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减税:经济学还是伪经济学?

by 北大飞, at 03 November 2020, tags :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北大飞 北大飞

北大飞

微信号 flyingpku

功能介绍 美国政治与经济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飞”订阅本公号

简介“减企业税”政策涉及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同时发表于端传媒。

最近美国一件很令人瞩目的事情是国会参议院共和党减税案强行闯关。这一减税案涉及方面众多,但核心内容是降低美国企业税税率。按照共和党方面的说辞,企业税下降能够触发“涓滴效应”——通过吸引外资创造就业,从而惠及劳工,甚至政府财政收入还不必减少,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毫不奇怪的是,这些来自美国右翼的宣传在中文圈里亦被广泛传播。微信朋友圈内猛然冒出了多篇十万加文章,基本都是在鹦鹉学舌般重复“涓滴经济学”的几句口号。但实际上,只要对企业税涉及的经济学原理有所认识,马上就能知道这些说法的荒唐所在。本文试图对这些基本原理进行简单介绍,供读者参考。因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出。

一、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有何看法?

 对于这类政策问题要做出可靠的判断,最保险的办法是考察一下有关领域主流专家的看法。

按照民调,这次税改在美国民众中支持率仅达三成,其不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老布什和克林顿时期的增税!民众普遍认为,这是为有钱人减税,自己并不会得到好处。这一看法并非毫无道理:主流经济学家对这次税改几乎一边倒的反对。今年五月和十一月,观点偏右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就共和党对税改效果提出的说法进行了两次对著名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1】,分别询问了立场从左到右均有涵盖的37位和38位经济学家,第一次的问题是本次税改是否能够“自负盈亏”(即税率降低后税收总额并不减少),第二次问题是税改是否会显著增加联邦赤字。其结果,第一次仅有两人表示相信税改可能自负盈亏,第二次则除一人表示不能确定之外,其余人均认定一定会大大增加联邦赤字。而事后,这三人又都说明自己其实和其他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只是对题目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考虑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为右翼“芝加哥学派”的大本营,他们不可能故意利用这样的问卷为右派的经济政策找麻烦,只能认为这一结果代表了美国主流经济学界的一致看法。

共和党一方为显示减税案的种种说辞并非欺骗世人,找到了137名“经济学家”给国会联名上书支持减税案【9】。但这137人中到底有多少能算是“经济学家”则迅速遭到质疑【11】,比如有一个签名者叫John P. Eleazarian,自称是“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的“经济学家”,但这个头衔任何人只要缴纳会费都能获得。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此人实为加州一名前律师,后来因为伪造签名和其他司法文件坐牢六个月,并被剥夺律师资格。居然让这样的名字出现在这封“经济学家”联名信上,可见这封信的严肃程度。

另一份严肃一些的文件是川普财政部公布的九位正牌经济学家支持减税案的联名信【10】,联署人包括曾是川普美联储主席候选人的John Taylor和Glenn Hubbard。 这封信声称,有学术研究表明降低企业税对美国长期GDP水平贡献能达到百分之三,且通过十年就能实现,平均每年实现0.3%。对此,哈佛大学两位曾在奥巴马政府中任职的经济学家Jason Furman和Lawrence Summers(前哈佛大学校长)写了公开信【2】,指出他们引用的几项研究完全不包含,也不能推出“十年内长期GDP水平增长3%”的有关结论。实际上按那几项研究的看法,减税案十年内对GDP的贡献可能只有这一数值的十分之一。这还不提这几项研究是专门挑选出来的,结论对减税较为有利的研究。

可笑的是,之后这几位挺减税案的经济学家写了回信,竟然矢口否认说过明明白纸黑字写在给财政部公开信中的那句话。他们声称,自己说的百分之三仅仅是“长期”的数字,至于长期到底是多长,并未发表看法。

在此之后,保守派研究税收问题的智库“税务基金会”(Tax Foundation)又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支持共和党减税案能够大大促进增长的一系列结论。但可惜的是,这一智库连自己得出这一结论所使用的模型和推理细节都不肯公布,只是给了一些语焉不详的中间结果。考察了这些结果后经济学家发现,税务基金会的计算过程几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例如针对减税案不同部分对经济的影响使用完全不同的,互相矛盾的假设,其目的只能是凑出他们所需要的数字【5】。

从这一系列事件看来,美国主流经济学界对这次减税的看法是非常清楚的——完全不靠谱。

下面我们对降低企业税涉及的经济学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只要了解这些知识,就知道主流经济学家的看法是完全自然的。

二、天上掉馅饼的拉弗曲线:減稅吸引投資,稅收反增?

“拉弗曲线”是减税派的口头禅。一篇中文圈内流传甚广又格外荒唐的文章《评美国大规模减税: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就以这样的自问自答开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真会减少吗?答案当然是No”。 往下看去,果然又是拉弗曲线的法宝。这一法宝概念上很好理解:先得有人投资办了企业才可能收上企业税。税率太高,没人愿来投资,反而收不上多少钱。税率降低一些,来投资的人多了,收上来的钱反而会更多。

但就算理论上此事有可能成立,那也是指原先税率很高的情况而言。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到底税率要高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拉弗曲线的拐点,造成下降一点后财政收入会不降反增?美国现在的企业税税率是否已经达到这一拐点?按照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这和资本供给的产出弹性有关。所谓产出弹性指总产出随资本总量变化而变化的比例。如果资本总量增加1%能够使总产出增加0.5%,则产出弹性数值即为0.5。不难理解,资本产出弹性越高,意味着资本供给对经济越重要,为保证资本供应充足,资本税(在一定情况下可近似看作企业税)就必须定的越低,拉弗曲线的拐点也越容易达到。

利用最基本的Cobb Douglas生产模型,在开放市场小经济体的Ramsey假设下,资本税的拉弗曲线拐点很容易计算,其数值为:100%减去资本产出弹性。根据一般采用的数字,美国资本产出弹性约30%,所以拉弗曲线拐点应在70%左右。在这一数值之下,不可能出现减税后总财政收入反而增加的效应。

目前美国企业税最高名义税率为39%,抱怨这一税率实在太高,为OECD最高是保守派的口头禅。但就算这一税率也远远没达到拉弗曲线拐点。而且美国企业由于普遍享受各种税务减免,真正缴纳的平均有效税率仅为20%左右,和拉弗曲线拐点几乎存在数量级差别。

当然,Cobb Douglas模型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概念模型,并不能完全描述复杂经济体的各种细节。但这种计算已经提醒我们,除非有充足证据说明实际情况下拉弗曲线拐点比在简化模型下要低得多,以其为论据是没有意义的。

三、Ramsey模型——“涓滴效应”的经济学基础?

公平的说,拉弗曲线本身的问题并不表明减企业税一定不会惠及劳工。按照右翼经济学所谓“涓滴效应”的说法,企业税表面上看是企业买单,大部分最终被转嫁到了劳工身上。按照经济学的行话,这是说劳工承担了企业税的“实质负担”(tax incidence)。所以给企业减税,最终等于给劳工减税。就算财政收入减少,那也是进了劳工的口袋。

决定税收的“实质负担”确实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有人就认为向比尔盖茨这种从事了很多慈善事业的大富翁多征税,则盖茨本人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反正他不必也不可能因此节衣缩食——但他拿来做慈善的钱,比如帮助非洲艾滋患者的捐款就会减少。所以向比尔盖茨征税,实质负担没准落在非洲艾滋患儿身上。是否的确如此,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研究。

企业税的实质负担到底落在哪里?对此有两种相反理论。为了讨论便于展开,我们先近似把企业税看成对资本通过生产获得的回报征税。

第一种理论被称为“Harberger 模型”。基本假设是企业处在封闭经济体内。正因为“封闭”,所以资本供给恒定,既无法移出,也没有外部资本可以进入。对资本回报收税后,因资本总量并不因此减少,劳工供应不会出现相对过剩。按供需关系原则,劳工工资不会下降。唯一下降的是资本税后回报。故企业税全部落在资本拥有者身上,劳工不承担任何实质负担。

第二种理论被称为“Ramsey 模型”。这一模型讨论的情况是:企业处在完全开放的全球市场中的一个小型经济体内,资本可以不受限制的跨越国境移进移出,同时该经济体内部情况对全球市场影响小到可忽略不计。全球开放市场的平衡状态是各国资本税后回报率全部等同。此时假如某个小经济体降低企业税,就能造成该处税后回报高于其他地区,进而吸引外部资本涌入追求利润。这又进一步引起该国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各企业为了竞争不得不提高劳工工资。劳工工资上升又反过来抵消了资本回报。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资本回报重新下降到全球统一水平为止。这种情况下,税率改变(并重新达到平衡态)后,资本回报不变,发生变化的是资本总量和劳工工资。所以在这一模型下,资本税完全由劳工实质负担,对资本减税就等于对劳工减税。

Ramsey模型是减税鼓吹者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一个更合理、体面版本的“拉弗曲线”。

四、零和博弈的比烂游戏(race to the bottom)

Ramsey模型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其描述的实为零和博弈:小经济体减税后,其资本供给的增加并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来自开放市场中其他经济体的资本外逃。所以就算该小经济体中的劳工通过“涓滴效应”获得了一点好处,硬币的另一面是其他经济体的劳工的利益受损。毕竟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追求利润,劳动者却有国境线阻挡,无法自由迁徙寻找工作机会。所以当资本受他国低税率吸引出走后,本地就会出现资本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使得当地劳工工资下降。

只不过按照假设,因减税而赚到便宜的经济体体量很小,所以对其他经济体劳工造成的损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已。

但这种思路存在一个天然问题:既然如此,所谓“小经济体”也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执行减税政策的经济体资本总量在全市场所占份额必须小到忽略不计。我搞了减税,你就不能再搞。否则,哪怕市场全部由小经济体组成,只要大家一起执行同等减税政策,那就彼此抵消,各处资本总量保持不变,劳工一分钱也没有多挣,但资本税后回报率增加,所有的好处全部被资本持有者获得——就和Harberger模型所描述的完全一样。

这类降低企业税的政策常被称为“比烂游戏”(race to the bottom):你没降我降了,我能从你那里偷到一点便宜,然后你只好也降,降到和我一样低,谁也没得到好处,只好降得更低抢到一些好处。这样大家比着降,互相降,都没赢。生产并不会增加,资本富了,税收少了,国家能用于长期投资和帮助中产和底层公民能力降低,受损的是大部分公民。

所以哪怕美国真能通过降低企业税获得Ramsey模型所描述的好处,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和灯塔。因为如果大家一起照此办理,这些“好处”就只有资本能够拿到,对其他所有人则得不偿失。

如果真从Ramsey模型能得出什么普适性结论的话,那倒是该由世界主要经济体联合起来,共同打击企业利用避税天堂自肥的行径。其实在川普上台之前,奥巴马政府正是如此办理的。

五、美国是小经济体吗?

哪怕为了利己不在乎损人,Ramsey模型应用到美国也有本质困难。因为美国显而易见的不满足“完全开放市场中的小经济体”这一条件。如果只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相对自由的部分(约等于把中国排除在外),美国一家独大,占市场份额约四成多。所以美国更接近的是“封闭经济体”。美国通过减税造成资本回报增高,吸引外国资本涌入后,考虑到美国的巨大体量,会造成全球市场其他部分资本相对稀缺,显著拉高全球资本回报总体水平,反过来又导致最终流入美国的资本总量显著小于小经济体的情况。 

此时降低资本回报税率的好处仅有一部分能被美国劳工(通过增加的工资)获得。其他的好处到了哪里呢?一部分到了本国资本手中,还有一部分落到了其他国资本手中——因为全球整体的资本税后回报率均得到了提升。美国劳工可能通过“涓滴效应”分到一点点好处,而美国之外的劳工就成了净输家。但同时,即便对美国劳工而言,因为政府税收减少,会危急各类对劳工有益的公共项目,所以一来一去,真正能够赚到什么的,最多是其中一小部分人。

另外,川普政府执行的孤立主义政策,本身架空了Ramsey模型要求的“开放市场”条件。想让美国更加接近Ramsey模型的前提,中国资本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但川普政府对来自中资的并购采取高度敌视态度,相比之前,批准的难度大大增加。这种做法有没有政治上和战略上的意义先且不论,这么做了之后还想用Ramsey模型谈论企业减税,劳工获益,属于自打耳光。

六、Ramsey模型中的税是企业税吗?

这个问题看似显然:Ramsey模型中的税指的是对资本来自生产的回报收税,企业税是对企业利润收税,这二者不是一回事吗?但仔细考察一下就知道并非如此。Ramsey模型本身是高度简化的,其中的资本回报仅来自于生产,并能随资本供给的增加发生回报率(等于资本的边际效用)下降的现象。

但在现实中,企业利润很大程度不符合这一条件。

有些企业利润来自品牌价值。例如:消费者认准苹果这一品牌,苹果公司的利润率就不随手机行业涌入的资本总量出现明显下降。

还有的企业利润来自寻租。专利权是个典型例子。某项技术哪怕非常容易被重复实现,只要一家企业拥有专利,就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享受垄断和定价权。这样带来的企业利润也很难通过资本进入市场而降低。

这方面另一个对美国很重要的例子是房地产资本。理论上讲,在美国纽约、旧金山等人口密集地区,寸土寸金,住房紧缺,外来资本进入后可以建房盖楼,增加供应,降低房地产资本回报(房租)。但种族隔离时代延续至今的一大遗产是:美国对住宅建设执行严格的规划政策,有钱也不能随意盖房。所以这些资本所获得的回报很大部分实为寻租收益。 

正因为这类利润不符合Ramsey模型前提,对其减税,好处实实在在的落在资本手里,无法涓滴到劳工阶层。

七、“劳工”又是谁?

“企业减税,劳工受益”的“涓滴效应”说法还有一层问题值得考察:“劳工”到底指什么人?

按照人们在生活中对这个词的使用,容易一提到劳工就想到工厂里流水线前忙碌的工人,建筑工地上带着安全帽的汉子,或者美国几万里高速公路上奔驰的卡车司机等等。但在经济学意义上,劳工(labor)其实指“劳工收入”,即一切通过出卖体力脑力,而不是靠拥有资本获得的回报。一个人赚到的钱可以同时有劳工收入和资本回报,例如上班族拿工资同时也靠炒股票或银行存款利息获取收入。当然,一般意义上的蓝领劳工的收入多来自于出卖劳力。但获取劳工收入的群体并不只有这些中下层工人。华尔街,硅谷的高薪白领们也属于劳工,甚至大公司CEO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算劳工收入,所以这些人有时被称为“打工皇帝”。

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工”之中也有极大的贫富之分。就算Ramsey模型所述的“涓滴”效应真的出现,又到底能涓滴到哪一部分“劳工”身上呢?一个合理的假设是:不同劳工工资上涨的比例大致相同。

假设硅谷年入二十万的高薪白领和沃尔玛年收入两万的底层员工,因为“涓滴”效应工资均出现2%的增长,则硅谷白领工资增长幅度为每年四千元,底层员工仅有四百元。所以涓滴下来的钱集中在高薪人士。

别忘了,这点“涓滴”效应是靠减税获得的。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危及低收入人口的公共福利——比如前面所说的沃尔玛底层员工。

所以实际发生的是:拿走用来帮助低收入人口的资金,将其“涓滴”到劳工贵族手中。这是不折不扣的劫贫济富。

更别说哪怕是工资同比例上涨的涓滴也难以实现。毕竟外来资本即便进入,也一定集中在美国的若干优势行业——如软件,金融,教育业。这些优势行业高度集中在美国几大城市——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等等。要想进一步“涓滴”到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中下层工人,需要这些工人向工作机会多,劳工稀缺地区迁徙移民。可惜迁徙不自由不仅仅存在于国境线两侧,也存在于美国一国之内。美国虽没有法律禁止“外地人”到“大城市”打工居住,却因为作为种族隔离制度一大遗产的美式规划方式让住房供给极难增加,形成有工作的地方住不起,住得起的地方没工作的窘境。这些年实际出现的人口流动趋势其实是底层劳工因为房价问题不得不从劳工稀缺地区向工作稀缺(但有住房)地区反向流动。

这类结构性问题不解决,谈何“涓滴”呢?

八、“涓滴”: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们不够了解,大谈“涓滴”者也刻意回避的:“涓滴”的具体过程如何发生?是否今天美国一降企业税,下个月国际产业资本就用巨轮装着各种机器运进美国,大量招工开始生产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玫瑰色,而是一个漫长和相当痛苦的过程。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对此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3】。

从经济学角度看,外资流入美国指的是在美国的投资超过美国国民储蓄的过程。换句话说,这和美国贸易赤字增加是一回事——到这里,事情已经和川普通过减少贸易赤字从而“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的有关承诺矛盾。这不在本文考虑范围之内。但是,要让资本流入数量之大,以至于造成接近共和党方面所吹嘘的效果,需要的赤字将是巨额的,需要从现有的水平翻番【8】。

如此巨额的贸易赤字到底靠什么引发?答案是美元升值。美元升值的原因不难理解:减税提高美国资本回报,以美元计价的资本更加值钱,所以美元升值。为了让贸易赤字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美元升值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

所以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美元升值会立刻导致美国产品和美国工业竞争能力降低,美国工人失业。这和Ramsey模型预言的资本涌入后劳动力出现稀缺,工人工资上升正好相反,但二者并无矛盾。Ramsey模型说的是平衡态达到之后的情景,而这里讨论的是达到平衡态的过程。

在理性市场预期假设下,美元汇率将升到偏离长期平衡点足够多的数值,以至于购入美元资本后由减税带来的长期回报提高的好处刚好被偏高的汇率所抵消。美元偏高后,外部资本受价格信号刺激开始进入美国,随着投资总量的增加投资回报降低,美元随之贬值,但美元的贬值又反过来抑制了价格信号的强度和外来资本流入速度。所以达到Ramsey模型所预言的平衡态是缓慢的,速度指数下降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速度在一定的假设下可以简单估算。按照克鲁格曼估算的结果,其速度可表达为:距离新平衡点的距离每年约缩短6%。按这一速度,走完全部过程的2/3约需要十五六年。

九、谁的GDP?

前面说过,减税案支持者声称降低企业税能够有效增加GDP:十年内GDP长期水平上升3%。这一说法除了Furman和Summers两位经济学家的公开信中所指出的问题外,也被沃顿商学院独立计算的结果所否定:10年内GDP能够获得的增加仅有0.3%至0.8%,基本属于背景噪音的强度。

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GDP本身并不是衡量减税政策的合理标准。比如这一指标不体现劳工与资本,穷人与富人间的分配问题,不管他们各自得失而强行加在一起。

但是,就算我们赞同把亿万富翁的钱从名义上平均给沃尔玛职员,造成“美国人都很有钱”的错觉,GDP仍然不是正确的指标。

原因是在美国的资本很大一部分实为外国人持有。所以GDP将这些人所获得的资本回报一并考虑在内。如果将这部分外国人获益排除,则相当于改用国民收入——GNI——为指标。

而减税政策对GNI的影响可能和对GDP影响完全不同。按照克鲁格曼的估计,减税很可能会降低GNI水平——因为现有的海外投资者向美国缴纳税款数额会随之减少[7]。

GDP和GNI之别看似抽象,其实对那些有减税引资“成功经验”的国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爱尔兰是一个典型的“小型经济体”,长期以来一直把降低企业税,招徕海外各大公司前来避税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策略。80年代后期以来,爱尔兰确实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成就,被誉为“凯尔特之虎”。08年经济危机对爱尔兰经济打击极其沉重,在英国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帮助下,直到2014年开始才有所恢复。

从GDP数字看来,爱尔兰的经济成就极其惊人。似乎说明爱尔兰通过减企业税的确赚到了便宜。下面是谷歌给出的爱尔兰GDP增长图(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但是,这些好处很大部分只在纸面上存在。各大企业为了避税在爱尔兰开设皮包分公司或皮包总部,利用会计技巧和税法漏洞把大量利润算在爱尔兰,而不是真正设立实体开展生产。所以爱尔兰的GDP与GNI区别很大。

下图显示,一般国家GDP与GNI比值约为1,而爱尔兰这一比值则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泡沫期飙升到滑稽的120%。这一例子提醒我们,用GDP变化衡量降低企业税政策的得失,会有相当误导。

十、私人投资,公共投资与增长

对于减企业税的好处,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说法是:为企业减税了,企业会拿多出来的利润扩大投资。毕竟有投资才有经济增长,所以就算一时得不到好处,从长远、动态来看还是好的。毕竟蛋糕大了就好分,哪怕穷人劳工分的比例变小了,将来能从一个大蛋糕上分到的总量也会更多。 

但这种说法有一个极其显然的问题:所谓投资并不仅有私人投资一种形式,政府收了税不等于这笔钱凭空消失,而是很大一部分用来进行了公共投资(或称社会投资)。公共投资同样能带来经济增长。所以该比较的,不是有私人投资和没有私人投资的高下,而是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的效率高低。

对于这点,极端保守派人士视政府和公立项目如仇寇。他们奉行里根的名言:“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其实这曲解了里根。里根的原话是:在这场危机中,政府是问题本身)。市场则是万能的,除了他们勉强赞同的少数领域(如军队和警察)外,一切公立项目,都是扭曲市场,都不该存在。这种观点流传广了,自然会有不少人忘记了政府税收也会用来投资。

至于为何公共投资效率一定不如私人投资,市场至上派的理由常常只有一条:公共投资是花别人的钱不心疼,一定浪费严重。而私人投资是花自己的钱,当然会精打细算。

但是这类粗糙的经济学早已被现代主流经济学从逻辑和实证多方面证伪。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均需要具体讨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各自优势和最佳比例,并不存在什么显而易见和一刀切的原则。的确很多情况下私人投资优于公共投资,但公共投入在很多方面又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

医疗保险行业是个典型例子,笔者在之前介绍“奥巴马医保”的科普文章中提到,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诱发“负向选择”的问题,市场化医保的效率其实比公共医保低得多。

大家更熟悉的例子是教育领域。如果没有税金支持的公共教育系统,很少有人会主动出钱供穷人家的孩子上学。穷人家的孩子能免费受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有莫大的好处。另外,也没有迹象表明,私人在教育上的投资真能做到高度理性的精打细算。在中国,父母花钱把孩子送进欺世盗名的各种“学堂”的例子比比皆是,轻者耽误前途,重则孩子受到严重虐待,从打骂到电击都很常见,有时甚至致人死亡。

公共投资不可缺少的领域非常之多。基础设施、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公共福利项目也完全可以看作一种重要的投资:穷人流离失所的社会不但不美好,而且难以保持稳定。另外政府还可以在市场大规模失灵时进行介入。08年经济危机后,正因为政府救市和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才有了后面的复苏。

在美国,把持议会的共和党一向对政府持高度敌视态度(除了费用超高的军队和警察),美国在公共投资方面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年老失修,公共交通除了少数大城市外几乎不存在。教育方面,大学学费飙升导致很多家庭收入一般的孩子无法承担,以至于很多女生为了上学不得不出卖色相,找有钱人“包养”(所谓“糖爸”sugar daddy)以换取学费,甚至还有专门网站平台拉皮条【12】。这看起来倒相当符合右翼市场至上主义的理想状态。

这些问题早就威胁到美国经济的长远前景。以损害公共投资能力为大企业减税,才是真正的杀鸡取卵。

十一、零利率陷阱与长期停滞

近年来引起经济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和全世界均陷入了“零利率陷阱”(又称“流动性陷阱”)和"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的窘境。大致来说,这是一种由于需求严重不足导致无人愿意投资,又反过来阻碍需求增加的怪圈。在一般情况下,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有效的刺激经济走出停滞状态,办法是通过增发货币购入国债,造成债券利率降低,于是借钱投资比起把钱攥在手拿低利息里更具吸引力。但在“零利率陷阱”下,即便国债利息降到零,人们仍然没有明显的投资欲望。实际上,08年经济危机后美联储几次量化宽松刺激经济,使得美国货币总发行量成倍增长,但投资力度仍然不振。天文数字的美元存在银行却没人拿来进行有效投资和经济扩张。当然,这不是说量化宽松本身是无效的,因为量化宽松制止了更加可怕的通货紧缩陷阱,但很显然,这些货币政策不足以让美国经济充分复苏。

在零利率陷阱的现实下,共和党这次减税的说辞显得更加荒唐。比如共和党的涓滴理论认为公司(和有钱人)会把减税得到的钱拿来从事投资造成经济扩张,还有人专门提到,对美国公司海外利润免税,就能使这些公司把这些利润拿回国内投资制造就业。但即使不减税,美国各大公司,尤其是科技类公司,现在手头就持有巨额现金。联储几次量化宽松更是为市场注入了天文数字的货币(导致美国货币总量几倍上升),但哪怕利率超低,也没见到各私人行业从各金融机构大笔贷款用于投资。

这一点又和美国公司海外利润问题有关。所谓“海外”利润,一般不是靠在海外货真价实的生产获得,而仅是通过做账实现而已。一种常用的办法是在避税天堂例如卢森堡,开曼群岛等地注册分公司持有大量专利,而真正运行的公司其他部分则要向这些分公司支付高额的“专利费”。如此这般计算下来,持有专利的分公司出现了巨额账面利润,其他部分则因为“专利费用”让成本虚高而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对这种避税行为,不完善法律进行打击,只是指望通过对“海外”利润免税鼓励大公司将这笔钱拿回美国投资是天方夜谭。不说别的,一个技术细节是:如果这些公司真的需要投资资金,就算不能直接把“海外”资本运回国内,也完全可以用其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在海外避税天堂囤积的现金总量高达两千五百亿美元,这笔巨额现金当然来自做帐,而不是在几处避税港真实产生的利润。按照金融时报的计算,苹果公司从这次税改获利可达令人瞠目结舌的470亿美元【4】。相比之下,共和党推说花钱太多迟迟不肯批准的儿童健保拨款每年费用仅为100亿美元。另一方面,巨额资金囤在海外毫不影响苹果在美国的投资。总裁库克本人承认:他们在美国国内投资时可以靠低利率贷款。这种贷款以苹果海外资产为担保,贷款利息可以免税。

所以从扩大私人投资角度来讲,通过免税促使苹果将海外资产搬运回国是毫无意义的,唯一的效果就是苹果通过分红和回购股票把红利分给股东。

面对私人机构明明手头有钱但不肯投资的“零利率陷阱”,再提什么给富人减税能促进投资的涓滴经济学就成了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由政府出面进行基础设施,教育,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公共投资。这些投资一方面本身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增加需求,使经济走出零利率陷阱恢复正常增长。共和党先是给大公司减税,然后借口赤字太高削减政府投资,对美国将造成巨大伤害。

十二、结语

税收本身的确是经济学中相当复杂的话题之一,但具体到共和党这次税改,涉及到的内容却并不复杂。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完全不可能解释此次税改到底能达到何种战略目的。从选举政治来看,也无法理解为何共和党要如此急切的推进这样一项高度不受欢迎的政策。只有从金钱政治的角度,才能理顺这次事件的逻辑:共和党减税案的目的,只是要劫贫济富,给自己的金主们送钱罢了。不止一位共和党议员早就承认:金主们一直在威胁如果减税案不过,就不会再给钱【6】。如今减税案在参院过关,离成为法律只剩一步之遥。共和党的大员们大概松了口气:政治捐款又能源源不断的涌入,支持他们进行下一桩劫贫济富的交易。

索引:

【1】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7/11/22/37-of-38-economists-said-the-gop-tax-plans-would-grow-the-debt-the-38th-misread-the-question/?utm_term=.f7de026383d2

【2】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7/11/28/lawrence-summers-dear-colleagues-please-explain-your-letter-to-steven-mnuchin/?utm_term=.c9d4c821d8f5

【3】https://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7/10/05/the-transfer-problem-and-tax-incidence-insanely-wonkish/

【4】https://www.vox.com/policy-and-politics/2017/12/8/16746034/apple-gop-tax-bill

【5】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7/12/01/republicans-are-looking-for-proof-their-tax-cuts-will-pay-for-themselves-they-wont-find-it/

【6】http://www.cnn.com/2017/11/13/politics/tax-reform-republican-donor-backlash/index.html

【7】https://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7/11/21/tax-cuts-growth-and-leprechauns/

【8】https://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7/11/14/tax-cuts-and-the-trade-deficit/

【9】https://www.cnbc.com/2017/11/29/137-economists-support-gop-tax-reform-bill-in-open-letter-commentary.html

【10】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tax-reform-will-lift-the-economy-1511729894

【11】https://theintercept.com/2017/12/01/gops-list-of-economists-backing-tax-cut-includes-ghosts-office-assistants-ex-felons-and-a-sprinkling-of-real-economists/

【12】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2011/07/29/seeking-arrangement-college-students_n_913373.html

欢迎您留言发表高论

欢迎个人用户转发。其他公众号如有意转载请留言

北大飞

微信号:flyingpku

后真相时代的思想游击队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