目前上海市教委执行的这个课程计划要求。

并且也不仅在上海,举目全球,还有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是同样弱化低年级的考试形式。

比如在德国,中学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也没有中考和高考。老师依据每学期 4 次闭卷课堂书面作业成绩、平时课堂提问和测验的综合评定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更注重平时的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进行每一阶段的综合评价。并且在升学阶段还要参考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总体评价意见。可谓是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分,而不是用一张试卷同一把分数尺来决定孩子的升学。

上海的教育理念一直都走在最前沿,市教委出台这样的指导建议也是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合理的教育方式和考察形式。

作为家长,把目光少聚焦于某一次的分数,多发散到孩子的个性化综合发展。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乐观、向上!

@知乎亲子

知乎用户 爱折腾的土豆妈​ 发表

我感觉那些鸡血的父母尤其是老母亲们,肯定会找到其他鸡娃的赛道的。

没办法,焦虑啊。是家长焦虑,不是孩子焦虑。

家长焦虑,然后认知又达不到(即便是 985,年薪百万,认知肯定也是有误区,有偏差的),在攀比过程中,难免焦虑,挫败,急躁,急功近利,要去抓 KPI,一定要有一个 KPI,有一个掌控孩子的途径。

按身边一些魔都妈妈们的说法,一定要学奥数,一定要补英语,一定要学乐器(考级),走体育路线,一定要有特长!

注意是” 一定 “,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据说是深入研究后的结果。殊不知,那就是被攀比心激发出来的嫉妒,被机构营销号洗脑的后果。

如果这些父母继续执掌孩子的业余时间,肯定会有别的补习趁虚而入的。

比如但是不仅限于:奥数(思维)、编程、机器人、STEAM,英语外教、语文思维课、写作课、阅读课、演讲讨论课,马术、高尔夫、壁球、乒乓、篮球、足球、垒球、板球、击剑,形体,主持,舞蹈等等等等课程会塞满孩子空余出来的时间的。

只要家长奉行” 孩子一定要管 “的思维,孩子就永远不会有自由之日。

最好能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兴趣,不管是在学校里面也好,社区的俱乐部也好,少年宫也好,自己选,老师选拔。真正的回到孩子和老师当家作主,而不是家长越俎代庖。

家长就做好表率,做好后勤,做好朋友,大方向上面把控一下就可以了。

不要再微操了,不要再焦虑了,不要再被洗脑了。

当然如果能把这些盈利的机构都搞掉,家长被洗脑的机会就少很多了。

知乎用户 吃行合一​​ 发表

♦对啊,以后只要贵族学英语就好了,普通人学英语干嘛呢?【让英语变得就像钢琴一样贵族,好吗?】然后高考就别考了。

现在是全国人都学英语了,但是结果咋样呢?

还不如会弹钢琴的人多呢!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看往哪方面想了

单纯给小学生解压,减轻学习量来看

个人觉得,没有好处

我上学的时候,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现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而且有些幼儿园开始实行双语教学。大家对孩子可以掌握第二门语言的能力十分看中,所以如果学校内突然取消英语方面考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没有那么高了。别跟我说,学习只为了学习,不为了分数

应试教育的大旗之下,谁不为了多一分,就连高考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一分!什么差距!在全省一分就代表了一操场的人!!差一分,你就被这些人踩过去了!

被应试教育支配的恐惧,论谁都不会忘记

如果另一个方面,有点阴谋论的想法来说

笑到最后的会是谁呢?当孩子们长大了参加公司会议,领头人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有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这个习惯,长大了也没有主动性在学。然后就一脸茫然。。。(面试的时候可能就一脸茫然了,我大学同学面试的时候,要求一分钟英语自我介绍)

所以拥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孩子,简称有钱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又快人一步,本来是你走着人家坐车,现在可能你走着人家坐火箭

我不懂这样的教育培训班改革政策下,又追加了这个取消期末考,是否相互冲突。不考试了自然不重点教学,为了不落下第二语言技能,只能寻求课外帮助。。有点懵了

知乎用户 小伊 Pluto​ 发表

前两天,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一项名为《上海市中小学 2021 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其内容令人瞠目结舌的通知,反正七叔我看了被颠覆三观。

《说明》里有很多颠覆性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

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

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 (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

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

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

……

其他的什么考试,无非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从表面上让孩子享受素质教育,但是 “三、四、五年级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意味着英语已经被踢出主科范围了,跟什么美术,体育之类一个档次。

英语这门课的争议一直很大,很久之前有人就提出要把英语提出主科范围,但一直没能落实。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强,不学英语的呼声是越来越大,有不少人甚至表示,现在外国人都开始学中文了,我们还学个毛英语?

一时间民族自豪感爆棚。

记得我出国留学之前,我们学院院长问过我们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很多人应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教育局要求我们学,因为考试要考,所以我们只能学。

而普通人的想法是,为了和外国人交流,毕竟英语是全世界适用范围最大的语言,但凡有国际化的地方,都是用英语交流。

当时我作为一介布衣,也是这个回答。

只听院长冷笑一声说,大错特错,交流沟通这种事情根本不用学英语,有个翻译器绝对可以走天下,科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学英语,是为了看国外文献,听国外资讯。

不客气地说,中国在国际上的科研水平连二流都排不上,真正顶级的科研成果都是以英文报告的方式呈现,如果你不好好学英语,你根本看不懂,也就没法做学术,一天到晚闭门造车,更别说什么带动国家科技进步了。

院长的这段话让我很震撼,我从来没想过学英语的根本用途是这个,因为我压根不是一个做学术的人,完全不会往这方面去考虑。

连我都是如此,相信全中国 99% 的大学生都一个模样。

所以取消英语考试,甚至取消英语课,个人觉得都情有可原。

但是矛盾的地方来了,把小学的英语课取消考试了,但教委并没有把中考和高考的英语考试取消。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小朋友在小学阶段真的把英语课当成体育课,一天到晚捣糨糊,到了初中能跟得上学校英语教学的节奏吗?

初中跟不上,那么高中岂不是更不用说了,后腿越拖越远。

那这个政策岂不是又成为一个走过场式的政策,家长们还是得像打了鸡血一样给小朋友补英语呀。

错,错,错。

现在教育内卷非常严重,大家都在补课,相当于大家都没补课,如今上面的确是雷厉风行地把校外教育机构一锅端,又让民办学校转为公办,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拨乱反正,回归素质教育本源。

但问题在于,高考依然要考,最关键的教育制度完全没有改动,而且初升高的比例反而越来越低。

矛盾吗?

并不,这恐怕是政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最近十几年扩招实在太严重,大学文化普及率太高了,这导致大学生的含金量非常低,毕业出来绝大部分人只是 PPT 工人,随便找个初中生培训一个礼拜,绝对可以胜任大学生的工作。

而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大学代表了一个国家最精英化的教育,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他们的工作应该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主攻高精尖的技术问题,绝非像现在这样天天 996 地做 PPT。

不客气地说,我们为了延缓就业,不停地往大学里塞人,导致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就误入歧途,变成一个巨大的托儿所,甚至大部分人是白白浪费了四年的时间。

实际上社会上根本不用那么多大学生。

那么回过来,就像我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是为了查阅国外文献,做科学研究用的,而 99% 以上的人都不可能去搞科研,这英语学习的意义又何在?

与其这样,不如弱化。

弱化英语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小学就开始正式分流学生,把真正可以做研究的人再通过中考和高考,一步一步筛选出来,让大学回归本源。

一个看似被弱化的英语学科,恰好是区别精英和普通最好的落脚点。

这也是为什么教委一边取消小学英语考试,一边降低高中入学率,一边又保持高考政策的根本原因。

这次的教育改革(假设这次不像以前那样闹着玩的)表达得很清晰,就是学习德国模式,精英阶层接受精英教育,普通人回归蓝领本质。

从现阶段看,在中国科研水平没有上去之前,蓝领的需求量要远远大于高科技人才,所以这次教育改革只是返璞归真罢了。

有人会说,做蓝领多苦逼,我还是要给孩子补课,努力考大学,跟政策对着干。

短期内有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政策的实施,从来不是看眼前的变化,它至少会预判未来 10 年的走势。

我反复强调,中国的生育问题也好,教育问题也罢,从来不是他们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唯有通过产业升级,不再继续靠人口红利生产那些低端货,才能够从根本上加以改善。

但是想要产业升级,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可能需要十几年,或者一代人,甚至更多。

所以从今年开始计算,小学 5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大学 4 年,一共 15 年,换一句话说,表面上国家颁布的是取消小学英语考试,实际上想表达的是,用未来 15 年的时间作为缓冲,让中国彻底进行产业升级,变成一个真正的制造业大国。

这 15 年间改革的阵痛一定会存在,但是长痛不如短痛,因为慢性病不下狠手,真的很难根治。

知乎用户 七叔 发表

初中英语老师将会累晕。

知乎用户 冰淇淋没加糖 发表

我很支持

因为我不是上海人,因为中国还有很多除了上海以外的孩子。

且不说其他答主指出这个文件早就有了,单看文件内容

——这个要求很奇怪吗?

这不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吗?

什么叫做——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啊?

又没说不考。。。更不是不学。。

我现在在上海上大学,我的小学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期末考试就是只考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也会考试啊,只是不是算在总分里,考试形式也确实比较多样,又不是不学英语。

且不说小学阶段学英语真的会起多大效果(我反正自认为是初中才正式上的路),单就上海的英语来讲,实在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我们其他地区的 “乡下人” 来到上海读书,第一感觉就是——江浙沪的英语水平太高了。

高到学校分英语高低班,高班基本都是江浙沪的同学。

他们英语大学随便都是满绩,四六级也都是 650 以上。

上海的老师说,经历了上海中考(对就是中考)的学生,还进不了我们高班就是笑话。

看到没,地区间的差异真的很大。

所以适当降低一点上海英语的教学难度,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怎么就你们的学生要当人上人啊?(这句话是针对那些说学英语的就可以高人一等,这么搞就是要让他们孩子进厂变成人下人的答主,有点激动,没有恶意)

江苏都用全国卷了,你们英语不能降一降?

至于中考 50% 的分流,在全国其他地方历来如此,这下铁拳砸到上海了,砸到课外培训了,砸到英语了,砸到你们国际化的教育了你们不干了?

全国人民是一家,差距不要那么大。

知乎用户 风飞扬​ 发表

以后 50% 的人注定不能上高中,别卷了,外面都是警察。现在父母的主流思想都是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的,国家这一出,是逼迫国民思维升级,不要老盯着读书改变命运。

宫酱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吧?老财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吧?销售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吧?规矩改还是不改,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既定事实。大学扩招前,更多人错过高考就没戏了,80 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是真的高,也是有历史原因,这本来不是什么好现象,经历过这么多次社会变革,读书没读好的也有机会改变命运,怎么就讲不听呢?

现在国家已经不想再讲了,直接给你取消小学英语期末考试,鸡娃家长还在用那一套上世纪的经验来培养小孩,也不看看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多惨。鸡娃那么多,肥的是培训机构。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小孩仍然没有改变命运。

我都讲到烂了,读书改变不了命运,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大学毕业前的那些学习只相当于考驾照的科目一,你理论高,你能在人生的赛道上开车么?

进入社会后的学习,不是只有读书,还有更多的方式,这些不一定比读书难,但是需要你发挥思考的能力,大学毕业后的十年内,类似于科目二,你学的好,就可以上道了,然后才是更高级别的路考。

鸡娃家长是希望用在学校学的知识一劳永逸,让小孩只通过理论教育就能过上好生活,这可能么?可能的话,能做到的有几个?说来说去还不是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没得读也不去想想别的赛道,硬挤在一起,其他途径都不去尝试,整天拿什么试错成本来说事,拜托,如果你单干一开始就是筹个几十万上百万去做,不死才怪,积累了社会经验,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探索,借助历环境,历史的进程才是正道。

当然这种思维不会那么容易得到认可,只要官本位思想还在,读书以外的道路都还被认为是歪门邪道,鸡娃就不会停止。

读书是给了你多一种途径去谋生,而不是只有一种。如果把读书认为是唯一一种出路,那基本上就没出路了,天天在家捶地痛哭算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一开始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后来细想想,其实是可以执行的。但限于上海,暂时还不能推广全国。

其实这样实行的目的,文件中也说了。

如果实行起来的确可以改善现有的教育现状。

作为一名工作四年的教师,我深深地觉得现在的学生很不容易。虽然自己也是从他们这个时期过来的,但可能记忆会对过往的生活美化或者不同时刻自身的关注点不同。

还有社会环境中日益加剧的 “剧场效应”。

那时候不觉得那么苦,但现在看着他们真的觉得他们挺苦挺累的,所以有时候也恨铁不成钢,都这么苦这么累了,为什么不更努力点得到多些的回报,至少对得起这么累的自己。

以前在乡镇,是恨学生不努力,到时候考不上高中;现在在城区,是恨学生不努力,到时候考不上好的高中。

但其实有时候学生也挺无辜的,他不是机器,不可能 16 个小时全程在线,不允许他偏一点航。

甚至对于一些同学而言,或许这场战役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所以想逆天改命并能做到的总是少数,大部分人尝试了挣扎后选择了放弃。

现在实行新的政策,可能不能改变什么,毕竟总指挥棒没变,但也可能得到一些改变,对现有的状态进行调整。

减少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可能教育更能回归本质,学生也能在小学初中九年的学校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时间抬头思考一下自己擅长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不需要各科全才,不需要应试全才,而是在充分了解各科后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教师出题考察学生,也不是只选择书面习题,能够在多环境多渠道多形式的情况下去考察和培养真正的学科素养。

毕竟所有人都学得再好,目前中考 50% 分流是不可逆的,因此国家下一步应该主抓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地位,为国家后续发展提供充实的优秀技术人才。让不再是因为读书不行所以去读职校,而是更擅长的去,使得职校和高中成为学生的两种不同选择,走实践还是走理论。而不是按成绩高低去区分。

北京,上海的教育改革,总是能领先全国的,毕竟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因此,在短暂的错愕后,我觉得也不是不可行,不试试怎么知道。

而且北上也拥有充足的试错成本。更何况北上家长不会允许航线偏航,为试错兜底。

希望上海能够实践出一条好的改革之道,为我们后续的改革提供方向。

知乎用户 yuyu 发表

与其在教培、学校考试这种地方搞治标不治本的幺蛾子,还不如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搞好职业教育呢。都特么喊口号多少年了,还这挫样。

等职业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了,你教培机构哭着喊着给补贴人家家长也不会多看你一眼。

知乎用户 躺着不干活 发表

文中提到了等第制,这个概念其实多年以前就提到过了,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什么是等第制。

我们以前每年期末试考考完,都会在几天之后去学校拿一张成绩单,成绩单上都会有每一门考试的分数,通过分数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期末考成绩究竟如何,而等第制就是把这几门科目的分数变成了 A、B、C、D 四个等级,且这四个等级不会完全按照期末考试分数来评价,也会根据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评定。它的好处是,模糊了分数的概念,转而将关注度重新投注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兴趣、习惯、态度等重要素养的培养上。

凡事都有利弊,小学采用等第制也一样,不过我倒觉得利大于弊,小学时期没必要过去看重分数,最重要还是孩子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毕竟小学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强的。

再来说说 “严禁中小学月考” 这件事。

这不是第一次提到了,也不是单单上海在实行的,杭州这边前两年也提出了不得月考的条例,但实际执行是很困难的,小学本就没有什么月考,没严禁这一说。

初中就不一样了,有些学校会有月考这个项目,但即使相关条例出来,还是没办法全部禁止的。月考只是一个名头,想改还不容易吗?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

知乎用户 Bryant 发表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小学不学英语,到了初中才学英语。

后来,听说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还感到很惊讶。

现在回头看,国内在学英语这事上,浪费太多时间精力财力物力了。同时,英语培训学习还滋润了一堆乱七八糟不学无术的外教,也发生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恶性案件,比如宁波某大学女生被杀案。

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其实英语对于绝大多数人基本没有什么用。现在翻译软件已经很厉害了,通过软件翻译基本能够看懂外语内容,这对普通人足够了。

但是,现在由于高考要考英语,英语学习必然要进入军备竞赛。其中之一就是从小抓起,从幼儿园抓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觉得高考考英语是应该的,毕竟英语目前是世界通用,特别是在科技论文方面。但是英语的分值应该降下来,比如从 150 分降到 100 分。这样,能够平衡投入英语学习教育的资源和精力。在分值降下来后,人们会权衡利弊,再投入过多时间精力金钱就会显得不划算了。

知乎用户 天星舰水手 发表

从上海中小学考试新规来看,一是主要考察学科是语文与数学,而是考试以抽取部分学生做学业测试而不是应试教育排名。

这是为三胎政策配套教育方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防止内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导向,要知道课外培训班和学业负担都来自内卷。

中国上海市的教育改革在中小学阶段取消英语作为主课,这是降低大英帝国的文化影响力现实举措,要知道纪录片《高考》里上海中学生留学海外故事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的担忧,为了留学而决绝学习语文和历史从而培养彻底的英语语境,这种上海中学教育危机严重影响到国家教育主权。想想英国疫情失控,中国有三十万中小学生在英国留学是多么严重的教育危机,这些从小被英国人培养的中国孩子成大后会对自己祖国认同吗?我们从香港占中运动中香港受蛊惑大学生和青年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我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根据三胎政策和教育问题设计出中小学取消月考,期中考试等变现应试教育现象从而达到减少内卷目的,对于不再将英语做主课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需要多元语言教育选择,中国将建立文化自信和自己话语权体系防止美英等反华政治势力借助语言来培植 “香蕉人”。

与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上海相比,深圳这座年轻移民城市则注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余耀贤、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张健、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以及腾讯教育基础教育行业总经理徐勇群作为深圳育人改革代表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 33 届学术年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们做了专题报告。报告展示了深圳在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中的思考与探索,如: 南山区把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作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推动学校、社会、教师等五大转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红岭教育集团的课程改革,让孩子在一座看得见未来的学校中学习成长,以 “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自己” 的课程体系浸润孩子内心;明德实验学校通过与腾讯集团合作,打破传统实体学校的局限,在课堂、课程、课室、以及管理体制上所做的改革和创新。

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薛洋教授则提出十年义务教育机制设置小学五年和中学四年外加一年预科,这样来为国家职业技术人才体系和理论科技人才体系做科学遴选机制。并且规定不准择校、不能再有超级中学等等。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姚教授认为:

1、孩子 7 岁上学 17 岁中学毕业,经过十年义务教育之后其知识储备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高校的要求。而如果一些顶尖高校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则可以增加一年预科。

2、不上大学的孩子,则可以上中级专科学校,学习两到三年后就业。这样,可以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内卷。

3、姚教授认为当下的孩子无谓的学习太多了,这就导致了内卷,因为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升学就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是同样要看别人的努力,这就导致孩子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刷题上,并且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而对建设创新型社会是不利的。

4、减负仅靠打击辅导班是不够的,补课只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请私教等,经济条件好点的或能负担得起,而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家庭就无法负担了。

5、日、韩等国都曾禁止过辅导班,但效果并不好,最后还是只能放开。

6、普及大学教育,“如果大学普及了,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能上大学,高考就可以改革,一般学校不只看高考分数,特长生也可以被找出来,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冒出来,这对于我国建立创新型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防内卷,重能力培养,树独立人格,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北京和上海及深圳等拥有发达教育资源地区的城市战略规划新课题。

综合而言,上海教育改革是一个开始,教育部会逐步引导各地结合具体情况来为三胎政策和现代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科学的本地方案。

知乎用户 唐果​​ 发表

现在的所谓新政策

其实只是缩减无意义的内卷的一部分罢了

一个个阶级固化啊 blabla 啊喊的震天响

我们这辈人的父母要是剩一半课外辅导的钱拿来吴语区里买点大豪斯或者大公寓

俺们现在还能再轻松点而且成长的更健康点眼睛近视少点周末玩的多点

禁就是对的

考你个魂灵头

知乎用户 高安路老实人 发表

如果我还是学生,我希望每门课每周考试,但取消平时作业。

考试是在校的,不会占用回家休息时间。

作业本质上是辅助练习,但一般被强制要求,会了还要写让人没有动力。

至于英语这种课,如果不考试,还不如干脆取消。

知乎用户 算子 发表

我的观察是:行规好的学生没啥影响。但是行规差的学生全方位的水平下降,结合摇号和中考,这些学生未来升高中都会遇到很大困难。

当前的素质教育是最不注重素质的,各位要牢记。小学生家长自己多费心吧,毕竟行规这方面靠校外教培也是无济于事的。至于学校,就别指望了。

减负实际上减了学校的负,真是奇妙……

今后三十年,世界就是大争之世。通俗讲,把美帝干趴下,我们通吃,人人生活水平可以上一个档次;反之,万劫不复,延续和传承都会出问题。

在这个关口搞所谓双减,尤其是成长关键的早期,用心叵测……

最近关于这些,陆铭教授也有发表意见,不妨看看。

知乎用户 jerrymouse80 发表

“减负” 效果十分明显了。

不过 “减负” 不是卸责,而是更明确了家校之间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家校配合、协同,才能给孩子创造出科学合理、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1、教育是一场持久的长跑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们都是希望孩子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能够拥有抗风险与选择的能力。

今年两会上,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话引发关注:“学生如果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学生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人的成长并不是一场短跑竞赛,而是一场持久的长跑。”

当我们从关注一时到关注一生的成长目标,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从容。

教育改革再次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如何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

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的本源,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少一点负重前行,多一些健康成长。

2、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尹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厘清了本末: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也就是‘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其实这已说明了,教育的根本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育独立健全的人格。

3、真正拼 “爹妈” 的时代到了!

父母与孩子的稳定和谐的关系,是孩子生成稳定内在人格的土壤,也就意味着真正拼 “爹妈” 的时代到了!

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这三个能力:管情绪、同理心、会沟通。

1)管理自己的情绪,顾及孩子的感受。

2)保持 “同理心” 和孩子打交道。

3)倾听孩子的声音,不必一开口就否定孩子。

无论什么样的方式,要记得,始终与孩子站在同一个位置上。

当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与家长形成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教育” 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我是尹建莉父母学堂,家庭教育记录者,分享者——呱呱

尹建莉父母学堂,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创始,专注解决 0-18 岁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全网 1000 万家长信赖。

知乎用户 尹建莉父母学堂​ 发表

卷是没有尽头的,他们说职高普高五五开很残忍,但是当你 100% 普高的时候,他们又会开始卷省一级达标学校,全民本科的时候,他们也会开始卷一本 211

知乎用户 泉禾丹 发表

好家伙,5 年级以前不考英语,小升初却没说。初一的课程是从英语 ABC 开始教学吗?这是上海的小孩到时都自动会吧?

就算平时会教英语,不考就不知道学习进度,认为制造教育不确定性。家长比如需要额外补课考试去拆开这个教育盲盒。

天底下,最贩卖焦虑的就是这些教育部门。

先是不让出难题,学生成绩差不多大多高分,再是不让出排名,学生家长只晓得一个干巴巴成绩。

又是不让出成绩只能给 ABC,结果基本全是 A。现在又不考英语,孩子升学自动会。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只会有一个结果:模糊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差异。

对家长而言,如果自己还是看上去跟别的孩子差不多,为什么不去补课让他更好,毕竟有这个底子。不能因为家庭不重视拖后腿。

原本,只有少数优秀生原 90 分的家长会为了孩子孤注一掷。

现在大家都是 90 + 甚至满分一群,娃这么优秀。家长更不能自己掉链子。

正如这次停了英语,成绩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更难以体现。

如果真心想中小学减负,最好是要求各个学校年级平均分必须控制在 70-75 之间。这样才能让大量低分段的家长知难而退,不至于花冤枉钱。低分段学生也好提早想好自己的出路,去拧螺丝还是去打灰,提前拜师。

而不都是缘木求鱼,各种措施都是让家长看不出自己娃还是是否真的适合学习,认为制造不确定性。炒过股的韭菜都明白,最值得炒作的就是不确定性强的股票。教育学习不确定性越强,同样更值得炒作焦虑。

知乎用户 雪泥鸿爪 123 发表

能看出来是为了孩子的自尊;

不让成绩差的孩子抬不起头。

跟芬兰学习,我开拖拉机你研发拖拉机,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这要看这种社会规范 social norm 是自发的还是被强制的。

自发的需要时间,真的小富即安,有安全感,租房也不会觉得低人一等找不到老婆,丈母娘挑女婿也不会一直问你家车位多大。

强制的快很准但可能有反噬效果。强制小学生公平不看成绩。那可以看其他的啊。例如我当年所在的耀华中学旁边的耀华嘉诚实验中学虽然统一了校服,但学生穿的鞋子愈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这个政策短期可能有一定效果。起码班上的中差生会觉得很开心,幸福感提高。

但只要攀比心还在,茅台股还坚挺,总会有新的办法卷起来。

我一直觉得纯比学习对某些孩子来说是最公平的。

因为学习好和健身一样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花钱也可以不花钱。可能靠天赋也可以靠自律。

如果不能靠学习好避免成为边缘人,或者被校园霸凌,而要靠穿最酷炫的运动鞋,那就是教育部要考虑到的政策反噬了。

知乎用户 lianxue​ 发表

现在的小朋友好幸福呀,很多考试本来就是意义不大的形式主义,会做题会考试不代表会活学活用,所以很多考试都是多余。有点羡慕了,想当年我也不喜欢这些考试还要勉为其难去参加,白白浪费了很多童年时光。

知乎用户 Villanelle​ 发表

目的其实很简单,监管部门希望能给孩子们校内校外齐减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还给孩子们一个轻松读书的 “快乐童年”。

校外减负就包括此前的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校内减负就包括给考试 “降温”。

其实从 2018 年开始,教育部就透过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一系列检查,致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双减” 新政落地后,“减负” 推进速度加快,也引发了多方震荡。

7 月 29 日,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其中,中小学教师 “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同家长搞利益交换” 等突出问题,将成整治重点。

7 月 30 日,教育部发文件对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做了划分。

7 月 30 日,掌门教育上海总部千余名员工集体被裁,“当天通知,当天就走”。

8 月初,头部机构高途正在关闭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地区中心,波及数万员工。

8 月 5 日,字节跳动教育品牌大力教育旗下大量业务人员集中收到裁员和补偿通知。

为何国家会对培训机构重拳出击?

“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是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正常反映,现在要治理,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规律,超前教、超纲教,对教育规律造成了损害,治理的是这部分。” 葛道凯称。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曾举例道,他一位同事的孩子去年上小学一年级,发现孩子班上 40 名同学中,有 38 名已经学过拼音,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让所有同学对上课进度不满。

而且江苏在追溯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事后,发现有大量老师来自于校内老师兼职。

家长们为何会争先恐后的选择补习?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指出,校外补习其实是 “剧场效应”,即当一个学生通过校外补课,获得成绩明显提升,在各类升学考试中占得便宜,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最终让所有孩子不堪重负。

也有一部分家长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在他们孩子小的时候,发誓 “不再让孩子再受我当年的罪”,坚持 “快乐教育”。但到了孩子真正上学的时候,发现快乐教育的孩子在识字、背诗、算术、才艺上比不过同学,成了班里的 “待发展学生”,感到对不起孩子,又重新回归到传统简单粗暴的做题方式——哪怕内心里并不真正认同。

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认为,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有着比较坚实的社会现实基础,它并不是无根之木。这一现实的核心在于,教育竞争反映了教育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家长们读书的时代,社会阶层分化远不如今天,收入差异很小,教育对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很小。但今天,社会收入差异较大,学历层次的差异、毕业院校的差异和专业的差异都会带来未来就业岗位和生活机会的差异,教育竞争就举足轻重了。

研究显示,在当代社会,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社会的收入差异成正相关的关系,收入差异越大的国家,其教育竞争越激烈。

卢金诺夫和海特曾在分析美国当下教育问题的著作《娇惯的心灵》中指出,由于 “直升机父母” 的过度保护、通过充分利用孩子所有闲暇时间来实现精心栽培的 “精密教育” 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由玩耍的消失(以及其他社会原因),1995 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在进入大学之后,已经呈现出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受害者心态,以及过于追求情感上的舒适等 “娇惯” 的品质和观念的谬误。

而国内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即使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切地预测未来,但越来越激烈的教育军备竞赛也必然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竞争下,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样的军备竞赛和无尽的消耗,离教育的真正意义越来越远。

“我们必须守住底线。”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这个底线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确定下来的,需要全社会来维护。不管什么情况,必须零起点教学,学校教什么,多长时间学一课…… 只有整个秩序稳住了,谁也不用送孩子超前学。”

目前监管部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但如何有效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以及未来趋向高考端的选拔机制如何进一步改革,同样受到社会瞩目。

以上。

参考内容:

上海删减小学考试 期末不准考英语|教育观察

教育竞争的背后,家长是最大的变量?- 南都观察 - 财新博客 - 财新网

江苏教育厅长谈为何重罚教师有偿补课

明确 “双减” 界限 文件划定义务教育学科类教培范畴

教育部专项整治 多地堵截公立校教师有偿补课|教育观察

知乎用户 财新网​ 发表

是不是还要中考?这个社会对于没考上高中是不是认为就是差?

是不是还要高考?没考上大学是不是就是差?

可以不补课,可以不排名,那么可以不考吗?可以不分流吗?不分三六九等吗?

有意思的是上海上小学一年级就默认孩子已经学会 26 个英文字母的地方,说什么期末不再考英语。

还有人嗨着说把英语彻底去除,只要英语一天还在名目里,就是筛选那 50% 分流出去的科目

知乎用户 z Cenia​​ 发表

正确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未来 K9 教育中的外语学习可能将会逐渐边缘化。英语作为基本交流工具应该回归本来属性,学习外语不应该占用太多学生的时间!

过去两会,已经有人提议取消英语【主科地位】,比如今年年初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语言的作用应该是交流,而不是考高分,而且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将会实现完美的声情并茂同声翻译,机器能解决的事情就交给机器解决好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用不着花太多时间让自己掌握一门其他语言!

今年奥运会男单羽毛球冠军安赛龙受到中国人的喜欢,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其会用汉语与中国观众交流,而且,安赛龙学会汉语并没有从小学就开始,而是因为有需求,所以才花气力学习汉语,即便汉语难度如斯,但是,安赛龙还是掌握了流利度汉语交流。

安塞龙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付出,你完全可以两三年就可以基本掌握一门语言。而不需要从娃娃就开始,学习个 20 年,这完全就是在浪费中国千千万万青少年的时间,对于大部分中国人,一生也用不着掌握流利的外语。

还有,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大中国核心文化的输出,我说的核心文化是体现中国人民美好品格的文化,而不是宣传其他的文化,目的性太强的宣传难引起国外朋友的共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即便花大价钱在纽约时代广场买广告还抵不上一些国内油管自媒体的原因。

**在全面改开这里,我一直有一个担心,就是汉语文化渗透能力比不过英语。**毕竟我们英语必修持续很多年了,上过中学的都会几句英语。而且以好莱坞大片为首的欧美文化对 80、90 后和新千年人民来说耳熟能详。

这样,如果完全放开,意味着谷歌和脸书将瞬间增加数亿用户。而,汉语本身难学,我们的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可能比较难渗透到欧美等西方国家。

抖音虽然也成功了,但是,并没有输出多少汉语文化,只能说本地化成功,商业模式中西通杀。

我不认同很多人把抖音海外的成功归结为汉语文化的成功,因为并没有体现文化性,比如内外抖音都不互通,如果中文电影在海外也可以收获上亿美元的票房,才可以理解为中文文化在海外的成功。

也就是说,我国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外语,而是基于汉语的文化输出,要想汉语文化输出顺利,首先国民都有浓厚的汉语文化。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改革只不过是开始,未来我国会逐步取消外语的重要性,选拔性考试中也会慢慢边缘化。

对于我国当前的形势,过度抬高外语地位是对中华文化的抛弃,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再创新。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这样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做实事。并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失利实源于八股:“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因此他建议光绪帝立即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认为策论这种体裁,“能通古证今,会文切理,本经原史,明中通外,犹可救空疏之宿弊,专有用之问学。”“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历史循环往复。。。

知乎用户 荤素搭配​ 发表

好政策!

能有效打击整治 “黄赌毒辅” 等非法产业

阻止教培产业的泛滥

降低生育成本

提高生育率(狗头)

知乎用户 乌坦城走出的少年​ 发表

不由得想到这首歌: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到那缺人的工厂去。

说实话,某些人真的是干啥啥不行,捣乱第一名。

真心希望有些上海官员能够大胆喊出:此乱命也!

知乎用户 吴郡太守 发表

不知道,最后影响还是看体育课的数量。

如果每周的体育课能多加两节,学生能多吃一些肉,这个规定才有意义。

否则只是把英语的学习时间分到别的内卷项目上。

知乎用户 花楹 发表

关键是中考分流时候还是要考英语的。通常来说,从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人是考不过从小就开始学英语的孩子。现在学校不教了,中考,高考还要考,那只能家长想办法给孩子学,自己教或者请家教。

而且个人认为英语考试在中高考是不会取消的。英语这种学科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更紧密。教育分流现在就是根据家庭收入分流,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哪怕中高考被分流出去了,家长也不会让他们当工人的,这样就相当于浪费了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最后去做工人的,就是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家里又没钱的,他们没有选择。

所以分流时候就按经济条件分开,减少资源浪费。所以英语在未来的中高考中仍会存在。

小学不教了,只能家长自己想办法了。不过上海大学好大学多,大学生多,家教资源也就多。
其他没有什么好大学的城市,将来如果也用这个政策……

知乎用户 巨馍蘸酱 发表

这个问题我大概可以回答一下吧!

学了 20 多年英语,其中花了 10 年时间,做了一个较为知名的英语单词软件之后,从去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论文软件的开发。

先讲一个小故事,你们都知道的。

1968 年,因为一些社会原因,一个学生被迫辍学,进入上海浦江电表厂当工人。 和大多数其他工人不一样,这个工人依然坚守英语学习。 4 年来从未放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 1972 年,他被选中,进入伊林学院、巴斯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后来他称为中国新一代的外交家,他就是杨洁篪, 曾经的外交部长,现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当然,我们都是普通人,并没有想过成为外交部长,共和国不需要你们都做外交部长。

我大概和近千名英语学习者聊过,从 3.5 岁到 55 岁,学生,医生,保险,销售,富士康的小妹,在伊拉克的工人,我还聊过一个在索马里工作的哥们。

我见过在新婚之夜喝醉了酒的新郎,在新娘的提醒下,1 点之前完成打卡。待产的妈妈,在临产前背完单词来减压; 50 多岁的老太,去了英国和女儿同住,从 ABC 开始,一步步在英国生存下来。

这些学习者,让人动容的发自内心的坚持英语学习的人,并不是英语看起来时髦,或者崇洋媚外。不,恰恰是英语最基础的作用,作为世界语言,带给学习者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和加成,让他们选择了坚守。 没用的东西,鬼才坚守。

2019 年我开始,我从背单词软件团队离开,开始投身于科学研究(现从事儿童发展方向)。 如果说以前做单词软件开发,主要还是冲着商业去的,毕竟知道学英语的人多。当我进入学术领域,我才真正感受到英语在学术领域的价值。 去国外读博,都是需要 GRE 或者雅思成绩的,考过 GRE 的都清楚,那是个什么难度的题目,为什么要那么变态呢,变态到连自己人都要考。

很简单,因为这是学术需要的啊。 贴张截图吧。

这样的,上来就是 7 页(很短的), 12 页(也很短), 20 页, 50 页,对,有时候要去很厚的书里翻。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大部分的管理和社会学,所有的论文都几乎是英文的,英文就是学术的 default 语言,不会英语,用中文写,请翻译公司翻译,请润色公司润色,这样的低效想在学术圈混也不是不可以,有点 Low 而已。

当然,现在讲究文化自信,可学术这个东西你怎么自信呢。君不见中文杂志那货色,自信倒是有了,我们是要靠中文杂志强军还是强国呢?用来搞搞职称是可以的,做科学研究还是算了吧。 科学并不是需要谁的认可,科学是通过向同行发出公告,借由同行的专业,为我们纠正方向,同步向着科学的高峰攀登,和奥林匹克的精神没有两样。

科学是没有办法闭关搞出来的,如果需要交流,当下最好的语言还是英语。当然,也许,我是说可能,从明天开始,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从美国到日本,从北欧到南亚,都开始用中文交流,他们向知网投稿,从此我们就应该不太需要学习英语了,中小学当然也都可以不用开设英语课程。

知乎用户 青藤学术​​ 发表

当减负减到了以往极难深入的细节,只能说一句

搞快点!

限制书面作业量致书页数量,限制留校性质补习,限制作业形式考试,限制大小小灶性质的专项强化

我们学生时代受的苦很多了

虽有不甘,也不能让下一代受如此苦楚

知乎用户 HTPC​ 发表

我想,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减负。

但是,如果高考的指挥棒不变,高考的科目中还有英语的话,即使出台了这些政策,很多家长和孩子还是不会放松的。

其影响就是以前学校要求学,现在是孩子自觉学!

知乎用户 冯博有料​​ 发表

9 年盲盒,最后一锤子买卖定终身。

现在中考的重要性,已经大于高考。。

知乎用户 lili 发表

把韩国私教补习的坑踩过一遍后,再去踩美国快乐教育的坑,回头看原来教育这件事殊途同归。

知乎用户 张的词 发表

实话实说,没啥用。

我们这十三线小城,自从取消补课机构,一对一家教价格直线上升。两个月之前我补初中物理一节课 100,现在已经涨到 300 元一节课,而且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来咨询补课的事,完全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十三线城市尚且如此,何况上海。我曾经和一些家长交流过,为啥花那么多钱让孩子补课。大部分家长的回答就是不想让孩子上职高,哪怕有一丝希望都要想进办法把孩子送入高中。

其实,大多数的孩子们其实都是资质平平,他们不可能卷赢牛娃,但他们只需要卷赢和他们一样资质平平的百分之五十的孩子就够了。

谁爱上职高谁去,只要不是我就够了。这就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

知乎用户 aaa​ 发表

治标不治本,把中高考英语由选拔考改为毕业考才是治本。

知乎用户 新萌 发表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风向标。

1、不考英语,可能是汉语和国家竞争力增强,英语不再是未来的竞争优势;也有可能是上海孩子的英语水平已经很高,形成了家庭学习的自觉,不需要学校另外培养。总之,取消英语考试似乎是好事,但若孩子不学英语还是欠妥。因为英语学习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是多一个途径了解世界,多一个胸怀去接纳世界。

毕竟许多近现代典籍都在西方~

2、严禁月考可能初衷是好的,可是如果也没有其他教育评价结果给家长,家长可能更焦虑。

取消月考可以,但应有其他形式的评价并让家长知道结果。

知乎用户 燕掌门 AngelWu 发表

你可以把英语设置为及格性考试,而不是排位性,竞争性考试,可以采用多次考,乃至于无限次考的制度,直到考过及格线为止。

不仅仅是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不同专业,都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外语门槛,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都不再是竞争性的排位考试,而是及格性考试,而且考试时间可以由一次,拉长到几年。变为证书性考试成绩。

既能够保住外语的必要性,也能去除不必要的过度竞争。

知乎用户 彼岸之刃 发表

我说个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的事实。

德国小学生 10-11 岁分流,但是这个年龄其实看不太出成绩来。发育有早晚,考试又不难。

那么德国的教师们根据什么来分流呢?

成绩差距不大的时候,当然是根据**孩子们的家庭出身**咯。

你爹妈是工人,去职校,以后做工人

你爹妈是大学老师,去文理中学,以后读大学。。

德国的工人们就是好啊,非常专业非常能干,毕竟他们当中可能有很多是底层出身的天才,分流去做工人,永远失去了成为科学家的机会。

你说这种模式很好?嗯,我也觉得很好。给自己家孩子淘汰掉大量底层家庭出身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可惜我家孩子错过了。

知乎用户 Cynthia Li 发表

高考只要考,还是高分项,就不会有什么改变!

知乎用户 习惯发呆 发表

不赞同。

作为一个普通人家,而且是贫寒的普通人家。

我的梦想就是让孩子靠学习,过比较体面的人生。

从小我对他的教育就是努力学习,这样自己面对未来多一点选择。

我们本来在高考大省,上好大学要比其他地方难的多,只能是杀开一条血路。

如果学校不考试,老百姓的孩子有出头之路吗?

到时候拼爹妈?

不管别人如何说减负,中考、高考都是对平常人家的孩子来说,只有好处,它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竞争。

知乎用户 多少楼台风雨中 发表

依旧不支持。。理由无他,你中考和高考的英语考试科目没有取消,目前也没有听说中考高考英语分数降低的传闻。。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小学阶段不考英语,势必会让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英语语境家庭的孩子,更加不会好好学习英语了。。

而小学阶段,的确是学英语,打基础的黄金时间。。真的到了初中才开始抓英语学习,真的来不及。。

我小的时候,就有一些学校是三年级开始教英语,而一些学校是到了五年级才开始教英语的。。然后,普遍是晚教英语的学校学生,成绩赶不上三年级就开始学的学生,而且基础差的结果,就是后面晚学英语的孩子,到了初中阶段要赶上进度就十分吃力。。明明就差了 2 年,但当年进中专职校的不少孩子,都是五年级之后才开始学英语的。。

而如今,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依旧在哪挥着,小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有多糟糕,我相信各种为人家长的都是心知肚明,不考试,怎么知道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你小学阶段不打好基础,到了初中能跟得上

读书时的苦恼,是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再度重复自己已经走过的路。。

你在读书时养成的松懈,在将来工作时,是会加倍回报给你自己头上的。。

毕竟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就那么多,福利好、工作不忙、可以干到退休的岗位多数都已经被各种后门给填上了。。而那些福利好工作忙的工作,也是非常挑人的,工作不严谨,态度不认真,学习能力不强,想找到这样的工作?个人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达标,能干得好吗?

所以啊,希望之后的一代人 (特指 10 后,20 后),不要真的成为了废青。。

知乎用户 大叔默默路过 发表

只要高考将非语言类的专业,英语由选拔科目变为通过性科目就行。不学英语不现实,大家都懂。但是只要通过了高中生英语测试就可以。类似于四级考试,你考 60 还是 90 都一样。这样英语学科至少不卷了。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然而中考英语依旧是 150 分呢!

嘻嘻

知乎用户 我想换个名儿 发表

20 多年前,我还是魔都高中生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是:电子游戏是 “电子海洛因”,对电子游戏要严防死守。游戏机房被取缔、老板被抓的新闻比比皆是。

社会新闻里有《挑战 “地狱门”(一款很好玩的街机游戏) 落入地狱门》这样的报道,暗示电子游戏与犯罪之间的必然联系。

20 年后,上海成为 “电竞之都” 了,许多战队都选择在上海发展了。国内 XX 战队国际上拿奖的新闻随处可见了。前几天又有官媒说“电子鸦片”,结果很快被删了。

这说明什么? 禁令是真的,刚需(从”玩游戏 “到” 补课上名校“)也是真的。用禁令 VS 刚需,你猜最终是什么结果?

对了,我爸以前在上海读中学学的外语是俄语,不是英语。

知乎用户 michael zhang​ 发表

这个消息简直太振奋人心了,**可惜的是中考、高考还是需要考查英语成绩。这用处不够啊,治标不治本啊,除非孩子中高考时,英语也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必考。**否则,该卷的还得卷,还学的还得学,不然孩子如何在中考分流考试中考中普通高中,如何在高考中看上好的大学啊。

昨天刚看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访谈,他说,只有一半的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过早分流,建议合并初中和高中,取消自主择校,让所有孩子都按地区划分上学,不分好学校和差学校,更不能出现全是尖子生的 “超级学校”。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读完普高,再选择是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

小学不鼓励学科考试,初中升高中却非要通过学科考试成绩来筛选分流,这样的减负又有何用,不是换汤不换药?如果初中到高中也是直升的,不需要通过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差,我们家长还有必要卷吗?

影响我们家长卷或不卷,不是单纯的一次或几次校内月考,期末考成绩,关键是孩子的成绩不好,便无法上普通高中,只能在初中就被迫停止学业,去走所谓的职业道路当工人。

而且在中国,一旦孩子走了职教路线做了工人,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做个工人,没有良好的升迁渠道,后续也没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于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高中,未来能考上大学,我们只能被迫加入内卷的潮流。

所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取消小学的各种月考,也不是小学阶段不考英语,关键是合并初中和高中,让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可以直升上学,延长到高考再决一胜负才是正理。

但是,说实在的,看到上海市教委发布的这条仅考语文、数学,其他学科只进行考察,还是很高兴的。家长课后辅导的压力相对来说会小一些了。

当看到每天一节体育课,其他学科不能挤占体育和健身时间,不仅会心一笑。小时候的我们,多么渴望能正常上体育课啊,可是体育课经常会被所谓的主课语文、数学、英语所挤占。

现在有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可见国家开始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了。毕竟没有健康的体魄,学习的再好也没用。健康可是革命的本钱呢!

@知乎亲子

,祝好!

知乎用户 茶茶说道 发表

1. 英语请滚出中国,汉语才将是是世界通用语言。

2. 月考的取消会让学生的成绩普遍下降一大截。(未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知乎用户 千白 发表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不管学校学不学考不考,我家孩子该学英语还是会学,该去上补习班还是会去,就算后面补习班全面取缔,还是可以请一对一,哪怕一对一也取缔了,我仍然可以自己给孩子辅导。

知乎用户 高龄程序员​​ 发表

说实话,没什么意义。

除非能规定中考和高考不考英语。否则最终英语该学还得学。小学不考英语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说小学不考英语就可以在小学不好好学英语了?

相反,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所谓减负,本质上都是在减少普通人能获得的教育资源。

上层人的孩子不在一个赛道,中层人的孩子能从校外获得教育资源。反而是底层人的孩子,公立资源就是他们能获得的所有。

真要像美国那样来个快乐教育,混个社区大学,以为是好事呢?

知乎用户 老年二刺猿 发表

我感觉以后的趋势是英语变成选修课,可以锦上添花的那一类,但不会影响大局。语文数学作为主科就可以筛选出好的学生。

有出国求学需求的家长不会因为学校不考就不让孩子学,所以不会影响到这类家长。

凭自己的需要,该学多少学多少,够用就行呗,各取所需挺好啊。

知乎用户 莱德妈妈 发表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教育有两个核心目的,于公,为了选拔人才,于私,为了提升品格。

不刻苦学习大量的知识,如何提升自己?

不严格设置梯度考试,如何选拔人才?

新中国用了七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就是靠着高强度的教育与科学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而得到的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建设的。不要学习西方高利贷帝国主义,我们还玩不起。

知乎用户 小苑先生 发表

英语是高考科目而且是主科!150 分!现在叫学校不要考英语?可能吗?

说不定,有条件的家长只会私下给孩子请更贵的英语家教,“偷偷努力”,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就好比规定车间让员工不要只关注分数,但考核却是量化指标!

结果导向不变,只要求过程理智,显然是镜花水月。

知乎用户 老螺 发表

有啥用?英语老师会变着花样的考试。比如质量调研。

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离谱!

知乎用户 圣威廉仁波切 发表

突然想到张桂梅老师的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对她学校这些女孩子来说,只有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最管用,因为基础差了太多!

表面上看新规是给孩子减负了,但成人世界卷成这样子,哪里还有家长敢真的减负、让孩子自由学习?你不给孩子抓点紧,有的是家长给孩子箍得死死的,到时候你家孩子基础落下了想补都补不回来,咋整?

所以说到底如果竞争严重的社会现状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上再多的举措也是杯水车薪,没法从根本上给小学生减负。

所以这一类新规,看看就好。

知乎用户 一鸣各种 发表

多年减负下不去,人口一查没了底

全国上下一盘棋,学业减负大趋势

校外培训双减,校内延时托起

网络游戏卡住,全民健身练起

国家文化有自信 不学外语也能行

语文数学要练好 洋腔洋调稍一稍

大考小考全砍掉 素质美育干起来

上海第一先走起 其他省市跟上去

国家为民减负,人民为国增子

国外比较乱套 ,风景这边独好

知乎用户 古读 发表

这是七月半烧报纸——哄鬼

以为不考,大家的成绩就上去了

除非高考取消外语

现在的初一英语,就是默认给学过英语的小学毕业生准备的

没有好的基础,特别是口语差的,上了初中学英语真的跟听天书一样

以前学得好或差,还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比较一下,家长心里有个底

现在像驼鸟把脑袋埋进沙子,等到了初中,才知道差距有多大

还不是要去补习

知乎用户 真的有神仙 发表

回到我们 80 后小时候就挺好的。那时候就语文数学两门主课需要考试,要系统学习,一个学期只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其他都是副课,只做常识了解,也不考试。双百分就是学习成绩的顶点,也没有那么多排名的事情。

那时候小学没有英语课。要到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只要方法得当,三年学个基本使用,也不是问题。

我自己记忆中的小学时光真的是挺快乐的,也没有压力。而且从后来的中学大学学习发展来看,也没有耽误任何东西。

反而是现在的小学生,据说是素质教育,一个个却累得要死要活的,连着家长都一起受罪。过去老师谁没事找家长啊,只有孩子犯了严重错误才可能惊动家长。

小学教育以素质教育改革之名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感觉太荒谬了,不知道是谁造的孽。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1. 实实在在给老师减了负,

2. 把普通家境孩子的英语成绩彻底打成了盲盒,初三中考才能见分晓。这应该会刺激更多家长选择补课,毕竟没有家长期望看自己孩子就和看张彩票一样

知乎用户 参悠云叶 发表

只要高考还在考英语,压力还在,那么只禁止中小学考英语,禁止课外班,都没用的。

知乎用户 greatmatch​ 发表

这多好啊。

老老实实学中国话,不用担心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会想着出去。一出去就不回来了。

乖乖的在国内为人民服务。没事儿吃顿饺子,多好。

知乎用户 侯震的腰果鸡丁 发表

最近国家正在开两会,有的人的代表提出了这样的议案。

然后这个议案放在知乎上进行投票。议案的题目是,

如何看待政协委员提出取消英语中小学的主课地位?

这是一个可以选择投票的回答。截至这个投票结束,一共有 42 万人。其中 49% 是认为应该取消。 51% 的人,认为不应该取消。

有意思,这将近 50 的比分,很有意思!

无论你说什么都有一半的人,注定反对。

所以我也希望看这个的人如果不认同我的观点起,请合理讨论,谢谢!

也欢迎有不同意见小伙伴在下方留言。大家合理讨论。

我不知道这平台上,同意的人和不同意的人,是怎么想的。

其实所有问题,都是屁股问题。

尤其是现在,这个生意已经让很多公司去美股上市了。

我看很多答案都说,不学英语如何如何不行!!!这是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降低英语比重。 和完全不学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英语的分值和语数两科完全一样。 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必须平均分配精力。 当然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擅长学习外语,所以说外语方面的经历反而更少,获得更高的分数。 在取得成绩这方面,一切以总分最高为要求。

所以说如果英语的地位和物理化学等其他非主科一样。导致的结果就是 学生在对这个不同科目的学习下功夫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权重和不同的策略。

有些学生努力了半天还是一点儿成绩也没有。

有些学生可以把自己在英语上面过多的精力投放到其他学科。 还有些学生只有这一科英语成绩比较好。降低比重之后,它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分数,失去竞争的优势。这就是权重调整之后的变化。

我说的事降低权重。不是不学了!他们这样激进偷换概念,我只能认为他们利益相关。

总结一下,高赞回答,有说科学文献必须依靠英文翻译的。

这个是确实的。一般民众来说,并不需要阅读那么多的国外高等级的科学文献。那些真正从事科研研究的,就算你不要求他也会自己学的。而且科学文献这个东西像考研考博,都是硬性要求。 但是这个我也有一点儿不同的看法。像一些非科学类的学科就没有必要对这个要求这么严格了。我记得陈丹青曾经是清华美院的一个教授。他说,他的学生因为与英语和政治考的不好,虽然很有天赋,很有才华,但就是不能收他当研究生。 这让他很失望。这件事情对错和是不是应该先不讨论。我们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

就简单的这个考研的时候英语要不要考?

并不是说英语降低了主科地位,你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出国留学了。还有人说外出打工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外出工作,英语确实是非常必要的,有几个点需要讨论一下。首先外出工作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工种,另一类是外出留学。爱出流血流在外国同样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你都必须具备基本的英语条件。同样,是否在英语,小学阶段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没有直接关系。这个已经不是我说了多少次了,取消英语主课地位并不意味着是不学英语,只不过是把学英语的地位放到和学物理和化学一样的程度上。

考虑到我们国家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所以很大程度上也加强了英语的学习。

有一些比较激进的城市中产,他们甚至在孩子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就把英语作为一个闭源选项嵌入了孩子日常学习中。按照这样发展,孩子将来长大之后,会怎么样?

如果外出留学,托福雅思是必须要考的,这个考试很难,我英语很差,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方式面的事情,所以对这方面了解很少。

但是英语学的好的人肯定会往这方面努力,这个和你降不降低他的主课地位是没有关系的。假设你是一个中小学生,你的英语非常好,不需要额外花精力就能考到将近满分,现在因为这个政策调整英语不再是主科地位了。你就必须加强学习语文或者说数学让你的总分和其他人相比有足够的维持的竞争能力,你肯定是不开心的,因为它降低了你的比较优势,也变相的要你加强学习。同时如果说你要真的出国或者说国外经历准备的话,

那你现在的英语水平来应付托福和雅思开始准备也是可以的。

可以分出更多精力来准备出国真正需要的考试。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这个国家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了很多年,包括大学的四六级。基本上英语的实际应用很差,除了在选拔人才和提高考试成绩方面的作用,他几乎没有太多现实上的意义。

实际上连真正学了很多年英语的国人,面对老外的时候说的单词也非常有限。如果说真的有实际上的意义的话,那就是英语培训。这个行业养活了很多人,但不是完全否认英语培训这个行业,英语培训这个行业,像雅思,托福这些硬性指标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真正解决了那些出国工作人的实际需求,这些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做生意的都知道,一定要努力的拓宽自己的市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卷入你的庞大系统,让所有人的孩子都来参加英语培训,要交钱。

这样生意才能运转下去,这样运转才能赚得更多。那些小而美的独立经营,根本不适合真正已经上市的公司。看到那个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多的延伸到了英语要不要学,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吗?英语当然要学英语,要好好学,要改变现在的这种学习方法,而且英语除了中小学生阶段教学,成年之后也要去学英语是很重要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意味着要像我们的语文。数学一样重要。

我们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有 5000 年的悠久历史,那个薄薄的历史书和现在的文理分科,或者说文科选科,已经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自己的历史,远离了自己的文化。那本语文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只要大家读满江红,就能激发出全民抗敌的爱国热情。只要读《岳阳楼记》,大家就知道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新一代的中小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代中小学生已经开始提升文化自信,当他们长大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会更加自信。

像语文这样同样重要的还有数学,数学虽然是高中之后,学习的那些东西在我们日后生活中基本涉及不到。

但是学习数学更多的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得出答案的思考方式,这样的能力,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理性,谨慎,客观,这些思维特质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数学锻炼出来的。

没有人们人质疑学习语文和数学的重要性。

我要说的是,没有人质疑中小学生的学习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是很大影响。

这些科目很重要。同样,我也不认为应该在中学或者是大学之后才开始学英语。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英语,因为小学阶段人学习语言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但是当孩子长大,从事比较专业的行业和工作的情况下,这样的事情就不在我们讨论的中小学生降低英语学习权重的这个事情的范围内了。

有人说过,中小学生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培养具有美感的社会公民。我也可以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每个人都能出国,都能有极高的英语水平,而是尽可能地让国家和人民有更好的应援能力。更好地走向国际和世界接轨。

现在说英文降低主科地位,也有人认为这是质疑英语的重要性,英语重要性有很多。认为坚持英语学习的人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说过很多种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实际上我整篇很多事情,如果把它改成英语学习很重要,逻辑上就解释不通了。我之所以要解释,不是说英语不重要,而是说应该降低他的主科地位。

很多人靠着忽悠和逻辑错乱来进行诡辩,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逻辑链条。和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

好了,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最后分享一下我个人学习英语的简单经验和感受吧。

我小学三年级在我们这个城市学习英语,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从最简单的 ABC 地开始学到后来的简单单词,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我一直学习英语,但我的英语成绩非常的差。

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高中毕业之后我的英语水平是很固定的。高三那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做了一个英语考试的真题,我考了六十多分,满分 150。

等到高三毕业的时候参加高考,我的英语也是六十多分,基本上一年都没有变化。我现在很后悔没有把学习英语的时间全部用来提高其他科目的分数。如果那样的话,我高考的成绩可能会更好一点。那我说一下,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在村里小心的英语培训机构就开始学习。

上了中学也断断续续的参加过一些英语培训的课程,到现在大学之后。看一些英文的电影和英文的美剧。对国外的文化和英语的听感有了一定的提升。

我在船上工作的时候,一整个月都没有下船。当时无聊只能看每一句马男波杰克到最后一两集没有字幕,我既然大概齐的听懂了剧情。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觉,我知道我的英语非常差,那个一百五十多分的只能考六十多分。

知乎用户 初来乍到诚惶诚恐 发表

没啥影响,又不是取消高考。

知乎用户 小损样​ 发表

挺好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一个期中和一个期末考试 现在居然都有月考了。。。

知乎用户 天野和风 发表

我朝的英语教育实在不行。

真彻底取消英语应试教育反而更好。

不考英语太棒了,最好小学别开英语课。

我的孩子不用去朗读背诵抠语法,我高兴死了,我带她好好应用就行。

知乎用户 扁扁 发表

说实话,政策无论怎么变,该培养的还得培养~反正我们就读的公立小学没有英语月考只有期末考试而已~~零基础的小孩多的很~期末考试成绩也是参差不齐的 (◐‿◑)

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该学的不会受政策影响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向也不会受别人影响…

知乎用户 晏晏​ 发表

可以取消学科教培

但是最好不要把必考科目的要求降低

本来是刚性要求的

在日常里弦却是松的,这就不行了

你既然是要考的竞争科目

你取消期末就不合适了

要么就不学吧

原来小学也没有英语的

既然学了,又是以后的主力学科

该考试就考

别人学生学了三五年一直觉得不重要

突然初中高中居然要拿来排名

这不是好笑吗?

知乎用户 吖 bi 发表

想起我小时候确实也没考过英语,但是会不会越不让人考,反而我们更愿意去学了呢,难道这是 “逆商” 教育

看报纸 ing

知乎用户 CM 也得努力 PTE​ 发表

在转向精英教育的路上一脚油门

知乎用户 Hanseeeeen 发表

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要逼他 / 她学英语。

英语分两种,实用性的和学术性的。

没兴趣的话,学术性的英语是学不好的,因为这需要投入大量课外的时间,靠课上那点东西完全不够。

有出国条件的话,实用性的英语很容易在环境中习得,根本不是课堂能教的东西。

所以,英语不是逼出来的。

其实还有一种英语,最没用的一种:应试性的。

知乎用户 蝙蝠听写 - 韩老师​ 发表

这影响得按照不同家庭分点答题。。。

1. 世上有一群日常在老师面前很 “乖” 的那种家长

——他们在家里也不太懂孩子在搞什么,只要不是泡吧打游戏盯着电子产品不挪窝就完事儿了,他们实在是折腾不明白学校的破事儿。但他们每次家长会必准时到,手上还拿个小本本记得比谁都积极,开完会还得去单独问问自己家孩子的情况,老师讲出来的话跟军令一样坚决要服从,老师说孩子缺了哪儿就立马回去补哪儿。这下好了,没成绩了,没了明晃晃的分数说事儿,那每个学期的家长会大概率就成了老师的灌鸡汤大会场,除了鸡汤估计就讲不出太多 “实用” 的事儿了。同时,课外补习班也被不断压缩,于是这群家长只能浑浑噩噩六神无主,直到中考高考的时候血淋淋的成绩怼到眼前了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 “钻石” 还是 “尘埃”。于他们的孩子而言,家长这个样子倒是切实“减负” 了,但未来的路到底走不走得轻松顺畅就很难说了。

2. 世上还有一群日常完全懒得理孩子的家长

——“你成绩好不好跟老子有啥关系?农民工一不小心也可能挣好几个亿,我花几十万送你上补习班,也许你以后也就混个几千块工资,索性大家都是看命,那我管你成绩干啥?没有成绩单更好,免得隔壁家 xxx 的家长又来拉着我聊这种我完全不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这种家长而言,这场教育改革毫无影响,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从 free 变成 free plus 而已,其实也差别不很大(当然教育改革中老师们的行为也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影响,不过今天我这个回答主要就想聊聊家长,就不谈太多老师的内容了)

3. 世上另有一群铁了心的望子成龙的家长

——“没了成绩我咋知道我孩子是不是比隔壁老王家的强?我咋知道我孩子能不能有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这群家长为了孩子成龙成凤简直可以不择手段,我以前兼职过中学辅导老师(虽说我不是学师范的但 985 学历在课外辅导市场是真的吃香。。。而且我这个人比较能扯皮,跟孩子处得也好,在家长面前也能吹,所以还蛮多家长喜欢我),我见过才刚中考完、一天假都没放就被逼着把高中知识全自学了的孩子,见过年纪小小就把 “五三” 刷了好几遍却还因为 “不勤奋” 被家长骂的孩子。。。

其实这些家长就算没了成绩单的参考也可以揪着老师把自己家孩子的情况问出来,毕竟老师天天在学校对着孩子,总得有个谱(不过如果没有成绩单 push 老师,老师本人的 “谱” 到底还靠不靠谱还另说。。。),惹急了这些家长在家长群里自己沟通交流信息,互相跟演宫斗剧一样的七弯八绕的都要把各家孩子的情形摸清楚。学习嘛,没有成绩单咱还不能自己创造成绩单么?看着别的孩子多背了 10 个单词,多写了 10 道算术题,那我的孩子就多背多写 20 个呗~ 网上资源这么丰富,咱还可以在家长群里自己凑一套题出来自己组织考试。

另外,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对课外补习班的整顿在这群家长身上很难起作用。。。对于有资源能搞事儿的家长而言,没了课外辅导机构大不了就自己多花点时间上手教呗,教育局管谁也管不了咱教自家孩子啊,这年月谁还没个学历了?教教小学生还是能应付的嘛~ 中学题目有些家长自己搞不定了,那也好办啊,认识几个 985 的朋友,邀请来家里跟孩子 “聊天” 嘛~ 朋友怎么就不能来做客了,又不是请辅导老师,咱不过是给朋友送点逢年过节的 “小礼物” 啊,咱家重情重义的朋友生日哪怕送个金条也不为过嘛~

总之对于这群家长而言,改革顶多就是增加了他们搞事儿的成本,但很难杜绝他们搞事儿。而他们的孩子,顶多就是直接来自于学校的压力减轻了,但空下来的部分大概率会被他们的家长马上自行填补起来,孩子还是挺难轻松的。

4. 世上还有一群 “随性随心随喜” 派家长

——这大概是很多影视剧勾画出来的最理想型的家长了,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我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但现在随着世界越来越卷,我个人猜测此类家长在家长群体中的占比应该非常少了。这群家长讲求万事看孩子高兴,学得好了是天赋 + 努力的结果,值得表扬;学得差了是爹妈的遗传不适合学习,也没啥丢人的。对于这种家长而言教育改革是合适不过的了。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放肆学,也终于可以让他们放肆玩。孩子想学了他们会鼓励,孩子想玩也不批评,只在任何事情即将太越界的时候加以引导,其余就充分让孩子发挥天性。教育改革让他们的孩子不用考那么多试了,给家长给孩子都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更可以随性发挥随缘成长。但这种教学和育儿方式对家长的要求挺高的,有些事一不小心就过度,抓太紧了就会靠向疯狂望子成龙那一派,太松了又可能确实孩子的天性不咋样,孩子不在乎成绩、搞不好学习是小,可万一被不三不四的人带坏了就完蛋。这种家长就像是朝廷里的中立派,搞得好了满朝文武都心服口服,两边遇上啥事都可以跟他商量;搞得不好了就是两头不讨好,孑孑独立于千军万马之中,哪天皇帝怪罪下来就是个人头落地的下场。。。不过不可否认的,这种家长绝对是给孩子减负的最理想类型。

于我所见,教育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要让一批这样的家长 “被制作出来”,通过政策规定的手段强迫那些“鸡娃” 式育儿的家庭学会放手。可是目前来看政策顶多改变那些很 “乖” 的家长,另外可能再改变一下 “疯狂望子成龙” 派里的部分有心无力找不到资源继续 “鸡娃” 的家长,其他的还挺难搞。。。

知乎用户 hhhhhhhh 嗝 发表

不让中学生参加月考联考,那合着就等着期末开盲盒了呗。

知乎用户 行走 发表

这是一种进步吧,回归理性。

军备竞赛,只会鼓了培训机构的腰包,折磨了学生的身体,家长的钱包被掏。

这种打击恶性竞争的手段确实有必要。

知乎用户 上海建设工程律师​ 发表

高考如果还继续考外语的话,我觉得可能利好日语培训

知乎用户 j 猫 dora 发表

挺好的 都是教改的一部分

知乎用户: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1 赞同 · 0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我就想知道,将来在校外给孩子培训,是不是只能找大学生家教了?

知乎用户 梦想​ 发表

剑桥少儿英语很可能会更火,唯能力不再唯分数;家长的双眼 会紧盯中高考考试科目,在内卷加剧的大环境下,想让孩子突出重围,只有外语一科最现实。

知乎用户 英语肌肉酸痛 发表

南京叫教学质量测评,

不是考学生的,

是测评老师教学质量的。

手动狗头保命~

知乎用户 慕容墨言​ 发表

减不了负的源头是什么?

源头问题不解决好,所有的措施只能是治标,只会沦为形式。

如果,我是说如果啊,所有的小学都能执行到位,不再让学校逼学生们去学。

那么下面可能考察的就是小学生家长的能力了,家长强则娃强,家长弱则娃弱。

学校不搞了,家长可能就得亲自下场了。

知乎用户 猎晏焱 发表

用结果驱动过程,可能会更好吧。

中考、高考、考研只要考英语,英语分数和难度都不变,那小学初中就会陷入博弈。

1. 英语分数占总分的比例下降,比如英语 150 变成 100 跟普通历史物理差不多,那英语地位就会向历史物理靠近;要是降到 30、40 跟体育差不多,我猜英语老师会和体育老师一样,需要经常请假

2. 英语考试难度降低,当大多数人考起来都很容易,分差不大时,就没有那么重视英语的必要了,英语地位就会向语文靠近。

知乎用户 拼搏者者者者 发表

泻药。

对一个家有新 7 年级渣娃的家长来说,我认为不会有影响。

校内减负年年喊,但是对家长来说然并卵。就拿英语来说,四年前我家小朋友三年级过 pet 算标配,今年小升初投简历无论是三公还是投公办好班还是接民办初中摇电,英语方面标配是 fce 甚至 cae➕小托福➕数学机构高端班而且还看不上线创。当然你也可以跟我杠说上海小升初去年开始民办摇号,我家作为去年上海小升初第一批公民同招的对象,实际上公办小学初中入学明面上有个人户分离政策➕人户分离跨区摇民办➕暗地里民办初中摇电借读,不信可以去看超一流民办 hy7 和 hy8 借读转正情况。

至于所谓的严禁中小学月考嘛,别说家长层面了,一些菜中菜依然是有类似月考的三科考查的,更别说一流民办初中的数学周周爽和月月爽了。

上海中考分流趋势和四校➕七宝裸考竞争趋势日益严峻。比如今年新中考 750 满分,不管在哪个区 610 都是倒数了,在徐汇考 610 是全区倒数的倒数。而如果一个娃今年中考 699·5 的话,在宝山零志愿可以去七宝,在徐汇只能勉强压线去徐汇相对一般的市重点市二,在静安可以去静安头牌市重点市西。如果一个娃今年考了 689·5 的话,在徐汇只能压线去区重点徐汇中学,在静安可以压线去静安头牌市西,在宝山可以去宝山第三吴淞。现在上海中考的上限大概率决定了高考的上限,所以对脑子比较清醒的家长来说,小学期末不考英语中小学不准月考其实没什么影响,懂的都懂。

知乎用户 owlindust​ 发表

真想掌握英语,以后大学研究也能派的上用场,上海的新规并不会影响。

真的想学会掌握英语,要从听说开始,不要从读写开始,这是任何一门语言的自然规律,学会一门语言,就是要建立起这个语言的思维脑袋,也就是正确的语感,语言不是做学问,而是直接快速的正确反应能力,就是把舌头肌肉练熟,耳朵听熟,眼睛看熟,手写熟而已。

正确的听说,才能培养正确的语感,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理解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意思,才能正确运用各类意思相近的词汇。

应试教育从读写入手,讲究语法,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掌握英语。

没有听说,那么读写时学英语单词和语句的发音和断点连接就是自己胡编乱造的,后面很难纠正,第一遍记得正确,后面就没有错误的可能,因为你只有正确地记忆,否则本能反应是错的,还要纠正回来,一旦单词语句多了,就会在一片错误和正确之间迷茫。

英语的语感树立起来,英语就算入门了,可以运用了,后面就简单,进一步学习将变得有趣,而语感主要靠正确的听说来建立。

最好的学习效率是给孩子找个听说过关的老师,带着孩子学,让小孩模仿老师的发音,跟着老师诵读课文,一问一答,与之交流,效率很高,小孩不容易被挫折。没有条件就一定要跟着磁带学,不能怕麻烦,进度慢而偷工减料,因为实际是逃不掉的。

遇到的单词和语句一个不要放过,都要搞明白正确的发音和意思,背课文是效率最高的,也是最辛苦的一条路径,也是速成法。其他只能暂时省力,事后花的时间更多而已。

学语言如开汽车,起步最难,耗费最大,启动后会越来越快,越来越轻松,没有足够的单词语句的积累,语感是不会有的,英语思维脑袋是建不起来的,大多数人偷懒,跨不过这一步,学的时间再长,换的教材再多,也没用。学校应试教育就更不行,只会帮倒忙,设置更多障碍。

每篇文章或段落,可以先用中文给小孩解释一下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就直接背诵英语课文,背熟了自然能理解。千万不要一句中文,一句英文对照着来,更不能一个中文单词一个英文单词来,学不同语言就是学不同文化,英语文化和中文不同,很多是没有直接对应的,要让小孩直接用英语理解和感觉。

总之,根据正确的听说,朗诵课文,背下足够的文章数,单词语句的运用自然水到渠成,光独立背单词,因为没有关联性,既容易忘记,又不会应用,差别细微的单词会经常搞错。

新概念教材,踏踏实实背熟,练习听说,开始不追求速度,不偷懒,为了进度自己骗自己,英语就入门了,基本应用和交流不会有什么问题。

只是新概念教材比较老了,小孩学起来兴趣差一点。

实际上什么教材都可以,只要有足够的文章,自学要有听说磁带,自学对多数人来说太难了,应试式英语教育更是在帮倒忙,设置学习障碍。

真正掌握英语的,都不是依靠学校和考试的,中国人学英语,不是把英语当语文那样来对待和要求的,主要就是作为一门工具而已。有兴趣的学生,或者被家长逼迫的学生,基本单词和语句文章,读写的最终只能靠自己死记硬背,听说只能依靠课外丰富的教育训练资源,现在还有网上资源。所以对真正想掌握的人来说,没什么影响,不想学的或者没有应用环境的影响就没有。上海这个措施,根本影响不到想学或需要学的,不想学的,也就还是那么样。

一些人总喜欢拿英语和数理化等做比较,认为数理化以后也不用,所以也没必要。但是不要忘了,数理化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基础知识,学没学过大不一样,没有学过数理化基础知识的,称不上是现代人,从知识素养上来讲,与古代人没什么区别。英语根本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只能说英语对一部分人有相当大的作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没什么必要,万一哪天真的需要用到,在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中,也是能很快掌握的,不光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具,真正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否则语法再正确也没用,因为对任何一个母语国家,在学会语言过程中,从来不考虑语法,都是先有语眼,才有语法,所以也会有很多例外,就是因为本国人从来不讲语法,只讲感觉,不对就是对,就是那么样说和用的,其他语言也一样。我们的考试为了考试,却把这些例外当考点,真是越走越偏。

另外,从师资上,英语哑巴老师是个普遍现象,这也与数理化老师截然不同,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应用工具,强行让哑巴老师教一门语言也是很可笑的。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实际具备英语国家小学水平就足够,我们却硬是把它搞成了大学。如果当初英语放入高考,还有时代背景的需要,当时太缺相关人员,需要强力提倡,放到当今,就变成对社会资源和学生的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了。

实际上,如果仅把英语用作听说读写交流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毅力,把新概念英语教材根据录音带,背得滚瓜烂熟基本就可以过关了,就如同我们小时候背语文课文一样,当时都不需要完全搞明白,背熟了,语感语义都出来了。

英语没难度的,和学方言没什么区别,根本不需要什么预备知识,小孩中文也不是什么都不会,就跟着家长学会的。

知乎用户 johnzhou88 发表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教育内卷的,感觉还挺有道理的。

文章来源于:CF40

本文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郭凯的一篇读书笔记。通过探讨《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这两本聚焦 “贤能制” 来讨论美国教育的书,作者对 “内卷” 和“鸡娃”等时下大热的社会话题作出思考。
“贤能制” 指的是一个社会不问出身,任人唯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自身的才能、努力和成绩,而不是其家庭的财富、阶层或者种族。
“内卷” 描述的是一种在微观尺度上不断演化改进看似有进展,但在宏观尺度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所有微观的演化改进从宏观尺度看来类似于零和博弈。
但在美国,当贤能制遇到内卷,就成了一个有毒组合,突出体现在教育上。《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都反映了:贤能制看似可以让所有人只要努力就能成才,但这在分化的社会下其实是个假象。随着过去 40 多年美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社会分化,贤能制看似公平,但反而成了固化阶层和优势的工具。美国家长们的焦虑并非怕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怕的是社会分层。两本书开出药方的指向高度重合——改革教育和重塑工作。但在郭凯看来,两本书对贤能制弊端的揭露远超过这一药方,因为问题的根源似乎在于美国社会的分化,而社会分化的根源要远比两位作者主要关注的教育和工作更加复杂。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似乎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状态。郭凯强调,中国如果要避免美国遭遇的 “贤能暴政” 或者“贤能陷阱”,就需要始终保持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流动性和安全感的社会。

美国教育的内卷

——两本反思贤能制的书

文 | 郭凯

图片

图片

图 / 摄图网

贤能制 (Meritocracy),也叫优绩制,指的是一个社会不问出身,任人唯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自身的才能、努力和成绩,而不是其家庭的财富、阶层或者种族。

在很大意义上,中国的高考可以算是一种贤能制,考卷面前人人平等,高考能否成功取决于考生自身的才能、努力和成绩,而不是其家庭的财富、阶层或者种族。

内卷(Involution),描述的是一种在微观尺度上不断演化改进看似有进展,但在宏观尺度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所有微观的演化改进从宏观尺度看来类似于零和博弈。

有观点认为,中国一些学生的高考模式就是内卷,学生在应试的准备上越发精益求精,高考的成绩越来越高,针对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提前,但最后能被 “985”“双一流”“211” 高校录取的学生还是那么多。

所以,贤能制和内卷有什么关系?关系就在教育。当贤能制遇到内卷,就成了一个有毒组合,突出体现在教育上。这是我最近读了《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两本书后得到的印象。

前一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 “网红教授” 迈克尔˙桑德尔,他在哈佛大学给本科生开设的 “公正” 课一段时间在国内也很流行。后一本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丹尼尔˙马尔科维茨教授。两位教授都是美国顶尖大学的教授,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学生都是典型的贤能制的赢家,却不约而同地用 “暴政” 和“陷阱”这样负面的词汇来描述贤能制。

当然,他们讨论的都是美国的教育,与中国并不相关,但他们指出的问题值得重视。

现象:美国社会对教育的焦虑

桑德尔的《贤能暴政》从 2019 年震惊全美的大学入学舞弊案说起。事情大致如此:

一个叫威廉 · 辛格的人从一些富裕家庭收费(几万到百万美元不等),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和好莱坞明星,比如出演过《绝望主妇》的艾美奖获得者菲丽西提 · 霍夫曼,以及出演过《欢乐满屋》的洛莉 · 路格林,然后辛格通过买通监考官(从而帮助学生在 SAT 考试中获得高分),或者贿赂体育教练(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体育特长生的资格)等各种不法方式,帮助这些家庭的子女被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录取,美其名曰 “走侧门”。威廉 · 辛格生意做了 8 年多,生意的收入为 2500 万美元。

桑德尔举这个例子的含义是多重的,它体现了美国名校录取的激烈,它体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它更体现了美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以至于为了进入名校可以不择手段。

马尔科维茨的《贤能陷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曼哈顿有个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学费高达每年 5 万美元以上,但家长们还是趋之若鹜,使得这个幼儿园的录取率不到 5%,比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录取率还低。因此,多数家庭为了提高录取的概率,还得雇 “教育顾问”,这些顾问的价格可能高达 6000 美元,帮助设计方案。通常这些顾问会建议一个家庭申请 10 个幼儿园,向首选的 3 个在提供正常的申请材料的基础上还要额外写“情书”,仔细分析这 3 个幼儿园的特点,从而使得申请的材料和“情书” 能够给幼儿园留下深印象。读到这里,美国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立刻跃然纸上。

为什么美国的家长会如此焦虑?以至于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开始激烈争夺,甚至不惜冒违法的危险帮助孩子被好的大学录取。如果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似乎很难解释的通,毕竟美国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好学校也不少,竞争的激烈程度似乎不应该那么高。

原因:社会分化下的贤能制导致美国阶层固化和教育内卷

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本是等级森严的地方。在二战之前的很长时间,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基本是按家庭出身录取学生的,穷人很少,犹太人很少,有色人种更少,男女还要分开。

在那个时候,哈佛、耶鲁校园里的学生,大概率他们的父母也是哈佛、耶鲁毕业,他们多半毕业于少数几个可以被称为 “坑校” 的高中,他们中的不少成绩可能并不出众,但他们几乎都有好的出身。

换句话说,二战以前这些常春藤大学的招生有着浓重的贵族制和世袭制的痕迹(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痕迹)。

从两本书的记述看,美国后来大学招生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是缘起于这两所大学。

桑德尔在书中介绍,二战的爆发让国家之间在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变得无比激烈,哈佛历史上的传奇校长詹姆士˙柯南特(1933-1953 年任校长)认为大学需要改变按出身招生的做法,而是应该不问出身,选拔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加以培养,他从 1939 年开始逐步开启了哈佛转向目前的贤能制的招生模式,也就是主要按照学生能力和成绩招生的模式。现在的美国 “高考”SAT 最早就是哈佛招生时参考的考试,后来慢慢成为全美各类大学录取时均会参考的考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就是第一批得益于这一改革才有机会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平民子弟。

耶鲁大学随后也迎来了自己的传奇校长金曼˙布鲁斯特(1963-1977 年任校长),布鲁斯特在任上也将耶鲁贵族制的招生模式转向贤能制的招生模式。

哈佛和耶鲁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转向贤能制,现在顶尖大学招收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高中生中的佼佼者。

根据能力而不是出身录取学生毫无疑问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也给了普通人通过努力求学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有很多的人确实改变了命运。前面提到的托宾就是一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奥巴马等等也都是如此,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

但是桑德尔和马尔科维茨都指出,随着过去 40 多年美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社会分化,贤能制看似公平,看似给了底层人民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实际上只是用另一种不同于贵族制或者世袭制的方式来固化阶层并造成教育内卷。

两本书都提到这么一个事实: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顶尖高校,来自收入最高的 1% 家庭的学生数量要比所有来自收入处于 50% 和以下的家庭的学生数量加在一起还要多。常春藤大学中 2/3 的学生来自于收入处于头部 20% 的家庭。贤能制从结果上看并没有让太多底层的人有翻身的机会。

马尔科维茨的书写得更加激烈。他说,这种不平等从婚姻的选择就开始了,竞争的起跑线根本不是幼儿园,孩子连受精卵都还不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差距了。

2010 年时,美国有 25% 的夫妻双方都有大学学历,而美国的成人人口中有大学学历的比例为 30%,这意味着什么?基本是上过大学的跟上过大学的结婚,没上过大学的跟没上过大学的结婚,孩子在出生前家庭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就会存在巨大差距。

这种差距在孩子随后的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拉大,上过大学的父母平均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会比只上过高中的父母多一个小时,会更多地给孩子读书,带他们去参观展览、画廊和上艺术课。

到三岁的时候,一个孩子如果父母是职业人士,这个孩子听到的词汇会比父母不是职业人士的同龄孩子多 2000 万个,认识的词多 49%。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打孩子都打得少,研究生学历父母打孩子的概率只有大学学历父母的一半,是高中学历父母的三分之一,这会让孩子更加开朗、自信和自律。

收入高教育好的家庭会送孩子去更好的幼儿园,受更多的学前教育,到五岁的时候,美国最顶层 10% 家庭的孩子会比最底层 10% 家庭的孩子相当于多学 37 个月的数学,25 个月的阅读和 29 个月的科学。这些还只是在上小学之前的差距。

上了小学以后,教育上的差距会更加拉大。富人的孩子可以选择私立学校,或者住在好的学区上好的公立学校,而穷人的选择则要少得多。

马尔科维茨在书中列了这么一组数据:一个生活在穷州穷学区的穷孩子,平均每年得到的教育大约可以折算成 8000 美元。一个生活在中等州中等学区的中产孩子,平均每年得到的教育可以折算成 12000 美元。一个富州的中产孩子,平均每年得到的教育可以折算成 18000 美元。一个富州的富家孩子,平均每年得到的教育经费可以折算成 27000 美元。一个非常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上的是一个好的私立学校,平均每年得到的教育可以折算成 75000 美元。这些还只是学校教育上的差距。

校外的各种艺术、科学培训,各种常春藤大学招生时会考虑的昂贵体育项目,还有价格不菲的一对一辅导,富人家庭和穷人家庭之间的差距更大,看看那些练冰球、击剑、马术和到国外游学、搞慈善的有几个是穷人家的孩子就知道了,常春藤大学申请书上的履历中的每一条可能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所以,桑德尔和马尔科维茨都认为,贤能制看似可以让所有人只要努力就能人尽其才,但在一个分化的社会下这其实是个假象,贤能制反而成了固化阶层和优势的工具。

所谓 “美国梦” 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一切皆有可能,穷人也能白手起家。但事实上,美国的社会流动性不仅远远不如中国这样快速增长的国家,甚至在发达国家中也并不高,反而是像丹麦这样收入分配比较平等的国家社会流动性更好,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更少受其出身影响。

桑德尔的书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一个人如果出生时属于美国收入最低的 20%,那么他 / 她只有 4% 的几率在成年时进入美国收入最高的 20%,但他 / 她有高达 43% 的几率在成年时继续处于收入最低的 20%。白手起家并非不可能,但在中国或者丹麦白手起家成功的几率要高过美国。

社会分化加上贤能制,就使得教育不只是教书育人,同时也异化成了用来进行社会分层的工具。教书育人的教育可以让每个人变得更好,社会分层的教育则会变成零和博弈,所以就有了教育的内卷。

美国家长们的焦虑哪里是怕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怕的是社会分层。只是那些为教育而焦虑的父母恐怕还是社会中佼佼者,更多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绝望表现为了 “绝望之死”(即死于自杀、酗酒和毒品),他们的愤怒成就了特朗普和英国脱欧。特朗普在一次竞选演讲中向他的支持者高呼:我热爱没受过好教育的人!这不仅是在迎合他的选民,也是直接在嘲讽贤能制。

结果:美国自负而焦虑的精英和愤怒而绝望的底层

《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的区别其实挺大,从思想性上说,个人感觉《贤能暴政》要高于《贤能陷阱》。桑德尔是个哲学教授,天天给学生讲康德、边沁和罗尔斯的人,写的书更有思想性也正常。

桑德尔在《贤能暴政》一书中有一个非常反直觉,但又非常有力的观点:贤能制对社会造成的撕裂比世袭制或者贵族制还要更严重。逻辑是这样的:

世袭制或者贵族制下,上层社会的人占尽便宜,但是心里明白,自己能够享受这些是因为出身好,并非因为自己更努力或者更聪明。下层社会的人虽然屡遭盘剥,无法改变命运,但是心里也明白,自己如此受苦只是因为出身不好,并非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者不聪明。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虽然不公,上层社会的人不会觉得一切都是应得的,下层社会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贤能制就不一样了,贤能制的实质虽然仍是社会分层,也是阶层固化,但贤能制的叙事却是一个奋发图强,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贤能制下,赢者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自己是因为聪明、努力才能够成功,靠得都是自己,你不能像我一样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输者不仅要接受失败的结果,还要接受一个无情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失败与人无关,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才会如此,失败也是自己应得的。

所以,在贤能制的叙事下,赢者会变得自负而不知感恩能让自己取得成功的社会、环境、制度和运气,输者则只能愤怒和绝望,因为贤能制下英雄不问出处,自己没能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不行,这下连安慰自己的借口都没有了。

桑德尔进一步指出,在社会分化的大背景下,政府是不能指望在墙上画一个贤能制的饼来解决问题的。他觉得那些走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家们(克林顿、布莱尔、奥巴马和希拉里)深陷贤能制的叙事之中,以为提供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就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分配不公,把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寄希望于靠常春藤的优秀毕业生来找到技术性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这都是误入歧途。

而他们所在的党因为拥抱贤能制而放弃了传统的为普通劳动者代言的角色,助长了而不是减弱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以至于希拉里在输给了特朗普之后还在说:我赢的地方 GDP 占到美国的 2/3,所以我赢的地方是乐观、多元、活力和向前进的地方。桑德尔话快到嘴边了:这才是你输掉总统选举的原因,因为你只有精英的自负,眼里根本没有那些愤怒和绝望的普通人,特朗普比你更懂那些人。

马尔科维茨的《贤能陷阱》则认为,无论是赢者还是输者,都是贤能制的牺牲品。

马尔科维茨做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观察,贤能制之前,有钱阶层也是有闲阶层,生活悠然自得,身份和家产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辛苦工作的都是穷人,因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将就糊口。

贤能制之后,事情就完全颠倒过来了。精英们从小到大都是在极端紧张和高度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精英的资产不再是过去的土地或者资本,而是自身的劳动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既是精英证明自己的方式,也是靠出卖劳动力挣钱的人的命运。而且,因为劳动力不能传给后代,努力也不能传给后代,而且贤能制在道义上也不允许地位的 “世袭”,精英们必须非常高强度地培养后代,才能让后代保住精英的地位,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焦虑。

非精英们在贤能制下反而变得无所事事,但他们的无所事事不是自愿的,不是有尊严的,而是他们的工作不再被需要也不再被尊重,他们也打不起精神重振旗鼓,因为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工作究竟是被谁抢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体面,剩下的只有愤怒和绝望。

《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都引用了普林斯顿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安妮˙凯斯的书《绝望之死》,因为那些死于自杀、酗酒和毒品的人高度集中于没有上过大学的白人,绝望之死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导致了美国的预期寿命在 2014-2017 年三年之内连续下降,这是 100 多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2016 年,美国死于毒品过量的人数要超过美国死于整个越南战争的人数。每两周死于 “绝望之死” 的人数要超过美国在 18 年的阿富汗战争中死亡的人数。2017 年,美国有 15.8 万人死于“绝望之死”,相当于每天有三架满载的波音 737 客机坠毁。

“绝望之死” 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也正因为极端,才表明不是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白人不够努力所以才选择自暴自弃。

出路:改革教育和重塑工作

《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开出药方的指向高度重合,就是改革教育和重塑工作,虽然两本书具体用的药差别非常大。

对于教育,桑德尔提了一个打破贤能制下教育分层和精英自负的办法:在满足一定标准的基础上,抓阄上顶尖大学。

桑德尔的理由很简单:首先,学生之间差别没那么大。他觉得申请哈佛、耶鲁的高中生中,如果在前 30% 的学生中随机录取,选出来的学生不会有太大差别。

第二,这样可以减少申请大学的 “军备竞赛”,因为现在的情况是一个高中生必须打造一个非常完美和有特点的履历才有机会上最好的大学,结果层层传导,最后竞争的起跑线前移到幼儿园甚至更早。按照他的方案,一个高中生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有被录取的希望,而且是随机录取,这样很多过度的“军备竞赛” 就不必要了。

第三,他觉得这样才能打破精英们的一种错觉,就是成功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运气。事实上,顶尖大学录取的过程充满了随机性,能否被顶尖大学录取运气的成分很大,人生中的各种成功其实多少也要靠一点运气。如果精英的成功中有运气的成分,那就不应该那么自负,也没有理由看不起那些不太成功的人。

马尔科维茨的方案则聚焦于取消学校的免税地位。马尔科维茨认为,由于在美国学校自身和向学校捐钱都免税,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的巨大税收优惠和补贴。但这种税收优惠非常不成比例地流向了好学校,特别是好大学,最终补贴的不是穷人而是富人,结果是加剧了阶层和教育的分化。好学校的钱越来越多,招的学生也以富家子弟为主,这些人毕业以后收入也高,会继续给好学校捐钱。差学校却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改善教育质量,而这些学校的学生以平民子弟为主。

对于工作,桑德尔认为应该重塑工作的尊严,特别是普通工作的尊严。桑德尔指出,过去支持全球化的视角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全球化。全球化让生产更有效率,商品变得更便宜,从消费的角度衡量,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得出多数人是受益的。即使那些因为全球化而失去工作的人,通常的看法是可以补偿这些全球化的输家。

桑德尔说,首先从来没有真正的补偿全球化的输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纯粹从消费的视角来看全球化忽略了工作对人的重要性,忽略了人作为生产者的意义。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失去的远远不止是收入,失去的实际上是尊严,因此才会有那么多 “绝望之死”。

所以,要重塑工作的尊严,哪怕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也很自豪。桑德尔引用了马丁˙路德˙金在被刺杀之前的一段讲话:如果这个社会要生存下去,我们的社会终将尊重环卫工人,因为说到底那些拾垃圾的人和医生们一样重要,如果环卫工人不工作,疾病将疯狂蔓延。所有的劳动都有尊严。

马尔科维茨的方案则是认为应该创造更多中等技能的工作。他觉得目前美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两种工作: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从事的光鲜的工作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从事的无望的工作。他认为政府应该想办法,特别是运用税收杠杆,来多创造中产阶级的工作。

他主要的建议是应该取消薪资税 (Payroll Tax) 的上限(书中说,年工资收入超过 13.29 万美元的部分不用再交 13.4% 的薪资税)。理由是,这种税收制度是高度累退的,从事光鲜工作的人收入很高,而且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不用交薪资税。中产阶级的税收负担反而很重。这样不利于创造中产阶级的工作。同时,取消上限后额外的税收收入,可以花在创造更多中产阶级的工作上。有了更多中产阶级的工作,就不至于找不到光鲜的工作,就只能面对无望的工作。

个人觉得,《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对贤能制弊端的揭露远超过两个作者开出的药方,因为问题的根源似乎在于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的根源要远比两位作者主要关注的教育和工作更加复杂。但不管怎样,改革教育和重塑工作都是应有之义。

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似乎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状态。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中国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又有能力更多的对教育投入,而中国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仍然存在瓶颈,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高质量教育的供给尚不匹配,所以才出现了很多有能力的家庭和学生争夺有限的优质学位的情况,进而导致了焦虑。

从这两本书来看,上面的解释还是简单地把教育看成是教书育人,没有考虑到教育还可以进行社会分层。因为担心社会分层而引发的焦虑,无法简单通过增加优质教育的供给来消除。教育如果有内卷,只是更大意义上的社会分层的一种体现。

所有的家庭都 “鸡娃”,最后剥夺的是孩子的童年,破坏的是正常的学习规律,结果还是 “零和博弈”,从社会的角度说绝对是巨大的浪费和对下一代的伤害。

所以,中国如果要避免美国遭遇的 “贤能暴政” 或者“贤能陷阱”,就需要始终保持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流动性和安全感的社会。

知乎用户 紫琉璃​​ 发表

你放在别的省出这个新闻,我还能理解,但是这是上海不考英文,我真的有点不能理解了。

上海的生活还是挺需要英文的呀,毕竟是个国际化城市,没点英文水平,生活有时候不方便啊。

生活中那么多产品都是进口商品,而且没事出国玩两圈的上海家庭大有人在,不考英文真的挺奇怪的。

知乎用户 加勒比海怪​ 发表

减少小朋友的应试压力是好的,但是在说一句 “zh” 不正确的话:这样做之后让家长觉得英语变的不重要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或者是赶超世界水平之前,英语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边远地方的孩子,唯一能接触到英语的可能就是课堂上要 “强制” 学习,后面还要” 强制” 考试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意见,说学英语没用,以后也不会用到,甚至是学数理化也没用,以后也不会用到,都是些无用的东西,突然想起了我们上次上的人文课程的时候,老师说的,多做点无用的事情,或许可以发现点生活的美好。所以回到有没有用的问题上,现在说学 xxx 没用的其实都是开了上帝的视角,小时候学英语的时候是怎么判断有没有用呢?或者到了大学之后想出去留学呢,或者对某个方面突然感兴趣了,想去深入研究呢,这些都是未知的,不能就用我现在用不上就说当时学的就是没用的

其实,说在上海降低这个英语考试的比重,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身为 “鸡娃” 主力的魔都家长们在娃小时候就开始各种英语启蒙了,都要追求” 原版娃”,对于这种应试型的看不上也不奇怪

但是就是怕其他地方会跟进,毕竟不考试 = 不重要,不重要 = 可以不学,虽然说语言只是一门工具,但是英语这门工具,至少在我看来还是比较重要的,能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能让你知道你所感兴趣的领域的前沿是怎样的。

最怕的就是进入到更加高等的学府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可以和行业的大牛深入浅出的交流,有些人还要重新开始学习一门语言,这才是最大的不 * 公吧

其实目前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都是应试教育过来的,也深知到应试教育的痛苦,但是还是乐意于让娃去学英语,其实就是知道了掌握一门语言的好处吧。语言其实就是 “听说读写” 四个部分,很多人都抓着考了高分不会” 说” 这个部分,但是真的是不会说还是不敢说呢?

我还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大一上英语课要课堂上发言,英语老师偷偷的和我说 " 你的口音很重”,那之后我都不敢发言了,到了后面真的还是觉得自己的英语太差了,还是不敢说,但是后面因为工作的关系,要给老外讲 PPT,要给老外培训,才发现,口音很重要么?不,敢说才最重要,哪怕只会一个单词,结合身体语言,对方都可以明白,交流最重要的不就是让对方懂你的意思么

所以我是不赞同说考了很高的分数但是不能交流的,至少,单词都懂不少了,语法在口语里其实不那么的重要

回到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英语还是很重要的,不过可能在教育的方法上要有所改变,其实现在学校里面的应试教育教英语的方法更多的是针对大人的教法,所以小朋友学起来会觉得没劲。

因为我自己觉得英语很重要,所以我家的两个娃从小就开始启蒙了,但是启蒙也就只能让她保持对于英语的兴趣,最近也在想怎么能在进一步,目前在尝试的这个 " 原版复述法” 的办法

“3+1+10” 的方法:

3 是指不看文字、不看图片,盲听 3 遍。

1 指的是妈妈用中文讲一遍故事大意(不用讲英文)

10 指的是利用零碎时间,例如早上起床、睡前、散步时,洗澡等时间反复听 10 遍以上。

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 3 年级了,现在认真学英语,还来得及吗?

这个方法是和另外一个妈妈学习的,不费钱,但是费妈和需要坚持,效果还是不错的,毕竟 “_读书百遍_其义自见”,语言的东西就是要有环境,要多接触

所以以后小孩子的英语学习真的就是要跟多的费家长了~~~

最后欢迎加入我们育儿的大家庭(VX:knicksny(请注明知乎))

知乎用户 贝贝家的凯特​ 发表

不解决分配问题修正错误路线,教育怎么改革都没用。

知乎用户 咪雪冰城甜蜜蜜 发表

我以前在农村小学读书的,虽然有英语老师但基本不上英语,教英语的都被叫去教数学了。(没办法,师资短缺,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科目)

可是我们六年级要考英语诶,不过考试是统一命题,学校各自考试,学校可操作性大。

于是最后就老师在黑板上写答案,我们在下面抄,大家很快就做完了。

不过我还是没满分,因为我英语没学,导致抄答案连字母都抄错了,被扣了几分。

小学没学英语对我有影响吗?有,但不大。刚去初中的确跟不上,很多县城孩子小时候学过英语,我当时成绩基本倒数。可初中英语简单呀,背背单词和课文,按时写作业,最后分数也上去了。高中多刷刷题,最后英语也考的很好。都是应试英语,挺容易提升的。

当然要是论实际的应用,我自然是比不过那些从小听说读写的城市小孩的。唉,老做题家了。

知乎用户 我是虾 发表

没什么影响啊!

以后大趋势是外国人忙学中文汉语,少数有外国语需求的中国人可以自修外国语,比如想出国学习、出国旅游、搞外贸、或者纯粹是对某国语言感兴趣等。

知乎用户 天窗上的狐狸 发表

怒答一波,不喜我的观点的可以自行离开!

但凡谈阶层流动,从来少不了竞争,国家要做的事情是引导相对比较公平的竞争!

但凡要竞争,而又要相对公平,那么就要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给一些流动的通道,而这个标准,以往主要靠分数;而通道,以往主要是高考。

同样的道理,封建社会靠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之所以比奴隶和封建社会早期传统的机制相对公平,在封建时代确实也筛选出了不少真正的人才,是因为它打破财阀和门户的垄断,给了普通人的上升通道留了一个缺口。原来的九品中正之类的,后面都沦为特权制度,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自然科举更优,有兴趣的自行去了解相关历史,知道的都懂!

而高考是什么?就是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度一般的存在,原来建国后没有高考的时代是什么日子?建国前 GMD 当政的时候又是如何选拔人才?相信号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乎平台上的用户,应该都知道怎么回事!

再谈 WD 光荣传统,光荣传统说了,历史实践也证明了,做事既不能犯 “左倾” 冒险主义错误,也不能犯 “右倾” 保守主义错误,毕竟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了。

所以现在首先是,不能完全否定高考,更不是完全否定 “分数” 作为标准来衡量的体制,毕竟现在中国几十年的历史成就,有崛起的趋势,教育层面是从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的,高考制度功不可没!完全否定就是 “左倾” 无疑了。

但是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和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既跟原来机制的固有缺陷有关,也跟社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关系。毕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也是市场经济体制。邓爷爷当初作为总设计师,提出 “让一部分人先富”,我们应该是做到了的。但后一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貌似“弱了不少”,这个呢,现在正在努力!所以“高考制度” 要不要改,改到什么程度?这确实是个问题,不容回避!全部否定这个,那就是 “右倾” 无疑了!

好,回到新规定!

考不考一些科目,考试频率要多高,这个原来是作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衡量标准的内容的,要完全否定掉么?如果是,那不好意思,有 “左倾” 之嫌!

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你要否定掉,那请问你有什么更好的标准和方式来处理教学效果验证这个事情?而且你如何证明这种方式比原方式更加 “公平”,或者带来的可能的“不公平” 现象的概率比原来的方式更低,原来大家竞争的打法就是 “明牌”。不得不说,确实明牌有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对自身实力有个最基础的判断。再后来在基本“明牌” 基础之上,国家开始高喊减负了,然后弄了好多名目的素质教育加分项,结果执行情况如何?只要是睁眼看世界的人,都知道怎么样?是不是创造了新的不公平?是不是各种乱相?结果是不是 “越减负担越重”?然后又开始大范围取消了,这都是明摆着的事情,不再赘述。现在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了,国家开始要弱化成绩了,甚至不公布排名了,那老师如何考核他们的教学效果,学生如何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掌握情况?那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评判这个人能不能够进高中呢?初中毕业开始就“一考定终身” 了么?那与原来的 “高考一考定终身” 的槽点有何本质区别么?

甚至有人提出不公布(参考)答案,这种说法都说出来了,这是教学娱乐化时代就要来了对么?

以上问题,如果要改,是需要国家层面回答并且给配套措施支持的。否则很可能从 “明牌压力” 转成“暗箱操作压力”,到底是更加公平了还是更加不公平,且走且看!但从竞争客观存在和人性的特点来看,可以想象!

快乐童年谁都想要,可是要快乐童年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玩够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然后感觉啥也没学到,然后就告诉你,要么通过上高考然后继续考大学,要么进技校?这到底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善了什么?为了全社会躺平?

再说如果假设初中就分流没问题,那么分流的百分五十,让他们干什么去?制造业现在景气么?技术蓝领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基本保障么?民间的职业教育也好,公办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好,质量要保障么?都需要去思考并且给出政策安排答卷!

以上说的大概是关于政策的合理和公平层面。下面再谈谈所谓的 “人口问题”:

省了那点培训费,人们就快快乐乐回家生孩子去啦?早年孩子放养时代都能长得不错的时候,住房成本怎么样?现在呢?

教育成本是人们不愿意生孩子最主要的原因么?另一部分原因请问如何解决?另外因为教育成本提高而不愿意生孩子的比重相比于其他原因真的是主要的么?这个我相信有官方数据统计,不再多说!

试图通过改变一个不是主要的变量去达成某种目标,不是完全没有作用,而是作用大小存疑,且看着呗!当年牵牛拉羊 zhua 人大搞计划生育的时候,倒是比较彻底,现在求爷爷告奶奶让你们多生呀,却还是提不起多少兴趣,是因为 “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了” 导致的么?可当年还不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需要花钱上学的时候,人们可想生了呢?额…… 所以教育到底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生育率?

最近号称整体素质偏高的知乎平台,好像各种评论很奇怪啊,什么状况呢?正常来说政策大好,大家应该是抓紧去生孩子才对,毕竟培训机构的老师都被 “扫黑除恶” 了(这个是无良媒体标题党导致的,根本就是带偏风气,可是有人愿意吃这口),大快人心不赶紧生孩子才对?

所以,关于这点,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怎样真正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和数量?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现在明目张胆的 “反智” 风向又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出现反智风向的时代,有哪个时候是对社会带来巨大帮助的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哪次出现这种情况是积极作用为主的么?秦朝那次?哦,建国后某颜色兵那次?这都还不足以令人惊醒的话……

又来说说政策与法的兼容和执行方面的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法治的基本要求?至少不要频繁违反上位法来制定政策,你哪怕慢一点点出来,你得先做好上层法的相关安排工作吧?

有人说,急事从权,真的是急到那种程度了么?要是都有这种普遍想法的话,那上位法要来何用?

再来说说执行问题,先不说执法手段本身的合法性,先说执法权是随随便便可以赋予一些团体或者个人的么?…… 再说说执法手段的问题,不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执法的尺度有异,且在还没有走完相关程序之前你不能断定一个人就是有罪,就好像你不能一看到有人神色不对,你一上去就把人一枪给崩了那样!看现在各种评论区,什么状况?

权利与权力,后者太强,就大大缩小了前者的空间,这也是常识了。

如果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会牺牲到一部分群体,我只希望,牺牲掉的那部分,也要适当的考虑给他们一些基本的人文关怀,而且这种间隔周期,不要太久。

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大多数时候一边倒的舆论,很恐怖!我们承受不起太多这样的代价,因为一旦出问题,就是影响一两代人甚至几代人!

另外说句好像大家可能会觉得搞笑的事情,我们认为的教育发达的欧美,在基础教育阶段,其实也有在参考我们,我想他们肯定傻啦?就说这么多!

最后支持一下打击教育资本化的行为,教育作为公共事业,过度资本化确实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就应该严打,没说的!然后其他部分,我看到最近很多人在集中抨击机构老师这个群体,这是真的么?上万亿的市场,难道是这些正规机构的认认真真做教育的机构老师用嘴吹出来的么?是他们逼着你去上他们的课么?

好吧,又有说机构老师昧着良心赚钱的。举出的诸如没教师资格证啦,比如什么学校老师出来兼的那些违法教师。我表个态,那些老师没说的,该严打!但是他们这种无证教师绝对不是这个行业的主流,国家整顿多次了,你是在怀疑国家前面几年的整顿力度么?忘了之前还在欢呼国家执行力够强的那个自己了么?是在当那些补课的家长都是傻子么?你可以说这个行业确实给一些家庭增加了教育支出负担,这也是事实,但你不能否认老师认真的教学工作和付出,他们正常的收入也是应得的,而且补不补确实也是个人选择。至于搬出什么个例来跟我说某某老师某某四五线城市机构乱象来反驳我的,不好意思,咱俩沟通不在一个层面上,我说的是,以个别现象为由全部把一个群体打倒,这样做很 “反智”,仅此而已。

作为真心关心教育,也希望国家未来越来越光明的我,希望国家能够慎重考虑,精心布局,循序渐进,因为教育改革,对包括我们每个人在内,都是历史责任。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不喜我言论的,自行绕开,也不需要评论,咱不同路,谢谢!


我的愿望:人人学法,造福人人,安全你我他!

重视教育,造福人类,文明你我他!

知乎用户 明籈 发表

政策大意如下,捡要紧的说。

1、严禁一至八年级进行统考。

2、一二年级禁止期中考试,期末只能考查。

3、三到五年级禁止期中考试,期末只能考数学和语文。

4、初中阶段开始,可以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但只考数语外。物化生只能考查,政史地采用开卷考试。

5、禁止月考周考。

总结:蒙上眼罩,让你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他人,看不清所在学校是什么水平。等到中考的时候,再把眼罩摘掉。

Surprise!

我认为教育应该公平,专家们只想争取时间。

知乎用户 来不及等待 发表

鼓掌!早该这样了,体现了文化自信,建议继续深入改革。

英语不过一门普通外语罢了,没什么特别的,既没有从小学开始学的必要,也没有与语文数学并列的必要,更没有出国说外语和在国内还要迎合外国人而说外语的必要。

以后来中国留学要先过中文能力考试,来中国做生意也要用中文交流,水平不行可以请翻译啊,还能给国人增加就业机会。

以上适用于大多数人,外交官和专业翻译另说。

知乎用户 铁马竹箫一散人 发表

如果职高出来月薪也是如此,我对现在的很多做法举双手双脚赞成。

知乎用户 feces 发表

有一个实际的问题,小学初中不考英语,高中英语也可能降低考试权重,看起来英语减负了。

一到大学和研究生就要疯狂看外文文献,每周还要不定时汇报那种,难度直接拉到爆炸,这好适应吗?

比如我现在就遇到这个问题,英文文献阅读速度慢,要靠翻译软件先翻译成中文再总结提炼。但是有的人直接生肉,边看边写 ppt,速度是我的两倍,这么比下来确实有点累。。。

学校虽然是这么规定,但也不能只盯着一个阶段吧。

另外一个亲身感受,因为我们离互联网公司比较近。目前国内的产品啊流量啊不再是从年那样处在一直增长的阶段,逐渐进入存量阶段。

为了扩展业务,无论是游戏还是社交产品还是其他的业务,都在鼓励出海,这种大形势下,学好英语未来是不是有利可图呢?

知乎用户 邢乎​ 发表

学啥英语,英语学好了就想坐办公室了。

城乡结合部、工厂流水线、电子装配厂欢迎更多踏踏实实、不懂英语的人才!

知乎用户 龙城飞将 发表

首先这个通知的立意肯定是好的,落实国家的 “双减”。取消考试,可以降低家长和学生的学业压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学习上,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拿高分。

再者,取消英语在小学的考试地位。作为大学英语专业,工作后持续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我,觉得从英语本身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英语能力的好坏不是书面考试的结果决定的,特别是在这种低阶学习阶段。

那我从英语的角度来说下看法吧。

目前国内的英语基本都是应试英语,而我是不赞成这种应试英语的。英语本身作为一种语言,是沟通交流工具,不适合在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听说技能前,就列为学科类的学习。

语言有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而且需要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渐进学习。中国的小朋友还没有完成英语的听说,就在小学阶段接受各种字母,单词读写,词法,句法这些语法知识,都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发展规律的。

英语母语国家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有英语这门课程,但前提是,他们在上学之前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进入到学校再识字,写作,进行更高阶的语言学习。

就如我们学习语文一样,都是在完成了基础的听说以后再继续 “深造”。

而我们的英语学习直接跨过了听说这个重要阶段,直接来到听说读写同时进行。结果却是成效甚微。

从我们先行标准的学校英语学习路径的结果来看,小学到大学,考完大学英语六级,结果却是不能英语交流,不能读英语原版读物,或者一部人就直接就不再用英语了。而对比英语母语国家,大学英语六级也只有英语母语小学一二年级的程度,连原版的儿童小说《哈利波特》都看不下来。

不可否认,也有很多因着这个路径和方式学好了英语,但是一定为了学好这个放弃了一些,无论是其他学科还是时间。但教育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一样的人。

投入大量的学习精力,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相信是很多人反对英语成为主课的主要原因。

为此,我查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的定性,基本是以语言工具来定义。

其立意是好的,只是过于学科类的教学方式,以及过度的强调学习结果,最后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觉得,以目前国内的环境,英语肯定还是要学校来教,但是怎样以更好的方式来教,以哪个学习阶段来切入英语学习更合适,是需要研究的。

那这次取消小学英语考试,我认为的 “减” 是减低用书面考试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性,把更多的关注度和精力放到日常学习中。结果现在很难评估,需要看后续的政策落地,能否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关注英语在听说方面的使用

而且通知里也说了,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来考察。那完全可以把这个阶段重要的听说放到教学和考察里,利用适当的原版内容,开展主题讨论,做汇报演讲,再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做等级判定。

另一方面,中高考仍然要考英语,取消小学考试,那对家长和学生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影响甚微。

对于英语,家长的态度本来就是两级分化的。

一部分认为是中高考的拿分项,走应试的路。现在取消了校外学科类的培训,他们会更加关注在学校的日常学习以及对教学方面的要求;
另一部分认为英语是工具,直接走的母语习得路线。学校考试与否并不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影响。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我还是中小学生,应该对这个通知很开心,因为不用考试了。

这些年以来,我们对考试的结果太过看重,已经超过了学习本身。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每个小朋友都有。

考试也只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所有学习的过程所产生的。

是有了过程,才有结果。而我们现在过多的看重结果,用结果去推导过程。导致学习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只为考试结果。为了考试结果,对学习内容挑三拣四,只学重点,考点,忽视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应用性。

我们应该让学习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


我是酒窝嘛 grace,80 后宝妈,家有高颜值小暖男。利用英语专业的优势,创造温馨愉快的家庭英语环境,践行家庭英语启蒙,科学育儿。关注

@酒窝嘛 Grace

,与孩子共成长。

@知乎亲子

知乎用户 酒窝嘛 Grace​ 发表

教育,是人类发展,不是城市规划。

教育,是植树造林,不是修剪盆栽。

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说,确实,总体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少一些竞争就少一些内耗。

但这个政策本质上把长期的 formative assessment 给取消了,只允许 summative assessment。

我们现在呼吁的是应该以 formative assessment 代替 summative assessment。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定位,给孩子机会成长。

如果说教育有两方面:培养和选拔。

这个政策的调整就是更强调了选拔而减少了培养。

回到我开头说的:

教育,是人类发展,不是城市规划。

教育,是植树造林,不是修建盆栽。

你硬要说,我就是要规划,我就是要批量生产我需要的 “人才”。

那么你做的实际上是伪装成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

那么你牺牲的就是 “人才” 的创造力,民族的创新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知乎用户 落木寂无声 发表 你这话说的,好像以前能进高中的比例挺高似的。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之前在和知友讨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如何能够顺利实行时,我们一致的意见是: 要是真想引导教育双轨,做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 …

如何看待许进委员提出「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大概就比较骨感了。 禁 …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一半人去读中职,而在于读了中职的人现在的就业太差了。 如果你说读中职的人比高中毕业的人就业好,10 年之后的工资收入高,那么大家干嘛不去读中职呢? 在十几二十年前这就是常态啊,为什么那时候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