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防疫回归科学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上面这段录音,很多人可能已经听过了,如果你还没听过,那我强烈建议你听一遍,并且一定要听到最后。

这是一位上海市民与浦东疾控中心专家的对话,信息量巨大,可简单归纳如下:

  • 健康云不准,阳性也显示阴性,是否阳性以疾控中心为准;

  • 如果阳性,最好居家,别去方舱,那里条件很差,也得不到治疗;

  • 上海疫情一个月,迄今没有危重症,更没有死亡病例,至少在浦东没有比流感更严重;

  • 现在的做法仿佛高射炮打蚊子,上海医疗资源出现严重挤兑,但这是人为造成的,大量的医生被抽调去做其他事;

  • 专家已反复提意见,但没人听。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这位市民告知专家“我正在录音”时,那位专家先是问“你录音征得我同意了吗”,随后却又说,要想推动一点什么改变,“那你把录音放到网上去”,说完她笑了起来。

这段录音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昨天,职业科普人汪诘也在一篇《面对疫情,上海人真正怕的是什么?》中披露了对同一位专家的访谈,结论类似:

  • 上海本轮疫情无危重症,几乎100%的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10天至半个月就会自愈,核酸转阴;

  • 从超过4万感染者的临床来看,绝大多数人后遗症轻微,且慢慢都会消退;

  • 上海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不是指“没有发烧、咳嗽等症状”,而是指“虽然核酸检测阳性,但没有CT影像学资料确定的肺炎症状”。

上海本轮疫情的毒株传播力极强,但症状很轻微,也难怪有人揶揄:“感染阳性之后要赶紧治,不然过几天就自愈了。”

从许多防疫一线专家的证言来看,当下让我们陷入恐惧的,并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无知。很多人或许抬出各种数据、观点,但4万多例的临床实践面前,你说我是信你,还是信专家?

我不是公共卫生专家,也向来避免对相关争议给出明确的结论,但这次我想明确说出来:要走出当下的困境,避免非理性的恐慌,就有必要让防疫回归科学。

让一线公共卫生专家说话,天不会塌。毫无疑问,我们当下极其需要这样敢说真话的人。谁都明白,在当下要发出这样的声音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听完那段录音,让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她不仅有大勇,而且有一种专业的尊严——或者说,她的勇气就来自这种专业的尊严。她说:“你不要认为我们医护人员或者专业人员都是饭桶,我们都知道重点是什么,但是没人听。”

长久以来,上海防疫之所以做好,正是因为这座城市尊重专业。张文宏敢于讲真话,有人说,把他借调到别的地方也不可能搞好,因为领导不会喜欢这种人——他自己就曾在电视上说过,疫情结束后会躲在墙角,悄悄走开。

我一位朋友说:“这些个专业人员,其实是挺讨厌的。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有技术,所以要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不肯事事听领导的。武汉中南医院的王行环,就是这样,他和领导有不同意见,他还要坚持,然后觉得自己是泌尿科的一把刀,大不了回去继续做医生。这种心态,领导怎么可能喜欢。武汉中心医院的蔡书记就没什么专业,跟领导就跟的紧。”

这次上海疫情蔓延后,无数人在那里嘲讽挖苦上海的防疫模式、辱骂张文宏,但在病毒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上海与时俱进探索一条新的模式,有什么错吗?我们都不是外宾,清楚问题不是出在医学上。

当然,我也清楚地知道,即便要推动一点点转变都是很难的。昨天那段录音流传后,当晚就看到了上海疾控中心的最新通告,尤其是那句“接答口径必须与国家和本市的防控政策一致,不得加以个人的主观意见”,转发给我的朋友灰心地丢下一句:“绝无可能有方向性的改变。”

改变当然不能指望少数人的道德勇气,甚至在听完那段录音后,我和许多朋友的第一反应都是为那位专家感到担忧。现在好人得不到起码的保护,要看上海能不能容下这样的人了。

也有不少人跟我说,听完后感觉好绝望。不过我想,如果一个社会连这样的声音都没有,那才是更绝望的。

这场疫情已持续了整整两年多时,可以说,所有人都已疲惫不堪,防疫跟不上病毒进化的速度,只是一次次地试图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然而,当上海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时,却又遭到群嘲,无数人一方面深受“一刀切”之苦,另一面却又不顺应局势,改变“一刀切”,而是指责上海外溢。各地医疗资源当然各有不同,但如果我们一味恐惧,那改变就始终无法到来。

这种改变可能吗?当然是可能的,但这首先需要推动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专业、放下不必要的恐惧,即便感染了,即便只是为了自己好,也不必去挤兑原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

近日来,我已看到不少这样的迹象出现: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开始能平和理性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感染奥密克戎这件事,拒绝污名化,支持居家隔离。虽然这仍然只是个开端,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开端了。

长久以来,那种对病毒的恐惧控制了我们,使我们的生活迟迟无法回归正常,而专业意见却被搁置一边,我一位医生朋友因此感叹:“这是长期文化属性带来的矫正困难。”

毫无疑问,病毒仍在变异,疫情也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相关的争议也注定仍将存在,但正因此,除了让防疫回归科学之外,别无他途。3月27日之前的上海防疫模式,如今被全网挖苦,但我仍然坚信: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当下敢说真话的专家和自愿居家隔离的市民,让我相信这座城市仍有希望。

历史将宣判它无罪。

维舟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海上的疫情难民 | 舆论手札

上海新一轮疫情依旧看不到拐点,2400多万人口陷于超规模战疫状态,线上舆论当然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政策的运作,这里面必定有相当多一线人员的付出,市民无量数的牺牲无法被看到、被记录,但舆论展露的一线,却也保存了疫战难民艰难的求生呼号。 以下挂一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